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习方面的谚语

学习方面的谚语

时间:2023-05-29 18:21:20

学习方面的谚语

第1篇

【关于读书学习方面的谚语】

身不怕动.脑不怕用。

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念书不用功.等于白搭工。

知识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学习。

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

学习没计划.盲人骑瞎马。

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

学海无涯勤是岸,云层有路志是梯。

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学好三年,学会三天。

学无老少,能者为师。

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

学问勤中得,巧自熟中生。

话中有才,书中有智。

非因报应方行善,岂为功名始读二括。

种田不离田头,读书不离案头。

积钱不如教子,闲坐不如读书。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读不尽世间的书,走不完天下的路。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酒多人癫,书多人贤。

海洋深处鱼儿大.书海深处学问多。

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

最明亮的是阳光,最宝贵的是时光。

强记不如善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寒门出才子,高山出俊鸟。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勤奋使人志高,安逸使人志消。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

一日不读口不生,一日不写手生。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

刀不磨要生锈,水不流会发臭,人不学会落后。

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做手生。

不怕走得慢.就怕路上站。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火到猪头烂.功到自然成。

比赛必有一胜,苦学必有一成。

日日行,不怕路途远;常常学,不怕知识浅。

水滴集多成大海,读书集多成学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东西越用越少,学问越学越多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予随。

宁思考一天,不硬写两日。

只有勤学苦练.才能心灵手巧。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光阴勿虚度,青春不回头。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第2篇

2.读一书,增一智。

3.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4.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5.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6.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7.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8.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9.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10.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11.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12.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13.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14.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15.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16.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第3篇

【关键词】谚语;初中英语;作用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一个民族的天才、智慧和精神寓于它的谚语之中。”这道出了谚语的重要价值,谚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发达的语言形式,体现着语言艺术的精华。英语中有丰富的谚语,具有言简意赅、音韵和谐、寓意深刻等特点,易于人们所接受。英语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到好处的运用英语谚语,把谚语作为一种素材,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此可见,谚语在英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就此展开初步探讨。

一、巩固语言知识

英语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这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语音语调不准,是不利于听说的;如果不懂语法,即使掌握的英语单词再多,也无法说出完整的、正确的句子。反之亦然。英语学习中练习语音语调是非常乏味的,但运用谚语能增强学习的乐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英语谚语大都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朗读或背诵谚语,能使音标练习变得富有趣味,又能培养语感,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如练习音标/i/时,可以用Easy come,easy go(得来容易去得快)。练习音标/u:/ 时,可以用Children and fools tell the truth(童言无忌,愚人无假话)。练习音标/p/时,可以用Penny wise,pound foolish(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当前随着教学要求的提高,初中生需要掌握的词汇量大大增加,对初中教师来说这是一大挑战。同时又要注意到初中的英语词汇大都是基本词汇,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这些基本词汇在谚语中也有大量的体现。因此运用谚语讲授词汇,学生能积累大量的词汇和构词法,是非常有效的途径。首先谚语有利于学习词义。谚语易于理解和记忆,词汇教学中运用谚语能优化词义学习。如运用谚语Work makes the workman(勤工出巧匠),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work是工作的意思。其次谚语有助于学习构词法。构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应牢固掌握构词法。如运用谚语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学生能掌握louder是loud的比较级。一提到语法教学,教师会觉得难教,学生会觉得枯燥难懂。如果将语法知识融入到谚语中,通过谚语展示出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定语从句时,通过谚语Experience is a school from which one can never graduate(经验无止境),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定语从句中指物时用“which”指代先行词。因此,英语教学中适当插入谚语,不仅能使英语知识讲解更加容易理解,还能促进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但应注意的是,有些英语谚语语法并不规范,教师插入谚语时应精心选择,并且把谚语看作是一个兴趣切入点,不能用谚语全盘代替教学。

二、提高表达能力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用于交际交流,有书面交流和口头交际,这就涉及到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语言信息存储量密切相关,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英语学习中背诵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英语谚语言简意赅,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很适合背诵。如Grasp all,lose a11(贪多必失); 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Better late than never(迟到总比不到好);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等。学生如果能坚持背诵谚语,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有量变达到质变,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脱口而出,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谚语对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写作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辅以谚语,要求学生熟记一些谚语,长期下去会掌握大量的谚语,并且教师应灵活指导,使学生由机械的记忆到灵活运用,在写作中插入一些谚语,从而提高作品的档次。如学生写作励志方面的文章时,可以运用谚语如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乃成功之母);A boat sailing against the current must forge ahead or it will be driven back(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等。所以英语写作教学中除了教授所需的写作技巧外,还要指导学生将谚语运用到写作中,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首先写作中引入谚语能增加文章亮点。英语谚语很多都体现了民族的幽默,是英语语言的巨大财富。英语写作时使用一些生动的谚语,能为文章增色。其次大量的积累语言,能让学生触类旁通、仿写、改写、套用等。如Your year’s plan starts with spring(一年之计在于春),学生可以仿写Your day’s plan early in the morning(一日之计在于晨)。再如结合谚语There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牛奶已洒,哭也没用),可以改写出There is no use persuading him to give up smoking.这样学生通过仿写、改写等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由此可见,英语谚语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三、了解西方文化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英语谚语也是如此,它是英美等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征。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了解西方文化,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谚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方文化。从古至今,英国人的生活与海洋密切相关,所以英语中有很多反映海洋文化的谚语如The sea refuses no river(大海有能容之量)等,同时,谚语也是日常生活经验的结晶。英语中的谚语有着悠久的历史,除了民间谚语外,还有来自《圣经》和名人作品的,这是英语谚语的主要来源。如有名的谚语Forbidden fruit is the sweetest,出自亚当和夏娃的故事; 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出自培根的《论读书》。同时由于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等因素的影响,东西方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这必会反映到谚语中,使谚语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如在他们眼里“西风”就是春天要来了,这在雪莱的《西风颂》中有体现;而在中华文化中,西方意味着严寒,东风才是春天的前奏。在英语中dog既可以用作中性,也可以用作贬义,还可以表示亲切的关系。英美文化中,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因此与狗有关的谚语大都没有贬义,人们还喜欢用狗的行为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时来运转),I am a lucky dog(我是一个幸运儿)等。但在中华文化中,与狗有关的多带有贬义,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英美国家信仰基督教,耶稣被认为是拯救者,而在中华文化中,佛教、道教、儒教等盛行,它们信奉善恶相报,所以有“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说法。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有着具体的差异,通过学习谚语,能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阻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从而为应用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品德修养

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积极的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英语谚语中有很多思想向上、勉励性较强的谚语,能从中引申出深刻的生活哲理。它有着深刻的含义,能起启发和教育作用;它教育人们不懈追求,艰苦奋斗,珍惜时间,保持健康等。教学中恰当插入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叙述良好的思想品质。如励志的有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A young idler,an old beggar(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伟业非一日之功)等。催人上进的有live and learn(活到老学到老);Genius is nothing but labor and diligence(天才不过是勤奋而已)等。让人珍惜光阴的有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等。英语教学中教师经常插入这些幽默、思想正确、激励性强的谚语,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矫正不健康的心理,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习惯。运用谚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如学生犯错时,教师可以用Experience must be bought(吃一堑长一智);学生受到挫折时,教师可以用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乃成功之母)来引导。平时可以鼓励学生把喜欢的谚语抄在笔记本上或者贴在课桌旁作为座右铭,用谚语不断的勉励自己,如有的学生以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learning(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学生在这些积极、健康的谚语引导下,心理能得以健康发展,品德修养也慢慢提高了。

总之,谚语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教学中应巧用谚语,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谚语;文化;翻译

引言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外国文字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一种字义最不容易对付。”谚语是一种最富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它是由一种简单符号传达复杂信息的方式,其特点是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文学故事等。

一、谚语的内涵

何谓谚语?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的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有的是来自文学名著的警句妙语。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总结生活的经验、阐述做人的道理,因此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在语言形式上,英汉谚语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

二、英汉谚语的特征

(一)用词精炼、句式整齐

经过长期的实践,谚语的用词十分讲究,单句间接凝练、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整齐、对称。

汉谚:1、滴水穿石

Constantdroppingwearsthestone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Asdistancetestsahorse''''sstrength.sotimerevealsaperson''''sheart.

英谚:1、Outofsight,outofmind.

眼不见,心不烦。

2、Likefather,like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音韵和谐、易于上口

谚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因此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

汉谚:1、嘴上无毛,说话不牢。

Downylipsmakethoughtlessslips.

2、失之东隅,收之桑隅。

Whatonelosesontheswingsonegetsbackontheroundabouts.

英谚:1、Aeeidentswillhappeninthebest-regu-latedfamilies.

家规再严,丑事难免。

2、Emptyvesselsmakethemostnoise.

滴瓶不响,半瓶叮当。

(三)比喻生动,寓意深刻

谚语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包含着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汉谚:1、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Aslongasgreenhillsremains,there''''llneverbeashortageoffirewood,

2、宁为鸡头,毋为牛后。

Betterbethehead0fadogthanthetailofalion.

英谚:1、Greatmindsthinkalike.英雄所见略同。

2、Acontentedmindisaperpetualfeast.知足者常乐。

三、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

由于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一内容的谚语,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有不同的说法,因此谚语的翻译需灵活处理。一般来说,谚语的翻译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同义谚语借用法

同义谚语借用法就是运用相同意思的谚语相互翻译的方法。虽然英语与汉语在语言习惯、民族特色、地方风情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别。但是在某些谚语无论内容、形式都有相似之处,其中运用的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也大致相同,且表达的意义也相同。对这些谚语采用同义谚语借用法,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汉谚:1、一次被火烧,二次避火苗。

Aburntchilddreadsthefire.

2、失败是成功之母。

FailureisthemotherofSuccess.

英谚:1、Likebegetslike.龙生龙,凤生凤。

2、Wallhaveears.隔墙有耳。(二)直译法

采取直译法翻译谚语,指在翻译时尽量保持源语谚语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把原来的内容、形式、精神都输入到译文中,保留形象,努力减少翻译中的损失。张培基在《习语汉译英研究》中指出直译法的重要性,“由于一国语言中的习语最能集中反映该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等各种特点,民族色彩很浓,习语的直译就有了它的特殊重要性。”

汉谚:1、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Itiseasytododgeaspearintheopen.buthardtoguardagainstanarrowshotfromhiding.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Afireonthecityhallbringsdisastertothefishinthemoat.

英谚:1、Forbiddenfruitissweet.禁果分外甜。

2、Halfaloafisbetterthannobread.

有半块面包总比没有好。

(三)意译法

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有一部分谚语无法进行直译。这部分谚语一般没有很强的比喻,或者根本没有比喻,且这类谚语的特点是寓意较深且隐含于较浅显的字面下,带有浓厚民族色彩且多来源于历史典故,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求原文的形式了,而应选用意译法表达出来。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灵活地传达原意,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汉谚: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Alossmayturnouttobeagain.

由于译文读者不了解该谚语的背景,无法理解它的直译“Whentheoldmanonthefrontierlosthismare.whocouldhavesuggesteditwasablessingindisguise?”

2、天有不测风云。

Somethingunexpectedmayhappenanytime.

“天有不测风云”,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无保留地译成英语。会使英文读者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意义译出,就一目了然了。

类似的,在英语当中也有很多只宜意译的谚语,如: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不宜直译成“希腊人遇上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

(四)直译和意译兼用

由于汉英两个民族在文化传承、语言结构、表达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许多情况下,单独使用直译或意译不能达到目的,因此要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采用直译保留原文比喻形象,兼用意译作适当补充,不给读者造成错误联想。

对一些喻在言外的汉语谚语可以采用这种翻译方法,例如:一个碗不响,两个碗丁当。Onebowlisquiet,tWObowlsmakearow.(译文中的前半句采用直译法,后半句中的“丁当”意译为吵架,不仅弥补了直译的不足,将含义译出,而且收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样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以翻译为:SimaZhao''''sintentisknowntoall.thevillain''''sdesireisobvious.

四、英汉谚语互译时需注意的“三化”

(一)民族化

谚语和本民族的社会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翻译时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社会习惯,而且要了解译人(书面语)语的社会习惯、生活习俗等文化背景。千万不要用充满本国民族色彩的谚语去翻译原文,也就是说不能用含中国地名或人名的汉语谚语去译英语谚语,反之亦然。

下面这个例子都是有欠考虑的,译文充满了异国文化色彩,让读者感到啼笑皆非。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译文1:UntilQingFuisdoneawaywith.thecri-sisinthestate0fLuwillnotbeover,译文2:Therewillalwaysbetroubleuntilhewhostirsitupisre-moved.

分析:如果读者不了解这句汉语谚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他们看到译文1就会大惑不解。庆父是鲁庄公的弟弟,庆父不死,鲁国的祸乱就平息不了,比喻不除掉罪魁祸首,就不会有安宁。所以还是选择译文2比较好,因为把这句汉语谚语的寓意翻译出来了,读者也就容易理解了。

(二)口语化

谚语在语体上非常接近日常口语,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谚语翻译时要注意口语化。

汉谚:少见多怪。试比较两种译文:Wonderisthedaughterofignorance,(口语化)Seeinglittleisthecauseofamazement.(书面语)

英谚:Theleopardcan''''tchangeitsspots.试比较两种译文:是豹改不了斑纹,是狗改不了吃屎。(口语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书面语)

(三)艺术化

谚语翻译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一要注意用词的精练,二要注意上下两句的对仗,尽量使译文具有韵律又押韵,通俗易懂。

汉谚:酒后吐真言。Winein,witout,看菜吃饭,量体裁衣。Fittheappetitetothedishesandthedresstothefigure.

英谚:Menmaymeetbutmountainsnever.山和山无法碰头,人和人总会相遇。(不要译为“人也许会相见,可是山头却不会。”)Whohasnevertastedbitter,knowsnowhatissweet.不尝黄连苦,怎知蜂蜜甜。(不要译为“一个从来没有尝过苦味道的人是不知道什么叫甜味的。”)

第5篇

关键词:谚语 汉语谚语 谚语社团

汉语谚语十分丰富, 谚语的定义至少有八九种。据温端政(1985)所讲,谚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谚语只包括以说明事理、传授知识和经验为目的的俗语。温端政在《汉语语汇学》(2005)中进一步把谚语定义为“非二二相乘的表述语”。其要点是:谚语是汉语语汇的组成部分;谚语是表述性的语言单位,这是谚语区别于歇后语和惯用语的主要特征;谚语是非二二相承的表述语,这是谚语区别于表述性成语的形式特征。本文中的谚语指狭义的谚语。

现代的谚语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按照温端政(2000)的观点,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谚语研究

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谚语研究的代表人物有郭绍虞、薛诚之等。郭绍虞《谚语的研究》(1921)认为广义谚语太宽泛,首次主张把狭义谚语作为讨论对象。杜同力《关于谚语的报告和说明》(1925)涉及谚语的方方面面,但讨论的问题不够集中,也不够深刻。曹伯韩《谈谚语》、陈以德《从谚语的搜集整理谈到口头语的语汇》和王国栋《谚语的搜集和整理》从谚语的搜集整理中看到某些问题进行研究。王顺德《北夏农谚研究》从地方性谚语这一角度去研究农谚的意义、性质和功用。薛诚之《谚语的探讨》(1936)最先提出谚语是一种语言形式,属于民俗学的范畴。

这一时期的研究观注把谚语同其他容易混淆的语言形式,特别是格言、歇后语、歌谣等进行比较,指出其间的异同;另一个特点是注重口语调查,到人民群众中收集第一手的资料。但这时并未把谚语研究纳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影响了研究的科学水平。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谚语研究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谚语研究的主要著作有马国凡《谚语的特点》(1960),杨欣安《成语与谚语的区别》(1961),《略论中国谚语》(1961)等。这时的谚语研究侧重于特点、分类和内容等方面,把谚语作为“熟语”的一种,自觉运用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

三、新时期的谚语研究

新时期谚语研究进入鼎盛时期,研究范围广泛。主要著作有武占坤、马国凡《谚语》(1980)、王勤《谚语歇后语概论》(1980)、孙维张《汉语熟语学》(1989)和温端政《谚语》(2000)。在广度上,注重谚语的语用研究,包括谚语的社会功能、语用作用、修辞作用,以及规范化等方面的研究,展现了谚语研究的广阔领域。在深度上,对谚语的性质,除了多方面探讨其内容形式上的特点外,还注意探讨更有概括力的本质特点。另外,谚语语义研究开始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此外郁福敏、郭珊莲《英汉习语对比》(1999)和蒋晶《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2000)从跨文化差异角度对汉、英谚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四、新世纪的谚语研究

新世纪对汉语谚语本体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何学威、陈素萍《论谚语的形式美》(2003)论述了汉语谚语的精悍凝练美、均衡对称美、回环反复美、声律和谐美、多样统一美。罗圣豪《论汉语谚语》(2003)指出由于个人主义的兴起,西方谚语逐渐消亡,而汉语谚语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同时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汉语谚语的历史与定义作了概述。沈怀兴《汉语谚语中意合法的运用》(2004)对几部谚语集子和谚语词典进行考察,发现汉语复句谚语中95%以上是用意合法创造的,并从汉语社会的文化特质、历史变化、汉民族语言习惯、汉语特点等角度分析了其原因。江源源《从系统功能角度解读汉语谚语》(2011)讨论了谚语在“表达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三个方面的独特性。侯璞《谚语的语篇功能》(2012)提出“谚语语篇块”的概念,论述了谚语语篇块的信息结构、内部衔接、内部连贯、篇章分布及语用功能。

此时,谚语研究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广泛地运用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谚语,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交叉运用,相互起作用的。

王德春《汉英谚语与文化》(2003) 、李建欣《汉英谚语文化比较》(2012)对汉、英谚语的渊源、文化涵义、语言特点和社会功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苏研《中韩动物谚语的比较分析》(2003),卞小玢《以动物表意的汉日谚语比较研究》(2008),鲁杰《汉语和保加利亚语中的动物类谚语和俗语比较》(2009),于杨《对于有关动物的谚语的研究——以比喻表达为中心》(2011),李冰《概念隐喻视角下的汉英动物谚语对比》(2011),鲁畅、吕楠楠《中日动物谚语概念隐喻的比较》(2013),洪艺维《浅析汉泰谚语中动物比喻形象》(2013)对中外动物谚语的意义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了差异形成的原因。

荣楠楠《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2007)、乔伟《中韩女性谚语内容比较》(2008)、张丽娟《谚语中的性别表达的日中对照研究》(2008)、梁春凝《汉英谚语中性别偏见的对比研究》(2008)、孙贞敏《关于女性的中韩谚语比较研究》(2009)、蒋静《论中日传统谚语中的女性文化观》(2013)等对中外性别谚语进行了对比分析。

徐宇《含有数字的英汉谚语对比研究》(2001),许亚丽《英汉数字习语对比研究》(2002),夏雪、焦授松《通过数字谚语看中德文化异同》对中外数字谚语从形式和意义上进行了对比分析。除此之外,中外谚语的对比还涉及其他各方面,如:孙巧慧《从谚语看中日两国的宗教思想》(2012)、李明月《韩中饮食谚语对比研究》(2012)、于湘泳《中日谚语中的鬼形象比较》(2013),郑丽君《英汉谚语修辞对比杂谈》(2013),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在汉外谚语互译方面,赵爱莉《英汉谚语互译的跨文化研究》(2002),曹曦颖《动态对等在谚语翻译中的体现》(2002),赵铁军《汉语成语谚语汉译方法研究》(2006),黄娴《归化和异化:英汉谚语翻译的文化策略》(2006),井媛媛《规化异化翻译方法在谚语汉译中的应用》(2006),周晶《关联理论在英谚汉译中的应用》(2007),陈园园《试从功能对等视角探讨英谚的汉译》(2008),王腾腾、何大顺《跨文化视角下中英谚语的互译策略探讨》(2012),张芳、陈敏欣《英汉谚语的差异与翻译技巧概述》(2013),毛建《英汉谚语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2013)等探讨了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张辉《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2003),寇福明《汉英谚语对比研究》(2007)、《当代认知理论与谚语的认知观》(2008),汪少华《谚语·构架·认知》(2008)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了谚语的认知特点和形成机制,重点分析了谚语理解的认知机制。蔡晓斌《汉语谚语意义构建的概念整合分析》(2007)、付平平《概念整合理论对谚语的解读》运用概念合成理论及概念整合网络模式从认知层面对谚语进行了分类。李静《谚语中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分析》(2010),冯宗样等《中英谚语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特征分析》(2010),陈娜《汉语谚语的认知隐喻研究》(2012),寇福明、乔玲玲《英汉谚语的隐喻性特征研究》(2012)将谚语研究置于概念系统之中,探究谚语中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

贺娅(2010)《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俗谚语选编调查研究》对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中选编的俗语和谚语在语料选择、复现率、识别度、注释、练习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一些编写建议。王振来《熟语的文化附加义》(2008),林安洪、姜诚《英汉谚语的差异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2009),赵现琦《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重要作用》(2010) 指出谚语教学的意义并提出了谚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纪玉华、吴建平(2008)《跨文化语境演讲中谚语引用之批评分析》对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演讲里的谚语引用的策略与动机进行了批评分析。郭文姣(2011)《熟悉度和语境对汉语谚语理解的影响:来自ERPs的证据》通过ERP脑电实验,对语境和熟悉度对汉语谚语理解的影响进行了阐释。

纵观已有的谚语研究,笔者发现极少有人从谚语的社团性角度对谚语进行系统研究。所谓“语言社团”(speech community),又译“言语共同体、语言集团、语言社区”,“是指在某种语言运用上持有某些共同社会准则的人们的集合体”。比如使用同一口令的部队就可以视为一个语言社团。谚语的社团性则是谚语运用所表现出来的社团性的特征,把使用同种类型谚语的人就可以视为一个谚语社团。武占坤、马国凡在《谚语》一书中从谚语的性质和作用角度将谚语分为八类:讽颂谚、规诫谚、事理谚、生产谚、天气谚、风土谚、常识谚和修辞谚。而根据谚语的文化含义可以分为四类:反映宗教思想的谚语,反映人文思想的谚语反映,道德观念的谚语,反映生活、生产经验的谚语。根据产生时间可以分为:古谚和今谚两类。由于分类标准不同,谚语的分类无疑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看到,对谚语的划分,有的同一层次上使用了双重标准;有的角度一致,标准统一,但是过于简洁,失去了划分的意义。对汉语谚语社团性的研究,可以另辟蹊径,为划分谚语提供新的标准。

刘爱玲(2006)《禅籍谚语研究》,崔花云(2006)《论武术谚语》,李铁范、金陕军(2010)《汉语养生谚语论析》,钟恒、洪涛《汉语医卫谚语分类概说》(2010),张天柱《中国农业谚语的继承和应用》(2013)等对汉语中某一类特定领域的谚语进行了研究,推动了谚语社团性的研究。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汉语谚语十分丰富,这样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参考文献:

[1]温端政.谚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第6篇

关键词:谚语;语法教学;西方文化;美德教育

由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阶段要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西方文化,汲取其精华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英语中的格言警句精辟深邃,用词精当,句型表达地道,能启迪心灵,给学生美德教育。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堂内容,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有意识结合英语谚语进行教学,不但增强了教学效果,增添了学习英语的乐趣,还利于学生体验中西方文化差异,有效发挥了谚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 利用谚语进行语法教学、句型操练

笔者发现,在高中进行语法教学,如果一味按部就班,课堂内容会变得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笔者有一次听课,一位教师讲解被动语态,让学生将I like you改成被动语态。学生根据语法改为You are liked by me.授课老师表扬了这位学生完全正确的回答,但是在以说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里,人们很少会说You are liked by me此类的句子,这堂课是正确引导孩子呢还是有所误导呢?

因此,对于一线英语教师而言,体现课堂趣味性,展示原汁原味的英语句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掌握语法知识非常重要。利用谚语的地道表达、措辞简练便于记忆,是集艺术性、实用性、文化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英语教学的好材料。

例如在牛津英语模块一Unit1讲解英语从句时,笔者列举了以下三句谚语给学生区分定语从句关系代词that、who用法以及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

闪闪发光者,未必皆黄金。

The man who has made up his mind to win will never say “impossible”.

凡是决心取得胜利的人是从来不说“不可能的”。

-Bonapart Napoleon(法国皇帝拿破仑)

He, who knows nothing but pretends to know everything, is indeed a good-for-nothing.

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适当精选一些谚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脱口而出,课堂语言会变得风趣、幽默、生动,而且也深受学生的欢迎。

二、 利用谚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英语谚语读起来铿锵有力、音调和谐、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有音乐美。英语学习者在练习语音语调,尤其是练习发音时常常感到枯燥无味。利用谚语的语音之美妙,能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

世界上的一队小小的漂泊者呀,请留下你们的足印在我的文字里。

A Troupe of little vagrants of the world, leave your footprints in my words.

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 you also miss the stars.

三、 利用谚语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谚语乃是一种语言的精华,寓意深刻,表达隽永。学生在写作中如能适当地引用一些谚语,可以为文章增辉添彩。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了一些谚语,但在写作时恰当地引用到文章中去。

比如学生们在写到坚持、努力类的文章可以运用一下的谚语。

Our destiny offers not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

-Richard Nixon(美国总统尼克松)

Genius only means hard-working all one's life.

天才只意味着终身不懈的努力。

-Mendeleyev(俄国化学家门捷列耶夫)

又如学生写事物都有两面性的时候,可以运用一下谚语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每个硬币都有两面

Every nutshell has a concave and convex side.每个贝壳都有凹凸

Each dog has its day. 每条狗都有它的一天(事物有好的一面)

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每朵云都有银色镶边

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引用谚语的地道表达法,可以为作文增色不好,教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整理,供写作时模仿使用。

四、 利用谚语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

英语谚语体现了英语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通过英语谚语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当然,学生如果只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面对文字所承载的文化背景不了解的话,必定会影响对文字的正确理解。因而,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反过来又有助于英语语言的学习、理解和领悟。

例如,Too much curiosity lost Paradise. /Forbidden fruit is the sweetest.皆源于《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两人由于好奇心太重,偷吃禁果,结果被逐出伊甸园。通过学量谚语,可以促进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和吸收,逐步提高英语语言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减少或消除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交际障碍,为进一步学习和使用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语谚语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它能增长学生的才智,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

五、 利用谚语陶冶学生情操,给学生美德教育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很多英语谚语反映的是我们的道德、人生哲理,教育我们诚信、惜时、为人求善和求真等。我再平时批阅学生作业时,也会适时用上谚语来激励他们。比如这个孩子学习不太努力,经常迟到,我会用上:Time past can’t be called back again;The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to have a great aim, and the determination to attain it.比如这个孩子缺乏毅力时,我会写到Perseverance can sometimes equal genius in its results.。通过经常交流即培养了学生语言能力,同时又给予了学生教诲、启迪等积极地影响,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指导。用英语谚语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方面交流沟通,帮助他们培养高尚的情操,真正寓德于教,激发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信三三》上提到,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当我听到或者读到对人的个别对待的态度这些词的时候,它们在我的意识里总是跟另一个概念――思考――联系在一起的。教育――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在笔者教学过程中,发现英语中的格言警句精辟深邃,能阐发真理。在教学中渗透谚语知识,既能巩固所学语言知识又能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同时机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利于学生了解西方文化。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第7篇

谚语是人类语言智慧的浓缩,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与语言的反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英语谚语教学是实现学生哲理阐述、情操陶冶、启迪思维的有效途径。同时,英语谚语中也包含大量的英语词汇、语法、文化背景等英语基础,对学生英语学习效果显著。谚语通常是劳动人民对生产生活的感悟和总结,透过一个国家的谚语,就可以间接地了解到他们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是对学生实施英语学习素养教学的关键。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高中英语谚语实际教学过程,对其实施策略进行讨论。

一、 英语谚语教学的作用

(一)实现学生思想教育

对于高中教育而言,育人与教书同等重要。高中生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他们处于身心躁动的青春期,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英语语言中,常常会蕴含众多的人生哲理,对学生的情感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英语谚语教学的实施,让学生不断受到西方优秀文化的情感熏陶,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地鼓励。例如,W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Practis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等此类英语谚语教学,不仅仅能启发对学生们的思想教育,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二)辅助学生英语基础教学

初中阶段是学生们英语基础养成的起步时期,步入高中之后,学生们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英语基础,培养自身的英语学习素养。其中,英语词汇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基础教育和文化熏陶的重要途径。英语谚语中包含了众多的英语基础知识,高中教师需要巧妙地利用英语谚语,实现对学生语言能力和英语基础的教学。例如,No pains, no gains.(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这个言语中包含了pain 和gain两个词汇,通过英语谚语的对比分析,实现了对学生英语基础的教学。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谚语中包含be the …of 的句型。可见,英语谚语中的基础知识还是十分丰富的,包含词汇、句型、语法等众多知识点,是教师实施英语基础教学的有效手段。

(三)提升学生语言知识运用能力

新课程教学理念已经实施几年了,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逐渐趋向英语语言知识的运用和理解。英语谚语也不乏幽默、风趣的部分,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英语知识运用能力的关键。教师在英语谚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知识的变化,提高谚语教学的趣味性,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英语虚拟语气的教学,教师在简单介绍虚拟语气组成之后,就可以对学生实施英语谚语教学了。于是,就有了以下的英语谚语教学:为了表示对现任首相的不满,有位记者对首相讲:If you were my husband, I would put some poison in your coffee.(如果你是我的丈夫,我就在你的咖啡中放毒。)丘吉尔是这样应对的:If I were your husband, I would drink this coffee.(如果我是你的丈夫,我就喝下的这杯咖啡。)

二、如何进行英语谚语教学

(一)语法分类总结,谚语专项教学

英语谚语博大精深,数量更是多得数不胜数。因此,在对学生实施英语谚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针对英语谚语中的语法现象,实施分类教学。高中英语中,常见的语法有祈使句、动词不定式、虚拟语气、动词-ing形式、主谓一致等,这些语法现象在英语谚语中都有所涉猎。对此,教师不妨尝试利用英语谚语对学生实施英语语法教学。例如,It i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take.(付出胜过索取。)是动词不定式;Barking dogs seldom bite.(吠犬不咬人)这是英语中现在分词的使用;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是英语中的主动语态;Nothing travels more swiftly than scandals.(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是英语语法中的比较级使用。当然,笔者从长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总结出,英语谚语中的语法现象远远不止这些。英语谚语教学的作用也不仅仅限于语法教学,词汇、句型、文化背景等也是高中英语谚语教学的目标。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实施针对性英语谚语教学。例如,本节课中的语法有without,教师可以使用A men can not successed without pay.(人不付出,就不可能收获成功。)。

(二)语言情境创设,谚语应用教学

无论是什么样的知识,其最终目标都是回归到生活之中,为人类社会服务。英语学科作为一门外来语言学科,英语谚语是学生实现两国语言交流的媒介,要想实现有效的英语谚语教学,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应用情境。对于语言学科的教学,语言运用情境至关重要。良好的语言情境,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作用显著。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makes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makes an exact man.(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有准备,写作使人完善。),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谁笑到最好,谁笑得最好。);Heaven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教师在实施完以上的英语谚语教学之后,安排学生进行谚语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们实现现学现用,活学活用。在谚语使用情境中,教师需要与学生充分互动,拉近师生距离,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谚语的良好习惯。若是学生们每天都能学会一两个谚语,并付诸于英语学习的日常实践,学生们的英语语言、英语文化素养必将逐渐形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谚语的选取上要注意趣味性和教育性,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英语写作教学中,渗透谚语教学

第8篇

关键词:英语谚语;文化价值;语言

1.引言

谚语是成语的一种特殊类型。但它不同于其他种类的成语。谚语是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通俗简练、生动活泼,使用时可作为句子成分,也可作为独立的交际单位,表达完整的思想。有传授经验教训的作用。

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中,谚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用的好能使语言增色,文笔增辉。然而,作为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谚语可以启迪人生、指导人们的行为、传授经验、进行道德教育、宣传鼓动等社会功能。谚语的价值不仅仅囿于此,通过它还能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那么英语谚语的文化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就此作简要论述。

2.谚语的文化价值

2.1谚语反映大不列颠民族的历史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的痕迹主要残留在习语当中,翻开一本中型英语词典,在“Rome”(罗马)的词条下就会找到至少三条与“罗马”有关的谚语:

DoinRomeastheRomansdo.(在罗马就要像罗马人一样生活。比喻:入乡随俗)

Romewasnotbuiltina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比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roadsleadto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比喻:殊途同归)

公元前六世纪,罗马人征服不列颠岛,其后占领不列颠岛长达400年之久罗马文化与风俗逐渐渗入不列颠,形成一个不列颠拉丁文化。罗马人走后,他们的文化及其对不列颠的影响仍然留在不列颠岛上,以上三条谚语可见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大不列颠岛除了被罗马帝国侵占过以外,还曾先后被日耳曼部落、诺曼底族侵占过,所以,英语中有很多来自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等欧洲语言的谚语。

来自拉丁语语的谚语有:

Fortunefavorsthebrave.(勇敢者交好运)

Thereisnorulewithoutanexception.(没有一条规则没有例外)

来自法语的谚语有:

Don’tputthecartbeforethehorse.(不要本末倒置)

Onceisnocustom.(一次不是习惯)

Nurtureisabovenature.(教育生于天赋)

来自西班牙语的谚语有:

AcoldAprilthebarnwillfill.(四月寒冷谷满仓)

Hehastwostomachstoeatandonetowork.(他有两个肚子吃,只有一个肚子做工作。意为“好吃懒做”)

2.2谚语反映大不列颠的地理位置

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英国所处的这样一个岛多的位置,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海上运输在英国运输业中占有特殊位置,因此许多英国谚语与航海有关。这些谚语大部分都是水手在长期航海生活中创造和使用的,既是水手们的经验之谈,直接适用于航海,又具有广泛的意义。例如:Iftheraincomesbeforethewind,loweryourtopsails,andtakethemin;ifthewindcomesbeforetherain,loweryoutopsails,andhoistthemagain.(如果先下雨后刮风,就收下你的中桅帆;如果先刮风后下雨,就把中桅帆再扬起。)这条谚语不仅指导水手何时扬帆,收帆而且是一种普遍的气象常识,它告诉人们,雨后刮风,雨要不停地下,而雨前刮风,雨下不长。

再如Hoistsailwhenthewindisfair.(趁着好风扬起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教育人们,要利用好机会干事情,趁热打铁,乘风破浪,机不可失,时不再来。Agoodsailormaymistakeinadarknight.(好水手在黑夜航行也会出错)Thegoodseamanisknowninbadweather.(坏天气才能使出好水手)等。

捕鱼业在英国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英语留下不少与渔业有关的谚语

Allisfishthatcomestohisnet.(进到网里的都是鱼)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任何有用的东西或有好处的事都来者不拒”,含有贬义。Thebestfishsmellwhentheyarethreedaysold.(再好的鱼三天也变臭)比喻“在一起相处得太久,再好的朋友都会生厌。

Thebestfishswimnearthebottom.(好鱼居水底)比喻“有价值的东西不会轻易得到”.

Fishbeginstostinkatthehead.(鱼要腐烂头先臭。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上梁不正下梁歪”相似)

Hewhowouldcatchfishmustnotmindgettingwet.(要像抓鱼就不能怕弄湿衣。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要吃龙肉,就得亲自下海”相似)

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不要教鱼儿游泳。比喻“不要再内行人面前卖弄自己”。相当于汉语谚语“不要班门弄斧”)

2.3谚语反映不列颠民族的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它包括很多、很广,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这些方面。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这个民族的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谚语更是与民族的风俗习惯紧密相关。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中英两国人民都有养狗的习惯,但两国人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英国人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谚语:Letthesleepingdogslie(让睡觉的狗躺着。比喻“莫惹事生非;别自找麻烦”)Everydoghashisday(每只狗都有它的好时光。比喻“人人皆有得意日”。)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等。而中国人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比如:狗拉耗子,多管闲事;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狗眼看人低;好狗不挡道等。

2.4谚语反映不列颠岛多雨多雾的气候

大不列颠地处欧洲大陆西部的中纬度,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特点是雨量充沛,风大雾多。英国不仅经常下雨,而且雨下得很大。因此产生谚语Itneverrainsbutitpours.(不雨则已,一雨倾盆)。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Smallrainlaysgreatdust.(小雨压大尘)比喻“小的东西也可派上用场“。另外,雨过天晴,天空会格外美丽:Afterraincomesfairweather.这条谚语告诉人们:“困难过后,胜利就会到来。”

大不列颠岛不仅雨多,而且雾多。过去伦敦素有“雾都”之称。多雾的天气也给英语留下不少谚语。Whenthemistcomesfromthehill,thengoodweatheritdothspill;whenthemistcomesfromthesea,thengoodweatheritwillbe.(雾从山上来,好天要变坏;雾从海上来,好天气会来).

气象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农民在长期与天奋斗的实践中,总结了关于气象的经验,也反映在有关的谚语中,Asnowyear,arichyear.(下雪的一年,丰收的一年)CastnotaclouttillMaybeout.(到了五月末,才把棉衣脱)Foramorningrainleavenotyourjourney.(早雨不耽搁旅行).Eveningredandmorninggrey,arethesignsofafineday.(晚霞和晨雾是晴天的征兆)Amistymorningmayhaveafineday.(有雾的早晨可能是晴天)Whenthewindisintheeast,it’sneithergoodformannorbeast.(风起东方,人畜不安)Whenthewindisinthewest,theweather’satthebest.(风起西方,气候最佳)。

2.5谚语反映大不列颠的币制和度量衡制

反映大不列颠币制的谚语有:inforapenny,inforapound.(一旦开始就干到底;一不做,二不休)Pennywiseandpoundfoolish.(小事聪明,大事糊涂)Takecareofthepence,andthepoundswilltakecareofthemselves.(小事谨慎,大事自成)Givehimaninchandhe’lltakeanell.(他得寸进尺)这几条谚语中的penny,pound,inch是大不列颠的货币单位和度量衡。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英语谚语中的文化印迹是很明显的,可以通过对谚语的溯源分析和分类研究来考察大不列颠文化。当然并非每条谚语都有它的文化含义,但是确实有不少谚语能够反映出大不列颠文化的面貌及其发展过程,因此可以说,英语谚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研究大不列颠文化的重要材料,虽然不是唯一的材料。

参考文献:

[1]汪榕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第9篇

 

关键词:英语谚语 文化背景 探究学习 文化交际 

 

笔者曾经帮助学生直接翻译过一些英语谚语,在过后不久的一次英语考试中,有一道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中的谚语又与同学们重逢了,本以为他们会得心应手,但结果却是正确率勉强过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未曾了解谚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囫囵吞枣”地接受知识,只能肤浅地记忆“理解”。同时,笔者也发现高中英语教师往往过度重视读写教学及训练,而忽略作为语言精华的谚语的探究学习。英语谚语涉及丰富的文化,不但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与思索,而且音韵铿锵, 言简意骇,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我们不应对其“一带而过”。 

一、英语谚语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英语谚语言简意丰,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哲理性。概而言之, 英语谚语大致有以下特征: 

1.丰厚的文化内涵,一语中的 

英语谚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能反映出英语民族发展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价值。透过谚语“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比喻:伟业非一日之功。)可见昔日历史上辉煌的罗马文化与风俗渗入大不列颠。西方国家古时的酒店常在店门前悬挂一束长青藤作为招徕顾客的标志。那些酒醇肴佳、遐迩闻名的酒店毋需悬挂藤条, 仍是终日顾客盈门。由此人们创造了“good wine needs no bush.”(酒好无需挂幌。)这则谚语,反映出人们从业经商的习俗。英国不仅经常下雨,而且雨下得很大,因此产生谚语: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则已,一雨倾盆。)。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 

英语谚语是我们英语学习者研究英语文化的重要材料,只有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的了解,才能提高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 

2.丰富的修辞句法,生动优美 

英语谚语具有音美、形美、意美的特征。从语言形式上看,往往措辞简练、对仗工整、充分使用各种修辞方式。从音韵角度来看,英语谚语又富有乐感、音韵和谐、便于记诵,请看以下数例谚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美妙的韵味。 

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趁热打铁。)它借用比喻手法暗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有利时光获得成功。 

hedges have eyes and walls have ears.(篱有眼,墙有耳。)运用拟人手法。 

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朋友是时间的浪费者。)虽是反语,却无讽刺意味,只是善意的幽默。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对照鲜明、音、形、义俱佳。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押韵使音调和谐有美感。 

英语谚语中修辞格的广泛运用,使之精练简洁、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3.深邃的哲理思想,催人奋发 

英语谚语富于韵律之美而不失含义的深刻。英语谚语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与思索。以含fish的一些谚语为例,我们一起来分享其中的哲理。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原意为:决不要教鱼游泳。) 

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原意为:捉鱼不要怕鞋湿。) 

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身之用。)中英文表达方式及内涵都非常接近。 

简言之,作为民族文化的高度浓缩,谚语内容覆盖面极为广阔,可谓包罗万象。窥一斑而见全豹,透过英语谚语这一特殊语言文化层面,我们可以看到英语民族在其社会、文化

、心理以及哲学思辩等方面所独具的风采与魅力,堪称一部高度浓缩的百科全书。因此,英语谚语的学习探究不容忽视。

二、探究学习英语谚语的策略 

1.追根溯源,准确理解 

通过查找资料,究其根源,领悟相关的文化背景,避免仅靠词语组合来望文生义。英语谚语中的典故大都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以及西方经典著作等。如果对其出处和内涵不甚了解,就无法准确地理解其寓意。例如: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字面意思是“珍珠投在猪猡前面”。这个谚语语源自《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u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e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swine是个旧词,书面词,即今为pigs,不过swine单复同行,本句为复数。由于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比喻确切,在后世不断引用中而成为一个国际性谚语,含有轻蔑嘲笑的色彩。按其字面意义,这个成语与汉语成语“明珠暗投”相似,但是寓意不同,基本上不对应;按其比喻意义,它相当于“对牛弹琴”,“向驴说经”等。 

2.中西对比,提升能力 

以狗为例,中英两国人民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中国传统文化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比如: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狗眼看人低;好狗不挡道等。狗在汉文化里只是一个卑微的动物, 而在西方人心目中却是忠实的朋友,英语中许多关于狗的谚语有褒义色彩。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每只狗都有它的好时光。比喻“人人皆有得意日”。)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等等。

3.寓学于乐,突破语法 

英语谚语中包含了一定的语法知识。记谚语,学语法,多运用,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下面举数例加以说明。 

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发亮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定语从句后置。 

no pains, no gains.(不劳无获。)运用省略句,我们不妨这样补充理解:if one takes no pains, he will make no gains. 

it i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take.(给予胜于索取。)无论是it句型,还是非谓语的对称,都值得我们模仿表达。 

江苏省历年高考单项选择题中均有设置语境选谚语概括运用的考题,例如:(2010年江苏卷) 

“i have tried very hard to find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but in vain.” “why not consult with frank? you see, ____.” 

a. great minds think alike 

b.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c.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d. it’s better to think twice before doing something 

(选b表示三个臭皮匠凑成诸葛亮。a表示英雄所见略同;c表示一鸟在手胜于二鸟在林;d表示三思而后行。) 

这种命题思路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于文化意识的课程目标与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应用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步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基础。”现行的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出现了一些谚语、成语等习语,如果我们英语教师淡化这方面的教学研究,无疑会忽视编者的良苦用心,浪费“稀有”的课程资源。 

谚语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谚语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加深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常识及西方国家民族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理解。英语教师应利用英语

谚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介绍,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真正寓语言教学于文化中。这样做不仅可帮助我们提高理解能力,而且通过学习足够数量的重要谚语,我们能将交际技巧提升到较高水平,透彻了解英语谚语及其起源,有助于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促进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西方文化,使他们在丰富语言知识的同时,既扩展了视野,又对英美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有了相当的了解,在语用过程中大大减少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出现的错误,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盛绍裘 英汉双解英语谚语辞典.知识出版社, 1989 

2.何慧刚 英语修辞格和英语谚语[j].英语学习, 1999 

第10篇

【关键词】 谚语 英语教学 运用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一个民族的天才、智慧和精神寓于它的谚语之中。”谚语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鉴于此,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一些言简意赅富有哲理的谚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语言鉴赏力。笔者在教学中,就如何将谚语贯穿于高中英语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 在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一谈到英语语法教学,很多人就会联想到“枯燥无味”四个字,笔者起初也有同感。然而,北京外语大学刘润清教授的一席话却给我很大的启示。刘教授认为英语教学应该坚持“内容教学”。他说语言毕竟是形式,它所承载的东西才是真正的东西。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将谚语运用到教学中是有依据的。将谚语与语法教学融合起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对于语法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1在定语从句教学中的运用

指物时,关系代词可用that或which:The water that (which) bears the boat is the same that swallows it up.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指人时,关系代词用who或that:He that climbs high falls heavily.爬得越高,摔得越重;一些特例中关系代词只能用that不能用which:All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闪闪发光物,并非尽黄金。

1.2在名词性从句教学中的运用

有主语从句的谚语:What is done by night appears by day.如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有表语从句的谚语:The worth of a thing is what it will bring . 物品的价值在于它的用途;有同谓语从句的谚语:There is proverb that every dog has his day.谚语:人人皆有得意日。

1.3在状语从句教学中的运用

有地点状语从句的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有原因状语从句的谚语:The devil knows many things because he is old.老马识途; 有条件状语从句的谚语:If you sell the cow,you sell her milk too杀鸡取卵;由于谚语本身的特殊性,有时用语并不规范。因此,教师备课时需要精挑细选,选用句子必须要有一定的哲理性或趣味性,便于学生记忆。另外,用谚语进行语法教学最好放在导入或总结归纳时。切不可因为谚语的输入,而全盘放弃系统的语法教学。

2. 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在学生对句法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解决学生的词汇量问题又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因为,懂得句子结构但缺乏足够的词汇,就会陷入言之无物或者表达不清的困境之中。英语谚语以句子为单位,所含的道理通俗易懂,句子中生词的含义不难猜测,对于学生学习词汇大有帮助。

3. 在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目前,绝大多数的老师已经意识到,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外语而不学其文化是徒劳之举,脱离文化的外语教学会堕落成单纯的形式和词汇学习。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想学生灌输适当的文化知识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笔者的教学研究,在总结谚语对语法和词汇教学的作用时,也总结了一些谚语在让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共性与差异中的作用。

首先,中英两国虽隔万里,两国人民却有着共同的发现,或者说两国人民的生活体验不谋而同,所以两国人民的思维不约而同地产生共同的规则。

有些谚语从内容到形式与中文都相同,可直接按字面翻译: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

有些谚语虽然内容和形式与中文不同,却能在中文中找到相应的谚语。例如:a good neighbor is better than a brother far off 远亲不如近邻;be between two fires进退两难;An idle youth, a needy age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这西方一些出自文学作品的谚语中就有所体现。有时学生在阅读时,由于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在理解上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平时遇到时进行适当的讲解与引导。

4. 结束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英语中的谚语就犹如那潺潺的活水,不断的为英语教学输入新的活力。作为教师,我们切不可忽视这一优质语言的输入,应积极地充分利用谚语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第11篇

英语谚语一般都比较生动形象,有丰富的寓意,语言特征比较富有哲理,能够充分体现英美的文化特点。谚语是种民间语言,语言活泼简洁,具有深刻内涵,在文学作品中合理运用谚语可以引发人们的思考。但一定要注意英语作品殊语句谚语的书面意思和实际表达意思的巨大差异,在翻译的时候要特殊对待。

1、英语谚语的特点表现

首先是词汇简洁,句式规整,比如说Outofsight,outofmind.眼不见,心不烦。其次是音韵协调,朗朗上口,比如Emptyvesselsmakethemostnoise.滴瓶不响,半瓶叮当。再次是比喻形象,含义深远,比如Greatmindsthinkalike.英雄所见略同。

2、对英美文学作品殊语句言语的误解

英美文学作品中有特殊语句谚语出现的时候,经常会翻译失误,比如莎士比亚的剧本TheMerchantofVenice中有这样一句谚语“Itisawisefatherthatknowshisownchild.”对于这句话,梁实秋翻译为:“聪明的父亲才能认识他自己的儿子呢。”朱生豪翻译成:“只有聪明的父亲才会知道他自己的儿子。”《袖珍英语谚语词典》译为:“只有聪明的父亲才认识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贤父知其子或者知子莫如父。”《英语知识》中《关于父亲的名言》把Itisawisefatherthatknowshisownchild.译为:“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明智的父亲。”等很多版本的翻译,但却没有一句是完全译出了原著的表达意思。《翻译的技巧》将这句话译成:“任何聪明的父亲都不见得完全知道自己的儿子。”《英文疑难详解》翻译为:“无论怎样聪明的父亲也不见得知道自己的儿子。”《英语惯用法大词典》解译成:“无论怎样聪明的父亲也不见得都了解自己的孩子。”这些都是正确的翻译。

3、正确理解和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殊语句谚语

只有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翻译,如果不能完全理解原文的表达意思,就不能正确的翻译出来。在英美文学作品殊语句的英语谚语与普通的陈述表达语句是完全不同的,它没有表达强调的意思,是需要反译的特别语句。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在主句中加入表达强调语气的词语,包括“再”或者“即使是”等。另外将原文的肯定与否定分别反译过来,比如说Itisadirty(foolish)birdthatfouls(soils)itsownnest.再脏(傻)的鸟也不会将自己的窝弄脏。也就四,鸟不脏巢,人不毁家;Itisagoodworkmanthatneverblunder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两句谚语的翻译就遵从了上面的方法,这就是对特殊语句谚语的特殊翻译方式。

4、英美特殊语句谚语的翻译方法

因为谚语是表达自己民族特点的文化的精华浓缩,即使是一样的谚语,但是因为不同的民俗文化背景,在表达的时候也有不同的方式。这样一来,在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谚语翻译中,要灵活进行,经过总结,一般的谚语翻译有几下几种方法,可以根据其特点灵活应用于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第一,同义谚语借用。英语谚语和汉语一样存在很多修辞手法,和对仗排比的运用上都几乎相同,表达的意思也一致,这时候就可以采用同一谚语翻译的方法对作品中的谚语进行翻译,以使其符合原文表达思想,例如Likebegetslike可以译成“龙生龙,凤生凤”。第二,直译谚语。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要保留谚语的原有语言的形式,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以及原句内容,思想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尽量体现原文的表达内容。例如英语谚语Forbiddenfruitissweet.翻译成“禁果分外甜”。第三,意译谚语。对于不能直译的谚语,其本身几乎不存在比喻修饰,一般其隐含的意思都不能直接解读出来,深入剖析,可以解读出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必依据原文形式对其翻译了。主要是在翻译谚语的时候重点把握其内容和寓意,使其表达符合全文的发展。例如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应该译成“两雄相争,其斗必烈”。第四,结合使用。因为英美和中国的文化存在差异,其语言表达和习惯都有一定差距,在不能单一的使用一种方法翻译文学作品中的谚语时,可以使用直译和意译两者结合的方式对其翻译,直译可以将原文形象生动的意思保留下来,意译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原文。

5、英语谚语翻译时要注意的内容

首先要注意民族特点,要在翻译的时候保留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民俗文化,人们的生活习惯,不能用自己国家的民族特征对英语谚语进行理解,所以不能使用中国地名和人名的汉语翻译英文的谚语。其次要注意口语化,一般谚语都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在翻译的时候也要特别强调这一点。例如Theleopardcan''''tchangeitsspots.书面化的翻译是豹改不了斑纹,是狗改不了吃屎。口语化的翻译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再次要强调艺术化,一方面要简洁用词,另外一点要对仗工整,尽可能保证译文能够韵律和谐,语感押韵,容易理解。比如Menmaymeetbutmountainsnever.译成“山和山无法碰头,人和人总会相遇。”在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要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不能够完全的死记硬背,也不能单纯依靠字面意思理解翻译。要全方面的理解原文,思考作品的文化背景,社会状况,人文因素及其任务的语言特点和生活习惯,在确定合适的翻译方式。争取实现内容表达完整,充分体现原文思想的最终目的。

第12篇

原型理论认为原型或典型性成员构成了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范畴围绕原型作为认知参照点建构,原型是最具有典型性的实例。而在语法教学中,教师举的例句不典型、没文采、老生常谈、索然无味,加上枯燥的语法规则令学生望而却步,听而生厌。根据原型理论,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经典谚语、名言作为典型性实例来吟诵并且运用之。我们知道英语谚语是语言的精华,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内容精辟,寓意深刻。把一些英语谚语、名言作为典型性的实例熟读、熟记,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英语的句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学会基本的、地道的表达方式。在英语语法教学实践中,教师恰当地运用英语谚语、名言除了能帮助学生扩展课外知识、了解西方文化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之更好地学习语法,培养英语语感,在教学中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一、谚语、名言在学习词法方面的作用

首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利用它提高学生的单词量,尤其是在学习高考的核心单词与难词时,通过诵读谚语,学生在句子中更容易掌握这些核心词汇的运用。

例1:在教学adopt fame individual virtue fragrance等单词时,使用了A good fame is better than a good face.(美名胜过美貌)Education methods should be adopted based on individual personalities.(因材施教)Beauty without virtue is a rose without fragrance.(无德之美犹如玫瑰无香)。

例2:辨析quality与quantity,使用了It is wrong to sacrifice quality to quantity.(牺牲质量而去追求数量是错误的),等等。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也避免了孤立地背诵单词。

二、谚语、名言在在学习句法方面的作用

1.万丈高楼平地起――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句型。

(1)掌握基本的句子结构是学好语言的基础。英语句子万万千,五大基本句型把线牵。如:How Time flies.光阴似箭。(S+ Vi)

Books are the ladder of human progress.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S+ Vi+S.C)在语法教学中,教师把一些经典谚语作为典型性的实例。熟读、熟记一些英语谚语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了解英语的句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学会基本、地道的表达方式。

(2)当讲解有关形容词用法时,涉及“the more…,the more…”的用法,教师就与学生共同诵读谚语:The more you study,the more you will find yourself ignorant.(学,然后知不足),接下来进行举一反三环节:

S1:The more,the better.多多益善。

S2:The sooner,the better.愈快愈好。

S3:The busier I am,the happier I feel.我越忙越高兴。

S4:The more we learn,the more we want to learn.我们越学越想学。

S5:The harder you study,the greater progress you will make.你越用功,进步就越大。

S6:The more passages you read,the better you will write你读的文章越多,你写的英语就越好。

……

Sn:The earlier you get up,the better you will study. 这位学生一说完,就引起不小的争论。

T:Though we say: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No one would do good job without a good rest.(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2.乘胜追击――英语语法的“三座大山”。

(1)时态、非谓语动词和复合句称为英语语法的“三座大山”。比如,在讲语法难点――非谓语动词不定式时,借助谚语、名言举了以下例子来分别说明其用法:

如:To save time is to lengthen life.节约时间就是延长生命。(主语和表语)We prefer to die a hero,rather than live a slave. 宁为英雄而死,不为奴隶生(宾语)。

Questions:What is your plan for the summer vacation?

What do you plan to do in the summer vacation?

To climb the Great Wall is my plan for the summer vacation.

It is my plan to climb the Great Wall.

My plan for the summer vacation is to climb the Great Wall.

I plan to climb the Great Wall in the summer vacation

学生对有关假期计划的不同回答,复习了动词不定式作主语、表语以及宾语的不同结构和功能。这样通过模仿谚语,再利用转换手段进行语法教学,实现由传统静态式教学向动态式教学的转变。

(2)对于并列句、复合句要简单化,它们只是两个简单句加上连词而已。让学生利用大量积累的谚语,模仿、套用和改写,收到了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效果。

当学习同位语从句,教师诵读: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肤色的深浅,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马丁・路德金)

接下来在课堂上进行头脑风暴,下面是学生套用此句型造出的句子:

S1:I have a dream that I will go to Shandong University in 2013.

S2:I have a dream that we students are close as brothers.

S3:I have a dream that I can definitely have a brighter and better future.

……

Sn:Mr. Xia,What is your dream?

T:I have a dream that I will go to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to get further education.

让学生通过对英语谚语的学习,了解和领悟同位语从句的语法规则,再用它去指导语言实践如创设情境,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凡人名句”,等等,做到“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又进行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交流,摆脱了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做法,改变了语法课堂中的沉闷气氛,让语法课充满生机。

上面的例子表明,学生不仅学习了语法,还学习了其中所包含做人的道理,师生之间进行了心灵沟通,教师更好地了解了学生,真正实现了教书育人。

(3)在学习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词如that,who,which,whose,as,where等,可借助下列谚语:Many things grow in the garden that were never sown there.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He who has n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不到长城非好汉。An intellectual is someone whose mind watches itself.智者是其心灵一直盯着自己的人。

师生通过共同诵读来感悟定语从句中关系词的作用和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定语从句的修饰作用。接下来进行分析、归纳、对比、总结和运用等步骤,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任务型语法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英语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