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时间:2022-05-26 14:25:08

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第1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性心理健康教育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但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职大学生不健康性心理的案例日益增多。高职大学生由于性冲动、遗精、、单恋、失恋和感情迷茫、焦虑等性生理和性心理现象诱发的精神失常乃至自杀、他杀等现象屡见不鲜,婚前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健全的性心理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其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索和研究高职院校有效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职大学生性理健康发展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5~7月,对四川省5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按班级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旨在通过对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为加强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调研共发放《高职大学生性心理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58份,其中有效问卷405份,有效率88.4%。在调查的对象中,男生占56.8%,女生占43.2%;大一学生占70.9%,大二学生占28.4%,大三学生占0.7%;城镇生源学生源占26.9%,农村生源学生占73.1%;管理类学生占3.7%,理工类学生占60.5%,艺术学生占1.5 %,农林类学生占8.4%,医药卫生类学生占14.6%,其他类专业学生占11.4%。问卷分析发现,高职大学生整体对性认知、性态度、等方面问题的认识已经走出“谈性色变”的误区,能够较为坦然地面对“性问题”,他们从学校正式渠道及网络、电影、文学作品等其他渠道中获得了一定的性心理卫生知识。但是,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需要还不完全适应,高职大学生在形成性认知以及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凸显出学生整体了解性心理健康知识的强烈渴望与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等突出问题。

1.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需要不完全相适应。对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满意程度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大学生对学校目前所开展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并不高,表示满意和较满意的仅占11.3%;不满意的高达39.8%。虽然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但高职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薄弱、滞后状况仍未根本改变。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性心理健康知识的渴求把握不充分、不全面、开展不到位,没有让学生从学校教育中更好地了解到性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未能有效地解决其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降低了学生对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的认可度。

2.高职大学生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出现非正规化倾向。高职大学生正处于性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各种渠道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调查统计表明,高职大学生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出现非正规化倾向,获取性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可多选)依次是网络,占63.2%;同学、朋友,占61.2%;电影、电视占56%;报纸杂志、文学作品占53.6%。互联网络的普遍发展深刻影响着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方式。以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电影为主的传统性知识传播媒体与以互联网络为主的现代性知识传播媒体正相互交叉不断向青年学生输送着相关信息,影响了大学生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的正规化途径的选择。现代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现代传媒参差不齐,不乏色情低俗的性信息浸染高职大学生的心灵,危害高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正规方式开展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性知识,防止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健康的性心理,但目前课堂和家庭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主渠道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在获得性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方面,从课堂、教师中获得的人数仅占18.3%,从家人(父母)获得的人数仅占10.1%,可见,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力量十分薄弱,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3.高职大学生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需求出现系统化倾向。调查中,关于应开展包括哪些方面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多选)一题中,性心理占73.8%;性生理占72.1%;恋爱心理占72.8%;异往占70.4%;性价值观教育占69.1%。可见,当前高职大学生对性心理健康认知的满足已经不局限于简单的性生理知识,而是希望在了解性生理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性心理、婚恋心理、男女交往心理以及性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呈现出系统化的趋向。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性心理、恋爱心理等主要内容有所涉及并积极开展了相关的教学活动,但由于受课时和师资等条件的制约,在性心理健康知识体系上缺乏系统性,在时间安排上缺乏连续性,在教材上缺乏统一性,且缺乏灵活生动的图片、音像等配套资料,在具体实施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了重视低年级、淡化高年级;以针对性强的专题讲座为主,忽略系统长期的性教育途径;以性教育任务性的完成为主,忽略了学生个体性教育的主观需求等现象,出现了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真空。部分教师缺乏性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教育经验,难以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性道德、性美学等全面的教育。这种现状难以满足高职大学生对性心理健康知识系统性的需要,影响性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4.高职大学生接受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需求出现多样化倾向。调查发现,高职大学生希望学校开展哪些形式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选择中(可多选),以讲座及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最受学生欢迎,占55.1%,其次为希望学校开设性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或必修课程,分别占37.0%和27.9%。性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得不是很顺利,效果不理想,这与性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采用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侧重于传授性心理健康知识,缺乏参与性,学生感到针对性不强,枯燥无味,长期下去必然影响教育效果,导致教育对象的流失。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性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形式的需求,他们渴望在掌握基础性性知识并能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学习、探讨和交流有关性的问题或困惑。然而,以对话、交流活动为呈现形式的讲座、团体辅导会受人数、时间的限制,导致受众性低、涉猎内容不系统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开设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三、思考与对策

1.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为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高职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把性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体系,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学院党委会或校长办公会应定期听取专门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工作任务,解决存在的问题。要不断完善和健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专门机构中,配备专职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性心理咨询工作。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性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大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保证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必需的工作经费和条件,确保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把握高职大学生身心特点,丰富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高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就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而言,高职大学生已经进入了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趋于成熟的阶段,其性的情感、思维和意识变得异常强烈,渴望与异性多接触交往,迫切希望与异性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在这一时期,高职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性生理、心理知识,但由于获取性知识来源途径的狭隘、非正规化倾向选择以及性知识的不系统性,使得他们的性认知水平存在偏差和盲目性,科学性观念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性生理发育与性心理发展的冲突、性生理需求与性社会意识和规范之间的冲突十分明显,由此而引发诸多的性心理问题和过错。根据高职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其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至少应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性美学、性社会学的教育。高职院校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应充分把握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掌握他们对性知识需求的趋势和层次,以正面讲授科学性知识为起点,以塑造健康的性心理为主线,以强化性道德、性法制教育为核心,不断丰富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适应高职大学生不同阶段出现的生理心理需要。

3.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加强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系统地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应该尽快把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覆盖全体学生,建议在大一开设性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大二、大三开设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形成系列课程体系;要加强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符合高职大学生特点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是将常规教育形式与现代教育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性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定期举办针对不同年级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并注意各个年级讲座主题内容的系统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资源,开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教育平台,建立网络咨询室,开办专题教育网站(网页)。三是把性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教育目标结合起来,贯穿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要主动把性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职大学生的文化与技能知识的传播系统中,把性心理教育与专业学科教学融为一体,使高职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性心理教育;要主动地把性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内化在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中,适时对高职大学生的性认知、、性态度给予正确的引导,促进高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海燕,马奇柯.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晋.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第2篇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3-0256-02

【关键词】 健康教育;组织和管理;医务人员;学生保健服务

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和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保护和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1]。学校是青少年集中的地方,组织机构严密、覆盖人群广泛,加上学生之间频繁的接触,使其具备开展健康教育的良好基础[2]。笔者在校医务室工作多年,对学校师生体检情况以及多发疾病就诊情况进行监测,对学校师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分析,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1 学校健康教育的实施

1.1 组织

1.1.1 建立并完善学校健康教育体系 成立由校长挂帅的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成员有副院长、工会、各部门领导及医务人员。强化健康教育重要性宣传,向师生员工介绍国内外健康教育的发展状况、健康的含义、目前学校师生健康状况、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等,说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重视健康教育的氛围。

1.1.2 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应急预案 包括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晨检制度、控烟制度、食品安全检查制度、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检查制度等。应急预案包括传染病应急预案、食物中毒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学习和演练。

1.1.3 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增强素质 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学习21世纪卫生工作基本任务及开展预防保健、确保人民心身健康等文件,提高认知、扩展工作范围及转变工作模式,增强健康教育紧迫感。鼓励医务人员不断提高学历层次,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健康教育理论和知识、教案编写、课件制作等,以拓展知识面,保证健康教育工作系统、有效。

1.2 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每学期初制定本学期健康教育计划,包括基本内容、时间、方式、课程安排等。根据季节、流行病学特点制定健康教育内容,做到每月都有不同的主题,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健康教育内容。如结合“4•7”世界卫生日、“5•31”世界无烟日、“6•5”世界环境日、“9•20”全国爱牙日、“12•1”世界艾滋病宣传日开展各种宣传和服务活动。

1.3 内容和形式 教职工以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为主,学生以健康教育课为主,配合以个体健康咨询等其他多种形式。

1.3.1 群体健康教育 利用黑板报、墙报、广播、学校电视网等进行健康教育;开设专题讲座,如卫生习惯与健康、心理健康、合理膳食及食品卫生、高血压防治、女职工避孕知识、传染病防治等为主题的各类讲座,普及健康知识;进行健康知识竞赛,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和健康知识水平。

1.3.2 个体健康教育 包括就诊时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及电话咨询服务,内容包括讲解疾病的特点、防治原则、用药知识、注意事项,指导合理饮食、身体锻炼,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体检结果咨询服务,并提供进一步检查、治疗的建议,慢性病患者定期随访。

1.3.3 开设健康教育课程 通过讲授法与小组讨论法、示范法、展览法、实地参观、视听教材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等相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乐于学习,利于掌握。

1.3.4 编写健康教育教材 参编的《健康教育》(中职)教材力求符合教学实际和中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特别增加大量实例及图片,简明易懂,使教材具有趣味性及针对性,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1.4 评价 通过观察、测评,对每年疾病发病率监测及对职工和学生健康体检结果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全面了解职工和学生的健康情况和需求,及时修改健康教育计划,以满足学习者健康需要。

1.5 教育效果 通过健康教育,现在教职工健康知识知晓率高于80%,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超过50%。交通急救技能培训合格率在90%以上,与以往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率逐年下降,学生因病缺课率低于1%,职工因病缺勤率低于0.5%。

2 体会

2.1 学校健康教育对师生健康效果显著 国外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和临床社会调查证明,在制约人类健康的因素中,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占50%~55%[3]。自笔者所在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后,师生健康状况明显提高。教师健康知识知晓率高于学生,说明以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对教职工进行健康教育有效,也说明教师学习健康知识的自觉性高于学生,教职工对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非常认同。而采用课程教学后,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课程教学前,说明健康教育课是学生提高健康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课程教学要采用循序渐进的传授方法,根据学生学习需要与现实存在的健康问题来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方面应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学习内容,达到建立健康行为的目的。青少年时期是形成各种行为模式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开始对其进行卫生知识的教育和卫生习惯的培养,可为他们将来的身心健康打下良好基础。目前学校普遍存在健康教育师资缺乏和素质较低的问题[4],笔者所在学校也不例外,学生卫生及生活习惯普遍较差,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这虽然与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生活条件及生活习惯较差有一定关系,但根源在于家庭和学校不重视健康教育。

2.2 提高校医及其他教师的健康教育水平 丰富的知识是开展健康教育及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作为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准确理解健康概念,具备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沟通能力、亲和力,拥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心理学知识、营养学知识、教育学知识、社会学知识等,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实践证明,医务人员经过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培训及考试后取得教师资格,对上好健康教育课大有裨益。而由校医对教师进行常见病、传染病等知识的培训,教师则在健康教育方法、形式等方面对校医提供帮助,也是一种实用有效提高健康教育师资素质的方法。

2.3 注重健康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目前,健康教育教材种类较多,各级各类学校采用不同版本教材,缺乏连续性、实用性和针对性,且内容上重复较多,有的健康教育资料由学校自行编写,质量有待提高。如果能组织卫生界及教育界的专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共同研究编写符合健康教育学科要求的系列教材,在把握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趣味性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特征、心理生理特点进行编写,内容涵盖卫生习惯、合理营养、心理健康、常见病防治、传染病防治、急救、体育与健康等多方面知识,使健康教育教材能分别适应从幼儿园到大学各个年龄段的需要。

WHO将健康教育列为初级卫生保健的八项任务之首,并指出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问题、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重要的。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所以,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引起全体师生员工的高度重视。

3 参考文献

[1]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及意义. 浙江健康教育, 2004,3(2):44.

[2] 张冰,季成叶,宋逸.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视听材料评价. 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72.

[3] 黄俊琪,饶从志,朱俊鑫.生活方式与人类健康.疾病控制杂志,1999,3(2):155.

第3篇

【关键词】小学生接触密切人群 心理健康 教育干预 策略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部门都开始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新任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接触人群的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什么样的师傅,教出什么样的徒弟;家长性格暴躁,孩子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班风不好,学生往往也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为此,我们认为,要想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通过适当的措施对小学生接触密切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环境育人,小学生接触的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阻碍也就减少了。

一、以学习为入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组织学习。是知识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教师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首先要教师认真学习,调整心态。只有教师本身心理健康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工作中,我们采取理论学习、问题讨论、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丰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进一步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打下思想认识和理论基础。

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就有了保障。我们把课堂作为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主渠道。学校各个班级每周都安排有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解和行为干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心理、明确自我人生价值观,学习心理问题的应对技巧,自觉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为了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还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深入浅出地讲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传授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我们的心理咨询师也为家长开通了热心电话,随时为他们释疑解惑。

二、以宣传为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1.利用黑板报、广播站和宣传橱窗

学校宣传橱窗开辟每月一期的心理宣传专刊。学校广播站专门开辟了“知心话题”栏目,及时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解决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各班的黑板报要求认真收集资料,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关栏目,如开学初,设计“展示自我,认识朋友”;考试前,设计“考前心理调节”等栏目。这些做法,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专刊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健康知识的园地。

2.为家长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单

为了使广大的学生家长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家庭和睦、子女教育、邻里和谐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综合心理素质,我们经常向学生家长发放心理健康宣传单。宣传单就如何克服不健康心理,如何塑造心理环境,如何缓解情绪紧张等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活动中,许多家长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使自己进一步认识到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向我们保证今后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同时也要让孩子健康的度过每一天。

三、以活动为载体,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1.“社团活动”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社团活动”,是我们众兴镇中心小学的办学特色。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社团中的一员,让他们的兴趣爱好在社团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张扬。丰富的社团活动提高了他们的审美修养,使人身心愉悦、积极向上。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在各种活动中,调整自我融入集体,消除自闭,懂得交往与合作,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2.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书可益智,书可怡情。”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研究中,我们通过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引导学生在经典名著和文学作品中接受熏陶,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3.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一辈子。”我校坚持每天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活动内容以体育项目为主,活动采取班主任负责、值日领导监督的方式进行。充分利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间,让学生积极参加不同的体育户外活动,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放飞心情,缓解学习压力。

4.主题班队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各班级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课,每月进行一到二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班主任老师根据学期计划及学生的特点,积极有效的开展活动,进行团体辅导,在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先后进行了“成长中的我”“培养良好的心理”“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如何交往”“面向社会”“抵抗诱惑”“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如何自我表现调整”“如何面对考试”“解除考试心理压力和焦虑”等主题班会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四、以沟通为方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1.生生沟通

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家长与老师都处于强势,学生即使有怨气,也是敢怒不敢言。心理健康问题的爆发,绝大部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学生往往就动起粗来,同学之间缺乏必要心理交流。为此,我们通过各种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通过班队活动、心理健康课等平台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

2.亲子沟通

家庭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最亲爱的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教育观念、教养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心理上有了逆反的心理。如果这个时期家长行为粗暴、方法简单,学生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积极倡导家长与孩子要平等交流,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

3.师生沟通

第4篇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初中德育的重要载体,也是服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思想品德教育包含的内容除了思想教育、品德教育之外,还应该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多下工夫。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内容模块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课堂与课外均需要得到体现和渗透。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传授、心理问题疏导、心理常识普及和自我心理照顾的一门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较为迅速的阶段,思想品德课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2.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步骤。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启明星。学生唯有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并能够正确分析自己的心理现状,在遇到心理障碍时能够通过自我剖析和自我缓解来解决心理问题,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发展目标。就目前的中学课程开设以及社会上的心理关爱机构的开设情况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基本还是要依靠思想品德课的开展来推进。思想品德课可以系统地、完全地、定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也可以以最为熟悉和接受的方式从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步骤。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为了保证这种渗透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时,课堂上的活动以及一系列课外活动都应该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分。

1.教学案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教学案例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教学案例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吸引力,可以使知识更加深刻地保留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同时教学案例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当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学生较为顺利地发生知识迁移和情感迁移行为,让学生对教学案例中的行为有更深刻的体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学案例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知识传授、心理问题剖析、心理常识普及、心理游戏开展等模块,其中各个模块都需要生动的教学案例作为例证支持。如学生辍学的案例、家庭沟通问题的案例、学生沉溺于网络的案例,甚至是学生试图自杀的案例,这些案例所包含的心理健康知识将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较为丰富的素材,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课堂教学开展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此类信息,积极与周围的师生及家长沟通以协助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课外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课外实践是思想品德课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社会发展展览馆等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将课外实践作为课程建设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包括带领学生进社区服务、开展社会小调查、参观心理咨询中心、与心理咨询师对话等多种形式。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生活中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动态知识。同时这种转化还需要实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服务能力,以帮助他人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课外实践中教师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不仅要当好课外实践指导教师的角色,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变化,做好学生心理健康道路上的引路人。

3.课外辅导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课外辅导尤其是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典型形式。教师的课外辅导应该围绕学生独有的心理特征和问题开展。个别辅导应该在较为封闭、安静的环境中进行,教师应该扮演大哥哥、大姐姐的角色,与学生进行言语和心灵上的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在个别辅导有困难时,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总之,一线教师应该关注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借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心理。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教育 课程改革

当前,随着高院职校施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掀起新一轮专业课程改革的热潮,致力打造各级精品课程,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形势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

一直以来,为了与本科通识教育区别,高职院校的课程更多强调知识的易懂性、实用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教学中,除了教材标榜是高职院校专用外,教师授课的内容、方式方法等,与本科院校没有实质性区别,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效果。

1.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舞台”缺失。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多数是“双师型”两肩挑的教师,即既要担任心理健康理论的教学,又要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公共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然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因此,其没有发挥“双师”的作用,纯理论讲授的教育教学没有体现出如其它专业知识的操作性与实用性,以增强学生未来竞争的砝码。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创新不足。我们不可否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也有日常实践指导,如授课之外,参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讲座、大学生心理沙龙活动等等,也在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尽一份力量。但这些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与本科院校的并没有区别,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意义方式方法的框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用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的创新性。

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课改研究不足。虽然有个别教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体现了一定理论的前沿性、时代性,但多是对这门课程的一些个别现象进行研究,而对课程的改革的整体性思考不强,没有深入思考这门课程改革根本性方向的问题。

4.课程设置及内容与人才培养要求不符。如果参照专业课程情况来设置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实践在课程安排中所占的份量,这样才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日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是讲授理论,缺少了实践的环节。再者,课程内容也多为心理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是无法起到如其它专业知识能直接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或者说增强就业、创业和发展的砝码。

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没有鲜明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关键点

综合以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该课程的改革必须从思维上理清几个关键问题,即改革的重点及难点的结症所在。

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路问题。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既可上理论课,又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在倡导“双肩挑”的高职院校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而同为“双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何解决其“双肩挑”中对学生实践指导的问题,搭建一个让其跳出课堂的“舞台”,发挥其探索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作用,这是解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出路、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问题。现在所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内容,是否已经完全满足高职生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这些内容是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否对高职生在社会生存与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即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多方论证,寻找出对高职生成才成长最有用的知识。 3.高职心理教师的素质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素质是否真的胜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如果进行课改,课程的内容改变了,对他们的知识结构需要哪些调整和提高?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以及课改的难点、重点,可从以下个方面着手课改: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转向对行业心理的研究。在高职院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除了开展日常心理健康常识教育外,应分门别类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潜在就业的行业或岗位的心理,围绕毕业生适应行业岗位需要的心理知识进行研究,以提高毕业生行业或岗位的适应性。如商务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到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文秘工作,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研究学生在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应该要熟悉那些人员的心理,自身应该具备怎么的心理素质等等,通过授课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些行业心理知识,毕业后更好、更快适应工作,在“察已知人”的情况下更好处理工作,使自身获得生存与发展。

2.精心编写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现在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虽然结合了一些高职生特点来编写,显得更容易理解掌握,实用性也相对强些,但也多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协及到行业心理方面的内容很少。从学生对行业心理知识需要的角度看,教材的针对性并不强。因此,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在深入研究与各个专业相关行业心理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应不同专业授课的行业心理教材。

3.加强行业心理师资力量。一方面可派学校教师深入行业调查,了解掌握行业心理的相关情况,积累教师行业心理知识的厚度。二是根据校企合作的情况,派老师到企业挂职学习,深入行业第一线,掌握真实可靠行业心理相关知识。三是聘请行业中懂心理学的人士作外聘教师,专门给学生讲授行业心理学知识,让其以自身的感悟,传授给学生最真实的行业心理知识。四是鼓励行业人士与校内心理教师共同开展学生心理课题研究,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彼此完成知识的升华。

第6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有效性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

《教育大辞典》一书中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最早使用可见《史记》、《春秋》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往往会凭借一些经典的、生动的民间故事来阐述事理。在国外,案例教学法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采用讨论和启发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问题的结论。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将“产婆术”即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编辑成书。在书中,作者要阐述的事理是以一个个故事为媒介的,这就是西方案例教学法使用的先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其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已体现出普及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却还存在教法单一、课程实施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就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参与者、探究者,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使师生在探究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教师所提供的与学生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相联系的一个个有思维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这主要是针对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旁观者,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需要点拨的情境,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学生阐述观点时,应尽可能留给学生问题的空间,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如发现学生间存在差异较大的观点时,师生可一起进行分析探究。从课堂学习的过程来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已关注了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训练,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三)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以布兰斯福德(Bransford)为首的旺达比尔特认知技术小组曾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王文静等,2002)。这种教学将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相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具有明显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和这种抛锚式教学一样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在学习中,学生先看到教师设计好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情境,运用他们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这些问题。这在提高大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可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层理解,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四)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阐述见解,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对话。这种讨论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时能增进师生的了解、合作,协调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和氛围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五)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知识覆盖面较广且具有不同时空背景和学科背景。渗透在案例中的知识包括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等学科知识,教师需充分挖掘蕴涵在案例之中的理论知识并能将之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所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体性知识、案例教学中驾驭教学所需的情景性知识、实现心理健康课程有效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和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关注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元素。(1)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将学生理论学习升华为能力的目的。(2)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世界相贴近。这样才能激起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热情,从而增强课堂讨论的效果。(3)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会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都会随之而改变。所以,教师选择的案例具有时代性就会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4)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丰富性。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差异。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是不平衡的,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又因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关注到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教会学生对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案例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案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应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方式,这样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要求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出系统性和方法性。教师的引导应关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探究和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对案例的延伸等方面。案例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较高,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程度影响到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取得。因此,教师的引导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前的对所学知识的准备。学生应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关系等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引导,要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断性、独特性。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要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试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引导还应关注对案例的延伸。具体的引导方法是教师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分析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案例材料中没有谈及的原因,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

教师的总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尤为关键。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的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评小结,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小结包括: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理论知识的提升,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心理学家布朗指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的活动的产物。由此可见,学生的经验世界对他们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经验世界(知识、智慧、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不同,导致学生在思考案例时会依据自身的经验世界,如此学生探讨问题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总结时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将教学总结的中心放在分析案例所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整个课堂教学小结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驾驭能力的一个考验。所以说,教师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成效,就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技巧。

总之,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钻研,提高综合业务素养,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7篇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起步晚,速度慢,而且各地发展不平衡,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表现为经费投入不足,机构编制不健全。当前高校存在理论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行动上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理论上人们越来越重视大学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意识到心理健康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学习与生活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但实际行动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少。有些领导和教师甚至怀疑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作用,高校虽然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关键咨询的机构和场所,配备了心理健康教师,但是资金投入少,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也难以维持。而一些高校由于即将面临国家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估,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评建工作上,无暇顾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师资力量投入不足。从高校的师资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有心理辅导教师、德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及其他管理人员,并且多是兼职人员。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经过心理辅导的专业训练,对心理学知识了解不多,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方法不熟。由于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指导,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判断不到位,将心理健康问题与德育问题混淆,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归因不准;在解决问题时不能自觉地从心理健康角度去考虑,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方面就更为缺乏,虽然他们做了耐心细致的工作,但在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仅限于班级管理方面,只要学生不违反校规校纪,不出事就万事大吉,对学生缺少心理关怀、人文关怀,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们不可能期待这些非专业人员摇身一变成为专业的心理医生,更主要的还是靠广大教师不断提高心理学、教育学素质。但目前高校这方面工作比较薄弱,从而不能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这直接影响了他们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3.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部分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讲座等,但仅仅局限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还没有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效果不大。而一些高校由于缺乏资金和专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还未纳入课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不够,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了解甚少,甚至对心理咨询产生误解。

4.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咨询诊治轻预防教育,忽视大多数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需要。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境地,重对个体严重心理障碍问题的事后处理,轻对群体事先心理保健预防,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上,而不能在更高层次上引导学生,给其指明努力的方向,从而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难以增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能力。

当前高校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高校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成立由校领导担任组长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直接领导和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高校党委、行政工作规划中,指导和规定每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和内容;根据形势需要和学校的实际,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在政策上保证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不仅要体现在制度和政策上,而且还要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活动中,在学校资源、资金和人员的配置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和院系的参与才能使其全面开展。因此,校办要认真抓好校党委和行政决定的落实情况并检查督促,积极协调保证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宣传部应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活动进行及时报道和宣传,在校报上开设心理健康专栏;组织人事部需增设专职心理教师编制,引进心理学专业人才;教务处增设心理健康选修课,配置心理素质训练教室;学生处则组织全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参与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断提高;校团委对学生心理社团的活动给予指导和积极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开展活动中的困难;各院系老师发现心理问题严重的同学时要及时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系,相互支持和协调配合,共同帮助学生。

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成教学、咨询服务和学科建设相结合的教学科研单位,负责统筹、规划和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承担学校心理教育、心理咨询、专业培训、学生社团、科学研究等任务。这种领导重视、政策保证、部门支持和中心执行的工作机制才能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全方位的进行。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欧美国家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要求很高,必须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在我国要求从业人员至少具有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至少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至少能运用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这样的专业人员非常缺乏。因此,从实际出发,高校在加强专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同时,还要看到其他更广大的老师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丰富的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教师的发展心理学知识水平越高,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的把握越好。故通过教师教育,完善广大教师的知识结构,丰富教师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增进教师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了解,提高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同时,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也是教师了解、判断、掌握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自我心理教育的基础。教师是影响学生心灵的“重要他人”,教师是什么样的人比他教什么更为重要。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高校要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并提供成长机会,要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心理培训和心理辅导,增强教师内在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免疫力,使教师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从而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3.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二是举办各类心理知识讲座,联合学生社团创办心理交流刊物,举办心理健康周、心理健康月活动,利用校报、校广播站、校园网站、黑板报、宿舍宣传栏等多种媒体和手段广泛宣传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知识,告知学生青年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及预防和矫正办法,提高学生心理求助能力,把心理健康教育的触角伸入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三是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教育。对入学新生随即发放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进行入学教育,帮助他们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对二、三年级的大学生提供人际交往和学业发展方面的辅导和咨询,对毕业班学生则提供求职和就业指导。通过上述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宣传和普及相关知识,在训练与实践中使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学会改善人际关系,获得社会支持;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学会化解压力;认识情绪并能建设性地发泄情绪;培养应对技能;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等,使大学生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4.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注重发展性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应在于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故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大学生,同时关注有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人群的心理治疗、心理康复工作。高校可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大范围的心理调查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利用科学的采样和标准来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大学生心理求助方式,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是“助人自助”,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调适人际关系,调适自己的行为,引导他们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担负起生活的责任,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社会作用,过积极而有效率的生活。对于少数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障碍咨询及时予以解决以免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而更多的学生面临的是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他们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因而高校开展心理咨询更重要的是针对广大心理健康的学生提供发展性咨询。通过发展性咨询帮助广大学生了解自己在心理发展过程要注意的各种心理异常问题,促进全体大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充分发展自我。

5.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健康发展,而在别的课中教师缺乏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而继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这种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没有改变,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难以完全实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人本主义思想,关注学生生存的环境,给学生潜能的发挥创造条件。应使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各个学科中,渗透到各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中,让广大教师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仅仅等于开设心理课,仅仅向学生讲授知觉、动机、焦虑症、抑郁症并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也难以顾及学生的各种需要。故在适当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创设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同时应看到学生是一个完整的、具有社会性的人,要把学生的问题放在一定的背景中考虑,以学生的长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而不是满足于学生表面心理症状的消失。

第8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我们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需要有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并且要进一步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的好坏,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水平直接相关。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化解心理危机,从而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一支新兴的力量,可借鉴的经验不多,许多工作都要自己摸索着开展,这就需要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要弥补这些不足,就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掌握新形势下学生心理的新特点,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对提升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患的学生逐年增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已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影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制约因素。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整健康的人格,真正发展成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心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正在稳定和壮大,学校一般都配备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1.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数量少,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得到了一些改善,但与学校的规模比起来,配备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甚至有的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或工作室还没有真正运作起来。有的学校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较多,他们岗位不稳定,有的还身兼数职,主要从事与心理健康教育无关的工作。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十分不协调,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是制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实际上,大多数情况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担当起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他们虽有做学生工作的丰富经验,但长期以来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习惯于讲解和说教。由于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培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差,措施不当,往往达不到助人自助的预期效果,相反还容易导致学生厌烦或心理紧张,这就难以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大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都给予了重视和支持,但有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教师人数和次数较少;培训的内容过于概念化、学科化,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忽视结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方法的指导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地位被边缘化,待遇一般,晋升机会较少,评职称时也被认为是行政人员而走思想政治教育系列;随着近年来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自杀事件数量的不断上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压力也不断增大,这都影响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势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不仅有利于解决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促使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规范科学地开展。

三、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实践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要有一支受过系统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1.专职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咨询中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主要宣传普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及时发现和预防心理问题,逐步建立并完善学校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学生心理问题做到提前防范、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及时疏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更多有专业水平和较强实践技能的专职教师,培养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势在必行。专职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学习,不仅要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

“各地区政府有责任建立健康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将教师培训与资格认证体系相结合,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政府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中心,聘请知名专家和学者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学校要经常派专职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培训的内容除了职业道德、必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外,还应包括如何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等内容,使自己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培训要改变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技能的做法,可让教师策划团体辅导课,或以案例实践为主,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不断提高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受训的教师在接受严格的课时培训和通过考核后,由教育部门和师资培训中心统一颁发合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从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提供支持。

学校要改变心理健康教育重结果的惯性思维,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的考核机制。建议学校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提高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的待遇,对工作突出的教师,可优先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并在各种评先、晋级中优先,以吸引更多的教师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来。鼓励专职教师进行心理学课题研究,撰写论文、论著,并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提高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2.兼职队伍建设

(1)学生工作干部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队伍

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处于一线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他们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引导和帮助;平时,学生遇到问题也愿意向辅导员和班主任倾诉。但学生工作干部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大多数未经严格心理学培训,许多是教育学、中文、计算机、历史等专业毕业的,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心理素质、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辅导员和班主任平时要多读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掌握“同理、赞美、倾听”等心理技术和一些实践技巧,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辅导员和班主任要身体力行,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做榜样,以其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只有辅导员和班主任真正融入学生当中,成为他们的知己,才能在师生和谐的互动中,正确引导、矫治学生的不良倾向,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咨询中心要针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专业水平差异,采用讲座、团体辅导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分期、分批、分层次地开展相关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技能。还可通过辅导员与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等活动,充分利用资源共享,强调经验分享,提高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使其自觉地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放在首位。

(2)全体教师特别是任课教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力量

学生的心理活动,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之中,体现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全面发掘其潜能,就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不只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咨询中心老师、学生工作干部的事情,而且还应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事情。全体教师特别是任课教师,不能只单纯传授专业知识,还要负起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任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在学科教学中随时捕捉学生的心理波动,适时化解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困惑与烦恼。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一些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持续高涨的学习热情,铸造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为鼓励、强化全体教师自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意识,营造健康向上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氛围,就需要对全体教师加强教育教学心理综合培训,鼓励其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培训除传授基本心理学理论外,更要注重用案例讲解如何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学校还要在职称评定、职级提升、工资待遇、精神和物质激励等多方面考虑特别的政策,提高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主观幸福感,激发教师主动自觉地饱含热情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学生队伍建设

学生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更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已成为共识。因为同学之间有共同的成长话题与共同的心理特点,彼此之间更容易敞开心扉。经过选拔培训的班级心理健康宣传员、朋辈志愿者和社团的负责人综合素质高,性格开朗,与同学相处融洽,能在同学中形成一种积极上进、和谐温馨的氛围,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健康宣传员、朋辈志愿者和学生心理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辐射到每个班级、每个宿舍、每一名学生。

班级心理健康宣传员、朋辈志愿者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与本班同学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及时向班主任、辅导员报告班级学生心理状态,从学习、生活、交往、情感等多个维度对本班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报告,做好每月的心理健康月报。对班级中的异常事件、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及时向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有关领导反馈,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通过专题班会、团体辅导等方式向同学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生心理社团因其与学生联系紧密、充满热情、志愿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而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不可忽视的力量。其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心理社团要以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构建健全人格为宗旨,多渠道多方面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邀请专业老师开展一些团体辅导、专题讲座,使同学们提高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强心理素质。组织同学参加一些趣味运动会、心理漫画比赛、心理剧汇演和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让同学们近距离地接触心理,体验奇妙的心理知识,了解心理素质拓展的内涵,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要做好班级心理健康宣传员、朋辈志愿者的选拔,对其进行系统培训,使其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常识,对学生心理社团开展的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可见,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就是要通过专、兼结合的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学生积极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并认真做好培训工作,使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只有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好了,才能大力推进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总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专业性强的工作,要广泛布点、全面发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当然,在新形势、新问题下如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促进其成长与成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蔡文丰,尹丽娜.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与专业化发展探析.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 崔凤华,姚江林,张延华.学生骨干队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西北医学教育,2010(4).

[3] 吴捷.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构建的思考.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01).

第9篇

关键词:加强 中学生 健康教育 学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追求升学率等因素使得我国中学生的体质水平普遍有所下降,表现在耐力下降、肺活量水平低、近视率升高、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下降、青少年肥胖症有增长趋势等诸多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校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通过多种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使他们掌握系统的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学生的健康知识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三维健康观”、掌握健康的知识,形成健康的态度和行为,对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如何通过多种途径使健康知识教育工作得以经常化地开展并取得成效,则成为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参加工作以来的亲身实践,以及对健康教育教学的研究,我觉得要加强对中学生的健康教育教学应该从家庭、社会、学校三个层面入手。

一、学校层面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传授知识、技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行为习惯,学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健康是福,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每个人都渴望的,因此,我们要正视健康,作为学校,通过何种途径何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让他们拥有健康适应社会是我们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1.学校体育课程中应开设健康教育专题课程

健康知识课是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传授健康基础知识和达成学校健康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获取健康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健康教育是一个统称,它涉及生理、心理、性知识、传染病疾病的预防、体育锻炼、运动损伤、合理营养膳食知识、以及人际交往卫生保健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因此作为必修模块的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引起学校和体育教师的特别重视,真正能把这门课开足开好,让学生理解健康,把握健康,创造健康。

2.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将健康知识健康的理念融入课堂,渗透到教学当中。

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消除畏惧心理,而且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避免运动损伤,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例如,我们在学习体操时,既要传授动作技能,也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给学生锻炼的方法,告诉学生哪些肌肉的锻炼应采用哪些体操动作,哪些素质的锻炼应采用多大的运动强度,如何合理安排练习的密度和运动后的休息、营养的补充,以及保护帮助的方法等体育健康知识,使学生在体验体育运动乐趣的同时,能理性地认识科学的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关系,并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真正达到“终身体育”促进学生“终生健康”的目的。

3、学校要定期举办健康知识的专题讲座

对于学生普遍关心,不理解的问题或者是学生和老师觉得比较敏感而又很容易走人误区的问题像: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保健,个人卫生与环境卫生、营养与合理饮食结构、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方法、科学的锻炼方法等学校要请专业的体育教师或者保健医师抽出专门的时间进行专题讲座。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对有些模糊的问题变得清晰,也加深了自己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出心得体会、提反馈意见等形式使学生从中加深理解、得到启发。实践证明讲座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理念、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增强健康意识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4、班主任要定期开设以“健康”为主题的主题班会

每年定期举行一到两次以班为单位的健康保健专题班会,让学生自导、自编、自演与健康知识有关的小品、相声、诗朗诵等节目,既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活跃校园文化、创造浓烈的教学氛围、体验学习的乐趣,又使学生得到启迪、受到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5、开展师生健康保健实践操作大赛

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学到的知识,只有通过亲身实践,亲身的经历,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作为学校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每学期定期组织开展一次校性的师生共同参与的健康保健实践操作大赛.比赛的内容可以设置运动损伤后的急救措施,保健按摩技术以及人工呼吸等一些急救基本常识的运用。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针对体育运动过程中所有可能发生的运动损伤或生理反应现象,运用正确的处理方法进行实践操作。既锻炼了学生运用健康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和升华。

6、办好健康知识的板报专栏

黑板报是学校进行宣传教育的,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阵地,具有信息广、传递速度快、灵活多变、便于观看、省时高效等特点,是提高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好这一途径,不仅有利于我们提高工作效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协调发展。对增强学生的健康保健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家庭层面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从小到大,学生跟家长接触的机会是最多的,可以说孩子的很多东西包括思想认识等等都来源于父母,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他们的启蒙老师,因此父母的学识、父母的管教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很大的,父母的许多举动和行为习惯都会潜移默化的传给下一代,譬如:家长口腔保健意识淡薄,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将会大打折扣。因此,父母应充分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对子女影响的巨大,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的健康知识修养和日常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并把自己的健康知识和行为习惯传授给下一代。家长在家庭中起到榜样的作用,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儿童在家庭这个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得到家长的督促指导,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作息习惯,以及一些健康的行为等。如果父母每天抽烟喝酒,他就很难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抽烟不喝酒,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正面效应对孩子的影响,做一个全责的父母,做一个健康的父母。只有这样,子女才会尊重你喜欢你,才能达到他们的健康人生幸福人生。

三、社会层面

作为社会层面,我觉得主要是政府职能部门管理部门,他们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和人类的希望,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应该成为社会关心的重点问题。所以,作为社会,作为政府,应该多了解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现状,找到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的问题所在,通过一些途径进行有效解决。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作为社会,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进行舆论的宣传,舆论的引导和监督,在全社会加强健康知识健康行为的教育,加强全民的健康意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健康的氛围。例如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收音机、宣传栏等方式开设健康课堂,健身保健来加强人们对健康理念的深刻把握,给学校健康教育营造一个坚强的后盾,让学生得以健康的成长。

小结:

目前我们很多学校的中学生都还存在着一些健康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原因是学校的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流于形式,学校和体育教师没有给以充分的重视,以及教育方法过于陈旧等,面对新的形式,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且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共同参与和努力,来加强中学生的健康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实施健康教育,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被动教育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使他们掌握系统的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并逐步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正确的“三维健康观”,从而达成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策略

青年时期是发生性及性相关精神心理问题的高峰期,与未来的婚姻、家庭幸福有密切关系。而大学生是人群中的特殊群体,正处于青春期,性器官已发育成熟,但因尚未步入社会,在性心理方面并未完全成熟。随着时代的变迁,网络的普及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性观念日益开放,中国传统的观及性道德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已十分淡薄,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大学生遵守传统的“禁欲”等性观念并不现实,婚前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而我国存在长期将性相关问题“神秘化”的倾向,高校性健康教育缺失及工作开展严重滞后,大学生在性心理发育不成熟、性知识缺乏的情况下,因婚前所致意外妊娠、人工流产率、性传播疾病发病率等不断增加,甚至因性压抑释放不当出现各类性心理障碍,这不利于合格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高。因此,性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迫切任务之一。本文对目前影响在校大学生性健康可能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性健康教育策略,旨在为未来高校性健康教育改革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安全教育、人文教育等提供参考意见。

一、影响大学生性健康因素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思想束缚,使人们对性教育持冷漠甚至排斥的态度。学校、教师难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性健康教育,部分教师、家长认为性教育就是通过传媒以娱乐为目的获得性知识,甚至等同于黄色文化。

(二)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师资不足,课程设置缺失

对于性,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性可以“无师自通”,使学校忽视性健康教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从学校获取性健康知识较少,性知识匮乏。教育体系中性健康教育缺失,课程体系不完善(如部分高校性健康教育属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分高校则属于新生入学教育),无相关的专业师资(多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或思政教师兼任),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缺乏有效的教育,致使其缺乏正确对待性意识和的判别能力。

(三)缺乏相应的服务机构

高校性健康教育缺乏类似于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能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生殖与避孕相关咨询的服务机构。部分大学生因害羞、担心隐私泄露等原因使其难以求助或求教,使其可能再次遭受因性问题所致的心理伤害。

(四)大学生自身性心理及性知识掌握的特点

大学生社会化尚未完成,其对性与爱情的理解不成熟,同时对性的认识存在朦胧性,集中于性的生物属性而忽视社会属性,性知识掌握较为匮乏,而自身经济尚未独立,难以深入理解家庭责任及性伦理道德。有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性观念较为开放,认为婚前属于个人行为,不涉及伦理道德,对性知识了解甚少,约三分之一的大学生不了解意外怀孕的相关知识。在缺乏必要的性健康教育情况下,大学生因性梦、、遗精等现象所致的性心理问题较为严重。

(五)网络等新传播媒介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传播较过去有很大的不同。而性相关问题的隐私性特点,使大学生难以向父母、教师等长辈请教,而网络因匿名性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适宜解决途径。有研究表明,网络、各类色情影视作品已成为大学生性知识来源的主要渠道。但是,网络所能提供的性知识未必正确,部分内容存在夸大的成分,甚至是错误的内容,而大学生通过这些途径来解决性困惑时,长期接受不良信息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塑造,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也不利于大学生正确性观念的培养。

二、策略

(一)加强性健康教育,将相关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完善性健康教育教学体系

性健康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参与。有研究表明,多数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性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也希望得到相应的建议与指导。因此,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性健康教育课,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结合相关内容的教学;引进相应师资或选派心理咨询教师进修性健康教育,提高性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如有条件,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与心理咨询中心相似的大学生性健康咨询中心,帮助学生解释性相关问题的疑惑。

(二)根据大学生性别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性健康教育

有研究表明,男、女生在性观念、性态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男、女生不同特点编制不同的教学计划,分“性”教学,避免学生害羞、回避等心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性健康相关的校园活动开展

长期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多数人难以在公众场合讨论性。因此,除课堂教学外,高校还应该加强相关性健康知识的宣传,破除传统的性封闭思想,如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利用校报、广播、宣传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法律文化节等宣传相关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道德及相关法律知识,同时开展相关知识的征文比赛,聘请相关专家讲座等,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四)加强辅导员相关性健康知识培训,完善监控体系

目前高校性健康教育存在的缺乏基层辅导,学生遇到性困惑无法得到来自正规途径的帮助。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者,与大学生关系紧密,通过对辅导员性健康教育专业化培训,帮助大学生遇到的性相关问题,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姚树桥,杨彦春.医学心理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 高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3).

[3] 吴丽敏,韩永定.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21.

[4] 迟新丽.安徽大学生性健康知识、性态度与性相关行为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0,19(12).

[5] 李江滨,庄佳玲,黄嘉敏,等.大学生的性态度及其教育策略[J].河南科技,2013,12.

[6] 尹幼明,吴瑕.开展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成效[J].中国性科学,2013,22(2).

[7] 董东明,陈建萍,曹熠城.谈高校如何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J].龙岩学院学报,2011,29(3).

[8] 黄丹媚,潘燕华.大学生性知识、性道德现状对性健康教育的启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28(6).

[9] 刘存根,周彩虹,彭再如,等.长沙市某高校大学生性知识、性态度、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8,24(13).

[10] 黄艺娜,张铭清,江剑平.大学生婚前和性态度调查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2,21(1).

[11] 尚鹤睿,刘文立.广州市医学院校学生性态度与性教育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4).

[12] 彭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性态度、性知识的关系[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4.

[13] 王进才,张鹏,陈晓娟.西北高校性教育性别差异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甘肃省高校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3,36.

第11篇

关键词:河南省;知识分子;亚健康状态;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051―03

投稿日期:2005―03-08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003-JKGHA-014)

作者简介:寇建民(1960-),男,河南开封市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为了解河南省知识分子健康状况,于2003年10月开始对河南省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高校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进行抽样调查,了解知识分子健康状况及亚健康状况。以探讨知识分子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对促进知识分子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提高知识分子的健康水平、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并将为制定知识分子保健措施,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河南省13所各类型高校,采用统一的调查表,统一专业培训工作人员,以答卷方式进行调查。回收问卷650份,有效问卷602份,有效率为92.62%。年龄30~55岁,男性344人,女性258人。

1.2研究方法根据资料,将“亚健康”状态分为3个阶段:1)轻度亚健康:包括疲乏无力、失眠、情绪不稳等躯体、心理方面的症状;2)亚健康:表现为机体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及适应能力减退、免疫力下降;3)重度亚健康(即前临床状态):自己有种种患病的感觉,但到医院检查,未查出任何阳性体征和疾病。在本调查中结合河南省知识分子的具体情况,采用专家咨询的方法制定出本调查亚健康的诊断标准,每一项调查都有很有感觉、有一定感觉、没太大感觉、没感觉4种选择,以前两项为标准。

1.3统计方法将统计资料输入数据库,用SPSS10软件包在计算机上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一般情况本次调查知识分子人群中完全健康者144人(23.92%),患有某种疾病者36人(5.98%),现正处于亚健康状态者70.10%(422/602)。在亚健康状态人群中,轻度亚健康状态者110人(26.07%);亚健康状态者245人(58.06%);重度亚健康状态者67人(15.88%)。本次调查河南省知识分子亚健康状态的发病率与广东省大学教师69.18%、武汉高校教师的64.3%的发病率基本相同。这些调查数据说明目前我国知识分子亚健康状态发生率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2.2 性别 男性组处于亚健康状态者239人,发生率为69.48%(239/344),女性组处于亚健康状态者183人,发生率为70.93%(183/258),女性组比男性组发病率显著升高(P<0.01)见表1。女性组亚健康状态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与女性知识分子在工作事业中要和男性一样负担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要与男性齐头并进,在家庭中还要为家务劳动、子女教育费时、操心,女性在现实生活中要遭受事业和家庭上的双重压力,比男性付出双倍的精力和体力,加之自身生理方面的原因,造成女性组亚健康状态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组。

2.3年龄本调查发现40岁以上人群亚健康状态发生率较多,占到79.21%,其中以46―50组和51―56组两组人数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8.52%和83.52%(表2)。40岁以上人群这一中年群体在事业、家庭中都是中坚力量,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几乎被教学、科研、工作和家务劳动所充斥,无论从精力、体力、财力上都遭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的减退,使之生理和心理对外界的适应能力逐步下降,过重、过强的精神、心理压力会加速、加重生理功能的衰退,导致疾病的发生。

2.4 性格本次调查中发现,不同性格的人群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不同,性格内向者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76.29%)较高,明显高于性格外向者(67.16%),P<0.01(表3)。这可能是内向性格者由于性格方面的原因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平时与人交流比较少,沉静、孤独、不爱交际、不善言谈,当面对事业、生活中的巨大压力,往往不是通过与人沟通的方式来释放缓解压力,而是把压力强压心中,久而久之造成心理的巨大压力,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还由于内向性格者不懂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容易受到别人的忽视和误解。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只好将所有的烦恼、忧愁、痛苦压抑在内心深处,独自一个人扛。这样做的后果,又会导致别人更多的误解和忽视,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内向性格与外向性格的人相比较,前者更容易发生心理障碍。这也是内向性格者亚健康发生率较高的原因。

3 讨论

3.1亚健康状态的表现本次调查结果与此相符。说明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高校教师,特别是中年教师已经成为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主力。处于亚健康状态时人常常有许多不适不快的感觉,具体表现在:1)躯体方面;表现为失眠、入睡困难,早醒,多梦、常做噩梦、经常头痛、头闷胀、头昏,记忆力减退,全身无力、困乏、特别容易疲劳、稍一活动则气短汗出、肌肉酸困、关节疼痛等症状。2)心理方面;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焦虑烦躁、恐惧不安、莫名其妙地出现心烦意乱,遇事爱生气,易紧张和恐惧等感觉。3)情感方面;表现为冷漠、无望、无助、孤独、空虚、机械、轻率等表现。4)其他方面;心血管方面经常感到心慌、气短、胸闷、憋气,消化方面不思饮食、纳呆,视力下降,骨关节方面经常感到腰酸背痛、关节不适或者浑身不舒服,泌尿生殖方面低下或者性要求突然减少、尿急、尿频等。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大多存在“六高一低”倾向,即存在着接近疾病水平的高负荷(体力低下和心理障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高体重以及免疫功能偏低。也可归纳为“一增三减”:一增是疲劳增加;三减为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

3.2 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原因

3.2.1膳食结构不合理 调查中发现60%以上的人群平时喜食肉、蛋类食品,35.6%的人群平时几乎不吃水果或蔬菜摄入过少。这种膳食结构因过量的食用三高食品(高脂肪、高蛋白质、高糖食物),造成营养不合理,热量过高,营养素不全,使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升高,血液流动缓慢;加之食品中添加剂过多,人工饲养动物成熟期短、营养成份偏缺,造成人体某些重要营养素的缺乏以及肥胖症的增多,使机体代谢功能紊乱,微循环紊乱,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发生,以至引起疾病。

3.2.2 缺乏运动调查结果显示,有34.68%的知识分子不参加体育活动。影响河南省知识分子不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有;21.4%的知识分子虽然知道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益处,但因缺乏余暇时间无法参加体育锻炼,13.2%的知识分子以周围没有体育设施为理由不参加体育锻炼,还有11.7%的知识分子认为工作重、身心疲劳无暇顾及体育锻炼。其次对体育没有兴趣、不懂锻炼方法,离锻炼场地远、不方便,身体好不用锻炼,家务活较多等等也是影响河南省知识分子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表4)。造成这种不良的因素的原因除主观因素如工作任务繁重,个人压力加大,工作后身体疲乏,对体育兴趣不浓,工作之余还要教育辅导子女做家务等等,影响了锻炼情绪以外。

3.2.3心理压力过重中年人在社会的地位、负担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必须一直承受着高压,现代社会高度激烈的竞争,错综复杂的各种人事关系,使中年人的心理压力过大。中年知识分子同时在工作、科研、生活方面也存在较大压力,一方面既要承担繁重的工作、科研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承受来自工作环境、晋升职称、家庭负担等的压力和影响,诸如晋升职称、教学科研指标的完成、单位上下级关系、家庭父母身体的健康状况、赡养问题,子女的升学就业问题等,导致身心疲惫负担严重,久而久之就会使身体、心理经常处于疲劳状态,造成躯体、心理健康透支,结果出现亚健康状态。

3.2.4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一些知识分子沾染上不良的生活习惯、嗜好,如吸烟、酗酒(表5)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嗜好能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干扰机体的生物规律,产生不适感,久而久之会导致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从表5可见,吸烟、饮酒的人数在知识分子人群中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对知识分子人群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也是影响知识分子健康、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

3.2.5疲劳过度据调查知识分子中约有68.5%的人每天睡眠时间不足8 h,48.9%的人睡眠时间不超过6 h,58%承认睡眠没有规律,50%肯定自己睡眠中有打鼾的症状,33%认为自己的睡眠质量很差。还有60.5%的知识分子在寒暑假中还要加班、加点应对各种各样的补习、辅导班得不到休息,59.5%的人从来没有参加过单位组织的疗养和休养,而生病时有44%的知识分子坚持照常上班。长期的睡眠不足、疲劳过度、生活无规律会引起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产生不良的反应,如睡眠质量下降、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紧张性头痛、心动过速等症状,紧张的心理刺激还会影响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引起血压升高,导致高血压病。

3.2.6工作性质的特点对高校知识分子来讲,这一人群的文化素质较高、学历层次较高、思维能力也较强,但同时也意味着知识分子在工作、学习方面用脑时间的增多和用脑强度的增大,新世纪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知识更新,教育体制改革的岗位竞争,晋升、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多变,自身素质要求的提高,对事业期望值的增高等等,都使教师职业极具挑战性、紧迫性,使许多教师感到压力巨大、精神紧张、夜不能寐。

3.3消除亚健康状态的基本原则 1)养成良好的饮食方式;合理膳食,合理的选择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中高脂、高糖、高盐、低膳食纤维的不合理饮食结构,饮用低脂、低盐、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多食水果和蔬菜,建立科学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

2)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做到劳逸结合;要改变生活中的一些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饮食无规律、不吃早餐、喜食高脂高盐饮食,逆时而作、睡眠不足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做到劳逸结合,不过分疲劳,坚决戒除吸烟的坏习惯,避免酗酒,适量饮用红酒。

3)培养科学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体育锻炼是促进人体机能全面发展的最佳手段。

4)提高心理适应能力;要有乐观豁达的胸怀,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和人际关系,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在培养健康的体态、心态和情态以及开朗的性格方面,要学会调试自己,不要自寻烦恼、不要过分执著;要面现实,不要想入非非;要学会宽恕和忍让、要顾全大局,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这样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外部世界。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知识分子亚健康状态发生率较高,导致知识分子亚健康状态发生的主要因素是不合理的膳食结构、缺乏运动、心理压力较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疲劳过度及知识分子自身工作特点等等。

第12篇

教务科和卫生健康教育工作者,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卫生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的督察下。开拓进取,排除困难,圆满的完成了本年度的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是关键

把卫生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责令教务科在安排教育教学工作时,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青少年学生的卫生健康在学校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真考虑卫生健康教育,并建议把局部卫生健康教育的内容以课程的形式固定下来。教务科在校领导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实际,本年度开设了心理健康》这门课程,周学时两节,进行了结业考试。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学生系统地了解了心理健康的知识,防止了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

向学生普及了卫生知识

二、通过卫生知识讲座。

接受教育者达800余学生,本年度举办卫生知识讲座共八次。给学生讲授了卫生知识,流行性疾病的特征、症状、预防、治疗的有关知识;讲授了罕见性疾病的特征、症状、预防、治疗的有关知识。学生认识到疾病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提高了学生的卫生健康意识。

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通过学科渗透的方法。

有些知识很难定位某一学科。教务科在布置学科教学时,卫生健康知识涉及面宽。要求任课教师结合所教学科特点,不失时机的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电脑课中进行眼、坐姿等卫生知识教育,使学生形成了较好的用眼、打字习惯;体育课中进行运动卫生、运动保健知识教育,提高了体育课锻炼身体的效果及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水平;幼师班的幼儿生理卫生课中,进行青少年卫生知识教育;幼儿心理学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由于学科渗透卫生健康知识针对性强、更直接,因而,学生很容易接受卫生健康知识,并容易形成较好的卫生习惯。

四、卫生黑板报和卫生专栏发挥料普及卫生知识的良好作用

教师的指导下,本年度利用校园内的壁板进行卫生健康宣传。由学生搜集卫生健康知识内容,学生自己设计版面,使得办板报的学生直接受到卫生健康知识的深刻教育。由于版面设计新颖,吸引不少的学生观看,达到卫生健康教育的良好作用,加之卫生健康教育专栏不时更新内容,校园内创造了卫生健康教育的浓厚氛围,卫生健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发挥了良好的卫生健康教育作用。

五、开展卫生月活动和卫生健康知识竞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