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翠鸟课文

翠鸟课文

时间:2023-05-29 17:49:06

翠鸟课文

翠鸟课文范文1

教学目标:

1、认识“父、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等13个字,会写“母亲、外祖父”等11个词语。

2、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形、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3、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了解“我”对翠鸟的外形、动作所作的观察。

教学难点:

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上课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就要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展示给老师们看,有没有信心?请你们以最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一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学生欣赏。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图片中人与动物友好相处的画面感染着我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它是一只鸟,不仅漂亮而且有灵性,因为它会“搭船”。

2、

板书课题,指导书写“搭”齐读课题。

3、

质疑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老师注意纠正读书姿势)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生字宝宝被大家的读书声吸引,从课文中跳出来想和我们交朋友呢?请大家给它们打个招呼吧。

2、

课件出示生字词。 搭船 母亲 外祖父 沙啦 响 羽毛 翠绿 静悄悄 鹦鹉 哦 长嘴 捕鱼 吞下去

(1)

指名读,老师注意正音。

(2)

小老师带读。

(3)

同位互读。

(4)开火车读。

(5)齐读。

(6)语境中识字。

()()学舌 教室里静()() 一个巴掌拍不()

一口吃掉天(打一字) 指导朗读。

3、课件出示难读的句子。

1、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

2、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

3、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它静悄悄地停在船头不知有多久了。 自由读,指名读,师注意指导朗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感受翠鸟的美丽。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只什么鸟?你从哪里知道的?

师:母亲告诉我的,所以平时不懂的就要多问问,因为生活处处皆学问。

2、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描写翠鸟外形的语句。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完成填空:这是一只()的翠鸟。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4、出示:多么美丽啊!指导朗读。

5、从哪看出翠鸟的美丽?

出示: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除了从颜色鲜艳写出了翠鸟的美丽,还从哪看出它的美?和鹦鹉比较。出示翠鸟和鹦鹉图片,进行比较。读好句子“比鹦鹉还漂亮”(和同类事物比较也可以表现翠鸟的美。)

练读,指名读,齐读。

6、出示

多么()啊!它的羽毛是()的,翅膀带着一些(),比()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的长嘴。

学生读,边读边想象,进一步感受翠鸟的美。

四、写字

1、出示“羽”、“翠”。

2、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3、师范写。

4、学生描红并书写。

5、评价。

五、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出示儿歌:

雨中船头来个伴,

一只翠鸟来搭船。

红嘴绿毛真好看,

它的样子我喜欢。

同学们,正是由于作者的留心观察,我们才看到这么美丽的翠鸟,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更要有一颗爱大自然的心灵,这样我们的世界才更美好。

六、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认真地观察它的外形,然后写下来。

板书设计:

15 搭船的鸟

羽毛             外形

翅膀

翠鸟课文范文2

一、引设式的利“导”为学生“自读自悟”指明思考方向

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诸如此类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学校中教学时间的有限,各层次学生能力的不同,一味的让学生自读,不可能马上有所悟。 因此,教师应用引设式的利“导”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方向,使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不至于走许多弯路。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时,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

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其教学重点是体会翠鸟高超的捉鱼本领。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问:“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翠鸟捉鱼动作的可爱?”将此问作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从翠鸟的动作迅速、敏捷,眼睛灵活、锐利,小鱼的机灵以及苇秆摇晃、水波荡漾等等不同角度体会翠鸟捉鱼本领的高超,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开课时,教师请同学们读课题后,找一找课题中哪一个是重点词?同学们都找了“富饶”这个词,在同学们读全文之前,教师又请大家带着“富饶”这个词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收获?这时,教师引设式的利“导”,给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了方向,学生读完后,收获不少:有的明白了“富饶”一词的意思;有的找出了表现西沙群岛“富饶”的词、句;还有的能体会出这篇课文是围绕西沙群岛物产丰富来写的,所以题目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的“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向明确,使学生的思维直奔主题,课堂效率高。

二、迂回式的诱“导”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想问题

当学生的思维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时,会产生两种情况:其一形成思维定势;其二广开思路。是让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还是使学生广开思路,其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一个狭窄的胡同中时,教师以“还有不同的理解吗?”“谁的意见和她不同?”“还可以怎么想?”“从XX方面想一想?”等等言语来引导、激发学生拓开思路、多角度想问题。如:在《翠鸟》的教学中,学生体会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由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一句时,开始,学生都只体会到翠鸟飞得快这一点,就别无他解了,教师此时引导学生“再读读此句,还有不同的体会吗?”一句及简单的“导”,使学生的思路大大拓开,纷纷体会到“翠鸟鸣叫的声音很好听”、“翠鸟的动作不仅快,而且很轻”、“翠鸟唱歌一定很好听”、“翠鸟动作轻是怕把小鱼吓跑了”“翠鸟飞的速度十分快,我们眨眼得要一秒钟,眼还没眨完,它就飞到苇秆上了,还不到一秒钟”。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中逐渐开阔起来。

三、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不断趋向成熟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体验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趋向成熟,而教师则是将学生的思维由表象思维引向深入的引路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语言文字的美,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解几个词的意思,一句话的意思上。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这种表象思维上时,教师应利用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以使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成熟。

《翠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将此句的写作用意和盘托出,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写翠鸟捉鱼的动作时,为何要将苇秆和水波也写进来?”使学生的思维由单纯的理解文字内容向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上深入。

四、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想像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潜在空间,也是理解感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在教学《翠鸟》一课中,当学生读到有关翠鸟及小鱼动作的语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像“翠鸟这时会想些什么?”“小鱼为什么悄悄地露出头,它在想什么呢?”。丰富的想像为学生理解翠鸟及小鱼的动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教师问了这么一句:“青蛙跳出井口了吗?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顿时沸腾起来,想象出了许多不同的,甚至离奇的小故事。这种启迪式的暗“导”如同一石击起千层浪,将学生想象思维的闸门一下打开。可见教师“导”的妙处所在。

五、点拨式的指“导”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发现、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学得更牢,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呢?教师点拨的指“导”, 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思考方向,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去探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通过研读的过程,逐步学会如何读书和思考的方法。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导”中逐渐习得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的着力点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和教师同样的见解,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在研读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曼谷的小象》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对小象的动作、阿玲的笑及晨雾颜色变化的描写,使学生边读边领悟到文章中人物与景物描写之间的密切联系,学会一边读一边思考。

教学《翠鸟》一文中翠鸟捉鱼动作的特点时,教师不是告诉学生其特点,而是启发学生通过自己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发现和归纳出翠鸟捉鱼动作的特点,在这样一个“导”“研”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读书,如何思考。

翠鸟课文范文3

关键词:自读;自悟;自得;自主学习;注视;锐利;荡漾;铺垫;积极探索;形象;直观;协同;不攻自破;融为一体;漂亮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83-01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优化学习环境,拓宽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用于实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独立地学,尽量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最终能够自主学习,这无疑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思想体现。下面以《翠鸟》一课为例,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翠鸟》这篇课文条理清楚,语言准确,文字简明。全文共四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翠鸟的外形、活动的特点,以及翠鸟捕捉小鱼的过程和翠鸟所处的环境。教学点是理解描写翠鸟外形的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依据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教学大纲,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设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引导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1 课前预习。教学本课时,预习前我拟定提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自学:(1)通读课文,读准生字音。(2)用自己学会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词,再用查字典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字义。(3)认真读课文,想课文讲的关于谁的事?用几个自然段讲的?请标出序号。(4)试做课后思考*练习。(5)根据文中描述,试着画一只漂亮的翠鸟,注意色彩搭配。

1.2 检查预习效果。这一环节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少的,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当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后,我就这样导入:"你们通过自己学习课文,都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这时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己见。当学生汇报完自己的情况后,就立即让他当场展示。如检查预习第一题:"你说你通读了课文,可以读给大家听听吗?"当这个同学读完一段课文后,再请其他同学开火车按自然段读,要求其他同学听,然后进行评议。当学生发现错误时,教师要用激励性的语言以鼓励。检查自学字词时,我这样引导:"你们学会了哪些字?怎么学会的?还有不会的吗?"当学生提出字形书写的问题时,启发他们互相质疑,互相解疑。学生无疑问时,教师可适当设疑:"你们学会了这么多字,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你们。"这时学生会兴奋地说出解决的办法。关于字义的检查,能独立解答的当时就解答,能联系上下文解决的,我就让他们标出来,在讲读中解决,如"贴"、"疾"、"注视"、"锐利"、"叨"、"荡漾"等。划分段落和做题画画暂不检查,放到讲读课文时检查。

2.巧用CAI,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巧用CAI,创设情境,启发求知。翠鸟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为了让学生对其感兴趣,在导课时,我先播放伴有相关音乐的CAI课件:翠鸟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的湖边飞行,最后停落在湖边芦苇上,接着将翠鸟图放大,问学生:"你们喜不喜欢这只鸟?"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我又借机启发学生寻找文中描写翠鸟的特点的句子,启发学生思维,学生的求知欲在这种引发的过程中就转向于课文内容的学习。

2.2 巧用CAI,活化知识,突出重点。根据本课的训练重点。我事先将相关的内容制作成文字课件,授课时灵活运用,既突出了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巧用CAI,再现画面,突破难点。课文的二、三自然段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怎样才是"贴着水面疾飞",学生难以领会,特别是"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叨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这些在刹那间发生的几个连续动作和"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的含义,学生不容易弄懂。适时巧用CAI,学生眼睛盯着蹬开苇秆叼起小鱼而展翅疾飞的美丽翠鸟,如同至于美妙境界中,看到翠鸟动作是那么敏捷,再反复朗读课文,就能品味出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精炼。此刻让学生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学生会对答如流。

通过以上合理展示,再现画面,形象、直观,学生眼、耳、脑,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难点不攻自破。在以上操作过程中,把词、句训练融为一体,从理解到表达,由扶到放,学生的学习情趣处在兴奋状态,同时,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培养了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读写结合,实现学生的知识迁移

翠鸟课文范文4

关键词:小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教学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一堂课成功与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教师若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新奇、新异、新颖的学习环境,使直接兴趣转化为学习的间接兴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激情飞扬,则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引发兴趣

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望,让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到主动获取知识,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如,在教学《翠鸟》一文时,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听一段鸟叫的声音,然后问学生听到了什么?学生答:“鸟叫声。”我接着问:“你们喜欢什么样的鸟?为什么喜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马上提高了,有的说:“我喜欢黄莺,因为它的叫声清脆。”有的说:“我喜欢鹦鹉,因为它能学人说话。”……这时的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我趁机导入:我们今天认识一位新朋友“翠鸟”。

二、在新授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诱发兴趣

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课堂教学一般来说比较单调、枯燥无味,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教《翠鸟》时,课文描写翠鸟爱贴着水面急飞,捉鱼时蹬开桅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一下子飞远了。课前考虑到,在讲授时学生可能不能完全理解翠鸟捉鱼时的情景,也体会不到翠鸟捉鱼动作的敏捷,于是我动手做了几个幻灯,将这些抽象无味的内容通过动感的画面展现出来,学生马上有了兴趣,并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我也轻轻松松地将知识传授给了学生。

三、在练习游戏中,激发兴趣

课内练习是教学的反馈活动,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还可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技能技巧。练习设计如果精彩有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寓言二则”一课,课后要求全文掌握,这道作业难度太大,讲解课文后,将学生安排好小组,让学生编排课本剧,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排练中。最后将各小组安排在一起进行表演,然后评出最好的一组到班上演出。这次作业在快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翠鸟课文范文5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对比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形象对比,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

2.在想象中培养表达美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不但要引导学生感知美、感受美和理解美,而且要引导学生积极发现美、表达美,以达到语文教学中扩散思维,发展语言的目的。为此,我在教学时,注意开拓他们的精神视野,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从想象中去悟出道理,获得更多的生活积累和美感经验。例如,《月光曲》是文情并茂、感染力强的作品。我教学课文难点第九段时,用展示图景、配合音乐的形式,把孩子们带人教材的情景,具体过程如下:

贝多芬面对清幽、迷人的景色,胸臆间充满着对穷兄妹不幸遭遇的同情,他按动琴键,弹了起来。这时,我打出了第一张灯片,同时放了一段和课文内容相应的音乐。海面上银光闪烁、波光粼藕,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在薄薄的云片里穿行,多美的景色啊!孩子们凭借音乐的想象感知图画中的形象,理解教材语言的形象,被陶醉了。随着音乐的变化,我又打出了第二张灯片:大海风起云涌,贝多芬激动难抑的感情又一次感染了学生。对社会不平的忿恨,对贫富悬殊的不满,对兄妹俩的同情,在孩子们心中激起万千波涛。

学生从颜色方面谈了翠鸟的美,从理解比喻句,体味到作者简直把翠鸟打扮成美丽的小姑娘,从小巧玲珑感到翠鸟形体美。然后,我再启发:翠鸟美在颜色、形体,合起来就叫翠鸟的外形美。那么,翠鸟的动作呢?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动作敏捷也是一种美。这时,学生不由发自肺腑地赞叹:翠鸟真美啊!和小作者一样产生了美好的愿望,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希望能饲养翠鸟","要造美丽的房子让翠鸟住","长大后专门研究翠鸟"等等。进一步认识到:不仅要爱翠鸟,而且要爱所有的鸟。鸟是人类的好朋友,要把爱鸟的愿望变成行动。

此外,重视和加强课外、校外活动,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有效途径。如组织一些诗歌朗诵会、口头作文比赛、小记者活动等。组织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了解社会、认识自然、感受社会生活之美、大自然之美,这对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知识、净化感情,都是很有好处的。

3.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推敲传神的词语 。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

欣赏优美的句子。 《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翠鸟课文范文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一、用富有挑战性的课堂问答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备课时设计好问题,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灌输知识为探究知识,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让课程目标得以实现。例如《翠鸟》―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

二、用认真倾听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东西,可结果,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

三、利用教师自身魅力激发学生兴趣

一副自然大方亲切随和的教态,一身时尚端庄搭配得当的衣着,一手龙飞凤舞刚柔相济的书法,一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普通话,一段声情并茂慷慨激昂的朗诵,一句委婉动听相得益彰的轻唱,都会对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无形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语文教师要将学生带入美妙的文学殿堂,最重要的还得用真正的学识去感染学生,使其受到熏陶。教师的授课语言要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表情达意的准确性,辞约意丰的简明性,和谐悦耳的音乐性,严密准确的逻辑性,教师用这种语言描景状物,述说人事,说明特征,品味诗文,剖析事理,定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求知欲求,教育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河南省兰考县孟寨乡孙营小学

翠鸟课文范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导”;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的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是一种“导”的艺术。下面笔者列举几种“导”常用的方式。

一、引设式利“导”

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自悟固然重要,但学校中教学时间有限,且学生基础和能力各不相同,一味地让学生自读,不可能让多数学生马上有所感悟。因此,教师应用引设式利“导”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方向,让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不至于走许多弯路。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时,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

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时,教师请同学们读课题后,找一找课题中哪一个是重点词?同学们都找了“富饶”这个词,在同学们读全文之前,教师又请大家带着“富饶”自读这个词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收获?这时,教师引设式的利“导”,给学生们的自读自悟指明了方向,学生读完后,收获不少:有的明白了“富饶”一词的意思;有的找出了表现西沙群岛“富饶”的词、句;还有的能体会出这篇课文是围绕西沙群岛物产丰富来写的,所以题目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的“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向明确,使学生的思维直奔主题,课堂效率高。

二、迂回式诱“导”

当学生的思维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时,会产生两种情况:其一形成思维定势;其二广开思路。是让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还是让学生的思维广开思路,其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一个狭窄的空间时,教师以“还有不同的理解吗?”“谁的意见和他的意见不同?”“还可以怎么想?”等等言语来引导、激发学生拓开思路、多角度想问题。如在《翠鸟》的教学中,学生体会“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杆上了。”一句时,一开始学生只体会到翠鸟飞得快这一点,就别无他解了,教师此时引导学生“再读读此句,还有不同的体会吗?”一句及简单的“导”,使学生的思路大大拓开,纷纷体会到“翠鸟鸣叫的声音很好听”、“翠鸟的动作不仅快,而且很轻”、“翠鸟唱歌一定很好听”、“翠鸟的动作轻是怕把小鱼吓跑了”、“翠鸟飞的速度十分快,我们眨眼得要一秒钟,眼还没眨完,它就飞到苇杆上了,还不到一秒钟”。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中逐渐开阔起来。

三、解惑式疏“导”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不断趋向成熟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体验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趋向成熟,而教师则是将学生的思维由表象思维引向深入的引路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语言文字的美,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解几个词的意思,一句话的意思上。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这种表象思维上时,教师应利用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以使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成熟。

如老舍先生《养花》一文,主要写的是养花的过程和养花的乐趣,而在课文的倒数第二段,却写了在下雨时,邻家的墙倒了,砸死一百多棵菊秧,全家人几天没有笑容的事。很多学生对作者这样的写法很不理解。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这样写是符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的,不管是喜还是忧,是笑还是泪,作者都看作是养花乐趣不可少的部分。这样写时,同时反衬出作者对花的喜爱。至此,学生理解了这一教学难点。

四、启迪式暗“导”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想象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潜在空间,也是理解感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阅读中,教师要运用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教师问了这么一句:“青蛙跳出井口了吗?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顿时沸腾起来,想象出了许多不同的,甚至离奇的小故事。这种启迪式的暗“导”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将学生想象思维的闸门一下打开。可见教师“导”的妙处所在。

五、点拨式指“导”

发现、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学得更牢,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呢?教师点拨的指“导”,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板书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思考方向,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去探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通过研读的过程,逐步学会如何读书和思考的方法。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导”中逐渐习得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的着力点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和教师同样的见解,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在研读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翠鸟课文范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体味 问题启发 语言交际

运用能力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小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建基阶段,如果小学语文不能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和运用能力,那就动摇了语文教育建设的基石。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出发,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实践和运用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迁移知识,生成能力。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对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能力型教学进行详尽的讨论与探索。

1.针对认知情趣,牵引阅读体味

阅读是基本的信息摄入方式,是我们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阅读可以让我们体验文本传达的情感,感受语言的魅力,进而学习前人的表达技巧,迁移知识,生成技能。但是我们不能沿袭传统的自由阅读,私塾式教学最容易消磨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滋生“南郭先生”的温床,根本无法取得理想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从小学生的认知情趣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摸索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通过体味和思考,学习知识和技能。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先进行富有感情的示范朗读,然后设定流程,让孩子们分段体味,进行思考。

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样优美的文章时,假如采取传统自由阅读方式,则许多学生可能应付性地念一遍。所以,笔者参照学生的认知情趣和文章描写景致的方法,设置“读、找、思”的方式,启发孩子们带着学习任务边读边思考:通过读,认知作者是怎样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细致到位的景物描写的,是怎样生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的;利用怎样的视觉、怎样的时空统筹给我们展现小兴安岭美好的景物特点的;阅读完想一想如果让我们写附近的一座山或者公园,我们学会怎样的描写技巧……

总之,小学语文基础能力培养一定要从阅读学习入手,只有通过积极的情趣引导和有针对性的阅读启发,才能让孩子们在体味中思考,在思考中掌握语言运用技巧,从而潜移默化地生成语言运用能力。

2.巧妙设问启发,驱动自主探究

问题是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索道,是驱动学生思考探究的不二法门。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抓住文章的核心要点进行提纲挈领式的问题设计,启发和驱动学生体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生成和迁移全过程,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拾级而上,掌握理论知识和运用技能。

例如教学《矛和盾的集合》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和教学内容有效设置关键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认知:认真阅读并分析,发明家如何巧妙结合盾自卫的特点和矛进攻的优势发明坦克的?发散思维想一下,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有没有其他工具同时具有“矛盾”的两种优势呢?孩子们在这两个问题的牵引下,产生有针对性地探索和讨论的准绳,然后通过认真阅读思考和短暂的交流与讨论总结,不但掌握本文的写作技巧,还想到许多集“矛盾”优势于一体的东西:带橡皮的铅笔,一面可以写,一面可以擦;电脑可以输入信息,也可以输出信息。

由此可见,通过问题启发引导,可以让学生攀着问题的“索道”拾级而上,丰富学生的认知情感,有效提高语文素养,进而促进创新实践,全面掌握学习技巧。

3.鼓励发散思维,鼓励学生讨论

新课改告诉我们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要求我们摒弃教师主导的照本宣科的抽象理论说教,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特点制订对应的教学方案。语文知识面涵盖比较广,许多问题都有开放性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和方式加以理解,拘泥于教材的方式只能扼杀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这样开放性的研究和讨论更容易牵引知识生成,最终形成能力。

譬如,在教学《翠鸟》时,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掌握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笔者没有死搬硬套,将翠鸟特征以宣读方式告诉学生,而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讨论与归纳课文中有关翠鸟外貌特点及生活习性的细节描写。如下,即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

甲组:作者对翠鸟的羽毛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这些细节与作者前面提到的“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很好地呼应。

乙组:除了羽毛颜色鲜艳之外,翠鸟还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子”、“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以及“一双又尖又长的嘴”。

丙组:翠鸟捕鱼时的动作非常迅速、敏捷。有证据为证:“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起了”。这是作者从正面描写翠鸟快速捕鱼的一系列动作;“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则是从侧面衬托翠鸟矫捷的身姿。

丁组:作者通过老渔翁之口,让我们了解了翠鸟的栖息之地“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培养能力为目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学习。”这就吹响了私塾式教学向能力型教学转变的冲锋号,要求一线小学语文教师从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出发,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体验式阅读、启发性问题和发散式思维,大力发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其与有意义的接受性教学模式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大幅度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语文课堂还给学生,适应新课标关于“学生主体”的要求。与此同时,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归纳活动,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与能力,为有效课堂的构建及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翠鸟课文范文9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远教资源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不仅能创设真实情境、优化学习环境,而且能够提供形象直观的多面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多更好地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1.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将学生带进融动画、文字、声音于一体的教学情境中,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愿学,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提问:“你们去过风景如画的桂林吗?浏览过景色秀丽的漓江吗?”农村孩子怅然摇头。教师一本正经地说:“现在老师就同大家一起乘飞机去桂林浏览一番。”话音刚落,悠扬的乐曲声伴着隆隆的飞机声由远及近,学生闭上眼真像坐在飞机上一样,悠然自得。一会儿,“桂林到了,请同学们跟导游我一起去畅游桂林的山水吧……”学生们刚一睁眼,屏幕上桂林山水的风光立即映入眼帘。学生一边欣赏美景,一边聆听《桂林山水》的课文朗读录音,心旷神怡,别有情趣。用这种方法导入课文,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经其事,很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同时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引起心理上的愉悦,不知不觉进入学习佳境。

2.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出重点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课文中一些抽象的知识就成了教学的难点。在传授新知识时,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情认识,突出重难点,化难为易。教学《翠鸟》一文时,有关翠鸟外形的描写是教学重点。我是这样展开讲解的:在悠扬动听的乐声中向学生展示美丽的翠鸟,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随后,屏幕上逐幅放映出以下画面:翠鸟的爪子――身体――眼睛――嘴巴,让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观察顺序是由下而上的,突破了教学难点。继而,用鼠标分别点击翠鸟的爪子、身体、嘴巴,给各部位着色,让学生感受“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等比喻句的美感。以上寓讲于“演”、寓讲于“思”,解决了教师分析写作特点的难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凭借“一本教案、一张嘴、一支粉笔”,在课堂上支配着学生进行学习。当前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课堂上不再占有支配地位,而是平等、民主地参与学生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远程教育以图、文、声、像并茂的独特优势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有利于教师有效利用、组织和管理教学信息资源,促进师生交流的多样化、信息反馈的及时化,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自选商场》一课时,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将一个摆满了各种物品、各色人争相购买的生动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孩子们仿佛置身其中,很快就投入到学习中。整节课下来,我只是用很少的语言去引导他们,在直观形象的画面前,学生领悟到了自选商场的东西真多、购买真方便。整个课堂是那么轻松,这比传统教学省去了三分之二的讲解时间。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样授课,孩子们朗读的语气更恰当了,识字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现代教育技术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实现教学内容呈现的优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手段的优化、教学流程的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将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作者单位:河北迁安市第四实验小学)

翠鸟课文范文10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阅读 审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1

1 运用多媒体,情境创设引导美

利用创设的情境来结合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这种情境的设计要求贴合学生的年龄,要有新鲜感和活泼感,才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让学生兴致盎然地进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2 运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创造美

2.1 视听刺激,感受美

图片的直观特点是形象、生动。图片的运用,能把想象不到和看不到的一些事物景象,通过多媒体更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可以更快地进入到课文中来。另外,音乐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所以音乐的注入可以更好地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文中作者的直观表达就是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烈的愤恨。这篇文章的情感性很强,所以怎样引导学生的情感很重要。于是我用音乐《义勇军进行曲》和圆明园被毁的一些断壁残垣的图片来导入。使学生在音乐中体会那种不屈不饶,永不放弃的信念。用图片去感受一个国家曾经经历过的耻辱,从而激发爱国热情。

2.2 动画导入,引入美

学生都爱听故事,一个美好的故事不仅能使学生高度集中,更能使其从故事中得到启发。例如,《猴王出世》这篇文章,完全可以由动画版的《美猴王》来引出,课文记叙的是孙悟空的出生,是名著《西游记》中的内容,因此,可对学生提问:“你们还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并以此为课后讨论内容。课后学生会急切地想要阅览这部名著。又如,讲授《翠鸟》这篇文,先设置疑问:“今天有一个新朋友介绍给大家,想不想认识一下啊?”然后随着一声清脆的叫声,如莺声呖呖,再播放翠鸟的一段动画,动画中色泽艳丽的翠鸟,灵敏轻盈的动作,清脆悦耳的歌声会深深地刻入学生的脑海,然后再设置一些问题,“你们对翠鸟有哪些认识?知道关于翠鸟的哪些生活习性?你们又喜欢它哪?”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让课堂更加活跃,翠鸟的形象更加深入学生脑海,可以促使学生对翠鸟的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种方式的呈现会充分激发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轻松愉悦中与作者的感情沟通,更能感受自然的魅力无穷。

2.3 创设疑点,激发美

例如,对《恐龙的灭绝》这篇文章,可以先抛出恐龙这个话题,让学生从心底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引出恐龙灭绝的几大因素,配上幻灯片,动画里呈现出恐龙在沙漠和南极的存在,可以在沙漠的恐龙旁边加上文字“好饿啊!没有吃的怎么办?”由此抛出疑问,然后再设置悬念,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渴望中找到情境中的答案。

翠鸟课文范文11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结合长期的日常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 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前观察,使学生产生真情实感

在教学新课之前,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让学生做一些适当的准备工作,以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从而对课文产生真情实感。

例如,在教学《特别的作业》一文时,教师可设计一个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活动,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课前观察,让学生认识到:春天来了,桃树开出了粉红的花朵,柳树吐出了嫩绿的小芽,小鸟在树上得意地唱歌,鱼儿在小河里欢快地游来游去,孩子们在草地上放起了风筝……通过观察,孩子们对春天获得了感性认识,得到了美的享受,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并懂得了要热爱大自然,爱护美丽的花草树木。在这样欢快的气氛中再来学习文章,会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知识的学习中。

二、引人入胜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要运用富有魅力的语言,通过绘声绘色的描绘、具体准确的刻画,使学生身临其境,备受感染,激发其求知欲,使其对知识不是呆板地接受而是主动积极地获取。

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学生对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景很难入情入境,更难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本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要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同样的情感,紧紧把握住文章沉痛悼念的感情基调。此时,教师可用低沉的语调说:“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停止了跳动。1976年1月11日下午,首都百万群众自发云集在十里长街上,在一片泪雨与哀哭声中向缓缓而去的总理灵车沉痛告别。直到今天,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教师满怀哀痛之情地导入课文,渲染了低沉抑郁的气氛。这样,学生一开始上课,神情就会很专注,会很有兴趣与教师交流,也感受到了教师情感的脉搏。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生就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基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形象,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

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光碟、幻灯片、录音、画片、实物、多媒体等直观形象的教具,使文本内容变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再加上鲜明的色彩、逼真的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如《翠鸟》第三自然段,写了翠鸟的行动敏捷,学生较难理解。教学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翠鸟行动敏捷?”学生很快就能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语,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就可通过多媒体演示翠鸟捉鱼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的敏捷。教师就顺势提问:“苇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兴趣高涨,这时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精炼,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翠鸟课文范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阅读教学是指以老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教师按照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设定的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素质。将阅读教学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素质,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根据相关教育理论体系规定,小学语文阅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主要包括: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尊重主体原则、面向全体原则等。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差异对症下药,并以学生为出发点设置合理的教学模式。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小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

第一,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厌倦、焦虑心理。他们年龄较小,好动,在长时间的固定阅读模式过程中思想往往会开小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对文章进行仔细分析,并对密集的文字产生厌倦心理,导致文章主旨无法把握,出错率较高。第二,对阅读学习的兴趣较弱。另外,由于课堂上封建、落后的教学模式,导致许多学生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厌倦心理。除此之外,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语文阅读文章质量差等也是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因素,都会对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一定影响。

(二)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教学目标不明确、两者结合程度不紧密、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对课本研究不够透彻等等。小学生属于智力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如果不能合理满足心理发展的需求,在该教学过程中不能领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会使小学生错过渗透的最佳时期。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创造有趣的课堂环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主要是通过教材上的文章来实现的,为了能够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本课的主题,并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促进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就以三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翠鸟》为例,教师在上课之前明确本课的教学主题为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每一个生物都能平等对待。在上课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翠鸟的外貌特征,可利用PPT来展示翠鸟的外部轮廓,让学生在读完课本后,通过绘画自行填满空余的部分,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翠鸟的了解度,也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动物写作需要掌握的顺序与技巧。

(二)为学生创造二次学习的机会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工作不仅可以在课堂中开展,也可融入课后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二次学习的机会。在学习翠鸟的过程中,同学们已经了解到大自然的奥妙以及懂得了应该尊重大自然的每一种事物。就以《翠鸟》学习为例,教师可为学生布置课后任务,让他们寻找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动物,在具体观察后对自己喜欢的外貌进行外貌描写,或是进行简单绘画。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与积极性,从而又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第二重保护。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是突显语文教学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教师能够积极专研课本知识,为学生学习创设有趣的课堂环境。

四、小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我国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教育部门和教师必须结合小学阅读的教学现状,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原则,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赵之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11.

[2]袁丽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