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

时间:2022-05-09 05:19:47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浅谈《指南》教育建议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探究

【摘 要】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文中简称《指南》),其中提出“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优秀”。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应使用多种教学策略促进幼儿全面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指南》 幼儿教育活动 反应游戏 动手操作 环境创设

教育部颁布的《指南》中对五大领域,即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提出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及教育建议。通过深入学习《指南》精神及教育建议,我陷入了思考:如何把理论指导应用到五大领域的教学实践中去,帮助和指导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教育策略,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学习与发展呢?

一、开展反应游戏,让幼儿在教育活动中主动倾听

《指南》中语言领域包括两项内容(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六个目标和十五条教育建议。其中,无论是对于3―4岁还是5―6岁幼儿来说,都对幼儿认真倾听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由于认真倾听既是促进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游戏又是幼儿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所以我尝试在游戏中锻炼幼儿主动倾听的习惯。

小班幼儿教师组织反应游戏,游戏的名字是《我是大坏蛋》。教师念儿歌:“我是一个大坏蛋、大坏蛋,我要拿走你们的――小鼻子、小鼻子。”教师拉长音,让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要说的器官上,这时所有的幼儿就必须用小手把自己的鼻子捂上,以防止被教师“拿走”。这样就能一目了然地观察到班上达到“认真倾听”目标的基本情况:和教师做游戏的幼儿大部分都能达到目标,但是仍有部分幼儿目光呆滞地看着大家,或者处于“你说你的,我玩我的”等状态。第二次玩这个游戏时,又有一部分幼儿愿意参与,并且表现出比第一次还安静的状态(因为有过一次游戏经验后,他们本能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教师身上)。教师念儿歌:“我是一个大坏蛋、大坏蛋,我要拿走你们的――小嘴巴、小嘴巴。”并张牙舞爪地走到一位幼儿的面前假装去抓他的小嘴巴,这位幼儿马上就捂住了自己的嘴巴。第三次再玩这个游戏时,基本上所有的幼儿都参与进来了,并且表现得很熟练。教师连续几次说出不同的器官让幼儿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游戏,然后故意改变游戏的节奏或者换另一种东西而且拖长声音提醒幼儿集中注意力。当看到所有幼儿的小眼睛里都装满了教师,表示所有的孩子都参与进来了,证明这个游戏很成功地锻炼了幼儿的注意力。幼儿们学会了在别人说话时保持安静,在群体环境中有意识地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认真倾听,主动倾听。

二、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让教育活动更深刻

幼儿阶段的科学活动是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周围事物,让其在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和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在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初步的科学探究态度。科学活动的优秀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如中班科学活动《西红柿》,在幼儿园无论是正餐还是加餐里经常出现西红柿,西红柿是幼儿喜欢的蔬菜,因而幼儿对此次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满足幼儿进一步加深对西红柿的认识的愿望,我组织了“试取西红柿汁”的活动,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得到西红柿汁。孩子们动手操作兴致高昂,并在这个过程中又生成了“西红柿有没有籽?”“西红柿为什么是红色的?”“西红柿长在哪里?”“什么季节才能吃到西红柿?”等一系列问题。动手操作真正激发了幼儿探索的兴趣,点燃了幼儿勤于思考的火花,教师要做的就是充分尊重、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幼儿分组操作过程中,教师观察,随机指导,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最后请幼儿讲解操作原因、过程、结果。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判断,并按自己的想法取得西红柿汁,真实感受,记录结果,验证自己的猜想。因此,进行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能让科学活动开展得更加深刻。

三、有目的地创设环境,带动主题活动的开展,让教育活动更有意义

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有目的地创设环境,开展一系列与教育活动相匹配的主题活动,充分将环境创设、主题活动与教育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让其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使教育活动更有意义。

例如中班的环境创设“向雷锋同志学习”主题墙面,通过创设与雷锋同志有关的环境,带动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系列主题活动。像“雷锋日记”这一主题活动,根据雷锋的名言“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幼儿仿编“对待爸爸妈妈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小伙伴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错误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坏习惯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的话语激励自己。同时,幼儿与家长争讲雷锋叔叔乐于助人、甘于奉献、勤俭节约的小故事,自己动手制作图书,和同伴、教师分享自己所找到的故事,并且把自己知道的雷锋故事讲给身边人听,带动了亲子间、同伴间、师生间的互动,营造了积极向上的集体生活、家庭氛围乃至社区环境,让雷锋精神在我们身边再一次被唤醒,这比任何形式的说教灌输都要有意义。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有目的地创设环境,开展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主题活动,这些都可以为幼儿教育活动作铺垫。

对于幼儿来说,学习与发展是终身话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使之在生活中更加愉快、轻松地积累学习经验,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全面的学习和发展,是《指南》的内在精神给我们的启示。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故事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故事是幼儿喜爱的文学形式,幼儿多是在故事中成长与发展的。如何发挥故事的综合教育作用,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是摆在幼儿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幼儿故事教育活动中如何加强对幼儿的综合教育,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故事 幼儿 教育活动 应用研究

故事是人们喜爱的文学形式。幼儿也在故事的浸染中不断成熟与成长。故事通过错综复杂的情节以及广泛涉猎的领域,充满神奇和梦幻色彩,对幼儿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童话故事,其营造的精神世界与具体情境,与幼儿的心灵世界非常和谐统一。故事创设的意境可以满足幼儿好奇、天真与探究的心理诉求,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故事本身的情感、审美、道德等因素的渗透,可以促进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 故事对于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

幼儿喜欢听故事,并且在故事情节的感染下乐于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对幼儿以故事的方式进行教育,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幼儿的心灵是纯真的,幼儿的心灵世界又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探究事物真相的心理诉求。通过故事教育活动,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满足幼儿猎奇的心理。在故事教育活动中,他们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树立审美观念,增强审美意识,培养道德素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 故事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1.开展故事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是通过故事教育活动,培养幼儿正确发音的习惯。教师在给幼儿讲故事时,要坚持使用普通话,要注意利用体态语言来表情达意,让幼儿通过视听理解故事的意义。教师也可以借助图片、实物以及动作的配合,向幼儿展示发音的基本要领,让幼儿反复模仿与体验。因为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比较短的,所以一味地讲故事,会使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可以采取动静结合的策略,根据故事情节改编成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语言交际,教师要认真倾听幼儿的发音,对发音准确的幼儿进行肯定与鼓励,对于发音不到位的幼儿进行反馈与矫正。这样坚持进行,就会促进幼儿养成正确发音的习惯,为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奠定基础。

二是通过故事教育活动,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量。教师给幼儿讲故事,要力求做到直观与形象。教师可以借助手势、表情来解释一些词汇的含义,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词义。例如像“悲伤、愁眉不展、哭泣”等词可以用表情来辅助诠释它们的含义,像“捡拾、手舞足蹈、飘落”等词可以辅以动作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也可以通过视频对话、图片展示帮助幼儿理解词义。这样,幼儿在听故事、讲故事中,可以不断积累词汇,提升表情达意的能力。

三是在故事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用精彩的故事情节感染幼儿,激发其讲故事的欲望。让幼儿复述故事是故事训练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故事的复述训练中,教师要精心安排词语、句子与段落,让幼儿在复述中能够语言连贯、叙述完整。

2.通过故事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怀

毋庸置疑,故事具有陶冶幼儿性情、激发审美情感的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故事,利用现代多媒体的呈现引领孩子进入一个唯美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感受到大自然与生活的美好,激发其热爱生活与自然的感情。例如,教师在故事教育活动中选取了《小云朵》这一富有童真童趣的诗歌故事,引领幼儿吟诵与体味,并且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孩子们沉浸在优美的音乐氛围中反复吟诵,多媒体视频不断呈现天空云朵变幻多姿的梦幻情景,孩子们视听结合,边欣赏边体味。之后,让幼儿根据自己平日观察的飘有云彩的天空,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诗歌的语言来表述。这样孩子的想象更加丰富,有的说云可以变幻成一匹匹野马,忽而又变幻成一只只公鸡,后来变幻成熊猫、小猴等等。故事为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跟随蔚蓝天空下的云朵自由飞翔。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交流与训练的机会,教师让孩子在同伴间互相交流,把自己的想象说给同伴听。幼儿怀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畅所欲言。在交流过程中也锻炼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故事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动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幼儿开始,让故事在幼儿的心灵深处播下创新的种子,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大量的童话故事,都渗透着创新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深入挖掘故事中的创新因素,有效地对幼儿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在讲述此类故事时,可以根据幼儿好奇的心理创设疑问情境,启发幼儿思考,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讲述故事《司马光砸缸》时,教师可以先创设疑问情境:当小伙伴在玩耍过程中掉进水缸,我们应该怎么办?可以先让幼儿想一想,说一说,让幼儿展开充分讨论,以启发他们的想象。最后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了解司马光急中生智解决问题的办法。幼儿必然会受到启发,对司马光机智解救小伙伴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再如,在讲述《曹冲称象》这则故事时,可以先让幼儿通过多媒体展示感受象的庞大,启发幼儿思考:在没有计量器具可以称出大象重量的情况下,应该采取怎样的办法来称出大象多重呢,由此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幼儿对事物的认知还要处在形象思维的阶段,只是通过听故事,只能在思想上有肤浅的感受。因此,教师还要适时地进行模拟实验,加深幼儿的理解。如可以让幼儿观看视频后,通过教师的引领模拟实验,让幼儿切身感受到曹冲称象的智慧。通过这种类型的故事,可以点燃孩子内心深处创新思维的火花,从小渗透创新意识,为他们将来以创新的思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4.通过故事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团结合作意识

现在的幼儿多为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备受父母及长辈的宠爱,缺乏合作的环境与意识。而团结与合作能力只能在集体环境中才能形成。部分幼儿在园中常常表现出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遇到问题不喜欢与伙伴共同解决,甚至与小伙伴发生冲突。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团结与合作意识势在必行。例如,教师在故事教育活动中给学生讲《蚂蚁搬家》的故事,让孩子认识到蚂蚁虽然弱小,但是只要团结协作,仍然会战胜体形比自己大很多倍的庞然大物,给幼儿的心灵以深刻的启迪。在讲述《三个和尚》这个故事的时候,教师播放动画故事片,让孩子带着问题观看并思考:“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吃?怎样才能有水吃?”看过故事片后,让孩子们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幼儿自然会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教师要结合现实中部分幼儿缺乏与小伙伴合作的意识,说说以后应该如何做。当幼儿在游戏中发生冲突时,教师也可以运用团结合作为主题的故事给幼儿以启示,使游戏在合作中顺利完成。

5.通过故事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

从小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是幼儿教育阶段的重要教育目标,也是全面提升幼儿素质的关键环节。幼儿故事中有许多可以向幼儿渗透科学意识的素材。例如《小蝌蚪找妈妈》较为曲折的故事情节,可以使孩子明确由蝌蚪演变为青蛙的过程;给孩子讲《蚯蚓的故事》,让幼儿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惊叹于蚯蚓在地下的默默“耕耘精神”,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积极性;让幼儿了解科学家及宇航员的故事,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勇气。生动有趣的童话科学故事,很容易吸引幼儿。利用故事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可以引导幼儿对故事中涉及的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使幼儿能够利用已有的生活常识建立与新知识的联系,培养良好的科学意识。

6.通过故事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习惯

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是使幼儿从小懂礼貌,学会处事、学会文明待人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礼仪传统,形成了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礼仪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应该从幼儿开始传承与发扬。例如,教师结合《孔融让梨》的故事,使幼儿懂得礼让的道理;通过讲述长辈的故事,让幼儿产生尊重老人、热爱父母的情感;通过讲述《三个小熊的故事》,使幼儿产生对熊宝宝的同情,从而让孩子懂得不经允许是不能乱动别人东西的道理。让幼儿领悟故事的道理之后,教师还必须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加以落实与强化,将故事精神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把故事精神落实到日常实践中,才能强化幼儿的文明礼仪意识,养成尊老爱幼的传统文明习惯。

总之,教师在故事教育活动中,要认真挖掘故事本身的教育因素,确定明确的教育活动目标,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科学意识、文明礼仪等教育。同时,要注意把故事教育活动与游戏及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强化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摘 要: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一个有自己传统底子的中国人才能提供其所有贡献世界,才有能力识别和借鉴别国文化。因此,让少年儿童了解中国文化传统,提高文化素质、品德修养,融和西方文化精华,重塑中华文化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幼儿教育;实施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博大精深,是我们的文化母体。如何充分发挥幼儿教育的特殊功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从而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这是一个必要的课题,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有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与责任。

一、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首先,可以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设计教学活动“有趣的汉字”,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汉字的起源,知道象形字,知道汉字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由此也可以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探索的兴趣。另外,通过对古典文学、经典故事、成语故事、传统节日以及民间游戏活动的接触和学习,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明显增强。

其次,可以萌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非常愿意诵读千字文、三字经、唐诗等古典文学,对中国的一些经典动画片也逐渐地喜欢了。他们开始对中国的民间游戏和活动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并由此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萌发民族自豪感。

再次,在活动中可以很自然地扩大幼儿的识字量。幼儿早期识字有利于右脑开发,能够极大地促进幼儿的智力发育,开发幼儿的潜能,培育和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最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强幼儿的记忆力。一个人记忆力的发展在6D13岁时是黄金时期。利用幼儿时期的记忆力去记下这些永恒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对一个人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二、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1.在手工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教育。

手工即运用各种手工工具和材料,如剪刀、尺子、胶水、纸、泥巴、橡皮泥、石头、竹片、果壳、木块等物品,通过剪、粘、刻、织、捏、折等方式,用一些素材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广博的中华文化中蕴藏着许多古老的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藏,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创作、传承下来了丰富的手工艺术,这些手工艺术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加美丽多彩。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从这些丰富的手工艺术中寻找一种容易被幼儿接受的切入点与方式,寓教于乐,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2.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教育。

幼儿美术素养的提高来源于其美感的逐步升华,而幼儿美感的形成与提升则是在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中丰富审美经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从丰富的传统文化中选取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优秀作品,借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选取的美术作品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阶段。

3.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可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使幼儿从一点一滴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彩。饭前、教学活动之间、午睡前、离园前等小块时间也可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如:玩猜谜游戏、手指游戏《五指歌》和《手指一家》等,说童谣《排排坐》、《丫头丫》、《颠倒歌》等,讲童话、传说、美德故事《嫦娥奔月》、《盘古开天辟地》、《大禹治水》、《牛郎织女》、《卧冰求鲤》、《黄香暖席》、《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使传统文化逐渐影响到幼儿。

三、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点

1.传统文学内容的选材是教育开展的关键。

传统文学是在古老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其中一些传统事物随时代不断发展已消失,幼儿难以有相关经验,在教育思想中,也难免有些消极、封建的思想混杂其中,且个别内容学习难度较大,对幼儿不具有意义且难以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合理选材,辨证的扬弃,选择传统文学内容中的精华对幼儿教育。要适当对一些难懂文言文、成语合理改编、缩写、扩写等,从幼儿兴趣、情感体验出发,确立适宜的内容,这样才会通过传统文学把灿烂的文化思想进行传承,让孩子们受益非浅。

2.教师良好素质是传统文学课程实施的保证。

要使传统文学释放出魅力,课程获得成功,要求教师必须有良好的音乐、美术、文学修养,有把握分析教材的能力,能选用有效的方法深入浅出的教学,要有改编教材为其注入新活力的能力,有良好的情感表现能力,能自如的应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传递作品的内涵,优美的语言可以使幼儿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愉悦的接受教育,我们注重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努力建立一批观念新素质好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实验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

3.注重幼儿的体验与感受是传统文学教育的重要理念。

开展传统文学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与喜爱之情,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记忆、认知、注意等多种潜能,因此我们必须要注重引导幼儿体验,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不以会背诵多少诗歌,会说多少成语作为衡量幼儿发展的唯一标准,而是关注其纵向的成长,这应该成为教师的基本理念。

总之,通过教学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幼儿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了幼儿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了幼儿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激起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幼儿教育活动游戏化的探索

摘要:幼儿教育活动游戏化是将游戏整合于教育活动之中,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以游戏的方式呈现。教师以游戏为手段来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把幼儿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要求、任务隐藏并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知识、习得技能,让幼儿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关键词:幼儿 教育活动 游戏化

1教育活动的涵义及其特点

1.1教育活动的涵义

教育活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活动。狭义的教育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活动、广义的教育活动泛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活动有各种差别。从活动主体看,有管理者的活动、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从形式看,有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践活动;从内容上看,有课内外进行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发展个性特长等各种活动。

1.2教育活动的特点

教育活动有其目的性、实践性、双向性、广泛性、多功能性。

2目前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知识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注意不稳定、抑制能力差,神经系统容易兴奋和疲劳。(2)多数教师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只是程序化地将教育内容教给孩子,导致教育内容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3)由于传统幼儿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过分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幼儿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4)在许多地方、许多时候,小学化、成人化的教学使很多天真活泼的孩子失去了童真,失去了快乐,许多孩子未进校门就已经产生了厌学情绪。

3游戏的作用

一是从理论上看,游戏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手段之一。二是从游戏的动机上看,游戏的动机是提高幼儿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三是从实践上看,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实践中能深刻的体会出,要想让幼儿对事物存在兴趣,游戏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游戏中也能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4途径与方法

4.1教育活动游戏化

幼儿教育活动还应遵循幼儿的思维特点。3到6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开始发展,幼儿的注意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4.1.1 以“假想”的游戏方式组织活动。

在组织活动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种是对角色的假想,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活动过程中,可以请一位小朋友扮演小青蛙,再请一位小朋友扮演小蝌蚪进行角色表演。另一种是对情节进行假想,并以此来串联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教师以假想一些情节,吸引幼儿参加活动。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根据活动的需要,带领幼儿把身边的环境一会儿假想为动物园,动物们在开运动会;一会儿又假想为操场,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4.1.2以游戏性的语言组织活动。

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常用的方法,这种设计主要通过富有游戏性的语言来组织活动。如,在大班科学活动“认识正负极”的导入时,教师可以这样说: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电池宝宝,电池宝宝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这样的游戏性的语言也可以变通地用于其他领域的导入活动中,使导入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

在组织活动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种是对角色的假想。另一种是对情节进行假想,并以此来串联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教师以假想一些情节,吸引幼儿参加活动。

4.1.3以“比赛”的游戏方式组织活动。

以比赛的方式组织一些教育活动,是教学游戏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常常用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比如,以训练幼儿跳的能力为目的“青蛙捉害虫”、“小兔采蘑菇”的比赛。以培养幼儿生活能力为木的的穿脱衣比赛和叠被比赛,以培养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的讲故事比赛等。

4.1.4以表演的游戏方式组织活动。

幼儿可以用表演的方式来理解故事的内容,就是幼儿借助于童话故事或者语言故事的内容进行表演,在幼儿表演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同时又使故事的内容更具有趣味性,容易被幼儿理解。如,开展大班语言活动《高老鼠和矮老鼠》时,可以让幼儿分别戴上头饰扮演高老鼠、矮老鼠、小鸟、小狗等故事中的角色来表演故事情节,从而理解故事的寓意。

4.1.5以“比赛”的游戏方式组织活动。

以比赛的方式组织一些教育活动,是教学游戏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常常用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比如,以训练幼儿跳的能力为目的“青蛙捉害虫”、“小兔采蘑菇”的比赛。以培养幼儿生活能力为木的的穿脱衣比赛和叠被比赛,以培养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的讲故事比赛等。

4.2教育活动游戏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育活动游戏化可以展现幼儿的个性,突出幼儿的优势和特点,并在活动中大胆地释放自我。但游戏与教育活动又相互矛盾,游戏能使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幼儿乐于接受,但游戏又会很容易让教育活动变得混乱,难以控制秩序。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4.2.1适度性

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在幼儿能够以游戏的形式达到教育活动目标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好教育活动游戏化的“度”。在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完成教育活动目标的前提下,要将教育活动时的秩序把握在教师能够掌控的范围之内,不要将孩子大胆地放手,然而却收不回来,教师能够收放自如的地组织教育活动,才是教育的佳境。

4.2.2目标性

教育活动游戏化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有序的控制过程,有着极强的目的性,任何一种游戏的设计都是直接为一定的教育活动内容服务的,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其目的在于更好、更有效地完成教育活动的任务。

4.2.3智力发展

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需要积极运用自己的智慧,能促进感知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幼儿开动脑筋,学会独立思考,在设计游戏时应考虑幼儿智力的发展。

4.2.4科学性

教育活动中的游戏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游戏在为教育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游戏的设计要合理、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教师应不断收集、筛选、改造游戏,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内驱力,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

综上所述,幼儿园开展的教育活动游戏化的过程,是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教育理念的变革,每个教师如能真正的融会贯通,就可以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就是游戏活动,让游戏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并充分利用游戏的特点、优势。将教育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幼儿便乐于参与每次的教学活动,幼儿喜欢上教育活动,便能在活动中轻松愉悦的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从中感受到教育活动的不同魅力。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开展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策略B

摘 要:作为一种西方幼儿教育模式,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方法以及涉及的相关内容,都应当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特点进行适当变通。采取适当方式实现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中国化发展,从而保证幼儿的全面发展,最终推动我国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主要对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开展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幼儿教育;蒙台梭利教育;教育策略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幼儿教育中大量使用的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存在的教育思想也受到了广大幼教教师、幼儿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关注,在幼儿园中开设蒙台梭利教学班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在城区已经实现了全面覆盖,其正向着乡镇幼儿园发展。

一、对蒙台梭利的教育内容形成全面认识

蒙台梭利教学方式是由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并以其名字命名,该种教育的基本理念强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幼儿为中心,按照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开展日常教学活动。该种教育模式是以儿童观和教育观为优秀内容开展的,在其中还融入了先观察的教育方式,借助多种能够形成感官认识的教具为幼儿创造易于学习的环境,保证幼儿能够在事先创造的环境中进行自由学习,并通过自主选择和准确的判断力进行自我调整。借助丰富的教学方式能够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进行持续性学习,提升幼儿的独立意识,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专注力和创造能力。

二、准确把握蒙台梭利教育方式中的真实内涵

以儿童观和教育观为主体组成的蒙台梭利教育模式通过对幼儿的研究,最大限度地尊重儿童的内在需求积极引领儿童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式发展和成长。该种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对幼儿的观察,然后根据儿童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需求形成具有较强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与之配套的教育环境,最终满足幼儿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教学环境创建过程中应当深入分析预设环境所形成的基本作用,并充分发挥环境的基本作用。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儿童的研究,尊重儿童的基本需求,从而引导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稳定发展。

三、对蒙台梭利课程中的教育因素进行适当改进和应用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作为一种西方教育思想,其中存在着诸多缺陷,部分内容也无法适应我国当前的幼儿教育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蒙台梭利教育主要包括生活、感官、数学、语言以及科学等多方面的教育,更加注重教学的个性化,该种理念并不能满足我国当前幼儿教育的基本需求。基于此,借助蒙台梭利开展教学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文化特点对蒙台梭利中的相关教具和操作方式进行改造,消除教育模式中存在的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规则,从而形成符合幼儿教育道德和时展特点的教育模式。

四、形成良好的幼儿教育环境

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应当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充分激发幼儿的潜在能力,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备也是激发幼儿潜能的基础。在蒙台梭利教学模式中应当进一步拓展幼儿活动区域,加强学习多元智能理论研究,最终形成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同时应当积极开展多样性的幼儿活动,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逐渐形成全新的教育模式,通过多种活动和实际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幼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幼儿园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树立有效的社会和家庭意识,通过多种方式保证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从而形成与家长之间的教育共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方式,使家长更加清晰地理解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的全新教学理论和科学育儿办法,及时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进一步提升家长的实际教育水平。另外,在和家长的交流过程中可以及时了解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相关建议和意见,从而对实际工作过程中的相关教学方式进行转变,有效提升幼儿的教育水平。

总而言之,蒙台梭利作为一种受到广大教育者关注的全新教育模式,其中包括针对儿童个性化发展、感觉和纪律以及游戏教育等多种方式推动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根据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情况,充分吸收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存在的积极因素,将影响我国幼儿课堂发展的因素完全去除,将蒙台梭利教育模式有效应用于我国的幼儿教育中,最终实现我国幼儿教育水平的提升。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浅析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实施

摘要: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一个有自己传统底子的中国人才能提供其所有贡献世界,才有能力识别和借鉴别国文化。因此,让少年儿童了解中国文化传统,提高文化素质、品德修养,融和西方文化精华,重塑中华文化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幼儿教育;实施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博大精深,是我们的文化母体。如何充分发挥幼儿教育的特殊功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从而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这是一个必要的课题,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有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与责任。

一、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首先,可以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设计教学活动“有趣的汉字”,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汉字的起源,知道象形字,知道汉字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由此也可以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探索的兴趣。另外,通过对古典文学、经典故事、成语故事、传统节日以及民间游戏活动的接触和学习,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明显增强。

其次,可以萌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非常愿意诵读千字文、三字经、唐诗等古典文学,对中国的一些经典动画片也逐渐地喜欢了。他们开始对中国的民间游戏和活动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并由此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萌发民族自豪感。

再次,在活动中可以很自然地扩大幼儿的识字量。幼儿早期识字有利于右脑开发,能够极大地促进幼儿的智力发育,开发幼儿的潜能,培育和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最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强幼儿的记忆力。一个人记忆力的发展在6D13岁时是黄金时期。利用幼儿时期的记忆力去记下这些永恒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对一个人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二、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在绘画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教育

绘画活动是引导幼儿运用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如蜡笔、油画、彩色铅笔、彩色水笔、毛笔、纸、布、绢、水粉颜料、墨等等,通过线条、色彩、形状、构图等美术语言来表达幼儿的所思所想,创造出多样的视觉形象。绘画活动是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幼儿绘画只是手段和方法,画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绘画这一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性,培养美的情操和陶冶美的人格。幼儿教育工作者应激发幼儿主动观察,给予幼儿自我表达的机会,使绘画活动成为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有效途径。幼儿的绘画并非要求幼儿真实地将事物的逼真形象再现于纸上,而是将画纸作为幼儿表达自我的舞台,任由幼儿发挥。通过丰富多样的绘画活动,幼儿能从中认识这个美丽的世界,陶冶情怀,从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二)在手工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教育

手工即运用各种手工工具和材料,如剪刀、尺子、胶水、纸、泥巴、橡皮泥、石头、竹片、果壳、木块等物品,通过剪、粘、刻、织、捏、折等方式,用一些素材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广博的中华文化中蕴藏着许多古老的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藏,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创作、传承下来了丰富的手工艺术,这些手工艺术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加美丽多彩。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从这些丰富的手工艺术中寻找一种容易被幼儿接受的切入点与方式,寓教于乐,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教育

幼儿美术素养的提高来源于其美感的逐步升华,而幼儿美感的形成与提升则是在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中丰富审美经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从丰富的传统文化中选取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优秀作品,借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选取的美术作品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阶段。

(四)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可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使幼儿从一点一滴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彩。饭前、教学活动之间、午睡前、离园前等小块时间也可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如:玩猜谜游戏、手指游戏《五指歌》和《手指一家》等,说童谣《排排坐》、《丫头丫》、《颠倒歌》等,讲童话、传说、美德故事《嫦娥奔月》、《盘古开天辟地》、《大禹治水》、《牛郎织女》、《卧冰求鲤》、《黄香暖席》、《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使传统文化逐渐影响到幼儿。

三、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点

(一)传统文学内容的选材是教育开展的关键

传统文学是在古老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其中一些传统事物随时代不断发展已消失,幼儿难以有相关经验,在教育思想中,也难免有些消极、封建的思想混杂其中,且个别内容学习难度较大,对幼儿不具有意义且难以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合理选材,辨证的扬弃,选择传统文学内容中的精华对幼儿教育。要适当对一些难懂文言文、成语合理改编、缩写、扩写等,从幼儿兴趣、情感体验出发,确立适宜的内容,这样才会通过传统文学把灿烂的文化思想进行传承,让孩子们受益非浅。

(二)教师良好素质是传统文学课程实施的保证

要使传统文学释放出魅力,课程获得成功,要求教师必须有良好的音乐、美术、文学修养,有把握分析教材的能力,能选用有效的方法深入浅出的教学,要有改编教材为其注入新活力的能力,有良好的情感表现能力,能自如的应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传递作品的内涵,优美的语言可以使幼儿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愉悦的接受教育,我们注重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努力建立一批观念新素质好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实验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

(三)注重幼儿的体验与感受是传统文学教育的重要理念

开展传统文学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与喜爱之情,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记忆、认知、注意等多种潜能,因此我们必须要注重引导幼儿体验,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不以会背诵多少诗歌,会说多少成语作为衡量幼儿发展的唯一标准,而是关注其纵向的成长,这应该成为教师的基本理念。

总之,通过教学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幼儿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了幼儿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了幼儿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激起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幼儿教育活动设计原则

摘 要:幼儿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幼儿全面发展,增强幼儿经验,提高他们能力。对幼儿教育应当以游戏活动为主,分层次设置合理的游戏活动,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字:幼儿教育;设计原则

幼儿阶段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适时抓好幼儿的早期教育,可以对幼儿日后的成长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提高幼儿的自身素质。

一、全面性原则

幼儿教育阶段,对幼儿的教育主要在活动方面,而幼儿教育阶段的活动设计应该注重于让幼儿得到更加丰富而全面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保障幼儿得到更加和谐而有益的发展,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幼儿教育的重点就是使得幼儿得以全面发展,结合幼儿教育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根据幼儿的特征展开丰富多彩活动,不侧重不忽略。幼儿教育活动不仅要追求幼儿素质提高,而且还要保证幼儿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不特意强调幼儿在于某一方面发展而忽略其他潜质。

二、整合性原则

整合性原则就是把教育活动设计看成是一个整体,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教育整合主要有内容的整合、教育活动的整合以及环境的整合。教育活动内容的整合,对教育活动的设计应该有意识地将于活动设计有关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教育活动的整合,强调幼儿教育活动形式的整合,将平时在园内的生活以及活动进行整合,将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整合。例如,在进行相关游戏时,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分组完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参与活动的热情,幼儿相互之间的合作意识,在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引导进行全面总结,可以培养幼儿之间自己尝试对活动的快乐,相互分享经验;教育环境的整合,将班级环境与幼儿园环境进行优化整合,使得教育环境更加适合幼儿平时的身心发展,使得幼儿得以愉悦活动,使活动的的意义得以最大化。

幼儿教育活动的整合性原则,应该注重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注意个例,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健康发展。教师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理应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坚持对幼儿启发性诱导成长的全面教育。

三、游戏性原则

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的基本形式应该是游戏活动。幼儿的发展是幼儿自身去主动获得相关经验才能得到发展,而经验的获得则是幼儿得通过自身实践后方能不断地获得。在获得经验后,幼儿才能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得到成长发展。因此,要给教师应该针对幼儿特性,设计各种相关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通过自身对活动的感知理解获得相关经验,得到发展。教师应该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注重幼儿的主观性,引导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使得幼儿可以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才能幼儿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最大的活动经验,达到活动目的。

活动性原则理应注重的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设计。而对于游戏活动的设计也应该遵循以下的几个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游戏活动的安排、设计,环境的创设,材料玩具的提供,都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到他们已有的经验及能力,使得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例如,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贫乏,接触社会的范围小,而且他们在游戏中经常从事的是平行游戏,即幼儿独自玩耍着相同的游戏。教师在设计小班的游戏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特点,例如积木游戏时,可以提供多套相同的积木,引导鼓励幼儿完成自己的创造;在指导方面教师也应以具体的示范、参与指导为主,而不是教师去教导幼儿完成。

(二)分层性原则

幼儿在每个年龄,不同的环境中的发展与能力与很大的区别,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一点,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应注重幼儿不同阶段的特性,体现出游戏的层次性。因此,在进行拼图活动时,小班幼儿拼图的色彩应该更加鲜艳,例图应该更加简单有趣,但拼图的数量应该充足。在指导方面则着重于帮助他们学会独立拼造出正确的图形。而对于中班幼儿,拼图的难度应该有所增加。指导方面则要求他们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拼图有一定的构造思想。到了大班,可以提供更为复杂的拼图,例如可以给他们提供需要填色的拼图,可以让幼儿在完成黑白拼图后进行色彩的填充。

层次性活动应该注重幼儿特征,结合幼儿的相关课程规划,引进幼儿游戏活动中。如在“各种各样的剪刀”的教育活动之后,教师可以将各种剪刀和材料提供给幼儿,引导幼儿,让幼儿自己继续探索学习,使得他们得到更深刻的印象。

幼儿期间,根据小、中、大班的不同特性,教师应该更加注意对幼儿游戏活动设计的分层次性,这样可以使得幼儿激发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使得每一个幼儿都可以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获得相应的经验,得到适当的发展,这样可以让游戏活动得到最大化的收益。

(三)整体化原则

整体化原则是指将整个活动室的游戏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发挥整体优化的功能。例如,可以让幼儿以小组或者集体进行相关游戏活动。但是,这个动态系统要建立在幼儿自己主动性的基础之上,要由幼儿自行地来进行创造想象去完成他们的活动,教师的作用知识引导他们想象新的游戏情节,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并不是去手把手地告诉他们应该怎样活动。

我们应该要注意到的是,幼儿阶段最重要的并不是对知识的学习,而应该着重培养幼儿对新经验获得的兴趣性;而最适合培养幼儿的方式就是“游戏”;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可以适当的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引入游戏活动中去,可以对幼儿三观的初步建立进行一个良好的教导;教师应该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潜力,教师对幼儿活动应该多多引导幼儿,而非教师指定;要求孩子做到时首先应该要求家长做到,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生活行为习惯上,家长在教导幼儿时应该自身先有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幼儿才能更好地领会学习,家长应该与教师相互配合、相互理解,共同促进幼儿健康积极的发展。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以本土资源为载体,优化农村幼儿教育活动

摘 要:丰富的本土资源是我们生动的活动教材,这都是农村大自然赐给我们最好的科学教育礼物。我们积极利用本土资源在幼儿教育中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让本区域特色资源进入幼儿课堂和体育锻炼等活动,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教育活动。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利用种子、蔬菜、植物安全废旧器物等充实幼儿区域活动,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让幼儿在自然社会中学会探究、学习与生活,全面落实《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新理念。

关键词:本土资源;载体;幼儿教育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所拥有的资源都是幼儿教育中最优质的资源。让幼儿走进大自然,感受它的神奇、博大精深和无穷奥妙,既能开阔幼儿的视野,带给他们丰富的知识,又能帮他们开拓思维,利用自身的无尽魅力诱导幼儿观察、感受和体验,在自然中不知不觉实现情感的互动和交流,对幼儿今后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农村幼儿园教师,我们立足于幼儿园的实际,因地制宜,挖掘本土资源,在活动中发现了本土资源其特有的魅力。

一、丰富的本土自然资源是我们即用即拿的教材

(一)利用本土资源积极开展探究型活动

幼儿对自然界中的小动物特别感兴趣,适合开展探究活动。夏天我们将蚯蚓带进自然角,带进观察皿,与幼儿一起观察、探索蚯蚓的再生过程。我们先将蚯蚓断为两截,把他们埋进泥土,每天孩子们一来幼儿园便去自然角看蚯蚓,他们会在每天的观察中发现被断为两截的蚯蚓伤口逐渐愈合,尽然长成了两条完整的蚯蚓。对于一个小小的发现,孩子们肯定欣喜若狂、相拥相告,牢记这一变化,因为他们了解了自然的神奇,获得了知识。“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还会对身边的蝌蚪与青蛙,蛋与麻雀、鸽子、小鸡等进行细致地观察和探索,在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动手、动脑,并在团体中分享,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充分利用这特点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如语言课《小蝌蚪找妈妈》,美术课《小指头与小蝌蚪》、社会课《团结力量大》等,强化幼儿认识,达到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让本土资源充实幼儿体育锻炼活动

幼儿正处在长身体的年龄阶段,让幼儿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让他们得到锻炼,而且培养了他们活动的新技能和团结合作的团体意识。幼儿园积极发挥家长学校和家园共育的作用,家长、幼儿、学校根据需求积极收集各种环保、健康无毒害的自然材料,通过大手、小手的装扮,一件件适合幼儿的活动器具完成了,如用纸箱、奶粉罐、饮料瓶等做成可以移动的房子、小汽车、火箭等;就像泥土和沙子,身边到处都是,可他们玩得风生水起。可见物品的新旧并不重要,只要幼儿高兴,这就是最好的资源。

(三)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

西北农村幼儿园,有着她自己地域的粗狂与贫瘠,也有温情和秀美的山水;有着悠久的历史遗迹,也有着西路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无边无际的田野随着四季的变化而悄悄展示着不同的魅力:春天,那雪白的梨树、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和麦田使得幼儿流连忘返;夏天,果园里让人垂涎三尺的梨、杏、苹果、李子等果实让他们流连忘返,直至大人的呼唤;秋天,烧豆角、洋芋、麦子让他们享受了城里孩子不可理喻的香甜;冬天,满天的飞雪和无尽头的冰河带来的欢乐映照着红扑扑的小脸使他们忘却了寒冷;永固古城、圆通寺塔、胭脂山、马蹄寺的沧桑中也能聆听到当年的金戈铁马和脍炙人口的故事;西路红军的英雄事迹和身边老人的娓娓故事中学会了在困难中怎样的坚定和坚韧。本区域的人文历史资源,正是我们进行幼儿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教育的现实教材。

二、丰富的本土资源是幼儿区域活动的资源库

(一)在农村,各种农作物满目皆是,种子更是一种稀松平常的资源。利用这一点,教师选择其中一部分,分别投放到各区角中,准备好白乳胶和颜料,进行粘贴画的制作;春天我们根据种子发芽后的苗状让学生在种植区培养各种幼苗,并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培养,之后在孩子的交流、介绍中,可以看出,虽然在农村,但这些还是让孩子们惊叹。

(二)蔬菜是农村一年四季都有的农作物,活动中我们首先提供各类蔬菜让孩子进行观察,想象出像什么?如孩子想象出辣椒像龙蛇、白萝卜像小白猪,大豆夹像弯弯的小船,大蒜头像捏在一起的指头等。同时在幼儿想象的基础上,我们又为他们提供了各种材料,配合橡皮泥、牙签、棉球等美工用品,让他们将材料自由组合,做成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如大豆夹毛毛虫、舞龙青椒、萝卜男孩、茄子笑脸等。在区域活动中孩子把自己的想象里发挥到了极致,思想意识里各种形态的物品通过自己的小手得到了实践与展示,展现了农村本土资源的无穷魅力。

(三)在区域活动中我们积极开展变废为宝的活动,教师、幼儿、家长共同收集废旧材料,清洗后分类集中投放到不同区角中,如美工区利用废旧饮料瓶、口杯、光盘、毛线等制作的娃娃、小猫、乌龟、柳树等活灵活现。买手时节,教师指导孩子们利用马良草、麦秆等编织一些简单的动物造型。这一切不仅调动了孩子们的活动积极性,而且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和水平,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让教育回归自然,让幼儿回归现实的生活,这是《纲要》的主旨。本土资源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资源,在未来的幼儿教育中会发挥它的无穷魅力。作为一线幼教工作者,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挖掘、善于利用,让本土资源大放异彩。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白板技术对幼儿教育活动的作用

【摘 要】 随着幼儿园教育手段的不断创新,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了实施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手段,而电子白板这一技术也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推进、运用。已然成为了现代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电子白板逐步走进了我们的幼儿园,成为幼儿园教学的得力助手,它集传统的黑板、计算机、投影仪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不仅使用方法简单,也使活动中师幼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方便。它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的教学思维,在幼儿园学科教学中,开辟了有效教学的新天地。

【关键字】 白板技术;幼儿教育活动;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变化,教育手段面临新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从手段、观念、教学方法上都引起教学的深层次变革。多年来,多媒体投影系统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种主流技术,有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使用图片、挂图等教学媒体的缺陷。然而,计算机和投影屏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教师的行动,鼠标成了教师不得不专注、不得不动手的操作元素。电子白板这一新型的多媒体软件,已然克服了这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操作弊端。

白板教学作为一种全新、先进教学手段已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领域,它是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处理、存储和传播的技术。由于它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够让幼儿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幼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因此巧妙地运用电子白板课件是幼儿教学中最佳途径之一,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具有推动作用。

一、随机操作,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在之前用PPT软件做课件时,我们常常会按照活动的顺序来制作课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也就按部就班的照着预设的顺序走,一旦孩子的想法超出了预设的范围,遇到突发性问题的时候,教师就无从下手,让教学受到一定的限制,就会影响活动的正常进行。老师主宰着整个活动顺序,阻碍了孩子的自主发挥与自由设想。例如:在音乐演唱活动《冬天里来》中,有一个环节根据歌词内容,填图谱纠错。因为在课件中,已经预设了正确图谱的排列顺序,孩子在填的时候只能按照对的顺序来填,导致后面的纠错环节未起多大的成效,幼儿在记忆歌词的时,没有得到很好的强化,有的依旧是按照自己的顺序来记忆,老师教的成分偏多。在利用白板课件进行调整之后,白板中拖的功能大大提高了填图谱的随机性,老师能根据幼儿的回答随意拖动图片,及时修改,并按照他们的顺序进行排列,从而通过纠错,强化记忆,可以充分发挥起师生间教与学的互动性,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不必受到课件的约束,可以随着幼儿对于内容的把握以幼儿为中心来随时调整自我的教学,有效地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情景创设,增添活动的趣味性

白板技术是一种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于一身的新型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教学,白板的视觉效果显著,色彩、标注、漫游、隐藏、动画等教学功能,能极大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老师们更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论,灵活机动地运用这些白板技术手段,创设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情景,渲染活动气氛,不仅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还能更好地突现出重点,使孩子能够更加关注重点、难点,从而将重点、难点逐一突破,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感悟学习的内容,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例如:在科学活动《动物怎样过冬》中,教师创造了森林情景,利用聚光灯寻找动物并探究它们冬眠、南飞、储物的过冬方法,幼儿看到这样有趣的手法立马就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活动中。在最后老师巧妙地制作了一个随机的游戏环节,以滚轮的方式将各种动物图片置入其中,通过随机喊停,说出该动物的过冬方式,不仅让幼儿对“冬眠、储物、南飞”三种动物冬眠的知识重点得到巩固,也增添了活动了趣味性,使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掌握了知识技能。

三、工具运用,提高教学的灵活性

以往教师在制作传统教具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经历,却没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而且做出来的教具大都是一次性的,不能二次利用,浪费人力、物力。尤其是在进行美术活动时,或是出示范画,或是将绘画过程或制作过程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在讲解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的不是过程,而是在过程进行中的某一个定格,幼儿往往掌握了基本步骤,而忽略了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不利于教师的随机讲解。在幼儿美术教学时,教师可以在白板上自由的画,颜色可以自由选择,最神奇的就是它的回放功能,在画过之后只要点击“回放”按钮,就会自动播放整个画画的过程,每一笔都那么清晰,这样,既减少了教师重复示范的时间,又增强了幼儿的印象。例如:在绘画活动《荷花》时,教师选择类型,颜色不一样的绘画笔,将白板当成了白纸,在上面随意地绘画、擦除,边示范边讲解,起到了一个具体形象的作用。通过个别示范,不仅使老师发现在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使孩子对这种新奇的绘画工具产生兴趣,从而增添活动的趣味,无需纸和笔,简单的一块白板就能完成,可见这个“教具”的灵活性是极强的。

四、自主探究,激发幼儿的主动性

电子白板的运用为就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鲜的学习气息,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以及多变的图像,有利于刺激孩子的多种感官,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唤起幼儿的情感活动,促使他们发挥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了幼儿的参与热情。例如:在科学活动《南瓜爷爷的小屋》中,教师利用运用其中的拼板功能,将各种蔬菜照片,用拼板挡住,根据影子形象进行猜测,或者到白板上直接操作,移开一点猜测,猜不出再移开一点继续猜,直到猜出来为止。在不断移开拼板的过程中,台上台下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白板上,争先恐后地猜是什么蔬菜,活动的趣味性增强,相比只通过一张照片来猜测,这种方式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电子白板这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灵活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更加适应教学要求,贴近孩子,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可以让教师以更感性更直接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更轻松地利用主题资源进行教学,使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幼儿教育活动研究

摘 要: 多媒体技术是一项对视频、图像、文字、声音等信息进行有机整合的技术,涉及信息的收集、储存、处理及传播,在这一过程中会运用到数字化技术、计算机及其他配套设备。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应用,使得各类课堂信息得以整理,信息的展示更具有交互性,老师通过控制信息呈现的进程与流量完成教育活动,极大地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幼儿教育 学前教育

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幼儿教育中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相信随着教学理念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幼儿教学活动成为常态,不仅能提高教育效率,还能落实国家对音像教材建设的要求。笔者结合工作经验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激发幼儿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锻炼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并通过实例分析的方式进行介绍,希望对相关课题的研究及具体的教育工作有所启发。

1.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幼儿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好奇心重,教学活动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此,应有意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使得教学内容以视频、动画、图像、声音展现出来,在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消除幼儿对具体事物的距离感和空间感,最终激发学习兴趣,使其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在七巧板拼房子的教学中,先借助视频向幼儿展示七巧板的神奇之处,比如利用七巧板可拼接成多种图案,再具体到房子拼接步骤、方法的演示,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再加以引导,让“神奇”的七巧板成为幼儿拼接房子动力,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就会被激发。

2.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幼儿认知有限,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知识的学习较为困难。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抽象知识进行分解,使之成为一个个具有具体表象的信息,可有效降低幼儿的学习难度。比如观察小蝌蚪时,由于蝌蚪形体小、短时间内变化缓慢,幼儿仅通过自然角和有限的时间,很难对蝌蚪进行细致的观察,更不可能认识到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对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小蝌蚪照片进行放大处理,让幼儿清晰观察到蝌蚪的身体、头和尾巴。再利用视屏或动画全景展示小蝌蚪变青蛙的整个过程,让幼儿在短时间内能观察到蝌蚪长出后腿、前腿及尾巴的消失,加深幼儿对蝌蚪长成青蛙的认识[1]。这样就使得相对抽象的知识直观、具体地展现在幼儿面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会显著提高。又如在“空气在哪里”的教学中,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幼儿对这一抽象概念很难理解,更难明白空气的性质和结构。对此,我们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展示空气的组成,用2个圆形表示氧气,用7个圆形表示氮气,用1个圆形表示稀有气体,为了方便幼儿的理解,对圆形进行拟人化处理,并用不同的颜色标志出来。幼儿通过观察圆形的多少了解空气各主要成分的比例,通过观察圆形的无序运动了解空气的流动规律,通过观察氢气球能飞起来了解氢气密度低于空气密度,甚至知道氧气对人、动物的作用。总的来说,抽象质量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能突破难点和重点。

3.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锻炼幼儿的想象力

随着教学理念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形象力关乎一个人的发展潜能。尽管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但我们仍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至少不能泯灭幼儿的天分。如果没有多媒体技术,关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的教学就很难开展,因为幼儿教学活动很难离开幼儿园这个既定的大环境,环境越稳定、越熟悉,幼儿想象力的激发就越难[2],而营造陌生、绚丽的教学环境成本太高。例如在音乐活动《小鱼游》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出具有声、光、音、型的动态“海底世界”,让幼儿看到一个由多种鱼儿、珊瑚礁及其他植物组成的世界。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小鱼游的样子,引导其在画板上画出向以不同姿态向不同方向游动的小鱼,并在歌曲《小鱼游》的音乐氛围中让幼儿跟着节奏拍手,引导幼儿用手臂在身体不同部位摆动表现小鱼游,跟着音乐走小碎步,最终让幼儿学会做小鱼游动作。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不仅得到了锻炼,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得以增进。

4.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

幼儿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想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使参与教学活动成为一个主动行为,而不是一个被动行为[3]。比如在表演《黑猫警长》时,老师仅通过口头叙述,幼儿能了解故事的大概走向和内容,但如果以此让幼儿进行表演,那么对于幼儿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实际操作中,笔者曾不止一次提醒表演时的注意事项,但幼儿还是不得要领,而通过引导幼儿观看金典的《黑猫警长》片段,幼儿就很好地完成了角色的揣摩,这既得益于幼儿的模仿天赋,又与多媒体能展示准确展示故事节奏和情节相关,幼儿在观看《黑猫警长》过程中不自觉地完成了角色的体验和模仿,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进行简单的引导就可以显著增强幼儿主动进行表演的意识。

随着教学条件的提升,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更普及。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成熟,教学活动将变得更高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首先认识多媒体技术之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并有意识、有计划地应用,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如何充分发挥幼儿教育的特殊功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从而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这是一个必要的课题,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有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与责任。

关键词:幼儿教育;传统文化;活动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博大精深,是我们的文化母体。如何充分发挥幼儿教育的特殊功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从而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这是一个必要的课题,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有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与责任。

一、在绘画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启蒙教育

绘画活动是引导幼儿运用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如蜡笔、油画、彩色铅笔、彩色水笔、毛笔、纸、布、绢、水粉颜料、墨等等,通过线条、色彩、形状、构图等美术语言来表达幼儿的所思所想,创造出多样的视觉形象。绘画活动是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幼儿绘画只是手段和方法,画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绘画这一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性,培养美的情操和陶冶美的人格。幼儿教育工作者应激发幼儿主动观察,给予幼儿自我表达的机会,使绘画活动成为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有效途径。幼儿的绘画并非要求幼儿真实地将事物的逼真形象再现于纸上,而是将画纸作为幼儿表达自我的舞台,任由幼儿发挥。通过丰富多样的绘画活动,幼儿能从中认识这个美丽的世界,陶冶情怀,从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二、在手工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启蒙教育

手工即运用各种手工工具和材料,如剪刀、尺子、胶水、纸、泥巴、橡皮泥、石头、竹片、果壳、木块等物品,通过剪、粘、刻、织、捏、折等方式,用一些素材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广博的中华文化中蕴藏着许多古老的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藏,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创作、传承下来了丰富的手工艺术,这些手工艺术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加美丽多彩。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从这些丰富的手工艺术中寻找一种容易被幼儿接受的切入点与方式,寓教于乐,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启蒙教育

幼儿美术素养的提高来源于其美感的逐步升华,而幼儿美感的形成与提升则是在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中丰富审美经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从丰富的传统文化中选取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优秀作品,借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选取的美术作品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阶段。

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有选择的,幼儿的眼睛更关注那些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适合其接受水平的事物,他们接受什么及其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内化程度是受其感知能力和情绪情感制约的。因此,作品形式要多样化,将传统中华文化展现在幼儿面前,给予幼儿最直观的感受,帮助幼儿形成美的认知与体会。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幼儿能产生直观感受,有自己的关注点和理解,为促进幼儿对作品内涵有更深的感悟,则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幼儿。教师可根据作品内容先做一些欣赏提示,比如作品中有哪些人物或事物、他(它)们在做什么,分析其特征、关系,然后让幼儿自己欣赏,并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感悟尝试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也可创设与特定美术作品相关的情境,选取有感染力的音乐作为幼儿欣赏背景,或配之与美术作品相关的故事,使幼儿对作品内涵有更深的体验,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我国民族精神,使中华传统得以延续的必要途径,其实施在于厚积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幼儿园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利用得以保留的文化资源,如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杰出名人和民族英雄的事迹等,给予幼儿以中华文化启蒙教育,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使我国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四、传统文化与正常教育相结合

当今社会中现代化教育也很重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运用科学的形式和良好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由今引古:结合本地特色从实际生活引导幼儿感知传统文化,包括建筑特色、地方文化等。

中外包容:对外来文化要适当接纳,在设计和组织传统文化教学活动中应合理引用。如,和幼儿交流中国的饮食时就拿幼儿熟悉的“肯德基”、“麦当劳”相比较,使幼儿更好地把握传统饮食文化并在与外来文化相比较中形成客观、平等的态度。将中国传统文化放在多彩的外来文化中,让幼儿体验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更加生动。

五、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可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使幼儿从一点一滴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彩。

要合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协作的能力。饭前、教学活动之间、午睡前、离园前等小块时间也可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如:玩猜谜游戏、手指游戏《五指歌》和《手指一家》等,说童谣《排排坐》、《丫头丫》、《颠倒歌》等,讲童话、传说、美德故事《嫦娥奔月》、《盘古开天辟地》、《大禹治水》、《牛郎织女》、《卧冰求鲤》、《黄香暖席》、《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使传统文化渐渐影响到幼儿。

总之,通过教学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幼儿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了幼儿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了幼儿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激起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乡土资源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各类幼儿园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并提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中的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通过对《纲要》精神的深入学习和不断的理解,我们懂得了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幼儿园应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挖掘乡土赖以展开的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我园的乡土教育资源。

关键词:资源;幼儿;活动;教育

一、亲近自然,感受“活”的知识教育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大自然中处处充满着神奇,在我们农村,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树木、庄稼、沙石等,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我们良好的教育资源。我们把幼儿从“课堂中学习”引领到“自然情景中学习”,给幼儿充分的自由想象、探索活动的空间。当春回大地,当秋叶缤纷,我们带着孩子们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春天,草色青青,野花飘香,一片生机盎然,我们带领孩子们走进田野,亲近大自然:放风筝、植树、采野花、挖野菜、捉蝴蝶、饲养小蝌蚪;到竹林中写生;参观蔬菜大棚。秋天,田野一片金黄,带孩子们到农田里拾稻穗,拾落叶,挖山芋。孩子们在与各种自然物亲近过程中,自主活动,自发探究。在动手动脑中,他们认识和了解自然物的生长规律,了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同时又能让孩子们对大自然保持着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开发乡土资源,开展乡情教育

通过对《纲要》精神的深入学习和不断的理解,我们懂得了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幼儿园应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挖掘乡土赖以展开的教育资源,开发我园的乡土教育资源园本课程。于是开发挖掘乡土教育资源,生成园本课程是我们的出路。雨坛乡是有名的“彩龙之乡”、“仔猪之乡”、“鱼米之乡”,既然我们雨坛有这么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何不好好利用呢?

《纲要》要求“教师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教学赖以展开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来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他们获得体验、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对幼儿的教育应从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入手,从周围生活入手,由近及远,适合幼儿身心健康的特点和规律,为幼儿所接受。而“乡土”课程资源是具体的,幼儿就生活在其中,是幼儿随时随地感受到的周围的事物和情景,如家乡的彩龙,城里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日新月异的家乡建设和变化,勤劳的劳动者……都是幼儿可见可闻,可理解可接受的“乡土教育资源”。因而,我们幼儿园在认真领会《纲要》所提出的“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纲要》,从本地、本园出发,结合本班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这一精神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以乡土资源为切入点,开发我们自己的园本课程,使我园的课程更乡土化、个性化、多样化,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使幼儿园课程进一步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使幼儿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增进对社会与自然的感知与了解。

因此,在幼儿园开发乡土教育资源课程,并利用开放的资源,开展爱家乡、爱亲人的乡情教育,让幼儿有对家乡、对亲人的依恋感,对乡土文化及传统的亲切感,是切实可行的。

三、利用废旧物品,融入幼儿生活

1、废旧物品的教育价值及其易得性

充分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以及随手可得的资源完全符合“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大自然的环境”的教育新理念。实践证明,通过指导幼儿利用废旧物品,有利于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身边有可利用的自然素材,如树叶、石头、泥巴、纸盒、废报纸等更是随处可见,这些废旧物品“资源”都不失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组织幼儿到园内、户外、家里寻找各种素材,让幼儿学会到自然中去探索,从而拓展了幼儿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充分利用收集回来的废旧物品,运用到常规教育教学之中,既满足了幼儿的学习需要,又节约了幼儿园的资金。利用废旧“资源”开展幼儿教育,是广大幼儿园的可行之径。

2、以废旧资源为媒介,创设幼儿教育的艺术氛围

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的。蒙台梭利认为:“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知识,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环境所体现的文化氛围对儿童有着认知上和情感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例如,我们利用幼儿园走廊的空间,有目的、有计划地摆放一些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美术作品――可乐瓶鞋、美丽的扣子链、方便面包装袋编的筐、鸡蛋娃娃……可以给幼儿带来一种“视觉”上的感受,刺激幼儿进行观察、想象和提问。另外,利用区域环境的作用,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利用废旧物品“资源”布置了相应的主题墙饰和吊挂,开辟了许多特色区域,这样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3、利用废旧资源,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皮亚杰在《皮亚杰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动作在儿童智慧和知识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动作指儿童对物体的操作,通过主动的操作和实验性操作才能理解物体的变化”。例如,开展方便面袋编织活动,它需要幼儿有一定的手指灵活性,幼儿拿着一条甚至几条进行编织,在活动中要运用剪、折、绕、扭、编、交叉编、打结、穿插等动作技巧。通过类似活动,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耐心都得到了加强。

4、利用废旧资源,培养幼儿的想像力

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废旧资源和自然资源为幼儿的思维插上了想像的翅膀。例如,在树叶和毛线之间拼贴《奇妙的树叶》活动中,老师首先带孩子去户外观察树的变化,并收集各种树叶,在老师引导幼儿感知树叶画技能的同时,启发幼儿用树叶拼贴小动物,提醒能力强的幼儿拼贴主题画或添画,在分享制作的成功与快乐时,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提高。

农村有丰富的乡土资源,只要我们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树立起乡土观、整合观,大胆的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这个迷人的世界去扩大视野,去自由的感受,就一定能够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利用较小的教育投资让幼儿获得较大的发展,并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天性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引领作用

【摘要】幼儿是家庭的宝贝,幼儿教育也时刻牵动着家长的心。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育于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人化倾向。然而,一些家长们却不以为然,强烈要求孩子学习书本理论知识,参加各种补习班。本文针对这种教师与家长之间教育理念差异现象,阐述天性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引领作用,使教师与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能达到高度统一,共同关注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天性;幼儿教育;引领作用

1.幼儿教育活动发展现状

1.1 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缺乏交流

家庭是幼儿出生后的第一个生活环境,父母也将成为孩子的首位启蒙老师。当到了幼儿园阶段,孩子将在教师的引导下,新的环境里开始新的生活与学习,但是家庭教育仍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父母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应是最多的,可在平时的生活中,利用点滴机会言传身教,及时教育和影响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然而,家长与幼儿园之间交流的脱节,让双方在幼儿教育上显得尤为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家长由于工作原因,极少深入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其次是幼儿园的老师与家长极少通沟,信息传递不均衡;最后则是家长的联系仅限于缴学费、接送孩子等,并未有基于共同责任而建立的亲密关系,缺乏主动热情的合作意识。

1.2 家长期望过高,学习课程超载

如今,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年轻父母们对孩子生活、教育方面都力求给他最好的。为了不让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不断催促孩子学习,提早启发儿童智力,或在幼儿阶段便做多方面的潜能挖掘试探,给子女报各种兴趣班、学习拼音与算术,提前为上小学打好文化基础。熟不知家长们的这些行为,不仅给孩子造成身体上的疲惫、学业上的压力,而且使孩子过早地失去快乐的童年。

2.天性与幼儿教育的内涵

天性是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对于刚感知世界的幼儿来言,好奇、好动、好玩、好问、善良、无邪等都是孩子的天性。这些最美、最富有灵性的天性就像一只燃烧的蜡烛,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大人熄灭。家长们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充分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灵性,保护其天赋和创造力,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理念。

幼儿教育是使幼儿在身心两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在现实中,很多家长根据自己的意志任意塑造孩子,急切地向孩子灌输知识,过早地让孩子承担学业负担,这可能导致孩子失去自己的思想,丧失个性,乖巧的做一个大人的木偶,不再独立去思考,也不再发表自己的看法,更不再去憧憬美好的未来。这些都不是我们最初想要的结果,孩子们呼唤着解放,家长们则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孩子的天性,因材施教,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3.幼儿教育变革,天性引领发展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要求孩子从小学习各种技能,家长们的这种想法也使得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而设立拼写、算术、英语等一些文化课程,让孩子“被灌输”和“被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消减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可能扼杀孩子的天性。天性引领教育理念的提出,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告别传统灌输式的培养模式,挖掘和提升孩子未来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能力。

幼儿就是要天真快乐地生活,要用好奇的心感知周围事物,要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中释放情绪,从中慢慢体会生活的道理。孩子最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他们具有异常敏锐的观察力。大人想象不到的事物,孩子可以想象到,大人观察不到的事物,孩子都明察秋毫地发现。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边玩、边学些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东西,顺其自然地发挥孩子的天分。家长们也应去了解孩子的天性,平等地和孩子交流。如果我们一层一层束缚孩子的天性,那么孩子就会丧失悟性、灵性和美感,逐渐失去他们最宝贵的创造力。

4.天性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4.1 拥抱自然

大自然是神秘的,孩子应该走进大自然,观察千姿百态的树木、色彩鲜艳的花草、活泼可爱的鸟儿等,在拥抱大自然的过称中,教会孩子们认识自然,真切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2 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学习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让幼儿走进生活,了解生活,融入生活,启发他们对“生活”这个概念的认识,不仅能让幼儿学到基本生活常识,也有助于培养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更好地成长、成才。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的问题探究

【摘 要】通过对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问题研究,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及时了解幼儿性格发展的不同特点,使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激励幼儿生活学习的兴趣,形成懂生活、爱生活、会生存的本领。

【关键词】重视幼教;预设与生成;统一;平衡;契合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是幼儿园课程形成的主要方式”教师预设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设计的教育活动,强调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的有效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活动。在执行教育《纲要》时,科目教师对课程的预设特别是幼儿的生成问题都应该引起重视,深入探讨,这样才能充分的了解孩子们的个性特点,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逐步形成懂生活、爱生活、会生存的人。

一、预成与生成有着缺一不可的关系

实施幼儿课程时,教师通过总结已有的课程实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对幼儿的兴趣需要、 发展水平的认识预设新的课程;而在实施预设的新课程过程中,每次都会生成新的课程。“教学活动应该是动态的复杂过程。”在课程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往往是预设中有生成,生成后又有新的预设,预设后再生成,是一个预设、生成循环反复的。

预设和生成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不容易处理好二者的契合关系。事实上,由于课程的发展阶段、教育活动的类型、教师的教育经验不同,预设和生成的契合关系也有所不同。从课程的发展阶段来看,预设主要是教师在活动前进行设定的活动轨迹,生成更多的是发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共同进行的实际活动。教师在编制课程计划时,往往会借助各种教材、教参和原来的活动方案来预设课程。而在实施课程计划时,则会从教育活动中生成的问题入手,查阅资料、寻找策略和教育资源,从而研发出新的课程。从教育活动的类型来看,集体教育活动一般预设性强,小组或个别教育活动一般生成性强。面向全班幼儿的集体教育活动,要求教师事先进行周密的考虑并作出审慎的活动方案,其预设性因而较强。面对个别活动和小组活动,教师可不必做统一规定和要求,相反要更多关注幼儿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因事引导生成性往往较强,从教师的教育经验看,经验丰富的教师更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更容易把握课程有价值的方面,虽然预成的课程较少,但在活动过程中却能捕捉到较多有价值的信息并生成较多的活动内容。相反,经验贫乏的新教师往往驾驭不了生成性强的教育活动,常出现“放羊”式教学活动。因此,对于他们而言,比较适合采用预设课程,即必须备好课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上好课。

二、平衡预设与生成的转化

在兼顾预设和生成二者的教育价值,并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处理二者的关系时,能否确定出预设与生成的转化在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评估者只能给出一个适合某种教育情境的比值, 却无法给出一个具有绝对意义的用于评估预设和生成转化的参照比例。

事实上, 在教育实践中得出某种评估预设和生成转化比例的量化指标,其本身是否适宜,最根本的还要看参照这种指标实施的课程是否适合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 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广大教师应该从促进幼儿发展的根本目标出发,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灵活地决定何时、何地、何种教育活动该预设,何时、何地、何种教育活动该生成。

这意味着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结合具体的教育情境,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去平衡预设和生成的转化比例。“美国课程专家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课程实施归纳为三个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 ”当前,幼儿教育活动大多是教师主导的预设性活动, 相对缺少幼儿自主的生成性活动。因此,在编制和实施幼儿课程时,教师应该有意减少教师主导的预设性活动的比重, 同时提升幼儿自主的生成性活动的比重。例如,某园在编制课程计划时,在三个不同年龄班中,都把教师制定的预设性活动定为30%,把幼儿自主的生成性活动定为70%。从幼儿的发展需要来看,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教师为其提供的可探究活动应该递增,不可探究的活动则要递减。此外,对于生活、游戏和教学活动等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以及一日生活的安排,教师都要从促进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 根据园情和班情以及长期编制和实施幼儿课程的经验,尽可能地去平衡预设和生成的比重。

三、预成与生成缺一不可的巧妙契合

教师预先作出的课程计划和活动方案,属于预设课程,教师对预设的课程计划和活动方案进行修正和调整,并由此生成新的计划和方案,则属于生成课程。幼儿课程的编制与实施,应当既有预设又有生成,二者相辅相成、辨证统一。

从幼儿动态发展的角度看,预成课程和生成课程各自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二者的教育价值只有同时发挥才能产生教育效果。首先,预设课程是促进幼儿长远发展的基本保障。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幼儿教育更不例外。这决定了教师不能随意编制课程计划和活动方案,应系统分析并提供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各种机会和条件,分阶段、分层次地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目标。如在新学期开学前,教师可以集体研究,借鉴以往的课程计划和实施经验,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预设学期计划和月计划:在开学后,经观察了解幼儿实际发展水平、需要和兴趣后,教师再修订预设的月计划、周计划,再通过观察、分析前一阶段实施情况,捕捉来自幼儿活动的各种信息,预设日计划、课时计划。通过这一连串预设过程,幼儿的全面发展目标得到层层保障,并分阶段得以实现。其次,预设课程是促进幼儿当前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关注每个幼儿的问题、兴趣和需要,并根据他们的现有经验和能力灵活地调整、改进、充实预设的课程计划和教育活动方案,将有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发展。例如,“幼儿课程本质上是幼儿的活动。”在一个科学活动中,教师原计划是让幼儿到科学室观察青蛙标本,了解青蛙,但在开展活动前,班里有幼儿在户外捉到了一只活蛙,兴奋地向老师报告,还提出要饲养青蛙,让青蛙长大生小宝宝……教师了解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于是决定将活动内容改为观察活蛙,并鼓励幼儿尝试饲养青蛙。与原来的活动方案相比,如此生成的“新活动”更契合幼儿自己的兴趣和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价值,因而也更能够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推动他们的智力发展。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早教机构中婴幼儿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家长愈发重视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因此,社会上的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进而造成早教机构中婴幼儿教育活动质量的下滑,这一问题应该受到家长的关注与重视。本文主要针对早教机构中婴儿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早教机构 婴幼儿 教育活动 问题 对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婴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各种形式的早教机构也应运而生。早教机构主要分为幼儿园性质、私立早教性质、连锁早教性质以及公立早教指导机构等四种形式,主要针对0―3岁的婴幼儿。一般而言,早教机构的课程主要由体力培训、智力培训以及心理培训等三个方面构成。然而,众多早教机构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不断拓宽自身服务空间,充分利用传统的媒体优势与现代营销手段,对早教的优势与服务种类进行大肆的宣传。在早教机构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婴幼儿教育活动本身的关注与思考,进而导致早教机构中最为优秀的部分――教育活动产生了诸多问题。

一、早教机构中婴幼儿教育活动存在问题

(一)教育活动的形式过于单一

早教机构中教育活动组织形式主要以讲授为主,整体的活动形式过于单一。以针对0-3岁的婴幼儿亲子活动为例,其课堂的活动步骤依次分为问好、唱歌、亲子互动等。整个教育活动的展开主要为早教教师讲解,婴幼儿和家长进行回应并按照教师的指令完成相应的动作。以讲授为主的教育组织形式与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相一致。0-3岁的宝宝主要特点是多动、模仿,因此教育活动应该采用游戏的形式予以开展。

(二)教育活动内容的设计缺少个性化

先进的早教机构的经营方式主要是加盟。因此,早教机构中的课程都是按照早教机构总部给出的既定活动设计方案,按照月龄的不同对不同年龄的宝宝进行授课。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无视宝宝实际的发展情况,一味地遵照总部给出的课程体系进行讲授。0-3岁婴幼儿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婴幼儿的发展存在差异性,即不是所有的婴幼儿的发展都是同速度、同程度的。例如,同样是12个月大的幼儿,有的幼儿可以很清楚地进行发音并开口说话,而有的幼儿却还不能清楚地发出最简单的“ba”的音。因此,早教机构中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过于统一化,缺乏根据不同幼儿的发展特点进行有效地选择教育活动内容,教育内容的设计缺少个性化。

(三)早教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在我国,只有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证能够得到国家认证。在调查的过程当中发现,大多数早教机构的从业人员都没有学习过相关早教方面的知识,没有取得相关的专业资格认证证书。许多早教机构的招聘门槛较低,其招聘主要以具有大专或者大专以上的学历,喜欢从事早教工作为标准,对于是否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不做过多的考虑。按照上述的标准,新入职的早教教师经历简单的岗前培训,便可深入教室开始教学。虽然一些早教机构担心由于新入职教师对教育活动流程不是很熟悉而影响教育活动的质量,但还是让新入职的教师担任配课的工作。因此,早教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是影响早教机构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教育活动过程中缺乏师幼互动

早期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婴幼儿的发展,早教师资应该在教育活动中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多为幼儿提供一些感官刺激,以此促进婴幼儿的发展。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早教机构的教师大多会按照已定好的活动环节进行活动,进而忽视了与幼儿、幼儿家长之间的互动。因此,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由于缺乏师幼之间的互动交流,导致教师无法准确掌握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而影响幼儿的学习效果,对幼儿发展无法起到促进的作用。

二、解决早教机构中教育活动现存问题的对策

(一)丰富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现今的早教机构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时间的安排上,应更丰富与灵活。其中包括半日早教活动、周末亲子活动等,以满足家长多方面的要求。在家庭互动的形式中:以家庭为单位,婴幼儿与家长之间先进行互动,然后再进行婴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根据现场不同的情感体验,搭配不同的互动模式,两组形式、三组形式均可以进行。家长也可以进行分组,家长之间的分组形式可以让婴幼儿提升对活动的兴趣,体验到不同的情绪,家庭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有利于增强整体的活动氛围,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展开。采用多样性的指导形式,如亲子活动、家长交流、家教讲座、发放指导材料等。

(二)提升教育活动内容设计的针对性

为了能够让家长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早教活动对于婴幼儿的重要性,早教机构应安排相应的早教知识讲座与咨询活动。在与家长一起分析婴幼儿存在的问题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给予家长一些建议与解决对策。早教机构教师的职责最重要的不是教学活动,而是真正促进婴幼儿的成长,因此,针对婴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教师可以在相应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关注每一个幼儿的表现,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在这些教育活动中,早教教师可以关注每个婴儿的表现,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给婴幼儿相应的评价,并记录这些成长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早教教师反思教育问题,因材施教,还有利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共同促进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提升早教机构师资的专业化水平

1.采取多样的教师培训形式

伴随着时代与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这一角色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因此,教师在职培训问题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大部分机构会为教师提供多种培训方式以提高师资专业化水平,如由教务部为教师提供学习材料、在园培训或是派去总部培训等,但大部分机构还是以在单位内部培训及总部培训等手段为主。

2.大力倡导同伴交流与团队合作

在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共性问题时,同伴交流便成为新老教师专业化成长最佳途径之一。当然,同伴间的专业交流要通过机构的积极倡导,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专业化的相互促进。另外,由于早教机构教师招聘范围较为广泛,所以在同伴交流合作中的专业视角也相对更丰富与多元,专业间的取长补短也提升了教育的质量水平。

(四)加强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首先,营造自由轻松的互动环境与氛围。在活动中,教师要重视与幼儿间的情感交流,多与幼儿进行积极的交流互动,教师应该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幼儿的各种行为,多给以正面性与肯定性的评价。其次,要因材施教,建立多元化的互动模式,从互动主体的作用看,既应该有以教师为本位的互动,又有以幼儿为主体的互动。从互动的方式上看,既可以采用直观动作教学及语言方式,又可以材料或环境为主的其他的互动方式。

在针对早教机构中婴幼儿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对存在问题的研究与分析,认为早教机构的发展关键还是在于不断地进行改进与完善,针对0-3岁婴幼儿的实际情况,根据市场的需要,进一步重视其智力发展与心理发展。早教事业属于我国教育产业中的初期者,发展空间很大,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早教会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