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启蒙教育论文

启蒙教育论文

时间:2023-02-21 06:56:01

启蒙教育论文

启蒙教育论文范文1

1思想品德课上的启蒙教育应该倡导尊重意识

尊重是思想启蒙教育的基础,是人与人契约意识的最具体的表现,我国自古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初中二年级教材第九课中也强调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尊重的前提是理解,思想品德教师应该理解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课堂内外的启蒙教育都应该以青少年为本,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精神和主人翁精神,不仅要言传,更需要身教;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青少年的基本权益;尊重学生的认知和表达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例如,严禁各种诸如“好生、差生”等有歧视性的区分和对待;不搞表演式团会和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而不是读四平八稳的稿子、背僵化作秀的成人话。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在课堂内外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使学生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践行,去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在尊重意识的培养中注重学生们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培育,以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名句“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勉励大家包容异己,让他们明白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至理名言,并开展课堂小型辩论会,训练学生既坚持自己的观点又能尊重他们发言权,取长补短的能力。

2思想品德课的启蒙教育培养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思想品德课应该肩负起责任,大力推行启蒙教育。初中三年级教材第一单元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主题篇章,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细致深入地讲解现代国家、社会与公民的定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懂得他们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他们对国家的义务以及相应的权利,让他们基于对家园天然眷恋而生的初级爱国情感升华和落实到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之间的关系上来。在课外活动中指导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比如“假如我成为镇人大代表”的主题班会,比如班级委员会的选举,让他们养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此外,要多多引导学生阅读青少年古今中外启蒙著作,让学生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增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现代意识。

3思想品德课的启蒙教育应强调情感体验化,提升道德素质

有学者说过,过有道德的生活,在方法上强调体验。哲学家狄尔泰说,人们生活在体验中,生活表达在体验中,并通过体验而生活。所以,道德的生活必须注重道德体验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情感,也就是说道德的学习是一种情感的学习,是入“心”的,必须以体验为基础。而体验不是凭空发生的,也不是在书本的学习和理性的推理中完成的,体验是一种移情和理解,它使他人、他物融入我心,浸染生命,撼动心灵。在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在与外部世界的多方接触中,得到大量的信息,受到大量的刺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他们与自己原有的知识、价值等因素加以碰撞、组合,把从外界获得的所有的概念、知识、印象等因素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价值、能力和习惯,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正确理解体验教育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为了发掘同学们对弱者或者社会底层人士的同情心,教师可以对网络上的海量资源进行筛选,获取相关文字和图片信息,让同学切身体会弱者的生活不易,从不同视角去了解社会和民情;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心,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敬老院的义工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各个方面,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把体验教育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育青少年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文明修身。

4让青少年了解世界,了解时事,跟上时代潮流

同志指出:“只有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才能为发展经济、发展先进生产力指引正确的方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在当今经济、政治和生态环境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的壁垒越来越弱,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只有让学生了解世界,关心时事,才可能让我们的青少年有胸怀和眼光去面对未来,才可能去肩负祖国和时代交付的使命。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就把下一代送出国门留学培养或者短期考察,以扩大孩子的视野。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开阔视野,了解世界,把现代的先进文明成果和信息教授给国家的下一代。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使用案例,介绍各科思维方式和习惯。令人遗憾的是,笔者发现作为当今思想品德课启蒙教育的一章重要内容,“让青少年了解世界,了解时事”的教育方向上教材涉及得少,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学生世界意识薄弱,应该成为今后一个重要的教改方向。思想品德课的启蒙教育是新时期提高德育水平的重要措施,更是德育体现其本来的价值功能和促进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形成及实现其人生终极目标的重要途径。

5结语

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德育理念,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内外教学过程中全面体现人文关怀,采取有效的思想启蒙教育,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及其肩负的德育使命就一定会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摇篮,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就一定会在思想启蒙的大旗下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作者:李娜 单位: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第一中学

启蒙教育论文范文2

一、音乐教育对儿童启蒙作用

音乐教育在启蒙教育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我们稍稍懂事之后我们就愿意听妈妈给我们催眠歌,音乐是我们的第一堂课。从我们牙牙学语开始我们首先接触的是各种儿歌,通过学习抗战时期出现的红歌像《红星歌》,《英雄赞歌》,《参加八路军》,《歌唱二小放牛郎》,《毕业歌》,《在北京的金山上》等等这些气势恢宏的歌曲,学习它们或许比听一些抗战时期的英雄故事更能够鼓舞人心,如身临其境般,音乐虽短而它所代表的意义却是千言万语诉说不尽的。跟着音乐的脚步我们开始慢慢成长。启蒙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教育阶段,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所以音乐教育关系到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和全民族音乐文化水平的提高。我们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担,肩负着继承传播人类文化遗产音乐艺术这一宝贵财富的重大使命。音乐往往比言语更能够把一种精神,一种生活状态表述的更加淋漓尽致。就像对于没当过兵的人可能怎么都想象不出军旅生活到底会是怎样一种光景,一首短短的短短的军歌便可以了解到。

一首《军中绿花》道出了多少军人内心深处对亲人的思念,一首《小蛋壳》道出了让我们领悟到军人那不怕苦不怕累的刚毅品质。一首短短的歌曲把战士的生活描述的淋漓尽致。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儿童智力

对于儿童来说音乐不仅仅是启蒙的工具是开发智力不可缺少的。儿童在认识事物了解身边的事物的时候最早使用而且使用最多的也不过就是耳朵了,儿童会用最纯真最不带成见的听觉去感受世界上的一切音响,鸟语,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单独把一首曲子拿出来念词相对于记忆谱上曲子的儿歌很明显后者比较容易记住。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科学眼睛表明:语言和音乐是由左脑和右脑分别掌管的。如果只是把词念出来,我们只有一边脑袋接收信息,相当于仅仅用了一半,而如果是唱出来既有词又有曲两边大脑同时动了起来,这样显然就是后者更容易记得牢。由此可见音乐能够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此外,音乐对于提高儿童的思维方式以及想象能力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会欣赏音乐能够强化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锻炼了视觉记忆,听觉记忆。我们都很熟悉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是人类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才。据说爱因斯坦生前是个快音乐的人,他在钢琴,小提琴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研究者还说:爱因斯坦从喜欢的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自然音乐规律的反应从而有了后来科学上的一系列不菲的成就。所以我们不可以小觑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三、结论

音乐在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以及在国家之间的交流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借鉴他国优秀文化传统,进行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音乐文化的存在形式决定了音乐教育是人类音乐文化的一定表现形式,而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音乐文化形式则反作用于音乐文化本身,从而使音乐教育自身呈现深刻的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涵。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使音乐教育成为音乐文化传承活动中有着深刻民族气息的文化形式。通过音乐教育来传承文化,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来培养祖国的花朵可见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李丛慧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启蒙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幼儿文学;启蒙教育;故事

一、幼儿启蒙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文学

1.幼儿文学

儿童文学是指适合于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够帮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适宜他们接受能力、审美要求的这一类文学,对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来说,幼儿文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幼儿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启蒙教育意义

幼儿文学作品的教育性,除了在品质、思想、情操、道德的教育外,还有美感教育、知识教育等等方面,都是不可忽视的,也同样包含在这个范围内。例如:栓栓小朋友说:“我想到月球上盖好多的围墙”,姥姥问他为什么呢?他说“可以把我尿湿的裤子晾起来呀”。因为栓栓上小班时经常尿裤子。所以天真的发问,表现出孩子对这种美好图景的倾心和向往。

二、幼儿文学在幼儿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及重要意义

1.幼儿文学能够让儿童体会到愉悦与正面的情绪

高尔基说:“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有一次,我们中班上了一节综合活动课《我爱我家》,我问道:“爸爸、妈妈很爱你们,你们心里面是什么样的感觉?”艾博说:“是甜甜美美、特别高兴的感觉。”乐乐说:“是我想亲亲她的感觉。”听完后,我感觉这就是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2.幼儿文学在促进幼儿想象力发展方面作用巨大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在一节美术活动时,小石头小朋友的画让我大吃一惊:他的画平时完全不同。我急切地问道:“你能把你的画给我讲一讲吗?”他兴奋地看着我说:“我最喜欢坐在盆子里,让妈妈给我洗澡了。”原来他的妈妈不在奎屯工作,在乌鲁木齐上班,一个月才回来一两次,平时都是奶奶照顾他。所以每当妈妈回来后,都会给他洗澡,他觉得自己最幸福的时候,就是和妈妈一起洗澡了。哦!我明白了,孩子因为在与妈妈一起洗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幸福和妈妈的爱,所以才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如此丰富而美丽的图画。

3.幼儿文学在幼儿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强调,“教小孩要从小教起”,“一开始就要教好”,人们在幼儿时期可塑性最强,也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在向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幼儿文学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和教材。

4.幼儿文学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

幼儿文学是文学的一种,和其他类型的文W作品一样,蕴涵着情感的美、思想的美、语言的美,在幼儿审美的培养过程中,它可以充分满足幼儿的审美需求,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5.幼儿文学对幼儿是非观形成有巨大影响

记得有一次,我给小朋友讲《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大家都听得很仔细,过一会开饭了,我给他们盛好饭小朋友高兴地吃起来,正在大家安静吃饭时,李×大声笑着说:“老师,闫×像你讲的大公鸡一样是漏嘴巴。”全班小朋友都看着他笑了起来。我走过去告诉闫×:“小朋友说的对不对呀,我们要从小节约粮食。但是小朋友做错了我们要给他机会改正,不能嘲笑他。”小朋友点点头。

三、幼儿文学的启蒙教学的策略

1.以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深化文学作品阅读

例如,对《拔萝卜》这一故事的讲解,我们就其内容和特色,开展了“拔萝卜表演区”“图书制作”等相关的活动,让幼儿通过活动让孩子们相互友爱理解故事。又如,绘本《七色花》我们可以引出“各种颜色”“夏天到了”等活动。再如,在作品《拔萝卜》的活动中先让孩子们去欣赏、感受故事,在让孩子们去观察、认知、探究、绘画。最后让孩子们感受他们之间的友爱,体验情感。

2.为幼儿提供自由放松的环境

(1)在幼儿园创办书吧,以及各班的图书角都放一些幼儿文学读物。

(2)创办创意区,让孩子自己欣赏交流。

3.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阅读活动的形式并不是死板的。在平日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主要采取平行阅读、集体阅读、开放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以及亲子阅读等方式。

四、幼儿文学启蒙教育中的误区

1.以成人的审美取代幼儿的审美主体地位

这个误区包括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在出现以大人的审美要求为主来要求孩子,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成人为中心来灌输成人的思想。二是教师主观臆断去猜测幼儿的审美取向,并将这种审美方式强加给幼儿。

2.忽视幼儿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是成人从教育感化幼儿的方法,把审美教育当作德育和智育的辅助手段,比较注重幼儿阅读作品中真善这一方面的意义,但却往往忽略了幼儿创造美、欣赏美。二是偏重对作品进行科学性分析。

应该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在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的前言里强调:“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由此可见,中外优秀的、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以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独特的审美特质为儿童所喜爱。

参考文献:

启蒙教育论文范文4

一、歌曲教学法,让英语课堂“唱”起来

大部分七八岁的孩子喜欢蹦蹦跳跳,动来动去,严格要求他们一整堂课都老老实实地坐在板凳上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要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包容他们的喜动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把书本上一些内容改编成好听、便于记忆的的儿童歌曲,营造有趣、活泼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轻松并牢固记忆。例如:在学习MyClassroom时,教师没有必要完全按照书本上所展示的歌曲,可以另外创造学生更乐于接受的儿童歌谣,将其简单化、生活化,将这一课的重点单词或词组在歌曲中再次强调,多次重复standup、sitdown、goodmorning,既让这首歌曲唱来朗朗上口,又能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勇敢地参与,鼓励他们随着动听的旋律做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活跃课堂气氛。将歌曲和小学英语教学结合,能加大课堂参与度,帮助学生较快理解英语所涵盖的知识,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

二、游戏教学法,让英语课堂“乐”起来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加入一些小游戏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纯粹的书本教学中加入游戏,可以让两者的结合则更加完美。如果教学时只是让学生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学习枯燥无味的书本内容,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反之,让学生更多地加入游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玩边学,和周围的同学一起加入这种欢乐的氛围,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便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当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游戏,不能脱离教材和学生本身的学习状况和认知水平。如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你猜我答”或者是“捉迷藏”的小游戏,在学完一个单元后,教师可以准备好已学过的知识卡片,并放在一个不透明的箱子,让学生依次到箱子里摸出一张卡片。如一个学生摸出一张苹果的图片,学生要用一个完整的英文句子表述这种图片,如“Thisisanapple.”如果学生回答错误,作为“惩罚”,教师可以让他表演一个小节目娱乐大家。这种游戏教学法让儿童英语课堂“乐”了起来。

三、促进评价法,让英语课堂“笑”起来

《牛津英语》这本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活动时要充分利用教科书,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对于很多英语初学者来说,单词的意思太多、太难是他们的学习阻碍,其实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的词汇含义,这才形成了词汇的多重含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以具体文本语境为基础,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词汇的含义和运用。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最本质的作用是交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老师、同学们用英语对话,使儿童形成随时随地练口语的好习惯。在低年级课堂上,要以书本为基础,举行更多有趣、高效的教学活动,如“日常用语交流、开展英语游戏”等。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仅简单地以完成书本的死知识为教学任务,要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为目标,逐步发展低年级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增强他们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将自己融入其中,和学生打成一片,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让孩子们在课堂中“笑”起来。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建立和保持对英语学习的高昂兴趣,让他们真正爱上英语。在教学模式上,可以将英语知识改编成好听的歌曲,在课堂上开展各类有趣的英语游戏等,为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作者:金海莹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小学

启蒙教育论文范文5

国内外幼儿数学教育专家认为:帮助孩子形成初步数概念要借助各种直观教具;要为孩子提供操作、游戏用的材料和玩具;让孩子通过感官、饶有兴趣地在操作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而形成初步抽象数概念。

本文提供的是一种数形结合的设计,以同一种几何图形个数的组合和变化作为直观教具操作材料,让孩子在观察、摆弄中感知数概念、理解数概念,下面以圆形系列设计为例:

吹泡泡的金鱼

这10张卡片,圆形个数从左到右分别是1个~10个,从一个圆开始逐一递增,最后变成了一条吹出了四个泡泡的金鱼。卡片中,可以从左到右顺着数出各张图片中的圆形分别是1个~10个,也可以从右到左倒着数,从第一张始,间隔一张数出单数(1,3,5,7,9),从第二张始,间隔一张数出双数(2,4,6,8,10)若再让孩子在图片背面相应写上数字1~10,这套卡片就成为数形结合的学习数概念的操作材料了。下面例举使用方法供家长借鉴:

一、数的实际意义(区分基数、序数)方面:

任指图片一张(如图1),让孩子数出有几个圆?(6个,这里的“6”表示的是基数含义),说出它排在第几个?(第6个,这里的“6”表示的是序数含义)。又如让:孩子取出3张,这个“3”表示基数,可在10张中任取3张,如要求取第3张,那末,这个“3”表示序数,只能取图2。

二、数的守恒方面:

分别取出图3和图4,让孩子判断圆的个数。孩子可能会说,两张相连图片中的圆多(因其中有两个大圆且排列松散,看上去多了)其实是一样多的,都是3个。可用一个对一个或数数的方法验证)。

三、数的形成方面:

引导孩子看图,依次边指边说:1个圆添上(这里是再上一个的意思)1个圆是2个圆,2个圆添上1个圆是3个圆……然后概括为:1个添上1个是2个,2个添上1个是3个……(让孩子观察、数数验证),再将图片翻到背面,出现1~10抽象数字,让孩子知道:1添上1是2,2添上1是3,……自然数1~10就是这样形成的。还可引导孩子逆向思维:10去掉1是9,9去掉1是8……

四、数的组成方面:

可由孩子在10张图片中取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张(如图5),数出上面有5个圆后,让孩子再找两张圆的个数合起来是5个的图片放在这张卡片下面(如图6)。

再引导孩子看图说出:

5个可以分成1个和4个,2个和3个;

1个和4个、2个和3个合起来是5个、如孩子摆成图7亦对。5的四种分合法都出现了,5个圆形可以分成1个和4个,2个和3个、3个和2个、4个和1个,再将圆形卡翻到背面,那末,就出现数字,得到5的4种分法了(如图8、9)

五、相邻数方面:

在10张卡片中任取相连的三张(如图10),数出中间一张是7个圆,比前一张多1个圆,比后一张少1个圆,再翻到背面读一读数字卡,那么7的相邻数就是6和8了。连续玩几次后,让孩子发现规律:单数的相邻数是双数,双数的相邻数是单数。

这种系列设计可选用各种不同几何图形。下面分别例举、设计,供家长和孩子们一起作为操作材料用(图形个数分别为1~10个,排在第几就有几个缺少的图形鼓励孩子按规律添画上)

以上操作材料亦可混合用,如认识5时可让孩子找出所有五个图形的卡片。将不同几何图形的卡片按需要进行分类、排序、比多少、配对、找朋友、接龙、分合、算得数等各种数学智力游戏,帮助孩子从中形成和巩固数概念,家长可举一反三,启发孩子在玩中学!

注一:要添画的是:

半圆形系列:第五和第七张图片,添加后为图11、12。

注二:以上操作材料选自《彩色幼儿数学活动卡》P22—P28,上海幼专教具厂有售,详见《为了孩子》1994年第五期P19。

启蒙教育论文范文6

要让家长在家中辅导幼儿练习国际象棋,前提条件是家长能够了解国际象棋,并且能够对弈。因此,我们在对幼儿开课之前,先要对家长“开课”。

1.请国际象棋老师对家长进行知识讲座,使家长了解幼儿学习国际象棋的好处;学校实施国际象棋教育的方式、方法;国际象棋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国际象棋教学的时间、地点等;以及需要家长在幼儿国际象棋启蒙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要发挥的作用。

2.给家长上课。对家长进行国际象棋普及,使家长参与到国际象棋的学习中。并且提前把要给幼儿讲述的知识点讲述给家长,让家长可以在家辅导幼儿的国际象棋学习。

3.将此方法保持下去,在每一批幼儿学习之前,对家长进行知识讲座和上课活动,使国际象棋教育真正做到家园共育。

二、让家长进入课堂,与幼儿共同学习

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进入到课堂中。

(1)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

(2)可以同幼儿共同学习,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3)还可以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教学活动汇报和特色活动展示,把我们一个阶段的教学成果展示给家长,接受家长的检验。

三、把“作业”带回家,引导家长在家辅导幼儿学习

每一次课结束之后,都要通过短信或者纸条的方式,及时告知本次课幼儿所学的内容,以及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和幼儿的学习效果。然后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内容,给家长布置“作业”,让家长辅导幼儿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

四、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幼儿实战对弈

当幼儿学习一个阶段后,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时幼儿需要找更多的对手进行实战对弈,从而可以加强幼儿对国际象棋运动的理解以及自身的实战能力。幼儿一直和伙伴、老师对弈、同家长下棋,久而久之会使幼儿对下棋失去兴趣。由于面对熟悉的伙伴、老师或家长,幼儿可能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这时,家长可以很好地利用互联网平台,让幼儿能够和更多的人进行切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首先要控制幼儿的下棋时间,这有利于保护幼儿的眼睛。同时无论输赢,对幼儿要以鼓励为主,不要打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五、及时沟通,阶段总结,反馈幼儿学习情况

启蒙教育论文范文7

[关键词] 教育启蒙;自由;德性;信仰;批判理性

一、中国传统的教育启蒙

中国经典古籍《周易》里面的第四卦就是“蒙卦”,“蒙卦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把它用在教育方面,现在小孩初入学是进托儿所,进幼稚园,以前则叫作‘启蒙’,也叫‘发蒙’,小孩读书的地方叫‘蒙馆’,就是由此来的。”(1)但在中国经典古籍里,“启发”是连用的,而没有“启蒙”这个词。所谓“启”,就是开的意思,是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蒙”是出自《周易》的“蒙卦”,意味着暗昧、不明、混沌的状态,是指天地万物初始,蒙蒙茸茸的模糊状态。直到后世,17、18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传入中国,“启蒙”作为一个新词汇,才渐渐融入汉语词汇体系之中。

在“蒙”的状态下,其实是潜存着幼稚无知的危机,但同时也孕育着无限的生机。那么对处于此时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时机。因其无知,才需要启蒙;因其有待开发,才有启蒙的潜力。“蒙亨,以亨行时中也。”所谓亨者,畅也,通也,也就是流畅通达之意。蒙之所以亨者,以“方在蒙昧,而能求阳以通其蔽,中道以止愚妄,及欲觉未觉、愤悱之时,求亨通而不自锢也。”(2)孔子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大概也蕴意于此。蒙之所以能亨通是有前提的,是要能求教于人、得以启蒙才可能亨通。此时,解其遮蔽,去其愚昧,启之蒙昧,果行育德,是可以促使事情向着好的一面发展的。

教育启蒙面对的对象是人,是预设了一个交往的境遇。借用雅斯贝尔斯对“仁”的解释所开启的新视角,这一视角即在概念上明确提出的主体间观念,我们可以用来解释“启蒙”这一概念。启蒙的目的在于交往,将人引入到光明的世界中去,启蒙教育的意义就在于“用说桎梏”“以正法也”。我们要侧重的,是“启”而不是“蒙”。因为蒙的存在是不证自明的,是依据“启”而存在的,它是一种遮蔽、一种晦暗不明的东西,“启”取消了“蒙”以自身为根据的可能性,将“蒙”扬弃在了交往中。

“‘童蒙’之时,便当以正道涵养其正性,是乃作圣之功。”(3)这体现的是儒家建立在人性本善基础上的教育启蒙的目的。正是在人性善这一前提下,我们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就不能将外在的东西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要激发其内在的“正性”,“养”其内在的善,从而达到长养其先天本性的目的。故中国的启蒙教育常常倾向于“蒙以养正”的教育目的,从而来培养具有浩然之气的君子人格。

二、西方的教育启蒙

“启蒙”如前所述,是汉语的表达,德文为Aufkiarung,意即澄清;英文为enlightenment,意即照亮;拉丁语是illustratio,意即启示。“启蒙”作为澄清或照亮、启示,本身预设了某种“蒙”(或“蔽”),某种“无明”或“晦暗”。(4)但它们都有一种“向光”、“向明”的意蕴存在。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他的哲学是具有启蒙意义的。在认识对象上,他将古希腊人对外在的大自然的探索转向了对人自身的关注和认知。他的“产婆术”正是其启蒙教育的一个体现。苏格拉底通过对人的源源不断的追问来引导主体产生新的认识和判断,从而通过自身之“启”来达到去“蒙”生“知”的目的。柏拉图享誉世界的“洞穴隐喻”,即为整个人类的蒙昧的写照,而人类只有通过“灵魂的转向”,直面阳光的普照,来通往理念世界,达到对智慧之“启”。“启蒙”到了亚里士多德这里,就不仅仅是启哲学之“蒙”,而是直接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结构图式,并且创造出一整套求证法的逻辑规则,正如勒南所说:“苏格拉底给人类以哲学,亚里士多德给人类以科学。”此后的一千多年,整个人类都处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统治之下。这个千年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在这一时期,神学高于人学,神性高于人性。教育也被作为神学的教育,其理念就是培养人们的信仰,并以此形成科学研究的精神。整个人的个体性和理性都是被压制在神学的桎梏之下,直至15世纪末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才将西方社会生活生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当中。

以培根为代表的英国经验论试图以经验来启中世纪神学之“蒙”,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大陆唯理论则以理性来呼吁对普遍必然性知识的寻求。康德继承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并承担起了寻找科学知识基础的历史任务。1784年,康德在《柏林月刊》发表了应征文章《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而在此之前,犹太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在同一家刊物先发表了同类文章《关于“什么叫启蒙(运动)”》。门德尔松从一开始就将启蒙――Aufklaerung,文化――Kulture,教养――Bildung,三者做了区分,认为“启蒙”重在理论,文化重在“实践”,而教养则是二者的结合。而康德对“启蒙”的阐释则是:“启蒙(运动)就是人们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5)在康德看来,这样“不成熟的状态”是由于自己的懒惰和怯懦造成的,是过于依赖“外在”,即“它者”(包括人和事)对“自己”的支配,而放弃了自己的“自由”。因此,康德在谈论启蒙时,强调的是运用自己的理解力――理性之一种职能,来认知世界,而不是仅仅依靠“他者”(指人)的指导。这样,他就提出了与传统启蒙相一致的“启蒙口号”――敢于认知。“敢于认知”就是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智去独立地认识事物,而不是依赖外在的“它者”。

然而,启蒙是需要勇气的。并不是每一个人的“成熟”都是一帆风顺的,这中间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在“它者――监督者”的引导下循规蹈矩的生活做事,常常也是安全的。而自己的独立行事,则要付出代价,甚至还会遭到来自“监督者”的双重“惩罚”。在这种状况下,就很少有人会有足够的勇气去让自己“成熟”起来,大多数人依然选择躲在“监护者”的羽翼之下享受没有“危险”的恩赐。人虽生而自由,但我们的先祖一旦把它交付出去,我们就得付出相当的代价把这种原属于我们自己的财宝赎回来。“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6)康德许诺,只要允许这种自由,公众的启蒙和成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三、教育启蒙的现代探讨

(一)实证主义的教育批判

当十九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提出了科学过程发展的三级规律,即虚构的宗教知识、抽象的形而上学知识和科学的实证主义知识,并认为三者是一种线性替代关系之后,就极大地影响了近现代中西方教育理论的形成,并最终形成了奠基于实证主义知识论基础上的教育观,从而“使得我们在教育启蒙和教育理念的设计上只见知识,而失落了信仰和德性品质”。(7)实证主义科学观认为凡是能被称为知识的,只能是关于事实的认识。但是,这种对科学知识的过度推崇,造成了学校教育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科学技术在西方现代社会生活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经验理性为基础的教育理念,把理性绝对化了,并以理性取代了上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因而无法避免理性成为某种新的崇拜,新的神话和新的宗教。这已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所证实了,所以马尔库塞在《单面人》中说:“我们再次面对发达工业文明最令人烦恼的一个方面:反理性的理性特征。”(8)实证主义不是现代教育的出路。

1934年,波普尔在他的著作《研究的逻辑》中,对逻辑经验主义进行了批判,并代之以“证伪主义”。在波普尔看来,证实并不能保证理论的正确性,因为它的经验归纳法是有问题的,我们及时穷尽所有的经验,经验证实的归纳也只能事有限的归纳。正如我们看见过千千万万只的白色天鹅,也不能就此论定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因为我们不能保证第千万零一只天鹅是白色的――它很有可能是黑色的。经验不能证实一个理论,却可以证伪一个理论。因此,波普尔主张证伪原则,可证伪性才是科学的本性。

奠基于证实主义的现代教育,因其理性的绝对化以及教育目的的功利化,使得现代教育遭遇了叙事困境,原本对真理的阐释变成了一种新的盲目性。教育启蒙也因此成为一种新的蒙蔽。那么,当我们寻求现代教育启蒙的出口时,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无疑可以成为我们探寻之路上的一束亮光。虽然,我们是在试错的过程中,但是,我们毕竟在行动,在寻找。

(二)教育启蒙和信仰

当代教育哲学家施太格缪勒指出:人在现代社会里“受到威胁的不只是人的一个方面或对世界的一定关系,而是人的整个存在连同他对世界的全部关系都从根本上成为可疑的了,人失去了一切支撑点,一切理性的知识和信仰都崩溃了,所熟悉的亲近之物也移向飘渺的远方,留下的是陷于绝对孤独和绝望之中的自我”。而雅斯贝尔斯认为信仰的失落可以视为启蒙的结果。(9)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启蒙要求人为取得认识作出无限的努力,并取得对任何一种认识的方式及其界限的批判性意识。在实证主义奠基的现代教育制度中,信仰已经变得乏善可陈。逻辑经验主义者将知识限定在经验领域和科学领域,信仰、启示、神秘主义和纯粹理性的方法不是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在这样的社会共识下,人的信仰枯萎,精神领地变得一片荒芜,人也成为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劳动机器,成为专业分工的“单面人”。

在日常生活世界的领域,人与人的关系是靠情感和信念维系的。(10)现代科学将知识与理智的剥离,使得人与上帝的关系的淡漠、乃至趋于消亡,而这日趋加重了人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理智的存在并不能够仅凭自身而发展,它总要依赖其他东西,诸如直观和经验,以及信仰。“在悬而未决的表述中所显露出的犹犹豫豫与行动的现实之间,总留有一种张力关系。”(11)而这种“张力”即为信仰的力量。雅斯贝尔斯认为:知识息止之处,思维和言说并未息止。就连康德也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说道:“我不得不扬弃知识,以便给信仰留下地盘。”即要限制知识,给信仰留有余地,以便葆有灵魂得以寄托。

四、结语

自由地应用理性是启蒙的最高诉求。(12)然而,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自由”在“自然―知识”领域里,是没有合法地位的。自由到了“实践”领域,亦即到了“理性王国”,则另行正是通过“自由概念”来为这个王国立法的。前面说到,我们的先祖一旦把“自由”托付出去,我们再想要赎回它就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了。而自由正是我们需要付出代价来换回的东西。因为自由式运用理性的前提,亦即启蒙的前提。

而教育则担当着不断启蒙的使命。在现代语境下,教育不再是针对贵族阶层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更多民众的教化,要重新审视和反思那些违背显现的问题和被剥夺了话语权的群体境况。现代的教育启蒙就是一个面对全新的对象,站在一个更贴合广大民众利益的立场上来不断地去除遮蔽,不断地求得内心的敞亮和澄澈的,是对霸权和专制的消解,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个人主体性的尊重和启蒙。

参考文献:

[1]李朝东,王金元.教育启蒙与公民人格建构.导论.99,45

[2]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3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3]江净帆,李家智.论《周易》蒙卦的启蒙教育思想.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3)

[4]卡.雅斯贝尔斯著.哲学与信仰:雅斯贝尔斯哲学研究.鲁路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323

[5]曾晓平.康德的启蒙之思.哲学研究,2001,(5)

[6]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2.

[7]赫伯特・马尔库塞.单面人,左晓斯等译[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7,15.

[8]彭正梅.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的历史考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63

注释:

(1)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3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2)江净帆,李家智.论《周易》蒙卦的启蒙教育思想.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3)

(3)(清)李光地.周易折中[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79

(4)曾晓平.康德的启蒙之思.哲学研究,2001,(5)

(5)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2.

(6)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李朝东,王金元.教育启蒙与公民人格建构.导论.99,45

(8)赫伯特・马尔库塞.单面人,左晓斯等译[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7,15.

(9)卡.雅斯贝尔斯著.哲学与信仰:雅斯贝尔斯哲学研究.鲁路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323

(10)李朝东,王金元.教育启蒙与公民人格建构.99

启蒙教育论文范文8

关键词 幼儿舞蹈 启蒙教育 身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1 幼儿舞蹈启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

(1)有些幼儿教育培训机构甚至园内教师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家长的意愿,得到家长的认可,偏离了幼教的教学要求,只顾片面听取家长的意见却忽视了幼儿的身心发展。(2)特别是一些教育机构一味地去追求经济效益,无视客观存在的教育规律。目前的幼儿舞蹈兴趣班铺天盖地,都打着专业培训的旗号,但其教育模式是不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以成人化的教育观点教育儿童,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育。(3)大到学校幼儿园,小到幼儿培训机构、家长,都忽视了幼儿的长远发展,过分看重眼前的显性成果,这样是不能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目标的。(4)幼儿舞蹈启蒙教育因其内容和教学方式比较随意,在施教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严格按照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幼儿,凭个人经验随意教学,有的甚至盲目开展教育活动,违背了教育的科学性。

1.2 幼儿舞蹈启蒙教育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很多幼儿教师对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缺乏深刻的认识,在施教活动中容易产生盲目性。这是因为目前对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理论研究不是很彻底,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没有提出可行的教育方法。大多数幼儿园都是把舞蹈教育活动和音乐活动安排在一起,这样在舞蹈启蒙教育中所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少。一旦真正遇到问题,教师们就会束手无策,此时教育就具有了很大的盲目性。(2)幼儿舞蹈兴趣班迅速崛起,从事该行业的人才也很紧缺,要找到合格的舞蹈教师是很困难的。一些幼儿园因此而降低对招聘教师的要求,也就相当于放松了幼儿舞蹈启蒙教育。因为对教师的要求不是很严格,每一位教师所擅长的舞蹈和教法各不相同,任凭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学往往会导致本末倒置的现象,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求。

1.3 教材涉及的内容混乱,编写教材不严谨

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内容形式的编排,没有把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教学宗旨反映出来,而教材使用者也缺乏科学的认识,没有发现教材编写的漏洞。即便有的教材内容较好,但是不够完善,没有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分析教材,所编教材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

2 不科学的幼儿舞蹈启蒙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

2.1 对幼儿的生理影响

舞蹈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难免会影响幼儿的身体发育情况,如:舞蹈训练的强度过大可能会扭曲孩子的身材;不规范的动作伤害孩子的腰椎等。除此之外有的孩子在某方面不足,如果不重视该方面的练习,那将会成为孩子永久的缺陷。由此可见,不科学的幼儿舞蹈启蒙教育对孩子身体部位的影响是相当严重的。

2.2 对幼儿的心理影响

幼儿时期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不注重引导和培养,对孩子将来的影响会是非常深刻的。首先,幼儿在这一发展阶段兴趣的稳定性不够强,在进行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时,如果没有把幼儿的舞蹈兴趣培养起来,将来幼儿会对舞蹈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其次,幼儿的个性也是在这个阶段逐步形成的,教学方法不得当将直接影响孩子个性的发展,进而影响孩子的一生。再次,舞蹈本身蕴含着浓厚的情感成分,对幼儿的情感教育很有帮助。如果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语言不得体,可能会让幼儿产生不良情绪,甚至不愿学习,幼儿受这种不良情绪的压制,长此以往会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凭借舞蹈的美感,让幼儿从中得到熏陶,培养其感受美和评价美的能力。但是不科学的幼儿舞蹈教育方法终究会对幼儿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伤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3 对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思考

(1)幼儿舞蹈启蒙教育需要更新观念,以全面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为宗旨。幼儿各门学科的教学都有别于成人教育,教学必须要树立明确的幼儿教育观念。幼儿启蒙教育就是把幼儿对舞蹈的需要发掘出来,然后把教育融入幼儿的需要之中,满足幼儿的需要。此外,目前中国社会下的幼儿教育观念与社会、家长的需求和期望构成了一定的矛盾和冲突,我们必须要化解这种矛盾,使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找到健康的发展道路。

(2)选用适合幼儿发展的科学性教材。大多数人选取教材是从成人角度出发的,忽略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在幼儿舞蹈教育教材的选取上一定要考虑教材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教材要具有科学性,首先教师需要把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了如指掌;其次,在教育过程中按照这些规律适时推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给幼儿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由此看来教材科学性的选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熟悉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还要了解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将教材处理得恰到好处。

(3)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幼儿舞蹈启蒙教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优秀的教师能把幼儿引入正确的方向。幼儿舞蹈启蒙教育必须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需要对其师资队伍进行强化,加强幼师舞蹈技能的培训。不论是幼儿园还是幼儿舞蹈教育机构,都应该本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宗旨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培训和教育,自觉地提升幼儿舞蹈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家长方面来看,家长不应用过多不专业的想法控制教师的教学,给教师留出足够的创造空间,相信教师的能力,和教师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4)更新教学方法,遵循教育规律。传统的幼儿舞蹈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幼儿的发展,不适合幼儿教育的规律。传统教学中都是以严格、刻板的方式对待幼儿的,本着严师出高徒的原则,但却违背了教育的规律性,很容易对幼儿的成长造成伤害。幼儿舞蹈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除了自身的特殊性还有着共性,如,科学性、积极性、启发性等,幼儿舞蹈启蒙教育必须要严格遵守这些规律和原则,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基础。

(5)加强对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理论的研究。目前人们对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缺少专门研究该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士,幼儿舞蹈启蒙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影响还没有引起注意。尽管目前的现状非常混乱,我们还是要理清思路,认真研究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理论性。

参考文献

[1] 缪丽容.舞蹈与少儿的身心健康[A].中国少年儿童舞蹈论文比赛获奖作品集.2005.

[2] 曹迎.幼师舞蹈教学中要给学生自信与自由[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7).

启蒙教育论文范文9

摘要:中国教育历史悠久,国学选修课《周易》中的蒙、观等卦,所论及到的我国早期教育的一些原理、原则、方式、方法等,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其合理部分甚至对当今教育仍然有用。如春秋时期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教无类”、“困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光辉思想,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周易》。

关键词:周易;古代教育思想;探源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源自何处?可以追寻到古老的儒家经典――《周易》。《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六十四卦,乾、坤二卦之后,紧接屯、蒙,事出自然。天地乾坤生万物,万物初生受屯难,此时正处于蒙昧无知的浑沌状态,亟需启蒙教育将之引上正途。《易经》中的蒙卦,可以说正是为此应运而生,系统地阐发了我国朴素的教育思想。

蒙卦的卦辞为:“蒙,哼。匪(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告渎,渎则不告。利贞。”“蒙”,即蒙昧,“童蒙”是指蒙昧无知的幼童。这就是说,人类初生处于蒙昧之时,就应接受启蒙教育,这样才会通达顺利。不是我去求无知的幼童,而是无知的幼童求我。这就象占卜一样,第一次求占,给予告示,一而再再而三地求占,就是亵渎神灵,神灵就不再告诉。显而易见,这里是以求占做比喻,说明求教必须诚心诚意,不能三心二意,而且还必须主动求教。仔细体味卦辞的内涵,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类初生时蒙昧无知,蒙昧无知的人接受教育,这样就会通达顺利,表明启蒙教育何等重要。二是受教育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应该诚心诚意,主动求教,这样必会通达顺利,表明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这里所涉及的教育原理正是我国古代早期教育乃至后来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问题。

再看蒙卦的爻辞: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这里的“发”,就是启发、启动、打开;“发蒙”,就是接受启蒙教育,开启智慧之门,而教育的方式也应该是启发式。此时蒙昧无知的幼童好比一匹野马,顽劣难驯,要用一些责罚犯人的方式,甚至不惜动用枷、锁等刑具,“痛加惩责,使知敬学”。实际上这里是指对“童蒙”要用一种严格管理的制度,这种制度在我国一直沿用了几千年,象以前的蒙学馆、私塾里的教书先生,手里拿着一把戒尺,对不用心听课的学生就打手心,这就是一种体罚学生的手段。解放后,国家教育部门制订了《学生守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废除体罚学生的行为,教育并督促学生自觉遵守,用以制约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这比过去那种体罚学生的做法当然要文明得多,但作为规章制度毕竟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对于从严治无疑是必要的。另有一种解释,就是尚秉和先生在《周易尚氏学》中援引《诗・大雅・思齐》“刑于寡妻”等例,认为“刑”与“型”同,“刑人”就是“典型”。据此解释,这条爻辞是说,要利用典型来进行启蒙教育,以便使人知法守纪,免于犯罪;如果采用“用说桎梏”等暴烈方式并用过了头,则会适得其反,引来灾吝。所以,这条爻辞告我们,对于幼童的启蒙教育,要采取正反并用、宽严相济的教育方式,这才是正确的治学之道。

“九二,包蒙,纳妇吉,子克服家。”“包”:包容、广纳;“克”:治理。“包蒙”,是指接受教育的人要包括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人,甚至连女子在内,都要兼容并包,这才吉利。就象聚新媳妇,又象儿子代父治家,也同样吉利。这里实际上是借指所接纳的教育对象应当包容广大,包括女人在内,都要被纳入受教育者的行列,这就是后来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这里是说,不要娶这样的女子为妻,因为她见了有钱有势的男人(金夫)就投怀送抱,贞洁不保,这种婚事是没有好处的。这里以娶妻作比,说明对启蒙教育者应该加以选择,如果接纳那种见钱眼开、不知廉耻的女子入学,那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言外之意,蒙卦注重德育,强调“蒙以养正”的道理。

“,困蒙,吝。”是说被蒙昧所困,必有悔吝。为什么会出现困蒙?因为是阴爻,离九二、上九两阳爻较远,所以处于阴气蒙蒙之中。这里暗示着由于教育环境差,或是缺乏明师施教,使启蒙教育处于艰难的境地,所以被困在蒙昧之中,得不到开发启蒙,这就是“吝”。正如《论语》所说:“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六五,童蒙,吉。”是说孩子的幼稚,为吉;幼童接受启蒙教育,也同样为吉。过了“”的困惑,进入“六五”尊位,就会变得谦逊待下,以“童蒙”自处,屈尊请教,甘心接受童蒙启发教育,自然无不吉利。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击”:打击、惩治。“击蒙”,就是施用暴烈过甚的方式去教育儿童。这里与“初六”爻辞“利用刑人,用说桎梏”相呼应,进一步说明:严于治校,严于施教,对受教育者严格要求,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必须严之有度,必须掌握好火候和分寸,切不可过激过头。如果“利用刑人,用说桎梏”等“击蒙”的方式而又使用不当,受教育者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破罐破摔,不但不能将之培养成才,反而促之“为寇”。“不利为寇,利御寇”,实是教育的至理名言。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方式,不应利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盗寇,而应利于把他们培养成抵御盗寇的卫士。

纵观上述六爻,有五爻都讲到“蒙”:发蒙、包蒙、困蒙、童蒙、击蒙。发蒙是指启蒙教育,要用启发式开启智慧,不要用粗暴过激的方式对待学生;包蒙是讲教育的包容性、广泛性;困蒙是指教育条件不好或缺乏明师而使教育处于艰难的境地;童蒙是一种系列的正规教育;击蒙是指不能采取过激过头的教育方式,否则会适得其反。惟有“六三”爻没有讲到“蒙”,是说对那些道德品质不好的人不宜受教,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教育应注重德育。

除了蒙卦专论启蒙教育外,《周易》中还有一些卦对教育也有所涉猎。例如《观卦・象》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卦・象》亦曰:“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意思是说,看到天的神秘规律从而春、夏、秋、冬四时运行没有差错,圣人就用神秘规律建立教化,天下人都能信服,先王也到各地巡视,了解民情,建立学校以教育民众。这里都强调“设教”,实为建立学校教育先造了舆论。

启蒙教育论文范文10

摘要:启蒙是指向人的,它渴求把人从“蒙昧”、“迷信”、“盲从”等“幼稚状态”中解放出来,走向“成熟”。人若要摆脱“幼稚”,走向“成熟”则需借助教育。无论是西方教育从“神”到“人”,还是中国教育从“圣”到“凡”都在于祛除神学之魅和圣学之魅,重新发现人,尊重人的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人的方式对待人。启蒙的抱负与教育的使命都在于“立人”,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使人成为自己的主人,拒绝一切“非人化”与“非我化”。启蒙了的教育是一种理性而自由的教育,它教给人们一种自主选择、自我决定、自我治理的能力与特质。

关键词:启蒙;教育;人的尊严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5)04-0001-06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路径、方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2JZD001;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陕西省中小学德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4M03。

收稿日期:2015-04-28

作者简介:胡金木(1982-),男,安徽金寨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从事公民道德与价值教育研究;西安,710062。

2010年,“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一话语写入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政府越来越关注人民生活幸福感,越来越关注人民生活的尊严感,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成为政府的施政目标。这一施政目标暗合了近现代以来启蒙的价值诉求。启蒙的抱负是消解神学权威与世俗权威的神秘性、魅惑力,实现一种“祛魅”,打破人对“神”依附、对“物”的迷恋,从而唤醒人,尊重人的价值,捍卫人之为人的尊严,使人有尊严地生活着。在启蒙的视域下,教育也必然要以人的方式对待人,培育理性而自由的主体,凡是那些把人降格为物、视人为工具、践踏人之尊贵性的教育是反教育的,是违背启蒙精神的。

一、人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尊贵性

“没有什么比人更值得赞叹了。……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1]人具有一种高于地球上其他一切物质与生命的价值尊贵性,这种价值尊贵性也即是人的尊严。这种尊贵性并不是外在他物所赋予的,而是人之存在所天然具备的。只要作为人而存在,他就拥有人的尊严,无论他是贫穷潦倒的乞丐,还是富甲一方的显贵,他们都享有不可被权衡的尊严。乞丐与显贵,谁也不比谁多一些或少一些尊严,都必须同等对待。

人生而为人,就应该具有这种价值尊贵性,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的尊贵性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或把人等同于物件,或把人降格为动物,或者直接否认部分人的人格。毫无疑问,人是与物件截然不同的。康德(Immanuel Kant)认为,“无理性的东西,叫做物件(Sachen),与此相反,有理性的东西,叫做人身(Personen)。”[2]47物件作为非理性的存在,是依赖于理性存在者的,不具有绝对价值,而人是理性的存在者,这个理性存在者“自在地”具有“绝对价值”,“自在地”作为“目的”而实存着。与非理性的物件相比,无论何时都不能把人当作手段来使用,与自己以外的他人相比,无论何时都不能凌驾于他人之上,任何人都无权像物件一样处置他人,摧残他人、毁灭他人、戕害他人。正是由于人具有不可替代的“绝对价值”,所以,人(一切人)才具有了物件所没有的尊严。“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能被其他东西所代替,这是等价;与此相反,超越于一切价值之上,没有等价物可替代,才是尊严。”[2]55

正是看到了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状态”,启蒙思想家们运用理性批判的武器,把人从神学权威与世俗权威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立、自觉、自由,把人从“幼稚”中解放出来。“启蒙运动的了不起的发现,是把批判理性应用于权威、传统和习俗时的有效性,不管这权威、传统、习俗是宗教方面的,法律方面的,政府方面的,还是社会习惯方面的。”[3]84只有在理性的自由运用与公开运用下,沉睡着的人才能从“神谕”与“物役”中解放出来,人的尊严才能得以高扬。在这种意义上说,启蒙则是要捍卫人的这种尊贵性,就是要破除种种阻碍,使人认识到自己作为人应有的尊严,认识到那种人之为人普遍具有的价值与尊严。

从历史上看,启蒙运动是一场高扬人的大旗,价值“觉醒”的解放运动,是捍卫人之为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诚如学者所说[4]:

启蒙,是15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的主题。启蒙的核心是“人的重新发现”,是确立关于人的尊严、人的权利和自由的人类普遍价值的公理,特别是确认每一个人都有公开地自由地运用其理性的权利,并且以人道主义原则为人类社会至高无上的原则和普世伦理的底线,反对任何形态的人的异化。在世界范围内,这一历史进程至今也没有完结。启蒙与反启蒙,人道与反人道,始终在各种五光十色的思想旗号下进行着激烈的抗衡和交锋。

启蒙是指向人的,它渴求把人从“蒙昧”、“迷信”、“盲从”等“幼稚状态”中解放出来,走向“成熟”,这也即是教育的过程。

摆脱“幼稚”,走向“成熟”则需要教育来完成,同样,教育的理想则是唤醒沉睡着的人性,实现人性的改善,最终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由于人的这种“幼稚”状态,可能是由于宗教权威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世俗权威引起的,那么,启蒙的抱负与教育的理想同样都是消解神学权威与世俗权威的神秘性、魅惑力,实现一种“祛魅”,打破人对“神”依附、对“物”的迷恋,使人有尊严地生活着。在这一点上,中西方社会的启蒙与教育大同小异。“在根本精神上,有十分相似之点。这就是‘人’的觉醒,‘人’的解放,‘人’的主体意识的高扬。”[5]138由于中西方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二者之间也表现出不同,“西方突出地表现为从‘神学’笼罩中解放出来,是从‘神’到‘人’;中国则是从‘圣学’中解放出来,是从‘圣’到‘凡’。”[5]138

二、教育要以人的方式对待人

在西方,启蒙运动的现实指向是宗教神学,实现一种世俗化,从而张扬人性,捍卫人的尊严。人开始摆脱对宗教神学的依附性,赞美“人”的价值,冲破禁欲救赎的、神启的生活,关注与享受现世生活。在理性之光照耀下,祛除神学之魅,复归人性,以人的方式看待人,做自己的主人[3]45:

人文主义的中心主题是人的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包括塑造自己的能力,是潜伏的,需要唤醒,需要让它们表现出来,加以发展,而要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就是教育。人文主义者认为教育是把人从自然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发现他自己的humanitas(人性)的过程。

中世纪以来,教会绝对地控制着学校教育,以宗教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牧师成为教师的主体,教育目的则是将虔诚的行为和真正的基督教道德训练交给学生,培育的是神的奴仆,而不是地上的人。启蒙运动中,教育逐渐世俗化,关注人性,关注人间的生活。学校教育应该在宗教上保持中立,传授人类文明共同的成果,以促进人类和谐共存。

在西方漫长的中世纪,甚至在康德所处的时代,宗教神权一直笼罩着人们的生活,人的尊严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经常被神职人员借助上帝的权威而任意处置。在基督教的神学权威下,人就降格为神的奴婢,人的最大荣耀只是服从上帝的意志。上帝的意志决定一切,人附属于“上帝”,是上帝的所造物。令人窒息的是,教会更是打着上帝的旗号,为谋求自己的私利,而宣称人具有“原罪”,今生现世的只有赎罪才能换取来世的幸福。人惟一需要的是在教义的指引下进行忏悔。这种原罪说从根本上否认了人的尊严,人只是一“罪恶”的被造物,尚不及于其他的被造物。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的进行,宗教权威开始复归“上帝之城”,人性得以张扬,开创了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但忧虑又接踵而至,人文主义激发了一种非理性的情绪,造成了一种混乱,人“从教会的威信中解放出来,结果是个人主义得到了发展,甚至发展到无政府状态的地步。”[6]同时,随着教权衰落,封建君主很快成为“凯撒之域”的权威,进而教权与皇权就双重压迫着“人权”。

胡金木:捍卫人的尊严:教育启蒙的价值诉求

正是在这种持续不断的关注下,启蒙的理想与抱负开始凸现出来,来自不同国度的启蒙哲学家从各个角度,开始围绕启蒙所设定的理想展开讨论。纵观200多年来的讨论,按照人的尊严对待人,以人的方式看待人,成为启蒙的理想与抱负。在门德尔松(Moses Mendelssohn)论述“什么是启蒙”的时候,提出“人的命运是我们的一直努力和奋斗的尺度和目标,是我们的眼睛必须瞄准的那个点——如果我们不想迷失方向的话”[7]。面对门德尔松的回答,康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启蒙作了回答,当他后来知道门德尔松已经对“什么是启蒙”已做出了回答时,他认为自己的回答“只在于检验一下偶然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带来两个人思想的一致”[8]。让读者兴奋的是康德与门德尔松在“人的问题”上具有了一致性,康德认为我们应该“按照人的尊严看待人”,人类应该摆脱“不成熟状态”,从“未成年”走向“成年”,摆脱一种“监护”、“庇护”,在理性的自由运用下,自由的思考、自由的行动。

虽然洛克(John Locke)、卢梭(Rousseau)、伏尔泰(Voltaire)、孟德斯鸠(Montesquieu)、康德等思想有着迥异的差别,或从理性出发,或从感性出发;或立足政治制度的建构,或着眼思想意识的批判,但他们在捍卫“人的尊严”方面有着共同的关注,具有相同的人文主义精神气质[3]70:

(十八世纪的)哲学家就像他们文艺复兴时期的前辈那样,相互之间进行着无尽无休的辩论,脾气暴躁,争论不休,相互攻讦。但是他们是一家人,随时可以团结起来,支持他们共同赞成的事业:创建一个主张人道、教育与宗教分离、世界主义和自由的纲领,不受国家或教会专断干涉的威胁,并有权提出质疑和批评的世界。

与西方的社会情形不同,中国的宗教神学并未取得支配性的统治地位,而是仅仅作为政治统治的一种手段而已,真正支配社会运行的是延续二千余年的儒家学说。儒家学说自孔子创立以来,经由董仲舒的发挥,在历代的注解诠释之后,成为社会运行的“圣人学说”,“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也成为人们时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孔孟也分别位居“至圣先师”与“亚圣先师”,最高统治者也对孔孟先圣不敢有丝毫怠慢。鉴于此,中国的启蒙运动则是指向儒家学说及其伦理规范,祛除儒家圣人学说的魅惑,把人从“三纲五常”所网织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从而张扬人性,捍卫人的尊严。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的启蒙,包括祛魅、立人、改制三项基本内容。中国的启蒙,需要在祛除“三代圣王”之魅、“六经”之魅、“圣人”之魅、“道学”之魅与“专制制度”之魅后,改变那种“诱人做它奴才”的封建制度,把人从儒家所构建的“圣学”以及有“圣学”所支撑的伦理网罗中解救出来,打破对“圣学”的依附状态,重新树立人的自主形象。[9]

三、拒绝“非人化”与“非我化”

中国的启蒙思想家在借鉴吸收西方启蒙思想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承接明清之际的反名教、反祖训、祛除儒学圣化的传统之上,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儒家的纲常名教,指向了“孔子”,指向了国民性,“欲转善因,是在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10]中国的启蒙首先要根除国人的奴性,需要发现人,需要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

人生而为人,应该具有至高的尊严,但后天并未完全把人当作人,人的尊严与价值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无论是基于人的尊严尚未得到完全尊重这一历史实然事实,还是人的尊严应该得到无条件的尊重这一价值应然诉求,启蒙都有了存在的必要性与合法性。正是基于此,中西方启蒙的基本理想都是把人从蒙昧无知、幼稚、不成熟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捍卫人之为人的尊严。这一启蒙的理想不仅要树立一种普遍的人道主义信念,把人的价值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以人的方式对待人;同时还要实现一种主体性意识的确认,人人都可以自由的选择、独立的思考、自主的行动,人人成为自己的主人。

虽然现代意义上的启蒙来自于西方,但中国并不缺少启蒙的思想资源,正如梁启超在1923年所言的那样,“最近三十年思想界之变迁,虽波澜一日比一日壮阔,内容一日比一日复杂,而最初的原动力,我敢用一句话来保举他,是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11]也许梁启超的论断有失偏颇,但一个显见的事实却是中国的启蒙一定有着自己的思想资源。

中国的启蒙思潮发生在明清之际(16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期),涌现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如李贽、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颜元、戴震、龚自珍等人。李贽“用‘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怀疑批判精神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盲目信仰主义。”[12]174对于古人闭塞耳目、沿袭古训,视孔子为不可亵渎之神圣偶像,视儒家学说为万古不变之至理,李贽大胆地进行了质疑,提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13]7,反对独断、盲从、迷信。“李贽一方面认为人有共同的天赋本能,用人人生来平等的观点反对封建等级制度;一方面认为人有不同的个性,用个性解放的思想反对名教束缚。”[12]179圣化的儒学义理蒙蔽人的“童心”,若人失去“童心”,便失去“真人”,所以只有冲破“条教禁约”的束缚,才能达到“各从所好,各聘所长”[12]179。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则直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以纲常名教下的封建皇权,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阐述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13]1-2进一步反思了君臣关系。“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属是非于学校。”[13]7-10只有在破除封建君臣关系,才能实现天下为天下人所有,才能“人各得其私,人各得其利”,才能“自立”于世。[13]1-2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是与西方启蒙思想犹如火车轨道一般,并行一致,而不交叉。但随着鸦片战争的轰轰战火,中国开始卷入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来,开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口号下,开始向西方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开始在中国传播。从而,晚清的启蒙就汇聚了“中”、“西”两方面的思想资源。西方启蒙思想中高扬人性,尊重人及其价值等思想资源开始在中国的思想领域生根发芽,中国的启蒙浪潮也一浪接着一浪。

总体而言,20世纪初的中国依然在儒家纲常名教统治之下,专制思想尚未消除,国民的奴性还根深蒂固,人还未真正自立为人,人的尊严还未得到尊重。有人这样描绘[14]:

一手掩尽天下目,一人独压万人上。举全国中似人非人、似兽非兽、潜伏蠕动、混沌神经尚未凿开之一种多数驯奴,皆膛目咋舌,惊为天人下降,而蒲伏屈膝于其马前,凛凛然求博主人之欢心,惟遭主人呵斥鞭扑是恐。由一种恐怖思想,遂视威权炎赫之专制魔王,一若神圣不可侵犯,而吮他痈,舐他痔,图博顶带之心生焉。

这里描绘的人,“似人非人、似兽非兽”,长得像人,而做的事却像兽,是一种“驯奴”。这里的情形,是主人耀武扬威,奴隶屈从于主人,博取主人欢心的场面。这一情形中,哪里还有人的尊严?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甚至辛亥革命等之所以未能实现预期设想,其原因在于国民的思想文化意识未有多大改观。皇帝下台后,人们依然生活在不是帝制的帝制下,“乡愿”与“大盗”依旧,人性依然沉沦。如若救亡、立国,“如今第一步先从人说起,生了四千余年,现在却还讲人的意义,重新要发见‘人’,去‘辟人荒’。”[15]所以,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把思想的着力点放在了国民性的批判与建设上。

“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16]在中国,戕害人性的则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纲常伦理。这样,人性的觉醒则首要祛除儒学神圣光环,破除纲常名教之权威。陈独秀认为[17]:

既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者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只有人们的纲常伦理观念发生了变化,个人才能实现自主、自决,才能脱离家庭的束缚,才能自己做主,获得解放。“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18]4

若要实现伦理之觉悟,需要树立“自由”观念,“言论思想自由,是文明进化的第一重要条件”[19]。神圣化的儒学及其伦理规范极力反对“自由”之精神,倡导臣对君、子对父、妇对夫等在行为上的绝对服从与人格上的绝对依附,这样,个人在纲常伦理下,就会表现出种种的奴性。严复在接受西方自由观念后分析到[20]:

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曰: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损而已。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贼人道。

自由是人人所有的,“臣”、“子”、“妇”等也有不可剥夺的自由,若“君”、“父”、“夫”等胆敢相侵,则为“逆天理”,“贼人道”。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认为,“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无往而不适用者也。”[21]

在“自由”的视域下,纲常名教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人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每一个人无理由驱使他人,每一个人也无需依附于他人。“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22],“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18]4这样,就彰显了人之为人的尊严,人既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也无以奴自处之义务。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西方教育从“神”到“人”,还是中国教育的从“圣”到“凡”都是在破除人性之外的蒙昧、偏见,重新发现人,祛除神学之魅和圣学之魅,实现人性的复归,尊重人之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人的方式对待人。一句话,教育就是“立人”,要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使人成为自己的主人,拒绝一切“非人化”与“非我化”。启蒙的抱负与教育的理想在这一点上无疑是一致的。

四、启蒙立人与教书育人的耦合

启蒙不仅仅是一个事件。[23]虽然它在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中达到了高潮,但绝不单指那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人性“觉醒”的思想解放历程。启蒙不是简单地使人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而是与代表真理和至善的“光”的隐喻联系在一起的,要以理性之光来祛除心灵的昏暗,照亮人类的心灵。在“洞穴比喻”中认识真理、灵魂转向的过程亦即是启蒙。正是在教育过程中,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无知走向有知,从“不成熟”到“成熟”。在黑暗、蒙昧、无知、迷信、幼稚的境遇中,人的尊严遭受着种种损害,普遍的人道主义信念尚未建立,人屈从于神及神的代言人,教育听命于各种外在的神秘力量为部分群体服务。启蒙时代的教育则要求唤醒一种普遍的人道主义信念,勇敢的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捍卫人之为人的尊严[3]89:

(启蒙)哲学家们应用批判理性所以如此奏效,是因为他们同时有着一种同样是新发现的自信:如果人类能从恐惧和迷信中解放出来(包括天启宗教的假偶像),他们就会在自己的身上找到改造人类生活条件的力量。……古人教导听天由命,基督教则教导等待拯救,而这些哲学家却教导争取解放——人的道德自主,有勇气依靠自己,也就是康德建议作为启蒙运动座右铭的贺拉斯的诗歌:“敢于知道——开始罢!”

人之为人的尊严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表现为人类主体性的彰显。在古代社会中,人类处于一种人的依赖关系之中,依附性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在普遍的依附关系之中,家族、城邦、国家等群体依附性意识压倒了个人的主体性意识,个人隶属于家族、城邦,而并未以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人出场。个体不以自我进行描述,而以群体属性来认识自己。若要捍卫人的尊严,则在现实教育中要彰显人的主体性,一个没有主体性的人,谈不上捍卫自己的尊严与尊重他人的尊严。没有主体性的人,是一个不把自己当人的人,也不会把他人当做人,一定是一个奴性十足的人。一个没有主体性的人,在奴隶的位置上一定是一个唯唯诺诺的人,若把他放到主人的位置上,一定又是一个张扬跋扈的人。

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主体性的人,是因为人能够运用理性。正是借助理性的教育,人类才从“幼稚”、“不成熟”的状态中走出来。在运用理性的过程中,人类的主体性得以彰显,不断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若人类不能勇敢地运用理性,各种外在“利诱”、“误导”与内在的“无知”、“懒惰”、“怯懦”将会交织于人类的心灵,那么理性之光也永远不会照亮人类的心灵,蒙昧、黑暗的时代还将继续。在启蒙时代教育思想中,作为主体的人,在本质上必然是理性的,理性是主体的基本规定性,教育的过程亦即是理性主体不断得以确认的过程。

主体性的确认,主要表现为人的自由精神的彰显。以理性为底色的现代教育,祛除了自然与上帝的魅惑,使人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的潜能获得了自由的发展。主体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敢于独立思考、自我决定、自主行动,也就是说主体性在现实教育中表现为人们思想层面与行动层面的自由。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主体性高度发展的人;一个不自由的社会,也一定是一个主体性遭受蔑视的社会。一个启蒙了的人与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统一的,都表现为理性的成熟与自由的生成。理性的成熟与主体的自由是检视启蒙与教育水平的一个指标。也许可以这么说,理性的运用是启蒙或者教育的前提,没有理性就没有启蒙;主体的自由则是教育或者启蒙的后果,没有自由则是教育的失败。

启蒙、人之为人的尊严、主体性、理性与自由都是一组具有亲缘性的概念,它们是相互贯通、相互支撑的。正如福柯(Michel Foucault)所言[24]:

当人只是为使用理性而推理时,当人作为具有理性的人(不是作为机器上的零件)而推理时,当人作为有理性的人类中的成员而推理时,那时,理性的使用是自由的和公共的。“启蒙”因此不仅是个人用来保证自己思想自由的过程。当对理性的普遍使用、自由使用和公共使用相互重叠时,便有“启蒙”。

启蒙的价值理想是捍卫人之为人的尊严,而人的尊严的捍卫则需要依靠理性的教育、自由的教育。只有在理性而自由的教育中,才能破除种种外在的强制与内在的软弱,个人才能追求个人的幸福,实现人性的自由解放,过上一种自主的生活,彰显一种理性的精神。自主性对应的是被动不由自主,一种自主的生活对应的是受他人行为或意志支配的生活,所以,自主性不仅要打破卢梭所谓的外在枷锁与压制,还要消除康德所谓的内在的怯弱与无能。启蒙价值谱系中的主体性、理性、自由等价值都是围绕着人的尊严这一理想而构建的。人的尊严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个人主体性的确认,个人能够自主的活动,“促使所有公民的自主活动正是自由主义,它的基本价值及其政治纲领的终极目标和辩护理由。”[25]简单的说,启蒙的过程亦即勇敢的运用理性的过程,启蒙以理性为基石,而理性、自由的教育则是教给人们一种自主选择、自我决定、自我治理的能力与特质。

启蒙的抱负是唤醒人性,尊重人,捍卫人之为人的尊严,而教育也必然要以人的方式对待人,培育理性而自由的主体。把人降格为物、视人为工具、践踏人之尊贵性的教育是反教育的,是违背启蒙精神的。人的尊严在现实中表现为人的主体性的挺立,教育过程即是人的主体性得以确认,理性精神与自由精神获得发展的过程。简言之,启蒙就是摆脱一种心智的未成年状态,而教育亦是促使未成年走向成熟的过程,承认人的独特性、尊贵性与主体性,从而捍卫人之为人的尊严是其理想与追求。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一个启蒙了的人,是一个心智成熟的、具有健全主体性的人,是一个理性的人,也同样是一个自由的人。

参考文献

[1]米兰多拉,P.D.论人的尊严[M].顾超一,樊虹谷,译.吴功青,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

[2]康德,I.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布洛克,A.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萧萐父,许苏民.“早期启蒙说”与中国现代化[J].江海学刊,2003(1):134-141.

[5]孙静.从“神”到“人”与从“圣”到“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6]罗素,B.西方哲学史(下册)[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

[7]施密特,J.启蒙运动与现代性[M].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7.

[8]康德在文章最后做了一个说明:今天我在9月13日的《布兴每周通讯》上读到本月30日《柏林月刊》的预告,其中介绍了门德尔松先生对于本问题的答复。我手头尚未收到该刊,否则就会扣发本文了;现在本文就只在于检验一下偶然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带来两个人的思想一致。参见: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1.

[9]许苏民.祛魅·立人·改制——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三大思想主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7(2):127-136.

[10]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M]//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3.

[1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第十七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29.

[12]萧箑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3]黄宗羲.明夷待访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吴魂.中国尊君之谬误[M]//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93.

[15]周作人.人的文学[M]// 周作人.艺术与生活.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9.

[16]胡适.易卜生主义[M]//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56.

[17]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M]//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2.

[18]陈独秀.敬告青年[M]//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4.

[19]陈独秀.旧党的罪恶[M]//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70.

[20]严复.论世变之亟[M]//王栻.严复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3.

[21]梁启超.新民说[M]//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40.

[22]陈独秀.一九一六年[M]//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7.

[23]如林鸿信在《谁启蒙谁》一书中提出,启蒙运动是西方历史上一场重大的文化思想觉醒运动,这不只是历史过去的事件,更是人类不断追求的一个理想。参见:林鸿信.谁启蒙谁[M].香港:道风书社,2008:11.

[24]福柯,M.何为启蒙.顾嘉琛,译.[M]//杜小真.福柯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532.

启蒙教育论文范文11

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备受家人的关心与呵护,是家庭的中心,习惯于在家庭中担任主导角色,进而形成了他们独立、个性的特征。同时,90后大学生在物质条件充裕的环境下生长,家庭为他们阻挡了种种磨练的机会,使他们沟通协调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明显弱化。在遭遇大学校园中的挫折与失败时,难以独立接受,耐挫折能力明显欠缺,并可能导致出现心理问题。因此,90后大学生需要增强与社会的沟通与交流,磨练意志,提升综合能力。

高校90后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存在的不足

1入党启蒙教育过于注重形式,缺乏深入思想的教育效果

目前,高校对于新生入学后采用讲座的形式进行入党启蒙教育,教育重点多集中于入党程序等问题;对于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大学生在经过推优后进入党校学习,经过考核成绩合格颁发结业证书。新生的入党启蒙讲座与党校学习是高校入党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程序,但一些学习教育流于形式,轻视教育效果、组织管理、监督评估等工作,导致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了解与认知模糊,无法达到为发展党员奠定良好基础的预期目标,使入党启蒙教育的实际意义弱化。

2入党启蒙教育内容理论知识多于实际事例,缺乏系统性、全面性

目前高校的入党启蒙教育是党员发展的前奏,但有些高校在教育内容上仅限于的基本知识,多为理论,缺乏与实际、与当前形势与政策的联系、分析,以灌输式教育为主要方式,致使大学生对入党启蒙教育的认识产生误区,大学生的许多疑惑与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进而导致入党动机不纯正等问题,并且在这样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入党启蒙教育后,大学生所接受的短期的培训与学习效果并不能持久,需要更多系统性的日常的入党启蒙教育将党的思想、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党员。

3入党启蒙教育重视传递知识、思想,忽略了教育方法与教育主体特征的有效结合

随着高校大学生党员队伍的逐步扩大,入党启蒙教育的主体数量与日俱增,90后大学生就成为高校入党启蒙教育的主要对象。在入党启蒙教育中,有些高校教学方式、内容一成不变,教育思维不够与时俱进,缺少目前与90后大学生特点所契合的教育平台,难以触发大学生对党的浓厚兴趣,导致入党启蒙教育没有取得应有的实际效果。

解决方法

1紧抓学生特点,突破形式主义

客观看待90后大学生所具有的特点,创新入党教育方式,契合学生对于入党的需求。坚持以生为本的工作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式,开辟新的工作模式。在大学新生中,积极开展与时事政治相结合的理论学习,倡导大学新生用理论武装头脑,掌握党的思想的科学体系,领会党的精神与思想主旨;紧抓新生入学教育契机,在新生中开展结合传统的入党启蒙教育活动,开展形势讲座、专题座谈、考察交流、辩论演讲、知识竞赛、案例教育等对大学生进行党的知识教育,以形式多变,内容饱满的实践活动带领新生领略学生党员风采,在新生中营造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为大学生政治生涯发展制定计划与目标。

2结合时代特征,利用网络阵地

在网络时代,文化、信息传递飞速,人人网、微博、易班等社交网站的发展已覆盖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网络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的发展、成长离不开网络的信息传递和资讯支持。面对席卷而来的网络浪潮以及信息时代中成长的90后大学生,高校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应利用网络阵地的覆盖性优势,以润物细无声的传播和渗透教育,为新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如依托易班平台,开展线上讨论、金点子等主题活动,形象生动的展示当代大学生对于党的认知与了解,提高学生的入党积极性,端正入党动机,在网络课堂中体现大学生的风采,并让更多的群体了解大学生的政治理念与思想动态。

启蒙教育论文范文1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中国舞考级对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参加中国舞考级培训班的50名学生、100名学生家长、100名中国舞考级教师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询关于中国舞考级和启蒙教育有关书籍、文献资料,进行阅读整理,分析前人研究成果。

1.2.2问卷调查法

对参加中国舞考级培训班的学生家长、教师分别进行了“关于中国舞考级开展现状的调查问卷”家长卷和教师卷的问卷调查,对学生进行提问根据所得答案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发放问卷教师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问卷97份,有效率达97%。发放问卷家长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问卷93份,有效率93%。

1.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录入,对所得数据使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1.2.4现场观察法

对参加中国舞考级班的学生进行课堂观察,家长对中国舞考级的态度,以及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现场观察。

2结果与分析

2.1中国舞考级的开展现状

2.1.1中国舞考级简介

本文所提到的中国舞考级是指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考级教材。中国舞考级教材由著名舞蹈理论家、博士生导师冯双白先生亲自担任教材主编,集中全国优秀的舞蹈编导和教育专家精心编制。注重舞蹈素质教育,倡导“快乐、健康、科学”的舞蹈教育理念,把枯燥、紧张的考级变为孩子们热衷参与的娱乐性表演活动,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材共分10级,适用于4~17岁的少年儿童。

2.1.2北京市部分地区中国舞考级的开展现状

截至2015年4月2日,全国经中国舞蹈家协会公布教学会员单位约214个,注册舞蹈教师约26075名。经实地考察,目前北京市部分地区中国舞考级培训机构分布的比较广泛,各区县都有相应的培训机构。师资方面比较成熟,教学场地、器材方面也比较规范,有专业的把杆、地板、音响等。教学内容方面也是按照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考级的相关规定,按照指定教材进行教学。

2.2影响因素分析

2.2.1幼儿启蒙教育时期的特点

所谓幼儿,是指年龄在4~6岁的孩子,也就是学龄前儿童。中国舞考级一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属于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时期,在此年龄阶段幼儿的生理特点具有特殊性,生长发育是连续的、阶段性的、呈波浪式的发展。身体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平衡的,各系统发育的时间和速度也不同。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是由客观现实引起的,是通过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活动而实现的,并且表现在动作和活动中。幼儿在4~6岁性格活泼开朗、好奇心强、爱想象,行为上喜欢模仿、好动等特点。幼儿的身高体重在四岁的时候发展较快,但是由于幼儿头部发育尚不成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自觉性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

2.2.2中国舞考级教师的基本情况

舞蹈教师是舞蹈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重要启蒙者。通过调查得知教师的性别分布存在男女比例不均衡的情况,以女教师为主(89%),男教师人数较少(11%)。中国舞考级教师所学专业主要以舞蹈教育、舞蹈表演为主,中国舞考级教师中非舞蹈专业教师占19.6﹪,根据进一步调查非舞蹈专业主要指幼儿教育专业。94.8%的中国舞考级教师具有中国舞考级教师资格证,但部分中国舞考级教师正在考取甚至没有中国舞考级教师资格证。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认为中国舞考级的动作更适合幼儿学习,在教学质量方面也比没有中国舞考级教学内容的班级更好。

2.2.3家长对中国舞考级的态度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对幼儿成长影响最大的人。家长对于中国舞考级的了解程度存在性别差异,男家长对中国舞考级不太了解,女家长对中国舞考级比较了解。家长让孩子学习舞蹈主要是希望孩子培养兴趣爱好、锻炼身体。但是仍有少部分家长让孩子学习舞蹈是为了孩子往专业方向发展。中国舞考级属于素质教育、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孩子自身兴趣是家长选择中国舞考级的主要原因。家长表示孩子在课余时间也会主动练习中国舞考级的动作。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目前北京市部分地区中国舞考级培训机构开展的情况已比较成熟,并得到了家长的广泛认可与支持。中国舞考级可以促进幼儿在启蒙教育时期的成长发展,推进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时期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提高家长对幼儿在启蒙教育时期学习舞蹈的支持,促进我国幼儿舞蹈启蒙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中国舞考级教师以及家长忽视了幼儿在舞蹈启蒙教育时期学习中国舞考级的真正教育目的,缺乏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相关理论支撑、中国舞考级师资培训班尚存漏洞、中国舞考级教师在教学中存在问题,将对幼儿在舞蹈启蒙教育时期以及今后产生不良的影响。

3.2建议

应尽快建立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相关理论体系,中国舞考级师资培训班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内容和管理,严格考试制度。在教学中,中国舞考级教师应正视中国舞考级对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真正目的,认真负责地进行教学。家长应增加对中国舞考级的了解程度,选择让孩子参加中国舞考级班不应只局限在考级升学这一点上,幼儿在启蒙教育时期,学习舞蹈应以培养兴趣、锻炼身体为主。

参考文献:

[1]王丽娟.谈舞蹈的美育功能-对幼儿舞蹈教育的几点认识[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罗曦.幼儿舞蹈教学中的动作选择[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

[3]刘秀乡.舞蹈考级在舞蹈普及与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3).