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

时间:2023-05-29 17:49:48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范文1

关键词:材料物理;就业状况;就业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131-03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材料物理专业系工学材料科学类专业,可被授予理学或工学学位,当前全国有61所高校开设了材料物理本科专业。我校于2001年开办材料物理专业,首届毕业生于2005年毕业,至今已有七届毕业生。在全国高校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分析该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探讨如何保证其培养质量,实现大学生更理想的就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综合就业情况

我校材料物理专业自办学以来,招生规模稳定在40人左右,虽经历了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但就业率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连续七年均在75%以上,平均值为86%,就业率总体趋于平稳,就业前景较乐观。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的原因,除了学院积极采取措施、开拓就业渠道、优化专业设置、提高学生素质外,与该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有很大的关系。其间,2010届、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有所回落,未就业学生大多为当年报考研究生未被录取,放弃就业机会,继续报考研究生者。如2011届37名毕业生中有7人未就业,其中6人立志次年继续报考研究生,因此放弃就业机会。所以,就业率的回落并不意味着该专业就业形势转为严峻,但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就业指导。

二、就业去向分析

从表1分析,材料物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毕业生就业去向较为集中,绝大部分去向为升学读研及进入企业工作;2009年因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家整体就业环境受到波及,为保障毕业生就业,开展了一系列就业扶持计划,当年有6位学生在事业单位担任科研助管,9位学生灵活就业,其它年份毕业生就业去向基本相当。

二是我校理学院毕业生考研比例一直名列学校前茅,材料物理专业受学院良好学风影响,考研录取率达到31.5%,因此继续深造成为材料物理专业本科生毕业去向的一个主要方面。

三是材料物理专业毕业生每年到企业就业人数比例达到46%,其中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其它企业各占三分之一左右的比例。

四是除考研和企业就业外,历年材料物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还有:二炮部队定向培养3人,出国3人,事业单位6人,灵活就业14人。

五是材料物理专业开办以来,未就业总人数达到40人,达到专业总人数的13.1%,其中原因如上所述,绝大多数为放弃就业机会,继续报考研究生者。

三、就业行业分布

材料物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能够较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物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的领域的机械、电子冶金等行业部门从事新材料和功能材料的研究、设计、开发与制造、材料的性能测试及生产管理等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和研究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高级人才。

从表2可以看出,材料物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行业的分布上呈较为集中的趋势,其中冶金、电子、材料和机械行业就业人数分别占就业总人数的44%、12.1%、13.8%和8.7%,这些行业的就业人数是专业就业总人数的81.6%。这些数据也与材料物理的专业培养方向和目标相吻合。

四、考研情况

据表3分析,材料物理专业毕业生考研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报考金属材料研究方向的学生在考研院校选择上,大多选择了均为原冶金部隶属院校的我校及北京科技大学。因为两校在钢铁冶金方向优势明显,同时相对而言考取把握也较大,因此每年报考人数及考取人数均较多。

二是报考非金属材料研究方向的学生在考研院校选择上,一部分基于容易获取信息及方便复试的考虑,选择了同样位于武汉的武汉大学及华中科技大学;一部分则选择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此类航空类院校,但因两校综合实力较强,考研竞争激烈,因此每年虽均有学生报考,但录取人数并不多。

三是报考理论物理研究方向及成绩排名专业前茅的学生选择中国科学院的较多。这一方面源于中国科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高超;另一方面源于中国科学院不培养本科生,没有“本校保护主义”,复试更加公平公正。因此,每年吸引众多优秀学生报考。

五、就业地区分布

从表4中关于毕业生就业地区的分布分析可见:

一是我校材料物理专业招生来源每年有70%~80%为湖北省,因此在学生择业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湖北省内企业,特别是灵活就业的学生,普遍选择留在湖北省。

二是江苏成为材料物理专业学生去向的第二大省份,赴江苏省的学生就业单位也各不相同,其中既有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钢铁企业,也有江苏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扬州龙川钢管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反映出江苏省近年来钢铁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迅速。

三是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新兴材料科学、精密仪器发展等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材料物理专业毕业生在这个地区的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富士康精密组件(深圳)有限公司、欧司朗(中国)照明有限公司等三资企业。

四是其它各省份去向因生源地等问题数量较少,不一一赘述。

六、思考

从我校开办材料物理专业以来的七届毕业生各类就业分析中,不难得出材料物理专业毕业生、升学率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行业分布符合培养方案,地区分布较为合理等结论。但就业率及就业质量还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培养中,注重以下方面:

1.形成办学特色

不同高校材料物理培养定位差别很大,主要依托于高校本身的优势或特色来定位。从我校材料物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多样可以看出,虽然专业的培养定位为“宽口径,厚基础”,但专业优势仍不够明显,尚未有一批固定的企业连续、大量地来校招聘毕业生,因此应当尽快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2.优化培养体系

受铁矿石价格及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钢铁企业发展趋缓,对毕业生需求量逐年下降。[1]从材料物理专业毕业生去向也可看出,赴冶金类企业就业学生比例逐渐减少。因此,需要不断优化培养专业体系,满足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

3.建立实习与就业一体的培养机制

实习、就业一体化,一方面利于用人单位全面了解毕业生情况,另一方面利于学生提前上岗,实习期与就业期相衔接,缩短就业路径。但材料物理专业当前一体化实习基地较少,应当大力拓展。

4.加强就业指导。从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地区分布可以看出,材料物理专业参加基层就业项目,如三资一扶、西部计划的人数很少,奔赴西部及基层县市就业的人数也非常少。这要求学院不断加强就业指导,鼓励基层就业,以提高就业的分散度。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范文2

关键词:专职教师;就业指导;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以就业为先导调整人才培养方式

首先,地方民办高校要结合和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地向应用技术型转变,努力适应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大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将理论实践、应用能力、人文文化作为导向。教学方式上,发挥专职教师的课堂优势,并适当引入社会合作办学机制,注重专职教师在就业指导方面的参与,为地方经济、行业发展以及围绕企业需求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其次,专业建设、培养目标贴近社会实际需求,民办高校要努力适应“新常态”经济模式下的社会发展需求,在专业设置上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将培养面向地方、面向企业、面向具体岗位,具有较强的岗位能力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重点,积极引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行业精英走向讲台,将理论知识体系化、实践能力具体化、培养模式多元化、人格教育全面化作为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的思路,构建更加科学的、更加契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最后,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改变过去“教师面对着黑板讲着过去的知识,学生看着教材想着自己的故事”这样传统、陈旧、单一的课堂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专业教师对专业知识和行业发展的了解,积极帮助学生树立实用的就业观念,采用更加开放、自由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融入最新、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及成果,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生参与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习的过程从被动学习转变为兴趣学习,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知识的采集者。

二、充分调动专职教师的专业特长,将就业指导工作做到实处

1.专职教师的授课要结合时事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部分

2010年,中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此之后我国的经济却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下滑,实体经济恢复乏力。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显示,这势必将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民办大学的就业指导教育必须要通过正面教育使同学们全面了解目前的国内外及地方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针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专职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本行业目前的国内外发展的现状、从业的基本条件和要求以及行业目前存在的困难和机遇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同学们时刻把握个人与行业发展的联系,适时的根据行业的发展调整自身学习内容和能力培养的方向以及未来就业的目标。

2.专职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建立贯穿式的就业指导模式

根据各个专业以及专职教师自身的特点将就业指导的教学贯穿于大学各个学期。例如:一年级的学生以全面专业介绍和兴趣爱好培养为主,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二年级的学生以专业素质、技能培训和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认证作为主要的就业指导方向,完成就业前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和积累;三年级的学生可以将专业岗位实践能力的训练作为主要内容,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四年级的学生以就业信息的收集、甄别以及求职、择业、就业技巧为主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一方面解决就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另一方面积累专业从业人员的经验,使学生对于各自的职业发展有一个清晰具体的了解和认识。

3.有效建立专职教师做学生就业工作机制,用专业技能培训驱动课堂教学

民办大学的毕业生在就业时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很难,企业在招聘时对于民办大学的毕业生在能力等方面的信任度有限,这是现实的问题。并且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很多行业都广泛面临着被迫转型的时期,这样的现实将会变得尤其突出,行业发展需要有一定岗位经验和具备岗位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个需求一直没有得到民办高校的足够重视。在校的大学生对于就业岗位是陌生的,缺乏专业方面的创造力。民办高校的教育以理论为主,实训和实习摆样子、走过场落不到实处。学生自身对于专业的实际情况不了解。这都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就业质量有限的结果。所以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引导学生走向专业深度,时刻以行业发展引导学习重点,并将此落到实处,开展多途径人才培养。另外,定期组织专职教师到企业去,了解企业真实的用人需求和岗位特点,有针对性的了解企业和岗位需求的情况,找出症结、拉近差距。而且教师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争取横向课题,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和行业的发展,也可以为企业的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另一方面,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瓶颈带回到课堂上来指导和引导学校的教学。以实际案例配合教学实践。

4.专职教师利用自身专业积累和从业经历鼓励、指导大学生创业。

民办高校要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建立独立、专业的培训体系,普及一般创业知识、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专业教师可以带领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进行模拟的创业实践,并争取能够将在校大学生的模拟创业实践转化为事实的创业行为。另外,要尽可能的开放实验室并鼓励同学们走进实验室,专职教师可以将校企合作的项目带到实验室,与学生共同完成。也可以通过沙盘或者是模拟实验室的实践操作来鼓励学生进行生产技术或是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创新。

在2016年3月5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同志在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着力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民办高校毕业生将高达765万人,要落实好就业促进计划,促进多渠道就业。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该成为各个民办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尽管近年来各民办高校已经将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提升到一个重要的高度上,但是对于专职教师参与就业指导的意识的重视程度还是有所欠缺的。通过转变以往的就业观念以及鼓励和挖掘专职教师自身的从业经历以及专业特长,并将此与个人的教学相结合,创造出更高的社会价值。尤其是有行业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与大学生共同分享就业的历程和心得将会为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注入更多的思路和更加强大精神力量。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范文3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 人才培养 多方向 就业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206-02

从21实际之后,信息化开始成为人类活动的主流方向,这是人类在工业时代后创建的有一个新的时期,社会经济也不再是单一的工业经济时代,而是开始了知识经济时代。从本质上对各行业各领域的竞争分析,人才才是竞争的基础要素。社会进步的同时传媒事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主持人、播音员也不再局限于挽回主持或者节目主持,而是开始向着多元化发展,例如很多新兴主持行业,婚庆主持以及会议主持等。而一些高等院校在培养主持艺术人才以及播音人才的时候,要同当前的经济状态以及社会的需要相适应,从而提高仁慈啊质量,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就需要对该专业的发展以及未来学生的职业定位进行重新的思考。在课程上应当以就业作为导向,以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将学习和研究相互结合,突出播音主持专业的实践性以及开放和职业性原则,通过对岗位需要的了解,以此作为前提,将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改革。

1 就业状况

通过对某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进行抽调,发现其中一百名毕业生在毕业后,能够在电台以及电视台工作的人数占到38%,能够在文化礼仪以及传媒公司工作的人数占到11%,而能够在学校以及培训机构工作的人员占到了28%,而自主创业以及在企事业单位的人数只有23%。播音与主持专业毕业之后应当作为主持人去工作,但是毕业生在毕业后很少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而是大部分从事了与之相关的事业,或者即便在电台、电视台工作,很多人也从事了摄像、便道以及后期等工作,去做主持人的人却非常少。

当下高效的扩招使得很多高效都开展了各式各样的专业,播音主持专业也在近年来为各大高校所增设,由于培养人数的增加,造成了该专业人才区域饱和,市场中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播音主持专业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而教育者需要予以反思,学生究竟是需要定位大众还是经营,这是未来高效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方向。精英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的发展了,因此就需要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时的调整教学思路,建立起真正能够适应就业需要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做为主线,积极的开发能够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注重舞台表演,加强实践教育,不但满足的了学生的就业要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素养以及岗位能力。

2 裸程设置分析

在教学模式上,播音主持必须她那个国家的教学发展状态相适应,并且还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态,这样课程才具有生命力。另外同该专业较差的一些学科例如语言学、艺术学以及新闻学和传播学等一系列的学科,都需要进行学习扩展,在设置上必须考虑当前媒体行业的需要,重视较差渗透的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以学科作为课程体系,着中教育在当前专才、通才相互依存的时代中已经不再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在通才基础上的专才,所以学校在进行课程的设置中必须注意注重传统课程体系的同时,贴近师大IFA站,培养出创新能力强,时间能力强的学生,重视综合素养,加强就业能力以及岗位培训。

通过对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很多学校会通过多种课群的培养模式设置专业课程、基础客场以及公共课。专业课群以及基础知识,都是从最基本的一些主持、播音技巧入手、例如广播播音主持、电视主持以及语言技巧和普通话,课程在设置上往往学法一定的渗透以及相互映衬,很难想着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并且同当今的相关行业发展也不具有关联性,因而学生在学习时句无法引发兴趣。这一问题可以从课程设置上着重,构建能够体现技能基础相结合的体系,从而增强课程所具有的实用性,拓展课程,让学生想着市场就业的方向学习,并且为选择不同职业的同学设置不同的课程。每个模块中,通过用必修和选修课程的设置,以其岗业核心工作职业课程为中心,其他专业边缘性技能课程作为辅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另外,培养方案中还应当将证书纳入教学范围中,将职业岗位能力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考出与其专业相对应的证书。例如一些资格证和登记证等,这都是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必备的。

3 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撰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托,不同类型的学校人才的教育和教学模式、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作为普通艺术院校招收了较多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但根据就业调查显示,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从事了播音主持工作,多数学生转行或待业。播音与主持专业作为交叉性学科,存在若干发展方向,如主持人、播音员、编辑、记者、文化礼仪等,这些方向与专业的发展都需要高素质和综合化的人才。而目前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业务水平单一,难以达到广播电视媒体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多数学生只掌握了播音与主持的相关的理论技巧,养成了单一播音主持特色,等到工作实践中,只能适应传统的播音主持技巧,对广播电视采编制作、摄像、礼仪主持等工作无法胜任。

因此通过对普通艺术院校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制定出了多方向人才培养这一应对当前岗位需求的培养模式,在人才的培养中采用多方向的培养模式,以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宽进严出,即放宽招生口径,通过分块管理的方式对校内学生进行管理,同时施行模块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将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放在学生入学的前两年,通过学习,对学院的基本状况,以及播音主持这一专业的基础内容进行了解,而在这一时期也是学院了解学生状态的重要阶段。在之后的一个学年中,学院就要着重对学生的基本功以及发展潜力和兴趣进行培养和加强,制定出人性化的岗位需要课程,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方向性的课程教育。例如,将学生进行分模块管理中,将能够在播音方面有所发展的学生放到一起进行管理,对学会说呢过的话筒前技能进行培养,同时提高学生的高价把握能力;而对于在电视主持人方向能够有所发展的学生,可以集中式的培养起镜头前的备稿能力、控场能力以及实践业务等;而针对文字功底较强的学生,则主要对其编辑能力以及文案策划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而一些具有表演能力的学生则可以想着公关礼仪方面发展。但是所有的基础都应是学生已经牢固掌握其专业基本功,通过这一前提对学生进行分方向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其就业以及实践经验,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定岗定位的分流培养,可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注重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需要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在宽而坚实的基础上,力求精而深。根据岗位定位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与培养,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我们的培养岗位主要分三个方面,即播音主持方向、广播电视编导方向、公关礼仪主持方向。只有具有以上几方面能力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3.1 播音主持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各级电视台、电台担任播音员和主持人角色的工作。这个方向对学生的专业水准和职业素养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基本功底、较强的思辨能力、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形象条件。重点培养学生话筒和镜头前“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语言创作能力。

在播音与主持方向教学内容中侧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主要的课程是语言技巧、思维训练、播音文体、节目主持艺术、主持人形象塑造、文艺作品演播、电视节目采编与制作、播音作品鉴赏等专业课程。

3.2 广播电视编导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各级电视台、电台和企事业单位担任编辑、记者、节目策划与制作等工作的人才。这个方向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文字写作功底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在广播电视编导方向教学内容中侧重培养能创作、编辑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等方面的管理性人才。主要的课程是中外文学史、采访与写作、节目采编与制作、电视艺术概论、影视编导基础、非线性编辑技术等专业课程。

3.3 公关礼仪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婚礼、晚会、庆典和展会等主持和策划工作的人才。这个方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有声语言运用能力、市场调研、综合分析与创意策划能力。

在公关礼仪方向教学内容中侧重培养能从事各种文化活动的主持和策划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主要的课程是中外礼仪基础、非节目主持艺术、表演基础与技巧、商务口语表达、展览会策划与管理等专业课程。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播音主持这一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专业性要求上较高,因而在教学上必须对该专业未来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对于播音主持这一领域中的人才需要进行了解,确定分方向对人才进行培养,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特点,对专业招生范围进行扩大,使得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自主选择,从而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态度,最重的是使得该专业的学生能够以人为本,让学生选择自身的专业发展。该种方式相对其他方式更加的科学,依照所有的只是结构,令教学计划以及课程的安排进行了正规专业的整合;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令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并一专多能,不但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具有先进性,同时在稳定性上也相对较好。并且也极好的阐释了多方向发展这一人才培养理念,使得人才不在是单一型人才,而是向着复合型、应用型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妍.电视传媒经营的文化本质管理理念――来自凤凰卫视现象和贵州卫视现象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6(8).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范文4

“培养目标确定培养人才的专业方向和要求,以及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1]由于每个学校都有自身发展的优势,因此,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都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对象,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培养目标。受市场需求和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的影响,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1.1 培养目标“照抄照搬” 专业培养计划在高校各专业的发展中具有指导作用,它的核心是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确定决定了人才发展的方向。因此,在对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务必要根据本校的实际特点来制定。但是,由于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不少院校的该专业也才刚刚开展起来,因此,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往往容易忽略了自身的发展优势以及市场需求,只是对培养计划的“照抄照搬”。

1.2 培养目标过大、过广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介绍》中,指出该专业“主要学习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基本训练,掌握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各高校在教育部所指出的专业介绍的基础上,从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出发,制定培养目标。除此之外,存在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扩大、扩广,因为大多数高校将“厚基础、宽口径”作为共同追求的培养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拓宽就业渠道。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上,容易出现将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细化处理,模糊专业方向之间的关系,使得同一个专业却有多个有关联或者相似的发展方向,“方向过多不利于专业核心目标的形成,无所不包会导致专业‘空心化’”。[2]

2 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2.1 与体育教育专业存在相似 社会体育专业起步较迟,关于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教材的制定的经验还十分缺乏,因此需要通过对相近专业的教材的选择,逐渐形成自身的优势。而体育教育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长,也不断地为中小学输送专业的体育教师,其课程设置是值得社会体育专业借鉴和思考的。梁旭鹏指出现如今的社会体育专业在对课程进行设置时,“拼盘式的课程体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宽泛、‘厚基础、宽口径’理念的导向下,对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经营管理专业、体育社会学专业等课程进行‘杂烩式’的简单组合,形成‘面面俱到、面面都不到’的‘四不像’课程设置。”[3]使得好多课程看似脱离了体育教育专业,实际又还在体育教育专业的范围内。因此缺乏对专业的认识,则课程设置无法凸显社会体育专业的特色,该专业也就得不到长远的发展。除此之外,还有教学资源的限制也对开设的课程产生阻碍,如无法开设专业方向特色的项目和传统的运动项目或者户外健身项目等。

2.2 专业实践课程条件不完善 从总体看,实践环节在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中,还未受到完全重视,“社会体育专业没有规范的实习内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实习缺乏目的性,目标模糊等等。这些严重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土壤,就很难生根、开花、结果,学校也就缺乏社会对这个专业的人才标准、规格、培养目标的有效信息反馈,使学校对这个专业的办学缺乏针对性。”[4]因此,就目前针对高校实践环节的实践基地、实践实践、实践指导教师等各个方面都会限制了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

3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也不断的发生更替,就业的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呈现多层次。蒋钢强认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包括“指导能力、组织能力、服务能力、营销能力”。[5]夏贵霞认为基于社会需求,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复合型人才”[6],社会体育课程设置围绕“体育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三大主干课程,但是这三者之间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选修课、必修课、公共课,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7]如倾向于社会体育管理方向的,偏向由专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使得社体专业的学生失去了自身的优势。此外,由于专业课程的限制,导致的就业压力,不少学生转型,偏向于教师、政府部门的工作,长此以往,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4 对策

4.1 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在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教学特点以及社会需求的基础上,[8]从中不断发掘出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对于课程设置,专业结构要合理,突出专业发展的重点。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范文5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课程设置

一、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特性与就业现状

1、室内设计的专业特性与发展前景

室内设计专业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都是一门发展得较为成熟的专业。在八十年代初期,室内设计专业(又称装潢专业)就已经成为了艺术专业特别是设计方向最主要的专业之一。至此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情况良好,这和中国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从沿海城市开始,城市化进程速度之迅猛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农民、工人加上本科教育扩招后毕业的大量学生涌入沿海以及经济教育发展良好的一二线城市,随之产生的就是居住、医疗以及消费等各种问题。供不应求的楼市导致了在这些城市里,早期的五层楼甚至更低的住宅大量变成了现在的超高建筑。这样的超高型建筑就必然会需要大量的室内设计师,产生大量的室内设计工程。

2、景观设计的专业特性与就业现状

大量的工作机会吸引了更多的学生报考,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报考环境艺术专业之前,对这个专业的理解就是室内设计。然而,现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划分越来越精细,每个学科自身也越来越独立,在早期隶属于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中的园林景观设计专业也首先在美国发展成为了独立的景观设计学科(IandscapeDesign),景观设计学科是主要研究自然景观要素以及人工景观要素,是一门与地理、气象学、植物学、生态学以及人文历史互相交融联系的一门学科。在具体的项目中,除了建筑物本身和室内硬装软装,景观设计主要负责实施道路的规划、植物的选择、景观小品的设置以及历史文化的相匹配。初步看来,景观设计学科是一门比室内设计学科更需要综合知识和多学科融会贯通的专业。那么我们从可提供的就业前景来研究,一个中小型的居住区楼盘,一栋民用居住楼根据其户型的不同,大概会产生将近80到120个室内设计工程,而景观设计工程只会委托给一个景观设计公司或者团队,每个团队内大概8到10人,室内专业和景观方向的就业前景悬殊巨大。就业机会的渺茫导致了有些学生即使对景观专业非常感兴趣,也因为对前途的渺茫而随波逐流,选择了室内设计专业。

二、民办三本类院校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笔者作为一名在民办三本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近五年的专业教师,对同类学校以及自己所在系部的专业课程设置较为熟悉。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大部分学校都会以设计基础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包括建筑制图与识图、测绘、建筑初步以及小型建筑等,此类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和建筑专业的基础核心入门课程。在大学三年级,就会逐步引入专业的分科,有室内设计原理以及手绘课程,景观设计原理及设施及手绘课程,让学生对两门学科的区别与联系有初步的理解与认识。只有了解了两门专业方向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现实意义,才能培养自己对其中一个学科的兴趣。虽说在专业选择的课程设置上,大部分学校在初始时都会均等的设置室内方向和景观设计的课程,但是无论从教育大纲以及教学精神上,大部分民办本科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高年级分配专业时,都会将天平偏向室内方向,在讲授初级专业课程时也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室内设计方向。最终导致选择室内方向作为职业方向的学生数目远超过景观方向,那么在高年级阶段到大四毕业阶段,课程的设置最终成为了室内设计方向独大的局面。

2、问题背后的综合原因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并不能单独归咎于就业率,虽然这种普遍的事实确实存在,但是现在景观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人才需求量也非常的大。特别是在沿海等一线城市的商业高度发达区,或者是各类城市规划设计院以及交通枢纽沿线,此类的景观设计人才是相当匮乏的。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本科生的艺术专业基础比一本类重点院校的学生稍显薄弱,那么在本科时期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就更为重要。而现在,基于此类现状,大部分学校的教育方向都是把学生的就业倾向往市内设计师、基础绘图员或者效果图的制作上引导。最终导致了高级设计人才大都是重点名校出身,而大量三本类环境设计的学生毕业后却只能进入了大大小小的装饰公司甚至售楼部。如果要改变这种一成不变、主观并且被动的教育模式,就需要此类学校专业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都要有根本的改变和进步。在国内,任何一个能力较好的景观设计团队所招纳的团队成员一般都是有着较好的技术能力以及较高的学历学位。所以,如果三本类院校的学习景观方向的学生想要进入这样的工作团队,学历上的拔高深造是很必要的。并且国家政策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选拔政策并没有苛求初始学历,所以,院系以及专业教师应该鼓励学习能力较强、有意愿深造的学生,继续学习。一方面弥补学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加强专业技术水平。院系在学生的专业学习进入正轨的同时,应该做好职业规划和引导,强调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两手都要抓,才能在大四毕业的时候不会面临没有心仪的工作也考不上研究生的两难格局。

三、新思路下的三本类院校环艺专业课程设置

1、基础抓牢、正确引导

一个出色的景观设计团队要求设计师具备独立的设计能力和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那么在课程设置上,民办本科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大纲以及核心理念就必须有根本上的转变。首先,在基础课程之后,应该对学生平均的教授室内设计方向以及景观设计方向的专业课程,因为这两个方向虽然学科性质差异较大,但是是相互交融并隶属于环境设计学科的。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这两个学科都应该都要有所涉猎,然后主修一门。在初步学过基础理论课程之后,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专业方向选择引导,分析学科特性,分析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以及就业情况,切不可用工作的压力引导诱导学生选择自己并不喜爱的专业。在确定了专业方向之后,室内专业和景观专业的各类核心课程应该按照层次、难易程度依次展开,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因为学科特性,学校还应该多安排一些和实际工程相关的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和市级工程以及一些有经验的室内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交流,比起每天面对枯燥而生硬的书本知识而言,这种实际经验会让学生有胜读十年书的效果。

2、深入实际、教学相长

实际项目对于环境设计类的学生来说远远比课本知识来的直接,这也是为什么设计类专业对于实际项目的要求会比文理科各种科研论文要求更严苛。在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的设计类学生有机会和导师一起参与各类实际项目的操作和演练,而本科生大部分的时间则是在学习各类基础学科。即使到了大四阶段,安排了各类实习课程,基本上也如没头苍蝇般随意找一处室内家装公司实习。很多本科生都反映,除了看户型套模板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带客户买材料了,专业知识方面的收获非常有限。笔者认为,在本科大三大四阶段,系部应充分利用专业特性,无论是企业合作还是教改以及各类科研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有兴趣和专业优势的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即使不能一开始就参与设计,从基层绘图开始,与老师讨论设计方案,亲自参与出图和项目洽谈和施工也是好的。此类实习课程为大四毕业设计会立下汗马功劳,也为学生就业提供强大的技能支持和心理准备。

结语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范文6

论文摘要:广东省高等农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受学科劣势、用人单位对传统农业院校的认识不当及学生自身定位等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大,传统的、通用性的就业指导模式已很难适应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需要。本文在分析广东省高等农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就业特点的基础上,将教育心理学领域的“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引入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探讨构建目标定向机制的就业指导模式。

    作为高校本科专业中人数最多的计算机专业〔,,,业界发展高速,专业知识更新速度也随较其它行业迅速,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更新速度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传统的就业报导模式也不能快速传导市场信息,故在计算机类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着信息失衡的问题。广东省虽然是我国计算机专业人长需求最大的省份之一,但广东省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及其它省来广东就业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数量也相对较多。作为传统农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受学科劣势、用人单位对传统农业院校的认识不当及学生自身定位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因此,传统的、通用性的教学模式与就业指导模式已很难适应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需要,就业指导应改变过去单纯的就业技能、就业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模式,与高校的教育模式紧密结合,互为指导,贯穿到学生的培养计划、综合素质拓展、就业观念、职业意识构建和就业技巧等方面。同时,就业相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自我成才、自我实现的过程,需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引导,营造良好的目标动机气氛,为学生提供全程性的指导与教育,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本文将教育心理学领域的“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引入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试图为广东省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统提供新的视野和工作框架。

i当前学生对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的认知与现状

    为了了解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认知情况,为构建目标定向机制的就业指导模型提供感性的认识,创新就业指导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新思维,针对zoos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了以下几点问题:

      < 1)毕业生就业仍不够积极主动。调查结果显示16. 8%的学生通过供需见面会获得就业信息,48. 4%通过网上,14. 7%通过亲友介绍,而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通过老师和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帮助获得就业信息。这说明了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欠缺主动,就业信息来源比较单一,与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不相适应。

      (z)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限制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在对学生自我评价的调查中发现,认为个人最大优势为专业理论、实践能力、吃苦耐劳、创新精神的比例依次为16%, 12%. 56%及14%,认为专业理论、实践能力、吃苦耐劳、创新精神是个人最大劣势的比例依次为为16%,64%. 6%及22%。这说明大多数农业院校的毕业生继承了“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但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不足,应是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的根本原因。有调查显示缺乏对社会和it行业的了解及自身专业知识匾乏,是困扰毕业生就业的最大因素之一〔n。受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就业指导模式的限制,学生在求学阶段接触业界的机会较少,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业界的需求和实际工作情况的介绍也较少,致使学生对自身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规划造成一定的滞后。与此同时,学生主动参专业技能锻炼活动的积极性也严重不足,如表1所示,绝大多数毕业生很少或基本不参加“第二课堂”、实践、创新活动。

      (3)学生对专业学习目标模糊,缺之职业生涯的规划。据调查结果显示,热爱所学专业的有占42%,感觉一般的占48%,余下则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这直观的说明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情度一般,在这样的消极的“掌握回避”动机当中,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学好专业既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当中的目标定向。同时,造成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是有两个原因的:一是在教学当中,缺少对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以及没有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二是在人才培养中缺乏对学生的掌握趋近目标和成就趋近目标的教育。这都使得学生对与本专业产生消极的情绪,继而影响了自己的专业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

z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就目标定向”理论

    动机是个体活动的主观意图,是直接推动个体行为的内部动力。动机在心理学研究中,与成功、失败以及成就追求的相关研究中,特别是志向水平与目标定向方面的研究,成为动机研究的中心〔2}。对于目标,一般认为,目标是个体要努力达到的、具体的成绩标准和结果。不同的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认识,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如具有较强目标定向者有利于自己建立适应的动机模式,对活动有积极的态度与认识,在面对困难时有较强的意志力:而自我定向者则反(3]

    譬如,学生在掌握目标(成才)动机气氛下,学生提升对自身锻炼(学习)的内在兴趣和动力,并在实际行动中主动地认知和自我约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为走上社会做好准备;相反,学生失去了目标的导向,削弱了其内部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破坏了自身对活动的兴趣和主动意识。因此,在这样的理论体系当中,我们分析了传统的教学和就业的需要与不足,总结出教学和就业指导的互为指导的观点,并提出了“目标定向的就业指导模式”(见图n。    

该模型将学生的目标定向和学校的教学与就业指导分成了四个阶段,表明了“目标定向的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过程。模型的每个阶段分别阐述了:掌握目标与掌握目标动机气氛、成就目标与成就目标动机气氛、成就目标长期效应与专业目标动机气氛以及职业目标与职业目标动机气氛等四方面的就业指导意义。

3目标定向的就业指导棋型分析

3.1掌握目标与掌握目标动机气氛

    学生在高校里面对新环境、新专业、新的学习模式,在学生的需求、背景以及环境因素下进行目标定向。在这个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学习任务定向者有利于自己建立适应的动机模式—掌握趋近,对学习有积极的态度和明确的目标追求,在面对新环境和困难时表现出坚强的意志,掌握了对活动的内在兴趣。而自我定向者则反,其动机模式表现为掌握回避。但无论是任务定向者还是自我定向者,都需要学校透过本专业认知教育、通识教育和“第二课堂”拓展等方面营造良好的掌握目标动机气氛,引导学生合理的评价自己的能力和目标定向,正确地认识专业,认识人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其后续学习定好基调,打好基础。

3.2成就目标与成就目标动机气氛

    学生在掌握趋近的目标定向下,通过对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实践、创新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再学校运用得任务定向机制的引导下,学生明确了成绩趋近的目标定向模式,全程地投入到专业学习和能力目标的追求。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个体的情绪、行为(如学习策略)等特征的影响,致使部分学生在这过程中的目标定向发生偏离。

    在实际当中,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人生追求的态度在低年级和高年级出现存在两极走向,在活动中表现出一些非适应性行为,对失败做出消极的能力归因,不愿学习新知识或完成挑战性的任务,回避表现出低能的情境t创。此类现象就是所提到的目标回避。这时,学校应该为学生进行成败归因分析,不应以同一的动机气氛要求学生,激励其在自己的目标定向气氛当中“量力而行”,使其渐进式地融入成就目标动机气氛。

3.3成就目标长期效应与专业目标动机气氛

    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显然是成就目标定向的深入发展。因为在目标定向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是否一致,是存在着个体目标坚持度和情境认知不同的差异性。因此,在此阶段中,特别是相对于计算机这样注重专业技能的工科类专业,我们应该以能力定向的模式来要求学生,通过深入的专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来营造专业目标动机气氛,让学生对自身的专业技能、对发展的认知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认识得到提高和充实。

    在此阶段,我们应该注意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进一步加强,在教学和实践环节当中适当于业界需求进行结合,合理的及时增加当前人才培养计划中不足的部分。同时,学生在这样的动机气氛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了初步的定向,继而做好对面向职业的心理准备和行动准备,并且能保持成就目标定向的长期效应。

3.4职业目标与职业目标动机气氛

    在前面三个阶段的目标定向引导下,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水平较高,但学生还会面对着择业心态、就业成败归因、就业技巧不足和就业信息缺乏等方面的影响。这里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全程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向学生提供就业技巧培训、择业观教育和就业信息等相关服务,让学生在职业目标动机气氛下,保持对就业的正确择业观、积极的就业态度。

4目标定向的就业指导模式的关键点

4.1就业指导工作与教学工作统一化

    目标定向的就业指导模型是建立在就业指导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的基础上,两者互为指导,在高校教育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就业市场的态势、学生的需求、学科知识的更新情况作出适应当前阶段的教学与就业指导计划。这就需要在这两项工作中,统一领导,加强沟通,统一规划。

4.2就业指导部门规范化、专业化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范文7

[关键词]大平台+多方向 课程体系 核心竞争力

[作者简介]吴锡平(1981- ),男,江苏无锡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广告设计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广告策划、高等职业教育。(江苏 无锡 21415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140-02

随着我国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消费人群对商品审美意识和生活品质要求不断提高。作为大众视觉传播业的先行者,广告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它所提供的专业服务将为更多人所需求。当然,这种日益增长且不断提高的需求也对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高端类型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就业为目标的教育形式,它的职能主要体现在服务于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上,着重培养行业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与管理人才。而这类人才所需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及素质,应与企业的发展规模、主要产品,以及企业的具体岗位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必须体现鲜明的“职业特点”。在现阶段,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改革课程体系、与学科教育互为补充、形成自主特色,是其提升发展潜力,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如何站在产业的高度,针对各门类人才知识、能力目标进行科学梳理,打造“大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是达成这一目标的积极尝试。

一、以“大平台+多方向”为标准,明确产业人才培养方向

广告产业的基本生产形式是指广告公司受项目客户委托,围绕客户市场目标,为客户提供的广告、设计、制作、以及广告效果评估等一系列服务。广告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着广告目标的达成而进行,广告产品必须能够被目标群体或大众消费者接受,最终为客户实现市场推广目标。因此,整个广告信息的设计、传播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化的服务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广告企业会由于目标客户的不同、自身产品的不同、服务层次的不同,以及差异化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分解成各种专业化设计公司。这类公司规模有所不同、产值也有差异,但基本都具有同一个特点,即“多种经营,专项发展”。而“大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正好与这一生产模式相对应。

“大平台+多方向”的建设思路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由文化课、基础理论课、基础美学课、软件基础课等通识类课程构成的基础型教学平台。这个平台上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学习和掌握,课程完成后具备在广告企业中基础岗位的任职能力。同时,通过大平台教学,学生能够逐渐对广告设计的各个门类产生认识,并形成各自对不同方向的认同感,为后续学习定下目标。第二阶段则是根据各个门类的岗位要求和能力标准,通过整合提炼,划分出若干个专业方向,制定分方向的专业进阶课程。学生通过各种分流手段进入此阶段后,将进入专业能力的提升阶段。此时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各方向的岗位核心能力为依据,以提升就业起点为目标,进行强化训练。“大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既有助于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力,也有助于教师利用有限的学时,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方向化岗位执行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同时具备大广告产业内的岗位迁移基础能力以及在专项岗位上的快速上升优势。

二、以“大平台+多方向”为依托,建立学生能力“差异化”发展机制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在就业压力巨大的今天,任何人都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在无法实现就业的情况下,任何对教育水平和手段的褒奖都是苍白无力的。所以,高职院校将课程开设目标与“就业”相捆绑就显得合情合理。“教育”与“就业”并不矛盾,反而是递进关系,关键是要将与广告职业相对应的各项要求通过课程内容分解和教师的言传身教灌输给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核心内容不是教学生应从课程中学到什么,而是教学生如何从课程中学。教师要区分课程内容中的核心能力、次核心能力和一般能力,让能力水平各有差异的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各取所需。经过多年的发展,广告设计已从单一的平面设计发展为具有平面设计、会展设计、数字设计等多方向的大门类专业,因此,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未来不可能都是平面设计师,广告的生产力也不仅仅在于“平面设计”。由于我国高考招生制度以及教育分级制度的体制所限,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客观上存在美术基础能力参差不齐、创意设计发展潜力有限等问题,换句话说,难以效仿本科院校实施精英化教育。所以,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应当通过“大平台”课程的学习尽可能地为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岗位基础能力,拓展基本就业能力,这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再通过“分方向”的专业教学,让设计能力各有所长的学生在课程中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新的方向。这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精确把握,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其他岗位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形成务实的“差异化”发展机制。同时,也能为一部分有潜力、有目标的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拓展专业范围,以提高就业质量。

三、以“大平台+多方向”为契机,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我国广告设计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已进入规范化、专业化的理性调整阶段,也就是说“就业门槛”正在不断提高。基于这一点,“大平台”基础课程就应承担起指导学生跨入专业门槛的阶段性目标。本专业学生需掌握的基本技能目标主要包括:基础业务――掌握媒体技术实务知识、市场知识,具备调研、人际交往、策划和文字表达能力;基础设计――掌握构成基础、图案基础、色彩基础知识,具备图形创意和软件基础设计能力。因此“大平台”基础课程的构建应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整合:第一,以体现全面育人为目标的通识能力课程;第二,以掌握相关业务知识为目标的业务基础课程;第三,以掌握图形美学和基础设计、制作能力为目标的设计基础课程。由此构成奠定本专业学生基础能力的“大平台”课程群。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完成多个方面的能力提升:首先,既有的文化课知识、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其他跨学科知识继续得到补充和提高;其次,初步完成从一般知识学习到专业技能学习的角色转换;最后,通过各种专业基础能力的学习,对专业形成认识,并对照自身能力逐步明确发展方向。

如果说“大平台”课程对于学生能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话,那么“多方向”课程则是高职专业学习的深入以及核心阶段,这个阶段对于学生的专业定型和技能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方向”课程的特点在于:均建立在共同的基础能力平台之上,但进入专业学习后,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并最终发展成独立的门类,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学生很难同时掌握这些内容,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找准方向重点提高,把某一个方向的知识技能学精学透,达到就业标准。目前我国广告设计行业主要围绕平面设计、会展设计、数字设计三个方向进行分类发展。其中,平面设计主要通过字体的排列、图形的创意加工、版面的结构组合等方面的技巧,形成视觉表现力,传达广告意图;会展设计注重在三维空间中多角度、多个面的视觉表现,结合灯光、道具等手段营造展示氛围;而数字设计则是以数字化的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感知元素,通过虚拟方式进行信息传达。三个方向的核心能力之间交集点较少,且内容较多,无法在有限的学制时间内全面充分掌握,因此必须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让学生深入掌握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知识与技能。“多方向”课程群主要包括:(1)以掌握色彩、构图、包装、形象设计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平面设计方向课程;(2)以掌握空间效果表现、商业视觉推广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会展设计方向课程;(3)以掌握数字媒体表现、人机交互技术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数字设计方向课程。“多方向”课程是基于专业“大平台”课程之上的核心技能提升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可分方向平行设置,采取科学的分流手段,引导学生重新组班,按方向配置教学资源,因材施教。

四、以“大平台+多方向”为载体,形成高效的执行和管理机制

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科学的调研和规划,而对其预期效果的论证,则需要通过高效的执行和管理体制来运行和检验。在执行方面,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一般为三年共六个学期,对照“大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这六个学期可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二个学期为第一个学习阶段,这也是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的一个过渡和初期转型阶段,可将“大平台”基础能力课程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排入这两个学期。第一阶段完成后,专业所在院系可通过能力测试、学生自主选择等方式分方向,并进行班级的重新调整,如院校已开始施行工作室化教学,则可弱化班级概念。余下四个学期为第二个学习阶段,这也是学生在校三年中最为关键的专业技能提升阶段。“多方向”核心能力课程可在这个阶段植入,主要包括方向性专业课程的学习和项目实践能力、顶岗实习能力的提升。在管理保障方面,则需要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总体框架下,对应“大平台+多方向”的建设思路,重点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与信息反馈机制:(1)建设具备方向性特征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对专业教材、课程资料、校内外实践场所进行有针对性的梳理和功能调整,形成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学资源;(2)进行教学与管理的动态化考核,建立配套的教学检查、实训管理、督导和评估制度,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强调过程性的评价机制;(3)确保信息反馈的及时、畅通,运用教务管理系统、网络学习平台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多途径、全方位了解教学信息、掌握教学动态,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4)通过深层次的校企合作,逐步完善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标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随着广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调整,广告设计的方法与手段也处于不断升级和变革的发展过程之中。作为广告设计一线从业人员的培养主体,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手段必须适应产业的调整和发展。而“大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的建设,也正是主动适应产业发展、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积极探索,也将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陈艳彩.创新型广告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湘南学院学报,2009(30).

[2]戴建华.浅谈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大视野,2010(20).

[3]彭金波.工学结合造就广告设计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8).

[4]孙肇论,严亚.高职广告专业课程设置偏差与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9(5).

[5]谭典.浅谈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课程设计[J].美术大观,2008(12).

[6]王永生.创新方略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范文8

论文摘要:我国航空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有现代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撑。航空产业的战略性、带动性,高技术性和国际化的特点,使其对技能人才有特殊的要求。因此,航空职业教育对于我国航空事业的繁荣发展负有重大的责任和使命。这就要要求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航空机电维修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突出高职特色,即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加强专业建设。本文详细介绍了试飞院工学院在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发展过程中以创办特色教育促进专业发展及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西安航空职工大学试飞院工学院航空机电维修专业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带领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专业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对用人市场的充分调研,结合试飞院行业性质特点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培养的毕业生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赞扬,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专业建设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只有在对航空机电维修专业继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方面有所创新,坚持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确保航空机电维修专业教育优势与可持续发展水平。

在我们学院高职教育近几年发展的基础上,针对特色专业的发展,谈几点看法。

1 坚持并优化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培养目标

我们学院制定的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从事航空机械、电子设备的维护、维修技能,初步掌握航空机械、电子设备故障的分析、排故方案设计及实施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服务面向军队装备系统和国防工业系统等相关的大型企事业单位以及民航系统的相关单位,从事航空机械、电子设备维护和管理。根据近几年民航的迅速发展和我们学院航空机电维修专业毕业生应聘去向,培养目标有所调整,重点向民航系统倾斜。

学院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航空机电维修技能人才培养特点,教学要求加大实验、实践、实训比例,教学内容主动契合航空机电维修产业发展的需要,适应民航及航空维修的发展。形成人才培养特色定位准确,有利于专业建设的持续性发展,应继续坚持和进一步优化。

2 优化教学模式,强化教学管理

转变教育观念,狠抓实践教学,切实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向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针对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对实践课程要求较高,应继续完善以综合实习、课程实习、维修实习及专业实践技能鉴定为主线的实践环节,编写完善实践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及讲义。在实践课程的组织过程中,强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每个实习环节都具有针对性,能够解决以后工作中的具体实际问题。例如维修实习以飞行的四个阶段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飞行前、飞行后、再次机务出动准备及机械日的具体工作,再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维修实习的内容,Et后学生在机场实际工作时就能明确机务维护的各个环节,较快的进入适应工作环境。在实践课程的考核中,尽量模拟机务维护的实际情况,设置可恢复性故障,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实践课程的教学和考核的操作性进一步增强,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水平。

根据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培养目标和生源实际情况,逐步改革传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切实从重知识考试、重学科标准转向重就业能力、重社会评价,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客观的试题库,避免考试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的情况发生,注重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的一致性。

3 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改革

近几年,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发展较快,为适应用人单位及市场需求,应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更新的需求,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实用知识和前沿知识,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例如,在航空机电维修专业航电方向增加了《雷达原理》、微波通讯》两门理论课程,并相应增加了两门课程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对飞机雷达系统及通讯系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满足了民航系统对机务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的竞争力。

同时应根据国家民航执照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适当调整课程设置,使学生在以后的考证过程中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岗位竞争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潜力。目前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航空机电维修专业规划教材满足了这一要求,学院教学内容应参考这套教材,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修改。学院在航空机电维修专业机械方向选用了《航空材料》、《飞机构造》两门教材,并将增加《航空电气技术》课程的设置。通过这些调整,满足了学生参加资格考试的需求,同时弥补了机械方向专业学生对航空电气基本知识缺乏的客观现实。

4 优化教学队伍及专业管理队伍

专业教学创新最根本的内容是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创新,集中体现于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变化。再理想的专业教学创新方案也必须通过每一位教师的具体工作去实现。就业导向教学要求高职教学必须面向职业领域或职业岗位群,必须体现为学而教,为用而学,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培养合力。对于教师,只有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教学内容与自身素质的双重协调,才能使专业教学创新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范文9

所谓就业价值取向主要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状况下,在寻找工作过程中对职业价值在理想追求、自我定位、职业评价以及职业选择等过程中各种观念的总和。近年来,很多专家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以及职业价值观念等进行实地调研、对比分析,并取得突出成绩,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比如:有学者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标准进行调研,在研究中认为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中主要是从职业发展前景、物质待遇、自我能否得到充分发展、区域因素、在校期间所学专业、工作强度以及个人爱好等设定标准;有学者则是从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去向与标准、就业时受到的地域因素、就业单位的性质、就业时对于个人报酬的期望值、对就业影响因素的个人观点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继而对高校扩招之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发生的变化以及演进趋势进行研究,并针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教育工作提供相关参考意见。此外,还有学者在设计中国职业兴趣量表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进行了大量的实证调研,并契合当代大学生就业实际状况、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工作极具指导价值的成果。当前学者们进行的研究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为该文的撰写给予了极大帮助,对此,笔者在此一并感谢。

对于当前很多学者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他们均是采用不尽相同的测量工具,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从不同角度进行调研分析、对比研究等,故而在研究结果方面差异性相对明显。在以往的调查研究之中,很多学者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自编问卷开展调研分析,在研究中则主要是以综合大学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相对来说对高职大学生的专门性调查研究则比较少。对此,该课题以四川省某职业院校为例,以自编问卷等方式对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进行调研分析,希望为今后关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研究工作以及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就业指导工作等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该课题的调研对象与方法

1.1 调研对象

选取四川某职业学院在校大学生350名,其中本科生147,高职生193,向学生发放调研问卷350份,最终回收332份,问卷回收率是94.85%,收回调查问卷之后,课题组根据学生的实际作答情况扣除无效问卷12份。基于此次问卷调查有效率为96.39%而对被试性别进行划分,其中男生为153人,女生为167人;从被试专业状况进行划分,理工类专业学生为90人,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为92人,医学类专业学生为100人,其他专业学生为38人;从被试生地域条件进行划分,城市地区的学生为141人,农村地区的学生为179人。

1.2 调研工作

该课题的研究采用课题组自编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该问卷所涉及内容包括大学生毕业离校之后的自我成长、职业影响力、职业稳定性、职业薪酬水平、择业影响因素等维度,题目总数为25。该问卷的计分方法为Liken 5点计分法,即从“1分”到“5分”,分别代表“完全不同意、不太同意、不清楚、同意和完全同意”。调查问卷由人口统计学状况以及题项两方面内容组成,该课题组在对问卷进行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5个主要影响因素,问卷中的方差累计贡献率为73.33%,自变量对因变量发挥的影响性比较大。课题组继而对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分析研究,最终认为该调查问卷总体一致性信度为0.83,相关维度的半信度为:自我成长维度半信度为0.75;职业影响力半信度为0.78;职业稳定性维度半信度为0.68;职业薪酬水平半信度为0.81;择业影响因素半信度为0.72。同时,课题组邀请数名教育心理学和就业指导中心专家学者对该调查问卷内容进行审定。该问卷在审定效度高低方面采取内容效度指标的方式进行评价。第一,专家学者们采用文字形式对问卷内容效度进行审定,并对问卷调研内容的合适性与否进行判定;第二,专家学者们进行小组配对,以计算各小组中专家们认为相关条目数在总条目数中的比例。最终,专家学者们认为该调研问卷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2。故而,课题组认为该调研问卷信效度方面指标符合调研要求、符合心理测量学相关标准。

1.3 调研步骤

在此次调研中,课题组安排5名受过相关训练的主试将自愿参加的350名四川某职业院校在校大学生组织到一个空教室内,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中,主试要求被试大学生在25 min内完成问卷,并向完成问卷的每一位被试大学生赠送纪念品。随后,主试对所获得调研问卷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软件为SPSS 19.0。

2 调查结果

通过对表1数据的审视,可以发现,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因素程度最高的为自我成长维度,继而则是职业影响力维度,随后是职业稳定维度和职业薪酬水平维度,最后才是择业影响因素维度。

通过对表2数据的审视,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在性别方面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职业稳定性和职业影响力维度方面,其中女大学生相对于男生来说更愿意选择稳定性较强的职业,而男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则更为看重职业的社会地位状况以及名誉等因素。

通过对表3数据的审视,可以发现,与高职大学生相比,高职院校中的本科生在职业稳定性、职业影响力以及薪酬水平等维度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较为明显。相对于高职生来说,本科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更为看重其稳定性、影响力以及薪酬水平等因素。

通过对表4数据的审视,可以发现,隶属于不同学科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在职业影响力和职业薪酬水平等维度方面的差异性相对明显。相对于理工科生和其他专业高职大学生来说,人文类和医学类专业高职大学生在职业影响力维度方面得分最高。当然,如果从职业薪酬维度方面进行审视的话,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是:医学类高职大学生、理工类高职大学生、人文类高职大学生以及其他专业高职大学生。

通过对表5数据的审视,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在生源地方面的差异性相对明显。其中,生源地为农村地区的高职大学生更为看重职业的影响力,而源自于城市地区的高职大学生更为看重职业薪酬水平。

3 讨论

3.1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的编制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是在广泛搜集学者们关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等研究成果为基础上,由数名教育心理学、就业指导中心的专家学者对调研问卷内容进行审视,并根据心理测量学相应标准而对调研问卷信效度进行检验编制而成的。该调查问卷在题项方面的设置总数为25,涉及5个主要因素,这分别为自我成长维度、职业影响力维度、职业稳定性维度、职业薪酬水平维度和择业影响维度等。在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问卷编制方面,很多学者已经进行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比如:有学者将职业价值观划分为职业进取心、物质待遇、社会声望、工作自主性以及职业稳定程度等5个维度进行调研,并将职业进取心看作是影响力最高的维度;有学者在研究中认为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维度分别是:物质待遇、职业环境、区域因素、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在校专业一致性等,其中将物质待遇看作是影响力最高的维度等。

3.2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分析

第一,根据调研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高职大学生认为自我成长维度是影响他们进行就业选择最为重要的因素。对此,认为大学生刚刚踏入社会,他们今后还有着很长的职业生涯,故而职业对他们工作能力的提高、工作经验的积累以及自我成长等影响很大。同时,职业影响力实际上是指该工作的社会威望的高低,这对于高职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影响也是十分大的。此外,在调研中发现,高职大学生对于职业薪酬水平的看重程度仅仅排在第4位,对此,认为当代大学生在当前就业难的大环境下,他们更加理性与成熟,对职业待遇以及社会福利方面的看重程度并不高,反而是以个人长期发展为重,以当前的就业环境状况为就业的主要参考依据。

第二,相对于男生来说,女高职大学生对职业的稳定性更为看重,而男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是更为看重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威望。对此,认为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性别歧视仍然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大环境下,女高职大学生更倾向于迅速稳定下来,而男高职大学生则由于把自我事业发展看得比较重要,故而他们更为注重所选职业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以及该职业对自我长远发展的影响。

第三,相对于高职大学生,本科生在进行就业过程中在职业稳定性、职业影响力以及薪酬水平等维度方面得分较高。对此,认为由于高职大学生在学历层次方面与本科生存在差异性,故而他们在择业过程中所持有的标准相对较低、就业观念更为理性客观,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往往是选择先就业,而不是刚进行就业时就对职业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时,这也构成了对当前社会存在的高职生就业率要高于本科生就业率现象的一种解释。

第四,根据调研所得数据,发现从职业薪酬期望水平维度进行审视的话,那么医学类和理工类高职大学生的得分较高,这应当与其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就业空间相对较大相关,而对于人文社科专业以及其他专业学生在择业方面同样面临较大压力,故而在薪酬期望水平方面要求并不是太高。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范文10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 分方向教学 物流职教品牌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53

The Direction of Teaching i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gistics Vocational Education Brand

YANG Xiaolou

(Wuhan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Points in the direction of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t logistics management is a good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industry enterprises and graduat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points in the direction of teaching need to adjust and innovate in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teaching practi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gistics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brand, give a higher points the direction of teaching provides a good opportunity and platform.

Keywords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oints in the direction of teaching; logistics vocational education brand; cultivation of talents

0 引言

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分方向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很多学校进行了研究及实践,很多中、高职学校根据学生的就业流向及本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分别选取了适合自己的方向,主要是在开设的课程上加以区别,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2013年由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牵头,成功申报湖北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品牌后,我们在与职教集团平台上进行深度合作的行业企业调研中发现,分方向教学仍然是有必要的,但是应该随着行业企业的新需求和物流职业教育的新发展,将原有分方向教学模式进行一些调整和变化。

1 物流管理专业既有分方向教学模式回顾

中、高职学校及有些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分方向教学的研究及实施主要集中在2004-2010年。当时各院校根据自身优势,并结合地域特色、结合学生的学情水平,综合考虑师资力量和校企合作等因素,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在制定某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规格时重点确立了某些位群,选择适合自己开设的专业方向,慢慢打造起了自己的品牌专业和优势课程。

在分方向教学方面,一些学校进行了深入探索。如上海商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为连锁物流方向,这是由于上海商学院地处于连锁企业集中的上海市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则把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为国际物流方向,更着重发展海运国际物流方向,也是由该学院的师资力量、学院特色和就业面向所决定的。而笔者所在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方向细分为5个。

1.1 物流管理专业既有分方向教学模式的确定过程

(1)基于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利用毕业生回校参加毕业答辩的机会对其进行的问卷调查。通过这样的问卷调查,可以得到来自学生的反馈意见。

(2)基于物流企业的调查统计分析。对物流企业的调查由专业老师走访学生实习人数较多、较典型的各类型物流企业,统计毕业生所选方向与实习、就业方向对口的比例,从而验证物流管理专业分方向的设置是否合理。

(3)基于地区需求差异的比较分析。基于地区需求差异的比较分析主要对物流人才需求比较集中的几大地区,如中部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进行区域特点及优势的研究,了解不同地区物流人才需求的主要类型和岗位任职要求等。

1.2 物流管理专业既有分方向教学的主要方向

通过对上述三项调查统计数据分析出,笔者所在专业,物流人才需求主要类型归纳为:仓储方面、运输方面、航空货代、国际货代、采购管理。与本专业所确定的几个专业方向:水运物流方向、仓储物流方向、企业物流方向、航空物流方向、物流方向基本吻合。

1.3 物流管理专业既有分方向教学现在面临的问题

物流行业总是在向前发展变化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式及规格也需及时做出调整。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些方向可能就业出口并不是特别好,因此这类专业方向的教学就要进行研究,比如弱化或取消这样的方向;而有些过去并不起眼或者是并没有形成气候的物流方向应该纳入进来。因此,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变化,可以肯定的是分方向教学应该坚持下去,但是应该实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适时做出调整。

2 物流职教集团品牌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新要求

2.1 物流职教集团的含义

“集团”一词最早来自于经济学领域,泛指同类型企业之间在横向上的经济联系。职业教育直接联系着经济发展,因此把一些企业集团成功运作的经验,借鉴到物流职业教育中,就形成了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当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和阶段,部分个体的优势发展,其他个体要求能充分利用其优势资源,使资源配置效率尽可能提高。

2013年由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牵头,联合湖北省内14家院校,以及湖北省内26家物流企业,共同申报成功“湖北物流职业教育品牌”项目。

2.2 为什么要中高职衔接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现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涌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更是得到广泛认可。在我国当前时期,建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已在教育界和国家层面得到一致共识。教育部也多次提出,要将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和终身教育有效地衔接起来,促进人才的培养。因此各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教育成为当下职业教育界的重要建设和考核内容。

2.3 物流职教品牌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新要求

建立物流职教平台旨在整合各方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走集团化、集约化办学的新路子,促进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将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使其在职教平台上共享,其本质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本文研究物流职教品牌背景下中高职衔接的分方向教学模式。

3 物流职教集团背景下中高职衔接分方向教学如何实施

3.1 紧跟物流行业发展,不断调整专业方向

过去几年,有些物流企业拓展、延伸物流服务内容,当时的这些业务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行业体系,而随着近几年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某些领域成为物流领域的一个行业体系,而这样的行业体系至今尚未形成新方向,经过我们对物流职教集团内企业的调研,发现有些领域已经成为物流行业新的专业方向,如物流金融服务。调研中我们发现现在相当一部分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仓储企业开展了物流金融质押监管服务,而且目前物流金融行业对我校毕业生的需求量每年呈稳步增长趋势,因此可以专门设置和开设这样的专业方向。

3.2 细化物流行业方向,专业方向更加多元化

2008年,笔者所在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确立的专业方向为仓储、运输、采购、航空货代和国际货代五个专业方向,物流职教集团背景下,这五个专业方向远不能满足物流职教集团内外物流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将物流行业进一步细化,从而使专业方向更加多元化,满足不同企业的用人需求。比如可以增加物流金融方向、快递企业方向、电商物流方向、物流创业方向等新方向。

3.3 采取“小班教学”模式

作为一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而言,小班教学和大班教学相比优势十分明显。首先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面对大班黑压压的大片学生,有非常大的压迫感,讲课以讲座形式为主,内容疲于向前拖进,因此跟学生的互动会减少;从学生层面来看,与老师的距离远了,很容易分心,有时也听不太清楚,参与程度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秩序变得越来越差。而职业教育是言传身教的技能教育,因此专业课的学习更适合采取“小班教学”模式。

与上述第二个问题紧密联系的就是,物流职教集团背景下,物流行业方向要细化,专业方向更加多元化,那么也就意味着需要设置更多的行政班级,不同的方向(中高职班级)应该制定有别的人才培养方案,表现在更加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因此应该打破目前将近60位学生的大班教学模式,采取“小班教学”模式,当然一些专业基础课可以将小班合班来上,但是更应该突出的是每个小班的特色课程和教学模式,尤其是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实施。以往的“大班教W”模式因为班级学生人数过多,导致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开展起来教学效果不理想。

3.4 师资队伍培养提出新要求

由于受到办学体制机制和人事制度的束缚,大多数学校的教师队伍存在着专职教师数量不够,学历层次不高,实践能力不足,技术服务能力不强,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企业专家与院校教师互聘无法实现,教师资源缺乏共享等问题,物流职教集团背景下,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实现优势互补、人员互通,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将会大幅提高。

3.5 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通路

中、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立足于初次就业,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了解其就业通路。一般来说,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通路是:操作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才。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只是为了培养操作人员,在校教会学生物流企业的基础操作岗位是怎么来操作的,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通路,并在课程设置中为此做出准备,如物流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主要是部门主管或者经理,包括业务经理、生产经理、操作主管等,他们除了对本部门的操作流程非常熟悉,还需具有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重点是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客户开发等知识。

4 结束语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物流职业教育永恒的追求,人才培养模式最终要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物流行业是由众多隶属于不同物流业态的物流企业所构成的,不同的物流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需要有所侧重,根据学生的来源和主要毕业流向反推我们的分方向教学,而物流职教品牌建设给中高职衔接的分方向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本文重点研究物流职教集团背景下中高职衔接分方向教学实施的要点。

基金项目:中国物流学会教改教研项目“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标准研究”(编号:JZW2015120)

参考文献

[1] 郭瑶.物流职教集团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工作研究.电子商务,2013(11).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范文11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

“职业生涯”指的是一个人从职业学习开始到职业劳动最后结束的经历和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对专科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专科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职业兴趣,结合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对将来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设计出方向性方案的过程,其最根本的目标是实现初次就业成功,并能拥有一个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相匹配的职业岗位,为自己未来的人生绘制理想的蓝图。

二、专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全面认识自己,增强个人实力

由于高中时期应试教育的惯性,专科生在大学里的学习普遍存在盲目性,导致学习缺乏动力,知识结构失衡,对大学校园的社团活动盲目参与,毕业前忙着考证,却不了解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大专生应当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和社会环境进行充分地评估和探索,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修正自己模糊或不客观的职业观念,通过反思和学习,改变自我认知缺乏的现状,挖掘自身的潜能,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增强职业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有效激发为实现自己的各阶段目标和职业梦想而学习、实践的动力,不断提升个人价值。

2.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现在的就业形式已经由“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取代了传统的计划分配制度,从企业人力资源的角度看,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新员工是否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目标是否与公司的发展相一致。例如乐意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用三至五年时间熟悉业务,掌握相应经验,然后向高级主管职位挑战等。多数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在求职时能明确写出未来发展规划的做法是给予充分肯定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毕业生如果能立足现状,明确职业目标,再在求职活动中将之付诸实践,就可以避免出现盲目择业、抉择困难、选择错位等情况,成功就业的机会就会更多。

3.专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时间表

学校应该从新生人学开始就引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定大学生涯的短期目标和职业生涯的长远目标。依据自己的才能、性格、兴趣、最有利环境等信息,评估行业发展趋势、职业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为职业目标与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专科生在不同年级的职业规划任务也互不相同。

专科生要在一年级尽快适应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优势与知识水平,了解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明确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和职业对人才的要求。多和老师、师哥师姐们交流,提高沟通技巧,多询问就业情况,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有初步的设想,明确自己应该怎么做,力求达到什么标准。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侧重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作出最佳抉择。

二年级则要锁定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执行什么方案,如何完成计划,本年级结束时需要达到何种预期效果,了解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应具备的各种素质,利用节假日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课外工作,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定期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考虑清楚未来是深造还是就业,通过兼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三年级就要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学会写求职信,掌握简历制作的方法,熟悉面试技巧,提高求职技能,强化求职技巧,学会搜集、保存与分析职业信息,争取面试机会,进行模拟面试,详细了解职业的工作内容与任职要求以及行业的特点;拓宽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了解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单位资料信息,学会如何向自己初次就业的方向和目标靠拢。根据择业期的特点进行政策、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学习,掌握签订协议、合同时必需的法律知识,提高推销自己、把握机会的能力,

4.专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专科生的在校时间较短,毕业后大多成为社会上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大专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主要侧重于毕业班,低年级以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对职业定向的教育不够明显。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大多数只负责政策宣传、召开思想动员大会、传达上级文件、公布招聘信息、办理就业协议等一般性工作,内容也仅限于思想教育、形势分析,没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在二级学院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多数是辅导员,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较少重视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能力,没有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素质特点、结合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及社会、市场的发展趋势,设计职业发展目标。在校大专生往往忽略个人的职业愿望和社会的职业需求,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靠的是学识、业绩、关系、口才等条件,而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只会浪费时间。

笔者于2008年5月18日至21日对本校不同年级的1538名学生(其中应届毕业生738名,大二学生424名,大一学生376名)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有明确职业目标的学生仅占总数的7%,22%的同学没有进行过职业规划,62%的学生没有“职业生涯”概念,也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适合做什

么、不适合做什么。在被调查者中有38.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一般,32.7%的学生对就业前景不乐观,39.3%的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满意或没兴趣,29%以上的同学希望毕业后的薪水在2000元以上。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并不很了解,对社会的需求也知之甚少,表现出对就业前景的茫然与缺乏自信。对专业不满意主要是由于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缺乏了解,其直接表现是对本专业的学习动力不足或毕业后不愿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而所读的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取向,对本专业不满意或态度模糊,就会影响到对自身潜能的挖掘及今后的择业。对月薪的过高期望恰恰反映他们不了解社会岗位的基本条件和待遇,求职择业时对经济价值的取向比较突出,倾向于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和单位,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艰苦行业。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到的不是是否符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感兴趣和关注的是职业的物质条件诸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大专生对职业目标的定位相对模糊,毕业时面对求职表现恐慌,导致在职场上屡遭挫折,失去方向。

三、加强专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1.完善运行机制和网络服务平台,定期开展职业规划大赛

学校应当成立职业规划指导组委会,成立服务和帮助大专生做好职业规划的专业指导部门,把职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切实把“短期促销”的就业指导模式变为“长期辅导”的职业规划指导。省内大专院校要结合全国及广东省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平台,为同学们建立职业规划设计的网络系统,提供职业兴趣测验等服务平台,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自我。建立咨询机构,聘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老师,其主要职责要包括:政策咨询、心理咨询、职业方向咨询、就业途径咨询和个案咨询,指导形式应由集中突击教育转为全程辅导;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做好舆论氛围营造和宣传报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学工部负责对学生的归档和奖励,由系部做好活动的动员、组织、总结和评比,由社科部成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小组,在撰写文稿及职业选择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由校团委负责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以外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成职业规划实践环节,

2.举办系列专题培训与讲座,加强职业规划过程指导

学校可以邀请正处在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生涯发展阶段、拥有不同背景的校友与学生开展座谈、作报告等不同形式的交流,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什么样的毕业生最受欢迎,使同学们确定就业方向,修正自己的择业观,也能促进学生主动了解企业相关情况,以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通过举办系列的讲座、座谈、咨询等活动,丰富和深化学生对职业发展愿景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职业规划的知识面,使学生明确在校期间自己的所学所用,从而更理性地制定大学的学习计划与目标。

学校也可以组织和聘请现代人力资源的开发专家、校内外专业机构人员以及各行各业优秀的管理者和技术型青年专家,根据当前人力资源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趋势,以及不同年级个体的不同学习任务和心理发展阶段,结合学生相应的专业特点和个性需求帮助其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充分考虑学生所选择的职业方向(管理类、服务类、技术类、深造类),指导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注意对个人感兴趣的职业领域、职业特性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并对职业目标的差异性及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行动计划措施当中普遍存在的认识偏差等问题进行指导和咨询。求职指导不仅包括求职面试、简历制作、仪表礼仪等“外在”的技巧培训,还要拓展到职业修养、价值观等等“内在”的素质教育。尤其要指导在校学生多从事与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使学生获得对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及实际工作经验,为就业储备足够的知识和技能。

3.建立一支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师队伍,完善奖励机制

大专院校应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党政工作的重点,成立职业规划指导师聘任委员会,由校领导、学工处、人事处、教务处等负责人组成,根据职业规划指导师岗位基本职责、任职条件等要求,制定职业规划指导师具体聘任条件。按学校统一的教师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在各系部合理设置职业规划指导师,建立一支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熟练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具有与职业规划设计相关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知识的师资队伍。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指导教师还要具有一定的学科背景,指导老师要主修或辅修过职业教育和咨询方面的研究生课程,包括职业心理学和职业培训方面的必修课,在职业生涯设计、职业心理调适、就业市场分析、人才素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要求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有把握就业市场脉搏的能力,才能有效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就业策划。

学校应设立职业规划师培养的专门经费,职业规划师的培训应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专任教师培养的同等待遇。对于在职就业指导员,学校要多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定期安排就业指导员进行半脱产或在职培训进修。学校要建立职业规划指导激励机制,制定职业规划大赛奖励标准,定期举办职业规划总结表彰大会,对被评为校、系两级“十佳职业规划之星”的个人及创业组团体、单位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颁发大学生职业规划荣誉证书,并将评比结果作为综合测评加分、奖学金评定、评奖推优、推荐入党的重要依据。对于校级的“职业规划之星”。学校要加强指导并推荐参加广东省职业规划大赛,进一步巩固职业规划指导成果。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指导要计人工作量,并发放相应的课时酬金和业绩酬金,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以推动职业规划大赛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

4.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化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范文12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就业心理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就医要求不断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近年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迅猛发展,医学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总量大大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面临招聘困难,面向基层培养的专科临床生对到基层就业有着各自的顾虑,求职心理在学生择业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本文对本校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毕业后的基层就业心理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为帮助学生走出基层就业心理误区,调适自身心态提供借鉴。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调查对象为本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共发放问卷273份(四个专业方向发放份数分别为临床医学212份、康复治疗方向13份、眼视光方向21份、健康管理方向27份),回收有效问卷273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男生81名(29.7%),女生192名(70.3%)。

(二)方法

本次调查为电子问卷,问卷所设问题采用不定项选择形式。内容从4各方面进行调查,分别为到乡镇就业的意愿、希望的基层就业形式、不愿意到基层乡镇就业的原因、希望的优惠政策。每个问题下设3-7个选项,数据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一)到乡镇就业的自我认识

调查数据显示62.6%的学生愿意到乡镇就业,其中临床医学、康复治疗方向、眼视光方向、健康管理方向分别为70.3%、38.5%、33.3%、37.0%。不愿意到基层乡镇就业的学生为37.4%,上述4个专业方向比例分别为29.7%、61.5%、66.7%、63.0%。这说明不同专业方向就业前景的差异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影响较大,以专升本升学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临床医学毕业生较其他三个专业方向更接受到基层就业,就业态度更为务实。研究显示,学校相关部门从新生入学时就提供必要的职业心理咨询和帮助,使他们及早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范围,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全面的准备,积极增进职业心理适应,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1]。

(二)基层就业期望值

88.3%的学生选择有正式编制,工作地点在乡镇,6.9%的学生能够接受乡管村用形式(正式编制在乡镇,工作地点在村),而聘用制的仅有9.3%。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很看重事业编制。目前,编制的有无关系到相关待遇的落实,医学生利益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影响着基层医疗队伍的稳定。而权益是否能够得到合法保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到基层就业的积极性。基层政府只有确实增加基层岗位的设置,才能更好地解决专科临床毕业生基层就业心理问题[2]。

(三)毕业生基层就业心理误区的原因

1.个人发展机会的影响

在37.4%不愿意是到基层乡镇就业的临床医学毕业生中,认为进修、培训、继续教育等机会少的占63.7%,57.8%担忧职业发展前景不佳。与大城市相比,基层相对落后的医疗设施、医疗技术对于医学生来说发展空间存在局限性。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想留在大城市、大医院从事本职医疗工作,如果这个理想不能实现,就留在城市社区或干个体行业,不愿意下基层,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在基层会失去个人发展机会[3]。

2.福利待遇的落实问题

调查显示,44.1%的毕业生认为保险、住房等福利待遇低,38.2%认为工资低,26.5%认为生活环境差。目前,大部分乡镇地区物质和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物质条件艰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积极性,成为阻碍医学毕业生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另一主要因素[4]。

3.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

44.1%的被调查者认为到基层就业与家人期望不符,41.2%考虑到不利于子女发展。家庭传统的就业观念,导致很多学生及家长不愿接受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后到基层就业的事实。来自城市的学生不愿意离开城市,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又不愿意回到家乡。在决定是否到基层就业的问题上,绝大多数的学生倾向于听从父母和亲友的意见[5]。然而,医学较强的专业性及较单一的就业面,使得其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引导学生及家长明确专科医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充分认识到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和存在的巨大潜力,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已成为新的突破点。

4.希望的优惠政策

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希望得到的优惠政策多集中于能够得到与城市一样的福利待遇;工作一定年限后到县市级以上医疗单位工作;优先获得晋升和培训等发展机会;给予一次性的货币补偿等几个方面。

三毕业生基层就业心理误区的积极调适

(一)转变功力思想,培养良性心理

目前,在一些毕业生中存在只注重物质利益、不愿吃苦或者过分强调自我感受等不良的就业心理。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在择业期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自身期望值过高,且只讲究金钱、名声,不愿到待遇低、条件艰苦的地方。进而引发了所谓“高不成,低不就”的“无奈”;同样,就业后也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对此,作为高等学校辅导员的我们应当能够及时发现并引起注意,注重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的作风及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应当增强学生在面临挫折的心理耐受性教育,扩大专业心理疏导的受众面,逐步培养毕业生就业的良性心理[6}。

(二)提高自身素质,调整就业心态

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应该认清就业形势,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面对就业中遇到的种种心理问题,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客观正确的评价自己,使学生对自己的潜能和素质及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全面的认识。通过心理咨询,改变自己的消极认知,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就业心理从理想趋于理智,达到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相杰,高彩荣,孙闽.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6):732-734.

[2]屈顺利,唐秋颖,雷茗.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现状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11(4):74-76.

[3]贾旭生范茜妍等.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安徽省城市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路径的探讨与分析,2015,31(3):123-124.

[4]张建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20):101-102+105.

[5]余雅.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新机制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18):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