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惆怅的诗句

惆怅的诗句

时间:2023-05-29 17:45:58

惆怅的诗句

惆怅的诗句范文1

中秋月晏殊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1)诗句“未必素娥无怅恨”含义是什么?

(2)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所蕴含的画面。结合具体的语句,说一说这种环境下,作者的心境是什么?

(1)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理解.要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诗句“未必素娥无怅恨”含义是①想想月中的嫦娥,她也未必没有惆怅和怨恨!②其实作者是借嫦娥,真正想表达的是诗人自己心中的惆怅和怨恨.

(2)①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描绘为:中秋佳节,月光柔柔地洒满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而如此良夜我却羁旅他乡,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角落,无法团圆,独自惆怅.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写出作者身在异乡,在中秋之夜,无法与亲人团圆那种哀怨与忧愁的心境 ,表达出凄怆的游子心情.

答案:

(1)①想想月中的嫦娥,她也未必没有惆怅和怨恨!②其实作者是借嫦娥,真正想表达的是诗人自己心中的惆怅和怨恨.

(2)中秋佳节,月光柔柔地洒满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而如此良夜我却羁旅他乡,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角落,无法团圆,独自惆怅.写出作者身在异乡,在中秋之夜,无法与亲人团圆那种哀怨与忧愁的心境 ,表达出凄怆的游子心情.

译文:

中秋月圆,月光洒在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月亮和孤寂桂树.

中秋月晏殊明月的含义是什么

霜影即月影,“十轮”是因为月光筛过梧桐影,落在地面就在叶影间成像,显得不止一轮。素娥即嫦娥。月中有桂花树,你一定知道吴刚嘛。

银河泻影,佳节又中秋,月光柔柔地落满院中梧桐。而如此良夜我却羁旅他乡,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角落,无法团圆。

也许嫦娥也像我一样,她也未必没有惆怅和怨恨!你看,那月宫也是清冷的,连桂树也在孤单摇曳!

主旨,是乡愁。

中秋月

作者: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惆怅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1.从诗歌所描写的内容入手

古典诗歌按照所描写内容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边塞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等。诗歌描写的内容不同,所表现的诗人的情感也不同。比如,边塞诗大多表现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决心,也有部分边塞诗表现的是诗人对连年征战的厌恶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咏物诗大多表现的是对所咏事物的喜爱,借以表现自己高洁的志向和节操;咏史怀古诗大多表现壮志难酬和昔盛今衰的感伤;山水田园诗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或寄情于景观中,或畅想于山水外,或蕴理于风物内,或寄兴于田亩间。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009年全国卷3)

解题思路:这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词。词的上片重点描写作者生活在乡村的生活环境,词的下片通过对比手法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表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2.从诗歌表现情感的关键词入手

诗歌中表现情感的关键词主要指能直接传达出作者情感的词语,比如“愁”“悲”“怨”“泪”“喜”等词。我们在鉴赏诗歌情感时若能抓住这些词就能轻松地判断出作者的情感。

小重山 端午

[元]舒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09年安徽卷)

解题思路:这首词中能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是这些词:“空惆怅”“总堪伤”

“无人解”等。“空惆怅”中“惆怅”本身就是一种情绪,要探求这种情绪蕴含的思想感情,我们首先有必要弄清是什么触发词人“惆怅”,联系上阕内容可知词人“惆怅”源自词人在端午节见到世人只忙于庆端午,而无人吊屈原,这可以看作是外在原因。接着我们更要追究词人的行为透出何种深厚思想情感。“谁复吊沅湘”的发问隐含了词人的主张――我们应该吊祭屈原,显示出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相对于“空惆怅”要略难一些,它包含了两层意思:①无人解作者;②无人解屈原。顺看这两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出两点感受,前者可归结到词人孤寂落寞,后者可归结到只有词人理解景仰屈原的忠义之气。

参考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后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3.从诗歌所选取的典型意象以及由此营造的特定意境入手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就是由意象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韵味的诗意空间。这就要求考生能够掌握一些具有常见意义的意象: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2009年山东卷)

解题思路:本诗中重要的意象是“悠悠”和“红袖凭江楼”。“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其实这个词能够传达出作者无尽的愁绪,这种愁绪犹如江水一样,悠悠无尽头。再加上风正紧的初秋肃杀之气,作者内心的哀愁更加浓重,正当作者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看到这么一幅风景图,作者的思家之情开始变得更加浓重,于是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所以如果考生能够抓住诗歌当中重要的意象以及由此营造的特定意境,就一定能揣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或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郁;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比,越发衬托出旅思的悲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惆怅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宋诗 事理 理解

苏轼有一首《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此诗是苏轼在熙宁十年(1077)四月到徐州任知州时写给孙宗翰的。《宋诗鉴赏辞典》认为“这是一首因梨花盛开而感叹春光易逝,人生如寄的诗篇”。

《宋诗鉴赏辞典》中有这样一段话:明人郎瑛认为,既云“梨花淡白”,又云“一株露”重言相犯,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熳”。俞樾反驳说:“此真强作解事者!首句‘梨花淡白’即本题也,次句‘花满城’本承‘梨花淡白’而言。若易首句为‘桃花烂熳’,则‘花满城’当属桃花,与‘惆怅东栏一株雪’了不相属,且是咏桃花,非复咏梨花矣。此等议论。大是笑柄。”驳得痛快,苏轼以“词理精确”见长,不仔细体味苏诗原味而欲妄改,只能留下“笑柄”而已。

俞樾认为苏轼以“词理精确”见长的确不错”,但以题目为“东栏梨花”便断言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与‘惆怅东栏一株雪’了不相属。且是咏桃花。非复咏梨花矣”未免过于武断。古代诗歌在结构上一般为“起一承一转一合”。首句多扣题而写,但也有例外,如刘翰的《种梅》:“凄凉池馆欲栖鸦,彩笔无心赋落霞。怊怅风味薄。自锄明月种梅花。”诗歌题目是“种梅”,首旬却与种梅毫无关系。

宋朝诗歌中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比者也不罕见。如梅尧臣的《陶者》:“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又如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样看来,苏轼的《东栏梨花》将桃花与梨花做一个对比也未尝不可。考察苏轼的人生经历,我们不难发现,1070年苏轼在京城任殿中丞直馆判官告院时就直言不讳批评王安石倡导的新法,引起当道的不满。深感仕途的险恶,苏轼主动请求外任。外任时对新法的利弊又有了更多清醒的认识,他的《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就委婉讽刺地方官的不负责任。相对于许多庸庸碌碌为官者来说,苏轼是一个不合时宜者。在苏轼自己看来别人“花满城”,自己却如东栏的一株梨花。虽然高洁却与时不合。苏轼将自己与众多庸官做一个对比。因此不能不“惆怅东栏一株雪”,于是喊出“人生看得几清明。”

从以上分析看,将苏轼的这首词改为“桃花烂熳”似乎言之成理了,但此时下结论未免过早。苏轼作为一大家,又以“词理精确”见长,断不会出现如此简单的错误。那么。“梨花淡白”为何不能改为“桃花烂熳”呢?“词理精确”成为解开问题的关键,笔者以为此处“词理”应当理解为事理,即作诗要符合客观事实,不能违背常理。

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其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它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萌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和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是受气候变化制约的,人们把这些大自然的一种节律现象叫做物候。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8个节气里共有24侯,每侯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风”之说。人们在24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叫做这一候中的花信风。24番花信风是: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24番花信凤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利用这一点,我们就不难做出准确的判断。《东栏梨花》写道:“柳絮飞时花满城。”对照24番花信风。柳絮飘飞应当是清明时分。如果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熳”,那么从惊蛰的一候到清明的三候,中间相隔35天,桃花开到此时恐怕早已凋零,何来“柳絮飞时花满城”。从春分的二候到清明的三候中间相隔15天,而花期从初开到盛开一般也就15天左右,就此我们可以断定“花满城”之花非梨花莫数。且首句的“柳深青”说明时令将近夏天,此肘之花也不会是桃花。“梨花淡白”就决不可改为“桃花烂熳”了。

惆怅的诗句范文4

所谓伊人④,在水一方。

溯洄⑤从之,道阻⑥且长。

溯游⑦从之,宛⑧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⑨。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⑩。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①本诗出自《诗经·秦风》。秦风,秦地(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民歌。 ②蒹葭(jiān jiā):芦苇。 ③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的“凄凄”“采采”义同。 ④伊人:那人,指意中人。 ⑤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⑥阻:险阻。 ⑦溯游:顺流而下。 ⑧宛:仿佛、好像。 ⑨晞(xī):晒干。 ⑩湄(méi):水边。 跻(jī):升高。 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 已:完毕。 涘(sì):水边。右:道路弯曲。 沚(zhǐ):水中沙滩。

【品赏】

《蒹葭》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而又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之情。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画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婉心境是相一致的。

每章的第三、四两句指出心上人在水的一方,离自己很远,可望而不可即,其惆怅之情可想而知。这两句引出了所思念者及其所在地。这两句不仅与开头两句融合无间,而且又为后四句抒发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的艰难之情做铺垫。从诗的艺术结构上来看,这两句是联上贯下的关键句。

每章的后四句是在叙写道路的险阻中抒情。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尽管主人公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执著于爱情追求与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怅惘之情交织在一起。

此外,本诗在结构上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选用了近义词或同义词,如“萋萋”“采采”分别放在“苍苍”的位置上,这样既做到了一唱三叹,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之感。

【考点预测】

1.体会情感。诗中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2.分析特色。这首诗有的句子重复,有的句子只变换一两个字,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3.揣摩作用。《蒹葭》每一章开头两句均写景,试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真题链接】

1.(2010四川眉山卷)(节选前8句)

(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感情。

(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字。

2.(2011甘肃宁夏卷)

以下面《蒹葭》中的诗句为例,说说《诗经》突出的艺术手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惆怅的诗句范文5

午休吃饭的时候,赶上央视正在放《百家讲坛》。

一位中南大学的男老师正在讲春天的诗词。

打开电视的时候,正好碰到他讲到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李清照的诗词很有名,于是我便听了会老师的解析。

老师从诗词讲到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感情生活,以及暮年写这首诗词时有些惆怅的心情。

我对这首诗词不熟,问了万能的度娘,这才得知它的全貌。诗词很美,我还特地默诵下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我很喜欢第一句的风住,尘香,简单二字却道出意境,李清照写这首诗词时心情惆怅,我默诵多遍,不自觉间,心情竟是也莫名低落起来。

好诗词真的很有感染力,受这次央视诗词大会影响,我越发觉得自己应该多学点诗词,感受我们文化的魅力,虽然记性不大好,背诵过总会忘记,但是被诗词浸过的心灵,总归不同。

多学些古诗词,陶冶下自己的灵魂。

惆怅的诗句范文6

春天的边缘。野水之湄。水岸。

我是沿岸赶路的旅人,冬季的寒冷冻结一条河流的语言。我黯淡一个冬季的目光似乎被春色点燃。时光渡苍苍的蒹葭一片青葱,小草是远逝于宋词中一位女孩绿罗裙的颜色。草尖上的露珠写着春天特有的贞洁,花儿的脸上写满春天的明媚,树苗在春天里拔节。春天里的一切都有一种向上的力量。

而我却是明丽的背面,向上的反义词。我走在春的路上却离春很远。是你隔岸飘来的歌声撞击我脆弱的心灵,击碎我的全部行程,醉倒了我蹒跚的脚步。

伫足聆听。

你的歌声是隔岸打来的几个水漂,复活了我一颗久违的童心。

我多么像沿岸寻讨一个乞儿,托着灵魂的空碗,祈求人们施舍哪怕是一粒同情的眸光。却意外地收获你玉质的歌声,那是怎样玲珑剔透的歌啊。

你的歌声是那么飘渺而又真切,乘着春风的羽翼翩然。缥缈得如同远古的歌唱,唤醒温暖而又疼痛的记忆。真切得就在眼前,就在耳际,熨帖一颗受伤的胸怀。

你的歌唱收集了空中云雀的清音,每一个音符都是天籁之声,珠圆玉润。一方久渴的心灵,裂开贪婪的双唇,吮吸玉液琼浆。

你的歌唱采集了百花的清芬,你歌唱的五线谱上小蝌蚪竟然是五彩缤纷的花儿。你诗行的韵脚都押在春天的裙裾上。你的每一句歌词都是不可重开的花朵。

你的歌唱汲取草尖上的露珠,晶莹剔透。我打开每一颗露珠,层层清澈,你歌词的心脏,一澈到底,一块里里外外玲珑空灵的水晶。

毋庸讳言,你的歌声里有着花开的明艳,也有着落花的一缕忧伤,我听出你内心的些许惆怅。

我微启双唇,吮吸花的清芬,百灵鸟的清音,还有草尖露珠的清澈。其实我是在寻找那一瓣香唇的圣洁。

寻找歌唱的源头。

春雨迷濛。春水灏灏。我哪里寻找到你的芳踪?宛在水中央的伊人。

隔水云空,我仿佛看到湘夫人的模样。乘着春风的羽翼,飘逸着柔曼的玉带,玉带上缀满白云的花朵,清香怡人。

隔水岸边,我仿佛看到巫山神女的凝眸。朝云暮雨,不改初衷,寻找那依凭的肩膀。诗人舒婷说:与其在峰巅伫立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如果你倚的肩膀不在呢,我的青藤?

这些比喻怎能是你的形象?我又何必舍近求远,在古今诗词中求索。我拾起你每一曲歌唱的音符,拾起你每一句歌词的碎片,就可以重新塑造你完整的模样。

你修长如竹,一袭素裙着地,那美丽的连衣素裙一定是拾掇一万条月光的丝缕连缀而成。或者,你干脆就是走出月宫的仙女。造化钟情于你,你的一身秀集自然的美好。你的纤腰是临水婀娜的柳绦,你的双眸是散在草丛的花朵,眸光就是花朵的芬芳。你的双眉是盈盈水间托出的青黛。你的秀发是春风的模样。

这是我拾起音符塑造你的模样,我的女神。你用歌声在我心中升起了冰洁的月亮。

你婷婷袅袅,但我还是读出你眉黛间些许惆怅。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你锦瑟年华谁与度?

水岸飘歌。你用歌声的舌头舔舐我带血的伤痕,你用露珠似的歌声擦拭我蒙尘的灵魂,你用花朵般的歌唱把我眼前照亮。但我更喜欢你的忧伤,她唤醒了我久违的疼痛,让灵魂不再麻木到没有感知。在疼痛中快乐着。你的惆怅与我的忧伤是那样合拍合弦,我终于找到一位可以同歌同泣的人啊。

水岸飘歌,水流不断。

好久没有听到有人这样歌唱了。清丽中带有些许凄婉,幽静中蕴藉一缕惆怅。是什么塑就你多情的天性?冥冥中注定你是一个歌唱爱情的人。你也许是这个世界最后一个隔水歌唱的诗歌情人了。在水一方的伊人,水流而逝。而我也许是最后一个听你歌唱的人。我没有鲜花与掌声,没有喝彩与颂词。我只有伫足聆听,只有快乐与忧伤,哀婉与叹息,窃喜与惆怅。只有沐浴你歌唱后的心语澄明。我的全身全灵被你歌词的光辉通透照亮。

水岸飘歌。

如何留住这清丽的歌声,挽留大地上最后一个诗歌情人?我曾经在沿岸的树上筑起精致温暖的小巢,让那会飞的音符鸟儿有个栖息的地方,让梦在枝头开花。

在无数个夜晚我点燃香烟,看见你从明亮的那一头袅袅走来,歌声是袅起的烟雾。走近时也就是消失处。我一缕情怀如烟灭。

水岸飘歌,歌随水逝。

寒水依痕。一帘疏雨卷走春梦。我知道我嗒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惆怅的诗句范文7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尚、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诗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长蒿漫溯,在康桥寻梦的情景,那时的自己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啊,现实中的诗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为要离别,因为离别时是满心的不舍与惆怅。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的心境,如一张拉满弦的弓,箭未离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抢了去,那淡淡的思绪曾有瞬间的高涨,但这高涨又在瞬间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来,呼应了开头。诗作的情绪线索是:淡淡的哀伤——逐渐升华——高涨瞬间——回复淡淡的哀伤,在这样的线索中,整首诗情与景浑然一体。而诗人构思之精妙体现于取裁的巧妙。诗的开头:“轻轻地,我走了”诗的结尾:“悄悄地,我走了”两个一前一后的“我走了”,说明诗人截取的是“走”这一瞬间,而并非从来到走这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瞬间已在诗人心中永远定格,诗人的一系列情感与他所描绘的康桥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间中完成。瞬间便是永恒。也许,这也正是《再别康桥》这首诗在众多的离别抒情诗中脱颍而出,为世人所喜爱,经久不衰的原因。

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诗。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节各描写一个景物一个意境,而节与节之间是相互联系,上承下启的。以第二、第三节为例。第二节中,前两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清荇”。可见句子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诗人非常重视诗行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诗作很考究诗歌的外形整齐。这样的整齐偏重于诗的整体排列顺序的整齐规划,至于诗行长短并不做呆板限制。这首诗使用式的诗形,而诗句有长有短,诗的整体错落有致而并不单调死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诗的参差错落的图案美及严谨稳定中内含变化的和谐感。

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在其诗歌里,音节与内容达到了自然完美的统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两个“轻轻地”叠用,与其说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说是诗人在有意增强节奏的轻盈。诗人将节奏视为诗内在的生命,他所谓的“内含的音节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诗行间“顿”的数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数的相等。顿,即按句中不同成分来区分音节。如诗的最后一节按意群可作这样的划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的每一句之间的顿数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诗富有整体一致的节奏感。在音韵方面,这首诗偶句押韵,同一节二、四句押相同的韵,造成了一种叠荡起伏的音韵美。在诗人有节奏有韵律的吟唱中,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愁绪也在变化、扩散开来。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惆怅的诗句范文8

诗人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丁香花纤小玲珑、清香幽雅,有着天生的忧愁,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已经成为高洁、美丽、愁怨的象征。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宋代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都以丁香喻忧愁。有诗云:眉头紧锁,锁住万种笑颜;丁香作结,结出千般愁怨。我们要在丁香的忧愁中去读丁香姑娘的忧愁。姑娘的愁怨虽不似天风海雨,却也挡不住,藏不了。相见恨晚的愤怒、彳亍彷徨的犹豫、擦肩而过的凄苦都如眼前的丁香清清楚楚、真真实实。用心用情地去读,愁怨的不仅是丁香姑娘。可爱又可怜的姑娘,你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我在“雨中痛苦,痛苦又忧伤”。

二、在雨的哀曲中去读

雨巷是诗歌的背景,雨是雨巷的背景,雨巷是诗情,雨更是雨巷的灵魂。巷中有雨,雨中有伞,伞下有人,人有愁心。愁心难解,愁情难遣。“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蒙蒙细雨如缕缕愁思,置身其中,怎能不愁苦万分?丁香姑娘和我一样,有着相同的心思,共同的愿望,只是“深深雨巷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试问姑娘愁几许?深深雨巷蒙蒙雨。情深如雨,雨如深情。我丁香的姑娘,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她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李清照说:“一曲相思一曲愁,一曲哀怨付东流。好梦如雨随风散,才下眉头上心头。”风过雨停泪无声,相思在那烟雨中。雨是相思的种子:相思泪如雨,相思洒红雨,相思苦梦雨何曾歇。雨是忧伤的旋律:巷子在雨中悠长,丁香在雨中芬芳,姑娘在雨中彷徨.....雨中的油纸伞令我神往。雨是哀婉的曲子: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她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一句话,我和姑娘无限的哀思,要在雨的哀曲中去读。

三、在太息般的眼光中去读

象征派代表波得莱尔说:“忧郁是美出色的伴侣。”代尔说:“忧郁是甜美的音乐。”弥尔顿说:“忧郁是圣明圣洁的女神。”雪莱说:“倾听最哀伤的思绪才是最美的歌。”姑娘的美丽,不仅在于她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更在于她丁香般的惆怅和太息般的眼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太息是心灵的真实。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把姑娘内心的迷茫哀怨、忧郁深邃体现到了极致。遗憾啊,我已经站在了你的眼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丁香姑娘是在忧郁中哀叹自己的过去,也是在忧郁中迷茫自己的未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寻寻觅觅,又只能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太息般的眼光中读出忧郁,在忧郁中读出丁香姑娘的魂灵吧。

四、在梦的迷茫中去读

《雨巷》中的我就是姑娘,姑娘就是我。我们一样地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们一样地默默地彳亍着,一样的冷漠,凄清又惆怅;我们有着一样的相思,一样的期待。然而相思成梦,美梦却难成真。她静默地走近,又投出太息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梦是《雨巷》主要的背景意象,预示故事迷茫凄婉。《雨巷》中的爱情故事像梦一样的美丽,我渴望逢着的姑娘也像梦一样的可爱真实。可梦终究虚幻迷茫,我心爱的姑娘最终飘过身旁,走尽雨巷,留下我无尽的哀伤。爱情的迷茫,一如梦的迷茫。

五、在希望的明丽中去读

《雨巷》整首诗是哀怨凄凉、迷茫忧伤的,但仍然闪耀着希望的光亮。我是一个痛苦中彷徨、迷茫中希望的追求者。诗中第一节说:“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所以“希望”“逢着”,一定要读出幸福,读出爱恋,读出未来的明丽。“丁香一样的姑娘”更要有深深的赞美,甜甜的陶醉。诗的最后一个小节是对第一节的重复,唯一不同的是“逢着”改为“飘过”,与第一节相比,虽有几丝伤痛和遗憾,但是希望还在,希望的明丽还在。希望是千年的期盼,希望是心灵的呼唤。明天的未来定会像今天的梦一样可爱,我心爱的姑娘还会再来。明丽的希望中才会有希望的明丽。

总之,《雨巷》要在丁香的忧愁中、雨的哀曲中、太息般的眼光中、梦的迷茫中、希望的明丽中去读,读忧愁、读哀思、读太息、读迷茫、读明丽,读爱情的甜蜜,读相思的痛苦。

参考文献:

[1]余光中.评戴望舒的诗[J].名作欣赏,1992,(03).

[2]姜云飞.论戴望舒的诗情结构[J].浙江学刊,1992,(05).

[3]王铁良.论的审美追求[J].文学教育,2009,(09).

惆怅的诗句范文9

亲,今晚是立秋之夜,蓦然回首,夏,也悄然。

知否?今晚,下雨了,今夜的雨像一首小诗,读久了,觉然,自己已在这湿润中将自己深深的掩藏···

“我喜欢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不能怪不到你身上”,到如今,才真正读懂张爱玲笔下这句话的深度!所以,在这深秋,如果你况然想起我今夜的忧伤,请不要自责与彷徨!!

此刻一丈忧愁,半卷清梦,只怅明月牵愁肠。

惆怅,惆怅,惆怅你的残忍,残忍~不是我认识你的容颜,如果,在那炙热的夏日里,你可以把残忍演译的这般简单绝决,那么我不会那么心肝情愿的为你到伤,今夜,我亦不会如此失神黯然···

奈何,奈何,奈何你的沉默,如果,在那场错误的邂逅里,你也把沉默诠释的如此洒脱那么我会那么义无反顾的为你许下地老天荒吗?

不解,不解,不解是我把爱放的太高,让你无法丈量?还是,我把爱放的太低,让你不愿俯瞰,或是···

所谓洗尽尘世铅华,缘份乃过眼烟云,情到终时亦需终···

“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愁而风情万种”

立秋之雨,把我彻底的洗礼了,不再踌躇,不再彷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惆怅的诗句范文10

也许读者会把《雨巷》当作一首没有得到爱情的伤感的爱情诗,如果按接受美学“作者只完成了作品的一半,另一半到读者手里才完成”的观点来说,读者完全有权利那样处理去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但这样处理不能很好把握诗人的复杂感情。如果了解作者的生平,我们就可以知道诗人作为一个热血青年曾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但1927年反革命给他以沉重的打击,他感到非常惶惑和痛苦。在施蛰存家中避难的时候,他结识了施的妹妹施绛年,试图通过爱情来调衡一下自己痛苦的心灵,但不能如愿以偿,因为不久后他们就分手了,这又给诗人带来更多的感伤。《雨巷》就是诗人当时复杂情感的真实写照。

我们应该如何去读《雨巷》呢?又该怎样理解丁香姑娘呢?

《雨巷》这首诗是着重表现诗人在经受双重打击之后的虚无飘渺的梦幻和痛苦的内心世界,诗人似乎有这么一种感觉:现实世界是虚妄的,不可知的,只有主观世界才是真的,现实世界只不过是主观世界的客观对应物。他力求捕捉那一瞬间的感受和幻觉,把抽象的思想化为具体可感的外在形象,诗中写到的那个梦幻般的丁香姑娘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诗人因幻觉而产生的一个有形具象,是为了象征和暗示作者隐蔽的思绪和悟出的人生哲理。我们没有必要搞索隐,认为丁香姑娘就是施绛年。

清代学者涂瀛认为“袭人,宝钗之影子也。写袭人,所以写宝钗也。晴雯,黛玉之影子也。写晴雯,所以写黛玉也。”这就是红学史上有名的“影子说”。

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写妻子对诗人处境如何焦心,实际上写出诗人被叛军抓获后送到长安,在这种失去自由,生死未卜的时候异常想念家中的妻子儿女的情感。要写自己的情感,却不从自己方面着笔,而是写对方的心理,这种“背面敷粉法”更富有艺术表现力。

我在这儿妄作猜测,戴望舒在运用象征主义写《雨巷》时,可能糅合了“影子说”和“背面敷粉法”,塑造了一个梦幻般的、影子似的美丽而又哀怨的象征化意象――丁香姑娘。在不会产生误解的前提下,我不妨称之为“三位一体”的丁香姑娘。这三种方法都是通过写丁香姑娘来写诗人自己,不过丁香姑娘是虚幻的,而作者是实在的。

丁香姑娘美丽动人,有丁香一样的颜色和芬芳,她给人一种神秘感和虚幻感。丁香姑娘和诗人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同是当时一代苦闷青年彷徨惆怅心态的象征,是一种情绪的两个侧面。丁香姑娘是诗人的影子,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象征着朦胧而痛苦的希望。戴望舒通过象征和暗示,把读者从丁香姑娘这个虚幻的外在有形具象引向诗人内在的精神世界,表现了超现实的梦幻,深刻地展示了自己内心的痛苦。

诗人采用“背面敷粉法”,着重写丁香姑娘,写了她的冷漠、凄清、惆怅、哀怨、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实际上是为了写自己的这些情感。读者能从“我”和丁香姑娘这一实一虚的“双影形象”中把握其相同的情感,从而深入诗人的内心。

诗人原本很痛苦,希望有人来安慰自己,谁知幻化出丁香姑娘以后,她的美丽哀怨让诗人产生了一种怜爱之意,诗人很想去安慰一下和自己一样痛苦的丁香姑娘。但是这位丁香姑娘似乎并不领情,完全无视“我”的存在,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默默地走近,投出太息般的眼光,仿佛并不相信诗人能真正理解她内心的痛苦似的,然后像梦一般地飘过、飘远,直至消失在雨巷的尽头。满怀哀伤和诚意、希望得到别人的安慰同时又愿真心去安慰别人的诗人,受到如此的冷遇后,心情又将如何呢?与其说是对丁香姑娘的同病相怜,不如说是诗人在这儿顾影自怜。这种自我安慰式的幻想带给诗人的是更多的空虚、惆怅、失望乃至绝望。

象征主义的理论家马拉美认为幸福不在世上,只在梦中,只有梦幻才是“纯粹的美”,才是诗人要达到的最高境界。《雨巷》里诗人怀有一种朦胧而痛苦的希望,把它幻化为美丽而又哀怨的丁香姑娘。诗人还为我们读者描绘出了几幅美的画面,避免了空洞抽象的直说。

在诗里面首先读者可以看到孤独、彷徨的“我”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寥的雨巷里行走,接着读者可以看到在“我”的期盼之下,像丁香一样美丽而哀怨的姑娘奇迹般地出现在雨巷里,她也像“我”一样孤独,彷徨,撑着油纸伞由远而近地向我默默走来,当她和“我”擦肩而过的时候,像梦一般轻盈飘忽、悄无声息,最后慢慢地远去直至消失,留下的仍是“我”一个人在雨巷里孤独、彷徨。

惆怅的诗句范文11

《黄昏》

何其芳

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自远至近,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我立住。一乘古旧的黑色马车,空无乘人,纡徐地从我身侧走过。疑惑是载着黄昏,沿途散下它阴暗的影子,遂又自近至远地消失了。

街上愈荒凉。暮色下垂而合闭,柔和地,如从银灰的归翅间坠落一些慵倦于我心上。我傲然,耸耸肩,脚下发出凄异的长叹。

一列整饬的宫墙漫长地立着。不少次,我以目光叩问它,它以叩问回答我:

──黄昏的猎人,你寻找着什么?

狂奔的猛兽寻找着壮士的刀,美丽的飞鸟寻找着牢笼,青春不羁之心寻找着毒色的眼睛。我呢?

我曾有一些带伤感之黄色的欢乐,如同三月的夜晚的微风飘进我梦里,又飘去了。我醒来,看见第一颗亮着纯洁的爱情的朝露无声地坠地。我又曾有一些寂寞的光阴,在幽暗的窗子下,在长夜的炉火边,我紧闭着门而它们仍然遁逸了。我能忘掉忧郁如忘掉欢乐一样容易吗?

小山巅的亭子因暝色天空的低垂而更圆,而更高高地耸出林木的葱茏间,从它我得到仰望的惆怅。在渺远的昔日,当我身侧尚有一个亲切的幽静的伴步者,徘徊在这山麓下,曾不经意地约言:选一个有阳光的清晨登上那山巅去。但随后又不经意地废弃了。这沉默的街,自从再没有那温柔的脚步,遂日更荒凉,而我,竟惆怅又怨抑地,让那亭子永远秘藏着未曾发掘的快乐,不敢独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象所萦系的道路了。

1、请赏析开头一句“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自远至近,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划线句子“让那亭子永远秘藏着未曾发掘的快乐,不敢独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象所萦系的道路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本文的基调。

参考答案:

1、作者运用通感的修辞格,新颖独特地把本来属于听觉形象的“马蹄声”,巧妙地转化为视觉形象的“白色的小花朵”,从而使无影无形的声音,通过有形有色的花朵而具体化了。这些意象、声音、色彩以及感触浑然组成一个迷茫怅惘的黄昏情景,既渲染出长街的昏暗寂寥,又应合着孤独和忧郁。(意对即可)

惆怅的诗句范文12

关键词:冯延巳;晏殊;词;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比较冯延巳《阳春集》和晏殊《珠玉词》,很容易发现他们所采用的题材大多停留在花间派词的范围,词作内容多局限于闺阁园亭之景、相思怨别之情。王国维评价冯延巳词“不失五代风格”,而晏殊的词也被人认为“在内容题材上,表现形式上均无根本性变化,所叙写之情事,大多仍不离伤春怨别、花间樽下。”这就说明了晏殊词与冯延巳词在艺术手法方面有一定的继承和相似性。

然而,南唐行将亡国的危殆形势,使得冯延巳等词人产生了鲜明的忧患意识。王国维用冯延巳《菩萨蛮》中的一句“和泪试严妆”评价冯词,道破冯词的悲剧底蕴。晏殊则不同,他少年得志,可谓善世处太平。两者内心忧患意识和词境的差异,注定了他们内心情感的差异需要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来表达。

一、冯、晏艺术表现手段相似,多用借景抒情

1.情与景的统一

情景交融,是诗词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词人在景物描写中将表现主观情感的词附着到具体景物上,这类词也是词人真实情感的点染,做到了将景与情的统一。这在晏殊、冯延巳词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如《踏莎行・细草愁烟》:“细草愁烟,幽花怯露”,一个“愁”字,一个“怯”字,看似写花草之感,实则通过“愁”和“怯”表露出词人内心凝重的愁思,做到了客观景物的情感与词人主观情感的合一,使得词人的愁思心绪温婉含蓄地表达出来。又如《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同样将菊、兰着上人格化情感,实际是写目及此景的女主人公此刻的哀愁。再如《玉惜春・绿杨芳草长亭路》:“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均通过白描式的景物描写,物态心情,尽收于此。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冯延巳的词中也很常见,再加上他所处的特殊的时代环境,使得他内心的情感更加复杂。李清照曾评价冯延巳的诗为“亡国之音哀以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冯正中词,极沉郁之致,穷顿挫之妙。”这些评价都指出冯词伤时感怀的特质。如《鹊踏枝》:“香印成灰,碧坐浑无绪”,“香印”、“灰”表现一种冷寂的氛围;《临江仙》:“冷红飘起桃花片,青春意绪阑珊”,桃花片都凋落了,在风中被吹起,又是一番凄冷的场景;《应天长》:“一夜万般情绪。朦胧天欲曙”,凄冷的夜,临近黎明之际,这黑暗放大了作者惆怅的情绪。在他的词中,这种情调低沉的词语触目皆是,通过这些意象、景物来表达情感。

2.情与景的对立

在情景的配置上,晏殊、冯延巳都善于用逆向配置法。逆向配置是客观景物的情感与词人的情怀相对立,加倍写出了主人公的愁情。面对欢乐之景,尚且苦闷,那悲哀之景,其苦闷更可想而知。

晏殊词中,词人将客观景象注入自己的主观感情,好像在与客观景物对话,而客观景物并不理会他的情怀,任自独行,面对俏皮贪玩的景物,词人流露出一种无力改变的无奈。如《踏莎行・细草愁烟》:“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这首伤春怀人之作以感叹口吻作结,点出了垂杨与词人的两种心境、两种情怀,形成了心境与情怀的相互对立,留下的便是词人那份深远的怀思怅惘之情。同样的写法见《踏莎行・小径红稀》:“春风不解禁杨花,漾漾乱扑行人面”,春风不禁杨花,使杨花零乱扑面,面对暮春景象,词中并无衰颓情调,而是显得很富生趣,极具主观色彩的动态感暗合了词人淡淡的惜春情怀。

冯延巳词中,常常喜欢用明媚灿烂的春景来写悲哀的情绪。如《鹊踏枝》其二:“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这首词借景写情,因情造境。以“闲情”、“惆怅”、“新愁”等危苦烦乱的情绪贯注全篇,沉郁顿挫,表现了词人久积心中,排解不开、拂之还来的惆怅情绪。正是春天的欢快与喜悦和寒冷的惆怅与苦闷交织在一起,折射出了词人对现实的美好景物的短暂欢乐与高兴不能释怀的内心的长久的不安与痛苦。总之,《鹊踏枝》十四首是以欢乐之景写悲哀之情的典型词作。

二、冯、晏艺术表现手段不同,冯词善寄托而晏词多含蓄

含蓄与寄托作为艺术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钱钟书曾这样论述:“诗中言之而未尽,欲吐复吞,有待引申,俾能圆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一事也。诗中所未尝言,别取事物,凑泊以合,所谓‘言在于此,而意在于彼’,又一事也。……含蓄比于形之于神,寄托则类形之与影。”

关于冯词,冯煦说:“翁具才略,不能有所匡救,危苦烦乱之中,郁不自达者,一于词发之。忧生念乱,意内而言外。”指出寄托是冯延巳词的一个重要特点,可以概括为“深”和“惝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