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情人节诗

情人节诗

时间:2023-05-29 17:47:08

第1篇

二月,迎来一个浪漫的节日

空气里溢满暧昧

玫瑰花开,漂洋过海

做我的情人,一起续写爱情的童话

借风发出邀请,阳光洒落一地金黄

只是偷偷看了你一眼,澎湃了未来的憧憬

千百度地寻觅,重复千年的向往

只因爱情太美,未解世间情缘

千言万语,难敌一次回眸

是诗经里的蒹葭移居春天的花园

在水一方,心已相约

穿越时间的帷幔,懵懂了少年的情怀

借节日的喜庆,珍藏一支妖艳的玫瑰

拥有一个美丽的梦,我的爱人

做我一生一世的情人

蔓延花的芬芳,铺满人生的甬道

【二】

当目光染上绿色

当目光染上绿色

我就会想起老家的那片菜园

想起菜园子里的扁豆,茄子,丝瓜

以及奶奶在里头长久注视着

我的那块坟茔

想起一块不大也不小的韭菜地

还有那些割不完的童年往事

想起一段青涩的时光

想起出来十几年了

戒也戒不掉的乡愁

想起一只蛐蛐的弹唱

还有只有你才知道的

我的乳名

【三】玫瑰红了的季节

玫瑰红了的季节

南国的夜空

多半是澄澈的

这时星星是最美的台词

容我独饮一杯红酒

单坐西窗下

等你乘着晚风

念着一阕小令

以一支玫瑰的芳香来

开启一道别致的风景

填补日子的空缺

而我在那沁人心脾的香气中

练习死后又重生

【四】等你

你与我都喜欢

在静夜里码字

用来打发荒芜的光阴

而每到深夜,晚风穿墙

我却急着翻遍了字典

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

来赞美你,抵达你,描述你

也只有借助于午夜

火车的一声长鸣

来想象着你身处异乡

手握一支短笛

在千里之外

泅渡自己

【五】错爱

她被一场雨敲打得遍体鳞伤

她在一场雨中遇见了人生

中的另一场雨

她被一场雨整个掏空

甚至击倒

她在一场雨中脱胎换骨

在一场雨中从一个女孩子

一夜之间变成一个女人

她在一场雨中生

在一场雨中死

一切只因两个字惹的祸

错爱

【六】爱神之箭没有翅膀

爱神之箭没有翅膀

但是它有锋利的刀刃

魔幻的世界

变色的棱角

有一滴宛如晨露般清澈的眼睛

你一碰到它就会走神

一低头就想跳进一张网

如果你躲闪不及就会被网住

落下致命的伤

乃至终生的痛

【七】一朵梅开

我本是一朵雪莲

生长在静静的远山

不为红尘所牵绊

不为城市的喧嚣而烦忧

但我愿意为了日夜思念的你

为一束心仪的玫瑰

而甘愿隐姓埋名

涉水而来

等你在曲径通幽的雨巷

等你在你我牵手与共的林荫道旁

等你在小桥、流水、人家

等一朵梅开

等你的体温

不经意间漫过我的心房

开出前世今生的爱

【八】雪莲花吟

高原上,石缝间

我已将人世间的苍桑

当作一杯香茗来品尝

孤独是我的喜好

圣洁是永恒的主题

如你有情有意

就请打马归来

给予深情的眺望

清风替我裁剪清凉

阳光替我亲吻你的面庞

唯有那瞬间的悸动

是我一生的守望

它将在你转身之后

赋予你一生的念想

【九】暗语

北风一吹

树叶自高枝

跌落

河水变瘦

鸟儿迁徙远方

唯有我

一朵生长在

石缝中的雪莲花

在寒风中

瑟瑟发抖

把一片片荒芜

梳理成思念的文字

将一枚枚雪花

第2篇

一.玄都五府风尘绝,碧海三山波浪深;桃实千年非易待,桑田一变已难寻。

二.别有仙居对三市,金阙银宫相向起;台前镜影伴仙娥,楼上箫声随凤史。

三.凤楼迢递绝尘埃,莺时物色正裴回;灵芝紫检参差长,仙桂丹花重叠开。

四.双童绰约时游陟,三鸟联翩报消息;尽言真侣出遨游,传道风光无限极。

五.宋玉愁空断,娇饶粉自红;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

六.注口樱桃小,添眉桂叶浓;晓奁妆秀靥,夜帐减香筒。

七.钿镜飞孤鹊,江图画水荭;陂陀梳碧凤,腰袅带金虫。

八.杜若含清露,河蒲聚紫茸;月分蛾黛破,花合靥朱融。

九.发重疑盘雾,腰轻乍倚风;密书题豆蔻,隐语笑芙蓉。

十.莫锁茱萸匣,休开翡翠笼;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十一.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十二.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

十三.影照河阳妓,色丽平津闱;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

十四.露泫低珠佩,云移荐锦衣;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

十五.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十六.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

十七.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通;亭亭新妆立,龙驾具曾空。

十八.世人亦为尔,祈请走儿童;称家随丰俭,白屋达公宫。

十九.膳夫翊堂殿,鸣玉凄房栊;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

二十.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初筵`重露,日出甘所终。

二十一.又近中元,素秋时候;月皎风高,渐凉生襟袖。

二十二.灏气澄凝,是谁清白,应此秀;味洗膏粱,才侔沈谢,三朝勋旧。

二十三.好是新来,日临连帅,化格黔黎,政归仁厚。

二十四.早祷群祠,有雨随车骤;愿与寰区,共资膏泽,岁岁称眉寿。

二十五.孝感灵泉,涓涓不绝,斟为醇酎。

二十六.坐中客。共千里.潇湘秋色。

二十七.渐万宝西成农事了,看.黄云阡陌。

二十八.乔橘洲风浪稳,岳镇耸.倚天青壁。

二十九.追前事.兴亡相续,空与山川陈迹。

三十.都会繁盛,依然似昔;聚翠羽明珠三市满,楼观涌.参差金碧。

三十一.乞巧处.家家追乐事,争要做.丰年七夕。愿明年强健,百姓欢娱,还如今日。

三十二.秋到郊原日夜凉,黍禾高下已垂黄;荷花犹有晚来香,天上佳期称七夕。

三十三.人间好景是秋光,竹洲有月可徜徉。

三十四.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三十五.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三十六.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三十七.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三十八.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三十九.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四十.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四十一.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四十二.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四十三.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四十四.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四十五.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四十六.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四十七.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四十八.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第3篇

让我把心思

延展成一组诗歌送给你

剪一束月光

画你的名字

枕在梦里

让斑驳的记忆

流淌河

或涟漪不起

【二】

当枫叶脱下青翠的绿衣

红妆初上

邂逅一场萧索

相遇

急来的雨

空气的温度

急速降低

游荡,游荡

如孤魂野鬼

无处可栖息

【三】

绞结的月光

牵引我步入你

紫的梦幻

梦幻的殿堂

轻跨门栏

芬芳四溢的地方

用最疼的文字装饰

魂牵梦绕的忧伤

【四】

曾牵着我的衣袖

回肠的心语

似空谷里的回音

在我心中漾漾

轻轻的一声嘘寒

无意的一句问暖

奏起了一首

冬季之歌

【五】

而我,伫立在迷茫的渡

揽一忧郁

沉浸一池墨香

如涓涓流

不经意间

触碰了你的心灵

悸动了我的岁月

任我挥霍

彷徨无助的子

摇曳在风中的残烛

灯芯忽明忽暗

影子惶恐躲藏

【六】

挥不去的愁云

有你双手为我拨开

开出我伤悲天

让我沐浴在

丝丝的光里

风吹过的子

踏满了你我脚印

雨淋了我的知觉

【七】

婆娑的树影下

当枯叶纷纷坠落

一切都已蓦然

你将是我

斑斓的回忆

如如天

让魂魄远离

物横流的现实

静卧

观看星辰的无言

倾听

黑的叹息

【八】

冷冷的风来回的祝福

经已皱折的眼角

流泻深深的感

不自

滑落一滴泪

如此良

我只想

把我的思念

第4篇

【关键词】新诗 韵律 抒情 回环 朗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204

新诗在初中课本(人教版)中入选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流沙河的《理想》,何其芳的《秋天》,牛汉的《华南虎》等等数十首新诗作品。新诗作为时代的先声受到教材编选者的高度重视。高中除了必修一第一单元涉及新诗外,就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新诗部分了。新诗在整个教材架构中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却不尽人意。固然这与新诗不是高考考察的内容容易受到忽视有关,但更多的原因则关涉到教师自身对新诗的理解和认识。

一、新诗显著的形式特征:韵律

很多新诗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其实是诗歌的音乐性特征在起作用。构成新诗音乐性有很多因素:首先是押韵,以陈敬容的《窗》为例,第一诗节三、五句末字“天”和“烟”押韵,第二诗节二、五句末字“迹”与“息”押韵,第三诗节三、五句末字“眠”和“前”押韵,第四诗节二、三、五句末字“光”“望”“上”押韵,第五诗节三、五句末字“灯”“昏”押韵,第六诗节二、五句末字“冬”与“空”押韵。押韵的情况有着规律可寻,就是主要是每一诗节的第二句或第三句末字与尾句押韵,但整饬中有变化,形成声韵上的回声,增强了韵律的回荡。

其次是诗句的节奏。节奏往往是由音尺(音步或音顿)来决定的。每一个诗句都有着大致相当的音尺时,节奏感自然而然地就突显出来了。以臧克家的《老马》第一诗节为例:总的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我们看到每一句大致为一个或两个音尺,每个音尺的长短略有差异,这就形成了错落有致的节奏感。

第三,反复的修辞手法可以形成复沓的音韵效果,比如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13个诗节,几乎每一诗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大致相同,加之呼告手法的运用,自然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起到震撼人心的抒情效果。反复的修辞手法在抒情诗中被广泛地运用,正是其形成的韵律受到了诗人的青睐。

第四,诗歌中结构上的回环及叠词和连绵词的使用也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比如戴望舒《雨巷》中的“彳亍”,徐志摩《再别康桥》里的“斑斓”,虽非有意为之,但其产生的音韵效果还是较为明显的。

二、诗歌的本质特征:抒情

首先,我想说诗歌必须有成为诗歌最为本质的东西。诗人郭沫若曾说“诗的本质专在抒情”,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新诗,都无法回避诗歌的抒情性,抒情可直接显现,也可隐藏在诗的背后,只是需要我们通过领悟去寻找罢了。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就是典型的直接抒情,简洁明快而又情感真挚,但古典诗歌更多的还是“梧桐更兼细雨”这种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而意蕴悠长。再以罗伯特・彭斯《旧日的时光》为例,这首诗就胜在情感的直接抒发,在深情的回忆中展现那“旧日的时光”,时而在山坡游荡,时而又漫步溪上,虽为重洋所阻,但阻不住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情贵真挚,意在隽永,这正是这首诗的显著特征。

其次,诗歌要有诗人独有的风格。彭斯长期生活于苏格兰乡村,诗歌多表现的是自然的乡村风景和人们之间朴质无华的情感。它的脍炙人口的诗作《一朵红红的玫瑰》《致山中雏菊》都属于此类。从彭斯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诗的美不在于技巧的纤细入微,而在于情感的真诚奔放。细细品读之下,似乎含着些民歌的调子,反复咏叹,情感低徊,且意象多出自村野常景,多了种旖旎的田园风光,整首诗也就显得自然明快,朗朗上口了。借助于一批这样的诗作,质朴明快也就成了当时彭斯诗歌的名片,同时也形成了他最为人称道的诗歌品质。

第三,无论中外,纵看古今,诗歌与抒情都紧密联系在一起,读诗贵在领悟诗情,只有沉入到诗人诗歌丰富的情感世界,我们才能切实领会到诗的趣味的真,诗的淳朴的美。

三、新诗别样的结构特征:回环

在新诗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种有趣的诗歌结构现象:戴望舒的《雨巷》首个诗节和最后一个诗节都是“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的姑娘”,仅有一处词语的更改。无独有偶,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是首诗节与末诗节大致相同,互相呼应又蕴含着变化。这种诗歌中首节与末节(或者首句c末句)大体一致的诗歌结构形式其实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回环。

回环也称回文,古已有之。前秦人苏若兰写的《璇玑图》,可以反读,横读,斜读,交互读,都能成一首新的诗,堪称回文诗的典范。由于受制于古典诗歌字数、声韵和意蕴的严格要求,回环诗在古典诗歌创作中并不多见,且多停留于文人的文字游戏中,其产生的艺术影响并不大。但从新诗打破古典诗歌字数与结构的藩篱之后,回环结构的运用深得一部分诗人的喜爱,回环所特有的复沓与往复的节奏效果也给新诗增添了不少神韵和风采。

新诗,特别是新诗中的抒情诗,不少采用回环的结构。探究其作用当有以下几种:其一,在情感上,他构成一个圆环,来回往复,意蕴深沉,细细品之又觉回味悠长。《雨巷》中首节的“逢着”与末节中的“飘过”正好构成一个心灵邂逅的完整过程,再加之婉约的意象,低徊的情感很自然地就在回环的结构中弥漫开来,从而获得读者的心音共鸣。其二,在节奏上,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采用回环结构的诗歌节奏都较为舒缓,似水流的回旋又蜿蜒流去。这种舒缓的节奏,便于吟诵,更便于识记,能够激发读者诵读的兴趣。其三,在形式上,首节与末节的高度相似性,能为读者所注意,继而推动其去辨析两节细微的语词差别和表达效果。这种差别正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人情感的潜流,继而帮助我们去领会诗歌的主旨。以《再别康桥》为例,首节“轻轻的我走了”与“悄悄的我走了”情感表达有何不同,“轻轻的招手”与“挥一挥衣袖”能不能互换位置?对这些问题的仔细思考,必能给新诗的学习带到一个新的深度。

四、结语

选修课本新诗部分的编撰很见功力,这主要表现为每一单元对新诗的必要认知。它大致将它分为“走近诗的世界”“诗的发现”“诗的意象”“诗的语言”“诗的鉴赏”等五个部分,这样就从主旨、意象、语言、鉴赏等几个角度对新诗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新诗存在的历史较短,加之新诗的当代性存在一些负面因素,对新诗的成就一直认识不足,再加之古典诗歌历史的堆积,很容易造成对新诗的忽视。要改变这种情况,新诗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对新诗历史的有效把握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新诗知识谱系。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把握新诗的多样性。然后,我们再依据新诗的形式特征、结构特征、意象特征、主旨呈现等构建起新诗的美学范畴。只有我们在知识上完成了对新诗的认知与领悟,新诗教学策略的多样性自然会得到多方面的呈现。

新诗的教学通常一首诗一个课时,新诗的特点要求每位学生认真朗读,有情感地朗读,体味诗歌的情感。这就要求每堂课不必面面俱到,只抓住诗歌的一个方面即可。我们可以以意象统领一首诗,比如教学《雨巷》时,我们只要赏析好“丁香”和“雨巷”这两个核心意象就可以了。我们也可以以探寻诗歌的音乐美去赏析《再别康桥》,还可以以情感的奔突、释放来理解《大堰河,我的保姆》,以一个细节去把握《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无定法,重在把握,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走近新诗的审美世界,去感悟诗的魂灵、诗的绽放。(省级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研究》专项论文)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孙玉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第5篇

关键词:徐志摩 再别康桥 艺术追求

徐志摩曾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深情地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再别康桥》是集中体现诗人早期创作及思想轨迹的代表作之一,在诗人对“爱、美、自由”的艺术追寻中,“康桥情结”贯穿了其一生。

《再别康桥》这首诗表达的是作者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愁别绪,没有反映现实社会的生活,也没有体现具体的时代精神,但却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审美享受。究其原因,是因为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一种人类共有的感情,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了怀念。

全诗共7节。在第1节中,主要写了诗人只身来到康桥以及离开康桥的情景。在诗中,诗人连用了三个“轻轻的”,表现了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它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道别的依依惜别的心情。这里,诗人的感情温柔而细腻,诗歌节奏轻缓、徐舒,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在第2至第5节中,诗人着重描写了康桥迷人的风光。如第2节,诗人写了康河岸边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里的美丽景色,并将柳树比喻成“新娘”,这是独具匠心,表现了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康河的美景,深深印入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第3节,诗人描写了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的情景,它们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招摇”二字写出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甘心”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诗人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写道:“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榆阴护住。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地长着长条的水草。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看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仆着搂抱大地的温软。”这段话正好可做为以上两节诗的最好注脚。第4节,诗人写了潭水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榆阴下的一潭”一句中的“潭”指的是拜伦潭,那里榆阴蔽日,非常清凉,诗人留学期间常去那里读书、乘凉、遐思。拜伦和他的诗,使诗人神往,如今又见这美丽的景致,诗人不禁才情飞扬,写下了奇句:“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用虹与梦描写潭水,写出了潭水的深沉与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这句诗情景交融,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第5节,诗人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想象自己撑一支长蒿,向远方草色深处漫溯,迎着和风,沐着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声歌唱。这就是诗人寻梦的内容。诗人这里说的梦,实际是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里暗含着诗人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在第6节中,诗人的思路急转,从梦中回到了现实,发现物是人非,无人可以倾诉,别情缕缕,离绪重重,现在哪有心思歌唱呢?别离的笙萧响起来了,夏虫也因为别离而沉默不语。这一节是诗的高潮处,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但唯其如此,才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母校深切的离情。“悄悄是别离的笙萧”又是匠心独运的一笔,将“悄悄”比作“别离的笙萧”,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诗描写了康桥的旖旎风光,浸透着诗人无限缠绵情感,体现出新月派提倡“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的诗歌创作主张。诗的音乐美表现为音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每行诗由二至三个音步组成,读起来琅琅上口;诗的建筑美表现在诗行和诗节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两两错落有致,每节的字数基本为六七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诗的绘画美表现为诗人用词讲究色彩的运用和搭配,诗中“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斑斓色彩,每一节诗几乎都可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在中国新诗史上,徐志摩对艺术形式的追求及诗歌主张,绝大部分带有唯心主义色彩,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诗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读他的诗,我们不能不慨叹诗人触角之灵敏,惊叹诗人观察自然细致入微以及捕捉形象的本领,惊叹诗人想象丰富、精巧构思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惊叹诗人高深的音乐修养和绘画艺术的造诣。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在构成诗的艺术美的诸因素中,至关重要的是意境美。在这里,作者把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结合在一起,进行了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实践。他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意境,将自己对母校的多年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并添加了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这首诗由于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体,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世界。

徐志摩因其意外早逝留给世间无限的遗憾,但正如诗歌中的一个永恒意象——轻轻来去的一片云彩,苍茫而匆匆的人生步履,让爱与美在空中飘过。

参考文献:

[1] 韩石山.徐志摩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 徐志摩.徐志摩代表作.华夏出版社,2008.

[3]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京华出版社,2007.

[4] 梁实秋.谈徐志摩. 台北远东图书,1974.

[5] 胡适.追悼徐志摩.

第6篇

如果我们静心观察,平心思考的话,会发现在热闹的背后,隐藏了许多问题:为什么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诗的教学相对于古典诗歌要冷清得多?丰富的视听觉享受会不会冲淡甚至阻碍了师生对诗歌真味的体会与思考?突出了信息技术手段会不会弱化了课堂的语文味?在《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这首外国现代诗的教学中,我试图把通过课堂的实践尤其是配乐朗诵来思考与寻找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1.突破点:寻找合适的配乐

新诗教学中配乐朗诵之所以没有古典诗歌那么热闹,主要的瓶颈在于音乐的选择。与中国古典诗歌风格情感相似相近的音乐有着丰富的资源,古琴、洞箫、古筝、二胡等民族器乐曲比比皆是。甚至有些乐曲就是从诗歌中衍生出来的,如《春江花月夜》、《阳光三叠》等。而现当代诗歌的配乐却贫乏了许多,诗歌的情感、意境、风格与古典音乐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再加上我们对外国诗歌不了解,对外国的音乐不了解,因此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诗乃至外国诗歌的课堂教学就少之又少了。

外国诗歌与音乐的资源觉得不丰富,那只是假象。实质上是认知水平的限制,还有心理上的陌生感。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的《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是诗歌中的经典,意象鲜明,情感细腻,语言优美。通过对诗歌的情感节奏的分析后,我从外国轻音乐中选择了德国轻音乐大师詹姆斯・拉斯特排箫曲《天堂鸟》专辑中的“晨曦”。这首乐曲的起承转合与诗歌的情感变化线索以及风格特点非常接近。诗歌的感情变化是:孤寂迷茫――惊讶欣喜――沉寂恍惚――欢愉起舞,音乐的快慢高低起伏与之非常吻合,两者真是相得益彰。

2.吻合点:把握诗乐的节奏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论述了他对节奏的理解:“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因为它本身就是情绪的一个重要部分。每种情绪都有它的特殊节奏。音乐的情绪与诗的情绪表达,直接借助于节奏的变化。所以在《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教学中,在师生的互动中,完成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分析,从而准确理解与把握诗歌的节奏。而对于音乐节奏的把握以及与诗歌的呼应配合,是教师备课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在备课时,反复研究诗歌与音乐的节奏特点,寻找音乐的起承转合与诗歌相同的地方,明确从音乐的什么时候开始朗读,用什么样的语速,怎样达到最优的吻合。

上课之初,我先作了配乐朗诵,给学生以感性的直接欣赏体验,也是作了配乐朗诵的示范。从认知过程来说,我的朗诵还有配乐,都属声音。而声音是情感的直接流露。朱光潜认为:“作者(音乐家或诗人)的情绪直接地流露于声音节奏,听者依适应与模仿的原则接受这种声音节奏,任其浸润蔓延于身心全部,于是依部分联想全体的原则,唤起那种节奏所常伴有的情绪。这两种过程――表现与接受――都不必假道于理智思考,所以声音感人如通电流,如响应声,是最直接的,最有力的。”

在学生的一阵鼓掌声中,我并没有马上和学生讨论诗歌朗读的方法技巧,而是引入对诗歌内容情感的讨论理解。我以为,总体说,不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它们的教学重点都应该是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这之前我已经借助音乐来创设情境,成功的引导学生主动并且有兴致的深入地去品读教材。但是,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呢?这就有必要适当地传授学生知识,交给学生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我首先从品读意象入手,来把握情感。我们知道,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感知诗人的情感,进入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主旨。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可以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意象,进行合理的想象,并要求他们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述丰富意象,捕捉意象背后的情感。在学生有效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我再用多媒体展示沿着湖湾边缘连成一大片金黄色水仙在风中起舞的图像,使学生的想像有了现实的落脚点,一种心灵的契合,妙不可言的情感撞击,增进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也掀起了课堂的学习高潮。尤其是让学生在有了这样的视觉冲击之后,对诗人在孤寂迷茫中不经意望见这样长得如此绚丽多姿、如此烂漫热烈的密密麻麻的水仙花时,那种难以言喻的内心的震撼与惊喜,有了更加充分和确切的把握和体悟。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领悟诗中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中体现的情感。诗中水仙的世界和诗人的漫游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是独自一人,而水仙却有千朵万朵;诗人是漫游的,而水仙是“定居”在湖边、树阴下的;诗人是寂寞的,而水仙则是欢快起舞的。在课件中,我把这一对比凸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的感觉到:水仙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多么充满活力,由此让诗人感到由衷的向往。水仙表面看起来好像的确与独自漫游的诗人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它却给孤独、寂寞的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当诗人处在寂寞孤独的时候,那“金黄”“闪烁”“连成一大片”“千万朵”“频频点头”的水仙却安慰了他的灵魂,让它得以暂时休息,暂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以便让他蓄积力量,继续上路,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美好地方。

第三、知人论世是鉴赏评价作家作品的最基本的方法,要理解作品,对作家及其创作情况作一些了解是必要的。我利用信息技术的有力条件,把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相关背景呈现在课件上,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贴近诗歌的内涵。

所以,虽说声音、画像是“最直接”“最有力”的,但缺少了对诗歌情感内容的把握,这种直观的感性认知也是浮于诗歌之上的。我们应该有效的运用多媒体声像,帮助学生更好的体悟诗歌,把握情感,千万不能喧宾夺主,而是要巧妙的达到锦上添花的功效。

3.融合点:进入诗乐的世界

乐与诗歌有机融合,成为一体。既能丰富诗歌朗诵的听觉效果,又能促进学生借助音乐理解诗歌的情感变化,借助诗歌品味音乐的优美旋律。语文学科尤其是诗歌类教学内容的丰富情感特征给课堂提供了一个借助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环节的平台。但要达到诗与音乐的融合,需要对诗歌情感内容节奏韵律有清晰而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音乐的节奏是抽象的,纯粹声音节奏所唤起的情绪大半缺少情感附着的对象,所以叵没有明显固定的内容支撑,那音乐的直接情绪影响往往是短暂化形式化的。而诗在声音节奏韵律之外尚有文字意义,而文字意义能够托出具体情境来。因此,诗所表现的情绪是有对象的,具体的,有意义内容的。基于诗歌文字表意基础上的朗诵与音乐的有机融合,能够营造出更加丰富隽永的诗乐世界。

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对《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进行一系列的研习,通过“品读意象”、“借助对比”、“知人论世”、“联想想象”等方面,深入全面地把握华兹华斯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完成了诗歌文本的学习后,我在课堂上设计了第二次配乐朗诵,不过主角换成了学生。在如丝绸般华美流畅的配乐声中,学生完全走进了本文,走近了华兹华斯。呼吸的长短起伏、字音的缓促轻重、节奏的明快凝涩、情感的回旋往复,学生对《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以优美的朗诵全然呈献在课堂。

4.升华点:深味诗歌的情感

在学生创设与参与的诗乐世界体验环节之后,我发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与把握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这样,我在下一环节设计的两个探究活动,都进行得非常顺利。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层次解读,启发学生理解和发掘教材背后的意义,共同探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个性,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文化积淀,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相较于外国诗歌、华兹华斯而言,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对陶渊明十分熟悉,因此我选择学生已学过又最能代表陶诗风格的一首诗《饮酒?摇之五》入手,用课件展示陶的这首诗,并有意识的用了一幅与诗歌内容意境相匹配的极其朴素清雅的水墨画。通过相互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菊”与“水仙”独特的文化内涵,华兹华斯、陶渊明个人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而探究华兹华斯与陶渊明“一种爱心,两样情怀”的自然之情,让学生了解正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和个人思想的差异性,使得中西方文化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认识和发展规律,“用教材”打开一扇中西比较文学的窗口,让学生自由地惬意地徜徉于知识的天空。同时,我尊重、鼓励学生个性化理解,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中,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第7篇

“情”是诗歌的灵魂。当然,这种情不是矫情,更不是魔鬼之情,而是人情之情。因此诗歌教学也应“披文入情”,突出情感教育。下面是笔者在诗歌情感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因情引情 进行诗教

中小学教材中选入的每一首诗都饱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是“近人情”的好诗,因情引情,就是读者根据作品的背景材料,对作品的主题有个初步的认识,并怀着相应的情感进入诗境中,品味诗句,感悟诗中感情,受到感染熏陶,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充分发挥诗的教化作用。

二、诵读入情 走进诗境

在课堂上教师饱含感情的诵读,能把学生带进诗歌的大门。因为诗歌之情感常常蕴涵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中,要反复诵读才能察情——即深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诵读便是作者之情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交融的契合点,准确把握作者情思的诵读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比教师细细讲析更能打动学生。

从心理学角度讲,听觉的感受能力要远远大于视觉。诵读是读诗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诵,等于不读;能背诵,则日后必能有所领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把朗读和背诵放到所有环节的中心位置上来,通过诵读带动学生加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让学生投入其中,身心与文本融为一体,陶然忘机,进入意境。可见有感情地朗读是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走进诗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朗读就是要出声地读,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感其情,悟其境。诗歌是讲究节奏和韵律的,只有出声地读才能读出节奏和韵律感。从读的节奏和韵律上,可以看出对诗歌感情的把握,对诗境的感悟。因为节奏与情感互为表里:喜悦之情表现为明快轻松之节奏,昂扬之情表现为急促有力之节奏,悲凉之情表现为低沉缓慢之节奏。同时,节奏还由韵律所支配,从而形成诗歌语言的音乐性,也就是“美读”。

通过这样用情诵读来进行鉴赏,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同时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喜同悲,同乐同忧。

三、品味诗情 提升境界

诵读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意境,而开掘感悟诗情是品读过程中的进一步提升。学会了读诗才能真正感悟诗情,进入作品的特定情境、特定角色之中,去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如同品茗,品酒一样,亲口品尝,亲身感受,推已及人,通过联想、想象,对作家情感、作品情境进行体验感悟,挖掘、把握作品形象的深刻意蕴。感悟便是文学鉴赏的更高境界,读者久久沉浸于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对所展示的生活作出善恶、美丑、是非等的评价的同时,从中认识生活,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人生品位的境界,领悟人生真谛。这就是文学潜能的释放,文学价值的实现,是文学审美中的最佳效应。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过:“辨于味而后可言诗。”所谓辨于味,就是要求读者不但要感受作品的形式的形象,而且要领会形象背后的深刻意蕴、形式对内容的艺术表现等等。如:同学们体会到兰芝被迫回家又想到回家还得面对刻薄势利的哥哥时难言的痛苦,这时我又提出问题,造成兰芝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以引导学生在品味的基础上走出作品本身,用局外人的眼光审视这件事情的性质原因,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来评论这件事,从中总结出自己受到的教育启示。这样就能挖掘出作品的内涵,使文学价值得以实现。

总之,在诗歌情感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情引情,对他们进行诗教,让学生饱含感情去诵读诗歌,品味诗情,深刻领悟诗歌的意蕴,使学生受到中华民族美好情操的陶冶,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第8篇

关键词: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徐志摩是我国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新诗的发展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艺术气息。《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1928年秋欧游归途中的作品,这也成为了他的代表著作,是中国20世纪中最出色的诗篇之一。诗篇凭借对康河动人景致的描写和对泛舟在河上的想象,表达了徐志摩对剑桥大学和康河依恋不舍的情怀。作品所显现出的艺术之美,可以说是文坛中的精品之作。徐志摩作为新月诗派的创历人,在诗篇的创作标准上一直遵循着“三美”理论。他的作品通常以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三美特色为主张。

1、音乐美

音乐美是对整首诗中的音节所说的,一首优秀的诗歌要有和谐的音节以及较强的节奏感,使人读诵起来朗朗上口。在创作中徐志摩对诗歌的音乐美是非常重视的。徐志摩说过:“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内含音节的匀整与流动,就像一个人身体的秘密是他的血管的流通。”这首诗篇中所表现出的音乐美在于“回环往复”,在作品首尾呼应的结构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1、1 节奏美

本诗的整体节奏和谐动人,在全诗共七节,诗人反复运用了叠字的手法:“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轻”和“悄”不但给人以柔和温婉的感觉,再加之多次重叠使后更显得轻柔缠绵。在诗篇中作者大量使用了声母、韵母相同的词语,例如“艳影、榆荫、荡漾、班斓”这类的连绵词,使人读诵起来具有一定的音乐美感,也充分表现出了诗篇中和谐、柔美的温润之感。

诗篇中整体的节奏虽然是温和、柔美的,但也体现了许多的轻快之处。作品的开始和结尾处的节奏表现的较为明朗轻快;作者在寻梦放歌的时候节奏稍加急促,这种快慢节奏的相互对应也反映了作者波动的情绪,使音乐美在节奏变化上充分的体现。

1、2 韵律美

押韵是文章中,在每句话的末尾放相同“韵”的字,让其在声音上产生一种和谐的回环感。一首诗篇中的音乐和它的韵感是息息相关的,诗篇在韵律上采取了每两句押韵,每节都随情换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全诗音节平仄交替、匀称整齐,声调回环往复,使人读诵起来抑扬顿挫、节奏和谐鲜明,极具婉转悠扬的旋律磁。

1、3 结构美

诗篇在描绘手法上运用了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的结构。在映衬离愁气氛的同时,把诗篇中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巧妙的组合在一起。作者通过对节奏的正确把握,使诗篇中回环往复的音乐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2、绘画美

绘画美是指诗篇通过优美动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的走到作品的意境里。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画同源的说法,诗歌也一直都讲求绘画之美,诗与画也一直都是默契相同的。许多古代的文人在诗词创作的同时也非常热爱绘画,所以常常会把诗词和绘画合为一体,便有了“书画同源”说法。而徐志摩也是其中之一,他热爱自然、崇拜山水,在诗篇的意境和词藻的的运用上更是专注,在他创作过程中一直都不遗余力地追寻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2、1 绘画外表

《再别康桥》运用简练的语句,为读者们展显出了行云流水般动人的景象。全诗中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这类简洁却极具艺术色彩的词语,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视觉想象空间。诗篇共分为七节,而每一小节都会为读者营造出不同的迷人画面,第一节是诗人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第二节是河畔上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第三节是康河水底的水草向诗人招摇似乎有话要对诗人讲;第四节是浮着水草的水中倒映着霞光,波澜荡漾。这时的诗篇中又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副康河晚景图的景色。整幅画面如霞光斜照般迷人,云彩、垂柳、柔波、水草、清潭在夕阳的映照下也变得班斓绚丽。

2、2 内在写意

写意画通常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一幅作品可以用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对事物的内在精神情感的表达往往大过于外在的写实。这便是人们常说的“不求形似,贵在神似”《再别康桥》正是通过唯美迷人的画面,抒写了诗人情感失意后复杂感伤的心情和康河梦幻般的意境之美。

在夕阳的映照下,河边的青柳也被染成了金黄色,在绚烂耀眼的同时,也让人突增淡淡的伤愁,“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也正符合诗心当时内心的情境。诗人多年来一直把康桥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再次故地重游自然让诗人满心欢喜,但此次行程匆忙,而这一次的康桥之行也可能是此生的最后一次,这让徐志摩心有不舍,难免伤感。“金柳”的“金”也表达了作者内心中复杂交错的情感。

3、建筑美

建筑美是指将文字通过使用正确的排列手法,例如匀称的小节、整齐的句子使文章呈现出美感。

闻一多根据中国汉字的特点提出了三美理论,他认为中国使用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而中国人的在鉴赏文艺的过程中,大概有一半是通过视觉神精来传递的,所以我们要让文字充分发挥它的艺术空间,根据汉字的形体特点,让读者在诗歌的视觉空间中拥有直观的感受。

3、1 格式错落有秩

诗篇是以每四行为一节,一三行稍短,大概六个字,二四行稍长,大概八个字,诗行呈现出长短错落有秩的形式美,如下: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3、2 整体结构匀整

诗篇虽然显现了错落的变化美,但其中也是有规可循的,其实从整体上看,无论是节式、章法、句法、韵脚上虽然各有变化,但还是非常严谨匀整的,整体表现出了规整之美,如下: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彩,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通篇欣赏诗歌之后,不禁让人心起涟漪,这正如诗篇用变化的旋律表达了作者内心情感的起伏。诗歌以轻快、舒缓相融合的节奏以及轻柔起伏的旋律,表达了诗人内心如水波般变化的情感。

第9篇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样,异彩纷呈。节日文化便是其中之一,如清明、寒食、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等。对于这些浸润、涵养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节日,古诗文中多有记载和描写,由此使得这些节日平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节日中,清明是唯一与农时节律“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的节日。这是一个追忆和祭奠先人的日子。《左传》一书中就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在古人看来,祭祀的重要性甚至可与国防和军事这样的大事相提并论。所以中国古诗文中写清明的篇什着实为数不少。而众多有关清明的诗篇中,笔者以为,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无疑是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清新隽永的诗不用典故,也无华丽的辞藻,而是以白描的手法和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清明时节的气候特征和人们缅怀祭祀故人的心情。白居易《寒食望野吟》一诗同样写得悲恸不已,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代诗人高菊卿也有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读完这篇小诗,亦让人不禁悲从中来。宋代另一诗家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则一反常态地走出“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的悲切气氛,而是兴致盎然地描述了作者踏青赏春的愉悦心境,诗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北宋文学家王禹的《清明》诗亦可算是咏清明诗中的另类:“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作者在诗中没有写踏青探春、怀古祭祖的心境,而是一反常态地描写了诗人寂寞清苦的生活和不同流俗的追求。清人郑板桥描写清明的小诗言简意赅:“小楼忽洒夜窗声,卧听潇潇还淅淅,湿了清明。”一个“湿”字,将清明前后多雨阴湿的天气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诸多古诗人笔下的清明,亦悲亦喜,亦诗亦画,亦人亦物,各种各样的情感尽在其中。

与清明节有着密切关联的是寒食节。寒食节一般在冬至后105天、清明前的一二日。是日要禁烟火,吃冷食。这一节日源自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曾辅佐他的介子推而设立的,至今已延续2640余年。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一诗阐明了这一节气的来历:“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之后寒食、清明两节便合而为一了。

端午节在中国也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曾先后入选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节日本是夏季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气,后因楚国诗人屈原端午这一天投江殉国,从此端午又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唐代诗人文秀有《端午》一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因为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所以这个传统节日颇具浪漫色彩,由此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有关七夕的古诗不胜枚举,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当属五代后唐时期杨璞的诗作《七夕》:“未来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杜牧的七言绝句《秋夕》亦堪称为此类诗文中的上乘之作:“云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写得形静而神动,表现了对爱情的向往。全诗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哀怨与期待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七夕》:“烟霄微月澹长空,云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宋代著名词人秦观的《鹊桥仙》也是描写七夕的名篇:“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描写的是天上景象,实际是词人七夕仰观星空的所思所想。特别是词的最后两句,不落俗套,立意很高。时至今日,依然为人们所引用。

中秋当属一年之中又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是一个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的节日,因而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的咏月诗大都与思乡怀古有关。苏轼《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词句是作者大醉之后的高声纵情。中秋之夜,为怀念远在他乡的弟弟,苏轼以童稚的真率和赤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亲人的思恋。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推出一轮人世间同享共照的朗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充满暖意的诗句让本是清冷的月光显得浪漫而又温馨。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望月》也是唐诗中众多咏中秋篇什中的佳作。诗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渲染了中秋特定的环境氛围,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感,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采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内心感情:“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民间在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故又称之为登高节。杜甫的《九日》诗曰:“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从此不须开。”诗人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因花生情,表达了思亲念乡、忧国忧民的情怀。此外,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等,都是描写重阳节的经典名句。

腊八是一年之中最后一个传统节日,民间有煮食腊八粥的习俗。对此,宋人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的诗中写道:“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小诗写出了隆冬腊月之中透露出的春意,也描述了人们互赠腊八粥的热闹场景,读后顿觉清新气息扑面而来。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新时期,继承发扬蕴含在诸多节日之中的中华文明优良传统,对于培育国人高尚的道德情怀、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乃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10篇

【关 键 词】 雨说;中学语文;教学;五个一

《雨说》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首新诗,当时正值我国结束“”灾难后不久,经历十年浩劫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福。诗人思绪飘逸,感慨殊深,笔端灵动,情感挚诚,如何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象内涵并欣赏它的柔美韵味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在长期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笔者经过数年的总结,提炼出了上好本节内容的“五个一”。

一、把握一条线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练就了理清文章思路的基本功,会一辈子受用不尽。《雨说》以雨为中心意象,开阖发展,形成从展示(第一节)到发展(第二至第七节)到概括(第八节)到归宿(第九节)的充满快乐气氛的“春雨交响曲”。第一节,雨来探访四月的大地。诗以“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开始,预示了雨的“出场”,又使人感到某种久久的期待和强烈的愿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雨”,俨然是一位春天的使者。第二节,雨轻轻地来了,满怀着爱心。第三节,雨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它的到来。第四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第五节,雨请孩子们跟着它去迎接春天。第六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笑着长大的。第七节和第八节,雨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给孩子们带来欢笑,让他们快乐地成长,这是雨的使命。第九节,雨交代它最终的归宿,“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把欢笑带给孩子们以后,“我就快乐地安息”。整首诗运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孩子们深情地倾诉,令人真切地感到“雨”的挚爱之心,展现了一位春天使者的形象,一位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的爱的天使的形象。诗中“雨”的形象以及种种的情境都具有象征性。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二、读好一节诗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功用不可估量,对于教学诗歌来说更是如此,朗读是诗歌教学的主旋律,学生只有在这种主旋律的弹奏中才能拨响心底的强音,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爱着他的爱,悲伤着他的悲伤”。《雨说》这首诗清新明丽,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词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这一首诗一共有九节,我先给学生做了示范朗读,让学生仔细地听,听完后给我打分,并给我点评,说说听读后的感受。学生一听说今天可以给老师当“老师”,兴趣盎然,给老师打分,评说理由,兴致勃勃。我看他们都十足地过了一把瘾后顺势一导,让他们在全诗中选取一节模仿老师朗读,当我看着他们在朗读中的那一份投入,听着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清脆欢快的雨声响在我的耳旁,仿佛干涸的大地受到雨水的滋润。虽然只是一节诗,他们也许觉得太短,不足解醉,但我从这“以一代全”的朗读中,从他们的声音里,听出了他们对整首诗歌的感知,对诗歌情感的传递。

三、品好一句诗

任何文学形式,都必须借助语言,诗歌尤其如此,它是诗人塑造形象,抒感的手段,也是沟通诗人和读者的媒介,阅读诗歌就是通过语言的中介,去领悟作品中诗人对大自然、现实生活等的热爱与鄙弃、赞美与批判的情感。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玩味语言”。如何“玩味语言”呢?可以从音韵、字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明“内容”,品“意象”,味“意境”。对于《雨说》这篇篇幅较长的诗歌来说,没必要要求学生每一节每一句地去作赏析,但可以让学生选取诗节中的一句或几句,从以上提到的一些方面来赏析。现摘录几句学生的精彩赏析:

生1: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赏析:用拟人、排比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笑”的情态,更显出“雨”对孩子们的亲切情怀。

生2: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赏析:“笑”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雨”这位爱的天使鼓励孩子们要自由欢笑、勇敢乐观地生活,祝愿他们快乐幸福。

四、绘好一幅画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诗歌的赏析也当然要借助丰富的想象了。在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时,扣住诗歌中的意象,调动他们视听等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我先和学生一起赏读了诗的第一节,根据诗中描绘的内容,想象诗中的画面,并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其中的画面。然后让学生在诗中选择一节或一两句诗,描绘成一幅画。他们写得可精彩呢!

生1:春雨笑着跳着,落在柳树新发的嫩芽上,和柳芽儿一起追逐嬉戏,落在石狮子上,倾听石狮子诉说古老的故事,落在小燕子漂亮的羽毛上,小燕子左躲右闪,掠过湖面,随着小燕子一起在天际自由遨游!

生2:小草们在风中摇头晃脑,花朵在风中绽开了张张笑脸,大地一片春色盎然……天空中忽然飘起了毛毛细雨,雨丝很轻很轻,没有震耳欲聋的雷声相伴,只有和着温柔的春风,轻轻地飘落在万物上,滋润着大地上的一切。

生3:小溪那原本清脆悦耳的旋律此时已变得沙哑,但却仍旧婉转动听,此时鱼塘中的鱼儿伴随着阵阵落下的春雨更欢快了,它们仿佛在为大地奏响的交响乐而欢呼雀跃!

阅读着这一幅幅画面,如置身于美丽的风景园中,永远清新明丽。这一行行文字如一缕缕温暖的春风,撩拨着人的心弦,使人心旷神怡,我想:如果学生都能根据诗中一两句的内容描绘出如此优美的画面,那么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又有何担忧的呢?

五、仿写一节诗

经过前面的几个环节,学生已从诗歌的朗读中、画面的描绘中感受到了春雨的欢快与美好,感受到了春雨的清新与明快,感受到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他们已诗兴大发,于是我让学生选取一节诗或一两句诗仿写一节或一两句,也让他们把这种感受寄托在一个意象里,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有学生这样仿写道:

跟着我去迎接南方的燕子,

去看花圃里争奇斗艳的花儿,

去观赏水面上舞动的华尔兹,

去听山谷里悦耳的交响曲,

仰着头,去猜云朵那千变万化的脸。

这些仿写神思飞扬,这些小作者能结合作者的体验来感受大自然,把作者的情感体验转化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以精妙的文笔把这种情感和体验表达出来。看来,仿写亦是品读的一味良方!

“五个一”的环节简单明了,却包含了语文素养的多个层面――“听”“说”“读”“写”“悟”,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黎怡. 以《雨说》为例浅谈新课改下现代诗歌教学的实践[J]. 课外语文,2014(10).

第11篇

[关键词]阿尔弗雷德•丁尼生 诗歌的音乐性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055-02

诗歌因其与众不同的意象、音律及语言之美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广泛的关注。从历史上来讲,诗歌起源于音乐,音乐性作为诗歌的一个基本特征,对于诗歌之美及诗歌的丰富意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诗歌的音乐性由声音效果和节奏两部分组成。换句话说,音乐性在诗歌中有两个表现层次:第一,诗歌的音乐性首先反映在物理音响的音乐化,具体表现为押韵、有节奏、在语音处理上有固定的长度单位等;第二,以物理空间为基础,诗歌的音乐性和诗歌的情绪格调等诗歌空间相互呼应,互为表里。音乐性的目的之一就是激起读者心中的情感共鸣。由于音乐性是诗歌语言表达的系统之一,从西方诗歌的历史发展脉络来讲, 有人说,古代诗歌的语言表达以音乐为中心,而现代诗歌则以意象为中心。在浪漫主义之前(包括以豪斯曼、哈代、王尔德、丁尼生、阿诺德和朗费罗等后期浪漫主义者),西方诗歌中的音乐性确实要重于意象性。从庞德标立意象主义之后,西方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向着意象性倾斜。但无论怎样,诗歌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丁尼生的诗歌毫无疑问体现了音乐性的特点。弥尔顿曾说过,押韵的英雄诗体“并不给人真正的”,因为音乐型诗歌总会“给人以从一行诗中抽取点不同东西,塞入另一行的感觉”,他正是按技术含义运用“音乐性”这个词的。《异教徒的悲剧》是一首音乐型的诗歌;《泰俄西斯》则不是。有人称丁尼生为非音乐型诗人,说他不通晓音乐知识,尤其是拿丁尼生与勃朗宁进行比较的时候。而丁尼生确有“文字音乐家”之称,因为丁尼生的诗歌主要是以其独特的、富有韵律的节奏,细腻描写意象口头的旋律而著称。无论他对音乐知识掌握与否,有着维多利亚时期的桂冠诗人之称的丁尼生所处历史时代确实是一个全盛时期,无论是诗歌还是音乐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所以即使他不懂音乐知识,那也受到了音乐对他的熏陶。因而丁尼生的诗歌毫无疑问渲染了音乐的气息。众所周知,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丁尼生能成为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巨匠,那么他所创造的诗歌作品必然会与音乐有所牵连,之前也有人对丁尼生的诗歌《鹰》进行过音乐性方面的初步探索。但不仅仅是这首诗,丁尼生的许多诗歌中都蕴含着音乐性的细胞。从利德盖特时代以来,与当代英语诗歌同步出现的,是音乐中一种几乎十分划一的重音格式,重音标志着节奏单位(小节),每小节中允许有不同数量的音符。当诗歌中出现一种占主导地位的重音,而两个重音之间的音节数可多可少(通常为每行四个重音,相当于音乐中的“普通拍子”)时,这就成为音乐性诗歌,也就是说,这种诗歌在结构上与同一时期的音乐相似。那让我们以丁尼生的诗歌《溅吧,溅吧,溅吧》为例来看他的诗歌中是如何渗透着音乐性的细胞的:

BREAK, BREAK, BREAK

BREAK,break,break,

On thy cold gray stones,O Sea!

And I would that my tongue could utter

The thoughts that arise in me.

O,well for the fisherman’s boy,

That he shouts with his sister at play!

O,well for the sailor lad,

That he sings in his boat on the bay!

And the stately ships go on

To their haven under the hill;

But O for the touch of a vanish’d hand,

And the sound of a voice that is still!

Break,break,break,

At the foot of thy crags,O Sea!

But the tender grace of a day that is dead

Will never come back to me.

溅吧,溅吧,溅吧,溅碎在

你冷冷的灰岩上,哦大海!

但愿我的言辞能表达出

我心中涌起的思绪情怀。

哦,那渔家的孩子有多好,

他同他妹妹正边玩边嚷!

哦,那年轻的水手有多好,

他唱着歌荡舟在海湾上!

巍巍的巨舶一一地驶去

驶进他们山坡边的港口;

可是那相握的手已殒灭,

那说话的声音已沉寂哦!

溅吧,溅吧,溅吧,溅碎在

你脚边的岩上,哦大海!

但已逝往日的深情厚意,

对我呀,已永远不会再来。

(译文摘自方平,李文俊编,《英美桂冠诗人诗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该诗作于1834年,寄托了丁尼生对亡友哈勒姆的哀思。虽然诗节不是很长,但在韵律上极具特色。以第一诗节为例,开头一行作者连用了三个单音节词“Break,break,break”,即模仿了海浪拍击岩石时的状态,表现了诗人心灵的破碎。第二行用了5个长元音词,读起来缓慢深沉,给人一种肃穆感,尤其是在末尾,诗人通过充满感情的“O Sea!”两词发出了一声悲痛的长叹。整个诗节用词简介,表达细腻,极富感染力。在每一行中都有四个重音,因此该诗具有音乐性。之前就有人说丁尼生不通晓音乐知识,而“音乐性”一词在技术上的用法与只要诗歌听起来悦耳,便称之为具有音乐性的,仅按感情的时兴叫法,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说丁尼生的诗歌中的音乐性是仅按感情的术语而不是技术上的术语,但这也足以证明丁尼生的诗歌具有音乐性。让我们再从丁尼生的《伊诺尼》引用这样一节诗:

O mother Ida, many-fountain’d Ida,

Dear mother Ida, harken ere I die.

I waited underneath the dawning hills,

Aloft the mountain lawn was dewy-dark,

And dewy dark aloft the mountain pine:

Beautiful Paris, evil-hearted Paris,

Leading a jet-black goat white-horn’d, white-hooved,

Came up from reedy Simois all alone.

喔,多泉水的艾达山,我的母亲,

亲爱的母亲,听我死前的苦诉。

我等候在黎明时分的山坡下,

山中的草地还嘿嘿的沾满露水,

沾满露水的漆黑下有棵孤松;

英俊的帕里斯,狠心的帕里斯,

牵着一只乌黑发亮白角白蹄的山羊,

独自从芦苇从生的西莫伊走来。

丁尼生在该诗节中尽量降低这种运动感,在读该诗节时,我们应十分缓慢,并在元音上多加停留。该诗节显然在重复一些声音,但是该重复旨在使思想的进度缓慢下来,促使同一节奏本身的反复,并刻意烘托出根本上叫做声音定式的东西。丁尼生是一个感情特丰富的人,他一生中经历过许多磨难,很看重亲情和友情,在感情上也曾受过挫折。因此读他的诗我们就能感觉到他带给我们的浓浓的情感,所以在看他诗歌音乐性的时候我们有时便能感受到那种感情所带给我们的承重感和肃穆感。

艺术是相通的,诗歌与音乐之间也可以达到一种和谐状态,通过对丁尼生的诗歌进行音乐性的研究,我们会发觉日常生活中被我们所支配的语言而在诗歌中仍处在一种客体的被动状态,是人在被语言使用。也就是说,在诗中,语言作为言说的主体,获得了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不再是静止的无生命的符号,而是运动着的有生命的物,诗歌语言处在有生命的运动状态之中,就是它的节奏性。

诗从诞生以来,由于它的神奇美妙,具有音乐般的美感,使人们认识到语言不仅可以作为符号工具,还可以成为一种艺术,给人带来艺术的美感,主要是音乐美。所在作为鉴赏者在品读一首诗歌作品时,可以从音乐的角度去加以分析,这会让你快乐无穷。

【参考文献】

[1](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江西: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01.

[2]克林斯•布鲁克斯.理解诗歌.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四版),2004,12.

[3]阿尔弗雷德•丁尼生.丁尼生诗集.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08

第12篇

一、节奏美

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它的节奏美主要体现在押韵和句内节拍上。

(一)押韵

诗歌历来是讲究押韵的,我们常见的绝句一般第一、二、四句押同一个韵,而律诗则二、四、六、八句押同一个韵最为常见,这些音韵有规律地重复出现,就构成了韵脚。韵脚把诗歌完美地贯穿起来,组织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让人读起来铿锵悦耳,朗朗上口,和谐动听,也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情感,引起读者的想象和情感共鸣。

(二)句内节拍

诗歌中的平仄结构是有规律的,这些不同平仄关系的字词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定的抑扬顿挫,也自然形成了诗句内的停顿,这些停顿也使诗歌具有节奏美。众所周知,诗歌融多种感情于一体,如抒情性、形象性、凝练性、音乐性等,而语言是否凝练或具有音乐美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句内节奏是否鲜明。

林庚先生揭示了句内节奏的一个重要规律——半逗律,他指出,“逗”也就是一句之中最显著的那个顿,我国古近体诗建立诗句的基本规则,就是一句诗必须有一个逗,这个逗把诗句分成前后两半,其音节分配是: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这样的规律和节拍形成了诗歌的节奏美。

二、音调美

乐曲由不同声音组成,这些声音组成了音调的变化。诗歌由不同字词组成,这些字词的声音共同构成了诗歌的音调。音调美的基本规律就是多样的统一。就多样而言,汉语有多个生母和韵母,加上四声、轻声、儿化等语调变化,这样形成的音节组合就非常壮观了。

在押韵和句内节拍之外,音调美同样是诗歌音乐美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存在。而就整首诗歌的音调而言,它是由一首诗歌音节的整体关系体现出来的,或劲急,或轻缓,或低沉,或明快,不一而足。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沉缓,又如田间的《给战斗者》的鼓点式诗行的急促等等。在诗歌创作中,注重整首诗歌的音调锤炼,不但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美,也能强化抒情的效果。

三、结构美

诗歌无论是古诗、乐府,还是律诗、绝句,都形成了其独特的结构形式。比如,律诗从句子上说,它由八个句构成;从字数上说,它有五言,即每句五个字的;也有七言,即每句七个字的;绝句从句子上说,它由四个句构成;从字数上说,它有五言绝句,即每句五个字的;也有七言绝句,即每句七个字的。诗歌在结构上或对偶,或重复,讲究排行,因此产生了回旋往复的形式,也达到了“一唱三叹”“欲语还休”的结构效果,产生了强烈的音乐美感。这种结构的特点及规律也就构成了诗歌本身的一种“大节奏”。从古到今,我国的律诗、绝句在结构形式上严谨划一,句式整齐,体现出一种规律与重复,具有对称的整体结构美。

从言数和结构来看,《诗歌》中整齐划一的四言句式,复沓的章法,同样在结构形式上体现了一种规律性的重复。

四、声情美

诗歌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诗歌的最主要特征是它的抒情性,这也是它与其他文学形式的最大区别。抒情性是诗歌的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声情并茂,相得益彰才是诗歌音乐美的最高境界。诗歌的创作和欣赏,也应从表达情感和安排组织字词的声音两方面出发,只有声情和谐、声情并茂,诗歌的音乐美才算是完善的。例如在节奏安排上,诗歌的节奏必须和全诗的思想感情相契合,在表现明快、欢乐情绪的诗歌中,不宜采用缓慢、低沉的节奏,同样,感伤的诗也不宜采用明快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