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致青春种子

致青春种子

时间:2023-05-29 18:24:30

致青春种子

致青春种子范文1

关键词:表现手法;叙述方式;青春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15-02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赵薇导演的处女作,真实地展现了一代人的青春感情和青春蜕变,主创的随性跳跃尽显青春的自由与动感之美,寓意青春伊始的肆无忌惮;影片画面颜色素雅至极,暗示青春的物品也是支离破碎并伴随着主人公飘浮的身体随风远去,充分展示出青春的残酷及其逝去后的无可奈何,同时该影片带有浓厚的怀旧情结。尽管如此,共同的青春感悟却能够“通吃”各个年龄段的观众。电影中不按常理出牌的“青春逻辑”随处可见:面对郑微穷追不舍的爱情攻势,冷面的陈孝正出人意料地以“你神经病啊”回复之。该五字金句与剧中情绪形成强烈反差,不但让身置电影院内的观众捧腹大笑,也为大家送上了久违的青春鲜活之气。影片中看似不合逻辑的情绪更能让大家在观看结束后长久地怀念青春的可贵。该影片之所以能够在广大观众中取得共鸣和强烈的反响,不仅因为本身的剧情能够迎合观众,更因为影片的表现手法和叙述方式让观众回味无穷,同时影片所表达的青春主题更是值得我们深思。

一、《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表现手法

严格地说,《致青春》是两个人的作品。导演赵薇的乐观、活泼以及小小的恶作剧心理,造就了影片的青春戏;编剧李樯的细腻和敏锐,成全了影片的心理戏。今天已经高度社会化的大学校园,过早地培养出了不少“成熟”的学生。但在20世纪90年代,校园之墙还是一堵防卫线。《致青春》花了不少的篇幅来呈现出走后的坍塌感,然而青春还有余烬之热,在催促着人们奔向理想。

看完电影后半部分的最大感受是,青春时期是最适合狂热表达感情的时候,而有过这种激情燃烧之后,就再也不会心生涟漪――看看郑微后来是怎么对待重新回来找她的陈孝正,看看韩庚饰演的林静如何对待他的追求者。

赵又廷与韩庚,一个为出身贫贱而自卑,另一个因看到父亲爱上郑微的妈妈蒙上心理阴影。在青春的两头,前面是童年不能承受之重,后面是中年无法面对之尴尬。唯有青春,唯有那段没心没肺、敢爱敢恨的青春,才是生命中最热情的岁月。但青春却如篝火,燃烧得越旺盛,成为灰烬的速度就越快。所以,形容青春用“终将逝去”这样的描述再合适不过。

按照目前电影市场最流行的喜剧元素来看,《致青春》一个也不少,甚至在年代感的营造、戏剧冲突的设置、角色表现完成度等方面,均体现出不错的水平。如果想在影院获取一场欢笑,《致青春》不会令人失望。赵又廷饰演的陈孝正呆板、严肃的外表与其孩子气的言行,制造了差异感很强的“笑果”;客串午夜电台主持人的韩红是令人笑到胃疼的“彩蛋”;男生宿舍里的糗事令人心领神会……

《致青春》完全可以采取《泰■》式的喜剧狂欢,把搞笑进行到底,最后来个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这样似乎更符合观众的期待。但这部电影还是试图把社会的切面呈现出来。在后来的情节里,《致青春》放弃了继续让观众笑,转而去思索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以及情感之于人的重要性。郑微以啤酒祭奠阮莞,陈孝正以回归救赎内心,林静以努力想换回爱的能力,朱小北以遗忘告别过去……他们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无法用成败来形容。生活的真相就是这样,于残忍之中奢侈地品尝点滴甜蜜。

《致青春》对于沉重部分的把握,不会影响到只想来影院找乐的观众的心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内心充满欢愉者,会通过这部电影得到欢愉;内心曾有荆棘者,也会得到些许安慰。影片在角色的情感过渡方面,有操之过急之处。在角色戏份分配方面,后半部分也有些吝于删减。

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叙述方式

两条“青春”线,关乎爱情和成长。

A:主线――人物:郑微、陈孝正、林静

这是段“三角恋”,莫名其妙开始,悄无声息结束,以至于这条线显得支离破碎。

郑微是女一号,在她身上你可以找到你自己或身边任何一位女性朋友的影子:直率、任性、有点小冲动,可以为了爱情厚着脸皮倒追男生。郑微的扮演者杨子姗有几分赵薇当年的影子,尤其是她与人争执的戏码,似乎重现当年闹腾的“小燕子”,而且在表演上更为夸张。

赵又廷饰演性格古板的工科男,也有太多的吐槽点。每当他念台词的时候,硬邦邦的语调总能让人出戏,“你神经病啊”之类的大吼也颇有“咆哮帝”的潜质。而他与郑微生情的情节很是突兀,虽说“女追男隔层纱”,但哪有被缠两次就爱上的道理?相比赵又廷,由韩庚扮演的林静至少每次亮相都自然流畅,只是他的戏份不多,差点沦为酱油党。

B:副线――人物:阮莞、赵世永、张开

有人看完《致青春》说,阮莞将是内地新一代宅男心目中的女神――长发飘飘、模样可人、善解人意,她可以不在乎同校有多少男生追求自己,心中只有男友赵世永,哪怕后者胆小怕事、出轨背叛。哪怕最后阮莞选择和只见过6次面的男人结婚,但她终究还是一个对爱情有念想的女人,最后一次与赵世永见面竟成诀别,永远停留在“青春不朽”。

张开送阮莞的满天星花束,是全片最抢眼的亮点,最后一束是放在了阮莞的墓碑前。看到这一幕,你会发现这个活跃在郑微、阮莞、陈孝正、许开阳身边的“配角”,才是衬托这部青春戏的“主角”,包贝尔的演出有喜感也有伤感,一场无奈没有结果的暗恋足以让观众唏嘘不已。或许,这条线才能真正诠释什么是残酷的青春。

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青春主题

《致青春》是一部成长电影,它有很多细节让70和80后的观众感觉很亲切。电影前半部分阳光复古,充满青春的朝气。特别是郑微对陈孝正的追求让人们忆起往昔,曾经也有过一个骚年。

青春里有几个词:大胆,叛逆,脆弱,单纯,梦想。郑微无疑是大胆的,对待爱情敢爱敢恨;小北是叛逆又脆弱的,为了大人们蔑视的小小自尊心,她会不顾后果地反击;阮莞是单纯的,她可以为了理想中的爱情付出一切;黎维娟是有梦想的,她跟陈孝正一样渴望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她们身上的这些放在青春里,显得那么的理所当然。

青春是一个人成长的永恒主题,它是爱情与梦想的记忆。与青春有关的故事,在个体成长中带有普遍意义,最容易触碰人的思想悸动,引起共鸣。《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单从片名上就具有强烈的冲击力。“致我们”带有鲜明的指向性,很容易让观众找寻到自己的影子,在“镜子式”的映照下,观众以一种主动积极的姿态走进故事,设身处地地跟随人物的情绪发展悲喜惆怅。而“终将逝去”又为影片奠定了感伤的基调,那些关于成长、关于爱情和梦想的故事,看似寻常,却在鲜活的生活记忆里打上了你我的影子,对观众产生了巨大的心灵冲击。

在当今时代,人们备受物质挤压,价值体系贫弱而精神逐渐流于空虚。虽然现实很骨感,美好的憧憬可能被岁月所蹂躏,纯真的心灵或许被物欲所遮蔽,但人们其实急切渴望获得一种精神依托,使情绪得到宣泄排解,使心灵得到慰藉、净化和升华。而影片中的生命永远昂扬着一种自由的意志,他们的生命也张扬着一种理想的精神。使接受者在观看和欣赏中从现实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将自我理想化。从而在幻想世界中重新获取失落已久的自我价值,使接受者以一种更为合乎人性的宽大视角,以主体意识对现实进行一次洗礼和透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认识了互动关系。

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导演对青春通透深刻的思考,契合观众的精神渴求,无形中“承担了大众艺术重要的焦虑、缓释、导愚、娱乐和教化的功能”。当主人公郑微在十八岁准备向林静表白时说:“我是谁,我是天下无敌的玉面小飞龙,有什么我得不到?”那只属于青春的勇敢和张扬,那只属于年少的轻狂与执着,细腻贴切地传达出主人公和观众共同的主观感受和精神体验。当郑微实践着“俘虏陈孝正终极行动攻略”,认定“任他恼我、气我、躲我和烦我,我自缠他、追他、黏他和不放过他”,百折不挠、如影随形地靠近她爱的男孩时,那似曾相识的心情,那刻骨铭心的记忆,谁不为之动容?优美流畅的语言,细致入微地描摹出那段时光里每个人都有过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脆弱和轻狂并举,悲伤与甜蜜同在。

四、结束语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从女主角进入学校,认识友人、追男生、陷入三角恋、欺骗被甩,再到小妮子毕业后同两位男友久别重逢,过程充满着老式言情剧的各种俗套,但胜在过程够丰富、够曲折和够精彩。剧本将“青春”继续生活化,但里面发生的每一件事,我们或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而且细节铺垫很隐蔽。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落幕了,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对青春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它教会了我们怎样成长,怎样面对挫折。青春是用来怀念的,在青春的光影里,爱情、友情和亲情,三情并立。多年后再回忆,一定是“道是无晴却有晴”。我们感叹一遇杨过终身误,也感叹擦肩而过即一生。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爱情,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孙桂荣.自我表达的激情与焦虑[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马季.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郭敬明.爱与痛的边缘[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8.

致青春种子范文2

青春是热情,是好奇,是尝试,是不信邪,是在体内跳动的一簇小火苗,随时有窒息死亡的可能,它需要我们的呵护,然后可以一直燃到70岁。

赵薇的《致青春》是一部写实的片子。中国大陆的大多数80后、90后,说起青春来,也就大学那几年的青春正宗一点。大学之前,十二年教育只为了一个目的:高考。不能心猿意马,不能谈恋爱,明明看到喜欢的男生女生心里小鹿乱撞,也要硬生生地把情愫压下去,转移到厚厚的高考真题卷子里;老师整齐划一地说“青涩的果子是不能吃的”,多年来连修辞也不改一下。

大学过后,不,准确地说应该是从大四那年开始,残酷的就业压力如山雨欲来风满楼,大家再也无心在宿舍里煮个方便面,谈个无目的的恋爱,在草地上拨拉点吉他,读点柏拉图哲学了。我们的国情是,房子很快就成为后大学时代的主题。

如果青春指的是一段生理年龄上的时光,那每个人都有。但如果指的是一种朝气蓬勃、勇于尝试、有好奇心和新鲜感、敢于反叛的心态,我想我们很多人未必真的拥有青春。事实上,我们很多人的生活轨迹是“未大先衰”,“未老先衰”。为了高考,我们可以压抑爱好,全盘接受标准答案;为了赚更多钱,我们可以成为自己最痛恨的人——而这些,都很有可能是我们在15岁~25岁时做的事,在我们拥有最年轻的身体的时候。

联合国将“青年”的年龄上限延至45岁。从世界人均寿命走向80岁的趋势来看,联合国的定义无疑是合理的。

整体观察起来,中国人对年龄,特别是女性年龄的看法,还具有一种动物性的狭隘,仿佛还停留在过了30岁就要挂掉的原始人时代。我们在年龄上的相互胁迫和自我胁迫简直就是一种“集体犯罪”。

最可怕的一种是全社会对女人的胁迫。在社会观念上,常将28岁定义为“剩女”的门槛,可见女人们生活在多么危险的环境里。“女人三十豆腐渣”的恐吓还无处不在,导致女人在年龄上强烈不自信。相比之下,法国女人的青春可以绵延到五六十岁,在我们这儿是老祖母级别的人,仍然可以穿得优雅美丽,谈一场浪漫的恋爱,享受男人的欣赏和赞美。

另一种非常显而易见的是长辈对年轻人的胁迫。中国的长辈也大多是一群未老先衰的人,个人生活严重匮乏,自己一辈子没啥指望,就全指望在子女身上了。对老去的恐慌更加剧了他们对年轻人的控制。典型的中国爹妈就是在孩子20岁前千叮嘱万叮嘱别谈恋爱,一到了大学毕业就开始安排各种相亲,各种唠叨,年纪大了没事做,就等着抱孙子来填充晚年。

还有一些特别喜欢自我摧残的。穿梭在80后、90后里,你会听到大量的抱怨:“我老了。”“我已经是个资深剩女了。”“再不嫁人就没人要了。”“00后都要出来了呀,岁月不饶人哪。”——我的感觉是,这群人从来就没有年轻过,接着又迅速地老去了。

我并不赞同《致青春》里的青春观。电影里,郑薇对死去的阮莞说:“阮莞,只有你的青春是不朽的。”如果青春就只是一段非常短的年龄区间,那所有人的青春都终将死去。相比之下,几年前的《老男孩》对青春的致敬更有诚意。青春是热情,是好奇,是勇敢,是尝试,是不信邪,是在我们体内跳动的一簇小火苗,随时有窒息死亡的可能,它需要我们的呵护,然后可以一直燃到70岁。没错,滚石乐队的老头子70岁还在舞台上玩摇滚,还唱着“我无法得到满足,我就是要不停去试”,这应该是对“青春”更纯正的诠释。

随着身体的新陈代谢而速朽的,只是伪青春,就和一盆塑料花没两样。真的青春,是不朽的。与其缅怀它,不如保护好它,它可以在你身上存活得更久。

致青春种子范文3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影片改编自作家辛夷坞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群青春少年从大学校园的追爱之旅到步入社会的迷雾和抉择的故事。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致青春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致青春观后心得1严格地说,《致青春》是两个人的作品。导演赵薇的乐观、活泼以及小小的恶作剧心理,造就了影片的青春戏;编剧李樯的细腻、敏锐,成全了影片的心理戏。今天已经高度社会化的大学校园,过早地培养出了不少“成熟”的学生。但在上世纪90年代,校园之墙还是一堵防卫线。《致青春》花了不少的篇幅来呈现出走后的坍塌感,然而青春还有余烬之热,在催促着人们奔向理想方向。

看完电影后半部分的最大感受是,青春时期是最适合激烈表达感情的时候,而有过这种激情燃烧之后,就再也不会心生涟漪——看看郑微后来是怎么对待重新回来找她的陈孝正,看看韩庚饰演的林静如何对待他的追求者。

赵又廷与韩庚,一个为出身贫贱而自卑,另一个因看到父亲爱上郑微的妈妈蒙上心理阴影。在青春的两头,前面是童年不能承受之重,后面是中年无法面对之尴尬。唯有青春,唯有那段没心没肺、敢爱敢恨的青春,才是生命中最热情的岁月。但青春却如篝火,燃烧得越旺盛,成为灰烬的速度就越快。所以,形容青春用“终将逝去”这样的描述再合适不过。

按照目前电影市场最流行的喜剧元素来看,《致青春》一个也不少,甚至在年代感的营造、戏剧冲突的设置、角色表现完成度等方面,均体现出不错的水平。如果想在影院获取一场欢笑,《致青春》不会令人失望。赵又廷饰演的陈孝正呆板、严肃的外表与其孩子气的言行,制造了差异感很强的“笑果”;客串午夜电台主持人的韩红是令人笑到胃疼的“彩蛋”;男生宿舍里的糗事令人心领神会……

《致青春》完全可以采取《泰囧》式的喜剧狂欢,把搞笑进行到底,最后来个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这样似乎更符合观众的期待。但这部电影还是试图把社会的切面呈现出来。在后来的情节里,《致青春》放弃了继续逗观众笑,转而去思索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以及情感之于人的重要性。郑微以啤酒祭奠阮莞,陈孝正以回归救赎内心,林静以努力想换回爱的能力,朱小北以遗忘告别过去……他们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无法用成败来形容。生活的真相就是这样,于残忍之中奢侈地品尝点滴甜蜜。

致青春观后心得2今天看了《致青春》,让我感到很无奈,光阴荏苒,青春易逝,如手中的漏沙,不停地流逝,而你只能干巴巴地看,你不能打破它,也不愿重来,却让你痛并享受着。

剧中女主角郑微珍视友情追求爱情,敢爱敢恨 ,燃烧着青春,尽管好友因车祸逝去,情人抛弃,她却享受着,她说每一个人是独立个体,青春是片段,没有谁错和谁对,更不存在谁对不起谁,青春留下的只有回忆。天空寂静无痕,小鸟却在那里飞过!

青春不过如此,但只有认真经历了才有资格说。

而两个男主角很招人恨,他们是先爱自己,再爱他人的,不管是爱面子的林静,还是视人生如大厦容不得一厘米误差的陈孝正,他们都亵渎了青春,生活上成功,青春却有缺陷。我可以理解他们却不敢苟同。

现实的黎维娟嫁给了富豪当后妈,自尊心极强的 朱小北成了学习方法“推销者”,美丽有智慧在爱情面前却毫无理性的阮莞为了让自己的青春划上句号,与前男友相约看大学时共同钟意的乐队时不幸横招车祸花销玉陨。不禁让人感叹:短暂的青春真难把握!

高考完了,真正体验到‘’如释重负的真意,但新的压力却不期而至——不再有老师督促你学 习,你不必再闻鸡起舞,不必挑灯夜战,却也不再有朝夕相处的同学与你并肩作战;不必看着黑板写着“离高考还有——天”这个熟悉的汉字和让人揪心的阿拉伯数字,不必跑去看升国旗听国歌,再听校长或老师讲那些安全礼貌人生梦想校纪考试……却也再也难看到或和蔼或认真恪守或滑稽有趣的老师,再也不能为好友点歌,一起倾听放学后的广播了……

此时我想起前天刚考完试铃声响了合上笔盖的一刻, 我对自己说青春不悔我尽力了。看着同学有的撕书发泄三年来的抑闷,有的引吭高歌,虽然听不懂,不知他在唱还是在吼,但可以知道他很享受很高兴。老师看到学生所谓违纪,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番疯狂后,我们拖着笨重的行李,高兴返家,却也留下了回忆,带上了不舍与缅怀的心离开了。毕竟青春前奏可就告一段落了啊!

致青春观后心得3电影里有很多经典的台词,比如说“人会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就会成为自己最讨厌的那种类型”我觉得是的,我也应验了这句话。我的解释是,人总会长达,总会懂事,总会融入社会,变化是很正常的事情。之前的我讨厌抽烟的女孩,就觉得他们很堕落很低俗,但是现在偶尔我也会当没有人的时候,自己一个人点燃一根烟,慢慢享受我的悲伤与无奈。那个时候突然觉得烟是个好东西,可以让你胡思乱想的心一下子安静下来,这个时候在慢慢深深吐出烟圈,就感觉把心里的不快全都吐出去了。整个身体加心灵就会特别的踏实。不在胡思乱想不在感到不安,所有烦躁的情绪一下子平静下来。(关于这个事,没有人知道,包括我男友,因为他不赞同抽烟。不过我也是偶尔,偶尔)。突然想到前几天。那件事的后遗症我现在都还 有。我都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变成这个样子,会认为他很重要,很认为他就是我生命中的唯一。那天我人生中第一次喝得那么多,喝的那么畅快,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神魂颠倒。那天心情很不好,把家里20多度的酒喝了之后,发现那种飘乎乎的感觉很爽,记不得所有烦恼。最后我又撒谎出门买了一瓶52度,没错就是52度的二锅头,独自跑到小区的花园一饮而尽。(哈哈当时那个爽啊,我从来没觉得自己那么轻松过)事后第二天,上班起起不来,跟领导撒谎说大姨妈来了请半天假。在家倒头大睡,可是胃不舒服加上客人打电话不停,根本就没睡。去了公司更不爽。哎,想吐的感觉一直在,特别是闻到酒精味,和看都恶心的东西。之后把这件事跟一个闺蜜说了之后,被骂了,说我是笨蛋以自己的身体来气自己,朋友这几天的遭遇也不好,也是男人惹的祸。所以他说了一句比较经典的话:任何人都是先爱自己多一些。也就是陈要去美国时和郑对话的一句。我觉得也对啊,如果一个人如果首先不爱自己怎么会爱其他人呢。所以对待自己的爱人,首先你得要爱自己才能爱别人,最后也才能被别人爱。

还 有一句我也记得特别清楚;"你给了我爱情的梦,而他实现了我爱情的梦”然后我就想到我自己了,(懂得起的人,我就不说了哈)。此时此刻我亲爱的他已经酣然入睡,而我却在这里打发我失眠的痛苦。你们说,怎么说呢?

晚安,亲爱的自己。无论明天有没有人陪,都记得一直走下去。并且是好好的,开开心心的走下去。

致青春观后心得4有一句话常被提起,那就是:“再多各自牛逼的时光,也比不上曾经一起傻逼的岁月!”,《致青春》同样很契合这句话,虽然片中的大学,对很多人来讲,是唯一的群体生活时光,宿舍、食堂、晨读、夜修,当然也会包括相思、追求、恋爱、失恋等等爱的体验,这是一生中难得的大家一起“傻逼”的岁月。

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对演员的选择与塑造上,还是很到位的。赵又廷、韩庚的加盟,一方面保证了影片的商业品质,另一方面,也确实发掘出了二人前所未见的演技水准。先说下赵又廷,作为来自海峡对岸的男生来讲,大陆的学校氛围和他们必定会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片中,陈孝正略显生涩,但到结局其实可以发现,这个角色是很其实和赵又廷亦真诚亦虚伪亦正亦邪的混搭风格很相近,并不出戏,而且陈孝正这个名字,其实很符合海峡对岸的文化风景,总能令人联想起忠孝东路、中正、神马的,也算巧合。

再说下韩庚,其实韩庚的戏份真的不多,给他发挥的空间也不是太大,但无疑韩庚演技大爆发的时代已经来临,表演不动声色中见神奇,承担了一个隐忍低调却情爱满满的角色,诠释了青春的“错过就是一生”的别恋,看得很心酸!此中表现比《大武生》中扮酷卖萌式的程序化晒帅,要提高不知道多少层次。

四位新人女生则各个神采飞扬,杨子珊扮演的郑微,不得不失,但个别哭喊场景,颇有赵薇版“小燕子”上身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来自导演的言传身教。扮演朱小北的刘亚瑟,让人眼前一亮,此种帅气的短发女生,一定是男女通杀的类型,是当下演艺圈比较缺乏的类型演员,应会成为通过《致青春》得到迅猛发展。江疏影和张瑶,同样给人印象深刻,这一组新人,演技比较平均,搭在一起的感觉很谐和,所以剧中没有出现被舍友下毒的事件,也不会令人意外。

三位男生,则很好的烘托了众鲜花和绿叶的戏份,包贝尔的喜剧化悲剧性寻爱之路,漫不经心中的坚持与坚忍,是最容易催男观众共情泪下的感动点。郑恺的招摇与炽热,同样是青春情感的标签,另一帅哥黄明戏份不多,无太多亮点。

就这样一票人,用各自的“傻逼”,铸就了那个“牛逼”的热血青春时代,每个人都曾付出满怀真情,即使撞到头破血流,即使也有背叛别离,十年后再次回望,一切都如风。

致青春观后心得5终于看了赵薇首次执导的致青春,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当中有笑有泪也有你我青春的影子。这部影片让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找到了共鸣,如此高的票房纪录也证明赵薇的青春没有虚度。

青春到底是什么呢,如今的我觉得青春就是一笔财富,每个人一开始都有一笔相同价值的财富。当我们拥有的时候,各人就出现了不同的处理财富的方法。有一小部分人,他们会从一开始就懂得珍惜这笔财富,然后认真的管理它,使其逐渐增值;大部分人会觉得这笔天生就可得到的财富得来太易,不知不觉中就挥霍了所有而不自知;剩下一部分人在获得财富后自然而然地先尽情享用,直到突然有那么一天,他惊觉原来财富已经不见了一半,于是开始顿悟,如果不去好好珍惜管理它,注定有一日财富将被用尽。

也许这就是你我的故事,它足以证明为何社会上的精英总是属于那么一小部分人,因为从一开始就有头脑有计划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凡人如同你我,对于财富所带来的种种诱惑总是难以抗拒。在那个懵懂的年纪,我们绝少去想像用尽财富的后果,因为那样的生活还太过遥远。

致青春种子范文4

一、“时代”视域下的校园与爱情

两部影片不仅指涉了不同的时代,而且对待时代的态度也截然不同,概而言之,《中国合伙人》有意凸显了时代,而《致青春》有意淡化了时代。其所彰显的校园文化、青春主题就相应的有了截然不同的阐释。

影片伊始,《中国合伙人》用“1980”填满了整个屏幕,一下子把观众拉回到那个“物质贫乏、思想高涨”的时代。整部影片,导演给出了一个个时间坐标,分别是1988年、1993年、2003年等,这样的时间序列构成了中国最近20多年的转折谱系。从这个意义上,影片是通过对这些时代节点的展示来进行“光荣的怀旧”。而自始至终,《致青春》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时间坐标。它最大限度地剔除了故事背后确切的时间维度。但我们可以根据故事推测,这个校园故事发生在1990年代的中后期,主人公是1980年左右出生的人。《致青春》没有把故事的时间坐实,而是通过故事本身来表达“青春”的逝去和不可挽回。在这个意义上,影片是企图以淡化时代背景的方式来进行“诗意的感伤”。

不管是凸显还是淡化,我们都从影片中看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年代。在澄清了两部影片的“时代”之维后,再去反观它们的“校园”主题,就会得到更清晰的答案。正是两部影片中校园的“同”与“不同”,让我们重温了中国“新时期”大学校园的大致面貌。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中国的高校经历了各个层面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在影片所展示的校园文化中得以凸显。《中国合伙人》展示的是1980年代初期的校园,那是一个读书至上的时代,是一个“思潮、方法、主义”蔓延的时代,我们看到的是孟晓骏组织的读书会,是成东青和苏梅的秉烛夜读,“理想主义”深深地烙印在这一代人的心里。而《致青春》中的校园,则消解了这种狂热,取而代之的是宿舍的世俗观念谈话、以“泡妞”为目的的社团活动、肮脏宿舍里的黄色录像、打牌游戏。如果追寻细节,则可以看出一些共性背后潜隐的变化。

逃课。《中国合伙人》中,三个热血青年不满于“今日美国讲座”的纸上谈兵,“揭竿而起”之后就要离去,这是明目张胆的逃课,其中洋溢着一种狂热的“舍我其谁”的个人英雄主义,学生的“主体性”高度张扬;而在《致青春》的 “中国古代建筑史”课堂上,逃课的人在得知老师大怒、面临不及格的时候,匆匆赶到教室,学生的“主体性”失陷了。从这种对比中,我们看到了大学校园中风气的变化,这种变化在现实中是很典型地存在的。嬉戏、无所谓取代了严肃、较真,《中国合伙人》校园中、课堂上那种对知识、对理想的如饥似渴,让位于《致青春》校园中弥漫的功利主义、投机主义。

打架。《中国合伙人》影片之初,王阳和孟晓骏就隔着窗子打了起来,打架的原因是因为互相影响了学习;而更精彩的打架发生在课堂上,还是那个“今日美国讲座”,三个人在课堂上被群殴。此次打架的原因,往深层里说,是出于对“道”的违背和不一致。“师道、世道”混杂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狂热与自大,打架这一出戏自有它深刻的地方。在《致青春》中,陈孝正因为打架耽误了和郑薇的约会,而许开阳带着一伙人打他,正是因为他抢走了他的女人,并且深深伤害了他的自尊。一个是为“道”而战,一个是为女人而战,形式相同而内容大变。

社团。“围棋社”是《致青春》这部戏很重要的一环,它是电影故事的叙事动力所在。我们正可以从侧面管窥这个时期校园文化的特征。场面上,在“社团纳新”的时候,他们是“挂羊头卖狗肉”,是在“玩社团”;而从黎维娟的嘴里,可以得到更加实质性的消息,第一,这是他们泡妞的地方;第二,确实有几个不错的帅哥资源。作为大学校园文化重要内容的“社团”,在这里,被无情地消解了,或者说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被“解构”了。反观《中国合伙人》中的校园社团,尽管影片没有明确给出,但是我们看到,孟晓骏领导的读书会,充满的是知识和思想。这个社团直接催生的是成东青的发奋,因为英语说得像日语,而被人嘲笑,他决定大学四年要读800本书。社团的解构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史。

表白或跳湖。可能是纯属巧合,两部影片都设置了爱情表白被拒绝而跳湖的情节,只不过跳湖的角色和心态不同。《中国合伙人》的跳湖,有种庄严感;《致青春》的跳湖,略显滑稽。《中国合伙人》中,成东青表白之后,苏梅纵身从容跳下,远游而去,大有一种“宁死不从”的悲壮感。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自信与坚决,内心的强大。《致青春》中,许开阳一气之下,失去了理智,纵身急促跳下,跳下之后挣扎着要站起来,折腾了一阵之后,发现水深刚刚过膝。之所以看了会发笑,觉得滑稽,有一种小丑的感觉,是因为它内心的恐惧与怯懦用一种滑稽的方式展示了出来。

正是在截然不同的时代环境和校园文化中,两部影片对青春时代“爱情”的解读,成为最吸引人的章节。《致青春》有一个镜头,小胖哭泣着说出了一句话,“排完《雷雨》那天,她把我给睡了”;《中国合伙人》中,成东青在他的“最后一课”上,说,“她出国前一夜还把我给睡了”。两部电影的台词如出一辙。青春的爱情,夹杂了太多的不定数,又夹杂了太多难以排解的迷乱的激情。尽管各个时代的爱情会渗透本时代的特色,但“校园爱情”依然有它不随时代变化的特质。

《中国合伙人》中三个主人公的爱情各有各的不同,成东青苦苦追求的爱情最终得来的只不过是女友出国前夜的片刻激情,孟晓骏是那种传说中的理想化的青梅竹马的爱情(影片在这里为了凸显他的“美国梦”,而简化了他的爱情),而王阳这个“浪子”,在经历青春放荡不羁的爱情后,终于“浪子回头”,一下子从喧嚣的爱情追求中谋得了平静的生活,胖女孩李萍的一顿饭,就缴获了浪子的一颗心。不管怎样,爱情在《中国合伙人》中,都是真诚的,这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定格在那个激荡的1980年代,他们的爱情观质朴而单纯。

而反观《致青春》里的爱情,我们看到1990年代中期以来,无孔不入的现实所导致的爱情观的畸变,不管是影片开始许开阳、张开对漂亮美眉的垂涎三尺,还是黎维娟异常现实、功利的爱情观,抑或那个叫曾毓的姑娘的言行,都昭示了这一点。最大的戏头,是陈孝正和郑薇。陈孝正远走美国,最后一个知道的是郑薇,从此他们恩断义绝(郑薇的另一端美好的爱情,则毁于他们父母的)。另一对“两小无猜”的阮莞和她的小男友,终究熬不过父母和现实的压力,而以悲剧告终。反观《致青春》里的爱情,最惨的是阮莞,这是个大悲剧(根据鲁迅的观点,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导演让她在最后死去,貌似是要印证“青春不朽”的主题,其实是在昭示一种美好爱情的不可获得。《致青春》的结尾,唯一“终成眷属、幸福美满”的是许开阳和曾毓,让我们惊讶之余也认识了生活本身的荒谬与残酷。

郑薇/陈孝正的关系,类似成东青/苏梅的关系,但是仔细分析又差别巨大。前者的分手激起的是仇恨,是人心的寒冷,这是特定时代所展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看了让人不寒而栗;后者即便是两人分手,也始终有一种理想主义在激荡,看了仍让人有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前者的爱情输给了自私,让人唾弃;后者的爱情输给了梦想,让人激叹。

二、“他者”影响下的“改变”哲学

两部影片都可以“校园”为界在时间上分为两部分:走出校园之后,“后校园”时代的故事同样精彩,改变、怀旧成为新的主题。值得注意的是,两部影片在叙述“后校园”故事时,利用了同样的叙事动力,那就是:美国。“美国”这一“他者”是两部影片共同的叙述动力,是故事中人物命运陡转的转折点,同时也为我们审视影片的深层意蕴提供了一把钥匙。

1840年中国国门大开,在坚船利炮的威逼下,晚清帝国于1872年送出第一批30名幼童去美国留学,自此拉开了“留美”的大幕,直到今天,这出戏还在轰轰烈烈地上映着。《中国合伙人》中弥漫的1980年代的时代氛围,正是一个“走出去,引进来”的时代观念主导的时代,这在一个著名大学的英文系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不管是出身留学世家的孟晓骏,还是随遇而安风流成性的王阳,抑或是曾经把英语说成日语的超级“土鳖”成东青,那个冷峻美艳、对《红楼梦》喜爱有加的法律系女孩苏梅,选择的都是:美国。应该能看到,那是一个时代的观念、信仰甚至宗教,在连续经历了“十七年”的“唯苏联是瞻”和“”的“高度封闭”之后,整个中国,特别是知识界,是异常“饥渴”的。这种对自身落后的警示和对“美国”的高度向往,引发了1980年代的留美狂潮。“新世界”从那个时候起以一种眼花缭乱的方式闯进了中国人的视野。

“新世界”在《致青春》里已经没有那么狂热,但是多了几份功利。郑薇青梅竹马的林静哥哥没有见她一面就“去美国了”,在这里,是“美国”沉重地打击了郑薇,但“美国”还要给她第二次打击,并且是以更加残忍的方式――好不容易追到手的陈孝正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要去美国了。看过影片我们知道,林静的“去美国”是为了躲避郑薇(背后的原因则是,他爸爸和她妈妈的深深刺痛了这个敏感的孩子),美好的爱情毁于父辈的过错;陈孝正的去美国,则是因为“被让渡了一个名额”,他在“爱情”和“前途”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但是在郑薇看来,或者在我们看来,这或许在本质上并不冲突),美好的爱情毁于一种绝对的自私。两部影片对“美国”的处理,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去美国的人最终都回来了。“海龟(海归)”构成了一种靓丽的风景。我们姑且不论他们为什么回来,这可能是一个非常繁琐的学术问题。仅仅以看风景的方式,《中国合伙人》和《致青春》联手,给我们展示了“海归”不堪的一面。社会常识对“海归”有着种种镁光灯下的夸张化的表达,但是这两部作品(有意或无意地)展示了他们的“背面”。“载誉而归”的孟晓骏,是因为在美国混不下去才回来的――物质上的失败,而“学有所成”的陈孝正,是要回来追寻他错失的爱情――精神上的失败。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合伙人》上演了一部励志版的“北京人在纽约”,《致青春》则制造了一次悲伤的“王者归来”。

正是在后校园时代的新世界中,两部影片同时展开了有关“改变”和“怀旧”的主题探寻。《中国合伙人》自始至终都在探究一个问题,那就是: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我们可以通过几个细节来把捉他的思路。

影片的第10分钟,孟晓骏在读书会的最后,发表了他以之为信仰的“改变”哲学:“我们这一代人最重要的是改变,改变身边每个人,改变身边每件事情,唯一不变的就是此时此刻的勇气,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将改变世界。”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异常坚定的“改变世界”论。细心的观众会注意到,他在发表这个精彩演说时,背景里一直在放一首歌,其中有这样的两句歌词,很清晰、音量很大地展示出来,“谁能告诉我,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这几句歌词和孟晓骏的观点不同,它表达的是对“改变”的一种深深的困惑。同时展示出两种声音,形成了所谓的“复调”,在我看来,这是陈可辛导演高明所在,也是他老辣的地方。这同时泄露了他的思考,或者说他的困惑。

影片第51分钟,挣到钱的王阳在KTV寻欢后,用一句独白交代了他的“改变”哲学:“孟晓骏,我们改变不了世界,是世界改变了我们。”影片的最后一分钟,又是王阳独白,但这次是交代了成东青的“改变”哲学:“他压根就没想过要改变这个世界,但至少,他能做到不被这个世界改变。”

可以把那两句歌词当成是导演的发问: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你和我?影片中三个人给出了三个答案。

第一种是孟晓骏,我们要改变世界。在影片中,孟晓骏不断地按下那台录像机的“快进键”,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改变世界。在“改变世界”哲学的内在驱动下,孟晓骏给我们的启示是:锐意进取。第二种是王阳,世界改变了我们。影片给了我们很好的展示。王阳是那个时代的丝,一开始留着象征着艺术家的长发,写诗,混迹于各类舞会,泡洋妞,在折腾与热闹中度日。但是,后来他领悟到“真正的感情是安安静静就会来的,一点都不折腾”。王有着某种典型性,一颗浪子的动荡的心随着时间的流淌和世事的打磨日益变得安静,最终和现实和解。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就是当孟晓骏和成东青在那边争论股份制改革的时候,王阳偶然性地吃到了李萍可口的饭菜,其实,那一刻,他的心已经趋于安定了,已经被俘获,内心发生巨变。第三种是成东青,我和世界互不改变。成东青的坚持、执着,是这部影片重点刻画的,不为世界改变,这是一种非常靠不住的说法,但作为一种理想状态,作为一种内心的信念,成东青做到了。细心的观众会注意成东青喝水用的那个瓷茶缸,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标志,他一直在用。导演不断给它特写,其实正是要突出成东青的“不变”。

在三种不同的“改变哲学”之后,我们似乎看不到导演的明确意图,对于他,这可能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近乎无解的问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影片获得了更大的空间。它没有强加给观众什么观念,你大可自己去体会,它开启一扇窗,而不是关上一扇门。《中国合伙人》中对“改变”问题的反复探讨,《致青春》给出了一种异常强悍的、不容置疑的标准答案――不同于这三种答案的“第四种答案”。

《致青春》告诉我们,世界变了,我们也变了,这个世界正在变得面目全非。郑薇从一个单纯可爱的青春美少女,一下子变成了做事严谨、颇有威望的郑秘书。陈孝正上学时最讨厌别人抽烟,爱干净,坐石凳的时候会把书垫在上面;而从美国回来之后,学会了抽烟,学会了不顾地面的肮脏席地而坐。就连那异常坚定的阮莞和赵世永的爱情,也变了。一向勤奋、号称有洁癖的黎维娟做了后妈,一向洒脱、仗义、灵通的“老张”迫于生计开了个“传记公司”……一种虚假、世俗、冷漠填充了《致青春》的后半部。《致青春》中唯一不变的是阮莞。男朋友让别的女孩怀孕,她帮助去处理堕胎,但依然相信爱情。这种坚定的直接后果是自己的堕胎――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这还不够,那一颗砰砰直跳的心,那一颗单纯的为爱的心,直接催促了她的死亡――美丽的死亡,进而青春不朽。影片让阮莞以这种方式死去,是为了表达一种“青春不朽”的思想意旨,但是我们看到,影片中唯一一个葆有“不变之心”的人,恰恰是无法生存的。要生存,就要先学会生存的本领,这本领就是――《致青春》意义上的――自私、严谨、善变、顺势而为等。

不妨说,在投射感情或表达主题时,《中国合伙人》出于“正能量”的励志动向,把现实理想化了;而《致青春》出于对“青春永逝”的悲惋与伤感,把现实绝对化了。真正的现实生活,是在这种“理想化”和“绝对化”之间的。

三、青春回眸的“怀旧”与伤感

所谓“怀旧”,就是缅怀过去,通常指怀念往事或故人,旧物、故人、老家和逝去的岁月都是怀旧最通常的主体。怀旧的实质是对过往时间的追忆,而这种追忆的前提则是时间的永远不可追回性。在历史的某个节点上,人类发明了时钟。于是,可以用间隔的分秒来标示绵延的时间。过去的分秒,就成了永远无法再来的昨天,长此以往,怀旧也成了常态。“旧”是客观存在的,正因为“怀”的人不同,怀旧也变得异彩纷呈。《致青春》是边缘人物对经济社会的缅怀,而《合伙人》是知识精英对精神高涨时代的缅怀,所以,前者的缅怀带有几分“哀怨”(哀怨表现为结局的感伤),而后者的缅怀则带有几分“荣耀”(荣耀在影片最后的雄辩中得以表现)。

两部影片都把“怀旧”的对象设置在大学校园。《致青春》中的校园在南京,“京南理工大学”隐去了某一个学校的所指;相较之下,《中国合伙人》处理的更妙一些,电影中的“燕京大学”指向的是现实中的北京大学,其实历史上确有“燕京大学”,只不过“燕京大学”在1952年就撤了,北大占用了它的“燕园”校址,所以这里说,启用“燕京大学”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种怀旧的表现。其实这两部电影应该是两代人的怀旧。所以怀旧的方式、内容也不尽相同。这是一个怀旧的“话语权问题”。每个人都有一部长长的旧事,但真正能对“往事”说话的,往往是那些“成功者”。王小波所谓“沉默的大多数”,其实是在陈述处于金字塔底的大多数人对现实、历史的一种无语。看惯了张艺谋、陈凯歌的大历史,你可能就不习惯贾樟柯影片中别样的历史与现实。

两部影片中的怀旧,《中国合伙人》做的更纯粹一些,这基于两点:第一,“昨天”和“今天”拉开了一定的时间距离,为怀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第二,它的“半写实”性质,为怀旧带来了更加吸引人的质素。在这一点上,《致青春》更像是在“对话”。对于《致青春》中的人物,“青春”是不堪回首的,那是伤痕累累的噬心岁月。两部影片的篇名“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中国合伙人”也“怀旧”的意义上构成“互文”:《中国合伙人》的末尾,“燕京大学”来了一个大大的特写,王阳自述说他时常会想起八十年代,谢幕之时响起了怀旧气息浓烈的《光阴的故事》,而荧幕随之出现的,是以幻灯片形式出现的马云、柳传志、李开复等当今社会赫赫有名的成功者的老照片,俨然是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而在《致青春》即将结束时,陈孝正站在高楼的平台上,正畅想他的被称为“微观世界”的设计公司,这位“海龟”最终是和他的“中国合伙人”张开走到了一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两部影片在时代、校园、爱情、怀旧等诸多方面,完成了交错式的互文,它们一起展示了青春的痛楚与辉煌、校园的激情与颓废、爱情的坚贞与脆弱、往事的清晰与模糊。

致青春种子范文5

一、低年级大学生(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心理发展的成人感与过渡阶段生理发展半成熟状态的矛盾是青春期最基本的特点

青少年处在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生理上的发展逐渐成熟,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应该享有与成人同样的社会地位,并且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和信任。但实际上他们过高的评价了自己的成熟度,他们的认知水平、社会经验、思维方式都还处在半成熟状态。因此就出现了自我认知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2.心理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青少年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波动性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青春期早期,容易出现烦恼增多,以及莫明其妙的消极情绪,并且时常会感到孤独和压抑。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常觉得别人不能理解自己,不能体会到自己的心情,从而将心灵封闭,不愿与他人交流,尤其是对自己的父母和师长。但另一方面,很多的烦恼和负性情绪又使他们迫切想找一个能够推心置腹交流的朋友,渴望得到他们的安慰和了解,来克服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封闭与开放并存,是青春期一个重要特点。

3.青少年独立意识增强与渴望精神依托并存

青春期青少年已进入心理断乳期,他们强烈地要求摆脱成人的监管,渴望独立自主,渴望自由自在,对父母老师的各种教诲或命令,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抗,或内隐,或外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逆反。反抗的主要对象是父母,有时也具有迁移性。虽然青少年强烈要求独立,积极争取自主,希望拥有自己的决定权,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压力、矛盾和困惑,他们敏感的心灵又害怕失败,害怕受挫,因此在精神上,他们仍然渴望得到成人的支持、理解和保护。

4.青少年情绪两极化特征明显

青春期青少年情绪起伏变化很大,稳定性较差,有非常强的自尊,无论在集体、同伴中,还是在公众前,都希望得到尊重和喜爱,如获得成功,就会出现优越感和成就感,会为一时的成功而激动不已,如遇到失败,就会有强烈的挫折感,从而出现抑郁、消沉。青春期青少年往往存在情感体验扩大化,对成败体验过于绝对化,难以将主观与现实相统一,情绪多变。

二、青春期青少年心理发展问题的应对

青春期又称为“逆反期”或“消极反抗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复杂而不理性,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对他们的一生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要理解逆反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青少年在这一时期是他们一生发展的鼎盛时期,身心发展迅速而又异常敏感,青春期能否顺利度过,能否减轻他们将要面对的挫折和危机,对孩子的一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老师要正确理解青春期现象,认识到青春期是一种发展性现象,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个正常阶段,孩子在青春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反抗都是其心理发展过程中化解内心不平衡状态的一种正常行为,父母师长要正确理解和认识到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2.要正视青少年逆反期出现的各种状况,做好心灵沟通

青春期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历程,其心理变化依孩子的个体情况而不同,但作为父母师长,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据统计,有90%的孩子有心事不愿同父母说,因此,改变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家长应从根本上融洽和孩子的关系,维持和谐的沟通方式,尽量多抽出时间来,与孩子进行民主的讨论,与孩子成为可以平等交流的朋友,得到孩子的信任,为青春期应对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了解青少年的内心矛盾焦点所在,正确解决和调整自我认识

青春期青少年生理发展迅速,导致心理或自我意识发展的成人感与过渡阶段半成熟状态的矛盾成为青春期最基本的特点,也是青少年内心矛盾的焦点所在。青春期处在由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心理发展水平从本质上并未达到完全意义上的成熟,所以父母师长总是把他们当成不谙世事的孩子,但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成人感,又在心理发展中具有现实意义,因此父母师长对儿童认识显然存在滞后,所以必然与孩子的认识产生冲撞。要正确认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了解这一阶段出现的各种需求,是父母师长必修的功课。

4.正确处理青少年青春期的各种喜好

青少年在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对自己的外貌、个性发展,以及能力发展都强烈关注着,因此在这个时期,孩子可能会出现穿着追求个性化,个性追求独立化等现象,尤其是对网络的依赖和痴迷,作为父母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必要的时候,学着进入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们的喜好,争取与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达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5.正视青春期青少年的要求独立自主的需求

致青春种子范文6

关键词: 子宫出血;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是青春期女性常见的临床问题,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机制未能发育成熟所致,其原因大多为无排卵性出血症状,可能会持续2~5 年,但需要注意的是功血的诊断必须排除其它原因的子宫出血方能确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 年1 月~2009 年12 月我们计生服务站共诊治31 例以阴道出血为主要症状的青春期女性。年龄12~20 岁,平均(16.2+-2.8) 岁,病程3~7 年不等。本组病例初潮年龄10~18 岁,初潮开始即发病的占31.9%(10 例),初潮后1 年发病的占19.3%(6 例),2 年内发病的占19.3%(6 例),3~5 年内发病的占29%(9 例)。

1.2  方法

 31 例来诊患者均行肛腹诊,超声,生化检查,血液检查等,除外非生殖道(泌尿道、直肠、肛门)及生殖道(宫颈、阴道)的出血,全身或生殖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出血。即采用排除法以明确青春期功血的诊断。

2  结果

2.1  31 例青春期功血的疾病

 患者中无排卵的20 例(64.5%),营养失调的5 例(16.2%),精神紧张与压力过重、情绪影响6 例(19.3%)。

2.2  31 例青春期功血的发病时间

 初潮开始发病的10 例(31.9%),初潮1 年内开始发病的6 例(19.3%),初潮2 年内开始发病的6 例(19.3%),初潮3~5 年内发病的9 例(29.5%)。

2.3  31 例青春期功血的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和月经经期紊乱

 月经周期紊乱分两种情况:一是子宫不规则出血过多,周期不规则,经期延长,经量过多;二是子宫不规则出血量少,周期不规则,经期延长,而经量不太多,呈点滴状。月经经期紊乱分两种情况:一是经期延长,周期规则,但经期延长(7 日)或经量过多。二是周期规则,经期正常,但经量过多。

3  讨论

3.1  青春期功血的病因

3.1.1  青春期功血属无排卵型功血,好发于月经来潮2 年内的患者,主要是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排卵障碍,导致异常子宫出血。

也可以是卵巢轴或子宫局部调控机制异常,即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发育不成熟。一般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发育成熟需要几年,体内外环境改变的影响均可引起青春期无排卵性功血。具体病因是雌激素对下丘脑-垂体正反馈机制建立不完善,无法诱导垂体黄体生成素高峰,因此,虽有卵泡发育却未发生排卵,从而无黄体形成,月经周期后半期缺乏孕激素。所以青春期功血主要是无排卵致孕激素缺乏,而雌激素相对足够,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无规律及自限性。

3.1.2  营养失调,精神紧张与压力过重、情绪影响也是相关病因:过瘦、脂肪过少。如运动员剧烈运动,女孩爱美减肥、过度节食,均消耗脂肪,使雌激素减少,可导致闭经或无排卵出血,过度肥胖、长期热量过剩,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无排卵性功血。脂肪过多,外周转化形成E2增多,切勿周期波动,也可引起无排卵出血。精神紧张、压力过重、情绪波动,常见于初中生、高中生面临学习压力大、升学考试精神过度紧张等均可在中枢抑制GnRH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导致无排卵性子宫出血。

致青春种子范文7

【关键词】 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0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148-02

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由于内分泌失调而引起的不正常的子宫出血,简称“青春期功血”。青春期由于中枢调节月经周期的功能尚未健全,促卵泡生长激素的水平高于促黄体生长激素,而且垂体对卵巢的反馈也不够敏感。因此卵巢虽然有促使卵泡生长的雌激素,但是缺乏排卵所必须的促黄体生长激素的高峰,所以不能排卵,子宫内膜仅仅受雌激素的作用而发生增生变化,甚至增生过长,当体内雌激素水平发生较大波动时,就发生不规则子宫出血。常见于无排卵性出血症状,可能会持续2-5年,诊断时必须要先排除其它病因的子宫出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2011年,共来我院就诊的30例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中,年龄在13-21岁,平均(15.9±3.0)岁,病程2-6年不等。这些病例中初潮5例(占16.6%),2年之内发病的有13例(占43.3%),3-6年内发病的有12例(占40.0%)。

1.2 方法 在这30例就诊患者采取了排除法明确了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诊断。均排除了宫颈、阴道生殖道的出血、泌尿道、直肠、等非生殖出血和全身或生殖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出血。患者均做了超声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行肛腹诊。

2 结 果

2.1 青春期功血的发病时间 初潮即开始发病的有5例(16.6%),发病时间在初潮1年内的有7例(23.3%),发病时间发生在初潮2年内的有6例(20.0%),发病时间在初潮3-6年内的12例(40.0%)。

2.2 青春期功血的疾病类型 患者中营养不平衡的有6例(18.9%),无排卵的有19例(63.9%),压力大、受情绪影响、精神紧张的有5例(16.8%)。

2.3 青春期功血的临床表现 月经经期紊乱分两种情况:一是周期和经期均正常,但经血量过多;二是周期正常,但经期延长(7日)或经血量过多。月经周期紊乱分两种情况:一是子宫不规则出血量少,周期不正常,经期延长,而经血量呈点滴状,不多;二是子宫不规则出血量过多,周期不正常,经期延长,经血量过多。

3 讨 论

3.1 青春期功血的病因

3.1.1 营养不平衡,压力大、受情绪影响、精神紧张是相关病因:脂肪少、过瘦。如女孩子减肥、过度节食,运动员剧烈运动,均消耗脂肪,使雌激素分泌减少,可导致无排卵出血或闭经。长期摄入营养过剩,过度肥胖、脂肪过多,也可引起无排卵出血。压力大、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常见于初、高中生面临升学考试等面临压力大,而造成精神过度紧张,在中枢抑制GnRH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导致无排卵性子宫出血。

3.1.2 青春期功血属无排卵型功血,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排卵障碍,导致异常子宫出血,故发病时间多在初潮2年内。

3.2 青春期功血的临床表现 表现为月经周期和经期紊乱,出现短期月经停止后出血或不规则出血,出血量多少不定,呈大量出血不止或点滴状。一般无腹痛或其他不适,出血量多或时间长时常继发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悸等状态,大量出血也可导致休克。

3.3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时应观察全身营养状况,看有无血液病或出血性疾病,有无贫血。询问患者月经史(包括初潮年龄、月经周期和经量、症状及体征,病因、还应注意是否使用过激素和其它药物等)。未婚妇女要做肛诊,了解盆腔情况,并常规进行超声检查,了解子宫及双侧附件和子宫内膜情况。

3.4 治疗

3.4.1 一般治疗 出血期间应注意加强营养,保证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流血时间长者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贫血者应补充维生素C、铁剂和蛋白质,严重贫血者需要输血。

3.4.2 药物治疗 青春期功血,在出血的急性期主要使用性激素止血,补血、对症促凝及止血药物作为辅助治疗。止血后应促使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成熟,调整月经周期是治疗本病的最终目的。

青春期功血应加强宣传教育,患者年龄小,常羞涩又没有月经经验,而延误就诊,影响了青春期少女的健康和学习。青春期功血病程较长,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发育成熟需要数年,治疗后好转并不意味已完全正常,所以有可能再次复发,应进一步加强随访。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331-333.

致青春种子范文8

[关键词]赵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故事架构

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围绕着一所大学的女生寝室的四个女孩子的青春故事展开,以郑微的爱情为主线,为我们刻画了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的青春成长故事。青春是美好的,爱情更是令人向往的,然而影片的音乐情绪从低沉的音调开始,“他不羁的脸,像天色将晚。她洗过的发,像心中火焰。短暂的狂欢,以为一生绵延。漫长的告别,是青春盛宴。”似乎是在对不可知的未来结局做出的一个暗示和预兆。[1]影片除了郑微的爱情,还讲述了阮莞、黎维娟、朱小北、林静、陈孝正等人的故事。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在主要人物爱情主线的架构方面基本忠实于原著的同时,受到影片制作过程中的种种因素的限制,也有些许残缺和不足。但是整体上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引发了全民“致青春”的热潮。

一、郑微的青春:追逐爱情的冒险旅程

十八岁的女孩郑微为了追逐自己的爱情,考上了一直爱慕的林静所在的大学,却未能见到他。郑微拒绝了富家子弟许开阳,误打误撞遇到了低调沉默、来自单亲家庭的贫穷才子陈孝正,在一次次矛盾冲突后,突然发现自己爱上了他。美好的恋情因为大学的结束终结,陈孝正选择了去美国公费留学深造的机会,她却是最后一个才知道。毕业后事业稳定、工作干练的郑微偶遇林静,发现自己仍然放不下他,却在对方说出“爱情就像一条河,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呢”之后幡然醒悟,决定成全一直疯狂爱着林静的施洁。面对归国后的陈孝正,她只把青春当做一场记忆。

影片关于郑微的爱情主线相对比较清晰,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为了追逐爱情而踏上冒险旅程的执著的女性形象。她敢爱敢恨,勇于追求,敢于放手。杨子珊为我们成功演绎了“玉面小飞龙”的形象。故事主线并不复杂,以郑微和陈孝正的爱情为核心,交织着林静和郑微的过去和现在,同时对于主角的人生经历和性格变化通过回忆等形式来表现,基本表达了原著的精神。青春无所谓对错,郑微因为爱情宁愿拒绝追求自己的富家子弟许开阳,执著而勇敢。陈孝正的选择有他自己的原因,本无可指责,却在多年后功成名就的时候抛弃美国的妻儿,回国寻找自己的爱情,显然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既有当初的刻骨铭心的爱恋,在功名和爱情面前依然抛弃了爱情;在家庭妻儿和爱情面前,却又抛弃了家庭,自私地“爱自己胜过爱爱情”。郑微在逐步走进陈孝正直至最终离开,“玉面小飞龙”成熟的过程,也正是陈孝正的性格逐步展现的过程。影片以常见校园爱情故事的架构,融入了时代的气息,表现了人物的命运抉择。

此外,由于所涉人物关系较多,有些人物故事旁逸斜出,却未能交代清楚,反而使得主线有些混乱。而且在影片中安排了韩红、潘虹、杨澜客串,本来是为了给影片加分,但是观众对于这几个配角的关注,在其出现的瞬间,立马打断了原本较为完整的故事架构,有些得不偿失。如此混乱的安排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破碎的小故事和一堆需要慢慢推敲的线索,反而让观众一头雾水。[2]此外,影片中结尾处的部分台词,诸如“现在我知道,其实爱一个人应该像爱祖国、山月!河流!……这样大幅度跳跃的情节和有些不靠谱的台词,显得很奇怪,让人觉得有点啼笑皆非[3],与影片的整体氛围似乎不是很协调。

二、阮菀的青春:沉沦在爱情中的挽歌

在青春故事里,阮菀是永远不朽的。阮莞出身少数民族,美丽高雅,不求功成名就,爱情是她青春的主题,她为此不能自拔。影片中的阮菀是一个沉浸在爱情里的完美女孩,从一进大学就成为所有男生目光追逐的对象。她温柔、善良、体贴、大方,仿佛童话中的公主,然而她的全部付出得到的却是男友赵世永无尽的背叛。赵世永出轨,谭小晶怀上赵世永的孩子,她原谅了他;赵世永的家人不接受她,自己怀上了赵世永的孩子得不到接受,她原谅了他;甚至在自己即将结婚前,还是不顾一切去见赵世永,直至发生意外,一场车祸将她永远留在“青春”里。阮菀是一切美好和完美的代名词,知书达理,善解人意,这样的人或许更适合生活在童话里。她是郑微的好朋友,热心助人,关爱好友,甚至陪着谭小晶去打掉孩子,只为自己已经沉沦的青春爱情。影片中阮菀的角色定位在本能地拒绝对于现实原则的认同,依然试图抓住青春的影子,终究将自己永远留在了青春里。

郑微的好伙伴老张一直暗恋着阮菀,却不敢表白,“甘愿做配角的爱”,一直偷偷给阮菀送满天星。这条感情线直到影片结尾才变明朗,令人怅然。老张与阮菀的这条爱情线,是清晰而简洁的,不拖泥带水,不旁逸斜出。在青春的故事里,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这样的爱情配角,自己也曾在别人的故事里当过配角。这些曾经的甜蜜和美好的青春往事,在成长的岁月里,渐渐模糊,却刻下了永恒的印记,这也是影片引起观众动容的重要之处。

直至车祸前,阮菀都是一切幸福、青春、美好的代名词,如果天遂人愿,她应该是幸福一生的女子。却正因为她的温柔善良,贪恋过往,对赵世永执著不二的感情,走进了自己的青春坟墓。影片的故事架构将个人的追求和社会的变迁进行了融合和碰撞。郑微在阮菀的墓前感慨:“只有你的青春永不腐朽。”曾经暗恋阮菀的充满才气的老张,毕业后混得落魄潦倒,毫不犹豫地接受陈孝正的邀请成为陈孝正创办的公司的“合伙人”,并很清醒地定位自己:“我就是你的跟班。”这就意味着,或许唯有死于青春岁月,才能永远保持青春的激情,如果要继续生活下去,就必须向利益主导的现实妥协。所以,我们的青春“终将逝去”。

三、黎维娟的青春:叙事话语的“张力”

黎维娟为我们带来了另一类女孩的形象。她积极热情,又处处计较打算。经过复读考上大学的她,更加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尽管她不是影片的女主角,她的叙事结构却是最为完整的。无论是校园青春的黎维娟,还是后来的两个孩子的继母,她都一直坚守着自己认为的追求和成功。农村出生的她渴望富足的生活,不断重复着“人往高处走”的人生哲言,从老家赶来看她的在补习班认识的前男友经历了三次高考失败让她失望,更不敢让其他室友知道。黎维娟与高考落榜的男友分手,表达诀别之意时脱口而出的方言,格外贴切地传达了来自生命深处的伤痛与无奈。在那个大雪的夜晚,在赶来看她的男孩心上泼了一盆凉水,她卑微的内心通过几处细节让观众一览无余,而且影片自始至终都在不断加重对她这一性格的刻画。

黎维娟渴望融入大学生活,羡慕家境富有的许开阳,抛弃成为她“往高处走”的障碍的前男友,[4]为了对得起她自己的艰苦,决定“待价而沽”。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她用布帘将自己的床铺封闭,特别跟室友一次次强调自己有洁癖,每次都看看自己的床单是否有人坐过留下的褶子,意图显示自己的高贵。曾经渴望的大学生活让她觉得失望,对室友的饮酒倍感“堕落”。但是她依旧是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她在雪夜赶走了贫困的前男友,最终嫁给了一个50多岁有两个儿子的富翁;她渴望高富帅的十全十美的爱情,更加渴望金钱害怕贫穷,她对前途缺乏安全感,只有寻求金钱的依靠。被丈夫前妻的双胞胎儿子用水枪喷射得狼狈不堪的时候,一心想着的还是通过人工授精生自己的双胞胎,尽快获得更多的金钱。一个完整的黎维娟形象展现在观众们的面前。对黎维娟形象的展现和故事架构的处理,尽管着墨不多,却非常完整,不仅丰满展现了黎维娟从一个农村复读高考生到一个阔太太的转变,而且衬托了其他人物形象,为陈孝正的内心转变和人格特征埋下伏笔,拓展了“青春”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影片的青春叙事话语的张力。

四、朱小北的青春:稍显突兀的转变

朱小北在影片中貌似与爱情无关的角色。从开场就是以一个假小子的形象出现,拍着篮球,风风火火。性格刚毅,乐观积极,不亢不卑。每个女孩子都有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朱小北对爱情的憧憬却是最富有诗意的浪漫,“我的理想嘛,就是在我还青春美丽的时候,我暗恋的人他告诉我,原来他也在暗恋我,而且已经很久了。”影片没有对她的爱情施予笔墨,为我们展现了另外一层“青春”的含义。朱小北靠姐姐开小吃店卖包子供养才上大学,空余时间经常帮姐姐打下手,在黎维娟发现自己的秘密时不亢不卑,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显然她应该是一个内心非常成熟健康的女孩子。

纵是如此善良真诚,也会被人误解和责难。影片中,她最具华彩的篇章是被人误会偷盗发生扭打最终去砸学校小卖部的段落,[5]并最终导致她被开除离开。这是她不愿回望的过去。即便多年以后,她以“刘云”的身份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她也不愿在许开阳面前承认过去的自己。对于朱小北的故事架构较为完整,一个性格刚烈的女孩子因违纪被开除,离开学校后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但是影片对于人物性格的转变却稍显突兀。一个内心积极健康向上的女孩子,在遇到委屈时,以一场毁灭式的破坏活动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句号,有些过于激愤;而感情深厚亲如姐妹的四姐妹,自此再也不联系,甚至在多年后自己事业稳定后,对于老同学也拒绝相认,人物性格转变似乎缺少了前后的承接。当然受到时间制约,影片也不可能对于配角的刻画着墨太多,如果能进一步完善人物性格的转变,或许更能表现青春的成长过程。

五、结 语

在所有的怀旧中,对呼啸而过的青春的怀旧是永恒的,也是最持久的。影片的故事架构不仅着笔于对青春伤痛体验的感悟,同时也展示了个人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紧张与碰撞。青春如那棵枝繁叶茂的生命之树,闪烁着明亮的光彩和盎然生机,每一个人都终将成长。时光流淌过指缝,青春终将成为回忆。

[参考文献]

[1] 程蔚.电影的音乐功能与呈现风格——《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主题曲的艺术特色[J].电影文学,2013(19).

[2] 彭洋捷.不合理的青春电影——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J].新世纪剧坛,2013(04).

[3] 胡疆锋.谁的青春会永不腐朽——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怀旧风格和形态[J].艺术评论,2013(08).

[4] 王岩.光焰与迷失——论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青春叙事[J].创作与评论,2013(14).

致青春种子范文9

《致青春》,好一部怀念青春的情感史,观览末了,它让我真真切切,深深刻刻地感受到了两件事。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致青春》观后感悟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青春》观后感悟心得1这是一个关于少年少女们在青春时期的选择的故事。之所以说是“选择”而不仅仅说它是一部感情片是因为一个人的青春里不可能仅有恋爱而没有其他,学业、爱好、精彩的课余生活、个人价值观的推翻与重塑等等,这些同样都是青春的组成部分。

同样是青春,有些人会选择让“追逐向往的感情”占据生活的几乎全部,比如说女主角郑微,以及片中另一个配角施洁;有些人会选择经过努力学业为自我的将来铺路,而不愿让其他事比如说恋爱这种事影响自我的前途,比如说男主角陈孝正(其经典名言:“我的人生是只能建造一次的大厦,不能够有一厘米的误差。”)。

在我看来,无论当初选择了什么,只要在做抉择时觉得值得,就已经足够了;毕竟欲望是个无底洞,能够知足常乐太过难得,得到了这个之后还想要同时得到为之失去的那个,无论选择了什么都会有遗憾。我们不难听到有混得还不错的人抱怨“真后悔大学期间没有正经谈一场恋爱,就忙着学习忙着找工作了”,其实都一样的,但凡当初没有得到的必定会在将来以另一种形式作为果报得到偿还,何因生何果。

影片中反映的一些事很真实,比如说朱小北在被误会后进行辩解时被商店老板冷嘲热讽“哟,还人格尊严哪”。为她被侵犯后的那种愤怒情绪恻然。

青春总是会和"遗憾"、"伤痛"、"做了错误的选择"联系在一齐。而回忆总是会美化事实,若干年后时过境迁,无论当初的所做所选造成了多大的创伤多大的遗憾,大多数人还是会说"青春是完美的"。

《致青春》观后感悟心得2李大钊说:“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青春。”青春是什么呢?也许很多人听完后会一愣,然后微笑着摇摇头。对于我来说,青春就像生命中的一匹快马,斗志昂扬,汹涌澎湃。

那样的青春,不用耀眼,就像这本书里说的一样。它记叙了几个学生的大学生活,她们同样的平凡,然而她们都有着自己小小的不平凡世界。在她们几个人的情感故事里,我读懂了青春。

那样的青春,也许有些叛逆。也许我们在青春期都曾叛逆过,但它仍是最好的。我就做过一些幼稚的事情。有次爸爸腰痛,在家休息。我回来后,按了好几次门铃,叫了好几次,都没有回应,最后还是通过邻居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才进的门。当时我就赌着气,吃饭也不一个桌子,在沙发上呆呆地看着电视,却不知道爸爸当时正忍受着难言的疼痛。青春时期做的事情是冲动可爱的,也许它曾经带来一些不愉快,但正是这样的青春教会了我们怎样去生活,怎样去爱。

那样的青春,好比一把枪,如果把握好时机,就能让敌人屈服于膝下;但如果在重要的时候失手,那最后就会狠狠地伤到自己。所以,我们都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那就得好好利用青春这把有冲击力的枪,好好地搏一搏。我们还有几年的青春呢?想想其实也很快,当时进校还是小个子的我们,转眼间就初三了,时间流逝得这样快,几年里的单纯青涩走到了沉稳大方,我们终将面临青春对我们的考验。

那样的青春,是用来挥洒汗水的,不是用来偷偷哭泣的;是用来努力拼搏的,不是用来消遣蹉跎的;是用来体验生活的,不是用来浪费时间的。让我们乘风破浪,踏着涌动的波涛,扬起对青春理想的风帆,大胆驶向边际。

那样的青春,终归有那么一个尽头。它会带来很多值得体会的回忆,它也会带走一些无知的烦恼。这就是流逝的时间带给我们的,这就是美好的青春。

《致青春》观后感悟心得3第一,时间不等人,当你低下头眨眼思绪,再抬头仰望之时,你会发现,记忆带走了这许多年,连赵薇都从我们以往认识的一个青春演员演化成为了今日的导演。

第二,时间真的真的不等人,我们这代人已经开始“老”了,此时此刻,我们已经完完全全,在这个时代的舞台中扮演起了中流砥柱的主角。那超过5亿的票房纪录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70&80后的同学们啊,我们功不可没。青春,究竟是怎样一种回忆,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我值得纪念的地方。

《致青春》之所以异常,异常在于它的视角是从一个女孩的成长史开始的,不说绝无仅有,但也算的上屈指可数。我想,作为观众群体的大众之中,我们还是乐意普遍“屈”称自我为屌丝或草根,一个小人物的艰辛履历,最终实现大英雄主义的成长史,还是相当的迎合大众拟身化成就感的思想。

正是如此,在此片中,女性视角的“另类”演绎,很好地展露了这位年轻女导演所要表达的情感思路,在一个“女性”英雄主义的战争史里,感情这样一个永恒的主题,也能够演绎的如此细腻动人,如此共鸣犀利。如果说片中从头至尾反复强调的中心是怀念青春,倒不如说这是一部有血有肉可圈可点的感情启明片。在整部影片精湛的结尾处,弗如点化般的巧思剧情安排下,我们发现,原先这场女性主角英雄主义战争的结局不是团圆般的喜剧,而是略带悲凉煽情而又无奈的感叹。

我同意,“在感情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是瞎子,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我才懂得,原先”满天星”的花语是什么,那就是甘愿作配角。我能体会,感情的力量真的伟大,因为它,让许许多多的“爬行动物直立行走起来”。可是,我也有不一样意,“其实爱一个人,应当像爱祖国,山川,河流”,这是多么“可笑”的说辞。还有在这部片子里,竟然没有坏人,都是好人,几乎从每一个主角到配角,都有你值得去学习,去钦佩的地方。

总之,《致青春》是一部佳作,是一段我们这辈人值得去欣赏和回忆的故事,它是一部比《那些年我们以往追过的女孩》还要青春,还有动人,还要深刻许多的好作品。

《致青春》观后感悟心得4“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仅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致青春》这句经典台词解答了青春很多的迷茫和疑惑。我们会为稀里糊涂过了一天而扼腕,会为自我的执着和倔强而不解。回首来时路,我们能够释然一笑,因为留下的脚印踏出的是实实在在的年华。

因为主人公是自我,因为是不可复制的青春,所以它“实实在在”。当学校的人以为郑微疯了,放弃条件优越的许开阳,死缠烂打陈孝正,郑微对舍友说:“不管前面是刀山火海还是万丈深渊,我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见鬼去吧,什么终将逝去的青春,我赌一次永恒!”这就是学校时代那个敢爱敢恨,扎着两个俏皮辫子的率性郑微。孝正最终选择了出国读书,在这几年的时间里,郑微已经蜕变成了利落精悍的职业女性了。孝正学有所成回国之后找到郑微期望重新开始,

郑微看到了以往最痛恨吸烟的孝正开始抽烟了。其实在看到郑微关掉电视正在播放的孝正理解杨澜访问的节目,我们就已经得到了答案,那是一段回不去的爱恋。时间是一剂霸道的良药。“以往我们都以为自我能够为感情死,其实感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然后我们欲哭无泪,我们辗转反侧,我们久病成医,我们百炼成钢。你不是风儿,我也不是沙,再缠绵也到不了天涯。”

我想孝正会是郑微内心最柔软的一块,在疗养伤口的过程中郑微脱却了当年的单纯,变得成熟而冷静,如果你不仔细看,很难发现那个留着齐耳短发的郑秘书是当年那个大大咧咧、疯疯癫癫的小女生。这种蜕变必须很疼,我们喜欢那个不羁的女生,那个时候的郑微是幸福的,因为她不顾一切的爱过,争取过,执着过。

青春是青涩的,既甜又酸。正值青春年华,我们总期望自我能够成熟,年华逝去,我们总怀念那个懵懂的自我。不管在十来岁到二十出头这段时间,你的青春是品尝苦涩、甜蜜、辛酸还是幸福,它都以最美的生命姿态绽放,请用敬畏的态度致敬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致青春》观后感悟心得5电影的故事情节推进很快,首尾呼应,韵锦以第一人称做旁白,仿佛让观众听她讲了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程铮是万人心中的白马王子,韵锦是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上学的普通女孩,同样是一个有冲突矛盾的交集,两人走在一块,一见倾心,各种纠缠加霸道补课帮忙,让韵锦渐渐喜欢上这个经常考满分的富家小痞子一样的男孩。高考结束,分别上了不同城市的大学,程铮在北京上清华,想让韵锦上报考北京的一所普通大学,但是他忽略了韵锦内心的倔强和强烈的自尊心,两人大学期间分属两地,但是影片中可以看出来,他们没有联系,只是各自在心中默默地保持最深沉的爱。高中那个一脸纯真的时代,谁没有喜欢过异性呢,至少有暗恋吧,恰恰是这样不懂得如何更好地表达的爱情,才会显得珍贵美好,以至于延续到大学。

像韵锦这样平凡而又不一样的女孩,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会遇到一个愿意爱护她的男孩,就像乔任梁饰演的沈居安。他看着像一个暖男配角,应该是对女主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但是剧情的发展却不按常路出牌,他去程铮的姐姐走到了一起,他说他娶的是一个名字,一个身份,爱不爱重要吗?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只知道他曾经是个和韵锦一样的人,他现在虽然是有钱了,但是并不快乐,原因自然不用多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程铮在大学期间又去找韵锦,还和高中一样,表露真情时像个孩子,也许每个男生在自己喜欢的女孩面前,才会像个孩子一样也会撒娇。他听韵锦的话,愿意认真为她做她的事情,她们又在一起啦。韵锦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但是相爱容易相处难,再美好的爱情也会被生活震的摇摇晃晃。韵锦家里出了问题,需要一大笔钱,她去找沈居安借钱,程铮知道了很生气,觉得他为什不和自己的男朋友说,一起解决,而跑去跟一个和自己是情敌的人借钱,要自己这个男朋友还有什么用?他不知道,韵锦只是不想在他面前显示出脆弱的一面,更不想欠他的太多,毕竟她是一个特别要强的女孩子。他们争吵分手,他去美国继承家业,她每天努力工作,变成女强人,用两年时间还清了欠他的钱,这也是他们唯一的交集。

对于影片的女二,并没有讨厌的成分,同样一个家境优越的大小姐,但是性格直爽理性,她说:当一个女人觉得自己爱的男人可怜的时候,大概就表明她不爱了吧。孟雪从小就喜欢男主,青梅竹马,到这一刻,我觉得她放下了,她大概停止了程铮那没有结果的爱吧。她说感情这个东西可真是霸道,从来不问先后,不问缘由。韵锦的闺蜜,学习成绩好,勇敢,就是其貌不扬,她喜欢上家境富裕的公子哥周子翼,她的勇敢注定为他痴情一片,献出一切,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周子翼和别的女人结婚了。这样一个痴情的傻女人,深情用错了地方,可是什么都抵不过她喜欢啊,她最后出国深造是令人欣慰的,我相信她会遇到一个懂她爱他的好男人。

致青春种子范文10

【关键词】 中产阶级;青春记忆;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不知不觉,70后的一批人已经越过或者正在走近40岁的门槛。行走在古老而年轻的中国大地上,又适逢改革年代,三十多年巨变早已令很多人产生些许的恍如隔世之感。无论是功成名就的白领,或者是仍然默默无闻的屌丝,青春对他们而言只能是一种怀念。而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部电影试图传达一代人的这种怀旧意识。数亿计的票房收入就是影片获得热捧的明证。

我们承认,很多人总会从电影中找到很多的曾经的情感、已逝的理想、走过的记忆,甚至会有人因为主人公的某句话、某个动作黯然伤神。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影片中的诸多情感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同样令很多人陌生,乃至惊奇。这种差异的根源何在,因为影片所传达的情感和观念都是中产阶级式的,弥漫在电影中的怀旧意识最能为这一层次的观众所理解甚至产生认同。总而言之,电影是作为中产阶级的70后的青春记忆,“这种记忆并非是动物化石中保存完好的脊椎,可以凭之就能重建包含它们的整体”。[1]82这里所呈现和建构的是一种为身份、等级所暗中支配的青春图景,并非具有普遍诉求的记忆。所以,这种记忆是“他们”的记忆,而并非“我们”。

中产阶级的青春记忆

让我们从影片的结构说起。《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采用了简单的今夕对照式的顺叙方式来讲述青春故事。所以我们不难发现,电影中存在着两个彼此对立的年代:90年代初期和当下。在前一个时代,在优美如画的校园风光中,影片中的人物开始了如诗如画的大学生活。我们看到影片在努力呈现当年的大学情景和氛围。开学迎新时学长对新生大献殷勤,校园里铺天盖地的海报,充满着青春激情的广播,热闹非凡的学生社团活动,文艺晚会上激情澎湃舞蹈和歌曲《红日》,学生宿舍内的电影海报《阮玲玉》。同时,校园中的几乎各种代表性场景,如图书馆、宿舍、食堂、校园小道等等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呈现。这里所要表达的无疑是一种被理想、激情所包围的,远离世俗的、充满着烂漫情怀的象牙塔图景。

而在后一个年代里,进入职场的大学生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变成了都市白领,跨入了中产阶级的行列。但是他们的生活情景却一下子从象牙塔中滑落到了地窖中。在这里,支配着人生的不再是理想和激情,而是金钱和利益。白领们一方面在享受着都市的繁华,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却因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而身心疲惫。我们注意到,昔日的大学生们都进入到了职场,在工作中冷峻严厉,在生活中充满着矛盾和无奈。有人为爱而死,有人却为钱而嫁,有人坚守爱情,有人却更相信利益,有人还在探寻,有人却已经心灰意懒、随波逐流。破碎的现实在考验着每一个人,身心的疲惫与无奈充斥着这个世界,让人都不相信曾经有过的青春。这两个年代相互辩驳、相互联系、相互映衬,从而呈现出一种对照式的结构。在这两个年代里,有一种意识却是贯穿始终的,那就是中产阶级意识。

在影片中,这种中产阶级意识首先体现为一种情感取向,这种情感看似迷茫,实则充满自恋。当年的大学生如今早已成为在职场上大显身手的白领。我们注意到,这些白领们的生活中虽然不乏烦恼,例如他们也要承受爱的代价去打胎,他们也要为了过好日子而嫁给年过半百的大款,他们也要在两个男人之间作出艰难的选择,他们也要为了绿卡而娶美国女人生混血儿子,他们也要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和利益鼓动别人……虽然这些烦恼充斥着他们的人生,但是总体而言,他们在这种烦恼中寻找,每一个人的自我感觉都非常好,自我认同感非常高。换句话说,充裕的物质生活和快乐的消费抵消了种种烦恼,甚至让这些烦恼也成为一种时尚。而在自恋式的烦恼之余,回忆变成了很好的生活调味料。而这调味料的味道也因为生活的改变而变得不同寻常。我们不妨通过影片中角色的恋爱对白来说明这种生活调味料是如何变味的。“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再好的过去,回忆的次数多了味道也就淡了。”“陈孝正,我们一起度过了青春,谁也不亏欠谁的,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在茶余饭后,在紧张繁忙而单调乏味的都市生活中,已逝的青春、爱情便成为本来就单薄冷漠的都市情感中的调味料,当中产阶级回忆它时,一个纯情、丰富、另类的故事便诞生了。

这种中产阶级意识也体现为一种价值观念。他们虽然对现行体制中的种种弊端不无批评,但是这种批评往往显得温和、“怨而不怒”。因为他们最终是现行体制的受益者,从而变成了体制的维护者。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拥有了较高水平的物质条件之后,他们的价值观念代表和主流意识形态虽然保持着一些距离,但是显得非常合拍。这是因为,“个体认识到自己所在群体的成员所具备的资格,以及这种资格在价值和情感上的重要性”。[2]22从男主人公陈孝正的人生轨迹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一点。当这个出身贫贱、表面冷酷、一心求学的男生在学生食堂批评追求者浪费粮食的时候,当他为了自己的前途前往美国留学的时候,当他批评宿舍其他男生抽烟和荒废学业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他与主流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距离。但是,一旦他学成归国,自己爱经济上、社会地位上占据了相当的高度,成为后起之秀之后,他的价值观念甚至超过了稍早于他成为中产阶级的大学同学们。他也竟然为了绿卡而与不相爱的美国女人结婚。我们不妨看看他与郑微再次相见时的对话,“真可笑啊,你也抽起烟来了!人生真是讽刺,一个人竟然会变成自己曾经最反感的样子。”可以说,陈孝正的价值观念的转变恰恰说明了中产阶级意识的强大收编能力。阶级“是一种过程的结果,一个集团在此过程中理解自身的世界,用格尔兹的话说,即造就其成员看待和理解自身和他人行为的意义网络”。[3]11影片最后,所有的人都在由金钱主宰、由利益驱动的这个世界中乐此不疲,关于爱请的那些回忆也不痛不痒,类似于撒娇。

中产阶级意识同时也体现为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无衣食之忧,也无更为远大的抱负和追求,所有的生活都是围绕着自己的利益打转,偶然还有一些不痛不痒的情感。在郑微的大学生活中,除了两次受骗的爱情没有其他的内容,这个女孩子似乎一直在糊涂的恋爱,自我陶醉。大学里的消费水平就非一般同学所能比,谈恋爱对她而言几乎就是一种青春时尚,也类似于一种游戏。而在她离开校园、遇到欺骗自己的前男友之后,又发明出什么“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之类的话自我安慰。可以想见,在充裕的物质生活之外,找点空闲和时间用来游戏、用来消费感情也是一种非常时尚的生活方式。她在用爱情来来打发闲余的时间,并不断去凭吊已失去的爱情,在这种怀念中她体味着人生并迷恋着自己。

被建构的青春记忆

在这种中产阶级意识的支配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青春记忆体现出一种被剪辑、建构的特征。如果我们没有忘记福柯的警告的话,我们知道,当下就是讲述故事的年代,而20世纪90年代则是故事所讲述的年代。“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而90年代的故事正是在当下的视野里得到讲述。如前所述,影片中按时间顺序讲述这两个年代的故事,选取了极具象征意味的景色、服饰,容易给人一种忠实呈现历史风貌的印象。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就会发现,所有故事、图景绝不仅仅是自然而然的历史呈现,而是一种文化建构。这是一个倒着讲的故事,正是因为有了当下的故事,当下的身份和意识,才生发出当年的故事、情感和价值取向。而支配着这种建构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叙事者的中产阶级身份。为此,我们要追问的是,在当下的视野里,这个青春故事如何被讲述?哪些内容得到强调?哪些情节又被省略?

当昔日的大学生摇身一变为中产阶级,“贪恋的岁月,被无情偿还。骄纵的心性,已烟消云散”。简单、重复又富足的生活毕竟让人厌倦,所以作为生活的调味品的青春回忆便涌上心头。这种调味品区别于五六十年代的革命青春记忆、80年代的个性解放的青春记忆,而是成为一种浪漫而感伤的爱情回忆,当然,这种爱情回忆一定要发生在大学校园中,这不仅仅会增加爱情的浪漫程度和纯度,而且也是一种身份和等级的象征。因为,“认同是人们获得其生活意义和经验的来源,它是个人对自我身份、地位、利益和归属的一致性体验”。[4]15在中产阶级的眼中,唯有自己才配享有这般浪漫而又独特的爱情。

让我们来看影片中关于大学的想象。在这里,一般意义上的宿舍、食堂、教室的三点一线式的,学习、实习、找工作程式化的不乏枯燥的大学求知生活不见了踪影。课堂教学的片段也被描述为学生与老师之间斗智的闹剧,图书馆成为疯狂的表白爱情的场所,食堂成为爱情的追求者撒泼、耍无赖的地方。开学迎新和参加学生社团是为了认识女生,校园小道是为谈情说爱提供便利。主人公考进大学是为了爱情而来,主人公读大学的过程是为了体验和享受爱情,就连毕业也成为对爱情的缅怀和祭奠。校园里的一切几乎都弥漫着一种爱情云雾,挥之不去。

在影片中,爱情故事几乎是大学生活的唯一内容。这是因为,在中产阶级的视域中,五六十年代的革命青春未免有点太天真,太崇高;而80年代的个性解放的青春又显得过于做作与飘渺,唯有消费和爱情成为最实惠最体贴的青春方式,成为最见“品味”的生活方式。于是,他们的青春记忆里充满着爱情的元素,他们在消费和爱情里获得了自我安慰和认同。同时,他们也不会为爱情去献身,他们清醒地意识到爱情不过是生活中的调味品,郑微的“我曾经以为我没有你的爱会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我们都应该惭愧,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爱情”。这些话传达了影片中所有成为中产的人物的爱情观。

爱情故事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显示出一种建构性。作为独生子女的女主人公郑微家庭条件优越,她对陈孝正的爱情多少显得有点冲动,有些匪夷所思,好像是因为一直受到青睐,而偶然的一次受挫才使她赌气似的爱上了陈孝正。因为二人之间家庭条件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二人的价值观上的巨大冲突。郑微死缠烂打的追求过程便可理解为陈孝正在价值观念上向女主人公的靠拢过程。但是,两人同为大学生,根源于家庭出身和经济条件的价值观念的差异还不至于爆发强烈的冲突。何况,在奋斗目标上,在上升空间上,陈孝正比郑微具有更多的优势和决心。这就决定了二人在终极人生目标的一致性:成为中产阶级。故事的结局告诉我们,男主人公陈孝正果然在超过了所有的人,成为最“成功”,最具有代表性的中产阶级。通过这样的人物关系设置,才使得爱情波澜起伏。而错过了昔日的穷屌丝如今的高富帅才显示出郑微的眼光,这样的青春才值得回忆。

和这个爱情故事相关的几个三角关系也值得分析。富家公子许开阳、副院长的千金曾毓等人构成了影片中几个相互关联的三角关系。这两个人物起初都成为爱情中的失败者,而后二人结合成为夫妻,过起了闲适富足的日子。他们看似在爱情故事中失败,但是他们才是影片中的常胜将军。因为他们所代表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就是影片中所有的人所追求的。当同学们进入职场后,他们无疑都成为这一类人。富足、具有相当的社会地位,以金钱为中心、以消费为乐趣,注重品位、身份。我们不禁要问:若干年后,是谁征服了谁?我们不难发现,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逃不过当下社会机制的整体规约,归根结底,以金钱为逻辑、为中产阶级为奋斗目标的人生观在左右着影片中所有的人物。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得看似闲适、优越,实则充满感伤和怀旧。“这年华青涩逝去,却别有洞天。”

“这年华青涩逝去,明白了时间。”而在这种闲适与优越的环境下,爱情和青春想象才更加纯情、浪漫与感伤:正如主题曲所唱的那样:“他不羁的脸,像天色将晚。她洗过的发,像心中火焰。短暂的狂欢,以为一生绵延。漫长的告别,是青春盛宴。我的手,像滚烫的誓言。你闪烁的眼,像脆弱的信念。”

通过对青春故事的有意味的剪辑和重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为我们建构了一种为中产阶级意识所萦绕和渗透的青春记忆。这种故事的讲述方式可能为很多愿意进电影院的中产阶级所认可,其后所渗透的意识也更容易引起这类观众的强烈共鸣。影片所编织的这种青春故事以及萦绕在周围的意识同时也与底层划开了界限,从而强化了观众的中产阶级意识。不知有多少观众曾经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不仅在看电影,而且在被电影所建构,在这种观看过程中,他在无意识中做了一个中产阶级的幻梦。所以,虽然赵薇曾说:“我拍这部电影的初衷是想致敬所有有过青春的人,绝不是为了拍一部电影来纪念自己的青春,这是我们内地70后到80初之间一代人的青春。”而我们要说的是,这绝不是一代人的青春,充其量只不过是中产阶级的青春而已。和很多颇为自信的导演、作家一样,动辄使用“一代人”这样的字眼其实是不负责的。期望赵薇能够拍出另外一些“沉默的大多数”的青春记忆,这个人群数量应该远远高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这一代人。我们期待着。

参考文献:

[1]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张淑华.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1).

[3]约翰.斯梅尔.中产阶级文化的起源[M].陈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致青春种子范文11

青春期有比较明确的年龄界限,通常把女性10~19岁划为青春期。医学专家们又将青春期分为5期:Ⅰ期是性特征尚未出现,可称为青春前期;Ⅱ期为开始突出,生长,肥大;Ⅲ期指不断发育,变多增密,腋毛生长,肥大;Ⅳ期表现为高度发育,中度肥胖,外生殖器发育成熟;Ⅴ期是指月经初潮以后的时期。如果女孩子到了14、15岁尚未发育,满15、16岁不长,到了16、17岁还未来月经,身体发育不丰满,便是青春期延迟症。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延迟”,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在去除病因后,及等仍会发育,月经也会来临。

这种令不少女孩烦恼的病症,其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呢?

1、遗传因素 如果家族中有患青春期延迟症者,那么发病的机会就会大一些。

2、营养欠缺 一些女孩子由于诸多原因,不能及时获取足够的营养,导致皮下脂肪减少,营养缺乏,不能满足身体发育的需要,从而造成青春期延迟症。比如一些偏远山区的少女,有的直到17岁还未来月经,她们即患了营养不良性青春期延迟症,只有在营养和环境得到改善,身体发育良好后,月经才会来潮。

3、慢性疾病 女孩子如果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甲状腺机能低下和肝、肾及血液病等,容易发生青春期延迟症。如果患有贫血,也会导致青春期发育迟缓。另外,慢性肝炎、肝硬化可令女孩无月经来潮。

4、运动过量 过于激烈的运动可使体内蓄积的脂肪大量减少,进而发生性激素分泌紊乱,出现青春期发育迟缓。据调查,青春期前开始跳芭蕾舞的少女,由于活动量大,训练严格,体力消耗多,体重及脂肪减少明显,她们月经来潮的年龄比一般同龄女孩平均晚2年。月经推迟对运动员来说,同样是较多见的。

5、精神因素 如果在学校或家庭受到了不良刺激,精神及心理发育异常,还会发生性机能下降。比如一些女孩子希望拥有苗条身材,进行不恰当的节食减肥,因心理负担过重,结果患了神经性厌食症,使身体极度消瘦,从而导致青春期延迟症。

明白了青春期延迟症发生的原因,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预防青春期延迟症呢?

1、保证营养。尤其在女孩10岁左右时,一定要满足她们的营养需求。

2、为女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其心理发育沿着正常的轨道进行。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应尽量避免增加她们的心理负担,及时发现她们的心理问题并加以疏导。

3、要教育女孩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不可盲目节食减肥,女孩子的身体保持一定的丰满性是正常的。对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女孩子要及时进行治疗。

致青春种子范文12

人们不会忘记那划时代民族救之的“五四”爱国运动,更不会忘记那举起民族救之旗帜,开创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新纪元的先驱者,不会忘记革命战争的峰火硝烟,更不会忘记,为真理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五四演讲致辞,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五四演讲致辞1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这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青春闪光”。

21世纪是我们青春执笔,郑重描述的时代。“天空没有痕迹,我们用青春划过”。

青春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人生旅途中一道秀丽的风景;青春是奋发,青春是创造,青春是迈步进取,永往之前,青春是秀丽的,它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盼,充满着求知的渴望和竞争的豪情。

青春是迈步进取,勇往直前的时期。

闻名中外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出身贫寒,7岁入小学,10岁上中学,15岁进大学,他学习刻苦认真,在图书馆收集整理资料近千万字,有整整200本读书笔记,被保送去美国留学后,仅一年便获得硕士学位,成为美国加里基理工学院第一个工学博士,当时才24岁的他,青春勃发,刻骨钻研,成就事业。能够说,他把青春的光辉燃放到了极致,把青春的潜力发挥到了顶点!三国名将周瑜,24岁就做了东吴大都督,青春年华,雄姿英发,统帅三军,担当大任;诸葛亮位居蜀汉丞相,也只有27岁;同志当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只有25岁,29岁时又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成了一代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家。

青春是成才的黄金时期!

牛顿23岁,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26岁,创立相对论;华罗庚成为知名数学家仅25岁,诗人王勃写下千古不朽的名篇《滕王阁序》只有20岁,青春的智慧为他们竖起了永恒的丰碑!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为了更好的明天拼命努力,前方没有终点奋斗永不停息。

坐在池边亭下,泪流满面独酌的易安居士,用她的文字告诉我们,她永久铭记着她青春岁月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是她在生命中所做出的选取,也是青春闪光的印证。海子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告诉我们“从明天起”他将记住所有的人生之“水”,因为那是他用于“浇灌”他青春的“玉露”,三毛用她的文字永久地记住了撒哈拉里有她闪光青春的灵魂。梵高用《向日葵》记住了他独特的艺术青春……由此可见,把握青春,利用青春,就能创造青春,就能让青春闪射出熠熠光芒!

青春岁月,春暖花开。我们踏上人生的旅程还不久,前方还会有无数的挫折需要我们去克服,有无数的雨也好,艳阳也好,挫折也罢,让我们充分珍惜和利用青春年华,见证生命天空中一道道亮丽的彩虹。

青春不朽,青春万岁,让我们的青春一齐闪光吧!

五四演讲致辞2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10号选手,来自_科的_,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走向美好》。

我的演讲是从军队的一首歌《团结就是力量》开始的,它的歌词里有这样几句话: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团结的力量是团队的灵魂,是个体成功之源。

由于团结的力量,在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发生后,国家迅速调动人力、物力,使我们的损失降到最低点;由于团结的力量,在那片废墟之上,出现一个又一个奇迹。同样,由于团结的力量,使我们科室里一个又一个刚刚踏出校园大门的青涩毕业生,在较短的时间适应岗位,并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为我_科的发展增添新鲜的活力。我很高兴能在_工作,在这里很温馨,有家的感觉。谢谢你们给我一个平台能展示自己,完善自我。

有句口号喊得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医院是一个服务行业,它是一个对外对内的窗口,我们服务的时候,就是展示自己的时候,也是展示医院形象的时候。

我们要树立主人翁的意识,医疗工作无小事,医院里出现问题是大家的责任,不管你是什么职位,都要积极对待。企业五四青年节演讲稿我爱我院,我爱我岗,主要体现在为病人服务的具体工作上,一切为了病人是我们的服务宗旨。

虽然我们的工作又脏又累,但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要发扬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的精神,在为病人的服务中,得到病人及家属的配合和理解。主动关心病人,关心病人的每一个诉说,并热情服务,温馨服务,微笑服务。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有我们应当承担的责任;作为一名医生,我们有我们应该履行的义务;作为医院里的一员,我们有我们应该奉献的力量。

每当一位患儿在我们手里有一丝进步,有站起来的希望;每当一位患儿能开口喊爸爸妈妈,此时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那种成就感,总是让人无穷回味。我说的我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为此,我幸福着,我满足着。因为我的每一份努力都值得我炫耀,我的每一份付出都是那么的有意义。

决定木桶容量的往往是最短的那根木头,千里江堤往往毁于蚁穴,战略决定方向,细节决定成败。在医疗行业竞争势头日渐激烈下,我们要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共同构建美好的家园。汇聚我们每一个的努力,得到患者的肯定,以致社会的肯定。

我爱我院,我爱我岗,爱它的无私奉献,爱它的团结和睦,爱它的朝气蓬勃,爱它的积极进取。水滴方可石穿,在如此的发展下,在如此和谐的氛围中,我愿付出自己的微薄之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科室为医院添砖加瓦,让我们走向那美好的一点。

五四演讲致辞390年前,为了驱赶黑暗争取光明,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用热血和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情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绘就了一幅最宏伟的青春图画。然而,“五四”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历史事件,它是一种爱国、科学、民主、进步的精神,是青年人为报效祖国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今天我就用五四精神来诠释一下对自己职业的理解:选择了教育,

我今生无悔。

光阴荏苒,流年似水,转眼间我已从教_年。在这四千七百多个日日夜夜里,我每日都重复着这样一句话:既然你选择了教育,那么你就要把整个身心交给她。十三年来,我做过教师、大队辅导员、语文教研员……我也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有人说老师是燃烧的红烛,有人说老师是辛苦的园丁,有人说老师是高级保姆,无论别人对我们怎样评价,我都深深的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有多重大。现在,我想郑重地喊出我心中的誓言:选择了教育,我今生无悔!

还记得年少时那个执拗的我,只肯在中考志愿表上填上师范学校,母亲焦急万分:考不上怎么办?我很坚定: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反正我要当老师!三年的师范生活太短暂,懵懂的我还来不及品味,新的人生篇章就开始了。孩提时老师是我心中的神;年少时,老师是我心中的梦;上班后,老师是我心中的责任;我对自己说:我要做一名优秀的老师!

带着满腔的热忱我走进了一所农村小学,走近了我的第一批学生。怎能忘记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看到的那51双闪亮的眼睛,充满着仰慕,充满着信任,一如儿时的我。我的心被这目光盈润着,如果说儿时对老师的敬仰促使我选择了这个职业,那么天生对孩子的喜欢则让我把心交给了教育这项伟大的事业。喜欢让学生们和我一起学、一起乐、一起“疯”,喜欢听孩子问:“老师,您喜欢我吗?”当然喜欢,每个孩子都是我的宝贝。慢慢地,孩子们长大了;渐渐地,我也长大了,彼此间的感情更浓了。我们是师生,也更像是朋友。他们会对我的新发型指指点点;他们会跑到我家中,吃光我的零食;会跑到我办公室里去偷偷闻一闻男朋友送来的鲜花;他们也会在我生气时跑来哄我。他们会对我笑,也会对我吼,可我们却还是朋友。

在默默地耕耘中,我体验到了人生的幸福。去年冬天,收到了已经是一家电脑公司经理的我的学生_的信,他在信中写道:_老师,我知道你的手每年都会生冻疮,今年你可要保护好呀,没事儿多搓搓,生了冻疮批作业可疼了。我哭了,任泪水恣意流淌……我有一个宝盒,那里面全是我的宝贝:孩子们送给我的卡片,写给我的信,画给我的画,一句句,一声声,打动着我的心,我无法抑制心底的声音:我选择了教育,今生无悔。

到教委工作之后,一个以前的同事对我说:“你的教育有问题,你教出来的孩子只爱你一个老师……”没办法,天性所至。

“真水无香,真爱无言”,我们手中托着生命的天平,用心作犁铧,播种智慧的种子,传承民族的美德。其实,奉献对于任何一个人都不苛刻,不能长成参天大树做栋梁之

材,不妨做一棵小草为青春献上一丝新绿;不能像海洋用宽阔的胸怀拥抱百川,又怎么不可以是一条小溪为孕育我们的土地捧上甘露。既然把教师作为终身的职业,就把自己的理想、信念、青春、才智毫不保留的奉献给这庄严的选择吧。

_年的暑假以来,连续四年,在_县的一所学校里,我带领_区38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参加骨干教师集训,和来自全市各个县区的300多名教师一起,在流火的七月,我们早上6点开始晨读,晚上十点还在大教室里研讨教案……老师们住得是八人一间的高低床学生宿舍,吃的是学生食堂里五毛钱一份的豆芽菜;老师们把这个培训班称为“魔鬼训练营”,但是走出训练营的时候,年轻的教师们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又微笑着满怀激情地走进了新的学期,因为他们在这个“魔鬼训练营”里收获的不仅仅是能够运用于教学的知识技能和理念,他们收获更多的则是那一份份感动和激情,是他们对教育的挚爱和忠诚,今年的7月23日,我们将再一次参加为期15天的集训,大家不仅没有任何的怨言,而且非常的期待。相信他们一定会和我一样在心中呐喊:选择了教育,我今生无悔!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当代青年教师的责任,这是祖国对我们的呼唤,这是人民对我们的期望。就让我们拿出行动来,一起唱响最壮丽的青春之歌,用行动践行誓言,用热血浇灌人生。让我们一起高举“五四”精神的大旗,将五四精神代代相传吧!

五四演讲致辞4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抗震救灾彰显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品格》。

“5.12”汶川大地震这个词语对于所有经历过_年的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5.12”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大行动中,彰显了无数当代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我们甘于奉献、勇于奉献,我们心系祖国、情系人民,用当代青年所特有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气概支援着灾区,展现了我们当代大学生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体现了当代青年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民族精神品格!

民族精神品格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当代大学生们满怀对灾区人民的爱,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展示着坚强和成熟,让全世界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当代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同胞心、爱国心,展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概!广大学生把平时的生活费和零花钱节省下来捐给灾区人民,广大团员和广大学生党员以特殊团费和特殊党费的形式主动的把爱心献给灾区,据不完全统计,在灾后捐款中,以当代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捐款额达10亿元人民币,表现了当代青年学生的大爱精神。四川灾区的严重灾情牵动着华政学子们的心,同学们纷纷慷慨解囊,向灾区同胞表达着爱心与支持,师生捐款达到60多万元,其中值得敬佩的是,我们法律学院0505班一位同学把自己两年所获一等奖学金共6000元全部捐了出来,并且拒绝透露姓名。此外,0701班也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学捐款1000元。在我们的祖国面临严峻挑战的时刻,我们华政学子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灾情发生后,广大青年大学生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共青团中央的号召,有些以志愿者服务方式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去,而那些远离灾区的学子则用其它不同的方式也表达着对灾区人民的祈祷,大学生们在广场上开展烛光祈福活动,华政四院系也联合举办了《希望把爱点燃》大型赈灾义演活动,用各种方式表达对灾区人民的牵挂,充分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灾难面前的团结互助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代大学生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使这八个得到了的诠释,很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再从1919年5月4日至今,青年与祖国的关系,已经经历了90年的历练。翻开历史扉页,爱国、报国、建国的道理耳熟能详,而此次国殇中当代大学生的行动,又再一次向世人宣告,我们不辱使命,我们信念坚定,我们志存高远,我们展现了新一代大学生异样的风采。当代大学生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精神长城,成为夺取抗震救灾最后胜利的一道重要保障。

灾难是历史,也是舞台。在这场气壮山河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最美好、最善良的感情和品格得以发扬和升华。虽然在这场灾难中我们失去了数以万计的同胞兄弟,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创伤,但是当代大学生在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中迸发出来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一心的民族精神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些都已成为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和体现。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大学生将会把新一代的民族精神品格演绎得更加精彩

五四演讲致辞5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五四长存、精神不灭》,5月是一个花开的月份,5月是充满激情的月份。五四青年节这是一个专属于我们青年人的节日。

在96多年前,以北洋政府为代表的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准备和帝国主义列强们签订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5月4日消息传到国内,青年学生们迅速行动起来,同中国工人阶级一起,与北洋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从而拉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为了继承、发扬“五四”精神,党中央把每年的5月4日定为青年节。

五月四日,在我们的心头不仅仅是一种令人热血沸腾的回忆,也不仅仅是那些让我们骄傲的英雄往事,甚至不再是那场涅槃重生的革命,幻化在我们心中的竟是一种呼唤,一种启蒙,一种中国赋予青年的责任。

中国革命先驱李大钊曾大声疾呼: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从“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无不充分印证:青年的命运只有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需要只有与祖国的需要有机结合才会展现生命的辉煌与灿烂。

梁启超诗云: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同学们,只要我们理想还在,只要我们不轻言放弃,只要我们去微笑面对一切,我们依旧能更好地扬起生命的风帆。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就该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就该用生命来点燃未来。

五四长存、精神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