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软件年终总结

软件年终总结

时间:2022-07-01 11:51:04

软件年终总结

第1篇

1、分享第一条经验:“学历代表过去、能力代表现在、学习力代表未来。”其实这是一个来自国外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结果。相信工作过几年、十几年的朋友对这个道理有些体会吧。但我相信这一点也很重要:“重要的道理明白太晚将抱憾终生!”所以放在每一条,让刚刚毕业的朋友们早点看到哈!-

2、一定要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为此目的制定可行的计划。不要说什么,“我刚毕业,还不知道将来可能做什么?”,“跟着感觉走,先做做看”。因为,这样的观点会通过你的潜意识去暗示你的行为无所事事、碌碌无为。一直做技术,将来成为专家级人物?向管理方向走,成为职业经理人?先熟悉行业和领域,将来自立门户?还是先在行业里面混混,过几年转行做点别的?这很重要,它将决定你近几年、十年内“做什么事情才是在做正确的事情!”。-

3、软件开发团队中,技术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技术是万万不能的!在技术型团队中,技术与人品同等重要,当然长相也比较重要哈,尤其在mm比较多的团队中。在软件项目团队中,技术水平是受人重视和尊重的重要砝码。无论你是做管理、系统分析、设计、编码,还是产品管理、测试、文档、实施、维护,多少你都要有技术基础。算我孤陋寡闻,我还真没有亲眼看到过一个外行带领一个软件开发团队成功地完成过软件开发项目,哪怕就一个,也没有看到。倒是曾经看到过一个“高学历的牛人”(非技术型)带一堆人做完过一个项目,项目交付的第二天,项目组成员扔下一句“再也受不了啦!”四分五裂、各奔东西。那个项目的“成功度”大家可想而知了。-

4、详细制定自己软件开发专业知识学习计划,并注意及时修正和调整(软件开发技术变化实在太快)。请牢记:“如果一个软件开发人员在1、2年内都没有更新过自己的知识,那么,其实他已经不再属于这个行业了。”不要告诉自己没有时间。来自时间管理领域的著名的“三八原则”告诫我们:另外的那8小时如何使用将决定你的人生成败!本人自毕业以来,平均每天实际学习时间超过2小时。-

5、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软件开发人员尤其如此。书籍是学习知识的最有效途径,不要过多地指望在工作中能遇到“世外高人”,并不厌其烦地教你。对于花钱买书,我个人经验是:千万别买国内那帮人出的书!我买的那些家伙出的书,!00%全部后悔了,无一本例外。更气愤的是,这些书在二手市场的地摊上都很难卖掉。“拥有书籍并不表示拥有知识;拥有知识并不表示拥有技能;拥有技能并不表示拥有文化;拥有文化并不表示拥有智慧。”只有将书本变成的自己智慧,才算是真正拥有了它。-

6、不要仅局限于对某项技术的表面使用上,哪怕你只是偶尔用一、二次。“对任何事物不究就里”是任何行业的工程师所不应该具备的素质。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看看windows程序的设计、加载、执行原理,分析一下 pe文件格式,试试用sdk开发从头开发一个windows应用程序;用vc++、 delphi、java、.net开发应用程序,花时间去研究一下mfc、vcl、j2ee、.net它们框架设计或者源码;除了会用j2ee、 jboss、spring、hibernate等等优秀的开源产品或者框架,抽空看看大师们是如何抽象、分析、设计和实现那些类似问题的通用解决方案的。试着这样做做,你以后的工作将会少遇到一些让你不明就里、一头雾水的问题,因为,很多东西你“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7、在一种语言上编程,但别为其束缚了思想。“代码大全”中说:“深入一门语言编程,不要浮于表面”。深入一门语言开发还远远不足,任何编程语言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理由,所以也没有哪门语言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编程语言对开发人员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方式的影响与束缚的例子俯拾皆是。我的经验是:用面对对象工具开发某些关键模块时,为什么不可以借鉴c、c51、汇编的模块化封装方式?用传统的桌面开发工具(目前主要有vc++、delphi)进行系统体统结构设计时,为什么不可以参考来自 java社区的ioc、aop设计思想,甚至借鉴像spring、hibernate、jboss等等优秀的开源框架?在进行类似于实时通信、数据采集等功能的设计、实现时,为什么不可以引用来自实时系统、嵌入式系统的优秀的体系框架与模式?为什么一切都必须以个人、团队在当然开发语言上的传统或者经验来解决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8、养成总结与反思的习惯,并有意识地提炼日常工作成果,形成自己的个人源码库、解决某类问题的通用系统体系结构、甚至进化为框架。众所周知,对软件开发人员而言,有、无经验的一个显著区别是:无经验者完成任何任务时都从头开始,而有经验者往往通过重组自己的可复用模块、类库来解决问题 (其实这个结论不应该被局限在软件开发领域、可以延伸到很多方面)。这并不是说,所有可复用的东西都必须自己实现,别人成熟的通过测试的成果也可以收集、整理、集成到自己的知识库中。但是,最好还是自己实现,这样没有知识产权、版权等问题,关键是自己实现后能真正掌握这个知识点,拥有这个技能。-

9、理论与实践并重,内外双修。工程师的内涵是:以工程师的眼光观察、分析事物和世界。一个合格的软件工程师,是真正理解了软件产品的本质及软件产品研发的思想精髓的人(个人观点、欢迎探讨)。掌握软件开发语言、应用语言工具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完成目标任务是软件工程师的主要工作,但从软件工程师这个角度来看,这只是外在的东西,并非重要的、本质的工作。学习、掌握软件产品开发理论知识、软件开发方法论,并在实践中理解、应用软件产品的分析、设计、实现思想来解决具体的软件产品研发问题,才是真正的软件工程师的工作。站在成熟理论与可靠方法论的高度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并在具体实践中验证和修正这些思想与方式,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用方法论。

10、心态有多开放,视野就有多开阔。不要抱着自己的技术和成果,等到它们都已经过时变成垃圾了,才拿出来丢人现眼。请及时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开发的产品、有创意的设计或代码,公布出来让大家交流或者使用,你的成果才有进化和升华的机会。想想自己 XX年间开发的那些windows系统工具,5、6年之后的今天,还是那个样子,今天流行的好多windows系统工具都比自己的晚,但进化得很好,且有那么多用户在使用。并且,不要保守自己的技术和思想,尽可能地与人交流与分享,或者传授给开发团队的成员。“与人交换苹果之后,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交换思想之后,每个人都拥有两种思想”,道理大家都懂,但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呢? 

11、尽量参加开源项目的开发、或者与朋友共同研制一些自己的产品,千万不要因为没有钱赚而不做。网络早已不再只是“虚拟世界”,网上有很多的开源项目、合作开发项目、外包项目,这都是涉猎工作以外的知识的绝好机会,并且能够结识更广的人缘。不要因为工作是做 erp,就不去学习和了解嵌入式、实时、通信、网络等方面的技术,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当他别人拿着合同找你合作,你却这也不会,那也不熟时,你将后悔莫及。 -

12、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要将自己的知识面仅仅局限于技术方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6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教育心理学界为感谢西蒙教授的研究成果,故命名为西蒙学习法。可见,掌握一门陌生的学问远远没有想想的那么高难、深奥。多方吸取、广泛涉猎。极力夯实自己的影响圈、尽量扩大自己的关注圈。财务、经济、税务、管理等等知识,有空花时间看看,韬光养晦、未雨绸缪。-

第2篇

根据以往的经验之谈,我对年度销售工作计划做了六方面的内容:

1.背景和问题

互联网和万维网(www)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信息高速公路”和电子商务市场的支柱。由于万维网使用者的数量飞速增长,对于最终用户来说,随着可供使用的主页和网上信息的数量的爆炸性增长,最终用户间的交互性越来越差,传统意义上的交互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即使是在世界杯的决赛期间,一个普通的足球迷也很难立刻从网络上找到聊天的对象。用户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全新的互联网交互协作软件。

2.目标和解决方案

我们的“软件名称”将为您解决这个问题。在网上冲浪的人们不论处于何方,总是可以看见周围的人们,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一样。“软件名称”既是一个最终用户使用的万维网上的协作软件,又为企业提供了无限的商机:

“软件名称”以多种便于使用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软件名称”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发布广告和商用信息的平台。

3.产品:为全互联网用户提供简洁方便的交互平台

“软件名称”为最终用户提供一个免费的交互平台,同时又为商业用户提供了一个宣传和销售的渠道。

4.公司和管理

5.业务体系:以广告和商用信息收入为主

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六百万的互联网用户会成为“软件名称”的潜在最终用户,同时有超过一百万的商业用户会成为“软件名称”的潜在商业用户,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高速增长,这个数字对任何企业都是极有吸引力的,由于软件和服务对于最终用户来说是完全免费的,而商业用户只需要及其低廉的费用就可以想所有最终用户发布广告信息和商用信息。假设每年平均从每个商业用户获得100rmb的收入,则全部的市场收益将会超过1亿rmb。而100rmb的年租对企业是微不足道的。“软件名称”这个项目对于其雇员和投资者来说也一定会盈利。

第3篇

Abstract: The article i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data in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management mode and general definition and inference of software quality, studies and puts forward a kind of software quality measurement and tracking method, agile software quality metric method, which bases on team attributes value and the defects value per unit product size. Then the application of agile software quality measurement model, measures and tracks the software product quality under the actual production environment, researches and analyses of the data results, and summaries the general method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oftware product.

关键词:敏捷管理;软件质量度量;质量管理

Key words: agile management;software quality metrics;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P31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195-05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的软件危机以互联网开始蓬勃发展为背景,软件失败的经验促使软件过程不断增加约束和限制,开发过程越来越“重型化”,开发效率降低、响应速度变慢。这时,以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一些新型软件开发方法开始出现,如极限编程、自适应软件开发、水晶方法、特性驱动开发等,这些方法和要求便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敏捷管理模式。相对于“非敏捷”,敏捷模式更强调不同角色之间的紧密协作、面对面的沟通,频繁交付新的软件版本、紧凑而自我组织团队,注重能够很好地适应需求变化的代码编写和团队组织方法,也更注重作为软件开发中人的作用。敏捷开发管理提倡“拥抱变化”。敏捷的方法就是不断的迭代:每次都要与用户积极的交互,做那些用户最想要的那一小部分,开发完后让用户验收,避免引起工程后期的极大危害。

现今社会已经完全步入互联网时代,衣食住行、金融、商务、高科技等各行各业,互联网无所不在。互联网的爆炸式普及,离不开软件产品开发的巨大生产力,互联网时代的软件产品开发遵循新的七字诀要求--专注、极致、口碑、快,强调快速反应的同时保障产品的质量和口碑。于是适应该要求的敏捷管理模式越来越流行,并已成为互联网软件行业的主流开发模式,但目前仍然缺少对敏捷管理模式的质量管理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技术和管理相辅相成,企业需要通过技术管理来提高技术的有效性和可竞争性[1],即管理有助于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和有效发挥。

本文主要针对敏捷模式的质量管理,结合敏捷开发管理模式的数据特点和软件质量一般定义推论,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团队属性因子和单位产品规模的缺陷值的软件质量度量与跟踪方法,以便对软件产品质量进行有效度量和跟踪,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依据进而提高产品最终的质量。

1 敏捷软件质量度量法

1.1 质量与软件质量

质量是现代质量管理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从专业的角度讲,对质量的理解应该尽量消除“模糊性”。Crosby把质量描述成“符合规格”,Juran将质量定义为“适用性”,戴明将质量描述为“可预测的一致性程度”,田口玄一认为质量“社会的损失”,国际质量标准ISO 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为质量就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六西格玛(6Sigma)管理将质量定义为“顾客和供应商从商业关系各个角度共同认知的价值理念”。理解质量的这些含义后,从使用过程与商业功能的角度出发,质量应该理解为“稳定的满足客户需求的水平”[2]。

对于软件质量,Kitchenham和Pfleeger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讨论,提出了关于软件质量抽象、基于用户、制造、产品、基于价值等5个观点[3]。关于软件质量的概念及依据可测数量去理解,可以追溯20世纪70年代中期。McCall、 Richards和Walters是最早依据质量因素和质量标准来研究软件质量的专家,他们认为:一种质量因素代表了系统的一个行为特征,一种质量标准是一种质量因素的属性[4]。典型的质量因素包括正确性、可靠性、有效性、完整性、易用性、可维护性、易测性、适应性、可移植性、可重用性、互操作性等。

各种各样的软件质量模型被用来定义软件的质量和相关属性,其中最有影响的包括ISO9126和CMM能力成熟度模型[5]。ISO9126质量模型是一个专家小组在国际化组织(ISO)的支持下开发的。ISO9126定义了质量的6个类型: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可维护性、可移植性。CMM是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研究所开发的。CMM框架将一个开发过程评估为5个成熟度级别,即完成级、管理级、定义级、量化管理级和优化级。

软件研发项目中的质量管理主要是围绕着质量保证(SQA)和质量控制两方面进行的,而软件测试是软件质量保证的一个关键手段,也是软件质量控制的关键活动[6]。软件测试在达到软件产品质量和评估软件产品质量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7]。

1.2 质量度量定义与推论

定义1:软件产品质量分为开发过程质量、时质量和使用过程质量,使用过程质量代表产品最终的真实质量。

软件测试主要目的是验证功能是否符合用户需求,发现开发过程的质量问题和缺陷,并跟进修复,即通过不断地“测试-发现问题-修复”过程[8],来提高产品的最终使用质量。产品交付或上线之前必须解决所有重大问题缺陷,甚至测试的“零bug”状态,近似认为产品交付或上线时质量最优,此时的质量评估一定是最好的结果,甚至满分状态。即产品交付或上线时,不同团队不同项目的产品质量评估都基本一致地保持最优结果,否则不会交付或上线。也即是说,产品交付或上线时的研发内部质量评估和度量在实际生产环境意义并不大,因为基本都是一样的最优结果。但是,就软件测试而言,一方面不可能进行穷举测试,另一方面即使穷举测试也不一定能发现所有的问题,所以产品的开发过程质量和时质量均不代表产品最终质量,产品交付或上线之后的使用质量才代表产品最终的真实质量(定义1所述)。

定义2:软件产品最终质量的评估可通过开发过程质量评估和度量来间接反映。

根据定义1论述,时研发内部的质量评估和度量几无意义,而软件测试过程的数据是可以直观评估和度量产品开发过程的质量,即开发过程质量是可直接进行度量的。使用过程的质量由于对用户的行为和过程、测试的数据和范围均难以掌控,显然不可能直接进行评估和度量。于是,开发过程质量和使用过程质量存在的关系,成为间接度量产品最终质量的关键,于是有定义2。

那么使用过程的质量和开发过程的质量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一方面,不同的项目团队能力成熟度等级(技能水平、管理水平等)不一样,软件测试工作的程度和能力成熟度亦不一样,即开发过程质量即使一样,不同项目团队的产品最终使用质量也会不一样,所以产品最终质量和项目团队能力成熟度因子有关,一般而言能力成熟度等级越高,产品最终质量和开发过程质量差异越小。另一方面,测试资源和开发资源的比例系数也有关系,例如两个团队测试资源和开发资源比值分别为1:1和1:9,如果某个Sprint同样都是100人时的总资源,结果前一个团队均用50人时进行测试和开发,而另一个团队却用10人时的资源进行测试、90人时的资源进行开发,一般而言后者产品单位规模所开展的测试类型、覆盖度等均远小于前者,风险更高,所以测试资源和开发资源的比例越大,产品最终质量和开发过程质量差异越小。

综上所述,不同团队不同时间不同项目的产品最终使用质量均有差异。简言之,开发过程质量越优,组织团队能力成熟度等级越高,测试资源与开发资源的比值越大,软件产品的最终使用质量越优,于是得到推论1。

推论1:软件产品的最终使用质量,与开发过程质量、组织团队能力成熟度等级、测试资源与开发资源的比值正相关。

那么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质量如何度量?不同场景不同情况下的度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其中文献综述也有论述学者前辈们提出的不同度量方法。一般而言,软件产品规模越大,相应缺陷量也就越大,如果单纯的使用缺陷量绝对值来衡量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质量,并不准确。比如使用产品一过程中总共10个单位规模复杂度就发现了10个bug,平均每个单位规模复杂度都有一个bug,而产品二总共100个单位规模复杂度发现了20个bug,平均每5个单位规模复杂度有一个bug,或仅20%的功能规模复杂度点有bug另外80%的规模复杂度都没有bug,显然后者的质量更高。所以,单位产品规模复杂度的缺陷值更能反映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质量,本文敏捷软件质量度量法即基于这一关键推论。

推论2: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质量可用单位产品规模复杂度的缺陷值来衡量。

通常,一个项目团队的能力成熟度等级较为稳定,如果产品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越多,那么这个产品的规模复杂度越高,即软件产品的规模复杂度与项目总体资源消耗量正相关。所以,产品规模复杂度的衡量基于如下推论3。

推论3:产品的规模复杂度与产品开发过程的资源消耗量正相关。

1.3 敏捷软件质量度量模型

敏捷项目团队一般包含多类角色,宏观上可主要分为3类,业务系统分析BA(Business Analyst)、开发人员DEV(Developer)和质量保证QA(Quality Assurance)。BA代表用户和需求分析师,主要职责是业务需求分析和系统功能设计;DEV主要包括程序员、UI等,职责是完成系统功能开发;QA包括专职测试员、质量保证等,职责是测试系统功能,确保功能正确和符合需求,保证产品质量。每类角色都有对应的Leader或经理,然后每个项目都有总的项目经理PM。良好的敏捷管理实践应该涵盖软件产品开发管理全过程,以上各类角色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数据均保持高效和完备记录,有效应用过程管理工具、持续集成工具、自动化工具等,保持过程质量和软件质量可以随时跟踪和度量,风险及时可控。

综合敏捷管理实践的过程特征和前面软件质量度量的定义和推论,本节提出一种基于敏捷管理模式的软件质量度量模型如下:

设Q(t)为某考查时间t内的产品最终质量,q(t)为该段时间产品开发过程质量,L(t)为项目团队能力成熟度等级因子,s(t)为测试资源和开发资源比例系数。当一个组织团队确定,该团队的能力成熟度等级基本确定,即固定项目团队a的能力成熟度等级因子L(t)视为常量因子La。那么,

Q(t)=q(t)×[s(t)]N×La(1)

其中La和N为常量,La>0,N∈Z且N?叟0。时间t内产品开发过程质量q(t)可用产品单位规模复杂度的缺陷值来衡量,单位产品规模复杂度的缺陷值越低,产品开发过程质量越优,于是:

■=■

=■(2)

该公式中,通过Bug-Task的数量与权值因子乘积的总和来度量缺陷值,通过QA-Task、DEV-Task、BA-Task的资源消耗量与权值因子乘积的总和再乘以常量系数Ca来度量产品规模复杂度。其中,bij(t)为时间t内i类测试j类优先级的bug数量,Hij为i类测试j类优先级的bug权值因子;rqa(t)、rdev(t)、rba(t)分别为时间t内某优先级QA-Task、DEV-Task、BA-Task的资源消耗量,单位为人・时;Pqa、Pdev、Pba分别为对应优先级QA-Task、DEV-Task、BA-Task的权值因子。时间t内测试分类和优先级的I×J缺陷数量矩阵B(t)可直接通过数据统计得到,对应测试分类和优先级的I×J缺陷权值因子矩阵H视为常量,可由组织内专家或技术权威评估确定;同样的,rqa(t)、rdev(t)、rba(t)可直接通过数据统计得到,Pqa、Pdev、Pba视为常量由组织内专家评估确定。

通常,DEV-Task的资源消耗量与权值因子乘积的总和视为开发资源,QA-Task的资源消耗量与权值因子乘积的总和视为测试资源。那么,测试资源和开发资源比例系数s(t)为:

s(t)=■(3)

综合(1)(2)(3)式,可得项目团队a考查时间t内的敏捷软件质量度量模型为:

Q(t)=■

×■■

该度量模型符合前面小节的论断,即:

①其他因子基本恒定,团队组织能力成熟度等级系数La越高,软件产品的最终使用质量Q(t)越优;

②其他因子基本恒定,测试资源与开发资源的比值s(t)越大,软件产品的最终使用质量Q(t)越优;

③其他因子基本恒定,单位产品规模复杂度的缺陷值■越低,产品开发过程质量越优;产品开发过程质量越优,软件产品的最终使用质量Q(t)越优。

所以,要提高产品质量,我们可以从提高团队组织的能力成熟度等级、提高测试资源与开发资源的比值、降低单位产品规模复杂度的缺陷值等方面入手。

2 敏捷软件质量度量法的应用

2.1 敏捷项目管理模式的数据

以某互联网软件企业AN公司的敏捷实践作为研究实例,本文研究过程中采集了该公司一个敏捷模式项目COMM共12个月(2014年12月到2015年11月),约17个Sprint (该公司每3周一个冲刺)的项目过程管理数据(来源于项目管理工具Jira),截取项目COMM其中一个Sprint112的过程管理数据进行分析,其他项目的各个Sprint周期和数据结构均与之基本一致(如表1所示)。

参照表1“AN公司敏捷项目过程管理数据举例”可知,AN公司的敏捷实践过程,所有的项目工作均以Task(任务)为单位,所有成员均在对应的Task下记录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每个Task记录包含Task Type、Key、Summary、Priority、Time Spent、Sprint、Status等属性。其中,Task Type大致可以分为五类――BA-Task、DEV-Task、QA-Task、Bug-Task、Support-Task。其中BA-Task主要包括Requirement/User Story等用户故事转化为需求功能模块的分析设计任务,对应团队角色为BA;DEV-Task主要任务是完成需求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拆分和逐一开发实现,对应团队角色为DEV;QA-Task主要任务是测试开发完成的功能是否符合用户故事和需求,对应团队角色为QA Tester等;Bug-Task则是测试发现的缺陷报告、开发修复、测试再验证整个流程任务的跟踪管理,涉及团队各个角色BA、DEV、QA的交互;Support-Task主要包括其他支持类任务,如开发测试环境维护,版本维护,测试自动化等。Key和Summary主要是标记该任务编号和描述任务摘要,Priority描述任务的关键性程度和等级,Time Spent为该任务所花时间总和(单位秒),Sprint描述该任务属于哪个Sprint,而Status显示任务当前状态(Open、In Progress、Test、Closed等)。

通过每条Task数据记录及其属性,我们可以了解每个Sprint的敏捷实践过程、统计团队绩效、度量软件产品实现的功能规模和度量产品质量等。

2.2 模型和数据处理

敏捷软件测试是基于迭代功能模块的测试,迭代过程一般只开展功能测试,当系统基本完成和功能稳定才会开展其他测试类型,如性能测试、兼容性测试、安全测试等,所以本章把测试分类简单分为功能测试和其他测试。参照表2“AN公司COMM项目Sprint112(3周)的完整过程管理数据”可知,AN公司Bug-Task的Priority有4级(P1>P2>P3>P4),不同优先级的缺陷bug度量缺陷值的权值因子不一样,而不同测试类型的缺陷bug度量缺陷值的权值因子也不一样,AN公司专家评估确定的bug分类和优先级的2×4缺陷权值因子矩阵H转化为表2所示。

同样的,参照表2的数据,BA-Task、DEV-Task、QA-Task的Priority也有4级(P1>P2>P3>P4),不同种类不同优先级的Task度量资源消耗量的权值因子也不一样,AN公司专家评估确定的Task分类和优先级的3×4任务权值因子矩阵P转化为表3所示。

AN公司专家评估确定的属性因子为别为:能力成熟度等级系数L=4(L∈[1,5])、产品规模与资源正比例系数C=1(C∈[1,5])、测试资源和开发资源比例修正指数N=2(N∈{1,2,3,4,5})。代入敏捷软件质量度量模型,结果为:

Q(t)=■

×■■(4)

根据Bug权值因子表H、Bug类的Priority 和数量可以简单计算得到Sprint112总的缺陷值为:

■b■(t)×H■=26

根据Task权值因子表P、Task类的Priority 和TimeSpent可分别计算得到,

测试资源消耗量:∑(r■(t)×Pqa)=369

开发资源消耗量:∑(r■(t)×Pdev)=511

BA资源消耗量:∑(rba(t)×Pba)=117

总的规模复杂度:

C∑(r■(t)×Pqa+r■(t)×Pdev+rba(t)×Pba)=997

代入(4)式敏捷软件质量度量模型,即可得到Sprint112的质量度量结果为:

Q(112)=■

×■■=79.98

其中,测试资源与开发资源的比值为:

■=0.72

同理,把所采集AN公司COMM项目的近一年的数据代入模型进行分析处理,可以得到每个Sprint的质量度量结果。根据本文描述的数据结构和模型算法,实现几十行电脑程序代码,对所有采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后,最终得到每个Sprint的质量度量结果。

2.3 结果分析和结论

应用模型数据处理得到AN公司COMM项目近一年的产品质量度量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 “AN公司COMM项目一年的产品质量度量结果”可以看出,在Sprint95、Sprint96、Sprint99测试资源、开发资源、BA资源的投入均趋向0,产品规模复杂度极小并且没有产生缺陷值,说明当时项目几乎处于暂停状态,没有新的功能上线,故产品质量与之前保持一致,质量度量无意义(结果为0不代表质量最差,仅表示该Sprint质量度量无意义状态)。Sprint113、Sprint115由于超出设定的数据采集终点(2015-11-30),数据并不完整,所以质量度量结果比较异常的高,这主要跟测试过程和开发过程的数据不完整(介入程度低)、缺陷值趋向0所导致的结果,尚在开发进行之中的产品质量度量一样没有意义。综上,去掉无效的质量度量结果,为了直观的比较质量与各个因子相互之间的关系,将测试资源与开发资源的比值乘以100,产品规模复杂度除以10,可以得到COMM项目Sprint100~Sprint112共12个Sprint的有效质量结果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

从质量结果变化曲线中我们可以发现:

①Comm项目Sprint109的产品质量最高,Sprint104的产品质量最低。

②产品质量最低的Sprint104的缺陷值最高,而产品质量最高的Sprint109的缺陷值相对较低;但并非缺陷值最低产品质量就高,缺陷值最低的是Sprint110,由于产品规模复杂度、测试资源与开发资源的比值都较低,产品质量并不高。

③产品质量最高的Sprint109测试资源与开发资源的比值最大,产品规模复杂度与缺陷值的绝对差较大,但是产品规模复杂度与缺陷值的绝对差最大的Sprint107,却因测试资源与开发资源的比值最小促使产品质量反而较低。

综上所述,团队组织属性因子确定,即能力成熟度等级L、产品规模与资源正比例系数C、测试资源和开发资源比例修正指数N基本恒定的条件下,产品最终质量与已发现缺陷值成反比,与产品规模复杂度成正比,并与测试资源与开发资源的比值正相关。也即,符合敏捷软件质量度量模型的结论是: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提升组织能力成熟度等级、提高产品规模复杂度的同时降低缺陷值、提升测试资源与开发资源的比值,可以提高产品的最终质量。

3 总结与展望

本文属于理论研究,基于敏捷开发管理模式下过程管理数据的可度量特征与软件质量的一般定义和推论,研究提出敏捷软件质量度量模型,最后通过敏捷软件质量度量法的应用得出如何提高产品质量的结论。不足的是,关于敏捷软件质量度量法的应用试验,对于该软件质量度量法的绝对有效性和正确性,仍缺乏较强有力的证据,后续研究可以基于此突破,通过大量的应用实证或其他研究方法,来证明或更正提出更为有效的软件质量度量方法,以促进互联网软件业的管理理论与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宝贡敏,杨静.企业技术管理在技术创新中的角色――基于浙江省企业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4(05):546-551.

[2]马慧,杨一平.质量评价与软件质量工程知识体系的研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2-5.

[3]B.Kitchenham&S.L.Pfleeger. Software Quality: The Elusive Target[J]. IEEE Software, 1996, 01:12-21.

[4]J.A.McCall, P.K.Richards, &G.F.Walters. Factors in Software Qualitty[J]. Technical Report RADC-TR-77-369.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Washington, DC,1977,10.

[5]K. Naik& P. Tripathy. Software Testing and Quality Assurance: Theory and Practice[M]. 郁莲,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4-18.

[6]钟铭林.英伟达公司软件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兰州大学,2014.

第4篇

众所周知,戴尔正在转型为一个端到端IT解决方案供应商。经过一系列并购和整合之后,戴尔现有企业级业务、PC、服务和软件四大业务支柱,其中软件集团是2012年初才正式成立的,相对比较年轻。近日,戴尔软件集团首席市场官Joanne Moretti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着重谈了戴尔软件业务的定位。

为整体解决方案服务

通过一系列并购,戴尔已经拥有一个相对完善的软件产品体系,主要包括四类解决方案:数据中心和云管理、信息管理、移动办公管理、安全和数据保护解决方案。Joanne Moretti表示:“我们具有信息存储、信息集成、信息分析和保护的能力,可以为用户提供覆盖信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解决方案。以前,大家看到的可能是KACE、QUEST等一个个独立的软件品牌。等到戴尔完成对这些品牌的深度整合之后,用户只和戴尔这一个软件供应商对接即可。”

与戴尔整个公司提升端到端整合能力的目标相一致,戴尔软件集团也把实现不同软件的集成作为一个努力的方向。未来,用户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界面使用戴尔的集成软件产品。从公司架构来看,戴尔软件集团虽然相对独立,但是作为戴尔公司四大业务支柱之一,戴尔软件集团的最终目标还是通过不断丰富软件产品家族,逐步完善戴尔的端到端整体解决方案。

在成立软件集团之前,戴尔与许多软件厂商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Joanne Moretti表示:“我们肯定不会插手操作系统、ERP等软件。我们关注的是那些能够实现戴尔核心业务价值、提升解决方案整体实力、更好地服务于IT基础架构的软件,比如存储监控软件、网络监控软件、身份认证软件等。”

提升终端管理能力

很多人认为,KACE软件是戴尔收购以后整合得最成功的软件之一。现在KACE已经成了戴尔管理终端设备的理想软件产品。这里说的终端不仅包括PC,还包括各种瘦客户机、移动终端等。

进入“后PC”时代,终端设备的多样化趋势给用户的终端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终端的维护和管理成本不断增加,用户需要一致的使用体验,并且希望随时随地访问终端等。戴尔全球软件部门市场总监Steve Plume表示:“针对BYOD,我们可以提供安全、优化和易管理的解决方案。现在,KACE软件结合了QUEST软件的许多功能模块,可以针对各种不同的终端设备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能力。”

戴尔最新推出的KACE K3000解决方案,可以精确追踪、监控并管理移动终端、PC、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等,简化设备的管理。将KACE K3000与KACE K1000集成,用户通过一个单一的控制台就可以查看和管理所有终端。“市场上与KACE K3000相似的产品有十五六个。与这些产品相比,KACE K3000的最大优势在于更易部署和应用,成本更低。”Steve Plume表示,“KACE K3000还可以与桌面认证、vWorkspace、UWM(联合用户工作空间管理)等模块相结合,提升工作的效率、安全性以及员工执行重要IT任务的能力。”

第5篇

然而,面对强调开放和交互的移动互联,以及移动设备屏幕大小不一、计算能力远不如PC等挑战,习惯了封闭产业链的软件企业,是否能够转型成功呢?

“我常常拉着朋友,跟他们讲电子地图,像个唐僧。”高德软件总经理唐希勇见到记者,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但是很快,他就恢复了往常的兴奋状态,大声地讲着自己正在做的手机地图和导航,谈论应用商店。他说,自己虽然是个软件人,但“移动互联网+电子地图”却是他早就给自己定下来的发展方向。2004年,高德收购图盟,合并后的平台让原本醉心互联网的图盟创始人唐希勇有了更宽的视野,他发现,手机访问地图的需求会比通过互联网的市场更大。“所以我决定要在移动互联领域大干一场。”

和唐希勇一样看重移动互联的软件人还有不少。

从高德软件办公所在地北京苏州桥一路向北,位于上地的用友软件园里,用友伟库副总裁付毅最常思考的就是,未来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管理软件会扮演什么角色?而几乎每一次,他脑海中勾画出的未来场景都离不开“非PC的计算设备”。“一开始图画并不清晰,就觉得手机、家用电器、汽车等等,只要想得到的,都应该具有计算能力。慢慢地,智能手机、平板的出现才让我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而在中关村的银谷大厦里,中标软国际合作部总监李斌最近正忙着到处推广公司最新的操作系统“中标凌巧”――这是中标软针对移动设备专门开发的操作系统,很快他们还将与硬件厂商合作,推出基于该系统的车载产品。

除此之外,慧点科技、争上游科技等国内软件企业,也纷纷开始向移动互联的渗透。无论是企业管理软件、开源操作系统提供商还是电子地图和服务提供商,软件企业正从各处出发,奔向移动互联。

软件必须移动

“我们虽然是做软件的企业,但其实很早就知道,软件也要‘移动’起来。”慧点科技总裁吕翊告诉《计算机世界》报记者。慧点科技的主要业务是为大企业提供管理软件,而大企业的管理者都非常忙,出差时一旦无法使用电脑或者脱离了企业内网,就可能因为不能访问管理信息系统而影响工作。

“既然注意到了用户的这个需求,我们就要想办法来满足。”从2004年起,慧点科技内部就开始考虑,要如何让用户能在办公室之外使用管理软件。

当时,互联网正在快速兴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4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当时中国的8700万上网用户中,超过5500万使用的是拨号上网。而这就让吕翊看到了希望――至少通过互联网,用户能够远程接入系统了。很快,慧点科技就在系统中增加了互联网的入口,用户可以通过网页访问企业管理系统了。

和吕翊几乎同时,原本一直在互联网上提供电子地图服务的唐希勇发现,用户最迫切需要使用电子地图往往是在搞不清方向的时候,而这时候,他们通常不会在电脑前,身边惟一的设备就是手机。于是,2005年,高德软件收购了一家专做手机应用的企业,开始密切关注移动互联带给电子地图的机会。

不过,2004~2005年,手机刚刚开始在中国普及,大多数人用的都是黑白屏手机,对手机的应用也还停留在打电话和发短信,最高端的智能手机采用的是Windows mobile平台;而运营商当时提供的也还是2G网络,想上网必须经过WAP,这样的计算和通信能力,根本不可能让手机像电脑那样支持各种应用。

此外,在当时,软件企业与运营商都各自处于相对封闭的生态圈里,几乎没有什么交集和合作机制,所以要想通过手机来实现应用,也就变得更加困难了。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移动互联对各软件企业来说都只是一个萌芽市场,直到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大量出现,移动设备的处理能力增强,3G网络也给移动互联应用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移动应用才终于迎来大规模的爆发。

IDC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智能手机的出货量约为3600万台,未来5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还将以34%的复合增长率快速膨胀。面对这样迅猛的增长,IDC预测,能够运行应用程序的非PC移动设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出货量将在未来18个月内超过PC出货量,而且这种超越是不可逆的。

“未来,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整个终端领域将是三分天下。” 中国软件网总编辑曹开彬认为,移动互联是软件厂商“必须占有的市场”,因为未来很多应用都不一定放在PC上,特别是在员工移动性比较高的流通、保险、医院等行业,应用可以直接置于移动设备上。

“在移动互联领域先行的软件企业,大部分都是从客户需求出发,注意到这个趋势的。”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对软件企业而言,用户需求就是他们最重要的“军规”,当移动设备越来越广泛地被市场接受之后,原本集中在PC端的业务,就需要向移动终端迁移,来满足客户需求。

吕翊告诉记者,慧点科技刚开始通过移动终端提供的应用都很简单,比如通过手机上的浏览器看办公系统里的一些公告等。但他们逐渐发现,移动互联带来的冲击是各方面的,“这就逼迫着我们必须顺着移动互联的思路去发展了。将来手持设备一定会普及,所有的应用厂商如果不行动,迟早会产生危机;如果行动早的话,就会带来相应的业绩和领先市场的先机。”

“移动终端能够让客户有更多的、可弹性使用的时间。随时随地的特性能够更好地服务用户。软件企业也需要借助移动互联这个新趋势来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在采访中,用友华表总经理苗峰反复强调。

此外,智能终端,特别是手机企业的在线应用商店模式也给了软件企业闯入移动互联的机会。“从目前整体智能终端的商业模式来看,‘OS+终端+应用商店’成为产业链三大环节,而应用商店这种开放的模式,也降低了软件企业打入产业链的门槛。”分析人士称。

中标软针对移动互联终端的全新操作系统“中标凌巧”

闯江湖 各凭本事

看到了用户需求,看到了增长趋势,看到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锁定移动互联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在坚定的决心下,它们的表现也异常生猛。

2006年,用友成立用友移动商务公司,全面进入企业级移动商务应用市场。用友移动成立之初,时任用友移动商务公司总经理的杨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将对移动领域的尝试定位为“居安思危的生存战略选择”。2007年1月,用友软件与日本NTT DoCoMo成立合资公司,希望借鉴NTT DoCoMo在移动商务领域的技术和服务经验,开拓中国移动商务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移动商街”、“UMail”和“MERP”3大移动商务业务产品线。

今年8月8日,用友针对移动互联再次做出大动作――用友NC高调了基于移动终端的应用客户端,能够分别安装在iPad、乐Pad、iPhone和主流Android手机中,“客户端将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提供移动场景下的任务、消息、报表等内容的处理功能,应用产品可以无缝连接用友ERP,包括高端、中低端的所有产品。”用友软件执行总裁李友在会上表示,伴随着这些应用的,用友的运营模式也将由产品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而U8产品线的移动客户端也在积极筹备中,不久就会面世。

在此之前,用友还在今年年初成立了“移动商务解决方案事业部”(MERP)。这个部门将在用友云战略下,统一规划执行用友产品的移动互联网策略,还代表用友集团与合作方落实基于云计算方面的各种合作。李友表示,这样的调整是用友集团适应云计算、互联网移动化趋势做出的改变,用友的产品将加速向移动互联网迁移。

“移动终端的应用在带宽、访问速度、效率、用户体验和PC上并不相同,并且在应用的架构上,移动终端的应用还需要考虑额外的用户体验、交互访问的设计。移动BI承担的更多功能是查看、监控与预警。”苗峰告诉记者,专门从事BI(商业智能)业务的用友华表,针对移动终端的投入已经占到全部研发费用的10%,未来还会更高。

与用友同为管理软件企业的慧点科技,也在今年加大了对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业务的投入。“从响应客户的角度来讲,移动设备的管理效果非常好。”吕翊说,慧点科技已经成功地把应用从PC拓展到了移动终端,只要企业的关键业务数据操作量不是很大,慧点科技已经可以把企业一般的管理应用完全实现移动化。

“用友和慧点科技都是典型的过渡式发展轨迹,他们都选择了从应用入手,逐渐从PC向移动终端过渡,这种模式是非常适合应用软件企业的。”分析人士指出,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在移动互联领域生长的“野蛮”程度也有所不同。

中标软就是闯入移动互联的“野蛮分子”――今年8月,中标软推出了针对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中标凌巧”品牌,这是在原有的“中标麒麟”和“中标普华”两大品牌之外,开辟的一块全新业务,专攻移动终端操作系统。

而很早就已经投入移动互联的高德软件则非常重视在产业中的合纵连横,它的野心不止是提供应用和服务,它还要做地图平台。

2006年,高德软件与中国移动达成战略合作,为中国移动的位置服务平台提供地图数据。此后,合作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加,目前,高德软件为谷歌、新浪、阿里巴巴、微软必应等6500多家网站提供基础地图服务,并为三星、摩托罗拉、联想、HTC、LG、戴尔、中兴、华为、酷派、Acer、华硕、汉王、e人e本、天宇、纽曼等终端厂商提供手机预装导航数据和软件。

目前,高德的移动互联用户量已经超过2000万,到今年年底将超过2500万;而过去完全依赖汽车导航的高德软件,其政府和企业应用、无线及互联网定位服务两大业务的营收已经增长至总营收的30%,其中无线业务增长最为突出――高德迷你地图每个月下载和激活超过150万,累计用户超过1000万;每年,苹果APP Store里的付费下载给高德软件带来的营收已达到千万级别。

今年5月,高德软件宣布推出面向移动终端的客户端“高德地图”,据唐希勇介绍,这是一个开放的地图服务平台,面向第三方应用开放API接口,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可以和高德软件合作,将诸如团购、房产信息、打折信息等接入其中。现在,赶集网、糯米网、搜房网等网站都在使用高德软件的地图服务,未来将会有更深入的合作。“高德软件要从B2B变成B2C,做出能够直接抓住用户的产品与服务。”唐希勇表示,高德软件要大步流星地转型,而且充满信心。

2011年8月,用友华表推出移动B1产品,抢占商业智能的移动互联商机

跨界的挑战

软件与互联网,这两个产业千差万别。互联网强调开放和交互,绝大部分成功的互联网服务都是主打免费;而软件却需要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以保护知识产权来收费。任何跨界发展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系列挑战和困难,而软件企业要从原有的产业链转向一个几乎与过去生存原则相悖的领域,难度可想而知。

对此,高德软件副总裁郄建军表示,软件企业进军移动互联,首当其冲的就是人才问题。以高德为例,从业务角度来说,移动互联网位置服务需要能够理解移动终端、互联网和地图行业的人才,而这种三合一的人才少之又少,企业只能分别从三个方面出发,配备充足人才,再把他们培养成三合一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节奏相对于软件产业而言要快得多,这需要企业“在开发速度上更快、更有响应性,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在部署上,在维护上,一定要基于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才可以”。苗峰表示,移动互联对软件企业的创新能力、对客户需求的把握能力等都提出了极大的要求。

第三,进入移动互联领域后的商业模式,也是需要软件企业去摸索和探讨的。“软件企业进入移动互联必然会改变原先的商业模式,或许将在License(授权许可)、SaaS模式之上,增加成广告、内容收费、服务收费的模式。但是,目前这些新的商业模式还处于摸索期。”曹开彬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新的合作模式也会增加软件企业的压力。软件企业在硬件上铺设客户端,就需要和运营商,以及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生产厂商合作,而这将涉及开发、运营、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环节,甚至涉及终端与运营商之间的合作等。“这一整套体系非常复杂,需要下很大力气才能打通整个产业链。”曹开彬说道。

除此之外,“从技术开发的角度而言,手机屏幕大小不一、平台不同,计算能力不能与PC同日而语,这给软件开发人员带来了许多新挑战。”付毅表示,在移动互联时代,用户的体验、交互将比PC时代更为频繁。未来,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移动应用非流程化的碎片应用,会带来大量的交互式应用与数据。当触控、交互等新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种终端上,那么原本是“解决流程化功能问题”的软件企业就必须拓展自己的交互思维。

“目前,针对webOS、iOS、Andriod的开发接口和工具包已经变得成熟,开发的难度已经降低了许多,但一些关键技术和标准却还不够成熟。”用友华表软件副总经理董国杰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开发人员,他非常关注HTML 5的成熟,因为各种移动设备都能够支持HTML 5,一旦成熟,跨平台开发将成为现实。

“归根结底,这都是软件企业要适应互联网模式产生的挑战。”曹开彬说,“如何获取互联网思维才是软件企业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难点。”在采访中,众多采访对象一致同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是圈用户,然后在获得足够多用户的基础上通过广告、增值服务获取营收。因此,软件企业必须抓住用户需求,增加用户粘性,才能“圈”住客户。“从我们对用户使用情况的追踪来看,移动终端的使用效率还比较低,只是以阅览、批注为主,客户需求仍然比较简单。”吕翊说,他正在思考,如何用更加细分的需求来带动移动终端的应用,

采访手记

软件的化学变化

软件企业闯入了移动互联,移动互联也必然会给软件带来变化。

在采访中,采访对象们多次提到:“基于移动终端来开发相关应用,意味着企业应用系统能够在功能上做一些扩展,这也能够带动传统管理软件向更深层次发展。”

过去的软件都是流程应用,像流水线一样,应用之间没有、也绝不会体现出“人与人”的交互关系。而在手机应用中,分享成了关键。不过,这些分享型应用都还集中在消费类应用,但这样的思想完全可以应用在企业管理软件,因为员工之间也需要沟通。所以,未来的企业管理软件也可以建立话题、标签、评论与转发的机制。除了话题交互之外,类似于百度文库的应用走的是协同OA管理、企业问答交互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CRM管理亦会变成社区型CRM。

第6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软硬一体化 生态系统 商业模式

软硬件产业一直有着较为明确的分工,“大而全”的模式在历史上被遗弃。例如IBM不再自己生产芯片和操作系统,而选择与英特尔和微软合作,后来更是将终端业务卖给联想,从消费者业务退出,重点向服务转型。

然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苹果公司开创了软硬一体化商业模式。2007年6月29日,苹果公司推出iPhone智能手机,掀起一场智能手机的革命,iPhone因此受到用户广泛欢迎,iPhone市场销售火爆,造就了苹果神话。截至2012年10月,iPhone销量达到1.2亿部。iPhone的巨大成功关键在于将终端、软件和应用结合在一起,打造全产业链的业务系统。用户购买iPhone更多看重的是iPhone上的应用和服务,苹果开创了“终端+软件+服务”软硬一体化的商业模式,打通了产业链的上下游:通过硬件终端黏住用户,通过App Store平台开放汇聚应用从而获取用户价值。这种软硬一体化,极大地增强了苹果的竞争优势,获得了空前的商业成功。

苹果公司软硬一体化商业模式的成功,使更多企业选择了业务扩张,开展垂直产业链整合,软硬一体化商业模式受到追捧。那么,什么是软硬一体化商业模式呢?为什么软硬一体化商业模式受到追捧?如何推进软硬一体化商业模式创新……

本文试图对软硬一体化商业模式进行解析,旨在为移动互联网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借鉴。

1 软硬一体化商业模式的内涵

以往像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手机终端及家电厂商都是靠终端一次性销售赚取利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平台为王、应用为王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特征,现在越来越多的移动互联网企业,不仅要靠卖终端赚钱,而且靠控制操作系统,靠开放聚集大量应用和服务来赚钱。这种构建“终端+软件+服务”全产业链的业务体系称之为软硬一体化商业模式。

软硬一体化商业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打造终端、操作系统、应用和服务一体化的生态系统——它们是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从而使企业更有竞争力,在产业链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这种模式下收入来源更多元化,终端厂商不仅仅是靠卖终端盈利、增加内容应用获得收入,还可以通过向第三方收取广告费,从而增加企业盈利点。

随着内容和应用对用户来说越来越重要,一款智能终端必须在硬件上进行改进,以适应软件的发展;同样软件也需要与硬件深度结合,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优秀的用户体验。未来软硬一体化垂直整合的趋势只会加强。

2 软硬一体化商业模式受到市场追捧

移动互联网时代,苹果的成功告诉我们,“终端+应用+服务”的商业模式才会获得更大的成功。正是苹果这种商业模式的巨大成功,吸引了电信运营商、移动终端厂商、互联网公司、设备厂商的纷纷效仿,软硬一体化商业模式受到追捧。

(1)电信运营商积极打造自有终端、定制终端以及推出以应用商店为标志的众多应用。

2009年9月,中国移动3G OPhone手机。由于兼容性和稳定性不够、UI不够创新,基于Android进行的二次开发的系统不够成熟和开放,OPhone手机发展不理想。为显示中国移动进军移动终端的决心,在2012年12月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中国移动总裁李跃在大会上表示,中国移动肯定要做自主品牌手机,中国移动自主品牌手机将更多承担自身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不会与现有的手机厂商直接竞争。2011年2月28日,中国联通正式向外界宣布了“沃Phone”平台,并联合天宇、三星等7家厂商推出首批沃Phone手机。

我国三大运营商都成立了终端公司,显示出对终端的重视。同时,三大运营商大力拓展移动互联网市场,通过成立基地,实现机制体制创新,实现公司化运营,大力发展应用商店、阅读、音乐、视讯、动漫等业务。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电信运营移动互联网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中国电信爱音乐用户达到1.8亿,天翼视讯用户超过8 000万,天翼阅读用户超过9 000万,中国移动应用商店(MM)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移动应用商店,累计下载量达到15亿次,中联通沃商店用户规模突破1 000万。通过与手机终端厂商合作,通过定制手机内嵌电信运营商的应用是电信运营商的重要策略,旨在推广和普及电信运营商的应用,如中国电信2012年6月与HTC、华为、摩托罗拉、夏普、中兴合作推出了翼聊智能手机。

(2)众多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入智能终端手机市场,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

亚马逊、谷歌、Facebook、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奇虎360、人人网、盛大、开心网和新浪等都以打造强大的开放平台而取得巨大的成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看好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纷纷进入智能终端市场,以抢占移动互联网源头,形成软硬一体化的服务体系。苹果之后,在软硬件一体化方面率先获得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就是亚马逊,凭借推出Kindle阅读器,亚马逊成为数字媒体内容的霸主,并且凭借这种优势在平板电脑领域对iPad造成了一定冲击;百度联手富士康及手机厂商推出的千元智能机,与戴尔合作推出定价较高的智能手机,2012年5月又与长虹合作,通过软件及网络支持的方式推出不足千元的定制手机,搭载了其最新推出的“百度云”操作系统;腾讯与华为合作推出过QQ手机;阿里巴巴2011年7月与天宇合作,推出第一款搭载阿里云OS系统的阿里云手机;360与华为合作推出360特供机,360特供机一度掀起了和小米的“小3”大战;盛大与手机终端厂商合作推出首款Bambook Phone手机;网易、搜狐这样的门户也在磨刀霍霍,意图杀入手机市场分一杯羹。

谷歌在软硬件一体化方面的首次尝试是在2010年1月推出自有品牌Nexus One手机。作为在硬件领域的最大动作,2011年8月15日,谷歌以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旨在帮助谷歌拓展智能手机市场,打造软硬一体化,与苹果iPhone对抗,同时这项交易为谷歌带来1.7万项专利,从而保护Android操作系统。近年来,谷歌更是在硬件领域发力,推出了一系列自有品牌产品,其中包括Nexus 7和Nexus 10平板电脑、Nexus Q播放器以及Google Glass。微软在软硬件一体化上也有过成功案例,那就是Xbox游戏机及体感装备Kinect。现在,微软进入了一个更大市场:PC领域。过去30多年中,微软都在为这个产业链提供Windows系列软件,而现在它却冒着让重要合作伙伴不悦的风险,推出了自有品牌的Surface平板电脑,也是借鉴了苹果软硬一体化模式。

互联网公司进入智能手机的目的是占领移动互联网入口,其市场前景到底怎样?对此众说纷纭。只有那些拥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打造极致客户体验、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的公司,才能走得更远;否则很难吸引用户,必将导致失败。

(3)手机厂商也在积极打造软硬一体化模式,以增强竞争力。

在2G时代,手机厂商是靠一次性手机销售获取利润,产品比的是产品功能、外观设计、重量、价格等,诞生了诺基亚、摩托罗拉、RIM等手机巨头;而2007年6月29日,苹果推出iPhone智能手机后,掀起了一场手机革命。诺基亚、摩托罗拉、RIM、索爱等传统手机巨头失去昔日的辉煌,在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其根本原因除缺乏创新、对市场反应迟缓外,软硬一体化没有有效整合、缺乏良好的生态系统则是主要原因。而三星电子在2012年第一季度已经超越苹果,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三星的成功在于其拥有覆盖芯片、屏幕、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核心技术的手机全产业链优势,在产品上非常注重应用程序和内容整合上的创新,并通过“三星应用商店”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独特的终端应用体验。三星电子新任CEO权五铉在2012年6月中旬的一次公开演讲中就表示,未来三星将更加关注软件业务。三星公司正大力发展其自有的Tizen手机操作系统。

小米手机推出两年,手机销量达到712万部,预计2013年小米手机销售量将突破1 000万台,小米手机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硬件方面,小米采用1.5GHz高通双核处理器,具有1G RAM超大运行空间;性价比高;同时,借助米聊的热潮,小米手机迅速得到市场认可。如今,小米更加注重应用平台的建设,打造良好软硬件一体化生态系统是小米布局的总体要求。它已开始做自己的应用商店,将会推出小米网上书城、小米软件市场、小米主题商店、小米游戏中心等。

此外,像中兴、华为等电信设备厂商,也进军智能终端和应用市场。据Gartner的数据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全球手机终端销量总计为4.19亿部,其中中兴通讯在销量榜上超越LG,成为全球第四大手机厂商,华为则处在第六位。Gartner另一数据显示,华为和中兴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中的份额分别上升至12.67%和11.1%,二者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逐步受到用户的欢迎。为提高在未来手机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华为、中兴都在开发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机操作系统。同时,华为凭借云优势倾力打造“智汇云”软件商店,这在华为终端的“云端”战略中占据关键位置。

总之,移动互联网三足鼎立格局正在形成,软硬一体化将是大势所趋。从苹果的发展史可看出,二者结合以后能提供更好的产品,软硬件的分离,已经不能应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

3 软硬一体化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行业发展来看,无论是百度还是腾讯,抑或是阿里巴巴等,都反复传达着同样的信息:软硬结合不仅仅是诸如谷歌、微软等互联网公司抢夺市场、叫板苹果的“专属策略”,更是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势所趋。

终端是用户接入移动互联网的唯一窗口,也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各关键主体所争夺的主战场,这就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各方纷纷进军终端市场或在终端内置互联网应用的原因。智能终端之争已经日趋白热化,但是仅提供终端对于以应用和内容为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来说过于肤浅,只有有效地利用终端操作系统、终端能力(数据接入、数据处理、显示、定位、陀螺仪等)这些硬件资源进行有效的应用开发与市场推广,提供有针对性的应用服务并进行有效整合,形成软硬件一体化的商业模式,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因此,以终端为平台,前向连接用户的需求,后向延展应用开发者的开发热情,以双边市场生态模式来促进应用产品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正是现在各大移动应用商店所采用的一贯模式。

虽然苹果iPhone的成功已经彰显这一商业模式的魅力,但是更好地进行“终端、应用和服务”的整合化运营却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移动互联网企业必须不断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及提升用户体验,通过不断创新终端能力,以更好的平台运营策略来丰富平台应用,从而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认可。

4 成功打造软硬一体化商业模式的关键

举措

纵观推进软硬一体化商业模式的企业,不难看出,它们无不是一些竞争实力强的大公司,旨在构建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提高竞争力,获取更多元化的利润。要使软硬一体化商业模式获得成功,移动互联网企业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打造并拥有核心资源和能力。核心能力是指公司的关键资源能力,是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强项,是其它对手很难达到或者无法复制的一种能力。对于进入移动互联网的企业,要打造平台型公司,只有拥有核心资源和能力才能成功。

其次,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没有技术创新,打造软硬一体化商业模式不会成功。移动互联网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创新往往更为重要,技术创新能提高进入门槛、提高客户体验、实现产品创新,苹果、百度、360、UC优视科技等诸多成功的公司无不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要成功打造软硬一体化商业模式就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打造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创新人才队伍。但要实现真正的成功,光有技术是不行的,企业更应重视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有效结合起来,实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推进、持续创新。

再次,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这是推进软硬一体化模式的核心。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要遵循多样性、开放性、系统性、和谐性和利益共享性五大原则,要以快速扩大用户规模和加快应用平台建设为核心,提高聚合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的能力,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明确产业链的分工,让产业链各方都能盈利,创新合作模式,实现共赢发展,广泛聚集价值链合作伙伴。应采取积极的让利策略,实行有利于调动合作伙伴积极性的分成模式,短期内可通过免费吸引用户,扩大人气,提高合作伙伴的信心。同时,长期来看,应在建立开放平台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各类增值应用,以增值业务带动盈利模式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胡世良,钮钢,谷海颖. 移动互联网:赢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M]. 1版.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2] 沈拓. 不一样的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M]. 1版.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3] 互联网周刊编辑部. 2012年中国互联网五大趋势[J]. 互联网周刊, 2012(24).

第7篇

关键词:程序设计;学习;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3-0145-03

Abstract: In the "visual basic program design "curriculum theory, practice and strong, in the course of learning evaluation reform, to abandon the past, traditional books written examination of the way, used for the assessment of program design course, to develop software works as the contents of assessment, the formation of a "9+1" evaluation model of learning, students don't have to rote learning theory, but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have improved.

Key words: program design; learning; evaluation model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是软件开发、计算机应用等专科专业的必修课。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可视化编程理论,VB编程初步,应用程序设计,VB高级语言技巧,文件处理方法,图形图像和多媒体应用程序设计方法,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方法,网络应用程序设计方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可视化程序设计方法和VB语言的编程技巧,具备用VB语言进行应用系统开发的初步能力。

本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因此不能在传统的课室里讲授,如果这样的话,只能纸上谈兵,而适宜采用在计算机实验室(或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进行讲授的教学形式,讲解、演示、课堂讨论相结合,并且学生马上演练,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同样的道理,这门课程的学习评价模式也要改革,摒弃以往的理论卷面考核形式,采用全新的一种“N+1”考核方式。

1 学习评价模式的设计思想

由于本课程实践性强,故其学习评价模式的形式是以计算机语言的应用和软件开发的实际流程为主线,从计算机语言的基础开始,然后到小软件的制作,最后到软件的集成,最终完成一个多媒体软件的制作。

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开发为主线,合理安排各知识点和案例的学习次序,提供大量的素材和实例,注重开发平台的使用和知识点的连贯性、一致性,使得学习过程环环相扣,帮助学习者在完成教学实践的过程后,熟悉开发平台和各种控件的使用,以及软件项目开发的全过程,软件项目开发技能的训练得到提高。因此,在学习评价方案设计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过程的考核,使用VB语言的能力和集成软件制作产品的考核上,注重软件项目开发过程、岗位技能训练等几个方面的综合考核。

2 学习评价模式的构思

本课程教学总学时数为72学时、4学分,教学以实践指导教师辅导学生在计算机上实训为主,着重于技能的训练,课程的考核形式以考查作品为主,不另设笔试。考核采用以“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项目验收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学生除了完成实训实践环节的9个小软件作品,学期末要独立制作一份完整的软件作品,这就是所谓的“N+1”学习评价模式。

2.1 形成性考核为分散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

形成性考核是在教学学习过程中,按照教学进度和项目设计的要求,使用软件设计作品为最终目标。

学习方式是先由教师讲解相关知识点的内容,并且进行实际的演示,然后布置某一个知识点或者章节的考核项目(实际上是一个小软件作品),总共有9个考核项目。教师对每个单元的学生软件作品公开讲评,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展示优秀作品,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创作的思路。

2.2 终结性考核为学期末项目验收考核,占总成绩的50 %

学生独立提交一份完整的软件作品。期末终结性考核是要求学生在9个小软件的基础上,加工集成为一个多媒体软件作品,刻录成光盘提交。教师按照项目作品的完成质量,评定终结性考核成绩。

3 学习评价模式的实施方案

3.1 形成性考核的内容

根据教学进度,以及知识点,共包括九个小软件的设计:“数字时钟”、“计时器”、“简单计算器”、“多功能计算器”、“文件管理器”、“MP3/VCD播放器”、“简单绘图工具”、“成绩查询系统”、“网络聊天程序”等。

考核方式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提交的9个小软件,结合适当的考勤(包括面对面的辅导、网上答疑等)、学生对开发平台的使用和VB语言的熟练程度、软件设计的过程和完成质量,按照以上参数对学生给出成绩评定,成绩以100分制。

3.2 终结性考核的内容

终结性考试的试题是软件作品:将形成性考核的9个“小软件”集成在一个系统上,做成一个多媒体软件作品。该软件作品的具体要求是:

1)应用VB开发平台和其他工具,将9个小软件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完整结构的、流程清晰的、有交互功能的多媒体软件。

2)有登录验证界面,即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3)每个“小软件”对应一个按钮或者菜单项目。

4)每个“小软件”有“帮助”说明文件。

5)软件中要有背景音乐。

6)主控程序能顺利调用每个“小软件”程序,并能正常返回。

7)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动画等效果。软件中的媒体可以包括声、像、图、文、动画各种素材,这些素材应出自本课程所学习的知识制作。

8)应建立文档资料(如安装方法,操作说明,帮助信息,设计流程等)。

9)提交的作品应有源程序及可执行文件(EXE文件),可顺畅运行。

终结性考核的成绩评定标准是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软件作品,按照如下的标准进行评定:

1)作品文档的完整性,占10%。

2)作品的功能、素材的制作与调用合理,占40%。

3)界面的设计、运行流畅等因素,占30%。

4)软件的创意,占20%。

按照以上参数以100分制对学生给出成绩评定。

终结性考核集成软件示例如图1所示。

学生这门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形成性考核成绩的50%+终结性成绩的50%”组成,分为以下五个档次,总成绩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评定为及格、70―80分评定为中等、80―90分评定为良好、90分以上评定为优秀。

4学习评价模式的实施情况

为了配合此学习评价模式的教学,我们组织多名开发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了相关的课程资源建设,并实施教学。具体包括如下工作:

1)编写制定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方案、课程考核方案、形成性考核实施方案、终结性考核实施方案等教学文件。

2)编写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学习指导》、《Visual Basic上机辅导》等辅导教材。教程中融入了实践环节改革的思想,选取最新的开发平台和最新版本的软件作为学习对象,按照计算机的使用流程和软件的开发模型的先后次序,合理安排各知识点的学习次序,精心组织素材和案例,注重工具使用和媒体素材处理的连贯性,令学习过程环环相扣。

3)对《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实训辅导教师及分校教师进行培训,每个学期初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研讨,学期末进行总结。

4)从计算机专业2012级开始实施教学改革,全部教学在多媒体机房完成,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按次序做完所有的实验,直至其多媒体的集成软件制作完成。

本课程设计方案从2012年起开始执行,已在开设计算机专业的各个分校和工作站同步实施。累计连续实施8个学期,合计3000多学生。经过多次的修改和完善,现在形成了比较成熟“9+1”的学习评价模式。当然,以后这种模式随着课程的内容变化、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也会与时俱进的进行动态的修改。

5学习评价模式的效果分析

经过多轮的教学和总结以及学生的反馈,效果令人满意。调查结果表明:《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实践课程,有效考核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软件开发的能力,多媒体软件、课件的集成能力。通过项目开发的培训,促进软件开发岗位的能力,熟悉了项目的开发过程。通过多个小软件的设计,分散考核了的课程实训过程,通过最终完整作品的提交验收,综合考核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这种考核方式获得学生们的接受和肯定。

总之,通过开设本课程实践环节学习和考核方案的实施,收到以下效果:

1)学生熟练掌握了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

2)学生掌握了软件的开发流程以及所需要的软件开发工具,学会了素材综合加工处理。

3)软件开发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得到了岗位锻炼。

4)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明显提高,得到用人单位的良好评价。

传统的理论笔试形式重理论、轻应用,学生可能考高分,但学生可能是低能! 本课程的学习考核模式打破传统,以学生动手操作应用为目标,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真正能够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王学珍. 以发展为本的开放教育课程多样化学习评价模式探索[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2).14-19.

第8篇

微软2月1日宣布出价446亿美元收购雅虎,这一重磅消息立即引发各方关注。两大巨头一旦成功合并,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企业并购事件之一,这或多或少将会改变全球互联网产业格局,同时将掀起与谷歌的新一轮角力。

雅虎时代终结

从网络泡沫中复兴,却在网络利润高速增长期中落后,“雅虎”,这个昔日互联网网络的缔造者,却在人们熟悉网络并使用新的技术路径浏览网络的变革浪潮中成功靠岸,并继续经历着它的噩梦之旅。

雅虎的历程始于1994年1月,斯坦福大学研究生杨致远和戴维?菲洛创立了一个名叫“杰里的万维网指南”的网站。那时还是互联网发展的早期。

同年4月该网站更名为“雅虎”,它将互联网上的网站分类整理为不同级别的目录。这种方法后来随着以谷歌为代表的搜索算法的到来而过时。但最初的一些年里雅虎大受欢迎,它于1996年4月上市,募资3400万美元。它后来又增加了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等服务,并发展为网络门户。

标准普尔公司分析师斯科特?凯斯勒说:“雅虎这家公司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理念逐渐流行起来之时。但他们丢掉了自己的计时器,因为他们现在已多年不曾作出互联网时代的行动或反应了。”

雅虎提供的一系列服务使它每个月的访问量累计达到5亿,但在此过程中它的力量摊得太开了。由于缺乏重点,它在搜索及广告收入方面都落后于谷歌。它也错过了网上社交风潮,其推出的“雅虎360度”服务未获成功。

2007年,雅虎的销售总额虽接近了70亿美元,但净盈利却仅为谷歌的1/6,另外,雅虎股票交易价格也大面积萎缩,处于4年来的最低水平。

这也正如2006年年底被流传至外界的雅虎高级副总裁布拉德?加林豪斯撰写的《花生酱宣言》所指出的:“雅虎缺乏一个聚焦、内在逻辑凝聚的愿景,这就让它在每个细分市场都处在前三名位置,却没有核心竞争力。”

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搜索业务,业界甚有过于结果导向的评价,认为雅虎的衰落就是因于此。

微软出击

2月1日,全球最大的软件生产商微软公司宣布,其已单方面向雅虎公司提出总价约446亿美元的要约收购,收购出价为每股31美元,为此,微软CEO巴尔默还专门致信雅虎董事会,表明收购意向。

至此,一直笼罩在微软与雅虎身上的并购传闻也随之明朗化。

微软收购雅虎的兴趣早已有之。2005年微软便向雅虎抛出了橄榄枝,但一直未获成功。但现在雅虎境况惨淡,1月31日公布的去年第四季度财报告,盈利下降23%,宣布在全球裁员1000人。

业内人士分析,如果此次收购成功的话,将刷新全球科技行业的并购金额最高纪录。雅虎,这家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也将会以一个悲剧的形式结束,而微软,则创造出互联网世界的另一个传奇。2007年,美国私人股权巨头KKR曾出资290亿美元收购第一数据公司。

一个是软件帝国的霸主,一个是网络搜索的先驱,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在搜索、网络广告和服务等的市场独领的谷歌。

2007财年,微软的总收入为511.2亿美元,总利润达到140.7亿,但在微软的收入中,43.4亿美元来自Windows操作系统的销售,32.8亿美元为服务器软件及工具所作的贡献,包括MSOffice在内的商业软件则创造了48.1亿美元的营收。

然而,在互联网方面,尽管微软在Hotmail邮箱与MSN服务方面已经有所建树,但却没有多少收成,包括广告在内的在线业务实现的营收仅为8.63亿美元,与近年新生代的谷歌相比,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2007财年,谷歌的互联网利润达到42亿美元。

而作为最早涉足互联网领域的网络门户雅虎,在搜索技术、在线广告、网站流量等方面显示出不可多得的优势,再加上雅虎近期的“流年不利”,让微软看到了能够谋求互联网领域霸主的希望曙光。

新闻集团发起挑战

2月11日,业界又传来最新消息,全球最大的媒体企业集团之一,总部位于美国新闻集团则正在同雅虎进行协商,准备与微软竞购。

消息人士透露,新闻集团与雅虎交易的内容可能包括:新闻集团分拆福克斯互动媒体部门,并将其并入雅虎,除了将福克斯互动媒体并入雅虎之外,新闻集团和一家未公布名称的私募资本公司还将对雅虎注入一大笔资金,总投资额约为150亿美元。

按照这一方案,雅虎的估值约为500亿美元,高于微软提交的446亿美元的收购报价。交易完成之后,新闻集团和上述私募资本公司将获得合并后实体(雅虎和福克斯互动媒体)20%以上的股份。新闻集团将成为雅虎第一大单一股东,获得雅虎的实际控制权。而雅虎同福克斯互动媒体合并之后,每月的页面访问量将达到近1500亿,仅次于谷歌。

消息人士称,新闻集团实质上已派遣了一直由4至5人组成的团队驻扎在雅虎总部。目前,该团队正直接同雅虎商业发展部门进行工作,试图通过双方都能接受的交易将MySpace和雅虎合并到一起。

但多数分析家则认为,无论哪种方式,雅虎的命运是注定的。因为错过了互联网上最重大的新兴市场的领导地位,也就宣告了它在下一次行业跃迁出现前都只能扮演配角身份,只会以一个悲剧的形式结束。

产业格局错综复杂

考虑到谷歌公司在网络搜索和网络广告市场的垄断地位,分析人士认为,欧盟和美国的反垄断机构可能会放行微软收购雅虎。

美联社认为,由于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超越谷歌在互联网领域的领先地位,微软于是选择收购雅虎,在挑战谷歌方面展开新一轮角力。

谷歌目前在搜索广告市场和整个网络广告市场的份额都远远超过微软和雅虎。微软预计,到2010年,网络广告市场总价值将增至近800亿美元。但微软和雅虎在这一赚钱领域的份额却不断遭到谷歌的侵蚀。

而谷歌的威胁还远不止于此,谷歌还试图向微软的办公软件发起挑战。目前,谷歌不遗余力推行其免费的网络版办公软件。而微软开发网络版办公软件进展缓慢。因此,微软将有可能利用雅虎的网络优势抗衡谷歌在这一领域带来的威胁。

事实上,由于网络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谷歌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作为世界上最大软件开发商,微软在互联网领域的缓慢进展使其备受压力。

因此,利用两家公司的技术优势,微软试图通过雅虎打造一个软件与网络齐飞的大平台,以施展其在互联网领域的远大抱负。

尽管目前分析师对微软收购雅虎带来的效果看法不一。不过,在鲍尔默看来,收购将在扩展规模经济、增强研发能力、提高运营效率和新增用户体验4个方面产生协同作用,每年将至少增收10亿美元。

第9篇

2010年,在公司、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行政部、市场部、项目部、财务部的大力支持下,在软件部各位同事的努力下,软件部先后参与了“XXX”、“XXX”的开发和建设;公司自主产品“服务器、桌面终端监控系统”的研发;市小巨人扶持及相关科技项目的申请申报工作。在此,我代表软件部对长期重视、支持和关心软件部的各级领导和同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分项目实施、市场开拓、团队建设和2011年工作打算四块进行简要说明。

一、软件项目情况

2010年软件实施项目X个,项目利润超过合同总额的30%,实现了软件开发部创建以来项目的突破。

XXX项目

XXX项目是通过政府招标取得的项目,项目合同额:XXXX万圆,增补XXx万圆,实施期限7个月(2009年12月—2010年6月)。项目实施以来,项目组成员踏实工作、积极努力的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并且该项目得到了省商务厅领导、客户和验收专家的一致好评。

XXX项目

    XXX项目立足于原有的拆迁处管理系统1.0版本基础上,在我部门提供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可行性报告获得市政府信息办审批之后上马,通过招标完成的一个典型政府电子政务软件项目,该项目状态良性,前期工作已经获得了拆迁处客户单位的认可,同时XXX参观考察了该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目前该项目主体有望在2011年初全部完成,同时以该项目技术和营销为基础材料的国家创新基金申报,也正在紧张的进行着。

 

二、市场开拓

2010年软件开发部参与的软件项目主要通过招标采购的方式,利润不高,而且都以成品软件为主,企业软件采购参与不多。主要原因在于部门内缺乏更有层次的销售体系,没有形成真正的的团队销售模式,这与我们以技术为导向,缺乏市场依据,以及软件销售人员要求较高,市场难以招纳符合条件的销售人才密切相关,。同时本身对公司原有客户的软件需求挖掘也不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2010年最后一个季度开始,软件开发部已经开始重视这一现实问题,召开了软件销售经营会议,明确了经营思路,调整了经营状态,同时各部门也积极配合软件部开始的征程,新的规划已经出台,现在就等着我们一同去实现,去完成。。

 

三、团队建设

2010年是软件部新生的一年,软件部多名员工加入新网讯大家庭,成为公司的正式一员。目前软件部在编人员xx名,高级软件工程师xx名,程序员xx名,系统维护人员xx名,外聘工程师xx名,外聘销售顾问XX名。项目经验和人员总体素质都有很大提高,为公司向服务型企业转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2011年开始,软件部将着重建设软件营销结构,主要分为线上营销和线下营销两种模式,并且将依照两类规划进行组织人员结构的建立,目前部门正在洽谈有经验的软件营销领头人,未来也将请各部门继续帮助软件部吸纳更多的软件专业人士加入到XXXX软件大家庭中。

 

四、2011年工作打算

当前,全球信息化发展步入加速深化、综合集成、融合转型的新阶段。物联网、云计算和三网融合等新技术在科学的演进和逐步的应用过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正进入创新爆发时代。信息化新技术已全面融入经济发展、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

在国家十二五关于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到,“紧紧抓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保障、改善民生两个重点。首先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鼓励大型企业深化信息化应用,鼓励中小企业利用信息化提升自身竞争力,最终实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保证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使人们生活更便利、更幸福、更有尊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因此2011年的软件市场将会有很大发展,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公司正确领导下,按照公司会议确定的目标,认真落实,确保2011年度软件部的大发展。

2011年软件开发部工作的总体思路是:(3个围绕3个不断提高)围绕市场抓项目,保证持续发展;围绕客户抓服务,树立XXX品牌;围绕团队抓建设,保证员工素质,确保公司软件部长期发展,不断提高软件知识的积累,不断提高项目服务的水平,不断提高公司在本地软件行业的地位,为公司在2011年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要加大软件市场的开发力度。软件开发部要在对2010年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继续挖掘老客户,开拓新客户。2011年软件部将在客户中推广资源整合平台和服务器&终端桌面监控系统,依托各分公司在当地资源开拓软件市场,拓展销售渠道。

 

二、要坚持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的研发,确保公司在软件行业的竞争力。2011年继续投入软件产品的研发,形成3、4个具有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并使研发的产品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要加强软件部团队建设。2011年软件部的目标是建设一个,积极上进、有共同目标、团结协作、具有良好和谐氛围、职业化的团队。随着2011年软件部员工人数的增加我们要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 要强化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之深入每个员工心中,要保持一种主动、健康、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心态。

2. 要明确透彻地向员工传达公司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充分交流部门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帮助员工规划个人未来的发展道路。

3.  要强调团队合作精神,无论成绩还是问题,都是影响到整个团队的所有人,一荣俱荣,一毁俱毁。

4.   要提升项目经理的管理水平,挖掘内部潜力,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等方面节约开发成本。

5.  项目经理和资深员工要起到带头作用,严格要求自己。要加强对新员工的引导和培训,使之能尽快融入团队之中。

6.   要学会站在客户的角度来分析和思考问题,当项目陷入僵局时,要多从自身查找原因,并充分考虑客户所处的环境。

7.   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和交流,使整个团队向学习型组织迈进,不断提高员工的技术、管理和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第10篇

P键词:软件工程;团队式项目驱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7-0115-02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软件行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综合实力。国家的重视与支持,使得人才需求剧增,也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据相关数据统计,未来五年,我国信息化人才总需求量高达1500万-2000万人。以软件开发为例,我国软件人才需求以每年递增20%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需求近百万。但是,令人疑惑的是人才供需出现很大的矛盾,一方面企业出现用人荒,另一方面,很多的软件专业相关的高校毕业生却就业难。这说明企业的用人需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急需教学改革,从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从研究分析软件工程课程的特点出发、分析了传统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从而提出在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引用“团队式项目驱动”模式的探索。

1软件工程课程特点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软件工程作为软件工程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理论联系实践,既有学科意义上的与软件开发相关的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又有工程意义上的包括软件管理、开发和维护等活动的总体。

当前,软件工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几方面:教材和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和方法,略显枯燥;案例选取不当;缺少与工程实践的结合。

首先,很多软件工程教材(包括一些经典教材)侧重于理论,比如软件生命周期模型、需求分析、项目管理,质量保障等,缺少工程实践的案例,学生学习的感觉是抽象,虚。其次,有些教材虽然添加了案例,但是难度低,或者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案例,不连贯,不实用。有些授课教师由于缺乏实际项目开发和管理的经验,在讲课时选择的案例要么难度低,比如学生管理系统,由于此类课题已经在其他课程上做过课程设计了,学生很容易忽略前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直接进入编码实现阶段,那就违背了课程的要求;有些课题范围广,难度大,比如医院综合管理系统,其中的业务复杂,超出了学生能力范围,一下子难以做到比较完善的需求,最终只是形而上学的做一个系统,也没有真正达到课程实践的目的。第三,很多教师还是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满堂灌,或者虽然增加了一些情境教学,学生被动听得昏昏欲睡,更谈不上培养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以上情况,软件工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2“团队式项目驱动”软件工程教学模式

“团队式项目驱动”软件工程教学模式是在科学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依托团队分组教学、情境教学、团队协作等相互交叉的综合性的教学形式。该模式考虑到软件工程课程特点,以学生自主选择的团队为单位进行,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心,团队协作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团队的核心人物是项目经理,需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比如沟通、组织管理、协作能力。教师在初期要对项目经理人选做一个筛选,并在整个学期要求各位项目经理与老师保持比较紧密的联系,便于及时了解各个团队的进展。如果团队遇到困难,能够及时的引导学生分析,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软件工程的认知。

项目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曾经我们做过多种尝试,比如大学生服务外包大赛的课题,非常新颖,具有挑战性,但是学生做下来感觉难度太大,超出大部分同学的能力范围,影响了自信,最终实现效果与初期的需求差距甚远。但是选择一些难度低的如学生管理系统之类的,学生又会忽略前期的需求分析阶段。最终,我们发现,通过学生自选与教师定题相结合,总体原则是结合生活、学习,难度中等的,这种课题既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又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学生在整个软件工程过程中通过一步一步地分析设计,对系统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增强了自信,最终还能够实现出来,与预期的需求很接近,非常受鼓舞。我们特别支持部分基础扎实,自学能力强,比较有想法的同学结合一些比赛的选题或者创业的选题来进行开发。另外,若是同期有一些程序设计或者数据库设计等课程,我们允许学生申请以一个项目作为多门课的课程设计。这样,学生可以专注于一个项目,并且从项目立项至实现的所有阶段都有相应的课程支持。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分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翻转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有效提升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积极开展教学讨论。有些教学内容提前录制视频,教学任务提前计划并布置,学生主要利用课外时间来完成,实验课堂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展示与讨论。好处在于做同一个项目的同学可以听取其他团队的分析、设计思路,取长补短,并能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和建设性的建议。这个分析讨论的过程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将重要、经典的基本概念、知识点串联相应的技能进行讲授和实践。在软件工程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中融入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面向对象编程、设计模式等相关课程知识。

最后,要进行项目验收与总结,每个团队需在规定时间内演示项目并讲述,验收标准是需求规则说明书中的功能性和非功能性需求的完成度、难度、性能、界面美观性和可操作性,讲述的思路是否清晰,流畅,能否准确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并以团队为单位提交完整文档(包括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用例模型、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测试文档、项目总结等)和完整的源码、配置文件等资料。并且,会选择部分优秀的项目作品成果放在软件工程课程网站作为展示,既是对学生的努力的肯定,也为以后选课的学生提供参考。

第11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y,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industry has become one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a country or region. In the late 1990s, under encourage and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y, many provinces have set up the State Torch Program Software Industrial Base to develop software industry, following the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uses SPSS statistical software and factor analysis to establish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model of China's software industry, and proposes recommendations and opin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based on the final results of the evaluation.

关键词:火炬软件产业基地;因子分析;产业竞争力

Key words: Torch Software Industrial Base;factor analysis;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156-02

0引言

目前,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推动全球范围的信息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也以软件开发为突破口,加快本国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火炬软件产业基地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09年,我国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已达到35家,软件从业人员超过了110万人。2009年的软件收入达到了5712.12亿元。火炬软件产业基地在引导我国软件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1指标体系以及分析方法

1.1 指标体系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软件产业竞争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参考2008和2010年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报告,结合软件产业的特征设计出下列指标体系:增加值(X1)、劳动者报酬(X2)、净利润(X3)、利税总额(X4)、软件出口创税(X5)、基地总收入(X6)、软件产业收入(X7)、新产品销售收入(X8)、自主版权软件收入(X9)、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X10)、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X11)、软件研发经费支出(X12)、年末从业人员总数(X13)、软件产业人员总数(X14)、研发人员(X15)。

1.2 因子分析原理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的一个分支,在尽量减少信息丢失的前提下,从众多指标中提取出少量的不相关指标,然后再根据方差贡献率确定权重,进而计算出综合得分的一种方法。

运用因子分析进行软件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基本步骤:①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②指标间的相关性的判定。③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④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要求确定因子个数,并对因子命名。⑤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各个要素中每个因子的得分值。⑥根据各个因子对软件产业竞争力的信息贡献率大小确定相应的权数,再对各个因子得分值进行加权求和,得到软件行业竞争力的最终得分值。

2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软件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行因子分析。其指标数据均来自于《2010年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研究发展报告》。

通过分析,KMO测度值为0.792,也同时通过了巴特利特球体检验,说明本文适合做因子分析。

本文从方差分析表可以看出,前两个因子累计反映了89.298%的信息(见表1)。其中,第一个因子变量刻画了原有变量总方差中的79.650%,刻画的方差最大,第二个因子刻画了9.648%。从累积贡献率来看,当提取2个公共因子时,累积贡献率大于85%,也就是说这两个因子基本反映了原变量的绝大多数的信息。因此,可以把他们作为评价我国软件产业竞争力的主因子。

为了使因子载荷矩阵更加简化,将因子载荷矩阵实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使得提取的两个因子变量含义都比较清楚。每一个因子都在某些指标的因子载荷较大,在有些指标上因子载荷较小。现将这15个指标按照高载荷分成两类,见表2。其中第一个主因子在增加值(X1)、劳动者报酬(X2)、净利润(X3)、利税总额(X4)、软件出口创税(X5)、基地总收入(X6)、软件产业收入(X7)、新产品销售收入(X8)、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X10)、软件研发经费支出(X12)、年末从业人员总数(X13)、软件产业人员总数(X14)、研发人员(X15)这1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反映了软件产业的规模扩张发展能力,因此可以命名为规模扩张发展能力因子。第二个主因子在自主版权软件收入(X9)、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X11)这两个因子上载荷较大,主要反映了软件基地的创新能力。因此可以命名为创新因子。

根据因子得分矩阵。它是进行因子分析的最终结果,应用该系数矩阵就可以将所有主因子表示为各个变量的线性组合,本文可以将此2个主成分分别表示如下:

第一主因子Z1=0.077X1+0.072X2+0.078X3+0.085X4+0.041X5+0.083X6+0.095X7+0.1X8-0.072X9+0.096X10-0.078X11+0.033X12+0.087X13+0.097X14+0.108X15

第二主因子Z2=0.040X1+0.064X2+0.028X3-0.008X4+0.124X5+0.006X6-0.062X7-0.106X8+0.509X9-0.068X10+0.531X11+0.246X12-0.018X13-0.018X14-0.150X15,其中,Z1,Z2可以表示为各个软件园在2个因子上的得分,X1,X2,…,X15,是各项指标经预处理后的数据。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35个全国软件产业基地进行综合实力分析的变量由原来的15个变成了2个因子变量,这两个因子变量反映了我国软件产业竞争力发展的不同侧面。因此,各因子所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即可得到综合评价得分(见表3),即:综合得分=0.7965×Z1+0.09648×Z2。

3结论

从以上分析来看,北京软件产业基地的产业竞争力最强,综合得分达到了4.3分。其规模扩张发展能力在35个基地当中最强,但是其创新因子得分是-1.4,说明北京软件产业基地虽然产业竞争力综合实力比较强,但是在创新能力方面还比较弱。在以后的发展当中,北京软件产业基地应当利用资源优势以及地理优势,继续推动应用创新,推动软件产业高端发展。

深圳软件园,广州软件园,杭州高新软件园,西安软件园,上海软件园,齐鲁软件园,天府软件园,苏州软件园,大连软件园,无锡软件园以及南京软件园得分大于0小于1。其中,以深圳产业园的创新能力最高,其创新因子达到了3.66分,处于全国领先优势。其规模扩张发展能力因子的得分也有0.56分。说明其总体发展比较均衡。深圳软件园应继续保持其较强的竞争力,发展成具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的国际软件产业园。

排在前十位的西部地区软件产业竞争力较强的软件产业基地――西安软件园综合得分0.26分,其规模扩张因子达到0.26分,创新因子也达到了0.19分。说明西安软件园的综合竞争力在不断提高。其在全国软件产业基地中的影响也日益剧增。西安软件园应当继续提高其综合竞争能力,将其建成以软件研发、信息技术服务、集成创新应用、服务外包、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等五大产业领域为支撑的智能软件新城。

其余的23个软件产业基地不管是综合得分还是规模扩张发展能力得分及创新能力得分都是负分。说明其各个方面发展都有欠缺,这些软件园应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来提高其软件产业竞争力。

第12篇

关键词:远程升级;芯片程序;照明终端;数据传输

中图分类号: TP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7800(2017)004017103

0引言 由于软件设计考虑不全面或程序功能不够完善,在软件后,往往通过对程序bug进行修改或加入新功能的方式完成升级。终端设备的软件升级已经在电信、电力、电视和微电子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郭[1]分析了EPON系统中OLT对其下属全部在线ONU实现软件升级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ONU侧软件升级方法。王伟红和周淦林[2]提出了基于GPRS通信的电力终端软件升级方法。陈迅山[3]在双向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基础上,实现了数字电视接收终端软件远程升级系统,并能兼容单向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林国汉和石自辉[4]针对电力监控终端设备软件升级需要,讨论了电力终端软件升级方法,提出了基于ARM芯片的GPRS网络的无线远程IAP系统。林志雄等[5]提出了一种基于3G无线网络的软件在线升级方法。目前,照明终端芯片程序升级的传统方法是维修人员到达安装现场,用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对监控终端进行程序升级或更换程序芯片,当终端数量较多并且安装地点分布广泛时,存在升级过程复杂、人力成本高、时间长等问题。为解决现场升级面临的各种问题,本文基于C/S架构的软件升级[6]模式,提出一种新的照明终端芯片程序无线远程升级方法,保证数据传输的高效性以及终端升级程序的准确性,提高了客户满意,提升了资源利用率。1无线升级相关技术1.1升级方式 为了保证下载升级程序的完整性,可分为增量升级和完全升级2种方式。增量升级方式即将比较新、旧版本终端程序,将不同部分形成升级文件,并将该升级文件通过GPRS无线网络下载到照明终端;完全升级方式即将新版软件通过GPRS无线网络完全下载到照明终端。完全升级方式不用考虑现场终端升级程序的版本问题,其优点是可以对多个终端同时升级,此方式的缺点是升级耗时较长。若新旧版本照明终端程序差异较小,推荐使用增量升级方式,这样升级快,但此方式不能对不同程序版本终端进行同时升级。1.2校验机制 升级程序文件一般为.HEX或.BIN文件格式,它可以是完整的照明终端程序文件,也可以是比较后生成的增量文件。无论是何种方式,升级程序文件如果超过100KB,则需要将升级文件分包下载到终端。因此,照明终端不但要校验每帧数据的有效性,而且还要保证升级后数据的正确性。2照明终端芯片程序无线远程升级方法2.1升级系统软件设计框架 本文采用OSI模型设计系统,以模块化、标准化实现各子系统功能,通过Web服务的方式为各种公共应用提供接口。系统可划分为3个部分:应用层、通信层和照明终端物理层,如图1所示。系统应用层主要为设备管理、参数设置、数据处理和报表统计等功能模块;通信层负责为前台机和系统提供通信网络服务,包括协议转换以及数据传输等;照明终端设备层主要负责数据收发、数据校验、软件升级处理和升级结果上报。

2.2升级程序数据包格式 为了保证升级过程快速高效,首先对原始的升级程序源码(HEX文件或BIN文件)进行分包,并加入相应的地址符、控制符、数据包号、校验码等组成应用层数据帧。具体数据包格式如表1所示。

SOI:帧,帧头里面包含标示、起始字符、帧长、控制域、地址域。 SEQ:帧序列域,用于描述帧与帧之间传输序列的变化规则。 INFO:数据内容,系统向照明终端设备下发的具体数据。 CRC:帧检验码,通过CRC校验来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其中每个数据包都有一个CRC校验。此外,整个升级程序数据还有一个总CRC校验。3系统流程及应用3.1程序升级流程 程序升级流程如图2所示。

(1)建立升级会话:通过socket通信,客户端软件对需要升级的照明终端设备发送升级会话请求,收到照明终端设备应答,表明升级会话建立成功。 (2)请求路灯终端设备升级信息:升级会话建立成功,客户端软件请求终端设备的升级版本信息。 (3)设置分割包属性:客户端软件根据设备返回的版本信息设置分割包的属性,并按数据包格式对相应的升级程序进行分包。 (4)发送升级程序数据:完成步骤(1)~(3)后,客户端软件将升级程序数据分包逐一发给照明终端设备,在客户端软件下发升级数据包过程中,照明终端只需要单向接受、验证数据包及包号,并保存有效数据包和无效数据包的块信息,而不需要向客户端返回其它信息。 (5)请求升级分割包信息:当系统客户端软件下发最后一个数据包后,客户端软件向照明终端请求升级包信息,照明终端设备向客户端软件返回校验出错的数据包以及未收到的数据包号等信息,客户端软件会根据这些校验信息进行数据包补发。 (6)当客户端软件确定照明终端设备已经收到完整、正确的升级程序数据后,客户端软件会请求关闭升级会话。寻找终端设备对升级程序数据包进行还原,并在照明终端空闲时自行执行软件升级并保留原设置参数。若软件更新成功,照明终端设备会自动重启新版本软件;若软件升级失败,终端会恢复上次正常运行版本。3.2无线远程升级方法在照明终端芯片程序中的应用 本文方法已在盛同公司WJ3006终端产品的无线远程升级测试中得到了应用,效果良好。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升级程序包数:升级程序的总包数,使用128包作为测试数据,分别代表升级程序总大小为64K; 实际发送包数:因为存在发送的包未被正常接收,而需要补包的情况,所以在升级成功的情况下,实际发送的包数要大于或等于升级程序包数; 失败包数:未被正常接收、验证、存储的数据包数,升级成功情况下,该数据等于实际发送包数减去升级程序包数; 每帧发包数:每帧下发给终端的分割包数; 包成功率:最终被成功接收的包除以实际发送的包数,成功升级情况下,实际接收的包数等于升级程序包数; 发送间隔:以毫秒为单位,代表两个下发升级程序包之间的间隔等待时间; 每台用时:代表本次升级从下发升级准备指令开始到查询包全部接收成功用时。 综上所述,就当前设计而言,升级程序的最佳参数如表3所示,应为发送间隔500″,每次发送一包,每包512字节。以64k大小程序为例,数据分为128包,单个终端升级时间再1′10″左右,包成功率在98.5%以上,3组数据中最多丢包2包,都补包一次即完成升级。

4结语 与传统路灯终端设备程序升级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如下特点:①客户端可以对多个照明设备进行升级,提高升级效率;②由于照明终端自行判断升级结果,客户端不需要对软件升级结果进行监控;③照明终端软件升级灵活性强,照明终端可在闲时升级新程序,而在忙时暂缓软件升级。本文所提方法采用无应答机制、CRC校验和socket通信技术,通过公共GPRS通信网络,实现对路灯终端设备软件程序进行无线远程升级,解决了F有逐个更换程序芯片或现场固化编程的弊端。目前,该路灯终端设备已在嘉兴、武进路灯系统中试商用。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具有升级效率高、升级速度快和安全性高的特点,非常适用于照明终端设备多、所处环境复杂的城市照明监控系统。

参考文献:

[1] 郭.EPON中ONU软件升级技术的研究与设计[J].光通信技术,2011:(2):1315.

[2]王伟红,周淦林.电能信息采集系统终端软件远程升级方案的设计与实现[J].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2010(6):4043.

[3]陈迅山.数字电视接收终端软件远程升级系统设计与应用[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林国汉,石自辉.基于ARM和GPRS的无线远程IAP的研究与实现[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9(5):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