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

时间:2022-04-18 03:05:04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素质教育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小学语文教学

1.对“素质教育”的初步认识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简言之,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

“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其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还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与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点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善,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和其它的概念一样,“素质教育”也具有“内涵”与“外延”这两个逻辑特征。内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外延则是具有这个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只有注重概念“外延”与“内涵”的辩证统一,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认识。

在这种认识下,才能不偏离“培养人”的基点,使听说读写训练作用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比如:识字教学,就会既完成一定的识字量,又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不会忽视“四会”(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使用)的要求,而造成学生能记得“这个生字是××课生字表中的第几个”,但作文时却写错这个字的现象。阅读教学,就会既注意字、词、句、段的基本功训练,又注意篇的整体内化吸收;既注意语言完整性、准确性、形象性、条理性等方面的培养,又注意晓以规律、渗透学法。就不会忽视听话、说话、朗读、复述、背诵方面的教学。作文教学,就会把作文过程视为一种有规律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观察是前提,表达是结果,思维是优秀。就不会再让学生背记范文,考试时按照题目“一文多变”了。

2.“内化”与“外化”

内化和外化是马克思提出的哲学思想,在心理学方面的运用。“所谓内化指的是一种过渡,由于这种过渡的结果,对外部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的过程转变为在智慧方面、意识方面进行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经受了特殊的转化——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而最主要的,是能够超出外部活动可能性的界限而进一步发展。”素质就是在不断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它显然蕴藏在体内,一旦需要,可以按主体的意志转化为行动。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就是利用文化的作用,使潜能走向现实。这一开发的过程,即被视为素质的发展。

由于儿童年龄特征的局限,教师在听说读写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内化吸收及外化表达。鉴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一是要重视汉语拼音帮助阅读的作用,二是前三年(六年制小学)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1850字,目的在于促进阅读和作文的训练。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把精力集聚在书面考试的答卷上,甚至不惜加重负担,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这样,不但不利于内化吸收及外化表达,而且从客观上起到扼制个性发展的负作用。

最近,接触了一些有关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资料,概括起来有如下若干方面:一是评价制度的改革,使评价标准适应素质教育,考试内容体现全面,评价程序趋于民主化;二是教学方法注重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三是教学内容为训练服务,加大阅读和作文的份量,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些做法的优秀,是优化内化与外化的进程,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3.能力和习惯

听说读写能力属特殊能力的范畴,严格地讲,在小学阶段只能是技能。它是以一般能力(注意、记忆、观察、思维、想象等)为基础,一般能力的培养又是靠特殊能力的训练而体现的。而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比较固定的、机械地完成的自动化的行为或动作的特殊倾向。可以这样讲,习惯应该属于作为个体的“人”素质的有关部分。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对促进语文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中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下面就《灯光》一文为例,谈谈如何合理地进行整合教学。

一、巧妙预设,激发阅读兴趣

如同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那样,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行为的一种教学技能。恰当地运用好导入能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画面、声音、图像、动画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给学生留下初步的整体印象。初学《灯光》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华灯初上的课件,让学生置身于灯光所带来的美丽世界,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再以“六十年前,见到电灯却只是许多人的一个美好梦想”这样的导语,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反差,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突出重点,降低教学难度

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灯光》一文的重难点之一是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中,学习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如何让学生理解发现这一崇高的人性美呢?教学中,我先出示思考题,安排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独立阅读,再课件显示八至十自然段,集体有针对性地阅读,并以红色醒目地标出重点词语,从视觉上引起学生的关注。在汇报交流后,师生合作,反复以不同身份多角度地阅读,在这一次次的阅读中,学生明白了郝副营长行动的重大意义,对人物产生崇敬之情。

三、直观展示,引出精彩生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分的多种形式的阅读给了学生理性上的认识,但还不是发自内心的。这时,用课件呈现郝副营长高举燃烧的书为部队指路的画面,在背景音乐战士的高喊声中,在教师动情的解说中,直观上让学生对郝副营长的牺牲感到遗憾时,更为他那种人格魅力所感染。埋藏在心地的那份激情,那份英雄气概便喷发出来,让他们有了强烈的阅读与说话的欲望。再次的朗读,便有自己的独特体验,能做到声情并茂了。然后趁热打铁,以“你想对郝副营长说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面对画面中的郝副营长倘露心扉,使情感得以升华,有效地教育学生好好学习,珍惜今天这一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四、资料拓展,延伸语文教学

经过前面几个步骤的阅读、理解,文中郝副营长的壮举已让学生感动不已,他的那种献身精神也让学生热血沸腾。这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假设自己处在郝副营长的位置时会怎样做,并联想到更多的“郝副营长”。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用多媒体向大家介绍其他的英雄人物,这就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了学生的人生。

最后,在《为了谁》音乐伴奏下,让学生将自己对郝副营长的情感以写颁奖词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在音乐声中深情地朗读,从而将整个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给学生留下无尽的思索。

总之,在《灯光》一课教学中,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效的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中职语文教学与人文主义融合研究

摘要:语文作为职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课,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同时,更多的应该从人文主义理念来强化中职语文教育特色。本文提出,素质教育与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是一脉相承的,应结合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从弘扬人文精神视角来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树立文化语文观念,促进学生人格的培养。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课程人文主义渗透研究

中职语文课程多视为工具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语文教学不仅仅限于文化基础课,更多的是从语文的人文精神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情操和人格的建立。中华民族文化悠久,语文作为文化的精粹,其蕴涵的人文情感及精神是深刻而全面的。对于广大中职学生来说,不仅要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从语文学科的交际性、人文性上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当前中职语文人文教育现状

从中职教育现状及生源情况来看,由于学生基础普遍较差,中职教育又是以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岗位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学科定位,对语文教学普遍重视不足,总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中职教育学科专业课教学为重点

很多中职院校为了突显学生的专业技能,甚至删掉了语文课程。从适应未来岗位需求来看,专业课固然重要,但忽视语文课程,则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成长。2.语文教学内容相对局限从任课多年的语文教师课堂观察来看,很多教师往往停留在传统文化知识的讲授上,很少关注学生的思想、忽视语文知识与学生未来岗位间的联系。一成不变的教学,学生无法从中感知和分享人生的经验和意义,自然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不上来。

3.教学方法单一

中职语文课堂多沿袭高中教学方法,忽视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学生原本基础差,再加之单一的知识讲授,师生间的互动不足,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也不利于学生在人文素质的提升。再加上很多企业只关注学生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对于设备使用方法过于重视,忽视人文教育。

二、将人文主义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对策和建议

中职语文教学作为重要基础课程,要结合中职岗位技能训练,关注学生知识、文化、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教育观念上,要贴合学生实际,以人为本,强化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的协同渗透,制定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目标。

1.注重学生个性的激发

语文学科中的人文主义,首先是对学生自我的认可,要转变过去“重理轻文”的教学弊端,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语文课程教学本身是讲连结合的方式,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对于学生自主性的激发,可以从教材中挖掘丰富的语文素材;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我学习兴趣来进行广泛阅读,理解和加深学生的记忆。

2.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

中职语文不是封闭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思想表达。语文教师可以从情感上来鼓励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感知语文。如在课堂教学上,将社会上的实例纳入到语文课堂,让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提出自我想法,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增强战胜困难的毅力。

3.挖掘语文中的美学价值,促进学生审美教育

语文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要善于从教材中发掘美学素材,增强学生的审美认知。如阅读一些人生哲理的文章,对人生的经历、感悟等进行渗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提升自我情操。如在《将进酒》的教学中,可以从文章所蕴涵的气魄,融合背景音乐来营造诗歌氛围,鼓励学生开阔胸襟,增强豪情。

4.引入优秀经典作品,促进学生价值观养成

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梳理和遴选优秀的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升华心灵。如阅读钱钟书的《论快乐》,让学生从中体味什么是快乐,物质上的幸福是快乐,精神上的愉悦也是快乐,对于人来说,追求高尚的精神才是人生的境界。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其蕴涵的人生道理是丰富的,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是有益的。通过对经典文集的阅读,让学生去思考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拓宽语文课堂的知识性,将语文与生活,以及未来的岗位发展融合在一起。

三、小结

人文主义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从语文的人文性、情感性和生命感上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语文观念,引导学生从思想情感、精神世界上来感知语文的气度和风尚。

作者:吴秋香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研究

一、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方式

在新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下,语文的教学重点除了语文的文法知识、词语结构之外,还应该侧重于文学素养的养成和语文功底的培养。信息技术走入课堂,将会把传统的通过精讲课文来教授文字、词语、句段的使用规则的方式,转变为更生动的授讲方式。那么,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运用起来呢?通过调查与实践,笔者发现有以下几点最为重要:

1.用多元化授课方式吸引注意力

兴趣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问题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有些难度,但是应用信息技术之后,这个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传统课堂授课,讲与读并不能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在上课时,很多学生都会出现走神等情形,这样不利于语文教学课堂效率的提高。而运用多媒体的初中语文课堂则能够以多元化的方式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且能够对学习的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在产生了积极的印象之后,便产生了兴趣,那么在兴趣的驱使下,语文的学习便能够更有效率并且更容易。在古诗文学习中,如果加入了多媒体的学习元素,如加入了美文诵读的环节,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美文诵读之美,产生美的享受。另外,在词语学习中,可以加入视频、动画等,增加语文学习中的趣味性,使他们更容易理解词语。

2.信息技术对课堂知识的拓展

在进行初中语文课程知识的学习中,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够轻易地将他们的学习范围进行拓展。初中语文老师在授课时,通过内容的扩展可以丰富课程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新课标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养成有了新的要求,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任务会稍加复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则能够达到想要的效果。

3.便利的教学互动

如果老师将资源放在特定的网站上,学生在家中或在其他地方就可以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并且扩展。或者利用这种反馈机制,制作题库,将特定的文段供特定的学生进行阅读,并且解答提交,因材施教,能大大减小人力的使用。

二、利用多元化信息技术进行初中语文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将信息技术用到教学实践中,我们遇到了不少难题,有成有败。有一些信息技术方法,确实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但是有一些在利用时也暴露出了大量的问题,导致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何能够将信息技术更好地利用到教学中,这尚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1.信息技术走入课堂,直接对老师的授课产生了新的挑战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下,有的老师较难转变思维,不能很好地将新的方式加入教学实践中。

2.信息技术如果使用不善,也许会对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

互联网上的资讯良莠不齐,如果学生对互联网产生了兴趣,如果不加引领看护,或许会接受很多不良信息,反而造成不好的影响。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走入初中语文课堂,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可以丰富老师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为了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加强对这方面的学习,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作者:张宝怀 单位: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第三初级中学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

一、目前中等学校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不足

现今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社会对于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要求也逐渐增高,中等职业学校相比大学生唯一的优势就是要比大学生拥有更长的社会经验,要比同龄大学生步入社会早很多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虽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守门人,应该为学生打下坚定良好的基础,提升语文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一)对于素质教育存在理解误区

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和教师都会在不经意间陷入以下几点误区:第一点就是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错误。中职学校的学生很多都拥有着鲜明的个性,所以,在进入中职校园,学校以及教师采取的就是打压政策。一方面是使劲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规规矩矩的学习知识,做一名乖乖听课的好学生。另一方面就是听之任之,学生性格鲜明,教师疏于管理,造成教师在讲台上神采飞扬,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或者做于课堂无关的事情。第二点就是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开发智力,将重心放在开发学生智力,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多一些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开动脑筋就是素质教育了。要知道创造力和智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经研究表明:创造能力强的学生智力就必然会很高,但是智力高的学生创造能力却不一定就很强,也就是说创造能力可以带动学生开发智力,开发智力却并不能提升创造能力。对于素质教育错误理解,是现代教育的误区之一。

(二)学生基础薄弱

一般情况下,中考失利的学生大部分都进入了中等职业学校,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偏于薄弱。有很多学生甚至都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要求。不仅如此,很多学生进入到职业学校中,本身就对于基础课程存在偏见,认为只要学好技能就好,语文等基础课程并不重要。再加上学校也是倾向于对技能课程的训练,学生对于语文等课程的学习就更不重视了。其实,学好语文能让学生在步入社会时更便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如果与领导谈话都是缺乏逻辑性,磕磕巴巴,那未来的发展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问题的改善

语文的好与坏是人们在学习与工作时的基础,也是现今职业学校的必修课程,在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的发展起到强大的作用。在2002年,教育部重新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树立了全新的教学目标。大意是:在初中语文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提升写作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为未来的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一)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并实施

首先,学校要更正教师以及学生对于素质教育的正确理解。其次,中等学校要树立以德育为优秀的语文教育思想,把语文以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语文教学其实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最美丽的地方就是在于创新,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导学生课程时,应该不断改革,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以及框架。例如:《琵琶行》篇文章,现代很多人都用‘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女子的害羞,没有看过整首诗的人大部分都会如此认为。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在这首诗里面,作者想表达的是女子躲在琵琶后面遮掩自己的伤心。教师可以运用这样的例子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当学生产生疑问,就会自己去查看整首诗,去了解诗篇的意思,让学生学会质疑,在提升文学能力的同时,侧面的提升学生的探索以及自学能力。

(二)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

中职学校的学生语文文化造诣普遍偏低,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文化造诣。古今中外拥有着大量的优秀文化作品,学生通过对优秀作品的鉴赏和阅读体会到书中的丰富情感,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阅读书籍并不是一个难熬的过程,而是一个与书中人物精神交流,提升自己文化境界的伊甸园,从而达到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以及提升个人素质的目的。有专家对于学习的分析表示:学习并不是学习者在被动中累积的过程,而是一个构建过程,学习者通过对外界信息的筛选,整合、比较来提升自己,而知识是环境与主体互动构建而成的。

三、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问题未来的改革方向

反思现今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唯有改革才能闯出一条大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应该建立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改革要注重两点,就是职业性和开放性。考虑到现实情况,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三年后就要步入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不能像普通高中的教师一样要求他们重点学习语文基础教学,如果这样,就会影响到他们未来,这样就违背了当初进入职业中学的初中。因此应该把语文教学和职业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进行更多更好的职业语文课堂教育。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先进一个高素质的劳动者,不仅要拥有过硬的工作技术能力和对社会变化以及发展的适应能力,还要拥有良好的语文能力和积极地人生观。职业学校应该符合现今的发展,不仅要教会学生的技能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操,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对于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让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走出一条光明大路。

作者:周剑芸 单位:重庆财政学校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策略

摘要: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体制发展的主流方向,探究性学习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新型课程教研方式,意在通过组织性的课程设计,引导学生主动、独立思考问题,形成独到见解。现就如何将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引入到小学语文课程的全面方法和战略意义展开讨论,以促进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向实践过程转化。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小学语文;策略

小学语文作为引导学生走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启蒙课程,需要可以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教育方式。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主动探求为前提,以合作实践为方法的教学体系,可以有效提iw基础性学科的吸引力,为学生对语文的后续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如何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注入小学语文的教育活动中,成为教育研究者较为关注的问题。

一、培养主人翁意识,自主思考

在传统教育方法中,所谓的教学往往是“我念,你听”的形式,教师总是起着单一的“教”的作用,却米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师生课堂交流互动少,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教师授课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教师会对课程的讲解渐渐失去激情,学生也会对课程内容失去兴趣。因此,实现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中的开展,必须要求教学方式的相应改革。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自主思考,主动寻找问题。并通过小组的合作或利用网络、音像、文字等资源,将知识进行分析加工和储备,独立寻找答案。学生作为知识传输的转折终端,只有具备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才能实现知识的灵活掌握,为之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现实经历,构筑情景

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文化和思想的传播,但其传播手段却要凭借大量的文字。如果单纯针对文字进行授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仄倦情绪。教师作为沟通学生和知识的纽带,应该将乐观的人生态度,优秀的道德情操,iw雅的审美情趣等内容引入情景,充实需要阐述的课程,让学生在构造的情境中带有情感地去学习知识,分析问题,从而增强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把情感的熏陶和实际应用融入到语文素养的培养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情操,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更加坚实地巩固课堂内容知识。

三、抓住主要兴趣点,恰当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热情是决定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观上对所授内容拥有探索的欲望,才能达到高质量教学的要求。因此,在课堂上所传输的知识,不能仅仅局限在文本上的内容。如果想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把知识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然而,由于网络的发展,当前学生课外阅读材料普遍存在制作粗糙、内容浅薄的弊端。只有注重课堂内外知识的结合,将学生所接触的知识全面化,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只有拓宽知识层面,才能全方位地把握学生的主要兴趣点,从根源上行动,只需恰当的引导,就可以实现学生主动研究的目标。

四、保留思维创造性,求同存异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分析问题的态度。小学生站在学习生涯的起点,拥有后续发展中迫切需要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这种能力极其容易在否定态度中受到打击,甚至磨灭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看待和引导学生,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应用在各种学科的学习和平常的生活中。对于事物的理解与分析,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作为教师,不应该主观地要求所谓的正确答案,应该理性地总结学生的看法,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其想法,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于不同的见解,要求同存异。例如:当一些学生在讨论米来生活会如何变化时,表达出米来没有学校,甚至没有教师,可以在家里实现全面学习的想法,等等。可能会有教师直接否认他的想法,这就会限制研究性学习的贯彻实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向更深层次思考。

五、关注学生差异性,因人制宜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兴趣倾向,知识的基础水平也不尽相同,如果采取同样方法施教,则会出现“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消”的现象,拥有某种知识天赋的学生无法得到相应提高,那些针对这类知识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也会因为自己的不足而排斥学习,甚至出现自卑的心理。因此,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相应地调整教学方法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对于那些自身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主动去引导,多向他们提出概念类的基础问题,帮助他们在掌握基础问题的情况下,去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相反,对于那些思考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应该多提问一些具有创新性思维的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使其扩展性地去掌握知识,研究性地去学习。总而言之,课堂上以单纯知识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教学改革的要求,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到语文课程传授的活动里。在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抓住学生主要兴趣点,构筑情景教学、求同存异,将研究性学习语文的方式作为课程教学的优秀内容,将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方向,为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达到丰富小学语文的学习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改善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刘云哲 单位:河北省柏乡县槐阳小学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高校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研究

【摘要】自综合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推行以来,语文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既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也同时兼有人文化特征。因此,加强语文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能显著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和文化品位。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高校语文学科审美教育的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的具体对策,以期能够有效提高我国高校的语文教学水平,促进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等院校;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综合素质;教学策略

审美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艺术、文学等意识形态来对学生进行美育,使学生成为既拥有丰富的学识内涵,又兼具一定审美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高校语文教学凭借其独有的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等特点成为高校开展审美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尤其是在当前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更加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们的审美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还能有效净化学生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更好地塑造个人形象,培养当代大学生对美的洞察力、鉴赏力以及创造力,使其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促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也是为了令传统的语文教学更加具有开放性、接受性和成效性。因此,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现状

(一)语文教材重政治轻人文

受我国固有国情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高校语文教学大多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上的教学,主要体现为高校在选择语文教材时往往偏向于选择那些与基础知识或职业考试相关的类型,很少考虑以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和审美情趣为主要目的的课本。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在选择语文教材时习惯于以思想教育为权衡点,希望能够通过语文教学来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水平,同时还会渗透一些主流的政治思想。这种做法过于夸大了语文教学的政治功能,掩盖了其人文性和文化性的本质特征,使语文教育无法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深层次价值。

(二)教学内容重知识轻审美

知识传授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从本质上来看,语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作品中所蕴含的个人情感、经历认知以及生活感悟的一种过程,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大纲要求和作品内涵来制定教学方案,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感受。然而就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来看,教师大多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课本内容的讲解、记忆和反复练习上,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作品的实际内涵,语文教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高校语文教师这种忽视审美教育,片面追求知识传授的错位现象不仅不利于语文综合水平的提高,还很容易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学习观念与为人处世态度。

(三)教学手段情感特征不明显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学手段过于机械化,情感特征不明显,不仅禁锢了学生们的思维模式,还使学生对非功利性知识的关注程度下降,使其从一个原本拥有真情实感的人逐渐变成只会学习和考试的“机器”。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对汉字和语言的学习,还应包括对人类文明进化史中诸多文化现象的认知,仅依靠当前这种照本宣科传授知识技巧的教学手段显然是难以从灵魂深处来改善当代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困乏状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只是一昧地追求考试分数,却忽视了作品中的真情实感,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作者文学创作价值的流失,是对知识资源的一种浪费。

二、加强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引导学生感受课内外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之美

在高校语文教材中不乏大量的古典诗词、散文、诗歌以及现代主义文学祖品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引导学生发现并主动关注课本内容中的文学之美,深入了解作者的人格魅力,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感悟等等。例如,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爱情的作品,如柳永的《凤栖梧》、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等,高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地向学生们介绍这些诗歌的创作背景,使其深刻地体会到作者通过文字所寄予的深厚情感以及古典诗词中的语言之美,同时还能感受到古代诗词歌赋中所蕴含的韵律之美。无论是现代主义作品,还是古典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价值,高校语文教师要善于从课内外教材中挖掘有价值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在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就经常可以看到对地方美好人情的描写,很容易从情感桑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使其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而在《聊斋志异》、《周亚夫传》、《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类古典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人弃恶扬善、崇尚亲情、友情、爱情,追求真、善、美的人格之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形态正受到来自多元文化的冲击,高校更应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二)指导学生赏析作品之美

在引导学生朗读文学作品,初步感受作品文学之美的基础上,高校语文教师可进一步指导学生加强对相关作品内容的解读与分析,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把握并学习作者写作时对语言文字的驾驭技巧、情感处理方式以及天然去雕饰的创作笔法。高校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专家组精心挑选和反复研究、编排最终确定的,所以这些作品必然具有独特的过人之处和教学价值,不仅是学生,教师也同样需要对教材中的作品内容进行仔细研读,在理解透彻作品内涵的基础上方可开展教学活动。高校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语言之美、思想内涵之美、结构之美以及韵律之美等等。例如在《春》这篇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文字来描述春天的美景,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先让学生分别感受各个场景之美,指导他们讲文中人物所体现出来的生命之美育自然之美相结合,运用对比统一的思想来赏析这篇文章,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神奇与美丽,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努力做到发光、发热,为祖国发展作为贡献。

(三)鼓励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主动创造美

从本质上来看,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反映,但从内涵上来看,文学作品艺术要高于生活。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会通过比喻、拟人、联想等技巧来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或现象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处理。文学作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并不能代表生活的全部。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应让学生充分了解生活与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树立语文学习的正确思想观念,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拓宽课本作品中的内涵,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编排作品中所显露出来的表象和知觉,赋予整个作品以全新的意义和形式。通常情况下,课本中很多文学作品都会留有一定的空白供读者自行想象和填补,教师可让学生根据上下文情感,结合自己的理解自行创作,将作者想要表述的内容和情感补充完整,呈现出一种创造美。由于不同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同,所以填补出来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切不可用标准答案的框架来约束学生们个性化的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对空白情节的处理技巧,还能充分调动他们对语文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训练他们对语境的感悟能力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述能力等等。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高校教学当中。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活动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削弱了当代学生对文字作品的阅读兴趣,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关注教师所讲的课本内容。高校语文教师要想通过语文教学来加强对学生们的审美教育,关键在于让学生产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然而在如今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们的兴趣很大一部分被视频、电视剧、流行歌曲等所吸引,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明显消退。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经典名著让学生们阅读,然后再让学生观看由这些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在对比中体会阅读之美。教师还可以从学生们喜爱的文学作品中节选出一些片段让学生进行仔细阅读,再播放影视作品中关于这段文字的画面,让学生讨论并分析影视剧作品对原作改编的优劣之处,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也有效提升了学生们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审美情趣的培养。

作者:符欲静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高中语文教学与文言文理解能力研究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的语文教学难点就是文言文的教学。文言文是一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之上进行接触文言文的知识。为进一步提高高中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和学习成绩,本文主要通过文言文对学生的重要性进行探讨,以及目前中国高中语文教学之中文言文的情况和如何对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进行提高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言文;理解能力

在白话文运动之后,人们普遍的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但是在现代的高中语文考试之中文言文仍然占有一定的比重。由于受到使用环境的限制,使得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知识方面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文言文在语文中占有的地位是不可小觑。本文主要通过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文言文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在传统的教会学生应对考试的基础之上,教会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的情况下,进行理解文言文内涵。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技能,扩大知识面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方法。以学生为主,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解文言文知识的能力。

一、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理解力的重要作用

文言文不同于普通话或者方言。文言文在现实生活应用的范围极少。这就使得学生无法通过生活实际去理解文言文,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丧失了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排斥心理,这就给文言文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现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的重要性:1)文言文实际是就是古人进行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方式,通过提升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使得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文化的背景,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2)同时,学生在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的时候也是对自身的文学水平的一种提高。文言文的文化特点不只是古声古韵的文化表达,更蕴含了传统的文学素养与思想道德素质的传达,通过提升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则能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水平。

二、目前提升高中学生理解文言文能力存在的问题

由于文言文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较少,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普通话与传统文言文在表达方式和词语表达时存在许多的不同,这就对提升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产生的障碍;另外,在一些高校之中,有些语文教师的文言文水平还比较低,对提升学生理解文言文能力方面还达不到教学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的提升;最后,由于文言文中许多的词语和语言的表达方式都比较特殊或者生僻,在书写或者阅读起来都比较困难,这就使得学生产生了害怕的心理。受到了内心心理的影响,使得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时自主的就会害怕,甚至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三、如何提升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缺少锻炼文言文能力的语言环境,为了进一步提升高中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最简单、最传统的方法就是进行不断地练习阅读。在一遍一遍的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就会在阅读中对文章产生自己的理解。如果在进行文言文教学之前进行阅读,就会产生预习的作用,再结合后期语文教师在课上对文言文的讲解,就会加深理解的程度。另外,学生在一遍一遍的阅读之中也会产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位老师,只有喜欢学习才能提升学习的能力。由于文言文的背景的不同,使得学生在理解时存在一定的难度。传统的只对课文的字句进行讲解对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对高中文言文进行教学时,要先对课文的背景进行了解,比如教师在对《陋室铭》进行讲解时,可以对课文的背景进行讲解,隐居退市,作者并没有感觉到生活的清贫。“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房子虽然破旧,但只要我的内心高尚就感觉不到房子破旧了。在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背景的时候,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文章之中,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升理解能力。另外,针对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中,词语使用的不同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石壕吏》中“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其中“走”的意识就是“跑”。如果按照现代语言的表达方式去理解就会对文章产生歧义或者理解不透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将文言文中一些普遍用法与现代语言表达中不同的词语摘要出来,逐字逐句的进行讲解,以便加深理解能力。要让学生喜欢上学习文言文,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之中普遍存在,听见或者看见文言文就“头疼”的现状。如何提升学生对待文言文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之上要学会鼓励学生进行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正确的要热情鼓励,对不存在偏差的可以在指出错误之前,表扬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鼓励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许多课程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文言文教学也可以从传统的教师念书本传达知识,变为通过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将课堂的内容进行表现,吸引学生上课的兴趣,以达到提升文言文理解能力的目的。文言文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华历史中不可磨灭的瑰宝。在日常的高中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增强教学水平,积极利用创新的教学手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素质水平的提高,也是在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达。

作者:姜跃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高中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研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科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意义,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有关生命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各种生命,从而进一步追寻生命的价值和生命存在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帮助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帮助学生们去感知生命,珍爱生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处处都可以发现生命的影子,学习语文也能帮助学生活得更加真实。

一、挖掘课本素材,引导学生思考生命

对于高中生而言,接触社会的机会还是比较少,因此缺乏社会经验,更多的时候心态容易受挫,从而出现践踏生命忽视生命的情况。在当前课改过的语文课本里,不难发现许多文章都具有人文意识,很多文章歌颂了生命的意义,以激发学生们重视生命。例如,在学习史铁生的文章《我与地坛》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站在史铁生的角度,去剖析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一个人活着的价值所在。对于作者史铁生而言,他从小患病,又因疾病导致身体的缺陷,一辈子都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在年轻的时候,他也一度自暴自弃,甚至想过放弃生命,但是,坚强地他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选择了生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亡是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这就是史铁生活着的意义,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标,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不就是学生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吗?又比如,在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时,通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充分证明了一个人生命的含义和价值。

二、感悟文学,领略真善美的真谛

在新课标中,要求教师注意对课本中人文主义加以讲解,以保证对学生的心灵和精神造成一定的冲击使其获得感悟。在当下的课本里,不乏很多优秀的作品,这些都是作者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不断领悟得出的人生真谛。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必须带领学生加以挖掘分析,不能单一地停留在表面文字上,而是要带领学生对文章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得出结果。例如,在学习古文《逍遥游》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书本上的另一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进行结合比较阅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到有关道家的生命思想。再比如,学习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小说时,通过阅读文章来了解作者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对中国的探索和革命道路的不懈追求。再比如,阅读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通过文字来了解民国时期湘西地区那淳朴的民俗以及女主人公翠翠和爷爷以及镇上各种人物之间的生活,从而进一步感知那纯粹的生命之美。

三、开展活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

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说过,心智技能的形成有赖于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涉及了各种各样的文学资源,也不缺乏名言佳作,学生们学习语文课文实际上就是在享受一场中国文学的盛宴。教师作为领路人,不仅要教会学生们基础知识,认识一些句法和生字词,还要帮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或是观赏视频等形式,来学习蕴含在课文当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比如,在学习《窦娥冤》、《雷雨》、《鸿门宴》等充满剧情的课文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来准备编排相关情节的话剧,通过欣赏表现的形式来学习文章内容,从而使得学生们眼前一亮,提升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们通过编排话剧,扮演角色,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该剧的主题思想。例如,在编排话剧《祝福》时,同学们通过扮演祥林嫂拆了土地庙门栏这一情节,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气和祥林嫂内心的活动。其实,这些课堂上的表演或是讨论,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文知识的学习。

四、写作渗透,引导学生珍爱生命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在学习课文之余,在对生命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之后,教师要抓住时机,要求学生动笔把自己的感悟和认识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也可以帮助教师检阅最近的人文教育对学生们是否有实际的收获。例如:在学习了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写一篇假如我是海伦凯勒,我只有三天的时间了,我该怎么办?我将如何安排这最后的三天时间?这样的开放式作文,可以使得学生们勇于思考,勇于创新,去表达各种各样的想法,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进一步领会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再或者,有这样的一篇作文:在期间,有两位音乐家,一位通过种草来锻炼自己的节拍感,而另一位因为不堪压迫而选择了自杀。那么,大家更赞同哪一种做法呢?说说你的看法。这种话题性作文一出,学生们便纷纷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也潜移默化地展示出对于生命的认知。我们生活在的地球,离不开生命的滋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语文,是了解人文主义的重要途径和不二方式。学习语文知识,对于高中生而言,不仅充实了他们的精神领域,同时也帮助他们减压,摆正心态,面对今后即将面对的高考这一难题。

作者:段云凤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中职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研究

1前言

在教育体系中,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是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入门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汉语文学的魅力所在。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学校的课程设置往往将重点放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而忽视语文课程的学习。校方、老师和学生本人的不重视,导致中职学生对语文知识中的人文精神得不到学习,达不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也不利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学生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追求。因此,中职学校应该重视语文教学,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意义

2.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折手段,宣扬各种错误的价值观,“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腐朽的思想,严重侵蚀着校园里的学子们,而校园里的学子们正处在形成自己思想的成长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是非观的引领,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而语文课文内容都是经过教育部精选出来的,当中有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有教育学生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有教育学生自强不息,自尊自爱的,也有教育学生淡泊名利,明静致远的。这些都是中国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美德,是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等。

2.2培养高雅的情操,让学生对生活充满热情

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描写祖国秀美山河的文章,有许多诗人抒发感情的文章,也有许多壮志爱国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可以在这些文章中领会人文精神,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观、美好的心灵与高雅的情操,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现今社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少,高雅的情操、美好的心灵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乐观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懂得自己发现生活的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热情。

2.3培养学生健康的情商

现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生要面临来自家庭、升学、就业、理想等方面的压力,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宣泄,学生心理就会出现各种各样极端的想法,甚至出现偏激的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通过学习名人励志的经历,明白苦难也是人生的财富,懂得经历过苦难的人生更丰富多彩,让学生能够把压力化为动力,增强奋斗的勇气和信心,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形成坚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情商。

3中职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方法

3.1改变中职语文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人文精神理念

许多中职老师普遍认为中职学生是文化素质较低,学习能力较差的孩子,他们进中职的目的就是学习一门就业的技能,从而忽视对他们文化课的认真教学。作为中职的语文老师,首先要改变这种传统的错误思想,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抛弃“教师高高在上,教师威严神圣不可侵犯”的陈旧观念,使学生能对老师敞开心扉,与老师平等对话,老师应多关心学生,多了解学生,去发现“那棵树”。语文教师在平时为人中渗入人文精神,为今后在课堂上渗透人文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2上课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人文精神

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最有创造力,也最能吸收知识的年龄。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多方位地进行语文教学的创新,语文教材上有很多经典的小说、话剧等文章,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经典文章,选出几篇让学生组成话剧团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老师跟踪教学,观察学生对整个话剧的角色安排、剧本处理、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情况,学生会在整个过程中学会如何帮助他人、服务他人,如何让团队成员良好地合作在一起,同时在演出的过程中,对角色的亲身扮演更能体会文学作品的内在涵养,也能较好地记住文中优美的字词句等。另外,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也可以通过话剧的扮演过程,让他们对异性的健康情感得到交流,有了健康的异性交往,才会有健康的情商。

3.3增加学生阅读量,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吸收

中职学校的学生相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少了很多升学压力,语文教师可以选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或者选一些有思想深度的优秀影视作品推荐给学生,学生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徜徉,可以感受到很多优秀的思想,品味到很多优美的文字,在阅读的同时结合写作训练,将自己阅读后的所思所感记录到文字中,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感知,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通过写作流露出学生的真情实感,达到丰富情感、感悟人生的目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学要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不能认为中职的学生只要学好技术技能就完成了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人类之所以进步发展,是因为人类有先进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和自我的追求,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出技术优秀、品格优良的学生。

作者:王品 单位:铁岭市信息工程学校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摘要】现当代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学作品中反映的时代特征、人文精神、美学价值对中学生的知识积累、写作能力的提升和情感价值培养有重要作用。应充分重视现当代文学价值,并运用到中学教学实践中去。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中学语文;价值意义

文学与中学生、中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为例,教材篇目的组成主要是三大块: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在文本必修教材中,现当代文学共收录36篇。另外,从近五年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的统计上发现,除2014、2017年节选两篇外国文本,其他均选自现当代作家作品。由此可见,现当代文学对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鲜明的时代特色

语文课程内容选择是具有价值取向的,社会生活取向课程观认为:学生学习语文就是为了适应发展,语文课程内容理应符合、适应社会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致力于培养一个有时代气息的新青年。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也与时俱进,而现当代文本恰好符合这一要求。苏教版语文教材对于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文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反映当下社会生活。如必修三中选取的费孝通的《美美与共》,必修五选取的杨焕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意义》等。这些文章具有前沿性,极大地提升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当然,文学作品中的“当代性”不仅表现在对当下生活现实的关注,同时努力展现特殊历史时期下的时代特点。如必修三选取的老舍的散文《想北平》。文章通过写北平与巴黎的对比,表露出他对北平的挚爱,主旨浅显易懂,然而,真要让学生体会老舍那份含而不露的深沉的爱,还需引导其把握时代气息——写作背景。这样才能真切体会到国难当头时一个海外游子的忧心如焚。这类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品还有很多,如必修一中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必修二中鲁迅的《祝福》等。这些文本努力让学生站在“史”和“实”的基础上,把握时代的发展脉络,体味文学作品强大的时代气息。

二、强烈的人文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践性。语文是一门通过言语来学习语言的科学,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并最终运用到社会交流,这是基础特性。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既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因此,语文更应该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着眼于课程的内涵性要求,关注课程本身的文化性、生命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综观苏教版必修系列教材,不难发现,教材选取突出文学性,摆脱了以往的简单说教,更不是政治观念的诠释,它是具有社会价值的精神产品。相对于初中课本而言,高中课本内容丰富,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对小人物命运的深深同情,如必修二中鲁迅的《祝福》,必修三中杨绛的《老王》;有对故土的怀念,对乡风民情的眷恋,如必修一中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老舍的《想北平》;有的是对生命苦难意识的礼赞,如必修二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的是对人性的探索,寻求生命的返璞归真,如必修二中沈从文的《边城》,必修四中曹禺的《雷雨》;还有的是对祖国山川的热情歌颂,流露出炽热的爱国情怀,如必修三中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这些选材内容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充满了对自然的探索、对社会的发问、对人性的认识,饱含了作家对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走出狭窄的校园,主动地关注社会和人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丰富的人文意识,在面对不同的人生际遇时会自发生成一些理性的思考。当然,苏教版的选文不仅体现丰富的人文性,在编排上也有意识地凸显人文情怀。总之,语文是文学更是人学,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所流露出的作者观点,所传达出的社会理想对培养健全的人格有重要的意义。

三、丰富的审美情感

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生语文教材的编选提出了“文质兼美”的标准。新课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其中语文的审美能力培养是重中之重。审美能力的造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认知、感悟、创新。而现当代文学作品本身就是“美”的展示,对于中学生而言,我认为要从两个层面去着手,即语言文字艺术品味,思想情感内容的挖掘。(一)语言美。被编选进教材的文章措辞精准,表达流畅,作家匠心独运地去描绘场面、刻画人物、渲染环境。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需要调动所有的感官,去尝试“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如郁达夫《江南的冬景》,带我们体验了“围炉煮茗”“吃涮羊肉”的惬意,那一段洋洋洒洒的雪景描写更让我们感受到南方冬天的可爱;沈从文把目光聚焦到湘西世界,那一汪绿水环绕中的青山白塔,那一份远离尘世的静谧和谐,都会让读者享受到一份宁静的美……这些作品给学生带来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当然,这背后少不了作家们的苦心孤诣,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力求表达出真情实意。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是重头戏,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在一些文本中,作家会使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夸张等,力求表达的生动形象。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对“月夜下的荷塘”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由叶到花到茎,全段采用比喻的手法。在刻画荷香时,为了给读者以真实的芳香,采用通感手法,把香味比喻成渺茫的歌声,似有似无,恰到好处。除此之外,作家还会从叙事的角度巧设铺陈。在《祝福》中,鲁迅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叙述祥林嫂的不幸,然后再揭露封建思想残害其一生,表达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控诉。总之,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手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味其中的精妙之处,如若能把这些写作手法适当运用在写作中,无疑会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二)意蕴美现当代文学作品不仅语言优美,同时彰显意蕴美。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人生际遇和心灵哲理。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情感上给人以熏陶,达到情、意、理的统一。高中生处在人生的重要阶段,通过阅读和品鉴,可以感受文章流出的深刻思想,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现当代文学具有真实性。它不是政治宣传的工具、思想言论的传话筒,它更贴近生活,关注生存,是文学更是“人文”,是作家情感爆破时的真情流露,带有一定的主体意识。教材中选取的作品有描写当下生活,有再现历史浮沉,不论时间跨度多大,都突出真实性原则。在鲁迅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毫不避讳揭露和批判北洋政府的残暴统治,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杨绛在《老王》中再现特殊历史时期的人情世故,通过与人力车夫的几次寒暄,体现知识分子内心的无力感。这些作品在无形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反思历史。作家们的“真言真语”,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其次,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挖隐藏在语言文字外衣下的作品灵魂,感受文本的深层意蕴。如读食指的《相信未来》,感受到那个在祖国风雨飘摇中仍坚持斗争的诗人形象;《我的四季》中流露出的那份执着的、永不退缩的信念。总之,现当代文学作品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在阅读体会中,在善与恶、美与丑的碰撞中感知中感受文学带来的那份震撼,逐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四、结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既见证了中国社会近一个世纪的变迁,是一定时期政治、思想、文化的缩影,同时又是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反映。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学生密切联系。总而言之,文学丰富了学生语文知识积累、道德情感的培养,还提升了鉴赏审美能力,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去开启它。

作者:侯亚慧 单位:江苏省外国语学校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影视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摘要:小学语文是小学生的启蒙教育,在现代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信息科技的发展,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需要进行同步改革。影视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将结合具体实践对影视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究。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影视文化;探究

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启蒙教育。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呆板的教学方式消磨着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小学语文教学很难取得理想的成果。影视文化就如一股清流为语文教学注入活力,影视文化的运用将创造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本文将详述影视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特点和意义,探究影视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的方式和途径。

一、影视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为语文学习注入新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心智尚不成熟的小学生对于呆板的语文课本很难全程集中注意力,枯燥的课堂使得学生失去对于学习的热情,书本中的知识不能很好的教授给学生。语文教学要改革,就要引入影视文化这一重要元素。影视文化是运用声音、画面、背景、人物等元素将故事鲜活地表现在荧幕上。影视文化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锦,能够很好地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影视文化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课本上静止的知识转变成立体的画面,将枯燥的文字变为悦耳的声音,将课本上的人物生动鲜明地呈现在学生们眼前。影视文化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和乐趣,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使语文教学生动形象,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对世界的探索阶段,他们的所见所闻构成了他们的认知世界,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来传递知识更容易被小学生所接收。影视文化将语文教学中不能用语言表达的、难以想象的内容以音频、视频的方式形象地呈现出来,学生在全神贯注的观看过程中对于影视文化传递的知识能够有很好的理解,并且组织成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执教《丑小鸭》一课时,通过观看相关的视频,学生可以体会到丑小鸭由自卑到变得美丽自信的心路历程,学生能从影片中更深刻地体会到文章传达出的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惧艰难努力拼搏的人生哲理。

3、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小学语文课本受版面限制有限内容,知识流于表面而不深入,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就很浅显,不能深入理解掌握。影视文化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将课本中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还可以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扩展,使得学生不只局限在课本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影视资源为学生提供国内外的优秀著作,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并坚持不懈为之奋斗。在执教《蝙蝠和雷达》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雷达和蝙蝠的视频和其它动物与人类发明的视频,鼓励学生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思考。

二、影视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方式

1、根据教材有针对性的运用影视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影视文化资料要根据教材具体内容有针对性的选取。影视文化的运用是为了语文教学的更有效的进行,教师不能舍本逐末,忽视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作用而一味地追求影视资料的应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还是要以课本为主体,以影视文化资料为辅助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教师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材上,针对课本合理地选取影视资料,选取的内容要和教材密切相关,并且选取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影视资料,使学生在课本和影视资料的学习中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例如在《白鲸》一课中,有的学生可能没有见过白鲸,教师就可以选取含有教材中所描述的白鲸的形态和习性的影视资料给学生演示,让学生有个直观形象的认识,并且可以教导学生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运用影视文化时同样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在选取影视资料时不能只为了教学效果进行简单罗列,要充分考虑到语文学习中学生的需求,选取小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内容进行安排。这样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更能引起学生对于文章的思考,使学生通过影视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学生通过观看《开国大典》的相关视频,可以体会到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人民的自豪和喜悦之情,可以让学生自己品味历史,珍惜眼前的幸福。教师要让影视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

总之,将影视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符合信息时代教学发展的要求。影视文化的运用,将为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增添新的活力,将为以往枯燥刻板的语文课堂营造活泼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思考的独立性和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了解到语文学习的真正乐趣,培养学生知识、情感的全面发展。

作者:谢先将 单位:江西省大余县池江中心小学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研究

摘要: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广泛应用,增加了课堂容量,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可以肯定说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突破了传统僵化固定的模式,以其新颖、形象、具体为语文课堂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以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特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文试就小学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技术;探讨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随着小学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进一步发展,多媒体技术到底是“辅助工具”,“工具性”是其本质所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反思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认清本质,不能本末倒置,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问题。

1年轻教师过分依赖于课件

有的年轻教师,比较精通电脑,制作精美的课件轻松自如,不费吹灰之力,误以为制作课件的过程就是备课的过程。因此,课件制作的完成意味着备课的完成,上课时照着课件顺序进行就大功告成了。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插入了精美图片,链接配音或者歌曲,一节课就尽可美轮美奂了。必须关注的是,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只是我们教学时多了一个“工具”———“一个高效的辅助工具”而已,多媒体课件演示成了课堂的根本,造成形式大于内容。因此,如何更高效的运用课件,真正为语文教学服务是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探讨的问题。

2忽略培养诵读能力的训练,追求标准范读

培养诵读能力小学阶段尤其重要。目前,正常上课,一些省市优质课、公开课,有的教师播放名家录音后,感觉完成了“读”这一环节,一节课下来,除了回答问题之外,几乎没有说话的机会。在散文和诗歌教学时尤为如此。如果学生一开始感情把握得到位,不很准确,朗读不好,教师可以在放完录音之后,诱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学生朗读的过程实质是内化理解的过程,决不能忽视。

3不重视基本功(书写,驾驭课堂、诵读)的训练

3.1关于书写:粉笔字:有的教师上课没有板书,甚至上公开课,黑板上也是“无字天书”特别干净,巧带名目:有自知之明,扬长避。课堂上运用课件,就能代表板书了吗?板书,从动态的角度理解,它是教师上课时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符号以传递教学信息、教书育人的一种言语活动方式,又称为教学书面语言。从静态的角度理解,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而利用黑板以凝练、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的教学信息的总称。它是一个教师基本功的体现,一节没有板书的课是一节不完整的课。它是课件不能取代的,一手漂亮的板书是一篇文章提纲挈领的总结。钢笔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是令人钦佩的,决不能因为课堂上运用课件忽视了自己的锻炼,学生的书写是教师训练的重点,从这一角度上说,作为语文教会,自己的字还写得不规范,歪歪扭扭、东倒西爬成何体统?教学相长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毛笔字在语文教学提倡和鼓励学生假期训练。

3.2关于诵读:单纯追求范读,缺少学生诵读能力的训练。有的教师也忽视了自己诵读的训练与提升,简单的名家范读,给与学生一种高不可及的感觉,学生在听完范读后,教师应该和自己的学生当堂比试一下,这样效果更好,锻练了自己,树立了榜样,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3.3关于语言组织过渡:以往的教学,从上一个环节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都有一个过渡语,进行课堂的衔接。运用课件,没有从一个环节直接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必须探讨怎样做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课件不能取代课堂的每个环节。

4课件是学案简单复制

教师制作的课件出自于学案,略加修改,内容高于学案。使用课件,多数教师上课时只是把学案上的问题通过课件展示了一遍罢了,没有任何新意,这样,课件成了单纯的学案复制,效果可想而知。

5华而不实,图文脱节,分散了注意力

一味追求新奇,刺激,迎合学生好奇新鲜的心理,制作图夸张,为了点缀画面在不该插图的地方插图,有的插上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干的图片,为了美化效果。个别教师不能熟练的使用多媒体,造成为了应付教学,盲目的下载或复制课件,只是作小幅度的修改,加进一些华丽的修饰,中看不中用;更有甚者完全照搬照抄,这样,忽视了自己学生这一主体的不同特点和差异性,其实,不是所有的课件都适合于学生,违背了这因材施教原则,使这一教学手段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学生、教师、课堂、学科完美的结合尚处于探索阶段,怎样运用这一“高效工具”,提升语文教学创新素质,让语文学科在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中焕发出恒久的魅力,需要每一位教师去积极的实践、探索、创新。

作者:王俊杰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秦家屯镇中心小学校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语文学习与语文教学艺术研究

语文学科在职业技术学校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因为这门学科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基础性知识。但是,中职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以为自己到职业学校来学习是为了学技术,掌握一技之长,语文课不是这样性质的课程,学得怎样都无关紧要,与其在语文课上花费脑筋还不如将精力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只要专业课学好了,将来到岗位上才能做技术尖子,才能充分显露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因为认识上的不端正,导致对上语文课的兴趣不高,甚至于厌学。中职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必须端正,须知,没有良好的语文功底,必将影响到综合素质的养成。中职语文教师要积极提升语文教师职业能力,讲求和提高讲课艺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为己任。

一、充分认识中职学校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

在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基础文化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可以看出,在中职学校开设语文课程绝不是仅仅体现对这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门课程进一步巩固和扩展中职学生学习专业、提高思想和文化素质的基础,进一步提高中职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总之,一个人的语文基础与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是必然联系着的,呈正相关关系,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就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必须看到,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他们普遍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字功底差,在表达能力、读写听说能力上都显不足,这与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直接相关,如若在进入职业学校期间不将语文知识的基础哉扎实些,那么,必定会影响他们对于专业技能的学习、领悟和把握,也必定会影响到中职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和人格品质。复旦大学出版社曾经出版了《愿你获得真正的财富—能力》这本书,该书对当今社会的人们所应具备的能力进行了十个方面的概括,即自制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预见力、决策力。在对于这些能力内涵的分析和阐述中,都足以令人感受到与语文水平的关系,因为每一项能力都和人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文字能力、思维判断能力有关。事实上,在工作和生活中到处可见证一个人的语文水平的高低是和这个人的修养、气质、才能呈正比的道理。中职学校要将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观念和学习态度转变问题重视起来,通过学校的积极引导,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通过对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的典型事例的解剖,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是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的道理,而在职业学校学习期间,仍然是为成长中的每个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充电的时期,职业学校的语文学习有着三重意义:其一是继续充实和提高语文修养;其二为学习好专业知识掌握工具;三是奠定终身语文学习的观念和能力。不断强化学生必须学习语文和语文学习不能放松的认识,不断强化学生必须掌握好语文学习的方法和必须学习好语文课程的概念,以学校的抓紧和抓实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放下不愿意学习和不终止语文学习的思想包袱,投入到积极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努力中。

二、积极提升语文教师职业能力,讲求和提高讲课艺术,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

1、以教师的讲课艺术活跃教学气氛,吸引和带动学生学习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其中的意味即在强调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将这个道理联系与中职语文教学,分明也在强调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让学生热爱语文课堂热爱语文学习的必要条件。而中职学生很多都不爱学习语文,与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有关,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活跃气氛的课堂,是师生共同讨论和共同促进的课堂。学生对于语文课的学习兴趣从哪里来?自然要通过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和善于培养中来。由于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那么,语文课教师就应当积极培养学生们对学习语文课的兴趣。教师可以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法有很多,如实行趣味教学。实行趣味教学应当注意,一方面是老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功课,将与课本知识有关的知识都收集起来,进行认真的筛选,把有趣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记载下来,当课本的知识联系到课外的知识点时,要向学生们认真介绍,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方面是利用手段烘托课文中所描述的气氛,增强学生们的感观认识。借助多媒体的效果,把不能用语言描述准确的东西,利用多媒体将其演示出来。再比如说,演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语言艺术,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方式,在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上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安排短时间的演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语文课内容的理解,丰富词汇,锻炼口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感染和调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情趣。课堂即席写作、片段写作训练,都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2、以教师的讲课艺术活化教材,丰富教学资源

在中职语文课堂上,一些专业课教师习惯于就教材讲教材,照本宣科的讲课是学生最不喜欢的。有的教师是任课以来就一直教语文课,对于给学生们讲课已经形成了多年一贯制,甚至讲课的腹稿已经熟背入流,不管面对的学生有怎样的变化、反映和需求,他是我行我素地按着老经验讲课。试想,成型的经验固然重要,但任何事情都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的,僵化的教学方法所引发的教学效果只能是僵化学习气氛,僵化教学能力。相反,教师必须注意讲求和提高教学艺术,这是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需要,也是身为人师教好学生语文课的需要。对于语文教师说来,讲好语文课需要遵循教材,但更应该具有紧贴生活,活用教材的能力。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所以,教材并非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还应该有其他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能够被教师注意到、收集到和利用到讲课实践中。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不断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体验、感悟和领会教材,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推动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变化。例如阅读教学,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教学活动围绕课文本身的字、词、句、段、篇进行,课前安排学生预习、扫除文字障碍,课内围绕文章串讲串问,课后练习也是追求一些知识点的落实与巩固。而在生活化的语文教育观支持下的阅读教学,课文只是教学的一种凭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托课文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语文课程内容。在预习环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自主观察、调查体验,将文本的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在课前的体验和占有的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与互动,使学生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自主构建;对于课后的练习,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练习趣味化、使知识有机地转化为能力,使课本内容的学习得到拓展,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培养。

作者:潘成 单位:吉林工业经济学校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语文教学中小练笔的探索与研究

摘 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教师与学生一直对其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小练笔,有着重大意义。文章以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为根本出发点,主要围绕“语文教学中小练笔的运用策略”这一主题展开分析研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练笔;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事实上,若想写出优秀的文章,是需要不断积累与练习的,并非每学期写几篇作文就能够实现的。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小练笔的探索与研究,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经常开展小练笔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将教师讲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高效仿写,小练笔与阅读相结合

仿写,是大部分学生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在语文小练笔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将其与阅读教学相结合,通过对阅读文本进行高效仿写,实现学生的有效练笔。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一门语言知识的学习,更是一门应用学科的学习。因此,要学以致用,要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作文写作过程中,有的学生无话可说,要么是写作字数不够,要么是为了凑字数而胡乱拼凑,内容空洞。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练笔活动很有必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引入小练笔,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解文章表达的内容以及蕴含的思想情感,还需要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写作特点,为学生的小练笔奠定基础。例如,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鲁班和橹板》,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群鸭子嘎嘎叫着,扑通扑通跳下水。”这其中“嘎嘎”“扑通扑通”都是象声词,让人读了有如闻其声的感觉。通过象声词的学习,学生会得到启发,利用象声词可以更加形象地表达出情景。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利用象声词让文章更加生动,通过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二、进行扩写,小练笔与课文相融合

进行扩写,将小练笔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对于写作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转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使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作者用词、用句的表达,帮助学生领会与品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教材在对文章录入时,会节选作者一篇文章中的某一个部分,也可能会对作者文章中某些部分进行缩略,或者是由于作者写作过程中篇幅受限,导致文章并不能对所有的内容进行详尽的描写和叙述。因而,挖掘教材文本中的写作素材,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有效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一e两得。对于学生感兴趣而作者没有进行详细描写的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想象,用文字记录下来,对课文进行扩写。例如,在苏教版语文的写作练习中有一篇《介绍自己的家乡》的练笔,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写作,要求字数为三百字。学生写三百字的文章很容易,但内容并不全面。在学生写作完成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原文基础上进行扩写,要扩写到四百字。这时,学生会对文章的句子进行细致的推敲和修饰,比如原文“家乡的空气很好”可以扩写为“家乡的天空万里无云,空气很清新”。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读后感,小练笔表达个人情感

读后感,是指在学生完成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籍的阅读后,将自己的收获与感想以文章的形式进行表达。读后感的写作,需要学生真情实感的融入与流露,既是对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也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与提升。读后感写作的阅读文本,可以是教材中的某篇课文,也可以是学生在课外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的一本书籍。在阅读完成后,学生以随笔的方式将读后感记录下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小练笔的训练与写作,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会有所提高,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写作素材,为作文的写作奠定基础。学生凭借自己的兴趣进行阅读,必然会很用心,在阅读后也会有很多感触,在小练笔写作中会将个人真实的情感融入其中。例如,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桂花雨》,课文细致描写了桂花的特点,写作方法新颖别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章后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包括课文的写作方法,描法等都可以写下来。学生通过情感的抒发以及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总结,可以学习到很多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四、结束语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学生在写作的起步阶段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恰当引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仿写、扩写和写读后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写作的基础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写作练习,合理安排写作内容,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自由表达,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写作的快乐,真正爱上写作,爱上语文,提升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现代教学方式及其内涵的更新,这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教学 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换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与信息技术形成交互影响的整合,才能推动学生初步养成语文素养。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成为语文教师面对的迫切问题。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日益更新的情况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即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并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实现为学生学习发展服务的目标。

一、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树立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信息技g素养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其根值于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而小学语文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最重要途径。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把信息技术素养与语文素养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小学生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而且也是树立小学生在语文教学的主体地位所需要的。小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其主体地位要得到保障,就可以通过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来逐步确立、增强,最终使之还原语文教学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

由于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其师生关系往往较难体现其主体地位,这不仅仅是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更是受传统教学方式的约束。而科学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更好地梳理新课标中的师生关系。以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为例,传统教学方式上最多是学生参与讨论互动就已经很不错了。但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运用用flash动画演示火烧云的变化与场景,不仅能体现中火烧云“多”、“快”的变化特点,而且还能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描述来还原课文内容,从而凸显出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还原火烧云变化的过程,就是其主体地位树立并增强的过程,从而更好地体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师生关系。

二、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为契机,培养小学生综合学习意识与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本身是交叉学科学习的时代性要求,同时也是小学生综合学习意识与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信息技术素养与语文素养作为时代要求的基本素养,其归宿都指向基础教育中交叉学科发展的必然性。而就在近期芬兰赫尔辛基正式废除了基础教育中的课程式教育,全面转向实际场景主题教育,芬兰也准备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实施实际场景主题教育。这一改革动向说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背后的交叉学科学习,是培养并提高小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向。

在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让它们自由生息》中,笔者就通过日内瓦日常短片的剪辑与播放,把日内瓦的城市建设、园林规划及花草、小鸟、动物们与人的生活状态呈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短片的介绍与课文描述的知识,都会对自己的直观感受,而这些直观感受因人而异,在交流分享过程中既有生态环保、城市规划的内容,又有人与动物、植物如何相处的感受。这些知识与内容的整合,就成为了综合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下,交叉学科体现出的综合能力培养就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最根本任务。在新课标下,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是各学科教学的共识。小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就要通过信息技术如多媒体课件来构建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自觉转变学习方式。

以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一块特别的石头》为例,本文比较合适构建问题情境,通过李四光对大石头的出现及探究为顺序,揭示了李四光为我国地质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以课文为蓝本,把李四光思考与疑问的过程用PPT的形式一步步构建起问题情境,李四光看到大石头用大问号提示从哪里来,对小朋友、陈二爹、爸爸回答的驳论再次回到问题的本质:大石头到底从哪里来呢?通过每张PPT之间的质疑与探究,最后通过flash动画把大石头的运动及其原理表现出来。这样一来,小学生既能理解冰川运动,也能初步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要立足于学生的理解,树立并维护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为优秀,引导学生最终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才能体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目标。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意识的实践研究

[摘要]语文意识具体指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语言文字正确表达、运用、积累,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一种自觉、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语文意识应从小培养,因此很有必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意识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意识 实践研究

语文意识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比较抽象,对小学生来说就更无法理解了。尽管抽象,但是语文意识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语文意识,具体地来说,是指听说读写过程中,对语言文字正确表达、运用、积累,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一种自觉、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然而,如果把这样的解释直接告诉小学生,只会让他们一头雾水。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用危险意识来解释语文意识,采用类比的方式来进行解释,学生会较容易理解和接受。语文意识虽然说是一种自觉、自动的心理倾向,但它并不是凭空形成的,在初始阶段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语文意识。下面将来研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一、在圈圈画画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意识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要培养他们的语文意识,必须要把这种意识融人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让语文意识慢慢地融入学生的学习行为。语文的学习就是从简单的韵母和声母、一个个生字生词、一个个句子中慢慢构建而成的,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因此,积累意识也是语文意识之一。小学生的积累意识对于语文的学习很重要,积累意识淡薄的学生,尽管读很多的书,真正积累下来的知识却很少,处于边学边忘的状态;对于课文中出现的新字新词,没有意识去学和记,只是简单地一扫而过,长久如此,便会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语文的学习成绩也会越来越差。由此可见,积累意识会影响到语文能力的形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积累意识。

1.注重词语的积累

(1)生字新词的积累

教师可以在教授新课时,让学生们把生字新词用红笔画或圈出来。例如在学习《狐假虎威》一文时,教师可以随机把生字生词读出来,然后让学生快速圈出并说出它在课文中的位置,看看谁能找得又快又准,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圈圈画画的习惯。在以后学习其他课文的时候,不用老是提醒,学生自己也能下意识地主动将生字新词圈画出来。

(2)词语分类积累

在训练完生字新词圈圈画画的习惯后,教师应当要帮学生进行相关词语的知识拓展,比如“狐假虎威”中的“假”字的具体含义,“假”除了读“jia”还能读“jia”。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同类的词语一起学习:“同学们,除了狐假虎威,你们还知道哪些带有动物的成语呢?”学生回答:“一马当先、九牛一毛、鸡犬不宁、马到功成、一箭双雕……”将词语进行分类和归纳,能帮助学生积累得更快。

(3)用故事激l学生积累意识

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后,使得人人都有了读书的机会。然而有部分学生却没有强烈的珍惜欲望,在学习语文新课时,不好好学习生字新词,不懂得珍惜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借用“怀素写字”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字词的欲望:怀素写字很认真,他总是先观察字的形状再记住字的笔顺,才开始写字,当时的纸贵,怀素就用木板代替纸,把字写在木板上,最后把木板都写穿了。怀素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都如此热爱写字,我们现在拥有这么好的学习资源,更应该加倍努力地学习字词,积累更多的字词,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教师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激发学生的积累意识:“同学们,怀素不是一天就可以成为有名的书法家,他也是靠一笔一画的积累,一天天的积累,最后才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因此我们在平时学习中也要慢慢积累生字新词。”通过故事把积累意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被故事感动的同时也认同学习需要积累的观念。

2.引导学生赏析积累佳句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羡慕别人能出口成章,说出很美妙的句子,而这些佳句都是靠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大部分教师常用的佳句积累方法,就是让学生将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摘抄下来,然后就没有进一步的实际行动了。很多学生都有个漂亮的本子,里面记了很多的句子,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了。为了让学生真正达到积累佳句的目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下认为句子好的原因、这个句子带给自己哪些感想。另外,可以专门留出一天的早读时间来让学生读读自己平时摘抄的佳句,久而久之,便能让学生积累不少佳句,积累的意识也会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里。

二、分析语言文字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一篇好文章,当你觉得好的时候,那么肯定是它的写作结构、写作手法、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某个部分让你赏析。那么在阅读文章时,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呢?答案就是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让学生养成分析语言文字的习惯。一旦习惯养成,无论学生遇到什么样的文章,都会下意识去对它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在分析一篇文章的语言文字时,我们需要慢慢去思考和品读,才能“吃”出语文味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很容易将“语文课”上成“品德课”,常常将文章的思想情感当作教育学生思想品德的良药,反复强调,而在文字的运用和文章布局分析上缺少到位的分析。

比如在学习《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有这么一段话: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从“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可以看出父亲很喜欢这条漂亮的大鲈鱼,鱼儿那么的大、可爱。“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一个“得”字表现出父亲的坚决,一定、必须要把鱼放回去,不容争辩;但是父亲这一行为的另外一面感情,却是学生很少考虑到的。父亲让孩子把鱼放回去同时也体会表现了他的慈爱――父亲是理解孩子心情的,然而道德是无法妥协的,就算违背孩子的意愿,也必须让孩子亲自去做,这是作为一位真正爱孩子的父亲必须要做的。普普通通的一声“孩子”,充满了父亲的温柔和深情。面对学生的“盲区”,教师要进行及时指导,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强大。

三、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生活处处有语文,不妨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寻找语文的踪迹,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生活中有很多的语文“景点”,如广告用语、网络流行语、对联、成语世界、规范语言、店铺名称等。广告用语和店铺名称经常会利用同音替换文字,比如:帽子公司广告――以“帽”取人;化妆品广告――趁早下“斑”,请勿“痘”留;蚊香广告――默默无“蚊”;服装广告――“衣衣”不舍;某饭店名字――“食”全“食”美;某店铺名字――轰炸基。这些文字偷换的不是因为他们不认识字,而是故意把字写错,让这些文字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效益。但是生活中确实还存在无意的错别字,比如:“出站口”写成“出战口”,“大排档”写成“大排挡”,“公厕”写成“公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个特殊任务,让学生收集生活中这些故意或无意使用的错别字。通过收集活动,学生对生活中的错别字有了一定的看法: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掌握文字的正确写法,而导致错别字的发生,常常会闹出笑话来,令人尴尬,我们要引以为诫,远离错别字,净化语言环境。通过这次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意识到错别字的坏处,更加认真注意文字的正确书写,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更美丽。生活处处皆语文,让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的学习中感悟生活。

总而言之,我们要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意识,要将它融人教学活动、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中,利用这些东西把语文意识具体化,与学生融为一体。学生的语文意识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培养,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具有强烈的语文意识才能引领学生学好语文、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拥有强大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