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推免研究生

推免研究生

时间:2023-05-29 18:22:40

推免研究生

第1篇

您好!首先感谢您能够在百忙之中收阅我的自荐信!以下是我的自荐信:

我叫XX,是中国XX大学一名学生,由于我们这个班级采用的是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选课制、导师制,这样我们可以在4年的时间里完成自己的本科学习任务。

4年的大学生活让我学到了许多,在知识的学习中,注重基础和实践的。我已经满足了学校保送免试研究生的资格,我知道研究生必须选择好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当然还要有对这个领域的了解和认识而不仅仅成绩好。

我通过院领导和其他老师的推荐,我也在网上查了一下有关介绍,决定给您发这封邮件。我把自己的情况作简要的说明,望您给予建议:想读您的研究生还应在哪个方面努力?

您的研究方向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这一点我已经有准备。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离散数学》等基础课程学习中,夯实基础,进行拓展学习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英语四级以高分通过。为加强英语交流的能力,还参加了学校专门开设的锻炼口语的外教课。数电,模电,信号与系统的专业基础的课程学习中也重视实验与理论的相结合,平均成绩XX分以上。

这一研究领域所要求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鉴于此,学校对我们的实践能力也加大培养力度。在暑假期间,为我们开设了C++和电子设计的课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在不断的学习摸索中,我掌握了一些编程技巧,通过参考一些资料,完成了有自己风格的俄罗斯方块的设计。对于电子设计、计算机模拟和电子产品的生产流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亲手设计焊制了脉搏测量和报警装置,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充分利用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通过阅读相应的课外辅导书来提升自己。

大学的四年的光阴,让我收获的不仅是优异的学习成绩,在学生工作方面,我也受益匪浅。同时,我也参加过一些文艺活动,曾出演过小品及英语话剧。我由于在各方面表现优异,被评为“三好学生”并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今后我将以先进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进步。

我们这个班实行的是导师制,自主选择方向和课程。我选择的是电子信息工程这个方向,我考虑了您的研究领域对这一专业的要求同时,也阅读了一些图象处理这方面的书刊和论文,对其前沿技术和发展前景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您对哪门课程有专门的要求,我们这还可以让学生向学校提出请求,让所选的导师给予相应的辅导或自学。

望您能提出宝贵意见,在哪个方面还应加强和学习,如果您准备带研究生,能考虑一下我能否满足您的要求。

此致

敬礼!

第2篇

关键词: 推免生 招生改革 生源质量

推荐免试指部分高等学校按照教育部规定,对本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遴选,确认其免初试要求,直接进入由研究生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环节[1]。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现行的重要人才选拔制度,推荐免试自1985年试点实施以来,已成为部分高水平院校提前选拔优质人才的重要途径,相关制度在三十年间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作为优质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本校或跨校保送,推免生都是一个极受重视的群体。甚至有研究发现,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中推免生比例超过了50%[2],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生源质量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度相关性。

近年来,为适应新形势,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推免生新政。特别是2014年全面放开推免生限制后,该群体由于学业功底扎实,综合表现优异,有更高比例的学生具备远大的学术抱负,因而备受名校青睐,在“985工程”院校中录取比例大幅上升。尤其是最近两年,知名高校更加重视推免生招生,明显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在相关工作上。那么,如何在当前这场针对优质生源愈加白热化的“争夺战”中胜出,成为录取推免生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推免生招生工作新形势

近期对招生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的新政首推2014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3]。根据《通知》的要求,从2015年起,推免生招收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可自主选择志愿、各高校不再设置留校限额,以及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不再区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相关信息公开化、进一步优化相关工作程序等。以上新政实行后,对高校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正面影响与负面效应均立即显现。

正面影响主要有,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看,研究生推免政策的放开让优秀学子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从制度上保障了那些有学术追求的推免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学习和研究条件更好、师资力量更雄厚的高等院校和学科专业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从高校的角度看,打破了校际之间优秀学生流动的藩篱,推动了推免生的校际交流,也为知名大学及部分高水平学科获得优质生源提供了更多机会。不少高校通过高额奖、助学金、可申请专项经费资助科研、自主选择导师等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生源,进一步推动了研究生培养环节的改革,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此外,从招生工作的角度来说,“全国推荐免试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作为推免生信息备案平台和报考录取系统,从技术上保证了推免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公开。

与此同时,新政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由于不设限制可自由跨校选袢ハ颍相当一部分推免生选择志愿时盲目追求高校排名而非学科专业的实力,首先造成了一些原本在普通院校高水平学科就读的有培养潜力的推免生宁愿选择去整体排名更优、但学科水平不佳的学校深造。这实际上是一种非理性决定,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可能带来不利影响,而且这种一流大学对优秀人才的“虹吸效应”将导致普通院校陷入研究生质量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其次,这种结果对分布在非重点院校或行业院校的一些传统优势学科的后备人才队伍建设造成了巨大冲击,优质生源的持续流失将严重制约这些学科的未来发展。此外,推免名额取消了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的区分,但由于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起步较晚,社会认可度低,一般不会作为推免生的首选,因此可能导致攻读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推免生的人数比例进一步失衡。

总而言之,如何在新形势、新政策下,做好推免生招生工作,为学校选拔优质的研究人才,提高推免生中优质生源的比例,已成为当前研究生招生工作必须审慎思考的问题。

二、高校提高推免生生源质量的对策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笔者对所在学校获得2016年推免资格的大学生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中(如图1所示),男生294人(占比46.2%),女生343人(53.8%);理工类学生528人(82.9%),人文社科类学生109人(17.1%)。其中,选择留校保研的占绝大多数(477人,74.9%),选择到其他学校的有158人(24.8%),还有2人因各种原因放弃保研资格。

图1 样本特征分布

笔者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从事招生工作的经验,从高校综合实力、招生宣传、考试制度等方面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有59.5%的学生因学校科研水平较高选择留校(图2),而选择保送外校的研究生中,因外校科研水平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学生也超过1/3(图3)。这两项调查数据共同表明,推免生在选择未来的深造院校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学校的科研水平,这与科研活动占研究生学习的比重最大有关。由于研究生在攻读学位阶段以学习科研方法、撰写研究论文为主,其科研产出通常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科的科研水平、导师的学术水准和指导能力等存在较大程度的正相关性。因此,只有学校努力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水平,不断累积实力向一流大学迈进,才是吸引优质生源的根本途径。除此之外,学生的学习体验、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奖助体系的完善程度等诸多方面也会对学生的选择产生影响,这些对于大学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2 调查问卷中推免生留校原因的人数分布

图3 调查问卷中推免生选择其他学校原因的人数分布

2.加大宣传力度,拓宽推免生招生渠道。

在问卷的开放式问题――“你对学校研究生推免政策有何建议或意见”的回答中,不少学生提及“希望调整更合理的宣讲时间”、“加大保研政策的宣传力度”等。可见,即便对于本校学生来讲,招生宣讲也是他们比较认可和依赖的信息获取渠道,对外校学生而言就更是如此了。笔者认为,拓宽推免生招生渠道的最重要途径包括以下三种:

(1)组建多元化的招生宣传队伍。

为了保证推免生招生工作顺利开展,学校需要组建一支多元化的招生队伍,建立学校研究生招生业务部门-学院-导师三位一体的宣传体系。除了专业、稳定的招生业务人员外,还要充分调动学院和招生导师的积极性。学生了解了学校的基本政策后,往往对于学院的特色性学科、导师的学术方向等问题更感兴趣,正如有调查对象反映“希望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校雀髁煊虻牡际Α薄Qг鹤魑研究生招生的主体可以进行更专业的讲解,导师的积极参与往往可以使宣传效果事半功倍,因而要充分发挥导师学术交流和校际联系的纽带作用开展宣传活动。同时,招生宣传不能忽视学生潜在的宣传作用。有调查显示,为数不少的考生报考推免生都是通过来自同一所学校的师兄师姐或者已经毕业的校友的介绍,才对学校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所以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招生宣传,才能更好地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4]。

(2)发掘校内潜能,稳定本校生源。

就推免生生源结构来讲,本校推免生无疑是高校质量最好的生源群体之一,所以留住本校生源是招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学生在问卷中所提“最好在新生入学时就向他们介绍清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科研热情”的建议,学校可以在本科低年级阶段就进行推免生政策宣讲,使学生更加具体地了解学校的基本政策,激励他们有目标地认真学习。学院可以在院内举办学术讲座,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学院的学科特色,同时,为学生提供科研创新平台,组建科技创新小组,使本科生尽早地接触科研项目,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学校的学术氛围。学校还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对优质推免生生源给予奖励,鼓励推免生选择硕博连读和直博。此外,进一步放开导师招收推免生的权限,鼓励导师在授课、科研等环节内挖掘低年级的优秀本科生加入科研团队,从而吸引更多优质生源留校。

(3)通过组织夏令营活动吸引外校生源。

随着招生工作方式的不断创新,包括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在内的全国多所知名高校都组织了面向本科生的暑期夏令营活动,已成为高校吸引优质生源的重要途径。夏令营活动搭建起一个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学生通过夏令营活动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各个专业、特色学科,对各专业的研究方向和师资情况作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参观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学校的科研氛围,师生座谈让学生和教授零距离接触。同时学院通过夏令营活动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察,比如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倾向、对学科前沿领域及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以及攻读硕士学位的目的与科研计划等。目前,夏令营活动作为优秀生源的一种选拔途径,越来越受到师生认可。

3.加大复试力度,提高复试质量,坚持研究生招考过程公平、公正。

复试是推免生招生的入门关,只有把好这一关,才能成功地为高校选拔出高水平的人才。复试的特点是自主性强,考试形式、考察内容、考试时间和地点均由高校自行决定。面试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甚至在某种意义上,面试被认为是考官了解考生最直接、最准确的途径。通过面试,导师可以考察到学生在分数之外的个人素质,选拔出真正适合读研的人才;面试也是绝大多数学生初次接触导师的机会,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初步了解。复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复试的公平性也是考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复试过程做到公平、公正,是取得考生认同的基本条件。因此,高校需要继续推进推免生工作的信息公开,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程序公平、公正,才能确保学校的社会公信力不受损害,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

4.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专业学位型研究生。

推免生新政取消了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名额之分,对于专业学位型研究生招生工作既是挑战,又是发展契机。由于社会对专业学位型研究生的认可度不高,加之以往高校在录取推免生时,往往将高分者录取为学术型研究生,分数较低者则录取为专业学位型研究生,从而造成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地位不如学术型硕士生的现象,导致推免生很少选择这一类型继续深造。实际上,专业学位型硕士生的优势在于应用型较强,适应就业更快。因此,学校要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专业学位,帮助学生明确定位,针对一些就业意向较强的优秀生源进行重点宣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校专业学位硕士推免生的录取比例,优化生源结构。

总之,在新形势下,推免生招生工作面临诸多新的挑战。本文在问卷调查和相关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了一定的解决思路,更为重要的是高校应在实践过程中持续探索,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最终实现推免生生源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Z].教学[2006]14号.

[2]彭莉君,张淑林,古继宝.全国优博论文与推免生关系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

第3篇

1.取得国内重点院校学术型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国内重点院校含C9高校、985高校或申请者现所学习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占用申请者母校推免指标。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祖国建设服务,身心健康,诚实守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未受过任何处分。

二、招生专业

2013年我校限“理工农医”学科招收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

三、申请材料

1.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接收外校推荐免试博士研究生申请表(通过网上推免生申请系统报名后打印);

2.本科成绩单1份(加盖所在学校教务处公章,装入自备信封密封后须在封口处骑缝加盖教务处公章);

3.获奖证书复印件各1份;

4. 国家英语六级考试合格证书复印件1份,或提供网上打印的成绩单(新考试体制下CET6的成绩必须≥440分);

5. 申请人如有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可提交复印件;

6. 所在院校推免生资格证明(加盖所在学校教务处公章)

申请人务必承诺提交的申请材料真实、准确,若弄虚作假,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其研究生资格,并通报申请人所在学校。

四、申请办法

1.申请人首先在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参阅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列示的招生专业目录(限“理工农医”学科),登录 推免生申请系统(yzb.sjtu.edu.cn/admission/registeronline/examwaiver/registerstep1.ahtml)进行网上报名、打印申请表,备齐全部申请材料后,直接寄送至所申请学院(系)的研究生教务办公室(具体截止时间以各院系网上公告为准)。

2.各学院(系)组织对申请人提交材料的资格初审;通知初审合格的申请人前来我校参加差额复试。复试时间一般在9月底10月初,具体以各学院通知为准。

3. 研究生院向复试合格的推荐免试直博生发出预接受函。

4. 被预录取的推免直博生还须于2012年9月28-11月1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本科直博网上报名系统进行在线报名(路径: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yzb.sjtu.edu.cn)—网上报名—本科直博—在线登记及修改),并用A4纸下载打印“报考登记表”。同时,持我校的预接受函,到所在学校教务处领取当地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签发(加盖公章)的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推荐免试直博生专用)。上述两表一并寄送至所报学院(系)。未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上完成在线报名的申请人,不予录取。

五、申请材料邮寄地址

所申请学院的研究生教务办公室(参见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联系方式)

邮编:200240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咨询电话:(021)34206123

传真:021-34206841;电子邮件信箱:skzhong@sjtu.edu.cn

第4篇

拟招生人数一般是不包括推免生的。拟招生人数是是指该专业的招生计划人数,也就是整体的研究生人数,此人数是需要学校报备到教育部的。推免生全称“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是指可以不用参加研究生考试而直接读研的一种情形。

经审定可以开展推免生工作的高等学校,可以推荐该校规定数量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初试,并在规定的日期前直接到报考单位参加复试和办理接收手续。推荐和接收办法由学校(招生单位)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制定。被接收的推免生(包括研究生支教团和农村教育硕士项目的推免生)须在国家规定的报名时间内到报考点办理报名确认手续,亦不得再参加统考。在规定的日期内仍未落实接收招生单位的推免生不再保留推免资格。

除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外,其它学术型专业和各专业学位均可接收推免生。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夏令营;研究生招生;生源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001-02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任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层次国家人才的重任。近10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快速增长,研究生教育走上了规模化发展道路。2005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数为36.7万人,2010年为53.4万人,2015年为64.7万人,招生数量显著增长[1]。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科类型的增多使得研究生教育质量面临新的巨大挑战。我们应该意识到,虽然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但依然属于精英教育,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与时俱进,保证并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才能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型专业人才。这成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导师以及其他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挑战性课题[2-5]。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核心内容就是吸引优质生源。生源质量对学校的社会声誉、学生管理、人才培养都有重要影响。高质量的研究生生源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在国内各大高校中逐渐兴起了“暑期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在2008年率先举办了大学生夏令营,其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化学学院(系)以及中科院研究所都陆续开展了此项活动。除了提前甄别、选拔创新人才和宣传各学院学科之外,吸引优质研究生生源是夏令营活动的重要目的[6]。2010年,浙江大学化学系举办了首届暑期大学生夏令营,至今已连续举办六届。本文通过对近六年来浙江大学化学系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生源情况分析,说明举办大学生夏令营对保证研究生生源数量、提高生源质量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一、研究生招生规模

与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快速增长不同,2010―2015年期间,化学系的研究生规模基本稳定在150~160人,其中硕士生招生规模在80~90人之间,博士生招生规模在60~70人之间。浙江大学化学系以化学一级学科招收学术型研究生,不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近年来学校逐渐增加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数,同时减少学术学位硕士招生数,所以化学系的硕士招生人数反而有所减少。

二、大学生夏令营的举办及成效

2010年以前,化学系的研究生生源的总体情况不太好,尤其是硕士研究生考生的上线人数往往低于招生人数,需要接受兄弟院系的调剂。从2010年开始,化学系面向全国高校大三学生举办了“暑期大学生夏令营”。2010―2015年,化学系夏令营的申请和录取情况见表1。

2010年首次举办夏令营,申请人数不多,录取了53名营员。随着夏令营活动被全国高校相关专业的同学们所熟知和认可,夏令营的申请人数及所在高校数目有了显著增长,至2015年,有120多所高校的700多名学生申请我系的夏令营活动。化学系夏令营录取的营员人数保持在100名左右。由表1统计结果可见,在夏令营活动中产生的优秀营员中,30%~40%的优秀营员最终会录取为化学系的研究生,为保证我系研究生尤其是免试研究生的生源数量和质量提供了基础。表2为2010―2015年,化学系硕士生招生情况统计表。举办夏令营之前,化学系硕士生的上线人数经常低于计划招生数,化学系只能接收兄弟院系的调剂考生。首届夏令营的举办就扭转了这一状况,2011年上线生源为录取人数的1.4倍,2012年在分数线提高的情况下,上线生源也达到录取人数的1.3倍,此后一直维持在较好的上线水平。可见,夏令营的举办对保证化学系生源数量、提高生源质量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可获得免试资格的学生基本都是各个学校的优质生源,因此免试研究生的招生情况更能反映生源质量。图1为免试硕士研究生生源情况图(免试直博生以本系学生为主,因此不做分析)。

由此可见,在举办夏令营之前,我系的校外推免生人数较少;举办夏令营后,生源有了保障,外校推免生人数超过30人,数量上增长约3倍。在保证免试研究生数量的前提下,外校推免生中,“985”和“211”高校生源比例显著提高。但化学系近年的招生,仍然保证了非“985”/“211”和本校生源的比例,这是化学系需要不同背景的研究生的需要。化学系的夏令营活动主要包括开营仪式、教授报告、师生交流、实验室考察、校史参观和优秀营员选拔面试等环节,藉此向来自全国高校的营员们介绍浙江大学和化学系,让营员和化学系老师零距离接触,使营员们认识和深入了解浙大化学系,同时使我系老师有较长时间考察营员的科学素质。化学系夏令营的特色是高层次教师提前介入,如国家千人彭笑刚教授、麻生明院士,以及近年来新引进人才都积极参与夏令营活动,有效地扩大浙大及化学系的影响力。

从2014年起,教育部调整了研究生推免政策,获得推免资格的学生可自主选择推免去向(校内或校外)和推免类别(专硕、科硕或直博)。对浙江大学化学系来说,这一调整是机遇也是挑战。夏令营活动作为一种招生宣传和选拔手段,越来越被广泛认可,但是仍需不断完善。如何更科学、更有效地选出最优秀、最合适的学生,如何保证挑选过程的公平、公正,仍然需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http:///):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R].

[2]王碧云,陈国平,邱均平.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10,(1):78-83.

[3]徐琳,孙跃东.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与培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3):55-59.

[4]孙健.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培养过程优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2):41-45.

第6篇

推免生是需要参加复试的。推免生,全称“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是指可以不用参加研究生考试而直接读研的一种情形。

推免生不需要参加统考,但是否需要参加复试,是根据学员所选择的`院校而定的。一般推免生参加复试考试主要是包括面试和笔试两部分内容,笔试内容一般围绕专业知识进行;面试侧重考察综合素质、科研潜力、口头表达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关键词:边疆地区;农科类研究生;教育综合竞争力

一、边疆地区农科类研究生教育现状

(一)研究生教育综合竞争力较低

全国研究生教育实力的区域分布不均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边疆地区因经济欠发达、地域偏远等因素,教育发展较国内中心城市滞缓。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对全国的研究生教育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和排序,根据《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5-2006》,北京、江苏、上海等中心城市的研究生教育综合竞争力最强,而新疆、贵州、等边远地区居倒数位(见图1)。以新疆为例,高校研究生教育综合竞争力普遍较弱,学科实力一般(见表1)。

资料来源:《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5~2006》,该报告中将各培养单位的该学科实力依次分为5个等级:①A+为重点优势学科的单位,即排在最前面的5%的培养单位;②A为优势学科的单位,占单位总数的15%,即排在6%~20%的单位;③B+为良好学科的单位,占总数的30%,即排在21%~50%的单位;④B为一般学科的单位,占总数的30%,即排在51%~80%的单位;⑤C为较差学科的单位,占总数的20%,即排在81%~100%的单位,对其只给出等级,不列出得分和排名。

(二)一志愿生源流失严重

农科类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全国大统考之后,“本地学校好考”的优势丧失,名校效应凸显。大多数考生在选择一志愿学校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态:先报考心仪的内地名校,如果落榜,还可以调剂到其他学校。因此对于边疆地区的高校,不仅外地生源极少,本地生源的流失也非常严重,最终导致一志愿报考人数直线下降,调剂生占录取总数的比例逐年上升。在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诸要素中,生源质量尤为重要。生源是影响边疆地区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学位教育,没有优质的生源,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和提高无从谈起。

二、边疆地区农科类研究生教育发展对策

(一)加大对边疆高校的投入力度,增强高校和学科竞争力

首先,相关部门应当充分正视我国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研究利用优势的科研人才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使之与研究生教育水平相对称;另一方面,通过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和措施,为保持和扩大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优势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大对边疆高校的投入力度,扶持和鼓励边疆地区高校的发展和建设。再者,边疆地区的高校作为区内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也应当正视自身不足,努力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强师资力量、学科实力、科研水平建设,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增强研究生教育综合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优秀考生报考。

(二)保证研究生生源质量

1.加大推免力度,留住本校优秀生源。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生)制度,是激励本科学生勤奋学习、改革拔尖人才选拔方式的重要措施,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项工作对于选拔优秀人才、加快人才培养、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农科类专业属于艰苦专业,要留住优秀生源,边疆地区高校应考虑加大推免力度,适当加大农科类优秀本科毕业生的推免比例。以石河子大学为例,自2008年之后,学校加大了农科类一些冷门专业招收推免生比例,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有效地留住了本校优秀生源。因此加大推免力度,留住本校优秀生源,可以说是边疆高校保证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

2.加强招生宣传,以优秀师资吸引一志愿考生。高校应加强本单位宣传,帮助考生正确认识和理性选择一志愿报考学校,尽量降低生源报考分布的不均衡。每年的招生简章修订完成后,及时在学校主页及相关网站,以便考生查询。在国内主要媒体刊登招生广告,宣传本校学科优势、科研特色、师资队伍等情况,以增强对考生的吸引力。还要动员全校师生的力量,通过各个渠道参加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形成人人关心招生、人人参与招生的局面。

在影响考生选择报考学校的众多因素中,导师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优秀的导师总是从学术、人格、学风等各个方面对研究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中成为重要的领航人,因此,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对一个边疆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关注调剂考生群体,吸引优秀调剂生源。调剂是我国现有硕士生招生体制的产物,是硕士研究生招生平衡生源、在保证生源质量的前提下,使招生计划顺利完成的有效手段。统考形势下,对于处于地域劣势的边疆高校,调剂考生为农科类研究生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近年来的招生经验,笔者认为加大对农科类调剂生源的经费支持力度,是吸引优秀生源的重要杠杆。笔者调剂工作中发现,考研调剂生中一大部分是来自农村、家庭比较困难的应届毕业生或工作不理想的往届毕业生,是否交学费是学生选择招生单位的主要考虑,边疆高校对调剂生给予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将是提高生源质量和调剂成功率的重要砝码。同时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调剂生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如对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在申请“助研、助教、助管”或其他勤工俭学工作岗位时优先考虑,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同时,边疆高校应当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兄弟院校的联系,由于农科执行全国统考后,大部分生源集中在北京、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区的高校,这些上线生源富余单位可以为生源匮乏地区高校推荐符合调剂资格的考生,加大了调剂生源数量,也提供给边疆高校一个选拔优秀生源的机会。

(三)理性扩张研究生招生规模,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稳恒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及时地进行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幅度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有效增加了人才的供给。但是问题也随之产生,农科专业连续多年的扩招与教育教学资源的相对缺乏之间的矛盾、农科本科生生源结构的不合理、农科专业招生与就业的“冷门化”等多重因素导致农科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倾向滑坡,进而使农科研究生的整体生源质量呈现下降趋势。因此,边疆地区高校的办学资源有限,应结合现有条件和资源理性扩张研究生培养规模,在生源匮乏的情况下,严把质量关,招生宁缺勿滥。同时为了保证农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稳恒性,边疆高校还应通过调整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多途径培养有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优秀研究生,为边疆的农牧业发展输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儒忠,牟淑芳.新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报告[Z].2007.

[2] 2009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_考研频道_中国教育在线kaoyan.省略/html/ky/paihang/yjs_2009.shtml.

[3] 程诚,莫文萍.影响新疆地区农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因素的分析及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8(3):30-31.

第8篇

一.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论及实践

1966年,美国学者柯尔曼发表了名为《教育机会均等》的研究报告。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很多,柯尔曼本人也在上述报告发表十年之后,认为教育机会均等这个概念值得商榷。

(一)20世纪中后期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论与实践

美国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在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方面也一直在探索,主要对象集中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关注了组间差异,忽视了组内的差异。

由表1可见,有关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显示出教育机会均等有四个方面的含义,即机会的平等、结果的平等、能力的平等和选择的平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平等,正确的定义是“减少不平等”。这种期望“减少不平等”,不是教育过程本身的不平等,而是指成人阶段个人发展的机会的不平等,不是追求同样的职业的平等,而是指每个人都有寻求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机会的平等,这种机会应该平等地向每个人开放。如果不是平等地向每个人开放,就是不平等,学校教育、政府部门就有责任减少这种不平等,并为之努力。

(二)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

教育机会平等特指学生平等地享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入学机会平等和存留平等是审视教育机会平等的两大重要指标。入学机会平等是指人们接受学校教育权利的平等;存留平等是指人们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以达至特定教育程度的成功机会平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学者指出,教育机会均等被视为衡量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甚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准。这个论断很容易印证: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舒尔茨认为,教育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尽管人力资本理论存在夸大教育对收入平等所起的作用的嫌疑,但是教育是提高个人收入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一观点是不可否认的。教育与收入之间的正相关并不是几个国家的特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根据世界银行1991年的估算,每增加一年学校教育,在韩国能使人们的收入增加6%,在马来西亚能使男性收入增加16%,使女性收入增加18%。

这说明当其他因素相同时,在同年龄组人口中,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收入水平也就越高;一个人的收入水平因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见,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个人收入增长和个人收入差别缩小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选拔考试制度与教育机会均等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选拔制度始于1978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硕士研究生招考建立了以考试选拔为主、推荐为辅的入学制度,是一种复合型选拔模式。从考试学的角度看,考试是一种公平的选拔方式,有利于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入学机会。有学者指出,高等教育事实上就是以考试分数构成获得教育机会及其相关社会地位的普遍主义的标准,从而解决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考试分数作为标准,使竞争高等教育机会演变成通过考试而竞争考试分数,考试从而成为实现社会公正的手段与机制。这种观点是从我国高等教育入学制度的演变和考试制度的建立的角度提出来的,是一种事实观点,并未带任何价值判断。但是,有的学者对于这种事实判断提出反对观点,指出“一考定终身”的观念本身就是不平等的。

(一)研究生选拔制度之国家组织的研究生入学考试

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教育公平并不意味着无差别和绝对的平等,关键在于必须区分哪些差异是在机会公平的基础上产生的,哪些差异是在机会不公平的基础上产生的。根据世界银行确立的两个公平原则,其中之一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应当依据个人的努力及才能的结果,而不应当受到他或她的出生地、家庭背景及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是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准入考试,在40年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其方式几经变革。

2002年以前,国家招收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初试设置5个考试科目:政治、外语和三门业务课。其中政治、外语和部分专业的数学试题由国家统一命题,招生单位自行命制2至3个专业课科目。

2003年,初试的5门考试科目减为4门,并且政治不再分文、理科。考试科目“5减4”迈出了研究生考试制度改革重要的第一步。

2007年,教育学、历史学和医学三个学科门类的初试科目和内容进行改革和调整。这三个学科门类的初试科目由4门调整为3门,原来的两门专业课合并为一门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满分300分,由国家统一命题,统一考试。

2008年,农学类专业初试科目和内容进行调整,使农学类公共基础课和农学学科基础综合也实行国家统一命题,考试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学会农林工作委员会制定,两个科目满分均为150分。

2009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初试科目和内容进行调整,除了统考数学一外,对专业基础综合进行全国统考。

由初试改革发展的方向,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一级学科纳入国家统一考试范围之列。关于国家统一命题这一方式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这种方式有利于维护考试公平。

1.考试科目

目前初试科目包含:外国语、政治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按照考试试卷的命题主体划分:统考科目:外国语(除外语专业的二外)、政治理论及部分基础课(如数学、教育学、历史学、医学、农学等);非统考科目:部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

统考科目有统一的考试大纲,统一的评分标准,由教育部委托各省组织集中评阅试卷;非统考科目由招生单位自行组织评阅试卷。统考科目与非统考科目成绩合并即得出考生的初试成绩。初试中的四门科目囊括了部分专业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的所有科目,实现了全国统考。但是政治理论和外国语对于所有的报考学生而言,都是必考科目。关于这一点,有学者进行了关于“政治、英语是否有必要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备科目”的调查后发现,

对于单科科目而言:认为政治应该考的人数比例不到30%,70%的人员对于政治考试的意义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对于教育部考试大纲中关于政治理论考试的目标(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阐述,许多学者认为实际的考察方式及学生的备考策略与之相距甚远,并

没有达到预计的效果。大多数学者认为这门科目的设置并不合理,它的设置对于研究生阶段所应具备的素质的考察没有实质性的联系。英语是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必要工具,对于它存在的合理性只有不到20%的人员认为应该取消。这其中的部分原因,有的学者认为在于英语科目考试的难度太大,不是一种一般能力的鉴别。同时,政治理论和外国语的统考对于部分专业(诸如外语专业、历史专业、思政专业)是占优势的,是一种机会和能力的不平等,无意中将指向标偏向了部分群体,形成了部分弱势群体。鉴于上述的种种状况,有学者建议将初试科目改成2科,其它科目在复试中考察。初试重点在于考察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为进一步深造提供凭据,这是一种公平的甄别方式,同时也有利于选拔出优秀的学生。

非统考科目(又称业务课),没有统一的考试大纲,没有统一的命题和评分标准,但录取时却实行全国统一划线。这样,不仅没有可比性,而且有些招生单位、学科专业为了使报考本单位、本学科的考生不至于因业务课成绩而使总分处于下风,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吸引生源,有可能在业务课上大做文章,降低命题、评分标准,致使业务课考试失去应有的意义。同时,试卷的保密、考试的公平公正令人担忧。有学者针对非统考科目国家却统一划线,这是对报考本校学生的一种地方保护,是一种“近亲繁殖”,不利于促进思想的交流。同时,这种行为本身也是对统考标榜的“公平、公正”的一种践踏。

鉴于我国目前实施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存在诸多弊端,未给所有的报考者提供均等的入学机会,造成教育起点的不公平。有学者主张学习借鉴以美国的GRE(GraduateRe-cordExaminationl为代表的外国研究生录取制度。以GRE为核心的美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是世界公认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成功模式之一。外国的研究生考试不论在申报条件还是考试方式上都与我国的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存在很大差别。具体如下表(表2):

(注:1、表示采用,表示参考或部分采用。2、个人资料是指学生的学习历程的活动记录、社团表现、特殊技能及其他如个人自传、推荐信、创作等。)

表2清晰地展示了各国研究生的入学方式。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没有统一的入学考试,更多的是参看是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综合表现,而非“一考定终身”。此外,美国是唯一设有统一考试的国家,美国的GRE考试分为普通考试和专业考试两种,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所申请学校的要求参加其中一项或两项考试。普通考试的目的在于:根据大学毕业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对考生在高阶段从事学术研究的一般能力和潜在能力做出衡量,而不涉及任何专业的特殊要求。普通考试主要有语言、数学和分析写作三部分构成。专业考试的目的则在于测试考生在学科领域中所获得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力水平的高低。特别值得提出的一点是,美国的入学方式中的个人资料这一项中,考虑了学生的非学术因素,应该说这项规定有助于帮助弱势群体获得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是一种为了促使教育机会均等而实施的补偿教育原则。但是,令人惋惜的是,在我国教育资源分布如此不平衡的国家,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却没有考虑学生在有差距的基础教育的前提下获得同等高等教育能力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2.复试

研究生的复试环节一般包括笔试和综合面试两个部分。笔试重在考察学生的专业素养、创新思维;综合面试旨在考察学生的人文素养,考察科研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科研所必需的人格、合作精神及有关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突出能力和创新潜能。

当前复试环节出现的“形式主义”屡见不鲜,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一考定终身”的观念,只要通过了国家初试,就等于考上了,这也是导致近年来我国研究生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在此笔者想着重谈的一点是,复试中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中国特色的人情因素在复试中的影响。据有的学者做的“学生对录取时找关系重要性”和“导师认为人情因素对其考察学生影响”的调查得出的结论:

学生中认为录取时找关系有必要者占第一位,仅有两成学生认为自己不需要在录取中找关系;人情因素对导师考察学生有潜在影响,仅两成导师认为自己考察学生时能不受人情因素影响。可以想象,有多少考生由于不通此道被剥夺入学机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教育机会均等的分配,进而降低了研究生生源的质量。在实际招生过程中,大部分的学校都过于强调入学考试的成绩,而对别的因素如以往的表现、学习动机和潜能等,没有给予重视,我们实际衡量标准是单一的。这种差异是由于我国的信用制度的不完善所引起的。教授的终身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选拔真正、有用人才的负担,选拔的学生是由国家培养,最后效果如何与自身没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研究生入学考试与研究生质量的关系究竟如何?能否选拔出真正合格的人才?1984年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也报导了研究生入学标准考试成绩和入学后的平均成绩无关或仅有微弱关系。往往具有高度创造性才能的青年学生,并非是那些在课堂上获取高分数的人员。更何况当前我国研究生选拔制度的考试环节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教育机会均等原本想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实现,给每一个有能力的学员一个相同的平台来检验自己的实力,但是现实情况反馈的却是这种选拔方式的承载内容忽视了该层次成员所应该具有的水平,结果导致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失衡。

(二)研究生选拔制度之推荐免试入学

推荐免试生制度是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制度,是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1.推荐免试入学制度在我国的实施现状

当前关于推荐免试制度的存在争议不断,大多数学者认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工作,是激励本科学生勤奋学习、推选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是研究生招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有学者提出了反对的声音:推荐免试制度本身就不公平。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者撰文指出保送制度容易滋生教育腐败,并没有严把生源质量关。

由下表3可知,在所有的招生名额中,学校招收推荐免试生的数量占到计划数的50%至80%,更有甚者,教育学院的比例高达84.6%,也就是说,北京大学的招生名额绝大部分是已经内定的,对于来自普通院校想要考取北京大学的考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在起跑线上已经输了,没有同等的教育机会。

从传统的教育机会平等的角度来看,推荐免试本身就是一种特权,这部分学生占取了招生人数的份额,剥夺了参加统考学生的入学机会。事实上,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无法做到向一切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敞开大门。有学者指出,高等教育机会的平等只是竞争的平等,是平等的竞争。实则不然,有学者指出如果采用单一的公开升学考试,会在筛选的过程中抹杀具有特殊专长的学生入学机会,进而提出多元入学方案,考虑到不同考生的差异。

2.研究生推荐免试入学的条件及程序

研究生推荐免试入学的条件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

研究生推荐免试入学的程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自主性。程序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是保证制度实施的关键,研究生推免制度选拔优秀人才的目的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程序的设定和实施。推免生是免除国家的统一入学考试,直接进入复试,包括笔试和面试。复试是考察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候选人是否符合硕士生培养要求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对候选人外语水平、专业素养、科研能力、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培养潜力和政治觉悟的考核。

3.从教育机会平等的角度探讨推荐免试制度

科尔曼对“教育机会平等”的原有含义(机会平等、结果平等)进行批判,并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误致的”定义。实际上,这是一种源于平等倾向的“同一尺度的公平”,更适合于为了贫困者的学校和社会弱势群体。而在研究生层次的招生制度中,学校或国家应该采用源于自由倾向的“多元尺度的公平”加以指导和衡量,推荐免试生在教育机会均等前提下可以享有选择的公平。“多元尺度的公平”主要是用于对个体教育权的尊重,以及对个体能力差异的尊重。因此,面对不同的群体,采用合适的标准是对该群体的公平和利益的维护,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判。

从这个角度分析,研究生推荐免试制度也是维护教育机会均等的一种有效形式。至于上述北京大学出现的招生局面,实则是一种程序的缺失,没有明确的监督和规范机制,并不能因此抹杀这种制度的合理性。

第9篇

关键词:农科专业;免学费政策;社会认同度;招生分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160-03

一、研究缘起

为鼓励高中毕业生学农爱农,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的培养,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8月10日,浙江省在国内率先出台政策规定,从2006年秋季入学开始,就读省内本科院校农学类专业和高职(高专)农业种养技术专业的本省户籍学生免交学费(以下简称“农科专业免学费政策”)。在赢得良好的社会反映的同时,亦有考生和家长产生困惑:免学费是否意味着这些专业较差?有研究指出农科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相对不稳定,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较低。我国大学毕业生通向农村的渠道不畅,普遍存在着“下不去,用不上,稳不住”的问题,形成了农村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和大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强烈反差[1]。那么,社会大众对农科专业免学费政策总体认可度究竟如何?免学费政策能否为农科专业带来发展良机?相关政策目标能否实现?要回应诸如此类问题,有必要对现行的农科专业免学费政策进行分析评估。为此,我们从设有免学费农科专业的浙江省10所高等院校10年间(2002-2011)的招生分数入手,探析该政策的社会认同度及发展趋势。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高考填报志愿对于中国普通家庭来说是一件大事,其过程是一个综合高考分数、兴趣爱好、院校实力、就业前景、家庭经济等多种因素的理性决策过程,也是社会大众对高等院校与招生专业的一次集体“投票”。因此,招生分数能较真实地反映社会大众对高等院校及招生专业的认同度与选择偏好。本研究通过选取浙江省内具有代表性的10所相关高等院校,比较分析其10年来同批次免学费农科专业与其他缴费专业在省内理科招生分数变化情况,以此观测农科专业免学费政策在考生及其家长等社会大众心目中的认同度与发展趋势。

(二)研究对象

据统计,浙江省免学费农科专业共有36个,其中本科14个,专科22个;共涉及17所高等院校。2006年秋学期以来,6年间受惠学生总数达13000余人,政府财政补贴学费1.8亿余元。

在研究中,为了确保统计数据的连续性与代表性,本研究选择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海洋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等10所具有代表性高等院校为研究样本。在纵向比较上,以其10年间(2002-2011)在浙江招收理科生的比较优势值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上述10所高等院校当年同批次其他缴费理科专业作为横向比较。主要理由有。

一是比较优势值选取:高等院校所招收学生的录取平均分是其当年生源质量的直接反映,可视为社会大众对高等院校及相关招生专业的一种评价,同时也是政府部门考核高等院校办学成效的指标之一。例如,近年来,浙江省普通高校本科教学业绩考核工作指标体系中即包含高等院校高考录取平均分等指标(二级指标),与毕业生就业率指标一起归入到社会评价指标之下。但在纵向比较中,由于每年高考试题难度、划线情况等各不一样,单纯的录取平均分在纵向比较中缺少说服力,故本研究选取调研院校农科专业与同批次其他理科缴费专业省内录取平均分的差值(本文定义为比较优势值)作为统计与分析对象。

二是时间段选取:本研究时间跨度10年(2002-2011年),以2006年8月浙江省正式出台农科专业免学费政策为分界点,分前后两个5年进行对比,具有较强的可比较性。

三是比较高等院校与专业选取:一是截至2011年12月,所选取样本高等院校的农科专业基本上已连续招生10年或10年以上,仅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相关专业招生时间为5年(该校创建于2006年),时间延续性较好。二是所选取的10所样本高等院校涵盖了三种层次类型,其中重点本科院校1所、普通本科院校2所、高职(高专)院校7所,较有典型性,有利于从整体上消除因办学层次类型不同所带来的影响。三是统计对象为样本高等院校免学费政策涵盖的农科专业,因每所高等院校农科专业每年录取分数情况不仅受高等院校办学实力、招生政策等方面的影响,也受高考扩招、地理位置、社会观念等社会因素(无关变量)的影响,故同时选取10所样本高等院校其他同批次的理科缴费专业进行横向趋势比较,以进一步消除无关因素的影响。四是除少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免学费农科专业在高考招生时实行文理兼招外,免学费农科专业招生多以理科生为主,故以理科分数作为比较基础,增强说服力。

(三)数据处理

招生分数的统计数据来源于浙江省教育考试院2003-2012年间每年正式出版的《高考志愿填报参考资料》,在录入员录入相关数据后,由校对员进行检查核对,确保基础数据准确性。在研究数据处理中,分差=专业录取平均分-省批次线,比较优势值=免学费农科专业分差-其他理科专业分差(或免学费农科专业录取平均分-其他理科专业录取平均分)。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2011年浙江农林大学免学费农科专业在浙江的录取分差为:472.1-382=90.1,而其他理科专业在浙江的录取分差为:482.2-382=100.2,则免学费农科专业与其他理科专业的比较优势值为:90.1-100.2=10.1(或482.2-472.1=10.1),如表1统计数据所示。依次计算出10年间免学费农科专业的比较优势值后,再运用Excel软件画图工具导出数据折线图(如图1所示)。

浙江省从2009年开始实行新课改高考改革,实行分类测试,一类(第一批)考试科目满分值为810分,二类(第二批)考试科目满分值为750分,三类(第三批)考试科目满分值为550分,故在数据处理时,均将2009年及之后的比较优势值以750分为基准进行了折算。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0所样本高等院校农科专业在2002-2011年间比较优势值变化情况如图2-图5所示。

(一)比较优势值的波动幅度

总体而言,10所高等院校免学费农科专业10年间的比较优势值波动显著,表现出招生分数大小年的特征。例如,浙江海洋学院农科专业与其他理科专业的比较优势值在2003年时为-1,在2004时则吸引了较多考生报考,导致其比较优势值攀升至16.9,这又使2005年的部分考生在报考时望而却步,从而使比较优势值下降至-4.9,而这又促使2006年填报者增多,比较优势值回升至1.9;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也存在类似情形。这就反映出在报考决策时,考生和家长普遍地将往年招生分数作为择校选专业的重要参考,但个体理性选择往往导致一种集体无理性,促使农科专业比较优势值出现循环往复的大小年现象。

10年间农科专业比较优势值波动幅度(波动幅度=|最高优势值-最低优势值|)统计数据显示,在波动幅度较大的5所院校中,高职(高专)院校3所,普通本科院校1所,重点本科院校1所(如图5所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院校办学层次越高,则其获得考生与社会公众的稳定性支持越多,而高考分数不具有竞争优势的考生群体在填报高职高专院校及专业时随意性相对较大。

(二)比较优势值的波动趋势

录取平均分是招生专业生源质量的直接反映,较长时间内的比较优势值变化情况则能在反映招生专业生源质量及社会认同度的变化趋势。

从比较优势值的波动趋势来看,2002-2007年5年间,10所高等院校农科专业的比较优势值的平均值呈上升态势,2007年达到峰值;同时,以2007年为界点,其比较优势值的平均值却呈下降趋势(如图4所示)。这就说明,在浙江省农科专业免学费政策的推出之初的2006年和2007年,在政府、高校、媒体的多方宣传与动员下,许多考生和家长对该政策充满了期待与报考热情,直接吸引了较多考生填报相关专业。但随着时间推移,农科专业免学费政策吸引力却趋于弱化。这就警醒我们,在农科专业免学费政策推出之后,必须持续探索并推出新措施,如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定向招生、提供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等,并加强农科专业免学费政策宣传,强化社会大众对农科专业的关注度,从而整体提高农科专业免学费政策社会效益,实现政策目的。

四、思考与建议

上述分析说明,在吸引、激励更多优秀考生报考方面,单一的农科专业免学费政策的作用相对有限。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可以认为,浙江省现行的农科专业免学费政策的保健作用大于激励作用。在我们进行的一项免学费农科专业新生问卷调查中,1/3以上被调查者认为,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相对冷门艰苦的农科专业免学费是理所应当的一种扶持,亦应证了这一观点。

基于以上数据分析与有关调查结果,我们对农科专业免学费政策实施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1.政府部门应持续推出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强惠农政策宣传力度

在政府主导的新农村建设等战略性政策场域中,免学费是政府进行三农人才开发与储备的重要手段,而三农问题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客观上要求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等联手持续推出配套“惠农”措施,如实施农业类专业面向农村定向招生、订单式人才培养、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等,更大限度地获取和强化社会大众对农科专业免学费政策的认同,并通过多方位宣传来吸引更多的优秀考生报考。

2.青年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应从长远着眼,结合自身兴趣择校选专业

近年来,我国高考录取率持续攀升,2011年全国高考录取率达72%,浙江省高达85.3%,这意味着考生择校择专业空间较之前更大。但考生和家长在报考时,不能让短期的经济动机占了主导地位,也要避免陷入“免学费就是意味专业很差”的疑虑漩涡,而应结合个人兴趣、社会需求与就业前景等做出合理选择。而在三农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农林产业发展愿景良好,市场需求进一步释放,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相关从业人员所获回报与社会地位也将更高。

3.高等院校要重视把握考生求学心理,增强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性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社会大众不仅要求“有书读”,而且要“读好书”,这就要求高等院校要深入研究考生求学心理,分析社会人才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挖掘和整合师资、设施、信息等资源,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毕业生,以扎实的育人成效来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报考农科专业,实现高等院校农科类专业建设与农林行业发展的双赢。

浙江省农科专业免学费政策的推出至今已有6年,已有三届毕业生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但这项惠农惠民政策在政府政策目标、高校人才培养、学生个体诉求、社会实际需求等方面尚存脱节之处,应通过完善制度设计,整合社会资源,畅通运行机制等来提高该政策实施绩效。

第10篇

一、现行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表现出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一)教育部掌管着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制定权

教育部一方面根据国家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预测,制定全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在汇总全国各招生单位拟定的招生计划基础上,本着全面衡量、保证质量的原则,确定并下达下一年度全国研究生的招收计划。

(二)教育部控制着研究生招生的考试权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规定由教育部统一规定和安排招生考试的原则、科目和时间。

1,从严掌握报考条件。按照国家招收研究生的有关规定,报名参加国家组织的全国统一招收硕士生考试的人员应具备下列条件: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行良好,遵纪守法;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是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者或是大专毕业后工作两年以上,达到了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身体健康;报考硕士生的人员,其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但报考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硕士生的人员的年龄可适当放宽。

2,统一设置考试科目。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为政治理论、外国语和两门业务课。政治理论和外国语及部分专业的数学或综合基础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命题,其余业务课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组织命题。

3,详细制定命题原则。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选拔性考试,命题应能测试出考生是否具备研究生入学的基本条件,试题主要测验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应按本科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命题,试题应能反映本学科、专业主干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试题要有一定的区分度,难易程度要适当。试题一般应使本学科、专业本科毕业的优秀考生能取得及格以上成绩。

4,明确规范考试方式。研究生招生考试一般包括初试和复试(面试)两个部分。

(三)教育部操持着研究生录取规则的制定权

研究生录取工作是把好研究生入学质量关的最后一个环节,政策性强,要求加强领导,坚持原则。秉公办事。

国家要求研究生录取工作应贯彻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确保质量。宁缺毋滥的方针。既要看业务水平,又要看政治表现。还要考虑身体健康状况:既要以考试(含复试)成绩为主,也要参考平时成绩和表现。

录取名单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确定,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办公室、主管部门和教育部有权监督检查各招生单位研究生录取工作情况。

招收硕士生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都可以接受被推荐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入学。接受推荐免试入学硕士生的总数。包括接受本校推荐和接收外校推荐入学的硕士生总人数,应控制在国家下达给本单位当年硕士生招收计划的30%以内。每个学科、专业招收硕士生都应当留有相当的比例,以供公开报考的考生报考。

二、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的价值诉求:公平、公正、科学、效率

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是教育政策的一个分支,而教育政策又是国家公共政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此,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也势必要体现它的公平、公正、科学、效率价值诉求。以及作为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同时也必然可能出现政策失效、失真问题,也就有必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三、现行体制下研究生招生政策价值诉求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行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模式有两种类型:一是考试型,即招生对象必须通过统一考试,经过复试(面试)后方可取得入学资格,这是现行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的主体形式。二是非考试型,即招生对象在院系和学校的推荐下,拟接受的学校先行复试。免初试取得入学资格。免试对象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知识功底较扎实的学生。

(一)政策的公平、公正问题

1,考生机会不均等。国家每年下达统一分数线,对单科成绩和总分都作了规定,看似公平,实际上差异很大。虽然统一命题,但阅卷却分布在各个省区,评卷松紧程度难以统一。产生了实际上的不平等。而各学校自行命题的专业课就更难体现公平,各校之间试题的范围、深度、分量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即使相同专业,不同学校考生的考试科目和质量也没有什么可比性。而招生录取还是以这种不等值的分数为主要依据,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录取,这就难以保证公平竞争,对报考不同学校的考生来说,机会是不均等的。这种起点明显不同、结果貌似公正的评价标准,其选拔人才的科学性、公正性令人质疑。

2,专业课命题教师的保密程度难以保证。专业课命题教师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担负着试卷的命题和阅卷工作,责任重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有着高层次的保密要求,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专业课命题教师的保密工作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各招生单位的专业课考试科目上百种,甚至几千种,每一科涉及的命题教师至少为3人,从命题到考试占用了很长时间,的范围之广。人数之多可想而知,一些素质不高,抱有侥幸心理的考生认为找命题教师进行辅导是首选的捷径,在考试前,千方百计打听命题教师的姓名和地址,考生向命题教师打听考试范围等情况客观存在着,而且越来越公开和频繁。尽管招生办要求命题教师不允许以任何形式对考生进行辅导和答疑,但对教师是否遵守规定无法进行监督,仅能依靠命题教师的良知与自律。

3,难以展示考生的真实水平。对参加全国统考的考生来说,公共课中的外语和数学往往是他们面前的拦路虎,而其中又以英语为最。正因为如此,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大量的时间花在公共课上,而较少时间顾及专业课,也因此有许多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出现在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中。所以,单从考试成绩很难全面判断考生的真实水平。尽管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研究生教育仍然属于精英教育,因而在每年众多考生中,有幸取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人数比例很小。但在那些众多的“不幸者”中,有一部分考生是具备相当水平的,无论是在知识面上,还是在学术研究的潜质上,都是适合读研究生的。总的说来,现行的研究生招生模式在形式上虽然

表现出了客观的公正,体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在事实上对高校选拔真正意义上具备研究生入学资格的考生来说。还有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这一环节的不足,对于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不利的,有必要对此加以改革和完善。

4,推荐免试制度及单考制度本身的不公平性。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读研,在过去的实践中曾经对在校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大部分推荐免试生都是在本招生单位继续读研,“近亲繁殖”现象十分严重,虽然近几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对“近亲繁殖”的危害性有了清醒的认识,并规定各个招生单位之间要有一定比例的推荐免试生进行交流,但这个比例还是很小,只有20%左右。也就是说, “近亲繁殖”仍然困扰着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这对本招生单位之外的考生是一个极大的不公平,不利于吸引和录取外校优秀考生。与推荐免试几乎同时诞生的就是1986年开始实行,的单独考试。单考制度的初衷是为国有大型企业培养技术骨干,这在早期确实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近年来单考的对象已经改变了原来定义的身份,相当数量的单考生并不是所在单位推荐报考的,即使考生来自定向、委托单位,毕业后也不一定回原单位工作。由于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录取标准差异很大。而且由于单考相对统考简单,反而成为权钱交易的温床。可以说,单考制度本身对广大统考生是一个极大的不公平。

(二)政策的科学性问题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人才观存在着误区,标准太单一、片面、机械,无法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其中最为典型、最为普遍的就是“唯分数至上观”,主要表现在研究生录取工作中,把考生参加初试的分数高低作为决定其能否参加复试的唯一依据一只有4门统考科目的单科成绩和总成绩同时达到国家规定的分数线(有34所高校可自主确定分数线)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复试。如果有1门单科成绩或者总分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分数线,就会被淘汰。

(三)政策的效率问题

招生过程过于繁杂,人才选拔方式单一。我国的研究生招生,从研究生招生简章的制作、网上报名、现场确认、命题、试卷寄送、初试、评卷、复试、邮寄复试和录取通知书、调档等等,时间跨度较大(将近一年),招生过程过于繁杂,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浪费严重。同时由于硕士研究生考试一年只考一次,我国研究生招生学科门类、专业种类较多,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程度差异较大,参考书目由招生院校自己确定,因此考生一旦选择某一院校的专业。准备起来各方面投入都大,考生压力也较大。

综合现行体制下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的不足。结合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国情,有必要对现行的研究生招生政策进行一些改革和创新,建立新的招生制度,以满足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改革是为了保证制度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对制度本身和执行计划进行调整,使之得到不断补充和完善,从而更好地指导政策的贯彻执行,解决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第11篇

这一专业委员会正是由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发起的,同时,他们还发起成立了组织器官再生与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科带头人马东初教授应邀在“2012细胞治疗技术研讨会”上介绍了总医院通过转化医学,推动免疫细胞治疗技术规范化临床应用的模式和做法,获得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和好评。2013年学科成功与中国医师协会联合主办了“2013细胞治疗技术研讨会”,这标志着学科细胞治疗技术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已经进入国内同行的前列。自此,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在转化医学促科研成果有的放矢方面为业界做出了表率。

一段奋发有为的图强史

翻开总医院医学实验科的科研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是一部学养深厚因而成就辉煌的历史。

总医院医学实验科成立于1978年,在田庆生、初俊杰和刘亚革等主任的带领下,不断探索基础研究型科室在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内发展的道路,探索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结合的最佳路径。尤其是初俊杰担任科主任期间,大胆改革开放,积极探索前行,提出了“以科研养科研”的发展理念,积累厚重,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7年被批准为临床基础医学研究中心。马东初教授担任科主任以来,特别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的结合。上任之初,就在导师吴祖泽院士的指导下,启动了自体CIK(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技术的前临床研究,建立了GMP条件下CIK细胞大规模培养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十一五”期间学科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确立了以转化医学为核心,以第三类医疗技术为切入点的发展模式。2010年,按国际标准建成了一个拥有多个步入式操作间和独立质控单元的大型cGMP洁净室。cGMP洁净室符合我国《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及现行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要求,并严格遵照国家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总后勤部《军队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相关检查准入标准,开展“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等第三类医疗技术,并获批临床应用。2011年,医学实验科与肿瘤科、放射治疗科和介入治疗科等相关科室合作被批准为全军肿瘤诊治中心。

作为转化医学的平台和基础与临床连接的桥梁,多年来学科以勤奋严谨、锐意进取的精神,努力培养专业队伍,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造血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在干细胞分离、纯化、鉴定和冷冻保存及增殖分化调控等研究方面有着长期的工作积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总医院血液科合作开展了国际上第一例胎肝干细胞移植工作;在免疫学研究方面,较早地开展了抗人大肠癌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及免疫学诊断的研究和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免疫过继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一些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些工作积累,对于推动形成基础紧密结合临床和医教研全面发展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医院对学科投入的逐渐加大,使学科的各项建设,包括学术水平、学科规模、设备装置、综合实力、人才梯队等,均有明显提升,为学科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一个医学创新的实验园

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是学科开展一切工作的总原则,为广大军地患者服务是学科发展的宗旨,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室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更好地为广大军地患者服务,学科一次又一次地挑战现有格局和运行模式,按照“医院发展战略纲要”,以转化医学为核心,以第三类医疗技术为切入点,强力打造生物技术转化平台,强化“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协作中心”和“干细胞临床应用协作中心”建设,使相关第三类医疗技术能高效准入,安全平稳运行,并努力使其最终形成临床应用指南;强力打造基础科研支撑平台,强化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和免疫学理论和技术建设,为以第三类医疗技术方式准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和新方案准备技术、理论和人才;强力打造分子诊断和质量控制平台,强化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分子诊断技术的临床转化,为相关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和新方案的临床应用把好质量关,并最终实现个体化的临床应用。学科努力加强与相关临床科室在多种模式下的合作与协作,不断促进相关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和新方案的临床转化,同时,学科也不断拓宽渠道,努力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不断促进学术交流和新技术的引进。目前,学科已初步完成了三大平台建设,形成了体系化、规模化和具有转化医学特色的学科布局。

近年来,学科已经建立和正在建立的治疗技术包括,自体CIK治疗技术,自体TG-CIK治疗技术,自体树突状细胞治疗技术,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单个核、CD34和CD133)和器官来源干细胞移植技术。其中一些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到目前为止,共完成免疫细胞治疗800例。同时,开展的各类相关检查大幅度上升,2012年达到1000人次。从以上取得的成绩看,这种学科布局不仅适应转化医学的要求,而且也为学科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实现学科发展目标,科室实施学科带头人领导下的学术带头人和平台负责人负责制。通过完善各项制度建设,规范各类人员的行为职责;通过实施选择式目标管理,落实各项工作的进程;通过狠抓精细化管理,提高质量建设水平和科室管理水平。

在通过制度抓落实方面,学科要求所有的课题要有开题报告和实验设计;所有的制品制备和实验要有操作规程;所有的制备操作和实验要有详实的记录。特别是在生物技术转化平台,制定了一整套GMP文件,涵盖了细胞制品制备的所有环节,共计204个文件,约50余万字。同时,学科还建立了定期工作汇报制度,定期课题汇报制度和定期学术交流制度。在人员使用上强调一专多能,为此,建立了岗位轮换制度,在提高人员工作能力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

一个医教研的主阵地

在医疗工作中,学科临床应用的技术基本上都属于第三类医疗技术,技术含量高,操作过程复杂。因此,医学实验科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把质量作为核心,强调所有技术操作和制品制备均应严格遵照“严谨、无菌、精准、有序”的原则进行,用一流的技术、高质量的制品为患者服务。

在科学研究中,他们始终坚持以临床需求为牵引,充分发挥作为基础向临床转化平台的优势,注重探索解决临床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科的技术优势和长期积累,积极参与和推动以疾病为中心的重点学科群建设。

在人才培养方面,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注重世界观的构建和方法论的形成,强调系统全面地看问题,并提出统筹兼顾的解决方案。这样做的目的是全面提升能力,而不是片面注重技术的掌握。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学科人员素质和能力均有大幅度提升,实现了“一人多能,一人多岗”。同时,研究生学习也受益匪浅,其中一人成为某大学的教研室主任。

总之,他们恪守“科研服务于临床,临床牵动科研”的创新理念,以技术创新带动科研和教学,再以科研和教学推动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并在推动转化医学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人才,促进学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基于这个发展战略,目前,学科已初步形成了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研发团队和干细胞治疗技术研发团队,并与相关科室临床应用团队协作,积极推动转化医学研究、临床转化应用和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

学科共参加承担国家级项目4项(包括“973”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军队和省部级课题1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93篇,其中SCI收录15篇,主编专著3部。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以上奖励72项,其中二等奖4项。招收博士后研究生1人,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8人。

学科在艰苦创业,锐意进取的同时,也不断吸引着国内外同行的注意。在造血干细胞,特别是巨核细胞研究方面,已形成了完整系统,具有明显特色的研究体系,涵盖了从干/祖细胞增殖特性到可塑性,从细胞因子到微环境调控,从多倍体化和分化成熟到信号转导途径及药物靶分子的筛选等方面。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前沿。在转化医学研究方面,学科起步扎实,布局系统合理,运行严谨规范,开始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影响,并受到关注。

一个将威士诚的凝聚体

拿破仑有句名言: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能打败一两头羊带领的一群狮子。这就是说,一名良将决定一方事业的成败,一名科主任决定一个科室的兴衰。

医学实验科主任马东初教授是一名转化医学专家,长期从事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研究,注重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性强、有转化潜力和实用性好的研究成果。在造血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有核细胞多倍体化研究、干细胞移植研究和免疫细胞治疗研究等方面有较深造诣,并将一批第三类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

担任科主任以来,他能够站在生命科学的前沿,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求学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完成了对既往分散、独立、交叉少,重复多的科研模式的全面整合,确立了“夯实基础、建设平台、谋求发展、服务临床”的学科发展理念,实现了学科发展模式“由独立科研向协作攻关”和“由科研为主向转化为中心”的转变。

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医学实验科在这位实力超群的强将的领导下,集结了副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技师1人,博士后指导教师1人,硕士导师1人,他们同甘共苦,为医学实验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中有在科研研发中经风历雨、迅速成长起来的业务骨干,也有走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带着激情和梦想走进这个创造者的理想部落,一边与棘手难题交锋,一边行远自迩、攻坚克难。

第12篇

成绩斐然 一路花开

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出类拔萃的严大鹏博士,走过了一条自强不息,好学深思,艰苦奋斗的治学道路。他于1985年出生在陕西省凤翔县,于2003-2007年在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攻读学士学位,并被免试推荐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硕博连读,于2013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两位美国科学院院士Diane Mathis和Christophe Benoist教授;2015年9月,年仅30岁的严大鹏博士回国担任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感染免疫和肿瘤免疫领域相关研究。

耕耘与收获是一对挛生兄弟,汗水与成功是两个亲密朋友,在科学的道路上,严大鹏博士躬身前行、勇于攀登,在免疫学顶级杂志如Nature Immunology、PNAS、Cellular signaling等发表学术论文,并被Nature等主流杂志引用,相关工作曾在2011年美国过敏、哮喘和免疫学会年会展示,在2015年的中国免疫学大会上作大会发言;2016年他已受到世界免疫学大会的邀请,将于8月份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进行两场口头报告。年轻有为的他曾获得诸多荣誉,包括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中国科学院三好学生标兵、健康科学研究所Student Seminar 二等奖、International Travel Scholarship of 2011 AAAAI annual meeting in San Francisco、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生工作赏评日(GRAD) 优秀研究报告奖、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中科院院长特别奖(中科院学生最高奖)、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奖项。近期,从上海市教委和科委传来好消息,严大鹏研究员入选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和上海市浦江人才。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老子曰:“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翻开严大鹏的个人简介,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熠熠生辉,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绩绝非易事,心无旁骛的专注、始终如一的进取、从不拖延的严谨,让严大鹏在科研之路上越走越深。青春的火把点燃了一个个科研创新之梦,智慧的灯塔照亮了一个个重要难题的探索旅途,求学期间攻克了系列重要课题。

一是发现病原体逃避宿主免疫反应新机制。人体的免疫系统是抵御病原体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当细菌等病原体入侵宿主后,宿主的免疫系统可产生免疫应答消除病原体,但许多致病生物能在具有免疫能力的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在长期共进化过程中,这些病原体在宿主体内形成慢性感染,具有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的能力。“聪明”的细菌是如何逃脱宿主免疫系统进攻的呢?严大鹏及团队发现了一个细菌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的新机制,此项工作发表在免疫学顶尖杂志Nature Immunology上,被文汇报、新华网、科学网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并被Nature China列为亮点。

二是调节性T细胞的信号通路研究。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控制体内自身免疫反应性的T细胞群,严大鹏及团队在调节性T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方面攻坚克难,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证明了常规T细胞比调节性T细胞对CD3/CD28的反应更敏感;揭示了在普通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内不同的信号通路网络,以及这些信号通路互相影响的机理。此项工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并被Nature Immunology列为亮点。

三是发现EPEC的Tir蛋白通过招募SHP-2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EPEC是一种重要的致腹泻病原体,每年在发展中国家可导致数十万儿童死亡,严大鹏及团队发现,EPEC的Tir蛋白其中一段的模样与细胞中的宿主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十分相似,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通过其分泌蛋白Tir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来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从而达到安插内应、假传太平的免疫逃避目的,该研究为病原体蛋白在免疫系统中的致病机理提供了新的分子基础,更为开发感染性疾病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为人类研发新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新型疫苗,提供了新的靶点。

以研为本 情系学院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机会从来只留给有准备的人。2015年严大鹏受到国际免疫学领域最知名的数位科学家的鼎力推荐回国工作,美国科学院院士、HHMI、耶鲁大学免疫系主任Richard Flavell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免疫学系前主任Diane Mathis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免疫系Christophe Benoist教授,哈佛大学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神经性疾病中心主任、多发性硬化中心主任Howard L. Weiner教授4位国际免疫学界知名科学家对严大鹏给与了最强有力的褒奖并给复旦大学写信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