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计算机类专业论文

计算机类专业论文

时间:2022-04-13 11:10:54

计算机类专业论文

计算机类专业论文:计算机类专业模拟电子的技术论文

1模拟电子技术在计算机类专业中的地位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对于理解计算机硬件和通信原理方面的知识显得十分重要,为强化基础,培养合格的应用性人才,我们必须给予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应有的重视。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所涉及的理论、设计及分析方法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性和实用性,在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后续课程的学习都十分重要。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学时少,内容多

为了突出专业课程的学习,很多学校的做法是压缩电路分析课程的学时数,甚至取消了电路分析课程。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知识多且比较分散,它集高等数学、电磁学、物质结构理论和电路分析等知识于一体,该课程的学时数(含实验)一般在80学时以下,在如此紧张的时间内要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不仅老师感到困难,学生也有很吃力。

2.2学生认识不到位

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应该是电子、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他们在专业学习中一般都有重视软件而轻视硬件的倾向,而且,学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成就感往往不及其他课程来得快和强烈,因此,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刚刚从中学过度到大学的学生,很多还没有找到适合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模拟电子技术主要以原理分析为主,而学生更多地相信精确的数值计算,他们往往认为只有经过严格的数学推算得出的结果才是可信的,当实际结果与严格的理论演算结果有出入时,他们难免会感到困惑。学生的认识不到位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了计算机类专业中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

2.3课程教学本身存在问题

计算机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全套用电子、机械类专业的那一套,有些学校甚至完全由机电类专业的老师来教授该门课程。这些教学内容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与计算机类专业存在脱钩的现象,没有突出本专业的特色。近些年来,很多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同仁们对本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探索,并总结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是,对于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学生,这些教学改革举措应该不尽相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切忌“拿来主义”和生搬硬套。我们也对贺州学院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工作,实践表明这些工作有益于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措施

为了使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更切合计算机类专业的实际,我们做了一定的探索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1教学内容的甄别与整合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多且知识面广,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根据计算机类专业的特点,依据“必用、够用”的原则甄别和整合课程内容。受学时数的限制,计算机类专业一般无法系统开设电路分析等先导课程,但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贯穿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我们把电路分析课程的主干内容整合到模拟电子课程之中。在正式讲解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之前,我们花4至6个学时重点讲解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主要有KCL、KVL、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及密勒定理。经过对多部部级模拟电子技术教材的比较,我们选定康华光教授主编的《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作为我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教材。该教材加强了基础理论,如加强了半导体的物理基础和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同时也注意吸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如加强了线性集成电路和数字集成电路(包括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原理和应用,新增了电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等内容。该教材历经多次改版以紧跟当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步伐,但我们不是全部讲解教材内容,依据“必用、够用”的原则甄选讲解内容,其他内容留作学生课外阅读,以开阔视野。经过讨论,我们将教材内容整合成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基础、信号产生与处理三大部分,将直流稳压电源的内容作为任务驱动式教学内容。

(1)半导体器件部分简要介绍常用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及场效应管的基本结构等基本知识,重点讲解它们的应用及经典电路的分析方法。

(2)放大电路基础部分重点分析三极管单管共射放大电路,包括静态工作点的设计及稳定措施、输入输出特性、电压增益计算、输入输出电阻等特性,然后介绍集成运算放大器的“虚短”和“虚断”等基本概念及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等知识。

(3)信号产生与处理部分重点介绍有源滤波电路和正弦波振荡电路,信号产生与处理部分知识是今后学习接口技术、理解芯片电路设计原理的基础,所以,不能简单地将这部分知识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中删掉。

3.2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我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的第一个学期,由于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而且相当多学生的前导课程知识掌握不牢,所以,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畏惧感,鉴于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做了一定的探索。

3.2.1理论教学灵活多变

课堂教学方法很多,常见的有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发、启发式教学法等,要生动有趣讲解好本课程的内容,往往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本文重点介绍启发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启发式教学法。

课堂教学最忌讳的是老师一言堂,教师必须想办法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式教学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铺展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不断引出问题,启迪学生去思考、分析问题,直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比如,在讲解KCL时有学生对定律无法理解,教师就可以用水管中水流的特性做类比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然后借用中学电学中关于电流、电荷的知识来引出电荷在导线上不能积聚,从而得出任意时刻流进节点的电流之和必然等于流出节点的电流之和的结论。为了进一步巩固KCL相关知识,教师应该提出节点的相对概念,即电路中的节点既可以是一个

电路分支的交叉点,也可以是任何一部分电路。这样扩大了节点的概念,学生自然就掌握了KCL的更广泛的应用。比如在讲到NPN和PNP型三极管时,发射极上的箭头标识的方向不同于集电极和基极上的电流方向,如果将三极管看作是一个节点,那么从宏观上就很容易得出放大电路中三极管三个极上的电流分配关系:Ie=Ib+Ic。有了宏观认识以后,再讲解三极管电流分配关系的微观解释就显得较为轻松。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工程实践性比较强,因此,当学生具备一定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以后,教师就可以在课程的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比如,当学生学完二极管电路的分析方法以后,学生具备了二极管半波整流的知识,然后给他们布置新的任务:查阅资料,掌握常用全波整流电路的相关知识。很多学生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的资料掌握了桥式整流电路的结构特点和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我给他们演示一台卡式录音机的故障现象:单独用干电池供电时,录音机工作正常;单独用220伏交流电供电时,录音机不工作。然后拆开录音机,让学生观察电源部分电路的结构特点,最后给他们布置任务:画出录音机电源部分原理图,分析各部分电路的功能。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可以将教材中直流稳压电源部分知识的教学彻底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2理论与实验教学交叉融合

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大多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因此,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引入了SPICE仿真软件。有了此类仿真软件,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在理论教学中可以先用仿真软件演示有关理论或电路的宏观外在表现,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在用物理器件做实验前也可以先用仿真软件做一遍,这样可以提高实验效率,降低实验损耗。有了仿真软件,课堂上无法及时完成的实验,学生还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所以,利用仿真软件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相互交融,当然,为了强化理论知识,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实践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必须是同一位老师的做法,这样,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3.3多角化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好的考核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践中,我们以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为主,兼顾学生德育和出勤率考查。课程考核项目包括出勤情况(占总分10%)、课堂表现(占总分20%)、平时作业(占总分20%)、期末测评(含理论笔试和技能测试,占总分50%)。按时出勤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遵守纪律的习惯,也是课程教学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笔者的做法是全勤记10分,缺席一次扣2分,缺席三次者给予警告,缺席五次取消该门课程考核资格。为巩固理论知识,适当加重对平时作业的考核是否必要的。笔者的做法是整个学期共布置、批改作业五次,每次4分,根据作业的质量分D、C、B、A四个档次,每个档次分别给为1分、2分、3分和4分。另外,为防止相互抄袭,限制作业必须按时完成,不得补交,一旦发现存在抄袭作业的情况,抄袭与被抄袭者双方本次作业都做零分处理。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表现考核显得十分重要。笔者的做法是主动回答问题者,正确的一次记2分,错误的不扣分;被点名回答问题,正确的计1分,错误的不扣分。期末测评包括试卷笔试和技能测试。笔试是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集中体现,占课程考核40%的比重,专业技能测试是考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占课程考核10%的比重。通过多角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期课程的平均出勤率达到98%以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明显提高,课堂教学秩序良好,气氛活跃,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甄别适合计算机类专业特色需要的教学内容,是该课程该教学改革的基础。创设教学情景,发掘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手段,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授课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活动因人制宜,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课堂、课后的参与,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提高他们的课程学习兴趣和工程实践能力。

计算机类专业论文:计算机类专业模拟电子技术论文

1模拟电子技术在计算机类专业中的地位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对于理解计算机硬件和通信原理方面的知识显得十分重要,为强化基础,培养合格的应用性人才,我们必须给予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应有的重视。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所涉及的理论、设计及分析方法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性和实用性,在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后续课程的学习都十分重要。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学时少,内容多

为了突出专业课程的学习,很多学校的做法是压缩电路分析课程的学时数,甚至取消了电路分析课程。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知识多且比较分散,它集高等数学、电磁学、物质结构理论和电路分析等知识于一体,该课程的学时数(含实验)一般在80学时以下,在如此紧张的时间内要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不仅老师感到困难,学生也有很吃力。

2.2学生认识不到位

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应该是电子、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他们在专业学习中一般都有重视软件而轻视硬件的倾向,而且,学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成就感往往不及其他课程来得快和强烈,因此,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刚刚从中学过度到大学的学生,很多还没有找到适合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模拟电子技术主要以原理分析为主,而学生更多地相信精确的数值计算,他们往往认为只有经过严格的数学推算得出的结果才是可信的,当实际结果与严格的理论演算结果有出入时,他们难免会感到困惑。学生的认识不到位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了计算机类专业中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

2.3课程教学本身存在问题

计算机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全套用电子、机械类专业的那一套,有些学校甚至完全由机电类专业的老师来教授该门课程。这些教学内容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与计算机类专业存在脱钩的现象,没有突出本专业的特色。近些年来,很多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同仁们对本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探索,并总结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是,对于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学生,这些教学改革举措应该不尽相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切忌“拿来主义”和生搬硬套。我们也对贺州学院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工作,实践表明这些工作有益于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措施

为了使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更切合计算机类专业的实际,我们做了一定的探索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1教学内容的甄别与整合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多且知识面广,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根据计算机类专业的特点,依据“必用、够用”的原则甄别和整合课程内容。受学时数的限制,计算机类专业一般无法系统开设电路分析等先导课程,但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贯穿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我们把电路分析课程的主干内容整合到模拟电子课程之中。在正式讲解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之前,我们花4至6个学时重点讲解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主要有KCL、KVL、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及密勒定理。经过对多部部级模拟电子技术教材的比较,我们选定康华光教授主编的《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作为我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教材。该教材加强了基础理论,如加强了半导体的物理基础和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同时也注意吸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如加强了线性集成电路和数字集成电路(包括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原理和应用,新增了电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等内容。该教材历经多次改版以紧跟当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步伐,但我们不是全部讲解教材内容,依据“必用、够用”的原则甄选讲解内容,其他内容留作学生课外阅读,以开阔视野。经过讨论,我们将教材内容整合成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基础、信号产生与处理三大部分,将直流稳压电源的内容作为任务驱动式教学内容。

(1)半导体器件部分简要介绍常用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及场效应管的基本结构等基本知识,重点讲解它们的应用及经典电路的分析方法。

(2)放大电路基础部分重点分析三极管单管共射放大电路,包括静态工作点的设计及稳定措施、输入输出特性、电压增益计算、输入输出电阻等特性,然后介绍集成运算放大器的“虚短”和“虚断”等基本概念及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等知识。

(3)信号产生与处理部分重点介绍有源滤波电路和正弦波振荡电路,信号产生与处理部分知识是今后学习接口技术、理解芯片电路设计原理的基础,所以,不能简单地将这部分知识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中删掉。

3.2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我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的第一个学期,由于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而且相当多学生的前导课程知识掌握不牢,所以,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畏惧感,鉴于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做了一定的探索。

3.2.1理论教学灵活多变

课堂教学方法很多,常见的有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发、启发式教学法等,要生动有趣讲解好本课程的内容,往往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本文重点介绍启发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启发式教学法。

课堂教学最忌讳的是老师一言堂,教师必须想办法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式教学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铺展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不断引出问题,启迪学生去思考、分析问题,直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比如,在讲解KCL时有学生对定律无法理解,教师就可以用水管中水流的特性做类比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然后借用中学电学中关于电流、电荷的知识来引出电荷在导线上不能积聚,从而得出任意时刻流进节点的电流之和必然等于流出节点的电流之和的结论。为了进一步巩固KCL相关知识,教师应该提出节点的相对概念,即电路中的节点既可以是一个电路分支的交叉点,也可以是任何一部分电路。这样扩大了节点的概念,学生自然就掌握了KCL的更广泛的应用。比如在讲到NPN和PNP型三极管时,发射极上的箭头标识的方向不同于集电极和基极上的电流方向,如果将三极管看作是一个节点,那么从宏观上就很容易得出放大电路中三极管三个极上的电流分配关系:Ie=Ib+Ic。有了宏观认识以后,再讲解三极管电流分配关系的微观解释就显得较为轻松。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工程实践性比较强,因此,当学生具备一定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以后,教师就可以在课程的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比如,当学生学完二极管电路的分析方法以后,学生具备了二极管半波整流的知识,然后给他们布置新的任务:查阅资料,掌握常用全波整流电路的相关知识。很多学生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的资料掌握了桥式整流电路的结构特点和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我给他们演示一台卡式录音机的故障现象:单独用干电池供电时,录音机工作正常;单独用220伏交流电供电时,录音机不工作。然后拆开录音机,让学生观察电源部分电路的结构特点,最后给他们布置任务:画出录音机电源部分原理图,分析各部分电路的功能。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可以将教材中直流稳压电源部分知识的教学彻底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2理论与实验教学交叉融合

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大多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因此,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引入了SPICE仿真软件。有了此类仿真软件,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在理论教学中可以先用仿真软件演示有关理论或电路的宏观外在表现,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在用物理器件做实验前也可以先用仿真软件做一遍,这样可以提高实验效率,降低实验损耗。有了仿真软件,课堂上无法及时完成的实验,学生还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所以,利用仿真软件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相互交融,当然,为了强化理论知识,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实践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必须是同一位老师的做法,这样,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3.3多角化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好的考核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践中,我们以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为主,兼顾学生德育和出勤率考查。课程考核项目包括出勤情况(占总分10%)、课堂表现(占总分20%)、平时作业(占总分20%)、期末测评(含理论笔试和技能测试,占总分50%)。按时出勤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遵守纪律的习惯,也是课程教学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笔者的做法是全勤记10分,缺席一次扣2分,缺席三次者给予警告,缺席五次取消该门课程考核资格。为巩固理论知识,适当加重对平时作业的考核是否必要的。笔者的做法是整个学期共布置、批改作业五次,每次4分,根据作业的质量分D、C、B、A四个档次,每个档次分别给为1分、2分、3分和4分。另外,为防止相互抄袭,限制作业必须按时完成,不得补交,一旦发现存在抄袭作业的情况,抄袭与被抄袭者双方本次作业都做零分处理。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表现考核显得十分重要。笔者的做法是主动回答问题者,正确的一次记2分,错误的不扣分;被点名回答问题,正确的计1分,错误的不扣分。期末测评包括试卷笔试和技能测试。笔试是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集中体现,占课程考核40%的比重,专业技能测试是考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占课程考核10%的比重。通过多角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期课程的平均出勤率达到98%以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明显提高,课堂教学秩序良好,气氛活跃,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甄别适合计算机类专业特色需要的教学内容,是该课程该教学改革的基础。创设教学情景,发掘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手段,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授课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活动因人制宜,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课堂、课后的参与,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提高他们的课程学习兴趣和工程实践能力。

作者:谭晓东 单位:贺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类专业论文:医卫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论文

一、医卫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认识不到位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虽然重要性不及医卫类专业课程,但其毕竟是一门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课程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单纯地从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出发进行改革,没有联系其他课程实际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出要求,导致改革成果无法符合其他学科发展,引起学科之间出现不协调。

2.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存在问题

制定改革方案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重点环节。但是在实际改革过程中,改革方案的制定往往比较草率,没有经过多方论证。不仅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与未来发展更是出现背离的趋势。总的来说,改革方案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改革方案整体思想前瞻性不够,对医卫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未来发展考虑不到位。第二,改革方案全局观缺乏。没有对计算机基础以及医卫类专业课程进行全局考量,导致改革方案存在偏差。第三,对改革方案的论证乏力,没有对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发展性等进行论证,导致改革容易出现失败。

3.计算基础教学改革执行力度较弱

执行力度较弱是医卫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改革存在的根源性问题。执行力度较弱首先表现在现阶段大部分医卫类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不关心,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想、方案以及其他工作都表现出漠不关心,只是简单地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同时,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执行不到位,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注重如何完成教学计划和提升教学效果,完全没有在教学中执行改革方案,导致方案难以实施。

二、医卫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对策

1.强化教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认识

强化教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认识,端正教学态度,对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对课程发展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改革,不断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才能确保计算机基础课程一直处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其次,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教学改革,才能完善教学内容和手段,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和专业课程更加贴合,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

2.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

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主要应该从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入手,这是因为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所以,在改革方案中,应该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革新措施,每隔一定周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更新,确保教学内容保持全新状态。同时,广大医卫类专业院校应当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手段,减少理论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知识在实践背景中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3.加强改革执行力度扩大改革成果

加强改革执行力度,扩大改革成果,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改革执行力度,首先需要明确改革制度,按照切实的制度执行改革措施。其次需要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监督,确保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相关改革措施能够落到实处。最后,加强对改革工作的评估,按时对计算机基础改革工作进行评估,审核改革成效,并实时对改革方案进行调整,确保其发挥出最大效用,扩大改革成果。医卫类专业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对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需要强化教师认识、优化教学改革方案、加强改革执行力度,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改革成果。

作者:罗雅丽 单位:湖南省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现教中心

计算机类专业论文:水产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论文

一、我校水产类专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现状

1.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内容设置

以水产类专业大一阶段开设的两门课程为例,即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课程涵盖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windows操作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旨在帮助不同的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在内容讲授上以C语言为主要载体,通过教授学生如何使用C语言编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经过近几年的教学过程发现,在我校水产类专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内容设置上仍存在问题,即内容设置与学生专业结合少。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并广泛应用于各学科领域,为研究人员提供便利。但是,由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不同专业针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也必然不同,继而,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就不同。显然,对所有学科专业使用完全相同的授课内容是不科学的。水产类专业有其自身的学科特殊性,针对水产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应该有其针对性,避免泛泛而谈。然而,目前我校的实际情况是,水产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仍然重点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讲授,与学生自身专业的结合很少,这必然导致学生抱怨课程内容抽象,晦涩难懂,与专业和工作没有关联,因此学习积极性降低。

2.水产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我校水产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我国计算机教育目前正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慢慢普及,但是由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同步,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计算机教育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新入校的大一新生在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不一致性。第二,学生普遍不重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随着计算机教育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的慢慢普及,大学期间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知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已经变得非常简单,甚至是重复内容,导致这部分学生不重视这些课程。另外,也有学生认为计算机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才需要学习,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只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基本操作即可。这些对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片面的认识使学生认为这些课程非常简单,甚至认为自己通过自学就可以完全掌握计算机操作,根本不需要花费时间上课。第三,学生学习主动性较低。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除了计算机基本操作以外,还包括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这部分理论知识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抽象难懂,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讲授的内容枯燥乏味、晦涩难懂,而且与实际生活和工作联系不紧密,学完了不知道怎么用,因此,学习主动性较低。第四,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学生面对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态度往往是混及格、混学分,平时不认真听讲,考试时死记硬背,不能积极跟随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锻炼思维能力的教学步骤,因此,尽管考核及格了,也没有真正掌握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改革

在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设置上,大量采用面向水产类专业的案例,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的作用,使他们有意识地将本专业实际问题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解决的形式,并学习使用计算机解决生产研究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通过结合水产类专业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其专业课程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从而实现专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效融合。我们应对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教师进行明确分工,分别负责收集、积累和不断更新水产类专业在实际生产研究中的典型应用案例,并定期研讨,整理、归纳形成相应的教学素材库,这样有利于各位教师熟悉所负责专业的计算机技能应用需求。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以藻类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为例进行Excel统计工具的讲解,以海水污染沉积环境的生物修复为例进行Word流程图的讲解,以鱼类幼苗自动计数系统为例进行数字图像处理基本算法的讲解,教学案例的设置应注重针对性和典型性。以大量结合水产类专业的教学案例和课后习题为载体,通过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有效融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有用性,继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经过对以往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分析,发现统一设置的实践教学内容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针对水产类专业的学科特殊性及该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基础训练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文化、计算机理论知识及计算机操作技能,让他们习惯于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学时安排上,注重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保持同步,使学生能够把刚刚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有利于加深掌握程度。综合训练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在水产类相关学科领域内进行创新及科研工作。内容设置采用计算机知识与水产类知识相结合的综合训练题目。组织协调相关教师与水产类专业教师、工程师进行座谈研讨,深入实验室及生产一线,了解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求,并收集具有教学意义的实际生产案例,继而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践教学内容。

三、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及水产类专业学生的现状,进行以下教学方法改革。第一,摒弃传统古板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打造轻松愉快的师生互动教学过程。课堂上,在讲解一个知识点时,教师不再像以往那样,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全权负责,而是结合知识点,给出一个水产类专业实际生产需求的应用背景,然后,把问题交给学生,由学生自由分组进行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必要的时候,请学生走上讲台,由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和分析,教师的职责转变为整体协调,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全班学生的积极参与。第二,借鉴微课教学方式,适当采用视频形式的教学素材。微课将信息量最丰富、最直观的视频教学素材与传统的课件和板书授课方式相结合,克服了传统ppt课件容量有限、形式单一的不足。第三,采用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教学方法。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机实践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结合制定的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个体差异,在班级内部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教学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按摸底成绩分班给基础差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又可以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能力学到最多的知识。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时代对大学生的计算机素养需求越来越高,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小觑。我校水产类相关专业及该专业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针对该专业进行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将结合实际情况继续推进改革工作,切实加强水产类专业人才的计算机素养。

作者:吕显强 邢旭峰 吴俊峰 奚海波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计算机类专业论文:航海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论文

1教学探索

1.1课程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迫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是否有讲授的必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非常迅猛,到底要讲那些内容?如何平衡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的关系?为此,在航海类专业低年级的同学中进行了计算机水平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5%左右的同学上大学前很少使用电脑,基本没有用过;40%左右的同学,多少学过一点皮毛,掌握的知识不多;35%左右的同学,学的和用的计算机知识比较多,但不是特别熟练;只有10%左右的同学,很多知识都学过、练过,非常熟练。对高年级的同学进行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内容的抽样问卷调查,普遍反映对计算机网络的配置、常用软件的操作、电脑基本的故障排除、电脑操作的方法和技巧和计算机最新技术等内容比较有兴趣和实用。绝大多数的同学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常有必要学习和掌握的,重点是对于计算机的操作要多讲多练,减少不必要的理论知识,要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1.2教学安排

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在教学过程发现的问题,相关任课老师与航海类专业课老师进行了认真地研讨。决定总课时数不变,将理论课的时间减半,变为4个班一起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为12学时,实验课时还是两个班一起,分别为24学时。理论课内容力求将知识性、趣味性、专业知识和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相结合,主要了解基本的概念和计算机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掌握计算机的本质。实验课讲解与学生自主练习交替进行,每个知识单元按照4:3:2比例配置基础型、拓展型和提高型操作内容,为不同水平的同学设置,培养学生思考与探索的能力。基础型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该层次中增加了综合型实验内容的比例,有利于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拓展层的实验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拓展型是实验教学体系环节中的优秀层,要求学生要完成专业课程的实验技能训练,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拓展层的基本要求是:掌握扎实的专业实验技能,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应用的能力,特别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实验、设计型实验。提高型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技开发、高新技术应用研究的高层次实验教学环节。强调自主开发、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素质。

1.3教学方式

理论课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相关教学方法的介绍有许多,就不再赘述。实验课基本上以“案例驱动”教学方式为主,将计算机基本操作分为2个知识单元,Word分为4个,Excel分为4个,Access分为2个,讲解一个基本例子,马上让学生实际操作,然后布置相应的练习,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不同的内容,开展个性化的学习。以Blackboard为教学平台,制作许多操作示范的“微课程”视频,随时进行学习,防止学生忘记具体的操作方法;建立讨论区,实现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互相帮助和相互提高;将本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如课件、教案、练习、预习、复习、作业等内容在Blackboard平台上供学生浏览和下载,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

2教学效果

按照这一基本思路和方法,在航海技术2014级的4个班中进行了试点。因为教学内容有的放矢,结合实际,在理论课时,学生比较有兴趣,睡觉较少,听课率有显著提高;实验课时,边讲边练,积极性非常高,讨论热烈,不会的问题,通过交流能很快解决。从期末考试成绩来看,进行试点的4个班级平均成绩为74.84分,航海类专业的平均成绩为67.09分,其中,航海技术其他班级的平均分为67.13分,轮机工程专业平均分为66.49分,船舶电气的平均成绩为68.25分,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3结束语

经过一学期的试验,充分证明按照这一思路组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切实可行的。能够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不同层次水平的需要,促进同学们的互相之间的交流与帮助,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目前,仅对这一教学方案进行了初步实践,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作者:朱斌 单位: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计算机类专业论文:IT类专业计算机英语论文

1.“计算机英语”对于IT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本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中,逐渐发现一个问题:计算机英语基础的薄弱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发展———当他们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如准备机器人大赛需要阅读英文的硬件手册、使用说明书;当参加ACM程序设计大赛,编程代码中最基本的变量、常量,各种控制语句、函数、类等源程序的组成要素都要求用英语进行定义说明;这些对于专业能力较强、编程较为熟练的学生来说问题不大,而对于大部分计算机英语水平较低的普通学生来说,只能望而却步;即便如此,到了程序调试阶段,需要对英文调试信息进行阅读和理解,才能进入下一步开发工作中。面对屏幕上全盘的英文提示、出错信息、英文菜单及帮助文件,即便是那些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由于计算机英语薄弱,也会觉得茫然和难度。这对他们能力发挥、比赛成绩存在束缚和影响,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各大高校IT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各院校都非常重视本门课程建设。

2.合理设计课堂教学

2.1教材的选取

计算机英语教材有很多版本,如何选择合适教材,目前有相关文献已对其进行了描述,需要考虑以下几点:全面性。教材最好涵盖大部分IT类专业课程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词汇,理论不宜太深,通常是介绍性质的;时效性。需包含IT领域的新技术新名词。因此,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以上两点,我们选用司爱侠等编著的《计算机英语》(第2版),其特点是内容较丰富,主要是应用性文章,时效性比较好。

2.2专业术语和缩略语的讲解

单词是计算机英语教学中首先遇到的问题。特点是很多单词在IT领域内被赋予了专业含义,如port—港口,在计算机领域中为专业术语“端口”;retrieval—恢复,计算机专业术语为“检索”;complement—完备,计算机专业术语为“补码”;reg-ister—登记,计算机专业术语为“寄存器”等,这就要求学生熟悉所学专业。不仅如此,派生词、复合词和缩略词的大量使用,也大大增加了计算机英语的理解难度。因此对于单词部分内容的讲解,建议采用联想式词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印象。如讲multimedia(多媒体)时,可以尽量引导学生联想和multi相关的其他专业词汇,multithread(多线程),multiprotocol(多协议),multiplex(多路复用),multiprocessor(多处理器),multi-programming(多道程序设计)等,引导学生将结构相似的单词放在一起记忆,掌握相对高效的学习方法。

2.3长句语法:抓主干剖析法

计算机英语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来源于IT领域的科技文献,因此不同于一般大学英语中的文章,具有科技英语的特点,常出现复杂长句如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主从复合句、倒装句、被动语句等,语言客观、严谨、精练,但学生理解阅读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英语语法进行讲解,训练学生学会用语法分析法抓住句中的主干,才能对长句加以剖析。.系统崩溃和不稳定通常由操作系统中的软件错误引起,尽管运行在操作系统上的计算机程序可以使系统更不稳定,甚至由它们引起系统奔溃。对于这种较长句,首先跟学生强调抓住长句结构:逗号后面的although引导一个让步状语从句;前面主句中的dueto是一个原因状语表示“由于”。

2.4注重专业知识的回顾

由于本门课以计算机专业知识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句子内容需要对学生已学的专业知识予以回顾。例如,Eachprogrammoduleiscompiledseparatelyandtheresultingobjectfilesarelinkedtogethertomakeanexecutableapplication.每个程序模块被分散的编译所产生的目标文件连接在一起生成可执行文件。讲到此句时要给学生回顾计算机程序的编辑、编译和执行过程。以C++程序为例,一个程序由编辑到执行经过*.cppcompile*.objlink*.exe的基本过程。

2.5适当延伸,加深记忆

英语学习本身是一个相对枯燥的过程,对于一些较难记忆的专业词汇或短语可以适当延伸,目的是加深学生印象。例如,讲到短语systemfreezing“系统死机冻结”时,可以告诉学生freeze这个单词在英文谍战片中经常出现,口语中freeze表示“不许动”即“冻结”非常形象,那么学生对于systemfreezing的含义就会产生印象了。再如:BIOSorchestratesloadingthecomputer’soperatingsystemfromtheharddiskdriveintoRAMwheneverthecomputeristurnedonorreset.只要计算机启动或复位时,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就协调指挥计算机把操作系统从硬盘装入内存。本句中,首先要求学生掌握缩略语BIOS并明确它的主要用途,此外学生对于orchestrate“协调指挥”这个动词较为生疏,可以先介绍它的名词形式“orchestra”交响乐团;如ChicagoSymphonyOrchestra芝加哥交响乐团。再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交响乐团的动词是表示协调指挥呢?因为一个乐团几十个人很多种乐器,要想使他们和谐演奏需要指挥协调。这样加以延伸学生就会比较容易记忆,对于BIOS的理解就会加深。

3.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好英语本身需要很大恒心和毅力,学习过程较枯燥,而理工类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再加上专业知识的难度,所以他们对专业英语学习感到困难重重,因此,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针对本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对于IT类专业可以告知学生:培养方案明确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完成相应职业技能(资格)鉴定或者行业认证,这是能力拓展和增强就业能力的必修学分;而计算机英语学习与行业认证密切相关,许多公司(Microsoft,Sun,Cisco,IBM)的IT相关认证(MCSE,MCDBA,SCJP,CCNP,CCNA)都使用全英文讲课与考试,而且有了这方面的认证就可以找到高薪工作。不仅如此,目前很多IT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如中级程序员、高级程序员、网络程序员等都要考计算机英语。可在第一次上课时出一些程序员考试的英文选择题让学生做,抓住他们的心理,让学生产生紧迫性,觉得不学好就找不到好的就业职位。其次,可以结合教师的个人经历激发学生兴趣。如向学生展示国外学习期间的一些经历和图片,介绍国外高校的学术氛围和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对国外的学习生活产生兴趣和向往,鼓励学生申请国外高校计算机专业硕士继续深造,这样学生自然会对计算机英语学习产生动力。

4.结语

本文分析了计算机英语的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结合笔者本身经验体会,探讨了一些该课程的教学方式,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这些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计算机英语是专业课和英语课的有机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英语的重要性,并以实际社会需求为指导,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时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方向,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就业竞争力,真正发挥该课程的作用。

作者:汪一亭 黄海生 单位:池州学院

计算机类专业论文: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模式

摘要:毕业设计模式改革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课程改革中是一个必然趋势,只有创新毕业设计模式并保证毕业设计效果,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

关键词:毕业设计模式;高职教育;双导师制

“十二•五”以来,随着教育部一系列有关文件的贯彻落实,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开展毕业设计改革和建设工作,形成了各自工作思路,效果初步显现。综合分析有关研究与实践成果,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工作开展水平和效果存在很大差异,尤其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出现了学生抄袭现象严重、毕业设计(论文)流于形式、质量滑坡等问题。构建一行之有效、适应各自院校特色的毕业设计模式是当务之急。本文从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需求入手,对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1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在于解决学生就业,这一目的明确后,就意味着学生在学校要学技术、学能力,而不是高深的理论。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掌握理论知识再多,实践能力薄弱,就等于技术学不到手,能力不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与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技能人才短缺,其中计算机类技能型人才短缺更为严重,而高职院校正是培养这类人才的基地。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一种情况,毕业设计工作停留在课题来源与岗位需求脱节,毕业设计效果不尽人意的现状。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迫在眉睫。

2毕业设计新模式构成

产学结合是高职毕业设计实现开放性的最有效途径。既可以引进企业、社会力量参与毕业设计,也可以走出去,到企业、到社会之中去搞毕业设计。要结合企业实际生产、管理、经营中的现实情况和问题进行选题,设计过程的实践操作环节应尽量安排在企业内完成,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毕业设计的选题、指导和答辩。本课题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模式进行研究、改革和实践。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与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我院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课题库、历届毕业生实习、就业信息库,整理和归纳研究数据,构建毕业设计工作新模式,注重与社会、与企业实际相联系,形成“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方案”。同时,针对主要数据和信息,并以本院实践为基础,配套开发“高校毕业设计工作监控管理平台”,设计出毕业设计相关文档范本,从毕业设计课题申报、开题、中期检查、课题预答辩到正式答辩各个环节均有相关制度和要求,其中不拘泥于形式的成果展示是该项工作的亮点。总体方案实用性、可操作性强。采用新模式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有利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对于兄弟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1目标体系

毕业设计通常在第5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的目标任务是在同步项目实践及课程实训的基础上,指导教师结合市场职业需求,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针对性的提供若干个毕业设计题目。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进行一次全面整合,对步入社会进行一次衔接。基于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建立毕业设计课题库、历届毕业生实习、就业信息库;设计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方案;形成毕业设计相关文档;基于毕业设计工作资料和数据,开发高校毕业设计工作监控管理平台。

2.2内容体系

基于我院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课题库、历届毕业生实习、就业信息库,面向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结合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和尝试毕业设计新模式。主要包含拓宽毕业设计课题渠道、毕业设计过程监控全程化、毕业设计考核评价多元化、加强专兼职指导教师的培养、毕业设计成果的形式多样化等多方面问题。2.2.1毕业设计方案:构建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方案,新方案充分体现毕业设计开放性。毕业课题开放性,毕业设计场所开放性,学生可以带着课题到企业岗位上完成毕业设计。并规范形成毕业设计相关文档,包含毕业设计课题审批表、开题报告、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或报告等。2.2.2毕业设计课题库:开放性、多元化课题库建设。课题来源渠道多,课题来源有历届毕业生毕业设计沉淀下来经典课题,专业导师提供课题,学生自报(来自于企业岗位)课题,做到学生一人一题,量身定制。2.2.3双导师制度:学生申请到企业岗位完成毕业设计,则实施双导师制,学生课题完成由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监督完成,以最大保证毕业设计效果。2.2.4毕业设计答辩:毕业设计答辩采取分散小组答辩和网络远程答辩相结合,答辩专家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组成。2.2.5毕业设计成果运用和转换,毕业设计成果开放性要求,不同岗位的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形式不限制。经典课题成果直接纳入课题库和项目库,对毕业设计工作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2.3考核体系

毕业设计考核分为教师指导工作考核和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完成情况考核。这些借助毕业设计工作监控管理平台。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工作监控管理平台,数据统一采集、管理和统计分析,为毕业实习及就业工作打下基础。我们的教育应当为不同类型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铺平道路。决不能用单一的模式去对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应以应用为目的建立新的毕业设计模式,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更好地开展毕业设计工作。

作者:张红强 张少轩 张昆 赵建伟 程治国 王彦辉 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类专业论文:计算机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摘要:计算机硬件类专业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中计算机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问题,严重影响了硬件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有必要从计算机硬件专业课程体系、教材选择、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入手分析当前计算机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为今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益借鉴。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专业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褚轶昕(1984-),女,江苏南京,硕士,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计算机

计算机硬件类专业人才是计算机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类型之一,其主要是培养熟悉计算机内部结构、计算机内部工作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具有独立承担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应用的应用型人才,但是长期以来各高校中计算机硬件类专业发展明显落后于软件类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师教学等各个环节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计算机硬件类专业人才现状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指导实践中人才培养。

1当前各高校计算机硬件类人才培养现状

计算机硬件类人才培养是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但是当前各个高校在硬件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普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较为严重地影响了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

1.1培养目标模糊,缺乏特色

高校中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一般分为2类:一类是软件方面的专业人才,主要从事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与维护、程序编写等偏软件人才,如各类软件工程师等。另一类是偏硬件方面的专业人员,主要从事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结构、工作原理、计算机硬件方面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当前我国高校在计算机硬件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上人才定位模糊,专业特色不明显,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广而不精”,学生在硬件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足,尤其是实际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胜任计算机硬件方面的专业工作。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培养目标的不明确直接导致硬件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计算机相关专业是一门发展较快的专业门类,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时刻紧跟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技术而不断更新和发展,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当前各高校中的计算机硬件类课程体系更多地面向计算机类的相关专业,如软件开发、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等等计算机专业中的各个相关专业,而缺乏专门针对硬件类人才的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的设置,使得硬件类专业的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同时不少高校的硬件类课程内容较为陈旧庞杂,课程与课程之间在知识结构、内容等方面缺乏联系和衔接,没有及时更新现有的硬件类课程内容,课程脉络较为模糊,影响了硬件类人才培养质量。

1.2学生硬件动手能力不足

计算机硬件类专业所学的知识理论性较强,应用范围广,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因而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极高,硬件类专业要培养的就是有较强的硬件设计、开发等方面的实际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硬件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决定了其需要在相关实训设备、人员配备、资金等方面有较大的投入,为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奠定基础,然而当前高校在硬件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表现在实验室设备不足、相关的人员不到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协调性缺失等情况,较为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硬件方面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

1.3师资不足,尤以“双师型”教师紧缺

制约高校计算机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另一因素是师资因素,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素质的学生。硬件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高要求需要有一支既精通理论又拥有硬件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师队伍,然而当前高校中硬件类专业的教师大多来自各高校毕业的硕博人员,其特点是理论知识丰富却缺乏相关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指导,长期的理论灌输也使得学生的专业热情降低,影响了培养质量。虽然不少高校也注意到了应培养和招聘更多的计算机类“双师型”教师,但是受制于工资待遇、教师编制等现实性因素,高校硬件类专业教师师资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2改进高校计算机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面对当前计算机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改进当前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高培养质量,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作为高校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不仅深刻地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人,而且也影响到整个高校和社会的发展,对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等方面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和统筹作用,因此改进高校计算机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应首先从培养目标入手,应对当前高校中计算机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清、缺乏特色的问题予以清理,明确硬件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熟悉计算机内部工作原理,专业从事计算机硬件类的设计、技术开发、维护等方面的实际工作的人才,要和软件类人才区别开来,明确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使得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独立从事硬件类方面的专业工作,拥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

2.2根据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和改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作为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的重要载体,其科学性、针对性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面对当前计算机硬件类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针对性不足、结构冗余、内容落后的现状,应根据计算机硬件类的最新发展趋势和硬件类人才培养目标来重构硬件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覆盖硬件类专业内容从基础课程、优秀课程到创新课程的纵向分层体系,明确基础课程、优秀课程和创新课程各自的功能和内容,形成3类课程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依据计算机硬件方面的最新发展趋势和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总要求,合理充实现有的硬件类课程体系的内容,促使课程内容紧跟时展,夯实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基础。

2.3完善现有的硬件类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应成为今后硬件类人才培养改进的重点,因其在硬件类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有着优秀和基础性的作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创新素养等协调发展的理念,以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为优秀,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实践教学在硬件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被降低甚至有所忽略,因此在今后应着力于推进硬件类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进,培养具有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硬件类专业人才。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推进硬件类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实训计划、顶岗实习等,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校内和校外2个方面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校内方面,加大对学生硬件类实验硬件建设的投入、师资配备,在课时分配、课程评价等方面向实践教学倾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硬件类的竞赛活动等;校外方面,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拓展校外学生实训基地,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等时间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因地制宜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4加强师资建设,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在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中的比例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素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高校应重视加强硬件类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一方面,针对现有的教师,应鼓励他们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实践技能,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鼓励相关教师进入相关企业,参与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等工作,鼓励有条件的教师积极申报相关课题、研究项目等,提高自身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完善现有的教师招聘标准和教师评价办法,通过提高待遇等措施吸引拥有计算机硬件方面学科背景和专业背景的“双师型”人才进入高校任教,充实高校计算机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群体整体专业素养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3结语

总之,针对当前高校计算机硬件类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需要教育部门、高校乃至教师和学生本人各尽其职,通力合作,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硬件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应该说,当前高校中计算机硬件类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远不止本文所提到的以上诸方面,其他如教材问题、学生的兴趣问题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硬件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继续加强该方面的深入研究,笔者对本问题的阐述也希望能起到引发议论、启发思考的作用。

作者:褚轶昕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计算机类专业论文:电子信息类专业计算机网络论文

1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研究

为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结合计算机网络课程自身的特点,利用电子信息类专业有限的实验条件,在传统的验证型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操作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力求循序渐进,先通过对基础原理的验证型实验和操作型实验来加深对网络原理和技术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而逐步涉及难度较大的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

1.1验证型实验优化和整合传统的验证型实验,将验证型实验分为初级验证型实验和高级验证型实验。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理解网络基本概念如协议、数据帧和算法等,观察和评价网络性能指标。初级验证型实验主要利用网络协议分析工具截获网络中传送的数据包,验证网络上数据包的基本结构,通过观察分析数据包的传送认识和理解协议的运行机制。高级验证型实验依托网络仿真软件进行,首先由教师给出实验的仿真优秀源代码,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及关键部分的提示对网络仿真脚本做相应的修改后运行,利用网络仿真软件中的可视化工具观察网络协议运行过程的动画演示。在高级验证型实验中学生还可以通过修改某一参数观察网络各性能指标的变化,分析比较仿真结果,领会协议和算法的含义。以Wireshark软件抓取网络上的数据包为例实现初级验证型实验。该实验的硬件配置要求比较低,配备网卡的PC机和局域网环境即可,操作系统Windows2000或者XP都可以。通过Wireshark软件抓取网络上的数据包,可以得到封包的详细信息[3],如物理层的数据帧概况Frame、数据链路层以太网帧头部信息EthernetII、互联网层IP包头部信息InternetProtocolVersion4、传输层TCP的数据段头部信息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和应用层的信息HTTP协议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等。学生可以通过每层捕获的数据包清楚地验证数据包头部信息的嵌套,数据帧或包的格式,进而理解网络协议分层的意义。为了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能力,而不是被动验证所学知识,可以用Wireshark捕获到的实验数据分析TCP/IP连接的三次握手情况,识别Wireshark截获到了三次握手的三个数据包。高级验证型实验中的网络仿真软件目前使用较多的有OPNET、Matlab、NS2和OMnet++等。由于NS2是开放源码的网络仿真平台,不需要额外付费,可以运行在Linux或Windows操作系统上,能够在计算机网络各个层次上模拟网络运行,并支持目前计算机网络教材中出现的大多数有线和无线网络协议,所以可选择NS2作为高级验证型实验的主要软件工具。以NS2为网络仿真软件的高级验证型实验的硬件配置要求比较低,配备网卡的PC机。如果现有实验室的PC机已有Windows系统,又想在Linux下运行NS2仿真,可在PC机的现有操作系统上安装虚拟机,虚拟机上再安装Linux操作系统运行NS2即可。在运用NS2做高级验证型实验时,重点是验证网络协议或算法的动态运行和变化过程。由教师给出TCL脚本实现对模拟仿真场景的产生和控制,并对关键控制部分进行详细讲解。学生依据图1所示实验流程完成实验。在这个实验阶段,学生一般不具备独立编写网络控制脚本的能力,对NS2网络仿真软件使用不熟练,所以学生主要是观察和验证已有网络协议的运行过程,修改关键网络仿真参数,通过观看动画演示和分析NS2的跟踪记录文件,得到网络性能如何变化,深层次领会网络协议和算法。

1.2操作性实验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突出电子信息类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在传统网络实验的基础上增加操作性实验,适当购置一些计算机网络实验的硬件设备,如双绞线夹线钳、双绞线测试工具、小型路由器、网络检测设备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必要的计算机网络硬件实验,如网络线缆的制作与测试、网卡等一些常用设备的安装、设置及使用,路由器的设置、小型局域网的配置等。操作性实验不仅能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操作性实验包括3个步骤:①布线实验。主要是掌握双绞线的制作与连接,使学生明白双绞线与直通线的不同点,能够使用测试仪测试网线,制作出合格的双绞线[5]。②组网和建网实验。主要是掌握如何利用小型路由器、PC机和在步骤①做好的网线连接形成一个小型局域网。通过这一步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路由器的基本配置、路由器的级联方法、理解冲突域的概念等。③测试和管理网络。主要是掌握常用网络测试命令的应用,如Ping命令、Tracert命令、ipconfig命令等。对学生在步骤②中组成的一个网络运用基本的网络测试命令进行网络测试和管理。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中,常用网络测试命令通常都放在验证型实验中,学生实验的目的性不强,通常是把每一个测试命令敲一遍看看结果就结束实验,大约20分钟不到就可以完成,实验的效果不佳。将基本网络测试命令的运用放在操作型实验中,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自己布线和组网成功的网络进行测试,检查网络是否连接成功,如何通过命令修改网络配置等。这样学生做实验的兴趣比较浓厚,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操作性实验结束之后建议学生在家里组建自己的有线或无线小型局域网通过ADSL上Internet,也可以鼓励学生实验在笔记本上配置无线AP(接入访问点),手机接入WiFi的方法,进一步巩固实验内容。

1.3设计型实验电子信息类学生一般要具备一定的网络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因此设计性实验是电子信息类学生计算机网络实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设计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编写简单的网络通信程序,掌握网络基本编程技巧。计算机网络课程通常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大三和大四开设,此时学生一般都已熟练掌握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和Java语言,学生具备顺利掌握网络编程技巧的基础。设计性实验的主要内容是用Socket套接字进行网络程序设计,让学生能运用Winsock提供的API函数接口进行面向连接或无连接的网络程序设计,实现网络数据传输。通过该实验学生可掌握Socket编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UDP及TCP协议的工作原理,初步掌握TCP和UDP方式的网络编程模式。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设计性实验通常是侧重网络应用层通信的设计,即实现网络聊天程序,FTP客户端/服务器端程序开发等[6]。电子信息类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底层通信技术,因此其计算机网络设计性实验需要侧重网络底层的通信实验。针对电子信息类的专业特点,设计型实验主要包括3个部分:①基于Socket的异步串行通信设计。电子信息类的课程设计中会大量用到串口通信测试,可以让学生设计基于Socket的异步串行通信,通过这部分实验不仅让学生了解串口通信的原理,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Socket编程方法。②基于原始套接字的通信设计。电子信息类专业在进行硬件设计特别是嵌入式开发时,通常要对网络的数据链路层和IP层进行开发,而原始套接字可以用来处理数据链路层及IP层数据。这部分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Ping程序,完成数据链路协议设计和修改等。③基于流式/数据报套接字的客户/服务器通信设计。这部分实验是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设计性实验的主要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于TCP和UDP方式的网络通信设计,如设计FTP客户服务器程序。

1.4研究型实验研究型实验主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自主研究实验,采取2~4人为一组的形式,旨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高级验证型实验中学生已对网络仿真软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熟悉,通过高级验证型实验学生能了解网络协议的动态工作工程,分析网络性能。研究型实验可以在高级网络验证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深入了解如何修改和设计自己的网络协议,并观察、测量和比较其性能的变化。以NS2网络仿真软件为例,图2给出了NS2的网络仿真模型,由上至下可以针对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包括介质访问控制层)和物理层分别展开研究。(1)在网络层上,重点研究动态路由。在有线网络环境中,研究动态路由的路由信息更新过程。以距离矢量算法的动态路由为基础,研究当链路状态发生改变时,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之间的差异。在无线网络环境中,在分析无线Adhoc网络路由协议(如DSDV、AODV以及DSR)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设计无线网络路由协议。(2)在数据链路层上,重点研究链路层协议。在研究以太网基本协议(如滑动窗口协议、停止等待协议、CSMA/CD协议等)的基础上尝试修改链路层协议以改善网络在某方面的性能(如吞吐量、延时、数据包投递率等)。(3)物理层上,重点研究无线传播模型和能量模型对无线网络性能的影响,从而为不同网络环境设计不同的无线网络的上层协议。

2结语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有必要独立设课,规范实验教学,并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引入多种实验教学形式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具体实施,笔者完成了两个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班的实验教学任务,对比没有实施上述实验教学的班级学生,发现这两个班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对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掌握更加熟练。下一步,将重点考虑培养学生网络通信协议的独立开发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作者:李晓卉单位: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类专业论文:信息类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导方法分析

摘要 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难度大。本文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方面做了探讨。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教学;理论;实践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课程成为高校很多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于计算机网络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同时变化和发展较快,新知识层出不穷,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教给学生基本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里以我校信息类专业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方法与大家探讨。

2 确定网络协议为教学重点

计算机网络是我校信息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以前,已经学习了C语言,数据结构等课程。

现在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很多时候已经融为一体,所以讲网络原理离不开一些通信知识的介绍,考虑到学生已经学过通信原理之类的课程,对通信知识只需要做简单的复习即可;网络安全现在非常重要,考虑到电子通信专业主要是使用网络,网络安全不是重点,而计算机专业有专门的网络安全课程,所以对网络安全的讲解也是介绍性质。这样,课程的重点自然就是网络协议了。

3 通过实例讲解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往往是老师讲起来费劲,学生学起来吃力,慢慢地有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虽然天天使用网络,但对网络底层发生的事情知之甚少,所以必须用比较直观的方式来将枯燥的协议数据展现在学生面前。

为了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我们在研究网络数据包的侦听技术的基础上,专门设计了一个网络通信分析与演示系统。该系统通过截获网络上传送的数据包,按照网络协议的层次将每层的二进制数据取出,同时有ASCII码的翻译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通过分析每层协议的二进制数据,就可以清楚地讲述网络协议中的每个字节或者二进制位,ASCII码的翻译主要用于讲解应用层协议。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的概念清楚了。该系统不仅可以分析单个的网络数据包,还可以根据用户要求提取一次完整的网络通信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包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对网络通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对TCP/IP协议体系中高层协议与低层协议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下面对软件运行情况作一个简单的说明。当用户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后,为了找到sohu主页并与之通讯,浏览器与服务器交换了许多数据,我们将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以后,就能再现出通信的全过程。通信过程的详细分析请看参考文献[4],这里只给出通信过程分析的最后两步,图1是对TCP连接的第三次握手的数据的分析,图2是对HTTP请求数据的分析。

4 让学生动手编写程序

由于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以前,已经学习了C语言,数据结构等课程,因此,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程序,以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讲网卡时,要求学生利用Winpcap开发包列举出计算机上的所有网卡的相关信息;在讲解分布式进程通信时,要求学生自己编写程序实现一个简单的客户/服务器系统,该系统通过socket实现,只要能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交换信息就行,不需要其它的复杂功能。在所有的这些编程作业中,一定要把握好题目的深度和广度,一般来说,只需要达到通过编程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即可,难度较大的问题或者综合性的问题可以等到课程设计时加以解决。

5 通过网络学习网络

计算机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协议较多,而且更新很快。我们在课堂上不可能讲解所有的协议,同时也不能保证我们讲解的协议将来不被其它协议替代。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关键的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暂时还没有采用英文教材,但网络方面的很多第一手资料都是英文的,教材不可能年年翻新,但知识的更新速度是很快的,有些内容教材上讲的原理虽然不错,但具体内容可能已经不是最新的了。这一点在网络协议方面体现特别明显,所以我们在讲解协议的时候,可以和学生一起查找RFC文档,了解最新的进展,同时对课本没有提及的协议,如果有必要,可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找RFC文档,同时对协议的关键部分,例如协议的格式,与其它协议的关系等给出相应的中文翻译。

6 注重实验

要真正掌握计算机网络,除了学习网络协议等理论基础知识,动手编写程序加深对协议的理解外,还有一点也不可忽视,那就是实际组网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因为他们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动手能力,所以有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这门课程。但是本科生的课程体系由于理论课很多,目前没有安排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这门课程。大多数本科生将来都是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实际组网能力非常重要;即使对于少数将来从事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研究的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基本的动手能力,对网络的理解必将受到限制。所以,实验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由于学时所限,实验内容安排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重点。我们安排了六个实验,分别是交换机的基本配置,虚拟局域网,路由器的基本配置,路由协议RIP和OSPF,防火墙,服务器配置。为了保证实验的效果,要求学生实验前在模拟软件上了解实验的基本内容。同时每个实验都有一部分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实验内容,也避免部分学生不动脑筋,对照实验教材像操作工一样机械地完成任务。对于其它实验,例如网线的制作等,我们提供详细的电子指导文档,让学生自己了解,在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再具体操作。

7 总结

本文针对信息类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教学方法的研究永无止境,以上只是我们的一家之见,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此提出只是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计算机类专业论文:高职建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计算机应用能力。但是,仍然存在各种弊端和困境,无法满足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本文将主要针对建筑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展开讨论,力求找出一条适合培养建筑类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建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创新

一、前言

我国高职院校对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基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视,源于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将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或一系列必修课的基础课程,处于与数学、英语等课程重要性相当的地位。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非计算机专业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教学方法要与之相适宜,才能更好地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本专业的学习和实践中去。针对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应侧重数据库、多媒体制作和实用软件的应用与开发等能力的培养,并且结合实际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技术和方法。而建筑类专业在工程造价、工程经济、工程设计、施工技术等方面为减少工作量常常需要运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和方法。因此,高职院校在针对建筑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当适应该专业的需求,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予以改进,最终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二、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一)“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建筑类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特殊需求。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行的是“一刀切”的模式,统一的教学内容和统一的考核标准,根本无法适应不同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不同需求。与文科专业的学生相比较而言,建筑类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更深入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方法,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软件的操作和运用,比如CAD软件、PS软件、SU软件。

(二)教学对象水平参差不齐,兴趣差异大。这方面的差距主要是源于高职院校的生源,表现在普通高中学生和“三校生”之间计算机基础和起点不同。前者由于在高中阶段便学习了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与高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复,而后者在中等职业教育中也已经接受了一部分计算机课程教育,因此学习的兴趣有所降低。另外,还表现在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对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需求也不同。

(三)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偏重理论部分。主要表现在课程的教授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又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计算机基础不同,容易造成听课效果的不一致,从而影响总体的教学效果。另外,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与扩充,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课时的安排满足不了实际教学需求,造成教师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教学环节,使得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普遍较弱。

三、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分级教学法。分级教学就是指在入学之初,通过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基础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的了解和考核对学生进行分班,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进行差别式教学。分级教学适应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易于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则可根据层级的不同,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学负担,也更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等级的划分是动态的,必须根据学习情况予以适时调整,更大的激发学生热情,尤其是初级班。运用到建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可以设置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教学模块,不同等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课程进行自主选择,并完成相关的课程任务。

(二)项目驱动法。项目驱动法是指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特点是由教师对项目进行选择和优化,并进行示范操作,由学生负责对项目进行具体实施,最后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一种教学结合的模式。项目驱动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与专业有关的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运用到建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以工程预算项目为例,就要求掌握EXCEL软件的操作方法,在完成投标报价表时需要进行内容输入、基本样式及单元格数据的引用、公式、数据间的运算等。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教师应适时予以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小结

总之,高职院校建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进行逐步完善,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索教学方法创新的关键。目前,我校计算机基础课采用的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统考作为期末考试成绩形式的考教分离形式,对于建筑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各班已经尝试分别制定了与建筑类专业相结合的项目实例。实践证明,分级教学法和项目驱动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能够有效地将计算机基础教育融合到专业需求中去,不过二者并不是孤立的,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完全可以考虑将两种方法的优点予以结合,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计算机类专业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经管类专业课教学的整合

摘要:本文分析了信息时代企业对经管类大学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针对目前高校经管类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现状,提出应该实施计算机技术与专业课教学的整合,并从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拓宽计算机与专业课结合的广度、精心组织教学、强化上机实践、加深计算机设备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经管类学生;计算机技术;专业课教学

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信息已成为继土地、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之后的又一重要经济资源。对企业而言,信息的运用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营,企业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由信息和知识的差异所造成的。在这种形势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并得以发展,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同时,高校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要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设置、实验与实践环节、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整体优化的同时,加强专业课教学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整合,提高经管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发展需要。

1信息时代企业对经管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

为了客观把握信息时代企业对经管类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通过课题组成员深入当地企业调研、收集企业的招聘信息及毕业班学生(实习和工作试用期)的反馈信息,笔者认为经管类学生要提高就业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其计算机应用能力。

(1) 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

学生要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能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例如,能熟悉使用系统中的文件管理方法,能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掌握系统的主要配置方法,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对计算机的主要系统部件进行基本的维护。当硬件出现了简单故障学生也可以自我排除。

(2) 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

学生需要整理和加工所保存的信息,掌握关于数据(包括文字资料)的排序、查找、增添、删除、更新之类的操作,这需要用数据库软件来帮助解决,另外,为了进行分析、预测、计划和规划等工作,学生还需要学会一些基本的数据库管理和程序设计知识。

(3) 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

学生要了解网络应用,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查询和实现网上通讯,将自己掌握的信息和自己的成果向其他人展示。要学会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下载、收发E-mail和一些简单的网络环境设置等。在使用计算机网络中学生应该能够自主排除简单故障,比如网络连接问题,这就要求他们能够具备一定的网络设置的基本知识。要实现信息和传播,学生还需要适当地掌握一些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和的技术。

(4) 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将掌握的各种计算机基本技能熟练地应用到自己专业领域中去。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课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高校对经管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基本上从3个层次入手,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层次主要讲授了计算机文化及Windows和Office的使用等具体操作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掌握机算机操作,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在新的时期如何面对计算机和网络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第二层次的教育包括了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两方面的教学。主要通过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程序设计技术等课程,使学生能够通晓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体系结构,掌握操作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第三层次主要通过计算机应用开发基础课程及课题设计等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开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能够把计算机技术和专业知识真正结合起来,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但是,由于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上是在等级考试的指导下实行“基本统一”的模式,并依据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学质量和老师的教学效果,计算机教学主要集中在第一和第二层次上,第三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无意否定计算机等级考试,但应当承认,计算机等级考试难以满足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是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的。由于学校把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衡量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唯一标准,学生就往往把拿到证书作为计算机学习的终极目标,在计算机教学上出现了应试教育。学生虽然勉强能以及格分过关,但实际的计算机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时,专业课还未接触,学生也无法结合自己的专业去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如果不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的教学,错过大学期间这最后的机会,是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课教学整合的途径

笔者认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课教学进行整合是完全可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可以在各个专业课中延续,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计算机的相关基本技能和知识,并且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学生自己将来在业务上的发展也是极其有利的。通过近年来的探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加强计算机应用实验室的建设

无论计算机教学和专业课教学,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及实践性,上机、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校商学院主要有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工业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近几年学院投入资金建立了基础、金融模拟、管理工程仿真、会计操作、国际贸易仿真模拟操作、人力资源评价、旅游管理模拟等7个实验室,配置了实际应用效果好、系统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的软件,如电子商务实验室、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实用人力资源测评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系统、UFERP(U8生产制造系统)、钱龙高校金融教学系统、用友财务系统、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仿真模拟(Flexsim、Ralc-Brain)系统等专业系统软件。专业课程的老师们在授课中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系统资源,除了讲解专业课本上的基本内容外,还把现代的软件系统发展概况及新型软件的使用方法介绍给学生,开拓他们的视野,学生接触到这些系统无疑是提高他们的计算机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最好途径和方式。

(2) 拓宽计算机与专业课结合的广度

计算机知识本质上是一门应用技术,如果把计算机与所学专业结合起来,才更具活力和生命力。目前我校商学院的许多专业课程都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将所学计算机技术用于解决专业中的问题。既提高了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加深了对专业课的理解,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笔者在讲授“网络营销”课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及网络应用能力,向学生介绍各种常用的中文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的语法规则和搜索的技巧,引导学生在网上收集市场信息资料;介绍如何应用网页设计技术建立以营销为目的的企业网站,如何进行图像和动画处理、网页的保存与下载、文件的上传与保存。我院讲授统计学课程的教师也适当引入计算机应用内容,促使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特别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教师将统计调查、整理、分析和市场预测的方法教给学生,指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Excel软件来进行处理,培养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

(3) 精心组织教学,强化上机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学生大学一、二年级所学,而专业课的学习要到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进行,由于长时间不去应用,大部分同学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等技术已比较生疏。因此,在讲授专业课内容之前,必须利用几个学时对其进行必要的复习,以利后面的教学。例如,笔者在给会计学专业讲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在简要回顾数据库主要原理、方法和步骤之后,进而说明编程序的基本方法及过程,写出关键语句或表达式。其他简单的语句表达式尽量启发学生在课内编写,以便使他们思路紧密与课程内容相联,从而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同时学生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笔者还结合会计专业,布置了一个大作业(如账务处理),让学生根据课内所讲的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方法及编程技巧,编写完整的程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思维与动手能力。通过课内及课外安排上机实习时间,让学生自己结合会计专业编写的程序上机调试,笔者则根据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分析指导。这样就使学生在系统设计、程序设计及编程调试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训练,加深了他们对计算机应用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并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加深计算机设备的学习

与计算机相关的设备,在学生毕业后也必将会碰到。与其让学生走向社会后学习不如让学生在学校里学习,这样也可以为学生走出校门增加一定砝码。学院实验室现有的计算机及网络相关设备,完全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充分的熟悉与使用的环境。机房管理人员与专业任课老师应积极配合,做好学生的上机辅导,这样,使学生不但可提高程序调试技巧,而且对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配置等也会有更深刻的了解。例如笔者在讲授企业营销网站规划与建设内容时,将机房内的计算机、网卡、网线、有线和无线交换机等设备展示在学生面前,讲解并示范如何在办公室或家庭范围内构建有线及无线局域网,进行相应的设置,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5) 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除了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外,仍可以有充分的提升自己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机会。例如,笔者在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中,把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强化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在网络营销课程设计组织上,根据学生的建议,适当分组(5人一组)实现所选设计任务。分组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合理分工,合理安排项目进程。合理安排任务分工,是实现团队合作的一个好方法,在此过程中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相互学习,更增强了项目组织,项目过程管理的意识,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成败得失。同时,在课程设计成果评价上,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这使学生有一个小小的奋斗目标,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示出来,此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得到成功的满足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开发欲望。同样也激发了他们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日常管理、日常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应用他们所学的计算机技能。

5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己经融入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各种事务处理、计划、控制、决策,也渗透到各专业教学和应用之中,逐渐成为教学、科研的重要开发工具。无论是从对学生的培养方面来讲,还是从对教师自己的科研需要来讲,计算机应用已成为专业课教师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之一。专业课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与软件应用的能力,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还能从课堂教学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过渡到综合运用课堂所学,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

作者简介:曾佑新(1962-),男,江西赣州人,江南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

计算机类专业论文:计算机基础教学全过程贴近不同艺术类专业需求的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如何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全过程地贴近不同艺术类专业需求的一些途径,对提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和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艺术类专业;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1 引言

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日益普及的计算机应用,对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计算机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艺术类专业大学毕业生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它对提高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与整体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许多院校在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教材选取与教学设计等方面无法体现不同艺术类专业的区别,这就容易导致教学定位的不准确与教学效果的不尽人意。艺术类专业学生不同于一般文科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对计算机的理解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同时,作为艺术类专业的主要二级专业,艺术表演类、艺术设计类与艺术管理类等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本文根据笔者在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经验,分析了目前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如何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全过程地贴近不同艺术类专业需求的一些途径,对提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目前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不能完全适合不同的艺术类专业

目前,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基本上与一般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类似,主要围绕着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因特网操作等方面进行授课。

客观地讲,这些内容确实是一般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应该在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给学生。但是,不同艺术类专业除了有一些共同的需求外,还有不同的专业需求。艺术表演类的戏曲表演专业、艺术设计类的动漫画设计专业与艺术管理类的群众文化管理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就有许多不同之处。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个艺术类院校里所有专业都上一样的计算机内容就显然不能贴近不同艺术类专业的需求。

2.2 教材选取不能完全适合不同的艺术类专业

目前,艺术类专业还没有较合适的教材,主要采用一般专业通用的教材,这类书的编写方式、内容选取与难度都与艺术类专业的需求不相适应。

这些书中,有的较适合一般的偏理科性质的专业使用,对于文科类专业就不是很适合,对艺术类专业就更不适合,如上海市教委组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有的在内容选取与讲述方法上有了一定的改进,理论进行了一定的精减,较适合文科类专业使用,但对于不同艺术类专业的需求仍不能完全满足,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

基于这种情况,许多教授艺术类专业计算机的老师不得不对以上类似的教材进行一些手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内容或调整难度,增加一些不同艺术专业所需要的内容。

2.3 教学设计方面不能体现不同艺术类专业的区别

经常看到一种情形,上课前计算机课的老师辛辛苦苦准备了不少教学演示与实验内容,上课时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普遍感到教师讲的内容、演示和实验与他们没多大关系,所以,出现有的学生就不听老师讲的内容,有的学生觉得计算机课很无聊的情况。实际上,另一侧面却反映出不能满足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操作方面的需求。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应该引起包括计算机课的老师在内的相关教育人士的重视与思考。问题就是:如何才能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全过程地贴近不同艺术类的需求?

以下,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经验,从多个角度讨论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多种途径。

3 如何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全过程地贴近不同艺术类专业需求

3.1 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贴合不同艺术类专业的需求

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应用需求与非艺术专业有较大的区别,在对计算机基础通用内容的学习时,其难度与广度应该因专业不同有所调整。另外,对于不同的艺术类专业,还可以根据需要结合专业不同增加一些新的内容。

对于艺术表演类专业而言,学习计算机基础的通用内容时应以基本操作为主,不宜讲得太深太广,只要基本会用即可,但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内容。例如,可以增加图像处理的内容,使艺术表演类的学生不仅可以增加一些图形、色彩艺术上的体验,还可以为自己拍摄的照片进行艺术加工,应该是一举两得。可以为艺术表演类专业的同学增加博客、播客等内容的学习。特别是博客,它在文化娱乐业内的普遍使用对许多艺术表演类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而博客本身很容易建立、容易管理,实践证明艺术表演类专业的学生对博客学习的兴趣很大。同样,播客对播音主持、听觉艺术、乐器演奏、声乐等专业是一个应该增加的学习内容,因为播客能为这类专业的同学提供一个广播练习与自我表现的场所。在教学实践中,就连以前认为计算机与他们联系最不密切的戏曲表演专业的同学也想建立自己戏曲表演方面的博客与播客,这不仅提高了戏曲表演专业同学们学习计算机与网络的兴趣,还对普及与拯救传统戏曲有一定帮助。

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该增加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网页设计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因为,这些内容对他们将来其他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铺垫,使计算机基础成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前的一个引导性的课程。

对于艺术管理类专业而言,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该加深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等内容学习的深度,同时增加一些电子政务方面的内容,因为他们在今后管理工作中经常要利用这些软件,且需要有较高的熟练程度。例如,他们在日常工程中可能要进行一些较复杂的小报编辑,可能要进行一些较复杂的数据统计,这些功能对应的学习难度显然应该要比艺术表演类同学的学习要深一些。

3.2 编写适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材

前面提到,目前没有非常适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应该组织编写相应的教材。在编写艺术专业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教材时,应该尽可能采用任务引领型的编写方法。

使用任务引领型的教材编写方法可以打破传统教材平铺直叙的编写方法,每一节内容都应先给出一个模拟的任务(或称案例、情景),然后分析该任务的要求与完成思路。接下去,教材的主线应该是引领学生带着任务目标学习一个或几个软件,边讲边练习,按步骤去完成提出的任务。在任务完成后应该进行一下理论的总结,然后给出一个或几个同类问题,供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如果可能,再设置一些学生的自我评价、互评与老师点评的内容。

应该注意,在编写教材时任务的选取需结合不同艺术类专业的特点,且适当地注意选取那些能引起艺术类专业学生共鸣的素材。

应该讲,任务引领型教材是今后包括艺术类在内的大多数层次教材的编写趋势,但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数量的限制,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材的编写可能需要政府的扶持。

3.3 课程的引入应围绕不同艺术类专业的需求做文章

有许多人认为艺术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没有用,这就是一个引导的问题。笔者认为,在给任何一个艺术类专业的班级开设计算机课程时,该课程的第一次课就应该把计算机对该专业的用途给学生讲述清楚,让学生感到这门课对其专业发挥的巨大作用。

当然,教授计算机基础的老师应该要对所教班级的专业背景有所了解,并需要发掘计算机在该专业应用的各种实例。例如,笔者在教授一个芭蕾舞专业的班级时,告诉学生利用计算机相关系统可以分解同学的舞蹈训练动作,能为他们高效地达到训练目标和防止受伤等方面提供科学建议,这立即引起了芭蕾舞专业同学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3.4 日常的理论教学应强调授课内容与不同艺术类专业的联系

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涉及到一些基本理论,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可能认为这些内容与他们所学专业关系不大。此时,在日常的理论教学时的每一堂课中,都应该针对不同艺术专业的学生,强调所讲理论与他们所学专业的联系。例如,对于网络知识中IP地址,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兴趣不大,为了扭转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艺术类专业分别强调了了解IP地址的重要性。对于戏曲表演、舞蹈专业的同学,强调了他们在使用电脑时如果不能联网进行电话报修时要能查出自己机器的IP地址;对于动漫画专业的同学,强调了他们在进入中小型公司工作时可能在布网设置时要用IP地址;对于群众文化管理专业的同学,强调了他们在工作中要能独立设置所用电脑的IP地址。

只有在日常的理论教学中不断强调授课内容与不同艺术类专业的联系,才能在计算机基础的日常教学中让艺术类学生不断保持兴趣。

3.5 实验内容的设计应以不同艺术类专业的相关问题为背景

在实验内容中,如果所有的专业使用一般的素材,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使一些基础较好的同学更觉得无聊。这时,实验内容的设计应以不同艺术类专业的相关问题为背景。例如,在进行演示文稿软件的学习时,对戏曲表演的同学可以用一个戏曲演出布置会为背景,对动漫画设计的同学可以用一个动画设计策划会为背景,对群众文化管理的同学可以用一个文艺演出筹备会为背景。

同一操作内容的以不同艺术类专业的相关问题为背景相当于把同一种酒给以不同的包装,其教学效果会立竿见影。这不仅可以让不同艺术类的同学感觉所学内容都是与他们专业相关联的,还可以吸引那些本来基础较好的同学,这在一定程度解决了同一班级如何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问题。

3.6 考核内容的设计应体现不同艺术类专业的特点

考核是计算机基础学习的一个收尾环节,为了更好地体现不同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可以在考核内容中有所区分。

一方面,考核内容应根据前面所分析的不同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区别一定的范围与难度;另一方面,考核内容仍应注意以不同艺术类专业的相关问题为背景,让学生在考核时仍然感受到计算机应用与他们所学专业的紧密联系,这种暗示将会使艺术类专业学生在结束学习后还能在将来的学习工作中联想到计算机,这对发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后续作用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4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在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中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使学生喜欢该课程并使该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下功夫研究如何在教学中与不同艺术类专业的需求尽可能地贴近,这也是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在发现目前艺术类专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同时,阐述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不管采用什么样的途径都应围绕着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这一原则。

希望本文在对推动我国艺术类专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为其他课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简介:陈永东,男,上海戏剧学院公共教学部,硕士,副高,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软件工程、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集成。

计算机类专业论文: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记者: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是如何设置定位的?

孙ィ涸谔致壅飧鑫侍馐保我们首先要问,开设某个专业到底想培养什么样的人,办这个专业的目的是什么?不能是为办专业而办专业,而只能是为满足产业分工和就业岗位群的用人需要,要关系到高质量人才培养问题。

我们在思考专业内涵定位时,原则是追随产业主流技术,并密切关注产业朝阳技术,这实际上是在考核专业领导的战略眼光。

朝阳技术是指充满机遇和风险,有可能推动新的产业大发展的那些技术。朝阳技术的市场份额需要从无到有、逐步扩大,有待我们慧眼识宝,有选择地进行师资技术储备,以便能够抢占先机,迅速形成专业特色。

主流技术是指广泛用于社会,研发的产品占据着庞大市场份额的那些成熟技术,它是由朝阳技术转变而来,代表了当前的市场份额。掌握主流技术的专业人才一般说来,必然拥有广阔用武之地和美好发展前景,若我们依据主流技术设置专业和培养人才,那么我们的办学和就业风险就不会很大。

2001年,深圳25%的信息产业都与嵌入式技术密不可分,国内却没有一所高校专业专门培养嵌入式技术人才,为此我们深职院率先而为,为产业发展服务。又如,PC从386开始就采用IA32技术,只有去博物馆才能找到采用IA16技术的PC,但国内高校到现在还在讲授IA16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而我们从2003年开始再次率先国内高校全面讲授IA32技术,并出版了教材。

记者:学校依据什么原则来确定每个专业的能力构成和教学内容?

孙ィ涸诮萄Х矫妫普通高校强调学科建设,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备性和厚基础。我们高职院校更加强调专业建设,强调就业岗位。比如软件开发不可能由一个人完成,需要一个团队来做,那么每个人如何扮演好一个团队成员的角色,如何扮演好项目领导的角色,就需要项目管理的知识和经验。项目管理属于计算机技术学科吗?回答肯定不是。如果学生去实施项目或者投标,它又涉及谈判、交际能力,要求方方面面、非常综合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分解后我们称之为能力要素,这个能力要素实际上是属于不同学科的。不同的学科能力在我们这里融合为一个专业,或者一个就业岗位。我们的专业由多个学科能力综合而成。

记者:学校在明确了每个专业的目标后,又如何界定所教内容的程度呢?

孙ィ焊咧吧源较差,许多学校都认为,学生太笨了,所以高职院校不能教授太深奥的内容,学生也不可能学会。事实上,如果你主观上认为学生不可能学会某项知识,那他最后往往一定学不会,因为你准备不足。我们深职院强调的不是老师会什么就教什么,也不是学生会学什么就教什么,而是强调市场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然而实际情况可能是,某个技术老师可能确实不会,那么可以让老师去培训去提高。

每个专业其实都面临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很多人都说,高职学生层次不能高,而我们的观点并非如此。事实上,企业的首要任务是谋求生存和市场利益最大化,企业不可能牺牲自我生存权益来降低用人标准。因此,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准确定位专业内涵,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来确保毕业生能够承担起历史责任,这也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办出特色的前提条件。为此,关于专业教学内容深度,我们在战略部署上按照产业人才最高标准,在战术实施上却又脚踏实地按照现有条件逐步改善、逐步提高。如果我们认为学生学不会,制订的专业目标很低,那么我们永远都不会取得突破,形成不了特色。当一切按照最高标准来做的时候,通过老师水平和学生自信的提升,就可以逐步从基本标准向最高标准过渡。也许我们无法达到我们心中的最高点,但一定比没有标准要求所达到的水平高得多,更符合产业用人需要。

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四个问题。其中,办学资源、实训设备、师资队伍这三个客观性问题是解决人才培养问题的外因,而内因则是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力。学生不想学,再好的条件都枉然。

记者:在应对这些困难时,你们如何解决资源单一的问题?

孙ィ菏紫龋每一个专业甚至方向都至少要与一个产业主流企业建立深层次合作关系,依托其主流技术办学,站在巨人肩上前进。比如软件专业跟Oracle、Sun、金蝶,网络专业跟Cisco、华为3com,嵌入式跟微软、Intel、ARM,计算机体系结构跟Intel等。合作伙伴一定要尽可能高层次。高层次合作伙伴的好处就是有很多企业资源,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前进。

在资源运作过程中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企业为什么要支持你?在通常情况下,很多人一见面,就说你要给我钱,给我设备。这样的话,难度就很大。政府有没有资源?有。它有政策,可以扶植你。企业有资源吗?也有,可以给你设备捐赠、课件开发,免费师资培养。但是,企业为什么要给你呢?很多学校说,政府不重视他们,企业不重视他们。在解决官、产、学、研关系的时候,我们又提出两个观点:

第一,从思想上,我们要为政府、为企业做事情,帮他们排忧解难。反正这些资源是要给出去的,不给你也会给别人,关键是要让企业、政府在给你资源时觉得物有所值,可以为他做事,而不能让政府和企业觉得你是个催命鬼,只会要钱、要物。依据这个理念,我们为企业和政府做了很多事情,使得他们见到我们不害怕。

第二,在行动上,要立足于捐赠,而不是采购。因为买卖是和Sales打交道,建立不了深层次校企合作,我们感兴趣的是合作。怎么建立合作?我们要捐赠。一开始捐赠会很难,谈判周期很长,有很多事情要谈一两年才会有结果。要企业捐赠东西,需要董事会讨论,要考虑捐赠得值不值。这是一个相对高层作出的决定,是一个集体行为。一旦东西捐给你了,企业就希望他捐的东西发挥作用。那么我们接着就让企业给老师做培训。那么昂贵的设备都捐了,还在乎这么一点培训吗?给一些教学资源让我们将你的设备发挥得更亮更有价值吧。这种培训,这种支持,不是一年两年的,企业只要希望他的设备发挥作用,他就会支持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面临一个心态问题。很多人说,我为什么要求你呢?我有钱,我自己去买。我买,我是甲方。那么就是企业来求你,来拜访你,请你吃饭。这种感觉是很舒服的。而现在要谈捐赠,我是乙方。有人会想,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我好歹也是个领导干部,我为什么要求你呢?但是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为了给我们学校和学生带来更大益处,我们再苦再累也要做这事情。其实,企业也要生存,真正的慈善事业并不存在。要谋求企业支持,一定要想清楚企业利益在哪里,必须想明白这件事情后才能去拜访他。举个例子,思科为什么要做网络学院?因为他们希望他们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形成技术和人才垄断。为了追求更高的市场份额,甚至是垄断地位,他们选择了“吃小亏占大便宜”的原则。这个小亏是什么,是我拿出一些资源给高校,这既有社会效应,同时,又让技术人员对他产生依赖。所以企业愿意支持高校发展。因此我们要去揣摩企业心态,揣摩他们的兴趣点在哪里。我告诉企业我能够实现他想要的,但是要实现他要的东西的时候,他要先支持我。

记者:你们如何解决实训环境规模不足的问题?

孙ィ涸谑笛祷肪辰ㄉ璺矫妫首先立足于捐,然后才是通过设备采购予以补充。我们设备采购的三个指导思想是:

第一,实训室要规模,要做一个成一个,成一个做一个。比如在2001年,那时我们还没有计算机专用实训室。学校给了我们150万元,按照一般做法,就是一个专业撒一点,人人都有,但撒胡椒面是不会有好的规模效益的。所以当时我们把150万中的110万全部投到思科网络技术实训室建设。在建设思科网络实训室时,思科公司销售人员都觉得奇怪,是不是这学校钱太多了。当时思科的设备销售概念就只有校园网,还没有意识到,我校第一个拿110万资金大规模建设实训室,是给思科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销售模式,意义重大。

计算机类专业论文: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摘要:本文分析了造成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并从教学定位、计划、培养方式、师资、教学组织与手段、教材及考试评价各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改革与探索,提出了重点走好产学研路的发展思路,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职业技能;产学研

1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在我国普及,国内就业市场对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类人才的需求猛增,计算机维护、数据库系统维护、网络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根据用人单位对国内该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看,学生普遍存在实践技能不足的问题。在调研了大量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后,总结主要原因如下。

1.1高职教育教学定位的错位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型的人才,专业方向的教学定位十分重要。许多课程存在着过多的偏理论性教学。例如“操作系统”课程,主要教授的是操作系统设计原理,有些学生在上岗时却连操作系统都不会安装。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学校供给与社会需求错位。

1.2“双师型”师资缺乏

在职专业教师缺乏现场实践经验,课堂与实际脱离,因而授课内容空洞,形式单调,不能将生动有趣的实践案例深入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缺乏实际项目指导经验,纸上谈兵。学生毕业设计敷衍了事,毕业论文东拼西凑,不能达到预期毕业设计的目的。

1.3适合实训指导教材的缺乏

计算机行业是一个更新速度飞快的行业,特别表现在应用软件的版本更新。国内该专业的实训教材有的教学内容陈旧,有的实操案例太少,甚至很多教材直接就是软件的帮助文档,连贯性不强,不能达到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在实际教学上,又不一定按实训教材的指定项目及操作过程进行。因而学生课前缺乏指导书预习,课中也没有指导书参考,课后的作业布置及实训 (习) 报告的撰写也随意而不规范,从而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据有关教育部门调查,学生对教材认同度很低。

1.4学生缺乏到企业实践机会

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培养的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必须和行业紧密联系。学生必须真正接触社会需求,才能进行专业定位。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五、六学期,经历了漫长的迷茫摸索时期,不能进行很好的方向定位。

1.5考试评价不科学

很多专业课程考试内容偏重课程理论,只能了解学生对理论的记忆和理解程度,而忽视对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考查,从而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影响学生平时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2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针对该专业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贯彻“德育为先,素质为本,技术为主”的教学方针。

2.1学生培养方式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产学研结合的格局正在形成。

(1) 加强校企合作,依托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不仅可以降低培养成本,还可以及时把握企业的最新需求,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成功的校企合作应该是“双赢”的,既可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又可以为企业提供需要的优秀人才,还可以在实训 (习) 过程中为企业创造利润。

(2) 定单式培养方案

企业或政府根据本单位实际人才需求和学校一起制定教学计划,签订订单人才培养协议。此方案可和勤工俭学结合起来。学生从入学就可以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给予学生一定的生活补助,指定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根据双方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程,学生修完课程,由学校颁发毕业证书。学生毕业后到该企业工作,企业聘用合适人才成本减低,达到了校企合作“双赢”的目的。

(3) 校内外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走产学研路,校内外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学生走出学校进入企业过程中很关键的一环。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学生除了把大学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综合性应用,还要进行项目的沟通与合作和大量的项目经验等。所以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的专业技术要符合社会需求,项目要有实际意义,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恒心、能力坚持把项目完成,做出高质量的作品。

在此,我们做了校内外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探讨。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到企业顶岗实习,结合实习实际,和校内指导教师定毕业设计课题。学校在该生所在企业聘请一位有经验和实操能力的主管作为其校外指导教师,并邀请其参加毕业答辩。经实践,在校内外老师指导下,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在实习期间表现出色,持之以恒,做出有质量作品。80%学生能拿良好以上的毕业设计成绩。表现优秀学生提高了专业技能,熟悉了企业运作,也得到了企业认同,并得以继续留在实习单位工作。

2.2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形式

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自学能力,开展多种实践活动教学方式。例如,在专业课“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实践教学时,探索了“合作教学法”的模式。课程开始时,学生按3-5人分为一组,合作做课程项目。在项目选取过程中,建议学生从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联系企业实际的项目,主动和企业沟通,做好需求分析并形成开题报告。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而且所做的项目具有实际意义。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时,需要教师监督指导。如从第10周开始检查项目进度,演示解说作品,然后由教师点评,分享经验。这样,学生的成就感得到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生自学能力也明显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出创新精神。在课程结束时,各小组基本上都能拿出较为理想的作品。

2.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学效果的好坏,根本在于老师与学生良好的教学互动。只有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经验与技能的老师才能将自身的经验、体会应用于教学,教学内容才能饱满,气氛才能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积极性才能保持。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离不开校企合作。“双师型”是高职教育对师资队伍的特殊要求,“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能够承担专业理论教学工作,又具有本专业领域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能够承担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从社会上引进或聘用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或聘为兼职教师;二是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培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无论是从企业引进或聘请还是学校自主培养,都离不开企业的积极支持与合作。

2.4编写适用的实训教材及指导书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物质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师编写符合实际使用要求的实训教材及指导书。

2.5改革考试评价方式

在课程考试时,注重多种考试考查方法相结合,根据各课程特点,大幅度增加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考查内容及比重。如“网页设计”课程中的课程项目考试占该门课程成绩 40%;“计算机应用”课程则以计算机等级考证作为主要评判依据,实践操作成绩占50%;《Flash动画制作》采用上机考试,交作品等。

3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及结论

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以系统的方法从教学定位、学生培养方式、师资、教学组织与手段、教材及考试评价各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走产学研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在改革实施的两届学生中,97%的学生获得毕业证书,98%的学生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及格证书;70%的学生通过了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中级局域网管理员等级认证;20%的学生获得高级局域网管理员等级认证;毕业的学生都能在相关的计算机行业找到工作,就业率达到96%。用人单位对我们培养的学生普遍感到满意。因而,本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系统的方法是科学的,效果是显著的。

企业发展离不开学校技术支撑,学校教学质量提高需要企业的帮助。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产学研模式探索。

作者简介:凌雄娟(1980-),女,广东廉江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助教,电子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