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外发加工

外发加工

时间:2023-05-29 17:24:47

外发加工范文1

合同编号: 甲方提供原材料。

乙方必须使用甲方提供规定的原材料,乙方应在_________ 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将服饰成品交甲方检验合格完成,甲方提供乙方 使用的原材料与实际单耗为标准。

甲方: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

一、委托加工项目 1、委托加工产品:_________ 2、数量:以甲方下单为准 3、单价:_________ 4、交货期限:按乙方接单日起( )天内交货。具体时间以订单为准。 5、甲方提供、商标、吊牌、防伪标识。

二、质量要求及技术标准: 1、乙方严格按照甲方提出的质量要求进行加工,参照【生产通知单、样衣、工艺制单】为标准,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制作出大货样衣,经甲方确认后封样,该样品由甲方保存,方可大货生产。 2、技术标准按照《企业质量问题细则》见附件及国家标准。如企业质量细则标准中有低于国家标准或者与国家标准不符的,按国家标准执行。

三、乙方对质量负责的范围及局限; 1、颜色、尺码规格的确认 2、绣花、印花、、其他特殊工艺的确认 3、裁剪工艺、缝纫工艺、的确认 4、其他质量问题的确认、 5、回修率不能超过 8总生产量,如有超过范围按每件扣款五元。

四、技术资料、图纸提供办法及保密要求 1、甲方提供服装款式、标志图案等纸样的技术资料 2、乙方必须对甲方提供的服装款式、纸样等技术资料进行保密,不得向任何人泄漏任何相关资料,也不得在甲方订单之外利用甲方提供的资料自行加工、销售。 3、未经甲方许可,乙方不得留存服装样品及相关的技术资料五.包装要求及交货地点、运输方式 1、乙方严格按照甲方的要求进行内、外包装及发运包装 2、甲方指定交货地点_________ 3、运输方式为_________运费由_________负担。

六.结算方式:

1、在乙方检验合格交货后,三十天后由乙方提供领料单、合同书、交货清单交给甲方。 2、甲方以银行划转方式与乙方结算。乙方银行帐户为: 银行户名:_________

七、违约责任:

1、乙方必须严格按照双方规定的时间交货,如逾期交货,乙方应向甲方支付价款总值 20的违约金 2、乙方若制造假冒产品,给甲方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赔偿金额为人民币___壹___万元,甲方有权通知相关监督检查部门对其进行处罚

3、乙方由于保管不善,致使甲方提供的原材料及其他物品毁损、灭失的,应当赔偿甲方因此而造成的损失 4、乙方若违反甲方的保密要求,甲方有权要求乙方返还相关资料,并视实际情况要求乙方承担赔偿责任 5、乙方必须严格遵照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及技术指标,未达到质量要求、技术指标,乙方向甲方支付产品报次赔偿金 200成本价, 6、乙方无权销售本合同中涉及的加工产品,如乙方私自销售本合同签订的加工产品,甲方有权解除合同,乙方应当按该批产品总金额的 500支付违约金

7、乙方不得以任何方式或途径与甲方客户直接联系,乙方若有此行为,甲方有权终止加工合同,若由此造成甲方损失,甲方有权追究其违约法律责任。

甲方代表签名:

外发加工范文2

作为产品内分工的典型形式,加工贸易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盛行的贸易方式。目前,在国际贸易的三种形式中,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全球多数跨国公司60%以上的业务都是通过代工生产实现①,少数跨国公司业务完全实行代工生产(张庆霖、苏启林,2010)。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更是为我国奠定“世界工厂”的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自1993年伊始,加工贸易出口额逐步超过一般贸易出口额,到2009年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5869.8亿美元,占外贸出口总额的48.85%。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毋庸置疑的作用,但是社会各界对加工贸易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过,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国内资源、环境和经济转型压力的逐步增大,对加工贸易的争论也愈发激烈(闫国庆等,2009)。即便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各异,仍然有一个共识不容否认,那就是我国的加工贸易利益水平很低,必须加快加工贸易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升级。对于加工贸易升级的动力和机制学术界目前还存在较大分歧,且各种论点普遍缺乏实证支持(Morrisonetal,2006;刘德学、李晓姗,2010)。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两大观点:自动升级论和低端锁定论。

主张加工贸易自动升级论的学者认为,内资企业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国际分工,能够获得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从而产生强烈的“干中学”效应(Gereffi&Humphrey,2005)。跨国公司处于竞争和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鼓励下游各个层次的供应商和分包商加快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张庆霖、苏启林,2010)。因此,加工贸易企业通过各类正式和非正式途径从较高层级的委托方获得知识转移,提高自身能力并改善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从而实现加工贸易的整体升级(Desaietal,2005;Ghodeswar&Vaidyanathan,2008)。认为加工贸易被低端锁定的学者则认为,即使存在明确的正水平溢出的证据,但对多数来自发达经济体的企业在使用企业层次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时,都发现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有负面影响的证据(Holger&Greenaway,2004)。一个原因是,中间品的大规模进口有可能使得关键技术的研发活动变得无利可图,内资企业从而很可能会被“锁定”在那些低端环节,形成新的中心-格局(Cramer,1999;刘志彪,2007),出现所谓“贫困化增长”(刘志彪,2007)。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外资的进入引发了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减少了内资企业的市场份额,使其成本曲线向更高的位置移动,甚至被逐出市场(罗建兵,2010)。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和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代工环节中付出了的高昂成本代价(Grossman&Helpman,2002)。所以,加工贸易的升级主要是依靠外资的溢出效应还是内资企业的研发投入也就无法进行定论。

以分工思想为基础,新贸易理论系统研究了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尤其是对国际产业价值链分工现象进行了充分的说明。除此之外,新贸易理论还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与同样强调技术进步的新增长理论相契合,成为研究和构建国际贸易模型时常用的思路,用以解释国际贸易模式以及贸易利益的动态变化。具体到加工贸易增值率,也已经有不少国内外的学者从技术溢出的角度进行考察(Barney,1996;Lioyd,2004;张明、胡兵,2010),但这些文献或只考虑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或笼统地探讨研发投资的技术带动,从源头上仍然无法判别两者孰重孰轻。基于以上对加工贸易升级机制的争论和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本文运用2000~2008年国内1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②,沿着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思路,从技术内生化的角度探讨我国加工贸易的升级问题。通过同时控制外资进入和内资研发来比较分析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挤出效应和内资企业的研发投入对加工贸易升级的影响。

二、数据、变量和模型

(一)数据来源

加工贸易数据来源于商务部网站和各省(市、区)历年的统计年鉴,研发投入、工业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外贸进出口额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含有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和三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据,本文采取在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中扣除三资大中型工业企业部分的办法,以便得到内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相关所需数据(沈坤荣、孙文杰,2009;詹宇波等,2010)。

(二)变量

1.被解释变量。

本文选用加工贸易增值率(PTVR)反映加工贸易的升级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加工贸易增值率③的高低,不仅反映加工贸易在我国境内加工链条的长短,而且反映我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和层次,影响到我国贸易利益的获得(张明、胡兵,2010)。所采用的计量方法为加工贸易顺差额与加工贸易进口额的比例。

2.解释变量。

(1)加工贸易粘性效应(PTVR_1)。加工贸易是一种典型的订单经济,只从事产业链中加工制造活动,短期内基本不具备向其他环节转移的可能性,因此存在着很强的粘性。为了考察加工贸易的粘性效应,即上一年加工贸易增值率对当年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影响,本文采用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的形式来反映这种时间上的滞后性。

(2)内资研发投入(RD):内资的研发投入可以从R&D投入的经费和人员数量来衡量。对于R&D活动来说,人员投入的质量差异对科技活动来说十分明显,但却无法量化,因此,本文实证模型中被解释变量采用的是中国内资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来衡量,反映各省份自身具备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由于统计数据中并没有包含内资企业的研发投入额,本文采取的是《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经费减去大中型三资工业企业的R&D经费。

(3)外资规模(FDI):以大中型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大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反映各省份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并由此产生的相应的溢出效应或挤出效应。

(4)对外贸易规模(FTS):以外贸进出口总额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反映规模经济对加工贸易升级的影响。根据新贸易理论的观点,规模报酬是贸易利益的根源(Krugman,1980),外贸规模应该对加工贸易增值率有积极影响。

(三)模型设定

本文考察的是外资技术溢出与内资研发投入对加工贸易升级的效应,结合Kim(2000)、林毅夫和刘志强(2000)等人的研究思路,考虑如下动态面板模型:其中表示省份i第t年的加工贸易增值率;为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表示省份i第t年的内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表示省份i第t年的外资规模;表示省份i第t年的对外贸易规模。此外,表示省份固定效应,是一个不随省份变化而变化的变量;解释了所有未被包括在回归模型中而与时间有关的效应,用以控制各省份共同面临的宏观环境,这一点对分析非常重要,因为我国的加工贸易受到宏观政策环境的影响,如果不考虑随时间变化的宏观时序因素,实证的结果就可能出现偏差。是随机误差项。已有众多研究的结果表明,外资既存在溢出效益,同时也存在挤出效应。因此,在方程(1)的基础上引入中心化后的RD和FDI交叉乘积项来反映外资的不同效应及其对内资RD的影响。由此得到:在方程(2)构建RD和FDI的交叉乘积项后,新的β2表示的是内资研发投入对加工贸易升级的效应,β3则不再是外资的溢出效应,而是被分解成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两个部分,β3变成纯粹的挤出效应,γ则是溢出效应。同时,γ还同时表示内资企业R&D对外资溢出的吸收能力。如果γ不显著,表明内资企业R&D吸收能力弱,没有通过R&D途径吸收内含在外资中的先进技术,外资技术溢出不明显;如果为正,表示内资企业R&D吸收能力强,外资技术溢出明显;如果为负,则表明内资企业R&D吸收能力弱,不仅没有吸收外资的先进技术,反而产生了逆向的技术扩散,抑制了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詹宇波等,2010)。

在面板数据分析中,可以采用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其中,固定效应模型的面板数据分析不但可以扩大样本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控制省份固定效应和年份固定效应(陈春良、易君健,2009)。不同省份之间存在着诸如区位优势、政策条件等不可观测的异质性特征,而这些特征恰恰都是影响加工贸易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近年来一直处于摇摆状态,可能会造成不同年度之间数据的波动。因此,如果没有控制省份和年份固定效应将可能受到遗漏变量问题和测定性误差问题的影响,从而造成“伪回归”。但是,对于动态面板数据的估计更一般是采用一阶差分广义矩估计方法(FirstDifferenceGMM,Dif-GMM)或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ystemGMM,Sys-GMM),这是因为无论Dif-GMM还是Sys-GMM都能在含有滞后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内生性的情况下得到一致估计,但是Sys-GMM需要更多的工具变量,更适合于大样本数据。为了估计结果的稳健,本文采用了截面加权(Cross-sectionWeights)的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的Dif-GMM估计。在Dif-GMM估计中选择了所有解释变量滞后1~2期的值作为工具变量,其中工具变量的选择的有效性通过Sargan检验来确定。

三、估计结果与分析

对方程(1)和(2)依次加入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详见表2,Hausman检验与Sargan检验的结果分别证实了两种估计方法中固定效应的存在性和工具变量选择的有效性,接受差分方程中误差项一阶序列相关、二阶序列不相关的假设,模型的估计结果是可以被接受的。其中模型(1)~(2)列为固定效应估计结果,(3)~(4)列为Dif-GMM估计结果。两种回归方法在系数大小与符号上均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因此可以认为估计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但由于固定效应进行动态面板估计可能无法很好解决内生性问题,得到的估计结果是有偏误的,我们接受Dif-GMM估计结果并进行分析。

(一)外资进入、内资研发与加工贸易升级的总体考察为了分析我国加工贸易升级决定因素的总体印象,我们首先分析模型(3)的估计结果。

1.外资进入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从总体上来看,外资的进入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升级。据此可以判断,外资的进入存在技术溢出效应,这与绝大多数文献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是因为,跨国公司将生产工序环节和零配组件生产外包,产生技术溢出的横向和纵向联动效应,如国内加工贸易企业为了满足跨国公司对委托生产产品的质量要要求,主动学习和追赶引进技术;或通过跨国公司直接的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能等(齐兰,2009)。我国多年的实践结果也证明,被全球大买家“抓住”的中国本土代工企业,在产业链的低端经历了快速的学习过程,表现为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的周期不断降低(刘志彪,2007)。

2.内资研发投入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内资企业的研发投入对加工贸易的升级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内资企业在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全球分工的过程中依靠较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实现产业升级也已经被昔日的“亚洲四小龙”国家或地区证实。

3.滞后一期的加工贸易增值率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加工贸易存在事实上的粘性效应。作为一种订单经济,上一年加工贸易增值率对当年加工贸易增值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外贸规模在10%的水平下并不显著,但结果也表明外贸规模对加工贸易的升级具有可能的正向作用。说明具有一定规模的外贸进出口有助于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升级,这与一般理论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或产业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动力是相符的。

(二)外资进入与内资研发在加工贸易升级中的机制

模型(3)只是从总体上考察了外资进入、内资研发对加工贸易升级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考察二者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引入了外资进入与内资研发的交叉项,实证结果见模型(4),估计结果表明:

1.外资的进入对加工贸易的升级存在挤出效应。在引入外资进入与内资研发交叉项的模型(4)中,外资进入的系数由之前的正值变为负值,并且在1%水平下显著。我们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在控制了外资进入和研发内资的作用后,单纯的外资进入对内资企业产生了市场竞争效应,从而抑制了国内加工贸易的升级。这也正是学术界普遍诟病国内长期以来实行加工贸易方式的原因所在,本文的实证结果确实证明了控制着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委托商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阻止技术的外溢,防止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2.外资进入与内资研发的交叉项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并且系数高达0.359,远远大于外资的挤出效应,表明内资企业的研发对吸收外资的技术溢出具有良好的作用,从而间接促进加工贸易的升级。据此,可以判断外资的进入从总体上来说是利大于弊。

3.内资企业研发投入对加工贸易升级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是研发投入有助于加强对外资技术溢出的吸收,二是研发投入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在模型(4)中,在控制了单纯外资及外资与内资研发交叉项后,单纯的内资研发系数依然为正,并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内资研发不仅通过吸收外资的技术溢出促进加工贸易升级,其本身也会对加工贸易的升级产生正向作用。但是比较内资研发的两条途径后可以发现,内资研发投入对外资技术溢出的吸收效应明显大于自身创新能力提高的效应,说明我国内资加工贸易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在技术创新方面对外资存在严重的依赖和模仿。这与世界银行(2007)研究结论具有相似之处:东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经济体中,依靠进口资本设备作为技术创新来源的企业,比通过其他方法进行创新的企业多3~4倍。这个实证结果充分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形成过程及其升级本质上是外资导向性,这与郑京海等(2008)、张庆霖等(2010)研究的观点是一致的。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和政策涵义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外资进入存在挤出效应和溢出效应两方面的作用,但从总体上来看,外资对加工贸易的升级是利大于弊;内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提高有助于加工贸易的升级,但是与研发投入带来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相比,来自于对外资先进技术的吸收效应明显更大,反映出内资加工贸易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被动和模仿。除此之外,外贸规模的壮大也有利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因此,其重要的政策涵义是,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关键因素在于提高研发强度和进行技术创新,其意义在于一方面提高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强对外资技术溢出的吸收。

(二)政策建议

1.建立基于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加工贸易升级模式。基于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加工贸易升级主要模式可以归纳为:(1)技术跨越型,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学习和技术累积,实现OEMODMOBM的发展路径或是OEM-ODM-OBM共存的混合发展模式,从而带来自主研发技术与产品的跨越式发展;(2)技术嫁接型,从事多类技术相关产品贴牌生产的企业,借由自己的技术力量,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实现技术的成功嫁接,形成自有产品和品牌;(3)设备改造型,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升级,加强节能环保,生产自有品牌产品;(4)传统升级型,在本地特有的原材料、独特的产品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做精做强,提升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层次,打造知名品牌;(5)品牌带动型,借助节能环保、体育健身、传统文化等概念,推出地方特色的自主品牌,带动相应产品和配套产业的转型升级;(6)产品置换型,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置换生产节约型、环保型同类产品。

2.落实提高加工贸易企业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从优化现有加工贸易存量的目标来看,可以通过“六换”的手段提高创新能力:(1)换“芯”,引导企业抢占产业的核心环节和进行数字化改造,开发先进高端和进口替代的产品和装备;(2)换“线”,引导企业优化设备工艺生产线,提高生产的规模和效率;(3)换“料”,引导企业开发和应用新材料替代传统材料,降低产品的成本和提高产品的质量;(4)换“方”,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的技术参数,优化产品的结构;(5)换“品”,引导企业研发生产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强的新产品;(6)换“牌”,引导企业提高品牌建设意愿,创建自有品牌。

外发加工范文3

省外事、侨务和旅游部门的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外事、侨务、旅游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以“实现一个确保,打牢两个基础,实施七推进七提升”为重点,大力推进外事侨务工作和旅游经济加快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上半年实现旅游收入50.57亿元,接待旅客598.53万人次,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0.29%17%,年是实施“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外事侨务旅游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旅游服务业增加值186.8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现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重大旅游项目有序推进

经市规委会审查通过。配合相关部门完成了国际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研究》为我市一系列重大旅游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1完成卧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配合市规划部门完成《卧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概念性总体规划》编制。

公司已投入0万元,2配合完成项目建设规划设计和开工准备工作。一是配合业主完成“文化旅游投资开发公司”登记注册工作。完成63亩项目苗圃基地建设;二是组织召开了盐湖养生旅游规划研讨会”邀请了10名国内知名的旅游规划专家,指导项目业主开展项目规划设计;三是完成了项目规划设计第三阶段方案,形成了项目规划设计最终成果;四是项目核准和备案准备工作有序进行,预计7-8月可完成项目立项;五是基本完成项目一期土地1000亩的拆迁和搬迁;六是制定了项目名称公开征集方案,待项目开工时组织实施。

成立项目招商评定委员会工作方案。3制定彩灯大世界项目方案。一是制定了中国彩灯大世界项目招商方案》并按照政府常务会议精神作了进一步修订;二是重新修订完成了中国彩灯大世界项目招商说明书》并与恒宇实业公司、旅游集团、等10家投资意向企业进行了洽谈;三是收集整理了投资商对项目选址、建设内容、用地规模和供地方式、项目建设要求、招商扶持政策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掌握了规划红线范围内农户、人口、拆迁面积等情况;三是开展东北区域、青龙湖区域地形测绘;四是重点与置业公司、集团进行了项目合作谈判。4完成公园项目招商说明书。一是制订了项目招商说明书》及《项目运营测算报告》并上报市政府;二是对项目选址区规划用地2000亩范围作了调查摸底。

500平方米房屋及土地使用权赎回工作全部完成法定程序。二是原饭店“名门会所”租赁合同解除工作进展顺利,5饭店改造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一是提前完成原饭店“乌江鱼”房产回购。现已完成《解除租赁合同协议》签订、资产评估、补偿金额协商等工作。三是原饭店内职工临时宿舍搬迁工作进展顺利,除一户职工因房源未落实暂不能搬迁外,其余职工已全部完成搬迁。

融合生态旅游、民俗文化,6大力推进江姐故里旅游开发。以红色旅游为主。加强江姐故里旅游景观打造,恢复建设了江姐故居、邓萍故居、民俗馆、永和大学堂,新建了江姐故居到邓萍故居公路和一批旅游接待基础设施,基本形成了江姐故里旅游环线,举办了首届红色文化教育旅游节,推出了重游经典红色旅游景区活动,收到良好效果。

二)城市旅游形象有效提升。

冬季旅游(宣传月促销活动、天府闹春”新春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以及旅游网、最爱旅游网、新闻网、旅游网等网站上进行宣传促销;二是成渝高速公路设置了宣传灯会的公益广告,1旅游宣传营销富有成效。一是将第国际恐龙灯会纳入了全省冬季重点旅游产品计划。开通灯会手机短信向游客提供温馨服务;三是设计制作5万份《灯会旅游服务指南》宣传资料,并在市内主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行社、内宜高速路出口处等窗口免费发放宣传;四是举行了灯会新闻会,与、联合宣传旅游和灯会,推出了生态旅游线路和峨眉赏雪-观灯、生态旅游产品;五是邀请了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新闻纪实》栏目到市采访。

促进了3省1市联合设计区域旅游线路产品,2旅游活动丰富多彩。

三)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提高旅游行业服务质量。一是开展了2010年度旅行社等级复核和导游年审及培训工作,1加强旅行社及导游管理。四家二级旅行社通过年度复核,131名导游员参加了年审。其中64名导游员通过2010年度年审,67名导游暂缓通过;二是组织开展了旅行社信息化管理培训,完成了旅行社、旅行社分社、服务网点基本信息库的建设;三是完成旅行社质量保证金补缴;四是新成立了恒信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分社和环球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分社,办理了中国旅行社分社的变更申请;五是组织了高、中级导游员等级考试;六是组织参加第三届全国红色旅游导游员电视网络大赛。

提高酒店服务水平。一是加强了檀木林城市名人酒店提升服务质量的工作指导,2加强星级饭店指导。全力做好申报五星级酒店评定工作;二是组织参加了中国国际旅游服装服饰赛博会,汇东大酒店在省级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并代表省酒店行业参加全国比赛荣获优秀奖,市外事侨务旅游局获省优秀组织奖;三是组织汇东大酒店参加全省第一届“地方旅游特色菜”大赛,以“盐帮菜”主题,荣获“地方旅游特色菜”团体银奖、最佳造型奖、最佳创意奖,并获凉菜、面点、金牌菜等单项奖,市外事侨务旅游局获大赛组织奖;四是新建和改建了英祥锦江国际大酒店和富华大酒店;五是组织参加星级饭店新标准片区培训,组织召开了高星级酒店总经理联系会。

启动片区资产整合。制定了片区资产重组方案,3积极推进企业改制重组。市政府常务会审查并原则同意了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关于实施饭店资产重组改造方案的请示》将饭店宣告破产时的建筑物、乌江鱼馆营业用房、工行分行废弃金库及幼儿园和原饭店14间营业用房所涉及的土地及地上附着物等统一进行重组改造和资产处置。明确了饭店资产重组改造所需回购、补偿、拆迁资金由市里筹措解决。落实了人员,明确了责任,开始了启动。组织制定了片区重组改造工作任务分解表,细化了重组改造工作任务。

提高指导科学发展能力。一是完成了节假日旅游统计及年报、服务业统计监测年报工作,4加强旅游经济统计。下达了年区县旅游指标目标任务;二是组织了星级饭店、旅行社、景区景点开展网上月报、季报和年报工作,报送率100%三是完成了旅游企事业单位文化产业统计名录的录入和上报;四是召开了星级饭店、旅行社、A级景区旅游财务信息工作会;五是完成了星级饭店节能降耗工作目标任务。

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加强了服务标准评定和指导工作。完成了荣县大佛文化旅游区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指导了江姐故居红色旅游景区创部级景区工作,加强了皮革城创5A级特色旅游商品购物点的指导,评定了沿滩区乡同心园大酒店为四星级农家乐,沿滩区卫坪加林农家乐等八家三星级农家乐;二是完成了十佳服务明星”和第二届市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活动;三是开展了文明诚信建设示范单位”和“文明诚信建设标兵”评选和“青年文明号创先争优服务月”活动;四是开展了市第三期乡村旅游适用人才培训,5加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培训各类乡村旅游适用人才人。

深入开展旅游市场综合整治。一是加强与市执法部门配合,6严格旅游执法。积极开展了旅游市场综合整治行动,对危害旅游市场稳定的欺客宰客、低价竞争、非法经营和超范围经营以及“黑车”黑导”等违规行为进行有力整治。二是强化旅游安全和旅游合同监管,加强旅游包车检查力度,建立旅游包车安全使用奖励制度,加强了交通集散地、旅游节庆活动场所、星级酒店、A级景区、旅游餐饮场所安全监管,定期开展旅游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年来无重特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旅行社、景区等涉旅企业安全应急施救培训,共培训各类人员名。三是及时传达“迎接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考核检查”会议精神,制定了年开展“绿盾行动IIV专项治理行动方案。四是受理5起旅游投诉,协调旅行社赔偿游客的违约损失8000余元。五是开展打击港澳境外“”对旅游团队的不法宣传。六是完善了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关于规范旅游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的实施办法》

四)外事管理、友好交流加强。

细化了公款出国(境)旅游治理方案,1因公出国管理不断加强。认真贯彻落实严禁公款出国旅游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完善了市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手续办理程序,完成了党政干部出国计划的申报及批复工作。严格审批因公出国,上半年共审批我市因公出国团组及人员26批44人次。其中:自组团9个23人次;党政干部17人,县处级党政干部9人,厅级干部2人。开展了因公出国(境)手续办理培训,加强对因公出国团组的行前教育和证照的管理,行前教育和护照回收率达到100%无违反外事纪律的情况发生。

出台了关于应对外国记者采访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和《关于贯彻实施“外国记者在川采访”实施细则》转发了外交部关于应对境外媒体采访协调会议纪要事”加强了外国记者来我市采访的管理,2涉外管理水平有效提升。按照“省维稳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召开了全市“境外非政府组织和外国记者来我市采访管理工作会”贯彻落实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工作的意见》协调了锦湖石化有限公司(中韩合资)给当地周边居民造成的污染以及赔付不到位引起纠纷的事项,化解了矛盾,加强了与韩国驻总领事馆的沟通与协调。开展了常驻我市的38名外籍人员的排查,掌握了外籍人员在市的情况。

分别来自澳大利亚、印度、德国、以色列、日本、韩国、巴基斯坦、俄罗斯、斯里兰卡、英国和美国11个国家的44位外国嘉宾。这是外宾参加历届灯会开幕式以来国家最广、级别最高、人数最多的一次,3对外交流与服务得到加强。积极邀请到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芮捷锐、德国驻总领事蒙多夫、副总领事施可雅、斯里兰卡驻馆长领事苏木杜、韩国驻领事金载千、美国生命大学国际部主任约翰.道恩斯、俄罗斯亚历山大文化交流中心总经理宋立新和香格里拉酒店及日本商工俱乐部部长助理中泽直美以及在市一医院、塞维斯、华西能源的外国专家和实习学生等外宾参加灯会开幕式。实现了外宾参加灯会开幕式的新突破。进一步加强了对外交流与服务,选派了两名公务员赴固城郡为期3个月研修。协助市卫生局和区政府接待“艾滋病全球基金/中英艾滋病策略项目评估团”配合出入境管理部门召开涉外企事业登记暨信誉评议工作会。开展了外事接待工作业务培训。

五)侨务工作快速推进。

外发加工范文4

乙方(加工方):_____________ 签定地点:_____________

现经双方友好协商,特制定以下协议:

一、签定时间:_____ 年__ 月__ 日 交货地点:_____________

制单 款号 货品 名称 数量 货期 单价 每 件 成本价 备注

二、甲方以下达“生产加工制单”方式委托加工,明确委托加工服装的款式、数量、货期、及提供OK样板、工艺制作要求和质量标准,经双方认可,即为合同的组成部分,具有与合同同等法律效力。如在生产中途需要改板或在其它特别需求等,必须有书面通知。

三、乙方负责每款生产加工单的双程运输费用。缝纫线由___方提供,其费用由___方承担。线的供应商:______线价:_______________

四、乙方需对甲方提供的所有工艺技术资料、实样、唛架及样板等检验确认无错,方可投入生产。若有问题,需及时通知甲方。否则,造成质量的问题及经济损失,由加工方承担。

五、乙方需根据合同要求保质保量生产并如期交货。由于乙方责任造成不能出货,则按此款数量的零售价赔偿,并承担延误客人合同期的违约金。如超期一天按该货品总价的1%扣款,如超期两天按该货品总价的2%扣款,以此类推,如因甲方原因(物料不齐或其它)造成不能按期交货,双方另行定货期,并需签字生效。

六、乙方交货成品数量缺失,以每千件为单位,三件以下按货品的成本价的两倍予以赔偿。三件以上按该货品的成本价加市场零售价的两倍予以赔偿(在加工费中扣除)。

七、大货送甲方做尾部工序的,发现成品油污、跳线、烂孔、抽纱、色差等情况,通知乙方来解决。如乙方不及时来返执或货期紧迫,甲方尾部帮手配片、返执,甲方则扣除乙方返工工时,按每小时3.00元计算,在加工费中扣除。

八、甲方提供每款布料、物料,按制单裁数规定物料损耗计算,超出部分的费用由乙方承担。甲方必须在一定时间内清点来料、核对一切来料并签收。布料、物料如有质量问题不能生产,应及时交予甲方处理。否则造成损失由乙方承担。

九、裁床开裁前负责对布料进行检查。如发现布料有质量问题(含布料短码)及实际用量超过制单用量,应立即通知甲方商量解决办法,双方确定无异后,方可开裁。

十、甲方如代乙方做以下工序需计还成本:凤眼0.1元/粒,钮门0.025元/粒,打枣0.018元/粒,剪线0.2元/件。

十一、结算方式:按甲方实际出货数量结算,5‰可接受次品视情况而定(最多按单价半计),超次品按成本价扣回。此月出的货待下月25号至30号结算,如有特殊情况会另行通知。

十二、甲乙双方应本着精诚合作的态度,如因合同或其它产生争议,协商不成,双方可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解决。

十三、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合同由双方代表签字这日起生效。

甲方(供应方):_____________ 乙方(加工方):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权代表:__________________ 公司盖章:___________________

外发加工范文5

    当国内有些军工企业还在疲于转换机制和扭亏为盈时,周边环境已经推着这些企业必须迈出新的步伐,在加快军工企业改革的同时,适时地研究和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在不可避免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调整国内军工企业,拓宽民品开发的路子,在开发生产成套设备产品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加工贸易,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尽快提高军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适应国际分工、占领国际市场的能力。

    一、加工贸易是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重要链条

    从一般意义上讲,对外加工贸易是指一国从国外进口主要原材料、零部件,在国内加工、装配后再出口的一种贸易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通常是外国企业以合资、合作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的已有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行销到全世界各有关地区的一种贸易做法。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参与亚太区域乃至世界产业分工的重要链条,符合当今世界贸易发展的潮流。例如发展“两头在外”的轻纺、机电产业,通过对外加工贸易扩大了出口,适应了国际市场,有力地增强了国际竞争能力;同时也加快了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进程。

    我国航天系统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显得不太平衡,地处内陆的企业发展比较缓慢,而地处沿海的企业,有的已通过对外加工贸易形成产值数亿元的规模。例如八院的上海仪表厂,就是抓住了日元升值、日本企业急于寻找海外生产厂家谋求发展的机遇,同美能达公司签订了多批合作生产复印机组件的合同,第一年产值就达1亿多元,第二年接近3亿元,出口创汇达2500万美元,产品直接销往欧美等国家。这在当今不少国有大中型企业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无疑是一个奇迹。上仪厂通过对外加工贸易,不仅使企业生产经营快速增长,而且还通过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建立了一家新的专门发展对外加工贸易的企业--航仪控制工程有限公司。这就是抓住了国际产业分工的机遇,通过对外加工贸易有力地激活了企业,同时增强了军工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二、加工贸易的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

    从加工贸易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重要一环,符合当今世界贸易发展的潮流。加工贸易的发展实际是我国通过对外开放承接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充分发挥了我国的优势,包括廉价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成本低廉、以及有一定工业和技术基础等,加快了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进程,增强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90年代以来,我国加工贸易的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外商投资的合资企业逐步取代了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二是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为主导,逐步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三是加工贸易的技术档次在逐步提高,出现了一批批技术先进、规模领先的大型项目;四是加工贸易企业相互之间的配套程度在提高,不少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和国产零部件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加工贸易与国内产业的协作联系正在加强。从这些情况看,加工贸易升级的步伐在明显加快,今天的加工贸易同改革开放初期的加工贸易已产生了质的差别。事实上对外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现代工业生产和流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后,其经营格局对海关监管和整个经济管理形成了日益严峻的挑战;二是加工贸易的外向循环与国内产业的循环,未能形成有机的联系,因此制约了加工贸易对国内产业带动作用的发挥;三是走私漏洞现象增多,这对国内的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都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因此,置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大背景下来认识加工贸易,并在此基础上理顺加工贸易的政策,加强和改进加工贸易的管理,仍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三、加工贸易将发展到一个高级阶段

    从当前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看,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加快,必将推动全球加工贸易以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并在更大范围得到发展,并有可能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一种主要方式。当前,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增长速度已大大超过其他非高技术制品。高新技术产品的部分加工组装业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的突出优势,不仅将加剧其产业向国外转移的过程,并且也将以具有较大接纳能力的市场,作为其转移的目标。在这个发展趋势中,中国将成为未来高技术产业结构转移的主要目标。其次,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具有成熟技术的产业,也将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加工贸易将会获得进一步发展,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建筑等支柱产业,以及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核能、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均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像日本与韩国等国家一样,我国的加工贸易今后必将经历一个从初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的过程,在加工贸易内涵、市场营销和科研开发等环节,不断优化和升级。实现这个转变,需要一系列政策保障,特别是外贸制度与政策环境面临重大抉择。其中国有企业(尤其是军工企业)经营机制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和国际市场营销能力极为薄弱的状况,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

外发加工范文6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1、加工贸易额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并且以进料加工为主

2001―2004年外贸出口中,加工贸易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金额均大于一般贸易出口,并且差额趋于扩大;而进口金额却低于一般贸易进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早期是以来料加工为主,直到1989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额首次超过来料加工贸易额,达53.1%。此后进料加工一直是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从表1中可以看出,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贸易总额不断扩大,到2004年,已是来料加工贸易总额的3.5倍。

2、加工贸易企业主体性质为外商投资企业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外商在华直接投资进入高潮,2003年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实际使用外资535.05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近400家在华投资设厂,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节节攀升。2003年我国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已达3220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79.6%。另外,我国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等内资企业的来料加工业务也主要是由外资经营管理的。从总体上看,外资经营的加工贸易约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90%左右。

3、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区域分布不均衡

我国加工贸易是从东南沿海开始发展起来的,目前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福建、浙江沿海开放城市。2002年仅广东省就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52.5%;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出口达371.5亿美元,增速高达48.3%。上海、山东、福建3个省市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也都在100亿美元以上;而西部10省、市加工贸易合计仅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4%左右。在2004年我国地方累积进出口贸易方式进出口额中,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六省、市加工贸易总额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近86.4%;而加工贸易总额位于后10位的省市自治区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比重不到6%。加工贸易的这种地区分布特征,是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结构的反映。同时也使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大量流入东部地区,给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4、加工贸易产品逐渐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向以机电产品为主的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转变

我国早期加工贸易从服装、鞋帽、纺织、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起步,发挥了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目前,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据海关统计,2002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机电产品1170亿美元,增长32.5%,占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65%。2003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2274.6亿美元,增长44.8%,占全国总出口的51.9%,拉动全国外贸出口增长21.6个百分点。其中,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1701亿美元,同比增长45.4%,对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贡献率75.4%,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的74.8%,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70.3%o。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加大,体现了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档次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态势。

5、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发展迅速,远远超过一般贸易,并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

1996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一枝独秀,成为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绝对主力(参见图1)。这一现象与我国高技术企业性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技术企业中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最主要发展动力,并且在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参见图2)。2002年和2003年,我国部分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分别为677.07亿美元和1103.2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89.5%和89.7%。其中,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556.58亿美元和942.7%,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中分别为82.2%和85.5%。加工贸易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增长源泉。

2004年,在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的各类企业中,三资企业依然占据主导位置(参见图3)。进口、出口分别突破千亿美元,在全部高技术产品进口与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77.6%和87.3%。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进出口占全部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均在50%以上,合资企业所占比重均在20%左右。与上年相比,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和我国私营企业的进出口额增长速度都很快,超过40%。尤其是私营企业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比上年增长67.6%,分别高于外商独资、合资企业10个和23个百分点,在各类企业中出口增长速度最快。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阶段特征

1、传统制造业加工贸易比重趋于稳定,逐渐达到增长的拐点

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传统制造业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亚太地区乃至全球产业分工与转移的起点,通过加工贸易承接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充分发挥了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沿海地区地理条件优越等,发展“两头在外”的轻纺和机电产业,扩大出口。经过20多年的加工贸易发展,国内本土企业竞争力日益提高,并逐渐取代了这些加工贸易企业,贸易方式逐步向一般贸易转变。因此,这一类加工贸易的增长率开始下降,并最终为我国本土企业一般贸易所取代。

2、在区域分布格局上,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阶段与程度明显失衡,将遏制我国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加工贸易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东部沿海城市和地区,其在总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并且,当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到第四个阶段的时候,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似乎还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仍主要集中在一些高耗能的中间原料的生产领域,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有些学者把原因归结为中西部地区的区位劣势,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加工贸易在沿海和内地之间还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传递和转移机制。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挖掘我国劳动力优势,发展加工贸易,平衡地区发展,形成合理产业阶梯在未来均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3、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使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比重持续增长,是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机遇

加工贸易发展与吸引外商投资有较强的相关性,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据贾曼丽(2003)对我国加工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一般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以及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三者之间进行的相关性检验,表明外资企业的投资方向向着加工贸易方向转变,加工贸易比重大幅度上升与一般贸易比重的下

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资企业的投资转向加工贸易造成的。外资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并且外商投资企业的国别来源和性质进一步高级化。这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仍处于产业塑造阶段,外资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处于主导地位,其作用不可低估。但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现阶段外资高技术企业在我国从事高技术产品加工组装业务为主,离真正意义上的“高技术”还有差距。如何利用外资高技术企业加工贸易升级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塑造,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加工贸易增值率。增长缓慢

随着我国加工贸易中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比重的增加,加工贸易的增加值理论上说应该不断的增大。但事实上,我国加工贸易整体附加值的增长非常缓慢,甚至某些部门出现了增加值率下降的趋势。如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25.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而且低于我国制造业1.2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其一,加工贸易结构仍以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为主。我国加工贸易主体仍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多为低技术生产环节,这些环节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门槛较低,而且世界上存在较多同类型加工经济国家,使国际市场上该类产品处于供给过量状态,价格不断下跌,产品附加值也不断下降。其二,外资支配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是我国加工贸易增值低下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外资控制加工贸易的“两头”,因此,其通过限制性商业惯例、转移定价等方式,控制了生产过程,人为降低增值率。根据近些年的加工贸易统计数据,我国无论是加工贸易比重,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依然表现出强化的趋势,因此,对我国加工贸易如不加引导,整个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仍可能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加工贸易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低,抑制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如果加工贸易中间投资品由东道国提供,且其最终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那么它对所需的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投入品的技术含量要求也必然相应提高,这就会带动东道国提供中间产品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生所谓的技术“溢出效应”。这些技术改造在大范围内进行时,产业结构随之改善。然而,我国目前开展的加工贸易,不仅技术含量低,中间投入品主要依靠进口,没有实现国内替代,而且对其他企业和地区的辐射力度不大,因而很难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善与升级。另外,由于加工贸易实施“两头在外”的出口导向战略,大量进口相关的原料,影响了我国国产的相关原材料生产的发展。

(三)加工贸易的“出口导向”性使国内产业易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加剧了国际间贸易摩擦,并且不利于国内产业向非价格竞争战略转变

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从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起步,虽然目前产品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产品结构中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仍然过大,服装、纺织、机电零部件等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加工贸易的主导产品。这类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普及标准化,需求对收入的弹性小,出口增长乏力。同时,来自东盟、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压力,使我国这类加工贸易发展空间狭小。虽然当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比重不断上升,但真正体现技术水平和要素含量的先进技术设备和重要中间投入产品等均未能实现国内生产替代。因此,以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为主导的加工贸易仍然表现出明显的出口导向性,造成我国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对世界经济变化的高度敏感和对外部需求的高度依赖,加深了这些产业的不稳定性。2004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已接近75%①,这么高的外贸依存度与我国传统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磨擦的重要原因。按照原产地规则,加工贸易中大量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工的产品再出口,加工贸易中大量的进口部件被计人到我国出口额,扩大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增加了贸易磨擦。近来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贸易限制和反倾销案件越来越多,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基于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区域上分布的不均衡,沿海地区开展加工贸易的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

廉价劳动力优势是支撑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迅速发展以及生活费用的不断提高,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优势开始削弱。另一方面,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缓慢,也制约传统产业发展。随着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发达国家积极将新技术广泛用于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劳动生产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产业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因此,如果不尽快解决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分布区域上的巨大差异,发掘我国劳动力潜力,并实现科技管理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在加工贸易中的劳动力优势将很快丧失。

(五)加工贸易发展导致我国制造业出口结构与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某种背离,影响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而出口却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原因之一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以及加工贸易的主导地位。我国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为我国贸易增长和贸易结构升级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这种贡献主要依靠的是以进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形式。从制造业各个部门的产值规模来看,外商投资企业更多地集中在服装、电子通讯设备等劳动密集型部门。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的高速发展,实际上提高了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的比重。原因之二是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我国的产业政策鼓励“进口替代”,促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发展;而贸易政策则提倡“出口导向”,刺激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的增长。我国制造业中资本、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主要是低效的国有企业,属于一般贸易。一方面享受着贸易保护和产业倾斜政策;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较慢,出口能力不高,“进口替代”在低水平上不断重复。由此可见,两种政策的偏差导致出口部门与国内部门的关联脱节,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大大降低了我国产业升级潜力。

三、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长期战略与对策

促进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以及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包含以下三个层次的涵义:首先,应把引进来(完善投资环境和提升配套能力,引进大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与业务)、扎下根(允许加工贸易企业有一定的内销比率,使加工贸易企业与本地市场形成密不可分的经济联系)、本地化(鼓励本地企业主导的进料加工贸易)作为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创造产业、产品、工序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良性机制(如开放竞争、加快模仿、主动配套、联合开发、尊重产权)。其次,加工贸易应由加工贸易制造为主逐步向采购、加工制造、分销服务、售后服务以及研发、

信息咨询等方向转型升级。这实质上是沿着价值链逐步由低向高、由简单向复杂、由生产向综合服务和全球运营方向转型升级。最后,加工贸易的未来转型升级应与新发展观相一致,抵制对经济、社会和自然有长期负面影响的投资、生产、和服务性活动。促进加工贸易“落地生根”以及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利用发展加工贸易所积累的人才、技术、市场、管理以及资金等“溢出效应”,促进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培植本地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优势互补和配套合作,加强产业集聚,提高经济增长的自主性,增强对跨国投资综合吸引力;随之,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形成良性循环。具体而言,应当包括以下方面任务:(1)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升级,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基础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2)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延伸,重点培育研发、设计产业和仓储、物流业;(3)加工贸易的适度重型化,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精细石化产业;(4)加工贸易的空间布局优化,重点平衡沿海和内陆间的加工贸易转移,为沿海地区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业聚集平台;(5)加工贸易的组织方式优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进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与竞争力,从贴牌生产(OEM)向原创设计制造商(ODM)、原创品牌制造商(OBM)方式升级;(6)加工贸易服务支持体系优化,探索促进加工贸易优化升级支持性政策体系和生产服务体系,发展包括技术研发在内的服务能力。当然,我们要承认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地区上不平衡的事实。在区域布局上,把握梯度推进,循序渐进原则,解决就业与加工贸易升级的矛盾。鼓励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传统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或是向境外开展加工贸易,保持沿海地区在信息、服务的经验和优势,实现“沿海接单、内陆生产、沿海直接出口”的加工贸易模式。

(一)实施加工贸易“落地生根”的具体措施

1、关于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

中间品采购率低是加工贸易本地化率低的表现,其最主要原因是加工贸易税收政策的问题。加工贸易税收政策,包括免征加工贸易进口品关税政策和免征出口产品增值税的政策,这是我国加工贸易中间品本地化率低的根本原因。

(1)改变我国投资、税收等政策几乎都向下游最终产品倾斜的状况,为中上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完善出口退税制度,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将出口退税政策扩大到中间投入品,对来料加工企业的国内采购同样实行退税。提高来料加工企业国内采购的积极性,引导加工贸易更多地采用国产料件,促进我国原材料、零部件、设备出口,推动国内上游产业的发展。制定和完善“以出顶进”的政策,对来料加工使用国产料件的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对进料深加工结转所用的国产料件实行“免、抵、退”政策。现阶段,这一措施不可能全面实施,但可以选择出口加工区的“封闭式”管理模式下,加工贸易企业分类中资信较高的企业试行。如有关部门可对资信好的A类加工贸易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的定货合同采取免审,而对其他加工贸易企业的定货合同及国内企业供货采取严格地审查、登记和监管,也可配合现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对加工贸易进口国产料件进行监管。这样可以鼓励国内产业为这些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做配套生产,这种溢出效应影响更深远、范围更广。

(2)对我国中间品产业企业的自身改造,提高国产中间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力争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标准。国内中间品与进口品在质量上、技术含量以及价格上仍存在差异,不能完全替代。如果使用国内中间品,可能会造成整个产品出现不配套,或降低了产品的质量,从而影响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大型跨国公司开展加工贸易时,选择进口中间产品,而不愿从我国采购中间产品。一方面,国家应发挥在标准方面信息优势,收集国外跨国公司生产过程中产品工序、规格等方面的标准,引导国内企业技术改造向着国际标准的角度转变,建立加工贸易需求料件信息库,给予本国料件生产企业以信贷支持。利用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促进中间产品生产者对现有生产方式进行技术改造,如对技改所需要的设备、资本品可以允许加速折旧、以及允许预提R&D准备金等鼓励措施。另一方面,鼓励外资进入上游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提升我国中间品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我国现行外资政策更多鼓励外资进入下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外资政策应适当调整。制定更为优惠和灵活的政策,引导外资进入上游产业,将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生产环节设在我国,由核心企业的进入带动我国配套企业的进入,通过学习模仿逐步提高我国中间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

2、延长产品生产加工链条,促进深加工结转

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品增值率的提高,依赖于加工链在我国境内的延伸,而深加工结转是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主要方式。目前,深加工结转主要是手册对手册的结转,即办理转关深加工的转出企业,凭借外经贸部门的批准文件、《申请表》、《登记手册》、购销协议等,向所在地海关部门提出申请;转入企业凭借《申请表》、《登记手册》、购销协议等向转入地海关办理审批手续。这种手册对手册的结转方式比较适合产品单一、购销渠道简单的加工贸易情况。但不适用于所需零部件结转种类繁多,购销渠道复杂的加工贸易情况。也就是说,如果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同时与多家企业保持料件结转关系,并且分别属于不同关区,那么这些转出企业手册上的产品价格、数量、供货期限等都必须协调一致,其中一本转出企业手册上的产品内容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手册的执行,造成转入企业的一本手册难以对接转出企业多本手册的矛盾。并且,转关查询核实需耗时1至2个星期,严重影响了周转速度和贸易效率,一些外资企业对转关产品,不得不采取先出口香港后进口的做法,徒增经营成本。此外,国家对加工贸易商品进行分类管理,对某些敏感商品实行“不允许转厂”政策,并且对企业“转厂”所需购汇、付汇、退税制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客观上为顺利“转厂”设置了障碍,降低了结转效率,不利于产品增值率的提高。因此,我国应加紧制定并实施简便易行的结转深加工管理操作办法,从企业实际出发,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注意提高加工贸易的便利化程度,通过电脑联网查询等方式及时调配加工贸易中的半成品,以提高加工深度,延长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链。适当放松对加工贸易中深加工结转的政策,调整前提是规范良好的深加工结转秩序,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信用水平,并以此作为约束违规行为的重要依据,以促进加工贸易“转厂率”的提高,从而增加加工深度和延长在我国的增值环节。

(二)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包含以下两层涵义:一是对加工贸易区域分布不均衡现状加以调整,以适应国际

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二是对现存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功能深化,包括向上游产业链推进,重点发展研发和设计产业;在中游产业链精选,从事高价值低物耗产品制造;向下游产业链延伸,促进国际物流配送的服务企业的发展,促进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结合。三是积极配合国家吸引外商投资政策,引导发达国家将高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引入我国。

1、实现加工贸易的地区间转移和协调发展

对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理解,应当建立在我国沿海与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存在差距的事实基础上,应当在加工贸易政策促进上体现出对中西部、沿海地区的差别对待。

(1)利用加工贸易,加强地区经济间的协调发展。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到今天,面临着转型升级,但在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现实情况下,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中西部地区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应加大政策的引导,实行政策倾斜,不失时机地实现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完全可以借鉴沿海地区的经验,进行优势互补,改善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和条件,以后发优势积极吸引投资,拓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发展空间,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开发、缩短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并为西部地区的产品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开辟新的途径。

(2)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发展趋缓,技术含量高的加工贸易具备了发展的条件。经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生产阶段,沿海加工贸易企业拥有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劳动力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对最终产品已经具有进口替代能力,应引导其加工贸易方式的转变。

2、灵活加工贸易管理模式及创新海关监管模式

(1)对应上述我国加工贸易区域均衡发展的要求,加工贸易管理模式的选择应采取灵活性原则,以最大限度实现我国加工贸易在不同区域上的功能转型。在中西部地区,实行以出口加工区为主导的加工贸易增量“封闭式”管理为主,接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外商加工贸易企业投资;而在沿海地区,我们以“封闭式”和“开放式”管理并重,并逐步向“开放式”管理模式转变。发挥一批大型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保税工厂、保税集团的“点到面”的辐射作用,带动国内企业的配套生产能力。

(2)灵活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要求海关监管模式的创新

第一,借助中西部地区兴建出口加工区的锲机,使加工贸易企业进入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通过逐步取消区外加工的优惠政策,吸引区外企业自动移入区内。在出口加工区内,把以合同为监管单元改为以生产企业为监管单元,实现对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封闭管理区域的监管。第二,在沿海地区,根据当地企业经济实力与基础,大力推动海关与加工贸易企业和仓储企业联网管理,实行“备料管理,分段备案,自动结转,滚动核销,联网核查”,从整体上对企业的进出动进行一体化监管,简化备案、报关、核销手续,加快通关速度,从根本上解决以虚拟合同为主的监管模式下,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运营要求的矛盾。第三,推广对企业生产周期量和进出口总量施行总体控制的“大手册”监管模式。为解决企业手册办理周期长影响出货、单耗难以事先确定,造成合同变更频繁以及手册之间串料和串手册进出口货物的弊病,“大手册”管理在企业提供经海关认可的担保或双方签订责任协议书的基础上,改革以合同为单元进行审批、备案和核销的管理,实行以企业为单元、按时间段对进出口总量进行备案和核销的管理。第四,健全税收保障机制。保证金台账制度是目前最重要的加工贸易税收保障措施。目前,对A类企业和非限制类商品而言,空转的台账形同虚设;对B类企业只收取相当于税款50%的保证金;对C类企业虽然征收相当于全额税款的保证金,但这类企业为数极少。因此,从实际运作上看,银行的介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加工贸易税收风险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做法:一是对流于形式且增加加工贸易企业手续负担的“空转”做法取消,对实行“实转”的企业和限制类行业制定细化标准,科学分类;二是健全动态管理的加工贸易企业档案数据库、单耗库、风险分析监控系统等,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和分析平台,完善风险分析和评估制度,海关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信誉等级高的加工贸易企业收取较低的税款保证金,对信誉等级低的企业征收较高直至全额税款保证金,增加守法收益,加大违法成本,真正体现出守法便利的原则。

3、搭建加工贸易企业公共技术平台,增强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由OEM向ODM和OBM的转变。深圳加工贸易就是通过这样的路径实现了转型升级,以深圳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外方以技术和国际市场包销人股,占34%的股权,从事硬盘磁头高技术产品开发生产,企业采用加工贸易方式,外方负责提供和开发磁头的国际先进技术,并承担全部外销的事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开发科技公司的中方人员逐步渗透到技术开发与市场营销领域,在国际技术市场和销售市场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络,进而着手成立自己的产品研发部门。目前,在磁头技术开发领域已完全不受外方控制,雇用一批国外高技术人才从事研发工作,并且产品开通了自己的销售网络,已经占据了20%以上的国际市场份额。这一案例说明,利用加工贸易作为进入高技术行业生产起点,使用外方提供的技术、国际销售渠道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并通过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渗透,加快自身技术和研究开发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占领国际市场,最终完成向一般贸易过渡①。

4、拓展加工贸易企业的业务经营领域,有效结合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

对于加工贸易价值链向下游服务行业延伸给予大力支持。我国国内仓储费用相对较低,许多国外采购商要求加工贸易企业将产品运到保税仓库即可,然后按需要进行运输。但我国政策规定,只有离境出口的产品才能申请出口退税,这造成以保税区仓库交货的加工贸易企业无法享受到出口退税,从而阻碍了加工贸易企业价值链向仓储、运输等国内相关产业环节的延伸。因此,应鼓励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国际采购与配送中心,提供海外销售网络和渠道的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应将国内企业运送到保税区的货物视同出口,具备申请出口退税的资格,予以办理出口退税。在保税区实行鼓励发展国际转口贸易的政策,按与保税区外其他企业同等条件,授予保税区内企业外贸经营权。

拓展加工贸易企业的业务经营领域,建立和完善加工贸易企业向区域总部转变的服务支持系统。考虑允许加工贸易企业为其境内外公司提供采购、销售、物流、信息、决策咨询、研究开发等经营,其赢利给予减免税政策,在人员出入境及资金流通自由化方面给予支持;制定扶持性政策,使地区总部可以按照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经主管部门认定的加工贸易企业研发机构,享受高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对加工贸易企业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可全部进入成本,抵扣当年度应纳税的所得税等。

5、灵活运用原产地规则,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开拓空间

外发加工范文7

关 键 词:加工贸易;贸易附加值;民营企业;境外加工贸易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2-0047-02

河北省作为人口大省,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廉,具有发展加工贸易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河北省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对于解决河北省的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河北省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1. 加工贸易总量不断增长。近年来,河北省加工贸易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见图1)。2011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62.18亿美元,是2001年的7培;其中出口增长较快,出口总额由2001年的5.91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41.97亿美元,增长7.1倍;进口总额由2001年的2.91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20.21亿美元,增长6.9倍。在河北省对外贸易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加工贸易起到可观的贡献作用。

2. 加工产品多样化, 机电和高新技术类产品发展较快。河北省加工贸易不仅总额增长较快,而且领域广泛、产品多样化,涉及农产类、纺织、服装及皮革类、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类、机电类和高新技术类等多种领域。总体看来,纺织、服装、皮革这类传统轻工业的加工贸易总额一直占较大比重,而机电类和高新技术类产品的加工贸易近几年发展比较迅速。2010年1月份, 机电类加工贸易累计出口总额为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5.43%,占全省加工贸易累计出口额的61%。2009年,高新技术类产品加工贸易累计进出口总额达到13亿美元,相比2000年的0.4亿美元,增长近33倍。其中进料加工贸易累计出口额为11.5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56%。

二、河北省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1. 河北省加工贸易规模较小。 虽然河北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近几年增长较快, 但是加工贸易规模较小,制约了河北省加工贸易的发展。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河北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虽然有所上升, 但仍然很低,2010年仅为0.51%, 与其他省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2. 河北省加工贸易外资所占比重过大。 加工贸易企业包括经海关注册登记的经营企业和加工企业。河北省加工贸易企业的类型主要有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 集体企业和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其他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是河北省加工贸易发展的主体力量,近几年一直保持80%的比重,有力推动了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过分依赖外商投资企业,一方面不利于经济安全;另一方面外商掌握着核心技术,河北省只是简单加工,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

3. 河北省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低。 由于河北省加工贸易以轻工业为主,尤其是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而且只是简单的加工,加工贸易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加工贸易的发展,致使加工贸易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

三、河北省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

1. 提高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外商投资企业是加工贸易的主力,要利用外资扩大出口规模和调整出口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在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提高招商引资的操作方式和层次,改善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对外资的流入进行适当的限制和分类管理,注重引进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将招商引资和产业调整结合起来,提高项目门槛,限制低附加值的产品过多发展,鼓励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加工贸易项目的引入,从而促进河北省加工贸易进一步发展。

2. 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要利用河北省处于东部沿海的优越位置, 加强相互之间关于加工贸易的交流和沟通,吸引并承接加工贸易的转移,扩大河北省加工贸易规模,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继续发展和支持机电及高新技术类产品,提高加工贸易的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拉动全省加工贸易升级的主力,将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皮革加工贸易项目向鲁西北或内陆地区逐渐转移。顺应当今发展服务业的热潮, 积极承接国外加工贸易产业的转移,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同时要鼓励河北省加工贸易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方面延伸而不仅仅限于工业生产加工。

3. 坚持“走出去”战略。河北省加工贸易要想更好的发展,除了“引进来”,还要“走出去”。要继续加大“走出去”战略的宣传力度,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发展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企业,抓紧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制定发展加工贸易出口的计划,不断开拓出口市场,健全和完善监管制度,提高效率,使企业勇敢地走出国门,同国外的企业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4. 重点提高加工贸易附加值。 河北省加工贸易仅是简单加工制造,所以附加值是最低的,研发技术和核心价值都掌握在外商手中, 河北省只是收取非常低廉的加工费用, 所以要想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必须加强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自己的品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并且制定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利的扶持政策。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对企业的科研成果给予奖励。 同时落实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的战略,为国家培养技术型、专业型的优秀人才。

5. 鼓励民营企业加工贸易的发展。 民营企业是河北省经济发展中一股日益壮大的力量。 针对河北省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比重过大, 国有和集体企业近几年缓慢增长尤其是国有企业甚至呈下降趋势,而民营企业发展越来越活跃的情况下, 调整各类企业比重势在必行。 积极建立对民营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激励机制,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环境,鼓励民营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外包产业, 提高产品竞争力, 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和绿色壁垒。

6.发挥优势产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是适应经济全球化、 扩大出口的一种贸易方式,可以避开国际贸易壁垒,可以利用外资和基础设施, 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 河北省劳动力素质低、 资金缺少、技术水平低、加工贸易规模小,但是,境外的发展中国家和我国经济水平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有利于河北省实施“走出去”战略。所以,河北省要发挥比较优势, 以具有比较优势的轻工业为重点, 以实力雄厚、外向度高的大型企业为龙头,如机电和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注意发挥民营企业的优势,鼓励企业发展境外加工贸易。

参考文献:

[1]沈玉良,高耀松.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 国际贸易,2009(8).

[2]黄晓玲. 发展加工贸易与产业技术升级探析[J].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1).

[3]王耀中. 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24).

外发加工范文8

[摘 要] 委外业务是委托方提供原材料,由加工方进行加工,加工后委托方支付给加工方加工费用的业务。委外管理是用友U8供应链的重要产品,掌握委外业务流程并能熟练操作委外管理模块对企业供应链管理至关重要。

[关键词] 委外业务;委外加工;管理模块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30

[中图分类号] 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053- 04

1 委外业务概述

委外业务是委托方提供原材料,由加工方进行加工,完成加工后委托方支付给加工方加工费用的业务。而由加工方提供原材料并加工的业务我们通常视为采购业务。严格说来,委外业务应该属于采购业务的一种,只不过其采购对象是加工费用。

委外加工是由于本企业生产能力不足,或有特殊工艺要求,或自制成本高于委外成本,或因其他原因(如工期紧张、订单紧急等),需要由企业提供加工委外件的材料,由委外供应商领料后负责完成委外件的生产,之后结算相应加工费用的一种加工运作模式。

用友U8.72委外管理系统支持的委外业务特征为:委外前后发生实际物料变化,同时进行实际收发料存货核算。该系统实现了对委外业务的全部流程进行管理,即提供委外订单下达、委外材料出库、委外到货、委外入库、委外材料核销、委外开票、委外结算等完整委外业务流程的管理。但其中的委外材料出库、委外入库业务要在库存管理系统中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委外业务以委外订单为核心,支持严格按照委外订单进行收发料、开具委外加工费发票的业务处理。

2 委外业务前期准备

使用委外管理模块需要做好如下前期准备工作:

2.1 建立账套、启用委外管理系统

用友U8.72提供委外管理与库存管理、存货核算等系统集成应用的模式,不提供独立应用模式,即启用委外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库存管理和存货核算均已启用。同时建议用户启用委外管理时,启用月份应大于或等于库存管理、存货核算、应付款管理的未结账月份。

2.2 设置存货档案中的关键参数

对于成品,存货档案中货物属性需为委外和外购(涉及采购入库单)。

对于材料,存货档案中货物属性需为委外和生产耗用(涉及材料出库单)。

2.3 设置物料清单资料维护中的母子件

比如设置母件为要委托加工的存货,子件为委托加工过程需要耗用的材料。

2.4 设置供应商档案中的关键参数

委外供应商必须具有委外+采购或服务的属性。

2.5 设置供应商存货对照表中的关键参数

对照表中的供应类型为委外供货的才能对委外单据进行供货控制。

2.6 设置仓库档案中的关键参数

为了管理发给委外商的材料,必须将仓库档案中的仓库属性设成委外库。

2.7 设置委外系统选项参数

系统选项参数是指在企业业务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控制参数,系统参数的设置将决定用户使用系统的业务流程、业务模式、数据流向。

2.8 对期初数据进行处理

如果是第一次使用委外管理模块,需要对期初数据进行处理,主要包括对已发出但未进行材料核销业务的处理、已进行材料核销但未结算加工费业务的处理、期初委外发票的处理等,期初数据处理完毕后应进行委外管理的期初记账。

3 委外业务操作过程

3.1 委外业务流程及系统实现

委外业务流程及系统实现见图1。

3.2 委外业务操作流程

3.2.1 签订委外协议――委外订单

委外订单又可称为“委外加工单”或“外协加工单”,是与委外加工商签订的委外加工协议或合同。可以通过路径“委外管理/委外订货/委外订单”新建,它记录着委托谁加工、加工什么、加工多少、什么时间交货等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委外订单中的业务类型为委外加工。

委外业务必须先填制委外订单,企业生产管理部门或物料管理部门通常以委外订单为核心,依据委外订单进行委外后续的发料、到货、入库、开票、核销、结算等业务。委外订单可以修改、删除、审核、弃审、变更、关闭、打开、锁定、解锁。委外订单审核前可以直接修改,审核后的委外订单需弃审后方可修改。委外订单必须审核,否则无法被后续业务单据参照。可以通过委外订单列表查看所有委外订单的情况。

3.2.2 发出原材料

(1)发出原材料――材料出库单。材料出库单是向委外供应商发货的凭据,可以参照委外订单签订的委外件计算出所需要的原材料及数量。可以通过路径“库存管理/出库业务/材料出库单”新建,它记录着发出什么、发出多少、从什么地方出库、怎么出库等信息。材料出库单可以修改、删除、审核、弃审。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出库单中的业务类型为委外发料。

(2)发出原材料――材料出库单记账。材料出库单审核后就可以记账了。在存货用移动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核算成本时,材料出库单记账后即可在材料出库单上查看材料出库成本。

3.2.3加工完入库

(1)加工完入库――委外到货单。委外到货单是委外供应商送到货物的书面凭据,是委外供应商的送货单,也是库管员对到货验收入库的依据,可以通过路径“委外管理/委外到货/到货单”新建,它记录着到了什么、到了多少、到价格等信息。委外到货单只能参照委外订单填制,填制无误后保存并审核。需要注意的是,到货单的业务类型为委外加工 。

(2)加工完入库――委外入库单。委外入库单的生单来源可选为“委外到货单”,可以通过路径“库存管理/入库业务/采购入库单”生成,它记录着入了什么库、入了什么、入了多少、入库价格等信息。将无误的委外入库单保存并进行审核,此时通过“库存管理/报表/库存账/现存量查询”功能可以查询到委外物料的库存现存量。需要注意的是,采购入库单的业务类型为委外加工。

(3)加工完入库――委外入库单记账。点击“记账”按钮,对审核过的委外入库单进行记账处理。

3.2.4 财务处理

(1)财务处理――委外发票。委外发票是由委外供应商开出,记录委外件加工费的凭据。委外发票分为专用委外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委外发票(普通发票)和运费发票。委外发票的生单来源可选为“委外入库单”,委外发票记录着开什么商品加工的发票、加工了多少、加工的金额是多少、税率是多少等信息,可以通过路径“委外管理/委外发票”新建。需要注意的是,委外发票的业务类型为委外加工。

(2)财务处理――材料成本核销。委外件的成本包括两个部分:材料成本、加工费。在计算委外件的成本时要先进行材料成本的核销,后进行加工费的结算。

材料成本核N是将材料出库单上的出库成本自动填写到委外件入库单上作为委外件的材料成本。

委外材料成本核销的三个要素:核销的单据(委外入库单、材料出库单)、核销的方式(按订单核销、按供应商核销 )、核销的数量。需要注意的是,被核销的材料出库单必须经过存货核算系统记账,并且有出库成本的材料出库单才可以进行核销操作。核销时一张委外入库单可以对应多张材料出库单;材料出库单上每个明细的材料出库数量也可以分解成多次来核销。

(3)财务处理――加工费结算。加工费结算是将委外发票上的加工费自动分摊追加到委外入库单上,加工费与材料成本之和作为委外件的入库成本。进行加工费的结算前,必须先进行委外入库单和材料出库单的材料成本核销操作。加工费结算的两个要素:结算的单据(委外发票、委外入库单)、核销的数量。核算人员以委外结算单的形式记载委外入库单记录与委外发票记录的对应关系,进行结算时委外入库单可以拆单也可以拆记录,但委外发票只能拆单不能拆记录。委外结算采用手工结算的方式;运费发票可以单独进行费用折扣结算。

(4)财务处理――登记应付款。财务人员在应付款管理系统对委外发票明细进行审核、记账后制单。此后,已审核的委外发票与付款单进行付款核销,并回写委外发票有关付款核销的信息。

3.3 委外业务统计表

企业可以通过委外订单收发明细表、委外订单缺料分析表、委外材料收发明细表、委外材料余额表、委外核销明细表等统计报表加强委外业务的管理。

4 结 语

用友委外管理系统适用于离散型工业企业的委外加工业务管理,如家电、机床、汽车配件、机械配件、阀门管道、五金制品、交通设备等,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委外业务的存在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发挥虚拟企业的优势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强委外业务管理是企业的明智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外发加工范文9

[关键词] 加工贸易;贸易政策

[中图分类号] F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6-0020-02

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成为我国主要的贸易方式,自1978年我国着力发展加工贸易至今,加工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可见,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使用外资的重要方式,是推动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从1980年的16.7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0535.9亿美元。加工贸易的发展为外贸企业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国家外汇和财政收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国家鼓励政策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快速发展,这不仅表现在贸易数量和在对外贸易比重上的增加,在产业结构上也得到优化和升级。1978年,加工贸易在我国起步时,主要以服装、鞋帽业简单的来料、来样加工装配为主,只是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外汇)。现在,加工贸易发展到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高科技、高增值已成为现代加工贸易的主要特征。但是,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诸多问题。

1.加工贸易发展畸形。长期以来,由于加工贸易在国内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加工贸易的增长方式呈数量型增长,加工产品很多是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型产品。我国加工贸易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仍然处于低端位置,国内价值链未能得到有效延伸。

2.对一些基础产业造成冲击。由于加工贸易是一种两头在外的贸易方式,特别是其从国外进料、来料的贸易方式,对相关的国内原材料工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几年我国的纺织业、棉花种植业、钢铁工业、石油工业等都受到大面积的冲击。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材料产业大国,这种由加工贸易过度发展带来的对基础产业的冲击,对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的稳定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3.贸易摩擦加剧。随着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我国与发达国家产生摩擦的主要因素之一即为加工贸易引起的贸易不平衡问题。据海关统计,我国加工贸易约70%的进口和出口是由香港转口的。由于跨国企业对原料和成品的两头作价,使其赚取了大量的出口利润,而欧美等国家把我国香港的出口增加值也计入中国出口,致使我国出口额和贸易顺差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对我国出口造成了巨大压力。

4.低附加值带来恶性竞争。由于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少数增值很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且近几年来国内市场需求趋于疲软,因此我国许多企业为了从加工贸易中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纷纷以降低加工费的方式争夺外国客户,导致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走向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之路,加工贸易企业陷入了数量型增长,利润幅度大幅下滑的恶性循环之中,最终使大量加工贸易企业在微利的状态下经营,一些加工贸易企业慢慢走上亏损、破产之路。同时,对我国环境和资源也造成了巨大破坏和浪费。

5.带来新的就业问题。客观上说,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初期的确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增加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但加工贸易的发展带来新的就业机遇的同时,也促使了大量基础产业的工人失业,使加工贸易对就业产生负的影响。

6.加工贸易企业独资化问题。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加工贸易以原料加工为主,企业类型包括合作、合资、独资等多种类型,自90年代后则改为以进口原料加工为主,同时历经着由本土化向非本土化的转变。所谓非本土化,即以我国企业为主体的加工贸易转变为以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为主。2000—2003年外资企业出口总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分别为47.9%、50.0%、52.2%和54.8%。200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分别为4127.6亿美元和4382.3亿美元,而外商在华直接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了2319.14亿美元和2403.37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占总加工贸易的80%。外商投资企业、国企占进料加工进口的比重分别为93.4%、4.1%,占进料加工出口的比重分别为90.2%、6.6%。由此可见,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为外商投资企业,而且这种转变趋势日渐加剧,这将对我国基础产业构成威胁。

二、我国加工贸易政策变化与影响

2005—2007年,我国先后三次对加工贸易的政策进行调整,调整的大概内容包括:

1.对某些加工贸易项目进行禁止。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以及保护资源环境的要求,国家对部分类别的加工贸易项目进行了禁止,如禁止为种植、养殖等出口产品而进口种子、种苗、种畜、化肥、饲料、添加剂、抗生素等,禁止开展进口料件属于国家禁止进口商品的加工贸易,如含内容的书刊,含有害物、放射性物质的工业垃圾等。

2.对某些加工贸易项目的优惠政策进行调整。由于加工贸易有着极其优惠的政策,使得其对我国某些传统支柱型材料产业和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一般贸易出口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所以,我国对这些产业相关加工贸易项目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3.增加了一些加工贸易项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新兴产业出现在我国的经济领域,使得我国的加工贸易项目也有所增加。

4.加强了监管力度。国家相关部门,尤其是质检、海关部门加大了对加工贸易产业的检测和审批力度,以求保证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加工贸易的渠道进行走私。

自我国对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以来,清理优惠措施,建立中性加工贸易的政策得以贯彻实施,我国对外贸易逐渐呈现出良好态势。一般贸易增长略快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进口增长速度放缓,这有利于减少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削弱对外贸易对加工贸易的依赖程度。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速回升,进出口增速的差距有所缩小,贸易顺差的减少,使我国减轻了贸易顺差虚高带来的国际经济与政治压力。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高于平均水平,但初级产品进口规模仍较大。

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由于部分加工贸易项目被国家禁止,如水产品和骨类甚至骨粉废料等产品;大多数木浆商品类,稀土金属矿、5-7燃料油、蜡油、重柴油、其他柴油及燃料油、其他重油、其他重油制品、尿素、硫酸铵、木制一次性筷子等,使经营这些业务的企业面临减产或是转产的危机。而相关的材料和成品市场,如木材、皮革和燃油等市场,也因为商品供求变化出现了波动。

三、促进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1.继续实行鼓励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加工贸易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增加就业。通过鼓励加工贸易的发展,可以保持出口快速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而且我国将获得更多的外汇收入,这有利于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工贸易的发展,为我国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更利于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为我国的非熟练劳动力成为熟悉现代工业生产的熟练劳动力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途径就是融入国际分工中,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自己成为生产国际化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生产国际化的重要体现即为加工贸易,其为生产工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加入WTO后,我国为了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逐步削减了关税和非关税的贸易壁垒,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2.积极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工贸易的升级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促使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由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转向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二是促使贸易加工环节的生产技术逐步升级,以此提升贸易加工的技术水平,优化我国的整体工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给予低层次加工贸易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几乎是同等的政策,这导致了简单加工贸易获得了大量的外部投资,违背了我国对外资利用的初衷。因此应当对外资投入加工贸易给予政策性的引导,鼓励外资投资于高新技术产品,此外适当削减对从事简单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以此来刺激外资从简单加工贸易领域撤出并投向高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中去,从而发挥外资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调整我国加工贸易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对贸易加工的开放式监管模式不利于企业自我监督和管理,如贸易加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因而出现管理成本高昂、走私严重等问题。对此我国可进行加工贸易管理模式的调整,如可在沿海地区设立出口加工区,对区内企业实施封闭式的监管;对于区内的加工贸易企业,海关将改革加工贸易传统的监管模式,简化现行通关手续。

[参考文献]

[1]沈志澄.国际加工贸易与补偿贸易[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2]何正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探讨[J].经济纵横,2005(5).

[3]隆国强.加工贸易[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4]李莎,吕伟红,胡东升.加工贸易——中国海关事务通[M].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

[5]季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前景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11).

[6]刘德学.全球生产网络与加工贸易升级[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外发加工范文10

关键词:加工贸易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1加工贸易政策分析的前提和框架

1.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我国已经加入wto,这将极大地改变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其中,既有有利的改变,也有不利的改变。免费提供为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我们在制订一切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入世”的影响。我们将主要就“入世”对加工贸易的中间品替代,对加工贸易的出口以及贸易磨擦公平解决等方面来讨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及政策调整。

1.2

在现实中,加工贸易就是对“两头在外,中间在内”这样一种特殊的贸易方式的界定。我们对加工贸易的理解和研究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加工”,二是“贸易方式”。“加工”属于“中间在内”环节。它是东道国投入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对进口投入要素进行加工生产的过程,它表现为国际分工。作为一种“贸易方式”,加工贸易的实质是“两头在外”。无论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主要原材料、零部件等由外商提供或从国际市场购入,加工制成品应全部出口。许多国家的政府为了利用“加工贸易”这一贸易方式,往往实行相关的政策措施,对原材料等中间品的进口以及加工成品的出口进行必要的管理,所实行的政策措施更多的是鼓励性的,特别是确保加工成品的出口。之所以如此,在于加工贸易对本国的经济、外贸发展有着其他贸易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对加工贸易的研究与对其相关的政策探讨总是无法剥离的。因此,加工贸易是由“进口——加工——出口”三个环节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成其为加工贸易。本文将按照这一框架,分别对相关政策进行分析。不可避免的是,这三个部分的政策划分不可能是十分精确的,一项政策会影响三个环节。但就我们研究政策的目的而言,这种不精确并不十分紧要,因而我们在文中并未严格拘泥于这种划分。而分三个环节分别进行论述的好处在于,有利于我们基于加工贸易的内在运行机理和各个环节的突出问题来讨论相关政策,从而使政策剖析和建议更具有针对性。

2、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及政策调整的目标和原则

2.1.关于就业

大力发展和鼓励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加工贸易,在我国仍然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从事的大多仍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加工,应该说这符合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创造就业机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为,首先,就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出口贸易的扩大;其次,以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水平而言,尚不具备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换言之,要扩大出口,我们所能依赖的,就是充分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生产环节的加工贸易。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永远停留在为跨国公司当加工装配车间的阶段,相反,在发展加工贸易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学习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建立营销渠道,积累资本,努力将出口产业升级至更高的技术层次。但是,在完成这个过程之前,作为一种过渡,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来缓解就业压力,积累资金、技术包括经验都是完全必要而且必须的。

2.2.关于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不够明显,主要表现在加工程度低,加工链条短,原材料国产化率低,波及效应不强等等。这是否意味着发展加工贸易与我们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目标互不相容呢?我们认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一方面,我们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为解决就业问题所必需;另一方面,加工贸易这种贸易方式本身固有的两头在外造成的产业关联程度低,波及效应弱的弱点也不容讳避。这要求我们在政策制订中努力兴利抑弊,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其消极的一面要加以纠正克服。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具有与小国不同的特点。那些适合于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并不能完全地照搬到我国来,而是要有选择地加以学习吸收。在产业结构的优化这个问题上要坚持同样的原则。大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往往毋需像小国那样完全依赖外部的力量,因为一是国内的市场足够大,可以让新兴产业达到足以获得规模经济的规模;二是因大国进行产业升级所需的技术、资本等如果全部依赖外部引进,即使供给能力不成问题,代价恐怕亦难以承受。因而,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主要还是要依赖自身的技术研发,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机制的建立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结构优化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外部,仅仅依靠引进技术或资金来完成,是不现实的。这并不等于说个别处于特殊地理位置和具有特殊发展基础的地区无法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相反,深圳市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吸引了大批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前往设厂,显著地加速了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建立和现有产业技术升级。在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和生产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加工贸易无疑是发展中国家了解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尽快建立起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2.3.关于扩大出口

出口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来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贸易方式仍是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当然,在促进加工贸易增长的同时,也要注重其质量的提高。加工贸易中存在着的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不合理,高科技产业加工贸易比重低,以及加工贸易增值率较低,管理中存在漏洞等问题都必须加以重视、解决。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新的时期,加工贸易政策制订所应遵循的原则和实现的目标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发展加工贸易,发挥其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利用“入世”为我国加工贸易的大发展创造的良好外部环境努力扩大出口;同时,对加工贸易要用政策措施加以引导,注意增强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努力提高加工过程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扬长避短,以利于我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培养新的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使加工贸易发挥促进外贸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3、对现行加工贸易进口环节的政策的评价

3.1.加工贸易中的利用外资政策。

引进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目前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是利用外资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定这种方式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加工贸易还未得到充分发展时期,对于我国对外贸易额的增长和我国产品早日进入国际市场所具有的意义;但是,必须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重要目的之一——引进先进技术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却未能得到很好的实现。由于我国利用外资多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因而外资并未带来多少先进技术;而且,由于外资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行业,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恶性竞争和产品的过剩。从国内看,由于外商投资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的过分膨胀,引起产业结构不合理更加严重,激化了本来就存在的能源和原材料的供求矛盾。

在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出现上述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有违我们利用外资的初衷,在政策方面也有值得检讨之处。有些地区在发展加工贸易的过程中,片面追求外贸数量的增长,而不注重其质量的提高,对于外资的流向,既不加限制,又不予以引导。致使外资大量进入劳动密集型简单加工行业,而未能发挥其对我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应有作用。

我国现行的加工贸易政策给予产品出口型外资企业相当多的特殊优惠,其目的是促进我国对外出口规模的扩大,缓解当时我国外汇短缺带来的压力,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客观上也鼓励了外商将资金投入到“大进大出”型的加工贸易行业,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进行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工业品的生产。这在当前,已经不利于我国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出口竞争力的需要。

1995年6月,国家计委,外经贸部联合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两个文件,目的就在于正确引导外资产业投向,尽快改变目前外商投资集中于“短平快”项目的局面。但是两个文件下达后并未产生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没有配套的政策手段及缺乏规范的地方政府行为。目前的加工贸易政策中,对于外资投向增值较高的生产环节和产业的鼓励尚嫌不足。大量的外资从事附加值较低的最终装配环节的简单加工贸易,长此以往,对我国上游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产业的成长不利。

总的看来,现行的利用外资政策促进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积极作用不容置疑;但同时,由于情况的变化,现有政策对于外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鼓励措施不足,将从事简单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和从事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生产的外商投资企业不加区别地给予优惠,并不能很好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精神,也不利于我国的加工贸易向提高增值率和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

3.2.加工贸易进口环节有关提高中间品本地化率的政策

现有加工贸易中间品本地化率不高是一个公认的事实,这种状况既是我国原有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从而中间投入品行业产品竞争力的劣势所决定了的,又与加工贸易本身“两头在外”的特点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能在发展加工贸易过程中逐步提高投入品的本地化率,从而促进国内原材料行业的发展。不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加工贸易投入品的本地化率会得以逐步提高,从而会更加充分地发挥加工贸易的波及效应。

我们不能硬性地规定加工贸易出口品使用的国产材料比重,因为目前我国的确还无法生产某些投入品或其产品的质量达不到加工企业的要求。况且,那样做也违背了wto的国民待遇原则。政策所能做到而且应该做到的,就是为国产投入品和进口投入品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已具竞争能力的国产投入品不致因为政策的歧视而失去竞争优势。我国的加工贸易政策中的确存在这种不合理的对进口投入品的“超国民待遇”现象:加工贸易企业进口投入品可以免缴关税、工商统一税(增值税和消费税);而如果从国内购买中间投入品则只能享受部分退税的待遇。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原本会使用国产料件的企业也转而进口加工所需的投入品。我国加工贸易波及效应差,与此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加工贸易政策中,对中间投入品国产化的鼓励不足;加工贸易虽然规模上不断扩大,但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却很有限。这种状况,不利于实现我国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目标,因而,要予以适当的调整。

3.3.现行加工贸易的监管政策。

我国现行加工贸易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由于采取了不合国情的开放式监管模式造成严重的走私。这已被证明是我国加工贸易政策中的一个失误。由于我国加工贸易已经形成了分布区域广,涉及行业面宽的格局,此时再试图将其纳入封闭式监管模式由于成本太高而根本不现实。我们相信,通过对存量加强监管力度和将增量纳入封闭式监管的方法,将会较好地解决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的走私严重的问题,促进我国加工贸易健康发展。

4、对现行加工贸易加工环节政策的评价。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加工环节的主要问题是增值率较低,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有二:加工技术水平较低;加工链条短。其实这两个问题是有联系的,较低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加工环节只能进行那些简单加工装配操作;只有在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后,才有可能延长加工链条,获得较高的附加价值。但是从政策角度来考虑,这两个问题要加以区分。

4.1.技术水平问题

加工贸易加工环节技术水平低,极少采用先进技术的状况,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以及加工贸易本身的特点是符合的。发展中国家(如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就是有大量廉价的非熟练劳动力,这一点吸引跨国公司将生产环节中需要大量使用非熟练劳动力的加工装配环节转移到我国来,进行加工贸易。可见,加工贸易实际上是国际分工的一种方式,在分工中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条件的约束,被局限在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加工装配阶段;而发达国家则利用其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占据了生产的研发及技术含量高的生产环节。

了解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我国鼓励加工贸易发展的目的。这个目的不是利用加工贸易来使我国生产技术得到实质性的进步,而是利用外国资本,增加就业,以及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取得外汇收入等。如果我们不切实际地期望通过加工贸易的发展,就可解决我国技术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问题,结果必然会让我们大失所望。但这是否意味着加工贸易的加工技术水平就不需要提高,或者发展中国家政策在这个问题上就无能为力了呢?都不是。技术进步固然不是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目的,但它是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之一。现在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是加工贸易,这种局面对于提升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无疑是不利的。从历史经验来看,一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仅可以保持有限的一段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里该国生产技术水平还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还未在其他生产环节上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则该国的加工贸易将会成为无根工业而萎缩。同时,国际竞争力出口也将受到影响。因此加工贸易解决就业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亦不容忽视。尤其是外资大量流向加工贸易对于技术水平的提高的不利影响必须予以重视。

我国也规定了引导外资流向的政策,如1985年6月颁布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整体规定》,将“高新技术、先进技术、能够改进产品性能、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企业技术经济效益或者生产适应市场需求而国内生产能力不足的新设备、新材料”的项目列入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而将“属于国家安全或者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项目列为禁止类外商投资项目等。应该说,现有利用投资政策的总体思路是利用外资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和技术水平,这是正确的。问题是,在鼓励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吸引下,大部分外商投资投向没什么技术可言的低级加工工业中去,这在一定限度内可以缓解我国就业压力,扩大我国出口创汇,但超出一定限度就有违我国利用外资的初衷,成为一种不良倾向。我国现行加工贸易政策,并未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进行甄别,因而即使是对提高我国生产技术水平无益的简单加工,也能获得给予加工贸易企业的一切优惠。这种政策可能扩大了我国利用外资的数量,但对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而言,则是需要改进的。

4.2.“转厂”问题

现行的加工贸易政策对“转厂”施加了种种限制,这对于延长加工贸易品在我国的增值链,提高增值率是不利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加工贸易保税货物跨国深加工结转的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海关对保税货物深加工结转采用计划审批制度,转出企业在申领《加工贸易登记手册》后,即可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加工贸易保税货物深加工结转申请表》向海关申报结转计划。经转入地海关同意后,可分批办理结转送货手续。”对于按转关运输办理货物结转的情况,转出和转入企业必须向所属海关提出申请。企业在办理结转时常常受到限制,且所需时间长,有时难以如期结转。转出、转入地海关对商品名称、数量和价格等存有异议时,手续更难以办理。转关查询实需耗时1至2个星期,严重影响了周转速度和贸易效率。一些外资企业对转关产品不得不采取先出口香港特别行政区复进口的做法,徒增经营成本。因此,我国在制订有关加工贸易结转深加工的政策时,尚须考虑企业实际情况,精简手续,促进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的延长,以提高增值率。

5、关于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建议

5.1.应继续奉行对加工贸易实行鼓励的政策。

加工贸易对于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的好处显而易见。“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将经历重要的转型阶段,此时,保持出口快速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是顺利实现转型的必要条件。通过鼓励加工贸易的发展,我国将获得更多的外汇收入,这有利于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而且,加工贸易本身,也为中国产品打入外国市场准备了良好的条件,更有利于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培训我国的非熟练劳动力为熟悉现代工业生产的熟练劳动力。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融入国际分工中,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学习别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发展本国经济的有效途径。加工贸易正是生产全球化的重要体现,并为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入世”以后,我国将更加开放,逐步削减关税和非关税的贸易壁垒,开放本国市场,目的就在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长期来看,对加工贸易实行鼓励政策与我国“入世”后的外资政策调整方向是一致的,因而更无必要加以否定。当然,对加工贸易进行鼓励并不是说任其自由发展,不加限制。由于我们在文中提到的原因,现行加工贸易政策中尚存在诸多问题,需加以解决。

5.2.增强加工贸易的波及效应。

若要使加工贸易在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方面有所贡献,就必须增强其产业关联效应,即波及效应。

目前,这种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其原因既有非政策方面的,又有政策方面的,而后一个原因,是政策制定者必须着重考虑的。如何引导加工贸易向着更深层次,与国内产业发生更加紧密的联系的方向发展,的确是一个对于发展中国家有着重大意义的课题。根据前文的分析,我们可大致地将这种引导分成两个方面。第一,如何使加工贸易的本地化率得到逐步提高,以发挥加工贸易对东道国中间投入品行业的联锁效应;第二,如何延长加工贸易在东道国的加工链条,以提高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并且发挥加工贸易对东道国相关深加工环节的联锁效应。

对于前一个问题,我们建议如下:(1)提高国产料件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力争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标准。这应该是一条解决发展中国家中间投入品产业薄弱的根本途径。具体的措施则可以采取引进技术改造现有生产方式;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工人;对国产料件企业以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增加对国产料件企业的r&d投入;对于投资中间品生产且具有先进技术的外资方给以政策优惠等等。(2)为国产料件提供与进口料件相竞争的公平合理的外部环境。目前,加工贸易企业实际上被鼓励从国外进口中间投入品,即使是国内已具备生产能力的中间投入品往往也由国际市场进口,有时甚至是我国出口的产品经海外市场后再复进口。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国内的料件生产企业由于国家税收政策不当而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对待进口料件的“超国民待遇”状况不加以改变,将会继续对我国加工贸易生产料件的本地化率提高发生不利影响。政府需在加强国内原材料生产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之间的沟通方面更多地发挥作用。比如建立加工贸易需求料件信息库,给予本国料件生产企业以信贷支持,为本国料生产企业在海外设立宣传展览等。

至于加强延长加工贸易的加工链,以提高增值率,增强其波及效应则主要体现于转关深加工政策之中。现有的加工贸易转关深加工办法执行过程中存在手续繁冗,耗时较多的弊病,令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对“转厂”望而却步。鉴此应对加工贸易品“转厂”的政策予以适度的简化。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以促进加工贸易“转厂”率的提高,从而增加加工深度和延长在我国的增值环节,以改变我国加工贸易效益低下的现状。

5.3.以积极的政策促进加工贸易升级

促进加工贸易升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使加工贸易产品的结构升级,逐步由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产品转向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二是使加工贸易加工环节采用生产技术逐步升级,惟如此才能不断提升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增加收入,并促进我国整体工业结构优化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目前,我国给予低层次加工贸易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及采用较先进生产技术的加工贸易几乎是同等的政策,这导致了外资大部分投向简单加工贸易,有违我国利用外资的初衷。因此我们建议对加工贸易,尤其是外资从事的加工贸易予以产业政策的引导,在鼓励外资从事上述较高层次的加工贸易以外,取消对从事简单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的部分优惠,以此来刺激外资从技术层次较低的加工贸易领域撤出并投入到较高层次的加工贸易中去,从而发挥外资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促进作用。这也许会引发人们对加工贸易能否继续如从前那样快速增长的担心。确实,实行上述政策可能使一部分外资因无力从事较高层次的加工贸易而退出我国,甚至会因此导致加工贸易创造就业机会的作用减弱。但也必须看到,就业和优化产业结构是鱼和熊掌的关系。在两者的取舍上,并不能厚此而薄彼。关键是政策上要把握适当的“度”,即使牺牲一部分加工贸易创造的就业机会,若能换来我国加工贸易的良性发展也是值得的。相反,若一味强调就业目标而忽视加工贸易的升级,这样的加工贸易势必会失去后劲,其创造的就业机会也不能长期保持。

5.4.对加工贸易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

外发加工范文11

加工贸易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壮大,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一直占据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贸易涉及到我国绝大部分产业,在拉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利用内外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加工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冲击了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加剧了国际间贸易摩擦和加工贸易带来的走私问题等都给国民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加工贸易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政府角度探讨了推进我国加工贸易尽快转型升级的方向。

关键词:加工贸易地位作用转型升级一、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分工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生产国际化日益扩大,加工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从广义上讲,加工贸易是外国的企业(通常是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以投资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已有的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运出东道国境外销售。这种跨越国界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成为加工贸易的显著特征。加工贸易同国际投资及国际贸易紧密相连,体现了商品和资本交换的国际化。从狭义上讲,加工贸易是部分国家对来料或进料加工采用海关保税监管的贸易。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较多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为了扩大对外贸易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采取了对来料或进料方式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由海关实行保税监管的办法。狭义的加工贸易是一种比较新的现象,其特点是出口产品中所含有的进口成分比较高,出口国主要投入劳动力对进口零件进行组装。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外贸事业长足发展,成绩显著,外贸增长迅速,外贸增长率领先于国民经济增长率,按出口贸易额计算,已排到世界第11位,这和加工贸易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是分不开的。日益壮大的加工贸易已经在我过的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加工贸易在中国20多年的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密切相关,是外贸进出口、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1986年。在改革开放中率先产生的“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的贸易方式,是加工贸易的雏形。1980年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两者合计仅占4.4%,在整个对外贸易中比重有限。到1986年,进料加工的贸易方式开始崭露头角,与“三来一补”一起作为利用外资和扩大出口的方式之一,二者占全国进出口额的15%,已经占据一席之地。第二阶段:自1987年至1995年。1987年党的十三大以后,以鼓励“进料加工复出口”为主要内容,以海关进口料件保税监管为政策核心,发展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市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贸易方式在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取得了成功。此后,加工贸易——作为这一贸易方式概括性很强的词汇,于20世纪90年代初应运而生并沿用至今。第三阶段:自1996年至今。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巩固和发展加工贸易取得了巨大成果。加工贸易不仅在吸收外商投资、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和税收方面,而且在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促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与合作中发挥了更大的影响力,加工贸易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2002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48.7%,仍然是最大的贸易方式。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5.3%,加工贸易进口占进口总额的41.4%。同时加工贸易出口额比进口额高出近580亿美元。这说明加工贸易在使用国内原材料、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增加出口值方面发生了显著而积极的变化。此外,在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达73%。

(二)目前加工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我国的加工贸易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是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硕果。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外贸易进出口额,1986年为738.4亿美元,1995年达到2808.5亿美元,2003年更是达到6207.9亿美元,已占国民经济总量的49.62%。实践证明对外贸易在我国GDP中的地位日益增强。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对外开放的政策后,加工贸易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199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在我国进出口总额中首次过半。1999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1.1%。加工贸易已占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并一直保持较高比例。自1996年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超过50%以后,1997年占52.2%,1998年占53.4%,1999年占51.1%。1999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达到1108.7亿美元和735.9亿美元,是1986年56.2亿美元和67.0亿美元的20倍和11倍。2002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3021.7亿美元,比同期增长25.2%,高出全国贸易总体增长速度3.4%,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48.7%。其中加工贸易出口1799.4亿美元,增长22%,进口1222.3亿美元,增长30.1%。累计实现贸易顺差577.1亿美元。(见表)表:加工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额比较年份对外贸易进出总额(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口额(亿美元)比重(%)1987826.5191.8523.219901154.4441.9138.219931957.1806.1741.219962899146550.619993606.51844.651.120026207.93021.648.7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2003年)》

(三)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近年来,加工贸易在开拓国际市场、利用海外需求带动国内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997年我国加工贸易拉动GDP增长约0.84个百分点,2000年1月至6月,加工贸易净出口194亿美元,占同期GDP增加值的4.1%。今后,加工贸易的稳定发展仍将会对即期的经济增长继续发挥与目前水平相近的拉动作用。

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加和国内经济的发展,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环节不断拓展,仅用静态加工贸易增值系数作参考,增值系数就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1988至1990年间的16.1%提高到1997年的41.9%,2000年1至6月份则达45%,这表明加工贸易带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作用大大提高了。2、推动了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加工贸易带动了国民经济的配套发展。由于加工技术和国内原材料的限制,加工贸易最初涉及的国内加工装配业务,技术比较简单。外商投资企业通过追加投资开办产品配套厂或车间,实现产品配件和工艺的配套成龙。提高了产品本地化的程度和自产比例。以家电、办公设备加工贸易为例,其所用零部件有70%至80%属于境内加工贸易配套产品。另外,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出口中,附加值高的产品比例大幅度提高,使其对国内配套需求的带动作用也明显增强。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出口一直大于进口,且出口与进口的差值逐年大幅度增加。进料加工进出口差额的增加直接反映了加工出口带动的内需量(包括国内配套的原材料、零部件及除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以外的其它生产消费)的迅速扩大。1990年外

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进口差额总计为6.27亿美元,到1995年为47.68亿美元,1999年的达188.78亿美元,是1990年的30倍。据初步计算,减去材料加工企业的利润和企业除原材料、零部件以外的其它生产消费,则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实际使用的国内配套原材料、零部件价值:1990年约为5.3亿美元,1995年约为40亿美元,1999年为160.46亿美元,是1990年的30倍。3、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由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国际产业升级与转移步伐加快,发达国家正在将大量成熟的中间性技术乃至某些高新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政府审时度势,通过完善加工贸易政策,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大机遇,大大加快了我国总体产业升级以及工业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发展加工贸易最初是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开始的,这适应了我国劳动力丰富的、就业压力大的状况。目前,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是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部分,但与十几年前相比,产品的规格和品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工贸易出口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大大提高,这反映利用外资和加工贸易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特别是随着我国制造业、加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已从纺织、轻工制成品为主转变为以机电出口为主。4、加工贸易是利用外资的重要内容当前,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贸易和投资是连成一体、不可分割的。应当看到,我国加工贸易已不仅仅是一种贸易行为,更重要的是它与利用外资相联系,是我国参与国际化生产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制定加工贸易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扩大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事实证明这一政策是正确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分析,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力军。1999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为45.39亿美元和526.73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总额的67.2%和71.6%。1999年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值已占全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得72.9%,比1998年增长8.32%。从总体上看,外资经营的加工贸易分别约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的90%,加工贸易的发展既是我国吸收外资取得重大成就的体现,也是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内容。5、增加就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我国的加工贸易项目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商在我国开展加工贸易也正是看中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廉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通过开展加工贸易,不仅使当地的大量劳动力得到安排,而且还从内地接收了许多劳动力,为增加就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开展加工贸易20多年,加工贸易企业为我国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外向型管理人才和技术管理人员。通过加工贸易,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丰富了企业管理经验,尤其是通过开展加工贸易业务,把原来的许多青年农民培养成了具备生产经营能力的工人,他们回乡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二、加工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一,加工贸易的发展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现状,致使我国外贸出口缺乏持续增长的潜力。当前我国外贸依存度非常高,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传统加工贸易是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并且这种传统的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我国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中,相当大的成分是由进出口数量扩张构成的,这是一种相当危险的局面。在推进市场开放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过程中,中国经济以及出口本身很难承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而保持稳定增长。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绝对地位,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工贸易发展的优劣决定着我国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我国的加工贸易仍处于传统发展阶段,发展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尤其是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下,导致我国整个对外贸易出口缺乏增长潜力,发展后劲不足。第二,冲击了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不利于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加工贸易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和大进大出,因此传统加工贸易的大规模发展,必然要大量进口原料,这给我国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受到阻碍。而一国的原材料工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原材料工业的落后将最终损害整个工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加工贸易是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台阶,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充分利用其波及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在我国加工贸易未能起到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我国传统加工贸易是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原材料与零部件从国际市场上来,产成品到国际市场上去,而在国内只进行简单的加工装配,产业链条短,因而使得加工贸易对国内其它产业缺乏前向和后向的带动作用,尤其是对中上游产业,如原材料工业等基础产业的带动作用小。而在我国产业结构中,中上游产业一直是我国的瓶颈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因此加工贸易出口的快速增长没有大规模地、有效地带动基础产业的改造和进步,产业结构没得到应有的优化和升级。加工贸易是以外商投资企业为经营主体的格局,它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工贸易是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但在加工贸易特别是来料加工中,外商投资企业完全掌握市场和销售渠道,严密控制关键技术,把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能力大多留在境外,而中方只参与简单的加工装配环节。此外,还有些外商投资企业甚至将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重的工业转移到我国生产,给我国的环境带来灾害性的后果。此外,加工贸易以外商投资企业而非国有企业为经营主体的格局,造成我国原有的大工业基础和技术基础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也延滞了整个加工贸易的升级和国内配套程度的提高,从而延缓了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第三,加剧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当前传统加工贸易的发展已成为造成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的主要因素之一。这里面主要的原因是:按照国际原产地的统计原则,加工贸易中大量为其它国家和地区加工的产品再出口,扩大了统计上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增加了贸易摩擦,据海关统计,我国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和出口成品约70%是通过香港地区成交,由香港转口。我国出口货物在香港特区的增加值,也被美欧等国统计为从中国进口,势必扩大其来自中国的进口额和对我国的贸易逆差,加剧双边贸易摩擦。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出口的数量过多且价格过低,导致最近几年外国对华反倾销案件明显增加。到2000年底,已经有29个国家(地区)对华输出产品提起反倾销,共达412起,金额达到数百亿美元。

第四,加工贸易走私给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加工贸易走私给我国外贸和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一方面导致国家应征税款的大量流失,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扰乱了正常的对外经济贸易秩序,冲击了国内市场,特别是敏感商品走私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供求平衡,直接冲击国内一些支柱行业和民族工业,造成极大危害。此外,加工贸易的走私现象还极易造成社会腐败的滋生。三、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改变外贸依存度过高的现状,优化产业结构,需要对加工贸易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且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外部条件;我国在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中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也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内部条件。政府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探索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一)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努力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目前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跨国公司开始将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向外转移,国内企业可以加强国际间的科研合作,不仅把加工贸易作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载体,更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要从引用外资为主转化为引用外资与对外投资齐头并进的新思路。政府要出台支持研发机构开展加工贸易的监管模式和更加积极的出料加工产业引导政策,在承接境外高端产业转进的同时,将我国的饱和产业向境外转出,使加工贸易由单向转移向双向转移升级。

(二)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积极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第一,要处理好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要通过对加工贸易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加工程度,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增强国内配套能力,释放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配套协作型企业。

第二,是要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鼓励东部地区发展空间较小、已趋饱和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逐渐向中部地区转移,并辐射至西部地区,带动中西部的发展。政府在“梯次转移”中要体现区域间的政策落差,给予不同地区以不同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

第三,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引资量质并举的关系。吸引外资加快向有条件地区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加强加工贸易的产业分类评估,明确细化限制类、禁止类的商品目录,引入企业准入机制,通过政策上的落差,有效地将资金和资源引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同时,政府在给予政策优惠之外,还可给予高新技术行业、高附加值加工贸易企业管理上的优惠,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式。

(三)主动突破传统监管理念,创新引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传统监管理念认为,经营加工贸易的企业应当具备生产能力,否则不得开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应以有形物质为监管对象,无形知识产权的生产不能成为加工贸易监管对象。在这看似合理的理论基础上制定的加工贸易产业政策,已严重不适应当前产业垂直分工引起的产业链环节外包化的加工贸易发展趋势,如不加以调整必将严重制约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无论是高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产业链上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环节蕴涵的附加值最大,因此在国际分工中也是各国争夺的焦点。我国在国际分工中要摆脱单纯制造业基地的不利境地,就必须调整加工贸易监管制度,创造一切条件使产业链“上伸下延”,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当企业的产业链有效延长,产业层级向高端推进的时候,政府部门管理职能必须及时从平面监管向立体监管跃升。

(四)重视社会责任标准,协调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目前,欧美国家正在积极强制推行SA8000标准认证。这个被称为“社会责任认证”的标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许多跨国公司订单的附加条件中,如果企业没有取得认证或者存在违反标准要求的行为,就会被停单、撤单,它们的产品将无法进入欧美市场,这对我国广大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要求企业在加工贸易备案环节贯彻社会责任标准采取不同措施,也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五)提高加工增值含量,共同助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近年来国际、国内市场竞

争激烈,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相应削薄,有的企业甚至已处在亏损边缘,加工贸易制造环节中的增值含量有不断降低的趋势。为此,政府要通过完善监管机制,抵御监管风险。如制定加工贸易准入规则,通过“控制增量”来“提高水平”,将不符合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逐步淘汰出局;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对企业出现加工增值含量降低的情况及时作出反应,进行客观分析;完善进出口金额“倒挂”手册保税料件的内销补税审价机制,防止国家税收流失。在对加工增值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出备的法律监管体系,指导海关、国税、外汇管理等部门加强对加工贸易的联合监管,促进守法企业转型升级,对心存侥幸的违规企业加大打击力度。

(六)发挥政府部门管理效能,着力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近年来,加工贸易活动发生了很多新变化,对现行政策与监管体制提出了不少新要求。加工贸易管理,涉及到贸易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的综合平衡,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利用外资、增加就业等。要做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及其监管工作,有赖于国务院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有赖于商会、行业协会、报关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与企业建立起更紧密的伙伴关系。必须积极、有效、充分、合理地发挥综合协调的整体效能,实现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形成促进与监管的整体合力,使加工贸易与国内工业体系融为一体,着力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真正把我国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制造业基地。

外发加工范文12

作为全国加工贸易的领头羊,江苏省加工贸易呈现如下特点:

(1)来料加工进出口高位高速增长,进出口商品高度集中。来料加工出口保持100%以上的高增长,出口213.7亿美元,同比增长107.5%,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的26%;来料加工进口220.6亿美元,同比增长72.6%,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口的34%。进料加工出口606.9亿元同比增长30.3%;进口428.1亿美元,同比增长22.8%,累计出口132.6亿美元。占来料加工出口的62.1%。主要进口商品有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液晶装置及零附件等,累计进口163.7亿美元,占来料加工进口的74.2%。

(2)全省加工贸易经营主体队伍继续扩张,私营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增势强劲。2005年全省共有7719家企业从事加工贸易,比上年增加2150家。内资企业数量稳步增长,外资企业增量较大。全省加工贸易出口超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有191家,比上年增加48家,累计出口额644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的78.5%;加工贸易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有111家,比上年增加26家,累计出口588.6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的71.7%。

(3)主要贸易伙伴格局发生变化。2005年。欧盟取代日本成为江苏省加工贸易第一贸易伙伴。日本、美国、台湾省、韩国名列贸易区域经济易伙伴前5位。台湾省继续成为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口第一来源地,进口164.1亿美元,同比增长17.7%。韩国已取代日本成为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口第二来源地,进口160.1美元,同比增长75.5%。

(4)出口加工区的载体作用初步显现。江苏省已设立出口加工区13家,名列全国各省市之首,进区企业208家。2005年江苏省出口加工区进出口249.1亿美元,同比增长77.1%。

2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2.1加工程度不高,增值率低

江苏省的加工贸易大部分属于简单加工和组装型的低层次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企业不具备真正的生产技术上的优势,只是从国外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在国内只进行简单的加工装配,增值率低。根据统计,江苏省加工收益的80%属于国外产值的转移。相对于一般贸易而言,江苏省加工贸易增值率不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弱。拉动作用相对较小。江苏省绝大部分加工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缺乏产品开发能力,承接的加工贸易相当部分属于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加工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同时,真正高、精、尖的加工能力却严重不足,生产加工能力集中于下游产业,零部件和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零部件更是严重依赖进口。料件本地采购比例偏低。许多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既不使用国内原材料,也不存在对其他企业的示范效应和扩张效应,而仅仅是利用优惠政策建立的加工基地。

2.2本土和外资企业配套不足,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为主,跨国公司的根植性较差

江苏本土企业为外资加工贸易企业提供的原材料、零配件等配套不足,外资企业的绝大部分原材料和零部件都通过进口贸易或者本地的外资企业。而并非本土企业提供,其主要原因:一是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差较大,在技术、管理和产品质量上达不到外资企业的要求。二是江苏在引进外资时,引入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使得本土企业无法实现和外资企业的配套。

近年来苏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0%,但这一表面现象并没有改变产业结构仍处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实质。其主要表现:一是近几年来苏州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率直线下降,从2000年到2006年,该指标大约下降了50个百分点。二是苏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利润率普遍较低,2005年其利润率甚至低于产业平均利润率3个百分点。由于在产品价值构成中,研发设计以及销售服务的附加值较高,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加工的附加值最低,因此苏州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事实上仍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由此可见,江苏加工贸易仍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此外,在江苏投资的跨国公司的根植性较差,还没有与本地的科研院所,特别是企业形成紧密联系,缺乏具有一定规模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科技企业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加快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3加工贸易向下游延伸势头缺乏力度

跨国公司为节约成本,必然考虑在当地采购零部件和原材料,但江苏省的下游产业与之相互配套、相互渗透的能力较为匮乏,设计、材料、零部件优势过分依赖于国外。一些外资企业在尝试将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国内,但是至今加工贸易的本地采购比例仍很低,是因为省内原材料及相关工业发展滞后,国内有关企业在零部件生产成本、质量稳定性和供贷周期方面不能满足外商的要求。

2.4本土企业遭到挤压,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少。资金短缺

江苏选择了发展加工贸易的外向型经济的模式,这一选择本身就含有对民资的取舍。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与世界银行曾联合研究过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发现凡是外资力量过于强大的地方,当地民营经济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江苏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的政策重心向外资倾斜,给外资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民营企业实际上是在不平等状态下与其竞争,导致外资企业对本土企业在生产要素、产品市场和资金供给等方面发生较大挤出。尽管近两年江苏的民营企业数量和经济总量有了一定增长,但其辅助地位并未得到改变。由于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较为先进,利润稳定,贷款风险较小,所以与国内民营企业相比,银行更乐于向外资企业提供贷款。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对本土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挤出,客观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因而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的大力支持。

3提升加工贸易对江苏省经济增长作用的对策建议

3.1采取积极措施,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对加工贸易进行引导

对于加工贸易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使其介入国际生产链条中附加值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一环,对次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将有明显的效果。应该符合江苏省的经济条件,制定一些鼓励政策,对于将鼓励外商投资所从事的产业进行细化,明确准备吸收的具体生产环节。制定科技含量不等的特定生产工序标准,对符合标准的加工贸易产品、零部件的税收予以优惠。完善和规范加工贸易深加工的管理办法,提高加工贸易的加工深度。

3.2积极推进与外资企业的配套协作战略。完善和延伸产业链

对于苏州本土和外资配套不足,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为主,跨国公司根植性较差的问题,本土企业加入跨国公司的生产体系,真正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这是实现本土经济与外资经济互动和一体化发展的最好选择。本土企业加入这条由跨国公司主导的价值链,通过“边干边学”,积累大量技术和管理诀窍,逐步跃升到较高附加值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经过三个阶段:向跨国公司学习阶段、与跨国公司合作阶段、与跨国公司既合作又竞争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本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增强。目前,江苏面临的问题是本土企业能否实现与外资加工贸易企业的配套。因此。让更多本土企业为外资企业配套,用外资经济带动而不是代替本土经济,可以采取的措施有:(1)选择性的引进外资。外资引入时不一定要求是完整的产业链,因为完整产业链的引入虽然一时可以增加当地的招商引资数目和产值,却断绝了本土企业为外资配套的可能性。(2)鼓励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增加本土企业的附加值。通过给予外资企业使用国内中间品与进口中间品同样、甚至更为优惠的税收待遇,引导和鼓励外资企业首先考虑与本土企业配套,建立合资企业,使得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形成比较固定的配套生产关系。(3)弥补本土与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差距。在培养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鼓励外资企业前来创办研发机构,发展合资企业或签订技术转让条款,从而加大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缩小技术差距。目前在苏州昆山为台资企业配套的民营企业中,约有40%的企业已先后通过了ISO9000认证,有80多个产品采用了国际标准生产,大多数企业树立了参与国际竞争的配套协作意识,并且积极向产业链高端靠拢。

3.3鼓励提高配套率,促进关联产业的发展

配套产业发展是加工贸易带动本地产业成长、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基础。为此,全省需要充分利用和不断提高本地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为配套产业快速增长提供微观主体。此外,还应改革和完善各项不利于配套产业发展的现行制度和政策,鼓励加工贸易的采购率,是加工贸易的一个政策重点。

加强与周围地区之间的分工合作,促进加工贸易向苏中、苏北转移。伴随着南部地区的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势在必行。要看到不同产业链条中的加工贸易在其他地区的激烈竞争,增强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外商投资和产业吸引力,促进南部低附加值、高劳动密集度的加工贸易向苏北苏中地区转移,从而牢牢保持并稳步全球要素在江苏省的发展。为借鉴经验,中北部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加强中北部地区引进外资的软硬环境建设,鼓励南部多向中北部的技术援助、资金注入和劳动力培训,鼓励中北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为南部产业的配套生产,创造和利用一切条件,使越来越多的地区融入全球化产业体系,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

3.4发挥服务型政府的功能,实现由规模型扩张到内涵型增长

对于江苏本土企业遭到挤压,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少,资金短缺的问题。政府应该积极给予支持。发挥服务型政府的功能。在资金等生产要素以及税收上给予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同等的优惠待遇。鼓励外资企业的流出人员自主创业。广开引资门路,疏通融资渠道,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投入、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的多元化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尽快建立政府风险投资基金。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充分用好现有人才,广泛吸纳各方面的人才,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江苏应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联系,建立科研机构、建设好苏州研究生城和国际教育园,大力扶持各个大学,为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技术管理人才提供支持,争取在未来几年内江苏高层次人才有较大幅度增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