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母亲小传

母亲小传

时间:2023-05-30 09:12:55

母亲小传

母亲小传范文1

1972年8月某日,她诞生在一个生活比较艰苦的家庭中。由于全家都是农民,所以使其生活才仅仅满足了衣食,达到温饱的状态。

小时候,她并没有我们现在新时代的孩子那么幸福,而是要去耕田种植,从早忙到晚,而能否收获也只是一个未知数。

1979年,在她大约7岁时,她终于可以“退耕还学”了,她并没有我们现在每一个人规定的校服,连红领巾也都是家中剩余的布料织成的,生活显得十分坎坷。虽然说可以“退耕还学”了,但是“伴随”她多年的田地仍被她所依恋。所以,她每天放学后就到地里帮助父母种菜植树。

1983年,因为当时家境不好,而她又有3个兄妹,从此她又过着耕田种植的生活了。

1993年某日,她与我的父亲结婚了。2年后,她终于在容奇医院生下了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继承人。此时的家庭状况还不是很好,生活的过的很艰辛。我的爸爸为了我和母亲的生活,跟我的爷爷吵了一架,从此,我们就搬出去住了。

现在,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全家人都过着高高兴兴的日子。

母亲经常给我讲她小时侯的故事,我也听着她,和着她。

母亲小传范文2

家世教育是一种激励

一直到我15岁前,母亲都隐瞒家世。15岁那年,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回湖南老家祭祖,途地参观了岳麓书院和爱晚亭。

那天,母亲显示出少有的激动,也让我们知晓了自己的身世。那时社会上叫嚣“知识无用论”“知识分子是臭老九”,但母亲俨然以自己的家族为荣――母亲名叫欧阳凰,湖南书香门第、欧阳家族之后,先祖欧阳厚均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执掌岳麓书院27年,亲授弟子中不乏赫赫有名的曾国藩、左宗棠。

我咋舌,难怪母亲给人以知书达理温良方正的印象,原来有家学渊源在此。

但她显然不满足让我们“知晓身世即可”,在讲了很多关于欧阳家族的历史后,母亲总结说:“出来寻根是要寻到我们的文化血脉,看看祖辈成就了什么,记住那些光荣和教训。”

她的话让少年的我心里涌起强烈的自豪感和说不出的惶恐,家世既是荣耀,更是一份责任。现在社会上兴起修家谱热,但多数人热衷的是寻找一个显赫先祖,而不是将值得继承的家学传统延续下去。

如今,我在国外时常回忆和思考母亲的一言一行,世家教育的成功处在哪里?从母亲对我的教育细节可窥见一斑。

子女比前程重要

外公早年是铁路部门负责人,母亲继承家业成为一名铁路工程师,铁路修到哪她便走到哪。我和弟弟无人照顾,很小就被送进幼儿园,稍大后,寄居于别人家。

我其实很为母亲的工作自豪,她给我们树立了一个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的榜样。但我没想到,母亲有一天会为了我们放弃在铁路一线的工作,申请调回三线工作。对才三十多岁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人来说,铁路工程师一旦离开一线的工地,就意味着专业生涯的中断。

调回成都后,母亲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我和弟弟的身上。父亲去非洲支援坦赞铁路建设,做人之道,几乎全由母亲授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话,她总希望我们在学习上领先一步,提前教给我好多数学知识。一元二次方程对小小的我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多少个夜晚,母亲就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教我每一步的演算过程,灯光下她耐心的讲解,温和的声音,慈爱的表情我终生都难以忘怀。

后来“停课闹革命”在家休学,我和弟弟的功课也没落下一天。母亲每天辅导我们的学习,给我们读唐诗宋词,为我们讲解算术、历史、地理。人们纷纷放下课本狂热地投入到革命洪流中,母亲却总是告诉我们“知识无用”是没有远见的人才说的话,知识不仅有用而且无价。

等历史翻开新的篇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之重要,有条件的家长甚至开始选择陪读。而我的母亲恐怕就是陪读家长中的先行者。我感谢她提前40年的眼光和巨大的自我牺牲,否则,我和弟弟真的会在那段时期荒废掉学业,更不要提有今天的成绩。

把爱书的传统延续下去

母亲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是孝道,二是对书的痴迷。

母亲从年轻时身体就不太好,却是个大孝女。回到成都后,她身兼三职:好员工,好母亲,好女儿。她从湖南老家接来已七十多岁的外婆。

外婆有比较严重的癫痫病,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愉快的家庭气氛。每个月犯病时,母亲带着我们兄弟俩守在床边,亲手服侍病人,再忙再累也从无怨言。而癫痫不发作时,外婆会和母亲赋诗唱和,互相砥砺切磋诗技。这是大院里很难得的景致,是书香世家独有的气韵。

而对书籍的热爱,是母亲教授给我们的最宝贵礼物。她嗜书如命,收藏的大量书籍伴我度过了休学在家的日子,我在小学时代就阅读了好多外面难找到的名著。除了看书,她还刻意培养我们对信息的占有能力,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母亲就教我怎样阅读《参考消息》等资讯类的报刊。

12岁那年,我得到这辈子最贵的一本书。一本刚出版的英汉大字典。书是母亲推荐给我的,在当年,4块钱的定价可算“天价”,可她毫不犹豫就掏钱买了。我还记得母亲当时说的那句话:“多学一门外语,就等于多了一双眼睛,多开启了一扇门。”

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学习方面是幸运的,在那个“不学ABC,照样干革命”的年代,重视外语学习是需要眼光和勇气的。

在母亲的熏陶下,逛书店买喜欢的书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如今,这种好习惯已被我传给了我的子女。这个传统犹如一代又一代生命的延续,还会延绵不绝地传下去。

王辉耀

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九三学社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北京市政协顾问。

著名的母亲

孟母

中国古代母亲的典范。孟母不只是注意儿子的起居冷暖,更重视环境对孩子身心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厌其烦地以“言教”和“身教”来完善儿子的人格。“孟母三迁”的故事便是为了找到最合适的环境。

居里夫人

她是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女性,更把女儿伊雷娜也培养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女儿不足周岁时就引导孩子进行智力体操训练,引导孩子广泛接触陌生人。通过几年的观察,居里夫人发现大女儿伊雷娜具备科学家的素质,小女儿艾芙的天赋领域是文艺。于是因材施教,让大女儿获诺贝尔化学奖,小女儿成为音乐家、传记作家。

钱学森之母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而且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应该说,钱学森的超人天赋有来自他母亲的遗传。他的成就更和母亲的教育分不开。

何香凝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女士是一位受人敬仰的杰出女性。她早年曾学习传统中国画,廖承志从小受母亲熏陶,也喜爱绘画。何香凝还熏陶出廖承志高尚的画品和人品,更引领他走上革命之路。

老舍母亲

老舍的母亲是一位旧中国典型的劳动妇女,勤劳持家,自立自强。老舍曾满怀深情地回忆母亲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著名的母亲

分析:母亲的智慧会“遗传”

文/金 瑜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

尽管许多文化程度不高的母亲也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但我相信,受教育越多、文化水平越高的母亲在培养出优秀子女上更占优势。母亲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的文化、观念、思想传递给自己的下一代。

出色的母亲首先是个出色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个体思维。母亲的经历和知识构成都会以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每个母亲都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有自己的生存技能,这些也会和母亲的性格一样对孩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她获得这些,是长期学习、积累的过程,涵盖了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她的学习习惯、看问题的方法等等,这些一方面为她教育孩子提供了智力资本,一方面也要在不知不觉中熏陶孩子。

母亲小传范文3

弘扬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学校举行了母亲节活动,那么大家知道中心学校母亲节活动总结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心学校母亲节活动总结”,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了解母亲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艰辛,理解母亲对自己的期望,懂得如何去感恩,如何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我镇中心学校主动响应甘州区妇联关于开展 “倡扬孝道,感恩母亲”系列活动的号召,开展了一系列“母亲节”纪念活动,现将有关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安排,广泛宣传。

为把“倡扬孝道,感恩母亲”的系列活动落到实处,镇中心学校统一安排,要求各学校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开展讲座、张贴标语、发放宣传材料等方法,广泛宣传母亲的博大胸怀和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歌颂母亲对家庭、对社会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引导学生树立尊重母亲、热爱母亲、理解母亲、孝敬母亲的优良风尚,让同学们了解母亲节的由来,知道母亲的不易,教会学生学会感恩,要求学生能在母亲节那天为母亲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了母亲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艰辛,理解母亲对自己的期望,懂得如何去感恩,如何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进一步弘扬、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主动组织感恩活动。

1、“母亲节”期间,全镇各学校主动组织学生开展了写一封感恩祝福母亲的信,为母亲承担一天家务,向母亲送一束鲜花,拍一张照片,带母亲做一次体检,亲手制作礼物送给母亲,陪母亲吃一顿饭,唱一首祝福母亲的歌,为母亲洗一次脚等一系列感恩活动。

2、各学校组织学生创办了一期歌颂母亲的手抄报,使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热爱并孝敬母亲的感情。学生用适当的方法向母亲表达了感情,感悟到“爱”的内涵。

3、进行了赞颂母亲的征文比赛和诗歌朗诵比赛,要求学生把自己想对母亲说的话,对母亲的理解,写在文章中,用诗歌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恩。

三、活动效果

此次活动组织得力,学生参与度广,影响深刻,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对母亲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达对母亲的爱,做家务、送贺卡、送礼物,办手抄板,诵诗歌,写文章等。这次活动也让学生了解了自己的母亲,加深了对母亲的理解,增进了母子的亲情,更重要的是本次活动让学生学会了主动感恩与关怀他人,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了解体会父母师长的辛劳,懂得助人以及回馈他人,培养了当代学生感恩的心。

母亲小传范文4

关键词:孟母三迁;买肉啖子;家庭环境;内因;外因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67-02

“孟母”指的就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亚圣”孟子的母亲,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孟子的成功离不开母亲的悉心培养,“孟母三迁”的故事从汉代的《列女传》开始流传后世,被作为贤母教子的典范事例而广泛流传。现代社会,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为此而费尽心力。为何我们不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经验呢?在这个问题上,孟母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说到孟子的成功,不能不说是因为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孟子的母亲姓什名谁不好考证,但是她教育孩子的方法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下孟母对孟子的教育。

一、孟母教子二三事

孟子的母亲很注意胎教。据孟子的母亲自己说:“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太之教也。”意即,她怀孕的时候,席子不摆正了不坐下,肉或者食物割得不正她都不吃,这是给孟子的胎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胎教的国家,《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胎病”的论述。据《史记》记载,中国古代第一个对其子进行胎教的是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文王生下来非常聪明。文王的孙子周成王也是受胎教而生,长大后也很聪明。由此说来,孟子的母亲也应该算是胎教的先行者。孟子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受到了母亲严格的管束。孟母一心让小孟子读书,让他长大后成为有学问的人。孟子的母亲很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此非常注意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小孟子和他母亲最初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每天都有人在这里送葬,哭啼之声不绝于耳。耳濡目染,小孟子就学会了哭丧,孟母觉得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于是尽最大可能搬了家。这次他们把家搬到了集市的附近,小孟子成天受市井之徒的熏陶,学会了叫卖和讨价还价。孟母觉得这样也不行,下决心第二次搬家。这次孟母领着孟轲来到邹县南门外,租了两间草房便住下了。孟母依然忙着织布,孟子就在城墙下、学宫外、小河边玩耍,很快就和学校的小朋友熟悉了。孟子跟孩子们一块儿演习周代礼仪,嬉戏,设俎豆,揖让进退,一副严肃认真的样子。孩子们上课了,小孟子便在教室外边的窗户底下听老师讲课,听学生念书。小孟子慢慢地就入迷了。他回家告诉母亲,母亲听了非常高兴,觉得在这个环境里,孩子一定能成才。有一天,孟轲又在窗外听老师讲课,终于被老师发现了。孟子知道家中的经济状况,不愿让母亲因为学费而为难。老师找到了孟母,告诉她学堂决定免费收孟轲上学。孟子的母亲还比较注意对孟子恒心的培养。随着年龄的增长,孟子开始外出求学,学了一段时间,他有点儿想家了,就偷偷地跑了回来。孟子回到家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一看到小孟子,就问:“你不是在外边求学吗?怎么跑回来了?”小孟子说:“我想家了,我想念母亲啊!”孟母二话没说,拿起剪刀把正要织好的一匹布剪断了。孟子本来就家境贫寒,全靠母亲织布为生,小孟子见了,急忙阻拦说:“母亲,您这是干什么呀?”孟母回答道:“求学和织布是一个道理,你还没有学成,就跑回家里来,这就像织布织到中间被剪断了一样,以前的工夫都白费了,求学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呀!”孟子听了母亲的话,知道错了,从此便安心求学,不再三心二意。孟母还以身作则,教育孟子不能说话不算话,没有信用。孟子小时候,有一次邻居家杀猪,他问母亲,为什么邻居家要杀猪啊?孟母随口说,是为了给你吃肉。说完孟母便意识到自己对孩子说的话是不恰当的,为了实践自己所说的话,不让孟子感觉到母亲言而无信,孟母便专门跑到邻居家买回了猪肉,给孟子吃。这种父母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是几千年来都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所以,父母对孩子说话一定要有诚信,说到做到,否则,孩子长大以后就会觉得父母说话都不可以不算话,自己当然也可以这样做了。孟子的母亲还是一个模范婆婆。她在儿子与儿媳发生矛盾的时候,能够不袒护自己的儿子,客观冷静地分析问题,促进了家庭的和谐。根据《韩诗外传・卷九》:“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母曰:‘何知之?’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孟子是非常讲“礼”的人,他的妻子独自在屋里的时候,坐的姿势不雅观,踞坐指的是坐的一种姿势,两脚底和臀部着地,两膝上耸,即蹲,这在古代表示的是一种不礼貌或者傲慢的姿势。孟子进门的时候看见了,于是就告诉他的母亲,说媳妇不讲究礼节,要休妻。孟子的母亲说,礼的规定是,你要进门的时候应该提前敲门,让人知道你要进来了。你在进自己家的时候没有吭声,这是你的不对,而不是妻子的不对。一番话把孟子说得很自责,再也不提休妻的事情了。从这件事情上来看,一是孟子的母亲是一个严格而又公正的人。二是孟子能看到妻子的错误,可见他独处的时候坐姿肯定是端庄的。三是孟子的妻子应该也是一个很守礼的妇人,否则孟子也不会娶她进门的。在这件事情上,又一次显示了孟子母亲的教育方法和为人之道。正是因为孟子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母亲,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才能够成就日后“亚圣”的地位。元延佑三年即1316年,朝廷追封孟母为邾国宣献夫人,塑像为一品冠服。孟子对他的母亲也非常孝顺。在孟母去世的时候,孟子正好在齐国游历,听到母亲去世后他返回鲁国埋葬母亲。他为母亲做了非常精美的棺椁,葬礼也办得非常隆重。这既表达了孟子对母亲的孝心,又可以从中一窥孟子对于“礼”的理解是很灵活的。

二、如何学习孟母

孟母后来被后世看作教子成功的典范。《宋史・贾黄中传》:“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太宗召见其母王氏,命坐,谓曰:‘教子如是,真孟母矣。’作诗以赐之,颁赐甚厚。”又《宋史・苏易简传》:“及易简参知政事,召薛氏入禁中,赐冠帔,命坐,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上顾左右曰:‘真孟母也。’”这都表现了孟母教子的影响,千百年来已经深入人心。综观孟子少时所受到的母亲的教导,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条:第一,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创造良好的家庭居住环境。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环境包括家庭小环境和外部大环境。家庭小环境的创造要靠家长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因为家长的文化素养决定其精神情趣,从而决定了对孩子的熏陶质量。家长还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社区居住环境,这种居住环境应是有利于孩子学习、生活和良好品德形成的和谐人文环境。邻里之间要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社区教育要落到实处,要构建学习化社会,让每一个家庭都成为学习型家庭,提高社区文化水准和教育水准;提高社区居民的素养,为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的居住环境。当然,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环境对孩子成长的作用。第二,重视对孩子进行浅显易懂的说理教育,不能诉诸蛮力。家长要与孩子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共同讨论问题,要结合孩子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说理,做到情理交融。家长要把理与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孩子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在看法上产生共识。家长要以关心孩子为出发点,注意措辞,要用文明、尊重、协商的语言,使孩子感到既好理解,又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从而能较容易地接受父母的告诫或者激励。这是做家长的应该注意的问题。第三,家长要重视自身的榜样力量,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的年龄越小,榜样的感染力就越大。年幼时受到榜样的影响,印象极为深刻,甚至终生不忘。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起一个模范带头作用。这是最好的、最有说服力的教育。古人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掌握教育的主动权,才能有效果。

当然,通过孟母的教育方式总结出来的经验也不是所有人都必须要借鉴的,比如说,我们强调要重视环境对人的熏陶,但环境对人的成才只是一个外在因素。目前很多的家长为了孩子成才,拼命为孩子找重点中学来上,其实,成才的孩子不一定都来自重点中学。所以,对待孩子成才问题上,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先贤的经验,另一个方面,也要注重开发孩子自身,把内因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孟子的成才与母亲的教育有一定的关系,但绝对不是决定因素。我们再举几个范例来证明真正起作用的人是自己,是内因,而非外因。法国教育家卢梭小时候曾有过小偷小摸的经历,他在《忏悔录》中这样写道:“……我这样学会了贪婪,隐瞒,作假,撒谎。最后,还学会了偷东西――以前,我从没有过这种念头,可是现在一旦有了,就再也改不掉了……”(选自卢梭的《忏悔录》,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20~21页),可是卢梭长大后不但没有成为盗贼,反而成为了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先贤孔子,据《史记》记载,孔子的母亲颜氏与挽车夫为邻,“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以演习丧礼及祭祀之礼仪作为儿童游戏。从儒家的三《礼》看,《礼记》特重丧礼,表明孔子精研于此。也许他少年时的理想就是做一个主持祭丧之礼的傧相吧。可是孔子成年后非但没有成为主持祭丧之礼的傧相,反而成为了一位儒家大师。因此,孩子所居住的环境可能会使他在一定的时期内表现出受环境影响的特点,但这并不能决定他日后就会照着这个样子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孟母教子的一些经验,重视家长在教育孩子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为孩子成才创造最大的可能。

注释:

[1]《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现在流传的版本是后人在刘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来的。《列女传》共分七卷,共记叙了105名妇女的故事。这七卷是:母仪传、贤明传、仁智传、贞顺传、节义传、辩通传和孽嬖传。

[2]西汉韩婴所作,历来学者将之看作是实际运用《诗经》的示范性著作。其中有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

[3]何新:《关于孔子的出身与身世》,刊于《香港商报》,2002年11月29日。

母亲小传范文5

**,女,汉族,出生于1953年6月,**市**县**镇**村村民。

35岁时,**丈夫因心脏病去世,两个孩子还小,公公患脑血管病,婆婆患类风湿病,手指、脚趾严重变形,2人均生活不能自理,长期需要照顾。**义不容辞地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与婆婆一起生活,一步不离、精心照顾,从未跟老人顶多嘴,红过脸,不管刮风下雨,从未间断过给老人洗衣做饭。为了给公婆看病、供孩子上学,她欠了不少债务,尝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面对如此生活窘境,她不管有多苦多累,总是一个人默默地付出,没有向任何人诉苦、抱怨过。30年来,**从未放弃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她用那并不厚实的肩膀、强撑起了一个在风雨飘摇的家,用执着和坚韧、勤劳与善良度过了一个个难关,诠释了中华儿女孝老爱亲的美德。如今**已年过花甲,他对亲人的思念,对家人的关爱丝毫没有改变。每天清晨6点,依旧能看到**为家操劳的身影。

用孝心和坚强撑起一个家

**,女,汉族,出生于1953年6月,**县**镇**村村民。

今年68岁的**,是**县**镇**人,每天清晨6点,她就开始忙碌了。30年来,为了照顾年迈的公婆,拉扯两个孩子,她用那并不厚实的肩膀、用一片孝心和一份坚强撑起了一个在风雨中飘摇的家。

以前,**有着七口人的大家庭,后来各种不幸,只剩下她和一双儿女。在她儿子不到10岁的时候,年仅43岁的爱人因为患有心脏病不幸去世,35岁的**撑起了家庭的重担。失去家庭主心骨对她心理造成巨大的打击,可她只把苦水咽到心里,面对一双刚懂事的儿女,她选择了坚强活下去。

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普遍不好,家里条件也很差,公公婆婆又年迈,公公患有脑血管病,生活不能自理,婆婆也因为体弱和多年的类风湿病,手指和脚趾关节已严重变形,别说干活,就连照顾自己都是问题,生活不能够自理。为了撑起这个家,刚刚13岁的女儿,小学没读完,就回家里务农,这样一来,照顾一大家子人的吃喝拉撒全都落在了她和女儿的身上。她家地少,每年收入不多,但也是全家的唯一经济来源,她每年都整出一小块地种杂粮,来解决一家人的糊口问题,家里大小事务就靠她一个人起早贪黑地务农扶持。

为了给公婆看病、供孩子上学,她欠下了乡亲们不少债务,她在这样的苦日子里煎熬着、打拼着。公婆由于没有走出失去唯一一个儿子的痛苦和疾病的折磨,脾气大变,时刻要求她陪伴在身边。她每天除了按时做饭,还不厌其烦地扶公婆坐起、躺下,坐起、再躺下,天气好的时候,将他们扶到院子里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忙活到很晚才能休息。俗话说“久病无孝子”,但她不管多苦多累,总是默默地付出,从未向亲戚邻居诉苦、抱怨过。

屋漏偏逢连阴雨。不幸的是,在爱人去世后的第二、第三个年头,**的公公婆婆也相继因病去世。一次次的打击压得她喘不过气来,面对孩子懂事的面孔,她又一次次坚强地站起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悲痛,继续为这个家日夜操劳着,她始终没有放弃这个曾经人口兴旺的大家庭,没有拖累乡里乡亲,更没有放弃供孩子上学的信心和希望。

失去亲人的巨大打击接踵而来,2014年,唯一的女儿因脑出血不幸身亡,这让**心力交瘁。2017年11月,她因心脏供血不足和肺栓塞在**心脑血管医院住院治疗,期间医院多次下病危通知,出院后,医生嘱咐她千万不能劳累,要定期检查。至今她仍然在吃药治疗。

苦尽甘来,30年过去了,如今儿子儿媳参加了工作,2018年10月家里又添了一个小孙女。每天清晨,依旧能看到**忙碌的身影,以及时不时传来的爽朗笑声,她对一切都充满信心,继续为这个家操劳着。

孝老爱亲个人典型事迹材料

**,男,汉族,出生于1979年1月,**市**县**村人,**小学教师。

从教23年的XXX,年龄较小的时候,他就知道端汤送药,侍奉母亲。在他十五岁时,父亲病危辞世,他就休学照顾母亲,打理果园。2016年,母亲病情加剧,他四处借钱,带母亲到处寻诊问药,足迹遍及省内许多大医院。2017年,母亲手术失败,卧床不起,为了方便照顾,他将母亲带至身边,悉心照料,但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学校的工作兢兢业业,一刻也不可懈怠;母亲的一日三餐、熬汤喂药、吃喝拉撒都要他一人操劳。久病的母亲,褥疮严重,他费尽周折打听并买到褥疮垫,在他的精心照顾下,母亲的褥疮痊愈。母亲卧床数年,他总是这样腾挪翻身、洗衣做饭、端屎倒尿、推出推进、聊天解闷。他从不喊累、不叫苦、不抱怨,他的默默付出,赢得周围人群和社会人士的广泛称赞。闲暇时,他喜欢用文字表达生活,写出的《果农卖果难上难》网上点击量58万,偶尔制作小手工艺品,成为学校小有名气的手工制作艺人。

他2014年荣获**县“师德标兵”称号。

“XXX是孝子。”一提到**老师,认识不认识的人,因了这句话,就有了同一的话题,娓娓而谈。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三个字就成了十里八乡臧否儿女的标尺。

**,男,**市**县**村人,**小学教师。无论是工作,或者家庭,都因他而为人称赞。从教23年,多次受到学校表彰奖励,2014年获**县“师德标兵”荣誉称号;家庭中,“孝子”是群众的口碑。他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并传承着传统孝文化的故事。

孝敬父母,想他们之想

XXX自小家贫,兄弟姐妹五人,仅靠父亲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虽然他排行老五,但是用父母的话说“他醒事早”,从小就似乎懂得孝敬父母、爱怜兄姊。小小年纪,遇到节假日,他便帮父母做做家务,或者下地干活。父母从小小的他身上看到了家庭的希望。1995年父亲病危,老人辛苦一生,噙着泪花,总是不舍:一则老伴常年患病,药不离口;一则小儿尙小,未有家室。重病在身的父亲,总是一万个不放心。此情此景,年仅十五的小XXX,强打精神,安慰父亲:“爸,你不是常说男大十五脱父子,我都十五啦,你放心养病,还有哥哥姐姐帮衬,我能照顾好你和妈妈的。”回天乏术,抑或一语成谶,父亲还是离他而去,但是小小年纪的他,总归是给了父亲些许的安慰。父亲的辞世,使他承担起他承担不起的重担。他唯一的选择便是休学回家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双眼垂泪:“苦了我儿!”家庭的变故并未使他颓废,相反更激发了他的雄心。

孝敬父母,忧他们之忧

父亲去世后,母亲和其他人一样靠果园谋生。本就孱弱多病的身体,风里来雨里去,艰辛备至。他揪心母亲,隔三差五总要回家看看母亲。节假日,一头扎进果园帮母亲料理农事。他心里琢磨自己多干一点母亲就可以少干一点,吃苦受累,只要母亲幸福,自己吃点苦受点累,心里也坦然了。然而,天意弄人,2017年,母亲还是被病魔击倒了,需要手术治疗,难以让人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是,手术失败,母亲无论如何再也站不起来了,余生只能躺在床上。悲痛不已的他,不能不接受这样的现实,含着泪把母亲接回家里。本已雪上加霜的他,要工作,要照料母亲,要料理果园,即便钢铁之躯,恐也难以承受,但是他依然艰辛备至的承受着。只要母亲的病痛不再发展,不在遭罪,他就心满意足了。母亲一躺不起,时间一长,身上的褥疮越来越厉害,他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到处寻医问药,偏方验方,弄了一大堆,总不见好。母亲疼痛不已,倔强的她,心疼儿子,母亲皱眉咬牙忍者,实在疼痛,轻轻呻吟几声。他到处打听,皇天不负,褥疮垫效果较好,他赶紧上网购买。看着母亲的褥疮一天天好起来,他如释重负的长出一口气。当人们称赞他时,他只是附和着笑笑,他心里清楚,只要心里有母亲,办法总比困难多。有一次他回到家,看到母亲身下的粪便,他心里不是滋味,他默默地给母亲清理干净。他看着母亲的泪花,心里盘算这不是办法。于是她把母亲带到自己身边,只要自己在,就不让母亲遭罪。X老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着他的儿子,只有三岁的孩子都知道给奶奶洗袜子。母亲带到学校,方便照顾,但**老师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学校的工作兢兢业业,一刻也不可懈怠;母亲的一日三餐、熬汤喂药、吃喝拉撒都要他一人操劳。2017年,天不作美,气候持续高温,健康的人尚且受不了,何况久卧病床的母亲。为了使母亲度过酷暑,四十多天的暑假,偌大的校园除她和母亲一个人也没有,校园静的可怕,但他在孤寂中还是坚持下来。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X老师颠覆着人们的“三观”。母亲卧床数年,他总是这样腾挪翻身、洗衣做饭、端屎倒尿、推出推进、聊天解闷。不管任何时候看见,他都是笑呵呵的照料瘫痪的母亲,他明白困难再大,也不能把坏心情带给母亲,一方面影响母亲的病情,一方面自己的辛苦就会前功尽弃。

孝敬父母,做他们所做

X老师的故事感染感染着周围的人。就连学校的学生都被感动着,他们用稚嫩的话说:“X老师真好!”他的言行给学生们演绎着生命至情,小小年纪的学生都知道孝敬老人、尊敬老师、关爱同学,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工作中,X老师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他是学校后勤主任兼学生食堂管理员,几百号人吃饭丝毫马虎不得。食堂的事情,事无巨细,他都亲力亲为。虽然众口难调,却也有条有理,师生称心。当人们谈及他的故事,他都谦逊地笑着说:“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禽兽尚且如此,何况人呢。父母一生不易,生儿育女,历尽艰辛,为人儿女理当尽心尽力。”“咱是教师,为人师表,学生都看着咱呢。”朴素的语言,折射的是X老师的良知,他不仅侍母勤勉,且育人唯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X老师能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何尝不是用言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尝不是为构建和谐家庭,和谐国家添砖加瓦?

孝老爱亲个人典型事迹材料

**,女,汉族,出生于1944年2月,小学文化程度,**县**镇**村村民。

1974年**回到**村,在自己已经生有一女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收养了出生不到70天生来瘫痪的儿子**,至今已照顾50年。**由于生来智障自己无法吃饭,他的一日三餐都靠**亲手喂饭,并且每日给他梳洗,同时,由于**无法移动,大小便无力,**时刻注意定时帮助他上厕所,每月4次定期擦拭身体,多年以来,**的胳膊在她的精心照顾下,现在已经可以做简单的动作,同时还能自己简单的进食。1972年**丈夫身患肝癌,患病期间,呕吐不止。她每日为丈夫擦拭身体2次,定期给他换衣服,丈夫行动不便,她又在床前伺候他大小便,从未让丈夫身着湿衣,丈夫身患重病5个多月,她尽心服侍从未有过半句怨言。丈夫去逝后,迫于巨大的经济压力,1991年**选择了再婚,婚后**又承担起照顾年幼继子的重任,直到其成年结婚,现在的自己面临着年迈且患有腿疾,丈夫生病而丧失劳动能力,儿子离异孙子无人照顾的困境,她靠传统手工,供养俩孙子上学,可谓尽心竭力。但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小孙子因一场车祸住进了医院,**尽心照顾小孙子,钱不够了,她四处奔走筹钱,小孙子哪疼了,她必定第一个冲上前去询问,没日没夜照顾了2个多月。这种不是亲人却胜似至亲的爱,赢得了周围群众的一致好评。

村里的楷模,家里的脊梁

**,女,1944年2月出生,小学文化程度,**镇**村村民,1957年任**市粮村兰家塔村大队长、妇女主任26年。2012年被评为**市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牵头计划,成为全村“典范”

担任村大队长、妇女主任期间,**牺牲小我,顾全大局,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她牵头计划,逐门逐户走访群众,改变妇女思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全村的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她积极发动全村妇女投身农业生产,为村上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带领妇女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为当时村上争取粮食3000多公斤,同时,**改变传统种植,带头发展养兔场,为村发展开阔了思路,她积极宣传法律法规知识,身体力行践行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用自己的言行宣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成为全村效仿的榜样。

一针一线,“穿”出幸福生活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坚持自力更生,对美好生活充满着无限向往,依靠自己的精致手工,为整个家撑起了一方天地。她擅长传统手工制作,利用农闲时间制作老虎枕头、手工鞋垫、老式布鞋等,同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带头剪纸,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传承传统艺术,带领村民向美好生活前进,累计制作老虎枕头3000余个,老式布鞋8000余双,鞋垫600余双,依靠制作手工赚钱,建起了自住的3间窑洞。与此同时,**主动给村上姐妹们现场指导手工制作及传统剪纸,把自己的手工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们。在她的帮助和带动下,村里向上向美的人多了,群众更加坚信依靠自己辛勤劳动能过上好日子。**在平凡的生活中彰显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她的带动下,全村游手好闲、斗殴的不良风气逐渐改善。

母亲小传范文6

20xx学校感恩母亲节活动策划书范文一一、活动背景:5月份得第二个星期天,作为一个向母亲表达爱的节日,往往被快捷的生活节奏所代替,出于自身的不善表达,很多人也往往不知道以什么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这样的一个节日,我们希望人们能放慢生活的节奏,与我们一起,来共同表达对母亲的爱以及祝福。

二、活动主题:爱在心中,感恩更美。

三、活动时间:校内5月9号到12校外5月10号

四、活动地点:惠州学院,天虹广场(待定)

五、活动内容:本次母亲节活动将分为校内校外两部分同时进行:1.校内活动将以“感恩母亲树”,“感恩母亲题材电影展”为主要内容;2.校外主要包括“亲情电话连线”,“美丽妈妈街头留影”,“感恩母亲树”,以及“母亲节小花童”。

六、活动流程:

一、校内部分:

(一)“感恩母亲树”:

1、5月9号用彩灯彩带装饰好“母亲树”并在当晚点亮“母亲树”。

2、5月10号下午4点半在万人食堂前设点,提供200份“祝福书签”征集

同学们想对自己母亲说的“悄悄话”,并可自己将祝福卡挂上“母亲树”也可由工作人员帮助挂。

3、“母亲树”5月9号到12号从晚上六点持续点亮到11点半。

(二)“感恩母亲题材电影展”:

1.5月9.10两天晚上我们将在万人食堂前每晚播放两部感人的母亲题材电影以唤起大家对母亲的感恩之心;

二、校外部分:

(一)“感恩母亲树”:活动内容大概与校内一样。但是“母亲树”,座椅,帐篷有商家提供

(二)“美丽妈妈街头留影”:5月10号当天活动在港惠新天地前设点,商家准备好即影即出的照相机,为经过广场的带着小孩的妈妈在母亲树前免费拍照,拍完后一张贴于我们之前准备好的墙板上,另一张则留个妈妈做纪念。

(三)“亲情电话连线”:

此环节旨在为在外务工人员和在外地读书的学生们提供一个便捷的表达爱的方式,活动当天将在沃尔玛两个入口设点,由商家提供10部小灵通,免费让他们打电话联系自己的母亲送上祝福。

(四)“母亲节’小花童”:活动当天联系好特殊儿童学校一二年级的小志愿者充当“母亲’小花童”向带着小孩路过的妈妈派送康乃馨。

七、活动前期准备:

1、4月14号前将策划书交给外联部,联系商家。联系电影放映商家。2.4月18号前将策划书发给编辑部,让其负责宣传海报内容,及横幅内容。4月22号前完成。

3、4月23号前将海报内容和横幅内容交给宣传部出海报横幅,5月1号完成,5月2号将海报横幅挂出。

4、5月4号前策划部准备好相关道具材料,联系好场地

5、4月25号前联系好特校方面。

八、资金预算:

1、校内母亲树布置(校外由商家准备):彩灯:150元;彩带:50元;小计:200元

2、母亲树祝福书签:500张500*0.5元=250元

3、宣传费用(三条横幅,两条是用于校内,一条是校外活动现场.7张宣传海报:四张校内三张校外):横幅:3*60=180元海报:6*30=180元小计:360元

4、亲情小灵通由商家提供

5、康乃馨:100支(商家提供)

6、即影即出照相机:商家提供贴相片的展板:也由商家提供

7、流动资金:200元

共计:1010元

XXX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20xx学校感恩母亲节活动策划书范文二一、活动背景

五月,阳光灿烂、暖风拂面,那是因为在这亲情融融的季节里,我们有一次迎来了“母亲节”。母亲,多么神圣而纯洁的字眼,叫一声妈妈,是那最纯真、最动人的原始蕴藏。那是我们对母亲最深切的呼喊,很多人也往往不知道以什么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这样的一个节日,我们希望人们能放慢生活的节奏,与我们一起,浓情五月,感恩妈妈。

二、活动名称:爱撒满人间,感恩母亲节

三、主办单位:药学系团总支

承办单位:药学系团总支青年团

活动对象:药学系团总支全体成员

四、活动时间:20xx年5月13日

五、活动地点:步行街、街道、人口密集的地方(双汇广场)

六、活动流程:

1、前期准备工作

A、联系各商店做赞助商

B、做好宣传

C、提前安排好各成员任务

D、打理好一切,校报记者对活动过程全面记录,做新闻材料

2、活动当天

A、早上8:00在4号楼前集合

B、点名宣布活动纪律,出发

C、给带着孩子的妈妈打招呼,送祝福,母亲快快

D、把鲜花给孩子,让孩子献给妈妈

E、美丽妈妈街头留影

3、后期活动

A、负责人对活动进行

B、把照片冲洗后公示

C、参与者写活动心得

七、所需物品:

志愿者帽子20顶,鲜花20束;相机1部;团总支旗1面

八、经费计算:

鲜花由赞助商赞助,条幅100元(尽量争取赞助)

九、细节及要求:

1、参与者者衣着整齐,举止文明

2、听从安排,注意安全

20xx学校感恩母亲节活动策划书范文三一、活动背景

永不褪色的是您默默的关怀,无穷无尽的是您深深的爱心,那就让我们把最芬芳的康乃馨献给您,把最真切的祝福留给您。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世界各地都举行庆祝活动,以颂扬母爱的伟大。时至五月,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母亲节。现在的大学生都远离父母,可能与父母的交流的机会都有所减少,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活动,可以缩短学生与父母间的距离,让大家充分体会母爱的伟大,并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活动目的

为了繁荣校园文化,强化成员们的感恩意识,展示成员们的设计才华和青春风采,特以“说出对母亲的爱”为主题的母亲节贺卡设计活动。通过本次活动,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母亲那无私奉献的关爱,进一步拉进彼此间的距离。通过这简单的手工制作,表达出一种无法言语的爱。让我们以前从没对母亲说过的爱在这里表达出来。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可以表达对妈妈的爱和感谢的平台,让爱不断的流传下去。

三、活动主题

说出对母亲的爱

四、活动时间:xx年5月13日

四、活动对象

管理系学生党支部第三党小组、第七党小组成员

五、活动流程

1、每个成员以爱心为主题,自己制作或购买精美贺卡,写上自己对母亲最真挚的话。

2、贺卡制作完毕,亲手送给母亲或者用邮寄的方式。

母亲小传范文7

【关键词】文化身份 中国文化特质 身份危机 文化冲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69-02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非常擅长讲述华裔女性的故事。她的作品往往以华裔女性为中心,以中美文化冲突和母女关系为主线,重现华裔女性的历史和经验。其中华裔女性双重文化身份的定位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话题。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这是谭恩美笔下众多的华裔女性所面临的文化身份定位的问题。林英敏在《两个世界之间》一书中说道:“不论是中国移民还是美国出生的华裔,都发觉他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1]以在美国长大的华裔女儿为代表的第二代移民面临着身份危机的困扰,即一方面疏远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不能完全融入主流社会的错位感。[3]故事中她们对自己双重文化身份的认同的过程也是中美两种文化由冲突走向融合的过程。

《接骨师之女》是当代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2001年3月推出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与谭恩美的前三部小说一样,《接骨师之女》也是围绕华裔移民母女两代人的矛盾与隔阂展开,最后都以母女相互理解的大团圆结局。小说《接骨师的女儿》中,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女儿露丝认为自己是美国人。同时,受东方主义的影响,她也把母亲茹灵视为美国主流文化之外的他者。[2]多年来,因为文化价值观的不同,露丝和母亲茹灵之间一直冲突不断。直到母亲开始丧失记忆,在帮助母亲找回记忆的过程中,露丝了解了母亲的过去和痛苦,也终于理解了母亲。同时,她也发现了流淌在自己身体里的中国根,从而接受了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

露丝从小在美国长大,接受的是美国式的文化教育。她说一口标准的美式英语,有着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她认为自己除了拥有一副亚洲人的脸孔之外,自己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而她的母亲茹灵则依然保留着中国式的观念和习惯。露丝的美国化也导致了她与母亲之间的冲突与隔阂。她抗议母亲偷看她的日记,认为母亲侵犯了她的隐私权,而母亲则认为女儿不该有秘密瞒着自己。露丝在多次抗议无效之后,改用西班牙语等母亲不认识的语言和符号来写日记,甚至写一些恶毒的话来激怒母亲。在母亲指责她抽烟时,露丝大声抗议:“我是美国人,我有隐私权,有权追求自己的幸福,我活着不是为了满足你的要求”。[5]

在露丝眼中,母亲是被排斥在美国主流文化之外的“他者”,与周围的环境和生活总是格格不入。茹灵的英语是洋泾浜,完全没有语法和时态可言。因此,母亲在与别人交流时总是困难重重。很多时候,露丝都不得不扮演翻译者的角色。外出买东西或与邻居交涉时,茹灵总会让露丝出面。除此之外,茹灵还相信鬼的存在,“在她妈妈看来,一切都跟鬼魂扯得上关系:打碎了碗,狗叫个不停,电话接起来没有声音,或者听筒里传来沉重的呼吸声,都是鬼魂作祟。”[5]她甚至相信露丝能与“宝姨”的鬼魂交流,家里或经济上的大小事情总会让露丝通过沙盘向“宝姨”询问。因为母亲蹩脚的英语和中国式的传统观念,因为母亲“他者”的角色,露丝很多时候不由自主地想要同母亲撇清关系,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美国身份。在学校,当其他人问露丝“那是你妈吗?她叽里咕噜地那是说什么呀?”露丝拼命地摇头,大声说“她不是我妈妈!我不认识她!”。[5]

尽管露丝把自己定位为美国人,但作为一名华裔,她还是感受到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露丝深知被当成局外人的那种尴尬感受,她从小就经常遭人排挤。打小搬过八次家的经历使她非常清楚地体会到那种格格不入的感受。”[5]甚至她与男友亚特同居10年,依然得不到亚特家人的认可。“露丝能感觉到,卡门夫妇希望她只是亚特生命中的匆匆过客。他们从来不知道该怎么介绍露丝,每次都只是说,‘这位是亚特的……露丝’”。[5]相反,卡门夫妇(亚特的父母)却对前儿媳――美国人米莉安钟爱有加。这更加让露丝觉得自己被排斥在外。她感到自己不属于任何人而陷入失落和身份危机感。

在母亲茹灵患了老年痴呆症而逐渐丧失记忆的时候,露丝偶然找到了母亲原来写下的过去的生活故事。露丝认为只有帮母亲找回记忆才能防止病情恶化。通过阅读母亲的文稿,露丝了解了母亲的过去和痛苦经历,还有母亲性格偏执的原因,也知道了母亲嘴里念念不忘的鬼魂“宝姨”原来是自己的外婆。母亲在那些苦难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和聪慧给露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这才发现自己对母亲了解的太少了。多年来,露丝一直很不喜欢自己的名字“露丝”和中国名字“如意”。而在知道了母亲的故事,知道了这两个名字是为了纪念母亲的好友时,露丝这才明白母亲在这两个名字中所寄托的深刻的感情。故事结尾,露丝终于打听到了外婆的姓名。“露丝不禁落下泪来。外婆的名字找到了。她叫谷鎏信。她确实曾经生活过,宝姨有她的姓氏家族,茹灵也属于这个家族,露丝也是。这个姓氏始终都在身边……因而宝姨的名字也曾瞬间闪过她的心头,就像流星划过地球的大气层,燃烧着,在露丝的心上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5]直到这时,露丝才认定了自己身上的中国文化,中国根;才发现她对自己的族裔在中国的历史和经历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在找回家族姓氏后,露丝从身份危机中解脱出来,也因此认识她身上不可泯灭的中国文化特质;肯定了自己同时拥有美国和中国的双重文化身份。

谭恩美在她的多部小说中都遵循了这一主题。在她的笔下,主人公经历了由身份危机,到了解族裔历史,再到把中国文化特质当作自己文化身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女儿与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移民母亲之间的疏离与和解,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4]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第二代华裔找到并确定了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而《接骨师之女》中所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由冲突走向融合的过程是多元文化社会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Ling, Amy. Between Worlds: Women Writers of Chinese Ancestry[M]. New York: Pergamon, 1990: 20

2 陈爱敏.母女关系主题再回首[J].外国文学研究,2003(3):62

3 郭晓光.难以消泯的中国文化特质――解读小说《接骨师之女》中露丝的文化身份[D].上海大学,2008

母亲小传范文8

母亲节活动主题名称主题题目参考:弘扬中华美德,感受母爱亲情

感受母爱,报答母恩

也许你常把她忽略,但她永远惦记着你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说出你对妈妈的爱

呵护哺育我们,母爱创造奇迹

营造温馨家园,感恩母亲深情

感受母爱,温暖人心!

献爱心,帮助母亲完成没有达成的心愿

母亲节创意活动主题一:爱在心中,感恩更美。一. 活动背景: 五月份得第二个星期天,作为一个向母亲表达爱的节日,往往被快捷的生活节奏所代替,出于自身的不善表达,很多人也往往不知道以什么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这样的一个节日, 我们希望人们能放慢生活的节奏,与我们一起,来共同表达对母亲的爱以及祝福。

二. 活动主题:爱在心中,感恩更美。

三. 活动地点:成栋学院,中央广场(待定)

四. 活动时间: 5 月 10 号到 14 号

六.活动流程:

一.校内部分:

(一).“感恩母亲树”

1. 5 月 10 号用彩灯彩带装饰好“母亲树”并在当晚点亮“母亲树” 。

3. “母亲树”5 月 10号到 14号从晚上六点持续点亮到 11 点半。

二.校外部分:

(一). “感恩母亲树”:活动内容大概与校内一样。但是“母亲树” 有商家提供 。

(二). “美丽妈妈街头留影” 5 月13 号当天活动在中央大街设点,商家 : 准备好即影即出的照相机,为经过广场的带着小孩的妈妈在母亲树前免费拍照, 拍完后一张贴于我们之前准备好的墙板上,另一张则留个妈妈做纪念。

(三). 亲情电话连线” 此环节旨在为在外务工人员和在外地读书的学生们提供一个便捷的表达爱的方式,活动当天将在中央大街两个入口设点,由商家提供10 部手机,免费让他们打电话联系自己的母亲送上祝福。

七. 活动前期准备:

1.4 月 14 号前将策划书交给外联部,联系商家。联系电影放映商家。

4.5 月 4 号前策划部准备好相关道具材料,联系好场地

5.4 月 25 号前联系好特校方面。

八.资金预算:

2.母亲树祝福书签:500 张 2. 500*0.5 元=250 元

3.宣传费用(三条横幅,两条是用于校内,一条是校外活动现场.7 张宣传海报: 四张校内三张校外):横幅:3*60=180 元

4.亲情小灵通由商家提供

5.贴相片的展板也由商家提供 海报:6*30=180 元 小计:360 元

6. 即影即出照相机:商家提供

7.流动资金:200 元 7. 共计:1010 元

母亲节创意活动主题二:爱言活动来源:在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一个传达爱的日子——母亲节,但随着文明的进步,这种根深的情感,却被快节奏的生活慢慢代替,人们不再有时间去大声的说出自己的爱,渐渐的人们也就不愿意去表达自己的爱,至少,当母亲节这样一个温馨的节日,人们能够想起,却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办法来表自己的情感,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一个人生命的源泉,对于幼小的孩童而言,因为这些爱,生活才变得如此的柔软和温馨,因为这样的爱,眼中的世界是如此的美好,因此,我们开展了以“爱。言”为主题的母亲节活动。

托班活动目标

1、学会用简单的行为表现爱自己的妈妈。

2、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活动一:学说“妈妈我爱你,妈妈你辛苦”等爱的鼓励的话。

活动二:帮妈妈做一件小事情,用相机或者DV记录下来,主任老师编辑到一起,制作成视频进行分享。

活动三:制作一张简单的小贺卡,送给自己的妈妈。

小班活动目标:

1、能够主动说出对妈妈的爱。

2、为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3、培养幼动手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一:DV拍摄,幼儿将自己想说的话用DV视频记录下来。

活动二:手工康乃馨。

中大班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知道5月14日是母亲节。知道母爱的伟大。

2、能够用各种形式表达对妈妈的爱。

3、体会妈妈的艰辛,培养幼儿尊重妈妈的情感。

活动一:《我的妈妈长的什么样子》语言,每一个小朋友的妈妈都长的不一样,而你是否有仔细观察过你的妈妈呢?

活动二《我的妈妈》绘画,将妈妈的样子用画笔画下来。

活动三:《我给妈妈寄封信》,选择一个妈妈可以收到信的地址,给妈妈一个惊喜。

活动四:《我和妈妈有一个约定》,和妈妈定下一个属于只两个人的约定。

集体活动:

1、许愿树:将所有的爱全部都写在树上。让树实现我们的愿望,传递我们的爱。

2、爱的录音:将一些好听的母爱歌曲记录成MP3。

3、周末派对:以“母爱”为主题开展。通过歌曲、朗诵、亲子合唱等形式开展。

母亲节创意活动主题三:浓情五月天,感恩母亲节红星国际广场,献礼母亲大爱!5月x日感恩母亲节答谢会

一、 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活动展现红星对客户的人文关怀,树立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提升项目的美誉度。

2.客户参与:前期及房交会来电来访客户

二、活动主题

“浓情五月天,感恩母亲节”

三、活动内容

活动时间:20xx年5月x日

活动地点:红星国际广场现场售楼部

主题活动一:百人大签名,感恩母亲节

活动形式:

1. 在现场售楼部入口放置喷绘背景征集客户签名,写下母亲节对妈妈的祝福。

2. 凡签名者可到售楼部内领取康乃馨一束,作为送给妈妈的礼物。

3. 百人大签名拍摄留档,用于日后宣传展示,定格20xx永恒的母亲节。

4. 现场发送短信给母亲:

内容:

1.不管身边还是天边,你总是把我挂牵;不管贫穷还是富有,你总是陪我共走;不管年幼还是年长,你总是为我奔忙;不管平淡还是辉煌,你总是待我一样;不管快乐还是悲伤,你总是伴我身旁。母亲节到了,亲爱的妈妈,您辛苦了,愿你幸福健康,快乐吉祥!

2. 老妈,祝你:一笑忧愁跑,二笑烦恼消,三笑心情好,四笑心不老,五笑兴致高,六笑身体好,七笑快乐到,八笑皱纹少,九笑步步高,十笑乐逍遥!

背景墙内容:

向母亲致敬,百人大签名

内文:浓情五月天,感恩母亲节,定格20xx年永恒的母亲节

主题活动二: DIY蛋糕———感恩永不流逝的母爱

DIY蛋糕活动现场放在售楼部内部,由参与者通过亲手为母亲制作糕点等方式,在母亲节这天表达对妈妈的感恩。

活动简介:由专业的甜点师傅准备好蛋糕雏形,参与者可在蛋糕上DIY自己喜欢的各种图案,做好后装进精美的礼盒,用工作人员事先准备好的便签纸写下想对妈妈说的话,就可以送给身边的母亲。

数量:50份

活动告知:方式:短信+老客户电话回访

四、现场布置

活动布置:在售楼部门口放置喷绘背景墙,方便调动现场观众互动性、参与性。背景墙旁放置办公桌、油性笔,工作人员事先做好暖场,便于观众签名。配置音响、话筒、宣传单页、奖品(康乃馨)等。

售楼部前方彩虹门挂条幅,内容:红星国际广场恭祝广大业主母亲节快乐

五、活动流程:

5月x日9:20

开始播放舞台背景音乐,售楼部播放背景音乐,背景音乐建议与母亲节相关歌曲《感恩的心》《烛光里的妈妈》《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母亲》等

10:00开始

背景音乐持续,邀请现场观众签名

9:30—16:30

母亲小传范文9

[关键词] 阿尔莫多瓦 《情迷高跟鞋》 作者论 后现代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5.025

阿尔莫多瓦的影片有很明显的“阿式”印记,从电影最基本的影像语言:色彩、音乐等方面都能看出他的一贯风格:以女性为故事主体,用华丽的服饰,大红色为主的色调渲染女主人公,西班牙民族音乐在他的每部片子中都有所体现,运用最多的是从南美、西班牙音乐和其它电影音乐中汲取灵感的流行音乐。音乐和声音是“阿氏”影片可圈可点的部分,他借助这些表象的东西深入影片的主题。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往往与传统道德观念相违背,很难从片中找到明显的道德观,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没有一个硬性的衡量标准。很多片子中都有变性人、同性恋的出现,他没有给予批判或是贬低,而是把人性中最原始的欲望、情感通过影像语言毫不做作的表现出来。阿尔莫多瓦的电影观受到马德里“新潮派”的影响很大,他们的创作理念置传统道德于不顾,完全遵从自己的创作兴趣和爱好。这也为日后阿尔莫多瓦形成特有的“阿氏”风格奠定了基础。他的十六部作品中都是围绕男人与女人、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展开的,关于母子、母女情的描述只有两部影片,一部是《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一部是《情迷高跟鞋》。但是《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这部片子一开始就以儿子的死亡开场,孩子的角色只是故事的铺垫,是一位母亲借助母亲的身份来完成自我身份的指认。阿尔莫多瓦的影片有浓郁的后现代性,后现代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解构,解构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一种边缘化或者说是不确定性,母亲借助儿子来完成自我的指认。而《情迷高跟鞋》完全是一部以母女之间情感微妙变化为叙事主线的影片。

影片《情迷高跟鞋》中的女性形象设置得很巧妙,在这部影片中阿尔莫多瓦赋予两位女主角双重身份,既是母女俩,又在一定层面上是一对明争暗斗、互相比拼的女性,按常规逻辑后者的关系并不应该出现在一对母女身上,发生在情敌之间或是身份等同的女性身上比较符合逻辑。阿尔莫多瓦用不符合常规逻辑的方式诉说着一对母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剧中的母亲是一位歌手,每天都穿着华丽的服饰、清脆的高跟鞋,这是女儿瑞贝卡童年时期对母亲最深刻的记忆。然而母亲忙于自己的演艺事业,疏于对女儿的关心,更谈不上对女儿心灵世界微妙变化的体察。这种忽视也是导致母女之间复杂的情感变化的导火索。阿尔莫多瓦借助色彩和具有浓郁西班牙特色的音乐这两个方面来突显母女之间起起伏的情感变化。

一、强烈的色彩变化暗示母女之间地位的改变,隐晦的传达母女的情感起伏

色彩是阿尔莫多瓦电影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浓烈的红色更是“阿氏”电影最明显的标志。几乎他所有的作品中,都有红色的存在。比如《基卡》中的每一个主人公都会以艳丽的红色服饰亮相,《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的母亲曼努拉在儿子没有死之前会穿着红色的服饰,儿子死后衣着不那么艳丽。色彩在《情迷高跟鞋》这部影片中无非有这么几个作用:

1、表达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影片一开始女儿在机场等待多年未见的母亲,女儿以一身素雅的白色服装出场,而母亲身着大红色的艳丽服饰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母亲华丽、高大,女儿素雅、矮小,阿尔莫多瓦把她们放置于同一个画面中,女儿逊色于母亲。女儿从小很崇拜母亲,把母亲当做模仿的对象。母女情感疏离,母亲在乎被媒体采访、被粉丝追捧,而漠视女儿的情感需求。女儿瑞贝卡有一段话:“记得小时候睡觉前,你关门后,听你高跟鞋声走远,直到听不到才肯睡。”女儿瑞贝卡是需要母爱的,她并不希望一直仰视高高在上的母亲。影片开场瑞贝卡情绪很矛盾,既紧张又期待。母亲在瑞贝拉的生活中是一个成功的歌手但不是一位优秀的母亲,这种距离感使她紧张。

2、产生悬念、烘托气氛。女儿瑞内卡由于母爱缺失产生嫉妒、孤独以及心理畸变。她内心嫉妒母亲,以至于与母亲的情人结婚,可能并不是出于爱情,而是把与这个男人结婚看成是战胜母亲的一种象征。当母亲回国后与情人也就是瑞贝拉的丈夫旧情复燃时更是碰触到了瑞贝卡敏感的神经,产生了杀死丈夫的念头,阿尔莫多瓦没有描述丈夫的死,借助服装的色彩,丈夫死后瑞贝卡一改往日素朴的风格,也以大红色服饰出场,来解除观众对于瑞贝卡丈夫死因的猜想,同时也激化了母女之间的感情矛盾,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气氛更凝重。在女儿瑞贝卡畸变的心理,自己得不得到的母亲也别想得到,嫁给丈夫是对母亲的挑衅,在马上要失去丈夫时也破坏母亲要得到丈夫的现实,是对母亲的战胜。

3、突显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在法官面前面对谁是杀死女儿瑞贝卡丈夫的真凶的审问时,母女二人在同一画面中出现,并且同时穿着红色的服饰,在象征意义上讲这也是母女俩首次有平等对话的权利,有一个情感的交集。母亲回国后又开了一场演唱会,在女儿瑞贝卡入狱后,但是这场演唱会上母亲一改往日的风光造型,以朴素的服饰出场,阿尔莫多瓦借助色彩的变化来暗示母亲内心的反省和觉悟。母亲最后身患重病并且替女儿顶罪,母亲的服饰色彩是白色的而女儿却以红色的艳丽服饰露面,显示母女之间地位的变化。由服饰彩色变化突显出人物复杂的情感、地位的变化。母亲一开始占主导,高高在上,女儿仰视母亲――母女平等,有共同的话语权――母亲觉悟自己对女儿爱的缺失,女儿占据主导位置。也有了影片最后一幕,母女俩共同聆听窗外的高跟鞋声,陷入过去的回忆。

二、阿尔莫多瓦影片中不拘一格的后现代性

阿尔莫多瓦可以说是一位电影作者,无论从影像风格、叙事方式、影片主题等方面都突显出他的个人特色。然而“后现代性”也是阿尔莫多瓦影片的特点之一,后现代的一个主旨是“反对意义的确定性和价值的终极性”,这个解释使得后现代没有一个确定的支撑点。现代主义秉承的理念是结构,而后现代主义的理念是解构。杰姆逊认为,后现代是电影的艺术特征之一。在阿尔莫多瓦的影片中后现代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解构。在阿尔莫多瓦的影片中我们看不到传统的道德标准,反而是对传统的颠覆。比如在影片《情迷高跟鞋》中,传统的母亲形象应该是慈祥的,对子女给予无尽的关怀与照顾,但是片中的母亲形象完全是对传统的颠覆,追求时尚,强烈的事业心,没有及时满足女儿的情感诉求。在华丽外表下母亲的情感是缺失的,但是阿尔莫多瓦没有给予更多的评价,只是把人最原始、最本质的欲望通过浓烈的色彩、震撼的音乐等基本影像语言表达出来。至于是非对错不作过多的评说。只是在后来母亲的演唱会中撕心裂肺地演唱给予情感上的宣泄,内心的自责、后悔借此机会全部爆发出来。阿尔莫多瓦影片的后现代性还体现在这部片子的结尾,母亲对于女儿的亏欠她意识到了,但是结尾导演以母亲的死亡结束,没有给她弥补过错的机会,这也体现了他的影片给人们对问题的反思留以无限的假定性和可能性,不会把问题完全解决掉,把剧中主人公或是公众框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被动地接受导演个人的世界观和电影观。在阿尔莫多瓦充满后现代特征的影片中很难看到对于精神世界的最终回归。他敢于颠覆传统的以父权制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对传统母亲形象的挑衅。《高跟鞋》中的母亲,对于女儿瑞贝卡来说,她的母亲身份是名存实亡的,她不但没有尽到一个母亲基本的责任,与女儿缺少心灵上的沟通,使女儿对母亲仅限于崇拜,其实她的母亲身份是不确定的,是名存实亡的。

2、男性的缺失与女性的自救与不自救。在这部影片中从影像语言层面来看男性并没有过多地出场,只是成为电影叙事的一个载体。用女权主义浅层次的观点来看,女性充当叙事主体,有独立的生存空间,是一种进步,女性可以挣脱男性的束缚独立生存,女性不再需要好莱坞西部片中英雄形象的出现。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女性是不自由的,还是要依托男性。在影片中,女儿瑞贝卡以嫁给母亲的情人作为战胜母亲的标志,在母亲与自己的丈夫即将旧情复燃时,瑞贝卡杀死了自己的丈夫,得到一种胜利的满足感。男性角色虽然没有过多地出现,但是影片的主线都是围绕男性来的。阿尔莫多瓦影片的后现代性放置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解读仍然存在一些限定性。

三、结语

阿尔莫多瓦对于女性的描写细致入微,能敏锐的洞察女性的情感世界。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位同性恋者,与从小对母亲的膜拜有一定关系。他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因此有“鬼才导演”之称。还有很多人称阿尔莫多瓦为“欲望大师”,裸展现人的原始欲望是他的拿手好戏。他的影片一般不会为了讨好观众而给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就像罗伯特 麦基在《故事》中讲到的,故事是呈现一个三角形的结构,有大情节、小情节和反情节、大情节展现的是闭合式的结局,阿尔莫多瓦的片子大部分是小情节,小情节展现的是开放式的结局,在结局时留下一个开放的尾巴。《情迷高跟鞋》中,结局不是皆大欢喜的,以母亲的死给观众留一小尾巴。这样的结尾反而更让人震撼,给人心灵的触动和反思空间。阿尔莫多瓦电影中的后现代性受到人们的关注,他关注女性,解构男权中心制,让电影由精英文化像大众文化转变,模糊了道德与非道德之间的界限。也有人对阿尔莫多瓦充满后现代风格的影片产生质疑,认为是低俗化、庸俗化的表现,应该理性地看待后现代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袁晓如《从欲望走向银幕的过滤一试谈阿尔莫多瓦电影中的精神奇观》,《世界电影》,2004年第5期。

[2]傅郁辰((佩德罗•阿莫多瓦谈自己的创作》,《当代电影》,2000年第2期。

母亲小传范文10

二十四孝哈古今传,

常记在我们的心间;

如今花儿哈河湟漫,

用它俩把孝哈宣传。

孝敬父母不怕天,

父母们,

拉儿育女着可怜;

和谐社会美人间,

老人们,

欢乐地度过晚年。

你是唱家了放大胆,

不要钱,

它是个公益的版权;

孝文化我们抓紧宣,

好年间,

让父母多活上几年。

二十四孝之一孝感动天

舜帝小时候后母欺,

无怨言,

忠孝心感动了先帝;

嫁女儿让位把业继,

显孝贤,

把美名留在个人世。

二十四孝之二戏彩娱亲

老莱子常把父母孝,

装着哭,

换来了父母的笑脸;

老人们常为儿孙骄,

要敬孝,

多回家把父母常看。

二十四孝之三鹿乳奉亲

鹿乳奉亲的周炎子,

披鹿衣,

挤鹿乳来孝敬父母;

不孝父母时丢人里,

尽孝意

回报那父母的抚育。

二十四孝之四为亲负米

子路年轻时很贫苦,

百里路,

背米面孝敬了父母;

地位显赫时双亲故,

望粮仓,

常怀念父母的苦楚。

二十四孝之五啮指心痛

曾参砍柴客来访,

母啮指,

儿子感觉到心疼;

孝贤花儿常来唱,

有孝意,

传统美德哈传承。

二十四孝之六单衣顺母

子骞丧母后娘欺,

冷寒天,

棉衣里装的是柳絮;

父亲要弃后母意,

敬孝心

劝说了敬母的言语。

二十四孝之七亲尝汤药

汉文帝仁孝闻天下,

尝汤药,

让母亲安心的服下;

和谐的社会为大家,

敬父母,

维护好幸福的小家。

二十四孝之八拾葚供亲

蔡顺拾桑葚孝母亲,

打动了,

赤眉军起义的官兵;

给米送面着把母敬,

愿大家,

人人都拥有个孝心。

二十四孝之九郭巨埋儿

郭巨虽贫孝母亲,

为省吃,

要埋自己的儿子;

天赐黄金有报应,

那孝情,

洒满了中华大地。

二十四孝之十卖身葬父

董永卖身把父葬,

那孝心,

赢来仙女的爱情;

孝心敬意心间藏,

养育情,

回报自己的双亲。

二十四孝之十一涌泉跃鲤

姜诗常随母亲意,

十里路,

挑去长江的清水;

孝敬母亲心无私,

仔细想,

这辈子心里无愧。

二十四孝之十二怀橘遗亲

怀橘遗亲是陆绩,

养育恩,

六岁上报答母亲;

无心儿女把母弃,

不如那,

六岁娃娃的深情。

二十四孝之十三扇枕温衾

天热了扇凉冬焐被,

难忘那黄香的孝心;

为人子不要心被迷,

双亲哈一定要孝敬。

二十四孝之十四行佣失母

背着母亲躲惨祸,

他就是东汉的江革;

不孝父母是儿过,

孝敬你双亲时快乐。

二十四孝之十五闻雷泣坟

王寰以孝传魏晋,

母怕雷,

他在那墓地里守灵;

社会处处有爱心,

常伴随

要把个双亲哈孝敬。

二十四孝之十六哭竹生笋

哭竹生笋是孟亲,

孝母亲,

感动天上的神仙;

孝父孝母人人敬,

好儿女,

人看着心里舒坦。

二十四孝之十七刻木孝亲

老乌鸦反哺醒丁兰,

刻木着,

给母亲摆设的香案;

活着时母亲没安然,

死了时

烧香哈磕头着枉然。

二十四孝之十八卧冰求鲤

世上的继母人间有,

求鲤鱼,

卧冰的王祥们难找;

为人的父母谁都有,

都看他

是不是对老人敬孝。

二十四孝之十九扼虎救父

扼虎救父的小杨香,

孝亲中彰显了胆量;

为人的不把父母想,

活人的实话个窝囊。

二十四孝之二十恣蚊饱血

八岁的吴猛懂孝顺,

没蚊帐,

让蚊子把自己叮咬;

《孝经》常读孝常论,

常思想,

好好的给父母敬孝。

二十四孝之二十一尝粪忧心

尝粪忧心的庚黔娄,

《孝传》中有名望里;

知恩图报的走前头,

人中间留名声里。

二十四孝之二十二乳姑不怠

崔家唐夫人有孝心,

乳汁俩喂养着婆母;

婆媳日久了传深情,

舍身着把婆婆照顾。

二十四孝之二十三弃官寻母

朱寿昌七岁上离母亲,

难忘那,

老母亲养育的情景;

为官者常怀那孝母心,

报恩情,

尽忠了也敬个孝心。

二十四孝之二十四涤亲溺器

身居高官的黄庭坚,

孝母亲,

常把个便桶哈洗涮;

大孝至爱着解忧难,

给后人,

做出了孝敬的模范。

二十四孝之——编后感

二十四孝哈我编完,

花儿俩唱,

唱完时泪水儿涟涟;

为人子常把母惦念,

用心俩敬,

做榜样给你的憨憨。

和谐社会孝当先,

无孝人难把个事办;

母亲小传范文11

关键词:张爱玲 女性 《小团圆》

1943年,张爱玲出版了她的小说集《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和《沉香屑: 第一炉香》等她早期有名的小说大多收入在此小说集内。这本小说集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张爱玲的前期小说展示了清末民初一群在中国几千年传统男权封建文化浸染下成长起来的旧女性形象。虽然这些女性的出身、背景与教养都不同:有的是嫁入了贵族之家却仍然改不掉小市民习气的女性,如曹七巧;有的是没落贵族家的大家闺秀,如白流苏;有的是受过现代化教育的年轻女孩,如葛薇龙。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从思想意识到行为规范都自觉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标准要求自己,他们是一群旧社会的女奴形象。

此时张爱玲的独特成就在于,她揭示出并且解释了为什么在生活在男权社会结构正趋于解构,女性主体意识逐渐觉醒的近现代社会、在上海和香港这两个当时中国思想最开放、经济最发达的都市中,仍然有一大群女性自甘以家庭为樊笼以女奴自居,生活不幸却不思反抗。张爱玲敏锐地指出导演了这一出出女性悲剧的是强大的社会力量将其女奴意识已经内化为无意识对外界的依附,传统女性因为自身缺乏在社会上自立的能力,而不得不做家庭的附庸,“出走”也不过是从父亲的家出走到另一个男性丈夫的家里;即使是知识女性,她们受教育不过是为了找到好老公做点缀与装饰,她们在男权社会找工作也非常难而且工资低,难以获得外界的认可;破落家族的“面子”意识也成为知识女性独立的一大障碍;社会的冷嘲热讽也使得女性完全独立举步维艰。所有的这一切编织成了一张巨大而又密不透风的网,勒得这些旧中国的女性不得不陷入必然的悲剧命运之中。

与张爱玲前期小说中甘做女奴的旧女性相比,《小团圆》塑造了女主人公九莉、她的母亲蕊秋、姑姑楚娣为代表的一群走出封建家庭,精神和经济相对独立、拥有自由的两性关系的新女性形象。她们积极接受西方现代化教育,拥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同时也拥有自己独立的人生价值观和爱情观,她们认为爱情并不是长期饭票,也不是某种商业利益的交换,而是出于自由的、无目的的。小说文本中九莉的母亲蕊秋总是欢快地说:“我那菲力才漂亮呢!”“我那雷克才好呢!”在蕊秋的意识中男性并不是主人,她自己才具有绝对的主导与主体性。楚娣亦自食其力,物质基础的独立使得她在两性关系中尤其当她面对绪哥哥的背叛时,仍然展示出了豁达洒脱的形象。而九莉亦如此,当她发现邵之雍脚踏多只船之后,她没有选择旧中国女性一贯的做法――委曲求全,而是决然地斩断情缘。

然而这些新女性并不是完美的,作为第一代出走的“娜拉”,她们具有独立的自主意识,获得了两性之间的主导权利,却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与焦虑之中。她们与上文所说的旧女性生活在同一时期,仍然以男权主义为中心的社会力量非常强大,试图逼迫她们陷入沉沦状态。她们不甘做女奴,就需要比旧女性更为辛苦地挣扎、奋斗。她们在拥有表面高贵而自由的生存状态的同时也陷入了混乱的人际关系、流离失所的孤独境地和焦虑与猜疑的痛苦心理之中。蕊秋每次回国后常说的一句话“困在这里一动不能动”中的无奈与痛苦是其最好的体现。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走的娜拉”是个常见的女性形象。她的结局通常有两种:第一,出走后回来或被毁灭,以鲁迅的《伤逝》为代表;第二种是投奔革命,在革命中获得新生,这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革命+爱情”的创作模式的小说中很常见。而在《小团圆》中,张爱玲展现了第三种可能性:她探讨了中国近现代第一批出走的新女性独立生存的可能性与坚持走自由之路的命运与意义。

但从《传奇》到《小团圆》的女性形象中贯穿始终的是对母亲的审视情节。自古以来,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大多神圣不可侵犯。张爱玲则解构了这一神话,从《传奇》到《小团圆》,从“旧中国的女奴”到“出走的娜拉”,其作品中的母亲形象都是被审视的。

张爱玲的前期小说中最自私的母亲莫过于《花凋》中郑川嫦的母亲郑夫人了。当川嫦奄奄一息时,母亲居然因为怕暴露私房钱,不愿拿出钱来给女儿治病,从而加速了女儿的死亡。一个母亲对女儿的爱还敌不过人性中对金钱的裸的渴望。张爱玲将冷峻无情的笔触深入到母亲隐秘的内心深处,写出一个个自私残忍的母亲形象。《倾城之恋》中离了婚的白流苏被兄嫂骗光积蓄,白老太太却无意安慰她,希望她离开娘家,回婆家为死去的丈夫守节。因为母亲还得靠兄嫂养活,而女儿毫无经济基础。面对生存的压力和世俗的赞誉,母亲的选择是势利且虚伪的。母亲无私奉献的形象与极其世俗功利的算计形成了鲜明的讽刺,母性深层意识中的痼疾展露无疑。

张爱玲塑造的这系列呈现出女性的负面文化心理结构的母亲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己对母亲的怀疑和敌对心态,这一心态在《小团圆》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有别于前期作品中母亲对子女大多进行物质上的剥夺之外,在《小团圆》中,母女之间关系陈述增加了新的模式即母亲对子女造成了严重的精神伤害。在九莉的童年,她的母亲是缺席的。追求个人的幸福与照顾子女似乎在那个年代是无法兼顾的,母亲毅然选择了前者。童年的九莉崇拜母亲并在长期缺少母爱的生活里孤独地憧憬可以和母亲在一起。然而当美梦成真后,一切都变了样。母亲怀疑女儿的能力,挑剔女儿的外貌,甚至希望可以早点嫁掉女儿减轻自己的负担。九莉这时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场噩梦,她又一次孤独地站在高楼上,恨不得跳下去,给母亲一个重重的耳光。九莉去香港读书后,生活极度拮据,母亲却坦然自若地输掉了她的奖学金,这时母女关系彻底断裂了。母女间强烈的猜忌、讥讽乃至怨恨的关系影响并改变了九莉的性格和人生,使其性格异常孤僻,而且拒绝孩子。九莉对母亲这个身份充满恐惧,她自己从未得到过正常的母爱,也觉得自己无法给予孩子正常的情感。她终究孤独一生。

现代心理学表明,童年经验尤其是关于家庭的记忆对孩子的人格形成、情感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失性体验如在孩童时代家庭父母关系不和谐会对作家的心灵产生不可磨损的影响,最终会导致作家在写作时会将长期以来一直郁结在内心的敌对情绪用变形的方式宣泄在作品中,同时也会在潜意识里影响作家个人人格的正常发展,使其惧怕家庭。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何张爱玲对母亲、家庭会产生如此的强烈的不信任感与对一切美好感情的恐惧和逃避心理。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小团圆[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2] 张爱玲.烬余录[A]//张爱玲集・流言[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3] 张子静.我的姐姐张爱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4] 刘绍铭,梁秉钧,许子东.再读张爱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母亲小传范文12

关键词:申京淑;《寻找母亲》;两难困局

韩国小说家申京淑以她独特而又细腻的文笔在当今韩国文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寻找母亲》是她全部作品中的成功之作。小说讲的是母亲失踪后,丈夫和子女开始追寻她的踪迹,满怀忏悔地复原有关她的记忆,由此小说歌颂母爱的主题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进一步分析,小说中在女儿、儿子和丈夫的叙事人不断转化的视角中看,存在着个体行为路径选择的两难困局。正因为此,在困局的设定中才能推动情节的合理发展,以及母爱主旨的有效阐发。本文将从理论支持、文本分析和延伸阐释三个方面来谈对《寻找母亲》中的两难困局的理解。

一、两难困局的理论支持

黑格尔认为:“冲突双方要维护个别化于自身的实体性的伦理力量,这在他们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他们都有理由把各自坚持的伦理理想实现于行动,而同时每一方拿来总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1](P286)由此便会导致两难困局的产生,变成一方对另一方的压制和控制。在结合到《寻找母亲》具体的情境或人物时,两难困局便是在个体在“寻找”与“不找”中产生。这种现象隐含的实质便是两种文明层面上“现出本质上的差异面,而且与另一方面相对立,因而导致冲突”。[2](P260)即传统文明对道德修养的关注与对家庭观念的重视;现代文明对效率程序的追求与自我利益的满足。两种文明观念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个人行为路径选择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就体现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矛盾与冲突的展现。

二、两难困局的文本分析

在“母亲失踪已经一周了” [3](P3)的情节设定前提下,女儿、儿子和丈夫对待母亲失踪的反应程度与行为方式都不甚相同。从故事文本整体来看,女儿和儿子是在现代文明的思维方式下对待母亲失踪这件事情;而父亲则是在传统文明的思维方式下来对待自己妻子失踪的这件事情。由此可看,代际之间对待失踪事件的个人行为选择便折射出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

以“孝”和“仁”为中心的儒家文化与岛民们的民族理想和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然而,现代文明物质追求挤压、扭曲韩国当今一代的价值关怀和理想追求,及其对传统文明的不断消解。另外,现代生活对人的异化程度也导致对亲情的无视于漠然。女儿“没能参加姨妈的葬礼并非因为妈妈的话,而是因为书稿催促。”面对乡下母亲家“狗窝没做好”,便在电话里大声指责母亲:“乡下人太过分了,对待小狗一点同情心都]有。”儿子在母亲失踪后,因为父亲要回老家,大声对父亲吼道“您回去干什么!”,在母亲没有找到的时候,他还在陪客户洽淡业务,打着高尔夫球。在女儿和儿子视角下,一方面反映女儿和儿子对母亲的愧疚之情,但从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现代文明下的生存个体极端理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忽略了传统文化中尊老礼仪观念的约束,而是采取一种以自我效用最大化的方式去看待问题和去解决问题。

面对母亲的失踪,子女是以现代思维方式去解决两难困局。在“寻找”与“不找”中,他们也有自身的苦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这些都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他们愿意自己亲力亲为可心有力而力不足。在现代的生存环境中,个体的合理选择也必然是用现代思维方式去解决“寻找”与“不找”这一两难困局。否则,小说便会失去其应有的逻辑合理性。虽然他们用现代思维来解决母亲失踪这件事,但由于传统文化已经沉淀在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他们依然以一种原罪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行为--记忆起母亲的生活和自己对母亲的种种伤害。找不到母亲的现状又使得这种负罪心理不断的加重,以至于质疑自己的行动和其他人的行动是否有效。例如女儿指责其他人:“你们寻找母亲的态度怎么是这样?我打电话都多长时间呢,你们才来?”亨哲指责弟弟:“你没有什么要告诉我吗?你小子究竟在干什么?”子女们通过提高酬谢金额、散发寻人启事、刊登广告等现代化形式去寻找母亲,他们渴望能够实现自我的救赎。在一定程度上,母亲的失踪更是象征着韩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瓦解的深重沉重感,而现代手段并不能弥合现代社会生活的创伤。

面对妻子的失踪,丈夫对子女们的解决措施感到无力和茫然。他的行为在传统思维下已经无法应对现代社会。他所生活的“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有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5](P45)在子女们寻找母亲的各种行动中,他找不到自己参与的位置。所以他说:“自己留在首尔也帮不上什么忙,想回乡下。”在主观意愿的“寻找”和客观条件“不找”的两难困局下,他只能回到乡下的房子里,他以传统思维认为同样有着传统思维的妻子应该回到自己乡村的家里。然而妻子在面对现代化的首尔也是迷失了方向,她四处流浪,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帮助自己的方法。依照儒家的观点,“小范围的社会活动,要由人们自愿遵守传统的礼制来实现管理。从理论上讲,某种程度的实践中,这种方式为非政府组织在一个家庭性的或者社群主义的基础上发挥作用而保留一个权力领域。”[6](P30)若是在传统社会,社会区域中的每一个个体便会承担起政府的部分职能,也会主动帮助妻子而不至于让她迷失方向。然而大规模的陌生人的协作去寻找自己的妻子使自己无所适从。所以回到自己的“熟人社会”中才能获得适用于自己的解决途径,以及自我的存在感。在妻子还未出现在熟悉的环境中时,丈夫便真正体会到妻子存在的重要性。于是在与女儿的通话中展现自己的忏悔:“那天在首尔地铁站,我应该好好扶着她才行,可是我……”他说出来“从来没在子女面前说过的话”,便足以证明他是“多么爱自己的妻子”。

三、两难困局的延伸阐释

《寻找母亲》不仅展示小说人物的两难困局,同时也能揭示小说背后的作家申京淑的两难困局。申京淑以“母亲的失踪”为背景,通过对独特的文体和形式的自我意识描述了传统文明的家庭共同体的崩溃过程及由此造成的家庭成员的痛苦和忏悔。“母亲的世界”便象征着是为了进入现代文明社会而不得不离开的传统文明世界。我想这便存在很大的阐释空间来窥探申京淑的内心世界,对于现代文明下问题的产生和传统文明的逐渐瓦解的现状,申京淑把“母亲的世界”当成了是解决这种现状的途径之一。只是“母亲的世界”在向现代文明世界靠拢的过程中,也应该获得新的价值,即通过怎样的取舍从而来实现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合理兼容。

在两难困局的情节设定中,母爱伟大的主旨能够自然而然的阐发出来。同时,整篇小说也能够合理地进行“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如何兼容的困局的延伸阐释,从而揭示作家申京淑内心世界关于传统与现代的思考。从这一角度来看,《寻找母亲》具有内容的通俗性和意义的可阐释性,是一部名至实归的作品。

参考文献:

[1][2](德)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申京淑.薛舟,徐丽红译.寻找母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