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玉米加工

玉米加工

时间:2023-05-29 17:41:16

玉米加工

玉米加工范文1

(一)加强对新建、扩建项目宏观调控,全面清理在建、拟建项目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玉米加工项目建设管理的紧急通知》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清理玉米深加工在建、拟建项目的紧急通知》的文件精神,立即停止备案玉米深加工项目,对在建、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对已经备案但尚未开工的拟建项目,停止项目建设;对不符合项目土地审批、环境评价、城市规划、信贷政策等方面规定的项目,要暂停建设,限期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科学规划,加强政策指导

玉米主产区要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全局利益出发,统筹规划本地区玉米生产、饲料加工业和深加工业的发展,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业产能规模盲目扩张,使之与《食品工业“*”发展纲要》和《饲料加工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各地规划进行必要的指导,以加强对玉米加工业发展的宏观调控。

(三)保持玉米食用消费、饲料和深加工的协调发展

对不同类型玉米加工业,实施区别对待的发展政策。一是鼓励发展玉米食品加工业,开发玉米食品加工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粮农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稳步发展饲料加工业,不断开发优质高效的饲料产品,提高饲料的质量安全水平,确保畜牧业发展对玉米饲料的要求。三是适度发展玉米深加工业,鼓励发展高附加值产品,限制发展供给过剩和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品以及出口导向型产品,严格控制深加工消耗玉米数量。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严格执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低水平、高消耗、污染严重的企业,尤其是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小型淀粉和淀粉糖(醇)企业。完善产业组织形式,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配套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积极培育大型玉米加工企业,推动结构调整,提高行业发展水平。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市场前景看好、发展潜力大的国内玉米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和重组等形式,发展若干家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鼓励和引导玉米加工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五)适当调整玉米及加工产品进出口政策

各地区原则上要减少玉米出口,以保证国内供求平衡。建立灵活的玉米进出口数量调节制度,在保证国内玉米生产稳定的条件下,东南沿海玉米主销区在国际市场玉米价格较低时,可适当进口部分玉米,满足国内饲料加工业的需求。研究完善玉米初加工产品和部分深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具体产品名录另行规定。

(六)推进行业技术进步

加强科技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支持玉米加工业共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重点支持玉米保质干燥、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新产品开发和重点装备的研发工作。

氨基酸行业要淘汰传统工艺和产酸低的微生物,确保菌种发酵的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废物全部利用生产蛋白饲料或生物发酵肥,减少外排废水中的COD值,全部达标排放。

有机酸行业要淘汰钙盐法提取工艺,缩短发酵周期10%,提高产酸率和总收得率,降低电耗和水耗。

淀粉糖行业要采用新型的高效酶制剂、膜和色谱分离技术,开发水、汽和热能的循环利用工艺。

多元醇行业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国内急需的二元醇新产品,降低吨产品的玉米原料消耗和能源消耗。

酒精行业要淘汰高温蒸煮工艺、稀醪酒精发酵、常压蒸馏等工艺;鼓励采用浓醪发酵、耐高温酵母等新技术,提高玉米综合利用水平。

(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坚持循环经济的理念,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尽可能回收,原料利用率达到97%以上。延长加工产业链,提高玉米转化增值空间。降低资源消耗,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坚持清洁生产,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玉米加工产业。

(八)大力开发饲料资源,提高保障能力

基地,促进秸秆资源的饲料化利用,降低饲料粮消耗。积极开发蛋白质饲料资源,充分利用动物血、肉、骨等动物屠宰下脚料和食品加工副产品,提高农副产品利用效率。

(九)增强扶持力度,鼓励玉米生产

继续实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稳定发展玉米生产,继续实施玉米良种补贴政策,加大对玉米优良品种种植技术的科研和推广力度,加强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农业生产能力建设,通过提高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玉米产量。根据加工业对原料的需求,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发展鲜(糯)玉米、饲用玉米、高油玉米、蜡质玉米、高直链玉米等优质、专用玉米生产基地。

(十)鼓励玉米加工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资源

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市场竞争,充分利用全球土地资源,通过融资支持、税收优惠、技术输出等国家统一制定的支持政策,鼓励玉米加工企业到周边、非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建立玉米生产基地,发展玉米加工和畜禽养殖业,延伸国内农业生产能力,减少国内粮食生产的压力。

玉米加工范文2

1.主要设备

蒸煮锅、胶体磨、脱气机、负压浓缩罐、超高温瞬时灭菌机、灌装机、造粒机等。

2.配方

鲜玉米100kg、水200kg、白砂糖30kg、糊精10kg。

3.工艺流程

玉米选料脱粒蒸煮打浆去渣真空脱气超微胶磨负压浓缩调配造粒烘干包装成品。

4.操作要点

(1)选料选用色泽金黄、含糖量高、汁多、鲜嫩、风味好、成熟度适中、蛋白质并未老化的优质鲜食玉米穗。

(2)脱粒鲜玉米脱粒时容易破碎,故一方面可采用人工脱粒,另一方面可选用快速加热使蛋白质凝固,稍冷却后再脱粒,以降低玉米的破碎率。

(3)蒸煮玉米脱粒后,用清水洗去杂质,在不锈钢蒸煮锅中加1倍水加热煮沸,然后用温火焖1h左右,直到玉米粒相当软烂为止。

(4)打浆去渣将煮好的玉米粒连同煮液一起在打浆机中打成细腻的玉米浆。采用双道打浆机,在打浆的同时,可去掉玉米皮和带进去的玉米棒渣。

(5)真空脱气打浆时容易混入大量空气,为了防止玉米浆氧化变色,要进行真空脱气。脱气温度保持在50℃左右,真空度70kPa,脱气时的流量可根据设备灵活掌握。

(6)超微胶磨使用高速超微胶体磨,调到最低间隙进行胶磨,玉米浆的组织分子可达到0.05μm的超微细化,不但改变了玉米的组织结构,防止液体分层沉淀,而且口感细腻爽滑。

(7)负压浓缩胶磨后的玉米浆含水量较高,须进行负压浓缩,浓缩时可选用多效浓缩罐。浓缩温度控制在50℃,真空度为80kPa,浓缩时注意搅拌,可以解决因受热不均匀而引起的锅底焦化,而且能加速蒸发。待固形物含量达60%时,即可停止浓缩,并将料液抽出浓缩罐。

(8)调配将浓缩好的玉米浆放在调配罐中加热,并将辅料白砂糖、食盐等加入搅拌均匀,待用。

(9)高温瞬时灭菌瞬时灭菌温度为130℃,时间为20s。因浓缩后固形物含量高,所以要注意泵的排气,并掌握好原料流量,既要保持产品无菌的瞬时高温,又不要时间过长而产生焦煳味。出料温度可保持在50℃。因为产品出锅温度过高,将影响玉米茶的营养及风味;温度过低容易发生微生物污染,给保质期带来不利影响,所以要注意冷却水的调节。

(10)造粒把浓缩好的玉米浆按配方要求混合均匀,在造粒机中加工成需要的细小颗粒,但不得有粉末体。

玉米加工范文3

一、科尔沁区玉米深加工产业概况

(一)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现状

2011年,科区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1073万亩左右,平均亩产904斤,总产量在485万吨左右。有大大小小的100多家的玉米加工酒厂,还有玉米淀粉、糖化酶、饲用金霉素、糠醛等生产厂家。2002年以来,通辽市又陆续引进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玉米深加工项目,达产后通辽市年产350万吨的玉米便可以实现全部就地加工增值。科区玉米行业的一些龙头企业,如岳泰公司、万顺达公司、力牛等大型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玉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提高。

(二)玉米深加工主要产品情况

1.玉米淀粉。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基础就是玉米淀粉,我国又是淀粉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科区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把玉米淀粉加工做大做强。2.玉米乙醇。玉米是乙醇的主要原料。随着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的大量消耗,各国对用粮食来制造燃料的需求逐渐增大。虽然我国出于对粮食安全的考虑,对生产玉米乙醇采取了限制措施。但是加工玉米乙醇,依然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3.变性淀粉。玉米变性淀粉也是玉米深加工的主要产品之一,广泛的应用于食品、建筑、石油化工和医药等行业。这对科区的玉米加工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发展契机。4.淀粉糖。从国家的政策导向看,淀粉糖属于玉米加工行业潜力较大的产品,未来产量还需有进一步的增加。5.赖氨酸。随着饲料行业的快速发展,对赖氨酸的需求量也将逐渐加大。6.化工醇。化工醇可以成为石油化学物的替代品,和玉米乙醇相似,它可以替代石油资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和进口,缓解一定程度的石油供应压力。所以化工醇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 科尔沁区玉米深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科区玉米加工业虽然在一些龙头重点企业的带动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和世界的先进标准和我国一些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玉米深加工产业链较短

玉米深加工是玉米产业链的核心。往前衔接玉米生产,往后衔接了第三产业,所以玉米深加工是玉米产业链中科技含量高,转化增值效率最高的核心产业。科区的玉米深加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初级产品的加工,比如加工成玉米淀粉、玉米油等产品;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加工的基础上,再加工成玉米糖浆和各种变形淀粉、酒精等产品;第三层次是以第二层次的各种糖发酵,然后加工成黄胶原、甘油等产品。从科区玉米加工产品来看,加工产品的层次较低,绝大多数还是初级加工产品。科区内企业玉米加工生产能力不足,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品种少,档次低。另外科研投入的不足和缺乏专业科技人员等因素都导致了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条较短。

(二)玉米深加工产业附加值不高

玉米初加工产品的增值仅是玉米原值的1—3倍,但是深加工产品的增值却可以是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世界上以淀粉为原料加工的变性淀粉达到200多种,我国却只有几十种,科区的种类就更少,而且80%以上的玉米加工产品属于粗加工,基本上都是淀粉、酒精、味精等产品。所以科区依然缺乏能承接上下游产品进一步深加工的大型企业,也谈不上与汽车、化工、医药等领域相结合的现代玉米产业,从而导致了玉米深加工产业附加值不高的问题凸显。

(三) 玉米深加工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多年来,科区玉米深加工产业一直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缺乏统一的行业规划,导致了重复建设和产品雷同。从数量上看,玉米深加工企业相对较多一些,但是真正发挥加工能力,有较强的市场效益的大企业并不多。科区现在玉米加工产能达到500万吨,但是实际加工能力是350万吨,产能过剩问题显著。尤其在科区实施发展玉米经济的新思路之后,投产了一大批玉米深加工项目,这些项目中近距离重复建设现象很严重,而且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发酵技术和提取工艺落后,一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已经处于了亏损的状态。

(四)部分企业废弃物大量排放,污染严重

首先是由于科区内玉米加工企业的技术能力有限,不能对玉米相关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利用加工,秸秆开发利用落后于其他省份。大量秸秆不能被利用,直接在田地里焚烧掉,污染了大气环境。其次,玉米深加工行业是个用水大户,但是内蒙古又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省区,这样就制约了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用水多,排水也多,对应的废水处理也多。玉米深加工产品,需要在水中通过生物发酵的方式提取精制得到,所以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高浓度的有机废水。一般来说,每吨味精要排放废液10—14吨;每吨柠檬酸要排放废糖液10—14吨。玉米制作淀粉产生的浸泡水,每加工一吨玉米,就会排出质量分数为8%—10%的侵泡水0.6立方米。目前这些废弃物仍有大部分找不到出路,多数企业工艺技术水平不高,回收利用能力不强,而且不注重环保工程,直接排放,造成了新的污染源。

三、促进科尔沁区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加大扶持力度

经过近年来的摸索和反复实践,科区已经达成了共识:要把玉米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把玉米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定位在增加玉米附加值,在精深加工上做大做强。因此,政府应该对玉米深加工的技术创新活动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和支持政策,加大对玉米加工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玉米加工龙头企业的投资补贴;还要加大对种植玉米农民的直接补贴,保证玉米的充足供应;另外加快农村金融的改革步伐,对玉米主产区和加工给予有力的金融扶持。

(二)延长玉米产业链,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玉米产业链较短时,必然导致玉米的消耗量较大,资源的利用率较低。玉米的第一层次加工的产品可增值1—2倍;第二层次加工可以增值5—10倍;第三层次再加工产品的增值达到10—100倍。因此以玉米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如维生素、抗菌素可增值几十倍,这样的效益是相当可观的。科区应该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发展市场上有前途和竞争力的产品,增加深加工产品的种类。在向后延长产业链的同时,还可以反向思考,考虑向前延长玉米产业链。比如,玉米秸秆可以作为饲料的一种生产原料,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有很大的发展。玉米芯可以用来制造木糖醇,随着糖尿病人数的增加,木糖醇制剂以及保健品也逐渐热销。玉米芯还是糠醛的重要原材料,糠醛的用途特别广泛,用它直接和间接合成的化工产品达到1600多种。所以说,在延长玉米产业链的方面,不管是向前还是向后延伸都还大有作为。

(三)整合深加工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面发展

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规模较小时,很难实现规模效益,这样不但造成各企业的重复生产无序竞争,还由于其实力有限,科研以及设备的投入不足,造成玉米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所以整合玉米深加工企业,扶持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重点企业,可以提高科区玉米深加工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集团有较高的能力来加快玉米现代技术的转化,开发出新的品种,促进对玉米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能力,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

(四)树立循环经济思维,承担企业公民义务

经过近年来的规范与引导,很多污染比较严重、设备落后的小企业纷纷倒闭或被兼并重组,生态破坏现象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在玉米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的有机废水是不可避免的,污染问题仍普遍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科区政府坚决不引进污染严重的高耗能企业,并且下大力气进行了企业的环境整治。例如,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市区环保部门联手,把梅花味精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做成复合肥,还原到农田里,并且引进环保技术,实现污水的自动化控制处理,使处理后的废水基本达到饮用水标准。像这样成功的案例应该在有实力的企业中进行大力推广,发展循环经济,确保企业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玉米加工范文4

玉米作为世界的三大谷物之一,既是重要的口粮资源、畜牧业饲料,也是食品工业、纺织、医药以及新能源的重要原料。玉米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优势产业,具有后发优势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大、市场前景好等特点,为积极拓展农业功能,促进生产要素聚集、加快构建生产、加工、流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1.玉米产销

2011年,吉林省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634.2亿斤,其中玉米467.8亿斤,比2010年增长16.72%;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696.8万亩,比2010年增加370万亩,其中玉米5429.2万亩,比2010年增加308.18万亩,增长6.02%。

2011年秋粮上市以来,国家陆续出台玉米、水稻和大豆收购政策。根据玉米实际临时收储通知,敞开收购,价格为0.99元/斤(国标、三等),标准水分收购价格在每市斤1.02~1.06元。

2011年1~10月,玉米价格一直大幅上涨,最高到1.107元/斤,11~12月略有下跌,2012年3月时的价格又接近上年10月份的最高点了,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收购价已经达到1.07元/斤。

玉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成本推动。2011年玉米种植成本普遍较2010年增长10%~20%,尤其以化肥价格涨幅最大,部分品种达20%,种子价格整体也较2009年增长20%多。成本增加支撑农户惜售心理增强,存储条件的改善使较长时间存粮具有现实可行性,集中上市数量越来越少。2011年度玉米价格的持续走高,农民对于粮价期望值很高,玉米价格难以大幅回落。二是需求拉动,加工和贸易企业都增加了库存。三是游资炒作,近年来我国货币超常规发行,也为粮价上涨提供了必要条件。

2011年底时,农民卖粮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其一是农民还在观望,期盼价格能够进一步上涨。由于近几年的价格都是高开高走,或者低开高走,农民晚卖粮的收益比早卖粮好,形成了晚卖的习惯。其二,近几年,吉林省推广科学储粮仓,农民的储粮条件逐渐改善,第二年夏季卖干粮的条件形成。

2.玉米深加工产品

从图2可以看出,玉米深加工主要是将淀粉进行糖化、氢化、发酵、氧化等,然后提取各类产成品。因此,玉米深加工需求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淀粉需求的前景。淀粉工业是最古老的工业之一。淀粉及其深加工产品是食品、能源、纺织、医药等行业的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淀粉的品种包括玉米、小麦、马铃薯、红薯和木薯淀粉等。

玉米是吉林省淀粉生产中最主要的加工原料,玉米淀粉占淀粉总产量的90%以上。在100千克的玉米加工过程中,除了能够产生66千克的纯淀粉(76.7千克的粗淀粉)外,还能产生蛋白粉6.6千克,玉米油3.2千克,纤维饲料24.2千克。

吉林省作为玉米生产大省,其玉米淀粉产能位居全国第二位,约占22%,玉米深加工企业700多家,规模以上22家。吉林玉米淀粉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梅河口阜康酒精有限责任公司、中粮生化能源(榆树)有限公司、四平新天龙酒精公司等玉米深加工企业。其中,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国玉米加工能力最大的深加工企业集团之一,玉米处理能力达到400万吨/年,化工醇生产技术全球领先,赖氨酸产能居世界第一。

吉林省酒精产业基础雄厚,现有规模以上酒精生产企业7家产能在220万吨以上,占全国酒精装置产能的五分之一左右,且原料丰富,装置优良,技术成熟,人力资源充足,具备形成强势产业、优势产业的基础和条件。但现状是布局散,规模小,无序竞争,且大多停留在原料性输出型初加工层面上,深加工开发不足,资源消耗大,附加值低,经营效益良莠不齐,没能形成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尤其是松原吉安生化集团两个酒精企业和四平红嘴集团农高公司由于资金短缺,使企业被迫停产。

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吉林省拥有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近几年来,吉林省各地积极探索,依靠科技的推动,非粮植物作为农产品加工原料开发取得成功,玉米籽粒不再是赖氨酸、化工醇的唯一原料,玉米秸秆等废弃物都可作为原料。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经过3年多的科研攻关,自主研制出用玉米秸秆和非粮植物生产化工醇的新技术,2吨玉米秸秆即可生产1吨多糖,可作为制造化工醇的原料。目前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已掌握了用多样化的植物原料生产植物化工醇工艺技术的全部专利,实现了农产品加工原料的多样化。玉米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具有资源量大、可再生、含硫量低和作为能源利用时二氧化碳零排放等优点,对缓解国家能源紧张、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并实现清洁环保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吉林省辽源、梅河口等地实施玉米秸秆发电项目,目前均已启动投产。

二、行业存在问题与预警建议

1.发展不平衡

吉林省已经形成了以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公主岭黄龙食品工业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玉米加工企业群,其中加工能力最大的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其加工能力位居亚洲之首。但总体来看,技术创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虽然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赖氨酸、化工醇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其他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还没有大的突破。表现在产品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比重大,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种类少,初级产品占较大比重,45%属于初级产品形态——淀粉。这种结构的失衡,从总体上降低了产品附加值,市场竞争力弱,企业经济效益不佳。

2.企业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目前,吉林省玉米加工业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但由于缺少资金和切实可行的办法,大多数玉米加工企业对污染环境的治理严重滞后,给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吉林省玉米加工过程中酒精生产占了很大的比例,而酒精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非常严重,目前,由于酒精生产已经造成松花江污染。因此,要适度发展燃料乙醇生产,在保证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找到该行业发展的空间是促进环保加工发展的关键。

3.粮食安全问题日显突出

玉米深加工业的兴起,使得市场对玉米的需求大幅增加,吉林省不但不再向外销售玉米,而且出现玉米供不应求的现象,必须从省外采购玉米。所以应加强玉米加工业的宏观管理,严格控制初加工项目的发展,避免低附加值的初加工项目与深加工项目抢夺原料,造成原料紧张和浪费。鼓励玉米加工企业科技创新,扶持具有高附加值的深加工项目。对有一定技术基础,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方面的扶持,调整玉米加工业的结构,促进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

玉米加工范文5

糯玉米起源于我国,种植时间近三百年;甜玉米从美洲引入我国种植也有上百年时间历史。起初鲜食玉米种植主要是农民在庭院前后或自家的园田地种植,自给自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起步和发展,城市郊区的农民开始种植商品甜粘玉米,将收获的青鲜果穗直接运送到市场销售,或在露天市场蒸煮销售。

为满足玉米不能种植的季节以及不能种植玉米的地区鲜食玉米消费需求,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鲜食玉米的保鲜加工。鲜食玉米保鲜加工行业从一个休眠市场起步,仅用了十几年时间,快速发展到今天的基本饱和的时代。原来是当地生产,当地消费,现在是反季节供应,周年供应,并大量销售到国外,从国仁谐∽呦蚬际市场。

加工保鲜行业,已经发展到上千家,遍及我国玉米种植的所有地区。产品的生产量和市场消费量基本平衡,或者更准确地说:产品的增加量大于市场消费的增加速度。该行业一、已经从高利润行业发展到今天价格竞争的低利润时代;二、行业内的企业数量已经达到最高峰。无疑行业内的企业正面临着为适应竞争调整的局面。

行业进入壁垒低,退出门槛较高

衡量一个行业内的竞争程度大小的一个重要参考是看该行业的进出壁垒是高还是低。进入门槛高低主要是看国家法律对该行业准入的约束,看该行业的技术含量的高低,看该行业需要投入生产的资金大小。退出门槛高低对该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也有较大的影响。退出门槛指是企业在离开该行业时人财物的处理难度,主要是固定资产变现和应收款的回收等。

该行业起步阶段大体上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产品快速导入期。是大多数加工保鲜企业是以家庭为单位,依靠租赁计划经济时代遍布各地的国有冷库,向农民投放或不投放种子,采用简陋的蒸煮设备,该阶段基本上是高利润时期的买方市场,使产品的导入期。这个阶段进入难度比较低,利润由比较大,企业数量扩展速度特别快。第二个时期是稳定扩展期。这时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提高,竞争出现,比较有实力、有了开始阶段原始积累的、有经验、有能力的企业开始买断原来租赁的冷库,或自建冷库。这个阶段需要投入制冷设备和恒温设备,以及蒸煮锅或真空机等。固定资产一次性投入比较高。一般行业固定资产小于流动资金,但这个行业就不同。固定资产投入大约占总投入的70%左右,折旧高,资金占用率大。最早出现的租赁冷库和简单蒸煮设备的做法已经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已经退出了竞争。

进入壁垒较容易,退出壁垒相对比较难。需要为冷库、加工设备找出路,资金变现后,才能退出。这又加剧了该行业的竞争。

比较容易受到替代品冲击

替代品是指消费者可以购买甲产品也可以不买甲产品而转向购买乙产品或丙产品,乙产品或丙产品就成了甲产品的替代品。存在替代品的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甜粘玉米产业受到来自产业内的替代品威胁也受到来自行业外的替代品的威胁。

黄色糯玉米的市场销量受到白色的糯玉米冲击,白色糯玉米的销量也受到黄色糯玉米的冲击。糯玉米的市场销量又受到甜玉米的冲击。这些产品具有相互替代的功能,相互冲击对方的市场,互为替代品。

鲜食玉米的销售量又受其它饮食产品的冲击。如:小吃、冷饮等。同时行业销量受气候、经济等多因素影响。可见,鲜食玉米的总销售量是不稳定的,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动。

存在替代品的行业,是比较容易受冲击的行业,也加剧了该行业的竞争压力。引导消费,扩大市场、加大重复购买,减轻替代品的冲击。

企业规模比较小,分散,并且处在产业链中间,受供应商和经销商的威胁

从鲜食玉米行业总产值上讲,相对其他行业来说是一个比较小的产业,是大农业产业里的一个分支行业。由于企业加工要与周边的种植户合营,原料供应时间有时间限制,这样企业的规模也就受到了限制,企业规模相对也比较小,从几十万元到几千万元资产。

行业价值链的分析越来越受到企业经营实践者和学者的重视。产业价值链的分析提示人们关注产业价值链中的价值环节、关键环节的掌控、各环节的合作与管理等。

鲜食玉米保鲜加工企业处于鲜食玉米产业的中间环节。向后说有销售和消费环节,需要依靠其他销售企业销售产品。向前有种子、种植两个环节,需要产品的原料供应。并且两头企业与加工保鲜工作性质跨度较大,差异较大。自己处在该行业的中间环节,对两头依赖程度较高,也就受到来自两头的“威胁”。

产品单一,季节性强

目前还有一多半企业是专一的鲜食玉米加工保鲜企业。只生产速冻甜糯玉米,或只生产真空保鲜甜粘玉米,也有一些企业两样都生产。但是产品还是比较单一,固定资产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一年当中忙半年闲半年,人财物利用率低。

玉米加工范文6

一、国家对玉米深加工行业的政策导向

自2007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玉米深加工行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有序发展,并将其作为调控粮食流通市场的重要着力点,对玉米深加工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是抬高了行业技术、规模准入门槛,具有技术和规模优势的大型企业将得以进一步发展,小型企业则被逐步淘汰。

二是国家根据玉米供求情况,通过随时调控深加工补贴幅度或直接限制原料玉米收购等政策手段,已基本实现将玉米工业消费占总产量的比例控制在26%左右的水平,但局部地区发展将有快有慢、有增有减,总体上工业消费绝对量会随着产量增长而增长。目前已建成的玉米深加工设施约有1/3能力尚未得以释放。

三是原料玉米限收与禁拍使众多小型企业陷入原料与利润双重困境,开工率明显下降,转型势在必行。大型企业由于储存规模大、收购实力强,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

四是为限制能源加工与民争粮的程度,近年对燃料乙醇生产补贴逐步下降,未来有可能取消,将压缩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盈利空间,限制部分产能。

二、全国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玉米深加工业地域分布情况

我国玉米深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玉米主产区,即东北三省一区、华北、黄淮等地区,分别达到全国玉米加工能力的43.1%、30.9%和11.6%,合计占85.6%。从各省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实际加工量来看,山东、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河南、辽宁为加工能力较高的省份。其中,山东和吉林的加工能力分别为1453万吨和1306万吨,合计占全国玉米深加工加工能力的43%左右。

(二)深加工业玉米消费情况

2000-2008年是玉米深加工快速发展的阶段,玉米消耗量占总产量的比例由11.5%上升至30%。随着国家对深加工行业的规范引导,自2009年以来有所回调,目前已基本调控到26%附近维持运行。

从具体消耗量看,2001/2002年度,我国深加工消耗玉米约1250万吨,2008/2009年度,我国玉米深加工消耗玉米3850万吨,7年增加了2600万吨,年均增幅为17.4%。到2010/2011年度,则达到4600万吨。11年间的复合增长率13.2%,高于饲用需求2.9%的增速,其中,2007年以前的复合增速高达16.2%。随着国家对玉米深加工业的规范与引导,国内深加工玉米消耗量近年来已经出现了随着玉米总产量相对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

(三)全国主要玉米深加工企业

我国玉米年加工能力在100万吨以上的企业达到15家,产能合计3000余万吨,在我国玉米加工总能力中占比46%。通过企业的战略调整,我国玉米工业已从过去中小企业转变为大企业、规模化为主导的格局,形成了包括国有、外资、合资、民营参与的多元化格局的玉米加工业。

三、东北玉米深加工业发展情况

东北三省一区玉米深加工产业中,吉林、黑龙江、内蒙及辽宁的加工产能分别为1306万吨、694万吨、591万吨、384万吨,合计加工产能2975万吨,达到东北地区玉米产量的41%。这些产能共由66家10万吨以上加工能力的规模化企业构成,其中百万吨以上的5家。

(一)吉林省

吉林省在加工能力上是仅次于山东的玉米深加工大省。该省深加工企业较多,规模较大,科技化程度较高,目前已有深加工企业17家,产能合计为1306万吨。作为我国玉米产量第二大省,巨大的原料优势为其深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截至目前,该省玉米就地工业加工比例已达43%,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二。

(二)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目前已有深加工企业22家,产能合计694万吨,加工能力占全国的10%左右。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企业产品主要以乙醇为主,其他产品所占份额不大。但随着2011年部分大型加工企业在此投资建厂,黑龙江未来可能成为我国玉米深加工大省。

(三)内蒙古

内蒙古玉米深加工能力为591万吨左右,目前已有深加工企业15家。

(四)辽宁省

辽宁省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发展较晚,上规模的不多,全省深加工设计产能384万吨,目前已有深加工企业12家,主要产品有酒精和淀粉。

四、东北产区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对市场的影响

(一)深加工企业掌握玉米收购主动权

粮源是深加工企业经营的命脉,因此各企业非常重视玉米收购,普遍利用自身储存条件和价格优势,与贸易商争收粮源,尽可能做到控制本地粮源、吸弓I周边粮源,客观上对产区玉米价格形成重要支撑力量。加工企业玉米收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 以保证库存为目的争抢收购。自新粮上市开始,各企业即抓住农户卖粮高峰时机,以较高价格全力抢收,囤积库存。2012年春节过后至3月底,收购范围扩大至周边地区甚至临近省。深加工企业能够吸弓I稍远地区粮源的主要原因是其收购价相对较高,加之节省烘干费用和粮库中转费用(两项合计一般70元/吨),较粮库收粮具有价格优势。4-7月份收购量明显减少,与实际加工量基本持平。8月份后市场粮源已很少,企业收购量寥寥无几,加工主要靠消耗之前的库存。需要说明的是,在二三季度玉米南运淡季,贸易商因价格倒挂无动力收购或因资金占用无力收购,而深加工企业收购活动并未停止,成为市场收购的主力。

2 对粮源水分要求不高。深加工对粮源水分要求不高,因此深加工企业收购往往先于贸易商启动。在新粮上市至来年3月份气温较低阶段,对水分一般可放宽到15%之上,之后为保证储粮安全,会控制在14.5%以下。

3 收购价格高于其他收购主体。为保证足量收购,企业在收购价格的制定上,往往高于周边粮库及贸易商的玉米收购价格,而且粮款结算及时,从而具有更大的主动权。

(二)东北深加工总体尚未对玉米下海量构成影响

自2007年以来,东北地区深加工玉米消费量总体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同时玉米下海量在2007-2009三年维持在1700万吨左右之后,2010、2011年出现明显上升,且上升幅度大于深加工消费量。由此看来,东北地区深加工总体上尚未对玉米下海总量构成影响。

(三)吉林粮源通过散粮车外运量明显减少

从散粮车装车的情况来看,自2011年开始,黑龙江与吉林两省在玉米流通市场出现了颠覆性变化。吉林省散粮车装车量较2010年下降了41%,占散粮车总运量的比例则由55.8%下降至32.5%。而黑龙江装车量较2010年增长了57%,占散粮车总运量比例由38.3%提高到59.3%。吉林玉米散粮车装车量减少的同时,吉林、辽宁两省玉米通过集装箱、汽车集运至港口的数量在较大幅度的增长。

分具体区域来看,黑龙江2011年散粮车运量增量最大的是哈尔滨、鸡西和佳木斯地区,分别增加128%、90%和44%;吉林省各地区均有较大降幅。一个基本现象是深加工产能较大的地区散粮车运量明显较少,其中长春、辽源、四平、松原、通化、大庆、鹤岗等地区对港口中转经营的地位或价值已经明显降低。

近年东北玉米工业消费量并未出现大幅度增长,因此工业消费应当不是造成吉林玉米散粮车运量骤然减少的直接原因。关于吉林省玉米流向的具体构成和原因,有必要做进一步深入调研分析。初步分析,吉林省玉米通过散粮车外运量减少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吉林玉米价格较高,贸易商更愿意转向利润相对较大的黑龙江地区收粮,吉林农民售粮期因此延长,利用汽车和集装箱运输更为有利。二是较大数量货源通过汽车、集装箱形式向锦州港和鲅鱼圈港集运。三是工业及饲料加工消费约占当地产量的60%,本地转化成为吉林省玉米消费的主体。

(四)东北玉米物流形式更为多元化

随着东北产区玉米价格逐步抬高,南北价格倒挂现象越来越频繁,北粮南运的贸易机会更难捕捉。而在黑龙江一吉林一辽宁一港口价格依次抬高的格局以及黑、吉两省玉米上市存在时间差、汽车运输更为便捷的客观背景下,东北玉米在深加工企业的主导下物流接力现象更为突出。

目前东北玉米深加工企业大体布局在黑龙江南部地区至长春、四平、沈阳、锦州一线,地处主产区,交通便利。在深加工企业主导市场价格、大量收购的驱动下,吸引黑龙江齐齐哈尔地区粮源向白城、松原流动,双城、五常、肇东地区粮源向德惠、榆树、长春流动,大庆、北安地区粮源向肇东地区流动。肇东、公主岭、长春等地的大型深加工企业已经逐步发展为区域性玉米集散中心,在粮源集结较多、满足自身加工需求且有利润的情况下,部分粮食又转化为贸易粮,向相邻地区流动或经贸易商外运。这种短途运输方式多采取一组一挂的拖车运输,100吨/车,运输半径最远达250公里。运输旺季为一、四季度。

在有关大型深加工企业看来,这种由深加工企业带动的物流格局将成为常态,因此一些大型深加工企业已经在黑龙江地区建立玉米收购和物流基地。

此外,在经营利润的驱动下,一些贸易商也参与这种接力式的贸易方式,或发至港口,或当地销售,或短途运输销售给深加工企业,吉林很多粮库往往也能收到较多来自黑龙江的粮源。

随着这种接力式的短途运输的出现,加之散粮车集运至港口、汽车和集装箱集运至港口、国铁车入关、丹东港突起,东北玉米物流形式和流向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局面。

五、未来发展趋势预判

(一)尽管深加工还有30%以上产能没有完全释放,但在国家政策的有力调控引导下,未来几年内玉米工业消耗量将维持基本平稳,不会直接对玉米贸易和物流市场总量造成更大冲击。即使黑龙江地区具有扩大产能的需求和成本优势,但预计国家不会放开太多。

(二)远期来看,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省,饲料及食品加工业加速发展的可能性较大。玉米本地消耗转化能力的均衡发展将使得东北区域性玉米价差乃至北南玉米价差逐步缩小,市场贸易机会更难捕捉。

玉米加工范文7

一、中国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的意义

(一)顺应世界产业发展趋势

世界玉米总产量在6亿吨左右,美国、中国、欧盟、巴西和墨西哥是五大玉米生产国,其中美国占全球玉米总产量的40%、中国占20%。美国每年用于深加工的玉米量已经超过5000万吨,占玉米产量的20%左右;中国为1000多万吨,占10%左右。世界玉米深加工更多走向深化,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而且出现产业多元化、规模化与集团化的趋势。长春经开区发展高附加值玉米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正符合世界产业发展趋势。

(二)符合国家解决“三衣”问题的宏观战略

我国历来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把发展农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通过取消农业税和持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支持“三农”问题的全面解决。长春经开区积极发展玉米深加工和相关产业符合国家支持三农、做大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战略,形成各类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对稳定、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共同发展的局面,成为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力量。

(三)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事关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吉林位于连通黑、辽两省的重要位置。长春位于东北地区腹地,玉米产业链的发展将为社会提供20万个就业岗位,可辐射以长春为中心200公里为半径的周边区域,可辐射辽宁的昌图、内蒙古的通辽和黑龙江的五常等广大地区。长春经开区玉米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区域资源整合和经济融合,推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大意义。

(四)符合国家能源安全战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发展成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动荡的国际原油市场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使能源安全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进口石油已占到我国石油消费的20%,预计2010年将达到40%,到那时我国石油供求的缺口将在1亿吨以上。因此应降低石油在能源产业中的比重,积极开发可替代能源,保持石油需求低速增长。大力发展生物燃料等石油化工替代产品,如玉米生产的多元醇、聚乳酸、燃料酒精等可以减轻对石油的依赖,减少石油的进口,缓解国内石油供应的压力。

二、中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评估

(一)世界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评估

1 世界玉米需求大幅增加。2002年以前,美国国内玉米消费和生产是相对稳定的,而2002年以后燃料乙醇的需求量和生产大幅提高,推动了美国玉米的需求,其所占比重在不断上升。饲料、出口等玉米需求数量基本稳定,但比重在下降。最近2年,美国的玉米收割数量在增长,而且增长较快,其推动力量仍然是燃料乙醇的生产。目前,美国有30%的玉米是用于燃料乙醇的生产,预计到2008年;用于燃料乙醇生产的玉米量将达到1亿或1.2亿吨。

2 玉米深加工走向深化。现代玉米深加工更多采用综合开发利用路线,有效突破传统加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玉米初加工业的局限和束缚,开拓加工生产包括醇、氨基酸、微生物、低聚糖和多糖、酶制剂、单细胞蛋白、抗生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内的现代玉米产业。例如美国,玉米深加工的产品由早期的淀粉、葡萄糖、饲料、玉米油,到当今的变性淀粉、淀粉糖和燃料酒精,尤其是目前作为玉米深加工的两大主导产品淀粉糖和燃料酒精,成为推动美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3 多元化、规模化与集团化是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随着对玉米构成成分和价值属性科学认识的发展,加上加工技术的革新,玉米深加工开发利用路线越来越向多元化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的规模将继续扩大,技术更加先进;产品更加多样,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促成新的玉米深加工领域导致产业出现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呈现出稳步增长。竞争激烈,生产趋于集中,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积极投资进入生物质能源产业,逐步形成大企业集团化经营的趋势。

(二)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评估

1 我国玉米的主要消费领域分析。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逐步得到重视,玉米大省开始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加快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步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国内首批建设了4个10万吨级以上淀粉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能力均在20万吨左右,部分企业年加工能力已达到120万吨。目前,我国玉米大体消费领域为:饲料9000万吨、口粮1500万吨、工业消耗1100万吨、贮运消耗500万吨、种子120万吨。作为玉米深加工初级产品的淀粉产量增长迅猛,1978年仅28万吨,2001年已达500万吨以上,其中玉米淀粉占淀粉总量的90%。我国淀粉应用大户是发酵行业,消耗量占淀粉消耗总量的35%,主要产品为味精、酶制剂;其次为淀粉糖工业,占淀粉消耗总量的20%;变性淀粉消耗占9%;医药产品消耗(包括抗菌素、口服及注射用葡萄糖)占20%,其他占16%。

2 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特点。一是生产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建厂较早、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技术设备相对落后、效率较低而缺乏市场竞争力,大多数处于停产、转产或半停产状态;而规模较大,投资成本控制较好的企业,在产品收率和能耗指标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二是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向纵深发展。玉米加工产品逐渐由传统的初级产品淀粉、酒精向精深加工扩展,氨基酸、有机酸、多元醇、淀粉糖和酶制剂等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扩大,产业链不断延长,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三是产业发展向原料产地转移。2006年,东北三省、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和安徽等8个玉米产区深加工消耗玉米量合计2965万吨,占全国深加工玉米消耗总量的82.6%。

3 我国多元醇应用广泛而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受到限制。在我国,多元醇应用十分广泛,超过50%多元醇产品用于纺织业以生产聚酯纤维;16%用于塑胶工业以生产聚酯树脂;15%用于化学工业以生产抗凝结产品;其余则用于制药及其他化学工业上;内地每年对多元醇需求为300万吨,其中270万吨依靠进口。同时,我国的生物乙醇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生产600万吨生物液态燃料,其中燃料乙醇500万吨,生物柴油100万吨;到

2020年,生产2000万吨生物液态燃料,其中燃料乙醇1500万吨。如果完全用玉米来生产,按照1:3.3比例计算,2010年对玉米的需求将达到1650万吨,2020年将达到4950万吨,加上其他工业消费对玉米需求的增长,未来我国玉米生产将难以满足燃料乙醇生产的工业化需求,完全使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在我国并不现实。

三、长春经开区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基础与挑战

(一)产业发展的基础

1 龙头企业的规模与技术优势。位于长春经开区的大成集团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已形成年加工300万吨玉米的能力,年产淀粉糖总量80万吨、变性淀粉15万吨、赖氨酸30万吨,均排名中国第一,其中赖氨酸产量占全球的40%。大成集团已获得生物化工醇催化剂生产工艺技术、反应设备制造和化工醇生产工艺技术等几十项国家专利。它还是国家发改委初步选定的3家全国玉米生物化工示范企业之一,2006年创产值135亿元,实现利润10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大成集团是长春经开区玉米深加工产业的龙头企业。

2 玉米主产地优势。吉林省处于世界三大玉米产业带,是我国的玉米主产省,玉米年产量1900万吨,约占全国年产量的12.5%,玉米商品粮175亿公斤。吉林省所生产的玉米,无论是种植面积、产量、人均占有量在全国均处于第一的位置。2006年吉林省玉米总产量是1930万吨,2007年实际播种面积达到4500万亩,比2006年增加50万亩,产量将增加100万吨。其中长春市的玉米年产量在600万吨左右。长春经开区玉米深加工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见下图)同资源方面的优势密不可分。

3 专用生产基地的优势。专用生产基地不但可以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业聚集,还能够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格局,从而产生规模效应、溢出效应,有利于产业的做大做强。长春玉米工业园区成立于2005年10月,位于长春市“西南――东北工业轴线”中的兴隆山组团,园区总面积61.3平方公里,运输便利,发展工业所要求的支撑要素俱全,为产业集聚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4 纺织业、化工业及汽车业的巨大市场需求。长春是我国著名的大型汽车生产企业一汽的所在地。围绕一汽,长春已经形成全国重要汽车产业基地,从而衍生出对汽车装饰布料和工程塑料等的巨大需求,工程塑料和装饰材料为化工醇的下游聚酯和不饱和树脂提供了市场需求。

(二)实现发展战略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及经验总结

1 开发区转型的影响及应对。长春经开区和其他部级经济开发区一样面临着多年高速发展后的转型问题。首先体现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减少,以前经济技术开发区独有的政策优势包括税收、用地、用工等方面的减免减让措施正渐渐消失。开发区的发展已经是体制优势阶段而非政策优势阶段。长春经开区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已经脱离开单纯依靠政策优势,而是转为向技术优势、研发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方面要效益,凭借强大的技术领先优势壮大产业实力。

2 国家粮食深加工政策的调整及应对。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十一五”期间,玉米深加工业用粮规模占玉米消费总量的比例控制在26%以内,对玉米深加工项目实行核准制,列入限制类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玉米深加工项目。长春经开区玉米深加工产业积极利用国家粮食深加工政策调整的机会,整合产业资源,壮大自身实力,加快自身的发展,向规模化和产业集群化、基地化大步迈进。由粮食深加工产业带来的企业粮食储备还可促进粮食储备主体多元化,为解决目前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中的某些弊端提供思路。

3 原料价格上涨影响及应对。近年来全球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2007年,玉米价格上涨52%,大豆上涨40%,这种价格涨幅是近十几年间所未有。相关部门预测,国际粮食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维持一定的增长态势,进而推动国内农产品价格上升。2007年7月18日,农业部公布的信息显示,上半年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市场平均价同比上涨7.9%。玉米价格的持续上涨将对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长春经开区玉米深加工产业的生产造成负面影响,导致成本上升和采购问题。然而长春经开区积极采取对外购买淀粉和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积极保障原料供应,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4 农业产业本身的脆弱性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基本上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阶段,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对处于玉米产业链最顶端的玉米生产影响巨大。据农业部的2007年7月玉米市场监测信息,虽然当年玉米种植面积继续增加,但是部分产区旱涝灾害对玉米生长有一定影响,吉林和辽宁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低温冷害天气,使玉米发育期有所延迟。玉米作为产业链的顶端产品,一旦供应安全不能保证,整个产业链后端的所有产业包括淀粉、化工醇和精细化工、汽车用工程塑料和装饰布料等产业都会面临无米下锅的影响。对此,长春经开区玉米深加工产业三年前已加强玉米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并积极寻求替代淀粉。

四、长春经开区玉米产业发展途径

(一)发展循环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的工业发展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发展循环经济成为突破发展困境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具体指标见下表),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也必须走循环经济的路子。以玉米园区为载体,发展玉米化工产业,可形成玉米原料、初加工产品和制成品的链式产品结构。根据物质供需方的要求,运用过程集成技术,调整物质流动的方向、数量和质量,完成工业生态网的构建。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边角辅料,如:利用玉米芯生产木糖醇。每生产1吨木糖醇,就要产生6吨以上的酸性玉米新废渣,烘干后的玉米芯废渣每3吨能量相当于1吨煤。利用玉米芯渣通过生物酶来生产酒精。使玉米皮、玉米芯和玉米秸秆都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玉米原料的“吃干榨净”。

(二)积极拓展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实施原料来源安全战略

1 玉米原料的供应安全。针对玉米原料对产业链中的后继产业影响巨大和玉米生产受天气影响大的特点,要保证玉米原料来源安全,着重开拓玉米原料来源的多元化。首先,重视玉米原料的储备工作,在丰收年份做好仓储,应对天灾年份的减产;其次,重视陈化粮的利用,我国粮食储备战略的实施,会使仓储粮食的新陈管理成为必须,充分利用陈化粮可以降低成本;再次,要重视国外资源和市场,要适当增加玉米进口的比重。还有要加大玉米良种培育和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力度;政府增加对良种培育的补贴,研究机构对粮食生产的转基因技术进行集中攻关和产业化试验。

2 开发新的替代品研究。向新的可替代原料转化,不仅仅依靠玉米为原料。玉米作为世界三大粮食作物,关系到人民的粮食供应保障和食品供给安全问题。大规模的开发以玉米为原料的深加工项目从长远来看,不符合粮

食生产、消费规律。积极发展玉米的替代品也是粮食深加工产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例如木薯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产系统中具有独特的优点,它具有其它作物所不能比拟的一些特性,适应性广泛,不与主要粮食作物争地;淀粉生产率高,块根中淀粉的比率达30%~35%。木薯淀粉将是玉米淀粉的良好替代品。

(三)建立相关产业龙头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实施做大下游市场战略

首先要促成大成集团与吉化集团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生物化工醇的成本优势和石化基地的化工原料配套优势。使国内最大的生化企业与吉林省最大的石化企业形成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吉林市的精细化工产业在吉化集团百万吨乙烯工程建成投产后,将有更大规模的发展,化工醇下游产业将有充足、低价的原料保证。另外,要推动大成集团与长春一汽的战略联合,使国内最大的生化基地与最大汽车生产基地形成强强联合,进入一汽集团的配套采购体系。通过强强合作,把玉米园区打造成全球第一个以玉米为原料的合成纤维、工程塑料和生态塑料的生产、加工中心和精细化工产品加工中心,工业产值超千亿元的中国最大轻纺工业基地、玉米化工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四)加强研发,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根据国家的部署,多元醇行业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国内急需的二元醇新产品,降低吨产品的玉米原料消耗和能源消耗。在这几个方面,长春经开区的玉米深加工产业需要加强研发,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生物技术是科技和产业方面最具生命力的发展方向。关注生物技术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追踪科技前沿,通过新的技术和研发催生新的产业,并为产业升级换代服务。另外,在玉米深加工中,运用新工艺新技术,可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成本、防止或减少环境污染,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玉米加工范文8

1 我国鲜食玉米行业概况

鲜食玉米因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适口,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品种主要以甜玉米、糯玉米和笋玉米为主。我国鲜食玉米种植品种南北差异明显,南方地区主要种植甜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80%以上,主要集中在广东和广西两省,其中广东省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30%;北方地区主要种植糯玉米,糯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55%以上。

我国鲜食玉米育种研究早在50年代就已起步,相继育成了北京白砂糖、甜玉1号、甜单1号、吉甜6号、华甜玉1号、绿色超人等甜玉米品种,还有引进品种金子1”、华珍、脆王、金菲、中甜等,部分品种青穗已出口港、澳地区,甜玉米罐头已打入国际市场。近十年我国甜玉米发展速度较快,播种面积从1998年的2~3万hm2猛增到2008年的近20万hm2。作为糯玉米的原产地,我国糯玉米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我国种植的糯玉米品种几乎全部由国内培育,如中糯1号、中糯2号、烟糯5号、烟糯6号、鲁糯玉1号、中糯301、垦粘1号、西星糯玉1号、京科糯2000、花紫等,但这些品种种植面积较少,主要用以鲜穗采食,除用作青食、速冻外,很少用做工业原料。

目前我国鲜食玉米市场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鲜食玉米不同于饲料玉米,是高品质的食用玉米,从种子到产品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鲜食玉米价格基本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

2 我国鲜食玉米加工业及产品特点

我国鲜食玉米产品主要为速冻糯玉米穗、真空包装甜糯玉米穗、速冻甜玉米籽粒和甜玉米籽粒罐头。其中甜糯玉米种植面积77.3万hm2,加工形式以真空包装的整穗加工为主,约占60%,速冻切粒包装形式占15%,玉米饮料仅占很少比例。糯玉米每年产量约200亿穗,其中20%不经加工直接鲜穗消费,30%直接速冻贮藏保湿反季节消费,其余约50%的糯玉米采用蒸煮真空包装形式加工。

我国鲜食玉米呈现南甜北糯的区域特点。北方地区分布了大量糯玉米整穗加工工厂,仅东北三省就达500多家。这些工厂大小不一,加工能力和销售量相差悬殊。一般大型加工厂甜糯玉米种植定单在667hm2以上,年加工量3000万穗以上;而小型加工企业加工量仅有几百万穗;南方鲜食玉米加工企业多为小型甜玉米加工工厂,这些企业设备简单,手工操作多,机动性强。由于国家鼓励“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我国甜玉米加工企业基本上建在产地。目前我国鲜食玉米加工企业已达2000多家,其中15%是中型以上企业,大型企业不到3%。规模以上的企业一般是指种植基地达到1万亩以上的企业,企业资产达到0.8亿~3亿元,拥有万吨级以上的冷库,厂房规格可以达到食品级标准,齐全的加工设备,丰富的产品种类,有的企业引进了国外的部分先进设备,加工高峰时期吸纳劳动力1500人以上。目前我国甜糯玉米加工工艺已经成熟,但我国行业内设备厂家规模普遍很小,没有一家设备加工厂能够完成全套甜糯玉米加工设备的制造,一套完整甜玉米加工设备至少需要购置5个厂家的产品。

3 我国鲜食玉米行业整体环境

在发达国家,鲜食玉米被视为一种蔬菜作物,已成为深受消费者欢迎的时尚食品。目前,美国食用玉米的人均年消费量在10kg以上。近年来,韩国、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鲜食玉米也已普及。2008年我国人均GD?达3268美元,首次超过3000美元,逐步进入消费活跃和稳定增长阶段,我国居民消费观念正在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过渡。城市家庭中步入中产阶级的人数超过1亿。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无公害、无污染、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因此鲜食玉米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口感,也愈来愈为消费者所欢迎。

鲜食玉米食品的消费市场主要在城市,根据我国社会发展水平预计,到201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将以每年1~2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到2007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37%,每年将有2000~4000万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增加消费800亿~2000亿元,如果我国城市人口达到年均消费鲜食玉米10穗以上,那么,年需鲜食玉米量将达到125万吨,现有的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3.1地区分布与行业集中度

除、青海,全国各地均有种植鲜食玉米,10年前主要在沿海省份种植,近几年发展到中部和西部地区,个别地区也有同行“扎堆”现象,例如河北省东部的唐山、秦皇岛一带聚集了上百家加工企业。河北省北部的张家口地区聚集了约20家加工企业。山西省中北部的忻州地区聚集了约60家加工企业。还有广东省的惠州、梅州等地区,广西的河池、南宁等地区行业集中度也较高。

3.2行业格局

我国鲜食玉米行业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直接联系外商,这种情况通常是经过长期合作,双方建立了互信的前提;二是通过省、地、市外贸部门出口产品;三是通过内销商在国内销售;四是直接联系连锁超市做内销;五是信誉好的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年节档期直接向各个社会单位批发;六是一些企业在城市建立若干个营业网络,采取直营模式;七是许多企业在互联网上通过几个著名商业网站进行交易。

在品种方面,一些外商根据消费国的需求,指名要超甜玉米或其他的甜糯玉米品种,外商提供引进的甜玉米种子,这种情况在福建、广东和广西等南方产区比较多。在技术装备和管理方面,一些外商做出口,首先要考察加工企业的厂房设施、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包括内销和外销均要考察加工企业的企业规模产品规模和产品种类。商和大型超市需要稳定充足的货源,不希望货物断档,因此规模和产量大、产品品种多的企业占有竞争优势。

3.3外贸情况

自2000年以来,我国冷冻甜玉米出口数量增长明显,直至2007年冷冻甜玉米出口量达到最高峰32525吨,比2006年的出口总量24210吨,增加34%。同年出口创汇达到1420万美元,比2006年970万美元增加了46%。期间主要出口市场经历了重大的变化:中国真空包装糯玉米穗最早的主要出口市场是日本,现在韩国和香港则成为我国速冻甜玉米籽粒的最大中转国和地区。2009年由韩国中转的冷冻甜玉米总量为11276吨,已经占到中国出口总量的47%。香港是我国第二大速冻甜玉米籽粒的中转地区,

2009年出口到香港2210吨冷冻甜玉米,占到中国出口总量的9%。

4 制约我国鲜食玉米行业发展的因素

近些年来我国鲜食玉米市场发展良好,甜玉米价格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农民种植鲜食玉米收益大大高于种粮食收益,鲜食玉米加工产品正逐步从饭店、快餐店渐渐进入百姓家庭。但鲜食玉米消费量较低,市场开发能力不足,加上生产企业规模和地域限制,鲜食玉米产品未得到全国范围内的市场宣传策划,没能树立起在消费者中广为认知的品牌,没有畅通的市场渠道,市场发展力度非常缺乏。生产规模小、分摊成本高,导致市场运转不畅。同时我国鲜食玉米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速冻甜玉米粒、糯玉米穗和鲜玉米穗为主,并且供应配送体系严重滞后。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发系列产品,追踪甜玉米多种加工途径并进行有效转化,丰富产品类型。

4.1原料壁垒

我国鲜食玉米的品种数量虽多,但其质量与国外高质量品种存在较大差异。由于进口种子价格通常是国内种子价格的十几倍,只有一些南方的加工企业采用进口甜玉米种子,而大部分北方加工企业无力承担,因此只能种植国内品种或国外老品种,严重制约了我国鲜食玉米行业的发展。

4.2技术壁垒

我国甜玉米加工开始于上世纪末,行业起步较晚,消费量也比较低,由于我国鲜食玉米加工业生产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对鲜食玉米加工先进技术的研究投入不足、重视不够,长期以来以引进为主,研发力量薄弱。这些导致我国鲜食玉米加工业基本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的重复加工,大多数加工企业产品形式单一,加工、包装技术落后,卫生性、安全性、营养性差。深加工产品及功能成分提取严重缺乏。创名牌品牌少,产业化程度低下。目前我国鲜食玉米生产用种还存在一些问题,普通品种多,优质、高产、综合性状好的品种少。种质资源匮乏,纯度不高,品种皮厚,渣多、保甜期短。一些种植经营者缺少基本栽培技术,致使原有品种变质,产量降低和病虫害时有发生,销售市场也比较混乱。

4.3行业利润的影响因素

其他宏观经济因素也对鲜食玉米行业发展存在一定影响,比如:农产品价格总体上涨,影响到甜糯玉米的收购价格;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升高:例如甜糯玉米苞叶剥皮环节,已由2006年的1分钱/斤上涨到2009年的4分钱/斤;国际市场的竞争:目前有的省份以地区外贸部门做,造成省内的外贸部门之间产生竞争,压低加工企业产品价格;此外,原料、燃料、水电、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成本都在增加,对鲜食玉米行业尤其是加工企业存在明显影响。

5 我国鲜食玉米行业发展展望

鲜食玉米行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由于鲜食玉米生长期较短(一般为80~100天),加工企业可以安排农户适时种植,错季种植,错季生产,使甜糯玉米穗按时间段均匀采摘;鲜食玉米价值高于普通玉米,还可出售青杆作饲料。据粗略估计种植每亩鲜食玉米比普通大田玉米增加收入600~800元。鲜食玉米行业相关上下游产业包括制种业、种植业、饲料业、运输业、农产品加工业、制冷业、包装业等一批产业,带动力强,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鲜食玉米产业已成为广大农村和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鲜食玉米加工企业产值和利润情况通常为:1万亩地的甜、糯玉米,相对应的销售额大约在2500万~3000万元,鲜食玉米加工行业纯利润约占销售额的10%~15%。目前我国所有类型甜玉米种植面积约50万hm2。到2015年我国种植甜糯玉米将达到100万hm2,每公顷甜糯玉米经加工将创造产值按照30000元计算,将创造300亿元产值的巨大市场。预计未来10年我国甜玉米产业发展将进入相对平稳期,鲜穗上市量可达200万~250万吨,甜玉米罐头消费量达35万~45万吨,甜玉米速冻产品达50万~60万吨。2010年我国鲜食玉米种植面积与去年持平,根据目前种子销售量估计,全国国产鲜食玉米的产量将会增加,进口鲜食玉米的产量将处于平稳态势。由于南方的旱情和雨涝影响范围广且持续时间较长,对南方几省的甜玉米产区产量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综合各种因素分析,同时考虑到因种子、农资等成本的大幅增加而导致的种植成本增加,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农产品价格步入新的上涨周期的经济大环境,可以预测今后鲜食玉米价格将会平稳上升。

6 行业发展建议

1)产地政府出面整合当地资源,淘汰生产条件落后的企业,消除恶性竞争,协调各方利益;

2)提高加工厂房、设备和管理水平的档次;

3)政府进一步给予产地加工企业优惠政策,对吸纳劳动力较多和对农民增收有贡献的加工企业进行鼓励;

4)鼓励加工企业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加强联系,互通信息,有利于提高加工企业人员素质;

5)加强技术装备研发,争取在5年内打造出几个上规模的加工设备制造基地;

玉米加工范文9

关键词:糯玉米,支链淀粉,产业化

引言

糯玉米是玉米的一个亚种,是由wx基因发生突变形成的一个特殊玉米类型,起源于中国。1908年上海传教士Farnham将糯玉米从中国带到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后,因于日本切断了美国从远东进口木薯粉的供应线,美国便利用糯玉米做淀粉原料,促进了纺织、造纸工业的稳定发展,糯玉米的商业生产便应运而生。

糯玉米的支链淀粉含量在95%~100%之间,利用生产普通玉米淀粉的加工设备,以糯玉米为原料,在不增加任何人力物力的条件下,可生产含95%~100%的纯天然支链淀粉,且质量优于利用直链淀粉转化,是生产变性淀粉的主要原料。其中,变性淀粉是近几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产品,用途广泛,国外已开发出3000多个品种,而我国只开发出50 多个品种。

2005年,郑州市黄河农场种植了13.3万平方米的糯玉米,但由于选用品种、隔离设置等不当,结果不是很理想。造成糯玉米产业化发展受挫。但根据国外糯玉米发展形势,就此谈谈糯玉米在中国的产业化发展。

糯玉米的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

(一)、糯玉米的营养价值

糯玉米籽粒中的淀粉,完全是支链淀粉,而普通玉米(不论硬粒型还是马齿型玉米)籽粒中的淀粉,则是由大约72%的支链淀粉和28%直链淀粉所构成。糯玉米淀粉在淀粉水解酶的作用下,消化率可达85%,而普通玉米的消化率仅为69%。

糯玉米与普通玉米相比,籽粒中的水溶性蛋白和盐溶性蛋白的含量都较高,而醇溶性蛋白比较低,赖氨酸含量要比普通玉米高16%~74%。因而糯玉米籽粒的蛋白质质量比普通玉米高得多,大大改善了籽粒的食用品质,提高了营养价值。糯玉米的鲜嫩果穗特别适合于食用,鲜食糯玉米的籽粒粘软清香,皮薄无渣,内容物多。它一般总糖含量为7%~9%,干物质含量达33%~58%,并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肌醇、胆碱、烟碱和矿质元素,比甜玉米含有更丰富的营养物质,适口性更好,而且易于消化吸收。常食糯玉米,还有得防止血管硬化,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防止肠道疾病和癌症的发生,保健效果好,是老弱病人和婴幼儿的良好食品。因此,糯玉米作为蔬菜、水果玉米开发利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玉米产业。

糯玉米籽粒作为粮食食用,不仅营养丰富,而且风味和口感均别具特色。煮成的糯玉米粥,粒如珍珠,软粘稠糊。如配以红枣、红小豆和桂圆等,可制成珍珠百宝粥,易于消化,调节人们的食物结构。它的籽粒是加工八宝粥的优质原料。糯玉米粉的营养成分高,其中蛋白质含量为10.6%,氨基酸含量为8.09%~8.33%,分别比稻糯米粉高2.75%和0.83%~1.07%。因此可制作人们喜爱的粘性小食品和用作食品增稠剂,改善日常膳食结构,丰富食品种类。

(二)、糯玉米的经济价值

(1)、糯玉米的工业用途

糯玉米是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利用糯玉米,可酿造风味独特的优质黄酒。用它加工淀粉,可生产近100%的纯天然支链淀粉,并可省去普通玉米加工支链淀粉过程中淀粉分离或变性加工等工艺。支链淀粉,可广泛地应用于食品、纺织、造纸、粘合剂、铸造、建筑和石油钻井等工业行业,现已发展成为重要的高分子原料。在国际市场上支链淀粉是一般淀粉价格的1.4~1.7倍。在食品工业中,支链淀粉可用于食品的增稠和保型,能稳定冷冻食品的内部结构,在天然果汁中可悬浮果肉。在造纸工业中,支链淀粉作为纸张的增强剂和新型产品涂覆纸的涂覆料。在粘合剂中,支链淀粉可代替泡化碱,可用以制造瓦楞纸,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是贴标、壁纸、封箱带的涂胶。在纺织工业中,支链淀粉是各种纤维的上浆剂。在制药工业中,支链淀粉是打片的赋型剂。在铸造工业,支链淀粉是铸造砂型的粘合剂。在石油钻井中,支链淀粉用于防止泥浆中水分散失,携带起地壳中的石屑,使停钻时石屑悬浮不下沉,从而保护井壁免遭塌陷。

(2)、糯玉米的饲用价值

由于糯玉米的消化吸收率高,用作畜、禽饲料,其价值比普通玉米明显提高。用糯玉米喂猪,其日增重显著增加;用糯玉米饲喂奶牛,产奶率比普通玉米高12%,并使奶中的黄油含量显著增加。另外,糯玉米的茎叶也是上等的青饲料。鲜穗采收后,糯玉米的茎叶仍然青嫩,碳水化合物含量在30%以上,蛋白质含量为2%左右,脂肪含量为0.5%~1.0%,是奶牛、肉牛和羊的优质饲料。它既可以青饲,又可青贮,从而使糯玉米的茎叶得到综合开发利用。

3、糯玉米的经济效益

种植鲜食糯玉米,销售鲜穗每亩经济收益在1000元以上。糯玉米鲜穗的上市价格,比普通玉米鲜重的价格高30%以上,每穗价值0.40~0.50元,一般每667平方米产鲜穗2500个以上,经速冻加工后,每667平方米穗价值可达1.5元以上,另外,每667平方米还可收获2000~3000千克玉米茎叶作青贮饲料,又可收入200余元。收获糯玉米,用来加工糯玉米面或为支链淀粉加工厂提供原料,单价可比普通玉米高30%,每667平方米比普通玉米增加纯收入20%~30%。

国内外糯玉米产业化发展现状

在美国,发展糯玉米是从工业玉米的角度来考虑的,糯玉米生产主要是为湿磨淀粉工业提供原料。资料表明,美国糯玉米淀粉产量占整个湿磨淀粉产量的8%-10%,年生产能力为16~20万千克,价格比普通玉米淀粉高1倍以上,每年创造数十亿元的产值。目前,糯玉米在美国已形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年播种面积达40亿万平方米,占其玉米总面积的1%~2%,特用玉米播种面积的60%以上。

20世纪90年代,我国糯玉米育种研究工作受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市场需求的刺激逐渐开始起步,业已取得一定成绩和育成一些杂交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但我国目前糯玉米生产主要服务于大中城市对鲜食玉米的需求,育种者主要培育强调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特别是口感)的鲜食糯玉米品种。但我国的玉米支链淀粉用量很大,目前主要靠进口。据统计,仅用做涂胶生产各类标签纸的支链淀粉,全国每年所需量就达数百万吨。近几年来,也开始用原淀粉生产变性淀粉,但设备少,生产量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一些工业部门还利用原淀粉,但因有效成分比例小,必须增大用量,对本来有限的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有些不能用原淀粉代替的部门,必须从国外进口。

我国糯玉米产业化发展缓慢的原因

1、加工业处于空白状态。

我国糯玉米的加工企业,无论是鲜食玉米的加工,还是糯玉米淀粉加工,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不能满足我国对糯玉米产品的需求,从而阻碍了糯玉米的生产。

2、对Wx基因与糯玉米产量关系的错误认识

由于糯玉米起步晚,初期推广的品种多数为农家种,未经改良的糯玉米品种,由于抗病性差,根茎倒伏严重,产量很低,早期的研究认为,糯玉米的子粒产量远远经不上普通玉米。因此,人们往往将蜡质标志基因wx视为糯玉米产量的限制因子。

3、种植区的特殊要求

糯玉米是排它性很强的玉米,糯玉米品质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这就决定了糯玉米的排它性。即在一个糯玉米种植区内不能随便种植别的玉米,否则就会因为生物学混杂,而失去糯玉米的专用品质,变成经济价值不高的普通玉米。过去糯玉米推广不强调隔离种植,出现一个地点多个品种, 造成事与愿违的推广结果。

4、没有严格按照推广程序进行推广

发展特用玉米是一种科技含量很高,有一定风险的推广活动。应通过试验、示范、培训而后再进行推广。我国选育、引进的糯玉米新品种已达60多个,分别适宜不同的生态区,根据用途分食用型(包括(鲜食)、加工型和加工、食用(或鲜食)兼用型3种。推广时不经过严格的试验和生产示范筛选,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5、被动式推广

被动式推广,由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到位,致使产品不合格或过量而滞销,不能使农民得到预期的经济效益,而挫伤了农民规模种植糯玉米的积极性。

在中国发展糯玉米产业化的对策

1、大力发展糯玉米加工企业。

糯玉米深加工项目是近年农业产业化投资热门,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委都把糯玉米加工列为技术招标首选项目,这将为我国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带来绝好机遇,将开创以糯玉米为原料直接加工生产支链淀粉的玉米深加工新局面。我们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糯玉米加工企业。

2、通过试验论证改变人们对wx基因与糯玉米产量的关系的错误认识。

近年来,随着育成品种产量上的突破,人们在认识上有了改变,认为控制糯玉米的wx基因仅仅是改变了玉米胚乳淀粉的性质,对产量并无多大影响,所以新育成的糯玉米杂交种产量潜力都很大。例如,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育成的鲜食、加工兼用型玉米品种苏玉糯4号,2000年在扬州大学作物栽培生理实验室所做的糯玉米产量试验中,单产干籽粒每667平方米/629.8千克(3月下旬播种,定苗每667平方米/5000株)。同年,在河北承德长城种子公司冯营子试验基地所做的糯玉米产量试验中,单产干籽粒每667平方米/595.9千克(5月上旬播种,定苗密度每667平方米/3500株),两者产量基本一致,且达到普通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水平。2007年河南省农科院的糯玉米鉴定试验,折合每667平方米产500千克以上的杂交组合有20个。糯玉米产量有了突破,才有可能作为工业原料用种,从而促进糯玉米加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糯玉米淀粉工业。

3、种植结构的调整

要实现糯玉米产业化,必需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按照糯玉米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光温特性,抗逆性和社会适应性。选用高产优质类型的品种划区隔离种植。在适宜天然隔离的区域种植糯玉米品种。如我国的部分山区,具备天然隔离带,比较适宜种植糯玉米。

4、改无序推广为有序推广

无序推广是农业推广的大敌。有序推广是指维持正常推广持续,防止推广失误的法宝。凡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而后扩散的推广叫有序推广。发展糯玉米是一种科技含量高,有一定风险的推广活动。为了吸取无序推广普通玉米推广中的教训,推广糯玉米,必须选择适宜本生态区种植且又符合生产目的的品种,在严格的试验、示范后再进行推广。

5、通过参与式农业推广做好糯玉米产业化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重视推广对象的主动参与,并在参与中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现代农业推广,无论参与产前预测(推广论证)、产中指导(指导物化技术)、产后服务(由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的推广活动,都是一个不断的互动过程。这就决定了要把糯玉米的应用推广工作搞好,绝不能采用见物不见人的被动式农业推广,必须采用以人为本,见物又见人的参与式农业推广。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发展糯玉米产业已是一个世界性发展趋势。我国已经加入WTO,又是糯用玉米的发源地,理应成为糯玉米产业大国。但在数量农业时期,只重视数量不顾品质,致使糯玉米不可能得到应有发展。现在我国已将发展糯玉米列入议事日程,就此判定糯玉米必将成为我国未来玉米和玉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糯玉米的应用推广能够成为我国玉米经济一个新的亮点,我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因为手中资料不多,结论可能偏颇,敬望同行、专家、学者、科技人员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十五重点推广50项技术[C].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谷明光,黄克虎.重视工业专用型高淀粉玉米品种的选育[J].玉米科学,2001.

[3]宋同明.发展特用玉米的意义、潜力与前景[J].玉米科学,1996(4).

[4]段民孝,等.玉米子粒淀粉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2.

[5]宋锡章.发展专用品种、提高玉米效益[J].玉米科学,2000,(3).

[6]许崇香,李长文。糯质玉米的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1995(3)

[7]杜连起编著.特种玉米加工技术.金盾出版社2002.

[8]曹广才.黄长玲主编.特用玉米品种、种植、利用[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9]谢孝颐,等.糯玉米育种概论[J].玉米科学,2003专刊.

[10]宋同明。糯玉米与wx基因[J].玉米科学,1993(2)

[11]周洪生编著.玉米种子大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2] 陈见超等. 特用玉米的发展趋势与农业推广 [J].玉米科学,2003增刊.

[13]陈见超.发展玉米生产确保稳粮增收[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

[14]刘洪先.美国玉米经济发展策略[J].世界农业,2000.

[15]高启杰.现代农业推广学[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16]谢孝颐.糯玉米育种现状、产业化前景及提请关注的几个问题[M].载中国玉米品种科技论坛,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17]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国外农业科技资料―美国对特用玉米的利用和研究(内部交流材料)[C].1985.

[18]谢孝颐,等。糯玉米研究概况[J].江苏农业科学,1990(增刊).

玉米加工范文10

1.高淀粉玉米的特性

1.1籽粒营养成分

普通玉米籽粒中淀粉含量在 65%左右,高淀粉玉米提高了籽粒中的淀粉含量,其籽粒的物理性状和营养成分也发生了变化。高淀粉玉米的籽粒粒重、胚乳重比普通玉米高,而胚重则较低;胚乳与胚占籽粒的比例高,胚乳较大,占籽粒的比例也最大,而胚所占比例较小,胚/胚乳比值最小;籽粒淀粉含量达到 72%以上,显著高于普通玉米;淀粉成分中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均比普通玉米高;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普通玉米差异不大,但籽粒粗脂肪的含量低于普通玉米。

1.2玉米籽粒高淀粉成因

据报道,位于玉米第5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ae及其修饰基因共同作用可使玉米籽粒中直链淀粉的含量提高50%~80%。普通玉米平均含有大约27%直链淀粉和73%的枝链淀粉。隐性突变基因ae可把直链淀粉提高到55%~65%。有试验表明,通过积累ae修饰基因的轮回选择技术,可使直链淀粉含量提高到80%以上。

1.3主要农艺性状

目前生产上用的高淀粉玉米品种大多是单交种,其植株形态、果穗外型、生育期等与普通玉米差别不大,常见的高淀粉玉米品种都是晚熟的马齿型。但高直链淀粉玉米品种中直链淀粉合成受复杂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影响。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则要降低产量和其它农艺性状。高直链淀粉玉米育种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淀粉总含量的减少、较高的水分含量和最终减产。目前,高直链淀粉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低于普通玉米和糯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仅为普通玉米的65%~75%。混合型高淀粉玉米在产量水平与普通玉米相当。

1.4高淀粉玉米的经济价值

玉米是制造淀粉的重要原料之一,高淀粉玉米具有下述特点:(1)玉米淀粉的质量好;(2)玉米籽粒中淀粉含量高,在相同的加工条件下,出粉率可高2%~4%;(3)玉米综合利用的潜力较大,加工玉米淀粉后的废料可提取玉米油、玉米蛋白粉、胚芽饼和粗饲料,几乎玉米产品的 99%都可以得到利用。玉米淀粉是世界淀粉产量最高的一种,全世界淀粉产量约1100万吨,而玉米淀粉高达900万吨左右,占淀粉总产量的82%。

2.国内外高淀粉玉米应用概况

玉米淀粉是玉米加工的初级产品,是淀粉中最主要的品种。玉米原料丰富、价格便宜,而且100公斤玉米除可制得淀粉66公斤外,还可得到副产品:含60%蛋白质的玉米蛋白粉6.3公斤、玉米油2.7公斤、含21%蛋白质的纤维饲料23公斤。目前世界玉米淀粉产量约为3700万吨,占淀粉总产量的81%。其余900万吨为木薯、小麦、土豆等淀粉。淀粉的用途十分广泛。除可直接使用外,还可加工成各种变性淀粉、水解产品等。淀粉制成的食品如粉丝、粉条等可以直接食用。淀粉作为原料可应用于方便面、火腿肠、冰淇淋等食品和可降解塑料制品中。作为发酵原料用于淀粉糖、氨基酸、酒精、抗菌素、味精等产品的生产。淀粉也可以加工成变性淀粉,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食品、铸造、医药、建筑、石油钻井、选矿等领域。据调查,全球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生产的工业制品达1000余种。美国称淀粉业为“朝阳工业”,其地位仅次于电子、汽车和冶金,其广泛用途与石油类产品相提并论。美国淀粉加工业95%的淀粉都是玉米淀粉。我国淀粉行业中90%的淀粉来自玉米。

玉米淀粉是玉米的初级产品,玉米淀粉在加工过程中可获得丰富的副产品,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途很广,涉及到30多个领域,如食品、医疗、纺织、造纸、包装、石油、环保、光纤、高精度印刷线路板、电子芯片等行业。据分析每100kg玉米除可得到66kg玉米淀粉外,还可得到含60%蛋白质的玉米蛋白粉6.3kg、玉米油2.7kg和含21%蛋白质的纤维饲料23kg,其价格远远高于其主产品淀粉的价格。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淀粉的深加工快速发展,全国淀粉糖(包括山梨醇)总量从1995年的36.19万吨发展到1999年的101.84万吨,年递增率为29.52%;变性淀粉总产量从1995年的8.08万吨发展到1999年的16.45万吨,年递增率为19.45%;味精从1994年的39.7万吨发展到1999年的65万吨,年增长率为10.3%;酒精从1994年的170万吨发展到1999年的200万吨,年增长率为3.3%。因此,玉米淀粉生产工业在整个玉米加工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搞好玉米深加工、转化和链式增值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混合型高淀粉玉米的选育工作目前已经取得明显进展,各地区都选育和审定了一批高淀粉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如吉林省四平农科所(1984)选育的高淀粉玉米杂交种四丹19号,粗淀粉含量为74.52%;长春市农科院(1986)选育的高淀粉长单26号,粗淀粉含量为76.8%;河南省农科院(1996)选育的豫玉19号,粗淀粉含量为74.2%;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农业科学研究所(1991)育成的高淀粉玉米品种哲单14,粗淀粉含量为74.02%;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与四川省达州市农科所(2000)联合选育的达玉1号玉米单交种,粗淀粉含量达77.2%;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与杨凌秦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2)合作选育的玉米单交种秦单5号,粗淀粉含量达75.98%;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2001)育成的郑单18号品种,粗淀粉含量为74.2%;2002年通过该省审定的郑单21号,粗淀粉含量为75.87%;襄樊正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1997年组配的玉米杂交种正大199,2003 年通过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粗淀粉含量76.13 %。此外还有2003年通过国审的河北承德花泰专用玉米种子新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选育的长城淀等等。这些高淀粉品种的育成,为高淀粉玉米实现产业化、专业化、优质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3.高淀粉玉米开发应用前景

玉米加工范文11

淀粉主要是利用玉米、木薯、马铃薯、甘薯、小麦等经过深加工生产而成。而玉米是主要的加工原料。利用淀粉再次延伸产业链深加工而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淀粉糖、赖氨酸、山梨醇、化工醇、燃料乙醇、柠檬酸等。全球利用玉米进行深加工而生产的产品超过2000种,而我国玉米深加工产品仅仅400多种。由于玉米深加工的增值效益明显,近几年,全球玉米深加工扩建、再建的形势非常的积极。玉米淀粉的广泛应用提升淀粉产能的不断扩大。

1、 全球大米淀粉市场情况

玉米淀粉的主要供应国家为美国、中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印度等,同时也是玉米的生产大国。2006年全球玉米淀粉的产量为3940万吨,占总产量的80.24%,2007年全球玉米淀粉产量为5400万吨.其中变性淀粉及淀粉糖的大量投产及扩产是主要原因。全球玉米深加工的不断深、广延伸加速了玉米淀粉产业的快速发展。

2、 国内玉米淀粉市场情况

汉鼎分析研究表明2009年我国玉米淀粉产量为117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消费淀粉只有7.2公斤,仅仅是美国人均消费淀粉的8%,欧盟的32%。未来一定时期内,随着我们消费水平的提升及饮食习惯的改变,玉米淀粉的消费潜力仍有一定的空间。近几年,我国淀粉市场发展迅速,预计2010年我国年产玉米淀粉量大约1350万吨,增幅仍在15%以上,国内玉米淀粉业快速发展也主要归功于淀粉应用的多样性。利用淀粉可以生产淀粉糖甜味剂、柠檬酸、味精、肌苷酸、葡萄糖、Vc、VE及其他药物使用的青霉素和抗菌素等。

从区域分布情况看,我国生产淀粉的省份主要为吉林、山东,河北、河南。以上四省份玉米淀粉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淀粉生产的地域较为集中。其中淀粉糖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淀粉深加工产业,主要体现在我国淀粉糖产量由2000年67万吨,发展到2005年的450万吨以上,增长6.7倍。

二、未来国内玉米淀粉市场发展方向及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国内玉米淀粉的消费主体主要集中在变性淀粉及淀粉糖的快速发展。2007年国内玉米淀粉消费量为1600万吨,占淀粉消费量的80%以上,同比增幅在20%以上。

1、国内玉米淀粉市场的后期发展上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淀粉生产技术及产量的迅猛发展。

玉米淀粉作为深加工的初级产品,在全球的发展及应用相当广泛.而技术的突飞猛进更增加玉米在工业中的主导作用。其中全球对玉米深加工的研究领域广泛、深度不断加深,为未来玉米淀粉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2),玉米深加工产品总量的提升。

据汉鼎咨询数据调查显示,在短短10年间国内玉米深加工产品每年以10—20%的比率增长,其中淀粉糖的增长速度最快。玉米淀粉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内淀粉消费需求的提升及玉米作为再生资源受到市场的普遍关注。

在关注淀粉行业发展的同时电应该关注Ik,,AJ淀粉I;游产品的发展。

(1),淀汾糖的发展。

近几年,随着全球淀粉糖的需求不断攀升,国内饮食习惯的转变,国内淀粉糖的消费也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其中主要源于淀粉糖的种类繁多,附加值较大,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及进一步生产出的青霉素、红霉素、维生素等药品。淀粉糖发展速度之快.可以从以下数据得出,我国从1998年到2004年之间,淀粉糖产量年递增率为39%,预计2008年我国淀粉糖产量将达550万吨左右。其中主要在于淀粉糖的价格优势及食糖消费的萎缩。另外,全球高昂的糖价也对淀粉糖市场的发展起到刺激作用。

(2),柠檬酸、赖氨酸等出口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淀粉市场每年的递增速度较快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出口市场的活跃。其中出口较多的产品主要为柠檬酸及赖氨酸等,柠檬酸在2007年的产能为80万吨,据测算,出口高达40万吨。2007年赖氨酸的出口首次超过国内消费。未来淀粉市场不断发展,出口市场将进一步加大。

3、 原料市场未来走势对玉米淀粉的影响。

受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玉米在深加工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因饲用玉米的用量仍占玉米用量70%以上.对玉米的主导作用短期难以改变。而深加工企业特别是玉米淀粉的高附加值将成为长期市场追逐的焦点。据了解,美国等发达国家玉米深加工转化率为40%左右,我国玉米深加工转化仅仅8%。从长期来看玉米发展的深加工前景将影响玉米的未来走势。而玉米供应原料在需求多元化及全球供应偏紧的态势中,成本价格区间上移将缩小未来玉米淀粉的利润空间。高附加值的玉米淀粉的深加工业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4、 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

玉米淀粉在深加工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高附加值的可再生资源的特点,国家对玉米淀粉的深度、广度开发均有出台相关政策及财政方面的支持,国内玉米淀粉的应用前景可谓一片光明。

玉米加工范文12

关键词:玉米生产;生产消费;流向;流量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4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97-02

一、吉林省玉米生产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稳定与安全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吉林省位于世界第二大玉米黄金带上,玉米生产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玉米产量占省内粮食产量70%以上,占全国玉米产量的比例一直稳定在10%以上。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促进下,在机械化生产和新生产资料投入的推动下,吉林省玉米产量呈现稳步增长态势。[1]

由图1可以得出,吉林省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10年来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局面,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1821.11千公顷增加到2010年的3000 千公顷,增加了64.73%;玉米产量由2000年的993.2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2150万吨,增加了1.16倍;2010玉米单产达到7166.67公斤的新高;2011年吉林省玉米将再创新高,达到2650万吨。吉林省玉米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所占比例一直稳定在10%以上,2010年达到13.03%;玉米产量占省内粮食产量的比例2010年达到75.64%。可见玉米在吉林省粮食生产中处于主导地位,做好玉米的生产关乎到农村进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二、吉林省玉米流向与流量分析

吉林省玉米的流向主要包括3个方面:省内消费、省外调运、出口,由于吉林省玉米加工业近年来获得长足的发展,省内消费量明显增加;进口玉米的竞争优势冲击,使得南方对吉林玉米需求有所下降;国内玉米整体呈现供求趋紧状态,使得国家对玉米的出口有所限定,造成吉林玉米出口量呈减少趋势[2]。下面从吉林省内消费、省外调运、出口3个方面具体分析吉林省玉米流向与流量情况。

(一)吉林省内消费

吉林省内玉米消费主要包括食用消费、饲料消费、加工消费、损耗及种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发生了深刻变化,食粮在食物消费中的比例日益下降,这也导致食用对玉米的需求减少,吉林省玉米食用消费基本稳定70万吨左右。由于人们对动物蛋白需求的增加,加速了畜牧业的发展,同时养殖中饲料比例也大大提升;使得饲料的产量稳步增加,而饲料中60%以上的为玉米,所以玉米消费也随之增加,吉林省饲料消耗玉米量由2001年的165万吨迅速增加至2010年的500多万吨。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发展可谓迅猛,玉米消耗量增速也惊人,消耗量由2001年的226万吨增加至2010年的880万吨,增加了接近3倍。就种用及损耗来看,种用玉米消费量伴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也有所增加,由2001年的4.6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7.5万吨;由于农户玉米存储、保鲜、干燥条件比较差,粮库存储玉米也有一定的损耗,使得损耗量大约占玉米总产量的10%,2010年吉林省玉米损耗量超过150万吨。从总体来看,吉林省内玉米消费量2010年达到1600多万吨,占吉林省玉米总产量得77%左右,吉林省内在需求的不断增加,导致吉林省玉米调出量和出口量发生重大变化[3]。

(二)外调量和出口量

吉林省在保障国家玉米供求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玉米调出量一直排在全国前列;玉米出口量平均占全国玉米出口量的一半左右。由图3可以看到吉林省玉米外调量近10年来剧烈波动,2004年曾达到顶峰的925万吨,2009年由于吉林省总产量下降和省内消费增加,调出量达到最低点的50万吨,2010年外调量回升为421万吨,总体来说,吉林省玉米外调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吉林省玉米出口近10年来也呈明显下降趋势,特别是近几年,一方面受美国玉米竞争优势的冲击,另一方面省内消费增加和国内玉米供求紧张,出口量急剧下滑,2010年出口量仅为5.7万吨[4]。

(三)流向流量趋势分析

吉林省玉米种植面积仍有开发潜力,如果气候正常,吉林省玉米的产量仍然会有突破;就消费来看,吉林省正在大力发展畜牧业,对饲料的需求将会增加,饲料玉米的消耗量将有所提高;由于受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吉林省玉米深加工结构调整的影响,吉林省玉米加工业正逐步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玉米的综合利用率逐步提高,对玉米的消耗会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总体来说,吉林省内在消费,在内外条件约束下,不会产生大幅上升情况。吉林省玉米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15%,国内供求平衡的调节器作用不会消除,即在未来,吉林省仍将有一部分的玉米外调。由于吉林省在地缘上对俄日韩有一定优势,仍然会有少量的出口,但受国家政策影响,不会太大[5]。

三、政策建议

首先,深挖玉米耕种面积潜力,努力提高单产,减少病虫害,增加玉米产量。吉林省仍然有部分土地处于闲置状态,要积极开辟,提高土地利用率;引导、推广高产专用型玉米和玉米大垅双行种植技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加强对螟和鼠害的有效防治,降低粮食损失。

其次,加强对农户玉米存储技术宣传与指导,政府应对农户存储设施进行专项补贴。积极推广玉米收获后的离地棒储减损技术,扶持农户加强存储设施建设,减少玉米因鼠鸟虫损害、霉变带来的损失。

再次,吉林省对玉米加工业要积极引导,优化产业布局,走产业化、规模化道路。淘汰小、散、乱的玉米加工企业,扶持大中型企业,支持玉米供应链上下游的强强联合;加工企业要增加科技含量,向更深、更精方向发展,开发新产品,提高玉米附加值和利用率。

最后,国家要继续加强对吉林省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提高农户生产经营的硬件设施,增强农户抗击风险的能力,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杨子刚、郭庆海.玉米供应链合作模式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 2011,(04).

[2][3] 石勇、张宏宇、董俊萍.吉林省玉米生产现状与产业发展展望[J].吉林农业,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