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撕纸教案

撕纸教案

时间:2023-02-20 16:10:46

撕纸教案

撕纸教案范文1

一、认清几个误区

1.撕纸活动不是单纯的玩纸,拿纸撕着玩,而是要用手撕出物体的简单形状和轮廓,是一种手的精细活动

在第一次接触撕纸活动时,我请幼儿撕的是苹果,先让他们把纸对折撕出半圆形,打开后就类似扁扁的圆形了,幼儿嘴巴里都说:“老师,好简单啊,我会了。”等拿到纸后,问题显现了出来,大部分幼儿拿着纸无从下手,有的在乱撕,还有的直接拿着纸折纸工了,只有个别幼儿试着撕出半圆形。我只能多花一点时间,一组一组走到他们身边,示范给他们看,经过他们自己的尝试,大部分幼儿都能撕出半圆形了,打开后的圆形,有的宽,有的扁,但毕竟也算自己动手操作了。

案例1中,幼儿虽然对于撕纸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毕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类型的活动,所以表现出一些茫然性,这个时候,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果教师放任不管,随他们乱撕,那注定这将是一次不成功的撕纸活动,我不厌其烦地一组一组指导,既给了他们示范,也增加了他们的信心,这也为以后撕纸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2.教师在撕纸活动中的指导不等同于干预幼儿行为,应给幼儿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引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

第二次撕纸活动时,我带领幼儿制作小火车过山洞,关键在于撕出长方形的火车和拱形的山洞,长方形的撕法幼儿觉得没问题,但拱形他们提出了疑问,我告诉他们我们上次不是撕过半圆形吗,把半圆形撕掉后剩下的不就是拱形了嘛,并示范了一次,他们恍然大悟,明白了我的意思。我请幼儿制作的是从近处往远处开的火车,绕半圈进入拱形山洞。在操作时,大部分幼儿的火车大小基本上是一致的,拱形山洞也很大,直到我走到阳阳身边,看到他的火车是越撕越小,拱形山洞也很小,我决定提醒他,“你的山洞这么小,火车怎么开进去呢?还有你的火车车厢怎么大小不一样呢?”阳阳很认真地告诉我,“老师,火车越开越远,当然越来越小了,山洞离得这么远,当然小啦!”原来他有着自己的一套思维逻辑,不是凭空乱撕的。我对他的想法给予了肯定的鼓励,“阳阳真棒,连这些都知道,真了不起。”

案例2中,我在教授撕拱形时顺带把半圆形的撕法复习了一遍,既能帮助幼儿记忆,又学到了新的撕法,幼儿对这种联想记忆兴趣很高。在幼儿操作时,需要我的从旁指导与协作,让他们撕的物体形态更逼真,但不等同于干预幼儿的行为,如果幼儿有更好的想法,我们应该积极支持与引导,就如案例中的阳阳,他的想法很好,如果因为他的作品和老师的不一样就否定他,不仅会伤害他的自信心,对他以后参加撕纸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运用多种方式,撕出“酸甜苦辣”

1.撕纸材料准备要充分

经过2次撕纸活动,幼儿对于半圆形已经熟悉了,撕的速度也快了,第三次活动,我请幼儿撕花朵,一层一层的把花瓣黏起来,事先我已让每组准备好很多的长方形纸条,供他们撕半圆形,打开后就是花瓣图样,但操作时,准备的纸条不够用,我只能在他们撕的过程中继续给他们准备纸条,糨糊黏贴也不好,幼儿使用糨糊太厉害,一会就用完了,我既要准备纸条,还要准备糨糊,简直手忙脚乱,也顾不上给幼儿指导了,这次撕纸活动用了很长的时间还有个别幼儿没有完成,活动目标没有达成。

案例3中撕纸活动并不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材料准备不够充足,撕花瓣层层叠加,我没有考虑到需要用到的花瓣的大概数量,以至于等幼儿操作时才匆忙添加,既增加了幼儿的消极等待时间,也忽视了对幼儿活动的指导性,使用糨糊可以改为胶水,既方便,又人手一段,不会争抢。

2.活动取材新颖有趣味性

鉴于幼儿对撕纸活动有了一定的经验,我决定加大一点难度,请他们制作“我在吃东西”,一个孩子张大嘴巴,一只手拿食物塞到嘴巴里,这需要用到很多形状,其中最难的就是张大的嘴巴,这需要一个圈的形状,由于难度大,我让幼儿借助铅笔来完成嘴巴这一圈。在操作时,借助铅笔的帮助,嘴巴这一圈幼儿撕得还是很顺利的,在撕食物时,我出示的是学过的苹果,但也提醒幼儿,可以换其他食物,如果撕的时候有困难,可以借助铅笔。当希希完成作品时,高兴地告诉我,“老师,我在吃苹果,好甜啊!”其他小朋友听到后,也纷纷说,“老师,我在吃橘子,好酸啊!” 没想到一个孩子的想法,传染了整个班的孩子,大家沉浸在一遍吃东西的欢笑声中。

案例4是一次很成功很和谐的活动,由幼儿的撕纸活动,撕出了“酸甜苦辣”,既符合了要求,又体现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与表现力。此次活动中,对于相对难的物体,我请幼儿借助铅笔辅助来完成,幼儿的想象力还不够,无法凭空撕出脑中的物体,这个时候借助铅笔是极其必要的。

撕纸教案范文2

贴纸书,就是书中夹带了许多小贴纸的图书。贴纸可能跟故事内容和画面有关,也可能无关,比如仅仅是一些小红旗、小红花或者星星月亮什么的。不管有关还是没关,贴纸书中都会有使用说明。大家只要照着文字说明或者图片提示,就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一般来说,贴纸的用途是这样的:

1.评价工具图片中,哪个小朋友做得对?在做得对的小朋友身上贴小红花吧。

2.把黑白上色即把彩色贴纸贴在对应的黑白图上。

3.画面补缺比如,小狗的自行车少了一个轮子、小狐狸没有尾巴等,小朋友要从贴纸中找出这些零部件贴上去。

4.以“图”补“文”即文字描述中故意空出一个地方,让小朋友根据文字的意思找出对应的贴纸。

这是贴纸书“官方”玩法,作为忠实粉丝,通过几年的把玩,我自己总结出了一套贴纸玩法,结果让儿子对贴纸书的兴趣有增无减,根本不像人家说的那样――玩到三四岁就不爱了。

看看有什么

拿到贴纸书后,我和儿子总是先抽出有贴纸的页面,把书本丢到一边。

我们来看看哪些是红色的?把所有红色的东西贴成一排;哪些是水果?把水果贴成一排;圆形的物体贴左边,方形的物体贴右边……儿子1岁多的时候,我只是教他认识颜色和物品;2岁开始,会启发他去数数有几只小猪几个苹果;等到4岁后,则根据颜色、属性来分类,帮助他理清事物间的逻辑和因果关系。现在,他不仅知道要把鱼和猫放在一起,有时还会把猫和老鼠放在一起――因为猫抓老鼠嘛。

学编故事

贴纸书中的贴纸,就是一个道具库,人物、动物、花草树木、食物等等,什么都有。这不正可以用来上演一出出情景剧吗?

比如,贴纸中有小白兔、小猫、篮子、蘑菇、小狐狸的尾巴、蝴蝶等,我会这样引导孩子:“一天,小白兔提着篮子去采蘑菇,碰到了小猫,然后呢?”“然后小白兔就邀请小猫一起去采蘑菇。”“他们采蘑菇的时候,飞来了一只蝴蝶,蝴蝶对他们说……”“不好了不好了,小狐狸的尾巴不见了。”一来一往的过程中,儿子就知道如何把这些毫不相关的贴纸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小故事。他熟练后,我只提供一个大概的场景、开个头就行,接下来都是他自己的事情。

贴个图案试试

有时候,儿子也不那么配合,而是自顾自地撕撕贴贴。好吧,那我也来学你。在征得儿子的同意后,我专心地撕下来,然后贴在书上。不过,我可不像他那样乱贴一通,而是先贴一个圆形,再来一个正方形,甚至贴出一个小人的模样。这时候,儿子通常会被我的玩法所吸引,开始跃跃欲试起来。“你这个圆上再加两个贴纸,就像一个羊角球了。”“我要贴一朵小花。”

不停地撕贴,不停地创造图案,既锻炼了手指,又锻炼了大脑,真是一箭双雕。

先临摹后添画

以上玩法,都要在“正式”玩法之前完成。因为一旦照书本要求完成粘贴任务后,儿子就不会再撕下来玩了。这可能是秩序和成就感使然。那是不是到这里,玩法就终结了呢?当然不是。

贴纸贴在书上后,会稍微凸起一些,这时不妨盖一张纸在上面,用铅笔沿着凸起的部分临摹,图案的大轮廓就出来了。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在上面涂鸦。

一个又一个,很快,我们就会“创造”一张属于我们的大贴纸。

空白胶纸也不放过

所有的贴纸撕下来后,贴纸页上往往还有些没用的空白胶纸。我和儿子会把这些胶纸也撕下来,胡乱团一团,一个粘粘球就做成了。只要配上两本书,一场粘粘球大战就可以开始了。

粘粘球大战的玩法是:一方用手把粘粘球投出去,另一方用书本接。粘粘球投出去的时候并不容易,常常会粘在手上;但这正是好玩的地方:因为对方不知道,赶紧做出接球的动作,结果扑了个空。瞬间,大家就会笑成一堆。

人力物力,一个也不能少

要顺利完成以上玩法,需要有两大条件:

贴纸书的质量一定要好

贴纸不能太薄,太薄的话撕不出来,或是撕出来就坏了。

贴纸的粘性要刚刚好。不粘的话,肯定不好,刚一贴上去就掉下来,别说孩子,大人也会烦躁;粘性太好也麻烦,如果贴上去就撕不下来,那还怎么重复玩呢?好的贴纸是一定可以重复撕贴的。

不包办,但教方法

撕纸教案范文3

一、纸艺氛围的熏陶下建立浓厚的兴趣

现代教育学家第恩多惠讲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好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如果幼儿对折纸、剪纸、撕纸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听、去动脑筋想、动手做,积极探索。浓厚的兴趣也是培养和提高幼儿对纸艺美学意识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从欣赏入手、结合不同年龄特点,将不同种类纸工艺术精品给孩子们欣赏,讲解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构思、寓意。如:小班欣赏用不同手段表现出来的简单明快的纸艺作品,如撕出来的小动物、团出来的小糖王。中班欣赏一些运用折、绘制等手段创作的纸艺作品,大班则是将立体审美作为重点,欣赏一些纸工艺术精品。

在我们班上,创设了纸艺小天地,提供大量鲜艳的彩色卡纸、折纸、蜡光纸、皱纹纸、挂历纸、瓦愣纸、海绵纸、包装纸、废弃的纸盒、纸杯、纸盘等,进行物质吸引。在区域中,用折好的各种各样的花、蝴蝶、小鸟、纸篮、钢琴、小船……剪的各式窗花、刻的各种花鸟图案等等进行布置。幼儿们经常去触摸彩色纸、纸工作品,也有了动一动的欲望,他们对这些色彩鲜艳的纸产生了兴趣,为顺利开展纸艺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良好教材的选择下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要创造,想象是基础,而幼儿的想象也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们的想象来源于生活,只有生活中帮助幼儿积累多种经验,才能促进幼儿想象与创造力的发展。而我们的选材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并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小班刚开始进行纸艺特色活动时,由于小班幼儿动手能力较差,做事粗糙,无耐心。因此,我在撕纸活动中,先安排幼儿进行任意地撕纸。如果拉的话,纸很难断开,所以必须先教他们怎样把纸撕开。等幼儿基本能掌握撕的方法了,就从撕长条入手,先撕面条,要求幼儿撕开变长条就可以了。随着练习次数增加逐步提高要求,不但要撕长条,还要粗细均匀,中间不能断开,并进行粘贴,组成漂亮的图案。在学会撕长条的基础上,再安排幼儿学撕方形、三角形等。中班阶段,我们以折纸为主,由于纸张比较脆,幼儿容易弄破纸张,所以我就为幼儿寻找到了一种新的材料――手帕,手帕质地柔软易成型,而且幼儿每人都有一块,操作起来比较方便,等幼儿慢慢熟悉了,就换成纸来进行,从折简单的小花、小船、飞机到较难的衣服、兔子、宝塔等。大班以剪纸活动为主,我开始时安排幼儿学习简单的技能,先剪简单的喜字、雪花,再逐步加深,剪美丽的窗花。在一系列活动中,我设计的活动贴近幼儿生活经验,以增加趣味性,使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创作。

三、适合的教学方法下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陈鹤琴先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做人”,“一切设施、一切活动以儿童做中心的主体”。二期课改以来我们都懂得在活动中要把幼儿的发展列在首位,以幼儿为主,尊重孩子,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只是知易、行难。教师的前期准备、纸艺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材料工具的选择和投放等,都要注意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正确地衡量孩子的能力,不断反思调整。由于幼儿思维方式较灵活、行为不一,但纸艺活动都需要幼儿亲自动手,因此,我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稳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学会技能。如在开展主题活动“夏”中,我给纸艺特色活动创设了四个不同区域分别为立体区:制作冰激凌;折纸区:折扇子;剪贴区:制作T恤衫;印染区:制作伞面。区域活动中纸艺活动的特点是比较随意,对结果没有预设的期待,环境比较宽松,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材料,自主进行不同的游戏。但这并不是说明教师可以不动脑筋随意投放材料,而是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投放。如折纸区我提供不同的图示,让幼儿自主看图示制作,教师只进行适时的指导。有一次幼儿宇宇几次尝试都未能成功,当我在观察中发现孩子想放弃时,适时介入到活动中,和孩子一起分析步骤图,观察范例,折叠示范,很快幼儿就在我的支持、鼓励、引领下折出了冰激凌。教师这样的适时介入,不但有利于增加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更利于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幼儿在与教师的合作中增强自身学习与探索的欲望。

四、优秀作品展示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对于幼儿来说,自己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最漂亮的、最成功的,所以在大家完成作品后都要进行集体展示、欣赏、评价。在评价时,不管作品好不好我都适当的给予赞赏,对于一些好的作品,安排一定时间让幼儿欣赏、评价、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一些不成功的作品启发幼儿进行思考,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多样的纸艺活动,可以使幼儿学会各种折、剪、撕、印、染等的技能技巧。幼儿所创造的各种造型、稚拙、自然而不失规范,动手做不但带来乐趣,并且为其幻想力开启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在操作过程中增强了规则意识,使他们明白做事必须按顺序进行,而且能促进幼儿的交往能力;可以提高幼儿对艺术的欣赏能力,激发幼儿去创造美,表现美并陶冶幼儿的情操,使之从中受到教育;可以训练幼儿手、眼、脑协调并用的能力,发展幼儿手指肌肉的灵活性,使幼儿的小肌肉群得以发展;可以培养幼儿细心、专心、耐心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可以培养他们独特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因此我将继续在深入研究纸艺活动,从幼儿兴趣入手,挖掘纸艺活动中的各种教育因素,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大胆创造,使他们的智力得到更充分的开发。

撕纸教案范文4

【关键词】活动;撕纸;能力;想象

【中图分类号】G756.2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022-01

撕纸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它造型简洁夸张、富有情趣是启迪幼儿智慧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在探索撕纸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兴趣,还可以使幼儿增强注意力和持之以恒的耐心,同时也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幼儿在撕纸时,可以把自己撕下的纸想象成任何的东西,进行构图,在撕的过程中,幼儿的动手能力就在做做玩玩中培养起来。

有句俗话说:“心灵手巧”,就是要想心灵敏就要手灵巧,心与手是有联系的,即为手巧心则灵,而这些好的经验我们总是在慢慢的丢失,我们必须从小就要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开展美术活动就是发展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好方法,其中,幼儿撕纸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一、尝试撕纸成功的喜悦

在美工技法上,2-3岁年龄的小班幼儿,比较喜欢涂鸦和任意撕纸。而撕纸活动容易被老师和家长忽视,认为是在“瞎玩”。其实不然,撕纸活动正好是幼儿年龄特点的表现,老师何不抓住这一特点,利用撕纸活动对幼儿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呢?我经过在小班上学期的实践,发现在撕纸活动中不仅可以锻炼幼儿手部肌肉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而且能培养幼儿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及创造能力。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第一次接触纸,总是喜欢把只撕得乱七八糟,这是孩子最初的撕纸活动,是一种无意识的创作。在幼儿园里,我们老师就要将孩子的这种无意识培养成孩子自身的有意识行为。首先,我让小朋友从最简单的开始练习,如:撕“面条”,就是撕成一条一条的。撕得宽的叫“宽面”;细的叫“细面”;歪歪扭扭的叫“方便面”;宽宽短短的叫“面片”,还可以撕出新的面条造型。每一个小朋友都撕出来了,我们一起夸一夸、赞一赞,让小朋友们初步尝到了撕纸成功的喜悦。几次活动后,小朋友们的自信心大增,喊“我不会,我不会”的几乎都没有了。

二、体验撕纸的乐趣

维果茨基通过观察发现:年龄小的孩子的进行操作活动时,常伴有自言自语。这是孩子在自我规范、与自己沟通,或引导自己的思考过程及行动。为了让幼儿不觉撕纸的困难枯燥,让其在撕纸过程中进行自我引导,我们设计了有趣形象的语言对幼儿实际操作过程提供有益的指导。如,刚开始进行撕纸时,幼儿根据以往的撕纸经验,大都是没有控制地一下撕到底。如何让幼儿获得乐趣的同时让技能也获得相应的发展呢?我创编了儿歌:“两个小夹夹,夹住纸宝宝,一个往这边,一个往那边,往下走一点;两个小夹夹,夹住纸宝宝……”这样孩子在就能进行有控制地撕纸了。在引导幼儿连续对角折以后进行撕纸时,我们引导幼儿这样折纸:“两个小小头,见面碰一碰,衣服抹抹平,两个小小手,轻轻抱一抱。”这样的语言对幼儿在折的过程中有了明确性指导作用。

当小朋友们不再害怕撕纸活动后,我就开始辅导他们撕一些简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教他们尝试用指尖控制纸的开口处,慢慢地撕,渐渐地孩子们的手指越来越灵活。掌握了撕纸的基本技能后,就开始动手贴和添画了。我先请孩子把撕好的纸片玩玩一玩、拼一拼,看看撕出来的图形象什么?添上什么就更像了?比如,方方的纸片可以变房子、汽车、冰箱、洗衣机、电视;圆圆的纸片可以变皮球、蹦蹦球、车轮子;三角形的纸片可以变小旗、小山、帽子、皇冠、房顶……。让小朋友最高兴的是折叠了后撕纸可以撕出许许多多的花样,这种变化会让小朋友惊奇不已。折叠纸张和撕纸本身对小朋友精细动作的发展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利用撕出来的那些图案,让小朋友数一数,描述一下,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数的概念,同时也有助于培养熊、小朋友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记得小朋友们最喜欢变窗花,一张方纸折几折、撕几下,打开一看,是一张美丽的窗花,还可以打扮教室呢。孩子们开始了无意识的创造性撕纸活动,一次又一次体味到了撕纸的乐趣折叠。撕纸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探索游戏,以不同的方式叠,再以不同的方式撕,通过很多次的实践,宝宝也会从中摸索出一些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我们再提一些要求,就可以进一步提升小朋友的空间构想能力了。

三、品尝撕纸成功的果实

撕纸也是一项艺术,它带毛的沿边与剪纸、绘画等艺术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为了让幼儿主动参与撕纸活动,我们创设了浓郁的撕纸氛围,让他们感受撕纸作品粗犷的线条美,激起幼儿撕纸兴趣。美工区的周围墙壁上,我们张贴了成人撕纸作品,以及优秀作品介绍栏。目的是给幼儿美的享受,让幼儿进行撕纸活动是时对其起到暗示和引导的作用,激起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为了便于孩子随时进行操作活动,我们用吹塑纸剪成各种动植物形象贴在周围空的墙壁上,让幼儿通过帮助大树贴树叶、帮助小刺猬长出尖尖的刺、小鱼长出美丽的鱼鳞……来进行撕纸活动;柜子上摆满了一次性杯子、各种瓶子等便于幼儿随时进行装饰。提供给幼儿的撕纸的纸张色彩鲜艳,能引起幼儿注意,装饰在物体上时幼儿无需多大技能也能让人感觉美,这样幼儿能体验到成功感;提供纸张小而薄,纸张小不但便于幼儿小手控制操作,还能逐渐形成一点一点有控制撕纸的习惯;纸张薄目的在于幼儿在进行多层撕时符合其手指力量。我们还扩大了幼儿作品的张贴栏,让每一个幼儿都能体验到自己的作品被重视被接纳的而获得的满足的情感。为了让幼儿便于修正与张贴,同时又具有美感,作品栏的底是用大张的吹塑纸交叉布置成的。

撕纸教案范文5

关键词:小班;趣味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

何为整合?整合也称综合,是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整合的核心是联系的建立。在许多教育杂志上都明确指出:要调整和改变当前学前教育课程过于强调学科要求、缺少整合的倾向,突出课程的有效整合的精神实质。它促使我们认识到在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小班幼儿趣味撕纸活动不应再是原来那种单一的学科概念。下面就我们班开展美术特色撕纸活动以来,谈一下以整合构划小班趣味撕纸活动的点滴体会:

一、小班幼儿发展需要具有综合性的趣味撕纸活动

幼儿从出生到成人,需要在感觉,运动诸方面不断地锻炼,才能逐步发育成熟。我们所说的运动,包括坐,立,爬,跑,跳,蹦等项大运动,也包括手和手指的各种复杂动作的小运动,即精细运动。后种运动主要靠双手的神经,肌肉协调动作才能完成。

小班幼儿认识事物粗浅、表面、概括能力低,过于分化的教育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所以要充分考虑每一种活动的综合教育作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互动与渗透,建立有机的联系。

二、以整合筹划趣味手工活动,促进幼儿获得有效的发展

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刺激,二是内部动力。前者是采用新鲜的内容、新奇的形式、新颖的材料去吸引幼儿的好奇心,促进幼儿很快地投入活动。后者是把外部刺激的好奇心内化为一种稳定的内部动力,使幼儿保持持久的参与兴趣。《幼儿纲要》中规定:“幼儿园教育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础活动促进每个幼儿个性发展。”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满足每位幼儿需要、促进发展为重点,以激发幼儿内在兴趣为抓手,以游戏为表达的切入口,开展趣味活动引发幼儿用手工形式表达情感、需要的愿望,我们以主题和非主题活动为趣味撕纸活动开展的主渠道。

1、在非主题趣味撕纸活动中体现整合

(1)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经验体现整合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有限,因而越接近生活的也就越易于被他们理解和接受,这也就是说对幼儿来说重要的是对内容感兴趣,只有当幼儿愿意,才可能接受,所以我们选取适宜于他们发展水平、贴近他们生活经验又能涉及多方面教育因素的内容形成趣味撕纸活动。

(2)材料多样新颖蕴藏整合。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幼儿感兴趣的材料能激发幼儿好奇心、主动尝试的愿望、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为幼儿提供多样新颖材料的同时有意识地将综合因素隐藏在提供的材料中,使其他学科的内容有机融合其中,使之建立联系,更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2、黄色的绒球比圈圈少

(1)所以幼儿在操作中会感知到多、少、一样多。教师还能了解到幼儿对多少的表述情况(个别幼儿将多说成少、将少说成多),给予及时的个别指导。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促使了幼儿对感知到的进行思考,并学习用语言正确表达。由于教师有了综合活动的构想,因而在材料提供的本身就为幼儿实现“一一对应”比多少提供了条件。使撕纸“葡萄”活动由原来单一的手工活动成为既有趣又具有有机融合其他学科的综合性的活动。等到了小班末期,可以启发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地撕出各种图案,拼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然后编成有趣的故事,从而将一幅孤立、静止的画面变成为动态的、深受幼儿喜爱的连环画故事。这样一方面使幼儿体会到自己劳动的快乐,另一方面,又可使幼儿的创造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发展。如把幼儿的撕纸作品,装地订在一起做成图书,请幼儿编故事,《母鸡和小鸡》、《春天》等。教师对活动的内容、材料选择紧扣趣味、挖掘综合因素,符合幼儿兴趣和需要,因而促进幼儿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有效的发展。

(2)以主题活动形成内在的趣味撕纸活动主题活动是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系列活动。活动本身具有综合性,在活动中幼儿并非都是由教师教而获得经验,他们常常处于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因而探索和表达的欲望自主而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适时提供材料或组织活动无意形成趣味,这种趣味不是外在内容的新鲜、材料的新颖、形式的新奇而是内在表达的需要。剪纸活动是以技能学习为主,往往比较枯燥,但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枯燥的形式激发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在组织每一次活动时,我尽量以主题活动、以游戏的形式来组织。

三、进行作品展示,让幼儿体会成功的乐趣

撕纸教案范文6

【摘 要】遵循幼儿认知世界的特点,必须正视幼儿美术臆想化表达的事实。让孩子在生活环境中寻取材料,在生活体验中表达自我,由他们的美术活动中,找到闪光点,略施小计,助其表现,让幼儿的创意萌萌启发。因此,笔者试从材料的多元选择呈现创意的思维取向、色彩的个性表达彰现创意的灵性流露以及技法的准确选择实现创意的顺畅表达等方面,论述小班幼儿美术活动创意启蒙的有效化。【关键词】幼儿美术;创意活动;启蒙教育幼儿时期,观察及思维尚待发展,操作和表达正在起步。他们所理解的世界,源自所认识的生活。他们意识世界的所有体现,都是自我感知的真实体现。臆想化的写实,天真派的表达,恰是最有价值的天性萌发。以一种美的方式,启迪他们对生活美的认知,是幼儿美育的必须。开展美术活动,使幼儿能够充分表达对周围生活的理解,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利于幼儿的观察、想象、思考、创造、审美发展。可是时常会发现一些孩子,在美术活动中,不愿意参与,躺在自己的世界里;或者情绪不高,被动地跟着,任务式的“配合”,让原为促发他们天性表达的行动,变成外在的“指令式强加”,成了事与愿违的可略,这实在值得深思: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层影响?孩子喜欢表达自己,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可家长、教师总在不经意的从成人的审美角度出发,提出过多的要求,而影响了他们表现的空间。反观孩子美术作品的不够“完美”,究其原因是受身心发展的限制。小班孩子注意时间短,稳定性较差,只关注事物的表面;还有是受技能发展的限制,由于身体发展的特点,使得小班孩子通常不能轻松地进行那些需要小肌肉的美术活动。粗糙、单调、缺乏美感的作品,容易导致孩子得到失落感多于成功感的体验,对美术活动的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害怕和畏惧心理。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尝试对小班孩子进行美术创意的启蒙教育,让孩子用多元的材料、绚丽的色彩、有限的技法体验成功、获得美感,提高美术活动的兴趣。一、材料的多元选择呈现创意的思维取向遵循幼儿的年岁特点,进行美术活动,必须要有选择。提供一些现成品,减少他们的基础准备,在他们有限的注意力时限内完成作品,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时效。作为艺术活动的工具,材料是儿童学习和创造的桥梁和媒介,而运用多种材料会使他们产生更加强烈的创作兴趣。我们可以提供各种多样的材料,即使有些孩子动作协调性不够、操作能力较差,只要我们能巧妙地将不同材料进行组合,留给孩子充分的展示空间,进行创意的启蒙教育,他们不仅能对艺术活动感兴趣,而且能轻易获得成功并得到满足。1.平面作品立体化我们尝试把平面作品做些小小改动,变成有趣的立体作品。活动案例1:(如图一:太阳红红)在“太阳红红”活动中,重点是让孩子尝试用各种线条来表现太阳散发的光芒,用简单的图案来装饰太阳宝宝的脸。孩子完成后,我们又提供各种不同的毛线,让孩子用一根根短毛线装饰太阳的光芒。这样的改动让画面变得更加的有趣生动,孩子也喜欢这样的活动。又如孩子在学习了折纸小鱼后,再选择彩色卡纸替换原先的白色画纸,孩子自由选择颜色,本来单调的小鱼一贴在彩卡立马就变得灵动起来。又让孩子结合自己学过的添加简单的图形、线条,一幅完整而稚拙的作品完成了,即使是能力较弱的孩子也可以愉悦的完成,这使得他们的自信心大大增强。多种材料的选择,使平面作品立体化,选取的内容经过多次的教学实践,非常符合小班孩子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这些原有的素材改变后,更容易激起幼儿的创造热情和欲望,孩子通过视觉形象的塑造更加激活了创意的思维。使幼儿更好的投入美术活动中。这样孩子们的作品创新不断,创意的思维也不断激发。2.生活材料多元化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S处可见,只要你想得妙,各种废物对孩子来说,都具有意想不到的教育价值。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又可以灌输孩子初步的环保意识。我们可以选择纸盘、纸杯、吸管、牙刷、旧报纸等做活动的辅助材料。我们先和孩子讨论:这些材料可以做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种。于是我们鼓励大家自己动脑筋进行创造,有用纸盘做成春天的花朵,有用纽扣贴在吹画上变成了一条条小章鱼,有用牙刷做的小人儿,用一次性杯子做成的小龙虾,用弹力絮等废旧材料来制作绵羊……收集并利用多种材料启发孩子进行美术创意活动,引导孩子创作出不重复的个性作品,是非常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事情。创意的启蒙教育不仅增加了孩子的活动兴趣,还激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思维能力,使其积极参与,获得直接经验,体验到多种积极情感。二、色彩的个性表达彰现创意的灵性流露色彩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处,直接刺激着幼儿的认知世界,所以孩子对色彩有着原始的感知能力。由于缺乏绘画和绘画技巧的经验,他们往往不敢动手,所以我们通过玩色提高儿童的色彩感知,培养孩子的美术兴趣。1.趣味印画张扬个性幼儿借助于手、玩具、报纸、蔬菜、树叶、瓶盖等简单工具,摆脱了画笔的束缚,可以自由自在的进行创作活动。这样孩子能更好地欣赏色彩的魅力,有效帮助孩子发展思维,提高想象能力。活动案例2:(如图二:瓶盖印画)用手、瓶盖等当做工具是小班美术活动中常有的方式,但画面却常显得单调,如何丰富起来呢?在印色活动“吹泡泡”中,我们先引导孩子用不同大小的瓶盖印出泡泡,再用手掌并拢,按压在纸上印好掌印变成一片草地;然后用手指蘸不同颜色印各色小花等。在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过程中,孩子的作品渐渐丰满起来,所得到的愉悦感也越来越多。

活动案例3:(如图三:蔬菜印画)蔬菜印画是一种很出彩的作画形式。看似普普通通的蔬菜,印在纸上却是千姿百态,作画过程就像是在变魔术一般,孩子显然很享受这一过程。从刚开始单纯的印色慢慢进入到在图案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发挥了孩子的创造能力,也满足了他们的表达欲望。 有趣的印画,让孩子通过绚丽的色彩,天马行空的风格,来表达内心最美的画面,使个性得到张扬,并创造出更多富于美感的作品。印画活动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创作欲望,而且促进孩子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2.玩色游戏充满灵性玩色具有无限乐趣和妙趣,非常适合小班孩子。因此我们选择色彩玩法的多样性工具,创造简单而自由的空间,让色彩的游戏更吸引他们,使其创造出既富有创意想象力,又富有个性的儿童绘画。活动案例4:玩色活动“彩色雨”中,我们为孩子提供了装有各色水粉颜料的饮料瓶,盖子上戳了许多小眼,孩子只需轻轻一挤,便会喷出颜色水。很快,画纸上就洒满了五彩的水珠,很有些抽象的艺术效果呢。春天到了,我们设计给光秃秃的大树换上新装,让孩子用揉成团的纸巾蘸色往纸上扔,不同的色彩在碰撞后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树身上浅浅深深的颜色正和刚进入春天的树木一样,有着较丰富的色彩层次感。还有将一种或几种颜料倒在光滑的纸板上,用吸管搅动或用手摇晃,任其自由流动和混合成任意图形等等玩色活动,都使孩子对美术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们不拘一格的玩色,使得画面的色彩鲜艳而丰富,直接给了孩子强烈的视觉冲击,赋予他们以自我满足感。(如图四:有趣的吹画) 孩子们自主而快乐沉浸在玩色游戏中,绽放出开心自信的笑容。不同的作画工具、材料及表现形式,给他们带来不一般的美术活动体验。鲜明的色彩变化和增强的色彩敏感性激发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使得儿童创意的灵性无限释放。三、技法的准确选择实现创意的顺畅表达一定的绘画技巧是儿童艺术表现的必备工具和前提。小班孩子生活经验缺乏,习得的美术技能很有限,我们不可能让孩子进行反复枯燥的临摹、涂色。那么,受技能的限制,孩子的美术作品只能是简单、无趣的吗?这时,我们通过有限技能的巧妙运用,让孩子顺畅表达内心的感受,你会发现孩子的作品变得焕然一新。1.一种技法反复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在园生活,小班孩子已陆续接触到画、印、剪、撕、刷、搓等技法,但大多停留在表面,难度不大。当学会了某种技法后,会乐此不疲地进行重复动作。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引导孩子发挥简单技法的巨大能量,使画面不再乏味。活动案例5:(如图五:五彩树)撕纸很受小班孩子欢迎,它可以促进手部肌肉协调性和灵活性的发展,也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及态度的有效方法。如“五彩树”活动中,能力稍弱些的孩子只需用已学会的撕纸技法,撕出小块彩纸做树叶即可;能力强些的孩子可先撕出长条做树干,再在细长条基础上撕成小块做树叶,就会得到一幅茂密的“五彩树”。2.多种技法混合运用多种技法混合运用会令作品更富有艺术感,孩子从中感受到的愉悦也更加强烈。因此我们尝试着把孩子学会的多种技法进行创意运用,除了提高孩子的技法外,更进一步激发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灵感。活动案例6:(如图六:瓶花)单纯的蔬菜印色适用于最初阶段,等孩子们有一定基础后,就可以和别的技法结合,如“吹画+撕纸”、“撕纸+点画”、“搓纸+撕纸”等。在“瓶花”活动中,我们用到了多种技法、工具和材料。这些看似复杂画、撕、贴、吹、印等技法都与孩子有接触,所以他们乐于参与其中,轻松地把内心世界的感知、美感、情感流畅的表达出来,画面的效果也因为多种技法的运用而变得更加有立体感。技法的准确运用帮助了孩子在美术活动中顺畅表达创造美、感受美,呈现出丰富画面的作品。孩子会对艺术活动更感兴趣,会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因此,幼儿的美术活动,在生活中找到素材,也从切身体验中找到灵感,从兴趣出发,重过程激发,给予的充分自主,也给予恰当的指导,幼儿的天性本真得到充分的体现,自然个性得以自然张扬。在科学合理的呵护下,孩子越来越喜欢美术活动,体验逐渐积累,内容也日益丰富,随之而来的是作品也越来越富有美感。在美术创意活动中,孩子获得了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自信、创造和个性。参考文献:[1] 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3] 钱初熹.《以创意为本的早期美术教育》.早期教育(美术版),2011年[4] 孔起英.《给幼儿园老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 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撕纸教案范文7

一、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从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本节课是围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的,在上课伊始,徐老师创设情景,要将一沓纸分给全班学生,但是需要把每张纸分成两半,徐老师一张一张地撕纸,撕到第三张时,学生发出声音:“怎么还一张一张地撕?”此时徐老师停下来,让学生说一说他会怎么分?学生发言:“将纸叠放在一起,一起撕开,这样就更快了啊!”徐老师抓住孩子的想法,强调优化的重要性。教师又设置疑问,如果要把撕开的纸发给全班同学应该怎么发?学生:“同时发!”教师设置撕纸和发纸的情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多种方案中找出最简单最优化的解决办法,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受统筹与优化的思想,为整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徐老师还借助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对统筹与优化的阐释,让学生明确该思想的本质和含义,第一步:“从整体考虑,创造多种解决方案。”第二步:“选择最佳方案,节约资源和时间”。另外,教师将本节课使用的数学语言“统筹”、“优化”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指出学生平时遇到的“一题多解,多中选优”,就隐含了统筹与优化的思想,这样学生不会对这两个词语感到陌生,而且更加明确了该思想的内涵,便于学生更好地利用统筹与优化的思想解决今天的问题。

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在活动中充分感悟统筹与优化的数学思想。

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徐老师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个目标。教师出示问题情景:“每次只能烙2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学生答到烙2张饼需要6分钟或者12分钟,为了让学生展示思考过程,徐老师就地取材,让学生用手表示饼,手心、手背分别代表饼的正面和反面,在开始烙的时候学生会加上动作,并且喊出“锅来了!”另一位同学再喊“饼来了!”一声“呲啦!”表示饼的一面烙好了。本节课利用双手作为学习的工具,让课堂简单有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体现“人人参与”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烙饼的模拟经验,从多种方案中选出最省时间最省资源的方法,体会统筹与优化的数学思想。

三、引导学生总结数学模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活动学生获得了烙2张饼的经验,即同时烙2张饼最少需要6分钟,徐老师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猜想还能知道烙几张饼需要的时间,学生说出烙4张饼最少需要12分钟。这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际活动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再次积累活动经验,在知道烙2张饼和4张饼需要的最少时间的基础上,学生自然能说出烙6张饼最少需要18分钟。

在探讨完偶数张饼时的解决策略后,接着探讨奇数张饼的解决方案。教师提出疑问:烙3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这时出现认知困难,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同时烙3张饼,如果先同时烙2张饼,再烙第3张饼,则需要12分钟。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找到了更省时间的解决办法,即3张饼“交替”烙使用的时间最少,需要9分钟。这一教学环节,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且形成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得出5张饼需要15分钟的结论。在发现烙2、3、4、5、6张饼用的最少时间后,学生发现规律:每增加1张饼,时间就会增加3分钟。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烙1张饼需要3分钟,可是在现有的条件下烙1张饼,需要6分钟。通过探讨交流,学生明确了规律是适用于特定的情景和条件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此时,徐老师再次设置疑问,如果没有条件限制,你能想到烙1张饼最省时间的方法吗?老师用自己的手表示1张饼,此时一名学生用双手捂住老师的手,表示使用锅的两面烙1张饼只需3分钟,教师鼓励了学生的聪明机智,指出改变环境与条件也是一种优化。在解决烙饼问题时,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先后探讨2、4、6、3、5、1张饼用的最少时间,能够根据学生认知的“最佳发展序”开展教学。这样学生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感知统筹与优化的数学思想,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

在释疑的过程中,教师创设有趣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锅来啦!”、“饼来啦!”、“呲啦!”的诙谐幽默的语言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同时,学生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另外,教师教会学生要感谢传递知识的老师,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恩身边的人,在课的最后教师激发了学生传递知识、传承文化的责任与意识。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相信这是一节让学生受益匪浅的数学课。

整节课突出地体现了徐老师主张的简约教学的特点,简约但又不缺乏深度,教师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即基于问题情景的参与策略、贴近儿童生活的趣味性策略、设置悬念的启发性策略、自主选择策略等,全面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一堂从儿童的真实生活中来,回到数学的美妙中去的课,是一节立体生动让人回味无穷的数学课。

【参考文献】

[1]徐长青.简约教学在返璞归真中见实效[N].中国教育报,2010-5-21(007).

[2]李培芳.从儿童的真实中来,到数学的美妙中去[J].福建教育,2014(1).

【作者简介】

撕纸教案范文8

沧桑迭变,山川毓秀。千余年来在中华民族从未间断过的文化长河中,蕴藏着浩瀚精深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承载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除了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外,我们还拥有着价值不可估量、数量庞大且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植根于民间,融入于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是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作者:孙甜甜

淮安位于江淮平原的东部,京杭大运河和古淮河即在此交汇,历史丰厚,名人荟萃、文风鼎盛、更是名胜遍布的运河之都。淮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中孕育了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劳动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以及与各种外来文化的交融中,淮安的民间艺人们更创造出无数艺术形式多样,技艺精湛,风格淳朴,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

目前,全市上报汇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手工技艺等,共有非遗名录部级4项,省级27项,市级133项,县(区)级名录300余项。

然而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气息越来越浓,全社会充斥着“快餐式”的文化,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青年人所忽略,甚至对“非遗”感到陌生,并且目前的传承主要靠民间艺人,力量微薄,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如何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唤起当代青年人注意“非遗”保护观念,从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6月13日下午,由市清河区文化馆牵头,在北京路中学组织了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宣传活动,为让同学们领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由两位民俗专家在现场展示了他们的拿手绝活手工技艺,让师生们了解到非物质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文化与艺术的熏陶。

几张普普通通的纸,不用任何工具可以变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么?师生们的眼里充满了疑惑。被誉为“淮扬一怪”的民俗专家华玉谟老先生在现场为师生们展示了撕纸画的创作,整个制作过程分为构思、起稿、撕纸、粘贴、装裱五个步骤。只用废弃的各色杂纸,无需笔墨、刀剪,只需一双灵巧的双手,白纸一张,浆糊一瓶,以手为刀、以撕代剪,通过徒手撕纸、整形、粘贴等方法一幅幅艺术作品就跃然纸上。在他的作品中,有活灵活现的锦绣山河,也有惟妙惟肖的娟秀少女,更有栩栩如生的公鸡报晓……画中呼之欲出的人物让人拍案叫绝。撕纸画作为一项传统民间工艺,是极具民间艺术风韵特色的艺术形式,需要创作者具有较好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眼光,用朴素的生活感受和质朴的艺术手法去体现,具有很强的非物质文化特征,这种取巧于本身色块,信手撕成,让人意想不到的随意性,往往产生一种浑然天成、妙趣横生的韵味,让撕纸这个带有破坏性的动作诞生出神奇的艺术品,这就是撕纸画的魅力所在。

淮安市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吴小奇也来到现场为师生们传授剪纸技艺。一把剪刀,几张红纸,在她的手指舞动下,纸屑飞落,包罗万象的人物、历史、甚至一段故事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让人惊叹不止,一幅幅剪纸画或气势磅礴,或精巧婉约。剪纸是一种流传很广的民间艺术形式,寓意广泛,十分讲究刀工,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求握刀要正,下刀要顺,行刀要匀,开刀要严,从而才能达到运刀胜笔、连而不断、断而不连的艺术效果,创作者随心剪出精美的花样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未来的憧憬。

每当一张普通的纸张在民俗专家的妙手中变成了一件艺术品时,整个教室都沸腾起来,师生们兴致盎然地听着讲解,还不时发问,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深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接触到民间艺术,参加此活动的同学们纷纷表示了自己对民间艺术文化萌发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它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形式演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工作更是一件促进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通过“非遗”进校园的宣传活动,在民间艺术家和青少年学子之间搭建起展示、互动、发展的平台,给了当代青年们近距离感受中国灿烂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唤起他们血液中积淀的文化种子的一个好契机,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提高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学校担负着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结合时展的要求,而利用起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等于开展了一堂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夯实了学生爱国精神的基石,丰富校园素质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留住传承,就是留住了历史,延续了文化的命脉就是保护好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源泉。本文来自《中华遗产》杂志

撕纸教案范文9

一、剪纸介绍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分类

1、折叠剪纸

折叠剪纸是民间最常见的一种制作表现方法。所谓折叠剪纸即经过不同方式折叠剪制而成的剪纸。最早的“对马”“对猴”等团花就是经折叠剪出的。折叠剪纸折法简明,制作简便,省工省时,造型概括而有一定变形,尤其适于表现结构对称的形体和对称的图式,如人、蛙、蝶、龟、倒影、对鱼等,几何纹、花卉、景物、器具等题材都能适应,而且展开极为对称,又能变化出多种适合形,两方连续,四方连续或多方连续,这是它能长久得以流传的一个主要原因,折叠剪纸对中国的剪纸普及和工艺图案造型,发挥着重要作用。

2、剪影

剪影是剪纸艺术中的一种古老形式,通过外轮廓表现人物和物象的形状,所以它最注重外轮廓的美和造型,剪影由于受轮廓造型的局限,一般以表现人物或其他物体的侧面为好。其工具主要是剪刀和刻刀,纸一般用黑色或重色纸,在表现人物侧影时,一般是边看对象边剪。剪影很适合表现透光效果,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剪纸类型。

3、撕纸

撕纸教案范文10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游戏组织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12-02

美术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实践,需要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幼儿要运用并发挥他的全部心理能力,并倾注他的全部热情,由此,幼儿会得到全面的锻炼。目前,幼儿园美术游戏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幼儿进行游戏的兴致不高。现介绍一些较为有效的幼儿园美术游戏的组织方法,以期为幼儿教师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 涂鸦和绘画游戏

绘画是儿童的潜在能力。让儿童画画是美术教育过程中的手段和方法,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美术活动的手段,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儿童借绘画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陶冶美的人格。孩子的绘画从涂鸦开始,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各种材料来组织幼儿园绘画游戏。

1.手指画

用手指(一般先从一个手指开始,右手食指)点画和绘画。最初,教师可以提供基本部分示范,让幼儿发挥想象,添枝加叶。比如,教师示范一只小兔,小班时让幼儿联想小草及绿色的草地,而中大班联想到两只、三只,甚至是萝卜、白菜、田野、森林,乌龟、小鸟等,让孩子用小手指添画,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会跃然纸上。在添画的基础上,可以让孩子更自由地创作。

2.棉签画

用棉签蘸颜色作画。具体操作形式可参考手指画。

3.版画

版面(1)生活物品拓印,包括积木、蔬菜水果等常见生活用品拓印;(2)橡皮版画,用橡皮刻板再拓印;(3)丝绸版画,丝绸直接拓印或制板拓印;(4)其他材料版画,比如卡纸粘贴版画、木片粘贴版画等。

4.线画

线画包括线绳粘贴和拉线画等形式。拉线画是用可塑性很强的线条和颜料进行创作的美术活动,绘画作品有朦胧、遐想效果,可以开拓幼儿的思维空间,丰富幼儿的想象。幼儿可以通过对拉线画作品的想象和理解进行添画,支持幼儿的个性化表现。

5.吹画

我们为幼儿提供各种水彩颜色,孩子们在白纸上蘸上颜色,用吸管或麦管在颜色上吹,颜色在纸上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逐渐感受这种不可预见的画面效果,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支持幼儿的个性化变现。

6.染画

用宣纸、卫生纸或是白色的布,在其上面蘸上漂亮的颜色,色彩在上面自然展开和渗透,产生动态的美,幼儿能直接观察到色彩流动的过程,增加幼儿对色彩的认识。

7.喷画和刷画

喷画是用水枪吸水粉颜色水,然后用水枪对着白纱布或宣纸喷洒,产生水花飞溅的效果,将喷画挂在暖暖的灯光下面会给人一种幻彩的感觉,又有一种抽象画的意境。

先用毛线和塑料片或者其他废旧材料在纸上拼凑出主题,再用牙刷蘸色,靠手指刮刷牙刷将颜色溅到纸上或者布上的空白处,产生水珠喷洒的效果,拿掉纸上的材料,露出空白处,就是一张有趣的刷画。

8.滚画

选一张自己喜欢的色纸或者直接用白纸作为底纸,把玻璃弹珠或其他能滚动的物品蘸满颜色在纸上自然滚动,再换各种颜色滚动。柱子滚动后在底纸上留下各种颜色痕迹,也是一幅非常自由美丽的画。

9.蜡笔画、水粉画和蜡笔水粉画

蜡笔画和水粉画是幼儿园常见的绘画游戏,而蜡笔水粉画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用蜡笔在纸上作画,然后在作好的蜡笔画上轻轻地刷上一层水粉颜色。有蜡的地方水分渗透不进去,所以蜡笔所画的图案就会像暗码一样,跃然于纸上。

10.其他形式的绘画

比如用废旧材料玩色等。

二 手工制作游戏

1.雕刻游戏

用橡皮或粉笔等幼儿能操作的材料,用竹片或其他工具雕刻作品。

2.折、剪、撕、粘贴游戏

折纸剪纸撕纸是幼儿园常见的手工操作形式。粘贴游戏是用各种质地的纸或者布撕成或裁成各种图案、形状,进行拼贴形成作品。

第一,纸工游戏。

软纸工造型与技法:

折纸造型。折纸造型因材料、工艺简便而普及,是训练手脑并用及培养审美感知的好方法。折纸多用矩形纸,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为材料。从平面到折起的立体形很有序和有规律,结构呈现几何形体美,形象提炼夸张,略带抽象意味。孩子们醉心于其中,发挥想象,自由创作。

剪纸造型。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各地各不相同的地方特色使剪纸艺术百花争妍,千姿百态。最早的剪纸大多用于刺绣纹样,后来慢慢强调其美化生活、欣赏价值方面。如在我国北方地区,剪纸贴于窗上,称为窗花。幼儿可以制作出水平较高的剪纸作品。

剪影造型。剪影是剪纸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与剪纸又有所不同。剪纸艺术比较讲究空灵的美感;剪影则以对象的外轮廓来造型,内部结构予以省略。根据剪影的特点,应以平视的角度去观察对象,选择既完整又富有特征的部位(如人物、动物的侧面比正面更易表现),这样剪影就显得完美,形式更利于幼儿操作。

撕纸造型。撕纸造型,既可用于平面,也可用于立体的形象创作,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根据所用纸的软硬绒糙,给予不同方式的处理,产生不同的韵味。如软纸,能撕出毛边,有柔和感;如绒纸,撕时要考虑绒面的疏密得当。根据题材需要,选择不同纸质材料进行创作。幼儿根据构图需要,可采用单面、对折、多折撕等手法。

剪贴造型。剪贴可以利用各种彩纸、挂历纸等材料进行剪剪贴贴。它的优点是画面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随灵感任意设计制作,使画面多姿多彩。幼儿剪贴是多样色彩的组合,他们会注意整体色调,以及物与物、色块与底色间的关系。

插编造型。插编是选用两张彩色纸,剪成等分纸条,留一边相连。根据图案的需要分别做图与底,使上下两张纸通过穿插、编织结合成作品。插编可以看做是许多小方块构成的画面,风格及内容可以变化多端。中、大班幼儿可以尝试操作。

拧纸造型。拧纸是将纸像绳子一样拧起来。经过拧,纸由平面成为或粗或细的线形。孩子们会勇于创作,投入其中。

纸线造型。拧成的纸线造型,是将纸的线段作为单一造型元素来考虑。其造型特点是通透的虚体带有一种流动感。

硬纸工造型与技法:

立卡造型。对折后的纸便有了空间,而成为立体。对折线如同门窗的轴,可以开合。在轴的部分剪切,相应折出形象,那么打开纸页,形象便会凸出来,关合后又可收为平面。立卡形象折线有了角度的变化,随着开合,形象即能有动作,成为动的纸造型。孩子制作立卡时,提醒他们注意形象和卡背要留有余地,以免形象折叠后露出。有余兴的话,卡背也可以进行再加工。

纸带造型。立体的造型中,凹的面及通透感强的形体称为虚体。凸的面及封闭感强的形体则为实体。带形纸造型较轻松、通透,多呈虚体。

壳体造型。经过剪切加工已经收缩的平面,因为惯性(可称为记忆力)得不到舒展,而形成球面壳体,并可加工成各种形态。如果对壳面作肌理处理,可制成刺猬的刺、鸟的羽毛等。

卷曲造型。卷曲的线面成形稳定,视觉上活泼流畅,并有力蕴于中的感觉。卷曲造型一般用圆笔杆作工具即可完成。

粘结造型。粘结造型法,使单个部件结合为一个整体。粘结造型一般很牢固,因此不能拆,所以占据一定空间。

第二,布艺造型。

布艺玩教具一般分为布偶类玩教具、环保类玩教具以及其他形式的玩教具。布偶类玩教具分为怀抱布偶、布袋布偶、指套布偶。基本游戏形式和纸工相似。

3.泥工材料操作

在幼儿阶段开设泥工游戏活动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手脑掌控能力及小手肌肉群的发展。同时,泥工游戏的开展也能将民间美术更好地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

初学泥塑可以先做一些简单的模仿练习,通过观察和触摸,对形体有了认识以后,再用泥制作。在熟悉了泥的性质,掌握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可以利用照片、图画资料进行泥塑练习,在进行这样的练习中,要注意泥塑的体积感。经过上述练习后,可进行创作练习。孩子在创作中提醒他们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使作品的形象富于美感和艺术情趣。为使形象概括、生动,可以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对自然形态进行大胆的改造。第二,要有空间观念。从泥塑的前后左右去观察,使泥塑具有一定的体积。第三,中心要稳定。泥有重量,如果重心不稳造型就立不起来,一般应加大底部的分量,不要使作品上大下小或很多泥支在几根小细腿上。第四,造型要表现得概括和完整,正确处理取舍关系,舍去大量繁琐的细节而表现出基本的形体趋势。我国民间泥塑具有的浑厚、朴实、丰满的造型风格,值得借鉴。第五,晾干后的泥塑作品要涂色描绘。用色宜使用艳丽而厚重的色彩对比关系,恰当地运用饱和色和黑白,使泥塑作品色彩强烈,形象生动。

4.玩教具制作

让幼儿利用纸、布或者废旧材料来制作简单而有趣的玩教具。

三 欣赏游戏

撕纸教案范文11

这个小故事引发了我对教学的思考:当教师的“教”远离儿童的“学”时,该怎么办?“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靠近儿童,才能发展儿童。儿童是成长发展的人,因此,“教”应由“学”而调整。调整,是对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起点作“处方性”的分析后的施教方案和导学方法的不断改进;调整,不是零星、局部的轻敲散打,而是涉及目标、内容、方法等方方面面的改进;调整,应以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力为要义,寻找适合的切入点。

一、以“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目标

笔者前不久执教了一堂《清平乐·村居》的公开课,先后进行了两次重点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A: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目标B: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A目标的来源:一是根据年段要求,二是根据教材的文体特点,三是凭经验中的学情了解。B目标的来源:查看了学生的课前预习单,发现学生对一些重点、难点字词的理解以及整首词的大意都能通过自学得以基本解决,而一道课后习题“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完成得很不理想,95%的学生都仅将词的翻译内容写了下来,行文简单,语言贫乏,且有92%的学生将此题的难度系数设定为“三颗星”(教师在设计课前预习单时,让学生给每一题的学习难度进行选择评价,三级选择,“三颗星”意为难度最大)。可见,把“词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于是,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我将A目标调整为B目标,在A目标中删减了“理解词的意思”,将教学重点转变为“写下来”。

A目标的设定中,把“学生”悬于自己大体而粗略的印象中,而调整后的B目标,真正做到了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再教,学生有困难的教师着重教。教师根据年段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凭经验进行的起点分析设定的目标只是“一般应该教什么”,针对的是“普遍的学生”,而发现学生真实起点后调整的目标是学生“实际需要教什么”,针对的是“这些学生”。因此,“学习需要”一定是教师调整教的着重之处。值得注意的是,教在“学习需要”上,并不是学生想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而是要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素养发展的紧密结合。

二、以“认知规律”调整教学程序

我校的李君老师执教了两堂关于标点符号的复习研讨课,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教学程序,却产生了明显不同的教学效果。以下是关于“标点符号正确书写注意事项”的两次不同的教学程序。

内容一:

内容二:

⒈我的书架上有一本书已经多年不读

,但多年以前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

⒉年轻又聪明的科宁才成为《西部报

》报社成员,还是个生手呢!

⒊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了“

之”形,一直连到天上。

程序一:教师直接以概念的形式将“标点符号的正确书写注意事项”(如“内容一”)告诉学生,通过朗读、背诵,让学生记忆规则,然后通过练习巩固概念,规范书写;程序二:教师将标点符号的书写规则蕴含于三道练习题(如“内容二”)中,让学生先通过练习自觉、主动地发现例句中标点书写的不规范之处,再在学生总结书写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形成概念。

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成效主要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程序一中,教师直接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将抽象的概念,以学生不喜欢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主观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进入被动与消极状态;而调整后的程序二中,教师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具体可感的实例,给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机会,让学生接受思维的挑战,通过积极的同化和顺应,使标点的书写规则在自我建构中逐步清晰,自觉认识。

三、以“学习方法”调整教学方法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那么,是否可以说最有效的“教”就是让学习者“学会学习”。一堂课结束的标志,不是学生掌握了“需要知道的东西”,而是学会了怎样掌握“需要知道的东西”。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获得了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是怎么获得的。

案例一:

师:听了蒋怡萱同学的习作《我哭了》,你知道她为什么而哭吗?

生:因为她家的小狗将她一幅心爱的画撕碎了。

师:对,她把哭的原因写清楚了,这点很好。你觉得她的习作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生:小狗撕坏画的过程写得太简单了。

生:我也这么认为,只写了两句话,得了“笼统病”。

师:是啊,只有把小狗撕坏画的每一个动作都写出来,才能把“我”哭的原因交代清楚。想一想,小狗是怎样将画撕碎的?

生:小狗张开嘴巴,一口咬住画纸。

师:脚会怎么样?

生:小狗的双脚踩住画纸。

师:小狗的头会怎么样?

生:一边咬,一边拼命地甩头。

……

学生习作中的“笼统病”,即文章的细节描写得不具体,是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上案例中,教师能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主要症结,借用实例剖析归因,并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小狗是怎样将画撕碎的”,帮助学生“医治”习作中的“笼统病”,但教师的分析与指导仅停留在“教法”层面,体现的是“教”的过程,要根治“笼统病”,当将执教方法转化成学习方法。那么,如何调整呢?

案例二:

师:同学们看过淘气的小狗撕咬过东西吗?(全班同学都有这样的经历)

师:如果要你把小狗撕咬蒋怡萱画的全过程拍成电影,你觉得哪些镜头要拍清楚?

生1:先要播放小狗怎么来到蒋怡萱的书桌前的。

师:小狗的一举一动可都要拍清楚哦!

生1:小狗扭着屁股,一边低着头,一边在地上嗅来嗅去,不知不觉来到了蒋怡萱的书房。(生笑)

生2(来了劲):忽然,它看到一张花花绿绿的东西躺在地上,急忙停下了脚步。

生3(迫不及待地):它想:这是什么东西?怎么从来没有见过?一定很好玩吧!

师:哇,你比导演还厉害,导演只能拍眼睛看到的,你还能拍心里想到的。

生4:小狗“啊呜”一口咬住了纸头,并用前脚踩住画纸,头不停地甩来甩去。

……

案例二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习实践与讨论交流,归纳出了医治“笼统病”的方法——学会“拍电影”。实践证明,这一简便、有趣的方法是学生乐于接受的,特别是当学生发觉自己“拍摄”的比电影导演还技高一筹(既能拍出看到的、听到的,还能拍出想到的)时,学生就能饶有兴趣地将这一方法用来修改自己的习作,又将这种方法迁移到如何将提示语写精彩之中。后来,通过反复运用,学生的“笼统病”得以明显好转。

撕纸教案范文12

[关键词]知难而退 数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87

华罗庚先生曾说:“当我们遇到一个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我们要知难而退,退到事物最简单的情况去观察、去思考,以找到规律。”退是为了更好的进,在退进之中,彰显出了数学的大智慧。

一、退到起点,化复杂为简单

知难而退,就是指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是向前冲,而是往后退,退到最简单而不失其本质属性时,再来解决问题。

如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片段。

师:我手上有一张纸,撕两下可以撕成几片?

生1:四片。

师:还有其他答案吗?

生2:还可能是3片,6片等。

师:大家看我这样撕,将一张纸片撕成了四片,如果我再把这四片中的一片撕成四片,一直这么操作下去,能否撕成3000片、3001片、3002片?(学生猜测,有的动手要试一试)

师:可是撕不了几次,你就会搞不清楚已经撕了多少片。

生3:那该怎么办呀?

师:精彩继续,让我们接着看,一片撕成4片,从中拿一片再撕成4片,现在是几片?继续……

生4:7片、10片、13片……(师板书:1、4、7、10、13……)

生5:不用接着写了,我们可以找出规律。

师:你发现了什么?说出来听听。

生5:我发现撕成的片数是3的倍数加1。

师:天啊,这么难的问题都被你们解决了,真是太了不起了。

生5:我还知道3000不能,3001能,3002不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玩中学,体会数学的有趣,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当解决问题受阻时,可以回头看,退到起点重新审视,这样就将复杂问题转化成了简单问题,从而找出规律,轻松解决问题。

二、以退为进,发现本质规律

知难而“退”中的退不是放弃,不是无原则的退,而是要以退为进,发现问题的本质。

如在教学“找规律”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宴会握手的情境:某公司在新年前夕举办了一场“迎新春,铸辉煌”企业年会,共100人参加。在宴会上为了介绍自己和加深交流,每两个人都会握手一次。

师:同学们,你知道在本次宴会中,共握手多少次吗?(学生有的陷入迷茫中不知所措,也有的又画又算煞是忙碌,但是都没有得出结果)我们为什么不从简单处着手,退回到最初的状态呢?当一个人时不需左手握右手,也就是0次;两个人时,需握手1次;三个人呢?需握手几次?大家可以表演一下。

生:3次,除自己之外,都需和另外两人握手1次,同时握手不用你与我握完,我再与你握,所以共计3次。

师:“除自己之外,不用重复再握”,说得很好,那么你现在能得出答案了吗?

生:100人中每一人都会与其他99人握手,又不需要重复握,所以可以列式为100×(100-1)÷2=4950,所以本次宴会共握手4950次。

师:真厉害,那要是用n来表示人数,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出来吗?

生:。

该教学片断体现出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当数字比较大时,就退到了最简单的情况,让学生逐渐深入发现规律,再应用规律,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三、进退之中,尽显数学智慧

遇挫时后退,在退到起点后寻找规律,在应用规律时前进,并不要忘了回头看,这看似很简单,但却是好多教师在教学时做不到的。

如在学习“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时,我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58×900000000”的结果。有的学生说:“老师,我的计算器坏了,出了5.22E10,这是怎么回事?”这时我想学生还没有学习科学记数法,只能说:“没事,那是你的计算器显示不出这么长的数位,这不是坏了,等以后你就知道这样表示的意义了。”学生又问:“那现在怎么办?”带着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进行了探究。先将这一计算退回到起点,计算58×9=?58×90=?58×900=?让学生观察积的变化,学生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多少倍,得到的积也就扩大多少倍。由此不用计算器也可以得出“58×900000000=52200000000”,这样学生也就能对于积的变化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