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暴雨防御工作措施

暴雨防御工作措施

时间:2022-11-17 16:00:27

暴雨防御工作措施

暴雨防御工作措施范文1

关键词:山洪;灾害;防御

一、基本情况

镇安县全县总面积3477平方公里,有耕地40.75万亩,林地417.66万亩,牧草地29.4万亩,水域面积6.5万亩,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国家重点扶贫县之一。全县辖19个镇、204个村委会和4个社区居委会、106个村民小组,29万人。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7.37亿元,粮食总产量9.25万吨,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820元。财政总收入3.04亿元,人均财政收入1070元。

据调查统计,全县山洪灾害防治区2201.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3.3%,涉及204个村和4个社区,总人口达23.2万人,占总人口的80%。山洪灾害防治区主要分布在31条小流域内。受山洪灾害威胁的有45610户,189660人,房屋153945间。可能受山体滑坡、泥石流影响的有6476户、27714人、房屋22299间。

二、近十年来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

1、2002年:全县出现洪涝灾害4场次,其中:6月8日晚9时至6月9日上午12时,全县普降特大暴雨,最高达95毫米,旬河流域柴坪水文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达5490m3/s,是旬河流域千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洪水淹没柴坪街,造成2人死亡,2人失踪,1人重伤,1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达11619万元。

2、2003年:出现特大暴雨山洪灾1次。8月27日8时至9月7日8时,全县普降中到大雨,局地出现大到暴雨和特大暴雨。东川镇35个小时降雨量达201毫米;木王镇月坪村5个小时降雨量达150毫米。全县因灾形成无房、无粮、无衣被的“三无户”1082户4105人,因灾死亡5人,失踪4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768万元。,

3、2005年:全县出现了2场次局部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

7月17日22时 至18日4时,东川等6个小时降雨量达60毫米,特别是东川镇上游降雨高达160毫米,使川河河水暴涨,出现了超百年一遇洪水,山洪、泥石流遍布。因灾造成“三无户”537户1399人。导致2人死亡,5人被山洪泥石流掩埋失踪,6人受伤,其中重伤2人,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652万元。9月20日至10月6日出现连阴雨加区域性、阶段性暴雨天气,过程降雨量达246.3毫米,特别是10月1日当天降雨量达92毫米。由于地墒饱和,降雨强度大,山洪暴发、泥石流俱下。全县因灾致2人死亡、4人被泥石流压埋失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260万元。

4、2007年:全县遭受了3次严重暴雨洪水灾害。7月2日至7月8日全县持续降雨,局地出现大到暴雨,平均降雨量115.7毫米,最大降雨量达221毫米,使全县200余条河沟暴涨,出现185余处泥石流,有42处滑坡体出现险情。全县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600万元。7月27日至7月28日,全县普降中到大雨,局地出现暴雨,平均降雨量为40.7毫米,出现多处泥石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50万元。8月9日1时至8时,全县普降大雨,局部强降雨,平均降雨量65毫米,东川镇降雨量达199毫米,全县因灾造成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1200万元。

5、2010年:2010年全县遭受了3次暴雨洪水灾害,共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060万元。

三、山洪灾害成因分析

1、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段,气候多变,雨量充沛。局地降雨集中,强度大,来势猛。最大1小时降雨量达65毫米,最大日降雨达125.1毫米,属暴雨高值高频易发区,极易形成山洪灾害。

2、境内沟壑枞横,地形复杂,立地条件差。全县集雨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40条,其中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87条,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3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条,平均河沟密度为16平方公里1条。海拔最高点2601.6米,最低点344米,坡面陡峭,汇流时间短,具有极强产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的原动力,泥石俱下,破坏力极强。

3、人为活动频繁,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改河造田、修筑公路、开矿、取石等人为活动,破坏了自然形成的排水系统、破坏了坡面稳定和涵水功能,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

4、防御山洪灾害工程设施少,标准低,质量差,难以有效抵御山洪灾害袭击。

5、群众居住分散,防汛通信手段落后、单一,不能及时传送防汛信息;且群众多居住在河边、沟边、坡下,加大了防御山洪灾害的难度,加重出现灾害程度。

四、近年山洪灾害防治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1、山洪灾害防治工程措施治理范围、规模较小。

2、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存在薄弱环节,群众自我防范意识较差,对危险区域的严重性认识不到位,对预案内容了解甚少。通信手段落后,信息传递不畅。责任落实不到位,资金缺乏等因素仍将不利于灾害防治。

3、移民避险搬迁集中安置建设规模太小。

五、防御山洪灾害的对策探讨

山洪灾害防御重点在村、组,关键在镇级政府。

1、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是做好防御山洪灾害工作的根本保证。县、镇、村逐级落实责任,实行分片包干、分级负责制度。

2、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是搞好防御山洪灾害工作的内在动力。大力宣传人为破坏自然地貌,改变坡角结构,侵占河、沟,破坏水流形态等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如:修路、建房等其他人为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高人们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的意识。

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要加强各种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落实,坚决杜绝人为破坏自然搞建设的违法行为出现,从制度上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加强防御山洪灾害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的防范意识,转变观念,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自防、自救、自我避险的能力。

3、气象、水文部门提早预报、准确预报,及时迅速传送灾害性天气预报,做到提早防范,是减轻灾害的有力手段。

4、逐级、逐工程点制定各类预案和强有力的措施,是做好防御山洪灾害工作的重要一环。针对防洪工程现状、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制定符合实际、具有操作性的防御预案,逐年进行修订完善,确保防洪抢险工作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5、加快防御山洪灾害非工程建设进度,是搞好防御山洪灾害工作的有效方法。继续实施防御山洪灾害非工程建设,扩大建设规模,进一步明确各级责任、危险区划分区域,再完善各类预案,加大防御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投资,形成“责任、预警、预案、通讯、物资”的五到位防御网络,及时有效防御山洪灾害。

6、加大工程建设力度,发挥工程效能是提高防御山洪灾害能力的根本之策。根据山洪灾害的产生和危害特征,主要在集雨面积20―100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沟道和坡面较陡的地域,积极争取中省资金支持,加快中小河流(流域)的治理资金投入,实施山洪沟工程治理,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

7、继续实施移民避险搬迁是防御山洪灾害的有效途径。要扩大移民避险搬迁规模和范围,加大投资额度,结合国家农村集镇建设有关政策和精神,继续实施移民避险搬迁。

参考文献:

暴雨防御工作措施范文2

关键词气象灾害;类型;农业生产;影响分析;防御措施;河南许昌

中图分类号 s16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2-0301-02

1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和霾等造成的灾害。许昌市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境内气候复杂多变,是河南省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市之一,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市gdp的3%~5%。尤其是近年来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具有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霜冻、干热风、寒潮、连阴雨、雨(雾)淞、雷暴等十多种[1],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灾害发生,“风调雨顺”之年很少出现。

统计数据显示,近50年来,许昌市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多数年份气温偏高。而季节气温变化趋势不同,冬季和春季气温上升最为显著,而夏季则有明显的降温趋势,“暖冬”、“春热”、“凉夏”出现频次高。年降水量略有增多,而时空分布不均,春秋季降水减少,而夏季降水显著增加,导致旱涝趋势加剧。2007、2008年连续2年出现春夏之际大旱;2009年春季,又遭遇了自1951年以来的特大旱情。Www.133229.CoM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累计降水量仅有6.1mm,比常年同期偏少近9成,全市小麦受旱面积逾10万hm2。2006年7月2日出现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达到335.9mm,突破历史极值,全市因此次暴雨损失2亿多元,并出现人员伤亡;2008年6月3日出现风雹灾害,瞬时最大风速达到31.5m/s(11级风力),突破历史极值,也造成了严重灾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增强,对全市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深刻影响[2]。

2气象灾害防御

(1)气象灾害防御是防范与减轻气象灾害活动的简称,是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和防灾、减灾等活动的概括。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做好气象灾害可能对农业、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影响的预防工作,又要做好气象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等工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明晰相关部门的防御责任,促进部门间的有机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

(2)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目前,许昌市已经建成了由5个国家常规气象观测站、69个乡镇自动雨量站和17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组成的地面观测网,建成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建成了由2部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观测网,初步形成了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立体监测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水平[3]。特别是近2年投入业务使用的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乡镇自动雨量站等现代化监测设备,在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现代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初步建成了短时天气预报警报、中短期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以及农业气象、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和短期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强对流、暴雨、干旱等预警、预报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多部门联合制作和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病虫害气象等级、火险气象等级、电力气象、交通气象等预报,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评估等,在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以需求为牵引,积极创新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围绕许昌粮食核心生产区和花卉、烟草、中草药种植等特色农业,开展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区试点建设,不断探索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新体系。大力实施空中云水开发工程,在全市各县区兴建标准化防雹增雨基地,为抗旱救灾、缓解水资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保障。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做好气象服务“三农”工作。

3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涝,不仅发生频率高,甚至相伴出现,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温、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影响,但发生频率较低,危害相对较轻。

(1)干旱。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5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①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②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③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④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离,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⑤特旱,特点为土壤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干旱是许昌市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干旱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旱区分布调整作物布局,种植耐旱作物品种;二是灌溉时采用灌溉和滴灌技术,节约用水;三是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发空中水资源,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2)暴雨。是指24h降水量达50mm或以上的强降水。按其强度又分为3个等级,24h降水量50.0~99.9mm为“暴雨”;100.0~249.9mm为“大暴雨”;250mm以上为“特大暴雨”。许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滥,淹没粮田,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4];二是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维护房屋农舍,防止大雨冲灌致使房屋或围墙垮塌;四是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

(3)冰雹。是指由积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圆球形透明与半透明冰层相间的固体降水,形如葱头,俗称“冷子”。冰雹发生时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对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多雹灾季节,农民下地劳作时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同时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作业,以降低灾害损失。

(4)干热风。春末夏初,常见的一种又干又热的西南风或南风,其风速3~4级,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30%以下,且连续刮风2~3d。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因为干热风发生时正值小麦乳熟期,此时“热风”和“干风”给小麦带来“高温热害”和“低湿干害”,双重灾害导致小麦籽粒干瘪,既降低了小麦质量,又减少了小麦产量[5]。干热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选用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二是营造农田防护林,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麦田气温,减小风力,抑制水分蒸发;三是在小麦灌浆前视墒情浇水;四是在小麦孕穗至灌浆期,适时喷洒磷酸二氢钾或石油助长剂。

(5)大风。风速≥10.8m/s、风力≥6级的风称为大风,常分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雷雨大风、台风侵袭大风3种,又以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为最多。大风不仅能摧毁农房、庄稼、树木和通信设施,而且能引起飞沙走石,伤害人畜。大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树,二是切断户外危险电源;三是减少户外活动,尽量不到田间劳作。

(6)连阴雨。是指连续5d以上有降水,且累计降水量≥30mm的天气过程。许昌地区连阴雨天气多出现在4月上旬至11月上旬之间,其中7、8月最多,是该地区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连阴雨期间,雨水多、湿度大、光照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作物的收获,连阴雨对小麦、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质影响较大,发生在播种期的连阴雨致使播种推迟,导致庄稼欠收减产。连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气象预报,及时做好粮食抢收抢晒工作;同时做好隔湿防潮,以防霉变;二是连阴雨期间做好清沟排水,防止内涝和渍害;三是为农作物喷洒农药时在药液中增加粘着剂,如把适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药液中,以保证施药效果。

(7)寒潮。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h内剧降8℃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温10℃,最低气温在4℃以下,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来临前,对于已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划锄、松土、通气;对于未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及时镇压、保温、保墒;二是寒潮来临时大棚内温度下降,造成棚内作物生长放缓,因此要增大肥水供应;三是对大棚进行加固,防止大风掀棚[6]。

(8)低温冻害。是指某一时段、某一地域内出现的气温明显偏低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天气现象,可分为冷害、寒害、霜冻和冻害4种类型。小麦冻害是由越冬生态条件超出冬小麦抗寒能力而引起,小麦的冻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长短,但与品种、播期、播量、土壤、耕作质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大关系。因此,防御冻害即使麦苗与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防御冻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和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并根据品种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墒、镇压防冻;四是增施磷钾肥,做好越冬覆盖。

编辑

4参考文献

[1] 刘勇军.就《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施行答记者问[n].许昌日报,2009-07-07(2).

暴雨防御工作措施范文3

【关键词】山洪灾害;特点;成因;对策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界于秦岭,巴山之间,南北宽约192.9公里,东西长约258.6公里,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辖10县1区,总人口372万,耕地面积386.6万亩。境内地形分山地、丘陵和平川三类,呈东西向条状分布。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5.2%,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14.6%,平川区面积占总面积的10.2%。在山地和丘陵区,河网密布,集雨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65条。

汉中市属华中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雨由于受大气环流,纬度及地形影响,山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在800~1300毫米之间,局部年最高降雨量达2300.5毫米(1975年南郑小坝雨量站)。降雨量在年内各月分配极不均匀,6~9月4个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条件,决定了汉中是一个暴雨洪水灾害频繁的地区。

汉中汉江平川段的防洪,在总结以往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几次较大规模的工程建设,防汛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日趋完善。但是在山区山洪造成的灾害,随着经济的发展规模愈来愈大,已成为防灾减灾工作的突出问题。防御山洪灾害工作,引起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关注。2012年汉中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基础资料调查显示,全市需要进行防治的区域有93个,面积 9432平方公里,涉及全市10县1区133个乡镇。防治区内有99.77万人,居住在历年最高洪水位或百年一遇洪水位以下,受到山洪威胁。山洪防御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1 山洪危害和特点

汉中市山洪灾害频繁,建国以来的55年,就有42年发生不同程度的山洪灾害。损失巨大,比较严重的年份有1949、1951、1952、1956、1962、1970、1981、1984、1990、1998、2002、2003年,2009年、2011年共15次,至于局部暴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几乎年年都要发生,使汉中市遭受到巨大损失。

从发生的山洪灾害情况看,有三大特点:

(1)山洪突发性强。表现在降雨量大,时间集中,落雨区范围小。如留坝县东沟乡1988年8月9日,暴雨中心龚家院4~5小时内降雨量高达442.0毫米,落雨区面积只有12.7平方公里。暴发的山洪,致使22人死亡,倒塌房屋206间,造成324人无家可归,毁坏农田4500亩,桥梁24座,堰渠50条,长62.7公里,直接经济损失450万元。

(2)山洪破坏性强。在山区坡面陡,河道比降大,暴雨形成洪水汇流速度快,历时短,山洪陡涨陡落,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2002年6月9日,佛坪县境内普降暴雨,在暴雨中心沙坝村,12小时降雨量461.6毫米,暴发的山洪在椒溪河县城段,流量在4小时10分钟内由20立方米每秒上涨到1900立方米每。来势凶猛的洪水,使沿河居民来不及撤离,造成巨大损失。在这次洪水中死亡132人,失踪105人,倒塌房屋10564间,冲毁 108国道和地方道路152公里,乡村道路239公里,铁索桥42座,电站14座,输电线路887杆,通讯线路315杆,广电传输光缆92公里,学校17所,乡镇机关3个;受损企业单位60家;冲走车辆25辆,工程机械7台;水毁河堤122公里,水坝20座,堰渠260条,长1022公里;毁坏农田2.3万亩,农作物受灾4.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5亿元。

(3)山洪与地质灾害相伴而生危害巨大。暴雨配合地形地势的作用,洪水流速加快,加大了冲刷力、撞击力和破坏力,造成山洪和地质灾害相伴而生,危害严重。如1992年8月12日略阳县观音寺乡纪家沟,4小时降雨量300毫米,流域面积仅12.3平方公里的沟道,泥石流洪峰流量高达1200立方米每秒。山洪泥石流以雷霆万钧之势沿着沟道飞滚而下,形成的冲击波震撼0.5公里之外,整个沟谷雨雾迷漫,数米之外看不清楚。短短30分钟内,使纪家沟面目全非,造成全村49人被山洪泥石流卷走,400多亩良田被毁的惨重灾害。

2 山洪灾害的成因

(1)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一年中6~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且降雨量又多集中在几十天,十几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当遭遇短历时大暴雨、特大暴雨时,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以后,产生的地表径流,迅速经坡面,汇流沟道,形成山洪。同样,长历时、大范围的连续降雨也易形成山洪。如2002年6月9日佛坪短历时高强度降雨和1981年8月40天的长历时连续降雨,都形成了严重的山洪灾害。因此,造成汉中山洪灾害的主要原因是降雨量集中,暴雨来势凶猛,强度大所致。山洪灾害发生时间也主要集中在6-9月份。

(2)防洪工程抗洪标准偏低。由于资金投入少,山区城镇防洪工程建设和防治区工程治理速度缓慢,已成工程标准偏低。目前,山区县城的防洪工程抗洪能力,均低于国家规定的30年一遇洪水设防标准,其中略阳县城抗洪能力,不足10年一遇洪水。城防工程设防标准低,农防段防洪能力更低,在防治区内,一些人口居住和农田集中的地段未修建堤防工程,处于未设防状态,稍遇山洪易成灾害,造成频繁受灾的情况。

(3)通讯、报警系统不完善。山区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讯、报警手段落后。在遭遇特殊水情和恶劣天气情况下,汛情和撒离信息不能确保传到每家每户,防、抢、撤措施难以实施,造成灾害损失。

(4)部分群众思想麻痹,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山区群众和企事业单位的住宅,一般都沿河布局,靠山修建。长期居住在山区的群众,多次经历山洪,部分群众易产生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缺少防大汛,抗大洪的心理准备,降雨、沟道涨水不在意不关心,夜间不外出巡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出现大洪水时,特别是夜间发生大洪水时,易酿成灾难。

3 山洪防御对策

(1)积极做好工程治理前期工作,加快工程建设步伐。山洪灾害的防治,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抢抓机遇,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工程治理前期工作,多方面,多渠道争取筹措资金,加快工程建设步伐,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减少山洪造成的损失。

暴雨防御工作措施范文4

关键词:广东仁化;农村雷电灾害;现状;防护措施

引言

广东仁化县地处珠三角西部,属于雷暴活动和雷电灾害比较频繁的县市之一。农村是雷电防御的薄弱区和雷电灾害的多发区,是防雷管理工作的簿弱环节,目前,农村大部分房屋无防直击雷装置;电源线路、有线电视线路、电话线路都没有采取任何防雷措施,造成农村雷电灾害多发。据有关部门防雷减灾调查资料分析,农村雷击灾害约占总数的3/4左右,同时雷击导致农民电视、电话、有线电视等损坏和引发火灾的事例也很多。特别是雷击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例,农村占80%以上。数据表明,雷电灾害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危害程度上都是触目惊心的,农村是雷电防御的薄弱区甚至盲区。因此,让广大农村了解雷电相关知识、增强防雷意识、强化防雷措施对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十分有利。

1、仁化县雷暴日数分析

大量的气象资料统计表明,雷电活动规律大致如下:热而潮湿的地区多于冷而干燥地区,如山的阳面多于阴面,雷暴频率是山区多于平原,平原多于沙漠,陆地大于湖海,各地区雷

暴日极大值和极小值差不多出现在相同的月份。

图1 雷灾事故所在地理位置地闪次数月分布图

本文雷电参数利用闪电定位分析软件录入所在位置经纬度导出雷电数据(如图1、图2),同时选用仁化县近30年气象资料,以及逐年雷暴日数、雷暴初终日,持续期资料以及累年值得出如下结论:仁化县近30年来(1983――2012)年平均雷暴日为71.3天,属于多雷区;从前汛期(3-4月份),雷暴日开始出现,雷暴活动活跃月主要集中在4月份至8月份,11-12月、1、2月几乎无地闪现象;雷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14时至20时,由此可知本县雷暴活动持续时间相当长。

图2 雷灾事故所在地理位置地闪次数时分布图

2、雷灾事故原因分析

我们通过对农村雷电灾害分类分析,总结出了仁化县多次雷击的四个原因:一是科学的防雷意识淡薄,封建迷信在农村较为普遍,一旦遭了雷灾,村民认为是老天报应,经常隐瞒雷击事实;二是不懂寻求专业部门进行雷灾调查或鉴定,找出雷击事故的原因;三是农民缺乏必要的防雷常识,野外作业无雷电防护措施,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四是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获得,农村相对比较广阔,农民居住也比较分散,通讯设施相对落后,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传到农村,农民群众不能做到提前预防,很可能给农民群众带来雷击事故。农村防雷减灾行政管理的约束力薄弱。

2.1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的限制

农民的日常生产活动主要在田间进行,田间周围较为空旷且平坦的水稻田,正是水稻种植季节,水稻田均蓄满了水,水域面积增大,土壤电阻率明显下降等处在一个空旷且水域面积大的环境当中,这些地方一旦遇到雷雨大风天气极容易受到雷击。田间空旷缺少躲避雷雨的安全之处。下雨时缺少雷电知识的农民经常在树下避雨,增大遭雷击的概率,因此很多雷击事故是在田间农民耕作或躲雨时候发生的。

2.2农村防雷基础设施建设差

农村房屋基本都是由农民自行建造,在设计时没有考虑雷电防护措施,建造时没有安装防雷装置。农村电力、通讯设施的防雷装置不合格,电视天线普遍架设在屋顶,遇到雷雨天气,雷电流就沿着天线进入屋内,电源线、电话线、信号线随意的架空引入住房,雷电经过这些架空线窜入屋内,造成家用电器设备损坏,甚至人员伤亡。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防雷装置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有的甚至没有防雷设施,学生上课时,教室一旦遭受雷击,后果不堪设想。

2.3缺乏必要的防雷常识

农民野外作业遇到雷雨天气缺乏自我雷电防护措施,常常把旷野上的独立大树、亭子当作避雷雨的“安全场所”,这正犯了避雷的大忌,很容易遭受雷击,从而酿成悲惨事故。在野外遭遇雷电来不及躲避时切勿奔跑,要双脚并拢蹲下,双手放在膝上,手臂不要接触地面。不宜在旷野高打雨伞等物体。高举铁锹、锄头等物体都会带来雷击的危险。雷雨天气没有将门窗关闭,造成球形雷电入室引发雷击。使用设有外接天线的收音机和电视机收听、收看以及接打电话都很容易造成雷击。

2.4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获得。农村相对比较广阔,农民居住也比较分散,通讯设施相对落后,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传到农村,农民群众不能做到提前预防,很可能给农民群众带来雷击事故。

3、农村雷电灾害防护对策和措施

1)加强农村防雷管理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和防雷主管部门应当高度关注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农村雷电防御安全管理,有效减轻或避免农村雷电灾害的危害。从而达到进一步推进农村雷电防御工作,保障农民群众的防雷安全。

2)加强防雷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普及防雷知识。农村雷电防御工作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广东省气象条例》、《广东省防雷减灾实施办法》等防雷减灾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防雷减灾意识,增强雷电灾害的防御能力。

3)加强雷电监测的预警预报服务。气象部门要编制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建立雷电灾害预测预警子系统。以雷电监测站网为依托,建立雷电信息接收和处理平台,实现雷电信息实时显示、历史雷击灾害资料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开展雷电灾害预警和对策服务[4]。加强雷电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雷雨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水平。要充分利用电视、电话、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手段,及时向农民群众传播雷电灾害预警信息,为广大农村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尤其是偏僻的山区。

4、结语

考虑到农村雷电灾害的实际情况,从导致农村雷电灾害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中吸取教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雷电灾害防护对策和措施,能有效减轻或避免雷电灾害给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董德文,申红石.农村防雷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J].硅谷,2009(1):192.

暴雨防御工作措施范文5

【关键词】望谟,暴雨;洪涝、防灾减灾

1、引言

望谟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间的斜坡地带,地势总的倾斜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山区丘陵、盆地(坝子)和河谷阶段相间分布。东西部岩溶地貌发育较典型,以石灰岩峰丛山地为主,西南为非岩溶地貌,呈立体状展布。全县地层岩性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分布最广,其中,碎屑岩占全部岩性的72.4%,县境各地均有分布。境内沟壑纵横,群山高耸,山谷相间,河溪交错的地貌景观十分分明。

土壤类型有红壤、红褐色土、黄壤、黄棕壤,石灰土、水稻土六个土类,其中,红壤分布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部以外的大部地区,是该县的主要土壤类型。全县土壤侵蚀面积占43.8%,喀斯特面积占49.1%,石漠化面积占6.5%。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为良。笔者认为,提到地质结构并非无关。便于阅者参考并有兴趣者分析,为何该县近几年来洪灾如此频繁发生。主要原因何在?共同探讨,寻找减灾良策。

2、望谟县暴雨洪涝灾害的基本特征

2.1.1灾害损失特征:灾害发生频繁,经济损失大,往往伴有人员伤亡。据资料统计,在1959―2011年这近53年间,该县共发生洪涝灾害240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6246.3万元。因暴雨洪涝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共造成死亡202人,失踪43人。

2.1.2时空分布特征,该县暴雨洪涝灾害多发生于每年的5―8月。尤其以6月发生最多,占总次数的34.3%,7月次之,总次数的21.2%。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范围广,县内西北部的打尖一带东北部的乐旺镇,中部的复兴镇、新屯镇和北部的打易镇等,是洪涝灾害多发区,其次是西南部的油迈乡(平卜)。

2.1.3时代特征,从灾害发生时代特征来看,2000年以后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情况远比1959年-1980年的要重。尤其是近几年来,特别是自2006年“6. 12”至2011年的“6.06”特大山洪灾害,六年出现五次暴雨山洪灾害。因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沿河两岸谈水色变,一旦有雷雨交加,就是一个不眠之夜。

3、望谟县暴雨洪涝灾害的防御

3.1建立有效的防御洪涝灾害的联动机制

3.1.1加强开展防治洪涝灾害的宣传教育力度

由于山洪和地质灾害突发性强,成灾快,特别是乡村人员居住分散,交通和通讯不畅,因此,人们的自我防灾意识非常重要。从近33年来造成人员伤亡的洪涝灾害个例来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缺乏应有的防灾意识和必要的防灾知识。因此相关部门要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重点宣传山洪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毁灭性,普及防治洪涝灾害的基本常识,不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灾的自觉性,增强人们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尤其要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和灾害隐患地区的宣传力度。

3.1.2,制定防御和治理洪涝灾害的规划:县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国土、水利、防汛、环保、交通、气象、农业、林业、水文、通讯、电力等相关工作部门,制定洪涝灾害防御和治理的工作规划,明确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积极联合开展山洪灾害监测,预测预报系统建设。通讯预警系统建设,制定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和躲灾避灾方案,积极探索避灾躲灾的有效途径。

3.1.3建立健全防御洪涝灾害的责任体系。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部门防灾责任制和基层防灾责任制。山洪灾害从形成到发展,其预见期极短,而且极有可能因交通或通讯设施遭到破坏而与外界失去联系,因此,防灾避灾工作不适用常规指挥方式,而必须由最基层一级直接按照预案实施组织指挥。最关键的是在县及乡镇、村组一级应建立严密及严明的防汛责任制,如建立乡、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责任制。

3.1.4加强洪涝灾害跨区域的联防工作:县政府要高度重视洪涝灾害的联防工作,加强与上下游县如上游的紫云县乡镇的联系,建立有效的地质、气象、水文等信息互通机制,在山洪防御工作中形成合力。

3.2加快实施防治洪涝灾害的工程建设

(1)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巩固和加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做好水土保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2)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工程等建设步伐。(3)对受山洪和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要抓紧实“移民搬迁工程”。

3.3积极开展洪涝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

3.3.1做好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日常监测。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山洪和地质灾害易发区隐患的排查工作(特别是每年的5-8月),做好地质情况的监测,加强日常巡查。

3.3.3加快落实,实施《望谟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该《方案》是县水利局委托(受权)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一套相对较为完善的防御山洪灾害的系统工程。该《方案》的第6部分即:新建水雨情自动监测站点情况:“望谟县已建成自动监测站点共计46个,结合2011年洪灾为弥补站网点设的不足,考虑到望谟县山洪存在区域小、发生快,推进时间短,小流域降雨,暴雨集中,区域发生等特点,结合危险区域控制等原则,本次新建自动雨量站13个,自动卫星雨量站5个,自动卫星水位雨量站1个。即加上原有46个监测站点共计65个监测站点。

参考文献

[1]《贵州气象》2010年第4期,石昌军:黔南暴雨洪涝灾害情势及防御

[2]《望谟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11年8月

[3] 《贵州省自然灾害年表》贵州省民政厅编1992年5月

暴雨防御工作措施范文6

关键词气候特征;气温;降水;灾害性天气;防御措施;河南获嘉

中图分类号P467;S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303-02

获嘉县地处豫北平原,北纬35°2′~35°20′,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长21.4 km,南北宽34 km,海拔为77.6 m,地势基本无起伏,较为平坦。获嘉县距县城逾38 km,北邻太行山,受平原和山区气候共同作用,使得该区域夏季降雨变化明显不一致;平原区南北气温无明显差异。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防御极端气象灾害[1],探明获嘉县气候变化情况,针对灾害性天气进行分析,并提出防御对策,对保证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1获嘉县气候概况

年平均气温14.4 ℃,最冷月平均气温-0.1 ℃,最热月平均气温27.1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2.5 ℃,极端最低气温 -20.3 ℃。年平均降水量554.3 mm,时空分布不均,其中6―8月降水量345.1 mm,占全年降水量的62%。年平均相对湿度67%,最小相对湿度0。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无霜期220 d。全年日照时数2 206.4 h,占可照时数的50%。年平均风速2.2 m/s,最多风向为东-东北风。年平均蒸发量为1 585.0 mm。年雷暴日数22.5 d。

2获嘉县气候变化分析

2.1气温

由图1可知,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72年6月,温度达42.5 ℃,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71年12月,温度达 -20.3 ℃。夏季平均气温较高,冬季较低,四季分明。

2.2降水

由图2可知,降水最多出现在1994年7月,平均降水量436.7 mm,12月降水最少,1971―2000年中有10年降水为无效降水。其中6―8月降水量最多,且较为集中。

3灾害性天气

3.1冰雹

1971―2010年,获嘉县大小冰雹过程共出现12次,累计受灾面积为3.75万hm2,造成经济损失达6 587万元。获嘉县农业生产受冰雹危害主要存在3条路径:一是修武县纸房―李村―张巨―中和―太山;二是峪河口―照镜―城关镇―大呈―太山;三是辉县峪河口―马场―狮子营―张巨―徐营。其中以第1条路径对获嘉县的农业生产的危害和损失最大,且发生次数最多。如1999年5月25日一次降雹过程,受灾面积达5 466.67 hm2,造成经济损失2 687万元。

3.2暴雨

1971―2010年,获嘉县出现暴雨降雨量在50 mm以上的有17次,降雨量在100 mm以上的有8次,降雨量在200 mm以上的有4次,受灾面积累计10.6万hm2,经济损失累计8.35亿元。危害获嘉县农业生产的降水分主要有2种,即太行山区的雷暴雨和西南方向的雷暴雨。其中对获嘉农业生产的危害最严重的为西南方向雷暴雨。如1992年8月11日的一次降雨,降雨量达200 mm,造成2人死亡和381头牲口死亡,受灾面积17 963.33 hm2,经济损失达3.8亿元。

3.3大风

1971―2010年,获嘉县共出现大风26次,累计受灾面积达6.07万hm2,造成经济损失2 699.5万元,其中东北风或西北风转东风产生的危害最大。如1990年6月28日,获嘉县西北风转偏东风9~10级,造成14条电力通讯线路中断,总长153 km,导致全县停电,工业停产近20 h,其经济损失达500余万元[2]。

4灾害性天气防御措施

4.1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准确率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灾害性天气预警水平。一是加大气象探测的时空密度,及时提供探测资料,从而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目前,获嘉县已初步形成探测网络,包括自动雨量站、雷达探测、地面观测、卫星云图等,可较为准确及时地获取到灾害性天气信息。二是加强科研,努力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准确率,对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条件、致灾因子、移动路径、影响范围等进行深入研究[3]。

4.2熟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等级

一是各单位要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预警信号的宣传工作。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厂矿企业和企事业应当知晓冰雹、暴雨、大风等预警信号由名称、标准、图标和防御指南等组成,尤其是防御指南的内容。二是了解预警信号的分级标准,如暴雨预警信号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为4级;冰雹预警信号分别以橙色、红色等表示为2级。

4.3建立灾害性天气信息网络和应急体系

一是建设灾害性天气手机短信发送平台[4]。市、县气象部门分别建立灾害性天气信息平台,其中市级灾害性天气信息平台辐射至市相关部门和市区各社区、学校、企业、乡镇(村)等;县级灾害性天气信息平台辐射至县相关部门和县城社区、学校、企业、乡镇(村)等。二是实行灾害性天气第一责任人制度。明确社区主任、学校校长、乡镇长、村(居)主任为气象灾害防御第一责任人,社区、学校、乡(镇)、村(居)都要指定1名灾害性天气信息联络员;上述人员手机号码全部分别录入市、县灾害性天气信息平台。人员号码簿维护由市、县气象部门指定专人负责。

4.4建立灾害性应急预案

认真落实灾害性天气防御措施。灾害性天气信息联络员应保持24 h开机,收到气象信息后应立即向第一责任人汇报,并通过广播、电话、网络等渠道将灾害性天气信息及时传达所属责任区相关人员和民众。第一责任人应根据灾害性天气类型及时决策,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做好本部门、本单位对灾害性天气应急防御的组织、指导、发动和实施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特点和对灾害的防范能力,组织编写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在适当时间组织演练,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各地要将该区域所发生的灾害性天气和灾情在第一时间向当地气象部门报告,并加强灾中服务和灾后调查评估。对重大灾害性天气,因信息传递不及时或防御组织不力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5参考文献

[1] 林琳.加强综合观测防御极端灾害[N].中国气象报,2008-03-21(1).

[2] 祝新建,耿俊平,苗国柱.灾害性天气对获嘉县农业生产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7(19):221,225.

[3] 莫爱勰,马丽征,蔡涛,等.影响卢氏县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9(S1):112-114.

暴雨防御工作措施范文7

关键词 农村雷灾;现状;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213-02

温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南邻黄河,北依太行,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干旱、大风、雷电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常造成严重的气象灾害,特别是近年来雷电等极端天气频发,对群众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据温县1971―2010年40年雷暴观测资料分析,雷暴最早出现日期2月24日,雷暴最晚出现日期11月18日。雷暴出现次数最多月份为7月,平均年发生6.5次,8月次多,平均年发生4.6次。按出现季节,夏季(6―8月)雷暴出现最多,占全年雷暴总数的79%。

1 农村防雷现状

1.1 农民防雷意识淡薄

一般来说,农民的知识层次比较低,对雷电的形成及发生机理不能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理解。雷电灾害一旦发生,大多数农民因为封建迷信思想,不愿意跟他人提起,更不会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

1.2 农村防雷设施不完善

农村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新建的房屋也普遍未作任何防雷设施。在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偏远村落,空旷地区的制高点往往都是低矮的民居,比较容易成为雷击的对象;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乡镇,房屋建设也缺少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及审核,没有防雷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1.3 涉及防雷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关于雷电灾害防御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不适用于农村。农村的防雷减灾组织管理还不完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缺乏,影响防雷减灾工作的开展[1-3]。

2 农村雷电灾害多发原因

2.1 农村建筑防雷装置建设滞后

一般情况下,农民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在建房屋时,为了节省资金,未作任何防雷装置。即使个别农户安装了防雷装置,由于缺乏科学的雷电防护技术指导,所作防雷装置没有经过正规设计和规范化施工,质量检测及技术评价也无法得到保证,雷电防护效果不高。

2.2 农村建筑屋顶存在“引雷装置”

农村不少建筑屋顶安装电视天线和卫星接收天线、太阳能热水器、金属水塔等,由于没有可靠接地,不经意间就形成了一个接闪器,极易引雷入室。

2.3 农村公用设施几乎无防雷装置

目前,在农村较为空旷的农田里,很多明线架空引入,如有限电视线、电源线、通讯线等,有的线路甚至在屋顶经过或捆绑穿孔入户,这就会造成室外雷击在架空线上而引入室内,雷电波在各种导线上传导畅通无阻,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2.4 农民缺乏雷电防护基本知识

农民缺乏防雷意识和必要的防雷常识,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认为雷电是不可抗拒的。当雷电来临时,由于缺乏雷电防护知识,不知所措,甚至做出引雷的行为,如在大树下躲避雷雨、扛着金属农具在雷雨天气下奔跑[4-5],造成了严重后果。

2.5 农民无法及时获得雷电预警信息

由于农村通讯设施的落后,雷电预警信息在传播至农村的过程中受阻,这可能导致当地群众不能提前预防,也给农民群众的防雷减灾带来隐患。

2.6 对农村的雷电灾害防御管理不力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雷电防御管理部门对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安全管理未完全到位,措施也未完全跟上[6]。

3 农村雷电灾害防护对策

3.1 采取正确的避雷措施

在雷雨期间,为躲避雷电,减少伤害,如果身处户外,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离开高楼平台,不要进入在户外空旷处的棚屋、岗亭,不要在大树上躲避雷雨,如无处可躲,则应与树干保持3 m以上的距离并靠拢双腿下蹲,尽量不要靠近建筑物外露的金属管道。二是在雷电交加时刻,若感觉有蚂蚁爬走感,应立即趴在地上,并拿去身上的金属配饰。三是在户外遭遇雷电时,应停止行走,不能骑快车,也不能高举金属工具,不宜在水面和水边停留,如果来不及离开高大物体,应立即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地面,合拢双腿坐在上面,切忌用手撑地。四是若遇到高压线遭受雷击断裂,应提高警惕,身处附近时不要跑动,应将双脚并拢,跳离现场[7-9]。

如果身处户内,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通过关闭门窗来阻止侧击雷及球形雷进入室内;关闭家用电器的电源开关,将各种通讯设备的信号线拔掉;不要靠近金属管道及门窗;雷雨天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不能拨打或接听固定电话。

3.2 普及雷电防护基础知识,提高农民的防雷意识

雷电是大自然中的大气放电现象,是一种自然灾害,应引导农民认识到这一点,以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普及防雷知识,加强防雷宣传,可结合典型雷击事例,开展雷电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从源头上减少和阻止雷击事故的发生。

3.3 在农村建筑物上加装防雷装置

防雷最经济和实用的方法就是加装接闪器(避雷针或避雷带)。框架结构建筑物利用闭合地梁基础接地措施,利用构造柱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在屋脊、屋角、屋檐等易遭受雷击的部位安装避雷带、针、网等,并与构造柱钢筋相连。砖混结构的建筑物用2根以上的钢筋≥ф10引下线;每一根引下线处打入3根2.5 m长(角钢、钢管)的垂直接地体,屋顶易遭雷击部位安装避雷带、针、网等,并与引下线连接[10]。

3.4 对无法规避的采取预防措施

雷雨天最好不要收看电视,如果确需收看,应采取有效的直击雷保护设施对室外电视天线和卫星接收天线进行保护;屋顶如有太阳能热水器等设备时必须做防雷处理,可以将其金属外壳与房屋避雷带采用作焊接的方式等电位连接,注意焊接点不能低于2点,并且在雷雨天气不要使用。采用穿金属管埋地引入电话线和电源线,如果采用该种方式确有困难,可采用标准的绝缘子,将其铁脚于入户前的最后一根电杆上接地,以限制入户雷电压的幅值,保障室内人员的安全。

4 结语

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将是各级气象主管机构的工作重点。搞好农村防雷减灾工作,需要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农民防御雷电灾害的意识比较薄弱,认识不到位,防雷措施不到位,是农村雷击灾害多发,造成惨重损失的主要原因。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该进一步做好雷电灾害监测预警,普及雷电防护的相关知识,做好防雷工程的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只要各级政府充分重视防雷工作,全社会通力协作,农村防雷的现状一定能够得到有效改善。

5 参考文献

[1] 杨东亮,高建文,李全景,等.农村防雷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0(8):400.

[2] 季芬琴,蔡巧晖,陈霞芳.农村防雷工作现状及措施[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0):18-19,47.

[3] 冯光辉,谢思茜.东兴市农村雷电灾害发生原因及防护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6):313.

[4] 虞昊,关象石.现代防雷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192-193.

[5] 陈惠敏.东山县农村雷电灾害多发原因及防护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16):243.

[6] 史永义.阳泉市雷电灾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护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302.

[7] 王明学.许昌市农村雷电灾害发生的原因及防御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91,293.

[8] 孙六娣.农村雷电灾害多发原因及防御对策浅析[J].科技信息,2010(9):832-833.

暴雨防御工作措施范文8

【关键词】气候 暴雨 灾害 防汛减灾 内涝

1.加强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历来是我国防汛的重点,这也是政府高度重视的。但是近几年水灾发生几率却偏向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库。中小河流洪涝灾害之所以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防洪标准低。大部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见洪水就可能发生洪涝灾害。二是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非法采砂、侵占河道,一旦发生洪水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三是中小河流流域面积小、流速快,气象难以监测,水文观测站点缺少,防洪难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增加了对水利工程的投入资金,但是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中小河流的投入不足。五是中小河流地质情况复杂,发生洪水时极易诱发山体滑坡或泥石流,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六是城市排水系统不健全。遇到短时强降雨排水管道满足不了超负荷水量,从而造成严重城市内涝。

2.如何开展中小河流及城市暴雨灾害防治工作

2.1首先应对区域内的河流全面了解

要做到现时与历史相结合,首先应对区域内的河流全面了解,不但要根据历史资料来了解,还要实地考察,深入调查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实际情况。这步工作应涉及以下内容:对历史上发生过的洪水灾害进行分析研究,研究洪水及洪水灾害的性质与成因;在实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躲灾和避灾预案;探讨建立快速、准确的降雨实时观测系统及洪水预报系统,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探讨如何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和组织全民搞好避灾工作,探讨系统治理洪水灾害的措施和途径。这项工作应该以各省区的地级市水利部门为实施单位来完成。

2.2用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矿以及占河违建、向河道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违法行为,导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渐萎缩。对于这样的河流,应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经过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强后续管理,避免河道继续遭受破坏。

2.3建立健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

从98年抗洪抢险经验来看,洪峰预警预报系统作为防汛抗洪的有效措施,它的投资少、见效快,在防汛抗洪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建立洪峰预警预报系统是防治灾害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日益更新,无线通信得到迅速推广普及,这为建设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提供了稳定而快捷的信息通道。从目前的情况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的管理运行工作主要由水文部门完成,政府领导干部和地方老百姓对系统了解不足,因此,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组织体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措施。地方政府要突出乡镇机关带头作用、落实基层干部的防灾责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紧、落实:首先,灾害易发区要明确洪水防御第一责任人,汛期发生较大降雨时主动向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及时汇报、如实汇报、不得隐瞒灾情。所有乡、村干部明确责任区;其次,落实干部防灾责任,重点是如何确保人员生命安全、组织群众和物资迅速转移;第三,制定部门防灾职责,水利、水文、气象、国土、卫生、安全监督等部门都明确洪水防御职责;第四,将干部在汛期工作表现纳入年度考核系统,作为考核、奖罚的一个重要依据;第五,建立责任追究制,一旦有责任不到位导致人员和财产损失坚决严肃处理。

2.4合理规划、多措并举积极解决城市内涝

首先要提高排水系统施工标准。从中国现状来看,中国是人口大国,城市化进程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快,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却没有跟上城市发展速度。中国各大城市排水系统不仅标准低,而且施工质量无法达到长期使用标准。国外的城市排水系统标准普遍比国内要高,美国纽约是十至十五年一遇标准;日本东京是五至十年一遇标准。而在我国北京是三至五年一遇,其他城市甚至一年一遇。可想而知,这样的排水系统怎么能跟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其次是要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城市规划要具有前瞻性,比如欧洲是先建地下管网后建城,而中国是先建城市后建地下管网。这样就造成了管网规划的被动性,且施工过程中出现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第三是城市主管部门要对管网维护保养加强重视。由于排水管道长期得不到清理,尤其污水管道淤泥沉积严重,直接影响排水速度和排水量。且施工质量难以达到长期使用标准,导致出现险情不能及时处理。最后逐步构建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的时候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简单来说,建设海绵城市不仅可以增强城市或土地的雨水调蓄能力,同时还将最大限度地促进自然水文循环,提升用水效率。具体技术措施包括:降低操场、绿地、公园、花池、楼间空地的地面高程;在停车场、广场铺设透水路面或碎石路面,并建设渗水井,加速雨水渗透等。

3.结语

江河及城市排水治理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在大江大河治理取得一定成果的情况下,但中小河流治理也应得到政府的重视,这是国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的具体表现。作为老百姓应该尊重大自然,不为利益破坏生态,上下齐心,共同把生命之河治理好、守护好。

参考文献:

暴雨防御工作措施范文9

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今年第14号台风“灿都”已于昨天(12日)晚上由超强台风级减弱为强台风级,今天(13日)早晨5点钟其中心位于浙江象山东南方约185公里的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5级(48米/秒)。

 

预计,“灿都”将继续向北偏西方向移动,13日下午穿过舟山群岛,有可能于13日傍晚至夜间在上海浦东到江苏启东一带沿海登陆(33~40米/秒,12~13级,台风级),也有可能在杭州湾到长江口一带回旋,16日开始转向东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

 

预计13-15日,浙江东北部、上海、江苏东南部有持续暴雨或大暴雨天气,局地有特大暴雨;累计降雨量有250~400毫米,局地可达600毫米以上。

 

根据9月12日本市防御第14号台风“灿都”准备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和市防汛指挥部要求,市住建委、市房管局、市城管执法局联合紧急通知,全力做好住建领域防御台风“灿都”工作。

 

一、高度重视,坚决克服麻痹侥幸思想

 

台风防范事关全局,涉及千家万户,决不容许丝毫的疏忽大意。今年以来,全国各地极端天气频发,部分地区暴雨灾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教训十分深刻,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据气象观测,目前第14号台风“灿都”有发展成为2021年全球最强热带气旋的趋势,风雨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形势,各有关单位(部门)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及时梳理总结历年来台风防御经验,立足最不利的极端情况,密切关注台风动向,做好最周全的应对准备,严防“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

 

二、突出重点,迅速启动隐患排查整改

 

各有关单位(部门)领导要按照“把功夫放在风雨到来之前”的工作要求,切实担负起检查、督促、协调、指导的防汛责任,以防大风、防强降雨、防坍塌、防水淹、防触电为重点,做好以下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一是地下空间管理:各级地下空间管理部门要督促相关物业管理单位切实做好暴雨积水、雨水倒灌的防范措施,备足沙袋、挡板、应急备用泵等防汛物资。

 

二是高空坠物防范:各部门要督促各有关单位立即加强对户外广告牌、店招店牌和建筑玻璃幕墙以及所有建筑外立面、空调外机等高空构筑物安全隐患排查,避免高空坠物伤人。

 

三是建筑工地管理:各建设管理部门(专业管理部门)和参建单位要加强对在建工地(含加装电梯、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拆房、修缮工地及征收基地)的现场管理,切实做好围墙、塔吊、脚手架等施工设施的加固。要根据防汛防台应急响应情况,及时停止建筑施工和户外、高空作业,并做好工地人员转移撤离的准备及组织工作,严防转移过程中发生次生灾害。

 

四是排涝排水准备:各级房屋管理部门、物业服务企业要加强监管,确保小区排水畅通。同时,要按照“环排联手”工作机制,全面组织道路清扫人员,在集中降雨期间,对小区内部道路加强巡查、及时清扫,防止路面垃圾、树叶等杂物堵塞下水道进水口。各在建工地参建单位也要组织力量做好工地排涝排水相关准备工作。

 

五是小区绿化管理:各物业服务企业要加强巡视,对小区内受风易倒的树木及时采取绑扎、加固等措施,防止倒伏伤人。

 

六是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各燃气管理部门要加强燃气供应保障和使用安全管理;路灯管理部门要加强台风期间的道路照明设施的维护及附属道旗的安全管理。

 

各单位(部门)要结合此前台风“烟花”防御和前期专项检查暴露出来的小区积水、高空坠物等薄弱环节和短板,强化查险排险,利用台风“灿都”影响本市前的空档时间,抓紧整改到位,确保不留死角,避免产生次生灾害。对一时难以整改的,要做好警戒防护等应急措施。

 

三、加强值守,切实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暴雨防御工作措施范文10

 

一、防汛基本知识

 

1、什么是汛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水、融冰、化雪引起季节性水位上涨的时期。

 

2、什么是防汛?

 

防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在洪水预报、防洪调度、防洪工程运用等方面进行的有关工作。汛的含义是指江河、湖泊等水域的季节性或周期性的涨水现象。

 

3、什么是洪灾?

 

洪灾是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水流入境而造成的灾害。洪灾除对农业造成重大灾害外,还会造成工业甚至生命财产的损失,是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4、降雨的特性

 

降雨可按空气上升的原因,分为峰面雨、地形雨、对流雨和台风雨四类。

 

5、24小时降雨强度与等级(单位:毫米)

 

小雨10,中雨10∽25,大雨 25∽50,暴雨50∽100,大暴雨100∽250,特大暴雨大于250。

 

6、暴雨预警信号等级划分?

 

蓝色预警: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黄色预警: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橙色预警: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红色预警: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二、暴雨来临时如何采取防范措施?

 

1、暴雨来临,关闭门窗,防止雨水扑入屋内,一旦进水立即关闭电源、煤气等设备。

 

2、请勿靠近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

 

3、不要在流水中行走,15公分深度的流水就能使人跌倒。

 

4、在山地如发现水流湍急、混浊及夹杂泥沙时,可能是山洪暴发的前兆,应离开溪涧或河道。

 

5、暴雨中开车应打开雨雾灯,减速慢行,注意预防山洪,避开积水和塌方路段。

 

6、注意街上电力设施,如有电线滑落,即刻远离并马上报告电力部门。

 

7、如住所可能出现严重水淹,应撤离居所,到安全地方暂避。

 

三、大风防御

 

1、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少骑自行车,不要在广告牌、临时建筑物下面逗留、避风。

 

2、如果正在开车时,应驶入地下停车场或隐蔽处。

 

3、在房间里要小心关好窗户,在窗玻璃上贴上米字形胶布,防止玻璃破碎,远离窗口,避免强风席卷沙石击破玻璃伤人。

 

4、在公共场所,应向指定地点疏散。

 

5、农业生产设施应及时加固,成熟的作物尽快抢收。

 

四、暴雨防御

 

暴雨是指24小时降雨量在50-99.9毫米的降水、24小时降雨量在100-249.9毫米的叫大暴雨,24小时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上的叫特大暴雨。

 

防御措施:

 

1、遇积水,车绕行。驾驶员行车过程中,突遇暴雨,当心路面或立交桥下积水过深,尽量绕行,切莫强行通过。

 

2、水中行,避井坑。出行遇到暴雨引起大面积积水,特别是儿童、妇女、老人要注意观察四周有关警示标志,注意路面,防止跌入窨井、地坑、沟渠等之中。

 

3、多观察,防触电。暴雨袭来,骤不及防。切记留心观察,远离电线、电器等设施,以防漏电导致伤亡。

 

4、砌土坎,防内涝。为防止暴雨发生时雨水灌入室内,居民可因地制宜采取放置挡水板、堆砌土或其他有效措施,将其拒之门外。

 

五、开车过程中,遇到积水路面该怎么做?

 

1、减速并把车停下来观察路面,切勿盲目驶入未知深度积水中。

 

在经由积水路段时,驾驶员本能反应是加大油门涉水通过,在不知道前方积水深度情况下这么做会带来极大风险,当积水淹没进气口导致熄火或淹没分电器导致全车断电时,车内人员将会处于非常危险境地。

 

2、切勿驶入急流中,即使水深不足半米。

 

某些路段因为地势原因,积水可能会在路面以较快速度流动,这种路面急流即使水深尚浅,也不要随意驶入。如果水位较高,应该绕行,不要强行通过。有实验证明,水深超过30cm时大部分民用车辆会丧失抓地力,超过60cm时,车辆容易就会被冲走,危险状况与车辆类型无关。

 

3、如果已经驶入积水应先解锁车门打开车窗。

暴雨防御工作措施范文11

1、《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已经2017年3月29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自起起施行。

A、2018年1月1日 B、2017年3月29日

C、2017年7月1日

2、________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协调机制,将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A、国务院 B、省级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3、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强制性评估的要求进行____________论证。

A、雷击风险 B、气候可行性C、气象灾害风险

4、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当地气象灾害情况组织编制___________,并在相应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域发放、,指导公众有效应对各类气象灾害。

A、气象灾害防御指引B、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C、气象灾害防御指南

5、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主动了解气象灾害情况;在_____、______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生效期间,合理安排出行计划,储备必要的饮用水、食品及照明用具等生活用品,采取相应的自救互救措施,应当配合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

A、橙色、红色 B、黄色、橙色 C、黄色、红色

6、寒潮、_____、低温等多发地区,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等部门应当引导农业、林业、渔业生产者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加强设施农业保温措施;公安、交通运输、建设等部门和供电、通信等单位应当加强道路、自来水管道、供电、通信线路的巡查,采取防冻措施,储备必要的清雪除冰装备和材料,做好交通疏导、积雪(冰)清除、线路维护等准备工作。

A、冰冻 B、暴雪 C、霜冻

7、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应急预案和检查情况,应当报当地______________备案。

A、气象主管机构 B、行业主管部门

C、气象主管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

8、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加强对_____、大风(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风险研判,并将重要研判信息实时通报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

A、短时强降水 B、雷电 C、暴雨

9、停课安排和停产、停工、停业的具体办法由__________制定。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B、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

C、县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

10、向社会混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近似信号,或者传播虚假和其他误导公众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上______以下罚款。

A、一万元 B、三万元 C、五万元

11、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完善___________________系统,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A、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

B、灾害性天气的预测、警报

C、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

12、_____预警信号生效期间,排水设施运营单位应当做好排水管网和防涝设施的运行检查与维护,保持排水通畅;在立交桥、低洼路段等易涝点设置警示标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排水设施。

A、台风 B、暴雨 C、洪涝

13、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根据防灾减灾需要制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案,经____________批准后,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A、本级人民政府 B、上级气象主管机构

C、上级人民政府

14、后,大型群众性活动的承办者、场所管理者应当立即按照活动安全工作方案,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A、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B、灾害性天气预报

C、灾害性天气警报

15、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和通信运营企业违反本条例规定,未按照要求播发或者刊登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______________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权机关依法给予处分。

A、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

B、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

C、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

二、多选题(共10题)

1、台风、暴雨、_____、______、____红色预警信号生效期间,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应当停课。未启程上学的学生不必到学校上课;上学途中的学生可以就近到安全场所暂避;在校学生应当服从学校安排,学校应当保障在校学生的安全。

A、雷电 B、暴雪 C、道路结冰 D、霾

2、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做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工作。

A、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递 B、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

C、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D、气象应急保障

3、编制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应当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危害,统筹考虑河湖水系、道路系统、城乡绿化建设和其他公共空间实际情况,科学规划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危害。

A、防灾减灾体系 B、防洪排涝体系

C、生态廊道系统 D、通风廊道系统

4、气象灾害防御指引应当包括当地主要气象灾害的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等内容。

A、种类 B、特点 C、应对 D、防御措施

5、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进行____________,研究确定____________。

A、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B、气象灾害风险临界值

C、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D、气象灾害参数

6、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确定的气象工作协理员和村(居)民委员会确定的气象工作信息员,协助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工作。

A、气象监测与传播设施维护 B、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递

C、应急联络 D灾情收集和报告

7、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分灾害种类制定本地区和有关行业、领域的___________,明确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的运行保障和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并定期组织开展___________。

A、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B、气象灾害救灾方案

C、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D、气象灾害救灾演练

8、机场、港口、车站、景区、学校、医院、大型商场、文化体育场(馆)、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以及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通过电子显示装置、广播等途径及时向公众传播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A、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B、灾害性天气警报

C、气象灾害防御指引 D、应急防御指南

9、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气象灾害防御的管理、服务和监督工作。

A、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

B、气候可行性论证

C、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D、人工影响天气

10、对台风、暴雨、暴雪、道路结冰等______、______预警信号和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预警信号,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和通信运营企业应当采用滚动字幕、加开视频窗口以及插播、短信提示、信息推送等方式实时播发。

A、红色 B、橙色 C、黄色 D、蓝色

三、判断题(共20题)

1、《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台风、大风(龙卷风)、暴雨、暴雪、寒潮、低温、冰冻、道路结冰、冰雹、高温、干旱、雷电、大雾和霾等所造成的灾害。

2、公民应当学习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关注气象灾害风险,增强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侵占、损毁、擅自移动气象信息接收和显示装置、预警大喇叭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设施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4、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根据防灾减灾需要,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在气象灾害敏感区、易发多发区以及监测站点稀疏区增设相应的气象监测设施。

5、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当根据气象灾害情况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实施本单位的应急处置工作,加强对防御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巡查,保障运营安全。

6、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和通信运营企业应当与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获取机制,准确、及时、主动向社会播发或者刊登适时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7、制定道路和轨道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使用的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应当采用气象灾害数据库的数据和气象灾害风险临界值。

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及时作出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的决定。

9、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变更和解除,由县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负责;未设立气象台站的,由设区的市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负责。

10、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保险等方式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鼓励保险机构提供天气指数保险、巨灾保险等产品和服务,提高全社会抵御气象灾害风险能力。

11、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统一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及时向有关灾害防御、救助部门和单位通报;其他组织和个人通过授权可以向社会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12、播发或者刊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应当标明提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气象台站名称及时间,不得擅自删改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内容。

13、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气象灾害救援等气象灾害防御活动。

14、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村的建设。

1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有关部门建立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平台。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平台的日常维护和气象灾害监测信息汇总与共享的组织管理。

16、编制机关在组织编制前款规定的规划时,应当就气候可行性、气象灾害参数、空间布局等内容,口头征求气象主管机构意见。

17、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气象工作协理员和气象工作信息员定期进行培训。

1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有关部门确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并向社会公布。

暴雨防御工作措施范文12

关键词:中小河流;气候;暴雨;灾害;防汛减灾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全球各国科学家上百年持续的观测和几十年艰辛的探索,为人类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中上升了0.74℃,而且这种变暖的趋势还在继续。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气候变化将会导致气候事件变率增加和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包括降水的变率增加,极端干旱、连续干旱以及强降水发生的频率增加。这就意味着洪涝、干旱、台风和山洪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都将加大,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将构成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1加强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历来是我国防汛抗洪的重点,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但是水灾发生几率更多的往往是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库。近年来我国防汛形势特点总的是大江大河在持续加大投入,建立水文遥测系统、提高堤坝防洪能力后水势平稳,一些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损失惨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失事造成的。

中小河流洪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防洪标准低。绝大多数中小河流防洪标准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见洪水就可能发生洪涝灾害。二是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乱采矿石、拦河设障、挤占河道,一旦发生洪水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三是中小河流流域面积小,汇流快,气象监测困难,水文观测站点缺少,防洪难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发生洪水时极易诱发山地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五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增加了对水利的投入,但是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和大湖的治理,中小河流的投入不足。

以上原因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在国家对水利投入不断加大、大江大河御洪能力稳步提高的同时,加强对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2中小河流的暴雨灾害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对应对气候变化提出要求,即“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对中小河流的治理,中央高度关注,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今年全国开展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水利部高度重视,将其列入了今年的重要工作内容,并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9月份在湖南长沙全面布置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中央编制近期(3年)治理项目规划,并争取在09年下半年实施。

3如何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

3.1暴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编制

要卓有成效的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首先应对区域内的河流全面了解,这个了解不仅是根据历史资料来了解,更应该走下去了解,现时与历史相结合,深入调查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并编制成册是开展这项工作的第一步。这步工作应涉及以下内容:对历史上发生过的洪水灾害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洪水及洪水灾害的特性与成因;在实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躲灾和避灾预案;探讨建立快速、准确的降雨实时观测系统及洪水预报系统,研究建立区域暴雨与洪泛区灾害损失的相关关系实用模型;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探讨如何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和组织全民搞好避灾工作,探讨系统治理洪水灾害的措施和途径。这项工作应该以各省区的地级市水利部门为实施单位来完成。

3.2用非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从大江大河的防汛抗洪经验来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作为防汛抗洪的非工程措施,它的投资少、见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是防治手段之一。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达,无线通信得到迅速推广普及,这为建设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提供了稳定而多样的信道。从目前的情况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的管理运行工作主要由水文部门完成,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地方老百姓对系统知之甚少,因此,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组织体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保障。各地重点突出乡(镇)及村组的组织建设、落实基层干部的防灾责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紧、抓实:首先,各洪水易发区都明确行政首长为洪水防御第一责任人,汛期发生较大降雨时主动向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了解本次降雨的范围、强度及是否引发灾害,所有乡、村干部都联系防范责任区;其次,落实干部防灾责任,重点是如何确保人员安全、组织群众和物资转移;第三,制定部门防灾职责,水利、水文、气象、国土、卫生、安全监督等部门都明确洪水防御职责;第四,把各级领导干部落实洪水防御工作的好坏纳入到干部考核范畴,作为干部考核、奖罚的一个重要依据;第五,建立责任追究制,用严格的责任追究保证各项职责落到实处。

在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落实防灾责任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御预案。有效防御洪水,涉及到的工作多,一旦暴发洪水,要能够迅速组织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灾中,必须要制定和落实完备的、操作性强的预案,包括水库调度预案、人员紧急转移预案、抢险预案、救灾预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详细的、以避灾躲灾为目的的人员紧急安全转移、安置预案,涉及到洪水发生的条件、影响范围、安全区域的划分、人员紧急转移安置方案、预案启用条件及程序等各方面内容。预案一经制定,各地广为宣传,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熟悉,有些地方还有必要组织实践演习。这样当洪水来临时,各级责任人可迅速启动预案,有效组织抗灾工作,群众可以按照预案确定的转移路线紧急逃生,避免关键时刻打乱仗,减少灾害损失。

3.3用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中小河流洪水灾害频发的原因,除了天气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落后,很多企业及个人没有根据相关环保政策对自身活动后果影响行为做出相应的补救,造成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引起河道淤积,同时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矿以及占河建房、向河道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违法行为,导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渐萎缩。对于这样的河流,应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清淤疏浚的目的是要还河流的天然河道,因此清淤的河段要尽可能的彻底且不让清淤出来的物质再回到河流中。经过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强后续管理,避免“前人”清淤修堤之后“后人”跟着破坏。

4结语

江河治理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在大江大河治理取得一定成果的情况下,中小河流治理得到政府的重视,这是国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的具体表现。作为老百姓应该懂得尊重自然,上下齐心,共同把生命之河治理好、守护好。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