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控制与决策

控制与决策

时间:2023-05-30 09:12:14

控制与决策

控制与决策范文1

【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价值;内控监管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促进企业经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企业资产安全,并为企业经营决策和营运活动提供完整准确的会计信息,约束企业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促进企业提高经营效率,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内部控制不仅是企业的中心工作,也是企业决策层的重要环节。

一、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意义

内部控制根本是为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因此,健全、合理、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国际化竞争,保障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

1.良好的内控制度,有助于维护企业资产安全。内部控制通过不相容职务分离,比如授权审批与采购、销售等业务分离,业务经办与财产保管分离,会计核算与采购、销售分离,稽核检查与财产保管分离等,可以有效防止发生错误与舞弊行为;通过对财产记录和实务保管、定期盘点和账实相符以及资产的限制接近等环节的全面控制和监督,可以防止资产浪费、毁损、被盗和贪污。

2.良好的内控制度,有助于促进企业提高经营效率。通过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归集、分类、编报等会计系统控制,对内可以向企业经营者,对外可以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用于投资等决策的正确信息。通过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经营、筹资、投资活动的全过程的总体计划的预算控制,有利于分析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对未完成预算的不良后果采取改进措施,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3.良好的内控制度,有助于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通过对年度计划、年度预算目标的分解、落实、考核,对战略管理制度的完善,来确保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通过对发展战略情况的监控,对企业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分析,对内部业务、机构运行情况的分析,及时发现偏离发展战略的情况并加以调整,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对企业经济资源的占有、使用、管理与配置的绩效评价的有效控制,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二、目前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单位决策层重视不够

一方面,企业决策层更关注的是企业的经营成果,而没有将促进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企业内控制度的终极目标,导致内部控制事项没有渗透到企业所有部门和岗位,没有渗透到企业所有业务和事项中,不能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环节的控制。

另一方面,企业的决策层更注重通过增加收入、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发展新技术来实现企业增值,而较少通过加强内部风险点控制,实现内部精细化管理来为企业增值。从而造成企业内部控制流程不健全,相关的授权行为高度集中或重复;或者是制度健全,但在实际工作中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执行力。

2.内部控制运行上存在缺陷

目前,多数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在执行上缺乏科学性、严谨性、连贯性。例如有的单位由于人员紧张等原因,业务采购人员兼管财产保管,出纳人员兼职报销职务等,不相容职务未真正分离,没有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还有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是在离开岗位以后的审计,忽视了事前、事中的风险控制,事后控制收效甚微。所有这些内控运行上的缺陷都削弱了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制约着企业发展。。

3.内部控制监督不到位

企业内部的监督机构和监管人员工作关系隶属于本企业,独立性较弱,造成上级监督太远、同级不能监督、下级不敢监督。加之国有体制的客观因素,凡不触及个人利益的,更多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好人主义盛行。在具体操作层面,内控监督也是蜻蜓点水,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大大降低了内控监督应有的作用。

4.各部门制约流于形式

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成文的规定,但更多的是印刷成册,束之高阁,作为各部门检查的“挡箭牌”。至于内控制度执行,则是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处理,甚至明知故犯,各部门相互推诿扯皮,推卸责任,削弱了企业员工执行内控制度的自觉性和警觉性,削弱了内控制度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5.内部控制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某些单位的财务人员、业务经办人员、仓储保管人员责任意识淡薄、业务素质低或职业判断风险能力差,购置环节不订合同或订立合同存在重大疏漏,付款环节关键控制点不能有效把控,资产出入库环节的出入库、盘点流于形式,造成企业资金、资产安全都存在一定风险。

三、内部控制规范和决策层监管策略

为保护企业资产、资金安全,促进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目标,企业必须建立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严格的决策层监管策略。

1.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企业应该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及内控要求设置内部机构,并进行严格的职责分工,明确各机构职责权限,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企业应培养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企业文化,保证企业内部信息通畅流动,提升企业管理效能。

2.建立健全有效的授权审批制度

企业应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审批人对各类经济事项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企业的重大业务和事项必须履行集体决策审批和联签制度。严禁任何个人单独进行决策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3.建立完备的预算控制与成本控制体系

预算控制的内容涵盖了企业所有营运环节。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无论采用定期预算、滚动预算,还是增量预算、零基预算的预算编制方法,无论采用权威式预算还是参与式预算的预算编制形式,最终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审查,决策层进行决策、指挥和协调。因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科学的预算控制、成本控制体系,合理运用成本效益原则。

4.注重人员素质的提高

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实施控制的自觉性,是内部控制的关键。因此,企业不仅要加强企业内部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更新员工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要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提升员工的思想观念,满足员工自我价值需求,增强员工遵守内部控制的主动性。同时,企业要广纳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和强烈责任意识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另外,企业领导者要率先垂范,树立责任价值观,营造执行风气。企业还应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促进全体员工知识、技能的持续提高,为企业长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5.确保内部监督的有效性

内部监督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企业只有通过内部审计才能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而内部控制只有较好的体现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并维护企业绝大多数员工利益时,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有生命力。因此,要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企业应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并确保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同时,内部监督要公开、公正、公平。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本质上应该是企业和员工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保障,而不是管理者用来管理员工的工具。

6.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良好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挖掘个人潜力,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另外,企业应该设立科学的薪资方案和绩效考核模式,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系统,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奖励;对于违章违纪的,坚决给予处罚,将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结合起来,使企业与员工形成良性互动,督促企业实行内部控制制度,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行。

参考文献:

1.李伟:《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18期.

控制与决策范文2

关键词:ERP 库存模块 库存控制

一、库存的作用及存在弊端

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来看,库存是指企业用于生产或服务,以及用于销售的储备物资。库存的形态主要要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和外购件等四大类。库存既是生产服务系统合理存在的机场,又是合理组织生产、服务过程所必须的。以较低的库存确保较高的供货率就是库存控制的目的和追求方向,它不仅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实际工作中经过努力也是可以达到的。

库存控制的作用主要是:在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需求前提下,使库存量经常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掌握库存量动态,适时适量提出订货,避免超储和缺货;减少库存空间占用,降低库存费用;控制库存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具体可以归纳以下几个方面:维持销售产品的稳定、维持生产的稳定、平衡企业物流、平衡流动资金的占用。

大量的库存必然会有其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占用企业大量的资金,增加企业的产品成本与管理成本,存货价值贬损或生产中断。

基于以上原因,ERP系统得以发展并在提高企业资源效率、强化企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ERP系统库存管理功能模块

ERP系统的库存管理系统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并遵循可靠性、可伸缩性、跨平台互操作性、灵活性和易维护性等原则,一般情况下应分为基础数据模块,日常业务模块,仓库盘点模块,库存查询与分析模块、产品出厂管理模块等几大模块。简要说明如下:

1、基础数据模块。基础数据也称初始化,是库存管理系统正确运行的基础,是进行计算机仓储管理的起点。

2、日常业务模块。本模块主要是由系统执行与出入库事务处理有关的操作。

3、仓库盘点模块。本模块的设置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对各类物资进行自动清点和汇总,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盘点的时效性。同时对实际盘点后的数据进行实盘输入和账务处理

4、库存查询与分析模块。本功能主要用于查询库房存货的积压情况,查询内容包括库存物资的物料编码、物料名称、单价、现有量、金额、最近出入库日期、积压天数、合理储备天数等信息。根据查询资料由电子计算机自动进行订货点分析、短缺超储分析等对企业仓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5、产品出厂管理。本模块通过自动编制出厂编号,对出厂产品进行单机出入库管理,同时建立用户档案,进行质量跟踪,提高企业的售后服务水平。

通过以上管理模块,实现了对仓储业务的物流和成本管理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盒跟踪,实现企业物料管理的精细化管理。该系统可以独立执行仓储管理操作;与采购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存货核算系统、成本管理系统等其他ERP系统子系统的单据和凭证等结合使用,将能提高更完整全面及时的企业物料业务流程管理和财务管理信息。

三、库存管理的策略

1、ABC管理法:库存管理的对象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为了提高库存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通常采用ABC管理法。其重点就是从中找出关键的少数(A类)和次要的多数(B类和C类),并对关键的少数进行重点管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具体做法:首先要收集数据,将产品类别,每类产品占用资金数据和库存百分比数据采集并分类;第二步将库存资金数据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进行排序,计算出库存资金的百分比和占用库存的百分比;第三步列表并分类。A类物资,占库存资金的80%和库存品种的20%,B类物资,占库存资金的15%和库存品种的30%,其余并入C类。

3、ABC分类和库存控制方式。

(1)A类物料。A类物料是库存控制的重点,品种少,价格高,并且多为企业生产经营关键、常用物料,一般采用连续控制方式,随时检查库存情况,一旦库存量下到一定水平(订货点)就要及时订货。一般采用定期订货,每次订货量以补充目标库存水平为限。

(2)C类物料。C类物料由于库存库存品种多,价值低,年需要量较少,可按其库存总金额控制库存水平。一般采用比较粗放的定量控制方式,可以采用较大的订货批量或经济订货批量进行订货。

(3)B类物料:B类物料的控制方式介于A类和C类物料之间,可采用定期控制方式,按经济订货批量进行订货。

四、库存控制的方法

由于库存本身类别的不同,使得库存控制在不同的类别下其方法也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库存类别要采取不同的库存控制方法。

1、确定性需求下的库存控制。确定性需求库存是指需求是已知的,连续均衡的,物料是以批量方式订货或生产,订货成本已知恒定,且与订货量无关的一种库存需求。一般采用订货点法确定定量订货模型,以库存余量为基础,当库存量降低到预先设定的重新订货点时,库存控制系统便开始订货。

2、时变需求下的库存控制。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企业面对的是变化着的需求形式。即需求率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时变需求实质上是一种确定性的非均匀需求。大体采用下列对策:(1)最简单的对策是直接按照每一期间的实际需求组织订货或进行生产。(2)第二种对策是采用经济订货批量模型,但是由于需求是不均衡的,期间库存可能较大,不一定会取得库存总成本最低的效果。(3)第三种对策是应用动态规划方法可以得到最优解,但是计算过程繁琐,影响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

对时变需求下的库存控制,常运用部分期间费用比较法。就是直接对一次订货覆盖的部分期间内的订货成本和保管成本进行比较。当部分期间的全部期末库存的保管成本小于一次订货成本时可继续加大订货批量,加入一次订货批量,加大一次订货覆盖的供货期间。当一次订货的期末库存的保管成本之和大于一次订货成本,就以此前一个期间的订货批量进行计算。这种方法计算过程比较简单,在现实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

3、随机需求下的库存控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对库存的独立性需求往往呈现出随机变化的特征。对这类具有任意的,不确定变化特性的需求称为随机性需求。随机需求下库存实际上是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经常性库存,另一部分为安全库存。随机性需求库存模型实际上是在确定性需求库存控制模型的基础上加上安全库存,将随机性的、不可控的需求控制问题转变为对安全库存的设置问题。

安全库存的设置方法

(1)首先要确定平均订货提前期的需求量:

平均订货提前期的需求量=平均订货提前期×平均日需求量

(2)确定安全库存量

确定安全库存量(SS),常常采用统计方法,其计算步骤如下:计算平均预测误差;选择服务水平,确定安全因素;计算安全库存量;计算订货点库存量。

五、ERP库存模块在库存管理中产生的作用

ERP系统不仅是信息系统更是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ERP在业务流程与管理控制上达到统一,从客户下订单到送货结束,整个业务过程可以实现实时动态的控制,也就是通过ERP系统可以及时了解业务的每一环节。

在库存管理方面,通过ERP系统进销存分析、物品实行ABC分类管理获得数据的比对,合理确定存货采购日期和数量,保证存货处于最佳库存状态,改变了传统库存依靠增加库存量来维持市场的需求现象。利用物料信息结合在ERP系统中处理各项业务,生成凭证、明细表、管理报表,进行人为干预使库存趋于合理。

总之实行ERP库存模块,交货期缩短准时交货率提高;销售部门的信誉、为客户服务水平得到提高;采购期缩短减少了资金占用时间,节省了采购费用;购销存的管理水平提高,减少了管理人员提高了效率 。

六、结束语

在合理的ERP库存控制模型提供了完整和及时的仓储物流信息的基础上,通过ABC管理分类,对企业各种物料的库存量进行控制,制定合理的采购决策,必将降低库存量与库存成本,减少企业的仓储费用,同时降低了流动资金的占有率,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翠蓉.ERP环境下的仓库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1(5)

[2]吕洪林.ERP软件中的库存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5(4)

控制与决策范文3

关键词:控制权防守;利益侵占;终极股东;资本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9-0038-05

一、引言

资本结构决策一直是公司财务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Llsv[1]提出的终极所有权概念为研究资本结构决策问题提供了新视角。一些学者对终极股东控制下的公司资本结构决策进行了研究,但得到的结果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Du和Dai、孙健以及Bany-Ariffin等研究发现终极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偏离度与资本结构正相关[2~4];而肖作平的研究却发现终极股东的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分离度与债务水平显著负相关[5]。不仅如此,虽然Du和Dai、孙健以及Bany-Ariffin等得到基本一致的研究结果,但他们给出的分析也不尽相同,Du和Dai[2]、Bany-Ariffin等[4]主要从终极股东维系控制地位的角度出发解释公司的高负债率,Filatotchev和Mickiewicz、Faccio,Lang和Young以及孙健主要从利益侵占角度进行解释[5,6,3]。由此可见,关于终极股东的资本结构决策研究尚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文把终极股东资本结构决策动机分为控制权防守和利益侵占两种,并分别根据两种动机提出研究假设,特别是本文考虑了控制权防守和利益侵占两种动机交互作用对终极股东资本结构决策的影响。本文的贡献是将控制权防守和利益侵占动机结合起来分析终极股东的资本结构决策,揭示出控制权防守和利益侵占两种动机对终极股东资本结构决策的交互影响。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1.控制权防守动机对终极股东资本结构决策的影响

Du和Dai(2005)对东亚9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市公司终极股东控制与资本结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终极股东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偏离程度与上市公司负债比率正相关,他们认为终极股东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主要是考虑债务融资不会稀释控制地位,从而选择有利于维护自身控制权的资本结构[2];Bany-Ariffin等以2001~2004年马来西亚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终极股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具有高负债的特征,认为产生高负债的主要原因是终极股东为了保持对上市公司的有效控制[4]。以上研究体现了终极股东在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时的控制权防守动机。为此,从终极股东控制权防守动机出发提出假设1:终极股东控制权与资本结构负相关。

2.利益侵占动机对终极股东资本结构决策的影响

Filatotchev和Mickiewicz发现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债务融资规模往往会大于实际需要量,他们认为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控制性大股东试图通过扩大债务融资获得更高的控制权私有收益[5];Faccio、Lang和Young发现在资本市场制度相对较差的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如菲律宾、马来西亚等,被终极股东控制的公司具有较高的负债率,负债作为一种治理机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反,这种高负债有助于终极股东对负债资源进行利益侵占[6];孙健也认为终极股东选择债务融资的目的主要是想通过各种途径掏空上市公司获得的债务资源[3]。因此,从利益侵占动机分析,提出假设2:终极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偏离程度与资本结构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1.模型及变量界定

为检验以上假设,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式(1)中,根据假设1和假设2,预测β1的符号为负,β2的符号为正。模型所涉及变量的具体界定见表1。表1变量界定

变量分组变量名称代码变量解释被解释变量资本结构LevM有息负债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权益市场价值)LevB有息负债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权益账面价值)解释变量终极股东控制权Vote采用终极股东投票权衡量,投票权用终极股东控制链中最低持股比例表示,如有多条控制链,则将各条控制链最小持股比例加总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度DevD终极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其中,终极股东控制权计算同上;终极股东现金流权是通过将控制链中每个链条的持股比例相乘得到,如有多条控制链,则将各条控制链计算得到的现金流权加总DevS终极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控制变量股东制衡Con上市公司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终极股东控制权董事会独立性Inde独立董事人数/董事会人数投资者保护Law采用樊纲、王小鲁等编制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9年报告》法律制度环境指数公司规模Size总资产的自然对数盈利能力Profit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总资产,公司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净利润+所得税+利息+折旧+摊销成长性Grow托宾Q值,(负债账面价值+权益市场价值)/总资产账面价值有形资产Tang(固定资产+存货)/总资产非债务税盾Shield固定资产折旧/总资产所属行业Indu样本共包括21个行业(其中把制造业C按二级代码划分),以A农、林、牧、渔业为基准,引入20个哑变量,属于某一个行业取1,否则取0年度Year以2002年为基准,引入7个哑变量,属于某一年取1,否则取0(1)被解释变量

资本结构作为被解释变量,衡量方法有很多,如总负债/总资产、长期负债/总资产等。Rajan和Zingales注意到采用不同的指标来衡量资本结构会得到差异很大的实证结果[7]。因此,本文在选择衡量资本结构指标时主要参照国内外学者近期普遍采用的主流衡量方法(Cook和Tang[8]、姜付秀等[9]),即有息负债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权益市场价值)和有息负债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权益账面价值)两种方法衡量资本结构。其中,有息负债总额=短期借款+应付票据+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应付短期债券+长期借款+应付债券,权益市场价值=年末流通股数×流通股的年底收盘价+限制性流通股股数×年末每股净资产。

(2)解释变量

终极股东控制权采用终极股东投票权衡量,投票权用终极股东控制链中最低持股比例表示,如有多条控制链,则将各条控制链最小持股比例加总;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度一般采用控制权/现金流权、控制权—现金流权和控制权与现金流权比较的哑变量等来反映,本文主要采用前两种方法。

(3)控制变量

根据国内外资本结构决定因素研究(Titman和Wessels[10]、Wu和Yue[11]、孙铮等[12]、肖作平和廖理[13]、戴亦一等[14]、沈艺峰等[15]、王跃堂等[16]),本文运用了公司治理结构、公司规模、盈利能力、成长性、资产有形性、非债务税盾、行业特征以及投资者法律保护等因素。

2.样本选择

根据CCER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库提供的统计资料,选择2002~2009年在沪、深主板上市的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样本筛选经过以下步骤:①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②剔除控制权低于20%的上市公司;③剔除同时发行B股或H股的上市公司;④剔除交易状态为ST、PT的上市公司;⑤剔除资产重组、退市或相关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最后,得到共计1720个民营上市公司混合横截面数据(Pooled Cross Section)。这些样本的年度分布是:2002年131家、2003年178家、2004年220家、2005年235家、2006年242家、2007年240家、2008年237家、2009年237家。

3.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终极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主要财务数据等来自CCER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库、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数据库和一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反映投资者保护程度的法律制度指数来自樊纲等(2010)编制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9年度报告》[17]。样本公司2002~2006年的固定资产折旧、摊销等数据通过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提供的《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数据及定期报告汇编》光盘获得;有关2007~2009年样本公司的固定资产折旧、摊销等数据通过手工查询各公司年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获得。其他数据利用巨潮资讯网提供的公司年报资料补充获得。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主要变量分组描述性统计

按照控制权、控制权和现金流权两权偏离度的中位数对研究样本进行分组,把控制权大于中位数的样本归为高控制权组,低于中位数的归为低控制权组;把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偏离度大于中位数的样本归为高偏离度组,低于中位数的归为低偏离度组(H、L分别表示组高、组低)。根据样本分组情况对资本结构、控制权、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度基本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

制权组中小于低控制权组,在高偏离度组中大于低偏离度组,初步表明控制权与资本结构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两权偏离程度与资本结构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由表2还发现:衡量控制权的Vote在高偏离度组中小于低偏离度组,衡量两权偏离程度的DevD在高控制权组中小于低控制权组,DevS在高控制权组中大于低控制权组,这些结果初步表明控制权高低与两权偏离度高低存在不一致性,控制权防守和利益侵占动机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资本结构就成为一个有趣的问题。

2.控制权防守、利益侵占对终极股东资本结构决策的单重影响

控制权防守、利益侵占动机对终极股东资本结构决策影响的回归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终极股东控制权Vote与衡量资本结构的LevM、LevB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假设1得到证实。这表明,终极股东控制权越小,终极股东控制权防守动机越强,在资本结构的选择上,终极股东偏好债务融资。同样,终极股东控制权越大,牢固的控制地位降低了权益融资对其地位的撼动。因此,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可以采取权益融资。

衡量终极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的DevD和DevS两个指标均与资本结构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2得到证实。这表明,终极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偏离度越大,终极股东利益侵占动机越强。因此,终极股东倾向通过负债融资扩大控制资源,为进行资源转移做好准备。

另外,方程中反映公司治理结构的股权制衡Con、董事会独立性Inde与资本结构正相关,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Law与资本结构显著负相关,与沈艺峰等(2009)的研究结果一致。

3.控制权防守、利益侵占动机对终极股东资本结构决策的交互影响

为进一步考察控制权防守、利益侵占动机对终极股东资本结构决策的交互影响,构建如下两个回归方程。

LevM or LevB=β0+β1Vote+β2Vote×DevG+β3Con+β4Inde+β5Law+β6Size+β7Profit+β8Grow+β9Tang+β10Shield+20j=1+β10+jInduj+7k=1β30+k+ε (2)

LevM or LevB=β0+β1DevD+β2DevD×VoteG+β3Con+β4Inde+β5Law+β6Size+β7Profit+β8Grow+β9Tang+β10Shield+20j=1β10+jInduj+7k=1β30+k+ε(3)

式(2)考察两权偏离度对控制权与资本结构敏感性的影响,DevG为哑变量,等于1代表高偏离度组,等于0代表低偏离度组;式(3)考察控制权对两权偏离度与资本结构敏感性的影响,VoteG为哑变量,等于1代表高控制权组,等于0代表低控制权组。两个方程的回归结果见表4。

4.稳健性检验

在稳健性检验中,本文根据DevS中位数对两权偏离程度进行分组,检验结果与前文一致,选择控制权比例至少达到30%的样本进行检验,结果也与前文一致。篇幅所限,因此不再报告具体检验结果。稳健性检验显示,主要结果无明显的变化,因而结果是稳健的。

五、结论

本文以2002~2009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1720个观测值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控制权防守和利益侵占动机对终极股东资本结构决策的单重影响和双重交互影响,结果发现:高控制权减弱了两权偏离度与资本结构的敏感性,低控制权下两权偏离度与资本结构更敏感;高偏离度减弱了控制权与资本结构的敏感性,低偏离度下控制权与资本结构更敏感。这表明:终极股东控制权防守和利益转移动机对终极股东资本结构决策产生交互影响。本文进一步揭示了终极股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决策机制,提高了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公司利益相关者对终极股东控制下的资本结构选择行为的认识,丰富了公司治理与资本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围绕利益侵占动机,进一步提供终极股东负债资源转移行为的经验证据,也可以进一步探讨终极股东控制权防守和利益侵占动机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等问题。

参考文献:

[1]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 Journal of Finance,1999,54(2):471-517.

[2]Du J L, Dai Y. Ultimate 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apital Structure: Evidence from East Asian Economics[J].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5,13(1):60-71.

[3]孙健.终极控制权与资本结构的选择——来自沪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科学,2008(2): 18-25.

[4]Bany-Ariffin A N, Nor M F, McGowan Jr C B. Pyramidal Structure, Firm Capital Structure Exploitation and Ultimate Owners’ Dominance[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 2010,19(3):151-164.

[5]Filatotchev I, Mickiewicz T.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 and Debt Financing[R].SSRN Working Paper,2001.

[6]Faccio M, Lang L H P, Young L. Deb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R].SSRN Working Paper, 2001.

[7]Rajan R G, Zingales L. What Do We Know about Capital Structure? Some 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Data[J]. Journal of Finance,1995,50(5):1421-1460.

[8]Cook D, Tang T.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Capital Structure Adjustment Speed[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0,16(1):73-87.

[9]姜付秀,黄继承.市场化进程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J].管理世界,2011(3):124-134.

[10]Titman S, Wessels R. 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J]. Journal of Finance,1988,43(1):1-19.

[11]Wu L,Yue H. Corporate Tax, Capital Structure and the Accessibility of Bank Loans: 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9,33(1):30-38.

[12]孙铮,刘凤委,李增泉.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J].经济研究,2005(5):52-63.

[13]肖作平,廖理.公司治理影响债务期限水平吗?[J].管理世界,2008(11):143-156.

[14]戴亦一,张俊生,曾亚敏,潘越.社会资本与企业债务融资[J].中国工业经济,2009(8):99-108.

[15]沈艺峰,肖珉,林涛.投资者保护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J].经济研究,2009(7):131-142..

控制与决策范文4

【关键词】:建设项目;决策阶段;工程造价;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1、项目投资决策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工程造价的前提是项目投资决策的正确性是否合理,在项目投资中,如果决策是正确的,说明投资行动方案在选择性上是最佳最优的,在项目建设上做出了科学的决断,资源达到了合理配置。这样就对工程造价才能合理的计算和估计,并且在实施投资方案过程中,最能有效地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如果投资方案确定不合理、决策失误,会使建设项目选错,以至于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给人力、物力及财力和资金投入带来直接的不必要的浪费,因此,事先就要保证项目投资决策的正确性,避免决策失误,才能做到工程造价的合理性。

影响项目投资决策的还有另外一些因素,比如:投资多少、造价高低等。进行投资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对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在进行项目审批时,同时也是主管部门及

决定项目是否可行所参考的依据。

2、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建设标准的内容包括影响工程项目投资效益的主要方面,项目工程造价的多少主要取决于项目的建设标准,标准水平定的合理与否,关键在于能否起到指导建设投资、控制工程造价的作用。

2.1项目建设规模合理选择拟建项目的生产规模,解决生产多少对确定建设规模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不管在哪个建设项目中,几乎都存在着对规模合理选择的一个问题。如果生产规模过大,超过了项目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则会使产品降价销售或积压,从而导致开工不足,致使项目经济效益也会低下;相反,如果生产规模太小,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配制,单位产品成本较高经济效益同样也会低下。因此,工程造价合理与否,项目规模的选择是否合理,都关乎着项目的成败,项目规模合理化的制约因素有:

2.1.1、市场因素项目规模确定中需考虑的首要因素就是市场因素,项目生产规模的确定,前提条件就是要对项目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同时,对建设规模的确定还有市场价格、原材料市场、市场风险分析等重要规模。

2.1.2、环境因素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进行确定项目规模在项目建设、生产和经营中需考虑的主要环境因素有:政策因素燃料动力供应等。

2.1.3、技术因素

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及生产技术是项目规模效益赖以存在的基础,而相因的管理技术水平则是实现规模效益的保证。

2.1.4建设规模方案的比选经过多方案比较,在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提出项目建设规模的倾向意见。

2.2建设地区及建设地点建设地区选择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拟建项目的命运,影响着建设工期的长短、工程造价的高低、建设质量的好坏,还影响到建成后的运营状况。一般情况下确定某个建设的具体地址,需要经过建设地点选择和建设地区选择,这两个不同层次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工作阶段。

2.3技术方案生产技术方案不仅影响项目的建设成本,也影响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成本,因此,技术方案的选择直接影响项目的工程造价,必须认真选择的和确定。技术方案选择的基本原则有先进适用。这是评定技术方案最基本的标准,保证工艺技术的先进性是首要满足的,他能够带来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的优势。经济合理。在可行性研究中可能提出几种不同的技术方案,各方案的能源消耗量、劳动需要量、投资数量等可能不同,在产品成本和产品质量等方面可能也有差异,因此应反复进行比较,从中挑选最经济合理的技术或工艺。

安全可靠。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或工艺,必须经过多次试验和实践证明是成熟的,技术过关,质量可靠,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项目的经济效益,确保生产安全运行。2.4设备方案设备的选择与技术密切相关,二者必须匹配,没有先进的技术,再好的设备也没用。没有先进的设备,技术的先进性无法体现

3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造价失控的原因分析 3.1、施工合同条款不够严密

建设项目合同主要是双方亦或多方就工程项目的相关事宜所订立的权利、义务的合法性协议。需要当事人共同遵守。工程建设项目合同涵盖了施工合同、用地协议、合同以及监理合同等多种,而在这些众多的合同中,施工合同是主要的合同,其内容最为复杂。所谓施工合同,指的是承包人与发包人为完成商定的工程项目,进而对双方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的合同。施工合同是建设项目质量、进度和投资控制的主要依据。建筑施工合同范本中有关项目造价的条款应约定明确、合理。合同条款若编制的不严密,容易产生不必要的扯皮,进而会影响工程的造价。 3.2、盲目采购建筑材料

导致工程造价失控的另一主要原因是投资方或承包商在施工准备阶段做的不充分,未能全面地对材料的采购进行分析。建筑材料的价格是最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一方面,未能充分分析近几个月的建筑材料价格走势,加之,施工周期长,材料本身具有很大的价格风险;另一方面,未能充分调研材料供应价格,使得实际采购价格偏高,导致整个工程造价受到影响。 3.3、只顾追求施工进度,对工期、质量和造价三者间的关系未能正确处理

通常情况下,投资者为使资金能够早日回笼或施工方为获得更多的进度款,会想当然地加快工程进度,缩短工期,但是如果一味盲目的缩短工期,施工质量未能保障,就会适得其反,增加了人力、物力,加大了施工成本,工程造价也得不到合理有效地控制。 3.4、工程变更、施工现场签证管理混乱

在施工阶段,存在设计变更的可能,会加大或减少工程量,而变更手续存在不规范或不及时现象;另外,某些工程师业务素养不高,不熟悉合同条款的规定,或者对施工项目的质量问题未进行认真地审核,盲目签证,并不能在合同约定的时间段内对变更和签证进行回复等,假若监理业务素质差或者掉以轻心,势必会造成工程造价失控。 4、建设项目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应对措施 4.1、订立严密的施工合同,同时加强施工阶段的合同追踪、管理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建设项目的管理也在逐步同国际接轨,而严密的合同制定是我国建设单位的首选课题。按照国际惯例,对于严谨的合同文件的编制,业主通常是聘请有成熟经验的咨询公司进行制定,在最大程度上涵盖各项条款对承包商进行制约,以防施工单位凭各种措辞进行索赔。因此施工单位在合同签订阶段应充分根据项目的客观情况,考虑诸如:施工场地小、施工工期紧等等因素在合同中予以约定。施工阶段合同条款的严密制定、合同管理及追踪的加强,能够有效地保障业主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权益,确保工程质量,进而合理地控制工程造价。 4.2、把好建筑材料价格关

一方面,要定期关注相关机构公布的建筑材料的价格、及时地把握不同区域、不同规格材料的价格信息,建立合格供应商目录,寻求质优、价廉的材料,同时,应综合考虑时间价值和资金;对进货批量与批次应合理地确定,最大程度上降低材料的储备;另一方面,相比替代产品,许多新型材料在性能方面占据较大的优势,如果合理采用,能够降低材料费用。加之,我国建筑材料价格已基本形成有市场调控的格局,所以,我们要根据市场变化规律,对建筑材料的价格进行动态的管理。 4.3、处理好工期、质量和造价之间的关系

首先,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都应对项目及各种客观因素进行认真分析与研究,实事求是地制定一套项目建设的具体目标;其次,正确处理造价与工期的关系,虽然缩短工期能够减少施工单位的固定成本,但是必然增加赶工措施费,如相对的人力、物力需要加大投入,可能需要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从而增加人工费、材料费以及机械费,加大工程造价;最后,需要正确处理造价与质量的关系,需要项目工程师合理确定质量标准,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无效的劳动,降低工程造价。 4.4、加强工程变更及施工现场签证的管理

一方面,项目工程师应根据合同约定对工程变更进行严格的审核,主动监控,尽量减少工程变更;另一方面,从多角度分析各项变更工程对总造价的影响,诸如,经济美观、使用功能等等,确定有无必要进行工程变更,最大程度的降低费用支出。倘若工程必须变更,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与合同条款约定程序进行,及时办理相关手续,避免施工阶段的造价失控。

5、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在工程施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容忽视。本文对施工阶段造价失控的主要原因做了简要分析,相应的对策也进行了简略探讨,然而,我们要知道,造价控制是一项大课题,并不局限于施工阶段,以上所述还未完全囊括造价控制的内容,有待建筑人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共同努力,使建设项目造价控制不断完善与成熟。

参考文献

[1]徐志祥.项目决策阶段工程造价控制探析[J].科技信息,2010,10:333-334.

控制与决策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程决策;设计阶段;造价管理;控制;实施对策

Abstract: In our country the field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s not very standardized, technical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is out of line, all stakeholders connected incoherent, make construction project cost often appears the "super three " phenomenon, construction project design budgetary estimate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investment estimates, construction project budge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design budget, construction project completion settlement of build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budget, resulting in the entire construction project investment out of control phenomenon happens again and again. In qinghai,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decision-making and design stag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st management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studied.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decision-making; Design stage; Cost management; Control;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建筑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额已从1992年的7582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311022亿元,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正保持大幅攀升态势。目前,中国已成为建设项目最多且建设项目投资金额最大的国家之一。

建设项目呈现出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投资一次性、综合性强,利益相关方众多等特点,这就要求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必须建立一个全过程的造价管理系统,使其各阶段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目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使得很多建设项目的投资得不到有效的管理。虽然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理论已基本建立起来,但是在具体理论应用和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国内外大量工程实例显示,设计阶段费用占工程造价的3%―6%,对工程造价影响可达到35% ― 75%,甚至更高,而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对造价的影响仅为5%―25%。大量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对造价的控制还只是针对预、决算,更多的精力花在施工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使得工程造价控制缺乏全面而系统的定位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2.决策阶段造价管理与控制的实施对策

在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由于投资方个人偏好等原因造成该阶段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形同虚设,为后面各阶段的造价控制埋下了隐患,容易导致造价失控。为避免上述问题的频频发生,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2.1不断完善行业法规和行业规范。严格执行法规和规范,规范投资者和工程造价技术人员的行为,不能逾越和简化程序,更不能用人为的主观臆造来代替客观实际与科学。借鉴先进成熟的经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过程造价咨询方法,真正做到与时进,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并发展理论。

2.2不断提升造价咨询人员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其作用,并保证其应有的地位。造价咨询企业应对从业人员进行经常培训,不断地提高专业知识,加快知识更新步伐,及时掌握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的施工方法,打破那种只会识图、计算、套定额、取费的模式,使之成为既懂工程经济、技术、法律、管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型人才。

2.3在建设项目实施的整个阶段,投资方应委托同一家专业的工程造价咨询公司进行造价控制,并赋予其明确的权利和责任,引入奖励机制,将其收益与项目最终的投资收益挂钩,充分调动造价工程师的积极性,保证其工作的独立性,不受投资方个人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客观、真实的分析项的可行性,确保项目的投资估算低于投资限额,并保证一定的浮动空间。

2.4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建设工程造价咨询网,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合理的工程造价软件;采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大型现代信息交流平台,共享造价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

在投资决策阶段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造价咨询单位应尽量收集、比较类似工程项目的造价资料,确保收集资料的准确性,分析类似工程的建设期价格水平和本项目建设期价格水平,对造价信息进行动态更新。在进行具体研究时,造价咨询单位应认真、谨慎,利用先进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动态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综合与专业分析相结合方法分析建设项目的前景,编制合理的投资估算,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依据。作为投资方,在投资决策阶段应注重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责任感强、技术能力强的工程咨询单位,并对整个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进行跟踪、审核,确保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设计阶段造价管理与控制的实施对策

控制与决策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既有线施工;风险控制;管理决策;安全;施工

一、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安全风险识别

铁路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是要确定在铁路建筑施工中存在哪些安全风险,这些安全风险可能会对工程产生什么影响,并将这些风险及其特性归档。为此,就需要了解铁路建筑施工中主要发生的安全事故有哪些及引起这些事故的原因。

下面将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分析发生这些事故的原因:

1. 事故的直接原因

参考《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CTB6442-1986)的规定,可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指施工机具、材料以及建筑产品(统称为物)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 (1)物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具体包括以下方面:①安全防护、保险、信号、通信、旗子、哨子、对讲机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②机械设备、设施、工具等有缺陷;③个人防护用品用具(包括安全帽、安全带、安全鞋、手套、护目镜及面罩、防护服等)缺乏或有缺陷;④施工场地环境不良。主要包括现场照明不足、通风不良、作业场所狭窄、作业场所混乱、交通线路配置不安全、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和地面滑等;⑤恶劣的气象条件或现场条件,如暴雨、酷暑、严寒、台风、龙卷风、洪水、泥石流等易造成事故。

(2)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操作错误,忽视警告;②造成安全装置失效;③使用不安全设备;④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和工具等)存放不当;⑤手代替工具操作:⑥冒险进入危险场所;⑦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吊车吊钩等);⑧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⑨机器运转时进行加油、修理、调整、检查等工作;⑩有分散注意力行为;在必须使用安全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等。 2. 事故的间接原因

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属下列情况者为间接原因:①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建筑物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②安全教育培训不够,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③劳动组织不合理;④在铁路营业线施工,施工单位没有办理施工审批手续,签订相关施工配合协议、施工安全协议。⑤对现场工作缺乏安全检查或指导错误;⑥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没有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⑦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等。

工程管理人员可参考有关检查标准或规范规程及上述发生事故的原因,对照建筑工程的建设环境、建设特性、建设管理现状和工程技术文件等方面采用检查表法来分析可能出现的主要安全风险。在既有线线施工,还应对照《铁路行车线上施工技术安全规则》、《工务安全规则》等有关规定,分析可能出现的主要安全风险。

二、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

铁路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是安全管理中的必要环节,对于确定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程度并且获得关于它们的核心与外延信息很重要。而确定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性是确定安全风险控制的优先权的基础,包括确定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的可能程度。

工程管理者可以采用调查和专家打分法来确定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性:

首先,识别出某一特定工程项目可能遇到的所有重要的安全风险,列出安全风险调查表;其次,利用专家经验,对所有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的可能程度进行评价。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每个安全风险造成伤害的可能程度,伤害程度可分为1,2,3级,1级为轻微事故(如所有损失工作日不到3日的事故,假设为1分),2级为严重事故(如使工人3天或者更长时间不能工作的事故,假设为2分),3级为重大事故(如死亡和重伤事故,假设为3分)。 第二步:确定每个安全风险的等级值,按发生可能性很大、较大、中等、较小、很小这五个等级,分别以0.9,0.7,0.5,0.3和0. 1打分。 第三步:将每项安全风险造成伤害的可能程度与等级值相乘,求出该项安全风险的得分,求出所有得分后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各项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程度,即可确定哪些是需要更多资源投入的高风险领域,以方便选择合适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三、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控制与管理决策

在对铁路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工程管理者所要做的是根据安全风险的性质及潜在影响,选择行之有效的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将安全风险所造成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低限度以减少损失,增加收益。

铁路建筑工程施工中常用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为:风险回避、风险缓解、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

1. 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指当项目的安全风险发生可能性较大和损失较严重时,主动放弃项目或变更项目计划从而消除安全风险或安全风险产生的条件,以避免产生风险损失的方法。对潜在损失大,概率大的灾难性安全风险一般采取回避对策。风险回避可以在某安全风险发生之前,完全彻底地消除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而不仅仅是减少损失的影响程度。风险回避是一种最彻底的消除风险影响的控制技术,而其它控制技术只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回避虽然能有效地消除风险源,彻底消除某些安全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可

能造成的恐惧心理,但不可否认它是一种消极的风险应对措施,因为在回避了风险的同时,也回避了可能的获利机会,从而影响建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 风险缓解。风险缓解是指采取措施降低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减少风险损失的严重性,或同时降低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风险缓解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是风险缓解的重要途径。在铁路建筑工程施工中常用的措施有:工程法、程序法和教育法。

工程法以工程技术为手段,减弱甚至消除安全风险的威胁。例如:在高空作业下方设置安全网;对现场的各种施工机具、设备设置安全保护装置;按照规定

在施工现场设置防护棚、安全通道、安全标志等;给施工人员配备安全帽、安全带等防护用品;在楼梯口、电梯井口、预留洞口、坑井口等设置围栏、盖板等均是工程法的具体应用。在铁路既有线施工,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批准的施工方案组织施工,做好施工安全防护,对施工安全关键实施卡控。

程序法要求用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从事工程施工以保证安全风险因素能及时处理,并发现随时可能出现的新的风险因素,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在施工中就是要真正落实好各种安全管理制度,例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制度、安全会议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和事故隐患整改制度、安全生产考核和奖惩制度、特种作业和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制度、职工守则和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等。

在既有线上施工,应按《技规》的规定设置防护,未设好防护不得开工。施工防护信号的设置与撤除,由施工负责人决定。防护人员应由指定的、经过考试合格的职工担任。

既有线上施工封锁必须按《技规》的有关规定办理。

教育法是针对事故的人为风险因素为着眼点实施控制的方法。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实践表明,项目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构成项目的风险因素,因此要减轻安全风险,就必须对项目人员进行安全风险和安全风险管理教育。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要接受相应的安全教育,未经安全教育或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

(2)减少风险损失。减少或控制风险损失是指在风险损失已发生的情况下,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以遏制损失继续扩大或限制其扩展的范围,使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例如:施工安全事故发生后对受伤人员立即采取紧急救护措施,同时加强作业环境的安全防护;制定各类安全事故的紧急处置预案,对员工进行安全事故处置训练,提高施工单位在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应对能力,降低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

(3)分散风险。分散风险是指通过增加风险承担者以减轻总体安全风险的压力,达到共同分摊安全风险的目的。例如:企业内部的扩张,增设实体以分散安全风险或通过企业兼并以加大风险承受的能力;企业通过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职责,发动企业各下属单位、基层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参与安全管理,分担安全风险。

3. 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项目管理者设法将风险的结果连同对风险应对的权利和责任转移给其他经济单位以使自身免受风险损失。转移安全风险仅将安全风险管理的责任转移给他方,其并不能消除安全风险。一般分保险和非保险两种方式。安全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向保险人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当所投保的安全风险发生并造成人身伤亡时,由保险人给予补偿的一种制度。1998年3月开始施行的《建筑法》第48条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这对施工单位而言是强制保险。非保险风险转移方式主要有工程分包和利用合同条件的拟定或变更。例如: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遇到对自身而言具有较大安全风险的特殊施工(如水下施工作业)时,可将其分包,将安全风险转移给分包人。在铁路既有线施工,施工单位办理施工审批手续,与铁路有关部门签订相关施工配合协议、施工安全协议等。 4. 风险自留。风险自留,又称风险接受,是一种由施工单位自行承担安全风险后果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自留是一种财务性技术,要求施工单位制定后备措施,一般需要准备一笔费用,作为安全风险发生时的损失补偿,若损失不发生则这笔费用即可节余。其主要用于处置残余风险,因为当其它的风险应对措施均无法实施或即使能实施,但成本很高且效果不佳,这样只能选择风险自留。所以,风险自留是处理残余安全风险的技术措施,与其它风险管理技术是一种互补关系。

参考文献:

[1][英]克里斯・查普曼著.李兆玉译.项目风险管理过程、技术和洞察力[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王卓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控制与决策范文7

关键词:控制 保证体系 LNG项目 投资决策 应用

一、前言

由于我国当前油气行业投资计划的制订规范以及投资管理的制度在关键支持的文件、项目控制的保证体系、投资管理的流程等模型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实现较国际上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大。所以说我国亟须完善油气行业中海外油气的投资决策方面体系,加强控制与保证体系在大型LNG项目最终投资决策前的应用。

二、有效确立以及实施项目的控制以及保证体系

1.将阶段决策的路线图有效建立进而将各阶段项目决策界面明确

项目投资建设过程的本质即为项目机会有效实现的过程之一,而要想将投资机会把握住进而使投资者将价值增值的目标实现,就应将各个阶段中项目明确且清晰的各个管理界面明确。将大型的LNG项目的建设过程作为例子从前期的论证到投产的建成,可分为操作运营、项目实施、项目定义、概念选择、识别评估等阶段,在进入各个阶段之前要从社会的政治环境、组织架构、经济、商务、技术几方面全面考核项目,在考核之后才可以把项目提交给最高的决策层,再决定是否可以往下个阶段进入[1]。

按照项目发展五阶段将大型LNG的项目决策方面路线图有效建立,而股东一定要参与的一项外部保证的活动为往各决策门前进入的价值保证以及项目保证,此类活动可确保支持阶段的决策。此决策的线路图表明项目发展中每个阶段的末期以及往决策门进入之前应该经过外部的保证活动之后才可往决策进入。

2.将大型LNG的项目中最终投资与决策之前项目深度的评价方法有效创建

前期的项目深度的指数指项目建成需要的所有阶段中前面三个阶段的工作深度,其主要用来对FID之前的三个阶段的准备工作所具有的完整性以及充分性进行考察与评价。而3-15通常是FEL的指数范围,如果指数范围在4-4.7,那么前期的准备工作具有较高的质量;若指数在4以内那么前期具有过多的投入;一旦指数在4.7以上那么前期具有较少的投入,而项目具有较低的成功率。按照荷兰的壳牌石油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投资项目的统计与分析可知前面三个阶段具有较低的深度与质量是项目实施的阶段中较易出现问题的原因,而前期资金与时间投入较少、在项目目标的认识较为模糊、未正确且全面的认识风险、可行的一些管理计划较为缺乏是深层次的原因。

依据荷兰壳牌项目管理的经验可知通常在前期投入项目建设费用10%-20%可将较好的实施方面结果有效实现。且壳牌总部在实际的工作中全球投资项目是以投资额来排序,其每年经过第三方的全球对标的审计公司评价100名以内的项目前期的工作,在量化评估后将项目和同业项目工作的质量有效对比,预测项目成功可能性,且将整改意见提供给评估中所发现的那些问题,进而将相关参考提供给项目决策[2]。而项目设计的工作最终的完成情况、项目计划的完成情况、现场相关事项工作的完成情况是大型LNG的项目中前期项目的深度指数评价的主要方面。

3.将专业控制与保证的框架模型有效建立进而将阶段性项目决策质量有效保证

在大型 LNG 的项目每个阶段开始的时候要将一体化、合理、科学的专业控制与保证框架有效建立,此框架为标准化以及上下游所通用的工具之一,将规模不同的项目于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包含的每个专业受控的标准文件以及决策和成果有效规定。而专业技术的授权手册、保证计划的模板、专业控制、各专业化的标准的数据库是其主要构成部分。在专业化且标准的数据库中将各专业在项目设计以及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所需正式的签署的一些决定与文件列出来,同规模不同的项目相适应。

4.将明晰的一些决策治理的结构有效建立进而将决策性的保证审核方面的活动明确

国际上通行的一些项目管理的体系通常是大型的LNG项目所采取的体系,再同公司特点相结合,将股东在阶段性项目决策方面把控能力提高作为主要目标。而为了将上述目标实现,通常采取如下两点措施。

首先将分级决策的委员会有效建立,进而将项目决策权的划分以及决策程序明确。其次将项目保证的审核活动方面分级策略有效建立,对于项目的保证审核与外部监控要予以重视,将股东参与的决策性明确,进而确保审核活动的开展。通常项目审核的保证策略可分成三级:特级审核的保证策略是第一级、重点审核的保证策略是第二级、自我审核的保证策略是第三级。

三、控制与保证体系在大型LNG项目最终投资决策前应用的具体策略

1.将阶段性的决策有效把控进而将FID科学的做出

一个项目往实施阶段进入且投资建设之前关键点为最终的投资决策,而投资决策的最终做出应于前期项目的每个阶段中项目保证以及阶段性的决策基础上,唯有将阶段性的决策把控好,方可使最终的投资决策高效率。而保证阶段性的决策全面与科学、将过程管理做好是投资决策做好的前提。且各级的决策质量项目控制以及保证计划是最终的投资决策之前管理的重点,再通过项目控制的有效实施、项目控制与保证框架的建立、阶段性项目决策界面的明细等手段。且将决策门分别设置给操作运营、项目实施、项目定义、概念选择、识别评估阶段,同时要求项目往下阶段进入之前皆有相应支持文件以及标准评价程序,可以施行分级审核与逐级决策动作,且由第三方客观、全面的审核对项目造成影响的因素,之后再由董事会来决定是否往下阶段进入[3]。

2.将控制以及保证工具充分利用

采取上文提到的一些大型LNG的项目中控制与保证方法同国际上一些大公司联手开展其他的油田项目与大型的LNG项目,确保阶段性的项目成果合规且全面,这亦对中国的油气行业中覆盖上游、中下游的投资项目有效设计有利。

3.大力邀请第三方来评估本公司项目的执行情况

当第一阶段的项目完成的后期可邀请国际上独立、顶尖的评估公司来评估本公司项目执行情况,而评估公司可以访谈众多主要项目的成员与问卷调查的形式,把价值工程中实务采用的情况、专业能力、团队建设的水平等对项目成败造成影响的重要的项目指标同25年以来200多家公司中14000个项目施行对比分析动作。此外评估公司对于主要风险、进度计划、建设成本等同建设相关的指标通常会对比分析1997年到今17个同类LNG项目,进而将相关参考提供给项目投资决策。

四、结束语

大型的LNG项目具有苛刻的投资环境、巨大的投资金额、上下游的一体化以及复杂的技术,因此在大型LNG项目最终投资决策前应广泛应用控制与保证体系,使管理效率显著提高以及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目标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新红,姚震,赵月峰.控制与保证体系在大型 LNG 项目最终投资决策前的应用[J].项目管理技术,2013,11(9):93-94.

[2]王美娟.大型LNG贮罐优化设计与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院学报,2011,76(4):116-117.

控制与决策范文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具有的问题 处理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指的是单位通过制度制定、措施实施和程序执行,实现控制目标,管控和防范经济活动过程中的风险。从静态角度上讲,内部控制是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建立的保障系统。从动态上讲,内部控制是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本文主要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内部控制策略进行创新,尽可能提升行政事业单其位内部控制的科学化。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其内部控制具有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内控意识不强烈。一些领导将内控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事物,误认为内控仅仅与会计人员有关,内控认识存在偏差,无法发挥内控的关键性作用。第二,内控制度不规范,会计岗位设置不合理,内部控制不严谨,甚至出现一人多岗或者一肩挑问题。另外,很多单位尽管设置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其财务以及经济行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导致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第三,内部审计机制不完善。就目前来说,要么部分单位还未单独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要么在已经设立内审机构的单位中,内审机构没有权威性和独立性,不能独立开展工作。加上领导权力过度集中,“一言堂”现象严重,领导手握大权,使内审机构形同虚设,内审人员不能监督也不敢监督问题严重。

二、行政事业单位其内部控制的策略创新

(一)提高单位内部的控制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其内部控制的关键人物是单位相关负责人及有关领导,提高他们内部控制的意识,不仅仅可以有效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还可以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进而使得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及必要性。所以,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及有关领导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实际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应该从领导以及负责人入手,充分发挥领导以及负责人在实际内控中的表率作用,进而引导全体员工从思想上提高内控意识。

(二)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2012年11月末,我国财政部颁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从2014年初开始实施。各行政事业单位在遵循《控制规范》有关要求前提下,依据其各自业务需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个岗位之间的权责关系。然而,有相当数量的单位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还存在不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情况。为此,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迫在眉睫。首先,针对内部控制中关键岗位进行合理设置,明确规范职责与权限,实行分离措施,建立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工作机制。一方面坚决避免出现一人多岗现象,即使单位确实需要一人多岗时,也必须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另一方面,不得由一人办理业务活动的全过程,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其次,创建授权审批有关控制制度。确定划分各工作岗位办理事项和业务的权利尺度、有关责任和审批程序,创建对重大事项进行集体决策会签机制,有关工作人员需在其权限内进行业务办理和行使职权,严禁出现越权或者私自变更集体决议以及现象出现。最后,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保管的权利和责任制度。创建对资产进行日常相关管理制度及定期彻查的机制,确定对资产有保管及使用的责任人,明确对资产有使用权利的人在对资产进行管理中的职责,创建资产管理台账制度,强化实物管理。

(三)强化单位内部监督控制

内部监督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内部监督控制也是内部控制得到有效实施与执行的重要保证。但是,从目前各行政事业单位情况来看,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内部监督控制仅仅是流于形式与表面,而对于内部监督控制的具体实施严重不足,内控制度没有做到严格实施与贯彻。为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审计能力与水平,同时加强其职业道德培养,保证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可以得到合理、公开、公正、定期的审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其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良好的改良这些问题,切实搞好内部控制工作,使其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及有效性,于此同时仍需提高单位内有关责任人在内部控制方面重视。做到内部控制工作职责划分到个人,才能实现内部控制的实施有效性和发展的快速,才能有利于推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迈向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柴大江,李继民.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07)

[2]郭九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中州大学学报,2012(03)

更正

控制与决策范文9

关键词:火电工程;造价管理;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一、火电工程造价管理的意义

火电工程造价管理,是指用科学技术的原理与经济和法律等手段,来解决其工程项目活动中造价的确定和控制,经济和技术,经营和管理等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火电工程造价其管理的内容,主要是要合理确定与有效控制整个工程的造价,以合理的方式编制出概算,来避免三超现象等状况的发生,能够把控制投资的回报做到更好。火电工程与一般工程相比,具备投资大,其建设的周期也比较长,技术工艺也比较复杂等特点。同时电力工程关系到社会群众,也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其中投资效益也是非常巨大的,火电工程的造价管理也受到投资方的高度重视。

二、火电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内容

工程造价的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及经济性很强的工作,是以我国电力工程建设方针和政策,来作为准则规范的,其内容有两方面:

(一) 火电工程的造价确定标准

想要确定一个规范合理的火电工程的造价,需要对整个工程建设的过程,都要依照建设的程序与阶段化,来充分考虑其影响工程造价的相关因素。预算工程不同阶段的费用,确定其整个火电工程项目的造价。在各个有关因素中,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并且有效的控制火电工程的造价,从而提高其投资的收益。

(二) 火电工程项目造价的控制

火电工程造价确定之后,要以确定好的这个造价来作为工程目标的计划值,根据建设的程序,要从整体控制火电工程的实际造价,来保障投资计划能够顺利的完成。

三、影响火电工程项目造价的问题因素及注意事项

对于相关企业来说,项目的成本是投资方最为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火电工程项目造价是影响其整个工程成本的主要因素, 火电工程项目的造价,目前常常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其一,就是一次性的投资比大。一般一个火电项目的投资,基本上都在多个亿以上,加之其工程建设的周期比较长,期间有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也比较多,从而直接影响了其火电工程的造价;其二,我国现行的电价审批制度与多种电价。火电工程的造价是电价的组成部分的重要环节,上网电价也是控制工程项目造价的关键。但是因为我国较特殊的经济环境,电力有关企业其自身没有权利定价,按照有关规定必须遵守我国政府部门进行其指导价。当前湿湿的上网电价,都是是以“一厂一价”甚至“一机一价”的原则,不但严重影响正常的电价的形成机制,还干扰了电力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其三,火电工程的投资估算和概算,以及预算制度等,都是按照相关规定其概算不得超过估算,预算不得超过概算。可是实际的工作中常常是在初步的设计阶段,概算一调再调,更有甚者不但了原来的初级方案,还使概算非但不能控制其投资,反而成了增加投资的依据。其四,就是现行的招投标制度不完善。在招投标的过程中,人为的干扰因素,也是影响火电工程造价的原因之一,我们在以下的文章中对其问题的因素做了详细分析,并对其相应的注意事项也做了概述。

(一)影响火电工程造价的因素

1.投资因素的影响

火电工程项目其投资量相对较大,因此在投资的决策阶段,对其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确定其投资目标,就要确保充足的资金能够到位,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按照工程进度,来调整投入资金的多少,从而确保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假如资金的供应不能够按时来提供,其整个项目工程都不能够正常的进展,从而影响了火电工程的进度,致使工程的造价也会大幅度提升。

2.设计因素的影响

工程的设计直接影响火电工程的造价,设计费虽然是工程造价的一个小方面,但是设计的本身对于火电工程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设计者首先要使自身的设计在其技术上先进,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和需求,还需确保设计本身能够在经济上合理化。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以及设计手段及经济效率之间能够妥善解决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3.招标因素的影响

引入招标,一方面,对于设计者们,就是想要以竞争与竞标者之间,互相产生激励的作用,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设计质量。另一方面招标因素,对于火电工程的造价影响其大小,是受电力工程的供求状况来控制的,当电力项目工程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时,火电工程的影响就相对明显,反之,影响就会相对减小。

4.施工因素的影响

在其施工阶段,对于火电工程造价的影响是直接的,其中最重要的施工因素有几点:其一,社会的经济因素,也就是政府宏观调控下,利率和汇率的变化,物价涨跌及其它;其二,就是施工人员自身的因素,施工人员自身素质和技术水平等;其三,就是自然环境的因素,例如自然灾害,若是火电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遇到地震、洪水和滑坡等自然灾害,都会对火电工程造价造成不良影响,损失也是难以挽回。还有就是不利于火电工程施工的地质和水文及气候变化等等,这些因素都会致使其工程的设计变更或难度的增大,从而造成工程造价的增大。

5. 工程结算阶段的造价管理因素

工程再其竣工之后,决算是确定工程造价的最终手段,它直接关系到甲乙双方的经济利益。建设单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加强管理,控制造价。根据施工合同及协议,认真查看施工图纸、说明、施工记录、验收记录、变更签证手续,核实工程量,不能多算或不按规则计算,如乙方对工程变更只计调增量,却不计调减量,甲方完成了“三通一平”,乙方仍计场地平整等现象,这就要求建设单位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施工图纸和现场情况。要审核定额套用的合理性、合法性,审核基价是否被套高,定额是否被错用,在选用子目时是否有重复等。对施工单位提供的各种票据单价一定要与当期市场价格相吻合,这样才能做到工程材料价格真实可信。

6.综合因素的影响。

其综合因素,主要包括:其一,管理因素。因为施工人员的管理水平不够高,不能对火丁工程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及监督,从而造成了火电工程在很大的程度上,管理不够完善,致使其成本和工期及质量等控制失不到位。其二,组织协调控制的因素。火电工程中很多个部门之间缺乏互相交流与协调性,只注重强调个人部门的权利和责任,忽视其他部门的相关规定或者相关责任,从而致使工程组织的效率不够高,并影响了建设的工期。其三,物资供应的因素。如果施工材料与设备供应不够及时,也会使建设的工期延误。

(二)注意事项

综上所述,针对其上面所提到的影响火电工程造价的因素与火电工程的造价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投资的决策阶段,要切实的做好火电工程的建议书与可行性的研究,这个阶段的投入,虽然比整个火电工程项目资金的投入相对较小,但是其作用还是是比较具大的。

2.要确保其招投标的过程公平和公正及公开,使每个参与的竞标企业,能够公平竞争,发包方还需要合理的确定好火电工程项目的承包总价,可以已此来确定好承包方。

3.双方还需要认真的履行相关合同,构建的项目管理体系,也要完善其成本管理的制度,加强和提高施工监理的 工作,还需重视结算的工作,切实的做好在施工阶段时的有关成本控制。

4.需要高度重视,对工程的造价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培养或培训,从而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整体素质,来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结束语: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火电工程造价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其工程造价也成为了整个项目中最重要的部分。现代社会对火电工程造价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对其工程进行费用的预算之外,还要对整个工程进行控制。火电工程造价管理的全过程与控制使工程造价管理贯穿到整个过程,从而达到控制工程预算费用、提高整个工程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焦文静,郎尚华. 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火电工程造价管理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0:171-172.

[2]赵超恩.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在火电工程中的应用[J]. 山西建筑,2013,30:219-220.

控制与决策范文10

关键词:控制电源 强关按扭 15度压板 联锁

丰镇发电厂四台循环泵出口门是铁岭阀门厂早期生产的蝶阀电动装置(1989年投入运行)。它适用于介质为水或油品的泵出口管路上作为闭路和止回阀,用来避免和减少供水系统中水的倒流以及产生过程水锤压力上升和波动,以保护水泵系统和凝结器。但是由于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控制回路设计极不合理也不科学。不仅安装困难,控制回路复杂,材料消耗多,操作和维护不便,故障率较高,加上电器元件质量的问题,循环泵出口门常有故障发生,严重影响我厂的安全稳定运行。为此,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着手进行有关试验、运行分析和原理结构检查,找出了影响循环泵出口门多次故障原因的关键因素,并进行了改造。经再次投运结果显示,改造措施是成功和有效的。

1 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次故障处理和深入现场调查,以及对它的工作原理和控制回路的研究发现:循环泵出口门在实际操作中控制有三种状态,即联锁、就地、解除。循环泵停时,出口门控制开关打到“就地”位,可实现开关暂停;出口门控制开关打到“联锁”位时,可实现循环泵启动联开出口门,循环泵停止运行则联关出口门;出口门控制开关打到“解除”位能实现就地点动关门,不能实现联锁、就地及开门功能;除此之外,它还具有“75度和15度”功能。所谓“75度功能”就是:循环泵启动出口门全开后,出口门控制开关打到“联锁”位,当循环泵出口门重锤下滑到75度,油泵自动补压全开出口门,如果打到“就地”位无论关到或下滑到75度,油泵都会自启补压全开出口门。“15度功能”:循环泵启动出口门全开后,出口门控制开关无论打到“联锁”位、“就地”或“解除”位,当出口门重锤下滑到15度,都可以实现联跳循环泵的功能。

2 原因分析及处理

在这些繁琐且复杂的操作中,本控制系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就地操纵(属于机械部分),其作用是在紧急情况下或检修时用于手动操作;另一部分为电动控制部分,是循环泵出口门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开门或关门等作用,尤其是出口门控制开关打到“联锁”位时,可实现循环泵启动联开出口门,循环泵停止运行则联关出口门。能够保证出口门能够安全运行,就必须要求电磁阀在工作状态下,不能突然失电,永久励磁,这样,我们必须要有安全可靠的电气元件,有正确合理的电气回路,对可能存在影响循环泵出口门故障的原因我们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2.1 控制电源部分

为了保证安全运行之目的,我们引进双路220V控制电源,并能联锁自动切换(图一所示),一改以往电动装置采用双电源但全部采用手动切换的习惯,当合上电源开关1DK后,接触器1C获电吸合,使其长开点闭合控制回路带电,其1C在2DK线路中的长闭点断开,达到联锁的目的。在合上电源开关2DK,使双回路电源投入,如1C电源发生故障,或断电后1C释放,1C在2DK线路中常闭点自动闭合,另一路电源自动投入,保证了供电的可靠性。

2.2 24V电源及控制环节

在改造前,其控制回路如图二所示,此控制环节为220V电源,经变压器二次输出36V,经整流后调整R1到24V,另一路6.3V供开度指示,当阀在开或关时,有电位器W的107号线分出不同电流,供开度指示表(UA)来显示阀门的位置,达到开度指示目的。开度指示调整过程:将阀门置于全关位置,此时开度指示为零,阀门在全开位置时开度指示为100%,如达不到此要求,可适当调整电位器KW,使其达到0或100%即可。

我们从上图中不难看出:图中任一电器元件损毁或断开,都有可能使电磁阀断电,由于解除励磁电磁阀打开,在重锤力距等作用下,油缸里的油通过油缸底部上的两个节流阀和高压软管、手动阀和电磁阀而回到油箱,随着油液排出重锤下降而使蝶板关闭。须指出电磁阀开启过程或在运动状态下始终保持励磁状态(即阀门关闭不通油),而当失电时又必须解除励磁(开启)。并且检修和维护时,查线和检查许多电器元件,不仅耽误时间,而且极不方便,所以我们必须使用可靠电器元件,和简单的电气回路,为此我们对其24V电源回路进行改造(图三)。众所周知,一个电气回路中,用的电器元件越少,质量越好,其出现故障的几率就越小,所以我们在电器元件使用上,全部选用正泰集团生产电气设备,尤其硅整流器,输入220V电源后,便能直接输出整流电源,更加保证了电磁阀用电的可靠性。

2.3 出口门强关增设按扭

我们还在多次试验中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循环泵停止运行时,出口门不能联关,将给循环泵造成很大危害,所以我们增设了强关按扭,无论出口门控制开关打到联锁位还是就地位,都可以实现强关出口门,所以循环泵跳后,假如出口门不自关,可用强关按扭将出口门关闭。循环泵启动出口门全开后,出口门控制开关在“联锁”位,可以点动关门及开和中停门,但强关出口门后延时5秒后门自开;循环泵启动出口门全开后,出口门控制开关在“就地”位,可以开关及中停出口门,但强关出口门后,出口门不会自动关闭。

2.4 循环水专用控制盘加装15度压板

改造前,为实现15度功能,在#1机6KV开关上装设了15度压板,循环泵启动出口门全开后,检查运行一切正常时,由电气运行人员投入15度压板。循环泵之间联锁及运行泵和备用泵出口门联锁,由电气运行人员投入运行泵出口门15度压板,备用泵禁止投入15度压板,因为投入后,循环泵出口门不能全部开启,所以不能联启备用循环泵。运行泵跳闸,备用泵未联动时应立即解除循环泵间联锁,强合备用泵,假如备用泵没有强合成功,立即通知电气运行人员退跳闸泵出口门15度压板,强合一次跳闸泵。定期轮换循环泵时,备用泵启动正常后,投15度压板退原15度压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突发故障发生,汽机运行人员和电气人员配合操作很困难,而且耽误处理故障时间,为此我们将15度压板加装在循环泵专用控制盘上,由汽机运行人员直接操作,使运行人员更方便工作。

3 结束语

由于试验条件和时间的限制,本次改造虽然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达到了实际要求。在就地操作控制、联动控制方面,因其控制回路较为复杂,检修人员要熟悉图纸和出口门工作原理,在以后的检修和维护中,加强和提高检修质量和检修工艺,确保设备安全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1]卓东友,董柏林.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R].

[2]许正亚.电力系统自动装置[M].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3]董世诜.电力工程设计手册[R].中国电力出版社,1989.

[4]电气设备检修工艺规程.内蒙古丰镇发电厂,2003.

控制与决策范文11

一、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财务决策机制

在明确提出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改革的目标之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先后经历了企业基金制度、利润留成和盈亏包干制度、两步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等几个阶段,它们的共同缺陷在于都是在传统国有产权构架不变的前提下让渡一部分经营权,而不是企业财产权结构的重组和产权制度的创新,即改革未深入触及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产权制度。实践证明,这些改革要么难以实现“两权”真正分开,企业经营自主权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无法有效地激励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要么是企业所有者的所有权虚置,难以形成有效地监督、约束经营者的机制,使“内部人控制”现象失控,所有者权益遭受不应有的损失。

经过多年漫长艰难的改革探索,我们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公开,管理科学”。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关键就是对企业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两权分离”是财产权结构的一次重大调整和创新,是原来完整意义上的财产所有权结构的裂变,即裂变为两个方面的权利:一个是财产终级所有权,一个法人财产权。从而使产权主体由原来单一的原始产权主体变为原始的出资者和企业法人两个对等的法律主体。对国有企业来说,“两权分离”意味着在明确企业中的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前提下,使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以后,应该如何安排财产所有权?如何将支配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在所有者、经营者之间划分与界定?如何使各种主体各使其职、各负其责、各得其益,从而一方面保障所有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又有效地激励和约束拥有财产实际支配使用权的经营者?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所说的现代企业制度或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企业控制权的配置和行使;对董事会、经理和职工的监控以及对他们工作绩效的评价;激励机制的设计和推行(1)。

在现代企业制度涉及的三个方面问题中,不同的控制权配置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决策机制,它取决于对财产终级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权利的具体安排。在现实的公司中,这种制度安排或决策机制表现为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人员和监事会之间的权力的分配和相互制衡的关系,构成了所谓的公司或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内容。这种机制既表现为诸如《公司法》之类的通用的法律机制,也表现为公司章程、内部管理制度等各个公司相互不同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的设计和运行则是建立在一定的决策机制基础上的,没有一定的决策机制,任何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都将是空中楼阁。

目前,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许多人只是提建立健全企业的激励机制和监督与约束机制,而忽视了建立健全企业的决策机制这一前提。我们认为,这种提法值得研究。从本质上看,对企业高层经理人员控制权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是一种动态调整职业企业家控制权的决策机制,决策的内容是是否授予控制权、授予谁和授权后如何制约,决策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层经理的产生、高层经理的努力程度和行为。激励机制和监督与约束机制则是从这种决策机制中派生出来的,不能认为只要建立健全了激励机制和监督与约束机制,决策机制就没有必要存在了。事实上,决策机制是企业制度中最基本的内容,激励机制和监督与约束机制则是为了使决策机制更为有效地发挥作用而建立的。

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一样,国有企业财务机制的改革,也不外乎财务决策机制、财务激励机制和财务监督约束机制三方面的改革内容。便对于年薪制、经营者持股计划、股票期权、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制度等财务激励、财务监督约束机制已让我们耳熟能详,唯独对于国有企业应当如何进行财务决策的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却不多,这种状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有企业财务机制的建设和改革。因此,对国有企业财务决策机制进行研究和改革,不仅是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国有企业财务机制的必经之路,而且对于深化国有企业财务机制的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财务决策机制的影响因素

任何决策都会有外部性,财务决策也不例外。财务决策机制不仅会直接影响财务决策的效率,而且会对企业各种财务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或财务关系)产生影响。既然财务决策机制对各种财务主体的利益关系会产生影响,那么,各种财务主体对财务决策机制的安排就不会无动于衷,他们会为此而展开充分的博弈,从而达成一种关于财务决策机制的契约。因此,影响财务机制的因素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财务环境,它包括涉及多少财务主体、这些财务主体的既得利益关系怎样、这些主体参与决策的机会成本以及他们所在的企业文化和其他非正式制度环境因素等。二是各财务主体的谈判力。这里的谈判力可以理解为财务主体拥有的财务和知识。杨瑞龙、周业安指出,在缔结合约过程中的当事人是地位平等的,其行为是自愿的,但法律并不规定当事人谈判力必须平等,它造成了谈判过程中当事人之间的外在差异,而这一外在差异又会制约当事人的策略选择。具体来看,影响财务决策机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主体的类别、结构及层级关系

不同的财务主体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要求,因此,他们要求实现的财务目标是不一样的。决策目标不同意味着不同财务主体的决策评价标准不同,因此,财务主体的类别越多,不同类别财务主体的财务目标之间的差异越大,为在他们之间达成财务契约而需要的财务决策机制就会越复杂。

另外,每一个企业,不同类别的财务主体之间结合的具体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因而导致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组织结构和层级结构。虽然这种不同的组织结构和层次结构是企业过去财务决策机制的产物,但却是企业财务决策机制创新的基础。因此,每个企业在制订其财务决策机制时都必须考虑本企业组织结构和层级结构的现状,切忌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照搬其他企业的做法。

不同的组织和层次结构对财务决策机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财务契约的内容和获取签订契约所需信息的方式及成本来影响财务决策机制。例如,对于职工占多数的董事会,其财务决策内容会更多地偏向涉及职工利益的决策事项。同样,高层经营者可能拥有战略决策方面的信息优势,而一个基层的财务主体就不具备这种优势。从提高决策效率和正确性的角度来看,好的决策机制应该是决策权配置与决策信息分配最大对应的机制。

2.企业文化

企业财务决策机制与文化也有密切的联系。文化中内容权力的分配以及人们的权力观念,这种权力观念直接影响企业财务决策机制的建立。一般情况是,在追求权利平等分配的小权力距文化背景下的国家,企业整体财务控制权集中而内部财务控制权安排较为分散,如英美国家等:而在权利不平等分配的大权力距文化背景下的国家,企业整体财务控制权分散而内部财务控制权安排较为集中,如日本、德国等。文化对财务决策机制的影响还体现在决策风格(是群体参与还是个人专断)以及决策者愿意承担的风险程度等方面。

中国企业由于受大权力距的传统家庭文化的影响,企业整体财务控制权较为分散,外部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政府分享了较多的企业财务决策与控制权,在国有企业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李心合,2000)。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权的安排却是高度集中的,不仅在未进行公司制改造的企业中是这样,而且在公司制企业中这种现象也非常普遍。虽然大多数公司制企业都按公司法的要求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这种法人治理结构与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有较大差距。“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存在,使得公司制企业的内部财务决策与控制权呈现出向经营管理者集中的倾向,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董事兼任副总经理等做法更加剧了这种财务决策机制的集权程度。

3.财务环境

财务环境是另一个影响财务决策机制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财务决策的程序、方法和决策信息的传递程序有直接的影响。

财务环境有一般财务环境和具体财务环境之分。具体财务环境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财务决策中必须给予特别重视。每个财务主体的财务管理都是一个与具体财务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储存的系统,而且要随时关注其一般财务环境的潜在作用。良好的财务决策机制对财务环境的变化应当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为此,必须具备迅速捕捉企业财务环境变化信息的能力,并能对这些信息正确地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及时调整企业的财务决策。

三、财务决策机制构造的基本方法

虽然对不同的决策问题,其财务决策机制的具体构造也会不同,但是任何一种决策机制实质上都是解决三个问题:(1)决策主体是谁?即由谁,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群体来作出决策。决策主体就是解决财务决策主体之间的配置问题。(2)决策客体是什么?即对特定的财务主体来说,其分工决策的具体决策问题是什么?是负责重大决策?还是负责一般决策?是负责一项决策还是全部?还是只负责该项决策的一部分?事实上,这是财务决策责任在财务主体之间的分配问题。前两个方面往往是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的,解决的财务决策的分工问题。(3)如何决策?即在什么时候、以什么作为依据、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决策。这实质上是财务决策的程序问题。

1.财务决策分工的基本方法

概括地看,以谁作为某项财务决策的决策主体,好像非常简单,当然是财务主体。但实际并非如此简单。一方面是由于每一个财务决策其实对所有财务主体的利益都会产生影响,只是影响的程度不同而已,但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财务主体直接参与每一项财务决策,因为那样的话,财务决策机制将会极其复杂,运行成本极其高昂,实际无法做到。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既然不可能让所有财务主体参与,那么问题就变成选择一类或几类财务主体作为特定决策的决策主体,但如何从众多的财务主体中作出选择正是难点所在。

一般来说,应当选择那些受该项决策的影响最大的财务主体充当决策主,因为这样的决策权配置能够使其外部性降低到最低限度,财务决策好坏的后果主要由决策者自己承担,因此,这种机制也是最大限度地实现权力、责任和利益关系在财务主体之间对应的机制。由于其产生的外部性较少,因此,其他财务主体对其进行激励和监督的动机和意义都不大,而对作为决策主体的财务主体来说,对自己进行激励和监督更无必要,因此,这种安排使财务激励和监督的成本降低到了最低限度。在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的企业中所有者自己做经营决策就属于这种情况。

但是,财务决策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工作,需要决策者有充分的能力和知识作后盾。在特定财务决策中其利益受到影响最大的财务主体不一定是最拥有适合该项决策所需能力和知识的主体,因此,把决策权分配给这样的财务主体对他们自身利益的保障来说并非是最好的的选择。可能存在的更好的选择是:把决策权交给另一个或一些在特定财务决策中利益受到影响不大的财务主体,甚至是根本不受影响的外部人士,只要他们拥有更多适合该项决策所需能力和知识。而那些受影响最大的财务主体为了减少财务决策外部性可能对其造成的损失,只需加大激励和监督的力度即可。这样一来,对这些受影响很大的财务主体来说,可以减少决策成本,而且带来比自己进行决策更大的利益,代价只是付出必要的激励和监督成本即可。只要付出的激励和监督成本不超过所增加的决策利益和减少的决策成本这和,这种决策权安排就是有效的,因而是可行的。现代企业中普遍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形式,日常经营决策的权力授予给具有专业经营才能的企业家,而所有者只以企业家的经营决策进行必要的激励和监督,不再直接参与日常决策,就是上述决策分工安排的典范。

因此,财务决策分工的安排应当在以下两种方案中进行权衡:(1)由那些受该项决策影响最大的财务主体充当;(2)由那些虽然受该项决策影响不大但却拥有更多适合该项决策所需能力和知识的财务主体甚至根本不受影响的外部人士充当。权衡的标准主要是准确性、经济性和及时性。

2.财务决策程序构造的基本方法

财务决策程序的构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仍然是决策分工问题。只不过与前面探讨的决策分工有所不同,前面探讨的决策分工主要是决策事项在不同类别的财务主体之间的分配问题,而决策程序的构造则更多地是探讨同一决策事项的信息收集、方案拟定、方案评价和最终抉择等工作如何在同一类的财务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的问题。虽然分工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考虑问题的基本方法仍然是一样的。在财务决策程序的设计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收集和传递问题。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直接决定了财务决策机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信息取得的难易程度又是影响财务决策成本高低的重要因素。把最终决策权配置到最接近信息源的地方,显然是提高准确性和及时性、减少信息传递损耗和延误、降低决策成本的理想选择,这也是近年来失去组织管理体制变革的重要力量。

四、国有企业财务决策机制的构建

(一)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层次问题

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国家,而由谁来代表国家具体行使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并代表国家行使出资者的权力恰恰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宏观上决策了国家作为所有者对国有企业管理的方式和层次,因此在构造国有企业财务机制时必须充分考虑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特点和要求。

针对我国国有企业数量众多的特点,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了“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格局。国家和地方政府都设置了相应的机构专司国有资本金的管理工作(2)。这些专司国有资本金管理的机构代表了国家出资者的最高层次。在此基础上,按国有资本投资管理体制设立中央和地方各级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国有控股公司等国有资本投资主体,由国有资本管理机构授权具体行使对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职能,国有企业(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资本控股企业和国有资本参股企业)则依法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和自主经营权。

上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表明,在作为终级所有者的国家和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之间存在着层层委托和的关系,委托一的链条长、层次多是国有企业管理的特点。与此相适应,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也必然是多层次的,至少包括国有资本管理机构、国有资本投资主体和国有企业三个层面。在这三个层面的财务管理中,控股公司等国有资本投资主体处于特殊地位,一方面,其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者,是国有企业所有者财务的主体,要行使所有者财务管理的职能,其管理的对象是授权范围内每一个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本,并对其实行“一对一”的微观管理,其财务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与相应的国有企业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它又是以国有资本管理机构为主体的所有者财务中的客体,尽管目前控股公司等国有资本投资主体的资本金100%来源于国有资本管理机构,但控股公司出于资本运营的需要,也可以发行债券、对外借款、对所属企业提供担保甚至发行股票等财务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控股公司所能运营的资金就不限于国有资本管理机构所投入的资本,而是其拥有法人财产权的全部资金。控股公司对这些资金的直接管理形成了以控股公司经营为财务主体的经营者财务,它与以国有资本管理机构为财务主体的所有者财务是不可等同看待的,前者属于经营者财务的范畴,而后者则属于所有者财务的范畴。

由此可见,准确地说,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至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其中国家作为终极所有者对控股公司等国有资本投资主体的财务管理和这些国有资本投资主体根据授权以“出资者”身份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都属于所有者财务,国有资本投资主体的经营者对其资本运营活动的财务管理和国有企业经营者所从事的财务管理则同属于经营者财务。对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不同层次,都需要设计相适应的财务决策机制。

(二)国有控股公司层次财务决策机制的构建

1.构建国有控股公司层次财务决策机制的特殊性

国有控股公司作为国有资本管理机构授权的国有资本运营机构,对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本依法自主经营,以实现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营,保障国有资本的安全增值。作为一个特殊的法人实体,国有控股公司大多采取国有独资公司的组织形式,一般不设股东会,而是建立由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公司领导体制。在经营内容上,国有控股公司主要是通过对外投资、联营合资、买卖股权、企业租赁以及对下属企业的合并、分立、资产重组等资本运营活动实现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而所有这些决策对一般企业来说都属于重大财务决策,关系到企业的长期发展,理所应当由出资者来最终定夺。但对国有控股公司来说,这些决策又构成了其日常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如果所有这些决策都要交由国有资本管理机构作出,则设立国有控股公司作为中间出资人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设立国有控股公司的目的和其所处的特殊地位,要求国有控股公司对所属国有企业来说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投资者,切实履行出资者的权力,要在所属企业的重大财务决策中发挥控制作用。但是,就国有控股公司与国有资本管理机构的关系来说,又不能简单地视为普通的子公司与母公司的关系,为了提高决策效率,发挥国有控股公司的决策优势,国有资本管理机构作为终级出资者的权力应更多地分配国有控股公司,使国有控股公司在整个国有资本的运营体系中处于决策中心的地位。

鉴于国有控股公司所处的特殊地位和其经营活动的特殊性,在设计国有控股公司层次的财务决策机制时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1)国有资本管理机构参与国有控股公司依法自主经营之间的关系;(2)国有控股公司参与授权范围内国有企业重大财务决策与国有控股公司日常财务决策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关系问题,实质上都是出资者财务决策与经营者财务决策的关系问题,只不过前一种关系的出资者是国有资本管理机构,而后一种关系中的出资者则是国有控股公司。

2.国有控股公司层次财务决策机制的具体设计

关于国有控股公司层次财务决策机制,我们认为,在处理国有资本管理机构参与国有控股公司重大财务决策与国有控股公司依法自主经营之间的关系方面,就通过在国有控股公司中建立一个多方共同参与的董事会的方式来解决,使董事会成为国有控股公司的决策中心,依法自主作出财务决策,国有资本管理机构只能通过在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中委派代表的方式参与国有控股公司的重大财务决策,从而有效地避免国有资本管理机构对国有控股公司的不正当干预。同时,在处理国有控股公司参与授权范围内国有企业重大财务决策与国有控股公司日常财务决策之间的关系方面,应将内部财务决策与控制权适当在有关业务管理部门之间进行分配,避免出现内部财务决策的控制权高度集中在高层管理者的倾向。具体来说,在国有控股公司层次,可以建立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或董事局、下同)、总裁(或经理,下同)和业务管理部门为决策主体的财务决策体系。董事会作为国有控股公司的决策中心,主要负责整个控股公司的财务战略决策和重大资本运营活动的决策,总裁则负责控股公司日常资本运营活动的决策以及根据法律或公司章程应由控股公司行使的对所属企业重大财务活动的决策权,各业务管理部门一方面参与控股公司本部日常财务决策,另一方面则对所属企业董事会的决策事项确定决策意见,并通过向所属企业委派的产权代表,行使所属企业董事会上的表决权。

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对国有资本管理机构负责,应当在公司的战略决策中发挥“领航人”的作用,行使财务战略制定的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包括:(1)制订公司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的投资方案,报国有资本管理机构批准后实施;(2)制定公司年度财务预算方案、收益分配及亏损弥补方案,报国有资本管理机构批准后实施;(3)审议制订公司增减注册资本、发行债券和公司《章程》的修改方案,报国有资本管理机构批准后实施;(4)决定年度投资计划、年度国有资产运营计划、收益计划和审计工作计划;(5)决定收购、兼并其他企业和转让下属企业产权的方案;(6)决定公司年度借款总额,决定对下属企业的贷款年度担保总额度;(7)决策董事会向董事长、总裁和下属企业授权的事项,(8)决策公司总裁、副总裁及董事的报酬和支付方式;(9)决定设立相应的董事会工作机构,决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等。国有资本管理机构除对上述前三类财务事项直接行使决定权外,其他财务事项都通过其委派到国有控股公司的产权代表(一般担任国有控股公司的董事长)行使表决权,因此对国有控股公司产权代表的委派、激励及考核等是国有资本管理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这与其激励机制的设计有关。

由于董事会的决策关系到公司的长远发展,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利益,为了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董事会的人员构成应有广泛的代表性,其人员素质应与董事会的决策特点相适应,避免出现“董事不懂事”的现象,必要时,可以设立专门的财务决策咨询委员会,专门行使财务管理的决策咨询职能。董事会可考虑由以下方面的人员组成:国有资本管理机构代表(一般任董事长)、公司党委代表、公司经营班子代表、财务总监、法律顾问、员工代表、所属企业代表、社会专家。董事会采取集体决策方式,具体可采取会议审议和传阅审议两种形式。董事应对董事会的决议承担责任,但经证明在表决时表示异议并记载于会议纪要的,可以免除责任。董事会闭会期间,由董事长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行使董事会的职权。

国有控股公司的总裁(或经理)对董事会负责,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全面主持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如果说董事会的决策主要是关于控股公司的整体战略部署的话,则总裁的决策内容主要是有关战略实施的决策,并更多的与所属企业直接相关。总裁主要行使以下职权:(1)组织实施董事会的决议,全面主持公司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工作;(2)拟订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运营计划和收益运用计划,公司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弥补亏损方案;(3)拟订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和发行公司债券的建议方案;(4)拟订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5)拟订公司的规章制度;(6)提请董事会聘任或解聘公司财务负责人;决定公司其他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的任免;决定公司本部工作人员的聘用、薪酬、奖惩与辞退;(7)审定下属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经营计划和重大投资等事项;(8)在董事会授权的额度内决定公司投资、贷款、对下属企业担保等事项,决定公司法人财产的处置和固定资产的购置,审批公司财务支出;(9)根据董事长授权,代表公司签署各种合同的协议;签发日常行政、业务等文件。总裁的财务决策一般通过召开总裁办公会议讨论决定,总裁办公会议应由公司总裁、副总裁、三总师、总裁助理等出席,必要时通知有关部门负责人列席。

与财务决策有密切关系的国有控股公司业务管理部门主要有计财部、企业管理部、资产经营部、投资发展部等,其在各自分工负责的范围内为总裁的决策提供决策信息和咨询,并负责受理所属企业重大财务活动的决策申请,对属于应由所属企业股东会决策的事项,将所属企业的申请和本部门的初审意见一同转交总裁,由总裁确定决策意见;对属于应由所属企业董事会决策的事项,由业务管理部门直接确定决策意见,并及时将决策意见以书面批复形式通知产权代表。

(三)国有企业层次财务决策机制的构建

国有企业层次财务决策机制的构建主要是处理好所有者财务职能和经营者财务职能的划分问题。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所有者或者股东会应行使企业财务的最高权力,其财务权利主要是:决定长期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决定企业清算、分立、合并等;选举或罢免董事会成员;决定公司税后利润分配和使用方案;批准企业财务预、决算;制定修订公司章程,包括其中有关公司财务管理的条款等。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这些财务权力应当由国有控股公司行使,因此与国有控股公司层次财务决策机制的设立紧密相连,具体实现方式已在前面述及。

控制与决策范文12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为求得生存与发展,企业都在试图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在这种努力中,加强内部的成本管理,不仅是行之有效的,而且越来越成为创立竞争优势的主导力量。从总体上说,成本管理中两方面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制定成本决策,二是实施成本控制,进行业绩考评。现代成本决策对于决策成本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成本决策对信息的要求。作业成本会计的出现与运用,是提高决策成本信息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也可以说是对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一场革命。然而,决策成本信息相关性的提高,要求辅之以有效的成本控制过程,而这个控制过程是要花费代价的。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控制过程的复杂程度,越是复杂的控制过程,所花费的控制成本就越高。因此,就作业成本会计来说,不仅是提高了决策成本信息的质量,而且也是对现代成本控制的一个有力的挑战。在成本效益原则下,对成本决策与控制的选择给企业管理当局制造了一个不小的困境,并且它直接关系到对会计信息输出质量水平的定位问题。

一、现代成本决策对成本信息的具体要求

一般地,企业成本决策与控制的短期目标在于经营改进,其长期目标在于战略成本管理。对于后者本文暂且不论。单是为了实现企业经营改进的目标,管理上就要求必须确保责任体 (管理者,雇员,分部等 )得到更有效地履行作业职责的成本信息。这些成本信息的质量具有如下特征:

(一)及时性

及时性即信息在作业完成后不久就被获得。如果信息反馈太早或太迟,企业的经营或改进都不能取得最优。反馈太早,会导致成本信息不能使得责任体容易地察觉任何已做出的改进成果;而如果反馈太迟,那么,责任体将不得不注意确保每一个反馈期的信息输出只是单因素变动的结果,否则多因素变动的结果将会被复合在一起。这样责任体很可能将不能鉴别其采取的措施与业绩产出之间的任何关系。因此,及时性要求的关键点在于将信息反馈期与作业周期相一致。

(二)高精度

高精度即没有重大的计量错误被导入。因为任何重大的计量错误都将使得责任体鉴别其对全部公司业绩的贡献难以完成。因此,如果计量的精度不够,对责任体进行业绩改进的刺激就很难办到。因为没有办法使得责任体在业绩的真实变化与计量过程错误之间进行区分。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说间接成本的分摊对于经营业绩的改进是具有反作用的。即使它们的分摊是以导致该间接成本发生的原因为基础,这样分摊也不可避免地将在计量过程中导入难以接受的错误程度,而且,它们还能使得信息反馈过程变得延误,以致难以接受。例如,如果以交易成本动因 (比如,机器的调整准备次数 )来分摊一个既定类型的交易成本,那么,加工效率的任何改进、交易成本动因都不能及时反映。只有当使用一种新的成本动因时,这种改进才能被反映出来。但是成本动因通常仅周期性的被重新确定,而不是每一次经营改进发生后立即被修正。

(三)纯粹性

纯粹性即各责任体的实际资源消耗信息被分别获得,而不是被混合在一起。如果我们要求责任体对业绩变化的贡献予以明确,那么信息认定的纯粹性是必要的,否则只能计量混合的改进信息。因此,没有信息反馈的纯粹性,改进提高的激励将会降低。而且这种负面影响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其危害将会在整个企业中蔓延。

以上所有这些特征都是提高决策水平所必须的,也是为了保持高质量的决策信息而对管理控制过程提出的更高要求。所以,企业经营改进的最终目标定位,取决于决策与控制的制衡,它同时也为会计信息输出质量规定了现实标准。

二、决策与控制对会计信息输出质量的约束分析

为了满足决策相关信息的上述具体质量要求,管理当局必然要改变企业旧的生产管理和控制方式,建立新的符合决策信息要求的控制过程。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既要满足决策之需,又要达到控制要求。通常提高会计系统的决策能力会降低它作为控制工具的效能;同样,使用会计系统作为一个控制机制也会损害该系统的决策功能。以作业成本会计为例,作业成本会计能够提高会计系统的决策能力(如定价决策和产品设计),但它同时也给该系统有效地发挥控制机能带来一定的困难。如前文所述,为了提高信息的精确度,分析和鉴别成本动因,并相应地增加成本动因的数量,对于间接成本的分摊将是十分有利的。

在不考虑管理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单纯的成本动因数量的增加在成本效益原则下,也有一个限度问题 。在考虑管理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其最优成本动因的数量将减少。这是因为随着成本动因的增加,下级管理者对被选为成本动因的分摊基础,有了更多的控制权。下级管理者通常对存在于他们部门的成本动因有专门的了解。

增加成本动因就意味着给管理者更多控制成本系统的自由权,而其业绩却恰恰由这些系统来计量,增加由该成本系统评估的管理者的自由处理权,会降低该系统对其行为进行监督的能力。因为这些自由处理权会给予这些管理者操纵其业绩计量的机会。这种机会主义的存在,使得较少的成本动因或者即使不精确的产品成本也是值得的。更加精确的产品成本信息,如果会导致恶化的决策控制,那么,这样的信息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是值得的。一般地,我们将决策信息质量水平为横轴,成本管理价值为纵轴,在成本效益原则下,可以确定一个最优的决策信息质量水平,在该水平上所得到的成本管理价值为最大。这也就在理论上对会计信息输出质量作了具体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