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冬天的故事

描写冬天的故事

时间:2023-05-29 17:48:38

描写冬天的故事

描写冬天的故事范文1

一、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时代背景。比如《芦花荡》一文中,“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一段景物描写揭示了当时芦花荡正处于日寇不断扫荡以及严密的监事和封锁中。

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着力渲染环境氛围,为下文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如,《孤独之旅》一文中,“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作者以遒劲的笔力,绘声绘色的描写了狂风肆虐、大雨滂沱、天地一片黑暗的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让主人公置身于恶劣的环境之中,成为促使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契机。杜小康就是在这种孤独恶劣的环境中逐渐长大成熟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如,《智取生辰纲》一文中,“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却监着那十一个军汉。”对天气酷热的极力描写与渲染,为下文杨志丢失生辰纲埋下了伏笔。

三、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写到:“诗人感悟,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写景往往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记叙文中的环境描是“情景交融”的环境,它融入了人物的情感。清代著名诗论家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如是说“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物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故乡》一文中,“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一段文字作者从严冬的时令、阴晦的天气、萧索的荒野等着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了故乡的荒凉凋敝的气氛,烘托出“我”寂寞、沉重、无限痛苦悲凉的心情。

又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也有两段经典的自然环境描写。“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前一段环境描写,运用了柔和和富有希望的形容词,“平静”“绿色”,写出了大海景色的平静和美好,借此衬托出我们终于完成了梦想已久的凡尔赛之行的愉快和喜悦;后者则通过“紫色”“阴影”“钻”等词语写出了大海的昏暗,衬托出我们遇到贫穷的于勒叔叔,明白了我们从前建立在他的经济援助基础上的种种计划都成为泡影之后的沮丧与失望的心情。

四、预示人物命运

在叙事类的文体中如果能恰当的运用环境描写,可以丰赡人物内涵,预示人物命运。如《孔乙己》一文中,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形时,“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的主人公即将在这阴冷的自然环境中最后出场,也预示着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五、体现人物性格特征

描写冬天的故事范文2

描写一个场景周记一

上个星期,我姐姐回来了,还买回来了一架9005号遥控直升飞机。这直升机的外观好看得很。

直升机上有12盏灯,其中两盏大的,还有10盏小的。机壳上面有盏灯,下面也有一盏灯。夜里玩的时候可亮了,像马路上的大灯,又像成千上万只荧火虫聚在一直似的。电源是由一个电板控制的,因为飞机身上有2个马达,一个大马达,一个小马达。后面的机翼是钢铁做的一个梯形,下降时机尾就会先着地,然后靠着地面慢慢下降。机翼是飞机飞行时最关键的部位,如果少了这个重要部件,飞机就不能飞起来。它是由4个部分组合而成的。飞行时必须将机翼的位子摆好,不然容易发生机翼因相互撞击而发生事故。机翼的上面有一个平衡杆,它是用来平衡飞机的。

遥控器上有11只电池,这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天线就有1米长。遥控器上是有加速装置的,一格一格点上去,就像加速度,时速加快,飞行高度也会加快提升,最高能上升到10多米。如果天线加长部分不拉出来,至多也只能上升到3米左右。

这直升飞机设计如此精巧,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描写一个场景周记二

刺骨的寒风丝毫不讲情面的刮去了人们丰收的喜悦,鹅毛大雪覆盖了一切喧嚣,同时也覆盖了晴朗的心情。寒风中,“讨厌冬天”这个话题以风为载体传遍整个城市,也传到了冬天本人的耳朵里,但冬天并不伤感,她仍旧那么冷静、那么自然,她知道,时间一天天过去,她的孩子——春天,就快回家了。

故事中的冬天恰似现实生活中的幕后工作者,或者是舞台上表演“反面人物”的,他们甘愿受苦受累,只要演出顺利进行,他们会认为那汗水就是甘露;无论导演怎样将反面角色丑化,他们都认为成功反衬正面人物是自己的责任。风光过后,人们往往记得台上哪位演员的表演出色,可谁又能说出这台晚会总策划的名字;电影结束,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英雄救美的动人场景,可谁又会关心“坏人”为拍摄“挨打”受了几处伤。

诚然,晚会的看点着实在明星的表演,电影的卖点的确在主角的英姿,可看过、笑过之后,别忘了稍带上幕后的演职人员,仅仅这样,那些“冬天”们就会很感动了。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简单的词藻蕴含着的哲理开导着一代又一代人,可总觉得这对冬天有点不公平,给人的感觉似乎在劝你:再熬两天吧!想想春暖花开,这该死的冬天就不那么难熬了!

可你是否知道,没有大雪为土地保温,春天的播种会顺利吗?没有冬日的冻结,春季泥土会湿润吗?没有严冬的磨练,春姑娘的脚步会那么健康坚定吗?冬天是春天的母亲,这话一点没错。所以,不才的我想盗版一下雪莱他老人家的话:没有冬天的到来,就没有春天美丽的临近。冬天是伟大的母亲。

春天固然绚丽,夏天着实热情,秋季的确丰满,大多数人都想像他们一样,清纯、阳光、稳重。可我却喜欢冬天,不是我假装另类,不是故作个性,我真的爱冬天的那份冷静、那份无私、那份宽容。由我的性格取向,我以后很可能作一位幕后人,默默奉献的那种职业,我喜欢它,就像我喜欢冬天一样。我会尽心尽力,虽然我不风光;我会踏实肯干,虽然我不耀眼。因为我认为:

作个“冬天”,更有魅力。

描写一个场景周记三

下午,沉浸在书的海洋中,不亦乐乎。

描写冬天的故事范文3

关键词:鲁迅小说 景物描写 意境

鲁迅先生可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奠定了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基础;又以其创作的强烈启蒙性和批判性,被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在逝世后又作为“民族魂”,成为20世纪后中国一个巨大的象征性存在。纵观以往的鲁迅研究,新时期以前大多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立论,重在阐释其思想主题诸方面,以至于鲁迅作品作为文学艺术的某些方面被忽视。直到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从情节、结构模式等角度,对其小说的形式特征和实验性加以探讨,遂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也指出一个事实:“鲁迅的《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2]其实,不仅是《呐喊》和《彷徨》,鲁迅的另外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加以理解。

本文即试图从景物描写这一角度对鲁迅小说加以分析,探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经验,尤其是诗歌经验对于鲁迅小说独特风格形成所具有的意义。这即是说,鲁迅的小说,极大地借鉴了中国传统抒情文学的艺术经验,以诗歌笔法为小说技巧,从而赋予小说一种诗意的美――在叙事之外,呈现出一种中国传统抒情文学的特色,将古典诗歌中的写景经验融入到现代小说的创作中。鲁迅小说中,对景物的描写大多以平常之景为对象,运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将景物描写与小说的情感表达紧密结合,对营造小说的情感氛围、烘托人物性格、寄托作者情感,以及加深小说的主题意蕴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清代王夫之所说:“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3],鲁迅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更将感情融入其中,使得其小说具有了“一切景语皆情语”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之美与诗性特征。

一、以平淡之语为平常之景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都属写实风格,因此,小说中大多是读者目所能及的、生活中常见之景物。《故事新编》虽是以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笔调对古典神话传说加以改造,但在对景物的描写过程中,鲁迅还是坚持了现实主义的笔法,以期获得某种真实感,从而避免了纯游戏的荒诞性。对这类平常之景加以描绘,尤其能够显示一个作家的写作功力;而鲁迅更是能够举重若轻地,用近乎白描的平淡之语进行描写,“描人所不能描之景”[4],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就平常之景而言:如《祝福》中对冬日节日氛围的描绘:“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过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鲁迅选取“天空”作为展现节日欢乐的氛围的典型意象,将“可睹而不可取”[5]之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又如《一件小事》中对冬日北方城市街道的描绘:“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洁白的大道”五个字即将寒冷、人烟稀少的冬日街道送到读者眼前,直得王维“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之精魂。《故乡》中一句“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一个“抖”字便把冬日寒风料峭而旧宅凋敝的景象描绘了出来。《风波》中“嗡嗡的一阵乱嚷,蚊子都撞过赤膊身子,闯到乌桕树下去做市”,生动地将夏日傍晚的蚊虫集散呈现在读者眼前。《白光》中“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略有些浮云,仿佛有谁将粉笔洗在笔洗里似的摇曳”,俨然一副水彩画。而《社戏》中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则仿佛一部画面生动的电影。《铸剑》中的“杉树林的每一片叶尖,都挂着露珠,其中隐藏着夜气。但是,待到走到树林的那一头,露珠里却闪出各样的光辉,渐渐幻成晓色了。远望前面,便依稀看见灰黑色的城墙和雉堞”;《补天》中的:“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浮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星便在那后面忽明忽灭得 眼。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边,却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则属另一色调的画面。

就平淡之语而言:如《狂人日记》中就借“狂人”之口显露出来:“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今天全没月光”。对月亮进行平淡直白的描写,却简单有力。《出关》中,老子所见之景:“只见外面全是黄土的平原,愈远愈低;天色苍苍,真是好空气。这雄关就高踞峻坂之上,门外左右全是土坡,中间一条车道,好像在峭壁之间。实在是只要一丸泥就可以封住的”,将荒凉、了无人烟的关外之景勾勒了出来。又如《伤逝》中,涓生以重回会馆所见之景展开回忆:“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鲁迅连用五个“这样的”描绘涓生曾经无比熟悉的、而今却已物是人非的景象。《弟兄》中,“院子里满是月色,白得如银”,用简单的句式、平常的比喻将主人公回复平和的心境表现了出来。

鲁迅小说中描绘的景物不单以平常之景、日常之物为主,而且大都通过平淡自然的语言描绘出来。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备受推崇,如谢灵运诗歌如“初发芙蓉”的风格,李白推崇“清水出芙蓉”的诗歌之美,皎然推崇“风流自然”的诗歌。鲁迅认为,“传神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6]事实上,鲁迅的小说在描绘景物的时候,大多采用白描的手法,也仅以寥寥几笔勾勒出景物的特征。这一点和杜甫所言“语不惊人死不休”不同,也和西方现代文论所重视的“陌生化”的艺术技巧恰恰相反,实在是非常高明的一种修辞。

二、以景物描写来丰富作品意味

中国传统诗歌追求平淡的语言,但同时还要从平淡的语言中读出多种意蕴来。这正是文学作品的蕴藉、诗意和美感所在。正如《二十四诗品・自然》中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宋代苏轼也强调“发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7]。“浓尽必枯,淡者屡深”[8],传统诗歌向来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为至境。鲁迅的小说主题丰富、人物生动、风格多样,但无疑,大量的景物描写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鲁迅曾说过:“表面上的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9]其实,岂独是画或雕像,在艺术中,任何一处的人或物的描绘都是人物风貌和艺术内涵的体现。鲁迅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正是以平淡自然的语言,为小说营造出了丰富的情感氛围、烘托出人物心情,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更加深了小说的主题意蕴。

首先,通过景物描写来营造小说氛围。正如上文所举《伤逝》开篇连用五个“这样的”来描绘会馆旧居的环境,为涓生、也为读者营造出强烈的物是人非之感。这样的例子在《伤逝》中还多有表现,涓生回到子君离开后的租屋,“我遍看各处,寻觅子君;只见几件破旧而黯淡的家具,都显得极其清疏,在证明着它们毫无隐匿一人一物的能力。我转念寻信或她留下的字迹,也没有;只是盐和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却聚集在一处了,旁边还有几十枚铜元。”又将子君主家的景象、离去时的留恋以及涓生的失落心情勾勒了出来。宋代张戒论诗,认为“诗人之工,特在一时情味”[10],正是此意。

其次,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阿Q正传》中的“靠西墙是竹丛,下面许多笋,只可惜都是并未煮熟的,还有油菜早经结子,芥菜已将开花,小白菜也很老了”正是饥饿的阿Q眼中之景。《弟兄》中张沛君以为弟弟病重时所见之景:“……惘然地回身,经过院落时,见皓月已经西升,邻家的一株古槐,便投影地上,森森然更来加浓了他阴郁的心地。突然一声乌鸦叫。这是他平日常常听到的;那古槐上就有三四个乌鸦窠……”,用夜晚的阴森、惊心之景来烘托张沛君的沉重心情,这正与他知道是虚惊一场之后的所见之夜景。与“院子里满是月色,白得如银;‘在白帝城’的邻人已经睡觉了,一切都很幽静”的安宁祥和之景形成鲜明对比,人物心情的变化早在景色的转变中完成了。

第三,通过景物描写来寄托作者的情感。刘熙载说“景以寄情”[1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12],好的作家,总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之中。景与情,在文学作品中互为表里,“景随情至,情繇景生”,这是中国抒情文学最根本的特征。《在酒楼上》中“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鲁迅以斗雪盛开的梅花和山茶花来表现一种热烈、勇敢、高傲且不畏孤独的斗争精神。《药》中,“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一句,除了交代时间之外,更寄托了鲁迅对中国社会日久的黑暗和人民麻木精神的痛心疾首。

最后,通过景物描写来加深主题意蕴。多篇小说以景物描写作为结尾,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情思与想象。《祝福》以“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结尾;《孤独者》结尾两次写景“潮湿的路极其分明,仰看太空,浓云已经散去,挂着一轮圆月,散出冷静的光辉”“月光底下……”;《药》中的“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明天》里:“银白的曙光又渐渐显出绯红,太光接着照到屋脊。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地叫”等,都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味道。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佚文)说:“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13]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从一个方面看,固然是“秀”,其存在本身构成一般小说中与人物、情节并列的第三要素:环境,从而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品格;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作品氛围、人物心情、作者情感和主题意蕴,也借此得以传达和深化,又属于作品“隐”的一面,从而赋予作品以深度和意味。

三、以景物描写来建构小说意境

中国古代诗歌,以能营造意境者为佳。意境,南宋范文认为“情景相融而莫分”即为意境,姜夔认为诗歌需要“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吴渭说“意与景融,辞与意会”,至清代王夫之则总结“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14]意即情景交融者则是意境。

然而,意境论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衍生出追求“文外之旨”的另一层次,如刘禹锡认为:“诗者,其文章之蕴邪!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合。”[15]唐代皎然说:“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16],其后司空图也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17]和“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说法,认为诗歌之美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18]。”苏轼更有“味在咸酸之外”“妙在笔画之外”的说法。

描写冬天的故事范文4

对中学生而言,寄寓性文章是写作难度较大的一类文章。

寄寓性文章借助具体形象事物来比喻抽象的哲理、传达富有感情的人生意义,文章含而不露、耐品耐读。大千世界,物象万种;文章的寄寓性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我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决定的。具体客观的东西,我们接触它、熟悉它,心有所思、情有所钟,探其幽微、悟其秉性,从而寄托某种深刻的哲理。文章一旦有了寄寓性,作品的意象就有了不可多得的深度。挖掘寄寓性文章的写作,你就会发现:卑微的小生命蚂蚁也拥有伟大的精神力量;翩翩起舞的蝴蝶在它实现梦想飞上蓝天之前,是经过了痛苦蜕变,破蛹为蝶的。从以上发现就能得出“哪一种成功不需要代价,哪一次辉煌不需要痛苦,哪一种飞跃不需要奋斗”的结论。我的一位学生在文章《避雨》中,写了自己在一次放学的途中,没有避雨而回了家,虽然全身被浇透,但是却得出没有避雨而经历了一次真正的考验的故事。在人生的道路上,不避雨的人生往往走得更远、更成功,雨后的彩虹对其来说更有意义;他们希望自己的人生中能够多几场雨,无论大雨或是小雨。如果能够受住雨的洗礼,这也是一种人生的美丽。

笔者在一次以《冬》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的习作只作一般描写,没抓住事物特征。其中无所寄寓的文章占大多数;描写较生动,有一定事物特征,寄寓性不深的占一小部分;角度小而新、寄寓性较深的只有几篇,这几篇文章之所以取胜就是因为文章富于寄寓性。如《母爱里没有冬季》,写出了虽然冬季寒冷,却从母亲那里得到温暖,从而感受到无论头上是怎样的天空,“我”都准备迎接任何风暴。又如《冬天的路》,写了不管冬天多么不好过,路还是要走的;人只要活着,不论外界环境多少恶劣,我们也要去适应,用顽强的精神去征服它;人生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困苦和磨难在什么地方等着我们。再如《冬天的生机》中描写了一群俊男靓女穿着五彩缤纷的服饰,手持冰淇淋,从而感受到了:冬不是生命的终结,不再是萧条,不再是冷寂;冬是孕育生命的日子,冬在我们生活中充满着生机和韵味。

寄寓性文章蕴涵深刻,给人回味、给人启迪,同学们一旦掌握了寄寓性写作手法,自己的作文就会被列为上乘、高人一筹。

描写冬天的故事范文5

时序变换法又叫时间推移法,即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一种写作手法。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的过程,按时间顺序写作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容易让人理解、接受。

下面谈谈时序变换法在作文中的运用。

1.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事情的发展过程,适合记事的记叙文和小说、寓言、童话的写作。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发生、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把故事叙述完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以“项链”为线索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借项链(开端)——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展)——发现项链是假的(高潮、结局),情节曲折,构思精巧,引人深思。

2.按照季节的变化描绘事物,抒发感情,适合写景状物的散文的写作。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每一个季节都会触动我们的心灵,每一株草、每一朵花、每一棵树,都在四季中展示着自己美丽的容颜,以四季为顺序写作,思路清晰,便于抒发内心的真情。如作文《四季的帆》,有四个小标题——春之颂(突出了春天的温暖)、夏之恋(突出了夏天的甜美)、秋之思(突出了秋天的萧瑟)、冬之盼(突出了冬天的沉寂),最后抒情:只有高扬起四季的帆,才能航向希望的明天。

3.按照地点的转移记叙景物的变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移步换景”法 , 适合游记散文的写作,以“游踪”为序,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随着立足点的变化,作者变换描写对象,从岱宗坊开始,描写了虎山水库、七真祠、一天门、经石峪、二天门、云步桥、慢十八盘、紧十八盘、南天门、天街等处变化多端的景色,有主有次,描写具体生动,作者俨然是一位出色的导游,跟随他,我们也领略了泰山的无限风光。

4.按照人的认识过程由浅入深地记叙,适合由人、事阐明哲理的散文的写作。事物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深入的。如《天使原来是这样的》以“我对天使的认识过程”为线索,写了三个阶段:童年时,我十分迷恋天使,认为天使时刻守护在我的身边,她身着轻柔的白纱裙,有一对美丽的翅膀,浑身笼罩着神秘的光华,;长大后,我开始认真研究天使,试图证明天使的真实存在;现在,我发现生活中天使无处不在,只要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每个人都是天使。

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能让读者迅速把握全文的内容,但也容易写成流水账,使人感到乏味。为了避免平铺直叙,有的人也常常有意打乱时间的先后顺序,采用倒叙的手法来写,即把后发生的事写在前面。运用倒叙可以为文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倒叙有以下两种写法。

1.把事情的结局放在开头,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件的经过。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开头先写小说的结局——祥林嫂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地死去,接着按时间顺序回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2.将事件中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片段放在前面,然后回忆过去,再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件。如郑文光的纪念布鲁诺的文章《火刑》开头“从囚房的狭小的、隔着铁栅的窗户望进去,可以看到有几个穿着红色、黑色或白色长袍,头上戴着尖尖的高帽子的人,围在一条板凳四周。板凳上捆着一个头发又长又脏、胡子像野草、衣服破成一片片的人。在他脚下,有一锅热腾腾的油,一个穿黑衣服的人把油一勺勺地泼到他的脚上,每泼一下,他就抽搐一下,并且发出迷迷糊糊的咿呀声。”文章一开始就把一个惨烈的镜头推到我们面前,读者不禁要问:“他是谁?他为什么穿得如此破烂?他为什么要受如此的酷刑?”然后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布鲁诺的经历、思想及所受的迫害,最后又回到眼前,布鲁诺被审判,最后被活活烧死在百花广场。

(责编 张晶晶)

描写冬天的故事范文6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们在散文写作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往往借助特定的景物描写,达到或突出,或渲染,或烘托的艺术效果,取得了诗情画意的作用。简而言之,笔者总结了景物描写在初中语文散文作品选中有以下几种艺术处理。

一、对比

红花尚须绿叶衬。有的景物在与其他景物的对比中才能更显神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文章一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么一来,作者的情感通过对比一览无余,让我们从未去过济南的人也对之心驰神往:济南的天气太好了,任何地方只要和济南一比,都有欠缺,仿佛只有济南,只有冬天的济南,才得天地之精华,最适宜人居住,冷暖相宜。

《行道树》为了赞美行道树,将它和生活在原始森林里的同伴进行对比:“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都生活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行道树则不同,它们“立在城市的飞尘里,唯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煤烟”。这里用生活在森林里的树作反衬,更突出了行道树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当然,这种对比衬托均带有作者的临时偏见和主观色彩,并非说这些用以衬托的景物不美,换一个作者或者换一个角度,它们也可以成为被赞颂的对象。

二、组合

有些景物单一来看,并无出众之处,不是很美,如果将类似的景物组合起来,就显得富有情趣了。

例如,知了的叫声,黄蜂的轻吟,碧绿的菜畦,单独成景,都怕难成美景。但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将石井栏、皂荚树、桑葚、油蛉、蟋蟀等景物组合在一起,加上人在园中的活动,百草园中一幅生气盎然的春夏秋景图就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百草园的确是每个小孩子童年的乐园。这就是景物组合的魅力了。

三、设境

有的景物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产生美感或特定的意义。梁衡《夏感》一文,写到夏天“好像炉子上的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火红的太阳烘烤着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将夏天来临的过程用比喻的方式形象写开了,同时用“太阳”这个特定情境下的事物将夏天的特点写了出来,没有太阳的夏天,是夏天吗?肯定不是的。此外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又是怎么去做的?文章虽没明说,但从语境中透出的景物却告诉我们,人们的勤劳,迎来了丰收,取得了硕果,你可以看到麦浪一直延伸到山边。如果不是夏日的来临,我们就很难看到这么一个充满着热情、丰收的景象。

当然,在《春》这一课里,提到春草的描写,在这一段结尾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这一系列动作的描写,绝对不是春草发出的,而是去踏春的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春游的雅兴,而在这一情境的激发下,人们在如此美景引诱下,才会成群结队在春天里进行游戏,给这春天添加生机。景是美的,如果缺少了人类活动,就会显得死气沉沉;只有有了人类的踪迹,才能创造一个生趣盎然的大自然。这也是作者由衷要赞美的春了吧!

四、优选

自然景物有优有劣,写入作品,当然必须经作者进行优选;符合作者文中宣扬基调的,明确写入;不符合的,再好也要予以舍弃。例如《土地的誓言》这篇散文,作者为了突出对东北故乡的思念,写出东北特有的景物与事物,“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志漂亮的白桦树,奔流似的马群,嗥鸣的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这些东西无一不是作者熟悉的,魂牵梦绕,始终记挂着的。而这些也只有在东北大地上才能见到,这是作者故土的标志。并且只有这些景物,才把作者对故乡的牵挂写得淋漓尽致;才写出了东北的富饶与美丽。可是,这么美的故土,却陷入了日寇铁蹄之下,是多么令人愤慨。通过这些景物,我们不难读出人的情感,依恋着,痛苦着,渴望着,完全切合作者所要营造的浓浓的思念的情境。如果把黄土高原、小桥、流水等写进该文,则会显得不伦不类。

再如《济南的冬天》,写水的清、绿,突出济南天气的暖,赞美济南的冬天。作者在文中写的是水中植物——水藻,反复突出水的清、绿,天气的暖。例如,“水呢,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多么形象,多么可爱。其次写了垂柳,仅仅简单一句话: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侧重水的清来写。但作者全方位考虑,依然优选水藻,淡化垂柳,都是为了突出济南的天气服务的。

五、引用传说

有些散文,景物写得很多了,让读者从景物中感受到风光的无限美好,如果再附以神话传说,就会使之具有神奇色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完了百草园中春夏秋之景,已经很美了吧,让人觉得再无可写之处了。但是,作者笔锋一转,“长的草里是不去的”,不觉吊起了你的胃口,为什么?十分自然地插进了一个美女蛇的故事:年青人在独处时,听到美女蛇的叫声,赶快答应了,结果引来杀身之祸。幸被老和尚识破,借此逃过一劫。这一故事渲染了百草园的神秘气氛,将百草园作为乐园的另一面揭示了出来。乐园之中也有秘密,让人惊惧。

描写冬天的故事范文7

关键词:记叙文;阅读教学;阅读技能

现行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大部分初中生的记叙文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其主要是学生对阅读技能的把握和运用不尽如人意。如何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值得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与研究。本文以记叙文阅读中常见的四个作用类考点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提高记叙文阅读教学效果。

一、标题作用的教学

在记叙文中,标题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作品主题、文章线索的体现,或设置悬念,或引起读者思考等。笔者在教授《地毯下的尘土》(七年级下册)标题“地毯下的尘土”的作用时,首先授予学生分析标题作用的方法、思路,让其揣摩并讨论,然后师生共同归纳:这一标题不但暗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小姑娘米妮自觉主动地打扫地毯下的尘土,是表现米妮诚实的重要情节,即揭示了主题。并将之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以中考考题“盐城卷第18题(文本《做客》):小说以‘做客’为标题有什么作用?”和“菏泽卷第17题(文本《苦瓜》):文章以“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为范例,做如下点拨:盐城卷试题考查标题“揭示作品主题、激发读者思考”等作用:“做客”可理解为“谁做客?到谁家做客?”设置悬念,反映社会现象,引起读者思考。菏泽卷试题考查标题“体现文章线索、揭示作品主题”等作用:①全文以苦瓜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②用苦瓜象征母亲的品格,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与怀念。再辅以“重庆卷第13题(文本《在冬夜里歌唱的鱼》):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歌唱”指什么?题目起什么作用?为巩固练习,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比较、去揣摩,明白其实课外阅读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寻的,是有方向性的!借此确立“立足于课内,服务于课外”的理念。

二、文章首段作用的教学

在记叙文中,首段的作用:或开篇点题,或总领全文,或点明主旨,或体现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或引出下文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等。笔者是这样分析《忆读书》(七年级上册)的首段:作者开篇就写到“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总领全文,突出作者对读书感受、体会的强烈;短短一句话抓住了读者,激起了读者往下看的兴趣。并以“菏泽卷第14题(文本《苦瓜》)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为例。授予学生分析思路:本试题考查了“首段点明主旨、引出下文、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这些作用。不能删掉。因为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是为下文描写母亲精心为“我”种苦瓜、烧苦瓜作铺垫,突出母亲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品格。让学生去感知、去探索、去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完成练习:考题“天水市第25题(文本《温暖的书然诺》):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附文本:窗外是久违的春天,明媚而和煦;案上是我喜欢的书,《诗经》《楚辞》《论语》《史记》……)。学生通过课内讲解、引例分析、课外巩固这一系列环节的训练,发展了知识迁移能力。

三、环境描写作用的教学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描写。它们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以景物的优美衬托人物美好的心情;或以景物的凄凉衬托人物悲惨的命运等。笔者结合《孔乙己》(九年级上册)第1~3自然段来分析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社会环境的描写,主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典型环境,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以第11自然段为例来分析自然环境的作用:“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这一自然环境描写,预示着悲剧即将发生,为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的出场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继而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河南省卷第9题(文本《漓江情韵》):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附文本: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为例,做如下分析:本试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引起下文。③营造朦胧的诗情。④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最后以“重庆卷第15题(文本《在冬夜里歌唱的鱼》)第③段中写到:‘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这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请分析它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和“上海市卷”第17题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附文本:莺飞草长的阳春三月,浙江义乌西乡山区的天气还相当冷……当晚霞在西山架上一消失,村庄便由沉沉的黑夜主宰了一切,死寂得只听见偶尔的狗吠。)来巩固。通过反复练习就会大大发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较好地掌握这些阅读技能,做起题目来得心应手,在课外阅读中受益匪浅。

四、修辞方法作用的教学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拟人、比喻、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夸张等。拟人是把物人格化,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排比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还便于语义的层层递进;反复可以突出语义或强调情感。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仅以拟人和比喻为例来说明,笔者在《石榴》(七年级下册)第6段“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还看见过吗?”这一段文字的课堂教学中是如此分析的:本句话写石榴的果实,作者兼用拟人和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石榴果实成熟时的样子(似“破口大笑”)和石榴籽的形状、色泽(如“透明光嫩的皓齿”),语言准确传神而又生动活泼,更加突出了石榴的“可爱”。并以河南省卷第11题(文本《漓江情韵》):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附a句: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b句: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为范例,加以说明,分析如下:a句把雨雾中的漓江比作朦胧诗,把远处江中隐约可见的小舟比作破折号,形象地写出了小舟的形态,生动别致,富有诗情画意。b句把被笑声惊飞的水鸟比作一串黑色省略号,形象地写出了水鸟渐飞渐远的身影,生动别致,富有诗情画意。

总之,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以相应的中考试题为延伸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迁移、创新,从而使课堂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尽快地提高记叙文阅读教学效果。

描写冬天的故事范文8

2.描写人物神态:无精打采 容光焕发 愁眉苦脸 垂头丧气 神采奕奕

3.描写人物心理:忐忑不安、心急如焚、心惊肉跳、心如刀绞、提心吊胆

4.描写心情高兴:欣喜若狂、欢天喜地、喜上眉梢、兴高采烈、笑逐言开

5.歌颂人物品质:视死如归、宁死不屈、奋不顾身、舍己救人、不屈不挠

6.表示批评指责: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画蛇添足、亡羊补牢、刻舟求剑

7.描写人多场面:门庭若市、比肩继踵、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万人空巷

8.包含人体器官:语重心长、明目张胆、赤胆忠心、刻骨铭心、触目惊心

9.描写色彩: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万紫千红、姹紫嫣红

10.描写美好春光:春光明媚、春*满园、鸟语花香、桃红柳绿、百花争艳

11.描写秋天美景:秋色宜人、秋风送爽、硕果累累、燕过留声、天朗气清

12.描写冬天美景:冰天雪地、天寒地冻、数九寒冬、白雪皑皑、寒冬腊梅

13.描写历史故事:三顾茅庐、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完璧归赵、一鸣惊人

14.描写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守株待兔、老马识途、叶公好龙、惊弓之鸟

15.描写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八仙过海、火眼金睛

16.带“雨”的:暴风骤雨、和风细雨、春风化雨、呼风唤雨、凄风苦雨

17.带数字成语:十全十美、一尘不染、一丝不苟、一刀两断、十拿九稳

18.含动物成语:对牛弹琴、虎头蛇尾、马到成功、亡羊补牢、单枪匹马

19.含植物成语:望梅止渴、瓜田李下、投桃报李、花枝招展、花红柳绿

20.表示时间成语:一刻千金、夜以继日、日新月异、长年累月、三年五载

21.表示方向成语:前赴后继、里应外合、南辕北辙、左顾右盼、东奔西走

22.表示关心帮助:助人为乐、无微不至、体贴入微、抑强扶弱、急公好义

23.表示团结合作: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志同道合、和衷共济、生死相依

24.表示取得胜利:马到成功、胜券在握、旗开得胜、直捣黄龙、成竹在胸

25.表示知识丰富、学问深广:博大精深、博学多才、饱学之士、满腹经纶、博闻强识

26.含“如”的成语:一见如故、表里如一、如鱼得水、如日中天、如火如荼

27.含“龙”“虎”的成语:龙潭虎穴、来龙去脉、虎头蛇尾、龙腾虎跃

28.表示学习刻苦认真: 全神贯注、十年寒窗、手不释卷、废寝忘食、聚精会神

29.表示工作态度:埋头苦干、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30.带“思”“想”的成语: 左思右想、深思熟虑、苦思冥想、胡思乱想、痴心妄想

31.形容天气很热;汗流浃背、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挥汗如雨、夏日炎炎

32.描写语言: 哑口无言、无言相对、七嘴八舌、夸夸其谈、妙语连珠、口若悬河、谈笑风生

33.表示服饰:衣冠楚楚、素净淡雅、花里胡哨、衣衫褴褛、西装革履

34.描写建筑物:古色古香、金碧辉煌、富丽堂皇、雕梁画栋、古朴典雅

35.描写湖光山色:重峦叠嶂、湖光山色、别有洞天、不同凡响

36.表示悔过自新、勇于认错:翻然悔悟、迷途知返、改恶从善、

浪子回头、洗心革面、弃旧图新、回头是岸

37.人物品质(褒义词):舍己为人、拾金不昧、先人后己、助人为乐

38.贬义词:骄傲自大、鼠目寸光、守株待兔、不学无术

39.成语(寓言故事)(带有动物的成语)(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叶公好龙、守株待兔、画蛇添足

40.表示时间短:说时迟,那时快、一眨眼、一刹那、一瞬间

41.表示看:眺望、打量、俯视、瞧、盯、仰望、扫视

42.表示说:叮嘱、关照、吩咐、训斥、表扬、喊、嚷、叫

43.表示拿:抓、握、拎、提、抢、捡

44.表示喜欢:心爱、喜爱、疼爱、逗人喜爱、爱不释手

45.近义词组成的词语:出现、护理、寒冷、炎热、明亮、修补、思想、奔跑

46.反义词组成的词语:天地、黑白、高低、上下、前后、存亡、生死

47.有数字的四字词语:一心一意、二人同心、三心二意、四面八方

48.表示认真的词语: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全神贯注、一心一意

49.表示高兴的词语:眉开眼笑、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喜笑颜开

50.表示心情的词语:心惊胆战、半信半疑、忐忑不安、兴高采烈

51.表示神态的词语:眉开眼笑、目瞪口呆、怒目圆睁、气势汹汹

52.带身体部位的词语:手忙脚乱、手舞足蹈、七嘴八舌、摇头晃脑

53.带有同一部首的词语:海滩、波涛、汹涌、游泳、洗澡、灿烂、议论

54.春:春暖花开、春回大地、桃红柳绿、鸟语花香

55.夏:夏日炎炎、烈日高照、骄阳似火、绿树成荫

56.秋:秋高气爽、秋风习习、落叶纷飞、金秋十月

57.冬:冰天雪地、大雪纷飞、银装素裹、白雪皑皑(也是描写雪景、景色词)

58.争先恐后:天南地北、有始无终、七上八下、大同小异

59.千姿百态:精挑细选、日思夜想、奇思妙想、朝思暮想

60.表示静:安静、寂静、幽静、宁静、静悄悄

61.含有“美”的词语:优美、秀美、健美、美观、幽美

62.波浪大:波涛汹涌、惊涛骇浪、波澜壮阔、巨浪翻滚

63.地方大:辽阔无垠、无边无际、一望无迹、一望无垠

64.色彩多: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色彩斑斓

65.坚硬如铁:洁白如雪、胆小如鼠、挥汗如雨、漆黑如碳

66.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白发苍苍、眉清目秀、相貌堂堂、一表人才

67.描写人才华的词语:才华横溢、才华出众、博古通今、博学多才、出口成章

68.描写人智慧的词语:足智多谋、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冰雪聪明、才思敏捷

69.描写人本领的词语:能歌善舞、文武双全、妙笔生花、棋艺精湛、医术高明

70.带有两个动物的词语:兔死狐悲、虎背熊腰、鹤立鸡群、指鹿为马、生龙活虎、

杀鸡儆猴、指鹿为马、龙争虎斗 兔死狗烹 蛇鼠一窝、鸡鸣狗盗 杀鸡敬猴 、

狼狈为奸、鹬蚌相争 虎头蛇尾 狐假虎威 牛头马面 獐头鼠目 獐麇马鹿 指鹿为马

照猫画虎 画蛇添足 争猫丢牛(争鸡失羊) 指鸡骂狗 仗马寒蝉 蛛丝马迹 羊质虎皮

燕语莺啼 鹰嘴鹞目 狐假虎威 燕语莺声 鱼跃鸢飞 杀鸡敬猴 雁杳鱼沉 蛇鼠横行

巴蛇吞象 龙争虎斗 卧虎藏龙 生龙活虎 龙飞凤舞 兔死狐悲 兔走鸟飞 牛鬼蛇神

蛇蝎心肠 龙跃凤鸣 鼠肚鸡肠 鼠窃狗盗 鼠牙雀角 猫鼠同眠 社鼠城狐 牛鼎烹鸡

土牛木马 虎背熊腰 童牛角马 虎头蛇尾 虎踞龙盘 虎入羊群画虎类狗 狼吞虎咽

龙行虎步 龙潭虎穴 生龙活虎 降龙伏虎 藏龙卧虎 龙蛇混杂 龙肝豹胎 牛鬼神蛇

71.带有故事的成语:画龙点睛、叶公好龙、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狐假虎威、

亡羊补牢、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杯弓蛇影、指鹿为马

四个意思并列的词语:风霜雨雪、纸墨笔砚、亭台楼阁、琴棋书画、

跌打滚爬、息怒哀乐、酸甜苦辣

72.描写一年的开始: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73.表示时间过得很快:岁月如流、日月如梭、尺璧寸阴、光阴似箭

74.描写水面波浪很大:江流浪涌、水流湍急、江水汹涌、汹涌澎湃

75. 描写水静没有波浪:水平如镜、波光粼粼、风平浪静、明丽如镜

76.比喻事情不可能或很难实现:纸上谈兵、孤掌难鸣、强人所难、

痴心妄想

77. 比喻威力极大:排山倒海、一泻千里、雷霆万钧、震天动地、

气壮山河

78. 比喻人的力量大:人定胜天、旋乾转坤、人多势众

79. 表示人的才能、本领非常突出: 多才多艺、炉火纯青、笔走龙蛇、

一气呵成、生花妙笔、无所不通

80.形容人说话或谈论的: 头头是道、娓娓而谈、信口开河、侃侃而谈、

老生常谈

81.形容朋友多的:高朋满座、宾客盈门

82.形容情谊深的:情投意合、心心相印、情同骨肉、形影不离、十指连心

83.写出与写作有关的成语:笔走龙蛇、一气呵成、生花妙笔、栩栩如生

84.褒义词成语:先人后己、舍己为人、永垂不朽、鞠躬尽瘁、忠于职守

85.含拟人的成语:百花争艳、兔死狐悲、天愁地惨、哀鸿遍野

86.含夸张的成语:壮志凌云、一毛不拔、垂涎三尺、一目千里、怒发冲冠

87.首尾相同的成语:精益求精、神乎其神、忍无可忍、痛定思痛

88.描写月夜:月光似水、皓月当空、明月如镜、月大如盘

89.含反义词的:深入浅出、有始有终、天南地北、出生入死、化险为夷

90.含近义词的:深思熟虑、精打细算、冥思苦想、高瞻远瞩

91.描写友情的成语

推心置腹 肝胆相照 情同手足 志同道合 风雨同舟 荣辱与共 同甘共苦 关怀备注

心心相印 海誓山盟 拔刀相助 亲密无间

描写花的成语

万紫千红 春暖花开 鸟语花香 姹紫嫣红 花红柳绿 百花争艳 锦上添花 火树银花

昨日黄花 春花秋月 过时黄花 花团锦簇 花枝招展

92.描写山的成语

崇山峻岭 山明水秀 山穷水尽 大好山河 刀山火海 地动山摇 高山深涧 悬崖峭壁

峰峦雄伟 漫山遍野 江山如画 锦绣山河

93.描写颜色的成语

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 一碧千里 万紫千红 花红柳绿 翠xx流 姹紫嫣红 五光十色

青红皂白 绿水青山

94.表示稀少的成语

不可多得 凤毛麟角 九牛一毛 绝无仅有 空前绝后 寥寥无几 寥若晨星 宁缺毋滥

前所未有 屈指可数 三三两两 铁树开花 微乎其微 一麟半爪 一丝一毫 百里挑一

沧海一粟 千古绝唱

95.描写热闹繁华的成语

摩肩接踵 车水马龙 川流不息 纷至沓来 花花世界 举袖为云 挥汗如雨 人山人海

络绎不绝 门庭若市 万人空巷 水泄不通 人声鼎沸 人欢马叫 震耳欲聋 座无虚席

96.描写丰富繁多的成语

包罗万象 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 目不暇接 无奇不有 无穷无尽 无所不包 丰富多彩

五花八门 眼花缭乱 洋洋大观 一应俱全 应有尽有 应接不暇 比比皆是 星罗棋布

不可计数 层出不穷 绰绰有余 多多益善 多如牛毛 俯拾皆市 举不胜举 漫山遍野

97.含有“云”字的成语

九霄云外 腾云驾雾 壮志凌云 风云变幻 风起云涌 行云流水 过眼云烟 烟消云散

风卷残云 浮云蔽日 孤云野鹤 烘云托月

98.含有“雨”字的成语

大雨倾盆 血雨腥风 风雨交加 风调雨顺 枪林弹雨 风雨同舟 风雨无阻 未雨绸缪

和风细雨 狂风暴雨 满城风雨 滂沱大雨 春风化雨 风雨飘摇 斜风细雨

99.含有“水”字的成语

水流湍急 水平如镜 高山流水 千山万水 水滴石穿 水乳交融 滴水不漏 杯水车薪

洪水猛兽 流水无情

100.描写说的成语

直言不讳 无所顾忌 拐弯抹角 真心诚意 故弄玄虚 侃侃而谈 滔滔不绝 闲言碎语

虚情假意 推心置腹 旁敲侧击 喋喋不休 慢条斯理 含糊其词 唠唠叨叨 自圆其说

振振有辞 肆无忌惮 大言不惭 娓娓动听 绘声绘色 对答如流

101.描写人的容貌或体态的成语

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 出水芙蓉 明眸皓齿 美如冠玉 倾国倾城 国色天香 弱不禁风

鹤发童颜 眉清目秀 和蔼可亲 心慈面善 张牙舞爪 愁眉苦脸 冰清玉洁 头垢面

雍容华贵 文质彬彬 威风凛凛 老态龙钟 虎背熊腰 如花似玉 容光焕发 其貌不扬

落落大方 骨瘦如柴 大腹便便 面黄肌瘦

102.描写人的语言的成语

口若悬河 对答如流 滔滔不绝 谈笑风生 高谈阔论 豪言壮语 夸夸其谈 花言巧语

103.描写人心理活动的成语

忐忑不安 心惊肉跳 心神不定 心猿意马 心慌意乱 七上八下 心急如焚

104.描写骄傲的成语

班门弄斧 孤芳自赏 居功自傲 目中无人 妄自尊大 忘乎所以 惟我独尊

自高自大 自鸣得意 自我陶醉 自命不凡 目空一切

105.描写谦虚的成语

不骄不躁 功成不居 戒骄戒躁 洗耳恭听 虚怀若谷 慎言谨行

106.描写学习的成语

学无止境 学而不厌 真才实学 学而不倦 发奋图强 废寝忘食 争分夺秒 孜孜不倦

笨鸟先飞 闻鸡起舞 自强不息 只争朝夕 不甘示弱 全力以赴 力争上游 披荆斩棘

107.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

奋不顾身 舍己为人 坚强不屈 赤胆忠心 不屈不挠 忠贞不渝 誓死不二

威武不屈 舍死忘生 肝胆相照 克己奉公 一丝不苟 两袖清风 见礼忘义

永垂不朽 顶天立地 豁达大度 兢兢业业 卖国求荣 恬不知耻 贪生怕死 厚颜无耻

108.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昂首挺胸 惊慌失措 漫不经心 垂头丧气 没精打采

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炯炯有神

109.含有夸张成分的成语

怒发冲冠 一目十行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百发百中 一日三秋 一步登天 千钧一发

不毛之地 不计其数 胆大包天 寸步难行

110.含有比喻成分的成语

观者如云 挥金如土 铁证如山 爱财如命 稳如泰山 门庭若市

骨瘦如柴 冷若冰霜 如雷贯耳 守口如瓶 浩如烟海 高手如林

111.春天

阳春三月 春光明媚 春回大地 春暖花开 春意盎然 春意正浓 风和日丽 春花烂漫

112.春天的景色

鸟语花香 百鸟鸣春 百花齐放 莺歌燕舞

113. 夏天的热

赤日炎炎 烈日炎炎 骄阳似火 挥汗如雨 大汗淋漓

114.夏天的景色

鸟语蝉鸣 万木葱茏 枝繁叶茂 莲叶满池

115.秋天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秋风送爽 秋菊怒放 秋菊傲骨 秋色迷人 秋色宜人 金桂飘香

116.秋天的景色

果实累累 北雁南飞 满山红叶 五谷丰登 芦花飘扬

117.冬天

天寒地冻 北风呼啸 滴水成冰 寒冬腊月 瑞雪纷飞 冰天雪地

118.冬天的景色

冰封雪盖 漫天飞雪 白雪皑皑 冰封大地 冰天雪地

119.早晨

东方欲晓 旭日东升 万物初醒 空气清醒 雄鸡报晓 晨雾弥漫 晨光绚丽

120.中午

烈日当头 丽日临空 艳阳高照 万里无云 碧空如洗

121.傍晚

日落西山 夕阳西斜 残阳如血 炊烟四起 百鸟归林 华灯初上 夜幕低垂 日薄西山

122.夜晚

夜深人静 月明星稀 夜色柔美 夜色迷人 深更半夜 漫漫长夜

123.城镇

风光秀丽 人山人海 车水马龙 宁静和谐

124.村庄

草木苍翠 竹篱瓦舍 山幽路辟 小桥流水

125.大楼、饭店

直指青云 古色古香 青砖素瓦 耸入碧云

126.工厂

机器轰鸣 铁流直泻 热气腾腾 钢花飞溅

127.商店

粉饰一新 门可罗雀 冷冷清清 错落有致

128.馆场

富丽堂皇 设施齐全 气势雄伟 金碧辉煌

129.学校

风景如画 闻名遐迩 桃李满天下

130.车站、码头

井然有序 杂乱无章 布局巧妙 错落有致

131.街道

宽阔平坦 崎岖不平 拥挤不堪 畅通无阻

132.花

花红柳绿 花色迷人 花香醉人 花枝招展 百花齐放 百花盛开 百花争艳

133. 草

绿草如茵 一碧千里 杂草丛生 生机勃勃 绿油油

134.树

苍翠挺拔 郁郁葱葱 枯木逢春 秀丽多姿 青翠欲滴 林海雪原 耸入云天

135.瓜果蔬菜

清香鲜嫩 青翠欲滴 果园飘香 果实累累 果实饱满 鲜嫩水灵

136.鸽子、燕子

象征和平 乳燕初飞 婉转悦耳 莺歌燕舞 翩然归来

137.麻雀、喜鹊

枝头嬉戏 灰不溜秋 叽叽喳喳

138.鹦鹉

鹦鹉学舌 婉转悦耳 笨嘴学舌

139.啄木鸟

利嘴如铁 钢爪如钉

140.鸡鸭鹅

神气活现 昂首挺胸 肥大丰满 自由自在 引吭高歌

141.马

腾空而起 狂奔飞驰 膘肥体壮 昂首嘶鸣

142.牛

瘦骨嶙峋 行动迟缓 俯首帖耳 膘肥体壮

143.车

川流不息 呼啸而过 穿梭往来 缓缓驶离

144.船

一叶扁舟 扬帆远航 乘风破浪 雾海夜航 追波逐浪

145.飞机

划破云层 直冲云霄 穿云而过 银鹰展翅

146.学习用品

美观实用 小巧玲珑 造型优美 设计独特

147.玩具

栩栩如生 活泼可爱 惹人喜爱 爱不释手

148.彩虹

雨后彩虹 彩桥横空 若隐若现 光芒万丈

149.雪

大雪纷飞 大雪封山 鹅毛大雪 漫天飞雪 瑞雪纷飞 林海雪原 风雪交加

150.霜

雪上加霜 寒霜袭人 霜林尽染

151.露

垂露欲滴 朝露晶莹 日出露干

152.雷电

电光石火 雷电大作 惊天动地 春雷滚滚 电劈石击 雷电交加

153.小雨

阴雨连绵 牛毛细雨 秋雨连绵 随风飘洒

154.大雨

倾盆大雨 狂风暴雨 大雨滂沱 瓢泼大雨 大雨淋漓 暴雨如注

155.风

秋风送爽 金风送爽 北风呼啸 微风习习 寒风刺骨 风和日丽

156.雾

大雾迷途 云雾茫茫 雾似轻纱 风吹雾散 云消雾散

157.云

彩云满天 天高云淡 乌云翻滚 彤云密布

158.霞

彩霞缤纷 晚霞如火 朝霞灿烂 丹霞似锦

159.星

满天星斗 众星捧月 群星灿烂 万点繁星

160.月

月出东墙 月出东山 玉兔东升 月光皎洁 月色迷人 月牙初升

161.日

旭日东升 日上三竿 一轮红日 日高三尺 艳阳高照 烈日当头 骄阳似火

日影西斜

162.天空

碧空万里 浩浩长空 晴空万里 万里无云 碧空如洗

163.池塘

深不可测 碧波涟漪

164.小溪、泉水

涓涓细流 喧腾飞溅 悠然而下 泉水丁冬

谢谢

孔雀开屏,得意忘形。

孤芳自赏

盛气凌人

争奇斗艳

趾高气扬

自鸣得意

恃才傲物

鹤立鸡群 盛气凌人 昂首挺胸 傲视天下

描写冬天的故事范文9

关键词 古代文学;二十四节气;文化底蕴

作者简介 崔玉霞,(1966-),女,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46)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在二十四个节气背后,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曲赋,无不鲜明地带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成为我国农耕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据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1天为夏至,最长的1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24节气的概念。

从天文上讲,二十四节气就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

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无论是文人还是民间百姓,多有通过诗词歌赋来反映二十四个节气的变化和习俗的,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二十四个节气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便于人们记忆和传诵,人们还把二十四个节气编成一首歌谣在民间传唱: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这首诗前四句是二十四个节气缩略的集成,依次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眷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后四句为各节气的时间。通过“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这两句对仗巧妙,指出了如果以阳历来推算节气的日期,那么7月份以前,每月两个节气的日期,多在阳历6日或21日,下半年每月的两个节气多在阳历的8日或23日。有时也相差一两天。所以口诀中又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一句。

此诗的巧妙之处在于把二十四个节气取其中的一个字贯穿起来,组成一首七言律诗,同时指出了节气之间的间隔规律,简单易记,朗朗上口。

二、二十四节气与谚谣

谚语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的文献里就有不少“引谚”的实例,在《易经》、《尚书》、《左传》、《战国策》、《国语》、《孟子》、《史记》等古籍中,都提到并且记载了谚语,宋代以后还出现了关于俗谚的专著,如《古今谚》等。

由于我国是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对农业社会的人而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年中的大事。因此对气候与季节变化,须有一套准则或方法来遵循,二十四节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制定出来。为了便于记忆,智慧的劳动人民还把有关节气的内容加工总结、凝练压韵,形成民谚民谣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这些民谚民谣形式多样,活泼生动,意象鲜明,流传甚广。例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惊蛰一犁土,春分地如筛”“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下种,谷雨栽秧”“立夏小满,雨水相赶”“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三朝遍地锄”“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夏至进入伏天里,耕地赛过水浇园”“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大暑大落大死,无落无死”等等。这些农家谚语短小精练、实用具体,至今还在农村流传和使用。

比民谚形式更高级的形式是民谣,关于节气的谣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点。如有一首五言节气歌,将每个节气中的典型物候与景色以及农业生产、民风民俗编在一起,通过阳气转、乌鸦叫、滴水干、封河等外在景物描绘出鲜明的季节变化,通过种粟、种大田、动刀镰提醒农民到季节该进行的农事活动。大家乐、不着棉、忙买办、要过年写出不同季节的民风民俗。全诗如下: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幕,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署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失雪芟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流传于四川地区的《节气百子歌》,则每句以“子”结尾,描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民风民俗:

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账主子。

这首诗一共写了十二个月,每个月份中重点选取有代表性的节气民俗,其中吃麻饼、吃捞糟烘笼子等习俗带有浓郁的四川地方特色。

三、二十四节气与诗词

由于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广泛和深刻,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涉及到二十四节气的诗词很多,多愁善感、触物兴情的诗人们对季节的变化尤其敏感,通过诗词借景抒怀,驰骋想象,施展才华,表达不同阶层,不同时节的情感,反映不同历史不同地区的生活生产和民风民俗,写出情景交融并深刻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佳作。

二十四节气诗词主要表现的内容有:

一是反映炎黄子孙在不同季节从事劳动生产的场景和农家生活的场景。

这些诗词宛如一幅幅优秀画卷,不同朝代的不同农耕图和农家乐组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清明上河图”。我国最早的一首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歌是《诗经》里的《七月》。作为《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七月》描写了先民们随一年四季节气的变化所从事不同的农事活动。诗歌从一年最寒冷的十一月、十二月“无衣无褐”的冬日生活起笔,写了“春日载阳。鸟鸣仓庚庾”的春天万物复苏景象;接着写夏季芒种的繁忙;然后的秋收冬藏,一年四季不停歇的劳作。其中写道“六月食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寿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这一段写先民在不同的季节采食不同的果实,丰收喜悦的情景。

农事诗在此后各朝都有杰作出现,田园诗人陶渊明、孟浩然、范成大都有与节气相关的农事诗佳作。宋代陆游的《时雨》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首节气诗佳品,“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香,处处菱歌长。”文字短小精焊,清新自然,不仅写出了节气时令、物候现象,而且突出地渲染了田家插秧、采菱时的繁忙与欢畅。

第二类是通过描写农家生活的艰难和辛苦,反映我国农民吃苦耐劳、辛苦劳作的精神及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事活动是国人生存根本。很多文人出身就是农家,也有的是躬耕垄亩的田园诗人,对农村生活有切身的感受。而中国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也让他们特别关注农民的悲苦,关注百姓的生活。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诗歌开头就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一段非常逼真地写出了芒种时节田家麦收的劳累和辛苦。为了抢时收获,全家老少一起出动,脚踩滚烫的热土,头顶炎炎的烈日,不顾劳累,不怕流汗的精神。

范成大是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其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如其三十五“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写农夫被租税所迫无力买田耕种,只好在七月采菱为生的困苦和愤怒。

这类反映农家被剥削和压迫的诗歌在历朝历代都有新作,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诗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爱民的情怀。

第三类是随景寄情、四时感怀之作。

战国公孙尼子《乐记,乐本篇》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感物说是中国古代诗学中最基本的艺术创作触发论。“感物说是建立在中国古代的”“气本原之说上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古代文人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中感受到季节更迭、时间的流走、人世的变迁、年华的逝去,由此触感,他们通过节气诗或抒发感慨、寄托心志,或吊古伤今、怀乡念友、或人生悲愁、忧国忧民等等,情感均随诗词表达出来,为诗词领域增加了丰富的内容。

春有梅花秋有月,夏有清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景物的变化都会引起诗人无限感怀,伤春、苦夏、悲秋、枯冬均成为文人创作的由头和契机。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借春分日来写离愁,其在《清平乐》中这样写道:“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该词撷取春分天最易让人伤感的落花来融情人景,情景交融。春风吹又生的春草在作者看来却成了离恨的象征,将无形之离恨化为有形之春草,生动而贴切,富有创意。

“自古逢秋多寂寥”,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我国文学中的传统主题。而在四时感怀的节气诗词之中,悲秋的诗词所占份量最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诗人触物兴词,以白露季节水边的秋景营造出凄清哀婉之氛围,烘托出为追求爱人历尽艰辛而不得的怅惘和凄苦的心境,全诗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在以悲秋为主题的诗作中,杜甫的《秋兴八首》被誉为律诗中的精髓,是“裘领之作”,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其第一首诗:“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该诗通过悲自然之秋来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全诗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愁,含义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第四类写节气变迁时的自然之景及百姓在不同节气里民风民俗。

在二十四节气中,民间特别重视立春、清明和冬至等几个节气。这也许是这几个节气物候变化较明显,其中关于这几个节气的传说更多、习俗更多、其所蕴藏的文化底蕴比其他节日更深。在涉及到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中,也尤以这三个节气的诗词为多。

立春在每年的2月4日。据资料记载,历代王朝对立春这一节气都相当重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以农业立国,对立春的到来寄予了厚望。在《礼记・月令》中记载:“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齐。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返赏公卿大夫于朝。”后世历朝历代都有不同形式的迎春活动,有的朝代还举行隆重的迎春大典。到唐宋时期,立春日还有盛大的春祭活动,从京师到县城都特修专供祭春用的宽阔的“春场”。立春这天,人们穿着同一颜色的春服。打着旗、幡、伞盖,牵着纸糊的春牛春象,用彩杖鞭打,意为打春”,送小春牛,载歌载舞;明清以来,又发展了民间食青菜,迎土牛,浴蚕种,喝春茶等习俗。立春这一天,民间还有吃春卷的习俗。据说这是为了祭奉春神句芒,请他督促耕牛努力干活,催促庄稼快快成长的意思。

苏轼在62岁时被贬到海南儋州,对于一个年近古稀老人来讲,海南这样一个荒蛮之地已近乎是葬身之所了。但我们从达观的坡《减字木兰花・立春》词中,看到的却是欢欣鼓舞,清新活泼的春的气息:“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花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胜雪花。”全词写春风吹暖,桃花盛开的春日景象。词中还写了农人在立春日举行鞭春牛插春幡等民俗内容。

清明在阳历每年4月5日前后,是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开始的。据《岁时百问》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据统计,《全唐诗》《全宋词》中,内容中包贪“清明”“寒食”字样的作品有850多首。有些诗词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千古名篇,如杜牧的《清明》诗,几乎家家尽知,无人不晓。

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是祭祖扫墓,清明前后,他乡游子不论多远都要返回故里,到祖先亲人墓前祭祀洒扫,寄一腔哀思,以慰地下亡灵。唐戴叔伦的《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就是写清明及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的习俗的。“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传镜看花发,持杯话故乡。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在外为官的戴叔伦为仕途羁绊不能回乡,清明之日送儿还乡祭扫,离别时说到家乡触动思乡之情,忍不住泪湿衣襟。诗中“晓厨新变火”一句指的是我国寒食节习俗: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是日禁火,家家冷食。至次日清明方举火做饭。此习俗传说为纪念春秋时期的忠臣介子推。

清明又是一个郊游踏青的好日子。古代民间有植

树、插柳、放风筝、打秋千、蹴鞠(踢球)、斗鸡等多种有趣的民俗活动。宋代吴惟信的诗《苏堤清明即事》写苏州清明美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

冬至古称“至日”、“日短至”。冬至在阳历的12月21或22日。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自昼最短的一天。 在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冬至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文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冬至诗以唐宋时期为最多,宋黄公度《至日戏题天福寺》“去年至日老夫家,呼儿具酒对梅花。今年至日空奔走,岂止无花亦无酒。薄宦驱人无已时,客怀牢落强裁诗。君不见杜陵老诗伯,年年至日长为客。”全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去年冬至过节的欢乐及今年过节的冷清,抒发宦游生活的无奈。通过由已及人,想到杜甫遭遇的对比,突出诗人寻求自我安慰的心理。宋范成大的《满江红・冬至》借写冬至日节序的变化,抒发一种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清昼永,使眠熟。门外事,何时足。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四、二十四节气与曲赋

由于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广泛影响,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苏州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还新颖别致地用节气和戏剧名称编写一首《节气歌弹词》,作为弹词的开篇进行演唱,深受广大听众欢迎。其词云: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节气名:立春、雨水;戏目名:《西园记》、《霄光剑》。

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闲。节气名:惊蛰、春分;戏目名:《跃鲤记》、《蝴蝶梦》

清明时放风筝误,谷雨西厢好养蚕。节气名:清明、谷雨;戏目名:《风筝误》、《西厢记》。

牡丹亭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节气名:立夏、小满;戏目名:《牡丹亭》、《玉簪记》。

隔溪芒种渔家乐,义侠同耘夏至间。节气名:芒种、夏至;戏目名:《渔家乐》、《义侠记》。

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湖亭大暑对风眠。节气名:小暑、大暑;戏目名:《白罗衫》、《望湖亭》。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酉楼听晚蝉。节气名:立秋、处暑;戏目名:《葵花记》、《西楼记》。

翡翠园中零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节气名:白露、秋分;戏目名:《翡翠园》、《折桂记》。

烂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节气名:寒露、霜降;戏目名:《烂柯山》、《惊鸿记》。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节气名:立冬、小雪;戏目名:《麒麟阁》、《绣襦记》。

幽闺大雪红炉暧,冬至琵琶懒去弹。节气名:大雪、冬至;戏目名:《幽闺记》、《琵琶记》。

小寒高卧邯郸梦,一捧雪飘空交大寒。节气名:小寒、大寒;戏目名:《邯郸梦》、《一捧雪》。

冬去春来天渐暖,白兔鸟飞又一年。戏目名:《白兔记》。

作者马如飞原籍苏州,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苏州弹词艺人。原名时霏,字吉卿。一署沧海钓徒。江苏苏州人。’马如飞一生致力于弹词《珍珠塔》的加工和曲调的研究,此外还创作了不少弹词开篇。此节气弹词即为开篇演唱之作。此曲的妙处在于,词人不但把二十四节气名和二十六个戏目名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嵌入句中,语意双关,联缀成篇。而且从中既可见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和人事,也可知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戏曲的流行情况。全篇文词典雅,天衣无缝,含蓄有致,别有风味。

描写冬天的故事范文10

教材本身就是教学的范式,是教师进行写作教学和学生进行写作的有效依据和参照。有些文章语言优美,如锦绣绸缎;有些文章选材丰富、详略得当;有些文章结构严谨、思想深刻。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巧用文本资源,就可以让学生学到写作技巧,并能举一反三,提高写作水平。

一、 巧教文本,妙学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或渲染气氛,或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恰当的环境描写可使文章顿时生彩,是我们作文获取高分的亮点。在阅读教学中,作家精彩的景物描写,我们要细心地品味鉴赏。

1. 精确用词,用景烘托人物心情。《故乡》开篇描写“我”渐近故乡时在船上的所见。那“阴晦”的天气,“苍黄”的天色,“呜呜”的冷风,“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活画出一幅死寂般的故乡冬景图。作者用这些语句极力渲染了农村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以烘托“我”当时的悲凉心情。

2. 多个角度,用景推动故事发展。《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景物描写,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从不同角度突出烈日之“烈”、暴雨之“暴”。为何如此浓墨重彩地渲染景物环境呢?老舍先生说:“假若我能把这些细琐的遭遇写出来,我的主角便必定能成为一个最真确的人,不但吃的苦,喝的苦,连一阵风,一场雨,也给他的神经以无情的苦刑。”由烈日到暴雨,这骤变的天气,渲染了气氛,显现了人物遭遇,推动故事的发展,不禁使人联想到祥子后来可悲的命运。

3. 多种方法,使景具体生动可感。

(1) 善用修辞,形象展现景物特征。《紫藤萝瀑布》运用比喻把盛开的紫藤萝比作“一条瀑布”;“”“推”“挤”等运用拟人手法状写花串、花朵的活泼热闹,写出花强烈旺盛的生命力。

(2) 五官结合,具体描摹景物特征。如《春》一文,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感。

(3) 顺序合理,呈现景物有条不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百草园的描绘: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3种景物,先写春夏秋景,最后写冬景;又由静景而动景;写静景,由低写到高;写动景,由高写到低。写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教学这些文章时,让学生去品味这些技巧,并在自己的作文中试着去运用,既增强了作文语言的美感,又增强了作文的表现力。

二、巧教文本,妙学人物描写

叙事写人的文章中,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生动、细腻的描写可以成为获取高分的法宝。教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于运用各种手段,鲜明地突出人物的个性。我们在教文本的时候,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学习作家刻画人物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写作。

1. 直接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和范进、《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这些人物让读者过目不忘,在于作者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极富表现力,突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让读者如见其人。写人就要写出“这一个”的独特个性,人物才会显得活,显得真。

2. 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故乡》一文运用对比手法,将二十年前后的闰土、杨二嫂进行对比。闰土由儿时勇敢活泼的“小英雄”变成麻木、愚昧、无知的“木偶人”;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 杨二嫂变成了尖酸刻薄、爱贪小便宜的“圆规”,通过他们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的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有力表现了文章主题。

3. 先抑后扬,突出人物特点。《阿长与〈山海经〉》,运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刻画了长妈妈的人物形象。作者开始对长妈妈是“不大佩服”“不耐烦”,充满了贬义色彩,后来对长妈妈充满“空前敬意”“新的敬意”,极有层次地由小到大,步步递进,先抑后扬,抓住特征出色地描写人物,使长妈妈形象更加感人。

在教学课文后,我们可要求学生模仿作家的写法,选择身边一个熟悉的人物,多角度地刻画人物形象,塑造出真实、丰满,具有立体感的人物形象。

三、 巧教文本,妙学谋篇布局

古代文章家认为“章有章法”,认真按章法办事,能使文章“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章”就是谋篇布局的方法。谋篇布局就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在主题的统帅下,把表现主题的有关材料进行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么展开,怎么过渡,怎么结尾,有条不紊地组成完整的篇章。许多学生写作时,打不开思路,不知如何谋篇布局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以教材为例,看看作家们的高超技法。

1. 选材真实,情感自然真挚。《背影》《幽径悲剧》《我的老师》《我的母亲》等,这些文章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小事,因为经历过,所以真实;因为感受过,所以真挚,这就是这些作品打动读者、历久不衰的原因。应该让学生明白,写作的素材必须来源于日常生活,只有写真的东西,才有真情实感,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2. 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在作品中设置悬念,既使叙事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强了生动性和曲折性,又可以吸引读者,牢牢抓住读者的心。《枣核》以朋友索要枣核起笔,设下悬念。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加深悬念;直到踏访后花园,在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用枣核设置悬念,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3. 一波三折,文章情节曲折。“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曲折,波澜迭起,才能吸引读者。《社戏》写“戏前波折”:波折一:叫不到船;波折二:不准和别人同去。正在此时,“忽然间”事情出现了转机:转机一:八叔的航船回来了;转机二:少年们愿意和“我”一起去;转机三:“写包票”保证不出事。这样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4. 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无穷。文章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窗》这篇小说最后,作者以“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极为凝练的一句话,写躺着的病人梦寐以求,费尽心机的追寻结果,戛然而止,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

作文也是如此,巧妙的结尾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主题,辞虽尽而意无穷,能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启发读者深入地思考问题,从中得到教育。

5. 详略得当,突出文章中心。要用几件事写一个人物,必须做到有主有从,详略得当。《我的老师》共写了七件事,前四件事主要突出了老师爱“我们”,后三件事表现了“我们”爱老师,详写了后两件事,有主有从,有效突出了文章中心。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体会材料安排的原则: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能深刻、生动地突出中心的,就是重点材料,就应该详写,其余的便是次要材料,该略写。

描写冬天的故事范文11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8―0094―01

一、引导学生掌握课文题目的命名技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第一引力”,是感情交流的第一接触点。中学语文课本中所收篇目的标题可谓各呈异彩。或新颖别致,耐人寻味,如《失根的兰花》;或意境深远,含蓄隽永,如《奔落的雪原》;或生动形象,脉脉含情,如《爸爸的花落了》;或主旨突出,旗帜鲜明,如《为了追求更大的自由》;或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如《济南的冬天》;或托物言志,精炼传神,如《行道树》……对这些颇具特色的标题,在导入新课释题析题之时,教学者要注意从内容、范围、文体、语法、修辞等方面启发学生品味、比较。让学生明确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懂得精心命题的妙处,学会拟题的方法。这样篇篇渗透,天天“见面”,耳濡目染, 学生便掌握了命题技巧。

二、帮助学生把握学习课文的布局谋篇方法

尽管作文构思方法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可以从教材中借鉴。一是精彩的开篇。(1)开门见山式开篇(即开篇即点明要叙事件),如:朱自清《背影》中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式开篇。如鲁迅的《风筝》“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样的开头,洋溢着浓郁的情感氛围,利于抒感;(3)议论抒情点题开篇。冯骥才的《珍珠鸟》“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一开篇,作者便用欣喜的语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并以此奠定了全文的轻松基调。二是一箭双雕的结尾。(1)自然收束式。比如《社戏》的结尾,“真的,从那时到现在我真的没有吃过那样的好豆――再也没有看过那样的好戏。”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留恋。(2)画龙点睛式。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记叙了“我”冒险攀登悬崖从而陷入困境,并在父亲指点下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过程之后,运用简洁的语言把化解困难,从而克服困难这一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了。

三、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环境来表现主题

(1)用环境描写来表现主题的背景。如《最后一课》的开头,写了一个孩子眼中那暖和、晴朗的天气,又更多地写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等寓意坏消息的布告牌。以此表现出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即将上演悲壮的“最后一课”。(2)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如《风筝》中对北京肃杀的严冬的描写“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给全文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3)用环境描写渲染人物活动的气氛。如《散步》,描写的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树上的嫩芽”,“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这段描写生动地透露出了一种充满生机的生活气息,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4)用环境描写暗示人物的心情。如《社戏》中对“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通过具有特色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5)用环境描写来抒发人物的感情。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对百草园景色那生动而又深情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乐园”的美好情感。

描写冬天的故事范文12

用笔,轻轻地在纸上写出一朵花。花不大,香不浓,色彩并不艳丽。看着,看着,这用我的笔写出的花,不,是用我的心写出的花。这时我便要流下快乐之泪了!

自己明白,自己写不出那春日盛开的艳牡丹。不怕,不怕,能描绘得出迎春,便是我最大的成功!那不被人注意,小小的,黄黄的迎春花——我的故事啊!正如冰心说的“没有人批评,没有人注意——这时我便流下了快乐之泪了!”看着,看着,这我用笔写出的迎春,这时我便要流下快乐之泪了!

自己明白,自己写不出那夏日亭亭的骄芙蓉。不怕,不怕,能描绘得出蒲公英,便是我最大的喜悦!那不耀眼,可爱的,白白的蒲公英花——我的希望啊!就像冰心所说的“平常的,不在意的,流水般过去了,不值得赞扬,更不屑评驳——这时我便要流下快乐之泪了!”看着,看着,这我用笔写出来的蒲公英,这时我便要流下快乐之泪了!

自己明白,自己写不出那秋日挺立的冷野菊。不怕,不怕,能描绘得出金桂,便是我最大的激动!那姑娘般藏在叶中,可泡茶,小巧的金桂花——我的守候啊!就像冰心所说的“被一切友伴和同时有学问的人轻藐——讥笑;然而在孩子、农夫和愚挂的妇人,他们听过之后,慢慢的低头,深深的思索——这时我便要流下快乐之泪了!”。看着,看着这我写出来的金挂,这时我便要流下快乐之泪了!

冬季,雪来了,铺满了大地,铺满了天空。这时,我便抛开了一切的一切。我要用笔,写出那傲雪雪的寒梅!看着它们在洁白的雪地里开放,在晶莹的天空中笑着,闹着。我要流下快乐之泪,不断地飞舞手中的笔。冬天我要开始呐喊了!

用笔,轻轻地在纸上写出一朵花。花大,香浓,色彩艳丽。看着,看着我用笔写出的花,不,是我用心写出的花,这时我便要流下快乐之泪了!

江苏省盐城龙冈镇初级中学初二:史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