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芭蕾工作计划

芭蕾工作计划

时间:2022-10-31 00:37:34

芭蕾工作计划

芭蕾工作计划范文1

一、我国高校芭蕾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

芭蕾舞蹈教育在我国的高校舞蹈教育中起步比较晚,相对于国外的芭蕾舞蹈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主要问题体现如下:

1、芭蕾舞蹈教育教材内容和专业设置不合理在芭蕾舞蹈教育教材内容方面,我国大部分高等艺术院校还是直接借用和照搬专门培养芭蕾舞蹈专业技能舞蹈演员的专业性机构和学校的教育教材内容,结合这样的专业教材,经常性的会给大学生带来不适应的现象,学生对于芭蕾舞蹈的学习不能完全适应;另一方面,高校的芭蕾舞蹈教师也是结合一套简单的教学大纲,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授课,其随意性非常大,教师个体的差异性也随之产生,给高等院校芭蕾舞蹈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专业性指导,高等院校的芭蕾舞蹈教育存在缺乏教学目标,学生对芭蕾舞蹈理念缺乏更深刻的认识。在专业设置方面,大部分高校提倡的是广而全的课程安排,课程内容覆盖面广,学习内容多而全,缺乏针对某一项技能的教学,舞蹈教育的针对性差。比如当下的芭蕾舞蹈学生只专注于跳入,而很少有课程或者教学计划中教导学生该如何去教会跳芭蕾舞,这与当下的市场需求相背离。

2、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不科学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一个重要途径,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学到相应知识,一定要有好的教学设备。目前,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教学手段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传统的文字和书籍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当代学生的求知欲望,电子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被高校充分利用,但是,芭蕾舞蹈教学还以单一的师范教学为主,学生模仿学习的方式为主。这样的示范式教学,学生反复的模仿,会使学生产生厌恶,缺乏积极性,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压抑个性,缺乏创造力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一个弊端,带来的影响就是,我国芭蕾舞蹈教育领域中长期以一种强迫式的教学方式为主。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国芭蕾舞蹈训练一直秉承着严格的规范动作和训练目标,教师对芭蕾舞蹈的每一个技术动作要求都十分严格,训练十分艰苦,久而久之,这种严格的训练教学就变成了强迫式的教学方式,消磨了学生的个性棱角,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有甚者对芭蕾舞蹈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二、我国高校芭蕾舞蹈教育展望

1、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芭蕾舞蹈教学的长效性由于各高校芭蕾舞蹈教学不同于专业的芭蕾舞蹈学校教学计划,所以要适当结合各个高校自身的特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走大众化的舞蹈教育特色。首先,任务制教学目标。任务制教学就是指根据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标,针对芭蕾舞蹈教育教学中的舞蹈要求分成若干个任务,将各类动作和芭蕾舞蹈的类型穿插在其中,让学生逐个完成,有针对性的训练,教师则将需要完成的任务和需要完成内容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的依据。其次,引导式教学。任务确定后,教师将学生按照小组进行分配,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方法和技法上的指导和启发,调动学生对芭蕾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芭蕾舞蹈的兴趣。最后,进行讨论式教学。学生将任务完成之后,教师除了系统性的指导和对难点、重点的讲解之外,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开展芭蕾舞蹈教学方面的话题讨论,学生结合自己训练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点评和讨论,让学生的学习思路得到进一步启发。

2、运用多样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芭蕾舞蹈教学质量1)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芭蕾舞蹈教室应该善于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性格特点,开发出适合个体的教育教学方法。比如:一部分学生适合鼓励式教育,就应该在他们日常的训练过程中,多多鼓励他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心情,也能提升他们对芭蕾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一部分应该采取竞赛、刺激方式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对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些比赛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在竞争中相互学习,在学习中相互进步,开发其学习潜能。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便结合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学习能力,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芭蕾舞蹈教学质量。2)营造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芭蕾舞蹈训练强度大,时间长,如果在一个紧张的环境中训练,学而生难免会肌肉高度紧张,虽然想尽力做好每个动作,但是由于处在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常常会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因此,芭蕾舞蹈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持微笑,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结束一堂芭蕾舞蹈教学课程。

3、利用网络科技开展第二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第二课堂的开展是学生在课后训练与实践形式的重要手段,它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能够对第一课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是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堂。进入21世纪以后,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芭蕾舞蹈教学也应当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高校应该将第二课堂与互联网相结合,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比如,高校可以开通微信平台,以短视频的方式学生或老师的芭蕾舞蹈作品,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芭蕾舞蹈学习;利用微信群,将志同道合的学生加入到同一个微信群,可以小视频、图片、文字,将自己对芭蕾舞蹈的启发与大家分享,芭蕾舞蹈教师也可以进行随时随地的教育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芭蕾舞蹈艺术,提高学生学习芭蕾舞蹈的兴趣。

作者:任晶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芭蕾工作计划范文2

重压下大赛夺金

所有的一切都是陌生的。

陌生的语言,陌生的城市,陌生的面孔,侯宏澜好像进入了一个新世界。在这里,来自25个国家的芭蕾舞者来回穿梭,每个人都有着优雅的脖颈和华丽的衣服,而初来乍到的她,连比赛用的服装都还来不及加上点缀,黑乎乎的舞蹈服穿上去不像一只天鹅,更像是一只乌鸦。

在那一周多的时间里,有时她会半夜醒来,怀疑这是一场梦,但显然,她确已孤身一人,来到了遥远的卢森堡。

这是1997年5月,第4届卢森堡国际芭蕾舞比赛正如期举行。

侯宏澜压力很大。因为这次执意孤身出境参加比赛,动身前就已引起不小的争议。彼时自费参加国际芭蕾舞比赛,国内尚无先例,以往程序一般是,先通过文化部的选拔赛,优胜者由文化部安排前往国外比赛。

事实上,早在1990年,侯宏澜就曾参加文化部少年组选拔赛,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瑞士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参赛资格,但据称由于彼时文化部资金紧张,未能成行;此后不久,又因为同样的原因,失去参加日本名古屋国际芭蕾舞与现代舞大赛的资格。经历过两次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紧张感,和随后被迫放弃的失落感,侯宏澜决定,自费参加国际比赛。

各种声音随之而来。没有人知道应该怎么安排一名芭蕾舞者自行参赛,文化部和侯宏澜当时所在的中央芭蕾舞团都没有经验。一向听话的侯宏澜这次无比坚持。“他们就觉得我怎么这么执拗,一趟趟跑文化部,跑大使馆去办签证。但我觉得,再错过这次,我很可能一辈子都站不上国际舞台了。”侯宏澜说。

卢森堡国际芭蕾舞比赛的规定是,选手需自费往返机票,只有晋级成功,组委会才会安排选手的食宿,如果落选,接下来的费用则需要自理。对于侯宏澜的这一决定,她的母亲是支持的,但也只是赞助了机票和1000美元的零花钱。侯宏澜想,如果不能晋级,自己就可能会流落街头。

比赛前后共进行了4轮,其间除了比赛就是排练,侯宏澜还记得,不会法语的她每天用蹩脚的英语跟人打听排练的场所和比赛的剧场。

侯宏澜的神经是紧绷的,她给自己的精神储备是三轮比赛,以至于在第三轮比赛结束后,组委会决定临时加赛一场以确定决赛最终名次时,侯宏澜几乎是惊叫出声。“多比赛一轮超出了我的压力承受值,我那时候只想快点结束,什么奖项,什么名次,那一刻反而不在乎了。”侯宏澜说。

决赛之夜,侯宏澜挑选了现代芭蕾《十面埋伏》,抱着一种跳完就解放了的心态,那场芭蕾舞她跳得很自信。

比赛期间组委会通知所有芭蕾舞者需要带妆在后台等候,但侯宏澜听不懂法语,跳完舞她就把妆卸了,心想终于把这件事做完了,可以稍微放松一下了,她甚至跑到花园里去散心,以至于回到剧院时,正四处找她的人提醒她马上上妆,她也来不及了,只匆忙套上了演出服。

甚至连宣布优胜者的颁奖词侯宏澜也听不太懂,她记得最后她是被推上去的,然后一大拨记者涌上来拍照,其他的舞者上来祝贺,她才反应过来,她拿到了女子独舞的金奖。

侯宏澜将卢森堡国际芭蕾舞比赛视为过往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而从此刻开始,她也从一个“乖乖女”变成了中央芭蕾舞团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

成为首席女独舞

侯宏澜于1976年出生在四川成都。

母亲在侯宏澜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从小被送去学习钢琴、绘画等,正因母亲对这些领域的热爱。拉风琴、看莎士比亚、写小说,有点文艺青年气质的母亲,并没有要求侯宏澜一定要学得多好,她觉得,钢琴、绘画,这是可以陪伴一生的东西,在感到孤单的时候,它们能在精神上给人安慰。

舞蹈并非母亲的首选,但侯宏澜在很小的时候就对此着迷。6岁时,侯宏澜开始学习舞蹈。教她的老师很严厉,平时练舞无论多疼,都不允许她掉眼泪。“眼泪只要还包在眼睛里就没事,一旦掉出来,就会拿织毛衣的竹签子抽,抽完问我,还学跳舞吗,我说还学。”侯宏澜回忆称。

小时候,侯宏澜一度被当作是一个难看的女孩,黑黑瘦瘦,她希望自己能够穿着漂亮的裙子在台上起舞,被人赞美。侯宏澜当时还没意识到,这个简单的想法,决定了她一生的方向。

9岁时,侯宏澜进入四川省舞蹈学校学习古典舞和民间舞,她的天赋开始显现。11岁时,她参加了全国舞蹈大赛,原本可以获奖,但当时的老师让她把奖让给其他人。侯宏澜感到很委屈,她第一次觉得这个世界有时候很不公平。 侯宏澜将1997年孤身前往卢森堡参加国际芭蕾舞比赛并夺得金牌视为过往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12岁,侯宏澜转到北京舞蹈学院学舞。一次参赛时,同样的场景再次上演。侯宏澜觉得,有些事情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就是,将自己的实力提升到别人望尘莫及的地步――如果差距非常明显,别人即使是走关系,也没办法抢走她的冠军。

侯宏澜开始暗下苦功。“芭蕾舞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比如踢腿,可能踢99次都不行,但踢到150次时,你就可以了。”由于练舞前很少进食,侯宏澜看上去非常瘦,但她的小腿肌肉线条优美,看上去很有力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此后频繁得奖的侯宏澜顺利进入中央芭蕾舞团,并很快成长为该团首席女独舞。

舞蹈生涯至此看上去颇为顺利。

但侯宏澜很快发现,1997年卢森堡夺金回国后,团队不仅并未出现众星捧月的现象,反倒是质疑声比以前更多了。正因此,“证明自己,告诉他们我是什么实力”就成了侯宏澜每天都在琢磨的事情。

她希望办一场个人芭蕾舞表演。

但个演需要其他演员的配合。在日常排练和演出外,还要抽出时间配合侯宏澜,几乎所有同事都表示反对,团领导也觉得她“变得不太听话了”。

花了很长的时间去交流,在等待同意的期间,侯宏澜练舞练得很狠,她常常中午只吃一个苹果或者只喝一小盒酸奶就开始跳舞,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拿来排练。

侯宏澜将这场个演命名为“宏澜风格”,现在她回忆起来觉得有点年少轻狂,但那时总被批评为什么跳舞和别人不一样,她就想那就不一样好了。

在卢森堡获得的奖金全部用在了这场演出中。当晚,侯宏澜跳了《黑天鹅双人舞》 《巴赫塔》 《红色娘子军》《天鹅之死》 《十面埋伏》等,如此高的强度让她几乎体力透支,但也觉得很过瘾。

过足这场“瘾”后,侯宏澜又回到在中央芭蕾舞团的常规生活,看上去职业生涯并没有什么可以再往上升的机会。侯宏澜决定开启新尝试。

不愿妥协的出走

在收到法国莱茵芭蕾舞团团长Bertrand d'At的邀约后,侯宏澜几乎是立刻决定要去。

“跳古典芭蕾的舞者都清楚,能去芭蕾之乡法国交流学习意味着什么。”侯宏澜觉得,当时国外经典芭蕾舞剧目在国内上演场次不多,国内作品和舞种都不丰富,她想接触一些新东西。

中央芭蕾舞团自然不愿意放人。他们不相信,侯宏澜离开后还会回来,虽然侯宏澜一再保证一年后回来,但过程依然不愉快。这为后来侯宏澜彻底离开中央芭蕾舞团埋下了伏笔。

侯宏澜没想到,刚到法国她就想打道回府。法国莱茵芭蕾舞团排练的舞蹈,前卫得让她无法接受:男女双人舞可以改为两名男演员来跳,并深情接吻;芭蕾舞鞋可以不用穿,赤脚跳舞;现代芭蕾舞动作怪异、夸张,这和她以前接触的古典芭蕾完全不同。

侯宏澜后来在自传里写道,她在法国莱茵芭蕾舞团跳的每个舞蹈都让她震惊,每次觉得这支舞蹈已经够前卫了,下一个却更另类。

“它几乎把原来我对芭蕾舞的印象全部打破了,它颠覆了我以前所学的所有东西。中国还在跳古典芭蕾的时候,欧洲已经开始尝试将各种前卫的元素加入到芭蕾舞里,这对于我是一次推倒重建的过程,半年以后我才开始爱上这种风格的芭蕾舞。”侯宏澜说。

侯宏澜记得她跳过一场舞,是讲一位姑娘引诱一位毫无性经验的老教授,舞蹈极具性和诱惑性,这在中央芭蕾舞团是不可能出现的场景。在法国,侯宏澜渐渐能够放开自己了。

在得到法国观众认可之后,侯宏澜收获了法国媒体给予的褒扬――“中国来的芭蕾公主”。她很喜欢这个称呼,因此将微博昵称一直设为“芭蕾公主侯宏澜”。

但她最终还是决定离开。因为她觉得,在法国跳舞,未来依然是一望到头,不过是排练、跳舞、演出。

落地北京时,天空灰蒙蒙的,侯宏澜开始觉得心理有些落差。从法国回到中央芭蕾舞团,又是重新适应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不再像以前那么顺利。

“我回到国内是想尝试更多的东西,但中央芭蕾舞团无法接受我的创新,而我也不想重复以前的生活。”侯宏澜被雪藏了。她不能再登台表演,如果一定要跳,被安排的都是边缘的角色。侯宏澜还记得,她有一次跳一个奶奶的角色,上场四个八拍就被杀了,当时台下认识她的观众都笑了。

“观念的冲突,靠雪藏我这种方式是解决不了的,我也不愿意妥协,所以就觉得是到了离开的时候了。”侯宏澜说。

离职决定依然引起争议。中央芭蕾舞团的前同事们看她大多带着怀疑的眼光――不愿意妥协,可离开后你又能干什么呢?

初尝创业辛酸

侯宏澜很快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公主。

2006年初,侯宏澜在上海创办“宏澜工作室”,拉开了由个人芭蕾舞者向芭蕾舞剧制作人演变的序幕。

侯宏澜特意强调,她所创立的是宏澜工作室而非宏澜文化公司,因为奔波越久她越清晰地看到,很难把这项相对小众的艺术事业朝着一个盈利性公司的方向打造。而这一定位,10多年来一直未变。

“投资人希望投资有回报,而艺术是带有公益性的,很难谈回本,另外我希望做一些自己能够把控的项目,因此很多时候,投资方和我们的想法就很不一样。可能等待的时候,投资方就没消息了。”侯宏澜表示,公司化、融资等她都曾想过,也实际接触过一些投资人,但一步步走过来她发现,芭蕾舞与风险投资始终隔着一层,在目前市场尚属培育的阶段,双方无法达成共识。

开弓没有回头箭。离开中央芭蕾舞团的侯宏澜要想继续自己的芭蕾舞创业,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第一,拿出积蓄做项目;第二,在项目基础上找企业拉赞助。主要依靠这两条路,辅之以侯宏澜个人出演影视剧、代言化妆品等,工作室走到了现在。 2006年初,侯宏澜在上海创办“宏澜工作室”,拉开了由个人芭蕾舞者向芭蕾舞剧制作人演变的序幕。

现在回想起来,起初最大的困难不是打理工作室的艰辛,而是精神上的压力。芭蕾舞界几乎没有人相信她能够做成。当时业内的普遍观点是,一个芭蕾舞演员离开芭蕾舞团,她的职业生涯几乎就结束了,因为芭蕾舞是个需要集体合作的艺术门类。

侯宏澜还记得,她到各个芭蕾舞团去寻求合作机会时,大家对她的不信任。最直接的非议来自前同事。建立工作室之初,侯宏澜还保持着每天去中央芭蕾舞团练舞的习惯,那段时间偶尔她会听到有前同事在背后说,“你看侯宏澜还是要回来,自己一个人在外面还是很难。”

“离开了中央芭蕾舞团,最大的感受是孤立无援。原来什么都有人安排好,我只要跳舞就好了,突然全部都要我自己来,寻找合作伙伴,联系剧场,做策划拉广告,觉得和之前很不一样。”侯宏澜坦承。

侯宏澜开始试着去适应。

工作室最初只有一名经纪人,再就是助理、企划和行政人员,他们也没有什么经验。侯宏澜常常在练舞时接到电话询问票要怎么卖、编导为什么还没到等琐事,这几乎让她无法专注跳舞,但也只能耐着性子一一处理。

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短缺。以前很欣赏侯宏澜的商人朋友们并不愿意赞助她的芭蕾舞演出。“他们问我这个项目具体怎么盈利,是靠票房还是别的什么,我回答不上来。我发现,不是舞跳得好就够的。”侯宏澜说。

作为出走体制的先行者,侯宏澜没有可以参考的对象,她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努力。为了省钱,她自己做编导、找演员,但芭蕾舞界对她的怀疑让她很难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一次,在实在找不到演员的情况下,她甚至动用了一名孕妇作为舞伴,而且专门为后者设计了一个大地之母的角色。

为了打响名声,侯宏澜开始带着节目参加艺术节,每个节目都只有三四个芭蕾舞者。虽然艺术节会负责团队的基本开销,但她还是会为化妆、服装、灯光等投入不少钱,而这些钱全部来自她的个人积蓄。

仍待再突破

让宏澜工作室真正开始有名气的剧目是《莎士比亚和他的女人们》。侯宏澜是这部剧的制作人,她需要掌控全局,包括市场调研、策划推广、媒体宣传等,这些她原本不擅长的东西都要学着去做。

侯宏澜为这部剧请来了曾经执导先锋电影《兰陵王》的胡雪桦担任导演,主题音乐是由先锋音乐人何训田创作,舞美、灯光及服装设计也邀请了当时在业内小有名气的人士。侯宏澜对此寄予厚望。

筹备这场演出的过程状况频出。由于从法国请来的男舞伴没有进行申报等原因,《莎士比亚和他的女人们》在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的前三天还不能公开售票,同时由于资金不足,剧场拒绝继续租借场地给剧组,工作室员工工资也一直发不出来,团队怨声四起。

舞伴本是侯宏澜好友,他先崩溃了。“你不是一个合格的制作人。不加工资,我就退出。”他气愤地指责道。

侯宏澜此时已焦头烂额,无奈地抱着舞伴哭。最终对方让步了,他说,“我就帮你这最后一次。”

演出当天,侯宏澜开始发高烧,一整天没办法排练,一直睡到了晚上6点起来化妆,但竟然能够正常发挥。“舞台很奇怪,我一紧张就忘记了还在生病,因为这次演出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侯宏澜为这场演出投入了100多万元的积蓄,票房收入在支付完各项费用后略有盈余,这让侯宏澜觉得,工作室还是可以做起来的。不只如此,一些商家的赞助也陆续进来了。刚开始侯宏澜觉得这是一件很新奇的事情,因为不仅要为商家设计一些情节融入到舞蹈中,在跟商家讨论时,具体规则甚至还需细化到报幕和鸣谢时提到商家名称的次数,以及剧场门口商家赞助的牌子、花篮等如何摆放。

尽管如此,侯宏澜还是很开心。她并不介意在自己的剧目中为商家植入广告,因为有了钱她就可以请到更好的演员和编导。

但目前宏澜工作室的赞助所得仍不够多。“看芭蕾舞的人群比较小众,无法大众化就无法打开知名度,没有知名度就没有可观的赞助,所以对我们来说,资金一直是个问题。”侯宏澜说。

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侯宏澜不得不将演出票价一降再降。不同于市场上五六百元一张的票价,宏澜工作室的剧目票价最低时只要80元。即便如此,想要单靠票房收入覆盖项目成本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宏澜工作室做过的比较成熟的项目是《德加的钻石》,这场芭蕾舞剧拿到了周大福的赞助。

“像这样大一点的芭蕾舞项目,制作费用在300万~500万元,票房收入远远不够。放眼全球,芭蕾舞项目还是要靠赞助。”侯宏澜认为,关于赞助一项,未来的宏澜工作室仍需继续努力。

侯宏澜也知道,她是工作室的招牌。因此除了平时演出,她偶尔还要参加电视剧的拍摄,接一些广告代言,上一些综艺节目等。她并非想要进入娱乐圈,而只是为了增加工作室的知名度。

侯宏澜直言有时很羡慕杨丽萍。杨有自己固定的舞蹈团队和招牌剧目《云南印象》,也有自己成熟的商业模式――她的公司既能够自己演出,又能够为别人策划、创作和包装演出。这些都为侯宏澜提供了参考,而她觉得,现在自己要做的第一步是,组建一个专门的市场化团队,将宏澜工作室好的剧目宣传推广出去。

芭蕾工作计划范文3

首先芭蕾舞具有独特风格与魅力。有着悠久历史的芭蕾舞艺术,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特定的审美标准和技术规范。在这些技术与规范形成之前,追朔到芭蕾舞的起源,应该从古希腊文明说起。“那时的希腊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以其地理环境和政治制度来看,频繁的战争促使人类对体格发展的要求很高。从青少年开始,人的大半时间都是在运动场上度过的,为了训练肌肉,使其变得既强壮又健美,他们从事赛跑、掷铁饼、角斗、拳击、跳高等各种运动。那时具有强壮健美的体格,结实的肌肉,是受到人们尊敬的”。所以古希腊的人们不怕展示自己的身体,经常以舞蹈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情感与身体美④。因而舞蹈成为最好的展现精神美与肉体美和谐统一的方式。柏拉图曾说过:“舞蹈会帮助人民养成高贵的协调和优雅的气派”⑤。所以在古希腊时代的戏剧表演中,时常穿插舞蹈表演。因而之后的芭蕾舞艺术萌芽阶段,很大程度借鉴了希腊戏剧表演中的舞蹈表演。如果说芭蕾舞艺术的萌芽阶段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那么后来又发展到吸取了大量宫廷舞蹈中的典雅高贵的舞步⑥,才使芭蕾舞真正开始奠定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以其优雅不凡的高贵气质,征服了几个世纪。所以在普通高校,推广芭蕾形体课程,不但可以强身健体,更重要是培养优雅高贵的气质,在肢体与美的艺术融合的同时,心灵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其次芭蕾形体课程具有着完善的教学科学体系。“芭蕾舞形成初期,法国路易十四执政期间,芭蕾作为宴会芭蕾”⑦,还只是“大杂烩”形式的表演,贵族们作为娱乐消遣,自己承担舞蹈中的角色扮演,后来随着复杂舞步与技巧难度的增加,舞蹈开始趋向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尤其在1671年在巴黎歌剧院首演的《波莫纳》”⑧,标志着芭蕾进入剧场的开始。这一标志说明芭蕾不再是贵族娱乐的业余活动,贵族们也已不能胜任以往的角色表演,此时芭蕾更需要培养专业化的演员,这就需要制定一系列更规范的教学体系,在当时路易十四执政期间,他本人就是狂热的芭蕾爱好者,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创立了第一个皇家舞蹈学校,该校第一次确立了芭蕾舞的外开原则,制定了脚的5个基本位置和7个手位,整理出了一系列动作规范与舞蹈动作术语,这极大地推动了芭蕾的发展,为芭蕾艺术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再到后来的1713年芭蕾歌剧院下属的芭蕾舞学校成立,进一步规范了芭蕾训练的教学要求,刺激了芭蕾的发展。芭蕾发展至今,风靡世界,不只是因为舞种本身所带有的独特审美魅力,更是因为芭蕾舞艺术家们经过了几百年的实践与探索,不断取其精华,融合新的元素,遵循审美与时代的要求,经过无数次训练体系的革新,发展成为今天如此完善而庞大的科学训练体系,这些绝不是随意而盲目产生的。芭蕾训练中的芭蕾形体课程,是对芭蕾训练的降低难度及主要针对形体气质训练的课程,既延用了芭蕾训练的科学教学模式又提取了芭蕾训练中简单有效又易于掌握的部分,因而非专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不但能提高各方面身体素质,还能够了解芭蕾舞这一高雅艺术所带来的精神享受,陶冶情操。大学生繁重的学习压力,高强度专业技能的训练,比如计算机专业、数理化专业、文史哲专业等等,无一例外,都要每天长时间伏案学习或者面对电脑,肢体语言的缺失,使学生缺少应有的健康体态和外在气质美;另外从精神方面来说,文化课程的学习应该结合舞蹈艺术教育,动静结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笔者认为舞蹈教育不同于简单的身体四肢训练,更强调身心的交融,舞蹈动作的外在美是需要用心去感悟,才可以表现出来的。尤其作为芭蕾形体训练,更是讲究绝对美的外形训练课程,在每一个精细的动作背后,都有严谨的教学规范要求,看似很苛刻,但实际是在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的审美倾向,如果长时间的接触感受形体美的训练过程,内心自然会变得温和且愉悦。这样的课程也自然会减轻学生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压力,并陶冶性情,培养出一种宽容、平和、向善的心态;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愉悦的心情反过来又会提升文化课程学习的效率。因而芭蕾形体课程在科学训练模式下,带给学生安全有效的舞蹈基础训练方法,并在训练中可以使学生以美的感受,体会芭蕾舞这一高雅艺术所带来的美的魅力,从而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充满阳光、心灵美的品质。再者,芭蕾舞的悠久历史,带给学生的将不仅仅是有关芭蕾的常识,更多的是有关世界历史和相关艺术领域的丰富知识。因为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芭蕾舞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这其中凝结了多少位艺术大师的心血与努力,这些艺术大师有音乐家、美术家、文学家、哲学家、当然还有不计其数的舞蹈艺术家。为什么一直以来会有众多其他领域的艺术家涉及芭蕾领域,这正是说明芭蕾的魅力所在,印象派重要画家埃德加•德加曾一度在芭蕾舞造型中找到了灵感;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创作了三大芭蕾舞剧作品《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还有诸多美学家对于芭蕾美的感慨。芭蕾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挑战与变革,现在的芭蕾舞艺术,已不再是人们初时所理解的那样,认为芭蕾只是“足尖上的艺术”,现在的芭蕾已经是多元化、多风格、多形式的舞种,在迎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同时,也引领舞蹈艺术潮流的发展,指引现代人对艺术美走向正确的理解。在如此高科技现代化的发展下,芭蕾舞艺术丝毫没有落伍,不断融合大量的现代和当代元素,正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使芭蕾舞艺术屹立于世界舞蹈艺术之巅。学生进行芭蕾形体训练的同时,学到的不仅是舞蹈技能,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对于任何一位大学生来说,接受芭蕾舞形体训练对于提升和完善其素质都有着积极意义。首先在训练过程中不但能锻炼强健的体格、高雅的气质,还能通过艺术实践,了解相关方面的历史背景、文化常识等。对于那些多舞种学习的爱好者们来说,通过芭蕾舞的形体训练,达到整体气质的提升后,还可以为达到一定的肌肉能力,旋转能力,弹跳能力等奠定良好的基础,再通过舞种间的比较学习,取其精华,使之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曾有许多著名的非芭蕾专业的舞蹈表演艺术家也都经历过芭蕾舞训练或受到过芭蕾舞的影响。所以,芭蕾舞形体训练是对形体美的训练及肌肉能力和弹跳能力等多种身体素质训练的基础,对于其他舞种的学习也是具有极大的帮助和影响力的。其次大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训练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体现芭蕾舞的审美要求或者达到一定的舞蹈技能,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的教育,在肢体的挺拔修长感与高贵典雅的气质培养下,使大学生的心灵得到美化,陶冶情操。

二非舞蹈专业大学开展芭蕾形体课程所面临的困境

(一)学校相关部门认识与重视度不够很多高校讲究的是学术专业上的领先和进步而忽略了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仅仅作为选修课程或者学生社团出现在高校里,受到学校相关部门重视的程度不高,导致学生重视程度也不高。有些学校还将学校第一课堂的教学任务与学校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混为一谈,认为多参加文艺演出和各项比赛就能代替教学成绩,实际不然,初期阶段教学就是教学,还没有能力参加实践活动,此时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完成课时量,由量变转为质变,才能有所收获。目前有一些非舞蹈专业大学,很少有人会真正了解舞蹈的教学模式,更别说关于芭蕾形体课程的教学,很多学生因为学校的专业课要求,仅仅忙碌于每天的专业课学习和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却很少接触艺术教育,不懂得艺术理论。舞蹈艺术教育中的芭蕾舞形体课程也只是作为学生课余实践活动的娱乐部分而不是纳入学校教学的组成部分,这就导致学校相关部门对舞蹈艺术教育理解的混淆,不了解该课程的科学性,也就没有给与一定重视,宣传力度不足,使学生也有错误的理解,认为业余文化生活可有可无,不必投入太多精力。这就给芭蕾舞形体课程教育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

(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对芭蕾形体课程的认识程度不一,影响参与的积极性有基础的同学会感兴趣,毫无基础的同学完全不了解舞蹈是什么,更别说像芭蕾形体这样专业性较强的舞种,一听就叫人望而生畏,也没有去参加训练的动力。还有一部分同学会认为舞蹈是女孩子的事情,男生不适合学习舞蹈,实际上这是错误的理解,如果舞蹈中男女舞蹈无性别差异的话,那会使舞蹈审美过程缺少应该有的部分,比如男生的阳刚之气,女生的柔美含蓄。而且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只是为了学生去参加表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肢体表达,建立自信心,开发新的思维方式,了解理论常识并开发学生自我分析能力。作为这些教学常识,学生不懂,就不会产生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下一步的训练内容了。

(三)目前学习芭蕾舞资源短缺,舞蹈学习的相关渠道也较有限由于训练时间有限,老师无法加入太多芭蕾舞理论知识和赏析课程,只能要求学生课下去欣赏相关芭蕾舞蹈视频,但视频中没有系统的讲解,而且课后学习还缺少了互相讨论和讲解的课堂氛围,缺少正式的研究与讲解的场合;另外舞蹈演出的票价对于学生来说也无法长时间承担,一到两次的观看演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一方面教师的压力很大,在课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苦于没有足够的课时量,一些舞蹈相关知识,只能大致讲解,至于学生是否真的吸收,完全不能保证。另一方面,时间短,内容多,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吸收,这就使训练的效率也会很低。有时候学生自己业余时间训练,无法保证正确率,如果是在不断地重复错误动作,使之加深了错误印象,长期以往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学生也会觉得枯燥,没有兴趣坚持去训练。老师在接下来的课堂训练中纠正动作的时间会加长,教授新内容时间不够,就这样恶性循环,总是没有实际性成效,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学生也总是得不到明显进步,纠正过程会降低学生兴趣程度。这可能也是横亘在所有非舞蹈专业大学芭蕾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

(四)作为非舞蹈专业大学开设芭蕾舞形体课程,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很大芭蕾形体课程在非舞蹈专业大学一般以公共选修课或者以兴趣爱好为主而组建的社团形式中出现,所以学生在完成主要的文化课程之后,所剩时间就很有限了,一般一周一次的训练时间,完全不能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经常重复最初原始的训练,到了学期末,依然看不到明显的进步。还有作为非舞蹈专业的大学,在硬件设备设施方面,也是比较单一的,训练的场地一般就只有一个,而这些场地又经常会被用来进行多项其他活动的训练,这就导致学生即便有时间训练也无场地可用。对于芭蕾形体课程来说,场地的要求比较高,不能随意在普通教室训练,没有把杆和镜子,就会缺少舞蹈的环境。所以从整体看,学生文化课和专业课学习占用在校大部分的时间,芭蕾形体课作为选修课课时量太少,作为兴趣爱好,又苦于没有训练场的充分保证,最终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完成,教学质量无法提高。

三对于非舞蹈专业大学开设芭蕾形体课程实施的建议

实际上在西方许多国家,芭蕾舞教育存在了近百年,在一些发达国家,芭蕾舞教育已经成为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美国有近百所高校开设芭蕾舞课程,英国、日本、欧洲许多国家也都对芭蕾舞进行了广泛推广,可见芭蕾形体课程的重要性。西方一些国家芭蕾舞普及有近百年历史,而在我国只有几十年历史。近年来,在教育部和文化部支持下,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使大学生开始了解高雅艺术,并有机会感受到高雅艺术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标准。在2006年,中央芭蕾舞团和上海芭蕾舞团就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进入多所高校进行演出,深受大学生好评,让学生零距离的感受到了芭蕾艺术的魅力所在,了解了相关的许多舞蹈文化常识,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舞蹈的兴趣程度,也使舞蹈教师的工作得到进一步推进。所以不难看出,这样一个大家认为高尖端的艺术一样可以走向大众,让普通大学生接受并喜欢,只是需要大学相关部门和每一位舞蹈领域的教师同仁们共同的努力,为大学生芭蕾舞蹈教育多一些关注、思考与创新。在多年的普通高校大学生舞蹈教学经验中,笔者对于解决之前提及的芭蕾形体教学问题有几点建议。

(一)关于学校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学校面临同样困境的教师,可以经常组织研讨会,让相关部门教师都能参与进来,舞蹈专业教师从专业角度给予讲解,并且一同探讨,增强非舞蹈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使相关部门尤其是教务处了解这一课程的重要性,明确开设芭蕾形体课程首先必须尊重该课程的教学规律,只有增加课时量,才能保证教学内容完整化。在文化课学习之余,芭蕾形体课应该等同于体育课,作为必修课,但课时量要相对多一些,每周至少两次芭蕾形体课程是有必要的,非舞蹈专业大学生学多伏案工作,长时间保持一定的姿势实际上有害于身体的发育,尤其对于生长旺盛阶段的青年学生。而芭蕾形体课程中的一些拉伸动作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能使学生们学习舞蹈基本知识,了解一些简单的技术要领,在学习文化课之余可以改变学习氛围,转换思维方式。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了7种思维形式,其中“音乐的、空间的、体态的”这三种思维形式就都可以体现在舞蹈学习过程中,所以芭蕾形体课可以开拓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学校在宣传上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导向,让大学生了解芭蕾形体课程的科学性,而不是简单的娱乐活动,一来芭蕾形体课程有益身心健康,培养高雅气质,二来可以培养学生的另一种思维能力,以科学的训练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起到陶冶情操作用。

(二)关于学生对芭蕾形体课程认识程度不一的问题学生认识程度的不统一,主要是因为学校宣传的力度不够,因为隔行如隔山,更别说芭蕾舞专业性很强,没有真正学习是不能真正体会的,这就需要专业教师的不断讲解与呼吁,得到其他部门的支持,最终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另外专业教师应该申请学校经常举办一些芭蕾艺术家的讲座或者多与专业院校交流往来,扩大学生的了解范围,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去认识和热爱这一高雅艺术,提高兴趣。最重要的是应该将芭蕾形体课正式纳入全校整体教学规划中去,让学生在课程中逐渐了解和学习。还有学校舞蹈团也可以发挥其积极的宣传作用,现今大多数高校都有舞蹈团,但似乎舞蹈团舞蹈教育与校园舞蹈艺术普及教育管理模式区分不明显。由于发挥的作用不一样,就需要有完全不同的管理模式。舞蹈团是经过选拔加入进来的,都是有基础和有热情的半专业同学,这批同学经常接受演出或比赛任务,需要加大芭蕾形体课的课时量,每天都应该参加基本的训练,保证体力,在重大演出和活动中崭露头角,以此来影响非舞团的同学们,带动大家的积极性。那些只是参加芭蕾普及教育的同学们,课程上就要做相应调整,减少技能训练,多一些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兴趣程度。所以就这两部分学生,就要有两部分相应的制度管理,统一大家的兴趣程度,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舞蹈团的同学,兴趣本身浓厚,进团后就不再是简单的兴趣爱好,而是要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得到更专业化的更大量的芭蕾形体训练,具备一个更综合的素质,以自己的一份力量推动舞蹈团的发展,提高学校的舞蹈教育的宣传力度,为全校同学起到表率和引领的作用,同时舞蹈团同学在学校也是对芭蕾形体课程专业知识宣传的中间力量。而作为舞蹈艺术普及教育的一方,主要就是兴趣爱好的培养与通过艺术而达到美育的目的,芭蕾形体课就要以普及和兴趣为主,在初期的课程中主要是通过各种舞蹈赏析课和作品分析以及与舞蹈相关的人物传记为主要授课内容,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兴趣,增加相关知识理论学习,接下来再逐渐进入形体与技能训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克服羞怯心理,解放肢体,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用美的艺术感染自己的心灵。

(三)关于资源短缺的问题可以主要通过加强交流和增加公益演出活动加以缓解。首先,大学生普遍反映,希望再多一些与专业团体或与专业院校的往来,对他们来说,那些专业的舞蹈演员就如同电影明星一样,遥不可及。是否可以组织定期观摩这些专业团体的训练与教学,让普通大学生与教师或演员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亲临现场的幸福感,不断增强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为专业团体培养一批年轻的观众。其次,学生没有经济来源,观看商业演出的能力还很有限,尤其对一些世界级大型芭蕾演出团体的演出更是没有机会接近。所以,针对大学校园,应该多一些非商业性演出,主要用于交流性的演出,这样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学生的视野,了解国际芭蕾舞蹈现状,通过芭蕾了解世界文化。尤其作为芭蕾舞蹈交流,不受文字语言的限制,是一种肢体语言,是一种很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的艺术,多与国际芭蕾舞团的交流往来,还可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当学生见多了芭蕾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与影响后,就自然知道芭蕾形体课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芭蕾形体课的训练使学生受到启发,将芭蕾艺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我们自己的芭蕾艺术。

(四)关于时空限制问题专业教师应该努力争取多一些课时量。首先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芭蕾形体训练就应该像体育课一样作为必修课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这样的要求应该持续到大二结束,才能获得到学分。在课时量方面应该比体育课多一些,因为芭蕾舞蹈的训练是一个内外兼修,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突击训练,如果没有两到三年的学习长度,很难达到教学要求,如果只是短时期训练,几乎等于没练,在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习惯的时候,教学课程已经结束了,不论是技能上还是从文化理论的学习上都是不完善的。更不能一周就一次,这样断层的训练会导致第二周不能延续上周课程的内容,也如同白练。所以每周至少两到三次,有这方面特殊人才或者舞蹈团的同学可以加到一周三到四次,并且对这些学生要进行每天的晨练。晨练很重要,短短半个小时,不但强身健体,还有助于全天的精神面貌的改善。所以,芭蕾形体课除了一周的课时安排之外,是否把每日的晨练也纳入芭蕾形体训练课程的一部分,这样既是尊重这个学科的教学规律,又是对于芭蕾形体课的更好地辅助作用,长期以往,不但形体得到改善,技能也会提高。另外还可以多增加芭蕾舞剧赏析课程和课堂讨论分析的内容,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更丰富,锻炼学生分析艺术作品能力,增加以点到面的教学,培养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从而感染内心,达到美育的作用。其次教学量的增加就会提高场地设施的要求,因而要有至少两个场地进行循环训练,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芭蕾工作计划范文4

——2011年艺术普及教育设想

(节目部 陈琪 xx年年8月)

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环境优美、功能齐备、定位高雅。她不仅仅是一座展示典雅艺术的殿堂和国内外高雅艺术交流的平台,更担负着向大众推广艺术、吸引更多市民走入艺术圣殿、提高群众艺术欣赏水平的使命。因此我们的艺术普及计划也越发显得意义深远。

首先,“艺术大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分为以下八类:(一)免费参观日;(二)经典芭蕾;(三)市民音乐会;(四)大师班;(五)名家讲坛;(六)梦想舞台;(七)新奇体验;(八)imax之旅。

所有这八类内容,都以推广高雅艺术、提高全民艺术修养、扩大本中心的社会影响力为目标:

(一) 免费参观日

【内容】 引导群众参观科文中心,包括大剧院、演艺餐厅、电影城、陈列馆等。由技术人员展示先进设备。如有需要,可以增加观看演出时的礼仪介绍等内容。

【效果】 使更多市民了解科文,展现科文中心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为市民们顺利、有序、正确地观看演出打好基础。

【时间】 每个月的第二个星期六,9:30~11:00

【票价】 免费公益活动

【支援】 客服部、工程部

【备注】 全年预计13次。暑假期间如有需要可在七月增加一次。11年适逢北京奥运会,八月暂不增加。

(二)经典芭蕾

【内容】 由《voyages》舞蹈团表演经典名剧选段。地点为科文中心大剧院舞台。

【效果】 给爱好芭蕾舞的普通市民、或是正在学习芭蕾舞的少年儿童创造欣赏高水准芭蕾表演的机会。古典的芭蕾与华丽的舞台结合之后的美,是练功房中无法体会到的。定期的表演利于品牌的树立。

【时间】 2011年三月起,每个月的第二或第三个星期日,上午9:30~11:00

【票价】 20~30元

【支援】 科文演出公司《voyages》舞蹈团

【备注】 2011年全年预计10次。

(三)市民音乐会

【内容】 以亲民的票价,邀请专业艺术家 / 团体来大剧院演出。演出形式可以包括交响乐、协奏会、独奏会、演唱会、舞蹈、话剧、戏曲等等。演出内容多选经典名段。

【效果】 降低高雅音乐的门槛,以一张电影票的价格欣赏到专业艺术团体高水准的表演,必能吸引众多的普通市民走进大剧院、感受音乐魅力、亲近艺术。【票价】 20 / 40 / 60 元

【支援】 苏州及周边的专业艺术家 / 团体

(四)大师班

【内容】 由国际、国内的大师级艺术家开设大师班,为学生和艺术爱好者举行讲座、演示和现场指导(如xx年年10月的马友友大师班)。

【效果】 能够亲近大师、得到大师的指导,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珍贵的经历。大师的从艺经历与人格魅力,可能将影响学生的整个艺术人生。

【票价】 免费公益活动

(五)名家讲坛

【内容】 邀请省内外艺术教育家、艺术研究专家和艺术表演家,定期开设艺术讲座。对象为学生、教师、市民、青年艺术家,类别包括音乐、芭蕾、歌剧、戏剧等,教育方式包括讲座、视频、示范、互动。

【效果】 这是一个面向任何人的艺术讲坛。讲坛的时间和专题可以大致固定,形成较为完善的艺术教育体系。也可以结合大剧院的演出,安排有针对性的讲解,能提高观众对演出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如果在艺术考级(钢琴、芭蕾、古筝考级等)之前安排此类讲座,也必能收到较好的社会效应。

【票价】 20~30元(或免费)

【备注】 2011年举办4~6次名家讲坛。

(六)梦想舞台

【内容】 联系、组织和筛选苏州和周边城市的艺术爱好者、民间艺术团体,登上本中心大剧院舞台,进行交流表演。

【效果】 对于爱好艺术的学生和业余爱好者而言,大剧院的舞台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尤其结合了“免费参观日”活动之后,这个舞台或许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梦想。给他们一个表演的机会,也就是给他们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本中心在少年儿童、高校学生、普通艺术爱好者中的知名度和亲民度。 【时间】 若涉及高校,则选择4月或11月(避开寒暑假),其他除避开考试期外基本无限制。

【票价】 免费公益活动

(七)新奇体验

【内容】 对于一些特殊形式的演出(例如人偶音乐剧、影绘剧), 除了艺术家的表演外,演出使用的道具也会让少年儿童觉得新奇和神秘。在引进此类演出时,安排小规模的讲解会,让孩子们接触道具、亲身体验。

【票价】 免费

(八)imax之旅

芭蕾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辽宁芭蕾舞团 原创舞剧 民族文化 研究

现今社会,各国之间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文化领域,其发展状况空前紧密。诸多产业看似毫无关联,实则内在联系千丝万缕。世界距离越来越小,全球正在趋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艺术作为受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在这种大的环境背景下势必会受到影响。一方面,这种一体化进程可以为艺术家搭建更多的展现平台,让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被更多人认识和欣赏;另一方面,给各舞者、舞团提出了更高要求。辽宁芭蕾舞团及其艺术家,必然要加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何能在众多舞团中脱颖而出,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经历,对以往参与原创舞剧演出的感受进行深入整理和挖掘,试图通过三部分的探讨,完成对辽宁芭蕾舞团舞剧个性发展道路的初级研究。希望通过笔者对辽宁芭蕾舞团舞剧的深刻总结与概述,有益于舞团和自身艺术造诣得到更大的提升,从而走向更高的艺术层次。

一、辽宁芭蕾舞团舞剧个性化发展的成因

(一)舞团历史沿革概述

众所周知,芭蕾舞是外来舞种,虽在上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但真正形成发展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辽宁芭蕾舞团就是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舞团。建团初期,团里采用苏联芭蕾体系作为基础,训练、排演了多部世界经典芭蕾舞剧,如《天鹅湖》《吉赛尔》等。在经过长时间对苏联芭蕾舞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与分析后,舞团的艺术工作者已经熟练掌握了芭蕾舞的特点及其表演模式,而且能够创编一些带有本土特色的舞蹈片段。这一点充分说明,以往的单方面学习已经不能够满足舞团自身的建设与需求,舞团的发展已逐渐从单纯的模仿国外经典转变为有意识地自主创作。这种变化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必然驱使,却在无形之中为本土化芭蕾舞剧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民族芭蕾舞剧发展早期形态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时期,文化、艺术发展处于复苏进程中。在这种大好形势下,辽宁芭蕾舞团于1980年正式成立。从此,辽宁芭蕾舞团开始探索一条创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芭蕾舞作品的道路。1984年,由第一任团长张护立编创的大型民族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问世,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成功。笔者认为,其成功的因素在于:1.《梁祝》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容易产生共鸣;2.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各种思潮涌入将人们被禁锢的思想解放出来,人们崇尚美好的爱情,《梁祝》的出现释放了长期以来被压抑的情感,从而唤起了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感情;3.究其根源,《梁祝》这一民间故事内容的选材渗透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其蕴含的深厚底蕴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因此,这一民族芭蕾舞剧的产生是符合大众心理审美与意识需求的,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此之后,辽宁芭蕾舞团在1987年和1993年又相继创作了《嘎达梅林》《孔雀胆》两部民族芭蕾舞剧。虽然这三部民族芭蕾舞剧创作还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成功,但其在各方面表现出的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发掘与渗透,可以看出辽芭人开辟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主体创作思路,走中国原创民族芭蕾舞剧道路的大门已被打开。

二、辽宁芭蕾舞团舞剧个性化发展的体现

(一)《末代皇帝》

进入到21 世纪,在民族化芭蕾舞作品取得了大众认可的基础上,辽宁芭蕾舞团又开始了新的尝试与探索,其将舞剧创作的重点落实在以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中华民族优秀艺术形式为辅助,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深含东方审美情趣的作品,并致力于打造让中国观众“看得懂”的民族芭蕾舞剧。比如,2002年与德国合作排演的《末代皇帝》在芭蕾舞剧创作方面可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在细节的处理上有着突破性的变化。这部舞剧采用了大量电影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蒙太奇,与舞剧相结合,更加突出了剧情的层次感。例如在舞剧的最后,舞蹈通过对舞台区域的划分,以及不停闪烁的灯光来表现日军被机枪扫射的场面。向观众清晰地展示了当时的场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这些场景都是在电影中才会看到的,运用于舞剧中,使舞剧的戏剧冲突更加显现。类似这样的场景在舞剧中大量存在。

该舞剧除了在时间、空间方面做了新的尝试,还在内容与形式上做了许多创新。首先,《末代皇帝》本身是以中国历史人物为取材背景,而这种以历史人物为题材创编的芭蕾舞剧是史无前例的,这就在直观角度上给人以明确的信息;其次,舞剧中加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以及满族传统礼仪和服饰。比如行礼、婚礼、寸子、旗服等这些标志性元素的加入更是为舞剧增添了中国风韵。其中,有一场根据剧情需要加入了一段京剧片段。这段京剧的加入不但没有使舞剧显得凌乱,反而让观众看到了更真实的皇宫内的生活情况,从而更加凸显了中国特色。《末代皇帝》的另一创新之处在于不仅运用芭蕾舞这一形式,还在个别舞段适时地采用了现代舞和华尔兹,使舞剧更加丰满,更具观赏性。

所以,通过以上几点因素,《末代皇帝》在国内外,特别是国外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在于,其突出了中国民族自身的特色,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清晰地传达给了每位外国观众。同时,其又打破了以往的芭蕾舞剧只是“跳芭蕾”的局限,加入了其他舞种,使观众在视觉上得到了充分享受。

(二)《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辽宁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此次重新改版,在故事内容、情节发展、表现方法、表达方式上更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比如修改后的“梦中追月”这一场。一开场满台铺上了干冰来营造梦境的感觉,演员都身着白色服装配合这种氛围。这时,一把把红色油纸伞 “缓缓走来”,舞台中央两名主演幸福地依偎在一起,一切都像是在梦里。一幅幅含蓄而浪漫的动态画面好似中国的山水画般充满了意境,用温婉、柔和的方式向观众传递了信息。而这种表达事物方式的方法正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再加上红色油纸伞的配合出现,写意加写实相互呼应,使此舞段堪称整部舞剧中的经典。《二泉映月》浓郁的风格能够代表中国文化,能够代表中国。

一部舞剧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舞蹈。此次舞剧在舞蹈动作设计方面的突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芭蕾舞剧的创新。在新版《二泉映月》中,演员脚下的动作依然是严格按照传统的古典芭蕾舞规格与要求,但在上身的动律中增加了许多中国古典舞元素,甚至在家丁的一场中运用了大量中国古典舞的特有动作,如“飞脚”“扫堂腿”。因为中国古典舞男子舞中的一些身法较为硬朗,且点、线棱角分明,因此比起芭蕾舞的轻柔、高贵、优雅,更适合于表现恶霸的形象。不同的动作运用到不同的场景中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含义以及起到不同的效果。例如“雷电”中所运用的中国古典舞技巧,就将整个舞剧推向了高潮。这段表现“泉哥”在痛失爱人后又受到恶势力的压迫从而奋力抵抗的激动情绪,其动作就更需要爆发力,这时选用中国古典舞的翻腾技巧恰到好处,这样既表现出恶势力的压迫,又将“泉哥”内心的挣扎形成艺术形象物化出来,同时也为舞剧增色不少。

如果说中国古典舞的一些技巧使舞剧的男子群舞部分充满阳刚,那么在女子群舞中加入的中国古典舞元素又使舞剧产生了另一种阴柔之美。中国古典舞中的“拧、倾、圆、曲”符合中国人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女舞者的上身由原先西方芭蕾舞审美要求的直立转变为中国古典舞中常用的“旁提”,而且“小五花”“小射燕”“顺风旗”“卧鱼”等这样经典的中国古典舞动作也会经常出现。但毕竟这是一部芭蕾舞剧,所以编导只是将上身做了改变。“小五花”加上“足尖碎步”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种巧妙的结合与运用使中西方两种文化得到了充分发挥,两者相得益彰,互为铺垫。

通过对上述实例分析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舞剧创作较上一时期在形式与内容上,特别是在民族化以及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运用上更为深入与大胆。如果说之前的改变是蜻蜓点水、小试牛刀,那么之后的一系列创新剧目则是对西方芭蕾舞固有模式的彻底颠覆。这一创新思路从根本上做到了“洋为中用”。同时完成了芭蕾舞在黑土地上的华丽转身。

三、辽宁芭蕾舞团未来舞剧的个性发展

辽宁芭蕾舞团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道路。笔者认为,这种道路的选择,一方面是其寻求更多机遇与上升空间的内因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外因使然。但无论内因还是外因,这些均是身处市场经济,并受优胜劣汰制约的各大文艺团体所必须做出的选择。从芭蕾舞这一行业在世界各地发展的情况来看,只有另辟蹊径,开创前所未有的发展模式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演出市场得以生存。以此充分揭示出辽宁芭蕾舞团舞剧个性发展的必然性。虽然选择一条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但如何能走好这条路必然需要经过深刻的思考。辽宁芭蕾舞团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将中国符号和谐地融入到西方芭蕾舞中,其中所取得的成功足以说明其思想的深远性,以及将艺术创作扎根于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其意义在于使西方芭蕾舞在中国得到升华,有利于芭蕾舞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辽宁芭蕾舞团在个性化发展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同时,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远虑,必有近忧。”若想经久不衰,持续不断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不应被忽视。

(一)秉持个性,扎根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扎根于传统文化,就是为自身发展寻求根源。只有投身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只有挖掘精髓,融入血液,将本民族中最优秀的文化渗透其中,才能立足于世界;只有突出中国符号,才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二)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飞速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如若不能与时代潮流同呼吸共命运,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被社会淘汰。舞蹈艺术作为人类情感宣泄的一种手段,其产生过程和表演的内容与形式都是来源于生活。舞蹈作品只有贴近生活,弘扬时代精神,传递社会的正能量才能永葆青春,其创作灵感才能源源不断地涌现。

(三)海纳百川,集各家之所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若想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创新。若要创新思想,就要避免闭门造车。走出去,请进来,学习与借鉴国外团体以及其他兄弟友团先进的技术与发展模式;吸收并提取其他艺术门类中适合采纳的东西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敞开胸怀,融会贯通,集合百家之长,才能使艺术创作有思想、有个性、有内涵、有创新地发展下去。

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对辽宁芭蕾舞团各个历史时期舞剧的具体分析与比对可以发现,从1980年正式建团至今,辽宁芭蕾舞团一直致力于芭蕾舞剧创作本土化的探索。笔者通过对原创舞剧的深入分析,以编排的构思和舞剧中展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据,揭示辽宁芭蕾舞团舞剧本土化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行性。希望以此证明只有深入挖掘本民族自身最优秀文化,才能使我们自己立足于行业中,立足于世界上;同时警醒,只有将外来艺术扎根于本土文化与吸收其他优秀艺术精髓相结合,其发展空间与前景才会一片光明。

芭蕾工作计划范文6

――时间与艺术在此刻交融。

金秋十月的一个傍晚,顶着忽然吹起的丝丝寒风,我走进了灯火通明的上海大剧院。作为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剧目,这里即将上演的是一场精彩绝伦的现代芭蕾大戏。本次演出的团体――瑞士洛桑贝嘉芭蕾舞团在现代芭蕾舞界享有盛誉,第一回观看现代芭蕾就能有幸欣赏到他们的演出,心中不免激动。抬头仰望高挂着的海报,舞动的人影似乎瞬间鲜活起来,曼妙的身影或许下一刻就将舞出纸面、跃入眼帘。

说起这次的观摩机会,不得不提及一个悠久的时计品牌――宝玑。对于欧洲艺术和文化的保护与追求,让它和贝嘉洛桑芭蕾舞团走到了一起。宝玑将邀请的媒体安排在了大剧院底楼的一家西餐厅集合,隐匿的位置,不仔细留意很容易错过。昏黄的灯光下,三三两两的人或站或坐,轻声交谈。静谧的环境,让人更容易沉浸于艺术的完美意境中,随手翻阅起资料,心中对之后的表演更多了一份期待。

第一个惊喜来的很快,舞团的负责人邀请我们去后台观看演出前演员们的准备情况。第一次涉足剧院的后台,好奇地四处观望。或许因为演出的是现代芭蕾,现场没有什么奢华的布景,有的仅是高高挂起的由日本艺术家横尾忠则绘制的两幅印象画作,简洁而不简单。演员们正慢慢地步入后台,气氛轻松,丝毫没有即将演出的紧张感。舞台边有一张红色的大圆桌,是从瑞士海运过来的舞团的宝贝,也是他们重要的演出道具。硕大的圆桌,让周围的人瞬间变得渺小,火红的颜色象征着生命的力量,震撼人心。

如果说没看表演前,感受到的是激动与期许,那么这场表演带给我的却是真正的震撼与感动。舞团一共演出了三部芭蕾剧目。舞者在舞台上跳跃、转身、舞动着身体的每一块肌肉,挥洒着生命的热情,演绎着艺术化的人生。《狄奥尼索斯(续集)》是一部赞美生命的剧目,讲述着神话故事中的新奇与冒险。变换的服饰和音乐,带着异域风情的舞姿,仿佛将你带入了一次梦幻的旅程中,久久不能自拔。舞者们简洁而精美的服装,最初是出自詹尼・范思哲之手,他的设计赋予了舞蹈更张扬的表现力,一剧终了,回味悠长。“生命的魅力不断,生命的诱惑长存。”这是《生命的诱惑》所要表现的主旨。这出剧目在短暂的时间里,用舞蹈探讨了生命-死亡-重生-阴-阳-平衡。舞者从黑暗中走来,在光明中逝去,延续的是一个新的生命的诞生。《波莱罗》作为现代芭蕾中的经典剧目,历久弥新。最初,它或许是为了配合一个交响乐团创作的舞蹈,但是贝嘉的《波莱罗》却是由舞者舞出的一首交响曲。红色的圆桌周围环绕着上身的男舞者,桌上一位舞者用他的脚尖跳出了激昂的音符,仿佛耳边的音乐正是他举手投足间演绎而来。简洁的场面,却深深震动人心。艺术是一种高于语言的表达,此刻我有了更深的理解。

观看完演出,回想起宝玑品牌,回想起时计,隐隐地有了一些感悟。时间与艺术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艺术需经时间磨砺,时间也从艺术中汲取了灵感。财富迅速累积、金钱至上的社会,难免浮躁与急功近利。对于时计品牌赞助艺术项目,总带着有色眼光,觉得这就是一个宣传的手段。其实不然,时计的发展离不开艺术的浸润,有些经典的腕表正因艺术而生。信步走在时计诞生的瑞士小道上,艺术的气息就会由四面八方吹拂而来,这里没有匆忙的人群,没有摩天的高楼,宁静悠闲的氛围中才诞生出了一款款杰作。对于孕育了自己成长的艺术,进行扶持与资助也可以说是时计品牌的一种社会责任的表现。

Rolex劳力士创艺推荐资助计划

说到这里,又不禁想起了另一个时计品牌――劳力士。自20世纪初品牌创立伊始,劳力士就致力于鼓励热爱创新、天赋过人之人才,支持他们为全球艺术界做出有意义的贡献。与劳力士合作的许多艺术家中,也包括我们熟知的青年钢琴家李云迪、王羽佳等。近年来,劳力士还发起了一项国际性慈善项目――劳力士创艺推荐资助计划(The Rolex Mentor and Protégé Arts Initiative)。通过这一项目,劳力士秉持其一贯支持个人成就的传统,激励年轻艺术家去学习、创作和成长。

劳力士邀请舞蹈、电影、文学、音乐、戏剧以及视觉艺术等领域的艺术大师对有天赋的年轻艺术家们进行单独指导。每一名资深艺术家(艺术导师),将单独负责对一名年轻艺术家(门生)进行一年的指导和培养。每隔两年,一个由杰出艺术家和专家组成的全新顾问团将推荐并核准一批艺术导师。一旦与艺术导师接洽完毕,劳力士将与他们共同制定门生招收标准。通过艰难选择,最终成为门生的年轻艺术家将得到导师一年的指导。从门生观摩艺术导师工作,到艺术导师与门生进行合作,指导方式非常灵活。每名门生在一年的指导期内将接受25,000美元的资助,以及交通及其它主要支出费用的相关补贴。指导期结束后,每名门生还将得到额外25,000美元的资助,用于创作或发表新作品、参与演出或公开活动。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也参与了劳力士2010/2011年创艺推荐资助计划。在今年11月13日刚刚结束的第五届创艺推荐资助计划的落幕晚宴上,张艺谋的门生安玛・贾希尔也发表了演讲,对于一年的学习交流做出了总结。当晚劳力士也宣布了2012/2013年创艺推荐资助计划的导师,其中就包括:台湾编舞大师林怀民、法国戏剧导演帕特里斯・夏侯等六位艺术大师。

Jaeger-LeCoultre积家与两大电影节

说到与艺术结缘,积家品牌也算是大手笔。继连续七年赞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之后,今年它又成为了上海国际电影节连续的合作伙伴。不仅如此,积家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合作将持续三年,双方将共同修复多部中国经典老片,并将于之后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举行‘积家修复中国经典影片世界行’系列影展。同时,积家倡导以公益拍卖的方式来支持中国电影产业的持续发展。就像积家总裁说的:积家的发展历程就像一部电影,每个片段都能凝结成一幕生动的戏剧场景。积家一贯秉承‘传承制表工艺,持续创新精神,缔造高级制表传奇’的品牌精髓与电影节‘传承经典,创新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电影作为一个艺术的门类,记录着时光流逝中的璀璨火花。

芭蕾工作计划范文7

——2019年艺术普及教育设想

(节目部 陈琪 xx年年8月)

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环境优美、功能齐备、定位高雅。她不仅仅是一座展示典雅艺术的殿堂和国内外高雅艺术交流的平台,更担负着向大众推广艺术、吸引更多市民走入艺术圣殿、提高群众艺术欣赏水平的使命。因此我们的艺术普及计划也越发显得意义深远。

根据中心的设施功能、结合中心2019年演出计划,同时对苏州及周边地区的艺术教育状况进行初步调查之后,拟定了这份《2019年艺术普及教育设想》。

首先,“艺术大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分为以下八类:(一)免费参观日;(二)经典芭蕾;(三)市民音乐会;(四)大师班;(五)名家讲坛;(六)梦想舞台;(七)新奇体验;(八)imax之旅。

所有这八类内容,都以推广高雅艺术、提高全民艺术修养、扩大本中心的社会影响力为目标:

(一) 免费参观日

【内容】 引导群众参观科文中心,包括大剧院、演艺餐厅、电影城、陈列馆等。由技术人员展示先进设备。如有需要,可以增加观看演出时的礼仪介绍等内容。

【效果】 使更多市民了解科文,展现科文中心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为市民们顺利、有序、正确地观看演出打好基础。

【时间】 每个月的第二个星期六,9:30~11:00

【票价】 免费公益活动

【支援】 客服部、工程部

【备注】 全年预计13次。暑假期间如有需要可在七月增加一次。11年适逢北京奥运会,八月暂不增加。

(二)经典芭蕾

【内容】 由《voyages》舞蹈团表演经典名剧选段。地点为科文中心大剧院舞台。

【效果】 给爱好芭蕾舞的普通市民、或是正在学习芭蕾舞的少年儿童创造欣赏高水准芭蕾表演的机会。古典的芭蕾与华丽的舞台结合之后的美,是练功房中无法体会到的。定期的表演利于品牌的树立。

【时间】 2019年三月起,每个月的第二或第三个星期日,上午9:30~11:00

【票价】 20~30元

【支援】 科文演出公司《voyages》舞蹈团

【备注】 2019年全年预计10次。

(三)市民音乐会

【内容】 以亲民的票价,邀请专业艺术家 / 团体来大剧院演出。演出形式可以包括交响乐、协奏会、独奏会、演唱会、舞蹈、话剧、戏曲等等。演出内容多选经典名段。

【效果】 降低高雅音乐的门槛,以一张电影票的价格欣赏到专业艺术团体高水准的表演,必能吸引众多的普通市民走进大剧院、感受音乐魅力、亲近艺术。【票价】 20 / 40 / 60 元

【支援】 苏州及周边的专业艺术家 / 团体

(四)大师班

【内容】 由国际、国内的大师级艺术家开设大师班,为学生和艺术爱好者举行讲座、演示和现场指导(如xx年年10月的马友友大师班)。

【效果】 能够亲近大师、得到大师的指导,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珍贵的经历。大师的从艺经历与人格魅力,可能将影响学生的整个艺术人生。

【票价】 免费公益活动

【备注】 大师班的举办将根据大剧院演出计划来设计。2019年计划邀请话剧名导、昆曲名家、现代舞大师,期望举办2~3次。

(五)名家讲坛

【内容】 邀请省内外艺术教育家、艺术研究专家和艺术表演家,定期开设艺术讲座。对象为学生、教师、市民、青年艺术家,类别包括音乐、芭蕾、歌剧、戏剧等,教育方式包括讲座、视频、示范、互动。

【效果】 这是一个面向任何人的艺术讲坛。讲坛的时间和专题可以大致固定,形成较为完善的艺术教育体系。也可以结合大剧院的演出,安排有针对性的讲解,能提高观众对演出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如果在艺术考级(钢琴、芭蕾、古筝考级等)之前安排此类讲座,也必能收到较好的社会效应。

【票价】 20~30元(或免费)

【备注】 2019年举办4~6次名家讲坛。

(六)梦想舞台

【内容】 联系、组织和筛选苏州和周边城市的艺术爱好者、民间艺术团体,登上本中心大剧院舞台,进行交流表演。

【效果】 对于爱好艺术的学生和业余爱好者而言,大剧院的舞台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尤其结合了“免费参观日”活动之后,这个舞台或许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梦想。给他们一个表演的机会,也就是给他们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本中心在少年儿童、高校学生、普通艺术爱好者中的知名度和亲民度。

【备注】 每年举办1~2次。目前比较有可操作性的项目有:苏沪高校话剧社交流、苏州青少年器乐演奏交流、苏州中小学及民间合唱团体交流

【时间】 若涉及高校,则选择4月或11月(避开寒暑假),其他除避开考试期外基本无限制。

【票价】 免费公益活动

(七)新奇体验

【内容】 对于一些特殊形式的演出(例如人偶音乐剧、影绘剧), 除了艺术家的表演外,演出使用的道具也会让少年儿童觉得新奇和神秘。在引进此类演出时,安排小规模的讲解会,让孩子们接触道具、亲身体验。

【票价】 免费

(八)imax之旅

【内容】 本中心电影城的imax影厅属江苏省首家。imax对绝大部分观众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感受。因此计划结合中小学每年的春游和秋游,安排imax体验活动。据了解,联合院线的imax科教片有太空漫游和深海探险两类主题,每片时长约为40分钟,身临其境的震撼时空之旅寓教于乐,非常适合中小学生观摩。

【效果】 imax科教片欣赏+科文中心免费参观,大约需时2小时,加上科文周边的红枫林景观、湖滨新天地景观区和李公堤,形成了金鸡湖文化游。这样的春游或秋游结合了欣赏宜人景致、参观艺术殿堂、体验尖端的imax视听震撼三个方面,既安全、又高雅、又有科技含量,一定会受到学生、老师和家长的热烈欢迎。

【时间】 四月 / 十月

【票价】 imax科教片15元,参观免费。

本计划是一项公益事业,旨在为普及高雅艺术、提高全民艺术修养做出贡献。希望得到所有艺术爱好者、艺术教育家/单位、艺术表演家/团体的认可与支持。

如果您有兴趣关注本计划的最新进展和活动信息,或是对本计划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与我联系。

谢谢!

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

陈 琪 maggie chen

节目部 执行

苏州工业园区观枫街1号

芭蕾工作计划范文8

关键词:自我塑造 形体 身体美育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论文通过查阅自我塑造、形体塑造、形体美等方面的书籍、论文等文献资料,为文章的撰写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1.2 逻辑分析法

利用逻辑分析法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在高校中开展“自我塑造”形体课程的意义。

2 “自我塑造”形体课程的理念

2.1 “自我塑造”定义

人们期待就自己的性格、面貌和发展前途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创造,不希望社会组织的干预。人类由于自我的选择而塑造自我。人们通过自我塑造来实现自我,自我塑造需要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自己期待成为的那个样子,这个样子实际上就是人的理想问题。人有许多的理想,人的自我塑造是实现人生美的途径之一。

2.2 形体运动

体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人类的一种理性需求和自身发展的功利向往。体育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从意识到观念、名词到术语,都包括许多的内容。形体运动,作为体育运动的一个分支项目,它在文化上具有自己显著的特性。形体运动的主要目标是身体健康和形体健美,因此不同时期的人们关于人类身体的态度和看法总是在影响着形体运动的变化和发展。就文化意义,形体运动所要获得的美必须是外在的形体美和内在的精神气质美的和谐统一,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健美。因此,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美的体现。

形体运动包含以下3方面的内容:一是形体运动目的具有两重性,即通过运动获得健美的形体,通过拥有健美的身形和姿态获得心理的健康快乐;二是形体运动的各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以及围绕目标所确定和设计的特定方式方法。参加运动者的性别、年龄以及身体条件不同就会导致形体运动的种类和方式方法出现差异;三是尽管形体运动具有一定的经济内容,但它的主要功能不以竞技为目标,而是在于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提高生命的基本活动能力,从而实现人体健美的内质基础,塑造人体健美的外部姿态。

2.3 “自我塑造”形体俱乐部

“自我塑造”形体俱乐部是高校健美操课程、形体课程的延伸,是高校最具潜力的俱乐部之一。“自我塑造”形体俱乐部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目的,在建立健美身形体和姿态的基础上,获得心理的健康快乐。形体运动常常带来的不只是健康上的保证,而且能够深刻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对于每天忙忙碌碌奔波于工作和生活的现代女性而言,形体运动是保持青春靓丽的秘诀。通过“自我塑造”形体俱乐部培养女性朋友对于优美形体的追求,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在塑造优美站姿、行姿、走姿的基础上,培养女性所特有的外在气质、内在修养,养成积极锻炼的习惯。

2.4 “自我塑造”形体课程与身体美育课程的结合

自我塑造是个体对自我的性格、发展前途、面貌等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创造,不希望受到外在的干扰;身体美育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美,欣赏美并学会用正确的体育运动方式去塑造美。自我塑造课程是身体美育课程的延伸,将身体美育元素孕育于自我塑造课程之中是“十二五规划”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理念之一。因此,两者的结合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 “自我塑造”形体课程的实施

3.1 “自我塑造”形体课程的内容

“自我塑造”形体课程按开展方式可分为以塑造形体为主要目的的实践课程,以提高素养、认识美、体验美为主要目的美育理论课程。“自我塑造”形体课程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为无氧和有氧两大类。无氧运动主要指一些爆发力强的运动,如短跑、跳高等;相反,有氧运动则指不那么激烈的运动,如慢跑、散步等。其中,形体运动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以及身体状况的人群有各种各样的形式。目前,在“自我塑造”形体课程中可采用的运动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3.1.1 健美操及健美运动

健美操是许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健美操具有改善身体有氧代谢,塑造形体,营造良好精神状态,提高人体运动基本素质和对外界事物的适应能力。健美运动则是以徒手或器械为主的,采用专门动作方式和方法进行锻炼的体育运动项目,健美运动能够发展肌肉、增长体力、改善形体和陶冶情操。

3.1.2 芭蕾

传统芭蕾给人以神圣之感。然而,一种属于现代形体芭蕾的运动项目,则使芭蕾平民化。现代芭蕾使过去没有舞蹈基础的女性与之接近,让她们既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又享受了舞蹈的优美。形体芭蕾所注重的是芭蕾基本功的训练,它借用了中国舞、现代舞、瑜伽的精髓,虽然会有古典芭蕾中踢脚、把杆等动作的训练,但其优美的音乐,配上收腰、提臀等身体动作,有效地提高了人体的柔韧度,改善线条,提升气质。作为一种无氧运动,芭蕾对肌有很强的塑形功能,使人练习后身材更加修长,在动静结合的运动中有效地消耗多余脂肪,造就形体美。芭蕾形体训练花费不大,又没有副作用,在健身的同时,使人形体优美,气质高雅,这是一种塑造形体的好方式。

3.1.3 瑜伽

瑜伽是一种介于气功与形体训练之间的健美运动,它具有改善内分泌、调节身心、放松精神的好处。通过瑜伽练习,有意识地集中精神控制呼吸,同时无意识地将身体放松,使得身体非常柔顺,并且使中枢系统得到调整,强化内脏器官的功能,调节内分泌系统,从而端正姿势,净化血液,预防和治疗慢性病,消除多余脂肪,从而显现出人体的健康美。

3.1.4 舍宾

舍宾是英文Shaping的译音,其含义是形体整型、塑造或雕塑。舍宾主要是针对女性的生理特点,通过多种练习使人动作协调,姿态优美,举止文雅得体,形体健康美,并且对女性内分泌失调、睡眠质量差等起到调节作用。

3.1.5 纤柔球操

纤柔球操是一种独具风情的身体调节运动,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人体与器械的配合能力,调节全身的平衡状态和柔韧素质。

4 结论与建议

在高校中开展自我塑造课程是符合国家“十二五规划”思想,是推动高校体育发展,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均衡发展的课程。高校中开展自我塑造课程是体育美育课程的延伸,通过自我塑造课程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并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追求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把体育运动作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我塑造课程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推动阳光体育实施,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重要课程之一。因此,高校应该积极推动自我塑造课程,将其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参考文献:

[1]严志平.谈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体育教学,2000,1.

[2]蒋守铭.体育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J].体育教学,1999,5.

[3]朱永新.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9,8.

[4]熊川武.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N].中国教育报,1999年10月6日第4版.

[5]资华筠,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1)。

芭蕾工作计划范文9

当然,并非每个男子都能貌似一出门便礼遇“掷果盈车”的潘安,所以气质的修炼就成为不具备潘安容貌,却又渴望成为“气质型潘安”的男人的唯一希望。试想,如果贝克汉姆站着时三七步,坐着时摇膝盖用脚打拍子,走路东张西望目光闪烁,吃饭嘴巴闭不上,还有人会觉得他是“万人迷”吗?所以说,靠脸蛋吃饭还是没有靠气质吃饭来得保险。

瑜伽,健康为气质加分

对男人而言,无论帅气与否,健康的体魄一定是最重要的。想当年,斯瓦辛格凭借一身发达的肌肉挤进了美国的好莱坞,并迅速窜红,不知迷倒了多少“粉丝”。而如今,这位昔日的“巨星”当上了日理万机的州长,并开始肌肉松弛,又不知伤透了多少“诺”迷的心。由此看来,健康的体魄不仅是增加气质的砝码,还是界定“魅力男人”和“平凡男子”的基本标准。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球约有3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在这个“亚健康”人群中,中年男性所占的比例高达75%。可见,“亚健康”已经成为严重困扰男人的问题,换句话说,这百分之?5%的男士已经不具备成为“气质男人”的条件。不过,随着近年男性对“亚健康”关注度的提升,不少男士已经开始付诸行动,努力改善自己的健康状态,而运动,就是他们行动的开始。

跑步?太累。打高尔夫?没有时间。游泳?害怕抽筋……瑜伽吧。没有危险,不会太累,又不会很花时间。――这是一位中产先生给出的运动项目选择题的答案。

男人玩瑜伽,听起来似乎有点“出格”。在瑜伽馆这个女人扎堆的地方,很少有男士在此出没。不过,细心的瑜伽工作者们很体贴地发现丁这一点――即便他们更多地是看重男子瑜伽的广阔市场――很快将瑜伽馆的大门向男士们敞开。在强大的宣传攻势,和众多男士体验者的身教言传之下,越来越多的中产男人开始招架不住诱惑,迷上了这项运动。

专家表示,男性非常适宜练习瑜伽,像世界健美冠军将瑜伽作为他肌肉训练的必修课,以保证肌肉线条的优美。

据说,印度军队也将古老的瑜伽引入士兵日常训练,以帮助驻扎在高海拔地区的士兵通过瑜伽训练能保持良好状态。不过,这帮钢铁男儿练习瑜伽时有自己专属的动作,动作的目的偏重于平衡和协调,并不似女式瑜伽般要求柔韧性,而是追求将身体调试到最舒适的状态。在练习了一段时间的瑜伽后,这帮驻扎在高海拔地区的士兵,绝大部分都戒掉了烟瘾和酒瘾。用印度军方发言人的话说,就是“瑜伽帮助士兵将消极压力转化为积极能量,这对保持警觉很必要。是否保持警觉就意味看生或死。”、“士兵们已经戒酒戒烟,他们身体更加健康”。

芭蕾,自信是魅力之源

有一位学者曾调查过不少女性,让她们回答男性的魅力应表现在哪一方面,几乎所有的答案都是相同的―一自信。

在繁忙工作的重压之下,都市男人已经习惯了用“低调”来掩饰自己的不自信。久而久之,自信也从他们的气质中褪去,甚至转化为自卑。突然有一天,他们发现身边的女性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活力时,又臆想出母系氏族复苏的话题,给自己造成恐慌。于是,一部分男士:希望能借助“芭蕾”来提升自信,以“夺”回社会的话语权。不过,为此他们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除了抬头挺胸提臀,还要重修古典音乐课程――毕竟,这份自信,不是什么、流于表面的时尚,而是一门内外兼修的艺术。

多年前,当美国爱情喜剧片《出水芙蓉》上映时,很多观众都被雷德・斯克尔顿主演的男主人公,为了追求佳人而去参加形体邑蕾的那场戏笑破了肚皮。如今,还以为跳芭蕾这项运动只是女士的专利,那真是有点“out”了。

和瑜伽一样,芭蕾原本就是一门由男人催生的艺术。只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芭蕾曾是女人的专属,而男演员,则是舞台―上那托举公主的暗影。不过,当越来越多的男人发现流淌在芭蕾艺术中的贵族血液与高贵气质,可以帮助他们修炼自信时,芭蕾又重新回归了男人的世界。

事实上,芭蕾与生俱来的高贵,与王宫贵族的“痴迷”是分不开的。芭蕾舞在17世纪成为了法国宫廷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路易十三、路易十四都酷爱芭蕾,并亲自参加演出,特别是“太阳国王”路易十四对芭蕾的喜爱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他先后在26部大型芭蕾中担任主角,并组织了三位艺术大师――吕利、莫里哀和博尚专门负责芭蕾艺术的创作和演出并形成了新的芭蕾形式“幕间芭蕾”。

如今,这项有着近四百年历史的艺术已经从王公贵族们的生活领域走向大众,并广为流传,但这丝毫部不削减它与生俱来的贵族气息――仅此一点,就足以吸引那些想要“重拾自信”的男人。

由于芭蕾这项运动快乐感和文化涵养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敢于“挑战”这项运动的男上无疑是相当自信的。从运动学角度讲,男子芭蕾舞是一种无氧运动,其健美力度是一般健身运动无法比拟的,开、蹦、直芭蕾三团素,具有收缩纤维的功能,使人练后身材更修长,在动静结合的运动中有效地消耗多余脂肪,造就形体美,也培养了高贵、自信的气质。

“练芭蕾对我的意志锻炼真是帮助很大。优美的舞姿,带给我不只是气质上的改变:还有就是处理事情上态度的转变。”

――小健

“芭蕾的优雅是我梦寐以求的,也是我练习芭蕾之后最大的收获。”

――吴先生

SPA,享受之外的从容

房价攀升、汽车税调整、燃油价格上涨……对城市中产男人来说,每天充斥在脑海中的坏消息实在太多。小到家中的柴米油盐,大到宏观经济,无论有多么想逃避现实,第二天还是得要勇敢面对,毕竟自己是家中的顶梁柱。不能在太太面前表现脆弱,也不能把气撒到孩子身上,能不郁闷么?!

当然,郁闷只是浮躁的前戏,多了浮躁自然就少了从容,少了淡定的气质。从容之于男人,正如细腻之于女人。从容的男人是成熟,深沉、内涵丰富的体现,而女人的细腻,是聪慧、知性的标签。男人的从容气质,是体验人生百般磨炼之后的豁达。遗憾的是,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中产男人离“从容”是相去甚远。

有这么一句话, “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这句话在男人身上一样适用,不过需要换一下定语:没有不从容的男人,只有不做SPA的男人。这话或许夸张了一些,不过,面对当下的环境,SPA的确是很好的缓解压力和制造从容的方式。

关于SPA的起源,有一种传说:在比利时,有一罗马帝国时代即闻名遐迩的小镇“SPA”,镇中有一温泉,因泉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芳香精油成分,经常在水中泡浴,人就会变得特别舒畅,皮肤变得雪白光滑,身材会变得匀称、丰满,且能消除很多疾病,用泉水洗脸,能消除色斑,增加皮肤弹性与光泽,使皮肤变得又白又嫩。一时间,小镇成了“天使的故乡”,许多人不远千里慕名而至,连彼得大帝也带皇后及王妃们来此洗浴,以治疗疾病和获得美丽。

发展至今,SPA的概念越来越丰富,它成了一种集香熏、精油、泡浴、按摩及日常皮肤护理及花茶与音乐为一体的具有养生与美容效果的养颜方式。在男士zspa中,以养生保养为主,通过做spa能快速恢复精力是男士spa的最大特点。spa既能缓解因紧张节奏而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压力,又能为自己的仪表加分。“我开始时也有些担心,比如按摩时会怕痒、会感觉不自在等等,结果发现还真的不错:上spa能缓解每天紧张的工作与生活及精神压力。”

――张先生

芭蕾工作计划范文10

《香溪情》、天津歌舞剧院芭蕾舞团的《精卫》、云南玉溪红塔文工团的《白龙泉》、广州芭蕾舞团的《梅兰芳》、湖南省歌舞剧院的《古汉伊人》、内蒙古包头市歌舞剧团的《额吉》、江苏演艺集团的《早春二月》、广东省歌舞剧院的《风雨红棉》、广州歌舞团的《广州往事》、辽宁芭蕾舞团的《末代皇帝》、大庆歌舞剧院的《关东女人》、前卫歌舞团的《烛》、江西省歌舞剧院的《瓷魂》。最后,《惠安女人》、《风雨红棉》、《瓷魂》、《古汉伊人》四个作品获得评委会大奖。

本文通过其中的四个作品来看当代舞蹈创作几个方面的状况,做出如下言论无非抛砖之举。

《惠安女人》与地域文化意识

惠安地处福建东部沿海一隅,当地风俗造就了惠安女独特的形象,成为福建特有的文化符号,由此取材的舞剧《惠安女人》以主人公阿兰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表现了惠安女人在丈夫出海时独自操持家庭的艰辛与坚忍以及她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作品获得评委会大奖并获得最受观众喜爱奖,这正是对它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双重认可。同时,《惠安女人》的获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梳理近十多年来中国舞剧创作的视角,那便是立足地域文化题材的价值取向。

在20世纪80年代舞剧创作的“复古”风和名著改编风刮过之后,90年代的中国舞剧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黄河儿女情》、《献给俺爹娘》为风向标,舞蹈界开始了大规模探索乡土文化的创作,尽管这两个作品还不是以舞剧的样式呈现,但却在观念转变上扮演了先锋的角色,在此后的时期内,各地涌现出的作品正印证了这种创作观念的风行:云南的《阿诗玛》、福建的《丝海箫音》、湖南的《边城》、湖北的《土里巴人》、辽宁的《月牙五更》、吉林的《长白情》、江苏的《干将与莫邪》、《阿炳》、河北的《轩辕黄帝》、新疆的《我们新疆好地方》、的《珠穆朗玛》、甘肃的《大梦敦煌》、江西的《扎花女》、广西的《妈勒访天边》、广东的《深圳故事》、北京的《情天恨海圆明园》、山东的《沂蒙风情画》等等,这些作品在突出地域风情特色的题材基础上,进行了大量舞蹈语言和结构样式的探索。那么本次比赛中的许多作品同样是这种观念的延续。

这种取材地域文化的做法不仅仅是寻根意识在舞蹈领域里的觉醒,也是舞蹈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将这一时期的舞剧创作放在更长的舞蹈发展历程中来看,舞蹈语汇的丰富和结构样式的探索依然是它的历史任务所在。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的《宝莲灯》、《小刀会》以戏曲舞蹈语汇起家,《鱼美人》以芭蕾舞剧结构为师的话,那么80年代的《丝路花雨》、《铜雀伎》、《岳飞》、《红楼梦》等作品则从宏观历史文化的角度丰富了舞蹈语汇并寻找到自己的结构方式,进入九十年代的诸多作品则在地域文化特殊性的基础上拓展了语境。在作品《惠安女人》中,当女人们为丈夫们归海筑堤肩靠肩背石头的动态造型出现在舞台上时,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正是惠安女人典型的劳动形象在福建地域文化的语境中产生的心理共鸣。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具普适意义的吗?应当说,地域文化意识的觉醒为中国的舞蹈创作打开了一条重要途径。

当我们从更宽阔的社会历史背景来审视舞剧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时,就能够看到中国舞蹈已经从千百年来娱人耳目的功能中脱离出来并逐渐建设自身独立品格的过程,同时体会到在这个过程中舞蹈界中有识之士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

《梅兰芳》与中国芭蕾之路

《梅兰芳》在比赛评选中并没有居于大奖之列,然而把这个作品放在中国芭蕾舞剧发展轨迹上来看的话,它在肢体语言上所做的努力探索是难能可贵并值得一提的。

广州芭蕾舞团首先在题材的选取上就给自己画了一个很难的弧度,因为梅兰芳作为艺术大师在观众心目中有非常清晰的个性特点,这就限制了编导在塑造人物时发挥创新手段的空间,所以二版《梅兰芳》较之一版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尤其肢体语言,戏曲身段的运用是非它莫属的。然而,尽管男主角并不需要像女演员立起足尖,但讲究“圆、曲、拧、倾”的戏曲身韵与芭蕾的内在韵律有着先天的冲突,所以如何在两种舞蹈程式中寻求恰当的衔接点,成为使动作和谐流畅的关键所在。当男主角将人物形象呈现在舞台上时,他学习戏曲身韵的努力和成功也就不言自明了。当然舞剧结构依然存在问题,作品通过展示梅兰芳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来表现“梅韵”“梅派”,以他在抗日战争期间蓄须明志来体现“梅节”,以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后继之人来展现“梅芳”,这几块内容似乎涵盖了梅兰芳的一生,但终究因为无法呈现人物的丰满个性和艺术光彩而败走榕城。然而无论怎样,与很会制造噱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相比,《梅兰芳》在芭蕾民族化的道路上更懂得用舞蹈自身的肢体语言来解决文化属性和精神的深层问题,并留下扎实的一步。

其实中国的芭蕾舞从一开始就在解决文化属性的问题,中国芭蕾的民族化曾经让上个世纪的舞蹈论坛硝烟四起,《红色娘子军》的艺术成就似乎也成为芭蕾民族化不可逾越的里程碑,直到现在,它依然是中央芭蕾舞团出国演出的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的成功就在于题材为芭蕾的舞蹈语汇提供了革新空间,使人们从中看到西方宫廷艺术的优雅程式在手持枪杆草笠和紧握拳头的动作里被破解掉,那种上身语汇的丰富多变为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这种经验在后来的《白毛女》、《沂蒙颂》、《草原儿女》、《祝福》、《黄河》、《二泉映月》等许多作品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实践,《梅兰芳》也正是依然秉承着这个经验继续着中国芭蕾舞者们的民族化梦想。

在芭蕾舞剧的创作中,芭蕾语汇通过中国古典舞和民间舞的动作素材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已经连同题材的本土精神共同建构出了中国芭蕾的基本风貌。但是这种风貌还不足以为所谓的“中国学派”提供注脚,毕竟中国芭蕾从根本上依然是沿用俄罗斯芭蕾的教学体系,那么剧目创作中有意识地体现本土文化精神也仅仅是探索的第一步,所以中国芭蕾在树立自己文化品格和建立“中国学派”的问题上依然任重而道远。

《瓷魂》与“少壮派”编导

《瓷魂》除了获得评委会大奖之外还获得最佳编导奖,这是意料之中的事。编导苏时进早在1980年的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中就已才华显露,作为军旅中人,他更多地把目光投向橄榄绿的现实与理想,而今《瓷魂》的出台让人们看到这位步入中年的编导在作品中显示出的艺术功力和成熟气质。

舞剧《瓷魂》中,师傅青泰本打算在爱女青花嫁给徒弟高岭时塑出新瓷,双喜临门,不想瑕疵使他扼腕碎瓷,一对恋人由此开始了问瓷、寻瓷、塑瓷、祭瓷的过程,结构出制瓷人寻求完美作品的心路历程,以此来寓意在人类实现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文化力量。诚如苏时进在导演阐述

中所说:“以现实主义的戏剧情节为主干,以浪漫主义的手段为羽翼。”这两句话实际上道出了包括张继刚、赵明、陈维亚、丁伟等在内的一批新时期成长起来的编导们的基本创作原理。尽管他们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阅历、个性特点和审美追求,尽管他们会有意识地避开前辈走过的道路另辟蹊径,但是相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积淀注定使他们在中国舞蹈的创作道路上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少壮派”编导们的价值观是在围绕人类善恶主题的创作中显露出共性的。请看:《野斑马》尽管取材动物世界也没能逃出对人性善恶主题的影射和讨论;《闪闪的红星》在经典革命题材中对善恶势力的描述一目了然;《大梦敦煌》和《情天恨海圆明园》在爱情故事里体现善恶人物的命运,依然是在善恶主题内;《瓷魂》和《妈勒访天边》无非是避开了善恶的二元矛盾而将人性真善美的一面无限扩展。新时期的人文环境无疑潜移默化地对他们产生了同样的影响,所以“以现实主义的戏剧情节为主干”就成为必然,他们在此基础上“以浪漫主义的手段为羽翼”来探索和解决舞剧结构、动作语言、形象塑造等一系列问题,才呈现出艺术个性上的分野。

同时,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这个大歌舞时代赋予编导们的以“巨”为“美”的风尚,也许会成为“少壮派”们难以逃脱的审美宿命。当然,作为当下中国舞蹈创作的中坚力量,他们依然有很长的路,让我们拭目以待。

《古汉伊人》与现代编舞技法

与苏时进这些“少壮派”相比,《古汉伊人》的编导张弋和刘小荷显然属于“新生代”,但是他们作为这一代的佼佼者,显示出了后起之秀的少年老成和沉着冷静。张弋和刘小荷作为科班出身的编导,在动作语言的编织技术上可谓是训练有素准确到位。以湖南出土的曾侯乙墓为创作素材的文化来源,编导将《古汉伊人》控制在朴拙古雅的基调上,以墓主辛追年轻时在利苍与吴臣之间作出的爱情抉择为主线,演绎出人类情感和战争的主题。作品以出土的帛画、竹简、素纱、锦缎、彩柩、漆器、木俑等文物作为审美依据,这种追求不仅在舞美和服装设计上直接体现,编导还充分发挥现代编舞技法的优势,通过时、空、力的交错变化,在造境上实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把观众拉回到历史情境中。最为重要的是,现代舞的创作观念使编导回归到动作语言的本体来实现戏剧结构,而不是依赖文学台本来推动戏剧冲突,同时人物感情关系的演进能够与动作语言和戏剧结构互为表里,这在根本上区别了舞剧创作中的传统手法,从而摆脱了长期以来中国舞剧创作“舞”与“剧”两张皮的状态。

现代舞以其不拘一格的观念和精神在当下赢得了一批年轻人的青睐,尤其北京现代舞周从1999年举办以来,现代舞逐渐在专业圈子以外的高校中确立了一种时尚身份甚至是理想标杆,它所倡导的自由随意的舞风和直指内心体验的创作理念已经使其成为一个分类学意义上的“舞种”。而从学理上来看,现代舞并非一个舞种,而是一个外延宽泛的观念,是二十世纪现代思潮在舞蹈界的反映,也是舞蹈正在进行时的状态。在现代思潮所给予的自由空间里,现代舞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探讨编导技法无限可能性的过程。所以,以王枚、张守和为代表的一批受过美国现代舞观念洗礼的编导老师在北京舞蹈学院这块阵地上培养了以现代编舞技法为主要创作手段的新生力量,这在观念的更新上起到不容小看的深远影响,《古汉伊人》就是这个影响下的产物。因为我们从王枚的舞剧《雷和雨》中可以看到她是在技法性的动作勾织上实现人物情感演进和戏剧冲突的,那么《古汉伊人》的编导也正是在对动作语言、人物形象、情节演进与戏剧冲突相互关系的关注中体现这种创作理念的。当然,舞剧《雷和雨》能够引起共鸣无疑是建立在文学原著《雷雨》本来就有的观众基础之上的。所以相比之下,《古汉伊人》题材的原创性为编导带来的难度就使得编导无法完全依赖师承的经验,从而磨砺出他们成熟和独立的一面。

现代编舞技法在当下舞蹈界小作品的创作中已经有了一种泛滥的倾向,但面对《古汉伊人》这样一个作品,只能说:具有独立思考和文化品格的编导在技法泛滥的时代也依然会有不俗的作品。

芭蕾工作计划范文11

已婚职场女性设定阶段理财目标

专家认为,对于已婚的职场女性来说,理财的关键在于开源节流、合理筹划。对于已婚女性来说,将面临较多的支出项目,如住房贷款、子女教育、父母赡养等,对此,专家建议可以利用夫妻双方的工资进行合理分配。首先预留3-6个月生活费用作为日常应急备用金应对临时性、较大额的支出。这部分资金,需兼顾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可投向货币市场基金,获取高于银行活期存款的收益。其次,建议将个人年工资收入的10%追加投资女性关爱及重疾保险,为中长期的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投资方面,可以采用基金定投的方式,在婚后即开始着手子女教育基金储备,积少成多,在复利的作用下,让小资金发挥大作用。例如每月投入1000元,按照年复合收益率8%计算,20年后(在孩子约18岁时)这笔资金将达到59万元。对于每年结余的资金,建议按照4:3:3的比例进行配置,分别投入高风险,如股票型基金、股权类理财产品、黄金;中等风险如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债券型基金;低风险如银行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增加投资性资产的收益率。

全职太太购置保险建立风险保障

目前的家庭中,存在着一部分全职太太。她们没有收入,将精力都奉献在丈夫和子女身上,《婚姻法》新司法解释出台后,这部分人的理财观念也应有所改变,可以侧重多为自己购置一些保险。

依照法律规定,定受益人为夫妻一方的保险,其最终产生的利益属于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如果婚姻发生变故,保险收益将属于个人所有。全职太太应建立足够的风险保障,为自己购买足额的重大疾病险、意外伤害险以及寿险,其中医疗和养老仍是保障重头,一旦家庭情况发生变化,至少还有风险保障,免得生活水平大幅下滑。还有丈夫婚后的工资、奖金以及生产、经营的收益等仍归夫妻共同所有,所以全职太太要对这部分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合理的理财规划,做好投资,使这部分共同财产能不断地保值增值。

准新娘巧投资保障婚后利益

作为准新娘,只要是你的资产放在银行里,存款证明上是你的名字,这笔钱就永远是你的,而且在婚后产生利息和自然增值也认定为个人财产。所以专家建议,年轻女孩婚前不妨多做一些投资,以使个人财产可以保值增值。另外,对于年轻女性而言,初入职场、资金不足,目前尚不需承担父母赡养、子女教育等经济负担,且具有相对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可采用理财4321的定律:将资产的40%投资基金、股票、黄金等风险产品,以获得较高的期望报酬,实现财富的初步积累;资产的30%通过定期定额的方式为将来购房、购车等中长期计划积累首付资金;20%用于银行存款、货币基金或短期理财产品以备应急之需;10%用于意外或疾病补充保险。

目前,结婚通常都是男方买房,女方买车,有的女方还包家用电器和装修费用。《婚姻法》新司法解释出台后,女方可能需要改变策略了。因为房子每年都在增值,而万一离婚的话女方财产实际上是贬值的,所以建议女方父母可以将买车、家电、装修等费用,转为与男方家长一起为新房支付首付或者支付一半首付,这样女儿至少会保证有一半的房产所有权,婚姻出现变动时也不会太被动。

海南交行,相伴20年

孙楠田震许慧欣陈楚生胡一虎等明星助阵交行海南省分行20周年庆典

周成杰 摄影

20年前,他乘着海南建省办特区的东风,跨越琼州海峡成为了海南省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0年后,他成为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有力支撑。用20年的时间,交通银行海南省分行植根海南这片创业、创新的热土,秉承着“谦和、细致、效率、价值”的服务理念,成就了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金秋九月,为了回馈每一位支持、关心、帮助交通银行海南省分行成长的朋友,一场精彩绝伦、感恩回馈的庆典晚会在海口市体育馆重磅上演。

回首交通银行在海南走过的这二十年,在历经市场浪潮的洗礼和改革发展的磨砺后,交行海南省分行依旧坚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光荣使命,与海南风雨同舟,和衷共济。“二十而冠”, 海南交行开启新的航程,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潮中与海南同发展、共进步,并承诺用至高的效率、至纯的服务与海南人民一路同行!

9月17日晚,海口体育馆成了歌的海洋——厚德载富·感恩前行——交通银行海南省分行成立20周年庆典晚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数千名歌迷目睹了内地歌坛大哥大孙楠、久未出现在舞台上的大姐大田震等歌坛巨星的风采。许慧欣、陈楚生、张亚飞、光影舞团、“肩上芭蕾”芭蕾舞表演组合等知名艺人以及演艺团体也悉数登台亮相并激情演绎,共同助阵交行20周年庆典。

本次晚会以“厚德载富·感恩前行”为主题,分“序——踏浪起航”、“志——记录历史 ”、“冠——弹冠相庆”、“扬——起航飞扬”四个篇章展开,讲述了交通银行海南省分行从建立之初到如今在全省拥有17家网点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交行海南省分行20年来助力海南经济建设的成就!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这台庆典晚会上,孙楠、田震两位时隔4年没有相聚在同一舞台上的歌星相聚了。与此同时,久未出现在舞台上的田震,也将自己的复出舞台定在海口,为海南乐迷带来了新的感受。当孙楠、田震、许慧欣、陈楚生等明星闪亮出场时,在场的“粉丝”都兴奋地摇着灯牌及“粉丝”棒。在海南拥有众多“花生”的原创才子陈楚生献唱了成名曲《有没有人告诉你》和《凤凰花开又开》,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田震也带来了她的经典作品《执着》与《风雨彩虹》。孙楠现身演唱《缘分天空》及《红旗飘飘》更是把晚会推向高潮。而作为本场晚会最特殊的节目肩上芭蕾,这个被称作“最美的杂技、最险的芭蕾”节目,女演员在男演员的背上、双肩、手掌和头顶上轻灵地跳着芭蕾舞,将杂技和芭蕾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芭蕾工作计划范文12

“候鸟老师”:周末坐车3小时来农村上课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先吸气,吸足气再吹!”“把琴拿稳了,不要晃,眼睛看着五线谱,要学会手脑并用。”“这个节奏教了很多遍了,回家后一定要练习!”

长笛、短号、圆号、小提琴、大提琴、非洲鼓……伴随着老师们的讲课声,八九间教室传出各种乐器演奏的声音,这不是城市里的乐器培训班,而是河北省安新县端村镇的西堤小学。

2013年8月10日,在路上颠簸了约3个小时后,记者跟随来此上课的老师以及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来到这个坐落在白洋淀景区附近的小学。下车后,走过一大段泥泞崎岖的乡间小道,来到学校,孩子和家长们早已做好准备,等待这些从北京专程赶来给他们上课的老师。

荒寂的院落,破旧的桌椅,落满灰尘的教室,没有空调,风扇大多“罢工”,闷热的教室里夹杂着刺鼻气味……这样的教学环境,与大提琴如此高雅的艺术碰撞,总显得有点怪异,但丝毫没有影响到这些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以及北京舞蹈学院的师生们。

掀开一个草帘,记者走进一间教室,与热气一同扑面而来的,还有孩子们用各种乐器敲打出来的混音,面对近10个孩子参差不一的演奏,志愿者教师张钰金(中央音乐学院大一学生)耐心之中夹杂着几分焦急,不时弯下腰,汗流浃背地挨个指导。

与教节奏课程的张钰金相比,另一间教室的老师吴昊则显得严厉许多,这个东北姑娘200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她当时双修了徐悲鸿艺术学院的双学位,目前就职于中国东方交响乐团,是一名大提琴演奏员,她几乎每周末都来这里给孩子们教授大提琴课程。

“孩子们将来也不是非要靠这个吃饭,但至少能学会一样东西,还是挺好的,尤其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吴昊的这种想法基本代表了在这里授课的近20名老师的想法。

陪读家长:希望孩子别像他爹妈一样,什么都不会

在吴昊的班里,一个名叫刘子翔的10岁男孩练习得非常认真,但有时也会因为表现不好遭到老师的批评。刘子翔的妈妈刘艾瑛全天都坐在一旁,认真地帮自己的儿子做课堂笔记。

“我觉得,有这么好的机会,就得好好珍惜。我们这些没啥知识的农民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点修养。农村人没多少文化,就盼着自己的下一代有所改变。”刘艾瑛告诉记者,因为她自己很喜欢大提琴,所以一开班就送孩子来学大提琴,正好孩子也很喜欢。

“孩子能遇到这么好的机会,我心里确实挺激动,因为我小时候没有机会接受这么好的教育,所以现在特别希望孩子别像他爹妈一样,什么都不会。”说到这里,刘艾瑛眼泛泪花,背过身抹了一把泪。

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端村镇有东堤、西堤、大河南三所小学,共计600人左右,初报艺术班的孩子将近400人,目前有将近200个孩子坚持学习。

“有些家长选择放弃,因为他们认识不到艺术对孩子将来有多重要。这么好的机会他们都不知道把握,我都替他们感到着急。”在刘艾瑛看来,学点艺术,至少能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农村孩子的艺术梦:我想去国家大剧院演出

2012年6月,在中央芭蕾舞团与北京舞蹈学院的全力支持下,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农村儿童芭蕾舞培训中心,全部成员来自端村当地的农民家庭。

在代课教师午休的餐馆――这个村里最豪华的两层饭店,记者见到了芭蕾舞班的“小明星”李紫依。面对记者,这个小女孩一点都不怕生,镇定自若地回答了记者所有的问题。

李紫依告诉记者,她6岁就开始学习民族舞,一直学到了8岁,寒暑假也没有中断过,但后来因为上学后要考试、复习、上功课辅导班,所以就放弃了,但自己一直很喜欢舞蹈,所以12岁的她又开始学习拉丁舞,直到村里这个芭蕾舞培训中心开班。

已经学习了好几个月芭蕾舞的李紫依说她最喜欢《天鹅湖》,为了学习芭蕾,她的脚曾经磨破流血,尽管这样,她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因为她认为,在这个班里,她能得到专业甚至顶尖级的芭蕾老师的辅导,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当问及为什么要学舞蹈的时候,李紫依很认真地告诉记者:“我的目标就是在国家大剧院正式演出。我想让外国人看看,我们中国农村的孩子也能上国家大剧院演出。”

“我对孩子学舞蹈很有信心,因为她很认真,脚磨破了都不放弃。我希望孩子通过现在的学习,将来有出息,不让别人看不起。”李紫依的爷爷曾是一名军人,在自家开的饭店门前,他接受了记者简短的采访。

“让我们高兴的是,几乎每个班都有相当有天赋的孩子。”基金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中李紫依就是“一个很好的苗子”。当然,这种优秀来自于天赋,也源于平时的努力。杨博翔就是一个很认真的孩子,他家人说:“这孩子在家经常练习节奏,没事就拍大腿,后来才发现,他腿面青一块紫一块。”

因为经营着这家饭店,李紫依的家庭条件在村里算得上优越,但其他大部分孩子没有这样幸运。据介绍,虽然基金会给孩子们免费提供了学习所需的所有乐器,但个别家长还是因为买不起几十元的校音器或者号油,担心以后还会涉及其他花费,想让孩子放弃学习。基金会通过家访了解情况,负责人说:“我们会跟家长详细解释,提出解决办法,总之不能让孩子因为眼前这一点点困难放弃学习。”

农村艺术教育的希望与困境:受困于实用思维

下午3点左右,志愿者教师们结束了一天的培训,汗流浃背地坐上了回北京的车。送走孩子和家长后,基金会工作人员也拎着几件乐器上了车。据介绍,这是孩子们不小心损坏的乐器,工作人员拿回北京,然后送到天津返厂维修。

据介绍,资金缺口成为基金会所面临的困难之一。另外,受困于实用思维,社会各界包括家长在内,对于农村艺术教育的意识和程度均不够。

“虽然困难重重,但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工程,我们必须坚持下去。”基金会创始人李风表示,“我们发起‘基础工程’就是因为深刻认识到,无论是对于个人的成长,还是对于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的构建,艺术都是极其重要的基础。”

“今天我比以往多了份信心,我认为艺术能带给处于贫困的儿童巨大的勇气和自信,这是一种精神的财富。虽然他们物质匮乏,但是精神富有,孩子们对美的认知,所有这一切都不是普通教育能解决的。”李风说,“从理论到实践上,我坚信对儿童和青少年从身处贫穷向未来目标的奋斗过程中,艺术教育能给予他们巨大的、长远的、深厚的、基础性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