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

时间:2022-07-02 23:29:17

高中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范文1

成语,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了无数古人宝贵的思想品质;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中学语文教材和高考中有着重要地位。而在高中语文成语教学中却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很多教师往往只看中分数,忽视了成语本身的文化魅力,在教学策略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这无疑阻碍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成语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明确成语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使语文教育真正地成为国语教学。

一、兴趣,成语教学的前提

兴趣作为入门学习的钥匙,不仅是开启学生智慧的源泉,更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动力,在成语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成语教学中充满着积极性,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唤醒学生学习成语的欲望,让学生明确学习成语的重要意义。成语教学也并不一定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的形式来完成,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让学生收获知识。例如,在“不绝如缕”这个成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设置导入语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唐代诗人柳宗元么?”“当然知道了。”然后教师就可以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其出处,让学生猜想这个成语的含义。柳宗元在《寄许享兆孟容书》中说“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学生大都可以猜出情势危急这个义项。“但是除此之外,它还有其他的意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呢?在一代文学大师苏轼的笔下,它有另外的含义,同学们能够猜出么?”在苏轼《前赤壁赋》中“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很明显,在这篇文章中,不绝如缕是指声音的状态,学生也会兴趣盎然地猜测出这个成语的意思,自己猜测出来且得到证实的结论,更加具有成就感,记忆效果也会更好。激发起学生学习成语的主动性,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自主地进行成语学习,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成语教学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模式,唤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古代文化的热情,这不仅在成语教学中效果显著,即便是在以后的古文教学,也可从中积累丰富的经验。

二、积累,成语教学的途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在学习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高中语文课文中有着丰富的成语词汇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理解。学习成语,掌握成语的内涵,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对高中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和阅读能力乃至于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教材就是我们学习的依托,课堂就是我们学习的阵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成语教学,于无形中将中华文化进行传承,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例如在《兰亭集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古文阅读和成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在涉及到少长咸集、曲水流觞、情随事迁、游目骋怀、放浪形骸等成语所在的句子的解释时,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理解该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在语境中理解和掌握的词汇,更有主观性和确定性,即使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求助于本组其他的同学,这样获取的学习效果要远远地高于教师主观灌输学生知识的效果。蕴含在课文中的成语还有很多,再如在《前赤壁赋》中的沧海一粟、正襟危坐、遗世独立、杯盘狼藉等,只有学生在学习时产生主观的学习欲望,并且通过自己或者是小组成员的理解,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才是真正地学到了这个成语的内涵,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充分地体会到我国古人的智慧。积累,是成语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只有积累了更多的词汇,方可在以后的阅读中做到有的放矢,才有可能将浓缩的语言精华传承下去。

三、生活,成语教学的阵地

成语离我们生活年代的距离越来越远,现代人虽然对其进行了传承,但是不免在使用中存在着很多的错误,比如说感彩或者是使用对象错误等。只要我们留心身边的生活,发现我们在使用中的问题及时纠正,就会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更多的去关注传统文化。目前很多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已经将成语作为了一个挑战的项目,可见,成语在现代化的舞台上,仍具有着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生活处处有成语,成语也无时无刻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例如,我们去旅游,看到了城市的繁华,有人便会感叹说“还是大都市给人的感觉好,难怪人们都趋之若鹜的走向大城市。”很明显,趋之若鹜是一个贬义词,这里混淆了成语的感彩。再比如我们在看到电视节目中某个明星时,也有人会说,“周迅此时真的是炙手可热啊。”这就明显的犯了使用对象错误的毛病,炙手可热通常是指权势大,气焰盛,此语境中使用是很不合适的,在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这样成语误用的问题,及时地发现并且改正对于成语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古人的智慧在今人依然可以延用,而正确的使用才是对其应有的尊重,留心生活,关注生活,将成语生活化,依据语境正确地使用它,才是将古人的智慧加以传承的基本方法。总之,成语教学应该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进行,也应该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满足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渴望,真正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作者:杨海燕 单位:江苏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教学范文2

一、口语训练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朗读能力是学生的一项基本语文能力,也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基本功。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而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忽略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认为朗读高考不考,训练学生默读重要,且能节约课堂时间,于是,任性地扼杀了高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发展。殊不知高中阶段,学生的模仿与纠正能力较强,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训练,能够满足学生未来交流的发展需要。比如学习《赤壁赋》时,如果简单地让学生朗读文章,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无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教师如果能以口语训练为抓手,利用多媒体的音频,先听后读,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情感基调,有效地融入情境。学生通过模仿,朗读能力能得到提高,学习兴趣能够被激发,教学效率能够得到提高。朗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众所周知,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高考成绩,也能反映出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获取更多的资源与信息,获得阅读的愉悦感。然而,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引导学生看题、默读文章、讲解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大幅下降,且产生阅读疲劳。如果以口语教学为突破,让学生在读题之前多朗读几遍文章,学生能有效地理解文章。比如讲《六国论》,教师可以在学习课文前,先让学生进行有效朗读,这样学生能对文章整体上有一个把握,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得到提高。在教师讲解文章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朗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得到提高。在常规的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利用作文在高考中所占的分数让学生关注写作,课堂上除了分析题目就是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偶尔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学生没有丝毫的写作乐趣,只能感受到一份压力。教师如果能够通过有效的口语训练,让学生说自己想说,多朗读一些优美的文章,就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最终利用口语训练,促进学生写作思维的完善。比如在讲解《故都的秋》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口语训练的方式让学生以“家乡的秋”为题,说说关于自己家乡的秋,分享自己家乡的美景以及自己对家乡的印象。学生在说的时候,生发出写作兴趣,这样学生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写作。

二、多管齐下,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朗读能力的提高完全取决于口语教学的有效。它可以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并使之序列化。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课前小训练

教师每天可提前布置2名学生做好准备,搜集口语素材,利用新授课前5分钟复述或讲述。材料内容可以是小故事,可以是励志名言,也可以是感悟、体会等。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给了学生材料积累的可能,也是对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很好的方式,同时也顺应了新课标自主、合作的理念。

2.专题口语训练

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表达交流”板块中专门安排了“演讲”“辩论”“讨论”等口语训练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板块,安排专门时间,使学生全体参与其中,或探究或搜寻,或组织或预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组织能力。

3.编演课本剧

选取一些经典篇目,如《雷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湘夫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既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4.巧用课后练习

新教材设置了诸多此类练习,如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说看到这幅图时的心理”,小说《林黛玉进贾府》“以话说宝玉为题,说说你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诗歌《琵琶行》“找一些中国古典名曲,配乐朗诵这首诗,配乐时注意音乐与诗意的协调”,科普作品《宇宙的边疆》课后练习“请你做解说员,向大家介绍一下地球的情况”。落实这些要求是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口语训练的一个有效途径。

5.强化竞赛激励

竞赛是产生动力的源泉,没有激励便死水一潭。当然竞赛的方式是多样的,可课堂、可课外、可背诵、可朗诵、可积分、可记奖等。

高中语文教学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思维;教育改革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入的条件下,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与新课改的发展要求相符合,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改革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既应该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又应该结合学生思维方式予以合理的引导,对学生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教师应重视自身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学生所承担的课业非常繁重,使得其语文思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教师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难度也比较大[1]。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既应该重视学生对基本语文知识的有效积累,又应该着重培养其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采取积极的态度实施语文教学,保证学生在整个知识积累中可以有效提升语文思维。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该拥有良好的语文思维,可以有效提出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时,由于文章的故事背景为战国时期,年代非常久远,且文章中存在不少生僻字句。因此,教师想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首先应该泛读文章,在整个泛读过程中,对自身语文思维进行有效把握,并融入到教学之中,使学生在理解文章详细内容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

二、应用情境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开展高中语文相关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灵活运用情境式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水平。情境式教学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后,在实际教学环节创设出合理教学情境,并且设置好相关教学问题的详细解析过程来帮助学生完成课文内容的学习。在该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思维[2]。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这一课文内容时,就可以采用一些教学辅助工具来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技术以及录音工具播放一些和荷塘月色有联系的影片或音乐,学生在欣赏完毕后,就可以感受到荷塘夜色里面所蕴含的静谧气氛与优美环境。学生处于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当中,能够深切体会到《荷塘月色》的相关内容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穿插一些问题,如“荷塘月色里面对你最富有吸引力的部分是什么?”“在该创作背景之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等。教师在已经创设的合理教学情景中设计一些具有开放式特点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融入整个学习环节,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慢慢揭开自身所要找寻的最终答案。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语文思维。

三、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教师实施语文教学时,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形成语文思维[3]。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小组合作学习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学习能力,可是传统语文教学则比较重视语文教师所发挥的传授作用,导致学生只能够被动学习,缺乏学习主动性,对其思维能力的有效开发及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对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工作。通过合理分析之后,把课文里面的相关教学问题分给小组中的不同成员进行思考。学生通过自己对整篇课文内容的理解,找出详细的答案。在该环节里面,所有学生均会按照自身思维模式表达不同的见解和解题思路,并利用合作小组形式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学习其他学生的思维和解题方式,从而促进其独立语文思维的形成。

四、结语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其语文思维的有效培养与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实施的相关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紧密的联系。语文教师应该将自己所具有的引导作用完全发挥出来,帮助学生认清并挖掘自身的语文学习潜力,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独立的语文思维。

参考文献:

[1]黄荣.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8(36):214.

[2]凡芳伟.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25(9):53.

高中语文教学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成语教学;积累;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208-02

成语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成语教学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成语,在巩固语言基础,增强语言鉴赏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能够正确辨析和运用成语成为历年高考的必考题。

一、举足轻重:成语教学的必要性

学好成语不仅是为了解答高考中的一道选择题,对词语积累、语言运用更是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说:“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是必须学习的常用语汇。”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成语对语文教育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成语是进行古典文化熏陶的丰富源泉,让学生增长智慧

成语是语言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瑰宝,而许多成语就是出于文化经典。大量成语的形成都有一段真实的历史史实。如“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就记载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吴王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终于成就了霸业。还有“望梅止渴”、“狡兔三窟”、“纸上谈兵”等成语,就会想起一个个的历史画面。

成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揭示其内涵,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成语“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可教育学生虚心好学,永不自满。出自《淮南子》的“塞翁失马”,说明了坏事与好事互相转化的道理。“先忧后乐”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教育学生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些成语一旦在学生心中扎根,将有可能成为他们知人论世、安身立命的某种潜在的准则和动力。

成语是文化信息传递和文化精神保存的极好载体,也是展示传统文化精华的窗口和平台。可喜的是,成语积极传承已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2007年4月,陈汉东先生用60个成语写成《中华文化之歌》作为炎黄二帝塑像落成的赠礼,引起越来越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鸣。《成语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语言文字类电视节目,体现了国家媒体对民族文化传承使命的责任担当,掀起了一股学习成语的热潮。

(二)成语是学习文言的“活化石”,让学生不再谈“文”色变

成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保留了古代语的许多特点。学习成语可以让我们熟悉文言现象,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词的活用等。有些文言文中的字词可联系相应的成语释义,能增强说服力,加深学生印象,便于学生记忆。如《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胜”与成语“不胜枚举”中的“胜”同义,有“尽、完”的意思。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堪”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是“能够”的意思。

文言文的语法也可联系成语。文言文中常有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意为“使……活”,成语中也有这种现象,教学时可用来互相印证,例:“劳民伤财”、“完璧归赵”等。

(三)成语教学与写作教学相互配合,让学生妙笔生花

作文教学容易落入俗套,特别是命题作文,对于学生创造能力具有不利的影响。即使是材料作文,也有很多限制,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具有创造性的作文练习技巧,从而构思出新颖巧妙的作文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感受成语所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作文、周记、日记等日常练笔中,都要求学生尽量使用成语。在写作中运用成语,必须对成语进行辨析与斟酌,并结合语境与说话的场合、对象、语体、情景、题旨、词语之间的呼应情况进行成语的选用。通过日常的有意识强化,学生养成了自觉运用成语的习惯,写文章也更加有文采。曾经问及一位台湾教师台湾的学生怎样学习作文的写作,他随口说道:“记一千条成语”。由此管窥成语对于提高语文水平,对于提高作文写作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开展成语教学提升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妙语如珠。

在我们谈话时,适时、适量地加入成语,就如在菜肴中加入佐料一般,可以使原本平淡无奇的内容变得更有味道、更具内涵。在平时的口语练习要求学生表达某种意义时,在能够使用成语的地方,鼓励学生大胆使用成语。学生理解、掌握的成语越丰富,就越能够提高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勤于积累,巧于运用,久而久之,不仅能谈吐不俗,妙语连珠,而且可以增进智慧,净化心灵。所以加强成语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势在必行!

二、循序渐进:成语学习的方法

成语如此重要,应该加强成语学习。《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做对十道题更为重要。这里谈谈成语学习的一些方法,旨在交给高中生一把钥匙,以打开高考成语试题的这道小门。

(一)重视成语积累,把积累的工夫做足

成语数量庞大,要想让学生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即使不撑死,至少也会落个消化不良。教师和学生宜互相督促,坚持每天积累两个成语,定期查阅,让学成语变成一种习惯。我们在成语教学中还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清晰地归类、梳理成语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

1.按来源梳理。成语是汉语的“压缩格式”,往往都有自己的来历。其来源和出处主要有神话传说(夸父逐日)、寓言故事(刻舟求剑)、历史故事(图穷匕见)、诗文词句(老骥伏枥)、口头俗语(一劳永逸)、外来语词(火中取栗)、新造成语(眼高手低)。

2.按典籍梳理。如《孟子》中的成语:揠苗助长、始作俑者、五十步笑百步、顾左右而言他等;《左传》中的成语:东道主、退避三舍、外强中干、厉兵秣马等;《史记》中的成语:暗度陈仓、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四面楚歌、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等。

3.按易误用或试卷中容易出现的成语梳理。如不以为然、不刊之论、灯红酒绿等。可把一些资料印发给学生,如试卷常见成语200例、易用错成语100例等。

如果学生也能按照这种方法对成语进行搜集积累,假以时日,梳理形成的材料会越来越多,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与此同时,还应要求学生在课外多看课外书籍,在遇到不理解的成语时要及时借助工具书进行查询,对成语进行深入的了解。成语积累是个慢功夫,需要有耐心。耐得住过程中的枯燥与寂寞,才会有“蓦然回首”的惊喜。

(二)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开展与成语有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成语的氛围,采取多种练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不断启发思考,且活学活用。同时多组织一些兴趣活动,如看成语讲故事、课堂成语接龙比赛、你演我猜说成语、看图片猜成语等。

(三)注重学以致用,让学生有意识地在口语表达或写作时运用成语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带头使用成语,形成使用成语的氛围。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就能自觉地学以致用。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生回答问题或是写文章时,如果某句话用上成语效果会好得多,教师一定要及时点拨和提醒,让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成语浩如烟海,要一个中学生全部掌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近年来高考成语的考查又由知识型转化为能力型,重点考查学生对书刊报纸等常用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所以,我们只有把文中所谈的基本方法灵活掌握,综合运用,不断积累,才能真正拥有并运用好成语,并在高考中稳操胜券。

三、慧眼识珠:正确使用成语

在掌握成语方法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其在句子中的实践运用。纵观成语题的题型特点,审视其命题规律,该类题的设误类型主要有:

(一)曲解词语,望文生义

由于不能准确理解成语的整体含义,甚至以今义曲解成语引起的。如:经过他的认真学习,终于改掉了文不加点的坏毛病。

(二)用错对象,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和适用范围,如果在使用时不加注意,就会张冠李戴,闹出笑话。如: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三)误用褒贬,情感错位

有些成语虽然意思基本相同,但感彩截然不同,运用时应根据语境区别对待,否则褒贬误用,词不达意。如:周迅是时下最炙手可热的女星。

(四)颠倒尊卑,不知谦恭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便会犯谦敬错位的错误。如:刘厂长的开场白可谓抛砖引玉,引导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议。

(五)语义重复,自相矛盾

虽然成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准确的,但还要防止与句中其他词语意义重复或矛盾。如:他全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六)搭配不当,不合习惯

有些成语应该注意它的词性用法以及它的词义轻重与语境是否协调。如:少数党员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与其同流合污。

(七)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有些成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然而我们由于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从而造成了对选项的错误判断。如: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综上所述,成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财富。学好成语,善加利用,可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学好成语,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也将大有裨益。成语是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在成语这一块还有很多挖掘的地方,通过学习成语,让学生深刻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许肇本.成语知识浅谈[M].北京出版社,1980.

高中语文教学范文5

学生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课堂活动中很难有积极的表现,他们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在机械式的记录笔记,他们是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工作中来的。可见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并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为了在最后的期末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去死记硬背,根本没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当然学生的态度是需要进一步的端正的,而同时教师更应该进一步的研究课程改革和教学大纲中的具体要求,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真正的树立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2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2.1师生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关系,奠定情感基础

在学生们的高中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已经是较为成熟的了,所以他们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都是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的。而教师在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时,如果其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存在偏见,以成绩的高低作为评定学生好坏的标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能会做一些打击学生自信心的事情,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其应重点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学习环境,客观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的喜欢语文这门学科,从而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2.2更加高效的应用多媒体课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多媒体激素的出现也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而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也都会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而在使用这一技术时,应遵循适量、适时和适度的原则,不能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下面我们以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再别康桥》为例,谈谈如何能够更加合理、高效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徐志摩在再游康桥时写下的,他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到了康桥的美丽景色中,既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使学生们驰骋在他想象的美丽世界之中,而教师就必须采用形象的肢体动作和丰富的语言将这些内容讲解出来。而在学习这首诗歌时,其重点内容就是对其的朗读,那么就应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在网络上教师可以下载一些朗读这篇诗歌的范本,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配乐、暂停和快慢等多种功能,那么学生就能够更加充分的掌握朗读这篇诗歌的技巧,从而提升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3应实行分层教学的方法,以保证教学的兼容程度

不同的学生,他们的个人素质水平是有着一定差异的,那么他们在学习语文这一学科时所具备的能力就也是有一定区别的,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往往都是会应用“一个标准”的教学模式的。那么教师通常都是更加重视成绩好的学生的,而忽略了成绩差的学生,这不但对这些学生是不公平的,同时其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整体发展也是会产生消极作用的。所以,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应能够理性的看待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应在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兼顾学生的整体情况,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从而提升每一名学生的语文水平。另外,教师还应多为学生安排一些课外的教学活动,为学生们创造更加真实的语文学习环境,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举例来说,学校可以定期的组织一些与语文学科相关的趣味性较强的竞赛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参加,如课文朗诵大赛和语文知识竞赛等,在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也提升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4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我国对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导致大多数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学生从思想上就认为语文这门学科是枯燥乏味的,并且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们也就逐步的形成了语文学习就是考试技巧练习的这样一种观点,而要想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上课之间就应进行充分的准备,设计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为学生们创设活跃并且轻松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切实的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3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学范文6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预习;多媒体;评价

高效课堂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高效课堂的提出正是应对当前的低效率,疲劳式教学的新措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也正在一点点、一步步走入到高中课堂中。

语文是各个学科的基础,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中,有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宝藏可以去挖掘,浩瀚的唐诗,婉约的宋词,清幽的元曲,都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是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的高中语文教育形式过于呆板,气氛也过于沉默,虽然有丰富的“实”却被我们教的“死板”起来。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过去繁重的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高中语文课“活”起来,“动”起来,让教学更加的丰富化,高效化,为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昌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一、学习的准备工作――预习的良好习惯养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习的利器就是预习。预习是一种高效而且科学的学习方法,一堂好课的建立,离不开教师的预习,老师只有做好充分的预习,才能够对讲解的内容做到信手拈来,用丰富的知识打动学生。老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性格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娴熟的运用知识,信手拈来的气度一方面能够很好的控制课堂氛围,让学习充满乐趣,另一方面,更能加强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预习,对于高中生更显得尤为重要。预习是求知过程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对新的认识对象进行预先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忧笾过程。高中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踏入大学的关键,如何在课堂上跟上老师的节奏,高效率的学习是高中阶段学习的关键。良好预习习惯的建立,能够帮助高中生培养自觉自律的行为习惯,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够有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良好的预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够培养学生自主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高中生以后步入大学和走向社会都能起到塑造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

通过预习,给自己设立阶段性目标。目标的达成,可以给高中生积极的影响。通过不间断的阶段性目标的设立,给自己积极的信息反馈,能够帮助高中生建立起自己积极的心态,让高中生在沉重的学习氛围中,自信沉着的应对。

二、高效课堂之路的探索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

作为教育的主导,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固定套路模式,采用多种创新的形式教学。如采用诗歌名人名言作为文章切入点,尤其是古典诗歌的韵律美,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念。在教学的初期学生不能理性地感受具体的美,但是可以提升学生感性的审美观念,可以做到为韵律所动,因声音相随。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开发,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同时开发。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变以往以教师为绝对主角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的参与活动,加强课堂的互动情节,创新形式的同时,融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教学相长的理念,在主动中学习,在教育中成长。

(二)多媒体引用,方式生动化多样化

当高中语文课堂注入了多媒体这股活水后,语文教学一下子就变得灵动起 来,它可以有画、有声、有色、有形,知识和美感化为涓涓细流流向学生的心田。运用新颖、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使其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

1.形式生动节奏明快

借助多媒体教学,一改往日高中语文课中以文字为绝对主题的干瘪形式,通过节选影视片段,图片,生动化的动画等多种形式,将生动的场景再现。将学生充分带入的场景中,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潜能。充足的材料、课件营造的氛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文章。如气势磅礴的边塞诗,缠绵婉转的婉约派宋词,清新优雅的元曲等等都能将场景美,文字美,旋律美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语文在生动明快的节奏中高效的进行。

2.活跃课堂气氛

在高中语文课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将生动的场景再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将以往枯燥形式化的文字,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加深了学生的记忆的同时,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现语文中的乐趣,继而发现生活中的美。多媒体教学可以使高中语文教学更加充满人情味、更加贴近生活和更加生动活泼,也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3.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扩大了单位时间内信息传递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里,如何有效的利用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而多媒体的运用正是将有限的时间在深度和广度上加以延伸,通过图片,声音,影响等手段,将信息以更加丰富的手段,传递给学生,为学生营造出丰富多彩的世界,构成开放性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推动学生积极探究,扩大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应该本着“适合、适量、适中”的原则,使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中实现 最完美、最巧妙的运用。

三、结语

高中是学习生涯的关键时期,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高中时期学好语文对于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构建高效的学习模式,不仅关系到了学生是否能够进入好的大学,也是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探索问题。在实际应用中,要做到灵活运用,改变以往过重的形式主义,回到务实中来,回归教育的本质,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使学生不断进行自主探究,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师生有效互动,建构高中语文 高效课堂[J].新课程导学:上,2012(34).

[2]沈龙明,王艳燕,陈玉根.高中语文 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世界图书 出版公司,2009.

[3]李海林.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评 当前语文教育改革中的几种倾向[J].语文学 习,2005(4).

高中语文教学范文7

所谓高效阅读,就是在尽可能少付出时间与精力的前提下取得尽可能好的阅读效果。为实现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高效,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对文本基本信息的积累

学生在看到文本后,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须先了解相关资料,比如,可以从该文作者的写作风格、相关经历、文坛地位等入手。要想掌握这些信息,要靠平时的广泛积累。常言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习语文也必须经历一个积累的过程。语文教学,贵在识记积累。韩军博士曾在甘肃省中小学课改研讨会上用形象的例子解释这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会在一两年时间内就学会说话?他用这样一组数据明确解答:一天之内,婴儿大概可以听到多达一百句话,折合来算,一年之内则能听到36000多句话,两年便是72000多句话。按照这样的积累量,婴儿就能在短时期内学会说话,甚至一些复杂的字、词、短句也能说出口。因此,对于一个专门学习母语的学习者,要学好语文,必须在识记和积累方面投入时间与精力。

(二)对文本进行分析

学生在这一环节要学会分析文本中重要的段落、句子、关键词等所起的作用,对文本进行准确的理解和认识,从表层及深层辨析文本的含义。这种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挖掘文本蕴含的意境,感受作者在文字间所深藏的内心世界,慢慢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只有掌握一定的语法,且积累词语,才能完成这一环节的任务。

(三)对文本进行赏读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品读鉴赏文本的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独特之处,以及作者使用这些手法与内容所达到的效果。此外,还必须能够找出文本的“糟粕”所在,即文本的缺点。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应当能够熟记并运用常见的写作手法。

(四)表达自己的见解

高中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感悟能力,通过对文本的仔细阅读,学生会产生一定的见解与体会,在此基础上他们能够抒发自己的感想,也就是“悟读”。因此,教师应将主动权适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独自感悟、体验、品味文本的意蕴。由于每个学生在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方面都不相同,因此对于文本的感悟也不一样。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悟,可以使课堂教学更为多元化。学生充分表达见解的前提是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阅读积累。同时,生生之间还要进行广泛讨论,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依据上述四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有利于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在实施以上四步训练时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抓主次法

在阅读文本时,可以先省略文本中的引用、例举、描述等部分,这样便于学生抓住文本主干,找出关键句。关键句在文本中的存在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关键句位于段落的开头,起着引领段落的作用,有的位于段落的中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表达特点来看,关键句在段落中常以抒情句或议论句的形式出现。

2.重点理解重要词句

理解文本的关键是理解重要词句,若对其理解充分就能把握好文本的主题思想,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平时还应勤加练习,提高把握能力。

二、一些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范文8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 经验

首先教师应该明确: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绝不只是让学生能够看懂浅易的文言文而已。假如学生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就看不懂类似浅易的文言文;假如学生离开校园,就把文言文弃若敝履,就再无兴趣阅读古典文言作品,那么我们就不能说高中的文言文教学是成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习惯,真正的扎根于文言作品中,理解品味,汲取营养。

1、教给方法,培养习惯

《师说》一文表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其中“传道”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回顾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历程,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知沿用了多少年。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教师在尽“解惑”的职贵,其实它是造成现今文言文教学模式僵化的根源。学生看不懂文言文,教师只好串讲、直译。串讲、直译又直接养就了学生的惰性心理—— 不是积极探索、主动解难,而是消极等待、被动接受,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了。久而久之,学生就缺乏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文言文自然也就心生厌倦了。

其实,教师最重要的事是做好指导工作,教给方法,培养习惯。 第一,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程序性知识,教会学生准确运用注释 , 能区别注解中哪些是翻译 , 哪些是解释说明;学会推断词义,对于一些词语 , 能根据上下文、联系旧知识,来推断其语音、意义;学会查阅常用工具书 , 善于运用工具书帮助自己解决疑难问题。第二,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例如:经常诵读、背诵的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阅读中遇到不懂的字词就要查阅工具书;勤于积累的习惯。 首先,学生得有一本专门的文言知识积累本,踏踏实实地一课一课的积累。其次,要学会联系、归类、比较,加强整理工作,以不断地加深印象,扩大积累。 第三,鼓励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在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2、设置梯度,自主学习

虽然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说“众生平等”,但是实际上,由于家庭、个人等多种原因,学生的学习水平、对知识的认知水平都是有差距的。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的或许超出他所在年级应该达到的水平,有的却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这就给文言文的教学留下值得研究的空间。教师应该针对这一特点,设置合理的学习梯度,供不同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

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改变文言文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也许文言课文让学生怕了,那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先去读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进行自主式阅读。 所谓自主式阅读,就是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教师不要布置硬性的阅读任务;阅读的动机是以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或娱乐审美等实际需求为中心;阅读方式是重整体感悟、内在体验,不求统解、甚解;阅读过程是放松惬意的,不带负担的。久之,学生会蓦然发现:文言文其实并非面目可憎,更不可怕,还是有点可爱的。

其次,教师可以推荐选注本,供学生自由选择。但在推荐选注本的时候,一要程度适当,不过于艰深;二要趣味性较强,以求不用教师督,学生会主动地去学。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先今而后古,先记事而后说理,先散体而后辞赋、骈体,先一般而后专门,先选本而后全集。另外,选择文言文选注本,注释的准确性固然十分重要,但作为助读系统,注释的编排是否合乎认知规律则更重要。我认为注释的原则应是:学生能结合上下文理解的,不注;理解虽有难度,但经老师适当指点亦可解决的,不注;必须加注的,尽量简约;不是很特殊的句式,只注不译。为了更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教师应当精心选择注释适当的阅读材料。

再者,逐步减少注释,尝试阅读无注释作品。过多的注释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削弱,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阅读材料中的注释应该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因为只有脱离了注释的阅读,才算是具备了阅读能力的阅读,才称得上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对于个别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甚至可以尝试给无标点浅易文言材料加句读。

3、合作互动,质疑探究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学生不放心,害怕学生读不懂,总是在学生读书之前做这样那样的提示。结果是学生按照教师和教材的提示在理解文章,按照先入为主的观点来判断文章,犯了读书“先立己意”的大忌。另外,教师经常采用的串讲为主的方式也很容易使教学陷入单调、枯燥的困境,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诵读,可以个人自读,也可以小组内外竞赛朗读。理解词句,学生无法顺畅翻译的地方或者古今意思差别大的地方,教师需要点拨;但是多数文段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全班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可以采取招标的方式,鼓励学生交换意见,合作解疑。词语、句式梳理,可以让学生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句子翻译等方面总结归类,交流展示,使学生尽情活动,成为课堂的主角。文章欣赏,更可以小组合作,限制时间和人数,选择代表讲述独特的感悟。

鼓励质疑问难,培养探究精神。文言文可以质疑的地方太多了,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只要教师能遵循民主化教学原则,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因为质疑问难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进教学效果。如果因此培养起初步的研究精神,倒也是“意外”的收获。 我主张鼓励学生向课本质疑、向教参质疑、向教师质疑。比如课下注释,常遭到学生的质疑,一番争论后,达成共识,必然掌握得更牢了。而对课文的质疑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有学生问:“以乱易整,不武”这个句子的注释为“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武(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的”,难道战争不是讲究取胜而是注重道义吗?这个问题我备课时根本没有考虑到,经过网上查阅资料解决了它,弥补了教师备课的空白,师生都有了收获。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范文9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也成为各院校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问题。而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也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能更好地实现高中语文文学教育这一目的。

一、构建开放并且具有活力的语文教学课堂

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实现文学教育这一目的,如果还是处于以往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是很难实现这一目的的。在以往传统学习环境下,学生只能被动接收知识,很难从中体会到文学意义,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学教育这一目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构建开放并且具有活力的语文教学课堂,以此教学氛围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也只有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才能感受到文章中所存在的文学价值。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苏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这一文章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感受大自然,通过大自然的美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荷塘月色》属于写景状物的散文,在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发现很多优美隽永的语言,还能发现很多精巧并且独特的艺术构思,为此,教师在对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文章为学生创设一副“荷塘月色”情境,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雨的气息、荷的清香以及水的光彩,而这一过程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以及风光,进而就能实现文学教育这一目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首先要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课堂环境,构建出开放并且具有活力的语文教学课堂,这样就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文学教学。

二、加强课堂导入,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属于其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而这对于文学教育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导入过程中都如果处理的较为得当,学生就能够快速的进入到语文课堂学习当中,进而就能很好的开展文学教育,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导入过程中,处理的不够恰当,学生就很难进入到学习的状态,这样就不可能对文章有一个较为深入的感悟和理解,更别提要进行文学教育。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课堂导入的重视,处理好语文课堂导入,以此来为文学教育打下基础。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苏教版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文章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可以先带领学生共同回味一下“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以此来体会一下作者欧阳修游滁州,并且沉醉山水的无限情怀,让学生明白文人墨客心随山动、寄情山水的情怀,在此之外,教师则可以对学生说,《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文章的作者苏轼就是在观赏赤壁之后所写出来的,以此来引出这一次所要学习的文章,之后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曲,这样学生就能在歌曲中感受到长江的波澜壮阔,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朗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从而就能实现文学教育这一目的。

三、通过各种渠道调动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

在对学生进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文学教育这一目的,适当的文学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调动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文学主要指的是人与自然,或者人与古人,又或者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对话,而文学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中文学教育的目的变味了,变成了对成绩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就一定要提高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从而才能真正实现文学教育这一目的。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推荐学生一些名作,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汲取文学养料,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文学作者,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文学经典阅读”活动,并且让学生写出自身的观后感,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长期以往下去,学生的文学素养也会随之上升,进而就能实现文学教育这一目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中语文文学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学教育这一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学生进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新课改就明确指出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文学教育的重视程度。而要想真正实现文学教育这一目的,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开放并且具有活动的语文教学课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学导入的重视,最后再通过各种渠道激发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这样就能在潜移默化的学习环境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而就能更好地实现文学教育这一目的。

作者:刘玉兰 单位:江苏省东台市时堰中学

高中语文教学范文10

【关键词】抓关键;收素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8-0065-01

培养高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高考中写出写啥像啥的作品,使之获取较高分值,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行文运笔的深广性及灵活性。

把握练习内容,分块收集习作素材。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标的。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

拟题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阅卷中,改卷人对没有文题的作文是深恶痛绝的。而没有一个新颖,别致的文题,读者对于整篇文章,从心理上说,一开始就有一种慵懒,困倦的情绪。文题拟得好,对一个有一定学养,训练扎实的高中学生来说,文章已成功了大半。比较下面一组同一题材不同文题的拟定,即可看出一些端倪。

题材:热爱家乡

文题:A.我的家乡 B.托起黑太阳的地方

同是写我的家乡——一块产煤的地方。两文都写煤矿工人为了家乡,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在暗无天日,充满险情的矿井中不辞辛劳,默默奉献的生活实况后,发肺腑之言而成文,抒写了一曲赞美煤矿工人的颂歌。但比较文题,B显然更胜一筹。如何拟题,使之更具丰富的美感效应呢?

一、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目

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80年代中期,《送你一只金凤凰》问世。作者反映的是随着党的政策好转,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社会现实。作者把如此宏大的主题放在一件极小的家庭生活矛盾中来深化。家景不好的莲姑向狭隘自私的桂嫂借春花牌自行车一用,在自行车出小毛病之后,桂嫂扬言要莲姑赔偿损失费;文中有莲姑一句气话“秋收结束,我送你一只金凤凰。”一句平淡的话,被作者别具匠心地用来做题目,却显得极有深意,把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日渐走上幸福之路的主题深刻反映出来。

二、材料来拟定文题

名家作名文,离不开想象和联想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常写出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这些联想不丰,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体文章,有如先天气血不足,后天有失调养的少年,蔫瘪而列丝毫生气。这是指导者的心头大忌。而联想却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如余秋雨《腊梅》这篇散文,文中体现了某医院护士小姐们凭着高尚的敬业精神,以极富生活情趣的具体活动——雨中护花,雪夜护花,雪地数花等感人至深的情节,拨开了弥漫在众多身患绝症的病人心灵天空上的厚实阴云,使他们在朵朵含笑绽放的腊梅花下重新激起了对生命的强烈渴求。最后全都病愈出院。文章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础材料(病人在护士小姐的精心护理下病愈出院)与联想材料(梅花不屈从于恶势力,与风雪相抗争的高洁可喜之性情),通过联想结合在一起,紧扣住材料之间的类比性,围绕联想材料来拟定文题。这样拟题,从内容上讲,可以加重加厚作品内涵,使主题得以较大幅度的凸现;从修辞角度上说,这种具有类比性材料的反复叠加,本质上对主题就有鲜明的强调作用。此类文题的设置,因为它在形式上隐含了基础材料,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带有较大的模糊性。也正是这种模糊性,使文题本身具有较大信息张力的同时也为读者了解全文主旨设下悬念。而从读者欣赏作品的角度来说,其思维过程为: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主题。这一过程与作者的创作思维过程恰好相反。作者看到文题后,最先关注的是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而涉及基础材料;读者在对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行分析感悟之后,才能叩响文章主题之门。也就是说,读者思维过程要历经一段漫长曲折的路途。从这个意义上说,围绕联想材料拟定文题,可以使主题得到深化,增添作品亮色。

三、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

高中语文教学范文11

关键词: 文学话语 高中语文教学 创新

现阶段,高中教学中引入了“微课”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延伸语文教学至课外,从实际效果分析比较好。另外,高中语文教学开始对“文学语境”及其应用的思考;比如对新课改后高中语文教材的理解、教学体会与经验总结,以及出于对语文教学与文学关系的进一步反思所形成的新的教学思路等。

一、对文学话语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的解析

1.新课改与高中语文教学。

新课改的目标在于素质教育,核心要素是“以人为本”,这个理念比较复杂,主要是透过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唤醒人性的人才,以语文教学灌注人性,将“弯的调直、将芜杂的加以剪除”,进一步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或未来职业中遵从“适度”伦理(或者称之为有教养、有素质);深一层分析,它的主旨则要求以文学性的手段,让学生与自身相关的周遭事物、人、事件发生关联,从文学的角度获得更贴近的感受,并以文学的方式加以表述、传达,从而达到文科教育人才的目的。

2.高中语文教学与文学的关系。

从目前的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看,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向课外拓展的方向非常明确,这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各种相关资源进行搜索、整理,并融入教学备课教案中,并加以发挥;这种延伸不仅是一种从高中语文教学向文学的延伸,它更关切的是系统性的文学知识素养的培养(这是由于文学本身所涉及的范畴所致)。另外,语文是一切课程的基础,且在高中阶段,逐渐向理性逻辑分析阶段、理论阶段过渡。所以从整体上看,这是一种从文学视角进行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引导方向,因此,应该注重从这个角度对高中语文教学加以分析。

二、文学话语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创新

1.创新思路及出发点。

语文教学简单的可以从“字―词―句―段―篇―文章”这个角度进行解析,但是这只是形式上的理解,因为基础性的语文教学实践是必要的部分;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要结合更大的文学背景探讨,因为文学的逐渐退潮已经引起文学批评的兴盛,且在整体社会的物质-享乐欲求的推动下,文学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所以透过高中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感性、训练其知性分析能力,以及逐渐过渡到理性的逻辑分析层次非常必要,也是解决当前社会中因国民素质过低而造成的诸多问题与矛盾的主要路径选择。因此,文学话语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创新应该关注“人的文学”、“社会问题的化解”、“国民素质的培养”、“人性光辉的崭露”。

按照“思路决定出路”的原则,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除了有一个新的出发点之外,最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区分清知识与认识之间的差别,培育真正有思想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进行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训练。

2.从能力训练到创新意识培养。

文学话语下的培养方案主要包括感性能力、知性能力、理性能力,具体讲,就是从感性角度培养真实的心灵,从知性角度培养其思辨现实的能力,从理性角度培养其价值归属。

从教学角度讲,需要培养学生对各种不同类型题材的差异区分能力,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表达风格对所教的主题进行独立的思考与表达。另外,创新的基础在于对模仿阶段的超越,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应该加强对诗、词、散文、短篇小说、独幕剧等的练习,在大量的学习拓展、练习、探索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形成一种创新意识,强化其自主思考与探索的能力。

3.从课堂教学伸发,拓展学生探索能力。

要做到以上各点,就需要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从课堂教学中做好引导。比如,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探索关联起来,让学生对每一课的相关内容进行扩充、精简、反思,形成一种初步的知识系统。然后,再透过课后作业来实现其各项能力的释放。比如,以具体的作品创作过程,达到对各种能力的训练、运用,以及熟练化,最终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认识,以及认识能力,从而不断探索、创新,创造出有利于国家、民族、自身发展的新思想。

总之,在不同的时代,语文教学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要站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与文学背景之下,运用文学话语的力量传达正确的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的价值观;通过更丰富、生动、直接、形象的方式,让高中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了解社会实情、主动挖掘文学宝库、认真练习各种应用技巧,从而不断提升各种能力,为其未来的教养与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爱华,傅梦舟.美国高中母语课程及其对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借鉴意义――以美国蒙特沃德学院的高中英语课程为例[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高中语文教学范文12

[关键词]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文化渗透;英语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4202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愈加频繁、密切,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成为一种现实性需要。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具备高水平的英语知识储备和英语能力,还需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实现更为精准的跨文化交际。这对我国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和文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就当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现状来看,其总体成效偏低,多数教师对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认知存在局限,更加注重Z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的教学,导致文化教学缺失,从而影响到英语教学成效。基于此,加强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研究尤为必要。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根据我国教育部制定的要求,在学习其他国家语言时,需要对其他国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知,尊重他国文化,进而加深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热爱。英语教师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提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对于新时期英语综合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中英语教学顺应时展趋势,在注重英语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要求。

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加强文化教学是尊重语言学习规律的要求。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学习英语时自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语言反映出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众多文化元素。在英语语言学习中,需要对英语国家文化深入理解和掌握,具备较高水平的英语思维能力。良好的英语文化背景有助于更加顺畅地沟通和交流。故此,高中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英语国家文化,提升学生文化敏感性,不仅是英语学习的本质需要,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保障。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缺失的原因

(一)教材内容的局限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化,高中英语教材内容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很多英语文章均在不同程度上介绍了英语文化,从中折射出大量的文化信息。但是,从文化角度来看,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十分有限,很多内容流于表面,无法细致描述和刻画,学生在理解时不全面。

(二)教学评价中文化内容缺失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体制影响,学生学习主要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试卷分数是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从试卷结构来看,文化考核内容较少,甚至没有相关考试内容。长久以来,教师和学生养成了一种服从考试的思想,英语文化教学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教学评价中文化内容缺失导致。即便部分教师希望能够在教学中渗透英语文化,由于受到客观环境影响,实际教学也流于表面。

(三)教师的文化教学能力不足

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完善和创新,当代教师自身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纵观我国高中英语教师队伍整体语言水平和教育能力,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由于缺少系统化的教育培训,导致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文化教学准备不充分,对于文化教学的认知和理解程度偏低,难以有效地将文化内容渗透到实际教学中,文化教学流于表面。文化教学更多的是依附于语言教学活动开展,缺少教学独立性,实际教学中重视语言轻视文化知识的现象十分普遍,不利于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培养。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策略

(一)整合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整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设计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案。高中英语教学中,由于教材涉及内容较广,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教材潜在价值,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体现课文文化内涵,也可以借助教材文化板块来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使学生具备更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文学作品,深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容,拓宽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作品中的文化内容来开展文化教学。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阅读更多原汁原味的英语作品,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加深刻的文化体验。

(二)明确东西方文化差异,加强学生英语文化感性认知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充分揭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教师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较具代表性的西方电影组织学生观看,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电影片段。在观看电影的同时,教师可以介绍作品的文化背景知识,促使学生在学习影片中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英语文化感性认知。

(三)注重日常积累,提升学生的文化敏感度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积累习惯,除了吸收和掌握语言知识以外,还要积累更多的文化知识。教师可以收集英语经典名言和典故,在课上穿插讲解。例如,学习饮食相关内容时,可以准备“a piece of cake”“hot potato”等习语,其中包含的西方文化值得学生掌握和学习。

综上所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英语文化的渗透,拓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中,形成良好的英语综合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江桂苹.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西方文化渗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2]张军乔.中西方文化渗透与高中英语教学之我见[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A),2014(5).

[3]张海峰.浅析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新课程(中学版),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