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超市管理论文

超市管理论文

时间:2022-11-23 23:35:27

超市管理论文

第1篇

广州某超市公司,在广州,上海,香港等各大城市,拥有200个以上面积超过400平方米的超市,有的面积甚至达到上千平方米,集团的超市信息管理系统,一直在运行中不断开发,修改,维护当中。本文从核心的开发、维护的角度来剖析其管理系统的结构、流程,分析问题,提出对策。

一、超市信息系统结构整个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门店子系统、中心子系统、库房子系统

1.门店子系统:是提供给各超市使用的,主要的功能是管理超市中的前台POS机,并且负责对销售数据的初步整理、汇总,以及销售数据的上传、商品资料的下载等。门店子系统分为:门店后台管理系统和门店前台POS系统门店后台管理系统按功能、流程分为:(1)系统设置部分,包括了门店的人员设置、权限的设置、人员密码的修改、报表文件的管理;(2)基础数据部分,包括了商品目录、直送门店商品目录、供货商、供货商协议书、商品折让折扣、商品搭配促销、支付券信息;(3)POS管理部分,包括了POS机登记、POS使用人员权限、转换成POS数据、总销售浏览、细销售浏览、POS交接情况;(4)总仓部分,包括了门店坏货退坏品仓、总仓送货、要货管理,自动要货提示;(5)门店部分,包括了直送货上架、直送货退货、门店调场、商品报损、架存管理、商品架位信息、公文、盘点管理;(6)报表部分,包括了打印门店销售分析报表;(7)网络传输部分,包括了网络传输商品目录、网络传输要货单、网络传输销售数据。门店前台POS系统按功能、流程分为:(1)系统准备部分,包括了商品数据的更新、系统的登录清机;(2)销售部分,包括了存备用金、销售、退货、付款;(3)销售结束部分,包括了取款、取购物券、打印销售日报、数据上报;(4)其他功能,包括了交接、打印全部交接单、查询销售流水、查询单价、购物券信息。

2.中心子系统:是提供给总部的采购人员、财务人员及管理人员使用。主要的功能是销售数据的整理、归档。采购下单,促销制定,财务报表及数据分析,以及获取库房及门店方面的数据。中心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中心子系统按功能、流程分为:(1)基本操作,登陆、选择功能、条件运用;(2)主档维护,供应商基本信息、供应商协议书、商品目录、商品其他分类、商品其他分类、商品等级、商品大类、商品小类、商品品类、商品销售单位、商品产地、配货保质期截止提前天数、配货上下限、容错商品、同一商品、价格码分类、配送扣率、门店销售级别管理、安全存量天数管理、供应商类别、开户银行、门店编号管理、门店类别、总仓类别、总仓编号管理;(3)价格管理,商品折让折扣管理、搭配促销管理、正常调价;(4)采购订货,订货单输入、订货单查询、采购推广;(5)仓库物流信息查询,中心库房库存、门店送货单、门店退仓单验收、总仓退货、入库验收查询、转仓单管理、坏品仓退货、退换到货、门店退仓商品管理;(6)架存及变价管理,门店架存(分门店)、门店架存汇总、各类变价查询(报表);(7)销售数据查询,商品日销售、POS日销售、分门店商品销售统计、全部门店商品销售统计、销售数据分析管理、各类销售报表;(8)财务单据管理,财务进货付款管理、库房盘点管理、门店直送上架单、门店直送退货单、门店调场单、门店商品报损管理;(9)盘点管理,库房盘点查询、门店盘点单;(10)会员及公文管理,公文管理、会员卡基本信息管理。

3.库房子系统:是提供给库房人员使用的。主要的功能是货物的入仓出仓,堆叠摆放设计,以及架存的管理。库房管理系统按功能、流程分为:(1)系统设置部分,包括了修改密码、人员对应库房权限、设置人员使用权限、报表文件管理、报表(查询)权限管理;(2)中心目录查询;(3)到货入库验收;(4)商品配送门店部分,包括了门店要货单、门店配货单、门店送货单;(5)库房管理部分,包括了库房库存查询、仓位管理、商品转仓、库存备份管理、库房盘点、库房盘点原因、公文管理;(6)库房退调部分,包括了门店退仓、门店退仓验收、总仓退货、坏品仓退货、退换到货。调用报表,POS前台系统由C语言开发;门店后台系统由Delphi+InterBase开发结构;中心及库房子系统则是Delphi+MSSQLSERVER的开发结构。

二、系统流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整个流程中在进货与销售环节出现问题,造成了架存不准。(问题主要是集中在中心系统)首要的是每个门店的架存不准,严重影响了订货的准确性,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是新货或某些商品过不了机(即POS系统辨认不出货品名称及单价)就允许售货员以一个特殊的商品号再加手动输入价格销售。二是进货渠道太多(由库房进货,或门店要供应商直接进货等)。三是系统还有些不完善。解决的方法最直接的就是盘点,但费时费力。建议每个门店独立核算,使用加盟店的策略。让各门店独立建立一个进销存的流程,独立核算,但所有的门店还是由总仓库、供货商进货或者是从其他门店调货。而中心,总部只提取汇总数据,这样各门店的架存各不影响。而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在保证硬件连通,即POS机与后台系统保证连通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即时更新商品目录,保证在超市销售的所有商品都可以在商品目录上找到资料。

三、在整个系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建议

1.开发期过长,到该超市破产停业时该程序还处于末期开发阶段。造成开发期过长的根本原因是:增加原设计以外的功能,特别是某些功能匆忙临时加上去,其危害有:

(1)造成程序代码重复。

(2)有时甚至会触发两段代码对同一数据同时进行操作,在发现数据错误时很难找出问题进行解决,经常要大量的代码阅读才能发现错误,效率低下。(3)造成时间的浪费,由于新增的功能在设计之外,要进行相关的验证,看是否对整个系统的结构性造成影响,耽误了整个开发进度,维护时也非常困难。(4)后期的开发已经是掉进“出现错误查找原因修改又出现错误”的怪圈。

2.客户的需求是非常模糊的,他们无一例外要求一个功能齐全的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他们会告诉你,但细致的环节他们就没有建议。但到系统差不多完成,或完成70%~80%,看到一个成形的系统的时候,他们的需求就非常清晰了,按要求改动基本结构的话,整个系统可谓“伤筋动骨”了。所以一个系统如果做到了80%的时候才真正明确这个系统是什么样子的话,笔者认为是设计者的失败。所以在设计阶段不但应该做好传统做法的各种文档和论证,而且,应该做一些具体的设计工作。比如,系统的整体运行设计及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具体设计,而且这些设计应当都有详细的设计说明书。

3.需求与环境的变化。由于在项目开发前客户没有实质性的需求,加上软件开发人员不熟悉客户的业务,就导致在开发过程中需求的不断变化,严重时将导致分析与设计作废。现在的开发工具已经很对象化了,而我们开发的程序却很过程化。也就是说你虽然努力地模块化、层次化,可只要运行环境有所变化,你还要不断地修改再修改。比如,系统的整体运行设计及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具体设计。而且这些设计应当都有详细的设计说明书。当这些说明书完成后,应当能做到:随便找个程序员他都能只通过看某功能模块的设计说明书就能够开始代码的开发,而不用再重新思考该怎样去做了,程序员在这里就真的只是一个设计者的实现工具。当然,也像某些人说的那样,现在的系统都越来越繁杂、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向集成性质靠拢,似乎是没有多少人能掌握具体用什么方法做得更好,但关键就在这里。但目前的显示情况是,设计人员的水平偏低,有些公司的设计人员根本就没有多少开发经验,他又怎能了解太多的系统呢。

系统设计在目前看来似乎是个拿钱多干活少的工作,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培养一个程序员根本不用花多大的力气,一个人只要给他一个机会,相信就能掌握某门技术或方法。但要掌握若干种方法,就不是能够通过速成解决的了。目前似乎所有的系统设计人员都能够设计所有的东西。其实不然。很多人都有知识的局限性,这就决定他只能对某些方向的东西作出决策和设计。客户固然不知道他要做什么,但我们应该知道。如果在前期能够多接触用户、多深入实际,把设计人员当成客户工作中的一员,他就能够真正了解到客户的需求,当然也就能够为他作出合适的设计。至于说到各种系统之间的好坏对比,笔者认为任何东西都没有绝对,有的只是某些方面的权衡。比如性能或空间的权衡、价格和性能的权衡和功能侧重上的权衡等。计算机里的东西没有哪一样的存在不是包含了这种权衡在内的。虽然从商务上似乎总想说服用户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不好,其实从技术上讲无所谓好和不好,有的只是区别及该区别所针对的问题而已。这就像有人总在争论Linux和Window到底谁好一样。或许从”技术”上讲,Linux比Window好,但这其实并不公正,因为漂亮的GUI界面和友好的人际交互同样应该是”技术”中应该考虑到的一部分。把所有的东西结合起来一看就知道没有绝对的好。所以,不见得非要在用户决定之前由系统设计的人员事先来为各种方案做个排队,只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然后从大方向上决定一个方向再做具体设计就可以了。超级秘书网

首先,认同两个说法:

第一,项目(或说工程)有三个主要方面:功能,时间,成本。

第二,系统分析的任务:将用户的业务逻辑转化为程序逻辑,计算时间和成本。

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1)有人说系统分析员不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可这不可能(项目时间的限制)也不现实(不可能让分析员到每个岗位都去操作一下)。

(2)有人说系统分析员的知识和经验不足,可现实却是,分析员认为应该的而客户觉得没必要,而客户觉得必须的,分析员又不可理解。

(3)有人说系统分析员的水平不够,可问题绝大部分是出在细节而不是大方向上,掌握全部细节可能吗?这就是一个长期困扰的问题:细节(而不是方向)往往成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注意,这里的成功是包含了时间和成本的),而细节是不可能全部发现与分析清楚的。

如何在这种不完整的需求上构造完整的系统呢?或是根本不可能呢?笔者认为这个过程中最不好的地方就是:把东西做死了,没有切实地为用户着想。很多的系统设计,可能考虑最多的就是实现上的快捷、方便,而不是系统的扩展及更新。要知道,用户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总是在设计前就“善意”地替用户假设,是难以预料后事的结局的。所以笔者认为,在设计阶段就因该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摆到桌面上讨论,包括其特点、效果和后果,而不是自以为是地、好心地替用户”假设”。

因此,对于此问题,笔者认为,客户要求功能的增加时,宁愿分配一个或多个开发人员,另外开发单独的小程序,就算由于功能的前后衔接而要求某些功能是重复开发,也要把该程序独立出来,制定相关的触发机制来独立于整个系统之外运行,避免以上的情况出现。然后在整个系统开发的后期把这些小程序合并成一个程序,验证以后一次把合并后的程序融合在整个信息系统之内。其实很多国外的成功的信息系统开发都不会由于客户不断提出的新要求而随便修改,添加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日)北原写作论文贞辅《现代管理系统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

[2]王众托《:计算机在经营管理中应用——新的系统集成》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大连1997年版

[3]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2篇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超市间竞争的加剧和经营者管理能力的提高,超市作为满足消费者日常生活需求的功能也必须要不断完善。超市的经营者也已经认识到,引入生鲜食品有助于形成经营特色,提高商店的集客力,增加销售额。目前,生鲜食品是超市中最重要同时也是经营难度最大的一类商品,它主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消费的农副产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水产、肉类等。我国超市生鲜食品经营中存在三个主要问题:损耗多、保鲜难、成本高。新鲜度下降,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无形的损耗,因为同样商品其销售价格要下降。我们知道商品损耗与库存量成正比,与配送时间成反比。要减少损耗,就必须减少库存量,缩短配送时间。因此,由于生鲜食品易腐易烂性,与工业品相比,生鲜食品对供应链的即时和高效性要求更高。如何通过供应链管理,整合外部资源,降低经营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新鲜的商品,促进超市生鲜食品未来更好的发展,是一个函待解决的问题。

二、超市生鲜食品的现状

1.超市生鲜经营运作成本高

超市之所以能吸引顾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超市舒适的购物环境及良好的服务,但这也使得超市生鲜的投入成本大大增加,与传统的农贸市场相比,超市生鲜区在场地的租赁及卖场的装修上花费的资金更多,同时空调、冷柜、购物车等设备的购入、运转费用都使超市生鲜区的投入成本居高不下,超市生鲜严格的品质管理和工作流程的标准化也使经营环节的成本大大增加,而生鲜商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须品,购买频率高,受价格因素影响大,因此,超市也不能将销售价格定得过高,因此,超市生鲜的高投入是造成超市生鲜经营利润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2.品种求全、求鲜,损耗加大,整体毛利降低

生鲜超市里的蔬菜和水果和农贸市场相比都不会很新鲜,且价格比农贸市场要高。“因为在我国,果蔬产品多为小农生产,超市直接采购的成本很高,且很难对小农的生产进行监督,如从批发市场进货,产品质量也同样很难控制。”此外,生鲜产品属易腐产品,保存周期比较短,库存费用就相对要高,在进货途中损耗也比较大。蔬果挑选分级等初加工目前也只能以人工为主,要求却比农贸市场要高,且超市为吸引顾客,品种求全、求鲜,这些都导致了超市在经营生鲜产品这一块的整体毛利比较低。

3.超市生鲜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滞后

我国超市生鲜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许多超市没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一些大型连锁超市虽然有物流中心,但往往配送中心及物流运输设备缺乏“冷链”,生鲜商品多采取门店自采,供应商直接送货的直配方式,而非进行统一采购,配送中心统一配送的方式,前者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产品中转时间,保证商品的新鲜度,但连锁超市大规模统一采购的成本优势得不到真正的体现,受运输条件的影响,产品的品质也难以保障;同时,由于我国超市生鲜的物流配送信息化管理程度普遍低,对生鲜订货及物流过程缺乏有效监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鲜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耗严重,美国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而我国每年损失率为25%-30%,全国每年果品腐烂坏损约1200万吨,蔬菜1.3亿吨,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上千亿元[2]。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的落后已严重影响了我国超市生鲜产品的经营运作。

4.商品供应体系不健全

我国超市生鲜供应链目前虽已基本形成,但问题也较多。特点是供应链太长,生鲜产品从生产地到货架,中间要经过许多环节,不仅大部分生鲜产品最终丧失了价格优势,而且产品的新鲜度也赶不上农贸市场,而且供应链管理效率低下,特别是大宗农产品物流与连锁超市生鲜区之间未能形成有效衔接,生鲜产品的冷链物流尚未形成,这些都导致了超市在经营生鲜上的高成本和低新鲜度。从长远来看,生鲜超市若不解决供应链上存在的问题,将很难根本性取代农贸市场的地位。

5.生鲜食品配送保鲜及物流监管不到位

超市生鲜食品的供应主要来自总部配送中心和供应商的直送,它的配送又有别于其它商品,要以适当温度来运送不同的生鲜食品,做好各运送阶段冷冻库、冷藏车的低温管理,防止保管及运送中的二次污染。有的超市没有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直接从农民或加工企业购买,没有冷链衔接,保鲜配送成为物流中的盲点。验货手段落后,多停留在感官及供方提供的资料上。

6.生鲜的标识和可追溯体系不完善

超市生鲜食品经营流程为采购、物流、入市验货、储存和销售五个环节。大部分的生鲜食品标识简单,无产地、生产日期等,一旦出现问题,无法追溯到责任单位和人员,对其发生的原因没有依据可查。自制的袋装食品如馒头、馅饼等均无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凉拌菜是在售货员取出装成小袋后,才打印上当天的日期和保质期。有的生鲜食品鱼目混珠以旧充新,更有甚者进行造假,随意更改包装上的日期,欺骗消费者。

7.对生鲜经营管理和监管不明确

基础管理体系薄弱。有些生鲜经营企业没有建立起高效运作的生鲜经营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标准、制度和培训体系。存在多头管理,技术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标准不统一及执法体系相对薄弱等问题。超市生鲜食品的种类繁多,某些品种如寿司、炒菜类等缺乏相应的国家卫生标准。缺少独立的质量控制机构和人员。大多数超市设有食品卫生控制部门,调查显示,92%的设在采购或营运部门内,没有独立的行政权。面对生鲜食品卫生质量控制的复杂性,大多数食品检测室的检测设备和人员技术水平无法满足超市的需要,检测手段落后,使其作用受到限制或形同虚设

三、超市生鲜食品的未来发展趋势与解决对策

要求新鲜是消费者的共同心愿,也是超市经营生鲜食品的基本立足点。依据生鲜食品具有需求量大、易腐烂、库存周转较快的特点,以及存贮和配送的特征,运用适宜的保鲜技术、环境和设备条件以及鲜度管理方法,寻求合理确定超市生鲜食品保存量的途径,保持和延长生鲜商品的鲜度,确保营养质量,是超市经营好生鲜食品的关键性策略,也是留住顾客的最佳方法。

1.积极探索减少超市生鲜损耗的方法

首先,生鲜损耗的控制应从规范超市各项具体工作流程及标准做起,科学制定对不同类的生鲜商品的采购、验收、储存、陈列的标准与要求,如对生鲜肉类的冷藏陈列温度、陈列高度进行规定,严格实行先进先出原则等。其次,在各项作业有了执行标准后应进行严格的目标考核管理,将生鲜的销售量、损耗率、投诉率等各项考核指标与生鲜员工的个人利益挂钩,实现企业与员工利益的捆绑,是提高员工损耗控制意识的有效做法,这也要求超市企业在制定各项考核目标时应科学合理,符合门店的实际情况。再次,超市应在生鲜的深加工方面多下功夫,如对外形受损但品质未变坏的水果加工成果汁等,对临近保质期的肉类进行各项处理,将其加工成卤制品、腊制品等,通过进一步加工处理,延长产品保质期、提高产品附加值,达到减少损耗的目的。最后,超市应注重生鲜商品的变价作业管理。由于生鲜商品的外形及新鲜程度往往影响了其销售,超市应对生鲜商品变价处理的时间、定价等各项作业进行规范,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从而减少生鲜商品的损耗。

2.加强生鲜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现代企业生产管理当中越来越发挥其推动与促进作用,成为衡量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我国生鲜超市应更多地将信息技术用在生鲜的物流配送体系当中,例如将数字化管理系统(DMS)、地理信息系统(GIS)、射频技术(RF)、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电子订货系统(EOS)、数据仓库技术(DW)等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生鲜配送的现代化程度,使生鲜的物流配送更加准确、高效,减少物流配送当中的商品损耗率;我国生鲜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冷链”建设落后,与国外先进的超市有一定的差距,而冷冻冷藏食品消费市场潜力大,我国目前在商场、超市的销售区仅约占整个食品销售区的1/4,销售额约占整个食品销售额的一半。专家预测,未来10年世界速冻食品的消费量将占全部食品的60%以上。加强超市生鲜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冷链”的建设意义重大。超市生鲜食品的未来应以生鲜食品加工配送中心建设为重点,建立和优化生鲜快速高效的物流配送网络。“要加快生鲜食品加工配送中心的建设。建立生鲜食品加工配送中心是大型企业必经途径。”建立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有效控制和减少连锁店铺的存货和损耗。生鲜食品经营的难点之一是损耗问题,对鲜活易腐产品,合理有效地控制单店产品库存量是一个关键环节,没有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调控作用,单店的安全库存和最低订货量很难下降。(2)有利于产品品质加工和管理标准化。如果没有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各店分散经营的生鲜区要建立起统一的生鲜产品采购验收标准并在各店统一执行这一标准,存在着相当的困难,管理上也容易出现一些漏洞。建立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后,产品的外在的标准化缺乏这一问题会在加工配送中心得以化解。(3)有助于整合本地连锁店的销售能力,从生产基地直接进货,减少中间环节。由于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建立,连锁超市采购批量可以放大,由此使得部分生鲜食品道接从产地采购及面向全国招标采购成为可能。

3.强化生鲜食品配送保鲜及物流监管

促进流通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推广和应用冷链物流技术。超市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大力发展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完善配送供应链和城乡一体化物流网,减少步骤,降低风险。选用适当的储藏和保鲜技术,开发适应不同产品生理特点的宽温度带冷藏运输技术,应用适应多品种、小批量、高频率的物流配送设备,提高鲜活产品配送和分销能力,建立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物流体系。

4.建立完善生鲜食品标识和可追溯体系

超市只能维持产品的鲜度,而不能提高新鲜度。鲜度管理应该从生鲜食品材料的选购开始,最大限度地控制上游企业,从源头入手。对生产和初加工环节建立基地规划、环境监测、安全跟踪、检验、承诺、认证、抽检等制度。认真把好食品索证关,核对供货单位卫生许可证,对每批食品实行检疫、检验合格证制度,尤其是生鲜食品的采摘、收获、屠宰、捕捞必须符合规定的安全隔离期及休药期,防止农残超标。

5.对食品安全管理和监管的需求

建立明确的鲜度目标与标准。政府部门应迅速制定生鲜食品的卫生安全统一标准,统一执法检查、监督。超市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对生鲜食品的日常监管和执法工作。从定性角度来了解顾客对各类生鲜食品的需求程度,掌握消费需求导向和需求程度,有利于精选产品类别与品项。从定量角度依据各种理化检测指标,不断改进技术手段,或依靠专业的检测机构,独立公正地进行监督。完善和提升鲜度技术标准。运用GMP即“良好作业规范”或“优良制造标准”制度和HACCP过程控制技术这两个基本的鲜度管理技术,建立完善各种生鲜食品的HACCP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各危害因素的分析,对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关键点进行重点的质量控制。如建立严格的验收货制度,将进货日期、品名、规格、数量、质量检验记录,收货员、生鲜主管等在验收合格单上签名存档,形成相互连接的控制链,相互监督、共同促进品质的保证。

6.严格把握生鲜食品加工原材料、环境、设备和技术要求

生鲜商品加工应坚持低温、清洁、覆盖原则,保持冷链不中断。加工间是超市生鲜食品储存、加工的重要场地,如熟食制品,畜禽产品加工要按照原料和成品进行工作区域划分,定期进行整体彻底消毒,并保留相关记录。工作台和加工器具专管专用,加强卫生消毒,及时清理大型加工机器外表及内部的残渣和污渍。工作人员的洗手池和器具清洗消毒池应分别专门配置使用,化学清洁用品和工具定点专项密封保管,避免污染食品。

7.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消费者的引导

加强超市各级人员的定期食品卫生法规和营养知识培训。强化企业负责人的食品卫生责任意识,建立企业诚信档案。提高专职卫生监督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明确职责,授与相应权限。采购人员实行统一进货,统一质量把关。生鲜区员工应持有效健康证明,保持工服、头发和手清洁。熟食和面点的销售人员应戴干净的口罩和手套,不佩戴饰品,上岗前在专用洗手池洗手。并建立一支饮食专家队伍,包括营养师、厨师、料理专家和食品加工专家等专业人员,不断设计、生产、创造出新鲜、美味、省力、营养、经济的食品。对消费者进行引导教育,使人们在重视价格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食品的新鲜、安全和服务等附加值,改变传统的消费思想。普及食品卫生营养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购买食品时,注意识别品牌、生产日期等标识,遇到问题要敢于较真,共同促进超市生鲜食品质量的提高。

四、提升供应商的专业度

1.更新观念,建立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理念

首先,超市要转变观念,深刻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内涵,供应链管理最核心的内容是协同与合作,在思想上要实现从追求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转变为追求包括所有渠道成员在内的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从单赢变为双赢或多方共赢的转变。超市不应该把渠道伙伴作为竞争对象,不应该以价格打压从渠道伙伴身上去获取利润,而是应通过供应链管理与渠道成员进行有效合作使供应链整体价值增殖最大化,从而在链条分工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2.以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构建供应商管理和服务平台

供应链管理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有效的供应链不仅要求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而且要求企业对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做出灵敏快速的反映。没有信息技术或信息流作为基础,是难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率的货物流动的。因此供应链上各成员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共建一个沟通平台,做到信息共享,同时企业要善于把最新的信息技术用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以提高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和效率。从而减少供应链中各成员之间的交易成本和价值损失,达到整体最优,各方受益。上海联华1999年采购的商品已有两万多种,采购、财务部门与3000多家供应商有着业务和资金往来。传统的经营方式已经与现实需求越来越不适应。为此联华启用了EDI自动订货系统,首先与上海10家供应商联手试点。至今,联华的订货系统已与上百家大型供应商联网,随时沟通信息。目前,上海联华通过供应商平台采购的商品数量大约在20000-40000种左右,涉及到的供应商有3000多家。其中,像上海家化、达能饼干、雀巢公司等在内的1000多家供应商已通过供应商平台来自动供货。联华的外部供应管理,主要解决核心企业与其可依赖的固定供应商及客户之间的交易流程和业务信息管理。通过联华所构建的供应商服务平台,外部供应商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商品的销售、库存情况,以便进行下一步的及时供货。

3.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构建供应链管理基础

超市应借助自己和终端消费者最接近的优势,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利益共享的战略联盟,使得交易各方通过相互协调合作实现以低成本向消费者提供更高价值服务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现在超市生鲜商品的采购来源主要分为两类:本地采购和产地采购。本地采购的产品包括叶菜类(蔬菜基地)、鲜肉类(肉联厂)、鲜活水产(淡水养殖基地)、部分副食品(豆腐、豆浆、豆制品)、半成品凉菜、切配菜等;产地采购的产品包括大宗干菜、部分水果、冰冻水产、干鲜制品、加工制品。为达到消费者所希望的新鲜安全时令的目的,要求生鲜食品供应链的环节越少越好,但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却使农产品在流通不可避免地进行一次或多次集散。基于这样的考虑,连锁超市要推动生鲜商品应可能更多向产地采购,以减少中间环节,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采购成本,而且有助于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上海农工商超市在生鲜方面已探索出“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这就是:定点生产、定量收购、定牌包装、统一加工、统一定价、统一销售,即“三定三统”。这种模式实现了四个稳定:质量稳定、货源稳定、生产稳定和农民收入稳定,从长三角地区直至江西、黑龙江,农工商共建有13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如今,农工商超市90%的生鲜食品都由生产基地直接供货,没有中间环节,成本降低,售价就可降低。目前,上海农工商超市每天销售1.5万只农工商烤鸡、130吨农工商大米、100吨农工商鸡蛋,它们全部来源于各大生产基地。

4.对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预测,减少生鲜食品的库存量

生鲜食品易腐易烂,有效地预测技术对于降低经营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生鲜商品,因其市场的不确定性,过量采购将导致库存积压和损耗加大,采购不足又会产生缺货损失,错失商机。供应链管理要求对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预测,通过历史销售数据预测未来销量,并预测每单位缺货成本和压库成本,确保管理者就商品供应与市场需求的平衡问题作出正确的决策。首先,需要企业在平时做好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并投人一定人力物力对以往预测偏差根源进行跟踪分析。其次,应建立缺货成本和压库成本的数据库,为企业作出正确合理的资金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再次,要加强供应商管理。积累供应商有关准时供应次数、延迟供应次数、平均延迟时间长度以及延迟时间标准差等数据。从而确定合理的采购频率和采购批量,逐步实现最小的库存和损耗。

5.强化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激励与控制

增强生鲜食品供应链的稳定性。通过对生鲜食品供应商的有效激励与控制,可以密切超市与供应商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共赢的目的。超市应及时定期向供应商提供有效的产品销售信息和市场预测信息,这将对供应链上的生产和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一些重点的供应商应在货款结算、货架陈列及商品促销上给予大力支持。另外超市还可以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来建立比较稳固的生鲜食品供应链体系。

第3篇

(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摘要:沃尔玛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凭借着出色的现代化物流运作模式,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的顺畅链接。如今我国连锁超市面临着最剧烈的竞争,尤其迫切需要物流成本变革。学习和借鉴沃尔玛先进的物流成本控制理论是我国连锁超市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本文重点阐述沃尔玛物流的运作流程,说明沃尔玛控制物流成本的成功取决于其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对我国连锁超市的启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 :沃尔玛;物流成本;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045.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250-01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简介:刘玫(1990-),女,山东烟台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物流工程。

1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各大连锁超市的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外国连锁超市在中国商业的份额越来越多,我国连锁超市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加剧迫使我国各大连锁超市降低成本,尤其是物流成本。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利润收益,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立足。

本文详细介绍了沃尔玛先进的物流成本管理经验。在借鉴沃尔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高效的配送等基础上,结合连锁超市自身的特点,论述沃尔玛先进的物流成本管理经验对我国连锁超市的启示。希望本论文能为我国连锁超市在控制物流成本方面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2沃尔玛先进的物流成本管理经验

2.1利用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降低物流成本

沃尔玛在创立之初,在业务上也大胆创新,实行了多元化经营。但沃尔玛没有取得预计的成果,沃尔玛果断退出该行业而是选择了折扣百货业,到后来加入山姆俱乐部,以及现在的以超级购物广场为主。这一发展过程充分说明了沃尔玛集中于自己的业务,它能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及时调整业态,从而在激烈竞争中获得胜利。

2.2拥有一个高效的配送中心

高效的配送中心使沃尔玛实现了“无缝”物流,快捷的配送系统允许沃尔玛各连锁超市在维持少量存货的情况下也可以保持正常的销售,大大节省了库存成本和空间。配送中心的建立给供应商也带来更多利润,也改善了和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供应商们送货到沃尔玛配送中心有两种方式。两者比较,供应商们更愿意送货到配送中心,再由公司物流部门统一接收、配货、送货等。这样节省了更多成本,可以惠利到消费者。

2.3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降低物流成本

沃尔玛在信息技术上投入巨大,这使得其他大型连锁超市在这一方面望尘莫及。沃尔玛拥有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这允许了沃尔玛在一小时之内可以对全球4500多家超市进行盘货工作,这样沃尔玛掌握商品最新的库存量、销售量等信息并通过全球联网将信息传达给供应商,并通知货车司机最新的路况情况,调整车队运输的最佳路线。

3沃尔玛物流成本管理对我国连锁超市的启示

3.1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

沃尔玛正确的实施了成本领先战略,通过大规模的集中采购和配送,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快捷的运输车队等加快了货物的流通,降低了成本。我国连锁超市应该结合自身特殊情况,制定出正确的竞争战略,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

随着我国连锁超市的不断发展壮大,经营业态多样化、产业规模化、管理精细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对于信息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沃尔玛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降低了物流成本,但我国连锁超市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切忌生搬硬套,导致企业运营出现问题。

3.3整合物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无缝物流贯穿于沃尔玛运营的全过程,不仅使沃尔玛实现了“零库存”,减少了库存积压,降低了成本,而且降低了供应商的成本,实现了双赢,从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我国连锁超市应该学习沃尔玛在配送、运输和技术上先进的经验,结合沃尔玛出色“无缝”链接,从而实现自己产品从工厂到超市货架的顺畅链接。

4结论

现阶段我国连锁超市面临着全面对外开放的时代,我国已成为国际商业集团竞争的主战场,加剧了连锁超市经营竞争。但是,目前我国连锁超市普遍存在物流成本过高的问题。我国连锁超市必须加强对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这样才能降低物流成本,全面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物流真正成为我国连锁超市的“第三利润源”。

连锁超市经营是一个业态活跃、竞争激烈的行业,控制物流成本尤为重要。我国连锁超市必须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物流成本管理经验,并根据自身定位和实际情况,做到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强创新,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求得发展。

参考文献:

[1]MirSamanPishvaee.“SupplyChainandLogisticsinNational,InternationalandGovernmentalEnvironment:ConceptsandModels”.Physica-VerlagHeidelberg,2009.57-83.

第4篇

    会计财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杜兴强,曾泉,杜颖洁.政治联系、过度投资与公司价值——基于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1(8):93-110.

[2]杜晓瞭.产权性质、债券融资与过度投资一一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2012(8):23-28.

[3]范海峰,胡玉明.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股权融资成本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2):44-50.

[4]黄少安,钟卫东.股权融资成本软约束与股权融资偏好——对中国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进一步解释[J].财经问题研究,2012(12):3-10.

[5]黄乾富,沈红波.债务来源、债务期限结构与现金流的过度投资——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证据[J].金融研究,2009(9):143-155.

[6]蒋琰,陆正飞.公司治理与股权融资成本——单一与综合机制的治理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60-75.

[7]姜付秀,伊志宏,苏飞,等.管理者背景特征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J].管理世界,2009(1):130-139.

[8]李维安,姜涛.公司治理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财贸经济,2007(12):56-61.

[9]刘昌国.公司治理机制、自由现金流量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研究[J].经济科学’2006(4):50-58.

[10]罗进,李延喜.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一一基于信息透明度的视角[J].技术经济,2013(12):112-117.

[11]毛新述,叶康涛,张頓.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测度与评价——基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检验[J]会计研究,2012(11):12-22.

[12]潘敏,金岩.信息不对称、股权制度安排与上市企业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03(1):36-45.

[13]庞明川.中国的投资效率与过度投资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7):46-52.

[14]屈冬冬.制度环境股权再融资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_屈冬冬[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1):43-50.

[15]盛明泉.预算软约束、过度投资与股权再融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4):84-90.

[16]唐雪松,周晓苏,马如静.政府干预、GDP增长与地方国企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10(8):33-48.

[17]唐雪松,周晓苏,马如静.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7):44-52.

[18]汪平,孙士霞.自由现金流量、股权结构与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问题研究[J].当代财经,2009(4):123-129.

[19]王晓梅.投资者利益保护与股权融资成本研究——基于原始股东视角看IPO融资[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5):49-54.

[20]王彦超?融资约束、现金持有与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09(7):121-133.

[21]魏明海,柳建华.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4):88-95.

[22]邬国梅.控制权收益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来自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经驗证据[J].当代财经,2008(5):115-119.

[23]肖浩,夏新平.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权益资本成本[J].管理学报,2010(6):921-925.

[24]杨华军,胡奕明.制度环境与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9):99-106.

[25]杨兴全,张照南,吴昊旻.治理环境、超额持有现金与过度投资——基于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0(5):61-69.

[26]杨兴全,魏卉.股权融资成本影响因素综述与启示[J].新疆农垦经济,2011(8):75-80.

[27]叶康涛,陆正飞.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4(5):127-131.

[28]俞红海,徐龙炳,陈百助.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J].经济研究,2010(8):103-114.

[29]张洪辉,王宗军.政府干预、政府目标与国有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J].南开管理评论,2010(3):101-108.

[30]祝继高,陆正飞.融资需求、产权性质与股权融资歧视一一基于企业上市问题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2(4):141-150.

会计财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 曾永艺, 吴世农, 吴冉劼. 我国创业板高超募之谜: 利益驱使或制度使然[J]. 中国工业经济,2011(09): 140-150

[2] 张强, 张宝. 机构投资者情绪、承销商声誉与融资超募: 来自中国创业板市场的证据[J]. 经济经纬, 2012(02)

[3] 衣龙新, 杨峰. 创业板上市公司首发“超募”动因分析与实证检验[J]. 深圳大学学报, 2012(03):112-117

[4] 衣龙新. 市场热度、券商利益与 IPO 超募[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2(05): 85-91

[5] 郭泓, 赵震宇. 承销商声誉对 IPO 公司定价、初始和长期回报影响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2006(03): 122-128

[6] 蒋顺才, 蒋永明, 胡琦. 不同发行制度下我国新股首日收益率研究[J]. 管理世界, 2006(07):132-138

[7] 徐浩萍, 罗炜. 投资银行声誉机制有效性——执业质量与市场份额双重视角的研究[J]. 经济研究, 2007(02): 124-136

[8] 张丹, 廖士光. 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情绪研究[J]. 证券市场导报, 2009(10): 61-68

[9] 夏峰, 谢咏生, 张霖等. 创业板投资者整体情况及交易行为特征分析[J]. 证券市场导报,2009(11): 42-47

[10] 刘文虎. 基于 Malmquis 指数的中国股市羊群效应测度研究[J]. 证券市场导报, 2009(08):72-77

[11] 郭海星, 万迪昉. 创业板 IPO 发行定价合理吗?[J]. 中国软科学, 2011(09): 156-166

[12] 郭海星, 万迪昉,吴祖光. 承销商值得信任吗——来自创业板的证据[J]. 南开管理评论,2011(03): 101-109

[13] 庄虔华, 张文, 郭良鹏. 创业板投资行为分析[J]. 证券市场导报, 2011(12): 49-57

[14] 张强, 张宝. IPO 发行成本与中介机构声誉——来自中国创业板市场的证据[J]. 证券市场导报, 2011(12): 4-10

[15] 刘志远, 郑凯, 何亚南. 询价对象之间是竞争还是合谋——基于 IPO 网下配售特征的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 2011(03): 35-44

[16] 陈炜, 吴世农. 交易信息、订单簿透明度与投资者订单提交策略[J]. 证券市场导报, 2012(12):66-73

[17] 张亦春, 洪图. 创业板 IPO 市盈率与超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券商声誉及私募股权投资的实证分析[J]. 厦门大学学报, 2012(03): 42-49

[18] 范汉熙. 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抑价现象理论研究[J]. 管理世界, 2011(05): 176-177

[19] 陈见丽. 承销商声誉、融资超募与超募资金使用效率——基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2(03): 47-57

[20]王彦超.融资约束、现金持有与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09(7).

[21]冯巍.内部现金流和公司投资.经济科学.1999(1).

[22]何金耿,丁加华.上市公司投资决策行为的实证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1(9).

[23]郝项超.公司治理、财务信息质量与投资者保护——基于最终控制人视角的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4]郝颖,刘星,伍良华.基于内部人寻租的扭曲性过度投资行为研究.系统工程学报.2007(2).

[25]刘昌国.公司治理机制、自由现金流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研究.经济科学.2006(4).

[26]梁光红,龚蜜.公司过度投资国内外文献综述[J].财会通讯,2011(12).

[27]李青原.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南开管理评论,2009(2).

[28]李青原.会计信息质量、审计监督与公司投资效率[J].审计研究,200%4).

第5篇

成功地实现DM特价商品促销管理需要注意库存、货架陈列、商品标识、人员服务、销售时段等诸多问题。本文以国外心理账户理论为研究视角,对DM特价商品的概念内涵、促销的优势以及成功实施的可行性措施进行了理论探讨。

关键词:DM特价商品 促销管理 心理账户 捆绑销售 交易效用

大型超市常常采用发送DM宣传页的形式推销促销商品,在“眼球经济”时代,对于大部分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来说,特价商品激发了让消费者走进超市一睹真相的冲动。那么,特价商品是否真的如海报展示所言价低而质优呢?它是否能够带给消费者满意的购买和使用体验?其售中和售后服务是否能像正常价位商品一样周到贴心?特价商品能否给超市带来销售额的大幅增长?是否能够完成促销的真正目标? DM特价商品应当如何促销?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DM特价商品的概念内涵

DM, 是英文Direct mail 的缩写,译为直接邮寄广告,意为快讯商品广告。近年来,DM又发展为direct marketing,即直复营销。美国DM协会关于直复营销的定义是为了在任何地方产生可度量的效应或达成交易而使用一种或多种广告媒体的互相作用的市场营销体系。DM常见的形式包括直接邮购、目录营销、电话营销、电视营销、电子购物和其他媒体营销(邓红梅等,2003)。由于其传播快速、受众准确、效果直接、价格低廉的特点,在国外出现时间早、运用广泛(袁勇,2001)。DM特价商品,又称不可思议价商品,是指陈列在DM广告(单页或小册子)上,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一般是15天)所要折扣的商品,是超市和生产厂家沟通后选择的基于营销策略而进行促销的商品。DM营销分为产品DM和品牌DM,超市使用的往往是产品DM,即以突出产品为主,对于超市的品牌文化内涵很少涉及或者根本不涉及,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大超市人流量和产品销售量。因此,在DM宣传单上往往会使用较大版面突出性地陈列商品价格和图片,并显著地标识价格优惠的幅度。商品价格一旦降低,就会带来消费者需求量的增加。因此特价商品往往都是活动期间的畅销商品、明星产品。

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显示,除吉芬商品外,商品需求量和价格成反比关系。价格便宜就能增加销售。

DM广告宣传单能够有效吸引潜在消费者走进卖场,创造促销机会。然而,消费者对特价商品的关注只是营销过程的第一步,只有配套的服务和合格的商品质量才能实现消费者满意,引致消费者的重复性购买,进而培养出消费群体对超市品牌的忠诚。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DM海报文案的策划方式,对于DM宣传单发出后,后续的销售和服务以及整个特价商品促销活动的管理鲜有关注,而后续工作是实现利润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DM宣传效果的关键部分。本文将以心理账户理论为基础,探讨DM特价商品促销管理的有效途径。

心理账户理论概述

1985年,芝加哥大学著名行为金融和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萨勒(Richard Thaler)正式提出“Mental Accounting”,即心理账户概念,用于解释个体在消费决策时为什么会受到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迄今为止,心理账户理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其内涵概念包括交易效用偏见、沉没成本谬误、期望效用理论、损失规避效应、禀赋效应、支付贬值、参照点效应等。心理账户相关理论广泛地应用于对各种经济行为影响过程和影响机理的解释中,同时在资产选择、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心理账户理论常常用来分析消费者和投资者以及雇员的非理性决策行为,即违背了经济学中完全理性人假设和货币效用理论的经济行为。

心理账户理论认为,个人在交易的时候会在心理上计算该交易的成本和收益,分配收入、费用和活动到不同的心理账户并降低固定成本(Shefrin and Thaler,1988;Heath and Soll,1996)。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揭示了人们在进行资金(财富)决策时的心理认知过程(Tversky A,Kahneman D,1981)。

DM特价商品促销的优势

基于心理账户理论,使用DM广告进行特价商品促销具有以下方面明显的优势:

(一)能够引起消费者注意并使消费者产生对产品的认知行为

DM产品的价格通常低于同类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即刻感受到交易效用,产生进一步了解产品质量和特征的需求。交易效用涉及到一次交易所能带来的感知价值,它是产品的客观价格和消费者参考价格的差别。消费者一次购买的总价值是获得价值和交易价值之和。心理账户理论认为,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的基础是相对价格差异而不是绝对的价格差距,也不总是遵循货币的边际效用理论,追求效用最大化,即所谓的性价比。因此,超市在制作DM宣传单时,一定要突出特价商品为消费者节省了多少钱,即特价促销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化。这将对消费者产生更大的吸引力,给消费者留下更深的印象,并促销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

(二)能够加快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并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意愿

对于多次购买同类产品的消费者来说,其往往将过去的交易价格作为内部参考价格,因此,这类消费者一般是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在购买熟悉的产品时使用的决策方式为程序性决策。DM产品使用的就是低价策略,能使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在短时期内完成常规性决策,作出购买决定。国外学者研究发现,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时候,把折扣优惠所节省下来的钱看作是本次交易所“得”,即现金收益,而因为其收入来源不同将其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对于这部分节省下的现金,消费者把它看作是意外之财,从而遵循与工资收入不同的消费观念,显示出比固定收入更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在消费品种类的选择上,消费者更有可能选择一些愉悦性产品而不是日常的功能性产品。同时,“意外之财”更有可能被消费者用于冲动消费。

(三)能够增大其他正价商品的销售概率

DM产品的低价路线挤压了利润空间,其广告作用要大于盈利作用。对于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家具来说,消费者在DM宣传单上只能看见产品价格和照片,而产品功能与特性需要到现场亲自观察、试用才能鉴定,这就提高了消费者进入超市的机会,从而提高了消费者购买其他产品的概率。国外学者研究发现,消费者在进行特价商品消费的同时,正价商品的销售也会产生显著提升。心理账户理论认为,消费者的值函数不同于效用函数,而是一条近似“S”的曲线,右上角为下凹形盈利曲线,左下角呈现上凸形的亏损曲线。具体到消费决策中,消费者会表现出对参照点附近的价格尤其敏感,而越远离参照点,其价格感知越不敏锐。如果特价促销商品是一个价格数额较大的耐用品,消费者会对捆绑购买的低价互补产品显示出钝化的价格感知,即使该互补品是正价商品或者价格略高于其他超市的正价商品,也会进行购买。人类的心理账户遵循“得与失”的编码规则,当大“得”和小“失”整合出现的时候,小“失”带来的痛苦会被大“得”带来的快乐冲淡,负面效应会减少。消费者仍然会给捆绑销售的整套商品给予较好的评价。其次,心理账户的支出账户研究显示,消费者对某一种类产品的消费会事先做出预算,而在该种类产品消费时所节省的钱,更有可能用在该种类其他产品的消费中。

(四)能够起到宣传作用并提升超市品牌形象

DM宣传单是一种广告,提高消费者对超市或商场品牌的认知频率,协助消费者对门店品牌名称进行记忆。超市定时地推出新的DM特价商品会使消费者对促销活动充满期待,并能有效增加消费者平时到超市购买日常消费品的次数。如能辅之以会员卡或优惠券等客户忠诚度工具,将为超市培养大量的忠诚顾客。同时,如果DM产品的质量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肯定,超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DM特价商品促销管理的策略

消费者走进超市,只是DM特价商品促销的第一步,超市应该怎么做,才能加快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进程,成功地策划实施对特价商品以及正价商品的促销。管理人员在对卖场特价商品促销管理的时候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特价商品要库存充足,地堆、端架、货架陈列要突出丰满。超市一定要保证供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库存要充足。缺货暴露出超市对促销活动的准备不够充分,这会让顾客对超市的规范性和实力产生怀疑,同时也对超市的管理水平产生怀疑。地堆上陈列的商品一定要充足,让顾客可以尽情地选购,同时也显示出该活动的力度和强度。货架要给出足够大的空间来陈列特价商品,用增加陈列面,做纵向陈列等方式,突出特价商品。

第二,商品上的相关标价即价签的标识要明显。特价商品的标签要醒目、突出。醒目的价签,辅以超低价、特价、便宜等大幅的POP广告,能给顾客强烈的视觉冲击。顾客对购买过程和价值评估过程的满意度来自于获得的总价值与付出总成本的差额。因此,超市应尽可能地减少消费者的搜寻成本,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一些专门购买特价商品的顾客,一看到广告,就能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货品。这将提高销售达成率,同时还显示出超市有序的管理以及人性化的服务水平。

第三,要辅以店内广播、展板、员工宣传等形式来加强对特价商品信息的宣传。顾客在卖场内流动是随机的,有时候未必能碰到引起他冲动购买的特价商品。而对特价商品的循环广播能让顾客迅速选择自己想要的商品,再加上周围的促销员的帮忙,顾客会尽快找到并购买特价商品。对于超低的价格,顾客往往会询问做特价的原因以及商品质量和不做活动时有何区别。此时,消费者正在逐步形成他的购买意愿。促销员应当抓住机会,对产品质量进行保证,对促销原因进行合理解释,做好商品信息的宣传。

第四,针对供不应求的特价商品,可尝试每天分时段销售的办法,充分发挥其对客流的带动。每一次特价商品的销售热潮,都能带来更多的顾客进入卖场采购,所以不能忽视特价商品促销对其他商品的销售带动作用。供不应求的特价商品,无疑成为了超市的“活广告”。

第五,特价商品销售完毕后,应温馨提示商品已售完,并告知顾客下次可以购买的时间。限量抢购往往会人为制造出商品的“稀缺性”,更容易让顾客感觉到商品的价值性,提高了产品的相对价值和顾客的满意度。销售完毕的特价商品,一定要温馨提示商品已售完,“售罄”标签也能起到广告的作用。它会让买到的顾客更有成就感,买不到的顾客更期待下一次的促销活动,甚至会提高顾客以后光顾超市的机率。明确告知顾客下次购买的时间,可再次显示出超市井井有条的管理和周到贴心的人性化服务水平。

结论

DM特价商品促销活动是超市传递给消费者的一张“名片”,不仅名片要色彩鲜艳、引人注目,名片上的商品更要质量优良、品质可靠,功能齐全,随商品一同让渡的服务也要周到贴心。顾客满意是顾客在整个购物过程中和之后所获得的价值与所付出的成本之差,超市只要尽可能地为消费者创造最大的顾客价值,降低消费者各项成本支出,才能引致消费者的重复购买,最终实现顾客对超市品牌的忠诚。

参考文献:

1.邓红梅,文泉杰,若涛.DM营销体系[J].出版参考,2003(16)

2.袁勇.DM广告在旅游营销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3.Thaler R.Mental accounting and consumer choice.Marketing Science,1985,4(3)

4.Shefrin and Thaler,H.M. Shefrin and R.H.Thaler.The behavioral life-cycle hypothesis.Economic Inquiry,1988

第6篇

传统的刚性管理,即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指将人看做“经济人”、“机器的附件”。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强调“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开展管理会计工作,这样做的弊端是把员工看成是接受监督的对象,无法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制度无法涵盖所有任务范围和权责,员工潜力发挥不足等。

在当今瞬息万变、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管理会计也必须适时调整,引入超Y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 举个例子,甲公司的职工队伍比较稳定,职工熟悉运营状况,关心企业利益,因此,采用“预算民主参与”这个办法就很容易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乙公司的职工流动性较大,且职工没有参与企业管理的强烈要求,所以,同样的办法在乙公司就不会奏效。

事实上,超Y理论在我国古代也早有体现。《孙子兵法》中提出“五事”、“庙算”、“七计”、“九地”等权变情形;提出了因敌而变、因地制宜的权变规律;提出了“悬权而动”、“料敌制胜”的权变方法等;《百战奇略》中也有介绍“兵发家之法,要在必变,好在知兵,举动必料敌。敌无变动,则待之,乘其有变,随而变之,乃利。法曰:能因敌变化而得胜者,谓之神。”美国管理学家孔茨在哈佛讲堂上所说的“有效地管理总是随机制宜或因情况而异的管理”指的就是超Y理论。

高超的管理艺术的核心是:视“情势而定”。例如,将超Y理论引入到管理会计中的预算管理,一是要考虑主体需求的差异性,不同的主体怀着不同的需要去参加预算,有些需要刚性管理,有些需要柔性;二是具体的管理会计工作要与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相协调,要采取灵活的组织形式和领导方式;三是管理控制应灵活多变,不可强求统一;四是要确立多元递进性的目标。

又如,按照课本理论,企业内部“成本责任中心”的考核范围,应只包括可控成本。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样做反而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导致处于下一级的部门无法把握整个组织体系的成本内容及其具体的成本核算,无法利用成本压力对其产生进一步的推动;二是下层往往会利用某些项目不计入责任中心而扩大资本性支出 势必造成收益和支出的严重不配比。但是如将超Y理论引入管理会计的工作中,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当今,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超Y管理已成为应对不确定性环境的一种常规管理。 据报道,在企业面临关门境地的时候,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实施了超Y管理,靠权宜应变,寻求领导者与组织情境的“匹配”模式,最终闯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如大胆进行市场细分,因服务对象和时间的不同而推出不同的价格优惠;从广告和服务质量上大下功夫,全面宣战竞争对手;加强公司管理,一切围绕效率转,等等。

企业经营者也可将超Y理论引入到管理会计中的成本管理,打破刚性成本管理,形成柔性动态成本管理系统。以日本企业为例,产品优质、成本低廉一直是日本企业的优势所在,而这都得益于其行之有效的动态成本管理系统。如目标成本定位于全成本,涵盖于设计、生产等重要环节;针对产品战略和市场导向进行事前成本规划;以技术为导向,成本管理与价值工程、全面质量监管和JIT系统相连接,柔性动态成本管理成为战略制胜的法宝。当然,将超Y理论引入到管理会计,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企业文化基础上。日本在上世纪末形成并发展的“创新———改良———稳定”的理念以及团队企业文化,对这种柔性动态成本系统的成功产生了重大影响。

将超Y理论引入到管理会计,有利于管理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权变管理观念。以往企业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模式一直没完会计控制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桎梏,因此权变管理的引入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克服刚性思维模式。让企业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能够以具有高度弹性的权变管理应对变幻莫测的情况。

可以说,超Y管理是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形态的管理模式。在当前市场形势瞬息万变的时代,致力于超Y理论与管理会计结合的探索,有较大现实意义,从刚性管理走向超Y管理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当然超Y理论的引入也要把握一个度。权变性不足,容易导致管理固化,难以适应环境变化;权变性有余,则会造成管理无序化,还增加系统转变成本,得不偿失。管理会计系统的构建必须考虑权变性,尤其是市场结构、市场竞争、生产方式等现实环境,并进行“本土化”改良,特别是要进行系统简化。当然事物总有两面性,传统刚性管理虽有局限,但在管理实践中享有其应有的地位,也不可厚此薄彼。

第7篇

一、实习目的:有利于加强对营销管理知识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深入实践,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观、学习企业的生产流程和文化,有利于加深对现代企业营销管理现状的了解,加深对企业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实习调研活动,锻炼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提供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

二、实习时间:2008年6月29日—2008年7月4日

三、实习方式:采用企业参观和专家讲座相结合的方式。

四、实习地点:蒙牛乳业(唐山)有限责任公司、唐山学院北校区、惠达陶瓷厂、保龙仓超市、华盛超市

五、实习内容:

(一)营销讲座。广州陈李济药业唐山经理李晓安进行了为期三个小时的讲座。重点围绕需求与投资两者之间的关系论述了营销、管理、控制风险的关系

(二)参观蒙牛乳业(唐山)有限责任公司。重点参观了污水处理厂、生产车间、立体仓库、职工之家、办公区、货物回流区。

(三)参观惠达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我们参观了在惠达展厅陈列着惠达陶瓷公司一系列产品,紧接着我们去二层会议厅就惠达现状和今后就业同惠达经理进行交流。

(四)做关于保龙仓超市、华盛超市的调研。在超市战略、管理系统、服务理念、促销方式、超市文化上进行比较,了解二者的异同,进而加深对这两个超市的了解。

六、 实习体会和收获:

(一)通过营销讲座的学习,加深了我对营销管理知识的理解。营销最主要的是坚持和努力,做任何事我们都不要想着一蹴而就。就一个市场营销的学生来言,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如何做人,然后做事。李晓安经理留下的四句话使我印象最为深刻,1每个人都应该树立一个长远的目标,然后制定几个近期的目标,在日新月异的市场中发现机会,把握机会。我们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培养工作的兴趣。2创业不要追求完美的条件。我们刚刚步入社会,除了青春,我们没有任何的资本,所以做任何事都不要眼高手低,而是要勤劳、诚恳,在接人待物方面有张有弛。3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初出茅庐,我们的经验真的是很少,所以对待每件事我们都应该力求尽善尽美。4没有过分的希望,就没有烦恼;没有短暂的贪婪,就没有恐惧。怀着一颗平常心去做事,我相信那会比急功近利去做某件事好的多。

(二)结束了对蒙牛乳业(唐山)有限责任公司参观,感触真的很多,不愧是一个有旺盛生命力的企业。首先,我一直很欣赏蒙牛,不光是它短短几年就成为乳业老大,而是它的企业文化让我心悦诚服。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蒙牛总裁牛根生始终坚持以“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为企业的核心理念,在用人方面注意德行的培养。在蒙牛内部存在着狮子与羚羊的故事,就旨在指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其次,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是企业不竭发展的动力。进入蒙牛后,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立体仓库,全部由电脑控制,在偌大个城车间里,只有几个工人在操作机器。通过创新,有效的促进了资源的整合,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得不说科技与生产正在不断的结合,并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最后,高效的管理增加了企业的透明度。在蒙牛的办公区每一间办公室都是透明的,感觉真的很好。无论是在办公大厅,还是在货物装卸区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成功从简单的重复开始”,我很赞成这句话,只要坚持,我相信一定会成功。

(三)通过参观惠达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我了解了一个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惠达作为民营企业短短25年就成为“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建材行业”唯一入选50强企业,这无疑是个壮举。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1惠达以“争创世界品牌,打造百年惠达”为使命,并为之而努力,使惠达成为民族品牌的典范。2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重质量,拓市场,创名牌。惠达人对自己的产品很自信,这从经理的话中可以体会出来。精于品质,专于生活,这是惠达人对自己产品的最高要求。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机遇和挑战,惠达正以誓争一流,顽强登攀的气魄,广泛宣传惠达品牌。,在奥运年惠达专门制作了几款卫生陶瓷,这不能不说它市场敏锐度之高。4惠达在招聘人员方面并不注重学历的高低,只在乎能力。虽然我们还有两年才毕业,但也解开了我们心中的许多困扰,增进了对惠达的了解。

(四)通过对保龙仓超市、华盛超市的调研,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这两个超市在超市文化、管理系统、促销方式、服务理念上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其中也不乏有相同之处。

不同点:

保龙仓超市在公司理念上:利国、利民、立自身,顾客永远正确。在服务宗旨上:超低售价、一次购足、货品新鲜、自助选购;在服务理念上:全心全意致力于您的十分满意。在管理系统上:向着集约化、集团化、国际化标准的目标继续迈进,建立起科学的销售体系和经营策略。在促销方式上:由于保龙仓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收入水平都比较高,所以价格方面会比华盛贵,在节假日人会比较多,超市里搞活动的也比较多。而在华盛却看不到这样热闹的景象。其次推行会员卡,在活动期间,给予优惠。

华盛超市在经营宗旨上:一直坚持“贷真价低,优质服务,创一流业绩,倾心回报顾客”;在管理系统上:重视管理技术和业务流程的先进性,为企业提高了竞争力,华盛从业务经营和市场需要出发,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进、销、调、存、变”的业务流程和经营模式。在促销方式上:天天特价,经常会听到有人这样说“在唐山所有超市中,华盛超市的东西最便宜”,这无疑成为市民天天购物的好去所。因此华盛在唐山市民的心目中地位很高。

相同点:

两者利用开业、周年庆典、节假日等开展大型的促销活动,每次活动都印发大量的海报。这次调查正好赶上保龙仓店庆四周年,真是热闹非凡。在促销期间,还增设促销专区,并按档期分摆不同的促销商品。两家超市之所以这么做,都在提高自己的声誉,努力实现自己的品牌价值。

七、实习总结:通过为期一周的实习,自己的见识增长了不少。第一次去工厂参观,并且看到了产品从生产到完成的过程,这让我很兴奋。从中还了解到蒙牛和惠达这两个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企业文化上,孟牛时刻在提醒自己的员工要自勉,相比之下惠达就显得比较内敛。实习虽然结束了,但是却留给我很多感触:

1无论自己以后会从事什么样的行业,都应该使自己融入到集体中,认同企业的文化价值观。

第8篇

二、实习时间:2010年9月29日—2010年10月4日

三、实习方式:采用企业参观和专家讲座相结合的方式。

四、实习地点:蒙牛乳业(唐山)有限责任公司、唐山学院北校区、惠达陶瓷厂、保龙仓超市、华盛超市

五、实习内容:

(一)营销讲座。广州陈李济药业唐山经理李晓安进行了为期三个小时的讲座。重点围绕需求与投资两者之间的关系论述了营销、管理、控制风险的关系

(二)参观蒙牛乳业(唐山)有限责任公司。重点参观了污水处理厂、生产车间、立体仓库、职工之家、办公区、货物回流区。

(三)参观惠达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我们参观了在惠达展厅陈列着惠达陶瓷公司一系列产品,紧接着我们去二层会议厅就惠达现状和今后就业同惠达经理进行交流。

(四)做关于保龙仓超市、华盛超市的调研。在超市战略、管理系统、服务理念、促销方式、超市文化上进行比较,了解二者的异同,进而加深对这两个超市的了解。

六、实习体会和收获:

(一)通过营销讲座的学习,加深了我对营销管理知识的理解。营销最主要的是坚持和努力,做任何事我们都不要想着一蹴而就。就一个市场营销的学生来言,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如何做人,然后做事。李晓安经理留下的四句话使我印象最为深刻,1每个人都应该树立一个长远的目标,然后制定几个近期的目标,在日新月异的市场中发现机会,把握机会。我们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培养工作的兴趣。2创业不要追求完美的条件。我们刚刚步入社会,除了青春,我们没有任何的资本,所以做任何事都不要眼高手低,而是要勤劳、诚恳,在接人待物方面有张有弛。3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初出茅庐,我们的经验真的是很少,所以对待每件事我们都应该力求尽善尽美。4没有过分的希望,就没有烦恼;没有短暂的贪婪,就没有恐惧。怀着一颗平常心去做事,我相信那会比急功近利去做某件事好的多。

(二)结束了对蒙牛乳业(唐山)有限责任公司参观,感触真的很多,不愧是一个有旺盛生命力的企业。首先,我一直很欣赏蒙牛,不光是它短短几年就成为乳业老大,而是它的企业文化让我心悦诚服。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蒙牛总裁牛根生始终坚持以“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为企业的核心理念,在用人方面注意德行的培养。在蒙牛内部存在着狮子与羚羊的故事,就旨在指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其次,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是企业不竭发展的动力。进入蒙牛后,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立体仓库,全部由电脑控制,在偌大个城车间里,只有几个工人在操作机器。通过创新,有效的促进了资源的整合,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得不说科技与生产正在不断的结合,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最后,高效的管理增加了企业的透明度。在蒙牛的办公区每一间办公室都是透明的,感觉真的很好。无论是在办公大厅,还是在货物装卸区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成功从简单的重复开始”,我很赞成这句话,只要坚持,我相信一定会成功。

(三)通过参观惠达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我了解了一个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惠达作为民营企业短短25年就成为“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建材行业”唯一入选50强企业,这无疑是个壮举。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1惠达以“争创世界品牌,打造百年惠达”为使命,并为之而努力,使惠达成为民族品牌的典范。2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重质量,拓市场,创名牌。惠达人对自己的产品很自信,这从经理的话中可以体会出来。精于品质,专于生活,这是惠达人对自己产品的最高要求。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机遇和挑战,惠达正以誓争一流,顽强登攀的气魄,广泛宣传惠达品牌。在奥运年惠达专门制作了几款卫生陶瓷,这不能不说它市场敏锐度之高。4惠达在招聘人员方面并不注重学历的高低,只在乎能力。虽然我们还有两年才毕业,但也解开了我们心中的许多困扰,增进了对惠达的了解。

(四)通过对保龙仓超市、华盛超市的调研,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这两个超市在超市文化、管理系统、促销方式、服务理念上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其中也不乏有相同之处。

不同点:保龙仓超市在公司理念上:利国、利民、立自身,顾客永远正确。在服务宗旨上:超低售价、一次购足、货品新鲜、自助选购;在服务理念上:全心全意致力于您的十分满意。在管理系统上:向着集约化、集团化、国际化标准的目标继续迈进,建立起科学的销售体系和经营策略。在促销方式上:由于保龙仓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收入水平都比较高,所以价格方面会比华盛贵,在节假日人会比较多,超市里搞活动的也比较多。而在华盛却看不到这样热闹的景象。其次推行会员卡,在活动期间,给予优惠。

华盛超市在经营宗旨上:一直坚持“贷真价低,优质服务,创一流业绩,倾心回报顾客”;在管理系统上:重视管理技术和业务流程的先进性,为企业提高了竞争力,华盛从业务经营和市场需要出发,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进、销、调、存、变”的业务流程和经营模式。在促销方式上:天天特价,经常会听到有人这样说“在唐山所有超市中,华盛超市的东西最便宜”,这无疑成为市民天天购物的好去所。因此华盛在唐山市民的心目中地位很高。

相同点:两者利用开业、周年庆典、节假日等开展大型的促销活动,每次活动都印发大量的海报。这次调查正好赶上保龙仓店庆四周年,真是热闹非凡。在促销期间,还增设促销专区,并按档期分摆不同的促销商品。两家超市之所以这么做,都在提高自己的声誉,努力实现自己的品牌价值。

七、 毕业实习报告书:

通过为期一周的实习,自己的见识增长了不少。第一次去工厂参观,并且看到了产品从生产到完成的过程,这让我很兴奋。从中还了解到蒙牛和惠达这两个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企业文化上,孟牛时刻在提醒自己的员工要自勉,相比之下惠达就显得比较内敛。实习虽然结束了,但是却留给我很多感触:1无论自己以后会从事什么样的行业,都应该使自己融入到集体中,认同企业的文化价值观。2加强自己理论知识的培养,树立创新意识,完善营销理论体系,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3先做人,后做事。切忌好高骛远,一步一个脚印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编辑推荐:

小编推荐:标准实习报告格式

暑假实习报告

实习证明大全

第9篇

一、相关概念的梳理

1、介绍上市的概念

介绍上市是已发行证券申请上市的一种方式,不需要在上市时再发行新股,因为该类申请上市的证券已有相当数量,并为公众所持有,故可推断其在上市后会有足够的流通量。介绍上市与IPO都是上市的一种形式,但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介绍上市并没有公开招股这一环节。从逻辑?砜矗?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并不要求发行人发行新股,但是必需要有一定量已公开发行的股票,以保证在证券交易市埸上流通。

由于在上市之前无需融资,因此介绍上市可从时间上将公司融资与证券上市加以分离,从而赋予公司的上市计划更多的灵活性。但其也会在上市初期带来极大风险,公司可能面临股票供应与交投量不足的情形,尤其对于小公司而言,可能会将流通性摊薄,易受大户操控,股价波动可能较大。

可采介绍上市之企业类型主要有三种:第一,已上市之证券申请在另一交易所上市,或在同一交易所内进行“转板”。第二,发行人将其证券交由上市发行人,并由其将证券以实物之方式分配给股东或其他上市发行人之股东。第三,换股上市有时亦采此种模式。

2、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法律概念

若然要解释新三板挂牌公司在现行的法规下是否能以介绍方式升板,就有必要先了解现行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法律性质,再与《证券法》以及相关条例相结合,来阐释其升板有无合法的依据。

(1)我国上市公司的法律概念。证券市埸是由发行市埸(一级市埸)和交易市埸(二级市埸)所构成的,上市则是连接这两个市埸的桥梁。由于证券交易所的出现,才带来了证券上市的概念。证券上市是指已经发行的证券,经过证券交易所批准后,在证券交易所公开挂牌交易。[1]由此可?,上市就是在证券交易所挂牌的资格,所以要明析上市的概念,就必需要了解什么是证券交易所。

证券交易所是依国家有关法律设立,为证券集中交易提供埸所和设施,组织和监督交易实行自律管理的法人。上市公司,是指发行的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以其股份是否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流通为准,公司可分为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公司可以股份在交易所能否流通作为区分标准,将其分为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2]上市公司由于股东人数众多且股份易于流通,因此高度透明与社会化。且较之于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不论是在社会层面或政府层面所受之监督均更为严格。此外,由《公司法》第121条可知,对上市与非上市加以区分的实质性判断标准即是能否在“证券交易所”挂牌流通。而由《暂行办法》可知,我国新三板市场其实也属于“全国性交易场所”,与证券交易所承担相同的任务――提供证券集中交易所需之场所与设施并对其进行监督。但《公司法》121条所称之证券交易所,在我国语境下,其实特指深圳证券交易所与上海证券交易所,与“证券交易场所”有所差异。证券交易埸所是与证券发行市埸相对的法律概念,指的是以发行人的安排,投资者从事证券交易活动的空间、设施与规则组成的体系。[3]

由此可见,证券交易埸所是证券交易所的上位概念,它既包括埸内市埸,也包括埸外市埸。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下文简称“暂行办法”)第2条的文义来看,法条的意思是把新三板市埸定位为非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埸所,所以?F行的新三板挂牌公司为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2)我国公众公司的法律概念。《管理办法》出台以前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公众公司进行明确的定义与监管。我国《证券法》与《公司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只对 “上市公司”进行了界定和监管,公众公司的界定不清和监管缺位的问题也一直受学界关注。[4]但本文并不会在公众公司监管的问题上作太多的阐述,而是主要针对《管理办法》中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界定进行剖析,以此作为下文讨论的非上市公众公司升板法律分析之理论支撑。

根据《暂行办法》的第3条规定,我们可知新三板挂牌公司均属于非上市公众公司。同时,根据《管理办法》第2条第1款之规定,可知非上市公众公司有2种情形即“向特定对象发行或转让导致公司股东累计超过200人”与“向不特定的对象发行证券”。本文主要将讨论前一类型之公众公司。

公众公司是指股东人数众多并且其股份由社会公众广泛持有;存在着一个可供其股份公开交易的市埸,或者为证券交易所或者为由证券交易商组成的柜台市埸(over the counter market);遵守证券法之规定履行报告与披露之义务;其股份的发行必须登记注册的公司。[5]也有人认为,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其股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之公司即属于公众公司,主要有上市公司、柜台交易公司等。[6]但无论是哪一种的界定,区分公司是否有公众性,关键在于公司资本是否公开募集或股份是否在证券交易埸所交易和流通。根据上文,笔者认为,公众公司的特征主要有四:第一,股东人数众多;第二,在证券交易埸所挂牌交易;第三,依照法律、法规要求履行披露义务;第四,发行股份须经证券监督机关登记。由《管理办法》可知,以上之条件,非上市公众公司均已满足,但并非所有非上市公众公司均已 “公开发行”。所以可以得出结论的是所有的新三板挂牌公司都是公众公司,但不全都是已公开发行的公司。

(3)我国公开发行的法律概念。在对公开发行行为进行界定之前,需先对证券发行行为加以界定。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证券发行之概念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虽然在《证券法》中能找出一些相类似之表述――如发行、交付、销售等等,但都与公司法之表述有所不同。但对于公开发行的定义却能在现行法规中寻觅到――根据国务院1993年4月公布之《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81条第3款,发行人通过证券中介机构向发行人以外的社会公众就发行人的证券做出的要约邀请、要约或销售行为均属于公开发行。同时,虽然法条上并未给证券发行进行明确的定义,但学界对此却存在多种意见可供参考。有的学者认为,证券发行指符合发行条件商业或政府组织,以集资为直接目的,依法律规定的程序向社会投资人要约出售代表一定权利的证券的法律行为。[7]有的学者则认为,证券发行指的是发行人以筹集资金为直接目的,依照法定程序和条件向投资人销售证券的一系列行为的总称。[5]《暂行条例》中的文义也可推知,“发行”的概念包括发行人向相对人作出募集意思表示,直到相对人持有证券的过程。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证券发行是指发行人以筹措资金为目的,遵循法定程序,在法定条件下,向投资者就其证券做出要约邀请、要约或销售之行为。

以发行对象与发行方式为标准,可将发行分为公开发行(public offering)与非公开发行(private placement)。公开发行又称为公募发行,是发行人以公开的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和特定多数对象出售证券的法律行为。为了弥补1998年《证券法》没有界定 “公开发行”的缺陷,我国2005年修订的《证券法》第10条第2款规定,有三种情况被视为公开发行:(1)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的;(2)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计超过200人的;(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发行行行为。由于证券法在界定 “公开发行”时采用了列举式,而且其使用 “有下列情形之一”这一语句,根据文义解释,只要满足第10条所规定的3种情况中的一种,即符合公开发行的特征。亦即是说,第10条所列举的3项内容之间为“或”(or)的关系,而不是“且”(and)的关系。因此,只要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或者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计超过200人的或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发行行为的均属于公开发行。

二、新三板挂牌公司公开发行的规范分析

1、《证券法》第10条第2款规定(1)的法条分析

从《证券法》第10条第2款规定(1)可见,发行对象是否特定为判断公开发行的主要因素。无论股东人数是否众多,只要符合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均属于公开发行,而在对象特定情况下,?t需要满足累计超过200人之条件。只有在发行对象特定的情况下,公开发行才要求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证券累计超过200人。至于要界定对象是否为不特定在学界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8]

按照各国区分公开发行与非公开发行的传统思路,界定发行对象是否特定,主要依据的不是该发行对象范围事先是否可以确定,而是该发行对象是否符合成熟投资者的要求,从而不需要证券法的保护。美国实务界认为“公开要约并非一定要向全社会公开”。该结论的理由在于: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公开是指一般大众,且应将其与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或利益的个人群体加以区分。可是,在实践角度看来,这种意义的区分并不大;例如向具有某一发色之人、向某一特定地区的所有居民、向某一特定公司的所有现存股东发出要约等等,这些行为从“公共性”的现实意义上考量,其所提出之限制与不加限制地向全世界发出要约并无实质差异。总的来说并不比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发出要约要少。这种要约虽然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接受,但从性质上来说完全具有 “公共性”因为用来挑选特定受要约人的方法与挑选的目的之间并无合理的关联,在任何特定情况下区分 “公开”与 “特定”,都应当考量用来建立区别的决定因素和寻求建立这种区别的目的。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细则(试行)》第三条对机构投资者申请参与挂牌公司股票公开转让进行了规定。而第五条对于自然人投资者申请参与挂牌公司股票转让进行了规定。根据上文可见,新三板市场交易的主体为符合资格的自然投资人和机构投资人。但要以上述的概念来判断新三板市埸交易或发行的对象是否为不特定并非易事且有争议,笔者也不在此详细讨论。而《证券法》第10条关于“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计超过200人”的规定更具有实践意义,因此,本文将以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2、《证券法》第10条第2款(2)的法条分析

我国《证券法》第10条第2款(2)规定“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计超过200人的构成公开发行”。以发行人数作计算是否构成公开发行的界限,为各国和地区所常用,如美国的证券私募制度虽然对于获许投资者没有人数限制,但是对于符合条件的非获许投资者,则限制在35人之内;日本的证券私募制度限制投资者人数为50人;我国台湾地区为35人。但是在人数计算上,2005年《证券法》采用的无限制累计的做法,为中国所独有的。由立法资料可知,基于“无限制累计计算人数”这一目的,2005年《证券法》修订草案最终将“累计向超过200人的特定对象发行证券”改变成现在的表述。将 “累计”放在 “发行”之后,表明累计计算的是发行人 “所有”发行次数的对象人数,而并非仅以某次发行的对象人数。[8]由此,我国证监会解释认为:在股东的数量上,只要发行证券的对象累计超过200人,该公司则会被纳入为公众公司范畴,不论其发行行为采何种方式,发行对象是否特定,该公司是否在证券交易所上市,都均构成公开发行证券的行为。根据学界与实务界的解释,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证券的对象累计超过200人,即可以认定为公开发行的行为,而不是单次发行证券超过200人。

3、《证券法》第10条第1款的法条分析

笔者在第二章所提到,我国的发行审核制度为核准制,所以发行人在满足了《证券法》第10条第2款规定的前提下,还需要有权机关的核准才能够公开发行。根据我国《证券法》第10条第一款的规定在我国,证券发行制度指的是证券发行人提出发行申请,保荐机构向中国证监会推荐,中国证监会进行合规性初审后,提交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最终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后发行。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可见,非上市公众公司也需要经由我国的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所核准。《非上市公众公司指引第4号》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符合:(1)公司依法设立且合法存续;(2)股权清晰;(3)经营规范;(4)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制度健全本指引规定的,可申请公开发行并在证券交易所上市或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开转让等行政许可。对超?^200人公司合规性的审核纳入行政许可过程中一并审核,不再单独审核。虽然这里的“中国证监会申请审核”是指向中国证监会的非公众公司监管部(下文简称“非公部”)申请核准而非发行审核委员会(下文简称“发审委”)。但一般情况下,只要涉及到 “发行”,不论是向特定对象发行或不特定对象发行,审核的部门都是发审委。但在《证券法》第23条第1款有关发行核准的规定中,“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法定条件负责核准股票发行申请。核准程序应当公开,依法接受监督。”从文义上并不能解读出公开发行的核准机构必需是发审委的核准。根据行政法理论,非公部与发审委都属于职能部门,并非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主体,能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核准公开发行)是我国的证监会,即我国的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所以无论非公部或发审委对公开发行的核准,在法律上实际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均为我国的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所以新三板挂牌公司根据《非上市公众公司指引第4?》进行申请,即符合《证券法》第10条与第23条有关发行核准的规定。

综合上述,本文认为三板挂牌公司只要符合《管理办法》第2条第2款中的股票向特定对象发行或者转让导致股东累计超过200人并按照《非上市公众公司指引第4号》的规定程序获得批准,即为《证券法》第10条所述之公开发行,成为已公开发行的公众公司。

4、“转让”累计超过200人是否属于公开发行

对于《管理办法》第2条关于向特定对象发行或转让股票导致股东累计超过200人的规定,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进一步细分,即(1)“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导致股东累计超过200人”和(2)“向特定对象转让股票导致股东累计超过200人。”在此,对于“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导致股东累计超过200人”的新三板挂牌公司,其行为实际已满足了《证券法》第10条第2款(2)的“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计超过200人的”这一规定,符合了公开发行的定义,而根据《非上市公众公司指引第4号》的规定,可知新三板挂牌公司也是经过中国证监会的核准之后方可挂牌的,因此,在此种情形下,新三板挂牌公司实际已符合了《证券法》第10条公开发行的规定。

而对于第一种情形中第(2)种情形下的新三板挂牌公司即“股票向特定对象转让导致股东累计超过200人的”是否构成公开发行,其实涉及到的内容是一致的,即股票的转让与股票的发行的性质是否相同或具有相似性。由于股票的转让与股票的发行在本质上都可以界定为股票的流转,股票的发行可以视为股票的初次流转,而股票的转让可以视为股票在初次流转之后的再次流转,所以股票的转让与股票发行二者的性质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那么就可以对《证券法》第10条第2款中关于公开发行的规定中的“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计超过200人”中的“发行”做扩充解释,将《管理办法》第2条中的 “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导致股东累计超过200人”和 “向特定对象转让股票导致股东累计超过200人”中的“转让”也纳入到《证券法》第10条的 “发行”中。因而,可以将非上市公众公司界定为未上市但已公开发行股票之公司。

三、新三板挂牌公司直接申请升板的法律分析

1、《证券法》第50条的法条分析

公开发行是申请上市的前置条件,这也是目前我国升板的最大障碍。根据《证券法》第50条的规定 ,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上市条件有四,而对于第50条第2到4项,均属于可以通过公司自身内部的调整而加以解决的要求,而50条第1项“股票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已公开发行”,这一条前提性的条件的达成就还需要获得证监会的核准,并已公开发行。因此,可以说已经“公开发行”是申请上市的一个前提性条件。

现在新三板挂牌公司已有可能实现以介绍方式升板。《管理办法》还没实施以前,学者对《证券法》第10条第2款(2)已有所讨论,但不论研究是否能得出能满足公开发行要求的结论,此时我国仍然是没有办法在现行法的环境下满足《证券法》第10条第1款 “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要求”。但现在经过上文的论述,本文认为在现行有关发行的法律法规规定下,只要新三板挂牌公司符合《管理办法》第2条的规定并得到证监会非公部依据《非上市公众公司指引第4号》的核准,即可被认定为 “股票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已公开发行”。因此,在其满足其他上市条件的情况下,即可能实现直接升板而省却了先在新三板退市之后再在主板重走一段上市流程的冗繁程序。

2、发行权与上市权的解绑

由1998年《证券法》第10条规定和第43条规定可知,无论是发行与上市,批准的主体都是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亦即所谓的发行上市的集中制,即发行人不论在发行与上市的程序均须得到证监会的核准。而在2005年《证券法》修订后,根据第48条的规定,可视为将上市的批准权下放给证券交易所,是为上市发行的分离制,即是发行的核准权在于证监会,而上市的核准权在于沪、深证券交易所。

由于我国发行上市制度的改变,使若新三板挂牌公司在没有涉及到发行新股并符合《证券法》第50条的上市规定的非上市公众公司,可以直接向上交所或深交所直接申请上市,不需要受证监会的审查。

四、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超市自有品牌核心竞争力

【Abstract】supermarketprivatebrandiscompetentstrategythatsupermarket.supermarketprivatebrandissupermarketdoesacompetentstrategytoitselfsustaincompetencepositionandcompletelyusethisunseencapital,creatingsupermarketprivatebrandisimportanttoittoimproveit’scompetence.Thispaper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andfeasibilitiesofsupermarketindevelopingprivatebrandsonthebasisofdiscussingitsmeritsandconditionsincreatingprivatebrands.Meanwhile,thepaperdoesanalyzesitbyusingcorecompetencetheory.Lastly,pointingoutstrategicwaysindevelopingsupermarketprivatebrands.

【Keywords】Supermarket;Privatebrand;Corecompetence

【文献综述】

世界每天都在变化,甚至人心也在变,不变的只有基因;世界每天都有新的企业产生,不适变化的企业消亡。能在你争我夺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保持永久活力的只有那些拥有强大的自有品牌的企业。超市作为零售业的一种,现实形势严峻,利润之低,竞争之强烈,加入WTO后,洋超市的介入,自有品牌的开发日益成为我超市未来发展的新热点,是超市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一、超市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及趋势预测

1990年,哈默和帕拉哈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中得出了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即进入市场,顾客利益,难以模仿及内部协作与学习,而且也提出了企业合理的组织结构对核心竞争力保持的重要作用。他们提出企业管理层应用足够的时间去为核心竞争力的建立而建立企业整体范围的战略框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形成企业强大的品牌竞争力;戴维的“软竞争力”之说提出了核心竞争力不是一种内部评价,是一种外部评价即与竞争对手对比,与众不同的竞争力,企业需不断地检查自己是否投资于真正有发展前途的、有吸引力的核心竞争力建立,着重于公司竞争力的“软要素”,即文化、技术、品牌等;张秋白在《如何提升零售企业核心经营能力》中指出:提高零售企业核心经营能力,是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实现成功发展的关键问题,其根本途径是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一种以品牌为中心的凝聚力;吴佐夫在《品牌营销》中也说:超市不应该只卖别人的商品,应该把超市的文化也让顾客带回家。

纵观以上国内外有关学者对超市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可以看到这么几种趋势:

第一,超市核心竞争力概念具体化,表现为内部的文化、经营观念以及品牌号召力。

第二,超市核心竞争力内容逐步细化和可操作性的增强。这样在建立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手段。

第三,超市核心竞争力培养途径的明确化——可以通过并购、战略联盟获得。

二、核心竞争力理论对超市自有品牌开发的意义

超市的自有品牌代表的不仅仅只是超市本身的一个店牌,或是一种产品的形象,它蕴含的是超市的经营理念,企业的价值观以及企业文化。自有品牌是一种文化,是充满永久活力的竞争力,可以说是超市整个血液中的DNA。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提出使超市自有品牌的开发具有理论的指导性,使其在实践中有所依据,更具系统性。

(一)指导性。超市自有品牌对超市这一零售业态来说,本身就具有理性化,因为它在开发的过程中涉及的是超市内在的许多比较难把握的东西。核心竞争力理论中的核心价值论,动态企业能力以及软竞争力的提出,使超市自有品牌开发怎样对品牌的定位,品牌的号召力的建立以及品牌策略有一个指导性的作用,不会偏离方向。

(二)系统性。存在不等于发展,建立一个超市比较容易,但需创建一个经久不衰的超市自有品牌难度是很大的,它包括创建一种符合超市经营理念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素质,塑造自有品牌核心形象等多方面核心竞争理念。“超级学习”论的提出,对超市自有品牌的开发形成了一个学习框架,具有系统性。

三、本文研究超市自有品牌开发的目的

理论上分析了核心竞争力理论对超市自有品牌开发的意义,并提出超市开发自有品牌策略是为了提高超市竞争力,保持其强大永久的生命力;利用有关核心竞争力理论,使在实践过程中引导超市的发展是本文研究超市自有品牌开发的目的。

(一)增强商品的竞争力。自有品牌的开发增强了超市商品的竞争力,最突出表现在实现了商品的低价,扩大了商品的销售。

(二)发挥超市品牌这无形资产的优势。大型超市在长期经营中形成了独特的管理运营模式,商品名称在消费者心目中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对于信誉好,知名度高的超市以超市名称命名的自有品牌商品并在超市销售,把超市良好形象融入到商品中,人们会把企业的优质服务和管理与自有品牌商品优质连在一起,进而转化成对商品的依赖和接受,而自有品牌商品的销售成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强化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

(三)掌握更多的自。传统型超市只经营制造商品牌的商品,这种“搬硅式”的经营方式使大型超市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主体价格和利润都会受的限制,自有品牌可避免这一点,使超市处于主动地位。

(四)能够形成特色经营。仅仅经营制造商品牌的商品,那么超市之间在商品品种构成方面基本上是相同的,很难形成自己的特点。实施自有品牌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及时生产和供应某些自有品牌商品,可以使企业的商品构成和经营富有特色,同时又可对消费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五)促进超市长远发展。品牌是超市生存发展永不变的基因,超市自有品牌的开发提升了超市品牌的号召力,有利于超市扩大规模进行长远规划。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本文的研究方法基于超市自有品牌这一课题主要采用的是分析归纳法,从我国超市的现状以及超市自有品牌的竞争优势分析我国超市自有品牌开发的必然性,从我国超市自有品牌的经营情况分析其解决措施;在分析自有品牌的竞争优势时利用比较的方法,从零售商品牌与制造商品牌的优势对比中得出开发自有品牌的必然性。

超市自有品牌开发策略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在此课题上,真正能够进行全面研究的为之甚少,尤其在国内。水平之限,本文也只是对其进行一个概括性的分析,旨在起抛砖引玉作用。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对超市自有品牌开发策略进行理论分析,这是本文最大的创新之处。理论引导实践,实践较正理论。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发展,超市自有品牌与超市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文中作了详细分析。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是为了阐明超市自有品牌开发的重要性;提出超市自有品牌开发策略,说到底又是为了提高超市的核心竞争力。

五、本文研究超市自有品牌开发的现实意义

超市自有品牌开发的提出对超市行业来说,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前面也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由于超市是连接生产与消费者之间的纽带,是经济的晴雨表,所以超市自有品牌的开发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意义。

(一)对于生产企业来讲。为超市生产自有品牌商品,虽然从表面上看会流失一部分生产利润,但同时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好处。这是因为:第一,由于自有品牌子商品通常由超市自己的技术人员直接进行设计开发,或与制造商协商进行设计开发,这就大大降低了生产企业研究开发成本。第二,自有品牌商品由超市全部收购,使生产企业无须在商品推销进行技术设计,也避免了由于产品市场定位不准或市场需求变化而造成的产品积压。第三,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新成立的企业来讲,生产自有品牌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达到稳中求进的目的。第四,超市实行自有品牌经营往往都寻找生产能力过剩或处于困境的企业来生产,这样可以挽救一些困难企业,从而带动某些企业发展。马狮集团就曾把一部分濒临破产的英国纺织厂和服装公司挽救起来,成为英国衰退工业的救星。

(二)从社会生产的整体来。开发超市自有品牌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转。超市拥有自己的品牌实现了其消费、生产和流通中的主导作用和控制力的加强。从本质上促进一体化,有效地避免了生产的浪费,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此外,由于超市自有品牌杜绝假冒伪劣商品方面起到了以身作则的作用,会迫使假冒伪劣的商品生产者不得不停止生产,从而为社会经济环境的净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超市自有品牌的开发,虽然在我国超市行业中属于起步阶段,但我们相信随着竞争的愈演愈烈,自有品牌的开发将是我国超市提高核心力的根本途径。

【正文】

近年来,我国超市业从争夺黄金地段的“地盘之争’’到改造购物环境的“形象之争”直至现在蔚然成风的“价格之风”。各对手之间竞争愈演愈烈,其结局却是超市整个业态的效益下降,经营困难。随着WTO的加入,越来越多的外国超市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先进的管理水平、技术设备、营销观念对我国超市产生严峻的挑战和引起更激烈的竞争。如何摆脱经营困难的局面,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超市的竞争力已成为我国超市业必须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人们的消费观念的理性化,现在的商业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品牌的竞争,超市的自有品牌正是品牌竞争的产物。自有品牌作为超市经营者宝贵的无形资产,将成为其参与竞争的有力武器。

一、自有品牌开发是我国超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有品牌(又称零售商品牌privatelabelsorstorebrands)属于中间商品牌,是商业零售业主自己创造,并用于所经营商品的品牌。超市自有品牌经营战略是超市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消费者对某商品需求特点的信息,提出新产品的开发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开发生产或自行设厂,生产方制造,最终在本超市内进行销售的战略。从自有品牌战略的选择来看,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单一品牌战略,即超市经营的所有商品都采用同一种自有品牌,不使用制造商品牌;第二种为双重品牌战略,即同一种商品,采用制造商品牌,也采用零售商品牌,双重品牌往往有主品牌和副品牌之分。第三种,混合品牌战略,即超市经营的部分商品采用制造商品牌,部分商品采用自有品牌。目前,自有品牌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成为超市未来发展一种必然趋势;在国内,也将是我国超市在未来竞争中制胜的主要法宝。下面就从我国超市的现状,超市自有品牌的竞争优势来分析这一趋势的必然性。

(一)我国超市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超市有了很大的发展。2002年,我国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超市就达150多家。其中,上海的超市尤为发达,销售额最大和门店数量最多的前两位都在上海,居于第一位是联华超市有限公司。确实,上海众多数量的超市给了居民很大的便利,往往一个居民区周围就有好几家超市,日常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对于忙于工作的上班族来说,无疑是非常方便,但是我国超市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主要问题是:

1、市场定位雷同,没有经营特色,很难形成品牌号召力。在大城市一个居民区周围就有好几家超市,但是这些超市无论是在经营的商品,还是服务、价格、开放时间都极为相似,没有自己的经营特色。

2、超市规模小,难以实现规模效应。我国大多数超市经营规模小,营业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下占多数,而根据专家预测,对于300-5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而言,只有当连锁店超过15家,才能实现规模经济。小规模经营,不仅在进货方面形成不了批量优势,难以降低成本,而且很难吸引厂家加入。

3、处资超市的进入给中国带来了挑战与冲击,也带来了机遇。

外资进入中国零售领域对中国来说,除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外,更重要的是外资的进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营销方式,技术与管理,同时把更多的中国产品纳入其采购系统,从而带动中国产品走向世界,这个情况在其它国家已经得到了印证。美国大型连锁店沃尔玛凭借强大的零售能力,于四年前进军欧洲,在德国触发了零售业的大合并,更令英国某些零售公司股价大跌,欧洲零售业因而出现大震动,但是各国的超市业却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外资超市的介入,正是由于他们在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优势,将会迅速在我国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我国的超市业面临国外大型连锁集团的冲击,如:经营理念的冲击,价格冲击以及技术和人才冲击等,特别是技术和人才方面。

国外大型超市是把工业生产原理应用于销售,实现商业活动的标准化、专一化和一体化,而技术和人才上的优势是实现连锁经营战略的特征。完整的POS系统的应用使得整个商品经营过程,诸如订货、进货、接待宾客、结帐、广告宣传和财务都由电脑系统处理,使库存减少到最低限度,并及时补充、更新货源来满足顾客需求。国外超市非常注重人才资本的投资,他们不惜重金招募和培训人才,并通过优厚的待遇辅之以优良的工作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入世后,国外超市灵活的用人机制,高额的薪金将对国内超市的人才储量造成威胁。

从我国超市行业的现状来看,前景是值得深思的。我国的超市要在与外国超市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形成规模,形成气候,说深了就是要形成一种品牌的号召力,在充分利用超市无形品牌的基础上,开发自有品牌。超市自有品牌经营理念改变了传统的商场只充当生产与消费,“传导”媒介和“以产定销”的经营方式,而代之以“以需定产”、“以销定产”的重新定势,使零售业引导生产,创造生产的职能得以发挥出来。因此这一经营方式被商业零售领域的专家和经营者称为商业经营的一大变革,并日益成为全球商业发展的新热点。我国的超市要保持不败之地,自有品牌的开发已成必然。

(二)超市自有品牌战略的优势

与制造商品牌相比,不论是从满足消费者角度,还是从超市盈利角度分析,自有品牌都具有极大的竞争力。

1、价格优势。与制造商品牌相比,自有品牌的价格要低得多。欧美自有品牌商品比一般同类商品价格低30%,但盈利水平却不差。就美国的超市而言,平均利润率仅1.5%,而自有品牌利润率为30%。究其原因:首先,超市直接从厂家订货,可以减少流通渠道。其次,生产厂家在品牌的传播方面需要大量的广告费用,超市自有品牌借助于大型连锁超市的良好声誉,不需要大作广告,就能引起消费者的购买兴趣。另外,实施自有品牌的超市一般拥有众多的连锁分店,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销售也使得生产和流通成本进一步降低。

2、促销优势。超市自有品牌的促销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超市不需要支付巨额广告费用做全国性广告宣传,物美价廉的商品和超市本身良好的声誉,就是对顾客最富有号召力的吸引。能使他们从尝试最终转向忠于物美价廉的超市品牌,无形中对超市又起到传导作用。第二,超市可以将自有品牌产品陈列于最好的位置,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倾向。第三,从营销推广和人员推销来看,超市会更多考虑自己品牌的需要。正可谓是占尽“地利人和”。

3、满足消费者需求优势。由于超市直接面向消费者,能更快更准确地了解到他们的最新需求信息,从而在产品技术与开发,生产及推广过程中,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超市所经营商品一般以食品和家庭日常用品为主,从消费者消费来看,这些商品不属于炫耀品,因此,消费者没有必要多付钱去购买昂贵的制造商品牌商品。尤其在消费者的消费日趋知识化、理性化、质量化的今天,质量相当的商品中,消费者会更多地将目光转向物美价廉的超市品牌。

4、推进商品个性化优势。近年来,特别是加入WTO后,国内超市之间、国内外超市之间竞争已进入白热化。2001年,上海连锁超市平均利润率为0.6%,10个中有一半亏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布点密集,商品雷同,没有特色。同一时期上海联华超市发展快速,这和他们进行个性化经营战略是很大关系的。该超市系统个性化经营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推出“联华”品牌,进行特色经营。自有品牌是体现超市特色的有利武器。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超市品牌与制造商品牌的比较优势,还是从我国超市的现状看,超市自有品牌开发已成为我国连锁超市未来发展的最好途径。超市行业利润低已成为一个普遍问题,而国外超市与国内超市相比,在价格、技术与人才经营理念又占有优势。要生存要发展,只有充分利用并且扩大超市的品牌号召力,培养并开发一系列超市自有品牌的产品,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二、我国超市自有品牌的经营状况分析

超市是实行开架售货,顾客自助服务,营业范围包括各类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广泛利用定量包装,明码标价,分类摆放,适合一次购买较多的商品,电子计算机一次结算营业,商品销售量和销售额比较大,商品价格相对低廉,并购、配送、销售实行连锁经营,具有多功能服务的现代零售商店。其基本特征为:以自助服务,一次结算为经营方式,以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为主要经营品种,以大量销售为经营原则,以降低费用,商品周转期为经营特色,以廉价销售经营方针。

从超市的科学内涵以及基本特征来看,超市已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短短几年间,超市连锁业在我国求得快速发展,但和超市自身扩展相比,自有品牌发展不仅速度慢,而且存在不少问题。

(一)自有品牌意识不强。更多的超市仅仅把自己当作一个商品中转站,来了什么就卖什么,只有极少数超市拥有自有品牌,而这些拥有自有品牌的超市,自有品牌涉及的商品数量与整个超市系统经营商品数量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如南京的苏果超市,拥有直营标准超市达120多家,45家便利店,整个系统经营品种达2万多种,自有品牌商品有400多种,仅占5%并且以售价偏低,购买频率低的小商品为主,这样即使有自有品牌,其销售额比例也低。

(二)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目前自有品牌的价格和同类商品相比,有的高于同类商品,有的没有差别,也有一部分低于同类商品,而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没有明显的价格诱惑。

(三)质量差别大且不稳定。很多挂有自有品牌的商品质量不统一,有的质量较好,甚至高于同类著名品牌,但也有一些品种质量很差,没有一个统一的质量形象。消费者如果购到质量较差的商品,将这一印象传递给所有的自有品牌,认为自有品牌只是在差的商品贴个牌子,便将在以后的购买活动中,放弃自有品牌。另外自有品牌商品质量也不稳定,有的质量刚开始还可以,但慢慢质量就下降,从而导致消费者失望,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将引起连锁反应,不但没有充分发挥自有品牌的优势,而且会大大伤害自有品牌的声誉。

(四)自有品牌促销少。从商品展示和促销力度上,也可以看出超市经营者不重视自有商品牌的发展。自有品牌往往摆放货架的不显眼处,也很少采取诸如广告、折扣、优惠券及人员推销等促销方式。制造商推出一新品种或新品牌,经常派人员在现场向顾客推荐,而超市经营者都很少这样做,认为有即存在,存在即将出售。

出现目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超市本身没有意识到自有品牌发展这一趋势及其重要影响。国内某些超市在向西方同行学习过程中,注意到了这一趋势,但又认为国内条件不适应,因此,采取消极的态度。

2、缺乏稳定的生产基地。目前持有自有品牌的商品一般是采取委托加工的方式,由小企业生产,很少有大企业的参与。大企业之所以合作意愿不强,一方面是害怕这样做,会树立竞争品牌;另一方面是其产品开发和加工能力较差,很难推出有特色的产品。小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小,同时超市又缺少必要的质量监控体系,这就使得商品质量和供应不稳定,价位偏高。这和国外的大超市普遍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的情形有明显的不同。

3、超市规模目前相对较小。我国超市规模一般较小,如在超市行业全国排名第三的苏果超市有限公司也只有各类型店铺三百多家。这样的规模很难吸引大的制造厂商加入,不利于提高自有品牌的号召力,超市去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往往又力不从心。

三、超市自有品牌开发的理论基础——核心竞争力理论

提出超市自有品牌开发策略说到底就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超市在未来发展中更具活力。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企业在与竞争对手竞争中所处的优势及其战胜对手的能力,这种能力最终表现为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包括劳务)的竞争能力,而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力中最为关键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自从哈默与普拉哈德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以来,我国学者和企业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也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但普遍的观点为: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力的高度集中和综合。C?K?帕拉哈拉德和?G?哈默(1990)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指出:企业最终产品的市场地位取决于核心产品的地位,企业的最终产品要靠核心产品来带动,核心产品的竞争力取决于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又取决于资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可以说,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竞争力中最具影响力,最为关键的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而作为特殊企业的超市核心竞争力应当区别于其它企业,特别是要不同于生产加工企业,结合零售企业实际应表现为:

(一)主营技术力。应当说,超市的主营技术力是一系列成功的市场营销活动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在主营技术力里包含两个最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超市能够按照自身特有的市场经营目标定位,建立起一个符合服务一般顾客消费对象以及特定顾客消费群需要的商品品类管理系统,并通过科学的商品品类筹划和不断导入新的商品品种,能够不断完善商品品类管理系统;另一方面是超市能够全面采用现代市场营销技术,在企业拓展主业经营活动中,通过成功的营销策划和灵活的促销技术,不断实现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增加企业新的经济效益的能力。

(二)营销服务力。超市与一般企业相比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强调经营管理的特殊重要性。而在经营管理中很重要的内容便是围绕市场营销的服务,超市服务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硬件”,二是“软件”。从“硬件”上讲,超市经营者必须能够根据自己的市场定价,结合经营的特点为服务的顾客提供全面良好的购物环境和其他相关配套的方便服务设施;从“软件”上讲,超市能够一切从顾客的需要和爱好出发,及时提供恰如其分的优质服务,并且能够使这些服务贯穿于售前、售中和售后的全过程。

(三)企业文化力。超市应能够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和背景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反复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与实践,把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精华提炼出来,形成以企业共同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经营理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管理风格的成熟系统,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企业文化发展的不断完善和升华,把企业全体员工进一步凝聚在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念之下,激励企业员工不断释放潜能,努力为全面实践企业的使命创造性的积极开展工作。同时,在广大消费者面前努力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不断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进一步实现企业文化的影响力。

主营技术、营销服务力与企业文化力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共同构造了超市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了超市的一种号召力,即品牌号召力。所以说,品牌号召力是连锁超市的核心竞争力。它具有以下特征:

1、系统性。超市品牌号召力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从它的发挥和运用来看,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经过长期的实践,这个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就成为企业在整个经营活动中,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念和多种功能及技术能力的综合体现。

2、成熟性。超市的品牌号召力既然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它的形成就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日积月累形成的。这种系统成熟的核心经营能力,一旦培育和形成之后,便可以为企业带来能够持续发展的市场竞争优势。

3、独特性。超市的品牌号召力是结合本超市的实际情况培育而形成的,因此都应当带有不同其他企业的特点和色彩。从市场竞争力角度来看,正是这一点不同,才显示出每一个超市在参与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的能力。

4、延续性。超市的品牌号召力一旦培育形成,就应当是系统的和成熟的,并且以一贯之地运用于市场经营活动之中,即使在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也能够充分运用这一能力,将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发挥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超市的品牌号召力是超市自有品牌开发的基础,因为超市的自有品牌是顺着超市的品牌号召力而生的。同制造商品牌不同,超市的自有品牌一般只有“超市”和超市品牌本身。“超市”是行业品牌,是所有超市企业的共同品牌,代表着零售业的发展方向。在消费者心目中,“超市”总是与先进的自选购物方式与价廉物美的丰富商品联系在一起的。以致于目前社会上形成一股“超市风”,凡新开的店铺,不管经营什么,总会以“超市”两字,如“建材超市”“家具超市”“网上电脑超市”等。可见,“超市”两字也是一笔不小的无形资产,具有很强的品牌号召力。

超市品牌本身是指店牌,也就是本文中强调的超市自有品牌的一种。一个好的店牌一定要易记、易懂、简单,对超市店牌而言,还需具备诱导性与独特性,我们强调自有品牌着重于店牌的独特性,这也是我国超市忽略的一方面,大部分过多强调诱导性。辟如,很多超市店牌总少不了一个“家”字,于是出现了“家友”“家家乐”“乐家福”“福万家”等店牌。如此雷同的超市店牌对品牌号召力的培育实在是一大隐患,更不利自有品牌开发。上海的两大超市“华联”与“联华”就是典型。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企业能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现代超市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品牌号召力,而品牌号召力的形成是超市自有品牌开发的重要条件。

四、超市自有品牌的建立

前面分析了超市自有品牌开发是超市经营的大趋势,并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施行的实际过程中又要非常谨慎。超市推行自有品牌不是短期的行为,正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样,而是长期发展战略。目前一般超市经营品种大都几千甚至上万种,连锁规模又偏小,在这样的情形下,超市自有品牌全面开花,急于求成,明显是不合理的,这样做易造成品牌定位模糊,反而引起消费者对该品牌的怀疑。美国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发展在80年代晚期之前曾停滞一段时间,主要原因是商店出售的包装低劣,质量不稳定的无品牌商品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选择,使他们对自有品牌也产生了怀疑态度。因此,在发展超市自有品牌的过程中,不合理的品种,低劣的质量,偏高的价格,都可能使消费者形成对该品牌的不良印象,这样的印象不仅影响该自有品牌产品的销售,也会危及到整个超市的形象,因而超市推行自有品牌需进行战略规划。

(一)实施自有品牌的条件

超市发展自有品牌并不是凭经营者一时头热就可以造就出来的,至少具有四个方面的条件:

1、一定的规模和网络优势。超市自有品牌战略的成功离不开规模经济优势的发挥,所以它必须以大规模经营和广阔的销售网络为基础。这样,企业才能以大订单吸引生产企业的合作,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并利用自身广阔的销售网络加以推广,自有品牌商品的各种优势才能充分发挥。

2、商誉条件。事实上一种商品采用零售商品牌方式还是制造商品牌方式,主要取决于二者知名度的高低。知名度高的企业品牌更有利于商品的销售。从这点意义上说,超市自有品牌的推出是建立在超市本身良好的商誉之上,而物美价廉的自有品牌商品对本超市的商誉又能起到提高和确认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较好的商誉是超市实施自有品牌战略的前提和内在优势。

3、较强的产品设计开发能力。超市自有品牌商品是以超市这一品牌名称为主体开发出来的,其开发、销售最终完全由超市本身来承担,这就对超市在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能了解顾客的需求及其变化,及时反应信息,设计出深受消费者喜欢的商品,并以这些商品为中心,展开有效的广告宣传等活动,促进自有品牌商品的推广和销售。

4、商品快速周转。超市资金占用的特点是流动资金占用最大。为提高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必须加快商品运转速度。这样既可以保证商品新颖又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增强超市及自有品牌的活力。

5、较强的营销能力。推出自有品牌要承担较大的风险,由于多种商品共用一个品牌或几个品牌,任何一种商品出现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其他商品信誉产生损害。这就对零售企业在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供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更高更严,同时超市进入生产领域,成为市场营销活动的主体,其承担的风险也相应地从流通领域延伸到生产领域,这些都要求超市具备很强的营销管理能力、公关能力和市场把握能力。

以上分析可见,超市达到相应规模,具有雄厚实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商业信誉时开发自有品牌,才能真正发挥自有品牌的优势,从而促进超市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二)超市自有品牌的建立

超市自有品牌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便包括自有品牌的定位,品牌号召力的形成,品牌决策的选择以及实施方式等。

1、自有品牌定位。超市经营自有品牌,首先要解决品牌的定位问题,这是其他有关战略的基础,也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商品的价格,包装,质量,促销都依赖于定位,定位就是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自有品牌不同于制造商品牌的鲜明的、突出的形象。也就是说,要树立起自有品牌的个性。目前经营实践中的一些如质量不统一,价格或高或低都是与定位的缺乏有一定联系,根本谈不上以后的企业文化力的形成。

超市作为家庭食物与日杂用品提供者,与其他零售业态,如百货商店有明显区别。因此,在定位之前,必须了解到消费者到超市购物的动机。荷兰CBC的一项消费趋势调查表明:消费者到超市购物排在第一位的是高质量,下面依次为购物舒适,挑选余地大、干净、购物地点便利。价格居于第六位,这些动机中,与产品有关的为质量与价格。从这一角度看,质量和价格是消费者对超市评价的两个重要因素。所以,自有品牌的定位不能脱离这两个基本因素。

做好自有品牌定位,着重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自有品牌本身的风格是什么?能提供怎样的价值?自有品牌形象又是什么?第二,与竞争者相比,自有品牌差异是什么?同时,要保持自有品牌定位的统一性,避免定位混乱。结合超市这一零售业态的特点,必须紧紧抓住“物美价廉,优质服务”。

自由品牌缺少清晰明确的定位,就会像没有舵的船一样。一个清晰、有效的品牌定位,必须是超市上下对这个品牌定位都有恰当的理解和认可,必须使其与超市的经营理念及文化和价值观联系起来,它应当能提供像这样的提示,即哪些活动和宣传可以支持和强化这一品牌,哪些将削弱和混淆这一品牌。

超市自有品牌的定位一方面是使该类品牌与制造商品牌相比,有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又要使其与其他竞争者的自有品牌相比,有自己吸引消费者的独到之处。

2、提高品牌号召力。超市品牌号召力是自有品牌产品能销售出去的旗帜,是超市的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沃尔玛”三个字给人的感觉就是“天天平价”、“服务满意”,所以超市本身的品牌号召力是最关键的。

(1)提高价格竞争力,做到“廉价销售”。连锁超市要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兼并劣势企业作为加盟者,也可以通过互相兼并,强强联合经营,子公司加盟大公司,大公司发展跨地区跨部门的连锁等途径,促进超市集约化,从而为低价销售创造条件。

(2)提高商品配送力,做到“品种齐全”。一个超市日常的运作能否正常运行,关键在于是否建立了现代化的商品配送中心,是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配送设施的使用效率。一个高效的配送中心能进一步降低超市的平均经营成本。超市对配送服务的选择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自建配送中心,即超市经营的所有商品全部由自己的配送中心配送,如沃尔玛的物流配送系统;二是内外配送服务并用。一般而言,规模比较大的超市采取第一种。

(3)提高员工素质,做到“服务周到”。“一流的服务,超值的产品”是超市最大的吸引力,员工是面对面与顾客打交道的群体,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超市的声誉,必须通过培训,制度化管理,企业文化的培育等多种手段来提供员工素质。树立“加强服务与创新,努力提高顾客满意度”的经营理念。

(4)保持良好的购物环境。地面整洁干净,店牌的设置,室内灯光,气温适宜,员工的一个微笑,都可能成为顾客光顾的理由。除了购物区域外,资本实力强大的企业最好还要有娱乐的地方。如今超市更多的是卖一种文化,而人们购物成为了一种享受。

(5)管理规范。商品定价要合理,货物摆放要规范,同类产品摆放在同一地区,同一品牌商品摆在同一地方。

(6)成立连锁超市协会,维护超市品牌。维护超市品牌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维护“超市=廉价销售+优质产品”的行业整体形象,使“超市”这两个字作为行业共同品牌发挥其应有的“品牌号召力”;二是对超市店牌进行协调与管理,避免出现雷同店牌,维护优秀超市的品牌形象与品牌的独特性。

美国营销战略专家阿尔?里斯,杰克特?劳特在《二十二条商规》中告诉企业:“你不要试图变得更好,而要试图变得不同”。当一个超市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品牌号召力时,它自然具有了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3、品牌决策。超市自有品牌的选择,一是考虑采用超市名称作为品牌还是另外寻求其它名称。采用超市名称作为品牌在品牌导入期,有利于品牌的推广,但如果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自有品牌的销售,也将会影响到整个超市的声誉。所以,超市必须自始至终坚持品牌第一。寻求其它名称,会增加促销成本,优点是可以为产品选择恰当的品牌,并且,该品牌一旦出现问题,对超市所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二是采用统一品牌还是多个品牌。采用统一品牌费用较小,但并不一定适合每类产品,也有一损俱损的缺点;采用多个品牌则可以为每类产品取上最佳名称,但相应的设计、制造以及促销费用将增加。

4、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自有品牌经营过程中,要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及价格的竞争力,稳定、可靠的生产基地也是关键。具体有两种方式,一是委托有实力的生产企业加工,即定牌生产,这些企业应该有较强的生产设计、加工能力以及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超市作为需要信息的收集地,应及时将有关信息传递给生产方。从生产到消费之间,由于生产企业和超市的密切合作,形成产业链,最终会给参与各方带来更大的利益。二是自设生产基地,也包括超市通过参股、控股、兼并、独资等方式进入生产领域。自设生产基地较之委托生产协作性要强,协作关系更密切。因为生产业务与批发业务统一于超市主体,有着共同的利益与目标,同时,这种方式可以节省交易费用,提高营运效率。如美国的SAFEWAY连锁超市,自有商品中的一半是集团下属加工生产。

五、结束语

超市正在以稳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必将遭遇惨烈的商业竞争。在超市竞争日益白热化的经营环境中,要想达到既能降低进货销售成本,又能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商品之目的,开发和经营自有品牌的商品是一条有效途径。自有品牌的出现是商业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市为了突出自身形象、维护竞争地位、充分利用自身的无形资产而采取的一种竞争策略,拥有自有品牌除了获得流通产生的利润之外,还可以获得品牌提升所产生的额外利益;制衡知名品牌的发展,或者说重新分配市场份额,达到重新分配利润的目的。通过利润重新分配,全面改善零售业利润环境,达到长期发展以及良性循环的目的。自有品牌具有风格独特,价格低廉,统一设计,统一货位,统一价格等优势,可以形成系列产品,也是我国超市提高竞争力的出路。我们有理由相信,超市自有品牌必将成为超市的“利润增长数”。

【参考文献】

[1]周绍明p《企业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第3期

[2]徐郑慧p《浅谈我国超市的发展战略》p商业研究,2000年第8期

[3]贾独俊p《管理革命---未来大型超市的曙光财经贸易,1999年第4期

[4]杨守平p《在竞争中划定超市生存线》商业企业管理,2001第9期

[5]黄维梁p《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零售企业之策略创新》p商业研究2003第9期

[6]吴佑夫p《品牌营销》p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第1版

[7]迪尔德丽,布瑞肯里奇:《品牌的革命》电子工业出版2002年第2版

[8]埃里克?乔基姆塞勒《品牌管理》(《哈佛商业评论精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官建成《市场营销界面管理的实证研究》中国管理科学,1999年第2期

[10]刘岳生《百货业面临的挑战》商业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

[1]孙元欣:《中间商品牌战略与竞争力》p[J]上海大学出版社(社科版),

1999年第6期

[2]鲍观明等:《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开发》p[J]商业经济研究,1999年第7期

[3]李建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分析》p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第11期

[4]易松美:《我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p中国科技经济科学,1998年第3期

[5]安德鲁?坎贝尔,凯瑟林?萨默斯?卢斯(英):《核心能力战略》p严勇,祝方译,东北财政大学出版社,1999

[6]苏红霞:《我国零售业如何面对加入WTO》浙江广播电视大学,2001年12

[7]韩光军:《超市营销[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8]黄月胜、陈跃刚:《面对WTO,中国超市应迅速提高核心竞争力》商业经济,

2000年第5期

[9]伍争荣、王默:《连锁超市核心竞争力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

第11篇

关键词:经理权力;外部制度环境;产权性质;超额薪酬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JY06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Q12G030029)

作者简介:陆智强(1980-),男,辽宁沈阳人,宁波大学商学院讲师,会计学博士,主要从事公司治理研究;李红玉(1981-),女,辽宁抚顺人,宁波工程学院讲师,企业管理博士,主要从事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3-0108-06收稿日期:2012-08-08

引言

自现代公司制企业成立以来,有关经理薪酬激励的相关问题一直吸引着各国学者的注意,以致这方面学术研究的增长甚至超过了经理薪酬本身的增长(Murphy,1999)。在这一过程中,学术界逐渐反思“最优契约论”下高管薪酬激励在公司治理机制中所起到的作用,从分析经理薪酬与公司绩效的敏感性,到经理薪酬的粘性问题(Jackson et al, 2008),无一不指出经理薪酬制定机制出现了问题,经理由此获得了超额薪酬。在现实中,人们却发现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增长率要高于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率,甚至出现了上市公司利润负增长而高管薪酬正增长的“倒挂”现象(权小锋 等,2010)。

Bebchuk等(2002)首次提出与最优契约论相对应的管理者权力论,并指出经理会将手中的权力,渗入到董事会制定薪酬的过程中,由此获得超过最优契约的超额薪酬。权小锋等(2010)研究发现公司管理层的权力越大,薪酬与操纵性业绩之间的敏感性越大。随着权力的增长,管理层会通过盈余管理的方式获取超额薪酬。不仅如此,当公司业绩上升时,高管人员会获得较高的薪酬增幅;而在业绩下滑时,高管人员的薪酬存在着明显的粘性特征,而且随着高管权力的增加,这种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敏感性的不对称性越强(方军雄,2011)。此外,我国企业所处地区的外部治理环境并不一致(樊纲 等,2003),因此,外部治理机制对于经理获取超额薪酬的治理作用强度也必将有所不同。

有鉴于此,笔者以我国2009年度至2011年度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内、外部治理机制对于超额薪酬的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分组检验了不同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其外部治理机制对于超额薪酬影响的差异。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以往学者大多选择薪酬总额或薪酬与公司业绩敏感性来衡量经理权力所产生的私人收益,相比之下,超额薪酬这一薪酬增量更能直观、具体地反映经理利用权力获取的额外利益。(2)不同制度环境下,经理通过个人权力获取私人收益是具有差异性的,这一问题经常会被以往研究忽略。本文利用市场化进程变量来刻画制度环境,使得研究更加细致、全面。(3)本文分析了不同产权性质下,外部制度抑制企业经理获取超额薪酬的能力是否存在差异,更加符合当前我国企业产权性质的现实背景。

本文后续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第二部分为样本选择与变量设计,第三部分是实证检验结果及讨论,最后为结论与启示。

一、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HT5SS〗

(一)经理权力对于经理超额薪酬的影响〖HTSS〗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两权分离的运作模式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但由此也引发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问题。在实践中,薪酬契约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用于解决二者之间的问题。通过将高管人员的薪酬与公司绩效相挂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约束经理的“败德行为”,这一观点就形成了经理薪酬激励的“最优契约论”。但通过实证检验,学者们纷纷发现经理薪酬与公司绩效敏感度很低。Bebchuk〖KG-*5〗等(2002)针对“最优契约论”,提出了“管理权力论”,认为经理薪酬并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其本身也是一种问题。经理利用手中的权力俘获公司董事会,并由此获得超过最优契约的超额薪酬。Bebchuk〖KG-*5〗等(2004)系统分析了经理利用权力牟取租金的过程,他们指出经理权力已经渗透到薪酬制定的各个层面上:首先,经理能够利用其权力来影响外部董事的任命。其次,外部董事进入董事会后,将受到内部董事的影响,这使得他们没有勇气就薪酬激励方案与CEO展开面对面地争论。最后,即使外部董事坚持就薪酬方案同CEO展开争论,他们也会因为既无物质激励又无充足信息而败下阵来。

在我国公司治理的实践中存在着缺陷,如企业内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企业外部经理人市场不发达、控制权市场并未真正形成(张维迎,2005)。这些治理缺陷的存在使得我国企业的经理更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影响自身薪酬的制定。经理权力越大,经理薪酬越高,而经理薪酬与企业绩效的敏感性越小(李维安 等,2010)。据此,笔者提出假设1。

H1: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经理超额薪酬与经理权力正相关。

(二)市场化进程对于经理超额薪酬的影响〖HTSS〗

在企业的实际运作中,公司治理效率的高低不仅与公司内部治理情况有关,而且会受到公司所处外部治理环境的影响(La Porta等,2000)。夏立军等(2005)指出政府治理、制度环境、市场竞争等公司外部治理环境是比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更为基础的层面,这些外部治理要素会影响到企业契约的顺利签订和执行,进而影响到公司治理的效率。在实证研究方面,La porta〖KG-*5〗等(2002)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制度环境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后指出,公司所处国家的法律、制度环境越好,公司治理效率越高。

以La Porta〖KG-*5〗等学者为代表的国外研究都有一个暗含的假定,即在国家内部,各公司所面临的法律、制度环境是无差异的。这一假定对于国土面积较小或者经济、法律制度发展比较均衡的国家来说可能是正确的,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国土面积巨大、各地区间发展极不均衡的国家来说,这一假定就不具有合理性(雷光勇 等,2007)。中国从1978年开始的市场化进程不是简单的一项规章制度变迁,而是一系列经济、社会、法律乃至政治体制的变革,因而我国各地区之间的法律、制度环境会有所不同。樊纲等(2003)通过对中国各地市场、经济、法律等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我国各地区间的市场化进程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外部治理作为企业内部治理的替代机制,将会有效弥补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缺陷,降低经理对于股东利益的侵害。一般来讲,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企业所处的外部治理环境通常较好。在这些地区,企业外部经理人市场较为发达,政府治理水平也相对较高,这些因素将会提升经理获取超额薪酬的边际成本。也就是说,企业所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有可能抑制企业经理通过运用手中的权力获取超额薪酬。据此,笔者提出假设2。

H2: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条件下,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经理权力对于超额薪酬的影响程度越低。

(三)产权性质对于外部治理效用的影响〖HTSS〗

产权性质作为企业微观因素的核心,可能会影响到市场化进程这一宏观因素对于超额薪酬的作用方式与程度。根据最终控制人性质,我国上市公司又可以具体划分为国有上市公司与民营上市公司①。在国有企业内部,由于存在“所有者缺位”的制度缺陷,加之公司内、外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大,据此产生内部人控制以及内部治理机制失效等问题,导致股东与经理之间的问题更为严重。公司经理更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干预董事会制定薪酬的决策,进而为自身谋求更多的私人收益。因此,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外部治理机制更有可能发挥作用。

与之相对,在民营企业内部,一般都存在着控制性大股东,股东对于经理的监管机制较为完善,股东与经理之间的问题并不像国有企业那样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经理运用手中的权力干预董事会制定薪酬决策,进而为自身谋取私人收益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由于监督经理的内部治理机制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外部治理机制抑制经理权力对于超额薪酬影响的程度将有限。据此,笔者提出假设3。

H3: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与民营企业相比,市场化程度对于抑制国有企业经理利用权力获取超额薪酬的效应更强。

二、样本选择与变量设计〖HT5SS〗

第12篇

摘要:近些年,我国连锁超市得到了很快发展,但是不可否认,我国零售业连锁超市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国外零售业连锁超市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为此,需要对国外内外零售业连锁超市发展进行比较,并从中发现我国零售业连锁超市存在的问题及与国外的差距,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建议。本文首先对连锁超市基本理论进行了概述,这是本文进行比较的理论基础。接着文章分析中外零售业连锁超市发展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文章对中外零售业连锁超市的有关情况进行了比较。最后,文章分析了中国零售业连锁超市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连锁超市发展经验,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零售业连锁超市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零售业连锁超市比较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流通体制的改革、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购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条件下,顾客自我服务和出口处统一付款的超市也就应运而生。随着超市的发展,连锁超市作为零售业超市经营的一种先进的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从整体上来说,连锁超市是我国零售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零售业整个行业的发展。随着我国连锁超市的快速发展,零售业连锁超市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需要。但是不可否认,我国零售业连锁超市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国外零售业连锁超市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加强对外内外零售业连锁超市发展的对比研究,从中发现我国零售业连锁超市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与国外的差距,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建议,其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一、连锁超市基本理论概述

为了更好的分析比较中外零售业连锁超市,我们首先应当对连锁超市有关的基本理论有所了解,这也是进一步探讨问题的基础。

(一)连锁超市的界定

超市是指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食品、生鲜食品、副食品和生活用品为主,满足顾客每日生活需求的零售业态。目前连锁超市是我国零售业中的生力军。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鲜食品从生产到消费之间的链条逐步形成,食品超市中生鲜食品的比重将会逐步增加,并达到规范化的水平。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大型综合超市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一部分食品超市也将会发展成大型综合超市,这一业态将会成为中国零售业中的主导业态。连锁超市就是指在核心超市或超市总公司的领导下,由分店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零售企业,通过标准化技术和多店铺扩张方式进行规范经营,实现超市规模效益的一种经营方式,其中的核心超市称为总部、总店或本部,各分散经营的超市叫做分店、分支店或成员店等。

一般来说,连锁超市具有以下特征:

(1)在经营理念上,连锁超市的经营理念完全着眼于消费者。正是基于消费者理念,连锁超市能够创造统一的形象,提供统一的服务。服务也经过一致的规划,对所有消费者都提供一致的服务,无论到任何一家连锁超市,都提供一流的商品,一流的服务,以满足消费者为宗旨。

(2)在企业识别系统上,连锁超市具有与连锁经营商标的一致性。连锁超市达到一定规模时,消费者能肯定总店,产生信赖感,而不是只买连锁超市的商品。为此,连锁超市通常选择统一的建筑形式,进行统一的环境布置,采用统一的色彩装饰,设计统一的商徽、广告语、吉祥物等。

(3)连锁超市的商品经过精心的挑选,都以当地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作最佳的商品组合,并不断更新换代,以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

(4)在管理上,连锁超市总部对各分超市拥有全部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实施人财物与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的集中统一管理各超市的业务按总部指令行事。

(二)连锁超市的经营形态

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集中程度来看,连锁超市的经营形态主要有:正规连锁超市、自由连锁超市和特许连锁超市。

1、正规连锁超市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定义正规连锁是指由总公司管辖下的许多分店组成往往具有行业垄断性质,利用资本雄厚的特点大量进货、大量销售、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美国规定连锁超市必须要有11个分店以上,英国规定连锁超市必须有10个分店以上,正规连锁超市的主要特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中统一。

2、特许连锁超市

特许连锁超市是指主导超市把自己开发的超市的商品、服务和营业系统(包括商标、商号等企业象征的使用、经营技术、营业场所和区域),以营业合同的形式授予加盟超市在规定区域的经销权和营业权,加盟超市则交纳一定的营业权使用费,承担规定的义务。

3、自由连锁超市

自由连锁又称自愿连锁,任意连锁,它不是由一个超市开设许多分店而是由许多独立的超市自愿联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联合组织。自由连锁超市总的特点是:各成员超市保持自己的经营自和独立性。

二、中外零售业连锁超市发展与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的对比中外零售业连锁超市,我们首先要对中外零售业连锁超市发展与现状进行分析,这也是我们进行对比的基础。

(一)我国零售业连锁超市历史与现状

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市场疲软,零售业普遍陷入经营困境。为了摆脱困境,各个企业纷纷改造,采取连锁的方式。它们起始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然后逐步地向中西部延伸。另一个重要趋势是,由大城市朝着中小城市以及乡镇扩散。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连锁经营己经成为中国商业中一支生力军。到2004年销售额超过l亿元的连锁超市企业己达91家,总销售额达1163亿元,到2005年底全国连锁超市企业共有门店数795个,比2004年增长了58.4%。[2]

可以说,自90年代初连锁的经营形式引进中国后,连锁超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业最耀眼的明星。其年均增长速度高达70%,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增长速度则更快。目前我国连锁超市呈现以下特征:

(1)在经营主体上,既有国有企业,也有集体企业,更有民营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2)竞争激烈,大型综合超市异军突起.随着连锁超市的发展,企业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相互间的竞争就变得非常激烈。尤其是外国超市的进入,其竞争更加激烈。

(3)发展速度快、地区分布广,自1994年开始,中国连锁超市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在70%以上。在地区分布上,规模较大的连锁超市企业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上海、北京、广东等地的超市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高于其他地区,这些说明了我国连锁超市成跨地区扩张的态势,分布范围很广。

(二)西方零售业连锁超市发展及其现状

历史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零售业经历了三次革命性变化。

在1852年,法国出现的“好市场”商店,成为世界上第一家超市,完成了西方零售商业的第一次革命。1930年8月,世界上第一家超级市场诞生于美国的纽约,成为西方零售商业第二次革命的旗帜。[3]该超级市场柜台开放,开架售货,自选服务,在出口处集中付款的方式,售货员的工作亦由直接服务变为间接服务,从而实现了商业的标准化、专业化、集中化、简单化。连锁商业的兴起与发展,被人们誉为零售业第三次划时代的变革。

就零售业连锁超市来说,国外发展较早,经过多年的发展,产生

了一些大型的零售业连锁超市,比如国外有名的沃尔玛连锁超市、法国的家乐福超市等。而且很多超市还创立了很好的企业品牌,积累了很多的经营经验。

以美国为例,上世纪三十年代超级市场蓬勃兴起,开始了由传统的单店式百货店向多种形式、各具特色的全国性超市的发展进程。50年代出现郊区大型购物中心,60年代折扣商店问世,80年代货仓式商店(又叫平价俱乐部)应运而生。这些形式,都是适应连锁化的需要而产生的。特别是在1970年至1980年间,由于美国经济不景气,许多单体超市独立难支,单体超市纷纷自动联合,组织超市连锁,以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费用,全美出现了连锁化的热潮。[4]目前,连锁超市经营在美国零售业中己居主导地位。

三、中外零售业连锁超市的比较

我国连锁超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连锁超市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商品的品种和质量、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方式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为此,笔者在这里就中外零售业连锁超市的有关情况进行比较,找出我国连锁超市发展与国外存在的差距,进而借鉴其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采取措施,来促进我国连锁超市的发展。

(一)中外连锁超市发展规模比较

规模化经营是零售业连锁超市存在的生命线。从西方发达国家连锁经营的发展轨迹分析,连锁店的现代化、群体化和集约化是建立规模经济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与应变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规模化经营,来形成规模效益,规模化经营具有下列优势:使企业投资收益较高,前期投资较短时期就能收回;使得经营成本相对降低,费用可以靠众多店分摊;

能充分享受价格优惠能充分体现“便民、利民、为民”的宗旨;可以发挥配送中心的功能;使经营理念、CIS企业形象设计、广告宣传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经营规模上,国外零售业连锁超市的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高,而我国则零售业连锁超市相对来说门店数量少,规模小且分散,规模效益不高。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连锁店的门点数比较

我国连锁超市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些大型的连锁超市.比如在我国著名的上海华联超市有限公司、上海联华超市有限公司、北京华联超市有限公司、华润万佳超市有限公司等。但是与国外相比,其门店数不多。从美国的情况来看,多数连锁企业的店铺数量都在10个以上,而目前我国连锁公司规模小,网点少,就是我国著名的连锁超市与国外相比,规模业存在很大差距。2004年底,上海联华超市有限公司作为我国最大的超市企业,只发展了1921家连锁店,排行第二的上海华联超市有限公司,其门店数只有1200个,北京华联超市有限公司门点数为54个,华润万佳超市有限公司门店数为397,这是我国几家代表性的连锁超市,而在2004年,美国的沃尔玛连锁公司已拥有大型连锁超市4000多家,员工100多万人。家乐福则拥有9600多个门店,克乐格则拥有2000多个,安德龙也拥有2000多个[5]。由此可见,我国的连锁超市的门面点数与国外相差很大。

2、最低门店数限制方面

许多发达国家对连锁企业的最低开店规模作出明确规定,比如美国规定门点数不得少于11个,英国规定最低不少于10个,而且对进入连锁超市的每个门店都有规定,从准入门槛较高。而我国目前为止还没有做出限制。于是不管有没有实力,几个小店就可以成立联合超市。超市的进入门槛一直较低,“租两层楼,聘一帮人,先卖东西后结账”是超市典型的经营方式。

3、连锁超市的营业额比较

在连锁超市的营业额方面,2005年,我国连锁超市年销售额最大的上海联华超市有限公司年销售额约183亿人民币。处于第二位的华联销售额只有150亿元人民币。北京华联超市有限公司营业额为103亿元人民币,华润万佳超市有限公司为86亿人民币。而早在98年销售额就己达1322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当年全国商品零售总额的37%,在2005年销售额达到217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6000亿元,相当于我国当年全国商品零售总额的45%左右,在2004年其销售额达2400亿美元,差距越来越大。[6]

(二)规范化管理比较

规范是连锁经营的核心,离开了规范化经营管理,连锁经营所能带来的种种进步与效益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零售业连锁超市来说,规范化管理主要指统一店面、统一标记、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广告促销、统一核算、统一营销策略、统一服务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体标准,实行规范化管理。

国外连锁超市的发展时间较长,其运做模式已经成熟,运做方式也相当规范,其发展已经法制化、规范化。从我国已经发展起来的连锁超市来看,除部分中外合资超市及少数几家大型连锁超市运作得比较规范外,大部分都存在着不规范问题,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只在店名、装修、着装、开架上进行“统一,在实质的经营管理上仍然沿袭了传统的单店操作方式。主要表现在:运营手册,如总部运营手册、配送中心运营手册、店铺运营手册、店长、店员守则等等,并保证这些手册的贯彻落实。而我国连锁超市总部、分店缺乏操作性的运营手册,许多连锁超市只是做到了统一店面及标识,而经营管理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曾就国内32家连锁超市进行调查,发现有近3成的企业没有加盟手册,连锁超市没有运营手册,即使有运营手册,也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7],以致出现了一条街上两家店风格不同,甚至是千店千面的笑话。

(三)发展方式比较

发展方式主要体现在发展模式及国际化两个方面。

(1)发展模式

国外连锁超市发展模式的种类比我国的更加丰富。国外连锁超市的发展时间比较长,其经营理论比较成熟,经验比较丰富,资金实力也比较雄厚。因此,在他们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摸索出适合他们自己的发展模式。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情形采用不同的模式。然而,我国连锁超市发展很晚,还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索,在发展过程中,还在不断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因此,目前与国外相比,模式的种类比较少;

(2)国际化发展方面

在国际化发展方面零售连锁超市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有两方面,一方面随着商品流通和生产的国际化,各国市场需求出现多样化、国际化趋势,消费者不仅对本国商品及服务有需求,对外国的商品及服务也产生了兴趣这为各国零售连锁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的条件。

国外大多连锁超市实行跨国经营,而目前我国连锁超市还只能实行跨区域经营。国外连锁超市由于国内市场的饱和、国内市场竞争的激烈,资金实力的雄厚以及管理经验丰富等等原因,他们都向国外发展,走跨国经营之路。比如沃尔玛现己经发展到了9个国家,家乐福己发展到了20多个国家。他们实行跨国经营的条件已经成熟,是竞争的结果,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保持竞争优势。然而,我国连锁超市发展时间只有十几年,还很幼小,进行国际化经营的时机还不成熟,还只能在国内进行区域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

高,我国市场不断扩大,因此,连锁超市可以采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跨地区发展,塑造自己的竞争优势,形成相应的效益规模,积累跨地区经营的经验,为我国企业将来走出国门做准备。

(四)发展业态比较

我国连锁超市在业态选择方面还比较单一,国外连锁超市多数采取多业态发展,涉及有超市、大卖场、折扣店、仓储商店、会员店等几种业态。我国有的连锁超市虽然也是采取多种业态共同发展,但还仅限于超市、便利店和大卖场几种,而且只有少数几家如联华和华联采用。其他多数连锁超市还只采用超市一种业态。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与国外相比,在连锁超市发展模式上虽有共同点,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五)促销手段比较

在连锁超市经营的过程中,促销手段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是连锁经营,因此从广告费上可以省去一大笔资金,即单位产品广告费下降,一个广告可以使连锁点上所有商场都受益。

在国外,超市的促销手段呈现多元化,主要有“价格组合”策略、货架堆头促销、店庆、节假日促销、中心主题促销、集中品牌促销、实行会员制等。比如,通过发放“优惠卡”或“会员卡”来吸引固定的消费群体,这个固定的消费群体,是商场生存的基本保障,也使得“进货量”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库存量,增加了流动资金的使用量。商场对持卡人在购物时给予一定的优惠,对于某些滞销商品的优惠的幅度较大,使消费者受益也较大,有时也根据不同的时期,给予某种特别商品的限量优惠。

超市除了在电视、电影上的广告外,还自己印制专门的“报刊式”广告,这些特有的广告一是在同日随报纸免费送到定报者手里;另一方法是放在居民楼的前厅里,供消费者使用。

而在我国,很多连锁超市虽然业很注意促销策略的运用,但是也表现出很多问题,主要是:主要注重让利促销方式运用。很多连锁超市在促销手段大多采用打折促销,购物赠券,赠礼品促销方式。这些实际上只是一些低级的让利促销方式;方式单一,缺乏其他方式的配合。一些企业由于资金问题,不愿意在广告上进行投入。

如果不强调整体经营,一个分店出现的问题很可能给整个连锁超市带来灾难,以致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2)管理手段过时僵化

发达国家连锁超市经营普遍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而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中应用还相对滞后,使得目前连锁超市经营还存在现代化的经营方式与传统的管理手段之间的矛盾。如有的分店硬件设施跟不上,不仅是最基本的电子收款不能实现,而且许多商品的价格要靠手工打在包装上;有的总部没有完善的物流中心信息网,采购、配送、销售仍主要依靠传统的人工经验管理,导致统一采购,统一的配送比例不高。在商品配送方面,美国的连锁公司平均配送率在85%以上,而我国平均配送率达50%为数极少,普遍在15%左右,管理的不规范,导致许多连锁企业只能惨淡经营,甚至倒闭。

(六)连锁超市经营策略的比较分析

经营策略包括市场调查、经营服务及企业形象塑造等。

1、市场调查方面比较

缺乏市场调查与前期准备工作。国外连锁超市在总结成功经验时指出:商店的成功原因,第一是地点,第二是地点,第三还是地点,地点是连锁经营的首要因素,为此,国外连锁超市在连锁经营的发展过程中,非常注意科学规划。在设置网点时,往往进行周密的调查与研究。相对而言,我国绝大多数连锁超市开设前缺乏市场调查,多是凭经验办事,因而在连锁超市的选址、布局与商品的摆设等方面不能形成较佳的局面,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超市的效益。

2、超市服务方面比较

国外的连锁超市很注意超市服务。为此,时时处处对顾客负责,对顾客的服务质量不仅体现在态度的好坏以及店员自身的素质,而且还体现在商店里各项严格的操作制度上,对顾客负责就是对商店负责,在他们看来,这就是企业的生命。在日本的连锁超市里面,无论是在卖场还是在员工的办公室、休息室,都能看到“对顾客负责”的标语。目前我国的连锁超市虽也强调“顾客就是上帝”,兴起过一阵子“承诺”热,但说到底商家的服务也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并未将其贯彻到实处,并且在执行中还要制定一些非常苛刻的规定。

3、企业形象塑造方面

CIS作为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工具,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在国外,有人已把企业形象视为除人、财、物之外的第四资源;连锁企业自有品牌形象塑造的文化意识,已成为企业生存的肥沃土壤

连锁超市塑造自有品牌形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过内修外炼、凝聚企业各方面的经营要素,具备经济、技术、文化等意识,制造出自有品牌的“合金材料”一一服务商标,其形象的传播力度与广度将增强超市在市场中的营销力和竞争力。美好的自有品牌的形象是连锁超市营销的锐利武器和开拓市场的通行证。

四、中国零售业连锁超市的发展对策

通过上面中外零售业连锁超市有关情况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零售业连锁超市国外连锁超市的发展还存在不少距离。为此,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来促进我国零售业连锁超市的发展。

(一)中国零售业连锁超市企业存在的问题

总结起来,我们可以发现,我国连锁超市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1)连锁商业规模小,缺乏规模效益。我国的很多连锁超市绝大多数是在原有中小企业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规模小,底子薄,资金不足这也导致企业很难进行规模化发展。(2)经营类型单一.连锁经营一般可分为直营连锁、特许连锁和自愿连锁三种类型。在发达国家这三种类型都有成功的范例。而我国目前发展的连锁商业大多采取直营连锁,大多数门店都由总部投资或租用。(3)连锁经营管理不规范.我国连锁超市管理落后,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理念落后,管理人才缺乏,严重制约着我国连锁超市的发展。(5)在企业形象方面,连锁超市并没有很好的树立起来。(6)缺乏企业文化支持。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加企业员工的缺乏凝聚力,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实现。但是我国由于大环境的影响,企业文化没有很好的树立起来,员工的发展与企业发展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而且我国企业很少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员工超强度、超时工作成常事而没有得到相应补偿,凡此等等,不一而足。当然我国零售业连锁超市的发展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在此不再详述。

二)进一步促进我国零售业连锁超市发展的措施

借鉴国外零售业连锁超市发展经验,结合我国零售业连锁超市发展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进一步促进国外零售业连锁超市发展。

1、创造零售业连锁超市发展的良好环境

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晚,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许多领域尚未完全走向市场,而且配套系统不十分完善。在此情况下,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为此,(1)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消费者权益、企业权益甚至是国家利益的保障依据,因此,对于我国连锁业的发展,应出台规范连锁经营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2)制定宏观调控政策。通过政府制定的政策,有望解决企业资金困难、规模小以及行政壁垒等问题。

2、建立大型连锁超市集团,走规模化经营之路

连锁经营形式把众多分散的中小超市集中起来,连结成一个整体,由群体效应而获得的规模经济效益,是连锁超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其强大生命力的源泉。在我国连锁超市资金实力远不如国外连锁集团的情况下,要迅速扩大企业规模,以下方式比较理想:(1)加强区域授权的特许经营

3、进一步加强连锁超市营销创新

针对连锁超市经营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具体营销策略和措施的采用上,对产品品种组合策略、价格策划、销售渠道策略的选择和确定等应仔细研究,做到高起点、高水平,具有超前意识。(2)要加强开展电子商务,实行网络营销,互联网上的促销是一对一的、理性的促销,是极具开发潜力的市场营销渠道。在开展电子商务的同时,如果将传统的销售渠道纳入进来,这会使互联网营销更具魅力。(3)创建自有品牌.价格是必不可少的促销杀手铜,却不能作为持续发展的营销核武器。超市零售企业应该敢于突破创新,敢于立足长远、放眼未来,不要以为把广告费投在了品牌形象上就是肆意的浪费。品牌是超市的字号、商标、颜色,而名牌却是一种精神、理念、文化。

4、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在管理理念上,要认识到消费者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核心,企业重视顾客要甚于重视产品;要制定适合于连锁超市发展的营销战略,即通过对市场环境的分析、市场调研预测的开展以及深入分析消费者的结构层次、心理行为等以此来决定连锁超市的投资及资金运转,方可保证连锁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以消费者为本,二是以合格的管理人才为本。以消费者为本,就是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留住顾客,满足顾客的需要。以合格的管理人才为本,就是解决人才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要留住人才,既需要靠物质起作用决人才精神需求,精神需求是为了获得承认、尊重、成就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一种主导的、持久的、内在的需求。

5、巩固和发展正规连锁,积极推进特许连锁和自由连锁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连锁超市绝大部分是利用原有的系统和行业优势,通过改造旧网点而发展起来的正规连锁,因此,我们的连锁超市要进一步发展,应该在巩固和发展正规连锁的同时,积极推进特许连锁和自由连锁。

鉴于目前我国正规连锁超市的发展受到资金问题、所有权从属问题及市场分割问题的困扰,如果能积极探索特许连锁的路子,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三大难题。正规连锁往往受到企业资金不足的限制,网点发展慢,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而特许连锁可借助他人资金发展自己的事业,迅速扩大规模;特许连锁是在所有权独立的基础上通过契约关系实现共同利益的,不改变原有的产权形式,所以不存在所有权的从属问题;特许连锁可以突破地区及行业限制,以规范、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吸引所有相关行业或跨行业的企业加盟合作。

当然,加强我国连锁超市的发展还需要做出很多努力。但是只要积极借鉴国外连锁超市发展经验,紧紧结合市场需求,针对我国连锁超市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我们相信我国的连锁超市将很快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连锁超市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范增.连锁超市的营销创新.商场现代化.2006(01):41-42.

[2]吴宇鹏.我国连锁超市何去何从.中国市场.2006(11):33-34.

[3]周树清.连锁制胜的技巧与实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年1月版,212-214。

[4]杨水星.中外连锁经营的比较与启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7),43-44.

[5]杨梅.中美连锁经营的比较和启示[J].哈尔滨商业研究.2003年(1):31-32.

[6]刘川.新形势下华联超市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J].改革与战略,2006(02):16-18.

[7]张志勇.连锁超市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33-35.

[8]王淑霞.中小型连锁超市开拓乡镇市场的效益分析[J].金融经济.2006(04):27-28.

[9]管仕平.浅谈连锁超市逆向物流管理.商业时代.2006(08):11-16.

[10]刘兆洪.我国连锁超市的境状及发展前瞻[J].商场现代化,2006,(15):21-24.

[11]陈丽清,俞一青.连锁超市拓展农村市场的营销对策.江苏商论.2006(01):27-29.

[12]黄微.连锁超市供应链管理系统应用.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0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