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业务外包论文

业务外包论文

时间:2022-08-05 03:04:55

业务外包论文

业务外包论文范文1

为拓展档案馆业务,深圳市档案馆于2004年5月成立了全国首个文件档案服务中心(下简称文档中心)。它拓展了国内早期文件中心的职能,承担了文件移交单位从整理、鉴定到保管及提供利用的全过程工作,以及协助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文件移交单位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工作等。随后,各地也相继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半现行文件集中管理工作,文档中心在各地纷纷成立。2010年9月,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明华在全国文件(档案)管理中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统一集中管理各机关形成的文档,是新形势下创建机关档案工作新格局的新思路、新尝试。建立文档中心,整合机关文档资源,实行集约管理,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是档案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和工作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机关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迫切要求,是推动档案事业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2文档中心业务外包实践

目前,档案界对文档中心的定位不尽相同,对文档中心定位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成熟,学者和档案部门对文档中心定位的认识逐步趋于统一,即其主要职能是负责行政中心内机关事业单位档案业务指导、接收、保管和向档案馆移交工作,承接了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职能和机关档案室的档案保管职能,是处于机关事业单位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中间机构,是一个特殊的政府性的档案业务外包服务提供机构。

2.1文档中心与机关档案室的业务外包关系

文档中心成立后,集中式办公区域内的机关事业单位不再设立档案室,原来由机关事业单位负责的档案保管、统计、利用及移交工作转由文档中心统一负责。有些地方(如北京市海淀区)文档中心成立后,集中式办公区域内机关事业单位甚至不再设立专职档案人员,只配一名兼职人员负责归档文件收集工作,文档中心负责归档文件从整理、编目到保管、利用的全过程工作。因此,文档中心和各机关档案室之间是一种业务外包关系。

2.2文档中心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外包关系

文档中心除了承接各机关事业单位档案室的相关档案管理工作外,还对集中办公区域内机关事业单位承担着一定的业务指导及监督职责。在文档中心成立前,集中办公区域内机关档案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职责由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文档中心成立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业务指导和监督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这些机关及事业单位以外。因此,文档中心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之间也是一种业务外包关系。

3文档中心法律地位和职能定位

3.1文档中心的现实困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政府职能逐步转变,“小政府、大社会”已成为机构改革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由于专业优势,首先提出了创新机关档案管理的思路并付诸实践,于是文档中心应运而生。也正是因为其最初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首先提出,文档中心一经成立就成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内部机构,与当地政府及各机关关系不大,随之而来的是文档中心在机构定位、人员编制、管理职责、经费来源等方面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如2012年,四川省泸州市档案局在总结文档中心运行情况时指出,文档中心限于档案部门自身下达和完成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还不够重视和支持,各机关事业单位也不够了解和主动。各地文档中心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由于文档中心成立时定位过低,依附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人员编制普遍较少,财政经费不足,致使文档中心开展各项工作显得力不从心。其二,由于文档中心事实上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内部机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仅要继续做好业务监督、指导及档案接收、保管工作,还要增援文档中心所面对的机关档案业务工作,工作量很大,常感力不从心。其三,各机关从档案业务工作中解脱出来,体验到了文档中心带来的益处,但逐渐淡忘了自身责任,档案意识有所减弱。可见,如今文档中心管理模式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凸显,文档中心面临的处境不仅给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不但文档中心管理模式的优势没能得到凸显,长期下去,也将对机关档案业务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文档中心的创新管理思路,更不能倒退回原有的机关档案室管理模式,我们要做的是分析其原因,并对文档中心的法律地位、行政隶属关系、工作职能、管辖范围等进行重新梳理和定位。

3.2文档中心的法律地位

档案界对文档中心法律地位的认知有以下几种:第一,应定位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下属机构,依附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第二,应定位为政府的直属机构,业务上接受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第三,应定位为独立的企业法人。从目前国内各地文档中心实践看,第一种观点被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普遍认可,如深圳市文档服务中心、太仓市机关文档管理中心、重庆市北碚区文档中心等均为档案局下属机构。然而这种实践已经给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带来了尴尬。第三种观点直接受欧美国家商业文件中心实践的启发,但忽视了国内文件、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和背景,文件中心这种半现行文件管理模式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国内文档中心的工作对象是机关档案,文档中心的成立是一种政府行为,不同于社会上的一般档案服务外包企业,不宜直接推行社会化。基于对国内文档中心与机关档案室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业务外包关系分析,结合各地文档中心实践,本文比较认同第二种观点,即文档中心为政府直属机构,拥有独立法人资格,在业务上接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其优势在于:一是文档中心更能得到政府及各机关的重视,以便在人员编制、经费等方面得到更大支持;二是能够厘清文档中心、机关档案室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发挥文档中心创新优势,促进档案事业协调发展;三是有利于强化文档中心对各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力度,更好地开展档案接收、保管及提供利用等各项业务工作。

3.3文档中心的职能定位

业务外包论文范文2

[关健词]图书馆业务外包策略

[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

一、业务外包的产生及其背景

业务外包(Outsourcing)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营策略。即企业把内部业务的一部分承包给外部专门机构。其实质是企业重新定位,重新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将资源集中于最能反映企业相对优势的领域,塑造和发挥企业自已独特的、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或替代的核心业务,构筑自已竟争优势,获得使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业务外包因能促进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创建和保持长期竟争优势,并能达到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的目的,所以在市场经济竟争中日益受到企业瞩目。事实上,许多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正是通过这种经营策略,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如世界最大的运动品牌耐克的核心竟争力是运动鞋的设计、应用与研发气垫(NikeAir)技术,而所有的制造工业外包给世界各地。微软公司的核心竟争力是创造他的软件产品及其他公司发展策略性合作,提供顾客服务和支持,而其他的工作都是外包。据邓百氏公司《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营业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当年在业务外包上的开支上升了27%,达到了3250亿美元。

业务外包这一现代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在最近十年已被西方图书馆界吸收和采用,受到普遍的欢迎。图书馆将非核心功能通过合同外包给社会机构来完成,以便集中自身的力量搞好改变基础结构,提高核心功能的工作。业务外包这一经营管理方法日益受到图书馆界的重视,是正在形成的一个趋势。

1977年日本东京都一份报告称,93所图书馆中有47所将分编工作部分外包。1981年5月15日日本《自治日报》报道,在被调查的542所公共图书馆中,警卫外包的占37.7%,清洁外包的占58.5%。1997年在被调查的全美授学士学位以上的117所高校图书馆中,33个正在进行或已进行编目外包,16所正在考虑。1998年秋美国美国图书馆学会(ALA)特别成立了一个“外包工作组”来研究业务外包相关的课题,并在ALA的冬季会议上设立了公开论坛来讨论业务外包对图书馆的影响等相关问题。在我国,从九十年代以来,业务外包逐渐为图书馆所重视和采用,但业务主要集中在事务性工作和编目工作方面。

二、图书馆业务外包的类型

业务外包在图书馆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较成功和成效最好的外包业务有下面几种:

1、采访业务外包。采访业务外包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纲目订购,它实际上是一种图书馆与书商之间的采书合约,书商根据图书馆采访人员圈订的纲目控制范围(如:专业范围、主题控制、出版社控制、阅读水平控制等)和图书馆的经费预算,将选出的图书送到图书馆,图书馆采访人员通过验收将适合的书留下,不需要的图书退回给书商。这种方式可以节约采访人员选书的时间,也能保证所购图书具有针对性。另一种方法是由图书馆采访人员根据征订书目进行圈选,交由书商订购。近几年,地区采编中心和图书公司不断涌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图书供应商要能发展下去,就必须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竟争给图书馆带来了更多的优惠和附加服务,其中包括书目数据的配送以及装防盗条、盖馆藏章、贴条形码和书标等手工处理过程,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减少人员,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目的。

2、编目外包。编目外包是国外图书馆业务外包中应用最广且最具成效的一种。早在七、八十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图书馆已开始将编目业务部分外包,1967年OCLC成立之后,由于它费用低,质量高,OCLC更是成了世界各地图书馆编目外包的服务商。在中国,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全国联合编目中心、CALLS、地区采编中心的建立,从九十年代开始,各图书馆普遍采用了编目外包方式。编目外包,一方面可以减少编目人员的负担,加快文献处理的速度,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节省开支,解决诸如待编积压图书、工作负荷不均、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统一编目,图书馆书目数据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

3、书目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自动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图书馆在自动化建设进程中最繁重的一项业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于它耗时耗力,很多图书馆都将此业务外包给建库承包商。图书馆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外包,包括依据卡片上的信息进行业务外包和到现场依据文献实体上的信息进行业务外包两种形式。前一种方法简便、经济,但卡片信息不全,依此制作出来的书目数据不能达到准确、全面的效果。后一种方法是较为彻底的做法,双方通过签订合约,由承包方派员进驻图书馆,按馆藏文献建库,同时还按照现在的标准全面重新加工。

4、自动化业务外包。自动化业务外包是指在共同签署的外包协议或合同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移植或委托专业厂商设计和开发,服务提供商直接向图书馆提供整套的应用方案,包括咨询、软件系统、实施、运行中的维护、软件的升级、高质量的技术支持等。由于大多数图书馆缺乏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加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硬件和软件在不断升级,如果相关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由图书馆自行开发,则图书馆要投入大量的开发费用和人员培训费用,通过服务外包,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费用支出,还可以直接享受服务提供商提供强径的在线支持、网上维护和更新升级的优质服务。

5、后勤物业管理。大学图书馆的行政和后勤虽然没有公共图书馆复杂,但事务性工作很多。近几年来,图书馆事业发展较快,各地政府都投入巨资建设新图书馆,新建的图书馆面积都较大,如华南师范大学新馆面积为23500平方米,湛江海洋大学图书馆为23000平方米,新馆的各种设施,包括公共卫生、消防、绿化、空调、机电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任务很重。通过后勤外包可以使管理层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精力用于业务建设中。后勤外包可以采用部分外包和全部外包两种,全部外包可以向社会邀请专业物业公司进行招标的方式,选聘物业管理公司对图书馆所有物业及设施、设备实施统一一体化管理,图书馆只设一名物业管理人员,负责物业的宏观管理及与管理处的联络,深圳南山图书馆即是采用此种形式。较为普遍的是采用部分外包的方式。部分外包主要用于:

清洁卫生:对于几万平方米馆舍来说,清洁卫生是一项较繁重又不可忽视的业务,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外包给保洁公司来完成,图书馆办公室可以建立明确的检查制度进行监督。

绿化保养:图书馆要营造一个舒适、优雅的环境,绿化是不可缺少的摆饰品,而图书馆没有专业的人员来对这些植物进行保养,因此可以委托给学校的绿委会进行托管,以保证图书馆的花木常青常开。

消防安全:消防安全是图书馆领导最为头痛的问题,图书馆是一个公共活动场所,人流量大,人员复杂,图书馆内书籍是易燃物品,同时还保留着大量的文物和古籍,因此图书馆消防安全在后勤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图书馆可以将此项业务交由消防公司来完成,消防公司派专人进驻图书馆,定期检查和更新消防器材,并可以和图书馆合作,开展消防演习,进行消防宣传,提高全体职工的消防意识。

设备维护:除计算机设备外,图书馆的硬件设施还包括空调、电梯、影印设备、视听设备等,这些也可以通过合约形式进行委外服务。

三、图书馆业务外包评价

业务外包之所以能被图书馆所用并得以发展,是由于这种模式确实能给图书馆带来很大的利益,有着明显的优势:

1、图书馆实行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专业机构(团体)往往具有规模经济,有着专业程度高和高度效率化,经营成本较低的特点,通过他们来提供服务,可以取得较大的价格优惠,并能节省庞大的人事费用。以采编业务为例,将采编业务委托给地区采编中心完成,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采购取得价格优惠,另一方面,采编中心是一个以采、编、配送一条龙服务为特色的服务机构,在完成购书的同时,实现了随书配送书目数据,有些采编中心甚至帮助图书馆将所购图书贴条形码、书标、盖馆藏章等图书加工工作,而且这些工作是完全免费的。在美国,图书馆成为OCLC成员馆后,套录一条书目记录费用是1.5美元(OCLC成立之前,美国国会图书馆一条书目记录成本是75美元,Ohio大学图书馆是30美元),委托编目,平均才2-12美元。我国的情况也差不多,据统计,图书馆单独编目,每种图书约10-15元,而套录每种图书是0.3元,委托地区采编中心或书商,编目是免费。

2、节约人力资源,克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的困难。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一方面,可以借助外部的人力资源,来弥补自身智力资源的不足。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图书馆很难引进和留住高技术人员,因而也使图书馆难以进行技术的研制和开发。在业务外包的情况下,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保证自已的先进性。如选购成熟先进的图书馆管理软件,既可以降低开发软件的风险,也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又如南海学院图书馆,由于是新建图书馆,专业人员少,因此将采编业务全部交由广东高校信息服务中心完成,该中心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生产制作出标准的书目数据,使南海学院图书馆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上,从而保证了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可以节约人员。以联合编目为例,美国Ohio大学图书馆1967年共有编目人员15名,每年处理约2.5万种图书,成为OCLC成员馆后,编目人员减至5人,每年可处理5万种书,以每名工作人员年薪5万美元计,每年节约工资约50万美元,而全部套录OCLC数据也只需花7.5万美元。

3、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可以专注于自已的核心业务,提高竟争优势。图书馆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完成,将使图书馆的管理层可以集中精力实现对业务流程,人员配置进行整合,加强读者服务工作,提高图书馆的竟争优势,保持图书馆的持续、稳定发展。

4、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以回溯建库为例,如果要完成30多万种中文图书,由图书馆工作人员自已建库,估计要用1-2年时间,而委托建库商,可能只需要2个月时间。

业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对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促进图书馆的重心转移,发挥图书馆的竟争优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如直接购买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最大缺馅是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对外部技术的严重依赖。一般情况下,技术外包可以产生良好的短期回报,但不知不觉中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只停留在使用上,而不对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包括人才),从而损害图书馆的技术能力,特别是某些技术决窍必须通过开发的过程中才能学会。采购业务外包方面,随着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招生人数增加和学校评估要求,广东高校这几年购书经费增加很快,常常一次拔数百万元,校方限期完成,图书馆将数百万的采购委托给供货商,有的馆甚至要求供货商每种书配5——10册,积压的旧书也配上,从而造成藏书质量的下降。

四、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的策略

业务外包主要是透过与外包商合作及关系之调整,以改善图书馆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图书馆仍要承担规划、目标制定、监督标准制定及执行、评估及修正等工作,换言之,业务外包服务质量的好坏,图书馆应负责任,因此在制定外包策略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决定业务外包考虑因素。实施业务外包之前,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任务、人力资源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评估成本效益,听取各方意见,明确自已的核心业务,从而确定哪些业务与核心业务关联性不大,或是本馆难以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或是自已完成成本高、效率低,这些因素都是图书馆考虑进行业务外包的原因。

2、选择合适的外包商,签定合作协议。外包商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外包业务成功与否。图书馆应全面考虑外包商的财务、人力资源、信誉、管理控制及效率、服务质量,以及是否熟悉业务、价格水平等条件,在审慎外包商各方面因素后,认真签订外包合约,作为双方共同遵守及管理的依据。合约的内容应包含:工作目标及预期效益、合作范畴、运作方式、责任划分、所有权归属、合约修改与终止、付款方式、培偿问题等。

3、加强对外包商的控制和管理。图书馆把业务外包出去后并非万事大吉,相反,应密切注意并配合外包商进行各项活动。在执行合同过程中,图书馆还必须对外包商进行有效的监督,重视业务外包的过程管理,尤其是技术业务工作,同时应建立一套可以将服务对象的问题直接反馈给馆方的机制,如提供意见箱、电子公告栏、留言板等。

4、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无论是与本馆职工还是外包商。图书馆与外包商的关系是互相依靠,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双方在充分的沟通与相互理解基础上,加强合作与协调,使业务流程顺利进行。在图书馆内部,外包势必会影响到一些工作人员的利益,如编目外包,从前图书馆内部往往以编目人员为核心人物,知识层次最高的当是编目人员,由于编目外包,他们可能要转变角色,由台后服务走向台前服务。因此,要做好员工的沟通工作,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五、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前景

虽然图书馆业务外包模式目前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图书馆也存在一些顾虑。但是它体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转型过程中图书馆职能社会化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化程度的提高,虚拟馆藏比例的上升及联机编目的普及,图书馆内从事信息贮藏与处理的人员将减少,从事读者信息服务人员,尤其参考咨询人员将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人员,图书馆的整个组织机构、工作流程、人力资源应用等都应加以重视与重新分配。人力删减、经费紧缩、以及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迅速变化,业务外包在图书馆业务的应用层面日益扩展。委外服务不仅促进图书馆从节省成本及提升效率等方面进行创意思考,同时也是图书馆思考改造其组织作业流程、实施机构重组的一项良方。可以预料,随着图书馆管理的改进,业务外包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雷永立,杨成杰.OCLC网络化发展道路的启示.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

56-59

[2]杨谦.美国图书馆采访业务外包模式与方法研究.情报杂志,2002(5),

42-43

[3]王兵.业务外包-高科技时代集团经济发展的方向.科技管理研究,2002(4),18-20

[4]黎震.南山图书馆物业社会化管理探索.图书馆论坛,2001(5),92―93

业务外包论文范文3

摘 要:在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全球化浪潮中,作为中国承接此次产业转移的两种形式的服务外包与服务业FDI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两者之间既存在替代关系,更存在互补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承接对策。 论文关键词:服务外包;服务业FDI;产业转移  1 引言 随着我国对加入WTO的具体承诺的按期履行,服务业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长期比重偏低的服务业FDI水平将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在此次全球化浪潮中,作为服务业国际转移的两种形式,弄清中国服务外包和服务业FDI存在何种关系以及有效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国更好地承接服务业转移,进而提高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加速产业结构以及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 2 文献综述 孙俊(2002)通过建立一个计量回归方程,运用12个发达国家和11个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数据检验了外国直接投资对服务贸易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作用,证实了跨国投资对服务贸易的影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确实存在差异。韩一波(2005)用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和出口分别存在协整关系,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变化的格兰杰原因。查贵勇,顾诚(2006)通过对中国服务业FDI与服务贸易发展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得出结论:中国服务业总体引进外资是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一个动力,但不同行业影响力度和方向有所差异,故中国应逐步调整FDI分行业流向。袁永娜(2007)运用协整的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基于我国1982~2005年度数据对我国直接投资与服务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无论是存量指标还是流量指标的直接投资都对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产生不显著的负的影响,但却都显著促进了我国服务贸易进口;不同的是,直接投资流量只在长期影响服务贸易进口,而直接投资存量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会对服务贸易进口产生影响;此外,服务贸易进口在短期会对直接投资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而在长期并不对直接投资产生影响。 上述文献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服务领域贸易和FDI的关系,而服务外包是服务贸易的一种新形式,目前关于服务外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外包的动因、竞争优势、模式选择、承接对策等方面。而对于服务外包与服务业FDI关系的专门研究甚少。根据对国内外文献的有限检索,这一关系的专门研究涉足不多。 3 中国服务外包与服务业FDI的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 3.1 两者的相互替代关系 作为经济全球化主体的跨国公司,在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过程中既是服务外包发包方的主体,也是进行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服务外包和服务业FDI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同一企业面临的两种不同选择,当投资计划总额一定时,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就中国市场而言也不例外。当中国市场上服务外包节约的成本低于交易成本(包括与外包商进行合同谈判、外包关系的管理以及确保外包对合同的严格执行所产生的费用等合同契约方式的成本)时,跨国公司倾向于选择服务业FDI来替代服务外包。反之,当服务外包节约的成本高于交易成本时或者直接建立合资企业存在一定风险时,服务外包常常替代服务业FDI。 另外,中国服务业FDI行业分布不平衡的现状强化了两者的替代关系。目前我国服务业FDI主要集中于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其次是批发和零售贸易与餐饮业、交通运输业,而服务业的其它大多数行业的利用外资比重很低。这些服务业FDI集中的行业由于吸收大量的直接投资所带来的就业效应、技术外溢效应等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增长,固有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得到加强,这反过来促进了服务业FDI更多地投入这些行业。而服务外包的项目大多数是“技术支持部门”的服务业,我国服务外包主要涉及信息技术支持、研发设计及金融业等领域,这些需要资金和技术支持的重要的服务业领域由于服务业FDI结构失衡投资比重一直较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承接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进而对服务外包的发展产生了潜在的不利影响。 3.2 两者的相互补充关系 中国服务外包和服务业FDI同属于我国发展服务业、承接跨国公司服务产业转移的方式,两者之间除了相互替代关系,更多的则表现为一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近年来服务外包与服务业FDI 均呈现快速增长的事实可以看出这一点。 (1)我国服务外包行业中的FDI有助于扩大服务外包的规模、增强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与印度等服务外包大国相比,我国服务外包行业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企业规模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以占服务外包企业大多数的软件外包企业为例,中国大约有8000家从事软件外包的企业,而其中员工少于50人的占了80%,员工超过2000名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服务外包行业吸收FDI能有效地冲破规模小的瓶颈:一方面,通过外商绿地投资在中国建立服务外包企业,直接壮大了服务外包的队伍,同时,对中国服务外包企业产生示范效应进而促进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内外包企业通过引资成立中外合资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国内外的资金、技术、劳动的合作,提高生产率,扩大企业规模。 (2)从整个服务业来说,服务业FDI能提高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进而提升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服务业FDI通过技术外溢效应促使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向国内服务企业扩散,提高了服务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同时,通过产业结构演进效应加速了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据有关资料显示,服务业已成为中国利用外资增长最快的领域,2006年,我国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超过10%,制造业则同比下降7%左右,2007年以来服务业利用外资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这很大程度地推动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提升。而“产业是源,贸易是流”,服务业发展为服务贸易包括服务外包提供了强大的产业基础,特别是服务业基础设施以及服务体系的完善显著增强了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优势。另外,服务业FDI对投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制度环境、法律环境等)要求较高,因此,为了加大引资力度,政府的政策进一步向服务业倾斜,制度环境得以逐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这样,在发展服务业FDI的过程中,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投资环境客观上得到了改善,从而能获得更多的承接服务外包的机遇。 (3)中国服务外包促进我国服务业吸收FDI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外国服务发包方在将服务业务承包给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同时,必然会给承接方带来一定的资金,从而促进我国吸收服务业外资。其次,服务外包将通过资本积累效应增加服务业FDI的总额。通过将非核心的服务业务外包出去,服务外包的母国企业能够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为其源源不断的对外直接投资积累了资本。麦肯锡环球研究所估计,西方公司每向海外转移1美元业务,能净降低成本58美分,同质同量的服务外包可以平均节省费用65%-70%。从服务外包中节省下来的可观的资金将有一部分用于西方公司对他国包括中国的服务业FDI。作为国际服务外包中心之一的中国的服务外包带来的资本积累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再次,中国发展服务外包能提高服务业的开放程度,优化投资环境,从而有利于我国服务业吸收更多的FDI。根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目前中国已形成北京、上海、大连、成都、西安、武汉、济南等几大城市服务外包中心,服务外包业务发展很快,形成了产业集聚的专业园区,通过对产业资源、市场资源、人才资源等的集中整合和合理配置,在这些中心城市及其专业园区形成了良好的综合环境,提高了招商引资的水平。最后,由于服务外包产业属于服务业高端产业,涉及很多服务业新领域,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有助于增加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电信业等非传统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中所占的比重以及扩大这些行业的开放程度,这将促进更多的服务业FDI投资于重要的新领域从而优化服务业FDI的内部结构。 4 结语及建议 (1)鼓励服务外包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 在服务外包行业,更好地促进服务业开放就要鼓励外资通过绿地投资或者并购投入到服务外包行业。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服务外包行业,对于扩大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增强服务外包行业的竞争力有着显著的意义。而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又会通过产业积聚效应进一步吸收更多的资金投入,从而提高我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水平。 (2)引导服务业FDI的产业流向。 中国服务业利用FDI并不一定是越多越好,过多的FDI集中于房地产等传统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于非传统服务业的服务外包的发展,从而影响了两者的协调发展。所以制定正确的产业引导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加大服务业新兴产业的开放程度并改善其投资环境有利于增强这些产业对FDI的吸引力,同时也将促进这些行业服务外包的发展。 (3)为承接服务业转移创造良好环境。 不论是服务外包还是服务业FDI的发展都要求有一个良好的引资环境,政府引导和支持职能的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复合型服务业人才的培养、行业协会的发展等都是创造良好的引资环境的有力举措,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我国承接服务业转移的竞争优势。

业务外包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 业务外包这一现代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在最近十年已被西方图书馆界吸收和采用,图书馆将非核心功能工作通过合约外包给社会机构来完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节约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竟争优势的目的。业务外包在图书馆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事务性工作和采编工作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变化,业务外包在图书馆的应用将日益扩展,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关健词] 图书馆 业务外包 策略[分类号] G251 [文献标识码] A 一、业务外包的产生及其背景业务外包(Outsourcing)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营策略。即企业把内部业务的一部分承包给外部专门机构。其实质是企业重新定位,重新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将资源集中于最能反映企业相对优势的领域,塑造和发挥企业自已独特的、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或替代的核心业务,构筑自已竟争优势,获得使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业务外包因能促进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创建和保持长期竟争优势,并能达到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的目的,所以在市场经济竟争中日益受到企业瞩目。事实上,许多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正是通过这种经营策略,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如世界最大的运动品牌耐克的核心竟争力是运动鞋的设计、应用与研发气垫(Nike Air)技术,而所有的制造工业外包给世界各地。微软公司的核心竟争力是创造他的软件产品及其他公司发展策略性合作,提供顾客服务和支持,而其他的工作都是外包。据邓百氏公司《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营业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当年在业务外包上的开支上升了27%,达到了3250亿美元。业务外包这一现代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在最近十年已被西方图书馆界吸收和采用,受到普遍的欢迎。图书馆将非核心功能通过合同外包给社会机构来完成,以便集中自身的力量搞好改变基础结构,提高核心功能的工作。业务外包这一经营管理方法日益受到图书馆界的重视,是正在形成的一个趋势。1977年日本东京都一份报告称,93所图书馆中有47所将分编工作部分外包。1981年5月15日日本《自治日报》报道,在被调查的542所公共图书馆中,警卫外包的占37.7%,清洁外包的占58.5%。1997年在被调查的全美授学士学位以上的117所高校图书馆中,33个正在进行或已进行编目外包,16所正在考虑。1998年秋美国美国图书馆学会(ALA)特别成立了一个“外包工作组”来研究业务外包相关的课题,并在ALA的冬季会议上设立了公开论坛来讨论业务外包对图书馆的影响等相关问题。在我国,从九十年代以来,业务外包逐渐为图书馆所重视和采用,但业务主要集中在事务性工作和编目工作方面。二、图书馆业务外包的类型业务外包在图书馆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较成功和成效最好的外包业务有下面几种:1、 采访业务外包。采访业务外包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纲目订购,它实际上是一种图书馆与书商之间的采书合约,书商根据图书馆采访人员圈订的纲目控制范围(如:专业范围、主题控制、出版社控制、阅读水平控制等)和图书馆的经费预算,将选出的图书送到图书馆,图书馆采访人员通过验收将适合的书留下,不需要的图书退回给书商。这种方式可以节约采访人员选书的时间,也能保证所购图书具有针对性。另一种方法是由图书馆采访人员根据征订书目进行圈选,交由书商订购。近几年,地区采编中心和图书公司不断涌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图书供应商要能发展下去,就必须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竟争给图书馆带来了更多的优惠和附加服务,其中包括书目数据的配送以及装防盗条、盖馆藏章、贴条形码和书标等手工处理过程,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减少人员,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目的。2、 编目外包。编目外包是国外图书馆业务外包中应用最广且最具成效的一种。早在七、八十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图书馆已开始将编目业务部分外包,1967年OCLC成立之后,由于它费用低,质量高,OCLC更是成了世界各地图书馆编目外包的服务商。在中国,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全国联合编目中心、CALLS、地区采编中心的建立,从九十年代开始,各图书馆普遍采用了编目外包方式。编目外包,一方面可以减少编目人员的负担,加快文献处理的速度,在

业务外包论文范文5

关键词:价值链 金融服务外包 企业竞争力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金融服务业中的外包业务在实践中迅猛发展。金融服务外包正日益成为国际服务业转折的重点,欧美等金融服务业务较为发达的地区均倾向于将金融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转移至更专业、成本更低的金融服务外包公司,以提升金融企业的竞争力(杨琳、王佳佳,2008)。

根据2009年中国外包服务研究中心及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的中国外包服务研究中心及中国国际促进会的中国外包服务发展报告研究显示,在2009年全世界服务外包的转移方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等国家,它们约占全世界服务外包转移的96%,而服务外包的承接方则以中国、印度、新西兰以及俄罗斯等为主。2009年美国约占世界金融外包服务市场份额的60%以上,日本与欧洲占30%以上,中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对于服务业的不断重视,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必将迎来迅速发展阶段。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对于金融服务外包进行研究。

在关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方面,研究者们认为,外包是衍生于价值链理论的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近二十年来,学者们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从其内涵、动因、决策风险管理等不同方面进行研究。但是,从研究的内容来看,由于金融服务外包的价值链与制造企业价值链之间的差异,研究者们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价值链的详细分析不多,因此从价值链视角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分析的不够细致,也体现不出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作用。基于此,本文从价值链视角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进行分析。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一)金融服务外包的界定

外包的概念最初由Gary Hamel 与C.K.Prcharad于1990年提出,他们在研究中认为外包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Michael等认为外包是指企业或其他组织将以前从事的(或将来要从事的)业务转移给外部供应商。而具体到金融服务外包,国际金融业权威机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是“受监管实体(金融机构)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外包服务商主要是企业集团内的实体或企业集团外的实体企业。同时,外包可以是将某项业务(或业务的一部分)从受监管实体转交给服务商操作,或由服务商进一步转移给某一服务商,本文的研究遵循次界定。

根据金融服务外包的界定,接着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对象与金融服务业务流程进行如下分析。从研究对象的视角来看,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对象包括:金融机构:是金融服务外包的需求方;外包服务商(也叫外包商、服务商、服务提供商等),指承担外包业务的实体,是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承担方;监管当局:主要指金融机构业务的监管部门(由于金融业务的特殊性,需要相应的监管部门);客户:金融服务的需求方。从金融服务的业务流程来看,金融服务业务流程主要包括:金融产品开发与设计营销交互决策阶段消费阶段反馈阶段。

(二)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金融服务外包内涵

在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界定、研究对象及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基于价值链理论,可以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内涵进行分析。由于外包理论衍生于价值链理论,而价值链理论主要针对制造企业,在应用到金融服务业务中时,由于其特殊性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由于金融服务业务分不同类别,其业务流程也有所不同,因此,本文仅仅对基本的金融服务业务流程作分析,根据价值链理论,金融服务外包的内涵如图1所示。

(三)理论框架

根据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界定、研究对象及内涵的分析,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根据基于价值链的金融服务外包内涵可以分为可外包的辅助活动、不宜外包的辅助活动、可以外包的基本活动和不宜外包的基本活动四类。那么,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就从这四个分类来进行研究,具体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

金融服务外包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分析

(一)金融服务外包基本活动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分析

金融服务外包的基本活动分为可外包的基本活动和不宜外包的基本活动。从金融服务包含的基本活动来看,产品开发与设计、营销、交互决策、消费阶段和反馈阶段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共同构成金融业务流程(胡峰,2004)。这些基本活动如何才能区分哪些适合外包,哪些不适合外包呢?根据相关研究,在基本活动中,可以将金融机构并不擅长,而且将技术性、操作性较强的金融业务外包出去,而将金融机构本身擅长的,体现知识含量与未来金融业务发展方向的基本活动保留在金融机构中。同时,在对于金融服务的基本活动外包决策中,以金融机构为对象来看,金融服务基本活动的外包获得的收益或价值要大于金融机构自身运作所产生的价值,此时的金融服务外包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够对于企业的竞争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金融服务基本活动外包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命题1:金融服务基本活动的知识型、技术性越强,标准性越低,其金融服务基本活动外包越能促进企业竞争力。

命题2:金融服务基本活动外包所获得的价值大于其自身运作的价值,金融服务基本活动外包越能促进企业竞争力。

(二)金融服务外包辅助活动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分析

金融服务的辅助活动分为可外包的辅助活动和不宜外包的辅助活动。金融服务的辅助活动包括物流服务、融资服务、结算服务、保险服务和风险管理等。由于辅助活动是金融服务基本活动顺利运行的重要保证,因此,其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也极为重要。在金融服务辅助活动的外包决策时,与基本活动类似,其主要也是从辅助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其外包获得的价值两个角度来进行决策。同样地,知识性、技术性越强,标准性越低的辅助活动越不适宜外包,而金融服务辅助活动外包获得的价值越大,其越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基于此,提出命题3和命题4。

命题3:金融服务辅助活动的知识性、技术性越强,标准性越低,其金融服务的辅助活动外包越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

命题4:金融服务辅助活动外包所获得的价值大于其自身运作的价值,金融服务辅助活动外包越能促进企业竞争力。

(三)基于价值链的金融服务外包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应用

基于价值链视角,可以根据金融服务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的特征和金融服务外包的价值两个原则来对金融服务外包进行决策。

从金融服务基本活动的特征来看,产品设计与开发属于知识含量高、技术性高和不可标准化的经营活动,营销阶段与消费阶段属于知识含量低、技术性低和可标准化的经营活动,交互决策阶段和反馈阶段与产品设计开发类似(王铁雁等,2012),因此,可以根据这些特征来进行外包决策。

从金融服务辅助活动的特征来看,物流、保险、风险管理等活动属于知识含量低、技术性低和可标准化的辅助活动,融资和结算服务属于知识含量高、技术性高和不可标准化的辅助活动,也可根据其特征进行外包决策。

从金融服务外包的价值来看,无论是基本活动还是辅助活动,假如其外包所获得的价值无论是成本减少还是收益增加,或者交付时间减少、服务质量提升等,均大于其自身运营所取得的价值,并且并非金融机构所关注的核心业务,则可以进行外包,否则不适宜进行外包,具体的决策过程可用表1来表示。

从表1中可以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决策过程与结果进行呈现,当然,表1中仅仅是根据一般的金融业务特征及外包价值进行的简单推断,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金融服务业特征及外包价值等均存在较大变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结论

目前,国内外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较为成熟的理论,本文从金融服务外包的内涵与界定入手,基于价值链理论提出了金融服务外包的分类,并提出了金融服务外包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的命题。最后,根据特征与价值两个原则提出了金融服务外包的决策过程。本研究是从价值链视角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理论研究,对于金融服务外包决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由于本研究仅属于理论分析,还需要在未来通过案例或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杨琳,王佳佳.金融服务外包:国际趋势与中国选择[M].人民出版社,2008

2.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编.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吴国春,高长春.金融服务外包研究综述[J].国际商务研究,2009(5)

4.Gary Hamel,C.K. Prahalad.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

5.王铁山,郭根龙,冯宗宪.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与承接策略[J].国际经济合作,2007(8)

6.魏欣,李文龙译.金融服务外包[[J].中国金融,2005(13)

7.Outsourcing in Forum.2005:Financial Services[J].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The Joint Forum,2005

8.杨勇,李晓明,郭文娜.产业链理论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的运用[J].北方经济,2006(10)

9.胡峰.银行业信息技术资源外包策略探讨[J].金融与保险,2004(10)

业务外包论文范文6

关键词:社会分工理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146-02

前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组织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业务外包兴起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种新型企业经营模式,业务外包能够在现时代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保持持续高速的增长,这不仅引起了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也吸引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近十几年来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所有业务外包类型比较特殊的领域,因为其涉及到公司最核心的资源(人才)的竞争力。本文通过社会分工理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象进行解释。

一、文献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人力资源的概念是由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Peter Drucker)在1954年首先提出来的,此后人力资源的概念开始逐渐的被人们所广泛接受。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环境和企业组织的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对人的管理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发展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指组织把本应当在内部执行的某种职能、某项产品、服务交给组织外部的专业化服务机构来负责完成的一种运作模式;外部的服务机构按照协议向组织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组织向外部服务机构支付一定的费用。

业务外包的起源是制造业,兴起和普及在于信息技术领域,后来逐渐的发展到人力资源(HR)、物流、财务、研发、采购、销售等服务职能领域,其中人力资源是外包是发展得最快的领域之一。

2.社会分工理论

社会分工理论(也叫劳动分工理论)是1776年3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来的。亚当・斯密指出了劳动分工对提高生产率的好处:(1)劳动分工使每个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提高;(2)节省工作转换时间;(3)发明许多机械,简化和减少了劳动的复杂性。

社会分工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增加企业和社会的财富。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交换,市场经济也就无从谈起。社会分工的优势就是让擅长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大大缩短。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能够提供优质高效劳动产品的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高利润和高价值。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来说,目前有许多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都是由人力资源部负责执行,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专业化分工,但这只是一种企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属于企业外部的社会化分工,相对于企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外包所选择的外部服务机构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更高,其产生的社会生产效率提高的效果更加明显。

二、社会分工理论对于人力资源外包的解释

近些年来,在组织当中,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分工越来越细致,在很多组织当中,不但有人力资源管理的通才,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才专门负责招聘、薪酬、绩效考核等某项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社会化分工的发展,在其他组织当中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也普遍存在,并且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由于不同组织的发展不平衡,在不同的组织当中,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专业化程度也不一样,如果不同的组织都能够把组织内部一些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交给专业化程度最高的组织来负责,必将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社会上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如咨询公司)无疑代表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专业化分工水平,他们往往是职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执行机构,他们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管理水平通常要高于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由他们来为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能够提高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动力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经济全球化是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主要外部动力,企业内部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需求是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内部动力。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业务标准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都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业务外包的交易成本,成为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发展的技术力量。

综上所述,按照社会分工理论,社会分工水平越高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企业选择外包的倾向会越高。

虽然社会分工理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有一定的解释,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能否对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正面的影响组织绩效,除了专业性和规范性的要求外,还要考虑是否适合组织的特点、组织文化和管理模式等;最专业化的管理职能实施方式并不一定在所有的企业当中都能够取得最大的效益。而且为了适应组织的发展,且有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进行经常性的调整,合同外包通常会在一定的时期保持稳定的状态,外包服务商对企业内部的变化了解不如内部管理及时,为适应这种变化,而做出的调整也比较慢,因此业务外包一般比较适应专业化较强、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业务,对于变化较快的业务通常不适宜外包。

三、人力资源外包的建议

多数学者在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进行研究时,多是从经济学或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的。Aikinson(1999)认为,组织将人力业务外包的因素有降低营运成本、改善业务焦点、增加管理控制等。Siegel(2000)则认为,将人力资源活动外包的动因是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品质、节省时间、减少对新技术的投资、将人力资源角色由服务提供者提升至战略合作伙伴。Lever(1997)认为,组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动机为:为通过降低成本以得更高的价值,降低风险,为专注于核心竞争力与高附加价值的技能等。通过对一些人力资源外包的理论解读,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企业不一定要将人力资源全部职能外包出去,需要一个过渡阶段。例如很多企业将一两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外包,如培训、招聘等外包。这一方面由于企业对业务外包了解不够,另一方面也在于外包服务市场不够发达。

其他类型的业务外包经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开展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企业业务外包的开展,通常是在一两个部门获得成功后,才会在其他门展开;或者某一项业务外包获得成功后,才会规划其他类型的业务外包。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往往并不是企业首先考虑外包的管理职能。因此从中国业务外包开展的整体情况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发展市场巨大、前景广阔,但是距离普及和繁荣的发展道路还很漫长。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是成功实施的前提。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中,主要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外包对象的选择;二是服务商的选择。对于外包对象的选择主要是考虑企业外包的动机和需求,同时需要遵循几个原则(提升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降低风险等等)。

结论

社会分工理论是从一个角度来解释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象,而这一理论并不能全面的来进行解读,以后需要我们从更多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不同类型的理论解释意味着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的深入和认识更加的全面。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和企业的其他类型的业务外包相比,也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所以从各个方面的业务外包所取得的经验来分析,对于人力资源外包有借鉴意义。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发现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管理方式、外包类型以及外部的市场环境等多方面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的发展前景中,提出其存在需要注意的方面,并且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应当会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M].刊巾鹏,刘幼兰,丁敬泽,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15.

[2]How the eonomy affects HR/Comp.Pr1orities and Your Future IOMA’s Pay for Performance Report [R].NewYork,september 2002.

[3][英]亚当・斯密.国富论――西方经济学圣经译丛[M].唐日松,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田新华.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5]Siegel,GB.2000.Outsoureing Personnel Functions[J].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29(2):225-236.

业务外包论文范文7

关键词:服务外包;理论分析;实践指导

中图分类:F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2-0149-05

一、服务外包概述

服务外包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rr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供应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信息技术外包)、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业务流程外包)和KPO(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知识流程外包),以跨国公司为实现主体。服务外包商务模式是企业基于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整合、利用外部优秀的专业资源,优化价值链,以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绩效、增强企业的环境 应变能力。

根据服务外包承接商的地理分布状况,服务外包分为三种类型:离岸外包、近岸外包和境内外包。服务离岸外移代表着全球生产活动转移的新潮流,开辟了新的服务生产国际分工的前景。随着市场不断成熟及服务承接方掌握更多的流程和商业知识,目前的服务外包由最初的数据录入、采购委托、销售等发展到广泛应用于IT服务(应用开发、编程、测试及网络支持)、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金融、会计、客户服务、研发、产品设计、数据处理及管理等众多领域,服务层次不断提高,更为复杂的从头到尾整个流程的离岸服务外包也有了快速发展,服务附加值明显增大。

服务外包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深化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服务业的新业态和国际服务业转移的主要内容,未来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以30%~40%的速度递增。由著名国际经济学家郑雄伟主笔、亚太总裁协会与国际外包中心联合的“2008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报告”认为:服务外包已成为当今世界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和转移中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根据国家商务部统计,在国际经济形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中国服务外包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1~8月共执行服务外包出口合同金额19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17%。截至2009年6月底,全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6673家,就业人员121,5万多人,累计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142.4亿美元(国际服务外包占94.9%)。全球服务外包市场2005年规模达到6000多亿美元,估计2008年达到1.5万亿美元。2009年1~6月,我国新增服务外包企业1409家,新增从业人员29.7万人,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32.9亿美元(国际服务外贸占77.8%),同比增长42.4%。

国际金融危机在重创我国货物对外贸易和外资的同时,却为服务外包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服务外包的理论分析综述

服务外包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理论的支持与引导,以往的文献中通常只提出了服务外包是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趋势之一,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是针对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所涉及的国际产业转移问题及劳动力部门转移论、“中心一”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本文认为服务外包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可从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中的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以及现代企业理论中得到理论解释与支持。

(一)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服务外包

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外包双方获益的理论基础,能有效地解释离岸服务外包现象。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个国家进行商品贸易时是出口自己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产品、进口自己生产率较低的产品。服务外包产生的最初动因就是降低成本,而服务外包的主要成本为人力资源成本。依据比较优势理论,生产过程的分解可以按照生产过程对劳动技能水平需求的不同进行,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禀赋结构及相对价格存在显著差异,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且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强,可实现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在技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将不同劳动生产率水平需求的生产服务模块转移到与其需求相匹配的地区或国家进行,企业将服务生产外包到低成本国家进行,可实现比较优势带来的成本节省或效率提升。经济全球化使得阻碍自由贸易的因素相对减少,信息技术的进步则使跨国使用别国人力资源简单易行,从而使国际分工基础上的国际服务外包得以快速发展。印度就是凭借劳动力的高性价比优势,在短短20年内发展成为软件接包大国。

(二)服务外包发展中的规模经济效应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认为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动力。假设企业不同流程的最佳规模存在差异,把所有生产流程纳入同一空间进行,则整个系统规模可能受制于某个关键环节的最佳规模;而外包可以在不同空间安排不同的生产工序,进行专业化生产并互相交换,多种工序流程可同时达到最佳规模,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与工业品生产类似,很多服务生产部门也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性,通过服务外包,把自身非核心技术的业务外包出去,从而把其他企业的人才、技术和管理等资源为我所用,以较低成本享受专业化服务,使本企业节省巨额投资用于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而降低成本,取得成本优势。例如,专业服务提供商配备有齐全的技术专家团队,构成了规模经济的来源。在某些经济领域,只有大规模运作的服务提供商才有能力在大范围内提供标准性能和质量稳定的服务,这种能力一般公司难以企及,因而这类规模经济效应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爱立信公司将手机生产外包给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Flex-tronics公司,实现了更专业化、产品价格更具竞争优势的目标。

(三)交易费用理论对服务外包的阐述与分析

1 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对服务外包的分析阐述

交易费用思想由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Coase,1937)提出。服务外包的交易费用指与外包商的缔约费用和管理费用,其高低对服务外包发生广度和深度具有根本的制约作用。科斯认为,通过签署长期合同,企业就可以避免寻找伙伴、谈判等费用,进而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在生产成本相同的假设下,企业内部提供服务会增加组织成本,外部购买要支付交易成本,企业的外包决策取决于由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降低与交易成本的权衡结果,理论平衡点在边际生产成本与边际交易成本相等的那一发包环节。当交易活动的市场成本大于内部交易成

本时,则该项活动应全部或部分地在企业内部进行,否则就应在企业外部进行。

与服务外包相关的交易费用包括:

(1)商务旅行、信息交流费用。服务外包合同具有难以准确事先陈述的特性,服务生产过程中常需技术和管理人员面对面交流,派生出了商务旅行成本和信息交流费用。

(2)服务项目移交费用。在行使合同的最初阶段,发包企业需花费时间帮助接包方掌握企业的业务。外包的业务越复杂,发包企业的移交费用越高。

(3)潜在的风险费用。在缺乏约束机制的交易过程中,服务发包企业面临服务提供商潜在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风险,例如,发包企业不能直接控制流程的风险、商业秘密和技术外泄的风险等,从而构成了发包企业的费用(成本)约束。

(4)其他交易费用。离岸服务外包中还存在服务贸易项目下壁垒因素限制而产生跨境活动的交易费用;不同国家相对制度和商业标准不同、对承接服务外包的政策差异、文化差距等构成了离岸服务外包的交易费用。

2 威廉姆森对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与企业的外包决策

威廉姆森(Williamson)发展并完善了交易费用理论。根据威廉姆森的观点,外包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本源就在于外包这种企业活动的重复性、长期性和合作性;企业业务外包与否,取决于交易的三个维度:交易频率、不确定性以及资产专用程度。威廉姆森讨论了“三方规制”和“双边规制”等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混合治理结构,如外包、战略联盟等;进而假设不确定性不变,根据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的程度,确定了四种交易类型和与之相适应的治理结构。如表1所示。

交易三个维度的改变对服务外包决策的影响:

(1)资产专用性的改变。远程通讯和控制技术的提高,使得企业服务提供的地点特殊性下降;发展中国家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使提供服务所需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有形资产专用性下降;离岸国家雇员语言技能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使人力资本专用性日益降低,三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使服务的资产专用性水平不断下降而导致服务更倾向于外包。

(2)交易频率的改变。信息技术和沟通系统使得企业服务外包每次交易的变动成本较小,主要是固定成本的分摊,从而增加了企业对服务外包的采用频率。

(3)不确定性的降低。服务外包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包括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合作关系中断的风险)和内部的不确定性(供应商不按承诺达到要求)。

综上所述,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环境的变迁,服务外包所涉及的交易三维度的改变,推动了服务外包的发展。当交易存在不确定性且交易频繁时,企业就应该选择内部化外包,反之,当交易的不确定性不高,交易频率不高时,外包或战略联盟就成了企业的最好选择。交易费用理论可以作为企业探讨企业与市场的边界进行外包决策的工具,但因缺少从企业战略角度的考虑,对外包现象的解释并不完全。

(四)全球价值链理论对服务外包发展的解释

近年来,服务外包的动因已从经济层面转向了管理层面,企业服务外包的动力由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追求提高经营绩效,价值链理论对此现象给出了合理解释。

价值链理论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85)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主要用于分析单个企业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价值链理论及其管理思想是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定义为一条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组成的链条,链条上的所有环节分为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增值活动,每一个活动都有不同的成本投入和相应价值增值,价值链管理就是发现企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分析其主要驱动因素,通过合理地控制这些驱动因素而影响该环节的成本,最终在整条价值链总增值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由于企业拥有的资源有限,企业的竞争能力决定了其应在价值链中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上配置资源,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不同企业应展开合作,使用各自的核心能力组成新的价值链条,达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波特认为,提出价值链可以作为分析评价企业竞争优势新的战略工具,强调价值链分析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链式活动分析,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企业外部活动分析;通过成本分析和差别分析,发现公司在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利弊。

全球价值链理论在价值链理论和全球商品链理论的基础上创建,解释了产业组织的垂直解体使得跨国公司的价值链向价值体系和价值网络深入发展,并在全球延伸;认为跨界生产在理论上要么垂直一体化进跨国公司内部,要么通过贸易等方式垂直分离出去;随着贸易的发展,全球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深,这就使得发达国家发现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和服务业务分离出去,使发展中国家有了融入全球价值链条中的机会。跨国公司的离岸服务外包行为正是其在世界范围内优化价值链的手段,体现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强调企业价值链的优化和跨企业集成管理的理论要义。

(五)资源基础理论对服务外包发展的贡献

1984年沃纳菲尔特(Wemeffelt)“企业的资源基础论”的发表意味着资源基础论的诞生。该理论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有价值、稀缺而不可完全模仿和替代的战略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资源属性是作出外包决策的出发点,企业的资源层级如图1所示,其中核心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应准确识别并重点培育;非核心资源包括外包资源和市场资源;外包资源与企业核心业务的关联度强,影响核心产品的质量和绩效,有一定的专用性;市场资源对企业产品或服务无特殊作用,可通过市场购买到质优价廉的标准资源。

邦尼(Barney)(1991)在《企业资源与持续的竞争优势》一文中指出,如果资源能够使企业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利用机会或抵御威胁,则这种资源对企业来说就是有价值的。有价值的异质性资源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其评判标准为资源的稀缺性(专用性)、非完美模仿性和非替代性。格兰特(Grant)(1991)提出整合利用外部资源的观点,认为企业不仅要关心现有资源和能力的部署,而且为了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并提高竞争优势,必须从外部采购互补资源和获取能力要素,因为任何企业无法掌管和拥有所需的所有资源,资源的稀缺性会促使企业发展与外部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充分利用外部组织的资源和力量。

依据资源基础理论,资源的开发、积累、整合与配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管理过程,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高对构成企业竞争优势所需的关键资源具备识别和管理能力,资源的稀缺性会促使企业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通过外包来填补其资源缺口。资源基础理论解释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外部资源的必然性。结合泰吉(T.T.Tyehjee)和奥兰德(G.E.Osland)等人所提出“战略缺口”假设,(跨国公司的竞争环境客观要求它们必须取得的战略目标与它们依靠自身资源和能力所达到的目标间存在的缺口被称为战略缺口),服务外包是跨国公司在分析内、外部环境并识别战略缺口后,借助信息网络平

台,整合、利用全球资源,最终实现资源全球网络运营的有效手段。

(六)核心能力理论与服务外包

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里・哈默(Gary Hamel)(1990)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指出,核心能力是“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常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核心能力具有稀缺性、延续性、价值性和难以模仿性的特点。企业间的竞争取决于核心能力、核心产品、最终产品三个层次。

根据核心能力理论,核心能力是企业可持续获得竞争优势与新业务发展的源泉,它们应成为公司的战略焦点,企业具备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市场导向这样的层次结构时,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持久的领先地位。当代经济全球化背景、市场环境以及技术创新的变化,生产和经营的高度专业化,使得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愈加复杂,企业立足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在企业的能力与资源有限条件下,企业必须整合自己的优势资源和力量,在具有核心能力的业务上进行重点投资,发挥自己核心竞争力所在领域的技术优势或其他方面的优势,将不具备强竞争力的领域进行外包,将相对有限的内部资源集中在实现更能增值的核心业务运作上,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第三方服务供应商产生了更广阔的需求,无疑促进了国际服务外包成长。

服务外包可以使本企业人员集中精力在核心技术或业务上保持前列。例如,NEC公司的数字技术,特别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系统集成技术是公司的立足之本。爱立信详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在无线电话网络设备方面,所以便从手机生产上脱身,解放出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并将其用于自己擅长的通讯领域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理论对服务外包解释局限性体现在难以界定“核心能力”;困难来自于两个方面:首先,对核心能力的识别是管理者对企业的定性分析,必然带有主观性因素;其次,环境不断变化、核心能力也在不断变化,需随着条件和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识别。

(七)商业模式转型理论与服务外包

根据发包企业目标的不同,可以将服务外包大致分为效率外包(利用供应商的规模运营降低成本)、增强性外包(优化业务流程,使公司功能优化)、转型性外包(改造商业模式,获得更大收益)。其中,改造商业模式的转型性外包是最高层次的资源利用关系,直接触及公司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企业战略转型的工具。

威尔(Weill,2001)等从模块重组视角对商业模式转型理论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商业模式从本质上讲就是若干模块的不同组合,企业可以通过在自己的商业模式中添加、更换新的模块或改变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规则进行商业模式变革。他们提出了“原子商业模式”的概念,并且指出每个原子商业模式都具有战略目标、营收来源、关键成功因素和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这四个特征。原子商业模式组合方式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商业模式。原子商业模式彼此间的交互作用力不同,互相促进、相互补充的原子模式结合后的商业模式会产生强大的竞争力,互不兼容的原子模式组合成的商业模式则可能导致商业冲突而互相消耗,企业可以变换组合原子模式,并评估其可行性以建构最适当的商业模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促使企业对自己的原子商业模式进行不断地更新与重组。

在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变化中,企业以往的盈利模式需要适时改革。跨国公司必须将外部环境与内部战略需求相结合,通过服务外包,优化其全球运作模式,充分利用外包商的经验和即需即用的服务,精简组织结构,实现企业向柔性化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竞争能力,这是服务外包潜在利益的来源之一。

服务外包中正在兴起的属于服务外包的高端环节的知识流程外包是商业模式转型理论的典型实践,就是企业基于自身的发展战略,依靠外部的专业服务外包团队,获得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企业架构优化和整体升级的战略决策。

三、服务外包相关理论综合分析及其实践指导意义

上述理论从不同视角为服务外包迅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揭示了服务外包发展的动因。比较优势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解释了企业服务外包的最初动力――降低成本;交易费用理论旨在找出外包的逻辑规律,用于分析企业是否应选择外包这种治理模式;资源基础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则说明了资源和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强调企业应识别关键资源和能力,注重分析产业竞争环境,同时借助外部资源以增强竞争优势。这几种理论是对企业自身的分析,属于静态和局部的解释。价值链理论强调企业在关键环节的增值能力和跨组织提升整条价值链的集成能力;全球价值链理论则将企业置于全球价值网络体系中,将局部分析拓展为一般分析;商业模式转型理论将外部环境变迁和时间动态因素纳入研究范围,分析的主体是处于价值网络中并处于演进状态的企业,是动态的分析。

企业的外包决策取决于众多因素,每个企业都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和长期战略来评估这些因索,然后作经营决策。而这个过程又是动态的,随着企业自身发展变化,外包的策略选择也要随之变化。由此可见,上述理论对服务外包的分析载体由企业自体扩展到处于价值网络中的关联企业,再到处于演进状态的企业,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扩展,对国际服务外包作了从静态到动态、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性的分析。

上述理论对服务外包的解释具有层次性,如图2所示。

从现实分析,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服务外包快速发展成为现实,市场环境的变迁增强了服务外包的必要性,而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使服务外包成为企业在竞争中的必然选择。

(一)服务外包现象的多元性,决定了单一理论不能对其发生发展和运作机理做出全面的解释

建立综合的理论分析框架,可全面、系统地阐释服务外包的运作机理和决策要素,既能避免单个理论的片面性,又能运用相关理论的互补性。图3为服务外包机理和企业进行服务外包决策的模型。

企业基于上述理论所解释的服务外包带来的众多效应和优势,通过识别关键资源和能力,分析产业竞争环境,权衡服务外包的成本和收益,经过多步骤的分析与评估过程作出外包服务业务的决策,服务发包企业与接包商建立起委托――的契约关系。信任是服务外包的基础和共生机制。但是,企业的外包决策需要考虑企业发展战略、业务性质、管理水平、成本优势等许多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需要我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决策。双方利益的分割和目标的冲突、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以及由于服务外包涉及地域广使双方的合作关系变得复杂。可以根据不完全契约关系的观点,通过确定长期合作方式并设计适当的协调与激励机制,对双边关系进行有效治理,以此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使发包企业与供应商服务外包形成持续信任,保证服务外包顺利实施,实现双赢。

(二)服务外包相关理论对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启示

业务外包论文范文8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对企业外包的研究多以交易成本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和产权理论等为理论支撑;在研究方法上,以实证研究为主,辅以大量的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外包是企业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而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的选择可归为企业“制造或购买”问题,该问题最早由罗纳德?科斯(Coase,1937)提出,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科斯创造了“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这一重要的理论来诠释产业企业存在的原因及其扩展规模的界限问题。同时,企业的存在正是为了节约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9)是科斯交易费用理论的集大成者,在《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关系的规则》一文中,威廉姆森探讨了介于市场与企业间的两种组织形式:“三方规制”和“双边规制”。随后,Soon Ang&Detmar W.Straub(1998)、Aidan Ving,Steven Globerman (1999)和Dwayne Whitten、Robin L.Wakefield(2005)等人也在交易成本理论这一范畴内,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释企业的外包行为。Soon Ang & Detmar W.Straub(1998)研究了美国银行业IT业务外包问题,通过计量分析,他认为生产成本优势对银行业IT业务外包具有最重要的影响,其次是交易成本,因此他强调银行业管理者要衡量银行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选择相应的外包形式。但这一分析框架在注重企业边界的同时却忽略了除效率以外的影响因素。Aidan Ving,Steven Globerman(1999)为了更好的理解企业的外包决策,他们从交易的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和交易频率三个维度分析比较了企业外包的潜在成本收益,为企业外包的边界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Dwayne Whitten、Robin L.Wakefield (2003)则是分析企业组织内部的交易费用与企业外包决策的关系,得出交易费用的定义、衡量和实施对企业的内部组织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研究企业外包边界的还有Arnold(1993)、Mentzer(1999)等,为企业外包行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研究企业外包的另一个重要视角,强调的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Kroger,Hamel(1990)发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核心竞争力由独特性、竞争优势和多重目的性三要素组成。但任何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和资源有限,企业在多变的市场竞争中,要集中注意力在核心业务上,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外包形式由外部组织承担,从而降低企业成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引发了当前模块化时代关于企业边界变动的研究,青木昌彦(2003)定义模块是可组成系统的、具有某种确定独立功能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统,可以通过标准的界面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模块化的理念可以推动企业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促使企业选择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业务,外包非核心业务。同时,Quinn,Hilmer(l994)与Domberger(1998)指出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整体战略来选择产品和服务外包,而不能仅因为要降低成本或缓解行业争端困难而外包,即要谨慎对待企业外包的边界选择。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国内对企业外包的研究刚刚起步,多集中于介绍型和阐释型的文献,对国际外包的概念界定和企业外包的决策分析较为详尽,但对企业外包的边界分析多数停留在企业战略决策的计量模型和实证行业的分析上,对企业外包边界选择的理论分析较少。

关于经济全球化与企业的国际外包业务研究,张篙伟(2002)分析了经济全球化与外包的关系,指出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发展打破了地理限制,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而经济的全球化加剧了市场竞争,因此为经济活动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包式生产方式便应运而生。紧接着部分学者开始讨论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外包业务,田贞余(2004)提出国际外包是进行产业调整和转移的重要方式,中国应利用国际外包方式促进企业国际化,带动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调整。

关于不同时代下的企业外包与企业边界分析,刘景江(2006)关注的是网络时代与工业时代的企业外包模式,认为二者有八个明显区别,包括:战略性外包和战术性外包、研发外包和非研发外包、横向虚拟一体化运作和纵向一体化运作等差异性特征。刚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我国企业应该选择适合自身的外包模式,以国民经济信息化拉动工业化快速发展。李海舰等(2004,2005)关注的是模块化时代下企业生产管理理念对企业边界选择的影响。+-除此之外,胡晓鹏(2006)在交易费用理论的框架下建立了描述模块化企业最佳边界决定的数学模型。刘固、许赛男等(2011)进一步利用了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模块化对企业边界的影响,通过深入分析模块化对交易成本的三个维度―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的影响,探讨了企业边界变动的内在原因和一般规律,希望能够指导企业更加深刻的理解市场与企业的相互关系及界限,更好的处理企业的边界选择问题。

业务外包论文范文9

【关键词】 天津滨海新区 服务外包 国际服务贸易 技术性贸易壁垒

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在环渤海区域及我国的发展战略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当下,“全球性的服务外包,已成世界大潮”①,而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服务领域贸易壁垒的一种新形式,正逐渐地对天津滨海新区的离岸服务外包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如何应对服务外包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己成为天津滨海新区对外发展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天津滨海新区服务外包中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天津滨海新区在开发开放过程中,其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遭遇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

1.1服务外包是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新的增长点

服务外包被称为第二次经济全球化,通常是指跨国公司将原来在内部从事的非核心服务活动,发包转移给外部专业服务提供者去执行,以降低成本和提升竞争力的一种业务安排。②

2006年, 我国商务部启动了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千百十工程”, 将滨海新区所属的天津市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天津滨海新区抓住国际服务外包迅猛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已有包括渣打、摩托罗拉在内的服务外包企业近70家。服务外包已成为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新的增长点,成为推动新区服务出口的重要引擎。

1.2天津滨海新区服务外包中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天津滨海新区以承接国外的离岸外包为主要业务,限制滨海新区服务外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十分广泛,例如,在建筑、教育服务中对外国专业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教育学历证书等设置不合理要求,在通信、运输服务中对运输工具及相关设备设置较高的技术标准,在旅游服务中设置严苛的环保要求等。以WTO为依据,可将涉及服务外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统分为:

1.2.1服务技术法规标准壁垒

服务技术法规标准壁垒,多以包含或引用有关标准或技术规范的文件为载体,涉及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卫生与健康、服务规则、计量、知识产权等方面,具有强制性。由于各国服务业发展水平、技术实力和风俗文化均存在较大差异,致使各国服务技术法规标准的覆盖范围因国而异,制定手段和制定水平也有所不同。服务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差异,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在服务外包领域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1.2.2合格评定程序壁垒

合格评定程序是指以服务技术法规和标准为依据,对进出口服务进行检验、认证,以确定其是否符合要求的程序。由于合格评定程序以技术法规和标准为依据,若标准和法规有差异,则合格评定程序必定有所不同;即使标准及法规相同,各国的合格评定程序在表现形式和运行体制上也有差异,如泰国合格评定程序分三种类型,而欧盟则表现为八种基本模块和八种变形模块的组合 ,合格评定程序壁垒当然不可避免。③

1.2.3信息技术壁垒

信息技术壁垒是指与贸易有关的信息表述不衔接、不接轨、不符合进口国的要求所造成的贸易壁垒。④各国由于市场准入程度、信息技术水平等差异,极易在服务外包领域形成信息壁垒,如:合格认定程序等信息不透明、技术标准更改等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传递受阻等。

2. 技术性贸易壁垒给天津滨海新区服务外包造成的损害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存在阻碍了天津滨海新区服务外包的发展,给新区的服务外包造成了不同层面的损害。

2.1国际层面

2.1.1增加了新区服务外包项目在国际市场的准入难度

服务领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面广、形式多样,会增加滨海新区服务外包项目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大量服务外包项目会由于未达到国外相应的技术标准或技术法规,而无法进入甚至被迫退出目标市场。尤其是在商务、建筑工程、教育、金融、健康等服务项目中,普遍对服务人员的资格设置壁垒,要求必须具有服务对象国家的执业执照,不承认我国的学历和资格认证,而有些人员资格的获取,需要多年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滨海新区服务外包项目进入国外市场的难度。

2.1.2危害滨海新区服务外包交易安全

世界各服务贸易国由于服务产业和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不一致,特别是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名目繁多、变化频繁,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出口企业对其技术法规和标准理解不一且往往应付不及,不得不被动地陷入发达国家以保护公共健康安全为名的贸易制裁中。因此,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存在,因频繁引发与别国的贸易争端,而危害滨海新区服务外包的交易安全。

2.2国内层面

2.2.1降低了滨海新区服务外包的竞争力

首先,滨海新区的服务外包企业为达到国外日渐苛刻的市场准入门槛,不得不逐步增加承接离岸服务外包项目的交易费用,其中主要是高昂的取得和维持国外服务质量检验和认证的费用,以及创新技术、更新设备和培训服务提供者所需的适应性费用。交易费用的增加,势必使新区服务外包的成本升高、竞争力下降。其次,一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滨海新区服务外包项目的限制,往往产生连锁效应,极易导致多个服务贸易伙伴国对滨海新区服务质量的不信任,造成信用危机,损及滨海新区服务外包的竞争力。

2.2.2增加了滨海新区内部的市场压力

滨海新区所承接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现因国外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受阻而向国内非正常回流,这既构成了对国内服务外包业的竞争压力,也因劳动力的激增而加重新区内的就业压力。加之,我国服务贸易准入门槛较低,国外高标准服务外包企业、项目、人员的大量涌入,更使滨海新区内部的市场压力雪上加霜。

3. 天津滨海新区应对服务外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

如前所述,天津滨海新区在服务外包过程中遭遇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并产生了极大的损害。为此,应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依据,构建天津滨海新区服务外包技术性贸易壁垒联合应对的法律平台。

3.1完善应对服务外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体系

第一,加快服务贸易专项立法。具体步骤是:首先,根据GATS的相关规定和ISO、IEC制定的国际标准完善现有法律制度;其次,针对新区服务外包只能以《对外贸易法》(24-28条)共五条笼统规定为法律依据的现状,制定具体细致的专门的服务贸易基本法;再次,着手制定服务外包热门行业的专项单行立法,对基本法的不同方面进行更明确的规定;最后,为适应不同门类服务外包执法、司法领域的多种需要,在不与基本法和单行法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服务外包技术性贸易壁垒较为具体和灵活的配套措施实施细则。

第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并争取与主要发包国达成国际或区域互认,以减少服务外包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3.2建立支持服务外包技术性贸易壁垒法律体系的标准化信息机制

时至今日,技术性贸易壁垒涵盖范围涉及安全、环保、信息技术、社会、职业安全、反恐等诸方面,可谓复杂多变。为此,必须建立服务领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联动预警体系”,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联动预警体系包括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收集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快速反映机制和咨询服务机制四部分,这四个部分环环相扣,产生联动效应,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具体而言:

第一,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收集机制。该机制通过WTO出版物、官方公报、贸易措施谈判等信息窗口,发挥驻外商贸研究及科技参赞处等机构优势,利用国内外同行业协会的交流,专门负责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内外最直接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数据库,为风险预警提供信息支持。

第二,技术性贸易壁垒风险预警机制。该机制包括情报快报和进出口预警两个子功能,通过分析从信息机制获取的国外贸易措施信息,主要针对可能发生的危及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发挥监控防范作用。

第三,技术性贸易壁垒快速反应机制。该机制负责针对预警机制的警报,联合相关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和有关法学专家进行群体决策,及时向服务企业提供法律应对措施。

第四,技术性贸易壁垒咨询服务机制。通过该机制可以查询国内外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网上答疑和项目指导,针对服务外包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具体情形对症下药。

3.3建立服务外包技术性贸易壁垒法律体系的性能评价机制

服务业技术性贸易壁垒法律体系建立的同时,需要设置一套相匹配的客观的性能评价机制,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成本与绩效的工具,制定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技术指标,运用这些指标对服务外包技术性贸易壁垒法律体系的立法、执法和司法过程进行测评,掌握不同环节的质量状况,以有的放矢地完善服务外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体系。

注释:

①金鹏,《试论滨海新区服务》,载于《当代经济》2008年第2期(下):第96页.

②同上.

③王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影响研究》,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3月:第19页.

④孙娟,《论国际服务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第8页.

参考文献:

[1] 金鹏,《试论滨海新区服务》,载于《当代经济》2008年第2期(下).

[2] 李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贸易壁垒》,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3] 李玫、赵益民,《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我国技术法规体系的建设》,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年版.

[4] 刘冰,《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法律对策》,载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5] 宋明顺、杨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 宋晓倩,《服务领域技术性贸易壁垒分析》,载于《第八届WTO与中国国际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年版.

[7] 孙娟,《论国际服务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8] 唐炎钊、朱小聘,《我国服务领域的标准化问题探析》,载于《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9] 唐炎钊、朱小聘、陈泰颖,《服务领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机制研究》,载于《厦门科技》2007年5月.

[10] 王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影响研究》,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3月.

[11] 肖乐群,《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服务贸易壁垒法律问题研究》,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12] 杨昌举、宋国军、胡品洁,《技术性贸易壁垒欧盟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3] 杨树明,《非关税贸易壁垒法律规制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业务外包论文范文10

关键词:服务外包;运营经验;运营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92(2016)05-0001-08doi:

10.11847/fj.35.5.1

1引言

电商外包服务是伴随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新兴服务业。一方面,线下传统企业希望通过电商实现转型;另一方面,通过电商成长起来的网络品牌迫切需要新的提升。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与专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商合作,据天猫平台统计,80%的品牌商欲将电商业务部分或全部托管给电商外包服务商。传统品牌企业若不能有效整合服务商提供的新业务、新技术和新模式,便无法获得良好的运营绩效,导致双方合作时间短,续约率低等问题。

外包具有诸如提高运营效率,缩减成本,获得专业资源[1],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快速便捷引进外部技术和助于培育创新等正面效应;但运营外包会弱化品牌商自身组织能力,损伤跨组织协调能力[3]。Weigelt通过对网络银行技术外包的研究发现,过度外包会降低组织的技术整合能力,且组织前期的运营经验可以调节因外包程度加大给外包绩效带来的负向效应[4];此外,Whitaker等认为,在组织ITO向BPO延伸过程中,有过ITO经验的组织更倾向于BPO,系统整合能力强的组织更倾向于开展BPO外包[5]。外包情境下组织经验与组织创新有很强的相关性[6],组织学习可调节组织资源获取与组织模仿能力构建[7],并在创业导向和创业绩效关系之间起到调节作用[8];差异化的组织运营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来源[9],并在IT采纳与组织绩效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10]。

上述文献虽然关注了服务外包对于组织绩效的影响,并在不同情境下探讨了组织学习和组织能力的作用;但尚未从项目层面识别电商企业服务外包过程中的运营经验和运营能力,剖析其对外包程度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和外包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本文基于知识基础理论和学习理论,探讨了传统企业采纳电商服务外包与组织吸收能力和绩效的关系,构建电商服务外包对于绩效影响的实证模型。本研究旨在回答:(1)传统企业转型电商企业过程中服务外包如何影响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和绩效?(2)企业运营经验与运营能力如何调节二者的关系?

与现有研究不同,本文的创新点是:(1)构建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与知识吸收及运营绩效的模型,并以天猫平台上电商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外包项目为样本,研究电商企业的服务外包对使用和同化新技术或新模式的知识吸收能力及运营绩效的影响。(2)通过实证分析从运营经验和运营能力两个角度验证了电商企业前期的电商外包经验、运营能力和IT管理能力可以抵消因外包带来整合能力及运营绩效的负面影响。(3)本研究结论为传统企业在“互联网+”的形式下如何借助于服务外包成功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及协同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丁慧平,等:服务外包如何影响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绩效?――运营经验和运营能力的调节作用

2研究理论与假设

2.1服务外包与电商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知识基础理论认为知识是组织的重要资源,组织需要拥有对外部知识的吸收及转化能力。知识吸收能力指品牌商使用和吸收新技术并整合到其自身业务流程中的能力[11]。传统品牌商企业向互联网经营转型为电商企业过程中,将服务商的特有知识整合成为电商企业的组织能力,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然而,随着外包程度的增大,电商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可能被削弱,其原因在于:(1)电子商务运营服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干中学是新业务开发、新技术采纳的有效方法[12];然而随着服务外包程度的增加,服务外包限制了品牌商自身接触新知识、新模式及管理实践的机会,同时,电商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内部时间和管理成本来维护双方的合约关系,削弱了用于学习服务外包关键技术和核心资源的能力。(2)服务外包实践产生的知识多为隐性知识,在跨组织转移过程中涉及到知识的编码与整理,服务外包程度的加大限制了电商企业内部知识的转移,在决策过程中容易产生错误的假设和结论[13],降低了电商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因此,得出如下假设:

假设1电商企业服务外包程度越大,其知识吸收能力越低。

2.2服务外包与电商企业的绩效

不同电商企业采纳服务外包的感知风险、学习成本和所期望的时间及成本节约具有差异性,服务商应该充分理解电商企业的需求及服务外包的动机[14],帮助电商企业利用电商运营服务知识。然而,外包程度加大可能对市场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其原因在于:(1)服务商需要深入了解所提供服务的技术属性、实时收集品牌商的需求信息才可以了解其精准需求;服务外包程度的增加,加大了服务商收集电商企业需求的难度,从而降低了外包的绩效。(2)服务商为电商企业定制服务时需要进行连续且复杂的评估和试错过程,随着服务外包程度的加大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电商企业的服务需求不断调整,并与服务商重新协商合约内容,导致了双方成本的增加和绩效的降低[15]。(3)因发包方的需求具有波动性,为避免服务提交过程产生失误,服务商需要关注电商企业对服务的接受程度,随着服务外包程度的增加,电商企业与服务商的知识距离也增加,使得在服务提交过程中容易产生无法预测的问题,影响了电商企业外包的绩效。因此,得出如下假设:

假设2电商企业服务外包程度越大,其服务外包绩效越小。

KA=α+β+γ(2)

其中α表示电商企业是否可以为自己定制电商服务,β表示电商企业是否可以正常运营自己的电商,γ表示电商企业能否使用相关电子商务外包的技术,KA表示电商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其取值范围为0~3。

在借鉴传统外包行业绩效度量指标上,结合电商行业内专家访谈,本文从财务绩效和服务绩效两个角度来衡量电商企业绩效。其中财务绩效是指运营期间店铺交易情况,销售目标达成情况及获利的满意度[27],主要包括:(1)店铺交易额。外包期间店铺交易额与同行业其他店铺相比的情况。(2)店铺的投入产出比(ROI)。外包期间电商企业所投入相关费用与产出情况的比值,这是电商企业运营健康情况的重要依据。(3)店铺客单价。外包期间成交金额与成交用户数的比值。服务绩效是指运营服务商所运营店铺的服务综合评价指标,指外包期间最终客户体验的服务指标变化程度,包括运营服务期间店铺的产品与描述相符合水平、物流水平及客户服务满意度。本研究通过里克特量表来表示外包后电商企业各项运营绩效指标与平台内的主要竞争对手相比所处的地位,其中1表示非常低,7表示非常高。

本文界定电商运营经验和运营能力为调节变量。其中电商企业运营经验主要包括电商企业是否有其他形式的外包,以及电商企业前期的互联网经营经验,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反映:(1)前期外包经验,本研究用0或1来表示是或否有过外包[5]。(2)前期互联网经营经验,通过运营渠道、运营时间和运营销量三个指标来表示,其中运营渠道指前期在其他平台或自运营的经验;运营时间指电商企业参与互联网运营的时间长短;运营销量指运营时间和线上销量占电商企业年度总销量的比重。运营经验的测量是前期外包经验和互联网运营经验所述四个方面的累积加总。

电商企业运营能力包括电商企业与外包服务商的协调能力和互联网经营能力,其度量指标来源于IT基础设施的指标设计[28],并结合访谈中相关领域专家意见,从而识别出电商企业运营能力衡量指标。其中协调能力可通过电商企业内部IT系统的部署来体现,主要包括电商企业的ERP系统、商务智能系统、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移动商务应用系统、OA系统等的部署情况;电商企业的互联网经营能力主要包括:(1)有单独的电子商务部门,(2)有电商专属仓,(3)有线上定制的产品。上述协调能力和互联网经营能力分别用0和1来表示是否具有或实施该方面的能力,加总后可得到电商企业的运营能力。

本文界定电商企业规模和行业类型为控制变量。电商企业规模: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说,规模大的运营服务商,拥有更多的能力、技术与资本及动机来吸收新的能力。本文以天猫店铺的年营业额表示电商企业规模,并界定年营业额大于500万以上为样本企业。

电商企业所处行业:按行业的标准化程度不同,分为标类产品、非标类产品及中间产品,不同类型的产品运营难度不同,对于模型的影响程度也有差别。本文选取成交额比较大的7个代表类目作为研究对象,按其标准化程度从高到低依次:家电、美容、母婴、男装、女装、居家日用和内衣鞋等,用1~7来表示标准化程度的高低。

3.3信效度检验和描述性统计

3.3.1量表信效度检验

运用 SPSS 20.0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电商企业运营经验和运营能力两个量表的整体信度系数分别为0.838和0.662,均大于0.6,可以接受。两个量表各题项的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基本在0.4以上。电商企业外包程度、知识吸收能力和绩效三个量表的整体信度系数分别为0.689、0.707和0.745,均大于0.6,可以接受。三个量表各题项的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基本在0.4以上。上述几个量表的效度比较理想。

3.3.2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服务外包程度与知识吸收能力和绩效呈负相关(r=-0.381,p

4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4.1主效应假设检验

本文将外包程度作为自变量,分别以知识吸收能力、绩效为因变量,建立回归分析模型,验证假设1和假设2。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显示。模型1和2的F值分别为33.271和58.214,对应的概率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01,表示自变量外包程度对因变量均存在显著影响作用。DW值也均在2左右,说明模型残差不存在自相关性,模型拟合效果很理想。调整后R2值显示:外包程度对知识吸收能力、绩效的解释能力分别为20.1%和25.1%。

从参数检验结果可知,服务外包程度对知识吸收能力、绩效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p

4.2电商企业运营经验和运营能力的调节效应假设检验

本文调节作用的检验主要分三步来完成:(1)将自变量、调节变量做均值中心化转换。(2)生成自变量乘以调节变量交互作用项。(3)进行SEM路径分析或者回归分析,本文采用回归分析。将自变量、调节变量主效应项,以及自变量和调节变量交互作用项一起引入模型,通过检测交互作用项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来判断调节变量的调节效应是否成立。

(1)共线性诊断。共线性诊断主要识别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高的相关性,进而增加模型拟合误差。服务外包程度、运营经验和运营能力的VIF值均小于10,运营经验×服务外包程度、运营能力×服务外包程度的VIF值亦小于10,说明各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可以一起放入模型进行分析。

(2)调节效应检验。表1显示,电商企业运营经验、运营能力与服务外包程度的交互项对知识吸收能力均存在显著的影响(β4=0.226,p

为了解不同电商企业运营经验和运营能力在服务外包程度对知识吸收能力与绩效的影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将调节变量分成两组后分层回归分析,采用Aiken和West的作图方法[29],并进行斜率分析。首先,将电商企业运营经验、运营能力根据均值分为高运营经验和低运营经验、高运营能力和低运营能力,再比较服务外包程度对知识吸收能力和绩效的影响作用及方向。如图2a所示,在低运营经验中,服务外包程度对知识吸收能力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在高运营经验中,服务外包程度对知识吸收能力不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电商企业的运营经验在服务外包程度对知识吸收能力存在显著正向调节作用的假设成立。如图2b所示,运营经验在服务外包程度与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机制与知识吸收能力类似。

图2电商企业运营经验的调节作用

电商企业的运营能力在服务外包程度与知识吸收能力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与运营经验的影响相似。当电商企业具有高运营能力时,服务外包程度对知识吸收能力不存在显著的影响作用;而在低运营能力时,服务外包程度对知识吸收能力存在非常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且明显高于高运营能力下的情形。运营能力在服务外包程度与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机制与知识吸收能力类似。这说明,具有较高运营能力的大型传统企业在转型电商企业过程中,可以采取较高程度的服务外包,使得企业本身专注其核心竞争力,而较低运营能力的传统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应慎重考虑服务外包的程度,以权衡核心业务经营和绩效降低之间的关系。

5结论与管理启示

5.1结论

本文研究了电商企业的服务外包是如何影响其知识吸收能力和绩效的,前人多用技术接受度模型来研究企业外包过程中的新技术采纳,而本文则重点研究跨越组织边界资源和知识的传递,发现过度实施服务外包会减弱其自身的知识吸收能力,进而影响运营绩效;前期有过运营经验或运营能力强的电商企业可降低因外包程度增加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首先,本文研究了服务外包是如何削弱电商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过度依赖服务外包会导致电商企业自身干中学能力的降低[18],从而影响其运营绩效及知识吸收能力。电商企业只有参与到服务外包的过程之中,才能构建平台的整合能力,被动的知识积累是无意义的。若要提高电商企业对外包模块的价值感知度,服务商需要实时收集、解释电商企业的需求信息并进行有效反馈。由于此过程无法标准化和提前预见,从而使双方的合约关系不断更新,增加了谈判、签约等相关成本。

其次,本文尝试解释在传统企业转型为电商企业过程中,若企业实施外包,则其运营经验和运营能力对绩效和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电商企业根据自身运营经验和运营能力,选择外包其运营经验不足、前期沉没成本较大的项目,当服务外包程度较低时,电商企业的运营经验和运营能力对吸收能力和绩效的调节效应并不明显。然而,随着服务外包程度的增大,电商企业的运营经验和运营能力对知识吸收能力与绩效的调节效应更加显著。同时发现,电商企业运营经验的调节作用大于运营能力的调节作用,即前期平台运营及外包活动为后期采纳服务外包提供了管理经验和技术借鉴。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的研究展望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本文对知识吸收能力和绩效的测度主要基于问卷的数据调研所得,后期的研究可以挖掘其他维度的变量,或者考查项目外包前后的实时交易数据来度量;其次,可以将电商企业服务外包交易双方的协作程度和努力水平等因素作为中间变量来验证电商企业采纳服务外包与绩效之间的关系。

5.2管理启示

首先,将技术采纳领域中技术接收与知识吸收能力应用于电商企业的服务外包中,这有助于电商企业在选择服务外包商时,根据其现有运营经验和运营能力选择服务商,并显著提高具有较强运营经验和运营能力电商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和运营绩效。

其次,为服务商选择合适的客户,提高服务外包成功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可减少那些具有运营经验和运营能力的企业在实施服务外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降低成本,提高项目成功率。因此,服务商应将市场开发重点放在具有电商运营和外包经验、且具有较强IT应用能力和过程处理能力的电商企业。这对双方外包关系的管理,获取双方满意绩效具有重要的管理意义。

最后,研究中还考虑了电商企业运营经验和运营能力对外包绩效和知识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电商企业的前期运营经验可以降低因采纳服务外包造成的负面风险,电商企业拥有的相关经验可以促进其学习及对新技术和模式的吸收,有助于服务商资源的整合,提高服务项目的绩效。

参考文献:

[1]Poppo L, Zenger T. Do formal contracts and relational governance function as 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s[J]. Strategic

[16]Gulati R. Social structure and alliance formation pattern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5, 40(4): 619-652.

[17]Eisenhardt K M, Tabrizi B N. Accelerating adaptive processes: product innovation in the global computer industr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5, 40(1): 84-110.

[18]Gold A H, Malhotra A, Segars A H. Knowledge management: an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1, 18(1): 185-214.

[19]Mithas S, Ramasubbu N, Sambamurthy V. How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apability influences firm performance[J]. MIS Quarterly, 2011, 35(1): 237-256.

[20]Banker R D I R, Bardhan S, Lin Chang H. Plant information systems manufacturing capabilities and plant performance[J]. MIS Quarterly, 2006, 30(2): 315-337.

[21]Mithas S, Tafti A R, Bardhan I, et 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firm profitability: mechanism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 MIS Quarterly, 2012, 36(1): 205-224.

[22]Gilley K M, Rasheed A. Making more by doing less: an analysis of outsourcing and its effects on firm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 26(4): 763-790.

[23]Arbaugh J B. Outsourcing intensity, strategy, and growth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J]. 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 2003, 11(2): 89-110.

[24]Poppo L, Zenger T. Testing alternative theories of the firm: transaction cost, knowledge-based, and measurement explanations for make-or-buy decisions in information servic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9(9): 853-877.

[25]Ang S, Straub D W. Production and transaction economies and IS outsourcing: a study of the US banking industry[J]. MIS Quarterly, 1998, 22(4): 535-552.

[26]Steensma H K, Corley K G. On the performance of technology-sourcing partnership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artner interdependence and technology attribut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43(6): 1045-1067.

[27]O’Sullivan D, Abela A V. Marketing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7, 71(2): 79-93.

业务外包论文范文11

关键词:服务外包;经济效应;产业发展;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202-03

2006年,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才开始起步发展。在国家商务部、省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下,以哈尔滨、大庆两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代表的黑龙江省已经初步形成了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机制,服务外包产业正稳步快速的发展。

一、服务外包产业经济效应理论分析

1.就业效应。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有利于增加黑龙江省就业以及改善就业结构。对于发包方,服务外包的业务属于低技术含量职能工作;对于接包方的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既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服务外包业务需要大量的既有一定外语基础又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知识型人力资源作支撑。按人均产值测算,服务外包产业产值每年达到100亿元人民币,就需要从业人员5万人左右。因此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增加更多的社会就业,而且提升了就业结构,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发展。

2.引进外资效应。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有利于增加黑龙江省的外商直接投资。承接服务外包有国际服务外包和国内服务外包两种形式。国际服务外包是跨国公司一种重要的运营模式,从理论角度看,既增加了黑龙江省的贸易总量也可以吸引更多的跨国投资。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将会对黑龙江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产生带动作用。

3.技术溢出效应。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有利于提升黑龙江省的技术研发能力。由于跨国公司是先进技术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当省内服务外包企业与这些具有较高技能的企业形成合作关系时,就会涉及到开发项目、实施项目以及评估项目等程序,这样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开发等过程中出现的示范效应就会从跨国公司以及国内大型企业传播至黑龙江省服务外包提供企业。

4.产业结构效应。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有利于优化黑龙江省产业结构。长期以来,黑龙江省主要是以装备制造业、医药、石化等支柱产业为经济发展基础,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服务产业比重较小,经济结构不合理,这些都已经成为制约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因素。而服务外包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源消耗低、污染环境少,因此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能够促进黑龙江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5.经济增长效应。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能够为黑龙江省带来经济增长效应。生产函数表明,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人力资本、实物资本、货币资本、技术进步、企业家才能等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相比较传统的制造业,这些因素在服务业发展模式中起到更重要的决定作用。如果承接服务外包可以产生就业效应、引进外资效应、技术溢出效应、产业结构效应,那么根据增长理论模型可以得到,这些要素同时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拉动作用[2]。

二、服务外包产业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在承接服务外包可以产生一定经济效应的理论假设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定性和定量结合,对样本数量较小的研究对象非常实用,得到的结果也为未来进一步考察黑龙江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经济效应产生借鉴作用。

(一)变量选取

1.承接服务外包的规模。通过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的产值来衡量。

2.服务外包行业的就业人数。主要采用信息软件行业的就业人数来衡量就业效应。

3.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采用黑龙江省实际利用外资的数额来衡量引进外资效应。

4.技术外溢。主要采用电子信息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衡量技术外溢效应。

5.产业结构。主要是采用第三产业占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二)模型构建

本文选取了2006—2008年黑龙江省的相关数据(2006—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服务外包网,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确定因变量参考序列和自变量比较序列。将黑龙江省服务外包收入额作为参考数列,记作X0,将就业效应、引进外资效应、技术溢出效应、产业结构效应、经济增长效应等五个变量作为比较数列,记作Xi。

三、实证结论

对产生的经济效应的分析结果进行排序如下:引进外资效应>经济增长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就业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1)引进外资效应排在第一位。说明跨国公司在服务外包业中起着重要作用。从原始数据看,外商直接投资在逐年增加;从实践角度看,近年来黑龙江省积极引进从事服务外包的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承接离岸外包业务也在逐年增加,这些必然能够增加黑龙江省的外资规模。(2)经济增长效应排在第二位。说明承接服务外包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有较大贡献。从2006年起,黑龙江省陆续开展服务外包,服务外包金额也在逐年增加。从服务外包产业占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可以看出,其GDP贡献率在逐年增加。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能够为黑龙江省带来一定的经济增长效应。(3)技术溢出效应排在第三位。通过黑龙江省信息产业厅年报数据得到,三资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在逐年提高,虽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多因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黑龙江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以及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可以通过国内外企业间的合作交流等途径来提升我省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效果。(4)就业效应排在第四位。随着黑龙江省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黑龙江省服务外包需求人员在不断增加。从具体数据来看,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数量逐年增加,但由于存在较大的专业人才供给缺口,所以从业人数没有较大幅度的增加。(5)产业结构升级效应。黑龙江省属于传统的重工业基地,第二产业例如装备制造业、医药、石化等一直属于支柱产业。黑龙江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时间不长,所以GDP贡献率虽然在增加但短时间内比重很难超越传统产业。

参考文献:

[1] 王晓红.中国承接国际设计服务外包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基于中国80家设计公司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8,(8):84-89.

业务外包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国内国外;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092-02

政府是“民族国家”最大的社会的正式组织,也是社会管理的“业主”。然而,政府的合法性与行政合理性都离不开公众的认同与授权。另外,公众的认同与“放心”授权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处在一个更有效的政府的管理下――纵向时间对比下或者横向相同发展水平的国度里本国政府的运作效率与提供的服务更高。然而,经国内外理论与实践证明:利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进行政府组织重塑是一条可以而且有必要尝试的路径。

1 国内外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的理论途径及其实践优势

由于我国目前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相关研究以借鉴与阐释国外学说为主,因此,国内外研究的理论工具基本趋同。根据适用领域的针对性与范围,笔者将国内外理论工具归结为三个层次:有限政府理论;木桶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交易成本与交易费用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

(1)始于洛克的《政府论》,复兴于二战后哈耶克、布坎南等学者的有限政府理论,其核心理念是政府客观能力是有限的,政府能力不及的领域是一定存在的;同时,他们认为政府与市场一样都存在失灵,即政府会因本部门的自身利益而具有“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上无限扩张导致政府不受法律与社会的制约与监督”的“惯性”。因此,将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有利于遏制政府机构、权力、利益的膨胀。

(2)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提出的木桶理论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理论。该理论指出一只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木桶最低的那一块木板。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上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任何一个薄弱的环节都会影响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因此,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具有战略眼光,将低效率、无效率的业务外包给企业或非营利组织。

(3)最后一个层次的理论是将现代企业经营的理念运用于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沃纳菲尔特提出了“基础资源理论”,即要“获得长期的利润增长和优势地位”,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将竞争对手缺少的、有价值的、不可替代的和不易被复制的资源直接或者间接控制在手中”。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外包”这一策略可以利用专业、高效的其他社会组织及其资源来为自己服务。其次,是由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与交易费用理论”,他坚信企业选择外包的经营方式可以减少“内部资源的损失”――原因是这一经营方式的“内部成本大于外部寻源的成本”。再次,核心理论的提出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又一理论工具。它原指企业“长期形成的、独特的、不易被对手模仿并蕴含于企业内质中且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这一理论同样可以适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因为通过外包可以相对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重塑组织文化与组织特有的行为惯性等核心行为方式。最后,新公共管理理论将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事业推上了高潮。即它主张引进企业高效的运作方式,还主张人力资源主管必须塑造部门内部主动应对内外部环境与资源的“企业家精神”。

2 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优势

Mikinsey公司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全球财富500强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外包策略的实施,其劳工成本削减了25%~30%;而根据Gartner Data request公司的调研,2003年全球市场上捆绑式人力资源服务外包额达到120亿美元,且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7.52%。实际上,国内国外利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这一手段都取得了不菲的成就。表现在:首先,是遏制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机构膨胀的现象,也因为社会管理、部门监督、司法监督等机制而优化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向本部门外其他机构扩张的权力欲望;其次,通过抽出在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中最短的那块板,替换上一条由外部组织(通常是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提供的“新板”,从而提升政府执政能力的整体水平;最后,借鉴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企业降低成本、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与应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许我国政府人力资源外包事业尚处在初期阶段,但这种策略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尤其是美国)内部取得了显著效益:这些效应体现在主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可用资源总量(通常表现为预算)减少的情况下提供了与先前一样或超越(通常表现为经过核心竞争力的重塑或创新增加了服务项目或提高了服务水平)先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的服务;同时,以奥斯本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学派还将精神与实践等同,即注重从文化层面上塑造“企业家型”政府――这往往被研究企业的西方学者称为“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3 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3.1 国外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1)国外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现状。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学派开出的治疗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机构重叠、职权不清、效率地低下的“良方”就是新公共管理方案。这一方案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新合同主义”将机构与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进行外包。即终止政府人力资源部门业务管理的垄断现象和其他保护形势,以合同的形式与私营部门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一个旨在提高管理绩效的合作方式。虽然职权界限的划分有待进一步论证,但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还是可以按其职能范围的大小划分为两个层次:“完全”与“部分”人力资源外包。

第一种外包形式等同于“人事自治”,即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决策权”、“监督权”等职权换组织“绩效”,通过与部门领导人或领导集体签订“绩效合同”而让被管理者集体自我管理。美国社区自治就是这一层次的典型案例:经过一直向“市长施加压力”,1982年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东北部的凯尼沃思-帕克赛德小区市长“勉强”同意了该区成立的社区管理委员会自行管理房产,自行制定“章程和细则”,自主制定和实施“人事和政策程序”以及“各项工作岗位的细则”。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小组达不到合同事先规定的目标,或出现暴力、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政府有权出面干涉、有权收回“自治权”。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比尔・克里奇将军在任及其以后的美国战术空军司令部。“ACC(空军作战司令部)开发出150余中绩效考核测量标准来管理567个空军中队,而每个空军中队则都有自己的资源、权威、责任和义务。每个众多都可以作为一个自治主体进行运作。”克里奇将军的继任者约翰・迈克尔・洛将军在1995年阐述道,“不过,它们必须在我们制定的标准之下运作”。第二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力资源外包”(Human Resouces Outsoursing,简称HR外包),即让第三方服务商或服务出售商连续提供人力资源活动管理服务,服务商与单位组织签订服务合同来管理某项或某几项特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表现为:在不危及组织的核心能力,政府机构“越来越多地选择和使用合同外包或分包作为一种招聘工具”,并更可能通过“就业服务机构来雇用临时雇员”,或者通过“猎头公司”来搜寻主管等专业管理型人员。

(2)国外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首先,是“完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这一概念的确立――因为它是直接处理政府组织与被管理者(第二方)之间的关系的。然而,笔者认为,广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应该纳入这种外包形式,因为“居民委员会”或“授权管理机构”已经拥有了订立契约、将契约实践以及因契约落实情况承担相应责任的整个过程。其次,是签约外包存在的实际困难。外包可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特定情形下采用的一种“替代性手段”,但是,“盲目地、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地引用它将会招致一些不必要的争论”;另外,“市场方法并不必然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是否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外包的范围、外包的程度等都需要根据具体的事务性质、内容与配套保障措施相应而定。

3.2 国内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1)国内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现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分为全面的与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两种,但根据我国“党管干部”的人事管理原则,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采纳后者。根据价值和独特性,学者马贵舫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分为“四类”:一是核心类,包括像“组织文化建设”这种具有高价值、战略性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二是独特类,包括像解决员工之间冲突和抱怨、激励员工等的能满足组织的独特需要但不能直接创造价值的管理职能或活动;三是类,包括像工资发放、福利管理、退休金等可由外部市场化的专业组织予以提供的管理业务;四是传统类,包括运用信息技术、人力资源软件和数据库等技术可以替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管理的业务。此外,根据外包的内容,北京大学的萧鸣政教授将人力资源管理分成三类:公务员、政府雇员与勤杂人员(包括清洁工等)。这两种分法都是在“党管干部”的前提下以降低管理成本与提升政府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以“合同”外包的形式将所有高成本的政府雇员、勤杂人员或者类、传统类等不涉及政府“精英”队伍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或者核心类人员、独特类人员完全外包给第三方专业机构;或者是将核心类、独特类的部分公务员或者在其管理过程中的部分管理职能(例如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福利待遇等一种或两种的部分职能)进行外包。例如,当前苏州政府为了“挖”人才而聘请了18家猎头公司。一般的政府部门基本上采取了委托高校在职培训的形式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例如,广西大学就接受MPA、MBA甚至EMBA的人才进修。近年来,政府部门的福利外包成为了一个“朝阳行业”。

(2)国内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问题及对策。首先,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急需完善。我国实行的“党政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往往存在管理对象与权责不分、党政人事交叉等问题。其次,外包产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不高,承包机构的专业性不强。表现在:一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规模不大并以企业为主;二是我国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种类、委托机构单一,承包机构得从业人员也呈现出素质偏低,服务流程不规范,服务机构鱼龙混杂等情况。政府外包的内容集中在人员招聘、培训这两方面;委托的外包机构也多为企业与高校。另外,MPA或MBA比较重视理论而轻实践;而外包企业规模不大。最后,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制。因此,政府要系统并严格区分党政职能与责任,加大力度培育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市场与法制环境,并采取试点推广策略让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走向市场化、规模化、法制化、规范化道路。

国内外政府进行人力资源外包有着共同的理论依据、实践经验以及政府治理态势。但是,国内外不同的行政背景、行政文化价值观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等政治与行政实情需要广大学者与实践者予以重视。另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行政改革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遥不可期的。在蓬勃地进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清醒头脑,客观、清晰、明确地认识我国发展的现状以及详科学详细地规划下一步该怎么走。实践证明:激发地方积极性并走“渐进主义”改革的路线是一条符合我国当前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1]詹倩.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策略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马贵舫.试论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J].人才开发,2009,(38).

[3]戴维・奥斯本.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者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0-43).

[4]孙伟.人力资源外包视阈下政府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科技信息,2008,(173).

[5]唐纳德・E・克林纳等著.孙柏瑛等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