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时间:2022-04-20 13:42:05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第1篇

关键词:《麦琪的礼物》 艺术特色 欧・亨利式结尾

引言

《麦琪的礼物》是十九世纪末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的著名作家欧・亨利的经典作品。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一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小夫妻,因为圣诞即将到来,为了互赠礼物,而不得不变卖自己珍贵的东西,最后却阴差阳错,彼此花费巨大代价购买的礼物都变成了毫无用处的物件,但却使两人之间的真爱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女主人公德拉卖掉其一头引以为傲的漂亮长发,只是为了给丈夫买一条表链以配上其祖传的金表;吉姆却为了给德拉漂亮的长发买全套的梳子而卖掉了自己祖传的金表。文章通过普通小人物悲剧性的情节反映出彼此之间的真情。欧・亨利一生虽然创作了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但《麦琪的礼物》毫无疑问是其中的巅峰之作,欧・亨利在其中以其精致的情节构思,娴熟的语言技巧以及独具特色的欧・亨利式结尾等艺术手法等,为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

一、精致的情节构思

(一)精心的情节铺垫

为了使读者对后面的情节有着更为直观和感性的理解,《麦琪的礼物》在文章开篇即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铺垫。为了表明德拉和吉姆这对普通的小夫妻贫穷的程度,文章首先强调其所有的财产只有“一块八毛七分钱”。如:“所有摆在这里的,一块八毛七分钱。包括由铜子儿构成的六毛钱。为了获得这一个两个铜子儿,不得不死乞白赖地从杂货铺,菜贩和肉店老板那儿硬扣下来;虽然别人不说,但这种斤斤计较的交易方式还是显得太吝啬,每次都会使自己脸红。德拉将其数了三遍,翻来覆去还是一块八毛七分钱。但是,明天就是圣诞节了。”这种铺垫将本文要表现的基调直接呈现出来,即贫穷的生活和纯真的爱情。“所有摆在这里的,一块八毛七分钱。包括由铜子儿构成的六毛钱。”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本文主人公德拉和吉姆这对小夫妻之间生活的清贫和困苦,从而进一步突出其保持纯真爱情的不易。“虽然别人不说,这种斤斤计较的交易方式还是显得太吝啬,每次都会使自己脸红。”则将主人公为生活所迫的善良本性表露无遗,给读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1]

(二)明暗双重线索并存

为了使小说的情节让读者产生更深的共鸣,《麦琪的礼物》采用明暗双重线索并存的方式对故事展开叙述。其中德拉为了给丈夫的祖传金表配表链而卖掉自己的长发是明线,而丈夫吉姆为德拉的长发买梳子而卖掉金表则是暗线。明暗两条线的内容虽然不同,但其目的是一致的,即为对方购买心仪的礼物。 明暗两条线不仅在着墨上有着轻重之分,而且在人物的刻画上也有着虚实上的差别,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自由想象的空间。[2]

一方面,作者在明线中不惜笔墨,对女主人公德拉卖发买表链的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将德拉卖发买表链过程中的犹豫不决、焦急、忧虑,买好礼物之后送给丈夫时的兴奋、急切和忐忑不安等心理活动过程描写得生动形象,给读者极强的身临其境之感。而对于暗线中丈夫吉姆买梳子卖金表的过程,作者并没有进行任何描写,仅仅通过吉姆一句极其平静的话语表达出来:“给你买的梳子是我卖了金表换回来的”。吉姆卖金表买梳子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是通过之前明显对德拉卖长发买表链的详细描写,作者可以根据这对小夫妻之间存在的真挚感情,对比德拉卖长发买表链的过程,对吉姆买礼物的过程展开合理的想象。

另一方面,虽然对两个人物买礼物的过程描写有着明暗之分,但并是说对文章仅仅注重对明线人物德拉的描写,而是根据作者表达的需要对两个人物进行虚实不同的刻画。如明线中女主人公德拉购买表链的过程,虽然其非常认真地花了很长时间,但文章仅仅用“找遍了所有的商店”“将全部店铺都翻了一遍”寥寥数语,即将主线中德拉买礼物的仔细和认真体现了出来。而暗线中的丈夫吉姆,在写其回家后看见德拉发呆的描写,则描述得非常细致。吉姆“死死地盯着”妻子德拉发愣的神态,紧接着一番摸不着头脑的追问,使读者一步步进入作者设计好的情节之中。

《麦琪的礼物》中精心的情节铺垫以及明暗双线的虚实布局,不仅使读者产生很强的情感上的共鸣,而且为其留下了丰富的联想空间,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情节构思的艺术技巧。

二、娴熟的语言技巧

(一)夸张的渲染艺术

为了描写德拉和吉姆这对小夫妻互相用来换取珍贵的礼物,小说对德拉的秀发和吉姆的金表进行了极尽夸张的渲染。如对德拉长发的描述:“假如有机缘让希巴女王见到德拉的秀发,就算是女王的珠宝和名贵的收藏品也会惊叹德拉秀发的美丽。”对吉姆金表的描述:“啊,那可是从祖父那一辈流传下来的宝贝,就算是所罗门看管的珍宝,也无法与之相比,也能让他胡子上翘,嫉妒恨到眼睛发热。”作者通过对德拉秀发和吉姆金表的这一夸张的渲染,使人更能明白两者的珍贵,而德拉和吉姆为了给对方一份心仪的礼物依然舍弃这么珍贵的东西,更能衬托出两人感情的真挚和爱情的可贵。

(二)以借喻的形式暗示礼物的珍贵

《麦琪的礼物》发生的背景是圣诞节的前一天,德拉和吉姆小夫妻俩为了在圣诞节互赠礼物而不惜卖掉自己珍贵的东西。西方社会的这种习惯来源于《圣经》的典故。据《圣经》记载,在耶稣诞生当天,三位东方的智者为耶稣的诞生带来了礼物,麦琪即指为耶稣送来生辰礼物的智者。德拉和吉姆两人虽然生活窘迫,不得不变卖自己珍贵的物品以互赠礼物,但是这份礼物却包含着两人真挚的感情。文章标题使用《麦琪的礼物》,实际上即用此借喻德拉和吉姆两人所送礼物在情感上的珍贵,可以比拟《圣经》中智者的礼物。[3]

(三)对细节的生动描述

作者通过对文中很多细节的生动描述,以使人对特定事实或场景产生深刻的印象。如文中对“一块八毛七分钱”的多次重复,并且说道:“所有摆在这里的,一块八毛七分钱。包括由铜子儿构成的六毛钱。为了获得这一个两个铜子儿,不得不死乞白赖地从杂货铺, 菜贩和肉店老板那儿硬扣下来;虽然别人不说,这种斤斤计较的交易方式还是显得太吝啬,每次都会使自己脸红。德拉将其数了三遍,翻来覆去还是一块八毛七分钱。但是,明天就是圣诞节了。”通过这种对微不足道的“一块八毛七分钱”的详细描述,使人们对德拉和吉姆两夫妻生活的拮据有着更为形象的认识。正是因为圣诞节在西方社会的重要性,所以对于没有钱为丈夫送礼的德拉来说,其心情是很忧郁的,为了形象地表达德拉的这种心情,文中写道: “(德拉)双眼闪亮,但二十秒不到,就又暗淡下去了。”德拉为自己的容貌和秀发而自豪,但想到自己没有钱为丈夫购买一件其心仪的圣诞礼物,其心情就变得忧伤起来。文章通过这种形象而生动的细节描写,将心地善良,深爱着自己丈夫但又受经济所迫,不能实现自己愿望的德拉的形象,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来

三、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

所谓欧・亨利式结尾,是欧・亨利在其作品中反复使用的一种结尾艺术。指作者在短篇小说的结尾,常常让人物的心理情景发生戏剧性的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的命运出现意想不到的逆转。这种结尾虽然出人意料,但却又合情合理。从而能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深刻,使故事的情节更加引人入胜。《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种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运用也表现得最为典型。

《麦琪的礼物》讲述的是德拉和吉姆两夫妻在圣诞节之前互买礼物的故事,但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到故事的结尾却出人意料地发现两人所买的礼物都已经没有用了。妻子德拉为了给丈夫祖传的金表配上表链而卖掉了自己引以为豪的秀发,而丈夫吉姆却为妻子的长发配上发梳而卖掉了祖传的金表。这种结果让人看来心酸中带着荒谬,但却使人产生很深的回味。德拉和吉姆夫妻俩虽然卖掉了自己珍贵的东西,换回来两个看起来已经无用的礼物,但是他们却收获了人生中更加重要的东西,即夫妻间的真挚感情。

《麦琪的礼物》这种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安排使文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含泪的微笑”风格,这种看似荒谬的结尾的产生有着其合情合理的原因。产生这种结尾的前提是文章刚开始即不遗余力加以强调的两个原因,即德拉和吉姆这对小夫妻拮据的生活状况和两者之间真挚的感情。两人每周收入只有可怜的二十块钱,德拉手里所有的剩余只有通过连自己都脸红的斤斤计较得来的“一块八毛七分钱”。但是,德拉和吉姆两人又深爱着对方,认为无论如何都应当在圣诞节来临之前送给对方一份心仪的礼物。经济的拮据和互送礼物的需要两者之间产生了深深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德拉和吉姆不约而同地选择卖掉自己最珍贵的东西而为对方珍贵的东西献上自己的礼物。正常的情况下这一矛盾已经解决,但是很快本文的结尾出现了真正的高潮。正是由于互相之间真挚的感情的存在,德拉和吉姆卖掉的东西正好是其互赠礼物用来配套的东西,结果两个礼物均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荒谬的结局产生于合情合理的情节发展之中,而礼物价值的失去却使德拉和吉姆夫妻之间收获了真正的感情,使人在为主人公德拉和吉姆两人心酸的同时也为这种难得的真情而感动。

结语

《麦琪的礼物》作为欧・亨利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具有着感动读者的独特艺术魅力。其中最具特色的包括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铺垫、明暗双重线索并存的方式对故事情节的精致构思,以夸张的渲染艺术、以借喻的形式暗示礼物的珍贵、对细节的生动描述等方式表现出了娴熟的语言艺术以及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等,使人读后耳目一新,并产生强烈的共鸣。语

参考文献

[1]周亚琼.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艺术创作特色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7).

第2篇

圣诞节是西方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每年的12月25日,人们都会在欢乐的气氛中互赠礼物以表祝福。那些各种各样的礼物把寒冷的平安夜变成温暖的天堂。但是,怎样的礼物才是最珍贵的呢?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普通却内意深刻的故事——《麦琪的礼物》。耶酥诞生之日,三位麦琪赠送给他三样礼物,那些礼物预示着耶酥的一生。而欧•亨利《麦琪的礼物》中所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圣诞节里发生在社会下层的小家庭中荒唐却感人的故事。男主人公吉姆是一位薪金仅够维持生活的小职员,女主人公德拉是一位贤惠善良的主妇。他们的生活贫穷,但吉姆和德拉各自拥有一样极珍贵的宝物——吉姆祖传的一块金表就算“地下室堆满金银财宝、所罗门王又是守门人的话,每当吉姆路过那儿,准会摸出金表,好让那所罗门王忌妒得吹胡子瞪眼睛”;德拉一头美丽的瀑布般的秀发则可以“使那巴示女王的珍珠宝贝黔然失色”。为了能在圣诞节送给对方一件礼物,吉姆卖掉了他的金表为德拉买了一套“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梳子;德拉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吉姆买了一条白金表链。他们都为对方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毫无作用了。

也许有人会认为,吉姆和德拉都很“傻”,他们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最最宝贵的东西,欧亨利的小说似乎显得荒诞无意义。其实不然,故事里出现的有些夸张的偶然,让两位生活在困窘中的主人公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而通过这个带着些悲剧情调的故事,我们从一个角度感受到欧亨利为我们传达的从苍凉中透出的温暖——关于“礼物”的价值。

吉姆和德拉,即使只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却拥有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对方的深爱,在这些温暖的感情面前,贫困可以变得微不足道。在圣诞节前夕,两个人还想着要为对方买一件礼物互赠,多么浪漫多么温馨。即使这一份礼物似乎失去了使用的价值,它们却成了世间最珍贵的礼物,变成一份真挚的爱赠给了对方。

麦琪是聪明人,聪明绝顶的人,由于他们是聪明人,毫无疑问,他们的礼物也是聪明的礼物。而我们的吉姆和德拉,虽然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最最宝贵的东西。不过,让我们对现今的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一切馈赠礼品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馈赠又接收礼品的人当中,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他们用自己美丽的心灵赠给对方的是一件无价之宝。而这件无价之宝,确实世间任何自认聪明或富有的人永远不会,也不能给予的礼物。

第3篇

欧·亨利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虽然the gift of the magi ①是其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曾被收录中学课本,但对于这篇小说的翻译版本,一直存在许多的争论。本文从翻译的功能角度阐释对这篇小说众多翻译版本的个人认识,希望读者能透过这篇小说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有新的思考。

翻译标准

对于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我国学者严复最早提出“信、达、雅”的标准——“信”即忠实于原文,“达”即翻译的流畅,“雅”即译文的典雅。这一翻译标准至今仍对我国翻译界存在影响。此外,德国著名功能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莱斯对译文按照功能划分为不同的标准:描述性文本,即报道和说明类文本,应注重客观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表达性文本,即各种文学性文本,应注重语言的表达形式;祈使性文本,主要指各种宣传类文本(广告,宗教和政治宣传等),这类文本翻译应注重宣传和感染效果。依据莱斯的观点,the gift of the magi属于表达性文本,应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即应忠实于作者的情感立场和语言表达风格。

这两个翻译标准理论,将作为本文比较各个译本的主要评判依据。

the gift of the magi作品本文由收集整理解读

翻译好一部作品的前提是要了解这个作品。在the gift of the magi这篇小说中,作者讲述了一对小人物的看似很平常的故事,它主要讲述了圣诞节的前一天,住在公寓里的贫穷的德拉想给丈夫吉姆一个惊喜,可是她只有1.87美元,她知道这点钱根本不够买什么好的礼物,于是她把引以自豪的褐色瀑布似的秀发剪下来卖了,换来了20美元。找遍了各家商店,德拉花去21美元,终于买到一条朴素的白金表链,这可以配上吉姆的那块金表。而吉姆也想给老婆一个惊喜,他同样卖掉了引以自豪的金表,买了德拉羡慕渴望已久的全套漂亮的梳子作圣诞礼物。夫妇俩为了给彼此准备礼物而费尽周折,礼物最终买回来了,却让人哭笑不得。

翻译好这篇小说,我们首先要体现小说的写作风格,欧亨利在这篇小说中运用了他一贯的幽默语调和简练的语言,选取了一个生活中看似很平常的故事,但故事中又带有淡淡的哀伤,结尾也出乎意料。由于故事情节主要是靠素材体现,故大部分翻译都能保留原作的跌宕起伏;而对语言的整体选择,大部分译文都体现出简单和口语化的特点,对此在本文中也就不再赘述。

翻译中文的化差异

读完这篇文章,许多读者可能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标题为什么叫“the gift of the magi”。对于标题的翻译也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大家所熟知的中文标题为“麦琪的礼物”。此外,也有其他的译法,如“东方博士的礼物”、“贤人的礼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的版本呢?我们首先分析一下标题的含义。

标题中的the magi②,实为magus③的复数形式,出自《圣经》典故:指东方三贤人,他们在耶稣诞生时给耶稣送去黄金、乳香、没药三件礼物。黄金表示高贵、乳香象征神圣、没药预示耶稣最后要受迫害致死。以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人,都会知道the magi的寓意,即象征智慧和神圣,看到小说的这个题目自然就能领会这种表达法的含义。但是翻译的目标读者,由于固有的文化差异,很多并不熟知这个典故,所以看到这个题目未必能够明白其中隐含的深层意思。读者即便借助注解能明白the magi的意思,但仍然很难产生自然的联想。就象汉语中我们用“说曹操曹操到”这个短句一样,我们汉语的读者一目了然,在其他语言中却似乎无法用一两句解释让读者清楚“曹操”深刻的文化含义。

可能正是基于这个缘故,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标题中包含的寓意,伍蠡甫先生最早将the gift of the magi翻译成“东方博士的礼物”。可以肯定,参照《圣经》中的典故,这样翻译保留了the magi的真实寓意,似乎也符合了“信”的标准,但这样的翻译却又难免让人觉得太直白,失去了小说原有的意境。依照莱斯的翻译标准来看,文学作品重在欣赏和体味文章的感情和语言,而这一翻译很明显丢掉了原文原有的色彩。

后来王永年先生将the magi译为“麦琪”,这显然是音译。此译法难免也有其弊端。首先,译文读者大多不知道典故来源,一眼看到标题“麦琪的礼物”,几乎无一例外的以为“麦琪”是故事主人公的名字。所以有必要为其加一个注解,加注解后,“麦琪”的含义非常清楚。翻译中遇到这类有典故的文化问题,音译加注解不失为一个聪明的解决方法之一。它既能保持原作风味,又能促进文化交流,不失为上策。故之后的翻译也大都沿用了“麦琪的礼物”这一翻译方法。

两种译本比较来看,“东方博士的礼物”与“麦琪的礼物”两种译法的不同并不能绝对的区分孰对孰错或是否忠实于原文的问题,只是所达到的效果有差别。如果是对于领悟能力较低的初级读者,译者将the magi译成“东方博士”或者“贤人”既能使读者避免对小说的标题产生误解,又能使读者深刻领会原文the magi的含义。而对于文学爱好者,翻译成“麦琪”,则一方面有助于中国读者自发的去探究更深层的英语典故,有助

于使中国读者接受和熟知西方文化,有利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读者品味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几个译本对标题翻译体现了不同的目的和原则,对于小说整体语言的运用亦存在些许差异。比如对钱币翻译,由于各个国家对钱币的衡量尺度不同,形式也不同,这就造成了“sixty cents ofit was in pennies”翻译的多种多样,“其中六角是铜板”,“其中六毛钱是铜子儿凑起来的”,“而且六毛是钢■”,“而且其中的六毛是小硬币凑成的”……这些翻译中大都是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且前两种译法可以看出明显的古代文化。当我们的文化中没有这样的概念时,或许这是理所当然的办法。而这样译的好处是使中国的读者觉得很亲切,也很容易想象出“零散”和“拼凑”的概念,容易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然而,文化交流的问题再一次摆在面前——中国的读者读懂了小说的大概意思,然而我们仍然不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样花钱的,或者说美国的钱币是什么样的。如果是本着这一目的,我认为翻译成“六十美分是零钱”或者“六十美分是便士”则能够更好的传达这一概念。

此外,这对小夫妇有两样特别引为豪的东西——吉姆三代祖传的金表和德拉的头发。如果示巴女王住在天井对面的公寓里,德拉总有一天会把她的头发悬在窗外去晾干,使那位女王的珠宝和礼物相形见绌。如果所罗门王当了看门人,把他所有的财富都堆在地下室里,吉姆每次经过那儿时准会掏出他的金表看看,好让所罗门妒忌得吹胡子瞪眼睛④。

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都是旧约圣经中非常富有的人物,拥有各种珍奇宝贝,文中通过与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的夸张对比映衬出珍宝在夫妇俩真爱面前黯然失色。对于这一表现手法,各个译本几乎一致的采用了保留原有文化中的人物,而后通过注解使得中文的读者对此有了一定了解。这也恰恰验证了这才是符合翻译的最初目标,也是众多读者需求的。

仅从这几处,我们可以看出翻译中难以避免文化差异问题。如何处理这一问题,重要的是看读者和翻译目的。如果仅是为了普及这一故事或者为了让读者知道欧亨利的作品,或许“入乡随俗”采用中国读者更熟悉的概念让读者觉得更容易理解;而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还是尽量保留其原有文化,虽然读者最初并不熟知,但看得多了才能真正慢慢了解西方文化。

结 语

翻译的最初目的是文化的传播,而在翻译过程中,难免遇到不同国家截然不同的文化现象,这就给翻译增加了难度。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更是给翻译家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翻译不仅要考虑文化传递的任务,还要尽量保留其文学价值。而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翻译还应有不同的标准,这样才能使译作最终符合读者所需。

注释:

①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流行的翻译为《麦琪的礼物》.

②被音译为麦琪,英文中实为单词的复数形式,意为“贤人们”.

第4篇

欧?亨利的短片小说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在200年前的美国,人们在经历经济巨变的同时,心灵也在经受某种磨难,或者说是“上帝的试探”。因此,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的欧?亨利对底层社会大众的生存现状有着不一样的洞察,甚至很多时候他自己本身也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中苦苦挣扎却依然难以自拔。在经历了众多的人生变故之后。欧?亨利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描写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故事中有虚伪的贵族,也有落魄的流浪汉,有彼此相爱的情侣,也有让人生厌的吝啬鬼。在打动人心的故事背后,我们一方面被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命运所感动。但更多的时候,那种峰回路转的意料之外的结尾,总让我们叹为观止,欲罢不能。从欧?亨利的作品问世到现在已经走过了近两个多世纪的光阴,但是在时间的长河里,欧?亨利式的结尾如同一个美妙的浪花,让我们在文学的海洋畅游的同时,领略更多的艺术魅力。

二、欧?亨利及其作品简介

1.欧?亨利简介

欧?亨利是美国近代非常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拥有了很多常人所无法想象的传奇甚至可以说是奇特的经历。在一个家境普通的家庭中成长的欧?亨利并没有在父母的建议声中去重复他们的老路,反而自己另辟蹊径,在自己的天地中去体验不一样的精彩。当然,最后的结局告诉我们其经历最多的是凄惨与无助,在一次意外的银行业务操作中,他被指控犯有盗窃罪而入狱服刑。但是,在经历如此坎坷的人生之后,欧?亨利用自己的观察力和创造力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不一样的纽约,不一样的美国,不一样的市井百态,但是一样的百味人生,一样的世态炎凉,一样的感恩与救赎,一样的希冀与渴望。基于此,欧?亨利被誉为美国的短篇小说之父。

2.欧?亨利作品简介

欧?亨利在经历了牢狱之灾之后,借助文字实现人生的诉求。因此,在其执笔创作到临终之前,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欧?亨利应该说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如果不是天妒英才,相信他会为我们呈现出更多的文学佳作。在他的小说作品中,有着很多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比较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其不拘一格的创造性的结尾。在其几部著名的代表作品中。例如《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一片藤叶》都是这种结尾艺术的体现。同时,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更多的是关于人性价值与人性归属的思考。因此,我们会看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带有很强烈的宗教救赎气息。换句话说,虽然作者本人在社会的旋涡中经历了很多非议与中伤,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公平与正义的渴望。虽然,在作者所处的年代,公平如同珍宝一样难以发现,但是其艺术的结尾就在给我们揭示一个普遍而又常见的道理,那就是:自己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说了算,虽然其文学作品中的很多人物的命运并不是自己所能把控的。但是这种故意的反差更让我们坚信:生命的路途遥远,将希望与自己偕行,自己才不会孤单,即使主人公的塑造者本人欧?亨利孤独地在人世间走过了短暂的48年。

三、欧?亨利式结尾艺术魅力赏析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看到在欧?亨利的作品中非常主要的特点,或者说是艺术风格当属其独具一格的结尾。在他的小说作品中,根据不同的故事脉络与人物性格、社会环境及作者的表达意图而设计不一样的结尾。但是归纳来看,其故事结尾大多呈现出以下三种类型。

1.人性复苏背后的冷漠

在欧?亨利的代表作品中,《警察与赞美诗》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性复苏背后的冷漠式的结尾。在故事中,主人公是一个无业游民,在寒冷的冬天即将到来之际,他想方设法进入监狱来熬过这“难以忍受的冬天”。主人公拿了别人的东西,调戏妇女,甚至欺负小孩。可是这一切并没有让在身边的警察所重视。在主人公听到教堂所传来的赞美诗的歌声之后,他那冰冻已久的良知开始逐渐的复苏,他突然下定一个决心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人民有益的人。就在他的人性的阳光照满他的心房的时候,一个冰凉的手铐把他重新送到了冰冷的铁窗。应该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者说痛苦不是一个人,在生命的每一天没有希望而是在找到生命的希望的时候,现实的冷水一股脑地让他重新对社会甚至自己感觉到了失望以及绝望。这就是欧?亨利文学艺术的过人之处。虽然有点残忍,有点让人义愤填膺。但是,在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多少的悲剧不是就这么发生了吗?在我们今天的大众生存状态中又有多少相似的命运又在上演呢?因此与其说是人性复苏背后的冷漠奠定了作者的行文基调,不如说是在人性的挣扎中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命运的抗争。当外在的因素让我们可以重新拥有尊严的的生命体验时,我们更应该检视自己的行为是否匹配自己的人性。

2.真爱背后的付出

在文学作品中,爱情是一个恒久远的主题。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就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在遭受经济危机打击下的美国,在生活都难以获得保障的夫妻中,一份真爱依然可以让我们唏嘘不已。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是一个相爱的情侣,在圣诞节即将到来的时候,他们都想彼此送出一份最为珍贵的礼物。于是,男主人公把自己的手表卖掉为自己心爱的妻子送一个非常漂亮的发卡。同样,女主人公将自己的秀发卖掉换了一个漂亮的表链。所以,当彼此将礼物呈现出来的时候,那种无言的感动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彼此付出的感激与幸运。在饥荒的年代,我们的心灵一样可以如此的富有。同样,在物质充盈的时代,今天的我们却更多的寻求幸福的真谛。应该说,在欧?亨利的结尾中,我们在这个真爱背后的付出中,感觉到最多的是一种爱情的伟大与真诚,这种真诚源于彼此的珍惜与付出。

3.生命的延续与守望

在生命的时光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和时间赛跑,虽然在冥冥之中我们的结局似乎都已注定。但是在这个生命的历程中,我们同样希望能用自己的爱为别人编织一个美丽的通话,送出一米阳光,或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藤叶。在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藤叶》中,我们就会感受到这种生命的延续与守望。在医院中,一个小女孩患了重病,她觉得当秋天到了,树叶落光之后,她的生命之火也会随之而熄灭。为了让小女花有更多活下去的勇气与力量。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个老人用自己的画笔在女孩病房对面的墙上画了一枚藤叶,一枚永不凋谢,永不枯萎的藤叶。

结语

第5篇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综合英语能力 运用

1引言

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上明确提出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笔者在教授《现代大学英语》过程中充分运用任务型教学法,通过两年的实践表明:任务型教学法比传统的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

2任务型教学法在《现代大学英语》中的具体运用

Willis(1996)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法的三个步骤: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 cycle)和)后任务(post-task)。笔者按照这三步骤把任务型教学法运用到了《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中,通过一年半的实践表明:任务型教学法比传统的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Lesson 14 Text A为例,具体阐述如何以任务型教学法为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目标。

2.1课堂教学方案的制订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授课之前,教师为新学单元制订教学目标和方案,确定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并在课时和内容方面作精心安排。

《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Lesson 14 Text A:After Twenty Years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小说作家O.Henry及其作品;

(2)通过篇章结构分析(以两个朋友的相遇为主线展开故事),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即对朋友要忠诚,对事业要忠心),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

(3)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4)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点和语法结构,提高语言技能;

(5)组织一系列和单元主题相关的读、听、说、写、译的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使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法,运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黑板+网络+图片,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 cycle)和)后任务(post-task)。

2.2课堂教学方案的实施

1.前任务(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

在每次上新课之前,我总是按组分配任务(我带的综合英语班共55人,被分成14组),让学生上新课之前上网和图书馆查资料、讨论等方式完成我分配的任务,上课时每组选一个代表展示这组共同的成果。例如在After Twenty Years这一课中,我设计了如下任务:

A.What about O・Henry’s life?

B.What are O・Henry’s works? Can you tell me the main idea of one or two works?

C.What is the writing style of O・Henry’s works? Can you give me some examples?

D.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How many parts can this text be divided into? Explain the important language points for every part.

E.Analyze the two characters of Bob and Jimmy.

除了第4个问题由七组来完成,其它问题各由一组来完成。第一个问题是欧・亨利的生平介绍,第二是他的作品介绍,第三是他的写作风格,第四是文章的主旨大意及结构、语言点的分析,第五是文章中两个主人翁的性格分析。

2.任务环(task cycle)――学生执行任务

上课时我总是采用提问、启发和诱导的方法让学生执行任务。通过听与主题相关的歌曲、故事、对话等,激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图式。图式是指听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包括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即对世界的知识和经验)和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即关于篇章结构的知识)。图式理论认为,通过启动听者的图式来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预测和分析可以加深理解。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既能提高听力,又能通过联系实际思考一些与课文内容相近的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预测,为顺利、自然地进入课文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语言准备。以After Twenty Years为例,刚上课时,我先让学生听一段有关作者欧・亨利所写文章《警察和赞美诗》的音乐,让学生猜这首音乐的名字叫什么,然后再让他们猜它的作者是谁,很显然这就与After Twenty Years的作者联系起来了,接着我继续采用层层深入法,提出任务:A)What about O・Henry’s life?让第一组的学生上讲台来口头用英文讲述他们查资料和讨论的结果。在第一组学生讲述完欧・亨利的生平后,我又通过图片把学生引向任务B) What are O・Henry’s works?我拿出预先准备好的《麦琪的礼物》里女主人翁照镜子的图片,美丽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马上猜出是欧・亨利的作品《麦琪的礼物》的女主人翁magi,于是我顺水推舟,问欧・亨利还有哪些其他作品,接着让第二组的学生上台来陈述任务B并把欧・亨利的主要作品写在黑板上。然后我挑出其中的四部:The Cop and the Anthem(警察和赞美诗), The Gift of the Magi(麦琪的礼物),The Furnished Room(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The Last Leaf(最后一片藤叶)问学生这些作品的写作风格,让第三组的学生完成任务C)What is the writing style of O・Henry’s works? Can you give me some examples?引出作者的写作风格:令人出乎意料的结尾。让学生举例说明作者的写作风格,由于《麦琪的礼物》和《警察和赞美诗》是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上的课文,他们很熟悉,所以很容易举例说明。接下来让学生讨论:what is a good friend?引出文章的主题:D)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第四组学生讲述他们读完课文后总结出来的中心思想:对朋友要忠心,对事业要忠诚。接着让第五组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Part I is about the policeman (Para.1); Part II is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policeman and the wanted man (Bob)(Para.2-17); Part III is about the arrest(Para.18-the end).再让六到十组分段讲解课文,最后让第十一组完成任务E) Analyze the two characters of Bob and Jimmy.

整个任务的执行一环套一环,体现了Nunan(1999)提出的“任务相依性原则(The task dependency principle)”。利用学生熟悉的基点(《麦琪的礼物》和《警察和赞美诗》是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上的课文,他们很熟悉),由浅入深,又体现了Nunan(1999)提出的“脚手架原则(scaffolding)”。整个任务的完成是用全英文进行的,即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这一点又体现了Nunan(1999)提出的“做中学原则(Learning by doing)”。学生通过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反应、协商、争论等来完成任务,又体现了Richards (1994)提出的“反应原则(response mode demands)”;每个任务的完成不是轻而易举的,又体现了他的“复杂原则(task complexity demands)”。

在学生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并给予指导,不足的地方给予补充,整个课程都是在全英文的环境中进行的。对课文中的语言点和语法结构也是采用任务分配的形式,让学生课内或课外做,不会的或有疑问的课上我再给予帮助。对课文中的难句我总是英文解释,实在不懂我再用中文解释。对课文中出现的新单词、词组和语法结构,我通过举例反复操练(英译汉和汉译英),先让学生做然后给出答案。整个任务的执行真正体现了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2.3后任务(post-task)

后任务活动给学生复习巩固的机会,把口头复述课文、提问、小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贯穿于课堂活动中,同时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主要是词汇、翻译、写作和口语练习,帮助他们扩展已学过的知识图式。教师需采用启发、讨论和合作的方式,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重点是加强课后习题中有关词汇的练习(课后习题中的词汇练习都是课本中的重点词汇),增加翻译练习,我通常采用随机的方法,让学生翻译习题中出现的重点句子,鼓励学生犯错,表扬那些用多种方法翻译习题,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关于写作,我通常布置任务让学生完成课后写作(Written Work),然后让他们交叉仔细修改,并写出评语和个人看法,最后我收上来检查,并对出现的问题给予评讲。与主题相关的语言学习任务,是这部分的重中之重。具体来讲,先组织形式多样的更深层次的口语活动,我很关注学生的口语,每上完一课后,要求他们或口头复述文章大意,或讨论与课文有关的话题,我最推崇的是角色扮演,也经常将这种活动用到课堂中。以《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Lesson 14 Text A : After Twenty Years为例,上完这课以后,我让学生按已分好的组下去操练,准备一个星期后上台表演,要预先安排好道具,不能看台词,表演完后,评出最佳演员、最佳合作组,并给每一组打分,作为平时成绩。几次下来后,发现学生对角色扮演越来越感兴趣,语言越来越流利,表演力越来越强。

后任务中的角色扮演体现了Richards (1994)提出的“交际原则(interactional mode demands)”和Nunan(1999)提出的“真实性原则(The authenticity principle)”、“形式―功能原则(The form-function principle)”、“做中学原则(Learning by doing)”。角色扮演对听说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对语言的输入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大力推广。

3结束语

从教学中可以看出,笔者在教授《现代大学英语》时所采用的任务型教学法总体上受到学生的欢迎,并且产生了优于传统教学法的效果。该课堂教学方法以任务为本,重视在交际中学,在应用中学,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读、听、说、写、译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戴琳.“个性化”与“协作化”结合的任务型外语教学方式探索[J].教育探索,2009(9).

[2]丰玉芳、蔡玲.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1).

[3]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

每次读这一故事,都会被主人公至诚至真的爱打动,都会为小说家那独特的文学风格而折服。难怪小说家欧・亨利曾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是20世纪初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大师,有“美国的莫泊桑”之称。

1.数字生疑

小说以数字开篇,这样写道:“One dollar and eighty-seven cents. That was all. And sixty cents of it was in pennies. Pennies saved one and two at a time by bulldozing the grocer and the vegetable man and the butcher until one's cheeks burned with the silent imputation of parsimony that such close dealing implied. Three times Della counted it. One dollar and eighty- seven cents. And the next day would be Christmas.”

这一段揭示了故事的背景,“One dollar and eighty- seven cents”和“the next day would be Christmas”制造了强烈的矛盾冲突,为故事的发生发展做了铺垫。然而笔者在翻译此段时,却遇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疑点就发生在数字上:Della共有1.87美元,其中60美分均为便士,然而美国近现代硬币构成表明:“One dollar and eighty-seven cents with 60 cents in pennies” 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近现代硬币构成通常为:1美分(a penny)、五美分(a nickel)、10美分(a dime)、25美分(a quarter)、50美分(a fifty-cent piece)。

合计这些硬币,无论怎样,我们都无法凑巧出现去除那60个便士后剩余的1.27美元。难道小说家弄错了吗?

2.驳两种认识

对于这一疑问,有人单纯地认为是小说家无意留下的笔误,笔者认为这实在欠妥。1862年,欧・亨利生于美国南部,父亲是个医生。他幼时念书不多,15岁起在药房里当学徒,后来放过牛,做过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和银行出纳员。90年代因银行缺款案涉嫌,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便开始以“欧・亨利”的笔名写作短篇小说。出狱后,移居纽约,专事写作。既然小说家有从事“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和银行出纳员”的经历,应该不会在如此简单的数字上出错。此外,若真的存在失误,相信不会至今仍无人问津。

也有人怀疑,是否是小说家故意为之,以达到某种目的。笔者认为这不符合小说实际。小说家强调“1.87美元”的目的十分明确,即突出该家庭的拮据困窘,制造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一点与下文的“死乞白赖地硬扣下来”和“数了三遍”连为一体;小说家应该不会制造与中心无关的数字游戏。

3.解疑

《贤人的礼物》于1906年发表在欧・亨利的小说集《四百万》(The Four Million)中,故事深刻揭露了在私欲日益膨胀的资本主义社会,普通人民的生活难以保障的现实。虽然小说并未交待确切的年代,但我们可以猜测故事应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这一时期的美国,工业化起步晚、程度高、成果显著;但由于经济危机,人们生活普遍贫困。

我们还可以确定,在这一时期流通的硬币不同于目前,那时应该存在多种面值的硬币在市场流通。根据维基百科网(wikipedia)介绍,美国铸造硬币的历史可追溯到《1792年造币法案》。在这一法案中,详细规定了硬币的种类和面值,包括半美分、1美分、2美分、3美分、5美分等,种类较现在多,材质也较现在丰富。这些硬币的发行情况如下表:

(以上信息源自http://省略/coin_histories/index1.asp)

上表反映了美国硬币发展的历史,多数硬币已经逐渐退出了流通市场,币值逐渐得到规范,政治色彩日渐浓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断,3美分硬币虽然于1889年终止发行,但任何货币的回收仍需要一个过程,在《贤人的礼物》所反映的时代,这种3美分硬币极有可能仍在市面流通,因此,主人公手中有多枚此面值硬币应不足为奇。于是,“1.87美元”便可以解释为1美元、9枚3美分硬币和60个便士。

当然,如果2美分硬币也残存流通于市场的话,那“1.87美元”还可解释为1美元、5枚5美分硬币、1枚2美分硬币和60个便士,或1美元、1枚25美分、1枚2美分和60个便士。

然而,《贤人的礼物》中,夫妇互赠礼物的价值,却是无法以货币的价格来衡量的。

参考文献:

[1] .O. Henry. The Gift of The Magi and Other Short Stories[M]. 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 Inc.,1992.

[2].王永年编:《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维基百科网(wikipedia).http://web.sitcom.pl/zh/wiki/,2007.

第7篇

小说家欧——亨利写的《麦琪的礼物》主要讲圣诞节要到,双方都要送给对方让对方高兴的礼物,丈夫给妻子的美发配上一套梳子,卖了自己的金表,妻子为了给丈夫的金表配上金链,卖了自己的美发,当互赠礼物时,才发现这已是对方所不需要的了。不过他们都已收到了对方的爱。

在小说中,女主人公在圣诞前些日子多次抽噎,她并不是因为生活的拮据,而是因为没钱去买象样的礼物送给对方。

一元五角七分。她的钱全在这了,相比之下,与那条白金表链,只是一个零头儿,为此她哭了,又把自己那能与希巴女皇的珠宝相媲美的头发剪了,卖了。同时她的丈夫吉姆给她买一套发梳,把那只能使所罗门嫉妒的吹胡瞪眼的祖传金表卖了。有人在羡慕多么幸福,多么深情啊!有人在感慨:哎!多么可惜!

萨尔丹曾说过:“什么是爱?爱就是无限的宽容,些许之事亦能带来喜悦。爱就是无意识善意,自我彻底忘却。”不错,妻子德拉忘了以后自己没有头发会是什么样子,丈夫吉姆也望了以后还要用到表。德拉之记得吉姆的金表需要配一个金表链,吉姆也只记得德拉满头秀发需要一套好的发梳来梳理。

他们之间,虽然送的礼物他们自己已经不需要了,但是他们之间真挚的爱,是值得发扬的。因为他们都做到了彻底的忘记自我。他们之间的爱之所真挚。是因为他们懂得爱的真谛。

世界需要爱,需要奉献。爱是美丽的,每一个人心中都因该充满了爱,对他人,对生活的爱,这种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真挚的爱。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

第8篇

1.一大起源(古希腊)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希腊最著名的两部史诗。

《伊索寓言》: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它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寓言创作的基础。

2.五大支柱(英、法、德、苏俄和美国)

(1)英国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悲剧有《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合称“四大悲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历史剧有《亨利四世》等。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拜伦: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讽刺诗体小说《唐·璜》。

雪莱: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另有抒情散文诗《西风颂》和《致云雀》。

狄更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

笛福: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等,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

(2)法国

巴尔扎克: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著有《人间喜剧》(90多部小说之总称)。

雨果: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莫泊桑: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羊脂球》、《俊友》等。

莫里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创建者。作品有《伪君子》、《悭吝人》等。

都德:代表作《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等。

罗曼·罗兰:传记文学《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等,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司汤达: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红与黑》。

大仲马: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茶花女》是其子小仲马的作品。

(3)德国

歌德:德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代表作是《浮士德》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席勒:与歌德同为近代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剧本《阴谋与爱情》。

海涅: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4)苏俄(俄国和前苏联)

契诃夫:19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套中人》、《变色龙》等,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普希金:杰出的俄罗斯民族诗人,19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作品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抒情诗《自由颂》、《致大海》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是“俄国文学的始祖”。

果戈理:讽刺喜剧《钦差大臣》、长篇小说《死魂灵》。

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罗亭》、《父与子》、《猎人笔记》等。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后半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作家,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法捷耶夫:前苏联作家,长篇小说《毁灭》和《青年近卫军》。

高尔基: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母亲》是其代表作。

(5)美国

马克·吐温: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和《百万英镑》。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惠特曼:19世纪民主主义诗人,《草叶集》是他的代表作。

海明威: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

3.九根藤蔓(意大利、西班牙、丹麦、挪威、捷克、爱尔兰、哥伦比亚、印度和日本)

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伟大先驱,代表作《神曲》。

薄伽丘:意大利人文主义的重要代表,代表作《十日谈》。

塞万提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长篇小说《堂吉诃德》。

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作品有《皇帝的新衣》、《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易卜生:挪威剧作家,作品有《玩偶之家》等。

伏契克:捷克作家,著有《绞刑架下的报告》。

萧伯纳:爱尔兰卓越的喜剧大师,192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伏尼契:爱尔兰女作家,代表作《牛虻》。

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代表作《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第9篇

论文摘要:在美国作家欧·亨利将近三百篇的短篇小说创作中,为大家所熟知的《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主要描写了犯罪性内容,这部分作品不仅以惊人的结尾和精巧的结构具有典型的欧 ·亨利风格,还以别致的内容表达了深沉的爱,从历史的背面投射出了那个年代美国的社会环境、美国民众的心理状态。他们大多运用双线结构,从现实与浪漫两种角度观察、反映人的内心,在双线的明暗交叉中最终得到汇总和升华,体现了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思想价值,十分值得我们去关注。

欧·亨利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现实主义批判作家。他创作的小说主要取材于美国社会基层,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世人对欧 ·亨利印象最深的是“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景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是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料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瑚而其中为人熟知的是一些著名篇目,比如《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等等,都以其出人意料的结局和真挚的情感或者对美国社会辛辣的讽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本文所关注这一部分短篇小说,大部分也具有“欧氏风格”,加上具有拉丁美洲风情的描写与西部牛仔的粗犷,令读者别有一番感受。

一、 双线结构的延展

(一)理性的审视

在欧 ·亨利的这部分小说中,主人公大多是勇敢、坚毅、又富有人性的牛仔、大盗或。他们虽然有着为人不齿的盗窃、杀人行为,但行侠仗义,同情社会底层的弱者,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敏感的心灵。而且他们对于社会上那些道貌岸然的“君子”极为蔑视,有着强烈的正义感,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并了解他们“罪”的一面。 小利亚诺是《双料骗子》的主人公。在赌场中,小利亚诺为口角开枪射死了一名青年。那名青年的追随者很多,为了躲避复仇者,小利亚诺不得不踏上逃亡之路。他乘船到了南美海岸,居住在一个不知名的国家。在那里他被美国大使馆的领事看中,参加了一场骗局,在左手上绣一只标志某富豪家族的鹰的刺青,冒充当地一位其失踪多年的儿子,以获得他保险箱里大笔的现金。当他们达成协议后,小利亚诺摇身变为贵族公子哥,享受着从未有过的奢华生活和母爱的温暖,在领事提出分钱时,他毁约并威胁领事的生命,要求他保守秘密。正是所谓双料骗子。吉米 ·瓦伦汀是《重新做人》的主人公。他刚从监狱里释放出来,又开始在不同的地区作案,而且金额一次比一次高,不得不使警方高度重视。他的盗窃手段高超,拥有全套精密的高尖端盗窃设备,并且手法独特,干净利落,如果他之后不决定金盆洗手,更多更豪华的保险箱也只是形同虚设。

詹姆斯医师是《提线木偶》的主人公。表面上他是著名的医师,但“业余”还会做一些盗窃的营生,并且手法同样高明。在朋友圈子里,他被称为“了不起的希腊人”,一半是因为“他冷静的绅士风度”,另一半“是在帮会黑话里指头儿和出谋划策的人。凭他的地址、职业的影响和威望,他能搞到信息,供哥制定计划,干非法勾当。”当一天凌晨-,他刚刚作案归家,还穿着大夫的衣服时,途中遇到一位黑人保姆向他求救,因为家中有病危的患者,当了解到那个家庭情况后,他企图从濒临死亡的病人口中得知他们家的钱藏在哪里,但在打开保险箱后却发现空无一物。而病人也在他的嘲讽中死去,等等。像詹姆斯医师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他们有着劣迹斑斑的过去,他们面临着最黑暗的现实并且融人了那样的黑暗,他们不仅仅代表了底层的生活,更代表了人类自我的膨胀,他们的需求是马斯洛理论中的最底层,他们的行为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但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欧·亨利用这样一副黑色的斗篷吸引着我们,在撒旦式的外表下,用理性的目光审视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将肮脏、鄙陋、血腥展示出来。但如果小说仅仅为了残忍的揭露,那欧 ·亨利也只能是一名现实主义的“战士”,但他优美的心灵令世人感到惊异,因为他在现实主义下仍然有着可贵的幽默和浪漫气质,这些小说因为他的匠心变得不同一般。描写出这类人物性格的复杂性,罪与爱双线交织在这些人的身上,令人深思。

(二)人性的洋溢

在描写了种种罪恶之后,欧 ·亨利笔锋一转,带我们走进另一片完全不同的世界——被一种难以言说的爱与人性之暖所包围的世界。

小利亚诺,当他第一次进入那个贵族家庭,当第一天夜晚,那位善良的母亲为他掖好被角,并赞美天主将她的宝贝儿子送回来之时,他便下定决心不再伤害这位善良的母亲,不再让她有失子之痛。而最重要的原因,也是他一直隐藏的,就是那个被他杀死的年轻人的左手有着相同的鹰的家族标志。

《重新做人》中的吉米 ·瓦伦汀,在他进人那个小镇后,遇到了一位好似天使般的小姐,他为之倾心 ,并从那之后洗手不干,一心经营自己的鞋店,做一位普通 、合法的公民。当他事业有成并与那位小姐订婚时,发生了一件尴尬的事:这位小姐的父亲,一位银行家,新购置了先进的保险门,在向家人展示时,大女儿的孩子被锁了进去,所有人都心急如焚,于是,准备将那副工具送给别人的吉米决定不顾一切“重操旧业”,在短短的十分钟内,打开了门救出了孩子。很难想象在那尴尬的气氛下吉米是怎样的心情。赶来逮捕他的警察本 ·普赖斯在看到这一切后 ,放弃了自己的想法。但一切可能有些晚了,准备重新做人的吉米,从那之后可能又要开始新的流浪生活。《提线木偶》中的詹姆斯医师,发现那位奄奄一息的病人是一位疯狂的赌徒,并经常对自己善良、温柔的妻子拳脚相加。之后他打开保险箱一无所获,那位病人嘲笑他在医师的外表下做的勾当,他则冷静地在病人断气前对他说:“到 目前为止,我可从来没有揍过女人。”当这位病人死去后,医师明白了,他的挥霍使这个家家徒四壁,女主人不仅赔上了自己的一切还倍受虐待。于是他在走时将自己刚刚盗来的钱全部给了女主人,并说那是病人给她的遗产。“凶手的假话像一颗小星星,在爱情的坟墓上空闪烁。”一个善意的谎言,让女主人激动不已,并体验到在多年冷酷无情后的“爱”的温暖。不得不说,这些小说中故事的结尾令人惊异,也令人感动。越是冷酷无情的人,动情之后才越感人。欧·亨利懂得这一点,他让这些身负罪责的冷面人物同时拥有流露真情的举动。小诺利亚为了赎罪,为了让这位善良的母亲不再受伤;吉米为了爱,放下了自己的尊严;詹姆斯为了一个受苦女人的生活,为了弥补那个没有人性的赌徒的罪过,这种行为甚至有“劫富济贫”的味道。在自我的本性“恶”的一面暴露后,超我“爱”的一面却得到了体现。文章用现实与浪漫两条线索将人事、世事展现出来,最后在人性的彰显中让两条线索交汇,构建出一个完整、多元的社会。l3 正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所言,龙所代表的意志是“你应该”,狮子却怒吼着“我想要”。理性与冲动无往不是一对矛盾,在哲学家的眼中和文学家的笔下,这两种元素让世界变得火药味浓重,也是这两种元素让人生变得更精彩、更具有挑战性。欧 ·亨利用 自己的方式揭露了这对矛盾,并且构建出一个多元的复杂的世界。

二、多元世界的构成

(一)具象世界柏拉图说,世界上有三种床:木匠的床、画匠的床、理念的床。他们一一对应着具体的床、幻想的床。床之所以为床,理念的床是真实的床,而木匠的创造只是描摹了其中的一些特点,不具有普遍性(床与床不同),画匠的床更是虚无的,是“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由此可以将世界划分为:具象的世界——现实生活,影像的世界——被投射的世界,幻象的世界——真正的世界。 我们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喜怒哀乐由此而生,作家们的创作也同样。文学创作中的“缺失性体验”,带给了欧·亨利更多的生活阅历,更多的人生感悟。所以,同样是反映美国社会状况,欧·亨利选择了各个方面的人物,包括了这样盗窃、杀人、诈骗等形形的人物。推究起来,是现实生活对欧亨利的影响。

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在奥斯汀国民银行工作时,因为短缺了一笔现金而受到怀疑和逮捕,之后他开始了在中南美洲的逃亡生活。在他的妻子病危之时,他冒着风险回去探望她,也因此被捕 ,在俄亥俄州监狱坐了三年。这一段流亡与被捕的经历,不得不说是欧 ·亨利的一笔财富,这使他拥有了不同于其他作家的经历,体验到了更多不同的生活,乞丐、小偷、杀人犯、囚徒、死亡… … 他接触到更多有血有肉的人物,他感受到更多的人情世故,他明白了更多属于美国底层人民的生活道理而在他被怀疑为盗窃犯,流落在异乡,身无一物,备受欺凌时,或许他会真的幻想成为那种技术高超的大盗,可以过那种一夜暴富,快乐自由的生活,又能借此帮助弱小可怜的人,惩处那些谋取非法利益的所谓上层人士 ,可以在这种流浪中找到自己的快乐尽管现实是残酷的,总会给他以打击,但正像现在很多人崇拜赌神、神偷、盗帅一样,向往那种在惊险刺激之后珠光宝气、奢华雍容的生活,在无法达到时表现出来就是喜爱看那种题材的电影、书籍。而当年的欧·亨利,也许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正幻想着这样的生活,尤其是无法拥有那样的生活,甚至要流离失所,风餐露宿,反差大渴望应该会更大吧。

经常与那些社会下层的人接触,作家看惯了偷窃、诈骗等等各种犯罪,他深深地了解那些罪行背后的原因,所以他更多的不是指责那些人扰乱社会治安或其它站在政府角度的考虑,他明白那些人本性都是善良的,体现在小说中,便是我们所见到的充溢着爱与人性与反思的描写、叙述。

(二)影像世界

人类没有艺术可以生存,但无法生活。我们用各种方式来再现我们眼中的世界,并且蕴含了我们自己的观点、看法。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等,无不是影像化的生活,抽象后的生命。欧 ·亨利的短篇小说更是凝练 、精彩的影像,勾勒出了光怪陆离的世界。他以自己的笔触,描写了在他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的生活给予他的印象。作家自身的缺失性体验成就了他独到的视角与深刻的反省。亲身经历并且真实的表达出来给人看,这符合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宗旨。在“美国式幽默”的背后,蕴含着带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对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社会,对于被金钱 、欲望异化了的美国人,对于在原始状态和异化状态之间徘徊不定的人群,他都有着自己的分析和态度。在现实主义中蕴含浪漫主义,不得不说是处于转型社会阶段的作家的共性,也是体现在欧 ·亨利小说中的特色。

对于欧 ·亨利,除了阮温凌教授所著《走进迷宫—— 欧 ·亨利的艺术世界》之外,其他的细致研究相对较少。这有 自然有很多原因,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的欧 ·亨利,正是因为短篇小说而为世人关注,但也是因为短篇小说的本身局限,而难以达到更高的成就。欧 ·亨利短篇小说短小、精炼的优点自不必说,于简洁的文字中蕴含大故事、蕴含深意味,往往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但是短篇小说也受到篇幅限制,无法展现历时更长、人物更复杂、情节更曲折的内容。正如亭阁虽玲珑,犹可一眼望穿富丽堂皇的深宫大院迂回纵深,才往往引人人胜欧·亨利的小说,也因此受到限制,当大家都在关注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长篇小说时,短篇小说往往只是用来调剂的“花生米”,欧 ·亨利所创作唯一一部长篇小说《白菜与皇帝》又难以达到他短篇小说的水平,用炒花生米的手法来做海鲜,可想结果有些差强人意。再次,欧 ·亨利本人的创作,因为有分层所以只有一部分被文学评论家推崇的作品为世人所知,而其中的名篇便屈指可数了,其实他的另一部分小说,也就是本文所关注的这一部分小说,虽然传诵度不高,但个人认为不仅在立意上取自西部草原,在生活上富有美国牛仔的特色,在抨击人性丑陋、赞美人性善良的方面也都是很有力度的。又正是因为这种来自西部草原的清风,让欧·亨利的现实主义小说带有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其中的流浪、冒险,赌博与决斗,美女与美景,都含有对绝对自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虽然有些不合时代的背景,但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写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原始状态下的西部生活、西部文化的冲击,与现实主义的直接描写相比,另辟蹊径,殊途同归。

回到这部分“犯罪性小说”,阮温凌教授也根据题材和主题将其分为“西部牛仔小说”“失业者流浪者小说”“骗子小说”“强盗小说”等等九类,但在这里,我将其统称为“犯罪性小说”,不是因为其中都有犯罪情节,虽然部分确实是描写了偷盗、决斗镜头,但更因为这是人性原初的.本能爆发,蕴含一种“犯罪”的冲动,体现在牛仔、流浪者、强盗甚至、医生、商人身上,他们的真正动机,在于对于金钱、地位的攫取,以及在攫取过程中的体验,或者说“超越性体验”,体会到自身价值的超越和“博弈”中的刺激。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因为这种冲动总会在人体内存在,不论是有外部压力的刺激或者只是内部能量的驱动,所以这也成为现代社会的商业卖点。

欧·亨利在自身经历的基础上,带着文学家的敏锐捕捉到了这一点腥味,带着烟草、酒精和血的刺鼻,成为最、最诱人的人性的写照。这也是现代青年对于这种犯罪性的作品,譬如《史密斯夫妇》《霹雳娇娃》一类的影视作品十分热衷的原因。

(三)幻象世界

这一部分小说大多具有“现实性”与“浪漫性”两条线索,欲扬先抑,揭露了现实的残酷之后对人性的光辉进行升华,并且努力使道德、理性对人的约束与人性本原的冲动结合在一起。精神化的文学作品虽然是镜中的倒影,但其背后的思索与认知却是最真实的生活。欧·亨利告诉我们:对与错难有定论,标准在于人的立场和心志;一个人做了错误的事情,并不代表这个人是错误的;一个人在顺从自己本我意志的同时 ,也可以达到超我的境界。一个人必然会犯一些错误,但你怎样去面对和解决,决定了你能否获得内心的宁静。如果一个人真的希望过新的生活,那么周围的人应该给他这样的机会等等。我们不难想象作者是经过多大的努力才将自己眼见的那些恐怖、血腥地现实,转化为仅仅无情的描写现实的文字,是怎样将自己的困惑和绝望、忧伤转化为向大众、读者发出的对真、善、美的号召。柏拉图在讲述他那精妙的比喻后说过,文学艺术与现实隔了三层,是“影子的影子”。不能否认,文学是对现实的本体化后的再演绎、再诠释,其中,作家也是创作者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将丑恶的描绘的更不堪,将美好的描绘的更诱人,或者将丑恶与美好的对比进一步扩大,让坠落的感觉冲击读者的心灵。从这个角度看,欧 ·亨利是一位美化者,虽然他也描写了冒险、刺激的场景,但他最终还是没有把令人痛苦和无奈的结局展示给人们,他的浪漫性大于现实性,这也是他的作品可能有并不十分深刻之嫌的原因。悲剧的力量就在于“将美好的的事物毁灭给人看”,但欧·亨利没有敢毁灭自己的希望和生存的勇气,他的坚强和天真来自内心的本性,也来自梦想和理想。欧·亨利在描写不同的犯罪行为背后,隐含了深深的人性的爱与美,是淳朴的美国人民所拥有的,是不同于上层贵族的伪装、粉饰的情感。在原始冲动与文明外套的撕扯中,欧·亨利选择了卸掉外衣,套上一层绅士的马甲,在“欲遮还羞”的状态下,让我们隐约窥到了当时的真正社会。表达这样的主题,是欧 ·亨利见到、听到过很多这样的故事之后的向往与冲动,但能够在这样的主题下有所升华,又是他的思想、内涵所决定的。或许,这也是他眼中真实的世界,应该真实存在的那个世界。在缺失性体验的基础上,在对人本欲望和人格控制这对矛盾的思考后,在现实的拷打和理想的召唤中,欧·亨利以既不颓废也不激进的笔触从三个维度构建了当时的美国。双线结构交织出的多元世界,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以及永恒的人性。

参考文献:

[1]徐峙,曾双余,马跃.世界文学史:下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2]赖干坚.欧·亨利研究的一部开拓性著作——评《走进迷宫——欧·亨利的艺术世界》[j].外国文学,1999(2).

[3]李艳云,欧阳友珍.欧·亨利小说中的人性意识[j].江西社会科学,2003(6).

[4]阮温凌.从保险库走出来的新人——《重新做人》的两个“感化”与生活原型[j].名作欣赏,1999(2).

第10篇

同样的2月14日,同样的情人节,有有情人,也有无情人,在这一天有些人成了王子和公主,有的人却痛苦得想人间蒸发。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一天,内地、香港和台湾三地导演同时发力,或许是为了祭奠自己曾经经历的爱情,或者是讲几段现实的故事,给那些陷在爱里的人听。

台湾地区导演钮承泽在电影《Love》中,沿用了他的一惯手法,把那么多人,那么多事,那么多错综复杂的感情串在一起,却只讲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8个人物无一多余,或许都还不够钮承泽来表现他要说的那份爱。纠缠的情感、崩溃的情绪、失去的悲痛……所有东西都藏在看起来如胶似漆的爱情的表皮下。往往以为可以控制的,却都是失控的,这是爱的魅力,也是爱的杀伤力。所以“Love”是一种决定,也是一种态度,更是每个人都有一个答案的谜题。

《我愿意》乍一看似乎跟内地导演孙周此前的《周渔的火车》有那么点形似,女主角最后总要面对一个选择,是那个曾经让你失望落跑,却又衣锦还乡的钻石王老五?还是那个在你的爱情梦碎时,让你觉得有一线生机的落魄男人?如果爱情像一列火车,可以爱上起点也可以爱上终点,还可以在旅途中享受着爱情过程的微妙感觉,或许爱情就会更让人着迷了吧。可惜我们只是这列火车上的乘客,只能去往终点或者回到起点,甚至连跳车的机会都没有。唉,爱情真是煎熬,疼煞了人,憔悴了心,“我愿意”的时候万事如意,“我不愿意”的时候,往事如屁。

而爱情最难的呢,莫过于原以为平静如水的生活突然触礁。香港地区导演杜琪峰的《高海拔之恋Ⅱ》,就是这样一段在和谐音符中的走音,让一首协奏曲彻底变成了狂想曲。不知道是否真的有人在婚礼现场遭遇抢婚的混乱,但是这种情节确实经常出现在电影里,或许导演也希望观众在幻想自己婚礼的时候,也能感受一下心有余悸吧。一向硬朗的杜琪峰,这次选择给缺氧情人们一点氧气,有时候爱情被打败,不需要千军万马,只需要在合适的时候出现一个有分量的人,再坚固的堡垒也会瞬间崩溃。或许我们都应该再认真地重新审视一下身边的那个人,如果我们可以承受住缺氧的眩晕,那不如在这个被疯传为“最后一个情人节”的日子里,给这份感情盖一个戳,让这段感情修成正果。或者,选择自己真正向往的路,情人节也可以成为一个重新开始的好日子。

DVD速递

《匿名者》(英/德)

主演:大卫・休斯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类型:剧情/悬疑/惊悚

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英格兰的时代里,政局风云变幻,都铎王朝的成员和一些贵族都在密谋着反叛计划。影片从著名的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的视角展开叙述,导演罗兰・艾默里奇试图揭开他作为伊丽莎白女王情人之外的隐秘身份――大文豪莎士比亚所有作品的匿名执笔人。在艾默里奇的眼中,莎士比亚不过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傀儡而已。莎翁这棵树太大,招风很是正常,你大可以不去计较这个故事几分真几分假,但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好故事,不仅有艺术天才遭遇政治、生活矛盾的悲剧情节,还展示了虚伪、的英国17世纪上流社会真面目。

《白兔糖》(日本)

主演:芦田爱菜 松山健一 香里奈

类型:剧情/家庭/喜剧

27岁的上班族河地大吉赶回家乡参加外公的葬礼,却意外地见到了外公的6岁私生女――美丽而可怜的鹿贺凛。凛一直无法得到家族的认可,却引起了大吉的关注与同情。最终,大吉决定将这个尚在尿床的小姨妈带回东京独自抚养。凛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大吉单身汉的生活,他白天在公司辛苦工作,晚上回到家还要照顾小姨妈的衣食起居。随着凛到了入幼儿园的年龄,各种奔波更是逐渐成为大吉生活的主题。在这一过程中,曾经紧紧封闭内心的凛,慢慢向大吉敞开了心扉,他们既是奇怪的“父女”,又是年龄倒错的姨妈和外甥,平淡的生活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幸福。

《红酒烩鸡》(德国)

主演:蒂尔・施威格 爱玛・施威格

类型:喜剧

亨利是个怀才不遇的编剧,日复一日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即便枕边美女一换再换,他依然难忘旧情人凯萨琳娜。某天,亨利意外接到一项工作,将一本全球卖座的畅销小说改编成剧本,而即将与他共同执笔的原著作者,竟然就是旧情人凯萨琳娜。亨利为此兴奋不已,想趁机重新追回生命中的最爱,孰料半路却出现了一名8岁的女孩玛德莲娜,她随身携带的信件证明,她是亨利8年前的结晶。为照顾初来乍到的女儿,完全不懂育儿经的亨利,竟异想天开端出昔日泡妞专用的拿手菜“红酒烩鸡”来招待她。浓浓的酒味让小女孩难以下咽,只好偷偷开伙,搞到火烧厨房。

成都热映

《夜店诡谈》(中国)

导演:方亚熙

主演:范逸臣 周秀娜 黄义达

类型:惊悚/剧情

上映日期:2月10日

《地心历险记2》(美国)

导演:布拉德・佩顿

主演:道恩・强森 瓦妮莎・哈金斯

类型:动作/冒险/家庭/喜剧

上映日期:2月10日

《豪门生死恋》(法/德)

导演:吉勒莫・塞勒

主演:托莫・希思黎 莎朗・斯通

类型:冒险/动作/惊悚

上映日期:2月12日

《铁血精英》(美/澳)

导演:加里・麦肯德莱

主演:杰森・斯坦森 克里夫・欧文

第11篇

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我们的生活相随;语文就在生命里,和我们的心灵共舞。自古至今,有多少伟大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描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又有多少平凡的生命在民族奋进的历程中演绎了一曲曲动人的悲歌。

一、语文教育,关注生命

文学作品,凝聚了作家的心血、思想和生命感悟。在语文教育中,要真正领悟作品的内在情意,要关注生命,需要教者倾注生命的活力,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无尽的宝藏,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历尽磨难,饱经风霜,却能生生不息地延续至今,正是因为中华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个民族要生存要发展,从民族文化自身去汲取营养,将拥有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教学中,我们首先引领学生感受到这里始终有一个个生命在跃动,圣贤的英灵在呐喊,用生命告诉我们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也正是这些充满理性光芒诗句曾经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在民族危难的关头舍生忘死、奋勇前行。今天的语文教育,就是要关注生命:把这种精神和意志内化为学生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让他们紧紧地守住精神的家园,心系祖国;也让他们深深地懂得关注生命、热爱生命是一个常人必备的精神素养。这是语文教育的魅力,是生命对生命的关注。

二、语文教育,欣赏生命

语文教育是有生命的,塑造灵魂的语文教育需要文化的滋养;学生是有生命的,一个个鲜活可爱“精灵”需要生命的呵护――欣赏生命。在教育过程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将熔化一股炽热的血液,流淌不息,成为生命的源泉。如欧・亨利的经典作品《麦琪的礼物》记述一对生活贫困的小夫妻,在圣诞节前夕,她们买的最珍贵的礼物都成了无用的东西。这里有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关注;更多的是对夫妻间纯洁感情的欣赏和赞美。在教育中引领学生触摸到小说的主题: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要尊重别人的爱,学会去爱别人;世界因为有爱而美丽,爱是至高无上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爱,大而言之,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爱我们美丽的家园……同样是爱。因为有爱,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因为有爱,我们的祖国更美丽。

三、语文教育,提升生命

欣赏生命,因为学生是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也因为语文与生命活动,尤其是与学生的精神活动有着特别的亲缘关系。语文教育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目的就在于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远大的政治抱负以及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高尚的情操,辉同日月,映照千秋。而今天语文教育的使命则是引领学生将这种强烈的人文思想渗透于学生的学习中,渗透于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体现在同学间、师生间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关注小人物,关注普通人物普通的情感。这样,即使普通人物的普通情感也显得朴实、伟大,生命自然具有厚重之感,即使平凡的生命也谱写华彩的乐章。

关注生命、欣赏生命、提升生命。让语文教育时时散发出生命的光芒,让每个学生在宝贵的教育生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在丰富绚丽的语文世界中获得人与世界的亲近,获得个体精神的丰富,获得一种优化的生命形式――语文教育在生命的长河里流淌。

在生命的长河里,时而浪花朵朵,时而波澜壮阔,时而飞珠溅玉,时而回旋清波,有了语文教育,生命一定欢歌。

第12篇

“文似看山不喜平”,要使记叙文写出波浪,还得学会运用悬念、误会和巧合呢。

一、悬念

悬念就是在文章中设置疑团,引起读者疑问、关注和迫不及待地了解事情的真相和结局的一种手法。如:送礼的人都走了,牛书记像往常一样兴奋地欣赏着礼品。

“嘿嘿,这是什么?”他怀着极大的兴趣拿起一个纸筒,打开,啊,是一幅国画!牛书记高兴极了。因为他姓牛,而画的又是一头“孺子牛”,赞誉之意,跃然纸上。

不过,作画者似乎功底不够,把牛画得有点像鼠。突然,他睁大了眼睛,紧盯画上左侧的几个小字,画从他无力的手中滑落在礼品堆上。

画的左侧,清楚地写着四个字:“哪点像牛?”——《邻居牛书记》

在如此短的篇幅里,作者几次巧设悬念,三蓄其势,在高潮处情势陡转:“哪点像牛?”鞭辟入里,与前面的蓄势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使讽刺入骨三分。

悬念手法的特点是先将疑问悬在那里,不急于解开谜底,解决矛盾,而是蕰蓄一定时间,让读者疑问、关注、迫不急待的心理不断持续和强化后,再亮出谜底,写出结局,回答先前摆出的问题。又如《父亲的眼神》,写自己因为有“瘸腿科”,带着失望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满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但父亲偏偏一字不提,给读者留下悬念。中午回家,“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而是要求我下午继续干活,情节发生波澜。当父亲推醒在“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的我,“我”没有完全看懂父亲复杂的眼神,文章再设悬念。而第二天早上,父亲依然用如故的眼光看着我……直到这个时候,我才萌生要读书的愿望,揭开谜底。原来父亲是用很忧郁、很沉静的眼光启发我,激励我,使我萌生出新的斗志,让我走上生活的正规。文章悬念迭出,波澜起伏。

二、误会

误会是让自己想错了,自己认为是这样,其实不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碰到一些发生误会的事情,如果把这些事情写进我们的作文中,就会增加作文的生动性。

例如《三色圆珠笔》,我的爸爸到外地出差,给我带回了一支三色圆珠笔,自己觉得用这支笔记笔记,可以重点突出,清晰明了。弟弟看见了,缠着拿去玩。我又拿到学校,同学们爱不释手,尤其是王兰同学,更是盯得出神。后来笔掉了,刚好我发现王兰手上有一支一模一样的三色圆珠笔,于是我认为是王兰偷了我的笔,并从王兰手中要回了自己的笔。回到家中,弟弟听我诉说不幸的遭遇后,说昨天自己拿我的笔去玩,忘了放进我的书包。这样我才发现自己误会了王兰。由于文章设置了误会的技巧,使文章出现了波澜。

写记叙类文章,作者往往从开始设计误会,故意领着读者在误会的“歧途”上越走越远,最后真相大白,被误者“迷途知返”,感慨顿生。误会法是作者有意造成人物之间的理解或不理解、信任或不信任的误会,以形成对该人物的有利或不利环境,使文章在情节结构上跌宕多姿,魅力无穷。又如:《父亲的游戏》写小学时家里贫穷,儿子学习成绩优异,可上高中后家庭条件优越,儿子学习成绩却下降,于是父亲实施自己的“游戏”:编造出自己破产和患癌症的事,迫使儿子好好读书,直至考上大学,才向儿子倒出了事情的原委。而这时儿子因为考虑家中的经济状况,决定放弃到国外读大学的机会。文章层层误会,使文章情节曲折,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