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

时间:2022-07-17 04:19:56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从“素读”看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坚守与创新

【摘 要】我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而语文教育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等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语文教育中,要尊重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并且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适应新时代的语文教学。素读在我国上千年的语文教育中,不断发展和变化,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对素读进行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素读 传统语文教学 创新

一、“素读”的意义解读与经验汲取

素读原本是日本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一种定义,是指不注重对文章的理解,只要求通过反复诵读,强调对文章的记忆和背诵。素读要求学生对材料反复诵读,从而形成良好的记忆。语文教育中,素读在阅读教学中有良好的应用,同时也是重要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素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素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点:首先,通过素读,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积累,素读的积累注重背诵和记忆,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还要将内容铭记于心,形成语言的大量积累;其次,素读的内容多为经典文章,我国语言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传承,汉字文化古老而又绚丽,蕴含了我国上千年的文化。学生通过对我国古代、现代典文学作品的素读,既能够徜徉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还能够形成独特的语文素养;最后,素读的不断发展,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受到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素读从最初的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逐渐到要求学生对文本解读。素读教学方法中,要求学生尊重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理解,感悟并且领悟文本内容,在阅读中积累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二、坚守传统“素读”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阅读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阅读和理解的教学任务,培养并且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中,阅读的内容要随着年级的变化进行逐渐提高难度,阅读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文本理解能力都较高。教师的文本理解能力直接关系到阅读的质量,因此教师要在授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目前,阅读教学课堂中经常会出现教师脱离文本的现象。例如,在学习《七舫ふ鳌肥保部分教师先带领学生进行诗歌阅读,然后对字词和诗歌的含义进行讲述,随后大篇幅地讲解长征相关的历史,而为了显示出课堂的深度,还会为学生介绍的生平以及其文章特点。这种教学方法明显是本末倒置,抛弃了文本内容,讲解其他知识,既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没有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当然,也有部分教师对教学文本进行过度的解读,不仅脱离了文本的原本思想,也难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地理解文本内容,既不能学究式地解读,也不能过于主观上地解读,要尊重文本和作者的思想。

三、坚守传统“素读”教学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教师具备文本解读能力

素读教学的质量,在教师的文本解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独自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而文学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文本理论素养,同时要避免过度解读文本或者脱离文本现象的发生。素读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回归到文本中,仔细阅读文本,通过对关键词和关键语句进行文本的深入阅读,借助细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含义。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不仅了解文本解读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文本解读的方法和技巧,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自己理解文本,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并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解读的能力。

(二)学生具有阅读技能和体验

语文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对已经认知的知识再与新的文本融合,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中获得快乐。素读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文本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从而了解文本的内涵。语文阅读,要求学生能够体验到作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而语文阅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不能单一的以方法为目的。学生要想较好地领会作品意境,必须要阅读大量的文本材料,从阅读中逐渐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阅读体验,培养良好的阅读修养和阅读能力,从而完成与文本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在实现学生的阅读体验后,师生的对话变得更为生动,也能够更好地实现文本阅读。学生的阅读技能和体验是素读教学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促进文本阅读的重要方法。

(三)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读教学中,教师要肯定并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个人理解,不能将个人理解强加在学生身上,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素读教学倡导学生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在阅读文本时,学生占主体地位,而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实现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四)师生具备问题意识

素读教学中,师生都要具备问题意识,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答,从而完成文本阅读和理解,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目标。素读教学中,问题意识能够使教学事半功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并且鼓励学生提问,通过问题和质疑深入文本中。学生勇于提问并让提出的问题不断加深,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完成学生与文本、师生之间的交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从问题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四、“素读”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与创新

(一)小说教学中“素读”的运用与创新

素读的文本内容较为广泛,大多选择经典的文学作品,而小说是文学中的一个部分。小说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故事的叙述以及环境的描写来表达生活和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语言丰富,且人物形象各式各样,是素读教学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人物形象也多种多样,文学素材和结构也较为复杂。但是小说的素读教学中,难以进行完整、全面的解读,否则就会造成阅读没有重点,学习混乱等问题。因此小说的素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难以理解的方面出发,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另外,由于素读教学的课堂时间有限,难以完整地进行小说阅读解读,因此通过一个或者多个切入点,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才能够较好地完成素读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

例如,在学习《负荆请罪》时,教师主要通过关键字、词和关键语句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思想的变化,而学生通过阅读来丰富文化知识和情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例如文章中通过廉颇的“气愤” “不满”“不解”“若有所悟”和蔺相如的“笑笑”“依然笑笑”等一系列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了蔺相如为何有意避让廉将军的车子、连续几天不敢上朝的原因。廉颇负荆请罪时的“忙跪下来”“狠狠地抽我一顿”“不肯起来”等言行,可以看出廉颇意识到自己图一时之勇而不顾国家安危的错误,立马登门谢罪,真挚诚恳的态度令人佩服,廉颇知错能改、爽直磊落、心系祖国的形象跃然纸上。而蔺相如“迎上去”“双手扶起廉颇”“过去的事就别提了”等表现出他的宽容、大度,能够以大局为重。素读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找出文本中的关键词以及关键语句,从中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二)散文教学中“素读”的运用与创新

散文同邮侵匾的素读教学文本,由于散文存在多样性以及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在素读教学中难以把握教学的重点。散文与小说不同,散文的主题必须明确,人物形象描述也较为明晰。散文与诗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它的文字应用没有固定的要求,也不受到其他各方面的限制,因此散文能够较好地表达作者的想法和感情。经典的散文作品多如繁星,但其结构散漫,内涵丰富,是素读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文本解读中,教师主要通过关键字、词和关键语句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思想的变化,而学生通过阅读来丰富文化知识和情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时,多数教师都是从对文章主旨的多种解读入手,忽略了文章“素读”教学。这篇文章从“素读”入手,往往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文中多次写到“好一个安塞腰鼓!”通过反复对文章的阅读,学生很自然地可以从初读感受安塞腰鼓形象,进而感受到安塞腰鼓气势,再感受安塞腰鼓内涵。“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句子层层递进,句式整齐工整,读起来节奏明快。如同一个个声音在人脑海中闪过,自然而然地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磅礴气势,表达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

(三)戏剧教学中“素读”的运用与创新

戏剧受到舞台表演的限制,其文化底蕴深厚,且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欣赏价值,学生通过戏剧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社会,从而对社会和人生进行反思。素读教学注重对文本的阅读,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由于戏剧作品的措辞非常讲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进行文本和注释的阅读,了解文本的大概意思,随后安排学生通过个人朗读、角色朗读等形式更好地了解文本含义。在阅读之后,教师要进行词语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通过词语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现代戏剧的专有名词以及典故等。词语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戏剧台词,在今后的戏剧阅读中,能够更好地进行解读。

(四)诗词教学中“素读”的运用与创新

诗词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诗人通过语言向世人描绘多个意象,并且其中蕴含了诗人的情感。诗词与其他语言形式相比较,更难以解读,而教师的教学也更为复杂。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层次和境界。例如,在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教师可通过峨眉山月这一切入点,鼓励学生畅谈诗歌所描绘的景色。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素读诗歌,着重读诗中表现时间的词语“半轮”“秋月”“夜”,表示地点的词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等,从而理解作者通过地名和情与景的有机融合,进而引发作者的“思君”之情。

五、结束语

语文教学中,既要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进行传承,同时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变革和创新。语文教学既要符合我国本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要满足学生对我国文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创新中,要坚守符合我国语言特色的规律,传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变革和创新,采用中国化的语言教学方式完成中国语文的教学,并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化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探究

【摘 要】语文是学校教学的一项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影响深远,特别是新课改以来,很多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都需要进行改进,这就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笔者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应该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经验;优化

1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优秀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

2注重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2.1教师内涵的转变。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倚偷慕淌ΑK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2.2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

2.3教学思维的转变。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努力做好教学优化工作

3.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3.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浮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总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经验艺术探析

摘 要:小学低年级学生精力十足、天真活泼,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较高,可是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自身的教学经验艺术改善质量,帮助学生乐学、会学、学好。本文主要对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经验艺术进行认真探析,同时提出部分合理化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经验艺术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师的立足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工作、生活与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教师应培养学生的乐于学习、自主学习意识,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使其在活跃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这对于提升整体教学质量来说相当重要。

一、活跃语文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积极活跃课堂氛围,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相吻合,以此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和动力。所以,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需以构建良好、融洽的课堂氛围为教学基础,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其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充满期待和渴望,而且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他们的学习效率将会得以显著提升。

比如,在《征友启事》教学实践中,我利用谈话导入:同学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你们愿意告诉老师你的好朋友是谁吗?为什么喜欢和他做好朋友呢?这样以“朋友”为话题引出小牛想交朋友,让小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产生亲近感,实现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当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空白征友启事:现在你想找什么样的朋友?仿照课文写一写,演一演,这样,学生懂得与人交往时,既要考虑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别人的实际情况,进而真正落实艺术教学。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积极构建生活课堂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内容中童话较多,单元主题清晰、配图生动有趣,为教学经验艺术的实施提供极大帮助,教师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积极构建生活化课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因此,我利用教材内容实现生活教学,像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要是关于春天的课文,我带学生在校园找春天,自己回家找春天,借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欣赏能力,使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第四单元以科普为主题,由“邮票上的齿孔”想生活中运用齿孔的地方?学生想到了我们生活中天天用的卷纸,可教导他们养成爱科学的生活态度。

又如《一株紫丁香》,我由教室窗台上的花引入一幅紫丁香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欣赏紫丁香引出课题,并附上文字介绍:紫丁香又称丁香,常有白色和紫色两种颜色,春天盛开时有浓厚的香味,是人们庭院中常种的树木。然后,引领他们预习课文,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一株紫丁香种在了哪里吗?(老师的窗前)。接着,我让学生讨论:一株小小的紫丁香被孩子们悄悄地栽在老师的窗前,寄托着他们许多美好的心愿,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多少话要对老师说?如此,通过生活化课堂的构建让小学生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感。

三、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在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想通过教学经验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应做到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和随机应变,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不断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可设计开放性课堂,在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科学使用情境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教学法和故事教学法等模式;或者带领学生来到课外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态去学习和接受语文知识。

例如,每堂课生字学习后,用“我大声读,你小声读”、“青蛙跳”、“摘苹果”等游戏来练读,学生兴趣盎然。复习生字时,让学生把会写的字配成词语,244个会写的生字,学生组成26个词语,一个生字重复用,学生又组了近50个词语。在教学《猴子种树》、《清清的溪水》、《牧童与斗牛图》这类对话较多的课文时,让学生戴上头饰,根据书上的语言来演一演,这样的设计和活动,学生的学习态度始终处于主动和踊跃的状态。

四、结语

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充分发挥教学经验艺术的优势和作用,应以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模式与方法,为他们提供新颖有效的学习形式,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初中藏语文教学经验探讨

摘要:初中藏语文教学改革形式良好,在此背景下,以新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前提,鼓励创新教学,不断优化和改善当前仍以魍辰萄模式为大流的落后局面。新的时代背景要求广大初中教师更新观念,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深层次拓宽面对一切学生的教学任务空间,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整体教学成果为目的,实行创新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藏语;习惯;教学;兴趣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08-01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按预定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预料之外的、重要的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比预定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新课标为教育指引了新的方向和目标,语文教育中的文化和道德教育被提到了新的高度,而藏语作为我国一种悠久的民族语言,有着深厚的文化气息和宗教精神,在藏语文教育中,保持藏族儿童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认知热爱,对于保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而汉语作为现代中国的官方语言,在藏语文的教育中,应当甘居次位,作为对藏族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辅助,使藏族儿童更加优秀。本文通过对新课标的充分理解,对藏族语言学习的深刻剖析,提出了一种藏语文学习的方法,对从事藏语文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藏语文的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 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 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

1.1知识和爱共同发展。常见有些学生在学完一门学科考试完毕后就把书扔掉.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些知识毫无感情。在这些学生看来.这些知识只是学校里规定要学的,是强制着学的。学生在勉强学的过程中,虽然也学到一些知识,但更多的是学到了对这门知识的厌恶。我们应该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对所学知识有深厚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这首先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科和知识有丰富的感情和强烈的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就是教师对这些知识热爱至深,从而使学生也学会热爱它。教师应以自己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热忱,促使学生热爱知识、勤奋学习。另外教师还应多创设情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到成效和获得成功。学生能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效和成功,学习和兴趣也会随之提高,对知识和热爱也会增加。

1.2知识和意义共同发展。知识本身是没有目的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随时指出这些知识的用途、价值、现实意义和跟学生的切身关系。夸美纽斯说:"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它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杜威也说过:"甚至一个被认为是不堪造就的学生,一旦看出某种事物对他所具有的价值,他就可以发生敏捷而有生气的反应。"因此,使学生接受知识,同时也了解有关知识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的有效途径。

1.3知识和方法共同发展。方法是渡河的船、探索的路。学习也要得法。有些学生对学习厌倦.往往是因为他缺乏掌握知识的方法。而长期的死记硬背.终于导致学生生厌。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有了正确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获得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获得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学生如何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即获得知识的知识更有力量。教师给学生以鱼,同时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给学生以金子,又教给学生炼金的本领。这样学生的求知欲一定会大增。

2.藏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

2.1提前预习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 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2.2细心观察的习惯。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大人在学生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学生说说杏与桃子有何异同。其次,课堂中的学习中同样需要细心观察。观察可以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

2.3勤于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3.实现平等平学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 具有最高裁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实质上也漠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尤其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当学生的自觉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内在的进取热情已得到激发,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权交还给他们,激发其活跃的主体意识,感受班集 体内平等、和谐、信赖的自由氛围。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诸如抄写默写背诵等客观作业交给学生自检瓦评,取长补 短。学生在评改时,既能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也感 受到当一回老师的快乐,还把知识又复习了一遍, 一举三得。 作文评改是语文教师的重荷,而往往教师批得辛辛苦苦,学生一看了之,真正的高耗低效。对于作文的评改,笔者经常"放纵",具体的做法为:将本次作文评分标准板书在黑板上,先由学生独 立评改一篇作文,要求有勾画有旁批有总评有分 数并有签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补充,目的是多多学习他人的作文写法及评法,最后由各组推荐出一两篇优秀作文或评文,借助实物投影仪师 生一起复评,选出最佳作文或评文。当热烈真诚的 掌声伴着笑声在教室里回荡,所有同学都陶醉在 这严肃又活泼、平等与信任的气氛中,眼神中闪烁着主动参与评改的自豪感。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初中藏语文教学经验之谈

摘要:对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与藏族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其文化传承关系极大。藏语作为一门特殊的语言,为我国藏族儿童所特有,保持着独特的文化性和局域性,在藏语的学习中,更应该深入的将藏语文化融入语文教育中,汉文化和普通话教育作为藏语教学的辅助,让藏族儿童在藏语教育中不失民族性,又兼通汉文化。

关键词:新课标;藏语语文;初中汉语

新课标为初中教育指引了新的方向和目标,语文教育中的文化和道德教育被提到了新的高度,而藏语作为我国一种悠久的民族语言,有着深厚的文化气息和宗教精神,在初中藏语文教育中,保持藏族儿童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认知热爱,对于保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而汉语作为现代中国的官方语言,在藏语文的教育中,应当甘居次位,作为对藏族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辅助,使藏族儿童更加优秀。本文通过对新课标的充分理解,对藏族语言学习的深刻剖析,提出了一种初中藏语文学习的方法,对从事藏语文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藏语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包括情感的交流。教师要将"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的主渠道,要以自身对事业的忠诚和执著追求,博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教师在学生面前,不能以"教育者"自居,而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启迪,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感情上的满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藏语文兴趣的目的。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 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 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 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强 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 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 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 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 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 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 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 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为了达到上述的这样一个教学目标,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就应做到:

1.1 知识和爱共同发展。常见有些学生在学完一门学科考试完毕后就把书扔掉.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些知识毫无感情。在这些学生看来.这些知识只是学校里规定要学的,是强制着学的。学生在勉强学的过程中,虽然也学到一些知识,但更多的是学到了对这门知识的厌恶。我们应该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对所学知识有深厚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这首先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科和知识有丰富的感情和强烈的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就是教师对这些知识热爱至深,从而使学生也学会热爱它。教师应以自己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热忱,促使学生热爱知识、勤奋学习。另外教师还应多创设情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到成效和获得成功。学生能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效和成功,学习和兴趣也会随之提高,对知识和热爱也会增加。

1.2 知识和意义共同发展。知识本身是没有目的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随时指出这些知识的用途、价值、现实意义和跟学生的切身关系。夸美纽斯说:"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它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杜威也说过:"甚至一个被认为是不堪造就的学生,一旦看出某种事物对他所具有的价值,他就可以发生敏捷而有生气的反应。"因此,使学生接受知识,同时也了解有关知识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的有效途径。

1.3 知识和方法共同发展。方法是渡河的船、探索的路。学习也要得法。有些学生对学习厌倦.往往是因为他缺乏掌握知识的方法。而长期的死记硬背.终于导致学生生厌。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有了正确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获得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获得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学生如何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即获得知识的知识更有力量。教师给学生以鱼,同时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给学生以金子,又教给学生炼金的本领。这样学生的求知欲一定会大增。

2.实现平等平学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 具有最高裁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实质上也漠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尤其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当学生的自觉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内在的进取热情已得到激发,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权交还给他们,激发其活跃的主体意识,感受班集 体内平等、和谐、信赖的自由氛围。. 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诸如抄写默写背诵等客观作业交给学生自检瓦评,取长补 短。学生在评改时,既能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也感 受到当一回老师的快乐,还把知识又复习了一遍, 一举三得。 作文评改是语文教师的重荷,而往往教师批得辛辛苦苦,学生一看了之,真正的高耗低效。对于作文的评改,笔者经常"放纵",具体的做法为:将本次作文评分标准板书在黑板上,先由学生独 立评改一篇作文,要求有勾画有旁批有总评有分 数并有签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补充,目的是多多学习他人的作文写法及评法,最后由各组推荐出一两篇优秀作文或评文,借助实物投影仪师 生一起复评,选出最佳作文或评文。当热烈真诚的 掌声伴着笑声在教室里回荡,所有同学都陶醉在 这严肃又活泼、平等与信任的气氛中,眼神中闪烁着主动参与评改的自豪感。

3.初中藏语文课堂优化教学首先要从教师的课前备课做起

我认为实行新课改之后,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下,首先,教师备课没有必要非得遵循旧的教学模式的五大步骤,教师在潜心备课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思想的小火花冒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灵感,把这样的灵感收集起来、记录下来是为优化课堂教学做课前准备。其次,教师备课只要能在课堂教学中收到奇效,把教材的内容进行分割整理,安排的教学步骤可以自然一些、随意一些,使教学内容放得开收得拢,这也是在为优化课堂教学做课前准备。再次,教师备课应充分体现"以生为本",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说起来容易,但真正的做起来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教师在日积月累的教学实践中揣摩体会。其实,教师就要像一位导演,学生就是他的演员,只要导演一声令下,整个课堂便会呈现出一片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景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这更是为优化课堂教学做课前准备。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语文教学经验浅谈

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生只有学好语文,才有可能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所以,语文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为此,我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语文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矛盾。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材料数量与记忆保持量成反比,也就是说学习材料过多,不仅会增加记忆难度,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学记》认为不超过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这种看法很明智。少则得,多则惑,可见教学内容的多与少就是一对矛盾,讲课必须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想象的空间和记忆的时间。

课文有深有浅,学生能力有高有低,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呢?墨子认为要根据学生能力的高低来确定教学难度。浅者深之,学生认为很浅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推敲,深挖掘,精阐述,这样才可以促使学生养成深思的习惯。当然这个“深”是课文不刻意求深和微言大义,而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深”。

“深者浅之”主要是指相对学生能力而言难度较大的课文,教师应该努力浅化,使看似深奥的内容变得容易理解。朱熹“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课文分讲读和自读两种类型。就教而言,要以讲读为主,自读为辅。就学而言,讲读为自读服务,学生能自读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讲读是自读的基础,教师在讲读过程中,只有进行阅读方法训练,自读才有着落。自读和讲读相辅相成,处理两者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新旧知识相互促进,旧知识能促进新知识学习,新知识也能加深旧知识理解。大脑皮质能保存形成的暂时联系痕迹,但很容易丧失。复习越连贯,与旧知识联系越密切,新知识越牢固。语文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内容新旧联系,尤其要把读写联系抓好。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其中听读是借鉴和吸纳,说写是表达和倾吐。吸纳是前提和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光吸不吐不行,要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还要靠说和写。倾吐能使学生有目的地去读和听,可见,“纳”和“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学生学习语文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是理解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师要用直观的语言讲述抽象的道理,同时要用抽象的道理指导学生实践,否则将前功尽弃。可见处理“虚”与“实”的关系非常重要,语文教学要把抽象和具体,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正如建房,基础关系到高度,语文教师要抓基础,重落实,努力完成课程使命。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初中语文教学经验谈

学生由小学进到中学学习,初中时期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一阶段,学生进入青春期,分析、理解的判断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个时期,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记忆力大大增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此时是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提高学生学习语文非常重要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可以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抓好中学语文教学的工作十分必要,以下就我几年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学好初中语文。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语文学习事半功倍。

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话非常精辟。心理学指出,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时间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系统性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是由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而产生的个性特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即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习惯,说普通话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习惯,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等等。初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语文基础不统一,学习习惯不同,因而入学后抓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听、读、说、写都应有规矩,有良好习惯,而其中有几点更须注意:

1、订计划。制订学习计划,改变学习的无序状态,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使学生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

2、预习和巩因。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3、做笔记。养成上课主动做笔记的习惯。记笔记要求学生记重点、记难点,根据自己情况记要点,而不是照搬板书。

4、课外阅读。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往往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结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使学生把读书作为一种人生乐趣,一生以书为友。

总之,老师要指导学生积累和梳理知识的习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梳理的良好学习品质。老师要注重方法的归纳,不能搞成大运动量的操作,不能泛而无序,乱而无章,引导学生对具体语言材料、素材、规则、方法等观察归类,不宜搞成学科知识条纹识记。

二、活用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在认知能力方面有了相当的发展,能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求知欲特别旺盛。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上拖沓的节奏和单一的信息刺激。课堂是老师传播语文知识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学中老师应注意以发散的方式转换课堂教学艺术,增加课堂知识含量,例如,增加一些新知识,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再如,注意讲课的语言,用积极的心态、丰富的表情来接触学生、感动学生,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学习语文、喜欢语文。

语文教材,它的知识含量和能力要求含量是极为丰富的。整个语文教材从内容上讲,有语文知识、写作知识和古今文体篇录,而且每一类里边又包含许多小类。如果我们都单纯采用某一种的教学方法不加区别地去进行教学,那肯定是不行的。

我在教学《沁园春・雪》时,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1、听配乐朗诵两次,让同学体会这首词表达出来的雄伟瑰丽的景物描写、词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议论百代评说帝王的气魄。(学生听读、欣赏,进入意境)。

2、老师诵读,学生跟读一次,自读一次,教师指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全词的内容层次。(学生听读,理解。)

3、女生、男生分组诵读全词,体会写景、抒情、议论在上下文中各有侧重的表达,即上阕写景,下阕议论抒情。(学生诵读,教师重点点拔。)

4、集体诵读,同学们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银蛇、蜡象、妖娆、文采、风骚、略输、稍逊、风流人物。(学生读、思、说。)

5、全班诵读,在读中体会上阕“望”的内容是什么,下阕“惜”的内容是什么。读后讨论,这千万里的江山,为什么用“望”字来统领,一个“惜”字,有怎样的意味。(学生读、思考、表达。)

6、自由诵读,然后品析:①上阕中的议论抒情、点化主题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联接上下阕的纽带、全词的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②全词的表达主题、深化升华主题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诵读、品析之后的“读”中形成一个小高潮。)

7、听读、诵读,然后讨论:词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感情的,从整体上看,这首词描绘了什么形象,渗透全词的感情线索是什么。(学生听、读,老师在点拔中起重要作用。)

8、听配乐朗诵,体会全词的意境。(学生静静地欣赏,教学过程在此“弛”一下。)

9、背读,运用不同的组合,提出不同的档求,全班同学进行背读。(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高潮。)

10、赛读,运用不同的组合,提出不同的要求,读出全词的节奏、层次、情感、气魄。(掀起课堂 教学的第三个高潮。)

以上运用的只是“整体一反复”式的教学方法,具体的还有“质疑探究”式,“自学辅导”式,“分层递进”式,“学教结合”式等等。

三、提倡家校齐抓共管,共同关注学生的语文成长。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他们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生活积累和表达能力等都会日渐增强,这些正是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构成因素。那么,作为老师,就要加强家校联系,和家长共同督促孩子学好语文。

重视学生的家庭阅读,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动漫、童话、科普读物和新闻报道都要涉猎,以扩展知识面,千万不能限制孩子只读作文书。课内外文质兼美的文章要多读:朗读与默读结合,增加了孩子自由阅读的时间;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注重孩子的积累,使孩子的阅读在质量和数量上有足够的保证。

重视学生的口语交流,要鼓励孩子主动的、大胆的与他人交流,先口头的,后书面的,提倡加大练笔的数量。还有,鼓励孩子写读笔记、日记。因为,只有把积累到的写作知识灵活地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去,才能逐步形成能力。

总之,教学改革创新的浪潮将五颜六色的教学方法的贝壳冲向教与学的堤岸,我们只要认真撷取一颗,都会将我们的三尺讲台装饰得别开生面。只要我们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革命,会使初中语文教学更加富有全命力。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经验谈

摘 要:从事语文教学二十余载,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深知其中的艰辛与乐趣,恰逢“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春风,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自己更加挚爱这份工作,谈一些教学经验与体会。

关键词:教学;修养;实践

一、语文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

为了使语文教学呈现活力,让学生喜欢语文,乐学语文,走进语文世界。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充电,提高品位,更新知识结构,强化专业知识,为语文教学激起一潭活水。自己与时俱进,树立终生学习理念,从以下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让语文教学信息现代化: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专业文化素质、进行教育理论研修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

二、语文教学需要教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教学内容的广泛性,使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应有“语言+文字+文学+文化+艺术”的大语文教学观念,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走向一个广阔的知识能力天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是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不断提高学生的个性品格。这就要求教师从传统的课堂、课本的束缚中走出来,更新观念,以一位语文教育艺术家的身份,为语文教学创造出一片蓝天。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博大精深的、源远流长的文化,走进意境深刻、语言丰富的中外文学作品,进行美的享受,陶冶情操。走进精美的艺术世界,领略艺术的风采,从而激发自己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不断提高认识,加强思想修养和人生品位,塑造完美个性,从而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语文教学应注重课堂效果,以此推进“新课程”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最基本形式,它承载着学生学习知识、掌握基本技能、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功能,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探究性,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从而让学生从以下方面去学习:

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加强阅读,以文体为特征,进行阅读训练,加强作文训练,由口头作文到书面作文的层次性训练,加强语文实践综合性活动,提高听、说、口语交际能力。通过以上学习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四、语文教学应由课堂阵地走向广阔的社会、自然天地

传统的语文教学束缚了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学只是为了教教材。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有限的知识,难以启迪心智。新课标的精神思想打破了这一枷锁,重新审定了教师教什么,学生怎样学。以“三个维度”为目标指导。教师有新的理念,教学有了广度,有了深度。叶圣陶说:“课本是例子,是影子。”在大力推行新课程的今天,教师要用好教材,从课本的例子、影子走出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二课堂开辟、一切教育资源的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本土文化),为学生学习语文开辟一片充满活力、生机的自由天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去寻找语文的真人,让学生呼吸新鲜空气,摄入新的营养。在自由的天地中用心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在自由的语文天地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教师用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自身素质,健全人格,展示个性,陶冶情操。

五、语文教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掌握一把学习语文的钥匙,从而轻松地学习语文,领略语文世界的神韵。过去的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的地位因素,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长期以来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就告诉我们教师,通过教学给予学生一把学习的钥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有“我要学”的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题型训练,提高学生解题技巧与能力。目前的新课改改变传统的知识考查向能力推进,由书写、语言知识积累应用、阅读、写作四部分构成。我们要提倡学生多写字、多阅读、多写作、多积累,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自然、地球、生命,颂扬一种情感精神真情,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天地中自由翱翔。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的真理,从而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推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坚守与创新

摘 要在当下的语境中,我们要谈语文教育,必须要寻找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根,在“根”的寻找中获得语文教学的经验,并以此改良当前的语文教学,用“中国”的方式教我们自己的“中国语文”。“素读”在中国语文教育几千年的发展中应有所变化,我们应该站在新的历史发展的高度,给“素读”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 坚守与创新 素读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审视与本质追寻

在中国教育史上,语文教育(教学)是最早开创的学科门类之一,甚至可以说是第一个,迄今已有约三千多年的历史。有史料可考的较为正式的语文教育,肇始于奴隶制社会鼎盛期的西周,在后来孔子的私学教育结构中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言语。虽然早期的语文教育尚未提出“语文”二字,但从孔子最初设立的“言语”科始到封建社会的繁荣兴盛与衰败更迭,及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始到进入新中国的一轮又一轮教育改革,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语文”学科一直处于改革的风口浪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语文学科在“革故鼎新”的浪潮中变得异彩纷呈、争奇斗艳的同时,变得越发“扑朔迷离”起来。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成为困扰语文教育人的重大问题。虽然一次次出台了《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但是到了课堂上,大部分教师仍然找不到一条适切的语文教学路径。特别是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的今天,由于过多地引进西方语文教学所谓的“先进理念”,导致大部分语文教师仍然徘徊在“中国”语文教学的大门之外,仍在苦苦地追索作为母语传承的语文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不得不承认,在当下的教育领域,语文教育比之于“外语热”“数理化热”,其存在的方式相对冷寂,不仅是从事语文教学的一线老师们认为语文“教”与“不教”的区别甚微,而且大部分家长尤其是社会人士,对语文教学一直指责有加且不予看好。甚至于到了高校,语文已经成为边缘性的可有可无的学科,外语特别是英语等语种在学历提升中的特殊价值冲淡了学生对“语文”对“母语”的故土情缘,及至于学了几十年的母语,说话仍然“辞不达意,语无伦次,不得要领”。特别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理应形成完整的教学规则甚至是所谓的“模式”,但至今为止,我们非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实践体系,反而陷入一种杂乱无章的效率低下的语文教学怪圈。要么是无休止的机械读记和练写,要么是无厘头的课堂喧嚣,一线教师们再也拿不出一种具有汉语教学特点的、易于操作且具有普适性的教学经验。以至于造成大部分学生因了应试的屡屡不爽而对“语文”产生了反感与反抗,大部分教师仍然陷在“工具”与“人文”、“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纠葛中而找不到自我――“我是谁”“语文是谁”……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反映,凝结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和情感,因此,语文教育应该着眼于民族语言教育的特点和传统,应该在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为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语文教育的发展史。毋庸置疑,几千年来,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语文教育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数代语文教育人通过不懈的实践与努力,已经给我们展示了民族语文教育的成果与路径,也使得在当下这个多元文化发展、并存、交错的时代,汉语言教育的魅力仍然给了我们说话的“根基”与“底气”。因此,在当下的语境中,我们要谈语文教育,必须要寻找传统语文教学的根,在“根”的寻找中获得语文教学的经验或是精髓,并以此改良当前的语文教育、语文教学,用“中国”的方式教我们自己的“中国语文”。

二、传统教学的经验梳理和价值再认

语文教学的根在哪里?语文教学的经验是什么?周一贯先生于2008年1月17日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了题为《在千年视野内寻找语文教学的传统》一文,他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教学中国语文,并世世代代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那些做法,虽然不可避免地也蒙上了一些旧时代的尘埃,但肯定有它许多与汉字、汉语的学习规律相谐相融的地方。”周先生把这些“相谐相融”的地方称为中国语文的“中国心”,他在文章中罗列了中国语文教学传统的经验,这里不妨再作适当引用和二次阐释。

1.注重识字

周先生认为,“学习汉语要以识字为基础,必须掌握足够的识字量”,因为这是“关系到我国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传统经验”。与西方文字不一样,中国汉字强调的是音形义的统一,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是“全方位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和谐发展,不仅仅是“智育的开窍”,更是“德育的熏陶和美育的陶冶”,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汉语言文字的独特形体――行笔运锋的起承转合,间架结构的匀称俊美,字形演变的源远流长,都会让学生满目生美、涵养性情。这是因为,中国汉字是有文化情感的,融合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情结;中国汉字是有文化品格的,代表了中华民族高雅别致的文化品位。传统语文教学“注重识字”,就在于延续中国汉字独特的民族血脉。唐代韩愈说:“思凡为文辞,宜略识字。”清朝王筠在《教童子法》中也提出“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及至近代,张舜徽(国学大师)、吕叔湘(语言学家)、陈寅恪(文学大师)都提出“读书须先识字”,可以看出,“识字”在中国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本于诵读

“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就方法而言,‘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关于“读”,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多有记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讲的是读书既要默读,更要诵读。荀子“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说的也是这个理儿。为何要诵读?这是由中国汉字、汉语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国汉字具有表意特征,一个汉字一个字形、一个读音一个意义,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汉字的声韵之美――语段韵律的平仄有律,惟有“诵读”才能感受到抑扬顿挫之调、声情并茂之美,达到“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的效果。在影视剧中,我们亦时常可以穿越时光的隧道,欣赏到中国古代文人吟诗诵文的镜头,那种“一吟悲一事”“一吟双泪流”“一吟三四叹”的场景,常常让我们感叹于中国汉字的音律之美、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感受到中国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诵读法”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体察涵泳

“涵泳”为中国古代文论术语,主要指的是一种阅读态度和方法,要求读者在欣赏作品时应“沉潜其中,反复玩味和推敲,以获得其中之味”。“涵泳”一词,古已有之,承载着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体现了中国人在传承语言文字过程中的直觉与感悟,是中国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经验。“涵泳”本义是潜游,其比喻义便是“仔细读书、深入领会”。宋代教育家朱熹说:“所谓‘涵泳’者,只是仔细读书之异名。”与朱熹齐名的陆九渊更是在《读书》一诗中提出:“读书切忌在匆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也写道:“正渊明诗意,诗字少意多,尤可涵泳。”清王夫之也指出:“熟绎上下文,涵泳以求其立言之指,则差别毕见矣。”特别是曾国藩在其《曾国藩家书》中更是将“涵泳”诠释得十分透彻:“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涵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之表。”春雨润花、清渠溉稻,这些十分形象的比喻,强调学习语文必须进入到语言文字所呈现的境域中,潜心会文,用心体悟,以求获得其中的奥妙。

4.重视习练

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到朱熹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唐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到清人孙洙的“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代代相传、脱口而出的名句无一不说明了中国语文教学的一条最最朴实也是最最本质的经验――“多读多练”。“时习之”说明了要对所学习的内容按一定的时间规律再去重新学习它,这直到今天仍然是学习各门学科的一条教育铁律,这是“多读多练”的价值之一。“破万卷”“三百诗”则是说明要读更多的书,唯有读更多的书,才能受到诸多语言文字作品中人文情感的感染熏陶和话语图式的规范引领,既得“其义”亦得“会吟”,以此形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多读多练”的价值之二。在“习练”中,或许有时过分地强调语法修辞和语言规律,那仅限于封建时代为了迎合科考而必须掌握的写作技巧,但更多的时候却让孩子在“习练”中经历了真实的语文实践,非常符合中国语文的学习规律――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三、私塾素读的意义解读与经验汲取

中国语文教育始于诗教,采用的是私塾教学的模式,“素读”也正是在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母语教育的背景下产生的,其主要是指在阅读四书五经等经典时形塑的一种读书方法。这种读书法,素面朝天,没有过多的“教学媒介”,只以“读”和“记”为主要策略,不刻意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意义,只是按照字面意思将经典内容熟记于心。它以原始的语言积累为主要特征,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中记住了多少、能够运用到什么程度,而不追求“你理解了多少”“理解到什么程度”,用作家阿城的话说,“素读”就是“你不带你的意见去读”。

其实,最早给“素读”下定义的是日本人七田真,他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里这样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事实上,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私塾式“素读”,不追求将自己的理解投入到阅读中,只是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将文本烂熟于心,从而形成最原始的语言文字的积累。如果孤立地这样看,这样的“素读”似乎已不合当下人的培养要求,更不符合现代语文教学的规律,理应被扔进时展的垃圾箱里。但是,传统的私塾“素读”,阅读对象是“经典”,主要方式是“识字和背诵”,强调“虚心涵泳”,重视“厚积薄发”,这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借鉴意义是非常明显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1.“素读”重视“识字”

识字是学习语文、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工程,特别是在当下书写媒介呈现电子化形态的过程中,对中国汉字书写的呼声越来越高。写好中国汉字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明确指出:“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在每个年级段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中,都提出了具体的“识字与写字”的要求,不仅在识字的量上有要求,更是在书写的技术要领上甚至细化到“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写字时间上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是中国语文的特点所决定的,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规律。

2.“素读”注重“积累”

这里所提出的“素读”积累,是以背诵为目的,要求能够将所读之文本铭记于心。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的“破”字就是让书中的文字烂熟于心。只要这些文字成为学生记忆仓库里的文化“酵母”,到了一定时期就一定能够酿出芳香无比的醇酒。事实上,语言材料只有存储在大脑里,大脑里也只要有了相应数量的文字材料,就可以在需要使用的时候随时调取、组合、重构和再生,学生才会说“中国话”,才会说正确的有品质的“中国话”。

3.“素读”注重“诵读”

“素读”注重通过声音将语言文字的符号性特征转化为言语性特征,同时在“诵读”中将符号背后的情感与意蕴予以阐释和澄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理儿。语文教学,唯有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才能读出语言文字的意蕴,才能在反复的“咀嚼”中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在教学的具体建议中明确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4.“素读”重在“经典”

“素读”的对象都是文化的经典,相对于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还不丰富的学生而言,教材文本绝对都是“经典”。这些经典不仅仅包括我国古代的经典诗词歌赋,还包括现当代优秀的文化作品,当然还包括国外的经典作品。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经典的诗词歌赋,优秀的现当代文学作品,让学生有意识地阅读并背诵,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除大量接触本民族的经典文化之外,也需要涉猎国外的经典作品,让学生不仅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根基,而且具有开阔的国际文化视野。

5.“素读”强调“文本解读”

这是“素读”在现代文化背景下的新含义,即要求读者尊重文本,尊重作者,与文本、作者、编者展开多维度的朴素的对话,唤醒作者在文本创作时的原初情感,解读隐匿在文本深处的原初意蕴,在“原初获得”的基础上寻找作品的更多价值旨趣。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建立在学生原始的阅读积累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基础之上,关注文本的原生性、多义性和模糊性,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朴素地面对文本,不断重新建构文本意义。

四、素读教学的理念坚守与时代创新

当下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多样文化的并存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在无法回避时我们必须正视之适应之并改造之。因此,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经典文化与快餐文化等多维文化的交织裹挟中,我们既要有开放的国际视野,更要有执着的中国声音。没有国际化的视野,我们就不能适应快速变革的世界局势,只能还回到“闭关锁国”“自我陶醉”的过去;只有国际化而丢掉中国化,我们就会脱离本民族文化的实际和血脉,就会再一次“被奴化”,再一次沦为新的“精神奴隶”。同样,丢掉传统,就意味着丢掉了“自我”,忘记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当然也就不知道“到哪儿去”;只是固守传统而排斥创新,只会让我们“抱残守缺”,只会在“涛声依旧”中依旧登不上世界快速发展的“新客船”。

现代语文教学应该有“根的觉醒”,应该在坚守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架构起符合中国文化与民族特质的教学理念体系和实践操作范式。中国语文教育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素读”也应该在时代的变迁中有所变化,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更应该站在新的历史发展的高度,给“素读”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和实践路径。剔除糟粕,我们完全可以将“素读”在理论上进行这样的界定:“以一种原始的心态贴近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渠道,把握作者原初的内在的思想,并与作者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达成共识,以此丰富阅读体验、丰厚知识内涵、丰盈精神世界。”由此可知,这样的“素读”既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又凸显了中国语文课程的独特优势――“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王尚文教授先生强调,语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和话语意图;精确妥帖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因此,作为中国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素读”执守的正是一种“真实”“真诚”的阅读姿态――怀揣敬畏、谦恭敏慧,实施的是一条“求真”“求实”的教学之路――诵读体悟、积累运用。

怀揣敬畏、谦恭敏慧,意即语文教学需要有一种平和、静谧的态度,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在层出不穷的所谓“新理念”“新思想”“新模式”中坚守“中国元素”。不盲于“崇洋媚外”,善于在建构主义、后现代教学观中觅得切合中国语文教学的积极因子,敢于吸纳优秀的文化因子、摈弃腐朽的文化垃圾,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传承中国元素、生成新的路径。

诵读体悟、积累运用,意即要能够遵循语文教学的“中国规律”,回归到中国语文教学的原点上。潜心诵读、体悟,保持一种民族性的阅读自觉和生命化的成长自觉,积极融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一次次的心灵拥抱与融合,在教师的价值引领与自我的主动建构中,与文本及作者达成意义的共识和价值的趋同。同时,强化积累,重视应用,在阅读中“存贮下语言的橡果”、“根植下精神的种子”,以此丰富知识内涵,提高语文素养,提升生命质量。

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坚守的是民族之魂,创新的是教学之路。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伯棠先生在《小学语文教材简史》中指出:“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教学生识字、读书、作文,必须掌握两条原则:一是要符合本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二是要符合学生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规律。”因此,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必须坚守符合中国语言文字特点和中国人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的规律,在经验的传承中去其糟粕,汲取精华,不断创新,用“中国化”的方式教“中国”的语文,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代代相传和时代创新。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解剖初中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

摘 要: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中呢?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的材料在不断变化,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以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论述初中语文教学经验中让更多的教育者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方法来进行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经验;经验总结

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最受用,这恐怕没有标准的答案,但也不是没有答案。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地进行总结,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在课堂上所实施的教学方法,也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一来,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能够不断总结经验,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从而能够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

一、初中语文教学流程的方向总结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课堂上的教学流程。语文教育者根据经验总结出来这样一条流程方向:第一步就是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开始之前一定要在上课之前进行预习,能够让学生在老师讲课之前对文章就有大体的了解,做完相应的课后习题,剩下不会的题目就可以在老师正式讲课的时候,着重听讲自己不太懂的问题。第二步就是在老师讲完文章之后,提出一些问题来让学生完成,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把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出来,在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的讨论交流中得出答案。最后一步就是老师要将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及时补充正确的答案,对于说出正确答案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比如,人教版中《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中,老师先让学生在讲课文之前进行内容的预习,在老师讲完文章之后,让学生做后面的课后题,在回答该怎样看待盲孩子影子问题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往往会有一些欠缺,这时候老师就要再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所遵循的经验原则

1.学生掌握主动权原则

如何让初中生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在传统教学意义上的课堂上老师是作为整个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处于一个被动者的地位,而根据教育工作者多年的经验,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要让学生去主动地进行学习,给予学生一些能够发挥创造性的课堂活动。比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济南的冬天》,老师让学生主动地朗读,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老师要进行奖励表扬,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就是在掌握课堂的主动权。

2.合作学习的原则

学生在课堂上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得到的答案不全面,这就需要合作的力量,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之后得出答案,这样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而推动整个班级语文成绩的提高。比如,课文《塞翁失马》中,学生在预习阅读的时候因为某些字是通假字或者不了解字的含义,而造成对文章内容的不理解,这时候老师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最后剩下的比较困难的问题老师在最后给出答案。除了这两个方面还有培养学生思维性原则和主动性原则等。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能够对后面的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启迪,它的总结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之间的不断进步和语文老师之间的教学交流。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探索

【摘 要】目前,在我国对于英语的教学方法有许多种,这就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变得多种多样。但是,大多数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都不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无论是从教学方法,还是学习方法都没有取得过很好的效果。因为这些方法大多数都是从国外借鉴的,所以有许多都不符合我国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这样的问题有人就想到,英语和我国传统语文的教学方法。英语和语文都是一门语言学科。因此,就有人大胆的猜想是否可以把我国传统汉语的教学方法用于英语教学过程中。文章主要针对我国英语教学的现实状况,把英语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最终对其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经验;英语教学;方法借鉴

英语教学一直是我国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突出的教学难题。针对这种教学现状,我国的教育界一直都在不断的探索。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社会。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先后尝试着使用过三种方法即“语法翻译法”、“认知法”、“交互法”。

英语在我国作为一种外语进行学习,学生除了在课堂进行学习之外平时很少有机会学习。更不可能在生活中将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使用。

一、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面进行分析

1.从传统的语文教学“读”方面分析

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对于“读”的好处我国古代有许多研究资料。在我国从古至今都十分的重视读。我国的古代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语文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所以对读的要求就特别的高。既有读,同时还有朗诵,所谓朗诵就是大声的朗读背诵,这种学习方法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更是为了迅速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通过读可以很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在我国许多在学术上取得显著成就的人都十分的重视读;

2.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读、写”两个方面分析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读的讨论,而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写也是十分的重要,因此,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写是读书的一个重要过程。只有读和写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读能够使人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动手写却能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因为语文和英语都是一门语言学科,因此学习语言最直接目的就是要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读书还能够使人养成勤奋学习的好习惯个,而写作却能够使人不断地提高直接的动手能力。把读和写二者相互结合。

二、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对英语教学的启发进行分析

1.从读的方面分析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让学生对英语进行朗读和背诵,这样将十分有利于迅速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朗诵既能够使学生加强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所学的知识来不断地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老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大胆的运用所朗读背诵的知识进行实际写作和阅读;

2.从阅读方面分析

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运用现代化的教育设备进行教学,例如在多媒体网络的使用下不断地提高学生对朗诵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英语听力的练习,并且通过听英语表达单词和阅读内容来强化学生学习英语的语感。从而建立起一种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英语的体系。接着还可以通过精读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尤其是对文中特定的句型和词组进行更加深层次的理解。最后进一步对所学文章进行熟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语言知识不断地积累,最终使学生对一些优美的语句表达方式能够更加灵活的运用;

3.从综合练习学习方面分析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大量的练习,对文章的大概意思能够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及时的加强学生对听力、讲述、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练习。通过反复地练习加强学生对英语写作的运用能力。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于英语写作有许多的练习,可是这些练习就是不起效,很多学生在英语写作方面话费了很多时间,可是所取得的成绩却十分的不理想,这主要就是由于学生的知识记忆储备量还没有达到适合大量练习写作的水平,所以对于出现的许多在学习过程中问题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和运用。最终以至于学生的写作水平在经过了大量的联系之后依然不能够有明显的提高。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既要会听还要会学习和阅读、和写作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练习,这让才会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人们经常都会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点其实真的不假啊,对于学习英语方面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每一个学生都希望通过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这需要从全方位进行练习,最终使其在英语方面能够有一个快速明显的提升。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我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分享

摘 要:从课堂教学出发,谈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经验

时间虽悄无声息地流逝,但却在我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无论是面色的逐渐苍老,还是内在修养的逐步攀升。当我拟下这个题目时,往日的教学经历就像过电影一样在我眼前闪过,在这7年有余的教学生涯中,我坚信,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反思、改进,才能不断地完善、强大。以下就是我的些许教学经验总结,抛砖引玉,以期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以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为课堂添活力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课堂教学主要围绕知识目标展开,旨在继承和存储前人积累留下的知识和经验,却严重忽略学生的自主认识和创新。顺应新课标对于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潜心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点和难点;细心了解学生,明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精心地设计教学,积极地探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于单元重点课文,我一般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质疑反思―延伸拓展”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二、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为课堂提效率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语文课堂要与时俱进,仅仅改变教学模式是不够的,还要注重教学手段的选择。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才是叩开学生思维之门和语文知识之门的真正的钥匙。顺应新课程,对于以更新的教学手段为重点的要求,我深入地研究、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的利弊。一方面,可以借助无所不在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体验和感受的机会,扩展课堂教学领域和内容,增加知识获取的渠道,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给学生听觉、视觉和感觉上的三重刺激,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提高教学效率。

三、用扎实多样的教学训练为学生增实力

凡是教师能够传授的知识,都是死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知识,有用的知识。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知识也是具有时代局限性的,学生走向社会,要适应社会发展,跟上时代步伐,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新课程就是对死教书、教死书的现状进行改革,对教师陈旧教学的观念进行改革。因此,我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扎实多样的教学训练,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其获得受用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作者单位 青海省德令哈市第二中学)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点滴

【摘要】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水平的提高。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对学生而言,不仅是汲取知识的过程,也是一次富有意义的人文体验。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上,将课内外知识有机融合进而内化为素养,需要教师艺术地技巧性地把握课堂,迸射智慧之花。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经验 兴趣激发 对策探讨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很多学生却仍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所谓的“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作为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有责任改善这一现状。语文教学更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在注重知识的传播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而言,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蕴涵的真善美去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净化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要求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只有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激发兴趣,注重课内知识的学习

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高中生参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不高,多数学生认为语文课难学,找不到感觉,收获感差,约有五分之二的学生上语文课漫不经心,效率很低。而在语文课堂互动情况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虽经课堂改革的影响,但目前的日常教学课堂中,多数语文课仍然是教师“一言堂”,绝大多数教师仍以简单的一问一答的集体提问为主,平均每节课学生参与活动时间大约仅占整堂课的八分之一时间。在调查中,几乎所有老师都承认升学压力下,只能唯教材是重点。这项调查结果很有代表性,它反映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较严重的被动状态,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并未有效地营造好学生参与的氛围,没有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参与,致使很多课堂活动形式化,学生谨小慎微,独立思考的意识与创新意识处于压抑状态。

针对这些现状,在新学期语文的第一课,我安排了专题讨论:什么是语文?怎样学语文?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语文的感悟交流语文的内涵,进而明白语文是涉及现实社会生活、人生命运、思想感情的学科,是所有学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它可以点燃我们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之火。让学生真正明白汉语作为母语的地位和重要性。一个人只有学好了自己的母语,才有可能学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才有了我们栖居于这个世界的根基。作为中国人,我们决不能抛弃对语文大美的热爱与眷恋。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学好语文,更有助于我们学习其它学科,何乐而不为?通过这次专题讨论,我发现学生不再轻视语文,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普遍提高。

如今,一套教材一统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我们对教材的盲目崇拜也停止了,但这绝不是说教材可有可无,甚至可以弃置不顾。我认为无论选用哪套教材,都应该让学生学有所得,形成一定的能力与水平。

三、开拓视野,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如果三年高中语文的学习仅仅是捧着几本薄薄的教材来学未免太单调了,所以我提倡学生要立足课内看课外。由此,我对学生语文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两条腿走路----开拓视野,课内外相结合;两只手掌舵----一手抓基础,一手抓训练;一颗心思索----感悟和熏陶。同时告诉学生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人生的路有多长,学习语文的路就有多长。对此大部分学生都比较接受,课内课外都做了大量的积累,平时注重熟练背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积累,大部分同学再没有出现过“欠帐成长”的现象。由此可见,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不想学习语文,而是他们缺乏一把进入语文学科大门的钥匙。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找到这把钥匙,并不断鼓励他们去探索。

四、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参加工作以来,我发现部分高中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生活经验也相对较少。他们对于“读”这种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不够重视。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读”这个根是万万离不开的。古语云:“本者,根也。”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会有能。而且“读”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学生只有通过“读”别人的文章,才可能自己驾驭语言,表情达意。

我在教学实践中经调查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很高,但阅读范围极为有限,而且阅读质量普遍不高。这一问题恰恰是制约学生语文水平提高与语文能力迅速形成的瓶颈。高中的学业负担较重,想在短期内改善学生的阅读现状并不容易。我经常不失时机地把每期《读者》杂志发给学生们轮流阅读,然后每周开辟出一定的课时引导学生讨论和赏析他们最喜爱的文章,在讨论赏析的过程中尽量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项活动中,我发现原来一些害羞内向的学生渐渐变得活跃起来,一些原本较有主见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变得更有自信了,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每次讨论结束后,我会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一开始,学生对此并不热心,甚至有些学生比较反感,但我仍坚持引导他们写,并及时评阅。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学生的知识面无形中有所拓展,写作兴趣增强,写作水平也略有提高。对此变化,我感到十分欣慰。

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门永远研究不完的艺术,以上仅是我工作以来积累的一点教学经验,若有不到之处,望有志于语文课堂教学者不吝赐教。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有很多形式,其中凄是最常用的实践形式。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在倡导学生是学习主体,尊重学生个体感受,语文教学应关注生命,回归生活等理念的指引下,语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课堂上学生潜心读书,书声琅琅;新的课堂充满了智慧的讨论、情感的交融;新的课堂上有丰富的情境,有体验、想象和感悟;新的课堂上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体验……面对这些可喜的变化,笔者

对阅读教学过程有了新的认识。在此我谈几点个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体会。

一、与书交友,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一种休闲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获得各种知识,同时又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培养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适时施教,在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教师要帮助其建立起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机遇。

1.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要爱读书

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纸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2.要相信学生,先给他们以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实际上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再次,儿童在进学校读书之前几乎“读得懂”所有“说”出来的书,对书的“昕”的兴趣往往会迁移到“读”的兴趣J――来。因此,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在课堂卜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录音机、电视等视听媒体多让学生“听”书,从而诱导学生早读书、多凑书、爱读书。

二、重视朗读,释放学生美好的情感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经历了作者的情感历程后,便产生了表达情感的欲望,而朗{卖无疑是最好的表达方法,这也是最基本的阅读实践。教学中,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引导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读深,进而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通过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作品描绘情境和抒发感情的美,表现高尚品质的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诗人郭小川说:“诗是表现感情的,当然也表现思想,但感情可以说是思想的翅膀,没有感情,尽管是思想,也不是诗。”文学作品美就美在这个情字上,它是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方{去来表达的产物,因此在教学中,要把这种感情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教师应该通过表情朗读,生动描述,精辟剖析甚至电教手段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文字中披文人情,沿波溯源,进入美的境界,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或喜、或怒、或怨、或愤的深刻而丰富的感情。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增强其审美的内驱力与激动强度,使学生与作品所表达的外显的或潜在于字里行间的情感发生共鸣,产生审美的愉悦和美好的情感。

三、拓展视野,从课文延伸开去

课外阅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量的阅读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当今的语文教学十分强调语言和积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做出了刚性的要求。况且语文课文本身就包罗万象,涉猎甚广。当面对浩如烟海的课外书籍时,如何既选择了精品著作,又符合语文学习的需要呢?

1.立足课文追本溯源

语文教材的一些课文是名家名篇的节选或是选自某作品集,比如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二册中精彩的名著节选《景阳冈》《猴王出世》分别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西游记》;《草船借箭》《赤壁之战》讲述了《三国演义》中的智谋故事;《鲁滨孙漂流记》概述了原著的内容。让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读一读原著,可以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还可能会有一个全新的感受,同时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加了对名著的阅读积累。

2.借助课文深入探究

语文课文中有一些科普文章,或关于动物、植物,或关于自然的、人文的景观,虽然涉及内容广泛,但是比较浅显。学生有时会觉得满足不了自己的求知欲望,或从课文中发现的疑问难以在课文中解决。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帮助学生在相关的书籍中再进行深入的探究。如果再指导学生写出阅读体会,则更是一举两得。如果学生已养成了学语文时读相关课外书的习惯,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凭兴趣、凭需要自主选择课外读物,使之善于为自己选择好书,善于从各种书籍中汲取营养。

综上所述,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兴趣的培养,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渗透、引导,让学生通过听、说、读、看等形式去发现兴趣、感受兴趣,在朗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阅读的乐趣;同时,也需要语文教师爱读书,善于读书,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

(大名县明德实验小学 河北 大名 056900)

【摘 要】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生活!”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广西开展几年了,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点反思:给孩子一个什么语言课堂?①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②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③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④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要求,让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参与,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就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活化课堂教学,践行“新课改的要求”,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反思:给孩子一个什么语言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生活!”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的课堂呢?

1.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环节有如乐曲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我们倡导和谐、民主、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发挥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培养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课堂教学导入环节,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小学生兴趣,引其入境。

1.1 巧设悬念。 好的悬念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能使学生产生知道下文的迫切心理。为此,教师要仔细分析课堂内容,在某些课开头,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蓝色的树叶》一课的导入环节时,我设下悬念:同学们说一说你们知道的树叶的颜色,有谁看过蓝色的树叶?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主人翁却有蓝色的欲望。这就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思、乐于想、乐于学,从而使学生产生了积极参与、主动探求的心理。

1.2 以图引趣。 课文是用语言描写事件,通过图画把事件再现出来,加上语言的引导,课文一下子就变得形象、具体、生动起来。借助图画,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的导入环节时,我便画了一条五彩路。出示几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让学生展开想象,谈所见、所想、所感,潜移默化中,使感知得以深化,图文并茂,更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2.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2.1 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上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这样的答案:对于“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2 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都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如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要坚守好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求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时期,学生的提问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提问能力能够体现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听讲程度,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因而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给学生以良性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有所问。创设条件让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我们鼓励学生的不同思想,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是学生思想生成的关键时期,因而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我们承担着更大的使命,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让语文课堂更加充满生机,是我们当前的重要责任。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能变得有效。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要与学生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山区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简谈

偏远山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教育发展水平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不仅仅是观念上有差距,教育设备、师资力量都有很大的悬殊,这些也一度成为阻碍山区教育发展的几大障碍。但是与城市教育相比,山区教育也有一些城市教育无法比拟的效果,那就是对大自然的接触、对生活更深层次的体会。本文就笔者数年来的山区小学语文教学,简要谈一下山区语文教学的一些经验。

山区 小学语文 教学经验

一、准确理解大纲要求

虽然与城市教育硬件设备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们用的是同样的教材,遵循的是同一个教学大纲。大纲是教学任务的根本体现,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标准,只有准确理解大纲,才能做好自我定位,为教学各项工作的进行设定准确的参数。小学语文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还有运用语文工具从事进一步的学习、创造的能力。教学目的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出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而且提出一般发展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解读大纲的要求,对于我们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合理运用本地特色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也都有各自的文化、民俗,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有不同的风格以及性格特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好本地的特色,比如学生的性格特点或者特殊喜好,联系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特色的教学方式,进行特殊的教育,比如在学习《爬天都峰》时,我就会问大家:“大家见过笔陡的石梯吗?当你们爬山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再引入课堂的知识,就会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

再比如山区会有很多的“流传故事”、“俗话谚语”,“乡情民俗”等等,如果能将这些知识融入课堂,就会丰富很多知识,让学生受到各种信息的感染,进而对语文产生兴趣,对语文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比如,我们常会用歇后语来表达自己要说的话,往往会达到诙谐幽默的效果,我发现学生对这些都很感兴趣,就多搜集了一些,让大家猜,比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被窝里放屁——能文(闻)能武(捂)”,等等,当然这些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对于“电线杆上挂鸡毛——好大的胆子(掸子)”这样的例子我是不会列举的,因为很多学生可能不知道掸子,这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常用。

三、充分挖掘自然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特别是山区,这种资源既是学生熟知的环境,也是他们学习的素材。“靠山得山,靠水得水”,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知识更接近学生,让学习的知识变得不再遥远。比如山区有很多动物、植物,这些都是城市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的东西,我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对于我们的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如山区有大山,有古树,有各种花花草草,有茂密的森林,有清澈的小溪,有天然的鸟鸣,有遍地的花香,这些都是教学中的无价之宝,教师要带领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利用好这些资源,将这些资源与学生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参与性,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时候,我让大家总结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想一下家乡的山山水水一年四季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并根据课文中小兴安岭不同的景物特点判断出各是什么季节,之后让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比如让一个同学说一下自己看到的家乡春天是什么样子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这样不仅仅让大家体会到了家乡一年四季不同的景物变换,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让他们体会到家乡的美丽,增强他们对故乡的热爱,对语文的兴趣。

四、及时联系家庭协助

由于学生基本都是本地的孩子,教师也是本地的教师,教师与家长之间相对都比较熟悉,这对于教学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比如学生在学校有什么异常情况,教师都可以及时地通过家里了解情况,及时地处理问题,也可以通过家长进行教育,达到“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更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

比如,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同学上课的时候打瞌睡,我就狠狠地批评了他,看到他眼中那无辜的泪水,我感觉事情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下课后我就马上赶到了那位同学家里,原来他父母都在外打工,年迈的奶奶由于做农活时不小心把腿摔了,不能下床,是他每天放学回去又做饭又写作业,还要跑到另外一个村子给奶奶抓药。了解到这些,我赶紧给他的父母打电话,他们也及时赶到家里照顾老人。我感觉到错怪了那位同学,第二天,我在班上当着大家的面向那位同学道歉,并表扬了他的勇气。没想到,在周记里面,那位同学就写到了这件事情,他说他做的都是应该做的,老师、父母都教育他男子汉大丈夫要顶天立地……看到这些,我真为他们感到欣慰,但愿“农村的孩子早当家”!

五、适当传授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的过程不是教师单单传授语文课文知识的过程,语文是一门工具课,是一门生活课,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山区的孩子由于信息获知的途径较少,对外界的事物大多难以知晓,而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扩充他们的信息度,充当他们的望远镜与传声筒,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这对他们视野的开阔、心灵的涤荡是有很大的作用的。比如,在学习《观潮》的时候,我们就给大家讲一下“潮汐潮落”的原因,讲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关系,进而讲到太阳系、讲到银河系、讲宇宙知识、讲外星人,等等,只要我们知道的,我们都可以给学生讲,让他们知道,他们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要他们知道世界的五彩缤纷、宇宙的宽广无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山区的孩子也一样,他们从小的见识就少,给他们讲了外面的世界,就会吸引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为了实现各自的目的而努力学习。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逐步重视以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山区小学教学也慢慢地逐渐步入正轨,相应的配套设施相信会越来越好。作为山区小学语文教师,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就会一直坚决地走下去。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相信就会做得更好!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个人语文教学经验总结与研究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实行课程改革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紧迫任务之一,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必行的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了开阔教育教学视野,为了加强与外界的了解与沟通,为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方略贯彻,本人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体会并参考借鉴语文教育同仁的先进经验,将“个人语文教学经验与研究”,呈现交流,诚望赐教斧正!

一、转变观念,洗脑更新

要想贯彻好素质教育方针,完成好课程改革任务,首当其冲的行动便是转变观念,洗脑更新。这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现行的教育与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模式深受前苏联的影响,虽然也结合了我国的实际,但是已经不适应新时展的需要。弊端较多:观念很滞后、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课程内容存在“旧、偏、难、繁”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内容相对封闭、难以反蘸现代化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内容、脱离学生现状和社会实际,不利于培养新型人才等。因此,“转变观念、洗脑更新”是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怎样去“转变观念,洗脑更新”呢?

第一,专心学习理论

重点学习“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用新时代的多元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头脑,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束缚学生多元思维的发展。尽其心、尽其力、尽其能、尽其广、领会各方面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在头脑中形成教育教学理念的知识结构,以便指导实际的教育教学行动。如此方能高屋见瓴,形成适合时代所需的教育教学理念。

第二,明察最新动向

教育形势发展较快,教育观念不断更新,要求我们必须以变应变,快速反应,所以明察最新动向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向较有经验的同仁学习;可以从书刊影像中吸取营养;可以参与教研活动发展身我;可以投入教育教学信息网;了解中外教育观念,为我所用,提高自我。

总之,要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不断发展、提高、丰富、完善自我。强化内功,拓宽外功,全线出击,综合提高。

第三,注重积累总结

教育教学观念的形成如冰冻三尺亦非一日之寒,不能不注意积累总结。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地否让土竟其厚,人非厌学才八斗。足见积累总结之功效。可以经常把自己的所得与体会整理收集起来,以便备用;可以经常在探究中总结积累经验:可以借鉴他人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开拓创新;可以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宽延观念等。

总之,“转变观念,洗脑更新”有法无定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去探究。

二、付之行动,实践检验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是转变了观念还不够,必须去寻求能体现新观念的方法、策略与行动。用教育教学实践去检验转变观念的功效。这样,才能全面推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那么,怎样去行动,才能体现观念的转变呢?

第一,吃透“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该学科的指南,是该学科教育教学内容的导引,是该学科教育教学目标的尺子,是该学科教育教学达到水平的依据。故此,必须吃透“课程标准”。从科学文化知识的整体性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全面地、发展地、宏观地挖掘师生的潜能,开阔师生的视野。这样,才能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教学相长,有利于培养时代所需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精心研究教材

教材是该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根据学科大纲和教学方法的要求,系统地、扼要地、准确地表述学科内容,它是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应该注重教材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教材与科学发展状况的关系:教材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矛盾;教材与师资力量、教学物质设备联系的同时重点研究教材的科学性、时代生、针对性、时效性操作等方面。

第三,耐心了解学生

学生是人,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教师不能将学生看成是木头人,甚至当成物;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具有与成年人不同特殊的身心特点和不同层次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完整的人,他们既具有自然的属性,同时也具有社会的属性;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最主要的对象。所以,了解学生的实际,必须特别有耐心。耐心了解学生不但要掌握其发展规律,还要掌握共性以外的特征(个性差异);采取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学生积极乐意接受;收到的效果既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能真实、准确的了解学生实际。

第四,活化讲课艺术

一部收视率较高的影视作品,不但要有其很强的思想内容,而且更在于其有较高的艺术形式。一堂课想收到圆满的教育教学效果,不活化讲课艺术是不行的,特别是“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大胆开拓。教师必须克服以往教育教学形式的弊端(如满堂灌、填鸭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活化讲课艺术。

活化讲课艺术,要兼顾多方面因素,尽最大努力,讲好每一节课。

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要采取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为主,辅以其它教育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形式上,要多角度地创设教育教学情境,多层次地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课文多是童话故事。我常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编排课本剧,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并且在课文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明辨是非,向课本中具有优秀品质的人物学习。并且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孩子获取语文知识的兴趣。还能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在思维训练上,要“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语言恰当,体态适宜;比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女孩和奶奶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出小女孩和奶奶在一起的生活画面。每个学生所描述的都不一样,但又都有一个共同的主旨:那就是小女孩和奶奶在一起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在教育教学手段上,要力求自制教具与现代化教学设备相结合,既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又不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进行低年级教学时,我安排每个学生自制一课的生字卡片,在讲到这一课时,由这名同学展示出自己的卡片,让大家评价一下他的卡片做得好不好,接着让这名同学领读卡片上的生字,还要说说这个字的字形特点。再告诉大家我是怎样记忆这些生字的字形的。学生在亲手制作卡片时,对本课生字的字形特点和字音已经掌握到一定程度,再满怀信心拿着自己做工精美的卡片,当一名小老师教学这些生字时,学生的心里非常自豪,也激发了其他学生制作和当小老师的兴趣。这样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效结合,相互转化,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由厌学到乐学。还必须要在实效上,要常规化教育教学与特殊化教育教学(观摩课、研讨课、公开课等形式)相结合,平时教育教学与特殊重大节假日思想言论,政治形势相结合。比如在清明节时会带着学生到烈士墓前悼念,对学生进行传承美德的思想教育;在六一儿童节时,会送给学生真心的祝福,并组织学生搞好庆祝活动;国庆节激励学生书写爱国方面的讲演稿等等。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之谈

【摘 要】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典型课文讲解、剖析、体会与反思,提出了“师生交互,教学技术与教学活动结合,快乐识字、句,变序,情境及角色定位”等教学方法,便是目前新的《课程标准》性质与价值得以体现的最佳的创新方法应用。

【关键词】课程标准 情境 交互 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体现了以语言审美体验为优秀,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表达,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说话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语言表达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把语言表达提到第一位,可见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只是因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文学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情感语言表达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1]

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创新方法为主,也就是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感受语言、体验语言、审美语言的方法技巧上,如何去做?下面,我们便以三篇课文为例剖析、体会与反思。

一、《四个太阳》的讲解、剖析、体会与反思

《四个太阳》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的一篇充满通趣的课文。这篇课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夏,秋,冬,春”,表现了作者的美好心愿,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一)通过教学,我对“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新课改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按照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教学的本质应是师生的互动交往。课堂上,我多运用具有童真童味的语言,并积极调动形体语言、表情语言的功能,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在肯定的目光、真诚的微笑等鼓励性评价共同作用下,营造出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于积极投入活动之中。学习课文时,我尊重学生的选择,以学定教,各有侧重的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的各段落,从而突破难点,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使学生有想法可以随时发表,平等对话,无拘无束交流。

(二)使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渲染气氛,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对我们的新要求课堂中,为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这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带来的四个美丽的季节,特运用电教手段的优势来营造气氛。如第一小节:一幅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的图片配有知了烦躁不安的叫声,在一瞬间变为绿太阳图,让学生体会绿太阳给人们带来的清凉。通过这一热一冷的对比,孩子们对绿太阳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并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自悟自得中感受到朗读的乐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快乐识字新课程告诉我们应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在识字教学时,我采取随文识字的方式,先整体读文,在对各段文字做不同侧重的练习(绿太阳段里的生字让学生做动作,对比识记;红太阳段里的生字重点在于偏旁归类识记;彩色太阳一段中的生字侧重在方法识记;金色太阳段里词语的认读、运用)然后再让字、词、句回到课文里,这样有了语言环境的烘托,学生认识生字也就更容易。本节课中,无论用词说话,或是我问你答的游戏和学生自编的记字方法,都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

游戏时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合作学习。

二、《我想发明的机器人》的讲解、剖析、体会与反思《我想发明的机器人》这一节口语交际课,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出现的教学内容。这个话题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有铺垫,从《果园机器人》这课的学习自然引起。教学中借助学习《果园机器人》时收集到的有关机器人的资料,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说一说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本领。

我采取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创设最佳情境,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会说的同时,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口语交际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使我感受颇深:

1.口语交际活动是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展开的互动式言语交流。

2.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3.在交流互动中,教师要注意自己角色的定位,如果教师把自己当作是活动的组织者,那么交流中将很难形成生生之间的自然的互动交流。教师只有把自己当作活动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交流,甚至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引航,才能促成互动交际的达成。

本节课,学生说的欲望非常高,听的同学也十分认真,课堂气氛空前高涨,达到了我意想中的效果。

三、《司马光》的讲解、剖析、体会与反思《司马光》一课是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中的一篇课文,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

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本组课文的编排主题是:只要动脑筋,就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结合本课特点及一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我安排两课时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任务。第一次试讲时,我将预先准备的教学设计调整为:第一课时:认识1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会写2个生字;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并从中受到启示。在课堂上,我精心设计烘托气氛的导语,极力渲染。结果,学生似乎只是把体验当成游戏,这样感悟人物品格也就变得有点虚了。我感悟到,在语文课堂上,只有通过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读书,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好的积累语言。此外,我还认识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有意注意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而要让他们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做到专心听讲,不仅需要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应在课堂始终贯穿教师精心、有效的组织。

于是,我再次调整了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从文章的中心人物司马光为切入点, 直接进入到重点段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多样的朗读,感悟人物品格,然后再引出其他小朋友惊慌的表现,与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形成鲜明对比,再次加深对人物的感悟,这样不仅能有效激起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也能较好的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上完这节课,我感觉采用变序方法教学本课,比较好地完成了目标任务,较为成功。

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课标、备教材,还要备好学生;教学设计不仅要体现教师要教什么,还要体现学生学什么,如何指导学生学。还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读书的训练与指导,并加强课堂的动态交互性,让问题成为课堂的亮点。总之,充分利用“师生交互,教学技术与教学活动结合,快乐识字、句,变序,情境及角色定位等”教学方法,便是目前新的《课程标准》性质与价值得以体现的最佳的创新方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