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

时间:2023-05-29 17:44:23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

第1篇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特征;文化忧患;戏剧色彩

谈及余秋雨必然会谈及其创作的散文。余秋雨的散文并不是纯文学,其更多的则是蕴含丰富文化特征。可以说,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的地方即是拥有丰富文化底蕴。正因如此,余秋雨先后出版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均受到读者 的一致好评。由于余秋雨散文的影响力较大,因此截止目前为止国内专家学者关于余秋雨散文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为让研究更具针对性,本文主要针对余秋雨散文特征进行研究。

1.余秋雨及其散文作品概述

余秋雨于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为我国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作家及散文家。他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后先后出版《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等戏剧著作。后来,余秋雨在寻求写作转型的过程中开始尝试写作文化散文。

正因如此,也从此奠定余秋雨在中国文坛的崇高地位。余秋雨创作的散文集包括《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每一部散文作品均蕴含浓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2.余秋雨散文的基本特征

那么,余秋雨的散文特征究竟如何呢?带着此问题,笔者对其进行浅要探析。

2.1叙述意识较强

叙述意识较强为余秋雨散文的典型特征之一。余秋雨于散文创作过程中,总是习惯于首先确立叙述原点,进而通过空间和时间的转移,将自身置于历史、地域及文化等三个不同层面,深情讲述“地域与历史”、“历史与文化”、 “文化与地域”三者之间的不同关系。在上述独特的三维叙述框架的影响下,余秋雨散文也拥有了更多丰富历史文化沉淀。余秋雨散文在叙述过程中往往追寻一种立体透视效果。刚开始他习惯于聚焦于一点,进而围绕此点“谈古”。而众观全文,其余下所叙、所述、所 抒,无不和历史紧密相连。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收录的散文大都如此。

2.2思考力度较强

余秋雨散文中包含有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余秋雨苦苦思考的情况下创作而来。由于思考力度较强,因此从余秋雨散文中我们才能看到将古与今的诸多情景汇于同一视野下的壮观场景。在余秋雨创作的散文《一个王朝的背影》中,我们可发现 :他首先由承德避暑山庄为着眼点,进而对整个清王朝的盛衰进行思考。在思考中,他的空间视野极为广阔,时而避暑山庄,时而长城,时而木兰围场。思考中包含的人物不仅有大清朝皇帝,更有一大批文化人。阅读《一个王朝的背影》整篇文章,不难发现余秋雨在创 作过程中必然经过大量反复、深入的思考。

2.3散文语言凝练

纵观余秋雨的所有散文,我们均可看出:其散文语言大都是极为凝练的,普遍能做到言简意赅。余秋雨常常能够用非常凝练的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不喜欢拖拉,更不喜欢废话连篇。正因如此,余秋雨的很多散文才被称为经典。例如,在其创作的《废墟》开 篇即如此写道:“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寥寥数字即凸显出作者浓浓的文化情怀。事实上,中今中外但凡是散文创作大家,其散文语言必定是极为凝练的,这也是余秋雨能够成为当代中国散文大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2.4蕴含文化忧患

余秋雨在散文中对中国文化也表现出浓浓的担忧,蕴含着浓浓的文化忧患。例如,在散文《十万进士》中,余秋雨对分科举制度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心理瘤疾和人格遗传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散文《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中,则对文化人格及文化良知进行阐述, 对不良文化人格进行浓重批判。也正是在此过程中,余秋雨也直观呈现中国文人的艰难文化心路历程。余秋雨的文化忧患从其创作的很多散文中均可看出端倪。由此可见,余秋雨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保护者和文化传承者。

2.5戏剧色彩浓厚

上述论述中提及到,余秋雨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其最初创作的文字作品也主要是《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等。可以说,余秋雨在戏剧研究方面具有极高造诣。正因如此,余秋雨在其散文创作中也不免会加入很多 戏剧色彩。例如,余秋雨在《酒公墓》中即浓缩讲叙了一个姓张的留学生坎坷曲折的一生。由于张姓留学生一生极为坎坷曲折,因此余秋雨不可能将所有情节均详细描述,于是便有了此篇散文“每一句话几乎都是一个情节”的典型特征。《酒公墓》之所以如此成功和优 秀,主要缘于其蕴含有浓厚戏剧色彩。这一点与余秋雨扎实的戏剧理论知识基础之间也存在紧密关联。

3.结语

综上所述,余秋雨散文具有叙述意识较强、思考力度较强、散文语言凝练、蕴含文化忧患、戏剧色彩浓厚等典型特征。上述典型特征也赋予余秋雨散文更多的可读性和经典性。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关于余秋雨散文特征的论述并不十分全面,在未来为进一步丰富,加 强研究深度。

参考文献

[1]李阳春.历史·文化·理性——余秋雨散文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05).

第2篇

[关键词]张培基;《故都的秋》;文学翻译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具有永久的魅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所有悲秋作品中的佳品。该文是郁达夫1922年从日本东京留学回国,辗转北平、武昌、广东、上海、杭州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并在1934年8月回到北平后应朋友之约而写就的。郁达夫主张散文应写得情景兼到,“既细且清”而又真切灵活。他的《故都的秋》便如同他的主张一样:情景高度融合,意境悲凉、韵味隽永,是一曲沉郁、幽远的秋的悲歌。

正如朱曼华所说,近百年来把西方一些知识分子的思想或理论译介给国人者不乏其人,中国人中自己把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存在于散文中那些鲜活的思想译介给外国人的学者却并不多见。而中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无疑弥补了这一缺憾。张培基先生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序言中表达了他翻译现代散文的初衷:一是为了消遣,二是出于对英文和散文的爱好,三是为了向国外介绍一些优秀的中国现代散文作品。作为现代优秀散文之一的《故都的秋》也人选其中。这不仅是中国文学之幸,也是外国读者之大幸。张培基先生以其自然流畅、准确细致的译笔让读者再次感受到了《故都的秋》所表现的悲凉的意境、隽永的韵味。

一、理解准确

理解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正如杨武能所说,翻译家绝非一般意义的读者,绝不能满足于只对原文和原文作者有大致的把握和了解,而必须将其读深钻透,充分理解,全面接受。从译文可以看出张培基先生对原文的理解非常透彻,他并不局限于原文的字面意思,而是着眼于句子的内涵意义,理解准确而又到位。

例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Autumn,wherever it iS,always has something torecommend itself.

“总是好的”在该句中不能按字面直译,它的意思是总有可取的、值得称颂的方面,译者很巧妙用“have somethingto recommend itself”这一短语,令译文准确而流畅。

例2: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

Not only poets,even convicts ln prison.Isuppose,have deep sentiments in autumn in spite ofthemselves.

在该句中“不能自己”是指不由自主地,译者用短语“in spite of oneself”来译显得非常地道;根据上下文,“深情”指一种深深感伤的情怀,作者在此想表达秋天的凄美触动着每个人的心弦,甚至是监狱里的囚犯,译者用“deepsentiments”表达出了“深情”一词的内涵。

二、表达流畅

散文贵在散,散文往往没有完整的情节,语言结构灵活多样,以表情功能为主,强调语言的艺术美感。郁达夫是位卓越的语言大师,《故都的秋》充分展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整篇文章好像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作者的闲情漫话。从开篇到结尾,没有丝毫文字雕饰的痕迹,但每个词语、句子却又好像未经“炉火”而已到了“纯青”的程度;好像从生活中而来,平凡极了,可是却又那么精当、优美。

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节奏感强的排比句,加强了文章的音乐美,也表达了作者对故都所饱含的眷恋之情。译者在翻译这些排比句时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手法,做到了神形兼备。

例1: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There iS Of COUrSe autumn ln the South too,butover there plants wither slowly,the air lS moist、thesky pallid……

上句中三个小句的结构相同, 动词后面均以结构助词“得”,形式整齐划一,给人一种整体的美感。做谓语用的形容词“慢”、“润”、“淡”表现出了南方秋天那种平淡而细腻的意味。译者同样用平行的结构译出了原文的节奏感。

例2: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When I am in the South,the arrival of eachautumn will put me in mind of Peiping's tao Ranting with its reed catkins,Diao Yu Tat with ttsshady willow trees,western Hills with their chirpinginsects,Yu Quan Shan Mountain on a moonlighteveDKlg and Tan Zhe Si with its reverbrating bell.

该句五个并列的“的”字结构读来整齐、流畅,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作者头脑中充满了故都秋天的美景,一触即发,说不尽,也数不完。译者在翻译时巧妙地采用了“with”结构,还原了原文的形式美。

三、意境深远

散文贵在散,而散文又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通过对北国的槐树、秋蝉、秋雨、秋果、秋之人的描写,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个角度展现了作者对秋的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深刻感悟。作者那落寞以及对国家民族危亡命运的深深忧虑的情怀,形成一种美丽而又悲凉的意境,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文中用了很多表达悲凉和落寞之情的语言,字里行间流露出无比孤独和伤感的情怀,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美与眷恋。译者很好地把握了原文这种悲凉而忧伤的意境,

例1: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淼帽凉。

In the north China,however.it ls pa rticularlylimpid,serene and melancholy.

“清、静、悲凉”三个形容词形成整个文章的感情基调。译者用“limpid,serene and melancholy”三个形容词让英文读者深深体会到原文美丽而悲凉的意境。

例2: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All that goes to show that all live creatures andsensitive humans alike are prone to the feeling ofdepth,remoteness,severity and bleakness.

句中的“深沉、幽远、严厉、萧索”四个形容词再次概括了北国秋天的特点,与文章前面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形成呼应,让悲凉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译者在此将四个形容词转译为抽象名词,符合英语多用名词的表达习惯,而且抽象名词更具有概括性,让整个悲秋的意境显得更为无和寂寥。

四、结 语

第3篇

摘要: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黄粱梦》等15种杂剧。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作品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其中《天净沙秋思》、《夜行船秋思》是他散曲作品中的精品力作,最能体现他的风格,成就了他“秋思之祖”的美誉。马致远《夜行船秋思》扩大了散曲的表现范围,并充分运用俚曲俗语,句式自由,节奏明快,从表现艺术上提高了散曲的境界。马致远《夜行船秋思》,后代明清曲作家皆有和韵,终因才力不及,都没有超过此作。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黄粱梦》等15种杂剧。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作品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其中《天净沙秋思》、《夜行船秋思》是他散曲作品中的精品力作,最能体现他的风格,成就了他“秋思之祖”的美誉。

秋思本是我国古代诗词的传统题目之一。长期以来,人们由此产生无数的感慨,使秋思的词义本身凝聚着思索自然之秋和人生之秋的丰富内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使秋景与抒情主人公的情绪达到高度的统一。他册一电影蒙太奇的手法白描出一幅幅典型的秋景图。作者撷取了“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本不相干的意象,描绘出一幅“晚秋昏鸦图”。枯藤盘根错节,缠绕在老树之上,上有乌鸦筑巢而居。在这幅水墨画中不着一字言情抒怀,但作者的思乡伤怀之情被作者巧妙地寓于意象之中,创作出一种情景交融的悲愁境地。“小桥、流水、人家”三个意象描绘出一幅“温情村落图”。迫近黄昏,作者看到在林木环抱中的村落,轻柔的河水在尽情的欢唱,俊美的小桥掩映在水波中形成一个虚拟的圆月,村落上升起袅袅的炊烟。此时,作者感慨万千,思绪禁不住飞回那日思夜想的故乡小桥。也许自己的父母妻儿在小桥上去翘首盼望远行的人儿……这幅图画巧妙地将抒情主人公的盼归之情和旅途的寂寞惆怅之情嵌入景物之中,为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余地。“夕阳、古道、西风、瘦马”几个意象描绘出一幅“古道独行图”。在苍茫寂寥的古道上,作者裹紧衣衫蜷伏在瘦马之上。一阵秋风袭来,作者禁不住心中一颤。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真可谓“人穷志短,马瘦毛长”。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酸,怎不令人想回温馨的家园,怎不令人盼望与家人促膝畅谈……所以清人王国维称赞“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之妙”。

马致远《夜行船秋思》扩大了散曲的表现范围,并充分运用俚曲俗语,句式自由,节奏明快,从表现艺术上提高了散曲的境界。《夜行船秋思》有七支曲子组成,虽题为秋思,却不写秋景,但迟暮之愁,忆旧之情处处关合秋字,实是人生之秋的思索。第一首曲子感叹人生如梦蝶,何不及时行乐。作者分别按帝王、豪杰说明富贵无常。你看:昔日的秦宫汉阙已成牛羊的牧场,往日的丰功伟业已成渔樵闲聊的话题。纵有座座丰碑,已成短碑残碣,上面那笔走龙蛇的碑文已模糊湮灭。当时壮观的陵寝已成狐兔的洞穴,哪还有什么魏晋江山。第四五支曲子运用“和驾日车”的典故,化用李白“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诗句,点出时光如飞,生死一瞬,劝众人莫笑不会筑巢的斑鸠,它只不过是糊里糊涂装傻。这两支曲子愤世嫉俗表达了作者“大道不明,则隐。”的人生主张。最后作者又比较了两种人的处世态度。现实中那些,那些争权逐利的人好像争穴的蚂蚁和吸血的苍蝇。而作者冷眼旁观,参透人生,看破时局,他向往陶令裴公的归隐生活。从整首曲子来看,作者似乎看破红尘,消极避世,实际上是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和满腹牢骚的发泄……所以元代曲作家周德清称赞“万中无一”。马致远《夜行船秋思》,后代明清曲作家皆有和韵,终因才力不及,都没有超过此作。

第4篇

[关键词] 《晏子春敢》 “以人组事” “传记之祖”

《晏子春秋》是一部介于子史之间的作品,杨义先生说它的“命名很怪,‘晏子’是子书之名,‘春秋’是史书之名,来了一个子、史合壁的‘四不象’。”[1](p8)如果把它与先秦其它散文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其内容上确实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晏子春秋》和先秦诸子散文的区别十分明显。诸子散文在阐述各自对自然、对社会的看法时,一般采用分析说理的形式,如要表现重民爱民,《孟子》是这样说的:“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2](《离娄上》)。而《晏子春秋》在表述同样的思想观点时,却是通过对晏子言行举止的描绘表现出来的,如《谏下》第五章:“晏子使于鲁,比其反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晏子至,已复事,公延坐,饮酒乐,晏子曰‘君若赐臣,臣请歌之。’歌日‘庶民之言日:“冻水洗我,若之何?太上靡散我,若之何!”歌终,喟然叹而流涕。公就止之日:“夫子曷为至此?殆为大台之役夫!寡人将速罢之。晏子再拜。”

另外,诸子散文都是某一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在表述其观点的过程中,往往建立起完整的哲学体系,如《庄子》的哲学体系是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为核心的,等万物,齐生死,无是非,表达其追求具有超越性和超脱性的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晏子春秋》也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当代学者们多认为其思想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但这是通过对晏子言行的记述表达的。《晏子春秋》虽然有子书之名。但它的表现重心不在思辨哲理而在叙事写人,这与先奏其它诸子有明显不同。

其次,《晏子春秋》与先秦历史散文也有不同。《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历史散文的取材倾向往往偏重于“祀与戒”等“国之大事”(《左传・成公十三年》)。《晏子春秋》则不然,往往从日常政务或属于生活领域的小细节着笔。如从齐景公的饮酒、畋猎、衣狐裘不知天寒等事情中,写晏子的态度、言辞和行为表现。

《晏子春秋》虽然与上述历史散文有所不同,但它却有史书的特点。它约略按照晏子侍齐灵公、庄公、景公的顺序从其生前写到死后,以这一真实过程构成本书的基本时间框架,以景公、庄公、崔庆、粱丘据等历史人物构成晏子活动的具体背景,从晏子的政务外交、生活细节等多种活动中记叙晏子的言行,展示了晏子爱民尚贤、忠君爱国、清正笃行、机智幽默这一历史人物形象。尽管它没有《左传》那样明确精细的纪年,但基本上写出了一个历史人物的一生。这与先秦其它史书亦有明显的不同。

综上所述,《晏子春秋》有子书之名,却无诸子的思辨性、哲理性,它是写一个人的言行事迹;有史书之名,却不像其它史书那样记述军国大事,而是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一个个片段叙述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以人物的活动反映了历史的变化。

《晏子春秋》该如何归类呢?《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及《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经籍考》等公私史志目录皆列诸子部,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认为“案《晏子)一书,由后人摭其轶事为之,虽无传记之名,实传记之祖也,旧列子部,今移入于此。”如何认识《提要》的论断呢?

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归有光的《先妣事略》等被公认为传记名篇,仅以《段太尉逸事状》为倒看它所体现的传记文的基本特点。

柳宗元为了写《段太尉逸事状》亲自到段秀实曾经任职的地方采访,再以“言信行直”的刺史崔公提供的事实“复校无疑”,才正式写定。

在人物的塑造上,首先,作者精心选取诛杀暴卒、卖马市谷、拒收贿赂等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事件来刻划人物。其次,作者写尹少荣大骂焦令谌,谌“一夕,自恨死”。据旧注,焦在大历八年还活着,这“自恨死”以合理的夸张虚构反衬出段人格力量的伟大。再次,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人物。段秀实诛杀暴卒,“唏一营大噪,尽甲”,矛盾激化,段秀实只身人营,勇服郭唏。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了段秀实大智大勇、为民解忧的良吏形象:作者将白孝德的畏于权势与段秀实不畏权势对比,以段秀实之“仁”与焦令谌之“暴”对比,人物个性更加鲜明,段太尉卖马代农偿租的细节,多侧面展示了人物为官清廉、真心助人、施恩不图报的性格:焦令谌杖击饥民,段太尉见之“大泣日:乃我困汝。”以言行写出了段秀实震惊、同情、自责等复杂心理。

另外,《段太尉逸事状》寓论断于叙事之中,褒贬分明,爱憎强烈,“言近而旨远”,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上述特点,其他传记文同样具有。可见,除了人物与人物事迹的真实性外,形象的鲜活生动、艺术手段的丰寓多彩、寄意的深切遥深,构成了作为历史与文学联姻产物的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所以。传记文学是艺术性地再现一个历史人物生平或生平片段的文学样式。《晏子春秋》是否符合这一基本特征呢?

晏子史有其人,《左传》对晏子的19处记载有12篇与《晏子春秋》相同。就材料的取舍而言,论者认为它以“表现晏子的性格特征”[3]p245为自己的编撰标准,可是,书中的晏子“是晏子故事的作者和传诵者摆脱历史的摹写和纪实,在历史史实基础上的艺术创造。”[4]所以,《墨子春秋》有明显的想象和虚构成分,如《杂上》第25章写晏子御之妻的一节,恐怕就是出于作者的“假之喉舌”:“二桃杀三士”、“晏子使楚”等就不能看作是信史。

就写人手法而言,《杂上》第3章写崔杼逼迫众人发誓叛公室而顺从自己。就是从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中揭示了晏子大智大勇的特点。《晏子春秋>也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人。《杂上》第12章中的晏子与司马穰苴,贤相与良将,互相衬托:齐景公与梁丘据,昏君与佞臣也互相衬托。贤相良将与昏君佞臣又构成对比,形象鲜明。《晏子春秋》也用言行写人物心理。晏子接济过北郭骚。“晏子见疑于景公”被迫出走,北郭骚仅以“夫子勉之矣”一语相送。“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日: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当晏子“闻北郭骚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叹日:‘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5]p361前之叹息含有失望、委曲、不被人理解等复杂心绪,后之叹息更有意想不到、痛惜、自责、错过知音等难言苦衷。

《晏子春秋》也同样寄寓了编写者对明君贤相忠臣义士美德懿行的呼唤,对昏君佞臣不恤民力滥施的贬斥,言近而旨远,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

第5篇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中秋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但肯定是最富诗意的。中国人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把最美的想象和最富诗意的情怀付与了这轮亘古长悬于夜空的玉盘。初唐之时,中秋成为固定的节日,到了宋朝开始盛行。这一点在唐宋人的文集里可以得到印证,唐人诗作开始频频提及中秋,到中后期尤为明显。而到了两宋,关于中秋的诗词大量出现,并且佳作如云。可以这么说,三唐两宋文人关于传统节日的笔墨里,有关中秋的章节,是最为动人的。

唐人中秋诗里,我最喜欢的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典型的唐人绝句,韵致天然,毫无匠气,明白如话,却又蕴藉富有情思。中学初读此诗时,虽不甚了了,但朦朦胧胧间仍隐约感受到了它韵味无穷的美,吸引我去读了更多的唐诗。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是睡前必读几首,然后枕诗入眠。

盛唐名相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恐怕是唐人中秋诗里的巅峰之作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遣梦假期。”此诗流传甚广,妇孺皆知,尤其是首联两句,境界宏大,意境优美,典型的盛唐气象,表达了人们在中秋佳节之时,一轮明月之下最美好的情愫。后来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便是从这两句里化出。

年少时目睹盛唐景象,中年后经历安史之乱,时代巨变、宏图未展、宦海沉沦的人生际遇磨砺出了中国诗歌皇冠上最夺目的明珠――杜甫。《杜工部集》中写中秋的不在少数,最耐人寻味的是诗人在蜀中避乱时写的《八月十五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中秋佳节本是团圆之日,诗人却因战乱如“转蓬”般漂泊异乡。此诗耐人寻味之处在于,诗人写出了特殊时代里(安史之乱)、特殊情境下(中秋佳节)成千上万因战乱而辗转漂泊的人的共同心理,所以感人至深。后人所谓杜甫“沉郁顿挫”的鲜明风格正是时代巨变和个人际遇在诗歌中的反映,安史之乱后杜甫诗里再也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样的句子了。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嫦娥》则是另一番情致:“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义山诗向来晦涩难解,这首看似浅显,其实也是别有怀抱。某个中秋之夜,对着浩瀚无延的夜空,郁郁不得志的他喝了点酒,醉眼朦胧之中,仿佛看见广寒宫里嫦娥被秋风拂动的裙摆和她姣若明月却略带忧伤的表情,于是义山就突发奇想,独处广寒宫是如此寂寞,嫦娥如今怕是后悔当年独自吃了那粒灵药了吧。此是一说。又有人认为,李义山此诗表面是在说嫦娥,其实是影射大唐后宫里失宠的妃子。就我而言,我更愿意看做诗人在中秋之夜的某个突发奇想。

宋人苏轼大概是最热衷写中秋诗词的文人了,他才高八斗,往往一挥而就,绝少斧斫。研究古典诗词的学者们有这样的共识:“李太白的黄河,坡的长江。”意思是李白写黄河写得最好, 而苏轼则把长江写得无人能及。在我看来,苏轼的中秋诗词也是一绝。东坡集里写中秋的诗词有数十首,其中两首流传最广,且此二首皆与其弟苏辙有关,一聚一散,别有情味。其一《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一生,仕途不坦,兄弟二人异地为官,聚少离多,这年中秋难得同在徐州,可以一同赏月,然而中秋一过,苏辙又将启程离开,所以词里离别的愁绪大过相聚的欢欣。其二便是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清词论家大多把此词列为中秋词之冠冕。词前有小序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这年中秋兄弟二人未能一同把酒赏月,但是此处苏轼却相对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没有前一首那么哀伤。

与坡并称“苏辛”的南宋词人辛弃疾在宋孝宗乾道年间任建康(江苏南京)通判时的某个中秋之夜写下了《满江红・中秋寄远》:“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辛弃疾年轻时曾聚集两千余人,参加抗金义军,更有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敌营,把叛徒擒拿后交给朝廷处决的壮举。抗金北伐、收复失地是辛弃疾毕生志愿,宋孝宗也一度有中兴之志,给了词人不小的希望。辛弃疾在为官之前就写下了许多抗金北伐的建议,最著名的便是《美芹十论》。然而朝中主和派势力强大,不愿北伐,无心收复,直把杭州作汴州,词人抱负未展,只能“醉里挑灯看剑”,这阙词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所作。表面上虽是中秋夜月下怀人,但词中“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则别有深意。词人把自己比作高洁的明月,把朝中主和派喻为浮云,浮云蔽月,词人壮志难酬,作者多么希望有人能用一管横笛吹散浮云,但这也只能是词人寄寓文字的美好愿望罢了。

以上提及的诗词,或亲友、或情人、或感遇,所说的都是聚散。古时交通不便,音讯难达,人们散如走珠,相聚维艰。到了中秋之夜,玉盘高悬、秋意微凉之时,这种聚散之情会被放大,有幸相聚的自然把酒临风,一醉方休;山水相隔的则只能对月遥祝,以期安好。

千年之后的今天,世界已经沧海桑田,但这种美好的情感并未更改,传统的延续是中华文明极富生命力的象征。眼下中秋将至,愿皎皎玉轮佑我泱泱中华,愿神州山河一统,愿炎黄子孙自强。

第6篇

秋天是快乐的,在秋天里有教师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在这些节日里,我最喜欢中秋节。这一天,人们吃月饼、赏月,非常开心。还有人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听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秋节作文小学三年级600字,供大家学习。

中秋节作文小学三年级600字1有人喜欢热闹非凡的春节,有人喜欢粽子飘香的端午节,但我却喜欢团团圆圆的中秋节。即使它没有春节那么热闹非凡,没有国庆节那么举国欢腾,但意义非凡的团团圆圆的中秋节还是我最钟爱的。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妈妈带着我去超市买月饼。月饼的种类非常之多,有肉松月饼,有蛋黄月饼,还有瓜子仁味的月饼,它们都散发着香喷喷的气味。晚上我和妈妈去了奶奶家,刚把月饼送到奶奶的手上,她就笑眯眯的考我:“乖孙,你知道月饼是怎么来的吗?”

我一听就来劲了,有板有眼的说起来:“知道。”我便滔滔不绝的说起来。嗯,有一天,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它们散发出强烈的光芒和热量,把地面上的植物都给晒死了。后羿拿出了一把弯弓,射掉了天上的九个太阳。王母娘娘便奖励他两颗长生不死的仙药。后羿很高兴,把药交给自己的妻子嫦娥保管。

嫦娥很想变成神仙,于是有一天嫦娥趁后羿不在家,把两颗仙药都吃了,然后飞上了月宫当起了神仙。虽然梦想成真了,可是嫦娥在天上很孤单。嫦娥看见人间热闹非凡,发现是在过中秋节。她也想过,但只有她一个人呀,于是她仿照月亮的形状做了一些饼子,自己尝了尝觉得很好吃,但太多了吃不完,于是把饼子扔到了人间。凡人尝到后觉得很好吃,便也学着做,并且根据它的形状命名为月饼。

“说的真好”奶奶听完不住的夸我。到了晚上,奶奶准备了很多美味佳肴。一家人来到餐桌,我看见桌上有宫保鸡丁,香辣大闸蟹,还有我最喜欢吃的红烧肉等等。我迫不及待的狼吞虎咽起来。吃完了,我擦擦油光光的嘴巴,打了几个饱嗝,摸了摸像西瓜一样又圆又大的肚子,舒舒服服的躺在沙发上说:“奶奶下次少烧一点,我的肚子太饱了。”

全家人都吃完后,我们来到院子里赏月。我看见明亮皎洁的月亮像圆圆的肚子,又像一个大西瓜,还像大圆盘子。啊!我喜欢这团团圆圆的中秋节。

中秋节作文小学三年级600字2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很少了。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字串9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有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地方,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月饼与中秋节的联系是在明代。

具有关资料说,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身和赠于亲朋好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

比如,山西省介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的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小孩们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节作文小学三年级600字3中秋将至,似乎人们都在期盼着,或盼望着一家团圆其乐融融地观赏者中秋的圆月,或举头望月凭借着这个众人团圆的日子,彻头彻尾地将内心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宣泄一番。我从没有体验过远离自己的独自处在外地的生活,所以没法感受出门在外远离家乡的游子的思念心绪。

中秋夜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寂静,我家的院子里那几盏路灯显得摇摇欲熄。此时此刻,我的思绪我的心情像是被对月思乡的游子们传染了一般,院子上空的那一轮明月在这幽静的环境里显得是那样孤独,那样纯洁,那样光亮。此时我的心中涌现了无数话语要向这茫茫月色的倾诉。

我不由想到了苏轼的那一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农历八月十五日我国传统的中秋节。因处于秋天的中间,故此名。在这一天天上的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形如玉盘一样非常圆,所以就有“中秋月正圆”之美称。我国民间把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中秋节作为家人团聚的日子,所以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我爱太阳,但我更爱月亮,那种白玉盘似的月亮。在我眼里,太阳是个豪放,热情的男孩,而月亮则是个温柔,恬静的女孩。我爱这种恬静也爱这种优雅。再望着那轮明月,我感觉她如同天空中镶嵌着的一颗硕大的明珠,光泽艳丽,闪闪发光;她如同一块无与伦比而又价值连城的玉盘,纯洁高雅,讨人喜爱。瞧,天空飘来了朵朵淡云轻轻地遮住了月亮,只看见在云层中穿行闪光。她挤啊,使劲想钻出来。一阵阵凉爽的晚风吹来,云散了,月亮重新露出了她清丽的脸蛋,像小女孩撩开了披在额上的乌发向大地露出微笑。我却觉得那穿于云层的月亮似乎更蓬勃而又富有诗意。我又发现月姑娘正用月光铺成一条小道,直延伸到我眼前,好像是在邀请我到她的家里去做客呢!

今天夜晚,我们一家人来到院子里,一人搬了把小椅子,静静的坐着,悄悄的等着,一轮明月的升起,终于,这个小女孩露出了小脑袋,看着人们,好像还有些羞涩,渐渐的,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她,呵呵,也胆大了起来,不停地爬向天空,我们一家人看着她,像看着一块宝玉似的,一刻也不想将眼神儿转移。

这是,姥姥拿出一盘月饼,给大家分开来吃,每个人都笑眯眯的,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心里美极了!

周围依旧是那样的寂静,我也渐困了,悄悄进入了梦乡,唯独只有那轮明月依旧散发着那优雅,温柔的光,依旧是那样纯洁、恬静。好美丽的月色。

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中秋之夜啊!

中秋节作文小学三年级600字4一年中不知有好多好多的节日。有那热闹的春节,有那肃穆的清明节,有那欢快的儿童节,也有那欢庆鼓舞的国庆节而我最爱那象征全家团圆的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我国传统的中秋节。因处于秋天的中间,故此名。在这一天天上的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形如玉盘一样非常圆,所以就有?中秋月正圆?之美称。我国民间把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中秋节作为家人团聚的日子,所以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农历八月,天高气爽,许多的庄稼都已经收获了,中秋节也是人们庆贺丰收的节日。每当中秋之夜,人们一边欣赏玉盘般皎洁的明月,一边吃月饼、水果,家家户户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据说这月饼还有一段非凡的来历了:

月饼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在中秋节不仅有吃月饼的习惯,还有赏月背诗的习俗。当人们吃过晚饭,大家都集聚在庭院活阳台上,热热闹闹的享受天伦,欣赏着皎洁的明月,随后背诵带月的诗歌,一派人间圣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杜甫的?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更是千古绝伦……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节作文小学三年级600字5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终于到了,我和院子里的小朋友兴高采烈的准备了各种节目欢度这个传统节日。谁知这天刚好是徐叔叔的生日,全公司的高管及我们大家一起要在酒店里为他庆祝生日,并且共度佳节,一下成了双喜临门。

一道道精美的菜肴,一声声的祝福,整个酒店里热闹非凡,我心里惬意极了,坐在餐桌旁尽情的享受着这一道道美味佳肴。饭后各种诱人的水果及各种口味的月饼,又使我狼吞了不少。果足饭饱之后,在等待爸爸妈妈的时候,我们小朋友开始了酒店散步发现之旅,走累了,我们趴在窗台上等待天边的的月亮升起,看!它从东边升起来了,先是黄橙橙的,缓缓的穿过一绺一绺烟雾似的白云,向天空慢慢的移动,忽然,它的颜色一下变成了白色,犹如餐桌上的那银盘似的。

宴会结束了,我们陆陆续续的走出了酒店,一阵秋风刮过,使我打了个寒颤,真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呀!这才下了两场雨,夜里就这么凉了,真是立了秋,凉飕飕啊!抬头向天空望去,直见在这碧蓝的天空中,月亮就好像一个透明的大玉盘,几朵轻纱般的云儿飘过来,把月亮装饰的格外迷人,又神妙莫测。好像能看到月宫里的嫦娥姐姐和那只可爱的玉兔似的。夜空里一闪一闪的群星围绕着月亮,仿佛是在倾听那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

第7篇

炎炎烈日下,秋悄然来临,又一度秋凉到来。今天立秋。万物经历了春的萌发,夏的激情,走进秋实的季节。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收获的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今天是立秋,阳历8月7日,农历七月初一。立秋,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8月7日或者8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立秋说: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明确地把立秋与天凉联系起来。一年四季,季节交替。经历了春的萌发,褪去了夏的浮躁,秋呈现出一种深沉的美,由内向外散发着一种澈透心腑的宁静。

时光年复一年的从春到夏,从秋到冬的轮回。热的轰轰烈烈,凉的痛痛快快,是天地轮回运转的自然规律。说到自然规律,让我想起同学“其实梦很浅,万物皆自然”的签名。其实梦很浅,万物皆自然。梦,带有幽雅的色彩,带着洁净的清纯,给人的是无尽的暇想与不可捉摸。梦中有喜有悲,有离有合,有欢乐亦有痛苦。所以人生如梦,万事万物皆因梦而生,亦因梦而灭,梦又如何?人生如梦,人皆寻梦,梦里不分南北西东。从美妙的梦境中走出来,再看四季转换,人世轮回,一切都那么自然。在自然中习惯了在夏天的样子里迎接立秋的到来,虽然立秋一过,便是秋天,相信大多数人跟我一样认为自己还在过夏天。或许,只有早晚那清凉的时刻才会让人真实地感受一下秋天的味道。

立秋了,秋天在夏的暑气里悄悄的走来。立秋,父亲在世的时候对这个日子记的是最牢的。立秋的前一天,父亲会提醒我:“在太阳没有出来之前,把家里的柜子打开,晾一晾,这样,里面整个伏天的潮气会散发出来,衣物便不会再潮了……”之后,父亲还会嘱咐我说:“立秋了,天要凉了,也会有风了,早晚多加衣服了……”到这里,我真的感觉有一阵轻风从我的心头刮过,似乎凉爽了许多。可是现在,父亲已安息在城市北郊唐王屯北山上的青冢里了。爸,今天又是立秋了,早晨我把柜子打开了,不常用的衣物也都晾了。您看到了吗?现在,外面又要有风了,您可知道?一年零九个月的别离,让我一直处在对您的想念之中。父亲走了3年零九个月了,日子就这样在时间的长河里载着人们的无限思念流淌着。哎,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与草木无两样区别。春秋一度,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万法自然,一切归于尘土。

立秋,是一份季节的感悟,也是一种心灵的感应。立秋,是个天象,代表着成熟与收获,所谓春种秋收。意境高远的秋天,是个萌生诗意的季节。盈盈秋水,总让人想起惊鸿一鳖、蓦然回首的眼眸,让心弦共振产生了袅袅余音。进入秋天,对悲秋的人更意味着四季交替中又一个多愁善感的季节的来临。曾经的秋天,有我,有你。与你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完整的秋季。那些黄昏,我和你坐在种满了相思树的松花湖边,品日暮西山,看平沙落雁,感受云淡风轻。有一次,与你对坐在夕阳的最后一抹余辉里,你我又说起了“望穿秋水”,我问:何以要把入骨的相思和无尽的等候放在秋日?你缓缓的解释说:春水太过荡漾,夏水又趋湍急,而冬水,几近干枯,唯有秋水最美。秋水因两季的蓄积,已变的内敛深厚。最美的等待一定要放在秋水中。在你说这些话的第二个秋日,你永远离去的背影,象个绝情的符号,写满了孤寂。斜雨轻飘人遥遥,从那以后的泥泞岁月里,我跌跌撞撞的一路独自行走,一路轻舔着无人上药的伤口!

清晨起来,伫立在窗前,望着浅浅的淡蓝色的天空,洗净似的清澈,一抹抹白云姿态各异,浮着身子慵散着作陶醉状,我的心情一下子平静下来,敲打下这些关于立秋的文字。在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的电脑音箱里循环地播放着那首凄美的《秋日私语》,深情的琴声,依旧感动。《秋日私语》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经典曲目,描述秋天里的童话,秋天里的温馨烂漫,或许是一个下午,或许是一片红叶,在每个音符里,静静品着秋天里的一杯下午茶。这样的时候,不知你所在的那个天堂是否也有漫天的梧桐叶,在轻灵曼舞地点缀着这个秋季的天空?从昨天的回忆中走到今天的现实中,收拾起晾好的衣物,开始包青椒肉馅的饺子,也把晚上要做的红烧排骨准备好了。民以食为天,老百姓无论怎样都离不开一个“食”字。今天是立秋,朋友,您吃饺子了吗?

让人沉思,让人自省,让人期盼,让人流连和感怀的秋来了。又是一秋,一路走来,经历了阳春吐绿的春之柔绵的眷恋,经历了阳仲夏蓬勃的夏之激烈的思念,又一次融入到了这个秋凉的生命里。秋日的山色此刻也从容走入淡定,水流变得清幽;天更高远,云更从容了。落霞与孤婺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一幅辽阔的画卷。今年最后一个夏日的灿烂阳光告诉我:生命无常,季节有序。秋,不约而至!年年立秋,今天又立秋。立秋到来之际,我点击整个秋天,搜索到丰收的画面,送给你最美好的祝愿:愿你存储快乐每一天,备份幸福整个秋天!

第8篇

站在季节的窗外,还不曾将盛夏时,用心事串起的风铃安置妥帖,却忽然收到了秋用一枚落叶写就的邀约。一些来不及收拾的心情,随着秋风飘摇,最后在一朵新菊的蕊心落了脚。一些淡微如梦的呓语,凝结成单薄的诗行,从惊蛰一路走到霜降。在秋的节令里,浓墨追逐着情绪流淌,氤氲着,晕染了整个季节的荒凉。

——题记

立秋

仿佛昨天,还在一朵莲里躲避夏的燥热,今天却惊觉到一丝薄凉。夏,已在不知不觉中远走,只留下一场未竟的梦。伸手,想要挽住夏的衣袖,再度许下莲语倾城共看流年的约,却只握住一缕浅浅的秋风。岁月,不会为了某个人的心情而停留,它只是用一场无休止的旅程,见证着或喜或悲的风景。夜微凉,秋用一唇冰凉开启新的恋情,而我,却依旧枕着风追忆弥留在心底的花香。一瓣心语,酝酿起所有无关风月的忧伤。

处暑

叶落知秋,寒蝉目送着暑气渐行渐远。枫叶酒醉未醒,梦见自己羞红了脸。我倚着思念的门楣,看荷花溢出最后一缕香气。一场暮归的秋雨,在残败的荷叶上舞蹈,将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渲染的淋漓尽致。只是,无论我如何苦苦求索,却终究难以明了古人的风雅与淡泊。在那溅起的、如碎玉琳琅的水花里,我只听到一句不堪秋凉的叹息。天空,当一行雁阵衔走最后残留的一丝暑气时,我知道,那些关于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浪漫,已经在梦境里开始凋零。那些回不去的往事,也将随风飘散,如暑气般止息。处者,止也。所有热情,至此终结。原来,这便是处暑的含意。

白露

是什么样的相思,让满地的露珠都白了头?又是什么样的情感,让季节心中凉意顿生?我打开旧日的窗扉,却找寻不到曾经熟悉的鸟鸣。默然,听风。一枚枚落叶载着离别启程,奔赴一场漫长的秋寂。曾经葱茏的树木们,在一滴滴绿泪里,写满了伤感与祝愿。“叶子的离开,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或许,那只是一种释然后的放手。亦如我,总是驻留在初相遇的地点任由缘分去留,无论爱情,抑或友情。不强求,不挽留,于人于己都是最大的慈悲。聚散有时,我只愿在蒹葭苍苍的季节,借着一滴滴白露,将所有的缘份烹煮成茶,让氤氲的茶香温暖每一个梦境。

秋分

一场雨,将秋天分成两半。一半用来伤感,一半用来怀念。在中秋的一轮圆月下,用文字将伤感和怀念合二为一。我把伤感写在月亮上,于是在皎洁的月色里,便镌刻了一夕黯然;我把怀念藏在月饼里,于是在寂寞的秋夜时,才能品出一缕牵念。或许,秋分便是一把剪刀,硬生生地剪断一份情缘,分别安置在天涯与海角。遥望的爱人为掷地有声的誓言感动;远行的游子被归程无期的思念羁绊。有多少人借着一阕青词叩问离索,想要借个团栾,却终将究不可得。而我只能对着那轮圆月虔诚地祈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寒露

寒露时节,几句细碎的呢喃缓缓随风坠落,一捧浓淡相宜的菊香渐渐逸散。露冷寒而欲凝,诗清瘦而将陨。我把曾经隽永的诗情埋进泥土,期待着在来年的桃花里,收获一朵朵盛开的缤纷情节。只是,终究还是要先挨过这一程秋凉,才能奔赴春的怀抱。故事不疾不徐的老去,我在露寒霜重的夜里,躲在缠绵了千年的诗文里听雨。那些曾经无比炙热的泪珠,被彻骨的秋凉寒了心,被不眠的古人捡了去,命名为寒露。也有一些倔强的记忆舍不得远走,被风牵扯着,碎落在晶莹的露水里。

霜降

转眼,又到了季节的末尾。寒风将一些不够晶莹的雪抖落,便成了细碎的霜,成了冬即将迫近的号角。霜降,秋将尽。凉薄了一季的心情开始变得更倾向于找寻夹在时光缝隙里的暖。所有的伤感都起于一枚落叶的邀约,也将终于一枚落叶的催促。岁月的潜行,不仅让一些该沉淀的往事沉淀,也让一些该升腾的情绪升腾。于是,我开始慢慢习惯于在秋天用细碎的语句,拼凑过往,那些渐渐冷静的情殇,那些渐渐炙热的思念,都被我谨慎地藏在文字里,成了季节深处的断章。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B-0018-02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中,散文单元占据了重要的篇幅。文章内容涵盖写人叙事、写景状物,颇具典范性,对高一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很有指导意义。作为首次使用新教材上课的高一语文教师,笔者想谈谈自己在教授散文课中的一些体会与认识。

一、强诵读品味,领略语育美感

有人曾这么评价散文的语言:“有飞扬的神思美,浓厚的诗意美,高妙的技巧美。”语言就是散文的外衣,特别是经典优美的散文,它总能以听之有声、嗅之有味、视之有形、触之有感、品之有味的语言,让读者从中体会深邃优美的意境及深刻的思想蕴涵。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强化学生的诵读,特别是文章的一些精彩语段。通过诵读让学生领略散文带来的独特的视觉盛宴,体会散文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从中获得美的熏陶,达到美的升华。如朗读“虎啸深山,鱼翔浅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种整齐的句式能一气呵成,把感情抒发得淋漓酣畅,有一种诗韵美;朗读“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种长短错落、曲折回旋、波澜起伏的语言,则有一种迂回舒缓、娓娓道来的美感。笔者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引导学生赏析“月下荷塘”时,先通过课件展示下面一段文字,让学生与课文原句进行对比诵读:

荷塘上面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浮在水面的一把把花伞。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的已盛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

通过诵读玩赏,学生就会发觉上面的文字比较平白,缺少一种美感。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原句,体味文章中叠词、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的妙用,启发想象和联想,眼前呈现出一派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融融的清新美丽的景象,浮现出一幅淡淡月色下荷花摇曳、水汽弥漫、荷香氤氲的朦胧画面,营造出一种安谧、恬静、柔和、朦胧的氛围,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配乐朗读,可以在感受语言诗化美的同时,不断地靠近或接近作者的心灵世界,与作者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对话。

二、巧设置引导。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授课时,我巧置引导,努力搭建对话平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我就抓住文末“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一句让学生自由畅谈:作者出生在南方,为什么对北国之秋这样情有独钟?在引导学生快速找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与南国之秋“慢、淡、润”的比较点后,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文本去解读郁达夫笔下故都秋的“色”和“味”。随后我在课堂上展示出五幅“北国秋色”图,带领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去领略北国之秋,明晓作者笔下的北国之秋在于秋院的破壁腰、在秋槐的落蕊旁、在秋蝉的残鸣中、在秋雨的滑落下、在秋果的成熟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京腔京韵的互答时。我又不时加以引导。这五幅“北国秋色”是如何体现“秋味”的?你在生活中有没有与郁达夫相似的体验呢?然后结合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使学生明晓:原来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内心被过早地投下了忧郁、落寞的阴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秋境、秋味,被鲜明地笼上了一层郁达夫式的主观色彩,那院落的牵牛、槐树的落蕊、鸣叫的秋蝉,还有那秋风秋雨等,被清晰而逼真地烙上了故都之秋的韵味。只有善于引导,才能启发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理解,从而展现学生对文本不同层面的思考。

三、重情感体验,多层解读文章内涵

散文是作者心灵世界的描述和摹写,是作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显现,文质兼美的散文对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如在讲解《荷塘月色》《囚绿记》时,我并没有依照教学参考资料渲染时代背景,而是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多层面多角度解读文章的内涵。有的学生就巧抓文眼得出不一样的解读。如《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作者用极富诗化的语言描写了心目中的“月色下荷塘图”和“荷塘上月色图”: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这“荷”“月”如诗如画,似仙境,似梦幻,就如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的品格,正像他的名字“自清”那样,虽一身清贫,但活得清白、清正,宁可饿死也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保持着高贵的民族气节,朴素的名字成为万代敬仰的一座人格丰碑。对于陆蠡的《囚绿记》,学生也抓住了“囚”字畅谈“爱”就要给它自由,不能将其束缚,这样绿才能焕发生命应有的勃勃生机。如此一来,学生摆脱了传统的应试枷锁,打开了思维的牢笼,进发出思想的火花。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同时,产生不同的感悟和启迪,达到形散而神聚,心与灵的交汇,从而升华文章的主旨。

四、抓训练表达。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正如新课标所提出的,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确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培养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以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作为“形散而神聚”的散文教学,“品读”是基础,“悟情”是深入,“写作”是能力迁移。如在教授完巴金的《小狗包弟》后,我让学生自己准备素材,在课堂进行一场有关“过错面前你该如何面对”的辩论,让他们知道,只有在过错面前勇于忏悔和剖析自己,才能在不断反省中回归良善,无愧于一个“大写的人”。教授完《荷塘月色》后,我就让学生根据当地著名风景名胜“十里画廊”写一段赞美家乡的话,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第10篇

【关键词】音乐 钢琴曲 《平湖秋月》 演奏技巧

《平湖秋月》这首乐曲散发着深厚的中国民族特质,20世纪70年代著名作曲家陈培勋将此曲改编成钢琴独奏曲。他不止改编了原曲调表现力,同时把钢琴的多声部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加以运用变幻多彩的节奏织体,把乐曲展现得更加精细优美,让这部作品成为了民族钢琴曲的精品之一。

一、《平湖秋月》的音乐分析

(一)《平湖秋月》的结构分析

《平湖秋月》这首钢琴曲围绕着核心旋律发展段落划分并不明确,整首曲子共分为26个小节,分别由引子、第一段、第二段、尾声4个组成部分,具有不断展开、不断推进的特点。

乐曲分句自然,乐句有长有短,如散文一样形散神不散。在这个部分中,从第1小节至第2小节的前两拍均为歌曲的引子,从第3小节到第9小节是乐曲的主旋律的第一段,这一部分充分表现出歌曲的主要旋律。从第3小节的第三节拍起,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右手的琵琶旋律,左手演奏出铿锵有力的三十二分音符,让人体会到了空灵缥缈的境界。从第10小节开始为第二段,乐曲结构有了不同的变化,演奏手法也有了区别,更丰富的乐器声加入了进来。右手的音型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由三十二分音符变成了六十四分音符,让人体会到了更加丰富的情绪。第二段的旋律一直徘徊在左手的中、低音区,钢琴特有的厚重的中低音的加入使得乐曲越来越丰满。第14小节和第15小节的旋律通过右手快速演奏出,而同时左手也配合演奏,中间部分是伴奏。第18、19小节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在这里得到尽情地抒发。22小节的感叹语气,激动的心境归于平和。23至26小节是尾声部分,一个空明悠远的尾声,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渐弱的颤音好像笛声或箫声渐行渐远,让人沉浸在一种虚幻、缥缈的境界中。

(二)《平湖秋月》的音色分析

《平湖秋月》是中国典型的追求高而远的意境的作品:幽静、雅致。乐曲开始的引子部分是整首乐曲风格的中心定位,和弦略微突出,速度平缓,利用踏板来使和弦持续不断。右手三十二分音符细致周密的音型要弹得均衡并且具有流动感,以免破坏乐曲幽静、温婉的气氛。

在弹奏具有琶音和弦特色的主题旋律时,琶音要弹得清晰而急速,突出高音,使声音清晰而透明。弹奏时,胳膊、手腕稍扬,突出小指的旋律音。这样的声音悦耳清秀,气息连绵悠长,犹如天籁般纯净明澈,把人们带入月照平湖的艺术境界。从第2小节第3拍开始,右手的旋律音用琶音和短倚音模仿高胡的音色。

高胡的音质柔美纯净、音色高亢明亮,有很强的曲牌性。演奏中要特别注意左手的动作,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必须贴键弹奏,这样才能使乐曲流畅活泼起来。引子部分踏板的使用也至关重要,要踩长一些,使和弦持续、波状琶音音型连贯起伏。演奏完第9小节后,还有右手的六十四分音符的连续伴奏,左手用指面触键,采用高抬指、慢下键的办法,配合手臂的推动来获得浑厚和歌唱性的音色。第13小节最后半拍的分解八度,采用吊臂的办法,弹得厚重又准确。

结尾的颤音像是琵琶的轮指,在音色上似笛似箫,弹奏时手指贴键,积极灵活但动作要小。最后几个相隔在5个八度的跳音,力度逐渐减弱,渐行渐远,结尾处的几个长音,手指触键后马上离开,柔和自然,意味淡雅。

(三)《平湖秋月》的演奏速度分析

中国民族乐器演奏时具有即兴性或“随意性”。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演奏也不能按乐谱标注的速度机械地执行,而应随着乐曲自身的抑扬顿挫、作品情绪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在第二次创作中展现的“以人为本”的美学思想。

从《平湖秋月》的谱面上看,整首歌的速度的标注是慢板,每分钟52拍,节奏较为规整。如若按照乐谱上固定的拍子弹奏,音乐将机械化,并且表现不出作者想要表达的音乐理念,应恰当处理好节奏的自由伸缩,根据旋律的语气来表现音乐,必要时可延续或缩短某些音的时值,从而更加灵活地展现音乐的魅力。

(四)《平湖秋月》的韵味分析

中国钢琴音乐通过韵味来区别于西方钢琴音乐。知名钢琴家周广仁曾说:“弹中国曲子要有韵味、有联系,要和中国的传统结合起来,表现出中国的美学特征。”其中的“韵”包括两种:一种是声韵,一种是气韵。

声韵在音乐上表现得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到音乐的发展与表现。《平湖秋月》是一首典型的中国民族音乐,既饱含江南音乐华丽清高的韵致,又具有广东音乐独具个性的旋法特点与装饰音型,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湖“江天一色无纤尘”的优美景致,并且充分表现出中国古老文化中的“虚”“空”境界。在演奏时,要注意分寸感。演奏曲目的引子时,内心要平静如水,手指柔和触键,使安静、悠扬的音乐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演奏中要利用手臂、手腕、手指的灵活变化,模仿高胡、古筝、扬琴、琵琶等民族乐器的音色,表现出月光下平湖晶莹的色彩。

人们在音乐中表现出精神面貌和整体风采,称之为音乐气韵。气韵在钢琴演奏中有着很大的重要性,是弹好一首钢琴曲的灵魂。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赵晓生说:“演奏中国钢琴曲《平湖秋月》在音乐处于无声状态时,特别需要用气息将其连贯,表现出此时无声胜有声。如22小节,虽然有一个十六分音符的休止符,但声断气息不断。先踩住右踏板,等声音渐渐消失后,再奏出感叹语气的小字二组的fa音。”演奏《平湖秋月》时,在气息上要融会贯通,触键上多用指面肉多部位,下键深浅有度,配合踏板的使用,才能充分展现出民族音乐的韵味。

二、《平湖秋月》的民族特色分析

(一)旋律上的民族特色分析

在中国音乐作品中,最能表现出中华民族特色音乐的是旋律。此曲的旋律以五声调式的音阶为基础,从而形成主要旋律,自由伸展,连成一气。由于旋律线中常有的六度跨越,主题旋律线又是上升趋势,音乐线条开阔明朗,同时大部分旋律进行在高音区,音色干净,勾勒出一幅月与湖交相辉映安静平和的画面,给人以无限美感。

《平湖月秋》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乐句和乐段的尾部能够体现出音乐的中心思想,在发展变化的每一个乐句或乐段的开始,乐曲的音乐长度有一些即兴性,旋律线的出现显得自由,没有西方音乐的框架局限。作曲家精心构思乐曲的发展方向,乐曲的灵魂在于可以在月光下捕获月光和月的夜晚,详细地描写了平湖水面上不同的风景和感受。

(二)音色上的民族特色分析

陈培勋在《平湖秋月》中将广东音乐的主要乐器高胡和辅助乐器扬琴、古筝、长笛的演奏技巧和声音特性用钢琴模仿得惟妙惟肖。通过在钢琴上用琶音和短倚音来演奏出的高胡滑音,用钢琴的颤音来模仿箫的声音。用左手的震音演奏出颤音的效果来模仿扬琴,右手高胡的滑音通过短倚音来模仿,左手的震音与右手的短倚音互相配合运用,从而散发出广东音乐的韵味,使得民族五声调式的感觉更加浓郁。

(三)曲式结构上的民族特色分析

一个好的框架结构可使音乐作品丰富形象,所以音乐作品的基本框架是结构。《平湖秋月》的曲式结构,根据中国传统音乐的编曲方式和结构特点,不断前进、不断发展,在音乐的行进过程中,渐变发展,分句自然,长短有致,像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塑造了一幅素月幽静、晚风轻轻吹拂安静平和的月夜美景,具有中国器乐音乐的结构特点。

(四)和声上的民族特色分析

一首好的钢琴作品需要优美精良的和声配置,钢琴是最能体现完美和声的乐器。中国作曲家运用中国的民族音乐风格,来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

这首乐曲毕竟是改编曲,演奏乐曲的工具又是西洋乐器,融入一些西方和声学技术是不可避免的,如乐曲中经常使用西方音乐中使用的旋律:Ⅳ和Ⅶ级。此外,乐曲使用不完整的和弦,省略三音。在功能和声方面,作品为了反映民族特色,利用四六和弦来强调VI级音。通过这种编曲方式,在声音方面不仅保留了民族特色,整首乐曲采用古典的和声原则,达到中国和西方技术的综合效果,令人回味无穷。

(五)织体和节奏上的民族特点分析

织体,是音符的一种组织方法。这首乐曲是以叠音的方式分解和弦织体,就是上行的分解和弦的织体和下行的分解和弦的织体具有相同的特点。一个最明显的织体是波音的运用,使音乐流畅生动,创造了一幅明月高悬、心驰神往的月夜景色,具有中国音乐的结构特点。这种织体的运用添加了更多的民族特点。

结语

《平湖秋月》作为一首由传统民乐改编成的钢琴曲,既具有传统的音乐背景,又凭借钢琴这一典型西洋乐器而具有多层次多音色的特点,将钢琴的作曲技巧和我国民族音乐特色完美结合在一起,是我国传统民乐发展与创新的很好例子。《平湖秋月》是在原曲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保留了原曲的民族性特点,充分结合了西方的演奏技巧与中国的民族特色,使得中西合璧呈现出最精彩的民族特色钢琴曲。

参考文献:

[1]钱仁平.中国新音乐[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华茂.钢琴曲《平湖秋月》的民族特色探究[J]. 四川戏剧,2011(03).

[3]李燕.钢琴曲《平湖秋月》中踏板的运用与教学分析[J].大舞台,2010(05).

[4]常敬仪.陈培勋五首粤调钢琴曲评析[J].钢琴艺术,1999(06).

[5]冯丽.陈培勋与其他作曲家作品中的和声比较研究[J].茂名学院学报,2006(05).

第11篇

天际之余还残存着片甲空白,还未进入黑夜,但路灯亮了,街上更少行人,也许是懒散的节气,酒店里觥筹交错,笑声不断。

其实秋在印象里,并未像古文那样,一念起,千山万水,逢佳节,倍思亲,在记忆里,就是满世界的凋零与日渐的寒凉,上高中口中念念有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评论诗歌时,会写上一大堆关于思乡,思念家人的句子,可是在心里,我是从未理解和熟知那种情感。

如今,上大学,已经是在外过的第二个秋季,思念的寒暄,显得苍白无力,整日面对陌生的面孔和那低分贝的碎碎念,不仅会一阵寒凉。

回想去年,人是物非,月有月无又一载,花开花落人未还,原本多情的秋季,就在我们的三三两两中忽地不见。

很多时候,想起少年时的两岸烟火。站在城上,看城里城外的灯光,明明灭灭,盯着星星发呆,看着花儿落泪,原来,一切早就种下——我是那卑微的一粒风中种子,能飞到哪里去?后来,看过很多烟火,我这样喜欢烟火,一点点散发出人间情意,绵绵着这世俗里的烦躁与不安,是这烟火,化四两为千斤地让时间似水流年走下去,走下去……坐着公交,穿城而过,一遍,又一遍。我看烟火看得几乎泪水涟涟,我陶醉在其中,感觉到这季节对我的包裹与放纵,那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鬼魅让我欲罢不能,我把头扭向窗外,看着江水汩汩地流,更激情,更烈艳……刹那间点亮整个灿烂的夜……而我是这路过的烟火,露出自己有点惨绿的颜色,相对于少年而言,我的确是惨绿了,湿搭搭的绿,滴到岁月的衣襟上,看着一大片……我迷恋这季节给我留下的痕迹。

我爱这秋,它从未走远。当世界一片凋零,我的心正独自开放在秋季。

九月,有人说他怀念海子,想念他的诗,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样,为了民族情节,卧轨自杀,海子是如此的刚烈,为了维持内心的信仰,不顾一切地走了,轻轻地,没有云彩作伴,只有悲哀相随。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无法释怀。你可知,在秋季海子他复活了,为了寻找属于他的诗歌、王位、爱情。

不要停下你的脚步,春天地傲然,夏天的蓬勃,只是为了让你看到那一幕秋意盎然。

我比天空明净,比云朵坚定

比一切过往的痛恨更加温馨……

鲜花怒放,时间吹袭

我劈下内心的柴,取出沸腾的心跳

因为,并不是我孤身一人,马不停蹄走在锦绣的春天。

第12篇

6月18日,新中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万绍芬的回忆散文集《秋水长天――回忆散文集》在京举行首发式。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赵实、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全国政协常委胡德平、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黄跃金、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等出席首发式。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云等对《秋水长天》首发式发来贺电贺词。

《秋水长天》首发式由作家出版社、统战部办公厅主办,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正大南大师大北京校友会协办。

郑万通在致辞中称赞《秋水长天》立意深邃而高远、情感丰富而质朴、文字清新而淡雅,是一部有独特价值,有哲理、有新意、有品位的力作,展现了这位曾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的女干部的心灵轨迹。黄跃金表示,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90周年之际,此书出版有特殊意义。《秋水长天》以散文形式记录了万绍芬的真实经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创作过程中,万绍芬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感情,生动地体现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追求。

李东东在致辞中指出,万绍芬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一直坚持文艺创作,多年来笔耕不辍,先后发表了大量文艺评论、散文、论文等,获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秋水长天》涉及的人物事件既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普通百姓;既有海外同胞,也有外国朋友;既有香港回归、建国60周年大庆等国家大事,也有家乡助学记事和她仍在积极奔走的慈善事业。品读这部散文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翻阅万绍芬丰富精彩的人生经历,能够感受到一位爱党、爱国、爱民的高级领导干部的坚定理想信念与大爱境界情怀。

何建明详细回忆了作家出版社出版《秋水长天》的过程,并强调《秋水长天》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充满激情、弘扬真善美,是一部有历史深厚感的好书,一部体现当代革命领导者高风亮节、崇高思想境界的好书。

从高层领导岗位退下来的万绍芬,积极投身于社会慈善公益活动和她热爱的文学领域。2009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万绍芬从事文学创作60周年荣誉奖。首发式上,万绍芬对出席嘉宾以及所有给予此书热情关心、支持和帮助的人们表示真诚的谢意,并感慨地说道:“此次写作只是为了记录自己曾亲历的共和国的一段路程和人生走过的一段难忘的岁月,可以说是一种责任、一种奉献。创作这本书时,常常写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为力求作品真实准确、避免谬误,自己翻阅了多年工作笔记,并查找了相关资料,有的文章还请教过朋友、专家。虽然并不是专业作家,但在写作的道路上会不断探索与追求。”

万绍芬表示:“我感谢生活,这是我创作的源泉。我有幸认识了为共和国诞生而出生入死、无私奉献的革命前辈,他们给予了我许多教导和启迪;我感谢人民,他们是衣食父母和社会道德、良心的守护者,始终给予我工作的激情和力量。”

万绍芬动情地说:“《秋水长天》以散文形式回忆过去经历的真实,表达了我的真情实感,喜怒哀乐溢于其中。”

正如一位作家所说:“这部散文集,是共和国史的生动侧记、改革开放30年的备忘录、优秀中国女性参与高层政治的缩影、更是一位心怀真情大爱的女作家,以文字寄托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

据悉,作者将此书稿费悉数捐赠给基层慈善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