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时间:2023-05-29 18:03:35

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范文1

我每天在家里,都会看到妈妈工作回来的样子,她是那么的疲倦,是那么的劳累。于是我想:母亲节快到了,在母亲节的那个晚上,我要给妈妈一个最大的惊喜。

母亲节的那天晚上,吃完晚饭,我想:到底给妈妈一个什么样的惊喜呢?突然,我看到妈妈的指甲长了,我脑子机灵一转,说:“要不就给妈妈剪指甲吧。”过了一会,我把妈妈拉到沙发上坐,拿出指甲刀,学者妈妈平时给我剪指甲的样子,慢慢地帮妈妈剪指甲。妈妈坐在沙发上,一是惊讶的都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我剪好了,便对妈妈说:“妈妈,您辛苦了!”妈妈感动极了,把我抱起来,还问了我一下,说:“mx_,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在妈妈稳我那一刻,虽然是短短的一秒,但是我感到了,母爱是多么伟大呀!那一刻会永远记在我的脑海里。

海口市白龙小学三年级:李宗瑜

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范文2

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快乐成长的摇篮。孩子是否有幸福感,取决于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是否健康?是否懂得责任与担当,懂得感恩与分享?作为家长该如何尊重、理解、信任、鼓励孩子?基于此,我与大家分享家庭教育中的一、二、三。

1.一个观念,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健康的身体是孩子成长的基础,从他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我都鼓励他自己走,跌倒了再爬起来;他生病了,我们都会先通过食疗或基础性治疗来控制,并有意识地引导他参加体育锻炼,转移他的注意力,陪着他跳绳、跑步,逐步增强身体免疫力。健康的心理更是孩子成长路上不可缺少的养料。我总是身体力行,向孩子昭示自身永不服输,决不气馁的精神。拥有了积极阳光的心态,遇到困难时我和他一起想办法解决,并有意识地让他自己处理问题,这让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2.两大原则,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充分信任和鼓励孩子

2.1 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理解和尊重不是无条件去认同孩子的一切观点和行为,去迎合孩子的所有要求,而是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的眼睛去看,用他的耳朵去听,用他的头脑去思考。特别是对于孩子明显的不合理要求不能"一棒子敲死",我会采用适当的方法对他进行帮助和引领,让他心服口服。孩子知道他在你心中是"有地位"的,才能与你交心谈心,我也才能掌握真实有效的信息,并因材施教引领孩子往好的方向前行。

2.2 充分信任和鼓励孩子。在与孩子前行的道路上,我对他充满了信任,并张弛有度地鼓励他。他想做的事情,哪怕有点冒险或危险,我都鼓励他去做,但事前会提醒他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让他想办法自己解决。在我的信任和鼓励下,他半天就学会了骑自行车,两小时不到就学会了滑旱冰,半天不间断地练习投篮,直到投进去为止……膝盖被摔破皮,手掌被磨出厚茧,全身被汗水湿透都没有一句怨言,因为有我们的信任和鼓励,我从他的眼神和行动中看到的是坚毅和刚强。

3.三种方式,拥抱亲情、沐浴阳光;爱上阅读,学会沟通;感恩互助,懂得分享

3.1 拥抱亲情、沐浴阳光。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拥抱和亲吻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这是一种全身心的休息。我的孩子很幸福,从小他就在我们的亲吻和拥抱中长大,这让他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当他得到奖状时、当他考试失败时、当他生病时、当他远行时……我和妻子都会给他一个深情的拥抱,告诉他"我们爱你,爸爸妈妈是你坚实的依靠。"孩子因为有这种身体的接触,感受到强大的力量支持,做什么事情都信心十足,一直保持阳光心态,所以他的学习和工作也都顺风顺水。

3.2 爱上阅读、学会沟通。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是老师,所以我们家里从来不缺书,书就是孩子的玩具,没有玩伴的时候他就捧着书看,我也会在备完课后和他一起看书。我们一起探讨书上的内容,做书上的智力题,讨论为什么刘备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讨论水浒里的英雄好汉为什么个个酒量如牛,对于一些有分歧的地方,我们还会通过查工具书的方式去找寻答案,这样既拉近了我与孩子的距离,又丰富了我们的知识,真可谓一举两得。

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范文3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花瓣飘香》 小女孩 “懂事”

设计理念:有效的阅读教学必须立足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真实、扎实和朴实地进行。课文《花瓣飘香》重点通过“我”与小女孩的三次对话反映小女孩的懂事,本教学设计紧扣“懂事”一词品读三次对话,从而使学生理解“懂事”所蕴含的内涵。课上体现了三个简化:简化教学目标、简化教学流程、简化教学手段。朗读三次人物对话内容,层层剖析“懂事”,使学生感受到小女孩爱花、爱妈妈爸爸的美好心灵;在三次对话教学中巧妙地加入三次语言的“训练点”:如何读好对话、学填提示语、通过人物语言想象情境,使得学生在平凡的对话语言中体会到美好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学会“对话”。三维目标达到和谐统一。

一、教学目标

1.从三次对话中读出“懂事”的三层内涵:爱花、爱妈妈、爱爸爸。

2.抓住提示语来揣摩人物内心,读好对话,并学会填提示语。

3.理解花瓣飘香的含义。

二、教学流程

(一)课前复习,由词及文,识用结合。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仅要说清课文的主要人物,而且要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出示一组动词:穿 俯 摘 捧 跑

读一读,这些是什么词?回忆昨天所学的内容,能把动词准确地填进这段话里吗?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 )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 )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 )着,然后飞快地( )过田野,( )远了。”填动词,读句子,读出画面。

[板块设计意图:复习这一环节,虽然占时少,但是仍需要讲求高效。先让学生讲一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体现了中年级段学生的阅读目标。老师巧妙的一句评价语,其实就是对概括方法的指导。接着紧紧抓住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一组描写小女孩摘花动作的词语,让学生读准字音,准确地放进语言环境中读句子,同时想象画面。这样的复习扎实有效。]

(二)紧扣“懂事”,梳理全文,引出“对话”。

1.这位摘花的小女孩,文中的“我”是怎样评价的呢?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出示:“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2.小女孩的懂事,具体表现在哪儿?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找出能表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划下来,并交流。

3.听出来了,同学们都是从小女孩和“我”的谈话中感到小女孩的懂事。文中的“我”一共问了三次,小女孩也答了三次,这一问一答,就叫对话。

4.三次对话就让“我”夸这位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我们一起来读这三次对话。要读好对话,就得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

[板块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读课文,读思结合。既梳理了全文,又拎出了重点语句,还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对话”,一举三得。]

(三)层层剥笋,步步训练,感悟“懂事”。

1.第一次对话:教读法,明“爱花”。

(1)谁来代文中的“我”来问问这个小女孩?读出“我”轻轻地问。读对话时就应看清提示语来读。

(2)小女孩是怎样回答的?谁来仿照小女孩和“我”对话?其他同学评一评像不像那个小女孩。对话评价中着重指出要关注提示语“低着头不好意思”,这样才能读出文章人物的味道。

[设计意图:“读对话”变“演对话”,师生平等,充满浓浓的人情味,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学生已不是在读书,而是和老师共同携手,走进人物的内心。此时老师提醒一句:“先看清提示语来读。”俨然像一位“导演”在指导演员如何入情入境,学生乐意尝试。]

(3)讲解小女孩的惶恐,品味用词的精炼。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惶恐这个词语的意思吗?小女孩摘花时突然被花的主人叫住了,你觉得她的心里会怎样?看,小女孩内心的恐惧、心里的不安,文中用“惶恐”这个词就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了,多精炼呀。

(4)小女孩心里多害怕和慌张呀……现在谁再来模仿小女孩和我对话,读出她的“低下头”“不好意思”所包含的情感,师生分角色对话。

[设计意图:让三年级孩子用自己的话来说“惶恐”这个词的意思,可能有点难度,可让学生体会小女孩此时的心情,想一想“她可能在想些什么?”学生却是有话可说的。其实这些学生所能体会到的心情概括起来就是惶恐。读出词语背后的东西,这才叫“读懂”了词语。]

(5)小女孩,“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你为什么舍不得摘一整朵花,而只摘一片花瓣呢?交流,明白小女孩的爱花。

(6)镜头回放第二自然段,读一读。同学们,现在你明白她为什么小心地摘了吗?看,俯在花前、小心地摘,饱含着小女孩对花深深的爱和呵护。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我们一起来读这个画面。

[设计意图: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小女孩摘花的画面,那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从这幅画中小女孩那细微的动作、神态,足以感受到小女孩的美好心灵。可这些动作只有在读了后面的对话后,才能真正理解。通过回读这一段,让这美好的画面反复给学生以美感,也逐个解开了小女孩摘花时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这样的回读,共有三次,美好的画面反复呈现。]

(7)师小结:小女孩多么爱花呀,她舍不得摘整朵花,她愿花儿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快乐!怪不得“我”会这样称赞她(出示):“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齐读)

2.第二次对话:填提示语,体会“爱妈妈”。

(1)爱花却要摘花瓣呢?真是奇怪。同学们,读读“我”的第二次问话,你觉得“我”会怎样问?(出示:“摘花瓣做什么呀?我( )地问。”)填词,并交流,读一读。

(2)齐读小女孩的回答,你能体会她的懂事吗?(生自由说)。

(3)原来花瓣是小女孩想送给生病的妈妈的。请大家默读小女孩的话,边读边想,她说话时心情怎样?试着在括号中填个词,并写在书上。(出示:“小女孩( )地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填词,并交流。

(4)你看,我们边读边想象,加入了不同的提示语,这样小女孩对妈妈的爱就更真切了。小女孩爱花,但她更爱妈妈。

(5)怪不得,作者会夸奖她。(出示:“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填写提示语体会到小女孩此时此刻的心情:难过、悲伤、担心……走进小女孩的内心,在“心灵之旅”后,再读小女孩的话,真情流露。]

3.第三次对话:想象情境,感受“责任”。

(1)小小年纪竟能如此关心妈妈,“我”又忍不住地问了一句:“你爸爸呢?”提起爸爸,小女孩的眼眶里闪动着泪光。指名读小女孩的话,你能读懂小女孩眼眶中的泪花吗?(音乐)

(2)师介绍:南沙在我国的最南端,是祖国的南大门。驻守在那里的往往几年都不能回一次家。同学们,现在你明白小女孩为什么会眼眶里闪动着泪花了吗?(生自由说)

(3)妈妈病了,爸爸不在家,小女孩多么着急、担心呀,可她一心想要照顾好妈妈。想象情境并训练说话:妈妈渴了,她要……;妈妈饿了,她要……;妈妈闷了,小女孩要……

(4)小小的年纪却要做这么多事。可她无论有多苦、多累,把爸爸的嘱咐时刻记在心上,小女孩是不会惹妈妈生气的,她只想着要让妈妈高兴。所以一大清早,就来摘花。

(5)镜头回放第二自然段,指名读。从“双手捧着”“飞快地跑”你明白了什么?(自由说)双手捧、飞快地跑,这两个动作凝聚着她对父亲、母亲多深的爱呀!

(6)小小年纪,不仅照顾好自己,而且照顾生病的妈妈,承担许多责任,所以作者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出示:“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齐读。

[板块设计意图:小女孩的“懂事”是通过三次对话逐步表现出来的,而且“懂事”的程度越来越深、越发感人。所以在对话的学习中,每次理解对话内容后都回到“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这句话,齐读时学生随着对小女孩的理解的深入,读得也愈发深情。每次对话均突出了一项语言训练点,分别是如何读好对话、学填提示语、通过人物语言想象情境,使得学生在体会小女孩美好心灵的同时,也学会“对话”。]

(四)水到渠成,突破难点,理解飘香。

1.出示最后一小节。有哪两位母亲得到了花儿?你能理解“我”的做法吗?(自由说)

2.两位母亲看到花儿,都笑了。她们心里在想什么呀?让她们高兴的仅仅是花儿吗?(学生自由说)对,让妈妈高兴的不仅仅是花儿,更是孩子的懂事。

3.同学们,我们能想象得到,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一定花朵红艳,花瓣飘香,那么,飘香的仅仅是花瓣吗?(学生自由说)对,飘香就是儿女的懂事、孝顺和深深的爱。这香味啊,仿佛小姑娘美好的心,一丝丝,一缕缕,飘进父母的心,飘进我们每个人的心,永远温暖着我们的生活。

4.再读课题:花瓣飘香。

[设计意图:因为上面三次对话教学中对“懂事”进行了逐层分析,难点已经化解,此时理解“花瓣飘香”的含义已是顺理成章了。借此想象说话:“两位母亲看到花儿,都笑了。她们心里在想什么呀?”并加上合理的追问:“让她们高兴的仅仅是花儿吗?”使“花瓣飘香”的含义从学生口中自然流溢,突破难点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五)拓展想象,学以致用,练写对话。

文中的“我”把花放在了母亲的阳台上,母亲与“我”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补充对话。

阳台上,红艳艳的月季芬芳扑鼻。

妈妈(?摇?摇?摇?摇)地问:“?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我(?摇?摇?摇?摇)地说。

妈妈听了,(?摇?摇?摇?摇)说:“?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

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范文4

【案例点击】

我们班上有一些学生,平时我对他们非常好,处处关心甚至偏袒他们。然而,他们似乎很不懂道理,经常会有莫名其妙的想法,天真、幼稚、逆反,对我的工作时常不支持、不配合,甚至对抗、反对我,故意捣蛋,惹我生气,让我难堪……我现在真的不知道如何教育和管理他们,甚至有些怕他们了。面对这样不懂事的孩子,我该怎么办呢?

——陈 莉

【辨析思考】

“不懂事”,可以理解为不成熟。而人的成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在参与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完成的。教师遇到的这类问题大多数发生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虽在小学低年级和高中阶段也会有这种学生,但是比较少。遇到这样的学生,对教师来说的确比较棘手。古人曾经说“家有五斗粮,不做孩子王”,大概就是说管教孩子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因为他们不懂事,甚至比较顽劣。可见,做好教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其实,并不是所有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都能够成为好教师,教师是一个专门的职业,有自己的独门功夫。而理解和接受学生的所有行为,或许就是独门功夫之一。

当我们的老师说学生不懂事的时候,实质上就是没有理解学生的独特行为和行为背后隐藏着的某种想法。所谓“不懂事”,可以理解为学生不懂人情世故,思想行为没有逻辑、不合常理;可以理解为学生只考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自我为中心;也可以理解为固执己见,不愿意改变自己,不配合老师的活动等。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喜欢乖孩子、听话的孩子,因为这样的孩子省心,可以让老师在管理上不费力,但这样的孩子却未必就是懂事、成熟的孩子。我们要从孩子成长发展的心理历程来理解“不懂事”这个现象。一般来说,被评价为“不懂事”的孩子,很少拥有积极的自我特性,也不会有强烈的幸福感,即使他们生活在一个富裕和充满爱的家庭中。通常这个孩子得到的体验是存在各种问题的。

【理论解读】

社会化实际上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不懂事”往往是因为没有能将社会规范和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于是在交往中就出现了问题。这样的孩子要么是被宠坏了,要么就是与现实社会过度隔离。前者多生活在一个养尊处优,处处以孩子为重心的家庭环境中,父母或老人因为过度溺爱而对孩子不提任何要求,孩子于是就养成了为所欲为的习惯,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要求。后者则往往是由于父母管教过严,不容孩子与社会接触,结果造成孩子的成长脱离社会现实,无法融入周围的社会环境。

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曾提出“防御机制”一说,主要是指各种无意识的心理策略被用来防卫、曲解或掩盖不可接受的本能和想法,阻止人们进入意识状态。“不懂事”的孩子往往防御机制不成熟,不能够用有效的策略来应对外界的各种刺激,比如应对成人的表扬或批评,应对诱惑或压力等。这种防御机制是否成熟与个人的成长经历、早期亲密关系(客体关系)有着直接的关联。积极心理学中强调培养人的积极有效的防御策略有:预期、合群、利他、幽默、坚持己见、自我觉察、升华和抑制等,它们可以在不可接受的本能欲望与社会期望之间达成一种最理想的平衡,以此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面对两个任务:一是完成自己的社会化过程,二是建立起自己的良好健康的防御机制。这两者都要适度适时地发展,否则就会出现“不懂事”的状况。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都有或多或少地被人评价为“不懂事”的时候,这是阶段性的特征,是成长过程中始终面临的课题。即使是成人,如果不能够及时适应和应对环境的变化,也会出现“不懂事”或“不识时务”的情形。

【透析与导引】

学生的“不懂事”一般会有几种表现:一是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要。这种学生往往成绩不够好,习惯也不尽如人意,他们容易被忽略,所以他们基本的被关注、被,或交往的需要也都得不到满足,于是时常做出异常举动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二是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途径满足自己的需要。学生自己想要什么心中是很清楚的,却想不出合适的方法来要求老师或同学予以满足。三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自我控制能力。是否具备自我控制能力,是情商高低的重要表现,是必须从小进行训练才能够得到的。目前很多孩子缺少这种训练,在家庭教育中没有明确的原则标准,更没有在一定场合要遵守一定规则的意识和习惯;四是没有合作意识。在团队中无法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和角色,行为特殊。与人合作的前提是要能够为对方作出妥协,而妥协是可能委屈自己的。这样的孩子不知道、也不会妥协,于是常常被看成是无理取闹,不讲道理。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这些孩子可能在早期的成长经历中,错过了受教育的关键期,或者说在某个关键期没有教育和发展好。以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为例,简要表述如下:0~1周岁,婴儿期,建立对人际关系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关键时期;1~3周岁,幼儿前期,发展自律性,培养有能力感的关键期,影响孩子能否自觉主动地适应社会;3~6周岁,幼儿后期,培养性别意识和性别责任感的关键期;6~12岁,学龄期,培养勤勉性的关键期,为将来完成工作、创造成就和获得他人认可做好准备。

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从家庭内部开始逐步实现的,父母代表着社会规范的执行者,让孩子在安全和充满爱的环境中接受社会规范要求,然后逐渐接触和走向社会,在学校达到进一步的社会规范化要求。但是“不懂事”孩子的心理行为特点与年龄心理特点有很大的差距,于是就被看出行为幼稚,不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存在着人格发展的一些缺陷等。如果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引起重视,到了青年或成年期再想纠正就更加困难了。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获得体验是没有稳定的行为标准的,不清楚自己行为的规则,没有遵守规则之后获得成功的体验,更没有所有人在遵守共同原则下进行活动达到相互和谐、彼此协作的体验,他们也没有自我观察、自我反省的能力。因此,这些孩子的成长需要在自我的交往实践活动中重获经验,并积累成功体验,才能走向成熟。

【应对策略】

面对这样“不懂事”的学生,教师时常感到无从下手。但是如果具备一些心理学常识,应对这样的学生其实不难,重要的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同时接受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每个学生都有两个方面,作为教师首先要聚焦于学生的优点,看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接受他的缺点和问题,耐心等待他的成长和进步。这种接受的态度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教师要把这种接受的心态传达给孩子的父母。

第二, 要为孩子的优长方面设立一种较高但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并在儿童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提供支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为他们的特长设定一个较高的标准并帮助他们实现,这样他们就比较容易获得成功的经验,获得自信,进而培养自己的自尊。这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非常重要。

第三, 这样的孩子需要采用一种稳定的权威性教养方式,教师和父母是这种稳定性权威教育的执行者,但必须注意要以温暖和尊重的方式对待孩子。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小事来影响他们,为他们设立良好的行为示范,并使用一定的强化方法。父母和教师都是社会规范的执行者,他们的权威性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社会的要求,这种稳定的权威可以让孩子找到自己的行为标准,逐渐养成习惯并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

第四, 通过运用一种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应对生活挑战,并为儿童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榜样。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父母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如果能运用积极应对生活挑战的方式感召学生,往往具有很好的效果。

第五, 为孩子的低能力领域提供技能训练。有些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这就需要我们专门为之提供补偿性教育,增加专门的训练,让学生不至于使某个特定领域的落后成为其成长的障碍。在设定总体目标的同时,要设立一系列比较小但较容易实现的目标,以此保证孩子持续产生成功体验。也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其他与自己相似却通过不断努力实现目标的人,学习他们的经验,分享他们的快乐。

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范文5

英子小学毕业了,正兴冲冲地跑回家,要给爸爸看时。爸爸却不幸去世了,从刚开始的毛躁到后来的镇定。我也吃了一惊,这还是那个昔日活蹦乱跳,小嘴儿永远合不上的英子吗?到文末我才明白,英子长大了,英子懂事了,我很高兴,但高兴里带着几分辛酸。

英子是懂事了,可我们呢?是不是还是那么顽皮,那么倔强,动不动就哭的小孩子呢?父母辛辛苦苦的把我们培养大,不就是盼着我们懂事吗?给父母端茶送水是懂事,不顽皮,不倔强,不乱向父母要钱是懂事。不惹父母生气是懂事。好好学习是懂事。……想想自己都做到了吗?

如今,社会上涌现出许多孝子,孝心的故事。父亲因瘫痪在床,而不能赚钱。女儿就时时刻刻照顾父亲。这就是懂事。相反社会上还有些孩子,不知父母的辛苦,尽作一些惹父母生气的事。问父母要钱上网吧,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最后走向犯罪道路。不仅是自己后悔终身,父母也会因为遭受到巨大精神压力而有可能疯掉。因你的不懂事害了一家人呀!

我希望同学们都不要做这样的坏孩子,父母在养育我们的时候是多么辛苦,光是这一点,你们就不能不懂事。加上他们的心血,所花费的精力,都是我们无法弥补的。现在,父母只有这么点要求我们都达不到吗?做一个像英子一样的好孩子吧!

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范文6

我不禁有些失落,我的儿子平时一向是很懂事的,今天怎么了?我深刻的反思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终于得到了答案,原来我在平时忽略了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

现在的孩子很多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对他们所做的一切,他们觉得是理所应当。不懂得感恩,这让我们这些做家长的感到很担忧。这件小事改变了我的观点,我觉得孩子要会学习固然重要,但相比起来,让孩子学会做人、做事却是更重要的一点,而要让孩子学会这些,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一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道德行为的楷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最先得到的是父母的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胜过一切的教育方式。因此,针对孩子的道德方面的教育,家长要重视。我们要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让孩子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我觉得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

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我们必须从自我做起。比如,在公交车上我会主动给老人让座,儿子看见我这样,他也会主动给老人让座。别人夸他懂礼貌,这时儿子羞涩地朝我笑笑,我觉得儿子懂事了。

二、教育孩子要守信

我儿子特爱游泳,每周末他都缠着我带他去游泳,我总是推脱说有事,并且承诺他下周末一定去,这样过了三周,儿子恼火了,非常气愤地对我说:你们大人说话根本就不算话。我这才意识到我无形之中已经给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样。意识到这一点,我立即对孩子耐心地讲道理,给他说明为什么妈妈没带他去游泳的原因,给孩子说对不起,请求孩子的谅解。并教育他要守信,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办。否则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就像他会生气一样。儿子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三、教育孩子要诚实、无私

有一天下午,儿子放学回来高兴地对我说:妈妈,今天我把橡皮藏到文具袋里骗我同桌说我没橡皮,我用他的用了一下午,你说我是不是占了个大便宜?这就是孩子,我想了想对他说,儿子:做人要诚实,咱不能欺骗别人,更不能贪别人的小便宜。如果你同桌这样骗你,你咋办?他说我如果知道他骗我,我肯定不让他用我的橡皮。“你伤心吗?”我问他。“当然伤心了,他是个大骗子。”儿子气愤地回答。“是呀,你同桌如果知道你骗了他,也会很伤心的。咱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不是知道狼来了的故事吗?咱们千万不要学他。”“妈妈,我知道错了。”儿子羞愧地低下了头。

四、教育孩子要有仁爱之心

有一天早上,孩子去上学时带了一条红领巾,又拿了一条,我看见了问他:儿子,你不是有红领巾吗?为什么还要再拿一条?儿子的回答让做教师的我很高兴,他说:我们班有一个小朋友的红领巾丢了,他是全托的,没法买,我借给他用用,要不学校会扣我们班分的。我当时摸着儿子的头说:我班学生都像你一样就好了。

五、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习惯

现在的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他们的意识里好像钱是很容易挣来的。我们班就有好多学生拿着父母的血汗钱,该吃饭的时候不到餐厅去买饭,而是到外面买零食,钱也没少花,饭也没吃好,久而久之,身体不好,为了他们能好好学习,家长还掏钱给他们买营养品。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的父母们一直被他们的孩子蒙在鼓里,不知道自己的血汗钱是怎样被孩子花掉了。

为了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让他知道尊重劳动果实。我鼓励儿子捡矿泉水瓶子卖钱,刚开始时孩子不同意,他觉得很丢人,在我的劝说下,我和儿子一块干,结果孩子干得很开心。他挣的钱还给我买东西呢,我觉得儿子真是长大了。

六、培养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好习惯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时,但不可能帮助孩子一辈子,所以应该在孩子逐渐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尝试着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管理自己。

我是毕业班的老师,我和儿子在学校住,每天晚上我都回去得很晚,我儿子每天下午吃过饭后,在校园玩一会就自己回去睡觉了,我给他的规定是每晚8点20躺到床上,他老是禁不住要看会儿电视。有一次,我偷偷回去看了看,他正在看电视。我没吭声。第二天我问他,他也承认了。我就说晚上看电视久了,白天上课没精神,这样就不能学习好了,就上不了光荣榜了(上光荣榜是我儿子的一个愿望)。我儿子从那次之后,没再犯过类似的错误。晚上我回去之后,看着熟睡的儿子,觉得我欠孩子的实在太多了。有机会我一定好好陪陪孩子。

七、多鼓励,少批评

作为家长,要相信孩子自己是好样的,不要总是在孩子的身上找缺点,我们应经常鼓励孩子,让她学会自信,要让孩子相信自己,尽量避免孩子因学习成绩不如别人而有责怪的语气。不要让孩子心中有一种自卑感,鼓励孩子要胜不骄,败不馁。所有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但又难免会出现缺点与错误,因此家长要把握好尺度。

小孩子总有做错事或做事不合我心意的时候,例如,测验或考试达不到我的要求时,我会找找原因,是我对他学习关心不够的,我会多点关心他,是学习方法不对头,我会纠正他的学习方法,是因为上课不专心,我会鼓励他。不管什么原因,就是尽量少些批评,因为他考得不好心情已经不好了,如果再批评他,他以后但凡考得差都不会告诉我,那我就不了解他的学习情况,他的成绩肯定只有越来越差。所以我平时从来也没有要求他必须达到高的水平,只要她尽了力就行了。

八、让孩子学会感恩

现在的社会压力很大,很多孩子都会以为父母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不懂得回报父母。我记得曾在一个法制节目中看到,一个年轻人出了车祸,父母悉心照料,因为没钱看病,妈妈把家里养的鸭子都卖了,房子也卖了,倾其所有为他治病,他躺在病床上,一个月之后终于醒过来了,父母高兴得不得了,很快出院了。可父母等来的却是一张法院的传票,原来儿子把他们告上了法庭,原因是因为父母把别人捐的钱没有全用在他的治疗上,也没有给他。看了之后我觉得这个儿子做得太过分,同时我也为这对父母感到悲哀,他们没有从小教育孩子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每天都在有意无意地创设感恩的氛围,把感恩的思想观念贯穿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如我会在吃过饭后,让孩子替我洗碗,告诉他妈妈工作了一天很累,妈妈需要他的帮忙。儿子会很乐意地做。做完之后,不管做得好与不好都会表扬,所以我儿子非常乐意帮我。

通过一些故事告诉孩子,做人要知道报答,要有情有义。我们现在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一定要教育孩子懂得感恩,这不仅仅是对我们,对他自己也是有好处的,只有懂得感恩了,他才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将来有出息了回报社会,回报自己的父母。

参考文献

[1]《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云晓.

[2]《21世纪家庭这样教育孩子》.乔闻钟.

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范文7

作家出版社

2008年6月第一版

池莉在《来吧孩子》中,记录了一个母亲在女儿18年的成长过程中如何陪伴和教育的历程。也许正是她的“不为”,成就了女儿的“有为”。池莉对孩子的成长可谓倾注了满腔心血,但在原则问题上她又显得极其智慧,我对她的一些教育观点很是认可。

感悟尊严

池莉一再提到,让孩子懂得做人需要尊严是很重要的。在女儿亦池的成长过程中,她们也碰到了一些未曾想到的阻碍。

由于某种原因,女儿无法进入同事的孩子都能进入的幼儿园。此时,池莉和3岁的女儿采取了促膝谈心的方法,她告诉孩子:“亦池是好孩子,妈妈保证会尽力去争取,但亦池要学会耐心等待。如果得到这个名额,亦池要珍惜,一定要成为幼儿园最棒的小朋友,要让这个幼儿园因为曾经拒绝你而感到后悔和惭愧!”这番话也许小亦池并没有全部听懂,但她从这一时刻就开始明白,人要珍惜机会,尽力表现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果不其然,亦池在幼儿园的表现很出色,特别是人格上表现出了一般孩子少有的遇事不慌、善于变通等特征。这些来自社会大环境的教育恰恰让孩子从幼时就开始懂得,人的尊严和体面是来自于个人的奋斗。

有多少家长能像池莉这样,用“蹲下身子”的姿态和孩子交流呢?想必很多家长碰到这种有关求学的事,选择的方式往往是“不用你操心,爸爸妈妈会把一切事情帮你办好。”在家长眼里,这种事是大人的事,与孩子无关。这势必会让孩子形成一种观念:我只要念好书,其他一切与我无关!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对父母所付出的一切感到漠然,甚至挑剔父母的所作所为。

如果爱孩子,就和孩子享受一切的喜怒哀乐吧!

关注情绪

孩子的学习情况是家长最关注的内容之一,池莉也不例外。最让我欣赏的是,她总是在精心寻找孩子独特的敏感点。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般来说,孩子都需要鼓励,可是我的小亦池,比一般的孩子更加需要鼓励。她所需要的并不仅仅是表扬和赞许,而是快乐。快乐与否对我的孩子至关重要。快乐作为一种激励,可以挖掘出小亦池身上令人意想不到的智能潜力。我的小亦池只要处于饱满的快乐情绪之中,她学习的成效就高得惊人。”

为此,池莉决定不让孩子参加种种兴趣班、培优班,而是利用休息时间带着她到大自然中游玩;为孩子的朋友们毫不吝惜地展示自己的厨艺;给予孩子充足的自由玩耍的时间,让那些从窗户里透出的一双双眼睛羡慕不已。池莉认为快乐是所有生命的本能需要,它与学习知识并不冲突。她经常和孩子一起做家务,一起念儿歌,一起唱童谣,其中充满了无尽的乐趣。有一种学习在生活中,它难以言喻却丰富多彩、宏大无边。

环顾周围的世界,有多少人能如池莉一般关注孩子的学习情绪。我们急急忙忙地把孩子送往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只为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全然不顾孩子的情绪如何。倘若不良情绪长期存在,又何谈潜能发挥,何谈健康成长呢?

家长需要做的是寻找孩子独特的敏感点,真正懂得孩子的心思,不要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向社会、推向学校、推向各种兴趣班。请把快乐还给孩子吧!

学会感恩

亦池在冲刺重点中学的准备阶段,急需一位数学老师做辅导,这时,是孩子的数学老师伸出了援助之手,孩子才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自己理想的学校。池莉在文中这样写道:“看来好人总归还是有的,热血也总归还是会沸腾的。我还是相信,做好人和做好事本身就是大于金钱的福德。这位老师,还有我女儿的钢琴老师,我总是想念他们,总是为他们祈祷、祝福,我在等待机会投桃报李,我相信一个人对他人的感恩之心是金不换的。”也许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池莉的孩子也常对他人心存感恩。

池莉的孩子是幸福的,她懂得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身边的人,也同样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池莉也是幸福的,她说:“我希望我的女儿,首先能够从真实不虚的生活中懂得生命的意义。如果她慢慢懂得了衣食是一种大事,勤俭是一种美德,心静是一种大气,宽容是一种真爱,知晓是一种最好,那天下还有什么功课她拿不到A呢?”

也许正是因为池莉爱孩子的方式多了点艺术,才使得孩子懂得了人需要依靠自己的奋斗和努力赢得尊严和体面,拥有了积极向上的情绪才能使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对他人心存感恩的同时也会收获别人的关心和帮助。

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范文8

主讲人:李女士

李女士坐在我的面前,把女儿从3岁到17岁判若两人的表现一一再现。

场景一:3岁的时候跟着妈妈去办公室玩,当看到妈妈的同事吴奶奶说话时干咳了一声,就赶忙将一个水杯递到了吴奶奶手里,还奶声奶气地说:“吴奶奶,喝点水吧。”吴奶奶感动地说:“这孩子太懂事了,真知道心疼人。”

场景二:在翠微商场,一个几乎与真娃娃一样大的洋娃娃吸引了的兴趣。李女士问了价格之后,自言自语说了一句:“这么贵!”然后她扭头问女儿:“,要吗?”懂事地摇摇头。旁边,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正为妈妈不给自己买奥特曼而大声哭闹。男孩的妈妈满头大汗地想把儿子从地上拉起来,可男孩却不停地打滚踢蹬。男孩的妈妈筋疲力尽地指着一旁的说:“小祖宗,快起来吧!你看妹妹多懂事。”

场景三:爸爸和商量:“宝贝儿,爷爷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在外地医疗条件不好,身边也没有人照顾。我和妈妈商量,想把爷爷接到北京,住你的小屋,给你在客厅打个隔断,买个新床怎么样?”已经17岁的立即撇了撇嘴:“不嘛!能不让爷爷来吗?他在外地不是有房子嘛!先别说爷爷的事,我去韩国旅游的事你们考虑得怎么样了?旅行社催着交钱呢!”李女士说:“宝贝儿,这几个月咱们家的经济有点紧张,现在已经拿不出你的旅游费用了。”“你的卡不是能透支吗?先透支些钱让我去旅游,下个月你再还呗!”“你一个中学生,旅什么游啊?将来上了大学再玩不行吗?”“人家就想现在去!你们口口声声说爱我,我一点看不出来!”

……

李女士认为女儿越大越不懂事、越自私。“3岁的时候就知道帮我拖地,可是现在她却连袜子都不洗,就知道跟我们要钱!”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便问李女士:“有大名吗?”“有,叫郝思学。可是我们在家都不习惯这么叫她。”“你们平时称呼孩子什么?”“称呼多了,‘宝贝儿’是我们叫得最多的,另外还有宝宝、小宝儿、贝贝、心肝儿、妞妞、小猫等等。女儿小时候很懂事、学习又好,我和她爸爸疼都疼不过来。女儿4岁那年我和她爸爸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一家三口团聚了,我们就变着法儿地给女儿起不同的昵称。别人都说听我叫‘宝贝儿’很肉麻,但女儿却似乎很受用,很愿意听我们叫她的昵称。就这样,女儿的昵称我们一叫就是17年。”

我听了之后,意味深长地点点头说:“其实,女儿就是这样被你们给叫‘小’了!所以才越来越不懂事。”听了我的话,李女士吃惊地看着我,不解地问:“昵称会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吗?”我用力地点了点头说:“别看昵称是个生活细节,但反映出来的却是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存在的问题。你们一直把她当成一个小宝贝儿,没有随着年龄增长教会她建立责任心与感恩意识,而这才是真正的原因所在。”

第二节课: 实案分析

在各种儿童娱乐场所、幼儿园、小学门口,我们可以不时听见“宝宝”之类的称呼声此起彼伏。一声“宝宝”或“宝贝儿”喊出去,必有许多孩子回首,以为是叫自己。足见这已成为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爱称。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从心底把自己的孩子视作“心肝宝贝儿”、“心头肉”,因此,在有的家庭,这样的昵称自然而然就成了孩子的另一个名字。

有些单亲家庭,或者是丈夫在外地工作的家庭,妻子为了加倍补偿孩子残缺的爱,更是有意识地用诸多昵称称呼孩子。

还有的父母在孩子伤心、愤怒、哭闹时,为了安抚劝慰孩子,忙不迭地用一连串的昵称:“宝宝,宝宝,不哭……”

父母用昵称呼唤孩子的一刹那,流露出的是万般宠爱,孩子即使有再多的不遂心,也会融化在这浓得化不开的爱意中。

其实,如果昵称只是单方面地表达了父母的爱意,似乎无可厚非,但昵称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单向的。“宝宝”之类的昵称产生于婴儿期,它对孩子的心灵抚慰和情感交流类似于无形的“奶嘴”,是伴随着“奶嘴”而产生的,也应该随着孩子的“断奶”而终止。它和奶嘴一样,仅仅适用于只能以哭声或“咿呀”表达感情和需求的婴儿。当孩子能够奔跑、生活自理,尤其是上了幼儿园和小学以后,家长就应该理智地改口,称呼孩子的名字。

因为“宝宝”之类的称呼,将会给孩子这样的暗示:你现在还是需要妈妈的照顾;你没有长大;你不能受一点点委屈;你没有能力承担责任;你更没有能力照顾别人;你要什么妈妈都会给你;妈妈会永远在你身边……

以昵称表达爱意的父母一般也会在行为上溺爱孩子。在父母长年累月的强力“温柔轰炸”中,再坚强、再懂事的孩子也会败下阵来。在父母口口声声的昵称中,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很容易退缩到婴幼儿期。3岁就懂得关爱别人的,就这样越大越不懂事。

第三节课:父母对策

有时候,父母的“爱”到了孩子那里却成了“害”,他们在无意识中阻止了孩子成长的步伐。很多父母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称孩子为“小祖宗”,孩子就真的会成为自己的“祖宗”;自己称孩子为“宝贝儿”,孩子就真的会成为没有断奶的“宝贝儿”。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在孩子的转折期适时改口

昵称承载着父母对孩子的浓浓爱意,但是在孩子长大一些时就应该改称孩子的大名。什么时候开始改呢?如果嫌改口比较生硬,可以在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上学,或假期旅游中开始。因为这些时机都是孩子人生的转折点,孩子将面临着在全新的环境与陌生的同伴建立友谊和合作关系,父母在这个时候改称孩子的大名,有助于孩子成长意识的觉醒,增添他步入社会的勇气和自信心。

2.在新学年开始时进行教育

比如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新学年意味着孩子升入新的年级。别小看这种变化,它能在孩子心中掀起不小的波澜。孩子会感觉自己不是低年级的学生了,也会在内心俯视那些比他更小的学生,学校也会在不同的年级增设一些家务技能课程和感恩父母的活动。如果父母仍旧“宝宝”地叫着,就会抵消学校教育带来的作用。因此,父母应该跟上孩子成长和学校教育的节奏,在称呼上明示或暗示孩子:他的身份不同了,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3.利用孩子的理想志愿代替昵称

孩子在与家长交流的时候,或者在作文、日记中,总会暴露自己长大以后的梦想、理想。喜欢幽默的父母不妨就以孩子的理想代替昵称,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如对于长大想当警察的孩子,家长可以戏称“王警察”,对于想当医生的孩子称为“李医生”,想当科学家的孩子可以称为“张教授”……每一种职业都有一种或多种职业精神,如警察的胆大心细、勇敢奉献;科学家的认真专一、思考创新;医生的细心耐心、慈悲为怀等等。这些都可能随着称呼强化孩子长大的意识,为孩子的行为树立良好的样板。

家庭作业

1.检查、删除

父母应该自我检查或相互检查对孩子的称呼,看看哪些称呼会给孩子“长不大”的心理暗示,然后及时从家庭生活中将它删除。

2.计划、建档

找出一些特殊节日,比如孩子的生日、元旦、春节、儿童节、青年节、母亲节、父亲节、新学期开始等,将每一个日子都赋予孩子成长的意义,逐步增加孩子的责任心,让这些节日成为孩子成长的台阶。父母做好计划后,存在手机备忘录中,设置提前一两天提醒的功能。注意:说教气氛不可过重,否则节日将会变成孩子的受难日!

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范文9

【关键词】孩子;情感缺失;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83-02

前不久班上的两个女生和我请病假,我当时对她们的同时生病有点怀疑,就要求家长请,谁知她俩随便找俩男人打电话冒充她们的父亲和姨父。由于在电话中听得不是很清楚,加上确实是成年男子的声音,我一点也没有怀疑,就同意了。事后才知道被骗的真相,愤怒之余,我觉得现在的孩子真不拿亲情当回事。对待亲情方且如此,对待友情和爱情恐怕就更不用说了。鄙人觉得,对孩子的情感教育越来越重要了,有待进一步加强。

其实,类似上述的现象现在很普遍。前几年,一个初二学生的母亲每周给他5元的零花钱,他居然对同学公开说:“只给我5块零用钱,老子难道是用5块钱的人吗?”那架势真是“老子天下第一”——好象他是自己母亲的老子一样。还有个男生,父亲因糖尿病都快咽气了,他却为了玩耍还在旷课,整天游手好闲、不所事事。父亲死后不到三天,他就又开始嘻嘻哈哈起来,给人感觉死的是别人的父亲,在他的脸上看不到丝毫的悲痛、怀念和愧疚。还有个初一的男生,经常偷家里的钱,屡教不改,母亲万般无奈,只好采用“武力”,谁只她打儿子一下,儿子就回报她三下;她踢儿子一脚,反被儿子踢了几脚。母亲实在没办法,只好独自悲伤。至于那些将自己父母呼来唤去、顶撞漫骂的现象恐怕就更加多了。对自己父母如此,对其他亲人就不必多说了。我们有时候觉得某个孩子不太好教育,就想和家长商量一下对策,冒昧的将家长请到学校来,结果常常听到更多的不是父母教训子女,而是子女训斥父母。让我们老师都感到无趣,无可奈何之于,更多的是遗憾和悲哀。

在现在的孩子眼中,亲情到底算什么东西?经过调查,结果让我们大失所望。他们(孩子)只会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想起父母:一是没有钱用,二是遇到麻烦,三是心中委屈……一句话,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才会想到他们。否则他们根本不会考虑父母在天天为自己付出。至于父母的整日操劳,为他们担心、忧愁,他们恐怕很少想到,也很少去想。或者说他们认为这些都是父母必须为他们做的,他们没有丝毫的感激之情。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那么,到底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孩子漠视亲情的现象呢?鄙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父母的等亲人对孩子过于溺爱。由于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倍感孩子的珍贵,于是无形中对孩子宠幸有佳,如果再遇到父母离异,这样的单亲家庭对孩子就更加宠爱了,真所谓“含在嘴里怕化了”。而溺爱孩子的最直接方式恐怕就是钱了。似乎多给孩子钱就能代替孩子本该得到而又没有得到的其他一切东西——尤其是母爱或者父爱。这在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

其次,父母忽略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上面讲到了父母等亲人过于溺爱孩子,而且过分看中物质——钱的重要性,无形意中忽略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亲人的无条件给予,时间一长,无形中给孩子一种错觉——孩子所要的一切,父母等亲人都必须无条件给予。一旦没有满足他们,他们就会埋怨、敌视、仇恨亲人,严重的甚至报复亲人。他们根本不懂得尊重、理解和关心家人,更不懂得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了。

再次,父母自身情商不高,直接影响孩子的情感培养。在尊敬长辈,孝敬老人方面,许多大人自己做得不好,特别是孩子的母亲,很多给孩子的是一些不好的影响,相比之下,农村家长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

另外,父母忽略了“说”的重要性。即不愿多对孩子讲,特别是对那些似乎还不懂事的孩子讲。我们不少父母对自己的长辈非常孝敬,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得非常好,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耳濡目染固然重要,但是“说”的效果也是不可忽略的。

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范文10

小孩子是天真的,然而孩子的天真缺造就了他们的不懂事,但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懂事,才造就了他们在我们眼中的可爱。

陈褚在这次放假中的一天受到他妈的命令去带小孩,他去了之后那两个小孩吧他给闹得那真是没法说,但小孩也有可爱的一面。

我个弟弟就经常在放暑假或寒假的时候带小孩,小孩有时说话不经大脑思考,说出来的话特别好笑、搞笑。比如有一次,我弟弟在带他大婶的孙子时,一不小心在他玩时让他当成真的了,侄子就追着我弟弟跑,但是侄子才三岁,不可能追上我那十二岁的弟弟,当他非常累时,他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我们笑了好久,他说的是:“奶奶的小畜生,给我站住,不然一会儿我追上你的时候,老姨拿棍子打烂你屁股,你信不信。”我们都知道,这是他妈在他犯错后逃跑时说的,没想到被他学来了。

还记得有一次,他对正在说他的爷爷说了一句影响不好的台词:“你这个老不死的。”不过从他嘴力说出来后就完全变味了,根本就是在讲幽默故事。

小孩子的不懂事是常有的,但是正是因为他们不懂事才更让人们觉得他们可爱,所以我非常不认可陈褚说小孩子真可怕这个观点。

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范文11

关于初中家长对孩子的评语

1、在初中短短的三年的生活学习中,获益良多。 从不懂事的小孩,学会了独立生活,学会照顾自己,遇到困难能自己学会解决。孩子,希望你一定要改掉以前不好的坏毛病,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书念得多,就会比别人懂得多,懂得比别人多,也就比别人更容易成功。总之,我的孩子是一名身体素质良好,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2、我的孩子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认真学习,多次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老师们的广泛好评。曾经的一些小毛病在初中的三年里基本上得到了“治疗”,懂得孝敬父母、善解人意,也懂得得了换位思考,对事情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能大胆地表达出来。我的孩子总体来看学习成绩优异,有一定的特长,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3、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在三年中,我的孩子渐 渐从一名稚嫩的孩子成长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有所提高。我家孩子是一个心智健康、沉稳大气。性格善良温和、与人为善,充满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家中与父母为友,听取家长教诲;在学校能与同学友好相处,配合老师做好班级工作。学习踏实、努力,不急不躁,学习成绩稳定。你品学兼优,真的很可爱!相信你,在未来的明天一定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4、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的孩子勤俭朴素,谦虚谨慎,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爱护公物;作为班级的一分子,我的孩子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正义感。孩子,希望你一定要改掉以前不好的坏毛病,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书念得多,就会比别人懂得多,懂得比别人多,也就比别人更容易成功。总之,我的孩子是一名身体素质良好,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5、我的孩子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刻苦努力,孜孜不倦。在日常生活中,能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生活俭朴。孩子,到高一级学校里,更要热爱学习,热爱读书。学习可以使你充满智慧,书籍可以滋养你的心灵。总之,三年来我的孩子不断进步着,在成长中不断收获。希望我的孩子在成长中更注重细节,能够更加完善自己。只有超越了自己,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6、他在学习之余经常帮我们做家务,自己的事情从来都是自己做。他会细心观察生活和积累生活经验,去感悟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会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诚待人,乐于助人,能面带微笑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老师及身边的陌生人,他从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说谎,认真对待自己。他能爱惜自己的名誉及尊重他人的名誉。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能够遵守网络道德,不说脏话、不骂人、举止文明和网络安全规定,能从小事做起,很孝敬父母,能主动承担其学习劳动等应尽的职责,能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接受帮助时很是会心存感激。能做到自觉爱护环境,乐于参加环保宣传活动,会爱惜粮食,节约水电气,他在生活节俭。在平时学习中他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按时复习。他比较关心时事政事,比较关心家乡发展。虽然他也有许多做的不足的地方,但是我这个做父亲的眼里他还是很优秀的。()

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范文12

我跟儿子说过多次,家里有许多易碎的物品,比如水杯、花瓶等,这些东西太危险,不要拿来玩,可儿子偏偏不听,经常趁我们不注意,拿着玻璃杯子玩,玩一会儿准会摔碎;再不就是偷偷拿了花瓶玩,结局也是给摔在地上“报销”掉。我甚至怀疑他是故意摔那些东西的,非常生气,恐吓他:“如果再拿这东西摔了玩,我就发火,甚至揍你屁股!”可儿子根本不怕我发火,照样把家里的好些易碎物品给摔掉。我生气地追逐儿子,要揍他屁股,儿子居然冲我笑,一边笑一边逃――就像动画片里的猫和老鼠。

除了故意损坏家里的物品,儿子还学会了说脏话。有一次,儿子不知跟谁学了一句骂人的话,然后捎回家,时不时“骂”一遍。每当听到儿子骂人,我就教训他不许说脏话。谁知我的制止不但没有让儿子收敛,反倒促使他越骂越兴奋,越骂越爱骂。我气得不行,儿子却高兴得咯咯直笑。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浑小子感觉说脏话骂人是件特别愉快的事呢?我真得承认,这孩子我是搞不懂,难调教!

为什么越是不让他做的事,他越是要做给你看?是不是有啥毛病或者有啥心理问题?我把儿子令人讨厌的表现说给儿科心理医生听。

医生听罢哈哈大笑,说:“你家孩子一点儿心理问题都没有。”我很不解:“没有心理问题,那他为什么总跟大人对着干呢?”

医生说:“这是因为你不懂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这些外在行为表现,与这个年龄段的心理需要是分不开的。”

我很不解:“3岁多的小孩子,会有什么心理需求?”

医生详解:“孩子1岁之前,你天天抱着他,哄着他,他与父母的接触最紧密,心理感觉很安全很幸福。两岁时,孩子刚学会走路,大人怕走路不稳的孩子摔着磕着,天天追着孩子跑,这时大人与孩子的接触仍是紧密的,所以孩子感觉仍然是安全幸福的。可当孩子到了3岁时,路走得稳了,自立能力也强了,大人用不着哄着抱着追着了――此时,大人觉得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自己玩了,于是对孩子的关注度就下降了,不再时刻陪在孩子身边跟他一起玩,孩子就会觉得孤独、不安,就想做一些事情吸引大人的注意,摔东西便是其中之一。”

“这么说,儿子摔坏玻璃杯,说脏话,都是为了吸引我,让我关注他,和他一起玩吗?”

“是的,孩子就是这个目的――他摔了杯子,你就过来了;他说了脏话,你就追来了,孩子感觉自己的招数很有效,所以便会热衷于破坏物品,说脏话。”医生做出推断。

“那如何改变孩子的这种行为特点呢?”我急切地问医生。

医生说:“只要你主动抽时间陪孩子多玩一会儿,他或许就不会故意摔东西、说脏话了,慢慢地,这些不良行为就会消失。”

我恍然大悟。

回到家,我不再把儿子“扔一边”让他自己玩,而是和儿子一起趴在地上玩拼积木的游戏。儿子用积木搭建小屋子,我在一边给儿子挑选积木,我们父子配合搭起了一处好漂亮的“童话世界”。然后我扮演方形小屋里的“小狗”,儿子扮演圆形小屋里的“小猫”,一起编有趣的小故事,做角色扮演的游戏。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儿子的目光里满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