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我的老师魏巍

我的老师魏巍

时间:2023-05-29 17:30:02

我的老师魏巍

我的老师魏巍范文1

参 加 革 命

――《黄河行》

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一九二O年三月六日(农历正月十六)生于河南郑州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祖上家境富裕,到他父亲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日常生活更是难以为继。

魏巍少年入平民小学,后就读乡村简易师范。十五岁父母双亡,靠誊写为生。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十七岁的魏巍从郑州只身赴西安投奔革命。在黄河南岸的一个小镇,遥想烽烟滚滚的北国,望着奔腾不息的黄河,魏巍忧心如焚,热血沸腾。他流着眼泪,用了三个晚上,写下了五百行的长诗《黄河行》。

……

在凛冽的霜天,

我独踞在这长堤上,

怅望那北地的烟云,

黄河,我的母亲,

我看见,

从你的身上,

奔出一扑扑火流,

烧得我,

热泪潸潸,

内心如焚。

黄河呦,黄河,

你正负着盈身的炮火。

敌人的皮帆,

将从你的身上划过;

敌人的刀剑,

将刺进你的心窝。

黄河呦,

你发出愤怒的吼声,

有谁听了不为之激动,

你声声震撼着。

四万万五千万的心灵!

黄河呦,快快唱起吧,

唱起那解放之歌!

快将那

奴隶解放的热泪

一齐唱落!

一九三七年十月,魏巍由西安辗转山西赵城县八路军一一五师军政干部学校入伍,后并入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一九三八年并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为抗大第三期、第四期学员。

延安这个革命的摇篮,它所迸发出的民族解放的希望之光和中国革命的远大理想,将无数爱国青年汇聚在一起。延安充满希望、充满生气、充满活力。在抗大学习时,魏巍聆听了的报告,走上讲台的还有朱总、彭总。魏巍曾回忆说,“、博古从武汉也来到抗大讲话,刘少奇、项英等从前线回来也到抗大作报告。陈云同志还给我们讲过干部政策。”

在这样一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大学里,魏巍度过了他一生中的黄金岁月。多少年之后,提起延安的生活,他总是充满无限的留恋,他说“延安的生活,决定了我的一生”。

一九三八年五月一日,魏巍在延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 战 时 期

――《诗没有死》

一九三九年抗大毕业后,魏巍被分配到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八年期间,魏巍随部队转战保定、易县、完县、满城、徐水、涞水、涞源、张家口、集宁等地。他以抗战诗歌,街头诗,战地报道等宣传工作进行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党中央表扬的模范抗日根据地。在这里,战斗,生产建设,民主政权建设,文化教育,文艺运动都生气勃勃。

魏巍怀着战斗的豪情参加了田间、邵子南带领的晋察冀诗歌运动。生活虽然艰苦,由抗战诗歌激发出来的斗志,是昂扬的。大量的充满革命激情和战斗精神的抗日诗歌,成为鼓舞人民,激励战士的最好的武器。这些诗写在街头,写在岩壁,有红红绿绿的诗传单,有群众大会上的诗朗诵。

正是唤起人们百倍警惕,激励人民顽强斗争的诗歌陪伴着魏巍度过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后来他曾回忆说:“一九三九年的夏天,雨水多,一下就是二十天,我们整天就象泡在水里,连背包里都长了蛆虫……”

一九四二年,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魏巍象一个真正的战士,他穿着黑粗布对襟衣裳,头上戴着白羊肚毛巾,在易县、涞水、涞源打游击。他的作品《诗,游击去吧!》就是那个时期的真实写照。

……

苦战的季节呵,

七月里,山还不曾绿。

茅屋盖着悲叹,

晋察冀多石的山路上,

开始倒下饥饿的人了。

悲叹声唤着同志,

破窗洞伸出来黑骨头,

拉住同志的手。

破犁耙躺在田园,

野菜也将枯死,

沙滩在干涸的河边叹息,

太阳烧焦了树林。

人们,

眼里燃起红色的云翳,

泪也流不出,

太阳呵,

也在折磨我们苦难的民族。

而此刻。

漫天的黄风袭过来,

树木摇荡着,树叶将触着地面,

战争又来了……

……

“红杨树呵”司令员说,

“给你十几个同志,

带着你的诗游击去吧!”

……

在反扫荡最困难的时候,缺少粮食,每天都要走很多路。二OO六年初夏,魏巍回到河北易县与京西交界的地方。在崇山之中,他回忆起一九四二年的艰苦岁月,他说,那个时期,每天都要爬山,走很多路,好象路永远也走不完,那一年也格外漫长,每天都是饥肠辘辘的。有一天走了一夜路,魏巍饿得浑身发软,眼冒金星,是罗拉同志,这位晋察冀的战友给了他一块锅巴。这一块锅巴让他记忆了五十四年。

即使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时刻,魏巍对抗战的前景依然充满了乐观精神,他在一九四二年六月写下长诗《黎明风景》,诗人满怀豪情,以必胜的信念,讴歌即将到来的民族解放的胜利。

太阳呵,出来了,

出现在苦战的阵地,

因为苦战的阵地是美丽的;

长城,

像紫色的金条绕着群山,

早雾消散了,

晋察冀的天空,

这样的宽阔,这样的蓝……

这时呀,忽然间,

飘来一阵歌声;

多么熟悉的歌声呵,

战士们抬起头来,

仔细倾听,

原来呵,

在哪颗杏花树上,

站着我们黎明的鸟;

太阳呵,

把它的羽毛,

也染成深红。

她唱着:

从来太阳

不怕黑夜苦重;

它前进的道路,

不会变更。

只要你怀着黎明的信念,

向前走去;

太阳呵,它愿和勇士

携手同行!

解 放 战 争

――《塞北晚歌》

解放战争时期,魏巍担任了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教育科长,参加了解放华北的历次重要战役和最后的平津战役。在这个时期,他还创作了许多反映解放战争的诗歌。

抗战末期,魏巍从山区来到了冀中平原,他在河北保定、石家庄、河间、任丘一带参加斗争。在安平县羽林村被誉为“冀东子弟兵的母亲”李杏阁大娘家,他第一次见到了担任村妇女自卫队指导员的刘秋华。

不久,部队转移至安平县报子营村,魏巍竟被派驻在刘秋华的家里。交往日多,魏巍心头有一种说不出的亲近感,但毕竟是子弟兵与老百姓的关系,他只好将这感觉留在心中。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的抗日战争,终于迎来民族解放的日子,这一天也是魏巍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司令员杨成武、副政委李志民通知他,任命他为晋察冀军区七分区政论部宣传科科长,叫他连夜到七分区报到,并传达抗战胜利的消息。

也就在这一天,魏巍在军区《前线报》社见到了刘秋华。这时,魏巍才知道她和弟弟都参军了。《前线报》社社长路杨、副社长张烽早已知道了他俩的关系,特别邀请魏巍到报社吃了一顿饺子,并安排刘秋华回家探望,与魏巍结伴上路。

夜色中的平原,魏巍与刘秋华沿着潴笼河大堤相伴而行,远近村庄里的灯火,村剧团的锣鼓声、歌声,诉说着胜利的喜悦,两个人久别重逢有说不完的话。这是魏巍一生中最美好最难忘记的夜晚。

魏巍到七分区后,转战张家口。在光明与黑暗的大决战中奋战。

解放战争初期,依然是敌强我弱。在强敌迫近前,撤离了张家口。时光流转,转战各地,两年以后,晋察冀野战军经过浴血奋战,张家口收复了。为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魏巍写了长诗《两年》。

解放战争正在走向胜利,而胜利的喜悦和美好的爱情,早已在魏巍心中化作激荡的诗情,他写了《塞北晚歌》,这一战地中的情诗。

如果战友允许――

我要写一支歌,

给一个淳朴的乡村的女儿。

……

月亮照着战壕,

忍不住

将你思念;

谁叫我,

在织布机旁,

将你碰见,

谁叫那琐碎的日子,

在我们身边流连!

我埋怨,

我在千里之外,

就看见了你秋收的镰刀;

我埋怨,

在哗哗的水声里,

听见你赤着脚,

从河那边走到这边。

……

说不清为什么

今夜我特别想你;

想你呀,

和我的老解放区

……

可爱的人呦,

你的那里,

是不是也有了炮声呢?

那炮声,

是不是震动了我的老解放区?

……

可爱的人呦,

密约改期吧!

虽然,

那是抗战八年的战士

和你订的,

在胜利的日子和你慎重订的

可爱的人呦,

密约改期吧!

人家的炮火

既然轰到了老解放区,

想把我们的骨头炸成粉碎,

还谈什么密约呢!

与以往的诗作不同,在血与火激烈战争时,一首充满战火的浪漫情诗,破例被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

一九四六年三月的一天,魏巍在日记中写道:“秋华千里寻夫来到下花园。”不久,在河北涞源下花园魏巍与刘秋华结婚。

魏巍于戎马倥偬中,完成诗作《两年》已是一九四九年二月二日。这时,魏巍参加的平津战役已经取得胜利。两天前,北平宣告解放,挥师入城了。

北平解放后,为改造傅作义的部队,魏巍被任命为晋察冀野战军骑兵第六师第十六骑兵团政委,不久即进军陕西、宁夏,参加到解放大西北和剿匪的斗争中。

抗 美 援 朝

――《谁是最可爱的人》

一九五O年五月,魏巍从宁夏奉调回京,任总政治部学校教育科副科长。

一九五O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鲜内战爆发。

十月十九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十二月,魏巍第一次赴朝。

初入朝鲜,魏巍主要是调查了解美军战俘的情况,后来他就留在了战地采访。

第二年三月,魏巍从朝鲜回国,调任《文艺》副主编。

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一日,《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文章发表后立即在全国产生极其热烈的反响。

这篇文章让人们争相传阅,许多人读完后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有的不但自己读,还一定要大声朗诵给他的同志们,以此抒发心中的激情。

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同志回忆说,“看了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心里有一件甚么东西升腾起来,催促着你,推动着你,要你立刻为如此深挚,如此热爱你的人民做些甚么……就在这天,我们赶着编印了一期前线快报。《谁是最可爱的人》印在头版头条。报印好,我们一人背了一大卷去追赶部队了。我们觉得浑身是力量,即使横在我们面前的是美国鬼子的二十里宽的火墙,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一冲而过的。”

《谁是最可爱的人》发表后,总司令读了这篇文章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读后,即指示“印发全军”!

文章强烈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前方将士的斗志,推动了后方人民的支前热情。从此,“最可爱的人”就成为志愿军的代名词。写给最可爱的人的慰问信从全国各地象雪片般地飞向朝鲜前线。

作者魏巍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到处请他作报告,讲演,中山公园还召开了上四五千人的群众大会,请他讲朝鲜战地见闻,讲最可爱的人的故事,要求签名,赠诗,赠送纪念品的人很多,每天一地,应接不暇。

这篇文章后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成为教材,至今已有五十余年。这篇文章文字优美,结构严谨,抒情般的语言贯穿全文。然而真正引起人们共鸣的,是饱含在文章中,浸含在文字里的作者对战士对祖国的浓烈感情,是时年三十一岁的魏巍对战士对祖国的激情迸发。

《谁是最可爱的人》发表时,邓拓是人民日报社社长,他说,在朝鲜我们有那么多记者,却没有一个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样的文章。

作者饱含激情的诗一样的语句牵动人们的心绪,让作者思想感情的潮水放纵奔流着的是战士,是他们蹲防空洞,趴冰卧雪,直至生命的付出,魏巍怀着深情在文章中记下了松骨峰战斗牺牲的十三个战士的每一个人的名字。这些工农子弟,这些原来活生生的战士,为了祖国牺牲了他们年轻的生命。这些工农子弟和他们无畏的精神,是魏巍心中最崇敬的东西。所以《谁是最可爱的人》来源于朝鲜战场,更来源于长期革命战争生活的感情积累,魏巍说:“最可爱的人这个词是从脑子里跳出来的。”

抗美援朝时期,魏巍三次赴朝。在志愿军撤离朝鲜的时候,他写了《依依惜别的深情》等文章。这些朝鲜通讯后来结集出版为《谁是最可爱的人》。

新中国建设时期

――《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

一九五三年,魏巍开始为长篇小说《东方》创作做准备。他认为要表现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只有通讯报道是不行的,要用长篇小说的体裁才能将这场伟大战争的历史纵深感和朝鲜战场、国内建设,工厂、农村的空间跨度充分反映出来。

从这一年起,魏巍开始专职创作,他到了北京长辛店二七机车车辆厂以党支部副书记的身份深入生活。

由于《谁是最可爱的人》在青年中影响巨大,魏巍从这个时期开始写了大量的青年思想通讯。

《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作者关于幸福观的论述有着朝鲜战场的背景,而和平时期呢?什么是幸福?个人和集体,生与死,劳动与享受,欢乐和悲愁,这些都是青年人热衷探索和争辩的问题。魏巍写了《幸福的花儿为勇士而开》、《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夏日三题》、《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以革命的人生观回答了这些问题,在那个时期的青年中引起极大反响和讨论,魏巍成为深受青年喜爱的作家。

抗 美 援 越

――《人民战争花正红》

一九六五年的越南,正象十五年前的朝鲜。美帝国主义增兵南越,战争不断升级。

总理决定组建中国作家访越代表团,由巴金任团长,魏巍任副团长,访问战斗的兄弟友邦。

魏巍的许多作品也早就翻译到了越南。越南人民对魏巍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年轻人,尤其是许多人民军的指战员,非常熟悉和热爱魏巍这位中国的革命作家。受魏巍作品的影响,一九六七年,他的女儿和一些红卫兵怀揣革命理想,越过广西中越边境,要求参加抗美援越的伟大战争。进入越南边境不远,即被越南边防军扣留,在登记姓名时,越南边防军问道:“哪个魏?是魏巍的魏吗?”

在越南,中国作家访问团受到了胡志明主席的接见,胡志明主席还和刚见面的魏巍开玩笑,“中国人民已经了三座大山,你头上还顶着山。”

魏巍要求到前线去,在此后的一百一十天中,在美国飞机的轰炸下,魏巍行至南十七度线,行程四千余公里。

回国后,魏巍写下了人民战争花最红一系列的越南战地通讯。魏巍曾自豪地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生在东方的两次最大的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我都参加了。”

一九六六年四月,魏巍的访越通讯已经发表了七篇,而另外的那些篇章题目已经拟就,但作者的文章尚未写出时,开始了。

――《东方》

初期,魏巍最早受到了批判。“黑线人物”、“周扬的人”、“三反分子”等罪名接踵而来。有人翻出他的作品和一九五七年整风学习小组的发言来批判,一个人还跳到他前面大叫“漏网,跑不了了。”他前后被批判二十三次,已写了四十万字的《东方》手稿也被没收。

一九六七年,向纵深发展,魏巍的处境得到了暂时缓和。十月他要求到京西门头沟煤矿去,到工人阶级中劳动锻炼。

后期,魏巍的处境有了好转,可是他却感到很压抑,想到外地去走走,可哪也去不了,真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他将《东方》手稿要回,考虑如何处理。文学创作是他一生事业的追求,可按照当时时期的文艺政策,他的作品绝无发表的可能。能按“三突击”的标准创作吗?魏巍最后选择了自己的方式,他说:“中,继续《东方》创作时就没想发表,只想把它写完,划一个句号,然后束之高阁,不管它了。”

《东方》一书写得太漫长了,它在作者创作力最旺盛时候开始,可却断断续续拖了十几年。

一九五七年魏巍参加编写《华北解放战争史》;一九六一年受领任务编写《邓中夏传》;一九六五年访越,以后是“”,魏巍重新续写《东方》时真是感慨万分。

一九七六年一月六日,总理逝世,魏巍陷于巨大的悲痛之中。是他最崇敬和怀有感情的领导人,魏巍记得一九五三年第二次文代会上,在给文艺工作讲话时说“……我们就是要写工农兵中的优秀人物,写他们中间的理想人物。魏巍同志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类典型的歌颂。它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将士。我们就是要刻画这些典型人物来推动社会前进。”讲到这时,还特意向台下问道:“魏巍同志来了没有?请站起来,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位朋友。”

一九六五年中国作家访问团赴越,也是点名要他参加,深深的思念,难以掩饰沉重的哀痛,魏巍只有诉诸笔端,写下了悼念敬爱总理的诗词。

惊闻华夏失栋梁,

举国老幼尽哀伤。

松柏枝头花如雪,

白玉栏杆泪万纤。

感君创建功勋重,

鞠躬尽瘁五十冬。

每念祖国春光好,

热泪落地静无声。

这一年清明时节,天安门广场汇聚了悼念总理的人们,各个单位和机关早已下令不准参加天安门的悼念活动,魏巍却没有听从这些。他和女儿一起置身于人民的洪流中,把自己悼念总理的诗词贴在了人民纪念碑的诗文之中,向敬爱的总理致以一个共产党员和老战士的思念之情。

新 时 期

一九七八年,魏巍被任命为文化部长,后来担任政治部顾问,聂荣臻元帅传记组组长。这一时期,是他文学创作作品盛出的时期。

《东方》发表以后,他创作了反映红军长征的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反映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火凤凰》及大量的散文和文论作品。

一九七六年十月六日,“”被粉碎,中国迎来了思想解放的新时期,压抑十年之久的中国文艺界也迎来百花盛开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魏巍重新焕发了青春,他的《东方》在紧张的修改,过去的旧著又重新再版。一九七九年《东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立即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丁玲评论说:“《东方》是一部史诗式的小说,它是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的宏伟业绩的史册,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是一座雕塑了各种不同形象的英雄人物的丰碑。”

由于《东方》的巨大艺术成就,一九八二年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

一九八二年中央书记处决定出版元帅传记。受领任务组成聂荣臻传记组,魏巍被任命为聂传传记组组长。聂荣臻元帅是晋察冀的老首长,魏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长期工作在晋察冀,他心中对聂帅充满崇敬,十分高兴地受领这一任务。他先是根据聂帅的口述回忆组织撰写了《聂荣臻回忆录》,尔后又继续组织撰写了《聂荣臻传记》。《聂荣臻传记》真实地纪录了元帅戎马一生――从参加我军创建,红军长征,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华北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国防工业,两弹一星的丰功传绩。

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魏巍来自人民,他对人民有着最深厚的感情。在人民深受苦难的时候,他的心在颤抖:在人民迎来解放,翻身作主的时候,他情绪高昂地在唱着欢乐的歌。为人民服务,始终和人民在一起,已不是简单的政治概念,而是融化在他血液中的一生的追求。

抗战时期,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子弟兵战斗生活在人民中。魏巍在那个时期与晋察冀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象河北容城小先王村的刘大娟,就是魏巍在长篇小说《东方》中创造的杨大妈的生活中的原型。解放以后,魏巍几次去河北容城县看望刘大娟老人。一九八六年春天,魏巍带着新婚的儿子、儿媳又一次来到当年的官大妈刘大娟家里,那年刘大娟已有八十多岁了。年纪大了,刘老太太身上已看不到小说《东方》中杨大妈在炕桌旁身披夹衣与部队首长研究敌情的形象。刘大妈看着当年的老魏回来看她,拉着魏巍的手,高兴地念叨着当年她家住过的杨沫,周立波等人。八十年代的农村,有人富了起来,但刘大妈一家并未脱贫。家中只有一头毛驴,屋里的一张桌子和一个躺柜还是时分的。全家人老老实实的劳动,但日子还是紧巴巴的。看到当年拥军模范的困境,魏巍回家后给当地政府写了一封信反映情况。儿媳也在单位写了一份内参说明同样的情况。后来,当地政府给这位大妈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一九八七年十月,年愈九旬的大妈病了,得知这个消息,魏巍不顾自己有病,前往探视。他在土炕前,伏下身子,在大妈身边轻轻喊到:“大妈!我来了!大妈,我来看你了!”大妈早已生命垂危,她听到魏巍的声音,勉强睁开眼睛,却说不出话,只涌出两滴泪水。此情此景令魏巍心酸。当晚,他持笔疾书写下了催人泪下的诗行:

母亲病了,

――我说的是,

战争年代子弟兵的母亲,

自然也是我的母亲。

……

我不晓得,

母亲怎么会瘦成这样,

眉棱、颧骨象隆起的山丘,

枕上的白发像一团云

她那颗燃烧过火焰的心,

似乎要停止跳动;

她那枯瘦的细腿,

再不能踏上故乡的山水。

……

你本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子,

是时代的雷霆将你惊醒。

党以真理的乳浆将你哺育,

你又以如火的热情作为回报

但是今后,该如何面对这纷繁的世界?

你不明白,你不知道,

你终夜不眠也难看个分明。

而今天,好了,

这一切你都可以不必苦思,

因为你就要离开人世。

……

魏巍为大妈将离开人世而难过,也为大妈这样为革命贡献一生的劳动人民的命运而深思。

五十年代,《东方》创作酝酿时期,魏巍多次回到冀中。一九五四年,魏巍骑着一辆旧脚踏车来到河北安平许家庄,在这里他认识了村支部书记张振山。张振山从一九四二年就当村支书,连选连任,在村里有着很高的威望。一九五四年,那时正是农村合作化的高潮,许家庄是最早跨入到“一村一社”行列的先进村。在这里,魏巍被富有魅力的新生活吸引住了,他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在许多人家吃“派饭”。他和张振山谈起了合作化。张振山认为以后,如不实行合作化,只凭一家一户单干没前途。所以他全神贯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合作化的高潮中。这样,张振山成为了魏巍的好朋友。

一九七九年《东方》出版后,魏巍到河北安平时,就听人们说,许家庄用上了自来水。魏巍兴冲冲地抱着《东方》来到许家庄,在冀中平原,还从没听说哪个村庄用上自来水。一进村,魏巍就发现整个村子都变了,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唯一没变的就是张振山,他头上还是那块半旧的羊肚子手巾和身上粗布的对襟袄。几十年来张振山带领许家庄人民群众战胜贫穷和灾害,而他干同样的活记最少的工分,不领补贴,不占公家的光,还为集体办事贴了很多钱。当所有的村民都住上新房,他还住着破房。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张振山病故。临终前他对长子张明起说:“我死后,办完丧事,你无论如何要写信告诉你魏巍叔,他是了解我、关心我、支持我的知心同志。”后来许家庄村来人告诉魏巍说,村里要给张振山立一座功德碑,要魏巍为其书写碑文。听到这些,魏巍的眼睛模糊了,仿佛那个蒙着白毛巾穿着粗布衣的庄稼汉又站在他的面前。他亲自撰文并以他遒劲有力的书法为这个冀中平原,普通平凡但又是他亲密的农民朋友书写了碑文。《为张振山写碑文》一文中写道:“现在许多人已不再相信还有一尘不染的人,请看张振山不就是一个吗?”

魏巍从参加革命的那一天就一直生活在部队,生活在部队的战士中。他在《我是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一文中流露出他对战士的真实感情,“我在部队里时间比较长,对战士有这样一种感情,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每当我和他们在一起,不知道为什么,我就觉得满心眼的高兴。”

魏巍与战士的这种感情是同甘苦,共命运,心连心的战友之情。这种感情始终如一,不因历史变幻而淡漠。

魏巍的文学作品总是与战士连在一起的。一九九二年魏巍接到四川宜宾一个叫徐清华的来信,阅信后魏巍心情很沉重。原来徐清华是晋察冀野战军参加保北战役时的英雄。他回信给徐清华说:“作为一名曾为祖国解放事业做出过贡献的人,本应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在生活方面应该有一些照顾。然而,事实上如你信中所述,年纪已大,生活却一直十分困苦,每月只有十五元的生活费用,对此我的心里感到很不安。经再三思考,我决定以个人名义给宜宾县有关部门写封信,反映你的实际问题。”魏巍后于一九九二年七月将徐清华的情况向宜宾县委反映:“这样一位对祖国,对人民付出过代价做出过贡献的人,目前生活却极为拮据困难。每月只有十五元的生活费用,何况他已年迈,是位驼背老人。”

魏巍还写到“作为一名作家,一名曾经采访过‘钢铁第一营’的记者,我不得不提笔向你们写信反映徐清华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并恳切地希望你们给予重视,使问题得到尽快的解决”。

一九九七年,魏巍再次给宜宾县委去信,希望解决徐清华的问题:“贵市徐清华同志,在解放战争中曾在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一八八师团二十三团,即战防炮连当战士,在清风店战役的保北阻击战中打坦克立了大功。我当时在战场上,曾写诗记载此事:

战防炮来了,

战防炮来了,

沿着宽大的开阔地滚滚前进,战士们拥着它,胶皮轮震荡着热情的声音。

你看小组长李学莽,抢到前面平除障碍,你看炮手贺才先,精心地测量距离咬紧嘴唇。

你看驼背的徐清华,拼命地推着炮车,带看愤恨和激昂,

他要同地主阶级坚决地作战,

他是穷苦的放牛郎。

据说他现在的生活困难,居住条件也不好,政府方面是否可以解决一下?以便使他安度晚年。”

魏巍虽然在国内名声很大,可毕竟只是一位作家,只能靠自己的影响力来尽量帮助徐清华解决问题。两次写信,徐消华的问题有了小的改善。魏巍二OO四年接待了来京上访的徐清华夫妇,在赠送了徐氏夫妇五百元的路费后,他又一次写信给宜宾县负责人,这一次,徐清华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魏巍写了一辈子文章,写了许多真实的人物,他没有仅仅把他当做创作的素材,而是把他们当做了自己的朋友,尤其是那些在战场上他曾采访过的战士。

《谁是最可爱的人》,那位在烈火中抢救朝鲜小孩的马玉祥,就是一九五一年,朝鲜战场第五次战役后,魏巍在一个松树林里采访过的战士。一九七九年,魏巍的夫人刘秋华拿着一封信高兴地说,“马玉祥有消息了!”原来马玉祥在《画报》上看到了魏巍的照片,就立即给这位老朋友写了信,托《画报》转交。从此以后,他们双方书信往来不断。魏巍还把《东方》赠送给他。

一九八七年,马玉祥从内蒙古科尔泌草原来到北京,在西山魏巍的家里,两个阔别多年的老战友相聚了。魏巍握着马玉祥手说:“三十六年前,我们在朝鲜,山坡上那次见面,你脚上穿着一双胶鞋。那年我三十一岁,你才二十岁,那时我说你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现在你还不老哇!”魏巍在家里热情招待马玉祥,并相约来年鲜花盛开的季节,在科尔泌草原相会。

第二年,魏巍与刘秋华如约来到内蒙马玉祥家中看望。他为自己有这样淳朴的战友而欣慰和自豪。魏巍送给马玉祥一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史》,并在扉页上写道:“你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在朝鲜战场,魏巍曾采访过一个年轻的文化教员,这就是戴笃伯。在《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一文中,作者记述了这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勇敢战斗,救助伤员的英雄事迹。

一九六五年,魏巍访越回国,一天他在街头散步,偶然在报栏里的报纸上看到了戴笃伯的名字,再仔细一看,果然就是他时时怀念的战友。看着这篇《羊城晚报》报道戴笃伯的通讯,魏巍双泪长流。他立刻给戴笃伯写了封信:“十五年来,我时常怀念你。尤其是我在校阅记述你的事迹的那篇旧作的时候,或是在人们提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想到你,我总是想:‘戴笃伯同志现在在那里?他现在怎么样了?他还在继续前进吗?’戴笃伯接到魏巍的信,立即回信给魏巍同志。这两封信登载在一九六六年一月三十一日人民日报第六版,同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播发了这两封信,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

原来戴笃伯在一九五二年十月的反击战中,勇敢杀敌,身负重伤,虽然经过救治,他左眼失明,右眼只有0.1光感,全身残存弹片13处。后来他获得一级战斗英雄奖章。回国后,他不住荣军医院,申请参加地方工作。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生活与工作的种种困难,以身残志坚的革命精神,做出突出成绩。

一九七八年,戴笃伯作为湖南省的代表来参加全国财贸会议。魏巍到他下榻的招待所看他。两个朝鲜战场上的战友,二十多年后相聚,他们怀着喜悦倾心长谈。了解到戴笃伯二十七年来的生活工作,魏巍又一次被深深感动。他以翔实生动材料写了九千字的报告文学《风雨路上》。

二OO四年,在一个网站召开的座谈会上,魏巍认识了下岗工人诗人王学忠。王学忠是河南安阳的下岗工人,原在国营企业工作。下岗后,为维持生计,以摆地摊卖鞋为生。他作为一个国营企业工人,下岗失业前后生活中的鲜明对比,让他感到十分痛苦,他把这些痛苦形诸文字写了大量的诗歌,深刻描述了生活中的反差。

如他的诗作《被遗弃的日子》、《又遇秋风》、《真的,那不是泪》,真实地描写了下岗工人的生活和感情。魏巍读了王学忠的诗,深深被这些诗作打动。这些纯朴的诗句,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特殊的艺术技巧,但它用最直率的语言,披露了下岗工人的无奈,痛苦和愤懑。如《被遗弃的日子》中写道的:

一群下岗兄弟

犹如断了线的风筝

聚一起

抱头叹气唉声

这刻不知下刻的命

绝望是心头的鞭影

若囚笼的雄师

向着天空悲鸣

火燃烧于胸

血淌在黄昏、黎明

有无眼泪皆无用

国家主人的称谓

已是遥远的梦

读着这些诗句,魏巍心中既高兴又难过。一个对人民充满感情的作家,他的心始终在和人民一起跳动,感受着人民的痛苦,思考着人民的命运。而现实生活中的两极分化,国有企业工人的命运让他一直痛心。高兴的是现在他终于听到了生活中这种真实诉说:难过的是,这种诉说带给他的灼伤的痛苦,他心中体会到下岗工人生活的艰难。魏巍给王学忠写信热情鼓励说:“《挑战命运》这部诗集相当真实地描写了众多下岗工人的悲惨命运及底层人民的生活。”“不论你是否认识到,我都认为,你为他们说了话,为工人阶级说了话。我应当感谢你!感谢你!但我觉得这些话说得还不够,还要大说特说下去!说得更加理直气壮,要撼动人心,气壮山河!”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王学忠的又一部诗集《雄性石》准备出版,魏巍高兴地为这部诗集写了序《一个工人阶级诗人的崛起》。这个序言中的一句话道出了魏巍为什么对王学忠的诗倾注了这样多的关注和热情!很多评论文章中,称王学忠为“平民诗人”,但魏巍认为“‘平民诗人’这个说法不如‘工人阶级诗人’这个称谓好。因为平民阶级涵盖很广,意识形态也很含混,不象工人阶级具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就集中表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

而诗人的诗作,“说明诗人已经意识到工人阶级的力量所在”。“作者已经是自觉地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在大声发言了。”正是这个阶级,魏巍认为“只有他们是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伟大阶级。”

坚定的思想的捍卫者

――《话说》

一九九二年,毛岸青、邵华主编《中国出了个》丛书,约请魏巍写了一本以编入丛书中。魏巍为此写了《话说》一书。

象所有跟随革命一辈子的老同志一样,魏巍对极为崇敬。他的一生的革命经历告诉他,是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是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的骄傲和光荣,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

然而即使是伟大的人物,也会有这样那样的人来诋毁他。去世后,国内外一些势力掀起“非毛化”的恶浪,一些人“反毛”反得起劲,借着各种机会“批毛”。这一切让对有着深厚感情的魏巍极为愤怒。他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对那些诋毁的言论甚为敏感。他就象一个卫兵一样,对几个“反毛”干将的言论特别关注。魏巍在《话说》一书中,将胸中积郁的愤懑之气一吐为快,“我从许多事实中觉察到,敌对营垒中的人,有时比我们自己的人看得还清楚。比如那个方励之吧,他在讲话中从来没有忘记‘批毛’,他说:“一定要彻底批判思想才能改革,不能绕开这个关键问题。……他很明白,思想是他们复辟资本主义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也从反面证明,思想对于革命人民是何等值得珍贵的。”魏巍用中国革命的历史事实,正确地评价道:“是中国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最忠实、最勇敢、最坚定的儿子。革命烈火铸成他最坚强的性格和卓越不凡的品质。他在斗争中显示了大智大勇,为我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立下了大功,大德。……在他的领导下,结束了中国人民悲惨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的宿愿,中国人民将永远感念他,一切没有偏见的人都会感念他。”

在诞辰九十五周年的时候,魏巍写了一首诗来纪念伟大的领袖:

纵有误失真英雄,

改天换地建伟功。

慧眼胆略谁堪比,

巍巍昆仑第一峰。

在魏巍心中的位置就是这样的。一九九四年美国的蓝登书屋、台湾的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出版了李志绥写的《私人医生回忆录》,书中充斥着编造的事实和荒诞的故事,丑化,向进行恶毒的攻击。

为了回击李志绥及其《回忆录》的炮制者,魏巍与魏传统同志共同发起反击。魏巍亲自写了文章痛批《回忆录》的虚假拙劣。在撰写《辱华的丑恶表演》这封公开信中,魏巍和魏传统同志征集了许多曾在身边的工作人员,用亲身经历和事实揭露了《回忆录》的荒谬和虚假,这封公开信先后有一百三十五名曾在身边工作过的办公室主任、秘书、警卫连长、卫士、保健医生、老红军、文艺工作者的签字,他们共同表达了对李志绥的一致的愤慨。

这封公开信发表后,在国际国内影响巨大,坚决维护了的革命形象。

终生坚信马列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上》

自从一九三七年十月,魏巍在山西赵城县参加八路军,他的一生对革命的追求就从来没有动摇改变过。

无论是抗战时期那最艰难的岁月,还是文化革命被批判的日子,他对党对革命事业,对马列主义从来就没有怀疑、没有动摇过。他是,共产党培养出来的,经过革命战火洗礼的最坚定的革命战士。

九十年代初期,在东欧巨变的时候,魏巍感到异常痛苦,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就这样完了吗?看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一个一个变色,他觉得这种变化比炸弹落在头顶还要厉害。是的,日本人的炮弹他经历过;的炮弹也经历过:在朝鲜深入采访,他到过离敌人几百米远的坑道;在越南南方驰骋,美国飞机天天空袭,作家代表团的车队每天都要躲飞机。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魏巍没有害怕过!

可是,这时出现的是一种要动摇你几十年信念的东西,它的震撼力确实太大了。

过去的社会主义国家是被称为一个阵营的,现在几乎是瞬间就改变了颜色。魏巍内心更为痛苦的是,几乎全世界的人都认为社会主义走到了尽头,共产主义更是虚无缥缈的!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几十年支撑着他的伟大信念呢?

后期,魏巍有了相对宽裕的时间,在那个时期他集中读了马列的许多原著。早已读过的《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是他热衷阅读的,《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他读起来也是加注加圈。

因为有了理论,信仰更加坚定。尽管有人说二十世纪是社会主义碰壁的世纪,共产主义是乌托邦,他们要告别革命,要改换门庭,但魏巍在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他满怀信心旗帜鲜明地高举马列主义大旗,批驳了种种谬论,包括那些改头换面,以新的理论形式包装出来的修正主义货色!他在一九九八年写下了《在新世纪的门槛上》一文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作为二十世纪的见证人,魏巍指出二十世纪是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艰苦战斗的世纪,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而辉煌的世纪。

二十世纪有着伟大的十月革命的胜利;有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有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有着席卷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二十世纪确是辉煌灿烂的世纪。

虽然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但魏巍坚定地认为,从历史的长河看,这只不过是世界共产主义的低潮,他认为“历史上各种不同性质的革命,如果是真正的革命,很难一帆风顺,没有反复的。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如此,例如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就经过复辟反复辟的反复斗争。何况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魏巍坚信地说,“所以世纪末出现的社会主义的低落的悲剧,决不是共产主义的终结。它不过是一个回合的结束和另一个回合的开始。”

魏巍还注意到,“世纪末出现共运低潮不久,由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随之出现了。这场危机还在发展之中,许多有见识的经济学家已经看到,这场危机不同一般,许多地方有类似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三年那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前兆。”这篇文章发表在一九九八年,而十年之后,资本主义又一次陷入远远大于一九九七年的经济危机。这个危机现在还没有过去。魏巍在这篇文章最后指出:“新世纪将是一个艰难斗争的世纪,也将是重新掀起世界革命高潮的世纪。让我们勇敢地迎接这个有希望的世纪吧!”这个八十岁的老人,这个有着六十多年革命经历的战士,就是这样怀着坚定的信念展望着新的世纪。

诗人、战士

二OO八年八月,魏巍患病入院已近一年。虽经精心治疗,但他的身体还是越来越弱了。有时他对病情表现得急躁,他想早日恢复健康,他想争取更多的时间!因为他还要革命,他还要继续战斗。

八月九日,他终于从昏睡中醒来,见到了他的孙子。他觉得头有些昏沉,对孙子说:“抱着我的头摇一摇。”他想让自己清醒一些。孙子抱着他的头轻轻地摇着,魏巍提高了声音,“我交待你的只有一句话,继续革命,永不投降!记住没有?”孙子说:“记住了!爷爷!”“你说一遍!”孙子说“继续革命!永不投降!”“再说一遍!”孙子又提高了声音说“继续革命!永不投降!”魏巍又说:“你再说一遍!”孙子说完第三遍二人已是泪流满面。

魏巍曾说,人们给了他许多称号,他最喜欢的是两个:诗人,战士!

魏巍少年时代就喜欢诗歌,十五岁开始发表诗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是伴着他的诗歌走过来的!他的诗中有人民的苦难,有民族的抗争,有淳朴的对人民的感情,有美好的爱情,有忠贞,有壮烈的牺牲,有诗人自己最坚定的信念;在一九四二年七月,《诗,游击去吧》诗人写道:

……

诗呵,游击去吧,

永远不要叛变:

游击去吧,诗呵,

时时刻刻想看

怎样去报答人民

……

红杨树呵,报答人民,

记清楚,

人民不仅养育了你的诗,

人民在饥饿里也养育了你;

……

诗呵,有一天或者夜里,

当红杨树倒在血里,

你哭也好,笑也好,

但你总该欢喜:

……

因为他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言,

而你也有了生命了,

连夜里都不能不感叹他的美丽,

年轻的诗也有了最美丽的一章。

……

诗呵,带上战刀,

带着你的十几个同志,

游击去吧!

……

但为了战胜敌人,

诗呵,带上战刀,

我的老师魏巍范文2

——记四校区域教研铁路学校数学学科研讨会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为进一步加强四校联盟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2020年11月16日,四校联盟区域教研数学学科研讨会在铁路学校如期举行。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五常市教师进修学校戚艳秋主任、铁路学校赵淼校长、五常二中高景山校长、五常三中吴耀东校长、杜家中学赵洪波校长及四所学校的教学主任、数学教师。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为“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授课课题为《同底数幂的乘法》,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授课教师分别是铁路学校魏巍、五常二中杨光、五常三中范永胜、杜家中学黄伟东。四位教师展示了同一节课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特色,每一节课都可圈可点、精彩纷呈,让人耳目一新,收获颇丰。

魏巍老师的课堂,展现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出色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学生接龙出题、答题,数学诊疗室、密室逃脱游戏等教学环节的设计,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参与度,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新知,突破难点,效果显著。

杨光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有层次梯度的习题设计,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范永胜老师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闯关游戏的设计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

黄伟东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

四节课“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课异构、同放异彩”,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的魅力,共享数学教学的盛宴。

我的老师魏巍范文3

今天,魏老师告诉大家:下午要去敬老院。一听到这消息,我有点儿好奇:咦,为什么要去敬老院呢?同学们也议论纷纷。

下午两点左右,同学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兴高采烈地出发了。同学们说着笑着,就像是飞出笼子的小鸟。都很高兴,叽叽叫得欢。

经过一段时间的“跋涉”,我们终于到了目的地—敬老院。这儿真悠静。老人们有的在运动;有的在闭目养神;有的在散步…~他们看上去都很苍老,有的走路都不稳。看到我们过来,他们都颤颤巍巍地过来了。

我们把的带来的礼物给爷爷,奶奶们,老师说一定要说祝福的话。可我心里觉的很害怕,心怦怦直跳。我把一个苹果双手捧给一老爷爷,我没说祝福的话不敢看他的眼睛就走了。文艺队的精彩表演,大家看的津津有味。表演完毕我们就打扫卫生,和他们说说话,捶捶背,他们高兴得合不拢嘴。

我想;一个人有时间的话多帮助他人,特别是老人这是最幸福的事。

我的老师魏巍范文4

小学时,因父亲在军阀部队里当差,数年未归,魏巍屡遭欺侮:“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悲伤之际,美丽的蔡老师伸出援手:不仅批评了小“反对派”们,还特地写信安慰,称他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体贴入微,一片晶莹,让受伤的心不仅得到及时的抚慰,还产生了美好的期许。以如此情愫浸润语文,难怪魏巍甘之如饴,心向往之了。

因作文题目和老师有了争执,徐老师在讲台上来回踱着,骂了梁实秋足足有一个钟头。最刻骨的“警句”是:“×××!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骂归骂,批改梁的作文时却特别用心,令梁“受益最多”。活脱脱的魏晋风度现代版!光风霁月,爱憎分明。有如此至诚个性,又有深厚学养的老师,让学生终身受用,语文课岂能不活色生香、巍然矗立?

以严厉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吟诵到高潮时,怡然忘情,学生小动作做翻了天,他竟浑然不觉。小淘气们偷玩时,还能被这种入情、入境、入性的美读所感染,鲁迅在多年之后仍记忆犹新,足见先生的魅力之大。

曹文轩的高中语文老师,第一次上课,粉笔、教案、教材,y统不带,却花两节课大谈何谓“语文”。期间,室外飘起了雨。她趁机聊雨:春、夏、秋、冬的雨是不一样的,早、中、晚、夜的雨也不一样,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惹得学生都把脑袋转向窗口,凝望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花塘里。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样的语文老师,不仅激活学生的哲思,而且刷新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的精神生命不断拔节,如此的语文课,岂能不亭亭净植,香远益清?

习惯了“教育就是忘记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读到如许的细节,真有醍醐灌顶之感。原来在这些语文人身上,往事并不如烟!星星点点的细节承载着他们的责任、深情、智慧和美,永驻学生的生命记忆,做他们的学生,是何等的福分!

可是,很多老师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的,却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即使语文分值提得再高,应试成绩再耀眼,荣誉再堆积如山。为何?自我为体,学生为用;人云亦云,毫无独创精神,为师若此,又岂能指望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痕迹?自鸣得意地教了一辈子语文,却连一个动人的细节也未留下,所谓的成绩和荣誉,又有何意义呢?

不要责怪学生不懂感恩,也不要以为他人的成功纯属偶然,能被铭记的细节一定是整体人格、智慧、美的集中绽放。就像文学经典中的细节,蕴藏了丰富的个性内涵,也折射了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世俗风情的天光云影。

换言之,细节乃主体情之所系,智之所往,所以才会像皮格马利翁手中雕像般焕发出生命的能量!从这个角度说,那些被学生铭记的教学细节,与不朽的文学细节一样,都具有艺术表现的张力和言语创造的芬芳。限于传授知识的容量、速度、效率等要求,教学细节无法如文学细节般能从容地渲染、伏笔、象征,无法被回忆性文字所定格,但这并不妨碍它以别的表现方式代代流芳。

创造动人的教学细节亦非“有好句无好章”式的雕虫小技,真正经典的细节一定是以整体的优秀为前提的。夏D尊的“寡兵御敌”写作智慧说得好――从许多断片的部分材料中,选出最可寄托情感的一点拿来描写,好像用少数的兵去抵御大敌,应该集中兵力,直冲要害。形象地道出了“尺幅千里”的表现真谛。真正的美一定是细节和整体相互依存,彼此和谐的美。文学创作如此,语文教学亦然。

由无数动人细节缔造的课堂,整体的语文课还会无趣、无美、无活力吗?

事实上,创造动人教学细节的努力已经顺时而动――“确定教学点”“揭示形式秘妙”“围绕课眼展开”……在于漪、钱梦龙、宁鸿彬等老师那里,早做得风生水起了。

我的老师魏巍范文5

《我的老师》读后感【1】

今天,我在家读了伟大的作家魏巍写的《我的老师》文章主要写的是,魏巍有一位老师名叫蔡芸芝。当我读到“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落在石板上,大火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要打的意思。”我知道蔡老师是温柔的。

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她长得不怎么漂亮,但是很温柔,她叫戴文娟,是教我们英语的。

《我的老师》读后感【2】

学习完这篇课文,那位温柔恬雅的蔡老师就好像出现在我的眼前。如果那位老师不温柔不懂得体谅别人的话,作者和他的同学就一定不会那么依恋蔡老师,那么爱蔡老师。

蔡老师可真是多才多艺啊,她可以教同学们跳舞,还可以把诗当做歌来唱,我很敬佩她。因为她可以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很有创新意识。没人把一个男孩扮成女孩来跳舞,更没人把诗改编成歌来唱,如果蔡老师什么都不会,大家也不会连她拿笔的姿势都要学,把她当成偶像。

蔡老师不仅多才多艺,而且十分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一次,作者的同伴说了打击作者的话,蔡老师就来关心他,抚慰作者幼小的心灵。她知道孩子的心灵是最容易创伤的,因为她切身体会了孩子们的感受,才能弥补作者心灵创伤的伤口。

我们一定要学会宽容,明事理。

《我的老师》读后感【3】

当我翻开《我的老师》的第一页时,看到的是“我妈妈是老师的故事”。那里有这么一段话,“每天每当我和小妹睁开眼睛时,妈妈早已走了,晚上我们睡下妈妈才回来,她已经精疲力尽了,但还在批改作业。”

老师是一颗蜡烛,把光和热送到我们心里;老师是熊熊的火焰,把我们的心点燃。啊!老师,每当您站在讲台前,您是那么温柔,那么亲切。

我的老师姓武,她圆圆的脸上戴着一副眼睛,讲起语文来像讲故事,讲起数学来是那么明白。

老师您是一个园丁,我们是一棵棵小树,您是多么勤劳,每天给我们浇水。

每个星期那么长,就有星期日能休息一天,可您却忙碌着批改作业。您曾经说过,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是成绩,我们一定要把答满分的卷纸拿给您看。

天的深情,地的厚爱,全刻在我们的心灵里,我们感谢您——老师!

《我的老师》读后感【4】

我的老师魏巍范文6

人群中有一队学习考察组,被焦裕禄干部学院吴佩佩、李荟等老师评价为是一个“贴心而来、充满朝气的集体”。他们是贵州省委专门组织前来深学、细照、笃行“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焦裕禄精神的15名县委书记和5名乡镇党委书记。

群众思念焦书记

焦裕禄纪念馆前,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群雕像,显示着焦裕禄与群众一起手执劳动工具奋勇向前、迎难而上的姿态。

大家瞻仰陵墓、观看图片、听取讲解、学习感悟,走走停停,一丝不苟。谁也没有注意到雕塑前,什么时候来了一对白发夫妇,老大爷激动地大把揉着眼眶鼻梁,泪水止不住在指缝间滑落,老太太在一旁扶住颤颤巍巍的大爷,坐在了雕像前的长凳上。

这一幕被正在园内参观学习的绥阳县委书记尹恒斌和凤冈县委书记覃儒方瞧见。二人赶忙走上前去,蹲下来,紧握着老人的手,关切地问:“老人家,您怎么了?身体不舒服吗?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吗?”

这一问,老人更是泣不成声。老大娘赶紧说:“谢谢!不需要帮忙。老头子就是看着他,心里觉着难受!”说完她指了指焦裕禄的雕像,是地道的兰考口音。

老大爷衣着朴素,戴着50年前焦裕禄戴的那种帽子,也不知道洗了多少遍,蓝色褪尽,已经发白。

原来这位老人名叫魏实庭,老伴叫孔令英,自称“比焦裕禄小10岁”,今年都已82岁,来自兰考县葡萄架乡。魏大爷原来是一名生产队长,和焦裕禄一起栽种泡桐树,干过防风固沙、治理洪涝、翻挖盐碱地,回想起焦裕禄有一个馍都要分给乡亲们吃、与老百姓同甘共苦的景象,魏大爷老泪纵横,愈加思念焦裕禄。这次从乡下到城里来治病,听说建起了焦裕禄纪念园,今天特地赶来看焦书记。在老人眼里、心里,焦书记还活着。

孔令英说“焦书记他人好”,魏大爷赶紧补充:“是特别好,特别特别的好!”

看着老人虚弱的身体,覃儒方悄悄地从兜里掏出五百元,塞进了老人的手里。魏大爷说什么也不肯收,两人推来推去。覃儒方急了,动情地说:“没别的意思,就是给您老买点水果、补补身子,您是来看焦书记的,我们也是来看焦书记的,看到您就像看到焦书记一样亲切。您年龄跟我父亲差不多,孝敬您就像是孝敬自己的老人,是应该的……”

不觉间,其他来学习考察的同志被这边的“响动”吸引过来,大家一起围着老人,听两老讲述与焦裕禄的点点滴滴。

有人问大爷:“现在号召学习焦裕禄精神,您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

老人沉默良久,含着泪朴实地说出了一句话:“一定要对老百姓好!”

当焦裕禄干部学院的吴佩佩老师将这句话当场大声地重复着说出来时,纪念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走近心中的灯塔

从贵阳到兰考,2000多公里行程,对于20名县委书记、乡镇书记来说,似乎只是零距离。就像是看一位老朋友一样,与他促膝交谈、聆听教诲、倾吐心声。对于学员们而言,焦裕禄不仅是一座巍峨的丰碑,更是一座前进的灯塔。这座灯塔,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闪耀光芒,令人神往――他们走近心中的灯塔,只为指引前行的方向!

在来兰考之前,通过重看《焦裕禄》电影、回味穆青的报告文学、认真学习精神、谋划本地活动等方式,学员们已经做足了功课,但对于兰考之行,心情还是久久难以平静。息烽县委书记钟阳坦露心迹:“说实在的,我一路来一路都在想,作为一名党员我该怎么做?作为一名县委书记我又该怎么做?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县委书记,我将躬身践行,做焦裕禄精神的追随者,首先将他作为典范,其次将他作为一面镜子,查找自身不足,第三要把他作为标杆,明方向……

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展现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学员们认真听、细心记,边看边问、不时驻足,拍下焦裕禄生前物件,而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深深浸透了学员们的内心,也不断丰富和启发着他们的思想。在焦裕禄干部学院,学员认真听了张冲老师精心准备的《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的专题辅导报告,句句话语直指心灵,使大家深受启迪和鼓舞。夜幕渐渐来临,离开兰考的时间迫近。河南省委组织部和兰考县委组织部的同志还抓紧时间真诚地介绍交流教育实践活动的做法经验,大家受益匪浅。

傍晚时分,带队的省委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吴刚平深有感触地和书记们交流:“回去以后咱们要严格按照省委要求,认真领会重要指示,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扎实开展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要说全国最高标准,这里就是。兰考是总书记的点,大家该看的看了、该学的学了,没有理由不干好,也没有理由干不好!”

兰考归来

高速公路两旁,易生杨带着绿油油的麦田向我们打着招呼。风力旋转、万柳吐芽,泡桐树也打着花苞作势盛开,喜鹊飞过,更显祥瑞生机。眼前这一切,不正是焦裕禄当年所期盼的变化吗?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如今‘三害’不再,兰考早已难觅当年灾害肆虐踪迹,梧桐成荫,仿佛在诉说当年感人故事。”这是贵定县盘江镇党委书记顾龙先的深切感受。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诗人臧克家的名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人民把他摔垮;有的人给人民作牛马,人民永远记住他。此时此刻,我们不能不深刻反思:我和焦裕禄差距有多大?!”绥阳县委书记尹恒斌,在实地学习考察中被焦裕禄精神深深震撼:“我是从江苏交流来任职的一名县委书记,我的身份职责和焦裕禄当年是一样的,我们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开展‘四民四心’活动,就是知民情、懂民心、化民怨、谋民利,党群连心、干群贴心、小康齐心、幸福同心。”

我的老师魏巍范文7

【关键词】语文教材 学生 课程资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时代的不断发展,资源的不断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也成了我们课改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为当今的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因为在我们的教材内外、课堂内外、校内外蕴藏着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学生的生活就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源。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资源开发时,我们要善于发现身边这些可贵的生活资源。

语文课本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天文地理、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科学知识、童话寓言、诗歌散文……人有生命,语文也有生命。在这包罗万象的内容中,隐藏着不少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在依托教材进行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资源开发时,我们就发现了身边这些可贵的生活资源。于是,挖掘课程资源的“重点”,拓展教材,组织加工、优化整合出活动主题,将学生的实践资源从课内引向课外,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以达到对教材学习内容的立体化的实践与提升。

如教学了《再见了,亲人》一课后,我向学生提供了《依依惜别的深情》等拓展阅读材料。学生在阅读后非常有感触,在交流中都说到了志愿军战士的可爱之处,表达着自己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我知道,这是发自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这是来自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动。因为,只要你用心去聆听魏巍笔下满怀深情的语言,就会被文中的人、文中的情所打动。“谁是最可爱的人”,在魏巍笔下,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这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那么现在呢?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可是怎么让学生们来发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这些可爱的人呢?于是,我在班中开展了“走近最可爱的人”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活动过程如下:

1.课外研究。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空,在社会生活中寻找自己眼中的最可爱的人的事例。

学生们通过上网、上图书馆、阅读书籍、开展社会小调查、采访身边人物等方式搜集了大量事例,定格下了一个个最可爱的人。这些资源除了有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的英雄故事,还有身边的令人感动的真人真事,非典时期的英雄故事等等。学生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走进了社会生活,关注着身边语文学习资源,获得了真切的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的同学把查阅到的故事制作成专题,有的同学把自己收集到的故事进行阅读后,写下了一首情真意切的小诗,有的同学还把整理的资料(故事)带来,与同学一起阅读,分享读后的感受。在整个积累与分享资料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的思想也在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心与心的对话、沟通,在与同学的讨论中,思想又一次的碰撞,心灵一次次得到新的启迪。重视学生资料的积累与分享,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课中交流。课一开始,我从“可爱”一词入手,进行课前谈话。我问学生:“你认为,在我们班中,谁最可爱?为什么?”之后,我又问他们:“在一个母亲心目中,谁最可爱?”“猜猜看,在王老师心目中,谁最可爱?”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们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可爱”一词的理解,然后引出活动主题。

版块一:从《再见了,亲人》一课引出作者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让学生从文中马玉祥的故事中,感受志愿军战士纯洁高尚的情怀,超越国界的爱,超越亲情的爱,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其他英雄故事,补充8年来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情的数据统计,感受他们的勇敢无畏,无私奉献和对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爱,从中理解魏巍为什么称他们为最可爱的人。

版块二是走进生活,走近非典战士。以叶欣为例,让学生重点感悟叶欣的两句话“这里危险,让我来!”“不要靠近我,会传染。”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走近这个心灵如天使一般美丽的护士长。而后又让学生说出更多的非典中的英雄人物。

版块三是让学生进一步走近生活,在自己的身边,在社会生活中寻找这样的可爱的人:魏清刚、好人蒋克清、捐助贫困学生的班中学生的母亲、默默无闻的清洁工、烈日下坚持工作的建筑工人、教书育人的老师……,直击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真正从身边能触摸到这些可爱的人,感受着身边平凡人的心灵美,学生们便感到是那样亲切,也渐渐地认识到可爱的人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3.课后反馈。当引领着学生们走近这些最可爱的人时,每个人的内心都涌动着一种美好的情感。于是,让学生在课后选择一个最感动的人物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书写下感受,再进行交流。

我的老师魏巍范文8

在竞争激烈的篮球比赛中,男生们舞动着步伐,争夺冠军的荣耀,一旁还不乏有为他们加油鼓劲的女生在;早晨,在泥泞的操场上,我们男生女生以统一的节奏做着整齐合一的广播操,在场的老师都为我们所称赞;在活跃的每一堂课,我们在自己的舞台激情地展示着自己……

青春就是这样,一个风华正茂充满朝气蓬勃的时期,一个让我们心中有童话般梦想,无拘无束的时期,一个曾让我们如此疯狂的时期。

然而青春的岁月是无情的,一眨眼它就会一晃而过。所有你又是否把握青春那段宝贵的岁月,以便让自己年老后的那段日子不后悔呢?

常常会听到父母在自己耳畔提起他们的陈年旧事—说他们以前家里是多么的穷,没有条件学习,白白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所以要让我们努力学习。的确,他们的话是对的。青春是一个积累财富的大好阶段。有人加倍珍惜,有人却在无辜浪费;有人在静寂的夜晚挑灯夜战,有人却在游戏房里通宵玩游戏……

这是多么可惜啊!他们白白的浪费了自己宝贵的青春!

著名作家魏巍曾说过“青春是美丽的,但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平庸无奇,也可以放射出英雄的火光,可以因虚度而懊悔,也可以用结结实实的步子,走到辉煌壮丽的成年。”魏巍的话值得让人联想,我们的青春又会怎样度过呢?

也许我们会过得平庸无奇,也许会过得辉煌灿烂……但一些有志的名人他们绝对过了一个令自己难忘的青春。

桥梁专家茅以升出生在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7岁入小学,10岁上中学,15岁进大学。他学习十分刻苦,在图书馆收集资料近千万字,有两百本读书笔记,能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的100位,每次考试都获全班第一名……

就是茅以升那时的刻苦学习才会有他如此伟大的成就啊!

有一首歌唱得好“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相信只要我们好好把握好青春的岁月,我的美丽未来将不是梦。

我的老师魏巍范文9

义、孝、悌诸品质,致使尧禅天子位于舜。 其说可先秦诸子“禅让说”特别是儒、墨家“禅让

说”做比较研究。

就现存先秦文献所见,对“禅让说”大加鼓吹的是儒家和墨家。以下分别来看《唐虞之道》与儒

家、墨家“禅让说”的异同。

(一)《唐虞之道》与儒家“尧禅舜原因”之比较

《唐虞之道》极力推崇尧舜禅让,谓“唐虞之道”,禅位于贤人而不传其子;盛赞“禅而不传,

圣之盛也”。《唐虞之道》认为:“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也就是说,尧舜禅让的原因在

于尚德,而尧舜禅让的作用在于授贤。这涉及到儒、墨两家“禅让说”的主要内容。

《唐虞之道》所说的“尚德”,有三种含义。其一,选贤以“德”,尧之所以举舜为天子,是因

为“闻舜孝”,“闻舜弟(悌)”,“闻舜慈”,而其又能“忠事帝尧”,具备了儒家所要求的

“君子之德”。其二,授贤有德,尧之所以能做到“禅而不传”,是因为他能“利天下而弗利

也”,此种不以天下为己私的做法,《唐虞之道》谓 “仁之至也”,表现了尧有至上的道德修

为。其三,德化天下,以孝悌慈忠等道德标准选贤授贤,树立一种社会公认的道德价值标准,形

成一种崇尚忠孝悌慈的社会风气,可以德化民众,故《唐虞之道》曰“授贤则民兴教而化乎

道”,并特别强调“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唐虞之道》所强调的是

一种由内而外、修身尚德而教化天下的治世措施。它从这一角度解释尧举舜,谓尧“闻舜孝,知

其能养天下之老也;闻舜弟(悌),知其能嗣天下之长也;闻舜慈乎弟为民主

也”,故而“禅天下而授之”,认为尧举舜,不仅仅因为舜是有德的贤人,更重要的是尧觉得舜

为天子之后,能够把他在家中的孝悌慈等懿行推行到天下,定能善待天下之人;从而使舜在家庭

中制造的这种道德风尚推行于天下,而在全天下形成尚德的社会风气,以达到天下大治,“正其

身然后正世,圣道备嘻”。

这种修己之德、推及家人、然后形成社会风尚、达到天下大治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社会治理措施,与孔子及其弟子门人提倡的社会治理模式相同, 但却与《论语》所载尧选舜为

天子的原因不同。由现存先秦文献看,对尧舜禅让甚为推崇的是儒家。《论语•尧曰》有云: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此

“天之历数在尔躬”,即言“天之历数”已降临到你身上;只有这样诂释,以下尧嘱舜行政时

“允执其中”、否则“四海困穷”、便会“天禄永终”而失天下,才可解释。由此可见,此文诸

语分明是禅位时才说的话。汉人正是这样认识的。《史记•历书》云“(尧)年耆禅舜,申戒文

祖云‘天之历数在尔躬’”。 何晏《论语集解》:“天之历数在尔躬……言天位之列次当在汝

身”。汉人的这种解释当本于孟子。《孟子•万章上》载孟子答万章所问尧有否“以天下与舜”

时,断然言舜得天下为“天与之”,并解释说天子只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故应

是天将天下授舜,而非尧以天下与舜,即言舜受尧禅位而得天下是天命所致。孟子是孔子之孙子

思的学生,颇以继承孔学真意自居(见《荀子•解蔽》)。故孟子此语,应是《尧曰》章上述文

字的最好注脚。依此注脚,《尧曰》章认为尧之所以选中舜接班为天子的原因是“天之历数在尔

躬”,尧禅天子位于舜的原因是“天命”所致。那么,《尧曰》章所反映的应是“禅让天命

说”,故邢昺《疏》云“‘天之历数在尔躬’者,此下是尧命舜以天命之辞也”。由此可言,

“禅让天命说”应是孟子在世前已存有的学说。 以得孔子真传而自居的孟子曾说:“孔子曰:

‘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意一也。’” 在那个论辩訾应甚为激烈的时代,孟子此言必有

所本,不至凭空伪造孔子语而被论敌抓住把柄。依此,“《尧曰》章晚出说”并不可信,孟子之

前的儒家大师或者就是孔子确曾说过“尧舜禅让”之类的话,孟子之前的儒家大师或者就是孔子

确信古有“禅让天下”之举。

这一点,我们在《论语》中也可找到某些佐证:由上引《论语•为政》言可见,孔子及其弟子清

楚地知道王朝是更替的、夏商周都不能永远占有天命;那么王朝更替方式又是什么呢?孔子反对

战争,曾因卫灵公问战阵而离卫(《论语•卫灵公》),曾赞南宫适反羿等武夫尚战(《论语•宪

问》),赞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同上),赞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为

“至德”(《论语•泰伯》),这都明确地表现出孔子反对战争争夺、反对以“革命”手段改朝

换代的态度;孔子又大赞泰伯“三以天下让”“其可谓至德”(同上),明确地表现出孔子赞成

以“让”来改朝换代。顾颉刚先生为了证成孔子无禅让说,谓泰伯“让天下”为“礼让”而不是

“禅让”。但我们说“礼让”也好,“禅让”也好,都是按照旧有承继观念应当自己继位,而按

照另外的信念把天下让给别人,其实质是一样的;孔子反对“革命”、赞成“让天下”是无疑

的。出于这种观念,孔子才盛赞“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论语•泰伯》),何晏

《论语集解》:“美舜、禹也,言己不与求天下而得之”;孔子才盛赞“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

乎!唯天为大,为尧则之”(《论语•泰伯》),曹睿《葬汉献帝诏》曰“仲尼盛赞尧舜巍巍荡

荡之功者,以为禅代乃大圣之懿事也”(《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松之注引)。由上可说,孔

子是赞成“从天命而让天下”的,孔子或弟子门人确实像孟子所言那样说过“尧舜禅让”之类的

话,《尧曰》章载尧舜禅让之言不当晚出。

又,在孔子及弟子门人那里,天命观念还是相当浓烈的。除了“天之历数在尔躬”的天命禅让观

念外,由《论语》所载看,孔子论述过“文运天命”的观念 ,论述过“圣世天命”的观念 ;孔

子的学生也在孔子影响下形成了“圣人天命”的观念 ,形成了“富贵天命”的观念 。这种种天

命观念,都来源于原始宗教之“国神教”阶段的天帝崇拜, 来源于夏末殷初以来的“天命人主”

学说。所以我们说,孔子或弟子门人确有“天命禅让”观念。

以继承孔学正统而自居的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禅让”观念,并特别强调了“天与之”的天命

观念,《孟子•萬章上》载:“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

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这就把“天命禅让”观念中的

“天命”强调到了极至。

但战国末年的儒家大师荀子讲“制天命而用之”而反对“天命”观念,所以在今存《荀子》文中

也找不到这种“天命”笼罩下的禅让论说。并且,《韩非子•难三》中还记载“燕子哙贤子之而

非孙卿,故身死为僇”。韩非是荀子的学生,其记老师的相关事件应有一定可信度。据《史记•

燕召公世家》,燕王哙曾听从鹿毛寿之议,让国于贤相子之,引发国内打乱,齐人乘机破燕,成

为战国时期实践禅让的失败事件。 燕王哙“贤子之”而行禅让;那么其“非孙卿”是否因荀卿有

非禅让之论呢?今天已难考究。

总之,《唐虞之道》与孔孟等先秦儒家大师虽然都鼓吹“尧舜禅让”,但就尧之所以禅天子位于

舜的原因,《唐虞之道》主“尧因舜有德可推德以化天下”,而孔孟等主“尧因天命降临到舜身

上”。其原因大异,《唐虞之道》的作者不应是孔孟及其弟子门人等类儒家之徒。

(二)《唐虞之道》与墨家“尧舜禅让作用”之比较

《唐虞之道》除主“禅让尚德以化天下”外,还主“禅让尚贤”。它所说的尚贤,从执政者角度

言,是保证政权传递到贤人手中,这便需要访查,需要考验。《唐虞之道》曰:“古者尧之与舜

也,闻舜孝,知其能养天下之老也;闻舜弟,知其能嗣天下之长也;闻舜慈乎弟为

民主也。”此三“闻”,即包含了访查和考验诸过程。此与《尚书•尧典》记载可以互参:“帝

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

舜。’帝曰:‘俞,予聞。如何?’岳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

格奸。’帝曰:‘我其試哉。’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帝曰:‘欽

哉!’” 《史记•五帝本纪》对此记载发挥解说:“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

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

舜行不迷。尧以为圣。” 圣王择贤而试之以人力,却不求之于神灵启示,这可能是春秋出现“人

本思潮”后才流行的观念。

授贤,从政治思想发展的角度言,应是“贤人政治说”成熟后才出现的言论,它可与墨家的某些

论说相互参照。《墨子•尚贤上》载墨子曰:“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

则国家之治溥。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故墨子强调曰:“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从学术承传上讲,墨子的尧舜禅让说来自孔子而有所发展,这一发展主要表现在论述禅让原因

时,改孔子等人的“禅让天命说”而为“禅让尚贤说”。《墨子》在讲述尧舜禅让时,是把它作

为古圣王为政时“列德而尚贤”的例证来使用的(《墨子•尚贤》上中下)。《墨子•尚贤下》曾

记古传说曰“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而被尧立为天子;《史记•五帝本

纪》所记与此相同但更为详赡:“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

滨,河滨之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其贤名远扬,故在尧命举贤

时,“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而舜确实贤能,在尧试验他时,能做到“五典能

从”,“百官时序”,“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史记•五帝本纪》),此亦即《墨子•尚贤上》

所说的尧授舜政而“天下平”;《墨子•尚贤下》所记,《史记•五帝本纪》所记,当是同一传说

的不同记载。由此可知尧之所以举舜为天子,是因为舜之贤德可以服众。《墨子》举此例之意亦

在于说明,贤德者应居上位,平民有德亦可为天子。这与《墨子》“十论”中的“尚贤”主张是

一致的。《墨子》主张“尚贤事能为政”,“尚贤者政之本也” (《尚贤上》);主张“大人之

务,将在于众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之

以令”(同上);其具体措施是:选其国之贤者立为政长,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三公,直至 “选

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尚同上》)。连天子都可选、可立,唯看其是否“贤”。

“贤”与否,是《墨子》选贤任能的唯一标准,选政长如此,选三公如此,选天子亦如此;不问

他血缘是否高贵,不问他原先是否富贵,“举义不辟贫贱” (《尚贤上》)。墨子接过孔子等的

“禅让说”,依据自家政治理想的需要加以改造,已完全抛弃了“天命”观念,改变成纯粹的

“禅让尚贤说”。这点,与《唐虞之道》的禅让“禅让尚贤”说相同。

但是,墨家的“禅让说”与《唐虞之道》的“禅让说”又有所不同。《唐虞之道》提出:实施禅

让首先由当位的天子动此议而发现人才、考验人才,然后决定是否禅位于此人。《唐虞之道》

曰:“古者尧之与舜也,闻舜孝,知其能养天下之老也;闻舜弟,知其能嗣天下之长也;闻舜慈

乎弟,为民主也。”言尧有禅天子位的念头后,“闻舜……闻舜……闻舜……”做

种种考察后,才决定禅天子位于舜的。在禅让的整个过程中当位天子尧始终是事件的主动者与决

策者。这是禅让中的“长官授贤”说。而墨家禅让,鼓吹“以民选贤”,而不是“长官授贤”。

《墨子•尚同上》:“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

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

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候国君。诸候国君

既已立。以其力焉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由此可见,《唐虞之道》的

作者也不属于墨家派别。

(三)几点启示

由以上《唐与之道》“禅让说”与儒、墨“禅让说”之比较,得以下几点启示:

其一,《唐虞之道》作者派别问题。由上论所见,《唐虞之道》的作者,既不属于热衷鼓吹禅让

的孔孟等儒家派别,也不属于试图实施禅让的墨家派别,其作者学派归属于哪一家呢?上面分析

过,《唐虞之道》在论述尧之所以禅天子位于舜,是因舜有德行能服众,而不是因“天命”降临

到舜头上,这点同于墨家而异于儒家;《唐虞之道》在论述尧禅天子位于舜的过程时,将由尧

“闻”舜孝、慈、悌等德行,故而禅位,而不是由民选,这点同于儒家而异于墨家。另外,《唐

虞之道》还讲“夫圣人上事天,教民有尊也;下事地,教民有亲也;时事山川,教民有敬也;亲

事祖庙,教民孝也;大教之中,天子亲齿,教民弟也。”主“尊亲敬孝悌”是顺从天地自然法则

而来,这又与黄帝学派的某些学说相似。《管子•五行》:“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

常而察于地利,得苍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

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之至也。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大常察乎地利,故使为廪

者;苍龙辩乎东方,故使为工师;祝融辩乎南方,故使为司徒;大封辩于西方,故使为司马;后

土辩乎北方,故使为李。” 黄帝的政治体制是顺从天地四方之自然法则而设立的。与此可相参

者,是《管子•禁藏》所论:“夫为国之本,得天时而为经,……故春仁、夏忠、秋急、冬闭。

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内无烦扰之政,外无强敌之

患。” 另外,今存《鬼谷子》中的残篇《持枢》有曰:“……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

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古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不可干而

逆之。逆之者,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从内容比照来讲,《持枢》所论亦当是黄

帝学派的“从天而治”学说。可与《唐虞之道》的“尊亲敬孝悌”是顺从天地自然法则而来相互

参照。

从这些比较可见,《唐虞之道》的作者应是受儒家、墨家和黄帝学派诸学说综合影响的一位学

者。

其二,《唐虞之道》的社会影响问题。《唐虞之道》所鼓吹的“禅让说”,在战国时期发生过什

么样的社会影响呢?战国中期,“禅让说”曾产生过很大影响,特别是在魏国、燕国都曾产生过

实际影响。魏惠王曾欲传国于惠施(见《吕氏春秋•不屈》),魏将公孙衍曾鼓动史举游说魏襄

王禅位于魏相张仪(见《战国策•魏策二》);燕王哙曾听从鹿毛寿之劝,让国于子之(见《战

国策•燕策一》、《史记•燕世家》)。但无论是鼓吹禅让者也好,还是实施禅让者也好,他们立

论的基点都不是旧有的“天命转移”,而是立足于“贤义”、“声名”等道德准则,着眼于“获

贤名”:《吕氏春秋•不屈》评魏惠王欲传国于惠施时说“惠王谓惠子曰‘古之有国者,必贤者

也’;夫受而贤者舜也,是欲惠子之为舜也;夫辞而贤者许由也,是惠子欲为许由也;传而贤者

尧也,是惠王欲为尧也”;公孙衍鼓动史举游说的理由也是“王让先生(指张仪——引者注)以

国,王为尧、舜矣;而先生弗受,亦许由也”(《战国策•魏策二》);鹿毛寿劝燕王哙让国的

理由也同样是“人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今王以国让相子之……是王与尧同行也”

(见《战国策•燕策一》)。在争于力的战国中后期,禅让同其他政治措施一样,已成为获取名

利的权术手段。由此可见,不论是《唐虞之道》的“禅让说”也好,还是儒、墨的“禅让说”也

我的老师魏巍范文10

人的生命,跟季节一样,也有个自然的四季: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命规律。对你对我,对官对民,对富对贫,对男对女,都是一样,也最公开最公平最没有争议。当然,更没有办法拒绝。

人们往往把步入老龄阶段喻为人生之秋。我用亲身的感受说,少年是人生的起步,老年则是人生的高度,是用孩提的欢笑,青春的脚步和中年一串串辛勤的汗水换来的。与可贵的老年比起来,花季不过是一个序曲,青春是一个铺垫,中年是一个短暂的准备过程,而只有到了老年,人生才真正步入了正文。

人生的秋天是成熟的,老年是金色的。古今中外,有不少名人都赞赏这个人生之秋。梁实秋曾说:“人的一生,最值得赞美的时代,是老年时代。因为,老年时代是思想最成熟的时代。”他举了孔子为例证:孔子说他70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萧伯纳也说过“60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人过了60岁照样可以有作为,这种看法是有客观根据的。歌德的名作《浮士德》,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都是老年时的作品。齐白石、张大千等许多艺术家都是年过六十以后才炉火纯青,步入大师的殿堂,令人感到老有所为并非是虚妄的慰藉。

人生的秋天无限好,催人勿忘晚华香。一生未曾虚度,暮秋更不敢轻抛。有许多老人犹如老树发新枝,有着矢志不渝的追求,年老更显才华,使余热生辉,发奋有为。著名军事文学家魏巍71岁(1991年)离开工作岗位,运用他丰富的写作经验,花费6年时间,写成长篇小说《火凤凰》,并在他80岁时汇集出版了400余万字的《魏巍文集》。被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有上千万字的著作,都是他退休以后写成的。84岁的他才开始学电脑,85岁用电脑写作,86岁时开通了“于光远网站”。大书法家、著名学者启功不少有分量的学术著作也都是70岁以后写出来的。著名科学家竺可桢83岁时完成了《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巨著。水稻专家袁隆平70多岁了还在奋力攻关,从事中国超级水稻杂交的研究。由此可见,老年人,虽然失去了春天的鲜艳,但仍拥有金秋的丰盈。

不过,也有些退休老人发出这样那样的叹息:“现在老了,不中用啦”,“我是等死队员了”等等。这种心态很不正常,不但不利于健康,反而还会加速人的衰老进程。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规律,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人老心莫老,老年人要用一颗不老的心去对待晚年,花甲不是黄昏的末日,要把它当成新的起点和新的征程。老年不是衰落期,不是停步期。老年是生命旅途中继续前进的新阶段,是人生金灿灿的季节。

“莫道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它意味丰满充实,老人们应以淡泊的心理,健康的情绪去品味人生之秋,以期惜时如金,可学可为,可轻可重,可出可入,可庄可谐。到了人生之秋,尝遍了社会的各类滋味,看尽变幻风云之后,悟透“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五欲已消诸念息”(白居易),一切的一切由坡一语道破:“身无病,心无忧,乃人生至乐。”

“莫叹阳春美景过,更有红枫染秋山”。愿这句诗时时鼓励老人们珍惜人生之秋,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我的老师魏巍范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

课堂导入的重要作用在于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学习思维,最大限度上激发他们对具体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以及求知欲望,促使其在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快速且有效地进入具体知识点的学习活动之中。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初中语文的课堂导入呢?以下,我谨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初中语文常用的导入方法进行总结与归纳。

一、设置疑问,巧妙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更是直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利用疑问展开教学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为此,我们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语文课伊始向学生巧妙设置一些同具体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疑难问题,以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悬念氛围,在诱发学生产生求知欲望以及探究兴趣的同时促使其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活动之中。

对此,我感受深刻。例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有关“云”的气象谚语,像“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棉花云,雨快临”等等。那么,这些常用语中是否存在一定的科学原理与正确性呢?学完《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你就能清楚地知道其中的奥妙……

如此,借助这一疑问,既为教学内容增添了吸引力与无限魅力,与此同时,更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从而为接下来更好地展开课文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借助轶闻趣事实现新课的灵活导入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这一主观特点在其探索课文教学内容背后蕴含的轶闻趣事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我们初中语文一线教师可以从初中阶段学生的这一独特学习特征出发,在讲解课文之前,有意识、有目的地向他们阐述与讲解一些同具体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轶闻趣事,以此在充分满足其好奇心、扩大其视野范围、丰富其学识见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诱发他们对语文课文的浓厚学习兴趣。

我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就会借助一些轶闻趣事实现新课的巧妙导入。如,在学习施洋生先生《一个都不能少》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经典片段,并向学生讲解了电影女一号魏敏芝的入选经历:《一个都不能少》剧组挑选演员时,最初看中的是魏敏芝的双胞胎妹妹魏敏聪,可魏敏聪很害羞,面对导演唱歌的要求只是一个红着脸一个劲儿地往后躲。这时,站在后面的魏敏芝急了,大声向妹妹说道:“怕什么?你唱,你唱!”魏敏芝的这句话让导演组的副导演注意到了她:“她不敢唱,你敢唱吗?”“那有什么不敢的”,魏敏芝将脸一扬,双手一叉腰,摆好了姿势唱起了《我们的祖国像花园》这首歌曲,在逗得全剧组人哈哈大笑的同时,也让导演张艺谋注意到了她身上同电影女主人公最相像的特征――倔强固执、坚毅与执着。至此,女主角的身份得以顺利敲定。

借助电影演员角色的敲定过程,既充分满足了学生对语文内容轶闻趣事的探究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还借助女演员魏敏芝倔强固执、坚毅与执着的性格特征让学生得以提前对课文主人公形象形成充足的认识与感悟,从而为接下来文章的具体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利用音乐渲染情境,实现新课的巧妙导入

经典的音乐曲目以其优美动人的旋律、富含哲理与感情的歌词带给了人们情感与精神上的双重愉悦与享受。鉴于这一情况,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曲目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以此在有效唤起学生强烈情感共鸣的同时,帮助他们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新知识、新内容的学习活动之中。如,在教学魏巍《我的老师》这篇课文时,我就向学生播放了大陆歌唱家廖昌永先生的经典音乐曲目――《老师,我总是想起你》:每当我有了创造得到荣誉,啊!老师我总是想到了你,想到你慈母的心肠,想到你亲切的教益……小苗儿结出硕果,怎能忘记春风春雨,小花儿吐出芬芳,怎能忘记园丁的培育,啊!亲爱的老师,我怎能忘记你,你时时刻刻常在我心里,常在我,你常在我心里……”

歌曲曲调动听、委婉,旋律过渡自然,恰到好处地契合了学生的心灵情感需求点。如此,便借助这首音乐为学生渲染了一个绝佳的情感情景,促使学生在浑厚的音乐声中更好地感受与领略教师的伟大之爱,进而为实现新课的巧妙导入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

只要我们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结合学生的主观学习情况以及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而适宜的导入方法,相信必能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同时,促使他们快速且有效地融入具体课文的学习活动之中去,从而为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切实提高与完善提供充足的保障。

我的老师魏巍范文12

老师的爱

教过我的教师我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因为我转过许多次学。但是在我脑海最深的老师还是已经教了我三年的陈老师。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还要说,师恩如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 。感谢您,陈老师,因为您传授我们无穷无尽的知识!

老师,是您带领我畅游那奔流不息的长江;是您教会了我划船的秘诀;是您让我饱览的祖国的美好风光;是您让我起死回生,让我重见光明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是您带我领略人世的真谛;是您让我认识了一二三四,是您教会了我读A.B.C.D,是您让我了解了大千世界,是您让我学会了做人的道理。老师,您就是那辛勤的园丁,精心的培养着祖国的花朵;老师,您就是那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的蜡烛。默默地无私奉献而又不求回报!这一切,这一切,都是您,因为有您,我们才能茁壮成长,因为有您,我们才能度过美好的童年,因为在您的陪伴.呵护下,我们才不孤单。您还教导我们:做人要讲诚信,做事都要有恒心,不要半途而废!失败乃成功之母!

陈老师,您还记得吗?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总是把8字倒着写,被您看见了,我不得不偷偷藏起来,生怕被您发现,可后来您还是发现了,于是,您就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教我写字,在您的精心培养下,我习惯把8字正着写了,天长日久,我的书写也越来越美观了,在全校举办的书写比赛中,我获得了第一,那时的我仅仅只有6岁。陈老师,要是没有您的话,也许我的书写不会获得全校第一名,之所以有您,我的书写才更加美观!如果没有您,我就没有今天!陈老师,谢谢您!陈老师,您还记得上二年级的时候吗?学校开运动会,我参加了一个项目——500米长跑。当时您一如既往的鼓励我,您喋喋不休地问道:“孩子,准备好了吗?马上就要开始拉!”我满怀信心地答道:“老师,我准备好拉!”比赛结束了,我得了第三名,当时,我很难过,因为我答应过老师我要跑冠军,但是我失信了,我失声痛哭。陈老师走过来安慰我:“孩子,这次失败了不要紧,还有下一次,虽然你没有得到冠军,但你也没有辜负同学们的希望啊,因为你得了第三名。尽管你得了多少名,但是我们都知道你是下了功夫的!孩子,不要哭了。”老师的这番话深深的感动了我。陈老师,谢谢您这么多年来一直都鼓励我向前驶去。陈老师,您还记得您曾经对我说的一句话吗?——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这句话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上。少年时代的那些美好回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老师,假如我是您手中的那把伞,我愿意为您遮阳挡雨;假如我是您夜晚回家路过的那盏路灯,我愿意为您照亮您回家的路;假如我是您手中的一支笔,我愿意为您消除疲劳,减轻压力!

老师,您为了我们不顾一切,为了我们日夜不眠,您晚上改作业到夜深人静,也不疲倦,但我知道您累了。我们让您操碎了心,我真诚地对您说:“老师,辛苦了!”

老师,我爱您,爱您那无私奉献的精神!感谢您,让我有勇气去伴我自己!老师,我深情地对您说一声:“老师,谢谢您!”

指导教师:魏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