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研究3篇

小学音乐教学研究3篇

时间:2022-12-21 10:27:34

小学音乐教学研究3篇

小学音乐教学研究篇1

华德福教育是奥地利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于1919年创立的一种新型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建立在人智学这一哲学理论之上,致力于身、心、灵层面的全面发展。人智学是一门关于精神的科学,致力于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的意识、人的生命实践以及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华德福教育在中国蓬勃发展,其音乐教育体系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华德福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竖笛教学也是独树一帜。本文将从选择竖笛的原因、选择的竖笛种类、不同年级的教学策略三个方面分析竖笛在华德福小学音乐教育的运用。

一、华德福音乐教育选择竖笛的原因

斯坦纳认为人类是一种音乐性的存在,音乐是人类灵魂的归宿。[1]因此,音乐是华德福教育中的重要元素,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在于把所有的孩子培养成音乐人才,而是引导孩子欣赏和热爱音乐,唤醒和滋养孩子的内在生命,引导孩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大部分华德福学校的共识是不同类型的竖笛可以作为孩子的第一件乐器。因为与大多数乐器相比,学生在学习竖笛的初期需要克服的技术困难较少,容易入门,并且竖笛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价格相对便宜,而这些也是竖笛在其他音乐教学体系中被广泛使用的原因。但不同的是,华德福学校选择竖笛还有基于人智学理论的考虑。斯坦纳建议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件乐器是管乐器,因为我们的呼吸正是声音的来源,过于鲜明的音色往往会形成很强烈的情感导向,例如马头琴的低沉深情,竹笛的灵动嘹亮等,这对于成人是没有问题的,但对处于感官保护期的幼儿和情感成长初期的少儿来讲,这样的音色显然不具备普适性。而竖笛温润梦幻的音色刚好满足了这一时期孩子的感官保护需要以及没有过多情感冲击的音乐教育需求。

二、华德福学校选择的竖笛种类

(一)科乐耳竖笛

科乐耳公司根据斯坦纳在音乐中平衡思考、感觉和意志的想法为儿童设计了专门的五音竖笛和七音竖笛。科乐耳竖笛具有温暖柔和的声音,更像是人的嗓音,而不像乐器的声音,与传统木制竖笛和塑料竖笛有时会出现的刺耳音色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在吹奏时只需要用自然的气息穿过笛子,嘴唇保持放松的状态。[2]科乐耳五音竖笛采用梨木制作而成,其音色较为轻柔,适合年幼的孩子,有六个笛孔,我们可以吹奏出d2、e2、g2、a2、b2、d3、e3七个音,有两个音是重复的,所以相当于只有D、E、G、A、B五个音,因此被称为五音笛。科乐耳七音竖笛音域更丰富,采用枫木制作而成,音色比较响亮清脆,适合年纪大一些的孩子,有九个笛孔,音域为c2—c4(两个八度),我们可以吹奏出完整的音阶。科乐耳竖笛从上到下被磨出了三个平面,笛孔分布在三个平面上,这样的设计可以保证手指能够稳稳地按在笛子上,防止打滑。

(二)巴洛克竖笛

巴洛克竖笛即八孔英式竖笛,是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一种重要乐器。与我国中小学生广泛使用的德式八孔竖笛不同,吹奏八孔英式竖笛要求采用交叉指法,入门难度更高,但它在转调和音准上比德式竖笛表现优秀。巴洛克竖笛根据大小和音高的不同可以被分为八种类型,华德福学校中最常采用的是高音竖笛(c2—d4)、中音竖笛(f1—g3),次中音竖笛(c1—d3)和低音竖笛(f—g2)。尽管它们的大小、音高不同,但构造、指法和演奏方法是基本相同的。[3]

三、不同年级的竖笛教学策略

华德福音乐教育理念认为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音乐需求,因此竖笛教学也会根据不同时期孩子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一)一、二年级

在华德福学校里,一、二年级的孩子学习的是科乐耳五音竖笛。首先,五音竖笛的强弱对比度被限定在一个范围内,没有大幅度的强弱变化,音乐也就更为柔美,这正契合了低年龄段的需求。其次,科乐耳五音竖笛的音量较小,可以保护幼儿的听力。最后,传统竖笛在同一指法下加大气流时会出现高八度音或者泛音,但科乐耳五音竖笛在制作时则尽量避免了这一现象,这样也就更加适合儿童并不稳定的气息状态,使他们演奏起来更加轻松。斯坦纳认为一年级的孩子应该生活在第五氛围音乐环境中,这种音乐以GABDE五音音阶为基础,以除主G以外的音符开始和结束,一般以A开始和结束或以A为中心,旋律通常是下行的,第五氛围音乐这种漂浮的感觉适合一年级的孩子。到了二年级,孩子渴望“更直言不讳的音乐语言,更直言不讳的乐曲结尾”,第五氛围音乐逐步被更纯粹的五音旋律所取代,乐曲会有明确的结束音——五音的G大调和五音E小调。刚开始教学时,老师只教孩子们吹奏他们已经掌握的歌曲,课程通常会在唱歌和演奏之间交替进行。练习初期,手指和孔的紧密配合、笛嘴与唇的45度配合、坐姿和站姿等是需要老师在练习过程中反复帮助孩子调整的关键细节。教学课堂往往采用十几支甚至几十支竖笛一起齐奏的形式而非独奏,这种集体演奏有助于培养孩子关于“他是整体的一部分”的意识。一、二年级的孩子通过演奏竖笛体验节奏、旋律、音色,但不会学习抽象的音乐概念,也不会读谱。孩子通过老师的指法示范学习吹奏,通过重复的练习记住歌曲旋律,在以后他们将会有意识地逐渐理解这些音乐概念。教学内容也并非仅仅是用笛子演奏歌曲,还包括一些笛音传递游戏、聆听游戏。此外,由于科乐耳五音竖笛没有C、F音,除去了相对不和谐的音程,孩子怎么吹都不会出现不和谐的音乐,因此非常适合用于孩子的即兴演奏。当二年级结束后,这些8岁左右的孩子便能自如、整齐地吹奏出在这一学年里学过的十几首曲目,并通过竖笛即兴演奏短曲,与老师、同学进行音乐互动游戏。

(二)三、四年级

三年级时,孩子要经历斯坦纳所说的“九岁转变”的内在转化。孩子开始发现自己逐渐与自然而然结合在一起的世界分离,因此教师选择的音乐必须反映出孩子的这种变化。孩子即将告别五声音阶,进入全音阶音乐的世界。在一、二年级时使用科乐耳五音竖笛的孩子开始学习用科乐耳七音竖笛吹奏C调(也有一些学校会选择巴洛克高音竖笛,即八孔英式高音竖笛)以及全音阶的歌曲(包括大调和小调,主要是C大调和a小调、G大调和e小调),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通过乐谱了解音高、节奏和调性的概念。基于扎实的五音竖笛基础,经过大约2个月的转换期,大部分孩子都能适应从五音竖笛到七音竖笛的转变,并熟练演奏乐曲。在竖笛曲目的选择上,孩子会学习两种类型的乐曲:一种是用于歌唱的乐曲,主要与歌词文字有关。一、二年级学生学习的是五度氛围及五声音阶的歌曲,到了三年级之后,孩子开始接触全音阶歌曲。另一种是用以学习吹奏技巧以及乐谱的歌曲。教师对于这些歌曲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技巧性。四年级时,教师要通过新音符、新调性、新的节奏概念等新元素来扩充学习内容。有些新音符需要孩子利用简短的练习曲反复练习,在身体习惯之后,孩子才能在歌曲中应用自如。如果新的音符已经出现过,那么当孩子在阅读新的乐谱时,老师最好不要在竖笛上示范指法,而且可以一边唱谱一边指挥,使孩子停止对指法示范的依赖,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学习读乐谱。孩子在歌曲中可以体验轮唱、对唱以及其他逐步接近分声部合唱的形式。相同旋律的重复交替可以营造出和声的感觉,为孩子以后学习和声打下基础。同样,竖笛训练也不再只有单一的齐奏方式,孩子可以像轮唱时一样,分成两部、三部或四部进行练习。七音竖笛相比五音竖笛音域更宽,表现力也更强,所以孩子在竖笛即兴演奏时可以进行更多个性化表达。

(三)五、六年级

进入五年级后,有些孩子的声音开始变低,他们对于高音可能有些厌烦,因此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可以加入一些较低的音符。科乐耳七音竖笛的音域为c2—c4,集中在高音区,无法演奏出低音,因此华德福学校在五年级时引入了巴洛克中音竖笛,即八孔英式中音竖笛。孩子学习中音竖笛时需要掌握新的指法,这段时间可以把高音笛放在一边,完全投入中音竖笛指法练习。通过练习简单的歌曲,孩子会逐渐掌握吹奏中音竖笛的能力。孩子从科乐耳七音竖笛过渡到中音竖笛时一般不会产生指法上的混乱。他们开始学习中音竖笛的时候就好像接触到了一个新的乐器,因而能够很自然地接受这种新指法,就像从科乐耳五音竖笛过渡到科乐耳七音竖笛时一样。孩子进入五年级后,并不是不再学习科乐耳七音竖笛了,老师会教学生吹出更多的音符,让学生可以利用这些音符吹奏不同调的曲子。在五年级时引入巴洛克竖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孩子从五年级开始学习和声,并在歌唱和乐器演奏方面进行多声部练习。巴洛克竖笛不仅适合独奏,而且也有很多经典的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作品可以用于课堂演奏。巴洛克竖笛的音质和科乐耳竖笛很不一样,拥有丰富的泛音,更适合五、六年级的学生去欣赏和体验。竖笛四重奏(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会形成很美妙的音响效果,孩子也会更加享受吹奏具有丰富挑战性的多声部作品。次中音竖笛的指法与高音竖笛完全相同,但是因为笛身较长,孩子需要练习手指的延伸。低音竖笛与中音竖笛指法相同,其笛身比次中音竖笛要长,所以对孩子的身高和手的大小有一定要求。孩子学习低音竖笛时还需要认识低音谱号,因此学过大提琴或钢琴的孩子能够比较快上手。孩子在熟悉了三个升号和三个降号范围内的音阶后,就可以开始尝试更多伟大作曲家的经典作品。老师需要根据班级内学生学习的竖笛种类和演奏水平,寻找适合他们的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作品。这样的合奏练习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乐器演奏体验,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声部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结语

华德福教育体系充满着艺术气息,音乐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竖笛作为华德福学校的孩子学习的第一种乐器,被广泛应用于音乐教学、晨圈、律动游戏和戏剧表演等各种教学活动中。华德福音乐教学活动选择的竖笛种类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使得孩子在学习竖笛的过程更加愉悦,把鲜活的、治愈性的音乐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不仅能让孩子掌握正确的吹奏方法,而且还可以引导孩子领悟音乐的本质。

作者:马昕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小学音乐教学研究篇2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小学教育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也在不断地改变。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学习有助于缓解压力、烦躁和焦虑,有助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为此,学校、家长、整个社会都应当关注和重视音乐教育。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民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然而,目前小学音乐课程中,民歌教学仍然还有很多问题,因此必须对民歌教学策略进行一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改进。

一、重视民歌演唱教学

(一)重视音乐节奏

节奏感是音乐最显著的特点,在进行民歌教学时,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节奏感的培养。节奏感的把握可以由肢体的律动来实现。老师在进行民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身体的律动来体会民歌的节奏感,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民歌,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就拿《阿细跳月》来说,这是一首云南彝族的民歌,教师要根据这一民歌的特征,并结合教学实际,确定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体会《阿细跳月》中五拍子的韵律(在不同调式中相同的旋律和强弱规律),对旋律的创作手法有一定的认识。2.在教学这首民歌的时候,还要教授彝族的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通过身体的语言来表达音色、速度和力度的变化。

(二)理解民族语言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地域广阔,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语言。民歌与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其中,民族语言在民歌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语言,使其更好地领会民歌的内涵。在进行民歌的教学时,要使学生们意识到由于地域的不同而产生的歌唱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以及不同民族语言会产生不同的歌词风格。例如,在我国的西北部,地形崎岖,地势陡峭,特别是在黄土高原上,这里的人们必须不断与大自然抗争,因此,他们的性格才会变得刚毅、豪迈。所以,大部分的西北民歌,都是声音洪亮、气势磅礴、淳朴自然。而南方和北方则截然不同,特别是江南地区的小桥流水,细雨蒙蒙,气候温暖湿润,造就了江南的人们细腻多情、温柔似水。所以,江南民歌的声韵优美,唱腔中充满了“吴侬软语”的特点。在进行民歌的教学时,教师要区分出各地的差异,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各种民歌的特点。

二、丰富民歌教学手段

(一)建立良好的音乐形象
 
在小学的音乐课上,老师们要合理地运用好自己的教学时间,让学生们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发挥出最好的效果。那怎么做到这一点呢?老师们要自觉地把握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学生喜欢有趣、多彩的新鲜事物。假如学生认为老师讲授的内容很枯燥,那么很可能会因其他事情而分心。所以,老师要运用生动有趣的民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沉浸于自身的情感中,体会到民歌特有的韵味。比如《五月五赛龙会》,就是一首苏州民歌,它把苏州人民在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生动的表达了出来。老师在教授该歌曲时,可以首先给学生们播放一段关于划龙舟的录音,让他们自己去想象龙舟比赛的场景。与学生交流端午节的习俗,并播放划龙舟的图片和视频。在观看了视频和图片后,学生就会对这首民歌有浓厚的兴趣。

(二)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当前,信息技术已在许多领域扮演著举足轻重的角色,包括小学的音乐课。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民歌的教学,这种方法既可以改善教学效果,又可以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凤阳花鼓》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环节: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们欣赏《凤阳花鼓》,并根据不同的颜色来辨别歌曲的情绪。通过图像和声音的组合,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唱歌。由于《凤阳花鼓》仅用锣鼓,不用丝弦伴奏,老师可以用普通的碗,盘子,筷子来演奏,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此外,老师也应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来表达歌曲,以启发学生的灵感。有了前期的准备,学生们创编民歌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

三、培养民歌听赏能力

学习民歌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听”在民歌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使学生能够完整、充分地“听”到这些优秀民歌作品,才能获得较佳的音乐体验。江苏扬州地区的《杨柳青》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民歌,其总体风格活泼、热烈、奔放,这首歌有一种劳动号子的风格,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勤劳、真挚的一面,这首歌曲的教学重点主要是让学生们体会扬州民歌的特点,其中的难点包括对歌曲中的附点节奏、一字多音的掌握,并让学生们尝试用扬州方言来唱歌。因此,老师要让学生们安静地欣赏歌曲,通过倾听,更好地理解这首歌的特点和构造,理解它所表达的意蕴和情感。民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歌教学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作为一名小学音乐老师,我们应当重视对学生民歌鉴赏能力和演唱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作者:廖添珮

小学音乐教学研究篇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且在教育中的影响力也愈来愈大,由于其有效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许多缺陷,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更有实用价值的教育工具。在学校音乐欣赏课中使用现代技术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以使课堂教学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音乐对学生的吸引力,帮助其深刻理解自己所学的音乐知识。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建设现代化音乐课堂,推进素质教育改革[1]。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融合的优势

(一)将音乐知识中抽象的部分形象化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为了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艺术方面的培养,一些音乐类软件应运而生,可帮助年龄较小的孩子认识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2]。例如,音乐演唱、演奏过程中,必须注重对节奏、节拍的把握,而小学音乐课一般没有丰富的教辅工具,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如Auralia软件,帮助小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音乐知识,使其感悟音乐中节拍、节奏的重要性。在音阶音程及简单的和声内容方面,Auralia软件可以辅助小学音乐教师实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其主要可在节奏、节拍与速度教学方面发挥作用。教师对学生开展“节奏”这一课题的课堂教学时,可以使用Auralia软件中的节奏风格栏目,带领学生一同听音乐,欣赏音乐中的节奏感,并逐渐根据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领悟其中不同的节奏特点。

(二)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音乐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课堂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学校音乐课堂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的兴趣不强,课堂效率不理想。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学校音乐课堂现状,使得音乐课堂教学方法不仅有了多种选择,而且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音乐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的优势,采用更加先进和有趣的教学方法,如利用一些图像和视频,使音乐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这样既为传统枯燥的音乐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音乐课堂实践中轻松愉快地掌握音乐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素质,最终达到改变传统小学音乐课堂呆板现状的教学目的[4]。

(三)培养学生音乐信息分析的能力

小学生年纪小,不具备音乐审美能力,无法领略到音乐背后的情感魅力和潜藏的音乐信息,而小学开展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使学生获得音乐信息分析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充满丰富情感的氛围中,逐渐抓住音乐信息。例如,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改编成优美的音乐,或者为学生播放儿童音乐话剧,让学生在充满故事情节的剧情中自主探寻音乐中隐含的情绪,并对获取的音乐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的信息,感受到快乐、悲伤、庄严等情绪,从而更好地分析音乐背后蕴藏的信息[5]。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融合的措施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前的应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做到课前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预习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在开始音乐课程教学以前,教师可以使用微课进行教学。微课教学模式作为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且高效的现代教学方法,以视频为中心内容和教育载体,视频时间通常在3~5分钟,尽管持续时间并不长,但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图文、视频等内容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具有知识导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相对于传统教育方式来说,微课更为生动活泼,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声乐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围绕微课展开各种教学活动。对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并预览音频,并深度挖掘教材内涵,把基本知识和重要部分总结成思维导图,然后再和其他教育资源整合,生成约3~5分钟的教学预览视频,并及时发给小学生。小学生在课前可先通过视频了解课堂的重点内容,然后逐步预览。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进行小学音乐课程的建设,并且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对微课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小学生学习如何使用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的创建对预习内容进行重点总结,这样才能够实现对整个音乐课程预习要点的全面掌握。教师在进行预习作业的布置时,应该明确学生预习的步骤,这样才能够让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练习《彼得与狼》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应该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彼得与狼》的动画片段,这样既不会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还可以起到很好的课前导入效果,达到帮助小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目的。当学生观看视频时,受益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视听效果,其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动画中。这一过程有助于创造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各种感官,进而有效提高教育质量[6]。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中的应用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基于音乐的意境美、旋律美、内容美等特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优化审美教育过程,提高学生的素养与能力[7]。学生在不同的音乐中会有不同的感受,而相应情境的创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这种感受,有利于学生体会音乐中的情感、意境、旋律之美,全身心投入音乐世界。因此,教师要在精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后,根据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学环节中创设具体的情境。具体来说,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通过为学生播放图片、视频,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更富感染力。同时,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借助艺术性的语言、形象的肢体动作、灵活的神态表情辅助情境的创设,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创设的情境并不是出自随意的选择,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要求。第一,创设的情境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即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在网络上搜集、整理信息资源,以保证创设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并易于学生掌握相应的技巧或理解音乐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第二,情境的创设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即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筛选、整合信息资源,创设出有意义的教学情境;第三,创设有利于全体学生学习的情境,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信息资源,既要保证资源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符,还要保证学生能够结合已有经验进行思考与学习。例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表达的是妈妈在过去岁月里的劳苦生活,其感情浓厚,旋律轻缓,内容优美,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甚至可以培养学生忆苦思甜的意识及爱国情感。在这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从三个维度制定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知道叙事曲的一般特征、三部曲式歌曲特色;有感情、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理解歌词内容的含义。②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理解、感受、鉴赏、表达音乐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随后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制作信息资源。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与歌曲有关的影视片段创设情境,使学生直观看到“吃野菜和谷糠”“穿着破烂的衣裳”等画面,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歌词与视频用自己的话表达歌曲描写的情境,概括“妈妈”讲的故事。为加深学生对歌词含义的理解,使其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借助幻灯片为学生介绍作者信息,讲解歌曲创作背景。在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演唱方法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舞台剧,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探索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背景图片,使其发挥想象力完成歌曲情境的再现与情感的表达。2.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活动。音乐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都会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爱程度[8]。与简单陌生的知识点相比,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能深入学生的心灵,迅速在学生脑海中产生深刻的印记,带动学生思考和想象。基于此,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能力发展不足,注意力也较为分散,故其对科学知识的接受度有限。不过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旺盛的兴趣和好玩的天性,所以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水平确定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做到活动形式多样化、活动内容通俗化,切忌将活动的目标设定为“完成学习任务即可”,否则很难让学生投入活动。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依托信息技术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乐曲音频或视频,组织音乐欣赏活动,如可以依托信息技术从互联网下载一些与当节教学主题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借此给学生营造一种舒适、轻松的音乐气氛,并组织音乐体验活动,由此多方面地丰富音乐教学活动,进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打起手鼓唱起歌》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考虑到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从网上搜集少数民族在节日时一边围绕着火堆打鼓,一边唱歌跳舞的视频,引导学生沉浸在音乐、舞蹈中。随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对视频入迷的时候,提议学过舞蹈或对其有兴趣的学生加入舞蹈队伍,让大家一起根据视频学习跳舞。从这里可以看出,音乐学习可以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即教师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不仅能改善课堂气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概言之,教师应打破传统以自身经验为核心的教学方法,逐步改变课堂观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人物和主体,并努力推动学生成为课堂的焦点,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后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后的作业布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相应的教学软件布置作业,这样学生每天放学后就可以从教学软件中查找作业内容,从而完成作业,如此可促进作业布置效率的提升。作业布置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最好的办法,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来说,作业布置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9]。教师最好是在课前就设计好课后作业,这样可以在课上直接说明作业内容,或者是在课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二次的调整。教师可以根据作业内容制定学习任务单,使学生能够有条理、有顺序地开展自学活动。在设计作业和学习任务时,教师要考虑难度与内容量,以保证作业不会给学生造成课业压力。完成作业与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后,教师可借助信息平台,如学习通、学校官方网站、学校公众号等具体作业或学习任务单。教师要让学生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学习任务单上,并鼓励学生通过平台上的讨论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应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明确课后作业与学习任务,并根据自身音乐学习特点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其要在听、唱、练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音乐问题,并在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中分析、探讨音乐内容。在学生上交学习任务单或提交图片、视频后,教师要认真检查并附上合理的评价与相应的建议,并发送到学生的个人账户中,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优缺点,并积极地改正与完善,以此树立音乐学习的自信心,体会音乐学习的成功感与幸福感,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自主应用信息技术进行音乐学习[10]。小学音乐教师在向学生布置作业时,需要了解学生当下发展的实际需要,具体而言,其可对学生开展调查,掌握当前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例如,音乐教师通过调查,发现随着黄梅戏、国风歌曲的流行,当前小学生更喜欢了解我国传统的戏曲。由此,教师可以在《京韵》一课的教学结束之后,向学生布置开放型作业,让学生搜集我国京剧、戏曲相关的知识,并观看电视戏曲频道中播放的经典的京剧片段。京剧节奏快,画面感充实,故事情节丰富,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故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观看完京剧后,对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记录并学习,并在家长的帮助下,录制自己喜欢并演唱的京剧片段,最后将录制好的视频作业提交到班级学习群中,教师则要在观看后给出一些指导意见。这种作业布置的方式,从学生的情趣出发,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领悟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保证小学音乐教学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音乐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结语

音乐课作为当代一门极受重视的学科,具备开发学生艺术思维、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功能。在我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在,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教育,是当代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教师要结合信息技术使学生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绽放光华,并引领学生挖掘美、表现美、创造美。信息技术和音乐教学的融合,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创新思路,调动课堂气氛,不但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而且可以推动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使学校音乐教学越来越具有活力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夏素素.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浅析[J].读写算,2022(1):204-206.

[2]段吉峰.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J].学周刊,2022(2):152-153.

[3]华静.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21(A1):160-162.

[4]刘学鼎.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54):108-109.

[5]魏黎.借助信息技术提升美育素养:论小学音乐线上线下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2021(24):12.

[6]路荣.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J].学周刊,2021(14):167-168.

[7]陈小雨.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融合探究[J].科幻画报,2021(1):53-54.

[8]王玲玲.情景交融互联共通: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融入[J].北方音乐,2020(1):214-215.

[9]周梦姣.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J].北方音乐,2019,39(4):140-141.

[10]葛芳.交互与提升: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融合[J].成才,2018(5):34-36.

作者:陈宇超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新民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