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师生关系论文

师生关系论文

时间:2022-04-12 04:58:13

师生关系论文

师生关系论文:建设良好高校师生关系论文

摘要:良好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高校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间教与学的教育关系,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和双方应履行的道德义务关系.文章以高校师生关系的内在涵义和重要意义为切入点,指出构建良好高校师生关系首先必须客观认识高校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从三个方面指明了如何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即:阐述了构建良好高校师生关系的前提—相互尊重和理解;构建良好高校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角色定位;构建良好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教书育人.

关键字:高校师生关系主体地位教书育人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性

1.科学内涵

师生关系包括在整个社会关系体系之中,它又是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师生关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达成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教育关系;也有情感行为表现的心理关系等。

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主要角色。前者通常被称之为指导者,后者被称为学习者,高校教学过程体现了一种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教师通过知识的传授,达到教书与育人的目的,同时,教师的言谈举止也潜在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变化。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学生的反应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一定的影响。学生通过提问和与教师进行讨论,可促使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而学生所取得的进步也会使教师感到自我加价值得的实现。

2.建立高校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教师和学生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而高校师生关系则体现着高等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方面。忽视了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中的相互作用,势必影响人们从高校师生关系这一角度对高等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准确的把握.高校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不但是开展学校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而且作为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最直接途径和学生学习环境及成长氛围的构成因素,它对学生的学习、性格、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全面而深刻的.

中国20世纪50年代受到苏联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师生关系中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在课堂上搞一言堂、填鸭式教学。而十年动乱期间,教师成了学生批斗的对象,高校师生关系受到了严重的损害。1987年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州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高等教育教学新动向》的报告,该报告在总结美国高校50年的教育实践基础上,提出了良好本科教育十项原则内容,其中首项原则就是鼓励师生间的接触。该报告认为课堂内外学生与教师经常的接触是影响学生动机和参与的中重要因素。这些事例充分说明,建立一种良好的高校师生间的互动关系不仅是高校教育和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同时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

二.高校师生关系的客观定位

要建立合理的高校师生关系,首先要能够客观认识高校师生关系。

1.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严重扭曲的师生关系里,教与学并未有机统一起来。学生被当作一个消极装纳知识的“容器”,教师拼命教、赶速度,学生背书本、忙考试。这就是以教为主的思想,同样在教育史上也曾出现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高校师生的教育关系中,学生对高校教师的依赖性大大降低,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教师的教之功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之功是无限的,因此要重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的主是主动的主,独立自主的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一个基本观念。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教师为什么?教师不仅要教书尤其要育人,教师不仅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要把握教育方向、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进度等。教师站的更高一些,看的更远一些,在教学活动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大学教师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引导、点播等方式发挥的;学生的主体作用除了以积极能动的学习这一形式得到表现外主要是通过独立的自主的以及带有探索性的学习得到实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必须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此前提下实现两者的统一。

2.必须明确道德和情感是联结高校师生关系的纽带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深刻的意义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只是知识上的和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高校师生通过维持和巩固责任感和义务感来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的关系。健康的师生道德关系是成功教育过程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表现为情感上的融洽,良好的情感关系激励教师和学生更好的表现自己的才智,也可作为师生关系的调节器,缓解和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

3.必须树立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

高校师生关系包括师生间的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道德义务关系。而教师能否在这些关系处理中形成自己的表率作用、做到为人师表对于构建良好高校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缺乏教师表率作用基础上的师生关系无从谈起,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做到为人师表。

总理将教师节主题概括为四句话,其中第三句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段话可以称之为当代“师说”。第三句说“让‘为人师表’成为每个教师的行为准则。‘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天,我们的老师传道,就是要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之道;授业,就是要教授学生建设祖国的知识和技能;解惑,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曾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可以通过品德、人格、学识、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构建良好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

1.师生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当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主要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一起思考、交流和切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的学生化和学生的教师化,从而达到各自的完善。

教师首先要理解与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理解并尊重他们的追求、情感、兴趣、爱好与需要,永远记住自己的工作是因有学生而存在的,从“尊贵”的台阶上走下来,平等的对待学生。求学者——学生则应理解与尊重老师教育自己所花费的心血和付出的劳动。作为学生,首先要尊重老师。对于一个人来说,尊师是做人的一个最起码的起点。人来到世上,除了父母养育之恩,就是老师的传授之德。其次,多想想教师的困难和苦衷。老师也是普通人,也会发怒、批评、教训学生,老师无非是期望自己的大学生们成为有用之才。因此学生应对教师的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不应直接当面顶撞和背后议论老师。

2.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

在师生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起主导作用。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由此决定了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不是“工头”,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应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应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改变单纯灌输的落后方法,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实行导向、导航、引导、指导、辅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老师不仅是良师也是益友,用爱心来温暖学生,与学生互敞心扉,老师是学生苦恼的倾听者,决策的参谋者,人生的鼓励者;教师应走下“神圣”的讲台,消化权威的角色,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去影响、感召、激励学生成才。

为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应加强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以《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为题对教师素质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包括:胸怀理想,充满理想和诗意;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以上八个方面的教师素质,涉及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和完整人格,其中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

3.教书育人是建立良好高校师生关系的根本

教书育人是现代教育价值观在教师工作中的体现,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根本。德国哲学家、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尼采曾说过“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正说明了这一点。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方法等,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实现社会化,促进学生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必然导致中国教育走上歧途,背离党的教育方针。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自觉地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先秦)《管子.权修》中的名言中说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生之计,莫如树人。”不无道理。只有这样,才会有助于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同时学生的个性也会得到全面发展,学生便会从内心感激帮助自己全面健康成长的老师。这样,也就必然会逐步形成互敬互爱的良好氛围,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论文:处理师生关系论文

文章摘要: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何更好的进行创造教育;对我们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在工作中深有体会,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相当重要,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就为什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谈谈自己的几点经验。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不但是开展学校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而且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最直接的途径。对教学活动以及素质教育的展开都有重大影响。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的构成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

一、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约弗夫(S.L.YOVEFF,1972)对28所学校中的1672名地球学专业的学生和43名教师做了调查。他发现,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存在正比的关系。其中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是学生对学科形成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热情关怀,会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自信心,而这正是学生坚持学习、热爱学习所必须的。正如一些学生所说的,"是因为这显示了教师对你的真正关心,只要感受到这一点,就能使你自己想学习"。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的另一个作用方面是,师生关系本身就营造了一种课堂气氛,而课堂气氛本身是影响学习的。师生关系不良,课堂气氛容易紧张、死板,使得学生如坐针毡,惶恐不安或默然。而师生关系良好,课堂气氛温馨和谐,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快乐的情境是学生喜欢的、趋向的,而在不好的课堂气氛下,学生会不自觉的想要逃避。经过一段时间,这种情感也会泛化到学业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学生性格发展的影响

师生关系是学生生活环境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提供满足。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学生会形成一些好的性格品质,如信任、宽容、善良、同情、友爱、尊重他人、自尊、自信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的性格会升化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如助人为乐、追求成就、贡献社会、有远大理想等等。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仅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同时也是向学生提供了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在充满爱的师生关系影响下,学生会把这种爱在自己身上扩展出来,形成爱他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等好的心理品质。可见师生关系对学生性格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奥马特拉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性格进行比较研究,他列出22项性格特征,对100名教师和他们所教的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教师和学生的性格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有一些特征还很相近。

三、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国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特别重视与教师的关系,甚至超过父母的关系,因此,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他们享受到师爱的温暖,感到自己的价值;学生得到教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他们体会友谊,充满力量,感到自信;学生与教师的真诚相处和进行智慧和感情的交流,他们就会相信人世间的真诚和美好。从而喜欢集体生活,喜欢社会生活,从而对人生充满希望。这种愉快、安定、轻松的环境会培养出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如善良、乐观、积极、进取、自尊、自信、合作、耐挫折等等,随之使学生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中逐渐发展起健康的个性。

由此可见,师生关系对教育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运用这种人类社会特有的人际关系做好教与学的工作。怎样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求教师把自己无私的爱融入到工作中,融入到师生关系中。当前的教育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创造教育上,而创造教育的重点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能够发挥他们积极主动性的环境和氛围,使他们对学习过程、学习目的感兴趣。当教师把自己的爱融入到和学生的关系中,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时,教师就会发现自己找到了一条进行创造教育的捷径。

但是有一个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在当前的学校教育活动中,不少学生对自己的老师持不满意的态度。例如《中国教育报》在1999年9月连续3版刊登了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调查,

师生关系不好的成分还占很大的比重,这就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形成一种正确、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工作中发挥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作用?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在观念上有所转变。

从我国的蒙学教育开始,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关系就是不平等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观念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播,无形中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不敢和教师进行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同时我们教师也很难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导致了在师生关系中形成了一堵厚厚的墙。由于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首先改变这种观念,放下教师的架子,主动去接近学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当前的学生知识面广,心理成熟早,教师还靠以前那种特有的权威是不可能与学生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关系的,所以教师要首先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他们面前。教师可以试着走进学生的学习中,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先做他们的忠实听众,再慢慢的对他们加以辅导和指引,使学生对你不再感到陌生,从而开始接近你、信任你,与你建立起一种友谊。之后再对学生进行教育,使这种友谊转变为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明确自己的任务。做一个好教师

陶行之1931年4月在《师范生》创刊号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名字叫"新唐僧""老孙,老孙,校长召你来,当个师范生。西天保谁去取经?小朋友是你的唐僧!"教师的职业就是带领学生取到"真经",那么,就应该有不怕困难,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的精神。在教学活动中,最令教师头疼的是落后生,怎么样帮助落后生,使之学业有成,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首先,要一视同仁,不能有任何感情色彩。主动接近落后生,帮助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出结果。多给他们一些爱心,多帮助他们,和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运用得当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可以多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他们就会很高兴,自然会萌发向上之心。这不但是一种教学经验,而且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应当更多的关心学生,而不是如何的惩罚学生,"严师"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训斥。再次,要注意抓反复,反复抓。当然这要求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劳动,但是,通过这些劳动,你会得到落后生的认可,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领路人,带着他们取到自己的"真经"。

三、要具有服务精神

"风来了,雨来了,老师捧着一颗心来了!"要想成为学生的朋友,与之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应该具有服务精神。这并不是要把学生当成"上帝",而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多方面的服务。当代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是广泛的,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所以教师自己不仅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自己汲取正确的知识,给学生全方位的服务。

学生需要答案的时候,教师总应该在第一时间交给他;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学生遇到危机的时候,教师总在第一时间帮他一把,这样,你就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英雄"。顺其自然,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形成一种良好默契的师生关系。

只要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的去接近学生,把自己无私的爱全部奉献给学生,那么与学生之间就一定会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工作的要求和难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先进行教育改革,积极提高思想素质;提高个人能力;改进教学方法;不走形式主义,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象一个契机、一个纽带,把教师和学生紧紧的联在了一起,而这个纽带正是用伟大的师爱来建造的,来吧,让我们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把自己无私的爱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正象夏沔尊说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师生关系论文:高校优化师生关系论文

摘要:本文认真剖析新形势下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特点,寻找到改善和优化师生关系的对策,对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等学校;师生关系;对策

师生关系它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很多文章是立足于中小学,探讨师生关系问题。本文在参与教学研究项目基础上,试图从高等学校的视角分析师生关系。

一、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师生关系的好坏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理论和实践。但是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着诸多亟需改善的问题。

1、师生交往少,关系淡漠。师生除课堂教学交往外,课后各自行走匆匆,哪怕碰面也不见得师生互打招呼,感情沟通渠道出现明显缩小的趋势。据走访了解,除了上课外,绝大部分学生课后与老师的接触为零。原因很复杂:大学扩招了,学生越来越多老师顾不过来了;科研和生计的压力让不少老师很难花更多精力在学生身上;现在社会发展太快,学生和老师之间就容易产生代沟。师生关系冷漠必然影响到课堂气氛和教学质量。

2、师生关系的疏离,造成学生的心理失落感。有人认为,老师对学生的少管制有利于个性的张扬和发展;也有人感到一种失落,他们习惯了在老师的教诲和指导下一步步前进。对于师生关系的疏离,高校教师认为:大学的班级观念松散,学生多住集体公寓,上课地点也不固定,学生很难管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如高中时期,加之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日趋多样化,大多数学生不轻易找教师;且都有一定的科研任务,也难以顾及与学生的过多交流。

3、课堂单向灌输多,师生平等沟通少。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双向的教学相长和师生互动的关系。实际上多数高校教师仍然以讲授为主,课堂上仅仅是老师的讲解和学生机械地记笔记。有的老师说:我曾经也尝试过采取课堂讨论式教学,但大多数学生不爱提问,讨论效果不佳。比如就有的大三学生而言,除了英语口语课,20人的小班制,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有自由发言的机会,其他很少有课能让大部分同学畅所欲言。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分析

1、外部环境因素。大学不是孤岛,社会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传递到大学之内,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变化。高等学校与周围的世界是息息相通的,外面的一切变化也会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现在,大部分学生社会意识强,选择自己创业,在学习之余,兼职工作等等,这样不但有时会与学习脱节,更与老师彻底封闭。

2、师生自身因素

①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随着大学的扩招,现在老师面对的学生越来越多,老师又有繁重的其他教学和科研任务,跟学生交流机会不是很多。很多高校大部分公共理论课采取多班合上的“大课”制,特别是大一、大二都是基础课,教师因上大课到学期末也叫不上学生的名字,更谈不上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思想、智力与个性等。对个别专业来说,一共有6个班,每班都40多名同学,即使上专业课,教师也并非能认识其中的大部分。

②教育教学方式运用不当。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误导,还有些高校教师总在尽心训导,学生经常体验的是被动和无奈。主要原因是双方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书本知识的教与学上,相互缺乏人际交往的动机和愿望,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更是难以得到培养和发展。

③教师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高校师生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普通的人际关系,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也都会在其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一般教师比较偏爱才能出众的学生;而不认真、成绩差、爱惹事的学生,教师则看不顺眼。如果缺乏理性的指导,教师在评价、对待学生时就会感情用事,就会有失“公正”,作出对一些好的学生和不好学生都不尽合理的评价。

三、改善师生关系的对策

1、学校要全面树立学生主体观,做好育人工作。全面的学生观要以学生为本,把立足点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轨道上,做好改善师生关系的各项工作。其次要为师生交流创造平台。学校要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我教育和服务,学校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参加学生活动,教师下学生寝室了解生活、思想现状,增加交往频率,使师生关系在和谐、团结、共勉的氛围得到升华。最后要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与方法。学校课程安排不合理,也会影响到师生关系。在教学方式上,压缩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向填鸭式教学,扩大课堂讨论。

2、要增强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包含了教师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它是吸引学生力量的主要源泉。教师通过自身对事业的忠诚和执着的追求,通过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这些优良品质会使学生的性格受到各方面良好的影响,易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氛围。其次要善于创建平等的、使学生敢于质疑的教学氛围。教师应积极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对象创造更多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课堂上让学生围绕主题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教师保持良好的互动状态。最后教师更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在学生成绩的评定、各类评优评先及学生入党问题上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客观、全面地予以评价,这利于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建构,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3、学生有义务做好“生”的角色,增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主要做到几方面:①以师为尊,以感恩之心改善师生关系。教师在心理上有被学生尊敬的需要,学生尊敬教师,必然产生积极的效应。对教师的尊重,体现为课堂上对老师的真诚问候,对课堂秩序的维护遵守,课堂下对老师教学内容的合理建议,对课后作业的认真完成。②以学为本,以优良学风巩固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学生具备优良的学风。大学生要牢固树立以学为本的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③与师互动,以积极参与增进师生关系。师生互动不仅仅需要教师的发动,更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认真听课,还要多与老师沟通交流,同时学生还应该主动寻求在课堂外与老师交流的机会,这也有助于加深师生感情,和谐师生关系。

4、社会层面积极努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加强,他们已不再满足于仅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而是更希望直观地认识社会、煅炼自己,以便更快地适应社会。于是各种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兼职、打工等等,大学校园成为知识输入与输出的大系统。面对这一新形势,再采取封闭的态度显然是不明智的,这就给教师工作提出了挑战。教师不仅要面向学生,而且要面向社会,建立以知识传授为媒介,以心理交融为基础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社会也要给予学校一定的配合,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师生关系论文:体育教学中应协调好师生关系论文

师生关系和谐,对体育教学有积极的意义,对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对此,体育教师应有充分的认识,积极创造这种和谐关系。

建立真诚的师生情感。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有良好情绪的人容易让人接近,也有利于倾心交谈,教师只有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以情感人,倾注“母亲”般的爱去关怀他们,真诚相待,学生才会理解教师,信赖教师。全国优秀体育教师裴顺安平时关心和热爱每个学生,从不鄙视那些生理上有缺陷和体育差的学生,经常鼓励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用科学的手段训练他们。他所培养的学生赵学恩获得残疾人奥运会跳高冠军,并保持世界纪录。只有象裴老师那样关心和爱护学生,师生之间才能够建立起信任,师生之间才会有共同的语言,才能在一种感情融洽、团结友爱的气氛中密切合作,形成和谐环境,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现代学生个个生龙活虎,生气勃勃,精力旺盛,他们大都喜欢运动,喜欢上体育课。对于体育明星、体育健将有着强烈的崇拜感,喜欢模仿体育明星的形象,渴望得到体育教师的正确指导。因此,体育教师应特别注意自身的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的素质。体育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时,不能仅拘泥于教材,应适当引进一些鲜活的资料,传递一些新科技信息,增加体育教学的“磁性”以吸引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应不断吸取本学科的新鲜血液,多积累一些资料,以便在教学中不断推出新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一位品德高尚,事业心强,正直公道,平易近人,言行举止文明的教师,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和敬佩,是效仿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统一思想,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淳淳善诱,晓之以理,使学生真心佩服。这样就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交朋友,并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协调师生关系。体育课多数在室外进行,学生与教师接触多。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且还要练,若教师能身体力行,主动参与学生的练习、活动、游戏,无形中就缩短了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尤其是在学生上了几堂的室内理论课后,一旦走进体育课堂,就会象出笼的鸟一样感到无比的兴奋,跃跃欲试。教师若能安排好体育课的活动量和活动密度,掌握好分寸,就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调整,师生的感情得以交流,学生各得其乐,师生关系就更为和谐、融洽。如果学生前一堂是理解性较强的课,那么接下来的体育课就应在准备活动部分适当地安排些游戏活动,轻松一下学生神经。如果学生前一堂课是音乐课或实验课,体育教师就应在接下来的体育课中首先安排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此外,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灵活、合理、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很多体育差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兴趣淡薄,解决他们的认识问题,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体育教师要注重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己,对学生,对教学,对工作都是一举多得的。当然要注意把握正确的思想方向,以免适得其反。

师生关系论文: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

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

编者按:从前“老师”是一种权威的化身,尤其在中小学时代,学生更是唯师命是从;但是随着旧社会规范的解体,老师权威的偶像渐被打破,在社会普遍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之下,传统老师的角色遭受到严厉的挑战。在大学校园事件愈演愈烈的同时,向来平静无波的中小学,亦有风声鹤唳之势,校园师生关系的紧张程度,令人触目惊心,此一现象与问题值得关怀与深思。

是经师也是人师是老师也是朋友

立法委员洪秀柱首先指出:过去,国人对于“老师”这个角色一直非常看重,例如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的说法。这两句话中,将老师看作是父亲或是仅次于双亲的角色,地位崇高而重要。

随着社会的变迁,师生关系有相当大的转变。过去把老师奉为威权化身的观念逐渐解体,在“自由”、“民主”意识普遍抬头之下,学生对老师行为不满,敢公然提出抗争,这无疑是对老师的一记当头棒喝。解决校园问题的根本之道,是从现代师生关系的定位谈起。

洪委员认为,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时,一方面打破了老师威权的偶像,另方面对老师角色的期许,也得随之而调整。过去,一直把教人读书及做人的老师看做是“神”。既是神,便不会犯错。可是老师毕竟也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如果老师做法失当,只要愿意承认错误,仍然可龋今天的学生不再像过去只愿做个听众,不敢表达。因此,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成为现代老师必须接受的新观念。当然,尊重学生并不表示老师得一味顺从学生意见而放弃管教责任。今天学生的特质已是:活泼有余,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抱负水准提高,受挫能力、忍耐力、包容力、勤奋精神均降低。根据一项统计,台湾9--13岁学生的科技、数学能力名列世界前13名,而道德判断力却瞠乎其后,面对此种辅导学生性质的转变,老师的管教更显重要。

管教学生是老师的责任。老师与学生应建立亦师亦友的观念,不妨多关心他们,多用他们的语言与之交谈,尽量使学生愿意与老师亲近。去除他们对老师威权的防线后,学生便很愿意向老师倾吐心底的话。

老师除了改变观念之外,还应接受再教育,做老师的不要以为教书就可以不必读书了,现在孩子接受四面八方资讯管道多,老师亦非唯一的资讯来源,唯有老师不断学习,跟着知识的发展脚步而自我成长,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才能立于不坠之地。

另外,强化老师的辅导观念与技巧亦属迫切。如果教学方式、教材内容能随时更新,适合学生的需求,则教育效果当会更好。

在增进师生互动方面,校方应主动设立一个具公信力、公正、客观的申诉管道,使学生得以表达意见,宣泄不满情绪,或许可以降低师生关系紧张的程度。

归究起来,校园问题的发生,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面皆有责任。根据青辅会出版的青少年白皮书所作的统计,近6年青少年问题的产生,以家庭因素居首,约占40%,社会因素居次,占20%--24%,包括交友不慎或社会环境不良等情形。

再其次是心理因素只占5%--9%,可见家庭教育责任之重大。

社会方面造成的青少年问题颇值得深究的是大众媒体所塑造的暴力现象,常使是非不明、价值观念混淆的青少年不自觉地受到潜移默化。

家庭教育不健全,社会环境不良,光靠学校如何能教育出健康的下一代。教育下一代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出现有问题的学生,也不仅仅是学校的错、家庭、社会都难辞其咎,当然学生本人也该检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个经师,更是个人师。任凭社会变迁,应该还是不能摇撼传统老师的角色。如果未来的校园像一个超级市场,老师是售货员,资料与课本是产品,学生是顾客,买方视需要而定,向卖方买取国文、英文、数学等产品,学成后,银货两讫,互不亏欠。如果校园这样的商品化,非但不具人性,而且悲哀。

师大附中校长苏清守表示:师生冲突一事,古今中外皆然,并不能因为特殊案例,而使老师找到放弃职责的借口。一般而言,老师具有训导、教育、辅导的义务。师生发生冲突,应找到原因,寻求解决之道,决不能放弃自己应尽的职责与义务。

之所以发生校园案例,大半是不明事理的学生、家长碰上不称职的老师造成的。如果有好学生、好象长、好老师,岂能有不正常的校园文化。不要一有问题发生,就拼命揭人隐私。只看到校园的阴暗面,对于那些发挥人性光明面的感人事迹,既不闻问,也不鼓励。要知道老师也需要家长及社会的肯定与鼓励,这样老师才会愈教愈起劲。

就文化观点来看,东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东方文化是仁道的思想,强调人情、伦理;西方文化较为理性,强调科学、民主。近来欧风东渐,许多人想放弃自己的伦理、道德、却又无法尽取西方文化理智之精髓,社会的价值观将随之而混淆。

太过强调西式“速食文化”的结果是:学校、家长都渴求教育的成果,特别是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指标。须知辅导、教学、训导无法速成,要靠长期耕耘,才能见效。

就伦理方面来看,现在的社会是“父不父,子不子”,伦理已趋破产。虽不敢说有家庭问题的孩子,必然产生不良行为,但却可归纳出:有不良行为的孩子,必然源于有问题的家庭。例如夫妻感情失和、分居、意识不同、管教不一致的家庭,孩子缺乏父母之爱,行为必然乖戾,问题便显现于学校。

人口政策也与学生行为有关系。现在“两个正好,一个不少”的时代政策下的宠儿,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由早期的“重量”转变成“重质”;由于子女数少,家长格外宠爱。过分宠爱、溺爱的结果,就宠坏了小孩。其实,小孩犯错,就应该管教、纠正,不应该因为生得少,就把他当宝贝而宠坏了他。

家庭是孩子最早社会化的机构,孩子的行为,最早是向父母学习而来。如果父母亲的管教强调自我管理、自治,孩子也会懂得洁身自爱,自我约束;而如果父母放任小孩的行为,小孩便会目中无人,无法无天。在家里如此,在校亦然。

现代家长得从自身做起,身教更重于言教。

社会化的每一个过程

,的确影响到学生的行为表现,因此,有怎样的社会,也就有怎样的学校;有怎样的文化,也就有怎样的次级文化。我们的社会,尤其媒体及商业活动,处处充满了不良示范,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缺乏是非判断力的学生而言,容易受到蛊惑;而新来文化与原来学得的文化未必相容,导致角色混淆,价值观益加模糊。对于这样的次文化,老师更不能放弃辅导的责任。学校教育讲求五育并重,各校落实此一理念的情况不一,为使学生五育均衡发展,校方应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鼓励每位学生视性向而定,发展自我才能。不论德育、体育、群育、美育都与智育一样重要。只要在任何一项领域里,有杰出的表现,都值得鼓励、如此一来,学生各有其才,各展所长,便能减少校园问题之发生。

增进师生互动,固然是减少师生冲突之道,但是师生间的关系仍是一种上对下的关系,并非平行关系。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具有价值判断的活动,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引导学生改过迁善。不过师生之道,仍有其分际,不能全然打破。

欲解决校园问题,学校应建立一套由资深老师、辅导人员、训导人员所组成的网络,适时共商合宜的解决办法,以求化问题于无形;此外,校外的资源及家长会的功能,也应多加发挥,可使校园冲突降至最低点。

全华国中寇师林孟华的教学心得是:媒体的报道,经常有失公允、客观。只要老师对学生的管教稍加严格,即大加挞伐。相反,对于受学生恶言恶行相待的老师,媒体却不讨论学生的做法有无可议之处,反以双重标准只追究是否老师管理过当,否则怎会招致学生如此对待?她期待具社会责任观的媒体,能够多站在老师的立场也为他们说说话。

林孟华说:“老师兼导师的苦,没人知!老师每天7点半进教室,陪学生早读、整理教室,8点钟开始上第一堂课。到了中午得陪学生午修,自12点40分起至1点10分,下午4点30分放学,又得陪学生搞卫生,一天要忙上9个钟头,已逾越了劳基法每日工时的规定了!”

以1:40的师生比例而言,老师的工作责任真是太重了。国中生是人格最具有可塑性的时期,也最容易情绪激动。每位学生都是一个“风暴”。40位学生轮流来个周期性风暴,那做老师的简直要疲于奔命。

在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下,出现了一群有别干传统思维、行为的“新新人类”。

他们特异的穿着打扮与崇拜明星偶像的心态,转移了他们对课业的注意力。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新新人类对物不珍惜,对人不关怀的冷漠感,使老师教起书来不但难上加难,而且毫无成就感。

为走向教学正常化,学校以常态分配方式编班,不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完全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教材教学生。为使资质平庸的学生都能听懂,老师教得浅显,又使得资优的学生感到不满足。若要满足他们的需求,课讲得太深,则又使资质平庸的学生跟不上进度。常态编班的结果是顾此失彼。

我们当老师的绝对愿意付出爱心、耐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来教。

可是面对社会对老师常有些不平的怨言,实在令人心灰意冷;究竟什么时候大众才能以平常心来看待老师这个角色?我们也是人,同样需要关爱!

台北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杨龙立教授指出:以前和现在一样都有校园问题,只不过过去未加报道,局外人不清楚。其实,古今校园问题不同之处还在于问题的严重程度。目前师生关系的紧张程度的确令人心忧。

校园师生关系的转变,可从师范教育的方式说起。五六十年代,培植师范生的方式为军事化管理。他们逆来顺受,责任心强。当这群师范生毕业踏入校园执教后,对于校长的要求也是唯命是从。即使负担过重,还是二话不说,一肩扛了下来。不过,现在的师范生,要求自主、自律的声浪大为提高,所受教育环境及方式有别于从前。当老师后,对于校长的要求他不照单全收,而是衡外情量己力,老师对上级的关系已有所转变。

尽管老师之于校长的自主性提高,但在对下的权威上也逐渐丧失。从前自校长老师学生顺向发展,现在则是校长、老师都丧失了对学生的权威性。因此,校园不再像过去由上而下那么单纯,每一角色多少都对上有些反作用力,使得冲突时有发生,愈演愈烈。老师逐渐丧失权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主性的提升,另方面也是资讯多元化的结果。现在学生的资讯来源可多了。从小家长就把孩子送进才艺教室、科学教室。长期下来,某些学生在某单项学科的能力可能已超过老师,老师的权威性自然丧失。还有在外补习功课的学生,受补习班老师的影响甚深。传统的教学方法及内容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度、信赖度已大大降低。

再者,学生对知识不看重,也导致师生关系疏离。从前的学生执著于课业,认为以后的发展与所学密切相关;现在的学生则轻视课业。认为书念得好不一定有成就,而且在他们所崇拜的偶像之中,有很多不见得书读得好,因此更增加了他们不必靠读书求成功的信念。

在如何减少冲突方面,杨龙立指出:老师的观念得改变。必须认清“学生不像从前一样会言听计从”的事实。在向学生传达命令之前,请先以他的立场想想:“真的是对他好吗?”其次,以前直来直往的教学方式亦得调整。现在的教学,不要以为有传播,必会有效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说服技巧,巧妙地使学生经由认知而改变其态度,进一步改变其行为。这些说服的技巧与理论,可以经由老师再教育而得,所以老师也不能停止学习。

在学生方面,如果对老师某些做法感到不满时,可以先向老师反映,如果确有其事,他却不虚心接受,反而有些失态,学生不要立即与老师正面冲突,退让一步后,再适时向训导人员报告,在理字上站得住脚,在事件上学生已拥有较多的优势。有一位体育老师处罚女学生事件,曾被公诸报端。固然老师处置过当,但追究事件发生的原因,女学生也难辞其咎,因为在事发之际,她并未退让,也恶言恶行以待。所以在整个事件上,她虽是受害者,却不全然是个赢家。

要重建校园伦理,师生双方必须定出合情合理的规范,双方在游戏规则的制约下互动,只要彼此不逾矩,师生冲突的事件,即能化弭于无形。

重建校园伦理,不单是学校的责任,追本溯源得从家庭做起。在家庭中,家长对于小孩不能大放松,也不能大严苛。要让他们养成自津的习惯,看似自由,其实又有规范,这样的管教技巧,父母有必要学会。

学校则要主动教导学生如何判断是非,并循正常管道反映自己的意见。至于那些不配当老师的人,主管机关及学校应该把他清除出去,以保持校园的安定与健康。

天真可爱,在他们的眼中老师是个神;师生之间除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外,国小学童与老师更有“亦亲”的关系。平常,老师像是孩童们的家长一般,无微不至地守护着他们。

对于近来时有所闻的校园事件,毛颖芝的看法是,个案不足以推断所有的校园皆如此,就像父母虐待孩子的事情也频频发生,但是否就可推断天下父母都会虐待孩子呢?事实上,大部分老师仍是敬业乐群,认真负责的。只是新闻报道多持“好事不出门,坏

事传千里”的原则,致使外界对优良教师的事迹一无所知!随着都市化的发展,校园的班级数目增多,学生人数增长快速。因此,学生呈现一种“匿名性”的倾向。心想除了班主任、授课老师外,大部分老师及训练人员都喊不出他的名字。任何不适当的行为,反正也不容易引起老师的注意。于是校规形同虚设,管教学生益加困难。

教小孩并不困难,得降低自己的心理年龄与小孩谈话。大人们不能用自己经验内的事物和他们谈,这样便无法交流,另一方面,爱心、耐心仍是教育孩童的不二法门。该童的智慧是逐渐增长的,并非一蹴可就。大人千万不可过于急躁。

事缓则圆,等他的年龄到了,开了窍了,自然能达到我们的要求。

教导小孩时,遇事如何能疏通自己的情绪也颇为重要。在学得这些方法后,便能在不伤害人的情况下宣泄情绪,也能减少与人发生冲突的机会。

专业作家温小平指出:父母亲的价值观有别子小孩,对于一些牵涉孩童事物的问题,常会以主观想法做价值判断。就拿交友这件事来说,父母亲多半会要求小孩与好孩子一起,不要与坏孩子做朋友。但什么是好孩子,什么又是坏孩子?

一般而言,父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成绩好,最好还是模范生。基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他们便希望小孩与这类自己认为是“好孩子”的人做朋友。不过换个角度来说,小孩则不认为成绩好、有钱有地位家庭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因此做父母亲的也得设身处地用小孩的想法来看事情,不要只重成绩,不重操守。

如何增进师生互动,家长也有责任。例如联络簿扮演师生沟通桥梁的重要角色,许多家长往往只是签名了事,从不利用它与老师作进一步沟通;甚至有的让小孩自己拿了图章盖,从不过问小孩学校的事。而家长会,顾名思义应该是由父母亲共同参与的盛会。教育不单是妇女的责任,男女共同参与,可以帮助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另外,家长应该安排固定时间与小孩聊天,主动谈他的学校、他的老师、同学,不要以为把他放到才艺班就是对小孩好,父母亲若能经常和小孩谈心,可以掌握到小孩成长的脉动及分享他成长的喜悦,不会和他成长的经验脱节。等到小孩长大,才赫然发现他怎么改变那么多,甚至变得有点陌生了。

小孩也有双重性格的特征,如果为人父母不主动了解小孩在家与在校的行为,将只能了解在家里的表现。有些小孩在家懒散,可是在学校却热心公益。做父母的如果不主动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也不与他谈心,便以为小孩不乖,经常给予苛责,小孩的心里将难以平衡。原来父母对他的行为只有批评,得不到赞美,因此在家不愿做家事,说不定连带影响他在学校服务的意愿。

小孩非常希望他人的认同及肯定,父母亲或老师如果经常只给他批评,而不给他赞美,小孩的情绪便大受影响。根据许多学生的反映,毕业后还会怀念的老师,通常都是能够以他们的心态和学生相处的老师,可见了解小孩的需求非常重要。

小孩最天真无邪,内心世界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幻想,可以通过演讲、作文、绘画、周记等多种渠道表达出来。学校愿主动为学生设计一些比赛活动、观摩活动,让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以尽情发挥,借以培养出孩童的自信心。

目前各校的辅导人员极为缺乏,每15班才配备一位辅导人员。如果能在现有导师制度之外,每班再加一位辅导老师专门管理学生的生活,由于没有分数压力,师生关系或许更为融洽。

大众传播媒体具有议题设定的效果,荧屏或语言所塑造出来的形象经常构成青少年的价值观。在媒体一片崇尚金钱主义、崇拜偶像声浪的影响下,青少年的次文化也以此为优秀。倘若媒体能因拥有如此巨大影响力而激浊扬清,隐恶扬善,则功利主义的青少年次文化便可改变,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双管齐下,教育才能产生效用。

教育部训育委员会第三组主任郑崇趁表示:校园出现问题,事实上必须由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共同负责。因为学校无法独立于社会之外自成一个体系,家庭则是构成社会的最基础单元,与学校具有密切的联结关系。

据研究,青少年犯罪率与成长率均较成人为低,显示青少年问题不如成人问题严重,更何况青少年的犯罪倾向,也多半是向成人学习而来,因此把青少年问题一味归给学校颇不公平。

为改善校园问题,教育部已制定辅导工作7年计划,自1991年7月开始实施,至1997年6月截止,活动重点分短期、长期两大项。就短期而言,系针对中小学老师开办辅导进修课程。课程分三种:(一)基础辅导知能的研习,提供辅导课程的训练,使具有初步辅导观念、辅导态度;(二)在师范学院开设辅导学分班,鼓励更多老师修辅导学分;(三)举办主题辅导工作坊研习会,把一些老师们耳熟能详的辅导理论,借由工作坊研习,实地应用出来。

就长期而言,有三项努力重点:

一、建立辅导网络。解决青少年问题,光靠老师力量并不够,若能结合学校辅导人员、社区服务社会工作人员、综合医院心理治疗人员、心理卫生单位心理卫生人员、热心辅导的社会义工组成一个网络,利用电话语音系统或服务手册分发的方式,提供各级学校、学生利用。

二、加强办理生涯辅导。学校辅导学生的层面包括心理、学习、生活、生涯四个层面。前三项属补救性工作,只有生涯辅导是预防性的工作。由于教育本意在于“预防甚于治疗”,生涯辅导遂成为辅导工作的主流。

三、规划“璞玉”、“朝阳”、“春晖”、“携手”四项专案措施。辅导学生少年及有吸食安非他命、自杀倾向、对学校适应困难情形的学生,使其充分就学、就业。

另外,教育部本身也设立咨询顾问小组,提供咨询及支援服务,且针对有自杀倾向、自我伤害及性暴力、性侵犯等情事,预设自我伤害危机处理小组及两性教育咨询小组,以防止这类问题的越来越严重,并进一步防患于未然。郑崇趁相信:辅导计划再加上发展改进国民中学技艺

教育计划,将能使校园问题获致改善。

师生关系论文:浅议对新课程实践中师生关系越位与缺位的思索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越位 缺位

论文摘要: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自我管理的主人。”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重塑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文章结合教学案例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在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实践中重塑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方式与途径。

一、案例简介: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一子目:“开眼看世界”

教学程序:①分析开眼看世界的原因。教师用谈话法,让学生了解向西方学习的背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鸦片战争前的历史资料,对比分析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封建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②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教师用课件、音(视)频及生动的语言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林则徐:禁烟运动的领导者(播放虎门销烟片断);研究西方的先行者及《四洲志》、《各国律例》;“师夷长技”的第一人,仿制坚船利炮等实例;并介绍魏源及《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将该书主要内容以“史料”形式呈现给学生)。然后,向学生提问: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什么?(“长技”、军事技术);林则徐、魏源提倡学习西方的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③开眼看世界的影响。讲解此子目时,以问题形式出现,由学生看书归纳。(答案在本目最后一段即有,学生稍加看书即可归纳)

二、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教师用多种教学手段呈现教学内容,有文字“史料”、有课件、有音频、视频资料,教学方式多样,既有教师优美的语言、动情的叙述,也让学生阅读,回答老师的提问。教师力图以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用谈话法分析东西方的差距,烘托落后挨打的史实,以分析师夷的“必要性”,还以《虎门销烟》的视频资料调动学生兴趣。应该说,教师这节课课前准备充分,课堂呈现方式多样,语言丰富多彩,教材研究透彻,注意归纳历史事件的本质区别与影响,也尽力以问题方式调动学生思考,力图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本课学习中来。但我们若细细对照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要求及教学的本质含义,不难发现此教学案例中存在教师越位与学生应有地位的缺失现象,具体表现如下:

1.从师生关系上看,教师以教育的主人、指挥者自居,学生是教育的奴隶、服从者,教师仍然把自己当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指导者(且仅此而已)。此案例中,突出表现为:教师担心学生对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不太熟悉或已忘记,依然将“开眼看世界”的内外背景详加介绍,全然不顾历史必修1中学生已学习过《鸦片战争》一课,初中还初步涉及过世界近代史的有关内容,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回忆起相关背景,教师其实只要略加提醒即可。但事实恰恰相反,教师不敢放手于学生,而是详加解释、归纳、分析,并将内外背景的内容分要点制成电子板书,要求学生详细记录相关内容。当然,在教师的归纳中,学生也能按照教师的提示一起回答,似乎学生普遍参与了,但他们没有选择权,没有发展的自由,设问与答案都是规定好的,只是照着程序做而已。简单地说,就是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教师让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学程序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与答案都是教师“包办”和“垄断”着的,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间显然没有平等的思考、设问与答辩权。

2.从教学关系上看,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是单向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单边活动,“教”代替“学”。在此案例中,教师极力用丰富的资料、优美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尽可能地将自己知道的历史史实呈现给学生,力图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一个活生生的爱国忧民、善于学习的民族英雄的形象。我们应该承认,本课教学中,教师充满激情,有较强的表演力,但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现成的资料、史实及历史性的结论,学生未能“学”到如何查找资料,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资料,没有在史料阅读、分析、欣赏中获得体验,学会思考,也未就诸如“为什么林则徐会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等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同时也未给教师以启发,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所获,进而促使教学相长。

3.从课堂教学方式上看,此案例中,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手段及方法,尽可能地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有谈话法,对国际国内背景的提问与思考,也有语言的渲染与精彩的表述。在教学中,教师也能用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师夷长技”的特点、内容、目的,使学生知道此时中国的先进人士学习西方仅限于“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学习的目的是“制夷”,从而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但在这种呈现方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一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录就采用五种方式呈现,时间和空间都被教师严格地安排占用,学生自主发展的思维时间和自我发展空间缺失,学生被教师“推着走”。这种教学方式中的师生关系必然会出现两种结果,教师抱怨:备课太累,学生学习欠主动。此外,学生还会认为,历史学习就是听听、写写、抄抄、讲讲,教师让干啥就干啥,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养成思维惰性,学生的地位逐渐钝化,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从教材应用与教学的内容上看,教师虽然给学生丰富的资料、多彩的内容,做到了形声兼备,但未能对这些资料加以有效地“研究”与“整合”。比如,《虎门销烟》和《海国图志》等相关资料,学生完全可以从各个渠道搜集与阅览,而教师课前对这些资料的收集及课堂的展示,只是承担了“搬运工”与“传输带”的角色,学生则成为了“容器”与“存储器”。

5.从历史教学三维目标上看,教师往往把自己看成是传经布道的上帝,想方设法地将一些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尽可能地展现给学生,如林则徐的爱国精神,魏源的“开放”思想,还有诸如反抗侵略的仁人志士,如陈化成、关天培、邓世昌等。教师力图以他们的形象教化学生,使之形成爱国的坚定意志,树立为祖国强大而学习的远大志向,力图完成历史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思想教育目标。的确,历史教育的“三维目标”无论如何罗列,最终都得归于一个取向——服务于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人生价值的升华。历史教育的思想教育很重要,但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个性的高中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人生观与是非观,因而在思想教育的渗透中,教师应该探讨如何讲究春风化雨般的渗透,还思想教育的本性于“大象无形”,与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碰撞出感应的火花,使之在历史学习中完成自我升华与感悟。

三、案例思索

从上面所述的教学案例中可知,新课标已试行了一段时间,教师也已认识到新课改下的师生关系应是和谐、平等、互动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参与,“参与”即“学习”。但在实践中,往往较多地出现教师角色的越位,教师力图使学生动起来,却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仅置身“在环境中”,而且“与环境共舞”呢?笔者就此谈几点体会。

1.加强反思,改变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漏斗,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被动的容器,是课堂的服从者。历史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是历史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具有绝对的权威,教师的讲授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唯一来源。但在新课程背景下,随着信息渠道的拓展、现代媒体的应用,以及学科知识的整合,一节历史课所涉及的知识可能还涉及到地理、经济、艺术、物理、化学、环境保护等其它学科的知识,历史教师现有的知识显然没有了优势,这就需要师生合作完成教学过程。例如,必修一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讲授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可以从其有利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气候、便利的交通、“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及民主传统等方面分析形成原因。学生可以从多种途径汲取知识,由单一、被动接受教师讲授而变为多元、主动获取知识。历史教师的权威角色受到了严峻挑战,只有不断学习正确评价自己,学会向学生学习,才会被学生接受。正如一位教师所言:“过去我走进教师行业,对于教什么,不说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起码也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但现在对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心里没底,这充分说明,新课改下教师应正确地认识自己,不仅是“教”的主体,也是“学”的主体。教师应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学生与教师都是学习者,以平等的姿态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这样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不再是简单记忆、理解、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变成师生共同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体现着真正的“教学相长”。

2.走进学生,构建平等的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长期以来,历史课每周2~3课时,每个教师都教授4个以上班级,历史教师课时少,接触学生的机会少,所教学生数量多,因而师生间的沟通欠缺,甚至于教师对所教学生都难以准确认识,就更谈不上沟通、交流与了解了,因而出现师生情感阻隔现象。加之教师压力大,教学任务重,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加调查,甚至于采用讽刺和歧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性、创造性学习的发挥。为此,教师要充分用好一切时机与学生交流,走进学生心田,与学生交朋友,为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新观念并落实到行动中,充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更多地鼓励、信任学生。如上述案例中,教师若能放手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一些有关林则徐的资料,相信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把握“师夷长技”的内涵,则学生对“开眼看世界”的影响所归纳的结论就不会仅限于对书本几句话的复述。

3.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思维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这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而这并非是轻而易举的。每一届高一历史课,刚开始布置预习要求时,学生的质疑比较少,质量比较低,绝大多数同学都习惯问“什么是……;为什么不……”等教材中没有交代清楚的问题,而一些同学则根本提不出问题。教师因此由自己包办代替,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被剥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对学生学情的正确分析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一切问题,要有耐心回答或与学生一起探讨;对于学生问题中的独特之处,应予以肯定和表扬,以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对于俄国十月革命是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有学生提出,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的问题,此问题虽然有些偏激,但若能引导学生结合东欧、苏联体制弊端和苏联剧变的原因,通过查阅资料,他们也一定会有所收获的。当然,如果引导学生去阅读《共产党宣言》中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对比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进而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足,并对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作进一步探讨,学生就一定会乐在其中。当然,对于问不出问题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像面批书面作业那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引导,力争将学习主动权交给每一个学生。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要求。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习——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学生的探究欲望、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将成为未来人才的重要素质。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从教育理念、知识构成、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等方面对历史教师角色观念和角色行为提出了尖锐挑战。

师生关系论文:营建民主与科学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反映,良好的、协调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早已对师生关系有过精辟的论述和成功的实践。春秋时,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从而引起学生的无限敬仰与尊重。战国时,荀子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为喻,鼓励学生后来居上,超过老师。唐朝韩愈在《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正确阐明了师生切磋,教学相长的道理和能者为师的原则。这些都反映我国古代师生关系中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这些营建民主与科学的师生关系的教育遗产,的确值得我们去借鉴、继承和发展光大。

高二(2)班,是一九九九年所组建的一个文科班,全班六十七人。我这个班主任一年前走马上任。在我的班级管理中,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着重于建立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为特点的健康的师生关系。

(一) 尊师爱生

尊师爱生就是学生应当尊重老师,老师应当热爱学生,这是我们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也是建立良好、协调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实践证明,尊师常是爱生的结果,爱生是尊师的前提。通过数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深深认识到,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热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才能对教育工作高度负责,才能深入了解学生,全面关怀学生,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如果教师不爱学生,就会失去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就难以在教育实践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机会,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和知心朋友,全身心地关爱学生,从而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

文科班在刚组建时,大多学生在心理都有一种自卑感,认为在别人眼里,他们是因为理科成绩不够理想才“改换门庭”。这种心态的存在是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极为不利的,所以要尽早将其消除,鼓舞其士气,树立其信心。

我在开学后的第一次班会上,使用了一个“激将法”,说了几句“刺激”的话:“同学们,首先我欢迎大家加入到高二文科班这个集体里来,做为班主任,我将率领大家浴血奋战两年,胜利杀进大学校园。”(听到此话,同学们都面露喜色,突然话锋一转)“但你们知不知道,别人是怎么评价文科班学生的?他们说文科班的学生是成绩不好的才去学文科,是所谓差生的集合。”(听到这里,学生们或埋头不语,或很不服气。刺激见效后,就要树立自信心了)“这是偏见,但面对偏见光用语言去回击未免太无力,我们要用行动去证明,我们是一群有实力的学生,我们大学校园里见!”(然后用历届文科生中的出类拔萃者的事实来说理,鼓舞士气,达到效果)

除了“心理战术”外,教师还需要将爱心融于点滴小事中,高二(2)班有个特点,借读生人数相当多,全班六十七人中,在籍生39人,借读生28人,借读生占全班人数的42%。借读生由于进校分低,往往自觉得低人一等,害怕老师会另眼相看,有同学说在籍生是“亲生的”,而自己是“抱养的”。一旦他们长期得不到重视与关心,加上成绩不理想,很容易演变成“破罐子破摔”心态。这对整个班集体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作为班主任老师,不能厚此薄彼,应一视同仁。

首先班主任老师有意识地在班级管理中淡化“有籍”与“无籍”,强调我们是六十七人组成的大家庭。其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奖惩”分明,一视同仁。第三,更多地留意借读生中成绩不够理想者的动向,防微杜渐。

我曾经笑谈,班上学生较多,如果每天找一个学生谈话,全班同学要两个多月才能轮到一次。因此一方面鼓励学生主动与班主任交流,另一方面坚持“一天一谈”(每天抽二十分钟时间找一名同学谈话。)这种谈话是平等的交流,班主任以朋友,师长的身份,以帮助学生困难的角度来谈话,效果不错。学生谈完后觉得老师正在关心我,关注我,从而信心大增,积极性增强。此举比多补几节课,多训几次话要成功得多。

例如班上一名女生,一直在学习上漫不经心,对班级活动不闻不问,在“一日一谈”中她说出了心里话:她初中就读于省重点中学,成绩相当好,作为保送生(优录二十分)推荐进入该校高中;但中考中“马失前蹄”成绩大幅下降,以至保送生最低线都未达到,于是心灰意冷,觉得无颜见人高一时便到郊县借读,在哪里未能很快适应,学习更是觉得无回天之力了。不得已高二回来借读,对自己也没有多大信心了。我听完后与她长谈了一个多小时,讲到了人生道路上对待挫折的态度;讲到了如何走出心理阴影区;讲到了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讲到了她父母为她付出的努力和辛苦。她听着流下了眼泪。这一谈对她触动很大,好像变了一个人,学习上开始用功了,个性也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老师和同学们赞许的眼光中她又成为一名自信活泼的女孩。

通过“一日一谈”,作为班主任的我也尝到很多甜头,总结出了一点规律:考前找那些学习成绩起伏较大同学谈,提醒他们早作准备,精心备考,增强自信。考后找有进步的同学谈,及时肯定他们,使之一鼓作气。更要找退步的同学谈,及时分析失误,亡羊补牢,防止气馁。

同学们和我的关系都不错,朋友式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亲其师才信其道”这句古话我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二) 民主平等

教师的教育应建立在民主、平等、友善的基础上,以说理疏导,循循善诱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业的进步和思想品德的提高,教师决不能以为学生是孩子而以“大人”、“长者”自居,动辄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压的方法来对待学生,从而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立。

作为教师,不体罚、不训斥学生是平等、民主的最基本原则,实质上,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还应是教师善于虚心向学生学习,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在发生问题时,师生之间要善于民主讨论,服从真理,倡导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风尚。所以我常对学生讲布鲁诺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有产生班干、团干这一关键步骤,他们是班级领导优秀。任命班干部,则简单易行,但专制色彩浓些,选举班干部,看似麻烦,但他们代表了学生的要求和利益,使“民主”得以体现。

选举过程大致如下:首先班主任在全班作动员,强调班干部要有为大家服务的意识,要成为班级中的模范。然后由竞选者就竞选职位,自我评价,施政纲领等进行演讲。之后,由全班同学及班主任老师投票表决,产生班委会成员(3名)团支部成员(3名),当场宣布结果。接下来一周时间,由班委会成员、团支部成员“组阁”,任命宣委、文艺委员、生活委员、组织委员等职务人选。再交全班同学审议通过后,临时班集体优秀力量产生,试用期半年。半年后经民主评议,作适当调整后正式任命。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

这样民主选举产生的班干部、团干代表了全体同学的意志,他们今后的工作也必然会得到全班同学的支持。

(三)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包含三种含义:

(1) 教可以促进学,即“教然而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 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教师虽以教人为主,学生以学习为主,但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学习,能者为师。

(3) 学生可以超过老师。学生不应“书云亦云”,“师云亦云”,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鼓励质疑。追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在上任三个月后组织了一次恳谈会,请同学们给我提意见,意见收集起来真不少,有听颇为尖锐,大至工作方式上希望我在考试后分析成绩时不要因恨铁不成钢而影响学生心态。小至个人小节上希望我改掉曾随地吐痰的不良行为。虽然我听得有些面红耳赤,但我知道,只有主动听取,学生的批评和建议,教师才可能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恳谈会成为我班主任工作中的常规活动,二到三个月便开展一次。

在学生身上的确学到了许多东西。他们教我如何上网,他们交给我读韩寒的文章。他们告诉我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在学生的帮助下,我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班会:网上班会——用网上聊天这种学生喜爱的形式来讨论问题。《中国足球为何梦难圆网上班会》因创意新颖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会教案。

总结我的班级管理,谈不上什么经验,但实践证明:营建健康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工作取得成效前提和关键,而民主与科学这两面以来的大旗是我们应高高举起的。

师生关系论文: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师生关系的新认识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教学过程能否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运行的前提和保证。”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在传统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否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被动载体。这样的师生关系和学生观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更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

所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身体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随处可见对这种师生关系既新的学生观的要求的体现。

如《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的“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就明确的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质、体、美的和谐发展。第(二)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也非常清楚地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还有很多具体阐述,就不一一例举了。)

试问如果教育教学活动不是在构建了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进行又如何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达到和谐发展,又如何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呢?所以说构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我们在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既教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根本。

教师不信任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做主,事无巨细包办代替,这在以往的教学现实中是很常见的事,这些都是阻碍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的主要因素。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构建起新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应从思想上改变过时的观念和专制的作风。并且要从思想上肯定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教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以上都应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处处落实。

最根本的还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人,是发展的人。

学生不是一张没有思想的白纸,也不是一只空空如也的盛水的容器,更不是复印机和传声器。他是人,是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教师应用积极的、乐观的眼观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多关注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内在需要和倾向,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造就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好心做坏事”的例子。例如在教室门锁了的情况下一个学生为了帮助同学拿丢在教室里的文具翻窗而入。我们的教师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该如何处理呢?我相信绝大部分老师首先会肯定孩子助人为乐的精神,然后再把翻窗的危险性告诉他,再告诉他今后遇到这样的事该如何处理,我也相信这个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会更乐于助人,而且处理事情起来也会成熟很多。我们再试想一下,如果教师采取相反的态度,忽视学生助人为乐这一美好动机,而一味指责他违反校规爬窗户这一行为,那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可想而知。

(二)“我相信你会做得更好”

这是我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相信也是每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这说明每个教师都相信学生的确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在教育实践中,有不少探索,正是基于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学习成功的潜能的信念,取得了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良好效果。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教育家去到一个班做实验,随意从中抽出一部分学生进行谈话,告诉这些学生他们是教育家从同学中选出来的最聪明的孩子。一段时间后再来校发现这些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正是教育家点亮了这些学生心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信念之灯,使他们发挥出了潜能。

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教师不断的期待和鼓励中获得点点滴滴的成功与进步的。

(三)“多一份爱心,多一分宽容”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学生正在成长的特点,而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对学生求全责备。这是和发展观点想对立的。其实,作为发展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则是不符合实际的。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如果身为人师者爱斤斤计较,喜欢小题大做,你的学生又怎么会是一个宽容的人呢?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失败的例子。

在我的学生中有一位班干部,各方面素质都不错,我对他的期望也非常高,一直把他做其他学生的榜样。一次音乐课后,任课教师告诉我这堂课纪律非常不好,还指出几个人的名字,其中就有这位班干部。听了之后当时我就气过了头,急匆匆走进教室,大声的责问全体学生是怎么回事,并当众训斥了这个班干部。事后我对自己发那么大的脾气很懊悔,但没想到的是我的小题大做给这个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来话就不多的他言语更少了,轮到他值日的时候,登记本上总记了一大串名字。刚开始我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到后来在意见箱中看到学生给他提的意见,说他动不动就记人名字,我才知道他的心因为我的那一次过激的行为变得有狭隘倾向了。

虽然后来我通过多种渠道帮助这个学生纠正了过来,也让每一个学生和我一起懂得了宽容对每个人的重要,但这件事留给我的教训的确是非常深刻的。

综上所述,要构建一个新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的思想认识和态度。

新的课程改革才刚刚开始,就让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表者从今天开始,以新的定位,新的观念来善待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构建一个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师生关系论文:论新形势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法律调整

【论文关键词】高校师生;和谐;民事法律关系;法律分析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民主法治的不断发展,借助道德维系的高校传统师生关系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需要,并且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日益暴露出不和谐的因素。文章认为教师与学生只有按照相关法律,规范自身行为,才能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设计,其总的要求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大的背景下,高校不仅本身应是和谐的,且应该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其特有的作用。而高校和谐最优秀就体现在教育的主体——师生关系和谐,它也是高校众多关系的基础和优秀。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转变,转型期的价值观多元化使当前师生双方都陷入了惘然、焦虑、尴尬的境地,师生关系领域同样面临“失范”的境地。因为,以传统的“尊敬师长”“师徒如父子”为主要内容的调整准则显然与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总要求的和谐社会不相符合,于是在现代法治发展中已经趋于崩溃,而新的师生关系还没有成型。

一、高校师生法律关系的特殊性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师生关系必然由传统的道德维系向法律调整为主转换。但是高校师生法律关系极为复杂,有人提出存在合同关系、消费关系、行政管理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等。尤其是消费关系观念极大地影响到高校师生关系的建立。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交费上大学,所以非常容易导致这样一种观念的产生。即学生出钱消费,学校或老师提供服务的类似普通的消费关系。既然如此,学生作为消费者就有权选老师、选课程、有权不来上课、有权要求学校提供工作机会,否则就可以因为服务质量问题提起诉讼。这种观念在有些老师中也是存在的,如老师常说:学生交了钱,他不来上课是他的权利,我怎么管呢!

我认为,这种把师生关系看成是消费关系是说不通的,也会极大损害到正常师生关系的建立。高校师生法律关系的性质还有待大家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但是我们可以从总体上看分析出师生法律关系是极为特殊的。

所以在分析高校师生法律关系时,必须明确这种法律关系主体双重身分的特殊性。

因此,为了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必须理顺师生的管理教育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

二、相互尊重,维护师生民事法律关系的和谐

民事法律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一个显著区别是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地位是平等的,意志上是自由的。现代高校师生关系的转变首先要求在思想上应转变观念。我国先前传统的师生关系理念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种传统的观念呈现出一种非理性和非科学的色彩,容易导致师生均有“师重生轻”的意识,学校和教师漠视和剥夺学生权利、贬损学生人格,而学生自甘歧视,不敢抗争;强调高校师生民事法律关系的和谐,关键是要在法律原则的统领下,建立和维护师生关系的一种权利义务相互一致的平等关系,双方的人格独立、定位明确。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对方人格;学生也必须正当行使自身权利,尊师重教,同时要摒弃弱者观念,强化主体意识,敢于抗争违法行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所以在我国法治化进程中,新型的师生法律关系应该具有平等的法律色彩。

三、管理教育法律关系要坚持“依法”原则,促进师生和谐

在我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德观念,使得师生关系极为不平等。教师高高在上,对学生随意指使,对学生权利随意践踏。学生及家长从自身利益考虑,不敢得罪教师,使得这种违法现象在我国教育领域长期存在。勿庸置疑,师生关系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一面,且就是这种管理或教育法律关系往往成为打破师生和谐关系的罪魁祸首。因此我们必须对师生的管理关系进行重新的分析。

(一)学校或教师管理权利来自法律法规的授权

高校师生的管理法律关系类似与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主要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公权力进行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主体双方处于一种不平等地位。我们知道,高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不具有行政管理权,但是高校为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维护正常的和谐关系,的确具有对学生管理的需要。所以为了便于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明确将行政机关的部分教育行政管理职权授权给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如根据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对违法、违纪学生可以进行纪律处分,其中最严重的可以开除学生学籍,这种开除学籍的行为就是取消了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实为行政处罚的行为;另外高校还有授予学位的权利。

(二)法律法规赋予学校或教师依法管理的权利必须依法行使

法律法规授权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权利,目的是为了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所以一切管理,或者说对学生权利的剥夺和限制都必须建立在维护学生利益的正当目的上。这点是建立和维护高校师生和谐关系的优秀。所以授权本身并不会必然导致学生权利侵害。如高校对学生退学的处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27条规定:“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的应予退学。”第10条规定:“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或其它不符合注册条件的不予注册,家庭困难的可申请贷款或其他资助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那么对没有按时交费的学生该不该退学呢?高校也应该遵循行政法的比例原则,否则就有可能引发学校的不稳定因素。如在2005年9月以前高校对大学生同居或结婚行为采取的劝其退学或开除处理明显违反了我国《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即使要对学生不当行为处理,也应该遵循法定的程序,保障学生正当的权利,这样才能维护师生关系的和谐,促进学校的和谐。

(三)完善学生权利救济途径

在学校管理学生过程中,学校作为强势的一方必须依法行使法律法规授予的管理权利,同时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完善的权利救济机制。“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由于学校和学生利益的相对独立性,出现利益不一致是难免的。而学生的权益往往成为最后的牺牲品,造成学校和师生关系的不稳定。因此必须加强高校学生维权机制的建立。

对学校侵犯学生财产权、人身权以及知识产权的,学生可以直接到法院起诉,学校不能进行任何的干涉。关于这方面大家意见是一致的。关键是对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对学生教育权等相关权利的侵害,学生只有通过向学校申诉部门申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而根据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申诉委员会的成立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学生申诉范围还不是很明确;学生申诉机构组成人员不尽合理,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学生申诉处理的运行程序不够明确。同时还缺乏基本的回避等法律程序的规定。因此学生权利受到侵害难以得到救济,影响了师生法律关系的正常发展。

总之,在我国师生关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不和谐到比较和谐再到非常和谐的过程,体现了从道德约束为主向以法律规范为主是个必然的趋势,这是与法律调整的性质以及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国家相符合的。

师生关系论文:关于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师生关系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要求双向交互、互惠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和促进学习,使教学成为师生平等交流、共同体验与创造的过程,发掘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论文关键词]师生关系 学习的主人 学习的引导者 学习共同体

传统的教育价值观以及课程与教学的背离导致教师的工具性,教师要利用特定的权威(教师的年龄、知识、阅历优势及社会和学校赋予的特殊地位决定的)来控制学生。雅斯贝尔斯指出,控制是针对自然与人而言的,其方法是主客体在完全疏离的情况下,将我(主体)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身上,使一些人强行压制另一些人。控制固守着人与人心灵无交流的隔绝状态的距离,并以被控制者个性泯灭为代价。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形成了权威性的师生关系,诚如《学会生存》中的描述:“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是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和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表演者”或“主角”,他们拥有课堂的话语权,教学过程更多的是教师的“独自”灌输知识而非师生的“对话”,教学变成“专制”。学生是知识的储存器或寄存者而非思考者、体验者,主体性体验的缺失使学生疏离了真实的体验。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必然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造成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异化”。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观念。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场所。那么,什么样的课堂师生关系才符合新课程理念呢?

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实质性的变革。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天赋有各种各样的因素,最重要的任务是发现自己的最佳天赋,并使它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的天赋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把“好…‘乐”这些情意因素看作高于“知”这一智力因素。两千多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人的学习活动过程如果是一个操作系统,那么情意活动(兴趣)就是一个激发、调节、维修保养系统。没有激发或调节不当或缺乏维修保养,操作系统都容易发生障碍。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机制。

长久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在课堂上过于繁琐地分析,自始至终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较少得到关注。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师要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由不能到能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讨论交流时间和实践训练时间;在课堂上遇到难度较深的问题时,让学生去探究解决;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在过程中领悟和体验,在学法中提高和发展。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去接受知识。

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以期促进学生的发展。“桶论”强调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使人想到“灌输”的形象。似乎教师的作用就是要给学生“灌”知识,而且这种灌采取的是从上往下倒的姿势,教师的桶和学生的碗里装的都是水,教师倒给学生的知识没有经过学生本人的处理。“桶论”反映的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学生被当成被动的容器,被教师注入知识,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原样倒出来。其实学生就是一眼泉,而教师就是引导发掘泉水的人,使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如何迈出这重要的一步呢?

反思以往的课堂教学,主要弊病之一就在于教师灌输的太多,将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碎尸万段”的分析,术语、概念灌得多,感悟、体验被忽视。事实上,老师灌过不等于学生学会,学生学会不等于学生会学,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达到“学生会学”的境界。教师要尽量改变“讲学者”的角色,尽量做到“四不讲”:其一,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其二,学生已懂的不讲;其三,学生能讲的不讲;其四,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授什么呢?第一,不是照搬教参,而是有自己研究的心得体会、感悟发现。第二,能为学生开启心窗,要能讲得学生感兴趣,讲得学生记得住,讲得学生开眼界。第三,必须是传授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所谓“程序性的知识”,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运用,换言之,就是教他以规律、方法,授之以“渔”。

总之,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从“繁琐分析”走向“导学、导悟”,教师要从过去不停地讲解分析逐步走向引导学生自学、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体验与创作的过程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四种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以讲授为主的单向交流方式。教师施教,学生受教。以对话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以讨论为主的多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课堂上表现为小组讨论,大组交流。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一般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讨论、研究。

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渠道(过程),因此后两种交流方式优于前两种方式,尤其是第四种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这种交流方式的好处在于:第一,把学生个体的自我思考、学生间地横向交流与师生间地纵向交流及时地加以沟通与联系,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纵横交错的信息交流网络。第二,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第三,能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现代教学论也认为教学的实质是师生的交往,教学过程不是单一的、线性的、由上而下的传递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克林伯格(Klingberg,L)强调,教学要求形成人的“交互主体性学习能力”及其他一切素质。美国学者波依尔(Boyer,E.L)认为,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学生“交互主体性学习能力”的获得及“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依赖于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根据后现代课程观,传统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将变得更加开放。这种秩序的形成将使师生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有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的学生,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师生关系是对话交往的关系,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是互惠式的,而不仅仅是单向的;是一种平等的、和谐的、互动的共同发展的关系。教师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必须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中心,也不是“辅助者”,而是与学生一道的共同参与者。教师一改传统的“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的角色,转而以与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的角色参与课堂讨论,师生成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与“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都是一种挑战,教师应该勇于转变教育观念,多给学生们一些空间、一些机遇、些权利,努力营造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论文: 浅谈体育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论文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 学生 课堂效率

[论文摘要]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新课标下的关键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提高体育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对建立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改善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及良好途径、调整师生关系的有效方法及提升师生关系的催化剂五个方面的阐述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调整教学语言及师生位置、改变教学形式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建立良好师生角色关系的必要条件

随着体育课程的改革,教育观念在逐步转变,同时体育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新的角度将师生关系进行了定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体育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教育关系中,教师自身素质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爱岗敬业、爱护学生是作为教师的基础也是改变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不断抓好自身的全面建设,努力探索教学技能,全面提高个人修养,不断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自身运动水平,认真钻研业务,全面掌握教育技能、技巧,加强品德修养并不断完善自我。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从而有效地控制教育过程,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调整教学用语是改善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调整教学语言是改变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着眼点。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大多运用命令式的语言来要求和约束学生,这也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如果这一命令式语言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势必使课堂气氛变得紧张,学生在活动中也不能放松。语言是教师的特殊工具,所有的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都需要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要傲到语言正确、规范,要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美,要通过言传身教用规范、优美和文明的语言来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即使有学生违反了纪律,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应该冷静、妥善处理问题,要使学生感到教师对其人格的尊重,这样将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学也能顺利地进行下去。人无完人,教师也会犯错误,也会有缺点,当有学生指出错误时,应虚心接受,从善如流,以文明的语言感谢学生指出的错误,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师生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三、调整好师生位置是改善师生关系的良好途径

1.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体育教学过程有四个基本要素:教帅、学生、教材、环境。其中教材与环境是固定的,即事先拟定的,而教师与学生则是具有思维意识的活的因素,教学过程的运转、教学效果的质量与这两个因素之问具有更为密切的关系。实施教学过程的目的是要完成既定的教与学的目标,如果教与学的目标一致,双方就能形成合力,因此,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2.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过去我们提出“教学相长”这样一个概念,但这种教学相长是以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为主要前提的,是通过一些有效果的教学过程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的一种概念。未来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主观需求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而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又必然会对一些未知知识进行探索,希望能够得到一定形式的帮助;教师则在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尽心尽力服务的过程上,帮助学生对这些求知的知识共同研究与探索出谋划策;同时又由于信息社会中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也可能在学生的探索中得到启发与帮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能者为师”。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才会形成真正的教学相长的局面,才能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促进的健康的师生关系。

3.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未来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主体体育教学的保证。对教学内容要尽量能够听取学生的意见及建议,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加深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目前大部分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总是居高临下,操纵学生的思维,学生按照教师的课堂设计的步骤来训练,强迫学生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教法,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教师由主宰者变为发动者、引导者,鼓励他们自主探究,积极主动地参加锻炼,从实践中获得运动技能;其次,教师要改变姿态,学会倾听,由训导者变为学生的知己,使学生体验到微笑、自由、尊重、宽容、理解、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究和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从而掌握运动技能。所以,我们要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改变兵操式的教学形式来调整师生关系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引进前苏联军事式的教学模式,队列、队形成为体育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体育课必不可少的内容,这种兵操式的教学形式没有真正从课程的目标来定位体育教学的任务,而学生也比较反感这种枯燥的教学形式,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健康体质的全面发展人手,以达成学习目标为主。根据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的内容来选择是否采取队列、队形的教学形式,不可将这一教学形式贯穿到整个体育教学的始终。如果在达成某一个学习目标时需要一定的队形变换,适当地运用其他教学形式,对提高教学效果有一定的成效,也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为调整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要提倡更新教学形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应一切以达成学习目标为主。

五、爱的投入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催化剂

在师生关系中,情感因素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情感关系的形成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和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教师既是教育者,是学生的榜样,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教师对学生必须以诚相见,必须相互尊重。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单靠这片言只语是无法详尽的,只能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公平地对待学生,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切实帮助他们,真正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

总之,处理好这些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活动积极性,是体育教师做好体育工作、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师生关系论文:浅谈职业教育的新型师生关系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新型师生关系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保障,对于职业教育尤为重要。本文就职业教育的现状对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在当今的教育中占领了一席之地。如何对这些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我个人认为“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才是根本保证。师生关系必须从陈旧的“师道尊严”的堡垒中解放出来,朝着平等、民主、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造就人。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刁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差、上进心不强、自由散漫、为我独尊。需要特别的关心和帮助。生活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和睦、宽松的环境,学生才会信任我们,才会向我们敞开心扉,才会乐于向我们说出真情实感,才会把我们当作朋友。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师”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前提,这一点与现代教育观念是共同的。教育是一门艺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新型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如何构建职业学校新型的师生关系?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构理新型师生关系的理念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优秀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2构理新型师生关系要做到以下几点

2.1要热爱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刚给他们上课时,对那些基础差、学习热情不高、听不懂课的学生,我一直苦苦寻求解决的方法。在不断的探索中,我发现他们非常在乎老师对他们的态度。也就是关心、关爱和帮助。上课多注意他们的反应,多提问他们问题,多给他们和老师交流的机会。他们的脸上会露出满意的微笑。我尽量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耐心、热情地解答他们的问题。在同学面前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慢慢地,让人惊喜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学生竟开始主动问问题了,听课的积极性也高了,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看到那些学生的进步,我才发现原来爱学生虽然很难,但它是多么的重要。

2. 2给学生以尊重

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记得在一次课上,我在全体学生面前表扬了一位性格内向、平常说话声音很小的男生,我说:虽然这位男同学的声音有点小,但是他的音色非常好,语调也很好听。如果把声音在放开点就更完美了”。没想到从那以后这位同学表现得越来越出色,成绩也稳步提高,与我的关系也一下子拉近了好多,我一直无法理解这是为什么。直到有一次在与他的家长沟通中我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由于他说话声音小,很多学生都说他“娘娘腔”。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表扬竟然会改变他。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2.3对学生要有研究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

2. 4让学生当主人

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及思维得到全面展示。我们学校有很多班级采用了多套班干部轮流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并收到良好的效果,避免了师生间被动的关系。

2.5改变自己卜

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这一点从我校开展的“双主一本”教学模式和学习,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构理新型的师生关系要真诚的对特每一个学生

教师偏爱少数优秀的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不和谐的又一个原因。过去提倡“抓两头,促中间”好学生非常受宠,而大部分学生却被冷落。教师这样做,尊重的只是少数“好学生气使大部分学生有一种失落感,这些学生不但会对少数“好学生”产生厌烦感,而且对教师也很不满意。教师偏爱少数“好学生”就是不尊重大多数学生。师生无亲疏,无论哪一个学生都有长处,教师应该一视同仁,善待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给所有的学生创造表现才能的机会,这样才熊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

建立民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是突破口;调动学生积极因素,建立学生评价机制是关键;坚持理解和尊重原姗是保障。教师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有时教师的一句平常话、一个普通的动作都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波动,对师生关系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因素是多元的,绝不只是上面所探讨的几个方面。今后还应不断实践和总结,以期取得更好的成果。

总丸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就要热爱学生、给学生以尊重,“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乞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

综上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致的爱和林重。相信新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进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师生关系论文:关于建立素质教育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论文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 教师 学生学习 面向全体学生 教育家 自身发展 教学质量 教学效果 人际关系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以全面发展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为本。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要求给每一个学生自身发展的机会。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面对二十一世纪的素质教育,建立新型的良性的师生关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众所周知,教育是人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高级活动,它的实施者是人,实施对象也是人,评价者还是人,整个教育活动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其优秀是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也就无所谓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决定了它必须依赖良性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正如古人所云:“亲其师,信其道。”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移情”心理效应,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用“爱、勤、博、范”要求自己

中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在教育思想上突出一个“爱”字,即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英语学科、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生。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的美德。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要真心实意地爱学生,热爱学生是人民教师的天职,我们要把热爱事业、热爱未来的强烈感情倾注到教育对象身上,对他们满腔热情满腔爱。没有爱,可以说也就谈不上教育。”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也是教师智慧和教学艺术的重要源泉。其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体现“勤”。在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勤于学习,勤于探索、实践,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付出自己辛勤的劳动。再次,知识上要追求“博”,教师要掌握广博的知识。当今社会的发展,以突飞猛进的科技进步为显著标志,教师要不断积累知识、更新知识、充实自我,交给学生一把通向新世纪科学宝库的金钥匙。因此,教师要恪守师德、严于律己,处处作学生的表率。

二、用“真诚、理解”对待学生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而不是“唯我独尊”。首先,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所谓真诚,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要表里一致,既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又不粉饰自己的缺点,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并消除防御心理。其次,要真正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的感受为感受,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分担他们的感情。同时,还要把这种理解交流给学生,使他们深切地认识到教师的理解。只要教师能够建立这样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具有这样的情感态度,就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增强学习的信心,发挥学习潜能。

三、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

在实施英语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今天,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树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全面、认真、科学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

要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就必须优化自己所教学科的课堂结构。首先,要营造活泼进取的学习气氛,教师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论是课堂提问板书还是练习等教学活动都要注意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丰富知识,增强智能。二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是一切正常人的基本需要,学生的学习既是自身的任务,又是自身的需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对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三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发展个性特长,语言学科注意发展个性特长。

首先,要使学生乐学,教师就必须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动机。通过改善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教育家加里指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有别于父子和母女,有别于兄弟姐妹,有别于朋友同事,在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和谐,教学效果就越好,反之,教学效果就越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到:建立和谐的教与愉快的学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乐学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虽然建立和谐融洽、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理智、情感和教育方法。要做到这一点,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教师既要做先生,又要做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赖,此时教育教学才有可能走向自由。第二,要热爱学生。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教育的真理,热爱是教育的保证,教师热爱学生与学生热爱教师互为条件。第三,要了解学生。因为没有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观察与了解,教育就难免是偶然的教育目的,教学更是如此,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何以指导学生的学习,乐学也就只能是缘木求鱼。教师必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知道他们的学习水平,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每个学生都要有相应的标准,让他们跳一跳,够一够,切合自己的实际有所提高。否则,标准低了,学生学起来注意力就不易集中,觉得不够解渴,造成兴趣提不起来;标准高了,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失去积极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设计提问时,一定要因人而异,恰到好处地进行学习,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无止境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学,才能掌握好更多的知识。

其次,要想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就必须创设好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美好的情境,可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激发出思维的极大活力,为学生乐学创造条件。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教师要像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化,在指导学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的目标之一。例如:对话教学,教师可先带学生共同操练,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练习,还可让他们表演小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

总之,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深化中学英语教改,积极实施素质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均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师生关系论文:新课程呼唤和谐的师生关系

【内容摘要】教育是人类认识、改造社会的高级活动。它的实施者是人,教育对象是人,评价者也是人。因此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也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更是其优秀。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学会“用大脑走路,用脚板思考。”教育观念要转变,教育手段要更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呼唤和谐的师生关系。怎样建立新课程目标下的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学改革 师生关系 和谐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教师而讨厌学习。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

有人给师生关系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即电路适配器,相同的教育条件,教育对象,通过一定的师生关系配置,或许能爆发出强烈的教育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或完全相反,会产生短路,使学生厌学。

应试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正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难以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基础,特别是对新课程而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为什么说新课程在呼唤着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第一, 新课程以发挥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已任,不单纯的传授知识。这是和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人的潜能需教师、学生共同去发现。潜能的发挥要教师引导,也要学生配合。所以,整个教育过程都要有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而不是照本宣科,强塞硬灌就可以完成的。由此,师和生都不能忽略其作用。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方能完成新课程的任务。

第二, 新课程要求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发展的机会,并依据个性特点最大可能实现自我价值。既然面向全体学生,就要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如不健全,这自然难以做到。可见,新课程不能离开和谐的师生关系。否则,教育的目标任务都不能完成,新课程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怎样建立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本人认为要切实做到四个转变:

1、变“单向型”为“双向型”。

应试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单向型”。所谓“单向型”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担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社会道德伦理的传播者角色,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这种师生关系模式是传统教育模式的承袭。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它之所以能长期的存在,应试教育的需求使之然。为了大面积、大容量的灌输知识,这样的师生模式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但是它的缺陷和弊端也显而易见。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丧失,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发展能力,进行自我完善,作出独立的判断。

新课程要求师生关系是“双向型”。教师要有向学生学习的勇气,同时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掘学生优点的过程,是进行情感交流的途径。

2、变“功利性”为“合作型”。

应试教育本身就带有鲜明的功利性。因此服务于它的师生关系也必然有着这种特点,为此,才能满足各种衡量教育质量的硬性指标。师生围绕升学率的指挥棒转,而提高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是失却了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更为严重的是,功利性正有发展为物质性的趋势。"有偿家教"、"集资赞助"等现象已越来越普遍,不仅严重损害了教育者的形象,也给师生关系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所谓师生合作,即前之所说的互动的师生关系。它在师生关系中处于较高的层次、境界。合作是现代生活中交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也是新课程的内容之一。因此,师生合作也给予了学生自我完善的动力,促使学生自我塑造,逐步形成各种社会交往中应有的品质。在教育实践中,但凡成功的班主任,都能善于精心培养班级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师制定目标,而不是包办代替,充分发扬课堂民主,师生共同参与完成。

3、变“间离型”为“和谐型”。

“间离型”是师生活动的功利性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唯应试、升学为任,没有情感的交流或少有之,怎能不产生隔膜,间离?此外,教育者自身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少交心谈心、"话语"单薄、单调使师生活动日益生疏,愈发陌生。

师生主体论认为,教育是在师生互动基础上,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全面施加影响的过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求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互动,即师生共同参与教育。因为只有当教育的教学指向与学生的学习动机趋于一致时,才能达到最经济、快捷的教育效果。同时要求师生互相适应,达成默契,相互补充。当然这都要以和谐为基础。前者是动态,后者是静态的。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失败的例子。在我的学生中有一位班干部,各方面素质都不错,我对他的期望也非常高,一直把他做其他学生的榜样。一次音乐课后,任课教师告诉我这堂课纪律非常不好,还指出几个人的名字,其中就有这位班干部。听了之后当时我就气过了头,急匆匆走进教室,大声的责问全体学生是怎么回事,并当众训斥了这个班干部。事后我对自己发那么大的脾气很懊悔,但没想到的是我的小题大做给这个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来话就不多的他言语更少了,轮到他值日的时候,登记本上总记了一大串名字。刚开始我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到后来在意见箱中看到学生给他提的意见,说他动不动就记人名字,我才知道他的心因为我的那一次过激的行为变得有狭隘倾向了。

虽然后来我通过多种渠道帮助这个学生纠正了过来,也让每一个学生和我一起懂得了宽容对每个人的重要,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但这件事留给我的教训的确是非常深刻的。

4、变“主仆型”为“平等型”。

学生不是一张没有思想的白纸,也不是一只空空如也的盛水的容器,更不是复印机和传声器。他是人,是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传统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否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被动载体。这样的师生关系和学生观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更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教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好心做坏事”的例子。例如在教室门锁了的情况下一个学生为了帮助同学拿丢在教室里的文具翻窗而入。我们的教师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该如何处理呢?我相信绝大部分老师首先会肯定孩子助人为乐的精神,然后再把翻窗的危险性告诉他,再告诉他今后遇到这样的事该如何处理,我也相信这个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会更乐于助人,而且处理事情起来也会成熟很多。我们再试想一下,如果教师采取相反的态度,忽视学生助人为乐这一美好动机,而一味指责他违反校规爬窗户这一行为,那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可想而知。

总之,我们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存同去异,教学相长。当然,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构建的,它是教师艰苦劳动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爱心,并以此感染学生,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挖掘学生身上的向师性因素可以强化,激励学生的自尊心,也能融洽师生关系,为师生合作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化为强大的教育力量,激励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教师运用各种教学的教育手段提供条件!

人类面向二十一世纪需要新型的课程教育!

教育走向二十一世纪呼唤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论文:浅谈体育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论文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 学生 课堂效率

[论文摘要]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新课标下的关键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提高体育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对建立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改善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及良好途径、调整师生关系的有效方法及提升师生关系的催化剂五个方面的阐述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调整教学语言及师生位置、改变教学形式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建立良好师生角色关系的必要条件

随着体育课程的改革,教育观念在逐步转变,同时体育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新的角度将师生关系进行了定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体育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教育关系中,教师自身素质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爱岗敬业、爱护学生是作为教师的基础也是改变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不断抓好自身的全面建设,努力探索教学技能,全面提高个人修养,不断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自身运动水平,认真钻研业务,全面掌握教育技能、技巧,加强品德修养并不断完善自我。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从而有效地控制教育过程,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调整教学用语是改善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调整教学语言是改变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着眼点。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大多运用命令式的语言来要求和约束学生,这也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如果这一命令式语言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势必使课堂气氛变得紧张,学生在活动中也不能放松。语言是教师的特殊工具,所有的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都需要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要傲到语言正确、规范,要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美,要通过言传身教用规范、优美和文明的语言来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即使有学生违反了纪律,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应该冷静、妥善处理问题,要使学生感到教师对其人格的尊重,这样将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学也能顺利地进行下去。人无完人,教师也会犯错误,也会有缺点,当有学生指出错误时,应虚心接受,从善如流,以文明的语言感谢学生指出的错误,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师生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三、调整好师生位置是改善师生关系的良好途径

1.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体育教学过程有四个基本要素:教帅、学生、教材、环境。其中教材与环境是固定的,即事先拟定的,而教师与学生则是具有思维意识的活的因素,教学过程的运转、教学效果的质量与这两个因素之问具有更为密切的关系。实施教学过程的目的是要完成既定的教与学的目标,如果教与学的目标一致,双方就能形成合力,因此,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2.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过去我们提出“教学相长”这样一个概念,但这种教学相长是以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为主要前提的,是通过一些有效果的教学过程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的一种概念。未来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主观需求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而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又必然会对一些未知知识进行探索,希望能够得到一定形式的帮助;教师则在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尽心尽力服务的过程上,帮助学生对这些求知的知识共同研究与探索出谋划策;同时又由于信息社会中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也可能在学生的探索中得到启发与帮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能者为师”。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才会形成真正的教学相长的局面,才能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促进的健康的师生关系。

3.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未来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主体体育教学的保证。对教学内容要尽量能够听取学生的意见及建议,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加深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目前大部分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总是居高临下,操纵学生的思维,学生按照教师的课堂设计的步骤来训练,强迫学生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教法,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教师由主宰者变为发动者、引导者,鼓励他们自主探究,积极主动地参加锻炼,从实践中获得运动技能;其次,教师要改变姿态,学会倾听,由训导者变为学生的知己,使学生体验到微笑、自由、尊重、宽容、理解、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究和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从而掌握运动技能。所以,我们要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改变兵操式的教学形式来调整师生关系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引进前苏联军事式的教学模式,队列、队形成为体育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体育课必不可少的内容,这种兵操式的教学形式没有真正从课程的目标来定位体育教学的任务,而学生也比较反感这种枯燥的教学形式,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健康体质的全面发展人手,以达成学习目标为主。根据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的内容来选择是否采取队列、队形的教学形式,不可将这一教学形式贯穿到整个体育教学的始终。如果在达成某一个学习目标时需要一定的队形变换,适当地运用其他教学形式,对提高教学效果有一定的成效,也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为调整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要提倡更新教学形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应一切以达成学习目标为主。

五、爱的投入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催化剂

在师生关系中,情感因素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情感关系的形成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和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教师既是教育者,是学生的榜样,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教师对学生必须以诚相见,必须相互尊重。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单靠这片言只语是无法详尽的,只能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公平地对待学生,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切实帮助他们,真正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

总之,处理好这些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活动积极性,是体育教师做好体育工作、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师生关系论文:浅谈职业教育的新型师生关系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新型师生关系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保障,对于职业教育尤为重要。本文就职业教育的现状对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在当今的教育中占领了一席之地。如何对这些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我个人认为“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才是根本保证。师生关系必须从陈旧的“师道尊严”的堡垒中解放出来,朝着平等、民主、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造就人。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刁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差、上进心不强、自由散漫、为我独尊。需要特别的关心和帮助。生活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和睦、宽松的环境,学生才会信任我们,才会向我们敞开心扉,才会乐于向我们说出真情实感,才会把我们当作朋友。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师”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前提,这一点与现代教育观念是共同的。教育是一门艺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新型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如何构建职业学校新型的师生关系?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构理新型师生关系的理念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优秀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2构理新型师生关系要做到以下几点

2.1要热爱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刚给他们上课时,对那些基础差、学习热情不高、听不懂课的学生,我一直苦苦寻求解决的方法。在不断的探索中,我发现他们非常在乎老师对他们的态度。也就是关心、关爱和帮助。上课多注意他们的反应,多提问他们问题,多给他们和老师交流的机会。他们的脸上会露出满意的微笑。我尽量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耐心、热情地解答他们的问题。在同学面前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慢慢地,让人惊喜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学生竟开始主动问问题了,听课的积极性也高了,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看到那些学生的进步,我才发现原来爱学生虽然很难,但它是多么的重要。

2. 2给学生以尊重

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记得在一次课上,我在全体学生面前表扬了一位性格内向、平常说话声音很小的男生,我说:虽然这位男同学的声音有点小,但是他的音色非常好,语调也很好听。如果把声音在放开点就更完美了”。没想到从那以后这位同学表现得越来越出色,成绩也稳步提高,与我的关系也一下子拉近了好多,我一直无法理解这是为什么。直到有一次在与他的家长沟通中我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由于他说话声音小,很多学生都说他“娘娘腔”。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表扬竟然会改变他。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2.3对学生要有研究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

2. 4让学生当主人

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及思维得到全面展示。我们学校有很多班级采用了多套班干部轮流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并收到良好的效果,避免了师生间被动的关系。

2.5改变自己卜

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这一点从我校开展的“双主一本”教学模式和学习,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构理新型的师生关系要真诚的对特每一个学生

教师偏爱少数优秀的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不和谐的又一个原因。过去提倡“抓两头,促中间”好学生非常受宠,而大部分学生却被冷落。教师这样做,尊重的只是少数“好学生气使大部分学生有一种失落感,这些学生不但会对少数“好学生”产生厌烦感,而且对教师也很不满意。教师偏爱少数“好学生”就是不尊重大多数学生。师生无亲疏,无论哪一个学生都有长处,教师应该一视同仁,善待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给所有的学生创造表现才能的机会,这样才熊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

建立民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是突破口;调动学生积极因素,建立学生评价机制是关键;坚持理解和尊重原姗是保障。教师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有时教师的一句平常话、一个普通的动作都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波动,对师生关系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因素是多元的,绝不只是上面所探讨的几个方面。今后还应不断实践和总结,以期取得更好的成果。

总丸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就要热爱学生、给学生以尊重,“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乞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

综上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致的爱和林重。相信新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进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师生关系论文: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

从前“老师”是一种权威的化身,尤其在中小学时代,学生更是唯师命是从;但是随着旧社会规范的解体,老师权威的偶像渐被打破,在社会普遍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之下,传统老师的角色遭受到严厉的挑战。在大学校园事件愈演愈烈的同时,向来平静无波的中小学,亦有风声鹤唳之势,校园师生关系的紧张程度,令人触目惊心,此一现象与问题值得关怀与深思。

是经师也是人师是老师也是朋友

立法委员洪秀柱首先指出:过去,国人对于“老师”这个角色一直非常看重,例如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的说法。这两句话中,将老师看作是父亲或是仅次于双亲的角色,地位崇高而重要。

随着社会的变迁,师生关系有相当大的转变。过去把老师奉为威权化身的观念逐渐解体,在“自由”、“民主”意识普遍抬头之下,学生对老师行为不满,敢公然提出抗争,这无疑是对老师的一记当头棒喝。解决校园问题的根本之道,是从现代师生关系的定位谈起。

洪委员认为,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时,一方面打破了老师威权的偶像,另方面对老师角色的期许,也得随之而调整。过去,一直把教人读书及做人的老师看做是“神”。既是神,便不会犯错。可是老师毕竟也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如果老师做法失当,只要愿意承认错误,仍然可龋今天的学生不再像过去只愿做个听众,不敢表达。因此,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成为现代老师必须接受的新观念。当然,尊重学生并不表示老师得一味顺从学生意见而放弃管教责任。今天学生的特质已是:活泼有余,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抱负水准提高,受挫能力、忍耐力、包容力、勤奋精神均降低。根据一项统计,台湾9--13岁学生的科技、数学能力名列世界前13名,而道德判断力却瞠乎其后,面对此种辅导学生性质的转变,老师的管教更显重要。

管教学生是老师的责任。老师与学生应建立亦师亦友的观念,不妨多关心他们,多用他们的语言与之交谈,尽量使学生愿意与老师亲近。去除他们对老师威权的防线后,学生便很愿意向老师倾吐心底的话。

老师除了改变观念之外,还应接受再教育,做老师的不要以为教书就可以不必读书了,现在孩子接受四面八方资讯管道多,老师亦非唯一的资讯来源,唯有老师不断学习,跟着知识的发展脚步而自我成长,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才能立于不坠之地。

另外,强化老师的辅导观念与技巧亦属迫切。如果教学方式、教材内容能随时更新,适合学生的需求,则教育效果当会更好。

在增进师生互动方面,校方应主动设立一个具公信力、公正、客观的申诉管道,使学生得以表达意见,宣泄不满情绪,或许可以降低师生关系紧张的程度。

归究起来,校园问题的发生,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面皆有责任。根据青辅会出版的青少年白皮书所作的统计,近6年青少年问题的产生,以家庭因素居首,约占40%,社会因素居次,占20%--24%,包括交友不慎或社会环境不良等情形。

再其次是心理因素只占5%--9%,可见家庭教育责任之重大。

社会方面造成的青少年问题颇值得深究的是大众媒体所塑造的暴力现象,常使是非不明、价值观念混淆的青少年不自觉地受到潜移默化。

家庭教育不健全,社会环境不良,光靠学校如何能教育出健康的下一代。教育下一代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出现有问题的学生,也不仅仅是学校的错、家庭、社会都难辞其咎,当然学生本人也该检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个经师,更是个人师。任凭社会变迁,应该还是不能摇撼传统老师的角色。如果未来的校园像一个超级市场,老师是售货员,资料与课本是产品,学生是顾客,买方视需要而定,向卖方买取国文、英文、数学等产品,学成后,银货两讫,互不亏欠。如果校园这样的商品化,非但不具人性,而且悲哀。

师大附中校长苏清守表示:师生冲突一事,古今中外皆然,并不能因为特殊案例,而使老师找到放弃职责的借口。一般而言,老师具有训导、教育、辅导的义务。师生发生冲突,应找到原因,寻求解决之道,决不能放弃自己应尽的职责与义务。

之所以发生校园案例,大半是不明事理的学生、家长碰上不称职的老师造成的。如果有好学生、好象长、好老师,岂能有不正常的校园文化。不要一有问题发生,就拼命揭人隐私。只看到校园的阴暗面,对于那些发挥人性光明面的感人事迹,既不闻问,也不鼓励。要知道老师也需要家长及社会的肯定与鼓励,这样老师才会愈教愈起劲。

就文化观点来看,东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东方文化是仁道的思想,强调人情、伦理;西方文化较为理性,强调科学、民主。近来欧风东渐,许多人想放弃自己的伦理、道德、却又无法尽取西方文化理智之精髓,社会的价值观将随之而混淆。

太过强调西式“速食文化”的结果是:学校、家长都渴求教育的成果,特别是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指标。须知辅导、教学、训导无法速成,要靠长期耕耘,才能见效。

就伦理方面来看,现在的社会是“父不父,子不子”,伦理已趋破产。虽不敢说有家庭问题的孩子,必然产生不良行为,但却可归纳出:有不良行为的孩子,必然源于有问题的家庭。例如夫妻感情失和、分居、意识不同、管教不一致的家庭,孩子缺乏父母之爱,行为必然乖戾,问题便显现于学校。

人口政策也与学生行为有关系。现在“两个正好,一个不少”的时代政策下的宠儿,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由早期的“重量”转变成“重质”;由于子女数少,家长格外宠爱。过分宠爱、溺爱的结果,就宠坏了小孩。其实,小孩犯错,就应该管教、纠正,不应该因为生得少,就把他当宝贝而宠坏了他。

家庭是孩子最早社会化的机构,孩子的行为,最早是向父母学习而来。如果父母亲的管教强调自我管理、自治,孩子也会懂得洁身自爱,自我约束;而如果父母放任小孩的行为,小孩便会目中无人,无法无天。在家里如此,在校亦然。

现代家长得从自身做起,身教更重于言教。

社会化的每一个过程,的确影响到学生的行为表现,因此,有怎样的社会,也就有怎样的学校;有怎样的文化,也就有怎样的次级文化。我们的社会,尤其媒体及商业活动,处处充满了不良示范,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缺乏是非判断力的学生而言,容易受到蛊惑;而新来文化与原来学得的文化未必相容,导致角色混淆,价值观益加模糊。对于这样的次文化,老师更不能放弃辅导的责任。

学校教育讲求五育并重,各校落实此一理念的情况不一,为使学生五育均衡发展,校方应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鼓励每位学生视性向而定,发展自我才能。不论德育、体育、群育、美育都与智育一样重要。只要在任何一项领域里,有杰出的表现,都值得鼓励、如此一来,学生各有其才,各展所长,便能减少校园问题之发生。

增进师生互动,固然是减少师生冲突之道,但是师生间的关系仍是一种上对下的关系,并非平行关系。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具有价值判断的活动,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引导学生改过迁善。不过师生之道,仍有其分际,不能全然打破。

欲解决校园问题,学校应建立一套由资深老师、辅导人员、训导人员所组成的网络,适时共商合宜的解决办法,以求化问题于无形;此外,校外的资源及家长会的功能,也应多加发挥,可使校园冲突降至最低点。

全华国中寇师林孟华的教学心得是:媒体的报道,经常有失公允、客观。只要老师对学生的管教稍加严格,即大加挞伐。相反,对于受学生恶言恶行相待的老师,媒体却不讨论学生的做法有无可议之处,反以双重标准只追究是否老师管理过当,否则怎会招致学生如此对待?她期待具社会责任观的媒体,能够多站在老师的立场也为他们说说话。

林孟华说:“老师兼导师的苦,没人知!老师每天7点半进教室,陪学生早读、整理教室,8点钟开始上第一堂课。到了中午得陪学生午修,自12点40分起至1点10分,下午4点30分放学,又得陪学生搞卫生,一天要忙上9个钟头,已逾越了劳基法每日工时的规定了!”

以1:40的师生比例而言,老师的工作责任真是太重了。国中生是人格最具有可塑性的时期,也最容易情绪激动。每位学生都是一个“风暴”。40位学生轮流来个周期性风暴,那做老师的简直要疲于奔命。

在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下,出现了一群有别干传统思维、行为的“新新人类”。

他们特异的穿着打扮与崇拜明星偶像的心态,转移了他们对课业的注意力。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新新人类对物不珍惜,对人不关怀的冷漠感,使老师教起书来不但难上加难,而且毫无成就感。

为走向教学正常化,学校以常态分配方式编班,不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完全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教材教学生。为使资质平庸的学生都能听懂,老师教得浅显,又使得资优的学生感到不满足。若要满足他们的需求,课讲得太深,则又使资质平庸的学生跟不上进度。常态编班的结果是顾此失彼。

我们当老师的绝对愿意付出爱心、耐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来教。

可是面对社会对老师常有些不平的怨言,实在令人心灰意冷;究竟什么时候大众才能以平常心来看待老师这个角色?我们也是人,同样需要关爱!

台北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杨龙立教授指出:以前和现在一样都有校园问题,只不过过去未加报道,局外人不清楚。其实,古今校园问题不同之处还在于问题的严重程度。目前师生关系的紧张程度的确令人心忧。

校园师生关系的转变,可从师范教育的方式说起。五六十年代,培植师范生的方式为军事化管理。他们逆来顺受,责任心强。当这群师范生毕业踏入校园执教后,对于校长的要求也是唯命是从。即使负担过重,还是二话不说,一肩扛了下来。不过,现在的师范生,要求自主、自律的声浪大为提高,所受教育环境及方式有别于从前。当老师后,对于校长的要求他不照单全收,而是衡外情量己力,老师对上级的关系已有所转变。

尽管老师之于校长的自主性提高,但在对下的权威上也逐渐丧失。从前自校长老师学生顺向发展,现在则是校长、老师都丧失了对学生的权威性。因此,校园不再像过去由上而下那么单纯,每一角色多少都对上有些反作用力,使得冲突时有发生,愈演愈烈。老师逐渐丧失权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主性的提升,另方面也是资讯多元化的结果。现在学生的资讯来源可多了。从小家长就把孩子送进才艺教室、科学教室。长期下来,某些学生在某单项学科的能力可能已超过老师,老师的权威性自然丧失。还有在外补习功课的学生,受补习班老师的影响甚深。传统的教学方法及内容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度、信赖度已大大降低。

再者,学生对知识不看重,也导致师生关系疏离。从前的学生执著于课业,认为以后的发展与所学密切相关;现在的学生则轻视课业。认为书念得好不一定有成就,而且在他们所崇拜的偶像之中,有很多不见得书读得好,因此更增加了他们不必靠读书求成功的信念。

在如何减少冲突方面,杨龙立指出:老师的观念得改变。必须认清“学生不像从前一样会言听计从”的事实。在向学生传达命令之前,请先以他的立场想想:“真的是对他好吗?”其次,以前直来直往的教学方式亦得调整。现在的教学,不要以为有传播,必会有效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说服技巧,巧妙地使学生经由认知而改变其态度,进一步改变其行为。这些说服的技巧与理论,可以经由老师再教育而得,所以老师也不能停止学习。

在学生方面,如果对老师某些做法感到不满时,可以先向老师反映,如果确有其事,他却不虚心接受,反而有些失态,学生不要立即与老师正面冲突,退让一步后,再适时向训导人员报告,在理字上站得住脚,在事件上学生已拥有较多的优势。有一位体育老师处罚女学生事件,曾被公诸报端。固然老师处置过当,但追究事件发生的原因,女学生也难辞其咎,因为在事发之际,她并未退让,也恶言恶行以待。所以在整个事件上,她虽是受害者,却不全然是个赢家。

要重建校园伦理,师生双方必须定出合情合理的规范,双方在游戏规则的制约下互动,只要彼此不逾矩,师生冲突的事件,即能化弭于无形。

重建校园伦理,不单是学校的责任,追本溯源得从家庭做起。在家庭中,家长对于小孩不能大放松,也不能大严苛。要让他们养成自津的习惯,看似自由,其实又有规范,这样的管教技巧,父母有必要学会。

学校则要主动教导学生如何判断是非,并循正常管道反映自己的意见。至于那些不配当老师的人,主管机关及学校应该把他清除出去,以保持校园的安定与健康。

天真可爱,在他们的眼中老师是个神;师生之间除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外,国小学童与老师更有“亦亲”的关系。平常,老师像是孩童们的家长一般,无微不至地守护着他们。

对于近来时有所闻的校园事件,毛颖芝的看法是,个案不足以推断所有的校园皆如此,就像父母虐待孩子的事情也频频发生,但是否就可推断天下父母都会虐待孩子呢?事实上,大部分老师仍是敬业乐群,认真负责的。只是新闻报道多持“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原则,致使外界对优良教师的事迹一无所知!

随着都市化的发展,校园的班级数目增多,学生人数增长快速。因此,学生呈现一种“匿名性”的倾向。心想除了班主任、授课老师外,大部分老师及训练人员都喊不出他的名字。任何不适当的行为,反正也不容易引起老师的注意。于是校规形同虚设,管教学生益加困难。

教小孩并不困难,得降低自己的心理年龄与小孩谈话。大人们不能用自己经验内的事物和他们谈,这样便无法交流,另一方面,爱心、耐心仍是教育孩童的不二法门。该童的智慧是逐渐增长的,并非一蹴可就。大人千万不可过于急躁。

事缓则圆,等他的年龄到了,开了窍了,自然能达到我们的要求。

教导小孩时,遇事如何能疏通自己的情绪也颇为重要。在学得这些方法后,便能在不伤害人的情况下宣泄情绪,也能减少与人发生冲突的机会。

专业作家温小平指出:父母亲的价值观有别子小孩,对于一些牵涉孩童事物的问题,常会以主观想法做价值判断。就拿交友这件事来说,父母亲多半会要求小孩与好孩子一起,不要与坏孩子做朋友。但什么是好孩子,什么又是坏孩子?

一般而言,父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成绩好,最好还是模范生。基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他们便希望小孩与这类自己认为是“好孩子”的人做朋友。不过换个角度来说,小孩则不认为成绩好、有钱有地位家庭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因此做父母亲的也得设身处地用小孩的想法来看事情,不要只重成绩,不重操守。

如何增进师生互动,家长也有责任。例如联络簿扮演师生沟通桥梁的重要角色,许多家长往往只是签名了事,从不利用它与老师作进一步沟通;甚至有的让小孩自己拿了图章盖,从不过问小孩学校的事。而家长会,顾名思义应该是由父母亲共同参与的盛会。教育不单是妇女的责任,男女共同参与,可以帮助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另外,家长应该安排固定时间与小孩聊天,主动谈他的学校、他的老师、同学,不要以为把他放到才艺班就是对小孩好,父母亲若能经常和小孩谈心,可以掌握到小孩成长的脉动及分享他成长的喜悦,不会和他成长的经验脱节。等到小孩长大,才赫然发现他怎么改变那么多,甚至变得有点陌生了。

小孩也有双重性格的特征,如果为人父母不主动了解小孩在家与在校的行为,将只能了解在家里的表现。有些小孩在家懒散,可是在学校却热心公益。做父母的如果不主动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也不与他谈心,便以为小孩不乖,经常给予苛责,小孩的心里将难以平衡。原来父母对他的行为只有批评,得不到赞美,因此在家不愿做家事,说不定连带影响他在学校服务的意愿。

小孩非常希望他人的认同及肯定,父母亲或老师如果经常只给他批评,而不给他赞美,小孩的情绪便大受影响。根据许多学生的反映,毕业后还会怀念的老师,通常都是能够以他们的心态和学生相处的老师,可见了解小孩的需求非常重要。

小孩最天真无邪,内心世界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幻想,可以通过演讲、作文、绘画、周记等多种渠道表达出来。学校愿主动为学生设计一些比赛活动、观摩活动,让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以尽情发挥,借以培养出孩童的自信心。

目前各校的辅导人员极为缺乏,每15班才配备一位辅导人员。如果能在现有导师制度之外,每班再加一位辅导老师专门管理学生的生活,由于没有分数压力,师生关系或许更为融洽。

大众传播媒体具有议题设定的效果,荧屏或语言所塑造出来的形象经常构成青少年的价值观。在媒体一片崇尚金钱主义、崇拜偶像声浪的影响下,青少年的次文化也以此为优秀。倘若媒体能因拥有如此巨大影响力而激浊扬清,隐恶扬善,则功利主义的青少年次文化便可改变,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双管齐下,教育才能产生效用。

教育部训育委员会第三组主任郑崇趁表示:校园出现问题,事实上必须由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共同负责。因为学校无法独立于社会之外自成一个体系,家庭则是构成社会的最基础单元,与学校具有密切的联结关系。

据研究,青少年犯罪率与成长率均较成人为低,显示青少年问题不如成人问题严重,更何况青少年的犯罪倾向,也多半是向成人学习而来,因此把青少年问题一味归给学校颇不公平。

为改善校园问题,教育部已制定辅导工作7年计划,自1991年7月开始实施,至1997年6月截止,活动重点分短期、长期两大项。就短期而言,系针对中小学老师开办辅导进修课程。课程分三种:(一)基础辅导知能的研习,提供辅导课程的训练,使具有初步辅导观念、辅导态度;(二)在师范学院开设辅导学分班,鼓励更多老师修辅导学分;(三)举办主题辅导工作坊研习会,把一些老师们耳熟能详的辅导理论,借由工作坊研习,实地应用出来。

就长期而言,有三项努力重点:

一、建立辅导网络。解决青少年问题,光靠老师力量并不够,若能结合学校辅导人员、社区服务社会工作人员、综合医院心理治疗人员、心理卫生单位心理卫生人员、热心辅导的社会义工组成一个网络,利用电话语音系统或服务手册分发的方式,提供各级学校、学生利用。

二、加强办理生涯辅导。学校辅导学生的层面包括心理、学习、生活、生涯四个层面。前三项属补救性工作,只有生涯辅导是预防性的工作。由于教育本意在于“预防甚于治疗”,生涯辅导遂成为辅导工作的主流。

三、规划“璞玉”、“朝阳”、“春晖”、“携手”四项专案措施。辅导学生少年及有吸食安非他命、自杀倾向、对学校适应困难情形的学生,使其充分就学、就业。

师生关系论文:浅议对新课程实践中师生关系越位与缺位的思索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越位 缺位

论文摘要: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自我管理的主人。”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重塑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文章结合教学案例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在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实践中重塑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方式与途径。

一、案例简介: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一子目:“开眼看世界”

教学程序:①分析开眼看世界的原因。教师用谈话法,让学生了解向西方学习的背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鸦片战争前的历史资料,对比分析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封建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②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教师用课件、音(视)频及生动的语言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林则徐:禁烟运动的领导者(播放虎门销烟片断);研究西方的先行者及《四洲志》、《各国律例》;“师夷长技”的第一人,仿制坚船利炮等实例;并介绍魏源及《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将该书主要内容以“史料”形式呈现给学生)。然后,向学生提问: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什么?(“长技”、军事技术);林则徐、魏源提倡学习西方的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③开眼看世界的影响。讲解此子目时,以问题形式出现,由学生看书归纳。(答案在本目最后一段即有,学生稍加看书即可归纳)

二、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教师用多种教学手段呈现教学内容,有文字“史料”、有课件、有音频、视频资料,教学方式多样,既有教师优美的语言、动情的叙述,也让学生阅读,回答老师的提问。教师力图以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用谈话法分析东西方的差距,烘托落后挨打的史实,以分析师夷的“必要性”,还以《虎门销烟》的视频资料调动学生兴趣。应该说,教师这节课课前准备充分,课堂呈现方式多样,语言丰富多彩,教材研究透彻,注意归纳历史事件的本质区别与影响,也尽力以问题方式调动学生思考,力图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本课学习中来。但我们若细细对照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要求及教学的本质含义,不难发现此教学案例中存在教师越位与学生应有地位的缺失现象,具体表现如下:

1.从师生关系上看,教师以教育的主人、指挥者自居,学生是教育的奴隶、服从者,教师仍然把自己当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指导者(且仅此而已)。此案例中,突出表现为:教师担心学生对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不太熟悉或已忘记,依然将“开眼看世界”的内外背景详加介绍,全然不顾历史必修1中学生已学习过《鸦片战争》一课,初中还初步涉及过世界近代史的有关内容,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回忆起相关背景,教师其实只要略加提醒即可。但事实恰恰相反,教师不敢放手于学生,而是详加解释、归纳、分析,并将内外背景的内容分要点制成电子板书,要求学生详细记录相关内容。当然,在教师的归纳中,学生也能按照教师的提示一起回答,似乎学生普遍参与了,但他们没有选择权,没有发展的自由,设问与答案都是规定好的,只是照着程序做而已。简单地说,就是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教师让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学程序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与答案都是教师“包办”和“垄断”着的,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间显然没有平等的思考、设问与答辩权。

2.从教学关系上看,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是单向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单边活动,“教”代替“学”。在此案例中,教师极力用丰富的资料、优美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尽可能地将自己知道的历史史实呈现给学生,力图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一个活生生的爱国忧民、善于学习的民族英雄的形象。我们应该承认,本课教学中,教师充满激情,有较强的表演力,但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现成的资料、史实及历史性的结论,学生未能“学”到如何查找资料,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资料,没有在史料阅读、分析、欣赏中获得体验,学会思考,也未就诸如“为什么林则徐会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等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同时也未给教师以启发,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所获,进而促使教学相长。

3.从课堂教学方式上看,此案例中,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手段及方法,尽可能地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有谈话法,对国际国内背景的提问与思考,也有语言的渲染与精彩的表述。在教学中,教师也能用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师夷长技”的特点、内容、目的,使学生知道此时中国的先进人士学习西方仅限于“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学习的目的是“制夷”,从而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但在这种呈现方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一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录就采用五种方式呈现,时间和空间都被教师严格地安排占用,学生自主发展的思维时间和自我发展空间缺失,学生被教师“推着走”。这种教学方式中的师生关系必然会出现两种结果,教师抱怨:备课太累,学生学习欠主动。此外,学生还会认为,历史学习就是听听、写写、抄抄、讲讲,教师让干啥就干啥,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养成思维惰性,学生的地位逐渐钝化,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从教材应用与教学的内容上看,教师虽然给学生丰富的资料、多彩的内容,做到了形声兼备,但未能对这些资料加以有效地“研究”与“整合”。比如,《虎门销烟》和《海国图志》等相关资料,学生完全可以从各个渠道搜集与阅览,而教师课前对这些资料的收集及课堂的展示,只是承担了“搬运工”与“传输带”的角色,学生则成为了“容器”与“存储器”。

5.从历史教学三维目标上看,教师往往把自己看成是传经布道的上帝,想方设法地将一些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尽可能地展现给学生,如林则徐的爱国精神,魏源的“开放”思想,还有诸如反抗侵略的仁人志士,如陈化成、关天培、邓世昌等。教师力图以他们的形象教化学生,使之形成爱国的坚定意志,树立为祖国强大而学习的远大志向,力图完成历史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思想教育目标。的确,历史教育的“三维目标”无论如何罗列,最终都得归于一个取向——服务于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人生价值的升华。历史教育的思想教育很重要,但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个性的高中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人生观与是非观,因而在思想教育的渗透中,教师应该探讨如何讲究春风化雨般的渗透,还思想教育的本性于“大象无形”,与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碰撞出感应的火花,使之在历史学习中完成自我升华与感悟。

三、案例思索

从上面所述的教学案例中可知,新课标已试行了一段时间,教师也已认识到新课改下的师生关系应是和谐、平等、互动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参与,“参与”即“学习”。但在实践中,往往较多地出现教师角色的越位,教师力图使学生动起来,却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仅置身“在环境中”,而且“与环境共舞”呢?笔者就此谈几点体会。

1.加强反思,改变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漏斗,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被动的容器,是课堂的服从者。历史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是历史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具有绝对的权威,教师的讲授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唯一来源。但在新课程背景下,随着信息渠道的拓展、现代媒体的应用,以及学科知识的整合,一节历史课所涉及的知识可能还涉及到地理、经济、艺术、物理、化学、环境保护等其它学科的知识,历史教师现有的知识显然没有了优势,这就需要师生合作完成教学过程。例如,必修一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讲授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可以从其有利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气候、便利的交通、“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及民主传统等方面分析形成原因。学生可以从多种途径汲取知识,由单一、被动接受教师讲授而变为多元、主动获取知识。历史教师的权威角色受到了严峻挑战,只有不断学习正确评价自己,学会向学生学习,才会被学生接受。正如一位教师所言:“过去我走进教师行业,对于教什么,不说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起码也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但现在对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心里没底,这充分说明,新课改下教师应正确地认识自己,不仅是“教”的主体,也是“学”的主体。教师应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学生与教师都是学习者,以平等的姿态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这样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不再是简单记忆、理解、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变成师生共同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体现着真正的“教学相长”。

2.走进学生,构建平等的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长期以来,历史课每周2~3课时,每个教师都教授4个以上班级,历史教师课时少,接触学生的机会少,所教学生数量多,因而师生间的沟通欠缺,甚至于教师对所教学生都难以准确认识,就更谈不上沟通、交流与了解了,因而出现师生情感阻隔现象。加之教师压力大,教学任务重,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加调查,甚至于采用讽刺和歧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性、创造性学习的发挥。为此,教师要充分用好一切时机与学生交流,走进学生心田,与学生交朋友,为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新观念并落实到行动中,充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更多地鼓励、信任学生。如上述案例中,教师若能放手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一些有关林则徐的资料,相信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把握“师夷长技”的内涵,则学生对“开眼看世界”的影响所归纳的结论就不会仅限于对书本几句话的复述。

3.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思维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这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而这并非是轻而易举的。每一届高一历史课,刚开始布置预习要求时,学生的质疑比较少,质量比较低,绝大多数同学都习惯问“什么是……;为什么不……”等教材中没有交代清楚的问题,而一些同学则根本提不出问题。教师因此由自己包办代替,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被剥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对学生学情的正确分析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一切问题,要有耐心回答或与学生一起探讨;对于学生问题中的独特之处,应予以肯定和表扬,以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对于俄国十月革命是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有学生提出,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的问题,此问题虽然有些偏激,但若能引导学生结合东欧、苏联体制弊端和苏联剧变的原因,通过查阅资料,他们也一定会有所收获的。当然,如果引导学生去阅读《共产党宣言》中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对比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进而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足,并对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作进一步探讨,学生就一定会乐在其中。当然,对于问不出问题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像面批书面作业那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引导,力争将学习主动权交给每一个学生。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要求。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习——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学生的探究欲望、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将成为未来人才的重要素质。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从教育理念、知识构成、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等方面对历史教师角色观念和角色行为提出了尖锐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