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愁席慕蓉

乡愁席慕蓉

时间:2023-05-29 17:49:07

第1篇

关键词:李清照 席慕蓉 抒情女主人公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根深蒂固。故古代的女性文学长期都无法企及男性文学,但李清照却以横空出世的姿态登上词坛。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诗词中关于女性形象的题材丰富,具有鲜明的特色。席慕蓉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诗歌题材多以感情诗为主,具有女性独特的视角。二人是女性诗词作家的代表,研究其诗词对深入了解女性的心理有一定价值,笔者拟就二人诗中抒情女主人公的比较做简单研究。

一、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相同之处

李清照(1081-1140?),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在诗歌、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骄人成绩。席慕蓉(1943-),原名穆伦・席连勃,笔名萧瑞、漠蓉,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李清照与席慕蓉的诗词中多写女性,其形象也较为鲜明。因此诗词中女性的形象具有一定的相同点。

(一)热爱家国,怀念故土

爱国与怀乡都是中国文学的母体,从《诗经》开端,至晚清的诗文,再至现当代的诗歌,以两者为主题的诗歌不胜枚举。两位作者的诗词中也多有涉及。李清照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危亡之际,她目睹国家朝政黑暗,感受到民族的危机。她的人生经受了一次次的打击,她看遍世间坎坷。因金兵大举南下,南宋妥协投降,面对国破家亡,词人只得南渡,备尝艰辛。她把自己对国家故土的思念化为词作。李清照表达热爱家国的情感,其代表作如《永遇乐》[1]中“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作写于李清照晚年,是伤今追昔之作,写的是元宵的热闹景象。诗酒盛会的繁华与女子的面容憔悴对比,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对故国的神伤,对旧时时光的怀念。一个鲜明的热爱家国、怀念故土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这首词文字上亦俗亦雅,亦淡亦浓,作者突出国难给自己造成的伤害,用情至深,宋词人刘辰翁读后也不免“为之泣下”。《声声慢》《武陵春》也是怀念故土的佳作。

席慕蓉生长在四川,在南京、香港生活过,随后跟着父母迁至台湾,对于家乡十分向往,诗歌也通过女性来表现怀念家乡的感情,同时也说出了迁往台湾、有家难回、思念祖国同胞的心声。例如《命运》[2]中“海月深深/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我迷失在灰黯的巷弄里/而塞外/芳草正离离”两句,通过写女子期盼心爱男子的到来而幻想家乡的迷人风光,从而抒发乡愁,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热切的期盼与思念。她的《父亲》与《狂风沙》也都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传统意识和寻根意识,她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回忆与怀想,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活泼天真,情窦初开

李清照幼时生活较为安适,富足的家庭给予了她一个较好的文化环境,从而造就了其活泼率真的性格,所以她早期诗中多为欢快无忧的内容。例如《点绛唇》一词,“见客人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词中没有描写大家闺秀,而是刻画了一个含情脉脉却又顽皮的少女形象。她在院中荡着秋千,累出细汗,见有陌生人到来,慌忙逃回闺阁,羞涩却又忍不住好奇,探出头来窥探到访之人。《浣溪沙》描写了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子对爱情充满幻想的情状。上片写了少女如同荷花般清纯美丽,眼睛灵动,面容姣好。下片把她怀春却又怕人识破的娇羞刻画得生动传神。词中的语言尽显自然本色,但并不平淡乏味,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刻画得淋漓尽致。

席慕蓉诗中多表现出对爱情的向往、渴望与追寻,塑造出的抒情女主人公也是天真活泼的。诗中对于抒情女主人公的直接描写较少,但读者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情怀。《十六岁的花季》中“但我仍在意裙裾的洁白/在意那一切被赞美的/被宠爱与抚慰的情怀/在意那金色的梦幻的网/替我挡住异域的风霜”。花季少女着白裙,活泼俏皮,引人注意,写出了少女对于爱情的懵懂。青春充盈着易逝的迷惘,爱情充满了无尽的向往,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结,是我们共同的情感体验,激起了读者对于青春与爱情的记忆。

(三)直率真诚,敢于示爱

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两人志同道合,诗词酬唱,如同神仙眷侣。但婚后不久两人分离,离别总带着惆怅与伤感。于是她将对夫君的爱意融于词中,通过词作来大胆表现对夫君的思念。如《醉花阴》全词写夫妻离别相思,妻子独守空房时难以摆脱的思念之情。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仅写出重阳佳节,深秋凄清寂寥的气氛,同时也以花喻人,因思念而消瘦,大胆倾诉、尽情宣泄对心爱男子的思念。此句向为人所赞赏,清沈祥龙《论词随笔》称之为“言情之善者也”。

席慕蓉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通常柔情似水、温柔美好,对爱情也始终如一。《一棵开花的树》是席慕蓉的代表作,“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用“五百年”新颖而又独特地夸张了女子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及坚贞;用简单纯净的语言张扬了女性对浪漫爱情的狂想,表现出女子的率真勇敢。

二、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点

李清照与席慕蓉的女性特点多种多样,两人都具有独特的女性视角,抒情女主人公各具特色,因此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也存在着不同点。

(一)李清照的词作

李清照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沉郁忧愁,追求独立平等。

1.抒发忧愁之情,表达黍离之悲

1126年靖康之变后,金军入侵,打破了她安逸的生活,两年后赵明诚也因病而死。李清照面对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满腹忧愁无处排遣,只得将一腔愁情化入词中。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作通过写黄昏与拂晓时室内外的景象,写出女主人公彻夜思念家乡而不能入眠的情景。词作表现出对国破家亡的无奈,同时也刻画了一个沉郁忧愁的女主人公。《声声慢》属悲秋之作,词中也表达了作者南渡以来沉重的人生痛苦,抒发黍离之悲。

2.无视封建礼教,追求独立平等

李清照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并不以其身为女子而自甘卑微,是勇敢追求男女平等的形象。封建社会的女子一生被囚禁在三从四德的牢笼之中。但是词人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表现出国破家亡的伤痛,写出了时代的强音,其对国家社稷有深切的忧思,具有较为独立平等的意识。词作中的女性多敢于表达自我情感,追求爱情,敢于写夫妻之情。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又如《永遇乐》(落日熔金)等词作中的她们表现出对国家社稷的关注,可见李清照词中的女主人公追求独立平等,无视封建礼教。

(二)席慕蓉的诗作

席慕蓉诗歌深受大众的喜爱,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描绘女性,在席慕蓉笔下抒情女主人公多为温柔谦卑,浪漫美好的。

1.温柔谦卑,心地纯净

席慕蓉诗中的女子清澈似水,又颇为温柔。《盼望》中写道:“其实/我盼望的/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我从没要求过/你给我/你的一生。”诗中是一个温柔、对美好的爱情有所盼望的女子,虽不知是否能长相厮守,但依旧抱有美好的期盼。字里行间索绕着她的祈愿与知足。即使受过伤害,也只念爱情的美好,仍然温柔如初。

2.美好浪漫,温婉多情

席慕蓉的诗总给人温暖的感觉,使人们对于爱情充满向往,同时其刻画的抒情女主人公也是美好浪漫的。如《夏日午后》:“想你和那一个/夏日的午后/想你从林深处缓缓走来/是我含笑的出水的莲”,席慕蓉用温暖委婉的笔调,描绘出一个敏感的女子对昔日与心爱男子浪漫邂逅的回忆。《前缘》中写道:“你若曾是面壁的高僧/我必是殿前的那一柱香/焚烧著/陪伴过你一段静默的时光。”席慕蓉总是用轻柔的笔触,幻化出浪漫美好,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愿化作一柱香陪在心爱的人身边,静静地感受属于他们的美好时光。

三、抒情女主人公形象不同的成因

时代环境的差别,是造成李清照与席慕蓉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形象不同的主要原因;同时,两人所生活的环境以及自身的个性也是重要原因。

(一)时代背景不同

李清照生活在南宋较为黑暗的时期,因为主和派掌权,对于抗金的将领多加阻挠,宁给金人称臣纳贡,也不愿收复失地,社会政治动荡黑暗。词人在饱尝国破、家亡、夫死的痛苦后,把满怀的愁绪都集中到笔端。与李清照相比,席慕蓉所处的时代背景较为开放,她幼年就随家迁居香港,不久又居台湾,青年时期在欧洲求学,生活的时代较为稳定,所能看到的黑暗面还是较少的,所以她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对于爱情更向往,更执着。

(二)生活环境不同

李清照受到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熏染,眼界开阔,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又赋予她独立和高洁的性格。其思想意识是超于其所处时代的。她在心理上突破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礼教束缚,所以其刻画的抒情女主人公虽有情窦初开、向往爱情的一面,但更多地表现出坚强勇敢,不受礼教束缚的性情。相比李清照所处的环境,席慕蓉生活的环境更加开放,但其思想中还是受其父母的影响,有着女性需服从于男性的想法,甘居卑微,作品中虽有女性意识的体现,但是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关于男女平等的想法。所以其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多为温柔谦卑、美好浪漫的形象。

(三)作者个性不同

李清照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早期美满的婚姻,但她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危亡之际,种种现实使她的性格变得较为刚毅坚强,张扬叛逆。清代裴畅就曾评说:“易安自恃其才,藐视一切,与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也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冯金伯《词苑粹编》卷九)[3]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李清照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有着自己的影子,通过写“愁”来反映现实和寄托情感。对于席慕蓉来说,舒适的环境、温馨的家庭、良好的教育、顺随的工作、美满的婚姻造就了她温婉的性格。她笔下所写出的诗歌充满着灵性与希望,表现出的是内心中的那一份柔软。

总之,李清照与席慕蓉诗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之异同与其所处的时代以及自身的思想有关。两者都具有鲜明的特色,都是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对抒情女主人公进行塑造。通过对两人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不难发现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近代诗人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也向我们展示了女性对于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在爱情中男女应该相互尊重,追求平等,当代女性面对爱情需要热情、勇敢,同时又需要冷静、理智,同时更应该通过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提升自身价值。

(论文指导教师:王菊艳副教授)

注释:

[1]王英志:《李清照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其他篇目详见《李清照集》)。

[2]席慕蓉:《时间草原》,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其他篇目详见《时间草原》)。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参考文献:

[1]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233.

[2]钱忠相.李清照诗词创作中女性形象浅论[J].名作欣赏,2012,(8).

第2篇

1、《七里香》中的诗歌多作于作者十几到三十几岁,作者在诗中追忆青春往事,情感细腻,音韵轻柔,像溪水,也像牧歌,宽容、真挚、美丽。书中配插画,均为席慕蓉本人所画,也是她十几岁时的作品,与十几岁时的心情相得益彰。席慕蓉的诗歌代表作《一棵开花的树》《送别》等,均选自此书。

2、《无怨的青春》所录诗歌多写于作者三十至四十岁之间,是她对青春、爱情的一次回望。文字淡雅剔透,传达的感情却浓烈深厚。与本丛书其他诗集不同的是,本书每一章节,作者都另外写了引文。其中有代表作《楼兰新娘》《山月》等。

3、《时光九篇》中,她所写作的主题依然是时光、爱情,但目光侧重点开始转移,情感变得成熟磅礴,因此在此集中出现了长诗、没有标点的长诗,以尽力表达澎湃的感情。她的爱憎情仇,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一族一国所可范围,而是宇宙庞伟的光影下永恒的母题和眩惑。

4、《边缘光影》精选作者未发表的诗作,结集成册,仿佛散落在时光里的生命碎片,终被拾起。在这些诗作中,可窥见作为诗人的席慕蓉,窥见她的生命画像。诗集的章节,以静物或动物为名,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之眷恋,对生活之敏感。其中不乏对蒙古高原、蒙古族英雄的赞叹。后附知名作家王鼎钧的评论,以及新版后记。

5、《迷途诗册》从这本开始,诗集中出现很多关于诗歌本身的思索、对于故乡的回望。诗人在创作阶段,多次往返于台湾与蒙古草原之间,作为远离族群历史和文化的蒙古人,诗人借此次诗集的出版重温了自己的精神回乡之旅,并终于在心中、在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乡。从亚洲到欧洲,从四川到蒙古,岁月的河流洗去绵长的喜悦与哀愁,也卷进了无尽的怀想与坚贞。

6、《我折叠着我的爱》是席慕蓉诗集中的一本集大成之作,在之前几本书中所出现的母题,如时光、爱情、原乡,在这本诗集中均有表达。其中代表诗篇《我折叠着我的爱》,灵感来源于蒙古长调,音韵缠绵、循环往复,感情充沛。她在书中对过往做了整体的回顾,对诗歌本身、诗人本身、故乡本身做了深切的探索。书中插画,有她临摹的蒙古族文物,极为难能可贵。

7、《以诗之名》是席慕蓉的第七本诗集,收录了其最新的诗歌创作。诗集中收录的大部分作品写成于2005年之后。诗人也在其中特意放进了精心挑选的一些旧作,有些是从来没有发表过的,有些是虽然发表了却从没有收入到以往诗集里的,因此这就成为一本以诗之名将时光层叠交错的集子。这本书中有较多关于蒙古、原乡的书写,将草原引入诗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关键词】蓉子;;乡愁

说是“永远飞翔的青鸟”①,说是“一朵青莲”②,说是一朵“开得最久的”③,说是“一朵又真又美的山水仙”④,说是“蓝空一朵百合”⑤,似乎都是在说我们要谈论的这位诗人。她是一种或几种花的形象。在中国当代诗坛,蓉子称得上是一位纯粹的女性诗人,而且是生长在南中国水乡的女性诗人。说纯粹,是说在她身上女性的许多特点最完备而且保留得最美好。“中国古典女子的娴静含蓄,职业妇女的繁忙,家庭主妇的责任感,加上日趋尖锐的现代诗的敏感,以上四者加起来,形成了女诗人蓉子。”⑥

蓉子诗歌是独特的,也是常青的,她的艺术之美,已为许多诗人和学者所共赏。“静观天宇而不事喧嚷”,从容“探询灵魂成熟的丰盈”,是蓉子得天独厚的气质,蓉子的艺术精神是古典的,也是浪漫的,是知性的,也是感性的,尤其是在对美的感觉、捕捉、表现方面,简直达到了精微、极致的程度,使得著名的九叶派女诗人郑敏也情不自禁地赞道:“她的诗可读性很强,而又有很深邃的内涵。用字饱满、穿透而不夸张;色彩鲜亮,唤起视觉的形、色之感,而不造作。汉语的优美韵味及高度的活力被自然地吸收到现代诗语中。”并得出结论:“美,不管在什么时代,毕竟还是人们心灵的需要。”⑦刘登翰认为她的诗歌总在“寻找着一种精神的超越”,并体现出“一种富于东方古典美的娴静的艺术风格”。古远清说她的诗歌“声谐而句警”,不愧为“台湾新古典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钟鼎文曾形容她的诗风:“充满着一种宁静的寂寞和浅浅的抑郁。”痖弦甚至指出,蓉子诗歌的意义很丰厚,“不单是文学的美学的,甚至成为社会的和教育的了”。这些评价,均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揭示了蓉子诗歌的审美内涵,都是不乏真凭实据的。

在蓉子的诗歌王国中,出现了许多“花”的意象,如雏菊、凤仙花、牡丹花、百合、青莲、水仙等等,其中,是最重要的意象之一,这一朵饱蘸着乡愁的雏菊,开得最久,也开得最美。

“从人的生存发展愿望来说,没有谁不追求人生的充实和生活的圆满,然而现实人生本身却往往难以尽人意,构成这样或那样的人生缺撼。这些人生缺撼在现实活动中得不到补偿,那么就往往导向在精神上,在文学活动中以审美想象的方式实现补偿。”⑧

“乡愁”是在台湾的大陆人一种时代相思病,是一种客居他乡者对母土的思念之情,作为一种精神补偿,它在诗中表现为对祖国大陆母亲的依恋之情。海峡两岸,亲人们长达几十年的生离死别,思念之情可以说是刻骨铭心。一片槐叶,一张邮票,一只蟋蟀,都能勾引起浓浓的乡思,有乡归不得的哀痛和悲喜交集的向往,致使一代诗人尽望乡。“乡愁”成了大多数台湾大陆各省籍诗人共同的主题。蓉子于1949年2月自江南水乡独自一人来到台湾,举目无亲,她感慨:“欢笑是我的容貌/寂寞是我的影子”,“白云是我的踪迹”。⑨“白云”象征着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活状况,同时赋予诗作以感伤的色彩。

在蓉子的乡愁诗中,成为了表达情感的重要意象。一朵紫色的雏菊,深深牵引着女诗人的情绪。这首《晚秋的乡愁》,就是一曲哀怨痛切的歌韵。

蓉子以晚秋节令作为引起乡愁的背景,烘托之下,更增加了乡愁的浓度。

全诗五节,女诗人用繁复的意象和意象的时、空交错组合,将“乡愁”的感情潜流,曲折多姿的映现出来。第一节,用了“紫色雏菊”、“古老的花瓮”和“异乡的风”等意象,构成一幅晚秋庭院盆景图。蓉子二十一岁,就离开故乡,被调到台湾,那正是含苞的雏菊啊,被从故土采摘到异乡台湾去了。“古老的花瓮”与“雏菊”相映照,又生发出一种象征内涵,既显示了女诗人与中国古典诗歌审美意识的血缘,又蓄蕴了诗人身世飘零之痛。而异乡不胜阴冷的秋风,更加重了凄愁的情调。这可说是情景交融,显出了晚秋乡愁的题意。

在诗的第二、三两节,诗人将灵视的感光镜头转移到昔日家乡。诗人用昔日的家屋、远处的山岗、淡云、轻风、悠悠的水流和琵琶声韵,这一组繁复的意象,织成一幅故乡清秋图,来反衬思乡的哀怨。

在诗的第四节,这位多愁善感的女诗人,又把灵视的感光镜头转移到异乡台湾的潭水,深秋冷寂的潭水,使那十月的寒意更加深,幽壑奔冽的光,使悲凉触手可及。诗人又调动通感艺术,将视觉美感化作肤觉感,静态的潭水和动态的光照相映衬,将悲凉氛围谊染得更浓。诗人感情的潜流从凄愁,增至哀怨,又增至悲凉,诗的感情层层叠加起来,终于在最后一节,以更为惊魂裂魄的一笔,将潜流变成泉涌了。诗人仰天长叹,她发出一声洁问:“谁说秋天月圆,佳节中尽是残缺”。诗人在结尾一改前面凄婉的风格而化作强烈的直抒胸臆:“每一回西风走过,总踩痛我思乡的弦”。“西风”的意象,意味深长。女诗人身在异乡为异客,风从西方来,是大陆的风啊!故乡的风啊!西风传来的风信,是阵阵故乡情,怎能不激起思乡之痛呢?

在这里,“紫色的雏菊”引发了诗人悠悠的乡愁,诗人以“雏菊”自喻,表达了久居异乡的孤寂之感。然而,但菊非水仙,不会临流弄影,“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其不畏严寒、凌霜傲雪的精神,亦使诗人佩服。

“到了秋天/群芳都已消逝/你欲独放奇葩/亭亭玉立在寒风里/诗人爱你高洁的风姿/我欲爱你那颗精金的心/因为培植你的/不是和风暖阳/乃是凄厉的寒霜!”(《菊》)

“凄厉的寒霜”培植了菊“精金的心”,而在异乡的日子,亦使诗人变得更加坚强,余光中称其为“开得最久的”。然而,“乡愁永不会衰老”,“乡愁就是童年是记忆也是历史”(《乡愁》),越多越醇,越久越真。

注释:

①王泉.简论蓉子席慕蓉诗歌的乡愁情结和女性意识[J].华文文学,2002(5).

② 蓉子有一首诗,题为《一朵青莲》.

③ 余光中.女诗人――蓉子[A].余光中.蓉子论[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

④ 蓉子诗:《一朵又美又真的山水仙》.

⑤ 蓉子诗:《哀天鹅》.

⑥ 高歌.千曲无声――蓉子[A].蓉子.蓉子自选集[C].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1:285.

⑦ 郑敏.读蓉子诗所想到的[A].从诗中走过来:论罗门、蓉子[C].文史哲出版社,1997:259,257.

⑧ 陈传才.中国20世纪后20年代文学思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66.

第4篇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故乡。“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同的人不一样的乡愁,或婉约、或豪放,可以低吟,可以高唱。乡愁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所表达的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尤其是城镇化的推进,乡愁已经成为对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这其中,既有对“正在变得陌生的故乡”的失落,也有一种“说不出、回不去”的无奈。

乡愁是李白诗歌中的那轮明月,乡愁是范仲淹词赋里归去无留意的大雁,乡愁是余光中笔下那张小小的邮票,乡愁是席慕蓉心中那棵没有年轮的树……乡愁所传达的还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它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摘自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不少游子内心最为柔软的一部分。而如何守住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乡愁”,或者让它不仅存在于记忆里,还存在于现实的生活里,这是一个大命题。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通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这是一个千年小镇四面围着土夯的城墙,城墙很厚,街上铺着青石板路,路两旁长着绿茵茵的香椿树,下雨后听得见青石板下面哗哗的流水声;镇的中央有个大戏台,戏台旁边有一棵古槐,树冠巨大,枝叶茂密。”全国政协委员董恒宇曾经用这段文字描述自己的故乡。可再次回到老家,他发现这些景象都变了。“持续千年的村落品相荡然无存,心中的悲哀无以言表。”有统计显示,2000年我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减少到270万个,十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了,等于一天消失300个自然村落,这其中包含不少古村落。所以,乡愁,不仅仅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人与文化传承之间的感情。

大拆大建,不但古老的乡村原生态和山水资源被人为地破坏了,不少地方也失去了自己的故事和自己的精神家园。听朋友说,北京的朝阳区有一个最美的村庄,而这个不大的村庄之所以吸引了大批欧美跨国公司高管的入住,就是因为完整地保存了村庄古朴的风貌。从这个层面上看,乡愁不是消极的情感体验,“记得住乡愁”,实质是地方认同和文化认同。所以,不让城镇化化掉“乡愁”,所保留的正是我“心灵里的大槐树”,以及我们每一个人挥之不去的“失落的乡愁”―――“老妇的背影仿佛映出了一个时代的乡愁,而那一格格废弃的框架竟像纪念碑,永恒悼念着逝去的美好时光”(阮义忠《正方形的乡愁》)。

传统村落的消失,不只是那些古老的宗祠、村街、戏台、水井等有形遗产的消失,随之一同消亡的,还有保存在各地村落里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文化遗产的消失更是隐形的,甚至是永远无法挽回的。所以,不让城镇化化掉“乡愁”,不但要让乡村里的古树、庙宇、古典建筑等风貌存活下来,还要让乡愁不只存在于记忆中,而是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比如,鼓励原住居民在传统村落中居住、生活和繁衍,等等。

(责编 孙 波)

第5篇

【关键词】现代散文;审美教育;审美情境;审美原则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而现代散文教学更是初中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集中体现。现代散文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必需的语言与文学知识,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

在现代散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就必须遵循现代散文教学的审美原则。依据语文课的特点,寻求最佳教学途径。

1. 遵循审美原则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代散文中感受美、表现美。要根据散文的体裁,思路风格、表现方法的特色,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借助图画的形式采用对比、衬托、层层推进的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进入美的境界。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是为了感化学生,打动学生,陶冶学生,使学生与教师有同样的情感体验。引导时,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考虑教学目标要求,采取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去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其次,教师要真心进入“角色”,真实地表达散文内容情感的内涵,不能只靠“表演技巧”,更不能装腔作势,要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只靠演是演不出来的。

2. 创设审美情境

现代散文是借助语言文字来显示它的美。所以,我们要善于发掘教材中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进入审美情境,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进行教学。

(1)重视语境审美。

所谓的语境审美,就是教师帮助学生领会散文语境意义的美感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运用的确切与恰如其分。在语境审美中,教师要通过帮助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形成更多语境解读的“审美性判断”,深入地学习课文语言运用的技巧,感受其中的语言艺术魅力。例如《背影》中用“蹒跚”一词来描写父亲走路的姿势,教学中如果从语义表层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只会从字典词典里找到答案,对那种至真至挚的人间亲情很难产生共鸣。如果教师能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当你人到中年时看到自己年迈的老父亲蹒跚的背影渐渐远去时,你的内心是怎样的?学生体会到了“蹒跚”一词不仅写出父亲已经苍老了,还写出了他关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儿子。在学生情感震动时,教师趁热打铁,列举古今中外有关亲情的感人故事,使学生沉浸在亲情的包容中,心灵也在这种纯净至爱的氛围中得到熏陶,得到净化,得到升华。

(2)强化语境审美。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境审美,就是指导和帮助学生结合散文的主旨,从审美的角度去理解散文的语境意义及其特殊表达效果。一般地说,记叙性的语言准确而形象,说明性的语言准确而恰切,描写性语言形象而生动,教师可以从其语境意义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去帮助学生进行语境审美。教师应该根据不同风格的现代散文及其不同的语言特点,启发、诱导学生去进行语境审美。

现在品味散文语言,进行语境审美也是中考散文阅读中的一个大考点。近年的中考题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题型:1请结合具体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2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3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在品析这类题时,首先要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品析的语言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次注意把握好角度,一般从准确性、严密性、句式、修辞、意蕴等角度分析。再次要会抓散文的重点句。如:起始句,往往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紧扣主题,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主旨句,它常常出现的文章的末尾,抓住它就能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散文教学中一定要结合语境中的审美因素帮助学生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进行语境审美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

(3)善于以教师情激发学生情,引导学生感悟散文的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做到情感丰富、细腻,但教师绝不能把讲台看作成自己的舞台,应当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和作者产生感情共鸣,如我在讲授《春酒》时,学生被作品中所蕴含的真情深深地打动,那绵绵的乡愁是那样的凝重,那样有触感,于是我就将诗人余光中和席慕蓉的诗读给学生,同学们最喜欢的还是席慕蓉的那首《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一读完这首诗,学生已领略到乡愁本身的美感来,甚至已经走进了“乡愁”中。于是我就引导同学们在这种绵绵真情的驾驭下走进课文,使学生成为了作品中的主人公,课后竟有几位学生写起小诗来。虽不精致,却也不失真情。再如讲授《春》的时候,先讲几幅春天的图画,这时让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绘出几幅图画来。很多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完成了作品,好几位学生在课余时间还继续画,虽不够精美但却描绘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无形中课堂上的美感挥发到课下,学生已被美深深地浸润着,并主动地投人到美感活动中,认识美、品味美、欣赏美并创造美。

第6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天空生动,是因为有了飞鸟

那是一种移动的音符

而我只是一粒石子,不祈求完美

也请大地至少给我一点花纹

这首诗表达出什么样的主旨?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解析:这首诗虽然短小,但值得品味的内容却很多。题目中看似有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即找出这首诗歌的主旨。很明显,诗中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天空中的飞鸟比作移动的音符。但凸显主旨的句子在后两句,“一粒石子”想要“花纹”,这“花纹”又比喻什么呢?石子本来就是平凡的,但它也要有属于自己的花纹,这体现了人追求美的天性。

答案:哪怕自己平凡得像一颗石子,也总希望有一点花纹,这是人追求美的天性;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技法指津】

现代诗歌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想要把握现代诗歌的主旨,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知人论世知根源

读现代诗歌,首先必须了解作者所生活的年代,知道作者的经历和性格,这对理解诗歌的主旨很有帮助。如要把握《再别康桥》的主旨,就要知道诗人徐志摩的生活经历,了解1922年前后徐志摩曾在康桥游学,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又倾注满腔深情写下了传世经典之作。如果不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就很难深层次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主旨。

二、品味意象知情感

意象是指包含了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择取、改造、提炼以后,凝注了诗人的主观情意,被艺术地反映到歌中去。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欣赏诗歌。

比如,席慕蓉的《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挥手的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笛声与雾里的挥手都是只能体味却无法触摸的印象,淡然朦胧;月夜与离别则带给人一种伤感;“没有年轮的树”即没有出生的时间,也没有死亡的日子,看不见来处,也不知去处。这些意象叠加起来就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忧伤――乡愁。只有细细品味,我们才能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主旨。

三、明辨手法知内涵

诗歌中表现手法很丰富,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象征暗示,还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不了解这些就不可能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当诗人描绘某一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这些手法之中,特别要注意象征。象征能最充分表现诗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即诗的含蓄美、朦胧感、神秘性、陌生化。

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运用了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第7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古有汉乐府里的“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唐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971年,二十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仅用了20分钟就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年少时,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诗人曾说,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1992年,余光中43年后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谈到这次对北京的访问,余光中说:“我的乡愁从此由浪漫阶段进入现实时期。我大陆之行的心情相当复杂,恍若梦中,我在北京登长城、游故宫,被两岸同胞的亲情所感染,写了不少诗作,尽情抒解怀乡之愁,因为原来并未到过北京,所以首次回大陆,乡愁并没有一种很对应的感觉和体验。”

自此以后,余光中往返大陆七八次,他说:“初到大陆,所见所闻,令我兴奋不已。但我也看到洞庭湖变小了,苏州的小桥流水被污染了,这些让我也产生些许失望。但此后去大陆多次,那里的变化之快让我惊异和兴奋。”在四川,作家流沙河赠他一把折扇,问他是否乐不思蜀,他挥毫题字:思蜀而不乐。翰墨间仍飘出了淡淡的乡愁。

余光中说,在大陆的游历也使他越来越发现,他的乡愁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我后来在台湾写了很多诗,一会儿写李广、王昭君,一会儿写屈原、李白,一会儿写荆轲刺秦、夸父逐日。我突然意识到,这些都是我深厚‘中国情结’的表现。”

他说,尽管他在美国上过学,诗文中也受一些西方东西的影响,但不变的是中国文化的遗韵和对中华民族的怀思。他的作品深受《诗经》的影响,也学习过臧克家、徐志摩、郭沫若、钱钟书的作品。他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余光中的前半生,遇到两次战争。“这两次都是不容我选择的,只能接受。”第一次是中日战争,还是中学生的他,无从选择,就是逃难;一路从南京、苏皖边境、上海、香港、昆明到重庆,也因此认识了长江上游的风土人情。

第二次是内战。1949年余光中决定来台湾。之后在学人赴美浪潮下,余光中三度赴美,各待了一、两年,冥冥中就是要回台湾;去香港十年,又是回台湾,“我现在还是在台湾。”在台湾的时日,加起来是最久的,“这也是我的选择”。

余光中在台湾高雄任教时的办公室就在临海的半山腰。诗人面海低语:“在台北时办公室也靠海,不过是靠着台湾东海岸,我看着太平洋有什么意思,看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现在我凭窗而立,便可直视海峡西面,尽管身在台湾,我可以眺望对面的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

相关链接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席慕蓉《乡愁》

在美洲的弟弟说

引他落泪的是朝霞

在南方的我

魂牵梦绕的

是雪花

在老家的爸爸

思绪

却在泰山脚下

爷爷的梦

是那鱼鹰和竹筏

爷爷的爷爷呢

太白道是“折柳”乡

元亮偏怜桃花源

……

我们一样的乡愁在哪里

它的根儿

似乎就是两句话

孩子做得不好

怎么见妈

孩子现在很听话

也很想回家

――佚名《乡愁是什么》

台湾诗人Y先生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

就是那一只蟋蟀

钢翅响拍着金风

一跳跳过了海峡

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

落在你的院子里

夜夜唱歌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幽风・七月》里唱过

在《唐风・蟋蟀》里唱过

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

……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海峡那边唱歌

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

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

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

处处唱歌

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

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

……

你在倾听

你在想念

我在倾听

我在吟哦

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

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

第8篇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生动、有趣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启他们学习兴趣的大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情境中。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艺术性导入教学呢?

一、故事导入法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在激发和满足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简要讲述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皇帝的昏庸无能、大臣们的阿谀奉承、老百姓的愚蠢与怕事、小孩子的天真无邪。教师在用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更好地对学习和掌握课本知识起到促进作用。又如在教学《端午的鸭蛋》一文时,教师可以讲述一些关于“端午节”的风俗民情,以及在“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贴五毒”的故事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音乐导入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音乐导入法,营造轻松的课堂旋律,促使学生快乐地学习知识。例如:在教学《贝多芬传》一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段《月光》,让学生沉浸于动听的音乐声中,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问题:贝多芬的曲子是优美的,但是“贝多芬的一生却是 ‘苦难’的,他又是怎样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呢?”“这对你又有什么启示呢?”学生在被这幽美、动听的音乐吸引的同时,也会想着去探究贝多芬的人生经历,试图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被教师带入到了课文学习中来。

三、简笔画导入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简笔画导入新课,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一片大海,勾勒出“海燕”“海鸥”“海鸭”“企鹅”等动物的形象,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这四种‘动物’在遇到‘乌云’‘狂风’‘闪电’‘暴雨’时会表现出怎样的态度?如果海燕是一个革命先锋的话,其他动物又会在社会上充当什么角色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本,一探究竟吧。”这样的导入语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文的阅读中去寻找答案,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体形象与主题思想。

四、多媒体情境导入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欣赏图片、影片、音乐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叶圣陶先生《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有关苏州园林的音像资料,带领学生走进“苏州园林”,欣赏沧浪亭、狮子林、留园……还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从“花草树木”“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墙廊子”“门窗栏杆”等进行观赏,让学生感受园林设计者“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匠心独运,用多媒体所展示生动、形象的园林景象,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习园林的整体特点,感受作者对苏州园林的特殊感情。

五、诗歌朗诵导入法

第9篇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号柳柳州。出生于长安,客死于柳州,托孤于韩愈。曾积极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为柳州刺史。贬迁之间,故乡以远,漂泊与创作却相得益彰。作为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之一,柳宗元部分诗名难免为茂盛文名所“遮蔽”。然柳氏透过政治理想、禅宗情怀与家园意识等层面,在诗歌中第一次把乡愁意象化与普遍化,从而唤起乡愁记忆与美学自觉。也就是说,诗人成功创造了“乡愁”这一诗歌形象,将离乡、望乡、回乡作为人类命运象征的三部曲。而想象中的乡愁,随着象征三部曲的转换或者变调,相应也有不同心境与不同意境的呈现与传达。那种“荣贱俱为累,相期在故乡”,“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的诗性抒发,无一不导向乡愁的心灵震动与普遍共鸣。因此笔者以为,探究“乡愁”这一诗歌形象,就可以直抵柳宗元诗歌的审美内核。本读共选柳宗元诗歌69首,部分作品重新标题。

1、铁山碎

铁山碎,大漠舒。

二虏劲,连穹庐。

背北海,专坤隅。

岁来侵边。或傅于都。

天子命元帅,奋其雄图。

破定襄,降魁渠。

穷竟窟宅,斥余吾。

百蛮破胆,边氓苏。

2、路识沟边柳

路识沟边柳,城闻陇上笳。

共思捐佩处,千骑拥青緺。

3、炯心那自是

炯心那自是,昭世懒佯狂。

鸣玉机全息,怀沙事不忘。

4、客有故园思

客有故园思,潇湘生夜愁。

病依居士室,梦绕羽人丘。

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

谬委双金重,难征杂佩酬。

碧霄无枉路,徒此助离忧。

5、稍稍雨侵竹

稍稍雨侵竹,翻翻鹊惊丛。

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

积雾杳难极,沧波浩无穷。

相思岂云远,即席莫与同。

若人抱奇音,朱弦縆枯桐。

清商激西颢,泛滟凌长空。

自得本无作,天成谅非功。

希声閟大朴,聋俗何由聪。

6、读禅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7、赠江华长老

老僧道机熟,默语心皆寂。

去岁别舂陵,沿流此投迹。

室空无侍者,巾屦唯挂壁。

一饭不愿馀,跏趺便终夕。

风窗疏竹响,露井寒松滴。

偶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

8、犹同甘露饭

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

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

圆方丽奇色,圭璧无纤瑕。

呼儿爨金鼎,馀馥延幽遐。

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

犹同甘露饭,佛事薰毗耶。

咄此蓬瀛侣,无乃贵流霞。

9、惜无协律者

理世固轻士,弃捐湘之湄。

阳光竞四溟,敲石安所施。

铩羽集枯干,低昂互鸣悲。

朔云吐风寒,寂历穷秋时。

君子尚容与,小人守竞危。

惨凄日相视,离忧坐自滋。

尊酒聊可酌,放歌谅徒为。

惜无协律者,窈眇弦吾诗。

10、古东门行

汉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雷动横阵云。

鸡鸣函谷客如雾,貌同心异不可数。

赤丸夜语飞电光,徼巡司隶眠如羊。

当街一叱百吏走,冯敬胸中函匕首。

凶徒侧耳潜惬心,悍臣破胆皆杜口。

魏王卧内藏兵符,子西掩袂真无辜。

羌胡毂下一朝起,敌国舟中非所拟。

安陵谁辨削砺功,韩国讵明深井里。

绝胭断骨那下补,万金宠赠不如土。

11、境以道情得

境以道情得,人期幽梦寻。

层轩隔炎暑,迥野恣窥临。

12、海畔尖山似剑铓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13、每忆纤鳞游尺泽

每忆纤鳞游尺泽,翻愁弱羽上丹霄。

岸傍古堠应无数,次第行看别路遥。

14、故国名园久别离

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

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

15、汨罗遇风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16、无限居人送独醒

无限居人送独醒,可怜寂寞到长亭。

荆州不遇高阳侣,一夜春寒满下厅。

17、题临川驿

驱车方向阙,回首一临川。

多垒非余耻,无谋终自怜。

乱松知野寺,馀雪记山田。

惆怅樵渔事,今还又落然。

18、水上鹄已去

水上鹄已去,亭中鸟又鸣。

辞因使楚重,名为救齐成。

荒垄遽千古,羽觞难再倾。

刘伶今日意,异代是同声。

19、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20、一生判却归休

一生判却归休,谓著南冠到头。

冶长虽解缧绁,无由得见东周。

21、孤松停翠盖

孤松停翠盖,托根临广路。

不以险自防,遂为明所误。

幸逢仁惠意,重此藩篱护。

犹有半心存,时将承雨露。

22、十年憔悴到秦京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23、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24、再上湘江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25、檐下疏篁十二茎

檐下疏篁十二茎,襄阳从事寄幽情。

只应更使伶伦见,写尽雌雄双凤鸣。

26、幽径为谁开

幽径为谁开,美人城北来。

王程倘馀暇,一上子陵台。

27、登柳州城楼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28、丈人本自忘机事

越绝孤城千万峰,空斋不语坐高舂。

印文生绿经旬合,砚匣留尘尽日封。

梅岭寒烟藏翡翠,桂江秋水露鰅鳙。

丈人本自忘机事,为想年来憔悴容。

29、登柳州峨山

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

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

30、岭南江行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31、柳州峒氓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32、相期在故乡

鹓鸿念旧行,虚馆对芳塘。

落日明朱槛,繁花照羽觞。

泉归沧海近,树入楚山长。

荣贱俱为累,相期在故乡。

33、无心乃玄功

芳朽自为别,无心乃玄功。

夭夭日放花,荣耀将安穷。

青松遗涧底,擢莳兹庭中。

积雪表明秀,寒花助葱茏。

贞幽夙有慕,持以延清风。

34、偶以静见名

无能常闭阁,偶以静见名。

奇姿来远山,忽似人家生。

劲色不改旧,芳心与谁荣。

喧卑岂所安,任物非我情。

清韵动竽瑟,谐此风中声。

35、柳州柳刺史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36、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37、病来方外事多违

珠树玲珑隔翠微,病来方外事多违。

仙山不属分符客,一任凌空锡杖飞。

38、雨中仙人山

寒江夜雨声潺潺,晓云遮尽仙人山。

遥知玄豹在深处,下笑羁绊泥涂间。

39、双垂别泪越江边

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40、纸背应劳手自题

书成欲寄庾安西,纸背应劳手自题。

闻道近来诸子弟,临池寻已厌家鸡。

41、世上悠悠不识真

世上悠悠不识真,姜芽尽是捧心人。

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宾。

42、空觉庭前鸟迹多

小学新翻墨沼波,羡君琼树散枝柯。

左家弄玉唯娇女,空觉庭前鸟迹多。

43、铜鱼使赴都寄亲友

行尽关山万里余,到时闾井是荒墟。

附庸唯有铜鱼使,此后无因寄远书。

44、闻君江海分逾深

早岁京华听越吟,闻君江海分逾深。

他时若写兰亭会,莫画高僧支道林。

45、手种黄柑二百株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46、激清愧同波

悟拙甘自足,激清愧同波。

单豹且理内,高门复如何?

47、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

几年封植爱芳丛,韵艳朱颜竟不同。

从此休论上春事,看成古木对衰翁。

48、木芙蓉

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

盈盈湘西岸,秋至风露繁。

丽影别寒水,秾芳委前轩。

芰荷谅难杂,反此生高原。

49、华堂开净域

结习自无始,沦溺穷苦源。

流形及兹世,始悟三空门。

华堂开净域,图像焕且繁。

清泠焚众香,微妙歌法言。

稽首愧导师,超遥谢尘昏。

50、曲堂何为设

寂灭本非断,文字安可离。

曲堂何为设,高士方在斯。

圣默寄言宣,分别乃无知。

趣中即空假,名相与谁期。

愿言绝闻得,忘意聊思惟。

51、窅然喧中寂

发地结菁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52、梅雨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53、零陵早春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54、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55、感遇

旭日照寒野,鸟斯起蒿莱。

啁啾有余乐,飞舞西陵隈。

回风旦夕至,零叶委陈荄。

所栖不足恃,鹰隼纵横来。

56、春怀故园

九扈鸣已晚,楚乡农事春。

悠悠故池水,空待灌园人。

57、独觉

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

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

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

58、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59、郊居岁暮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

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

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

60、觉闻繁露坠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61、零陵春望

平野春草绿,晓莺啼远林。

日晴潇湘渚,云断岣嵝岑。

仙驾不可望,世途非所任。

凝情空景慕,万里苍梧阴。

62、寓居湘岸四无邻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63、夏昼偶作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64、江雨初晴思远步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65、段九秀才处见亡友吕衡州书迹

交侣平生意最亲,衡阳往事似分身。

袖中忽见三行字,拭泪相看是故人。

66、祇树夕阳亭

祇树夕阳亭,共倾三昧酒。

雾暗水连阶,月明花覆牖。

莫厌尊前醉,相看未白首。

67、早梅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68、入黄溪闻猿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69、江雪

第10篇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

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

“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

“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注]席慕容,台湾知名画家、散文家和诗人。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1954年迁居台湾,1963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初中语文教材选了她的《乡愁》一诗。

1。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两件事,请你各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2。本文以“燕子”为题,但第一件事与燕子没有关系。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3。当“父亲”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后“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你认为“父亲”“可惜”什么?

4。文中划线的一段文字连用了四个问句,你认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作者通过这两件事悟出了哪些道理?

6。联系作者生平,说说作者为什么“舍不得”“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

7。文中说:“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请你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作者的口吻写一段话,表达那种“朦胧的欢喜”和“朦胧的悲伤”。

答案:

1。①“父亲”把《送别》中的“长亭外”误听为“长城外”。 ②“我”把“乌秋”误认为“燕子”。

2。第一件事与第二件事性质相同,都属于“美丽的错误”;作者由第一件事自然地引出了第二件事。

3。可惜那首歌唱的不是自己的家乡,可惜自己感动了这么多年竟然是听错了。

4。表现了作者突然发现“燕子”的惊喜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5。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第11篇

关键词:诗词;鉴赏;培养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一首好的诗词,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我国诗词发展,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词,就

这个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读――可以营造氛围

《大纲》要求,初中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朗读的好习惯。因为诗歌是最宜朗读的文学作品,读中可见景,读后可生情。就其读法可分两步走:

1.教师导读

教师导读,是开启鉴赏之门的钥匙,老师准确有感情地范读,能把学生情不自禁地引人诗词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中的“小时候/……母亲在那头”“长大后/……新娘在那头”“后来呀/……母亲在里头”“而现在/……大陆在那头”。短短几句,就集中地抒发了诗人身在孤岛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作者的别母之愁、望妻之愁、丧母之愁、思国之愁学生就能在老师的范读中充分地体会出来。

2.生自读

在教师规范的导读之后,学生便能准确的把握诗词的节奏、语调。读的方式可分为集体朗读,小组朗读和个人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韵美,还可以唤起读书的热情。如席慕蓉的《长城谣》的第二节中,“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真情咏叹,作者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思乡之情,如开了闸的潮水奔腾向前,一泻千里。难怪古人会说:“《文选》烂,秀才半”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二、听――可以创设情境

教师范读诗,学生其实就是听的过程,我们可以借助音乐,在听课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从诗词的音乐美中“探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三、画――可以再现意境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是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好一幅恬静优美,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像带,光盘把一些现成的东西,完整而充分地再现出来,也可以自制一些教具、挂图、幻灯片等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以上诗中之景,我们都可以简笔勾勒出来,学生欣赏起来,就既直观又形象,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四、抓――可以领会主旨

抓,就是抓住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炼字,“著一字而境界出。”“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中的“别”;“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更”把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毫不保留地流露出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的“护”给一水两山赋予人的性格,江水绕田的情景如同慈母抱爱子,又是何等的生动形象!“两岸青山相对出”,“峰峦如聚”中的“出”“聚”仅仅两个字,在作者的笔下,静态的山便具有了动态的美,作者写景抒情的目的达到了。是啊,古人炼字能达到“一字不改”的地步,我们也就不难想象到贾岛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中的“敲”字反复揣摩的原因了。所以,赏析诗文如果能“一叶落”就推敲一番,又何愁“不知天下秋”呢?

五、比――可以突出风格

人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才能领会不同诗词的细微差别。如《沁园春・雪》、《观沧海》,他们的写作背景、结构安排有极为之处,虽然曹操、都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登高远眺,有感而发,触景生情的,但是都有写景,想象,抒情,而且写景纵横千万里,旷达豪迈;议论气雄千古,风流豪壮,对比之中,既可感悟作者当初的写作心境,也可以领会该作者所作诗词的不同风格特点。这里应该提出注意的一点是,不管讲什么样的诗词最好先把写作背景给学生讲清楚,这样就更容易让生快速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再加送别友人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们可以按诗词的内容分类如送别诗、咏物诗;按作者风格特色分如豪放派,婉约派等等,这样就更有助于我们区别体会诗词的不同风格特色。物以类别,因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送别馈赠佳句,着实让后人久颂不衰了。

六、想――可以拓展思维

一首好的诗词,其意境是相当深远的,仅仅停留在字而意思上是不够的,我们要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没有想象,郭沫若怎会把地上的“星星”比作天上的“街灯”? 没有想象,哪会有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千古美句呢?所以,我们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理出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探究诗词的不尽之意,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维,更深一层说,也可以上升到自己能够写出很有情趣和意味的诗句来。

诗词,是祖国语言的高度凝炼,我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跟着李白去浪漫,随着李清照而缠绵,可以随着王维游山川,跟着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而悲壮。

诗词内容如此丰富,我们还可以召开一些诗歌朗诵会,背诵赛等形式,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浓厚兴趣,逐步提高其鉴赏诗词的能力。不妨大家也来试一试,通过上述读、听、画、抓、比、想六个环节来赏析诗词,定会有不尽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之友》 2004年总第270期 、 第273期

第12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 想象 创造性思维

想象是作文创新的不竭动力,是学生开拓思路的重要途径,是作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作文教学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是一种严格的思维训练。学生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到产生感情,产生思想,直至构思文章,写成文章,是一个完整的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取材、构思,都要突出一个“新”字。而想象就是创新的来源,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至关重要。

一、认识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人的大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改造加工,产生某种新形象,就称为想象。想象力是构成智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智力活动的翅膀。

波兰儿童心理学家加林娜・菲利普立克说:“想象力的发育与思维和记忆的开发,以及孩子的情绪和心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在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善于想象有助于儿童的发育,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孩子在学习上也不会困难。

想象力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有了想象,科学发明就有了契机;有了想象。文艺创作就有了冲动。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而每一次创造,都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作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写作活动有益于锻炼、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精神。写好作文,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丰富的人,写的文章内容充实,生动形象,而缺乏想象力的人,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写,写出的文章也平淡无味。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新课标中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呢?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利用原形启发,培养想象力。所谓“原形”就是起启发作用的事物。人的创造发明,创立新事物的形象,常常受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鲁班从丝茅草割手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如何提供“拟想”的原形是想象力训练的关键。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生活或学习中熟知的事物中选择具有启发价值的原形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我曾给同学们上过这样一堂作文指导课,那一天,我挎了一个菜篮子上课,菜篮子里有同学们熟悉的黄瓜、西红柿等蔬菜。我让他们说说由这个菜篮子都想到了什么?可以提示些内容如:生活方面、人生的哲理方面、由它引发的一些事情等方面入手思考。同学们众说纷纭,比如想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在生活中不是当家人不知菜的贵;想到了最普通的菜也是菜篮子中最持久的――平凡的也是持久的……

在这一原形的启发下,学生立即打开了想象的大门,结果不少同学超越常规的思维模式,写出了不少蕴含哲理的文章。也使学生认识到观察事物这种感性形象,通过想象,就会成为生活的哲理。

2、在限定的时间内,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想象事情的来龙去脉。我在教学《保尔和冬妮亚》一文时,有这样一段内容:“保尔精心打扮了自己再次站在冬妮亚的面前。”这几天保尔都去做了什么,文章并没有做出交待,这时我就给大家五分钟让他们想象一下保尔这几天都去做了什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结尾并没有说皇帝大典游行之后发生了什么,我也给同学们进行限时,让他们想象这以后的事情。

这样,经过平日口的限时想象训陈,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使同学们增强了应考中的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