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生教学实践

小学生教学实践

时间:2023-05-30 09:12:30

小学生教学实践

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1

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课堂中对于教师所教育知识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在教学教育中发现有趣的问题,并将这种思考思维方式引申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能够独立地找出问题的关键并解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加强与同学之间的配合,锻炼团结协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团结中求上进,创新中求发展,这便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

1.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的学生正处于对周围一切事物好奇心最为强盛的时期,他们对于所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兴趣与求知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小学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将教授的内容转变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对学生加以引导,引发学生对于问题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立动手问题,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小学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时期,这是儿童的天性。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种天性,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的教学中设置一些有趣的动手操作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中找到解题思路。比如在学习三角形中,教师单纯的口头讲解不如让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三角形,在寻找与绘画中了解三角形的特征,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

3.设置科学练习,培养学生实践动力

练习作业既是学科学习的延伸,又是巩固基础知识,夯实学生基础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当对课堂作业充分重视起来,注重课堂作业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在设置课堂作业时注重对实践类型的练习题的设置,努力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课程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对于外界知识的吸收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

4.发散思维,注重课外引导

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课堂上的知识的学习,更需要课外的实践开展。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所加深,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能使学生深入了解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知识的学习不仅在课堂上,在课堂外也能深入学习。比如,操场上的跑道,可以引导学生对操场上的跑道进行测量,学习矩形与圆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使学生全方面地成长。

三、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注意事项

1.注重课前学习,注意收集相关资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收集课前资料,把握课堂的进展。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所教授的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到一起,加深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同时,也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学习与准备工作,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把握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将课堂的40分钟充分利用起来,把握住课堂节奏,使每一个教学环节张弛有度,紧凑教学,加强对实践知识的探索,使学生在探索中求真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大胆创新,在实践操作中学到新知识。

3.注重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教师在向学生教授课堂知识时,应当把握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性格特征,以风趣幽默的讲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重维护课堂的学习的氛围,以一些有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以饱满的热情来进行大胆的创新,在快乐中提高实践能力。

四、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1.引导学生学习能力,树立学生实践理念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在提升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知识传授与感情沟通交流的地方,教师应当把握住课堂节奏,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与拓展创新,树立学生的实践理念。

2.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基础知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单向的,与学生的互动情况较少。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思考能力,对教育教学具有局限性。因此,通过将实践教育引入课堂,教师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引领创新未来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与来源,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学生只有立足于实践,才能真正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只有立足于实践,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实践是认知的根,也是认知的养分,只有打好实践的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认识自身,认识社会,认识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对于世界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引领学生创新未来。

五、总结

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而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凸现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学习的生活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它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课堂教学应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活动背景,以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使儿童主动参与、自主发展,在活动中改变自己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培养出一种能动的、非顺从的、非保守而具主动性的人;二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完整的目标,不仅有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还应包括学生意志、交往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和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三是课堂教学应强调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和新身体验,创造性的实现目标的教育过程,做到学与思、思与行、行与创的统一。

1、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1.1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而数学的特征之一就是高度的抽象性。如果不把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由此下去,学生就必然会对数学产生厌倦,因此数学教师与学生共同走进生活就显得十分必要。

1.2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生活中找到许多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收集起来和同学们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并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1.3数学教学生活化,还可以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从而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再通过回顾这些问题与结论的可行性推动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策略

2.1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生活化的教学气氛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活泼积极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首先,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课堂上教师要力求改变优等生和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其次,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某一教师,必然也喜欢这个教师上的课,形成老师越喜欢我,我越喜欢这位教师上的课,我越学越起劲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像主持人一样具有亲和力,让学生有向师性。另外,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可以不对学生作不必要的限制,学生可以站着听,也可以直接站起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同时我们也要正确对待爱插嘴的学生,因为循规蹈矩的学生不会插嘴,胆小的学生不敢插嘴,不动脑筋的学生无法插嘴,只有上课精神集中,思维敏捷的学生才会。

2.2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将数学中的理性知识转变成生活中具体的问题,让广大小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并通过学习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完善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转变的过程,也能够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欲望。

2.3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过程

首先,在课程进行之前,要培养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储备学习能力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珍惜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这是实现学生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环节。

其次,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密切的关注,并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生长点和起步点。并在此基础之上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数学教学工作。这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另外,做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反馈工作在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教学反馈和评价。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与生活并非要达到严格意义上一致。它的开展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实现学生由经验的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能力的转变,最终再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使数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2.4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法

首先,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数学学科讲授的基本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利于小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教师应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

其次,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游戏与活动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经验的成长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生活中,积累经验的最有效途径是游戏和活动。游戏和活动可以极大地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另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研究数学教学评价要特别重视数学评价体系的发展,同时也要逐步淡化评价体系的选拔,将评价工作作为改善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评价工作的开展既要密切关注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发展,也要重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真正做到全面评价,既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要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总之,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能使数学教学具有趣味性,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对于数学教学工作的更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确保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更好实施与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发达国家,情景再现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该方法多运用于应用题和故事类数学问题中,通过创设现实情境,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体现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学生对所学知识往往能够印象深刻。新教材在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上作了大量改编,为了更加贴合小学生心理智力特点,更加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这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以新教材中“解决问题”板块教学为例,学生表现出极大不适应。与老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多学生不能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述思考过程,有的学生语无伦次,有的学生会做不会说。如二年级下册第8页的解决跷跷板乐园的问题,学生看图后都能提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也能够列式解答,但如果要求学生把信息(条件)与问题连起来说出完整的应用题,一部分学生哑口无言,有几个会说,像“跑过来的玩跷跷板和还有看的人一共有几人?”但是语句不通顺,无条理,表达不清晰。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清楚,“每组4人,有3组人在玩跷跷板,又跑过来7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几人?”等等。还原成“文字叙述式应用题”的情境表达,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相应的有用信息,引导学生用简洁而又严谨的文字来表述,而不至于看到一幅情境图像在看图说话一样说出一大篇来。这样既排除了图片情境与人物对话的干扰,又有利于数量关系的教学。

又如“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有效引导了课堂教学,取得较好效果。该课时是小学生接触几何图形的开端,也是后继学习“分类”的基础,就其本身而言,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生活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制作了长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头饰,在课堂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将教学内容故事化、情境化,通过组织小游戏等方式将数学学习寓教于乐,加强了教师引导的有效性。从学生课后习题完成情况的反馈来看,情境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二、数学例题生活化,感悟知识内涵

例题的选择对数学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如果例题的选择太过深奥,则不利于其理解应用。实践表明,数学例题生活化,更有助于其感悟知识内涵。

如教“圆的认识”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一张“小猪和小熊推车比赛”的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谁的车子跑得更快?”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抢答,普遍认为小熊的车子跑得更快,因为它的车轮是圆的,而小猪的车轮是方的。紧接着,教师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圆的?”学生先后说出游泳圈、方向盘、水杯等答案,课堂气氛活跃,在师生轻松的交流互动中,教师巧妙利用“小猪和小熊推车比赛”引入教学内容,在调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东西都是圆形、圆究竟具备哪些特征,激发了学生想把“圆”这一数学知识弄清楚的欲望,课堂导入不留痕迹,开局润物细无声,教学效果显著。

三、将“生活经验”引入“数学课堂”,注重情商培养

情商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涵盖了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绪、兴趣习惯、意志品质等所有非智力因素。将生活经验引入课堂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中的积极因素,通过营造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获得较好的情商培养。

如在“比较分数大小”教学时,教师对分数比较的方法进行讲解后,利用题卡的方式请学生一一作答,在回答题卡的过程中,多个学生由于未能准确掌握异分母分数比较的要领,回答出现错误,教师并没有对其进行指责,而是请全体学生积极思考,共同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两分钟的思考之后,学生甲举手发言,“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少,那么其中一份表示的分数就大”,在该生发言后,部分学生会心一笑,还有部分学生呈似懂非懂状态,学生甲继续说道,“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有同样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给6个人吃和平均分给8个人吃,当然是分给6个人时每人得到的糖多”,此言一出,先前似懂非懂的学生也点头微笑了,教师不仅对学生甲大加赞赏,也对其他参与回答问题积极思考的学生进行了鼓励。在该生讲解完之后,教师进一步点拨深化,将分数比较问题引向深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在这一堂课中,所有学生均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实践,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通常分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两种形式,课内实践以解决课堂问题为主,实践活动多在课堂内完成,而课外实践的内容则更为宽泛,更加强调各知识点的贯通和思维拓展,其活动周期也相对更长。采用这些教学形式,大大革新了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面貌。例如:

活动一:周末与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置生活用品,根据所购物品的名称及价格,估算出总价,并将自己估算的结果与超市收银员出具的消费清单作出对比,检查估算的精确度。将估算的过程和结果写成日记在班级讨论中与同学分享交流。

活动二:与小伙伴一起观看《神偷奶爸》、《冰雪奇缘》、《爸爸去哪儿》等电影,估算电影院座椅总数。

活动三:学校即将组织参观春游,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估算的方法设计出最节省的消费方案和最佳旅游路线。

生活是数学学习的第二课堂,生活中的场景为数学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以小学估算教学为例,通过设计与估算相关的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估算和策划,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的水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五、结论

事实证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应用,改变了数学教学的样貌,使得数学学习更生动具体,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悟知识内涵,实施情商教育,增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满仓. 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2:4-6.

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4

一、精选重组教材,巧设生活化数学教学

低年级小学生具有好动、好玩、注意力不持久的年龄特点,思维注意力容易游离课堂之外。无疑这一年龄段学生给教师教学提出了相对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低年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沉下心来研究所教知识和学生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精选重组教学素材,灵活处理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数学教学,努力使数学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容、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牢牢把握引导学生思维注意力,让学生进行追寻新知的过程中完成学习。

首先,可以结合生活经验设置新课导入。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索求知语,而且可使所学的数学内容具体、形象化。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人民币》第一课时时,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认识人民币。教师先从学生帮助家长买东西提问开始,引导学生思索自己所认识的几种人民币。学生纷纷回答:我认识1元、5角、1角的钱;我认识10元的钱;我知道1元钱有纸张的和硬币的两种,5角和1角的也有两种;我知道50元是绿色的,100元是红色的;我们一家星期六去德克士买了3个汉堡和3杯可乐一共花了45元,爸爸付了50元找回5元;……。让学生畅所欲言联系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或购物的经历,已经积累了一些认识人民币的经验。在教学中以现实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把人民币的知识和经验系统化、结构化。

其次,可以结合生活经验设置课堂新课教学。充分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素材融进课堂教学,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一课时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展开教学活动。教学时提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学生可以在上课的教室里找,也可以找生活中见过的物体,通过活动激活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已有认识,让学生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对日常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主动地学习,从而不断增强探索知识的意识,提高探索的能力。又如,在教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概念后,让学生比较不同的文具表面的大小、比较不同省分平面图的大小;并让学生找一找自己的周围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等等。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有关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最后,可以结合生活经验设计练习作业。通过生活化作业,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新课所授内容。例如,在教学二年级《认识时、分》第一课时时,在学生理解、掌握1时=60分并初步建立了1时、1分的时间表象后,通过练习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通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知1分钟、1小时,如设计让学生体验1分钟的持续时间,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做眼保健操的节数,跳绳的次数,可以做几道数学口算题,可以写几个生字,可以从0数到几等活动,并让学生结合各自的生活经验说说1分钟你还能做些什么。通过这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亲身感受到1分钟的持续时间,帮助学生建立1分钟的时间观念。并通过1小时能做哪些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1小时的长短,并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建立1小时的时间观念。

二、开展生活实践,推进学生数学生活应用能力形成

数学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数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性或依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数学”情境,给予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形成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首先,可以结合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开展数学应用。通过实践操作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统计》内容后,设计一些结合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引导提问:今天,某某小朋友过生日,他想请大家吃水果,你喜欢吃什么水果?为了让他方便,就选一种大多数小朋友都喜欢吃的,好不好?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大多数同学爱吃什么?(提示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每一小组分发一张表,请每个学生选一个最喜欢吃的水果,学生经过填表、汇总后,各小组选人上来展示并汇报。教师可举一反三进行巩固联系,出示鱼、虾、螃蟹图片和奖品图片,再组织食堂食谱、班级奖品的统计筛选,由学生运用上例统计方法进行填表汇总、解决问题。整个过程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学生学习统计方法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其次,可以结合课堂实践活动开展数学应用。积极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后,可以安排一次实践活动。活动安排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简单介绍剪纸艺术的特点以在本市流行的情况,并出示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引导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做”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剪纸艺术。第二段,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开展创作,最后组织交流,可采用“作品展示”的方法进行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结合对作品发评点,适时回顾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通过有趣的剪纸游戏,保持积极欣赏的学习形态,根据要求作出判断和选择,促进了对所学知识的自觉积极思考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5

关键词:数学教学;知识形成性操作;应用性操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185-01

实践证明,操作学习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发现内隐的数学规律,形成较稳定性和可迁移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一、知识形成性操作

根据操作在不同类型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又可把知识形成性操作相对细分为感知性操作、探究性操作和验证性操作。

1、感知性操作

感知是思维活动的窗户,是人们深入认识事物本质的开端。小学生思维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特别是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如数学概念、数量关系等),通常先要从感知窗户里得到一些感性知识,作为升华到理性的诱因和基础。而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是十分重要的感知手段,可以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组织安排这类操作要注意: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有效的操作机会;把操作和观察紧密结合起来;必须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形成鲜明的表象。

2、探究性操作

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如公式、法则、定律、性质等),我们一般都会借助于必要的操作活动,在这里的操作除了起到丰富学生感知的作用外,我认为,它更是探索、发现规律性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为充分发挥操作活动的作用,组织这类操作除了要为学生提供充分有效的操作机会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深刻的表象以及引导学生对操作的最终结果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之外,更要注意以下几点:操作要有明确的目标;帮助学生激活必要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自;加强对学生操作活动的调控;加强操作活动后的交流。

3、验证性操作

小学数学内容的系统较强,后继学习内容几乎都是先前学习内容的概括、发展和加深。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要充分挖掘可迁移学习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实现数学知识、技能。技巧、方法等的迁移,从而获取新知。对于运用旧知获得的新知有必要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进行验证,从而既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又能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已具有前导性知识“商不变的性质”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迁移:先从计算结果和商不变性质的旧知揭示等式:l÷2=2÷4=3÷6=4÷8,再回忆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转化成===。然后用纸条折叠涂色来验证。组织验证性的操作要注意:操作前要讲清操作的目的、要求和程序;操作过程中要加强指导,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

二、知识应用性操作

实践操作活动不仅可以安排在知识的形成阶段,也可以安排在知识的巩固和应用阶段。

1、巩固性操作。

安排在新知学习巩固深化阶段的操作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操作巩固新学的知识。如学习了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后,让学生用红色和蓝色分别表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学生在画时,就要思考周长和面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怎么画?这样周长和面积的空间意义就被演泽到画的动作里,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将理解得更为深刻。巩固性操作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意识地设计,保证操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应用性操作。

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6

作者:张春梅           任教学科:小学数学

单位:吉林省舒兰市实验小学  

教研主题: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究

主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标》特别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不仅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项的观念去领悟,还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明确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他们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应该生活化。

通过对我一学期数学课堂教学记录的观察、研究、统计发现,我当前数学课堂有的教学内容过时陈旧、有的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有的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有的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原因,我把我的教研主题确定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究”。希望通过这次研究能使得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领悟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使每个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主题的阐释:(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启于生活,服务应用于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同时,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整体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题实践:(怎么做)

当我刚刚接触到这个主题的时候,我有些困惑,不知道怎样着手操作,于是我阅读了王金战编写的《数学是怎样学好的》和李永桃《论小学数学生活化问题编制原则与途径》,并结合了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豁然开朗,有了自己的思路。

以往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能灵活地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数学语言生活化:教学中尽量使用风趣简洁、幽默严谨、生动形象的数学语言从事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2、数学情境生活化: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将参与欲望化为参与数学活动的行为。

3、教学方法生活化:合理利用多种数学手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4、作业设计生活化:练习题中经常采撷乘车、购票、环境保护等接近于真实情境的数学开放题,有时适当安排一些多余条件使问题答案不唯一,甚至灵活引进一些实践作业。

下面我就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为例具体阐述我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数学生活化教学的。

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主要是为了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三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以及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本节课是教材第117页例1的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在生活中找间隔----在动手操作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的教学过程,首先从生活中引入植树问题,然后再让学生结合生活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掌握植树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尝试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在合作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通过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植树问题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明确主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课的开始,我以学生灵巧的小手为载体,引入本课的学习主题,学生从张开的小手上首次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间隔数是相差1的,让学生在这简单的手指中,体会到只要处处留心,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发现平常事件中蕴涵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我灵敏捕捉教材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生活问题,创设了一个招聘启示,要求应聘者在一段长20米的小路的一边,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这里我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或摆一摆的方法独立设计植树方案,然后再与小组成员交流设计方案及理由,既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又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

三、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我设计了一个统计表,让学生仍然用画一画或摆一摆的方法完成统计表,同桌之间合作探究在小路的长度不断延长的情况下植树棵数和间隔数会有怎样的变化,从而发现两端都栽时植树问题的规律。然后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出示例题。通过例题让学生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并且说清算理,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同学们列举类似植树问题的例子后我请学生欣赏与植树问题有关的图片。我还设计了四个方面的植树问题练习题,即安路灯、队列、锯木头、爬楼梯,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去,从而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从小养成事事处处巧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

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7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实践研究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实行,社会各界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情况表现出了越来越高的重视程度。但是,纵观我国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致并不是很高,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关注到数学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要想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致,最有效的方式还是要跟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小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提出的几点分析和建议。

一、分析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

1.应用能力低

作为一名小学生,他们存在着年龄以及心理等等客观因素的局限,他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巨大多数的小学生都认为学习数学知识是一种非常枯燥的事情,学习兴致越来越多,数学教师更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懂得一味地讲授知识,只要求小学生听得懂、会做题,这是远远不够的,小学生根本不具备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2.教材内容存在更大的上升空间

近些年来,在我国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已经不断地融入了生活元素,更是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生活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足够了,相反,还存在着非常大的上升空间,还是可以进一步提升教材内容与真实生活联系的紧密度,降低陈旧例子在教材中的比重,加入更新的生活元素。

3.课堂教学

很多的数学教师还会在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自己的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上面,很少甚至几乎不会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小学生本身就没有什么耐性,必然不会产生太大的积极性。

二、案例分析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师的确在努力实现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但是,我发现很多的数学教师好像并没有真正领悟到什么是“生活化”,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们为了实现“生活化”教学,刻意为之,这就导致“生活化”脱离了本质,脱离了小学生的真实生活,分散了小学生的注意力,反而使得教学质量有所下降。

比如,有这样的一道数学题目:中兴服装店在销售一款衣服,定的售价是75块钱,小明现在手里只有面值是10元的人民币,那么请问,小明至少要拿多少张人民币才能购买到这套衣服?

科学分析这道题目,正确答案应该是8张,但是,在数学教师生活化理念的教导下,学生们便可以给出更多切合实际的答案,而我们却不能直接判断他们的对错,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带7张,因为我们可以申请打折;又有的学生认为必须要带9张,因为还有购买衣服的交通费用。当然,我们不能直接否认这些学生的答案,但是,这种太过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会让我们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完全丧失标准,学习就应该有学习的标准,如果,我们为这样的答案冠上生活化的标签,那么我们可以给出千千万万种答案了,这并不是真正的生活化教学,也不是引导学生创新的合理路径,因此,数学教师必须要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精髓所在,把握好生活化的度才行。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策略

1.坚持“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是生活的工具,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要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上下功夫,将更多的生活情境尽心加工与改进,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元素,全面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创造能力。

比如,我们在讲授时间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小学生们在等红灯的时候利用秒表计算出红灯路口的等灯时间;可以让小学生们在做口算题目时,自己计时,提高自己的口算效率。

2.积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数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尽可能地多引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上要多多引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们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对于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比如,在学习比例这一章节的知识时,我们一般都会涉及到身高和影子二者之间的问题,数学教师便可以将学生们带到室外,测试不同时间段,自己的身高与影子之间的比例,让学生们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奇妙。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思维要求很强的一门学科,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谨慎选择生活中的实例,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致。

参考文献:

[1]谭丽.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新课程导学》,2016.

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289-01

1.引言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开始尝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教学,以求对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落实新课程标准,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在此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进行思考,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并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1.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1.1增加语文教学的生动趣味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与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相互吻合,都显示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换言之,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生动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积极的配合教学计划,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通过生活化教学,教师就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就能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实际效力。在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相互印证中,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进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首先能够增加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活力。

1.2使语文学科回归本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众多专家与学者开始倡导使语文学科回归本源。从本质上说,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拥有紧密的联系。以语文教材中的写景散文为例,作者用优美的词句描绘的景色源于生活和现实,教学的目标不但是引导学生完成基本的语文积累,更为关键的是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因此,教师必须使语文学科回归本源,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世界、认识世界,发挥语文学科的魅力,使学生能够更健康的成长与发展。通过生活化教学,教师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更大程度的利用生活资源开展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心灵。

2.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策略

2.1营造和谐的氛围。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也就是要进一步拉近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开展语文教学。

因此,教师首选需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课堂纪律的要求过于苛刻,使教学氛围过于沉闷和压抑,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根本无法展开联想,也就无法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态度,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保持亲和的态度,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温和,能够信任教师、信赖教师。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放开思维,才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展开联想,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实现教学生活化。

例如,在《秋天的雨》这一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将教学氛围打造的过于沉闷,这就将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使学生不敢开展联想,无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此时,教师应该保持亲和的态度,要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展开联想。

基于此,学生才能够在课文阅读中联想到现实中的雨景,能够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生动的画面,进而将语文学科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达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2.2充分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教学。如上文述及,在小学语文中拥有大量来源于现实的素材,这些素材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帮助学生更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反之,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赵州桥》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完成生字的积累,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见识,使学生对桥有一定的认识,对赵州桥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大家想一想生活中见识过的桥,想一想它们的结构与赵州桥有什么不同,再对比一下两者之间的优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回忆,能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对课文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小学语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到一起,通过现实素材引导学生更有效率的学习,同时也使学生对现实世界进行更有深度与广度的认识。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悟语文、积累语文,加强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和感受。

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意识,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善于发现、勤于思考,要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体验。例如,在学完《画杨桃》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去发现现实生活中有关创新的事例,引导学生在现实中多角度的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够有意识的去体验和思考。具体地说,当学生在切开水果时会思考,假如换一个方向切水果,是否会得到好看的图案。又如,当学生在欣赏日落时会思考是否站在不同的高度能够看到不同的景色。在此过程中,学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意识的思考语文、领悟语文。随着学生人生阅历的不断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不断提高,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也在不断加深,这就达到了新课程标准的目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4.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生活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众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与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意识,进一步完善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与建设,并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更好的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葸梅玲.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策略[J].宁夏教育,2014(05)

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9

关键词:小学科学; 生成性教学; 探讨;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92-002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经常出现超出教师预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这是因为课堂教学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教师预定的轨道运作。不管是突发的,还是诱发的课堂生成资源,只有被用来充实、拓展、延伸、服务课堂教学时,才具有意义,这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科学教师的重视和利用。本文重点探讨了生成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方式方法、过程及策略,进一步论证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生成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一步开展生成性学习的教育教学实践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生成性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1.生成性教学

生成性教学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学生无目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生成是师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围绕多元目标,开展合作、对话、探究、交流,及时生成的、灵动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生成性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需要规则但在适当的时候又敢于放弃规则的教学,也是一种遵循规则但又不局限于规律的教学。

2.生成性教学的特征

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情感心理等各方面的因素不尽相同,必然导致思维方式的不同、结论的不同,所以生成性教学资源具有情境性、偶发性、差异性和一定的挑战性,其出现的时机也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成的资源,适时纳入学生的原有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生成性课堂教学具有以下五个特征,突出学生生命成长的教学价值观;关注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观;注重师生交往与对话的教学过程观;尊重学生经验、回归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观;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评价观。

二、生成性教学的价值

生成性教学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向主动的探究者,改变了以往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在生成性教学中,学生逐渐养成一种自主探究的习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如何来解决,改变了过去等着老师给他们讲解的恶习,懂得学习科学不应只着眼于书本,而应更深一层地去体验,从而在学习中形成一种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生成性教学的课堂实现

1.多种手段,促使学生生成资源

生成资源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温床”的培养,这“温床”就是优化了的学习环境。比如多媒体课件,这是集电光、电声、图形于一体的媒体环境,能多重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容易产生新想法、新问题。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组织学生跳出书本,走出教室,关注社会,去田野,去工厂,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诱发生成资源。

在教学《果实和种子》时,我搜集了一段关于种子萌发过程的压缩片,通过观看种子萌发的情形,让学生感受到和其他生物尤其是动物一样,植物也时刻发生着生长变化。从学生们观看时发出的咿呀的惊叹声和他们看完后抑制不住要发表感慨的神情中,我知道他们已经对植物生命的探究有了莫大的兴趣,接下来种植种子、观察植物成长过程的活动就非常顺利的开展了。

又如《我们周围的土壤》一课中,我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寻找并研究土壤。在观察之前,我提出了几个问题,使观察更具有目的性:观察土壤的表层,你有什么发现?用小铲子、小木棒挖一挖,你又有什么发现?观察土壤里植物的根,量一量一棵小草的根有多长?找一找土壤里都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生活在土壤的什么地方?关于土壤,你还有什么发现?提醒学生及时记录,并注意安全。观察结束后,回到教室交流汇报观察结果。通过这次户外观察,学生不仅获取了书本上要求了解的内容,而且更亲近土壤、关心土壤,还学会了如何观察、记录、交流,从而形成在平时生活中细心观察、积极动脑、热爱自然的优良科学品质。这些都不是在教室里想象能生成的。

2.精心预设,搭建课堂生成温床

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要生成首先要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时, 我们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随时把握课堂的亮点,不断捕捉,不断调整教学,机智生成。

溧阳市东升小学的史振华老师执教的《认识液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探究水、油、酒精这三种液体流动快慢的这个环节时,教师没有限制学生探究的方法,而是提供给学生一些材料――吸管、滴管、杯子、试管、流速板、小纸花等,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法,再用自己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这些材料肯定是教师精心选择的,在课前已经设计了几种探究液体流动快慢的实验方法,心中已经有答案了,将这些材料全都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材料设计、实验,学生的想法可能很多,但都是在教师的预案之内,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教师的指导性。

3.张扬个性,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对事物的质疑也是一种生成资源。问题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这需要教师首先能营造一个宽松的质疑环境,并能保护学生的质疑欲望,适时指导学生的质疑质量。当学生质疑成为习惯时,他们就会不断地主动接受知识,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在我课堂上,我经常问的一句话是:还有什么问题吗?

在执教《星座》一课时,我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并讨论。有个学生突然站起来问道:“老师,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在阴历七月初七鹊桥相会,这是真的吗?”话音刚落,教室里传来一片笑声。我想,这位学生能敢于提出问题,并能勇敢地说出来,这个态度是好的。所以,我首先对他的质疑态度表示了肯定,接着,我提出了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这个传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牛郎织女星分别在哪?两颗星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这个美丽的传说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经过查找资料、分析、计算,将问题解决了。这使学生既意识到要尊重别人的质疑,也体会到个性张扬的魅力,更促进了课堂的生成。

4.学会捕捉,巧抓动态生成契机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芽、瞬间的创造。面对这些生成性的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我们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以及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在《研究磁铁》一课中,当学生探求出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这个性质后,预备下一个环节,而这时有一位同学却不当心把一块条形磁铁摔成了两段,学生的注意力一会儿被转移到这块摔断的磁铁上,都在等着我怎么批评这位同学时,我及时抓住了这一时机,没有去批判这位不当心的同学,而是反诘其他同学:这块摔断的磁铁还有南北极吗?怎么去判断呢?学生探求的愿望又一次被激起。

又如在执教《把固体放进水里》这一课时,学生将各种固体放进水里,探究固体沉浮的原因。在讨论中,很多学生认为有些东西会浮是因为这些物体很轻,而有一位学生却认为:“东西会浮是因为它很重。”这让我很惊讶,我让他解释一下。“船是铁做的,很大很重,却会浮。”学生都很吃惊,但是不得不承认他是对的。我作为教师,是不是应该马上纠正、讲解呢?我想,再多的讲述还不如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来的好。我发给每组一块橡皮泥,小组讨论合作,想办法使橡皮泥浮起来,结果大多数小组都能想到做成船状能使橡皮泥浮起来,接着再来讨论船很重却能浮起来的原因就容易多了,而那位学生的观点也就没人认可了。虽然这位学生的观点不正确,但是我抓住了这个机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使课堂更高效。

5.智慧宽容,点亮课堂和谐之光

叶澜教授提出: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教学的“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重要的是对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生成性教学不可能在教师霸权下存在,教育民主才是其生存的土壤,而平等互重、宽容妥协正是教育民主的基本要求。教学活动中的各个主体都是平等的存在,任何学生不因自身家庭背景、种族、相貌、性别、个性及学习成绩的不同而受到区别对待,每个学生都应受到尊重。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观察,运用体态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表述,特别关注倾听中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帮助学生完整、清晰地表达。教师评价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能和学生平等交流。对于教学中不同意见,师生彼此之间必须以宽容妥协,不发生对抗冲突为原则,才能保证偶发或相异观念向新意义的方向生成。

四、生成性教学的几点注意

1.关注生成资源的价值

在课堂上,学生涌现出来的想法、问题千奇百怪,但是教师不能一味地跟在学生后面跑,必须把握住探究的方向,把握正确的“度”,分清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意义的,捕捉那些对课堂教学有利的生成,摒弃那些无用的生成,既要考虑到适应全体学生,也必须适应特殊群体,适合教师本身,这样才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2.不为了生成而生成

在一些教育环节中,内容相对简单,之间的联系比较明确、简单的,就没必要为了生成而生成;另外,一些偏离教学目标的生成,也没必要为了生成而生成。以往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现在的教学很可能会走到另一个极端:过于注重活跃的形式而忽略了目的所在。现在的许多课堂成了教师的“表演课”、“作秀课”,表演流于形式,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深入地考虑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行为都要进行生成性教学。

3.课后反思及自我提升

千里良驹也有失蹄的时候,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每天进步的学生,日日发展的社会,再高明、经验再丰富的教师也难免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反思。对于已有精彩的生成,我们也要反思。努力改进课堂,经常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课余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不断锤炼和提高课堂驾驭和应变能力,让学生变成主体,让学习变得快乐,让师生享受其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形式下,要从头建立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 瞬时即逝的教育资源有待审视。教育中不是缺少教育资源,而是缺少长于发现和使用教育资源的双眼,在小学科学的探究性教育中体现得更是显着。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生成比预设更有意义和价值。由于精彩往往源自生成,在生成的过程中,师生两边逾越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理念,课堂中充满了对才智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意,焕发了师生的生命生机。因而,教师应在继承传统的预设教案的基础上,逐渐加大课堂教育改革,使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使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相辅相成。生成性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着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如何使其得到有效的应用,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马秀春.生成性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吴少玲.生成性课堂教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10

关键词:数学 生活 解决问题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不可否认,数学本身正是从生活中抽象而来,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一门独立的科学。而这门科学不仅仅来源于生活,更能反过来对我们的思维产生影响,进而指导我们以一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体会生活。而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我们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在二者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既掌握了相应的数学知识,又不会因为知识的枯燥而逃避学习,更能培养他们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思维,使数学成为一种可以指导生活实践的知识门类。

这也就意味着,数学教学的目的绝不是仅仅教会学生加减乘除,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能利用数学解决更多的问题。然而,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常常被忽视,学生学了大量的应用题,但真正地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却寥寥无几。数学与生活之间的鸿沟不仅仅给数学学习带来困难,更使得数学变成一门无用的学科,而这绝不是数学学科本身的意义所在。

因此,笔者认为,将数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对于数学教学来说至关重要。那么,究竟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将数学知识融会于具体、形象的感知之中

小学生习惯于形象化的思维,而数学这种抽象的知识体系要能够被学生深刻理解,必须将其融会于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利用学生周围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加深他们对抽象的知识的理解。比如,在教学除法中的变化规律“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时,很多学生常常记得不熟,导致运算时候很慢,而且容易出错。分析其原因,应该是由于这种抽象的规律与学生具象的认知习惯不一致。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呢?我换了一种方法,从他们熟悉的分发物品入手,比如,教师拿来了60颗糖要分给10个学生,每人分几颗?如果又来了5个学生参与分配,每个人又能分到多少?如果还是分给10个人,但是糖的个数变为了40颗,那每个人能分多少?在三次结果的对比之中,学生体会到作为被除数的糖的数量的变化,以及作为除数的人数的变化,对所得的商——每人所分到的糖的个数的影响,对于这种除法规律的掌握无疑就会更加牢固和深刻。

二、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抽象的知识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厌烦,因此,兴趣的激发至关重要。在课堂上观察学生,我们常会发现,一旦提到跳脱出课本、和他们日常生活情境相关的东西,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数学的知识虽然枯燥,但是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情境却是比比皆是,灵活地利用这些情景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很有帮助。比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我会问他们最喜欢在哪家小卖铺买铅笔。听到在课堂上讨论买东西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然后,我会出示调查数据:“昨天早上,校门口那家小卖铺卖出了15根铅笔,每根铅笔的进价是8毛钱,卖给你们的价钱是1元,你能算出他家赚了多少钱吗?可以用几种方法计算?”兴趣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的学生会非常积极地动脑筋列算式,并踊跃回答。这时总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方法,而这正是对乘法分配律的一种实际应用。就这样,学生在谈笑中,积极主动地进行了思考,不但学会了乘法分配律,而且整个过程都是兴致勃勃、趣味盎然。

三、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应用能力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观点。这个观点的意义在于指出了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教学却仍然陷在灌输知识的泥潭之中。其实,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往往都和数学息息相关,为什么不能将它们引入课堂呢?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现实的情境之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授“行程问题”时,我会利用课间带领学生去操场上模拟一些行程问题,如让他们同向而行计算追及时间,或者相向而行计算相遇时间。而操场上更可以很好地模拟环形的相遇和追及问题,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环形问题中的追及路程和周长的关系。这样灵活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同时还体会到了掌握数学知识的意义,理解了数学对生活的重要价值。

四、创设不同情境,使学生建立起数学的思维

数学知识的掌握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种数学的思维,将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产生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我会在课上多出的时间里,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利用数学知识来安排和处理各种事物。比如,在学习了“工程问题”之后,我会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完成同样的任务,如接力画画,这样他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工作效率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灵活地通过调配人员的方式来调整不同组之间的效率。而在学习了图形面积公式之后,学生常常死记硬背公式,遇到了图形之后不能够灵活地运用。我会让他们回家之后测量自家的桌子或者壁画,计算其面积,比赛谁发现的可以计算面积的物体最多。每个学生都会很积极,而且当他们再次看到这些物体的时候,它们已经不仅仅是普通的物体,而是变成了与数学相关的东西。这种数学思维是非常宝贵的。

可以说,生活赋予了数学更多的内容和价值,而数学则给了生活不同的意义。学生不仅仅应该从课堂上学会如何做应用题,更应该了解到数学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学会从一种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对于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以后的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华罗庚.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72.

[2]傅东辉.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小学教学参考,2011(21).

[3]王迎花.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新课程:中,2011(4).

作者简介:

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11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9―0090―01

生活化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可以激发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以生活化教学为重点,探究小学语文课堂上生活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树立生活化教学观念,推动生活化教学发展

思想决定行动。首先,从教师的角度上看,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正确认识到生活化教学方式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并将生活化教学贯穿到整个语文教学设计中,实现生活化语文教学,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在学生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并在生活化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引а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探究和自我完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发挥生活化教学作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为学生创建和谐、轻松的教学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轻松地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表达,深层次挖掘学生的语文潜力,培养学生完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立班级生物角和阅览角,养些植物和金鱼、乌龟等小动物。除了营造生活化的班级环境之外,教师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生活化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模拟课堂情景,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菜园里》教学设计中,教室的中间,学生每 6人围坐成一个小组,教室的四周摆着许多新鲜蔬菜,有白菜、卷心菜,有白色、红色的萝卜,红色、绿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浅黄、深黄的南瓜,有穿着绿衣裳的黄瓜,还有细长的豆角。教师问学生:“菜园子里这么多菜,你们认识他们吗?”有的学生说认识,有的学生说不认识,教师可以顺势说:“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一下它们好吗?”学生们说:“好!”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再读蔬菜旁边的卡片,试着记住它们的名字,等到把所有的蔬菜认完了,就回座位。 这样通过创造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认出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蔬菜,这样这些蔬菜的名字会更加深刻,达到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

三、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实现生活化教学目的

1.访一访,认知生活。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较大的距离,学生对文章内涵很难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而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此,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或者是图书馆等进行相关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于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课文来说,有很多课文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注意到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逐步扩大自己的眼界,充分认识生活。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影子》教学设计中,影子对于学生而言是很常见的,但是学生一般都没有真正地观察过影子,对此,教师可以在《影子》的课堂教学中提出“影子”观察任务,引导学生找到影子的主要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有助于学生进行《影子》课文学习,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12

新课程改革前,知识的单向传输常常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上鲜有儿童活力和灵气的迸发。新课程改革后,这种“症状”已大为改观,这其中由陶行知提出的“关注生活”“为了生活”和“依据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药方”,实践他所提倡的“小先生制”,对于重构小学数学课堂生态,外延课堂生活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操作价值。

一、以学定教,激发“小先生”的兴趣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如何把生活和数学有效地联系起来,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选取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不断激发小先生的潜力,锻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的能力,这样既可积累数学知识,丰富数学课堂资源,又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中的魔方玩具、牙膏盒、电冰箱等类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的基本形状,并拍摄好照片或画好直观图,在教学时让每个学生都争当小先生,向全班同学解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从生活物品中逐步抽象出形体特征,再加以分类、归纳、整合,系统形成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再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先布置学生观察家里的钱币,他们就会对不同面值钱币的材质、颜色、大小及其他特征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上课时,每个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想当小先生,把自己的发现和同学交流,一个个都自信满满,言之有物,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又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数一数班级里的人数、铅笔盒里铅笔的枝数、学校教学楼的层数、操场周围树的棵数、家里客厅的瓷砖数等等,通过生活中的物品紧扣教学中的重点。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激发学生当小先生的潜力,培养他们善于发现自己的小先生“资本”,产生强烈当小先生的愿望。同时要用小先生的荣誉激励学生,积极引导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数学,让他们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去观察孩子们之间的“学”与“教”,及时做出反馈,或鼓励或指正或冀望。

二、巧思妙解,发散“小先生”的思维

学生的思维是动态发散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尽情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其他同学予以评判,教师适时进行穿插性的概括或总结。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在思辨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百分数》单元后,我设计了一道题目:“小明看一本课外书,6天看了全书的40%,照这样计算,他看完这本书还要几天?”,要求学生用至少两种方法解决,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纷纷上讲台争当小先生,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1:我根据数量关系式“看完全书的天数×40%=已看的天数”,先求出看完全书的天数,再减去已看的6天,6÷40%-6=9(天)。

学生2:我用倍比法先求出剩下页数是已看页数的几倍,再乘已看的6天,(1-40%)÷40%×6=9(天)。

学生3:我也用倍比法,不过我是先把全书总页数看作单位“1”,先求出单位“1”里包含几个40%,那么看完全书也就需要几个6天,再求还要看几天,6×(1÷40%)-6=9(天)。

学生4:我先把40%转化成2:5,那么全书页数可看作平均分成5份,已看2份,先求出每份看几天,再求还要看几天,6÷2×(5-2)=9(天)。

学生5:我根据“读书量÷天数=每天读书量(一定)”列出比例式解决,先设还要看x天,40%:6=(1-40%): x,x=9。

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点拨、总结、反思,能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也就能自觉地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巧思妙解,学生的思维也得以在小先生的“讲课”中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三、学以致用,促进“小先生”的实践

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挖掘教材中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素材,尽可能让小先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培养学生会学运用的品质。

例如,在教学《认识千克》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身边的1千克在哪里?”,让学生自由组队,在学校、家里、超市等场所,寻找哪些东西大约重1千克,第二节课前每组选出小先生进行交流。这样,通过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回炉”,不但让学生加深对千克这个重量单位的认识,更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性,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产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又如,在教学《校园的绿化面积》时,我以比一比哪一组计算草坪面积最为合理、快速、精确的形式,开展测量学校草坪面积的实践活动。整个活动由小先生组织,第一阶段“想想看看”,学生通过的自主学习理解并掌握了不规则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量量算算”,通过实地测量、绘图等手段,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第三阶段“交流分享”,各组的小先生介绍自己的测量、作图、割补和计算方法,互相取长补短。在交流中,我及时鼓励并引导学生感受求异思维的价值,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做数学”,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