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专业博士论文

专业博士论文

时间:2023-01-07 15:40:32

专业博士论文

专业博士论文范文1

【关键词】 上市公司; 经理人员; 薪酬; 公司法

【摘要】 理人员薪酬问题上的角色。由于现代公司法对于公司机关权力的安排,股东对于公司经理人员薪酬的质疑其实是在拷问公司董事会的相关决策。司法机构应股东的请求介入此问题事实上是对公司董事会的决策进行审查。然而,法院并非作出会计博士论文此方面判断的最佳角色,由股东来判断经理人员的薪酬是否合理是更为妥当的。因此,司法机构虽然无法完全推托自己作为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的角色,但是其不情愿、迟疑和保守的态度是毋庸疑问和可以理解的。第五章主要讨论上市公司经理人员薪酬结构变动带来的会计处理问题。

2会计流程再造的集成网络财务系统研究

【关键词】 会计信息系统; 流程再造; 流程评价; 作业成本法; 事件驱动; rea会计

【摘要】 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新变化。面对挑战,会计界也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会计的变革,但是“与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并迅速发展的经营管理革命相比,在财务与会计领域所发生的革新落后了一代(thomas walther,1997)”。制约着会计变革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传统会计流程。在传统会计流程下,即便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也只是传统流程的自动化,会计实时控制观在企业无法得以落实,会计提供的信息也仍然无法满足企业管理需要。 因此,如何借鉴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管

3产业效应视角下中国企业兼并问题实证研究

【关键词】 企业兼并; 实证研究; 产业效应; 经济效益; 转轨经济

【摘要】 采取实证研究范式,借助产业经济学、统计学、财务会计和数据包络算法等相关工具,基于过去十年企业兼并的数据和资料,通过大量的数据运算,针对我国企业兼并产业效应的时机、动机、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主要创新性包括:(1)企业兼并时机的研究。在宏观层面,我国企业兼并活动与宏观经济和经济自由度具有正相关性,而与股票指数的相关性较弱;在产业层面,资本密集型和tobins’q较高的产业发生企业兼并的频率较高,而产业成长性和产业收益率对兼并频率没有影响。(2)企业兼并动机的

4以激励机制强化公司治理之研究

【关键词】 公司治理; 理论; 激励机制; 员工分红入股; 股票选择权

【摘要】 方面,或许可增加建立「外部稽核制度,不但厘清会计师之查核责任,亦加强舞弊作假之吓阻及防范,在诱导方面,应以恰当的激励机制,引导经营者做决策时,不只着重短期策略,对中、长期之未来利基亦应考虑入经营决策中。现在各公司皆以公司之每股盈余做为奖金、升迁、调薪、分红或认股权之绩效评估中心,以至经营者专注当期公司的每股盈余,在执行决策时,偏向于当期或短期有利的策略,常造成危害中、长期或永续经营的影响,甚至扭曲或造假会计报表。本论文认为应重新建立照顾到短、中、长期经营的绩效制度,并与短

5知识资本化理论研究

【关键词】 知识资本; 知识资本化; 知识资本价值; 知识资本产权; 股票期权

【摘要】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知识价值与知识资本化理论研究”(01bjy030)的研究成果之一。知识资本,即知识转化为资本,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知识资本化,体现了知识资本对产权与合理报酬的基本要求;实现了对知识资本主体的吸引与激励;降低了企业所有者的成本,并解决了内部人控制问题;遏制了经营者的短期行为。本文在阅读和分析国内外的大量文献以及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资本形成的前提基础和环境条件以及知识转化为资本的实现手段,并从知识资本化的角度重新界定了知识资本的含义,

6中国国有企业制度性寻租行为研究

【关键词】 制度; 寻租; 制度性寻租行为; 整体性制度安排

【摘要】 论界已经提出了众多方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由于寻租所导致的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市场秩序的混乱、社会诚信的丧失甚至对政府的执政能力产生影响等一系列现象,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分析寻租与制度的内在共生性,提出国有企业的寻租行为的实质是制度性寻租行为。因此,对国有企业寻租问题的研究,必须从制度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进一步指出产权制度、融资制度、会计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构成了国有企业寻租行为的制度根源,必须通过整体性制度安排,才能实现对寻租问题的有效治理。

7中国会计制度经济学研究

【关键词】 经济体制; 会计制度; 产权制度; 会计准则; 公司治理; 会计目标

【摘要】 本文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中国会计制度问题。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对有关具体经济制度的论述为直接理论基础,对中国会计制度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首先立足于经济与会计的发展关系,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与会计学的关系。然后着重阐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会计制度演进、现代产权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经过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会计制度也相应地从计划经济型会计制度经过有计划商品经

8经济转轨中中国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实质、实现与治理

【关键词】 内部人控制问题; 剩余所取权; 合谋; 内部人控制问题治理

【摘要】 在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我们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完成对国有企业的改造。由于体制的不完善,随着政府对国有企业经营自的逐渐下放,我国国有企业经理人员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侵犯国有资产权益的案例也越来越多。这个问题在1994 年经青木昌彦以内部人控制的命题提出后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而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也呈现出新的现象。这些现象比较明显地体现为: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通

9海峡两岸证券市场效率研究的一个视角

专业博士论文范文2

关键词:应用经济学;博士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博士生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博士生培养目标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系统性的特定培养程式。这种特定培养程式是依照一定方式联系起来的系统,主要包括:生源选拔、课程学习与考核、博士学位论文指导、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等。近年来,我国一些研究型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有效措施,探索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逐渐形成了符合专业需要的博士生培养模式。

在生源选拔中,入学考试实行博士生部分专业课程的统一考试。为保障考试的公正性和保密性,制定了相应的出卷及改卷规则。同时制定了新的硕博连读选拔制度。规定只有高级宏观经济学(I)、高级微观经济学(I)、高级计量经济学(I)三门统开课程平均成绩为全院前20%的硕士研究生,才有资格报名参加硕博连读生的选拔。这些研究生报名之后,第二年必须修完统开博士生平台课程,并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做出一个研究计划,提交专家委员会进行匿名评审和公开答辩,并比例淘汰后,才能入选硕博连读生。

在课程学习与考核中,借鉴美国经济学博士生教育的课程体系。为硕士生统开了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并把前三门作为经济学院硕士生的学位课程。为博士生统开了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和经济博弈论,并把前三门作为学位课程。为保证博士生能学好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规定所有博士生必须通过开设的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不能通过者,则必须补修,并规定,如果博士生在学期间不能通过这些硕士课程,不得申请博士学位。

第二,对两级平台课程实行了严格的教学管理。硕士课程采用了国外大学经济学硕士级别的优秀教材,博士课程专门请了海外大学学术造诣高,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授承担,在教学上,实行学大纲、材、统一试卷、统一密封、流水改卷。

第三,加强了博士生学术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组织了大量的学术讲座及学术会议,广泛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与此同时,研究生会等也积极组织了各种学生学术活动。

在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中,制定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评审制度。所有博士学位论文由学院统一组织双盲评审。启动了全国专家库(即把目前所能搜集到的全国经济类博士生导师600余人的名单作为专家库),并编制了随机抽选评审专家程序。

经过这几年对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目前在博士生培养中取得初步成效。

1.入学生源质量有所提高。统考使入学新生具有大致相近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为后续的高级课程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三年实践证明,实行入学考试按一级学科统考制度是可行的,有利于提高生源质量。

2.进行的硕士和博士两级经济学基础理论平台课程建设,开拓了博士生的视野,为博士生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3.全国专家库基础上的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不但严格了博士学位论文标准,而且提高了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首先,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明确。博士生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博士生培养目标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系统性的特定培养程式。明确提出其指导思想是国际化、规范化、现代化和本土化。即在国际化思想指导下,鼓励博士生广泛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通过国际交流与竞争了解自己的差距;在规范化思想指导下,要求博士生在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语言、方法要规范,既要有综述也要有数据;在现代化思想指导下,在博士生教育中尽量培养博士生解决现代问题的意识;在本土化思想指导下,强调博士生教育是为了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几种思想的共同目标就是要培养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其次,结合在博士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解决,即从生源选拔、课程学习与考核、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这三个要素环节进行改革。在生源选拔上强调入学考试实行博士生部分专业课程的全院统一考试,同时改革硕博连读选拔制度。在课程学习与考核上,借鉴美国经济学博士生教育的课程体系,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强化了标准化课程教学,形成了以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三门课程为核心的硕士和博士两级平台课程体系,为博士生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环节启动了全国专家库,制定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评审制度,严格了博士学位论文标准,提高了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发展报告(1978-200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徐希元.当代中国博士生教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徐 平(1975-),女,辽宁铁岭人,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方向的研究。

专业博士论文范文3

学士论文是合格的本科毕业生撰写的论文。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或一个难 点,选择题目还应避免过小、过旧和过长。

2、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应能反映出作者广泛而深入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对所研究的题目有新的独立见解,论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较好的科学价值,对本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3、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是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要求作者在博导的指导下,能够自己选择潜在的研究方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掌握相当渊博的本学科有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具有相当熟练的科学研究能力,对本学科能够提供创造性的见解,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用以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提出作为考核和评审的文章。学位论文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个等级。

1、学士论文:

学士论文是合格的本科毕业生撰写的论文。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或一个难 点,选择题目还应避免过小、过旧和过长。

2、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应能反映出作者广泛而深入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对所研究的题目有新的独立见解,论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较好的科学价值,对本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专业博士论文范文4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必须要适应当代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整体背景,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培养观念;优化博士生课程的设置,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培养模式;加强博士生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3)05-0104-05

自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以下简称《通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二级专业设置以来,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在8年的时间里,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授权点共有34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为25个,这样全国高校、科研院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授权单位共计59个。与其他学科专业相比,在数量上有着一定的比较优势。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这一专业的研究成果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和推进上,而且,或者说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出一批年青的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高层次人才,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教学研究和学科发展提供了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是,作为一个还非常年轻的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在以博士生为代表的高端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就需要人们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开阔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培养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事业获得了历史性的发展。从当前整个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大背景来看,中国研究生教育外延发展的任务基本上已经完成,中国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大国,但“大而不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提高质量是今后十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的任务、最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专业,必须要站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最前列,坚持高端引领,创新培养观念,提升专业博士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质量。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通知》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的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时指出,这一专业的博士生应“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理论成果;深入了解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来源;深刻认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问题开展高水平研究,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范围问题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进行本学科的学术交流;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动态与最新成果;胜任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宣传、党政工作。”在这一规定中,可以鲜明地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的核心专业能力在“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问题开展高水平研究,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范围问题的能力”这一点上,这一能力的培养在根本上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好坏,其衡量的关键标准在于这一能力的培养和养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中的高端引领和观念创新,则是促使博士生能够形成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问题开展高水平研究,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范围问题的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从大的背景来看,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培养是目前我国各个学科专业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和挑战。刘延东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实施》3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创新型人才不足是制约我国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研究生教育与科技人才资源特别是高端科技人才培养密切相关。要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紧密互动,鼓励研究生参与高水平创新实践,支持大学与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共建培养基地,共享优质资源,开展跨学科、跨单位团队式联合培养,加快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这是在当前条件下对我国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总体性和战略性规划。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的培养来说,坚持高端引领和观念创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必须要把博士生培养的着眼点放到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前沿性课题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同样,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必须要在对时代和中国发展的认识和研究中才能体现出其真理性和科学性,也就是说要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高水平”的研究。但从目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的培养来看,以博士学位论文为例,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这方面的要求。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和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有两个基本的特点:一是在总体上并没有跳出中共党史、党建的框架,二是过于偏重于历史研究或理论研究。而相比之下,对于时展和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前沿性课题的深入研究还远远不够。而离开这一点,是很难谈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中人才培养的高端引领的。第二,必须要把博士生培养的落脚点放在培养其理论应用能力上来。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专业,目前从事这一专业博士生导师工作的不少是从中共党史、党建、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运以及其他相关学科专业中转过来的,因此,在习惯上和认识上很容易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一专业,在专业类型上看作为单纯的理论研究。事实上,从这一专业的设置和关于这一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应该是一门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的应用性学科专业,或者说,具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特点。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点上的导师和博士生们,总体上是在理论研究的框架内进行科学研究和产出成果的。在这种情况下,要创新博士生培养的观念,关键是必须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应用性特点,提高博士生的理论应用能力,也只有突出这种应用能力的培养,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结合,并为开展跨学科、跨团队的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奠定基础,这也是在高端引领的基础上创新培养观念的必然要求。

二、优化博士生课程建设,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的培养模式

有一种观点认为,博士生主要是从事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的,在校期间没有必要上太多的课,甚至是没有必要上课,只要发表足够培养单位所要求的学术论文和写好博士论文即可。这种“放羊式”的管理和要求,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端人才的。实际上,“核心课程的质量和水平是反映这一学科专业水平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衡量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怎样的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核心课程的建设,是整个学科点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创新博士生的培养模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创新博士生的课程体系。

从国内大多数培养单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来看,基本上是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知》规定的8门课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和重要文献选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重大理论前沿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选读)的基础上进行开设,一般情况下开设有2―5门课程。比如,北京大学开设4门:重大理论前沿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开设3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研究、当代世界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现代中国社会研究。山东大学开设2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从这些课程的设置情况来看,基本特点是在结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要求的基础上突出了培养单位自身的学术传统和研究重点。

但与其他学科专业相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课程的设置还需要进一步科学化。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中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专业的开课原则时指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应处理好学科性质和研究特色的关系,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在要求,合理设置研究方向;处理好基础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的关系,充分体现二者的紧密结合;处理好理论学习和理论运用的关系,着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好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关系,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这里所讲的“一个严格”、“三个处理好”的课程设置原则,对于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课程设置的进一步科学化与合理化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生的课程,核心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开设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著作的课程,二是开设好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的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著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知识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博士生甚至是硕士生的学习情况来看,不熟悉、不懂得、不愿意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著作的现象是不能忽视的,而要克服这种现象,必须要在硕士生的基础上继续在博士生层面开设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著作的课程。在祛读书功利主义的基础上,通过研读、交流、主题研究等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著作的学习,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深度,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时代和中国发展的能力及理论敏锐性。方向课程则是博士生课程开设中的难点,但也是推进博士生培养模式创新中的一个关键点。因为一个好的稳定的研究方向是培养单位一代代学人长期沿袭下来的。从目前全国近60家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基本课程的变化其实并不是很大,方向课程的比较性和独特性也并不十分鲜明。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相对具有比较优势的科研成果的支撑,这也说明,方向性、特色性课程的开设并不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而是依托于长期的具有特色的研究基础之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优化博士生课程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课程设嚣的背景下突出研究方向性课程的质量和特色,对于带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进而带动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创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三、加强博士生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的培养机制

博士是国民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培养的核心目标就在于推动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创新,使中国始终能够站在科学研究的创新点和制高点上。因此,在新的条件下,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必须要把引导博士生深入参与科学研究作为重要的任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博士生培养机制的改革。

从教育部对直属高校研究生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的一个统计数字来看,目前参与科学研究与发展课题的研究生占研究生总数的20%,而能够参与科技服务课题的研究生则只占到研究生总数的10%。这个数字表明,我国研究生总体上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是比较低的,这也是制约高水平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要求也不相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的科学研究情况,总体上也是与这一现状相对应的。要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主要是要引导博士生积极参与到各类课题的申报和研究中来。因为各级各类课题的设置都是不同层次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对这些课题的研究,事实上已经是在运用专业基础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推动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能力的提升。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博士生来说,加强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主要有两个方式,一个是参与到导师的研究课题之中,并在导师的研究课题中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工作,这对于保障导师课题完成的质量和博士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个方式,是充分鼓励在校的博士生单独进行各类项目的申报,为此不少培养单位已经开始设立博士生创新基金,支持博士生的科研工作。当然,这两种方式也只是常规性的提升博士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具体途径。在当前的条件下,关键的也是困难的工作是如何引导博士生参与到“协同创新”的进程中来。

专业博士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文博专业;硕士培养;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02-01

早在提出文博专业硕士这一方案之前,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就已尝试和上海博物馆等上海市文博单位的相关专家协商实施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即由学校导师和上海博物馆业务领域内的专家联手馆校合作,从理论联系实践的角度共同培养研究生。这一尝试已初步显示出其积极效果。

一、文博行业人员的培养质控点

1.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两年的文博硕士培养中,在一年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学习后,用理论去阐释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和难题,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2.稳定可靠的馆校结合。继续实施双导师制,为每位文博专业硕士生搭建一个科研平台,并在专业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带着专业角色逐步进入文博单位。

3.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鼓励文博专业硕士研究生从本职业的实际出发,用自身的职业优势,学位论文考核可灵活采取考古发掘报告、博物馆展示脚本、博物馆藏品管理软件开发应用以及学位论文等形式组织相关领域专业评审考核,而不拘泥于学术论文这一形式。

二、文物与博物馆事业的变化内容

快速发展的文物与博物馆事业所表现出来的勃勃生机,首先表现为文物和博物馆体系日臻完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1978年底,全国文物系统博物馆只有349个。到2008年底,我国已注册的公立博物馆达到2700多家,全国各级各类博物馆拥有文物2000余万件,博物馆的门类日益丰富,办馆主体日趋多元化,企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兴办的博物馆日渐增多。

文物与博物馆事业的另一个积极变化就是社会效益的显著提升。近30年来,全国各级各类博物馆积极融入社会,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主题内容、科技含量和艺术感染力都有较大提高。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近万个,接待观众2.56亿人次。全国共有1000多个博物馆、纪念馆被确定为爱国主义、科学普及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未成年观众9200多万人次。

此外,文物与博物馆事业的受众也在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完善博物馆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军人、残疾人等社会特殊群体的门票减免费制度。自2004年开始的免费开放活动使更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目前全国已有1000多家博物馆实现了免费开放,观众量比以往同期有较大增长。自2008年3月至11月底,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接待观众已突破1亿人次,其中试点博物馆接待近6200万人次,为2007年同期的2-3倍。

三、我国文博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文博行业人才缺口的存在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间,为文物与博物馆行业培养人才的只有北京大学的考古专业和全国各大学的历史学、民族学等相关专业。上个世纪70年代初,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等约十所高校恢复或增设了考古学专业,为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考古研究部门培养一线人才。当时我国的博物馆数量不多,而且类型单一,多为历史文物博物馆。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出现了大发展局面,各项业务工作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非文物类的博物馆也如雨后春笋一样增多、发展,并且逐步与国际接轨。鉴于这种情况,国家文物局的领导和专家与时俱进,适时地提出了在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等高校设立博物馆学专业的设想,以改变长期以单纯的考古专业人才覆盖博物馆人才的局面。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经开设文博考古类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有40余所,但招生数量并不是很大。以文博专业办学规模较大的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为例,该系每年计划招收本科生25名左右,硕士生10名左右,博士生6名左右。大多数高校年招收本科生数量都不足10名,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数量则更少,一些高校还是两年才招生一次。近年来我国文物与博物馆系统的机构数和从业人员数都在迅速增加,人才需求的缺口日益凸显。

(二)文博系统从业人员业务水平较低

根据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最新抽样调查统计:文物与博物馆系统54964名在职人员中(:博士150人(0.2%),硕士1026人(1.8%),本科13643人(24.8%),专科20294人(36.9%),中专及以下19848人(36.1%)。这表明,我国近73%的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学历不超过大专水平。即使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从业者中,毕业于考古或文博专业的人员也仅占很小的比例。换言之,中国庞大的文物与博物馆行业从业者中只有约四分之一的人拥有全日制大学学士或以上学位,其中毕业于文物考古或博物馆专业的很少,而且很多还是历史学或民族学等专业的毕业生。

专业博士论文范文6

大连工业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是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二、招生方式

我校招收博士生有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两种选拔方式。

普通招考:指面向所有符合报考条件的已获得硕士学位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及同等学力人员进行公开招考选拔博士生的招生方式。

硕博连读:指从本校已完成规定课程学习且成绩优秀,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生中择优遴选博士生的招生方式。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选拔及考核办法,详见《大连工业大学招收硕博连读研究生实施办法(暂行)》。

三、报考条件

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是: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在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

3.对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还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2)已修完所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且成绩合格(须授课单位提供成绩证明)。

(3)已在所要报考的学科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含两篇)的学术论文(署名前2名),或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技成果奖励(排名前五名)。

4.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5.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6.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7.原则上只接收全日制非定向考生报考。

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是:除满足上述第1、4、5条规定外,考生应是已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和考核,成绩优秀,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研究生。

现为定向培养的应届毕业硕士生、拟报定向培养的考生、原为定向培养硕士生和尚在履行合同中服务年限内的在职人员考生,须征得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的同意方能报考博士生。考生与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纠纷而造成考生不能被录取的后果,招生单位不负责任。

四、报名

1.网上报名。2017年12月15日至2018年3月15日期间,考生登录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进行网上报名,填写报考信息。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复试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现场确认。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须在2018年3月31日前向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综合楼B座428)提交下列材料(可用顺丰邮寄),并确认报名信息:

(1)大连工业大学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

(2)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3)身份证、本科及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须提交在学学校研究生院(部)出具的在学证明,入学报到时须提供硕士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原件并补交复印件。

(4)硕士课程成绩单、学位论文评议书及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5)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还须提交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同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两篇(含两篇) 以上学术论文原件及复印件,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五名)的原件及复印件;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单。

(6)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它研究成果证明书。

(7)体格检查表(报名前三个月内二甲以上医院体检证明)。

3.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对提交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编排准考证,考生在考前一周通过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

五、考试

博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以《大连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公布的考试科目为准,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1.初试

初试考试时间:2018年 4月21-22日,考试地点在大连工业大学,具体时间考场以准考证为准。初试的科目为政治理论(已获硕士学位者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可申请免试)、外国语和两门专业课。考试方式均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同等学力人员必须参加政治理论考试。

2.复试

复试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复试内容主要包括对考生学术水平的考查、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及体格检查等。

五人以上的复试小组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面试等形式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对本学科前沿领域及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等,并对考生进行外国语的听、说、读等能力的测试。综合判断考生是否具备博士生培养的潜能和素质。同等学力考生在复试阶段须加试(笔试)两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复试要有现场记录、成绩和评语。参加复试且通过者方可录取。

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守法表现等方面。

六、录取

因国家招生计划尚未下达且名额有限,各专业研究方向顺序为本年度博士研究生招生顺序。

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业务素质、科研成果以及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确定录取名单。

考生的各项考试、考核成绩仅对本次招生有效。未参加我校招生考试的考生,我校不予录取。被录取新生的入学资格只在当年有效。

被录取的新生应按时报到,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报到者,须有正当理由和有关证明,并以书面形式向我校请假。无故逾期两周不报到者,取消入学资格。

七、学习年限及待遇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4年。博士研究生的学费及奖、助学金待遇按国家及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八、其他

1.考生与委托或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的纠纷而造成不能录取后果,招生单位不负责任。

2.对在报名或考试中有弄虚作假或其他违规行为的考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报考、录取、入学资格或学籍。

3.如果上级部门出台新的文件和规定,按上级文件和规定执行。

九、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轻工苑一号 大连工业大学研究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116034

办公地址:大连工业大学综合楼B座414室

联系电话:0411-86323616 传真:0411-86323616

联 系 人:刘老师

E-mail: yzb@dlpu.edu.cn

附件下载:

大连工业大学报考博士研究生专家推荐书

大连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报考登记表

专业博士论文范文7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6年考博考试时间汇总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2017考博英语通用签约全程班【直播+录播】!!点击免费试听<<<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自2014年7月起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及生物化工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已经变更为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此次变更只涉及到行政主管部门的变更,并不涉及到专业设置、导师队伍、研究方向、科研条件等业务内容的变化。我院是197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具有6个药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同时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设有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目前,我院在药学一级学科下的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社会与管理药学专业或研究方向都具有博士生招生计划。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能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药学专门人才。

二、招生方式

(一)普通招考:面向所有符合报考条件的已获得硕士学位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进行公开招考选拔博士研究生。

(二)硕博连读:从我院已完成规定课程学习且成绩优秀、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研究生中择优遴选博士研究生。拟按硕博连读方式选拔的学生需根据我院规定提出申请,并通过我院组织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被录取后才能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

三、招生名额

2017年我院拟招博士研究生14名(最终以教育部下达招生计划为准)。

此外,我院是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专项计划试点单位之一,与复旦大学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分别进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招生。2017年计划与复旦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其中10名为学术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为工程博士联合培养研究生),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均为学术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最终名额以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

凡报考我院博士研究生,不论是何种形式,均需要进行以下的报名考试程序。

四、招生报名

(一)报考的基本条件

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博士研究生的基本条件是: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硕士毕业生(须是国家统招学历教育硕士生,且最迟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与学历);已同时获得硕士学位(含专业学位)和研究生学历的人员;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应届硕士研究生须取得硕士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后方可报名。

3、身体和心理健康。

4、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提供书面手写推荐意见。

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博士研究生的基本条件是:

除满足上述第1、3、4条规定外,考生应是已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和考核,成绩优秀,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我院在学硕士研究生。

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在学硕士研究生和尚在履行合同服务年限内的在职人员考生,须征得委托或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的同意方能报考博士研究生。考生与委托或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纠纷而造成考生不能被录取的后果由考生自己负责。

(二)报名材料与手续

2017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采取网上报名与材料寄送相结合的办法。符合报考条件的报考人员须按照要求办理报名手续,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我院提交相关材料。

1、在2016年12月1日-2017年2月20日期间,进入我院网站 csipi.com.cn 后点击“博士网上报名”进入网报系统后统一报名。在非网报时间内报名者(如在网站调试时间内报名),需要在网报时间内重新报名。

2、凡符合报考条件者,在完成网上报名后,请尽快将如下材料于2017年2月21日之前(含)寄送到我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以邮戳日期为准)。我办根据寄送材料审核网报信息。需要寄送的材料包括:

1)填写好并加盖公章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普通招考方式)或硕博连读申请表(硕博连读方式)。

2)两名同行专家(教授或相当职称)亲自手写的专家推荐信(请务必正反面双面打印后手写)。

3)硕士学位课程成绩单(需要盖院系公章)。

4)硕士学位论文或详细摘要及硕士学位论文特色自我评述。

5)根据我院博士生招生目录上拟报考导师的研究方向,提交一份3000字左右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计划(设想)书,计划(设想)书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创新点等,列出必要的参考文献。

6)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需提交院系开具的证明书且必须在入学前补交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复印件。

7)原单位出具的政审表。

8)体格检查表并附肝功能验血报告单及心电图(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检查有效)。体检要求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有关规定执行。

9)英语等级证书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学生证复印件(在校生)各一份。

报考考生须在指定时间内将上述材料纸质版一份邮寄至:

上海市浦东新区哥白尼路285号文思楼215室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收(请注明“博士生报考材料”)

邮编:201203

(三)缴纳报名费(详细要求见下述第六条),并随上述材料寄送缴费凭证。

(四)报名及材料寄送时间

网上报名时间:2016年12月1日~ 2017年2月20日。

材料寄送时间:2016年12月1日~ 2017年2月21日。

五、考生资格审查与考试(包括初试和复试)

专业博士论文范文8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 专题讲座; 马克思主义; 思想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047-03

高校专题讲座以其思想性、学术性强,信息量大,生动活泼而能够吸引学生。全国有些高校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的过程中,把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课开办为专题讲座,这些讲座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法治建设、道德建设、经济、哲学、宗教、文学、社会热点、国际形势等问题,内容丰富,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欢迎,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再加上高校举办的其他各种讲座,专题讲座成为博士研究生受教育的重要方式。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本文尝试对以专题讲座为载体,对促进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做一些研究探索。

一、以专题讲座为载体促进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1.博士研究生思想多样化趋势明显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博士研究生也是如此。博士研究生都有自己的家庭或职业背景,思想多样化在博士研究生这里表现突出。博士研究生博览群书,了解的文化多种多样,自己又有独到的思考研究能力,因而思想意识多样化尤为明显。

2.增进博士研究生主流社会意识认同难度比较大

增进博士研究生主流社会意识认同难度大,这和他们的文化知识背景特点相联系。博士研究生都有了较长时间的生活经历,他们的思想意识是经过反复思考和选择的结果,一旦形成不容易改变。博士研究生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各种各样,各有各的特点,有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和马克思主义的联系少一点或者联系不直接,他们就对马克思主义冷漠、不感兴趣;有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和西方的某个社会思潮联系密切,他们就极其信奉这种思潮,例如研究环保科学的信奉生态社会主义,研究心理学的信奉弗洛伊德主义,研究西方哲学的信奉西方哲学流派,等等,马克思主义在他们那里遭受拒斥。他们都有各自的认知文化背景,别人很难说服他们改变自己的社会意识。社会主义运动的艰难曲折,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还有对事物对现实求新的心理,使不少人以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

3.博士研究生的思想变化会对社会其他群体的思想形成较大影响

博士研究生在社会和工作单位被关注,他们接受或排斥马克思主义能够造成较大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博士研究生由于具有很高的学历和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是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受到社会的羡慕和工作单位的重视,他们肯定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讲话甚至被人们作为马克思主义是否科学的证据。博士研究生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能够影响很多人。

4.攻读博士研究生是在学校集中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机会

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都有可能再回到学校受教育,因而有再在学校集中受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而一般来说,一个人攻读博士学位是一生中在学校里长时间集中受教育的最后的机会,因而也是他在学校集中受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机会,毕业之后不大可能再有长时间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了。国家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在博士研究生到工作岗位担当重任之前,以合适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一次再塑造,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是十分重要的。

5.专题讲座是促进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较好载体

专题讲座容易被博士研究生接受。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再按传统方式进行,比如授课任务由一个固定的教研室或学院(如马列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按照他们自己编写的教材来完成,受师资、业务水平、授课内容等限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能难以被学生接受。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课原来由马列部承担,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限制,学生意见大,入座率低,以后学习其他高校的经验以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现在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的专题讲座内容丰富,密切联系理论热点、社会热点和国际形势,学术性强,能够开阔人的视界。主讲人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挑选,还可以到校外邀请,主讲人都是在该领域很有学术造诣的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等,在长期教学工作中因教学效果突出而具有较高知名度。在调查中山东大学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成为深受博士研究生喜爱的课。以学术性较强的专题讲座为载体对博士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可行的。

二、专题讲座作为载体在引领博士研究生思想多样化中的时代价值

专题讲座被博士研究生所认可,成为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博士研究生思想多样化的载体,是因为它起了很重要的现实作用。

1.专题讲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成功探索

博士研究生专题讲座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超越。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尽如人意,需要对它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各方面进行改革,来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成功探索。从专题讲座来看,它不仅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各方面创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而且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超越。因为专题讲座不仅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形式,而且成为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在博士研究生中传播新思想新理论,开展学术研究的载体。

2.专题讲座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博士研究生专题讲座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超越,从专题讲座的功能、产生的影响来看,它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因为专题讲座已经超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它对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也就是说专题讲座和一个学校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密切相关,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专题讲座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学风,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这能够升华成为校园文化,使学校具有极大的集体合力、奋发向上的群体意识及宽容自由的学术氛围。一所大学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特色名校,一定要有先进的校园文化。

3.专题讲座能够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博士研究生应该是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具有高层次的专业素质,而且要具有高层次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健康丰满的人格。一个博士研究生如果仅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素质薄弱,人格残缺,那他就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肉体空壳。像钱学森等科学家逝世后引起全国人民的沉痛悼念,不仅是因为他们是某领域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更重要的是他们以深深的爱国感情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专题讲座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超越。它使博士研究生受到人文社会科学的熏陶和教育,丰厚了自己的文化知识底蕴。那些学术造诣深厚的主讲人传播的新学术观点,能够点燃心灵的火花,激发思想的灵感,对于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完成学业,具有潜移默化、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三、以专题讲座为载体促进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博士研究生专题讲座要办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还有一些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专题讲座的数量和质量相结合

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就是事物的度。给博士研究生举办专题讲座也有个度的问题。因为博士研究生学习科研任务很繁重,在他们看来时间是很宝贵的。举办专题讲座少了,起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术交流的作用;举办专题讲座过多,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科研时间。专题讲座质量达不到一定水平,会浪费他们的时间,引起厌烦情绪。在博士研究生学习的第一学期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举办的专题讲座每周一次是可以的,过两三周时间可以附加一次其他讲座,第一学期过后每学期可以举办几次讲座,不宜过多。专题讲座的质量要求是内容上学术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形式上生动活泼。好的专题讲座告诉学生感兴趣的新的学术观点、新的研究成果、学科建设状况,帮助学生解读社会热点,增进学生对主流社会意识的认同,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师生在愉快的交流中共同提高。

2.专题讲座的学术性和思想性相结合

要使专题讲座成为以马克思主义促进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必须做到其学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我们之所以要求讲座有较强的学术性,有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可以开阔人的视野,是因为这样能够激发博士研究生的兴趣。生硬地宣讲马克思主义会引起反感,需要选找一种渗透性的、润物无声的载体和方式,专题讲座很符合这个要求。专题讲座带来新的学术思想,使人了解时事,但这不是专题讲座的唯一目的,专题讲座更重要的目的是对博士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专题讲座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就一个专题讲座的学术性和思想性来说,可以说学术性是思想性的存在形式,思想性是学术性的灵魂。当然,一个专题讲座的学术性和思想性结合得让博士研究生接受、喜欢,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高超的艺术和深厚的功力。专题讲座的学术性和思想性相结合是很复杂的,有的主讲学者提出一些观点是正确的,但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相矛盾,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开放的思想体系,需要不断吸收时代的养分,这是可以理解的。

3.教师讲和学生学相结合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与时俱进……重要的不仅在于老师让学生‘听懂’,还在于让学生‘想懂’。不仅要让学生按照教育者指引的方向‘公转’,更要设法让学生增强‘自转’的能力。”[1]现代教育注重师生互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就需要主讲人注意教学方法改革,学生也要积极参与。有的主讲人只顾自己讲,忘记了和学生互动、沟通,没有抓住学生的思维,没有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主讲人注意和学生互动、沟通,学生在思考中很可能会产生新的疑问、答案和思想,专题讲座是一个师生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机会。主讲人不仅要治学严谨,讲解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更要注意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尤其不可当众贬低或否定马克思主义,还要尊重学生和自己思想观点的差异性。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是正常的、可贵的,但要注意虚心和主讲人探讨。有的主讲人讲话方言很重,还不注意调整自己,结果学生似懂非懂,讲座成了走过场。为了把专题讲座长期办好,对主讲教师要有淘汰激励机制,对学生要有必要的纪律要求。

4.课堂内外相结合

博士研究生专题讲座要收到好的效果,还要注意课堂内外相结合。除了在课堂内师生互动学习,课堂外的学习、活动也是很重要的。博士研究生具有激进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心理特点,这种心理特点往往是一种十分巨大的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力量,可以让他们在课下对专题讲座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意见。每次讲座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回去以宿舍为单位或者以班为单位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要注意党员学生的参与,可以留下思考题,对那些以书面形式发表新思想和见解的学生进行表扬。讲座结束后,主讲人要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以便学生联系,在课下互动中主讲人要积极引导,求同存异。要注意课下学生的意见反馈,总结经验,对专题讲座不断调整提高,使专题讲座成为让博士研究生受益的精品课。

专业博士论文范文9

关键词:地方大学;教育博士;区域性;实践性;专业性

作者简介:王飞,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济南250014。

201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核批准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12所院校增列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这是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5所高校试点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以来的首次扩容。至此,全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已经达到27个。与首批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院校主要以部属高校为主不同,新增列的12所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单位全部为地方大学。这是新时期国家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做出的重大调整。报告在谋篇布局上表明中国要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力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由于我国部属高校相对集中,对于广大部属院校较少或没有部属院校的地区而言,其所需的人才主要依赖于地方大学。不同区域地理条件、自然资源、人口规模和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优劣势各异,这就需要地方大学根据所在区域的需求、特点及区域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我们可以合理地预期,未来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点的增列,将仍然以地方大学为主,以培养适应区域教育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教育管理和教学人才。地方大学的定位是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故其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定位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部属院校,否则将出现人才培养目标雷同,无法适应区域教育发展需要等弊病,也违背了国家扩大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初衷。

一、区域性

随着商业的繁荣,在欧洲一些沿海区域,人口逐渐聚集,兴起了中世纪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掌握一定经济、知识等资本的人群对城市自治的呼声渐高,但传统的封建制等级体制难以赋予这些群体以充分的权利。于是,一些较大的行业开始自行组成团体,称为行会,它既具有保护行会人员的作用,也具有规范行业从业人员为当地服务的使命。其中,掌握着一定知识的人群所组成的行会通过教学培养适合本城市所需要的神职人员、医生、政府官员、律师等,从而形成了中世纪大学。英文中“大学”(university)一词的拉丁文“universitas”,即行会之意[1]。所以,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密切相关,“世界上大多数大学的名称都是以城市名来命名的,这并非一种巧合。”[2]

随着教会对大学干预的增强,中世纪大学的宗教氛围日渐浓厚,如其最核心内容是宗教,教学用语不是各国语,而是天主教会继承于罗马帝国的拉丁语。不过,大学在培养教士和传播宗教的同时,也为当地培养了大批文职人员、律师、公证人等,尤其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对受过高等教育人才需求的增多,各城市当局竞相赋予大学种种特权,防止高校的迁移,这在保证大学正常运作的同时,也促进了其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联系。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的世俗化和地方化,大学的通用语言拉丁语逐渐被各国语言所取代,更加贴近社会现实需要的人文课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为现代地方大学发展模式奠定雏形的是美国19世纪中叶兴起的“赠地学院”。1862年美国颁布《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通过划拨联邦土地,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地方大学运作。这些高校将服务于所在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宗旨,以实用性的科学研究为依托,通过人才培养、服务咨询、继续教育等,服务和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C.Vanhise)在就职演讲中提出:“州立大学的生命在于它和州的紧密联系。州需要大学来服务,大学对州负有特殊责任。教育全州男女公民是州立大学的任务,州立大学还应促进与本州发展有密切关系知识的迅速成长。”[3]这种思想被威斯康星大学教授麦卡锡(C.MeCarthy)命名为“威斯康星理念”,即“地方大学服务于地方的理念”,并指引着欧美地方大学的前进方向,即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培养人才,以实现与区域的深度融合,从而形成了欧美国家地方大学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地方在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地方大学的经费、生源、毕业生就业等均主要来源和服务于地方。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区域化的大背景下,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地方大学不容放弃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地方大学赢得生存空间,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地方大学教育博士的培养与发展定位必然应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联系,而不应该过分模仿和因袭部属院校。正如伯顿·克拉克(B.R.Clark)所言:“实施高等教育最差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鸡蛋都往一个篮子里装——高等教育最忌讳单一的模式。”[4]地方大学最核心的职责是服务与引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非着眼于全国,因此不同地方大学的发展必然因所在区域发展的差异而有所差别,而不能千校一面。

地方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区域性,首先体现在办学定位应该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对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领域的复合型、职业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培养地方所需的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型和创新型教育管理者和专家型教师;其次应大力提升社会服务功能,积极加强与地方中小学的联系,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聘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导师,通过大型调研为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学校课程建设等提供必要的理论引领与教育指导,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的联系以发挥教育智库的作用等;最后应着力改革研究生培养体系,形成明确的培养模式和具体的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教学大纲,通过资源整合、模式创新和过程监控等措施提升教育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之所需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制定“人才分类表”,并以此确定培养方案,力争为每位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最新、最全、最有价值的信息,使之接受有效的学术与教学技能训练,为日后的工作、研究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践性

19世纪末期之前,英语中用以表述“教育学”或“教育”的词汇是“pedagogy”,它源于希腊语的“教仆”(pedagogue),教仆是一种专司照料年幼男孩学习的奴隶。大约从1830年开始,美国的普及义务教育运动开始大范围推进,但是由于财政不足,政府开始大范围招收女性教师,因为女性比男性更愿意接受低得多的工资,如当时马萨诸塞州女教师的平均工资比男性低60%[5]。女性在教师中占比的增加,促使人们将教师看作是“女人的事情”。当时社会上盛行的女性智力有限的观念,以及教育学从词源上带有的贬义含义,共同导致了教师职业的低下。

随着教育专业于19世纪末在大学建立,大学的教育研究者一直寻求提升教育学在大学学科中的地位。在教育学者的不懈努力下,1893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教育学哲学博士学位,以培养探讨高深学问、进行原创性研究的高端人才。虽然之后其他高校纷纷效仿设置教育学哲学博士学位,但是学术界对教育领域是否有足够的学术知识来提供哲学博士学位仍然存疑,导致很多大学无法设置教育学哲学博士学位。在相互博弈和妥协之后,一些高校开始设置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如哈佛大学于1920年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教育博士学位。所以,虽然教育博士学位的建立在客观上满足了社会对专业教职人员的需求,但其主要动因是学术界、社会、高校主管者等对教育学科和教育研究学术地位的不认同导致的妥协的产物。正因其主要目标并非是指向实践并服务于实践,而是提升大学教育学科的地位,故大多数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培养方式雷同,如20世纪上半叶教育博士的培养主要是“课程+学位论文”的形式,其基本理念是攻读教育博士学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应用于实践。

1969年施瓦布(J.Schwab)在其论文《实践:一种课程话语》中,指出教育领域是垂死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毫无置疑地、过度地依赖于理论。教育领域要想复兴,必须将主要精力从对理论的追求转向实践、准实践和择宜的艺术[6]。在施瓦布对实践的呼吁下,舍恩(D.Schon)、舒尔曼(L.Shulman)、艾尔贝兹(F.Elbaz)等人纷纷加入对传统教育研究的批判中,从而兴起了教育领域有关实践探索的高潮。在此背景下,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培养理念和方式的雷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1994年,英国学者迈克·吉本斯(M.Gibons)等在《新的知识生产:当代社会科学和研究的动力》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知识生产“模式1”和知识生产“模式2”的概念,并指出知识生产模式1是柏林大学创办以来大学理论知识本位的模式,知识生产模式2是实践转向后兴起的强调知识情境性和实践性的模式[7]。以此为理论基础,教育研究者、组织、高校等纷纷提出自己的教育博士培养理念、模式或改革措施,以体现教育博士学位的实践性。如李(A.Lee)等人2000年构建了专业博士的实践模式——混合课程模式(hybirdcurriculum)[8],2007年初,卡内基教学促进委员会发起了全国教育博士改革项目(CarnegieProjectontheEducationDoctorate),要求摒弃教育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理论倾向,重视其实践性。新英格兰大学等改变传统的学位论文形式,改为专业档案袋(professionalportfolio),将在学期间取得的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收集起来,并侧重这些成果解决实践问题的效果[9]。

从国外教育博士学位发展现状来看,为了将之与教育学博士学位相区分,大都数高校都将教育博士学位最核心的特征定位于实践性,并在培养的整个环节中贯彻和落实实践性。我国现有的教育博士研究生培养,还处于美国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博士培养模式阶段,教育博士学位的发展定位、培养方式等都与教育学博士学位雷同。但由于教育博士学位的培养对象学习时间较少、工作繁重、理论知识基础较弱、年龄偏大等导致他们在学术论文写作、教育理论知识掌握等方面相较于教育学博士学生偏弱,故而教育博士往往被认为是“次等教育学博士”。但实际上,这是用教育学博士的标准评判教育博士的结果,若以教育博士培养实践型研究者的标准衡量教育学博士的话,教育学博士也可能被认为是低等次的教育博士。因此,教育博士学位的定位必须着眼于实践,而非纯理论。与部属高校着眼于全国甚至世界一流学术的目标不同,地方大学最核心的价值和追求应该是服务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故而地方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实践诉求更加强烈。

不过我们必须避免对实践的庸俗化理解,即将其局限于纯粹的技术化的操作行为,或矫枉过正将其视为一切的依据的错误倾向。文艺复兴后,随着资产阶级的壮大和产业革命的进展,生产活动和与之相关的实验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亚里士多德所鄙视的制作活动的价值凸显出来。培根看到了制作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认识到自古希腊以来贬抑制作和技术的传统已经不合时宜,若不对其进行改造,将会影响和制约现代社会的发展。为此,培根高扬制作的价值,不仅否定亚里士多德制作是奴隶活动的观点,而且认为正是制作开创了现代文明,促进了社会发展。培根的技术实践论对于纠正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论将人对自然的行为排除在实践之外的弊端具有一定的价值,他关注到了人对自然的行为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实践必须强调的方面,否则实践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就无从说起。但是,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论偏向于一方忽视另一方一样,培根的实践论则将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尤其是体现人与人之间价值和规范的活动排斥在外,因为在他看来这些是无法证实的东西,这就消解了实践哲学的终极关怀维度,成为一种纯技术性的功利性活动。因此,培根的实践论同样割裂了实践的完整性。更为严重的是,培根将理论限定于自然科学范围内,通过归纳法得出普世性结论,把实践视为理论的应用,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地位之别,即理论是具有普世性、科学性的,而实践则是个别的、有待于理论指导的。这就进一步加剧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膜和鸿沟。20世纪下半叶随着实践领域的呼吁,实践哲学的复兴,实践俨然成了一切的最终依据,在恢复实践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矫枉过正。一切意义、价值、目的、根据,以及一切困惑似乎都可以从实践中找到答案,实践成为万能钥匙。这在矫正惟理论的同时,又陷入实践过度僭越的弊端。但二者指向相同:实践与理论的脱离以至对立。

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10]正是这种运动赋予了不同生物不同的类本质。但人的这种运动不同于其他生物,它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这种活动即劳动或实践。体力和脑力内在于实践主体自身,推动着人的发展。不过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人的实践开始异化,有产者只从事脑力劳动,无产者只从事体力劳动,从而出现了劳动异化。到了资产阶级社会,劳动的异化更加突出,并且随着资产阶级学者和统治阶级的鼓吹,劳动或实践被窄化为纯技术操作活动,人的异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恢复人的丰富性,必须回归实践的本质内涵,即人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完满结合。

实际上,任何教育实践都意味着对当下事实存在的教育状态的改变,“暗含和依赖于一种未曾实现的想法,一种‘将要成为……’但“现在却不是”的想法。”[11]而对于“将来”与“现在”的差距判断以及实现等不仅是纯粹的技术操作,更需要系统的逻辑思考。此外,教育博士作为“博士”的一种类型也决定了其实践性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品性。马克思对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的论述告诉我们,人并非仅仅受本能驱使,而是有理性地生活,正确行动并非总是显而易见的,需要实践者艰苦的理性探索。否则,教育博士的培养必将沦为用习俗或错误纷繁的意见来控制教育实践的结果,学生还可能以一种鄙视理论甚至敌视理论的日常态度,形成其内心的傲慢,甚至为无知者提供了看似合理的庇护。

地方大学教育博士培养面向区域教育发展,其对象大都是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且处于职业上升期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因此地方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定位的实践性应该着眼于区域教育发展的需求,通过实证调研和科学预测,充分了解就业区域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采用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合作的方式,以完成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亟待解决或制约区域教育发展的实际问题为课程主题和论文选题的主要来源,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综合考察其课程学习、论文写作及对现实问题的解决程度。此外,为了保证实践性的充分实现,地方大学应该继续完善教师队伍结构,吸纳地方优秀社会人才加入导师队伍,增强校内导师与行业导师的合作,在合作指导论文、共同主讲课程、辅导学生完成实践项目等方面合育,以实现教育博士学位的实践性。

三、专业性

专业是指一部分知识含量极高的特殊职业,与普通职业相比,它的从业者需要具备更高的知识水平和更长的教育,且其知识体系需要经常通过培训加以更新。人类历史上最早得到专业称谓的是律师、医生和牧师,从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开展,教师逐渐被视为一种专业[12]。各国纷纷出台法律条款肯定教师的专业地位。伴随着教师专业地位的确立,各国持续提升教师的学历要求和培训水平。不过,传统的教师学历教育侧重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与一线教师所需要的指导实践的理性思维、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相距甚远。在此背景下,最先发源于美国的以培养教师的实践研究能力为目的的教育硕士和教育博士学位开始受到各国的青睐,教育专业学位发展进入快车道。

虽然各国教师的学历都有了持续明显的提升,但总体而言,其专业地位远不如医生、律师等被广泛认同为专业的职业。依据广为认可和应用的布朗德士(D.Brandeis)对专业的概念界定“专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要的上岗前的训练是以智能为特质,卷入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位,它们不同于纯粹的技能;专业主要供人从事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从业者单纯的谋生工具,因此,从业者获得经济回报不是衡量他(她)职业成功的主要标准”[13]来看,教师职业是一个正式的、稳定的职业,其服务性非常突出,教师的学历要求逐渐提高,但教师职业的智能性仍然不足,即无论教师个人还是教育管理者往往强调教师职业的技能性,而忽视教师对具体问题的逻辑思考和深度反思能力。当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缺乏将其经验进行系统分析、整理和书写的能力时,就既无法像医生、律师那样佐证自己知识的不可取代性,也无法从经验中提升、凝练理论,导致理论源泉的干涸,还将导致惯用经验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对理论的不信任和排斥,阻隔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

教育博士作为面向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学位,不仅要确立实践性价值定位,还需要明确专业性是确保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必由之路。地方大学教育博士培养在面向地方教育需求的同时,也必须明确它不是要为地方教育提供具体的、操作性的技能,而是通过培养具备理性思考能力、丰富教育教学知识和先进教育管理理念的人才,实现地方教育管理和教学的现代化、科学化,进而促进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专业博士论文范文10

广西民族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欢迎报考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广西民族大学按学科专业统一招生,2018 年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三个学术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 3 年,学习年限不超过 6 年。

三、报考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二)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三)获得学士学位 6 年以上(含 6 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且必须符合《广西民族大学 2018 年博士研究生考试招生专业目录》中所报考专业对同等学力人员设置的具体要求。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 号)及《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 号)中的要求。

(五)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六)现役军人考生,须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七)现为定向就业的应届毕业硕士生、拟报考定向就业的考生、原为在履行合同中服务年限内的在职人员考生,须征得定向就业单位或服务单位的同意方能报考博士研究生。

四、报名手续

(一)网上报名网上报名时间:2018 年 1 月 22 日-3 月 23 日。2018 年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全年只进行一次,考生须在规定的时间 内 登 录 中 国 研 究 生 招 生 信 息 网 博 士 生 报 名 系 统(yz.chsi.com.cn 或 yz.chsi. cn)填报相关内容。

(二)报名费根据桂价费函〔2012〕568 号文的规定,非同等学力考生交纳报考费 360 元(含初试、复试费),同等学力考生交纳报考费 540 元(含 3 门加试科目考试费),考生报到时按照我校财务处的规定交费。

(三)提交材料考生须于 2018 年 3 月 25 日前,向我校提交(或邮寄)下列材料:

1.在博士报名系统填写相关内容后,生成《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简表》1 份,务必填写最后一页的相关内容;

2.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专家推荐书》各 1 份;

3.《博士研究生政审表》1 份,写明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等现实表现,并写明是否同意考生报考,须加盖人事档案所在单位人事或政工部门公章;

4.学历证书复印件 1 份(硕士学历教育者提供硕士毕业证书、同等学力者提供本科毕业证书,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前补交);

5.学位证书复印件或证明书 1 份(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前补交);若为同等学力,则必须提交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1 份;

6.身份证及学生证(应届硕士毕业生)的复印件各 1 份;

7.考生本人近 5 年来发表或出版的论文、著作、教材和科研成果目录;

8.已获硕士学位者及应届硕士毕业生还须提交以下材料:

(1)硕士学位课程学习成绩单复印件 1 份(加盖公章);

(2)所有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书复印件各 1 份。

9.同等学力考生还须提交以下材料:

(1)本科阶段学习成绩单的复印件 1 份(加盖公章);

(2)符合《广西民族大学 2018 年博士研究生考试招生专业目录》中所报考专业对同等学力人员设置的具体要求的材料;

10.凡持国外或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提交认证报告复印件 1 份;《专家推荐书》和《博士研究生政审表》可在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院网页下载。

(四)资格审查、领准考证考生本人于 2018 年 5 月 11 日 9:00-16:30 持身份证原件(应届硕士生带研究生证)到我校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报到,并领取准考证,同时考生须携带以上相关材料的原件进行资格审查;考生凭准考证和有效身份证件参加考试。

五、考试博士研究生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部分。

(一)初试

1. 初试时间:2018 年 5 月 12 日-13 日。

2. 初试地点:详见《准考证》。 3. 初试科目:每门初试科目满分均为 100 分,考试时间均为 180 分钟,全部笔试(闭卷),初试科目为:

(1)外国语(不考听力,听力测试在复试中进行);

(2)业务课 1;

(3)业务课 2;

(4)政治理论(已获得硕士学位者及应届硕士毕业生可申请免试,同等学力考生必须考政治理论)。具体考试科目见《广西民族大学 2018 年博士研究生考试招生专业目录》。

(二)复试 1. 复试时间:2018 年 5 月 14 日-15 日。

2. 复试地点及方式:由各招生学院组织安排,具体复试时间、地点、要求向报考学院咨询了解,复试一般采用笔试、面试、外国语听力、口语测试及实验操作等多形式结合的方式。考察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对本学科前沿知识及最新研究动态掌握情况、是否具备博士生培养的潜能和综合素质。

3. 以同等学力报考的考生,在复试时还要加试(笔试)两门报考专业的硕士学位主干课程,加试的时间、地点向报考学院咨询了解,加试科目见《广西民族大学 2018 年博士研究生考试招生专业目录》。

4. 跨学科考生、专业硕士学位毕业考生在复试时需要加试的,加试的时间、地点向报考学院咨询了解,加试科目见《广西民族大学 2018 年博士研究生考试招生专业目录》。

六、体检

(一)时间、地点考生于 2018 年 5 月 15-16 日(须空腹)到我校指定的医院体检(具体医院另行通知),一般不做复查。不体检或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二)体检标准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 3 号)及《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 号)执行。

七、录取

(一)录取对初试成绩达到我校录取基本要求者,我校将根据初试和复试综合评定的总成绩排序,结合硕士(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硕士(学士)学位论文和评议书、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的原则,择优录取。复试成绩不合格者,同等学力考生的政治理论、两门加试科目其中有一门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二)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类,非定向就业考生在拟录取时须将人事档案调至我校,定向就业考生须在拟录取时签订相应的协议书。考生因报考问题与所在单位或定向就业单位产生纠纷而造成的后果,由考生自负。

八、学费及学习

期间待遇(一)学费每生每学年 10000 元。

(二)学习期间待遇按教育部及财政部有关规定执行,具体标准另行公布。

九、如本简章与教育部有关 2018 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的文件规定有冲突的,按教育部文件要求执行。

专业博士论文范文11

后金融危机时代,主要发达国家在加大创新力度、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战略部署,以期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同志在党的十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国际发展新趋势和十报告重振实体经济的坚强决心与宏伟目标,为面向工程技术领域的我国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新一轮发展与振兴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中不仅没有出现基础性学科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且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工程技术领域领军人物也非常稀少。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需要大批工程技术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成为中华民族现代工业体系的脊梁,引领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抢占全球产业价值链高地,亟待立足国内,定位高端,将培养工程技术领域拔尖人才上升到国家战略,办出世界一流的高等工程教育,从源头上解决制约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本文将结合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特点,探讨工程博士培养的若干问题。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立与发展背景

新世纪以来,全球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工程技术领域的变革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外部环境日趋融合, 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之间知识流动的非线性、新技术的高度跨学科性,以及信息技术与网络基础设施的影响,需要新的工程研究和开发范式。“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大工程观”(Big E)视野下的工程教育已成为各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为适应这一要求,与哲学博士(Ph.D.)、教育博士(Ed.D.)、医学博士(M.D.)、法学博士(J.D.)、工商管理博士(DBA)等并肩,工程博士(Eng.D.)成为国外优秀学生在工程技术领域接受正规教育的最高学位。从国际经验来看,相比其他类型的专业博士学位,工程博士教育起步较晚。1965年,美国工程检查协会(NCEE)通过一项决议,敦促高校发展工程博士计划,并指出:发展工程博士教育计划需要聘用具有现代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1967年,美国底特律大学率先设置工程博士学位(Eng.D.)。随后,德州农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纷纷设立工程博士计划,培养博士水平的专业工程师。在20世纪后半期,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实行了工程博士培养计划。工程博士学位在主要发达国家的设立与快速发展,反映了现代经济社会对高层次工程专门人才的旺盛需求,也反映了博士学位呈现多样性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我国的情况而言,伴随我国新型工业化社会向纵深发展,同样面临着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现实,从而制约我国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为了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能够发挥领军作用的高端人才的需求,完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我国于2011年批准设置了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并于同年开始在清华大学等25个学位试点招生,这是培养我国工程技术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一项重要决策。积极推进工程领域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方面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人才和教育规划纲要,促进协同创新,推动教育、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完善我国学位制度,丰富我国学位门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关于我国工程博士定位与培养的几个基本问题

国际化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产业如何转型升级等复杂挑战接踵而至,急需中国工程师具备更高的受教育水平、更宽广的视野,尤其是掌握能够引领创新、创业和全球工程实践前沿的综合能力。尽管国外专业博士学位的发展,特别是工程博士学位的发展特点对于我国的专业博士学位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然而,如何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格局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工程博士培养体系依然需要各类高校的积极探索与广泛参与,这也是作为我国工程领域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主渠道的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实现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目标的分内之责。

1.工程博士学位的定位

长期以来,我国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主体采用学术型培养模式,侧重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从而造成培养目标单一,重理论研究轻工程实践、重学术论文轻工程设计的思想根深蒂固。据调研显示,在以工程技术为主的企业工作的学术型博士(Ph.D.)约占毕业博士生总数的比例不足15%,大部分人主要分配到大学、科研机构、政府等部门工作。一些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即使进入企业,也由于不适应企业工程环境而无法很好地胜任工作。所以,纵然我国拥有体量庞大的工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但依然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对高层次工程技术型人才的现实需要。我国工程博士学位的设置正好适应了这种需求。工程博士实质上是一种职业学位,强调实践性,与强调学术性的工学博士(Ph.D.)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评价标准和要求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工程博士教育强调应用、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博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相关工程技术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方面作出创造性成果的工程技术领域领军人才。以服务面向的差异为依据,将博士层次的培养划分为学术型与专业型是非常有必要的。

工程博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需要在技术、技能、管理、素养以及满足社会需要的绩效等方面得到适度平衡。在课程安排上应当既让学生接受大量新知识、新技术,又使他们有能力阅读和理解本专业的前沿文献。攻读学术性学位(Ph.D.)的目的是为以后从事学术活动和理论研究打好基础,而攻读专业性学位则是为今后从事某一职业做好准备。作为工程专业学位的最高学位层次,工程博士的定位应当是:以工程实践为导向,工程绩效与前沿理论兼备,培养与学术型博士层次相同、类型不同、目标有别、质量评价标准侧重不同的创新型、精英化的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

工程博士的定位使得其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与学术型博士(Ph.D.)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确的区别。美国的一些大学在工程博士的培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的工程博士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职业发展课程三部分组成。工程博士的专业基础课程部分与学术型博士需要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类似,“数学”“概率”“统计”等课程都是必修课程,只是学术型博士更加侧重理论性和分析性,而工程博士强调的是实用性和综合性;专业技术课程部分,工程博士相比较学术型博士而言增加了拓宽专业领域的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综合课程;职业发展课程部分则是工程博士单独开设的,需要修完工程管理、商务管理、经济学等涉及职业发展的相关课程。此外,工程实习在工程博士培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一般要求到企业进行至少一年的现场实习,专门从事研究和设计开发工作,类似于攻读学术型博士学位后期的科学研究环节(如综合实验、学术发表等)。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的工程博士学位初步显示的特色体现在对有助于专业发展的基础课程模块和校外实习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

3.师资结构

工程博士学位的定位表明,仅仅依靠校内学术型的师资显然是难以满足工程博士学位培养需要的,应充分考虑到工程绩效的需要,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师资配备要充分引进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一线专家和高级工程师,以传授工程创新能力。例如,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工程博士的培养大纲需要由以外聘专家为主组成的顾问委员会审议,而顾问委员会由航空等产业界专家组成,同时在学校的全职教师中约有40%的教师有丰富的产业从业经验。正是基于这个独特的办学理念,该校的工程博士毕业生遍布全球航空航天、战略安全、汽车机械等领域,在他们各自的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4.实习环境

为保证工程博士的培养质量,可以不受课程内容和本校教师的限制,选择校外企业现场进行实习训练,但学校必须严格把握实习的质量。实习指导书规定,在实习开始之前, 学生和未来的指导人要共同制定实习目标,通过实习,使学生不仅要在工程技术方面作出贡献,而且还要在经济、对外联络、工作联系和环境等方面有所作为。

5.评价指标

培养目标决定评价指标,学术型博士(Ph.D.)的培养以学术论文为主要评价介质,而攻读工程博士学位是为今后从事某一职业(或岗位)做好准备,宜以工程技术能力、工程实践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成果转化程度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大体包括:攻读学位者掌握基础课程的程度,博士论文的选题及过程是否显示出攻读者具备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工程技术方面是否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研究成果在工程技术方面是否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或应用前景,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在工程应用领域的推广价值等。

6.培养质量约束机制

工程博士学位的定位表明,工程博士是以解决面向工程技术绩效为目标的,高校内部现有学术型的培养质量约束机制难以保障其目标的实现;另外,当前我国行业企业在学位质量保证体系方面尚缺乏有效整合,企业的短期绩效压力使其自身难以解决对高层次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探索与行业有天然联系的高水平大学主导的产学研用高度融合的工程博士培养质量约束机制,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综上,工程博士学位是构筑工程技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亟待吸引综合能力强、工程学术兴趣浓厚、具备发展潜质、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创新性、研究性学习,使其中绝大部分成长为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产学研用协同模式有利于为工程博士培养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已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目前,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不仅传承了服务行业企业的优良历史传统,在及时地跟踪和解决行业企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战略和技术问题、构筑行业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行业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行业企业技术研发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形成了特色优势学科群。此类大学在自己的主体学科领域内具有突出优势和较为宽广的学科群,在学科前沿的开拓、学科方向的把握、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与互动发展方面优势显著,并在某一行业或专业领域独占鳌头。简而言之,这类大学既有核心行业企业特色学科专业,也有适用于行业企业发展最新需求而新崛起的新兴专业、交叉学科,具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与产学研用融合的教学科研体系。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本行业企业的天然联系、相互信任,以及对本行业企业发展的全面和深度了解更有利于解决教育、科技、产业相互脱节的难题,在推进高校和企业在招生工作、培养方案制定、导师团队建设、课程教学和实践训练、学位论文工作等方面实现校企全面合作、协同创新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

1.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企业的天然联系有利于校企双导师制的契合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创新成果的吸纳和消化以及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都需要在企业里得以实现。因此,构建以高校导师学术结构为基础、企业导师实践结构为发展的产学研用交互知识和技术培养体系,是工程博士培养师资配备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完善工程博士的实践结构,从工程实践经验和社会影响上给学生提供支持,同时进行规范管理,督促学生认真工作,通过“干中学”帮助工程博士积累从事开发和管理大型工程项目所必需的宽广知识和经验。高校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夯实工程博士的学术结构,传授给学生系统、完整的学科知识,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由此,充分发挥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由于工作领域不同或学术背景不同形成的在学科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特长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能够有效促使工程博士研究生在参与工程实践过程中扩展知识面,培养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相应行业企业之间长期的深度合作,为工程博士培养所要求的双导师之间的高度契合提供了相对成熟的经验和环境。这使得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培养工程博士的师资配备上既能够体现高校在知识理论上储备充分的优势,又能够充分体现行业企业特质,能够较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对未来支撑和引领行业发展科技前沿工程人才的需求。

2.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企业的天然联系有利于培养课程体系的契合

培养工程博士的课程体系既要反映理论基础的厚度,也要突出工程技术对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机融合应成为工程博士培养课程体系的显著特征。鉴于此,工程博士的课程设置应当由行业企业与相关高校共同协商,发挥各自优势:企业方提出需求、高校按照相应的人才培养规律提出方案,进行周密、反复的论证,并适时跟进企业和社会需求进行动态调整,进而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协调、互利共赢的内生性课程体系。在工程博士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双方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拓展性,既能满足工程博士掌握国内外专业基础的新知识理论、新技术开发,拓宽知识领域和国际性学术视野,又能突出与社会环境、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以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共同提升工程博士的工程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企业的天然联系有利于实习环境的契合

鉴于工程博士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工程博士必须经历至少一年的“工业见习期”,与医学院的“住院见习期”相类同。在此期间,学生需要频繁往返于大学和资助博士论文的公司企业之间,接受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专业工程师)基于工程绩效的双重指导,从事创造性的研究和设计开发工作,并通过与产业企业的工程介质无缝对接,分享大量隐性知识与经验。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大学而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相应行业企业往往建立了“互利共赢”的长期战略合作,校企之间在重大科技专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培养(培训)、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丰厚的物质条件、组织资源和成熟的合作经验。因此,基于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企业间的天然联系构建起的相对稳定的产学知识交互、人才流动的创新平台,能够为工程博士实习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4.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企业的天然联系有利于质量约束机制的契合

工程博士的定位要求其培养方案应高度重视能力导向和实践应用导向, 形成大学与行业企业互动、产学研用主导的培养质量约束机制,是工程博士实现价值诉求的关键一环。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长期以来与相应行业企业建立起来的“血肉”联系,使得工程博士的培养能够充分依托各行业协会和行业内龙头企业既有的有关工程师能力鉴定、认证、资格框架等基准规范,将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在较高的水平,也有利于工程博士培养的国际化衔接。因此,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有能力将与行业企业的天然联系转化为培养方向一致、创新介质确定、情境关联有序的平台有机体,在高度细分与整合的质量约束机制下,实现工程博士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通过大协同、大循环、大交叉的集群创新,构筑工程博士培养高地。

专业博士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评审;评阅意见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35-02

一、国际化评审的重要意义

博士培养质量反映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和科技水平,而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是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即论文采用全英文书写,主要由外籍专家评审,并采用全英文的方式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对博士论文进行国际化评审,有利于比较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评审促进博士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质量提高,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同时国际化评审有利于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大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因此,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的国际化评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探索国际化评审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一些高校花大力气建设了一批全英文专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我国攻读全英文博士学位。有些高校甚至聘请了国际知名外籍教授担任全职教授或兼职博导。这部分博士生毕业全部撰写英文论文。采取国际化评审的方式,更符合这些师生的实际需求。

其次,众多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建设了一大批双学位博士生项目。试行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有利于博士生的培养标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同时也吸引了国外优质留学生生源来我国攻读双学位项目。

三、国际化评审的实践背景

此前,国内少数高校曾进行过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的尝试[5],但是并未有大范围的实践。国内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国际化评审方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尚待完善和改进。因此,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评审实践为借鉴,通过分析和总结,试图为今后国内的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探索提供参考。

我校的生物学科近年发展迅速,在教育部第三次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三,且博士培养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因此生物学科成为我校985三期试点国际化评审的学科之一。本文以该学科进行的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为例,通过分析专家的评阅意见,力求从国际专家的评阅意见中总结出先进经验,为今后提高博士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四、评审的侧重点分析

参加评审的既有来自德国、英国、美国等国的欧美专家,也有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亚洲专家,还有来自欧美著名大学的华裔专家,以及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通过对总计32份国际评审专家的评阅意见的分析,发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评阅的重点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侧重点的不同。

生命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实验科学,讲究的是发现未知,各国专家都关注论文的创新性,以及创新的实用价值。不过专家们评阅关注的点各有不同。

(一)欧美专家

欧美专家往往会对论文的研究领域、研究目的、研究策略、实验步骤、实验结果逐一细致分析,指出闪光点。欧美专家关注作者作为独立的研究者,选取合适的实验方法,并熟练运用,使之为解决科学问题服务的能力,并同样看重课题合作研究者对文章的贡献。欧美专家不光看重论文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研究,也看重作者作为第二甚至第三作者,协助他人完成的相关课题。尤其重视作者是否在本领域内影响因子高的SCI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同时,欧美专家尤其关注英文的写作,特别是摘要和前言的写作。大到文章的结构,语言的陈述,小到图表图例的格式,参考文献的标注,语法和拼写错误等,都会在评阅意见中指出。

(二)亚洲专家

亚洲专家会详细分析作者的写作和实验思路,并同样关注作者的科研水平,包括对所研究领域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和欧美专家相似的还有,亚洲专家同样重视作者在影响因子高的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对论文的写作细节的关注度也和欧美专家类似,也都提到了前言和摘要的写作,用词的准确性,图表图例、参考文献、语法和拼写错误等。不同的是,亚洲专家尤其关注论文的实验部分,设计是否合理,数据是否充分,结论是否有说服力等都是关注的重点。并且,亚洲专家往往会关注作者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三)欧美华裔专家

欧美华裔专家和亚洲专家相似的是,也会详细分析作者的写作和实验思路,并同样重视论文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作者对本研究领域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也是华裔专家关注的重点之一。这和欧美、亚洲专家也类似。华裔专家也重视作者发表的SCI论文,但程度不及欧美和亚洲专家。虽然所有参加了国际评审的博士生都发表了较高水平的SCI论文,但是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华裔专家的评阅意见中提及了SCI论文。而绝大部分欧美专家和亚洲专家都对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有所提及,并把发表SCI论文作为博士生科研水平的重要体现。华裔专家特别重视的是论文的独创性、工作量以及研究深度。华裔专家还重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写作细节如拼写和语法错误等也有提及。不同的是,华裔专家往往会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国内专家

国内专家和国外专家相似的是,关注作者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且关注论文实验的设计和的分析,以及论文涉及的工作量和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和华裔专家相似的是,国内专家一般也会提出对下一步研究方向的建议。和国外专家明显不同的是,评阅意见中几乎不提及作者发表的SCI论文。国内专家会对论文写作上的细节有所关注,如指出图表和图例的标注错误,但是对英文用词的准确性,拼写和语法错误等,未有提及。

五、启发与思考

一方面,多份海外专家的评阅意见提到论文已经达到国外知名高校授予博士学位的水平,这表明国内生物学科博士生的培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同时虽然各国专家的评阅重点有所区别,但是所有专家都特别重视论文的独创性。独创性既包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科学问题,又包括提出创新的观点,使用创新的方法,得出新颖的结论。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博士生培养的重点。

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各高校都对博士毕业有发表一定水平的SCI英文论文的要求,但是,从专家的评阅意见来看,国内博士的英语写作能力尚待加强。除个别专家提到论文作者的英文流利外,其他都曾详细地指出作者用词、拼写和语法的错误。因此今后在博士培养中,撰写英文论文的能力需要作为一个培养重点。目前我校已经开设专门针对博士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旨在提升博士生撰写英文学术论文的能力。

综上,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国际化评审是博士生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要准备。国内博士论文虽内容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因此,今后应该继续推进和推广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努力学习国外培养博士生的先进经验,提升博士生培养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莉萍.浅析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及主要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1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