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草药种植

中草药种植

时间:2023-05-29 17:51:18

中草药种植

中草药种植范文1

从五马创办药物种植场的38年实践中,充分证明了中草药的种植是环境保护和农民致富的途径之一,也是自然资源良性循环的最好形式。

一、引进中草药种植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憗

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第一次用大量事实雄辩地证明了生物的适应性,以及在外部条件影响下野生动植物发生变异,经人类长期局部无意识和有计划的选择,使变异逐惭积累加强而成为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通过同一途径又可获得它们的新品种。

达尔文的发现正确地揭示了有机界发展的规律。也证明了中草药人工栽培的可能性。

黄连是一种名贵短缺的中药材。原产地在四川省石柱,那里是冬暖春早,日照较少的气候使黄连养成了喜冷怕热的习性。而五马药场却是冬寒春迟,但是由于山高林远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域特点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那样。黄连生长有它相对适应的一面喜冷凉并非越冷越好,怕酷热也不是一点光照也不需。药场经过对比考察研究和分析选择了半山向阳,50度的沙质土壤,采用了搭棚遮荫办法,照应黄连喜冷凉怕酷热的习性。又根据黄连生长的不同时期的需要,幼年期娇嫩怕热就减少光照增大阴度,中年期期枝叶繁茂,根茎快速生长,需要大量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就疏棚增大光照到70-80度之间。又依据每年的四季变化及时调节光度,保证了黄连生长的良好态势。在黄连生长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它的根部不断往地面上延伸,而药用的主要部分是根,为了达到增产的目的,护根并促进其茁壮,便是田间管理的主要任务。为此通过实践探索出往根部培土的一般规律,从生长的第三年起培土5分,第四年培土8分,第五年培土1寸。一至二年培土根会长的又细又长。如遇大雨冲涮根部,雨停后就要及时培土。

黄连试栽成功,可是一亩黄连要毁三亩林搭棚遮荫的现实很使人耽心。我们联想到杜仲也是一种名贵紧缺药材,它的生长特性是春未夏初枝叶繁茂,恰好和黄连大量需要遮荫相吻合,在杜仲荫下间种黄连,以杜仲林代替搭棚试验成功获1987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提高黄连产量和质量为药场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我们从“砍倒老树发新枝,生长更快”的现象中受到启示,进行了大胆实验,将4-5年的黄连采收80%的根株为商品,对保留的20%的根系切除毛根,再培上腐殖土,促使它迅速分蘖,把这种方法命为“黄连疏根续连法”,使亩产达到1207斤比原产地的亩产高出4倍以上,又获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引进黄连在五马药场落户繁衍,并逐年向邻近的省、市、县、村、社推广,提供给他们一万余公斤药籽,800多万株药苗,培训技术人员500多名,答复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群众咨询来信600余封。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受益,并使陇南地区成为全国三大黄连生产基地之一。事实胜于雄辩,只要创造出或利用大自然的有利条件,引种外地中药村完全是可能的。药场又引进种植了西洋人参、西红花、洋地黄、浙贝母、山茱萸等54种。不仅栽培成功,而且产量和质量都比原产地有所提高。

外地名贵药材引进种植成功,更验证了生物和适应性及其规律。西部广袤地区的农村有着药物生长的良好植被、土壤、气候等条件,大力推广和种植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由于引进的名贵中药材市场价格看好,呈逐年上涨趋势,繁荣市场

经济。广大农户最易接受和形成共识,确实是农户致富的门路。

二、野生中草药变家植的广阔前景及紧迫性

西部贫困山区由于发展缓慢,经济滞后,生产条件简陋,广大民受传统影响,“靠山吃山”的观念根深蒂固。而外商对本地野生资源无计划,盲目地收购。诱使百姓,“杀鸡取蛋”式的采挖,致使中草药资源和其他绿色资源濒临灭绝的厄运。因此大力开展野生中草药的人工种植不仅仅是为农民开辟一条致富门路,更为长远的是,关系着千秋大业挽救濒临物种,维护生态平衡,造福人类,还地球本来面目。

野生中草药变家种前景十分广阔,五马药物截止目前,已成功种植野生中药材150多种。

象天麻这种名贵中药材。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天生神麻”“天麻会走种下没有”。药场从1969年春天开始试种,连续三年都未成功。后来我们对于天麻生长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走访了千家万户向群众请教,总结失败的教训,牢牢掌握住民间说的“青树底卧天麻”即砍了青树的树桩旁边易生天麻的蛛丝马迹。于1971年7月试种成功,成活率达20%。正在这个时候日本科学家揭示了天麻与蜜环菌的共生关系,对药场的实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1975年获得大面积的天麻无性繁殖成功。平均亩产比野生天麻增产5倍以上有的高达20倍左右。从实验失败到稳产高产共经历了七年之久。时间是漫长的,工作是艰苦的,探索的足迹是沉重的。但也证明了一条真理,只要不怕失败,勇于奋斗和努力规律是可以发现和掌握的。随即向周围省、市、县、乡、社推广,包括技术转让,一时出现了种天麻热,因种天麻成了专业户,万元户者比比皆是,但又出现了新问题,天麻退化,块茎形状变细长。我们又看到这样一情景,天麻在地面上有茎、花、果实。有了果实就一定会进行有性繁殖,于是我们在蜜环菌上进行接种天麻果实的实验,果然成功。这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有效地防止了天麻退化,保证了天麻种植的质量。1982年12月4日的《甘肃日报》上披露了这一消息。

猪苓也是一种奇缺的名贵中药材。其功能为利尿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经中外医药专家的研究测定还有防癌、抗癌之作用。猪苓的生长也有神密难测的特点,从开天到今是靠天然野生供给。因为它也和天麻一样深睡地下,地面不露踪迹采药者全凭经验寻找。药场从天麻和蜜环菌的共生关系中得到启发,把蜜环菌和猪苓栽培在一起,经过多次实验,选择不同的地理条件,又取得猪苓人工种殖的有性繁殖的成功,每窑的产量高过野生的20倍以上获省科学成果二等奖。

此外本地野生的钮子七、竹节参、羽叶三七均有滋补强壮、散淤止痛,止血之功效,它们的总皂甙都比西洋参、人参高的多,据崔德先生著《西洋参专辑》记载:西洋参的总皂甙为7.06%,人参为4-7%而三七则为10,9%,钮子七9.62%。竹节参13.66%。这三种药材。我场均以野生家种成功。如果能开发利用将会发挥更大的医药效应。因为这三种药材种植起来比起西洋参、人参来要容易的多。那么其他草木或木本药材种植更易家种成功。

综上所棕在西部贫困山区广泛开展中草药种植是农业走向市场,农民脱贫的理想项目,应大力倡导,建议列为西部开发和实施十五计划的项目之一。最近甘肃省省长宋照肃在讲话中把发展中草药的研究和种植作为甘肃开发的三大计划之三,是颇有见地的,是结合西部农村实际的。

三、开展中草药种植与环保之间关系

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首先为退耕还林的大政方针带来新的希望。树木和草同生于大地之上,中药材就是树和草中的绝大部分,所以发展中药材实际上也就是退耕还林,保护环境还大自然本来面貌。况且林和草有互补作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药场所创造的杜仲树荫下间作黄连就是一例,黄连在杜仲下生长五年后采收,这时的杜仲已长成直径为5寸的高大乔木,继续生长在适当的时机再收药用部分。

根据我们对药场周围,幅射五十公里的山山岭岭的调查勘探,发现林下间作药材的潜力很大的,如野生茯苓就生长在松树林下,灵芝草就生长在青树下等,种药可以使广大农民脱贫,从全国范围来讲,粮食生产已基本过关,市场粮价呈下降趋势,靠粮出售增加收入已相当困难,有计划地带领他们通过种植中草药为他们走出困境提供了可能性。这种计划如果能实施将可能性变成增收的可靠的保证。农民手中有了足够数量的钱,退耕还林和环境保护才能落到实处。

现在国家实施西部开发计划,花费巨额资金埋设地下石油管道、天然气管道,从青海经甘肃到四川是解决能源,保证退耕还林,环境保护的实施。对于西部地区广大农民来讲,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谁都要吃饭穿衣,饭要用燃料煮熟,在用钱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只有靠砍柴伐树、铲草解决,有了钱才有可能购买天然气,住房也是同理。家家户户都去这样做,退耕还林也难保证青山常在。自然环保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若要良性循环,就要构成这样的模式:发展中草药种植解决农民用钱问题,保证退耕还林战略计划落实,环境保护自然永续发展,反回来产生中草药效应,在广大群众中转变传统意识为“靠山养山”形成青山常存,绿水长流的美丽环境和鸟语花香的四季风光。

从市场经济的观点看,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就是粮、油籽、棉。那么第二需要莫过于医药了,而中草药在医药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引起全世界人们的观注和青睐。将会在世界医药市场上独占鳌头。朱总理在访泰国时签订了发展中药的协议书,可见其重要意义。

根据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中草药大辞典》的统计被编入的植物药4773味。这数字并不能囊括所有的中草药,已经是个很宠大的数目了,可见我国的中草药资源的丰厚繁多。加上传统的中医学。中药学和针炙、气功,成为世界医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无论生产、市场前景都是十分广阔的。如能纳入国家的十五计划。形成中草药生产、加工成产品(办工厂)有人专门组织管理,销售,指导科研一条龙。绿化了荒坡、荒山,还愁什么退耕还林不能实现,环境保护得不到治理呢?

可悲可怕的是中草药也是和其他环境资源遭受污染破坏一样,而面临灭顶之灾。一是中草药市场非常混乱,从收购、采挖都是采取一次性灭绝的掠夺方式,假定某种中药材市场紧俏,该药材几乎就要灭绝,其中繁殖旺盛者要恢复至少得十年。生命力相对脆弱者就此终止生命,永远从地球中消失。将来仅存在于文献记载中。如金钗石斛,又名金耳环(土名)有滋阴养胃清热生津之功能。60年代外地客商进入产区连根采挖,再加之森林采伐了原始生态,以后再没发现。娑罗子别名索罗果,高大乔木树龄可达千年以上树形、花、叶都具有观赏价值。果实入药有甘、温、理气止痛之功用。60年代陇南年产量80_100吨,而在1999年,总产量下降到1000斤左右,由于价格高出核桃10多倍,采摘的人们往往伐倒大树而得果实,面临灭绝危险。再如珠儿参,养阴清火生津功能胜过西洋参,而因无人研究培植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还有多种不再一一赘述。挽救濒临中药材只有发展人工家植,在西部贫困山区欲采用高科技手段,时机还不成熟。

关于保护国家珍稀动物,国家早已采取了保护措施,对于珍稀木本植物也有相应的若干规定,而对于草本类就很少提及了,自然不包括濒临灭绝的中草药及中草药资源。笔者认为这是关系人类命运的大事。中草药的作用不仅仅是治病了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已应用到其他领域中去。在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中草药牙膏驻颜养生的各种面友、各种香皂、化妆品等,人们对于中草药的认识和不断发现也是无穷无尽的,可以说每一味中草药就是一座绿色工厂所生产的人们需要的各种产品,是人力所不能及的。是人为的任何企业所不能替代的。(二)是缺乏管理和研究,现有的药场属于国家办的尚少,集体办的大部分都因人员更换而倒闭,原有种植成功的药材几乎被采尽挖绝,中草药的种植也并非人们想象那么容易,从我们实验中如羌活、桃儿七、天麻的有性繁育等都有种籽发芽,接种困难等问题,需要研究的课题实在太多,也需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处理探究。对于中药市场的管理也只能在大量栽种有了足够数量的药源之后,自然就纳入合乎良性发展的渠道。种药的群众也会由自发行动渐进为自觉行动,(三)是药场的工作人员的地位、待遇、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如五马药场38年无人过问,一旦有了高效益:每年纯收入在60多万元之后,有人开始害红眼病了,千方百计挤走原工作人员,换上新手之后毁灭性掏尽挖绝。现在的药场不过是一片荒山秃岭,使实验中断,科研成果化为泡影。

如何开展中草药种植,就我们药场38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条建议可供参考。(一)转变观念承认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宇宙规律:中药市场的混乱,农民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农民,大多数还处在贫困状态之中,这是客观存在,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要立足于实地,这就需要进行卓有成效的论证与考察。这些地方形成的虚报浮夸作风往往不可信。有了这样一个立足点回过头来看中草药的种植的伟大意义和价值的份量不在其他事业之下。农民的经济基础发生改变之后,环保意识自然增强,所产生的效应来促进环境保护。

(二)把中草药的种植和研究,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中之重来看待,这是对十五计划相对而言,也许经过十五计划的具体实施之后,环境保护已经成了广大农民的共识只有另作他论了。

上文已用大量篇幅论述种植中草药对环保的作用和意义,其内涵不仅如此,在百姓中牢固的树立环保意识,仅仅依靠口头说教则远远不够。要使他们心灵震动,产生环保激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要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基础条件,以后的发展他们是会尽力的,忠诚的,会产生创造性的奇迹的。如何创造基础条件,除了必要的资金投入之外,还要有人管理、组织、指导,同时科研工作也要相继跟上去,才能保证种植中草药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创新,保证质量。从我们38年的实践中深切领悟到,只有科研工作不断有新成果,新创造才能使中草药种植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建立中草药种植和探索的科研机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种植和研究中草药必须有配套的科研机构。据我们所知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的省市、自治区尚少。据2001年报刊分类目录中统计554种医药药学杂志中只有一种是中草药杂志。可见其薄弱程度,因此建议在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成立相应的中草药科研机构。从事药理、药学和攻关高难度的中草药栽培技术,如虫草、天麻的有性繁殖以及南药北调,东药西移,野生家植中的果实发芽难,生长缓慢等问题,还有一些亟待研究和发现可以利用的野生中药材。

(四)首先办好一批示范药场,作为带动和推广的基地,为周围群众提供药籽、苗、科研成果的推广,另一方面种植中草药创造市场价值,并把科研创新大力开展起来,为永续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边种药边进行研究是可行的办法,但是必须和中草药的科研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和配合,一方面提供最为可靠的实践数据,另一方面溶入高科技成果,二都是互为补充,构成不断发展的框架,所产生的效应是十分可观的,永久性的。

(五)要有适当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保证启动。当然必须在决策者的心目中,要把此项事业当成系统工程看待,不能低估其作用,这是利国(环保)利民的大事。

中草药种植范文2

从五马创办药物种植场的38年实践中,充分证明了中草药的种植是环境保护和农民致富的途径之一,也是自然资源良性循环的最好形式。

一、引进中草药种植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憗

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第一次用大量事实雄辩地证明了生物的适应性,以及在外部条件影响下野生动植物发生变异,经人类长期局部无意识和有计划的选择,使变异逐惭积累加强而成为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通过同一途径又可获得它们的新品种。

达尔文的发现正确地揭示了有机界发展的规律。也证明了中草药人工栽培的可能性。

黄连是一种名贵短缺的中药材。原产地在四川省石柱,那里是冬暖春早,日照较少的气候使黄连养成了喜冷怕热的习性。而五马药场却是冬寒春迟,但是由于山高林远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域特点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那样。黄连生长有它相对适应的一面喜冷凉并非越冷越好,怕酷热也不是一点光照也不需。药场经过对比考察研究和分析选择了半山向阳,50度的沙质土壤,采用了搭棚遮荫办法,照应黄连喜冷凉怕酷热的习性。又根据黄连生长的不同时期的需要,幼年期娇嫩怕热就减少光照增大阴度,中年期期枝叶繁茂,根茎快速生长,需要大量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就疏棚增大光照到70-80度之间。又依据每年的四季变化及时调节光度,保证了黄连生长的良好态势。在黄连生长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它的根部不断往地面上延伸,而药用的主要部分是根,为了达到增产的目的,护根并促进其茁壮,便是田间管理的主要任务。为此通过实践探索出往根部培土的一般规律,从生长的第三年起培土5分,第四年培土8分,第五年培土1寸。一至二年培土根会长的又细又长。如遇大雨冲涮根部,雨停后就要及时培土。

黄连试栽成功,可是一亩黄连要毁三亩林搭棚遮荫的现实很使人耽心。我们联想到杜仲也是一种名贵紧缺药材,它的生长特性是春未夏初枝叶繁茂,恰好和黄连大量需要遮荫相吻合,在杜仲荫下间种黄连,以杜仲林代替搭棚试验成功获1987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提高黄连产量和质量为药场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我们从“砍倒老树发新枝,生长更快”的现象中受到启示,进行了大胆实验,将4-5年的黄连采收80%的根株为商品,对保留的20%的根系切除毛根,再培上腐殖土,促使它迅速分蘖,把这种方法命为“黄连疏根续连法”,使亩产达到1207斤比原产地的亩产高出4倍以上,又获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引进黄连在五马药场落户繁衍,并逐年向邻近的省、市、县、村、社推广,提供给他们一万余公斤药籽,800多万株药苗,培训技术人员500多名,答复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群众咨询来信600余封。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受益,并使陇南地区成为全国三大黄连生产基地之一。事实胜于雄辩,只要创造出或利用大自然的有利条件,引种外地中药村完全是可能的。药场又引进种植了西洋人参、西红花、洋地黄、浙贝母、山茱萸等54种。不仅栽培成功,而且产量和质量都比原产地有所提高。

外地名贵药材引进种植成功,更验证了生物和适应性及其规律。西部广袤地区的农村有着药物生长的良好植被、土壤、气候等条件,大力推广和种植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由于引进的名贵中药材市场价格看好,呈逐年上涨趋势,繁荣市场

经济。广大农户最易接受和形成共识,确实是农户致富的门路。

二、野生中草药变家植的广阔前景及紧迫性

西部贫困山区由于发展缓慢,经济滞后,生产条件简陋,广大民受传统影响,“靠山吃山”的观念根深蒂固。而外商对本地野生资源无计划,盲目地收购。诱使百姓,“杀鸡取蛋”式的采挖,致使中草药资源和其他绿色资源濒临灭绝的厄运。因此大力开展野生中草药的人工种植不仅仅是为农民开辟一条致富门路,更为长远的是,关系着千秋大业挽救濒临物种,维护生态平衡,造福人类,还地球本来面目。

野生中草药变家种前景十分广阔,五马药物截止目前,已成功种植野生中药材150多种。

象天麻这种名贵中药材。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天生神麻”“天麻会走种下没有”。药场从1969年春天开始试种,连续三年都未成功。后来我们对于天麻生长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走访了千家万户向群众请教,总结失败的教训,牢牢掌握住民间说的“青树底卧天麻”即砍了青树的树桩旁边易生天麻的蛛丝马迹。于1971年7月试种成功,成活率达20%。正在这个时候日本科学家揭示了天麻与蜜环菌的共生关系,对药场的实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1975年获得大面积的天麻无性繁殖成功。平均亩产比野生天麻增产5倍以上有的高达20倍左右。从实验失败到稳产高产共经历了七年之久。时间是漫长的,工作是艰苦的,探索的足迹是沉重的。但也证明了一条真理,只要不怕失败,勇于奋斗和努力规律是可以发现和掌握的。随即向周围省、市、县、乡、社推广,包括技术转让,一时出现了种天麻热,因种天麻成了专业户,万元户者比比皆是,但又出现了新问题,天麻退化,块茎形状变细长。我们又看到这样一情景,天麻在地面上有茎、花、果实。有了果实就一定会进行有性繁殖,于是我们在蜜环菌上进行接种天麻果实的实验,果然成功。这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有效地防止了天麻退化,保证了天麻种植的质量。1982年12月4日的《甘肃日报》上披露了这一消息。

猪苓也是一种奇缺的名贵中药材。其功能为利尿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经中外医药专家的研究测定还有防癌、抗癌之作用。猪苓的生长也有神密难测的特点,从开天到今是靠天然野生供给。因为它也和天

麻一样深睡地下,地面不露踪迹采药者全凭经验寻找。药场从天麻和蜜环菌的共生关系中得到启发,把蜜环菌和猪苓栽培在一起,经过多次实验,选择不同的地理条件,又取得猪苓人工种殖的有性繁殖的成功,每窑的产量高过野生的20倍以上获省科学成果二等奖。

此外本地野生的钮子七、竹节参、羽叶三七均有滋补强壮、散淤止痛,止血之功效,它们的总皂甙都比西洋参、人参高的多,据崔德先生著《西洋参专辑》记载:西洋参的总皂甙为7.06%,人参为4-7%而三七则为10,9%,钮子七9.62%。竹节参13.66%。这三种药材。我场均以野生家种成功。如果能开发利用将会发挥更大的医药效应。因为这三种药材种植起来比起西洋参、人参来要容易的多。那么其他草木或木本药材种植更易家种成功。

综上所棕在西部贫困山区广泛开展中草药种植是农业走向市场,农民脱贫的理想项目,应大力倡导,建议列为西部开发和实施十五计划的项目之一。最近甘肃省省长宋照肃在讲话中把发展中草药的研究和种植作为甘肃开发的三大计划之三,是颇有见地的,是结合西部农村实际的。超级秘书网

三、开展中草药种植与环保之间关系

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首先为退耕还林的大政方针带来新的希望。树木和草同生于大地之上,中药材就是树和草中的绝大部分,所以发展中药材实际上也就是退耕还林,保护环境还大自然本来面貌。况且林和草有互补作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药场所创造的杜仲树荫下间作黄连就是一例,黄连在杜仲下生长五年后采收,这时的杜仲已长成直径为5寸的高大乔木,继续生长在适当的时机再收药用部分。

中草药种植范文3

中草药种子在播种行进行简单地处置,不只能够进步种子的质量,而且能防治病虫害,突破种子休眠,进步发芽率。处置办法烦琐、取材容易、本钱低。

1.选种选择优秀的种子,是中草药获得优质高产的根底。隔年陈种子色泽发灰,有霉味,常常发芽率很低,以至不发芽,因而,选种时应精选出色泽发亮、颗粒丰满、大小平均分歧、粒大而重、有芳香味、发育成熟、不携带虫卵病菌、生命力强的种子。播前要停止种子发芽实验,这是检验种子质量的有效办法,也是肯定种子运用价值和田间播种量的重要根据。

2.晒种播前晒种能促进某些种子中酶的活性,加速其新陈代谢,降低种子含水量,加强种子生机,进步种子发芽率,并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晒种时间的长短,要依据种子的特性和温度的上下而定,普通在播前选晴朗天气晒2~3天。若在水泥场上晒种时,要留意不能摊得太薄,以避免温渡过高灼伤种子,厚度普通以5~10厘米为宜,并每隔2~3小时翻动1次,使种子受热平均,加速枯燥。晒种时要留意避免混杂,以保证种子纯度。

3.消毒普通种子在播种前不用消毒,但关于一些易感染病虫害的种子,因其外表常带有各种病原菌,使其在催芽中和播种后易发作烂种或幼苗病害,所以必需停止种子消毒。如:薏苡仁种子,可采用2%~2.5%的硫酸铜水溶液浸渍10分钟,避免黑粉病的发作;多数中草药种子,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浸泡10~30分钟,或在1%的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5~10分钟,然后取出用清水冲洗洁净,晾至种子外表无水时即可停止催芽或播种。

4.浸种关于大多数较容易发芽的种子,用冷水或温水(40~50℃)或冷热水变温交替浸种12~24小时,不只能使种皮软化,加强其通透性,促进种子快速、划一地萌生,而且能杀死种子内外所带病原菌,避免病害传播。如穿心莲在58℃的温水中浸种,边搅拌边放入种子,待搅拌至水温和手温一样时中止,再浸20分钟,比不浸种者发芽率进步25%。此外,如大黄、白术、防风、泽泻、决明子等的种子,也须用温水浸泡。而种皮较厚的瓜类药材种子须采用沸水烫种,行将药材种子装入纱布袋中,放入85~100℃热水中烫一下,并留意搅拌平均,捞出种子后立刻用凉水冲洗,如此重复停止3~4次即可。在浸种的同时,还可用一些化学物质直接对种子停止处置,以求得更好的效果。

5.擦伤处置关于一些种皮坚韧硬实、富含胶质或蜡质、不透水、吸水才能差的种子,可分别采用机械损伤,人工剥壳、搓擦或碱液浸泡处置,以损伤种皮,使较难透水透气的种皮决裂,到达加强种子透性、促进种子萌生的目的。如:杜仲采用剪破翅果取出种仁的办法直接播种,可确保在适合温度和坚持土壤潮湿的状况下,27天左右出芽率到达87%;甘草种子可用辗米机辗1~2遍,见种脐擦伤或种皮微破时即可播种,这样出芽快而齐;鸡骨草、黄芪、穿心莲、辛夷、拳参、山茱萸等种皮有蜡质的种子,可先用细沙摩擦,使种皮微受损伤,再用35~40℃的温水浸种24小时后播种,这样发芽率显著进步。

6.沙藏层积处置关于请求在低温潮湿条件下才干完成种胚后熟的种子,常采用湿沙层积处置的方法,以突破休眠,促进发芽。详细做法是:选择高燥、不积水的中央,挖1个20~30厘米深的坑,坑的周围挖好排水沟,避免雨水流入,然后把调好湿度的沙(也可用腐殖土或洁净的沙土)与种子按3∶1的比例拌好,平均撒进坑内,覆沙土(含水量20%左右)1层,厚约2厘米。如此撒1层种子再盖1层沙土地重复堆积,最上层再掩盖草,最后用防雨资料搭遮阳棚。以后每半个月左右检查1次,看沙土能否坚持潮湿,2~3个月种子裂白,即可取出播种。人参、西洋参、红豆杉、黄柏、蔓荆子、芍药、牡丹、忍冬、银杏、北沙参、五味子、乌头、山茱萸、吴茱萸等种子都可采用这种沙藏层积处置的办法来促进种子萌芽。

7.拌种普通用药剂拌种,可起到杀菌消毒、促进种子生长的作用。拌种药粉可选用敌克松、多菌灵、福美双或拌种灵等。药粉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3%~0.5%。先将种子放入温水中浸泡4~6小时,取出后参加药粉拌匀即可。

8.种子包衣就是在药材种子外面包裹1层“外衣”(种衣剂),可预防多种药材病害发作。种子包衣技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播前种子消毒办法以及播后保苗和防病防虫的措施。种子播后吸水收缩,种衣剂内有效成分疾速被药材种子吸收,可起到对药材种子消毒并避免苗期被病、虫、鸟、鼠为害,进步出苗率的作用。

中草药种植范文4

[关键词] 筋骨草属;考证;鉴定

[中图分类号] R282.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c)-104-02

筋骨草属为唇形花科植物,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亚大陆温带地区,在我国共有18种,12个变种和5个变形,大多分布在秦岭以南的高山、低丘森林区、山谷林下以及三坡阴处,资源极其丰富。我国筋骨草属植物有紫背金盘(Ajuga nipponensis Makin)、筋骨草(AjugaciliataeBunge)、金疮小草(Ajuga decumbens Thunb.)、白苞筋骨草(Ajuga ciliatae Bunge)、多花鸡骨草(Ajuga multifora Bunge)、散瘀草(Ajuga pantantha Hand. Mazz)等,本属植物主要用于止咳化痰、消肿凉血、外伤出血等,具有很高药用价值和前景[1-3]。

在古代本草记载中,现今大多数本草文献记载的筋骨草属几种易混用植物缺乏考证,甚至造成了一些药理研究的不准确性。由于筋骨草、金疮小草、紫背金盘等植物为筋骨草属的近缘种植物,再加上全株都被有白色柔毛,外形略似夏枯草,故人们又冠以白毛夏枯草的名称,都作为筋骨草使用,久而久之同类品就混在一起,沿用至今,其实这是不科学的[4-5],不利于开展科学研究,也对会对临床合理用药造成了诸多麻烦。

1 古代本草学文献记载

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6]中记载:“白毛夏枯草产丹阳县者佳,叶梗同夏枯草,惟叶上有白毛,今杭城西湖凤凰山其多,性寒,味苦,专清肝火。”书中“雪里青”条下引《百草镜》云:“三月起茎,花白成穗,如夏枯草,有毛者,多雪里青。”同时又载:“雪里青,一名土犀角,一名过冬青。生田滕间,叶如天名精而小,布地生,无枝梗,叶有细白毛,四时不凋,雪天开小白花,又荔枝草,亦名雪里青。”据考证其“雪里青”就是白毛夏枯草。

金疮小草始见于唐代《本草拾遗》[7]:“金疮小草,味甘平,无毒,主金疮止血,长肌,鼻中衄血。取叶碎敷之,又预知、石灰杵为丸,日乾临时刮敷,亦煮服断血瘀及卒下血。生江南村落田野间下湿地,高一、二寸许,如芥叶短,春夏间有浅紫花,长一粳米也。”

宋代《图经本草》[8]载有“紫背金盘”,云:“生施州,苗高一尺以来,叶背紫,无花。”同时宋朝唐慎微所著《证类本草》记载:“生施州。苗高一尺以来,叶背紫,无花。根味辛、涩,性热,无毒。采无时。土人单用此物,洗净,去粗皮,焙干,捣罗,温酒调服半钱匕。治妇人血气。能消胎鸡、鱼、湿面、羊血。”

清代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9-10]石草类有“紫背金盘”,谓“今湖南所产,引紫蔓长尺余,叶背紫,面绿,有圆齿,土名破血丹。” 《植物名实图考》另有“筋骨草”一条,云:“筋骨草,产于南康平野。春时铺地生叶如芥菜叶,面绿,背紫,面上有白毛一缕,茸茸如刺。抽葶发小叶,花生叶际,相见开放。叶紫,白花,花如益母,遥望蓬蓬,白如积灰,亦呼为石灰菜。”据以上所述及附图而考,即为今唇形科紫背金盘。

从以上看,金疮小草出自于《本草拾遗》,筋骨草之名始出于《植物名实图考》,白毛夏枯草之名始出于《本草纲目拾遗》,紫背金盘出自于宋代《本草图经》。从5本著作中可以发现,《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白毛夏枯草开白花,《植物名实图考》中“筋骨草”开白花,而《本草拾遗》中“金疮小草”开紫花,甚至《本草图经》中“紫背金盘”不开花,但是都记载叶上有白毛。故可以初步得出古人所用的4种植物并非是同物异名,而是存在着种的差异。

2 中文名、拉丁名、英文名和拉丁学名

笔者近日查阅《汉拉英中草药名称》[17],记载的金疮小草、白毛夏枯草、紫背金盘、筋骨草的中文名、拉丁名、英文名和拉丁学名对比。见表1。

表1 金疮小草、白毛夏枯草、紫背金盘、筋骨草的中文名、

拉丁名、英文名和拉丁学名对比

由表1可以初步断定,金疮小草和白毛夏枯草是同一种植物,而与筋骨草、紫背金盘是3种不同植物,但是古代文献记载的3种植物名称是否与现代文献记载的名称一致,仍需要进一步考证。

3 现代技术手段研究

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斌等[18]对筋骨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研究;中山大学郭新东等[19]对筋骨草的筋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安徽中医学院李卫文等[20]对筋骨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福建中医学院陈小霞等对闽产苦草中的紫背金盘生药学进行研究,同时对福建省3种常用筋骨草属植物中蜕皮甾酮的含量进行测定[21- 23],均发现这3种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于此同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韩建萍等对筋骨草(Ajuga nipponensis Makino)、白苞筋骨草(Ajuga lupulina Maxim)、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inn)和白毛夏枯草(Ajuga decumbens Thunb.)四种ITS2区段进行测序,测得ITS2片段长度分别为312 bp,304 bp,303 bp,304 bp,四个物种的遗传距离(Kimura2)为0.010~0.175,而对各个筋骨草属种内的不同产地ITS2片段序列并无差异[24]。

4 结论

由此笔者可以得出结论:筋骨草应为唇形科筋骨草属植物毛缘筋骨草(Ajuga ciliate Bunge)的全草,或又名缘毛筋骨草。《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筋骨草”为现今紫背金盘(Ajuga nipponensis Makino),即唇形科筋骨草属植物紫背金盘(Ajuga nipponensis Makino)的全草或根。白毛夏枯草应为唇形科筋骨草属植物金疮小草(Ajuga decumbens Thunb)的全草,又名金疮小草。

[参考文献]

[1]吴德峰.浅析筋骨草的药用价值[J].福建畜牧兽医,1997(1):26,32-33.

[2]Liu B, Shir RB.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ajuga plants, foreign medicine [J]. Plant Pharmaceutical Faxcicule,2001,l6(3),96-101.

[3]董汉良.家有筋骨草 红肿热痛消[J].中国社区医师,2003,19(11):43.

[4]张树人.白毛夏枯草与筋骨草非一物[J].新疆中医药,1996(3):43-44.

[5]褚小兰,王汉章.筋骨草的本草考证[J].中药材,1997,20(11):586-587.

[6]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80.

[7]陈藏器著,黄志钧辑释.本草拾遗[M]. 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2003:113.

[8]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260.

[9]吴其.植物名实图考[M].上海:商务出版社,1957:393.

[10]清・吴其.张瑞贤校注[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305.

[1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598.

[12]张贵君.常用中药鉴定大全[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77.

[13]湖南中医药研究所.湖南药物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0:353.

[14]蔡光先.湖南药物志(第六卷)[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4644.

[15]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405.

[1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第十九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7,11.

[17]韩立.汉拉英中草药名称[M].福州:福建科学出版社,1986:140,340,345.

[18]刘斌,石任兵,葛小侠,等.筋骨草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1,16(3):96-101.

[19]郭新东,黄志纾,鲍雅丹,等.筋骨草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5,36(5):646-648.

[20]李卫文,吴文玲,刘守金,等.筋骨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J].安徽医药,2009,13(3):329-336.

[21]陈小霞,卢伟.闽产苦草及同名异物品的鉴别[J].福建中医药,2004,35(6):39-40.

[22]陈小霞.闽产苦草的生药学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学院,2005.

[23]陈小霞,卢伟.福建省三种常用筋骨草属植物中蜕皮甾酮的含量测定[J].海峡药学,2007,19(12):64-65.

中草药种植范文5

[关键词] 林源植物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中条山

[中图分类号] R933.2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b)-126-03

Research on forest plants medicine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Zhongtiaoshan

LI Yangsheng1, TENG Xunhui2, ZHAO Yuchen2, ZHANG Xiazhong1, TENG Fei3

1. Shanxi Province State-owned Forest Authority Zhongtiaoshan, Shanxi Province, Houma 043003, China; 2. Shanxi Medicinal Animals and Plants Cultivation Research Base, Shanxi Province, Jiangxian 043600, China; 3. Shanxi Province Medicinal Plants Development Institute, Shanxi Province, Quwo 043400,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investigation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there are 1 181 forest plants medicines in Zhongtiaoshan, among them thallophyte has 14 kinds of 8 families, ferns pteridophytes has 50 kinds of 19 families, ferns gymnosperm has 13 kinds of 5 families, ferns angiosperm has 1 104 kinds of 125 families (153 species of containing cultivation), the species for more than 90 percent of total of the herbal medicine in Shanxi Province. Aiming at some questions such as forestry department do not manage plant medicine, excessive utilization, damaging exploitation of deforestation, author put forward the forestry department manage such as combining with forestry and pharmaceutical, strengthening countermeasures management, reaso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make plant medicine resources to be protected and utilized sustainable.

[Key words] Forest plant medicine; Resources;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Zhongtiaoshan

中条山是我国药材的主产区之一,由于中条山区特有的地理环境、温和的气侯条件和良好的山区自然条件以及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种种局部小气候,既分布着北温带植物,又分布着亚热带植物,蕴藏着种类繁多、资源雄厚的植物药。1987年在历次中药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已查清中条山共有中药材622种,其中植物类药材539种,动物类药材65种,矿物类药材18种[1]。为了进一步掌握中条山林源植物药的现状,笔者于2007~2009年经过3次调查,通过收集中条山地形、土壤、气候、植被和农业、林业、牧业等历史文献相关资料,访问药农、药材购销站、林场和野外调查,基本摸清了中条山林源植物药的分布、蕴藏量以及重点品种的采挖、加工和购销量情况,为林区林源植物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自然概况

1.1 地理气候

中条山山脉主要由云蒙山(海拔1 591 m,阳城)、历山(海拔2 358 m,垣曲)、雪花山(海拔1 993.8 m,永济)等组成,主峰为历山舜王坪。发源于中条山山脉的主要河流有东洋河、西洋河、亳清河、板河、清水河、祁家河、太宽河、马泉河、涑水河等均直接流入黄河,么里河、续鲁河和翟家桥河流入浍河,沁水河、护泽河流入沁河。

中条山气侯总的说来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侯,干燥缺雨,昼夜温差大。据1956~1981年25年气象资料计算,平均气温11.5~13.8℃,极端最高气温42.7℃,最低-24.6℃;日照时数2 200~2 500 h;无霜期130~221 d;全区年平均蒸发量在1 759.4~2 249.2 mm之间,降雨量在471.8~630.7 mm之间。

1.2 植物资源

中条山区植物种类繁多,资源十分丰富,中条山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 289种,分别隶属于526属111科,其中裸子植物9种6属4科,被子植物1 280种520属107科。按照经济用途划分为9类,其中:药用植物834种、油脂植物147种、观赏野生植物674种、纤维植物有98种、芳香植物共有66种、蜜源植物97种、饲用植物资源166种、有毒植物137种、食用植物132种[2-4]。

2 林源植物药资源

2.1 种类

中条山是山西药材的主产区之一,经调查,中条山分布的植物药有1 181种,其中菌藻类植物共8科14种、蕨类植物共19科29属50种、裸子植物共5科8属13种、被子植物共125科540属1 104种(野生951种,栽培153种)。按科统计以菊科(99种)、蔷薇科(53种)、豆科(46种)、毛茛科(40种)、百合科(32种)、伞形科(26种)、唇形科(22种)和蓼科(21种)等的植物药较多。

2.2 资源分布情况

2.2.1 水平分布

中条山区是我省野生植物药宝库,区域分布以垣曲县、沁水县分布的种类最多,其次是绛县、闻喜、夏县、翼城、永济、平陆、运城等县;水平分布依次为山区河谷盆地丘陵台地,深山区浅山区,迎风面背风面,阴坡于阳坡。分布较多的都是喜阴湿、耐冷凉的药用植物,分布较少的大多是喜温热、耐干旱的植物药。

2.2.2 垂直分布

中条山地形错综复杂,气象万千,尤以垣曲县最有代表性。它下至我省最低的黄河谷底马家窑,海拔185 m,上至全区最高的中条山顶峰台地舜王坪,海拔2 353 m,形成了明显药用植物类群的垂直景观。

2.2.3 药物分布

2.2.3.1 在海拔2 000 m以上的高山草旬、针阔叶混交林区特有的植物药有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a),金莲花、秦艽、马先嵩、祖司麻、大丁草(Leibnitzia anandria)、湖南连翘、肾叶橐吾、太白贝母、九节菖蒲、伸筋草、冰凉花、芦笋等百余种,并引种有人参(Panax ginseng )、西洋参(Panax ginseng)、广木香、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当归(Angelica sinensis)等名贵植物药。

2.2.3.2 在海拔800~2 000 m的松栎林带区植物药种类最多,达200~300种。收购量多的有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山杏(Prunus ansu)、山桃(Prunus davidiana)、穿山龙(Rhizoma dioscoreae)、玉竹、连翘、山楂、牡丹、芍药、五倍子、黄精、菖蒲、天冬、嵩本、独活、淫羊藿、马尾连、竹节参(Panax japonicus)、乌头、威灵仙、石韦、天南星、龙胆、葛根、黄芩、卷柏、大戟狼毒、升麻、白鲜、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等。

2.2.3.3 在海拔800 m以下的山区有远志、防风、苍术、茜草、薤白、柴胡、桔梗、沙参、酸枣、地榆、祁州漏芦、白敛、列当、桃、杏、大蓟、小蓟、葶苈、败酱草、丹参、香附、茵陈、瓜蒌、白芷、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透骨草、益母草等。

2.2.3.4 在前沿山区分布有大量肉质肥厚的远志、知母、茜草、酸枣仁、车前、甘遂、五加皮、茵陈、漏芦、杏、槐、地丁、天门冬、沙棘、白毛根等。

2.2.3.5 还有些茜草、车前、蒲公英、列当、薄荷、艾草等分布于不同海拔高度。像黄河滩的萝卜麻、柳叶白前,永济雪花山的华山参(Physochlaina infundibularis),夏县泗交的野生天麻(Gastrodia elata ),垣曲舜王坪的秦艽、瑞香狼毒等植物药又有独特的生活环境,其他地方很少生长或不生长。

2.3 植物药蕴藏量及产量情况

中条山植物药资源雄厚,蕴藏量在10 000 000 kg以上。

2.3.1 藏量和年产量的100 000 kg以上

有:连翘、丹参、黄芩、罗卜麻、防风、益母草、大戟、狼毒、茵陈、柏叶、北柴胡等20种。

2.3.2 藏量和年产量在10 000 kg以上

有:酸枣仁、知母、皂角、黄芪、桔梗、大黄、牛蒡子、桃仁、补骨脂、苦杏仁、葛根、山楂、槐花、甜地丁、泽兰、旋覆花、白头翁、萱草根、墓头回、翟麦、淫羊藿、远志、大戟、赤芍、葶苈子、白薇、玉竹、黄精、香附、独活、苍术、刘寄奴、卷柏、蒲黄、白鲜皮、桑寄生、白药子、红药子、藁本、常山、甘遂、商陆、王不留行、苍耳子、麻黄、透骨草、扁蓄、翻白草、艾叶、草乌、椿根皮、薤白、独角莲、北五味子、仙鹤草、野、蛇床子、马鞭草、槐角、地骨皮、白蒺藜、车前子、附子、佩兰等90余种。

2.3.3 藏量和产量在1 000 kg以上

有:党参、麦冬、瓜蒌、孩儿参、紫苏、射干、甜杏仁、马兜铃、款冬花、何首乌、白附子、秦艽、紫花地丁、刺五加、女贞子、芫花、白前、毛茨菇、白敛、前胡、金钱草、伸筋草、木通、黄药子、旱莲草、老鹤草、合欢花、草乌、龙胆、天南星、冬葵子、桑白皮、桑螵蛸、升麻、金樱子、天门冬、瓦松、地肤子、苦楝皮、海桐皮、马尾连、光茨菇、夜交藤、合欢皮、菟丝子等50余种。

2.3.4 藏量和年产量不足1 000 kg但有开发价值

有:猪苓、天麻、太白贝母、苦丁香、祖师麻、福寿草、九节菖蒲、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马勃等。

2.4 林源道地药材

中条山地区分布的泽州连翘(Forsythia suspense)、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绛县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酸枣(Zizyphus jujuba)、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夏县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阳城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九节菖蒲、历山秦艽等10种林源植物药,产量大、质量优,为山西道地药材。

2.5 林源珍稀植物药

由于中条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许多珍稀植物药,其中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翅果油树(Elaeagnus mollis)为部级保护的植物;阿尔泰银莲花(Anemone altaica)、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手参(Gymnadenia conopsea)、绶草(Spiranthes sinensis)、黄花列当(Orobanchepycnostachya)、金莲花(Tuollius chinensis)、三桠乌药(Lauraceae obtusiloba)、太白贝母(Friti llaria)等为山西珍稀濒危保护植物[5]。

3 中条山林源植物药资源面临的问题

3.1 林不管药

随着国家“天保工程”和“生态公益林工程”的推进,林不管药的问题十分突出。林不管药主要表现在中药材资源管理职能的缺失和森林经营结构的不合理,由于林业部门没有明确的权力和义务,是导致林源植物药资源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的因素之一。

3.2 过度利用

中条山的蛹虫草由于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价格不断攀升,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许多外地私人商贩涌入产区,竞相抬价收购,药农采取地毯式采挖方式,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其收购量以50%的速度锐减,猪苓的产销量已由80年代的10 000 kg减少至目前的2 000 kg,九节菖蒲的产销量已不足2 000 kg。由于过度开发造成资源得不到有效恢复。

3.3 乱采滥挖

多年来由于野生植物药资源保护意识不强,保护措施力度不够,乱采滥挖的情况较为严重,掠夺式采挖行为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境恶化,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使不少野生植物药濒临绝迹的危险。如秦艽在中条山的分布区域已萎缩至历山自然保护区的舜王坪一带,竹节参已经面临枯竭。

4 中条山植物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4.1 强化管理,是林源植物药有效保护的基础

林不管药是野生植物药资源安全的最大隐患,从林业部门的职能看,天保工程、生态造林和封山育林,只是针对林地恢复、积蓄量和覆盖率的增加,没有将植物药资源的保护纳入其目标范围,从而形成林区乱砍乱伐树木不能依法严惩,滥采乱挖药材无法可依的局面,这是造成一些野生植物药资源面临枯竭的主要因素。因此,要从战略的角度看待,应将医药部门中药资源管理职能赋予林业部门,强化其管理职能,使得林业部门在管好森林资源的同时,把植物药资源管好,确保植物药的资源安全,为民造福。

4.2 林药结合,是林源植物药可持续利用的保障

药用动植物资源是森林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森林物种数量的70%以上,更是中药产品的重要来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植物药的资源安全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营林结构的不合理是野生植物药生态安全的最大杀手,林区要实现转型发展,就要改变过去林药相争的局面,因地制宜调整营林结构,把植物药的开发利用纳入森林经营的范畴,使得植物药在稳定的生态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

4.3 合理开发是林区实现转型发展的源泉

利用山林资源,重点推广林下、林缘、林间复合经营模式。利用国家中药材产业发展政策带来的大好机遇和中药材原产地的品牌优势,结合生态工程建设,加大山茱萸、山桃、山杏、连翘等乡土树种造林和封育工作,提高资源拥有量,为林区转型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采用封禁、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等方式,使野生药材资源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一种可持续利用的良性循环,可有效解决药材采集与资源更新的矛盾、野生药材供应短缺与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药材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实现物种保护、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6]。

[参考文献]

[1]李开写,李承志.山西中药资源[M].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89:50-51.

[2]张建民,张峰.山西历山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植物研究,2002,22(4):444-452.

[3]茹文明,张峰.山西中条山东部种子植物区系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2a(1):82-87.

[4]上官铁梁,张峰.中条山木本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J].植物研究,2000, 20(2):143-155.

[5]上官铁梁,马子清.山西省珍稀濒危保护植物[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35.

中草药种植范文6

目的:澄清胡麻仁临床处方用名及其调配应付品种,确保中医临床疗效。方法:本草文献考证,临床医生处方应用和各地医院药房药物名称标示与调配品调查。结果:目前各地医院药房按“胡麻仁”入药调配的品种有:桑科Moraceae植物大麻 Cannabis Saliva L.的成熟果实,处方用名:火麻仁,别名:胡麻仁:亚麻科Liaceae植物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的成熟种子,处方用名:亚麻子,别名:胡麻仁;胡麻科Pedaliaceae植物胡麻Sesamum indicum L.的成熟种子,处方用名:胡麻,黑芝麻,别名:芝麻、巨胜子、胡麻仁。结论:胡麻、胡麻仁应是胡麻科Pedaliceae植物胡麻(脂麻)Sesamum indicum L.的种子。亚麻子应是亚麻科Liaceae 植物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的种子。亚麻子、火麻仁等不能作为“胡麻、胡麻仁”入药,应予纠正。

【关键词】 胡麻仁 亚麻子 火麻仁 处方 调配

1 问题的提出及文献资料

胡麻又名胡麻仁、芝麻。我们在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中,以及到各地临床药学讲学中,临床医生对胡麻、胡麻仁的临床应用与实际调配品种提出疑问。进一步考查和研究发现,各地医院对胡麻仁一药的临床应用与调配应付与实付品种迥别,造成医患纠纷和影响中医临床质量,有必要予以解疑,临床医生和药剂人员均要引起重视。

2 本草文献研究

胡麻一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胡麻,味甘平,主伤中虚赢,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巨胜,叶青蓑,生川泽。”[1]未作植物形态描述,但从“巨胜”一名,应是指胡麻科植物“芝麻”无疑。后世历代草文献均有记载。梁·陶弘景在其《本草经集注》胡麻项云:“谷榖之中,惟此为良。淳黑者名巨胜,巨者,大也,是为大胜。本生大宛,故名胡麻。”[2]肯定了胡麻即是巨胜,即今之芝麻。并说明了胡麻名称之由来。唐·《新修本草》详录注了《本草经集注》内容:“谷之中,惟此为良。淳黑者名巨胜……又茎方名巨胜。茎圆名胡麻。”[3]

到了宋代,胡麻一药出现同名异物现象。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云:“胡麻直是今之油麻(芝麻),更无他说,予已於《灵宛方》论之。其角有六棱者,有八棱者。中国之麻,今之‘大麻’也,有实为苴麻,无实为枲麻,又曰‘麻牡’”。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之种,亦谓之麻,胡以胡麻别之,谓汉麻为大麻也。[4]沈括将中国原产芝麻与中国原产大麻(火麻仁),张骞通西域带回的油麻(胡麻)等道之鉴别,说得很详细。宋氏发现中医用胡麻较为混乱,故曰:“胡麻,诸家之说参差不一,止是今脂麻,更无他仪,其种出於大宛,故言胡麻。今胡地所出者,皆肥大,其纹鹊,其色紫黑,故如此区别,取油亦多。故诗云:松下饭胡麻,此乃是所食之榖无疑,与白油麻为一等……。”[5]

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云:“胡麻即脂麻也。有迟、早二种,黑、白、赤三色,其茎皆方……今市肆间,因茎分方圆之说,遂以茺蔚子伪巨胜,以其麻子及大藜子为胡麻误之又误。”[6]李时珍并单独收载了亚麻一药,从所治病症应是亚麻科植物亚麻子。《图经本草》[7]所载亚麻并非李时珍所指亚麻子,经研究应是唇形科植物大花益母草Leonumis macranthus Maxim的种子。[8]

3 宋以后本草文献记载和目前胡麻一名所涉及的中药品种。

3.1 亚麻科Linaceae植物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的成熟种子。

3.2 亚麻科Linaceae植物野亚麻Linum stelleroides Plmnch的成熟种子。

3.3 桑科Moraceae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的成熟果实。

3.4 胡麻科Pedaliaceae植物胡麻Sesamum in-dicum的成熟果实。

3.5 锦葵科Malvaceae植物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的成熟种子。

3.6 唇形科Labiatae植物野芝麻Lamium album L.的种子。

3.7 唇形科Labiatae植物大花益母草Leonurus ma-cramthus Maxim的种子。

3.8 唇形科Labiatae植物益母草Leonurs hehen-phyllus Sweet的种子。

4 胡麻仁与亚麻子的临床性效与应用

尽管本草文献所载“胡麻”一药较为混乱,但临床中常误用误配品种只是胡麻仁与亚麻子之间较为普遍。

清代,凌奂对各种麻仁一药详加注解:麻仁一物,询之药肆所备,每每误用,须分别之。润燥通肠闭,催生,则用火麻仁,即大麻仁;如滋阴养肝,则用黑芝麻;又一种四方棱而小者,名巨胜子,味苦,平肝明目;又一种大胡麻,名胡麻仁,一名壁虱胡麻,一名亚麻,能祛风湿、疮癣、疥癞;又小胡麻,一名三角胡麻,即茺蔚子,一名益母子,通经活血,平肝祛风,用者宜审。[9]凌氏误将芝麻和巨胜子当成两种药,应予纠正。

《中药临床手册》在黑芝麻项载:“[处方用名]:黑脂麻、黑芝麻、胡麻”。“大胡麻:为亚麻科植物亚麻的种子,别名叫瘪虱胡麻,性味甘,微温。功能祛风、润肠,适用于风湿疮癣,大便燥等症。”[10]

《中国医学大辞典》:“胡麻、榖类。别录上品,相传汉张骞使西域,得其种而还,故名。”[11]

《图径本草》所载亚麻子应为唇形科植物大花益母草的种子L-eonurus macranthus Marim,不是现今的亚麻科植物亚麻子。《简明生物学词典》[12]所载亚麻为亚麻科植物亚麻子,俗称“胡麻”。《滇南本草》[13]所载胡麻,为亚麻科植物亚麻子。《中药材手册》所载胡麻子亦是亚麻科植物亚麻子,并说明:“真正的胡麻子系指黑芝麻。”[14]《本草纲目》、《图鉴》[15]等所载亚麻子均为亚麻科植物亚麻子。而《图鉴》[15]所载胡麻,亦是亚麻科植物亚麻的种子。

中国《药典》2005年收载:黑芝麻。“本品为指麻科植物脂麻Sesamum indicum L.的干燥成熟种子。[性味与归经]甘、平。归肝、肾、大肠经。”[功能与主治]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用于头晕脑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病后脱发,肠燥便秘。亚麻子,“本品为亚麻科植物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的干燥成熟种子。[性味与归经]甘平。归肺、肝、大肠经。[功能与主治]润燥、祛风。用于肠燥便秘,皮肤干燥瘙痒,毛发枯萎脱落”。

5 小结

目前全国各地处方用名,临床医生和药剂人员对胡麻仁的认识以及调配应付与实付极不统一,影响中医临床疗效和医药学的发展。各地医院要加大临床药学研究工作。医院中医处方流向到社会药房调配方药者增多,国家应加大社会药房药剂人员临床中药知识的培训,防范调配失误,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处方用名和处方调配要统一到国家《药典》标准。处方书写胡麻、胡麻仁应视为胡麻科植物(黑芝麻)Sesamum indicum L.处方书写亚麻子应为亚麻科植物亚麻的种子Linum usitatissimum L.临床医生在临证处方遣药时,一定要对古代经方中的胡麻仁一药要认真审方辨药,注意药名的历史性和翻释,以免造成用药失误。

参考文献

[1] 魏,吴普等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3.

[2]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98.

[3] 唐,苏 敬.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27.

[4]《梦溪笔谈》选注[M].广西人民出版社,1977:42.

[5] 宋,寇宗爽.本草衍义[M].上海商务印书镇,1957:133.

[6]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877.

[7] 宋,苏 颂.图经本草[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80.

[8] 谢宗万,余友芩.全国中草药名鉴 [M].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85.

[9] 清,凌 奂.本草害利[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2:124.

[10] 上海中医学院方药教研组.中药临床手册[M].上海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52.

[11] 谢 观.中国医学大辞典 [M].二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943.

[12] 简明生物学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407~408.

[13] 兰 茂.滇南本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7.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药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50.

中草药种植范文7

关键词:植物基因工程 生物技术 革命性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052-02

1前言

药用植物不仅本身作为药物应用于传统医学保健和治疗中,而且可作为化学药品的原料。因此,药用植物的生产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体系中具有战略意义[1]。然而,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减少和恶化、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的低下,使我国药用植物生产面临严峻的挑战。药用植物的平均产量远低于其潜在的最高值,其原因之一是它们并不总是生活在最适宜的环境中,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各种逆境及有害生物的影响,为了防治病虫等危害,每年使用大量的化学农药,生产成本升高,而且农药残留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只有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药用植物的生产效率和品质,才能减轻资源的压力,增强我国药用植物产业的竞争力。其中,基因工程在药用植物上的应用是较为快捷和有前途的手段之一。植物抗性基因工程是根据分子遗传学原理,培育具有特定抗性的植物新品种的生物技术,包括植物抗病基因工程、植物抗虫基因工程、植物抗除草剂基因工程和植物抗逆基因工程。抗性基因工程技术的成功应用,将有利于选育抗病、抗虫等转基因药用植物,对于保证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减少环境污染有着重要意义。

用于植物细胞外源基因导入的方法和技术很多,其中土壤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系统是研究最多、机理最清楚、技术方法最成熟的基因转化途径。迄今所获得的200多种转基因植物有80%以上是利用根癌农杆菌转化系统产生的[2-3]。药用植物转基因研究中,除了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系统以外,利用其他方法转化成功的报道还比较少。药用植物有别于农作物,它们的有效成分是植物细胞的次生代谢产物,这一特点决定了药用植物与农作物的遗传转化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2药用植物优良品种的培育研究

黄璐琦[4]和刘涤等[5]运用植物转移病毒外壳蛋白基因,植物病毒的卫星 DNA 基因和反义 RNA 等生物技术,提高了白花曼陀罗、八角莲等药用植物的抗烟草花叶病毒的能力,转抗虫害的δ-内毒素基因获得抗虫害药用植物。许铁峰等[6]将抗除草剂基因Bar导入4倍体松蓝叶片中获得抗性株, 转化植株表现出明显的抗除草剂特性而不影响次生代谢物的产生。贺红等[7]将柑桔衰退病毒外壳蛋白基因CTV-cp的农杆菌 Ti 质粒转化植株并用AS(乙酰丁香酮)提高转化效率,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枳壳转化系统,为抗病毒育种奠定了基础。 罗青等[8]将雪莲花外源凝集素酶基因用农杆菌介导转入宁夏枸杞获得抗蚜虫的转基因枸杞。赵亚华等[9]将小鼠金属硫蛋白基因用农杆菌介导整合到枸杞基因组中获得了富含锌的转基因枸杞新品种。

3防除杂草

防除田间杂草是保证农业丰收的重要环节。目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大部分为化学除草剂。由于农作物对化学除草剂的抗性较低,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会对作物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除草剂的作物,不但可以减少使用化学除草剂,降低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残留污染,而且给轮作或间作作物的选择以更大的灵活性。1983 年培育出第 1 例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烟草,1986 年被批准进入田间试验。截至目前,已获得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棉花、油菜、小麦等。在抗除草剂作物的选育过程中,该技术所需的资金投入少、见效快、周期短,已逐渐引起农业科研人员的兴趣,预计到 2020 年除草剂品种将比现在的水平减少 10%~15%。

4抗病菌研究

病毒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以马铃薯为例,马铃薯X病毒可造成10%的损失,马铃薯Y病毒可造成80%的损失。近几年来,农作物抗病育种的发展研究受到限制,主要是由于作物本身或近缘野生种中缺乏抗原的缘故。重组 DNA 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该技术可相互转移不同有机体的基因。1986年美国研究人员在番茄体内转入了烟草花叶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培育出抗烟草花叶病毒的番茄植株,自此,抗黄瓜叶病毒的转基因植株也陆续获得成功。我国的一些研究人员也陆续利用转基因方法培育出抗病毒烟草和抗病毒番茄,并且已开始进行田间试验研究。

5转基因器官培养

药用植物有别于农作物,它们的有效成分是植物细胞的次生代谢产物。早在1987年,Haimll等就评述了毛状根培养的优越性,认为毛状根培养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培养方法,近年来毛状根培养在许多药用植物上获得成功。利用发根农杆菌Ri质粒转化形成的发状根和根癌农杆菌Ti质粒转化形成的冠瘿瘤组织作为培养系统来生产有用的植物活性成分是当今药用植物生物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科学家认为亲本植物能够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都可用毛状根和冠瘿瘤培养来生产,因此这是一条利用生物技术革新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的新的有效途径。

6基因工程在植物性食品脱敏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可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也可以改变内源基因,只要找到需要删除的基因即可。过敏反应具有反应迅速的特点,过敏原种类也很多。因此,防止发生过敏反应也很困难。基因工程可以直接作用于过敏源头,即改变内源基因使编码的蛋白质失去致敏性。也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处理食品及其原料可降低其致敏性,从而降低过敏病人的不良反应。反义技术可消除植物中内源基因,使致敏基因沉默,从而降低植物性食品致敏性。

7结语

目前,基因工程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以巨大的生命力发挥重大的影响,一些实验室技术和成果不断地得到应用,也将使地球的生物圈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贺红,刘丹,谢建辉等. 药用植物抗性基因工程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 中草药,2010,41(4):1-4.

[2]吴英,郭安平,孔华等. 药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2005,25(2):46-53.

[3]汪国治. 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物[J].生物技术通讯,2001(5) :36~40.

[4]黄璐琦. 展望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药中的应用[J]. 中国中药杂志, 1995, 20(11): 643-646.

[5]刘涤, 胡之壁, 宋纯清. 传统药材生物技术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J].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1998, 13(6): 245-245.

[6]许铁峰, 唐克轩, 张汉明, 等. 抗除草剂基因导入四倍体松蓝[J]. 中草药, 2003, 26(5): 313-314.

[7]贺红, 韩美丽, 李耿光, 等.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构建转转 CTV-cp 的枳壳植株[J]. 中国中药杂志, 2001, 26(1):21-23.

中草药种植范文8

关键词:草酸钙结晶;中药鉴别;应用与探讨

草酸钙结晶属于植物代谢所产生的产物,不同种科的植物代谢所产生的产物也不相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植物生长方式和所需条件,其植物代谢所产生的产物是统一的,利用植物代谢的这一特征就可以完成对中药的鉴别,因此草酸钙结晶是鉴别中药种类的重要指标。本文以下内容对草酸钙结晶在中药鉴别中的应用与探讨展开综述。

1草酸钙结晶的形成与分布

1.1草酸钙结晶形成 草酸钙结晶主要在植物细胞内的液泡中形成,其在植物中不断地积累形成特定结构,是植物自身减害消毒的自我适应。通常情况下首先出现包裹腔室,然后在植物体内形成结晶现象,所以每束结晶都会有一层膜进行包裹。草酸钙结晶作为细胞中的含物,草酸钙不仅是和钙互相结合,还和植物中草酸进行结合,最初形成为三水草酸钙,逐渐脱水成为一水化合物。晶体主要是由分子、原子以及离子严格的按照规律在植物空间中排列形成的,晶体形态中最小的单元为晶胞。植物化合物结晶是属于四方,在植物组织中是结晶层和单独结晶层。

1.2草酸钙结晶分布 草酸钙结晶中的方晶体主要分布在药材中的青皮、陈皮、扶手、火麻仁等植物中。草酸钙晶体中的砂晶主要存在于枸杞子、威灵仙、银柴胡等植物中。草酸钙针晶主要包括棒晶、柱晶以及针晶等,晶体主要是分散或者成束分布在植物中的粘液细胞中,主要分在天南星、半夏、苍术等植物中。草酸钙结晶中的簇晶体主要分布在白芷、人参、三期、赤芍、小茴香等植物中。草酸钙混合晶体是指由2种或者2种以上的晶体在同一种植物中,草酸钙混合晶体主要分布在大枣、酸枣仁、远志等植物中[1]。

2草酸钙结晶鉴别中药的意义

我国地广物博,每个地区都有一定中药材植物分布,并且不同地区对同一药材的叫法也不相同,这种现象给鉴别中药带来了很大难度,许多中药植物的外形相似度在80%以上,这时鉴别中药就要观察草酸钙晶形,所以草酸钙结晶是鉴别中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因为我国研究草酸钙结晶的解剖学比较稳定,已经逐渐使用与生物学领域中的研究,尤其是使用草酸钙结晶研究粉末类药物有不可替代意义。

3草酸钙结晶在中压鉴别中的应用

3.1使用晶体有无存在鉴别中药真伪

3.1.1鉴别三七与伪品 正品为五加科植物中的三七,三七中含有少量草酸钙结晶体中的簇晶体。伪品1是菊科植物类中三七的根茎,菊科植物类中三七根茎的薄壁细胞中没有草酸钙晶体;伪品2是姜科类植物的根茎,姜科类植物的细胞组织中不含有草酸钙晶体。

3.1.2鉴别天花粉与伪品 天花粉正品是葫芦科植物中的栝楼根,其栝楼根部不含有草酸钙结晶。伪品1是葫芦科中森鳖块根,其森鳖块根的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结晶体并且和纤维一同转换为晶鞘纤维。伪品2是萝卜科植物中的飞来鹤块跟,其外形相似,薄壁细胞内经鉴别含有草酸钙簇晶体。

3.1.3鉴别桔梗和伪品 正品是桔梗科中桔梗根部,经草酸钙鉴别正品桔梗内不含有草酸钙晶体,但是部分许扇形的菊糖结晶。伪品1是石竹科中的丝竹根部,鉴别后其丝竹根部含有较多草酸钙簇晶,直径为9~60μm,并且还有少许草酸钙砂晶[3]。伪品2是石竹科中的窄叶丝石竹根部,其含有较多草酸钙簇晶,直径为10~60μm,伴随少量草酸钙砂晶体。伪品3是石竹科中瓦草根部,其含有较多草酸钙簇晶体。伪品4是石竹科中洱源土桔梗的根部,其洱源土桔梗含有草酸钙簇晶、草酸钙方晶以及草酸钙砂晶。伪品5是霞草粉末中的水合氯醛透化片,在显微镜下可以发现大量草酸钙砂晶和草酸钙簇晶。

3.1.4鉴别升麻和伪品 升麻正品是毛莨科升麻、兴安升麻、大三叶升麻根茎,经显微镜下鉴别其不含有草酸钙晶体。伪品1是虎耳草科中落新妇的根茎,经鉴别落新妇中含有草酸钙簇晶,直径在15~50μm,植物棱角紧密。伪品2是菊科中麻花头的根部,经鉴别没有草酸钙晶体但是有菊糖结晶体分布,其麻花头根据直径为12μm。伪品3是爵床科中腺毛马蓝的根部,经草酸钙鉴别毛马蓝根部没有草酸钙晶体,但是还有大部分碳酸钙钟乳体。

3.2晶体形态鉴别中药真伪

3.2.1鉴别广防己和伪品 正品是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的根部,广防己根部含有草酸钙簇晶。伪品是马兜铃科中耳叶马兜铃的根部,中耳叶马兜铃根部含有的是草酸钙棱晶。

3.2.2鉴别人参和伪品 正品是五加科植物中人参的根茎,经鉴别人参根茎中含有草酸钙簇晶体。伪品1是商陆科植物中商际根部,经检验商际根部中含有的是砂针晶术。伪品2是茄科植物中的华山参根部,华山参根部含有草酸钙砂晶体。伪品3是茄科中的天仙子根部,天仙子根部含有草酸钙砂晶体。伪品4是紫默科中茉莉根部,茉莉根部的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针晶束。

3.2.3鉴别白术和伪品 正品是菊科中白术根部,白术根部含有草酸钙针晶体,并且在整个白术根部中存在,直径为12~35μm。伪品1是菊科植物中三七的根茎,三七根茎中没有草酸钙晶体,但是有扇形菊糖结晶液体。伪品2是菊科中土木香根部,其土木香中含有草酸钙方晶,其形状多变,大小不一致,并且含有扇形的菊糖结晶体。伪品3是毛莨科中芍药的根部,其芍药根部含有众多草酸钙簇晶,直径为10~32μm。

3.3晶体大小鉴别中药真伪 鉴别天南星和伪品,正品天南星是天南科中天南星的茎部,草酸钙的针晶分散在粘液细胞中,长度为60~130μm,在天南星茎部的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方晶,直径为5~25μm。伪品是天南星科中半夏的块茎,其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针晶,长度为15~120μm[4]。

4结论

因为在植物中广泛分布着草酸钙结晶体,在植物的分布中有一定的分布特性,形态和症状都非常稳定。其草酸钙是透明无色的结晶体,并且以不同的状态分布在植物中的细胞液体中,通常情况下一种植物只可以看到一种形态的草酸钙结晶体,且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含有草酸钙结晶,因为有些植物种类中含有的草酸钙结晶体大小和形状不一,这种特征成为了目前判断中草药的重要依据。草酸钙的结晶体不和醋酸相溶,但是如若遇到20%以上的硫酸草酸钙结晶体就会发生溶解情况[5]。中药鉴别师只有将这些特征熟悉掌握,才可以准确无误的鉴别中草药。

参考文献:

[1]董志刚.利用组织化学染色和偏振光显微镜检识植物组织中草酸钙结晶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17(05):5367-5368,5399.

[2]李全华,陆荣杰.草酸钙结晶体和石细胞显微特征在药材显微鉴别中的应用[J].中药材,2009,03(02):26-29.

[3]陈绍勇.显微镜检淀粉粒及草酸钙结晶在鉴定真伪黄芪的意义[J].时珍国药研究,2010,05(02):54.

中草药种植范文9

[关键词]本草考证;血竭;品种

[Abstract]Through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descriptions of dragon′s blood in traditional medical books, we pointed out that before Tang Dynasty, Butea monosperma was used as dragon′s blood; during Tang and Song Dynasty, Liquidambar formosana was used as dragon′s blood; in Commentaries on the illustrations of Song Dynasty, the author made a mistake by combined the descriptions of Butea monosperma with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prepared medicine of Dracaena cochinchinensis in dragon′s blood, and thus the oversea species D cochinchinensis became the mainstream of dragon′s blood source in homeland Until the found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Daemonorops draco replaced D cochinchinensis to the main source of dragon′s blood

[Key words]herbal textual study; dragon′s blood; species

doi:10.4268/cjcmm20160731

血竭又被称为麒麟竭,具有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心腹瘀痛,外伤出血,疮疡不敛等症状。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记载血竭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Daemonorops draco Bl果实渗出的树脂经加工制成 [1]。

历史上,作为中药所使用的血竭是外来品种。在国际市场上,血竭品种丰富,主要有来自于4个科(棕榈科、百合科、豆科、大戟科)近20种植物[2]。中国古代文献中对于血竭的记载混乱,在20世纪80年代已有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代表性的文章主要有谢宗万所著《血竭基原的本草考证》[2]和熊大莉等所著《血竭原植物与正品血竭初考》[3]二文。然二文对于血竭品种的考证及品种的演变的认识均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澄清这些问题,有必要对我国古代药用血竭的品种加以重新考证。

1血竭药物名称考

血竭之名最早见于北宋药物学专著《本草图经》[4],该书记载“骐竭,旧不载所生州土,今出南蕃诸国及广州。木高数丈,婆娑可爱;叶似樱桃而有三角;其脂液从木中流出,滴下如胶饴状,久而坚凝,乃成竭,赤作血色,故亦谓之血竭。”虽然在《本草图经》之前的文献中并未查到血竭的记载,但该书中所说的血竭的另一名称“骐竭”却在文献中屡见不鲜。《雷公炮炙论》(隋末唐初)中也载有“骐竭凡使,勿用海母血,真似骐竭,只是味咸并腥气。其骐竭味微咸、甘,似栀子气是也”[5]。南朝时期方志《南越志》最早指出“骐蝎,是紫树之脂也。欲验真伪,但咀之不烂如蜡者,为上”[6]。即麒麟蝎为紫铆树之脂。而《广州记》(晋代)(《海药本草》转引)载:“紫,生南海山谷,其树紫赤色,是木中津液成也。治湿痒疮疥,宜入膏用。又可造胡燕脂,余滓则玉作家使也”[7]。从这些文献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唐代之前药物麒麟竭来源为“紫树之脂”,主治湿痒疮疥,与血竭敛疮生肌,治疗“疮疡不敛”之功相似。因此,唐代之前血竭、麒麟竭和紫不分,均为“紫树之脂”。

从唐代起,文献中开始区分麒麟竭与紫(唐代后文献中或称作“紫金非”“紫铆”“紫矿”“紫麒麟竭”,实为一物)。《新修本草》“紫麒麟竭”药物条载:“紫色如胶,作赤皮及宝钿,用为假色,亦以胶宝物。云蚁于海畔树藤皮中为之。紫矿树名渴,麒麟竭树名渴留,喻如蜂造蜜,研取用之”[8]。说明医家已经开始分别紫与骐竭的不同来源,所谓“紫矿树名渴”而“麒麟竭树名渴留”,且在文献中,由“树之脂”被修订为“蚁于海畔树藤皮中为之”。《新修本草》中对紫的修订很有可能与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记载本出同源,该书中载:“紫金非……真腊国使折冲都尉沙门施沙尼拔陀言,蚁运土于树端作窠,蚁壤得雨露凝结而成紫金非”[9]。医书中对紫的修订应是受到当时来访中国的真腊国(为中南半岛古国,其境在今柬埔寨境内)使者折冲都尉沙门施沙尼拔陀的影响,并参考该国“蚁运土于树端作窠,蚁壤得雨露凝结而成紫”之说进而修订。考《真腊风土记》载“紫梗生于一等树枝间,正如桑寄生之状,亦颇难得”[10]。紫梗即为紫,为真腊国土产。虽然,唐代文献试图将麒麟竭与紫分别为2种药物,但仍认为“二物大同小异”,因此,《新修本草》中仍将二物同条,列在“紫麒麟竭”药物项目下。在主治方面除治疗“金疮,生肉”外,较之前补充了“主五脏邪气,带下,止痛,破积血”等与活血定痛功效相关的治疗范畴。

宋代以后文献中则开始严格区分麒麟竭与紫,《开宝本草》中指出“紫、骐竭二物同条,功效全别”[11]。《本草图经》载:“骐竭,旧说与紫?大都相类,而别是一物,功力亦殊[4]。《交州地志》(《本草图经》转引)载:本州岁贡紫?,出于蚁壤。乃知与血竭虽俱出于木,而非一物明矣。今医方亦罕用,惟染家所须耳[4]。至明代《本草纲目》则明确将二者分条,将紫从木部分条,单列入虫部药,并云:“但与紫相类,勿误认假成真。……骐竭是树脂,紫是虫造” [12]。

2血竭药物品种考

21紫从上文血竭药物名称及其演变的略考可知我国唐代之前所说的血竭其来源为紫树。然当时的文献中未见对紫树植物形态的描述,但其后出文献《酉阳杂俎》中指出:“紫金非树……树长一丈,枝条郁茂,叶似橘,经冬而凋,三月开花,白色不结子”,对紫树形态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宋《本草图经》的记载略有不同,指出紫“木高丈许,枝干繁郁,叶似橘柚,冬不凋落。三月花开,不结子”。以这些文献描述并结合历代紫药图,见图1。可以判断,血竭的该品种应为豆科的紫矿树Butea monosperma (Lamk) Kuntze。而在唐代之后,紫树不再作为药物血竭来源,而成为药物紫的来源。

唐代以前认为药物紫为紫树的树脂,这一错误的认识在后代本草著作中也逐渐得以修正。《酉阳杂俎》载:“蚁运土于树端作窠,蚁壤得雨露凝结而成紫”。《本草纲目》载:“紫出南番乃细,虫如蚁、虱,缘树枝造成,正如今之冬青树上小虫造白蜡一般,故人多插枝造之”。《本经逢原》也载:“紫乃麒麟竭树上蚁壤聚其脂液而成,与蜂酿蜜无异”[13]。文献中所记载的蚁、虱实际上为紫胶虫(《本草纲目》中称为紫梗虫)。该虫其性喜温暖,寄生在树木上,从寄主植物获取营养后分泌紫胶,凝固后即为紫矿。紫矿颜色深红,恰如血之干竭之色,从颜色和形态上看古人称之为血竭并不为过,见图2。古代也常用紫作为颜料使用,如《旧唐书》载骠国“其堂宇皆错以金银,涂以丹彩,地以紫k”。唐人张彦远《名画记》云“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南海之蚁”[14]。

22枫香树前文所述,自唐代起,文献中开始记载血竭的另一来源品种,《新修本草》将其称为“渴留”树,但未有其植物形态的记载。《开宝本草》首次对这种“渴留”树植物形态进行描述:“(骐竭)叶如樱桃,三角,成竭从木中出,如松脂”。《本草图经》称血竭即是麒麟竭,其植物形态的描述与《开宝本草》类同。《滇本草》称骐竭“出元江高数丈,叶类樱桃,脂液流树中,凝红如血,为木血竭”指出了麒麟竭的原植物产地,其形态与《本草图经》所描述的植物形态也一致。谢宗万教授称该品种为百合科的剑叶龙血树,但其叶类樱桃,与剑叶龙血树的“叶聚生在茎、分枝或小枝顶端,互相套迭,剑形”完全不同,显然并非此种。其他民国之前的文献如《诸番志》、《一统志》、《本草蒙筌》、《本草纲目》、《云南通志》、《本草原始》《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等均与《本草图经》同。从文献中对其植物形态的描述并结合历代药图,该品种应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见图3。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图经》对血竭药材的描述是“其脂液从木中流出,滴下如胶饴状,久而坚凝,乃成竭,赤作血色”,其后所有本草著作的描述均如此类,但枫香树树脂为黄褐色,并非血色,见图4,5。这正是是谢宗万教授认为《本草图经》对血竭的描述为“不实之言”、“不实之图”的原因。但《开宝本草》对血竭药材的记载并非“赤作血色”而是“色黄而赤”,其颜色与枫香树树脂枫香脂的黄褐色是相似的。更加巧合的是《开宝本草》中没有枫香树的药物记载,而在与《本草图经》同时期的《嘉v本草》中增补了枫香树药物条。由于《开宝本草》的编写年代早于《本草图经》与《嘉v本草》,因此,有理由推断自唐代初期至宋代《本草图经》前的一段时间内所用的血竭来源为枫香树Lformosana的树脂,但嗣后,进口血竭从广州港口进入中国,取代枫香树树脂后被广泛使用,而枫香树脂从药物血竭中脱离成为单独的药物枫香脂。从而笔者认为《本草图经》所记载的麒麟竭药物条文正是既包含了枫香树植物形态特点的文字描述与绘图,又混入了当时进口血竭的药材形态的文字描述。

23剑叶龙血树通过相对全面地查阅古典文献,并未发现任何一条文献描述与剑叶龙血树这一血竭的药用品种的植物形态相吻合,亦即,剑叶龙血树在历史医药典籍中并无记载。但让人不解的是《开宝本草》中血竭为“色黄而赤”,到了《本草图经》却变为了“赤如血色”。笔者认为这种变化极有可能是药用血竭的品种发生了变化。前文已作分析,《本草图经》中对血竭植物形态的描述并非真实,而是转引了枫香树植物形态。因此,只能从该段文字所记载的药物的产地寻找线索。《本草图经》云血竭“今出南蕃诸国及广州”,蕃作藩篱之义,南蕃诸国应指中国南疆诸国。其后的本草著作诸如《海药本草》、《本草蒙筌》、《本草纲目》、《本草原始》、《本草求真》、《本草述勾元》等亦是如此记录,但笔者认为这些资料不足为据。因为历史上广州从来都不是任何一个血竭品种的产地。《本草图经》为官修本草,是“诏天下郡县,图上所产药物,用唐永徽故事,专命太常博士苏颂撰述成此书”,因此苏颂在编撰该书时并不会去作实地考察的工作,血竭资料由南疆诸国及广州贡献,南疆诸国濒临南海诸岛,而广州从秦汉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商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又是血竭从海上丝路输送到中国的重要通商口岸,因此广州及南番诸国这些药物集散地极有可能在苏颂笔下摇身一变就成了药物的产地(上述其他文献中对血竭药物产地的记载均是抄袭《本草图经》)。但这也恰恰说明了血竭新的品种极有可能是通过“海上丝路”从广州这个通商口岸流入中国的。《诸番志》(南宋1225年)(《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转引)载:血竭亦出大食国,其树略与没药同,但叶差大耳,采取亦如之。《一统志》(明代)(《本草纲目》转引)载:血竭树略如没药树,其肌赤色。采法亦于树下掘坎,斧伐其树,脂流于坎,旬日取之。多出大食诸国 [12]。《本草乘雅半偈》骐竭药物条载:“骐竭生西胡、大食诸国,今广州亦有[15]。这3条文献均为北宋《本草图经》之后所著,已不同于北宋之前的血竭产于“真腊国”而是出自“大食国”(今属于阿拉伯国家地区),这个大食国极有可能是血竭另一品种的产地。据谢宗万的考证,这种出于大食国的血竭就是龙血树属剑叶龙血树Dracaena cochinchinensis (Lour) S C Chen的血竭,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医药交流较多,血竭的进口自不待言,而且至今从南也门进口的血竭,就是来源于龙血树属植物[2]。血竭药材便于海运,可以通过广州港进入中国,但其原植物剑叶龙血树却难以运输,因此,编撰本草书籍的笔者虽可以较为精准的运用文字描述这个血竭品种的药材形态特点,却很难看到这种药材的原植物,从而缺乏对该植物形态的文字描述,进而产生了前文中所述以枫香树代替剑叶龙血树进行植物形态描述的张冠李戴现象,成为千古疑团。建国后我国开始挖掘国内的血竭品种,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云南省南部孟连县发现了国产血竭,为海南龙血树D cambodiana Pierre ex Gagnep,与阿拉伯地区所产的剑叶龙血树D cochinchinensis化学成分非常近似[16],后亦作为药用血竭的一个品种来源。

24黄藤属植物在民国时期的文献中出现了药用血竭的另一品种。陈仁山《药物出产辨》载:“血竭,产自荷兰州府,山石叻运来。系用沙藤熬成也”。其中沙藤一词明确说明了这种血竭的藤本属性,与之前所使用的乔本植物(紫矿树、枫香树、剑叶龙血树)已有显著的区别。这个品种在1934年陈存仁编著的《中药学大辞典》中亦有记载,应为棕榈科黄藤属植物。黄藤属中约有10多种植物,其果实均能分泌出红褐色树脂,至1959年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编著《中药志》时,通过考场药物市场,确定了该血竭的品种。《中药志》载:“血竭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D draco果实渗出的树脂。市售品均系进口……主产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苏门答腊及马来西亚等地,销世界各地”。《中药志》中血竭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D draco果实渗出的树脂这一结论其后被药典1963年版所采纳,成为官方血竭的药用品种,并沿用至今。

3小结与讨论

综上,古代所使用的血竭相关品种主要有4种。最早在南北朝时期便已作为中药使用紫胶虫在紫矿树B monosperma中吸食营养后所分泌之物,但唐代之后便不被使用。唐代起金缕梅科植物枫香树Lformosana的树脂被作为血竭使用,但在宋代编撰《本草图经》前后(公元1020年)便退出主流市场,但其植物形态被混入其后市售另一种“赤如血色”的血竭品种,这种由国外进口的血竭品种很有可能为百合科的剑叶龙血树D cochinchinensis,而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云南省南部孟连县发现了国产血竭,为海南龙血树D cambodiana,与阿拉伯地区所产的剑叶龙血树D cochinchinensis化学成分非常近似。民国时期,一种产自荷兰棕榈科麒麟竭D draco进入中国市场,后成为现代药用血竭的主流品种。

古代药用血竭的这4个品种中,紫矿B monosperma与枫香树Lformosana先后均从血竭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药物,不应再作为药用血竭的品种使用。后2个品种中剑叶龙血树D cochinchinensis药用历史较长,棕榈科植物麒麟竭D draco在中国应用较晚近,但却为市售血竭中主流,二者均为药用血竭的品种。目前2015年版药典将棕榈科植物麒麟竭D draco作为法定药用品种,其依据主要为编写《中药志》的市场调查,却忽略了药物应用的历史传承性。哪一种应该作为血竭的法定药用品种,亦或二者均可,除必要的文献梳理考证工作外,尚需更多的药理、毒理实验及临床实践的观察进一步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一部[S] 2015:142

[2]谢宗万 血竭基原的本草考证[J] 中药材,1989,12(7):40

[3]熊大莉,叶光正 血竭原植物与正品血竭初考[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12(4):30

[4]苏颖,赵宏岩 《本草图经》研究[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57

[5]雷雷公炮炙论 [M] 王兴法辑校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1988:75

[6]骆伟《南越志》辑录[J] 广东史志,2000(3):43

[7]海药本草[M]辑校本尚志钧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9

[8]苏敬 新修本草[M] 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8

[9]段成式酉阳杂俎[M] 方南生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1:178

[10]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校注[M] 夏鼐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1981:142

[11]唐慎微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21

[12]李时珍本草纲目[M] 钱超尘,温长璐,赵怀舟等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241

[13]张璐 本经逢原[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68

[14]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M]俞剑华注释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38

中草药种植范文10

1 草酸钙结晶的类型及分布[2,3]

草酸钙结晶根据晶体性质的不同,分为四方晶系与单斜晶系两类,这是由于晶体中所含结晶水的多寡不同所致。四方晶系含3个结晶水,有方晶、砂晶、柱晶、簇晶等类型。单斜晶系含1个结晶水,多以针晶的形态出现,其形成的原因可能因细胞中常含粘液而较粘稠,结晶沉积速度快所致。草酸钙晶体不溶于水合氯醛液,也不溶于稀醋酸,溶于稀盐酸而无气泡产生,遇硫酸形成针状硫酸钙晶体。根据Pobeg-uin的形态分类法[4]将草酸钙晶体分为3类:(1)簇晶(包括莲晶、球晶、聚晶);(2)单晶(包括方晶、砂晶、菱晶及长、短径近似的晶体—);(3)针晶(包括柱晶、棒晶、杆晶)。

1.1 簇晶:草酸钙晶体的形状为簇针形。其直径从2~190 μm,除存在于植物组织的薄壁细胞和细胞间隙中,还存在于厚壁细胞及糊粉粒中。簇晶存在于薄壁细胞和细胞间隙的药材有广防己、大黄、白芍、赤芍、三七、人参、白芷、川芎、续断。簇晶存在于厚壁细胞和糊粉粒中的药材有楮实子、蛇床子、小茴香。

1.2 单晶:草酸钙单晶包括方晶、砂晶。草酸钙方晶:晶体为方形、菱形、多面形、棱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晶体一般存在于薄壁细胞中,有的存在于纤维细胞周围的薄壁细胞中形成晶鞘纤维;有的存在于石细胞和厚壁细胞中;或几种情况同时存在。晶体直径从数微米至70 μm。草酸针方晶存在于薄壁细胞中的药材有木瓜、火麻仁、佛手、陈皮、青皮、香椽等。草酸钙砂晶:草酸钙晶体呈颗粒状,分散或聚集成团,存在于薄壁细胞中,有下列药材如:川牛膝、银柴胡、威灵仙、钩藤、枸杞子等。

1.3 草酸钙针晶:包括针晶、柱晶、杆晶、棒晶,晶体呈针形、柱形、杆形、棒形、成束或分散于薄壁细胞及粘液细胞中,晶体一般从数微米至25 μm。它分布于下列药材:巴戟天、苍术、半夏、天南星等。

1.4 草酸钙混合晶体:草酸钙晶体2种或2种以上的晶型存在于同一药材的组织细胞中,晶体直径从数微米至112 μm。如簇晶+方晶:草酸钙簇晶和草酸钙方晶同时存在药材的组织细胞中,有远志、川楝子、酸枣仁、大枣等。

2 利用晶体的存在与否作为显微鉴定药材真伪的依据之一

2.1 三七与伪品的鉴别: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人参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 Wall.Vax.notoginseng(Burkill)Hoo & Tseng]的根,薄壁细胞中含水量草酸钙簇晶。伪品:(1)菊科植物菊三七[Gynura segetum(Lour)Merr.]的根茎,薄壁细胞内无草酸钙晶体。(2)姜科植物莪术(Cureuma zedoara Rosc.)的根茎,组织细胞中无草酸钙晶体。

2.2 天花粉与伪品的鉴别:天花粉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的根,组织细胞内无草酸钙结晶。伪品:(1)葫芦科植物森鳖[Momoudica cechinchinersis(Loar.)Spreng.]的块根,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晶体并与纤维形成晶鞘纤维。(2)萝?科植物飞来鹤(Cynanchum auriculatum Royleex Wight)的块根,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3 利用晶体的形态不同作为显微鉴定药材真伪的依据之一

3.1 广防己与伪品的鉴别:广防己: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Arist olochina fangchi Wu)的干燥根,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伪品:马兜铃科植物耳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tagala ;Champ)的干燥根,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棱晶。

3.2 人参与伪品的鉴别: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C.A.Mey)的根茎,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伪品(1)商陆科植物商际(Phytolacca acinosa Roxb.)的根,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砂针晶束。(2)茄科植物华山参(Physochlaina infundibularis Kuang)的根,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砂晶。(3)茄科植物莨菪(Hyoscyamus nigerL.)的根。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砂晶。(4)紫茉莉植物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 L.)根,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针晶束。

4 利用结晶体大小不同鉴定药材

4.1 天南星与半夏的鉴别:天南星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Arisaema consanguineum Schott]的块茎,草酸钙针晶散在或数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长约63~131 μm,草酸钙方晶存在薄壁细胞中,直径3~20 μm。半夏: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块茎。草酸钙针晶存在于粘液细胞中,呈单束或散在,长20~110 μm。

4.2 牛蒡子与伪品的鉴别[5]:牛蒡子(Arctium lappa L.)为菊科植物牛蒡白的成熟果实,草酸钙方晶存在于棕黄色的内果皮细胞中,直径6 μm~18 μm。伪品:菊科植物新疆大鳍蓟(Onopordon acanthium L.)的成熟果实。草酸钙方晶存在于棕红色的内果皮细胞中,直径6~10 μm。

参考文献

[1]王西芳:57种中药材中草酸钙结晶的初步分析 中国中药杂志 1989;14(3):10

[2]贺正全:草酸钙结晶体在被子植物中的分布及其在显微生药学中的应用 中国中药杂志 1989;14(1):3

[3]许益民等:药用植物中结晶物的类型及分布述要 中国中药杂志 1989;14(2):6

中草药种植范文11

关键词草珊瑚;可行性分析;福建将乐

AbstractThe policy ofcultivation and exploitation for Sarcandra glabra in Jiangle county as analyzed and its wide market demand was intdicated. It had an intensive investigation for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Jiangle county. The conclusion was that it would have good prospect to cultivate and exploit for Sarcandra glabra in Jiangle county through feasibility analysis.

Key wordsSarcandra glabra;feasibility analysis;Jiangle Fujian

草珊瑚为金栗兰科多年生常绿亚灌木,俗称满山香、观音茶、九节花、接骨木等。草珊瑚茎直立,绿色,无毛,节膨大,节间有纵行较明显的脊和沟。单叶对生,具柄;叶片革质,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尖或楔形,边缘除近基部外有粗锯齿,齿端有1个腺体;托叶鞘状,两侧有微小突出的尖齿。其形态秀丽、四季馨香,具有极高的药用、食用及观赏价值。近几年草珊瑚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迄今为止,在福建江西2省,草珊瑚种植基地约3 333.33 hm2,其中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种植草珊瑚约1 333.33 hm2、江西黎山集团公司种植草珊瑚逾666.67 hm2、江西新干赣中草珊瑚茶有限公司建草珊瑚原料基地逾666.67 hm2、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沙石镇草珊瑚种植基地333.33 hm2。但随着草珊瑚各种用途不断被挖掘,其原料仍存在较大的市场缺口,人工种植的必要性不断凸显。

1将乐县种植开发草珊瑚的政策背景分析

生物医药、天然药物和中药产业是21世纪最具有发展空间的战略性产业。自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就启动了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从中央到地方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都给予高度重视,为振兴民族医药产业、加速中药的现代化、增强中药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提供了保证。中药材生产不仅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也是我国加入WTO后最具竞争力和优势的产业。国家十分重视药用植物栽培与利用,2002年10月10日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卫生部、药品监管局、知识产权局、中医药局和中科院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年至2010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组织编制了《中药材发展规划》,制定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并成立中药现代化项目管理办公室,拨款建设药材基地,建立我国中药现代研究开发体系。

2004年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海峡西岸的决定》,将“森林食品和药材基地”纳入全面推进福建省林业改革与发展的5大基地之一,把发展中药材作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持续深化林改建设海西现代林业的意见》(闽委〔2009〕44号)指出:①建设10大资源基地。重点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丰产竹林、珍贵树种、大径材、种苗花卉、名特优经济林、森林食品、森林药材和生物质原料林基地。②培育5大产业集群。以三明林博园、海西家具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为载体,建设闽西北林产工业和生物产业集群。③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鼓励生态公益林林权所有者开展林下套种药用植物、食用菌,利用林间空地种植珍贵树木、竹子和生物质能源树种,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扶持。④发展生物制药、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林产化工等高效林产业。2009年福建省农业厅在《关于印发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中指出,草珊瑚作为福建省今后闽西北重点发展的中药材。2010年将乐县林业局把“林下套种草珊瑚4 000万株”纳入当年工作重点。

2将乐县种植开发草珊瑚的市场前景分析

草珊瑚入药历史悠久,多用于菌痢、风湿疼痛、跌打损伤和骨折等疾病的治疗;现代研究表明,草珊瑚具有抗肿瘤、抗菌消炎、抑制流感病毒、促进骨折愈合及镇痛等多种药用价值[1]。毒理学研究表明,草珊瑚提取物有较好的安全性[2]。临床上草珊瑚主要用于治疗肿瘤、胃溃疡、细菌性痢疾、骨折及各种口腔疾病。除了药物用途外,草珊瑚还广泛用于食品、饮料、化妆品、保健品、日用化工等方面,现已将草珊瑚制作为含片、口香糖、薄荷糖、蜜饯、清凉茶、口腔药膏、口腔喷雾剂、洗面奶、洗发水、牙膏等产品。

2.1草珊瑚药用需求量继续大幅度增加

草珊瑚属于传统中药材,含挥发油、黄酮甙、氰甙、香豆素、内酯等。果实中含蹄纹天竺素李葡萄糖甙,能显著的改善能量代谢从而实现抗癌作用,对巨噬细胞系统、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小剂量则能增强免疫功能,并对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白血病、感染性疾病、胃溃疡、骨折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其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另外,草珊瑚可治疗呼吸道感染疾病,随着近年来呼吸道疾病增多,为草珊瑚药用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加大研制中药新药力度,提高中药产品质量标准,中药产品的国际销售量也会进一步增加,预计5年内,草珊瑚的药用年需求量可达到2万t以上。

2.2草珊瑚保健食品、饮料消费量逐年增加

草珊瑚保健食品的有效成分为黄酮甙、倍半萜、挥发油等,可生产草珊瑚茶、含片、糖浆、注射液、浸膏和保健牙膏、提取芳香油等,集药用、保健、多重加工性于一体,具有抗癌、 广普抗菌和消炎等作用。草珊瑚含片、草珊瑚牙膏、口香糖等制品,用于治疗和预防口腔和牙齿疾病;与甘草、红茶等配制成的草珊瑚保健茶甘醇清凉、香味浓郁,具有明显的清咽润喉功效,对慢性咽喉炎等症状具有显著作用。天然中草药植物草珊瑚提取的草珊瑚浸膏、绞股蓝植物提取的皂甙,与天然矿泉水、蔗糖、蜂蜜、叶绿素混合配制成的天然绿色保健饮料,具有消炎、护齿、清凉、消除疲劳、增强人体免疫等功能,是一种功能型保健饮料,尤其适合体弱多病、野外作业、运动竞赛、长途旅行者饮用。采用高科技研制各种保健饮料与食品,对于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将发挥出积极作用,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2.3草珊瑚中兽药市场潜力巨大

草珊瑚具有显著的抗菌消炎作用,其制成的注射液对牲畜和家禽的霍乱、沙门氏菌病、痢病、丹毒、胃肠炎、呼吸感染等均有疗效。与板蓝根混合,制成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驱风除湿、活血止痛功能的药品,主治家畜胃肠炎、腹泻、痢疾、仔猪白痢、黄痢、呼吸系统感染、肺炎、流行感冒、风湿痹症、关节肿痛、四肢瘫痪、鸡白痢等[3]。此外,草珊瑚的牲畜适口性较好,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利用草珊瑚枝叶及加工废弃物制造中兽药,或直接作为饲料,对预防、治疗畜禽疾病将发挥积极作用,是促进草珊瑚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2.4草珊瑚绿化、美化环境功能增大

草珊瑚不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大面积种植可以改良土壤,优化治理小流域环境,有助于建设独具特色的旅游基地。

草珊瑚属植物形态秀丽、四季馨香,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春夏,绿意盎然、花香不断的草珊瑚,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美感;秋冬之际,草珊瑚红珠满树、吉样富贵;全株具有清凉怡人的芬芳气味和极强的空气净化功能,可有效吸附空气中绝大多数有害气体,非常适合园林观赏与盆栽。草珊瑚极强的耐荫性以及四季常绿、叶面蜡质光泽度好、株型紧凑等良好的观叶性,是建设城市生态复合型绿地的良好材料,可用于园林、庭院的绿化点缀;适度光照红果满梢,最宜装点热烈、喜庆的氛围;也可制作清雅小巧的盆栽,长期置于厅堂、书房、卧室,更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4]。

此外,草珊瑚在化工用品等许多领域也有着重要用途,可以其为原料制作漱口水、洗面奶、粉刺露、健肤水等。因此,综合利用草珊瑚植物资源,实现精、深加工,遵循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坚持标准化生产、加工,进一步开发利用其各种药用保健功效,不断提高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使生产、加工、应用等环节联系更加紧密,形成和完善产业链,实现效益最大化。随着草珊瑚用途的日益拓宽,其原料需求不断增加,野生草珊瑚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建设草珊瑚种苗基地人工培育和通过毛竹林套种营造原料林基地,成为解决草珊瑚中药材原料短缺的必由之路,将乐县种植开发草珊瑚前景广阔。

3将乐县种植开发草珊瑚的自然环境分析

将乐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处武夷山脉东南麓,扼闽江支流金溪中下游,山清水秀,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山峰林立,溪流密布,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特点;一年中有3个雨季,分别是3—4月的春雨季、5—6月的梅雨季和7—9月的台风雨季;年平均降水量2 027 mm左右,属福建省丰水区,年平均气温18.7 ℃,1月均温18.6 ℃,7月均温28.6 ℃。境内土壤种类多,山地以红壤为主,达1.72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76.67%,主要分布于海拔170~950 m处;植被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森林植被为常绿楮栲类和半常绿栎类照叶林,主要植被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毛竹林、针阔混交林等,主要树种有楮、栲、栎类和马尾松、杉树、毛竹等;气温垂直分布明显,各地差异悬殊,雨量分配不均,雨水集中,日照充足,空气湿润。

草珊瑚适应能力强,野生草珊瑚常生长于海拔400~1 500 m的山坡、沟谷常绿阔叶林下阴湿处。适宜温暖湿润气候,喜阴凉环境,忌强光直射和高温干燥。喜腐殖质层深厚、疏松肥沃、微酸性的砂壤土,忌贫瘠、板结、易积水的黏重土壤。将乐县山地丘陵多,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形容,海拔以800~1 700 m为主,森林覆盖率达84.8%,山地土壤深厚,有红壤、黄红壤和红壤,偏酸性。主要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适宜林地套种,空气湿润,全年温差小,年平均气温18.7 ℃。事实上,在将乐荫蔽山地和林荫树下宽泛生长着野生草珊瑚。2009年8月,国家林业局经济林协会授予三明市三元区“中国草珊瑚之乡”称号,成为目前国内唯一获此称号的地区。据测定,三明市三元区野生草珊瑚有效成分异嗪皮啶含量是药典标准的2.1倍。将乐县与三元区毗邻,气候条件与土壤质地一致,栽培技术得当,草珊瑚产量和质量都有保障,不仅可给草珊瑚的种植开发带来丰厚的利润,还可提高当地药农经济收入,解决“三农”难题。

4小结

目前我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作为珍贵的中药材,草珊瑚原料在药用、保健食品、饮料、中兽药、饲料、化工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将乐县在气候、土壤、降雨、地势等方面均适宜草珊瑚生长繁衍,其质量好、产量高。因此,将乐县种植开发草珊瑚具有良好的前景。

5参考文献

[1] 徐志杰.草珊瑚的研究概况[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6(1):36-37.

[2] 孙建琴,孙晓红,王慧群,等.草珊瑚的毒性研究[J].贵阳医学院学报,1998,23(1):43-44.

中草药种植范文12

关键词:白芍;种植;化学除草;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33

白芍也称白花芍药,是芍药科植物。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其根可入药。属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野生白芍一般生长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人工种植。白芍的药用价值极高,对治疗高血压、乙型肝炎等疾病药效显著,驰名中外。我国每年都有大量出口,为增创外汇做出了较大的贡献[1],最近几年的出口数据如下表所示。

1 白芍的植物特征

白芍为多年生草质藤本;根呈圆柱状,灰黑色,直径约8mm;叶片一般为圆形、对生,其植株高度约70cm;单株着花20余朵,花瓣多为白色、粉红色,外果皮有直条纹,开花期在每年的6―10月,结果期在8―11月;其种子呈卵状,长约6mm,宽约3mm;无毛或有白色绢质种毛。

2 白芍的生长特点

白芍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喜好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其生长即耐寒,又能抵御干旱,但是忌水浸泡,最佳的生长环境温度为25℃左右,在人工种植中,多选择土壤比较疏松肥沃的深厚土层。有机肥丰富的农田是理想的栽培基地。

3 白芍的种植

3.1 整地、施基肥

在白芍种植前要选择相对地势较高的肥沃地块,做好排水措施,然后把地块深翻2遍左右,达到疏松的程度,最后把地块整成80cm左右的高畦备用。地整好以后需要施1次基肥,可以施农家有机肥,每667m2施5000kg左右,有条件的还可以增施化肥,每667m2施约50kg。

3.2 播种

我国白芍的播种一般以白露节气作为参考,前后几天均可,选择发育质量好的白芍芽头,在整好的地块高畦上栽种,播种间距约40cm,全部栽种好后根据天气适量浇水,确保芽头的成活率。

3.3 生长期管理

加强对白芍生长期的管理有利于增产增收,由于白芍不能水浸,要特别注重下雨后的排水管理;干旱天气则应适当浇水。在播种后的第2年春天应当及时把根部周围的土层去掉,去掉约10cm土层后,把根须也一并去掉,然后晾晒几天,在晾根期间进行施肥,667m2施农家有机肥约2000cm,复合肥约50cm(氮磷钾),然后覆土,把白芍根部继续封藏于土中,此后每年追肥1次。在开花期应及时摘除花蕾,以减少养分的消耗,增加白芍的产量。

4 白芍种植的化学除草

除草是田间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白芍的种植管理中也是重中之中。我国以前的白芍种植由于规模都比较小,基本都是人工除草,费时费力,经济效益不理想。而现在都是发展大规模的种植,都是以化学除草为主,不但省时省力,而且经济效益显著。在实际生产种植中,除草作业贯穿于整个生长期。

4.1 播种前的化学除草

在白芍种植前,采用药田专用的芽前除草剂对整好的地块进行处理,一般每667m2用量为100mL左右,加水15kg左右,混兑后均匀喷洒于播种前的土层表面,喷洒前宜保持土壤湿润,以保证除草效果。芽前除草剂能有效防除各种禾本科杂草,多数双子叶杂草[2]。

4.2 苗后化学除草

药田专用芽前除草剂只能防除一年生的杂草,且对部分双子叶杂草不能有效防除,这就需要在白芍长苗后进行茎叶除草了,一般在杂草出叶4片左右进行化学喷洒,用苗后专用除草剂约70mL,加水约15kg,混兑后均匀地喷洒在杂草叶面,能够有效的防除。此外,在白芍的漫长生长期内,要及时根据杂草的生长情况选择有效的除草剂进行防除。

5 白芍N植的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对白芍的生长影响很大,灰霉病。叶斑病最常见,可在病害初期用50%多菌灵防治,效果比较好;白芍种植的虫害主要是地老虎、金针虫,针对这些虫害隐藏在地下,吞噬根部的特点,可用辛硫酸加诱饵埋在白芍根部进行诱杀。

6 白芍的收获

白芍在播种后的第四年才有收货。我国一般在立秋时节采挖白芍,采挖之前割掉茎叶,然后挖出地下的根茎,每667m2产量约3000kg。其根茎一般作为药材的原料,经过煮沸、冷却、去皮、熏蒸、晾干等程序即可入药,具有良好的药用经济价值。

7 结束语

白芍作为大宗药材品种,用途非常广泛,具备很好的市场基础。在我国白芍的种植生产中,经济效益还不是很理想,需要我们不断地对种植管理进行探讨、研究,以推动白芍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6-2022年中国白芍行业进出口态势分析及对外贸易前景展望报告(12119021)[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