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数学教师论文

数学教师论文

时间:2022-04-16 03:44:09

数学教师论文

数学教师论文:数学教师的实践及思索

本文作者:张彦春吴忆平韩仲明工作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1)通过观摩一线专家教师的授课、说课以及在与专家教师的互动研讨中深化对课改理念的认识,拓宽课改实施思路。(2)通过培训学习专家教师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激发受培教师探索先进理念向课堂落实的内驱力,促进农村教师从“经验型”向“反思型”转化。(3)通过讲座和报告,聚焦课堂,以案例、问题分析为载体探索农村中学有效数学课堂的途径,引导教师从有效设计,教学反思等角度提升专业水平,走上专业自主发展的道路。围绕教学,内容设置模块化为了实现培训目标,我们把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索作为送教培训的优秀主题。并且把为时两天半的培训内容设计成五个模块。考虑到概念是数学命题、数学推理的基础,数学概念课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课型。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掐头去尾烧中段”,不讲背景、不突出概念的产生形成过程,过于强调应用,在农村中学这种现象比较突出,因此我们把数学概念有效教学研究作为第一个模块,培训重点定位在数学概念教学的结构过程与环节设计。数学命题(公式、定理、法则、性质)教学是另外一种基本数学课型,在数学命题教学中,教师不愿意把时间花在命题的产生形成过程上,缺乏从感性到理性,探索、猜想、验证、论证的过程,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们把第二个模块设计为数学命题的有效教学研究,着力解决命题教学设计过程。农村中学数学教师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能力普遍不足以及存在操作和认识上的一些误区,第三个模块主题设定为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模块四的主题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主要针对农村中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或缺失或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现象。模块五则是针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低效现象以及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不足,首席专家以案例和问题分析为载体进行理论分析和讲座。注重实效,培训形式多样化1.同课异构研究课对于概念教学和命题教学研究两个模块,我们采用同课异构研究课的形式予以展开。首先在充分与受培方沟通的基础上,选定课题,学员教师人人预设,在此基础之上由学员代表教师与来自一线的专家教师针对同一课题同台上课、说课,然后是专家教师引领下的议课并归纳出概念课和命题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和设计要点,最后是学员教师完善之前的预案活动。从预设到观摩同行教师课堂,再到专家引领下的议课和进一步完善预设,这一过程既体现了“做中学”“知行合一”的成人学习特征,也体现了“同伴互教”(peercoach-ing)和“资深教师辅导”(men-toring)的策略。针对同一课题的不同教学过程更有利于触发教师对一些“习以为常”的教学现象的深层次思考和反思,特别是在与专家教师课堂的比较和对照中有利于深化受培教师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理念、拓宽新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思路,发展教师关于数学教学的内容知识。2.主题研讨对于大多数农村数学教师,他们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像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利用多媒体有效辅助数学教学既缺乏相应实践上的尝试和探索,也缺乏理论上的认识。因此对于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数学有效教学两个模块,我们采用主题研讨的形式予以实施。主要流程包括:专家教师示范教学,设定议题下的议课讨论,专家教师的微型讲座。专家教师围绕确定的课题借班上课,通过课堂展示诸如探究性问题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中课堂组织与调控、教学反馈、学生落实以及多媒体辅助与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效结合等策略,受培教师实现观摩性学习。在议课讨论环节,围绕设定的议题送教专家团队与受培学员共同议课,引发受培教师对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价值、策略的探讨以实现他人教学经验的借鉴性转化和自身经验的批判性反省。微型讲座则是专家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一步梳理、归纳相应主题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发展教师关于教学策略和媒体的知识。3.专题讲座专题理论讲座是送教团队首席专家针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普遍问题和农村教师的实际需要,通过案例分析、教学理论梳理等形式展开。针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低效以及不少农村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意识薄弱、教学设计的能力不足,更缺乏教学后的主动反思过程,我们把农村初中有效教学设计作为专题讲座的主题。引导教师从经验性的备课走向教学设计,并针对教学情境的设计、问题链的设计以及教学反馈的设计结合具体教学案例给出策略建议,引导教师关注教学的有效性,从积极主动的实践和有效的反思等角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培训有实效,学员满意度高为了掌握第一手的反馈信息,不断提高送教培训的质量,每一地送教工作结束后,我们都对学员进行问卷调查。以自贡为例,送教团队印制了100份问卷调查表,在培训结束时随机发放给受培教师,我们对回收的有效的81份问卷调查表进行了统计。在对培训的总体看法一栏,选择满意或很满意的教师超过90%,没有教师选择不满意;在对培训内容的看法一栏,超过90%的教师选择了适合或很适合,没有选择不适合的;在对培训的总体收获(多选)一栏,87%的教师认为本次培训学到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途径和方法,80%的教师认为学到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了工作热情。在学员的意见和建议一栏,不少教师认为这样的送教培训形式非常好,希望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高师院校参与地方送教培训的价值和意义高师院校参与地方送教培训农村教师的工作既体现了高校服务地方教育发展,同时对高师院校本身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长期以来高师院校的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工作都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参与地方送教培训工作使得高校教师、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们必须要走进中小学课堂,了解和研究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困惑与需求,这一过程既有利于密切高校与中小学的联系,也为高师院校反思和改革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新形势下教师教育和培训的有效途径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另一方面,送教培训发挥了高校教师教育理论研究的优势,使最新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有机会与中小学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同时中小学教育中鲜活的案例、成功教学经验以及中小学教师的困惑也为高校教师从事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素材和源泉。构建高校教师、骨干教师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送教培训时间一般都比较短,在短短的两三天时间里,每天都有明确的主题和任务,而留给学员自己思考、尝试操作的时间和空间相对较少。为了避免“培训时激动,回去后没有行动”的尴尬,真正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支撑,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建立长效的送教培训机制,构建高校教师、骨干教师和农村教师组成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实施三年为一周期的送教培训。培训形式既有定期的集中送教培训,又有培训学员短期的随一线专家教师跟班学习;既有送教专家团队深入学员课堂巡回指导,又充分发挥网络聊天室、QQ群、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对受培学员的日常教学问题进行会诊解决[2],充分发挥各自所长,专家教师和受培学员都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和专业成长。建立一线专家教师资源库送教培训是农村教师欢迎的、符合农村教师特征的一种有效培训方式。送教培训的成功与否,一线专家教师是关键。省级送教培训,由于其规格相对较高,因此一线专家选择应该站在全省的高度来进行选拔,将那些符合送教培训各方面条件“特质”的一线专家选拔出来构建送教培训专家教师资源库,并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送教培训实施时,可以根据对方需要和特点组建不同特点的送教团队。

数学教师论文:初中数学教师如何让学生爱上你的课堂

【摘 要】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重要学科。在新课标教育的指导下,在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形式下,让学生学好数学便成了我们的任务,教好数学是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使学生爱上数学、学好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尊重、理解他们,并帮助其树立自信;让学生学会与会学。

【关键词】兴趣 生活 学会 会学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重要学科。在新课标教育的指导下,在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形式下,初中数学肩负着重担。初中数学即是小学数学的升华,也是高中数学的基础。让学生学好数学便成了我们的任务,教好数学是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使学生爱上数学、学好数学,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接受知识的前提。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主动的思考寻找其中蕴含的秘密。所以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上好第一节课很关键。初一的第一节课我向他们提出两个问题:1.小学六年我们学习了几个数?2.学数学以来我们学习了几种线条?刚开始大家坐得很端正,一副冥思苦想的样子。见此情景我说:“没关系大家相互讨论。”一下子气氛活跃了,有的说数字太多了无法计数,有的说线条的种类很多不能归纳……课堂上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最后我写出两个答案1.0——9几个数;2.直线与曲线。其实数学就是由这些简单的数字和线条组成。教学中将繁琐的计算,抽象的集合化难为易的介绍给学生,消除了学生对教学的恐惧感,揭开了数学神秘的面纱。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打开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心扉,燃起了他们对数学知识追求的热情,为以后的数学课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也建立起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几千年前,古人因为生活的需要而产生了数学,可见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息息相关。教学中只重视知识传授和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是呆板的,乏味的。教学数学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比如,在教学行程问题中追击与相遇时,很多学生难于理解环形跑道上的问题,于是我把学生带入操场进行了一场接力赛的表演,学生亲身实践,问题很快就迎刃而解。对于这一类的问题也都触类旁通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会应用列数字,如:手影戏就是几何中的视图,班级的座位可以看做就是坐标;打球、扔东西则是抛物线。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学生容易理解,还可让他们感觉学习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

三、用尊重、理解帮他们树立自信

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与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理解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这样他们自然就会喜欢你的课堂。对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对待优生,我们希望他们好上加好,因此要求很高,但不能因此而忘记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因为他们同样需要老师的肯定,在老师的肯定中树立自信;中等生是学生中的主体,他们既不拔尖,也不落后,教学中他们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对象,没有得到过表扬,也没有被狠狠地批评过。他们学会了在平淡中学习,在平淡中沉默,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没有目标,没有追求。鲜花和掌声是人人都需要的,教学中,不要吝啬你的掌声,适时适当地表扬学生,让他们找回失去的自己,做回自己的坐标;对差生我们不可以听之任之,纵容他们的错误,要敢于对他们说“不”字。批评中,有的老师情急之下口不择言,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挖苦学生,喜欢将差生与优生比,这样的批评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会打心眼里瞧不起你,事后处处与你作对。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好好地活上两个月。”教师在批评的过程中,要注意情感沟通,以心交心,真诚以待,指出问题的根源所在,让学生心悦诚服,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一句中肯的批评胜似千言万语,也能使差生“好好活上两个月”。

四、让学生学会与会学

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体。“导”为引导,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探求学习知识。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重结论,不重过程;只重记忆,不重思考。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仅要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更应该教会他们如何独立思考,如何独立获得知识,这就是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还要求他们会学。

1.明确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正确的学生目的具有导向监督的功能,可以刺激学生,能让学生约束自己的学习行为。制定学习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实行,如:对优生要有长远打算,指导他们制定一定长远目标,以及学习的总目标,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确定课堂目标,以及阶段性目标,这些目标容易实现,会给学生带来成就感,根据不同的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稳中求进,有条不紊的学习,一步步奔向自己的目标。

2.必要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多种多样,要选一种适合自己和本学科的方法。数学不是靠简单的记忆就能完成的,它要求学生能理解、会用。数学课堂上要学生理解,就要让他们亲身体验、感悟。比如在讲旋转的时候,我让他们准备不同的图形,自己建一个坐标,同桌相互讨论、分解,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最后让学生定期自我检查、评价。自我检查,其实就是做自我评价,每节课后留一两分钟让他们自己总结,在总结中分析自己在学习中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我评价,调整自己,让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理解尊重他们,并适时适当地与他们交流,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师论文:浅议职高数学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摘要:体验教学是我国教育课程改革较为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适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在我国职高教育教学上,数学课开展体验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体验教学涉及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但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及体验教学的直接参与者——教师,是体验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职高;数学教师;体验式教学; 角色转变

一、 职高数学体验式教学概念诠释及对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

我国新一轮的教学课程改革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这不仅仅是教学行为方式的变革,更是教学思维方式的转换。体验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作为主体去体验学习。通过体验教学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学生主体的亲历体验,体验实现了从潜在的可能到现实可能的发展。

职高数学课体验教学是指职高数学课教师开展灵活多样的体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成就体验。

职高数学课结合本身的学科特点也对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自身角色的转变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完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体验教学中职高数学教师角色转变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改革实施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职高数学课体验式教学的实施,关键看教师能否实现角色的转变。体验式教学对数学课教师角色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现实中数学课教师角色转变并不尽如人意,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在课堂教学方面

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落实不到位,没能把情感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知识学习目标等同起来。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活动设置不到位,不具有普遍性。职高学生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数学实施体验式教学也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但是很多职高的数学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和创设的学习情景只适用于部分优秀的和学习中等的学生,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处于旁观的态度。很多数学教师在设置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上做得很不到位。

(二)在教学研究方面

教学研究与体验教学实践结合不紧密,教学科研能力低。大多数教师能够采用与本班数学课体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科研,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体验教学的课堂就是他们进行教学科研的实验基地,没能很好的利用课堂教学,教学研究与体验教学实践结合不紧密。

(三)在教学管理方面

职高数学课教师体验教学课堂控制力低。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绝大多数数学教师教学管理观念与以往相比有很大改观,赞同数学课体验教学的课堂应呈现民主、和谐、活跃的氛围。但是,也有很多数学教师并没有真正在课堂的教学中做到这一点,只是在观念上做了一些改变,并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甚至是做到这一点的教师,也不能很好的掌控课堂,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出现课堂失控的状态。

三、 体验式教学中职高数学教师角色转变的途径与方法

为了更好地促进职高数学课体验教学改革的发展,提高数学课教学效果,增强数学课堂学习的实效性。因此,要在坚持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促进数学课改革发展的原则下,探讨出数学课教师角色转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积极主动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职高数学课教师要想在体验教学中顺利实现角色的转变,积极努力的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是关键。虽然数学课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师一样,必须经过专门的师范院校的培养或培训,且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懂得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才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胜任教师这一角色。但是,数学教师还担任培养学生数字思维和处理日常相关的数字问题的能力重任,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各方面的素质的提高。

(二)参加校本教研,完善教学科研能力

参加校本教研,有助于完善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韩进之教授将其归纳为七种能力:教学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教育观察能力,注意分配能力,思维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创造力,教育想象力和教育机智。职高数学课教师要想更好地开展数学的体验教学,就要坚持以体验教学为基础的校本教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教学实践性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在校本研究中,要加强自我反思;在必要时加强进行集体合作。

(三) 教学过程与策略的转变

教师的角色转变离不开有效的课堂教学,数学课教师要想在体验教学中实现角色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创造性的进行体验教学设计确立以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为结构的课堂设计,加大创新力度。设计较好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情景与活动。

准确掌握体验教学过程与模式。体验教学的过程以体验的生成过程为基础。体验教学的模式要以体验教学的过程为基点,结合体验教学的特点来确立。对于数学课的体验教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来确立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体验的生成。

灵活运用体验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教学策略主要由教学方法构成,是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体验教学的教学策略是以体验教学思想为基础。它重在使学生认知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达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不同程度的感悟和体验,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在体验教学过程中数学课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关注学生的体验。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体验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职高数学课开展体验教学符合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数学课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研究体验教学中数学教师角色转变问题是希望为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活力,让数学课这门学生心目中“最”难、“最”怕的课程在学习中产生学习兴趣,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数学教师论文:我们数学教师应该顺应时代潮流

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构建和谐社会对人的规格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培养符合社会期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那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呢?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摸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培养兴趣,激发主动性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调色彩的心理趋向。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原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1、导课激趣。导课导得好,可以先声夺人,抓住学生的思维,吸引注意力,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我在《函数的单调性》这一节的导语:“同学们,在语文中‘单调’一词是枯燥、乏味的意思,而在数学中函数竟然还具有单调性,那么数学中的‘单调’还是语文中的意思吗?你们猜一猜。”学生们一下子提高了兴趣,从而也就会主动地去探究。

2、直观激趣。数学研究的对象抽象,有时需要用一些直观的事物去讲解,尤其是讲一些立体几何题时,直观就显得更为重要。如在讲《面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时,可问学生:“为什么教室的门无论开多大角度都始终与地面保持垂直?”这样可以从视觉上给予刺激,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直观观察中发现真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其成因。

3、情境激趣。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如在讲《平移》这一节时,可这样说:“同学们想一想,在你们上体育课时,体委一声令下——‘向前两步走’,你们是怎么走的?你们的先后位置有什么变化?”学生兴趣盎然,最终体验理解了平移是沿同一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

二、研究性学习

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学习、讨论、研究,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1、抽象知识具体化。如在讲集合这个概念时,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有些抽象,那么在举例时要注意具体化。如老师可以以所教班为例:{微机一班同学},或是{微机一班课桌},这就真真切切让学生体会到了集合是什么,从而让学生自己研究总结出集合的定义。

2、联系实际,培养能力。如在讲函数的实际应用时,可出这样一道题:小张家想利用一面墙,再用竹篱笆围成一个矩形鸡场,他家已备足可围20m长竹篱笆的材料。设计问题: (1)矩形鸡场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时,鸡场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2)讨论:函数的哪些知识涉及到求最值问题?

研究性学习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来,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使课堂教学社会化、开放化,并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三、突破常规,开发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创新,采用反常规教学法,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生的需求,激活学生所必需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1、鼓励性评价,保护创新思维。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种种创新思维表现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等相联系,这使得一些教师常常产生错觉,并在语言上不自觉地压抑或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其结果只能培养学生墨守成规的习惯。因此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多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成为勇于尝试和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不断进取、具有积极和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在一种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十分活跃,教师要及时地抓住学生的一些稍纵即逝的心气、独特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表扬,学生只有获得教师的鼓励和肯定之后,其创造性思维才会得以发展。

2、手段多样化,刺激思维。“教师不宜讲得太多,应该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据此,我们尝试开展了课堂讨论,组织课堂竞赛,让学生到黑板上绘画函数图像,在黑板上演示一些练习,并说明思路,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通过以上教学手段,学生不仅有一种亲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刺激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努力探究数学科学知识的奥秘。

以上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了自主探究学习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很多不全面和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总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我们教师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使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数学教师论文:新课程对初中数学教师的新要求

教师的教学在于能够“授人以业”、“授人以法”、“授人以道”。从所授知识要求的角度来看,“授人以业”要求所授知识“准确”,“授人以法”要求所授知识“深刻”,而“授人以道”则更多地要求所授知识“本质”。显然,一堂高效的数学课教学必须呈现“数学本质”。对于“数学本质”本身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视角,我们在课堂中要追求的“数学本质”,一般其内涵包括: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等方面。

基于对“数学本质”内涵的认识,本人认为要在课堂中呈现“数学本质”,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 教师要深透领悟教材内容

数学的教学,最终需要教师本人落实到课堂中去,要做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求我们教师“凡是你教的东西,就要教的透彻”。为求透彻,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沉下去”,理清知识发生的本原,把握教材中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回顾自己上过的许多的课,总感到有些许的憾意:课堂缺少耐人回味的东西,缺少引起学生思考的部分,对教材内容的领悟浅薄,缺少厚重感。本人认为要弥补这些憾意,教师对教材的领悟必须有自己的眼光,目光要深远,看到的不能只是文字、图表和各种数学公式定理,而应是书中跳跃着的真实而鲜活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这种思想就是“不在书里,就在书里”,这种思想能让所有教材内容融入到教师的思维中,成为教学的能力源泉。“一个有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教师只有不断揣摩教材,才能对教材有独到的体悟,在课堂教学中也才能做到“精彩纷呈”。

2 教师要真正做到把数学知识“返璞归真”

对许多初中学生来说,学数学难,但又必须学。在学生眼里,数学是一个又一个公式、符号、定理、习题的堆积,它们是如此的抽象、散乱、遥远、不可琢磨,它们就像石塑一般——充满着理性精神的美却显得冰冷和生硬。是数学本来就是这样,还是我们数学教学的原因?翻看人类的数学思想史,在数学“冰冷的逻辑推理之中有一大堆生动的故事”,其“冰冷美丽”的外表下存在着“朴素而火热的思考”。数学教师的教学,就应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火热,享受数学中生动的故事。把数学的形式化逻辑链条,恢复为当初数学家发明创新时的火热思考,做到返璞归真。

3 教师要尊重学生接受知识的已有基础本质

“万丈高楼起于平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能接受新知识是建立在其原有的基础水平之上的。教师应该以学生现有思维发展水平为依据,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与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材料,为学生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通过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新知识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去,达到对新知识的相应理解和主动建构。

来看这样两道题目:①有两个商场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分别采用两种降价方案:甲商场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商场是两次都打折销售。请问:哪个商场的价格最优惠?②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须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种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

以上两个问题,其情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与学生的认知相符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进行教学时,要以学生现有思维发展水平为依据进行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而要尊重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就是要承认学生学习能力上的限度,要接受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要容忍学生的学习错误,并看到错误背后隐含的合理因素。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已的活动经验和知识积累,都有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独特理解方式,也许,这种理解在教师看来是不全面的、不合理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有意义的,因为学生是在他现有思维发展水平上来理解事物的,是从他自己看问题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才能使自己的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出发点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学的策略就在于怎样建立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应的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系,以及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高境界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呈现“数学本质”。“持之以恒,贵在变通”,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在领会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理解数学最本质的方法,朴素的思想,同时又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重视通性通法,注重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挖掘、提炼与渗透,挖掘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本质,增强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自觉性,重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掌握知识,解决“会”与“对”的矛盾。这样,就一定会让学生在学的过程和教师在教的过程中都找到乐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

数学教师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师怎样减轻学生负担

对于当代学生来说,“负担”不只是课业之“负担”,更有学习心理之“负担”,我们在提“减负”时,往往只简单的想到要减学生课业之负,而对其心理之负担往往忽视。新课标提出:“对数学学习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对于这样的新理念,大家都能接受,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们怕减少作业量会降低教学质量,于是凭“题海”战取胜,结果学生负担过重,导致厌倦作业、事倍功半,这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孩子一个快乐童年!”是家长和老师们共同的心声,是孩子们迫切的期望,那么减负的工作迫在眉睫,下面粗浅的总结一下我对减负的几点有效手段: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课业负担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头,事倍功半。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我在课堂上注意态度,并通过多种方式,特别是通过幽默的方式,生动的语言,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情绪高涨,进入一种较高的学习意境。其次注意提问方式和技巧,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最后讲练结合,抓住教材重点把知识讲明讲透,避开听觉疲劳的毛病,对新知识进一步巩固、理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引导学生多动手操作,减轻课业负担

动,是孩子的天性。正确引导这些“动”,就能让“动”为教学服务。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请同学们动手先自己分一分,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课堂上知识掌握的好,课后布置分一分,说一说的作业就可以了。

三、合理的设计课外作业,减轻课业负担

1、小学数学作业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一些教师仍抱着“以考试为宗旨”的旧观念,总是不厌其烦地将书上的练习题和练习册作为作业留给学生,无论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所做的作业都是一样的,并不能真正地将所学的知识理解与应用。大量耗费了本属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作业产生了厌烦情绪,认为作业是无可奈何的负担。

再加上现在学生的父母大部分又都是工厂职工或在外打工(做生意),接触子女的时间也比较少,不能很好地督促子女认真完成作业。于是,拖拖拉拉的完成作业,甚至出现抄袭作业的情况,像这样的数学家庭作业,其有效性又怎能不让人质疑?

新课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家庭作业也要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怎样才能让家庭作业真正发挥它的效应,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的设计研究成了我们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数学教师不但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要关注家庭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在设计常规性作业的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更应设计出一套以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开放性作业、合作性作业和探究性作业相结合的符合新的教育理念的数学家庭作业模式。

2、数学作业的设计首先要从学生兴趣出发

针对学生的教学实践,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富有情境的作业,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去完成,从而感受到作业的乐趣。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经常采用猜一猜,摆一摆,算一算,拼一拼,画一画,搭一搭,比一比,做一做,说一说等形式要动手动脑的实践性较强的作业练习。如我们学习了各种图形后,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各种形状的“拼图”。我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后,认识各种图形可以拼出不同的图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拼图的兴趣。

3、设计源于生活的作业,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因此,在课外作业设计时,设计出能让学生品尝到学习乐趣的作业,而不是一种负担。《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比如:在学习了《克和千克》时,我发了一张“克和千克的认识”家庭实践调查表,展开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由此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用“克和千克”来表示。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

4、设计相互合作的互动作业,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和生活

在作业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向学生提供充分活动和探索的机会,引导帮助他们在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真正实现师生的“同心、同行、同乐”。例如:课堂上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剪一剪,并建议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组成小组合作完成。展示汇报时让其说明你剪的是什么,是怎样剪的?课后再布置学生回家剪出你喜欢的图案,并建议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请求家人、小朋友们组成小组合作完成,家长可以在《学习单》中做好反馈。

5、讲究评价的艺术,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对不同性格、不同程度的学生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形式为多向评价,让学生也参与到作业的评价中去。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元多向评价,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评价,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指出别人的错误,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主体意识。

我们应该努力把“应试教育”改变成“素质教育”,承认学生之间的差距,多亲近、尊重他们,关心、帮助他们,把自己的真挚的感情投入到他们身上,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切实做好小学数学的减负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校得到全面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数学教师论文:数学教师需要用幽默艺术增强课堂魅力

幽默是一种艺术,一种以愉快的方式活跃气氛的艺术;幽默是一把钥匙,一种可以开启了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幽默是一种力量,一种可以减轻压力,缓和师生关系,摆脱逆境的力量。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一个机敏的眼神,一个恰到好处的手势,一句风趣的话语,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一、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以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的语言讲授知识,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学过程本身的乐趣,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

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够营造平等、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那我们的课堂就成功了,而幽默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它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共同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柱体和球的认识》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是很抽象也很难理解的,生活味不浓,趣味感不强,往往容易与平面图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相混淆。为此,我在教学时采用“幽默”的语言在重点难点处加以描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是我在教学时采用的一个片断:

(学生每人准备好一个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物品)

师:今天,老师准备带大家到数学王国中去做客,你能从这么多的图形朋友中找出已认识的老朋友吗?现在,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新朋友打声招呼,好吗?

生:新朋友,你们好!朋友,认识你很高兴!

生:新朋友,你能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吗?……

此时,老师接过话题,接着学习新知识――《柱体和球》,并逐一认识新朋友(过程略)。

师:老朋友也想认识这些新朋友,请你们帮忙引见引见。(让新朋友也到书中休息休息)

生(夹后情不自禁地叫起来):“不行,不行,放不下啦!”“书长高了,”“书变胖了……”

师:你们的眼睛可真亮,这么快就发现了它们的不同。数学家们把新朋友叫“立体图形”,它们的名字中有一个“体”字……

二、激发学生兴趣

幽默的语言,紧紧地吸引了学生,同时又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加上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倍感亲切,所以学生学得轻轻松松,学得扎扎实实,听得意犹未尽。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艺术与教学中各种偶发因素巧妙结合,便会呈现出一种教学机智,而幽默的教学机智往往可以活跃整个课堂。教师以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的语言讲授知识,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学过程本身的乐趣,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教师让学生解答一道鸡兔同笼的问题,有头100个,脚240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看到题目,议论纷纷,有的用心算,有的用笔算,始终算不出结果,学生思路纷乱,一时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每只鸡的两只脚和每只兔的4只脚在捣乱,如果兔和鸡的脚只数一样,那就好办了。

教师:我们命令:“全体兔子立正(像人一样两脚着地)提起前面的两只脚。”

学生: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神奇的眼睛。

教师:“现在,兔和鸡的脚只数相同了。上面有100个头,下面有多少只脚呢?”学生:脚的只数是头的个数的2倍,是100×2=200(只)。师问:“和原来脚的只数比,少了多少只呢?”

学生:计算后马上得出是240-200=40(只)。

教师:“这40只脚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被兔子提起来了。”

教师:“现在笼里有多少只兔子?多少只鸡?”学生们欢叫道:“有20只兔子,80只鸡。”

这样一个抽象而枯燥的题目,在教师幽默的教学中,变得那么浅显,生动而有趣,犹如满天迷雾被太阳驱散,一切东西都看得明明白白,幽默与风趣,令学生们发出了愉悦的微笑。

三、开启学生心智

教学幽默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增长才智。教学幽默的特点是寓庄于谐,学生理解教学幽默以致发出会心一笑,在笑过之后,需要深入思考或想像,因而教学幽默常常富于启发性,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课堂思维的灵活性和想象的创造性,开启了学生的心智之门。有位教师在教学《退位减法》时,像“1000-586=”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觉得难掌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饶有趣味地学,他是这样叙述的:今天,数学王国里来了一家人,这家人十分有趣,你瞧:“0小个”是个穷光蛋,减3不够,向“十叔叔”借钱,“十叔叔”也是个穷光蛋,可是他非常乐于助人,于是向“百伯伯”借,“百伯伯”还是个穷光蛋,他也很热情,悄悄地向“千爷爷”借,“千爷爷”把仅有的1千元钱借给了“百伯伯”,“百伯伯”马上把它换成10个1百,自己留了9个,拿出一个借给“十叔叔”,“十叔叔”又把它换成10个十,自己留了9个,拿出一个借给“0小个”,“0小个”欢天喜地,马上用借来的10减3……可见,教学语言幽默具有深刻智慧,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

四、和谐师生关系

幽默是一种力量,一种可以减轻压力,缓和师生关系,摆脱逆境的力量。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能理解儿童,儿童也不理解教师。”教学幽默是和谐师生关系,消除意义障碍的良药。它可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人情之美和性格优点,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功效。如:一位新教师在给一个班上第一节数学课时,她这样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我姓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成为朋友了。有人叫我盘子老师,我这个盘子里不但装了许多数学知识,也能装下许多“心”,例如同学们的学习用心、细心,生活中的爱心,需要你们慢慢进来!”可见,教学幽默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能有效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师论文:浅谈数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定位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少的工具,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同时它也为其他学科提供的语言、思想的方法,同时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适应这种要求,为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如何应对课程改革呢?我认为有必要,根据素质教育目标,新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标准框架,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角色做认真的研究。

一、 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期待

(一)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求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而我们原来的有些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教师的职能应该做相应的改变,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另外,"双基"是我们的特长,但"双基"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代数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虽然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却应该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学数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二、中学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一)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二)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直线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一)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减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拔高。对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二)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初中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因此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从学生学习的认识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进步。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学教学教师极早认清未来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数学教师论文:数学教师如何驾驭好导语

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每一章都配有主题图和相关内容的导语,这是学生预习和教师导入本章内容的引导性教材。为更充分地发挥其在每一章的教育、教学功能及引导性作用,激发学生求知欲,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强化导语教学,有助于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按新的课程理念,数学教学倡导“问题教学法”,在新知识引入时,能否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一章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每章的导语就为我们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里不仅提出了问题,同时揭示了本章所学的主要内容,这样把学生注意力引到所学的新知识上来,不仅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这样做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当然,这样产生的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也不会持久。因而,强化导语教学时必须结合教学课程的特点,如趣味性、激励性、目的性、导向性、真实性等,这样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启发学生去寻求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进一步稳定、持久。

二、强化导语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要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进而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要使学习有成效,学生必须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导语教材的编写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信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即将来临的材料中最重要的内容。

三、强化导语教学,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策略,适应课程改革。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人才标准和评价模式等以其巨大的冲击力震撼着基础教育领域和我们每一位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者。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在教育思想上教师必须实现两个转变: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到“既注重传授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师生密切配合”。其次,在学习方式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教师自身要有创新意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再次,在教学方法上,新教材的教学内容由说变做,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主体意识,这样就要求教师从方法、手段、途径和资源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反思、探索和实践,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一式”为“多样式”。

四、强化导语教学,有助于磨砺学生创新思维品质。

新课程标准使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学生身体、智慧、情感、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和谐发展,以及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而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更是新时期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教学教材的导语正是将每章的主要内容拘光掠影,运用形象直观性、抽象概括性,注重应用实物、图形、数学语言的直观形象性来积累学生丰富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学习数学、建立数学概念、分析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总结解题规律,利用这些实际问题,让学习者以探索者的身份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创新意识得以发挥,使学生从“知识型”向“智力型”转化。

五、强化导语数学,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与传统教育理论相比,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资源加强意义学习。课本主题图的背景为学生提供了符合他们学习兴趣,让其有信心去学习本章内容,从而根据自己的个性来选择学习的途径,以积极的态度去获取知识、新信息。

综上所述,导语是一章内容的引导性材料,对导语教学 的重视程度,不仅反映了教师自身的知识深度和知识广度,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态度,而且还反映了教师是否领会每一章导语的编写意图,进而要求教师摒弃循规蹈矩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业务索质,努力构建新教学模式和重塑新教学理念。因而,强化主题和导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充分发挥主题图和导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

数学教师论文:小学数学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探究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明确自身在职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始终保持一种敬业、开放、发展的心态。随着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教师的反思品质成为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的品质。反思性教学作为一种思想已经渗透到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之中,教学反思也被当作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贯穿于教学实践过程。

1 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含义

数学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以帮助学生探索和解决教学中的数学问题为出发点,借助于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自我对数学理念、数学教学的方法、手段以及经验的认识、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反思性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自我教学技能的不断完善。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以探究和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要求教师能够不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设计教学方案并组织教学,在此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在数学反思性教学中,教师是每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及反思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数学反思性教学对教师来说具有发展价值、创造价值和自我实现价值,能够调动教师得积极性,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方法的动力。数学反思性教学具有探究性、批判性、自主性,发展性的特征。充分做好反思教学的教师不仅重视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还对教学结果及因素进行反思,这样能够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教学问题意识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数学反思性教学主要借助教学主体的行动研究解决问题。按照行动研究的要求教学,教师面对新的数学教学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假设,直到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数学反思性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教学目的。

2 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策略

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化,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事半功倍;反之,就会混乱教学内容,束缚学生发展,降低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特点等可以使用不同的反思性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本文通过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提出反思性教学策略应遵循以下教学步骤:

2.1反思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工作从形式上看好象是单调的重复,实际上不可能完全重复。首先我们面对的学生一天一天长大,学生的昨天和今天就不相同;其次我们面临的课堂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空,任何意想不到的情况都会随时发生。也也许是我们说的某一句话,一下子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使正常的教学任务无法得以完成;也许是某个学生的突发其想,扰乱了我们已经想好的教学计划……这些都足以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反思上一节课是怎样进行教学决策的,怎样组织教学的,怎样表达知识的,怎样评价学生的,等等。这其实就是一个比较完整、规范的教学过程的描述。当然,我们不必面面俱到地记下教学全程,但我们必须记下最触动自己的一个或多个教学片段。

2.2反思教学效果.当我们把已经发生的繁复的教学事件得以简洁地再现后,再现的教学事件事实上已成为我们的认识对象。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就要分析教师是否落实了教学目标。我们在进行反思性教学时,不可能在一节课里把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都进行反思。毕竟一般小学一节课是 40 分钟,真正让学生经历与体验,真正让学生独立思考,真正让学生交流与合作……如果我们既要强调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又要落实双基,时间往往会不够。在反思行动是否有利于目的的实现时,首先要整体地把握数学教育的课程目标,其次要合理地确定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2.3反思教学合理性.教学手段的合理性也是教师应该追求的,教师的教学行动本身,应符合科学的标准和道德的标准。教师教学行为的科学标准在于衡量教师的教学操作是否遵循了人的心理规律和教学活动自身的规律;教师教学行为的道德标准在于蕴含其中的人性的善良以及人的积极的理想。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数学新课标提出了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2.4教学总结实践.反思性教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提出问题――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回顾过去的目的是面向未来。实践反思,就是根据实践效果反思自己的设计操作是否符合实际。如果该教师看不到自己的教学设计有脱离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那么反思便无从着手;如果知道了自己的教学存在了问题却没有积极地反思,那么反思性教学就不会开始。我们不妨也这样问一问自己:“我还能怎样做”,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用前一个认识层面的反思,改进下一个层面的教学设计,改进了的教学设计就要继续实践,实践之后还要继续反思。这样,不断地实践反思,反思实践,我们的教学艺术水平必然不断上升,课堂教学效果定会日益提高。

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运用,灵活地驾驭教材,科学地、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围绕主要的、实质的教学内容加以科学处理,使静态的课本材料变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教学活动。小学数学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性教学,是成为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的必然经历。

数学教师论文:数学教师如何适应角色变换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前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体,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转,而现在的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则起主导作用,这个变换已是广大教师的共识。数学教学理论发展到现在,进一步细致地分析了数学教师的作用,明确了数学教师的任务,对正确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课堂教学仍以灌输为主,对探究等教学方法缺乏研究,往往停留在形式上或简单地模仿。还有一些课堂教学虽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独立思考,但由于教师对这种教学方式不是很熟悉,对学生的指导往往不到位,很难把握自主探究的“度”,又由于时间关系,往往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不足。这就造成课堂上很热闹,学生发言也很积极,但教学内容浅显缺乏深度、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而且教学中很多学生成了旁观者。在一些偏远和落后的乡村中小学,讨论根本就组织不起来。数学教师适应这种角色的变换已迫在眉睫。这也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应落在实处。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不管采用什么教学形式和什么教学方法,教师都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1.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责任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对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影响。我们不能使学生感到学“数学”是苦差事,而是应该使他们感到学数学“苦中有乐”,是有意思的趣事,因而愿意主动地学好它。在当前的教学中不断有测验考试追逐着学生,使不少学生对索然无味的做题感到厌烦。特别在低年级,由于学生的自制力还不够,因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在初中,即使很简单的教学内容,如果组织引导得法,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的激趣点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导入性的,体现在一节课的开头,它能在上课伊始使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被激发起来,满怀热情与好奇投入整节课的学习。例如,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想好一个数字的不等式,把这个不等式的两边经过加减乘除一系列运算后的结果进行观察引入,十分生动有趣。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就很轻松自如。另一种是延续性的,常常体现在一节课的中间。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思维的最好状态是在每节课的前15分钟,以后呈逐渐下降趋势。”因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寻找延续性的思维激趣点,以便使学生松懈的思维重新紧张起来,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基于数学科强调思维的特点,不少学生容易因知识多、杂、深而产生畏难情绪,或因为一道难题,一次检测的失败而出现退缩现象,导致失去信心,甚至对数学科厌烦。因此,教师应当在学生难以弄懂的某些知识之前提出一些问题,让难点分散,以此培养学生学会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中掌握知识,在探索中发展能力,这对于排除学生的学习障碍是有很大帮助的。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向学生提示难点,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在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指导学生独立学习,特别是如何读书。

让学生读书自学,不能放任自流。从低年级开始就应有计划地加以指导。

对于概念,要思考引入它的必要性,它的数学模型,它的内涵外延,它的表述,它在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推敲定义表述的各种形式,进行语句的发散训练,并对发散的结果进行评价,找出最佳的表述。这会对深入理解概念,灵活运用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思考概念在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在理论体系和理论发展中的科学价值,能区分中心概念和一般概念,能使学生从系统上本质上掌握概念。

对于定理,要深入分析条件和结论的逻辑关系(谁导出谁,逆命题是否成立,每个条件的作用,条件的放宽和加强对结论的影响),思考它的数学模型、实质和表述(包括它的各种变形),思考它在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对于例题,我们采取“做―比―问”的方法。“做”就是让学生先自己审题、分析、试做,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获得对例题的感性认识。“比”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分析、做法同书本或教师的分析、做法进行对比,找出差别,发现问题。“问”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问题,总结经验:(1)解法中哪一步是关键,什么是主要困难。(2)在解题中暴露出自己有哪些弱点或不足(可从审题、知识、思路、计算、表达或毅力几个方面去考虑)。(3)还有哪些解法,哪种是较好的。(4)题目的条件中,什么是本质的,什么是非本质的,从而抓住本质对问题做出推广,去发现一类问题的一般解法。(5)解决这个例题所需要的理论在“逻辑结构图”上处于什么位置。(6)从方法上看有什么新颖之处,等等。

完成了这个过程,学生对问题就会有较为清楚的了解,矛盾揭露得比较彻底,因而针对性强。上述六问能加强思维的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对习题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办法去处理。力量用在实处,可以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学实验表明,在低年级开始可采取以下步骤指导自学:

(1)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自学任务和具体要求,然后让他们去看书。

(2)在学生自学看书时,教师应进行个别指导。

(3)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可以组织课堂讨论。

(4)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作出总结。

(5)在学生掌握自学内容的基础上,做练习题,以便及时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这样,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

随着年级的增高,更应放手指导自学,教师只要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钻研和讨论,就可以把握教材的实质和全局。此外,让学生总结读书自学经验,相互交流也是很好的方法。

3.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思考方法。

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基础,而且是开拓学生思维的钥匙。例如:数学符号的理解、使用与变换列方程、解方程的方法,变量代换,待定系数法,集合的思考方法,函数的思考方法,分解与组合的方法,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特殊化与一般化等基本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基础,而且是开拓学生思维的钥匙。例如:在方程组的教学中:三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方程。又例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虽然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但主要有三类,一是等积变形,二是割补法,三是相似法,在举例证明后,同学们往往会想出很多种证明方法,虽然带有模仿性,但从教育的角度看,却有重要意义,因为从这些证法中可以看到他们在“发现”和“探索”。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充分肯定学生们的这种积极性,而且要创设一切可能的条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整体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这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总之,数学是人类生活、劳动的工具,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活学活用,在玩中学,学中玩,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深刻,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

数学教师论文:性别对数学教师新课程实验阶段中的适应性影响研究

1.问题提出

2001年正式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的视角、方法是多方面的,就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因素的讨论也是多元化的,目前更多地是注重:一是客观条件对新课程改革影响的研究,如政策与管理、学校与社会、地区差异(如城乡)、课程资源、信息技术、专业支持等;二是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影响的研究;三是学生与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我们以教师个人属性,如年龄、教龄、学历、职称、性别等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性,可从几方面理解,一是从心理的层面,适应性是个体的接纳、理解、认同,是对课程、课程改革及一系列的活动持一种正向的态度体验和行为倾向,对改革产生积极的心理的准备状态和倾向,个体的内在心理活动与外部的改革环境是和谐统一、协调一致的表现;二是从职业的层面,适应性是教师的综合素质符合职业角色的职责和行为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适应性指教师具有实现课程改革的基本条件,包括理念、知识、能力等,自身的条件具有履行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职业行为的要求;三是从新课程改革的层面,适应性是教师能参与课程改革,理念和行为发生变化,在课程改革中成长,不断建设课程、发展课程,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创生者。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适应性。

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具体应发生在课堂教学,发生在学科教学中。我们以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师作为研究的对象,以数学课程标准为研究的载体,并将数学课程标准的适应性具体化为教材的可教性、评价的导向性、培训的接受性、管理的信服性、对象的互动性作为研究的观测点,把教师的个人属性设计了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等维度进行调查研究。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005年9、10月对四川省、重庆市的义务教育阶段的65所小学和25所中学的891名教师抽样调查。其中男教师327名、女教师564名;农村教师327名、城市教师564名;小学教师558名,中学教师333名。

2.2 研究材料 自编的五级量表问卷《数学教师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适应性问卷》,包括教材的可教性、评价的导向性、培训的接受性、管理的信服性、对象的互动性五个方面内容。量表的编制采用“特尔斐法”即专家反馈法,保证了此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2.3 研究过程 广泛查阅资料并对部分中小学数学教师、校长、专家进行了访谈,编拟五级量表问卷,培训主试,深入中小学进行调查,对抽样学校的数学教师通过组织教研组的活动进行问卷调查,回收率90%。

2.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我们对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标准实验过程中的适应性就统计结果加以比较,所设计的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等维度的分析中,只有性别因素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差异,其它几个维度的比较研究中不呈现出差异。性别比较结果摘要见表1所示。

由表中的数据信息表明,我们对891名数学教师的调查中,性别呈现出非常显著性差异,女性教师在新课程的适应性方面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t=-2.687,p<0.01),而且在对象的互动性、评价的导向性表现出非常显著差异,在管理的信服性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

4.讨论

4.1 教材的可教性

教材的可教性是新课标下,教师对新教材教什么、如何教、教的怎么样对照新课标进行的自我评价。表中数据信息表明,男女教师的可教性不呈现较显著的差异(t=-1.954,sig.=.051),从评价的平均等级值来看,女教师教材的可教性处于良好水平,男教师教材的可教性处于中上水平。分析教材可教性的12个题项,男女教师呈现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新课程的操作上,在理念的接受上差异不明显。

4.2 评价的导向性

评价的导向性是新课标下,教师对课程和课堂教学的价值判断,是对评价观念、对象、功能、方式的自我评价,包括课程理念合理性、课程编制科学性、课程实施迫切性进行批判和反思的过程,是课改中的信息反馈与质量监督系统。表中数据信息表明,男女教师评价的导向性呈现出较显著的差异(t=-2.254*,P0.01),评价导向性男女教师的适应性水平处于中上水平,平均等级分值来看,女教师高于男教师。分析评价导向性的9个题项,其中有2个题项呈现出较显著的差异。男女教师的差异表现在对待评价理念的差异,是否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根本标准,表现在对课程标准文本的理解及操作上。

4.3 培训的接受性

培训的接受性是教师对国家、地方、学校各级培训的参与、体验、认可、支持、反思、提高、成长历程的自我评价。表中数据信息表明,男女教师培训的接受性不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并且其适应性处于良好水平。男女教师对待新课程培训持有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倾向,总的来说对培训内容、方式、成效有较好的评价。但是具体分析培训接受性的11个题项,其中有3个题项呈现出非常显著性的差异。一是对校本培训有效性的评价男教师低;二是对培训中观摩课收效性的评价男教师低;三是对理念与操作的认识,男教师更重视对操作的需求。说明男教师更认同实际的可观察的变化和帮助。

4.4 管理的信服性

课程管理的信服性是指教师对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对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等活动以及与有关的课程文件、资料进行的规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的过程的态度体验,表现出认同、服从、信奉到价值体系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内心体验的自我评价。表中数据信息表明,男女教师管理的信服性呈现出较显著性的差异(t=-2.004*,p0.05),并且男女教师的适应性处于中上水平,男教师评价的平均等级分值低于女教师。分析管理信服性的8个题项,这种差异主要集中在对待学校层面上的管理的评价,男教师认为学校是难以指导、监控、管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的。

4.5 对象的互动性

对象的互动性主要指教师对新课程实施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程环境等的相互关系的评价,是学生、教师、环境形成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互活动的表现。表中数据信息表明,男女教师对象的互动性呈现出非常显著的差异(t=-2.602**,p0.01),男教师对象互动性的适应性的平均等级分值低于女教师,男女教师对象互动性的适应性水平处于良好水平。对对象互动性的11个题项具体分析,差异集中表现在对待学生评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男教师对学生参与选择提供课程资源方式赞同度不高,并对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有兴趣学习、主动性的发挥的赞同度也不高。男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支持、肯定是不够的,并对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作用是质疑的,对教师的权威性作用的改变不赞同的。

5.结论

5.1 891名中小学数学教师在男与女教师这一维度的对照研究上,呈现非常显著的差异,其中,对象的互动性上分别呈现非常显著,评价的导向性、管理的信服性呈现出较显著性差异。 这一结论与尹弘飚等在《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认同感的个案分析》一文中认为男女教师对新课程的认同度不存在着差异是不相同的,但是与沈之菲《在新课程背景下上海中小学教师职业角色认同的研究》一文中提出的女教师职业认同度都高于男教师是结论类似;与李宁、张贤蓉在《教师教学评价的实证性研究》一文的结论性别影响教师教学自我评价类似;与宋风宁等在《广西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心理适应性调查及调适研究》一文中的结论女教师心理适应性优于男教师一致。

5.2 分析男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与女教师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并且平均等级分值低于女教师。差异的原因:一是男教师更重视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操作指导,重视可运用可把握的内容、方式、标准;二是对新课程、新课标的认同接纳持积极的态度体验和行为倾向,会受到在实践新课程改革中来自学校具体的可观察的变化的影响,学校层面的培训、管理对新课程发挥着重要的直接的作用;三是对待学生,男教师更不容易放弃自己的权威和主体作用,反映出对学生的支持、信任、肯定的不够。就这些原因的分析,伍兴春等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中提出女教师的成就感高于男教师给予支持。

5.3 本文调查中与同类研究出现相似或不同的结论,可能是由于样本数、调查的区域、调查的维度、统计方法、改革特征等影响造成的。不管结论的差异如何去认同它,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从存在的差异原因中去分析,为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新课标实验的过程中找到工作的薄弱环节,成为推进课程改革、完善新课程标准的出发点。

5.4 在增强新课程改革的生存力的过程中,要重视实验阶段过程中的操作性指南的建设,增强给第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可操作性指导;要重视学校对新课程改革、新课标的实施工作,要有成效地开展培训、管理、指导工作;要帮助教师在改革中建立成就感,以发展观对待学生,对学生信任和支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要首先放弃自己的权威感。

(作者单位:1.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系;2.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数学教师论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深入进行,特别是在《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后,如何加快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步伐,使我们的教学方法更加适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教学改革主体的教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必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主要问题。

基本理念是新课程标准的灵魂,是构建整个标准的基石。数学新课程基本理念强调:第一,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第二,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第四,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那么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数学教师应当具备哪些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现实的行动,笔者认为提高教师的以下五种能力是关键:

一、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对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能力,且教学过程并非单指课堂教学,它还包括非课堂教学的教学活动。因为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学生学习活动的重点应是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强调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促使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主动的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这样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鼓励学生去探究他们在数学以及相关领域内所感兴趣的一切东西。这样的教学过程显然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相反提问的可能是学生,而回答问题的可能是其他同学也可能是我们的教师。显然,在这样一个充满探究气氛的讨论和争执声替代了往日宁静的数学课堂中,那些习惯于在讲台上作讲演的教师就会感到不适应。

事实上,教师组织教学和管理课堂的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如果我们课堂活动组织的不好,就会形成毫无主题的讨论,在这种充满嘈杂声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则是体现在如何组织好这样的讨论,怎样使偏离主题的讨论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掌握组织和管理课堂活动的各种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二、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其它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逐渐受到重视,问题的解决也正在成为数学教育中的潮流和优秀。但“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已不在是教师精心设计好的有规则的问题,这里的问题既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既可以是数学学科知识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既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而要应对学生这种多方面、多渠道、多领域的探究,教师就必须具备将多学科知识综合起来的能力。因为你所面临的问题可能是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也可能是社会科学方面的问题;即使是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它也有可能不是单纯的数学问题,它可能涉及到物理、化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特别是当学生所提的问题是来自其实际生活的时,其跨越的学科就会更广。而要应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教师就必须去了解更广泛的科学知识,当然并不是要求我们教师对所有的学科都精通。我们常用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来比喻作为教师所需的知识,我认为这里的一桶水中不能只是数学知识,他还应该包括其他学科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应对各种非常规的问题。

三、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

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包含信息的采集能力和信息的处理能力,它不仅是指教师应该知道利用何种手段、通过怎样的渠道采集我们教学必需的科学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组织,进而能够进行更有效的教学;同时也指采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和蕴涵的各种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及时评价以及相应的处理。显然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对于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怎样敏锐地收集信息、果断地筛选信息、正确地评估信息、自如地交流信息和独创地应用信息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信息采集处理能力已经成为人们适应未来社会、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事实上,在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教师并不具备先天的优势,反而极有可能落后于我们的学生。此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如果我们教师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突显的一些思维火花,那么我们与学生之间就可以得到及时的沟通,也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主体地位的提高。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自己的教学设计不符而不予理睬;即使出现一些错误的信息,也要善于发现错误信息里所含的一些合理成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处理能力。显然,教师的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对于我们的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

四、交往与交流能力

交往与交流能力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更为重要,但是这种能力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之间缺乏交往,教学经验就得不到交流,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得不到发展,从而导致了教学水平不能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交往,课堂变成教师表演独角戏的舞台,学生成了“听众”,突出了教师的权利,忘记了教师的义务;体现了“教”,放弃了“学”。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学会交流与交往,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才能实现。此外,师生之间的交往要建立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任何一方(特别是学生)不能感觉心理受到压抑。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教师与学生用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就能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师生的共同发展。

五、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并非是指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能力,教育科学的研究实际上是我们对教学理论、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各种问题和信息都是充分敞开的,教师的讲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创造出怎样的一种课堂环境、选择怎样的一种教学策略来促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思考、去研究。有人说我没有搞过科研,也不会搞科研。其实,不会我们可以学,没有搞过我们可以尝试。能力在于培养,成果在于尝试。事实上我们把身边发生的很多切实可行的、成功或失败的教学案例总结出来并加以分析和研究就是科研。只要我们想要提高教学水平,只要我们用心去研究教学方法,我们的教育科研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当然,教师的科研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法上,还应大力提高数学素养、教育素养,努力拓宽视野,在更高的理论层面上进行思考和研究。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数学教师论文:数学教师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

一、数学教师与学生情感关系的现状

传统大学中的师生关系,主要注重师生间的业务关系,而现代大学中的师生关系,除注重师生间教与学的业务关系外,还强调师生间的情感关系的重要性。然而,最近我们对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近300名学生,就数学课堂师生情感关系进行的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却令人堪忧。统计结果表明:94%的学生认为教师课外很少和他们接触、交流、谈心;85%的学生认为教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等心理特征缺乏了解;39%的学生认为教师对他们的学习状况缺乏了解;37%的学生由于师生情感关系的原因,对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尽可能采取回避或沉默态度;13%的学生由于师生情感关系的原因,感到上课有些紧张;89%的学生感到和教师有距离感,师生情感关系淡漠。面对这些统计数据,我们在感叹师生情感的淡漠与疏离的同时,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师生情感关系的现状?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一些数学教师。有的教师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很少意识到师生情感的重要影响,因而很少刻意地亲近学生、融洽师生情感;有的教师认为,数学内容是理性的,缺少情感性,因而为利用数学内容亲近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多数教师认为,教学任务重,加上还有科研任务,很难抽出时间与学生交流谈心。笔者认为,数学自身缺少情感性,教师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意义,因而没有把加强师生情感关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去做。如课堂上重视认知信息的传递,轻视情感信息的交流,课前、课间、课后不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鉴于此,我们提出了数学教师增进师生情感的措施。

二、增强师生情感关系应采取的措施

师生间的良好情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它对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教师作为师生情感关系形成的主导者,应善于从心理和行为两方面,推动师生间积极情感的产生,以形成融洽、默契、亲近的师生情感关系。具体地说,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有爱生之情。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指出:“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是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过一个空虚。”教师的爱生之情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尊重、理解和宽容方面。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应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不仅要利用课堂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而且要充分利用当面交谈、电话、电子信箱、与学生共同参与文体活动等形式,加强与学生的课外交流沟通。被别人尊重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大学生正处在自尊敏感强烈的青年时期,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以平易近人、民主平等的姿态与他们相处,尊重他们的言行和人格,满足他们的自尊感。理解和宽容学生,需要教师应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教师的爱生之情,必然会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崇敬和爱戴,从而融洽了师生情感关系。

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数学是一门理性学科,不像语文、历史、政治等课程,不仅可利用课程自身较多的显性情感因素,还可把很多故事、游戏等引入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具有精深的数学专业知识,宽厚的教育科学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正确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熟练的数学运算能力,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感素养,应善于利用自己良好的情绪和亲切的笑容,去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良好情绪,以形成师生的良好情绪相互感染的积极情感氛围。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提高表述的条理性、清晰性和流畅性,在生动、幽默、有趣的讲课过程中,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这样,就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就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从而密切师生情感。

3.使学生体验成功。追求成功是人的一种本能。学生也是这样,无论是优秀生还是一般生、后进生,他们都希望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小到成功回答老师的提问,作业成功完成,大到测验、考试取得自己所期望的成绩,都是学生所追求的。学生一旦获得成功的体验,就会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同时增进了与教师的情感。所以数学教师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找准不同层次学生已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具体地讲,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讲课因材施教。即教师讲课既要考虑到优秀生,更要考虑到一般生,照顾到后进生。二是设计问题层次化。即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使优秀生、一般生和后进生都能成功回答问题。三是作业弹性化。即作业的难度和数量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如对优秀生可留难度稍大、题量稍大的作业题;而对后进生则适宜留一些相对容易的作业题,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功完成作业。

4.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评价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取得好成绩,得到老师的良好评价。为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以正面评价为主。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教师充满爱心的正面评价,那么,他们爱和归属的需要得到满足,自尊和自信感得到增强,同时得到发自内心的自我实现的快慰感,就会加深师生情感;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容易使他们产生失意心理,自尊和自信感降落,有的后进生还可能会出现自卑、否定自己甚至对教师充满敌意的心理,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亲近。所以,数学教师应树立以激励学生进步、增进师生情感为目的的评价观,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评价,如对学生解题的评价,不仅要评价思维结果,而且要评价思维步骤、过程和方法;评价标准需个别化,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评价中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心理处境和情感需要;以教师充满爱心的赏识、鼓励性评价,增进师生的友爱。

(作者单位: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数学教师论文:例谈数学教师的教学智慧

摘要:教学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深刻洞察教学现象、敏锐机智地应对教学事件的综合能力。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教学智慧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案例,阐述了教师教学智慧的表现和养成教学智慧的策略。

关键词:教学智慧;理性思考;应对能力;问题意识;思维品质

教学智慧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洞悉教学现象、应对教学事件、驾驭教学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和能力。它主要是依据教师本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知与领悟而形成的。教学智慧从水平上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教师在掌握了教学计划、板书、提问、常用教学模式、多媒体的使用、课堂教学管理等多种教学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较熟练地恰当运用,使师生交流和谐有序,并且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第二个层次:教师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包括管理、教法和内容等,能够机智地面对,并有效地引导,最终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个层次:教师的智慧激发出学生的智慧,课堂呈现出求真、求实、求善、求美、统一和谐的状态,是教学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教学智慧是比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更高层次的能力。

一、教学智慧的表现

1 对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

对于一个拥有智慧的数学教师来说,进行教学设计时,遵循的不是课本而是教学规律,促进学生发展的规律。更注重这个设计在实现教学目标中所起的作用,即是否能促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是否能引领学生经历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例如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一节,教材中的设计是,先是一个探究:剪纸得到ABC,问学生:有什么特点?由此说明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然后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而给出证明。在这一过程中,有操作、有猜想,还有证明,具备了现念所要求的一些基本要素,很多教师都是这样教的。但是,我们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学生完全是在教师的指令下折纸,折纸后左右对称的关系已经很明显,没有猜想的必要了。还有性质1(等边对等角)的证明,证明的关键是作中线AD,可是这条中线已经在刚才的操作中被学生折出来了,因此证明思路的探索过程也就被取消了。可见,这样的设计不仅没有实现它的应用价值,反而降低了猜想和证明的恩维层次。

来看看另一个教师的设计:先让学生从三角形中寻找出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并引导学生说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然后提出课题: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经历了观察、猜想、分析、证明的过程,很快地得到了一些性质。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再通过折纸一一验证了这些性质,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在这个设计中,猜想表现的是洞察力,证明需要探索,操作的意义在于实验,它强化了对猜想的直觉和对证明的理解。这个设计表现出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

2 对教材的巧妙重组

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在从事教学活动时,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深度加工。只要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那么对某些“原版”适当舍弃,及时地修改教材,同样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教材。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函数的图象”一节,教材分为三个段落:(1)用心电图说明图象表示函数的必要性,(2)以正方形边长与面积的函数关系为例,介绍图象的画法,并一般的给“图象”下定义,(3)用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说明可以根据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接下来通过两道例题,进行读图和画图的训练。深入研究教材后,笔者发现“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具有把上述三个段落整合起来的教学价值。于是,在实际教学中,把“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作为主线,其他几个材料作辅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对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

数学教学方法,是教师传授或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角”一节,教材中关于角的几种表示方法,是直接呈现出来的,不需要探究。而有一位教师对这一环节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自己猜想角的表示方法,并板书呈现出来,对此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因为前面刚学过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所以学生很快模仿着列举出许多方法。然后,教师和学生一一对这些方法作出评价,最终归纳总结出三种常用的方法。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4 对教学事件的灵活应对

为了使教学活动按照预设的轨道进行,不应从行为上控制学生,而应给学生的想法赋予意义。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不仅仅要有对数学本质的深刻理解,还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轴对称变换”时,提出问题:已知一条直线和一个图形,如何做出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图形?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把这张纸沿着这条直线对折后,描出图形就可以了。教师不得不追问,以便引入主题:描图当然可以,但有一个条件,这张纸是透明的。如果这张纸不是透明的,该怎么办?学生的回答出乎教师的意料:那就用针扎。这样的回答没有错,但还是偏离了教师的设计。于是这位教师又说:扎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需要描出点,我们把这样的点叫做对应点。如何找对应点呢?这样因势利导,逐渐推出了主题。

这个例子说明,应对教学事件的关键,不是回避事件本身,而是挖掘事件的意义,提升学生的境界,把学生的直观经验提升到数学的本质。

二、教学智慧的养成策略

1 加强对教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陈述教学案例、还原教学现场、从各个角度反复地追问等方式,学会从见惯不怪的教学常态中去寻找现象中的真问题;可以对自身的工作实践加以评判,在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学经验的反思中寻找需要改革的问题;可以在回顾教学、读书、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并科学地分析问题的实质,确立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仅凭自身经验或照搬别人的方法办事。这些都是培养教师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养成教学智慧的好方法。

2 提升思维品质

在思考中训练思维能力,是提升教师思维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养成教学智慧的有效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实践检验,反思改进”,是思考的行动法则。如果我们只满足于表象,就只能人云亦云,既不可能有实效,也不可能有个性,更不可能有创新。而实效、个性、创新,正是教学智慧的基本属性。当然,这需要创设条件。可以利用参与式教学、说课活动和网络等与同行讨论。与专家对话还可以多阅读一些思维科学方面的书籍,学习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提升教师的思维品质。

3 要对教学有全面的认识

教学是科学,科学的关键是探索;教学是哲学,哲学的关键是思辨;教学是技术,技术的关键是设计。教学是艺术,艺术的关键是鉴赏。品味一下前面“等腰三角形”的设计,它是设计,也是探索和思辨,更蕴涵着对理性美的鉴赏。只有把握这四个关键,教师才可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追求,最终养成教学智慧。

4 要尊重学生

在实际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发现美的评价者,通过评价来提升学生。教师要学会从智慧的角度审视教学,教的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学得怎样。教是为了成就学。当教懂得为学让步之日,也就是教学智慧滋生之时。正如前面“等腰三角形”的设计,不是设计铺垫,让学生顺利地看到结果,快捷地找到思路,而是创设情境,迫使学生通过思维努力来达到目标。“设置铺垫”强调的是教的技巧,“创设情景”才突出了学的动因。为了学的动因放弃教的技巧,正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