时间:2022-12-31 19:34:24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对外贸易理论发展的过程,介绍了学术界对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状况与争论,并着重分析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 【论文关键词】 对外贸易 出口贸易 进口贸易 经济增长 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增长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又起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都会涉及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从晚期重商主义学派到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绝对利益论,再到后来的比较利益论、要素禀赋论以及剩余产品出路说和“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等都认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当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根据有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事实,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提出了置疑。如普雷维什的“中心—论“;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模型。他们认为,当今的国际经济体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地带,中心控制,发展中国家只能依附于中心国家。 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吗 从上面的对外贸易理论的发展来看,也可以看出对于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还有争论,主要存在促进论,阻碍论和折衷论。促进论的代表是罗伯特逊,他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而普雷维什则以“中心—论”表示反对。 为了支持各自的理论,经济学家也对对外贸易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国内外大批学者运用我国的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大都支持外贸,特别是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因为进口贸易也是对外贸易的一方面,所以也有很多学者把目光转向进口贸易,考察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外贸易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不同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情况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要对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重新进行审视,不能一味崇拜出口,也要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出口而排斥进口,认为进口会减少GDP的增长,从中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学派就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有这样的看法,包括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贸易乘数论也认为出口会带动经济的增长,而进口会抵消这种作用,而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X-M),明显的告诉人们净出口增加国民收入。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看到进口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出口贸易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的一些新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重视。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加工制造业带来的冲击,使得国内的许多制造业企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对出口加工类的企业打击更大,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退,出口增幅下降。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高新技术含量有限,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出口贸易是否对我国经济增长继续有重大的作用还值得我们去探讨,而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被重视。 二、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早要追溯到亚当·斯密,他认为出口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本国需求的产品没有机会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后来的大卫·李嘉图也指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降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提出美国能保持如此久的高增长低通胀发展,中国廉价的商品输入是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通过进口技术先进国家的产品,可以使其包含在产品中的先进技术扩散到本国,工业后发国家也可以通过进口贸易,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国内的劳动生产力。对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具体如下: 1.进口贸易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进 口国外的先进的机器设备等中间产品,可以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干中学”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掌握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通过进口国外的产品,会给国内企业造成压力,促使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 2.进口贸易有利于稳定物价。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资源,可以抑制物价的上升,保证利润。这一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明显。 3.进口贸易与FDI相互促进。随着进口国进口额的加大,出口国企业为节约成本,绕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会直接到其国内投资;而FDI的进入又会派生出间接的进口贸易,而且会带来技术和管理上的新理念。 无论对外贸易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增长,我们都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尽管在现在的国际分工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会处在不利的位置,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但我们仍然不可否认,对外贸易是不可避免的,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开放,融入全球的经济发展当中去。 当然,现在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出口贸易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然而我们也忽略了进口贸易的作用,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单独介绍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论文摘要]打造专业特色是高校取得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本文阐述了对专业特色的理解,认为专业特色建设要在合理定位前提下配置教育资源,软硬件并重。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阶段,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育特色成为高校的共识。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较“老”专业,要办出特色确实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如何确立竞争优势,形成特色是摆在所有同仁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说是个老牌专业,其前身叫“国际贸易”,1998年国家教育部调整新的专业目录,将国际贸易专业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世纪末,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入世预期带来的外贸人才需求增加,该专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规模扩充。许多高校在这个时期纷纷增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计,目前该专业每年培养毕业生人数超过3万名。
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们长期调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很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并未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工作;二是尽管就业难,可是那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仍能较顺利地找到工作。这些现象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仍需提高。从学科大类划分,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经济学,其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重点突出经济学,而管理与法律比较薄弱或不被重视。专业口径过窄,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学生个性不能被充分张扬,造成人才“克隆”。另外,扩招也导致了教育资源无法及时跟进,也容易造成培养质量下滑。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建立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压力迫使许多招生单位重新审视自身实力,努力发挥特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能够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对专业特色建设的理解及误区
什么是办学特色?目前我们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将特色列为评估一级指标来考察。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从这个解释来看,“特色”应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稳定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被社会认可。特色可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满足上述条件的教学要素,都应属于特色范畴。专业特色是学校特色的一部分,与特色的性质一样,专业特色也是多维的,只要在某一方面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就应被视为专业特色。
根据各自优势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的思路是正确的,特色是可能总结提炼,并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强化,管理者可以集中资源促成特色鲜明化和更有社会影响力。但是,在认识和具体做法上存在一些偏差,片面地追求专业差异有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尤其一些典型的认识误区需要引起关注:一是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混淆。二是把专业特色等于人才培养特色。三是简单模仿名校。四是过分追求差异。五是对特色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曲解。六是重宣传、轻建设。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
专业特色建设中的规律和原则却不可违背。实践才刚开始,许多规律在等着我们揭示。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经验和体会。首先要明确特色定位。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办于1993年,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依托学校理工特色,已有较独特的优势。我们历经三年的调研,在学校发展规划和特色建设的框架下,结合相关专业优势,把原来初具雏形的传统加以优化,定位了专业特色。围绕定位,我们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在科研方向和团队支持上、人才引进上、资金分配上都进行了优化配置。在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软件方面,我们采取了如下新举措:
第一,教学理念上体现尊重规律,尊重个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年青一代的心理特征,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尊重每位学生个性,避免人才“克隆”。
第二,教学计划上扩大选修课范围和比重,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优良条件。设选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可按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自助式学习。课程可不拘专业范围,允许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外专业课。可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把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课程引入教学。
第三,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比如实习,如果制度上必须要求像课程一样集中在一段时间,实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再如,毕业论文一般都安排在毕业的最后学期,学生因为找工作就会影响论文。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改集中时间为分散时间,这样的制度创新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空间,非常值得尝试。
1林产品进出口和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1.1林产品进出口现状
近年来,我国主要林产品进、出口均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12年,我国主要林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206.38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619.48亿美元,出口总额586.9亿美元。1994—2012年间,我国主要林产品进出口总额实现了10余倍的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15.6%,其中进口额年平均增长率为15.34%,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为16.2%,进口增幅大于出口增幅。除了1994、1995、2006、2009等4个年份外,其他年份均为贸易逆差,且贸易逆差总体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图1)。总体来看,近几年我国林产品进出口实现了较快增长,尤其是2003之后增长显著,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无疑是我国林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
1.2林产产业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由小到大,由缺到全,由弱渐强,目前已形成涉及3个产业的多个门类、多种产品的复合产业群体,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发挥着重大作用。近年来,我国林业产业发展迅速,林业总产值逐年提高,1994—2012年林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0.98%,2012年林业年产值达39451亿元,同比增长28.93%。从产业布局来看,第一产业占林业总产值比例不断降低,第二、第三产业占比均显著提高,自2006年开始,第二产业超越第一产业成为林业总产值中占比最高的产业。整体上,林业一、二、三产业的产值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和调整,已由1994年的66:27:6调整为2012年的35:53:12。具体如图2所示。总体上,林业产业增长与林产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呈现长期同向性,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既是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为其提供动力和支持,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林产品进出口能否依托二者之间的联系推动林业产值增长,这种联系是否会受到外部因素冲击等问题将借助计量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2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1994—2012年林业进出口总额(FPT)和林业总产值(FGP)的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林业统计年鉴》。由于林产品进出口统计数据在《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以美元表示,为了统一单位,本文按照各年人民币汇率年平均价进行了换算,换算所用汇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考虑到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对数化后容易取得平稳序列,消除异方差并且不改变时序数据的特征,因此本文分析时对变量进行自然对数变换[8],林业总产值和林产品进出口总额分别用LnFGPt和LnFPTt表示。计算过程使用Eview6.0等软件。
3实证研究
3.1单位根检验
依据协整的定义,同阶单整是协整检验的前提,因此在协整检验之前需要先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AugmentedDickey-Fuller)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其中滞后阶数的确定参照AIC(AkaikeInfocriterion)准则。通过Eviews软件得出LnFGP和LnFPT以及其一阶差分序列的ADF检验值如表1所示。从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LnFGP与LnFPT一阶单整,可进行协整检验。
3.2理想滞后阶数的确定
滞后阶数的确定是协整检验和建立VAR模型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在选择滞后阶数时,一方面滞后阶数应足够大,以便反映模型的动态特征;另一方面滞后阶数越大,模型的自由度就越小。因此,本文在选择时,综合考虑以上两种情况,使用似然比检验、FPE准则、AIC准则、SC准则和HQ准则来确定理想滞后阶数,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5种方法都选择2阶为理想滞后阶数。
3.3协整检验
从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LnFGP和LnFPT是同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结果如表3所示,LnFGP、LnFPT存在着协整关系。即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林产品贸易和林业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4VAR模型
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p)模型的数学表达式是:yt=Φ1yt-1+…+Φpyt-p+Hxt+εtt=1,2,…,T式中,yt是k维内生变量列向量,xt是d维外生变量列向量,p是滞后阶数,T是样本个数。k×k维矩阵F1,…,Fp和k×d维矩阵H是待估计的系数矩阵。et是k维扰动列向量,它们相互之间可以同期相关,但不与自己的滞后值相关,且不与等式右边的变量相关。VAR模型的平稳性是进行脉冲响应的前提,本文采用判断特征根的倒数是否全部落在单位圆内进行模型平稳性的判定。在对原始序列差分两次之后能获得平稳的VAR模型。因此,本文建立了LnFGP与LnFPT二阶差分的VAR(2)模型,输出结果如下所示:D(LNFGP,2)=-0.3543*D(LNFGP(-1),2)-0.5982*D(LNFGP(-2),2)+0.1679*D(LNFPT(-1),2)-0.2741*D(LNFPTR2=0.5899,F=3.5959,AIC=-2.121392,SC=-1.8853D(LNFPT,2)=0.7832*D(LNFGP(-1),2)+0.4252*D(LNFGP(-2),2)-0.5487*D(LNFPT(-1),2)-0.7575*D(LNFPT(-2),2)-0.0075R2=0.6720,F=5.1213,AIC=-1.4704,SC=-1.2344对VAR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特征方程的特征根倒数均落在单位圆内,模型稳定,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3.5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解决变量x是否引起变量y的问题主要看现在的y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过去的x解释,加入x的滞后值是否使解释程度提高。如果x在y的预测中有帮助,则称x是y的Granger原因。本文已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以考察经济变量是否具有时间趋势,在得出同阶单整的结论后进行协整检验,用以考察非平稳变量间的关系[9]。因此,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具体考察非平稳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向。结果如表4所示,LnFGP与LnFPT互为格兰杰因果,即林产品进出口额是林业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林业经济增长也是林产品进出口的格兰杰原因。
3.6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IRF:ImpulseResponseFunction)可以用于分析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对D(LNFGP,2)和D(LNFPT,2)序列建立的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横坐标是脉冲响应函数的未来响应基数,纵坐标是因变量对扰动项一个标准差冲击的响应程度[10]。根据脉冲响应函数的输出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FGP对于林业总产值的脉冲响应曲线在第一期就达到了正向的最高值,之后正负波动,波动范围逐渐稳定在正负0.02个百分点左右,累计影响为0.048915。FGP对于主要林产品进出口总额的脉冲响应曲线在第一期值为0,之后正负波动,并在第5期达到最大值,在第8期以后趋于0,影响逐渐消失,累计影响为0.00131。长期来看,林业总产值对自身的影响略大于主要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对林业总产值影响。FPT对于林业总产值的脉冲响应曲线前5期波动大,第1期为负向影响,第2期达到正向最大值,第4期达到负向的最大值,第7期之后波动幅度明显下降,累计影响为0.005216。FPT对于主要林产品进出口总额的脉冲响应曲线在第1期达到了正向的最高值,第2期显著下降变为负值,之后正负波动,第4期之后整体波动幅度趋缓,正负波动范围在0.02个百分点左右,累计影响为0.052206。长期来看,主要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对自身影响大于林业总产值对主要林产品进出口总额的影响。总体而言,前5期林业总产值与主要林产品进出口总额对FPT影响波动幅度更大,对FGP与FPT的影响均正负波动,影响时滞短,总体在前2期达到最大值。第5期之后波动幅度趋缓,影响减弱,其中FPT的波动幅度更小。
3.7基于VAR模型的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给出对VAR模型中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相对重要性的信息。方差分解用于分析因变量预测之误差是由哪些解释变量所引起以及各占百分比。计算预测误差方差分解之前,通过Choleski正交化处理来去除残差项彼此之间的同期相关和序列相干。之后可利用方差分解的百分比去说明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11]。根据方差分解图(图4),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林业总产值在第1期只受自身波动的影响,主要林产品进出口总额在第2期才开始显现出来。前5期内,林业总产值对自身的解释力从100%不断下降至70%左右,主要林产品进出口总额对林业总产值的解释力从0不断增长至30%左右,林业总产值对自身的解释力还是占据了主导地位。第5期之后林业总产值与主要林产品进出口总额的解释力分别稳定在70%与30%左右。主要林产品进出口总额在第1期对自身的解释力在80%左右,为最高值,之后解释力不断下降。相对应的林业总产值的解释力在第一期的解释力在20%左右,第2期有了明显的提升,达到了40%左右。第4期有了小幅提升,并以大于10%的水平超过了主要林产品进出口总额的解释力,之后也稳定在这个水平。
4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选用VAR模型,包含了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选取1994—2012年的相关数据,动态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林产品贸易与林业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并且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从脉冲响应函数中可以看出,林业总产值与主要林产品进出口总额从长期来看互相以及对自身都存在正效应,短期林业总产值的增长会给自身以及林产品进出口总额带来较大的正效应。原因分析如下:一方面林产品贸易额的上升使得国内外贸易规模得以扩大,利于进一步的贸易增长;同时林产品进口会提高国内要素生产率,释放国内产能,林产品出口会刺激国内林产品的供给,因此能够促进林业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林业总产值的增加刺激了国内林业经济规模的扩张,利于进一步促进林业产值的增加,同时林业总产值的增加也显著扩大了对外的供给规模,进而促进林产品贸易额的增长,但是长期来看,正效应较弱,需要协调好林业当前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方差分解图可以看出,从长远来看,林业产业经济的增长对林业产业贡献度居于主导地位,对林产品贸易的贡献度也稳定地大于林产品贸易对其自身的贡献度。
基于以上结论,结合我国林产品总供求快速增长,但国内供给增幅远小于进口增幅,国内需求增速远大于出口增速的现实,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加快建设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全面提高基地木材产出率。我国林产品国内市场需求大,需求增速也十分之大,提高基地木材产出率一方面有利于降低对外依存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出口供给,同时满足国内需求,提高国内林业生产值。
(2)完善林业金融税收补贴扶持政策,加大林业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建设林业公共财政支持的长效机制[12]。扩大造林补贴、抚育补贴和良种补贴的试点范围和补贴对象,提高一般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同时协调好短期林业经济发展与长期生态建设的关系,保证目前阶段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变量和数据选取
本文使用1998-2011年的年度数据,所有数据均取自国家统计局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地方统计年鉴。用地区生产总值GDP表示经济增长水平,FDI表示实际外商直接投资,IE表示进出口贸易(I代表进口额,E代表出口额)。为消除统计数据中价格变动的影响,以变量实际值进行计量检验,故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处理:用1997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不变价格指数对GDP、FDI、IE三个变量的数据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问题,故对GDP、FDI、IE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变换后的变量分别用LNGDP、LNFDI、LNIE表示[3]。
(二)平稳性检验
为了防止伪回归需要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主要用LLC检验、Fisher-ADF检验和Fisher-PP检验方法来检验变量的稳定性。分别对LNGDP、LNFDI、LNIE的水平值和其一阶差分(LnGDP、LnFDI、LnIE)进行检验,通过分析可知,1998-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的时间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即为I(1)过程。
(三)协整检验
因为LNGDP、LNIE和LNFDI的时间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同阶单整阶数的,故可进行协整分析。这里我们采用Johanson检验来判断最优滞后阶数、变量(取对数)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及存在协整向量个数。选择序列有确定性趋势而协整方程只有截距的情况,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检验结果可知:在1%的显著水平下,JohansenFisher协整检验拒绝了变量FDI、IE与GDP不存在协整关系和最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这三个变量最多存在两个协整方程的原假设。这说明至少有三个方程可以用来描述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或者两两之间的关系,即变量FDI、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四)模型构建及估计结果PanelData模型有三种形式:不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建立PanelData模型的第一步便是检验样本数据符合上面哪种PanelData模型,从而避免模型设定的误差,改进参数估计的有效性[4]。经常使用的检验方法是协方差分析检验,主要检验如下两个假设:H1:β1=β2=…=βnH2:α1=α2=…=αnβ1=β2=…=βn如果接受假设H2,则可以认为样本数据符合不变系数模型,无需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如果拒绝假设H2,则需检验假设H1。如果接受假设H1,则认为样本数据符合变截距模型,反之,则认为样本数据符合变系数模型。构建如下F统计量:F2={(S3-S1)/[(N-1)(K+1)]}/{S1/[NT-N(K+1)]}~F[(N-1)(K+1),N(T-K-1)]F1={(S2-S1)/[(N-1)K]}/{S1/[NT-N(K+1)]}~F[(N-1)K,N(T-K-1)]其中,S1、S2、S3分别为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不变系数模型的残差平方和,N为截面成员个数,T为时间,K为解释变量个数。根据EViews6软件估计结果得出:S1=0.905714;S2=1.435825;S3=6.518093。利用形式设定检验方法(N=6,K=2,T=14),代入以上两式计算得到的两个F统计量分别为:F2=27.27;F1=3.86。查F分布表,在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下,得到相应的临界值为:F2a(15,66)=1.83,F1a(10,66)=1.98。由于F2>1.83,所以拒绝H2;又由于F1>1.98,所以也拒绝H1。因此,面板数据模型采用变系数的形式。通过Hausman检验发现,面板Hausman检验Chi-sq统计值为0.16,其伴随概率P值为0.92,大于0.05,所以接受原假设,应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即建立中部六省FDI、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随机影响变系数模型。模型形式为:LnGDPi=αi+β1iLnFDIi+β2iLnIEi+ui,i=1,2,…,6其中,αi为常数项;β1i、β2i为参数;ui,为随机扰动项;i为中部六省标识数字从1-6,分别对应河南(HEN)、安徽(AN)、湖北(HB)、湖南(HUN)、江西(JX)、山西(SX)。估计结果由表3给出:从β1i的估计值来看,FDI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影响,但影响力度不是很大,即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是很明显。FDI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明显的是湖南,模型的回归系数为0.4962,即湖南省吸引的FDI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本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0.4962个百分点;其次是河南、安徽、山西分别为0.2872、0.2779、0.1242;而江西和湖北的FDI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却很弱,分别为0.0496、0.0130。从β2i的估计值来看,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也具有正的影响,而且与FDI相比,其影响力度更大,即进出口贸易能够更好的拉动经济增长。其中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的是湖北,模型的回归系数为0.7499,表明湖北省的进出口贸易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本省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0.7499个百分点;其次是山西、江西,分别为0.6800、0.5707;相比之下,河南、湖南、安徽的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度不是很大,分别为0.3913、0.3567、0.3419。
二、结论和建议
通过中部六省FDI、进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可知,虽然中部六省的FDI、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均不平稳,但其一阶差分均平稳,所以三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FDI和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都存在正向影响,但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度没有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度大。根据本文的实证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率
FDI对中部六省的经济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但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度却明显小于对外贸易。所以,中部各省除了要继续扩大利用外资的总量规模外,更应该重视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率[3]:一要注意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取舍,注重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减少盲目性;二要根据自身优势,打造核心产业,集中资源办大事;三要注意本地区内部利用外资的合理布局,形成梯次分明的产业格局。
(二)增强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
中部六省的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都很明显,故六省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以拉动本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一方面,要提高对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视程度,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稳定外需、稳定出口作为保增长的重要动力[5];另一方面,要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鼓励优势产业与优势产品对外出口,尤其是自身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出口为导向来倒逼本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三)注重经济软环境建设
论文关键词:创新能力;国际贸易;应用型;课程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外资企业、跨国公司以及我国各类企业对涉外经济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突出。新的经济形势要求高校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必须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整体优化,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实用型、复合型外贸人才。
一、国际经济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外贸工作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具备较高的商务外语沟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必须掌握国际贸易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要通晓我国外贸政策和理论、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进出易程序与合同条款等。除此之外,还要熟悉国际经济金融、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情况;第三,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要时时注意外贸工作的动态、情况、问题,及时捕捉国际贸易信息和良好商机。要敢于创造新思维、探索新路子、开创新局面,从而在商战中出奇制胜。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贪多求全,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许多高校要求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因此设置了很多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学生学习负担很重,疲于应付,难有时间和精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在理论课与实践课方面,许多高校过分重视理论课而轻视实践课,甚至取消实践课或任意缩短实践教学的课时。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学不能以致用,走向社会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课程内容交叉、严重重复
由于课程设置贪多求全,使许多课程的内容有所交叉。学生重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不注意听讲,教师也难组织教学。除此,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老化、更新慢,跟不上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而在课时分配上,受传统旧体系的影响,难于舍弃。
(三)工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过分理论化
目前,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在“以就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培养宽口径复合人才”的指导思想上,部分高校依旧过分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实用技能的培养。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的主导思想是以通识教育为目的,培养多元化和动态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强调所有课程模块之间、教和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这种课程体系下,所有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所有的课程都可以找到与其相关课程的结合点,通过各课程模块相互的结合点展开对各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因此,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原则;第二,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坚持以“就业主体”为主,兼顾个体发展的原则,国际贸易专业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接轨,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
在“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一切为了学生,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新体系。新体系要把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起来,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的设置类型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应用写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在基础课设置上主要有:政治、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学、外语、大学语文等。
2.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是经济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一是经济学基础课程。是向学生讲授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原理与理论。具体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学、经贸应用写作、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二是经济类公共课程。包括金融学、国际贸易原理、风险管理概论、财政学等。三是经济类基本专业课。让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掌握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国际金融学理论知识。其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学、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国际金融学、计量经济学。四是经济类基本技能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财务、企业、金融、电子商务等外贸业务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的理论知识。课程包括财务管理、国际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学、现代企业制度、电子商务、CI策划与企业文化、证券投资与期货、企业战略管理、消费经济学。
3.专业课
在专业课设置上,应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可以自由选择。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具体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适应能力。专业课要与国际接轨,要注重实尉陛。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专业课可设置为四大类:专业基础课、专业实务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课。
(1)专业基础课。让学生掌握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及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商法基础知识、商品相关理论知识。课程包括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商法、商品学等。
(2)专业实务课。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相关单据、结算的实务知识。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运输与物流、国际结算、外贸函电。(3)专业知识课。使学生掌握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知识。课程包括国际经贸地理、海关报关实务、世贸组织规则、外贸谈判口语。
(4)相关专业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物技术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法律法规、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原则及注意事项;具备生物技术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与营销能力;掌握不同的贸易方式的理论及实物知识。课程包括经济合同管理、国际投资与管理国际服务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经济合作等。
4.实验与实践教学
实验与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掌握和固化新知识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决策能力,接受挫折能力,竞争能力,团结共事能力,最后达到具备跨学科溶汇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ERP实战模拟实习、海关报关实务课程实习,公益劳动、军事训练,毕业实习。
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多数高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培养国际贸易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可建立国际贸易网络模拟实验室与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验室,将整个国际贸易流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全部设计在内。实习形式包括商贸实习、行业见习、专业讲座和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在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中,有相当部分只能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因此应拓展教学空间,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互利互惠机制,共同建设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匹配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实用型人才。
摘 要:根据1988-2005年的进口贸易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等统计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分析研究,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关系,通过对其建立广义差分回归模型,可以得出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弹性。 论文关键词:武汉;进口贸易;GDP;广义差分回归分析 0 前言 近年来,进出口贸易在武汉经济增长中发挥了扩大需求规模与优化资源配置的双重功能,对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去年,武汉进出口总额618786万美元,同比增长43.95%。其中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为364777万美元和254009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4.1%和31.5%。进出口贸易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需求因素,也是促进国内资源优化配置、加速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 根据国民收入衡等式: Y=C+I+G+(X-M),进口会挤占地区内部市场从而部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因此,长期以来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往往只局限于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问题一直未引起学者的重视。这种情况直到近几年裁开始有所改变,也就是说,近年来人们开始意识到,进口也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的研究也陆续出现。如:罗伯特 J.巴罗、哈维尔·萨拉伊马丁(美)研究了各国的GNP数据后发现,研究范围内的国家中那些采用了典型贸易保护政策的都增长较慢。李京文(1995)使用开放经济的内生增长模型,对1960年至198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已过,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如果外国资本品的使用超过了本国资本品,那么经济增长率也比较高。Lawrence,R.Z.(1999)对20世纪80年代美国100多个制造产业中国际竞争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进口竞争刺激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上述研究的角度各有侧重,所依据的资料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一致。本文将通过计量经济学和数据统计方法,以武汉市1988-2005年的进口贸易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为指标分析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 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在表1 中,lnGDP和lnIMP分别是对GDP和IMP的对数序列;dlnGDP和dlnIMP分别是对lnGDP和lnIMP的一阶差分后的序列。对于宏观经济数据,一般都存在非平稳性,因此先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是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的一种通用的方法。单位根检验的方法还有DF检验、ADF检验和PP检验等。通常所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为ADF检验和PP检验法。 本文运用EViews5.0,分别对序列lnGDP和lnIMP、dlnGDP和dlnIMP进行ADF检验。 在单位根检验中,序列dlnIMP接受原假设,也即序列是非平稳的,而lnGDP、dlnGDP和lnIMP的ADF统计量大于其对应的1%临界值,即拒绝原假设,序列是平稳的。 2 模型的建立和修正 2.1 建立初步模型1 利用前面的检验分析,下面对非平稳序列lnGDP和lnIMP做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如下线性模型: Ln(gdpt)=β0+β1Ln(IMPt)+μt 运用EViews5.0中的OLS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以了解量回归系数均通过T检验和F检验,模型的决定系数也比较接近1,但是DW统计值为0.612910,说明方程的残差项存在正相关性,残差图如图1。回归模型残差项参在序列相关时,如果继续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于模型估计与检验带来的主要后果是:(1)参数估计量非有效,虽然具有一致性,但是仍然不具有渐进有效性。(2)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失去意义,因为T统计量是简历在参数方查正确估计基础之上的。(3)模型的预测失效,区间预测与参数估计量的方差有关。 2.2 模型修正 为了揭示进口量与GDP之间真实的内在依存关系,必须消除序列相关问 题。下面采用广义差分法使模型残差保持序列独立,不具有相关性。EViews软件中,是采用添加自回归项来消除自相关性的。在模型1中添加AR(1)进行修正,回归结果如下表2: 由上可以看出,决定系数和DW统计值有所提高,但是回归系数没有通过T统计量的5%显著性检验。特别是常数的T统计量非常不显著,考虑到可能是残差项影响到变量的显著性,继续修正模型,去除截距项。回归结果。 D.W统计值增加到2.100686,说明残差序列不相关。决定系数也由了一定的提高,回归模型中自变量和AR(1)的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武汉进口贸易对GDP的广义差分回归模型: LnGDP =0.5975260801*LnIMP + [AR(1)=0.871557859] 模型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5975260801,说明武汉进口贸易总量对GDP的弹性约为0.5975。 3 结语 从上述讨论中可以看出,武汉进口贸易与武汉的GDP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本文以1988-2005年武汉进口贸易和国内总产出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了广义差分回归分析的方法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结果表明武汉进口贸易总量对GDP的弹性约为0.5975。 概括起来,进口贸易在武汉经济发展中的基本功能是扩大武汉地区的需求,通过扩大进口贸易规模和净出口,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快速增长,并间接增加武汉就业与税收。同时,武汉可以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增加比较劣势产品的进口,可以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增加竞争对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和利用率,最大限度地促进武汉的经济增长。所以政府应重视进口贸易的发展和扩大。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