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二生物总结

高二生物总结

时间:2022-12-03 15:55:57

高二生物总结

第1篇

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二生物教学工作总结最新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高二生物教学工作总结最新范文1本学期,我任教高二的生物学科教学工作。为适应高中新课程教学工作的要求,注意加强新课程理念学习,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逐步推进“271高效课堂教学”。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

一、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课前准备——备好课: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

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教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教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

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网上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二、抓好课堂教学质量

作为青年教师,我应该深挖教材,抓好重难点,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对学生进行详尽的了解,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使得教学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精心备课,精选练习,在课下我广泛涉猎各种练习题,从中准确把握考察的方向、考题的形式,使学生的练习更有效、更有代表性,提高复习的效率,坚持设计制作“活动单”导学案。我运用“活动单导学”模式、创设情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生物学习氛围,真正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以致用。我始终相信,只要辛勤耕耘,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三、对学生做好课后的辅导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普通班的学生基础相对教差,学习的自觉性不强,部分学生学业水平测试顺利过关存在困难。辅导学生首先关注学生的思想。我始终认为辅导学生不应该局限于短暂的一个或两个小时,也不应该局限于几个简单的练习题,而应该首先改变学生的观念,因为这部分学生往往是思想上就认为生物比较难学,从而不愿意去接触生物的。故而先从思想辅导入手,通过谈心、讲题过程中有意识的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在寻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之后,我与学生共同制定有效的学习方案,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通过不断的谈心,鼓励学生,从而防止学生在学习中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

四、课堂上组织好课堂教学

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五、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交流总结教学经验

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应兢兢业业、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去对待,注重因材施教,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学习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执教水平。我也应该注意虚心地向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求教,经常和同仁交流,努力夯实自己的教学基本功;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和各项学习、培训活动,切实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知识底蕴。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我更应积极投身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和好评。

在我工作有缺点的时候,有许多领导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在我工作进步时给予我

认可和鼓励。此时,我才深刻地体会到得到他人帮助的幸福。我将把这一份恩情转化到以后的工作中去,将共产党的宗旨牢记心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学校服务,为孩子服务,为家长服务。

六、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深知,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在知识的传授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的钻研教材,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并创造出较好的工作业绩。

高二生物教学工作总结最新范文2一、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

1、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①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尽量简洁明了,形成语言专业化,在学生有疑问的同时再以通俗的语言加以解释。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现在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着重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课上尽量让学生将作业完成,布置的作业求精不求量,并做到及时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点评,学生也就慢慢开始喜欢学习生物,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后,成绩也能得到明显提高。而高中的学生主要问题在于基础太差,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要不断注意旧知识的巩固,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以提高教学水平。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不断学习、更新理念

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在备课过程中,我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中实施。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我在复习大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新观念。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注意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三、成绩与反思

在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上课认真,学习积极,也掌握了一些学习生物的方法和生物实验技能。但有部分同学上课没有课本,不听课,不思考,不做作业;有些同学考试不认真,成绩很差也没有羞耻感。由此,导致部分同学学习成绩很差。但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获取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通过新的课标的实施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学生掌握了学习生物的方法,自学再生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由于环境与条件的制约,缺乏大环境的熏陶,学生的成绩还参差不齐,整体成绩提高得不快,有些甚至不尽人意,这有待今后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借鉴与完善。

高二生物教学工作总结最新范文3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开展好实验教学是学好生物的前提条件。生物实验具备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的功能,更有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的作用,为使今后实验教学顺利有效开展,高二年级生物实验教学开展顺利并按计划全部完成。现将本学年高二生物第一册实验教学作如下总结:

一、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

在平时的学生实验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当实验得不到正确结果时,学生常常是马虎应付,实验课堂一片混乱,铃声一响学生不欢而散;当老师催要实验报告时,他们就按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填写实验报告;还有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应该做的实验项目,就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或凭猜测填写实验结论等等。这样就不能达到实验教学目标。可见,对生物实验教学,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实验教学技能,势力严谨细致、认真科学的态度,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学的任务,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二、认真完成实验环节,注重操作引导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实验员准备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或者指导学生实验,以及对待实验的严格态度等方面,处处,时时,事事都要体现教师的言传身教,只有教师教得扎实,学生才能学得牢固。因此,严格搞好实验课的“备、教、导”是上好实验课不可缺的基本环节。

1、备好实验课是上好实验课的首要条件

教材中要求做的实验,无论简单也好复杂也好,都必须要备好课,写好切实可行的教案,并且在实验课之前要亲自动手做一遍,即预备实验。教师做了,才可能指导学生如何应对操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可能出现的问题,看到实验现象,学到真正的实验方法和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若不备课,不亲自做实验,凭空想象,黑板上做实验,那就没有明显效果,更没说服力了。甚至会出现,全体学生实验失败等不该发生的现象。

2、注重实验引导

知道学生实验时,既要面面具到,事无俱细进行引导,同时,又要注意切忌包办代替。从实验材料的选择,仪器的装配到操作步骤和技巧,既要科学规范,又要密切结合具体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保证现象清晰,结果正确。如做“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时,在不同的季节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

3、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小结

要求学生,在填写实验报告时,要如实填写。实验失败时,要如实地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可课后补做。如果学生实验失败,我们就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取得成功,或帮助分析失败原因让学生重做,直至成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达不到实验课的目的。

此外,对一些特殊的材料、仪器以及实验的目的和原理都要加以必要的说明,如选材原因、一起的功能等。

综上所述,生物课实验,无论教还是学,都必须坚持客观、严谨、认真、扎实的作风,教师才能教好,学生才能学好,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高二生物教学工作总结最新范文4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二年级两个班的生物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将近一年的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一年中的教学情况总结。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教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教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网上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以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生物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高二生物教学工作总结最新范文5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开展好实验教学是学好生物的前提条件。生物实验具备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的功能,更有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的作用,为使今后实验教学顺利有效开展,高二年级生物实验教学开展顺利并按计划全部完成。现将本学年高二生物第一册实验教学作如下总结:

一、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

在平时的学生实验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当实验得不到正确结果时,学生常常是马虎应付,实验课堂一片混乱,铃声一响学生不欢而散;当老师催要实验报告时,他们就按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填写实验报告;还有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应该做的实验项目,就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或凭猜测填写实验结论等等。这样就不能达到实验教学目标。可见,对生物实验教学,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实验教学技能,势力严谨细致、认真科学的态度,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学的任务,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二、认真完成实验环节,注重操作引导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实验员准备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或者指导学生实验,以及对待实验的严格态度等方面,处处,时时,事事都要体现教师的言传身教,只有教师教得扎实,学生才能学得牢固。因此,严格搞好实验课的“备、教、导”是上好实验课不可缺的基本环节。

1、备好实验课是上好实验课的首要条件

教材中要求做的实验,无论简单也好复杂也好,都必须要备好课,写好切实可行的教案,并且在实验课之前要亲自动手做一遍,即预备实验。教师做了,才可能指导学生如何应对操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可能出现的问题,看到实验现象,学到真正的实验方法和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若不备课,不亲自做实验,凭空想象,黑板上做实验,那就没有明显效果,更没说服力了。甚至会出现,全体学生实验失败等不该发生的现象。

2、注重实验引导

知道学生实验时,既要面面具到,事无俱细进行引导,同时,又要注意切忌包办代替。从实验材料的选择,仪器的装配到操作步骤和技巧,既要科学规范,又要密切结合具体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保证现象清晰,结果正确。如做“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时,在不同的季节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

3、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小结

要求学生,在填写实验报告时,要如实填写。实验失败时,要如实地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可课后补做。如果学生实验失败,我们就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取得成功,或帮助分析失败原因让学生重做,直至成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达不到实验课的目的。

第2篇

怎样才能克服学习化学时普遍感到的多、乱、杂、理解不透、记忆不深刻和应用不好的现象呢?

在近些年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章节知识总结”法,并把这一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对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起了促进作用。

所谓“章节知识总结”法,就是每学完一章知识后,进行一次全章的知识小结。即把学过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知识的体系,相互间的联系,内在规律,用最简单的语言或文字表述出来,使知识由点到线、由线成网。

总结知识的过程,可认为是整理和消化知识的过程,通过总结知识也可以检验自己学习这一章知识的效果如何,及时得到反馈,并得以矫正。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高一年级(我称此阶段为培养阶段)

在培养阶段,每章讲完后,主要是教师带着学生做总结,特别是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教给学生总结方法,一般向学生介绍三种方法。

(一)读书笔记法

即按教材知识顺序,根据个人的理解,将重点、难点用简要的语言记述下来。

(二)网络图示法

根据化学的特点,以代表元素及其化合物为主线,按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将全章的重点知识整理出来。这样,将知识网络化,易于记忆。

(三)联络图示法

用分子式表示各重点物质,用箭头指示出各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形成相互转化关系的网络图。画好联络图后,再向学生提出五项要求:

1.写出各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2.是氧化一还原反应的,分析氧化一还原反应过程。(包括分析电子转移方向数目;氧化剂、还原剂等)

3.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4.描述某些反应的反应现象。

5.指出某些反应的实际用途。

经过高一一年的培养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总结方法。

二、高二年级(称为学生自我实践阶段)

高一一年的训练,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总结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动手。一般利用高一升高二的暑假时间,让学生将高一学过的知识,按着自己的理解,重新做一次总结,开学后让学 生交上来,升入高二后,每学完一章,便让学生先自己做章节总结,择其优者,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在学生互相交流时,教师适时的引导补充,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总结重新整理,完善后上交,教师进行批阅。这样学生自己动手,看书,查资料,互相讨论,深思熟虑后。把知识重新组织起来,变成有规律的,自己认可的东西,这样做的结果,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自学习兴趣。

经过总结,学生对知识从无疑到有疑,又从有疑到无疑,提高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向着深层次,高水平的阶段迈进。高二学年结束前,搞一次元素化合物部分章节知识总结的展览。这样又为学生提供了复习知识和互相学习的机会。

三、高三年级(称为再提高阶段)

有了两年的基础,在高三进行章节知识总结时,就可以以学生为主了,教师适当加以指导,有时分专题让学生讨论;有时提出难点让学生看书,查资料后来解释;有时让学生自己出一份单元测验题。其结果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对知识的总结,可以巩固和深化已学习过的知识,给应用知识打好基础,学生总结知识不是单纯的抄书,是经过看书、理解、重新组织,并选择适宜的表达形式,这样就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自学能力。

这种“章节知识总结”法,我已坚持实践了多年,效果比较显著。几年的实践使我体会到:

1.采用“章节知识总结”法,训练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习成绩有大幅度提高。

2.采用“章节知识总结”法,其过程中增加了学生的活动内容, 发挥了学生这一主体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第3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生活质量;个人自由;环境

一、引言

关于国际贸易的成本与收益一直存在广泛的争论,并且持续引起政府、宏观营销者、环境主义者和那些越来越关心个人福利及其所在国家经济与环境健康的普通人的关注。自由贸易主义观点倡导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通过充分利用相对稀缺或丰富的生产要素优势使得消费者和企业受益。反对者则认为,不断增长的国际贸易会损害环境。而且,产生的经济收益流向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精英,而不是普通公民(Cronin2003)。几十年以来,传统的宏观营销学认为国际贸易会导致经济发展,从而导致生活质量提升(Mullen,Doney和Becker1996)。Kilbourne(2004)的扩展模型将政治和文化变量明确地包括在内:生活质量,实际自由和环境。最近的文献包含了大量的关于社会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但是,大部分学者在研究生活质量时使用的是概念性描述,只有Peterson(2006)在其研究中使用了国际年度生活质量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来对生活质量进行了多维度的衡量。极少的研究者在宏观营销体系中将物质生活质量结构作为一个独立的度量进行过实证的检验,也很少有研究者关注实际的自由和环境问题。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质量的影响第一批的研究假设起源于Mullen(1993)以及Mullen,Doney和Becker(1996)的研究。基于经济学、社会学和营销学中的竞争理论,本研究设计并检验了一个概念模型,该模型展示了进口和出口对于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质量的影响方式。与新古典贸易理论和非传统从属关系理论相一致,本研究找到了证明出口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的证据。与传统从属关系理论相一致,进口与经济增长负相关。按照新古典贸易理论和从属关系理论,出口对物质生活质量有损害;相反,进口会提高物质生活质量。最后,经济增长与提升的物质生活质量相关。假设1:出口增加经济增长假设2:进口减少经济增长假设3:出口减少物质生活质量假设4:进口增加物质生活质量假设5:经济增长提高物质生活质量(二)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对个人自由的影响个人自由的概念尊重居民的政治权力和公民自由。一些研究者建议GDP的增长和提高会提升实际的自由。如Torras和Boyce认为,政治权力方面的提升与收入相关。Edwards(1992)认为,出口和进口扮演者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通过出口和进口产生新的观点和选择。Mullen,Doney和Becker(1996)指出,国际贸易导致更高水平的教育成就。因此,本文认为随着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增加,导致更多的新观点,更高的教育和收入水平,从而提升个人自由。假设6:出口提升个人自由假设7:进口提升个人自由假设8:经济增长提升个人自由(三)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国际贸易与环境质量相关(Hill和Dhanda2004)。传统的环境经济分析检验了一国GDP与该国环境的关系。大多数的研究认为国际贸易以及随之而产生的GDP的增长将导致环境的改善。原因在于国际贸易导致生产和消费的增加,这种增加会导致政府税收的增加,政府可用于环境改善的资金从而增加。但是,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增加的GDP将确保环境健康。一些学者认为,国际贸易的增加虽然能改善社会环境,但是往往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作为代价的。许多研究者认为出口会增加经济活动的水平,从而增加污染的水平。发展中国家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生产用于出口的商品和工业化的推进会产生有害的化学物质并且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那些试图出口的国家将会增加其农业投入和建立新的生产设施,这些会导致空气和水污染以及森林破坏。随着商品出口增加,一国需要增加其产出来满足需求。这样,该国会耗用更多的资源并且产生更多污染物。虽然如此,随着出口的扩张,一国经济变得更为富裕,国民收入开始增加,国民开始更多地考虑环境问题并且开始从事改善环境的工作。而进口则不是如此。当一个国家进口商品时,商品是在其他国家生产的。因此,在本国产生的污染物就更少。假设9:出口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假设10:进口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假设11:出口会提高总体环境表现假设12:进口会提高总体环境表现(四)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着认为空气和水的质量因为经济发展而下降。环境污染的加剧往往是由于一国基础设施的改进导致更多由交通而引起的污染或者是由于生产的发展导致更多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引起的。生产用于出口的商品和工业化的推进会产生有害的化学物质并且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但是,一些统计数据显示,不断增长的GDP和出口既可以导致环境恶化也可以导致环境的改进。问题在于GDP和出口的增加是否会带来政府税收的增加以及政府在改善环境方面投入资金的增加。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环境政策。一些研究者认为,经济增长有必要与环境改善相联系。由于一国经济发展,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与收入水平成正相关。假设13:经济发展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假设14:经济发展导致环境总体表现提高(五)物质生活质量对环境的影响物质生活质量强调诸如人均寿命,蛋白质消费水平,文盲率,医疗水平等。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如教育和信息的可获得性是环境改善的必要条件。在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往往关注更高层次的需求。例如,在发展中国家,环境法往往是到政府觉得有能力去推进环境政策的实施时才会生效。换句话说,也就是在政府已经能够解决如粮食和交通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其他问题时,才会开支去改善环境。因此,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提升,二氧化碳排放开始减少,环境的总体表现如人们期望地那样提高。假设15:物质生活质量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假设16:物质生活质量导致环境总体表现提高(六)个人自由对环境的影响自由覆盖了很多的变量,如资质,公正,文化整合等。自由在很多文献中被认为是提高人们帮助自我和帮助世界的能力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当人们拥有自由并且有能力影响政治进程的时候,他们会给政府施压,让政府来改善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假设17:个人自由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假设18:个人自由导致环境总体表现提高。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样本包括104个国家。这些国家的人口超过六百万,人口总和大约占世界人口的95.5%(世界银行2012年数据)。样本广泛代表了国际贸易,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物质生活质量和环境表现。(二)测量营销者,国家,消费者和社会间的复杂关系可能在贸易发生一年以后才会显现出来(McDonagh和Shultz2002)。例如,Mullen,Doney和Becker(1996)发现,进口和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用略微滞后一点的数据能更好地反映出来。因此,如表1所示,本研究使用了2012年的进出口数据,在经济发展、物质生活质量、个人自由和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使用了2013年的数据。环境保护指数使用了2015年的数据,这样可以使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物质生活质量和个人自由对环境政策和实施产生可测量的影响。(1)个人自由。对个人自由的衡量使用了2013年“自由之家”的‘世界自由’调查的数据。“自由之家”在政治权利和自由方面的排名是受到公认的,并且在多个学科的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这一年度调查报告提供了一个对现实世界个人所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的评估,主要包括政治权力和公民自由。政治权力是指人们能够自由参与政治进程,包括投票权、竞选公共职位、选举具有对于公共政策有决定性影响和对选民负责任的代表。该调查包括10个有关政治权力的问题,涉及到制度给予选民从候选人中自由选择的程度和候选人被独立选举的程度。公民自由是指给予个人自由言论和信仰的权力,组织权力以及个人不受政府干预的自治权。该调查包括15个有关公民自由的问题,涉及到法律和实际实践。调查的总得分决定了政治权利和公民自由的排名。每一组政治权力和公民自由的排名进行平均,从而得出总的排名。(2)二氧化碳排放。国际上通行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使用每1000美元GPD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衡量。每1000美元GDP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衡量一个国家的环保效率,不是衡量一个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由于国家间的规模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各国的排放总量很难有效比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一国总人口除一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结果。(3)环境保护。对环境保护的衡量使用2012年环境保护指数的数据,环境保护指数对150个国家的环境健康做了评估。环境保护指数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环境法规和政策中心提出。环境保护指数主要强调两个环境保护的问题:一是建好环境对于人类健康的压力;二是保护生态系统活力和自然资源管理。环境健康和生态系统活力通过6大类共16个具体指标来衡量。这6大类分别是:环境健康,空气质量,水资源,生产性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能源。(4)物质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宏观市场者,社会学家以及一些经济学家提倡使用线性方法来评价消除贫困的效果。用于衡量物质生活质量的指标更为以人为导向,并且抓住大多数人经历过的生活标准。物质生活质量在以往的研究文献中主要是采取的是指数的形式。本文通过三个独立的指标来衡量物质生活质量,他们分别是:人均寿命,婴儿死亡率和文盲率。三个指标的数据来源于2015年世界银行报告。(5)经济发展。本研究与以往学者的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并且使用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发展。2013年进出口的人均GPD,2012年的进出口总额都来自于世界银行。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分析图1中描述的假设方程模型是运用LISREL8建立的。独立结构间的相关性需要通过建模,直接的、间接的和总体影响需要进行估计。LISREL分析是建立在最大可能性估计和观测协方差矩阵的基础上的。(二)假设检验总体而言研究中假设模型的数据拟合度良好。X2的值是948,自由度为36。拟合指数也证明模型拟合度良好([NFI]=0.95,[NNFI]=0.90,[CFI]=0.96,[IFI]=0.96,[GFI]=0.91,[RMSR]=0.06)。结果表明,模型中的变量在个人自由(R2=49%)、物质生活质量(R2=75%)、人均二氧化碳排放(R2=96%)和环境表现(R2=82%)方面解释了大部分的方差。这些结果显示,模型是建立在对研究假设检验的基础上的。所有的参数估计的统计显著性都在.05的水平。

五、结论

第4篇

关键词:二次供水 水污染 消毒 水质调查

 

r123.5 investigation of water quality from secondary water supply system of high buildings wang qiuzhen, zhang chaoying, lu xiaoqing 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water quality of secondary water supply system of high buildings. methods sampling water was taken from sencondary water supply system. total bacterial count, total coliform group, residual chlorine and ammonia nitrogen were detected respectively. results total bacterial count, total coliform group and ammonia nitrogen of water taken from secondary water supply system in winter-spring and summer-autum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from normal potable water(t=2.57-28.62,p<0.05,0.01) ; residual chlorin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normal drinking water(t=24.50-31.58,p<0.01). total bacterial count, total coliform group and ammonia nitrogen of secondary water supply system in summer-autum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winter-spring(t=2.24-24.72,p<0.05,0.01). conclusion water quality of secondary water supply system was worse than that of normal potable water.

 

【key words】 secondary water supply; water pollution; disinfection

近年来,城市高层建筑日益增多,这些建筑多采用二次加压供水系统供水,其水质情况的好坏与居民的健康状况有直接的关系。为了解青岛市市区高层建筑二次供水的水质现状,我们于1997~1998年冬春季、夏秋季分别抽样调查了青岛市部分高层建筑二次供水系统的水质状况。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采样方法

以青岛市市区22处高层建筑二次供水系统水源作为检测对象,并随机抽取22处一般水网水样作为对照。 余氯含量及氨氮指标分析所用水样按一般水样采集方法采集。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数测定所用水样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基本要求进行采样。为消除水样中余氯的继续消毒作用,采样瓶中预先加入30g/l硫代硫酸钠溶液1ml.

1.2 测定方法

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数、余氯及氨氮含量按文献〔1〕方法进行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检测结果以±s表示。细菌总数及总大肠菌群数的测定结果经平方根转换后,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余氯、氨氮含量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细菌总数的测定结果

冬春季、夏秋季二次供水水样中细菌总数均高于同期一般水网水样中细菌总数,差异均有显著意义(t=2.57,4.52,p<0.05,0.01)。夏秋季二次供水水样中细菌总数高于冬春季,差异有显著意义(t=2.29,p<0.05)。见表1.

表1 水样细菌测定结果(±s)

水样 n 细菌总数(ml-1) 总大肠菌群数(l-1) ①冬春季对照水样 22 68.04±9.45   0.31±0.13 ②冬春季二次供水 22 152.31±51.62* 4.62±0.30** ③夏秋季对照水样   22 90.54±9.17 0.60±0.09 ④夏秋季二次供水 22 311.42±67.33 7.60±0.33

与①,④比较,*t=2.29,2.57,p均<0.05,**t=3.62,11.34,p均<0.01;与④比较,t=2.24,p<0.05,与①,④比较,t=4.52,14.40,p均<0.01

2.2 总大肠菌群数测定结果

冬春季、夏秋季二次供水水样中总大肠菌群数均高于同期一般水网水样,差异有极显著意义(t=11.34,14.40,p均<0.01)。夏秋季二次供水水样中总大肠菌群数高于冬春季,差异有极显著意义(t=3.62,p<0.01)。夏秋季一般水网水样中总大肠菌群数亦高于冬春季,差异有显著意义(t=2.24,p<0.05)。见表2.

表2 余氯及氨氮含量测定结果(ρ/mg.l-1,±s)

水样 n 细菌总数(ml-1) 总大肠菌群数(l-1) ①冬春季对照水样 22 0.070±0.0062   0.022±0.009 ②冬春季二次供水 22 0.016±0.0051* 0.057±0.021** ③夏秋季对照水样   22 0.066±0.0030 0.027±0.031 ④夏秋季二次供水 22 0.010±0.0052 0.081±0.027

与①,④比较,*t=3.95,31.58,p均<0.01,**t=3.28,7.19,p均<0.01;与③比较,t=24.50,p<0.01,t=8.45,p<0.01

2.3 余氯含量测定结果

夏秋季二次供水水样中余氯含量低于冬春季,差异有极显著性(t=3.95,p<0.01)。冬春季、夏秋季二次供水水样中余氯含量均低于同期一般水网水样,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t=31.85,24.50,p均<0.01)。见表2。

2.4 氨氮含量测定结果

夏秋季、冬春季的二次供水水样中氨氮含量均高于同期一般水网水样,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t=18.24,28.62,p均<0.01),夏秋季二次供水水样氨氮含量高于冬春季,差异有极显著意义(t=24.72,p<0.01)。见表2.

3 讨论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2〕规定,饮用水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ml-1,总大肠菌群数不得超过3l-1,管网末梢水游离性余氯不得<0.05mg/l.而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冬春季及夏秋季二次供水水样细菌总数均超过饮用水卫生标准,总大肠菌群数亦超标,而游离性余氯则低于0.05mg/l.当管网中出现了二次污染时,其中含有的有机物及一些还原性无机物会与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而余氯易被耗尽,这种情况无法确保氯化消毒的效果。这可能是引起二次供水中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的主要原因,同时提示该饮用水在流行病学上是不安全的,可能会使一些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发病率上升,这种可能性在夏秋季更大。根据总大肠菌群数,可将水质生物学污染的危险性分为4级〔3〕,本次调查表明,青岛市二次供水水样总大肠菌群数在10~100l-1的范围内,属二级警戒水平,表明水质受到了轻污染。 氨氮是表示饮用水受到有机物污染的指标,二次供水水样氨氮指标显著高于对照水样,提示二次供水受到了有机物污染。

对于二次供水出现的上述问题,可采用简易加氯消毒法进行二次加氯消毒〔4〕。用铜管制作加药管,管内加入含氯缓释剂,管周边均匀分布若干直经为3~5mm的小孔,加药管设置于进水孔处,利用水流的冲击,使药物慢慢渗析开来。此外,还应密切注意水箱的卫生防护,保证箱盖紧密,定时清洗。随着城市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必须加强物业管理,监督有关部门切实做好二次供水设施的保护工作,确保二次供水水质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

 

参考文献

1 姚志麟主编.环境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62~286

2 沈志谦主编.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77

第5篇

【摘要】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在B3LYP/631G*基组水平上对吡啶并嘧啶类衍生物进行了几何构型优化和电子结构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吡啶并嘧啶类衍生物抗癌活性与电子结构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 吡啶并嘧啶类衍生物抗癌活性与最低空轨道的能量,分子的偶极矩、苯环上5位碳原子的电荷密度及苯环上总电荷密度相关。

【关键词】 量子化学; 电子结构; 吡啶并嘧啶类衍生物; 构效关系

二氢叶酸还原酶是细胞内叶酸代谢的关键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抑制剂能选择性地与DHFR结合,抑制其催化还原活性,使二氢叶酸不能顺利转变为四氢叶酸,阻碍叶酸代谢,干扰DNA和蛋白质的合成,最终导致细胞死亡,所以,DHFR抑制剂具有抗癌、抗菌和抗疟作用。以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为靶点设计高选择性的抑制剂作为抗癌的药物,是目前国内外药物开发研究的热点。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是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抑制剂。

目前,对药物分子抗癌活性与电子结构关系的研究,大多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1],在电子结构水平上对药物的定量构效关系进行研究的报道较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量子化学方法的发展,使得这样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研究成为可能。本研究应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从前线轨道能级,电荷密度分布,偶极矩等量化参数的角度来研究吡啶并嘧啶类衍生物抗癌活性与电子结构的关系,以期为此类化合物的结构改造和合成二氢叶酸还原酶的高效抑制剂提供理论信息和参考依据,为新药的设计和开发服务。

1 计算方法

对32种2,4二氨基5甲基6(取代苯胺基)甲基吡啶[2,3d]并嘧啶类化合物进行研究,活性用这类化合物对L1210细胞株抑制生长50%时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Log1/C)来表示[2],用图形输入的方式,利用MOPAC软件包中的半经验MNDO模块搜寻具有最低势能函数的分子构象,对图形进行初始优化。 吡啶并嘧啶类系列衍生物的结构组成和量化参数见图1和表1。用Gaussian 03程序包中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表1中32种化合物进行几何结构优化,并做电子结构计算[3]。构效关系计算则采用Origin7.0软件完成。

图1 吡啶并嘧啶衍生物的分子结构(略)

2 结果分析

2.1 参数的选择与回归分析

从众多的参数中提取了有关分子整体和局部信息的11个量化参数,其中包括:最高占据轨道的能量EHOMO,最低空轨道的能量ELUMO,以及两者的能量差ΔE。苯环上各碳原子的电荷密度:Q1,Q2,Q3,Q4,Q5,Q6及苯环上的总的净电荷Q总和偶极矩μ。对上述参数进行了回归分析,为使所得的数学模型比较稳定,参数不能引入太多[4],对以上11个参数与活性指标进行回归处理,筛选出了7组重要的参数,结果列于表2。

表2中对应于每增加一个变量,列出了最好的变量组合及其相关系数R值和F值及偏差SD的值。可以看出,随着变量个数的增加,相关系数也增加。当加入Q5,使变量个数由3增加为4时,变量组合为ELUMO、μ、Q5和Q总,相关系数由0.227增加到0.624,其后继续增加变量个数,相关系数的提高缓慢,且F值也有下降的趋势。可见,变量的最优选择为ELUMO、μ、Q5和Q总,的组合。因此,用ELUMO、μ、Q5和Q总这4个变量与活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表1 吡啶并嘧啶类类系列衍生物活性及量化参数(略)

表2 线性回归结果(略)

回归得到含有32个化合物的QSAR方程:

Log1/c=6.222+ 2.557ELUMO -5.353Q5+ 0.572Q总+0.00448μ

N=32 R=0.624 SD=0.570 F=11.206

化合物8、15、18、26实验值与计算值的残差的绝对值高于标准偏差,将它们作为奇异点舍去。这样得到了含有28个化合物的QSAR方程:

Log1/c=4.830- 5.372ELUMO -3.214 Q5+ 3.712 Q总+ 0.290 μ

N=28 R=0.920 SD=0.270 F=66.242

可见所得方程的相关性系数较高,达到了0.920。

表3列出了活性的实验值obsd和计算值calcd及标准偏差|Δ|。 可以看出,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得较好, 方程的相关性较高,标准偏差也较小。通过比较还发现,改换或增加其他量化参数,都会使方程的相关性降低。

为了直观地反映方程的线性显著性, 以活性参数实验值为纵坐标, 以活性参数计算值为横坐标作图, 得图2。

图2 方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对比(略)

表3 活性的obsd和calcd及|Δ|值(略)

2.2 多元线性方程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方程表明吡啶并嘧啶类类系列衍生物的活性与最低空轨道的能量ELUMO、苯环上5位碳原子的电荷密度Q5、苯环总净电荷Q总、以及偶极矩μ相关。其中ELUMO的系数为负,表明最低空轨道能量低的化合物其活性较最低空轨道能量高的好, ELUMO低意味着是较好的电子接受体。 Q5在方程中的系数也为负,表明苯环5位碳原子的电荷密度大对于活性不利的。相反地, Q总在方程中的系数为正,即苯环上总的电荷多对活性有利,所以能使苯环上电荷的分布成为: 5位碳原子电荷密度小而其他位电荷密度大的取代基将是活性强的。 偶极矩μ在相关性方程中的系数为正,表明极性大的化合物活性好。

综合比较诸因素在QSAR方程中系数的大小还可以看出,虽然ELUMO的系数较大, 达到5.372, 但是因为ELUMO本身的值很小,都在10-2次方数量级,因此,其对活性大小的贡献并不大。例如ELUMO最小的0.06与最大的0.08对Log1/c的贡献只差0.1, 相反地,μ在相关性方程中的系数虽小,仅仅0.29,但其本身的值大,数量级在100,因此,对活性的贡献就很大,例如μ最小的3.0与最大的8.3对Log1/c的贡献相差达1.5,可见分子偶极矩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偶极矩的大小是与电荷在分子中的分布相关的。从吡啶并嘧啶类系列衍生物的分子结构可以看出, 苯环上电荷密度的大小显然会对整个分子的极性有很大影响。 由此可见,相关性方程的后3项表明:吡啶并嘧啶类系列衍生物活性的大小取决于衍生物中取代基对分子电荷分布和极性的影响。而这也表明,这类化合物的抑制活性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静电的授受作用,即抑制剂与目标物之间的极性相互作用,使吡啶并嘧啶环与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以阻碍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

【参考文献】

1 郭宗儒,等.用定量构效关系分析进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结构类型衍化.药学学报,1992,27(2),90~95.

2 夏青.吴军.李仁利. 2,4二氨基5甲基6(取代苯胺基)甲基吡啶[2,3d]并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定量构效关系.中国药物化学杂志,1999,31,40~45.

第6篇

一、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建立

在物理教学中对抽象思维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在形成物理概念和建立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高中物理实际上还是和初中物理一样在研究力、热、电、光、原子和原子核等物理现象,而物理概念是这些现象中某一类的共同本质属性的反映,物理规律是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到的.因此,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关键是抓住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引入”和“推导”.引入不当、推导呆板、僵化,就可能变为老师武断地把学生往前“拖”,“拖”不动就可能抱着学生或背着学生“走”,从而使学生变为死记结论.所以“引入”和“推导”不是看老师说了多少,而是看是否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如果老师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引入和推导,则“话不多”而学生更能理解和掌握.

二、从已知推导出未知获取新知识

从已知推导出未知获取新知,由实验事实经过推理总结出规律,是培养物理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在推导或总结过程中,要注意物理依据的可靠性,推理的严密性,才能使推导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例如,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材料.第一步就是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即:向心力公式F=mω2r、开普勒定律R3/T2=k和牛顿第三定律F=F′,推导出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规律为F=Gm1m2/r2 .第二步可以假设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和地球与地面上的物体之间引力本质上是一样的力,且符合平方反比.牛顿证明了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与地面上的物体之间的引力,是遵从同一规律的,最后将平方反比定律推论到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这种引力.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对G值的测定,证明了自然界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这种引力.上述推导过程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懂得了推理的科学方法,即由一般到特殊是一种演绎推理,由特殊到一般是一种归纳推理.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处理好知识间的新与旧的关系,从“旧”引出“新”,利用“新”来巩固和深化“旧”,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三、采用开放题和开放式教学

适当地采用和引入一些更具发散思维的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与引入开放题一样,我们的教学也要由“封闭型”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

下面举一个通过习题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例子:

例一质量m的小物体(可看作质点)以v0的初速度从斜面底端沿倾角为e的斜面冲上去,当它静止时离斜面底端的距离为[HJ1.1mm]多少?已知物体m与水平面及足够长的固定斜面间的动摩擦因素为p,且近似认为m可能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可见教师要进行思维教学,必须本身是问题解决(当然包括解物理习题)方面的高手,并且能够根据各种资料上的习题或网上的习题,结合生产、技术和生活等方面的物理情景编制出一些高质量的题来.

四、教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正确的解题思路,是培养物理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应该从这些规律中去寻找,从定律本身的分析中引出解题思路是形成解题思路的基本方法.从定律中找方法,就要求我们对定律本身作深入分析,分析定律中的各个物理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这不但有利于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例如,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定律,应用该定律处理力学问题,在力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正确的思路是什么?先来分析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中各个量的意义,其中m是研究对象的质量,F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合外力,a是研究对象的加速度.F这一项联系到矢量合成的法则和各种具体力的定律,a与运动学的种种规律相联系.可见牛顿第二定律是解决力学综合问题的关键.在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第一步必须明确研究对象,并将它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第二步是对被隔离出来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不了解研究对象受力情况,合外力F就无法确定,所以受力分析这一步是不可缺少的.第三步是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确定被研究对象的加速度a.第四步是建立牛顿第二定律方程,剩下的问题就是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运算.由上述分析可知,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的解题步骤或思路,不是外加的,而是牛顿第二定律本身所提供的.

五、指导学生总结归纳知识并形成体系

第7篇

关键词:烤烟;中性致香物质;恩施州;海拔

中图分类号:S572;TS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1-4799-05

Analysis on Difference of Content of Aroma Components in Flue-cured Tobacco at Different Altitudes in Enshi Prefecture

XIANG Bi-kun,WANG Rui

(Enshi Prefecture Company of Hubei Provincial Tobacco Corporation,Enshi 445000,Hubei ,China)

Abstract: Field experiment were conducted at the altitudes of 500 m, 900 m and 1300 m in Ensh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Hubei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of content of Aroma Components in flue-cured tobacco K326, Yunyan87, and Zhongyan103.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obacco leaves growning at an altitude of 900 m contained higher content of total aroma and most aroma components.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 the content of aroma components reflecting faint aroma type was increased, but the contents of aroma components reflecting full aroma type were decreased. Combining with contents of aroma components, the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altitude and varieties of 9 samples were principal component and cluster analysised. It had been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first was Zhongyan103-500 m; the second was K326-500m, Yunyan87-500 m, K326-900 m and Yunyan87-900 m; the third was K326-1 300 m, Yunyan87-1 300 m, Zhongyan103-1 300 m, and Zhongyan103-900 m.

Key words: flue-cured tobacco; aroma components; Enshi prefecture; altitude

烤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烤烟产量和品质的最终形成是品种(基因型)、环境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涉及到种植制度、管理措施以及栽培技术等方面,是可以加以学习和模仿的,而生态环境主要由地理位置和地形决定,更多是难以改变和模仿的。因此,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发挥区域优势、开发特色优质烟叶是当前我国烟叶工作的重点。海拔是一个综合了各种环境因子的生态环境系统,海拔梯度包含了温度、湿度、光照等诸多环境因子的剧烈变化,与纬度梯度相比,环境因子沿海拔梯度变化要快1 000倍[1,2]。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拔对烟叶化学成分及香吃味有着明显的影响[3-6]。开展烟叶香型风格的特征化学成分研究是特色烟开发工作中的重点专题之一。烟叶内在化学成分是决定质量的主要因素[7],其中致香物质是分析和判别烟叶风格特色的关键因素,其含量影响烟叶风格特色的形成[8]。

恩施州地处鄂西南山区,是湖北省最大的烤烟产区,也是全国重点烤烟产区之一。境内山峦起伏,地形复杂多样,垂直变化十分明显,烤烟分布亦很广泛,海拔500~1 500 m均有种植。试验通过对恩施州500、900和1 300 m 3个不同海拔下烤烟的中性致香物质含量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海拔下烤烟的香型风格,为特色优质烟叶的种植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处理

试验于2009年在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进行,在同一山脉选择的3个不同海拔点进行大田试验,分别为海拔500、900、1 300 m。各海拔点大田的土壤肥力接近,土壤类型为黄棕壤,质地偏黏,各试验地土壤基础肥力状况见表1。每个试验点均种植K326、云烟87和中烟103 三个品种,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各小区面积均为60 m2。施纯氮量75 kg/hm2,氮、磷、钾比例为1∶2∶3,行、株距分别为120 cm和55 cm。均采用漂浮育苗,海拔500、900和1 300 m分别于5月13日、5月14日和5月15日移栽完毕,其他管理均按常规措施进行。成熟采烤后各处理分别取中桔三(C3F)1 kg进行中性致香物质分析。

1.2 烤烟中性致香物质的提取及分析

中性致香物质的提取:前处理采用水蒸气蒸馏——二氯甲烷溶剂同时蒸馏萃取装置。在500 mL圆底烧瓶中加入10 g 烟样(过孔径0.25 mm筛)、1 g 柠檬酸、0.5 mL硝基苯(内标),再加入350 mL去离子水,用恒温电炉加热蒸馏约2.5 h。同时加40 mL二氯甲烷于另一圆底烧瓶中,60 ℃水浴加热,收集有机相,将收集的有机相用适量的Na2SO4干燥,至溶液澄清,将溶液转移至100 mL鸡心瓶中,60 ℃水浴浓缩至约1 mL即得分析样品。

上述处理中制得的分析样品由GC/MS鉴定结果和NIST库检索定性。GC-MS条件如下:色谱柱HP-5(60 m×0.25 mm.i.d.×0.25 μm d.f.);载气He;流速0.8 mL/min;进样口温度250 ℃;传输线温度280 ℃;离子源温度177 ℃;升温程序:初温50 ℃,恒温2 min,然后以2 ℃/min升温至120 ℃, 恒温5 min, 再以2 ℃/min升温至240 ℃保持30 min;分流比:1∶15;进样量2.0 μL;电离能(EI能量)为70 eV;扫描质量范围50~500 amu;MS谱库:NIST02;采用内标法定量[9]。

1.3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软件和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恩施州不同海拔下烤烟中类胡萝卜素类致香物质含量分析

从表2可见,类胡萝卜素类致香物质有12种,其总量均以海拔900 m最高,海拔500 m次之,海拔1 300 m最低。β-大马酮是类胡萝卜素类中含量最高的一类物质,对清香风格的形成有明显影响[9]。各品种的β-大马酮含量均以海拔900 m最高,海拔1 300 m次之,海拔500 m最低。法尼基丙酮是次于β-大马酮的一类含量较高的物质,对浓香风格形成有一定的贡献。K326和云烟87的法尼基丙酮含量均表现出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的趋势,而中烟103以海拔900 m最高,海拔500 m次之,海拔1 300 m最低。反映浓香型风格的巨豆三烯酮是另一类含量较高的物质,各品种的巨豆三烯酮(1、2、3、4)均在海拔1 300 m表现出较低水平,而在海拔500 m和900 m含量较高。品种间比较而言,中烟103的法尼基丙酮和巨豆三烯酮(1、2、3、4)含量较K326和云烟87低。由此表明,海拔较低地区(500 m和900 m)烤烟香型风格可能更偏向浓香型,高海拔地区烤烟香型风格可能更偏向清香型;中烟103的香型风格可能更偏向清香型。

2.2 恩施州不同海拔下烤烟中棕色化反应产物类致香物质含量分析

从表3可见,棕色化反应产物类致香类物质有6种,其总量均在海拔1 300 m最低。糠醛是棕色化反应产物类中含量最高的物质,占到该类物质的80%以上,K326和云烟87的糠醛含量在海拔900 m达到最高,海拔500 m次之,海拔1 300 m最低。中烟103的糠醛含量在海拔500 m表现出较高的水平,而在海拔900 m和1 300 m的含量较低。各品种的糠醇含量均表现出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在各个海拔下,糠醛、糠醇含量以及棕色化反应产物类致香物质总量均以中烟103表现出较低水平。冼可法等[10]的研究表明, 浓香型烤烟氮杂环类香气成分含量较高, 清香型烟叶氮杂环类香气成分含量相对较低。由此反映高海拔地区烤烟可能更偏向清香型;中烟103可能更偏向清香型。

2.3 恩施州不同海拔下烤烟中苯丙氨酸类致香物质含量分析

从表4可见,苯丙氨酸类致香物质有4种,K326和云烟87的总量均以海拔500 m和900 m较高,而中烟103以海拔500 m较低。苯甲醇是苯丙氨酸类中含量最高的一类物质,对烤烟浓香型风格形成有一定的影响[11]。K326和云烟87的苯甲醇含量均以海拔900 m最高,海拔500 m次之,海拔1 300 m最低;中烟103中苯甲醇以海拔900 m较高,海拔500 m和1 300 m之间差异很小。由此表明海拔900 m地区烤烟浓香型风格可能较为明显。

2.4 恩施州不同海拔下烤烟中类西柏烷类致香物质含量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检测出的类西柏烷类致香物质只有茄酮一种,均在海拔900 m处达到最高值,云烟87和中烟103在海拔500 m和1 300 m处的差异不大。品种间比较而言,云烟87和K326的茄酮含量在各个海拔下均高于中烟103。茄酮对烤烟浓香型风格的形成贡献很大[11],由此表明海拔900 m地区烤烟浓香型风格较为明显;中烟103可能更偏向清香型。

2.5 恩施州不同海拔下烤烟中以新植二烯为主的其他类致香物质含量分析

新植二烯是烟草叶绿素的降解产物,烟草燃烧时可直接进入烟气,可减轻刺激性、醇和烟气,还可进一步降解为具有清香气息的植物呋喃,有研究者认为新植二烯对烤烟清香型风格有重要作用[12]。周冀衡等[13]认为新植二烯与其他香气物质的比值可能是烟叶形成清香特色的主要因素之一,比值越高烟叶清香的特色越明显。新植二烯是烤烟中性致香物质中含量最高的成分,含量一般占到总量的74%~87%[14]。从表6可见,其他类有5种,以新植二烯为主。各处理样品的新植二烯含量在905.97~1 719.50 μg/g,占总量的81.10%~91.38%。由此可以反映恩施地区烤烟整体香型风格可能偏向清香型。3个品种的新植二烯含量均以海拔900 m最高,其次为海拔1 300 m,海拔500 m最低。K326在海拔500、900和1 300 m新植二烯占总量的比值分别为81.10%、88.15%和88.51%,云烟87分别为84.42%、87.14%和88.79%,中烟103分别为85.16%、90.01%和91.38%,均表现出海拔500 m较低,海拔900 m和1 300 m较高的趋势。由此表明海拔越高烟叶清香的特色越明显。

2.6 恩施州不同海拔下烤烟中致香物质总量分析

从表7可见,各品种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均以海拔900 m最高,海拔1 300 m次之,海拔500 m最低。除新植二烯以外的致香物质总量均以海拔900 m最高,海拔500 m次之,海拔1 300 m最低,表明海拔900 m区域最有利于烤烟中性致香物质总量的提高;海拔1 300 m处主要是因为新植二烯的提高而增加中性致香物质总量;低海拔地区虽然中性致香物质总量降低,但其除新植二烯以外的致香物质总量处于较高水平。

2.7 恩施州不同海拔下烤烟各类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分析

从图1可见,不同品种烤烟的各类中性致香物质在海拔间的变异系数有差异。K326的类胡萝卜素类、棕色化反应产物类、苯丙氨酸类、类西柏烷类致香物质、新植二烯以及总量在不同海拔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4.32%、14.50%、12.84%、10.22%、22.15%和19.69%,各类中性致香物质受海拔影响的程度为新植二烯>类胡萝卜素类、棕色化反应产类>苯丙氨酸类>类西柏烷类;云烟87的类胡萝卜素类、棕色化反应产物类、苯丙氨酸类、类西柏烷类致香物质、新植二烯以及总量在不同海拔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2.34%、17.41%、25.24%、8.62%、13.60%和12.93%,受海拔影响的程度为苯丙氨酸类>棕色化反应产物类>新植二烯>类胡萝卜素类>类西柏烷类;中烟103的类胡萝卜素类、棕色化反应产物类、苯丙氨酸类、西柏烷类致香物质、新植二烯以及总量在不同海拔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07%、9.76%、4.57%、6.78%、19.31%和17.33%,受海拔影响的程度为新植二烯>棕色化反应产物类>类西柏烷类>苯丙氨酸类、类胡萝卜素类。总体看来,海拔对新植二烯和棕色化反应产物类的影响较大,对类西柏烷类影响较小。

2.8 恩施州不同海拔下烤烟基于中性致香物质的聚类分析

由于指标较多,且各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所得的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叠,为了在原始组合中利用新转换组合的较少综合指标,且能较好地反映各指标的变化,可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综合后的新指标称为原来指标的主成分或主分量。对不同海拔、品种组合的9个样品28种中性致香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所得相关矩阵的特征值见表8。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6个主成分,其特征值分别为14.191、6.152、2.826、1.665、1.301和1.003,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6.91%,很好地反映了原来变量的信息。根据主成分分析所提取的6个主成分,分别计算每个样品6个主成分的得分,以各主成分得分为基础对9个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9个样品可以分为3大类:第一类为中烟103-500 m组合,第二类为K326-500 m、云烟87-500 m、K326-900 m和云烟87-900 m 4个组合,第三类为K326-1 300 m、云烟87-1 300 m、中烟103-1 300 m和中烟103-900 m 4个组合。

3 小结与讨论

李章海等[9]认为在大尺度生态条件下(地理位置跨度较大的不同省份或地区)烤烟香型风格存在较大差异,地理位置和生态特点接近区域烟叶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但在小尺度生态条件下(同一地区)烤烟香型风格差异不显著。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即使在小尺度生态条件下,由于海拔梯度形成的生态环境变化,烤烟中性致香物质含量有着明显的差异。总的来看,海拔900 m的烤烟中性致香物质不论是从总量还是从大多数组分的含量上看均较高。海拔900 m区域的的生态条件比较优越,其光照和煦,温度适宜,利于烟株正常生长和碳氮代谢的平衡。低海拔地区由于温度较高,烟株生育期缩短,特别是后期高温会加速烟株的衰老,不利于香气物质的积累;高海拔地区由于气温较低,生育期延长,烟株碳氮代谢不协调,同样不利于香气物质的积累。从单一组分来看,随着海拔的升高,大多数体现清香型风格特征的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呈增多趋势,而反映浓香型风格特征的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呈减少趋势。

烤烟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受海拔和品种的共同影响。在同一海拔下,K326和云烟87的中性致香物质含量较为接近,中烟103明显区别于上述两个品种。K326和云烟87亲缘关系接近(K326为云烟87的母本),其品种特性相似,表明遗传基础也是影响烤烟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重要因素。基于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聚类分析表明,就K326和云烟87而言,海拔500 m和900 m较为接近,区别于海拔1 300 m;就中烟103而言,海拔900 m和1 300 m较为接近,区别于海拔500 m。

参考文献:

[1] 潘红丽,李迈和,蔡小虎,等.海拔梯度上的植物生长与生理生态特性[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2):722-730.

[2] YODA K.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the forest vegetation of eastern Nepal[J]. Journal of College Art and Scinences, Chiba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1967,5:99-140.

[3] 穆 彪,杨建松,李明海.黔北大娄山区海拔高度与烤烟烟叶香吃味的关系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4):148-151.

[4] 简永兴,董道竹,杨 磊,等.种植海拔对烤烟生物碱组成的影响[J]. 烟草科技,2006(11):27-31.

[5] 简永兴,杨 磊,谢龙杰,等. 种植海拔对烤烟石油醚提取物及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J]. 烟草科技,2005(7):3-6.

[6] 常寿荣,罗华元,王 玉,等.云南烤烟种植海拔与致香成分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烟草科学,2009,30(3):37-40.

[7] 左天觉,朱尊权. 烟草的生产、生理和生物化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

[8] 于建军,庞天河,任晓红,等.烤烟中性致香物质与评吸结果关系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40(4):346-349.

[9] 李章海,王能如,王东胜,等.不同生态尺度烟区烤烟香型风格的初步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09,30(5):67-70,76.

[10] 冼可法,沈朝智,戚万敏,等.云南烤烟中性香味物质分析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1992(2):1-9.

[11] 李章海,王能如,王东胜,等. 烤烟香型的重要影响因子及香型指数模型的构建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055-2057.

[12] 邵 岩,方敦煌,邓建华,等.云南与津巴布韦烤烟致香物质含量差异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8):70-74.

[13] 周冀衡,杨虹琦,林桂华,等.不同烤烟产区烟叶中主要挥发性香气物质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30(1):20-23.

[14] 赵铭钦,陈秋会,陈红华.中外烤烟烟叶中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对比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26(6):875-879.

收稿日期:2012-03-12

第8篇

一、转变教学方式

例如在教学“动能定理概述”这一内容时,笔者采用了实验演示的方式:让滑块A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静止的木块相碰,推动木块做功。首先,有两个关键的实验演示:一是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二是让不同质量的木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其次,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两次实验演示,描述现象,说明原因。最后,结合教师给出的例题,总结出“动能定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动能的增加),其数学表达式为:

通过上述公式,我们需要明了 W总和动能都是标量,没有方向性。它是在功和能的基础上,由牛顿定律推导而出,即运动理论与功的结合公式。在解题过程中,它是能量与运动的过渡公式。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题设中出现力(F)、功(W)、位移(S)、速度(v)和质量(m)等物理变量时,可利用“动能定理”从功的角度考虑问题,使问题迎刃而解。我们知道,力(F)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与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可以是运动方向与运动速率的改变。从上述公式可知,动能的大小与运动速率有关,运动速率与运动位移有关。从功(W)的定义看,运动位移(S)与力(F)决定了功(W)的多少。可见,利用“动能定理”可有效解决基础物理问题。

二、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高中物理比较抽象且概念及规律较多,学生难以理解,甚至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笔者在讲解有关“动能定理”的例题时,先让学生总结规律、构建知识体系,再由教师补充和修正,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1:在h米的高台上,将一铁球以初始速率v1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的影响,求该铁球落地的速度。通过分析,可得出两种解题思路:一是利用“动能定理”解题,二是利用“速度分解”解题。那么,哪种思路更简便呢?通过分析发现:利用“动能定理”解题,只须知道物移始末状态的动能和重力所做的功。所以,利用“动能定理”解题不仅简单快捷,而且不易出错。此外,“动能定理”在“变力做功”“分段做功”及“全程做功”类的题目中同样具有解题的优越性。

例2:在高为h的地方,将一质量为m的小球自由释放,假设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f)不变,且铁球在与地面碰撞时不损失能量,试求铁球从开始到静止在地面的过程中所运动的路程总量。

通过分析可知:这是一道“分段做功”类的题目。我们可利用“动能定理”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直接将问题锁定在初动能与末动能上,从而快速得出铁球运动的总路程为S=mgh/f。

在解答上述例题时,笔者让学生写出解题过程,并以投影方式展示学生的解题步骤,然后指出其中的不足,完善解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指出的关键问题是:“动能定理”是从能量的角度解决未知的物理量,其主要涉及位移(S)与速度(v)。所以,利用“动能定理”应具体注意三点:一是确定研究对象,选择参考系;二是对研究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三是利用功的定义,结合动能定理,解决未知物理量。其中,对研究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通常情况下是对其所受合力进行分析(W总=F合S)。当然,计算总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 所受合力共同作用于研究物体上时,可利用W总=F合S进行计算;二是所受各力不同时作用于物体,总功应为各阶段各力所做功的代数和。通过上述方式,不仅巧妙地解决问题,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三、与实际生活结合

根据“动能定理”的定义可知:它所反映的是物体始末状态动能的变化与其合力所做的功之间的量值关系。因此,我们不必考虑物体运动过程中运动方向、受力恒定与否等问题,也就是说,不论物体是做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抑或是变速运动,都可使用“动能定理”分析和解决。可见,“动能定理”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动能定理”这一内容时应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例3(2009年安徽高考题):过山车是游乐场中常见的设施。图1是一种过山车的简易模型,它由水平轨道和在竖直平面内的三个圆形轨道组成,B、C、D分别是三个圆形轨道的最低点,B、C间距与C、D间距相等,半径R1=2.0m、R2=1.4m。一个质量为m=1.0kg的小球(视为质点),从轨道的左侧A点以v0=12.0m/s的初速度沿轨道向右运动,A、B间距L1=6.0m。小球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圆形轨道是光滑的。假设水平轨道足够长,圆形轨道间不相互重叠。重力加速度取g=10m/s2,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当小球经过第一个圆形轨道的最高点时,求轨道对小球作用力的大小;如果小球恰能通过第二圆形轨道,求B、C间距L。

解析:首先,设小球经过第一个圆轨道的最高点时的速度为v1,根据“动能定理”

小球在最高点受到重力mg和轨道对它的作用力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由①②得,

F=10.0N 其次,设小球在第二个圆轨道的最高点的速度为v2,由题意

由④⑤得,

L=12.5m。

将例题解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还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

第9篇

关键词:污染物 入河量 控制 方案

中图分类号:TV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b)-0110-02

水体纳污能力可以认为是一种资源,排污者则是用户,总量控制就是要体现出在确保环境质量的前提下,环境资源的共享和有偿使用。而总量控制的总目标是要将水体纳污能力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尽可能公平合理地分配到各个用户。

1 污染物入河量控制方案

1.1 以城市污水处理为重点,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十二五”期间,隆德县规划完成渝河污水处理厂和甘渭河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并投入使用,万人以上镇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成并投入使用。

按照国家环保政策法规,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补贴力度,大力扶持困难乡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力保实现“2015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的阶段性目标。

不断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促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与优化。现有企业通过强化管理和治理,实现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不能全面达标的企业,责令限期治理;逾期不能达标的,依法责令停产、关闭或搬迁入定点工业基地。

1.2 以控制火电行业二氧化硫排放为重点,削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控制火电行业二氧化硫排放是实现隆德县二氧化硫总量控制的关键。要积极推进电力结构调整,引进优质清洁能源,大力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积极推进火力电厂“油改气工程”与“脱硫工程”,努力实现“增产减污”。积极发展热电联供项目,以集中供热方式取代高耗、高污染、低效的分散供热方式,为该县的工业发展腾出总量指标。全县严禁新建单机容量小于13.5万kW的常规燃煤、燃油机组,新建火电厂必须符合规划,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并配套高效脱硫设施,严格控制SO2排放量。

控制氮氧化物排放,有计划地开展现役火电厂的脱硝试点工作,所有新建、扩建的火电(含热电)机组要采取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并预留脱除氮氧化物的空间;新建、扩建的火电(含热电)机组要同步建设脱硝设施。

1.3 优化产业布局,严把环保准入关

按照《隆德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和《隆德县“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调整产业及重大项目布局,减少布局性和结构性污染。凡是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和总量控制指标的乡镇,必须组织编制和实施该乡镇的环境整治规划和总量削减计划。建设项目所增加的污染物排放要在所辖区内削减。

各职能部门应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产业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中,同时开展规划环评,报县政府审定后实施。

1.4 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强化污染源监督管理

完善排污许可证的管理规定,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工商、环保联动的排污许可证年检制度。对重点源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双重控制,严禁超标、超总量或无证排污。排污单位必须如实申报并按规定申领排污许可证,配合环保部门开展排污量的核定。

规范排污口的设置和管理。强化污染源限期治理。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超总量的污染源必须限期治理,逾期不能完成治理任务的,应依法予以关闭。要通过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推动企业开展污染防治。

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工作,确定辖区内的重点排污企业,增加污染物排放监测和现场执法频次。进一步完善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体系,规范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公开,充分发挥公众和社会监督作用,激励企业持续改进环境行为,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管。

1.5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逐步削减排污量

要切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各项要求,各有关职能部门及乡镇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继续推进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结合技术改造,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加大对电力、化工、造纸、印染、冶金、建材等行业重点污染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做到增产减污,节能降耗,使单位产品的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同行业的较先进水平,逐步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保护和改善环境。

抓好企业的循环用水,创建一批实现废水“零排放”企业。“十二五”期间,有条件的工业企业都要建立循环用水系统。对洗水、造纸等用水量大的行业,要强制实行循环用水,不断加大回用水比例,严格限制使用新鲜水量,企业扩建项目所增加的用水量,要依靠企业自身节水来解决。

1.6 以加强环境预警应急能力建设为重点,强化环境管理基础工作

加强环境预警应急能力建设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环境预警应急系统,提高污染事故应急能力。建设水环境监控网络,构建水环境污染事故预警和应急体系。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定期饮用水源地水质信息。提高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加强基层环境监察工作为重点,推动环境监察队伍标准化建设。

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强化环境质量的监督与管理。根据环境质量功能要求,按区域、流域环境目标和环境质量标准来控制排放总量;结合主要污染物入河具体区位选择控制断面、控制点进行监控,制定监测计划,建立报告制度。

加强市污染源监测和监测网络建设,规范监测技术和环境统计,完善和提高监测手段,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加强数据分析能力,保证数据可靠、准确,强化职业道德规范,以提高监测数据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为实现总量控制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要建立以排污许可证、排污申报登记、环境统计和环境监测为基础的动态的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台帐和核算制度。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准确、及时、全面地掌握排污总量变化动态、环境质量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2 结语

水体纳污能力可以认为是一种资源,排污者则是用户,总量控制就是要体现出在确保环境质量的前提下,环境资源的共享和有偿使用。而总量控制的总目标是要将水体纳污能力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尽可能公平合理地分配到各个用户。

参考文献

[1] 张倩,苏保林,罗运祥,等.城市水环境控制单元污染物入河量估算方法[J].环境科学学报,2013(3):877-884.

[2] 林国强.南流江玉林城区段污染物总量控制及方案[J].广西水利水电,2002(1):54-57.

第10篇

关键词:高考生物试题;新课标卷;大纲卷;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26-04

一、试题结构

新课标理综卷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必考部分由第I卷的选择题和第Ⅱ卷的非选择题组成,其中第1~6题为生物学科选择题(全为单选),每题6分,共36分,第29、30、31、32为生物学科非选择题,共39分。选考部分全为非选择题;第39题为生物选修Ⅰ《生物技术实践》内容,共15分;第40题为生物选修Ⅲ《现代生物技术专题》内容,也是15分。生物部分共有12个题,分值为90分,其中必考内容约占 83%,选考内容约占17%。生物部分(90分)占理综卷总分(300分)的30%,比大纲卷的比值24%提高了6个百分点。

大纲卷没有选考部分,所有题都是必做,选修部分内容穿插在选择题或非选择题中,分值也不固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如2009年12分,占总分72分的17%;2010年18分,占总分72分的25%;2011年6分,占总分72分的8%。第I卷选择题部分有5道题,每道题6分,共30分;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有4道题(31、32、33、34),共42分;理综卷生物部分共有9道题,分值为72分。生物部分(72分)占理综卷总分(300分)的24%。

二、试题内容

从近三年高考生物试题内容来看,主要考查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新陈代谢、生命的调节、遗传与变异、生态与环境以及选修部分内容。从大纲卷来看,2009年重点考查了“新陈代谢”和“遗传与变异”内容;2010年重点考查了“生命的调节”和“遗传与变异”内容;2011年重点考查了“新陈代谢”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内容,见表2~4。从新课程卷来看,2009年和2010年重点考查了“生命的调节”和“遗传与变异”内容;2011年重点考查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和“新陈代谢”内容,详见表6~8。

从表2~4可以看出,近三年高考中,共涉及必修部分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等六章内容。没有涉及到的有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九章人与生物圈共三章内容。选修部分考查了免疫、C3和C4 植物光合作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植物细胞质遗传、微生物培养和发酵工程等知识点。

具体分析如下:

(1)生物的进化一章三年只考过一次(2010年),6分,在整个考查内容中占分最少,排序倒一。

(2)细胞一章内容逐年增加,2009年0分,2010年6分,2011年9分,分值占总分的12.5%。三年共计15分,平均占总分(72×3=216分)的6.9%,在整个考查内容中排序倒二。

(3)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2011年没考,三年共计29分,平均占总分(216分)的13.4%,在整个考查内容中排序倒三。

(4)生物与环境一章年年考,三年共计33分,2011年17分,平均占总分(216分)的15.3%,在整个考查内容中排序第四。

(5)遗传和变异一章年年考,2011年分值最少为10分,三年共计34分,平均占总分(216分)的15.7%,在整个考查内容中排序第三。

(6)选修部分内容,2011年6分,占总分的8%,2009年12分,2010年18分,分别占总分的16.7%和25%。三年共计36分,平均占总分(216分)的16.7%。

(7)生物的新陈代谢一章,2011年分值最高达到30分,占总分的41.7%,是历年最高的;2009年是27分,也是当年最高分,占总分的37.5%,三年创造了两个第一。三年共计66分,平均占总分(216分)的29.2%,在整个考查内容中排序第一。

为了便于研究比较,将新课标教材内容,按大纲教材对应内容编排顺序章节名称列表比较,如新课标教材的《组成细胞的分子》对应大纲版教材的《生命的物质基础》;《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和《细胞的生命历程》对应大纲版教材的《细胞》;《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对应大纲版教材的《生物的新陈代谢》;《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植物的激素调节》对应大纲版教材的《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与进化》模块的1~6章对应大纲版教材的《遗传和变异》;《种群与群落》和《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对应大纲版教材的《生物与环境》。从新课程卷来看,2009年和2010年重点考查了“生命的调节”和“遗传和变异”内容;2011年重点考查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和“新陈代谢”内容,见表6~8。

新课标卷与大纲卷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分数,由72分增加到90分,遗憾的是还是老九(在九个学科中排位第九);其次是选修部分常态化,一是分数固定,15分,二是选作,从选修1和选修3中任选一题,三是题型固定,为非选择题,不像大纲卷,一年一变,有时分数多,有时分数少,有时是选择题,有时是非选择题,随意性很大,以命题者的喜好,漂浮不定。

从表6~9可以看出,生命的物质基础只考过一次(2010年),考查的是血红蛋白的功能,选择题6分,占三年总分(90×3=270分)的2.2%,在必考部分排序第六,倒第一;生物与环境部分,2009年11分、2010年8分、2011年12分,三年共31分,占三年总分(270分)的11.5%,在必考部分排序第二,倒第二;生物的新陈代谢部分,2011年分值达到21分,是三年来最高分值(2009年13分、2010年6分),也是2011年仅次于细胞(23分)部分,属于第二高分内容,似乎有加强细胞部分的意思,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这部分三年共有40分,占三年总分(270分)的14.8%;遗传和变异部分2011年只有8分,是历年来最低分,也2011今年所有考试内容中最低分,是否今后要弱化这部分内容,值得关注,三年共计45分,占三年总分(270分)的16.7%;细胞部分2011年分数最高,为23分,也是历年最高分,2009年12分,2010年12分,三年共有47分,占三年总分(270分)的17.4%;生命活动的调节部分2011年为11分,是历年最低分,也是2011年所考部分第二低分,三年共计56分,在三年中考试占分最高,占三年总分(270分)的20.7%。

比较表5、9、10可以看出,新课程卷突出考查了“生命活动调节”,占百分比为20.7%,其次是“细胞”占百分比为17.4%,再次是“遗传和变异”与“选修”都占百分比为16.7%;大纲卷突出考查了“新陈代谢”,占百分比为29.2%,其次是“选修”占百分比为16.7%,再次是“遗传和变异”占百分比为15.7%。新课程卷把“生命活动调节”放在第一,大纲卷把“新陈代谢”放在第一,新课程卷和大纲卷都把“遗传和变异”排在第三,这与我们印象中的“遗传和变异”的重要地位有点不符。

三、近三年新课程卷特点

河北省2012年高考改用新课程卷,所以,大纲版生物试题特点不再赘述。下面只把近三年高考新课程卷生物试题特点简述如下,供参考。

(一)紧扣教材,注重双基

从近三年试题来看,总体来说是紧扣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充分体现了回归教材的命题趋势。如2009年第1题考查细胞凋亡的概念;2009年31题检测基因中是否有内含子的DNA与RNA的杂交实验,与《遗传与进化》P.60思维拓展题DNA分子杂交相关。2011年第1题考查红细胞的结构特点,是《分子与细胞》模块P.40“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的变式,2011年第4题考查渗透作用及物质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是《分子与细胞》模块P.61“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变式,2011年第6题是《分子与细胞》模块P.18“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P.26“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P.115“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组合,2011年第30题是对《分子与细胞》模块P.48资料分析中“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和《稳态与环境》模块P.37 “体液免疫”内容的考查,第39题是对《生物技术实践》模块P.15-19“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内容的考查,第40题(3)是对《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P.109-113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内容的考查。

(二)注重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每年都涉及到实验题目,并且所占分值较高。2011年尤为突出,在12个题中,有5道试题是实验题。第6题考查了考试大纲规定的必修部分19个实验中的3个实验,此试题立足于教材,但又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突出对教材内容的加工与提升,强化考生在实验全过程的体验。第1题、第4题和第39题是教材探究实验的变式,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题通过设计新情景考查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学生对坐标曲线的分析能力和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渗透了对生物科学史的考查,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2009年第31题以“检测某基因中是否存在内含子”对DNA分子杂交原理的考查,突出考查了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2009年第32题“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实验题,以教材实验(《稳态与环境》P.75~76)为蓝本考查考生对教材实验的理解与掌握情况。2010年第3、30题也都是实验题,第30题素材来自潘瑞炽、董愚得著《植物生理学》(下册)P.216生长素发现史所列举的经典实验――豌豆劈茎法(将黄化的豌豆茎用刀劈成对称的两半后,放置水中,劈茎的两臂向外弯曲,而浸在生长素溶液里的劈茎则向内弯曲。生长素的溶液和劈茎两臂向内弯曲的程度成正比)。重视实验考查,很好的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三)突出考查主干知识,突出学科内综合

从近三年试题来看,知识点考查紧扣考纲,难易适中,全卷无偏题和怪题,试题围绕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主干知识展开,题意明确、层次清晰、立意鲜明、设计新颖、表述较严谨、简洁流畅,能力要求与题型有机统一,关注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注重核心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要求,重点知识重点考、连续考,如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等,见表6~10。

由于综合卷试题数量少(共12个),为了提高考查知识覆盖面,加强学科内综合就成为必然。如2009年第3题;2010年第3题;2011年第6题、30题等。

(四)注重基础,突出能力

从近几年试卷来看,无不在考查基础知识之上考查能力。如2009年1、2、6、31题,2010年1、2、5,2011年2、4、6、29、30、31等考查教材中的基本概念;2009年29、30、32题,2010年30、31、32,2011年29、31、32都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加大难度,需要学生经过分析后得出结论,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保证考生在拿到基本分的前提下获得一定的能力分。

第11篇

江苏“减排”的进展

“减排”成绩突出。“十一五”期间,江苏紧紧围绕年度减排目标,按照“落实责任、调整结构、工程支撑、监管保障、严控增量、政策引导”的总体思路,强化责任落实、强化结构调整、强化工程支撑、强化监管保障、强化增量控制、强化政策引导,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减排任务,全省COD和二氧化硫分别累计减排33.53万吨和54.19万吨。“十二五”期间,国家环保部将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种类扩大到四项,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江苏省与环保部签署的“十二五”减排目标责任书规定: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要分别削减11.9%、12.9%、14.8%和17.5%。这一数据意味着在消化新生增量的同时,还要削减15.2万吨COD、2.1万吨氨氮、16.1万吨二氧化硫及25.8万吨氮氧化物。“十二五”的前三年,江苏的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类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的92%、77%、98%、83%,2014年四项主要污染物削减率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24%、122%、148%、165%,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年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9.6%。

“减排”由工业企业扩展到其它领域。“十一五”期间,江苏减排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工业企业,尤其是电力、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进入“十二五”以后,江苏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强化工业企业的“减排”,严控增量,在省级总量审批中,对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项目进行同区域、同行业的“双平衡”,对新增大气污染物总量严格执行“减二增一”,同时削减存量,通过关停、提标改造、发展清洁能源、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等方式,强化工业“减排”。同时,还大力推进其它领域的“减排”。大力推进汽车尾气的“减排”。除了对新购和转入的轻型汽油车执行国Ⅳ标准外,坚决淘汰老旧机动车。到2014年底,共淘汰各类机动车44.76万辆,全省13个省辖市、12个县实施黄标车区域限行,全省机动车环保检测率达90%以上,核发环保标志500多万张。此外,南京、常州等6个城市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4603辆,其中纯电动客车2300多辆,占全国推广数量的四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一。积极推进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的“减排”。“江苏省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了各个领域“减排”的目标任务。稳步推进农业“减排”。通过推进生态沟渠塘拦截工程,加强规模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处理利用,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以及有机农业示范工程,实现农业生产的“减排”。

江苏“减排”面临的困境

尽管江苏的“减排”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主要污染物基数大、增量大,依然是江苏“减排”面临的困境。

“减排”可挖掘的潜力越来越小。目前江苏经济结构重化工化特征十分明显,重化工业在规模工业增加值中占比超过70%,重化工业重点建设项目占整个工业的七成,明显偏重,这也是江苏污染排放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十一五”以来,江苏大力推进工业企业的“减排”,通过“关停并转”淘汰重污染、低效益企业,推进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实现污染物的源头控制。由于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随着一大批企业“关停并转”,由此带来“减排”空间变得有限,“减排”可挖掘的潜力越来越小。

污染排放强度大大超过环境的承受力。尽管随着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单位GDP能耗与常规污染排放量持续下降,但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单位国土面积污染排放强度依然处于高位。江苏以1%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占全国10%的经济总量,但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是高强度的污染物排放,2012年江苏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COD、氨氮、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四类常规污染物的排放量分别达到了11.67吨、1.49吨、9.67吨与14.42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除了常规污染物排放外,新污染物,如有毒有机污染物以及重金属的排放量也比较大,且未列入控制范围,它们与常规污染物产生叠加效应,形成复合型污染,使环境雪上加霜。

江苏推进“减排”的对策

应通过“疏”、“堵”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严格排放标准并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使绿色经济成为江苏的支柱产业。

严格排放标准,加强监督管理。实施更加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和区域环境准入标准。健全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全部的污染物排放加以严格控制;逐步完善各类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建立技术标准的强制认证制度;逐步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倒逼企业加大污染治理投入。

切实加强规划环评、区域环评和项目环评工作,对排污总量已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或者环境质量出现下降的地区,实行区域限批。强化环境监督与执法,推进环境监督与执法独立。完善监测标准与手段,强化执法环节,加大对“偷排”的处罚力度,造成环境事故的,追究法律责任。加强监察、监测、减排部门的合作,加强专项执法检查,整合监察、监测台账,定期分析减排形势。

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按照生态经济要求,规划布局新增加或引进投资项目,形成生态功能完备的产业链。鼓励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实行产业链招商,园区内部企业之间互换产品和副产品,加快建设生态工业园和ISO14000示范区。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生产和消费、理念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市、县(市、区)。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污染物,入河量,控制,方案

1 污染物入河量控制方案

1.1 以城市污水处理为重点,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十二五”期间,隆德县规划完成渝河污水处理厂和甘渭河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并投入使用,万人以上镇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成并投入使用。

按照国家环保政策法规,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补贴力度,大力扶持困难乡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力保实现“2015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的阶段性目标。

不断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促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与优化。现有企业通过强化管理和治理,实现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不能全面达标的企业,责令限期治理;逾期不能达标的,依法责令停产、关闭或搬迁入定点工业基地。

1.2 以控制火电行业二氧化硫排放为重点,削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控制火电行业二氧化硫排放是实现隆德县二氧化硫总量控制的关键。要积极推进电力结构调整,引进优质清洁能源,大力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积极推进火力电厂“油改气工程”与“脱硫工程”,努力实现“增产减污”。积极发展热电联供项目,以集中供热方式取代高耗、高污染、低效的分散供热方式,为该县的工业发展腾出总量指标。全县严禁新建单机容量小于13.5万kW的常规燃煤、燃油机组,新建火电厂必须符合规划,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并配套高效脱硫设施,严格控制SO2排放量。

控制氮氧化物排放,有计划地开展现役火电厂的脱硝试点工作,所有新建、扩建的火电(含热电)机组要采取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并预留脱除氮氧化物的空间;新建、扩建的火电(含热电)机组要同步建设脱硝设施。

1.3 优化产业布局,严把环保准入关

按照《隆德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和《隆德县“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调整产业及重大项目布局,减少布局性和结构性污染。凡是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和总量控制指标的乡镇,必须组织编制和实施该乡镇的环境整治规划和总量削减计划。建设项目所增加的污染物排放要在所辖区内削减。

各职能部门应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产业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中,同时开展规划环评,报县政府审定后实施。

1.4 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强化污染源监督管理

完善排污许可证的管理规定,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工商、环保联动的排污许可证年检制度。对重点源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双重控制,严禁超标、超总量或无证排污。排污单位必须如实申报并按规定申领排污许可证,配合环保部门开展排污量的核定。

规范排污口的设置和管理。强化污染源限期治理。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超总量的污染源必须限期治理,逾期不能完成治理任务的,龙源期刊网论文查询应依法予以关闭。要通过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推动企业开展污染防治。

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工作,确定辖区内的重点排污企业,增加污染物排放监测和现场执法频次。进一步完善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体系,规范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公开,充分发挥公众和社会监督作用,激励企业持续改进环境行为,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管。

1.5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逐步削减排污量

要切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各项要求,各有关职能部门及乡镇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继续推进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结合技术改造,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加大对电力、化工、造纸、印染、冶金、建材等行业重点污染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做到增产减污,节能降耗,使单位产品的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同行业的较先进水平,逐步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保护和改善环境。

抓好企业的循环用水,创建一批实现废水“零排放”企业。“十二五”期间,有条件的工业企业都要建立循环用水系统。对洗水、造纸等用水量大的行业,要强制实行循环用水,不断加大回用水比例,严格限制使用新鲜水量,企业扩建项目所增加的用水量,要依靠企业自身节水来解决。

1.6 以加强环境预警应急能力建设为重点,强化环境管理基础工作

加强环境预警应急能力建设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环境预警应急系统,提高污染事故应急能力。建设水环境监控网络,构建水环境污染事故预警和应急体系。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定期发布饮用水源地水质信息。提高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加强基层环境监察工作为重点,推动环境监察队伍标准化建设。

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强化环境质量的监督与管理。根据环境质量功能要求,按区域、流域环境目标和环境质量标准来控制排放总量;结合主要污染物入河具体区位选择控制断面、控制点进行监控,制定监测计划,建立报告制度。

加强市污染源监测和监测网络建设,规范监测技术和环境统计,完善和提高监测手段,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加强数据分析能力,保证数据可靠、准确,强化职业道德规范,以提高监测数据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为实现总量控制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要建立以排污许可证、排污申报登记、环境统计和环境监测为基础的动态的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台帐和核算制度。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准确、及时、全面地掌握排污总量变化动态、环境质量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2 结语

水体纳污能力可以认为是一种资源,排污者则是用户,总量控制就是要体现出在确保环境质量的前提下,环境资源的共享和有偿使用。而总量控制的总目标是要将水体纳污能力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尽可能公平合理地分配到各个用户。

参考文献

[1] 张倩,苏保林,罗运祥,等.城市水环境控制单元污染物入河量估算方法[J].环境科学学报,2013(3):877-884.

[2] 林国强.南流江玉林城区段污染物总量控制及方案[J].广西水利水电,2002(1):54-57.

[3] 李红亮,米玉华.河北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及限制排污总量研究[J].水资源保护,2011(1):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