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白鹭的诗

白鹭的诗

时间:2023-05-29 17:40:04

第1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请大家猜一则谜语,这是一首古诗:“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猜到了吗?对,就是白鹭。(出示图片)这是杜牧笔下的白鹭,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此文。

你熟悉郭沫若吗?

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49年后,担任新中国文联主席,继续进行文学创作。他长期担负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1978年病逝北京。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二、初读课文

1、请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2、检查:

1生字词:

鹤蓑喙嵌框嗜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提问: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3、指导分段:

一(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二(2—5)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巧。

三(6—9)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四(10)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三、赏析课文

(一)第一段、第四段

1、指名读第一、第四段。齐读。

2、在作者的眼中,白鹭是什么?(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3、在你的脑海中,诗留下什么印象?

(语言精练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意境)

4、作者为何把白鹭比作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这样比喻表明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过渡

1、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请朗读第二段,分别找出与白鹭是“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相对应的语句。

2、学生交流。(2、5小节与白鹭是“精巧的诗”相对应;6、7、8小节与白鹭是“韵味无穷的诗”相对应。)

(三)第二段

1、再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这段是概括描写,哪小节对应这一节进行了具体描写?(第五自然段)

2、出示第五小节。

“颜色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读后有何感觉?

“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你有什么体会?

(身段精巧,颜色和谐,一切都很适宜,的确精巧如诗。)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3、指导朗读,体会作者语言优美如诗。

(三)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段作者为了表现“白鹭是韵味无穷的诗”,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鹭?(觅食、栖息、飞行及白鹭不会唱歌)

2、其实这几方面在作者的笔下恰如几幅优美的画,让我们来品味品味。指名分节读6、7、8、9小节。你能概括这几幅画面吗?(白鹭钓鱼图6;白鹭瞭望图7;白鹭晚飞图8)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小节,你最喜欢哪一幅图?说说你的体会。四人小组交流。

4、汇报:

白鹭钓鱼图:l

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方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指导朗读。

白鹭瞭望图:l

画面富有诗意:孤独、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不大安稳、却很悠然、一种嗜好。引导学生感受白鹭孤独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的美。

指导朗读。

白鹭飞行图:l

指名读。你是怎么体会“偶尔”这个词的?(说明白鹭低飞并不常见)

“悠然地观看这情景,可说是乡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你体会到什么?(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带来无穷乐趣。)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体会悠然的心境,读出享受的情趣。

5、尽管白鹭的无声会让人觉得美中不足,但“无声胜有声”,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齐读第九小节。

你有什么体会?(白鹭的外形那么漂亮,活动那么高雅脱俗,它就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的一首无声的歌。)

自由练读。

6、这几幅优美的图画令人沉醉,让我们把它们记在脑海中,指导学生背诵第二段。

(四)第四段

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何把白鹭比作韵味无穷的诗了吗?(白鹭外形精巧,给人类美的享受;白鹭静静地“钓鱼”、悠悠地站立、低低地飞行,高雅脱俗,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带给人无比的快乐。)指导朗读。

这段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与第一段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四、总结全文

1、练读全文,将你读得最有意境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

2、生活中有没有哪些情景也充满韵味?(竹涛声声;白鸽群飞;日升日落……)

3、白鹭是一首诗,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作者的语言也精美如诗如画,大家要反复咀嚼。

板书:16、白鹭

颜色的配合

身段的大小

精巧的诗觅食白鹭钓鱼图韵味无穷的诗

栖息白鹭瞭望图

第2篇

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练,魅力无穷。常吟古诗,既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又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还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笔者将结合四年级下册《渔歌子》一课,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和尝试。

张志和的《渔歌子》是一首格调、意趣、境界俱佳的词作。这首词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既融情于景,又以景写情,在描绘诗情画意的同时,表达作者对悠闲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诵读中了解词的音韵美;在想象中构建词的画面美;于抒情表达中感受词的意境美。紧扣词眼“不须归”,巧抓“白鹭飞”,感悟白鹭所蕴涵的情感美,从而悄然领悟词人所赋予本词的“情”与“志”。

一、诵读诗词,感受音韵美

诗歌和音乐是密不可分的,诗歌宜于诵读。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通过诵读,可让学生领悟诗歌美的旋律,融入美的情感,感受美的意境,达到审美愉悦的良好境界。《渔歌子》这一词牌是唐代教坊曲,全首平仄配合协调而有规律,又用四平韵,朗读起来也很顺畅上口。但顺当之中又有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以“读”贯穿始终:一读,通过反复诵读,读出词的音韵美;二读,想象画面,读出词的意境美;三读,巧抓白鹭,品出词的情感美。旨在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诵读,让学生走进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悄然领会作者的情感。因此,在学生读准、读通诗词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尝试为诗词划分节奏练习诵读。学生们初步感受到古诗词所具有的节奏感。接着,我按“平长仄短”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有意把“前、飞、花、肥、笠、衣、风、归”这些字的读音拉长,反复吟诵。在整齐、悠长、和谐的韵律中,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情感的音符,诗词的生命力就跳动起来。学生们读得是抑扬顿挫、有滋有味,不仅感受到古诗词所赋有的节奏感、音乐感,也朦朦胧胧地感受到了词人平和、悠然、自由的心境。

二、想象画面,感受意境美

诗词是情感与意象的完美融合。《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作者精心挑选,将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春景图,体现了中国文化殊的美学,也反映出了作者脱俗的意趣、旷达的心胸。因此,让学生想象这首词中所描绘的意境美,感受作者的情感,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熟读诗词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斜风细雨之中,渔翁为何不须归?经过思考,学生说出种种猜测:因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所以不须归;因这儿鳜鱼正肥,想钓到更多的大鱼,所以不须归;因这里景色优美,渔翁陶醉在美景之中,所以不须归……这一叩问,犹如一把钥匙,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之门悄然开启,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带进“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美景之中。接着我请学生静观文字,配乐想象:在斜风细雨中渔翁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美景呢?有的说:在斜风细雨中,渔翁看到了在青青的西塞山前,一群白鹭在自由地飞来飞去。在清澈的河水里,鳜鱼活蹦乱跳。有的说:在斜风细雨中,渔翁看到了在高高的西塞山前,一排排白鹭展翅高飞。春天到了,桃花开了,有的粉如霞,有的红如火,美丽极了。许许多多的鳜鱼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还有的说:斜风细雨中,微风轻拂,粉红的桃花瓣被吹落下来,飘飘洒洒,犹如人间仙境一样……学生们在悠扬的古典音乐声中,徜徉在想象的海洋中,想象西塞山前色彩明艳、动静结合、充满生机的春景图,感受着大自然美丽的风景,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美妙的意境之中,体验到了作者当时自由、旷达的心境。

三、巧抓词眼,感受情感美

以诗言志,以诗言情。张志和在词中所描绘的渔夫,实为词人的自我形象。词人不满于官场的浑浊,隐迹于江湖之间,寄情愫于大自然。从词作表层意象透现出来的旷达情趣,又要借助于形象化的艺术画面加以显示。“西塞山前白鹭飞”中,“白鹭飞”振起词意,使画面跃动起来。白鹭,一身洁白如雪,气度不凡,犹如一位高贵的白雪公主。白鹭无暇品自高,在文学作品中,它是纯洁、高雅的象征。在这青山绿水之中,在这蔚蓝广阔的天地之间,白鹭展翅高飞,尽享眼前美景,显得那样悠然自得,那样快活舒畅!词中明写白鹭上下翻飞,自由自在,实为寄托自己无所拘束的情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巧抓词中的“白鹭飞”,让学生展开想象,构建画面,通过“说白鹭,赏白鹭,写白鹭”的梯度设计,让学生走近白鹭,感受白鹭的纯洁高雅、悠然自得。然后适时抛出疑问:春天是个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季节,作者为什么单单只写了白鹭,而不写其他鸟儿呢?引导学生向纵深处进行思考。此时再拓展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白鹭、作者、景语、情语,学生们似乎找到了四者之间的契合点。通过作者资料的介绍,学生从中明白,其实词中的渔翁就是张志和本人,这是他隐居山林的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作者想借描写纯洁高雅、悠闲自得的白鹭来抒发自己闲适平和、自由脱俗的心境。我们看到的诗词,表面上写的是景,其实质上是在抒发作者的情感。学生们顿时明白了词眼“不须归”的含义,领悟了作者的内心情感。

(作者单位 福建省永安市实验小学)

第3篇

杜鹃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蜀魄等。杜鹃在古诗词中多与“伤感”、“思归”、“怨恨”联系在一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子规声声,仿佛呼叫着“不如归去”,然而,迁客仍要远行,这是令人何等的伤情?诗人正是借子规的啼声,来衬托自己的愁心,表达对友人受贬的无限同情。崔涂《春夕》:“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静,月光如水,杜鹃在月下哀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是何等的痛苦哀伤?

鹧鸪

鹧鸪,在古人眼里,叫声凄切、哀怨。在诗词中,鹧鸪声仿佛是哀怨、凄清的化身。张籍《湘江曲》:“送人发,送人归,白■茫茫鹧鸪飞。”“鹧鸪飞”是写江边所闻,和茫茫的白■动静互映,鹧鸪声声,仿佛更深深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怅惘。黄N《月照梨花》:“不知郎马何处嘶。烟草萋迷。鹧鸪啼。”“行不得也哥哥”,是鹧鸪的叫声,也是的心声。“鹧鸪啼”,含蓄地表达了情系郎君、翘首盼郎归的心情。

鸿雁

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杜甫《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孤雁不饮不啄,执着一念,且飞且鸣,其声凄惨,其影孤单。思念同伴,拼命追寻,悲壮中透露出一份热烈、一份执着,表达了诗人感时伤怀的离乱之苦。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一雁度南楼”,言外之意有“雁归人未归”之意。“一雁”的“一”字,极传神地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

燕子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燕子入诗,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晏几道的《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孤独的词人,久久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在霏霏的春雨中轻轻地飞来飞去。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杜甫《水槛遣心二首》:“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燕子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鞯奶炜铡 “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诗句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洋溢着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

黄鹂

黄鹂也叫莺鹂、黄鸟、莺、仓庚。黄莺以漂亮的羽毛、轻捷的身姿、婉转的歌喉,把本已灿烂的诗歌天空点缀得更加迷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人将“莺”、“燕”两种美好禽鸟对举,描绘出了一幅黄莺争树、紫燕剪风的图画。“早莺”似通人意、争栖暖树的活跃情态,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无名氏《九张机》中的《乐府雅词》:“桃花枝上,啼莺言语,不肯放人归。”采桑少女被黄莺的美妙歌声迷住了,舍不得回去。其妙在不说自己流连忘返,乐不思归,而说莺言挽留,不让人归,把无情的黄莺化作有心的女伴,生动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

白鹭

白鹭又叫鹭鸶,天生丽质,身体修长,全身披着洁白如雪的羽毛,犹如一位高贵的白雪公主。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的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诗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颜色,织成了一幅绚丽的图画,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韦庄《稻田》:“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一群洁白的鹭鸶飞来,犹如点点白雪,冲破烟云,落在画屏般的水田里。画面色彩鲜明,碧绿之中嵌进点点雪白;构图精巧,动景之中勃发无限生机。杨慎《出郊》:“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白鹭忽然飞来,点破了秧苗的一片碧绿。一个“破”字,平中见奇,顿使诗境为之生色。空中飞鹭,田间秧针,历历在目,跃入眼帘。

第4篇

最遥远的白鹭在诗行,杜甫的《绝句》勾勒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一行白鹭上青天”,儿时我们不会品析其中的意境,只在朗朗上口时记住了永远。能目睹一行白鹭成了我儿时最遥远的梦想。

最美丽的白鹭在秋末,一行白鹭飞翔在天际,时而向南,时而向北,在铁一般青山的背景下徘徊,衬着最耀眼的白。能抱一只白鹭在怀中,成了青春时最美的希冀。

缘于工作关系,我的车子有幸经常穿行在青山绿水、袅袅炊烟、绿浪田野间。每天的清晨,呼吸着最为清新的空气,聆听着最可爱的声音,品尝着最为美丽的风景。与最年轻的生命为伴,用稚气的语言与她们交谈,我早已忘记了工作的劳苦与艰辛,忘记了人生的纷扰与名利,忘记了春还会去,冬还会来。

但春还是会去,冬还是会来。当炎热代替了春暖,当寒冷代替了秋凉时,心中不免产生一种异样的情愫。此时,我的车还是如旧的穿行。某一天的傍晚,我的车速慢了下来,我的视线被路旁田野里的小白点吸引过去了。我忘记了我的工作,我把车子停在田野中的小路上,任路上说笑,任陪同的老师指责,我也已忘了我自己。那不是小白点,而是一群,一群白鹭,一群只在诗行中出现过的白鹭,一群曾画在青山之间的白鹭。那是梦,那是儿时最遥远的梦,那是青春时最美的希冀。岁月已老,可梦仍如儿时般年轻——我想拥抱白鹭。

她们似在嬉戏,又似在觅食,浅浅的田水戏耍她们唯一的黑。在春华的艳中,在秋实的黄中,多了这一群白白的鸟儿,实在是大自然的恩赐。先哲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何德何才拥抱这一幅美景。从此后,我每天与白鹭擦肩时,我总会把车速慢下来,只为多看一眼这一群白鹭,只为让那儿时的梦想再清晰一点,再现实一点。

时间演绎,我明白她们飞离的时候越来越近了。我很想拥抱儿时的梦想,哪怕只要触摸一下那白白的羽毛也可。前几天的早晨,我携相机,向着自己的梦想靠近。我蹑手蹑脚地走在田间的小径上,生怕惊吓了白鹭,也生怕惊吓了自己的梦。 越来越近,我的心也越来越紧张,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如年青时看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女子一般,还有点心悸。我不时地用相机拍着,很想定格这永远的梦。白鹭天生丽质,身体修长,她们有很细长的腿及脖子,嘴也很长,脚趾也是如此,她们全身批着洁白如雪的羽毛,犹如一位位高贵的白雪公主。我欣喜不已,仿佛把全部的力量都用在了相机上。不知是相机的咔嚓声打破了田野的宁静,还是我的不期而至让她们感到不安。她们时而飞翔,时而落下,细腻的鸟鸣掠上了天空。

我止步了,我不能这样的自私,我不能为了自己的梦而打破了白鹭的梦。我们的梦很复杂,而白鹭的梦很简单,他们只希望自然地生活在有希望的大自然中。

让白鹭怀抱自己的梦想在天地间自由地飞翔吧,让这一份白绽放出更多的色彩吧。

第5篇

蝶梦庄周

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在人們走向那儿的路径上

青草不再生长

它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

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之上

……

还记得这首诗吗?在青葱岁月,在白鹭洲求学的的日子里,在高三(3)班的教室,二十五年前的某一节课上,谁在为我们慷慨激昂、深情并茂地朗诵?

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吗?教我们国文的郭石山老师早已白发苍苍,声音低哑而细小;是我们的语文科代表吗?她总带着副眼镜,说起话来还有点斯斯文文;抑或是我们哪一个诗兴大发的小诗人,即兴朗诵着普希金这么一首抒情诗?

这压根儿就不在上什么语文课,也不是开什么诗歌朗诵会。

这是节历史课,严肃中不乏生动。就像黑板上的板书一样,瘦长的字体工工整整,一撇一捺中方见遒劲。灰色的中山装掩饰不住身躯的高大与魁伟,端庄的国字脸上,写满岁月的坎坷,纵横满腹的才识。中气十足的嗓门,富有磁性的嗓音,抑扬顿挫,带你走进历史的殿堂,感受那些逝去的兴盛与衰败,辉煌与没落。上他的课,你不会走神,更不敢说话。那锐利的目光,像夜行船上的航标灯一样,指引你穿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感性与知性之中,一会儿山重水复,一会儿柳暗花明。但不管怎样,你都不至于盲目成一只迷途羔羊。在求知的路上,能遇到这样一位老师,是我们的大幸。可不?讲着讲着,是岳飞、是文天祥,还是十二月党人、或者普希金本人?这这些都已无法记清。反正那节历史课,萋萋白鹭洲上,我们第一次聆听了这首气壮山河的《纪念碑》,聆听着一颗灵魂对自由的呼唤,对理想的憧憬,对人格的塑造。

不 我不会完全死亡

——我的灵魂在遗留的诗歌当中

將比我的骨灰活得更久长

逃避了那些腐朽灭亡——

我将永远光荣不朽

直到还只有一个诗人

活在这月光下的世界上

掷地有声的朗诵,出自一位历史老师之口。他姓郑名绎,文革前的北师大名牌生,恢复高考后一直在白鹭洲中学担任历史教师。教书30年,以后还做了吉安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从政达10年之久。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光荣离休,现移居珠海。

往事如烟,弥漫着我们逝去的青春和美好,挥洒着我们奋斗的汗水和激情,同时也氤氲着我们的心血,温暖着我们的记忆。记忆的深处,我们深深藏着老师对我们的殷殷教诲,款款举止,白鹭洲上的点点滴滴,求知路上的细枝末节,像一个结牢牢拴在记忆的门窗,打在我们的心头。

记得那一个冬天的黄昏,我骑着单车不小心撞晕在上学的路上,昏迷中我对前来营救的路人说“我是白鹭洲中学的学生。”……第二天在医院里醒来,我看到了我熟悉的同学:朱晓云,林珊,王晓华,尹春宝等等同学,是你们不辞辛苦,跑到我的河东农家,通知我的父母。事后我才知道:更是你们当夜垫付了医疗费,才有了我的及时救治。严重的脑震荡让我几个月呆在家里,功课耽搁了不少。重新返校上课,我的情绪极不稳定。记得历史课后,郑老师把我叫到了走廊,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伤好了吗?学习有哪些吃力?不要紧!历史重在多看多记,关键是要有信心,有方法。耽搁的东西一定能够补回来。”早春的寒风中,我看见老师那双锐利的眼里透露着丝丝关爱,不再让我感到惧怕,反而倍感亲切和温暖。一整个春天的拼搏,加上老师和同学的热心帮助,我顺利考取了大专。裹着泥巴的双脚终于迈进了神圣的殿堂,1984年,我第一个飞出了名叫芫下的河东农家,成为父母眼中的骄傲。

斗转星移,弹指一挥,和白鹭洲高中同学一别就是25年。当《告八四届白鹭洲同学书》把散落在祖国各地的我们集结在一起,通过网易邮箱,通过群,我们侃侃而谈,彼此熟悉,用文字消融25年的陌生,用真心缩短25年的时空,唤回那些逝去的花儿与青春,纯真与美好;丹桂飘香,金凤送爽,在上海、吉安两地筹备组同学齐心协力,不辞辛苦努力下,我们欢聚在一起。“十·一”的白鹭洲,我们热情相拥、相抱、相聚,我看到了我亲爱的老师和同学,看到了您——一个满头银发,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的郑绎老师,我用双手紧紧握住您的大手,嘘寒问暖,也表白不了我心中的感激和崇敬。短短的三天,我们陶醉在畅谈和酒杯间,陶醉在熟悉陌生又熟悉里。3号中午三班的告别宴席上,我们再次聆听您的深情独白:“昨天中饭后我又回到了白鹭洲,一直在等待你们,无非是想再看看你们,像父母在路边盼着,注视着儿女们的归来或离去。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等着,等着,为什么呢?”因为他满藏师生情,慈父爱!

为什么呢?老师继续用沙哑的嗓音读到“因为他想到了这欢聚的时刻,也许也就是诀别的时候,你们在我心中的份量太重了,我才会有这种浓浓情感的触动。再见了,希望还能听到你们的问候声,我爱你!这是我们共同的声音”。

“我爱你!”敬爱的郑老师,这也是我们共同的声音。

第6篇

白鹭;这种神奇的鸟儿,实在是太神奇,太纯洁,太优雅,太迷人,太美丽了,古诗里有好多赞美白鹭的诗句,不妨择录一些你看它究竟美在哪里?花开树上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清水鳜鱼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飞。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秋浦锦驼鸟 ,人间天上稀。秋浦田舍翁,菜鱼水中宿所以;我给它起个名字叫‘田园雅士’或者‘水中仙子’真是名符其实一点都不愧!

我认识白鹭是在画册和电视《动物世界》里认识的,了解它们又是在古诗和郭沫若先生的散文《白鹭》中了解的。真正近距离见到它们还是在去年夏天的一个黄昏的时候。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早上起来一看,阳光明媚微风习习,好一个舒适惬意的好天气又赶上周末,于是兴致踏来,何不去乡野消遣度假呢?说走就走一贯是我的风格,拿了钓鱼竿匆匆出发,觉得一个人又嫌寂寞,于是又约了朋友一起去了离城不太远的乡野松涛寺,那儿有一条常年清清流淌的泉水河,这几年虽然在夏日有点垃圾污染,但河水还是很清澈的,因为;河水是从河里的泉眼里不断涌流出来的,所以;水永远是新鲜的清澈的。河的两岸绿草茵茵柳丝碧翠,野花烂漫,鸟儿成群。是人们夏日避暑休闲的好地方。这几年随着农村土地经济开发的利用,这里在夏秋两个季节,有了农民开设的农家乐休闲乐园,又修建了几个人工湖,人们可以在这里避暑休闲,在湖边的茶园里喝茶聊天,在农家乐里喝酒吃农家的本土饭菜,悠哉乐哉,喜欢垂钓的朋友还可以在翠柳成荫的湖边钓鱼,钓好的鱼直接送给农家乐的厨师现做现吃,既分享了自己辛勤的劳动成果,又享受了美味佳肴,还给当地农民朋友增加了经济收入,乐在其中。

到了松涛寺已经接近中午了,一到地方来不及休息,赶快就到湖边坐着钓鱼,结果一直钓到下午四点才钓了几条鲤鱼,拿着自己钓的鱼来到农家乐,此时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了,坐在农家乐茶园开始和朋友喝茶等饭吃。不到一会儿工夫我们要的饭菜就全上齐了,吃完饭喝啤酒聊天,不知不觉已是临近黄昏了,告别了朋友我独自一人沿着河岸徒步行走,想看看沿河一路的风景,再搭车回家。我刚走到有一片开阔地的河岸边时,突然发现有一只纯白色的鸟

,在河边的绿草地上栖息,一只腿缩在肚子底下,一只腿单独挺立,头缩在脖子里形成一弯优美的弧线体,它的体型不大也不小,嘴巴细长呈黄色,全身纯白羽无杂色,颈和头成S型,两腿细长呈黑色,属于黄嘴中白鹭。于是蹲下身来静静地观察,过了一会儿它开始伸长身子,拉开长腿在河岸边的绿草地上行走了,走动的姿态优美的就像在跳芭蕾舞。清澈的河水,碧绿的草地麦田再配上它洁白高雅的身姿,加上夕阳西下时艳丽余辉的映照,那景色美的就像是一首田园散文诗,那情景真的深深地迷住了我,我在此刻竟然忘记回家了。可惜遗憾的是那天是和朋友们去玩的没带上相机,没把这如诗如画的风景留下来,到现在还在深深地遗憾呢,这就是我和白露的第一次缘了。

从那以后,虽然我专门带了相机去了几次,但都是遗憾地再也没有见到过白露。后来我又查找图片资料,看图片查资料确证我看到的就是白鹭类黄嘴中白鹭,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二级野生鸟类,但我再次想见到它们的愿望却一直留在心里,久久不能挥去,从此;我和白鹭结下了深深地不解之缘。 机会,总是留给那些追求执着,心里时刻有准备的人的,我的机会就终于在去年冬天那个下雪的日子来到了,那天早上下大雪,早晨起来一看,好美的雪景,为何不去在茫茫雪野中拍雪景呢?说走就走,于是带上相机背起背包就出发了,还约了爱好摄影的一个朋友一起去。

我们到达目的地后开始寻找拍摄景点,当我兴致勃勃地拍摄完几张图片选到河水边拍摄雪景时,我突然发现在河岸边的雪地里有一个雪团在移动,揉揉模糊的眼睛仔细一看,原来移动的雪团是一只雪白色的大鸟,哦!白鹭!我惊喜地叫了出来,在这茫茫的雪原上,清河边,孤独地站立着一只白鹭,它几乎和雪原融在了一起,它驼着身子,头和颈缩在身子里,那样子就像是北极冰川上的企鹅,这美的意境,纯洁的画面看上去多么赋有诗意啊!我看着惊呆了,赶快对好镜头,咔嚓!就拍好了一张,就在我拉长镜头准备拍摄第二张图片的一刹那,白鹭却被惊动了,它哀婉地叫了两声就缓缓地起飞了,它飞行的样子不慌不忙,很平稳,飞行时头和颈形成S型,两腿平行向后平伸,那样子美的简直用言语无法形容。我举起镜头可惜还是迟了,没有追拍成功,我惋惜地坐在雪地上,此时;朋友安慰我说;‘没关系,说不上它还会来的,咱们就躲在这里等它吧’。我说;‘好!今天我再拍不到它,我就不想回家了’。我那个憨像惹的朋友大笑了起来!我也笑了,笑声在雪野中回荡,惊得树上的喜鹊也飞走了,此时的我们竟忘记了寒冷,就在树林里边吃干粮边傻傻地等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我们等到有半个小时左右的时候,白鹭真的又飞回来了,这次居然飞回了两只,可惜两只没落在一起,一只在稍远处的树林边,一只竟落在距离我们不到一百米的地方。呵呵!我高兴极了,让朋友原地不动,我迅速拉长镜头,像猫一样地弓着身子,靠近,再进,拍摄,咔嚓!成功了!再拍我用了连拍技巧,咔嚓!咔嚓!咔嚓!按一次快门连拍出三张,真过瘾!这就是我和白鹭的第二次缘。

我第三次见到白鹭,是在去年春节前的腊月二十六,那天天气晴朗,好久没有去看白鹭了,它们还好吗?它们吃什么呢?快到中午的时候我带了相机,听说白鹭吃小鱼小虾,就到花,鸟,鱼,市场买了一袋子喂宠物鱼的小鱼苗,匆匆赶往白鹭经常栖息的地方,到了那儿的河边一看没见到白鹭心里就有点失落感,还好正直中午,河边和农田里静静地没有一个人影,只有河水汩汩流淌的声音和河边树林里喜鹊喳喳的叫声,还有麻雀和各种不知道名字的鸟儿们的啼叫声,但热闹的是它们,我却什么都没有,我只想见到白鹭的身影,我把小鱼苗一股脑儿全都放回河里,小鱼儿们兴奋不已,几秒钟的工夫全都游的没有了踪影。

我在河岸边坐下来,望着清清流淌的小河,点燃一支烟,心想;白鹭究竟到那儿去了呢?会不会在田边或者是鱼塘呢?鱼塘冬天有的干涸了,有的结了厚厚的冰,它们吃什么呢?不,我到鱼塘边看看吧?说不定它们在那儿休息呢?我扔掉烟头,决定到不远处的鱼塘去看看。赶到鱼塘一看,结了冰的鱼塘寂静的没有一点儿声息,阳光洒在冰面上反光刺的人睁眼不眼,连去了几个鱼塘都没有发现白鹭的影子,它们究竟到那儿去了呢?是不是飞走去了南方?不可能吧?冬天零下十几度它们都没有迁徙现在都快到春天了,而且气温白天在零度以上,怎么会呢?我一边想一边往前走,不知不觉走到一个干涸的鱼塘,哦!我发现它们了,而且是四只,还有一只是花的,它们正在那里悠闲自在地觅食栖息呢。我欣喜诺狂,激动不已,就像见到了就别的恋人,不知是冰上反射的阳光刺激的,还是激动的心情,一时间我热泪盈眶,我赶忙擦去满眼的泪花,哦!我的白鹭们;亲爱的,你们在这里等我吗?我可想死你们了!管不了许多,我迅速从背包里拿出相机,又选择了连拍,咔嚓!咔嚓!咔嚓!最终才把这珍贵的景像留了下来,我感谢白鹭们,我爱它们!它们给了我生活的乐趣和大自然美的享受。

这就是我的第三次白鹭缘,朋友;相信您看到这篇日志后,也一定会很受感动吧?这就是人与自然的亲情和友情,这就是人与动物的深厚情缘。世界只有一个地球,任何生命都有权利享受大自然给与它们的生存的权利,人与自然界的动物们应该和平相处,友善友爱才是最完美的结合。试想;如果这个地球上失去了所有动物的生命,人类还可以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吗?请珍爱大自然吧!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请珍惜生命吧!珍惜所有在地球上生活的动物和人们!请为大自然献出您微薄的爱心!大自然会以丰厚的礼物回报您!

试想;那些凶残地吃野生动物和残杀野生动物的人,是多么的可恶啊!如果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从自己身边和朋友们一起做起,坚决不吃野生动物,谁还去捕杀买卖野生动物呢?朋友;您想过吗?您的爱心会拯救多少无辜的生命!请您献出您的爱心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保护大自然,保护好野生动物吧!朋友们;不是我唱高调喊口号,如果没有了它们,地球也就无法存在了,人类也一定会被自己不文明和野蛮的行为付出代价自取灭亡

文;碧野星空

第7篇

关键词:《黔诗纪略》;安康;安康诗歌;补遗

《黔诗纪略》是由晚清著名诗人莫友芝等编纂的明代贵州作家的诗歌总集,共收诗作2498首,然遗漏了部分方志中所收著的诗歌,如安康诗歌。安康,字汝锡,思南府人……中景泰四年(1453)举人,历官户工二部朗。弘治间彗星见,上疏清息兴作,裁冗员诘奸恶以弭天变,上嘉纳之。出知云南江府,k众数万为寇,汝锡单骑深入,示以威德,逐解散,江民祠之。致政归,装衣衾数事而已,放情林壑以终。汝锡总角时,读书青鸾溪上,夜膏不足,或焚薪以继。乡举入都,师事商文毅辂,学益进,著有《青鸾溪集》,卒,亦葬溪侧。

《黔诗记略》卷二收录了安康诗两首,即《石马山》、《香炉滩》。明嘉靖《思南府志》卷一和卷五有其诗共八首未被收进《黔诗纪略》。现补录如下:

其一

碧潭深处石牛眠,蹄首低昂两角全。

亩亩不耕空络鼻,鱼龙相伴只潜渊。

天工造就非人力,物类生成出自然。

丙吉便逢难问喘,牧童笑指不能鞭。

此诗收录于《思南府志》卷之一《地理志・山川・溪》“石牛潭”条后。石牛潭,在府志西南三十里,潭澄澈深广,水里有石牛卧焉,“十景”云“石犊眠潭”。诗写了一头耕牛留着旁边的田地不耕而空络着鼻,悠闲地潜伏在深潭中,周围鱼龙相伴的情景。潭中石牛的活灵活现、鬼斧神工,令人赞叹。最后,诗人借典故《汉书・丙吉传》里的“丙吉问牛”来表达了其心系于民,为天下苍生作福的美好愿望。

其二

万里昆仑势接连,魏然独立自擎天。

不于江汉为中柱,却与云霄作并肩。

雨露常沾三岛近,乾坤固守万年坚。

皇华使者来相问,已h清朝一统篇。

此诗收录在《思南府志》卷之一《地理志・山川》“石柱”条后。石柱山,在府西十三里,山顶有石屹立如柱,“十景”云“柱山屹立”。诗中主要描写了石柱山的魏然独立、高大巍峨、广漠无垠,连绵起伏的形像,其高耸入云,撑起一片天空,令人叹为观止。

其三

坤厚嵯峨秀所钟,田园峭壁万山宗。

龙泉飞瀑悬千丈,虎峡成关锁几重。

锦啸江河开眼界,珠玑星斗入心r。

思南形胜真佳丽,五岳齐名惜未封。

此诗收录于《思南府志》卷之一《地理志・山川・山》“万胜”条后。万胜,在府志前一里,一名顿岭。四面斗绝,红巾之乱,郡人避兵其上,多得全活。上复平坦可,“十景”云“顿岭春耕”。万胜山,相传灵物在内褥雨辄应背,有丹台为上阳子炼丹处,顶有真三原井,清澈一潭,即使是旱季也不干涸。诗中“龙泉飞瀑悬千丈,虎峡成关锁几重”即描写了万胜山山壁陡峭,江流澎湃,盛气凌人。诗人从而感慨思南地区山明水秀可与五岳齐名,却未能嘉封。

其四

禹王硫凿有神功,何独思喉洞未通。

怪石成牛浮水面,洪涛如马走空中。

居民喜见鱼龙化,过客愁闻雨露蒙。

今日绘图题胜迹,愧无才思效杨雄。

此诗录于《思南府志》卷之一《地理志・山川・滩》“狮吼”条后。狮吼洞,其水亦乌江之流也,越府治三十里至洞,洞下深十余丈,声如狮吼,舟莫能行,傍有古碑,俗化为“思喉洞”,“十景”云“狮吼飞流”。诗中诗人首先对会治洪水的大禹发出反问,“何独思喉洞未通?”于是,接下来说明了原因,以衬托狮吼洞的独特。狮吼洞中,怪石嶙峋,如牛潜水,如马行空。其水流,滚滚而下,气势滔天,任鱼龙如何变化也难逃洞外,故行人愁苦。面对奇境,诗人感慨万千,欲吟咏抒情,却苦于无杨雄之才。

其五

沙子坡西马氏泉,洞门无锁石崖悬。

寇来曾活黎元命,触还吟刺史篇。

月静夜深无犬吠,云深春有龙眼。

红尘不到真仙境,谁谓蓬莱别有天。

此诗附《思南府志》卷之一《地理志・山川・泉》“马家”条后。马家泉,在府南十一里,泉自山麓流出,势如瀑布,俗名白水泉。“十景”云“马氏名泉”。沙子坡,在沿河司东坡旁,山麓中涌出的泉水极凉。诗人通过对马家泉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纷纷攘攘的世俗生活的厌倦,而对没有尘世喧嚣,宁静和谐的闲适生活的强烈向往。

其六

}发乌江入蜀川,鲇鱼名峡浪滋臁

春风依棹牙樯接,落日伫桡锦缆牵。

水激中流绝滟,崖高两岸起云烟。

李朗擒寇宁辞险,留得芳名与世传。

此诗附《思南府志》卷之五《官师志・首领・经历・李骥传》条后。《传》曰“李骥,湖广桂阳人,由监生。正统十四年,苗民作乱寇镜,李骥率民兵五百追至牛水口破之,斩获甚众,生擒三人。回经鲇鱼峡舟败,溺死。”乌江进入四川,地势落差较大,鲇鱼峡作为乌江仟道上最为神奇险峻的渡口,其地波涛汹涌,惊涛骇浪,气势雄浑。诗人过此险关之地,追忆李骥,对其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并赞赏了他的大无畏精神,说他“李朗擒寇宁辞险,留得芳名与世传”。

其七

乾坤开辟万年春,白鹭名洲傍水滨。

李白诗中题绝妙,吴王鼓裹碛尤真。

桃花累岁飘红浪,芳草连年长绿荫。

美景泛舟游玩处,满怀情思净无尘。

此诗附《思南府志》卷之一《地理志・山川・溪》“白鹭洲”条后。白鹭洲,在府治东北一里,香炉滩下,洲兀出中流。鹭鸥翔集,双峰峙其左,二水绕其旁。诗人感慨:“每月夜春朝游其上,真有谈笑忘归之趣也。”十景云“白鹭名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有曰:“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诗人借助李白诗歌来描写白鹭洲的美景并抒发自己对贵州思南地区美景的感慨。

其八

溪号青鸾景若何,人稀地僻乐情多。

东郊路入天池铺,西岭云开石柱坡。

涧水一湾通大海,垄田数亩足嘉禾。

功成廊庙归休日,也学尧民娜栏琛

此诗附《思南府志》卷一《地理志・山川・溪》“青鸾溪”条后。青鸾溪,在府西五十里,相传昔有青鸾伏其上,乡人不识,以为黑鹅,故名“黑鹅溪”。诗中诗人介绍了青鸾溪的周边景色及地理概况,在这人烟稀少的地方,诗人沉醉于这里的美好山水之中,尽情享受山水之乐。

参考文献:

[1]清・莫友芝等编纂,关贤柱点校.黔诗纪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第8篇

一、聊钓鱼

师:同学们,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咱们先来聊聊。喜欢钓鱼吗?

生:(特别兴奋,尤其是男生)喜欢!

师:好像男孩子声音响亮些哦!男孩子们来谈谈,为啥这么喜欢钓鱼呢?

生:因为每次钓到鱼之后,都特别兴奋。

师:哦,那份成功感让你特别期待。

生:我喜欢钓鱼时的那份

安静。

师:那你们一般在什么时候去钓鱼呢?

生:我喜欢在夏天的中午去钓鱼,因为那会儿鱼比较好钓。

师:为了钓鱼,都不顾炎热了,得喜欢到什么程度啊!

生:我喜欢在春暖花开的时候,一边欣赏美景一边钓鱼。

师:很会享受哦!你是一个人去钓鱼吗?

生:是的,我喜欢一个人

钓鱼。

生:我喜欢约上几个好朋友一起去钓鱼。

师:给咱们女孩子点机会啊,女孩子们自己没钓过鱼,见过家人或亲朋好友钓过鱼吗?他们一般在什么时候去钓鱼?又出于什么目的去钓鱼呢?

生:我爷爷一般喜欢在夏天的早晨去钓鱼。他说,一来可以修身养性,二来可以让我们饱饱口福。

师:一举两得呢!

生:我爸爸喜欢在春天和他的朋友去钓鱼。他说,这样可以缓解工作的压力,让身心放松。

师:嗯,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修身养性的方式哦!

二、聊聊“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时候的文人墨客也很喜欢钓鱼。听过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讲这个典故?

(一生声情并茂地讲)

师:姜太公钓鱼可以称得上是千古奇钓了,用的是直鱼钩,不用鱼饵,肯定不是为了钓鱼,那这样一个渔父(板书:“渔父”),他实际钓的是什么呢?

生:他钓的是周文王。

生:他钓的是机会。

师:是的,姜太公为了惩暴除纣,假扮渔父,垂钓于渭水河边,成为老少皆知的千古佳话。其实“渔父”这个形象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他曾经出现在很多诗人的笔下,我们接下来就与大家一同走近“渔父”。(在“渔父”前板书:走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在自己记忆的仓库里搜寻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有关“渔父”的古诗词?

(生分别背《渔歌子》《江雪》《题秋江独钓图》《江上渔者》,师相机板书:渔歌子)

师:古诗词还可以读得更有韵味儿,咱们待会儿再慢慢来体会。

二、再读诗词,拓展升华

师:《渔歌子》是我们刚学过的一首词,(出示整首词)还记得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吗?

生: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师圈画)

生:还有斜风细雨。

(师圈画)

师:春暖花开的时候,美丽的西塞山前就只有这些景物吗?

(生思考片刻后纷纷摇头)

师:你觉得还可能会有哪些景物呢?

生:我觉得应该不止白鹭这一种鸟儿,还有叽叽喳喳的燕子、直叫“布谷布谷”的布谷鸟、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回来的大雁等。

生:我觉得也不止桃花这一种花,还有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杏花、金黄的迎春花。

生:我觉得还会有碧绿的柳树,山旁边还会有茅草屋。

师:俗话说,学贵有疑。说了这么久,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生:既然有这么多景物,作者为何只选择这几种景物来

写呢?

师:是啊,万物复苏的春天,西塞山前的景物一定美不胜收,作者为何只挑选这些景物来写呢?(出示)

再读诗词,拓展升华:

1.再读这首词,想想:作者为何只选取这些景物来写呢?

2.组内交流,选择一个重点交流,准备汇报。

3.全班分享。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深入各小组指导。)

师:我们来分享一下各组的学习收获。

生:我们组着重选择的是白鹭。我们觉得白鹭飞的姿势很漂亮,不像一些小鸟,飞的时候叽叽喳喳吵个不停。

生:我们组有补充,白鹭的颜色配上青色的西塞山、蓝色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多美呀!

师:虽然我没亲眼见过,但从你们的描述,青山、蓝天,配上这纯洁的白鹭,想必那一定是极好的。

生:我还觉得白鹭很纯洁、高雅。

师:同学们见过白鹭吗?

生:(纷纷摇头)没有。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白鹭的图片,你看,(出示白鹭图片)它展开双翅飞翔的样子给你什么感觉?

生:自由自在的。

师:你来读读这第一行词,读出它的自由。

生:我觉得它飞的样子非常悠闲。

师:你也来读,读出它的

悠闲。

师:咱们一起想象着白鹭悠然地展翅飞翔的样子,读读这

一行。

师:还记得以前学过的哪首古诗词中也出现过白鹭吗?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是的,白鹭在古诗词中已经成为自由、高雅的象征。从词人钟情于白鹭可见他――

生:向往自由。

生:向往悠闲的生活。

师:看,咱们扣住“白鹭”这一景物就读懂了这么多。继续

交流。

生:我们组着重选的是“桃花流水”。我们组认为应该和它的颜色有关,桃花是鲜艳的粉红色,和前面的白鹭相映照,特别美,要是换成其他颜色的花,就没这么协调了。而且桃花流水的美景不正为这首词添了一份盎然的春意吗?

师:你还懂古诗词中色彩的搭配,要是在古代,也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

生:我有补充,我们可以想象,微风徐徐,烟雾朦胧,一片片红得动人的桃花瓣轻轻地随风飘荡,最后像一叶小舟似的浮于湖面,激起的圈圈细纹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着金光,这是多么令人心醉的画面啊!

师:能想象着画面来体会,真了不起。你们知道吗?这“桃花流水”在中华诗词文化中也有着特定的意义。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想听吗?

生:(异常兴奋)想!

师:东晋武陵郡有个打鱼人,有一天打鱼时,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于是一路找寻,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出示:《桃花源记》节选)自己读一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这段文字,借助注释,看能否读懂。

师:这番景象给你什么

感觉?

生:这段文字中人们的生活多么悠闲自在啊!

生:我感觉到这儿的人们生活得怡然自得,无忧无虑。

生:这儿真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啊!

师:读了这段文字,想想张志和情有独钟的白鹭、桃花流水,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

系吗?

生:都给人一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感觉。

师:带着你的体会读读作者心中的这世外桃源。这种特殊的意境也成为古代的文人墨客心中向往的世外桃源,李白就曾在《山中问答》中写道: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出示诗句并引读)

师: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今天的再次探究,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呢?

生:这是一个悠闲自得的

渔父。

生:这是一个怡然自得的

渔父。

(师板书:悠闲自得 乐在

其中)

师:让我们读好这些景,读出词人的情。(配乐,指名读)

三、对比阅读,走近渔父

师:(出示两幅渔父图)读了这么多遍,你能很快认出哪个渔父是《渔歌子》中的渔父吗?另一个渔父你是否也似曾相识呢?(相机板书,出示:《江雪》)能回忆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生:众多的山中看不见一只鸟,路上也看不见一个人,只有一个渔父戴着斗笠,穿着蓑衣,独自一个人在布满雪的江上钓鱼。

师:(出示两首诗)《江雪》中也有一个渔父,这两个渔父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他们钓鱼的心情不一样,一个是悠闲自得的,一个是孤独苦闷的。

师:是呀,钓鱼的心境不一样。(板书:孤独苦闷 心境)

生:我发现他们钓鱼的季节也不一样,一个是春天,一个是冬天。

师:嗯,钓鱼的环境也不同。(板书:环境)

师:同是渔父,为何选择的钓鱼环境、钓鱼时的心境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好好研究研究。(出示)

对比阅读,走近渔父

1.用心诵读《渔歌子》和《江雪》,联系相关背景资料,想想:这两个渔父钓鱼时的环境和心境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2.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深入各小组指导。)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同是渔父,他们钓鱼时的环境、心境为何有如此大的区别呢?咱们先来看看《渔歌子》中的渔父,哪组同学来说说你们的研究所得。

生:我们组通过联系张志和的介绍发现,张志和当时是被朝廷贬后自己辞官隐居钓鱼的,可见他已看破官场了,所以他就显得悠然自得。

生:我有补充,我们都知道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可见他把钓鱼看成一种享受,所以自然就乐在其中了。

师:张志和曾经写过一首《自叙》,请自读理解这首诗,想想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张志和?(出示)

自叙

世事艰难如意少,

功名荣耀误人多。

浮云富贵非吾愿,

且买扁舟理钓蓑。

(生自读体会)

生:我读到了一个不贪图荣华富贵、两袖清风的张志和。

师:是啊,荣华富贵在他眼里都是浮云,倒不如做个逍遥的“烟波钓徒”。

师:这样一个悠然自得、乐在其中的渔父就是词人张志和最好的写照啊!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经历、这样的心境,所以他的笔下才会有这样的渔父。

师: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读这首词。(指名读,配乐。)

师:《江雪》中的渔父为何选择在冬天出来钓鱼呢?他为何如此孤独苦闷呢?

生:我们同样联系作者来研究。这首诗的作者柳宗元当时被贬到了永州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所以他的心情就异常苦闷。

生:我有补充,柳宗元当时是革新失败后被贬的,而他一心想着为国为民,想着能再次革新,但却觉得遥遥无期,所以心情异常苦闷。

师:鸟飞绝,人踪灭,唯有翁独钓,让我们轻轻地吟诵,读出他内心的苦闷。

(生轻声吟诵)

师:同学们的领悟很深刻,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的那段经历,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也许你能有更多的体会。(出示简介,指名读。)

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31岁当上大官以后,为老百姓讲话,进行政治革新,可是革新不到半年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那是个十分偏僻、人烟稀少的地方。环境的恶劣和当权者的打击报复,使他的母亲去世了,女儿也夭折了。朋友们杳无音讯,他的健康也每况愈下,甚至百病缠身。《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的。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能说说他的心声吗?(出示:尽管革新失败,尽管我被一贬再贬,尽管

,但 。)

生:尽管革新失败,尽管我被一贬再贬,尽管我已家破人亡,但我革新的决心永不改。

生:尽管革新失败,尽管我被一贬再贬,尽管当权者一次又一次地打击报复我,但我仍然会关心百姓的疾苦。

师:现在你还觉得《江雪》中的渔父仅仅是孤独苦闷的吗?

生:我觉得他还是不屈不挠的。

师:你来读出他的不屈不挠。

(生读诗)

生:我觉得他还是一个坚持不懈的渔父。

(师板书:坚持理想)

师:从迎风抗雪、寒江独钓的渔父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屈不挠、坚持理想的柳宗元。

师:同学们,通过咱们以前的学习以及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张志和是被贬了官,辞官垂钓,柳宗元也是被贬之后独钓江中,为何两个渔父有如此差别呢?

生:我觉得一个是已经看破官场,无所谓了;而另一个是仍然放不下,仍然要追求自己的理想。

生:一个是淡泊名利,一个仍然想着再回官场,再搞革新。

师:其实呀,咱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两个渔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板书:文化)一个是儒家文化,一个是道家文化。儒家追求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让社会繁荣,让百姓安居,即使受到排挤,受到打击,也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江雪》中的渔父一样,虽然革新失败,虽然被一贬再贬,但他仍不屈不挠,忧国忧民的心永不改。(板书:儒)带着这种理解一起再读《江雪》。(配乐齐读)

师:而道家呢,也想着经世济民,但他们更追求淡泊名利,顺其自然,更看重精神上的自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如《渔歌子》中的渔父一样。(板书:道)把这种理解带进词里去,读一读。(配乐齐读)

师:同学们,咱们研究到这儿,你是否发现这两个渔父也有相同之处呢?

生:这两个渔父都成了诗人的化身。

师:这是诗人常用的一种托物言志的方法。

生:两个人当时都被贬了,都是只身一人去钓鱼,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

师:这节课,我们走近了两位渔父,走进了他们的种种遭遇,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走进了他们背后的文化。因为受到的文化熏陶不一样,生活态度就不一样,在一定的境遇下采取的排解方式自然就不同了。他们都是值得欣赏的,相信也一定走进了我们同学的内心。

四、课后作业

师:我国古代诗词中,可以说渔父就是隐逸的象征,影响着历朝历代的文学发展,导致历代文人墨客也情不自禁地做了千百年的渔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独特群体。

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再去找一找有关“渔父”的诗词,用今天所学的方法,揣摩诗词中景物所传达的情,结合诗人的经历,从渔父钓鱼的环境、心境、背后隐藏的文化等方面去揣摩其他渔父的形象,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古典诗词中的“渔父”文化。(出示课后作业:找一两首有关“渔父”的诗词,用今天所学的方法揣摩渔父的形象。)

【评析】

汲取传统精华 感受文化魅力

在网络文化、外来文化弥漫课堂的今天,传统文化在学生身上严重缺失,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有责任和义务挽救即将流失的民族文化。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学科,责任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吸取精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张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她在这节研究性阅读课上和学生去一起探究两个渔父。在我国古代文学诗词中,可以说渔父就是隐逸的象征,是一个隐逸的符号,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意蕴却又远远超出了隐逸的精神界限,影响着历朝历代的文学发展。张老师引导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触摸了中国的文化。

一、基于儿童的兴趣,进行课前谈话

课前,张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钓鱼生活入手,让学生畅谈自己为何喜欢钓鱼,一般在什么季节、什么时候去钓鱼。孩子们非常感兴趣,争着向大家介绍。再请学生讲讲老少皆知的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巧妙地引出了有关“渔父”的话题。

二、基于儿童的视角,开展学习活动

课堂上,张老师安排了两大学习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再读诗词,拓展升华”,通过再读这学期刚学过的《渔歌子》,引导学生质疑:万物复苏的春天,西塞山前的景物一定美不胜收,作者为何只挑选这些景物来写呢?其实就是探究诗歌中意象的选取。但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这样的专有名词肯定不能出现,所以她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方式呈现。然后把这个问题再抛回学生中去,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去研究。在汇报展示时,张老师适时补充了一些资料,点拨提升。比如在探究为何对“桃花流水”情有独钟时,相机补充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让学生借助注释大概了解意思,“说说这番景象给你什么感觉”。张老师没有让学生去逐字逐句地理解这段话,只要他们能体会到其中所传达的感觉即可。事实上,学生们说的让很多听课教师眼前一亮:“这段文字中描述的生活多么悠闲自在啊!”“我感觉到这儿的人们生活得怡然自得,无忧无虑。”“这儿真是一派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啊!”张老师让学生“读了这段文字,想想张志和情有独钟的白鹭、桃花流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在这样的研究学习中,学生对这首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读得自然也就越来越动情了,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诗词文化的熏陶。

第二个活动是“对比阅读,走近渔父”,把《江雪》和《渔歌子》中的两个渔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两个渔父的不同――钓鱼环境的不同,钓鱼时心境的不同。她把问题抛回到学生中去,让他们自己去探究这一问题,而教师只是在交流时通过补充张志和的《自叙》,让学生对他有更深刻的认识,补充柳宗元的简介让学生走进其内心世界,蜻蜓点水式地介绍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以这样点拨提升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两个渔父的认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教给了他们研究性阅读的一些方法:联系诗中的景、诗人的经历,以及相关背景、文化去揣摩渔父的形象。

总之,在这节课上,张老师始终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发现、探索的快乐,让学生在这样的快乐体验和思维碰撞中触摸中国的传统文化。

第9篇

语文学习跟其他科目相比,常常会面临这样一种尴尬的处境,那就是一堂数学课或英语课上完了,学到了什么清清楚楚;一堂语文课上完了,学到了什么却很难说得明白。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也是语文学习的规律决定的――学语文讲究的就是日积月累,内化感悟,螺旋上升。然而,语文课堂上普遍缺少纵深的发现、顿悟的喜悦,也会让学生在学习中看不到方向,感受不到进步,久而久之,学习的热情也在慢慢消逝。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越是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越不高。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作,家喻户晓,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小学生必背的古诗之一。学生对这样的古诗词早就非常熟悉,不仅早就会读会背,大概的意思也能理解得差不多了,教学这样的古诗如果课堂上没有吸引学生的地方,下课后对这首词的认识、理解跟自己上课前没有明显的突破,不能不说是教学的失败。

如何突破呢?我的理解和做法是――少教多学。

少教,就是说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用薛法根老师的话说就是“学生已经会的不教,自己能学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教”。比如这首词的初读指导、初步理解我基本没有安排时间,而是把对于词作意思的深度理解、高度整合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少教一点,口子开小一点,才能有深度发现的可能。“少教”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应该教师教的地方要教得准、教得巧,真正解决学生读不懂、学不会的地方,让学生容易明白,否则“少教”就是不作为。对于古诗词来说,打通古代与现代隔阂,建立诗人生活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是理解的重要方法与原则,这样的教学也更能带给学生学习的新鲜感。

多学,我觉得包括三个方面,也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要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多样的学习活动以及真实的学习收获。学习时间好理解,也好办,教师少讲了自然学生的时间就多了。但一不留神就会沦为“少教多练”“少教多做”,时间长了牺牲的也是学生学习兴趣。这就要丰富的学习活动作保证。语文课上学习活动主要就是“听说读写”,其实深入思考一下,二级学习活动就丰富得多了,比如“说”之下就有演讲、辩论、汇报、评价、表演等等。当然一堂课的学习活动不一定要特别多,放在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来说,“少教多学”的语文学习活动必然是要丰富的、多样的。真实的学习收获,是根本,是最终的目标。有了充分的时间保证,有了适合的学习活动,有了必要的学习指导,真实的学习收获才有保证,也才是学生每天愿意上语文课、想学习语文的动力所在。

讲起来有点复杂,到底怎么操作呢?其实关键之处就是要找到一个好的抓手,即设计一项能统领全课教学、整合主要学习活动的大问题,也就是最后真正的学习收获。对于《渔歌子》这首词来说,“不须归”就是整合的契合点。一方面这首词作一字一句都在讲“不须归”的理由,抓住“不须归”就能深度理解这首词;另一方面“不须归”也是词人表达立场、明确人生志向的所在,一语双关,极为巧妙。抓住“为什么‘不须归’”这个核心问题,就能整合理解、感悟、诵读等多种学习活动,更是学生一步步深度读懂词作、走近词人的最佳路径。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想象诗句描绘的美丽画面。

2.联系生活深度读懂词句意思,联系词人生活经历,体会词人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3.结合有关“钓鱼”的诗歌、故事,体会“钓鱼”所表达的不同内涵。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初读,学习字词

1.揭题课题,指名朗读。

2.学习重点字词。

(1)鳜鱼(出示鳜鱼图片,认识鳜鱼。)

(2)箬笠、蓑衣

师:这两个字很容易写错,你们看这就是“箬笠”和“蓑衣”(出示相应图片),都是植物做的,为什么一个竹字头,一个是草字头?(引导学生联系图片、结合意思记忆字形。)

【这首词学生并不陌生,初读环节重点聚焦“箬笠”“蓑衣”两个容易写错的词,两件物品离儿童生活都比较遥远,通过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记忆字形,更符合学习汉字的规律。】

二、发现“不须归”

1.关注“不须归”。

师:刚才读词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就在这首词里,有几个字表明了词人的某种态度、观点?(引导学生关注“不须归”,明白词人借此表明自己不要回去、不想回去的态度。指导朗读最后一句,用朗读表明词人的这种态度。)

2.质疑“不须归”。

师:看来张志和是一个敢于说“不”的人,说“不”,需要勇气,更需要理由!再去细细品味词中的每一字、每一句,用“因为‘_____’,所以‘不须归’”说一说,看你能发现多少“不须归”的理由。

学生品读、理解,教师巡视、指导:(1)找到的理由越多越好,给自己的发现标上序号;(2)在自己找到的理由边上做好简单的批注。

【语文课堂上特别需要有一段能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感悟、发现的时间。这里抓住“不须归”,设计一个能整合词作意思、词人情感的核心问题,接下来的任务不是教师的分析、解读,而应该是留下整块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感悟,潜心会文,写写批注。多学,首先就是多给学生时间学。】

3.探究“不须归”。

师:我看到不少同学找到了四五条理由,看来词人“不须归”的理由很多,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发现特别有价值,别人可能发现不了,最好什么时候讲?(教师指导交流策略,引导学生认识把自己觉得最宝贵的发现、别人可能读不到的发现放到最后,再交流。)

第一层次:结合词句意思,读懂“不须归”

美景留人――

(1)因为“西塞山”,所以“不须归”

师:为什么“西塞山”能让作者留下来呢?(引导学生想象西塞山的壮美雄伟,应该是一个远离喧嚣生活的世外桃源,让人流连忘返。)

(2)因为“白鹭飞”,所以“不须归”

师:“白鹭飞”有什么好看的呢?(引导学生描述白鹭展翅高飞的样子,体会白鹭自由自在的形象。)

师:读到这里,你想到什么诗句?(联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进一步丰富白鹭高飞的样子,感受其中的自由之美。)

【古诗词的学习,一方面要联系生活实际深化理解,一方面也可以联系学生熟悉的、理解的、已经有所感悟的诗句促进理解,这是因为在古诗中很多的意象是相通的。“白鹭飞”可以结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来深化理解,而“斜风细雨”也可以结合“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来加强感悟。】

(3)因为“桃花流水”,所以“不须归”

师:这四个字里藏着丰富的内涵,来,闭上眼睛,自己轻声地念一念这个词语,看看你眼前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说桃花盛开、万紫千红、花与水相互映衬的迷人景色,启发想象从远到近、从山上到水边说说看到的景象。)

师:你还听到什么?(联系词语意思,感受河水叮咚作响的生机。)

(4)因为“斜风细雨”,所以“不须归”

师:斜风细雨――不是夏天的狂风暴雨,也不是秋天、冬天的凄风冷雨,是春天的斜风细雨、和风细雨。你又想到了什么诗句?(补充“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感受春雨的舒适宜人。读“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词人的淡定。)

师:斜风细雨――仅仅是雨小吗?闭上眼睛,再读读这个词,看看西塞山上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细雨之中,山间烟雾迷蒙,给人飘飘欲仙的感觉。再读“斜风细雨不须归”,感受其中的美景。)

美食留人――

(5)因为“鳜鱼肥”,所以“不须归”

师:看来这就是“美食留人”呀!你有没有因为想吃一样东西,花了很长时间、很大代价的呢?(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与“吃”之间的小事例。)

有备而来――

(6)因为“青箬笠,绿蓑衣”,所以“不须归”

引导理解雨不大(斜风细雨),而且还有雨具(箬笠、蓑衣),自然不用回去。

【少教多学离不开一个好的抓手。这里用“因为‘____’,所以‘不须归’”整合全词的内容,没有烦琐的分析,没有逐字逐句的讲解,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起点,把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更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习的过程变为发现的过程,平常艰涩的诗词理解变为轻松的聊天,学习成为一种发现的过程,格外有新鲜感。】

第二层次:整合词句,深化“不须归”

师:不简单,一口气发现了这么多“不须归”的理由。那你们想想如果只有一个值得留下的理由,比如,只有“白鹭飞”值不值得留下?

(1)有声有色

师:白鹭,有了什么格外动人?(引导发现:白鹭之“白”与山之“青”、花之“红”,以及箬笠、蓑衣的“青”与“绿”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春色图。再加上叮叮咚咚的流水声、淅淅沥沥的雨声,让这春景格外迷人。)

(2)有动有静

再度发现:白鹭之“动”与山之“静”也构成了一幅动静搭配、和谐自然的图画。

【对词句意思的理解,从一个个简单的元素,到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组合,正好构成了这样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春钓图。】

第三层次:知人论词,认同“不须归”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发现原来这首词里每一个字都在讲“不须归”。(出示词作)再读读,看看你能不能还用“因为‘____’,所以‘不须归’”说说。(引导学生关注词牌名“渔歌子”作者张志和,比如“因为‘渔歌子’,所以‘不须归’”;“因为‘志和’,所以‘不须归’”。教师进一步补充作者资料。)

师:其实,“渔歌子”这个词牌就是张志和在隐居垂钓的生活中创作的,他已经用这个词牌填写了不少词。你觉得张志和通过“渔歌子”这样的词作表达自己怎样的生活志向呢?(引导理解张志和远离官场,追求悠闲自在、宁静淡泊的生活志向。)

师:因为弟弟张志和长年在外,他的哥哥张松龄担心他浪迹不归,于是作《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劝他回家。读一读,你觉得张志和会回“家”吗?

引导学生对比体会哥哥的心意与张志和的志向,言之有理即可。再互动朗读两首词句。

【课堂学习真实的收获感,是学生学习热情真正的动力。围绕为什么“不须归”,三个层面的纵深发现,从词句字意思,到全词的整合理解,最后到词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追求,每个层面都有新的发现,这样的学习收获实实在在,是真正在原有模糊认识基础上质的飞跃。这也是“少教多学”的落脚点。】

三、想象画面,感受语境

1.激发想象。

师:正像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词有山有水,有花有鸟,就是一幅优美的中国画。这样的画,老师也特别喜欢!所以,前几天老师一直在练习把这幅画画出来,现在你们想不想看看?(播放音乐,教师配乐朗读,把画面展现在学生脑海中。)

2.描绘画面。

师:我是把这幅画“画”在大家心里。现在请大家再读一读,把你们看到的画面讲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练习后,教师指名说。

预设1:西塞山前白鹭在飞翔,桃花盛开,水流湍急,鳜鱼不时偷偷钻出水面,露出半个脑袋。江面小舟中,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箬笠,披着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在江面上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

师:把自己当作词人,说出来的画面会格外动人。

预设2:我头顶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坐在小船上垂钓,悠闲自在。眼前西塞山烟雾迷蒙,几只白鹭正伸展着洁白的翅膀自由飞翔。娇艳的桃花伴随着微风,慢慢飘落下来。活蹦乱跳的鳜鱼顽皮地跃上跃下,似有无穷的活力。绵绵春雨之中,这一切显得格外迷人。

3.练习朗读。

师:最美的画永远是心里的画,是文字描绘的画。谁也来像老师这样“画一画”?(配乐朗读。)

【古诗词的教学离不开入情入境的朗读。然而,不少朗读的指导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在一遍一遍单调的重复中丧失了读的兴趣。这里巧妙地运用“画图”,引导学生用朗读画出词中画面,用语言再现词中画面,形式变了,朗读指导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感受“钓鱼”的不同内涵

师:读了这首词,你想到哪些与钓鱼有关的故事或诗歌?

1.补充柳宗元的《江雪》。

对比相同与不同之处,理解都是讲“钓鱼”,但环境不同,心境不同。

师:“钓鱼”里面有悠闲自在,“钓鱼”里面也有万千孤独。

2.补充“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

指名简要讲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其中姜太公钓鱼的目的。

师:你们看,钓鱼里面也有智谋。

3.关注各地的“钓鱼台”。

出示各地著名钓鱼台景点的照片。

师:正因为古人很喜欢“钓鱼”,也赋予了“钓鱼”各种不同的意思,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叫“钓鱼台”的景观,以后同学们外出旅游时也可以留心一下,找找这些“钓鱼”背后的秘密。

第10篇

各位团友:早上好(下午好)!今天,我要带大家去品尝一道佳肴,名叫“温馨厦门”。它独特的魅力不仅仅来自那绰约的山色海景,而更为诱人的是渗透在整座城市中那沁人心脾的韵味。是个什么味呢?就请大家跟着我——厦门的导游XX一起去品尝吧!

团友们,当年诗仙李白曾写下“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千古名句。如果今天他老人家能光临的话,一定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厦门有个比秦淮河更迷人的白鹭洲公园。

你看,它海中有城,城中有湖,湖中有洲,洲中有池,池中有石,景景可以入画,处处可以赋诗。这个没有围墙的公园是1997年6月我市为喜迎“香港回归”献上的厚礼。

团友们,这是回归广场,咱们今天的开胃美酒。请看迎面这组古朴奇特的雕塑,上面刻有象形文字,哪位团友能看出这有何寓意呢?它叫“鉴门”,就是以史为鉴,取自魏征谏言唐太宗的典故。而旁边的这块“回归石”以及广场上种植的这1997株树,都在纪念那辉煌的1997年!

团友们,现在我们再来试试“休闲大草坪”这餐前小点。请看。这个草坪充分体现了温馨开阔的南国特色。这里没有了“严禁践踏”的阻拦,我们可以无拘无束地亲近绿色、亲近大自然!您瞧,老人儿童、情侣夫妻、大家庭小家庭在这里尽情地嬉戏、游乐,构成了一幅其乐融融、家和万事兴的祥和画面。

踏着一片绿意,我们来到白鹭广场。它是我们的主菜,请大家细细品尝哦!过去,这里的 “员当渔火”,闪烁沉浮,飘忽摇曳,是厦门的古景之一;如今,取而代之的是厦门新二十景之一——“员当夜色”万家灯火,璀璨辉煌。站在这里环顾整片员当湖区,您看,它以湖水为铺垫,以白鹭洲为主体,以人民会堂为中心,以仙岳山为屏障,以四周高楼大厦为陪衬,是厦门标志性的休闲观光区。这城建海上,海在城中,城景相依、山海交融的美景,不正是厦门地理、历史、城市建设的缩影吗?瞧,湖上星星点点轻盈灵巧的身影,那是厦门市的市鸟——白鹭。白鹭的生存是衡量一个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喏,快看!那只正在低飞觅食,那对正在“谈情说爱”。大家知道吗?今年,在厦门“成家立业”繁衍后代的白鹭就有16000多只呢!

咦,什么吸引了团友们的目光?噢,是湖中央的厦门标志性雕塑——白鹭女神。您看,在那“日光岩”式的巨石基座上,她肩顶白鹭,沐浴霞光,以湖为镜,梳理着长长的秀发。那温柔的双眸,似乎在向团友们诉说着这座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温馨与美好:过去,我们在城市里建花园;现在,我们在花园里建城市。去年,在德国的斯图加特,厦门荣获了“国际花园城市”E组第一名。在人们举杯欢庆的时候,谁会想到代表厦门申报参选的竟有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呢?他以对厦门独特的情感诠释了一个老外眼里的厦门,那份爱深深打动了评委……他就是潘威廉,厦门大学的美籍教授,厦门市的荣誉市民。潘先生说:“我不仅爱amoy宜人的气候、美丽的风光,我更爱amoy这个大家庭里那可敬可爱的厦门人,他们有着浓浓的人情味和古道热肠的秉性。不管是公共汽车上的让座,或是热情地向您指路,一点小事,一份温馨,每时每刻都让我感动不已。厦门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向更多的外国朋友介绍我的家——厦门(闽南话),介绍我的家人——厦门人(闽南话)。”

团友们, 温馨厦门,海上花园——这温馨的味,您品出来了吗?

第11篇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译文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这就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的手法。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但同时,诗人以这种感受,从另一角度来说明一种艰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融化千年的积雪则更为困难。于是,诗人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因此,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就暗含其中了。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诗人要排遣那种长期受到闲置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这与《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曲江》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物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以清新自由的景象表现心中百无聊赖的心情。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泊有停留不开的含义,杜甫用的正是这个含义。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他应该知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很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刚结束流亡的生活,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以表示希望不大。这是第一层含义。第二,这只停泊在门前的东吴船并非从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长安而说东吴,原因是,诗人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和路径之难,来暗示他的抱负难以得到施展;另外,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借东吴代指孙权,不仅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更是他那致君尧舜上的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 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 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第12篇

1.《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诗中写的是一个孤寂忧愤的渔翁形象。

2.《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诗描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却又失意的孤愤。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第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玩赏称赞。

3.《垂钓》 白居易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起句“临水一长啸”采用情感迸发式的写法领起全篇,把临水垂钓与发泄悲愤情绪融合起来,痛定思痛、长歌当哭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震撼灵魂的感染力。紧接着回首往事,概述人生旅途的变化,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间冷暖、世事盈虚,尽在一声长啸之中。后两联则表现了诗人后期的思想变化。颈联中的“浮生”即人生,“外事”指世事,“盈虚”即圆满与空虚。这一联写的是诗人身遭贬谪、饱经风霜之后对世事人生的重新审视,也是他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可以看出,白居易头脑中的儒家入世思想逐渐让位于释、道的出世思想。全诗以“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作结,轻快潇洒中隐含着深沉的苦闷,自我排遣中也透露出几分达观。这里写的是一个故作悠闲的渔翁形象。

4.《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起二句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的江南春色图。“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位于太湖附近,景色宜人,一个“前”字点出白鹭翱翔地点。青山是白鹭飞行的背景,一静一动,一青一白,形成鲜明的对比,山显得更青,鹭显得更白,相映成趣,赏心悦目。“桃花流水鳜鱼肥”,时值春汛季节,桃花烁烁,江水潺潺,正是鱼中珍品鳜鱼肥美之时,也是垂钓的大好时机。短短七字将花红、水绿、鱼肥,一派春意盎然的江南水乡景象描绘得历历在目。后三句所描写的渔翁形象,则是作者退居江湖后隐士生涯的自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青箬笠,绿蓑衣”,写人物的衣着,点明人物身份――渔翁。“青箬笠”的“青”也是绿色,所以用“青”是为了避免用字重复。“箬笠”与“蓑衣”的色彩和谐鲜明,这当是渔夫衣着的“本色”,也符合作者“ 烟波钓徒”的身份。“斜风”是写风势不猛,“斜”是人的感受,是那种“微风燕子斜”的“斜风”,不一定指风的趋向;“细雨”是说雨下得不大,是那种“细雨鱼儿出”的雨,正宜垂钓。风是和风,雨是细雨,又有着箬笠、蓑衣遮风挡雨,这就点明了“不须归”的原因,进一步抒写出渔翁陶醉于山前白鹭、桃花流水美景乐而忘返,自然、闲适的心境。“不须归”三字是篇末点题之笔,也是明志之笔。相传张志和垂钓太湖时,常“不设饵,志不在鱼”,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而在山水也。表明了作者厌恶仕途、遁迹江湖、怡情山水的志趣。这里写的是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

5.《青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蜓,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溪边的巨石上,垂钓老翁悠闲自在。诗句自然清淡,绘声绘色,静中有动,托物寄情,韵味无穷。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接着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出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你看,当它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如闻其声的感受。当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这条青溪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意境美。再看,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面上浮着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一片葱绿,水流过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表现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意,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夙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人暗用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这里写的是寄情山水的渔翁形象。

6.《鹧鸪天》 陆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歌缥缈,木虏呕哑,酒如清露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