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回忆我的母亲

回忆我的母亲

时间:2023-05-29 18:01:17

回忆我的母亲

回忆我的母亲范文1

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照片,是2005年在广州他们的儿子罗伟民的家中,照片庄重地嵌挂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

已经73岁的罗伟民,在接受了我的采访时,他的心情很沉痛,他从未与父亲谋面,与母亲也是在他17岁时见的第一次面。他深情回忆了父母亲的革命历程,言语中流露出对亲情、对母爱的渴望。

我对父亲和母亲的了解大多是通过亲友介绍或参观哈尔滨东北革命烈士纪念馆、南京雨花台纪念馆的陈列展览知道的。因为我在出生三个月后到建国之前,没有和父亲见过面,17岁时才见到母亲。那时候,他们都忙于革命,没有时间带我,我是姑姑抚养大的。虽然和父母没能生活在一起,没留下什么印象,但是他们在我的心中是伟大的。长大以后,我越来越了解他们,越来越理解他们,越来越思念他们。我为他们自豪和骄傲,我很敬爱他们。每当我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首先想到的是父母的坚强,尤其是父亲牺牲时的大义凛然,英勇不屈;母亲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仍然毫无怨言,兢兢业业,对党的信念始终不渝。我虽然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我要学习他们的革命品质,我不能给父母亲抹黑。

父母于1929年在南京结婚。当时,父亲罗登贤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母亲周秀珠任中共江苏省委妇委委员。

我的父亲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名罗光,广东南海(今佛山市)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后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中共广东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全总委员长兼党团书记。1931年夏,任中共中央驻东北代表,1931年12月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兼组织部长,领导东北人民创建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1932年底任全总上海执行局书记,是中共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母亲周秀珠,曾用名周冷波,化名王宝琴。1910年生于香港一个贫困的海员家庭。少年时因家境困难辍学,入纱厂当了童工。1925年她参加了广州、香港工人为抗议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案,支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而举行的政治大罢工。在这次震撼世界的大罢工中,目睹英国殖民军枪杀中国人民的血腥暴行,母亲经受了最初的锻炼和考验,更加坚定了反帝斗争的信念,她是这次大罢工中最年轻的积极分子。1926年春,母亲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当选为省港劳动童子团联合会执行委员、女童部部长。不久,母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调到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罢工委员会从事女工运动。1927年任中共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书记。1928年6月至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大会主席团唯一的女委员,她参与了大会的领导工作,两次主持大会主席团会议,并被指定为大会妇女运动报告人。在闭幕式上,母亲以妇女代表的身份致词,她的稳重成熟,她的热情工作,深得代表们的喜爱。母亲只有18岁,是与会者中最年轻的代表。等中央领导人都亲切地称她为“周小妹”。在这次会议上,她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此后她还被推选为中共出席共产国际六大的代表。8月27日,在共产国际会议讨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运动问题时,她在发言中阐明中国革命“运动仍在扩大”、“党的影响在逐渐扩大”、“新的革命高潮是必然要到来的”;强调“党应该开展日常斗争”、“领导反帝运动”、“领导军队的起义”、“特别关注农民反军阀混战,争取没收地主土地”、“有系统地领导游击活动,并采取措施加强现有苏区。党应该把武装起义作为统治……的唯一方法”,正确地宣传了党的六大制定的基本路线和策略。

1928年秋,母亲从苏联回国后担任中共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兼任秘书工作。此后任北方局妇委书记。1931年1月,出席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担任中央妇女部部长,她是中共历史上最年轻的部长。1931年夏,母亲随父亲到东北,负责中共满洲省委妇女工作兼做父亲的交通员。从温暖的南国到寒冷的北疆,母亲克服了气候不适等困难,在冰天雪地中,穿行于电车厂、烟厂,努力组织反日会,即使是怀孕的时候也不休息。

1932年10月27日,母亲在哈尔滨生下我。当时,父亲因为抵制王明的左倾错误已经被撤掉中共满洲省委书记职务,但他仍然执着地奔忙于东北各地组建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指导抗日统一战线的实践,坚持和东北人民同生死,共患难。父母亲严格遵守党的秘密工作纪律,毫不忽略地下工作的任何细节,同父亲在一起工作的冯仲云和薛文夫妻都不知道母亲生了我。同年底,母亲以虚弱的身体,抱着两个月的我,跟随父亲到达上海,父亲担任了中华全国执行局书记。为了不影响党的工作,在我还不满三个月时,母亲独自一人忍痛将我送到香港的姑姑家抚养。此后我们母子俩和父亲再也没有见过面。母亲的行踪被殖民当局巡捕发现被捕,因查不到证据不得不将她释放。此时,母亲想到东北父老在日寇的铁蹄下煎熬,想到父亲和战友们在抗日的烽火中厮杀,她将我托付给姑妈罗才抚养。那时候,父母亲都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奔波,甚至还没有为他们唯一的儿子起名字。小时候的我,看到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我却不知道父母亲是谁,他们在哪里,只是在睡梦中看见他们模糊的身影。

1934年秋,历经艰难秘密回到上海准备和父亲继续并肩战斗的母亲,却听到了一个令她撕心裂肺的悲痛消息:父亲在 1933年3月,因原全国总工会秘书长王其良被捕叛变,和廖承志、陈赓、陈藻英等5人,先后被陈立夫统领的特务机关勾结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巡捕房的英国巡捕逮捕。

在狱中,父亲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刽子手把父亲吊起来用皮鞭抽,用杠子压他的腿,把煤油灌进他的鼻孔,将钢针刺进他的指甲,甚至使用了电刑。父亲浑身伤痕累累,血迹斑斑,肌肉成块腐烂,但他始终宁死不屈。敌人还派大叛徒胡均鹤来监狱劝降,被父亲和难友们痛打一顿,以后再也没有叛徒敢来劝降。在监狱的四个多月里,父亲总是牵挂着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和全国的抗日斗争形势,乐观的团结和鼓舞难友们与敌人斗争。

为了营救父亲,宋庆龄4 月1日在上海发表《告中国人民书》,赞颂父亲是中国人民为之骄傲的典型,呼吁全国人民起来要求释放他和几千个与他们一样的人,就是释放中国民族的革命精神的不可征服的力量。4月5日宋庆龄、杨杏佛等代表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临时中央从上海专程到南京的监狱探视父亲等人。骨瘦如柴的父亲对他们说,我是始终要为无产阶级利益奋斗的,什么也不能动摇我。我将我的生命献给我们的党和全中国的无产阶级。

尽管父亲从事的是伟大的正义的事业,尽管宋庆龄等人全力营救,但他未能幸免遇难,1933年8月被秘密杀害于南京雨花台,年仅28岁。父亲高大的身躯倒下了,可他留下的背影是坚强的,他的生命里没有一丝一毫的沮丧和悲伤。同年11月的《中国论坛》刊登了题为《在中国的革命运动史中罗登贤的名字将永远光辉灿烂》的文章;1935年,党中央在《八一宣言》称赞他是“民族英雄”,1946年,《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永恒的光辉――不要忘记东北抗联创始者罗登贤同志》的纪念文章。父亲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树立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第一次看到记忆中的母亲是在建国后。在廖承志伯伯和连贯叔叔的安排下,我告别了姑妈,党组织将我从香港辗转接送到北京上学。临别时,姑妈知道我不认识父母亲,就将这张照片带在我的身上。在招待所住下以后,我按照连贯叔叔给的地址,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在被服厂,我第一次见到日思夜想的母亲。母亲讲述了父亲的情况,父亲的坚强勇敢,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的英雄气概引起我心灵上的强烈震撼,我的内心掀起了巨大的波浪,成为我一生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多年来,我一直很遗憾,没能在父亲面前叫过一声“爸爸”,父亲直到牺牲也没听到儿子的一声呼唤。

如果说,父亲的一生是壮烈的一生,那么母亲的一生则是坎坷的一生。父亲牺牲时,母亲年仅23岁。与此同时,她和年迈的妈妈、年幼的儿子也失去了联系。但是,孤身一人的母亲并没有消沉,她把悲痛和思念深藏心底,擦干了眼泪,踏着父亲的血迹,铭记着父亲的教诲,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积极投入到党的地下斗争中去。

1934年秋,上海党组织遭到破坏,母亲再次被捕,被关押在江苏反省院,受到严刑拷打。顾顺章的妻子张永琴,曾和母亲同住一个牢房。她在回忆母亲的时候说:“周秀珠对人热情真诚。在我刚被关押时,不时劝慰我,说笑话给我听。后来我才知道她是已经牺牲的罗登贤烈士的妻子。同她相处,使我看到了她和她的一些难友是为追求真理、为解放受压迫的人民干革命遭到迫害被关押,而我只是因为个人的不幸才有此遭遇。她对我做了许多启发教育。”通过在狱中的相处,张永琴和母亲成了莫逆之交。

令人遗憾的是,年轻的母亲为了争取早日出狱,履行了一般的悔过手续,1937年1月被提前释放出狱。

母亲出狱后,首先想到的是和党组织取得联系。我想,她不会不热爱、不想念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心里更希望中华民族早日立足于世界之林,更希望全国的人民大众早日翻身解放。那时候,远在香港的我,依靠着姑妈生活。他们的生活很困难,有时我只能在街头流浪。1942年,日本侵略香港,姑妈被迫逃往日本,我回到乡下的叔叔家。抗战胜利后我回到姑妈家。党组织没有忘记父亲母亲,地下党组织找到我,送我到培侨学校上学,老师为我取了“伟民”的名字。

母亲舍弃了对我的思念和牵挂,几经辗转,在武汉找到了,同去了延安。在延安,她见到了蔡畅、李富春、康克清、邓颖超、任弼时等老战友,向党组织如实汇报个人的经历,接受党的审查和处理。在那以后的30多年里,她做过被服厂的保管员、会计、文书,担任过陕甘宁边区托儿所所长、工务科科长。无论在哪一个工作岗位上,她都不计较名利待遇,不计较职位高低,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多次被评为陕甘宁边区模范工作者。1946年经刘少奇等人批准,她重新回到党组织的怀抱。

同年,母亲听从党的召唤,奔赴东北,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供给部被服厂佳木斯分厂军代表、厂长,东北军区军需部三局被服厂厂长,率领职工日夜生产,为东北民主联军按时提供军装,为东北的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1948年秋,她出席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和东北解放区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当选为东北总工会执委。这个期间,她两次荣记战功。1950年后任中南军区军需部二0一厂党委书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制作被服和军装。1956年荣获二级解放勋章。同年,她转业到武汉第一针织内衣厂任党委书记、武汉市纺织工业管理局党委副书记。1963年任武汉市妇联副主任。

在中,母亲因为历史问题被无情批斗,但她坚信党,总是教育我们要正确对待,要一心一意跟党走。1970年12月,她默默地在武汉逝世。1979年4月,中共武汉市委为她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对她的革命一生给予了肯定。

回忆我的母亲范文2

    一、电影美术所营造出的情感氛围

    上文中提到,《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是从两个角度进行故事情节构图,一个是现实角度,一个是回忆角度,这两方面的表现,从现有大多数电影中来看,对于有关过去的回忆,一般的处理形式是通过黑白色彩来进行色彩铺垫,以表现所谓的“逝去”和“过往”,对于现实情节则采用非黑白色彩,以表现“现在”和“希望”,而在此部影片中,对于有关过去的回忆,色彩基调则选择了很多鲜亮的色彩,对于现实部分的表现中,采用黑白的色彩效果。从电影美术的符号观来看,将黑白色彩作为电影中现实部分的色彩基调,是因为现实部分的情节描写是灰色的、悲伤的,影片一开始主要描写父亲的葬礼,在整个情节中充满着亲人离去的悲伤,没有所谓的欢声笑语,没有欢快的气氛,同时情节中通过冬天下雪的场景也比较适合运用黑白色彩效果,更能够烘托现有的情感基调,深冬里大雪覆盖下的原野,苍苍茫茫的白色,冰冷呼啸的寒风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中无情的画面。总的来说,黑白色彩用于现实部分的色彩基调。主要是因为现实中父亲的死亡所带给儿子的悲凉气氛,而相对于现实中的悲凉,有关过去的回忆似乎就充满了温暖和欢快,因此在关于回忆部分的描写中,充满了各种饱满的色彩。总体来看,电影中的现实部分黑白色彩的运用,将影片的情感层次感展现出来,影片的描写也是基于这种层次感展开。这两种情节构图中的不同的色彩基调选择非常不同于诸多现有电影的构图色彩选择,独特而具有说服力,同时容易让观影者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共鸣。当影片开始回忆部分的描述时,能够明显感觉到整个画面的基调变化,色彩选择上逐渐由冰冷的黑白色转变为美好、温暖的彩色。影片中回忆部分的多种美术色彩组合的运用所烘托出的故事情节与影片一开始的父亲葬礼的现实部分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将回忆部分的父亲和母亲纯美的爱情故事展现给观影者。应该说,这些色彩的运用中着重表现在场景的色彩运用中,场景中暖色或者相对较纯的色彩运用主要体现在淳朴的乡土风情和优美景色中,这些都是作为回忆部分的色彩基调,这也正符合回忆部分的情感体现,张艺谋导演通过将回忆部分的多彩的风景和人物色彩进行组合搭配,表达了对于过去美好记忆以及纯美爱情的向往,把母亲过去生活中爱情所带来的幸福感以及满足感立体展现出来,这种立体感来自于回忆部分中的色彩搭配,当然也来自于现实部分色彩基调的对比。回忆部分的色彩基调中,母亲的红棉袄,麦黄色的田间田野,配合以各种乡间的声音,加上母亲纯真的笑容和清澈的眼眸,使整个回忆部分的情感效果更有层次感,这其中的美术表现是以一种电影基调、电影背景展现出来的。综上来说,现实部分和回忆部分的美术色彩对比,反映了整个故事情节的情感前后对比,引起了观影者的情感共鸣。

    二、影片中的美术载体及其美术特征

    (一)美术场景———以路为例在影片中,场景或者景色经过特别的艺术处理以及反复的运用可以展示出特有的视觉效果和心理反应。影片中开始部分是从一条弯曲的路,借由路本身的另一种含义描写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情之路,也表达了影片中的主题。影片中,对于路的美术处理运用了许多关于乡间小路的画面,它无声表达了父亲和母亲在爱情道路上的坚韧。在电影中的回忆部分中,父亲和母亲在村子路的两头的场景,预示了他们之间爱情故事的开始。在父亲逝世后,母亲仍然坚持在路上等待,表现了母亲对爱情的坚韧与执着。影片中对于“路”这一场景载体的美术表现,将路的线索作用、贯穿作用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故事情节的表现提供了很好的视觉效果。另外比较典型的美术运用镜头中,母亲把一个青花瓷固定摆放在同一个位置,在对青花瓷的描写中,通过远景和中景进行了特写,从侧面烘托了母亲单纯的等待和对父亲真诚的爱意。

    (二)美术人物载体电影中色彩的运用,当然离不开对于人物的色彩处理,人物美术造型对于反映故事的时间变化和故事情节起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年轻时候的母亲,扎着小辫子,身上穿着红色的棉袄和花棉裤,结合电影中母亲的一系列的动作,将母亲纯真的乡土气息表现出来,同时正是这种美术渲染也将母亲对爱情的坚持和单纯展现给观众。影片回忆部分的描写中,母亲身穿红色的棉袄在路口等待父亲,镜头多次经过远近的变化,近景、远景、中景的综合运用,反映了当时母亲的心理变化。电影中,母亲为了能够听见父亲的声音,在去村口打水的画面描写中,后边是金黄色的背景以及蜿蜒的道路,加上母亲纯真快乐的笑脸,使得整个画面饱满而又醒目,在此画面的处理中,并没有类似近景远景的切换,基本上是衣服固定的画面,这通过相对静态的表现方式,配合当时的美术场景布置,将母亲对父亲的爱情展示得非常纯真和干净。在母亲等待父亲的路上,画面中背景是在一片金黄色中开始,并在其间不断闪过,又不断闪入,母亲与景色做了完美的融合,画面温暖而又生动。在母亲追赶父亲的车时,奔跑中一幅幅画面穿插变化,整个画面的色彩表现配合母亲焦急的心情,画面透出来母亲真切的情感。在电影的结尾部分中,母亲奔跑在路上,又将我们带入到整部电影中的核心部分———多彩温暖的回忆,这不光是对回忆的再现,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画面效果,为整个故事带来淳朴和具有回味、反思性质的思考,影片中,母亲和整个场景的布置完美融合,将电影美术的魅力展现出来。

    (三)影片中的经典美术画面分析在深秋的季节中,母亲的那件大红的棉袄和周围金黄色背景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美术效果,母亲的红色在一片片金黄色中跳跃,这着实通过这种动感表达了母亲此刻对于爱情的懵懂和情感。母亲在金黄色的树林中等待父亲的画面中,色彩温馨透出浓烈的情感,在逆光中的人物变化又使画面在浪漫中存在一丝羞涩;电影中路边枯黄的野草,反映了母亲内心的焦灼和不安;在母亲盼望已久的父亲到家里来吃饭时,母亲穿着红棉袄站在门内,在温暖的阳光的照耀之下,将母亲热切盼望的爱意展现出来,非常生动,这幅画面不仅留在了父亲的脑海里,也深深印在了观众的心里,是整部影片中最为鲜活、充满想象空间和无限美好的美术画面;电影中的美术画面非常经典,对于其他影片的制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这些画面的表现无疑都展示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以及故事情节的变化。

    三、结语

    电影中的美术运用对于电影的整体艺术表现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烘托和渲染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变化,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描写了一个单纯而又热烈的爱情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唯美的电影美术画面。影片中的美术运用独特而又经典,对其中美术运用的分析,不光是对于电影美术艺术的总结,同时也是对当下国产电影,尤其是国产商业电影中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走形式不走心的视觉设计的一种反思。我们的国产电影要想在世界电影中立足并获得较好的国际评价,仅仅靠所谓的大片制作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展示我们自己独特的文化,而对于电影美术的艺术化运用非常关键。

回忆我的母亲范文3

白云飘飘网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在生活中,有些事令你激动,令你感动。会有关心你的人,会有爱你的人。这些人和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珍藏在你的心底中。回忆着曾经的人和事,你很再次激动,再次感动,再次充满力量。把自己心底里的宝盒打开,秀出属于你的记忆。

看着蓝天,吹着大自然的风。脑子中闪过一段记忆,我脸上挂起了淡淡的微笑,一段记忆,如暖阳般的记忆。

春去秋来,秋风代替了春风,黄叶代替了嫩叶。现在代替了过去……秋天到了,那是我和母亲最喜欢的季节。秋天能触动我和母亲的心弦。我的母亲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妇女。高挑的身材,十八岁的少女嫁给了二十岁的小伙子。

母亲是个很善良的农村妇女,为了生活只好努力,只好辛苦。自己一个人供着儿女们上学,母亲的坚强展示在她的外表中,但心里的脆弱只有母亲一个人知道。母亲在家乡里开了一个卖糖水的小店子。从7点开始工作,一直到夜晚11点多,但母亲没有在儿女面前抱怨过一句。白天看着母亲帮我们煮好饭,而自己就呆在炎热的厨房中,开始把糖水煲好。母亲一会看着钟,看下时间到了没,如果到了,就关火,一会把煲糖水的料准备好,看着母亲走来走去……母亲的脖子上老是挂着一条毛巾。背后的汗水早已把朴素的衣服浸湿了。

傍晚,母亲在和我们一起吃饭,忽然传说一声:“买糖水”,母亲停止吃饭了,开始工作了。看着母亲出门的背影,母亲你累吗?晚上,母亲打开店门,在店里打扫好,等待客人的到来,一阵人流进来了,母亲开始忙了起来,看着母亲帮客人拿这拿那,走来走去,但母亲不会说她累,只是依然面带微笑。有些小混混来消费,专门是想吃“霸王餐”的,母亲还是面带微笑的服侍他们,毕竟他们是客人。

夏天,看着店里的母亲忙来忙去,我主动来帮母亲,我小心翼翼的把糖水端到客人的桌上,有时,不小心把碗摔碎,母亲会把我给骂下,叫我以后小心点,但我不懂母亲的心,很生气的跑出去了,好久没有回去。看着,母亲的担心样,我努力安慰自己,母亲是因为太辛苦了,太累了,太关心我的,才会骂我的,母亲是爱我的,希望我可以好好的。想着,这些理由,我鼓去勇气,回家去了,我自己一个人呆在房间里,发现床上有一条纸条“小妹,母亲累了,所以骂了你,很对不起。”我看了这纸条,泪水模糊了双眼,母亲对不起,是女儿不明白你的心。

冬天,生意继续做,母亲为了可以让我们上学时可以吃一顿好的,可以穿好看点,母亲做了多一门生意——烧烤。看着母亲认真工作的样子,每个晚上顶着烧烤味,母亲继续工作。有一个晚上,我和哥哥帮去找母亲,看着母亲脸红红,还一直咳,我想母亲可能感冒了。哥哥很生气的对母亲说:“不要干烧烤,对身体不好。”母亲笑了笑:“你们回去吧,母亲的身体很好。”哥哥牵着我的手回去了,我松开了哥哥的手,我跑回去,站在一个离母亲大约有1米远的角落看着母亲,现在是晚上10点了,母亲拿了张小凳子坐下来洗碗。一阵寒风吹来,我打了个寒抖,看着母亲洗碗的背影,背有点驼背了,头发上多了些白发,手在寒冷的水中工作,看着母亲穿着单薄的衣服,我眼红了,心好痛,我跑回去把姐买给母亲的大衣拿来,我抱着大衣,站在母亲的后面,“妈,给你。”

有时,半夜起来,看见母亲一个人在哭,眼眶流下母亲的泪水,看着母亲的眼泪,我恨我自己,干吗不能给母亲幸福的生活呢?我跑了过去,抱住了母亲“母亲,如果累了,就哭出来,不要忍着。”

秋天到了,母亲老了,我牵着母亲的手走在小路上,看着飘落的叶子,看着秋天的日落,吹着属于秋的风,我和母亲慢慢的走着……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望夫中学初二年级:miss25888

回忆我的母亲范文4

虽然我不是个喜欢打探别人隐私的人,但是作为部门领导,我有义务帮助她解开心结,要不然,太影响她的工作状态了,也太影响部门的工作了。

中午休息的时候,我邀请亚娟去单位附近的一家茶室单独交谈,问她到底有什么心事,弄得好几天都心神不宁的。

亚娟开始向我倾诉了,原来,她来我们公司之前,因为母亲重病在身,她回家护理母亲,半年后,母亲还是病逝了,由于亚娟把工作几年辛苦积攒的钱都给母亲看病了,她重新回到上海后,寄居在一个远房亲戚的家里,住在别人家里很不方便,她想自己出外租房住。因为需要预交一个季度的房租,手头的钱不够,于是就向大学里一个非常好的同学借三千元钱,没有想到的是,大学同学居然婉言拒绝了。亚娟很受打击,觉得人情淡薄,多年的朋友算是白白相处了!

说到此,亚娟情绪激动起来,开始愤愤不平地怒斥同学的忘恩负义:大学的时候,因为这个同学急发阑尾炎,自己半夜里打车把她送去医院,并且同学在医院里做完手术休养的时候,亚娟还专门请假三天陪护;这位同学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求职不顺,还是亚娟帮忙把她介绍给以前工作的公司;同学的母亲来上海看望自己的女儿,亚娟还花上半天的时间陪同学去火车站接她母亲,另外,还在饭店请她母亲吃饭,算是为她接风……说到最后,亚娟咬牙切齿起来,看来,她对这个“白眼狼同学”非常愤恨。

我劝说道:“别激动,平常心!平常心!慢慢说。是的,听你这么说,你对你同学确实非常好,但是,你现在好好回忆,她做过哪些帮助你的事情呢?”

“帮助我的事情?”亚娟迷茫地看我一眼,情绪开始逐渐稳定,她边慢慢喝茶边皱着眉头回忆。

在我的反复提示下,亚娟终于回忆出了朋友曾经帮助她的一些事情:母亲重病期间,同学专门风尘仆仆地辗转两千多里到了亚娟的农村老家看望,还送给亚娟两千元钱,让亚娟多给母亲买些营养品;母亲病逝后,处理完后事,亚娟重新回到上海,火车深夜到站,同学独自在冬季的寒风中等着接她;同学和男朋友贷款买了房子,搬了新家,换了新家具,以前的很多生活用品例如炊具什么的,都送给了亚娟……

在我的反复提示中,在亚娟不停的回忆中,亚娟的脸上越来越平静,后来,居然还显出幸福来。

听完亚娟的回忆后,我说道:“对于很多人来说,回忆是个奇怪的筛子,它留下的总是自己的好和别人的坏,如果不是反复启发你反复提醒你,你能说出同学曾经对你这么多的好?”亚娟脸红红的,不好意思地笑了。

接着,我劝说她:“其实,每人都有每人的难处,你刚才不是说你同学贷款买了房子吗?也许人家确实手头很紧,实在没有钱借给你。”亚娟听后,默默地点了点头。

那天,我从银行的自动取款机中取了三千元借给了亚娟,让她应急。亚娟非常感激,居然眼泪汪汪的。我开玩笑说:“别这么煽情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现在一起共事,以后最终还是会分开的。等你以后再回忆我们相处的时候,你回忆的只是你对我这个当大姐的怎么怎么好,大姐对你的帮助,你肯定会从你回忆的筛子中筛掉,剩下的只是你对我的好以及大姐对你的‘坏’。”

回忆我的母亲范文5

同心出版社出版的《甜美的呼唤》一书,其副标题是“名人忆母亲”。这是一本值得认真品读的好书,它不仅是对青年人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教材,成年人也可以从中比照反思自己的孝行,若有缺失当及时弥补,以减少将来“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痛苦。

全书虽收了五位外国作家赞扬母亲的佳作,但大部分是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艺术家、学者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其实,母爱,中外没有分别,因为这是共同的人性。惠特曼说:“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高尔基也说过:“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所以,我只想重点谈一下中国作家回忆母亲的文章。

在50多篇忆母亲的文章中,我被著名的诗人型评论家阎刚的《我的母亲阎张氏》深深打动了,读完竟潸然泪下,这在我的阅读经历中是少有的。阎刚欣赏散文的“悲剧”色彩,他强调散文写作要“自由”,要“真诚”,要有“感情”,要容纳人生的经验和情感。

他这篇忆母亲的文章就是满怀炽热的情感率性写出的。最令人嘘唏的是,他母亲病危辗转病榻思念他时,正是他胃出血住院抢救之时,彼此瞒着,他没有寄一分钱也没尽一点孝心和责任,他痛心疾首地自责对不起“生我劬劳”的母亲!在他眼里,母亲是最命苦的人。他在文章结尾时,哭喊着:“皇天何极,皇天何极!母亲死不瞑目。”他在文末给母亲下了个定义:“什么是母亲?母亲就是你天然的保护神,天生的活菩萨。她生下你,她就不遗余力地保护你,千方百计体谅你、原谅你,纵然把命搭进去也在所不惜,终生无悔。在母亲的心目中,你永远是个孩子。母亲就是专为儿孙受苦才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这个定义较全面地概括了“母亲”的特征,书中其他回忆母亲的文章,虽然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对母亲优良品质的描述,都概莫能外地归纳其中了。

阎刚母亲出身贫苦,吃苦耐劳,肯为子女牺牲一切,虽没文化但深明大义,是我国农村广大劳动妇女的典型,是当之无愧的好母亲。但是,母爱就是母爱,它是先天的、自发的本能,母爱与出身门第、文化教养、职业、经历等关系不大。

在上海作家程乃珊的眼里,她的母亲同样是好母亲、好老师。程乃珊的母亲出身名门世家,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教育系,长得美貌动人,待人接物风度高雅。她按自己的理念,在衣着、谈吐、举止各方面严格训练程乃珊,把她打造成文明的有修养的“淑女”,成为80年代后“上海小资情调的开拓者”(秦怡语)。程乃珊在《我的妈妈》中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她给我的很好的教育,我可能也不会有执着追求的胆量,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可能就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但是,“”中对程乃珊母亲的批判和同事间的揭发,使她母亲遭受巨大压力而精神崩溃,十年间进了三次精神病院!

“”中极左思潮泛滥成灾,过度强调阶级斗争,扭曲了正常的人伦关系。杨静远(翻译家)在《折翼的凤凰》中即描述了她母亲著名作家袁昌英(武汉大学教授)在中的凄惨遭遇和她们的痛苦心情。杨静远的父亲也是武汉大学教授,“”开始即自杀,她作为女儿,却“如释重负”“松了一口气”,因为她要划清界限以自保,她认为这是“那个怪异反常的时代怪异又并不怪异的现象――一种扭曲变态的心理”。

其实,这种变态心理并不奇怪,在资华筠(舞蹈家)写的《严母的慈爱》中,也提到她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批判家庭”,常和母亲顶嘴的事情。但她的母亲却“深明大义,不卑不亢”,理解并谅解她的行为,她的母亲包容她,至死都没有任何怨言。

杂文家徐懋庸的《母亲》一文,读后令人深长思之。他最不能原谅自己的是“在解放以后不去看望母亲,实在是罪无可赦的事”。他虽然在文中列举了四条理由,但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在他来说,回家看望母亲是“轻而易举”的事。他只是在母亲死后才“抱憾无穷”,才明白回家看望母亲的重要,“但是已经无可奈何了”,因为子欲看而亲不在了!徐懋庸的沉痛忏悔,具有警示后人的普遍意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好几篇回忆文章都提到孟郊的这两句诗和民间流传的俗语,如“养儿才知父母恩”“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等。母爱像一首诗歌,发自内心,浅吟低唱;母爱像一场春雨,点点滴滴,润物无声;母爱像大海,浩瀚无边,包容万物。人们对母亲的赞美,也无穷无尽。最早设立母亲节感谢母亲的人,是希腊人,每年的一月八日,希腊人都会送礼物给母亲。

其实,我们送给父母亲的礼物,应该是孝心,应该是常回家看看!

回忆我的母亲范文6

每年端午节不用出门就可以拔艾,给自家门上、邻居门上插上,心里美滋滋的。感觉又回到百草芳香的大自然了,感觉有艾香罩护,心清气爽,百毒不近,百邪不侵。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记忆里的小故事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记忆里的小故事一

记得小时候过端午节,天不明,父母姐哥就起来了,和村里的邻居们一起上山爬洼去拔艾蒿。讲究必须拔没见到端午太阳的艾蒿。沾着露水的艾蒿抱在怀里、背在背上,挎在篮子里,带回各家各户,插在门上辟邪。

拔回来那么多艾蒿不会被浪费,趁着湿嫩,一把一把拧成艾蒿腰(绳),挂放在背阳处的墙壁上、窑腿上、房檐下,三两天就干透了。夏天的晚上,点燃,放在窑里,可以熏蚊子。记忆中那艾蒿腰点燃后浓烟粗粗的一股,特别浓,特别呛,我们捂着鼻子、眯着眼睛、咳嗽着跑到院子里,喊叫着:呛死啦!呛死啦!

等到艾蒿腰燃尽,化成一条银白的灰线,烟散尽,独留一股淡淡的艾香,更没有蚊子侵扰,一家人可以安然入眠。我父亲是老中医,会艾灸,记得我有次感冒发烧,正迷迷糊糊睡着,突然觉得脚心发烧,猛然惊醒,打了一个冷颤,竟然从此就退烧了,清醒了,感冒好起来了。我一直也没明白是艾灸的功劳,还是因为受到了惊吓。艾草是宝,还可以煮水烫脚,可以静心安眠,可以驱邪保健。

在城市里上班,没时间去山上拔艾,也懒得去探寻哪座山上有艾蒿。那年回家从老家挖回来一株艾蒿苗,移栽到露台上,竟然就繁衍出一大盆。每年端午节不用出门就可以拔艾,给自家门上、邻居门上插上,心里美滋滋的。感觉又回到百草芳香的大自然了,感觉有艾香罩护,心清气爽,百毒不近,百邪不侵。

拔完艾蒿的手,香气余留,久久不散,如一声提醒,一声呼唤,那乡思乡愁就淡淡的浮上了心头。

记忆里的小故事二

每年的端午节我都会想起我早逝的母亲。今年我与母亲同龄了。人生漫长,回首一瞬,一晃就过去三十多年了。

母亲去世的前一天不舍得吃一个甘蓝菜,说是留着端午节大哥回来时,一起做饺子馅包饺子过节。

母亲去世的那天是五月初一。一生节俭的母亲没有等到大儿子回来就在黎明前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在我们是难以忘怀的痛。

母亲的一生很短暂,很平凡。母亲省吃俭用抚养我们兄妹五个成人。从没有怨言,病中还不忘念叨我们好好吃饭啊,不要喝凉水啊,天热睡觉记得盖好肚子啊。

母亲走得太年轻,我还太小,不太懂得母亲的不容易。母亲养我长大,我用我第一个月的工资给她买了五斤苹果。那时我每天赚到六毛钱。有了工资可以给妈妈买药了,我心里很是安慰。在没有上班赚钱以前,我总是把爹给我打酱油醋找回来的分钱攒起来,攒够七分钱就到村卫生室买上七片氨茶碱,母亲喘不过气来是就拿给她一片吃下去。

母亲只要喘过气来就叨唠着:“快去吃饭,我没事了。”每当那时我就噙着泪水赶忙答应着回转身离开,然后躲到一边偷偷地抹眼泪。

母亲的病发展迅速,还没等到我领第二个月的工资就去了。我没有好好孝敬母亲,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这是我一生的亏欠。

每年的端午节我都会想起我可怜的母亲。我知道人世沧桑,多灾多难,抹掉眼泪后,不忘振作自己,只有拼搏进取,才有美好的未来。

记忆里的小故事三

六一儿童节来临了,这是你们每年最高兴最开心的日子,在此爸爸祝你们节日快乐,健康成长。

由于爸爸最近工作的原因,今年不能陪你们一起过节,在此表示歉意,希望你们能够原谅,因为成年人的世界总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现状,等你们将来长大走上社会成家立业了你们就会自然明白。

其实爸爸虽然最近在外面,但是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去回忆你们三个从出生到长大的故事。因为此时的回忆里,记录着生活、工作、温暖、还有幸福。因为从当初两个人的世界,到今天五个人的天空了。

其实每当晚饭过后时,望着窗外的车水马龙,看着城市斑斓的霓虹灯,总会让我情不自禁的唤起思乡情愫。当喧闹的都市让人感觉到孤独时,我总是在想,为什么思念总是那么遥远?

有时候我感觉真的很累,也在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奔波?也许是因为爱、因为家、因为对未来的追求和期盼、因为还有很多的任务没有完成,农村娃的命运大多身如浮尘,由不得自己主宰。有分有聚、有苦有乐是成年人的生活常态和人生伏笔。生活其实就是这样既复杂又简单!而我的思想更是单纯而朴素,虽身处都市却永远无法学会都市人的浪漫。

回忆我的母亲范文7

记忆中的那一朵菊花,她是金色的,很美很美,所以我的童年便也是金色的;她是爱的归途,所以我便一直拥有幸福。

五月,金色的五月——孕育了温馨般的“母亲节”。母亲节,一个让我懂得感恩的日子。茫茫人生路,历经了多少个母亲节,有多少感恩,有多少感慨,有多少感动,我已记不清。但是,我真希望能通过时间的隧道回到那个充满金色的的童年时代,因为那里有见证母女情深的里程碑——

故事定格在七八年前的一个母亲节,由于受了某些事的影响,不禁勾起我深藏多年的那一份回忆。虽然具体时间已经记不清了,但那件事我却记忆犹新——

或许是受了学校老师的影响,还是感恩的心开始萌发,我鼓起勇气,决定也向母亲表达爱意,当时,我真的很开心——

花,一直是美丽象征。她,有着母亲的纯洁,有着母性的光辉 ,有着母爱的执著,所以“花”是送给母亲再好不过的礼物了!

最后,我毅然决定送母亲一朵花!

虽然记忆有些模糊,但我深刻地记得,母亲节的那个早上——我很难熬!满怀的尴尬与踌躇,我徘徊不定,不知所措......就在母亲快下班的时候,我突然紧张起来,可是来不及了——连忙从搂上的花入手。五颜六色的花让我眼花缭乱,时间已不允许我挑选了,凭感觉,我选了那一朵金色的菊花,我知道那是妈妈的至爱。我手忙脚乱的,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可以把花修剪得漂亮些。经过精心地修剪后,那便是一朵与花店不相上下的花了!当时,我心里乐滋滋的——

可是,好景不长。也许是东方孩子的羞涩,我始终不能像西方孩子对亲人朋友的那份热情,我不敢面对着母亲说“I LOVE YOU”之类的话,尽管当时的年龄正值在母亲怀里撒娇。可,我依然没有那股勇气!当时,我真的很伤心——依稀记得手中的花伴随着钟响而颤抖......我沮丧透了。

最后,我毅然决定把花扔了!

无可奈何,这也许是最好的解脱。矛盾、踌躇、徘徊.....让我毅然把花扔了,就如同我下定决心送花时的那般勇气。当时,我怪自己,怪自己胆小......时隔多年,这份深藏已久的回忆没有人知道,我也没有说出来。今天,我敞开心扉,与您共享那份纯真的回忆。虽然花已扔可,可她却永远绽放在我的心中,并且永不凋谢,越开越灿烂。她是爱的归途,是我的幸福,就像您一样,永远那么年轻,那么漂亮!

现在,我不怪自己,因为我明白,从那一朵菊花开始,我已学会了感恩。

回忆我的母亲范文8

阿琛

我对端午节的美好回忆都还停留在某一个时间点之前。这记忆与屈原和龙舟无关,它是由彩色葫芦、艾蒿、荷包、五彩线和母亲包的馄饨切割成的一个个记忆碎片。

小时候,端午节是格外被重视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过端午节,绝不意味着只是端午那一天的事。大概从端午节前一个月开始,大家就已经开始为这个节日做准备了。

家家户户都要叠葫芦——各种五颜六色的纸葫芦。端午那一天要把这些纸葫芦挂在门和窗户上,据说这样可以消灾免难。母亲们给孩子制作装了香草的荷包和五色线绳。翻出那些经年积攒的碎花布,如果是缎面的更好,跟母亲一起缝制荷包,是那个年代最自然的亲子交流,一点也不刻意。过节时每人脖子上挂一只香喷喷的荷包,脖子、手腕和脚踝处都系上五彩丝线,那也是那个朴素年代难得的装饰。

端午节一大早,母亲会把我们从被窝里"拎"出来,然后"赶"我们出门走一走,据说这样可以祛百病。不管传说是真是假,反正小时候每年端午都不曾睡过懒觉。一大早起来尽管还睡意惺忪,但只要站在院子里,猛吸一口混着着晨露和花草的清新气息的空气,便顿觉清爽,整个人都精神了许多。

姐妹们结伴到野地里去采艾蒿。在我的记忆中,端午经常下雨,但不大,常常是毛毛细雨。一下雨,母亲就会担心年景不佳,预言会有虫灾。我不知道这两者是否真的有必然联系,但母亲的预言几乎每次都能应验。不过顶着蒙蒙细雨去采艾蒿,也是蛮有趣的。

相对于水蒿,艾蒿的叶子比较圆,叶面有白色的小绒毛,而且值端午季,艾蒿长得也没水蒿高。但那时太小,我们经常会错把水蒿当成艾蒿采回去。回家的路上总会遇到三三两两采艾蒿的人,有的刚来,有的则满载而归。总之,不论你起多早,总会有比你早起的人。熟识的见了面相互打个招呼,而后又都各自匆匆上路了。因为采艾蒿的人太多,艾蒿也越来越难采到,有人甚至不惜跑出十里八里去采。

等回到家里,打上一盆清水,把新采摘的艾蒿放到水盆里,用艾蒿泡过的水洗去一脸污垢,清爽极了。采回来的艾蒿要插在门上一束,再分插于各个窗户上,但凡能放的地方都可以放几枝。冲洗几枝叶片饱满的投到水缸里,据说喝了艾蒿泡过的水也可以祛病消灾。

对于北方人来说,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物是鸡蛋。而且尤其以农历五月初一到端午这几天下的蛋为佳。据说这几天下的鸡蛋对祛病消灾更有效。那时母亲养了几十只鸡,家里唯一不缺的营养品便是鸡蛋。初一到初五下的鸡蛋要做好标记,待到端午这天,煮上一锅鸡蛋,锅里也不忘放上几片艾叶。尽管那时生活并不富裕,但并不觉得鸡蛋是美味,可端午的鸡蛋是必吃的。我向来不爱吃蛋黄,因为觉得太腻太噎人。即便如此,在端午那天,我也会连黄带清把鸡蛋全部吃掉。

那时,我家乡还没有吃粽子的习惯,每次采完艾蒿回去,早餐已经准备停当。印象最深的端午饭是母亲亲手包的馄饨。一家五六口人,只有母亲一个人包馄饨。洗菜,剁馅儿,和面,包——这些环节要全部在一个清晨完成,我从来不知道母亲是早上几点起床的。直到自己做了母亲之后,才真正体会到了为人母的辛劳。

都说"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孩子对母亲的感恩,绝不仅仅因为母亲给了他/她生命,这种情感的维系要靠一点一滴的生活琐事做铺垫,再由一个个记忆碎片编织起来。味觉的记忆往往更具体而深刻,很多年以后,馄饨的香味儿还飘荡在我脑海深处,那是母亲给我留下的童年记忆之一。

现在城里人极少在端午这天出去采艾蒿了,市场上随时可以买到粗壮新鲜、卖相极好的艾蒿。也极少有人给孩子们做荷包和五彩线了,这种东西在商场超市甚至地摊儿上都能买到,而且样式也越来越漂亮。葫芦也还有卖,但已经极少有人往门窗上挂了。粽子成了端午节饭桌上的主角,也成了商场超市精心包装的礼品,唯一不变的还是要吃鸡蛋,但再也无法区分哪些鸡蛋是初一到初五下的。

现在的孩子不像我们小时候那么期盼各种传统节日,他们向往的或许是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之类,年轻人过情人节要比过春节兴致更高。我们过节时,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是一种必要的仪式,而现在过节,往往是在QQ或微信上发条祝福,聚或不聚都只是形式而已。

回忆我的母亲范文9

那时没有追星一说,但她每次演出结束后,总会有很多热情的戏迷等候在后台的门口,为的是见上母亲一面。

正当母亲的事业如日中天时,一场谁都无法预料的灾难降临到了我的头上。

那天,我和几个邻家的小伙伴一起在院子里玩耍,突然,院外急速驶过一辆卡车。车轮碾压崩起的一个石块儿跃过不算高的院墙,正巧砸在了我的头上。

我感到一阵钻心的疼痛,后脑顿时涌出了鲜血。正在屋里做饭的母亲闻讯赶来,她赶忙抱起我,在周围邻居们的帮助下,用一辆三轮将我送往医院。

也许母亲害怕我昏睡过去,一路上不停地叫着我的乳名,但渐渐地,我还是失去了知觉。

当我苏醒过来,第一眼便看到母亲脸上不住地淌着泪水。她紧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儿子,你总算是醒过来了。你已经昏睡了三天了。”然而,我却一点也回忆不起发生了什么事。

母亲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医生说,我的大脑神经受损,很可能永远丧失对往事的记忆。

悲伤万分中的母亲选择了坚强。那段时间里,她带着我四处寻医问药,期盼着尽快医治好我的病。可是,一年、两年过去了,几乎所有的医学专家都对我的病情表示爱莫能助。

母亲却坚定地说:即便没有药物和医疗手段可以治疗我儿子的病,我也绝不会放弃我的儿子!

从那天起,母亲再没有接演过一出戏,也再没有登上她深爱着的舞台。她时时刻刻地陪伴在我的身边,给我讲述从前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帮助我唤醒沉睡的记忆。

有人曾劝说母亲,不该放弃演员这份事业,因为放弃就意味着母亲将永远告别她所热爱的舞台。但母亲却坚定地摇头说:“我现在需要的不是舞台,而是我儿子的未来。”

就这样,母亲时刻陪伴在我的身边。帮助我重新回忆并认识生活中的每个细节。

8岁那年,我终于迈进了校园。我学习起来非常的吃力。母亲每天晚上都会耐心地给我讲解这天新学的课程,而我学得也十分努力。尽管如此,我第一学期的考试成绩依然很糟糕。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感觉自己根本不应该上学。但母亲却没有放弃,每当我情绪消沉时,她就微笑着对我说:“你要记住,无论什么时候,在妈妈的眼中,你永远是最聪明的!”

在别的孩子玩耍时,我和母亲俯在课桌旁温习功课,在别的孩子与父母逛公园时,而我正依偎在母亲的怀里,细心地听她讲述着往日的故事。

渐渐地,我已能清晰地回忆起,在我生日那天,母亲送给我的木头手枪;第一次和母亲讲狼和羊的故事;隆冬夜里,我蜷缩在母亲温暖的被窝里,听母亲讲古代的戏曲故事……与此同时,我的学习成绩也开始在慢慢提高。

十几年后,我的身体已经完全康复,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市人民警察学校,成为一名光荣的公安民警。但是,母亲当年在事业上的辉煌却早已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当我穿上警服的第一天,母亲特别邀请了诸多好友到家中做客。他们大多是当今非常有名的戏曲艺术家,每个人头顶上都闪烁着耀眼的“光环”。

回忆我的母亲范文10

我爱吃泡泡糖。

于是兜里一有钱的时候,我就会跑到商店,把它们换成花花绿绿的泡泡糖。

要是不小心吞下去了,小心变成植物人!母亲每次发现我偷吃泡泡糖的时候,她就会厉声训斥道。

这是令人恐惧的,没想到好看的外表下竟是如此狰狞的危险。可是谁又戒得了呢,那块散发着淡淡水果味的方块,放进嘴里,一股香甜的气息蔓延唇齿,然后再吹出大大的泡泡――没有比这好吃又好玩的了,而且,哪个笨蛋会把泡泡糖吞进肚子呢。

因此,尽管对母亲的威严以及泡泡糖的副作用望而生畏,但是我依然背地里对它们置若罔闻。少年寂寞的时光,我在母亲不在家的时候就开始咀嚼着它们,那些不快和孤寂被一并吞进肚子里。

那时候我和母亲住在一个大宅里,父亲在很远的地方谋生。偌大的屋子母子俩住着空荡,母亲最后决定把屋子的一部分租出去。要租给谁好呢,嗯,脾气一定要好,要爱干净,最好有个孩子,这样我家小诺也有伴了。母亲这么计划着她的房客。于是有一天,阿忆和他母亲出现在家里,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

你叫阿忆啊。我问道。此时他在院子里,抬头望着开得火红的石榴花。他对我点点头。阿忆不会说话,但是可以听懂别人说话,他比我小三岁。阿忆母亲整天都在外工作,只在傍晚时分在厨房和母亲一边唠家常一边做着晚餐,家里并没有因为新来的房客变得热闹。虽不能说话,但是阿忆却是个聪明的人,随身带着小笔记本,想到什么,他就写下来给我看,而且字迹清秀,一如他的明眸。日头西沉的时候,我们在院子里玩着无言的游戏,阿忆可以时不时发出一些干燥的声音,刺耳却快乐,生活开始充满气息,孤独隐匿。石榴花开始要谢了,准备努力长出硕大的果实。

喂,你过来。

我对阿忆示意道。穿过微暗的走廊,我们躲在大人看不到的角落里。我从兜里掏出两块泡泡糖,这是在放学的时候买的,我必须在晚餐前解决了它们。我分给阿忆一块,两人坐在地上大嚼特嚼起来,不一会儿,吹出一个又一个洁白的泡泡,收进嘴里,继续咀嚼。我们相视彼此的泡泡,无言地进行着小小的犯罪。直到我们各自的母亲呼喊我们进屋吃饭,才会恋恋不舍地吐出沾满口水的粘腻物,用纸包好,埋在石榴树下的土里。

又是午饭时间,厨房里的酱油已经所剩不多了,母亲给了钱,要我去商店买一些回来。顺便带些白糖回来。母亲在出门的时候补充道。

我揣着母亲给的钱,走在初夏的微灼的阳光中,这是最快乐的时刻,那些买了酱油和白糖之后所得的小零钱,即将被我换成泡泡糖。走在路上想着这些,便会不由自主地笑起来。光景温柔的日子,那些美好的小块被装在玻璃罐子里,散发着微醺的光芒。

这是零钱。老板把几张角票递给我。

嗯……我还想买这个。我指着泡泡糖说。给我两个。

回家之前需要做的,就是把泡泡糖藏好。然后拿出一直没用过的橡皮,走进厨房,把酱油和白糖递给母亲。剩下的钱,我买了这个。我把橡皮举起来给母亲看。

嗯。母亲看也不看,只顾着她那永远都是煎糊的鱼。

再接下来,就是找到阿忆,我们在老地方接头,分享着战利品。他开始和我一样着迷咀嚼,吹气,吞回去,继续咀嚼。其间爆裂开来的快乐,难以言喻。

听说把泡泡糖吞下去会死人?阿忆在他的本子上写下这句话,我正吹出一个很大的泡泡。

不会,但是会变成植物人。我说。所以,千万别吞啊。

阿忆看着我,不说话,也停止了咀嚼的动作。你看你,真胆小,吓到啦?我打趣道。阿忆回过神来,对我笑笑。泡泡一个接一个,正午气息很浓,各家飘出菜香味,此刻万家各户都是幸福的,在这气味的粉饰下,我们无声的享乐显得更加令人愉悦。

谢谢你。

在离开之前,阿忆写下这三个字,对我微笑,离开了。不知道为什么,我分明感觉到他眼里的光。

看到阿忆被欺负是一个黄昏,我放学归来走在路上,突然听见前面人声嘈杂,一群人正围着一个瘦小的身影,背上那个黄蓝色书包不正是阿忆的么。

喂,再给我一个啦。最高的男孩说道,语气强硬。

是哦,你那么多,再给我们几个,真是小气。旁边几个人也附和道。

阿忆直勾勾地望着他们,双手护住裤兜,任凭他们纠缠,纹丝不松。

你们干什么!我厉声呵道。欺负老实人是不是!一群人转头望见人高马大的我,立刻跑远。我走到阿忆身旁,他从兜里拿出一大捧的泡泡糖,递给我。

你哪来的,这么多?我十分惊讶地看着他。

他只是摇摇头,从书包里拿出纸笔。以前你请我吃,现在我请你吃。他在纸上写道。

这是一大笔财富,我兴奋地接过来,感觉它们在手心闪闪发光。我们用铁皮盒子把它们小心翼翼地藏好,一有机会,我们就偷偷拿出两粒,在无人的角落享受起来。像四十大盗守着他们的宝库,像金子一样在梦里跳跃的泡泡糖们代表着一长段欢愉时光。我甚至遗忘了,要去寻找它们的来源。很快,在盒子的泡泡糖还没有消失殆尽的时候,阿忆便被母亲揪出来,扔在院子里罚跪。

小小年纪居然偷钱,真是气死我了,什么不好学,学人家三只手啊!你给我跪上一天,不许吃饭了,饿死你这个忤逆子。我躲在阁楼里,听着阿忆母亲狠狠地骂着阿忆,装着我们罪证的铁盒还藏在我的床下,像一颗地雷,如心脏般扑通扑通地跳动。窗外炎阳烈烈,已是盛夏了,阿忆就这样被母亲晾晒在太阳下,伴随着女人嗡嗡的哭泣声,搅得我心神不宁。母亲在身后催促我,快,把阿忆扶进来,这么大的太阳非中暑不可。唉,你们小孩子也要听话一点,阿忆母亲拉扯他多不容易啊。要是你犯错了,我也会很生气的……

母亲的话如芒在背,我只好去院子里把阿忆带进屋,带他进自己的房间。

对不起。我对沉默不语的阿忆说道。可是你不应该偷你母亲的钱啊,泡泡糖我还是可以请你吃的。

我不想亏欠你太多,而且很久没有人和我分享零食了。阿忆开始泪眼汪汪,在自己的本子里写道。

不久,这件事便如书本上的英文单词般,被我们淡忘,阿忆也不敢再偷钱。床底下的那个铁盒好久我们都不敢去碰,慢慢被塞到记忆的角落里了。

我不喜欢每个月的一号,每到那天都是胆战心惊。

张小北,八十分,还不错哦。老师在讲台上头开始分发试卷。徐虹,七十六分,要认真一点。陈诺……

八十分。八十分。在听到老师叫我的名字的时候,我的心似乎已经脱离了位置。八十分。八十分。我心里不断地祈祷着。

陈诺,七十九分,要加油了。我突然感觉天空塌陷下来,七十九分,离母亲的要求差了一分,上次我因此罚站了一个小时,酥麻的腿让我不得不在考试的时候面对那些数字算式慎之又慎。

怎么办呢?我坐在书桌前一脸恐惧,不知如何是好。到了晚饭时候,母亲势必会问起月考成绩,恐慌的浪潮一阵阵袭上脑海,冲刷着我的意识。头脑居然开始晕眩,我无力地躺在阁楼的木地板上,任凭天旋地转,突然,那个铁盒旋转到视线里,落满灰尘的盒盖下面,还剩下几粒未被销毁的赃物。

我打开它来,仓皇地剥开糖果纸,把泡泡糖塞进嘴中,这次的泡泡糖,是第一次感到苦涩。随意咀嚼了几下,眼泪就涌出来了,我一使劲,把那团粘腻的物体吞进肚里。

我从来不是学习的料,也不如阿忆聪明,母亲为何对我如此苛求。既然辜负了母亲,我就变成植物人好了。泪沾湿了地板,眼前慢慢模糊了下来。

在漆黑之中,我独自前行,道路迷暗,看不清楚前方。突如其来的一束光线照进瞳孔,阿忆站在前方。

你好傻。阿忆居然会开口说话了。有什么事情比活蹦乱跳地坐在石榴树下吃泡泡糖更幸福呢?你变成了植物人,如何再能享受它啊。为了能吃泡泡糖,罚站算什么。你好傻啊。

听他这么说,我便开始后悔起来。泡泡糖的香气溢满脑海,长出藤蔓,向上伸展开来。

我猛地睁开眼睛,天空已经暗了一半了。我坐起来,看到阿忆坐在一旁看着那张试卷,狠命掐了自己一把,原来我没有变成植物人。

你怎么睡得那么沉,叫都叫不醒。阿忆见我醒来,在纸上写道。你快看,这题老师改错了,你该是八十四分呀。

我看着阿忆手指的方向,那道题上的大叉被阿忆小心地用红笔涂掉,改成了钩。

原来是这样。我哈哈大笑起来,阿忆在旁一脸诧异。

暮色四合,我和阿忆闻着楼下厨房飘来的阵阵香味,泡泡糖还剩下两块,刚刚好。泡泡吹了又破开,年少的烦恼和可笑的恐惧也稀释了。

晚饭的时候,母亲压根就忘了今天是发试卷的日子。呐,这次考了八十四分。我把卷子摊开放在母亲面前。

回忆我的母亲范文11

矫情,没有回避的手段和办法,我的思维已没有了从前运转文字的流畅状态,也许仅是情感的流露会使文章变得有做作之嫌,但小误解还不足以阻塞我溢出的回忆与情感。

回忆如果不远,可能难以达到悲伤的境地;记忆如果不深,可能不会感到心中隐隐有痛。

痛出了感情,才痛清晰了回忆。

姥爷、奶奶、爷爷、姥姥,四位老人的先后离世给我造成了很大的遗憾,遗憾大于了悲哀,背景建立在我没有什么出息的前提上,或许他们到能呼吸的最后一秒也没有深刻记下我的样貌,我的性格和我的言语。与爷爷奶奶接触的时间甚少,只有小时候的几次相聚,他们永远也没法看到我长大的样子,在他们的印象中一定没有一个清晰的我,也许还是那么个甚至不到十岁的女孩形象。姥爷离世太早,那时我不过是个胆小老实的孩子,毫无性格,毫不出彩。姥姥最晚离我而去,本该多一些美好的记忆,但可惜她好几年前便患有老年痴呆,至那后,由于病情的严重,高三毕业后偶尔看她的几次中,她叫不出我的名字,眼神中透着陌生。

没有办法,人总有生老病死,比起一些不测灾祸来说,他们的离世是幸运的,只是死亡这个可怕的字眼与什么东西相联之后都没有好的心情和说法。我在好几个月前便进入了一个极端,有极度畏惧死亡的情绪,总是在反复思考如果我明天就死亡了,那我将永远无法呆在这个世界上,将什么希望都无法完成,那到底该怎么办?那种感情比高考还无助,还要不知所措。也许是太强烈的唯物主义观点使我无法得到开解,我对父母说等我高考完后应该去信佛,这样我便能为死亡找一个很好的快乐借口,因为存在轮回。

其实已经无法有很好的开解方式,因为我知道即便有轮回,也是搪塞死亡恐惧的快乐借口,我们能做的只有正视,只有面对那些离世的生命去深深惋惜,然后替他们继续着生命的接力,因为我们或许流淌着相似的血液,我们在生命接力中都是一个小小的环节,最终是哪现在谁也不会知道。母亲扫墓回来后说了些孩子气的话,她说多希望老天爷能够开眼让姥姥姥爷早点投胎转世,能重新开始一段人间的生活。她没有宗教信仰,这么突然的祈求让我觉得甚至可笑,不过是含泪的微笑,也许人在情字面前永远无法绝对的理智,再过冷血的也有感化的可能。

是的,我也被深深触动着,但我不想祈求什么转世来生,我只想通过沉重的回忆来渐渐想起和四位老人的故事,在遗憾中去偎依那逝去的幸福和心酸。

去年的清明也写了篇文章,是怀念姥爷的,在那里表示了我的遗憾,那时的背景和今天一样,面对着将至的高考有着同样的迷茫。和姥爷的记忆没有太多,我的幼小成了记忆缺失的主因,所以今日,我只能是继续回味去年的心情,重新梳理去年的回忆和感怀,日子在变,和这份心情却变得太慢,是绝对运动的生活中出现的相对静止。就此情不得已的结束了这段感情的回忆,但是心却开始赶上时髦,为配合文章的需要,开始了穿越,但穿的只不过是一两年罢了。

奶奶逝去的日子是我高二的末尾,父亲从老家打电话告诉我奶奶的出殡时间后,我至今清晰地记着,是我的十六岁生日那天。我也不记得当时具体的感情,在父母面前我总是刻意的回避在亲情方面的表达和脆弱,我只是用简单的语言去应答,然后回到自己的房中关上门,悄悄落下眼泪。与奶奶的生活接触是在少,我至今只回过一个老家,那时与她说什么话,做了什么事都不太清晰。也有她到我家中来的时候,母亲说小时候奶奶来这里带过我,而我自然只有破碎的几个模糊画面。在我与母亲的玩笑中,她曾经笑着说我本来是没有那么好的日子的过的,那时候生了我之后,奶奶因为重男轻女,就告诉母亲让她把我带到乡下去,然后父母再生一个。当然结局是不了了之,但如果那时她们谈成了,那我就无法使现在的样子,可能会留下遗憾,也可能可以像许三多那样土得掉碴,纯得发傻,倒也是我希望的,但事实和死去的人一去不返一样,没有如果或可能。

所以此刻我不能对她谈恨或谢,也许她并不喜欢我这个孙女,但亲情的面前我不想谈别人对我的感情,我只是遗憾没有和她有什么过多的交流,她若是多活几年,我若是能混出个名堂来,她至少能变变重男轻女的观念,但“若”的的事情也是不可能的。听父母口中的她,并不是很好的形象,但是一位农村老太,没有高的学历和正确的价值观也不是她的错,我只愿她就是我的奶奶,我们之间的少言少语也不会让我冷淡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清明之机,送她这些诚挚的话,直到她无法收到,但我心安,只当她已收下。

和爷爷生活的日子也极少,没有说过什么话,他和奶奶说的话我几乎都没有听懂过,太浓地方口音使也没法与他们沟通。不过对于他,我心中有个最大的痛和遗憾。他离世前生了场大病,父亲跑回老家照顾了他好几天,等病情好转他出院后父亲也回来继续工作,那时我正忙高考,记得不久后他又开始病得比较重,但父母的口中我无法听到什么消息,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怕影响我高考的情绪,我其实觉得可笑,那年我即便不因此影响情绪,我也清楚明白我根本考不上什么大学。那时和奶奶离世的时间应该是相近的,因为我的生日是5月27日,离高考也就几天的时间,而当我得知爷爷就在我家对面的医院治疗的时候,学校正给高考生考前放一星期的家在家中复习。我追问过爷爷是否就在医院,而父母的答案没有明确的回答,我知道他们怕我的情绪受到影响,我也只好接受他们对我的隐瞒。

那天下午我觉得在家中看不了书,还是决定到学校去自习,在车站等七路的时候,我看见父亲提了带东西朝家对面的医院走去,我这才确信爷爷就在里面,而当时我不知道自己怎么就没有跟进去,而是上了已到的七路。现在想,如果当时知道这是最后一次见爷爷的机会,我就是不看书也要进去见一面,而谁会知道这一次小小的错过竟是生死离别。每想起此,我都是无比的痛心,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可能很难理解这样的遗憾,但是遗憾本身会给人一种无奈,我只愿生者珍惜眼前人。

说实在的,和姥姥应该最亲,因为从小学初中的学校到她家不过几分钟,那时几乎每天都会见到她。记忆中和她的片段很多,也不知道要先拾起哪一段。她是忠实的基督教徒,每星期都要去聚会,每天都要背诵一段圣经,那时她年老记不住,每次都让我拿着书听她背,结果我都背下来了而她还会时不时忘掉几句。当然那些片段由于是我的强记现在早已忘了,但是那些个画面倒是还很清晰明朗,让我回味。每天吃饭前都能听见她的祷告,早起和睡前也都有她的祷告,记得那时我与母亲有时在她房中过夜,我经常能听到她的祷告内容,每天都是向主去来祈求所有家人的幸福安康,还有祝福她一起信主并身患某病得姊妹。那时的我被她熏陶得每次考完试都要用她祷告的格式去祈求主让我考得高一些,也是她告诉我要经常祷告,因为主最喜欢孩子。当然每次考成啥样都不是主所能保佑的。

记得和她一起都牵手一起走向大门口去等接我回家的母亲,那时我和母亲遇见后回家,我却从没回头看一眼姥姥回家的背影,我怕看到那佝偻落寞的背影实在心酸。姥姥和小舅舅一家生活,小舅舅是个老实本分的人,面对舅妈的泼辣自然是有几分胆怯,我记得那时小舅舅给姥姥的东西有很多都是偷偷塞到房里的。姥姥也没少和母亲说起这么些家长里短。小舅舅的儿子和大我一岁,是姥姥的孙子,怎么说他都应该比我更使姥姥觉得亲近,当然我也不记得她更偏向于谁。不过孙子从小就是别人心中聪明的孩子,而我这个孙女则胆怯不讨人喜欢。她时常说我老实巴交的,甚至也要半开玩笑地说我就像是旧社会的童养媳,我觉得那时我大概太有一副命苦的样子。

我记得我曾经对她反复阅读那本《安徒生童话》,她最想听的是《红舞鞋》,因为结尾似乎写道那位虚荣的女孩最后虔诚的念诵《圣经》,第一次听她还反问我那人念的是什么,我明确告诉她是《圣经》,便见她脸上露出满意喜悦的内容。她对耶稣是在是虔诚,但主最终也没有保佑她幸福地活下去。她还是得了老年痴呆,开始时她睡不着觉,然后就夜夜吃安眠药,这也无疑加重了病情,家人不让她吃,她就自己偷跑出去买。那时她的话特别多,一句话能反复说很多遍,吵到人烦也不罢休。尽管病情的严重让她忘了很多事情,但她还没有忘记每星期都要聚会,而她在聚会时的捣乱让那些姊妹们都不喜于她的到来,我的心真的寒了,我听到母亲说姥姥的一个又一个同聚会的人也不再来找她一起去,甚至要躲避她什么的时,我想那些人是否真的在信主,她们可能不会知道也许她们中的某一个还是姥姥曾经在祷告中祝福过的。这些所谓的基督徒是否真正领会的主的意义,也许他们中的更多人是为了信主来求得自己的平安,这是巨大的悲哀。

自我读了高中之后就很少再去见姥姥,她过年来到我家时,由于母亲的洁癖,总是让母亲感到极为不爽,因为姥姥那时已经像一个意识不明确的孩子,只知道吃,每天就是惦记吃东西,每天乱走乱摸也是为了吃,而母亲最讨厌人来到处用脏手摸家里的东西,那都是由她一人掌控的,我也不敢违命,而姥姥还是什么都不懂,所以母亲又是对姥姥急起来会带着怒骂,这些母亲至今已太后悔。高中毕业后只见过一两次姥姥就匆忙进入到复读的进程中,直到那天晚上下晚自习,母亲在校门外带着悲腔叫我的名字,说姥姥走了。我似乎什么都没说,骑着车子往家的路上走去,母亲很悲伤,直到回家还是在哭泣,我知道她太后悔,她说早知道这样就应该把姥姥接到身边来照顾,我对她的后悔并不表示认同,因为后悔往往是没有可能再发生的事,我依然遗憾,遗憾自己后来与姥姥一起的时间太少,遗憾我这样忙忙碌碌的自作孽,不能与她多呆些时间,多说些话。

回忆我的母亲范文12

矫情,没有回避的手段和办法,我的思维已没有了从前运转文字的流畅状态,也许仅是情感的流露会使文章变得有做作之嫌,但小误解还不足以阻塞我溢出的回忆与情感。

回忆如果不远,可能难以达到悲伤的境地;记忆如果不深,可能不会感到心中隐隐有痛。

痛出了感情,才痛清晰了回忆。

姥爷、奶奶、爷爷、姥姥,四位老人的先后离世给我造成了很大的遗憾,遗憾大于了悲哀,背景建立在我没有什么出息的前提上,或许他们到能呼吸的最后一秒也没有深刻记下我的样貌,我的性格和我的言语。与爷爷奶奶接触的时间甚少,只有小时候的几次相聚,他们永远也没法看到我长大的样子,在他们的印象中一定没有一个清晰的我,也许还是那么个甚至不到十岁的女孩形象。姥爷离世太早,那时我不过是个胆小老实的孩子,毫无性格,毫不出彩。姥姥最晚离我而去,本该多一些美好的记忆,但可惜她好几年前便患有老年痴呆,至那后,由于病情的严重,高三毕业后偶尔看她的几次中,她叫不出我的名字,眼神中透着陌生。

没有办法,人总有生老病死,比起一些不测灾祸来说,他们的离世是幸运的,只是死亡这个可怕的字眼与什么东西相联之后都没有好的心情和说法。我在好几个月前便进入了一个极端,有极度畏惧死亡的情绪,总是在反复思考如果我明天就死亡了,那我将永远无法呆在这个世界上,将什么希望都无法完成,那到底该怎么办?那种感情比高考还无助,还要不知所措。也许是太强烈的唯物主义观点使我无法得到开解,我对父母说等我高考完后应该去信佛,这样我便能为死亡找一个很好的快乐借口,因为存在轮回。

其实已经无法有很好的开解方式,因为我知道即便有轮回,也是搪塞死亡恐惧的快乐借口,我们能做的只有正视,只有面对那些离世的生命去深深惋惜,然后替他们继续着生命的接力,因为我们或许流淌着相似的血液,我们在生命接力中都是一个小小的环节,最终是哪现在谁也不会知道。母亲扫墓回来后说了些孩子气的话,她说多希望老天爷能够开眼让姥姥姥爷早点投胎转世,能重新开始一段人间的生活。她没有,这么突然的祈求让我觉得甚至可笑,不过是含泪的微笑,也许人在情字面前永远无法绝对的理智,再过冷血的也有感化的可能。

是的,我也被深深触动着,但我不想祈求什么转世来生,我只想通过沉重的回忆来渐渐想起和四位老人的故事,在遗憾中去偎依那逝去的幸福和心酸。

去年的清明也写了篇文章,是怀念姥爷的,在那里表示了我的遗憾,那时的背景和今天一样,面对着将至的高考有着同样的迷茫。和姥爷的记忆没有太多,我的幼小成了记忆缺失的主因,所以今日,我只能是继续回味去年的心情,重新梳理去年的回忆和感怀,日子在变,和这份心情却变得太慢,是绝对运动的生活中出现的相对静止。就此情不得已的结束了这段感情的回忆,但是心却开始赶上时髦,为配合文章的需要,开始了穿越,但穿的只不过是一两年罢了。

奶奶逝去的日子是我高二的末尾,父亲从老家打电话告诉我奶奶的出殡时间后,我至今清晰地记着,是我的十六岁生日那天。我也不记得当时具体的感情,在父母面前我总是刻意的回避在亲情方面的表达和脆弱,我只是用简单的语言去应答,然后回到自己的房中关上门,悄悄落下眼泪。与奶奶的生活接触是在少,我至今只回过一个老家,那时与她说什么话,做了什么事都不太清晰。也有她到我家中来的时候,母亲说小时候奶奶来这里带过我,而我自然只有破碎的几个模糊画面。在我与母亲的玩笑中,她曾经笑着说我本来是没有那么好的日子的过的,那时候生了我之后,奶奶因为重男轻女,就告诉母亲让她把我带到乡下去,然后父母再生一个。当然结局是不了了之,但如果那时她们谈成了,那我就无法使现在的样子,可能会留下遗憾,也可能可以像许三多那样土得掉碴,纯得发傻,倒也是我希望的,但事实和死去的人一去不返一样,没有如果或可能。

所以此刻我不能对她谈恨或谢,也许她并不喜欢我这个孙女,但亲情的面前我不想谈别人对我的感情,我只是遗憾没有和她有什么过多的交流,她若是多活几年,我若是能混出个名堂来,她至少能变变重男轻女的观念,但“若”的的事情也是不可能的。听父母口中的她,并不是很好的形象,但是一位农村老太,没有高的学历和正确的价值观也不是她的错,我只愿她就是我的奶奶,我们之间的少言少语也不会让我冷淡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清明之机,送她这些诚挚的话,直到她无法收到,但我心安,只当她已收下。

和爷爷生活的日子也极少,没有说过什么话,他和奶奶说的话我几乎都没有听懂过,太浓地方口音使也没法与他们沟通。不过对于他,我心中有个最大的痛和遗憾。他离世前生了场大病,父亲跑回老家照顾了他好几天,等病情好转他出院后父亲也回来继续工作,那时我正忙高考,记得不久后他又开始病得比较重,但父母的口中我无法听到什么消息,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怕影响我高考的情绪,我其实觉得可笑,那年我即便不因此影响情绪,我也清楚明白我根本考不上什么大学。那时和奶奶离世的时间应该是相近的,因为我的生日是5月27日,离高考也就几天的时间,而当我得知爷爷就在我家对面的医院治疗的时候,学校正给高考生考前放一星期的家在家中复习。我追问过爷爷是否就在医院,而父母的答案没有明确的回答,我知道他们怕我的情绪受到影响,我也只好接受他们对我的隐瞒。

那天下午我觉得在家中看不了书,还是决定到学校去自习,在车站等七路的时候,我看见父亲提了带东西朝家对面的医院走去,我这才确信爷爷就在里面,而当时我不知道自己怎么就没有跟进去,而是上了已到的七路。现在想,如果当时知道这是最后一次见爷爷的机会,我就是不看书也要进去见一面,而谁会知道这一次小小的错过竟是生死离别。每想起此,我都是无比的痛心,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可能很难理解这样的遗憾,但是遗憾本身会给人一种无奈,我只愿生者珍惜眼前人。

说实在的,和姥姥应该最亲,因为从小学初中的学校到她家不过几分钟,那时几乎每天都会见到她。记忆中和她的片段很多,也不知道要先拾起哪一段。她是忠实的基督教徒,每星期都要去聚会,每天都要背诵一段圣经,那时她年老记不住,每次都让我拿着书听她背,结果我都背下来了而她还会时不时忘掉几句。当然那些片段由于是我的强记现在早已忘了,但是那些个画面倒是还很清晰明朗,让我回味。每天吃饭前都能听见她的祷告,早起和睡前也都有她的祷告,记得那时我与母亲有时在她房中过夜,我经常能听到她的祷告内容,每天都是向主去来祈求所有家人的幸福安康,还有祝福她一起信主并身患某病得姊妹。那时的我被她熏陶得每次考完试都要用她祷告的格式去祈求主让我考得高一些,也是她告诉我要经常祷告,因为主最喜欢孩子。当然每次考成啥样都不是主所能保佑的。

记得和她一起都牵手一起走向大门口去等接我回家的母亲,那时我和母亲遇见后回家,我却从没回头看一眼姥姥回家的背影,我怕看到那佝偻落寞的背影实在心酸。姥姥和小舅舅一家生活,小舅舅是个老实本分的人,面对舅妈的泼辣自然是有几分胆怯,我记得那时小舅舅给姥姥的东西有很多都是偷偷塞到房里的。姥姥也没少和母亲说起这么些家长里短。小舅舅的儿子和大我一岁,是姥姥的孙子,怎么说他都应该比我更使姥姥觉得亲近,当然我也不记得她更偏向于谁。不过孙子从小就是别人心中聪明的孩子,而我这个孙女则胆怯不讨人喜欢。她时常说我老实巴交的,甚至也要半开玩笑地说我就像是旧社会的童养媳,我觉得那时我大概太有一副命苦的样子。

我记得我曾经对她反复阅读那本《安徒生童话》,她最想听的是《红舞鞋》,因为结尾似乎写道那位虚荣的女孩最后虔诚的念诵《圣经》,第一次听她还反问我那人念的是什么,我明确告诉她是《圣经》,便见她脸上露出满意喜悦的内容。她对耶稣是在是虔诚,但主最终也没有保佑她幸福地活下去。她还是得了老年痴呆,开始时她睡不着觉,然后就夜夜吃安眠药,这也无疑加重了病情,家人不让她吃,她就自己偷跑出去买。那时她的话特别多,一句话能反复说很多遍,吵到人烦也不罢休。尽管病情的严重让她忘了很多事情,但她还没有忘记每星期都要聚会,而她在聚会时的捣乱让那些姊妹们都不喜于她的到来,我的心真的寒了,我听到母亲说姥姥的一个又一个同聚会的人也不再来找她一起去,甚至要躲避她什么的时,我想那些人是否真的在信主,她们可能不会知道也许她们中的某一个还是姥姥曾经在祷告中祝福过的。这些所谓的基督徒是否真正领会的主的意义,也许他们中的更多人是为了信主来求得自己的平安,这是巨大的悲哀。

自我读了高中之后就很少再去见姥姥,她过年来到我家时,由于母亲的洁癖,总是让母亲感到极为不爽,因为姥姥那时已经像一个意识不明确的孩子,只知道吃,每天就是惦记吃东西,每天乱走乱摸也是为了吃,而母亲最讨厌人来到处用脏手摸家里的东西,那都是由她一人掌控的,我也不敢违命,而姥姥还是什么都不懂,所以母亲又是对姥姥急起来会带着怒骂,这些母亲至今已太后悔。高中毕业后只见过一两次姥姥就匆忙进入到复读的进程中,直到那天晚上下晚自习,母亲在校门外带着悲腔叫我的名字,说姥姥走了。我似乎什么都没说,骑着车子往家的路上走去,母亲很悲伤,直到回家还是在哭泣,我知道她太后悔,她说早知道这样就应该把姥姥接到身边来照顾,我对她的后悔并不表示认同,因为后悔往往是没有可能再发生的事,我依然遗憾,遗憾自己后来与姥姥一起的时间太少,遗憾我这样忙忙碌碌的自作孽,不能与她多呆些时间,多说些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