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总结

三年级语文上册总结

时间:2022-02-11 09:26:15

三年级语文上册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教材 中小学英语教材 教材衔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英语学习交际能力的重要部分。语言技能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听和读是理解技能,说和写是表达技能。语言技能分为九级目标,小学六年级毕业需要达到二级目标,初中一年级,即七年级需要达到三级目标。显然,要落实好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关注教材的衔接问题,注重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对比分析,从而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本文笔者即以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的内容为例,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三个维度进行文本对比分析,以期为有效开展教学提供帮助。

一、语言技能维度的对比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首先对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的听、说、读、写技能部分进行文本分析归纳,以体现教材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方面的目标,进而对比初中和小学衔接部分教材内容在听、说、读、写技能上的差异(见表1)。

笔者将表1里涉及的各语言学习项目按照年级进行了整理,以六年级和七年级教材中每个新授课单元为基准,以课文中的每个独立语言练习项目为单位,汇总形成了表2。

从表1、表2所呈现的教材在听、说、读、写四项中安排的操练栏目所占比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结合表1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在语言实践活动设计的项目总数上大致相当,其中北师大版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每个新授课单元下设Warm-up, Reading,Speaking, Vocabulary等板块,每个板块下面设有具体的相关听、说、读、写的一些语言实践活动,所以总体来讲包含的实践活动要稍多于北师大版小学教科书。

第二,结合表1、表2,对比两个年级栏目设计的类型,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在听、说方面和读、写方面的教材训练形式和数量相当,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的听、说和读、写方面存在差异,初中阶段读、写部分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于听、说部分。除听、说、读、写四个基本技能的单项训练,我们还看到六年级、七年级的教材中都有综合性及趣味性的栏目,这些栏目对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起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其中可以明显对比出六年级教材(上、下册)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部分的训练要多于七年级教材(上、下册),设计的栏目种类较丰富。

第三,从栏目设计侧重点来看,六年级教材(上、下册)侧重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根据课程标准上的要求,学生在七年级阶段应该能够满足语言知识三级的要求,即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正确使用简单的图表和海报等形式传达信息;能参照范例写出或回复简单的问候和邀请;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图片,编写简单故事。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做好过渡。

二、语言知识维度的对比分析

语言知识包括语言、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内容。笔者主要对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中各单元的话题做一些归纳。由于小学阶段英语教学还不涉及系统的语音、语法知识,所以结合课程标准只做概括介绍。

通过对六年级教材(上、下册)的统计,笔者发现每单元涉及的话题主要有校园生活、课外活动、物品价格、电脑游戏、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培养和自然环保等话题。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涉及的话题主要有家庭、学校设施、课程安排、购物饮食、季节天气、情绪、动物等话题。通过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第一,小学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所选话题均涵盖在《课程标准》规定的二级和三级语言知识目标中,话题多为学生所熟悉的学校、家庭生活,题材贴近实际,语言生动活泼,学生乐于学习。

第二,从所选话题的内容和范围来看,小学六年级教材(上、下册)每单元的话题内容相对来说较为单一,主要围绕学生的校园生活开展;进入初中阶段之后,每单元的话题逐渐丰富起来,教科书中所列的话题内容引导学生恰当理解与运用相关的语言表达形式。

对于语法部分,结合《课程标准》对二级和三级语言知识目标的要求,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相比于六年级教材(上、下册)更加凸显了对语法部分的关注,突出语法的表意功能,对于七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具体语法知识如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等作了具体的描述。

三、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维度的对比分析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英语课程分级目标体系,其中义务教育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二级要求,包括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而到了七年级,则要达到三级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通过对比表3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从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目标呈现方式角度来看,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呈现的方式角度大致相同,都是在校内和校外两个大的维度下,以学生较为熟悉的校园、家庭生活为话题,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体如教育学生爱祖国、爱学校、爱父母,热爱大自然等。

从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目标的具体教育内容来看,两套教材设计的内容均比较广泛。但相对比而言,六年级教材(上、下册)相比于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注重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双向渗透性,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多是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同龄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交流。

通过对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三个维度上的文本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北师大版中小学教材在内容衔接上存在的差异,广大一线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差异进行合理化教学,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甘玉国.中小学英语现状衔接调查[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0).

[3]陈利.找准中小教学的衔接点[J].四川教育,2007(5).

第2篇

关键词:中级汉语综合教材 《发展汉语――中级汉语》 练习编写

练习的编写设计是考察汉语教材编写质量的一个重要考察指标。练习编写的科学实用价值对汉语课堂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1]本文基于《发展汉语――中级汉语》这一国内中级通用汉语的综合教材为分析对象,从科学的定性和定量、兼顾泛化和分化、练习样式的总类和分布以及趣味性原则等方面来考察和分析其练习编写的科学性。

一、科学的定性和定量

(一)科学的定量原则

纵观改革开放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教材中练习的题量一直处于递增的变化趋势[2],《发展汉语――中级汉语》也不例外。经过统计分析,该教材上下两册平均都有题,占四至五个页面,其中,每一大题中小题的量也平均在十题左右,而且,随着课时的深入,练习的量明显呈增多的趋势,特别是上下两册之间,在保持练习衔接性的基础上,大题的量基本不变,每一大题中小题的数量则明显增加。

李绍林(2003)认为,练习于第二语言教学而言,实际上是一种强化的作用,而相关的操练和巩固更是言语技能习得的一个重要途径[3]。在中级阶段,对于练习的量的把握显得尤其重要。既要保持一定量的练习,服务课堂、教师和学生,又要防止学生因为练习过量而产生反感甚至畏难情绪,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赵金铭(1997)认为,练习应该同时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既方便教师组织教学,又满足学习者巩固课堂教学和提高语言能力的需求,这个量就是最合适的练习的量。[4]

(二)科学的定性原则

纵观《发展汉语――中级汉语》上册和下册教材,关于理解性、模仿性和交际性的练习形式都有较为全面和具体的体现,但记忆性的练习形式却稍显不足。其中,理解性的练习形式主要有:“填空”“判断正误”“选择”“改错”和“回答问题”等;模仿性的练习形式主要是:“模仿造句”“句型转换”和“模仿对话”等;记忆性练习方面受综合性教材的限制,稍为薄弱,只能通过“跟老师说”“听后说”“回答问题”和“复述课文”等各种形式进行;交际性练习主要采用交际法的方式进行练习,模拟情境练习,实用性较强,能够针对学生言语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进行训练。下面以该教材中的几个交际性练习为例,做简单分析。

(1)使用下面词句介绍自己的故乡。(上册 第二课)

我的……是在那里度过的,我是多么熟悉那里的…啊!最难忘的是……。我尤其喜欢……。就拿……来说……

这道题目首先是针对个人语言技能设计的交际训练题,但还可以班级为单位展开叙述、讨论。学生根据提示说话,相对于让学生凭空发挥,能有效降低练习的难度。另外,该话题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话题,能够产生话题共鸣,在以不同母语为背景的班级中展开更能体现实际交际的原则。

(2)根据提示和所给的词语进行对话。(上册 第三课)

和中国朋友一起吃饭?中国朋友提出请你吃饭

?讨论AA制的问题

讨论中尽量使用下面的词语:邀请、大方、小气、不好意思、轻松、习惯、宁可、不然

这道交际训练紧扣课文中的主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从而展开对话练习,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又能锻炼学生交际的能力。

这样的交际性练习巧妙地设置了语言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将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迅速地转化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还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语言技能。

二、兼顾泛化和分化

根据李绍林(2001),从不一样的语言项目中发现共性是语言的泛化,而从类似的语言项目中发现其差异性则是语言的分化。[5]语言的泛化和分化作为二语习得过程中促进目的语习得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在适量泛化练习的基础上,二语习得者可以更好地将相近的Z言知识联系在一起,在夯实旧的语言知识的同时,通过与新知识的对比、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在适量分化练习的帮助下,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习得同义词语、同义结构和同义表达,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多样,而且能帮助学习者通过新旧对比,了解相似或同类项之间的细微差别和区别性特征,使表达更加精准得体。[6]

试用这一原则对该教材进行统计:这部教材(包括上下两册)共有27种练习样式(重复出现的或相似的略去不计),其中,共有5种属于主观性练习,22种客观性练习。由于客观性练习是泛化和分化练习的主要体现形式,因此,通过对该教材中的22种客观性练习的考察,发现该教材练习的题型中,泛化练习和分化练习只有5种,其中,泛化练习有3种,分化练习仅2种[9]。泛化练习有:①用课文中学到的词语替换画线部分(出现1次);②用所给词语或格式改写句子(出现5次);③写出近义词和反义词(出现5次)。分化练习有:①把下列形容词按AABB式和ABAB式分成两组(出现1次);②阅读下列句子,按照“V+数量”结构的不同含义把它们分为两组(出现1次);③熟读短语,说出它们在结构上的区别,仿照例子再写三个(出现1次);④按照要求,各写出两个句子(数量词组作主、谓、宾、定、状、补语)(出现1次)。

《发展汉语――中级汉语》中有关分化和泛化的练习体现得偏少,泛化练习只有3种,分化练习只有2种,具体表现形式也较单一,只有4个小项,主要是根据词法结构或句法结构区分词语或短语。

三、练习样式的总类和分布

李绍林(2003)提出:练习样式的总数若与总类大体将近或者稍多于总类将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7]。《发展汉语――中级汉语》上下两册一共有27种练习样式,即该教材的练习样式总类为27,其中,上册19种,下册20种。这些练类覆盖较为全面,都在每一节课的练习中部分出现。如,在上册教材中,第二课和第四至十课均分布有7种,第一课分布有8种,第三课分布有10种,平均分布占比7.4%,占上册练类的38.9%,占两册练类的27.4%;在下册教材中,第一课和第六课分布有7种,第二、三、四、五、七、八、九、十课中均分布有8种,平均分布占比7.8%,占下册练类的39%,占两册练类的28.9%。对比《中级汉语教程》和《实用汉语中级教程》,《发展汉语――中级汉语》的练类持中,但练习样式的分布率是最高的。详见下表三部影响比较大的中级汉语教材关于练习样式的总类和练习样式分布情况的统计[10]:

除了考量练类和练习样式的分布情况外,练习重现的频率也特别重要。在考量练习编写时,首要的并不是练习样式总类的多少,而是练习样式的具体内容,也就是练习实际体现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其次,应该注重提高练习重现的频率,尽量控制练习的具体样式,并使其在每篇课文中以相对固定的形式出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练习样式没有相对固定,每节课的练习方式都存在较大差异,或者整套教材中多次出现重现率低的练习样式,不仅会影响教材练习编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而且会使让学习者在进行练习时因题型变化而产生困惑,影响其对具体知识的掌握。下面,我们来看下三部影响比较大的中级汉语教材关于重现率低的练习样式的统计情况:

由表2中的统计数据可知,《中级汉语教程》和《实用汉语中级教程》低重现率练习样式都很多,均超过练类的百分之六十;而《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在这一方面上却稍有好转,上下册分别占36.8%和40%。其中,《发展汉语――中级汉语》中重现率比较低的练习样式分别是:

1.出现一次的样式:

①用课文中学到的词语替换画线部分;(上册第2课)

②阅读短文,在括号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并讲讲自己学习汉语的经历;(上册第4课)

③用下列词语组成短语;(上册第11课)

④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下册第27课)

⑤看图说话;(下册第16课)

⑥写出象声词模拟的声音;(下册第29课)

⑦给下列句子填写合适的量词;(下册第29课)

⑧据所给的名量词、借用量词填写合适的名词;(下册第29课)

2.出现两次的样式:

①选择适当的词语填空;(上册第1、4课)

②词语归位[12];(上册第2、3课)

③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上册第6、13课)

④组词成句;(下册第17、18课)

⑤改病句[13](下册第19、30课)

综合表1和表2,若是出于减少低重现率的练习样式,将练类下属的每一种练习样式统统安排到全部课文中显然过于牵强,而且可操作性太低,因此我们能够做到的只能是尽可能地让两者达到一个相近的指标。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根据不同课型的具体要求删去教材中除了出于特殊目的而设置的其他低重现率的练习样式,从而限制练习样式的总类的数量,保留对教学和学习具有较大实用价值的练习。

四、结语

赵金铭(1998)曾提出一系列关于对外汉语教材中练习的编写标准,其中提到练习内容要囊括所有教学项目,练习样式的总类要多,各练习样式之间要有内在的层次和联系,要保证练量,注重分技能训练等。[8]试以这一标准为评价标准,结合以上三个方面的考察,总体而言,《发展汉语――中级汉语》的练习基本上涵盖全部教学内容,练习材料的文化取向基本正确无误,对练习的量的把握也基本适中,练习设计的题型相对固定,难易顺序基本一致,有效减少了学生因题型变化而产生的困惑。在练习设计的趣味性上,词汇练习和语法练习的类型较为单一,略显枯燥,交际训练的练习则较富有趣味性,但由于《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属于通用汉语的综合型教材,与之相配套的还有口语系列的教材,因此,受课型和教学目的的限制,教材中关于语段和句式的练习较少,言语表达的练习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对言语技能运用的重视稍显不足。

因此,建议教材编写者以结构、功能、语法和文化相结合的原则为宗旨,从学习者出发,在练习的形式上,m当增加语言泛化和分化练习,注重练习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对于使用该教材的教师,建议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通过删改、整合和补充等形式对该教材中的练习进行再处理,提高练习的使用效率。

注释:

[1]李扬:《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李泉:《对外汉语教材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97页。

[3]李绍林:《对外汉语教材练习编写的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34-36页。

[4]赵金铭:《对外汉语教材创新略论》,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第2期。

[5]李绍林:《谈泛化、分化及有关的练习样式》,汉语学习,2001年,第6期。

[6]肖菲:《论华文教材练习编写的原则》,零陵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157-158页。

[7]李绍林:《对外汉语教材练习编写的思考》,云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37页。

[8]赵金铭:《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3期。

[9]分化练习中的4种练习形式主要是根据词法结构或句法结构区分词语或短语,在实质上只有两种练习形式的,所以归为两种。

[10]统计时,我们把类似的练习样式归为一类,例如:《发展汉语――中级汉语》中的1、给词语搭配两个宾语;2、给词语搭配两个中心语;3、给词语搭配两个谓语;4、给词语搭配一个状语和一个宾语;5、给词语搭配状语和中心语;6、给词语搭配状语和宾补;7、给词语搭配趋向补语和可能补语;8、给词语搭配适当的成分;9、据所给的名量词、借用量词填写合适的名词,这9个练习样式,笔者在统计时将其归为“词语搭配”练习样式一类。

[11]教材中出现次数在三次以内的定为重现率低的练习样式。

[12]“被”字句的合适位置,句子后面的词语应在哪个位置。

第3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积累;文言词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是摆在我们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教学“瓶颈”。我们如何才能很切入、到位地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对于这一难题,有的语文教师说,文言文教学重在诵读,背诵下了即可;有的则说,文言文教学应在文意理解上下功夫;还有的语文教师说,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翻译,必须通篇翻译。对于以上观点,我不完全赞同。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按“通读文言文――练说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解悟文言文”的教学思路来设计教学流程。其中,“积累文言词”这一教学环节是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这是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也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显著特点。

通过近十五年的语文教学活动,我曾不断地勇于创新和尝试,深深地领悟到: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很好平台。所以,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词的教学。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才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实现了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同时,这样很好地解决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瓶颈”问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对文言词的积累,应分门别类,切入文意,立于语境作以理解和积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通假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通假类型。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七年级上册《童趣》)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七年级下册《木兰诗》)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古今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古今类型。

1)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古义:爱戴;今义:可怜、怜悯)(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表示谢意,感谢)(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义:一天天;今义:指太阳)(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对于古今类的文言词,既要理解、积累古义,也要理解、积累今义。

多义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多义类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纸条”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任用”的意思)(九年级上册《出师表》)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责任”的意思)(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意思)(七年级上册《论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的意思)(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对于多义类的文言词,有的多义类文言词义项可供选择。根据当时的语境,即可选择性确定。例如:

之――

1)用为第三人称代词,代人、代事或代物。是“他们”、“她们”、“它们”。

2)用为指示代词。是“这”、“这样”、“这种”。

3)用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地、得”。

4)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在意义。

5)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作为宾置动前的结构标志。例如: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属于第一种)(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属于第二种)(九年级下册《公输》)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属于第三种)(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

4)孤之又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属于第四种)(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5)孔子曰:“何陋之有?”(属于第五种)(八年级上册《陋室铭》)

称谓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称谓类型。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指刘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指刘禅)(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3)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指刘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指秦王)(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疑问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疑问类型。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为什么”的意思)(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能”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哪一个”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的意思)(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语气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语气类型。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吗”) (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罢了”) (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啊”) (七年级上册《论语》)

4)与臣而将四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了”)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对于语气类文言词,是要根据句式特点来判断,就表示何种语气。有的语气词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个语气词。

活用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活用类型。

1)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唔之。(“喂乳”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七年级下册《口技》)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远离”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3)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意动用法)(七年级上册《伤仲永》)

4)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使……发扬光大”)(使动用法)(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5)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像狐狸一样”)(名词用作状语)(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对于活用类文言词的理解与积累,应根据文言词所处的语境理解和积累活用的意思。

其它类。根据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和理解与积累文言词的需要,有侧重点的积累一些文言词。主要是一些陌生、重点难点的文言词。

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固定词组,其表达的意思是确定的、唯一的。例如:“如太行、王屋何?”一句中的“如……何”,是“把……怎么样”的意思。(下转第368页)

(上接第285页)以上九种类型的文言词,是我们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必须掌握和积累的。其类型是切入文言文文意和当时句子的语境而划分的,也是文言词归类积累的需要和学生便于识记积累的要求。但不是唯一的,应在语文实际教学中灵活对待即可。源于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是按分散到集中,少到多,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科学性的顺序编排,我们初中学生一定要学好文言文,也一定要继承和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须从理解和积累文言文的文言词做起!

【参考文献】

[1]叶青.现代视野下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发现及其改革构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6.

第4篇

关键词: 新课标 口语交际 古诗

关于对新课标视野下初中语文的古诗口语交际新教法方面的探索,鲜有人涉足,所以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显得极富意义。下面,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篇目为例,我将以三种方法探索新课标视阈下初中语文古诗口语交际的新教法。

一、情境模拟法

以往的口语交际教法十分地生硬,而新课标中对初中语文口语交际强调“具体交际情境”[1]。毕竟,“个体的行为基本上是由他对自己和周围环境所获得的知觉决定的”[2],口语交际应注重情境。关于情境模拟法,我将其分为仿古模拟法、穿越模拟法和梦境模拟法。

(一)仿古模拟法

行为主义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注重模仿和练习。对此,可模仿古人,让学生着古装,佩古饰,言古语。结合夏完淳的《别云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2版)(八年级上册),首先要让夏完淳穿上古代的囚服,以及加上囚犯特有的“装饰”。然后学生或者教师来问或答。问题可为:这位仁兄,时至今日,你作何感想?回答可为:鄙人三年为明奔走羁旅,如今又成南冠,无限河山泪沾衣,无颜敢言天地宽。还可继续发问:黄泉路近,你还有何牵绊?回答可能是这样的:魂魄毅兮为鬼雄,身即死兮魂归故。魂幡引兮召来者,扶摇直上兮我大明旗。

新课标要求课程与生活的连续性,并且强调场合,这在之前都是被忽视的。仿古模拟法也应具有生活气息。此外,建构主义也主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及“接触社会”和“社会实践”[2]。由此,针对杜甫的《登岳阳楼》(七年级上册),可以带学生登岳阳楼,或是与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气势相匹敌的楼阁。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想象,融入诗境,互谈感受。若是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八年级下册)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八年级上册),则可先导入“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或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关于景物的古诗,作一简介后,问学生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以小组互派“信使”的方法交流,最后再总结归纳。

(二)穿越模拟法

关于穿越模拟,可分为两种,一是古代穿越到古代,二是古代穿越到现代。

古代穿越到古代,以李白的两首诗为例。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与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自己的假设”[3]。结合《古诗十九首》(七年级上册)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诗句,假设这名女子穿越到交通十分便利的现代,然后模拟她与现代人的谈话。例如这名女子可能会问:这(某交通工具)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处?如果她要到某处去大约什么时间可以到,等等。结合“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诗句,看到大型织布机她可能会问现代人:这个东西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一天可以织多少匹布?怎么使用它?等等。只要将双方的口语交际展现出来即可。这样的方法迎合了新课标中所强调的口语交际教学的灵活性、创新性。

语文教法往往忽视兴趣。朱绍禹在《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强调语文知识教学的“兴趣性”[4]。为增强趣味性,古代穿越到现代可融入现代科技。杜甫的《春望》(八年级上册)表明其经历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代。他思念家人,但通信却十分不便。为此,可让学生模拟杜甫给家人或者是亲戚朋友打电话的场景,谈谈近况及家长里短。或者在小组中多次选人分别代替“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杜甫及其家人,将两方的视频通话呈现出来。再如进行《钱塘湖春行》(八年级上册)的教学时,可模拟韩愈在电视机前看到钱塘湖的景色后与好友之间的谈话。针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八年级上册)或者《无题》(八年级下册),则可表现他在看到先进的照明和交通工具时,与周围人的交谈情境。这就是新课标中所讲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具有重要作用。

(三)梦境模拟法

以往的口语交际教法培养了太多的考试机器。新课标口语交际教学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它与联想能力的培养训练密切相关。而梦境模拟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王勃有诗《山中》。结合此诗可联想其梦回故乡与亲朋好友推心置腹的交谈。在梦境亲朋好友可能会问他:“在外可好?”王勃可能会回答:“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在梦中,他们还会问他曾经的一些经历,等等。这样,采用问答的形式,以问题促进交际,以凸显口语交际的互动性。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八年级上册)一诗中吟“铁马冰河入梦来”,对此,可以模拟其上阵杀敌的血腥梦境,写好开场白,导入切题的图片及音乐,找诵读好的同学演绎舞台剧,或者一人一句即席诵读。当然,也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大风雨夜中的梦境。

以前的口语交际的教法过于单一,教师往往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学生更是故步自封。新课标意在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则要求课型的多元化”[3],二者都主张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并逐步引导学生自由联想,充分表达观点。结合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八年级上册),可引导学生联想在梦境中登上飞来峰的感受,然后问他们身处高处的感觉。比如教授杜牧的《赤壁》(七年级上册)时可问学生他们联想到了什么?由赵翼的《论诗》(八年级上册),让学生充分联想梦到“才人”辈出的场面,问他们自己心中的“才人”形象是怎样的。此法对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又分为艺术表现法和调查走访法。

(一)艺术表现法

角色扮演法可以用比较艺术、文雅的手法展示出来,比如采用戏剧表演或者记者采访。

运用戏剧法需要使用道具来呈现诗意,还要布置好场地。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要使用道具造呼啸的北风,造飞雪与“梨花”,准备好白草,弓、铁衣、红旗、马匹,还要准备好胡琴,琵琶与羌笛三种乐器。此外,写好剧本分好幕,对好台词等工作皆要做。一切准备就绪后,再将相关主题的口语交际用话剧或者戏曲呈现出来。例如可以呈现岑参和武判官双方在喝酒时的谈话,以及岑参在武判官上马之前的饯别之语,等等。

关于记者采访,结合虞世南的《蝉》(七年级下册),杨巨源的《城东早春》(八年级下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七年级上册)和崔颢的《黄鹤楼》(七年级下册),可以一人拿话筒扮演记者,一人扮演作者,由记者问其创作感受。

新课标中初中口语交际强调口语交际的表情、语气、表达方式、表达内容。这种艺术性的角色扮演很好地突出了这些,避免了“一刀切”。对话语言可“文”可“质”,十分灵活,并且这种形式的口语交际对于提高语言、审美能力的作用极大。

(二)调查走访法

相比之下,调查之法具有更多的泥土气息。调查之法可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两种。

结合孟浩然《过故人庄》(七年级上册),陶渊明《饮酒》(九年级下册)中“无为”的思想,杜甫《望岳》(八年级上册),曹操《龟虽寿》(九年级上册),文天祥《过零丁洋》(八年级上册)中“有为”的思想,可以做一次问卷调查,问题为:你认为人生应该“无为”还是“有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八年级下册)和《秋词》(七年级上册)中表现的是刘禹锡的乐观,宣宗宫人的《题红叶(八年级下册)》,杜牧的《泊秦淮》(八年级上册)中所流露出的却是哀伤。为此,则可以做一次关于人生态度的问卷调查,题为:你当下的人生态度是乐观还是悲观?

自有科举考试以来,评价机制往往用考试来衡量人才,以文取胜,轻视口语交际。这种长期的功利性,使得古诗口语交际教学先天不足。口语交际教学评价标准的缺失和模糊,给具体的教学实施带来诸多困难,使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缺少了一个有效的依据,加大了教学难度。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可让学生承担实际的交际任务,学生的操作“步骤”和“技巧”[5]就不会那么生硬,教学难度也可减轻。这样有助于增强新课标中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内容中强调学生的理解力、沟通力、表达力。而且此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有助于综合考察学生的真实口语交际水平,解决以往教法造成的学生能力与成绩的脱节问题。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口语交际的“社会化”与现实资讯[2]。钱威和徐越化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中也提到了一种“交往式语境”[6],主张学生和各种人进行交际。因此,实地走访,进行口语交际是十分可取的。例如结合白居易的《观刈麦》(七年级下册),可与真正的农民聊天,问他们一些关于耕种、收获的问题。结合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八年级上册),可让去边远地区,走访军民,问他们关于气候、国事的看法,等等。

三、双向互立法

此法中又融入了滚雪球法、辩论赛法。

(一)滚雪球法

新课标中提出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所以发散思维必不可少。首先要分设两方,开设多组,专人记录,采用双向“滚雪球”法吸纳各组的观点。如可让多位学生分别暂代李白的叔父李云和李白。由李云,也就是《宣州谢I楼饯别校叔书云》(八年级下册)中的“校叔书云”来劝慰忧愁,以及想要退隐的另一方李白,然后记录者将劝慰者和劝慰对象所持的观点列出,照此模式滚动,组组交流,最后两方观点汇成两个大“雪球”。学生可从双方观点中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实际上则为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对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可控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文道统一”。针对李白《行路难》(九年级下册)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则可以由一同学扮演君王,另一同学扮演认识姜太公,或者尹伊的人,或者路人,以其之口说姜太公或者尹伊得遇明主之事,将二方描述要点列出,照此模式进行,组组交流,最后让学生讨论比较两方的观点,深入体会文意。杜甫的《孤雁》(七年级下册),同样可采用此法,一方扮演孤雁,一方扮演其同伴,以其之口,互诉情感。组组再交流,双向滚动,形成双方想法的大“雪球”。然后让学生由孤雁同伴的情感展开讨论,这样更能体味孤雁哀思之深重。

(二)辩论赛法

新课标主张要“建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要求学生能够“即席讲话”,并能“积极发表看法”,“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辩论法无疑是较好的选择。陶渊明《归园田居》(七年级下册)中“种豆南山下”,“载月荷锄归”尤为突出。曹操《观沧海》(七年级上册)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也撼动人心。对此,围绕“人应该出世还是入世”这一主题举行辩论。这种辩论的形式,能使学生越辩越明,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另外,此法有助于突破注入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寓教于言,理、乐。但是,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及兴趣,因材施教。

总之,关于新课标视野下,初中语文课堂中口语交际方面的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有待发展的重要一环。加强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方面的教学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必须重视初中语文课堂中口语交际方面的教学,并探索关于此方面的新教法,以谋求新课标视野下中语文课堂中口语交际方面教学的新突破与新发展。教学方法是无法穷尽的,所以,此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23,193.

[3]樊曼莉.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中学语文[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0):15,21.

[4]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46.

[5]陈怀.对现行教材中口语交际内容的思考[J].中国教师,291-292.

第5篇

转眼新的学期到来,面对苏教版全新的教材,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住教材特点,带领学生走进教材,理解教材,超越教材。

结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的特点分析如下:

(一)思想内涵丰富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共入选24篇课文,文质兼美,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教材是分7个单元安排的,每个单元都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如第一单元颂春篇,是关于赞美春天、亲近自然的教育;第二单元创新篇,是关于倡导创新、教给学生创造方法的教育;第三单元英才篇,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廉洁等传统美德;第四单元爱心篇,是倡导无私奉献、相互关爱、回报母爱和保护弱小等美好品质的教育;第五单元动物篇,是关于天人合一,学习动物、爱护动物的教育;第六单元环保篇,是关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教育;第七单元国魂篇,是关于歌颂领袖人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入选的这些课文人文内涵丰富,都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教材。而这样的编排,又进一步优化了课文的组合,提升了育人的效果。

(二)本学期将重点训练四个项目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小学一、二、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编者们,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和研究,在小学中年级段四册教材的阅读教学中,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还安排了四个重点学习项目: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二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四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那么,这四个重点学习项目在教材中是如何安排的呢?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将进行“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重复,螺旋上升"。

“三维整合”,就是以语文学习为载体,在语文学习中整合“三维"目标,如上文谈到的人文思想教育,要通过朗读、背诵以及这四个重点项目的学习等来完成,而不是把语文学习搞成“三张皮”。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获取了语文知识,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又经历、探究了语文学习的过程,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并提高了学生的认识,陶冶了学生情操,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统筹安排”,就是这四个重点学习项目不是一个单元安排一个知识点,而是合理地分散安排在两个学年各册教材之中的。如本册“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练习,除了几乎每课都安排了读写词语练习外,还安排了背诵课文8篇,占本册课文总数的三分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中年级阅读吸收、积累这个重点之重点。另外,关于“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学习,在本册教材中,涉及的篇目也占课文总篇目的50%以上。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因课设练”,就是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相应的练习。我们的阅读教材都是文选式的。入选的课文,编排在一个单元中,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相似或联系,但其语文学习的知识点、技能的训练点乃至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形成等,其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每篇课文安排的训练重点均要适合每篇课文的特点。如果一个单元安排的几篇课文,强行统一安排一个重点训练项目,要么可能因练伤文,要么可能因文伤练。因此,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中年级四册教材均突破了“单元训练重点”的束缚,因课设练,即每课除了安排朗读、写字、读写词语等练习外,还根据各课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安排了“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默读思考,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等练习,有些课文,还同时安排多项或综合练习。

“多次重复”,是说一个学习重点不可能通过一、两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必须通过多次反复训练才能逐步实现内化。这是因为一个重点学习项目,仅靠两个单元的突击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要靠日积月累,反复习染才能形成素养。如上文在“统筹安排”中谈到的例子也体现了这一编排思想。

“螺旋上升”,就是采取循环往复的方式安排学习重点,绝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的重复,而是逐步提高要求,螺旋式上升。这四个学习重点虽然在本学段的四册教材中反复出现,但其练习的要求不断提高,诸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等,都能明显地看出其学习的要求梯度。

(三)注重向小学高年级阅读的过渡,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大语音观;语音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26-0042-04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部,2012)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习初期就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意识,让学生明确:在交际中,语言的准确达意至关重要,发音准确能成功交流。

“二级语音知识”分级标准要求学生要达到四项要求:正确读出26个英文字母;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了解单词有重音,句子有重读;了解英语语音包括连读、节奏、停顿、语调等现象。(教育部,2012)

二级语音目标中有些是在一级阶段完成的,例如“正确读出26个英文字母”;有些需要从一级阶段逐步渗透,例如“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了解单词有重音,句子有重读,英语语音包括连读、节奏、停顿、语调等现象”。

在语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以运用为中心的大语音观,从一开始就要教学生按照真实的交际形式读英语,注重在真实的交际中进行语音语调的训练。我们一定要明确我们的语音教学最终是为语言交际服务的。(苏朝晖,2013)

(PEP)新版教材的语音非常清晰,在教学中,教师应准确理解并有效运用新版教材,充分利用“Letters and sounds”和“Let’s spell”语音教学板块培养学生的语音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总结语音规律;并能挖掘与有效运用教材中其他板块的语音信息,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大语音观念,提高语音教学的实效性。近期,笔者在“唐山市教育局高效课堂2013小课题”研究过程中,结合教学实践,对语音教学的有效策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一、有效运用歌谣学习字母发音

(PEP)新版教材三年级第一学期,学生正式接触26个字母听、说、读、写及26个字母作为首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编歌谣的方法来学习、总结字母发音,效果不错。

歌谣一:初学字母发音以及总结不同单词中相同字母的发音,特点是将字母、发音与单词融于一体。兹以三年级上册Unit 2为例加以说明。

apple book crayon dog

ant bag cat duck

a says /?/, a says /?/, apple ant /?/ /?/ /?/;

b says /b/, b says /b/, book bag /b/ /b/ /b/;

c says /k/, c says /k/, crayon cat /k/ /k/ /k/;

d says /d/, d says /d/ , duck dog /d/ /d/ /d/.

在四年级上册的 Let’s spell板块,教师可以通过长短音对比歌谣,引导学生区分元音字母的长音与短音规律,帮助学生巩固发音。

歌谣二:四年级长短音对比歌谣,师生齐唱或对唱,用于初学元音字母的长音规律以及总结元音字母长短音规律。

(师) (生)

a a a /?/ /?/ /?/ apple ant /?/ /?/ /?/ ;

a-e /ei/ /ei/ /ei/ face name /ei/ /ei/ /ei/;

i i i /i/ /i/ /i/ big fish /i/ /i/ /i/;

i-e /ai/ /ai/ /ai/ like kite /ai/ /ai/ /ai/;

o o o /?蘅/ /?蘅/ /?蘅/ mom dog /?蘅/ /?蘅/ /?蘅/;

o-e /?藜u/ /?藜u/ /?藜u/ nose note /?藜u/ /?藜u/ /?藜u/;

u u u /?蘧/ /?蘧/ /?蘧/ duck up /?蘧/ /?蘧/ /?蘧/;

u-e /ju:/ /ju:/ /ju:/ cute use /ju:/ /ju:/ /ju:/;

e e e /e/ /e/ /e/ egg pen /e/ /e/ /e/

-e /i:/ /i:/ /i:/ she me /i:/ /i:/ /i:/.

这个歌谣,将字母名称音和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及相关例词有效结合起来,琅琅上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音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单词学习中运用字母发音规律,尝试自主拼读。

二、单词教学渗透发音规律,以点拍法找重音

语音的学习绝不仅仅是语音板块的任务,在单词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与运用字母和字母组合发音规律,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准确把握单词重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点拍法,借助动作引导学生感知、把握单词的重音规律。

例如,在(PEP)三年级上册 Unit 1 Hello A Let’s learn教学中,学生学习单词“ruler, pencil, eraser, crayon”在真实情景“I have a_____.”中运用。首先,教师在口语交流情境“I have a_____.”中通过实物呈现单词,进行音与义的对应,在学生感知单词发音并会言说的基础上,出示单词,借助动作和标示重音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单词的重音位置,并通过单词的升降调朗读渗透语调,为单词在句子中的运用打基础。在“eraser ”这一单词的学习中,个别学生在重音把握上出现困难,误将第一音节重读。这可采用分音节读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单词由不同的音节构成,eraser/i′reiz?藜/,/i/―/ /rei/ ―/z?藜/,/i′reiz?藜/,并渗透重点字母a发本音/ei/,字母组合er发短音/?藜/的规律。然后通过“点拍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重音,右手中指点击左手手心表示弱读音节,右手拍左手手心表示重读音节,让学生在“点、拍、点”中借助动作找准重音。学生很愿意和教师一起做,而且很好地把握了单词的重音规律。在用“I have a/an_____.”表达个人学习物品的这个真实语境过程中,学生有效地巩固了单词发音。

三、创编对话,在语用中培养学生的大语音观念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语言做事情,而做事情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语音学习的成就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大语音观念。

例如,四年级上册Unit 2 My schoolbag 对话教学中,学生学习了表达询问及回答“书包的颜色,书包里有什么”等内容。学生在感知、理解对话和准确模仿录音、朗读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自由创编对话,进行真实地交流,在语言实践中巩固语音、语调。大多数学生能够在对话实践中运用准确的语音、语调进行交流:询问书包颜色及书包内物品一般用降调,如“What colour is⌒ it?” “What’s in your schoolbag?”;而表达书包内多种物品时,前几个用升调,最后一个用降调,如“A Chinese book, a maths book,an English bookand some storybooks.”

又如,四年级上册Unit 6 Meet my family,通过英语口语实践作业实现语言的真实运用,作业这样设计:运用家庭照片,向你的朋友询问并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还可以相互了解家庭成员的职业。

大部分学生在交流中能够根据需要准确地运用以下主句型:“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Three(Four,Five). My______, my_______(my________) and me. ” “My family has ________ people.” “Is this your ________?Yes, …. / No, … ______.” “What’s your_____’s job? He(She)’s a ________.”

让学生在口语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模仿和运用录音中的语音语调,注意句子的意群停顿及升降调的准确处理。在语言运用中,学生的语音意识增强了,口语表达能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四、读划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语音规律

在“Read and write”板块教学中,充分运用阅读材料,挖掘语音信息,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音运用意识以及按意群朗读的习惯。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Unit 3 My friends B Read and write 教学中,学生认识了四个新朋友,Ben, James, Ann, Kate, 他们的名字对学生来说是新单词,但这几个单词都符合元音字母短音、长音结构规律。学生根据阅读材料中的句子所描述信息确定人物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单词结构尝试自主读出单词。如Ben符合字母e的短音结构, e e e /e/ /e/ /e/, Ben /ben/ , Ann符合字母a 的短音结构,a a a /?//?//?/, Ann/?n/;单词James, Kate 符合a-e长音结构,a-e /ei/ /ei/ /ei/。在尝试中,如果学生在朗读单词时出现困难,不能迅速发现语音规律,教师可以通过做标记引导学生观察,短音在对应字母下打“”,长音在对应结构下划线a-e,让学生观察后再次尝试读,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读出单词。通过这样的语音实践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语音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在遇到生词时运用学过的语音规律自主拼读的意识与能力。

在Read and write教学中,通过做标记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发音规律,还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意群的概念,养成有意识地按意群朗读的习惯。例如,Unit 3 My friends B Read and write课文部分内容朗读标记如下,“He has short hair. He has a big green bag. What⌒ is his name? ” “She has long hair. She has orange shoes. What⌒ is her name? ”在朗读前,通过听音跟读进行语音语调模仿;在朗读时引导学生按意群读,需要连读的要有意识地去连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

五、听写结合,检测语音学习效果

新版教材语音教学要求学生能够逐步做到见到符合发音规律的词能拼读,听到符合发音规律的词能拼写。

在四年级上册Let’s spell板块教学中,“Listen, circle and write”环节要求学生能够在听音中圈出发音字母的结构,并根据发音规律准确听写单词。这一活动可以有效地检测学生在语音学习中是否了解元音字母发音的规律构成,能否达到 “根据发音规律听音写单词”的目标。

这一环节的教学,由于第一单元出现了学生首次接触这两个步骤的听写练习,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及其“圈发音字母结构”和“听音写单词”,并根据学生在听写中存在的困难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内容如图:

在学生经历了第一单元的语音听写练习,了解题意后,其他单元中这一环节的“听、圈、写”活动可以先让学生听音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答案,最后根据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这样,教师可以有效地了解学生在听写时存在的困难,检测语音学习效果。

在Recycle 1的听写练习中,在图片情境的支撑下,出现了符合发音规律的生单词bike, home的听音拼写练习,句子如下:

1. Kate likes to make

rice _______.

2. Five mice ride a

nice ________.

3. Mr Jones phones

me at _______.

在语音学习中,让学生从已经会读的单词中感知、总结发音规律,然后根据发音规律尝试拼写符合这一规律的生词,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听音能写的能力。

六、以听促说,开发英文歌曲与动画资源

“听”作为一种重要的输入手段,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表达。而相对于母语学习,对外国语言的学习,我们缺少自然的语言环境,因而在学习中运用有效的视听资源十分重要。

在(PEP)新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歌曲教学中,与2003版教材相比,书中只呈现了第一段歌词,第二段内容则呈现了一部分图片作为情景支撑。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的这种呈现特点,引导学生在第一段歌词的基础上,用心去听第二段歌词,在听的基础上去说,由学生共同完成第二段歌词,培养学生听音表达的能力。在听音感知、跟唱歌曲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语音运用意识,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

《课标》的“语言技能分级标准”一级对“视听”的要求提出:能看懂语言简单的英语动画片或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课堂视听时间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20-25分钟)。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选择一些英文动画节目作为课堂学习拓展资源,并为学生提供一些适合他们学习的英语网站,如http://www. /(大耳朵英语), http:///(儿童英语在线)。学生在家里可以从英语学习网站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英语动画片或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与父母一起观看,还可以将自己喜欢的节目推荐给同伴和老师,与大家用英文进行交流。从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对英语的感知能力和在真实语境中获取信息与表达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语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 英语(PEP)三年级上册(三年级起点,学生用书)[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第7篇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为了课题能顺利结题,从去年寒假我们课题组就开始加班加点。为了制作评价手册,李恋、沙皓、吴娟、黄慧荣、刘英姿、宋杰平几位负责老师硬是在热闹的春节期间,收住了出行的脚步,将自己关在家中,用心地编制了实用性极强的单元评价手册。制定12册评价手册,共有96个单元的内容。薄薄的一本小册子,老师们要查阅的资料却是一大堆:教科书、参考书、教辅资料、新课程标准,关门闭府一个寒假,我们收获了——《单元评价手册》新鲜出炉了。

《单元评价手册》能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了补充《单元评价手册》的相关内容,我们又在思考《周评价手册》的制定,开学初,课题组的老师又紧锣密鼓地商讨着《周评价手册》的内容,短短的一个星期,在张健琴、宋杰平、黄慧荣老师的多次思考与修改下,我们的《周评价手册》又诞生了。

课题组的每一位老师都承担着实施评价手册和整理资料的任务,每个课题组的老师既要承担课题任务,又全是学校的班主任,在处理日常的教学任务和班级工作之外,大家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白天做不完的事情晚上做,课堂完不成的任务课余补,加班是常事。双休日,节假日,课题组的老师不知加过多少班,补过多少次资料。(六一放假时,李恋的男朋友请假回家准备照结婚照、买家具布置新房,放假期间,她与我一道在学校加班两天。)

评审组的谭迪熬老师称赞道:“育才语文课题组成员是一群教育的智者,是一支合作的团队。”也正因为这支团队的齐心协力,我们的课题结题才会那么的顺利,才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特写镜头一:写结题报告

写结题报告是整个课题工作最为核心的任务。前期工作已经做好了,如果结题报告没有水平的话,我们的工作也会大打折扣。这项最为艰苦的任务落到我们语文组刘英姿老师的头上。平常做事最快捷的她为了写好这个结题报告却花费了她一个星期的时间。初稿写后好,教科中心的专家却提了两个小时的建议,市级结题迫在眉捷,第二天,我、黄慧荣、刘英姿每人负责一个板块,三人既分工又合作,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我们基本按专家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原以为可以顺利过关,没想到,将稿件发过去时,又提出了一大堆的意见,怎么办?第二天就要结题,如果再次修改,我们制作的课件得全部重来,不改,又怕结题过不了关。我们没有思考的余地,只能继续往前走。

没有吃晚饭,我与英姿坐下来,两人先一起商量修改的方向,接下来,各自完成相应的板块,10点半,肚子开始唱空城计,我们才感觉没有吃晚饭。等我们的结题报告忙完,已经是深夜11点,容不得半点松懈,我们又赶紧联系打打印社,制作主件材料,两边的工作同时进行,英姿赶紧做课件,我忙着摆放各种资料、酝酿着着第二天的结题流程。等我们一切完毕时,已经是12点50分。

也不知自己是几点入睡,回家后,简单的洗漱后,便在电脑旁对照课件熟悉稿子。直到第二天,评审组的老师对语文课题给予极高评价,也才稍稍轻了一口气。

特写镜头二:准备典型课

5月6日我们接受了区级课题组的检查指导,6月4日我们又接受了市级评审组的结题认证,两次汇报课都由学校的李恋老师承担。李恋虽然还只有不到一年的教学经验,但李恋却凭着她的谦虚好学,凭着她的热情与智慧,在我们育才学校,在我们语文组快速地成长着。

第8篇

一、了解教材中每组课文的知识结构

1.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学段的课文编写都有很强的系统性,都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把每一组课文的知识结构进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编排。各年级的语文教材,每一组课文的编排和知识结构,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低年级注重字词的学习掌握,中年级注重词句的阅读掌握,开始习作,高年级注重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2.各个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组课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一定要考虑这一组课文教学中要落实标准学段目标的要求。在教学三、四年级的课文时,我们要结合课文的词语特点,重点训练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在教学五、六年级的课文时,我们要指导学生结合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表达效果。

3.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组课文,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大类型,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有不同的要求和方式,如人教版教材中四年级语文下册,《桂林上水》和《七月的天山》这两篇课文中,《桂林上水》属精读课文,我们在分析教材时,一定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设计课时,必须精讲多练,把握课后练习和拓展训练。《七月的天山》属略读课文,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章的大意,逐步掌握略读技巧,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独立阅读的能力。

4.在语文教材中,根据不同的学段,都编排了诗歌、古诗、文言文等,诗歌突出朗读、背诵。古诗和文言文采用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自己读懂。根据学段的不同,各个年级古诗教学在理解和感悟的要求上也有所不同。如,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诗歌《鹅》一文,重点突出读读背背,识字写字,就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四年级语文下册中《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这几首古诗要突出读读背背,解词解句,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高年级应突出自主感悟,朗读欣赏,如,六年级语文下册中《七步诗》这首古诗,一定要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自主感悟每句诗的意思。

二、掌握每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小学语文教材,根据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从分析教材得知,每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都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课《翠鸟》一文,教学目标是:(1)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捉鱼本领的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特点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渐渐形成的,教育学生懂得爱鸟、护鸟。(2)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教学重点是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三、分析教材要仔细体会课后思考练习显示的编写意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册由八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的识字课、阅读课、语文园地、回顾拓展都围绕本组主题合理安排,相互联系。每篇精读课文后面都设置了精炼的训练习题,如,四年级语文下册中《桂林上水》一课,课后的练习是:写得真美,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要把课文背下来;认真读课文最后一段,联系上文说说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把课文第二自然段抄下来。从教材课后思考练习来看,注重从“文体”向“学体”的转变,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个性化阅读,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了解每一组课文的知识结构,掌握每一组课文的教学重难点,弄清每一组课文作者的编写意图,就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分析教材,真正读懂教材、读透教材,引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习字册 范例 口诀 形式

写好字,是一名语文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在《教儿童写字》一文里写道:“要使汉字写方正,最初可用田字格来指导。通过练习,可以使儿童的字体写得有间架、方正美观。”苏教版语文教科书配套的习字册就是一本科学、实用的指导练字的辅助用书。习字册是集指导、描红、仿影和临写于一体的练字工具书,里面有相对固定大小的田字格、方格和横格,还有各种形式的作品书写格式指导。但是调查发现,一二年级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因此在写字教学中,老师比较重视,习字册中指导练写和批改较之中高年级认真许多。而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注重书写的速度,忽视了书写质量和美观,课堂上老师忽视习字册的指导作用,批改时仅仅打个钩,画个圈,写个等地,评价机制单一,这样草率地敷衍,习字册没有发挥其独特的效用,小学生的书写质量每况愈下。

俗话说“练字练心,习字如做人”,练字能培养人的品格,改变人的气质和修养。如果老师们能够真正地把习字册用好,在指导习字的道路上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范例讲解,直观感受汉字的魅力

小学低年级用田字格指导书写,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方块汉字的框架,横竖中线把格子分成了四个部分,再加两道斜线,构成了米字格,对于学生书写笔画的定位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到了中高年级,方格和横格的书写对学生书写的熟练程度和速度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字册中每课的范字采用线条、图形及箭头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分析字形,指导练习。如:一(上)习字册把“”作为范字出示,头小身扁,字形对称,两个箭头表示内收。这样的范例讲解,既形象又生动。再如为了让学生明确“”的三竖距离,用了两个圆圈隔在中间,再用三横告诉学生横画之间的距离,这样的图形和线条形象生动,学生容易练字得法,从而提高了书写质量。当然三竖有高有低,如果再加上一个左低右高的箭头,指导的效果就更好了。再如到了五年级,习字册中增加了拓展训练,每个单元选择基本笔画到偏旁部首的四字词语,系统地进行了复习巩固,体现了汉字学习的规律。如:舟字旁,拓展了“水涨船高一般见识”两个成语。再如六年级拓展训练里,增加了练字术语,“笔”主次分明,“罪”上宽下窄,“树”中间略小,“深”笔断意连,“水”写好主笔等,还有这种类似搭积木的符号,对于“匠”“司”等半包围结构的字,利用这种符号帮助学生形成结构的直接感知,形成汉字结构的定势作用。习字册中像这样的例子每课都有,学生在练字时觉得有趣,练字自然就会更投入,主动发展的能力就能得到体现。如果老师能够悉心指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好习惯,学生的书写质量一定会稳步提高。

二、口诀指引,调动学生练字主动性

习字册中一至六年级每课选择了1―2个例字作为重点指导。教学中发现,例字指导不仅配有形象生动的线条、图形、箭头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结构和位置,每个汉字还配了一条口诀,口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关键是带有韵味的书写口诀非常形象地告知学生写好汉字的秘诀,这点很重要。如一年级上册教学“一”时,以“起笔稍顿,行笔轻快,收笔果断”这样的口诀引导学生书写基本笔画,使学生易于掌握书写要领,尤其是处于刚刚入学拿笔写字的小学生来说,起点很关键。学生在形象、生动、带有书写方法的口诀引导学生掌握书写的方法。一年级基本上以独体字为主,少许左右结构的汉字。二年级以偏旁部首为主,如:“猫”反犬旁,撇靠上,右部宽,边竖(折)内收。教学中抓住反犬旁的位置,田的书写要领,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体会,达到书写美观的目的。三四年级主要对汉字的结构进行指导,涉及一些词语,如紧凑:“惑”或字紧凑,心字托底;穿插:“鸡”左右穿插又偏上,鸟部头小身体胖。舒展:“毯”竖弯钩舒展,炎字宜小而上;中宫:“网”钩比竖低框略长,撇点靠上中宫紧;错落:“螂”左中右靠拢,高低有错落。五六年级侧重于主笔、基本笔画的复习巩固和提高。学生在口诀的引导下,习字热情被调动起来,练字质量大大提高。

三、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练字的热情

习字册每课的后面都有一个小提示:写几个你认为难写的字,写几个你认为最得意的字,挑选笔画多的字如“疆魔罐藏”等,引导学生自主辨析,认真书写。从字的选择上有单个的汉字,有课文中的词语,成语,古诗,精彩的片段,内容丰富,课内课外相结合,为学生自主习字打下基础。另外习字册图文并茂,内页分年级对学生进行写字的双姿即坐姿和握笔姿势的指导,对写字工具的选择如铅笔、钢笔的选择、使用和保养;介绍练字的好方法,如描红和仿影,养成读帖、观察、比较、背临的好习惯;还介绍行款、布局等练习书法作用的格式,如横格、竖格、扇面、条幅;还介绍了历代书法家和书法作品,如苏轼的《祭黄几道文》,钟繇小楷《荐季直表》,文征明《离骚经》,王羲之《黄庭经》《洛神赋十三行》,祝允明《千字文》,赵孟\《老子道德经卷》,钟绍京《灵飞经》,《董美人墓志》等,选登了各个学校优秀的学生书法作品,这些从古至今,从大家到身边的学生作品,都在激励着学生练好字从自身做起,榜样就在眼前。

这本用来指导学生习字的工具书,刘有林老师的范字书写给学生直观的指导,在编排中注重了颜色的搭配,布局的调整,美观大方,但是从教学实际看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规范书写格式,科学指导习字。

教学中发现田字格、方格和横格的大小对学生书写是有影响的。苏教版配套的习字册编排如下图所示:

表一 单位(厘米)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进入汉字笔画学习,大一点的田字格有利于清楚地观察字形、间架结构。那么二至六年级学生在一年级练字观察的基础上,同样需要一定大小尺寸的田字格帮助学习例字,指导习字,忽大忽小的田字格尺寸容易让学生产生视觉的紊乱。实践表明,例字田字格在3.6×3.6(厘米)左右,便于学生观察和仿写。建议习字册在例字的田字格选用上,一至六年级应该确保大小一致,避免形成学生书写标准的失衡。而学生练写的田格和方格可相应缩小,根据教科书和学生书写的实际,用以练字的田字格或者方格,一至三年级在1.8×1.8厘米左右,四至六年级可以适当缩小到1.6×1.6厘米,中高年级横格中的宽度也要尽量和方格和田格保持一致,避免因过大或者过小影响学生书写的质量。随着年级的提高,对学生书写的速度和质量都有不同的要求。别小瞧这0.2厘米,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是极大的改变,俗话说,“把字放大再写小很容易,把字写小再放大,问题就很多”。根据练习毛笔书法的经验,老师一般都会让学生先练字,把字形放大,利于观察和临写,然后再指导写小字。硬笔书法也是书道同归。

(二)调整描红、仿影、临写数量,形成内在习字逻辑。

苏教版语文一(下)《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一课中说:先用纸蒙着字帖描,再照着字帖写。汉字书写讲究描红、仿影、临写三个步骤。描是体会汉字的间架结构,仿是照着例字感受字的写法,临写就是照着例字,找准位置,一笔一画地写下来。

但是在这三个步骤过程中,训练的次数怎样合理分配,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书写的质量,达到练字的效果?笔者调查苏教版语文配套的习字册后发现:

表二 单位(个)

一二年级正是学生学习汉字基本笔画和结构的关键期,描红是最好的方法,能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字形结构,因此低年级应该在描红上下足工夫。但是孩子的年龄小,手部肌肉发育不完全,因此不宜多写,因此仿影和临写可以适量安排一些;到了中年级学生基本掌握了汉字的笔画和结构,但是每课的生字数量增多,尤其是三年级,这个年龄段相对于低年级可以多安排一些仿影和临写,这样便于巩固和提高;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学习知识的增多,学习的内容也丰富起来,大部分孩子的书写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书写风格,描红和仿影就可以安排少些,临写的量增大。尤其是六年级每课所学的汉字较少,挑选重点进行指导。因此建议一至六年级按照低、中、高三个年级,在描红的数量可以依次类推3、2、1个;仿影和临写的数量可以依次类推1、2、3个。在各个年级中寻找描红、仿影、临写的方法,控制书写的数量,提高书写的质量。

(三)创编书写口诀,激发学生练字内需。

苏教版语文课本对学生会读、会写的汉字有明确的要求,如下表所示:

表三 单位(个)

结合上表分析:识字写字的数量集中在一年级下册到四年级上册,每册的识字量都很大,要求学生掌握的一类字也在两百个左右。调查发现低年级的学生比较重视作业的书写质量,基本能按照字的间架结构规范、整洁、美观地书写。进入中高年级后,由于作业量的增加,多数学生只追求作业数量,忽视了书写的质量,认为只要把字写正确就行了,规范不规范、美观不美观无所谓。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只能保持一段时间,不能持久,究其原因在于一是识字量大,二是这些口诀来源于编者老师,学生被动地接受,而非主动认知和探究。于是我根据习字册中的例字教学,用口诀引导学生保持练字热情,效果甚好。如在教学“典”字时,学生总是写不好,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典”字在字形上的特点。我引导学生观察“典”字字形,上部内收,撇点起笔对着两竖,教学生编口诀,帮助记忆。学生立刻对编口诀产生了兴趣,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最后结合大家的意见编乘口诀:边竖内收,长横托上部,撇点对着两竖写。

汉字是有生命的,每一个汉字都凝结着一个生动的故事。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生字教学中我还尝试用故事开启学生练字的兴趣,我在执教“瓜”这个字时,一边在黑板上画一遍讲故事:在很久以前,一个口渴难耐的行人,看见路边长了许多瓜,就摘了瓜解渴,发现这些瓜不但水分多,还很清甜,就想着把这种瓜介绍给别人。可是瓜太沉,拎着瓜行路不便,于是他就决定把瓜的形状画下来,这样以后也好向别人介绍。他观察到瓜有长长的藤蔓,像个小小的凉棚,而瓜就吊在藤蔓上。这样便创造出了这个“瓜”字。我们在写这个“瓜”字时一定要注意“笔画有聚散,竖提不过撇捺”。看图画,听故事,编口诀,学汉字,把“瓜”这个字深深刻在脑海里。图字结合,故事启蒙,口诀引领,学生在领悟汉字义项形态的同时,学习汉字的兴趣被激发出来。

练字就是练心,写字就如做人,学生在一笔一画之间,性情得到陶冶,品质也得到培养。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写字路上的点灯人,要好好利用这本习字册,指引学生端端正正地写好字,认认真真地做好人。

参考文献:

[1]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音教材分析

在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中,语音是基础,是语言的灵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的拼写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之一。但英语拼写远非机械的英语单词书面形式的记忆和复制过程,而是一种复杂的涉及个体多种语台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过程。语音在学生学习英语拼写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拼写能力又直接关乎写作和阅读能力的发展,从而影响英语全方位能力的提高。良好的语音意识有助于儿童觉察到拼音文字体系的一些根本特征,例如字素―音位的对应,拼写过程中可以借助这种能力更好地解码听到的语音流。语音意识、语素意识以及正字法意识等元语言能力与英语拼写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语音或者说拼读法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它制约着阅读、写作等其他英语语一台能力的发展进步。本文通过对人教版、苏教版这两套教材中的语音教学模块进行分析对比,提出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编写建议。

一、两种教科书中语音教学模块的对比分析

这里所探讨的教科书中的语音教学模块指的是人教版中的三年级下册的Let’ssay,四年级上册的Readandwrite以及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下册、六年级上下册的Pronunciation;苏教版四年级至六年级上下册的Listenandrepeat部分。

(一)从学习量分析

苏教版教材中,从一年级下册分七个单元在,在Lookandread部分开始学习26个字母的名称、读音和大小写,按字母表的顺序每个单元2-3个字母,同时也呈现一个以该字母开头或包含该字母的生词,并有彩色配图。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四册都没有呈现单独的语音模块,出现了断裂。从四年级上册开始,在readandrepeat部分重新开始强调字母的发音,每个单元呈现2个字母,一直到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止呈现完整个字母表。与之前一年级不同的是除了给出包含这个字母的单词外,还利用这些单词组成例句,以利于学生记忆。从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开始开始归纳具有相同音节的单词。譬如,同样包含/th/音的think、thin等单词会被放在一起对比朗读。

人教版教材中,三年级上册没有语音模块,缺失了对学生的与因素如。从三年级下册的Let’ssay开始学习26个字母的名称和读音。在四年级上册用三个单元进行了26个字母写法的教学,平均每个单元学9个,第四单元开始就断裂开来,没有紧接着学习语音,而是学习了一些单词,后面三个单元语音模块又缺失了,造成了学习量不均匀。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人教版在六年级上下册的Pronunciation部分专门呈现音标的学习,并且总结了五年级所学习的内容,而苏教版中并没有直接学习音标的部分。

(二)从复习形式角度分析

人教版中,每个单元最后的chant不是针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字母,而是将之前所有学习过的字母一起进行复习,这样的安排方式,就达到了复习之前字母知识的目的,缺陷在于没有突出和强调巩固新学的字母。苏教版的sayarhyme部分也是放在最后的,主题往往是本单元的主题,用简单的句式串联,形成郎朗上口的韵律,涉及的仅是本单元的词汇和主题,对之前的学习没有兼顾。

在同样的四年级上册,人教版readandwrite部分是本册的练习,内容是字母填空,即给出一个不完整的单词,要求在空格处填写所学字母,这是一种标准的单词拼写练习,没有突出语音的存在。而在苏教版中,出现的练习只是关于本单元的句型的运用,小组的互动对话,语音的练习更多的是融合在具体的交流中,而没有额外单独的练习。

(三)从教学辅助工具分析

苏教版在学习每个字母的时候,都在下方附有包含这个字母的单词的实物简笔图,譬如说一只猫,一只铅笔等等,这些图都是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常见而熟悉的。人教版的漫画配图是充满联想性的,这些都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字母的印象,缺点在于有些图的内容是抽象而非具体的,对一些学生而言,理解稍显困难。

(四)从学习难度分析

人教版在四年级上册,每个字母用三个单词来辅助学生记忆,这些例词中有的是两个单词的短语,而有的单词的长度达到十个字母,而且每个字母配有例词三个,对于年龄层次不是很高的学生来说难度过高,这种多字母组成的单词会分散学生的学习重心,而去关注单词的拼写和背诵,这不利于儿童语音和语音意识的发展。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用2个单词和一个句型来学习一个辅音字母音图,如b和c的学习,就先列出了big、boy、cap、cat四个单词,然后给出一个例句Thecatandthebigcaparefortheboy,并在下方对这个例句配有情景插图。

三、对教材中语音教学模块的建议

(一)为语音的学习设立单独而系统的模块

综合而观,小学英语教科书已经注意到语音学习的重要性,在多册课本中都有呈现语音教学的设计模块,但在年级与年级之间,这一单独的语音教学模块是存在断层现象的,没有一个系统的语音教学体系的支撑。譬如苏教版虽然在一年级下册有单独的语音教学,在二年级和三年级的课本中却都不存在单独的语音教学模块,而到了四年级又出现了单独的语音教学模块,这种没有持续性的语音教学,很难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最初阶段就建立起巩固的语音观念,而学生一旦养成不良的语音习惯,这对今后的英语学习会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并且,教科书中对语音教学只保留的这一点微小的篇幅,也很难让任课教师形成对语音教学的重视情绪。

(二)要设立单独的语音练习模块

语音的掌握是理论知识加上反复练习的结果,在每单元的语音教学模块后,应设有单独的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除了用歌谣串联已经学习过的含有该字母发音的单词,帮助学生建立起音-形对应的规则,促进学生语言意识的发展。还可以设计一些听写练相结合的环节,譬如在听力练习中给出两个发音相近的单词(只有一个音位不同的单词),然后选出听到的单词。在这个环节还可以考虑到区域语言发音的差异,譬如在广西桂北方言中f和h的发音是没有明显区分的,那么在学习了f和h之后,可以用feel和hill来作区分,让学生分辨f和d的发音,这样也可以同时提高了音位意识,首音和韵脚意识。

(三)教师对语音教学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在语音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给学生以正确的语音示范,不要急于将所有的字母的读音规则讲授给学生,语音的学习讲究的是细水长流,要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英语语音概念,让学生在字母和读音之间建立初步的对应关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应局限于课本中的语音教学设计,以教科书为蓝本,发挥自己的创造,譬如字母操等,通过这种通体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对字母和发音以及书写有深刻的印象,无疑是有助于语音教学,有助于英语教学的。

参考文献

[1]董淑鸿.牛津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点滴谈[J].小学教学设计,2008,8:14-15

[2]金丽,张楠.小学低段英语语音教学探析[J].基础英语教育,2011,2:36-40

[3]林银芝.浅谈小学英语语音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2,1:106

第11篇

一、分析题目,赏文拟题巧训练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景观内容的课文挺多,文章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细心琢磨、推敲,紧扣文章内容拟定了新颖,耐人寻味的题目。教师在教学中以题目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理解作者拟定题目的意图,就能帮助学生尽快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题目前面用“富饶”来修饰西沙群岛,文章就围绕着“富饶”来写,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突出海岛的美丽风光和物产丰富;通过介绍海底的水产、珊瑚突出西沙群岛的富饶;通过介绍海岛的鸟多,突出海岛是“鸟的天堂”。文章围饶这三方面集中突出了西沙群岛的确美丽富饶,令人喜爱。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以题目中“富饶”导入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再现西沙群岛的“富饶”,激发学生热爱西沙群岛的情感,并借鉴文本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仿写拟题,拟出新颖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如一个学生结合家乡的广场拟题为《美丽的广场》,介绍了广场有五位英雄的塑像,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有满树盛开的桂花,树下的百花盛开,争夺斗艳,让人流连忘返,更让人缅怀革命先烈……小作者的这个题目与习作内容相对应,既生动地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突出了老区环境优美,又突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心情。

二、分析结尾,首尾呼应学方法

许多写景状物的文章开头和结尾直接关系到文章鲜明的主题,新颖的内容,有趣的情节和作者抒发的激情。好的文章开头能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而优美的结尾则起到总结全文,展示未来的作用。文本中写景状物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经过作者冥思苦想,认真琢磨、推敲而写出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尾,能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1.首尾呼应突出主题。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开头:“西沙群岛……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文章介绍了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而文章的结尾“富饶的西沙群岛……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不仅照应开头,而且展望未来,起了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2.开头起势统领全文。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的开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物,是出奇少见的,因此用“天下奇观”来介绍钱塘江大潮,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3.总结慨括定性结尾。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一文的结尾:“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样的结尾既总结了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又赞美了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在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技巧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如一位学生写了《美丽的花圃》一文,开头以“社区门前有几个花圃,春天,树木郁郁葱葱,有高高的青松,有矮矮的翠柏,有张开手臂的剑树,还有盛开着火红花的樱树,真是一幅风景如画的美丽花圃”来介绍花圃的美丽,结尾以“我看到如诗如画的美景,感慨千万。人人要爱护花草树木,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迷人”来劝告人们要爱护花草树木,整篇习作既照应开头花圃的美丽,又做到结尾劝告人们要爱护花草树木,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做到了首尾相呼应,写得生动、新颖。

三、品味文句,观察有序有重点

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都是作者用情感和心血巧妙构思,布局谋篇而写出来的,文章的词语与句子的运用在突出文章重点方面独具特色,是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好素材。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文章开头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总写了黄山风景区的怪石多,神奇有趣;然后,具体详细描写“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岩石的动作、神态、形象,描写得惟妙惟肖,突出景色的美丽神奇。接着用“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略写了黄山的奇石多的“数不胜数”,真是神奇有趣呢!这样的写作既做到布局编排十分合理,又起到了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学习文本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仿写,写一写家乡的浮盖山、九石渡、老鼠岩、匡山等美景,做到在仿写练习中突出重点,条理清楚,详略得当,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突出家乡的风光美。

2.观察有序,条理清楚。爱默生曾经说:“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作者观察景物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的,在写景状物时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文就突出观察有序,条理清楚的写作技巧。(1)作者写《颐和园》时是按照“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游览顺序写;写昆明湖畔的景色,是按照“长长的堤岸―湖中心的小岛―小岛的十七孔桥”的观察顺序写。这样写条理清楚,让人一目了然。(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描写长廊的景色时,先从整体上写长廊;接着从内部介绍长廊;最后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这样按照顺序介绍就把长廊富有特点的美,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游人面前。(3)作者写万寿山的景色时是按照从上而下的顺序来写的。(4)作者登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是按照“向下、向前、向东”三种观察点来写的。作者这样按照顺序把整个颐和园四周的景物写得栩栩如生。阅读文本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水南大桥、万安浮桥、南门公园等景物进行仿写练习,学习作者运用观察顺序来写文章的方法,并巧用“首先……接着……然后……紧接着……最后……”的顺序词语,把习作写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3.观察变化,生动描绘。自然景物有时具有千变万化的特点,如云雾、晚霞、火烧云、河水等这些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摹声都会发生着变化。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一文,作者用了“三个变化”形象地描绘了火烧云的千姿百态,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1)地面变化。作者连用7个“……了”的句子和四个“变成”来写了“小孩、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老头儿、小白猪”都改变了原来的颜色,不但展示了太空栩栩如生的美景,也喧染了人们欢乐的心境。(2)颜色变化。用一个“烧”字概括描写了火烧云的耀眼,再用四个“一会儿……”的排比句描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千变万化,用“红彤彤的、金灿灿的、半紫半黄……”既描写颜色的变化,又渲染了红霞飞舞、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观。(3)形状变化。第3~5自然段用“一会儿”、“忽然”、“接着”的顺序词描写了火烧云各种奇妙的形状,向勾勒出“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动态的画面,十分传神地写出瞬息之间由小变大、由清楚变模糊、最后不见的变幻过程。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在文章生动地描写了火烧云上来时色彩绚丽、形态多变与下去时的恍恍惚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结合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秋天天空中的云朵、天边的晚霞、火烧云,观察早晨的云雾来写出景物形态、大小的变化及颜色变化,把景物描写得惟妙惟肖,生动有趣。

四、巧用修辞,凸显语言文句新

要把文章写得具体、形象,常常要巧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巧用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的生动逼真,文章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境,流连忘返。

1.巧用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用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的句子里巧用了“犹如”“如同”“好像”等比喻词,把浪潮比喻成“白色战马”,把响声比喻成“山崩地裂”,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浪潮的壮观景象,听到了浪潮的雷鸣般响声,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第12篇

英语班教学计划 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 陈 秀 丽 从本学年起,英语与同时列为主课程。各年级面临着区统考,六年级还面临着毕业升学考试。诸多因素,报兴趣班的人数增多。六年级就有84.7%的学生报名。针对本学年的现状和区教研室对教材提出的新就替换要求,制定本学期计划如下:一、 特快班。本班20位同学是与上届六年级同学起作为快班的学员,他们学习进度远远超出其他学员。从课时安排和培养尖子生的角度考虑,这20位同学编为特快班。由于时间的关系,授课时间定为每周六下午一个半小时和隔周五下午两个小时,这样确保了时间。主要目的是通过一年的学习,让他们在毕业前成为真正的英语特长生。尽量参加剑桥一级考试,以评价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成效、以更加明确剑桥教材的教学方向和教学方式。从而弥补我校与城镇地区英语教学方面的差异,助我校学生在区选拔英语特长生中,脱颖而出,也助他们考上理想学府。本学期学习内容分为三部分: 1、 剑桥一级二册:14—15课,完成一级的教学任务,并作好考前准备。 2、 继续学习剑桥英语二级,丰富学生语法知识、单词量、句型量,为来年考二级作准备。 3、 六年级英语教材在平时打好基础的同时,灵活掌握并运用课本知识,用尖子生作开路先锋,探讨如何把北京版教材渗透得更好。学过的东西尽可能的让学生达到“四会”,以说为领先。二、 六 年 级 班:除特快班20人以外的六年级学生编入此班。虽有新报班的学生,但为了统一管理,又为了同一个目的:打好基础的同时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剑桥上册42课至下册15课。另一部分是原六年级英语教材。教学内容:保持住六年级同学对英语已有的兴趣,对各别没兴趣的同学不能放松,拉住他们,不能使他们再下滑,培养他们的兴趣,留住他们敢于报英语班的信心,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坚定师生教好学好的的信心。以剑桥为主,主要培养拼读单词的能力,掌握全部的拼读规则;单词能做到听、说、读三会,丰富单词量,固化句型结构,句型三会,部分单词句子能书面表达。重要的是说,能就他人提问口头回答。在“三会”的基础上逐步加快速度,并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以北京版五册为辅,主要是复习巩固,加深课上内容;操练功能句,从读到写;牢记单词,从认读到拼写;课文,从朗读到背诵;语音,从认读到找规律到熟练掌握并区分。从而提高朗读、阅读能力。这个班在学习剑桥方面只要学生“三会”,不给学生造成“课本还学不会呢,又学新的”的心理负担。三、 五年级班:五年级面临的问题是下学期要从人教版三册接北京版四册,难度很大。为尽量做好准备,也为配合英语教师的工作交接,特将此班的计划做如下安排:第一、 以剑桥教程为主,对单词、句型的教学严格要求。与同轨班教师统一规划对单词的要求,要求“二会”,“三会”和“四会”的区分开,该认读的要认读,该会拼写的要会拼写。句型分为两种基本句型。即:重点句型、非重点句型。重点句型,必须会背,确保班内大多数学生“四会”。非重点句型,认读、听懂即可,讲明所出现的语法点。要实实在在的认读、拼读、拼写。提快语速,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强化学生的记忆。第二、 为配合下学期的工作,以拼读为重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生词,大大提高单词量,单词来自新版四册。第三、 五年级同学来自三个学校四个班级,以班为单位,比纪律,比成绩,比课上积极参与,促进班与班之间的竞争,也促使班内的团结互助。四.四年级班。在教材的使用上,这是最稳定的一个年级之一,所以保障他们的学习秩序,稳定他们的学习情绪,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此年级的教学工作步入正轨,没有这样那样的不利因素,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不可怠慢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兴趣班的教学质量。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同五年级班教学内容与要求的部分一。四年级孩子小,教学过程中多带体态语,多调动孩子积极性,让他们保持兴奋状态,甚至是疯狂状态。他们记忆力强,又善于爱于敢于表现自己,只差教师大胆的要求,大胆的去塑造。五.特长生的辅导。特快班的学生自愿报名,利用平时时间辅导口语,让学生说出口。望能在十二月份或 在明年四月份与教师同步参加口语考试,营造师生竞争学外语的气氛,并探讨成人与孩子用同一本书 ,教学方面的差异,有二点要求是,报名的同学必须要保证时间,必须参加市统考。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大课堂的容量,避免教师总是怕孩子不会,不敢多教,教学速度慢,甚至原地踏步的现象。加大课堂练习,避免以往的教的多,练的少,一见到检测卷子就晕的想象,课课有练习,月月有检测,及时反馈。总之重点是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要的是 实实在在的成绩让学生学有所获,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本学期的目的。 注: 另付教学具体内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