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吉林水利论文

吉林水利论文

时间:2022-12-15 20:43:44

吉林水利论文

吉林水利论文范文1

【关键词】吉林;工业遗产;保护;旅游利用

吉林近代工业发端于19世纪80年代初。解放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吉林工业以小规模的作坊式生产为主,长期遭受帝国主义的殖民掠夺,生产力低下;解放后,国家大力支持,经过多年的建设,吉林工业逐渐发展壮大,在这样的工业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众多反映吉林工业发展脉络的T业历史见证——工业遗产。所谓工业遗产就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价值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TICCIH,2003)。工业遗产是城市近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遗存,也是城市的一种特殊语言、特殊的历史记忆与景观(单霁翔,2007)。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面前,吉林的主要工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城市转型问题,如何保护、转化工业遗产,发展吉林工业遗产旅游,成为吉林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和现实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本文分析吉林工业遗产旅游现状,探讨吉林工业遗产旅游发展对策。

一、吉林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现状

吉林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省份之一,在历史的发展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工业遗产和工业文明。2005年1月,长春第一汽车集团、吉林丰满发电厂等8家工业企业被列入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名单。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345家工业企业成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王丽君,2008),其中吉林省共有13家。吉林省对这些部级工业旅游示范点予以关注,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旅游开发。例如,丰满水电厂和长春一汽建立了博物馆;通化百年老厂大泉源酒业作为吉林省唯一拥有“双遗产”和“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誉的企业,现已开发成为著名的工业旅游景点;长春皓月集团、吉林化纤有限公司等也陆续开展了工业旅游。尽管如此,想要实现工业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吉林省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二、吉林工业遗产的基本特征及其旅游价值

(一)吉林工业遗产的结构和分布

吉林工业遗产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全省工业发展的脉络,对全省现实和潜在工业遗产进行分析,有利于从时空角度全面掌握工业遗产的全貌。通过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收集发现,吉林省工业遗产可分为26个基本行业类型(详见表一1)。吉林拥有工业遗产和潜在工业遗产共2353处,资源丰富,类型齐全。从工业类型看,食品饮料和烟草工业、机械工业和建材及非金属矿物制品工业三类工业遗产在全省工业遗产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5.0%、12.2%和lO.g%,位居前三,而化学纤维工业、军工转民用企业等数量稀少;从地域分布看,吉林、四平、长春三市数量居多,分别占全省工业遗产数的22.7%、16.6%和15.1%,而白山、松原等市相对较少。

(二)吉林工业遗产基本特征

吉林省近现代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大,从大到精的一个过程,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重工业要省,其工业遗产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门类繁多,重工业遗产比重大。国家对吉林省工业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优先发展重工业,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钢铁、化工、石油、铁合金、碳素制品、铁路客车、电力等基础行业,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机械、化学、食品、饮料、纺织、建材、电力、冶金、造纸、医药、煤炭、木材、石油等都形成了较为齐全的工业行业,其中重工业比例较大。

2,工业遗产与外国资本密切相关。吉林省工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与外国的资本密切相关。最先的是沙俄,攫取中东铁路修筑权,然后是甲午中日战争和《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外国势力尤其是日本在东北设厂不受限,疯狂掠夺吉林省的各种资源,供给其在华战争军需。

3.从空间上看,工业遗产分布区域不平衡。从空间地域上看,吉林的工业发展与近代交通特别是铁路的修建密不可分。工业地多集中在吉林、长春、四平等铁路沿线城市,吉林、长春、四平三市的潜在工业遗产总数占吉林省总工业遗产数的比例高达54.4%,而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和山区工业遗产则相对较少。

4.从时间上看,以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的工业遗产为主。对吉林近、现代工业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对潜在的工业遗产进行统计,结果如表一2所示(俞孔坚,2006)。吉林省现存及潜在的工业遗产主要产生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数量比例高达92.86%。新中国成立前,吉林近代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严重阻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没有足够的资本积累,另一是没有一个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的政府。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企业以及手工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下,兴建了一大批重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基础,工业企业单位数量大增,随之而来的是吉林省工业的大发展。

(三)吉林工业遗产旅游价值

1.见证吉林工业的发展。自1881年吉林机器局的创办,吉林近代工业开始。吉林省工业遭到外国势力侵扰,饱受国内战争和阶级矛盾的摧残,经历了100多年时代变迁,保存下来的“工业遗产”就如电影胶片一样记录下了这弥足珍贵的记忆,将会向世人展示吉林工业最真实的发展足迹。

2.提高吉林知名度。作为特殊的旅游产品,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会带动工业遗产的其他价值,如教育价值、景观价值、科研价值等,并且会很好地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此同时,会使“吉林”这个名字为游客所铭记于心。

3.创造就业岗位和机会。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创造就业的门槛比较低,提供就业机会的数量多,对促进当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繁荣和进步,具有更广泛的意义(骆高远,2008)。在经济一体化的世界里,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全世界,我国各地都积极采取措施来扩大内需,吉林省应在合理保护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工业遗产旅游项目,既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又能响应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号召。

三、吉林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对策

(一)健全法律法规

工业遗产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是有效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的制度基础和首要条件,尤其是在工业遗产渐渐兴起的今天,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工作尤其需要法律的保护和制约(陶伟、岑倩华,2004)。各级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大力推进依法治理、依法执政,制定更完善、科学、严密的规章制度、政策法规,并不断完善法制和工作机制,以促进吉林省工业遗产得到充分的保护和有效的利用。

(二)强化工业遗产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工作

吉林工业遗产资源非常丰富,但除了吉林、长春两市相对集中,其他城市分布比较零散,给保护与利用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全力配合,尽量把所有的工业遗产和潜在工业遗产基本情况集中收录起来,以便于以后保护与旅游利用的统一管理,并且要严厉打击毁坏工业遗产的行为。

(三)加强相关理论研究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会涉及到一定的历史因素、地理因素和社会因素,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它们与工业相关,不像某些遗产直接保护起来建造一个博物馆就可以为人欣赏学习,它们需要很高的技术方法才能够充分有效地保护与利用(郑向敏、麦继强,2007)。目前,相关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理论有城市更新理论、文化景观理论、历史保护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学习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吉林工业遗产特点,创造出适合吉林省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技术方法。

(四)开发特有的复合型工业旅游产品

工业遗产旅游资源是一个城市特有的资源,有较强的区域特色。应针对吉林特有的工业遗产资源,开发特有的复合型工业旅游产品。一方面,要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除满足游客参观游览的基本需求外,还应该利用设施设备和场地建立能满足游客娱乐和购物需求的场所。另一方面,注重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的点、线、面结合。在注重单个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还应注重吉林省内城市间工业旅游资源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工业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

(五)培养一支精干的工业遗产讲解员队伍

由于工业遗产旅游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企业的现代化设备、复杂的工艺流程等超出一般游客的理解力,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讲解,游客只能粗略观看表象,不能充分领略工业遗产旅游的内在魅力,其好奇心也得不到满足。因此,着力培养一批优秀的工业遗产讲解员,有利于工业遗产旅游在吉林省的有效开展。

吉林水利论文范文2

关键字:东北地区;吉林;水土流失;现状;措施

东北地区是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该地区以黑土为主,吉林省则位于黑土区的中部,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由于对于水土保护工作开展不当,该地区也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现象分布在全省的各个地区,使得耕地减少,土地退化,进而加剧了洪涝等灾害的发生,降低了粮食的产量。基于此,需要及时了解水土流失的现状,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合理的保护水土的措施。

一、东北地区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水土流失是当前东北地区土地面临的最大危害,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就需要对当前该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找到水土流失的原因。下面本文就重点以吉林省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首先,从吉林省水土流失的总体现状进行分析。水土流失和地区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有着直接的联系,对于吉林省来讲,其中东部地区大多以丘陵、山地以及台地为主,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因此该地区的土壤将会很大程度上受到水力的侵蚀,如果保护不当就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而吉林省西部地区则气候干燥,少雨多风,蒸发量大,土壤流失的原因主要是风力的侵蚀作用。这是水土流失的整体概况。

其次,从水土流失的强度现状进行分析。对于吉林省来说,其水力侵蚀地区主要呈现出规律性的集中分布状态,在地区的东部中低山区、中部漫川漫岗台地区、中东部低山丘陵地区等,在西部沙丘覆盖平原地区也有少量的分布。水土流失情况不仅和自然环境有关,还和人类的活动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从自然角度分析,除了河谷冲积平原以外,海拔越高,土壤受侵蚀的程度就越弱,其水土流失的现象也就越轻微。而在海拔较低的地方,居民点较多,人口密度大,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将给土壤带来一定的压力,加重水土流失的现象。

最后,吉林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还呈现出逐年增加的现象,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没有结合土地的承载能力,过度使用而不注意对其的养护,加之人们乱砍乱伐等现象的存在,缺少树木固定土壤,这样就会加剧水土流失的情况。

二、东北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上文中从三个方面对吉林省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水土流失将会影响到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也会制约地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将会降低土地的生产能力,降低耕地的比例,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下面本文就结合工作实际,以吉林省为例对当前东北地区水土保持的措施进行分析。

首先,整体规划,制定好水土保持的战略规划方案。要想更好的保证地区的水土资源,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规划。对于吉林省来讲,则需要结合其东西中部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第一,对于东部的中低山区来讲,在水土保持的过程中需要坚持预防和保护为主的原则。该地区具有较好的森林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和矿物质资源,植被覆盖率较高,因此水土流失的现象较为轻微,在保护的过程中要重点预防,对该地区的天然林和人工林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封山育林,将水土流失情况降低到最小。同时,在保护的过程中还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综合保护,进一步降低该地区水土流失的现象。

第二,对于中东部的低山丘陵地区,在水土保护的过程中需要重点保护好水源地的中心,这样能够有效的减少下游江河水库的泥沙淤积,进而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水土流失的情况。具体来说,在该地区进行水土保护,需要建立起完整的坡面,并建立起完善的沟道拦蓄工程体系,进而最大限度的恢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第三,对于西部平原地区,在水土保护的过程中则需要坚持恢复治理为主。具体说来,在保护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利用好该地区的各种资源,如地下水资源、热能资源和风能资源,进行围栏建设,并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实现灌溉,积极推动水土保护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并及时的退耕还林还草,最大限度的改善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

其次,建立起科学的水土保护防御监督机制。在水土保护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防御监督机制是关键和基础,同时也是更为合理的保护水土资源的有效举措。对于东北地区来说,黑土是最为宝贵的土地资源,要对其进行重点保护,提升土地的使用效率。针对吉林省的发展情况来看,该省部分地区已经建立起了水土保护的防御和监督机制,但是这一机制的普及程度还不够完善,不能够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加之缺乏统一的标准,也不能够形成健全的防御体系,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水土保护防御监督机制的建设,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将机构体系、制度体系以及运行体系合理的结合起来,达到水土保护的目的。

最后,要加强植树造林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水土保护工作。森林是生态环境的调节者,因此说要想更好的保护水土,需要切实保护天然林,发展各种经济林木,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够提升土壤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东北地区黑土地的功效。同时,在保护水土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管理,并加大水利设施的建设,这样也能够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的程度,达到水土保护的效果。

结束语:水土资源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本文以水土问题为中心,结合东北地区实际情况,重点以吉林省为例论述了该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并对具体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水土保护工作有所帮助,最大限度的提升该地区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范建荣 王念忠 陈光等 东北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研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1年第03期

[2] 张永新 吉林省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 吉林大学,2004年

[3] 刘宝元 阎百兴 沈波等 东北黑土区农地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年第01期

吉林水利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吉林省;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消费;特征研究

[中图分类号] F126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consumption rat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and neighboring in Jilin province, but consumption proportion of rural residents continues to reduce. Analyzing spatial dependence of income and consumption price index of rural residents by means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est model, we concludes that the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accords with 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 of Keynes, the consumption has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obvious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f nine cities, so the spatial correlation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to consumption policy.

Key words: Jilin province, region,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characteristics study

一、引言

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受到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低迷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中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冲击,吉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也不同程度感受到全球需求暴跌的冲击,就业压力加剧,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吉林省民众的生活。为了应对这种冲击,吉林省应该从发展方式转变上看待问题,要积极扩大内需,特别是要加快形成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吉林省通过改变三驾马车中,从前将投资作为第一位的格局,把消费放到了首位,同通过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实现吉林省经济增长的长期目标。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拥有1492.7万农村居民,因此如何解决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是摆在吉林省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长期低迷,其消费率一致持续在60%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及邻省。而吉林省的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却持续降低,从1980-2012年的32年间下降了近26个百分点。因此,如何提高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引导吉林省的农村居民朝着正确的消费方向前进,也是促进吉林省农村经济增长,调整好经济结构,促进吉林省更好的改善民生的重要决策。吉林省的农村居民消费又存在着区域性的不同特点,特别是吉林省不同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同,消费结构也不一样,如何破解吉林省不同地市之间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同的问题,防止经济在不同地市之间的不均衡和集聚现象,同时也是吉林省各级政府改善民生,制定相应经济政策和消费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根据吉林省的省情,并对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的空间依赖性进行分析,分析吉林省不同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的区域差异和集聚特征,为吉林省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空间计量模型的相关理论

本文利用空间自相关检验模型(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根据变量选择不同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对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全域空间的自相关是从整个区域空间来探讨吉林省不同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的空间分布情况。

利用式(4)-式(6)的差值来检验吉林省n个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是不是存在着全域空间的自相关关系。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可知,空间计量模型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空间滞后模型,它的形式是y=pWy+xβ+ε,另一种是空间误差模型,它的形式为y=Xβ+ε,这里的ε是随机误差项向量,而且ε=Wε+μ,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赘述。

三、吉林省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消费特征研究的实证

本论文把吉林省地市区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作为被解释变量,把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价格水平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取吉林省的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延边市9个地级市进行回归分析,以此来验证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数据来源吉林省各年统计年鉴和吉林省各地市的各年年鉴。有的可能缺少某年的居民价格指数,就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代替,因为分析的空间状态,所以利用消费价格指数不会影响具体的分析结果。为了检验吉林省各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的差异与集聚的规律,本文拟提出两个假设作为检验的工具,第一个就是假设吉林省各个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满足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设理论。第二个就是假设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着空间集聚的特征。

这里的C表示消费额,Y表示收入,P表示消费价格指数,α与βi(i=1,2)为待估参数,βi表示为边际消费倾向,通过分析模型形成整体上是否成立来研究吉林省各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是否取决于收入的绝对水平。笔者选择2012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所获得的9个地市区域的拟合优度为0.8725,大于0.8,F值为135.847,伴随概率为1.774e-021,说明模型总体上成立,又由于收入变量的参数βi是0.8014,P是0,这也说明了吉林省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收入决定消费,而且边际消费倾向还比较大,所以,满足第一个假设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符合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的原理。又因为1986-2012年期间9个地市区域消费(根据常理,为了不出现伪回归,ECQ取对数)的MoranI平均值是0.42748,而且每一年的无空间相关假设的概率也都在0.05以下,说明了吉林省内相邻的地市区域的消费水平存在着一般意义的正相关,从这一点来看第二个假设是成立的。根据空间自相关检验模型计算得到MoranI的2001年和2010年统计值,吉林省9个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消费指数2001年MoranI为0.4307,2010年MoranI为0.4425。通过计算结果可知,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表现为,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市是相邻的,相邻地市的消费水平也相近。

通过分析反映了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空间集聚特征,下面来验证第二个假设。如果在坐标系下进行分析,则2000年,长春位于第一象限,属于高-高的自相关关系的集群;松原和四平属于第二象限是低-高的负空间自相关关系集群;白城、通化、白山、辽源等地市在第三象限,是低-低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的集群;吉林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第四象限,是高-低的空间自相关关系。2012年,长春、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第一象限,是高-高的自相关关系的集群,松原在第二象限是低-高的负空间自相关关系集群,白城、通化、白山、辽源4个市位于第三象限,也是低-低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的集群;四平在第四象限,属于高-低的空间自相关关系。

通过分析可知,吉林省的各个地级市的农村居民消费在各个市域之间存在空间的扩散效应,说明吉林省相邻地级市之间消费是互相影响的,而且地市区域的消费也具有空间的相互影响现象。而且价格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显著性检验,可是却没有通过1%的检验,这也充分证明了吉林省的物价还是比较稳定的,农村居民消费的物价弹性小,这是主要是因为吉林省各个地市区域的农民消费基本上都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价格方面的作用不是很强,因此对消费量的影响不是很大。

四、结论

本文借助空间经济计量模型,在考虑到空间因素影响的条件下,探讨了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所具有的特征,通过研究表明:

(一)吉林省不同地市间的农村居民消费呈现出空间集聚现象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消费水平,由于吉林省相邻地市的经济水平相当也就导致了相邻地市的消费水平也接近,消费模式也是伴随着当地经济发展而定的。自从吉林省实行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国家战略,国家给予很多政策支持,更为长吉两市的经济联动增长提供了动力支持,只有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才能提高消费水平。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不好,消费理念、消费文化也比较低,导致消费性价比也比较低,不仅如此,农村居民还存在着习惯于维持性消费和示范和攀比的现象。

(二)吉林省9个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

利用空间滞后模型,通过对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特征进行分析,反映出吉林省地势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地理空间效应对吉林省9个地级市的农民消费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前文中的检验可知,空间误差模型还是能够很好地解释吉林省不同地级市的农民消费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作用机制。

(三)吉林省在制定农村居民消费政策时应该考虑空间的相关性

根据吉林省的地图来看,地域狭长,区域跨度较大,各个市域的发展各不相同,从地市区域的范围来看,每个地级市的消费结构都不一样,消费存在着空间的正向依赖性,邻近地市的农民可以说有着传染性,存在着溢出效应,基于此,吉林省在制定农村居民消费政策时就应该把空间相关性考虑进来,同时制定政策时要向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市倾斜,通过稳定物价,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增强消费信心,改进农村地区销售网络,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问题等下功夫。

[参 考 文 献]

[1]刘子玉.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6):90-120

吉林水利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民国时期;吉林省;水田开发;政策

   

    吉林省是我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也是近代以来水田开发较快的地区。尤其在民国时期,由于吉林省地方当局实施了一系列推动水田开发的政策,使吉林省的朝鲜移民和水田开发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本文主要利用在吉林省档案馆新发现的历史档案资料,对当时吉林省对开发水田的政策做一初步考察。

     一、调查和丈放低洼淤荒

  吉林省地方政府在丈放官荒中,为了促进当地的水田开发,对于大片无人认领的低洼淤水之地采取了积极减价丈放的政策,这对于吉林省的水田开发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为开发水田,吉林当局对境内低洼淤地进行了多次普查。1923年1月,吉林省清理田赋局第14号训令:

  “照得民为邦本,食为民天。民食之源,首重农业,而水田尤为切要。其需资无多,而收利较厚,事半功倍,莫善于此。关内诸省近水之田,无不引种田稻,利益繁兴,询为裕国富民之良策也。东省土地肥美,农业甲于中邦,独于水田一事,素乏讲求。以致沿江沿河沿湖之地,水塘淤沼,天然美利任听抛弃,诚为可惜。查奉天省兴办稻田,已着成效。近来吉林间有仿行,收益亦甚可观。……夷考沿江上下,其以宜稻之田视为无用之地者,几乎指不胜屈。徒以倡办无人,遂致利弃于地。兹拟就办理清丈清赋之便,于沿江沿河沿湖各县掠其大段洼田宜种水稻之区,无论已放未放,分别肥瘠一律划出,或由官办,或饬商民自办,一面雇用韩侨相助为理。至于缴价升科,不仿量为宽展,俾知兴办水稻系为提倡农业起见,期于实边、裕课,两有裨益。惟最初之计划,首在调查,而调查之法,不得虚应故事,务须详细确凿,以利实行。……合亟令仰该县即便遵照,迅将该管境内共有水田若干,切实查勘,绘具草图,注明坐落、垧数,限于文到两个月内,详细具报。”[1]

  这次水田调查的主管机关是吉林省清理田赋局,水田调查是与清丈清赋同时进行。官府为增加田赋收入,对这次调查比较重视。但是,尽管官府一再声称这次调查的目的是提倡种稻,而且对于“缴价升科”可以“量为宽展”,但因清理田赋局出面调查,有些水田地主不免心存疑虑,为逃避赋税而隐匿水田面积,调查数据可能会有不实的情况,据当年九月33个县2个设治局呈报,计有已丈放既垦水田10852垧,已丈放可垦水田地14738.7垧,未丈放的可垦水田地37455垧1亩,总计63045垧8亩。上述数字并非吉林省已垦水田和可垦水田的全部面积,榆树、同宾、和龙、桦甸、虎林、桦川等六县并未呈报水田数字,而这六县皆是水利条件较好,水田开发较早的地方,其水田已耕地和可耕地的面积一定很大。尤其令人奇怪的是,在已呈报水田数字的县份中,滨江、五常、长岭等三县竟“报称并无水田”,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如果说滨江(今哈尔滨市区)和长岭二县水田开发较晚,水田面积不大,还稍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五常县早在清末就进行水田开发,民国时期水田面积已达一定规模,该县竟称“并无水田”显然是在说谎。9月20日吉林省田赋局在给吉林省长的报告中指出:“职局详核各县呈报情形,非饬警区调查即托农会勘报,值此地面不靖之时,又兼职局文电交催,期限迫促,各县之调查仓猝就事,其遗漏而不详尽,诚意中事。夫以吉省幅员之广,万流交错,全境宜辟之水田断不止六万余垧。即滨江、五常、长岭三县,其临江之区,谅亦不无水田可辟。惟事属初举,将来各县举行以后,尚可通令赓续确查,以期地无遗利。兹既查有约数,职等核议办法,拟将民有水田已垦种者,俾令力事扩充,以图发展;其未垦者,催令速垦,毋使利弃于地;至官荒内之水田,应援照奉准宝清县出放洼甸成案,不论等级减价出放,每垧出价大洋八角,仍随价加收经费减五,以示体恤。以上办法如奉核准,即由局通令各县遵照,布告民间,限于明年阳历五月底,某县放出水田若干,新垦垧数若干,造册具报。”由此可见,田赋局对于水田调查决心很大,而且对调查结果立即做出处置:熟地扩充,荒地垦辟,无主官荒低价丈放,力图促进水田开发。

  经过多次调查,吉林省大致掌握了全省各江河流域水田资源的分布情况 : 饮马河流域12万垧, 伊通河流域3万垧, 拉林河流域30万垧, 蚂蜒河流域8万垧, 牡丹江流域45万垧, 图们江流域13万垧, 红旗河流域2万垧, 绥芬河流域6万垧, 倭肯河流域10万垧, 兴凯湖左近2万垧, 穆棱河流域20万垧, 挠力河流域9万垧, 松花江沿岸及各支流,50万垧。据该项调查,吉林省可开垦的水田数达210万垧之多。这些荒地皆属低洼淤水之地,且多处于北部边疆荒僻之区。汉族移民大多不谙水田技术,因而往往视之如弃土,很少有人愿意承领和开垦。

  吉林省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北部边疆的开发,乃采取积极措施丈放洼甸淤荒。例如,吉林省宝清县未放生荒均系山坡水甸之地,按最下等毛荒丈放,每垧仅值1元。如此低价,尚无人承领。该县知事无奈,只好在1921年7月28日呈请降低荒价,经吉林省清理用赋局批准,每垧减价2角,每垧荒价仅为8角。即便如此,“报领者仍是寥寥”。富锦县为丈放柳树河等处淤滩,曾向省政府恳请照下则毛荒按四分之一收价,按每垧1.5元的四分之一计算,每垧仅收钱0.375元。经吉林省清理田赋局核准,同意该县可以按3垧折扣为1垧,每垧实收荒价5角。“折扣”方案一出台,依兰、勃力、宝清、饶河、同江等五县也纷纷请求仿效。宝清县本来已经被批准每垧减价为8角,这时亦请求“三垧折扣一垧”,因而该县丈放之洼荒实际每垧仅收价2角6分余。这种折扣减价之风逾演逾盛,到1927年,桦川县民人马呜伦等30人呈请丈放县属洼荒时,竟按每6垧折扣为1垧甚至10垧折扣为1垧计算,价格如此之低,几乎等于无偿白送!官府降价丈放,汉族资本家和地主乃纷纷承领。他们在承领洼甸淤荒后,为了早日开发,早日获利,就积极招募朝鲜移民,促使大批朝鲜移民从东北南部乃至朝鲜本土迁入吉林省东北部边疆新开发区,从而促进了新垦区的水田开发。

   二、制订水利章程

  民国时期吉林省各级政府大力提倡水利建设。1916年,吉林省长公署将延吉道归化鲜人郑安立等人“条陈水地种稻说明书”呈报民国政府农商部,采纳了郑安立等人的建设,认为“稻作宜于东省,允宜推广,以慱厚利”,因而训令各县地方官“妥行劝导,力为提倡”,“及时布种,以兴地利”[10]。1918年7月25日,吉林省长公署正式颁布了《吉林省奖劝耕种水稻章程》其全文

  吉林省奖劝耕种水稻章程[11]

  一、凡各县境内有可耕种水田者,得依本章程奖劝之。但水田试种区域,暂以吉林、伊通、氵蒙 江、桦甸、磐石、双阳、延吉、珲春、敦化、额穆、汪清、和龙等十二县为限。

  二、各县农会应将耕种稻利益晓谕农民。凡未经设立农会各县,应由该县知事完全负责设法劝导。

  三、凡农民耕种水稻,未谙农法时,应由农会详细指导。

  四、县知事应劝导本地绅富广辟水田。

  五、凡个人或团体筹办水田者,所需水稻子种时得呈请县知事酌量给与。前项水稻子种由县知事责成农会先期筹储。凡未经设立农会各县应由该县知事酌量筹办。

  六、县知事督垦大宗稻田,确着成绩者,得由实业厅长按照县知事劝业考成条例第三条分别开具事由,并请省长公署咨达农商部,给予奖励。

  七、农会办理奖劝耕种水稻,确着成绩者,得由实业厅长按照农商部奖章规则,开具事由。呈请省长公署,咨达农商部,核给奖章。

  八、个人或法人及其他团体垦辟荒地,耕种水稻,确着成绩者,得由实业厅长按照农商部奖章规则,开具事由,呈请省长公署,咨达农商部,核给奖章。

  九、凡新来之垦民愿耕种水稻者,得由业主与垦民订立佣垦或佃种契约,报明县知事核准。

  十、垦民欲解除佣佃契约或移转于他人者,须由业主呈报县知事核准。前项佣佃契约不得移转于外国籍人。

  十一、本章程自本省长公署核准后颁布施行。

     民国七年七月二十五日。

  根据该项章程,我们可以看出吉林省提倡种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规定了水田试种区域。列入试种水田的12个县,大多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山区,是朝鲜移民较为集中的地区,在开发水田上既有较好的水利条件,又有熟悉水田生产的朝鲜移民劳动力;二、劝导种稻的实行机关是各县的农会,没有农会的县由县知事直接负责;三、由官府提供稻种,由农会负责进行技术指导;四、对于督垦水田得力的县知事、农会、个人及团体,均由官府给予奖励;五、明确享有奖劝权利的稻农必须是拥有中国国籍的农民,没有加入中国国籍的朝鲜移民不享有上述权利。

  各县政府根据本县情况,也制订了相应的提倡种稻的章程或规划。如1919年4月,延吉县便颁布了《修正延吉县播种水稻暂行规则》,该规则共19条。由于该县朝鲜移民较集中,因而在第一条中明确规定:“本规则以提倡播种水稻为宗旨,无论华垦人民均适用之。”“华”系指当地的中国人,“垦”则指当地的朝鲜移民。由于该地早已有朝鲜移民兴修水利,并出现过一系列纠纷,因而该规则有针对性地规定了开挖水渠时所占用土地的租借方法、租地价格。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的实施,明确规定:“因开凿沟渠必须经过之地,准照土地收用办法,无论何人不得故意阴阻挠。”“地主租出之地应听各户自由使用,如有阻遏水道情事,令其负损害赔偿之责,并得酌量处以百元以下之罚金。”[12]这就确保了兴修水利,开垦稻田农民的权利。

  地处吉林省中部的吉林县,也在1926年10月颁布了《吉林县实业局倡办水田种稻简章》,共14条。该章程主要是督促该县农民将能够开垦成水田的荒地开垦成水田。首先由县实业局对全县堪种水田之荒地进行调查,然后绘成图册。凡适宜开垦水田的荒地,“验明原业执照,限期一年开垦成熟”。如果逾期未垦,该局将“协商公平代种水稻办法,订立契约”。如该荒地并无管业执照,即认为系属官荒,由实业局报领作为公产。由此可见,吉林县实业局对于荒地开垦采取了较为严厉的督责措施。此外,章程还对朝鲜移民承租水田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与延吉县不同,该章程明确规定:“韩人承种水田,须先取得中华民国国籍,方准注册。”“韩人承种水田,只准租种,不得价领。”[13]由此可见,永吉县对朝鲜移民承种水田有一定的限制,但在实行过程中,这种限制并不是很严格的。很多未入籍的朝鲜移民,往往利用已入籍朝鲜移民的名义,从汉族手里承租水田。据1930年永吉县(即原吉林县)公安第六分局调查所属各村屯种稻的184户朝鲜佃农中,未入籍鲜农竟占125户,已入籍者只有59户[14]。因此,尽管在章程上对朝鲜佃农采取了某些限制政策,但官府大力提倡水田,毕竟对朝鲜移民的迁入和开发水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三、设置水利机构

  吉林省很长时期并未建立专门的水利管理机构。最初由省田赋局负责管理水田的调查及田赋征收事宜,后由省实业厅负责提倡水利及开发水田事务,20年代末开始由省建设厅负责稻田水利管理事务。随着吉林省水田开发规模的扩大,客观上要求建立专门的水利管理机构。1923年,吉林县的于吉桢曾上书省长,请求设立吉林省水利局。他在呈文中说:“乃以东省农民无耕种水田知识,而社会上又无指导提倡之机关,于引河筑堤,修整水利,地方既无联合之组织,国家又无统筹核计之机关,以致茫茫玉田将成废土。”“伏查民国五年中央设立全国水利总局,复通令各省设立分局,未几而奉省亦设水利局,掘河筑堤,引水灌田,指导耕种,数年以来,成效卓着。”“民国九年吉祯初在抚余县试种水田,得最良之成绩。民国十年复委托农户于肇州、呼兰、依兰三县乡试行试验,成绩均佳。以民国十一年之春旱,而每垧收获尚达二十三石,而以吉林二百万垧之水田,每垧收获二十三石,则每年可产稻四千六百万石。”“援奉省成例,每垧征收水利费八元(改永衡大洋),则吉省可征一千六百万元。如以大工程修治各河流之水利,则水田垧数可达三百万垧,将来水利局之收入,不啻为第二之财政厅。各县之水利分局,又不啻为第二之征收局。”[15]于吉桢通过收入推算,论证设立水利局将会为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收入,因而这个建议是很有说服力的。

  1926年,阿城县一个从事水田开发的商绅候国桢也上书吉林省长,请求试办水利筹备处。他在“滨江道区创办稻田有益公社,专垦该区所属十县河流两岸洼下地。第无水利局行政辅助,其中障碍不胜枚举。”他指出:“查全省各道区,现在均有垦种此项水田者,公民既尝此中困难,遍查各区营此业者,均感困难,尚不足为虑,独影响国家税收,减少人民食用,实堪可惜。拟请仿照奉省,暂在滨江设水利局,派员专司水利行政。惟底款无着,似未便遽请设局,暂设水利筹备处。先调查全省已种者有水田若干垧,未种而可种者尽先提倡,俟底款有着,再请设立专局。利国福民,一举数益,诚为我吉省当今最关紧要之急务。”[16]由于缺乏水利管理机构,直接影响了农业资本家对水田的投资和经营,因而侯国桢的建议代表了水田经营者的意见。

  尽管吉林省迟迟未设立专门的水利机关,但各县却有自行设立水利机构的。1927年3月,伊通县实业局附设了一个试办水利局。该局办理的事务,主要有以下十项:(1)关于水田调查事项。(2)关于勘定测量河线事项。(3)关于配置引渠设备堤堰事项。(4)关于水道图表之绘制事项。(5)关于考察水田河线利弊事项。(6)关于河道巡察之考察管束事项。(7)关于监修河道桥闸水关各项工程事项。(8)关于宣氵曳  溢水开闭水闸事项。(9)关于收支款项及造报预决算事项。(10)关于征收水利事项。(11)关于河荒招佃事项。该局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向稻田农户每亩征收吉大洋八角钱的水利费[17]。

  1929年7月23日,吉林省组织成立了吉林省水道局。该局隶属于省建设厅,局长由厅长兼任。内设第一、第二两科,各科设科长1人,科员3人,办事员5人。其附设机关,在桦甸县设分局1处,设分局长1人,助理员和雇员各1人,巡查4人。在省城吉林市及阿什、哈达、九站各设临时收捐处,各处设主任1人,助理员、雇员各1人,巡查1~3人。该局常年办公费吉大洋20376元,来源于水道捐的收入。[18],该局第一科掌管的事项有:(1)关于水道测量事项。(2)关于水道浚氵曳  事项。(3)关于江堤扩展修建事项。(4)关于码头修建事项。(5)关于水道巡查管理事项。该局第二科则主要掌管水道捐事项。所谓水道捐是指“凡在松花江上游江面上为营利之事业者得征收水道捐”[19]。由此可见,吉林省水道局的管辖范围十分狭小,只限于松花江上游的水利事务,尤其侧重于水路航行事宜,并不管理水利设施和水田开发。另据1929年7月22日颁布的《吉林省政府建设厅管理稻田水利暂行章程》,全省的稻田水利事务仍“以建设厅为主管机关”。由该厅负责水利水田的调查,管理和水利费的征收[20]。

    吉林省为了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1930年开始在全省普遍建立雨量站的设施,为农业水利提供服务。1930年2月24日,吉林省政府下令云:“查雨量站之设置,事关水利根本要政,……应每县各设一站,以资测验。”接获该令后,各县纷纷建立了雨量站。各县雨量站的设置情况如下[21]:

农安县雨量站,1930年5月19日设于农事试验场。

  延寿县雨量站,1930年8月17日设于农事试验场。

  敦化县雨量站,1930年10月1日设于县立苗圃。

  宾县雨量站,  1930年11月2日设于农事试验场。

  永吉县雨量站,1931年1月1日设于实业局。

吉林水利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吉林省;信息化评价;因子分析法

信息化程度已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一些国家、国际组织推出的评估体系,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实质都是为了衡量国家(或地区)或国家内各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同国家在指标体系上有所差别,也提出了不尽相同的测评方法。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中针对某一地区信息化水平进行更深一步探讨的文章还不多,一些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还不是在信息化水平测评的基础上形成的。

我国2OO2年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1999年和2OOO年测算的结果。经过了近八年的发展,吉林省的信息化水平评价及相应的建设对策没有跨越式的发展。经文献查找,我省信息化水平评价及信息化建设对策尚未有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省的信息化水平逐年提高,而究竟提高程度有多大,发展速度有多快,和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相比如何,和国内其他省份相比怎样,要提高我省的信息化水平,应该把重点放在哪里等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讨。

1信息化测评的指标体系构建

1.1指标选取的原则

第一,客观性原则。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不能照搬、照抄。要根据经济发展形势,信息化现状,国家信息化建设重点等因素有选择有侧重的选择指标。第二,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指标选取必须遵循的原则。评价指标不能孤立存在,要代表信息化建设需求的方方面面问题。系统性的要求使指标体系更切题、清晰、更适当。第三,空间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应充分考虑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变化情况。借鉴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多快好省的建设信息化吉林。第四,动态性原则。科技的突飞猛进给信息化测评提出了新的课题。信息化时代的鲜职特征决定了信息化指标的选取要充分的考虑动态性。针对时间上的差异选取更能够代表信息化水平的指标。第五,代表性原则。应依据代表性的原则,选取在各方面突出影响信息化水平的因素参与测评。第六,可操作性原则。任何科学、完善的体系都需要实践的检验,应充分考虑可操作性原则,选取便于收集、能够准确获得的数据作为评价的数据基础。第七,导向性原则。测评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认清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及发展的潜力,更好的推进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化的发展。

1.2信息化测评指标

根据以上原则,本文在信息化测评的指标选取上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考察。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吉林省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是吉林省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吉林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信息网络建设:这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信息网络是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信息产业发展:这是信息化的支柱。要通过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信息技术研究的发展和提高,促进信息化的实现。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这是信息化成功之本,对其它各个要素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信息化人才作为信息化的主体,是推进信息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这是信息化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的保障。从管理、法制和技术等方面规范和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信息化政策的制定是健康、快速、优质的提高信息化水平的有力保障。信息化系数:信息化系数是动态的表征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量化指标。信息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水平。

在国家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公布后的7年里。各地区为了测评当地的信息化水平先后提出了近十年指标的选取方案,对于本文指标体系的选取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3指标体系的构建

参照上述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根据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和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26项指标构成评价吉林省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信息资源方面:人均邮电业务总量、人均电信业务总量、人均邮政业务总量、每万人网站数量、每万人域名数量、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信息产业方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固定资产、投资教育固定资产投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信息网络建设方面: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长途光缆线路长度、长途微波线路长度、本地电话年末用户、移动电话用户;信息化主体方面:每千人在校大学生人数、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信息化政策方面:人均教育经费、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技术市场成交额;信息化系数方面: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生活消费性支出、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

2数据收集

在确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后,经过查阅大量的年鉴、网络资料,对数据进行了收集。其中主要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信息年鉴。数据收集后进行了整理。运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线性趋势替代方法以及同比增长替代等数据处理方法对缺失数据进行了补齐和修整。

3信息化水平评价

3.1数据处理结果

3.1.1 KMO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

上表可以看出信息资源、信息产业、信息网络建设、信息化主体、信息化政策、信息化系数6项KMO值均大于0.5,Bartlet球度检验值得相伴概率等于O.000,都是小于显著性水平0.05,适合作因子分析。

3.1.2累计方差贡献率

从spss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指标方差贡献率中的前三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为93.491%、94.566%、96.331、100%、100%、97.746%。说明所提取的因子能够较好的表现原来的因素所反映的信息。

3.1.3信息化评价六项指标评价结果和总评价结果

本报告的数据分析过程应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把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计算六大项指标的综合数据。进行排序,排序结果如下:

3.2吉林省信息化水平宏观地位分析

在信息资源和信息系数方面,排名分别位于第l5位和第13位,处于中游水平,信息产业方面和信息网络建设方面,排名分别位于第23位和第22位,处于中下游水平,信息化人才和信息化政策方面,排名分别位于第9位和第l0位,处于中上游水平。在吉林省信息化指标数值与全国水平均值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共计20项指标低于均值,只有6项指标高于均值,说明吉林省信息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3吉林省信息化水平微观地位分析

从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吉林省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人才和信息化政策方面较好,各项指标都处于相对优势地位。而严重影响我省信息化水平的是信息化产业和信息化网络建设方面。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吉林省信息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硬件设施不完善,而软件建设则相对处于优势。

3.4吉林省信息化水平横向比较

由于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地理位置最为接近,因此以上三省的对比分析对于制定吉林省发展信息化对策具有指导意义。东北三省在信息资源方面差异不显著。吉林省在人均电信业务总量和每万人网站数量是较落后于其他两个省份。辽宁省对于信息产业建设方面总体优于吉林省,究其原因在于辽宁省大连市属于沿海城市,且属于较发达地区。大连的信息产业发展带动了辽宁省的发展。因此集中力量投入,重点发展一个城市的信息产业有利于信息化建设。吉林省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落后于辽宁、黑龙江两省。辽宁省的软件建设要优于吉林、黑龙江两省,而吉林又优于黑龙江。

东北三省在全国的6项指标的排序可以看出,东北三省普遍重视信息化的软件建设,而忽视了信息化硬件建设。

4吉林省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

4.1信息化硬件发展对策

4.1.1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发展方面,邮电业务总量、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及人均邮电业务总量排名处于中等水平,据最高值虽有一定距离,但是数据较接近均值水平。而人均电信业务总量和每万人网站数量排名处于中下等水平。该组数据说明对于传统的信息资源数据,我省的建设情况较好,而新型的信息资源,近年来突出表现信息传播能力的电信、网络数据则较低。因此,我省在发展信息资源方面,应该把建设重点落实在电信业务、网站建设等方面。对这两个方面应给与更多的支持。

4.1.2信息产业

吉林省信息产业发展在所有的信息化六项指标排名中位于最低位置。说明吉林省信息产业应该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由于我省处于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因此信息产业投资少,其四项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距离最大值有很大差距。信息产业的增长可以带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我国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同时吉林省又属于农业大省的前提下,应该重视信息产业建设,加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的投入,引进新技术新设备重点发展吉林省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行业。加大教育投资。应通过大型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带动全省的信息产业发展。以信息化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

4.1.3信息网络建设

吉林省信息网络发展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虽然移动电话用户数一项指标排名较高,但是所有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在移动电话用户数量方面全国的发展水平严重的两极分化。长途微波线路长度也是严重的全国两极分化,云南省数据值只有2,处于全国最低水平。吉林省数据仅为63,而最高水平6423达到了吉林省近100倍的数量。因此吉林省应迅速发展微波线路长度,以适应信息网络建设的需要。其他信息网络方面的数据虽然较低,但是由于吉林省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建议在建设吉林省企业信息化的同时,通过经济发展来带动信息网络建设。

吉林水利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投入-产出法,经济效益

 

中国吉林森工集团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降水量丰富,土壤肥沃,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总经营面积134.8万hm2,有林地面积120.4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69亿m3,年生产木材89.3万m3,作为国家重要商品材生产基地,以培育、经营森林资源、木材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林特资源综合开发为主。随着天保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的深入实施,在木材和林产品需求与生态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僵化的形势下,在商品林区大力营造工业原料林、提高林地生产力,林业产业化经营成为缓解森林采伐压力,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必要手段,同时也促进了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林区。

一、绪言

吉林森工集团是中国国有林区开展森林集约经营试点最早的企业农业论文,相对于中国南方集体林区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起步较晚。1995年-2000年实施了用材林集约经营试点建设阶段,工业原料林建设是其中的一部分,分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和杨树中幼龄人工林改培为工业原料林两种方式;2003年-2006年集团实施了工业原料林试点建设阶段,该阶段阶段全部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1(柏广新,2009)。集团现有杨树工业原料林面积9114.5hm2(商品林区),蓄积53.5万m3,平均hm2蓄积58.7m3。其中:幼龄林面积428.5hm2,蓄积3.5万m3;中龄林面积796.8hm2,蓄积5.7万m3;近熟林面积1707.3hm2,蓄积17.0万m3;成熟林面积1979.2hm2,蓄积22.6万m3;过熟林面积266.1hm2,蓄积4.7万m3。应该特别指出,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位于各林业局商品林区内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各种环境因子适合树木生长和营建短周期杨树工业原料林,工业原料林建设在高产出木材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2(杨树速生丰产林考察组,2001)。

随着天然林的锐减与人工林建设的发展,对人工林经济效益的研究不断发。国外多用一般均衡模型与不同种类人工林生产经营活动效率来计量其经济效益;国内主要集中于南方集体林区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国有林区由于思想观念、配套机制滞后,工业原料林建设地区规模有限,进而导致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效益计量处于初级阶段。王炳南3等(2008)对南方集体林区案树不同无性系树种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此文以案树不同性系树种分类通过计算成本、年利润等指标分析讨论人工林经济效益。柏广新4(2009)年运用林木市场成熟理论结合其基层工作经验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在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区分不同森林成熟龄提出森林市场成熟理论,实证部分通过工业原料林生长仿真数据求轮伐期用四种方案对工业原料林分析经济效益;本文拟结合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现状,在细化单位公顷工业原料林单位轮伐期内经营活动与深入林区调研获得试点数据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吉林森工集团国有林商品林区工业原料林建设的效益模型,从多角度考虑其经济效益。

二、经济效益模型

本文拟运用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模型构建适合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经济效益核算的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法是用来研究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量经济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他先后发表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美国经济结构研究》阐述“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发展,1973年Leontief由于从事“投入产出分析”获得第5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论文下载。下文将结合投入-产出法总利润等于总产出扣除总投入的基本思想和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及发展现状对经济效益模型进行设定。

(一)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

本文假设工业原料林过程中最求利润最大化原则,遵循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目标。为研究方便,假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轮伐期为15年,且在第7年进行抚育伐农业论文,第15年主伐;工业原料林建设不考虑林地地租,即地租为零。

(1)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投入为I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建设投入,其中A表示期初投入,A1为整地费用,A2为苗木费用,A3为植苗费用;C表示期中投入,期中C1为补植费用,C2抚育费用,C3掰芽修枝费用,工业原料林在造林后第2年掰牙;C4包括预防病虫害、火灾、偷伐、盗伐在内发生的年例行管理费用且每年只进行一次病虫鼠防治,主伐前1年结束,C5施肥费用(包含肥料与施肥工费),Iij=Aij+Cij;

(2)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木材产出为Gij(G为目标林地蓄积X与相应出材率z乘积),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产量,且包括期初现有林采伐、抚育间伐、主伐、采伐剩余物四部分,其中G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产量,G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产量,G3表示主伐木材产量,G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产量,G= X·z ;

(3)设Kij为采伐生产成本,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采伐成本,S1为现有林采伐单位成本,S2为抚育间伐单位成本,S3为主伐单位成本,S4为剩余物采伐单位成本,此处主要是指木材从活立木到伐倒木过程中发生的采伐人工费用与从伐倒木到可销售的原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如伐后运输费、加工费、销售运输费、营销费用等项目Kij= Sij·Gij(i=1,2,3,4;j=1,2,3,…15);

(4)设木材销售收入为R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销售收入,P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价格,P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价格,P3表示主伐木材价格农业论文,P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价格,为简化模型,我们假设所有木材价格均为含税价,在计算过程中不再考虑木材税收问题,Rij=Pij·Gij(i=1,2,3,4;j=1,2,3,…15);

(5)根据吉林森工集团森林经营方案与1995-2005年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国家林业局2009年出台新的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为从原15%降为10%,若假设育林基金为Tj,Tj=0.1R

(6)设吉林森工集团总利润为V,总利润为总收入扣除生产销售成本、建设投入、育林基金;Vj为集团在第j年利润收益;

(7)设r为银行同期利率,资本增长以利率为r的速度增长,则n年后的资本价值为Vn与现值V0的关系为复利关系,Vn =V0(1+r)n ;

(8)设NPV为资本净现值,NPV为资本毛收入现值扣除支出现值5(KlempererW D,2003),表示投资者在一定收入、支出及贴现率r时对现阶段投资的一种衡量方式。

如图 1所示,根据吉林森工集团规划工业原料林轮伐期为15年时,以单位公顷新植工业原料林第一次工业原料林经营的第一个轮伐期为例,其期间每年发生所有经营活动可表示如下,表中0-1之间时间段表示第一年,以此类推。

吉林水利论文范文7

[关键词]农产品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031-01

一、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在探究农产品加工业以前,先要搞清楚现代农业是什么,现代农业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一套环环相扣的体系,不仅简单地贯穿了一二三产业,同时也包含产业间息息相关的各个层面,因此,农产品通过生产、加工、消费之中,加工就成了重要一环。农产品如果离开了加工这一环,就无法对农产品的质量有很大的保障。

吉林省是粮食人均占有率、玉米出口量的全国冠军地位,而且是中国的粮食人均储量以吨为计数单位的唯一省。

吉林省作为如此重要的国家战略大省,必定要以国家的根本目标为出发点,增强全省的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产品的安全水平。

二、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问题及与美国对比

对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问题的研究,首先应与农产品加工业已经非常完善的美国进行对比,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已经实现了农业的高水平化。农产品产品链模式尤为突出,农产品产业链模式即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而吉林省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国的发展水平,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有着金融渠道狭窄,资本薄弱,平均规模小,国际竞争力不强,科技发展、创新水平不到位、产业链相对较短、企业间联系不强,企业集群规模不大等问题。

(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国际竞争力

众所周知,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创新能力应该是竞相追逐的,可为何出现创新能力差的问题?在吉林省企业中,大约80%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也相应困难,因此不具备实质性的创造力,大型企业虽然资金充裕,但其在吉林省拥有绝对优势的垄断地位,为何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创新来满足他们对利润的需求呢?所以企业选择引进国外或其他省份的先进技术,从而陷入创新投资低下的泥潭。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升级,品牌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试想,如果有品牌的商品与无品牌的商品在质量、价格都等同的情况下,消费者会选择哪一个?

(二)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管理水平低

吉林省农产品企业管理技术水平低。吉林省农产品企业管理低,是在生产、财务两方面体现的。在生产方面,生产环境差,产品在生产环境差的情况下的质量可想而知,在如今电子化的大趋势下,中小企业没能实施电子化的生产方式,降低了生产效率。再者,在财务方面,中小企业很难吸纳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工资少,发展前途不大等因素都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员工素质。中小企业融资难、资本少同样在成本方面限制了财务管理的发展。这些问题是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起步阶段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偏小,规模化水平低

主要农产品企业生产总量小,规模水平偏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低。近几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虽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多地农民为自身利益,提高农产品售往企业的价格,增高了成本。但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能力受市场抑制大量闲置。不遵循市场变化、保持现状不进行产业转型对企业的发展极其不利。

三、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改善对策

(一)生产基础产业链节点方面对策

吉林省农业生产规模小、效益低、抵抗自然的风险能力差,在生产阶段,对农作物的保护不够,农民的利益受到极大伤害,很多发达国家让农民参与到生产的各个阶段,不再只胜任供应阶段,反而由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来达到农产品市场需求,使资金雄厚的大企业对基础薄弱的企业进行保护,农民如果想要发挥最大利益,必须参加到产业链中去。

(二)中间加工价值产业链节点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加深加长产业链是重要的任务,如果采用粗放型加工,在竞争激励的当今市场,吉林省的农产品加工业,想必会遭遇淘汰的命运。拿稻米为例,用稻米加工成精米、淀粉、蛋白粉、米糠油、饲料、稻壳,总价值会提升大约70%。碎米转化成淀粉糖会提升到80%。如果用大米做成大米面膜等一系列受消费者欢迎的化妆品、日用品,它的价值将会提升到90%多,而其价值将不可限量。

(三)消费终端产业链节点

没有自己的品牌,企业就缺乏竞争力,更不会有企业家梦寐以求的高利润,高附加值。低利润低附加值会使企业再投资产生严重问题,资金链、现金流不稳定,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甚至退出竞争市场,这样就会使企业陷入低水平的怪圈,决定企业间的成败。因此,建立品牌意识,是企业间必须进行的一步。农产品安全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要求企业加深品牌概念,是因为品牌背后包含着质量、服务、信誉等重要标准。

吉林水利论文范文8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生态文明;吉林省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场变革。党的十报告提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吉林省应该利用好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这个契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实质,积聚吉林省经济发展核心能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紧紧围绕生态文明这一主题,努力推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转变。

一、国内外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

简单地说,循环经济就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循环经济要求以“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 (reduce)、再使用原则(reuse) 再循环原则(recycle))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1962年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被看作是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与此同时,我国才引入了循环经济的思想。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从当初引起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发展到当前国家领导层非常重视和反复强调。党的十报告独立成篇系统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创新,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做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抉择。

二、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吉林省根据自身经济现状和特点,提出“发挥后发优势、推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1.有利条件

生态省建设为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吉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把“建设生态吉林,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目前,吉林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任务业已完成,初步建立起了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基本框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已经由2005年的52%上升至65%,年均实际增长2.5个百分点。纲要中提出了生态省建设目标:到2015年,全省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达到9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平均达到7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到2015年,完成国家天然林采伐调减任务,为全面完成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循环经济的基础是工业,我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快速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为“十二五”加快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和强大动力。吉林省向来注重优先发展重工业,如长春的汽车制造、吉林的化工、通化的钢铁等都是全省发达的工业,其工业增加值一直位居全国前列,这给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吉林省素有“黑土地之乡”之称,现有耕地面积553.78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8.98%;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89种;吉林省是中国的重要林业基地,森林覆盖率高达42.5%,列全国第6位;吉林省是中国牧区之一,草地资源丰富,总面积为584.22万公顷;吉林省位于东北地区主要江河的上、中游地带,长白山天池是中国最大的高山淡水湖泊,省内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有1648条。这些自然条件为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制约性因素

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全民意识。我国社会各层面对于循环经济的概念、在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严重制约了循环经济的深入开展。有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社会公众对循环经济了解不够,大部分人不知道循环经济为何物,公众的参与意识不强。

资金不足是制约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瓶颈和最大难点。目前,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国家支持资金争取的难度大、速度慢,地方配套资金受财政收入的制约又跟不上,资金不足是制约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瓶颈和最大难点。社会各层面形成对再生资源再利用的习惯性认识,开始是要依靠充足资金的。人们日常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可再生资源,比如报纸、饮料瓶等,如果想提高人们对再生资源的再利用意识,便需要使收购价格保持在一定水平,便需要充足资金的支持。这个道理与农产品收购类似,只是政府更愿意将充足的资金抵补到农产品收购当中。

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有待完善。2008年我国出台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这标志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步入了法制化轨道,但该法在实施中仍面临诸多问题。截至目前,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仍然没有出台。特别是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的名录及管理办法,法律虽有制定配套法规的要求,但至今仍然没有出台,显然使法律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在这一领域吉林省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

三、新形势下推动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吉林省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之际,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推进吉林省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1.宣传绿色消费模式,增强民众社会责任感

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必须摈弃传统的思维模式,使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活动逐渐成为全社会公民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活动。积极开展绿色教育,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加强宣传教育,推动形成与我省省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树立全民循环经济理念,特别加强各级领导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2.积极筹措资金,为吉林省循环经济注入持续的发展动力

建立循环经济引导资金,省、市财政要按照事权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循环经济建设所需财政引导性投入的资金列入本级预算。积极引导民间投资,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循环经济发展。调整财政、税收等政策,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本市场筹措资金,充分利用国外银行贷款及各种环境保护专项基金,鼓励境内外各种资本发展资源循环型产业。

3.构筑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国家和政府在建立循环经济战略的任务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阶段,吉林省政府应大力协调各项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规范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此外,要进一步加强法制队伍建设,通过廉政教育、素质教育、技能培训,造就一支作风正、素质高、技能强、执法公正严明的环保与生态建设执法队伍,以法制武器维护循环经济建设。

4.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

加快建设回收站点、集散市场、分类拆解“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制度,积极推进餐厨废弃物等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促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对原有工艺设备进行清洁生产审核,严格执行新上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评价制度,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

吉林水利论文范文9

【关键词】吉林省 利用外资 现状及对策

一、利用外资现状

(一)实际利用外资总额高速稳步增长

吉林省实际利用外资1996年之前一直处于迅速发展时期,1997年开始吉林省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下降趋势,直到2001年开始有所好转。2004年“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若干意见的通知”下发,近年省内利用外资的项目不断增多,2006年下半年以一汽为代表的增资项目使吉林省利用外资步伐加快,近10年来,吉林省利用外资总额增长速度极为可观,“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实际利用外资额就已累计达146.6亿美元。时值“十二五关键时期,2011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达到了49.47亿美元,引进外省资金292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79%和32%。超过千万美元的外资合同项目和亿元以上内资合同项目就达593个,累计项目履约率达82.6%,可见吉林省利用外资工作在稳健上升。

(二)利用外资产业分布及去向构成

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以及外商股份制是全省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其中中外合资是吉林省主要被应用的形式。随着国内对外资政策放得愈来愈宽,外商自然会转而利用外商独资形式在本地市场进行经营。全省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长春、吉林、通化、辽源和松原几个城市,其中以省会长春和吉林市绩效尤为突出,整体依然呈现引资方向不平衡,项目数量分配不均的情况。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燃气生产和供应、房地产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则是外商投资热点。2011年12月24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其主要内容是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制造业改造提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吉林省已经出台相关政策投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但整体水平仍处于低下水平。

(三)占全国利用外资相对比重较小

吉林省与东部、南部省区(如上海、广东)相比较而言,步伐相对缓慢。2010年商务部外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统计数据尚未公布),吉林省吸收FDI项目数共200个,实际利用外资额34540万美元,仅占中部各省利用外资总额的5%。相对于发达省区来看,约为广东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1/50,江苏省的1/100,上海的1/70,总体规模也远小于福建、山东、辽宁、浙江以及北京地区。可见,吉林省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与发达省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东北三省合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246.92亿美元,其中吉林省占比仅为5.2%,外资项目的吸收上,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合同发生金额,都落后于辽宁省和黑龙江省。

二、存在问题

(一)利用外资的总量不足,方式单一

吉林省利用外资总量占全国比例较低,大资金项目吸引能力不够大,针对农业的外资项目数目较少,与吉林省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是不相称。利用外资方式中,直接融资筹资范围广、规模大、可以连续筹资,除此之外又具有社会宣传效应。但这种方式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极力配合,省政府和企业现在多数集中在间接金融融资上,对直接融资方式可以进一步引用。

(二)产业和地区分布过于集中

外资投资产业和地区性结构差异较大,不利于省内经济的长期成长。从各城市所占的比重来看,长春市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各年均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而吉林省外商投资的产业多分布于第二产业,利用外资占去了绝大多数的比例,然而吉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之一,在农业上的引资表现稍差,与这样的产业与地区分布极不相称。

(三)优势产业链条不够完善,企业存活率不高

省内如光电子产业虽然拥有许多研发机构,实力较强,但产品缺乏配套厂家,产业链条不完整,优势不得显现。另外,吉林省由于各种原因被撤、注(吊)销或转、迁的企业为数不少,存留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多数则创业者素质不高,缺乏有关的项目论证和相关的管理经验。

(四)政府办事效率待提高

政府很多工作人员把引资工作当作任务,缺乏战略眼光。工作中很多一味地倾向于合同外资总量与意向性文件的签署,少考虑后绪项目以及链条完整性。政府部门服务意识差,办事效率低,对外商项目的审批缺乏统一协调和配套管理,由于投资门槛过高、过程繁杂,最终会大大地打消外商来省投资的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省际合作,发展省区间良性互动

政府可将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等发达省区优先掌握的先进技术向第二级梯度、第三级梯度的相对落后的吉林省转移,尽可能地加深与这些省区合作,对外开放首先要对东部沿海地区开放,而对外资充斥的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引入东部及沿海地区的资金实际上就是将外资间接地引入了吉林省内,达到了吸引和利用外资的目的。

(二)引资进入主导产业领域,增强集聚效应

吉林省要利用长春的汽车、通化的药业等产业集聚效应,积极地吸引拥有国际先进技术的企业进入吉林省,重点考量行业间的关联度,继续扶持已经拥有好项目的县市地区,新项目的审批要慎重同时搞活开发区、工业园区、软件园以及会展业建设,最终达到自身的技术创新。

(三)吸引优质中小企业,提升要素配置效率

外国直接投资提供先进技术和促进人员培训和技能的提高,然而大型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难免对经济有所冲击。吉林省具体情况决定其吸引大型企业能力有限,因此可将眼光放在吸引国内外的优质中小型企业上。此类企业对人员要求相对较低,与省内的人才供求情况相吻合,能够更好的促进就业,同时更容易产业配套,形成优势互补产业,提高效率。

(四)打造优质招商引资环境

政府对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过程透明度很重要,须以投资方需求为核心,将工作外简内繁。政府尽量要使用公开招标等方式,同时要健全公共设施和保证投资法律的健全,能够及时为投资者维护应有权益。政府部门、企业与高校的三方合作也可以为吉林省培养专业性人才,保障高质优秀人才的保留。

参考文献

[1]李俊江,孙黎,范思琦.东北地区招商引资状况与对策探析[J].经济纵横.2012.2.

[2]郭天宝,梁秉茹.“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利用外资问题研究[J].区域经济.2011.3.

[3]从蔚,张秀珍.吉林省吸收外商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3.

吉林水利论文范文10

[关键词] TRIZ,创新方法,推广工作,研发工作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1-19-3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of TRIZ in Jilin

Wei Que1,2 Bian yuya1

(1.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Jilin,Changchun Jilin 130033; 2. Business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000)

Abstract:Since our country proposed the strategic decision of building an innovation-type country in 2006, and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igorously carries ou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ethod work,Jilin government swiftly carried out the promotion of TRIZ as a respond to the new strategy of the countr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odes of Jilin-type TRIZ promotion work,which has certain guidance for the effective TRIZ promotion works in Jilin Province.

Keywords:TRIZ;Innovation Approach;Promotion;R&D

1 概述

推进大众创新既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强国之策。在这一背景下,开展全民创新方法的普及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TRIZ最早是由苏联科学家阿奇舒勒于1946年提出,经由各国科学家不断完善,现已发展成为了一套比较系统、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由于TRIZ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实用性和系统性,既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提升了这些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2 各省TRIZ推广工作综述

2007年8月,我国正式确定黑龙江、四川、江苏为推广试点省份,将厦门列为推广试点城市,并在第二年(2008年)由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陆续启动了创新方法推广工作。这些省份(城市)按照国家“三个层面、三个对象(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个创新”的总体指导思想以及“培训先行、试点先行”的总体战略率先开展了TRIZ的推广工作,其推广模式和推广效果初步显现,在此选取几个TRIZ推广工作的案例做一个简要的综述。

2.1 黑龙江的TRIZ推广工作

黑龙江TRIZ的推广主要是通过在既有的科研院所中成立专职推广机构的模式[1]。首先,画出明确的路线图,在省内逐步推广TRIZ,在计划上保证TRIZ的推广;第二,成立省级技术创新方法研究会和两个TRIZ培训基地,在组织上保证TRIZ推广的顺利实施;第三,建设TRIZ推广专题网站,通过互联网的渠道向全社会无偿提供有关TRIZ的知识,在渠道上保证TRIZ的推广[2]。目前来看,黑龙江TRIZ推广工作的特点是:建立模式通过“宣传普及――试点应用――全面推广”这一循序渐进的计划体系和“推广平台――试点单位――专业培训人员”这一由浅入深的组织体系多层次立体地为社会各界提供了TRIZ的培训服务。其优点是社会各界可以各取所需,根据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对TRIZ的学习强度;其缺点是TRIZ的学习行为更多的是依靠创新主体自发形成,对学习需求的发掘能力不足。

2.2 厦门市的TRIZ推广工作

作为唯一一个国家创新方法工作试点城市,2009年起,厦门市通过部级培训创新工程师培训基地培养普及TRIZ理论[3]。一方面,厦门市与台湾省TRIZ研究团体合作,邀请台湾TRIZ研究专家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骨干人员进行轮训[4]。另一方面,厦门市在TRIZ推广工作过程中强调应用导向,将创新方法研究聚焦于基于创新方法的产品创新设计以及大批量定制设计和优化创新。除此之外,厦门市还建设了TRIZ推广网络平台“科技驿站”,整合TRIZ相关自学资料。

厦门推广模式的特点是理论培训和实践应用齐头并进。在理论培训方面借用台湾的人才资源,采用轮训和公共平台培训相配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各个创新主体中的骨干进行培训;在实践应用方面,通过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技术需要,有针对性地应用TRIZ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进行。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通过成果促进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作用唤起一般创新主体的学习需求。但是,现阶段优秀的TRIZ研究者远不足以满足TRIZ的推广和应用需要,如何平衡培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配比是厦门推广模式面临的一大难题。

2.3 江苏省的TRIZ推广工作

江苏省的TRIZ推广工作并非如其他省份一样单纯通过宣传和教育平台来推广,而是结合本省的特点,通过扶持重点示范企业带动其他企业学习TRIZ这一方式来完成。具体来说,江苏在试点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包括:一是制定《江苏省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示范企业工作实施方案》,二是制定试点示范企业遴选标准和操作流程,经过企业自愿申报、综合认证和遴选的方式确定试点企业;三是为示范企业量身定做示范工作方案,一方面派专人赴企业开展培训工作,培训过程由TRIZ专家和企业内部拥有丰富创新经验的专家共同完成。另一方面由省内专家为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定制解决方案[4]。采取会议验收、现场考察验收与材料评审验收相结合的形式对全过程的成果进行验收,并将成果总结成典型案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4]。江苏推广模式的特点是为企业定制科技创新推广服务,在提高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解决了企业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其最终多方的共同验收也确保了培训和实践训练能够给企业创新能力带来实实在在的提高[5]。但是,这种推广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如何大规模地推广也是江苏省有关部门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3 吉林省TRIZ推广工作概述

吉林省在TRIZ的推广上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开展TRIZ的推广工作,目前TRIZ推广主体如表1所示:

表1 吉林省目前TRIZ的推广主体

在推广任务的落实方面,2010年9月,吉林省创新方法研究会在长春成立,标志着TRIZ的推广工作在吉林省正式拉开序幕。吉林省创新方法研究会在吉林省内主要职能包括宣传推广创新方法、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咨询服务、培养创新方法人才等。同样承担TRIZ推广工作的还有吉林省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吉林省科技协会、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会、吉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组织和单位[6]。除此之外,为了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新时代人才,吉林省还在长春工程学院、吉林化工学院等高校开展了创新方法课程。在平台建设方面,吉林省还建立了自己的创新方法推广平台――吉林省创新方法推广平台。该平台与吉林省科技创新平台共同承担了创新情报的收集、创新成果的交流、创新方法的推广、创新资源的共享等职能。在创新方法理论研究方面,2014年12月,吉林农业大学成立了“吉林省创新方法研究中心”,力争在创新方法的理论研究方面达到更高的水平。

4 吉林省TRIZ推广工作中的问题

吉林省的TRIZ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4.1 吉林省TRIZ专家的储备不足

TRIZ专家的储备不足是我国TRIZ推广过程中所遇到的普遍问题[6]。吉林省在内很多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对TRIZ的研究也几乎是从2007年才开始起步,由于创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家的实践经验,经验积累的不足造成了吉林省TRIZ专家数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的现实。

4.2 吉林省TRIZ推广工作无法充分唤起企业自主学习的需求[7]

从其他省份TRIZ的推广经验来看,针对科研骨干的培训和针对企业实际的指导是TRIZ推广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吉林省现阶段TRIZ的推广工作还是以培训的形式为主,几乎没有开展TRIZ在企业中的应用工作。所以极少有TRIZ在企业应用的成功案例。这一方面阻碍了TRIZ在提高吉林省创新能力、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方面应该起到的的作用,另一方面减少了塑造典型成功案例,激发企业学习TRIZ热情的机会。

4.3 吉林省TRIZ推广工作针对性不足

吉林省TRIZ推广工作开展多年,但成功案例较少的原因之一就是TRIZ的推广工作并没有针对某一个企业或者某一个行业展开。不同的企业对于TRIZ的应用领域、应用方法均不相同。因此,在理想的状态下,对于不同的企业应该有不同的TRIZ推广方式。但是,囿于目前吉林省TRIZ推广工作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在推广工作制度上也缺乏对具体企业定制化服务的顶层设计,因此目前吉林省还无法实现对不同企业设计不同的推广方式。这就使得很多学习TRIZ的企业学完后发现无法真正应用TRIZ指导本企业创新活动。

5 吉林省TRIZ推广的制度设计

为了解决以上难题,吉林省可以参考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特点,适时调整TRIZ推广制度。吉林省TRIZ的推广工作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调整:

5.1 针对吉林省TRIZ专家的储备不足的问题

第一,吉林省可以制定人才战略,与企业和高校合作,在企业和高校中培养创新方法人才。高校培养人才的优势在于知识体系完善,教学方式灵活。高校可以以专业的形式来学习、研究创新方法,也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来推广创新方法。高校培养的创新方法人才不仅可以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在理论上不断深入研究,获取新知识。两者都会对TRIZ在吉林省的推广带来极大的促进。第二,要建立人才培养平台和人才交流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可以帮助有志于对TRIZ深入研究的人才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可以帮助TRIZ人才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并且可以帮助他们在平台上争取到实践的机会,将自己的所学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5.2 针对吉林省TRIZ推广工作无法充分唤起企业自主学习需求的问题

吉林省可以参照江苏省TRIZ推广经验,选择一些试点企业进行实际应用,然后再对成功案例进行验收、总结、展示。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一是制定方案,分别对试点、示范企业的工作要求、工作流程、实施步骤、成果验收、后续跟进等做出相应要求,明确试点企业的选拔流程、选拔标准以及责任义务;二是实施选拔,按照制定的方案按照“自主申报、公开遴选”的原则进行。由当地科技局推荐、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综合论证和省科技厅审定的规范流程来评选出示范企业;三是集中吉林省的有关专家针对试点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应用TRIZ解决,并将整个过程记录存档;四是采取会议验收、现场考察验收与材料评审验收相结合的形式对全过程的成果进行验收,并将成果总结成典型案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5.3 针对吉林省TRIZ推广工作针对性不足的问题

实施并鼓励人才自由流动政策,收集企业技术需求并按照需求的层次安排专家解决需求。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借助市场的资源分配作用,允许个人或者团体在利用TRIZ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难题过程中征收一定的费用,并可以予以一定的政府补贴。从而鼓励全社会学习和使用创新方法理论。为避免收费影响公众学习创新方法理论的权利,收费体系可以按照表2设计。

表2 吉林省TRIZ推广工作收费体系

通过以上的制度调整,吉林省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目前TRIZ推广工作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大大提高吉林省各类创新主体对于TRIZ的学习和应用情况,进而帮助吉林省实现“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的科技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王宏起,孙庆.黑龙江省TRIZ推广应用体系研究[J]. 科技与管理,2010(2):1-4.

[2] 林艳,陈伟.黑龙江省TRIZ推广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7):94-100.

[3] 戈清平.厦门:用创新方法(TRIZ)为企业酿造创新的持久红利[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3-11-04.

[4] 张国会,于浩.江苏TRIZ方法推广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3):28-33.

[5] 于东红.江苏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实践与启示[J]. 科技管理研究,2012(15):124-127、132.

吉林水利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循环经济 生态经济 老工业基地

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面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的吉林省,要实现振兴发展的目标,必须彻底转变原有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战略,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之路,才是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

一、振兴吉林经济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吉林省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经过建国以后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工业基地。以长春、吉林等重工业城市为代表的吉林老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新中国经济的发展曾做出过重大贡献。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吉林省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1、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继续增大。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显示,近五年内,汽车、石化等产业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70%以上,长春市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汽车工业产值占全市总产值的3/4;吉林市虽然工业门类齐全,但产业集中度有待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重工业占70%以上,这些都导致了工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因此,吉林省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经济的增长对能源、化工、钢铁等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的依赖性将会更强。

2、吉林省资源紧张,传统工业优势逐渐丧失。吉林省的主要能源是煤炭和森林等,但重工业的比重过高造成了煤炭等资源的枯竭。吉林省的辽源、通化、舒兰、珲春等4个矿务局共20个煤矿中有14个已经或正在关闭破产。尚在开采的矿山中,富矿少、贫矿多,矿质差、产品售价低,生产经营十分困难。吉林国有重点煤矿2002年人均年产量60吨,平均售价105元,销售收入只有6300元左右,基本上只够支付职工工资;吨煤亏损60元,在扣除国家亏损补贴后,全行业仍是大面积亏损。水资源方面,虽然吉林省拥有松花江、嫩江等大的河流,但从人均来看仍然属于水资源缺乏地区。《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3年、2004年全国人均水资源分别为2131.3立方米/人、1856.3立方米/人,而同期吉林省人均水资源仅分别为1208.7立方米/人、1194.9立方米/人。

3、污染物的排放有增长的趋势。近年来,随经济的发展,吉林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也呈现同向增长的趋势。《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吉林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由2002年的3516万吨上升到2005年的4916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由2002年的1631万吨上升到2005年的2457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由2002年的34783万吨上升到2005年的41189万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远高于环境的承载能力。如果继续保持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源投入与污染排放将继续随经济总量同步增加。

4、吉林省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目前,吉林省在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资源的产出率低,资源的利用效率低,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数据显示,吉林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1.65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1044.7千瓦小时/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3.25吨标准煤/万元,吉林省消耗能源要远高于全国水平。

二、运用循环经济理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策略

1.把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进行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时,要把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思想充分体现在规划的纲要中,做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尤其是在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到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整合和调整,引进新的管理机制,利用旧工业基地的基础设施、技术上的优势与新开发区政策、资本、体制上的优势,二者优势互补,在区域开发中构建新的工业体系。在制定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城市发展规划时,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认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也是完善和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一项重要手段。

2.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在推进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不仅可以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带来生机,而且可以逐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和接续产业,带动城乡协调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还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农业面源和水源的污染问题,控制面源污染的扩散,发展绿色食品,提高城市竞争力。

3.建设以清洁生产为基础的生态工业园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循环经济建设。清洁生产主要是针对单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其内涵表现为: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原材料,削减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吉林老工业基地的企业数量多,类型多,有利于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学原理设计建立以清洁生产为基础的生态工业园区,从改善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环节入手,形成企业间废物交换、循环利用的生态工业园区以及产品消费后的资源再生回收,达到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内不同企业间、不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发展。

4.鼓励发展环境、经济“双赢”的静脉产业。循环经济包括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动脉产业是指以非废弃物为原料的产业,静脉产业则是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产业。在循环经济的链条中,“资源―产品―消费”这几个环节的物质转换是由传统线性经济来完成的,而“消费―再生资源”这个环节的物质转换,传统线性经济无法完成。为了完成物质反复循环利用这个过程,发展以废弃物作为原料的静脉产业成为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同时,发展静脉产业还能够扩大就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增添更多的活力。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经管学院工商系

参考文献:

吉林水利论文范文12

[关键词] 农村经济 新型 合作组织 发展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041-01

吉林省近几年发展速度在不断增快,利用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运行模式,提高农业水平的同时,优化提升农民的实际收入以及农工转型,在新型结构体建立的过程中,要运行有效的经济发展策略,不仅要提高管理机制和管控措施,也要针对吉林自身发展现状,提升发展项目和吉林本土地区运行的贴合度,从而提高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的发展水平,健全完整发展目标的同时,优化处理发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 吉林省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现状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在不断增多,不仅如此,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建立的农机、化肥以及疾病防治等组织数量也在增多。但是,在组织发展过程中,正是基于组织结构的偏差,导致产生较大的区域失衡问题,例如,在吉林省,吉林、长春以及四平等地区的发展优势较为明显,其他地区则相对较为延迟。

2 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管控资金缺失

在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过程中,由于基本的实施主体是农民,其自身的经济实力有限,实际的闲散资金比较有限,在贷款过程中也没有相应的抵贷物品。这就导致农民获得扩大再生产资金的几率大大缩水,实际业务无法运行,也是制约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的原因。

2.2 管控水平不足

在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立过程中,由于管理项目不健全造成的问题较多,加之农民多数文化水平并不高,先进的管理理念也较为缺失,也就不能形成较为有效的管理制度,在项目分析和处理中出现了管理混乱以及制度松散的弊病。另外,有一部分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基本的组织宗旨并不明确,制定的章程和规定缺乏实效性,甚至有一部门规定条款形同虚设,是造成管控发展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管控意识淡薄

在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中,基本组成人员是农民,本身就是经济市场内部的弱势群体,加之地方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进修计划并不是非常全面,农民在实际生产中无法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中的成员工作积极性也较为落后。另外,对于农民来说,最大的利益就是眼前的即得利益,但是运行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获得的利益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就导致部分成员担心利益受损而畏首畏尾。

2.4 合作机制缺失

目前,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的种类较多,都是处于初级发展框架内,正是由于缺乏高标准以及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因此,在运行合作机制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农民不能将联合合作机制的优势发挥出来,也就导致整体合作机制缺乏实效性,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2.5 政策引导缺失

要想推进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的进度,就要在发挥农民积极性的同时,提高政府的政策引导,但是,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却存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资金以及技术项目的弱势,由于组织不能对市场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就导致政府在项目运行中提供的扶持力度不够,甚至是政策落实困难。

3 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对策分析

3.1 强化培训机制

在强化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进程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充分挖掘企业的优势,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项目培训机制,优化处理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实用技术培训,以保证经济管理结构在运行过程中顺利推进。具体的培训项目包括、民主管理制度培训、财务管理制度培训以及实用技术培训等,不仅要提升研究成果的示范效用,也要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的实际水平。

3.2 强化政策引导

要想提升整体管理效果和实际管理机制,就要在运行过程中强化政策的积极引导,确保政府能给予大力支持和关注,更好的营造有利于项目发展的舆论氛围,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建立完整的审批程序,减少审批时间,提升金融支持的同时,建立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另外,地方政府也要结合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有效的资金贷款结构,健全地方税收机制,优化整个资金投资环境,尽可能提高管控实效价值,保证农民的利益,实现自身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赢。

3.3 强化合作机制

在吉林省开展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从实际出发,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保证新型合作组织项目的优势,深化运行合作框架,提高合作层次的同时,建立完整的运行框架,真正实现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竞争力的提升,最大化的规避项目运行过程中遭遇的风险。

3.4 强化宣传理念

吉林省地方政府要借助政府的宣传和引导,从思想意识层面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建立健全完整的经济合作组织运行方案,真正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强化运行合作共赢的项目发展框架,保证农民能在提升认知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中去。

4 结束语

总之,在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过程中,要保证地方政府政策引导的同时,建立健全地方管控框架,根据吉林地区的实际项目发展情况,强化项目处理机制,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强化新型合作组织中经济结构的实效性,在建立紧密命运共同体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