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长篇童话故事

长篇童话故事

时间:2023-05-30 09:15:19

长篇童话故事

长篇童话故事范文1

[关键词] 知识女性;中国梦;提升

【中图分类号】 I20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09-2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是多民族聚居省份,全省共有44个民族,除汉族外,世居民族有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和锡伯族。从封建社会开始,各民族人民的口头文学不断丰富、演变和发展,以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童谣等口头流传的形式滋养着少年儿童。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儿童的发现”促成我国儿童文学的诞生,此后吉林省出现了几篇儿童文学作品,儿童小说以反映儿童苦难生活为主,成就最高的是骆宾基,他的长篇儿童小说《幼年》,即其自传体长篇小说《姜步畏家史》第一部。直至建国以后,吉林儿童文学才开始真正的发展起来。回顾建国以来吉林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大体呈现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66年的初创期;第二阶段是1977――1989年的恢复期;第三阶段是1990年至今的繁荣期。

一、1949――1966年吉林儿童文学初创期

中国儿童文学是在国家的动荡起伏、政策的导向与儿童观的转变中曲折发展的。建国初期,国家作了一系列鼓励儿童文学发展的举措,在1950年召开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工作会议,郭沫若作了《为小朋友创作》的报告。1953年12月举办的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以此来鼓励作者加入到儿童文学的创作中。1955年9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大量创作、出版、发行少年儿童读物》等社论,给我国儿童文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为吉林儿童文学的第一次繁荣提供了必要的外因。

人才资源的丰富是吉林儿童文学迅速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内因。由于国家对东北工业基地的重视,调入了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迅速而有效地推动了吉林各行业的发展,对吉林儿童文学也产生了很大推动作用。例如蒋锡金教授,他在东北师范大学开设了儿童文学课,培养了全国第一批儿童文学研究生,他的学生浦漫汀教授也在儿童文学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了卓越的成绩。在两位大师辛勤耕耘下,这里走出了很多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及创作人才,如高云鹏、朱自强、姜郁文、崔坪、郭大森、张少武等,他们对中国儿童文学尤其是东北地区儿童文学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批解放区的文艺骨干被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现长春电影制片厂)后,参与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电影。这里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为新中国的动画片创作奠定了基础;还有如鄂华等优秀的人才,他们自愿来到边疆,怀着满腔热情为吉林贡献力量。

作家们饱含着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建设祖国的热情投入到儿童文学的创作中来,作品多以革命历史题材和儿童现实生活题材为主。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反映了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东北地区的战斗故事,生动、细致地刻画出了很多小英雄的形象。孟左恭的短篇小说《草原的儿子》、王汪的《渔家女》(1962年),刘凤仪的《草原儿童团》(1962年)等。反映儿童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主要有孙景琦的《小小牛司令》(1956年)和《桃花水下来的时候》(1956年)张少武的短篇小说《逮鸟》(1957年)和《摸鱼》(1962年),以生动形象和富于地方色彩的语言描写了东北农村儿童的快乐生活。鄂华的《向往》讲述了城市长大的孩子对30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的铁路老工人的尊敬。儿童长篇小说《水晶洞》(1963年)故事从解放战争胜利前开始,以重庆雁姑山地区残酷而复杂的敌我矛盾为背景,以寻找水晶洞为线索,讲述了一名十二岁小英雄许华的成长经历。还有梁若冰《海秋和他的新朋友》、崔平《草原上响起了枪声》,张家愚《复学》,吕治范《采蘑菇》、陶德臻《小先生》、丁仁堂《小铁蛋》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东北地区少年儿童的生活。鄂华创作了世界著名科学家故事集《盗火者的足迹》(1962年),作品除了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科学知识外,还融入了人们对科学和真理的向往与执著追求。

儿童诗歌的创作多以儿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历史故事为创作题材,赞美新中国,激发儿童建设家园的美好愿望的诗歌居多。丁耶在发表了《去串阔亲戚》(1952年);中申发表了《四个小专家》(1953年),出版了儿童诗集《灯花》(1956年)、《城外的白杨》(1957年)等。最为著名的是胡昭的叙事诗《雁哨》,诗中描写了一群向北迁徙的大雁夜晚露宿时中了猎人的奸计,致使三只大雁丧生的故事。该诗收录在他的童话诗集《雁哨》(1956年),同年还出版了儿童叙事诗集《响铃公主》。

童话方面这一时期主要有李光月的童话集:《长耳朵的故事》和《三个好朋友》。鄂华也创作过科学童话《湖上的追逐》(1959年)。

这一阶段的儿童文学作品正如蒋锡金所说:“在吉林儿童文学作品叙事话语的背后经常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气息,这种气息弥散和蕴藉在作品的每个细节之中,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和内涵,这种文化气息使我们在精神上与吉林地域文化相碰撞和对话,使我们真正寻找到了吉林儿童文学的文化之根和吉林地域文化对吉林儿童文学创作的意义。”然而,我们不能回避在全国强调少年儿童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祖国的希望”的语境下,作家们以教育下一代为己任,出现了过分重视儿童文学的工具性、政治性而忽视文学审美取向的倾向,使儿童文学成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的又一阵地,吉林儿童文学创作也存在这样的局限。

1966-1976年的10年“”是儿童文学的荒漠期。吉林儿童文学作品寥寥无几,依然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人很少,也没有产生一定影响的作品。

二、1977-1989年吉林儿童文学恢复期

1977年,儿童刊物《红小兵》改刊为《吉林儿童》,成为吉林儿童文学的主要阵地。1978年10月,国家出版局、教育部、文化部、全国文联、全国科协等中央部门在江西联合召开了全国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会议。此后吉林省召开了首次儿童读物出版工作座谈会,相关部门开始加强对儿童文学创作的扶植。省内报纸《吉林日报》《长春日报》《江城日报》,文学期刊《长春》《春风》《东辽河》《绿野》《长白山》均开辟过专栏发表儿童文学作品。1980年“六一”前夕,举办了吉林省1954-1979年儿童文学评奖,吉林人民出版出版了《1949-1979年吉林儿童文学作品选》,同年成立了吉林省儿童文学研究会。长春于1984年成立我国第一家出版妇女儿童读物的专业出版社,1986年出版了《吉林儿童文学近作选》(收录了1980年-1982年吉林省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如此良好的氛围中吉林儿童文学渐入佳境。

从作家构成来看以前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作家为主,如丁耶、鄂华、胡昭、中申、尤异、张少武、郭大森等,体裁多为小说和童话。他们的创作比十七年更加贴近儿童生活,描写更加生动、细腻。如有尤异的长篇小说《周岚和她的学生》(1983年),刘凤仪著的长篇小说《魔窟》(1985年),万捷的《深深的峡谷》(1983年),张少武的中篇小说《九月的枪声》(1989年),此外还有辛路的《尤努斯偷西瓜》,胡昭的《鱼》;胡昭的叙事诗《瘸狼》;中申的诗集《雪花・海风・篝火》;姚业涌的诗集《彩色的春鸟》、《黎明的星》、《风从四方来》、《校园朗诵诗》等。此外儿童诗方面还有一位很重要的作家――薛卫民,他1984年出版了第一部儿童诗集《含笑的花蕾》。

这一时期童话、科幻小说、散文、寓言数量较十七年明显增多。主要童话集有郭大森的《天鹅的女儿》(1981年)、《蓝灯》(1985年)。尤异的科幻小说在全国也产生影响,创作了《神秘的信号》(1979年)、《未来畅想曲》(1981年)、《大洋里飘来的秘密》(1981年)、《在阿拉法星上》(1984年)等;散文集有吴菲的《有趣的星期天》(1979年)、《密林里的趣闻》(1982年),文牧的《绿色的边境》(1981年),陈日朋的《天池梦幻》(1985年)等。寓言有吴广孝的寓言集《骄傲的红玫瑰》(1980年)、《猫法官》(1983年)、《吴广孝寓言选》、《鹅女皇》(1985年),陆景林的《披着虎皮的狼》、《乌鸦和狐狸新传》(1984年)等。

以后,经过多年的探索与争论,人们对于儿童、儿童文学有了更加清晰和准确的认识。很多作家开始尝试着放弃从前公式化、概念化、教育式的语言和单一的、模式化的人物形象,作家们开始真正地蹲下来,甚至主张变成儿童来体会儿童的内心感受、行为方式和情感表达,并用儿童感兴趣的表达方式来进行艺术的再造,体现了对孩子内心的探寻和艺术审美的回归。吉林儿童文学在保留以往浓郁的地域特点和乡土气息的同时,更加注重儿童内心感受,体现了对儿童的关怀。

三、1990-至今吉林儿童文学发展期

进入90年代,特别是1992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大批的外国通俗文学、卡通片、漫画充斥国内市场,国内儿童文学一度低迷。1994年底,共和国第三代领导人主席作出了繁荣长篇小说、儿童文学、影视文学“三大件”的重要指示,之后又作了“创作出我们自己的、为少年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富有艺术魅力的儿童文艺作品”的重要讲话,为儿童文学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就吉林儿童文学而言,经过前十七年和新时期十年的积累,从90年代开始迎来了创作的高峰。一直活跃在儿童文学舞台上的老作家依然笔耕不辍,创作技法上更加成熟和完善,同时,一批青年作家成长起来,对儿童、儿童文学有了多元化、深层次的关注,为吉林省儿童文学吹来阵阵春风。这一时期地域题材依然唱主角,作品中融入了自然地理特点、地域儿童生活和民间传说。

小说的创作丰富。老作家丁耶创作了自传体长篇小说《少年的磨难》。谢华良的作品如《麦子麦子》《我很纯朴》等都是展现当代城乡儿童的生存状态与内心世界的精品之作。这些作品刊登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全国重点儿童文学杂志,收录在小说集《下雪了,天晴了》(2009年)中。金叶的“都市少年三部曲”(1995年)《太阳桥》、《月亮船》、《星星河》探讨了当前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难题以及儿童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种种困惑,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作品贯穿着音乐的美和对艺术的向往。作品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五十二集儿童电视剧《小憨日记》在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中播出。于德北擅长微型小说,其中微型小说集《美丽的梦》宇黎创作了长篇童话小说《神圣的火花》(2002年)《通往月亮国的路》(2006年),故事发生在跨越时空、国界、语言、种族和物种的宏大、浩渺而神奇的宇宙背景中,既充满想像力又遵循传统,使中西文化在童话领域完美的结合。于德北擅长微型小说,其中微型小说集《美丽的梦》获2009年“冰心图书奖”,此外还创作长篇少儿科幻小说《拯救海底城市》《木偶剧场》《超级游乐营》《穿越时空的阴谋》;中篇少儿小说《失踪的妈妈》《夏令营奇案》《密林失踪者》等;长篇童话《绿色和平城堡》《吹牛大王历险记》《撒谎大王历险记》。张永军的作品《少年特种兵》则以惊险场面、离奇故事和幽默语言,给孩子们讲述团结、责任、永不放弃的主题。

总结:吉林省儿童文学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生长在这方土地还是曾在这里生活工作过的作家,他们都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细致入微的书写着东北的风土人情和精神风貌,展现儿童生活的真实状态,发掘东北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文化资源,宣扬着一种质朴、纯粹、刚毅的情怀,丰富了全国的儿童文学书写。

参考文献:

长篇童话故事范文2

关键词:王一梅 抒情童话 生命意识

1970年出生的王一梅,15岁时考入苏州幼儿师范学校,在校学习期间,她热爱文学创作,担任了学校的文学社社长和童话剧团团长。18岁毕业后担任幼儿园老师,一直在幼儿园工作了13年。1994年起开始发表童话作品,至今已经出版了《恐龙的宝藏》《鼹鼠的月亮河》《木偶的森林》等多部长篇童话和数百篇短篇童话,她的作品曾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第六界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五届国家图书奖,第十三、十四届冰心图书奖等奖项。有评论家称王一梅的作品“可以用以标示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所达到的一定的艺术高度”[1],“王一梅是当前抒情派的一个探索者,一个认真、勤奋、执著的、有理想、有才华、有个性、有追求的探索者”,“她的思索与创作对童话界、对热爱阅读童话的孩子们有重要的贡献与意义”。[2]

目前,对王一梅童话艺术的研究虽然不是很多,但也有一些。较早对王一梅童话进行研究的是黄云生的《丑小鸭情结及其它――评王一梅的童话》。

文章认为,从少女时代便从寻常家庭走出来,并曾经长期生活在幼儿园的普通幼教工作者王一梅的内心深处一定深藏着丑小鸭情结,在童话创作中,她自觉不自觉地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努力张扬着“一个具有她的个性特征的情感主题――从平凡中崛起,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实现美好的理想”。因此,研究者得出一个结论:安徒生的《丑小鸭》对王一梅的童话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王一梅笔下的童话形象,如月亮河的小鼹鼠米加、书本里的小蚂蚁、愿与寂寞的乌鸦作伴的第十二只枯叶蝶、住在雨街的黑猫阿洛等,和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是属于同一情感类型的。但是,王一梅并没有重复安徒生,她的丑小鸭情结,“明显地烙有她自己的情感体验的记印”: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形象具有一种的倾向,丑小鸭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群体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王一梅笔下的童话形象具有不同凡俗的理想和品格,却没有远离普通人的社会群体。“安徒生笔下的那种势不两立的人际关系,那种阴冷、酸楚的情感氛围,在王一梅的童话里已荡然无存,即使有时也会涉及一些不怎么和谐的社会矛盾和生存遗憾,也会有一些淡淡的感伤情调,但并不影响其作为‘温馨童话’的整体评价”。

王一梅的丑小鸭情结还表现在她对完美童话艺术的痴迷追求上。王一梅的童话“布局精巧别致,结构玲珑剔透”,同时又“散发着淡雅清香的诗意”。她“并不热心于编织故事”,相反“十分关注童话人物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命运,关注人际的情感关系,并对它们作出一种纯真而优雅的审美评价”,所以才创造出“构思精妙而又极富诗意的抒情佳构”。这种“诗性童话”“与上个世纪80年代冰波的童话有几分相似,但又不尽相同。冰波的童话更多一些诗的成分,更唯美些,更适合青年读者欣赏;而王一梅的童话则依然有较多的儿童立场”,“她毕竟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儿童中间,她在试图表现深层次情感主题的同时,总能设计一个儿童可以接受和感兴趣的故事”。

文章也指出王一梅童话的“洋味”“正在加浓”:“最明显的是女巫(雨女巫、阳光女巫、风女巫、雾女巫等等)开始多起来了,据说她还准备专门写几个关于女巫的童话,看来王一梅对女巫形象确实是情有独钟。那种骑着扫帚满天飞的长寿女巫,在西方童话里是家喻户晓的,但是在中国传统童话里却十分陌生。此外,有一些童话形象大都有一个非常洋气的名字,如鼹鼠米加,兔子萝里,大狼托克,雷特船长,雷莎太太等等。”“洋味”“读来总是让人不太舒服”。研究者希望“王一梅和当今儿童文学创作界的青年作者们”能够注意处理好西方童话与中国传统童话融合的问题。[3]

2007年,胡志远发表了《抒情童话的探索者――王一梅长篇童话的解读和思考》一文。文章指出,“浓郁的抒情风格是王一梅长篇童话的重要特点”,“在故事的情节细节中营造气氛,在童话细节链和童话情节链中进行抒情”是“王一梅抒情童话写作的特色之一”。王一梅的童话善于营造充满温馨的成长氛围,充满着诗情画意,传达着永恒的爱的主题,“蕴含着深刻的生命的思考”。关于王一梅的抒情童话观,研究者总结道:“王一梅认为的抒情童话是这样的:1.儿童文学是文学,童话中的抒情不是普遍的抒情,不仅要有意境,作品还要十分重视完整的结构,不能因为抒情,就忽略了故事情节结构。2.抒情不是用大段大段的文字来描述优美景物就足够了,抒情最主要的是要善于营造抒情的氛围,‘要有一种情感在里面,有一种能够扩大到空气当中的东西,慢慢在空气当中弥漫开来’。”因此,叙事在王一梅的抒情童话中仍占着重要地位,且故事中的人物是个性鲜明的,她“没有忽视儿童阅读的实际接受水平”。文章最后希望王一梅能够“循着抒情童话的道路,一点点摸索”,“追求一种博大、哲学气和艺术美的良好格局”,“创造更多的自己的特色,将艺术童话再向前推进”。[2]

2008年,彭波在其硕士论文中对王一梅的童话进行了综合研究。他指出,“王一梅是当代中国童话界极具代表性的作家”,她的童话“具有强烈的当代意识”,“作者在童话里表达了对当下自然生态的忧虑,用文学的话语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古老而又深刻的命题”。[4](P3)《木偶的森林》和《恐龙的宝藏》“表达了人类远离自然的忧虑和亲近自然的渴求,竭力寻找人的一种本真状态”。[4](P4)王一梅的童话还对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这一话题作出了属于自己的思考。《鼹鼠的月亮河》传达了人们“寻求认同的愿望”,鼹鼠米加的旅行经历,“既是个性寂寞的预言,也是个性从孤独,不被理解到确证自我,并最终被承认的现实投影”。《大狼托克打电话》则告诉我们:“一味的等待是消极的、被动的,主动出击才能找到生命中的爱,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同。”[4](P9)《兔子的胡萝卜》“成功探索了人与人之间相交相处的合理模式,将美好而理想的人物形象带到读者面前”,兔子、雪人、小鸟的故事演绎了一个真理:“只有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联系中才能获得生命的灵魂,生命才能释放出应有的价值。”[4](P10)王一梅的童话在三个方面实现了对古典童话的超越:用性格复杂的圆形巫婆形象颠覆了性格单一的扁平巫婆形象,如《米粒与糖巫婆》中的糖巫婆具有多种性格特征,善与恶并存,而传统巫婆是恶的集中体现;机智勇敢的新女孩形象代替了古典童话中的胆小怯弱的女孩形象;古典童话中魔法、宝物的威力得到消解,“拉近了与现实生活中人物形象的距离,凸显了人类思维的巨大前进”[4](P14)。

文章认为王一梅童话的美学特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深度写作意识;温馨、宁静、诗意的氛围;高超的幽默技巧。王一梅用浅显的故事表达深刻的哲理,能够拥有成人和儿童双重读者;她“使用散文化的笔法来传达自己的感情。舒缓的叙述、淡淡的忧伤营造出空灵的诗境。这种忧伤不那么强烈,但却悠远,充满悲悯情怀”[4](P25);王一梅的幽默中涌动着一种真实的感情,这样的幽默话语在她的童话中俯拾可见。[4](P29)

文章还探讨了王一梅的童话与她的生活环境、自身经历的关系,指出:“江南水乡、苏州园林的文化意蕴和内在品质深深地影响着王一梅的童话。”江南水的细腻和细润塑造了王一梅的审美品格和审美情趣,江南水的流动感、生命感和神秘感的品格弥漫在她的童话中。“苏州园林影响了王一梅的性格,王一梅也写就了‘苏州园林’式的精致童话。”[4](P31)最后,文章探讨了王一梅的童话观,认为,《走进童话》反映了作者的童话观的演变过程:第一阶段以作者为主体,第二阶段以儿童为主体,到了第三阶段,王一梅提出“以儿童为主体,作者为主导”的儿童观。这种儿童观产生了成熟的童话观,这一演变过程与中国童话界走过的从训诫到交谈的道路是一致的。[4](P36)

最近,还有两篇文章分别阐释了《鼹鼠的月亮河》和《木偶的森林》的主题意蕴。马建美的《迷失与重构》认为《鼹鼠的月亮河》反映了儿童的自我认同过程:米加由最初的怀疑自己是不是好鼹鼠,到离家流浪,表演魔术,发明洗衣机,最终成为鼹鼠中的精灵。“作品实际上清晰地呈现了儿童成为主体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帮助阅读的孩子建立自我认同感”,“在儿童成长中,自我和他者之间尚未定型,童话就以一种故事的形态帮助儿童完成自我建构”。“王一梅的童话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对童年生命的人文观照。”[5]丁娟的《论王一梅童话的童年生态观照――以为个案》认为《木偶的森林》是“一部彰显其童年生态观照的长篇童话”。成年人应该为儿童创建“健全且自由的成长环境”,白黑黑的妈妈对白黑黑的外出闯荡并没有表现出失望和不满,这是“一个能对孩子的自主选择持理解与支持态度的成人形象”。《木偶的森林》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健全生命成长的关注,而且传达了儿童间真诚相待、平等互爱以及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观照童年生态,不仅是对儿童一代的关怀,也是提升和保障人类美好精神世界的大事,唯有正视并守护它,未来才有明亮的光景。”[6]

从以上对王一梅童话创作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王一梅的童话创作已取得明显的成绩,但没有引起研究界的足够重视;第二,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大多围绕王一梅童话的代表作品进行主题阐释、艺术风格分析、童话观总结,以及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与作家创作关系的探讨,研究视野有待进一步开拓和深化,在研究方法上也需要对王一梅童话创作作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第三,在研究过程中,基本对王一梅创作持肯定和赞扬态度,而对其创作的不足缺乏必要的分析和研究。

注释:

[1]朱自强:《寻找家园――评王一梅的》,文学报,2005年9月1日。

[2]胡志远:《抒情童话的探索者――王一梅长篇童话的解读和思考》,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3]黄云生:《丑小鸭情结及其它――评王一梅的童话》,中国儿童文学,2005年,第1期。

[4]彭波:《王一梅童话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5]马建美:《迷失与重构――论人物成长的自我认同》,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第1期。

长篇童话故事范文3

论文摘要: 普希金的童话诗在其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童话诗具有鲜明的童话特色,可以概括为:爱憎情感饱满而强烈,幻想世界丰富而优美,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同时,在鲜明的童话色彩之中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具有积极的 教育 意义。本文正是从以上方面对普希金的童话诗进行了分析。 

 

一、引言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1](p321)。他的生命虽然只有短短的38年,然而他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领域却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他的作品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 发展 影响很大,有‘俄罗斯文学之父’之称”[1](p321)。 

在普希金的文学创作中,诗歌数量最大,影响也最大。其诗歌作品中,固然以抒情诗居多,然而他将民间传说、童话、童谣和抒情诗有机结合起来而创作的童话诗,同样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除1820年完成的轰动俄罗斯诗坛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外,此后的10年间,普希金又给人类留下了5部完整而珍贵的童话诗,即《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1830年)、《勇士和天鹅公主的故事》(1831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年)、《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1833年)、《金鸡的故事》(1834年)(本文所引用的诗题和诗句均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第四版《普希金童话》为蓝本,改写者,雨心)。 

下面本文对普希金童话诗鲜明的童话色彩予以浅析。 

 

二、鲜明的童话特色 

 

童话诗,就其内容而言,首先应该是童话。因而它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童话的特点,即通过既完整而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生动鲜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透露出生活的哲理,以达到对儿童施行教育的目的。在表现手法上,则富于幻想、夸张色彩,对 自然 物往往作拟人化描写,生动浅显,通俗易懂,趣味性强[2](p242)。 

从童话角度讲,普希金的童话诗具有以下三方面鲜明的特色。 

1.爱憎情感饱满而强烈 

童话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而儿童对人和事的认识、理解往往只凭自己最直观的感觉,是表面的、肤浅的、感性的,不可能是理性的。他们阅读童话后的第一反应首先是某某是“好人”,某某是“坏蛋”。这是由他们那个年龄的喜好、知识、阅历等因素决定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因此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充满盎然的儿童情趣,传达儿童或美好的情感,或有趣的情致,或善良的愿望,或强烈的憎恶,从而激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惟其这样,才能使儿童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对其进行思想和知识的教育。“对恶憎,对善爱,是《普希金童话诗》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3]。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诗人的每一首童话诗中,都塑造有儿童心目中所谓的“好人”和“坏人”。对前者,诗的字里行间总是透出热情的溢美之辞;而对后者,则充满了强烈的憎恶之情。正是由于普希金强烈分明的爱憎,其童话诗作总是“好人”赢得了胜利,而“坏人”则以失败或死亡而告终。如《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的巴尔达与神父,《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金鱼与老太婆等。不难想象,当小读者读到巴尔达在贪婪吝啬的神父脑门上弹了三下而使“老家伙变成了大傻瓜”时;读到贪得无厌、凶狠狂妄的老太婆“眼前还是原来那座小茅屋”,“面前还是那只破木盆”时;读到“突然她认出,这是鲁斯兰!于是美人投入了公爵的怀抱……”时,他们是怎样的兴高采烈,拍手叫好。小读者们便在潜移默化之中被灌输了何为善何为恶,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是非观。 

2.幻想世界丰富而优美 

儿童最富于幻想,这是由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决定的,因而童话必须富于幻想色彩。古今中外的童话作品,往往都是借动物、植物或仙幻世界的构思来反映人类社会,让小读者从那些奇异的童话世界里看到人和人的生活,受到启发,受到教育。[2](p242)普希金的童话诗中所描写的幻想世界尤其丰富而优美。在《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当神父听从了他老婆的诡计,让勤劳、善良的巴尔达去找小鬼讨债时,连巴尔达本人也“心里不由得犯了难”。此时,小读者们肯定也会替他捏一把汗。然而巴尔达并没有退缩,他“坐到大海边,一面搓着草绳一面思量”,只见“他把绳子的一头抛进大海,然后握住它使劲地搅动,于是一个老魔鬼从海里钻出来”。这一幻想,完全符合小读者的心里所想:他们多么希望此时有人帮“好人”巴尔达一把呀。之后,又连续几个回合,叙写了巴尔达和魔鬼们斗智斗勇:先是“老魔鬼哭丧着脸苦苦求情”,继而“差来的鬼怪钻出水面”,要和巴尔达“绕着大海跑一圈,看谁的腿长跑得快”。失败后,“老魔鬼又一次伤透了脑筋,这时巴尔达却又在大声鼓噪,使得整个大海东摇西晃,掀起了滚滚巨浪洪涛”。此时,“小鬼忽又钻出水面”,提出“任你随便选一个目标,谁把棍子仍得最远,谁就把全部年金拿走”。这一回,还未正式比赛,小鬼们就被巴尔达要把棍子扔到乌云上面的话给吓回去了。而巴尔达仍是穷追不舍,又“用绳子搅得魔鬼不得安宁”。他们终于求饶了,巴尔达却不答应了,提出比一比看谁能把那匹马高高举起。当然,还是巴尔达凭智慧赢得了胜利。就这样,来来往往数个回合,最终“魔鬼们围成一圈,只得凑足了满满一袋钱,还替巴尔达把袋子扛上肩”。这里的幻想描写,不仅使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而且让小读者们看到了“好人”遇到困难时总是有人帮,最终必定胜利的事实。再如,在《勇士和天鹅公主的故事》中,诗人这样写道:“海上有一个小岛,岛上有一座城堡,城中有宫殿和教堂,还有花园和楼房,有棵云杉长在花园中央。树下的水晶房间,一只温驯的松鼠住在里边,那小东西实在讨人喜欢。……这座岛上人人富裕,没有贫困没有哀伤。人民安居乐业,礼貌相让。”显然,这是诗人对美好理想和愿望的追求而产生的丰富想象,而让一个无比美好的世外桃源展现在小读者眼前。在表现形式上,诗人则采取了重叠反复的手法,把这一美好的岛国多次展现在小读者面前,就更加强烈地激励了小读者对这种理想王国和美好生活的渴求。这样,诗人就在小读者幼小的心灵里建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国度,并使之不懈地去追求。 

3.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 

众所周知,儿童不仅富于幻想,而且好奇心也很强。因此,童话既要有幻想,又要有极强的故事性,尤其是那些离奇而又曲折的故事情节,以紧紧抓住小读者的阅读心理,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普希金的童话诗作,既有短篇的,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又有长篇巨作,如《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无论是短篇抑或长篇巨作,其故事情节均离奇而曲折。上述提到的巴尔达和海里的魔鬼斗智斗勇的情节,既是幻想,情节又很离奇曲折,这是短篇。至于场面宏大的《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故事情节更是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极富变化,离奇而曲折的程度令人叫绝。这里,我们不妨以其耳熟能详的短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为例,来阐释这一观点。“从前有个老头儿带着他的老婆,住在那蓝色的大海边”。这是典型的童话故事的开头,平实而又 自然 。但是,当老头有一次下海撒网,网到一条金鱼又放归大海后,离奇曲折的故事便开始了。那情节轨迹是这样的:老头回家告知老太婆金鱼的事,她一听就骂,让老头向金鱼要一只洗衣盆——老头再次来到大海边,向金鱼提出请求——得到新洗衣盆后,老太婆骂得更凶,提出要一座木屋——老头第三次来到大海边,再次向金鱼提出请求——有了新木屋后,老太婆还是破口大骂,提出她要成为世袭的贵妇人,住进豪华的高楼大厦——老头第四次来到大海边,又一次向金鱼提出请求——住进金碧辉煌的高楼,成为贵妇人两个星期后,老太婆又提出要做至高无上的女王——老头迫于无奈,第五次来到大海边,再一次向金鱼提出请求——成为女王两个星期后,老太婆又提出要金鱼亲自为她服务——老头第六次来到大海边,又再次向小金鱼提出请求——老头回到家后,一切又恢复到原样。诗人通过这些曲曲折折的一个又一个离奇的情节,加之拟人化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笔锋直指当时的沙皇统治——当人民要求改善生活时,他都可以满足,但当人民要求拥有权力时,他非便不给,还将已经给予的统统收回,将人民重新打入地狱。因此,俄国人民不能指望沙皇让他们做国家的主人。小读者结合普希金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会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 

 

三、结语 

 

普希金是伟大的,普希金的童话诗作品是伟大的。从写作方法讲,它不仅具有鲜明的童话色彩,而且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发人深思,读后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引导青少年阅读普希金的童话诗,不仅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而且可以对他们进行深刻的思想 教育 和崇高的道德教育。 

 

参考 文献 : 

[1]朱锡强,陈传金,张粉梅,袁昌尧,张忠民编写.外国 历史 大事纪年[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3,第一版. 

长篇童话故事范文4

菲律宾,是一个典型的受文明中心辐射和影响的“边缘文化”地带,也是世界各主要文化的交汇地带。其儿童文学虽然受外来影响较多,但并不缺乏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巴兰卡(TheCarlosPalancaMemorialAward)文学奖,获奖作品代表着菲律宾写作的最高水平,成为学者研究所关注的对象。近年来其影响远远超出国界而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成为菲律宾社会文化中的一朵奇葩。2012年6月14日将在美国举行的第39届国际儿童文学年会,把会议主题定为菲律宾儿童文学与发展。拥有“人类学博物馆”著称的菲律宾因文化的多样性让其儿童文学的研究成为东南亚现代儿童文化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块。

二、菲律宾儿童文学发展简史

菲律宾在漫长的文化发展中受到了东西方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印度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西班牙文化和美国文化等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菲律宾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并与本土文化撞击和融合,形成了色彩绚丽的菲律宾文化。(史阳,2011)可以说,菲律宾儿童文学的发展是外来文化传入和本土文化演化的结晶。菲律宾儿童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学术流派出现,时间并不长。

(一)西班牙殖民统治前后

早期的儿童文学,散见于当地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如神话、寓言、传说、童谣、歌曲、史诗中。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征服了菲律宾。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菲律宾的本土文化被根本否定,凡是威胁到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书籍和著作都要烧毁,“caton”或“cartilla”①成为菲律宾当地儿童的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儿童书籍。Cartilla是一本教授孩子识读拉丁字母的书,上面印有一些宣传基督教义的诗歌和用于“五月花节”②时献给圣母玛丽亚的唱赞歌。

(二)美国殖民统治时期

20世纪上半叶,美西战争后,美国吞并了菲律宾,为从根本上消除菲律宾人的反抗行动和敌视情绪,美国殖民地政府在菲律宾采取一些带公益色彩的措施,通过输出美国文化,来消除菲律宾人的不满,稳固美国在菲律宾的统治秩序。1901年,美国政府先是动员一批即将退役的驻菲律宾美国军人留在菲律宾,在中小学从事英语教学,帮助修建道路和桥梁,建立医院等公共卫生系统。同时在美国国内招募以教师为主的志愿者赴菲律宾,以美国的教育模式为榜样建立菲律宾的教育体系。只要是在菲律宾任教的美国人,一律被当地人称为“托马塞茨”(Thomasites)③,意指乘坐“托马斯号”客轮到达菲律宾的美国教师。正是由于来自美国的英语教师的努力,菲律宾才有了通行全境的、统一的官方语言———英语;也正是Thomasites开启了菲律宾书面儿童文学的先河。Thomasites给菲律宾带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文学书籍,如《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格利佛游记》,《鹅妈妈童谣》④和一批儿童书籍,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露意莎.梅.奥尔柯特的(LouisaMayAlcott)《小妇女》、安娜.休厄尔(AnnaSewell)的《黑骏马》、刘易斯.卡洛尔(LewisCarrol)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在这些外来书籍的启发下,菲律宾本土作家也开始用英文编著本国的儿童书籍。由于菲律宾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有些起初并非专为儿童创作,但因当时儿童读物稀缺,也被重新编写来适应儿童的需要。这些专为孩子而重新编写出版的故事,重要的要属塞维里诺.雷耶斯(SeverinoReyes)⑤于1925年5月25日以笔名罗拉.白斯洋“LolaBasyang”在“Liwayway”杂志出版的“白斯洋祖母的故事”(TheStoriesofGrandmotherBasyang)。该系列故事汇集了菲律宾经典寓言、童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约400个。在促进人们关注菲律宾儿童读者地位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还有胡安.西.雷尔(Juanc.Laya)和卡米罗.奥西尔斯(CamiloOsias)。雷尔和奥西尔斯是菲律宾20世纪上半期杰出的教育家。他们通过发展和使用儿童书籍,促进儿童教育,被称为菲律宾儿童和青少年教育的奠基人。1932年,奥西尔斯所撰写的六册“菲律宾读者”(ThePhilippineReaders),是菲律宾人撰写的第一本儿童教材。由于里面部分内容涉及菲律宾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有关菲律宾动物的故事而被看作菲律宾当地儿童文学的先驱。美国殖民统治后期,菲律宾当地作家开始重视用菲律宾语(他加禄语)创作儿童文学。他们把国内英文的民间文学重新用菲律宾语撰写,如1957年的ManuelandLydArguilla(菲律宾故事和寓言),和1958年的I.V.Mallari(来自山区的故事)等。

(三)二战独立后的菲律宾,重塑民族精神,极力发展民族文化

独立后,菲律宾政府为了重塑民族精神,唤起人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对儿童图书的关注,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措施,政府设立了各种儿童文学奖项。如:巴兰卡文学奖(TheCarlosPalancaMemorialAward)、皮拉尔.佩雷斯青年文学奖(thePilarPerezMedallionforYoungAdultLiterature)、萨兰格作家奖(SalangaWriter’sPrize)、艾卡拉插图奖(AlcalaIllustrator’sPrize)、克瑞斯.阿拉巴多儿童文学杰作贡献奖(TheCeresAlabadoAwardforOutstandingContributioninChildren’sLiter-ature)、金书奖(theGintongAklatAward)、菲律宾儿童文学协会奖(TheGawadKomisyonParasaKuwentongPambata)、杰出儿童和青少年文学出版物奖(Outstand-ingProductionInChildre’sBooksandYoungAdultLit-erature)等。尤其是巴兰卡文学奖(儿童类)和青少年读物组织(PBBY⑥)在促进菲律宾儿童文学发展中所起的不可磨灭的作用。1、巴兰卡文学奖卡洛斯.巴兰卡纪念(TheCarlosPalancaMemorialAward)奖,创立于1950年,是菲律宾文学领域最高、设立时间最早的专门性文学奖项。为了纪念菲律宾知名企业家唐.卡洛斯.巴兰卡(DonCarlosPalanca,Sr.)对菲律宾文化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而以其名字命名。1951年颁发首次奖项。为了推动本土儿童文学的发展,巴兰卡文学奖于1989年对英文和菲律宾语撰写的短篇儿童故事专门设立了儿童短篇故事奖,2009年新增儿童诗歌奖。2009年,卡洛斯.巴兰卡基金共拥有527篇短篇故事、366首诗歌、208篇散文、344部独幕剧、182部大型剧、60部电视剧、54部电影剧本、36部小说、34个科幻故事、148个儿童故事、77篇学生习作和165首儿童诗歌。各类文学奖项通过评审元素和参赛标准对菲律宾儿童文学的创作题材、思想内容、表达形式、艺术风貌等起到了方向标的作用。2、菲律宾青少年读物组织(PBBY)菲律宾青少年读物组织是一个永久性机构,由部分研究机构和代表各行各业的个人组成。研究机构有:国家图书馆(TNL)、菲律宾文化中心(CCP)、儿童交流中心(CCC)、儿童博物馆(MuseoPambata)。个人主要由教育家、研究人员、图书管理员、书评撰稿人、著作家、插图画家、说书人、出版商、书籍销售商和媒体组成。为了纪念国父何塞.黎刹尔(JoseRizal)的“猴子和乌龟”(TheMonkeyandtheTurtle)故事译文在伦敦出版,菲律宾青少年读物组织每年7月的第三个星期二举行“全国儿童书籍日”,旨在推动本土儿童文学的发展。青少年读物组织每年通过主办短篇故事创作比赛及对这些故事的赞助出版等活动,活跃和丰富了本国的儿童文学发展。

长篇童话故事范文5

我说安徒生

“你们看那只新来的天鹅!”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叫起来:“是的,又来了一只新的天鹅!”于是他们拍着手,跳起舞来,向他们的爸爸妈妈跑去。他们把更多的面包和糕饼向水里抛去,同时大家都说:“这只新来的天鹅最美!那么年轻,那么好看!”那些老天鹅不禁在他面前低下头来。

是啊!美!可谁知道现在美丽的白天鹅,曾经是一只奇丑无比的鸭子。丑小鸭就是在伴随着别人的嘲笑和歧视中长大,经历了种种挫折和打击后,最终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那是因为他心中有着梦想,梦想支撑着他,使他一步步走向成功。丑小鸭这不就是安徒生的真实写照吗?

安徒生一生坎坷,他1805年出生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后来在1829年时到哥本哈根大学学习,从此他便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但因为自己的出身贫寒而不断遭到嘲笑和排挤,但他毫不气馁,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了一名享有世界声誉的童话大师。

1835年,年满30岁的他开始创作出版了第一部童话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1844年,安徒生写下了富有自传色彩的童话故事《安徒生童话》,《丑小鸭》则是他一生的感受,他认为命运其实没有轨迹,关键在于对理想的追求。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要学会把它们踩在脚下,通过拼搏也可以像丑小鸭一样实现心中的梦想。

安徒生的创作数不胜数,而且篇篇都是精妙绝伦,他一生共创作了160多篇童话故事,简直堪称童话界的巨人。他的童话充满了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表现了对生活的执著追求,着力描写群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的黑暗。安徒生,你永远是创作的主宰者。

长篇童话故事范文6

一、学会活动丰富多彩

1、积极创建、打造全国第一个“中国寓言大市”。在充分做好前期申报、考察、审批的工作下,10月17日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授予我市“中国寓言大市”称号。瑞安日报、瑞安电视台、温州日报、温州电视台、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温州晚报、浙江日报、都市快报、新华网、中国寓言网、中国儿童文学网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我市创建工作。

2、《全国首届“乾有杯”校园寓言童话大赛获奖作品选》2008年9月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该书由樊发稼、朱荣?萌沃鞅啵?藕酌?沃葱兄鞅啵??尤沃葱懈敝鞅唷9彩杖牖窠弊髌方?30篇(其中我市占四分之三),计30万字,印数2500册。该书出版以来,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得到广大读者和儿童文学界人士的好评。

3、与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教育局、文广局等单位联办瑞安市第四届“乾有杯”校园文学(小学)大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共150多篇,优秀指导师16名,同时(联合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命名市实验小学、虹桥路小学、红旗实验小学、马鞍山实验小学、安阳实验小学、万松实验学校、飞云镇中心小学、塘下镇中心小学等8所小学为“十佳校园文学(寓言文学)创作基地”(暂缺2名)。

4、承办张鹤鸣作品研讨会暨《海国公主》《角马公主》首发式。10月17-19日,由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等单位联办,来自北京、上海、山东、湖北、内蒙古、贵州等地的专家学者70多人,齐聚华侨饭店,对张鹤鸣的寓言童话作品进行深入研讨。会议收到论文26篇,国内几家权威媒体报道张鹤鸣的寓言创作:《人民日报》XX年年11月25日发表樊发稼《张鹤鸣寓言刍议》,《光明日报》2010年11月7日发表侯建忠《张鹤鸣和他的寓言教学创作》。

5、本年度会员在《中国校园文学》《中学生读写活页》、《寓言故事》、《童话寓言》、《学生·家长·社会》、《语文报》、《温州日报》、《玉海》、《瑞安日报》等报刊发表儿童文学作品180多篇,入选《中国寓言故事》《XX年中国最佳故事》、《XX年中国儿童文学年选》等权威选本。冰子童话入选《成长魅力阅读》小学卷第三辑。

6、张鹤鸣本年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大型童话剧集《海国公主》、寓言集《角马公主》两部,各印刷精装、平装同时推出,共60万字。

7、第四届中国寓言金骆驼奖揭晓,我市作家成绩突出。张鹤鸣的寓言专著《喉蛙公主》获创作一等奖、《醉井》获创作三等奖,冰子的寓言专著《啄木鸟医生》获创作三等奖,洪善新主编的《张鹤鸣寓言评论集》获编辑出版奖。获奖名额居全国之首。金骆驼奖为全国寓言专著最高奖,每四年评奖一次。

8、作品发表与入选:谢尚江寓言《“善良”的狮子》、《电子琴和钢琴》、《猫和老鼠》发表《获奖作文选萃》2010年第一期;谢平安在《语文报》发表《领悟草莓之美》;姝瑶等同学在《作文大世界》发表14篇作品。此外,朱学如、叶美红、林秉程等会员发表不少作品。

9、本年度吸收新会员2名(徐慧拉、林云),并对部分会员进行重新登记发证。

10、我会有4人进入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新一届领导班子:张鹤鸣当选为副会长,郑乾有被聘为名誉副会长,谢丙其、洪善新当选为理事。

11、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以我市作家张鹤鸣名义设立“童彤杯”张鹤鸣寓言戏剧奖。已开始向全国征稿。

二、存在问题与困难

目前,学会工作正处于转型期,学会骨干老中青配合不够合理。加上近年来部分会员工作调动、外出学习等原因离瑞,会员流失较多。少数会员多次未参加活动,难以联系。又因活动经费、办公场所、人员所限,在一程度上限制了本会发展。

2010年工作计划要点

1、继续发展壮大会员队伍,特别要优先发展中小学文学社团辅导老师,把热爱儿童文学(特别是儿童小说、儿童诗、童话、寓言)创作的新人吸收到学会中来,并发挥老作家、老文艺家的作用,做到老、中、青、少相结合,营造浓烈的儿童文学创作氛围。

2、承办第九届“乾有杯”全国金江寓言文学奖评奖工作。

3、联办全国第二届 “乾有杯”校园寓言童话大赛(做好瑞安赛区的组织发动和评奖工作)。

4、开展全国首届“童彤杯”张鹤鸣戏剧寓言奖的组织发动和瑞安赛区的评奖工作。

5、做好全国第一个“中国寓言大市”的后续工作。加强对“校园文学创作基地”的联络工作,并努力创办8大基地联刊。

6、与市教育局等单位联办全市首届寓言故事演讲比赛。

7、举办一次儿童文学创作笔会,加工修改儿童文学作品、举办讲座,了解儿童文学创作新形势、探索新路子。

长篇童话故事范文7

寓言,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种文学体裁。我们平常提到“寓言”的时候,常常说“寓言故事”,可见,寓言一般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的。与一般的故事有所不同的是,寓言故事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并且还常常有一定的范式――即大多会在故事结束时,点明这一故事揭示的道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寓意”。

既然寓言是故事,它就具有故事的基本要素,有故事情节。寓言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中的其他东西和现象。寓者喻也,寓言就是通过这样的故事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目的在于表现对某种社会现象、心理或行为的批评,或提供某种经验教训,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蕴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所以,寓言故事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这些故事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这就是寓言。

寓言表现方式有多种,用散文的方式写故事,也就是我们说的寓言故事;用诗歌的形式来写寓言,即是我们常说的寓言诗。但不管用何种形式,它们的性质都是一样的,都是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即人格化的动植物等)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一说到用拟人的手法讲故事,我们就会联想到童话。有时候,我们也把童话叫作“童话故事”。童话故事与寓言故事有什么异同呢?相同的是,两者都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不同的是,寓言着重体现故事的教育意义,其目的性更直接,故事更简洁,所反映的生活一般是点而不是面,并且常常在故事结束时点明其意义,比较单一。而童话更着重讲故事,更接近小说,要把故事写得曲折动人,重点在塑造故事中的人物或人格化的动植物形象,所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想要表达的教育意义也较为全面。

我们还是拿实例来说明吧――童话故事篇幅比较长,我们在这里就不举例了。我们重点来学一学怎样写寓言。

长篇童话故事范文8

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于丹说:“读书就是滋养自己。”温总理也说过:“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这些智者箴言都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有句格言还说“一本好书胜过任何珍宝,一本坏书坏过许多强盗。”因此引导学生选择高质量的读物,避免精神垃圾对儿童心灵污染非常重要。现在图书市场良莠不齐,有些课外读物质量低下,没有品位,内容低俗、荒诞,有害学生身心健康;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没有阅读的习惯,也让人深深地忧虑。为此,学校继续开展读书活动。现将本学年度读书活动安排如下,望各班、各研修组积极行动,确保实效。

一、阅读基本要求

1、要达到阅读量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新增了背诵优秀诗文的篇数和课外阅读的数量标准,具体为1—2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即《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总共160篇(段),最低阅读量为145万字。这个阅读量是所有小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努力都必须完成的课外阅读量,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量的下限。请语文研修组长按照课标要求分段落实阅读任务,再由各班语文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并加强检查。

2、要选择有价值的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如:

①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

②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

③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④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

⑤长篇文学名着,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⑥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3、要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爱读,而且还要会读。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以课堂教学带动课外阅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开展对比型课外阅读,学完课内文章,再引导学生阅读同一标题或同类事物的课外读物;进行扩展型课外阅读,配合阅读教学积极向学生推荐介绍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进一步充实阅读课的内容,为学生架起从课内向课外阅读的桥梁;还可以根据作者阅读其系列作品,或围绕一个大的主题,进行综合性的课外阅读。

4、要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提高课外阅读的数量。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阅读只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时,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真正从阅读中汲取各方面的营养,才能增长理智,丰盈内心。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终身读书能力出发,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出发,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量要控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

二、读书活动成果展示

在广泛开展读书活动的同时,各班、各语文研修组要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生阅读的成果。各班要利用晨读、班会时间展示学生读书的成果,各语文研修组要组织全员参与的读书活动成果展,并推选两至三个优秀的读书成果参加学校的读书活动成果展。成果展示形式可以参考重庆电视台“唱读讲传”(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节目形式。

本学期,学校将在元旦前夕,组织一次大型的读书活动成果展。二至六年级每个年级要有一至二项成果参展。参展的节目要能代表班级乃至年级的读书活动成果,参与面要广,形式要新颖,内容要丰富。学校也将把读书活动落实的情况纳入语文研修组考核和文明班级评选。少先大队部要利用红领巾广播展示优秀的读书活动成果。

长篇童话故事范文9

[关键词] 《格林童话》;风俗民俗;人生礼仪

周作人认为:童话的本质与神话、世说实为一体,童话研究当以民俗学为依据。[1]《格林童话》是世界童话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影响十分广泛,它是由德国语言学家雅格・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本身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因为《格林童话》中的故事大多来源于民间,包括了信仰、宗教、道德、文学、艺术等相关知识,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本文将以民俗学为理论依据,从风俗民俗学角度对《格林童话》作品中展现出的与人生礼仪有关的民俗文化内涵作细致探讨。

民俗文化有口头民俗学、风俗民俗学、物质民俗学三大类。人生礼仪包含在风俗民俗学中。人生是由若干阶段组成的,当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时,需借助于特定的仪式来进行,这些仪式被称之为“人生礼仪”,又称“通过礼仪”。 仪式的主要目的是标记或帮助人们顺利地度过这些关键时刻,从而完成人生角色的转换。人生中的重大仪礼包括出生、成年、结婚、死亡等。民俗学家把人生礼仪的结构分为分离仪式、通过仪式和(再)进入仪式三个部分。

在《格林童话》中,一些故事在结构顺序方面就映射了前工业时代德国民众的人生礼仪结构――每一位孩子的人生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过很多阶段,有的是由孩童步入成年,有的是由未婚步入已婚等等,每个阶段都会有特定的仪式伴随着 。

一、分离仪式

人的一生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阶段,例如从出生到成年、从成年到订婚再到结婚等等。每到一个特殊阶段,人们都面临着脱离前一个阶段进入后一个阶段的转折。因此,仪式的开始首先是分离。在《格林童话》中,分离仪式的进行有被迫分离的,也有主动分离的。

例如在《两兄弟》这篇童话故事里,哥哥是个金匠,弟弟则是靠编扫帚为生。弟弟有两个孩子,是双胞胎。有一天弟弟的两个孩子不小心吃了给金匠准备的金鸟的鸟心和鸟肝,在得知事情真相后,为人嫉妒、心狠手辣的金匠对弟弟进行了报复,谎称他的两个孩子和魔鬼勾结在了一起。编扫帚的父亲因为害怕魔鬼,便把孪生兄弟丢到了森林里。当孪生兄弟被其父亲丢到森林的那一刻起,他们人生的第一个分离仪式便开始了,这标志着这孪生兄弟将要脱离前一个阶段的生活,开始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新生活。只不过在此篇故事里,孪生兄弟的分离仪式是被迫的,由父亲帮忙完成的。

但也有分离仪式是自己主动完成的。如《刺猬汉斯》这篇故事里,刺猬汉斯的分离仪式便是自己主动完成的。汉斯从生下来就是一只刺猬,他只能躺在火炉后面生活。在躺了整整八年之后,汉斯父亲赶集时给汉斯带回来了一个风笛,汉斯在拿到风笛之后又要求爸爸为自己准备了一只钉了铁掌的公鸡。当这两样东西备齐的时候,汉斯便骑上公鸡,带上风笛以及猪和驴主动告辞父亲,离家进入了森林之中。当汉斯告辞父亲,骑上公鸡进入森林的时候,汉斯的人生分离仪式也开始了,并且他的人生分离仪式是自己主动完成的。这标志着汉斯的人生礼仪已经脱离原来的模式,即将进入下一人生礼仪阶段。

在《格林童话》故事中,有很多篇故事都涉及到了人生礼仪中分离仪式这一阶段,如我们所熟知的《白雪公主》,当白雪公主被好心的猎人放了逃进森林之后,她人生的分离仪式也从此开始了。再如《蜂王》这篇童话故事中,开篇就直接写到“从前有两个王子,出门闯荡,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再也没回家。”以及《三根羽毛》《金鹅》《小偷何师傅》《强大的汉斯》等等故事都涉及到了分离仪式。只不过在人生的分离仪式上,有的是自己主动进行的人生分离,而有的则是因为各种各样不同的原因,最后导致被迫进行人生的分离仪式,但结果都是相同的,分离仪式一开始,人们就面临着脱离前一个阶段,开始进入下一阶段的转折。

二、通过仪式

“被分离出来的人们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考验或训练,然后才能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这期间的人们处于两个阶段的中间状态,因而是危险的。既有可能被别人伤害,又有可能伤害到别人。所以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会被隔离起来。当人们认为他们已经经受了足够的考验,或失去了危险性,或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之后,才会被允许进入到下一阶段。”[2]因此,在人生礼仪的结构中,“通过礼仪”是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性作用的,它既承接了人生的上一礼仪阶段,又为开启人生下一礼仪阶段做好了准备。

例如上文提到的《两兄弟》,当两个孪生兄弟的分离仪式完成之后,他们开始进入了人生的下一礼仪阶段,即通过仪式。孪生兄弟被迫离开家庭,走入森林之后,经历了长时间的、无数的考验和磨难。刚进森林时,孪生兄弟迷路了,被一位好心的猎人收养并抚养他们,还教他们打猎。在这个过程中,孪生兄弟处于两个阶段的中间状态,需要经受足够的考验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因此养父猎人把他们带进森林,考验他们的打猎技术。当两个孩子都照猎人的要求完成涉猎之后,他们已经很好的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了,这才允许进入到下一阶段。

又如《白雪公主》,当白雪公主走进大森林,跑进七个小矮人的木屋里时,白雪公主的分离仪式已经结束,开始正式进入下一个礼仪阶段――通过仪式。但是,处于这两个阶段的中间状态的白雪公主是危险的――她被继母伤害的可能性极大,只有当危险解除的时候,白雪公主才可以进入下一礼仪阶段。因此,白雪公主被隔离在了森林中七个小矮人的小木屋里。在处于两个阶段的中间状态中,白雪公主确实发生了三次危险,第一次危险和第二次危险都被小矮人解救了,但第三次危险发生的时候,小矮人解救不了了,直到王子的出现才解救了白雪公主,这时白雪公主真正失去了危险性,开始进入下一礼仪阶段。

在通过仪式完成之后,人们就可以进入下一仪式的阶段。

三、(再)进入仪式

通过仪式完成之后,“重新被社会所接受的人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我们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人,无论是他的服装、服饰、发型,还是他的思想观念、责任、义务或权利,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3]所以,(再)进入仪式又可以象征着一个新生命的重新诞生。《格林童话》故事中涉及到的人生礼仪的故事中,都真实地展现了这一变化、蜕变的过程,这也是一个人一生所要经历的不同阶段后才能够可以进入的过程。

在《两兄弟》这篇故事里,孪生兄弟两人已经完成了分离仪式、通过仪式这两个阶段,最后展现出来的便是他们思想观念、责任上的改变,即他们告诉养父猎人,他们已真正学成了本领,可以到世界上去闯荡、去证明自己了。这也是他们的养父所希望看到的,通过仪式一完成,他们便转换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开始担当起肩上的责任。这是一个新的生命面貌的诞生。

《白雪公主》的(再)进入仪式,则是义务和权力的改变。当白雪公主被王子解救之后,已经脱离危险就进入了(再)进入仪式,这时白雪公主与王子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当白雪公主与王子结婚之后,其身份由公主转变为王后,其权力以及义务也会随之改变。

西方学者范根纳普在《通过仪式》一书中指出:“任何社会里的个人生活都是随着其年龄的增长,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序列”。[4]如前所述,《格林童话》很多故事的确保留了人生礼仪三段结构的痕迹。由此,我们可以窥探出德国自中古至19世纪前的民间人生观念:人要从孩童阶段进入成人阶段,就必须经受一种生命形态的质的蜕变,从而才能开始新的生命阶段的生活。透过民俗这一时代的镜子和社会的窗口,我们也更能领会到这些童话故事编创背后更深刻的社会文化动因。

参考文献:

[1]钟书河.周作人文类编(5)[M].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663.

[2]、[3]、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4,194.

长篇童话故事范文10

Abstract: Scienc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children's education in the modern society. Science fairy tales can create a world in which science and imagination walk hand in hand. Through the wonderful stories, the science fairy tales can help children know the mysteries of science, and raise their interest in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form their good habit of reading. The combination of plots and science makes children's reading become more interesting and meaningful. Science fairy tales perform distinguishing informative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s. The presence of fairy-tale elements in science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it might be especially attractive to younger readers.

关键词: 科学童话;特点;影响

Key words: science fairy tales;features;influences

中图分类号:I28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69-04

0 引言

文学把情感注入孩子的灵魂,而科学则把理性融入孩子的心智。科学童话是文学与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与童话的“联姻”[1]。在文学的花园中,它是一朵美丽的奇葩;在科学的绿地里,它又是一丛葱郁的异草。

科学童话是科学时代的文学。它的产生以科技发展为前提。随着19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意义的科学童话也就应运而生了。科学童话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作家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童话的题材,因为他们已经无法回避科学技术发展的事实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由于当今少儿的眼光和思考日趋高远,他们不仅关注着自身的发展,也关注着社会和自然万物,关注着世界的合理性。也正是因为少儿读者的视野改变,科学童话的创作和研究才变得更有意义,且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1 科学童话与一般童话的关系

1.1 科学童话与一般童话的共性 科学童话首先是童话。童话是文学的重要体裁。它主要面向少年儿童,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等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对少儿进行思想教育。童话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童话的故事情节常常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人的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性格习性的人物出现在童话中。另外,一些产生于人的想像,只存在于魔幻世界的人物形象,比如精灵、妖怪、神仙等,也可进入童话。但不管选取什么去充当童话的角色,反映的都是人类的现实生活,它们身上具有的也是各种各样人物的社会性格。当然,童话中常常少不了人。而且,在一些童话中,普通人和超自然人,拟人化的各种生物、非生物的形象可以同时出现,彼此交往,共同活动在作者构建的童话环境中。因其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和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童话这种文学形式很适合少儿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1.2 科学童话与一般童话的区别 科学童话是童话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又称知识童话、科普童话,是科学文艺的一个分支,它在文学性方面具备一般童话的各种特点。但是,与一般童话相比,科学童话重视知识性、强调科学性,它是以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所表现的主题也与科学紧密相关。比如,《小松鼠找花生》这篇童话的主题是让学生知道“花生果不是结在枝上的,而是埋在土里的”这一植物学常识。科学童话与一般文学童话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把科学内涵和童话构思结合起来,即把科学的理性概念化作为幻想的感性形象,既富于科学的启迪,又具有艺术的美感。科学童话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一般较为简单,它并不能从完全意义上担当起普及科学的重任,但确实能培养读者对科学的兴趣,启迪少儿的智慧。[2]它的优势在于普及科学理性,而科普的根本意义也正在于普及科学理性,因为科学理性是科学的根本和灵魂所在。少儿读者是科普的主要对象,他们天性喜欢求知、新鲜、有趣、幻想,科学童话形象地普及浅显的科学知识,最能迎合他们的趣味。例如杨楠的《胖子学校》、《五兄弟闯关》就是属于此类童话。科学童话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作家在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科学童话中的科学成分,让受众获得知识和启示,引导受众热爱科学、探索科学。

科学童话的科学性与科幻文学的科学性也是有区别的。科学童话强调所包含科学知识的已知性和准确性。它与科学知识的发展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科幻文学中的科学内涵则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包含着较多的幻想成分,在已知的科学知识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和突破。[1]

科学文学中童话元素的呈现对少儿读者有着独特的吸引力。虽然科学童话故事不能从完全意义上担负起科学普及的重任,但它是一种趣味性强、传播面广、影响时间久的科普教育资源,它既符合科学特质又具有普及性特点。这种既符合科学又体现少儿文学特点的童话故事容易在广大少儿读者群内传阅,便于所承载科学知识的传播,在培养和提高广大少儿的科学意识方面将产生明显的影响。比如,老少皆知的《小蝌蚪找妈妈》借助拟人的手法,通过天真、淳朴、清新以及温馨的幽默,使小读者感知了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安徒生的《癞蛤蟆》介绍了植物生长与阳光的关系以及青蛙与蟾蜍的关系。

1.3 科学童话的分类 科学童话的类别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划分。从内容上划分,科学童话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童话和社会科学童话。从形式上划分,则可以分为短篇、中篇和长篇科学童话。目前国内的科学童话作品多属自然科学童话和短篇科学童话。社会科学童话和中、长篇科学童话还较欠缺。

2 科学童话的特点

2.1 科学童话的一般特点

2.1.1 幻想性 首先,科学童话具有普通童话的特点。丰富奇妙的幻想色彩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在童话中,幻想是主体,是核心。童话的人物是幻想世界里的人物。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假想的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此外,它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各种关系。

幻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美学家王朝闻曾指出:“艺术幻想,是作家不满足于模仿现实固有的形态,而按自己新的需要从而虚构形象的创作方式。”[3]童话作者正是利用这一方式去反映生活,使自己所描绘的对象比真实情况下的更活跃、更富色彩,并且达到一种升华。[4]这是童话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独特的美学特征。优秀的童话作家都善于将幻想和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反映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2.1.2 荒诞性 在科学创作领域,人们追求的是一种真实感,而童话则恰恰相反。童话注重的是神奇的幻想色彩。奇异与荒诞是幻想的童话王国中重要的审美指标。作者的想象越奇异、越荒诞、越陌生,就越能激发小读者的阅读欲。《格利佛游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木偶奇遇记》、《假话国历险记》等名著都是以出色的奇异荒诞之魅力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儿读者。这里所指的“荒诞”概念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宽泛的荒诞感,与现实生活中所指的“荒诞”一词是有区别的。它涵盖幻想、奇异、怪异、稀奇、善变、可笑、不可能、难以置信等多种含义。正是这种宽泛意义上的荒诞性,才能使童话产生趣味盎然的美学效果。[5]

2.1.3 逻辑性 童话的逻辑性是指童话中的幻想成分与其所反映的现实成分相结合的规律。童话无一不是虚构的,但有的让读者觉得合乎情理,而有的却让读者觉得牵强附会,原因就在于前者的逻辑性好,而后者的逻辑性差。童话的逻辑性建构在假定之上,作者从这一假定的前提出发,使幻想的故事情节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下去,使假想的人物在假定的生活意境中,合理地自然地活动。[5]

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段。但夸张要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夸张是为了表现幻想,同时,它又是幻想的产物。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童话形象的特征,给少儿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还能增强作品的幽默感和趣味性,使小读者获得美的享受。童话就是将现实生活逻辑中绝对不可能有的事情,依照“幻想逻辑”写成的故事。童话的逻辑性能使虚构的故事得到合乎逻辑的发展,使作品获得明显的艺术真实性。但是,这种幻想的逻辑并不能改变童话本身纯虚构的性质,不能让读者真去相信种种假想的故事,相反,它只能突出童话虚构的性质和作用。[5]童话将想像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对读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以“幻”为特征的童话和以“真”为特征的科学是一对奇特的伴侣。科学童话尤其要注意童话的逻辑性。科学童话将童话故事和科技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增长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感受自然界的神奇和奥秘,感受科学知识的力量。童话和科学就像拼图游戏一样,因为彼此不同而彼此适合。世界文学宝库中,有些杰作的灵感正是来自科学界的奇迹。科学童话可以激发少儿的科学想象力和对科学探索的向往。它以传播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创造能力、满足好奇心、丰富想象力为目标。科学童话故事由诸多元素组成,除了科技成分外,还有玄幻成分、魔幻成分、科幻成分、文化成分、社会成分等。

2.1.4 现实性 首先,童话具有现实性。虽然童话最明显的特征是幻想,但无论怎样神奇莫测地变幻,无论幻想的意境如何脱离现实世界之外,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童话中的幻想情节、幻想形象,不论看起来多么荒诞怪异,但仔细琢磨思量,仍不难找出现实世界的痕迹。比如,武玉桂的《蓝色的皮鞋》中,乔利穿上用驴皮做的皮鞋就见什么踢什么,这荒诞的幻想情节离不开现实世界中毛驴踢人的真实特征。

童话虽然具有幻想和夸张的特点,有些童话的内容甚至远远超越了现实,但童话创作是源于现实生活的。透过表象看本质,童话中的人、动植物、无生命的物体都是孩子们熟悉的,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奇异的童话世界中处处充溢着现实生活的物质、哲理、思想和情感。童话是想象和现实的一种巧妙结合。童话源于现实,但又不是现实的复写和翻版,它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将原型进行艺术加工而创造出的现实的影子。

无论是安徒生《海的女儿》里所创造的海底“人鱼世界”,还是张天翼《大林和小林》里的“唧唧王国”,或是郑渊洁《魔方大厦》里所畅想的“魔方城”,都具有很深刻的现实寓意。变化多端的“魔方城”表现了现实中孩子们对自由快乐的游戏精神的倾心向往和追求。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描写都极其自然地构成了这些童话的意蕴焦点,使童话中所传达的人情与哲理都更加真实化了。[5]

2.2 科学童话的突出特点 除了具有童话的普遍特点外,科学童话的知识性和教育性特点更为突出。少儿的许多知识是从童话中获得的。他们可以从童话中了解自然万物的特点,了解森林中的各种动物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性,了解水中的鱼儿如何呼吸和游动,了解季节的交替和风云的变换。他们也可以从童话中了解社会生活中简单的人际关系,学会初步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许多童话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把人类生活中某些宝贵的价值以及可能出现的欺骗、践踏、侵犯行为告诉了少儿,并教给少儿应对某种邪恶行为的办法。[6]

比如,《爸爸当保姆》这个故事让小读者知道了企鹅如何生育下一代,企鹅与人类的不同,并让孩子从中体会到父母生养孩子的艰辛,教育孩子们懂得感恩与珍惜。《我的爸爸在哪里?》这个故事让孩子们认识螳螂的生态:为了延续下一代,雄性螳螂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通过读此故事孩子们会更懂得生命传承的可贵。《小兵的故事》可让孩子们认识蚂蚁的群居生活以及生活型态,也可让孩子们了解蚂蚁的辛勤工作态度,并了解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小壁虎借尾巴》借助拟人的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讲述了几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和功能。故事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把小动物的礼貌和真诚表述得栩栩如生,使孩子们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受到了教育。故事《小时候的相本》展现了大自然中生命的神奇,让小读者们知道了毛毛虫是如何变成美丽蝴蝶的。通过读此故事,小读者们也懂得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故事《四个胖子》告诉小读者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外在条件,教育小读者们学会尊重别人,并且保持乐观知足的生活态度。[7]

尽管童话的内容常常是离奇的,但主题往往是鲜明而积极的。由于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幽默风趣的语言往童话中输入了严肃的思想、分明的是非观念和强烈的爱憎情感,读者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8]

3 科学童话对少儿读者的影响

3.1 科学童话的一般作用

3.1.1 培养阅读兴趣 少儿的认知过程带有具象性和情趣性,即他们对一些具体的、感兴趣和喜爱的事物比较容易认知。快乐是少儿的共同需求,而童话的幻想、夸张、拟人等都是促进快乐的因素。少儿的想象力在童话境界中的大胆自由驰骋,更加强了快乐的感受。而且,丰富多彩的童话内容可以使小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艺术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9]

3.1.2 促进感知能力 童话中的形象角色是相当广泛的,上自日月星辰,下至鸟兽鱼虫,花草木石,无论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具体物质还是抽象概念,他们都通过“人格化”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思想性格的人物出现在童话故事中。少儿对这些角色的特点和属性十分感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在故事中读到的知识,在童话内容的诱导下,他们甚至会到大自然中亲自去观察日月星辰、鸟兽鱼虫、花草树木、山水沙石的特点,记住它们的表象,思索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到真实环境中观察和了解某些人群的生活方式。这一过程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是童话的内容促进了少儿对现实的理解;另一方面,对自然与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也会加深他们对童话所蕴涵意义的理解。[9]

尤为重要的是,童话是激发少儿想象和幻想能力的最好文学形式。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而且是最丰富、最神奇的幻想。幻想本是少儿的一种天赋和本能,幻想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幻想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科学童话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对于人类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有过精辟的论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0]读童话、讲童话、表演童话等活动,可以使少儿的想象力和行动力得到充分发展。科学童话对少儿的感知、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

3.1.3 促进情感发展 童话有利于少儿积极情感的发展、消极情感的疏导和缓解。少儿时期是情感培养的最佳期,童话在少儿情感培养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由于少儿享有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强迫,也由于童话所反映的是少儿最感兴趣的事物,因此少儿处在情感真挚、情绪愉快的良好状态。比如,安徒生的《一年的故事》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更替,用五彩缤纷的画面展现了各个季节的特点,这无疑有利于小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愉悦。[11]由于少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由地抒感,因此他们的一些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如郁闷、厌烦、紧张、愤怒、恐惧等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疏导和缓解。而且,童话的结局往往是快乐圆满的,体现着对未来的美好展望,有利于孩子们乐观情绪的培养。

童话可以丰富和深化少儿的情感,培养少儿的道德感和审美情趣。例如,在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里,作家按照各种动物的形态习性,相应地赋予各类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通过它们的语言、行动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象征性地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愿望。在这些动物形象中,有的是作家歌颂与赞美的对象,有的是作家批判与谴责的对象,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受作者情感的引导。童话中美丽或奇异的景色,善良或勇敢的人物,感人或怪诞的故事情节,都能引发小读者愉快的体验和活跃的思考。即便是童话中存有反面的人物形象,充满着惊险,但故事的结局往往是令人愉快的:正义战胜了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超人的力量力挽狂澜、化险为夷,等等。

3.2 科学童话的独特作用 丰富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质是科学童话对少儿读者的突出作用。少年儿童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常爱向大人提问各种问题。科学童话以讲故事形式向少儿读者介绍科学知识,可以启发少儿读者思考问题,其重要功能之一是激发少儿读者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12]科学童话可以引导小读者逐渐接受、理解和运用科学,或许会成为无数少儿走向科研之途的启蒙者和引路者。

首先,科学童话无疑有助于读者增长科学知识。这里所说的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科学童话寓纷繁复杂的知识于简洁生动的故事之中,既贴近少儿情趣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少儿能够认识物体的性质、特点和关系,获得初步的科学知识;还可以通过对童话中人物关系的理解,逐渐了解、感悟社会生活中各种浅显的社会关系和各种人物的行为价值。

科学童话作为少儿喜爱的文学样式,对少儿的学习和成长有着持久而深广的影响。如孙寅贵先生的《动物天堂》,故事以环保主义、道德诚信、爱与付出、自我认同为主题,讲述了一群可喜可爱的小动物。它们以天为屋顶,以地为床铺,风雨是它们的朋友,相互帮扶和团结是它们生存的必要条件。[13]

科学童话有助于激发少儿对科学的兴趣,向他们传播科技知识,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探索科学的种子。比如,安徒生的《海蟒》把海底电缆描绘成了海蟒,借海底生物看到海蟒时的惊慌和惊奇的神情,赞美了人类神奇的科学发明,激发了小读者探索科学的兴趣。科学童话把科学的理性与想象的浪漫结合在一起,巧妙地使读者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知相交融,有助于培养少儿读者的探索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4 结论

少儿读者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特别喜欢童话这种富于幻想的文学形式。童话的拟人化手法和幻想的艺术手段,特别符合少儿好奇、好幻想的心理特征,他们总是把一些非生命的事物或有生命的动植物想像成有言语能力的、有感情、有知觉的人。少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开发少儿智力,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家的高度重视。在开发智力的过程中,对少儿进行科技教育尤为重要。科学童话是对少儿进行科技教育的好形式,它通过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传载科学知识;它将神奇的科学世界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孩子们的浓厚兴趣和遐想。科学童话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可以不断扩大少儿的科学视野,丰富少儿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粗浅的科学知识,培养少儿认识社会和自然的兴趣,激发少儿的求知欲望,发展少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景行.略谈科普童话的创作.《写作》,1996年第08期.第9页.

[2]童话的概念及分类.惠童幼儿教育网..

[9]童话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惠童幼儿教育网.http://

/zqyd_detail.asp?keyno=3366.

[10]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大江晚报》.2009年6月22日. http://.cn/djwb/html/2009-06/22/content_37438930.htm.

[11]林庆扬.安徒生科学童话的魅力.《莆田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55页.

长篇童话故事范文11

真高兴参与了“中国童话美绘书系”的编辑工作,因为每一页的阅读,都能使我疲惫的心从钢筋水泥的大厦里飞出去,溜回到童年。那时候,听的就是这些故事。彼时是那样的场景:炎炎夏日的夜晚,清凉的竹塌上,妈妈摇着蒲扇,慢悠悠地述说:每年的七月初七,天空中很少会见到喜鹊,你知道他们去哪儿了吗……也有可能是在冬日,屋里的煤球炉只剩下一点余温,煨着红枣银耳汤,温暖和清香的气味在屋子里飘荡,而我就赖在妈妈或者奶奶的怀里,听她们讲那货郎与荷花仙子的传奇。那个年代,没有2D或3D的动画,没有iPad,图书也并不像现在这样丰富,长辈们的讲述不仅是这些故事传播的最重要的方式,更带着温情成为每个孩子一生最甜美的回忆。

后来,我来到了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成为了一名童书编辑,我发现孩子们熟悉的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而我听过的那些故事几乎消失了。我也认真地寻访了一下,然后发现,在书店架子上浩如烟海的童书中,中国的经典童话可说是凤毛麟角,在各种终端的电子书中也是如此。无比沮丧。就像黄蓓佳所说的,“那些童年时代铭刻在心的、纯真的,美好的、忧伤的、感人至深的故事,那些在各民族中世代传下来的属于文学精华的东西,真的就要这么消失了吗?”

幸好黄蓓佳也有这样的惆怅,于是,便有了“中国童话美绘书系”,这是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的幸运。

“中国童话美绘书系”的由来是这样的:在某一年的秋天,黄蓓佳收到一册《意大利童话》,那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努力搜寻了散落于意大利各地区的两百篇民间故事,加以筛选整理,用现代通用的意大利语改写成的一部巨著。这本书深深地打动了黄蓓佳,她在那一刻决定当一名“中国的卡尔维诺”,为全中国的孩子写一本适合他们阅读的“中国童话美绘书系”

那一年漫长的冬天和乍暧还寒的春天,黄蓓佳将她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这本“中国童话美绘书系”上。她用华丽浓重的文字,重述中国经典。她的重述,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民间童话的故事精髓和故事原型的风格,更增加了大量的细节描写,使之更丰满可读。比如,《牛郎织女》这篇故事,她突出了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个仙境一样的所在,以衬托牛郎和织女纯美至真的爱情,同时她还加了王母娘娘这个人物,并且赋予她比较复杂的人性,把虚幻的童话拉得跟现实生活更近一些。而在《猎人海力布》中,黄蓓佳加了一个“前传”,让海力布和小龙女成就一段好姻缘,把我国童话元素中经典的“龙王”和“龙女”的故事融入其中。《小渔夫与宝镜公主》的结尾也颇费作者心思。按照一般的童话套路,小渔夫历尽艰辛娶到公主之后;应该“在王官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黄蓓佳为避免落入俗套,笔下故意拐了一个弯儿,让小渔夫惩罚了高傲的公主之后,骄傲地回到了渔村,半年之后,公主到小渔夫村里,甘愿跟她过一个平凡女人的生活……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黄蓓佳都如此这般细细斟酌,一再修改。用她自己的话说,“写了三十年的小说,如此花力气改一部书稿,这是第一次。”

“中国童话美绘书系”就是这样一道精心准备的文化大餐,而如何呈现这道大餐,我们编辑组也颇费心思。经多次构思探讨,决定以“美绘书系”的形式来展现经典的故事。这不是简单的配图,而是由南京艺术学院插画系师生全程跟进作家的创作,为整套图书奉献了风格多样、形式新颖、充满童真童趣和中国元素的插图作品。这套书中的许多插图,除了在书中映衬着故事,最后也成为了这个画家毕业展示中的重要作品,成为他们艺术进程中重要的标志,可见画家对它们的重视程度。这样的隆重和小心翼翼,是因为我们都深知肩负的责任,是将中国传统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的孩子,更是要让中国的文化和艺术走向世界。经过这样精心的设计和打磨,相信这套书定可以达到黄蓓佳的预期,即“给孩子一次华美的阅读享受,用饱和浓烈的文字,引领他们走进民族的历史,走进人类在童真稚拙的年代里想象出来的天地,同时也领略到中国的汉文字之美”。

我们的努力是值得的。“中国童话美绘书系”在编辑阶段已经获批进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有许多的专家学者在阅读之后,欣喜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国际翻译家联盟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授许钧说:“黄蓓佳女士写作中国童话,有卡尔维诺当年梳理写作《意大利童话》的精神和价值。事实上,当我初次接触卡尔维诺的童话,就立刻想起了皓若星辰的中国童话。多年来,由于经济和政治的诸多原因,西方和东方在文化交流上从来都是站在一个十分不平等的平台上进行,交流的通道更加有限。中国了解西方很多,而西方了解中国有限。黄蓓佳梳理并重述中国童话,其价值是在将中国童话推介给世界,成为世界童话的重要组成。有理由相信,‘中国童话美绘书系’能够向世界儿童传递中国文化的声音。”

(作者单位系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长篇童话故事范文12

第一点与众不同,“熊小雄成长记系列”是一套展现“真生活”的校园成长小说。许多校园成长小说都是全知全能视角下,展现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的校园生活,而这部小说却不局限于此。小说突破了惯常校园小说展现校园趣事、个性师生的故事模式,作品不仅指向理想化的校园,而且面向全息的社会,充分展现了当下儿童的现实生活,呈现出开阔的写作视野。对儿童身边事的讲述,既有家庭亲情的描绘,刻画了当代家庭民主、轻松而充满温情的理想面貌;又注重社会互动,将描写的视角从单纯的一个家庭转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的话题、问题都在书中得到张弛有度的呈现。

该系列开篇描写熊小雄生活的家庭环境,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孩子眼中的大人,如开篇的《大熊喜欢一把火》《大人也疯狂》等,活脱脱刻画出了孩子视角下的成人父母,展现出了活脱脱的家庭生活情态和广阔而丰富的当下生活。作家坚信,孩子眼中的世界,同样是大千世界。文中出现的很多故事片段都曾经是新闻热点,可以从生活中找到现实的印记。还有许多产生于当下的生活现象、当代儿童的思想面貌也于作品中得到呈现,如《神秘赞助商》中因为出班刊而与老板打交道的经历,《想挣更多的钱》中儿童学习投资的愿望等;还有如“五(一)班”商议像“诺贝尔奖”一样,将大家的零钱储备起来,成立“基金”等思路,都是这个时代孩子才会有的想法。这些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生活片段,在当下儿童文学作品之中较为罕见,显得难能可贵。

这是一个对我而言亲切无比的故事,缘于开篇关于熊小雄的名字的叙述,因为自己的儿子就昵称熊熊。我太能体会到一个名字带给孩子自己和家人的独特感受,真应了那句老话―――“爱屋及乌”。与书中的熊小雄一家一样,我们一家都逐渐对所有熊标、熊图案,包括动物园中的大狗熊生出许多亲切感。读故事的时候常常在想,孙卫卫与我远隔千里,他是如何把我们这其乐融融的“熊”之家写得如此生动的呢?其实,这扑面而来、令人折服的真实感,正是源于作家在生活中对创作素材的潜心积累,可以感知,作家描写的每一个细节、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有生活的影子,作家的创作是真切地“源于生活”的,从而得以在作品中呈现出自然而逼真的艺术真实。诚如梅子涵对孙卫卫创作的评价:“每一个字都整整齐齐,三言两语里都是用心良苦,意思精致。”

第二点与众不同,“熊小雄成长记系列”是一套随笔风格的小说。作品中没有刻意经营的情节铺排,而是平实地讲述生活故事,真诚地沟通情感心路,叙事节奏仿佛顺着生活之流自然流淌。

如前所述,这个故事不是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为衔接,而是采取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独具魅力的格局,以移步换景、散点透视的方式来呈现熊小雄眼中的世界。在诸多“散点”之间,又采取了一路“顶针”的手法衔接着故事,吸引人听下去,再听下去。每当我打算认为它是一本片段式、独立成篇的故事集时,作家屡屡跳出来告诉我,不不不,我讲的是连贯的故事。故事应有的前因后果、发展脉络尽在其中,伴随身侧,接续上演。

作品自始至终没有刻意地搞笑或是耍俏,而是始终平实地“讲”、慢条斯理地“说”。虽然如此,故事中的孩子却仿佛就在你身边,故事中的场景也仿佛就在你眼前。作品显现出些许“零度写作”的格调追求,将饱满的感情降温,进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虽然看似冷静平淡的讲述,却传达出细腻的情感。如《金牌厨师熊小雄》中讲到熊小雄与表妹蒙小萌第一次下厨,做了菜却忘了做饭。按照惯常的写法,首次吃到儿子做的菜的爸爸妈妈的心情是会比较煽情的,而作家却仍以熊小雄的视角稳稳地讲述:“我妈妈说,没有关系,我现在就去做。而我爸爸也抢着去做,他平时几乎不做,是不是受了我们两个的影响也要积极一把呢?”儿童视角的质朴描述,虽未将情感推向高潮,却无比真实地传递了父母无限的欣慰与喜悦。还有如《闵小琼的烧烤摊》等,虽然叙述语言平实如话,但仍让人读得鼻子发酸,显示出作家以真实动人、以真情感人的艺术功力。

系列中,有些初读感觉平淡如生活琐事的故事,也往往能在末尾发掘出小事背后的深意,给人以小小的“惊艳”。这份惊艳,同样源自作家潜心传递的“真诚”之心。孙卫卫像一位充满责任心的大哥哥,总是力图借助熊小雄的故事,引导儿童关注现实生活,培植儿童广泛的兴趣点。孙卫卫在书中诚意传达着“我”之感悟,悄然传递着正能量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比如如何读书、如何学习、如何娱乐、如何相亲相爱。这位诚挚的大朋友在《电脑,我的电脑》中讲道,“再高级的电脑也无法取代真实的生活”;在《我是Pandaboy》中对玩游戏一事发表意见,“但是最终,你游戏了时间,时间也游戏了你”;在《治治收废品》中则告诉孩子要敢于和不良现象做斗争,敢于仗义执言。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作家也力求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如《做好事为何不留名》《自行车被骗》《假币风波》等。作者是一位谆谆的大哥哥,带着扑面而来的家常感,给读者放松而愉悦的阅读体验。

第三点与众不同,作者是一位真正走进童心的儿童文学作家。故事不仅仅局限在拟儿童态上,而是深入展现了儿童的内心,准确定位了熊小雄的叙事者身份。第一人称在作家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运用,整个系列以恰切的儿童口吻与儿童思维,产生了如“口述文学”一般的艺术效果,逼真的气息扑面而来。

大道至简。故事开篇首句:“我叫熊小雄,是北江市幸福路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主人公直入眼帘。故事的起点,正是起名这件事。这还真是困扰不少孩子的问题!大人们起的名字在自我意识逐步形成的孩子那里,多曾被反复琢磨、品评甚至抱怨过,用书中的原话讲:“等小孩子长大了,知道什么是喜欢什么是不喜欢的时候,已经晚了八百年。”这像极了孩子们的口吻,仿佛正有一个男孩子站在你面前,眉飞色舞地讲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