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长安回望绣成堆

长安回望绣成堆

时间:2023-05-30 09:15:19

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1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前言】

《过华清宫》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穷奢极欲的生活。据说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命人用快马从四川,广州给她运来。这首诗就是根据这件事写成的。

《过华清宫》便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过华清宫》同题作品共有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杜牧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为“小李杜”(注:“大李杜”为李白、杜甫),有《樊川文集》,《全唐诗》存诗八卷。

【注释】

1、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2、绣成堆:指花草林木和建筑物像一堆堆锦绣。

3、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

4、次第:按顺序, 一个接一个地。

5、一骑(jì古代读ji,一般都读qi(二声)):指一人骑着一马。

6、红尘:指策马疾驰时飞扬起来的尘土。

7、妃子:指贵妃杨玉环。

8、知是:一作“知道”。

【翻译】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一道道宫门逐层地开着。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

【鉴赏】

华清宫是公元723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首绝句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全诗从“回望”起笔,层层设置悬念,最后以“无人知”揭示谜底,这不仅揭露了唐明皇为讨好宠妃的欢心而无所不为的荒唐,同时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气氛相呼应。全诗无一难字,不事雕琢,清丽俊俏,活泼自然,而又寓意精深,含蓄有力,确是唐人绝句中的上乘之作。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2

一、 华贵的安柏・丽品,是紫月的第二个办公室

自从经历上次的“硕鼠事件”之后,程颖心里常常想:目前租的办公室面积不大,每月还得向中航物业交一笔费用不菲的租金,而且产权不属于紫月;如果有一个地方,能给紫月踏踏实实地安个家,该多好啊。那时程颖经常乘车从位于桃园村的家穿越大半个城市,赶到位于上海宾馆后的中航办公室。当公交车经过特区报社站时,路边嫣红柔弱的勒杜鹃攀满了高大的白千层树,在这绿叶红花的掩映中,一座尊贵华丽的建筑吸引了她的视线,这就是拥有十七世纪意大利古典水饰庭园的“安柏・丽晶”。名贵的紫点金麻花岗岩装点的高大圆柱和其上方的圆形大玻璃穹顶,标志不凡的品位和高端豪宅的气势。“如此尊贵典雅的居所,入住其中的,须是家道殷实的富有阶层呵。”程颖心里寻思着,每每都会出神的凝视着这座典雅的建筑,她多么希望有时间时能走进这个美丽的社区看看呀。

不久,在一次出差飞往内地的航班上,程颖随手翻阅着航空杂志,夹在杂志中的一则地产广告让她怦然心动:“安柏・丽晶”推出特价房,每平米售价仅6888元。而当-时,“安柏・丽晶”周边的房价很多已在万元之上。对“安柏・丽晶”钟意已久的她看到这则广告,一下飞机就给在深圳的弟弟打电话,请他立即到“安柏・丽晶”洽谈购宜。二四年的五月一日,是在公司成立一周年的日子,紫月结束了一年的租房生涯搬入“安柏・丽晶”,华贵的“安柏・丽晶”成为了紫月的第二个办公室,紫月终于有家了。

新办公室的南窗对着一片绿海下的五洲宾馆和高尔夫球场。而办公室的西窗可以俯视整个意大利古典水饰庭院:正对面中央是流水背景墙,安格尔名作《泉》中的少女雕塑,风姿绰约地站立在水池中。柔美的凤凰树掩映着庭园中的铁艺穹顶圆亭,黄金榕和福建茶组成的模纹花坛对称装饰着庭院,悬挂在高大柱廊上方的黄铜铸造的圆型大吊灯、仿古地砖和图案精美的铁艺浮雕墙画……所有的一切无孔不入地渗透着“安柏・丽晶”的华贵与经典。紫月办公室的室内装饰都是程颖亲自设计并指导工人施工的,她用了干净高贵的白色和烟紫两种颜色搭配,开敞的空间配上雕花玻璃隔断,使室内空间既充满了现代感,又蕴含着温馨的气氛。

搬家时员工们整理着一捆捆的资料,都累得胳膊酸痛,有个员工还对程颖说:“搬次家好累,有了这么好的办公室,我们以后就再也不搬家了!”可程颖看到当把桌椅、电脑、图纸、资料等全部搬进办公室后,原来看起来宽敞的地方一下子便显得拥挤了,她心想:哪里可能永远在这里办公,按照公司现在的发展速度,不出3年,我们就又得搬家了!

二、好风好水柏景阁

紫月在“安柏・丽晶”两年半的时间内,业务发展势如破竹,迅速打开了大规模的全国市场,项目甚至拓展到了澳门、香港以及美国。可谓顺风顺水,这是天道酬勤,也要感谢柏景阁的好风好水。

紫月进驻“安柏・丽晶”之后,全国各地的项目订单接踵而至。紫月业务发展势如破竹,迅速打开了大规模的全国市场,项目甚至拓展到了澳门、香港以及美国。一个项目还没结束,又有新的项目开始,经常是十几个项目同时进行。与过去不同,公司市场部再也不用像在中航的时候为业务四处奔走,有很多项目都是客户主动找到紫月合作的。一方面,因为紫月人的专注勤奋,使得设计周期短、方案富于创意,服务周到,并且附加值高,客户都十分的满意。另一方面,因为很多项目陆续完工,做出了很好的效果,口碑一传十、十传百,客户也就越来越多了。原想“天道酬勤”,是老天眷顾勤奋拼搏的紫月人,一切由那些历历在目的艰辛付出和汗水修来。深谙《易经》的紫月山西项目的甲方卢总来访时,一语道破天机:“安柏・丽晶”的三座建筑呈“凹”字捧列,总平面像一个华美的宝瓶,而柏景阁正好位于这个宝瓶底部。两边的建筑,虽然透风、采光和景观都比柏景阁好,但流过的是过路财,财源只会稳稳当当地落入柏景阁这个瓶底。

魏紫花开,风生水起,乘着柏景阁的好风好水,2004年底,程颖在广州国际景观设计展览会上结识了锦绣香江的高层领导,得知他们公司位于番禺的代表项目锦绣香江二期“山水华府”就要进行景观设计了。之前程颖曾参观过锦绣香江一期、星河湾和碧桂园等楼盘,这些都是华南地区顶级的大型高尚社区,那荫满中庭的高墙大院,美仑美奂碧树琼瑶的景观环境,当时在她看来都宛若天成,是那样的遥不可及,她没有想过有一天,紫月会在这片土地上设计出比所有这一切还要美的景观来!

在南粤一带,民间盛传珠江三角洲有四大风水宝地,其中番禺荣居四大风水宝地之首。这里河川众多,花草繁茂,一派灵气,是广州南拓战略规划建设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大学城、地铁、快速干线、深水港这些高强度、大手笔的恢弘建设,无不吸引众多地产开发商翘首探目,纷纷买地建盘。继锦绣香江、星河湾和碧桂园后,风情各致的社区星罗棋布的点缀在番禺江河之畔。锦绣香江准备推出二期“山水华府”时,周边的星河湾正在推出三期,碧桂园也要推出最新的别墅区……锦绣香江面临着重重的竞争对手:加之“山水华府”是全高层围合式设计,而周边楼盘多是低密度的洋房和别墅,使锦绣香江唯一能寄予希望的就是社区园林景观设计了。如果能够从景观一线获得突破,凭借锦绣香江已经形成的社会影响力和良好口碑,“山水华府”一定可以突围而出,盘折金桂。正因为锦绣香江领导们对于“山水华府”景观设计这般殷切的期望,要广征设计案稿,紫月才有了参与锦绣香江景观设计一试的机会。

锦绣香江一期的园林景观规划,是由国际知名的贝尔高林设计公司主笔。这次二期“山水华府”的景观规划,贝尔高林仍参与设计竞争,同时,还有多家深具实力的景观设计公司参与,这些都让紫月在获得机会的同时,也面临了更大的压力,更需要紫月人的全力以赴。

三、锦绣香江“山水华府”,华南地区最好的楼盘

因为方案构思巧妙,紫月的第一次设计初稿就让锦绣香江的领导连连称叹,很快就与紫月签定了设计合同。紫月也不负众望,无论是复杂的剖面与竖向,还是柔美的一花一石都在设计上尽其极至,设计出了华南地区最好的楼盘。

1、巧妙的构思,于平淡中创造神奇

面对这个围合式的大中庭,面对强手林立的设计对手们,只有出奇制胜,才有成功的希望。凝神思索间,一个巧夺天工的特别方案已跃然纸上,程颖仿佛看到了那个绿郁空朦,丘石起伏,道路婉转,明黄灯龛错落点缀的迤俪花园……

①丰富的竖向设计

锦绣香江属于周边围合式社区,地下车库位于建筑的下方,建筑群围合的中央便是中心庭院了。香江集团原来准备将中心庭院全部填土用做园林。如果这样,中心庭院

就会成为一个平坦的、一览无余的大花园了;车库也会全部埋在地下,成为阴暗潮湿、毫无景观价值的地下车库。但紫月的设计完全突破了常规设计的思想,并没有在中心庭院完全填土,而是由南向北填土的高度逐渐减少,使庭院内部南北形成了3米多的高差,正是由于这出其不意的填土方式和巧妙的竖向设计,使原本平淡的地形变成了一个缓缓拔起、高低起伏、层次丰富的山地地形。这样做也减少了很多填土的土方量,还为香江公司省了一大笔钱。逐渐减少的填土方式,使得部分地下车库变成了一层车库和半地下车库。整体竖向的变化也使花园中环绕的水溪,从南至北有了3米多的高差,形成了水流自然叠落的效果。种植在这跌宕起伏地形之上的植物和摆放在不同高度上的景石,都多添加了一份山林野趣,体现了返朴归真的效果。在丰富竖向变化之上建造出来的花园充满了无穷的空间魅力!

②小中见大的空间景观

锦绣香江“山水华府”的景观面积约2万平方米,但参观过“山水华府”的人都感觉园林有三、四万平方米那么大。空间无形中显得大了那么多,是因为紫月匠心独运的两个构思:

其一,有限的空间,无限的设计:巧妙的整体斜面堆土增大了景观的空间感,倾斜的地形使每个空间节点都处于不同的高度上。在局部地形的营造上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比如在标高较高的山地上再设计一个景亭,使其成为小区的最高点;在较为平缓的地带局部堆土,形成微坡效果……设计中结合了苏州园林障景的手法,运用植物、景墙或竖向变化,使每个空间都看不透,因而使得空间感觉很神秘而且延伸无限,形成了步移景异、变幻迷离的空间效果。

其二,丰富的步道体系加大了空间的距离:在大庭院中紫月设计了3组闭合的处于不同标高上的步行环道,人们走在不同标高的步道有着不同的空间感受。各个环道间相互独立却又存在必要的联系。步道之间密植高低错落的植物,使步道之间互相不能望穿。步道的形态也随地形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在堆土过程中部分高差明显的,建造登山道的效果;部分高差较为平缓的微坡地形,修建曲折的漫步小道;步道时而是卵石按摩小径,时而又是嵌草汀步,时而柳暗,时而花明,恰似“曲径通幽,庭院深深深几许。”

③看得见风景的车库

竖向设计使原本平淡的空间产生了层出不穷的多变景观,也使原本全部埋在地下的车库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在填土最少的部分,车库已经成为了一层车库,绿色的植物可以肆意的漫进车库内部,开敞的空间使原本黑暗的地下车库变得明亮且景色秀丽。在车库内停好车,不仅可以欣赏庭院内的美景,还可以走出车库,步入景色优美的庭院,释放一天的劳累,带着愉快的心情回到温暖的家。随着填土部分的逐渐升高,车库也由一层车库过渡到半地下车库,半地下车库仍然具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在完全填土的部分才是全地下车库,车库形态产生了美妙多样的变化,

2、蕴含无限的“圜”字

童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所说的一段话很有趣味:“圜之布局,虽变换无尽,而其最简单需要,实全含于“圜”字。今将“圜”字图解之:‘口’者围墙也:‘土’者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口’字居中为池:‘ ’在前似石似树。”中国园林的“圜”字在锦绣香江得到解析:

①‘口’字居中为池

“水如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锦绣香江对水的运用是景观设计的另一个亮点。一条环绕的水溪将社区内所有的活动设施都环抱在“碧玉簪”之上,小溪和绿色植物将吵闹的活动区域和住宅楼宇进行了有效分隔,实现了小区的动静分区。

丰富的地形标高设计使水的形态也产生了丰富的变化,这也是锦绣香江取得如此之大的空间魅力的原因。小区内水的形态共有5种,水面时窄时宽,变化随意自然。在地形最高处的是平静的湖面,丛生的鸢尾和荷花随微风摇摆,圈圈涟漪扩散到远处。往前走便听到潺潺水声,流水层层叠落形成涓涓细流,水边种植的芦苇等自然水生植物使整条小溪充满野趣。局部加设的水泵使水流局部加速,时急时缓,整条溪水都在不同变幻之中。溪流边局部设计的喷水雕塑为流水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流水从高处落下,洞起欢快的水花。在地形最陡峭的位置,飞珠溅玉的三叠瀑布穿过黄蜡石倾流而下,黄蜡石上隽刻着王光英先生的题字:“天池”。流水最终在小区的北部汇集,在这里,平静的水面锦鲤游曳,氤氲缭绕的雾森使人如履仙境……

②“ ”字在前似石似树

锦绣香江内的石头全部采用每吨500元的黄蜡石堆砌而成,对每一块石头的摆放方法、位置及石头的大小都经过精心的设计。所有的石头都与自然和谐共生,置于水中的石块仿佛已在水中沐浴了一百年,置于草地上的石头也仿佛已在草丛中沉睡了一千年。每块石头都与植物相互搭配,或是植物簇拥着石头,或是植物在石缝中顽强的生长,刚柔相济,相依相生。

锦绣香江的植物均达到一次到位,一次成活的标准。在移植过程中不打枝不打叶,灌木均采用盆苗不用袋苗,使锦绣香江的植物景观在一种下就达到了很好的景观效果。在植物的配置上注重色彩、层次的搭配,在灌木层次上局部堆坡,使原本高度相同的植物具有了不同的高度,使原本高度相近的植物更拉开了高度的层次。设计上为了强化植物生长的力量,有意在高起的上层挑台上设计一些圆洞,让高大的乔木通过圆洞穿过挑台向上生长,展示出生命的力量、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中西合璧的完美设计

西方园林的华贵与东方园林的自然相互结合在锦绣香江得到完美的体现:自然的水溪衬托出华贵的欧式景亭;自然的植物将新古典主义的建筑烘托的更加高雅;自然的石材通过精心的组合营造出华贵的硬质景观……

当您沿着“山水华府”那铸着华丽白色铁艺花护栏的迤俪台阶拾级而上时,当您漫步在闲适的池边栈道观看锦鲤游曳时,当名贵的杪椤在紫雾缭绕间嫣然映入眼帘时,您心中一定会荡漾起千般感慨,叹这中西合璧、风光无限的园林盛景!

美丽的锦绣香江因其奇秀的园林景观而喜获“2007年新广州十大经典美景楼盘”称号,也荣获了联合国“2006全球幸福指数人居金奖”及“2005年中国最佳国际花园社区”称号,成为华南地产板块的佼佼者。“山水华府”的售价从预计的每平方米2300元卖到了现在的每平方米10000元,香江集团老总感慨的说道:“房子有价,景观无价啊!”香江流转,美沃番禺。锦绣香江“山水华府”成为了居住者梦的天堂,也成为了全国各地地产开发商来华南版块参观学习的样板园林,更成为了紫月人永远的骄傲!

四、感谢所有为“山水华府”努力工作过的人们

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3

妈妈没什么特殊的爱好。我问起,她说听歌就像在听念经似的,唱歌也找不到调子,跳舞对她而言也是高难度,她没那个时间去研究。然而她就是爱养花,窗台上,四季都是葱茏的花。我看着她每天早上忙着一堆的事还不忘浇花,便笑她:“你现在除了养活我还得加上几盆不会自理的花,多麻烦呀!”她没说什么,只是眼里仿佛写满了殷殷期盼,看了看窗台上的花。

早先,妈妈不需要去工作,她就呆在家里做家务,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去浇花。水“哗哗”的声音,是我每天迷蒙蒙转醒中听到的自然乐章。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花儿嫩绿的叶片仿佛没有杂质,澄澈清新。绣球、玫瑰、君子兰、文竹、田七……窗台被这一盆盆的希望映绿。偶尔做作业累了时,我也会抬眸望望。

后来,爸爸失业了,提着行李从远方回来。妈妈什么都没说,沉默良久,脸色灰暗。从此她起得更早,白天都会出去,回家依然忙得心力交瘁。直到一天,她久未放晴的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告诉我她从明天开始要去上班了,让我一个人在家注意时,我才如梦初醒,心里很不是滋味。妈妈还会不会每天满怀希望地浇花?还会抽空去超市买花肥吗?她那么喜欢花,怎么舍得忽略它们呢?我不禁向窗台望去,绣球生了花苞,涩涩的绿萼紧抱着花蕊,看不到里面的色彩。我忽然想起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但我相信,我们的结局会更好。

妈妈现在忙工作,赏花的心情没了,盼花的希冀也被生活里繁琐的油盐酱醋埋在最底,但花儿仍是她的最爱,只是时间太少,无暇关注了。花叶似乎渐渐沾上了枯黄,我望着这萧瑟的颜色,心中十分怅然。

假期的清晨,浇花的水声再度响起,不过这次来源于我。我抚摸着载满希望的叶子,细细看它们一条条的脉络,它们似被遗忘,却依然倔强地抬头生长。妈妈无奈地成为城市里的“风雪夜归人”,每次都在深夜归来。一定很累了吧?但就算这样,她也会抽出时间去看看窗台上无声的老朋友们,那些花儿啊,也总是努力地生长,每一夜过后,都是新的模样。

终于,我成为了花儿们的新朋友,我开始为它们唤醒每一个清晨,为它们除去叶片上恼人的小虫,细心地施肥。我开始明白它们的执著,也开始钦佩它们的执著。生活要继续,不能因为失去几天水分就放弃开花的机会。哦,忘记说了,绣球已经开花了,这是我们忙碌又平凡的生活里,一个令人高兴的安慰。

生活转晴,这一天妈妈高兴地回来说,爸爸又找到新工作了,她的工作也渐入佳境。窗台上的花叶,被风拂过,沙沙地响了,绿出我们一家愉悦的心情。

指导教师:袁江玲

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4

膜如紫绡,

瓤肉莹白如冰雪,

浆液甘酸如醴酪。〔白居易《荔枝图序》〕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徐火勃《咏荔枝膜》〕

一日而色变,

二日而香变,

三日而味变,

四五日外,

色香味尽去矣。 〔白居易《荔枝图序》〕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宋徽宗《宣和殿荔枝》〕

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次江乡亦萌蘖。〔文徵明《新荔篇》〕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妨长作岭南人。〔苏轼《食荔枝二首〔并引〕》〕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5

青海民间工艺品,地域文化内涵深厚,历史悠久,技艺独特,艺术个性鲜明,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青睐,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开发价值。青海藏绣工艺伴随着青海人民的千年文化延续至今,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色与特殊的工艺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在青海民间传统手工艺中独树一帜。对青海藏绣工艺品开发,有助于人们理解青海民族工艺品的文化影响因素及其艺术价值,从而促进青海工艺品的不断发展。

民间工艺品 / 藏绣 / 文化

藏秀俗称针线,也就是人们以藏族文化为主题的针线作品,在发展初期,是以服饰为主,主要以图案、刺绣为载体。藏秀是以针线制作成的图案作品,以藏族的生活元素为主题而形成的传统的刺绣作品,是藏族生活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结合产物。它凝聚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是这两者结合的产物,也是藏族人民勤劳的结晶,承载着青藏高原厚重的农耕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大发展,青海省的民间工艺品市场也不断发展与扩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些较大的强竞力企业也不断出现,市场无形的出现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正是这种竞争力才促使整个市场的发展,目前仅在西宁,就有30多家工艺品企业,年产值达到4亿多;工艺美术品商店200多家,年产值0.47亿。尤其是青海海南州藏绣制作产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于2010年列入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以青海海南州藏绣的开发为例作一概述。

一、藏绣的发展历史

藏秀,是西藏佛教的艺术传承,是在唐卡回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展现的是一种顶盛传统艺术,藏传佛教三大艺术: 即唐卡、藏绣、堆绣三种,唐卡与堆绣已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海南州藏绣在2010年也被青海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藏秀是佛教文化的一种艺术展现,也是非常珍贵的,它是集合了苏绣、湘绣为一体的一种刺绣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之一,也是藏族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展现形式。作为一种民族民间工艺,藏秀有很多的表现手法,艺术形式也五花八门;其具有鲜明的色彩、流畅的针线手法、独特的绣工,堪称每一个作品都是最高文化艺术的佳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根据藏文有关文献记载,早期的藏绣主要采用绒线、毛线为主要原料在氆氇、皮革上绣制的。文成公主进藏后西藏历史上开始出现运用丝线布匹的藏绣在苯教法师的祭祀服装及祭祀旗帜、赞普王妃的服装制作中频频出现的记载不难看出,藏绣技艺在藏汉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日趋成熟。在藏秀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断的吸收了其他文化元素,例如中原文化及中西亚文化等,借鉴各种优秀刺绣流派的先进针法和先进工艺,逐步演变成一种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青藏高原文化现象。传统藏绣作品主要靠制作藏绣唐卡及各种藏传佛教寺院经幡挂帘等宗教用品和制作藏族妇女辫套、服饰、鞋帽等民族服装服饰用品两大类传承至今。

二、藏绣的艺术特征

藏绣根据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地区差异等情况可分为嘉绒藏绣、卫藏藏绣、阿里藏绣、安多藏绣等藏绣派系。其中安多藏绣又分为 “海南藏绣”和 “华热藏绣”两种。“海南藏绣”则主要流传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茫巴夏松地区(贵南地区)和郭梅部落地区(共和盆地)等为主的农业区。该地区先民均来自青海东部的化隆、循化、尖扎、热贡等地的噶玛咯部落后裔,藏秀的发展历史悠久,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多数人们都具有刺绣的本领,所以被称为“藏秀之乡”。“海南藏绣”的优秀代表、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南藏绣”分布在这一地区,境内的沙沟乡、茫曲镇、过马营镇、茫拉乡是藏绣生产的主要分布区。“海南藏秀”讲究色彩上运用,要求色彩鲜明、艳丽。在色彩搭配上,秀女们没有任何约束,都是靠自己的经验,自由发挥、想象,大胆搭配,将自己的感情尽情的体现在色彩上。在色彩的选用上其实有很多讲究,导致海南藏秀作品色彩活泼,对比鲜明。很多藏秀都会采用对比鲜明的大红、大绿色彩搭配,形成这种高对比度,高反差的效果。很多藏秀都采用高质量的绣线,所以色彩体现鲜明而又光泽。

藏绣在青海在发展过程中,艺术表现非常鲜明,尤其在色彩的表现力上,鲜明活泼,且绣工精致,政法活泼,并且具有丰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力,也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寓意,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原始古朴的艺术韵味,每一个完整的藏秀都是艺术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而且藏秀作为一种明见艺术,展现了民族文化,形式多种多样,给人以接近生活的感觉,质朴、真实。是以藏文化历史和佛教经典及人物动物等为基本题材绣制而成的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艺术。藏秀的针法大概有十多种,名族服饰中藏秀的表现大都以平针和缠针为主,而唐卡和柱帘上的藏秀则以套针、跳针为主,根据不同形式的藏秀,色彩搭配、针法讲究上都有很大不同。相比苏绣来说,藏秀的针法很少,但是,在贵南藏秀中,其针法还是经过不断改善的,融入了很多当地生活的需要,形成特色的文化,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

藏绣工艺品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其包含的元素也不断扩充,多种文化的相互结合、发展,而形成今天形式多样、表现多样的具有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也是文化艺术的宝贵传承,是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的劳动和智慧成果,将当地自然环境、文化特点融入其中,形成一个既具有特色化,又具有民族化的文化艺术品,但其始终以藏族佛教文化为主宰,将其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融为一体,体现了特色化的文化元素。 三、藏绣的发展现状

藏秀作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并曾获得过很多荣誉,例如“最具有青海特色旅游商品奖”,目前其已销往很多欧洲国家。藏绣工艺品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经过长期的变革与发展,受许多文化的影响,并融合了人们需要的一些元素,而形成了今天具有多元化的藏秀,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将当地自然环境、文化特点融入其中,形成一个既具有特色化,又具有民族化的文化艺术品,但其始终以藏族佛教文化为主宰,将其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融为一体,体现了特色化的文化元素。

随着一代一代人类思想、文化素养和生活的改变,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也得到了不断地升华,构成了高原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是青海灿烂文化的一朵奇葩。但是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藏绣艺术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人才缺失。农村妇女是藏绣工艺的主要创造者。而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收到外来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靠手工艺制作维持生活越来越不能满足农村妇女对经济生活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放下了绣品制作,出门打工,致使手工制品人才不断缺失。加之,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共,大部分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希望子女在这些手工艺品的制作上浪费太多的时间,这种种现状导致的后果就是这些民间手工艺品(如藏绣)的消匿。另外,中高层次的藏绣产业管理人才十分匮乏,尤其是既懂藏绣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综合人才更是严重不足。

其二,产品表现形式单一,研究投入不足。近年来,随着青海省经济的转型、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迅速减少,产生于农村妇女的的民间手工艺品,也由于时代的变迁、老艺人的离去、传承方式的落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作品日渐凋零,最近几年,虽然在藏绣的图文上有所丰富,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太少,很难满足顾客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近年来,藏绣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并投入了部分资金整合出一条产业链,并纳入青海省旅游商品重点扶持项目,学术已经受到了不少学者的重视,但更多的是重视形式,藏绣的发展没有得到更深层次的创新,同时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也太少。

其三,当地文化的保护和宣传不到位。在青海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很多年轻一代,不注重文化的传承,所以一般从事藏秀工作的都是年龄偏大的妇女,其文化程度都相对较低,劳动技能单一,很多妇女思想守旧。由于老旧观念的存在,“男主外,女主内”思想致使其不能够将藏秀工作当做一种事业,制作绣品时随意而为,不能很好地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大部分绣品中图案所要表达真正的寓意不能很好地被收藏人理解,有人仅仅是因为图案好看而作为收藏,大部分人不觉得有多大的收藏价值,所以由于当地政府对藏绣艺术中所传承的文化宣传不到位,导致民间艺术藏绣文化开始呈现下坡路的趋势。

四、藏绣的未来发展愿景

为了更好地开发、保护和传承藏绣艺术,以藏绣规模产业化、运做方式市场化生产加工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高质量、高档次、高品位的藏绣产品。

首先,将藏绣艺术应用于服装设计中。将藏绣艺术将藏秀文化艺术运用到服饰创新上,这不仅仅是藏秀文化的传承,更是展现民族魅力的手段,将文化艺术与现代服饰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创新设计,充分发挥名族个性化的特征,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要,有满足其对服饰的要求。

其二,将藏绣作为旅游纪念品,拓展销售市场。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大众对藏绣文化内涵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将藏绣塑造成能够反映当地文化的代表性旅游纪念品。同时在具体的销售过程中,可适当的向客户演示藏绣的制作方法和过程,从而提高人们兴趣。此外,藏绣的销售不应仅仅局限于当地,还应该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消费群体,甚至可以积极开拓境外市场,扩大藏绣的销售市场。

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6

想起唐人杜牧的一首小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杜牧的《过华清宫》,说的是杨贵妃的故事。《新唐书·杨贵妃传》中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意思是说,杨妃爱吃荔枝,而且是鲜荔枝,唐明皇为博妃颜一笑,竟动用传递军情的驿马,为其传递鲜荔枝,以至动了众怒,于安史之乱中被勒死军前,这个故事被当作了经典的“腐败”案例而流传千载。一是因其故事本身的内涵涉及了帝王,美人,宫廷生活,都是百姓们感兴趣的话题;还有就是得益于杜牧的小诗,能有幸读新唐书的人并不多,可知道杜牧这首诗的却不少,文字的功能可见一斑。

文字,按着一定的顺序排列,赋予其一定的思想、情感、灵性,就变成了文学。文学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只是有了文学,人类的精神才得以一代代的传承,才使人类除了生物的基因传承之外,远保有其它生物所没有的仅仅属于人类的精神基因。由此我们有了历史有了文化有了传统。

徜徉于文化的海洋,会让我们的精神以幻想的方式飞翔。

打开书,就像打开了蒙尘的思想之门,足以让我们走进智慧的迷宫。

书,其实就是一块一块的砾石,总能磨砺我们常常生锈的思想;总能磨亮我们已然生锈的情感。

文字是死板的,而用文字堆叠的文学殿堂却更具光彩,更具鲜活的生命,它使世间百态保鲜在一部又一部文学作品中。特别是诗歌,每当读那一行行有生命的文字,会让爱和恨立刻充盈你全身的血液,让你回到诗人曾有的那一刻,那生生死死的爱与恨。

文字曾经美丽过,文字正在美丽着,文字还将美丽下去。

经常与文字为伍,我们的灵魂就不再寂寞。

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7

时光匆匆流逝,绵延成浩瀚无垠的长河。当我——一个后来者泛舟溯流而上,那些远去的历史,就在它的沿岸,画卷一样缓缓的展开,我看到了烙印着志士的行迹,聆听到了洋溢着仁人的欢笑,回荡着智者的歌咏,令我心驰神往……

倾听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了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哀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好一个苏武,千千万万像苏武的英雄豪杰,他们的铮铮傲骨敲响了千秋的绝唱,敲醒了酣然入睡的同胞,敲劲了巍巍青山惊天劲地。一个苏武谱写出了一部历史篇章而千万苏武则奏成千载颂歌!

在那我听出了苏武的赤胆忠心。

倾听李白

在六朝金粉,隋代笙歌江聚而生的大唐盛世,李白是一个传奇。他胸怀大志,脚踏长安,在天子脚下写下了属于他的那份传奇,“酒入愁肠,三分啸成剑气,七成化作月光绣口一吐,便是大半个盛唐”,他无奈的书写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大唐宫廷艳曲,终于有一天,火山喷涌而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又甩袖而去,散发弄舟,留下一个亘古流传的神话。李白是诗仙,是绝世骄人。

曾经因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情系千载。因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而感动。因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

直挂云帆济沧海”而坚强。

在那我听出了李白的桀骜不逊。

倾听坡

才华盖世的他,胸怀大志,饱沾浓墨,在文学路上应一帆风顺,却屡次碰壁;当权者的刁蛮无理,朋友们的勾心斗角,一次绝好的机遇,上苍吧他推到赤壁古的战场。远离尘世喧嚣,远离勾心斗角,远离卑躬屈膝。在那,显现了他的男儿本色,英雄气概。在那,让他感受江山的壮丽,聆听波涛的雄浑。在那,他的灵魂在升华,他的高度在升华。他不服!我则为他感到不幸!

在那我听出了坡的豪迈旷达。

上下五千年,万卷名篇,承载着多少旷世名人。相隔两岸,愿我们亿万同胞同时泛舟西行,扑朔他们的精华之所在。倾听他们的传奇之

倾听旷世名名人

时光匆匆流逝,绵延成浩瀚无垠的长河。当我——一个后来者泛舟溯流而上,那些远去的历史,就在它的沿岸,画卷一样缓缓的展开,我看到了烙印着志士的行迹,聆听到了洋溢着仁人的欢笑,回荡着智者的歌咏,令我心驰神往……

倾听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了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哀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好一个苏武,千千万万像苏武的英雄豪杰,他们的铮铮傲骨敲响了千秋的绝唱,敲醒了酣然入睡的同胞,敲劲了巍巍青山惊天劲地。一个苏武谱写出了一部历史篇章而千万苏武则奏成千载颂歌!

在那我听出了苏武的赤胆忠心。

倾听李白

在六朝金粉,隋代笙歌江聚而生的大唐盛世,李白是一个传奇。他胸怀大志,脚踏长安,在天子脚下写下了属于他的那份传奇,“酒入愁肠,三分啸成剑气,七成化作月光绣口一吐,便是大半个盛唐”,他无奈的书写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大唐宫廷艳曲,终于有一天,火山喷涌而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又甩袖而去,散发弄舟,留下一个亘古流传的神话。李白是诗仙,是绝世骄人。

曾经因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情系千载。因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而感动。因李白疾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敬畏。因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而振奋。因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

直挂云帆济沧海”而坚强。

在那我听出了李白的桀骜不逊。

倾听坡

大江咆哮,滚滚滔滔,向东流逝。一堆堆雪浪,翻卷跳跃,如万马奔腾,赤壁岩下,他指点江山,气势豪迈,他思遐千载,愁思飘絮,他举酒放歌,凭吊英雄,面对浩浩汤汤水,他喟然长叹,才华横世。

才华盖世的他,胸怀大志,饱沾浓墨,在文学路上应一帆风顺,却屡次碰壁;当权者的刁蛮无理,朋友们的勾心斗角,一次绝好的机遇,上苍吧他推到赤壁古的战场。远离尘世喧嚣,远离勾心斗角,远离卑躬屈膝。在那,显现了他的男儿本色,英雄气概。在那,让他感受江山的壮丽,聆听波涛的雄浑。在那,他的灵魂在升华,他的高度在升华。他不服!我则为他感到不幸!

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8

关于山的成语

1、河山之德:形容妇人德容之美。

2、山崩地陷:山岳崩倒,大地塌陷。

3、山崩钟应:比喻同类事物相感应。

4、万壑千岩:形容峰峦、山谷极多。

5、连山排海:形容数量多、规模大。

6、笼山络野:指笼罩、围绕高山平原。

7、挨山塞海:形容人极多而拥挤不堪。

8、号令如山:指军令严肃,不容更改。

9、千岩万壑:形容山峦连绵,高低重迭。

10、山包海容:比喻器量宏大,胸襟开阔。

11、锦绣河山:形容壮丽华美的祖国山河。

12、拔山举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13、东山高卧: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14、山崩海啸:山岳崩塌,海水奔腾咆哮。

15、回山转海:转动山海。比喻力量巨大。

16、水复山重: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17、登山涉水:爬山过水。比喻历尽艰难。

18、刀山火海: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19、山水如画:形容山美水美,像画中一样。

20、令出如山:命令一发出就一定彻底执行。

21、孤峰突起:单独的一座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22、山川震眩:眩:看不清楚。形容斗争激烈。

23、离山调虎:比喻用计谋调动对方离开原地。

24、巴山越岭:爬山越岭。形容善于登山行走。

25、登山临水:形容旅途遥远。也指游山玩水。

26、堆积如山:聚集成堆,如同小山。形容极多。

27、壁立千仞:壁立:峭壁陡立。形容岩石高耸。

28、堆积成山: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形容极多。

29、层峦耸翠:形容山峦层叠起来,非常雄伟翠绿

30、悬崖绝壁:形容山势险峻。同“悬崖峭壁”。

31、冰山难靠:比喻不能长久的权势,难于依靠。

32、峰峦耸翠:形容山峦层叠起来,非常雄伟翠绿

33、安如泰山: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34、山不厌高:山不嫌其高。比喻品行越高尚越好。

35、悬崖峭壁:峭壁:陡直的石壁。形容山势险峻。

36、背山起楼:靠山建造楼房。比喻使人扫兴的事。

37、撼山拔树:摇动山岳,拔起树木。形容威势之大。

38、安若泰山:形容极其平安稳固。同“安如泰山”。

39、山长水阔:比喻道路遥远艰险。同“山长水远”。

40、巴山夜雨: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

41、白山黑水: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我国东北地区。

42、拔地摇山:翻动大地,摇撼山岳。形容声势极大。

43、百二山川:比喻山河险固之地。同“百二山河”。

44、山川米聚:指从高处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

45、登山蓦岭:蓦:超越。形容长途跋涉,路途辛苦。

46、安于泰山:比泰山还稳固。形容稳固而不可动摇。

47、回山倒海:形容力量和气势极强大,能压倒一切。

48、拔山超海: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极大。

49、山高路陡:比喻道路遥远艰险。同“山高路险”。

50、百二关山:百二:以二敌百。指边防稳固的国家。

51、千山万水:形容山水很多,比喻路途艰险、遥远。

52、山明水秀: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53、邈以山河:形容遥远得如隔山河。同“邈若山河”。

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9

2014年,也是秋天。在全国文明的苏州镇湖绣品街,当初那个瘦小的男孩儿长成了个白净的小伙子,混迹在三十多个绣娘中工作的他扎眼得很。这个叫张雪的青年乐呵呵地拿起绣针,在上好绷的丝绸上密密匝匝地排着针,彩色的丝线随着针的穿引渐渐浓密丰满,一层层颜色在白色的丝绸上铺展晕染开来,渐渐形成一副生动灵气的画。

在店铺扎堆、大师林立的镇湖绣品街里,张雪已经小有名气。这不仅仅因为他是这条长1700米街道上8000多名刺绣工作者中屈指可数的绣郎,他的母亲薛金娣更是一等一的苏绣大师,张雪自己的《哺育》《锦鸡》等刺绣作品也多次获奖。

九岁男孩拿起绣花针

“平湖千顷浪花飞,春后银鱼霜更肥。菱叶饭,芦花衣,酒酣载月忙呼归。”这首词就是张雪家乡苏州镇湖的真实写照。

镇湖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刺绣仍是当地最重要的文化产业。2006年,镇湖苏绣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镇湖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在张雪的记忆中,小时候自己周围的阿姨、奶奶们无一不精通刺绣。“因为我们这边交通不是很方便,也没有什么化工厂,在当时刺绣几乎是提高收入的唯一出路,所家家户户的女子都会刺绣。”张雪同样生长在刺绣世家,他的奶奶、外婆、阿姨、姑妈、舅妈,无一不会刺绣,母亲更是刺绣中的好手,将不少部级的大奖收入囊中。

母亲薛金娣对刺绣已近痴迷,怀着张雪的时候总希望生下来的是个乖巧的女儿,好来继承自己的一副刺绣的好手艺,却偏偏生了个小子,而张雪也是薛金娣唯一的孩子。

小时候,张雪总是看母亲认认真真洗过手后,端端正正地坐在温和的木质绷架旁开始工作,有时候一坐就是一天。“一根纤细的丝线,被母亲的手灵活地分成16份、31份,绣针带着丝线穿过紧绷的绸布,旋即又几乎从原来的地方冒出,点点滴滴,丝丝缕缕。”精美的桌布、韩服、和服的腰带都在母亲的手下开出花来,个头小小的张雪盯着看,只是觉得曼妙神奇。

九岁的时候,母亲的一次外出让张雪第一次触碰到了刺绣。“我妈上好绷的丝绸上有画好的树枝,我觉得好玩就拿过来学着她的样子做。”小手穿穿引引,也不知过了多久,小张雪累了就丢下手中的刺绣出门玩耍去了。

刺绣做起来难,一旦做坏了拆起来很不容易,还会破坏品相。所以当母亲回家后问小张雪是不是他动了刺绣时,他嗫嗫嚅嚅回答是的。“没想到母亲非但没有责怪我,还说虽然一看就知道第一次做,但是我的丝路和走势都很不错,夸我有天赋。”

母亲薛金娣没想到,小张雪也没想到,冥冥中这竟是一个开始。

拒掉留学OFFER回家做绣郎

高中毕业,张雪以超出一本线29分的成绩考取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空余时间,他在人人网上张罗起一个名为“倾城苏绣”的小站,时不时整理或转载一些关于苏绣知识和视频。

张雪还喜欢逛博物馆,总是逛到闭馆时间才被迫离开。他尤其喜欢古字古画,他社交网络账号签名是“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出自书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生活中的张雪也早不再是那个瘦小的男孩,他戴起黑色金属框镜,穿起了浅色条纹衬衣,拿起铅笔学起了素描,安静,沉稳,一副斯文相。

大四,同学们或出国、或考研、或找工作,张雪也一样开始为出路奔走。他先是申请了英国利兹大学的研究生,然后又先后在南京和苏州的两家公司做期货和销售。“我也很喜欢第一份工作,做期货的收益比较高,而且和我的专业很对口。但是我左思右想,还是放不下刺绣。”大四下学期,他开始回家在母亲的刺绣工作室帮忙,就在这过程中他也坚定了自己未来的方向。

在拿到英国利兹大学的offer时,他还是不免心动了一下。“当时很多人也不理解,他们说既然有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出去看一看,学一学呢?”纠结良久,他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略带遗憾地拒掉了利兹大学的offer,破釜沉舟,弃专业而转攻刺绣。

他没想到,相比起自己的选择,更大的挑战却是来于外界。“一方面,在我们这儿的传统观念里,刺绣是很没前途的,实在没选择的人才会去做刺绣。他们会觉得我读了这么久的书,大学毕业却回来做一件初中、小学、甚至没读过书的人都能做的事情,很不值得。另一方面,我们这里做刺绣的人几乎都是女性,我一个大男人毕业回来做刺绣也让人不理解,大家都觉得怪怪的,甚至会当面取笑。”

出乎意料的是,张雪这个“没有前途”的选择却得到了父母的支持。“我的父母都比较开明,也可能是我从小没怎么让大人操心,所以他们就觉得我自己喜欢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传承新思维、发扬新苏绣

张雪的绣针拿了起来,就再也没有放下过。

他第一幅作品《哺育》就惊艳了不少人。因为有着美术功底,他先临摹了一幅画,然后做成刺绣品。画幅的左边是一个母亲的轮廓,画幅的右边是一个正在吃奶的外国小孩。

因为是第一次做,他格外的小心翼翼,花了很大的心思。“这是我第一次完完整整做出来的一幅作品,做完当时并不觉得有多好,只是觉得很充实。没想到很多人看了之后说喜欢,我就松了一口气。”这幅作品也为他开启了好运,成为他第一幅获奖作品。时至今日,他已经有很多幅获奖作品,但这幅作品他一直视若珍宝,端端正正地摆在家里显眼的位置,不舍得落一点灰尘。

张雪将自己的“现代思维”带进了传统刺绣,不仅擅长绣色彩单一的素描作品,题材也新颖、有趣,新近着手刺绣的一幅作品是网上很火的脸萌图像。他也大胆地将PS和素描运用到刺绣中去,运用自己的美术知识和摄影知识,在绸布上纵情挥墨。

“画笔之于绣针,颜料之于丝线,宣纸之于绸布,画家的笔触和绣娘的针尖,似也不似,同亦不同,要用绣法把画惟妙惟肖表现出来,绝非一日之功。这就是我的惶恐和压力。”张雪在文章里这样写道。

而张雪的“大胆”并不止于作品。

母亲薛金娣的工作室和大部分苏绣工作室一样,产品涉猎油画、国画、摄影作品等广泛内容,缺少自身特色。张雪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建议工作室逐渐尝试改进,最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每天和三十几个绣娘一起工作,张雪从来没觉得别扭。他开始给这些文化程度比较低的绣娘讲理论知识,讨论针法、摄影和美术。“她们都比我大一辈甚至两辈,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觉得我太年轻,没什么经验,不服的很。但是多次沟通交流后,她们发现我讲的很多东西她们并不知道,而且她们确实能用得上,这样下来她们就不得不服了。”

刺绣是个辛苦活儿,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让绣娘在三四十岁的时候就会遇到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视力下降等职业病。张雪是个有心人,为了让绣娘有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他找人在墙壁上凿了好多个洞,装上玻璃来增加自然光源,提升采光效果。他也提出让绣娘们科学工作,不要为了赶工而长时间加班刺绣。这些举动,绣娘们都看在眼里,而她们热心回报的方式是积极地给大龄单身男青年张雪介绍对象。

张雪在发扬苏绣艺术上花了不少精力,他认为现在的苏绣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人才。为此,他不仅带着工作室的苏绣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性的展览,还和第三方取得联系,撰写刺绣理论、拍摄刺绣视频,利用网络来传播刺绣文化。“苏绣是我们传统的手工艺,这么好的东西应该被传承下去。但是从传承来看,当下我们最缺的就是人,因为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做这个。”在张雪看来,如果想让别人喜欢上刺绣并且投身其中,前期必须做大量的普及宣传工作。“只有让别人知道、了解苏绣,才会有人凭着热爱不怕辛苦,静下心来去学。”

曾有很多个声称对苏绣艺术抱着极大热情的年轻女孩儿都来镇湖学习过,但是由于受不了刺绣工作的辛苦、枯燥和漫长,最终都悻悻离去。张雪清楚地记得,一个特意从外地前来学习的女孩儿在镇湖待了三个月,这是几年来学习的人中持续学习时间最长的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本地的青年中也鲜有从事刺绣行业的人。“我有一个表姐,她宁愿去超市做一份收入很低的工作,也不愿意来做刺绣。因为如果没有真正投身进来的话,你不会明白其中有多辛苦。”

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10

夏天到了,知了叫了,荔枝红了。

在这个季节,家乡成片成片的荔枝林像绿色的海洋,那一串串红彤彤的荔枝像一盏盏红灯笼挂满枝头,沉甸甸的荔枝压弯了树枝。和风习习,送来阵阵荔香,令人心旷神怡。

荔枝上市了,水果店、超市里到处摆满了荔枝。每当这时候,我就馋得直流口水,吵着妈妈去买荔枝尝鲜。啊,荔枝买回来了!有的外形是卵圆形的,有的是心脏形的。颜色有的是深红,有的淡红还点点儿黄绿。摸一摸,荔枝的外壳是粗糙的;闻一闻,啊,真香!我迫不及待地剥开荔枝的外壳,露出粉红色的内膜,再撕开内膜,乳白色的果肉晶莹剔透。咬一口,酸酸甜甜的汁液溢到嘴边,真好吃!

荔枝的品种很多,有乌叶、兰竹、三月红、桂花红、大陈紫、南海荔、妃子笑等,说到妃子笑,我想到杨贵妃爱吃荔枝,唐明皇命人日月兼程,快马加鞭,把荔枝从南方运到长安,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就是“妃子笑”的由来。而漳州荔枝的品种以“乌叶”、“兰竹”为主。

吃荔枝要讲究新鲜,就象大诗人白居易说的:“荔子果甫离枝头‘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如果在清晨,从树枝上摘下带露水的荔枝来品尝,那真是清香可口,妙不可言啊!

关于家乡的荔枝,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相传从前有一个叫兰蕊的姑娘带着众乡亲,在圆山东麓的琵琶坂开拓出一片草药圃,种出了一种名叫“回春果”的荔枝树。它的果实能作为药材治愈瘫痪病人,从此家乡有了果中佳品??荔枝。

坡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而我要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漳州人。”

我爱家乡的荔枝,更爱花果飘香的家乡??漳州!

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11

因此,访郎岱古镇,我把自己兴奋的脚步连接到了那里的东门老街,并和它的青石板路作了一次亲切的“抵足长谈”。

古镇人告诉我,郎岱曾是古夜郎国国都的外邑所在地,又是滇黔要塞,自隋唐以来便商旅繁盛,清乾隆十年(1745)建石城后,它更是通往云南、泰国、缅甸的古驿道的咽喉之地。东门老街就是这“咽喉”中一条流动的血管。

放眼望去,灰墙黛瓦的砖木结构旧房,与之后建造的仿古新房,鳞次栉比地在街道两边延伸开去,既把天光云影裁割出条条块块的空间存在,也把风雨岁月雕琢出深深浅浅的时间刻痕。东邻西舍的风火墙建筑,彩绘门窗,有祖母级资格的,有儿孙级辈分的,皓首鹤发与红颜秀目并肩而立,殷实精致与清贫简陋携手相掺,密密匝匝直至数百米外……

正是午后炽热时分,街上行人不多,踏在石板上面,百年风尘便从周遭冒了出来。我且行且看,且闻且摄,步随心动,景随人移。

一处古朴典雅的廊檐下,有位老年妇女正坐在小凳上绣花。苗族喜欢的蝴蝶图案,把她的老花眼紧紧地绑缚在了绣架上。绣架上有头有绪的斑斓绣线,正牵扯着她心中无头无绪的斑驳往事。

店招“杨家酱”店铺里的甜面酱,浮动着甜丝丝的鲜香,着人的嗅觉和味觉,那普通而不乏精致的罐状包装,刺激着人的购买欲望。老板极和善,脸面上笑纹漾开,也似糊着一层薄薄的、流动的甜酱汁。

未曾料到的是,一家粉面店外竟对称地熟睡着两条狗,一黑一白。狗的身量长短、眠卧姿态差不多一样,两头相对,四肢侧放,像一副对联贴在大门外,只在中间横额地带留出一段可以让顾客进出的空白。老街人悠闲的生活氛围,连狗都变得慵懒了。而另两只猫,则更懂得享受生活,它们索性把自己安顿在弹花匠叠成的棉絮堆里,枕着舒适,背靠背地做着柔软的梦。

时尚和亮丽,炫耀在时装店里。健康与长寿,驻守在医药店里。肃穆的花圈、神秘的香烛,经年累月地默置在冥器店里。对街摩托车修理店前或新或旧的摩托车,有的才整装待发,正憧憬着外面世界的精彩,有的则刚从快车道上风驰电掣归来,已享受片刻的宁静。

我注意到,有家人正为孩子筹办满月宴。临时搭建的塑料棚下面,几位厨娘切菜剁肉,忙得不亦乐乎。而塑料棚上面,几缕炊烟,却在犹犹豫豫地挣扎盘旋。炊烟不忍离开棚顶,但又扛不住风的折腾,几经拽扯后,还是恋恋不舍地走了。

猛觉得有一种断断续续的金属击打声在街口游荡。走近一看,才知那声音是从一簇鲜红的火焰里生长出来的。一间孤独的铁匠铺,加上一位雕塑般的老人,构成为大都市里见不着的行为艺术。铁匠铺里锻打着镰刀、锄头,当街的晒席上晾晒着刚刚收割回来的油菜籽。那镰刀从田野里收回油菜籽后,喘口气,又赶紧回到铁匠铺内修整,因为接着又要忙于割麦、薅包谷和打田栽秧了……

铁匠已上了年纪,然而时光不会老去。那把生命的铁锤一记记砸在时光的砧子上,绚烂的火花四溅,最后,会冷却下来,沉寂为历史文化的碎末残片。我们就是来寻找那些残片的人。以后,我们自己也将成为残片微尘。在锤声丁丁当当的叹息里,在火光闪闪烁烁的变化里,一茬人走过去了,又一茬人来了。

此时,老街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整个生命画卷都被这条青石板路完整地浓缩了,仔细地收藏了。虽然家家也都有一难念的经,但佶屈聱牙的几页被小心地折叠起来了,念出来示人的多是铿锵的章节。

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12

苗族导游词一

苗族银饰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到苗家做客。

大家都知道,苗族是一个爱唱歌的民族、一个爱跳舞的民族,更是一个爱美的民族。说到苗族,就不得不提他们身上华丽的银饰,特别是苗家姑娘的盛装,从头到脚,重达十多公斤、手工制作的、精美的银饰把姑娘打扮得绚烂夺目。因而苗家除了热烈的鼓舞、独特的民族风情、精美的蜡染和挑花以外,苗族的银饰则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银饰就是苗族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穿在身上的史书,是苗族最喜爱的装饰品。若论及饰银之盛,在中国广袤大地上,恐怕没有比苗族更甚者。尤其在苗族三大方言区之一的湘西,那里的苗族简直就是一个被熠熠银光包裹着的民族。但在这地处偏僻且远离白银产地,经济文化又相对落后的苗族,把价值不菲的银饰作为民族的群体选择,并成为中国各民族中的饰银首户,无疑是现实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

苗族的姑娘胸前大都佩戴着硕大的银锁,又叫“长命锁”、“银压领”等。它是苗族银装中的主要饰物之一,制作得十分精美,银匠在压制出的浮雕式纹样上再錾出龙、双狮、鱼、蝴蝶、绣球、花草等细部纹样,在银锁下沿垂有银链、银片、银铃等。她们从小就佩戴上,意在祈求平安吉祥,直到出嫁后方可取下。

苗族男青年亦有佩戴银饰的习俗,有的地方并将其作为未婚的标志。苗族男子盛装时穿青色大襟衣、腰系花带,头缠包头帕,颈戴银项圈,胸佩银链饰或银牌。男子佩戴3根银项圈表示未婚,佩戴两根银项圈的表示已婚。他们常年腰刀不离身,腰带上系着火药葫芦和牛角筒及银钩、荷包等物……绚烂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还有哪个民族像苗族那样喜欢银饰?这里的姑娘普遍喜欢佩戴银饰,而且以多为美,以重为贵。装扮起来全身银光闪闪、熠熠生辉。她们之所以如此偏爱银饰,是因为她们认为银是财富的标志,银饰美观、耐用,又易于制作。而且银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正气,佩戴上银饰,可以驱邪镇鬼、消灾祈福。当她们盛装出现在歌场、秋场上时,那满身的银饰叮当作响,清脆悦耳,不仅折射着太阳的光芒,还折射着她们美好的内心世界。假若将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米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得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佩戴银锁,背后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身上佩戴耳环、手镯等银制品。全身上下只有两只衣袖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她们此时不再是简朴的吊脚楼里走出的小阿妹,而是皇宫里走出的雍容华贵的公主,是九天下到凡尘的仙女,把平凡和世俗的生活抛在了万丈红尘外,真不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

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这些华丽繁复的苗族银饰,均由本民族银铁匠精心作成,世代相传,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苗族银饰出现于明代,流行于清代,至20世纪80年代达到一个高潮。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朴素实用到趋于华美的过程。明代出现的苗族银饰,是苗族服饰展现其审美价值进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产物。

在宏伟的创世史诗《苗族古歌》中,就记载了关于苗族先民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日造月的传说,大抵是迄今见到的该族最早涉及金、银的口碑资料。可以肯定,古歌创作者的头脑中还没有以银为饰的观念。然而古歌却折射出苗族先民重视金银的原始心理,这或许对今天苗族酷爱银饰的群体选择不无影响。

苗族最早的银饰艺术萌芽于巫术图腾活动之中。苗家笃信银器能驱邪逐祟、防阴气戕害。古时苗民戴上银脖圈,据说能战胜作恶的“老变婆”,确保合家平安。闻名遐迩的苗族大银角,其造型源自祖先蚩尤“头有角”的形象,旨在祭祀祖先,获得其护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银饰爱惜备至,奉若神明。他们创造了各式各样图案、款式的银饰造型,既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民间气息,又表现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也显示了一个大民族的气势。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游地区。经数千年的历史大迁徙,形成了如今大杂处小聚居的格局。苗族的历史文化是靠口头文学和服饰图画艺术来记录的。与许多无字民族不同的是,苗族不仅将历史传统倾注于口头文学之中,更将它倾注于图画之中,这主要表现在苗族服饰的刺绣、银饰图案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战争和压迫,迫使苗族自北而南,长期辗转迁徙,“老鸦无树桩,苗族无故乡”,正是他们居无定所的真实写照。这就为以方便携带,昂贵白银作为饰物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苗族服饰不仅款式种类繁多,样式各异,而且是最能代表该民族特征的物品。无论哪个民族都没有像苗族这样将服饰图案作为史书,深切地表述历史。苗族的服饰无处不向世人昭示:我们是苗族,我们来自黄河之滨、长江之畔;我们长途迁徙,历尽艰辛;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之下,苗家人倾其心血去绣、去染、去展示他们的情结,因而才有了如此优秀的、民族特色极强的苗族银饰艺术。因此,苗族的服饰,就是一部穿在身上的民族史书。衣服上不仅绣上故土的锦绣河山,还要绣上鸟、蝶、花、草、虫、鱼这些苗族人生活中亲密的伙伴。自然也少不了龙和风,他们早期是母系氏族,因此有时凤在上龙在下。龙也不像汉族的一样威严生猛,而是多了些温柔善良。

绣饰和银饰构成了苗族服饰的整体。以各种银饰为主要佩饰构成了苗族身体佩饰的一大特色。逢年过节,苗家女子都要穿花着银,精心装扮一番。身着花衣花裙,披银戴银的苗族少女,从四面八方会集在一起,展示工艺独特的民族服饰。她们以婀娜多姿的舞姿,楚楚动人的容貌,翩翩起舞,显现出“银角海洋”的壮丽景观。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在女盛装中,银饰是必不可少的饰物。其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中国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苗族丰富的银饰,绚丽的花衣构成了苗族身体装饰的独特风貌。

苗族的银饰,以湘西的工艺最高。湘西的青山绿水养育了一群心灵手巧的苗族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打造了一件件精美的苗族饰品。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刻、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

除了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设计上苗族银匠也堪称高手。苗族银匠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同时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注重推陈出新。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当然,这—切都必须以不触动银饰的整体造型为前提。苗族银饰在造型上有其稳定性,一经祖先确定形制,即不可改动,往往形成一个支系的重要标志。

因为苗族人对银饰的偏爱,苗族的各个村寨中,都有银匠的踪迹,他们用最古老的方法,最简单的工具,打造出最精美的银饰。仅湘西境内,以家庭为作坊的银匠户便成百上千,从事银饰加工的人更是难以计数。家庭作坊多数为师徒传袭的父子组合,也有夫唱妇随的夫妻组合。这些作坊常是农忙封炉,农闲时节,村寨之中叮当之声不绝于耳,炭火炉烟荡然于户,一派繁忙景象。

银饰的制作,无论是粗活或细活,均经铸、炼、捶打、编结、洗涤等几个过程。所需工具主要是风箱、铁锤、钳、丝眼板、凿、坩锅、铜埚、花纹模型等。铸炼过程是将纹银放在坩埚内,于炉子上用风箱鼓风,高温熔化成液体后,就把它倒在长条状的糠糟内,使银水凝固,即取出来捶打。先捶成四方形的长条,再视制作什么而加工。如制银片便将它捶宽,制丝条即捶成圆形的细条,然后用丝眼板拉成各种粗细不同的银丝。

比起苗族银饰的历史,苗族银匠的历史要短得多。苗族银匠大约出现于清末,至今才有近百年历史。最初的苗族银匠大多挟铁匠之技艺改行拜师,向汉族工匠学习打制银饰。苗族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据《简史》记载:苗族普遍喜戴银制品,男女皆然,而以青年妇女为最。苗族银饰的制作,以湘西苗族工艺最好。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各种图案、款式的银饰,既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也体现出了一个民族深厚的底蕴。

苗族银饰种类繁多、造型精美,且大多保留着原始的韵味,并反映了苗族人民在社会历史演进的各个特定阶段的信仰追求和生活习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银饰文化”。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长年累月,积攒下的银质货币,几乎全都投入了熔炉。有些人家在女儿幼小时就开始为她逐年打造银饰,积攒起来,用专门的木箱存放,等女儿长成大姑娘了,在出嫁的喜日或苗族的盛大节日里,便把姑娘打扮得仙女一般,一这身银饰不仅给喜庆的日子增添了欢乐的气氛,同时也催开了姑娘胸中灿烂的心花。姑娘出嫁时,所有银饰都为她终身占有,丈夫是无权处理的。

湘西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单从佩戴部位上划分,大体可分为头饰、胸饰、背饰三大类。头饰有银帽、银盆、银冠、苏山、髻簪、耳环、项圈等;胸饰有胸链、针筒、围腰,外加手圈、戒指等,背饰有披肩、腰带等。其中的银冠,集银饰工艺之精华,在面积不大的冠架上,焊接的银花、银铃、银雀、银蝴蝶、银钟、银签等饰物,重约三、四十两,有数十件甚至百件之多,件件都是精工之作,闪耀着苗族人民的智慧之光。

粗犷豪放的苗族,有以多以大为美的习俗,强烈的夸富意识形成了苗族银饰的丰富多彩,银饰被普遍的用于订情、辟邪、祭祖等活动中,构成苗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他少数民族也有用金银饰、贵宝石等彰显身份与财富习俗,然而苗族的银饰工艺所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种将民族物质与精神文明密切结合的奇特文化现象,由这样工艺饰品中,极容易观察到苗族的图腾崇拜、宗教巫术、历史迁徙、民俗生活等方面的意涵,足以让人透过表相的呈现,体会苗族文化精神方面的本质。“服饰是文明的窗口,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服饰又是民族精神的外化,社会制度的表征”。苗族银饰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艺术的物质世界,而且展示了一个集合着各种观念的精神世界。它记载着苗族文化的变迁,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底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历史是一部感性化了的文化发展史。

每当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赶秋、槌牛、过年时,成百上千、成千上万的苗族人聚在一起,他们衣背上、裙摆上连续不断的涡旋纹、几何纹、银饰上的骏马纹图,随着身体的摆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如一个个美妙的音符飘扬在蓝天白云下,那种强烈的节奏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

苗族银饰以各种千奇百怪的变形图案为主题,这些图案都有动人的故事传说。“蝴蝶妈妈”由蝴蝶演化而来,“脊宇鸟”孵化出了人类的祖先,“牛角冠”象征蚩尤角等。其做工之细,图案之美,凝聚着苗家人的心智,堪称一绝。闻名遐迩的大银角,是对“人身牛首”准确的解释,寓意着“人身牛首”的神农为先,“人身牛蹄”的蚩尤为其后。因此,“人身牛首”与“人身牛蹄”的文化符号是具象的,有其特定的人文内涵。旨在祭祀祖先、获得其保佑。他们创造了各式各样图案、款式的银饰造型,既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民间气息,又表现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也显示了一个大民族的辉煌与气势。

苗族银饰的种类之多,制作水平之高,穿戴之讲究,深受中外艺术家的赞赏,堪称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绣衣上钉银饰而制成的银衣是苗族服饰中的精品。绉绣、散绣、堆绣是苗族特有的绣法。绉绣上衣花纹呈浮雕状,装饰效果强烈;散绣花纹十分精致漂亮;堆绣则指由各色三角绫子堆绣而成,装饰效果奇特而美丽。用这三种绣饰方法制作的上衣均为盛装礼服,称作“花衣”,盛装花衣必须钉上许多银饰才算最后完成,因此人们又将钉满银饰的花衣称作“银衣”。银衣的前襟、后背、衣袖、下摆等位置钉缀着许多四方形、长方形、半圆形的银’片和银泡、银铃等錾花银饰。这种绣饰精美的银衣可能是我国民族服饰中最为精美的。浓重的布料,明丽的刺绣与闪亮而质朴的银饰三位一体,互相映衬,构成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达成了视觉上平衡而完美的艺术效果。苗族盛装,美在高雅华贵。色彩上多为红、黄、紫等暖色,红色象征胜利快乐,黄色代表华贵。苗族盛装的富丽堂皇,表现出以富为美,以华贵为美的审美观。

银冠,是苗族银饰的精华。年轻的苗族姑娘多喜爱将近百朵的银质花簇缠在头戴的铁丝架之上,使之成为帽顶,帽的周围则缠以钻花的薄银片,下缘缀上数十枚有银链系着的银坠。还有一种银冠苗族女子无论长幼都爱戴,它将银花、银泡等缀在头巾周围,再在夹层上插以四五束银花簇。花簇的构造,是在银簪的外端,焊接30多根长短不一的银签,每根签顶都焊接一朵精制的银花,髻后插一把木梳。木梳背包一块薄银片,周边缀满银坠,只留梳齿。髻上插一只银凤和一副银角,其上精钻双龙戏珠。

除了银冠,苗族女子还有戴银角及其他银饰的习俗,有些老人竟也满头银饰,还要缀上彩色羽毛,繁花似锦、富丽至极。银角是银饰中最大最高的,一般高可达0。8米,最宽可达1米,饰件高度超过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即使在世界上也堪称一绝。银角是将银片加工成水牛角形状,两角弯成半圆形,两角对接中央有一圆形浮雕太阳纹或团花。姑娘们佩戴时还要在银角两端插上白鸡羽,鸡羽随风摇曳,使银角显得更为高耸,巍峨壮观中兼有轻盈飘逸之美。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龙身、珠体均为凸花,高出底面约1厘米。造型简朴,线条明快,最具古风。太阳图案上边插有银片呈扇形放射状象征初升的太阳,光芒四射。通常装置在帽子上,并与其他银线、银牌配用。发髻用银链缠绕,插上银牛角梳,梳背吊一排小银叶牌和银瓜子牌。脑门及后脑各用一棱形片勒住,银片上雕有蝶、龙、花、草等。银耳环、银项圈也是必备之饰物。银角中间插有硕大的银扇,当地人亦称之为棕叶银花。

银扇,是在分叉的两角间均匀分布四根颇类扇骨的银片。银角主纹亦为二龙戏珠,龙、珠皆单独造型制作,用银丝同主体焊连。两角顶端为钱纹,四根银片高过两角。顶端为蝴蝶,蝶口衔瓜米垂穗。银片间立6只凤鸟,展翅欲飞。

苗族女子头戴银角,是苗族图腾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银冠上的各种造型,生动地体现了苗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多数苗族研究者认为,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是可考的苗族最早的文化源头。有关文献中有蚩尤驰骋中原时“铜头铁角”的记载,说明蚩尤部落的图腾是牛。他们把自己的图腾——牛的大角顶在头上,可见对牛的崇拜已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苗族姑娘的银冠有排马、银花草、银风雀、银葵、银蝶、银响铃等,满头银饰繁花似锦、富丽至极,银冠高高戴在头上,十分漂亮。这种华丽考究、巧夺天工的银饰工艺,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在苗族银饰中还有一种十分昂贵的盛装头饰——银帽,又名接龙帽,俗称“雀儿窠”,苗语叫“么你”。往往几个寨才有一顶,需要时可借用。它由众多的银花及各种造型的鸟、蝶、动物键入银铃组成,给人以满头珠翠、雍容华贵的印象。银帽的造型及结构设计充分吸收了古代步摇之长。使银帽之银花、银凤、银虫均用簧形银丝与帽体相连,并作颤枝处埋。额前流苏低垂,戴帽人举手投足,则银花晃动,流苏轻摇,整个银帽顿时被注入生命活力。帽顶为颤枝银花,银光闪烁,花姿绰约。沿帽箍垂下一排吊穗,皆以银链相连,银铃叮当。冠后拖3组银羽,共12根,羽长及腰。

银围帕是一种将散件银饰固定在头帕上的装饰物。它将5件银帽饰缀在红绿竖条相间的头帕上,正中银饰稍大,缀于额部,颇类古代首饰中的抹额。其余4件稍小,对称缀于两耳前后,均为镂空银花。该头帕银色闪烁,布彩绚丽,相得益彰,颇有特色。

银簪是苗族服饰盛装饰品之一,又是日常便装中用以固定发髻的实用品。最为精细的可谓腰子形银髻和精致的龙头银髻。腰子形银髻因其里层是一块腰子形银片而得名,两面各为银丝连接,有双凤、蝴蝶和银坠,顶部为银丝缠成的龙,底部凹处有长锥,佩时插入发髻中。龙头银髻更为别致,整个造型是一条龙,圆锥形,如筷子般粗细。一端为龙头,一端为龙尾,末端雕有银花,十分精美诱人。

这些绚丽多彩的银饰,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隐含着苗族图腾崇拜、社会历史和习俗,表达了苗家人民对幸福吉祥的渴望和光明的祝福。苗族的银饰,有如苗家人的太阳,千百年来给苗族生存的世界带来光明与祝福,向寂寥的宇宙和回归的内心投射出灿烂之光,从而产生出支撑苗家人生活美好的巨大精神力量。世界上恐怕也没有其他任何民族银饰艺术能与之相媲美。

苗族导游词二

游客朋友们,不管您来自哪一个城市,每一个城市都会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比方说上下班的高峰期、大、烟囱的浓烟、河流的污染、食品安全的担忧、夜晚不停的噪声、办公室空调的恒温;我们城市居民每天就像战斗机器一样,负担着城市生活的压力与无奈。我们不知不觉中渐渐失去了与大自然相处的感觉。

于是很多朋友都希望能到一个纯净的地方,寻找一些古人朴素的生活乐趣。于是古镇、小城、村寨成了我们疲惫身心暂时的乐园。很多朋友选择去西藏,因为那里有圣洁的雪山和神秘的风情。但是路途的遥远、高原的反应、不菲的费用,可能使我们的计划暂时推后。

不过这个时候,你们来到了贵州,我说:这是您一个明智的选择!

首先,您不用担心空气稀薄和气候寒冷,因为大家都感觉到了这里温和湿润的气候,纯净的空气使呼吸变成一种享受;虽然没有一望无际的雪山,却是满目葱茏的森林;如果您想体验少数民族的浓郁风情,在我们的大山上、河流边、餐馆里、车窗外随处可以获得。

提到贵州的17个世居少数民族,我想问问大家知道都有哪些民族呢?(听游客回答后补充:苗、侗、布依、水、彝、仡佬、壮、瑶、土家、满、白、回、畲、蒙古、毛南、羌、仫佬)

大家可能没有想到在我们贵州西北的毕节、大方一带还有蒙古族、满族这样的游牧民族能够在这里世居下来。其实我们贵州最具代表性的苗族也是在2000多年前才来到这里的。前面和大家说过,我们贵州是一个由历代**组成的省份,苗族同胞可以说是我们贵州最早的**了。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起源于五千多年前,黄帝时期的“九黎”部落。当时“九黎”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在与黄帝部落发生的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剩下的余部退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三苗”部落,建立了三苗国。

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与“三苗”又不断的发生战争;最后,三苗国被夏禹所灭。留下的苗人们节节败退,一部分被驱逐到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地,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一部分与华夏融合;另一部分形成商周时期所称的“南蛮”;因居住在汉水中游而被称为“荆楚蛮夷”。后来,荆楚蛮夷中先进的部分逐渐发展为楚族,建立楚国;而后进的部分继续迁入湖南、贵州、广西、湖北等地的山区,大多数停留在了我们的黔东南地区,发展成为今天生活在我们贵州省苗岭深处的苗族同胞了。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苗族总人口890万人,有70%以上聚居在我们贵州。多少年来,我们的汉族同胞不断融合交汇,发展到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了祖先古老的痕迹。那个刀耕火种的岁月痕迹却被这群苗族人在我们贵州的大山里保留了下来,苗族文化源远流长,从苗家衣食住行、歌舞娱乐、婚丧嫁娶中无不折射出其强大的文化魅力。

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敬酒是苗族人用来招待客人的最好礼遇,所以不管你到哪个苗寨作客,苗胞们都会用装满了酒的牛角杯唱起敬酒歌为您敬酒。喝完苗家米酒,走进苗寨,苗族同胞会用他们流传千年的歌舞欢迎贵客的到来。其中黔东南台江县的反排村木鼓舞最为有名,每当有祭祀活动和逢年过节的时候,全村人都会在木鼓的伴奏下跳起舞蹈,这种舞动作奔放、富有韵律,被欧美游客称为“东方迪斯科”。

苗族的歌舞多以扭胯为主,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苗族的部落基本上都在高山上,沿途走的都是山间小路,而苗族的服饰,女人都是穿着厚厚的裙子,当肩上挑着物品时,为了行走方便不得不提裙扭腰行走,致使他们胯部比较发达,故跳舞多以扭胯为主。

苗族除了色彩艳丽的长裙苗,还有短裙苗,同样为了行走方便,在黔东南州雷山县大塘村的短裙苗寨,超短裙在这里不是近期才有的国际时尚,而是世代流传的妇女服饰,她们喜欢穿作超短裙,上山下坡都十分方便,其中短裙锦鸡舞,也是很经典的一个舞蹈。妇女们身着短裙,在芦笙的伴奏声中,模仿自然界锦鸡轻快的步伐,非常优美。舞蹈的时候身上佩戴的银饰、银铃叮当响亮,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来源于考试大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与生活往往会通过服装刺绣图案和歌曲世代口传。说到我们苗族人唱歌呀,就不得了了!我们知道中国著名的歌唱家宋祖英就是苗族人,不过他们家是与黔东南紧紧相连的湖南湘西古丈县。她唱过的《大地飞歌》大家都很熟悉,飞歌就是我们苗族特有的一种演唱形式。可是为什么叫“飞歌”呢。这个和我们苗族同胞住的地方有关系。来到苗族同胞聚居中心,黔东南巴拉河流域、雷山县、台江县等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苗族村寨多依山而建,山寨与山寨之间,要传递信息,过去没有现代通讯工具,上山下山总要花不少功夫。聪明的苗族同胞就发现歌声比说话声音的强度大,传递远,于是用歌声来传递信息。大家想一下,歌声在大山之间唱过来,唱过去,不就像飞一样吗?所以就逐渐留下了这种具有动感与活力的演唱形式。现在苗族飞歌已经飘洋过海,我们贵州的苗族歌后阿幼朵甜美高亢的歌声就唱到了中央电视台的青歌赛上、唱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到了美国音乐厅。

说到这里,让我用一首我们苗族的飞歌献给大家,再次对您的到来表示感谢,唱得不一定地道,只为给大家多一些感受。(开始演唱,此时往往博得热烈掌声,如果不会唱就省略这一环节)谢谢大家的鼓励。

当我们走到村寨前,会看到整齐的耕地和清澈的河流。村寨环境优雅,布局合理,村中清洁的石头小路蜿蜒到每家每户。苗族人建房子需要用大量的木材,但是他们持续发展的意识很强,每出生一个小孩都要种下一片树林,每砍伐一颗大树,都要征得全村人的通过,每个寨子周围都是密布的森林,每个寨子也会有一颗最巨大的古树作为寨子的守护神。苗家人住的房子称为吊脚楼,不像福建土楼那么敦实封闭、也不像云南竹楼那么纤细通透,却有一种植根大山的朴素与执着。吊脚楼一般修建在半山腰上,采用当地整棵的杉树原木支架结构,支架由木楔结合,不用铁钉。然后在支架上刻出木槽,用木板入槽作为墙面,房顶过去是用杉树皮,现在多用小青瓦片。这种苗族民居一般修三层,最下一层堆杂物和喂养牲畜;第二层用作主人的起居;第三层以上就是房顶,用来堆放粮食。第二层往往有一个类似阳台的地方,那就是我们苗家女孩与外界交流的场所,叫做“美人靠”,苗家有女初长成,就会在这里一边刺绣准备嫁妆,一边哼唱山歌,等待有情人的出现。

苗族青年男女谈恋爱有一个固定的节日——姊妹饭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由未婚少女上山去采摘树叶和花朵,用来染出红、黄、白、蓝、黑等颜色混合而成的“五彩糯米饭”,这就是姊妹饭。姑娘们摆设条桌,陈列饭菜,几人或十几人集中在一起,热情接待来讨吃“姊妹饭”的男青年。外地来的男青年,到任何一家去向姑娘们表示祝贺和敬慕,并向她们讨吃“姊妹饭”,都能受到热情的款待。饭后,姑娘同小伙子相约到广场或村寨中其它地方去对情歌、谈恋爱,通宵达旦。通过吃“姊妹饭”这个节日活动,青年男女可以挑选自己的意中人,结成终身伴侣,所以说他们的婚恋是比较开放的。

如果我们到苗家作客吃饭呀,他们特殊的菜肴我们可不一定吃得惯。不过如果能吃到最有名的酸汤鱼,就是有口福了。酸汤是苗家人用米汤加野生红柿发酵而成,家家都准备得有。鱼当然是从河里打出的野生鱼了。酸汤煮鱼,汤味酸中带有回甘,鱼肉滑嫩鲜美,再煮些豆腐、蔬菜,开胃又营养。吃饭的时候,大家围坐火塘前,主人又会唱起敬酒歌,向客人敬上甘甜的米酒,让您乐不思归,流连忘返。

如果您有幸留在苗寨住一晚上,保证会让您的睡眠恢复到最佳状态。在湿润而宁静的清晨,鸡叫把您唤醒,跟随苗族村民扛把锄头,迎着朝阳走到梯田上去,您会发现原来苗族人如此的会享受生活,原来人类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苗族文化就是在这种恬静与自然中流传保存下来的。

苗族导游词三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的贵州黔东南,我是大家今天的导游—张琴,“张扬个性,如鼓似琴”,大家可以直接叫我张导,现在我们开始走进部级4A级旅游景区——西江苗寨。

苗家招待客人以酒为重,苗族同胞们将以他们最高的接待礼仪——十二道迎宾拦路酒来迎接我们。喝酒方法何其多,唯有此处最特别,只要你的手碰到了牛角酒杯就必须得喝完,所以我们酒量略差的朋友,只要用嘴对着苗族姑娘们手上的牛角酒杯轻轻尝一口即可。

西江苗寨位于雷山县东北面,距县城37公里,距州府凯里39公里。寨内有1288户人家,居民近6000人,为全国最大最典型的苗寨,因此被称为“千户苗寨”,西江是苗语“鸡讲”汉译而来,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这里保留着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

西江千户苗寨坐落在河谷,源于雷公坪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这是苗家的风雨桥,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这里的建筑以木质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层层吊脚楼依山势而建。吊脚楼一般为三层,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圈养牲畜和家禽;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大家是不是看到堂屋外侧建有一个很特别的靠椅呢?那叫“美人靠”,主要用于观景、乘凉,有这样的说法,“美人靠上靠美人,不是美人俏三分”;第三层用来存放粮食和杂物。

西江苗寨最不缺的就是节日,其中“过苗年”,“牯脏节”尤为隆重。“长桌宴”是苗族过苗年的喜庆方式,也是苗家最隆重的待客礼仪,家家户户都会搬出桌子板凳,像接龙似的一长条,排上数百米,桌上摆着腊肉、酸菜、酸汤鱼等苗家特色菜肴,一会大家就能亲身体验了。“牯脏节”是苗族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着盛装,跳芦笙舞等,并邀亲朋好友共聚一堂,以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是一个“以歌养心,以舞养身,以酒养神”的民族。我们现在来到的是芦笙场,也是苗族同胞们展现歌舞才艺的地方。芦笙舞是苗族一种流行最广的舞蹈,集舞蹈、杂技、体育、音乐为一体。说到舞蹈,那被誉为“东方迪斯科”的反排木鼓舞就更是热情奔放了。我们现在听到的是苗族飞歌,其音调高昂,气势雄浑,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苗族歌曲形式。大家有空的话可以常来西江苗寨学习苗家人的才艺,苗族还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现在看到这块石碑刻着的“以美丽回答一切”7个字,是文学大师余秋雨先生在游完西江苗寨时情感诱发题写的。这条街叫“游方街”,大家猜猜“游方”是什么意思?“游方”是苗语谈恋爱的意思。每逢农闲时节晚上8—9点,这里聚满了水灵的苗族姑娘和健壮的苗族小伙,他们山歌对唱让游方街热闹非凡。

历史上,西江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清政府在苗疆实行“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了中央政府的管辖,一些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主持祭祀活动的牯藏头和负责安排农业生产的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在观景台上观望整个西江苗寨,像一个巨型的牛角,又像一只卧着的玉兔。

苗族服饰多种多样,色彩艳丽,素有“无字之史书”,“绣在衣服上的历史”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