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战士的名字

战士的名字

时间:2023-05-29 18:19:33

战士的名字范文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部分阵亡将士的家属收殓了亲人的尸骸,但法国却有几千个家庭一直未找到亲人的尸骸,甚至不知他们战死在何处。于是,法国出现了一个感人的现象:每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发现一具法军无名尸体时,几千名阵亡将士的母亲便一齐去认领,献上亲手制作的花圈,大哭一场。这些母亲深厚的母爱促使法国政府作出决定:在法国建立一座无名战士墓,供没有找到亲人尸骸的家庭寄托哀思。条件是,必须使几千位母亲都坚信,埋在此墓内的就是她的亲生儿子。政府授权内阁福利部长安德烈・马奇诺将军负责挑选这名无名战士。

马奇诺将军立即召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军指挥官,命令他们亲自带领部队去曾经战斗过的战场,各自找出一具无任何军兵种标记和姓名的法军尸骸。各部队立即行动,很快从索姆、伊普尔、亚眠和凡尔登等10个战场选出了10具法军尸骸,运往凡尔登。灵柩到达凡尔登要塞门口时,举行了简单的入门仪式。此后被送到要塞下面的一个小礼堂内,安放在礼堂中央。礼堂四角插满了法国国旗和军旗,从屋顶垂下青绿的柳树枝条,灵柩周围站满了身穿蓝色服装的法国士兵。每个灵柩上全盖着一面法国国旗,国旗周围是绿色的椰枣树枝,树枝中间摆放着一个小十字架。礼堂人门处,立着一个木碑,碑上挂着法国荣誉勋位勋章、凡尔登战役十字勋章、英国战争十字勋章、意大利英雄战争勋章及中国和日本政府赠送的两把荣誉宝剑。礼堂内点着蜡烛,摇曳的烛光显出庄严肃穆的气氛……

次日即11月10日清晨,礼堂内举行了挑选无名战士尸骸的仪式。安德烈・马奇诺将军、凡尔登大主教、一位法国议员和军人代表们走进礼堂,仪式开始了。首先从守灵的法军士兵中选出了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兵,由他从这10具尸体中挑出一个尸体作为法国的无名战士。这个老兵激动地来到马奇诺将军面前,马奇诺立即高声命令道:“战士,拿起一个从凡尔登战场烈士墓上摘下的鲜花编成的花圈。把它放在一个灵柩上,明天,这个灵柩内的躯体就将成为法国的无名战士……”这位战士激动地拿起花圈,转过身,两眼紧张地盯着眼前的10个灵柩。他慢慢地挪动脚步,围着灵柩走了两圈,最后停在从右边数第三个灵柩前面,将花圈端放在灵柩上面。此后,他站起身,庄重地立正敬礼致哀,礼堂内立即响起了马赛曲。

仪式结束后,士兵们抬着无名战士的灵柩,走出凡尔登要塞,将灵柩放在一辆炮车上,炮车侧面有一个小铜牌,上面写着:法国战士。此后,灵车驶向火车站,将无名战士送往巴黎。当灵车刚刚开动的时候,一位阵亡将士的母亲从送行队伍中跑了出来,拦住灵车,扑在灵柩上,流着眼泪亲吻着她“可爱的儿子”的灵枢,送行的人们遂失声痛哭。

当日傍晚,北风凛冽,无名战士的灵柩到达巴黎。6名士兵抬着灵柩来到纳菲罗希罗广场,将它安放在贝尔福狮子雕像前面。老军人们早已等候在那里,他们陪伴着法国无名战士,度过了寒冷的一夜。

次日清晨,曙光还未出现在地平线,几千名阵亡将士的母亲和寡妇们便手捧花圈,来到广场,流着眼泪将花圈献给无名战士,无名战士遂沐浴在母爱和妻爱中,花圈将他的灵柩完全淹没。

与此同时,军队官兵们捧着法国领袖冈贝塔的心脏,也来到广场。冈贝塔是法国著名政治家,曾在1870年德国占领巴黎时,毅然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国准备在纪念法国无名战士的同时,也纪念这位法国民族英雄。

此后,无名战士和盛放着冈贝塔心脏的灵柩被护送到潘提翁神殿,法国总统在那里迎接……

无名战士安葬仪式开始了,送殡队伍从潘提翁神殿出发,向凯旋门走去。走在队伍前面的是佩带着荣誉勋章的老军人队伍,后面是军官队伍,他们高举着自己部队的军旗,军旗上布满了子弹打穿的破洞。军官队伍后面就是盖着法国国旗的无名战士灵车。队伍到达凯旋门,4只鸽子腾空而起,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飞去,表示向法国各地带去无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和平消息。随后,凯旋门周围的军队官兵唱起马赛歌,雄壮的歌声在广场上空回荡。歌毕,法国总统上前,向无名战士敬礼默哀。之后,巴黎大主教上前为无名战士做祈祷。祈祷后,人民群众一群一群地走上前来,向无名战士敬献花圈,祈祷声和哭泣声遂响遍整个广场……同一天,法国领袖冈贝塔的心脏也安放在潘提翁神殿内。  从这天起,这个广场就成为法国最神圣的地方。每年,人们都到广场教堂纪念“11月11日停战日”,每一位访问法国的外国高级官员,都到广场向法国无名战士墓敬献花圈。  后来,老军人们在无名战士墓上建起了一个小火炬,并每天为火炬添燃料,火炬长年燃烧,从未熄灭,它的火焰象征着长眠地下的法国将士的生命,象征着永垂不朽。火炬下面,刻着一行字:一个1914年至1918年为祖国捐躯的法国战士安睡在这里……  继法国之后,其它国家也先后模仿法国,以类似方式纪念牺牲的将士。英国无名战士长眠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不朽殿下面;埃及无名战士安睡在开罗胜利城雕满古兰经文的“现代金字塔”下面……有些国家如中国则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战士的名字范文2

一、关于题目的内涵

《七根火柴》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体验里得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段落层次

以“七根火柴”为线索来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三、课文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夹杂着冰雹的坏天气,紧接着又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荒草躺倒在烂泥里”“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这些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动的背景——艰苦的长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他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

四、以“火”为线索组织材料

这篇小说有关“火”的文字多次出现且贯穿始终。第一次出现是描写卢进勇暴雨下追赶部队,又冻又饿,渴望有火的情形。第二次出现则强调部队断火三天,卢进勇希望落空。两次描写,火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这时,卢进勇遇到无名战士,面对饥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战友,卢进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对火的渴望。“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而这一次他居然见到了火柴——无名战士不惜用生命来保存的火柴。文章至此之后,“火”的字眼接二连三地出现,并随着主题的升华、情节的发展而变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火”在实质上已经成为无名战士的精神的形象写照。小说最后描写“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在闪闪跳动的火光下”,卢进勇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这个场面进一步揭示了火柴的作用、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小说就是这样以“火”为线索安排情节,环环相扣集中笔力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

五、小说的人物刻画

这篇小说用最经济的笔墨神形毕肖地塑造了一个宁愿牺牲生命为革命保存火种,不愿为保全自己生命而耗用火柴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其独到之处在于运用了映衬手法。

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但作者在他身上却是惜墨如金;相反,对于另一位次要人物卢进勇的描写却是浓墨重彩,不惜笔力。小说从一开始介绍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用的就是卢进勇的眼光、卢进勇的感受;进而主人公的出场是由卢进勇的听觉引出,主人公的神貌是通过卢进勇的观察感觉到。与此同时,作者还用卢进勇的心理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精神品格。卢进勇发现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凭直觉感到“他一定饿坏了”“要是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而这时他却推开卢进勇给他送到唇边的青稞面,拒绝卢进勇扶他前行,用尽力气掏出珍藏的党证和七根火柴,郑重嘱托卢进勇转交给部队。寥寥几笔,无名战士的形象赫然而立,其精神品格突现出灿烂的光彩。在描写无名战士的过程中,作者舍弃了许多次要场面(无名战士如何掉队,如何得到并保存火柴,如何度过这几天的草地生活……),紧紧抓住他向战友转交火柴的一瞬,抓住人物震撼人心的一连串语言和动作,抓住无名战士如何对待火柴的态度,烘托出人物整个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而小说最后,又以卢进勇郑重地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火柴,“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结束,更是衬托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非凡意义。所以说,小说作者虽寥寥数笔描写主人公形象,但主人公的英雄性格却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现。

六、课文的叙述视角

叙事作品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故事和叙述者。故事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叙述视角。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则叙述者存在于虚构的小说世界中,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人物的世界与叙述者世界完全统一。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作者叙述视角,即叙述者外在于人物的世界,叙述者的世界成为与小说人物世界不同的世界。另一种是人物叙述视角,叙述者由一个反映者所取代,此反映者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感受、观察、思考,但却不像一个叙述者那样对读者讲话。读者是通过反映者个性的眼光来看待小说中其他人物、事件的。

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采用的是一个第三者的全知视角而非第一人称视角。然而作为故事发展见证人的卢进勇,实际上是起到了第一人称“我”的作用。作品时时刻刻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一切、感受一切,并从卢进勇的角度来描写发生的一切,如此一来,卢进勇便如同第一人称的“我”一样可直接描绘一切,且令人觉得真实可信。另一方面,卢进勇这一角色又具有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全知性”与“自由性”,这又使得小说在创作时伸缩性更大,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同时,作为主人公的映衬,有了卢进勇,无名战土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结构的特点,学习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2.训练学生对人物刻画的细节描写。

(三)情感目标

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2.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而表现的思想美和意志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想象法认识无名战士对党和革命的忠诚之心和甘愿牺牲自己而忍受折磨等待同志转交火柴的顽强毅力,通过比较法认识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丰碑》类比解决主人公是谁的问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以景物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随堂练习。

2.火柴一盒。

3.如有可能则可准备红军过草地的电视片段或电影片段。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讲解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学习王愿坚同志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火柴,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看起来是极其平常的。可是,你们可曾想过: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小小的火柴,发出多少热,放出多少光,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

(二)讲读分析第一部分

(第l-7自然段)

1.提问思考:主人公无名战士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出现的?他怎样被引到读者面前?他的出现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2.指定一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并对下列字正音。

冰雹(báo)撮(zuō)寒颤(zhàn)蓦(mò)地

3.先看集中写环境的第2、3两个自然段。请学生阅读,找出描绘草地的气候、草地的天、草地的地特点的关键词语。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先用“怪”字点出草地气候的特征;又用“明明”、“忽然”、“霎时”、“接着”准确而具体地描绘草地气候的变化莫测,变幻无穷。草地气候真是瞬息万变,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

接着又抓住天、地的特点,渲染环境。天,阴沉沉的,草地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

地,是烂泥、污水、荒草,路看不清。

这样抓住草地、气候、无、地的鲜明特征来写,告诉读者这儿的环境。红军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行军,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更何况处于这种环境的又是一位因伤口发炎而掉队的同志?如果不写这样的环境会有什么不同?

4.略讲第4、5、6自然段,过渡到无名战士的出现。

卢进勇经过一夜暴风雨的浇淋,清晨凉风一吹,他强烈地感到身上怎样?(冷,连打了几个寒颤。)肚里怎样?(饿得难以忍受。)他渴望着什么?(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然而,早就没有火种了。就在他渴望有火烤,正要把从裤袋里找出来的、已经捏成长条的青稞面送到嘴边时,主人公出现了。

5.朗读第6、7自然段。请学生回答:主人公怎样被引出来的?他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主人公的出现,别具特色。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使得在阴森荒凉环境里的卢进勇“墓地听见”,从而主人公被引到读者面前。卢进勇起了“引出”主人公的作用。主人公的声音异乎寻常,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这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声音使卢进勇“愣了”,也把我们读者的心给紧紧抓住了。

这声音从哪儿发出来的?为什么那么微弱,低沉?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随着瞒珊而行的卢进勇的足迹去寻找吧。

(三)讲读分析第二部分

(第8—21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8、9自然段。

启发思考:无名战士的形象是怎样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告诉我们他已经是怎样的一个人了?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的形象是由卢进勇的“看”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他的形象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已经是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就拿眼睛与身子来说,眼睛“努力地睁着”“吃力地张开”,说明他眼皮已经不听指挥,身子衰弱到极点;身子“没有挪动”“想坐起来却没能动得了”,表明他已经完全丧失活动能力。只有“抖动”的喉结、低沉的呼唤“同志”的声音说明他还活着。

从无名战士的形貌,我们可以想象到在革命征途中他经受了多少艰难困苦。冷风、暴雨、冰雹的袭击,长期的饥饿疲劳,耗尽了他的精力。他已奄奄一息,但却以惊人的顽强的毅力支撑着、等待着,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呼唤着“同志一同志”。他为什么这样期待着同志的到来?此时此刻,他想的是什么呢?

2.指名学生朗读第10-l3自然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卢进勇怀着对同志深厚的感情,把自己仅剩的一点青稞面“递”到无名战士的嘴边,无名战士怎样呢?他吃力地“推开”,拒绝了。从齿缝里挤出几个字,“不,没……没用了。”是呵,粮食极端短缺,他要留给同志。卢进勇要扶他走,他怎样?“摇了摇头”,又拒绝了。

两次拒绝,清楚地表明他盼望同志到来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活下去。那又是为了什么呢?是另有希望,另有嘱托。

提问启发:嘱托什么呢?请抓住描绘无名战士动作、语言的关键词语揭示他的精神世界。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积攒着自己浑身的力量,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他顽强地支撑着,原来有十分重要的任务。无名战士的—“推”、—“摇”、—“指”,使我们深深感觉到忘我的崇高思想在闪光。

3.指名学生朗读第14、15自然段。

提问启发:这位战士要奉献给党的珍宝是什么呢?火柴。哪个句子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当宝贝一样地珍藏着?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归纳:因为是珍藏,所以火柴“干燥”。这“干燥”的火柴与“湿漉漉的衣服”,冰冷的胸口,脸上的雨滴、“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告诉我们:为了珍藏火柴,他经受了多少痛苦,具有多么顽强的革命意志。

这火柴与比自己生命还宝贵的党证放在一起,并“压”在“朱红的印章的中心”。一个“压”字,重有千钧,意味深长。这哪里是几根火柴!分明是一颗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心啊!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在一只抖抖索索的手里,犹如跳动的一簇火焰,升起在无边的草地上,划破阴沉沉的天空,扫尽了草地上的荒凉凄清孤寂的气氛,给人以光明、温暖和力量。

4.学生朗读第16-21自然段。

(1)提问思考,无名战士怎样极其郑重地嘱托战友的?作者怎样描绘他初次嘱托时的语言和动作?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作者用细致感人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无名战士对战友的嘱托,“招招手”、“伸开”、“拨弄”、“数”、“望”,这一连串的动词显现了庄重严肃,无限深情。

就在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之时,一瞬间,神奇的情况出现了。无名战士的脸色“舒展”了,他的眼睛“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他的抖抖索索的手,僵直的手指竟然能“捧”火柴,“放”到卢进勇手里,并且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捧”、“放”、“握”这一连串的动作,描述了无名战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革命的忠诚而爆发出来的巨大力量。

(2)无名战士再次嘱托时留给人间的最后的话是什么?最后的动作是什么?刻画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教师归纳:他留给人间最后的话是“记住,这,这是,大家的!”“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他离开人世前的最后动作,是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他没有用一根火柴为自己取暖;他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死亡线上挣扎而硬不咽下最后一口气。他一心想着大家,一心想着党,想着长征途中的战友们,无私忘我,生命爆发出耀眼的火花。

5.小结。

(1)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七根火柴故事的核心内容。无名战士的形象我们看到的虽然只是他临死前的一刻,但很高大,不仅矗立在茫茫的草地,而且活在我们的心中。这是由于作者紧紧抓着人物性格历史的一段,抓着人物性格闪出耀眼光辉的“一刹那”来刻画表现的。从语言上看,他没说几句话,前后就出现了五个“同志”,言为心声,他心里念念不忘的是革命同志,是党的事业。他的动作和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与语言一样,反映了他舍身忘己,一切为了战友,为了革命。作者选材精当,文字精练。

(2)既然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为什么用许多笔墨写卢进勇呢?这是因为要在两千字的短小篇幅里突出主人公、在结构上作的巧妙安排。文章以卢进勇作为故事的线索,展开情节。

主人公的出现是通过他的“听”引出来的;主人公的外貌是通过他的“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他的“想”、他的“说”,突出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品质,托出了主人公牺牲的全部意义。

特别是第21自然段饱含感情的描写,更是感人。(指导学生朗读第21自然段,由缓慢而低沉而高昂。)这是一个极其悲壮的场面。“模糊”与“清晰”同时运用,既表现卢进勇失去战友的无限悲痛,又给无名战士高擎的手加上一个特写镜头。两者交织在一起,伴随着整个草地的哭泣,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唱哀歌,唱赞歌。(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说明。)英雄的品质像荷花一样洁白,像一样坚忍。

(四)随堂练习

一、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

二、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

三、“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中加点的“挤”表明了什么?

四、在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的草地里,无名战士却能使火柴干燥地保存下来,这该怎么理解?

第一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七根火柴

二、无名战士

三、表明无名战士生命危在旦夕,他在积攒力量等待同志来转交火柴。

四、无名战士怀着对党和革命的无限忠诚,用惊人的毅力和生命的代价珍藏火柴,因而火柴才会干燥地保存下来。

第二课时

(-)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第22—24自然段)

提问思考:卢进勇从战友身上吸取了力量,带着战友的嘱托飞快地赶路。他把火种送到部队给战土带去了什么?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把珍贵的火柴交给指导员的?

1.指名学生朗读,理解。

卢进勇按照无名英雄的遗愿把火种送到了部队,火给战士们带来了光,带来了热。围着熊熊燃烧的火,战士们谈笑着,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卢进勇像天亮时无名英雄把七根火柴嘱托给他时一样,极其庄重地一根一根数交给连指导员。

“悄悄走”、“颤抖的手指”、“异样的声调”,寓含着复杂的情意,最后落在一个“数”字上。

2.启发思考:他“数”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人的语句,并联系起来考虑,体会这几根火柴的意义与价值,重温无名战士的言行,想象卢进勇澎湃的心潮,说说“数”寓含的发人深省的丰富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这“数”,使我们认识了火柴的意义与价值。在无边的草地上,在冷风暴雨、气候无常的恶劣环境中,火柴是最最需要的东西,可以解除饥饿,驱除寒冷,救活同志。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了这极其珍贵的东西。

这“数”,使我们认识这几根火柴包含着无名战士的宝贵生命,反映了共产主义战士无限忠于党的事业的伟九心灵,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在我们眼前升腾、闪现。

这“数”,还饱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

这“数”,也在我们面前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在今天,我们该怎样牢记先烈为革命付出的代价;以先烈为光辉榜样,继承他们的遗志,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

(二)总结全文

作者以饱蘸革命深情的笔歌颂了无名英雄的高贵品质。这无私忘我、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是无名战士的,也是卢进勇以及千百万红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一曲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的悲壮赞歌。

文章以“数”着“一,二,三,四……”来结尾,言未尽,意无穷。

(三)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全文,加深理解与感受。

(四)归纳

《七根火柴》是通过一件事歌颂人物,歌颂了红军战士忘我无私、献身革命的崇高品德。

文章在叙事中抒发了作者对无名英雄的无限热爱、敬仰之情,是“以小见大”。在写法上,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在记叙中饱含作者的感情。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较多地抓住细节以突出人物,特别是抓住了火柴和火加以描写,这火柴和火把整个故事贯串了起来,既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又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味,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复述第二部分。要求:

①主次分明,突出无名英雄的形象。

②扣紧外貌、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

(六)随堂练习

一、“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的原因是他的小腿发炎的伤口好了吗?

二、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文章写无名战士数火柴“一,二,三,四……”中间本应用顿号却用了逗号,作用何在?

四、文章结尾处写卢进勇以一种异样的声调数火柴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①不是;②是他受到了无名战士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的鼓舞。

二、烘托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伟大意义,更好地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

战士的名字范文3

中国人最早知道红十字会这一组织是在甲午战争之际,当时日本赤十字社赴辽东数万人,秉承红十字会中立精神,救治大量中日伤员,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以《申报》为代表的报刊刊发了大量文章,介绍红十字会的知识并呼吁中国应早日建立红十字会组织,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1904年2月8日,几艘日本水雷艇乘着漆黑的夜色,向俄国驻旅顺口舰队发动了突然的袭击,这标志着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领土爆发。中国人民猝遭兵燹,毫无准备,一时生灵涂炭呼救无门。据当时的《盛京时报》报道:“陷于枪烟弹雨之中的、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肉飞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号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直隶总督及山东巡抚曾试图派船到旅顺口接运受难同胞,但由于俄军封锁了陆路及港口,致使大量东北商民滞留东北,饱受战火蹂躏。而清政府对于这场争夺中国东北领土和朝鲜控制权的战争,却采取了“局外中立”的妥协方针,声称日俄两国“彼此均系友邦”,并将辽东划为交战区,以供日俄两国厮杀。而对于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无辜国民,清政府却束手无策。于是一批爱国官绅决定建立红十字会以拯救东北难民于水火之中。

1904年3月3日,上海记名海关道沈敦和联同前四川川东道任锡汾、直隶补用道施则敬等人,仿效国际红十字会例筹建了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此会可谓中国红十字建立的最早雏形。由于当时中国并没有正式加入国际红十字会,所以普济善会的救济行动遭到战争国的阻挠而收效甚微。于是沈敦和等人决定借助外国的力量以实现中国红十字会的存在与发展。经过筹划,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于3月10日成立。因包括中、英、法、德、美等国故称“万国”。万国红十字会实行的是董事制,普济善会的组织者沈敦和等人成为中方总董事,西方董事包括英官员威金生、教士李提摩太、法工部局董事勃鲁那、德国医生宝隆、美国裕丰洋东葛垒等人。万国红十字会确定了初步会章:一、在战场设医院,救治受伤军士,以及误中流弹人民;二、置医车载受伤军士人民;三、拯救受难人民离开战地。凭红十字会旗在战地实行其权利,战国不得侵欺。

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成立后,清政府采取了支持的态度积极与交战国协商,要求在战区设立红十字医院、救护院等机构,目的是利用红十字会进行流民安抚工作,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但在战区设立救助机构的要求却遭到了日俄两国的断然拒绝。在毫无进展的情况下,两国董事提醒清政府,按照国际惯例战地有战场内外之分;战场内为交战国红十字会的权利,中立国红十字会的权利只在战场附近。于是清驻俄日大使重新向交战国声明:中国红十字会只在战区外活动。但两交战国政府仍迟迟不予答复。当时出使俄国大臣胡惟德愤慨地说:“无论何事,由彼开谈则非成不休,由我开谈则百无一允,此各国同然。”由于经费紧张,当时中国红十字会根本就没有配备医车,故只能在辽西一带设立医院收治伤员,救护与战事无关难民。

在中国红十字会的合法性未得到交战国承认前,两国董事便与营口、辽阳、沈阳、开原等处耶稣教会教士协商,以设立西国医院为名行红十字会赈济的事实,经费由红十字会及本省赈款分别支给。因营口为要冲,中国红十字总会决定在此地先行设立分会。并由美国领事米勒,英国教士魏伯诗德等人筹划设立医院,截止到1904年8月16日,营口建医院一所,设床位50张,最多可同时救助伤员近百人;设受难院一所,以救护由战地逃出无依靠的华民。截至8月上旬,营口分会共赈济难民不下5000名,其中有大量的妇女和儿童。难民或暂住或久留,救济院都提供了饮食和居住之所。俄占据营口时,因该院距战区较远,不曾使用该医院。日军占领营口后,医院则被日本水军所占用。

因日俄在辽阳一带长时间激战,故辽阳红十字分会在战争中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8月29日至9月10日,受伤华民运入该院达300多名,仅在该院避难的妇女儿童就达800余名。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军占领辽阳后,一名叫十服岛的日本军官竟来到医院及避难院进行视察,并许下诺言将会对难民提供帮助。第二天,十服岛果然又来到医院,代日军司令官向受伤的华民进行抚慰,并捐资1000元。此事连医院里的西方教士也认为实属罕见。据《日俄战纪》记载,日军占领辽阳时,“难民避入奉天省城者不下三万多人”。与战争造成的巨大伤害相比,日军的善举便带有了明显的虚伪色彩。

在交战国承认万国红十字会的合法性前,其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在战争爆发前,日本与英国便建立了军事同盟。西方列强也希望乘日俄战争之机,同俄国争夺中国东北的控制权。所以俄国对处于战区的西方传教士心怀猜忌,从而限制了万国红十字会的赈济活动。例如俄国驻北京大使雷萨尔便禁止中国红十字会在辽西所设医院任用外国人。并恐吓如果中国红十字会进入辽东,就将医院占为兵房。战争伊始,上海商董张庆桂等人想进入营口、辽西一带,集受难商民搭乘轮车速离险境。清政府向俄日驻京大使为张庆桂等人申领护照,雷萨尔便通报清政府对领照之人提出要求:红十字会添设商董必得中国正行之人,为政府所知者,并政府所举者,此为至要之件,应阻止装扮跟役之奸人,怀敌之心,前往辽西各处,侦探本国军情,通达敌者。恐有意外之虞,本大臣拟定更改护照之式样。

经费问题是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建立之初,赈济资金由各省督抚筹集五万两,上海轮电两局捐银一万两,商董捐银五千两。后来清政府命商部拨银一万两资助红十字会发展。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加之庚子赔款造成政府国库空虚。靠政府扶持的万国红十字会是注定不能正常发展的。其在战区设立的分会机构也常因缺乏资金而不能发挥作用。1905年9月5日,日俄战争结束,万国红十字会也旋即解散。

可见,日俄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再遭浩劫。也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国难下,中国红十字会出现了。一些爱国商绅在政府的推动下,借助西方国家慈善人士的力量,使部分东北难民深得惠泽。虽然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在当时并没有获得瑞士红十字总会的承认,并带有些许封建的色彩,但它的成立毕竟开启了中国慈善业向近代化转化的先声。

战士的名字范文4

这是一处“一战”的军人墓地。麦田,十字架:这样的反差令人震惊。在法国,马恩省的军人墓地是最多的。我们走下车,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墓地中的小道养护得很好,穿行其间,读着十字架上士兵们的姓名、死亡日期和所属部队。此情此景,不禁令人心有所触。这些白色的十字架下面,是两万多条生命。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服役于步兵部队。 枯骨堆

从1915年开始,人们把这些战壕里的步兵们称为“长毛”。他们都是些年轻人,名副其实的年轻人。他们置身于混杂着战火、鲜血与污泥,充斥着瘟疫气味的世界里,在屠戮的最前线。他们大部分人曾经是农民――在所有参军者中占据一半。最终,只有三分之一活了下来。除了十字架,还有刻着来自北非和黑非洲的士兵名字的墓碑。那些地方当时是法国殖民地。殖民地的士兵们为法国而战,为法国牺牲。但和平回归时,法国却完全忘恩负义。“平等地去战斗”本应换来“平等的公民权利”――然而法国并没有信守承诺。

重新上路,墓地越来越多。竖着白色十字架的是法国的,黑十字架的是德国的。1915年秋天,在这个距离兰斯35公里的地方,霞飞将军指挥了伟大的香槟战役。远处,在平原和天际间,有一座有三个人物的巨大纪念雕塑。这里地处佩尔特-莱于尔吕和索默皮-塔于尔两个村庄之间。战争时期,这两个村子十分出名。如今却被遗忘于乡间。每个村庄都有两个名字,一个是他们战后重建的名字,另一个已不再有人提起,人们为了纪念而将其铭刻下来。大战永远摧毁了佩尔特-莱于尔吕和塔于尔村,将这里变成了一片战争废墟,被禁止进入。只有在一年一度的世界遗产日,人们才可以入内参观,有点像庞贝。村民们的土地在战争中被征用,不得不在战后去邻省安家,寻找工作机会。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三人纪念雕塑,其实是一个枯骨堆。再次下车,在此驻足片刻。这儿是从前的纳瓦罕农场所在地。1915年9月28日,纪尧姆・阿波利奈尔的朋友,瑞士诗人、荣誉勋章获得者布莱兹・桑德拉尔在农场附近的战斗中失去了右手。他亲眼目睹了自己班上所有人的牺牲。在1946年《断手》这本小说中,诗人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由一万多名士兵的遗骸构建的这个枯骨堆,是雕塑家雷亚尔・德尔萨尔特在1924年完成的作品。军方估计,大约有14万人在1915年9月24日开始的香槟战役中阵亡。纪念碑的顶部是三个士兵:第一个士兵举着一把带刺刀的步枪,第二个士兵正准备扔手榴弹,第三个士兵移动着一挺机关枪。在他们的身后是炮弹爆炸掀起的一阵煤灰烟雾。原本爆炸应该会让他们扑倒在地,同伴们互相查看伤情,或因痛苦而蜷曲。不过纪念碑几乎没有去表现人们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右边那位士兵是昆汀・罗斯福,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儿子,他驾驶的飞机于1918年7月14日在塔德努瓦上空被击落,不幸殉职。左边那位士兵是雕塑家的兄弟,在贵妇小径(位于法国埃纳省境内,建造在山脊上的一条步行道――译者注)的战斗中牺牲;中间那位掷手榴弹的士兵是古罗将军,他在达达奈勒战役中丢了一只手臂。

这座雕塑抓住了一个瞬间。我们或许会想到德国画家奥托・迪克斯。与许多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一样,奥托・迪克斯也参加了战争,带回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图像。他的一些精彩绝伦的铜版画,展现出战争的暴力及暴力对人不可逆转的影响,让人无法接受。系列铜版画《战争》,包括“圣玛丽-阿皮的疯女人”“塔于尔的死者”“埋葬在香槟的士兵”“死者的舞蹈”“兰斯附近的弹孔和鲜花”“前线的士兵墓地”“与疯子在夜间相遇”。奥托・迪克斯写道,有好些年,至少有十年,他都梦到在废墟的房屋中爬行,吃力地穿过那些走廊。这些废墟出现在他的每个梦境中。 风将骨灰吹覆在面包上

莱茵河两岸的艺术家们和知识分子们,满怀爱国热忱积极投入战斗。法国人是为了保卫文明,使其免遭野蛮的入侵。德国人相信战争能使人“升华”,使人净化。

人们折服于各种高尚的原因而投身一场巨大的冒险。 他们在其中可以展现自己,也可能成为英雄。在上一场1870年的战争中,德国人夺走了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人希望夺回这两个省份。但法国人的热情持续了不过几个月即冰消瓦解。他们回来后,至少从大屠戮中归来之后,变得幻灭、气馁、伤痕累累,战争打下的烙印刻骨铭心。他们应该驱除战争的恶魔,通过创作来表现战争。战争是力量和忠诚的极大消耗,是政治家和幕僚们不知道或不愿意停下来的畸形浪费。这些人必须知道,大多数人都不希望战争。因为法国有四分之一的18岁到27岁的人在这次战争中死去。

从前的纳瓦罕农场所在地,有一座小山,虽然只有192米高,视野却非常好。纪念碑的四周荒草丛生,碑上的浮雕高低起伏。士兵们挖的战壕、炮弹弹坑、带刺铁丝网残片和一些废旧钢铁铸件一一映入眼帘。石碑旁高高的草丛中,有一个保存完好的铁质十字架,上面写着:“纪念A.卡萨, 他于1915年9月27日在吕贝克战壕牺牲”……脚下,是那些死去的人们,那些“失踪者们”,那些因炮弹和坑道爆炸导致尸体无法被找到的人。有多少具遗体被遗弃在荒野中?有多少次,在密集的炮火轰炸下,这些遗骸被掀翻出地面?多少个家庭无法找到逝去亲人们的遗骨?多少的家庭无权去把死去的亲人挖出来?(霞飞将军在1914年10月颁布了这项禁令。)遗骸越来越多,人们只能堆起来。有时就让它们半掩着,堆积成一堆再烧掉。1914年9月那场阻挡德国人进军巴黎的血腥战役之后没多久,13岁的安德烈・马尔罗和班上的同学一起去到马恩省的阵地上。中午,人们将德国人扔掉的面包分给学生们,“太可怕了,因为风将堆积在不远处的尸骨骨灰吹覆在了面包上。”

只要可能的话,士兵们都会把战友们的遗体处理体面。他们都不想把这些遗体火葬,他们拒绝火葬。战士们想有一座墓来寄托生者的哀思,摆上一些鲜花或一个金属的花环和珍珠的勋章带:“献给牺牲的战友”。再给战友的墓拍张照片,以便寄给或交给战友们的家人,哪怕是让人转交。死者中的一半是没有墓的。 沉默中长大

我自己也在这片荒野中找寻。我的祖父和外祖父也参加了“一战”。外祖父在收拾好战场上战友们的遗体后,参加了炮兵部队。他在凡尔登和他的故乡阿戈讷都打过仗……祖父所在的是骑兵部队。他作为龙骑兵参加了马恩战役,之后和六名骑兵一起,将重型炮弹架运送到凡尔登和索姆。表面上,祖父外祖父二人都毫发无伤地从战场上回来了(如果他们在步兵部队服役的话,恐怕就没那么好运)。

但祖父变了,他变得神经质、易怒,有精神创伤。我父亲家有四位亲人在战争中死去,其中一个人失踪,即在战争中失去联系。这件事我很早就知道,但失踪这个词很模糊,家人们还常常希望能有朝一日盼到亲人的归来。我父亲也曾经想过他的陆军中尉叔叔的遗骸在哪里。这位叔叔被报失踪的地点是贵妇小径。

我属于在沉默中长大的第三代人,属于那批30多年来,特别对“一战”感兴趣的作者。我们身边有太多的沉默,有太多家族的秘密。我的祖父是饶勒斯的追随者,当德国人逼进巴黎的时候,他不得不去马恩参加那场恐怖的战斗。1919年回乡后,他毕生都没有摆脱圣贡的那场惨绝人寰的肉搏战的阴影。战前滴酒不沾的他,居然从此沉沦于酒精中,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我没有见过祖父。在家里,人们也从不对我们说起他。在肉搏战中,我的祖父必须去杀戮的不是敌人,也不是怪兽,而是与他们一样的人。况且,1914年圣诞的时候,德国和法国有过一段友善期,后来也被硬生生终结了。

法国的每个村庄,每个城市都有一些纪念物,纪念那些为了法国而战死疆场的人们。他们的名字都被铭刻在纪念建筑上。从孩童时代到少年时代,我和我的同学们都会在每年的11月11日来到这些纪念性建筑旁,参加一些纪念仪式,庆祝“一战”的停火和胜利――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我们由学校老师领着。

参过战的老兵们则组成了一支十分重要的队伍。其中一人动容地读着名单上的名字。他每念一个名字,一位独臂人都会回答一声 “为国捐躯”。人们进行一分钟的默哀。然后,孩子们会得到一份小糕点。那时候,我们身边都是一些拖着假肢的孤独的人们。他们用一只手骑车或开车,脸上和身上都被打上了战争的烙印。每个周日晚上,老兵们聚集在咖啡馆里,倒上一杯酒,只在彼此间谈论着战争。我们则会带着敬意说到“他们挖过战壕……他们去过凡尔登……他们打过马恩战役……他们参加过索姆或贵妇小径战斗……”

父亲带我们参观过军队的墓地、城堡和纪念性的建筑。父母常回忆起枪林弹雨中的兰斯城。我们的母亲是兰斯人,在废墟中长大。父亲在离前线很近的一个村庄中长大。那时壕沟还没被填平,我们在里面嬉戏玩耍。我们在景物、在镌刻于景物的标记、在战争的痕迹和遗址中,有了对战争的认识。

许多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士兵们,身上还有最后一封收到的家书和一些护身符。一个世纪以来,它们都被埋葬在了这条长达700公里的战线下:从阿尔萨斯到比利时的北海边,7%的法国领土被洗劫一空。城市和村庄消失了,土地变成了不可耕地,工业、农业和城市的基础设施被毁坏。

今天,目之所及,一切那么平静。乌鸦、云雀或海鸥是逝者们最亲近的伙伴,它们和逝者们谈论着过去的时光。 被国家愚弄

逝者们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记事本、书信,许许多多书信。人们从来也没有像在那些焦虑的年头那样,写下过如此多的书信。每天在军队的前后方流转的信件达到400万封之多。整个战争中,这个数字是100亿封……

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诗句、照片、战壕里制作的物件、奖章――战争十字勋章、荣誉勋章。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军队的制服、军队里的证件、怀表、水壶、军刀和步枪。时不时,我们会想起一位父亲忧郁的目光,他在战争中或战后不久失去了自己的父亲,我们很纳闷:“为什么他不说话?”我们或会想起一位年轻守寡的祖母,和她克制的叹息声。她活泼而美丽,我们纳闷的是:“她为什么不另嫁他人?”

他们也留传下了一些歌谣。《克拉奥讷之歌》写于1917年春,是由几位不知名的士兵创作的,一开始并不出名。尼韦勒将军在位于兰斯和苏瓦松之间的贵妇小径发起攻势。参谋部向部队保证,这是最后的一场战斗,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最终部队惨败,数以万计的士兵在德军的直接抵抗中牺牲,部队受到打击,士气低落。

将士们中的很多人在战争中已经失去了一位兄弟。他们长期不被允许回家探望,他们想念亲人,想念母亲。士兵们的卫生条件极差,起居在死人堆里,与寄生虫为伴。他们缺水,患上斑疹伤寒,死于斑疹伤寒和伤寒(我奶奶的兄弟就是得这种病死的)。士兵们觉得――这已经不是新的事实――自己被国家愚弄了。国家不惜一切代价要取得胜利,从而任由百万人的鲜血流成河。“只要炮弹在,一切就好办”――大工厂主的生意兴隆得匪夷所思。

现在我们不断追问尼韦勒将军为何没有考虑到他的战略理论、作战计划与面对德军的现代武器的实际困难之间的差距。

自1915年起,随着战线趋于稳定,出现了一些可怕的失败。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将军们丝毫不顾及之前的那些灾难性的牺牲,准备投入到新的作战中去。他们还出人意料地低估了对手的实力,在彼此间进行争权夺利的秘密争斗。几位士兵冒着信件被军方审查的危险,将《克拉奥讷之歌》寄给了他们的妻子。这首歌也被称为《士兵之歌》。它是士兵们的歌曲。

歌中首先暗示战壕里的士兵在等待换防,接着表达了他们的绝望:“永别了生活,永别了爱情;永别了女人,一切都结束了,永远地结束了;这场可耻的战争……”

歌曲表现了士兵们的孤独和面对无谓死亡时的焦虑:“在克拉奥讷,在高原上,我们不得不放弃生命,我们被逼如此,我们是牺牲者。”

歌曲结尾处表达了他们感受到的不公平,以及愤懑和震怒:“那些有钱的人;他们将会回来,因为我们是为了他们而战死。但都结束了,因为小兵们不干了。轮到你们了,大人物先生们,轮到你们上台了。因为是你们想要继续战争,那就用你们的生命来兑现吧!”

当时许多士兵拒绝上前线,很多人偷跑回家与亲人团聚。他们组织起来,争取公民和士兵的权利,试图让民众知道战争的真相。这与媒体所说和宣传的内容大相径庭。士兵们反对继续进行这场非人道的战争,他们上街去游行,被人称为“反叛者”。数十人因此被枪决,其余的人被判去强制劳作。

回到纳瓦罕农场的尸骨堆脚下。布莱兹・桑德拉尔和他的外籍军团士兵们对这个地方心存畏惧。这些自愿从欧洲各地来到这里的人们,除了自吹自擂以外,彼此间很少交流。少数人试图通过自残或偷偷离队来逃离战争。每次下士桑德拉尔都会平息这样的事件。对他来说,一个从来没有在战场上害怕过的男人就不是一个男人。

他不喜欢战争委员会的法官们,因为他们出于软弱就给一个士兵判处强制劳作或死刑。桑德拉尔看到了许多“不知道为什么会死,也不知道怎么去死”的例子。尽管忘记了这些人的名字,但他在梦中还是会见到他们,“见到他们全身是血的将死的躯体,发出恐怖的叫喊”。 继续旅程

从尸骨堆和荒地那里看过去,是一片平原。整齐的原野在阳光中伸展开来。云雀在歌唱,麦穗在成熟,一种深深的和平的情感在涌动。然而田野也有记忆。60年代,农民们在田间劳作时,犁铧常常碰到一些从土中冒出来的东西或一些碎片。炮弹、炮弹残片、手榴弹 、单只的军鞋、军用饭盒、水壶、步枪、子弹、法军或德军的头盔、十字镐或铲子,甚至是一个防毒面具。1915年在比利时的伊普尔,法军曾经使用过这种防毒面具来隔离一种可怕的毒气。当时德国人首次使用这种毒气,让法国士兵们猝不及防,死伤惨重。后来人们将这种毒气命名为芥子毒气。

士兵们的物件被不断地、还将在几个世纪中被不断地从土中翻出来,长了铁锈,腐蚀得穿了孔,嵌进了白垩土中。这个地区的一些居民用找到的物件自己建起小型的私人博物馆,因为人们永远无法知道这里出土的一件东西能如何地令人动容,这毕竟是一件“遗物”。有时枯骨甚至是遗体会翻出地面。人们从穿的靴子、头盔和步枪能够辨别出是德国士兵还是法国士兵。

如果尸骨不完整,人们就去找他的身份牌、钱包,再通知省政府相关部门去取。发现一具遗体总是一件令伤痛者更伤痛的事情。土地从来没有停止过向人倾吐它的秘密。

继续旅程,去一个很特别的叫做马西吉之手的地方。途中经过一座美丽的东正教堂,这儿埋葬着一些曾在1917年和法国人并肩作战的俄国士兵。到处是墓地!俄国人的,英国人的,波兰人的,在不远处的庇卡底,还有一处中国人的墓地。

掠过平原,掠过宁静的村庄……来到阿戈讷的边界――马西吉之手。等待你的是震惊。

突然间,一个世纪呈现在眼前,让人目瞪口呆。1915年,今天的人们还原了1915年的战壕!人们用斗式提升输送机和十字镐挖出了这些壕沟,并保持了当时的样子。地上有一些被机关枪射杀的死者,被一一辨认出来。在“一战”百年纪念的时候来参观这些战壕,一路上,只见路面四分五裂、弯弯曲曲,路旁伤痕累累,触目惊心。这些被修整过的白垩土的战场,呈现出一片洁白,给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不加修饰地称其为“很中国的东西,一个亚洲的大沙漠”,“下凹的中国长城”。

战壕汇集起来,形成一片无边无际、波浪翻滚的海洋。天气不好的时候,壕沟的内壁会塌陷,必须不断用装满土的袋子去加固。

下到一条至少有一米半深的壕沟里,里面干燥又干净,没有泥泞……穿梭在这迷宫一样的地方,在时间的长河中溯源而上。铁丝网后面是一片荒芜,这片危险的无人区将敌对双方的部队分隔开来。想像一下一线士兵们不稳定的生存环境。他们睡在洞里,睡不好,因为总是竖起耳朵去听大炮的轰隆声,然后跳起来,怀疑是否是敌人来进攻了。在香槟省的战壕里的体验,令人永生难忘。

当我们在说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时候,是否需要提一下这场疯狂的战争在法国和世界范围内造成的伤亡?受伤,包括伤残、毁容等的人数是否是死亡人数的三倍多?还有寡妇、孤儿、疾病、受枪伤、疯癫还有自杀的人数?世界范围内总计有1000万士兵在这场战争中丧生。

丧生……我们说的是人,是在城市、乡村中长大的,去前线作战的人。且这场战争持续不是几个月,而是几年。战争把人们全部打倒。要小心统计数据,小心那些死亡人数,因为这些骇人的数据如果是表示灾难的程度的话,就往往忽略了每个受害者的个体性,从而根本体现不出那最悲惨的部分。

直到60年代,历史学家们感兴趣的还是外交、军事史及主要决策者的战略规划。对士兵战争体验的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空白。

战士的名字范文5

1828年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创始人是瑞士慈善家让・亨利・杜南。他于1862年发表了《索菲里诺战场回忆》一书,建议世界各国建立志愿救护团体来改善对伤员的护理,并主张订阅救护伤员的国际协定。1864年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创立国际红十字会,并筹划改进战时伤员境遇的日内瓦公约。1868年欧洲所有国家都在公约上签字,作出了积极的响应。1880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也正式命名。国际红十字会旨在战争时期,在交战国之间以及各国红十字会之间充当调停者,访问战俘营里战俘,向他们提供救济物资、通信条件并协助了解他们亲属的情况。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国际红十字会、红新月会协会,都是世界性的卫生救护和社会福利团体。为了纪念红十字会的创始人,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协会把杜南的生日5月8日作为世界红十字日。

5月10日

1716年5月10日,《康熙字典》编成。1710年,康熙皇帝向大学士陈廷敬提出编修汉文字典的设想。他针对明代《字汇》、《正字通》两书之不足,成立了编书机构。《字典》历时五载,至康熙五十五年(即1716年)修成。康熙钦定书名为《字典》。因该字典是康熙皇帝亲自主持编纂的,所以后人通称《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收字达4.7万多个,在变形、注音、示意、引例等方面都比以前的字书完备,查阅也较为便捷。但是这部《康熙字典》的疏漏和错误也不少。后来王引之作《康熙字典考证》改正文误2588条。《康熙字典》虽然不够完善,但是流行很广,影响较大。

5月12日

国际护士节。是为纪念近代护理学和护理教育的创始人南丁格尔而确定的。南丁格尔是英国的一位女护士。在1854年到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中,她率领38名护士赴前线参加伤病员护理工作,建立医院管理员制度,提高护理质量,使伤病员死亡率迅速下降。1860年她在伦敦创建了英国第一所护士学校,使护理事业逐步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并且推动了西欧各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护理工作和护士教育的发展。南丁格尔把护理经验写成专著,其中有“护理工作记录”。为了纪念南丁格尔,人们把她的生日5月12日这一天定为国际护士节。1912年,第九届国际红十字会做出决定,由各国红十字会捐赠建立基金,用于向各国最优秀的护士、护士长颁发南丁格尔奖章。

5月16日

1929年5月16日第一届电影“学院奖”在美国影都好莱坞举行颁奖仪式,《翼》(又名《飞机大战》获最佳影片奖,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因《爵士歌王》而获特别奖。喜剧大师卓别林被授予特别奖。1927年,在米高梅影业公司老板路易斯・B・梅耶的指导下,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成立。不久,梅耶建议设立学院奖来鼓励并表彰那些对电影事业做出突出成就的电影人。学院奖的奖品是一尊身高13.5英寸的锡铜合金的镀金人像。1931年,当学院的图书管理员看到这尊金像时吃惊地说:“它真像我的叔叔奥斯卡!”从此,奥斯卡这个名字就传开了。从第七届起,学院奖正式更名为奥斯卡奖。

5月17日

1997年5月17日,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找到了控制实验鼠生物钟的一种基因,首次揭示了哺乳动物生物钟的作用机制之谜,这对了解人类自身生物钟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以西北大学约瑟夫・塔卡哈什为首的研究小组经过两年时间和在2400个实验鼠身上进行实验,终于找到生物钟基因,命名为“时钟”。这种基因在正常情况下能够产生一种由855种氨基酸组成的特殊“时钟”蛋白质,并通过这种蛋白质控制总数在10个左右、现在尚未被科学家确定的可具体调控生物节律的基因。长久以来,生物钟的作用机制一直是个科学之谜。寻求了解生物钟构造的科学家们近年来找到了与果蝇和真菌等简单生物的生物钟有关的基因,但在哺乳动物研究上一直未能取得突破。

5月19日

1996年5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世界健康状况报告中说,人类健康仍面临着传染病的严重威胁,世界同各种传染病作斗争的任务更加艰巨。1995年全世界因传染病死亡的人数达1700多万,其中900万是儿童。报告说,近20年间新出现和复出的传染病至少有30种,许多传染病威胁着世界1/2的人口。因防治措施未得到有效实施,一些已经绝迹或正在根除的传染病,如霍乱、疟疾和肺结核病等在世界许多地方死灰复燃。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等易传染疾病的出现对人类构成新威胁。与此同时,由于病菌逐渐产生抗药性,许多防治传染病的抗菌素在失去疗效,几种常用的治疗肺炎的药品因疗效锐减而被淘汰。这种局面令人担忧。报告指出,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人类可望在不久的将来消灭包括小儿麻痹以及麻风等部分传染病。但是,防治各种传染病的工作还相当艰巨。

5月23日

1928年5月23日,米老鼠诞生。迪斯尼电影制片公司生产的动画片是好莱坞动画电影的代表。这一电影类型的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1901-1966)20年代即开始了动画片制作。1923年,他来到好莱坞。1928年,他和他终身的助手阿维尔克合作创造了后来闻名世界的“米老鼠”的卡通形象。最初的两部“米老鼠”动画片是默片。随后,迪斯尼推出了第一部有声动画片《汽船威利号》,并亲自为“米老鼠”配音。1937年,迪斯尼第一部长动画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问世,并取得了重要的票房成就。90年代生产的《美人与野兽》、《阿拉丁》、《狮子王》以及《波卡洪塔斯》等影片,或在当年的最佳卖座片中名列前茅,或破天荒地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显示了动画片的巨大潜力。

战士的名字范文6

画申请书要求入党的战士

高玉宝1927年出生于辽宁瓦房店的一个穷苦人家,从小给地主家放猪,9岁当童工,15岁当劳工。1947年,为了摆脱残酷的压迫,他几经周折参加了中国人民,成为41军的一名战士。入伍后高玉宝作战勇敢,受到首长和战士们的一致好评,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更使他的人生精彩起来。

1948年2月,高玉宝所在部队打下鞍山后,领导将老百姓慰问部队的一些钱分配给大家。发完钱后党小组长大声说:“党员同志请注意,发了钱,别忘了交党费。”高玉宝当时对党还不了解,以为参了军就是加入了共产党,于是二话没说就把发的钱全部拿去交党费。党小组长愣愣地看着他问:“小高,你是党员吗?”他理直气壮地回答:“当然是了!我都参军几个月了,怎么能不是党员呢?”说话间指导员走过来,对高玉宝说:“小高,你是入伍,不是入党,不能收你的党费。”高玉宝一听就急了:“我是跟共产党来闹革命的,我也要入党!”指导员听后说:“那你先写一份入党申请书吧!”这下可难坏了只读了一个月书的高玉宝,怎么办?铁了心要入党的高玉宝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用图画代表字意,“画”一份入党申请书的主意。

高玉宝费了大半天劲儿“画”出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内容只一句话8个字:“我从心眼里要入党。”这8个字的申请他是这样完成的:“我”歪歪扭扭地写的是字;“从”字画的是只毛毛虫;“心”字画个人心;“眼”字画只眼睛;“里”字画个鸭梨;“要”字写成错别字“咬”;“入”字画条鱼(当地人把入读鱼);“党”字,他想起学堂里树上挂的钟,上课下课敲得当当响,于是就画棵树,上面吊个钟,用敲钟的“当当”声来代替“党”字。

由于各方面表现积极,党组织破格收下了他这份近似天书的入党申请,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后,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定名“战士作家”

画出入党申请书,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件事对高玉宝触动很大,于是他决心把自己的苦难经历写下来。

高玉宝是个直爽人,有了决心说干就干。1949年跟随部队南下作战时,他伴随着硝烟炮火开始了小说《高玉宝》的创作。写书过程中他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识字太少。于是他又用起了写入党申请书的办法,不会写的字就用图画或符号代替。那篇著名的《半夜鸡叫》就是一半写一半画出来的。“当时‘半夜鸡叫’四个字我都不会写。‘半’画了半个窝头代替;‘夜’字画了颗星星;‘鸡’的繁体字最难写,我画了一只鸡表示;‘叫’则画了一张大嘴,张着口大叫的样子。《半夜鸡叫》就是这样开始写作的。”对60年前的事情,高玉宝至今记忆犹新。现在我们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的他的小说《高玉宝》手稿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当年“画”书的影子。

为了更好地创作,高玉宝利用行军、打仗的间隙,抓紧识字,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为此他还冒失地拦过纵队司令的马。一次部队行军休息时,高玉宝又开始创作,遇到几个字不会写,正仰着头琢磨时,忽然见一位骑马的首长经过,于是拿起本子就跑上去,谁知首长身边的战士马上把他拦在马前:“你要干什么?”“我有一些字不会写,想找首长问问!”高玉宝满不在乎地回答。“你知道你在拦谁的马吗?”“谁的?”高玉宝还不以为然。“你拦了纵队司令的马!”看着高玉宝的样子,那个战士提高了声音。“啊!”这下高玉宝紧张起来。声音惊动了骑在马上的吴克华将军,他问明情况后,不但没有批评高玉宝,反而翻身下马,和颜悦色地对他说:“小同志,你问什么字?”高玉宝赶紧讨教,吴克华耐心地教给了他,并鼓励他好好学习,写出好作品。后来,高玉宝的小说出版发行时,吴克华将军还专门向他祝贺。

1951年高玉宝终于完成了20多万字的初稿,小说可谓“图文并茂”。经过修改,小说定稿时,大家都很兴奋,觉得应该给书起个好名字,有的提议书名为《童年的高玉宝》,有的说叫《我的童年》,还有的提出叫《高玉宝的故事》……人们各抒己见,一时难以定下来。就在这时,一个普通战士创作出文学作品的事惊动了军委首长,书稿送到了总政治部主任手中。看完小说后得知书还没有定名,一锤定音,就叫《高玉宝》。一位元帅给一位普通战士的长篇小说起名,实属罕见,而高玉宝的小说开创了世界文学史上一个先例――书名、作者、主人公同名。

1951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以《英雄的文艺战士――高玉宝》为题报道了高玉宝在行军打仗过程中用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创作20多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高玉宝》的故事,并开始连载。不久,接见了高玉宝,总理在向介绍他时说:“这是我们的战士作家高玉宝。” 用慈祥的目光上下打量了一下高玉宝,然后微笑着说:“噢,你就是高玉宝。你那周扒皮把剥削阶级写得很形象嘛!”从此,“战士作家”高玉宝就被

大家叫开了。

离而不休情系祖国下一代的老兵

1988年高玉宝告别了自己热爱的军营。离休后高玉宝觉得自己身体还很好,不能光享受优厚的离休待遇,还应该发挥余热,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点贡献。思考再三,他认为:自己有着特殊的经历,同时在几十年的创作中积累了大量的革命历史资料,应该利用这些优势,给中小学生作革命传统报告,给他们讲历史、讲道德、讲理想,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于是他走出家门,主动到中小学义务作报告。

给孩子们作报告,为了提高说服力,高玉宝制作了一张特殊的名片,名片上除了印有高玉宝三个字外,还印有自己当年画的那份入党申请书原文。每到一地作报告,高玉宝都会首先郑重地给中小学生代表递上这张名片,并以此开头,详细讲述自己这份入党申请书的书写过程,然后以自己为例,结合历史,现身说法地告诉孩子们:“建设祖国、报效国家,没有知识是不行的,白字先生难当大任!”以此激励孩子们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增长才干。刚开始时,很多人对高玉宝的这种做法不理解,一些要好的朋友则劝他别老拿自己说事。一次高玉宝和几个老战友聚会,聊天时一位战友劝他:“你不管怎么说也是一个作家、一个名人,你这样做不是自毁形象?”这位战友的话音刚落,其他战友也都跟着附和。高玉宝知道大家都是为自己好,他微笑着对战友们说:“我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不过我这点名声是党和国家给的,是大家给的,我不能躺在上面沾沾自喜,而应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做事,为社会尽责。只要我过去的经历对年青一代有教育意义,即便有损自己的形象,我也心甘情愿!”战友们听高玉宝说得如此真切,也就不再吱声了。

战士的名字范文7

立足“三做”争当合格党员

各位领导 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是磐安档案局局长张大华, 2010年担任磐安县档案局长以来,结合档案工作实践,我感到要争做合格党员,就需努力践行“做档案就是做责任;做档案就是做良心;做档案就是做服务”的档案人职业精神。六年多来,我的努力得到上级和领导的认可,2014年荣获省最美兰台战士,2015年荣获浙江省十二五期间档案工作先进个人,磐安县党委系统先进个人。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展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利用这次机会,我把立足“三做”,争当合格党员的初浅体会向大家汇报一下,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做档案就是做责任

2010年4月,我从信访局调任到档案局工作,组织上让我挑起“为党管档,为国守史”的重任,我不负 “守土尽责”,造福一方,全力破解档案馆扩建、新建和档案数字化规范化难题。

扩建档案馆一刻也不能拖。我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扩建档案馆。档案馆是县政府大院内第一批新建的档案综合楼,经过30多年的风雨,已成为全省少有的简陋破旧馆舍了,特别是查档室光线昏暗、潮湿,库房年久破旧,屋顶排水系统不畅,遇有暴雨就会产生倒灌,危及馆藏档案。我到位的第一天表态“扩建档案馆一刻也不能拖!”。在简单了解局馆工作后,就找县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跑相关职能部门,汇报实情,争取支持。履职第三天即4月22日在招标办签订了招标合同。

档案新馆建设从提案变成了现实。2016年,磐安县政府常务会议同意划拨档案局在磐安中学东边十亩地作为新馆建设用地,新馆建筑面积10800平米,并拿出磐安县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作为新馆建设经费。政府如此支持档案事业发展史无前例

档案数字化工作必须摆上重要位置。硬件条件改善了,档案数字化工作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2010年10月14日,我带队到龙泉市学习考察档案工作,当看到龙泉市的档案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特别是档案数字化、成就展览等工作,给我强烈的震撼,我回单位后,立即召开班子会议和局干部会议统一思想,用追赶精神做好档案数字化和登记备份工作,重点解决投入不足,人员紧缺等问题。经过努力,最后县领导同意局提出的档案数字化 “统一招标、统一扫描、统一质检、统一付款”的工作模式,数字化成效明显。 “四统一”的做法也得到省、市业务部门的充分肯定。

二、做档案就是做良心

党性连着良心,档案人的良心更多的就是体现在倾听群众的呼声,用档案架起联系民众的桥梁,用爱心搭建惠及百姓的平台。

争时间、抢速度,为健在抗美援朝老战士建档。2011年我认真组织了专题调研,提出了为健在抗美援朝老战士建立口述档案的方案和建议,得到磐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为确保此项工作有序开展,作为牵头单位负责人的我迎难而上。白天协调县财政局、新闻传媒中心、民政局、广电台、各乡镇等部门的工作,晚上安排跑乡镇找老战士采访座谈的任务。亲自带队到各乡镇、村采访、摄影,按照“一个也不能少”的要求,对健在的84名老战士逐一做了记忆档案。由于健在抗美援朝老战士都年老体弱多病,做口述档案需耐心耐心再耐心,耳聋耳背听不到的,采访时只能把问题写在纸上一问一答,语言听不懂的,就要请人当翻译;行动不便或卧床住院的就在床边或病床边采访和拍照;老战士不在家的,反复预约,择机上门,面对面记录老战士在朝鲜战场的记忆。经过一年多“白加黑”、“5+2”的辛苦工作,最终“抢”下了这些老战士的一批珍贵资料:整理出了9卷文书档案,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我在朝鲜战场》,印制了《最可爱的人》画册,搜集了一些实物,《磐安报》连载了老战士在朝鲜战场的口述档案。2013年4月9日,《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以整版篇幅报道了抗美援朝老战士的特写,《我们的军队能打仗、打胜仗》,在军地引起强烈反响。

视亲人 当父母,为健在抗美援朝老战士圆梦。从做档案的角度,为老战士建了档,出了书和画册,工作可以告一段落了。但老战士的一些实际困难牵动着我的心,有时还食不香、寝难安,为我他带领全局干部职工,用“心”走好最后一公里。帮助方前镇寺岙村蒋定森解决了“居无定所”的住房困难;为脑溢血住院的新渥镇大麦坞村卢金祥争取了3000元慈善救济;为缺资金不能做胃癌手术的万苍乡斐湖村楼界村楼福喜解决了2000元补助;为因经济困难无法入住新房的方前镇前王村厉干国解决了3000元,并协调县有关部门、镇、村的领导给老战士解决具体困难;为实现两个老战士能见面聊天的愿望,我亲自联系老战士王忠良、杨加松的女儿,约定时间地点,圆了老战士“60年见一面”的梦想;当得知仁川镇杨宅村杨正东也参加过抗美援朝时,我立即组织采访,增印《最可爱的人》画册,送到老战士手中。在今年开展的“走亲连心”活动中,特意把走访健在抗美援朝老战士列入其中,为72名健在的老战士送去印有“纪念抗美援朝老战士”的军用毯,让每个老战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在走访安文镇石贝村陈金法时,他激动地说“这几个字比黄金还珍贵”,在村内的道路上一路高呼“共产党万万年!共产党万万年!”这一幕一幕动人场景,让档案人的付出得到了很大的回报,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表,我在他的走访日记中写道:“我们何德何能,只做了一点点自己份内的小事,竟换来老战士如此深厚的感情!”

抓基层 打基础,创建省内首个村级综合档案馆。2009年下半年,玉山镇林宅村提出了建立村级档案馆的设想,2010年4月份,磐安县档案局通过一系列的调研后,形成了主体框架,并组织实施。我上任后,村干部怕 “新官不理旧账”,主动找到我,我当即表态,请村干部放心,不但不会停,而且会努力做好!随后我安排专业人员到村里做好集体档案、会计档案、农户档案等,在此基础上,加大该村档案文化的挖掘和整理,组织并亲自参与临泽周氏文化、名村记忆、名人档案、古临泽村遗迹、大兴国遗迹等的收集整理工作,还成功整理出版了《状元故里的传说》一书;对林宅村的十大景点邀请文人墨客形成诗集等文字材料;收集了四季农耕、生活起居等物品,馆内设有集体档案、农户档案、实物档案、村史档案、名人档案、风景名胜等展厅,在省内创建了首家比较系统、有特色的、富有文化底蕴的村级综合性档案馆,为目前全省正在开展的农村文化礼堂提供了样板。

三、做档案就是做服务

服务中心,当好战斗员。2013年,磐安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复县30周年图片展”的任务交到县档案局,经费不宽裕,时限6个月,社会各阶层对档案工作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不一,档案馆藏资料甚少。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人手少,我自有定力,三措并举:一抓思想动员。要求全体干部敢作为,争地位。二抓明确责任。要求每个干部俯下身子,做到苦口婆心,千方百计,最大限度搜集质量高的照片。三抓领导带头。为了多搜集一些老照片,我亲自走访全县健在的曾经有过相机,有照相爱好的,开过相馆的人,召集摄影爱好者座谈,和他们交朋友,交心谈心,用真情感化摄影爱好者。在这一过程中,连续的劳累使我眼睛也花了,胃还出血,住进医院,为了住院治病与开展工作兼顾,我把病床当办公房,打着吊针给其他工作人员打电话、要线索、交任务、教方法,收集图片资料。经过努力,先后征集到了照片3000多张,又反复筛选出了有价值的照片500多张,按照新旧对比的要求,请了全县知名的摄影师战高温、降酷暑,进行点对点拍摄,又获取了不少有价值的新图片,形成了复县30周年图片展的照片素材,最终图片展览以朴实的方式述说了磐安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示了磐安3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赢得了外界对磐安的广泛赞誉。

服务民生,当好勤务员。为方便群众查档,我因地制宜地调整查档室,改善查档环境,切切实实为查档群众提供优质服务。2011年,省委出台了一系列惠及五、六十年代精简下放人员的政策,磐安县档案局迎来了一轮前所未有的查档高潮。为方便查阅,我交代工作人员将相关的档案复印多份放在查档室。人多时,我带领档案局全体人员到查档室服务群众,除了调档人员外,有的登记排队,有的维持秩序,有的端水泡茶,有的耐心解答,使查档工作井然有序。同时,要求工作人员尽可能地为查档群众提供线索,寻找可能,维护查档人的利益,查档群众非常满意。对部分难以查找的档案,我在第一时间联系了有关单位查阅有关档案资料,并主动到查档人家里,详细说明帮助他查找档案的情况,得到了查档人的认可和理解。

战士的名字范文8

[内容]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边防战士对祖国无限的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词句,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学会生字新词。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扣题设问,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提问:你看到课题“中国石”后会想些什么?(“中国石”是一块什么样的石头?为什么把它叫“中国石”?……)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默读课文,思考:(1)“中国石”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把它叫“中国石”?(“中国石”有拳头大小,黄白色,不仅整体酷似祖国版图,连表面皱痕的起伏也与大陆地貌相似,所以把这块石头叫“中国石”。)(2)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写驻守在戈壁滩上的边防战士拣到一块形状和祖国版图相似的石头,取名为“中国石”,并精心保管它的事。)三、自学生字词

1.读准课后生字的字音。

2.借助字典、插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戈壁滩积聚版图不禁最佳盛誉孤独快慰姗姗来迟奉为至宝

四、细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1)每一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2)全文可分几段?怎样归纳段意?

2.师生共同讨论后,教师小结:这篇课文可以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战士们经常拣石头,并举行“赛石会”;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拣到“中国石”的经过;第三段(第7、8自然段)写战士们喜爱并精心保管“中国石”以及这样做的原因。

五、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自记字形。

2.检查识记字形情况。

3.指导写字,强调:“聚”,下半部是“”,“拳”、“誉”的上半部不同,下半部分别是“手”和“言”;“版”的左半边是“片”;“佳”的左半边是“亻”,不要写成“彳”,右半边是两个“土”,不要写成“主”。

第二课时一、复习生字、生词

二、精读训练

1.精讲第一段。(1)指名朗读第一段课文,思考,回答:①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写战士们经常拣石头并举行“赛石会”。)②“可心”是什么意思?(适合、中意的意思。)③戈壁滩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开头要写戈壁滩的环境?(戈壁滩举目是无边的沙海,上面散布着漫滩的碎石头。开头写环境的艰苦,就为后文写战士们以苦为乐作了很好的铺垫。此外,沙海中有碎石,碎石中有奇石,有奇石才有写拣石、赛石。这样,不仅写出了“中国石”的产地,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边防战士在恶劣的环境中,勇于并善于跟大自然作斗争。因地制宜,就地劝材”,拣石赛石,自娱自乐,充分表现了战士们不畏艰苦,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2)指导朗读这一段课文。

2.精讲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想想这一段写了哪几层意思?(这一段写了找石、洗石并发现“中国石”,仔细端详“中国石”三层意思。)(2)指名朗读第一层,思考:①为什么写春雨是“姗姗来迟”?(“姗姗来迟”一词,写出了人们盼雨、喜雨的心情,而人们盼雨、喜雨的真正目的则是盼望拣石好机会的到来。

因为经春雨洗润过的戈壁滩,一块块闪着珠光玉彩的“小精灵”全都在黄沙上,任人挑来任人拣,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所以春雨过后,“我”这个石头迷便背起挎包奔出了营房,一个“奔”字,足以看出“我”当时兴奋、喜悦的心情。)②雨后大漠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雨后的大漠是“风清气爽”,“一排排白杨显得更加挺拔、繁茂”,“瑰丽的朝霞倾泻在戈壁滩上,在黄沙上的石头闪着珠光玉彩”。这样写的作用是借助对雨后大漠美好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我”对戈壁滩、戈壁石的无比喜爱之情。)③用喜爱、赞美的语气朗读这一层。(3)默读第二层,思考:①珍珠泉水为什么会由苦变甜?(因为昭君出赛路过泉边饮水,觉得泉水苦涩,就把戴在头上的珍珠扔到泉水里,水才由苦变甜的。)②“昭君出塞”是怎么一回事?课文为什么要引用这个故事?这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可作如下讲解:早在两千多年前,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匈奴族经常南下掠夺财物,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威胁。到汉元帝时,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提出愿意娶汉家女为妻,通和亲之好。元帝立即答应,当时宫女王昭君主动出来,请求远嫁,于是汉元帝将她许配给了匈奴首领。王昭君伴同呼韩邪单于出塞后,一直生活在匈奴游牧地区几十年,她努力维护汉匈友好关系,使我国北方边境出现了空前安定、繁荣的景象。课文引用这个故事有着深刻的含义:当年的王昭君为了国家安定,民族团结,挺身而出,远嫁匈奴,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今天的边防战士为保卫祖国的安全在无边的沙海上以苦为乐,默默奉献,这正说明了中华儿女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甘愿牺牲自己一切的精神渊源流长,代代相传。③说说洗石和发现“中国石”的经过。(4)自由读第三层。①画出描写“中国石”样子的语句?②结合插图,认识天山、祁连山、吐鲁番、长江、黄河、大兴安岭、台湾、海南等在祖国的位置。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精讲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课文,思考、回答:

①大伙是怎样对待“中国石”的?(大伙像看稀罕物似的抢着看,连长拿出了自己装军功章的盒子,文书工工整整地写了“中国石”三个金字,排长专门腾出一个抽屉。他们还嘱咐“我”一定要精心保管。)②“我”为什么把“中国石”奉为至宝?(因为这块“中国石”是“我”拣到、命名并精心保管的,更重要的是“我”把它视为祖国的象征。“中国石”在“我”身边,祖国就在“我”身边,“中国石”寄托着“我”的爱国情思,“中国石”又时时激励“我”更好地保卫祖国,使“我”寂寞时感到温暖,孤独时感到快慰,所以,“我”把它奉为至宝。)③课文结尾写道:“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两个“祖国”分别指的是什么?“祖国在我们心中”又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句话中的两个“祖国”,前一个指“中国石”,所以加了引号;后一个指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没加引号。“祖国在我们心中”是说战士们身居边疆,胸怀祖国,心系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抒发了战士们无限热爱祖国的激情。这句话在全文的作用是画龙点睛,揭示中心。)④说说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这篇课文记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边防战士发现一块“中国石”的经过和他们对“中国石”的精心爱护,表达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热爱,颂扬了战士们以苦为乐的高贵品质。

战士的名字范文9

这次参观,不仅使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更使我受到了教育,从今以后,我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刻苦学习,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先烈们的丰功伟绩。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参观烈士陵园学生心得感想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参观烈士陵园学生心得感想一

烈士——一个让人敬佩有振奋的词语。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似乎已经遗忘了这个词语。完美而安逸的生活让我们心中很少再有澎湃的激情,但这天的参观,让我们的血液又再次沸腾。

走到烈士林园,看到了十分庄严地大门,“烈士林园”几个金黄的大字,情绪也开始沉重起来。有秩序的走进烈士林园,大家都十分的安静,低沉的情绪在酝酿,感动已不能准确的形容。在两旁的墙上,挂满了后人为烈士们的曾词,“革命英雄”“国之栋梁”“献身国家”“精忠报国”“抛头颅洒热血”,这些词语数之不尽。烈士给我们的又何止是这些词语能表达尽的呢。

革命先烈的一幕幕事迹总是浮此刻眼前:在战火的硝烟中前仆后继的战士,在新中国建设中忘我工作的劳动者,等等,我的心灵深深体会着这次参观受到的洗涤和震撼。那些名字被刻在纪念碑上的革命先烈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纵观他们为国家的建立和繁荣强盛而奋斗的壮丽生涯,我深切地感到,在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的鼓舞下,我国几代优秀的中华儿女奋力拼搏、无私奉献,为新中国的崛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几十年以来,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已经深入人心,这种奉献精神体现了中华儿女的精神风貌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她是“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对工作精益求精,为国家发展“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是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鼓舞和激励了整整几代中国人。我们今后的道路已有了方向,向烈士们一样,坚持奋斗,永不放下,永不言败,绝不向困难屈服,绝不被自我打到。

在归去的路上,迎着阳光的笑容依旧灿烂,又一次经过高高的纪念碑,向烈士们致敬,献上我们最崇高的敬意,庄重的凝视他们。

或许,它在看着我们——新世纪的大学生,他在期盼着我们的精彩!

参观烈士陵园学生心得感想二

4月1日下午,我们7年级全体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去郑州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一路上,同学们表情肃穆,没有人说笑——在这场合,谁会笑呢?因为我们要去给烈士扫墓,不是去春游。

走了一个小时,终于来到了烈士陵园。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那醒目的石碑和石碑上周总理刚劲有力的题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看到这几个大字,我想,革命烈士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永存在我们心中!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进行了一系列的仪式:献花蓝、同学代表讲话、老师讲话、宣誓、默哀……这使我想起了我们平常在学校的升旗仪式程序,除了献花蓝和默哀,其它环节都差不多。一开始,我想不清楚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但当我想到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才明白:那鲜艳的五星红旗正是千千万万的烈士用鲜血染红的呀!

接着,我们来到了烈士的墓地。在最前排,我看到了吉鸿昌烈士的墓。墓碑后有吉鸿昌烈士的生平简介。原来吉鸿昌烈士是我们河南人啊!他坚持抗日,于一九三四年被日寇在东北杀害。吉鸿昌烈士在牺牲时丝毫未动摇抗日的决心,英勇就义。我们又瞻仰了焦裕禄烈士的墓、王远芬烈士的墓、贾心斋烈士的墓……还有许多无名烈士的墓,我们每到一个烈士墓前,都要敬队礼和鞠躬,表达我们对烈士们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我感受最深的是那些无名烈士,真的是他们没有名字吗?不,他们曾经有过名字,他们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只是因为各种原因,他们的姓名无法为人得知。但是,“烈士”就是他们的名字,我们会永远记住的!

返回学校的路上,我又想起了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没有他们,哪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啊,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一切,我们应该继承先烈的遗志,使中国更加强盛。这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也是回报先烈的最好的方法!

“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争做四有新人,誓成国家栋梁!”我们在烈士陵前的誓词,久久回荡在我的心中!

我们党支部的组织下,我们支部所有党员去西安烈士陵园扫墓,这次活动对我们党员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使我对党员身上的义务与责任有了更充分的理解。我们不仅仅要敬仰那些烈士,更要学习他们那种为革命、为祖国、为人民牺牲一切的信念。

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烈士陵园纪念馆,令我非常震惊的是许多烈士只有20多岁,他们为了革命为了祖国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虽然在每个地方只有几分钟的参观时间,但我对他们所做出的感人事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当中不仅仅有革命时期为革命而牺牲的同志,也有在解放后为了人民的安危而牺牲的。其中我记忆最深的一个女共产党员,为了救一名儿童而被锅炉爆破炸死的,他牺牲时只有24岁,正是青春年华享受美好生活的时期,但她却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在她身上实现了。她使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党员应该学习的,她的精神令我们敬仰。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战争年代的战乱不能向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一样为了光荣的革命事业而牺牲,但我们作为共产党员同样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我们要向那些烈士学习,时刻准备为人民牺牲一切,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党员,应该学习英勇无畏的烈士精神,在各方面都要起到带头作用,在学习上,我们要刻苦努力学好专业课程,为祖国明天的建设积聚力量,在生活中,我们要关心身边的每一位同学,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在思想方面,我们要积极进取永远与党保持一致,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

不是只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才能体现一个优秀党员的品质,只要我们从小事做起,时刻为人民服务,践行自己的誓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做到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就是一个好党员。我们会为之努力的。

参观烈士陵园学生心得感想三

清晨,党员和我们入党积极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参观学习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之旅。时值农历十一月,寒气微逼,天空却明净无云,格外清爽。烈士陵园的早晨并不安静,很热闹。一进大门,便看到了许多晨练的老人家,神采奕奕,使整个陵园充满了活力,看到了生机。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是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广州一个有名的历史景点,久仰其大名。一座高耸雄伟的广州起义纪念碑正对着大门,上面是一把坚固挺拔的枪,一只大手坚定有力地握着它,昭示着为人民的解放而奋斗的决心。感谢有了他们,眼下才有一群祥和地打着太极拳,做着早操,幸福生活的人民。

我们循着门票上的地图一处一处地参观和学习。四烈士墓、叶剑英同志纪念碑、广州公社烈士墓……怀着敬畏和庄重的心情,每到一处,我们都停下来瞻仰烈士墓,仔细阅读碑文。烈士们的高大的形象和英雄事迹真切地浮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英勇奋战、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更不时浮现在我脑海里,感受深切。由董必武亲自题名的“血祭轩辕亭”位于湖的中央,朴素典雅。虽然并不了解它的历史,但是一听到它的名字便可知它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史。“中苏人民血谊亭”和“中朝人民血谊亭”是为了纪念中国和苏联和朝鲜人民携手奋战、相互扶持的友谊之情。此外,还有广东省革命史历史博物馆、广州起义领导人雕像纪念广场等等。

我们看到的早晨的烈士陵园真的是充满了生机。中老年人做各种各样晨练的场景不时映入我们眼帘。生活水平提高了,老人们的生活也丰富了许多,但是他们由衷的热爱党和国家的朴素情怀却始终不变。走着走着,我们便被湖边热闹的歌声给吸引住了。这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啊!一大群的老人围坐在亭子里高声颂唱共产党和祖国的歌曲,有的打起鼓,有的拉起二胡,还有的吹起笛子,各种乐器齐登场,领唱者鼓足气势,全场齐唱《中国人民解放据进行曲》、《洗衣歌》、《青藏高原》。几乎每位老人家手里都拿着一本厚厚的歌词,还有站着的,坐在旁边石头上的,专注的神情让人肃然起敬。一位阿婆介绍说,每周星期一、三、六都会有人聚集在这里唱。大多数是广州本地的老人家,但他们却能操着流利的普通话唱出了这些歌曲。歌声嘹亮,唱得起劲,唱出了心中热爱祖国的情怀和祝福,真让人感动。这次的组织活动,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开拓了我的视野,了解了更多关于广州起义烈士们的英勇事迹。让我更加深切的感受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更好的去珍惜。还使我牢记革命先烈们热爱祖国,为祖国奉献的精神。警醒我们青少年同样应该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像那群歌唱祖国的老人家,由衷的感谢和热爱我们的党和祖国。

参观烈士陵园学生心得感想四

九月的天,秋高气爽,微风徐徐。这天下午,我们坐着公交车,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新建的烈士陵园。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革命烈士纪念碑,它象一把利剑直插云霄,上面“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金光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纪念碑底座是革命战士英勇奋战的雕塑,周围鲜花簇拥,表达了老区儿女对革命烈士无限的崇敬之情。

来到展览馆,顿时一股凉意袭来,我们仿佛走进了战火纷飞的年代,首先看到了一大一小、一轻一重两挺机关枪,哦,这就是革命烈士用来打击敌人、消灭鬼子的武器吧!接着,我们又参观了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们用过的书籍、文件、地图等。当年的红军战士是多么不容易啊!人少,条件艰难,武器装备差,他们经历了多少艰难曲折,克服了多少困难,才取得最后的胜利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战,就没有今天温暖幸福的生活。此时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今天美好的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要一定要好好珍惜哦!

随着导游,我们上了二楼,这里是古文物展览厅,展出的是当地的'珍贵文物,有鹿角、象牙、玉八仙等,还有胡旋舞墓门的复制品,听说真品还是部级文物呢,古时人穿的衣服、戴的帽子、使用的钱币也在展出,那些钱币的外型很奇特,真想象不到古人是怎么用它进行交易的。

从一楼到二楼,我边参观边听讲解,还边做着笔记,可怎么记都记不够,真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都印在脑海里。

看到革命烈士曾使用过的武器,仿佛看到了壮士门将生死置之度外,英勇杀敌,浴血奋战的场面。看到那些精美的古代文物,我从内心里佩服古人奇妙的思维和精湛的技术,我为我生长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战士的名字范文10

在美德军队的中间,是一条狭长的无人区。一个年轻的德国士兵在执行任务时被击倒在靠近美军的无人区里,身体被带刺的铁丝网缠绕着。他先是痛苦地哭嚎着,渐渐地变成了令人揪心的呜咽。

战壕里的美军都清晰地听到了德国士兵痛苦不堪的哭叫声。突然,一位美国士兵爬出战壕,匍匐着向德国士兵爬去。他的战友们先是十分惊诧,接着就明白了他的意图,不约而同地停止了射击。德军军官也命令停止射击。

战场上一片寂静,美国士兵先是背负着受伤的德国士兵艰难地向德军战壕爬去,待枪声完全停息后,他站起身来,扶着德国士兵一步一步向德军战壕走去。在战壕边缘,几个德国士兵接下了他们的同伴。德军的战地指挥官,一个“铁十字勋章”获得者,从自己的军服上快速摘下这枚勋章,将它别在美国士兵的军服上。美国士兵转过身去,向自己的战壕走去。战场上依然是令人颤的寂静,待到美国士兵安全地进入战壕,双方激烈的枪声几乎同时骤然响起。

寂静的时刻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却深深地震撼了交战双方的士兵,以至若干年后,经历这一幕的人们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令人难忘的几分钟,以及在这几分钟内所展现的可贵的高尚的人性。

一剪梅摘自《黑口机晨报》

你们开枪我也开枪

佚 名

他是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越南战场,1967年。这年年底,来自越南的消息源源不断地传向全世界。偌大的战场上,一队不可能引起外界注意的美军正执行伏击任务。

如果不是许多年以后的那次民众调查,这队美军肯定就像是没有存在过一样。他们只是那次大包围的一个小小环节。

在他们的伏击范围内,突然出现9个越南平民。越南人从装束上看常常是军民不分。美军的枪口对准了越南人。近了,更近了,因为是伏击任务,枪声随时会响起。这时,一个美军士兵注意到,9个越南人不像是军人,其中还有儿童,他向战友们发出了劝阻开枪的信号。没有人理会他。忽然,这个士兵调转枪口,对准了自己的战友,他喊叫道:“你们开枪,我也开枪!”

9个被惊动的越南人很快消失了。

这个美军士兵调转枪口,对准了自己的战友,他的喊叫声许多年以后在美国再一次响起:

“你们开枪,我也开枪!”

他被调查,一次又一次被调查。

他不被战友们理解,一次又一次受到非难。

后来,他被理解,被接受,五角大楼授予他越战纪念章。

再后来,美国一家公司与媒体联合进行了一次民众调查:谁是你心中的英雄。耶稣,鲍威尔,肯尼迪,林肯,克林顿,榜上有名,这位美军士兵――榜上有名!

他的姓名:休・汤普森,1943年4月15日生。

刘晓梅摘自《万泉》

现实版小偷与赞美诗

李 斌

由一张名片引发的感人故事

10月的一天,吕奎文教授收到一个用报纸封好的小包裹。撕开用糨糊糊上的报纸,再扯开一层牛皮纸,一个黑色的钱包出现在吕教授面前。他大吃一惊:这不是自己一个多月前被偷的钱包吗?钱包里面,2000元现金、身份证、老人优待证、医疗证全都在。

接下来的日子里,吕教授格外注意手机短信,但对方音信全无。

20多天过去,11月10日,吕奎文收到一封信。信封上只写了收信人的邮编和地址,没有留下寄信人的任何信息,字体歪歪斜斜。信封里,是一张从作业本上撕下的纸片,短短几行字中有不少错别字:“吕先生:我偷了你的钱包,看了你的名片,也听了别人对你名片的乙(应为‘议’,记者注,下同)论,我才知道自己的次(罪)恶……”

一张名片竟能让小偷产生罪恶感,这是怎样的一张名片?原来,吕教授有个习惯:乘坐公共汽车时,谁让座,他就会送人一张名片,名片后印有赞美让座者的诗。告诉大家“送人玫瑰,满手余香”,“付出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这种名片有两个版本,他已送出几百张。在这次被偷的钱包里就有这样3张写着赞美诗的名片。

钱包失而复得。吕教授惊讶之余,连连感叹“难得”。信中,这个小偷责骂自己“象(像)一只死老鼠”,声称为生活所迫,受人唆使,干了一段时间坏事,“一个多月来我都很难受”。信的落款是“一个没有面目的人”。

吕奎文已记不清钱包里有多少钱,但小偷在信中坦陈:“我用了你一百多块钱,以后我会想办法还你,但说不准时间。”

如今,和这个小偷联系上并见面,成了吕奎文迫切的愿望,“我会在保护他的前提下,不顾一切地从精神上、物质上来帮助他。”

吕教授曾经给劳改犯开过课,他知道,一个人要变好,“需要爱和真情”。

国生摘自《中国青年报》

窗外的微笑

水玲珑

美丽的女孩是幼儿园阿姨。一次意外失火,她为了救两个小朋友,被烧成重伤。当医生慢慢揭开她脸上的纱布后,她被镜子里那张丑陋的脸吓哭了。她把自己锁在病房里,不愿见人。失去了美丽,她感到失去了一切。甚至,她想轻生。

医生和她谈了好久,最后说:“你没有让别人看到你的脸,怎么能断定别人会给你厌恶的眼光,还是善意的微笑呢?”

看到一张丑陋的脸.人们怎么会给你一个微笑?她痛苦地想。可是,第二天她忍不住,把脸悄悄从窗口前露了出来。

从那头走过来一个长得很帅的男人,她的心猛地一紧。男人放缓了脚步,眼光紧紧地盯着她。她感到羞愧,正要将脸藏起来,却看见,男人对她笑了笑,然后走了。那一刻,她心中充满了感激。一个抱着孩子的女人走了过来,也对她微微一笑.她也笑了。又过来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也对她露出了笑脸……

她在窗前趴了一天,几乎所有看见她的人,都对她露出了微笑。她感动了,有一张丑陋的脸并不完全如她想像的那样,至少,人们还会接受她。

第二天,女孩终于走出了病房,经过病房的窗户下时,她情不自禁地向那扇窗户望去,啊,她被深深地镇住了――

战士的名字范文11

很久很久以前,正如天地、男女、光明和黑暗一样,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由对立的两极所构成的。所有的两极都势均力敌,保持了世界的和谐。主人公所生活的世界又分为仙界和凡界。住在仙界的虎族和龙族写成了维持宇宙秩序的“太极千字文”,一分为二,各保管一半,保证世界的和谐和仙界的和平。但是有一天,龙族的一伙势力挑起了叛乱,迪加当上了龙族之王。为了获得征服世界的力量,他突袭了虎族,企图抢得千字文的另一半。仙界失去了安宁,情况危急之下,虎族之王为了不使千字文落入迪加的手中,将刻着千字文的碑石毁去。碎了的千字文的碑石跌落凡界,好不容易逃脱的虎族战士也来到凡界避难。但是龙族的战士追寻千字文,一路追赶到了凡界。争夺千字文的龙族和虎族之间的战乱由此蔓延到了凡界。

曾经宁静的村子里,小学生拉伊的母亲被龙族的战士杀害了,虎族的精锐部队“太极守虎队”出手把他救下。拉伊由此跟虎族战士们一起寻找千字文碑石的石块……

除了拉伊以外,塞娜、姘、多力、顿克4名少男少女也加入到“太极守虎队”中,他们不仅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而且借助千字文的力量成长为虎族最勇猛强大的战士。太极千字文的秘密也将在此过程中揭开神秘的面纱!

喵~

战士的名字范文12

我看着一个个种族如高楼林立,我也忍不住,想带着自己的精灵,创建一个自己的种族,虽然它们不堪一击。

我找到了那个士兵,他沙哑地说道:“小朋友你的精灵真脆弱,请问你要创建战队吗?”我回答:“是的先生!我想创个人人都可以做族长的种族,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样。”他清了清嗓子说道:“哟!好志向!”接着他又说:“请问你的战队要取什么名字?”我果断地回答:“P R C,就是People ’s Republic of Chian(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士兵赞扬道:“好名字!那么口号是什么?”我应声答道:“不充超No,力求和平”士兵又赞扬道:“好口号!战徽要什么样的?”我说道:“中间一个“平”字,选一个对称图形做装饰,这样象征着平等。”士兵说道:“不错啊!问个题外话啊,你的战队以后的目标是什么?”“我的战队未来的目标是根除与黄榜有仇的种族。我永远会告诉你我的最后目标。”我说。士兵说:“祝你成功,孩子!不过求你告诉我你的最后目标。”我回答:“以后会告诉你的。”我走了,他望着我的背影欣慰地笑了。

我到了我的战队我当场捐献了一些黄晶矿,我多么想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啦!”。我认为养精蓄锐,一击惊人才是王道,我下线了,等着成员地加入……(预见后事如何,请看下集)

在此招人,条件:任何等级都可以,只要不充超No(既往不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