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

时间:2023-03-27 16:53:56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职 油气储运 校本教材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83-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基本要求》提出以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教材质量为核心,选用和建设一批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教材。作为江苏省首例开设油气储运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开发校本教材势在必行,提高校本教材开发的实效性更是重中之重。

1 开发高职油气储运技术专业校本教材的意义

目前培养油气储运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全国只有十多个,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等石油产地。大部分高职院校集中面向周边的各大油气田输送人才,如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常年为华北油田输送人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面向玉门油田、长庆油田。这就直接导致了油气储运技术专业统编教材的缺乏和单一,目前仅化学工业出版社发行了石油产品炼制加工方面的高职高专教材。该院的油气储运技术专业要想打造成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必须立足于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以培养液体化学品码头、油库等一线操作工为目标,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2 提高校本教材教学内容实效性的对策

2.1 调研职业岗位群

基于高职教育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该专业主要是面向我省或周边沿江沿海化学品码头、油库、加油站、加气站等培养从事油气及大宗化学品的输送、储存与装卸、计量等方面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通过对常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常州钟楼油库、江苏海企有限公司、扬子石化储运厂、扬州港液体化工码头、中石化南京工程公司、中石油化工原料生产基地等二十几家企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调研,油气储运行业主要岗位群的工种有油品储运工、燃气输送工、司炉工、综合计量工、油品分析工、自动化仪表工等。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以及企业的人才需求,以燃气输送工及油品储运工为核心工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围绕这两个中心展开。

2.2 构建职业技能

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能力要求以及《国家职业标准汇编》中对油品储运高级工及燃气输送高级工的工作能力要求,借鉴“职业带”理论及企业调研结果,分析并确定油气储运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如下表1所示。

根据储运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行业特点,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突出专业的应用性及职业能力培养。对于应届毕业生要求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合一方能毕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倾向,在燃气输送工或油品储运工两个工种中二者选其一。

2.3 重组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依照“能力递进、分层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理念,通过“三维一体”共同解析归纳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重新开发《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燃气输配技术》、《油气储运技术》等3门核心课程,基于工作工程编写配套材料及多媒体课件。《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以液化石油气码头为工作背景,将工作任务划分为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储存和经营、危险化学品的职业危害防护、危险化学品火灾和爆炸事故处理;《燃气输配技术》以城市燃气输配为工作任务,分解为燃气的储存、压力调节与计量、泵与压缩机管理、DCS控制、燃气调度、输气管道工艺等六大模块;而《油气输配技术》以油库和加油站为工作背景,将工作任务划分为油罐运行管理、输油设备的维护、油品的计量、输油管线停输、油品检测、输油管道工艺。

3 结语

高职油气储运技术专业虽然随着国家新能源政策成为热门专业,但可借鉴经验较少。校本教材的开发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提高开发的实效性,为社会培养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诗华.浅谈高职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9(12中):26-28.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从石油工业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要求出发,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石油工业也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石油工业人才已迫在眉睫。特别是榆林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所在的榆林市,作为重要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对油气储运人才的需要更加突出。在学院领导的努力下,我院的油气储运专业已被评为陕西省特色专业。为了加强油气储运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造就工程型人才,对油气储运专业的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规划,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专业素质。但是,由于我院油气储运专业的发展相对榆林市石油工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毕业学生不能达到目前油田企业的要求。因此,提高我院油气储运专业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这样的形势,本项目提出对油气储运专业课程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油气储运的课程编排中,《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是可以将储运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衔接的很好桥梁。目前该课程的授课方式有所不妥,使得这门课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www.133229.cOm因此,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条件下,应该配套一系列仿真课件,与教学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将书本知识融入脑海。仿真课件可以使学生掌握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从而更好地学习该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以便为将来的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加强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加以仿真课件的训练,再配合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结合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可以综合地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或继续深造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分析目前我院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现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体系、内容与实践课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作为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是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打不好,那么其它课就很难学习。据调查发现,学生很多都不太明白课程中一些具体的流态名词,以及抽象的流体损失问题,如果有了仿真课件,这些疑难问题就一目了然了。其次,我院储运专业的实验室设备中,有些由于厂家设计问题造成数据不准确,所以原本刚够学生分组实验的仪器数目,现在只能增加每小组的人数才可以维持正常开设实验课程。由于该课程中涉及的实验数目较多,也导致了场地的严重不足。再次,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将理论课知识与生产实习相互渗透。而《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作为本专业的基础课程,与生产实习的相互渗透又甚为重要。

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发挥该课程的作用,针对我院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开设的现状,以及国内一些知名高校开设这门课程的情况,笔者提出几点改革建议,以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按照实用、新颖、精练的要求,着力进行教学内容的提炼与更新

课程建设旨在突破学科专业局限,又要照顾到专业需要,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例如在本课程中加入非牛顿流体部分的教学内容,形成课程的特色。

2.强调计算机在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应该在教学中加入一部分符合我院具体专业情况的仿真模拟课件的使用量,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课件相结合,更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样,不但顺应时代的发展,也节省了学生花在琢磨流型变化上的很多时间。鉴于课程自身的特点,对于各种工艺流程图的介绍,传统的板书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笔者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中抽象、晦涩、枯燥的缺点,使学生从动态的画面中,比较轻松地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内容。

3.有效组织实践环节至关重要

工程流体力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均非常强的课程,因此有效组织实践环节至关重要。学生通过在工厂的实习,可以将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厂中实际生产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尽快解决实验设备结论不准确的现象,使教学仪器百分之百地准确投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去,尽可能地将流体力学作为向外专业进行开放实验,让有兴趣的学生也能参与。

通过该项目制定的措施实施于油气储运专业教学中,使每届油气储运专业学生受益。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并能够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此举对学生的就业和继续深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效果的考核

前已述及,这门课程主要是油气储运学科的专业基础,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旨在为以后的专业课打好扎实的基础,树立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在考试方式上,更注重应用能力的测试,考察学生与社会的接轨程度。这样,考试题型多是一些发挥性的,让学生用“渔”的本领去为本门课程的学习画上休止符。

四、结语

总之,对于《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初步探索分析,可以促进教学观念的改变,按此目标授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可以促进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及其仪器设备的更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能力,从而实现“学有所用”,“教学相长”。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和长期艰巨的实践过程,专业教师任重而道远。只要不断努力和探索实践,就可以开拓出一条提高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教学质量、更加富有成效的新途径,而且可以取得更好的教改成果。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油气;管道;储运安全;评价体系;AHP

中图分类号: TU2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国家能源经济发展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比重,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运行命脉。自从2005年起,我国就成为了世界上进口储运最多的石油大国之一,光年净进口量超过1亿吨,这就表明了石油天然气在我国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但石油天然气大量储运离不开管道工程。管道储运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油气最主要的储运方式,因具有经济合理性、安全可靠性、简单方便性都较其他储运方式更好,当然加强重视储运油气的管道网建设质量及安全问题,更为重要。笔者结合我国目前油气输运管道泄漏的原因问题,并对石油天然气管道储运安全事故进行大量广泛调研,建立起储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和总结对油气管道运输安全项目管理中的危险因素,探讨了管道泄漏的堵漏技术。合理利用层次分析(AHP)理论对石油天然气管道储运安全进行了评价分析,提出有效的油气管道储运安全管理措施和方法,为同类汽油气管道工程案例所借鉴参考。

2 石油天然气管道现阶段的储运现状

油气储运管道在远距离输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安全泄漏问题多种多样,如油气管道的老化和长期使用腐蚀引起的泄露、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等。如管道破裂油气泄露极有可能引起火灾,威胁的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也对环境造成大量污染。对社会的危害影响极大。据统计,1970~2010年间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油气管道安全事故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东部输油管道事故统计表

3 安全评价

3.1 油气管道储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历年油气管道安全事故统计、分析以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工作经验,建立了适用于油气管道储运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表2 油气管道储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2 构造判断矩阵

组织行业内具有丰富经验的相关专家学者,结合专家调查法的利用,对建立的指标体系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以构造出各层因素间的两两比较矩阵。其中,首层判断矩阵A如下所示:

同理,可得到其他比较矩阵:B1、B2、B3。

3.3 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

可利用方根法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并将其归一化即可得到各层因素的相对权重值,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由此可计算得到判断矩阵A的特征向量为:,,。即可构成相对权重向量。同理亦可得WB1、WB2、WB3。各层相对权重、整体权重以及权重排序详见表2。

(1)

3.4 一致性检验

首先按照计算相容性指标,式中为最大特征值。再根据计算一致性比率,其中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其值如表3所示。

表3 平均一致性指标R.I.

4 安全管理措施

根据表2的整体权重排序可知,对石油天然气管道储运安全影响较大的因素包括:偷盗破坏、作业人员误操作、油气腐蚀性、环境腐蚀性和滑坡等。针对以上主要危险源,可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如下:

(1)加强对管道工程项目管理,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偷盗破坏和施工作业人员误操作。所以应严厉打击反盗油气的犯罪,提高对管道网线的巡查力度,加强油气储运管道的安全管理,并组织科研专家或技术工程人员,积极研发有效的管道泄露检测技术;其次,应针对作业程序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制度,加强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作业人员的操作熟练性,并改善作业环境和设备。

(2)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防治对油气管道的腐蚀。应从设计、施工、维护等方面全方位提高油气管道防腐措施,在严把质量关的同时应积极研究更有效的管道内、外防腐技术,制定详尽的防腐涂层、现场补口和阴极保护等方案。

(3)加大投入,提高管道抗灾的能力。主要是加强管道焊接质量、严格焊口探伤、设置截断阀并预留接口、规避建筑物基础、控制管道倾斜角等。

参考文献:

李献宁. 石油天燃气管道的安全问题探讨[J]. 农家科技. 2011, (S1):101.

方徐应. 石油管道储运的安全及事故预防[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19):181-182.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油气储运;标准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P641.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当今,世界石油工业飞速发展,石油天然气的存储和运输作为石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石油工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影响。目前,世界油气长输管道总长度已超过200xl了km,天然气管道占7%0,原油和成品油管道占30%。其中,天然气管道以每年超过2xl了km的速度增长(崔红升,2003)。近年来,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油气储运生产管理的复杂性日益提高。因此,加强我国油气储运标准化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 我国油气储运标准化现状

2.1 标准体系的建设理念有待转变

国内油气储运标准化理念机制落后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用落后的“标准集合”的方式建设企业标准体系,导致标准间的协调、衔接容易出现障碍;二是企业标准体系与生产管理体系脱节,导致标准化对生产管理的促进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我国油气储运企业标准体系与企业内部 HSE 管理体系、内控体系、规章制度等相对独立,标准体系主要由技术标准组成,与管理相关的内容则分散在 HSE管理体系、内控体系、规章制度中。标准与生产管理体系的脱节导致两种后果:一是标准的执行处于一种不明确也不受监督的状态,是否需要执行标准,执行什么标准,有没有执行标准均成为未知;二是标准化工作没有成为企业内部业务部门的工作职责,使得内部人员参与标准化工作几乎成为一种业余行为,远远没有发挥出标准化的主体作用。

2.2 标准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受本身技术水平、基础研究和编写理念的限制,目前我国油气储运行业很多较高水平的标准均直接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根据自主研究成果编制的技术标准偏少,部分自主编制标准的技术水平也与国际先进标准存在差距。部分标准没有经过充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可能存在技术上保守或激进的不合理情况。油气储运行业所执行的工程建设标准,在工程设计标准中体现安全第一、风险预控和完整性管理的认识有待提高;油气站场设计标准在科学性、细节优化以及安全性、人性化考虑方面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很多事故的发生,是因为从设计上就没有做到本质安全。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标准方面存在缺口。新建管道投产运行和工程交接的相关管理和技术标准不够完善,使得工程建设问题往往延续到运行管理阶段才解决,导致安全隐患的存在和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此外,针对一些较新的领域,如大型地下储气库建设、天然气液化和 LNG 接收终端的工程设计和施工等,尚需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标准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配套系列标准体系。我国油气储运工程建设标准一定程度上还无法满足企业尤其是运营企业的需求,需要尽力通过对标、采标工作提升工程建设标准的水平,实现工程建设标准与运行管理标准的同步协调发展。

2.3 标准的实际应用存在偏差

国外在应用标准时,以满足标准为最低要求,以管道的安全和经济运行为设计、施工和运行的最高目标,企业外部标准多作为基本准则和参考;在满足所有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再开展很多专项研究,以实现安全、经济运行的目标。而国内多以达到标准要求为最高目标,甚至将符合国标、行标的最低要求作为企业的最高目标;只考虑部分专项指标是否达到标准要求,而不考虑整体综合性能是否能够满足生产管理需求。虽然随着国内管道法和安全法的颁布,要求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都要本着“安全第一”的目标,但从标准上看,实际情况与之存在较大差距。

此外,基于现有标准编写管理体制,鲜少标准是基于专项研究成果结合应用实践编写而成,这直接限制了标准的编写水平和内容的先进性。标准的执行力、技术水平、影响力以及现有标准化管理体制也难以将国内高水平的专家直接吸引到标准编写工作中,导致标准的整体水平较低,适用性不强,不能适应油气储运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3 发展对策

国内油气储运现有标准体系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有必要在标准化理念、方法、管理模式及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探索和革新。

3.1 加强对于标准重要性的全面认识

标准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企业生产管理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由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的过程中,标准化都是基础和前提。企业建立健全完善的标准体系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途径和标志。在标准的应用和实施过程中,如果标准本身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或标准的执行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那么标准对生产管理的促进作用将大打折扣。另外,标准是“人”思考和劳动的成果,人(指企业专家、管理人员、基层操作人员等企业内部人员 ) 应该是企业标准化的主导力量,只有他们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活动成果转化为标准并得到有效执行,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在对标准本身重要性的认识之外,还必须考虑到标准的“执行”和“人”的重要性。建立起对标准重要性的全面认识,在思想观念上作出拓展和转变,是推动我国油气储运标准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根本所在。

3.2 探索标准化管理体制机制的转变

随着国内安全法和管道法等专项法律的颁布,标准在法规中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没有配套技术标准的支持,这类法规将无法有效实施。建议对我国与油气储运相关的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化工作内容和范围进行重新定位。在国家标准层面,建议主要关注技术法规(如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安全、卫生健康和环境保护的内容)及强制性产品和服务标准的建立;在行业标准层面,主要关注自愿性技术标准的建立;在企业标准层面,基于企业自身的生产管理和利益需求,关注企业管理规程、操作规程及创新性技术标准的建立。现有油气储运国标、行标管理模式需要进一步“市场化”,更多体现其公开、公平和广泛协商原则,同时,促进企业成为标准化工作的主体。

此外,建议学习欧美国家石油公司的做法,在企业内部转变现有企业标准体系建设粗放的“标准集合”模式,在采用、修改、提升外部标准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对应于企业生产管理业务需求、体现企业标准化自主意识及管理和技术特色的核心标准体系。同时,从制度上明确业务部门成为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主体,促使企业内部人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产管理业务的标准化和标准制修订工作中。

3.3 系统深入开展体系建设工作

针对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需要研究分析油气储运业务需求,开展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对标工作,进而建立先进的、系统的标准体系。

建议在企业层面开展业务流程梳理,针对标准的使用对象,明确哪些业务需要用到哪些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对标准进行整合与提升,尽可能细化形成操作规程,实现标准的手册化,并与企业管理体系文件相辅相成。

针对油气储运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标准的协调性问题,建议开展工程建设标准和运行管理标准的一体化建设工作,将运行管理中的对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实际需求以及工程实践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充分反映到工程建设标准中,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和同步发展。

3.4 加强技术研究及提高标准执行力

世界是平的,标准化工作需要采纳全球智慧和经验,开展标准对标、采标研究工作(尤其是针对国外先进管道企业的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标准)和国际交流合作是快速提升我国油气储运标准技术水平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此外,需要加大科技研发的力度,加强标准研制工作,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标准,以快速应用于生产、服务于生产。我国油气储运标准化的持续发展需要相关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就具有标准化的意识和一定的标准化基础能力和水平,因此,标准化应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培养和研究内容。有必要在我国油气储运高等教育体系中纳入如下内容:一是标准化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二是国内外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是油气储运各专业核心技术标准的学习和研讨。标准的实施,是标准化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加强对标准的宣贯,在管理体系中明确标准的位置和作用,提高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可操作性,明确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对标准熟知和应用的水平等,都是提高标准执行力的关键。

4 结束语

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衡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运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是推动整个油气储运行业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标准国际化是标准化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标准化管理理念和标准体系建设等问题需要及时有效地解决,以缩短国内标准化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满足我国油气储运行业的发展需求。此外,转变标准的编写与应用理念、搭建新型的标准管理体系、提高标准执行力等是提高我国油气储运行业标准化水平的有效方法。标准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依赖于高水平的素质教育、高水平的技术研究、良好的管理体系以及标准使用者的切实理解和执行。加强标准化基础教育是我国油气储运标准化及行业整体发展的基石。需要通过长期不懈的研究、探索和改进,促进我国油气储运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最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世炜,焦光伟. 国内油气储运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J]. 中国储运,2008(11):117-118.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范文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it has made tremendous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oil &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in our country, but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However, we can not deny that oil &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has broa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conomic situ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oil &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status quo and challenges of China's oil &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s well as coping style, so as to improve the related research, combined with today's economic situation.

关键词: 油气储运;发展前景;国民经济;能源保障

Key words: oil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development prospects;national economy;energy security

中图分类号:TE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021-02

1 油气储运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国防意义

当今时代,石油在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交通运输、工业燃料、军事、现代化农业机械燃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具有着十分深远的国防意义。

石油可以提炼出汽油和柴油,为生活、生产以及运输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各种动力。可以合成塑料和各种有机材料,极大满足生产生活对于有机材料的需求。可以做成油和脂,用来减少机件之间的摩擦,因此来能够延长机器机件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成本。可以合成橡胶,为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材料。石油也是各种化纤、纺织等的原料,因此为我国纺织业、服装业的出口提供了便利条件。石油是一种有着极大经济价值的能源资源,因此,石油对于经济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有“经济血液”和“黑色黄金”之称。

同时,石油不仅仅是一种能源资源,更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当代国家不可缺少的战略物资,在军事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石油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储备,对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巩固和提高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优质新型能源,相较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天然气有着环保清洁、安全可靠、经济实惠、热值较高等优势,因此,不论是在国内经济发展中,还是在国际竞争中,天然气的作用日益明显。

将天然气用于发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燃煤发电的比例,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如此,还能起到缓解煤炭能源紧缺的作用。而且,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天然气发电的单位装机容量所需投资较少、建设工期较短、上网电价较低,因此有着不可比拟的竞争力。除此之外,天然气还是制造氮肥的最佳原料,由此可见,天然气还对农业的促进作用也不容忽视,在农业领域也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天然气化工工业方面,它有着成本较低、投资较少、污染较轻的优势,特别是天然气污染较轻的特点,非常符合我国提倡的绿色GDP概念要求,因而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健康生活理念的形成与深化、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与环境保护行为的加深实践,城乡居民对于天然气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尤其是在大中城市,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这得益于天然气安全可靠、清洁卫生的优势,大量使用天然气作为生活燃料,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生活环境和家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也更加有利于清洁能源的使用,使之发挥环境保护的功能。不仅如此,从经济效益的来看,天然气作为民用燃料也发挥着巨大的优势。

在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下,天然气代替了汽车用油,这不仅具有减轻空气污染程度,提高了空气质量的作用,还具有价格低廉、简便安全的特点。这是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新领域的又一次突破。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油气资源对于一国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和对于国防安全的重要意义。所以,油气储运也就成为了我国需要加强重视研究和开发的课题。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油气储运事业得到了蓬勃迅速发展,我国在油气储运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油气数字化管道、油气混输管道、HSE管理以及数字化管理等国际化的科研技术成果和先进观点理念被广泛采纳应用于我国的油气储运事业领域中,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的油气储运技术得以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也就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

2 油气储运业的现状

二十年以来,我国油气储运专业快速发展,在科技进步的带动下,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不断的被采用,油气储运的范围在不断的被拓展,管道维护由徒步巡线向智能、实时泄漏监测发展。

目前,油气储存和油气运输是我国油气储运业的两个主要部分。油气储存方式主要包括分别是地表压力容器、海上储罐和地下岩洞储库三种;油气运输方式主要包括分别是公路、水路、铁路、航空和管线五种。公路运输费用较高,因此这种运输方式仅只适用于少量油气的短途运输;水路运输比较经济,再加上我国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和内河航道,所以,在我我国,油气的水路运输占有一定的比例;就我国目前的运输方式而言,铁路运输成为了我国成品油输送的一个重要方式,这主要得益于其运量大、运费低的优势特点;由于管道输送具有成本较低,允许密闭连续运行等诸多优点,因此,管道运输成为了是最主要的油气运输方法。

3 面临的挑战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国际竞争力也明显增强。于此同时,资源不足与能源短缺的局面也日益凸显出来,逐渐成为了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障碍。自然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的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步,成为了影响我国保持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油气资源对于一国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GDP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此以往,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将受到严重削弱。

我国还存在着在油气储运技术面不足的问题,有待于加强油气储运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因此,我国面临着追赶国际油气储运先进水平和实现自主创新深入发展的新课题,目前,我国已经迎来了前所未挑战。

尽管管道运输是我国目前最为主要的油气储运方式,它的优势有目共睹。但是不能否认,我国在油气储运的管道运输方面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管道内外表面的防腐技术并不纯熟等。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如今的国民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时期,对于石油、天然气、液化气等能源有着巨大的需求。

时至今日,我国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对石油进口依赖度已经超过50%,因此,我国已经将地下水封洞库和盐穴储油洞库已经列入了战略储备库中。这标志着地下水封库和盐穴库将成为我国今后石油战略储备库建设的一个发展方向,于此同时,这一项目也为将我国油气储运领域带来了新的科学技术挑战。

在我国油气储运领域还面临着专业人才不足的挑战。原因在于,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石油天然气工业一直处于一种自产自用的封闭状态,所以油气储运工业发展速度缓慢。另外,油气储运这一学科曾经被我国忽略了其重要性,以至于长期置于油气工业的下游,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所以才导致了现阶段油气储运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速度与生产用人需求量的不相符的矛盾局面。

4 应对方式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不仅使我国增强了在经济领域的驾控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我国参与和应对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能力和实力。因此,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经济实力也有所增强。加入WTO之后,中国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我国的经济策略和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我国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和不足的现实,节约资源、物尽其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由此可见,自然资源使用效率低、重复利用率低等问题就亟待解决,特别是在油气资源方面,开采方式粗放、浪费严重、重复利用率低等一系列有悖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状不容忽视。为确保我国正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以上问题就必须有所改观,以便尽早解决。所以,这就从我国自然资源储量和分布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现状的客观要求来看,目前情况下,我国各种油气运输技术都有待与更加完善。此外,还要鼓励发展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发展与油气产业紧密相关的产业,大力研制和开发可替代资源,节约油气资源的使用。还要加强相关研究,尽可能使油气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使用价值,提高油气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增加油气资源的附加价值。现如今,我国在油气储运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海内外陆地油气田和海洋油气田的勘探开发领域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在石油炼化、油气管道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我国的油气储备库建设和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目的就是保证我国的油气资源能够满足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需求,以便提供长期的供应,另外,从军事防御的角度来看,油气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我国要确保其储量与质量,以保证我国国防安全。

加强对油气储运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也是应对我国油气储运挑战与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

5 小结

油气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不论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还是政治地位的稳固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我们要重视油气资源在交通运输、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更要重视油气资源在军事上重要地位,油气自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能源资源存在,更要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加以储备和珍惜。然而,我们必须面对油气资源不足与短缺的现实,因而,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进口油气资源以用于生产等领域,但是不能将自然资源储备尤其是油气资源的储备依赖于别国。所以,我过有必要深入究新技术、开发新课题、引进新技术,交流新理念、加强中外合作,吸取别国经验教训,用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油气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减少油气资源在使用中的浪费,尽可能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油气储运是我国能源保障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国还要加强对油气储运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保障经济持续、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艾玲,梁光川,王文耀.世界油气管道现状与发展趋势[J].油气储运,2006(10).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油气储运,标准化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TE8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油气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油气储运是一项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大工程,标准化是界定企业运营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标尺,它是对科学技术以及实践经验的总结。但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管道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油气储运标准呈现出技术水平不高、体系结构不尽合理、前期研究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标准化作用的发挥。通过对国内外油气储运标准化的发展思路、体系建立和运行模式的分析,更能清晰地认识到我国油气储运标准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油气储运标准化现状

1.1国内现状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能源的消耗量逐年递增,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当前我国天然气和石油的运输方式以管道运输为主,至今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油气输送管道已经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管网遍布全国各地,管道建设及运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我国油气储运行业已构建了一系列从工程建设到运营管理的发展体系,并采用科学的思想理念,如:“顶层思想”和“综合标准化”,专门针对国内外发展现状和我国油气储运发展规划,不断对我国当前油气储运的发展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近年来,油气储运行业借鉴国外先进理念,总结先进生产实践经验,加快科研成果向标准转化,完成了大量新技术标准的研制工作。以大口径高钢级管道材料与焊接、地下储气库和 LNG 接收终端设计建造以及先进的管道运行管理技术标准为代表的标准的自主编制和应用,极大提升了我国油气储运行业标准技术水平。同时,通过持续开展对标、采标工作,补充新的技术标准,改进和完善现有标准技术内容细节和可操作性,大大提升了国内管道建设和运营管理水平,逐渐缩短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1.2国外现状

当代社会主要有基于计划管理和基于市场需求的两种标准化模式,前者是以俄罗斯为代表,是针对其解决标准制修订工作中存在的孤立、分散和滞后的问题而实施的,全面协调各方面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总体设计和方案论证中的指导作用,从而达到最佳水平和效益。后者则以欧美国家为代表,采用强制性技术法规和自愿性标准体系模式,企业要完全达到技术与安全的要求,除此之外,企业可以独自完成自主编制,直接采用国际标准,并根据自身生产及管理要求展开工作,自由度非常灵活。对于计划性标准的编写,受其计划性的影响,不易组织所有专业的专家进行编写,容易出现技术落后、内容与需求脱节等问题。而基于市场需求的标准编写由技术驱动标准发展,由专业的技术协会组织编写,可以免费利用国际最高水平的资源,且全世界同行均可自愿参加并不断提出改进建议,是全世界成熟技术的集中体现。

1.3发展趋势

石油天然气的需求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石油储运的发展与建设也将随之进入一个空前广阔的发展期。我国未来油气储运事业的必然趋势无疑是:充分利用国内外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大力拓展管道运输网络,发展地下储备。我国将形成跨越性较大的管网系统,跨国、路上和海底管道也将不断地完善,油气运输管道也将合理布局、协调配合,极大的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及人民的生活需求。

2、存在的问题

2.1标准体系的建设理念需要转变

当前,我国油气储运标准化理念机制相对落后。“标准集合”的理念方式阻碍了标准化建设的良好的协调。同时,由于生产管理体系没有得到与企业标准体系很好的衔接,致使生产管理未能得到标准化的促进,也造成了我国运行管理标准水平和油气储运行业的建设发展不相一致,协调不周。除此之外,油气储运企业标准体系与生产管理体系衔接不当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不好的影响。标准的执行处在一种未知的状态,既不明确也不受监督。标准化的主体作用也未得到良好的发挥,企业内部工作人员也没有将标准化工作作为自身的工作职责。因此,标准体系的建设理念需要转变。

2.2油气储运的技术水平需要提高

我国盛产流变性较强的多腊原油,目前对于多腊原油的输送方式为加热输送。这种运输技术较为滞后,加热所耗的能量高,反复启动难,且热力条件未达到要求,会造成凝管。因此通常采用正反输交替的方式以避免凝管,从而能源浪费现象严重。其次,我国的回收技术落后。炼油厂还不具备回收化工原料的蒸汽和低蒸汽压的油品的技术,且油气回收设施不完善,使得大量的油气只能向空气中排放,不仅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了污染和浪费,也对在储运油气过程中的工作人员的生命造成了威胁。我国油气储运行业的运行管理标准近年虽取得显著进步,但在整体技术水平及标准的系统配套性方面,与国外先进企业还有一定差距,运行维护标准的滞后、落后、覆盖不全等问题仍然存在,远未建成完整的、高水平的标准体系。因此,提高油气储运的技术水平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3、油气储运标准化发展对策

3.1健全油气储备体系,实施有效战略

建立健全我国油气储备的体系,科学制定一系列的国家油气战略储备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执行标准。完善国家油气储备体系的同时还应重视建立民间油气储备。建立储备系统要因地制宜,科学引导油气储备的有序进行。同时要不断地采集管道沿线及周边的地理信息,不间断地进行实施检测管道泄漏与底层移动。提高油气管道的快速抢修能力,加快油气管道运输网络的建设,运用管道自动化技术,从而在经济高效的运输方式下提升油气管网的运行能力。

3.2转变标准化管理体制机制

近几年,我国颁布了管道法及国内安全法等专项法律,这些法律的有效实施需要依赖于配套技术标准的有力支持。这意味着扮演重要角色的标准发挥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因此,我国要重新定位油气储运标准化的工作内容与范围。国家要建立完善的标准化法律体系。行业要建立自愿性技术标准。企业要建立规范的管理与操作规程及创新性技术标准,转变内部标准体系的建设,形成核心标准体系,全面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3.3提高标准执行力和技术研究水平

快速提升我国的油气储运标准技术水平的必经之道是借鉴全球智慧和发达国家的丰富经验,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而引进国外先进的科技水平。其次,全面开展标准研制工作,加大科研力度也是促进油气储备标准技术水平的有效手段,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为生产服务。标准化应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是油气储运标准化发展的基石。这不仅能为国家培养更多专业性人才,还能促进标准化研究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标准化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便是标准的实施。要提高管理和操作人员对标准化的认知度和应用能力,重视标准在管理体系和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全面提高标准执行力,从而促进油气储运标准化发展。

4、结语

油气储运工程在我国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作用,也关系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亦关系着国民的正常安全生活。标准的产生、应用与发展是推动我国油气储运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标准化管理理念和标准体系建设等问题需要及时有效地解决,以缩短国内标准化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满足我国油气储运行业的发展需求。此外,转变标准的编写与应用理念、搭建新型的标准管理体系、提高标准执行力等是提高我国油气储运行业标准化水平的有效方法。要不断地提高我国油气储运标准化水平,从而提升油气储运行业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油气储运 设施 安全

一、油气储运设施的分类

油气储运设施就是油气的储存和运输设施,在石油工业内部是连接产、运、销各环节的纽带,主要包括:矿场油气集输及处理、油气的长距离运输、转运枢纽的储存和装卸、终点分配油库(或配气站)的营销、炼油厂和石化厂的油气储运等设施。

天然气储存设施主要用作供气调峰。短期调峰基本使用输气管道末端储气和储气罐;中长期调峰则需使用地下储气库和各类LNG 设施。地下储气库根据地质构造,可以划分为枯竭油气田型、含水层型、盐穴型、岩洞型及废弃矿井型等。LNG 储存设施分为地下罐和地上罐,地下罐包括埋置式和池内式;地上罐包括球形罐、单容罐、双容罐、全容罐及膜式罐。

油品储存设施主要指油库。根据油库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性质,可以划分为独立油库和企业附属油库两大类;根据主要储油方式,可以划分为地面油库、隐蔽油库、山洞油库、水封石油洞库和海上油库等;根据运输方式,可以划分为水运油库、陆运油库和水陆联运油库;根据经营油品的种类,可以划分为原油库、油库、成品油库等。

油气运输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当前,应用最多的运输方式为管道运输。根据输送介质的种类,可以划分为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原油管道是油田、炼厂、港口或铁路转运站间原油的重要输送方式,具有管径大、运距长、分输点少的特点;成品油管道将炼厂生产的各种油品运送至油库或转运站,具有输油品种多、批量多、分输点多的特点,一般采用一条管道顺序输送多种油品的工艺 ;陆地大量输送天然气的唯一方式就是管道运输,其特点为运距长、管径大、压力高,并形成大型供气管网系统。

二、油气储运设施安全的重要性

石油和天然气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能源。我国油气储运设施将继续处于重要的发展期。随着油气储运设施规模的不断扩大,若发生大的泄漏、火灾、爆炸事故,将会对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和环境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石油和天然气均属于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为易燃易爆物质,泄漏后遇点火源容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属于可燃及易燃性物质,并且原油和成品油具有易挥发的特点,油品蒸气、天然气常常在油气储运设施区域弥漫、扩散或在低洼处聚集,在空气中只要较小的点燃能量就会使其燃烧,具有较大的火灾危险性。油品蒸气和天然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气体,当体积分数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时,一旦被引燃,即可能发生爆炸,且油品与天然气的爆炸范围较宽,爆炸下限体积分数值较低,因此,爆炸危险性也较大。

油气储运设施由于自身特点,安全影响因素众多。长输管道沿线经过各种复杂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出现自然灾害破坏或第三方破坏的概率较高;油库生产运行中受人、物及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发生事故的概率较大。

三、确保油气储运设施安全的措施

针对油气管道“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按照隐患“救其未萌”的HSE 新理念,在工程立项、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的各个阶段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加强运行管道的监测。

1.提高本质安全

1.1加大“三同时”管理力度

从油气储运设施建设前期开始,确保油气储运设施的安全投用,严格执行安全设计审查。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规定,油气储运工程在设计阶段,应通过政府安监部门组织的安全设施设计审查。通过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可以落实安全评价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查找设计中存在的不安全问题,提高油气管道工程的本质安全。同时加大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控力度,确保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和投入使用。在工程竣工验收前,还要组织建设项目安全、环保、职业卫生设施的验收。

1.2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和施工质量验收

施工质量严重影响油气管道的运行安全,在油气管道建设过程中,需高度重视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一是杜绝管道运输过程中的野蛮装卸;二是严格控制焊接质量,确保焊缝质量达到承压能力要求;三是切实保证管道的防腐工程质量;四是在管道敷设过程中,避免管道防腐层破损和管道外壁机械损伤。如果在油气管道建设过程中不能严格做到以上几点,处于强腐蚀区域的管道极易发生腐蚀泄漏,为油气管道日常运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严格执行施工安全管理规定,是提高油气管道本质安全的基本保障。

1.3在工程投产前,必须通过工程质量验收

施工质量验收是油气储运设施安全投产、平稳运行的基础,是管道“安、稳、长、满、优”运行的保证。在国内油气管道工程验收中发现,往往由于赶进度、要效益而忽视了施工质量,导致重复性施工。根据对油气管道工程的调查结果,工程主体设施的施工质量一般较好,但管道配套工程及防护设施的施工质量却存在很大问题。

2.加强完整性管理

完整性管理是指对所有影响管道完整性的因素进行综合的一体化管理。主要程序包括:建立完整性管理机构,拟定工作计划;进行管道风险分析,制定预防和应急措施;定期进行管道完整性检测和完整性评价,了解发生事故的原因和部位;采取修复和减轻失效威胁的措施;检查衡量完整性管理效果,确定再评价周期等。通过完整性管理,可以提高管道的管理水平,确保管道的运行安全。

3.规范操作流程

目前,随着我国油气管道数量和里程的不断增加,已形成相互交织的油气管网。因此,在输油生产过程中,任何一次误操作,影响的不仅仅是一台泵、一个阀门,而极有可能使储油罐及上下游管道或泵站发生连锁反应,酿成严重后果。确保每一次操作准确无误,需要从制度入手,规范操作流程,加强职工的日常安全教育培训,使职工养成良好的安全操作习惯,自觉主动地执行操作规程,确保油气储运设施安全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付立武. 油气长输管道维抢修预警分级响应体系[J]. 油气储运. 2012(05).

[2]严大凡. 油气储运专业建业一甲子回溯[J]. 油气储运. 2012(06)

[3]高斌,姜进田. 跨国长输天然气管道清管作业特点[J]. 油气储运. 2012(06).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范文8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摘 要:本文介绍了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概况,分析了储备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着重探讨了与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相关的资金来源、管理模式、储备量监控、石油动用条件等方面的法律保障措施,并在借鉴发达国家石油储备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相关法律建议。

关 键 词: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能源法律体系;保障措施;法制体系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5)06-0064-08

收稿日期:2015-01-09

作者简介:马波(1976—),男,黑龙江人,法学博士,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法律系副教授,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特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环境资源法学;梁东霞(1993—),女,广东佛山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资源法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东省学科建设专项课题“我国石油储备法立法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WYXM0085;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雾霾治理视角下的能源效率监管法律制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YJC820041。

一、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概述

(一)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界定

所谓战略石油储备,“是指国家为应对战争及和平时期的突发意外情况,保障国民经济正常运转和国防需求而在平时有计划地建立的一定数量的石油储备,具体可分为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1]承担着战略石油储备任务的储备基地,是石油储备的物理载体与地理空间的核心区域。而所谓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则是为了满足国内石油需求,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立健全石油储备体系,筹建的专门用于石油储备的以储油罐或地下岩盐洞为主要储备方式的地理空间区域。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周边区域内的大型石化联合项目和其他重大项目发展,有利于促进基地附近土地的开发和启动,也有利于带动当地石化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当然,也会带来一些安全保障问题。此外,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建成还会对石油输出国的政策制定、国际油价控制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将其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之中。

(二)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现状

我国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从2000年发展至今,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现已形成一定的数量规模。其实,早在2001年,我国《石油工业“十五”规划》就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包括战略和民用),到2005年储备能力达到800万立方米”的要求。《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2004)则强调,“要高度重视能源安全,搞好能源供应多样化,加强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健全能源安全预警应急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也提出,“要合理规划建设能源储备设施,完善石油储备体系,加强天然气和煤炭储备与调峰应急能力建设。”《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2013)更是直接提出,“建成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二期工程,启动三期工程,推进石油储备方式多元化”的任务。因此,本着“尽快落实石油储备方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要求,国家发改委统一规划部署的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自2004年开始启动建设。“第一阶段的国家石油储备设计储量为1.02亿桶(1640万立方米,约合1400万吨)”,[2]分别由位于浙江镇海、浙江舟山、山东黄岛以及辽宁大连的四个储备基地构成。2006年10月,我国首个石油储备基地——镇海基地建成并交付使用,标志着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真正拉开帷幕。紧接着,第二期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在2008年底开始启动,到2012年底也已经基本完工,分别是鄯善石油储备基地、独山子石油储备基地、兰州石油储备基地、天津石油储备基地、锦州石油储备基地、湛江石油储备基地、惠州石油储备基地、金坛石油储备基地,这8个基地的总储油能力达到1.69亿桶(2680万立方米,约合2300万吨)。据《2012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2013)测算,“2012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达2.84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8%”。而截至2012年底,我国战略石油储备能力则为1.41亿桶,输入与输出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未来油气供应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目前已确定分期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库,但离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建立尚为时过早。”[3]此外,我国已建或在建的石油储备基地还无法全面满足石油企业生产和国家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因此,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于2013初开始组织建设第三期石油储备基地建设。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第三期山东日照和黑龙江大庆的石油储备基地也已经开始建设。”[4]

二、推进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一)应对国际石油供应短缺的需要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预测,全球石油供应将因中国对能源需求的增加以及欧佩克产量的下降而出现紧张局势。尽管国际能源署表示,现在说全球供应紧张是否是长期趋势且会导致价格上涨还为时过早,但是全球石油供应情况确实不容乐观。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石油进口量和消费量正在不断增加。2009年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1.29%,2012年更是达到58%,远远超过国际通常认定的50%警戒线。根据《2012 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统计,2012年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继续上升,未来油气供应仍面临严峻挑战。毋庸置疑,国际石油供应的短缺势必会给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为了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此种状况,推进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刻不容缓。当石油供应出现严重短缺的紧急情况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投放的石油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直接满足市场对石油的需求,从而保障市场的有序运行与政治稳定。

(二)平抑石油市场价格的需要

21世纪是金融市场急剧动荡的时代,国际金融资本和投机资本的巨大套利空间使得国际石油价格暴涨暴跌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国际石油期货交易中,约有70%是属于投机行为,每桶油价上涨10美元中其炒作因素就占6到8美元。”[5]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持续高速增长阶段,预计未来对石油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这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一旦国际石油价格产生剧烈波动,我国经济将受到巨大的冲击。如果我们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则国际石油价格的急剧波动势必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例如,2008年国际油价的疯狂飙升,就给我国航空运输业带来沉重的打击。2009年1月6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杨国庆在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透露,“去年1月至11月全行业总计亏损39.5亿元,航空公司亏损70.7亿元。此外,油价上涨还将增加居民能源、燃料以及相关生产、生活资料的支出。据测算,油价上涨10%,天然气、煤炭价格将分别上涨4.8%和1.4%,这将从多方面增加居民生活负担。”[6]2012年9月,美国政府为平抑石油价格,曾有计划的释放石油储备,石油期货价格随即出现下滑,这一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快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国家石油储备能力。当出现国际油价剧烈波动时,通过释放储备油阻击国际原油期货炒作,平抑油价,进而减轻石油价格波动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冲击,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增长。

(三)完善能源法律体系的需要

石油储备法律的建立是能源法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形成完备齐全的能源法律制度谱系,需要推进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法治化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我国不断加快能源立法的步伐,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能源法律体系。但有关石油储备方面的立法却几乎为空白,急需解决储备基地建设立法缺位与不到位的问题。纵观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均是立法先行,但我国却尚未形成完整的石油储备法律体系,这明显不利于我国能源法治化的发展进程。加强我国能源法制建设,离不开制定有关石油储备在内的各项立法专项规划,也离不开有关石油储备管理体制方面的制度安排。而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作为石油储备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更加需要完备的石油储备法律、法规体系的支撑,从而为深化我国能源体制改革与法治保障提供制度动力。

三、国外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法律保障措施

在构建本国战略石油储备项目的过程中,发达国家普遍通过立法来保障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建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因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而引起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逐步认识到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开始运用立法工具引导战略石油储备的实施,许多经验值得我国予以借鉴。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国,主要由政府投资进行石油储备建设。美国已经颁布实施的与石油储备有关的法律、法规大致如下:1975年颁布的《能源政策与储备法》(EPCA)、1976年颁布的《海军油储生产法》、1994年颁布的《美国应对石油供应中断政策》、1998年颁布的《美国关于战略石油储备政策的国家声明》、2005年颁布的《能源政策法》(EPACT)等。除此之外,还有“大约200条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提出的具体措施建议,基本实现了从石油储备的体系建立到流程设计,从战略决策到具体实施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7]根据美国《能源政策与储备法》的规定,“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选址在墨西哥沿岸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均采用地下盐穴储备方式。”同时,基地的环境要求还必须符合《清洁空气法》(1990)、《清洁水法》(1987)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条例的规定。石油储备基地的管理则由美国政府授权能源部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运行管理则是通过能源部战略石油储备项目管理办公室进行,该办公室在每个石油储备基地都设有分支机构。石油储备基地的日常维护、调试和管理等工作则外包给民间公司来完成。而有关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财政预算和资金来源,在《综合预算调节法》及《内政部和相关机构拨款法》中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储备基地从建设储库、采购石油到日常运行管理费用均由联邦财政支付。联邦财政设有专门的石油储备基金预算和帐户,基金的数量由国会批准。因此,基地的收储和动用也完全由政府负责,并具有严格的动用条件和程序。“能源部、财政部以及白宫预算办公室共同拟定收储决策,由总统提出,经国会批准后委托能源部战略石油储备办公室通过市场化公开竞标的方式组织实施。”[8]基地石油储备的动用则严格按照能源部制定的《标准出售条款》执行,分为全面动用、有限动用、测试性动用和轮库四种方式。

日本目前共有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由于其国土四面环海,多火山地震的特殊地理环境,石油储备基地采取了地面储备、半地下储备、海上储备和地下洞穴储备等多种储备方式。能够决定这些基地的收储、动用、储备费用及担保等预算审定的是日本政府经济产业省的资源能源厅,它代表政府对石油储备实施决策权,负责制定石油储备政策。日本的战略石油储备法律体系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975年制定的,要求所有石油公司和石油进口商在政府财政援助下进行基础储备的《石油储备法》;另一部分是《石油开发公团法》和《石油公团法》,1978年颁布的《石油公团法》决定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在日本对石油储备体制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前,按照《石油公团法》(1978)的相关规定,作为政府特别法人的日本石油公团(JNOC)在经济产业省的指导下,承担制定基地建设、石油储备运作计划的职责,并且要对8个国家石油储备公司行使管理权。国家石油储备公司则负责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基地的安全、设备操作、石油进出库等具体工作。石油公团对基地的土地和所储石油享有毋庸置疑的所有权,而储备基地设施设备的产权则归石油储备公司所有。2004年,由于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资源机构的成立,石油公团与金属矿产事业团合二为一,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管理事项权限随之转入“资源机构”,由其在经济产业省的委托下对石油储备进行管理。“国家石油储备公司则转变为全部由民间投资的操作服务公司,只负责基地的运行管理,对设施不再拥有产权。”[9]政府还与“资源机构”签订了《国家储备石油管理委托契约》(2004年)和《国家储备设施管理委托契约》(2004年),将石油储备基地的土地、设施设备、石油全部收归国有。根据《石油储备法》和《石油公团法》的规定,日本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征收石油税、政策支持以及政府扶持。“日本政府设立了石油专门账户,把针对原油、各种石油产品、石油气以及液化天然气征收的税收全部作为石油储备基金。同时,采取了财政投资和贷款的措施来保证石油储备计划的落实并在贷款、土地使用和税收等方面对民间、国家石油储备公司给予扶持。”[10]日本将动用石油储备作为应对能源危机的最终手段,因而设定了非常严格的动用手续。根据《动用储备手册》的规定,动用的第一顺位是减少石油企业的法定储备量,接着是动用商业储备,政府战略储备是留到最后才动用的。

德国从1965年开始建立石油储备系统,并先后制定了《石油产品储备最低限量法》(1965)、《石油储存法》(1975)、《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1978)等与石油储备相关的政策法规。1974年制定的《能源安全保障法》,决定在平原的地下岩洞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1999年德国政府修改了《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决定由1978年成立的设有储备基地部的石油储备联盟(EBV)承担国家法定石油储备任务。2000年,政府战略石油储备正式取消。至上世纪末止,德国共建立了64个大型地下油罐,承担着全国50%的储备任务。基地建设伊始,储备基地的资金完全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不向企业和公民筹集。石油储备联盟(EBV)接管后,由于其法人机构的性质而得不到政府资助,其费用开支只能通过银行贷款(主要用于购买石油和建设石油储备设施)和会员缴纳的会费(日常维护费用开支)两部分获取。此外,根据《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的规定,石油储备联盟储备石油的动用控制非常严格,轻易投放的情况几乎不存在。只有在市场出现严重供应短缺的情况时,德国联邦经济部才可以通过紧急投放法令动用石油储备,并对投放品种和数量作出了明确规定。

四、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法制保障

我国有关能源以及石油储备方面立法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1987)及其《实施细则》(1990)、《矿产资源法》(1986)、《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条例》(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2011)、《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办法》(2014)等极少数法律、法规,而专门针对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政策法规则基本没有,只有一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第一期项目建设管理试行办法》(2004)。但近年来,我国的能源立法工作也在逐步完善。例如,2007年底公布了《能源法》征求意见稿,而有关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政策文件数量也在逐年递增。其中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关于委托企业承担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运行管理任务通知》(2009年)、《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2013年)等,但显然这些政策、规定还远远不够,要想我国石油储备基地建设能够有效运行,还必须为其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

(一)基地选址的法律要求

基地选址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以及法治化,是推进基地建设的重要前提。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一期工程均建在沿海区域,而二期建设的8个基地则兼顾了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均衡,三期的储备基地则可能主要选址在内陆地区。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布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货源充足量、安全系数、运输成本、地质构造等。沿海地区选址上受到青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具备了对外进口吞吐的运输优势。作为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要求港口及周边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良好,公路、铁路、水运及管道运输设施齐全,以利于储备原油安全、快捷、经济的二次中转运输。”[11]但选址沿海地区也有相应的弊端,例如,沿海地区通常是一个国家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易成为敌方发动攻击的首选,易受到严重破坏进而影响国家的能源安全。因此,国家在选择石油储备基地时,应该考虑向内地扩散,形成适度均衡的布局模式。同时,内陆地区本身也具备靠近大炼油厂、快速响应等独特条件。总体而言,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选址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决策,涉及的因素很多。因此,必须对基地选址建章立制,制定一套完善的基地选址的决策机制、程序规范、乃至法律要求,并应明确以下几点:选址工作的负责部门以及选址流程;选址地点的地质条件符合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布局要求的具体标准;基地选址的程序符合规范;安全系数的等级划分;确定地点后相关原油输送管道和原油码头建设等配套设施的改进,以及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必须对基地选址工作的整个过程予以规范化,做到选址条件有章可循,选址程序公开透明,选址地点分布合理,选址后相关配套设施及时跟进。

(二)储备资金来源的法律依据

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维护、管理、运营等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如何依法筹集充足的资金就成为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例如,日本《石油公团法》(1978)规定:“国家石油储备公司由石油公团出资70%、民间出资30%成立,负责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实施石油储备的具体运作,管理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而按照我国的石油储备计划,国家是主要投资者,一期工程四个基地总计60多亿元的建设资金就是由国家财政负担的。根据《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第一期项目建设管理试行办法》(2004)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简称石油储备办),作为储备基地项目的投资者,行使国家石油储备出资人职责。”尽管储备基地建设由国家财政包揽的做法具有一些优点,但这无疑也会给中央政府带来较为沉重的压力,随着三期工程建设的进展,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可能会制约基地建设的发展。我们认为,随着我国石油储备基地一、二期工程的相继完成,第三期基地建设的资金筹措可尝试仿效日本与德国的资金来源多渠道化的做法,充分发挥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各方面费用进行细分,相应由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共同承担,尤其是针对各类石化企业及发电企业,要求必须承担一定量的石油储备义务,并由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当然,政府的主导性是不会改变的。“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主体是国家,储备资金的来源主体也应该以政府拨款为主。”[12]此外,在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中还应当“充分依托当地资源,并在招投标进行基地选址与设计、建设、监理和基地管理者选择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法律合同对各方进行约束,明确各方的责、权、利。”[13]

(三)基地管理模式的法律诉求

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与管理,是一项“事关国家与产业安全,且投资巨大、选点严格、建设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14]要完成这样的工程建设,没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必然是不行的。例如,国际能源署(IEA)成员国家,为保证石油储备建设的规范与顺利进行,毫无例外地都动用了立法工具,做到法制建设先行,使储备基地的管理模式有法可循,依法进行。在我国,尽管针对基地建设,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已经制订了多项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但这些文件主要是针对石油储备项目的建设管理、招投标及资金使用等方面,并未明确规定建成后储备基地的组织机构、生产管理和运行方式等内容,这无疑将制约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生产运行管理的有序进行。随着2008年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划归国家能源局管理,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就成为我国石油储备建设和管理的执行机构,即“代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权利,按照国家石油储备建设计划,负责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而根据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关于委托企业承担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运行管理任务通知》(2009)文件的精神,建成后的石油储备基地的资产管理、法人治理结构、安全责任、财务管理等事项均委托中石化、中石油、中化三大专业石油公司管理。换句话说,由各大石油公司代为管理的委托生产运行管理模式,就是仍由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履行出资人权利职责,对各石油储备基地资产拥有使用、收益和处置权。而日常生产、设备维修等具体操作层面的经营管理事务性工作,则在石油储备中心监管下,全部委托给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够承担相应经营风险的石油公司进行专业化有偿经营。正是由于这种委托生产运行管理模式的受托主体不同,必然导致储备基地的管理机制建设多样化,这不仅不利于石油储备中心监管,也不利于储备基地规范、高效、科学管理。同时,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亦缺少站在产权管理者的角度,从规范化、契约化等方面提供有效保障石油储备生产运行管理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难以确保委托生产运行管理的可操作性和资产安全,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对此予以细化与明晰。

(四)基地石油储备量的法律监控

事实上,关于一个国家石油的“合理”储备量到底多少才是“安全”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科学依据,因其受到诸如国际政治、经济以及国家的经济实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仅仅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储备规模当然是越大越好;但如果从企业的经济角度来看,库存越少、周转越快自然是越好。因此,既要以保证国家安全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又要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以及石油企业的实际情况,还要综合考虑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确定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储备规模。笔者建议,在石油储备规模的立法方面,在确保一个符合国情的基本储备量基础上,可以多制定一些弹性规定。在确定储备规模后,则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监控机制,如“建立石油信息报告制度,完善石油统计数据的采集标准、采集渠道、采集网络建设”,[15]对储备量依法加以严格监测。

(五)动用储备石油的法律程序

储备石油的动用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法律依据。例如,动用的条件、动用时的批准手续、动用后基地储备量的补充等均需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从美、日、德等主要石油进口国的储备经验来看,动用基地储备石油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在情况紧急的时候,而且一般应有行政首长签署的动用命令。至于何谓“紧急情况”,一般认为应符合如下标准,“一是可能出现石油供应中断的情况,如可能出现的美国对伊朗动武导致的对我国原油供应的中断;二是可能对国家安全或国民经济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情况,如在台海危机深化,导致局部战争时的巨量石油消耗;三是事件的范围和持续性具有危机的特征,如曾经在广东出现的大范围‘油荒’情况。”[16]除此以外,严格限定储备的动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全国进入严重的石油供应短缺状态时,才可以全面动用;国际原油市场出现动荡时,可以有限动用;而为了测试之用时,可以采取演习性质的动用。

(六)基地安全的法律规范

火灾和爆炸是石油储运过程中最严重的不安全因素,石油储备基地具有储罐区、库区、生产场所等多种危险源,因此,有必要对基地安全作出专门的法律规定,并严格执行,确保基地的安全运行。“石油储备库建设项目从项目立项到投入正常生产,需要通过设立安全审查、安全设施设计审查、试生产备案、安全设施竣工验收等行政审批环节,是一项全过程的闭环管理模式。”[17]《国家原油储备库设计规定》(2004年)中亦明确规定,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是特级石油库,其安全设计规定应超过《石油库设计规范》(2003),安全管理要求也必须比一级石油库更为严格。所以,在最初储备库建设的时候,设计单位必须对储备基地安全预警采取技防设计思路。同时,代管企业与国家发改委、国家石油储备中心也要对石油储备基地公司进行双重领导,国家监察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监督、管理基地公司。显然,做好石油储备基地安全工作,离不开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安全体系的建立健全,离不开各级石油储备机构安全责任制度的监督落实,更离不开防范基地各类事故发生的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总体而言,世界各国都在普遍运用法制手段保障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建立与运转,并积极探索石油安全储备的商业化运营体系,这给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战略石油储备的实施在我国已成定局,而法律是石油储备战略体制层面——制度层面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18]换句话说,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作为一项涉及面广、规划性强,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系统工程,在大力推进基地建设的同时,也应当完善相关的法治建设与评估机制。正如能源法专家杨解君所言:“现时代的难题,发展中的矛盾,无疑需要法律,也只能依托于法律来解决。”[19]故此,我国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唯有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基地建设、管理、资金、安全等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才能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优良的、完备的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制度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朱根民.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运行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

[2][13]杨博文,郑金印.我国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现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05):201.

[3]刘立力.中国石油发展战略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01):1-6.

[4]发改委组织建设第三期石油储备基地[EB/OL].http://info.1688.com/detail/1112720871.html,2014-06-25.

[5]索寒雪.阻击国际原油炒作:中国三期石油储备基地开建[N].中国经营报,2013-02-15(A13).

[6]王珊珊.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陈德胜,雷家骕.法、德、美、日四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制度比较与中国借鉴[J].太平洋学报,2006,(02):61-71.

[8]黄承雷.美国石油储备体系综述[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13):165-166.

[9]孟光建.完善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0]赵航.美日石油战略储备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世界经济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潘海涛,傅蓉华.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对港口条件的要求[J].港工技术,2003,(09):14-16.

[12][15]王新新.我国石油储备发展的审视与对策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02):102-106.

[14]刘渌琳.《2008年中国能源发展报告》解读——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崔民选[J].中国石油石化,2008,(09):38-39.

[16]于淼.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7]廖达伟,王保东.石油储备库建设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1,(08):44-46.

[18]李瑞聪.加快构建我国石油储备法律体系[D].山东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范文9

摘要:地学实习基地是培养地质专业人才的摇篮。本文根据综合地质实习尤其是油气类地质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以柳江盆地及邻区地质实习基地建设为核心,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拟定了油气地质相关的实习内容和考察路线;最后针对地质实习教学的现状,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出发,提出了野外地质教学的理念、节奏、方式和程序建议。

关键词:柳江盆地;油气地质;地质实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56-02

柳江盆地位于柳江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区,荟萃了新太古代至新生代长达20多亿年华北板块地质演化过程中的各种古生物地层、岩石、构造和地貌现象之精华,集典型性、自然性、多样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于一身,以其重大科学价值的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以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且均为自然露头而享有地学“天然实验室”和“自然博物馆”之美誉[1]。柳江盆地地质研究历史悠久,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发源地之一。自1923年北京大学首开柳江盆地野外实习的先河,迄今已近90年。2010年暑期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在柳江盆地开展综合地质实习,目的是在地质认知实习的基础上,继续强化野外基本技能训练、基础知识教育和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重点提高学生收集、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

一、油气地质实习内容拟定与实习路线选择

油气类地质工程专业主要是为油公司培养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理论研究和评价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完善油气类地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亟待重视柳江盆地油气地质教学资源缺失的现状,尽快补充相关的野外实习教学内容。从现状来看,目前可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油气地质理论方面,涉及叠合盆地和生储盖成藏要素内容;其二是选择具有对比意义的观测路线和观测点,突出油气地质专业的实习特点。

1.叠合盆地与成藏要素。叠合盆地是指不同构造旋回、不同构造类型的盆地先后叠合而成的沉积盆地,其原型盆地与大地构造学中的构造层概念相关。实习区发育新太古代末和二叠纪末两个重要的角度不整合并分隔三大构造层,即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结晶基底构造层、新元古代一二叠纪内克拉通构造层和后晚三叠世克拉通破坏(地台活化)构造层[2]。因此,叠合盆地是由新元古代一二叠纪内克拉通盆地和晚三叠世以来柳江盆地叠置而成。在露头点,观察构造、地层标志确定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区域性不整合,恢复原型盆地性质及空间展布范围,是划分盆地演化阶段、研究叠合盆地发展过程的常规手段。针对不同期次的原型盆地,则需考虑构造环境、应力状态的多次转化,不同构造样式的互相叠加、利用、改造,明确拉张、挤压、剪切及复合区域应力场对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地质体构造变形的控制作用。从成藏要素角度,山海关隆起两侧的冀东凹陷、冀北坳陷均已发现油苗或油藏。冀北坳陷中新元古界储层见液体原油、稠油和固体沥青[3],储集空间为裂缝、溶洞[4]。将其纳入柳江盆地油气地质实习范围,可为实习区油气地质的教学内容补充经典素材,同时也为今后与周邻区域的油气成藏要素比较奠定基础。

2.油气地质实习路线选择。①张岩子—东部落叠合盆地、变质岩储集空间分析路线,沿张岩子村西陡崖向西,在东部落东山坡采石场转向北西,经东部落村至西山沟。主要观察绥中花岗岩、青白口系—寒武系层序,了解区域性不整合面、盆地基底岩性和内克拉通盆地沉积充填特征,重点分析变质岩储集空间类型。渤海湾盆地埕北30、锦州25-1、兴隆台等太古宇变质岩油气藏的储集空间为裂缝、溶蚀孔洞和微孔隙[5],但研究手段单一,或为井下的一孔之见或为间接的地震反演。针对绥中花岗岩顶部储集空间类型及性能的露头研究,可为周邻地区变质岩储集空间分析提供可靠的参照物,有助构建宏观的三维储集空间模型。②潮水峪—砂锅店灰岩储集空间、流体运移分析路线,沿潮水峪村向东至砂锅店东山坡,重点观察奥陶系灰岩岩溶地貌。灰岩浅部溶缝近乎直立,充填少,延伸最长达400m,宽5.5m,密度达3-8条/m。据25个钻孔统计,计溶洞47个,总高度达52.17m[6]。岩溶强发育带深度为60~80m,在断裂部位深度>100m。断裂构造带多为岩溶发育带和富水带,岩溶率达2.94~20.02%。因此,该线能够观察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了解岩溶地区的流体运移网络,可为渤海湾盆地千米桥、乌马营、信安镇北、老堡南1井等奥陶系灰岩潜山油气成藏研究提供直观的对比模式。③冀北坳陷双洞背斜古油藏考察路线,双洞背斜古油藏距平泉县城东南约6km,北距柳江盆地直线距离约100km,可列为油气地质实习的邻区参考路线。该背斜位于冀北坳陷党坝凹陷内,由中新元古界、古生界组成,轴向北向东。考察路线由双洞乡南山自937高地沿南山梁经825高地至876高地,全长约2km。沿线出露雾迷山组、洪水庄组、铁岭组、下马岭组和府君山组,可观察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岩性、储集空间、油气显示和沥青等内容。双洞古油藏油源来自下马岭组、铁岭组和洪水庄组烃源岩[7],印支期油气沿断裂向上运移至铁岭组灰岩裂隙、溶蚀孔洞聚集[3]。油苗常见于背斜核部铁岭组灰岩的缝洞,也见于背斜北翼寒武系馒头组紫红色泥岩之下或夹层白云岩缝洞。

二、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野外实习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从事地学的兴趣,加深理解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并建立正确的地质思维观,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因此,如何提高野外实习的质量,尽快达成以上目的就成为带队教师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1.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传统的野外教学仍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设计,忽略了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在制度上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参与度低,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并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因此,野外教学必须逐步摈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整个实习过程,逐渐掌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乃至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从兴趣缺失到喜爱野外实习,关键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8]。实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合理分配时间,把握节奏。在实体设计和路线、观察点设计准备中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在实际问题讨论中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范文10

【关键字】油气储运,水平,提升,对策

油气储运事业不仅是我国能源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在国民经济领域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家油气资源战略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油气储运事业进入了大发展的黄金阶段,然而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油气储运在技术水平、管理体系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全面提升油气储运事业的整体水平。

一、我国油气储运事业的发展

我国现代石油工业的发展起始于新中国以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我国已相继发现了大庆、胜利、克拉玛依、辽河、任丘、南湖等一批油田,以及陕甘宁、南海、柴达木、塔里木等一批气田。在2012年,我国原油产量达到了1.87亿吨,天然气产量达到了666亿立方米。

二、全面提升油气储运事业整体水平的对策

1、提高技术水平,推进油气储运行业的现代化进程。在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油气储运行业的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将决定我国在石油国际竞争中的格局。面临着国际能源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油气管网规模的不断扩大,这就需要我们应紧密结合国内外油气储运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技术水平。对未来油气储运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我国油气储运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应集中在以下方面:

(1)提升油气管网的运行水平。近年来,随着世界各主要经济发展国对石油天然气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油气管网的长距离、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正日益明显,而在这种背景下,油气管网运行水平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世界各国对于油气管网运行水平的提升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提升油气管网监控的智能化水平,以实现对管道的集中化控制和信息数据的自动化处理,通过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能快速、准确的检测到沿线管道的各类故障信息、灾害信息,还能自动生成处理方案;另一方面则是在整个油气管网中引入系统工程理论,针对油气管网系统多联接结点的特点,从整个管网的角度实现管道的配置优化、资源调配以及供需平衡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2)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我国开采的原油多为含蜡易凝高粘原油。随着常规可采资源的日益减少,预计未来含蜡易凝高粘原油的开采量将会持续增加。然而这类原油的输送能耗大、管道运行弹性小,如何实现这类原油的安全输送与节能减排一直是油气储运领域技术发展的主攻目标之一。含蜡易凝高粘原油的凝点高,常温下流动性差,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输送过程中蜡结晶析出,并相互联结成一种网络结构。要降低管道运输的能耗,则应当从改变蜡结晶的析出、形态和结构入手。在大庆油田,通过采用纳米材料对原油进行改性处理,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实现了输送过程中的常温输送。由此可见,纳米材料很可能是未来管道输送技术的主要研发方向。

2、提高管理水平,借鉴国外优秀管理经验

与快速发展的油气储运技术相比,我国企业在管理方面的进步则更为缓慢,与国外知名企业相比仍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应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以整体提升油气储运事业的管理水平。

(1)建立油气储运标准化体系。标准化是衡量一个企业运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受自身管理理念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油气储运行业标准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严重滞后于行业的发展水平,有必要对标准化理念、方法进行探索与思考,建立一套适宜于油气储存管理模式的标准化体系。为保证所建立的油气储运标准化体系的先进、科学,应首先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系统梳理,针对标准化的使用对象,明确各业务对具体标准的使用;其次,在明确业务标准的基础上,还应针对油气储运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标准进行细化并形成企业的标准化手册,使其与企业的管理体系相配套;第三,为保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与企业运行管理相协调,还应在企业各个环节中开展标准的一体化工作,从而使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做法都符合标准化的要求。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范文11

关键词:油气储运;安全节能;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1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油气储运主要包括有油和气的储存以及运输。在石油工业内部它则是联接产、运以及销各个环节之间的桥梁,主要包括有矿场油气集输以及处埋、油气的长距离运输、各转运枢纽的储存和装卸、终点分配油库(或配气站)的营销、炼油厂以及石化厂上的油气储运等等。

油气是重要的能源之一,有效实现油气资源的安全节能发咋喊,是油气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油气能源的需求始终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再加上油气储运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油气储运事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与严峻的挑战。为了构建安全、环保、节能的油气储运体系,实现油气资源的高效安全使用,我们有必要在对现有的油气储运技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利用同时提高当前的技术研发能力,坚持吸收借鉴、自主研发与储运实践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方向,不断推动油气储运事业的发展。

1、关于我国能源战略的论述

1.1、多渠道进口原油

多渠道进口原油有助于减少由于供油国国内出现变故或供油通道出现事端造成供油中断的风险。

1.2、不断加强我国领土范围内的油气勘探以及开发工作

近些年来,在三大石油公司之间的协作之下,也加大开发的力度,使用尖端的技术,以及初步得到了一定的成就,一些国内外的专家预测,全球陆上石油在将来很难满足人类的需求,这样就逐渐转向海上延伸。在早期海上钻探范围一般小于200m水深,逐渐扩展到300m。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之下,也会转向1000m水深。并且沿海均为经济发达地区,海上油、气田的商业价值变得更高。

2、油气储运的安全节能的重要性

油气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比如说石油、天然气及其产品在世界经济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些资源的有效生产以及运输不仅仅对于生产效率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于保护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碳”就是石油、煤炭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油气化使用的“碳”耗用得越多,也使得地球变得暖化“二氧化碳”制造也就越多。

但是油气种种产品被广泛的使用到冶金、造船、化工、石油、航空、医疗、、电子、照明、玻璃、生化、制药、食品等行业,并且倡导低碳生活的我国,天然气也已经成为城市燃气的主要气源,液化石油气是天然气的有益补充同时稳步发展。石油天然气的储运以及城市、居民安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石油天然气管道这是确保能源供给、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设施。

3、油气储运系统的节能措施

3.1油气储运系统节能的两大基本原则

3.1.1、降低油气的储量油气储运系统的节能研究计划中主要包括三部分,即油气的使用、油气的回收、利用这三个主要环节。降低油气的储量,不仅可以大幅度的降低油罐和管线所产生的能耗,还能减少整个企业对于整体运输的成本、资金投入,并使得储罐的占地面积最小化,使得能源配置结构更加合理化,同时也为增加设备以及市场与生产规模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只有不断降低原油的储量,联系市场的供应需求情况,企业应当将原有的储量最小化,适当的进行低价存油,储存量能够保障在意外情况发生时的所需量即可。同时,还应当严格控制成品油的储量,将成品油的储量尽可能的最小化。一方面,可以通过改革原油的加工技术,创新、提高工艺技术,采取深加工的方式降低重质油产品的百分比,从而提高柴油的产率,增加产量。另一方面,通过使用质量仪表和先进的检测技术,不但降低了油气储运系统的能耗量,而且使得资源配置更优化,节省了人力以及物力。

3.1.2、改善加热方式油罐的加热方式一般主要采用热媒水。通过加热并维持储罐底部的蒸汽盘管,依靠1MPa蒸汽传热,加上管外油品的传热系数偏低,从而高能低用。因此,只要将油品携入显热,通过热媒水的使用,达到盘管换热的方式,确保传热量足够,从而保证了能量的梯级使用。在使用抽吸式加热装置时,应当通过储罐出口以及泵入口设置的抽吸式加热装置,对部分抽出的油品进行加热,只需达到油泵对输送介质的粘度标准即可。也就是说,在平时只需保持相对较低的温度,待到外送时才开始加热。这样一来,不但降低了整体的油气储运能源消耗量,而且还确保了油气在输送时所需的粘度标准。

3.2、油气储运系统的四大节能措施

3.2.1、油气混输方法当前石油企业使用较多、较为普遍的技术是油气混输技术。油气混输技术指的是通过将油、气、水等多种介质,在未进行分离的状态下,将海底管道泵通过混输泵输送到油、气、水等多种介质的混合物中。油气混输与传统的旧运输方式不同,油气混输直接使用独立的混输泵以及混输管道即可独立输送油气,而传统的运输方式是先将混合介质进行采集处理,使用三相分离器、原油外输泵、天然气压缩机和条独立的海底分输管道,才能实现油气的管道运输。新型的油气混输方式不但降低了整体耗能量,而且提高了整体的生产效率以及整体的经济效益。

3.2.2、输油泵机组变频调速节能方法油气储运系统的节能计划中,输油泵机组的变频调速技术在其中发挥巨大作用。通过输油泵机组的变频调速节能技术,依照离心泵的特点,采取调节流量的方式来控制输油情况。采用调节输油泵的变频方式从而对输油泵的工况进行调节,既快速、有效又简洁方便。输油泵机组的变频调速节能技术主要是通过改革阀门节流工况的调节方式,制作成为输油泵独有的变频调速方式。不仅避免了输油泵出口阀过大而造成的损失与浪费,而且方便易于操作,提高了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该种节能技术还降低了机器运行时产生的摩擦所造成的噪音以及损坏,使得输油泵机组更易于维修,使其使用寿命加长。

3.2.3、油气常温运输方法原油含水的原油输送主要采用油气常温运输技术。当含水的原油井产液的温度达到一定的程度上,及时未达到转相点,只要井口的油温高于允许的最低集输温度值时,就可以采用常温运输技术。常温运输方式主要包括单管常温集油、双管常温集油、掺低温水常温集油等方式。首先,单管常温集油是将原有的掺水管线停掺扫线,根据油井生产时所产生的自身压力以及温度,通过集油管线将液体输送到计量间。其次,双管常温集油是停掺原有掺水管线,修改为集油管线,把井口和计母间进行改造,做到主管与副管能同时刻出油。再次,掺低温水环状常温集油是指将整座计量阀组间中的几口油井同时由一条集油管线串联成一个环状的集油方式,环的一端计量阀组间负责进行掺水。另一个端口就负责将油井生产的油、水、气集合运输到计量阀组间的汇管中。这种常温运输方式在整个油气输送系统的节能计划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大大降低了整体的能耗量,而且使得加热与保温系统更精简,降低了整体的成本投入,同时使得整个石油运输企业管理难度大大降低,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益。

3.2.4、降低蒸汽能耗量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由于蒸汽能耗占据整个油气储运系统能耗中的80%以上,降低蒸汽的能耗量在整个节能计划中的位置至关重要。为了合理控制蒸汽的能耗量,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

①降低油气的存储温度。严格控制油气的存储温度,根据标准的存储温度进行实际操作,保证油气输送时的温度适当,确保油气的输送功率与热能都最小化。

②对油罐进行适当的保温。严格按照油罐的保温措施,确定好油罐的最佳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和各大检测机构所规定的技术性标准以及方法来筛选。对于油罐的保温材料筛选标准,应当采用物理性、化学性都较为稳定的材料,而且对金属无腐蚀性,并属于非燃烧材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是保温材料应当选用最高安全使用温度高于储罐平时需要的操作温度,以此才能发挥并保证油罐的最大效用。切实做好油罐的保温控制工作。

③重视油罐的清洁。要加强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检测,注重油罐的日常存储环境以及清洁工作,切实保障油罐内的油气存储质量,以便降低油气储运系统的整体能耗量

4、结语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的深化,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之下,应该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则就变成当前以及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石油化工企业应该加大对于油气储运系统节能技术的开发以及应用,应该注重提高节能技术的水平,这样才可以不断促进和推动油气储运系统做到低碳、节能、高效、环保的方向而发展。

参考文献:[1]郑伟.油气储运安全节能发展探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02:271

[2]刘敏,时微微.油气储运安全节能发展探析[J].民营科技,2012,02:4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范文12

一、石油地质开发简介

作为大自然与时间结合的产物,石油的存在是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正是因为如此,对于石油的开发必须充分的尊重自然,在不损坏自然的基础上开发,这也就要求了石油的开发需要对石油存储地的自然状况进行勘察,因此,石油地质被引入。一个有充足的石油存储的地区,其地质状况如何,是否适合开采,开采后会给自然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是每个石油地质开发人员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底水、边水、油田水,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等,这些因素都是石油地质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不管是“陆相生油”,还是“复试油气聚集带”,首先要考虑的因素都是地质特点。为研究石油地质,早期我国的学者曾提出“近海湖盆”理论、新构造运动与晚期成藏理论以及煤成油与煤成气理论等,王文彦教授,李应培教授等曾经为了论证某些理论亲自去石油存储地进行地质勘查,这都为后期的石油地质开发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我国石油地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后,为了迅速发展国家经济,振兴国家工业,大力勘探、开采石油就成为了众多学术人员和实践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我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广阔的面积为石油的存储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地大物博的自然环境给石油地质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是,石油地质开发不是盲目的,更不是无节制的,当前我国石油地质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绝对不能忽视我国石油地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今天,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其存储量的降低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威胁,因此,只有正视石油地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以后的石油地质开发也才能更顺利。具体来看,当前我国石油地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石油地质开发缺乏创新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的支持,石油地质开发也不例外。在石油地质开发实践中,我国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为我国的石油开发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研究经费,但有益处也就有缺陷,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我国的石油地质开发就显得缺乏创新。我们不能否认,在石油地质开发中,国外的相关理论和经验是值得学习的,但是石油地质开发,自然环境的不同,其整个理论基础会有很大的差异。以塔里木盆地石油的存储为例,我国的塔里木盆地有相当的石油储备量,但是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特点是比较特别的,它是古生界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型盆地,这样的地质显然与世界上其它石油储备地区的地质是不同的,所以在此进行石油地质开发,简单的学习国外的理论和经验很难应对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创新,如何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吸收,找出适合地质特征的开发方式就变得非常重要。所以,石油地质开发创新的缺乏是目前我国石油地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2、石油地质开发设施不到位石油地质开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有无数个环节,需要无数人员的配合,更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可以说,我国对于石油地质开发的是非常重视的,但是,目前的石油地质开发设施依然不是非常到位,这为石油地质开发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问题。石油地质开发是一项比较艰难的作业,需要面对各种困难,在开发过程中,基础设施的支持是必须的。由于资金以及技术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的石油开发设施仍然存在不足,这也是当前石油地质开发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对石油地质开发的几点建议

面对当前石油地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对石油地质开发提出提下几点建议:首先,要注重石油地质开发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在理论上创新,才能保证实践的科学性;其次,石油地质开发过程中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石油地质开发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是背离的,不仅不利于石油的长期开采,对人类的生存也有威胁;再次,培养一支专业的石油地质开发人才,目前我国的石油地质开采工作相对艰难,在专业招生过程中就遇到招生难的尴尬,而经过了专业知识培训的毕业生也有很多因为怕苦而选择了放弃对口专业工作,所以,真正从事石油地质开发的人才是非常有限的,培养一支专业的石油地质开发人才迫在眉睫,在这个问题上,国家可以提出相关优惠政策和鼓励性政策来吸引学生学习石油地质开发理论知识并从事相关工作。

四、结束语

石油地质开发的研究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不仅是理论的研究,也是实践工作的研究。做好石油地质开发研究工作,并以此指导石油地质开发实践,是石油开采过程的必经环节。我们相信,在无数学术人员和实践工作者的参与下,我国的石油地质开发工作,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作者:刘晓博单位:大港油田采油五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