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经验论文

教学经验论文

时间:2022-04-02 06:06:33

教学经验论文

第1篇

一、认真学习“汨罗”,转变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是“升学率”,针对这一问题,我校坚持加强教职工的理论学习和培训,利用每周三下午进行素质教育专题学习,要求广大教师找出差距、讨论问题、树立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关系,使广大教师认识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甚至不顾一切地搞“加班加点”的做法偏离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最终将一害学生、二害国家。

我校确有不少教师乃至部分领导曾振振有词,担心实施素质教育会影响考试成绩,担心仍按统考成绩作为评估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标准。针对教师中这样的思想状况,我们采取常讲、常学、谈心等多种形式,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引导大家不断地思考“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去培养?”;对照“汨罗”,找出我们存在的问题,大张旗鼓地宣传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促使全体教师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力争尽快实现由单纯知识传授专向开发智能、促进德、体、美、劳全面发展,由单纯知识教学转向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由单纯以升学率、分数高低衡量教师和学生转向以整体发展和素质教育成果评价学生和教师的优劣,由面向少数学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

二、努力实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1.制定规划。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矗基于这一点,我校制订了总体办学规划和近期办学目标,即坚持以德育为首,多渠道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发挥教育诸因素的整体效应;围绕培养目标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并使这些行为步入制度化的轨道的总体目标和“规范+特色,合格+特长”的具体目标,此基础上学校又进一步向学生提出规范行为的具体要求,用良好的校风、班风熏陶集体素质。

2.真抓实干,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从哪里突破呢?我们的做法是:①利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形式,引导和教育全体学生努力学做一个正直的人。

每周班会的主题由政教处根据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细则、德育工作实施细则及学生守则拟定,统一内容和操作程式,形成制度。②利用每学年评寻三好学生”的活动,从中再遴选出一批全面发展或某一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为“校园之星”,如“全面发展之星”、“勤奋学习之星”、“书画艺术之星”、“歌舞艺术之星”、“体育拼搏之星”等等,由学校专门召开校会颁发证书,把他们的照片张贴在宣传栏内,配以他们突出成绩的文字说明,号召全校学生向他们学习。这些“校园之星”同时也获得下一学年度每周一升旗仪式后国旗下讲话的资格,演讲自己获得成功的感受及今后努力的目标。③大力开展以体育、美育、卫生教育为主的各种兴趣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把以班级活动为主的“普及型”和校级兴趣活动为主的“提高型”(校代表队)课外活动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校每年定期举行一次“校园艺术节”为期一周,每年举办春、秋两届运动会,为学生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另外,在全校教师中大力宣传并实施“转差”工作。每学期开始,由教务处、政教处牵头,配合班主任,全员参与,列出各班级不同的“转差”目标,学校在期末组织“转差生”的经验交流,并对“转差”工作做得好的教师给予大力表扬和奖励。同时,学校采取刚性措施,取消重点班的设置。

3.选准突破口。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素质。为此,我们把加强师德修养作为教师政治素质的重要方面来抓,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师德修养》,着重从两个方面下功夫:①端正教学态度,转变思想观念。有的人总以为把学生的时间排得满满的、让学生大量做习题,就能出好成绩。事实证明,只有认真地、不断地钻研教材、吃透知识点,才是真正科学的教育方法,才是真正地按教学规律办事。因此,我们首先抓好教研组的工作,以教研组长为“龙头”,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并组织课堂教学观摩评比。通过教研活动,达到相互学习、切磋交流和研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好的教学方法和目的,使教研组真正起到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其次,抓年级组教学力量的合理配备,使教师之间学有目标、帮有对象、共同提高。三是让老教师与青年教师一起钻研教材和备课、传授教学经验、听青年教师的课,帮助总结提高,开展“说课----上课----评课”系列活动。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战场,汨罗市对规范课堂教学提出了“四化”,即:开课标准化、常规条例化、备课集体化、上课规范化。因此,我校下大气力抓好以下几件事:一是认真抓好备课、上课、辅导三个教学环节,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要求每个教师在依据大纲、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做好“三备”,即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学校适时进行检查并记录在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精讲、精练、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当堂消化,改变过去课后练的状况。二是抓住讲课的最佳时间,掌握好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开始后20-30分钟注意力最集中,教师抓住了这一机会,往往会收到最佳效果。掌握好教学节奏也很重要,一般说来,新概念、新内容应讲深、讲透,所以节奏要慢;巩固复习时,节奏可放快;每节课都应留时间让学生思考和练习,使45分钟得到最充分、最有效的利用。三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宽松气氛,克服“语言脖、“教态脖、“情绪脖,从而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

三、建章立制,完善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制导系统,强化评估体系,是取得成功的确力保证。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依照市教委《管理水平评估条件》逐条对照、逐条评议,结合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和要求,分类制订和完善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评估细则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考核细则,使各项工作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真正把“工作有要求、行为有准则、检查有标准、奖惩有条例”落到了实处,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有力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在建章立制的同时,我们还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结合学习“汨罗经验”,针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举办各种专题讲座,真正做到“扎扎实实转换脑筋,真抓实干创造特色。”

第2篇

【关键词】“学困生”初三化学教学兴趣

一“学困生”之类型

每个学校都有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这是学校与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令许多教师头痛非常的问题。这类学生往往被称为“差生”,有些学生也破罐子破摔,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不爱学习,不做作业,导致学习成绩更差,教师对这类学生也非常头疼,结果造成恶性循环。有些学生迫切想改变这种现状,虽然很刻苦,但收效甚微,导致心情焦虑,思想困惑。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当前中学教育中,“学困生”已经成为学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在城市、乡镇,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存在。而“学困生”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班级管理,同时也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笔者将“学困生”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被动型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所讲解的内容没有兴趣或是对老师所提问题不思考更不会积极回答,他们的学习是被动的。学生自身智力正常,学习困难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二)能力不足型

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空间想象力都比较差。但学习习惯较好,意志较强。厌学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情绪,从而逃避学习的一种心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三之后,考虑到未来中考无望考个好的学校,对学习也尤其放任自流,学习成绩骤然下降。于是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造成“学困生”。

(三)动力不足型

这类“学困生”独生子女占多数。他们学习条件较好,但意志力较差,“追星族”多,对成才无热情,因而学习上无动力。调查表明多数“学困生”对老师布置的化学作业不太当回事;化学课上注意力难以较长时间集中,不能认真听课等。厌学心理的产生多数并不是由于智力低下的原因,而是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较长时间困扰学生,使得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厌学心理的产生与发展已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成绩,也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学困生”转化之途径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这类学生的学习潜力,以让热门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从而培养更好的学习态度?这将是在教学中每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由于“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我们不能把所有“学困生”都简单归结为“脑子笨”或“不用功”,教学中应针对“学困生”的特点进行帮助,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转化效果。

笔者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已有多年,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经验,总结出几点经验性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教师要营造好的教室学习环境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环境中发生的,好的心理环境可以促进学习,而不良的心理环境却是学习的绊脚石。因此,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时的心理环境,而不同的教学方案会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环境。课堂上不可对“学困生”漠视,对之不管不问,这对这类学生来说会造成心理负担,不利于激发他们想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堆这类学生关注。

(二)帮助“学困生”消除恐惧焦虑心理,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化学学习本是一种有目的心理活动,要克服困难,但许多“学困生”由于前一部分的知识没有掌握,导致知识断链,久而久之,对化学望而生畏。因此教师应给“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消除恐惧感。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确定本节课要达到的最低目标,使他们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一切,可让学生给自己开个清单,把每个可能引起焦虑的潜在因素全记录下来,然后对它们逐个进行审查、分析。这不仅可以预防焦虑的产生,而且可以阻止焦虑的扩散。

(三)创设曲折多变的问题情景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设置适当的问题悬念,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刺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知识在情感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的探索才会主动,才会在对化学问题的探索和独立思考中有所发现。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要根据“大纲”要求和自己对教材的掌握和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去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多角度的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去激发学生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比如在教学中,当疆界到硫酸的稀释的时候,就要询问学生,将水滴到硫酸中还是硫酸滴到水中以稀释?为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如在学习“金属的活动性”时,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技术,19世纪金属铝的发现过程和自然界中某些金属存在的形式,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提出问题。在讨论中学生逐渐发现和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铝的发现比铜要晚得多?为什么自然界中金是单质,而其它很多金属都不是以单质形式存在?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把课堂教学不断推向深入。

(四)实验内容教学方法

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来源于对实验的浓厚兴趣,而实验能激发“学困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中能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困生自主学习意识就要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把直接兴趣变为间接兴趣。

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将“实验”与“探究”联系在一起,构成的教学模式则是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教学功能的再认识,再开发。它遵循理科教学的规律,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实验一探究”模式中,“实验”是手段,“探究”是核心,这种对实验教学功能全面开发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探索性、发现性学习的实验教学模式。对“学困生”来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在试验中不断得到新的知识便是成功的教学方法,对激发他们更进一步的学习很有帮助。

(五)在化学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活动课程,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和源泉。诸如对当地化工厂排放出的废水进行试验分析;运用神奇的化学反应来表演魔术等。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不仅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而且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个体不同,兴趣的差异就不同。“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比普通学生更弱、更难保持,因此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材制宜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习成绩非常重要。

(六)让“学困生”充分展示自己

“学困生”在班级中往往很少获得展示的机会,而更多地是受到批评,长此以往“学困生”自我观念就会出现偏差。让“学困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获得成就感,就会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比如,有的“学困生”体育技能较好,教育者就可以让他多参加体育竞赛;有的“学困生”音乐技能较好,就可以让她多参加文艺演出。如果这些学生能在自己所特长方面展示自己,获得同学的认同与老师的称赞,会对他们塑造自信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因此而喜欢上别的课程,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致。

再深奥的理论和知识,都可以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实际事例讲清楚。何况化学科学、与实际结合得就很紧密。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多举一些生活实例,使学生不但理解书本知识,同时掌握生活中的化学。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又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听你的课就是享受,更是一种提高。而那些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平铺直叙、死气沉沉的教学,肯定效果很差,应该剔除。

三、优化“学困生”的初三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一)案例一

初三化学第八章《酸、碱、盐》是整个初中化学的总结、归纳的一章,具有知识点分散、概括性强、化学实验繁多、方程式多的特点,而且这一课程海域溶液的酸碱性、PH、金属活动性顺序紧密联系,这一内容往往也是中考中的重中之重。

因为内容重要而且难度大,对“学困生”来说他们接受的能力比较慢,那如何才能进行有效地教学,使得他们能从中获得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而不至于太过于疲惫呢?

对酸碱盐的反应一般都是复分解反应,这就需要“学困生”对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有个透彻的理解,有水、气体、沉淀生成都是复分解反应,让他们在判断反应方程式的时候要注意好这些内容。同时,针对一些有反应产生的颜色变化、加入了过量之后反应有如何的情况等进行具体的分析。

比如下面这一道题目:

要鉴别氯化钠、氧化镁、酚酞这三瓶无色溶液,可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A硝酸银溶液B盐酸

C石蕊试液D氢氧化钠溶液

这些备选的答案中,加入的这种试剂一定是要产生各种不同现象的,才能一次就可以鉴别出来。这个时候就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具体分析,哪个能与这三瓶无色溶液反应而情况不相同。可见答案中只有氢氧化钠符合要求,氢氧化钠与氯化钠反应,但是没有现象;与氧化镁反应有沉淀产生;又因为氢氧化钠是碱,遇到酚酞会变色。这样来讲解就能使得学生对酸、碱、盐的知识结构建立了起来,学生沿着这三条线索学习,避免了盲目性,达到了尽快掌握酸、碱、盐知识的目的。

该设计抓住了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由片面认识到全面认识的认知规律。抓住“学困生”认知过程中由己知逐步过渡到未知的学习心理体验。

(二)案例二

化学中实验占据着很重要的角色,而化学实验也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一门辅助课程。笔者在教学中,在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就对“学困生”特别关注,这些学生有些手动能力差也不愿意尝试,或是胆子小不愿意做实验,这个时候笔者就尽量鼓励他们,让他们能体悟到化学实验的神奇,并会在这些学生面前亲自做一次实验,以证明如果按照程序做,化学实验并不可怕,相反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而当这些“学困生”愿意尝试做化学实验时候,他们就成功了一半。

酸、碱、盐的溶液可以导电,知道导电的原因是它们在水中可电离出阴阳离子,并能够写出它们的电离方程式。另外,学生对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较熟悉。基于上述,教师提出“不同的溶液混合后,这些离子还会存在吗?”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通过实验来探讨这一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在实验中找寻答案。实验是一组对照实验:硫酸铜分别与氯化钠、氯化钡混合,让学生得出,同样是四种离子的混合而现象却不同的结论(即有的溶液混合后离子仍存在;而有的溶液混合后却会导致某些离子的大量减少)。在获得这样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1)A、B两组实验,哪一组发生了化学反应?为什么?(2)从微观角度分析,B组电解质反应的实质是什么?(3)离子反应的实质又是什么?(4)在复分解型离子反应过程中,能使离子浓度大量减少的条件是?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在头脑中自然建立起了离子反应的概念及反应条件。此时,来一个及时反馈,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放松自我,同时又有成就感的体验。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处于一种知识自我建构后的满足感,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

探究硫酸铜与氯化钠、硫酸铜与氯化钡混合是否反应以及反应的本质。

实验编号现象结论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溶液A大量存在()离子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B大量存在()离子;()离子大量减少

第3篇

爱德加·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视听教育在美国广泛开展的时期,美国教育家爱德加·戴尔在其出版的Audio 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视听教育》)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经验之塔”理论。戴尔认为人类学习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获得知识,一是由自身的直接经验获得,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他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把人类学习的经验依据抽象程度的不同分成三类十个层次。(如右图所示)

可见,人类学习经验的三大类经验分别为: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并将获得这三类经验的方法分为十种。从最底层的有目的的直接经验到最顶层的语言符号经验,“经验之塔”理论论述了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这才是有效的学习方法。

“经验之塔”理论对作文情境教学策略的启示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对语文教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经验之塔”理论告诉我们学习者需经过感性认识阶段才能获得抽象的理性认识,在与各种具体符号的交流后才会有抽象符号的生成。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尽量从生动的直观入手,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先通过直接“活动和例子”的接触,再到间接观摩,最后定格成个人抽象的思维方式并内化成人生观、价值观。可见,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关注身边的感性世界,又要让其在无限丰富的感性世界中实现与理性思维的统一。同样,对于作文教学,“经验之塔”理论对其策略指导更显得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尽量遵循这一规律。而作文情境教学,能很好地践行“经验之塔”理论。作文情境教学策略的使用是克服学生作文贫乏苍白、说“套话”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和应变能力的途径。

作文教学情境,从狭义上说,是指在作文教学中,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创设某种情境,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①本文拟结合“经验之塔”理论,从这方面谈谈该理论对作文情境教学策略设置的启示。

一、利用作文情境教学时,“做的经验”应作为首选

戴尔指出,“做的经验”是最直接的经验获得方式,它包括: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指直接地与真实事物本身接触取得的经验,是通过对真实事物的看、听、尝、摸和嗅,即通过直接感知获得的具体经验);设计的经验(指通过模型、标本等学习间接材料获得的经验。模型、标本等是通过人工设计、仿造的事物,都与真实事物的大小和复杂程度有所不同,但在教学上应用比真实事物易于领会);演戏的经验(指把一些事情编成戏剧,让学生在戏中扮演一个角色,使他们在尽可能接近真实的情景中去获得经验。参加演戏与看戏不同,演戏可以使人们参与重复的经验,而看戏是获得观察的经验)。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教师在进行作文情境教学设置时,应首选并尽量多采用一些诸如活动、表演、试验之类的情境,它是作文有话可说的基础。具体到作文教学情境设置的策略层面,方法各异。

1.实验情境

就是通过做实验设置教学情境的方法。实验做得好,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牵引着学生进入思维世界,并有自觉表达思维结果的要求。实验情境分为教师实验和学生实验两类。如进行说明文“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训练时可做一做加盐使杯子中的鸡蛋浮起的实验,然后启发学生按逻辑顺序写成说明文。

2.现场情境

即教师想方设法设置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环境,在气氛的渲染下引发学生切身感受的一种情境设置法。

【教例】

如魏书生老师要求学生写《我的同桌》时,发现学生都用了“浓眉大眼”这个词。对此魏老师点了五名学生站到大家面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以《五双眼睛》为题写成日记。真实而熟悉的人物,唤起了学生真实而灵动的思维,学生的《五双眼睛》写得很成功。

3.表演情境

即通过表演设置情境的一种方法,这种情境设置法可有效拉近学生和情境之间的距离,给学生以触之可及的感觉。如:一位老师对学生进行“怎样把事情写具体”训练时,就安排了两位学生表演了一位推销员到一户人家推销菜刀的情节。两位学生表演得形象逼真,学生的作文也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很明显,这次作文达到训练目的是依赖于这次成功的情境设置。

4.活动情境

这是让学生投身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写作的一种作文情境设置法。生活是作文的源头,要让学生作文这条河流永远有流不尽的活水,就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就要有计划地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农村、工厂,走进生活的各个领域。活动的内容分户内活动和户外活动两大类。户内的如演讲、书法、朗诵比赛、各种手工劳动、听报告等等;户外的如室外的各种比赛、体育活动、参观、扫墓、郊游以及各种户外劳动等。这是学生参与面最广、最能激发学生表达意愿的情景设置法。它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因而写起来就觉得有话可说,有真情实感。

可见,在这些活动中,学习者用感官接触事物,接受事物的刺激,由此形成的感觉印象是认识的起点,其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因此这些“做的经验”应作为作文情境教学的首选。

二、“观察的经验”是作文教学进行情境设置时重点考虑的内容

“经验之塔”理论强调,“观察的经验”包括:观摩示范(看别人怎么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知道一件事是怎么做的。以后,他可以自己动手去做);野外旅行(可以看到真实事物的各种景象);参观展览(展览是供人们看的,使人们通过观察获得经验);电视和电影(银屏上的事物是真实事物的替代,通过看电视或看电影,可以获得一种替代的经验);静态画面、广播和录音(它们可以分别提供听觉的与视觉的经验,与电影、电视提供的视听经验相比,抽象层次更高一些)。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情境教学设置时,也应考虑采用一些诸如图画、实物、录音录像、多媒体之类的情境,它同样可以激起学生作文的兴趣。具体到作文教学情境设置的策略层面,方法也各种各样。

5.图画情境

这里所说的图画情境包括漫画情境、简笔画情境、挂图情境、幻灯情境等。这一方法符合视觉直观的原则,可给学生以充分的视觉刺激,激起写作的兴趣。

【教例】

笔者进行议论文“一事一议”训练时,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先出示一幅漫画:某小学大门边,一位面带笑容的中年妇女坐在板凳上,旁边竖着一块“代背书包”的牌子。

再提出要求:分小组讨论,用一句话概括出你要写的作文的中心论点来。

经过激烈的争辩和讨论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发言。

代表一:书包不背,何以肩挑重担;

代表二:自己的事自己做;

代表三:“减负”刻不容缓;

代表四:下岗再就业有新招;

……

学生概括出的论点,思维的角度是多样的,有针对学生的,有针对教育体制的,有针对漫画中的妇女的,并做到联系社会实际。这些新颖的构思角度,不正是学生的思维潜能得以挖掘、思路得以拓展的有力证明吗?接着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请以你概括出的论点为题,列提纲、写作文。

6.实物情境

实物情境是图画情境的直观化和立体化。心理学研究表明,用语言介绍一种物品,人的识别时间为2.8秒;而展示实物,识别时间仅为0.4秒。②可见实物情境可更直观、更快捷地让学生感知教学形象,提高教学效率。

7.录音录像情境

录音是流动着的语言,录像则是活的画面或实物,它可以连续而充分地给学生以听觉和视觉的刺激。它是适用范围较广的一类情境设置法,适用于各类文体的作文教学。

如:进行外貌描写训练时,可放不同人物外貌集锦的录像带,让学生任选2至3个进行外貌对比描写。又如:可放一些关于下岗再就业的录音或录像让学生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写成议论文。如此等等,可据不同的要求采取最有效的方法。

8.多媒体课件情境

所谓多媒体课件情境设置法是指以电脑为媒体借鉴或自行设置教学软件进行作文教学的一种方法,它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文体训练的需要随意灵活地进行选用和设置,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如:深圳市滨河中学的王满英老师就采用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如下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1)示范指导分写作理论指导、范文示例、审题提示三方面的内容,指导学生从学习范例中掌握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拟写提纲分列提纲、交流提纲、师生评议三项内容,达到推选出最佳提纲的目的。

(3)比较修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通过对不同的提纲进行评议,让学生在比较中评判优劣,取长补短,综合感悟,达到推敲定稿的目的。

(4)快速成文学生顺着自拟的提纲思路写成达到要求的文章初稿。

(5)批改讲评这一环节放在课后或作文讲评课完成。老师可先用投影出示评改标准,然后学生分小组互相评改。评改形式灵活多样,如:可播放优秀的录音作文,可借助实物投影共同讨论评改,也可小组总结评议等等。③

可见,可获得“观察的经验”的作文教学内容,生活中比比皆是,稍加筛选,都可为作文情境教学所用。“观察的经验”理应成为作文教学进行情境设置时重点考虑的内容。

三、“抽象的经验”,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作文教学进行情境设置时不可忽视

在“经验之塔”的最顶端,是“抽象的经验”,它包括视觉符号和言语符号。视觉符号包括地图、图表、示意图等提供的学习经验。这些视觉符号只是事物的一种抽象代表,从中人们看不到事物的真实形态。词语符号可以是一个词、一个概念或一条原理等。它们与其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不存在任何视觉上的提示。可见,它们都是“抽象的经验”,对于学生而言,相对难于把握。但是,教师在进行作文情境教学设置时,也不应忽略言语之类的情境,它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是因为学习间接经验尽管应尽可能以直接经验作为充实的基础,但同时,也要适时引导学生向抽象思维发展。具体到作文教学情境设置的策略层面,方法也不尽相同。例如:

9.趣味材料情境

趣味材料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趣味性,学生喜欢有趣的材料,其本身就有一种吸引学生的魅力。这可以诱发学生思维的潜能,让其有一吐为快的冲动。

【教例】

笔者在进行读后感训练时,在学生掌握了写读后感的方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思维训练的要求。

首先给学生出示小黑板,上面有几条学生的“文字游戏”:

“天使”——天上的狗屎;

“英俊”——英国的细菌;

“神经”——天上的神,一定有脑筋;

“总统”——总务处的垃圾桶;

“偶像”——呕吐的对象;

“你长得很不错”——真的不是你的错;

……

学生看到这些似曾相识的有趣材料之后,兴趣大增,一个个兴致勃勃地读着、讨论着。

这时老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训练要求: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你读“文字游戏”的感想。沉默片刻后,学生纷纷发言,收到较好的效果。

现列举学生的几种观点如下:

生1: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

生2:不合理的“合理”世界

生3:新颖思维的魅力

……

之后再进行列提纲的训练并当堂写成作文,学生思维活跃,有话可说。

这一教例说明,作文教学在进行情境设置时,应该注意言语材料的选择,所选材料要有一定的吸引力,这样才会起到“引其思维,启其说话”的作用。

综上所述,“经验之塔”理论所阐述的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既对作文情境教学具有理论支撑作用,同时也给作文教学进行情境设置的具体策略以实践的启示。

作文教学情境设置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渲染气氛,或引发兴趣,或刺激想象,或启迪思维。作文教学时都应遵循“经验之塔”理论,本着挖掘大脑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一目的,并依照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不同文体的作文教学需要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以获得最佳效果。

注释: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趣味性 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的基本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识字教学则是启蒙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作为几千年文明结晶的汉字,具有多、杂、深的特点,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只是单纯地死记硬背,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毫无头绪,学习效率也难以有效提高。如何提高识字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识字学习充满热情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倍感头疼的课题,作为一名有着多年识字教学经验的教师,我特提出自己的经验与体会,以供参考。

一、以图识字

小学生刚刚入学,还没有形成学习的思维和习惯,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教师单调乏味的抽象讲课,很容易让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提不起兴趣,对知识也不能充分地理解和掌握。因此,要使学生充满热情的学习就要让识字的课堂活跃起来,使识字教学充满趣味性。以图识字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符合儿童的识字规律,是学生快速识字的有效手段。

小学的识字教材设置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入深、图画和拼音相结合的规律,并且生字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将学生的识字教育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抽象的汉字有具体的概念。通过图画进行汉字的归类也是以图识字的一种,让学生根据图画将汉字按照动植物及其他类别分类记忆,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还能增长多方面的知识。

二、游戏识字

要使学生充满热情的识字就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识字教育与学生爱玩的游戏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玩乐中轻松学习。比如,可以引导学生玩“我是小老师”“找宝贝”“鹦鹉学舌”等游戏。还可以将生字编成儿歌、字谜,使学生在传唱和猜谜中轻松识字。

三、归类识字

归类识字是学生牢固掌握生字的有效方法之一,归类识字包括形声字、形近字、近反义词和量词归类。通过对汉字构造规律、字音、字形等进行区分,增进学生对汉字的了解。

1.形声字归类

形声字包括两种,一种是声旁表音、形旁表义明显的字,每组后面是生字,前面是熟字,比如“构—购”“桶—通”,对这类词可以比较记忆,记忆的时候可以加上生字组成的词语,比如“购买”“通知”,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另一种形声字是由基本字组成的生字,比如“门—木—闲”,对这类可以通过拆分和组合进行记忆。

2.形近字归类

形近字归类就是将字形相近的字放在一起归类识字,这种可以通过编口诀或儿歌帮助记忆。比如“渴、喝”两个字记忆时,可以编成“渴了想喝水(三点水),喝水需用嘴(口)”,这样可以简化学生识字和记忆的过程,提高其识记效率。

3.近反义词和量词归类

近反义词归类就是把意思相近或相反的一组词语放在一起记忆,加强学生对词语的辨别和理解,比如“高—低”“佳—好”等。量词归类就是把适合与量词搭配的词语放在一起记忆,比如“一杯水”“一辆车”等。

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中,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提高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对生字、生词的记忆能够更牢固、理解能够更透彻,为顺利地完成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松.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08).

第5篇

骨干教师在成果提炼时存在着成果的理论基础薄弱且以经验型成果多、理论型成果少等具体问题与困境。为此,培训者设计了“教师论坛”“自选导师”和“主编面对面”三个工具,针对教师成果提炼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干预,帮助他们进行凝结式的成果提炼。凝结式成果提炼应遵循自下而上的教师成果生成规律以及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研究者自主性的原则。

关键词:

骨干教师;教研成果;凝结式提炼

根据钟祖荣教授对教师发展阶段的划分,市级骨干教师处在“发展期”和“创造前期”,其在教学上的特点是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但还不够系统深入;其发展诉求是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和思想,开展教育研究或实验,全面提高教改和教科研能力。针对这一诉求,笔者在2015年语文市级骨干培训班特别应用了凝结式成果提炼策略,即在培训过程中以成果提炼为目标,在为教师提供专时专用的写作时间保障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教师论坛”“自选导师”“主编面对面”等契合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内在规律的干预手段,帮助他们将成功的教学经验、散在于日常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智慧凝结为可视化的成果。实践表明,凝结式成果提炼策略在帮助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的困境

“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个理念看起来很美,但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在对100名北京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关于教研成果提炼所遇困难的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教学任务繁重、工作琐事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坐下来提炼成果等是骨干教师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理论基础薄弱、缺少发表渠道也相对比较突出;而书面表达对语文骨干教师来说并不是突出困难(认为有困难的人占39%,没有困难的占61%)。骨干教师已有的成果现状是怎样的呢?笔者对2015年北京市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中23位学员的原有教研成果进行整理分类后发现,骨干教师已有教研成果呈现出“一多一少”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教学经验描述类、教学设计类成果多,分别占全部成果的43.5%%和30.4%。二是有理论支撑的教研成果少,如借助一些理论观点解释教学案例,或对语文教学有比较系统的阐释和思考的案例分析与教学论文,则仅分别占21.7%和4.3%。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的提升是骨干教师教学成果提炼所面临的更深层的困境。基于此,笔者在语文市级骨干培训班特别应用了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为骨干教师提供专时专用的写作时间保障,通过设计具体的干预工具,帮助骨干教师突破成果提炼困境,促进经验型成果向理论型成果的提升与转化。

二、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在骨干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一)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理论依据

骨干教师的成果提炼有怎样的自身规律?吴欣歆在《“金字塔”模型:破译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密码”》一文中指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即从最原始的经验积累出发,逐渐从沿着现象探寻理论,走向依据理论分析现象;逐渐从感性的判断发展为理性的分析,进而在经验、现象、理论之间建立联系,建构教学理论,形成教学信念。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正是遵循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下而上的内在机制,尊重教师自身教学经验、教有所长的兴趣点,促进其教学成果凝结固化与外化。本次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目标定位就是针对上述教师成果的原有发展阶段,设计相应的干预工具,帮助教师成果升级。

(二)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具体干预工具的设计

为了达到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升级的目标,本次培训专门设计了“教师论坛”“自选导师”和“主编面对面”三个干预工具,针对教师教研成果提炼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干预。“教师论坛”组织骨干教师通过讲座以自己擅长的口语表达方式向同行介绍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教学经验进行初步的梳理与提炼,形成讲座提纲、幻灯片等成果。“自选导师”针对理论补给的个性化需求,让教师自主选择论文指导教师,在导师帮助下形成有理论支撑的总结与案例。“主编面对面”则邀请杂志编辑介绍杂志的特点,鼓励教师根据杂志的具体定位发表自己的成果,帮助教师祛除杂志的神秘感和距离感。

(三)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干预工具的运用

1.“教师论坛”———先讲后写

“教师论坛”遵循的是“先讲出来,再写出来”凝结机制。骨干教师将自己在某方面的成功教学经验、教学设计、课例进行梳理,制作成讲稿或幻灯片,向全体学员做微讲座。通过论坛交流,教师们一方面对自己已有的成功经验与做法进行了梳理,另一方面通过与同行切磋碰撞提升写作动机,拓展写作思路。论坛的直接成果是讲座的讲稿或幻灯片,拓展成果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应的教研论文。“教师论坛”推动了骨干教师成果凝结过程,A老师在做了“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的讲座后一个月就将同题论文初稿交给了指导教师。B老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方面经验独到,其讲座“考据、揣摩、文化浸濡———中学文言文学习”得到同行们的高度认可。B老师在讲座基础上撰写了论文《词语考据与专题研习———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论文获得项目优秀成果奖。在23个微讲座中(每人一个),直接从讲座中提炼或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形成的论文共有16篇。

2.“自选导师”———理论补给

“自选导师”是骨干教师通过聆听专家教授讲座,选择与自己教学领域相关的讲座教师为论文导师,在导师帮助下从理论上对自己成功课例或某一领域的成功经验进行解释,进而凝结成果。专家讲座在本次研修中被赋予双重功能:一是作为拓展理论视野的手段;二是为成功的教学案例或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的手段。通过聆听讲座,自主选择论文指导教师,迈出成果凝结的第一步;成果凝结的下一步即在指导教师的陪伴下撰写及修改论文。C老师曾经让学生以一名战国时代的新闻记者身份,选择站在秦国、燕国、齐国等某一诸侯国的立场上,写一则有关荆轲行刺秦王的新闻。学生们的热情高涨,作品别具意趣。这是一次成功的读写练习。听了“叙事学理论浅析与应用”讲座后,C老师很受启发,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依据叙事学理论提供的叙述者立场、叙述视角转换等概念框架总结出该练习背后蕴含的读写知识能力训练点,并在后续成果中阐明了这类读写训练对学生领悟读写知识,提升读写能力的意义。Z老师是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手头积累了一批成功的教学设计与案例。此次研修,Z老师希望自己在成果凝结中有所突破:我想把自己那些比较满意的案例总结概括一下,提炼出符合教育学规律的特色。指导教师认真归纳、提炼Z老师发过来的教学设计,发现其对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设计很有心得,可以作为提炼成果的一个线索。经过反复打磨,多次修改,最终完成了论文《从学生的疑点走向教学重点》。Z老师说:“通过这次论文撰写,我突破了自己的瓶颈,懂得如何提炼自己的教学设计的路径了。”

3.“主编面对面”———动机唤醒

许多语文教学期刊是一线教师的良师益友,但在这些期刊上发表文章却常令教师望而却步。因此,设计与杂志主编的面对面活动,邀请语文期刊编辑介绍杂志的定位、专栏的特点,帮助教师祛除杂志的神秘感和距离感,也就成了笔者帮助市级骨干教师凝炼教研成果的一个重要工具。从编辑角度给予的具体写作指导建议则能有效帮助教师突破写作瓶颈,唤起骨干教师凝结成果的主动意识及发表欲望。H老师由于担任行政管理工作,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一直作为原始积累沉默着,“主编面对面”活动有效地撬动其专业思维,唤醒了他的发表动机。H老师的《鲁迅〈忆韦素园君〉三则注释的补注》这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就这样在尘封中被唤醒,并顺利发表,成为H老师的显性成果。Z老师在教学中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并随时做了记录,但是要使自己的文章达到期刊发表的水平,Z老师感到有差距,但又说不清问题出在哪里。通过编辑老师用具体案例说明,Z老师理清了自己文章需要改进的问题,诸如标题含混、表义不清楚,需要换成醒目的具体的标题;文章思路缺乏内在逻辑性,行文需要以现象陈述———问题分析———理论提升———问题解决这种符合认知规律的逻辑展开等。有了上述具体指导,Z老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很快就变成显性成果。培训结束后,S老师利用寒假,结合自己给高三学生改议论文的经验撰写了《议论文论述跑题现象例析》并投了稿,送完这届高三毕业生,利用暑假,S老师又开始思考上述问题,打算进一步修改文章。培训虽然结束,但是很多老师像S老师一样开始走在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路上。

三、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成效

(一)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有效解决了骨干教师教研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的困境

在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工具的干预下,培训结束时23名骨干教师每人形成一份教研成果。将结业成果与原有成果对比分析,我们看到,结业成果中经验型成果比例和理论型教学成果比例发生了巨大转变,由原来的经验型成果占主导转变为理论型成果占主导。其中,有理论支撑的案例分析在结业成果中所占比重升幅最大,由原来的21.7%上升至65%;理论建构方面的教学论文成果也由原来的4.3%提升到9%。而以经验描述、教学设计为主的教研成果则由原来的约74%下降至26%,经验描述型成果全部升级为上一层级成果类型。可见,本次培训中运用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有效解决了骨干教师教研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转化的困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工具对处在“发展期”阶段的骨干教师效果显著

数据显示,经过干预,骨干教师教研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转化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有理论支撑的案例分析”,而对语文教学进行理论建构方面的“教学论文”虽然有提升,但不够显著。这一现象引起培训者的思考。一方面教师原有成果中“经验描述”类成果数量比较大,在下一级没有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很难跳跃到更高一层级的成果类型。这也从侧面证明教师成果提炼路径是遵循自下而上的规律。另外,本次培训班中,新晋级为市级骨干的学员占总数的80%,这些市级骨干教师主要还处在钟祖荣教授所定义的“发展期教师”,其在教学上的特点是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但还不够系统深入,其在教研成果提炼方面,需要经历由经验向理论发展的过程。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凝结式成果提炼工具对处在“发展期”阶段的市骨教师提炼成果的效果显著。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凝结式教研成果之所以能取得比较好的成效,主要原因,一是由匡正转向陪伴———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扭转原来的论文指导方式。以往的成果指导是基于结果的修改,指导教师主要是在文字、结构、论文规范上做指导。这种指导是匡正式的,不能深入了解文字背后教师的想法。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方式是培训者在论文指导中基于对教师教学经验的理解,通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凝结为讲座,来了解教师的教学经验,提供建议,进行碰撞,是基于陪伴的过程式指导。二是由经验总结转向观点提炼———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破解骨干教师成果提炼中的难点。骨干教师提炼成果难点在于如何将经验凝结成观点,原有的成果或者仅停留在经验描述上,或者观点与经验之间脱节。指导教师帮助骨干教师在经验与观点之间搭建恰当的桥梁。一方面通过帮助骨干教师梳理成功教学案例,提炼成功经验,并提炼出符合教育规律的原理。另一方面通过新理论、新知识的介绍,丰富教师原有的教学经验,使教师的做法有了理论或原理的依据。

四、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应遵循的原则

(一)凝结式成果提炼应遵循自下而上的教研成果生成的规律

“自下而上”是指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论生成的路径,“教师论坛”“自选导师”“主编面对面”三个成果提炼工具设计与实施的背后遵循的是由经验到理论的路径。“教师论坛”尊重教师自身教学经验、教有所长的兴趣点,发挥教师善于表达的优势,将教师的教学经验凝结为讲座,帮助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经由“自选导师”,挖掘成功经验背后的理论依据,在经验与观念之间搭建恰当的桥梁;最后再经由“主编面对面”,促进其教学成果凝结固化与外化。这是一条由经验向理论提升的自下而上的路径,也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专业化发展路径。

(二)凝结式成果提炼应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自主性

首先培训成果目标定位并没有统一硬性规定一定要写哪一类,而是以教师为本,基于教师原有的成果基础,促进其向上一级成果类型发展。其次,“教师论坛”的选题及最终成果撰写的选题都依据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及教有所长的兴趣点。再次,本次培训改变了以往培训中随机分配指导教师的做法,采用“自选导师”的方式,而“自选导师”的前提是教师通过聆听讲座,主动思考自己成功的教学实践经验与讲座者理论之间的契合点,这是促进教师成果凝结的关键一步。

作者:卢杨 单位: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

摘要本文认为,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有效率的做法。文中介绍了该模式中课堂理论软件教学、实验室实践教学和课程论文评价三个环节的具体内容,提出了课时拓展、难点处理和课程建设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作用。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理论—实践教学模式教学环节Keywordseconometricstheory-practiceteachingmodelteachinglinks计量经济学教学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一是纯理论的教学模式,二是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三是应用型的教学模式。笔者自1997年接任本科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至今,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纯理论的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应用基本脱节,而纯应用的教学模式会蜕变为僵化的计量工具的使用。第二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本科经济管理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率,体现出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工具型”课程的教学特色,符合本科生培养的基本目标,是一种值得推行的教学模式。一、理论—实验教学模式的内涵笔者认为,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念应该是理论学习服务于实际应用。本科生中的大部分人在完成四年的学业后要适应工作需要,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竞争力对于个人的发展是比较重要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计量分析能力所关注的是:1、经济量化分析的基本思想掌握了吗?通过课程的学习,重在传授给学生计量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并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加以强化。2、经济量化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了吗?理论学习是思维创新和方法创新的源泉,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的能力具有实质性的帮助。3、适当的难度和前沿进展涉及到了吗?针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三个层次培养目标的不同,计量经济学应该相应地界定为三个教学层次,即初、中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本科生教学定位于初、中级之间,适当地提高学习难度,有利于提升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学习内容的实用性,而前沿进展的介绍便于学生以后在工作中的自主学习和发展。4、计量分析软件掌握了吗?这是本科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的目的。目前计量分析软件种类很多,而制作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结合课堂理论学习一种计量分析工具具有触类旁通的意义。基于以上的关注点,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采用理论—实验教学模式的特点体现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在实验中把握理论,以实际应用为目的。这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的表现在于:1、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掌握了基本计量分析理论,才可能掌握量化软件的应用,并且通过上机处理实际问题强化了这种认识,刺激了理论学习的主动性,保证了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2、上机实践中调动了学生对于已有的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激活了学生的储备知识。3、上机实践中设计专题形式的现实经济问题分析,诱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二、理论—实验教学模式的基本做法理论—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是:课堂理论软件教学实验室实践教学课程论文评价,三个环节是递进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掌握经济量化分析的基本技能。(一)课堂理论软件教学环节。1、学时分配。课堂教学部分将2/3学时用于讲授经济计量理论和方法,剩余1/3学时穿插讲授相关的计量方法在计量经济学软件上的实现形式、计量软件操作命令、实际案例分析和演示,即在课堂上同步完成软件教学。这样能够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牵制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有“即学即用”的感觉,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理论学习效果好,同时便于顺利地进入第二教学环节中的实验室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2、教材选用。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庞大,选取适当的教材是必须的。教材选用采取主导教材和辅助教材结合的方法推荐给学生。辅助教材的选择主要是国外引进的优秀版本,比较适合于课外学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习的兴趣。课堂内容的组织也吸收了这些教材给出的对本科生教学内容的建设性意见。3、教学软件选用。目前采用的教学软件为EViews,该软件是经济计量分析的专用软件,在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普遍。理论教学中紧密结合该软件的应用,讲授相应的经济计量理论,从而把握各种经济计量软件编写依据的的共性原理,这是学习其他计量软件的基础。4、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方式体现在将课堂理论教学软件学习实际案例操作三位一体地结合在一起,其中教学案例是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我国经济运行的统计资料编写。同时推荐经济研究方面的刊物,辅助学生课外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5、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将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板书结合在一起。多媒体方式授课的确可以节省教师大量板书时间,但事实上由于短时间内信息量强度过大,不如传统的学生思维跟随教师粉笔游走来得轻松,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对于重点章节内容,板书讲解穿插于课堂内容受到了学生的欢迎。6、校园网教学平台利用。在教学平台,教师上传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教学软件、课件等必要的教学文件,方便学生把握学习进度和复习预习。上传精选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学习并感受课堂理论在现实经济问题分析中的应用,进一步拉近理论和现实的距离。教师和学生课外对话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平台上也得到了拓展。这些方面都强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二)实验室实践教学环节1、编写上机实习指导书。上机实习指导书配合于课堂教学内容,编排的内容包括课堂理论精要、计量分析方法、实际案例EViews操作和单元上机实习设计,据此学生可以轻松地进行自主性学习,完成单元上机实习任务。[1][2][][]2、要求学生自愿组合二人学习小组,最终的成绩依赖于共同的努力。经过近三年的观察,学生选择弱—弱搭档的情况很少,多数都是强—强搭档或强—弱搭档。由于小组只有2人,分工和协作的表现好,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在上机实习的过程中互相提示和督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在第一时间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效率比较高。3、布置上机实习任务。每个单元的课堂教学结束前,结合单元练习的需要,提前给学生布置上机实习任务(课题)。实习任务框架由教师设计给出,具体研究内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拟,但强调结合经济学理论的实证分析,涉及到如我国的生产、消费、财政、货币、就业、进出口等宏观经济问题的经济计量模型的设定、估计、检验与应用等,学生就建立一个稳健的经济计量模型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经济计量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实践。4、预查上机实习内容。为了保证实习过程顺利进行,教师要事先检查学生二人组自拟的上机实习任务,目的有二:一是督促学生准备课题和数据,二是检查拟定的课题和数据是否可行,往往这两个方面都存在问题。学生方面的问题暴露在拖拉的学习习惯、随意的学习态度、选题不恰当、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清、数据口径不一或获得性不强等,其中有些问题与统计学与经济学的学习基础有关。预查上机实习内容是一个必须重视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针对发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个别的指正和辅导。5、指导学生上机实习。上机实习是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将课堂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环节。由于学生的选题多样、课堂学习水平多样、学习能力多样、出现的问题多样,教师在给予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指导的同时,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避免对于计量经济学课堂理论和经济学理论的拘泥和不切实际的僵化套用。6、撰写单元实验报告。对于单元上机实习结果,要求学生及时形成实验报告。单元实验报告要详细报告实验过程和所得结果,重点考察是否掌握了各个单元讲授的课堂理论通过经济计量软件的实现方法,是否能够正确解释和分析软件的输出结果、是否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单元实验报告的完成质量是学生平时课程成绩评价的依据。(三)课程论文评价环节1、推荐阅读经济计量分析范文。在实习阶段中要推荐给学生经济计量分析方面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应该能够很好地展示课堂教学中关于构建计量模型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要素,同时具有良好的写作范式,作为学生完成课程论文的参考。2、完成课程论文。全部课堂内容讲授完毕后,要求二人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选题,将单元实习的内容逻辑性地串联起来,进行一次综合性的上机实习,实习结果形成课程论文。这是对学生建立经济计量模型的思路、上机操作和分析技能、模型优化方法等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为了培养学生撰写计量经济分析论文的能力,课程论文在写作和表述方面要求比较规范,包括选题背景、理论依据、变量选择、数据处理、模型形式、模型的优化估计和检验结果及分析得到的结论。课程论文的水平是学生最终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最终成绩由理论考试成绩、单元实验报告成绩和课程论文成绩构成。三、理论—实验教学模式中有待完善的方面从笔者目前的教学实践看,理论—实验教学模式的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感到这种教学模式发挥作用的空间受到了一定制约,有必要在以下方面持续地加以改进:1、课时约束。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课时已经被压缩到了极限。课时压缩的原因在于多媒体教学对于课时的节省。实际上,由于学科本身的发展和社会需要,如今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理论内容不但有所扩张,软件教学也成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现有学时在完成必要的课堂理论软件教学后,留给学生上机实习的时间比较短缺,适当增加课时成为必要。2、课程难度。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扰就是数学基础不好,这方面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只能借助于恰当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课程学习的难度,保证后续学习的顺畅。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以怎样的要求、方式和方法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对于教师来说,需要进行不断的实践和探索。3、课程建设。这种教学模式对课程建设的要求较高。首先体现在基础工作中,如:课件中计量理论与软件操作内容的结合、制作典型教学案例、精选阅读材料、编写上机实习指导、设计单元上机实习内容及课程论文等。其次,教师还要在教学方法探讨如何启发和引领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些工作是需要循序渐进地完成的。本文得到中国农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资助参考文献1.何剑.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三维”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J].统计教育,2007;(2):28-302.杨汭华.以“案例教学”施教“计量经济学”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5;(2):27-28

第7篇

关键词: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教学 教学改革 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集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把过去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某一具体科研课题,在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技巧、动手能力、论文撰写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收获。但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了明显下滑,质量不高,而且弄虚作假严重,形式大于内容。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课题[1]-[3]。

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下降。原因如下:学生的态度不端正,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每到大四上学期,学生开始准备考研、找工作、出国等。毕业和就业时间存在严重的冲突。有的学生为了找工作而向学校请长假,这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而且一般学校很少发生学生因为毕业论文的原因而不能毕业的,所以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非常不认真。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与其他文科专业的论文有更大的区别,有些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要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除了学生和指导教师有时间和精力上的保障外,还必须有一定的实验条件和科研经费保障才能有效开展相关的科研实验。很多学校图书馆的资源非常有限,特别是相关外文数据库几乎没有,教师和学生无法查阅最新的外文文献资料。学校提供的毕业论文专项经费有限,实验所需的药品和测试条件不足。大多数普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没有科研项目,缺乏必要的研究经费;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这势必造成对学生指导得不到位,老师由于工作量大而态度敷衍。这些因素造成学生很难完成具有一定水准的实验性毕业论文。

二、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方法

(一)加强对毕业论文的重视,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教学定位,正确认识本科毕业论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部分学生往往是在应试教育指挥下进行机械性学习,严重缺乏创造性,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毕业论文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集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的不足,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好的课堂。学生和老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此重要性,加强对毕业论文的重视。教师是指导者和领路人,要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在指导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履行自己的职责,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国家和学校应加大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激励力度,加大对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资金的投入;使得本科毕业论文在物质上得到保障,解决普通教师由于经费的缺乏而限制了论文水准的问题。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指导毕业论文的能力和质量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在课时配备、津贴补助、评优晋级等方面予以倾斜。

(二)鼓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关教育,建立有利于毕业论文创新的教学机制。

化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短暂的毕业实验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和其他专业相比,它是一个长期过程,应该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中。化学专业的本科生除了要牢固地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外,还需要具有扎实和熟练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和研究课题,获得更新和更前沿的知识与理念。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研究项目课题组,尽早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从事科研实践活动。学生在大二、大三就进行相关的科研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加快了科研项目的进度,调动了教师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经过更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往往能凭借自己的体会写作毕业论文,从而避免论文抄袭现象。目前,我院很多大四学生已经成为教师科研项目的得力助手,毕业设计已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较好结合点,体现教学与科研很好结合的范例。

实验室高端仪器向本科生开放。通过精心设计实验课件,向包括本科生在内的各层次学生开放实验室等,把高端仪器设备的应用和实验技术推广到本科实验教学中,既提升了本科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又提高了贵重仪器的利用率。例如,X-射线衍射仪、电镜、核磁等现代仪器和技术的培训与运用,可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现代仪器的操作,培养运用现代技术与技能的能力,为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提供扎实的技术与技能。

(三)改革毕业论文成绩的评价方式。

对于毕业论文不要拘于形式,将对化学本科生的专业要求落到实处,毕业论文中形式的东西可以弱化;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多元化的学习成果替代单一的本科毕业论文。

美国是公认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美国大学可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本科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灵活多样的毕业形式,例如公开发表的专业性学术论文、专利,完成各种项目或写作调研报告等。在美国,不仅很多本科生不写毕业论文,而且有的专业连硕士研究生都不用写毕业论文。因此采用多元化的成果代替毕业论文有国际先例,证明可行。对待毕业论文要综合考虑中国国情和外国经验,在确保对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基础上对毕业论文进行改革。鉴于高等学校是多层次性、多类型性和专业的差异性,宜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化学专业本来是一个实验学科,周期很长,实验过程中有很多失败。毕业论文开题的课题不一定顺利,但在失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弱化对毕业论文教学的过程管理,强化结果管理。毕业论文时间本来就不充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等形式的东西应予以弱化、取消。但应强化毕业论文的答辩环节,从严要求毕业论文的评定;加强毕业论文的工作检查,对于那些抄袭、剽窃、达不到要求的毕业论文,采取一票否决制,延期毕业。

参考文献:

[1]黄英金.许祥云,徐正进。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9):57-59.

第8篇

学者诺莱斯(Knowles)认为:“对成人来说,他们的经验就是他们自己……在任何情况下,当成人的经历被忽视或被排斥,他们认为这不是拒绝他们的经历,而是拒绝他们本人。”杜威说:“教育就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波斯纳(Posner)说:“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很多一线的教师说:“没有经验,我几乎不能在课堂上立足。”“好的教师就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从这些论断中,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到了经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首先,从经验对于教师个人来说,教师的经验是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确切地说,在教师实践性知识中,教师本人的经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会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实践基础,会在反思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融合理论知识的学习,即经验是教师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师用经验诠释着理论,用实践丰富着经验,如此往复,教师越来越趋于成熟和卓越。其次,对教师培训工作来说,实践性知识依存于具体的教学情境逐步形成,有内隐性、不可言传性。因此若想提升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使培训得到教师的认可,必须要尊重教师本人的教育实践经验,以教师的已有经验为培训的出发点,在培训中调动教师的经验,唤醒其反思自身经验、提升自身经验的自觉。那么在继续课程中,教育教学案例是必不可少的添加剂,通过案例的分析,旧有经验得到发现与质疑及改进。正如杜威所说,“教育就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二、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的特征

借鉴《课程文化》[3]一书的课程文化视角,基于《教师教育标准》(试行)对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模块建议的研究,结合我院开发实施的实际,从以下几个角度阐述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的特征。

1.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所持课程观点(1)教育目标上主张人的自我发展的满足,并贯彻于终身学习的全过程。也就是课程的需求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教师不是为完成上级的指派任务,不是为了应急,而是真正源自于内心发展的需求走进课程。(2)课程的推进与教师(学员)的内在动机息息相关。此特征是和上一观点息息相关的,如果参加此类课程的教师没有较为强烈地提升自身经验的动机,那么课程基本无法推进。(3)互相信任和尊重是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的基础。提升经验,需要经历发现经验、甄别经验、试验经验、改造经验的过程,本身就需要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这样一个学习共同体,如果缺少信任与尊重,成员之间达不成彼此平等、诚恳的氛围,课程的目标无法实现。

2.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学习者和教师的定位此类课程因为是提升教师自身的经验,因此学习者处于课程过程的中心,是自我主动构建的过程,参与的深度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积极性和深刻性。教师是课程过程的领路人而不是指挥者。教师更多的是提供研究的方法、路径、资源,充当教练、顾问的角色。

3.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主要课程内容和情境(1)课程的内容包括两个维度。之一为关于教科研或学科教法等的程序性知识,之二为经验指向的主题知识。教科研或学科教法等的知识与技能主要是帮助学习者发现、甄别、试验和改造关于某一特定专题的经验,因此对于某一专题本身也是课程生成内容之一。前者关于教科研或学科教法等的程序性知识,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有所罗列,主要是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专题研究、教育经验研究、反思性教学、教育行动研究、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等。后者关于经验指向的主题,由于进入每位教师视野的问题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他当前关注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因此某人关于某一个问题的经验是不一样的。此类课程是要承认经验的差异性,并辅助教师用一定的科研方法(也就是刚才叙述的第一类内容)提升自身关于这一特定主题的经验。因此这一主题在进入课程之前或许有所设计,或许会随着学习者的认识而逐步生成。但是这一内容是科研方法辅助的必要载体,不能没有。有很多的科研方法之类的课程,只讲如何做文献、如何写论文,学习者的应用是课后或课余的事情,这类课程虽然也讲的是科研方法,但不致力于教师自身经验的提升,因此是属于知识理解类课程。(2)课程情境必不可少的是互动、反思环节。基于前文所述经验形成的特征,互动与反思策略要以不同方式和方法呈现在课程的设计当中。在课程策略的思维上应是演绎式、归纳式的完美结合。演绎式主要应用于甄别经验和试验经验阶段,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理论来判断教师原有经验的不足,并生成新的经验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这两部分都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路线,因此是演绎的。归纳式主要应用与发现、改造经验阶段,通过某一教学情境,从现象中发现经验或通过改造设计之后实施的某一教学情境来验证效果,提炼出有效经验。这两部分都遵循从实践到理论的路线,因此是归纳的。当然,在课程的具体实施或更为精细的设计当中,演绎与归纳是可以交叉灵活运用的,并没有框定界限。

三、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的开发设计实践

梳理朝阳分院开发的155门课程中,有32门属于“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统计如下:《教师自主发展之教师职业规划》《基于实践做研究》《对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教科研论文写作》《基于教学案例的教师教学反思理论与操作》《新课程下教师怎样听评课》《基于课堂改进的校本课题研究策略》《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阅读的指导与实践》《学校管理中的行动研究》以及涉及23个学科系列的《教师教学基本能力训练》等。笔者以《基于实践做教科研——教学反思之课堂观察、反思路径与叙事式反思撰写》课程为例,展开讨论。课程名称:《基于实践做教科研——教学反思之课堂观察、反思路径与叙事式反思撰写》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端正教师自主发展的认识,掌握反思基本流程、课堂观察、撰写叙事式反思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中学”进行一次科研之旅,聚焦教师各自的问题,以课堂观察为切入,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研究的思维乐趣,树立将研究引入工作的科研意识,享受研究带来的快乐与智慧。课程核心内容:“经验+反思”教师自主发展途径;反思的基本路径;课堂观察工具制订及观察报告;叙事式反思撰写及不同教师的研究主题。课程流程:课程有主线与辅线,参见图1。学习者主要通过做课,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下深入进行课例研究,遵循发现描述、识别聚焦、诠释分析、行动检验的反思路径,对教学问题进行一次研究之旅。

教师在这一行动研究进程中,跟进理论讲解及工具辅助。课程设计亮点:

1.课程整体培训模式上,基于“做中学”理念,采取任务驱动方式,以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导教师完成基于实践、指向实践的微型行动研究过程。

2.关于课程内容之一的教科研方法: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反思的相关理论,以及辅助学习者掌握反思的方法和工具。课程开发设计中将理论内容提炼成5个小专题:《教学反思概述》《如何快速文献搜索》《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及工具的制订》《六顶思维帽子在议课中的应用》《如何撰写叙事式反思》。这5个专题,短小精悍,注重操作性,注重举例子穿插到课程进程中,对教师进行跟进式、诊断式辅导。这样的设计没有长篇大论地阐述理论,聚焦了教师的需求。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理论中操作性质的程序性知识更具实用性,理论讲得面面俱到,反而会迷失在理论的中。教师需要的是理论中精华的精华,并且要结合他的需求、结合案例予以阐释,如此才是教师真正所需。

3.关于课程内容之二的教师经验指向的专题:比如,课程中有的教师要提升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与理答的经验,也就是教师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要有所提高。因此关于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与理答,就是该教师要提高自身经验所指向的专题。那么这一专题,在课程中就生成了。需要对这一专题形成认识,提取该教师在提问理答方面的经验,进行甄别予以试验并改造。生成的主题,课程开发者如何把握?在设计的时候完全可以引入专家资源予以援助。从这一方面也说明成人课程的开放性。本课程是在每一次观课议课的过程中都聘请学科专家予以把关。

4.关于课程情境:经验提升类课程,课程的经验发现、甄别是必要环节,本课程针对此部分设计了课堂观察的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都是做课教师、学科专家、科研专家三方人员共同参与。在相互的深度互动中,帮助学习者厘清课堂教学经验,从不同的视角甄别经验的不足。

5.关于对学习者的激励:本课程的学习者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的教师,而且又是星期六上课,大多数为学分而来。教师的积极性和内在动机是有所欠缺的。面对这样的学习者,本课程设计了一些激励策略。其一,教师有多样选择,可做课可不做课、可以请领导听课可以不请领导听课、可以写自己教学的反思也可以写对别人教学的反思。其二,让教师参与到反思作业的自评与互评中来。其三,做课教师和撰写反思论文优秀的教师获得相应的证书。这些策略设计体现了对学习者的尊重,让学习者民主地参与到课程中来,力所能及地考虑教师的需求。从一次次的课程实践来看,学习者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四、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设计反思

第9篇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实验教学模式 探索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Econometrics Exploratory Experiment Teaching Model

――Take Qingha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U Xiaoping

(College of Finance,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810016)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of Econometrics experiment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taking Qingha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puts forward design method of the exploratory experiment teachingmodel.

Key wordseconometrics; experimental model; exploratory experiment

0 引言

计量经济学的产生源于对经济问题的定量研究,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计量经济学从20世纪30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80多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方法方面还是应用方面,都形成了浩瀚的内容体系,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谬尔森所评价的, “第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于1980年后在我国高校中逐渐开设。1998年7月,被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现代数量分析方法论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须掌握的分析工具,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学完该课程后,要求学生应掌握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具备对经济问题和现象进行数量分析和研究的基本能力,能够建立和应用实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随着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其数学过程也越来越复杂,于是需要大量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来完成复杂的计算和建模过程。《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是以通用的Eviews软件为载体,为配合课堂教学专门设计的教学环节。设计思想和目的是完成课堂讲授内容的计算机软件的实现,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评价课堂所学的内容。所有的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都要求学生能够具备对经济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本能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设置《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环节是与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相符合的,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已经设置了综合性实验教学环节,但是系统地设计实验教学体系,结合实验教学进行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研究尚在起步阶段,还需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还应结合青藏高原区域问题的定量研究,建立区域模型数据库,进行相关课题研究,提高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1 加强《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1.1 课程性质要求推广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学完该课程后,学生应掌握计量经济学关于回归相关分析统计学数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具备对经济问题和现象进行数量分析和研究的基本能力。本课程是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的结合,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方法论及其应用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要求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经济建模分析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现代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在不断发展,其数学过程也越来越复杂,于是需要大量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来完成复杂的计算和建模过程。Eviews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计量经济学软件之一,是Econometrics Views的缩写,直译为计量经济学观察,俗称计量经济学软件包。具有数据处理、作图、统计分析、建模分析、预测和模拟等功能,在建模分析方面,包括单方程的线性和非线性模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分布滞后模型等多种估计方法。为了更好地完成计量经济学课程中的建模任务,需要配套开设实验课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经济建模分析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现代计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只有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教学来实现。模型参数估计、检验等计算和大量样本数据的处理只有在实验室中才能完成。建立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定量分析方法在实际经济问题分析中的应用,体现了本课程性质和教学特点。

1.2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保证实验课内容与理论课的进度相符,课程实验项目按一定的时段开设。《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是以通用的Eviews软件为载体,为配合课堂教学专门设计的教学环节。设计思想和目的是完成课堂讲授内容的计算机软件的实现,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评价课堂所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实践证明,经过实验课的上机训练,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分析的EViews 软件操作,具有了用计量经济软件做实证性经济分析的初步能力。学生认为上机实习的收获较大,在对经济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方面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有所增强。

2 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教育部对实验类型的划分,《计量经济学》实验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对研究对象有一定的了解,并形成了一定认识或提出了某种假说,为了验证这种认识或假说是否正确而进行的一种实验。而设计性实验(也称探索性实验或综合性实验)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或者学生自己关注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自主地利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实验。在《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中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学生通过探索性实验,达到熟练应用经济计量方法研究实际经济问题,解决课堂教学中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经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探索性实验内容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经济计量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实施如下:根据实验内容,学生在进行探索性实验时,要完成如下几个实验步骤:实验题目设计、理论研究、文献检索、数据检索、实证研究和经济现象分析。

(1)理论研究。理论研究要求学生掌握所研究实际经济问题的经济理论和假设前提。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分析经济关系,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进而进行模型的总体设定。

(2)文献检索。学生通过文献检索,了解前人在研究该实际经济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利用“中国知网”等文献数据库,检索相关学术文献,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奠定基础。文献检索,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实际经济现象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3)数据检索。经济学是问题导向型学科。好的经济理论要揭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反映实际经济现象出现的机制。经济现象是通过数据信息表现出来的。例如经济增长是由GDP、人均国民收入等数据体现出来,通货膨胀则是由CPI、PPI等指数体现出来。这个实验内容中,学生通过使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地区统计年鉴以及其他类型数据库,学会检索研究中需要的经济数据,熟练使用各种数据库。

(4)实证研究。实证研究部分要求学生基于理论研究中的模型和假设,利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经济计量方法,通过对数据的实证建模和检验,找出经济现象中隐含的规律。实证研究过程包括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数据的经济计量建模、模型的统计检验以及模型的对比选择等多个环节。通过实证研究,学生不但要掌握数据筛选、数据技术处理等基础的方法,更要掌握模型建立、检验和选择的经济计量技术。数据准确加上模型正确,才能正确反映经济发展规律,才能正确地对实际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5)经济现象分析。经济现象分析是探索性实验的最后环节。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了解经济现象,分析经济现象发生的机理,进而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例如研究通货膨胀问题,就要通过模型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还是混合型。正确分析经济现象的成因,才能找到解决经济问题的根本办法,才能提出正确的政策建议。学生通过分析经济现象,进一步提高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成果是形成实验报告与论文,在实验教学期间,要求学生有针对性的选定题目,建立模型并分析模型,鼓励部分学生将所研究问题撰写成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并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活动积累教学素材和案例,进行系统教学研究和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 结束语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上更显露出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体现,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现代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掌握的方法论基础,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对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定量实证分析,《计量经济学》作为方法论基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承担《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教师结合多年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经验,提出一种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结合学生专业特长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明广.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J].统计与咨询,2008(12).

[2]庞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统计教育,2004(3).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论文,,论文写作

许多化学教学枪手遇到最大的障碍就是不知道应该写什么,找不出题目,无从动笔。究其原因是平时读书太少、留心不够,更不注意积累,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联系以下两个方面实际:

1.当前实际。在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中,根据教学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如学生对新课程研究性的学习,家庭实验、安全教育,对新教材有重要建议等都是题材的重要源泉。

2.个人实际。擅长写作的人,可多选教学理论方面的题材;专于实验研究的人,可多选教学中实验研究和改进方面的题材;专于化学计算的人,可多选有关化学计算方面的内容;对化学史有专长研究的人,可多选化学史的论题。无论是哪一方面都要树立两个理念,一是动因理念,目的是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更不能抄袭。二是成败理念,心态要正确,写论文不能纯碎为了发表,更不能脱离教学实际。

二、化学教学需广集资料

1.直接的搜集。教学中的各个方面是最切实际的研究课题。由亲身经历实践所得,是弥足珍贵的,包括上课、实验、批改作业、听评课、解题等方面的经验。独到的体会,教学中的灵感、顿悟、习题的巧思妙解,知识内容的归纳,课外辅导的典型经验总结等。

2.间接的搜集。充分利用图书、报刊杂志、网络信息获取资料。要多看多记,尽量多地获取新信息,才可以及时了解到教研的动态和相关资料。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尽量多占有资料,可使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是撰写化学教学论文的前提和基础。

三、写作技巧

1.定好题目。题目要新颖、得体,引人注目。选定题目是撰写论文的起点、写作的重点。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能让人凝视到文章的中心,揭示到主题。让人读起来很有激情,更会打动读者的心扉。题目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明确点明题意,也可以是仅指出研究的问题范围,还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对研究的问题要一目了然,让读者看后有爱不释手之感。

2.拟定提纲。在化学教学论文时,应该根据论文的题目拟出论文提纲。为增强论文的说服力并使论文的层次分明,从论点的提出到操作方法、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论据的论证,都要经过缜密的推理。成文后还应再反复修改、润色、定稿。

3.注意问题。化学教学论文要注意科学性、真实性和新颖性,论据充分、叙述清楚、逻辑严谨。一般需用科技文体来写作,特别注意专业术语、写作格式、插图、表格、文字、符号、计量单位,等等。对一些学术价值高的文章,在文章前面应加上摘要、关键词,文章后面附录参考文献,以便索引和更大范围地学术交流。

第11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 实验 体育教育专业 科研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44-03

1、引言

高校是培养体育师资的主要场所,体育教育专业是高校体育类本科专业中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相对比较成熟的专业,近几年来,体育教育专业设置单位增加,除了办学悠久的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综合性大学开办也较普遍,体育类专业办学竞争越发激烈,培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而毕业论文是体育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其中还谈到“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也提出培养学生掌握科研方法,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由此可见,本科最后阶段的毕业论文工作已成为考核学生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历年来重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存在问题

2.1 选题困难且缺乏新意

国内学者黄汉升口]研究近年来国内体育类优秀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特点,发现存在题目过大、缺乏准备、随意性大、题目不知所云等问题。通过查阅近五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但作为地方院校,还存在很多其他问题。

首先是学生不知道如何选题,选什么样的题目。选题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极为薄弱,文化知识学习兴趣较差,对理论也不够重视,当毕业年碰到不得不面对的毕业论文工作,很多学生选题显得极为迷茫,不能选出适当的题目。通过访谈,笔者发现除个别学生能通过理论学习和自身爱好发现研究专题外,很多学生选题更多求助于教师,有些人盲目选题,如同完成普通作业任务,并不考虑研究的可行性,个别人甚至在数据库上寻找体育学术论文题目直接挪用,没考虑自身研究能力和涉及的研究范围。此类选题如果及时被导师予以纠正,并给予合理选题指导,问题尚可解决,问题是个别指导教师学术能力有限或疏忽大意,如果开题通过,将导致学生后期无法完成论文,造成骑虎难下的局面,最后不得不大改,勉强通过,敷衍了事。

其次论文选题严重重复,近五届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毕业论文尽管强调不得重复,但由于学生选题方法和途径单一,导致选题重复严重。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例如上届学生调查本校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下界学生就选择调查其他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还有学生拟定一个唐山市区学生的体育消费的研究内容,尽管学生可能在实践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并严格进行调查分析,但这样的题目无新意,而且学生的论述内容大同小异,结果是学生很难通过论文写作获得初步的科研方法和技巧,难以达到培养质量。另外学生选题集中在大众健身和学校体育领域,反复研究,思维不能发散,个别学生选择在体育产业和运动训练领域挖掘新题目,而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运动人体科学方向极少有人挖掘题目,导致学生很难有机会利用实验室完成论文。

最后是选题缺乏监控,一般学校都是学生进行选题,根据选题分配指导教师,但随着体育专业的扩招,每届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一些院校指导教师负担普遍超负荷,导致个别导师缺乏对学生选题的监控,直接结果就是题目过大或者选题偏离培养大纲,从而导致学生以后不得不使用一些不熟悉、偏冷的研究方法完成,常见的实验法等方法反而遇冷。

2.2 研究方法和手段单一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

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

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3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 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

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

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 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

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

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

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第12篇

环境工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毕业论文是整个本科教育中最后一个环节,约占本科教学内容的1/8,作为架构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工作岗位的桥梁,是对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次综合性全面考核。通过毕业论文的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所有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泰山医学院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其环境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主要在环境管理与咨询、环保公司、化工企业、疾控中心等单位从事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环境监测与评价及技术研发等工作。通过对近三年来环境工程本科毕业论文的统计分析,发现在毕业设计题目、内容、写作质量、工作量和难易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正是基于这种情况的考量,环境工程专业对于毕业论文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并的实践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重视毕业论文选题

选题是毕业论文工作的龙头,选题质量是毕业论文质量的起点和关键。题目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对近三年来毕业设计题目的统计分析,发现有约20%左右的论文题目存在雷同,论文内容缺乏创新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近几年环境工程专业人数较多,承担毕业论文指导任务的主要为环境工程教研室的教师,每个教师要指导4~8个毕业生,由于指导教师的精力有限,部分教师缺乏科研工作经历,造成多个学生做同一个题目,不同学生之间仅在实验地点、实验材料或监测项目等方面做稍微变化,缺乏创新性和对某个题目的深入研究,造成最后在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时存在雷同。另外,由于师资的限制,选题更新较慢,难以体现创新性内涵。

在发现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选题上尝试师生共同完成毕业论文题目的申报,因材施教。我们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与课程平行的进行实验室开放,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专业相关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训练,并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查阅一些专业文献,撰写综述,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开放实验的训练,使学生对本专业的一些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并能够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见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一个学期的开放实验指也会密切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老师能够了解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能力水平及各自的优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在选题方式上,改变指导教师单方面指定题目的做法,鼓励学生根据参加开放实验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一部分学生会自主提出感兴趣的题目,以导师把关的方式,师生互动来选题,尽可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能力。

二、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教研室师资有限,年轻教师多,职称结构不尽合理,经常出现一名讲师要指导多名本科毕业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求学生一人一题,题目不能重复,从师资配备的角度考虑具有一定的难度。毕业论文的内容和大同小异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创新性内涵的体现几乎流于形式。

为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我们在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上筛选高水平的优质师资作为指导教师。一方面,鼓励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到考取学校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毕业论文工作,既可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又可以为今后的研究生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学院为找工作的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利用实习单位的高水平师资和实验条件来完成毕业论文。在校内,我们整合化工学院的其他一些优秀师资力量,聘请基础教研室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教师作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使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在选题范围、指导教师职称、学历及论文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解决毕业论文与求职考研的冲突

经过多年指导毕业论文的实践,我们发现,现在学生就业和考研压力非常大是导致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由于目前学生的就业的压力较大,班级里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考研,在第七学期都全力以赴准备考研,在第八学期的3~4月份又是考研复试的主要时间,很多上线的学生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准备面试上,等到面试结束,真正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的实验已经为时过晚。由于考研对时间的占用导致学生将原本重要的毕业论文工作放在从属地位。因此不但毕业论文的质量会下降,没有经过毕业论文这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求职、考研面试也收到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尝试将毕业论文工作提前,一般到第七学期初甚至第六学期开始让学生选题,并开始毕业论文的部分工作,如:文献检索,撰写综述等。在这方面也主要得益于开放实验项目的开展,如一部分在第五学期参加过环境微生物开放实验的同学在结束了一学期的综合实验后,对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第六学期继续进实验室作实验,经过一年多的试验收获很大,所以到第七学期个别优秀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总结实验结果撰写科研论文并发表。

四、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重视毕业论文答辩

答辩是整个毕业论文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确定毕业论文总成绩的重要考评依据。针对以往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如幻灯片字数多、字体小、颜色搭配不合理,答辩内容不熟悉,图标绘制不规范等,要求指导教师对本小组的学生进行预答辩,减少答辩时的常规错误。对于答辩过程中评委提出的相关问题,指导教师督促学生认证整改,提高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宇,张云.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6):11-13.

\[2\]陈云嫩,梁礼明.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双赢之探讨\[J\].信息系统工程,2010,2(3):135-137.

\[3\]张烈平.普通高校信息类专业毕业实习(设计)改革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06,(4):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