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乡诗词

思乡诗词

时间:2023-05-29 18:00:33

思乡诗词

思乡诗词范文1

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这样的诗词有很多。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关于明月思乡思亲的古诗词,欢迎查收!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关山月  唐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夜忆舍弟  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下独酌  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思乡诗词范文2

2017小升初语文知识点:乡思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思乡诗词范文3

关键词:激发 ;预设;朗读;体验;吸收;高效

中图分类号:G 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235-01

以往的古诗词教学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与分析,忽视学生的个性感悟,只重视教师的教,忽略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和谐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深受影响。那么,如何在“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中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实现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和谐高效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有这样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审美情感,预设诗情画意课堂

借助简笔画将小学古诗词语形体化,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先勾勒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层次观赏庐山面目的各不相同。在教学“草铺横野六七里”一句时,无论怎样的阅读与分析学生最难理解的就是“铺”字,这时,我只用几笔简笔画便勾勒出广阔的原野和绿草如茵的场景,便让学生理解了“铺”字所展现的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象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词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如在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手段,配以伤感的音乐、寒风朔雪之声来理解“夜深千帐灯”所描绘的情景;“故园无此声”则通过感人的画面、故乡的人与物来表现,烘托出作者“聒碎乡心梦不成”的寂寥、无奈和思乡之情。学生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词句,恰到好处地突破这首词的教学难点。

二、入情入境多朗读,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诗词美

我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2、精读诗文,弄清诗人和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3、研读诗文,感受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思想感情。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伤感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深情的语调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怀念的语气表现出诗人对好友的无限依恋,对祖国美丽山河的赞美之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通过导语的铺陈也是引领学生诵读诗词的一种好办法。我是这样指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诗的朗读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家乡的兄弟们遍插茱萸的热闹景象,我说:“多么热闹的景象啊,但兄弟们中唯独少了我一人,看到,想到这一切,我怎能不说――”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声音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我又说:“我一个人身处异乡,怎能不怀念我的家乡――”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思念。紧接着,我又说:“如果你们在异乡独自一人过节时,你会怎样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一次,孩子们的声音里充满了深情,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思乡之情。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孤独寂寞的游子之心。

三、学以致用巧吸收,成功体验现高效

我们学习古诗词,除了欣赏品味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外,也可以学以致用。孩子们掌握了许多古诗词,有时在特殊的情境中不禁会脱口而出。我认识到这些后,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尝试,创设恰当的语境,合理地运用诗句,化消极吸收为积极释放,也为口语表达和写作运用增加色彩。

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设计这样一道填写诗句的练习题:“( )”,中秋节快要到了,我更加思念在上海读大学的姐姐。姐姐,什么时候能回家和我们一起过节呢?不难看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恰当入选。

思乡诗词范文4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虞美人》被视为其生前最后的绝唱。维多利亚时期的诗人罗伯特布朗宁的《海外乡思》则被赞为英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抒情诗之一。这两首诗词均旨在表现远人天涯,去国怀乡之幽思,却因时世的不同,个人际遇的差异展现出别样的风情来。

先看李后主(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叉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纵观中国诗词,以离愁别恨,去国怀乡为主题的比比皆是。这大概与古人的生活境况有关。所谓“学而优则仕”指明了读书的最佳出路――入朝为官。故孟郊有“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道尽了读书人十载寒窗,一朝登科的春风得意。因此中国古代这些文人骚客不得不远离故土亲人,只为能够一朝“放荡思无涯”。李煜,作为一朝之主,自然不可能有此体验感受。然而,命运弄人,世事无常,在他执政14年之后,宋朝大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一国之君无奈身陷囹圄,沦为阶下囚。《虞美人》即是他被俘后所做,尽述去国之哀思,亡国之巨痛,将其欲说还休的感时忧国,抚今忆昔的苦闷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据说,此词完成之后,于李生日那天由歌姬演唱,词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句不幸传于宋太宗赵光义之耳,使其怒而杀李煜。所以,这首词,可说是李煜的绝命词。

再看罗伯特布朗宁的《Home Thoughts,from Abroad》(《海外乡思》):

1.郁郁英伦好,/缅想四月初;/清晨梦乍醒,/一碧吐新榆;/繁枝绕老树,/叶叶正扶疏;/婉转金丝雀,/歌喉美且腴;

2.英伦好时节,/孟夏月清和!/翩翩忽五月,/归燕啄新泥;/篱畔玉梨开,/田边金花敷;/花叶低垂处,/清露缀明珠;/画眉啼不住,/每歌意踌躇;/深恐再听难,/意外片欢愉。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英伦之景秀美依然,可远居意大利的罗伯特布朗宁却无以得见。虽然布朗宁最终选择意大利作为其婚后定居之地,可思乡怀旧,远人天涯之情人皆有之,英谚不正也有“East or west,homeis best”!意大利虽美,但在诗人眼中远不如故乡英国的一草一木,一树一花亲切妩媚,打动人心。尤其在诗尾,作者率直地道出 “the buttercups,the little children’s dower――far bfighter than this gaudy melon-flower!”意大利的甜瓜花虽色彩浓艳,却流于俗丽,怎比家中homely的金凤花亲切自然!

《海外乡思》是布朗宁最负盛名的抒情短诗,与华兹华斯的《我曾在陌生人中做客》齐名,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两首表现思乡情结的诗歌。

李后主的词用白描的手法,直抒胸臆。词开句即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得苍凉、悲苦。春花秋月原是良辰美景,然而对于人生境遇落差巨大,有着亡国之恨,背乡之苦,囚禁之辱的李后主来说犹如讽刺。不堪回首的种种往事明月春花岂知!当日之物应在,只是人非。作者不是着力写景物,而是着力写自己的主观心绪。最后,作者将自己的一腔悲愁以东流人海的一江春水作比,虽是夸张,直言自己的愁绪如江水般绵延不绝,永无止息。贴切生动地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造成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词中两番设问,以示作者去国怀乡之切;词中更用“不堪”、“犹”、“愁”直接点明作者的悲凉哀痛。李煜正是用清丽精练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词成为抒情言志的新体诗,对后世词坛亦有较大影响。

罗伯特布朗宁的《海外乡思》通篇几乎都是在描故乡之景,并未在思乡之情上多用笔墨。他满怀深情地描绘了阳春四月那低矮的枝桠,郁郁葱葱的灌木丛,五月的一树梨花,一地的三叶草,在枝头啁啾的燕雀和机灵的画眉。动静之中,相映成趣,构成一副细腻温暖,清丽脱俗的春日图。全诗充满了浓郁的思乡情调,但并未出现一个表达思恋的字眼,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用间接婉转的手法诉说去国怀乡之情。

其次,两首诗词虽主题一致――均为眷恋故土之情,但感情基调却大相径庭。李煜的词是亡国被俘,颠沛流离之痛,自始至终充满了一种欲说还休的悲情。而布朗宁只是如数家珍的向读者展示故乡的一草一木,使全诗洋溢着一种令人向往的自然气息。当然,这与作者的身世背景,人生际遇有着很大的关系。李后主贵为天子之时,曾拥有“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可谓穷奢极欲,享尽声色犬马之娱,然一朝被俘,归为臣虏,饱尝阶下囚的辛酸耻辱,此种反差简直是天差地别,非常人所能承受,故悲大与恋。而布朗宁出生于伦敦市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虽说其早期诗作的风格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承认,其爱情婚姻也颇多曲折坎坷,但总的说来,他并没有经历过李后主那样的大喜大悲,故其诗作虽有眷恋之幽思,但总体上透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思乡诗词范文5

笔者回答说,陆时雍《诗镜总论》“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这八 个字明确了解题的思路。诗人在橘柚飘香,细雨微凉之时,送别朋友魏二。“代为之思”即代送别的对象“遥在潇湘”的魏二设想。诗人宕开一笔,不写自己对魏二的思念,而用“忆君”引起,描写魏二离别之后夜泊潇湘,在凄凉月色中,愁听凄清猿啼,表达思友深情。“其情更远”之“远”有比较的意味。送别诗的一般写法是写送者思念行者,此诗却与远行之人思念自己,诗情也就表达得更为深远。

笔者进一步说,认真读过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唐诗宋词选读》的学生,对这种“代为之思”的手法应当不陌生。柳永《八声甘州》下片:“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凭栏杆处正恁凝愁。”佳人倚楼,无数次远眺天际归舟,盼望归人就在船上。无数次盼人不归,心中发出“何事苦淹留”的疑问。作者代为“佳人”设想的情景,其实却是词人“凭栏”“望故乡”产生的想像。江苏语文卷诗歌鉴赏试题考查的,不就是这种手法吗?

听者若有所悟。这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常用技法。对这种技法,平时教学中随机作一点理论上的点拨、实践上的验证,也是很有必要的。

清人刘熙载《艺概・诗概》中曾揭示过这种技法的审美特征:“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对面落笔”,比起正面叙写,显得新颖别致,既开拓了新的意境,又使诗作委婉曲折,意蕴深长。这种艺术手法的特点是,作者的叙述视角不是瞄准自身,而是撇开己方,落笔对面,转换角度,易位主客,通过写对方的情态来展现深邃的意境,表达丰富的情感。

用这种技法,作者反客为主化实作虚,遥想此时彼地与自身相关的生活场景,表达了意蕴深长的思亲怀友之情。杜甫《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安史之乱中,身陷长安的杜甫思念远在州的妻儿,诗人不直接描写自己在长安城中如何望月思远,而是神驰千里,直写“闺中”,从遥想家人入手,想像妻子“独看”夜月儿女“未解”世事场景。诗人焦虑的,似乎不是自己失却自由,生死难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处境的担心。王嗣《杜臆》言其新颖笔法:“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之不能思,又进一层。”许印芳《律髓辑要》言其深厚意蕴:“对面着笔,不言我思家人却言家人思我,却又不直言思我,反言小儿女不解思我,而思我者之苦衷已在言外。”浦起龙《读杜心解》着力强调这种“对面着笔”手法的艺术效果:“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对面落笔寓深情,这种写法在思乡怀人类诗词中频频出现。高适思乡诗《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诗人撇开自己,从对面写故乡之亲人想念诗人除夕之夜不知寓居何处,其实正是作者“今夜千里思故乡”的一种婉转说法。其作用,正如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论:“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白居易怀人诗《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这是作者头脑中一幅想像的画面。明明是我念家人,却云家人念我,诗人以此来表现自己的“思家”情绪,与高适之诗出同一机杼。

“诗从对面飞来”之正面和“对面”共同呈现的场景,常常成为触发联想沟通彼此的中介物。多情的月亮往往成为“心已驰神到彼”的见证,诗人之情常常“从月色照出”。下列两首七绝中的“月”异地同见沟连彼此。王昌龄《送王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杜荀鹤《新雁》:“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疏水国秋。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两诗中的“明月”、“今夜月”皆是想像之辞。王诗是一首送别诗。月亮高悬苍穹,分离之人尽管山川阻隔,仍能见到同一个月亮,这就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减轻因分离造成的痛苦。杜诗是一首思乡诗。诗人在红蓼花开雁起汀洲之际,漂泊南国,目睹秋暮流水而思念故园。诗人从故园落笔,不明言自己思乡,却用“想得”一词,勾起故乡亲人江楼赏月思念自己的联想,借故乡之月抒写了漂泊异乡游子的浓浓乡情。

有时,作者想起记忆中“对面”印象最为深刻的事物,这类事物就成为引发诗人思乡怀人情感的催化剂。孟郊五绝《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题目标明这是一首“游子诗”,然通篇所写,却为慈母思游子。原来,这是漂泊异乡的游子想像中的慈母在家倚门思念儿子的情景。全篇率从对面落笔,游子感人至深的思母之情是借“萱草”表达的。王维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兄弟登高”,为诗人思念家乡的具体内容,“遍插茱萸”为眼前浮现的即时场景,而所“少一人”正是诗人自己。这里,诗人设身处地遥想山东兄弟如何思念自己,以曲笔写出“忆山东兄弟”之情。李白五律《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末联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一路恋恋不舍送客渡过荆门,当此即将离别蜀地之时,诗人油然而生对故乡江水之情,衬托出诗人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上列诗作中,“萱草”、“茱萸”、“故乡水”都成了思乡怀人的重要媒介。

词曲中,这种“对面着笔”的手法也很常见。韦庄小令《浣溪沙》上片:“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由自己朝思暮想寝不安席设身处地推及他人,想到对方也在思念自己,也是形单影只,枕冷衾寒。从对面写来的这一细节反映了诗人情感的凄婉深沉。元代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诗人淹留逆旅百无聊赖,涌起羁旅思乡之愁。结句对面落笔,状写远在故乡的“二老”为游子担忧,文意婉曲,情感真挚。

思乡诗词范文6

关键词:黄自;诗性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104-01

一、通过音乐与诗词的完美结合,营造出“诗化”的歌曲意境

任何一首成功的艺术歌曲,实际上都是风格鲜明的诗化的音乐形象和音乐化的诗词意境的完美结合,是沟通文学和音乐的纽带和桥梁。因此,成功的艺术歌曲创作要求创作者本人不仅要对艺术歌曲创作的音乐技巧造诣精深,而且对艺术歌曲的文学内容要有超人的感悟能力和发自内心的眷恋和热爱。黄自先生能够创作大量的艺术歌曲,和他骨子里对中国诗词的深厚情感是分不开的。他自己曾说过:“我小的时候,最喜欢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当时年幼,连字的意义都不能完全了解,更谈不到什么领略诗中深意。我喜欢它,只因为它的音节铿锵,念起来非常好听。这种对于诗歌的素朴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年时期黄自先生的艺术创作倾向,并成为其后来艺术歌曲创作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艺术歌曲《思乡》创作于1932年,韦翰章词。歌词似于散体诗结构,长短句的歌词清丽典雅,富于韵味,语言凝炼,但寓意深刻,是一首对故乡深情的恋歌,表现的是悠长、缠绵的乡愁情绪,情感的表现是深切、怀念的,音色的基调突出沉静、悠远的特点。歌词所表现的意境是“清明刚过,柳树也已绿上梢头,正是游子思念故乡的时节。当我凭栏而立,无语思乡之时,那杜鹃也在喊着:‘不如归去!’。我不禁在心中激起了万般离愁别绪,恨不能随微波向南流去的落花,一同归去。”黄自先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通过旋律与和声技法成功地渲染了景物和心境的对比,比如,在歌曲开始时,音乐用“抑扬抑”(弱强弱)的摇弋的织体表现柳丝轻拂、和风暖照的画面,把人带入明媚的春天。上下起伏的分解和弦伴奏音型,又衬托出了温暖宜人的景物和心中惆怅的思乡情绪相互左右的心境。当人声进入时,带入的是淡淡的忧愁情绪,声线由低到高,情感由浅入深。让听者仿佛融入歌曲之中。

二、通过旋律音韵之美,深化歌曲的“诗化”特征

黄自先生作为艺术歌曲创作的大师,成功地利用了词的句式结构,结合音乐的优美旋律和诗句音韵特点,巧妙地表现出了诗词的深厚意境,从而实现了对艺术歌曲“诗化”特点的深化。

以《思乡》的歌词为例:柳丝系绿,清明才过了,独自个凭栏无语,更那堪墙外鹃啼。一声声道,不如归去。惹起了万种闲情,满怀别绪。问落花,随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我愿与它同去!这首词短短几句,却已经向读者描绘出了一位异乡旅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和惆怅之情。那么运用怎样的旋律来衬托才能为诗词的意境锦上添花呢。黄自先生曾在《音乐的欣赏》一文中提到:“我们需能辨别什么是主要‘乐意’,然后追溯其如何经各种变化……一方面要使各句、各段变化万千,层出不穷。音乐家能解决这个问题,在用一个主要‘乐意’加以各种变化……什么是‘乐意’呢?‘乐意’是一个有个性的精短乐句。”这里的“乐意”指的就是旋律的表现,它的特性是由长短、节奏、曲调起落而定的。作为音乐中达情表意的重要因素,黄自艺术歌曲中的旋律与诗歌语言的配合可谓恰到好处,就象是从歌词的朗诵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一样。他善于根据诗词的内容,使用多变的旋律手法,抒写不同的意境,表达不同的情感内涵。就《思乡》歌词情绪的起伏来说,情感的推进大致是一个推进的波浪式。

三、通过和声之美,来深化诗词的“诗化”意蕴

黄自先生艺术歌曲创作的成功,除上面提到的通过音乐与诗词的结合和旋律的运用来深化诗词的“诗性”意蕴外,和声技法的运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手段。黄自先生的和声技法集中表现在他的和声手法的多样化、民族化以及恰到好处的运用等方面。他系统接受了西方的正规音乐教育,精通西方和声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和声风格民族化的早期探索。在和弦结构上,他较多地运用了附加音和弦、四五度叠置和弦、空五度和弦等,使和声音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五声性的风格,从而与五声调式的旋律或具有一些五声音调的大小调旋律更为融洽。

和声的色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性的选择。在《调性的表情》一文中,黄自详细地论述了其所持的调性观念“:作曲家表情的方法很多,或以曲调,或以和声,或用节奏及音色,但我以为最细腻而微妙的要推调性的表情”“大调的色彩是鲜明的,好似晚霞那般的红,晴空那般的碧。小调是幽晦的,或如薄暮的暝色,或如昏夜的漆黑。”黄自不仅对调性的色彩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文中还对转调的手法及转调对乐曲意境、色彩的影响作了仔细的描述,他所持的调性观念对其艺术歌曲的创作自然产生了深刻影响。《思乡》作为黄自抒情歌曲的代表作,这首作品就很能体现他的调性手法的特点。在这首歌曲中一开始便是一个#F音,形成小二度的旋律进行,之后多处出现这样升高半音的旋律,增强了乐曲的色彩变化。

综上所述,以《思乡》为例纵观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他以诗词为载体,运用其灵活多变的音乐手法与和声技巧,借助艺术歌曲这一音乐形式,把音乐之美与诗词之美融为一体,深化了诗词的美学内涵和美学意蕴。更尤为难得的是,在《思乡》这首歌曲中,更融入了中国儒家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的审美原则,并没有一味地沉溺于低沉、惆怅的情绪,而是强调情感的节制与和谐,表现出了一种对自然美的关注与推崇,这种重视人与自然契合的思想,既有西方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子,更有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意味。黄自先生用他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品味将中华民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中国美”发挥得淋漓尽致,为后人的艺术歌曲创作树立起了一座重要的丰碑。

参考文献:

[1]黄自.《黄自遗作集》之《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

[2]黄自遗作集·音乐的欣赏(文论分册).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3]钱仁康.黄自的生活与创作.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4]黄自遗作集·调性的表情.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思乡诗词范文7

忧愁类意象:所谓“忧愁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的客观物象,或睹物愁生,或寄愁与物,或借物抒情。常见的这类意象有细雨、烟雾、梧桐、杜鹃、鹧鸪、寒蝉等,或细雨烟雾愁断肠,或杜鹃鹧鸪啼凄凄,或梧桐叶落透悲意,或寒蝉凄切悲凉情,均是具体诠释。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秦观的“无边丝雨细如愁”和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就带了这种情感。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04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也道出了晚年的凄凉。

杜鹃,因为杜宇的凄惨,杜鹃啼血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查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表达的是作者漂泊在外的思归之情,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思念类意象:指诗人用来抒发思乡怀人的感情或离愁别绪的意象。这些意象已经成为思乡或惜别的代名词,或借月托雁寄乡思,或别时长亭柳依依,或借浮云漂泊喻游子。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的《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秋时大雁南飞,常常引起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伤感。张九龄的“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就是一例。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出示了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不清楚何时重返故乡,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在古典诗词里,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所以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这一意象,源于《诗经》中的《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声》中,也通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传达了思乡之情。

长亭、南浦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江淹的“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和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亦是借此传达别情的经典。浮云因为漂泊不定,往往让人联想到在外的游子,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达出了游子之情。

节操类意象:所谓节操类意象是诗人用来表现自己高尚品质的物象,或赞美,或自况,通常借松梅竹菊寓高洁。

思乡诗词范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 教学策略 个性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117-01

《静夜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古诗词。我回想之前教学的种种心得及思考,细述如下:

一 达意——个性解读

读一首诗歌,首先应该疏通字词,扫除欣赏障碍,并理解其中的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基本意思,清楚诗中所写的是何人何事。初读《静夜思》,我们应抓住形象勾勒出生动图景的三个词——“疑是”、“举头”、“低头”,且紧扣“思故乡”这三个字,明白诗人旅居在外,静夜看见月光照进屋里时,产生了地下结霜的怀疑,这使他联想起居住在故乡时亦曾有过的感觉,强烈的思乡感悟便涌上心头。这是一幅游子的“月夜思乡”图。

在关于“床”一字的解读中,学生出现了分歧,这出乎我的意料。其中大部分同学提出应理解为“眠床”,但有两位学生认为应理解为井栏或栏杆。这两位学生的理由是:如果理解为床,则诗人李白是将从窗外射进屋内床前的月光看作是地上的霜?但屋内的地上怎么会有霜呢?明显的,诗人看到的月光不是在屋内,而是在屋外。应理解为,将井栏或栏杆外、屋外地上的月光看作是霜,会更合情合理。这是两位有思想的学生,他们以文本为基础的颇具个性的解读不无道理,学生能深度解析文本,真的令我欣慰与钦佩。

二 入境——全员参与

古人云:“写诗容易解诗难。”所谓“难”就是指对诗歌深层次地理解和体味。因而在了解诗歌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艺术境界。《静夜思》为我们描写了这样一个境界:一个明月当空的秋夜,在一间寂寥森冷的客舍里,诗人夜不成眠,短梦初回。这时,透过窗户的皎洁的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凄冷的秋宵的寒意,诗人迷离恍惚中,以为地下铺了一层白皑皑的霜,固而“疑是地上霜”。可是定睛一看,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他不禁抬头一看,一轮明月正挂在窗前,夜里的天空是如此明净,这时,早年居住故乡时类似的情景又浮上心头。他搔搔白发,渐渐地低下头,回忆起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

教师在引导学生入境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思考:如果你长大后,离开了故乡,离开了身边的亲朋好友,在这样的月夜下,你的心情将是怎样的?这时,学生们穿越时空,大胆展开想象,各抒己见,体会感情,受到李白热爱家乡、思念家乡情感的感染,同时也学到了朗诵古诗的方法。

三 品情——多样感悟

感悟是作品的血液,是文学创作的动力,诗歌尤其如此。因而,第三步必须引导学生感悟作品。《静夜思》这首小诗,虽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用平稳清淡的叙述语气写远客思乡的情景,然而,“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感情异常的凝重真挚,耐人寻味。

月明之夜对一个孤身远客来说,是最容易引起旅思愁怀的,更不用说是在明月如霜的秋夜了!无法抛弃的乡思,痛苦而又无望的追求,一切都像是处在一种恍恍惚惚、迷迷离离、萧萧瑟瑟、凄凄冷冷的梦境中。皎洁的月光,森冷的白霜,烘托出诗人无限的孤寂与惆怅。

这时我适时抛出问题:在你的理解中,《静夜思》中的“思”字是什么意思?通过交流,大部分学生同意将“思”字解作“思念”、“想念”,这基本达到了诗句的主旨。有个别优秀的同学更是提出“思”字中应蕴含着“忧”、“愁”、“悲”、“哀”的韵味,他们认为理解成“思念”、“想念”也是行得通的,但比起忧愁悲哀来,就不免太轻描淡写了一些,犹如隔靴搔痒,尚未读到诗人李白的内心深处去。“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展现了不同学生对诗歌不同层次和深度的品析。

四 悟道——别样精彩

思乡诗词范文9

在现代文学中,不乏引用古典诗歌名句写景、传情、达意的经典作品。如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一文中就有精彩的串烧引用:“一提到雨,就必然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这些引用妙在何处?作者曾坦言:“借用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由此可见,借古诗句装点文章能增添不少文采!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关于故乡事、故乡情的文章着实不少,《乡土情结》的作者柯灵却巧妙地开篇引用此诗作为情感铺垫,简洁地将“我”的感情、心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其实是很节俭的笔法,而诗人的感情却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正文中又引用了宋之问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游子久别返家的忐忑复杂心情;引用崔颢诗句“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用一个娇憨天真的船家女的搭讪来表现人们普遍而深厚的思乡情结。而后文引用的诗歌又升华了一种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等诗句。乡土乡情,古人今人、圣人凡人,均魂牵如此!

如此美的古诗词意境,使本就美妙的散文内容和作者情感更显雍容典雅、意蕴丰厚。

古诗词在散文中的串烧引用,能增添文章的美感,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教师不妨先把古诗词提取出来,利用学生喜欢的多媒体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朗诵感知,讨论鉴赏,教师则适度点其精妙,借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阅读鉴赏能力。教学现代文时,适当一些古诗词,能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补充要精当自然,要利于理解文本情感,可以在导入新课时设置,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穿插。如教学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时,可以补充蒋捷的《听雨》拓展阅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由少年、壮年再到晚年,以听雨为线,寥寥几笔写出了对人生、岁月不寻常的观感。还可借助歌曲来营造氛围,如听《明月几时有》感受苏轼被贬后忧伤和旷达心绪的交织,听《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理解李煜亡国后难言的痛楚……

一些重要的散文表现手法和古诗词表现手法是相通的,可以同步精要列举古诗例句来学习和理解。韩少功《我心归去》中第五段写道:“很想念家里――似乎是有点没出息。……我坐在柔和的灯雾里,听窗外的海涛和海鸥的鸣叫,想象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着万里守候她们睡到天明……”作者思家的情景,让人心生感动。这里,“想象”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功不可没。这和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的想象有异曲同工之妙:“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人从家人着想,想象家人深夜未眠,灯前说着远行人。这一拓展比较,可获得举一反三之效,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课下作业设置可以再来个联结拓展:请找出并赏析杜甫《月夜》中运用想象技巧的句子,“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想象妻子的思亲之景,由此把自己的思念之情抒发得一览无余,愈加深刻。

在散文教学中融合古诗词的学习,好处自然还有很多:化难为易,巧学怡趣。如开创浪漫主义诗风的屈原写作《离骚》的时代,距离我们比较久远,对于学生字面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阅读下去的欲望。如果灵活引用穿插,在其他文体教学中引用屈原名句并精要讲解,是一种化整为零的有效教学法。教师还要善于预设。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诗句在苏教语文必修一课本上出现过两次,而两次用以表现的主题大不相同,一为思乡苦,一为不舍情,学生在理解时肯定有纠结和困惑。有效引导学生多维度理解鉴赏,即可拓展其视野和想象力,使学生养成见疑不避、迎难而上的探究精神,解决古诗词学习难的问题。

“问渠那得清如许”,源活则水清,这就需要教师做有心人,要有课堂开发的意识。“何处春江无月明”,探寻教学智慧,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梁寨中学】

思乡诗词范文10

一、接收语言信号

1.题目。题目不论长短,其所含的信息都不可轻视,它可能已点出了所要叙述的事件,如杜甫的《客至》、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方泽的《武昌阻风》;也可能点出了要写的对象,如杜甫的《孤雁》、《月夜忆舍弟》,王维的《鸟鸣涧》;也可能为我们透露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其中的“喜”字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再如李白的《独坐静亭山》,其中的“独”字透露着诗人孤寂之情。

2.作者。把握了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写作特点,再鉴赏他们的诗时就会举一反三。如李白与杜甫,他们虽都生活在唐朝,但具体情况却大不相同。李白把排难解纷的济世思想和纵放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圆满的人生。他的诗壮浪纵恣,感情如喷涌而出的洪流,不可遏制。而杜甫诗风形成于“安史之乱”前夕,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大乱、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所以杜甫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沉重责任,他的诗风沉郁顿挫。

3.注释。诗后的小注往往是对诗背景的补充说明,或对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我们也应加以重视。

二、品读语言内涵

1.析意象。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是构织诗歌形象的主要因素。它是诗人表达感情的外在依托,只有抓住意象,才能更好地领会更深层次的感情;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前者的关键在于把握“象”,后者的关键在于把握蕴涵其中的“意”,而捕捉“意”“象”的能力在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意象:秋风――萧瑟、凄凉;家书――远方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行人――归乡之人。

分析:秋风萧瑟,黄叶纷飞,又是客寄他乡一年秋,面对归根的落叶,不觉想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正值有人归乡,于是铺开纸笺,可千言万语涌上心头,竟不知从何说起,纸短情长,思意浓浓。同乡人即将起程,匆匆之中又开启信笺,总怕其中遗漏了什么。把握意象之余,诗中那浓得化不开的思念之情和寄居他乡飘摇无依的孤寂之感不觉已体会得颇为深刻了。

2.品语言。此处的“语言”主要是指具有特定内涵的语言。如特定意象语言、表达情感的语言、用典语言。

(1)诗歌中有些语言往往拥有固定的含义,如:松――坚强、挺拔、高洁的形象;菊――志趣高洁、不同流合污的隐者形象;杨柳、舟船、长亭――描写离别之苦;清风、明月、泉溪、花草――抒发闲情逸致。这些具有固定含义的语言需要我们平日积累。2002年全国高考题第17题“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如知道“柳”是“怀别惜远”之意,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

(2)情感语言也很重要,因为诗人是通过它直接或间接地向读者透露诗的思想感情的,在欣赏诗歌时一定要注意表达情感的语言。仍以张籍诗为例:诗中表达感情的语言有“意”“恐”。“意”表达了诗人心中涌动着太多的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与牵挂,可一时又不知如何下笔。而“恐”字表达了诗人对这封书信的重视,行人临发之际再次打开书信。

(3)用典语言也不可忽视。用典使诗歌语言更加凝练,内容更加丰富,通过典故内涵可以更深刻地把握诗歌。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典故“楼兰”表达了戍边将士忠心报国、誓死破敌的决心。

3.抓虚词。我们鉴赏诗歌时往往忽视了虚词,其实虚词在诗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张籍《秋思》中的虚词“复”“又”两个字看似重复,但就在这重复中我们更体会到了诗人难以述尽的思乡之情。

4.析技巧。诗歌所采用的表达技巧常见的大概可以分为抒情手法、描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缘情造景、用典抒情、叙事抒情等;描法包括渲染、衬托、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欲扬故抑等;修辞手法包括夸张、拟人、比兴、对比、用典等。张籍的《秋思》是应用了叙事抒情,通过叙述一个托行人带书信的细节充分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思乡诗词范文11

关键词:图式理论;古典诗歌教学;“悲秋”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96-02

一、“图式”理论及其内涵

古希腊的哲学著作中最先提出图式二字,只不过其含义与今日大不相同。深化图式理论的第一人是康德,而将之运用到心理学领域是英国的巴特利特。瑞士的皮亚杰将图式理论用于认知心理学中,美国的鲁美哈特创造性地把图式理论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联系起来。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是该理论的佼佼者,他把图式理论当成是人类学习的生成模式的一种方式。他认为学习的生成过程就是学习者对外界信息主动选择加工的过程,如果大脑中已有的知识与外界的信息建立起积极的联系,那么学习便会取得良好的效果。[1]毫无疑问,阅读、写作均存在一定的图式模式。有研究者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随当前阅读的内容不断主动地激活读者背景知识,将当前的信息与先前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文章的情境模型的过程[2]。按照图式理论,如果一个阅读者在阅读某个材料时,无法将大脑中的图式与材料信息建立相应的关系,则其信息的解读是无效的。据此而论,当阅读者无法解读材料时,如果帮助其建立阅读图式与外界信息的联系,或者激活其阅读图式,阅读者便能朝着更加正确的方向解读文本。而且如果图式能从不同角度引导阅读者对信息的理解、破译,能产生举一反三,为创造性阅读与个性化阅读提供条件。

二、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运用图式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古典诗歌教学历来是教学的难点。首先,古典诗歌的语言系统与今日迥异,今人与古人处于不同的语言背景与文化背景中,语言与文化的隔阂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其次,古典诗歌,特别是近体诗讲究声律、平仄、对偶,语言高度凝练,具有多义性,而中学生的阅读素养不够扎实,尚难把握诗歌之美。最后,古典诗歌的意境十分抽象,最难破解。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的障碍。特别是中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十分有限,不经巧妙点拨,难以体会个中奥妙。而传统的教学法不尽如人意,采用新的教学法也就十分必要了。当然,难点也有突破点。如近体诗的平仄是固定的,押韵的地方也是固定的,教师便可总结其中相类似的诗句。又如古典诗歌的一些意象具有固定含义。如“东篱”、“黄花”、“柳丝”等诸多意象在诗歌中意义大体是不变的。又比如,一些诗歌中的句子,组合形式具有特殊性,如有些诗句全部由名词组成,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这些由纯名词意象组合而成的诗句,意象密集,画面感强,颇似几幅山水画的集合,其风格不尽相同,但其所描绘的景物均有一种苍茫之感。如果我们再仔细阅读,便会发现这些诗词作者有相近的感情倾向。有了这些共同点,教师便可总结这种句式的图式,引导学生加深印象。上述所论的共同点较难以掌握,缘于其尚未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结构化的信息以基本规律、基本概念与主题思想为理论依据,体系简易、中心突出,易为学习者所心领神会的,它可以使得记忆变得明晰化,加深印象[3]。从这个角度说,如果能通过图式理论促进诠释诗歌知识点的结构化,便能极大促进对诗歌内涵的准确把握。那么,如何促进呢?首先,应从诗歌中寻找共同的规律,从中寻找出一种共同的“范式”。所谓的范式就是诗歌表现出的一种共同的知识组织形式。例如歌颂春天的诗句,可以从三方面归纳其图式范式。第一,画面的色彩。第二,表现诗人喜悦之情的词语。第三,描写春天景色的意象。其次,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建构诠释诗歌的知识点的图式范式。而且,当旧的图式范式的内容不断发展与深化,便会递进为高一级,新的图式范式。以伤春为主题的诗句为例,如伤春诗原因生成图式为(思征人、报国无门、贬谪外地、仕途偃蹇、韶华消逝、人生感伤、爱情失落……);情感表现图式为(愤愤不平、哀而不伤、郁郁寡欢、郁结于胸、抑塞磊落、黯然神伤……)这几个诠释伤春诗歌的范式便可成为建构伤春诗歌的图式。这种图式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联想。最后,探索图式下面的低层图式有助于实现诗歌知识点的结构化[4]。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说,不断建立图式有助于对古典诗歌进行深入解读。比如在熟悉伤春诗的图式范式后,还应让其了解低层的图式,如创作背景、诗人生平经历等。

三、图式理论在几首“悲秋”词曲教学中的运用

在古典诗歌里,“悲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且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传统。这类诗歌中,意象的选择,作者情感的特征,诗歌的审美特征等方面呈现出一种范式。为了研究方便,这里放宽了“悲秋”的概念,我们将中学语文课本中,李煜《相见欢》、柳永《雨霖铃》、马致远《秋思》、范仲淹《渔家傲》《苏幕遮》、王实甫《长亭送别》、李清照《声声慢》等归为悲秋作品。首先,从上述作品中,我们可以抽绎出主要的景物意象。西楼、弦月、梧桐、东流水(《相见欢》);烟波、暮霭、酒、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秋思》);大雁、落日、孤城、浊酒、霜(《渔家傲》);碧云、黄叶、寒烟、斜阳、明月、酒(《苏幕遮》);碧云、黄花、西风、北雁(《长亭送别》);淡酒、(秋)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声声慢》)。我们不妨从这些诗词中,归纳出几个频率较高的意象,分别为(秋)西风、(残)月、(浊)酒、大雁。通过对“悲秋”的词曲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某一相近内容作为吟咏对象,其往往会形成某种相似的范式。如“悲秋”词在意象的选择上,首先偏向于选择色彩暗淡、质地凄清的词语。其次,其所选择的高频意象西风、残月、浊酒、大雁,说明了“悲秋”情感的表现有一种普遍性,这种普遍性缘于词中抒发了某种相同的思乡之感。这种思乡之感,教师可根据思乡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起图式范式。马致远《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羁旅行役者的悲凉感受。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戍守边疆的将士对故乡的深刻思念,表达了建功立业与思乡之苦的矛盾心态。范仲淹《苏幕遮》:“黯乡魂,追旅思”表达了词人萦绕不去的思乡之情,是对故乡昔日人事的追忆,难以释怀,不禁潸然泪下。杜甫《月夜忆从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抒发了杜甫战乱中兄弟离散,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通过描写故乡的月亮,倍增对家乡和弟弟的想念。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描写了诗人漂泊他乡孤寂凄清之感,表现了眷念故乡之情,但淡淡的乡愁含而不露。思乡是古诗永恒的主题,但诗人的情感因为处境、身份等因素流露出不同的感受,在讲述“悲秋”词中,教师当举一反三,总结归纳,授人以渔。其次,我们还应抓住反映词句情感特征的关键词句。《相见欢》为“寂寞”、“许多愁”;《雨霖铃》为“无绪”、“无语凝噎”、“伤离别”;《秋思》为“断肠人在天涯”;《渔家傲》为“归无计”、“人不寐”、“征夫泪”;《苏幕遮》为“黯乡魂”、“愁肠”、“相思泪”;《长亭送别》为“总是离人泪”;《声声慢》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悲秋”有不同原因,词人或者伤离别,或者思故乡,或者忆往昔,或者叹如无根浮萍,其情感倾向十分鲜明,可归结为“悲”与“愁”。教师可进一步延伸,对其他类型诗歌作品进行总结。如“咏怀诗”、“闺怨诗”的情感倾向。最后为作品均显示出伤感的审美风格,这种对“悲”的表达使得作品的节奏舒缓而徘徊,难以消散。当然,除了《声声慢》开头的句子,其他词的节奏均为舒缓的。因而在朗读时,要引领学生体会句尾押韵之处的凄清、悲伤之感。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莫雷.阅读与学习心理的认知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思乡诗词范文12

【关键词】古典诗词;一怀愁绪;忧患意识;悲情文化的审美特点

古典诗词是我國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浩如烟海的中國古典诗词中,多愁善感的文人以其生花的妙笔,将心中千种愁情万般哀思,铸就成脍炙人口的经典佳句名篇,一次次敲打着我们的心扉。他们一怀愁绪,充满忧患,以愁寄情,以悲为美。细细咀嚼这些充满复杂情感的文字,感受古人的这种独特的悲情文化和审美心态,对我们今天了解和传承中國的历史文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以我们熟知的古典诗词为例,作进一步分析。

一、爱情难解之愁

我们通常说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就是人因自然景观所引起的心里和情感的变化,就是面对风花雪月山川名胜而动的“恻隐”之心,即所谓“物皆著我之色”。这种主观情感和自然景物的完美融合正是古代诗人崇高的精神追求。而幽冥深邃的人之性情,大多尽显一个“愁”字,他们或以“愁”入诗入句,或营造一个“愁”的生动意象。他们感悟不同的人生,将无尽的愁心忧绪幻化成动人心弦的美丽诗篇。

《钗头凤》是陆游最为人们熟知的代表作之一。全篇笼罩着诗人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心情。“一怀愁绪,几年离索”表达了陆游和唐婉二人眷恋之深和相思之苦。上片追忆往昔爱情的美好生活,实则反衬了被迫离异的愁苦;下片,由感慨往事回到现实,进一步抒写与妻被迫离异的巨大哀痛。无论追忆还是抚今,在一个愁与恨的氛围中,读者无不动容泪下。

二、相思寂寞之愁

如果说“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表达的是一种坚贞,那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蕴含的则是一种寂寞。相思的寂寞,寂寞的愁绪,这满腹的深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的《凤栖梧》紧扣“春愁”,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寂寞之愁,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之意融为一体。诗人站立楼头眺望,孤单凄凉之感涌上心头,黯然魂销的“春愁”生于天际,默默无言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为排解“春愁”的寂寞,诗人借酒浇愁。“强乐还无味”,说明“春愁”的缠绵与执着。最后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语道破了这种“春愁”即是相思,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也因为诗人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所以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

三、失意困惑之愁

古代诗人常以天下之忧而忧,同样大诗人李白也是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在仕途上孜孜以求。但现实的残酷与他性格的不羁,使他经常处于矛盾的困惑之中。这位天上摘仙人生性浪漫潇洒,恃才傲骨,却也经常为时而愁,为政治现实而愁。

李白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当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时,诗人不免烦忧苦闷。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也是对人生因失意而苦闷的无奈。也凸显了他不愿与现实同流合污,用放浪形骸排遣自己内心的愁苦和愤懑。

写《秋浦歌》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到了白发的年纪了。诗人对镜惊呼:“白发三千丈”,只因为人生的“愁”是如此之长!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情绪悲凉,独坐愁城,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无奈地低下了白头。最后两句向自己的发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这两首诗在文学史上可谓是写愁的绝唱。

四、思乡游子之愁

思乡是游子登临诗中主要的内容之一。问乡乡不语,思乡乡不见。在那些飘泊动荡的生活感受中,古代知识分子思乡情愁跃然纸上。

崔颢的诗作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是,《黄鹤楼》却使他名满天下,流芳千年。全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游子吊古伤今的乡愁。借鹤去楼空点出一种空寂寥落之感,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诗人登楼远眺,草木繁茂,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萋萋,于是触发了思乡情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浓重的乡愁在“日暮”时分,在“烟波江上”,诗作以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五、忧國沦伤之愁

古代诗人写愁,常常是写与愁相关的、或与之神似的事物。最具代表性的是李煜的以水喻愁,这个愁自然是量不完流不尽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是李煜痛苦心情的真实写照。一个高高在上的君主变成一个失去自由的阶下囚,故國不在,处于极度的忧愁郁闷之中的李煜,将自己的满腔愁绪比作“一江春水”,生动地表现了“愁”的永无休止、迢迢不断。词中将美景与悲情,自然永恒和人事沧桑进行地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王國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