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机学课程论文

电机学课程论文

时间:2022-07-17 23:21:45

电机学课程论文

电机学课程论文范文1

1.1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是在完成既定理论知识学习后,再辅以少量的验证性实验,并多以演示为主,学生直接参与的实践活动很少,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高等教育的要求。有的学校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科技竞赛为引导构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通过学生的科技创新活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这种教学方法虽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但是仍然不能很好地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为了获得好成绩,通过网络购买或代工方式购入半成品,进行简单的修改和调试,而没有真正地去参与设计与制作,更无法消化吸收所学内容,创新学习能力得不到很好锻炼。

1.2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人兴趣脱节

机械电子专业是机械与电子专业的交叉学科,需要学生在学习机械和电子课程的同时,能够将两种类型的知识融会贯通。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面对比较深奥的电子与电气知识,很难有自觉深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教学中,即使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与动手操作等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也只是被动机械地完成学习任务,仍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创新能力。大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只要教学内容符合他们的需求,引起他们的兴趣,就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创造力。但是,目前很多高等院校机电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偏多偏难,从单片机的组成结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再到电机传动控制,在教学过程中都想面面俱到把所有知识点教给学生,学生无法在有限的学时内主动地消化大量的知识,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2Arduino开源硬件的特点

Arduino是一款便捷灵活、方便上手的开源电子原型平台,包含硬件(各种型号的Arduino板)和软件(Arduino开发环境),适合人群非常广泛。Arduino硬件开源表现为用户可以根据需要下载电路图,自己购买所需独立部件,制作相应的电路。可以利用Arduino作为控制板,用开关、传感器或其他控制器等作为其输入,也可使用数码管、电机、液晶显示等作为其输出装置,从而形成完整的系统。以往的实践教学多以51单片机为对象,功能单一,扩展性差,开展实验有限。Arduino与传统单片机相比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3,4]:(1)学习Arduino单片机可以完全不需要了解其内部硬件结构和寄存器设置,仅仅知道它的端口作用即可;可以不懂硬件知识,只要会简单的C语言,就可用Arduino单片机编写程序。(2)Arduino软件语言仅仅需掌握少数几个指令,而且指令的可读性较强,稍微懂一点C语言即可,轻松上手,快速应用。(3)Arduino的理念就是开源,软硬件完全开放,技术上不做任何保留。针对周边I/O设备的Arduino编程,很多常用的I/O设备都已经带有库文件或者样例程序,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修改,即可编写出比较复杂的程序,完成功能多样化的作品。(4)Arduino由于开源,也就意味着从Arduino相关网站、博客,论坛里得到大量的共享资源,在共享资讯的辅助下,通过资源整合,能够加快创作作品的速度及效率。(5)相对其他开发板,Arduino及周边产品相对质廉价优,学习或创作成本低,重要一点是:烧录代码不需要烧录器,直接用USB线就可以完成下载。Arduino实验开发平台易学易用,降低了微电子学习的门槛,没有程序开发和电路设计经验的学生也可以很快掌握,这非常适用于目前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教学与学习。

3Arduino在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模式

通过以上对Arduino的特色优势分析,在机电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引入Arduino开源平台辅助教学具备较强的可行性,可以弥补实践教学中创新力度不够的问题。以下分别探讨教学内容制定、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建立、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和实践评价体系。

3.1为学生量身打造教学内容

3.1.1演示环节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引入Arduino使得课程更贴近实际应用。如在机电传动控制与智能机器人的课堂教学中,可设置模拟值、PWM调光、舵机、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控制实验演示科目,在演示过程中将依次向学生讲解系统结构设计、电路实现、控制程序的编制方法,以及接口服务器的原理,增强面对面授课的生动性、趣味性。

3.1.2动手操作环节

通过教师对实践平台的讲解和实验演示,在实践环节中将自己所掌握的机械与电路知识实践化。Arduino平台安装简单可以反复使用,像积木可以随意组合任意搭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任意设置电路,编写简单的程序控制整个电路运行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机械和电路方面知识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同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实践过程中,将每个班级分成若干项目小组,每组三到五人,选取一人为组长。预先设定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供小组自由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如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可预先设定单轴、XY两轴、XYZ三轴工作台、3D打印机和六自由度机械臂等多个题目,各组可根据自身能力与兴趣选择,每个步骤都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要求和能力培养要求。

3.2建立基于Arduino开发平台的机电一体化实验室

教学活动中以“技术—应用—实践”为主线,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同时,面向本科生建立由“课堂教学—学科交叉—动手实践—工程应用—创新研究”的机电一体化实验室,从组装、调试到应用整个过程全部由学生亲自完成,提升学生对于机械电子的全方位学习能力。实验室由若干实验台构成,每个实验台要配备Arduino实验开发板、面包板、面包板连接线和所需的电子元器件,并配有电源接线端子。学生可以在面包板上直接连接线路,不需要进行焊接,所以电子元器件和连接线都可以循环利用,配备常用的电子测量工具和示波器。

3.3构建以科技竞赛为引导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定位,以科技竞赛为引导构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通过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综合应用。围绕Arduino开发平台设置多个竞赛门类,如机械臂、3D打印机、传感器应用和智能家居等。为了处理好科技创新活动的普及与竞赛选手的选拔关系,在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建设中,首先确立了竞赛体系的层次性构建,把科技竞赛分为学院级和部级两个层次。学院级竞赛主要是为了在学生中普及科技创新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同时也为选拔优秀选手参加部级竞赛提供后备人才。部级竞赛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培养优秀学生,培养创新型的拔尖人才;也是为了提高专业和学校的知名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3.4建立机电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综合评价体系

目前许多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等已经日益重视,然而,对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考核、评价以及对实践性教学改革创新和基础建设还缺乏具有指导作用的评价体系[5]。机电专业涉及机械与电子两个门类的科目,评价实践教学效果很难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构建一套适应高等学校发展和实践性教学自身特点的实践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还有利于推动实践教学改革。为评价机械课程、电子课程交叉教学与竞赛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学法的有效性,将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重心前移,参考Arduino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开设的实践题目,从实践教学培养计划制定入手,以实践教学内容确定课堂教学重点,跟踪教学过程的各个具体环节进行质量控制。课程实践教学综合评价体系以各科目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为评价对象,采用学生自我评价、授课教师评价和教务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运行机制。第一步学生自我评价。从各班级中随机抽调若干名学生,对本科目实践教学情况进行在线匿名问卷测评,问卷测评结果作为授课教师评价和教务科评价的基础。第二步授课教师评价。授课教师在学期末对课堂教学效果、互动效果以及学生实践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将实践结果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同时分析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并对机电一体化实验题目内容进行调整,提交总结报告。第三步院教务科评价。院教务科每学期末组织对本院所有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准备情况、实施情况和教学效果等分别进行评价,找出薄弱环节,分析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问题症结,提出相应整改措施,同时形成评价总结报告和评价结果,并报学校管理部门。第四步汇总整改。院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组汇总学生自我评价、授课教师评价和教务科评价结论和意见,制定整改计划,调整Arduino实验内容,完善管理制度和保证措施,逐步解决影响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4结束语

电机学课程论文范文2

一、大学"视觉文化"课程和专业

晚近以来,视觉文化课程在欧美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不同层次上开设,有的学校开设了视觉文化专业。以下我们选择几所西方大学的视觉文化专业或课程设计,以期了解这一领域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

1.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ofWashington)的视觉文化课程(本科)授课教师:AlexanderCampbellHalavais(halavaisu.washington.edu)课程说明:课程集中在以下理论的阅读和讨论上:视觉和符号传达与知觉、认知和社会关系的关系。课程将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开始,进入到知觉研究、美学、符号学、空间研究和信息环境设计等领域(该课程在网上教学)。授课内容:第一周:知觉理论阅读材料:柏拉图,《洞穴寓言》;埃柯,《一张照片》;曼诺维奇,《知觉的工作》第二周:视觉知识和权力理论阅读材料:米歇尔,《意图和人工性》;马特拉和马特拉,《文化工业,意识形态和权力》;莱维,《艺术和赛博空间的建筑》第三周:符号阅读材料:图夫特,《逃避平面国》;迪尔凯姆,《三种信仰的起源》;伯克,《人的定义》;弗洛伊德,《拜物教》;荣格,Aion;索绪尔,《任意的社会价值与语言学符号》第四周:社会符号学和创造意义阅读材料:巴特,《照片的信息》;马克思,《商品拜物教和秘密》;霍杰和克莱斯,《社会符号学》;费斯克,《电视:多义性与流行性》第五周:视觉的机制阅读材料:拉塞,《形象分析导论》;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罗维,《电影形式与叙事》第六周:模拟阅读材料:鲍德里亚,《仿像与模拟》;埃柯,《在超现实中旅行》;莱姆,《第七次突围》第七周:作为视觉域的城市阅读材料:魏特姆,《物理空间》;西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芒福德,《隐形城市》;米歇尔,《进入生活的计算机》第八周:信息环境阅读材料:哈拉威,《虚拟狗宣言》;麦克卢汉,《机器新娘》;克卢兹,《本世纪的十大界面》;克兹维尔,《精神与机器即临的融合》第九周:狂欢、交游、混乱和文化壅塞阅读材料:贝伊,《时间自动区域》;埃柯,《走向一个符号游击战》;莱里,《屏幕》

2.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MonashUniversity)视觉文化研究计划(研究生)研究计划说明:视觉文化学科包括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包括建筑)、电影和电视研究。研究生研究或课程包括以下一些领域: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建筑,1920世纪欧洲艺术和建筑,澳大利亚艺术和建筑,美学艺术和建筑,电影和电视研究,摄影、艺术画廊和博物馆研究,亚太艺术等。研究性学位:哲学博士学位艺术研究硕士学位澳大利亚艺术研究硕士学位画廊和博物馆研究硕士学位课程性学位:澳大利亚艺术课程硕士学位画廊和博物馆课程硕士学位课程资格硕士学位艺术研究生证书视觉文化教师证书3.美国加州大学河畔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atRiverside,本科)专业名称:电影与视觉文化主修:电影与视觉文化主修课程提供关于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和视觉文化的多学科考察,首先强调历史与理论,其次强调生产,主修课程由三组课程构成:1)电影与视觉媒介;2)电影、文学与文化;3)人种志、纪录片与视觉文化。辅修:电影与视觉文化辅修课程提供对于电影、电视、数字多媒体和视觉文化的多学科考察,突出理论和历史而非生产,以便培养学生的媒体知识。课程选录:电视艺术导论;当代艺术批评导论;数码成像导论;现代西方视觉文化;电影研究导论;世界电影批评方法;视觉人类学导论;电影与媒介理论;电影与媒介史专题;媒介之间:艺术、媒介与文化;大众媒介与通俗文化;居间摄影;社会性别、性征与视觉文化;种族、族性与视觉文化;电影与视觉文化专题;高级摄影实践;脚本写作;舞蹈与视觉研究;电影与媒介体裁专题;国际电影、独立制片电影和另类电影;比较电影研究;高级数码成像;摄影史:20世纪;日本电影与视觉文化;电影、录像与艺术:理论与历史。

电机学课程论文范文3

关键词:电路课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陵顺(1969-),男,山东枣庄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副教授;晋玉强(1977-),男,河北阜城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副教授。(山东烟台2640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085-02

“电路”课程是电子信息类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是电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整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多年来,我们紧紧围绕课程建设目标,从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入手,以优化教员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重点,扎实推进“电路”课程基本建设。

为了把“电路”课程打造成一流精品课程,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从“电路”课建设的各个方面做起,由点到面、由面到点地进行全面优化,这种优化并不只是对“电路”课程局部的改革和完善,而是以变革的思路、超前的思维来整体设计,并科学地实施一整套措施,使教学效益得到最大的提高。“电路”课程被评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首届精品课程,是在全面遵循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基础上获得的成果。

一、优化“电路”课程内容,构建知识结构科学合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内容体系

1.以应用为主,优化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

“电路”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都非常强的课程,为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目标,在优化教学内容中,我们坚持着眼经典、加强现代,注重军事应用的原则,把工程实例和工程背景引入课程教学,实现了课程内容由注重理论性、系统性向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转变;由注重经典内容向注重经典内容和现代电路知识相结合的转变。构建了知识结构科学合理,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工程有机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在施教过程中,按照直流、交流、动态电路三大经典内容的教学,加强了网络函数、非线性电路、网络图论等现代内容的教学,并将计算机辅助分析引入了大规模电路分析教学中;同时将海军飞机、导弹装备中的电源供电、电气控制等系统,模型化后分别融入了“三相电路”、“直流电路”、“非线性电路”等内容的教学中,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中的DC-DC功率变换器融入网络函数教学中,将EWB和Pspice仿真引入电路教学。既巩固了学员的电路理论知识,使学员在掌握电路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典型电路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又拓展了分析解决问题的知识空间和思维空间。

2.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线,优化实验课教学内容

实验环节上,自编2009版实验教材,实验项目数量由原来的19个增加到27个,对原有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的比例;新编写了虚拟实验材料,可开设虚拟实验20项。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不仅使学员有了更为广泛的选择空间,而且拓展了学员的想象空间,进一步提高了学员的实验、实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优化教学环节,形成了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

1.优化教学环节,创立了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

根据军队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确立了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即“精讲配以自学、讨论式的课堂讲授与独立、主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理论教学中,将直流电路中的基本定理、定律、分析方法,交流电路中的向量法等经典、重点、难点的内容采用讲深讲透的精讲方式;将可类比的网孔法、回路法等内容采用自学的方式;将综合性强的内容、例题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等。

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内容分为“必做、必选、任选”三大类。必做实验采用定时、定人辅导的方式进行;必选、任选实验采用预约和开放实验室的方式独立完成;且采用多做实验多加分的激励方式为学有余力的学员提供个性发展空间。

注重教学过程设计,强化和规范了课前、课堂、课后、考试、总结五个环节的过程设计。课前设计着重教案撰写、课件研制、教学制度表制定、学员情况调查、器件与实验设备准备;课堂设计着重问题的提出、民主与和谐情景的营造、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案例与想定作业的引入、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后设计着重作业的批改与讲评、学员情况的反馈、辅导与答疑、第二课堂的组织与实施;考试设计采用“平时+卷面+实验”三位一体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评卷方式;总结环节注重试卷分析、考试情况分析。

《电工类课程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军队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电工课程“三步式”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获院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在全军院校电子类实验技术骨干培训班上作为经验交流。

2.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创新

结合推进现代化教学工程,课题组进一步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

以工程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案例教学,1项教学案例获院校优秀案例评比二等奖;课堂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将EDA技术引入教学,通过学习和上机使学员初步掌握了电子设计自动化的方法和虚拟仪器技术的应用,使学员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EDA技术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培养学员的工程观,拓展了学员的知识空间和思维空间,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以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英文原版辅助材料,并制作了英文多媒体课件。结合学员的实际情况,在双语教学中采取了“三步走”方针,第一步用英文电子课件、英文板书、英文作业、中文讲授;第二步用英文电子课件、英文板书、英文作业、中英文讲授;第三步完全用英文,形成了独特的“双语”教学风格。

该教学模式的实践,强化了学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计算电路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员研究性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优化教学条件,构建高质量的综合性教学平台

多年来,积极推进课程的基础建设,构建了配套完整的文字教材和电子教材、良好的信息化网络教学环境、先进的实验教学条件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平台。

1.注重课程教材建设

基本教材始终选用国家重点教材邱关源主编的《电路》最新版本,引进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知名大学原版教材《电路基础》作为双语教学辅助教材,自编了系统配套的《电路习题解答》、《电路实验》、《电路虚拟实验》、《电路常用英语术语》辅导教材,其中《电路习题解答》获学院优秀教材二等奖;自主研制了《电路CAI教材》、《电路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电工类课程网上自测系统》、《电路实验数据计算机处理系统》4部电子教材,其中2部分别获学院优秀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一等奖。2005年由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电工技术―基础・技能・线路实例》,另外,《电路计算机辅助分析》2004年由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出版,修订版于2009年6月再版并成为学院精品教材。

2.积极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

自主研制的电路教学网页、虚拟实验软件包及网络点播资源25部,可依托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面向院内500余个终端开展网上教学,也可依托军事训练网向全军院校开放,实现资源共享。自主研制的《电路题库系统》获学院试题库建设评比二等奖。购置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电路试题库》,并付诸应用。信息资源比较丰富,用于教学,效果良好。借助于军队院校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军事训练网上开设了“电路”网络课程,可实现远程教学、网上学习、作业、测试、答疑、讨论交流等,该课程获得海军院校网络课程评比一等奖、全军网络课程评比二等奖。

3.优化实验条件,使实验室建设迈上新台阶

建成了高水平的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包括电路实验分室、电工电子虚拟实验专修室、电工电子创新实验室、综合电机实验室等,在全军基础实验室评估试点中获得优秀,被树为全军示范实验室。其中,电路实验分室拥有国内先进的KHDG-1型高性能综合电工实验台40套,该实验装置功能齐全、扩展性强,学员在该实验装置上开展了研究性、开放性学习实践,并开设了2个综合性实验和2个设计性实验,使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达到了课程总实验的40%,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意识。

四、优化成员结构,建成了施训严谨、进取创新的教员队伍

1.优化课程组成员组成

课程组成员教学理念先进,基础理论和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质量与学术水平高,勇于改革创新,具有开拓精神。课程组成员来源于不同院校,初、中、高职称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得当,专业跨度广泛。为了保持课程组成员教学思想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定期选派成员外出学习、考察、学术交流,建立了稳定的交流机制。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长期以来,课程组成员安心基础课教学,坚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形成了以老带新、示范讲课、集体备课、集体讲评的教学安排。教学水平得到专家的好评和学员认可,在多次教学问卷调查中,任课教员在授课态度、授课水平、为人师表等多方面也受到学员的高度评价,学员反应教员的教学方法合理,工作态度积极,学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动手实验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课程组成员多次获得学院教学优秀个人一等奖和二等奖,教研室多次获得学院教学优秀集体一等奖和二等奖。

3.积极参加教学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

课程组成员不断地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时地应用到实际教学来,与此同时积极参与一些科学研究,近年来共同承担教育科研和教改立项课题23项,其中9项获奖,发表交流论文60余篇。编写出版教材16部,获得海军优秀教材1部、学院优秀教材二等奖3部、学院精品教材1部。课题组成员共承担9项装备科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等项目,获军队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四等奖2项。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懈努力,建立了一支学历、年龄、职称、学员结构合理,基础理论与教学基本功扎实,勇于探索和创新,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构建了知识结构科学合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体系;形成了先进、科学、系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坚决执行了学院教学管理规则制度,教学文档资料齐全;致力于教学改革和研究,取得了多项教学、科研成果。“电路”课程被评为海军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邱关源.电路(第5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电机学课程论文范文4

关键词: 《电工电子学》 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

《电工电子学》课程是我校机械大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其课程内容涉及电路基础分析、三相异步电动机、继电接触器控制、可编程控制器、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电工电子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知识的学习和今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对于机械大类专业学生如何通过《电工电子学》教学提高学科知识融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是《电工电子学》教学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一、《电工电子学》教学现状

《电工电子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好电工技术的理论基础,并使他们受到基本技能训练。但电工学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课时数较少,涉及的知识面广,有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及与电机及其控制等内容。相对来说,机械大类学生电方面的知识较薄弱,且该课程是多门学科的压缩,内容多学时少,系统性较差,存在随意压缩学时行为,导致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其次,该课程是一门公共专业基础课,涉及全校专业门类多,且无后续课程,与专业联系性不够紧密,在非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较弱,没有相应的学习氛围和公共交流平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该课程还具有涉及专业多、教学力量分散薄弱的特点,且各专业对课程的要求存在差异,课程建设与教学手段已经跟不上学校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电工电子学》教学改革探究

由于机械大类专业电工电子学内容多学时少,教学内容的精选与整合非常重要,要做到教学要点少而精、点面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一些内容的要求不必如电类专业那样专业,一些内容要整合,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以适应专业应用需求为最终目的。为了让教育更快、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了让学生顺利地适应社会,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调整思路、改变教育理念。

1.教学内容改变,由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能力为主。

教学必须由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发展智能、培养能力为主。任课教师除了要注意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分析应用能力和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这些教学要求外,还要在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等方面下工夫。

2.实践教学改革,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电工电子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逐渐改变实践教学的“教辅”验证定位,强调实践环节,不仅通过实践消化理论,更要强调对动手实践能力、分析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改变与专业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的现状,与学校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定位相适应。在实验内容上,适量地压缩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上。

3.教学方法改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为增强教学效果,除教学内容外,还应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所以好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从而促进学生自觉地学习。如果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听课,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自然大大提高。为此我们在教学时会在课前、课后布置一些任务式的内容,让学生完成,达到综合掌握知识的目的。

4.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实行科学、公平、规范的学生成绩评定方案。

本课程主要改革将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增加课程论文或者专题调研、专题讨论、课程论文的环节,并将传统的平时考核成绩加以细化如课堂互动情况(主要包括主动提问、被动回答问题,注意力不集中等)、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如独立完成或者抄袭)、考勤等。重点加强对《电工电子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关注,通过实验课程解决先修课程中学生本应掌握,但尚未掌握的理论及构造知识问题,实验教学的考核采用对已做实验的故障分析进行,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本文针对机械大类专业电工电子学课程学习的困局,立足“电工电子学”的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的改革,旨在使学生在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相关课程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但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持续改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使电工电子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工科非电类专业更有效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贺利.应用实例提高“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教学效果[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5):106-108.

电机学课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电机与拖动;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对比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095-02

“电机与拖动”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第一门原理与应用并重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应用高等数学、电路、大学物理、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等前期所学基础知识分析电机的运行原理、内部电磁过程、数学模型、外部特性以及电机起动、调速和制动等工程实际问题。学好这门课程可以为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系统等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的教育模式造成学生普遍擅长学习理论性强的知识,对于牵涉工程实际的内容学习起来很困难,学习兴趣也不高。鉴于电机与拖动课程在自动化专业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如何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笔者长期从事“电机与拖动”课程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探索,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根据课程设置,调整授课内容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1],整个本科阶段的课程数量尤其是选修课越来越多,每门课程的学时数量都在减少。河南科技大学的“电机与拖动”课程也不例外,由双学期授课,压缩为单学期88学时,进而压缩为80学时(其中实验课12学时)。由于以前学时较多,可以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全面的讲授。为了达到学时压缩情况下教学质量不下降的要求,必须对授课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

1.适当压缩电机原理的内容,强化电机拖动部分的内容

电机原理部分理论性较强,主要表现为概念多、理论推导多、电磁场的内容抽象,造成部分学生一知半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2]。考虑到电机主要作为自动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出现,因此自动化专业更强调电机的外部特性,电机原理仅仅为了深化对外部特性的理解。我们对电机原理部分作了如下调整:电机的工作原理部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绕组接法、感应电势和磁势的计算部分要求学生了解处理的思路,记住必要的结论;电机内部电磁场部分要求学生会定性分析。电机的外特性和机械特性部分作为重点,并入电力拖动部分讲述。

2.根据课程设置情况,适当删减部分的内容

通常情况下,同一专业的各门课程有很多重复的知识点。为了节省学时,强化重点内容,可以对重复的内容进行删减。以刘锦波、张承慧编写的“电机与拖动”教材为例,第四章“变流器供电下直流电机的机械特性”占了仅仅20页的篇幅[3],但后续课程“电力电子技术”对此问题有更详细的论述,因此可删除这一章不讲。第12章主要讲各种微特电机,但很多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后续课程“微特电机”,因此这一章也可以忽略。“电机与拖动”与“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同时同步开设,有些学校甚至先开设“电机与拖动”课程,因此应删除电机启动、调速和制动部分的过渡过程分析,仅讲授稳态分析。

3.讲授顺序的调整

将传统先讲电机学再讲电机拖动技术的顺序改为讲完一种电机的原理,接着讲这种电机的拖动技术[4]。例如:直流部分采取先讲解电机学内容接着讲述直流拖动的内容,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对刚掌握的知识从后续章节学习中得到及时的应用,既可以复习以往内容,又可以学以致用,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最终形成了“直流电机-直流电机拖动-变压器-交流电机-交流电机拖动”的教学主线。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理论联系实际

“电机与拖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表现在电机的广泛使用性。教师在讲授时应尽量与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结合起来,使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例如,结合洗衣机频繁正反转的工作过程学习电动机的启动、制动原理;结合变频空调如何省电学习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原理及其在节能技术中的应用等等[5]。这些工程实例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能以好奇的心态去听课,接受新的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2.采用启发式教学

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往往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鉴于“电机与拖动”课程的知识连贯性和逻辑性很强,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讲解新内容时,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得出结论,最后由教师加以补充总结。例如在讲授直流电动机的调速时,首先由教师简述电机调速的实际应用以及电机调速的必要性,然后提出问题:直流电动机的速度与哪些参数有关?引导学生回忆直流电机的速度公式;接着提出问题:速度公式中哪些参量可以改变?从而使学生主动思考得到直流电动机的三种调速方式:改变电源电压调速、改变电枢回路电阻调速和改变磁场强弱调速;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虽然理论上可以提高电源电压或者增强磁场调速,但是受直流电机耐压和铁磁材料磁饱和性的限制,通常采用降压调速和弱磁升速的方式调速,使得问题得到完美解决。

3.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

“电机与拖动”课程概念多、公式多、内容繁杂,学生作为初学者,会感到没有头绪[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各种电机在工作原理、绕组结构、数学模型、机械特性等方面的相似性和不同点,从而加深理解。不论直流电机、交流电机还是变压器,其共同的理论基础均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磁力定律、安培环路定律等,因此采用对比法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对于直流电动机和三相异步电动机,两者的共同点是:理论基础均为电磁力定律,即转子受到单方向的电磁转矩驱使转子旋转从而完成电能向机械能的转换。两者的不同点是:直流电动机采用直流电源,内部磁场是稳恒磁场。而三相电动机采用交流电源,内部磁场为旋转磁场;直流电动机通过电刷和换向器把外部直流电流转换为电枢导体的交变电流,稳恒磁场和交变的电枢导体电流相互作用产生单方向的电磁转矩,驱使电枢旋转此为直流电动机的运行原理,而三相异步电动机其定子磁场是旋转磁场,而其转子电流则是感应电流,通过转子与定子旋转磁场的相对运动感应产生的,该感应电流与旋转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电磁转矩,这是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运行原理[4]。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理顺知识的前后脉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借助板书分析各种电机的工作原理,推导数学模型,分析等效电路。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对于电机实际工作情境缺乏感性认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对象脱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学效果比较差。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7]。例如在讲解电机结构和工作原理时,在讲解完以后,通过播放视频、动画、图片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例如,旋转磁场的产生过程比较抽象,只进行书面的理论推导,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动态地演示单相电流时产生的脉振磁场和三相对称电流时产生的旋转磁场,同时播放物理实验中相关磁场形成和工作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旋转磁场的形成过程。

虽然多媒体技术可以改善教学效果,但笔者认为应该合理利用。对于公式推导,电路的向量分析等内容还是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比较好,因为这些部分采用板书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在适当的章节采用并加强多媒体教学。

四、重视实验实践教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实验不仅可以验证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深化理解、增强记忆,还可以训练初步的操作技能、激发学习兴趣[8]。对于“电机与拖动”课程的实验教学,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

(1)精心编制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学生做实验时不仅按照步骤完成实验,还要思考实验过程为什么这样设计。对于反常现象,应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找出答案。

(2)适当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引导学生对现成的实验内容、步骤、要求等提出质疑,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和解题途径。

(3)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到实验室做实验,搞小发明、小革新、小制作等,指导教师予以热情指导、帮助,并提供保障条件。

五、改进考核方式,提高教学反馈的实效性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学习风气,提高教学质量,应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电机与拖动”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工程问题,能够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因此,应综合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卷面成绩、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应用理论解释工程现象的能力,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笔者认为,考核应遵循:全过程考核的原则,即从开始到结束,从课内到课外均考核;重能力、重素质的原则,即将学生能力和素质作为较大的权重系数在考核时加以体现;公开考核的原则,提前让学生知道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从而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案,改变以往只注重卷面成绩的应试教育模式。笔者的教学实践表明,以上考核方式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对所讲知识的掌握水平,从而有的放矢的地调整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

六、结束语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教学改革是成功的。当然,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还需在今后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曾丽,姚裕安.“电机与拖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8).

[2]宋晓燕,王泳.“电机与拖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8,(10).

[3]刘锦波,张承慧.电机与拖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梁云朋,张松灿.电机与拖动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9).

[5]王继强,仲伟堂.“电机与拖动”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5).

[6]厉虹,张巧杰,祁鲲.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电机与拖动”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4).

电机学课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电气控制;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提出,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是其十大领域之一,未来十年将完成机器换人。电气控制技术是“机器换人”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各种先进控制技术的出现,对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1.课时量不足。随着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变革,教学时数大幅减少,导致电动机原理无法讲透,学生学习过程中难以在短时间内很好理解课程,容易出现知识链的断接。2.由于课时及实验条件所限,总体上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环节偏少。3.课程结构比较陈旧,课本中几乎没有涉及现在企业使用较多的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的控制,没有培养学生利用电气CAD软件绘制电路图的能力。4.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尤其是对理论部分的学习,觉得枯燥、抽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了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企业快速发展需求,学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次教改针对该课程的特点,结合笔者所在学校机电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探索与改革。

一、优化课程内容,使之更贴近工程实际

现在《电气控制技术》这门课的教材大致包括常用低压电器、电气控制线路的基本环节、典型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线路的分析、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等内容。但是它们大多理论性较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以步进电动机为例,书上的内容主要包括步进电机的原理、运行特性、步进电动机的脉冲分配和功率放大电路。但是高职高专类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很多知识没法理解。一些学生不关心这一内容,关心的是步进电动机控制系统如何接线,如何使其运行起来。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我们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和调整,在课程内容的调整上力求使理论浅显易懂,以“够用为度,注重实践”为原则。

二、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视频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设备,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1.采用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电气控制线路基本环节为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控制、连续运行控制、正反转控制是一个循序递进的过程。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先讲解点动,然后在点动的基础上通过自锁得到连续运行的控制电路,最后在两个连续运转控制电路的基础上加以相应的互锁就得到了正反转控制电路。从点动到连续最后到正反转,这个过程教师通过板书画图的方式一步一步演变过来,灵活生动,学生更容易理解,容易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教师再采用动画演示的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2.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融合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兴趣。理论往往比较枯燥,学生兴趣不大。但是假如将理论与实验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激情会激发出来。部分有实验的章节,采用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中进行教学,将理论讲解与实验穿行,边讲边实验。这样教师讲得有激情,学生也听得有动力。以三相异步电动机的Y-降压启动为例,由于电气原理图比较复杂,光讲理论,学生可能不是很理解。但是当讲完理论之后,教师在实验台上演示一遍,并且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这样学生往往比较感兴趣,能够理解的比较透彻,同时能够增加学生的成就感。3.增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活跃的课堂氛围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一直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这个课堂是没有生机的,教学效果不好。每次讲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表情,要提问学生,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师生互相提问,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规划,真正体现

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特色学校的实训设备是有限的,跟生产实际存在一定的差别。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设备辅助理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我们要让学生接触到跟实际一样的设备,就必须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接触生产一线,真正体现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特色。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师按照以上改革思路进行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明显得到了提高。通过项目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小组讨论等方法,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马祥.项目驱动下的电气控制技术教学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09

[2]郭琳.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6.07

电机学课程论文范文7

关键词:控制电机;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一、课程定位紧密结合技术本科教育

技术本科教育是在本科教育层次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化技术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为期四年的学术和职业准备的教育方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技术本科人才,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能较快地适应和胜任技术应用与技术管理工作。因此,技术本科控制电机课程建设也应定位为技术本科课程建设,应始终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注重强化基础,注重技术和工程素质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在控制电C领域的技术应用、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和素养。

控制电机的教学内容必须密切联系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自动控制系统和它所用到的控制电机的关系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一方面控制电机的性能和作用要服从于整个系统对它的要求,其性能好坏要看它能不能满足系统的要求;另一方面,控制电机的性能又直接影响并决定了整个控制系统的性能,如果性能不好或者使用不恰当,整个控制系统的性能就无法提高。鉴于上述特征,这门课的讲解要围绕电机与拖动基础、自动控制原理、运动控制系统等先修课程来讲解,在讲清控制电机结构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是讲解电机的运行特性、性能要求和工程应用。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密切联系先修课程

考虑到与先修课程电机与拖动基础等部分重复的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中重点突出了自整角机、旋转变压器、交流伺服电动机等章节,压缩或删减直流测速发电机、直流伺服电动机和变压器等基础性章节,增加无刷直流电动机、步进电动机、开关磁阻电机等章节的介绍。

对于课程中有大量概念和公式的理论推导过程,讲授的重点放在公式中物理量的意义、电机性能的影响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而对于有关公式的理论推导过程要求学生课后自学,教师答疑,并在练习和测验中有一定体现。

三、教学方法注重实际效果

由于控制电机种类多,结构和原理复杂, 每一种电机都有一定数量概念、公式和结论需要掌握和理解, 而且各章节内容在教材编写上联系性不强,因此,讲解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归纳, 把各章节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例如,把交流伺服电动机和直流伺服电动机及交流异步测速发电机和直流测速发电机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讲解;自整角机和旋转变压器在原理和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可以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讲解。

为突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应性,力求反映科技发展的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 教学中适时删减了实际中较少应用的理论内容和落后技术的讲述,补充了控制电机发展中的新原理、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等。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

控制电机作为一门工程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应该从各个方面加强实践性教学。

第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实验课。实验课是架设在理论知识与生产过程两者之间的桥梁,其目的不仅仅是验证理论并显示理论和实际情况间的误差,以此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重要的是通过一定的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控制电机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紧密地联系起来,课后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参与控制电机的科研、学术讨论会、产品展览会和工业现场参观等活动,不断提高职业能力。

控制电机的课程教学以技术本科教育确定课程定位,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总结经验,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达到工程教育认证的考核要求。

参考文献:

电机学课程论文范文8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 实践教学 中职院校

一、中职电工实训课所面临的问题

中职院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较难,该课理论知识点多,内容抽象,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学习基础较差,缺少日常生活经验,对教学内容缺乏必要的认知,故而难以理解理论内容。二是课程实施难度大,该课程是多门专电类专业的主干课,但是实训内容综合性强,实训难度大,因此在实训过程中难以顺利的贯彻教学内容。三是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电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究、思考知识,并且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进而才能够实现课程教育目标。然而,当前教学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动手操作能力却低下,学生这样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就业。究其原因,是课程教学与实际脱离,没有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佳。

二、中职电工实训教学策略

(一)课程设计要有针对性

教学的重要依据是课程设计,需根据实际的学习情况和学科体系的特征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计。一方面,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因为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既涉及学科面广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考虑学科本身和不同专业对电工电子技术知识的需求不同。同时也要调整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做到理论应用与实训,实训强化于理论的教学效果。

(二)实现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掌握电工元件的使用、基本接线和改造等实操技能,传统的先学理论后学实践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因此,“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显现出独特的优势。例如,在进行交流接触器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先进行课堂讲授在进行实训教学的理论实训分离的样态,将理论课堂课堂搬到实训室,在讲授交流接触器的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结合实训教学进行深入学习;借此机会进行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的连续性学习,使学生在实操过程中体会理解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优化教学效果。

(三)多层次的进行实训教学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不同,故而不能一概而论的进行实训教学,需要构建多层次的教学体系,按照实训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水平的高低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实训内容进行实训,以保证理论基础不足的学生能够学到最基本的知识、掌握最简单的技能,也能让有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善于思考的学生有更大的成长空间。首先,学生需要掌握最基本的实训内容,其中包括电路元器件的检验实训,电路原理的验证实训等实训内容,锻炼基础较差学生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其次是进行综合应用的综合性实训,该层次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知识运用的整合,需要将知识点构建成知识网,最终达到综合应该的目的,包括电动机星角降压起动电路、两地自动往返电路等。最后是进行创新性实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能够进行创新性应用,包括各种机床的改造。

(四)改革理论为主的考核方式

中职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操作人才,教学重点在于实操,因此,在教学评价方式上也要改变以往过于重视理论成绩、过于强调成绩的教学评价观念,构建实践取向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一方面,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另一方面构建多种评价方式。考核体系设定上,实训设计占30%、操作技能占30%、安全文明生产占 20 %、理论知识占20%。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小结

通过根据学情的课程设计、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层次有重点的教学体系和实践取向的教学评价,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电机学课程论文范文9

【关键词】专业体系;工作过程;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建设工作中,专业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纲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安排教学任务、检查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是保证人才培养工作按照基本规格达到培养目标,表现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文件。

1.专业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目的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高职教育应以服务企业和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学院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开拓创新,坚持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按照学院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安排,我们根据本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专业的反馈意见和需求,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并按照该思路作为专业和课程建设重点,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Www.133229.Com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供用电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这样的建设原则开展了此项课题研究。

2.专业建设思路

2.1学习高职教育理论,转变教育理念;理念转变是专业体系和课程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为此,课题组在系部组织下,深入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及精品课程建设理论,转变教师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选派专业带头人、课程技术负责人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组织的各种旨在转变教师高职教育理念的培训,先后安排各个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等负责人参加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精品课程建设培训讲座,深化课程建设理论的认识;课程组老师还多次听取全国知名的职教专家来校举办的讲座,学习课程改革思路,先后听取了职教专家等有关精品课程建设讲座。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认识,并逐渐转变教学理念,并将所学教学理念积极投身到课改中。

2.2专业调研;坚持走产学结合的专业发展道路,结合供用电技术专业实际情况,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主动立足于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开展专业和社会需求调研,关注毕业生就业需求和新技术应用。为此,供用电技术专业调研组制定了系统的调研提纲,专门制作了用于和现场人员讨论的本专业覆盖岗位工种所应具备的目标能力,各项目标能力应包括的工作任务等调研资料。并采用到企业调研、利用网络沟通调研、利用电话沟通调研等方式,先后对学院专业面向的行业6家单位、地区4家单位进行了相关企业的企业调研,内容涉及变电运行与检修专业工种员工技能需求、变电检修、电气试验、用电及配电系统的员工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技能,发放了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表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表20余份。通过调研工作,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改革的具体方向和举措。

调研显示:本专业面向的行业公司及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用户单位,覆盖的职业岗位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电气设备安装与检修、变电运行与检修、变配电所值班员(值班电工)、用电技术维护与服务等岗位工种。这些岗位工种涵盖了行业和企业用户12大技术工种,对应12种职业资格证书,

3.专业体系建设思路和内容

通过调研,汇总整理有关资料,课题组以高职教育理论指导改革过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改革目标,分析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学习领域,界定并重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根据核心课程内容,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原则确定课程学习情境,制定课程标准。

3.1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具体工作内容,根据调研信息,经过分析综合,总结出本专业学生应需要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31项,对着31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汇总,进一步归纳确定专业五大典型工作任务:变电运行技术、电气设备使用维护与检修、电机使用与维护技术、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和用电技术与管理等。

3.2课程体系和理实一体课程重构;以企业真实的和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按照理实一体、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重构,形成本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

电子类课程:模电、数电、电子线路装配实训是供用电专业基础课,将原来单独开设的模电、数电两门理论课以及电子线路装配实训课整合为模拟电子、数字电子两门理实一体课,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式组织教学。

电机类课程:将有关电机的理论实训课程整合为电机运行与检修一门课程,该课程包括变压器、同步机、异步机、直流电机和微特电机4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学时数在45-60之间,各模块的教学在相应的理实一体教室以及电机实验室、电机专门教室完成。

plc课程将原来的理论课与实训课整合为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该课程分为电机控制、自动生产线控制及综合应用三个模块,每个模块由多个项目组成,各个模块的项目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灵活进行选择。

3.3专业核心课程设定;课程整合后,重构了本专业电子电路基础与实践、电机运行与检修等七门理实一体课程作为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包含了本专业覆盖岗位的全部职业能力,实际授课时数达到31周868课时,占专业学习领域课时比例40.3%。理实一体课时比例得到极大提高。

核心课程全部进行了学习情境的设计,包括本学习情境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考核方式等内容。目的是通过多个项目或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之目标,解决专业课程进行中的讲练分离、不能充分利用课堂和教学资源的问题。

在专业方案中强化了顶岗实习,课时数达到18周540课时,与专业核心课程两项合计1408课时,占专业学习领域课时比例65%。

3.4课程标准的制定;核心课程学习内容重构,确定了课程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在系部的指导下,课题组制定了本专业全部40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各个课程标准包括课程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目标、项目载体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考核标准、学习情境设计等要素,特别突出了建立在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中的学习情境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对制定的课程标准在教研室进行了研讨,保证课程标准能够准确指导课程教学。

4.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论证与实施

课题组、院、系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论证。

在方案和课程标准制订阶段,课题组开展了专题教研活动讨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定出了专业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初稿。学院和系部针对课题组制订的初步方案进行了多次反复论证,组织讨论专业方案,确定课程整合思路,并总结了专业改革阶段性工作。又组织讨论专业方案课程设置,在学院层面组织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论证会议,请企业专家对方案的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定位、专业覆盖岗位的完整性、典型工作任务的针对性、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等内容。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以后,在学院的支持下,选定本专业一个班进行了一轮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经过一轮教学应用,进一步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专业体系建设解决的问题

专业体系的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为课程教材建设制定了依据,明确了思路,各门课程负责人正在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制定教材编写计划,组织编写教材。计划在课程实施之际推出课程改革后的配套教材。并解决了以下问题。

5.1专业教学模式;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突出了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工学结合、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理念,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充分利用真实的或仿真工作环境,确立核心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情境,强化了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5.2课程体系特色;①强调通过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劳动观教育,同时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②专业知识强调实用性、专业性,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做到知识够用、专长突出、技能娴熟。③课程设置突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注重实用性、开放性、科学性,专业拓展领域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及知识的实用性,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拓展能力。

5.3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六步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在实施教学的六个步骤中,根据实际需要可辅以其它教学手段,如演示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法等。

6.研束语

本文提出了专业体系建设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并对专业体系中关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阐述了专业体系的优化意义,对专业体系中的专业建设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所提出的建设思路在实践中已经体现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企业技术的不断更新,专业体系建设仍需后续的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电机学课程论文范文10

关键词:高职类;机电类专业;PLC课程

引言:虽然当前很多院校都为机电专业设置了PLC课程,但是纵观全局来分析,这些课程从整体上来说都是理论课多于实践课,而且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相差甚远,学生不能将学到的东西和现实中的操作融会贯通,基于此,需要对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PLC课程进行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机电类专业PLC的课程改革方法

要对这门课程进行改革,就需要先做出必要的调查和研究。之后按照调查所得结果来制定合适的改革方案。本研究将从三个方面着手,对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PLC课程进行改革。①采用调查研究法。在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关于PLC课程已经开设了一系列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相关体系要采用适当的设置方法,对PLC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设定好,还要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做出探索,这能够为调查研究提供有效值的原始数据。②采用理论研究方法[1]。在进行高职机电类专业PLC的课程改革时,需要提出很多切实有效的改革方案。对于这些改革方案可以根据调查的结果再同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深入的课程改革。③采用实践验证法。在课程当中所提出来的关于PLC的改革方案,需要在教学中检验其最终的使用效果。所以,可以选择少量的班级当作实验班,以此来进行实践验证,要对时间班级进行跟踪和分析,再配合相关的调查统计和研究,对实施课程改革以后学生的能力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

二、高职机电类专业PLC课程的创新改革

(一)以PLC实践工程项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对PLC课程进行学习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对这门课程的实际内容没有表现出太高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这是因为PLC课程的内容十分深奥难懂,且抽象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课程的设置不合理所造成的。从客观角度而言,PLC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机电控制领域的应用空间十分广泛。所以,在对PLC课程进行创新改革的时候,应该和PLC实践应用相关的大量实践应用工程联系起来,将工程应用作为引导[2],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感受到这门科目的实际应用价值,进而将学生对PLC相关技术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此外,在对这门课程进行授课的时候,也可以研究和这门课程相关的工程实践的条件,创造相类似的实践应用环境,以便于更好地位学生提供一种利用PLC技术解决实际电控关键当中的问题。学生在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下,可以实现对PLC关键技能的快速掌握,再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的各种机电控制中去。

(二)重新规划PLC课程的教学内容。单纯靠理论教学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所以在PLC课程改革下,应该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在以往授课中,PLC课程将相当大一部分时间都安排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对

PLC课程的编程规范和设计要求也有相当篇幅的介绍。这是一种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情况,所以不能够收获理想的效果。因为PLC从课程本身而言,比较抽象,有很高的难度,所以连续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就会使学生越来越加跟不上课程的进度,因为上课不理解,所以也就渐渐对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在实践应用当中,可以根据PLC专业就业的调研情况来设置相关的课程,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各种理论知识做到熟练掌握。所以,在改革创新PLC课程的时候,应该先对这门课程的结构做出优化,然后对PLC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在将其理论授课时间进行压缩。以此来为学生留出充裕的实践应用时间。还要梳理好PLC课程当中的试验和操作技巧,这样能够保证对PLC课程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要强化学生对PLC实践课的学习,进而促进学生对PLC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动力。保证学生在各种PLC技术的实践当中收获到更多的学习价值。

三、结语

在整个机电专业中,PLC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地位。但就当前的教学环境而言,确实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使PLC课程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因此,必须要做好机电专业PLC课程的建设工作,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而能够更好地利用PLC技术解决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本研究也可以得出,做好PLC课程的改革,还能够保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对于推进现代化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电机学课程论文范文11

关键词:机械学科;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体系再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43-03

一、问题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建立由“知识传递型”教育向“能力培养型”转变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对于机械学科大类各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对电类课程的学习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电类课程理论学习后又鲜有应用的机会,等到真正需要应用时,却早已将学过的知识忘记了,因此对于机械学科大类电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是课程内容和知识点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以课程群建设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正悄然兴起,国内一些著名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分别开展了以电路、电子、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几大知识模块所涉及的若干门课程为核心的,面向电子工程大类或非电类的技术基础课程体系建设,有的与Stanford、Berkeley、MIT等国际一流大学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相似或完全相同,将该课程体系作为工科学生教学的公共平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科大类本科教学体系结合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要求,课程组成员结合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际联系和知识点的情况,建立以服务于机电一体化宽口径人才培养需求的电类课程群。《模拟电子技术》是机械学科大类各专业本科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作为电类课程群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多、理论抽象、工程特征突出、电路形式多样,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学时紧、任务重、收获小,无论是理论教学环节还是实践教学环节都比较单调,既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以及课程的真正意义融会贯通。为此,有必要根据本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联系以及社会的需求,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形成知识模块与能力培养相交织的教学体系,并建立由“知识传递型”教育向“能力培养型”转变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促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研究内容的定位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机械行业中广泛应用,现代机械产品从结构、性能到应用水平都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结构上已出现机械、电子、计算机并存的局面,社会对机械类人才的专业知识背景及能力的需求有较大改变,经过课程组的反复研讨和调研,特别是从对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的需求着手,逆向推论并分析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认为《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的特色应该定位于“有效缩短理论课和实际应用间的距离”,主要强调在“拉距离”上下工夫,因此课程的定位如图1所示。

图1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定位

通过课程体系的再设计,并采用新型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关于《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必要知识,其中突出的是“应用”这个点,包括电子技术本身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和基于电子技术的相关联课程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这里凸显了学生应用技能、设计技能和调试技能的培养,而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围绕着专业背景和社会需求来展开的。与此同时,从电子技术的角度,理顺教学内容、知识点的落实和后续应用的架构关系,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并确定了各环节相互间的联系,如图2所示。该架构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中心,以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环节和开放创新环节为支撑的全新教学体系。其中理论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核心问题,教学过程围绕解答这些核心问题在探索性、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实施展开,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建立一个以课程、讲座和学生科研三大支柱为框架的,以课内课外结合、老师学生互动、课程学习和科研探索交叉,多种教学手段并进为特色的立体化教学体系,以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方位、多层面的综合训练,形成一个多层面灵活有序的教学网络,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图2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再设计架构

三、教学体系再设计的主要内容

1.理论教学体系的再设计。此前,由于全校非电类专业《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评价标准,然而各专业对该课程理论知识与应用需求不同,势必导致学用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在理论知识传授方面,主要采用“精简理论,强化应用”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既保证基础内容,又加强技术性和应用性,进行基于问题的理论教学内容再设计,即结合后续课程对实际电路应用的需求,兼顾知识体系独立性与完整性的需要,将涵盖全部理论教学内容设计成20~30个核心问题,教学过程围绕解答这些核心问题展开。概括起来即为“教学内容问题化”,把一个课堂的教学内容,按照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网络分布,设计成若干核心问题以及围绕该核心问题的应用问题。例如,对于基本放大电路的讲解过程中,选择在机电系统、数控机床等后续课程需要用到的继电器驱动电路作为实际应用对象,图3(a)所示,以此典型的应用范例为核心问题,讲解共射极放大电路在继电器线圈驱动应用的原理。即,当需要继电器动作时,由控制单元(装置)发出一个UIN信号,利用共射极放大电路基极电流的控制作用,由BJT提供足够大的集电极电流驱动继电器线圈,从而实现继电器的控制动作,用于接通或切断执行机构。图3(b)为学生设计制作的实物照片,用于驱动机床回零开关信号。而对于图4所示的典型差动放大电路,它既可以用于《测试技术》课程中传感器(包括温度、应变等)信号的放大电路,又可以作为电机等执行机构的驱动电路,通过在不同实际应用场合下该电路的组成、特点、信号分析、仿真等内容的深入展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开放性问题,如根据具体应用场合及应用对象的不同,指出该电路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思路,并设定基础层、提高层和创新层三个不同层次的考核标准。基础层以作业的形式完成问题的解答;提高层从整体性能优劣、电路参数优化、仿真实验结果方面以分析报告的形式提交;创新层则需要重新设计最为合理的电路,并调试实现完成实际应用。此外在课堂内容的安排上,有意识地留出一定的空档让学生自习,同时在作业内容的安排上加强了实践环节。在课程内容的整合方面,一方面强调课程知识的独立性,一方面强调本课程与其他不同课程知识的衔接。

(a)放大电路驱动继电器工作原理电路

(b)实物照片

图3 共射极放大电路在机电系统继电器控制中的应用

图4 典型差动放大电路及其应用问题设计

2.实践教学体系的再设计。以往的课程实践环节基本采用已设计好的电路完全由学生照搬照做,属于验证性的实验,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作用不大,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该部分的任务,再设计的内容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组成课程群实践教学需求的各要素进行优化、整合,在结构与功能上进行纵向与横向以及纵横交叉的全方位实践环节。其中纵向为课程群内各基本课程所必须的基础实践环节,是通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横向为某一课程的实践环节,具体到《模拟电子技术》即为:基础层、提高层和综合应用层等实践环节所组成。其中基础层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典型电路的调试、测试方法等基本技能;提高层则是重点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理解理想模型与实际物体差异的能力以及将所学的不同知识综合运用和初步培养学生解决一般工程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层是通过课程的创新实践,对学生进行更深入地培养和训练,帮助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掌握电路系统设计的基本知识并开发部分功能模块的能力;纵横交叉层则是各课程在综合应用层上的知识的创新与实践,同时又与人才培养所需学习过程相互结合。通过基础平台的水平相连、专业平台的纵深发展,形成横向有联系、纵向有传承的立体教学模式,并设想将实践环节的部分资源向全院师生开放,使学习者的实践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在实践环节中每次实验要求有一定的实际制作结果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同时所有前面实验的设计部分综合起来就是后面整体设计要实现的电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电路的整体理解和局部分析设计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设计能力。在课程设计环节中主要是紧密结合理论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相关知识点,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来展开具体的应用电路设计,重视设计过程和结果的总体把握。在开放创新环节中主要是以课程组教师出课题或者学生自选,然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开放实验室或虚拟实验室完成的形式展开工作,通过设计、软件仿真和分析、电路的调试与验证等方面的训练,特别是通过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具有实用意义的小电路、小制作,撰写一些小论文,参与一些小的科技创新活动,可以让学生真正做到“学”、“用”结合。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已有超过1500名本科生在不同阶段下,在这种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有不同程度的受益。特别是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上,促成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构建起“教学―自学―反馈”的循环学习链条,形成一种“面向需求、注重应用、夯实基础”的教学理念与研究学习的基本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方位、多层面的综合训练。利于学生探索性、研究性实验的开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学习结束后,学生普遍反映能真正学到知识,有利于培养他们对模拟电路的整体理解和局部分析设计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海霞,王鲁云,付才魁.应用型本科生模电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86-87.

[2]韩桂英,于为民.《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z1):89-90.

电机学课程论文范文12

关键词:authorware 异步电动机 习题库

一、 绪论

电机系列课程是电力技术类专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供用电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电机类设备运行与检修方面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它既为多门后续课程奠定专业理论基础,又能培养学生在电力生产、传输、使用中解决电机相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也是对应于变电运行、变压器检修、电机检修工岗位的证书课程。但是电机系列课程由于其在电磁场理论上的抽象性,又是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的入门课程,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转换思路以达到从基础课学习到专业课学习的转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迫切的希望能与现场的实际联系在一起,希望在学习完本课程后能完成变电运行、变压器检修、电机检修工岗位的技能证书的考试。但是目前来讲,除了电机实验和电机实训可以满足一部分的现场的条件,其他的知识点学生在校内还是不能完成实际的训练的。[1]

因此对于电机系列课程对于一套有针对性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的培训包是迫切需要的,该培训包一方面能够解决学生上课后自学的问题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将老师从课外的辅导中解放出来。学生在学习电机系列课程中,可以边学习边自己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欠缺的知识,在老师辅导的时间可以有的放矢的提问。或者在学完整个电机系列课程后可根据该培训包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查缺补漏。

在众多的课件制作软件中,Authorware 由于制作多媒体的思路非常简单,它直接采用面向对象的流程线设计,通过流程线的箭头指向就能了解程序的具体流向。并且Authorware能够使不具备高级语言编程经验的用户迅速掌握,并创作出高水平的多媒体作品,因而成为多媒体创作首选的工具软件之一。

二、习题库系统功能分析

该简易试题库系统应该能够实现试题管理和测试。其功能模块应该包括单相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简答题。

三、习题库功能介绍

《常用异步电动机运行维护》课程技能训练培训包是一套有针对性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的培训包是迫切需要的,该培训包一方面能够解决学生上课后自学的问题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将老师从课外的辅导中解放出来。学生在学习电机系列课程中,可以边学习边自己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欠缺的知识,在老师辅导的时间可以有的放矢的提问。或者在学完整个电机系列课程后可根据该培训包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查缺补漏。

下面就一个具体的例子来介绍一下:

(1)首先如图1所示有一道题目出现在屏幕中;

(2)某学生选择了B选项,如图2所示变蓝的项;该学生可以通过下面的“check answer”按钮检查答案的正确与否;

(3)如果答案选错了,系统会提醒学生错误,并且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或者查阅相关资料和网站,直到选择正确的答案,如图3所示;

(4)如果回答正确,系统会给学生鼓励,如图4所示;

(5)题目全部做完后,系统还会给出成绩,如图5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