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青春恋歌

青春恋歌

时间:2023-05-30 09:13:24

青春恋歌

青春恋歌范文1

如青春的小草,绿绿的叶子,充满着大自然的气息,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

青春,如诗如梦,如火如画,它妖娆而富美感,温婉而又霸道,它可以伴你左右,陪你登上成功之峰,它又可以扼杀于你,把你推向失败的熊熊篝火中。

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青春,更拥有如何选择释放青春的权力。但是,青春是有限的,瞬时的一不小心,便耗费了它的全部,许多人都丢逝了本该灿烂的未来,本该绽放的青春。

美国总统肯尼迪之侄,考入哈弗,有着壮志决心——当上美国总统。却与社会青年厮混,吸毒,最终接受不了自己一手酿成的过错,自杀身亡。

就此,他本该怒放的青春却只显现了一瞬的光彩,而后殉没消失,丢失了一生的精彩。

可与之不同的是,青年歌德在青春之际,与女友相恋,没多久失恋了。但他却未淹没在失恋的痛苦中,继而写出不朽名篇——《少年维特之烦恼》。

一路风雨,带着泥泞,一路涛声,带着豪迈,他避开痛苦,造就青春,使短暂的一生有了升华。

但同是绚烂的青春,却有着不同的做法。

日本相扑力士清水川,一位正直希望之际,有着美好前途的青年,却在失恋后自甘堕落,他忍受不了失恋的痛苦,肆虐自己,一生皆所耗费荒度。

同是失恋。同是痛苦。同是青春。为何却有着不同的结局?

肯尼迪之侄对青春的回避,荒芜了一生的美丽。清水川对青春的逃离,挫败了一生的前途。唯有歌德张开双臂,拥抱青春,于是渲染了一生的精彩。

青春就像是首未成曲调的歌,参杂些许对昨日的眷恋及对未来或甜或酸的期盼。而青春怒放的结局应是升华而并非殒没,

青春恋歌范文2

《青春派》里的高考

泰戈尔的诗歌、毕

>> 青春派可不可以“去他妈的高考”? 张可可 可不可以这样用心去爱 高考作文:可不可以这样批改 你可不可以跟他们做朋友 四遭情劫,我的爱还可不可以重来 可不可以有业余的兴趣和爱好? 在集体里可不可以有几个特别知心的朋友? 《红楼梦》之类的书可不可以看 快过期的食品可不可以买? 亲爱的,在你感到被拒绝之前,可不可以麻烦先问一问我? 可不可以撒谎 可不可以忘记 可不可以 可不可以游戏 可不可以不成功 可不可以不下床 《天赐》:可不可以为爱说谎 展览可不可以没有作品? 男生酒后告白可不可以相信 可不可以不勇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青春派可不可以“去他妈的高考”? 青春派可不可以“去他妈的高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刘倩")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影片

《青春派》里的高考

泰戈尔的诗歌、毕业照、iPhone手机、租房、老妈陪读、高考后变卖课本、复读、表白、暗恋,这些都是《青春派》里的高考生活呈现。整个青春的故事是由高考这个事件带出来,没有撕试卷的发泄、没有喝酒的毕业狂欢,没有组织打群架的小混混,没有远大的理想,有的是在通过高考这条独木桥的事实面前,高考生的“爱恨情愁”。所以,在影片伊始,成功在全班同学面前高调示爱的男主角,面对班主任要爆炸的眼神,以一句“我毕业了”牵着女同学的手在众人前划过,暂时忘掉了“高考”这个动名词。

在考生阶段分神做了爱做的事,通常就会成为被淘汰者,这是高考的“规矩”。男主角诞生在一个本该无落榜的高三重点班,在这样的尖子班中,男主角遭到了家长、老师的“棒打鸳鸯”失恋失魂落魄,在高考卷子中交了白卷,只写下了他表白的女主角的名字,结果是片中的高考故事,就诞生在复读之中。

复读的模式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做题、考试、发考卷、念名次、男主角再次来到的尖子班承担起了这个模式化呈现的重任,男主角高考的动力,却依附在了已经考上重点大学的女主角那里。显然,高考前和高考后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青春派》在这两个世界的呈现上通过女主角的时髦着装和单调校服的对比,划出了一条视觉分界线。 现实

当下的高考生的状况

根据各省市对外公布的高考人数来看,2013年的高考人数达到900万人左右。以《青春派》高考的发生地北京为例,根据《北京日报》的数据统计,“2013年北京市共有72736人报名,预计录取率在80%左右”。回想1977年,全国570万考生参加高考,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8%。随着高校增多,高考竞争的残酷性从1977年开始逐年递减,一直到1999年,才达到了56%这个过半的录取率。大学生这个名词,随着90年代初血多专科院校都升级为大本院校开始,中专生、大专生渐渐消失,大学生从三十多年前的弥足珍贵变为了常态,当下,拿到本科学历,成为一张进入社会的门槛。

新时代的考生们选择更多,可以出国,可以考艺术类,当然,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复读这个行为依然存在。在《青春派》中饰演男主角的董子健,是适龄高考生,在片中他将高考生的状态饰演得很生动,不过生活中的他却没有走高考这条独木桥,“我会出国念大学,可能是因为初中读的国际学校有关,能够习惯国外的教育”。《青春派》里的演员们都是适龄的北京高考生,受2013年的北京高考卷子难度降低的影响,他们都取得了600分以上的成绩。其中一位演员为了不影响高考,在拍戏时的课堂上场景上,真实在做自己的高中作业,在拍完戏的模拟考试中,名次还往前提了几名。 禁忌

高考在中国银幕上的禁忌

以往高考在中国银幕上的呈现,质疑或是批判,都不可能通过中国的审查制度。《青春派》是刘杰的第一部商业片,他没有想去和某种教育制度抗衡。“扛得住给我抗,扛不住给我死扛”、“累死你一个幸福你全家”这是片中高三班主任的台词,这种调侃式训语,算是给中国的教育制度致敬。在刘杰看来青春期的恋情,是每个家庭都要面临的问题,只是青春期的恋情放在了高考生的阶段,就有“早恋”之嫌,中国的银幕上从来没有如此正面大胆地讲述过早恋的故事,男同学在全班同学和老师面前对心仪的女生表白,更是一种银幕意识形态的突破。为此,刘杰改动了数次剧本和片名,但是这种“早恋有助高考”的价值观是广电总局所不能提倡的,在中国银幕对高考呈现的禁忌之下,这份露骨的爱情被改动了,最终没能成正果,变相地,银幕上可以接受没有明说的“暗恋”,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在片尾打出的高考成绩中,男主角和暗恋她的女孩,考上了同一所大学,这是导演为年轻的爱在银幕上和观众见面,巧妙打出的一个球。 南都娱乐周刊 刘杰

从改名看禁忌:从《六月决战》、《初恋》、《不需要初恋的夏天》到《青春派》

南都娱乐周刊:《青春派》这部电影涉及早恋和高考制度,区别于你之前的电影,是你换了个方式表达属于你的内涵吗?

刘杰:关于高考和早恋,在中国的银幕上难以用学术性的观点去深刻挖掘,在我以前的电影里,我要和专业对话,目标是深度,要姿态和形式,也不会谋求去上院线,不给市场羞辱我的机会。《青春派》我打算跟更广大的受众对话,所以我完全变了个样子,这是个轻喜剧,但我的精神是没变的,电影观是现实主义的。

南都娱乐周刊:在国内,什么样的青春片你认为是合格的?

刘杰:在国内,全民欣赏电影的水平还在一个很低的段位,我觉得拍青春片,能写实的话锐不可当,不能写实很可能会一败涂地。

南都娱乐周刊:早恋被高考扼杀这件事,是否是对高考制度的一种攻击?

刘杰:我没有去贴标签,在国外是没有早恋这个词的,我们的青春片就是努力学习,探讨理想。在一个最灿烂的应该盛开的季节,中国的孩子不能开放,所有的精力都要放在高考上,这是中国特色。

南都娱乐周刊:《青春派》在拍摄时,知道高考在中国银幕上的禁忌有哪些吗?

刘杰:我们不停在和改动,最早我不知道我能做出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教育部给广电总局一个批文,在青春片里是不允许表现早恋,最早中影希望我拍关于高考的电影,片名叫《六月决战》,是一部讲怎样通过高考的励志片,我想拍的是其实是《去他妈的高考》,但是我又发现,高考是不可以吐槽的,不允许批评教育制度,这很可笑,我只是大胆地去试了,看看里的雷有没有失效。

南都娱乐周刊:你踩了哪些雷区?

刘杰:我想表达高考生的青春期萌动,实际上这是不允许的,和上头沟通数次后我说“我拍早恋导致高考失败,这样可以吧?”总算获得了认可,不过有一个条件,这段感情不能圆满,不能成功。于是我又困扰了,片名我也换了好几次,最早我想叫《初恋》,不被允许,后来我又起了个名叫《对你说》,当时就是很搞的心态,隐藏的后半句就是“我爱你”,我可以在海报上把后半句给呈现出来,结果中影给起了个名字叫《不需要初恋的夏天》,再后来,片名这件事就变成玩文字游戏了。最后取名《青春派》是营销团队的意见,按照我的思维,是不会选择这样的片名的。 分 析

1 什么才是合格的青春片

不要依赖大量的旁白

不知是否为了引出怀旧和年代感,很多青春片都喜欢用内心独白、旁白或者画外音的形式来讲述青春。如果纯粹将此种讲述模式运用在故事的开启上,问题不大,最怕的是人物明明在画中,还要让人物当哑巴,加进画外音的心理描述。这种失败的例子请参照《小时代》。

2 音乐不要泛滥

抒情的方式在于细节,而不在于那些青春的歌曲,有些青春片喜欢让主人公喜欢某位歌星的歌曲来带出青春的共同回忆,这没错,不过若是依赖于年代感的歌声给追忆青春加分而滥用歌曲,适得其反。例子有《初恋未满》、《致青春》。

3 桥段不要惊心动魄

自然、真实的青春其实就是平淡中的出彩细节。惊心动魄的情节不适合小清新,打群架被退学、家里房子被烧、家人的突然离世,这些都是边缘青春,是失败的情节点。

青春恋歌范文3

那段时间,街上流行莫文蔚那首《盛夏的果实》。

班级里的录音机也总在课间里放这首歌。我们都喜欢哼上两句,尽管这是首忧伤的情歌,但我们都不在意,青春里有的只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没人当真。

米倪不唱,可是她早恋,这是个极严重的事。

伍老师阴着一张压缩饼干似的脸,扶了扶鼻子上的眼镜说:“咱们班有些同学过于早熟。这是个大问题啊。你们才多大,懂什么是感情?”

我们全班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到米倪身上。米倪的头快低到桌子下面了。

我很替她难过。我知道喜欢一个人是无可奈何的事。我喜欢冯唐,超级喜欢,甚至我跟我同桌说的话里有百分之八十都在说冯唐。

其实有什么可说的呀。不过是冯唐怎么那么聪明呢,次次都考前三名。其实我也不差啊,我也次次都考前三名。

说冯唐怎么瞧不起女生呢,哼,等我给他点颜色看看。

我同桌的眼神很特别地瞅我,她说:“卡卡,你该不是喜欢上冯唐了吧?”

怎么会,怎么会呢?我像个初次上台表演的演员那样很紧张地假装生气了。

伍老师的脸简直阴得就要下雨了,他说:“尤其是女生,要自重。自重懂吗?”

班级里的气氛凝重得像一块果冻、我简直不敢大声喘气。我看到过米倪跟那个高个子的男生在校园里走,米倪的目光甜甜的,说话的声音好听极了,嗯,就像莫文蔚的歌,是喜欢和忧伤。

米倪学习比我还好呢,真是没天理。

伍老师继续说:“还有。咱们班的录音机课间放点积极向上的歌,比如……比如《学习雷锋好榜样》什么的……”我敢打赌伍老师肯定是五百年没听歌了。他这话一出,全班同学都笑了。有胆大的男生说:“老师,您说的歌上哪儿买碟去啊?”

伍老师愣了一下,他说:“再不就别听,有那工夫出去做做广播体操不也放松一下胳膊腿吗?”

天哪,我们跟伍老师之间那还叫代沟啊,简直就隔着一条银河。

不让听《盛夏的果实》,我们发现找不到什么歌可以听了。别的歌好像都是在写感情的啊,而且歌星们好像清一色在失恋,都闲愁离恨的。

没有歌听的课间,我们就八卦。说到米倪,同桌说:“米倪平时多文静啊,怎么会早恋呢?”我白了同桌一眼,我说:“文静跟早恋有什么关系啊?”同桌说:“米倪学习还比我好呢,真是没天理。”

我再白同桌一眼,你倒是不早恋,你的时间都拿去睡觉还不够呢,看把你忙的,睡眠时间都够十六小时了。

这回是同桌瞪我了,她狠狠地掐我,说:“咦,你怎么做起米倪的辩护律师了?”

我不吭声。

放学路上,米倪走在我前面。她有些心不在焉,前面来的卡车差点就碰着她,气得司机开门骂她。她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我走过去拉开她。我们站在路边,她说:“卡卡,喜欢一个人有错吗?”

路边的便利店里也在放着那首《盛夏的果实》。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喜欢一个人没有错,错在我们放错了季节。

我跟米倪成了好朋友,她说:“如果我管不住自己,想去找他,你要拉住我。”我点头答应了。

那个男生站在教室门外等米倪,我出去告诉他,如果喜欢,要等到秋天,生长在秋天的爱才会结果。

我说这话时,冯唐从我身边路过。他看了我一眼,然后面无表情地走进了教室。我的心怦怦跳得厉害,我跟那男生说话变得语无伦次起来。

放学值日时,冯唐塞给我一张纸条,要我放学后去阶梯教室见。

坐在阶梯教室的最后一排,冯唐说:“我听到你说的话了。但是,卡卡,我想告诉你,我喜欢你。”

我的两只手握在一起,手心冒冷汗,心里却是欢喜的。半晌,我听到自己说:“我知道,我也一样。但是,青春很短,夏天也很短,一转眼就过去了。如果我们在路上流连着不走,将来,我们会后悔的……”

太阳落山了,来阶梯教室里上自习的人越来越多。我很平静地走出了阶梯教室。

隔天的班会课上,伍老师又唠叨起早恋的问题。他说:“这还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了,我听说咱们班两个成绩很好的同学又在给我来了个盛夏的果实……”

伍老师还真不容易,居然知道了这首歌,看来他也在与时俱进。我轻轻地笑了。

若是从前,我一定会羞愧地抬不起头来。可是,现在,我不会了。

我这边平静了下来,米倪倒出事了。她跟那男生离家出走了。

当然,没走多远,两天后被家人找到带了回来。

米倪转学了。转学那天,她来学校找我。站在学校门口,她脸上的忧伤清晰可见。她跟我说,其实他们之间本来没什么,可是老师家长轮番地找他们谈话,他们便想反正都这样了,不如爱一场,结果却伤痕累累。

我很想抱抱米倪,我从米倪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另一种可能,如果我一味地走下去,或者我会是另一个米倪。幸好,我跟冯唐止住了。

青春是一列轰隆隆日夜不停的火车,我们不能留恋路边的风景就中途下车,我们要等到适合结果的季节才能做出爱的选择。

米倪走后,我写的我跟米倪这段故事的作文居然被伍老师在班级当成范文念了。他有点激动,他说他从前太小看我们的自律能力了,他说,每个人都有青春岁月,那种感情很美,只是不要过界。

青春恋歌范文4

一、前30年青春电影:英雄的青春之歌和精英的青春舞曲

英雄精英抒写与歌颂是新中国前30年青春电影的主流方向。青春电影塑造了青年的英雄谱系和精英群像,展现出群英荟萃的壮观景象。当时一些文化领导人提出文艺作品应该表现“各个革命历史时期,各个领域无数革命英雄业绩和作为社会建设主人翁的工农兵的英雄形象”。(周扬:《在第一届全国电影创作上的报告》,《周扬文集》第2卷第19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电影抒写了青年英雄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青春展现、心路历程和精神光芒,也歌颂了现代化建设中无私忘我、乐于奉献的青年建设精英。他们的青春经历了血与火的惨烈历练,爱与恨的人性拷问,生与死的严竣考验,因而散发出无尽的光与热,映照出青年的神性色彩和万丈光焰。他们以乐观的革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建设精神,抒写了一曲曲英雄的青春之歌和精英的青春舞曲。

⒈ 抒写和歌颂历史老英雄、革命男英雄、革命女英雄和革命小英雄这样一个梯队性、族群式的革命英雄谱系

⑴ 历史老英雄矢志不渝。抒写历史英雄的电影有《宋景诗》《林则徐》《关汉卿》《十四女英豪》《屈原》等。历史英雄在形象塑造上把革命反抗精神同民族大义相结合,重在抒写历史英雄老当益壮,为国家民族利益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⑵ 革命男英雄群英荟萃。革命男英雄的形象塑造像《》里由普通农村少年成长为不朽革命战士的,《哈森与加米拉》里的哈萨克族英雄哈森,《柳堡的故事》里的年轻勇敢、热情纯洁、既重儿女情长又不失英雄本色的革命战士李进,《聂耳》中把个人成长、革命道路与艺术道路相结合的聂耳,《草原晨曲》的少数民族英雄胡合,《红旗谱》中的朱老忠父子,《英雄儿女》中的英雄战士王成等。《智取威虎山》抒写侦察排长杨子荣深入虎穴、大智大勇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参谋长及其他指战员和民兵的英雄群像。《奇袭白虎团》塑造了青年英雄严伟才在革命烽火里的成长历程。《青春》中的亚妹从耳机中听到了向晖的声音:“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让我们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青春!”《从奴隶到将军》以小箩筐、罗肖、罗霄一个人物不同时期三个不同的名字纵贯人物一生。通过主人公从奴隶到将军的传奇经历,写出了罗霄这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奴隶走上革命道路的必然性。《小花》展现了赵永生、赵小花、何翠姑兄妹三人在战争中的成长和亲情故事,完成了青年英雄的神圣使命和青春之歌。

⑶ 革命女英雄巾帼不让须眉。除塑造众多的革命男英雄外,此期电影也塑造了众多的革命女英雄的形象。她们的青春成长失去女性应有的娇柔和脆弱,丧失了女性特有的性别和心理特征,成为革命斗争的红色娘子军,在烈火战斗中彰显巾帼英豪的靓丽风采。

这些革命女英雄有胸襟博大、气节高尚的赵一曼(《赵一曼》),生为革命而生,死为革命而死的英雄楷模刘胡兰(《刘胡兰》),女扮男装的现代花木兰式革命女英雄高山(《战火中的青春》),由青年知识分子成长为革命女英雄的林道静(《青春之歌》)等。还有像《红色娘子军》里身为女奴,与地主南霸天作斗争,一步步走向革命道路的吴琼花。《红灯记》中在父亲李玉和和奶奶教导下,坚定地走向革命道路的李铁梅。《海霞》里在与陈占鳌的斗争中,由渔家女成长为爱憎分明的女民兵的海霞,及面对敌人的各种酷刑,仍坚贞不屈的革命女英雄江姐等(《江姐》)。

⑷ 革命小英雄茁壮成长。这一时期的电影也注重塑造革命小英雄的茁壮成长,如《鸡毛信》中的海娃,《小兵张嘎》中的张嘎,《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等。另外一些动画片也塑造了一批小英雄形象,如《东海小哨兵》《小八路》《小号手》《带响的弓箭》等。

新中国前30年青春电影英雄人物塑造整体特点是:英雄人物呈现出单一化、纯粹化和神圣化的倾向。把历史英雄的青春成长革命化和现代化,把女英雄的青春成长无性别化和男性化,把小英雄的青春成长成人化。他们的年龄和性别特征都被忽略,青春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都被忽视。他们有着共同的阶级情仇和共同的革命理想,为了祖国的革命事业无私忘我地奉献和牺牲。

⒉ 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精英

这一时期青春电影除塑造英雄外,也在抒写和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精英人物。随着革命事业的完成,祖国的建设事业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和精英。电影紧跟时代步伐,塑造了优秀的青年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形象,歌颂了一批在祖国工业、农业、文化、体育等建设方面的精英人物。他们的青春成长与祖国的建设事业紧密相连,他们乐观宽容,积极向上,在翻身解放、人身自由的社会语境中,热火朝天地进行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女篮五号》抒写上海篮球队学员林小洁的青春成长与体育事业的关系。《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讲述孔家庄的一群有志农村青年高占武、孔淑贞和茂林等敢想敢干,为改变家乡面貌而无私奉献。《江山多娇》塑造了优秀女共青团员岳仙形象。《北国江南》抒写了建设精英吴大成形象。《年青的一代》中的青年知识分子肖继业为了祖国的地质事业奋斗不息。《海港》表现出工人韩小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社会主义多作贡献的主人翁精神。《火红的年代》中的赵四海为了钢铁事业执着地奉献着热情和青春。《创业》中青年工人周挺彬为了石油事业不断奋斗。《红雨》中的青年红雨在斗争的风浪里成长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乡村赤脚医生。即便是一些中小学生也被塑造成祖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精英,如《祖国的花朵》《青春的园地》《夏天的故事》等。

新中国前30年青春成长电影抒写火红的年代,火热的青春,无悔的选择,忘我的奋斗。青春成长与革命和建设事业紧密结合、休戚与共。这一时期的青春电影“以人造神”,把青年塑造成神话英雄。这是一个制造英雄、抒写英雄、歌颂英雄的时代。但是这种理想化的人物塑造模式形成了简单、单一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类型化特征,也凸显出人物个性遭抹杀和异化的缺陷与弊端。高大全的人物塑造模式无疑制约了电影人物的丰富多样,忽视了青年形象的丰富多彩和个性鲜明的特征。

二、后30年青春电影:平民的青春摇滚和草根的青春街舞

“”把人从神坛上推下来,把人从天堂打入“地狱”,对人性和人的尊严进行无情的蹂躏和践踏。即使曾经的革命英雄和建设精英,在“”中也一一落难,成了无能为力的普通人和沦落人,由拯救者变成了被拯救者。“”使人幡然醒悟――人毕竟不是神话世界里的英雄,而是受苦受难受迫害的芸芸众生,成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结束宣告一个英雄神话时代的终结,平民世俗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锣鼓悄然而至。

1979年10月30日第四次文代会召开,邓小平在“祝辞”中对文艺的总方针做出调整,变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载《中国电影年鉴1981》P26-30,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祝辞”为文艺界创作指明了方向,电影创作也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开始转型的。1979年是新中国青春电影的转折点,既是英雄精英抒写和歌颂时代的淡出,又是平民草根书写和表现时代的淡入。

新中国后30年的青春电影重在书写普通青年和边缘青年的成长。偶尔也书写英雄,让英雄和精英走下圣坛,还英雄以平常人和普通人形象,手法更侧重现实性和写实性。随着时代的剧烈变动,平民的青春书写在“”伤痕累累的青春肌肤上开始,又与美艳堕落高涨的胴体纠缠不休。青春反思伴着“”的伤痕汹涌而至,又在现实世界狂欢化的吧文化、害、、暴力、死亡的阴影下艰难挣扎,成为平民草根无法抹去的青春印记。

⒈ 1979-80年代平民的青春反思、青春展现和青春狂欢

这一阶段青春电影改变了前30年青春电影人物英雄化和精英化的塑造模式,转变为1979年到80年代中期的平民青春反思和青春展示,80年代后期的青春狂欢和迷失。

⑴ 逝去的青春反思:由反思“”的个别事件到反思全民族的历史文化,使得这一时期的青春反思由表层进入深层,挖掘民族历史文化对青年的青春成长造成的根性伤害。

反思“”和特定历史对人的青春和命运造成的伤害:电影如《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泪痕》《苦难的心》《金色的教鞭》《春雨潇潇》《枫》《天云山传奇》《庐山恋》《巴山夜雨》《小街》《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牧马人》《青春万岁》《青春祭》《芙蓉镇》等。这些电影通过对青春成长的苦涩年华追忆,展现一代人成长的心灵史和青春伤痕。

反思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对人的青春命运造成的束缚、压制和扭曲:如《黄土地》《良家妇女》《湘女潇潇》《孩子王》等。人物的青春伤痕不是由“”和个别的历史事件直接造成的,而是由积习已久的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间接造成的。这是众多青年伤痕和苦难的根源所在。这些电影在参照西方文化思想的基础上,试图在审视和评判中国文化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青年的成长道路做出个人化的反思。这种反思青春电影浪潮在1986年走向没落,为青春被压抑后的激情释放、精神肉体狂欢所取代。

⑵ 现实的青春展现:重在书写青年在现实社会中的美好理想和美丽人生、艰难选择和人生悲欢。电影如《小字辈》《甜蜜的事业》《瞧这一家子》《她俩和他俩》《乳燕飞》《沙鸥》《人生》《人到中年》《逆光》《见习律师》《都市里的村庄》《咱们的牛百岁》《女大学生宿舍》《黄山来的姑娘》《雅马哈鱼档》《红衣少女》《街上流行红裙子》等。

影片《沙鸥》从沙鸥不断遭受打击,但仍然为实现目标而顽强搏斗的经历,反映一代青年新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风貌。《见习律师》刻画了虽受伤害却能直面人生信念和良知的青年大学生言文刚形象。《人生》通过青年高加林对土地的偶然逃离与必然回归,反映在城乡二元对立的文化模式中,青年男女在价值选择上艰难凄楚的人生悲欢及命运悲怆。而《红衣少女》中的安然是新时期呼唤的青年形象,强调青年的自主意识和主体地位。

⑶ 迷失的青春狂欢:80年代后期西方文化涌入、传统文化断裂、商品浪潮涌现、思想道德滑坡,青年在文化自由和商品浪潮中迷失了自我,以青春的解禁和狂欢,完成了自我青春的疯狂宣泄。他们在外来文化的催熟下,还没来得及反思和续接传统历史文化,就被汹涌而来的商品经济浪潮所吞噬。英雄楷模、精英意识随之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人望与都市商业夹缝下的平民大众,成为庸俗、享受、消费、充满欲望和堕落的群体。青春电影的娱乐化大潮汹涌而至,《最后的疯狂》《疯狂歌女》《疯狂的代价》《摇滚青年》《顽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影片以不同的方式展现青春的狂欢、疯狂与迷失。

⒉ 90年代多元化语境下平民大众的青春情态

90年代政治主旋律话语得以加强,经济转化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文化上“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大众娱乐潮兴起而精英文化衰落。大众文化迅速崛起,成为平民大众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伴着商业大潮中平民大众的娱乐狂欢和伤感思恋,青春电影书写了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年多彩迷离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情态。新生代导演带着青春自叙色彩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都市青年状态电影书写和表述的主流群体。“他们的电影传达出青春的焦灼与迷茫,书写都市边缘人物的生存与青春迷茫,带有青春写实的特征。(王小玉《中国电影史纲》P14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90年代都市青春成长电影迅速崛起,乡村青春成长电影成为点缀,仅有《哦,香雪》《斗鸡》《香魂女》等几部,也是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回应、向往和映衬。小城镇和大都市青年生存状态的电影逐渐增多,像《洛河镇的兄弟》《小山回家》《巫山云雨》《扁担・姑娘》《小武》《月蚀》《一个都不能少》《玻璃是透明的》《青春无悔》《青春卡拉OK》《冬春的日子》《北京杂种》《头发乱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与往事干杯》《周末情人》《长大成人》《网络时代的爱情》《过年回家》《相约2000》《非常夏日》《玻璃是透明的》等影片大量出现。诸多青年从小生活在城市里,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马小军们,或以外来者的身份进入城市打工,像《扁担・姑娘》里的东子,《玻璃是透明的》里的小四川等。但他们都游离在城市边缘,爱情的甜蜜与不幸,成长的快乐与迷茫,亲情的迷离与困扰,青春的残酷与张扬,各种情态相互交织,斑驳陆离又隐痛重重。就像《头发乱了》中的叶彤,在都市成长的迷茫与压抑中,乱了的不仅是头发,还有年轻的心境。

一些影片书写出国青年的追索、坚守和困惑:《留守女士》中像乃青这样等待出国的丈夫的女人,《上一当》中的刘彬对出国热的抗拒和自我生活的坚守与无奈等。部分青春电影也反映转型期的诸多社会问题,如社会的虚伪和虚假、犯、暴力、、摇滚、同性恋等社会现象,如《女大学生之死》《女子戒毒所》《白粉妹》《周末情人》《东宫西宫》《长大成人》等。

⒊ 新世纪全球语境下的草根边缘青春写实

进入新世纪后,大众文化被网络化、草根化、山寨化、多元化和边缘化。草根和草根文化是伴随网络而兴盛的,进入新世纪才在国内得以流行。草根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草根文化是一些不太受到重视的民间、小市民的文化、习俗或活动等,草根文化更边缘化、底层化和山寨化。

新世纪青年带着对新世纪的希望与憧憬,梦想与痛苦,进入了新的时光隧道。随着中国加入WTO组织和“申奥”成功,青年成长越来越融入到世界文化体系和全球化语境中。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工进城打工,青年人物的青春成长具有别样的乡村/都市特色,同时又进一步走向世俗化和边缘化。伴随着网络的兴盛,草根文化特色在新世纪的年轻人身上显得尤为明显。而新世纪电影则紧跟时代步伐,大量塑造草根式的新世纪青年,再现他们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身体展示和精神狂欢。他们更具有草根文化特色,更底层、更边缘、更多元,青春成长与性宣泄、同性恋、畸形恋、身体伤害、、吧文化等纠缠不休,而这种边缘化生存的影像展示也从地下走向了公开,从国内走向国际。

青年人物的生存空间在拓展和转变,大城市的生存和情感千奇百怪,电影如《千禧愿》《苏州河》《地下铁》《恋爱中的宝贝》等。《千禧愿》由四个都市女子的爱情故事交织而成,她们虽然住在同一屋檐下,但生活方式和对爱情的态度却迥然,展现、同性恋、跨国恋等。小城镇的生活在怀旧的氛围中释放压制的和青想:如《站台》《安阳婴儿》《密语十七小时》《任逍遥》《台湾往事》《玉观音》《云的南方》《世界》《孔雀》等。

一些青年从农村进入城市,游离在城市的边缘和角落,青春迷茫与无奈,生存和生活被异化和边缘化:像《蓝宇》《十七岁的单车》《我的美丽乡愁》《和你在一起》等。部分青春电影还书写了中国青年从国内走向国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草根生存境遇,如《榴莲飘飘》《时差七小时》等。新世纪青春电影也在新世纪情怀的关照下,对青春伤害、迷失进行深切的缅怀和怀念,追忆一代人的逝去青春年华,像《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美人草》《向日葵》《红颜》《孔雀》《青红》《茉莉花开》《高考1977》等。

同样,面对新的都市文明,少数民族青年也在不断接受现代都市文明,他们的青春成长在传统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都市文明的交锋中,在守望与接受中悄然改变,如《S玛的十七岁》《静静的嘛呢石》等。

总览新中国后30年青春成长电影,电影更多书写都市青年的青春叙述和青春状态,成为商品经济大潮下青年的“青春摇滚”和新世纪草根阶层的“青春街舞”。

三、整60年青春嬗变:英雄精英向平民草根的凄然蜕变

纵观新中国60年青春电影,在青年人物的塑造上,经历从英雄、精英形象向平民、草根形象的华丽转身和凄然蜕变。这种鲜明的嬗变结果是新中国60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和转型的体现和影像表述,也是青年成长中个体心理转型背景下的青春体验与转变。

⒈ 青年成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由前30年的政治主导的单一革命和建设模式,转变为后30年的多元化文化交织的社会模式。经济上由单一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上由单一的无产阶级文化模式和样板转变为以主流文化主导的多元文化模式。这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话语环境的转变,直接导致了青年成长大环境的改变,这种改变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也被不同的导演在电影中作出个人化的影像表述和渲染。

⒉ 青年成长的心理和情感状态的明显嬗变

单一化政治主流成长环境嬗变为多元化和边缘化的社会、经济、文化成长模式。人物由集体无意识嬗变为个体有意识(或个性张扬)。人们的主要任务由革命生产变成生活生存。曾经神圣的英雄和精英退化成普通民众,身上丧失了神性光芒和崇高精神,成了日常平民甚至是社会底层草根,在多元广阔的社会语境中进一步展现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在情感纠葛中张扬人之所以为人的个性和本性。人的情感由纯洁纯粹到复杂怪异。新中国前30年青春电影很少涉及爱情,即使有爱情也是美好而单纯的,像《柳堡的故事》中李进和二妹子的爱情。而后30年电影青年有畸形恋、婚外恋、多角恋、姐弟恋、忘年恋、同性恋,都与青春有染。俄狄浦斯情结、厄而特勒斯情结、洛丽塔情结等,让情感变得多样、复杂、多变。

⒊ 青年人物的精神境界由英雄精英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蜕变为平民草根的现实主义和虚无主义

前30年青春电影以理想化的模式塑造青年英雄的理想和追求;后30年更注重青年的生存现实和真实人生。前30年青春电影人物主要存在方式是革命和建设,青年形象是英雄和精英――建设者、接班人、未来和花朵;后30年青年电影人物存在方式是生产和生活,青年形象是平民和草根――芸芸众生、平凡人生、边缘人物、弱势群体。前30年青春人物是具有远大理想的革命者、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社会主体,革命、生产、单纯、欢乐、积极向上;后30年电影是多元化的人物,形形的边缘群体和无理想的虚无主义者。他们处在社会边缘,爱情、生活、复杂、痛苦、消极堕落。他们属于理想价值体系崩溃和心理精神迷茫的“自由人”。他们为爱情痛苦纠缠,为了金钱利益背信弃义,为了欲望和美色垂涎欲滴,为了生存和生活苦苦挣扎。他们在努力奋斗,但最终的结局未必完美无缺。有的为了利益和享乐,不顾生命安危,处于一种疯狂状态,最终因疯狂而湮灭不羁的青春。

前30年青春电影中英雄精英的成长不是个人独立的,而是和国家、民族、革命和建设道路结合起来;后30年电影的青年人物越来越与社会需求相背离,甚至完全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人物地位由中心主体逐渐走向边缘角落。他们以自我化的生存状态游离于乡村景象,又游走在都市的角落与边缘,由社会主体嬗变为社会弱势群体。

青春恋歌范文5

一、什么是小清新电影

电影的分类是为了方便使用而产生的,但是,电影的分类很难像科学家分类动物般准确,“类型只是一个以很不正式的方式发展出来的,以方便使用的词。电影工作者、电影公司老板们、影评人及观众都为之做出过贡献,他们感觉某些影片之间彼此有许多地方很像,就将之归于一类。”[1]电影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创新,于是他们又会寻找更准确的字眼来分类影片,“小清新电影”由此产生。

小清新电影目前还不属于专业的电影分类,只是观众和影评人自发的对某些含有小清新风格的电影的统称。同一种类型的电影会有一定的公式和惯例,就像动作片一定有和对手打斗的暴力场面,科幻片一定有超前的高科技,小清新电影也有自己的公式,它一定是讲述纯纯的爱恋和成长的点滴,还有唯美的画面。

小清新电影可看成是青春电影的次类型。青春电影是以“青春”为题材的一类电影,不仅展现青春的狂热和激情,还表现暴力、颓废、叛逆的一面,而小清新电影的面则窄一些,指的是青春电影中那部分以青春和纯爱为主题的、风格清新唯美的、能给观众带来温暖和感动的电影,也有研究者将校园青春电影称为小清新电影。

从近几年的电影发展来看,小清新电影已经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以中国为例,近期上映的《被偷走的那五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女朋友・男朋友》等都是小清新电影,主演陈妍希、柯震东、白百合等被贴上“小清新”的标签。泰国、韩国的此类电影也发展迅猛,曾出演《暹罗之恋》、《初恋这件小事》的男演员马里奥・毛瑞尔成为泰国小清新的代表人物,在中国有超高人气。

豆瓣网是分享电影的平台,在豆瓣电影中,影片按类型、国家/地区、艺术家、年代划分,每部电影都被贴上了标签,在标签搜索中输入“小清新”,共显示700余部电影,其下还分有日本、美国、台湾、泰国、韩国、动画、中国、亲情等,其中日本电影140余部,台湾电影100余部,泰国电影40余部,韩国电影60余部,可见这几个国家/地区的小清新电影相对来说比较发达。本文以日本、中国、泰国、韩国的小清新电影为研究对象,但这并不是说欧美国家就没有小清新电影,《怦然心动》、《两小无猜》、《爱在黎明破晓时》、《恋恋笔记本》等都被影迷和影评人称为是小清新电影。

二、小清新电影的分类

仔细分析小清新电影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也有些许不同,可将之分为纯爱型、叛逆型、忧伤型三大类。

(一)纯爱型

纯爱型的小清新电影数量最多,影响也最大,以日本、台湾、泰国为主,这类型的小清新电影大多表现纯洁的爱情故事,或是两小无猜或是暗生情愫,影片整体色彩明亮,基调温暖。

岩井俊二被称为是“小清新鼻祖”,有评论家指出,岩井俊二一生只拍了一部电影,那就是“青春片”。他的《情书》、《四月物语》、《花与爱丽丝》都是纯爱型的代表。除此之外,日本的《恋空》、《天使之恋》、《现在只想爱你》、《喜欢你》、《属于你的我的初恋》等也都是纯爱型的小清新电影。

泰国的小清新电影近几年迅速占领市场,《初恋这件小事》、《暹罗之恋》、《初三大四我爱你》、《yes or no》、《想听到说相爱》等影片在国内大受好评,但泰国的小清新电影类型比较单一,基本都属于纯爱型。在《初恋这件小事》中,一个平凡的初中一年级女生小水爱上了学校里最帅气最优秀的学长阿亮,她不敢表露自己的心意,为了引起学长的注意又暗暗做了很多傻事。九年以后,小水才知道原来阿亮学长也一直喜欢自己。这个剧情就是典型的青春期暗恋,结局也符合观众的心理期许。

台湾也盛产小清新电影,电影大师杨德昌曾经说过:“台湾只有两类电影――青春片与非青春片。”[2]2008年,《海角七号》给台湾刮起了一阵清凉的“台风”,尽显“纯爱”特质,《不能说的秘密》、《听说》、《星空》等影片紧随其后,而2011年上映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更是像一阵龙卷风席卷影坛。

(二)叛逆型

青春电影有时候是青少年亚文化的一种直观反映,它除了展现唯美浪漫的爱情,也会关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展现暴力、血腥、自我毁灭的一面,揭示处于社会边缘的青少年在成长中的叛逆、迷茫、狂乱、张扬、阴暗,只不过它会挖掘其中美好的一面,将其美化。

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是典型的叛逆型影片,影片中性格内向的乡村少年莲见雄一常常被同学欺负,他只有在歌手莉莉周的歌声里寻求安慰。星野修介本是一个好学生,却因为一些事变得充满憎恨,开始以欺负同学为乐,里面也包括莲见雄一,但是冷酷的背后是他无比痛苦的心灵,他也听莉莉周的歌来抚慰自己。莲见雄一在网上建立了一个关于莉莉周的歌迷聊天室,在聊天室里他认识了一个叫“青猫”的网友,两人互相鼓励,并约定在莉莉周的演唱会上见面。那一晚,莲见雄一发现原来“青猫”就是星野修介。这部影片到处是摇晃的镜头,长时间的黑屏字幕和打架斗殴的场景,裸地表现了青少年的迷茫和青春的残酷,但同样的,影片中也有大片的金色麦田、羞涩的爱情和空灵的歌声,中和了影片的灰色基调,美化了成长中的残酷。

台湾也有很多叛逆型的小清新电影。如果说陈绮贞是台湾小清新音乐的代表,那么桂纶镁就是小清新电影的代表。《蓝色大门》、《不能说的秘密》、《海洋天堂》、《第36个故事》、《女朋友・男朋友》让观众认识了充满青春气息的桂纶镁。在《女朋友・男朋友》中,桂纶镁饰演男孩子气十足的林美宝,她和好友良、王心仁在台湾校园激烈地冲击校方不合理的限制,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影片中,林美宝眼睛都不眨地剃去自己半边头发,王心仁不满教官的教训在办公桌上乱跳,校刊社不雅校刊把学校闹得鸡飞狗跳等场景都是青少年叛逆的表现,而王心仁对林美宝的表白:“跟我在一起,你就会有请也请不完的公假,我们就都自由了”又体现出他们的无奈。

叛逆型的小清新电影让我们看到了青少年成长中更为真实的一面,它对人们如何正确对待青少年的反常行为有良好的启示意义。

(三)悲伤型

随着“小清新”的使用,它的含义也在不断扩展,很多影迷将那些不是发生在校园的但又清新唯美的影片也归入小清新电影行列,这类电影的主人公基本已是成年人,他们的故事更悲伤,情感更深沉,这类悲伤型小清新电影以韩国为主。

韩国的影视剧剧情细腻、缓慢、苦情是一大特色。韩国的小清新电影也延续了这个特色,此类电影有《雏菊》、《触不到的恋人》、《假如爱有天意》、《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我脑海中的橡皮擦》等。

三、小清新电影的两大特征:唯美和性别迷茫

(一)小清新电影中的唯美体现

1.诗意的叙事

小清新电影是充满诗意的电影,它和“诗意电影”有许多相似之处。诗意电影强调“以影像写作”,当导演将“诗意”发挥到影像的极致时,诗意电影就诞生了。过往的理论界曾将电影比喻成诗与画的结合,这里所指的诗代表了电影中的节奏和情趣。[3]小清新电影很好地展现了电影的抒情性,它叙事节奏缓慢,淡化矛盾冲突,大量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细腻的处理方式也造就了影片的“唯美”特质。岩井俊二被赞誉为“映像诗人”,正是因为他的电影手法细腻,情景交融,创造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

除了常规的线性叙事,小清新电影导演还偏爱用回忆叙事,用现实与回忆的交叉来制造气氛,让观众体验到自己的记忆被唤醒,使故事变得更加感人。回忆叙事最成功的表现就是即便把影片中的回忆部分单独提取出来,也可以成为一部动人的作品。美国的《恋恋笔记本》和日本的《情书》就是如此。

2.唯美的画面

小清新电影的画面把“唯美”发挥得淋漓尽致,你几乎可以凭借画面来判断一部影片是否为小清新电影。

(1)光的运用。小清新电影偏爱使用侧逆光来营造一种朦胧、纯净的感觉。逆光常打在人物的背后、头顶上、男女主角的中间,使人物看上去闪闪发光,纯洁又浪漫。《情书》中男孩藤井树靠在图书馆的窗边看书,阳光透过窗户打在他脸上,洁白的窗帘随风飘起;《花与爱丽丝》中爱丽丝在纯白的工作室内跳芭蕾,窗户和门口的亮光朦胧了整个画面;《属于你的我的初恋》中,小茧和小逞跪在草地上寻找四叶草,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们身上,这些画面都通过侧逆光的运用来加强美感。

(2)大量长镜头。小清新电影的导演可谓是巴赞“长镜头理论”的身体力行者,他们偏爱时间较长的镜头,注重还原故事的真实性,保证故事的流畅性,不打断时间的自然过程。大量短镜头的剪辑固然可以增强故事的节奏感,但是小清新电影却需要用长镜头来不间断地记录影像,增强故事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3)唯美的风景。小清新电影不仅人物美,风景也很美。岩井俊二的电影《情书》开头一大片白茫茫的雪景、《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金灿灿的麦田、《四月物语》中漫天纷飞的樱花……这些画面都唯美得不掺一丝杂质。

(二)青春期的性别迷茫

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面临很多问题,他们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会遇到迷茫和困惑,性别迷茫就是其中之一。近几年同性恋题材是小清新电影经常表现的主题之一。

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会相互融合,小清新文化兴起之后,逐渐渗透进了耽美文化① ①“耽美”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中,被日本漫画界所用后代指一切“美形的男性”,以及男性与男性之间恋情,即“BL”。,大量同性恋题材的影片

经过纯化后被纳入到小清新电影谱系里面。台湾的《蓝色大门》、《女朋友男朋友》、《带我去远方》、《渺渺》、《花吃了那女孩》、《盛夏光年》,泰国的《暹罗之恋》、《yes or no》都是讲述青少年性别迷茫的电影。

《暹罗之恋》中,两个男孩Mew和Tong在相处中发展出了超越友谊的情感,面对家人的反对和现实的压力,两人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影片最后的旁白写道:“用Mew的话说,如果真的爱一个人,怎能不害怕和他分离,而我们必须接受现实。于是,长大了,寂寞就是没有了爱,比没有朋友更寂寞。而那些点亮我们生命的爱,就仿佛这个发生在暹罗的爱情故事,即使短暂也会刻骨铭心。”可见,小清新电影讨论的不是同性恋情的伦理道德,而是把它看成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段美丽插曲,迷茫痛苦之后才会成长。

结语

“小清新”是21世纪出现的又一种青少年亚文化现象,它不同于主导文化,具有“小众”、“风格化”、“抵抗性”等特征,能够反应出社会变化的本质特征。小清新电影正是应运而生的一种电影类型,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体现了他们纪念青春、追求美好的强烈愿望。参考文献:

[1]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曾伟祯,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373.

青春恋歌范文6

青春是美丽的,它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绚烂。它美丽着流年的希冀,美丽着红尘的遇见,美丽着人生的过往。在蓝天的鸽哨里,有青春潇洒的舞步;在大地的烽烟中,有青春悠扬的歌声;在季节的柳枝上,有青春妩媚的绽放。其实,无论时光是否荏苒,无论容颜是否老去,在每个人的心中,青春永不落幕,永不散场。

如果生命是一首歌,那么青春一定是歌里最灵动的音符;如果生命是一本书,那么青春一定是书中最精彩的词章;如果生命是一场旅行,那么青春一定是旅途上最明媚的风景。青春,是生命中的黄金时代,它永远是生机盎然的,活力四射的,斗志昂扬的。青春的路上,始终有次第花开,有莺歌燕舞,有暗香浮动。青春,它赋予我们无限个性、无限视听、无限憧憬、无限激情、无限光明。

青春里,总有一份青涩,一份任性,一份桀骜,一份叛逆、一份自负,一份懒散,一份浪漫,一份拼搏。有人把青春舞动成优雅的华尔兹,有人把青春舞动成激情的探戈,有人把青春舞动成轻松的慢摇,也有人把青春舞动成一地的凌乱。你若懂得把握青春,你一定会创造人生的琼楼阁宇;你若懂得珍惜青春,你一定会拥有岁月的一季芳华;你若懂得呵护青春,你一定会迸发生命的流光溢彩。

青春的年华,注定要与我们相遇,也注定要与我们分离。青春,我们可以走过,但不可挽留;青春,我们可以消费,但不可挥霍;青春,我们可以让它挣脱束缚,但不可让它飞扬跋扈;青春,我们可以让它自由放飞,但不可让它肆意妄为。天上人间,最美的风景,一直在青春的路上。你给青春一份美丽执着,它会还你一份无悔深情;你给青春一路播种,它会还你一路收获。

青春,对人的四季来说就像春天向夏天的过渡,有着各种各样的情绪。

青春,我们多愁善感。

曾经,只是凋落和收获的秋天,不知在何时被我们所赋予了生命,面对秋天那多情而冰冷的秋雨,倔强的我们总是拒绝撑开那把孤单的伞,宁愿让自己的头发,衣服被秋雨打湿,在雨中凌乱秋的心境。

青春,我们洒脱。

青春让我们可以悲观,可以乐观,像是磁铁的两极,却可以同时拥有,青春的我们潇洒的让多少人羡慕,高兴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好友一起玩的没心没肺,也能找一片草地,独自一人躺在草地上,看那遥不可及的天空,听着鸟儿的歌声,青春的我们,伤心的时候我们可以一个人默默的流泪,把所以委屈都藏在心底,谁也不说,也能偶尔任性的大哭,像个孩子让担心自己的人来安慰自己,青春的我们,能将那多余的泪水作汗水,洒在操场的球场上,也可以化作缕缕智慧,洒在考场上,让我们将考卷肆无忌惮的霸占。

青春,让我们懂得了坚强。

青春,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这是我们的格言,因为我们知道,这样,才能使我们未来的道路走的更远,更稳;考场上我们的失意,并不代表我们的失误,有玫瑰般的浪漫的知识相伴,淬火一起走过的路才令人回首顾盼。过程固然痛苦不堪,但淬火后的精钢将会更加坚强。

青春,我们的梦。

梦?什么样的梦?是沉浸在武侠小说中渴望成为金庸,古龙笔下那些侠意恩愁的大侠梦,还是深陷琼瑶,张爱玲笔下的那些婉转多情的爱情故事梦,无论是哪一种梦,青春的我们,虽没有那些曲折的生活经历,但这并不阻碍我们做梦,青春的我们,每天都会有一个梦望,一个梦望幻灭,另一个梦又升起,走过花季的烂漫,走过雨季的浪漫;青春的美梦,这朵花开了一年又一年。

在青夏之交之时,人间会开满百花,就像人的青春一般,芬芳馨香,馨香一瓣,彩妆飘香为涯恋;掬水留香,岁月飘零何以堪;蓦然回首,青春恋痕梦飘香。

青春的风铃吹开了心灵,青春的彩笛吹响梦想的号角。青春的音符带动我奔向希望。青春这个美好的季节,正是在我们播种希望之后,珍惜它,和它一起成长的时候,不要让它成为来不及许愿的流星,要让它成为在手中绽放光芒的水晶。

彩虹自有彩虹的绚烂;青春自有青春的美丽但它们都稍纵即逝......所以我们要珍惜青春,珍惜青春给我们带来的所有欢喜,悲伤,不要让它一去不复返。

青春恋歌范文7

关键词: 唐诗 和歌 爱情诗

一、同

中日两国的古代文学有着非常悠久的交往历史,最早期的日本文学是在中国文学的概念、文体、修辞和词汇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和歌产生于日本民间,但和歌韵律形式的形成与汉文学特别是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本的歌学理论也是在引进中国诗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土文学意识形成并发展的。所以和歌在词汇、修辞和意境方面可以看到很多与中国诗歌相似的表现,这也表现在爱情诗上。

(一)等待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或外出为官,或经商,或访友,或游学,或浪迹江湖,女性则经常孤守家中,怀抱种种复杂的心情,在痛苦的煎熬中等待与丈夫重逢的日子。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温庭筠《梦江南》)

登高的人从早上等到了黄昏,“过尽了千帆”也不曾见到想见的人。缠绵悱恻的情感无处安置,哀伤凄凉的幽怨无人诉说。

远别未几日,一日如三秋。犹疑望可见,日日上高楼。

(赵微明《古别离》)

“一日如三秋”,突出了女主角等待中度日如年的悲伤。

等待恋人的来访也是日本平安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蜻蛉日记》就鲜明地描写了作者对丈夫藤原兼家的来访久候不致的各种苦衷,以及由此产生的愤怒、嫉恨、绝望等精神上的煎熬。在日本恋歌中,“等待”也被以各种各样的角度歌咏。

君待つと我が恋ひ居れば我が宿のかし秋の吹く

(万叶集・卷四・488)

恋君情重意绵绵,风吹帘动疑君来。

这首和歌的作者额田王是万叶时代著名女歌人,歌中描述额田王正当思念天智天皇的时候,恰好秋风吹动房屋的门帘,好像天皇回来了,塑造了一个满怀期待等待情人来访的女子形象。

今来んといひしに月の有明の月を待ちいでつるかな

(古今集・恋四・691)

君言将要来,挑灯把君待。夜阑烛已残,晓月照妆台[1]。

歌中描写一位盼与郎君欢聚,结果只是空等待的凄凉场面。从听到消息的兴奋到独自等待的希望与焦虑再到约会未果的失望与怨愤,一位可怜女子心理的幽微变化,被真实而又细腻地折射出来。

来めやとは思ふものからひぐらしのく夕暮は立ち待たれつつ

(古今集・恋五・772)

不识能来否,相思枉断肠。蝉鸣声唱晚,独立待斜阳。

歌中人并不能肯定情人会来与自己相会,但她仍然怀抱着一线期待,在夕阳西下如泣如诉、此起彼伏的虫鸣声中悄立等待。

来ぬ人を待つ夕暮の秋はいかに吹けばわびしかるらむ

(古今集・恋五・777)

待人人不来,入夕秋风起。萧瑟是风吹,悲哀何可止。

“来ぬ人”已经表明歌中人其实已经知道她要等的人是不会来了,她心中很清楚这个事实,但是等待对于她来说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在以往恋人会来的时刻,她还是不由自主地等待,幻想着他的出现。落日西垂,秋风萧瑟,更衬托了等待的人心中的悲凉。

(二)梦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实际生活中难以见到所爱的人,就只好寄托于梦中相见,通过对“梦”的描写间接地表达对所爱人的思念。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春怨》)

首句写“打起黄莺”,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第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第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的。全诗环环相扣,最后揭示出谜底:“打黄莺”是怕它影响自己梦中与丈夫的会面。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张仲素《春闺思》)

一边是城边袅袅摇曳的柳条,田间路上青青的桑林,景色如画,一边却是失魂落魄的,提笼呆立,思念远戍渔阳的丈夫。这一鲜明对比强烈地衬托出对丈夫的魂牵梦萦,刻骨相思。

期待“梦中相会”也是和歌的典型写法。

恋ふれども逢ふ夜のなきは忘れ草路にさへや生ひ茂るらむ

(古今集・恋五・766)

莫道恋情好,相逢夜不成。谁知忘草盛,梦里也丛生。

歌人现实中见不到所爱的人,就期待于梦中相见,可是竟然连梦里都见不到。我如此魂牵梦萦地思念你,为什么连梦里都不能见上一面以解相思呢?失望的歌人甚至疑心是不是因为梦里的世界也长有“忘草”这种东西,所以才无法与思念的人相见。

《古今和集歌》中最擅长写“梦”的要数著名美女歌人小野小町了,如:

思いつつぬればや人のみえつらむとしりせばさめざらましを

(古今集・恋二・552)

念久终深睡,所思入梦频。早知原是梦,不做醒来人。

在思念的煎熬中好不容易睡着了,在梦中见到了日思夜想的人。歌人醒来才知是南柯一梦,面对现实与梦境的差距,歌人懊悔地想,早知是梦,还不如在梦里不醒过来好呢。

いとせめて恋しきときはうばたまの夜の衣を返してぞ着る

(古今集・恋二・554)

入夜翻衣睡,伊人梦里归,此时劳眷恋,特地反穿衣。

日本古时有习俗,睡时反穿衣便可梦见白日思慕之人。所以歌人睡前特地把衣服反穿,巴巴地冀望与恋人梦中相会,一个痴情可爱又可怜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三)月

对月怀人,“月”作为恋情的寄托和见证,也是中日爱情诗歌中都咏叹不尽的意象。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沈如筠《闺怨》)

皓月当空,妻子独守空房,思念远戍边关的丈夫,无限的愁绪使她夜不能寐,只能对月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希望能像月光一样“流照伏波营”,洒泻到军营中亲人的身上。

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蛩泪湿衣。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张仲素《秋闺思二首》之一)

夜深人静.妻子梦中醒来,只见一轮明月透过碧纱窗,柔和的月光撤满房间,秋天的寒蝉不停地悲鸣。这一切,使梦中寻夫未遇的闺妇更加愁思满怀、泪下湿衣。

再来看看和歌中“月”的意象。

有明のつれなくえしれよりばかりきものはなし

(古今集・恋三・625)

中天明月照,淡淡似清秋。别后难堪处,无如晓月忧。

忍ぶれど恋しきときはあしひきの山より月の出でてこそくれ

(古今集・恋三・633)

平日虽容忍,恋时却苦哉。东升山上月,我也出门来。

月やあらぬ春や昔の春ならぬわが身一つはもとの身にして

(古今集・恋五・747)

月是从前月,春亦往日春。我身虽犹在,不见去年人。

625的和歌写与情人分别后,晓月也看似无情,黎明前后成了最痛苦难捱的时刻。633的歌意思是说,相思难耐的时候,悄然出门,正如明月从山顶倏然升起,表达盼望与恋人相会的焦灼心情。按当时访妻婚的习俗,男子到夜晚才去女方家,夜路靠月光昭明,所以歌人迫不及待地等待月出,好与情人相会。747是和歌“六歌仙”之一在原业平的和歌,介绍了这首歌的作歌背景。在原业平邂逅一个女子,一见倾心,情深似海,但是这个女子忽然迁往别处不知去向。次年春天,在梅花盛开、月色撩人的夜晚,歌人来到从前恋人的住所,一切如旧,只是少了自己心爱的人,业平惆怅地咏出这首歌。月儿依旧,不变的月与消失的人对比,更彰显了心里的落寞。

从以上所举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不论中国诗还是日本和歌,在诗歌中咏唱更多的不是恋爱的甜蜜,而是焦灼的等待,希望落空的悲哀,即使是写相逢的诗歌,也是感叹欢乐时刻的短暂,充满即将分别的离愁和不安。嵇康在《琴赋・序》中曾说:“琴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诗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日本在对世间万物的观照上,自古就表现出物哀的审美情趣。日本学者久松潜一将“物哀”的性质分为感动、调和、优美、情趣和哀感等五大类。他认为其中最突出的是哀感。物哀是日本民族的审美基调。日本恋歌和中国情诗一样充满了忧伤凄恻、相思难相见的哀叹,都表现出了以悲为美的抒情特征。

二、异

除了以上列举的写法上的共性外,中日爱情诗的歌也有着非常典型的区别。

(一)爱情诗的地位

中国古典诗歌主流传统为诗言志,爱情诗的地位相对边缘,而歌颂同性之间友情的作品却俯拾即是。日本汉学家松浦友久在《汉诗――美的所在》一书中指出,把“中国汉诗”按主题大致分类的话,从比较文学史上来看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与男性间的“友情”相关的作品非常多。四万多首唐诗中,歌颂异性间感情的爱情诗比重要远逊于同性间的友情诗。同性间的友情佳话广为流传,如元白之交、李杜之交。

与此相反,恋歌在日本的和歌集中却占有极大的比重,始终以男女间的恋情为中心。成书于奈良时代的《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和歌总集。根据内容全书分为“杂歌”、“相闻”、“挽歌”三大类,其中占了相当比重的“相闻”部绝大部分是恋歌,在《万叶集》里仅含有“恋”一词的恋歌就达百首以上。《古今集》作为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它的编撰标志着和歌的地位从不登大雅之堂的“花鸟之使”上升到正统的公众文学。在《古今集》20卷约1100首和歌中,从卷数来说恋歌占了五卷,从歌数上来说占了360首,另外四季卷占六卷,歌数为342首,非常明显,恋歌和四季共同构成了《古今集》的两大支柱。古今集作为第一部敕撰歌集成为后续歌集的典范。后续的歌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沿袭《古今集》而编排构造的。“恋”是和歌一以贯之的主题。

(二)抒情主体和内容

和歌的恋歌的抒情主体一般为作者本人,和歌中所蕴含的情感一般比较纯粹,多是由爱情而引发的吟唱。而唐诗中的情诗则多为男子托女子之口而作,并非跟诗人自己的恋爱体验相关,抒情主体多为第三者。李白有80余首有关妇女及爱情的诗,除了他写给妻子的以外,多是假托女子的口吻所作。并且有的爱情诗,明写男女之情,实则暗有寓意。而日本恋歌的内容则相对单纯。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这首诗表面写闺意,实质是诗人以闺意作比,向主考官征求意见。白居易元和初年在皇帝身边做了几年谏官,由于犯颜直谏,被皇帝逐渐疏远,于是做《太行路》,诗中以“妾颜未改君心改”自比,痛陈“人生莫做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借闺中或后宫之事寄托的无非是待价而沽的惶恐或怀才不遇的悲凉。

造成中日爱情诗表现上的这种差异的原因,首先在于两国文学观的差异。《诗大序》早已界定了中国的诗歌功能:“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里对诗歌主要是从思想性和社会功能方面给予评价和要求的,反映社会人生、现实政治的主题是贯穿于中国诗歌的一条主线。而日本的和歌是以“真实”为大前提的个人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率真表露,它与社会政治的联系并不密切。

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儒家思想对爱情诗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儒家学者致力于伦理关系的设计,即便是作诗也应当“发乎情,止乎礼仪”,这种文化积淀造成中国古代文人羞于言情说爱,他们写爱情时,要么躲躲闪闪,含糊其辞,要么干脆化做女性的口吻来抒情,要么另有寄托,以男女之情喻君臣关系。在中国宋学进入日本之前,儒学在日本更多的是直接服务于政治,儒家的思想还没有真正深入人们日常生活和思想中。在此之前,作为日本和歌史上“三大星座”的《万叶集》、《古今和歌集》、《新古今和歌集》已出现,这时,中国儒学思想对它们的影响自然是极为有限的。日本本土的审美意识看重的是真实和物哀,无关道德和政治。可以说中国文学走的是以善为美的道路,日本文学则走的是以真为美的道路。

以上从词汇意象表现和思想性等方面对中日古典爱情诗歌作了比较。中日古代文学的交流源远流长,日本传统文学的生成、发展深受中国文学甘霖的滋润。但是,文学影响与接受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文化过滤的过程。和歌在词汇、修辞、意境等方面积极借鉴中国诗歌成果的同时,也根据本土的审美意识进行过滤,保留他民族性的一面。

注释:

①文中和歌的译文参考杨烈译本《古今和歌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参考文献:

[1][日]铃木修次.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M].东京:东京书籍,1978.

[2][日]中西进.日本文学与汉诗[M].东京:岩波书店,2004.

[3]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陈向春.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刘洁.唐诗题材类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青春恋歌范文8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在生活上,他工作在距离都市偏远的昌平,与仅有的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疏于交流,在《昌平的孤独》中他直接倾诉“ 孤独不可言说”

【关键词】在生活上 他工作在距离都市偏远的昌平

【本页关键词】学术期刊征稿 职称论文投稿 职称

【正文】

“ 1989 年3 月26 日,当外面的世界很热闹时,一个相貌平凡的青年捧着厚厚的《圣经》躺在山海关冰冷的铁轨上,火车呼啸而来,作为物理意义上的生命在那一瞬间被碾得粉碎,溅起的鲜血,是书写在北中国大地上最后一行最崇高的诗句,这位叫海子的天才诗人,留给我们的却不仅仅是一具惨不忍睹的尸体。”

正如余杰所言,海子留给世界的不仅仅是“ 物理意义”的生命“ 粉碎”,他这一骇俗的举动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更把他在世时寂寞的诗歌以最后的惊人之举留给了尘世。诗人无意为之,却意外地成就了自己“ 诗魂”广泛流传的可能。诗人因为诗歌的被承认而被冠以“ 天才诗人”“、诗歌王子”“、麦地诗人”“、太阳王”等称号。谢冕视他为“ 一个时代的象征”。张炯称他为“ 当代最具独创性的一位诗人”。种种的殊荣是对作为诗人的海子和他的诗歌的认可,在批评视野中,海子及他的诗歌也绽放出其独特的一面。虽然海子并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他的理想是成就“ 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但他的抒情短诗却深得人们的喜爱。抒情短诗作为一种即发式的创作形式,也最能体现诗人的精神状态。对于海子的种种困惑,我们也可以从他的抒情短诗中窥见一斑。海子的诗歌中“,麦子”“、大地”“、远方”“、太阳”是反复出现的意象,同样,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他的诗歌中,“ 春天”也是一个伴随他诗歌之路的意象。“ 春天”在他的诗中,不仅是一个温暖幸福的“ 场”,也是诗人之理想所在。诗人热爱春天、向往春天,他的忧伤、喜悦、追求、痛苦、撕裂、以及最终的绝望的心声,都在春天唱响。诗人自己也咏叹“ 春天是我的品质”。

②寻着这一发现,再读海子的短诗,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诗人的精神脉络:开始是天真敏感的诗人热爱生活,狂热歌唱生活;但随着诗人进一步走进诗歌,他天性与世俗不和谐的一面与生活激荡冲突,他的诗歌理想也受到现实的冲击,诗人游刃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矛盾痛苦成为诗歌的主旋律;作为俗世的一员,诗人受现实的召唤,企图认同俗世的幸福规律,努力平息内心矛盾的决心一次次闪现,可诗人在经过苦苦的挣扎后,终于在撕扯的痛苦中走向永恒的天国。本文主要就这一脉络,以诗人所挚爱的“ 春天”这一意向为缆,在他的抒情短诗中探悉诗人的精神世界及其走向天国的心路历程,在诗歌中走进海子的诗歌灵魂。1 春天里的欢歌你迎面走来/ 冰消雪融/ 你迎面走来/ 大地微微颤栗大地微微颤栗/ 曾经饱经忧患/ 在这个节日里/你为什么更加惆怅野花是一夜喜筵的酒杯/ 野花是一夜喜筵的新娘/野花是我包容新娘/ 的彩色屋顶白雪抱你远去/ 全凭风声默默流逝/ 春天啊/ 春天是我的品质———《春天》天才般的海子凭着自己的聪颖,年少入北大,毕业后顺利留在人大任教,虽然海子天性忧郁敏感,可少年得志的意气,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无限憧憬不可抑制地洋溢在诗歌中。诗人大量运用“ 麦地”“、麦场”“、大地”等意象来抒写他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对母亲的依恋感激,和沉醉于爱情的温暖、激情和甜蜜的愁思。“ 健康的麦地/ 健康的麦子/ 养我性命的妻子(”《麦地》)“,打钟的声音里皇帝在恋爱/ 一枝火焰里/ 皇帝在恋爱”(,《打钟》“) 我想到在白天出生的孩子/ 一定是出于故意/ 你来人间一趟/ 你要看看太阳/ 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 了解她/ 也要了解太阳”。(《夏天的太阳》)这些诗歌中诗人的诗情和想象都充满了年少的热情。初入社会的顺利,根于心灵中暖暖的故乡情愫,初恋的欣喜,海子满怀热爱之情积极抒写自己对人间的感激和珍视,在《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一诗中,诗人如此来抒发自己的感受“: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太阳强烈/ 水波温柔/ 一层层白云覆盖着我/ 踩在青草上/ 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泥土高溅/ 扑打面颊/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 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在这些诗里面充溢着的是自__信与向往,偶然出现的痛苦、忧伤、别离、甚至死亡,是善感多思的诗人情绪的一闪。青春的热情,理想的冲动在海子的初期诗歌中明亮地闪耀过,虽然这种欢愉的声音很短暂。2 春天里的痛苦春天春天春天的一生痛苦/ 我的村庄中有一个好人叫雷锋叔叔/春天的一生痛苦/ 他一生幸福如今我长得比雷锋还大/ 村庄中痛苦女神安然入睡/ 春天的一生痛苦/ 他一生幸福———《秋日想起春天的痛苦也想起雷锋》春的喜悦温馨对于海子是短暂的,天性敏感、不善营造个人生活和交际的诗人,在诗歌的征途上越走越高,而生活的现实力量又时时阻碍着他一路奔向“ 春天”的可能,自喻为“ 春天”的诗人,此刻向往“ 春天”,又困于“ 春天”。在生活上,他工作在距离都市偏远的昌平,与仅有的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疏于交流,在《昌平的孤独》中他直接倾诉“ 孤独不可言说”;几遭恋爱波折让海子脆弱的心灵不再有春天的明媚;在诗歌创作中,诗人的诗作屡遭出版挫折,还受到一些尖锐的批评。这些对海子更是如遭重击。多重的孤独痛苦困扰着海子,一方面,诗人的痛苦无法抑制地流于诗篇“,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哀《” 村庄》,素常中,令人心情舒畅的晴空,也无力感染诗人,反而弥漫着诗人“ 永恒的悲哀”。但是,当痛苦与诗已成为一个人的一部分时,尝试放弃它们只能导致平庸和比精神痛苦更强烈的失落感。无奈之中,海子把目光投向了历史中的诗人,试图在人格认同的过程中弥补自己在现实世界、精神世界中双重的价值确认“: 村庄母亲怀中的普希金和我/ 闺女和鱼群的诗人/ 安睡在雨滴中(”《两座村庄》1987)。除了普希金,海子在诗歌中还写过叶赛宁、波特莱尔、马雅可夫斯基、荷尔德林等人。虽然这些诗人与海子在思想内涵、写作风格、人格气质上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他们让海子看到了令他感到亲切的东西:孤独、不幸与诗歌王冠。在诗中,海子对这些前辈的认可其实也是他对自我的定位和理想的追寻, 这同时也预示出海子精神世界中不可摆脱的悲剧结局。

【文章来源】/article/35/6658.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部级、核心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青春恋歌范文9

暗恋的人是孤独的

暗恋是爱情的初稿

暗恋就是暗杀

已婚暗恋:一场自己与自己的爱情

开家“暗恋”公司

那些被集体暗恋的老师们

校园成双热门剧:《牡丹亭》PK《暗恋...

暗恋无果:那场痛之后的“心灵对话”

新鲜!白领女孩大发“暗恋”财

17岁的那场暗恋

我一直暗恋同桌司马烟,所以上课的时候我总是汗涔涔地盯着黑板,不敢扭头看她。我怕一看她,她就千娇百媚地朝我笑,那样我可能会糊里糊涂把地理老师喊成数学老师。可是司马烟喜欢的人不是我,她喜欢的是我们的数学老师。

司马烟迷恋的,是数学老师英俊的外貌和非凡的气质。那个夏天,他调到我们学校,被分到我们班后,司马烟就开始痴迷于高深的数学定理,对我写的诗歌不屑一顾。

此前我把写诗看成是无上光荣的事,可是那以后我就封笔了。写诗,按照司马烟的说法就是,没出息。

司马烟开始逃语文课了。她说,宋子则,我的语文就交给你了,落下的你给我补。我听了马上高兴了一阵子,但回头一想,司马烟逃课干吗去了呢?知道真相后,我伏案大哭。司马烟逃语文课是为了去看数学老师打球。司马烟还在我面前对数学老师打球时的潇洒帅气渲染了一番。我心里醋意大发。

在高高的教学楼上,我思索了三天,内容是如何将数学老师打败,重新夺回我卫冕偶像的地位。

我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数学上。演算习题的草稿纸雪片般塞满我的课桌。台灯下,我悬梁刺股;大雪天,我孙康映雪。一年下来,我的数学成绩终于超过了班上所有的人。之后,我将自己最喜欢的足球悄悄送给了别人,发誓戒掉足球,但花了一个月的生活费去买了篮球服和篮球鞋。

司马烟开始对我刮目相看。她拍拍我的肩膀,然后那么妩媚地一笑,也不说话,就转身走了。这是什么意思啊?有一点可以肯定,司马烟的目光中,开始有了我的光芒。

高二升高三那年,数学老师和我们的语文老师结婚了。我记得那天司马烟一整天没来上课,待我找到她时,她一个人蹲在公园的长椅旁发呆。那天我和司马烟第一次喝啤酒,司马烟喝醉了,就开始唱《同桌的你》。我护送她回家,一路上我都在笑,这与《同桌的你》有啥关系啊。

自数学老师结婚后,每次数学课,司马烟都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雷打不动。当我次次数学考试拿第一时,司马烟就对我撇嘴,说我好好的诗歌不写,跟着别人摇什么尾巴啊。

司马烟不听我劝,执意跟数学过不去。她甚至扬言高考数学要交白卷,吓得数学老师三番五次找她谈话,但司马烟真交了白卷。高考结束那天,司马烟告诉我,她要结婚了。这着实吓我一跳,后来打听,她是准备不读大学了,到外地打工,之后会很快结婚。

高考分数公布后,我填了外省的一所重点大学,我的数学成绩是年级最好的。司马烟由于数学得了零分,勉强上了专科线,但她终于没有去打工,还是高高兴兴地踏上了上大学的路途。大学四年,司马烟还在来信里问我是不是过着春风得意的日子呢?

后来,司马烟毕业,到了一家小公司上班。我去找过她,她问我还写不写诗歌,我说从高二那年就不写了,现在我学的是数学,将来可能一辈子和数学打交道了。我问她当年交白卷后不后悔。司马烟说,青春总要留下遗憾的,但是她不后悔,她要感谢数学老师,感谢那张白卷,让她懂得了珍惜和坚强。

青春恋歌范文10

如果你是虚度光阴

当韶华已逝

你会追悔莫及

青春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

总有那么一首是适合我们的

等到分别之时

让我们一起唱起那首我们的歌

迈出初中大门

跨入新的阶梯

十五岁的我们多了一份坚强

多了一份感伤

多了一份留恋

青春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

已渐渐长大的我们

是否从青涩苹果,慢慢走向成熟

是否听到那首我们的歌,会不禁流下泪来

是否在多年之后还会记得彼此

青春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

我们要珍惜它,我们要把握它,我们要歌颂它

拿手我们的歌已在心中轻轻吟唱:

“已经听了一百遍

怎么听都不会倦

从白天唱到黑夜

青春恋歌范文11

在城乡结合部的一个破旧影院里,看贾樟柯的新片《山河故人》。照例是贾导熟悉的汾阳故事,从1999年到2015年,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人世流离,整部电影粗砺得紧,闻得到扑面而来的尘土气。惟一让人心头一软的竟然是那首屡屡出现的广东老歌,赵涛未嫁之前,送子之时,还有儿子成人之后,这首歌在三个不同的时间段里响起,荡气回肠,实在好听。我终于忍不住拿出手机,查了一下,原来是叶倩文的《珍重》。

贾樟柯说他喜欢这首歌,“十几年了这首歌一直在生命里”,这首出自1994年同名大碟的老歌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叶倩文唱过好多这种偏门的情歌,没有几个人记得。事实上,连叶倩文这个人也很少人会记得了吧?

她走红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原本是一个想进军影坛的广告模特,后来阴差阳错当了歌手,成了梅艳芳之后王菲之前的一代天后。

说实话,在音乐上,她资本有限,嗓子单薄,高音唱不上去,低音也厚不下来。就算在最红的时候她也常常唱劈,当众自嘲“我唱了十几年也还是会走音”,但她人漂亮性格又大方,幕后才子们对她青眼有加,在黄和林子祥的双双加持之下,借着一堆口水歌也纵横了华语乐坛十数年。你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难道没有听过她那些烂大街的口水歌,九十年代哪一个商店的喇叭里没有响起过这铿锵的音乐:“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

在谈论港乐的时候,很少有乐评人愿意评论叶倩文。她是有点俗,《潇洒走一回》《选择》《祝福》《情人知已》……多么的俗,人也俗,外表如此。她从来喜欢性感和女人味的装束,年轻时大波浪大耳环金链子,1997年结婚半隐退后也依然喜欢走薄露透的紧身路线。年轻时也是多桩狗血三角恋的主角,八十年代末她曾是徐克电影的御用女星,徐的夫人施南生一度因为她的介入而避走英国。而与制作人林子祥的恋情更是牵扯多年,两个人1984年就认识,介绍人是当时的华纳高层、林子祥当时的妻子吴元正。这三角恋到1992年劲歌金曲晚会总爆发,叶当晚登上事业的最高峰,穿大红低胸露肩套装,金光闪闪巨钻项圈,拿了无数奖,兴奋之下,当着几百万人举着奖杯悍然隔空喊话:“啊,外界都传我和阿LAM(林子祥)拍拖……无论如何,我都是这样爱你。”之后,两个更是当场甜蜜对唱:“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这是我们的选择!”这孤注一掷的不伦之恋让身经百战的主持人都坐立不安。很多年以后,林的前妻吴元正在电台说起叶的任性:“我的东西她都想要……”

想要的东西就去要,想爱的人就去爱,叶倩文就是这样直接与奋勇的女人。她强烈地缺乏安全感,强烈地要去爱,有时像个傻大姐。大概因为这样,所以才子们都喜欢她,黄甚至说叶倩文是他最疼爱的歌手,“因为她的歌里有一种罕见的真”。想一想那首七情上面的《焚心似火》,当时的香港还有哪个歌手能担此重任,把痴情女人在欲望里的辗转流离唱得这样与天真。喜欢叶倩文的人大约都喜欢她歌声里那种要把心揉碎了掏出来给你的痴情,“沾湿双眼渐红,难藏依恋及痛悲,多年情不知怎说起……”,这种歌,听起来是有点伧俗,可是大多数人的感情不就这么伧俗么?遇人不淑,爱人不遇,左顾右盼,左右为难,想要的人终归不能陪你到最后……真俗!可是,是又怎么样呢?哥们就喜欢俗的,像贾樟柯说的,“那是人生里的某种情义”。

因缘际会,时代造人,九十年代港乐大举进攻内地时叶倩文正当红,多少小镇青年在她赤诚到有点伧俗的歌里偷渡了岁月,打湿了青春。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贾樟柯,在最孤寂的岁月里,被远方一个华丽女人掏心掏肺的柔情安抚,触到了人生最热闹也是最辛酸的那一部分,“红尘呀滚滚,痴痴呀情深,聚散终有时,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至少梦里有你追随……”

留不住的旧青春,忘不掉的叶倩文。

青春恋歌范文12

??台灯似一个戴着花边草帽的孩子,他用安祥的目光凝视我手中相册那是一张张随着岁月成长的脸,从瘦小到坚强,从稚气到冷漠。。想想青葱岁月里那段叠纸鹤地年纪、单纯、简洁、轻盈,如纸鹤的叠法,一折一叠,一笔一画里充满那么多的专注和希冀。。

??曾因你一句无心地话我被深深灼伤,执意认定永不会愈合。多年以后,在叉路口的转弯处看见你修长的身影模糊远去。我已学会不再刻意用心跳的规则来衡量没原由地悸动。

??时过境迁的爱深藏在发黄的相片中,深藏在青春地日记里,浅吟低唱。或许我无法苛求每一季的花开都有我独有的芬芳,但那些爱注定弥漫我们曾走过的青春。

??那时的我们,从一朵摇曳的小蓓蕾长成为一朵吐香的红玫瑰,从一株玲玲珑珑的含羞草卓立为一株缀满晶莹露珠的白桦。我们带着对成长的依恋,对成熟的追求悄悄地踏上青春的阶梯,步向青春的大门。于是,多睛多雨,多梦多思的季节到了,谁也无法抗拒,谁也不用回避。于是,我们从父母那温暖的怀抱中“逃”了出来,开始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去奔赴未来的天空;开始去体验生活的缤纷和试着去感受爱的真谛。我们再也不愿牵着爸妈的衣襟走过春夏秋冬,再也不愿在他们的安全港湾中过着宁静的生活。我们要靠自己那一股青年人的锐气来谱写一首动人的青春之歌,来开拓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人生之路。此时,虽然我们的翅膀还未硬,羽毛还未丰满,但我们不想再留恋家的港弯,开始向那遥远的目标起程飞翔。

??那时候的我们爱追逐太阳;爱探索大自然的秘密。爱幻想外星人和飞碟的神秘;爱金庸、岑凯伦的小说。但我们更爱憧憬明天,更爱想象未来。年轻的我们,心中都藏着一人玫瑰色的梦。年轻的我们都学会潇洒地走,给青春留下一次壮丽的日出。没有岁月的青春,就像秋天的一片落叶,没有青春的岁月,就像是一条干涸的小河,永远也无法唱响奔向大海的恋歌!

??谁又说青春总是充满阳光与甘露,总是铺满鲜花的季节,我们不要把它修饰成炫耀的年轻,假如没有理想做底色,再年轻也不会有青春。也不要把它幻想得过于美丽,而让大好时光匆匆流逝,要知道只有知识和才华才是艳丽的花朵。当然,我们也有“疲倦”的时候,我们会因一次考试的失败而暗暗忧伤,会因朋友的误会而偷偷落泪。于是,我们也感受到了,生活不再尽是阳光,青春也不只是无虑的韶华,也有阴天和剪不断的愁雨,也有朦胧烟雨中淡淡的忧思。

本文作者:海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